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健康管理的知識

健康管理的知識

時間:2023-08-07 17:32: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管理的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健康管理的知識

第1篇

1.1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兩個方面:現有文獻資料檢索以及現場調查獲得的資料。前者包括有關社區衛生服務的研究論文、衛生統計資料和徐州市衛生局現有社區衛生服務研究資料、計劃、匯報、總結等。現場調查包括CHSC工作人員的問卷調查、徐州市城區社區居民問卷調查,以及“徐州社區健康管理實驗基地”的資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分析

通過研究CHSC的健康管理相關文獻,理解CHSC的健康管理的內涵及評價指標,了解提高CHSC的健康管理的途徑及CHSC的健康管理的研究方法。

1.2.2問卷調查

選取徐州市泉山區兩家衛生服務中心(泰山CHSC、和平CHSC),對其CHSC的健康管理現況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每個中心選取老年組和青年組各200人,兩個中心總計800人,進行居民健康素養和滿意度調查。回收784份問卷,回收率98%。

1.3調查問卷

居民健康素養和滿意度調查問卷,包含三部分:①健康知識調查,總計16題;②健康習慣調查,總計11題;③滿意度調查,總計8題。分別反映居民健康知識、健康習慣以及滿意度情況。

1.4質量控制

①問卷和調查表: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設計問卷調查表,專家進行表面效度測試,并進行小范圍的預試,并抽取部分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測試。專門培訓調查人員,合格后上崗。②借助行政干預,利用及時補查的方法減少無應答偏倚。

1.5統計學方法

以SPSS13.0軟件分析,數據比較以x2檢驗,計量數據比較以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居民健康素養問卷正確率情況

青年組在健康知識正確率總計76.01%(301/396)、健康行為正確率總計72.22%(286/396),均顯著高于老年組的55.41%(215/388)、60.31%(234/388)。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提示,應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知識教育。

2.2居民對CHSC滿意度情況

居民對計劃免疫接種工作、傳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婦幼衛生保健工作滿意度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傳以及醫護人員服務態度滿意度較差。提示應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以及醫護人員服務態度培養。

3討論

目前,大多數多于CHSC的研究以及實踐均處于探索階段,更多的是關注于現狀調查,衛生人力機構及資源配置,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居民疾病負擔以及對存在問題的描述。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較少。雖然有人提出要規范居民健康檔案的管理,加大健康教育的分量,然而在實踐中,卻難以得到落實。因此,本文研究結合徐州CHSC現狀分析,以“健康管理實驗基地平臺”為樣本,調查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功能實施以及存在問題,為改進與優化社區衛生服務提供決策參考。健康素養是健康管理的目標,通過評價居民健康知識、健康行為、健康信念以及健康技能可以提高并改進健康管理的實施,同時隨著居民健康素養提高,也將為建設健康城市奠定基礎。本文研究結果表明青年組的健康素養明顯高于老年組。結果符合楊秀娟,祝成紅等人的報道。表示居民健康素養存在很大的年齡差異。在我國,醫學知識的普及教育還很薄弱,人們醫療知識普遍缺乏,由于個體搜集、吸收和處理醫療信息的能力有限,以及信息傳遞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往往使病患處于醫療信息的劣勢地位。期望通過病患自身努力來實現醫療信息的對稱是不經濟也是不可行的。就我國國情,可以將健康管理作為緩解醫患信息不對稱的切入點,從而使患者更好地獲得所需的信息和相應的服務。健康管理在我國仍是新概念,國內健康管理還處于起步階段,提出還不到10年,初期幾乎照搬美國的商業模式,但實踐效果不佳,因此借鑒與創新是建立中國特色健康管理的要素。就居民對CHSC滿意度來看,居民對計劃免疫接種工作、傳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婦幼衛生保健工作滿意度較高。但在健康教育宣傳以及醫護人員服務態度滿意度還較差。

因此,應加強健康教育宣傳工作以及醫護人員服務態度培養。本文對健康管理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健康管理在我市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公眾認知和接受程度欠佳,運作機制尚不成熟,容易出現“檢而不管”現象,未及時對其效果進行評價等。健康管理事業不僅需要相關產業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與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醫療預防投入、醫療保險體制改革等各方面,因此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強尤為重要。健康管理服務對象較狹窄,主要集中在經濟收入的高端人群,公眾認知度還不高,因此應加強宣傳,提高公眾認知以及接受度。我國健康管理運作機制還處于生搬硬套模式,很多機制尚不符合我國國情,因此,應加強借鑒與創新的結合,盡快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運作機制。對健康管理模式探討時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還應該積極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做大膽的嘗試,靈活運用理論成果尋求適合于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管理模式。及時對管理效果進行評價,以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管理實行方式,盡早建立起有效的、適合本地區、被管理人群的管理模式。以人為本,加強健康管理,抓預防,治未病,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借鑒美國等國家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推進我國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積極貫徹57屆世界衛生大會的《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的全球戰略》及我國“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將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務融入衛生(健康)城市工程,為居民的健康以及健康城市的建設做出一份貢獻,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綜上所述,健康管理不只是一個概念,更是一種方法,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務程序,是一項順應市場需求而產生的新興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公眾健康水平的方法。發展我國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性病發病率、節約衛生資源、提高人民生存質量的有效途徑。

4政策建議

第2篇

【關鍵詞】體檢檔案;管理;我見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逐步增強,進行定期體檢的群眾越來越多,體檢中心在各醫院相繼成立,已成為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健康體檢檔案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體檢質量和體檢中心的形象。但目前,體檢檔案的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檢工作。因此加強健康體檢檔案管理在醫院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醫院檔案管理的重要內容。

1 健康體檢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醫院的中心工作是醫療,是如何提高醫護質量,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改善就醫環境,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因此,在醫院的管理工作中,對檔案工作的管理,特別是對健康體檢檔案的管理重視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管理意識不強

體檢中心在各所綜合醫院是成立時間較晚的科室,人員多是從各臨床科室抽調的醫護人員組成的,他們對檔案管理的知識了解不多,對檔案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認識。多年的工作使他們形成了重視患者的醫學檢查和臨床診斷,而忽視了各種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從而導致了他們對健康體檢檔案管理的責任心不強,致使日常許多體檢檔案資料的流失。

(2)制度不健全,資料歸檔不規范

在醫療工作中,門診、住院病歷檔案管理制度嚴格,而體檢檔案管理因上級衛生主管部門出臺的規章制度較少,同時缺乏必要的監管,因此各醫院自身的體檢檔案管理制度和職責也相對較少,未將體檢檔案的管理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范疇。在資料整理過程中,以往主要以文字資料為主。與此同時,隨著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各種醫療文書、各種檢查的影像報告、膠片、病理切片等已成為體檢檔案的必備資料,而這些資料或交給病人自己攜帶,或分別由放射、功能檢查、病理等相關業務科室保存,未形成統一管理體系,給資料的查閱帶來一定困難。

(3)檔案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影響著檔案管理水平。目前多數醫院的檔案專業人員在專業素質、理論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參差不齊,與現代醫院發展的要求有較大差距。隨著檔案事業的規模日益擴大,檔案數量的增多,內容的豐富,管理手段的更新,對檔案專業人才的素質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醫院人才培養過程中,對檔案從業人員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許多檔案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停留在傳統的經驗上,缺乏創新精神,已明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求。

2 關于對存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領導重視是搞好體檢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

各級領導特別是體檢中心領導要有較強的檔案管理意識,要把檔案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加強體檢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要與體檢中心的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發展。利用刊板、宣傳欄和張貼宣傳圖片等形式,大力宣傳檔案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強化廣大職工的檔案意識,端正人們對檔案工作的態度,進而引起關注,獲得大家支持。

(2)加強制度建設是搞好體檢檔案工作的保證。

規范化和標準化是體檢檔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科學的檔案管理體系,健全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是檔案管理的關鍵。醫院要把上級的有關規定、標準,作為工作的依據,根據檔案目標管理的需要,邀請檔案專業管理部門的專家,共同研究,制定出適應體檢工作的《體檢檔案管理實施方案》。進一步完善體檢檔案管理的歸檔、保管、利用、鑒定、銷毀、保密及庫房管理等制度,使體檢檔案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有章可循,使得檔案工作更趨規范化和標準化。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制度,各部門要嚴格把關,責任到人,將體檢檔案工作納入科室目標責任制管理中,相關科室負責人要抓好歸檔資料的收集、整理,進一步促進體檢檔案管理的規范化。

(3)加強人才培養是提升體檢檔案管理工作的關鍵。

檔案管理人員素質直接影響檔案管理水平。體檢檔案的管理,不僅需要具備醫學知識,還需要掌握計算機技術和數學統計等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檔案從業人員通過專業培訓、進修學習等渠道,不斷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同時要大力引進檔案專業中高級人才,建立檔案管理人才梯隊,進一步適應檔案業務發展,不斷提高檔案管理的水平。

(4)檔案管理信息化是做好檔案工作的必然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在各行各業中廣泛應用,在體檢檔案管理工作中也應加強計算機的應用。把健康體檢檔案融入到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HIS系統),臨床實驗室管理系統(LIS系統),醫學影像管理系統(PACS系統)以及電子病歷系統,將每一位體檢患者的檢驗和影像資料的集中收集和完整保存,對以往體檢患者的紙質檔案,可使用微縮數碼技術,將檔案從離線存儲轉化為在線存儲,從而實現體檢檔案的在線檢索,形成健康體檢檔案的信息化管理。

(5)開發利用檔案資源是體檢檔案管理的主要目的。

第3篇

摘要: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性進行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急劇改變,我國糖尿病發病趨勢處于一個迅速的增長期,多個大型的臨床實驗研究顯示糖尿病的發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可以使糖尿病發生得以延緩或預防。因此,開展糖尿病健康管理具有促進病人健康,降低醫療費用的作用。

專科護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隨著護理專業的發展,我國也在多個專業開展了專科護士的培養,我院的糖尿病專科護士利用自己的知識,利用客戶關系管理平臺開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取得良好效果。實踐證明,糖尿病專科護士開展糖尿病健康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和有效的。

關鍵詞:糖尿病專科護士;糖尿病;健康管理

慢性病已成為21世紀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我國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__年我國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1]的結論是:城市膳食結構不盡合理,普遍缺乏體力活動,慢性病大幅度上升。20__年我國已有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病人各1. 6億,糖尿病現患病人數20__多萬,另有近20__萬人空腹血糖受損。中國已成為擁有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如何對糖尿病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問題。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2]。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美國經過20多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即健康管理對于任何企業及個人都有這樣一個秘密 ,即90%和10%。具體地說就是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10%的個人和企業沒有進行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由此可見,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擁有健康、恢復健康、促進健康,并節約經費開支,有效降低醫療費用。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藥物或非藥物治療來嚴格控制血糖和血壓,糾正脂代謝紊亂,并要求病人控制體重、戒煙。多個大型的臨床實驗研究顯示包括飲食控制、運動和減輕體重的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可以使糖尿病發生得以延緩或預防。專科護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or nurse specialist,簡稱cns,中文翻譯為臨床護理專家),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專門的護理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3]。20__年,我院2名護士參加廣東省首屆糖尿病專科護士培訓,學習結束后,在醫院開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糖尿病專科護士的工作

針對現在糖尿病綜合治療的五駕馬車:健康教育、自我監測、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我院糖尿病專科護士利用客戶關系管理平臺,開展了如下工作

1、 建立糖尿病專科護理隊伍,以我院在廣東省糖尿病專科護理團隊的成員為主體,利用專科護士在糖尿病領域的知識、專長和技術為患者和社會人群提供護理服務,并為患者提供相應的健康指導、健康咨詢,促進其康復和提高自我生活照顧、健康管理的能力。定期對糖尿病病人進行健康知識講座,內容包括:糖尿病基礎知識,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方法指導,胰島素注射方法指導,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知識指導和血糖自我監測指導。采取集體和個別授課的方式。

2、 定期開展義診,為公眾監測血糖和向他們宣傳糖尿病預防知識;開展糖尿病風險評估(到社區為公眾監測血糖,測量和計算體重指數、腰圍/臀圍比例,身體脂肪厚度等),建立糖尿病病人檔案,定期電話隨訪。

3、 對同業的護理人員提供專科領域的信息和建議,指導和幫助其他護理人員提高對患者的護理質量。開展護士糖尿病專科知識培訓,幫助護士獲得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識。

4、 協調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專科醫生的工作,促進多學科協作,共同對糖尿病病人進行恰當、有效的管理。

5、 在院內開展專科護理會診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我們的管理模式的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變被動為主動,專科護士都要走出去,在全院中開展糖尿病的各項維護工作,當各科室遇到糖尿病病例時,書寫“專科護士會診單”,邀請專科護士到病人床邊進行一對一的專科指導,如:糖尿病健康知識宣教,胰島素注射技術指導,飲食指導、糖尿病足護理指導等等。

6、 協助醫生開展糖尿病并發癥的篩查工作。

二、結果

從20__年開始,糖尿病專科護士在醫院開展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每月1次,舉行糖尿病聯誼會2次,護理義診18次,開展護理會診近百人次,舉辦省級醫學繼續教育學習班(行為醫學與糖尿病健康教育)1次。

1、 通過定期舉行健康知識講座,使病人和家屬掌握了糖尿病預防和自我護理知識,密切了病人與專科護士的關系,取得了相互間的信任,使健康指導及管理順利開展。通過在醫院開展糖尿病知識培訓,使非糖尿病專科護士掌握了糖尿病有關知識,提高

了糖尿病病人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2、 通過對病人進行護理會診,專科護士能有針對性地對病人進行一對一的具體教育和指導,如對病人進行飲食指導,運動指導和健康相關行為指導,幫助病人摒棄不良生活習慣和方式,建立健康行為,提高遵醫行為。

3、 通過開展義診和普查,早期識別了糖尿病高危人群,提高了公眾對糖尿病的預防意識。

4、 通過協調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專科醫生的工作,使糖尿病病人盡快獲得最佳治療和疾病管理。

三、討 論

1、 糖尿病與生活行為:飲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膳食)和缺乏身體活動(體力活動減少又缺少體育鍛煉)是引起代謝紊亂釀成慢性生活方式疾病的基礎[4]。其后果是營養過剩、體質酸化胰島素抵抗代謝紊亂代謝綜合征、患病。據世界醫學研究發現:在慢性病形成的原因中,遺傳因素只占15%,社會因素占10%,氣候因素占7%,醫療條件占8%,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占60%。這說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慢性進行性疾病,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我國糖尿病發病趨勢處于一個迅速的增長期,主要以2型糖尿病為主,其流行的一個特點是在青少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另一個特點就是發病提前,并發癥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和體力活動減少所導致的超重和肥胖是發生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生活不規律、吸煙酗酒、不良疾病行為等均會導致血糖控制不良,加速糖尿病進展,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健康管理的核心是預防控制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是一個提高健康知識和改變不良生活行為方式的艱巨過程。既然糖尿病是由于不合理生活方式造成的,那么我們就應該從改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著手,也就是說要針對病因進行糾正。近年來,對糖尿病前期者采取干預措施的結果顯示,包括生活方式干預試驗和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糖尿病的管理就是告訴病人怎樣吃、怎樣動才能預防糖尿病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預防和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關鍵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糖尿病專項管理:專科護士的主要角色分為六個方面:直接護理提供者、協作者、教育者、咨詢和顧問、研究者和管理者。目前,美國和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在多個專科領域培養了大量的專科護士,這些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在醫療機構、社區保健、家庭護理以及護理科研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國北京、江蘇、廣東等地已經開始在icu護理、糖尿病護理、老年護理、醫院感染控制、造口護理及腎臟病護理等領域開展專科護士的培訓,取得一定的成效。糖尿病專科護士,是在護理專業化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高級臨床護理工作者,她們接受了專門的培訓,在糖尿病臨床護理領域中具有廣博的、豐富的工作經驗,具有先進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臨床技能,能向病人提供最高質量的護理及指導。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的體會是:①糖尿病專科護士應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利用客戶關系管理平臺開展糖尿病病人的健康管理,如開展糖尿病普查、會診、義診形式,收集病人信息,進行糖尿病風險評估,并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有效跟蹤隨訪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是可行的;②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結合醫生的治療方案,定期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健康指導、到床邊進行一對一的飲食、運動、用藥、血糖監測技術和胰島素注射技術指導,對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和自我照顧能力,促進病人健康是十分及時和有效的;③對同業的護理人員提供糖尿病專科領域的信息和建議,指導和幫助其他學科護理人員提高對患者的護理質量和健康管理技巧,對擴大維護糖尿病病人的管理層面是有促進作用的。實踐證明,糖尿病專科護士早期參與病人的健康管理,可以促進病人健康,有效降低醫療費用。

健康管理不僅是一個概念,也是一種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務程序,為了達到糖尿病健康管理的目的,需要在醫院建立多學科、多層次、多系統的協作,如建立一只由糖尿病專科醫生、專科護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眼科醫生、足部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組成的多學科合作團隊,共同對病人進行管理。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20__.10.12.

[2] 陳君石等.《個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險中的應用—進展與趨勢》.《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高層論壇》論文集.20__.

第4篇

健康管理是以現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和新的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以及中醫治未病為指導,通過采用現代醫學和現代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人或群體整體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換言之,健康管理的宗旨就是調動個體、群體和整個社會的積極性,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工作的具體做法是為個體和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健康信息并創造條件采取行動來改善健康[1]。

健康管理的過程一般分三步實施:一是收集服務對象個人健康信息(即發現健康問題)。這一過程是健康管理的基礎。健康信息收集的完備與準確的程度直接影響進一步開展健康評估和健康干預的水平與效果,因此,在信息收集方面要盡量做到全面、準確,除個體的一般情況和體檢檢查結果外,還應關注其行為生活方式、家族史、疾病史、心理狀況等因素。二是進行健康評估(即認識健康問題),進行疾病風險預測。三是在評估后開展健康干預。干預就是幫助個體了解自身情況,制定、實施、監督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從而改善個體生理和心理狀況,最終促進社會群體健康。

眾所周知,在健康管理的整個過程中,與客戶接觸時間最長的醫務工作者就是護士,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護士在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通過近三年的工作實踐,我們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1護士首先要熱愛本職工作,尊重他人,強化優質服務意識,自覺培養自己職業素質修養水平。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更新,護士應利用一切機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如通過外出學習、自學考試、論文交流等途徑。健康管理中心的護士還應了解醫院各科新業務、新技術,以便向客戶提供咨詢服務,取得客戶的信任。

1.2護士的儀表、行為和語言是體現整個醫院的形像。護士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喚起客戶樂觀飽滿的情緒,增加客戶對我們的信心。當客戶來院時,護士面帶微笑,熱情、友好、主動地接待,使其感到親切,消除陌生感;在接觸過程中,舉止穩重,態度和藹,得體地介紹自己,有禮貌地稱呼對方,交談時雙眼注視對方,不要顧左右而言他,認真傾聽客戶的敘說,讓其感到你是真心關心他,取得客戶的信任,更多地了解對方的需求。

2大力宣傳健康管理知識

一個人體內可能潛伏著病理性的缺陷或功能不全,但無任何表象。事實上,有許多疾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甚至無感覺。譬如,高血壓患者有一半是在體檢時才被發現;隱性冠心病平時毫無異常,待到自我感覺有問題時常常已到晚期。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提倡定期地進行健康檢查的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最近了健康公式:健康=15%遺傳+10%社會因素+8%醫療+7%氣候因素+60%生活方式[2]。由此可見,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不當引起的疾病是可以通過健康管理有效地預防的。由于我國健康管理工作起步較晚,其管理模式和運作方式還未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大多數人還處于有癥狀才就診的狀態。因此,對從事健康管理工作的護士來說,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就是我們的責任。三年的健康管理工作實踐證明,加強宣傳,增進社會群體對健康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對于更好地在全社會開展健康管理工作具有積極意義。我們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健康知識,逐漸提高了人們對于健康管理重要性的認識。近三年來,參與我院健康管理的人數年均增幅達到34.4%,參與人員涵蓋多數職業人群。

3服務好每個環節

3.1前臺接待。健康體檢客戶在進行體檢前一般先與護士聯系,進行咨詢,護士根據其需要安排健康管理醫師進行專業知識的咨詢并選擇相應的體檢項目,開始進行健康管理的程序。

3.2檢前告知。在體檢開始時,護士要為體檢客戶作好體檢前的準備工作,交待體檢前的注意事項,準備好體檢者的各項檢查申請單,并與相應檢查室做好銜接工作。

3.3導檢過程。隨著健康管理事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導檢護士這個新的職業,這個崗位不需要護士打針、輸液、發藥、做生活護理等臨床護理工作,而是指導(陪同)體檢客戶完成各項檢查。在整個導檢過程中,護士都要保持文明禮貌,微笑服務,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體檢客戶進行溝通。醫院某些部門還專門為體檢開了“綠色通道”,這是考慮到參加體檢的這類人群并非病患,我們應充分利用“綠色通道”這一措施,為體檢客戶做到最好的服務,使他們享受到舒心、便捷的檢查過程。

3.4健康檔案的建立。護士對體檢客戶進行健康危險因素的調查,并進一步提高客戶對健康管理的認知度,指導或幫助客戶填寫健康危險因素調查表,督促他們提供全面的健康狀況信息,護士對這些健康信息進行電腦錄入、整理,并進行動態的管理。

4積極參與健康指導干預

客戶在完成健康體檢后,護士收集所有的客戶資料,協助醫師、健康管理師根據其體檢的結果及提供的健康檔案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制定針對性的健康計劃,并對存在或潛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干預,從而預防和控制疾病發生,改善健康狀態,恢復健康體質,保持健康身心,提高生命質量。護士根據醫師作出的評估結果對客戶提出適當的生活指導,根據體檢結果定期電話提醒客戶進行復檢或追蹤存在問題的干預情況,同時發揮綜合醫院優勢,提供各項專科咨詢及專家預約服務。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療市場的激烈競爭,大眾對護士的職業素質、道德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健康管理中心這個新興領域,它的營運具有市場性、商業性、服務性[3]。所以我們要不斷更新知識,積累經驗,同時加強人際交往的技巧能力及職業禮儀的培訓,更好的完成護士在健康管理機構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曹連元,邸曉蘭.心理健康管理概述[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10,4(5)310

第5篇

〔關鍵詞〕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知識圖譜;定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2)09-0041-07

個人健康信息管理(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PHIM)是個人信息管理(pers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PIM)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HIM通常包括為預防潛在疾病,幫助處理可能的健康危險,治療或是照料自己和家人所進行的關于信息交互、使用、檢索和存儲的活動。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都是一個終身的活動,比如需要保存哪些健康信息、預防哪些疾病、什么時候進行健康檢查等。鑒于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這一領域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利用知識圖譜對國外PHIM領域的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研究,希望得出的結論能夠給我國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

1 數據來源、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本文于2011年12月21日使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使用主題詞“Personal Health Information Management”進行檢索,共檢索到文獻816篇。將時間跨度設定為2000-2011年,文獻類型設定為期刊論文(article)、會議論文(proceeding paper)和綜述(review),Refined retrieval was 739 literature本文使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和citespaceII軟件對文獻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2 研究現狀

本文對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領域中的文獻信息量、論文作者和主要研究機構進行了統計分析。

2.1 文獻信息量統計分析

發表的文獻數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個領域的研究水平與發展趨勢。表1和圖1顯示的是2000-2011年PHIM領域發表的文獻數量及其增長趨勢,其中2011年的數據只統計到12月21日,還存在一些發表但未被檢索的文獻,因此暫不做分析。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PHIM領域的文獻量,除2006年略有下降之外,其它年份均呈上升趨勢。

核心作者(或高產作者)是指在某一領域中發表了多篇文章的作者。通過對作者的發表文章數量和被引頻次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得出該領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其學術影響力。本文選取發表文章數量為4篇及以上的作者為高產作者,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發表文章數量最多的作者是Kim Y.,他來自華盛頓大學,主要研究個人健康信息系統及其在轉診管理中的作用、個人健康記錄、尤其是應用于老年人這一群體的個人健康記錄的使用。Soh C.B.來自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他主要研究面向遠程診斷的分布式架構、應用于家庭護理的基于PDA的心電圖檢測器、以及應用于個人移動健康監控的基于知識的心電圖分析器。Brennan P.F.來自威斯康辛大學,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研究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并從技術角度提出了如何更好的管理個人健康信息的對策。Kim E.也來自美國的華盛頓大學,他主要研究以患者為中心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統以及該系統的開發、使用和評估。Blobel B.來自德國的雷根斯堡大學,他主要從事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和機遇網絡的電子健康記錄中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研究。Horan T.A.來自美國的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他主要從隱私和技術的角度研究了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并提出將云計算應用于PHIM,此外,他還特別研究了殘疾人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問題。Kim E.H.和Lober W.B.都來自于華盛頓大學,他們與Kim Y.多次合作撰寫論文,研究重點也相似。Lavanya J.也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他與Soh C.B.多次合作撰寫論文,他們的研究領域類似。Siek K.A.來自科羅拉多大學,他主要從藥物治療與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個人健康信息管理。

2.3 主要研究機構統計分析

本文統計了在7篇以上的機構,統計數據如表3所示:

從論文的發表數量上來看,華盛頓大學以24篇的數量名列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多倫多大學。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美國的哈佛大學。

從地區來看,美國(6所)占了發文機構總量的一半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在個人健康信息管理這一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加拿大(4所)的發文數量也相當大,位于第二。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較多的高產機構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說明北美的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在這11所高產機構中,有10所都是高校,另外一所是美國的布萊根婦女醫院,這表明目前為止,高等院校仍是PHIM研究的主要場所。

3 研究熱點及前沿

本章利用citespaceII對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學科領域和知識基礎、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

3.1 研究學科領域分析

從數據庫的檢索結果來看,關于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研究學科共涉及94個小類,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其主要涉及的學科有計算機科學、醫學信息學、心理學、社會學、工程學以及各類醫學。

第6篇

【關鍵詞】高校;健康管理;學生體檢服務;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449-01

隨著我國教育科技的高速發展,高校教育規范化管理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要求不斷提升,而高校醫院長期承擔著廣大高校學生的健康管理任務,健康體檢是高校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將健康管理先進模式應用在高校學生體檢服務中,促進體檢內涵和外延升級,這是高校醫院需要關注、踐行的課題。

1 健康管理及其實施步驟

1.1 健康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是指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以及預測和預防的全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作為一種服務,其具體做法是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和為個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使他們采取行動來改善健康。在西方,健康管理計劃已經成為健康醫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證明能有效地降低個人的健康風險,同時降低醫療開支。

1.2 健康管理的實施步驟

1.2.1建立健康信息檔案庫

收集服務對象的健康信息。個人健康信息包括個人一般情況、目前健康狀況及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體力活動、吸煙、飲酒情況等)、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壓等)和血、尿實驗室檢查。

1.2.2 健康及疾病風險性評估 根據所收集的個人健康信息,對個人的健康狀況及未來患病或死亡的危險性用數學模型進行量化評估,進一步綜合認識健康風險,鼓勵和幫助人們糾正不健康的行為和習慣,制訂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措施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

1.2.3 健康干預 在前兩部分的基礎上,以多種形式來幫助個人采取行動、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實現個人健康管理計劃的目標。

健康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周而始的過程,即在實施健康干預措施一定時間后,需要評價效果、調整計劃和干預措施。只有周而始、長期堅持,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預期效果。

2 學生體檢在高校健康管理全程中的重要位置

2.1 踐行高校學生體檢服務升級

以往我們的學生健康體檢后的統計分析只局限在疾病發病率的排序及篩查受限學生上;防治措施一般局限于科普知識宣傳及查出疾病的治療及休退學上。這種服務是一次性的、非連續性的,缺乏全面的評估,缺乏檢后積極主動的干預等后續服務,實質上不能達到高校大學生健康體檢的真實目的,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健康需求,只有將健康體檢貫穿健康管理全過程中,才是全程負責的體檢方案,才能使高校大學生體檢事業充滿活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大學生健康體檢升級,才能達到踐行大學生在校期間健康管理目標要求 ,更好的給醫院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2.2 構建大學生體檢健康管理平臺

2.2.1 大學生健康管理是指高校醫療機構對大學生進行基礎健康體檢,分析體檢結果,評估健康狀況,提供健康咨詢,指導學生康復治療、預防保健、體育鍛煉以及對體質較弱學生進行重點干預的全過程。高校學生健康管理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應搭建一個在主管校長的領導下,由學生工作部門、高校健康體檢中心、高校醫院預防部門、體育部門、以及家庭和社會共同組成的管理平臺,建立集健康教育、健康干預、健康指導服務、陽光體育活動、心理健康服務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于一體的管理體系[1]。

2.2.2 全程管理大學生身心健康是在進行學生健康管理的過程中要轉變“重檢查、評價,輕針對性的指導、干預”的做法,讓每個學生通過健康管理的“體檢――評價――指導――接受干預――再體檢――再評價――再指導――再接受干預……”的循環往復的全過程,有效地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對有身心健康問題的大學生重點進行全程健康管理是提升大學生群體健康水平的關鍵。全程管理必須以有身心健康問題大學生的健康需求為關注焦點,學校應調查、識別和理解有身心健康問題大學生群體的需求,加強和他們的溝通,密切跟蹤學生身心健康狀況,把他們的需求與學校健康管理日常工作目標相結合,改進工作,落實措施,提高學生的滿意度。

2.3 新模式下大學生健康體檢的3個環節

2.3.1嚴抓體檢質量,科學設置體檢項目,提升服務效率

大學生入學體檢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根據普通高校大學生體檢標準要求及本校學生身體狀況,結合體檢中心現有人力、技術、設備為大學生制定體檢套餐服務,這一步應該做到科學制定體檢項目,體檢有規范流程化管理,做到優質高效,并有真對性體檢服務。另外,在體檢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發現異常情況選擇合適的復檢體檢項目,選擇好體檢項目后再結合學生自身病情及時間、合理安排體檢的復檢時間,做到從時間安排上確保體檢的質量。

2.3.2健康體檢后評估客觀全面

在完成了體檢及信息的收集后,對各種信息進行系統的分析,根據現代醫學疾病發生、發展規律,進行健康狀況的平判,疾病風險的預測,為下一步健康干預做準備,這一環節應做到客觀全面,不夸大,不遺漏。這要求體檢科室的醫生及體檢科室主檢醫師符合國家體檢科室規定,業務精湛,經驗豐富,高度負責,做好受檢者生活方式,病史,健康危險因素,心理狀況等個人健康信息的收集。評估不是單純的體檢數據的羅列,一定是建立在每位大學生健康信息基礎上的全方位的結論。

2.3.3制定體檢后大學生群體和個體的健康干預措施,即健康干預

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大學生體檢后的健康實際情況,制定健康干預的基本內容,著眼點應在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知識的需求,健康教育的開展,特殊疾病治療及管理等方面計劃。首先通過發放健康管理資料、開設健康管理選修課、多種形式健康知識講座、師生健康座談會等方法普及健康知識。其次還可以通過發展健康社團,如:衛生保健協會。也可通過校內網頁宣傳強化預防保健知識宣傳。健康干預是大學生健康管理的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周而復始的過程[3]

監測學校人群的健康狀況,開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是《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高等學校保健醫療機構工作規程》賦予高校醫院的重要任務,健康管理是高校衛生工作的重點。

健康管理應用到高校大學生健康體檢服務中,不但將賦予體檢更豐富,更規范的內涵,使高校大學生健康體檢的效果出現質的飛躍。為廣大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以健康體檢為載體,實現全面健康管理為目的的全新服務,是高校健康管理中最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能夠帶動高校醫院整體服務質量的提高,切實為高校教學科研正常開展提供保障,提高高校醫院形象。

參考文獻

[1] 吳宗喜,蔡曉波.高校開展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的調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1):102-106.業 http

第7篇

【關鍵詞】 糖尿病; 社區管理; 自我管理模式; 全程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9-0003-03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已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疾病之后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由于糖尿病病程長、易反復、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并且其防治又與患者自身及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因此健康行為干預對于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3]。為有效的防治糖尿病,積極尋求低成本高效益的防治手段,我國于1997年開始探索糖尿病防治策略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在目前的專科醫療體系下,單一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并不能滿足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需求。近年來,糖尿病的防治重點已從專科醫院轉向社區,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持續開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家庭護理,有利于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復[4-6],但社區中尚缺乏系統規范的管理體系。自我管理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心理行為治療,即患者本身可以在促進健康的過程中發揮重大作用,實質是對患者的健康教育[7]。筆者所在衛生院通過自我管理結合全程管理的管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評估、隨訪管理,評估干預后糖尿病知識的知曉率及各項觀察指標,探索社區糖尿病防治新模式及其效果,以實現控制糖尿病的目標,現將開展1年來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糖尿病患者來源于筆者所在衛生院轄區的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入戶調查,建立患者個人健康檔案。入檔標準:已診斷為糖尿病的社區居民,自愿參加管理并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按統一的標準入組。排除標準:流動性大、不能定期隨訪的患者;存在嚴重腎功能不全者。利用健康檔案編號隨機抽取202例糖尿病患者,實施自我管理與全程管理結合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從2011年1月開始實施,于2012年1月結束。在1年的干預過程中,因搬遷中途退出2例,完成全程干預者200例。其中男75例(37.5%),女125例(62.5%);年齡≥60歲者168例,年齡40~59歲者29例,年齡≤40歲者3例;病程在10年以上者102例,1~10年者98例;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上者149例,初中及小學者5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對參與本研究的社區醫生和護士進行專業培訓,規范調查方法。于干預前、后召開患者會議,村委會負責組織協調,醫生護士到場,說明本次調查目的、意義,以一對一的形式逐條解釋填寫調查表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對符合要求的未能到會者,組織調查員入戶調查。

1.2.2 觀察指標 對全部入組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測量干預前后血壓、體重等,計算體質指數(BMI,kg/m2)。詳細記錄患者飲食結構、運動頻率、用藥情況;檢測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標,在患者個人健康檔案中備案。

1.2.3 干預方法 本著自愿的原則,由患者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管理合同。對簽訂合同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建立個人檔案,據每一位研究對象的預防知識、行為問卷的調查結果及相關的高危因素情況,分別制定計劃,實施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干預。每月采取定期的知識宣教,提供自我管理手冊和健康處方等宣傳資料,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行為指導及激勵措施,指導患者填寫自我管理手冊。(1)知識宣教,采取系統講解與個體化咨詢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糖尿病相關知識講座,形式多樣化,可采用多媒體教學、互動游戲、知識競賽、發放健康資料(如掛圖、糖尿病知識小冊子)等教育方法,宣傳糖尿病防治的基本知識;(2)個體化行為指導,安排每月1次監測患者的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標,詳細評估患者過去1個月的生活方式、身體指標等情況,指導患者的飲食、運動以及血糖控制等,從而使患者形成科學的飲食結構、規律運動、良好健康的心態;(3)示范表演,如血糖儀的使用步驟及方法等;(4)制定短期目標,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短期目標,對達到目標的患者給予一定獎勵,如頒發獎狀、發放禮品等。干預1年后收集數據進行干預前后的比較研究。

1.3 統計學處理

由專人錄入數據,經過邏輯檢錯后,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相關知識知曉情況比較

經自我管理結合全程管理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均有所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相關指標的比較

經自我管理結合全程管理干預后,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糖尿病患者的體重、體質指數、收縮壓、舒張壓、餐后2 h血糖等均有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國醫護人員開始重視糖尿病的社區管理,但多數研究重點圍繞門診- 住院-出院后全程的全程管理模式[2],卻忽略了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時間在家,控制血糖時缺乏專業的指導這一突出問題。

全程管理模式可分為入院前、入院和出院后3個醫療服務階段,旨在改善衛生機構分散狀態,在達到較好成本效率的前提下,以動態、持續的方式向慢性患者群提供各種醫療衛生服務,以滿足基層醫療衛生需求的過程[8]。全程管理模式通過對糖尿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鼓勵患者遵守自我管理計劃,努力克服自身惰性,灌輸成本效率理念。同時充分利用基層醫療衛生資源,如健康教育者、社區醫師及社區護士等力量,詳細評估病情及相關并發癥發生危險。全程管理的實質雖是為了實現患者更好的自我管理,但更多的是強調醫護人員的努力,而忽略了患者本身的積極主動性。

自我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改變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教育過程更側重于患者的主動參與,使患者在理解掌握糖尿病相關知識及一些基本技能的同時,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9]。有針對性地制定個人目標及行動計劃,并及時反饋完成情況和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參與者共同受益[10]。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作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在臨床應用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對患者停止自我管理后一段時間進行隨訪時,發現患者的一些生化指標出現反彈,表明自我管理的效果會隨時間的延長而減弱[11]。

在本研究中,將自我管理結合全程管理模式引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1)針對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宣教活動,如飲食控制、藥物治療、運動治療等;(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如飲食管理、合理用藥、規律鍛煉、自我監測血糖、足部自我護理、低血糖的預防及處理、并發癥的早期發現和配合醫生進行隨訪等;(3)糖尿病患者對自我管理的認識和態度。通過1年的實施與干預;筆者發現在血糖水平得到控制的同時,可以降低血壓、血脂、等其他相關危險因素,大大降低了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病風險。

現階段我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水平低下,糖尿病知識知曉率低、生存質量低。自我管理模式是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發揮患者最大的自我管理潛能,即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6],使患者主動參與護理、治療,增加保健意識,控制血糖,調整生活方式,最終提高生活質量。

我國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衛生力量薄弱,在今后的社區糖尿病防制工作中,應結合全程管理模式,加大患者自身的參與力度,重視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健康教育,提高人口整體健康水平。因此結合全程管理模式和患者自我管理模式的特點,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家庭護理,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訂委員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07: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EB/OL].[2006-01-01].http://stas.tov.cm.

[3] Li N,Yang X F,Deng Y,et al.Diabetes self-manage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Zhonghua Yan Ke Za Zhi,2013,49(6):500-506.

[4] Kenny C J,Pierce M,Mc Gerty S.A survey of diabetes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in Northern Ireland[J].Ulster Med J,2002,71(1):10-16.

[5]楊惠勤,付東渡,莫東梅.上海浦東慢性病自我管理項目實施效果評價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2,16(7):17-20.

[6]龔芳秀.評估心理護理對社區就診患者的影響作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2):80-83.

[7]傅東波,傅華.慢性病自我管理[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4):93-95.

[8] Gabbay R A,Lendel I,Saleem T M,et al.Nurse case management improves blood pressure,emotional distress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 screening[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6,71(1):28-35.

[9]檀平,董建群.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研究進展[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435-439.

[10] Stuckey H L,Dellasega C,Graber N J,et al.Diabetes nurse case management and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for change(DYNAMIC):Studydesign and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in thechroniccare model for type 2 diabetes[J].Contemp Clin Trials,2009,30(4):366-374.

第8篇

一、情緒管理

1.情緒管理的含義

情緒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并能以人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的一種體驗。而對情緒的管理是指個體駕馭情緒的能力。國內外學者關于情緒管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類,適應性管理。即能夠用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巧妙地對一系列情緒變化做出反應,并且在需要的時候適當延遲反應。第二類,功效性管理。情緒管理是一種以服務于個人為目的、基于自身生存和發展而展開的活動。第三類,特征性地界定情緒管理。即個人能夠驅動和組織行為,以適應特定情況下的環境。而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情緒管理也做出了相關界定。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而言,情緒管理包括客體和對象(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并能理解他人情緒),過程方法(能察覺和控制他人的情緒)和生理反應(通過生理變化轉換情緒)。

2.教師情緒管理的內涵

對教師的情緒管理可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來進行研究。從主體來看,分為教師的情緒自我管理和情緒他人管理。在教師情緒管理的客體方面,包括對自身、對學生、對課堂氣氛的管理。其中,教師自身如何在課堂中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來調動學生,使學生能夠達成教師預定的情緒要求是教師情緒管理的重要方面。

二、思想品德課中的情緒管理

1.情緒管理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改革后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致力于創造一種學生學會認知、發展、創造的教育,這種教育必須是體現學生個性,發展學生人格,以問題為課堂教學紐帶的教育。在這樣的課程標準下,就要求形成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課堂模式。要求教師認識到課堂應該是發展學生心智的活潑的生動的課堂而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而要構建活潑、生動的新型課堂,教師就必須提升自己對課堂的情緒管理能力。

2.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情緒管理分類

根據情緒管理的對象可以分為學生情緒管理和課堂情緒管理。學生情緒管理是指學生能夠對自己情緒有著良好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區分的能力和對他人情緒認識與適度的反應能力。處于現階段的青春期的學生由于對事物或自身錯誤的認知而引起的焦慮、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著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是十分重要的。

3.教師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的途徑

(1)加強自我情緒控制能力。一個教師對于一節課堂就好比指揮棒對于一個樂隊的作用。他并不起主導作用,但卻起著主引者的作用。所以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提升情緒管理能力,要能夠輕松地掌控課堂,首先就必須提升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只有當主引者能順利自然的管理自身的情緒,才能調動樂隊成員也就是學生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注意自身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通過不斷的課堂積累來逐步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2)掌握情緒管理的時間點。這主要是針對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必須善于捕捉情緒管理的時間點。如在“眾人劃槳開大船”一課,在課堂的前半段進行知識點講述,而當教師感知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知識點時,就可以將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提升到公民與國家的高度,通過播放中國人民在革命及建設的過程中的奉獻與付出的圖片,一面o之以教師個人的講解,在學生神情貫注的看與聽中,很好地進行了一次情緒管理,達到了情緒升華的目標。

(3)采取多種方法進行情緒管理。不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學習,教師都應該和學生形成積極的交往和互動,教師一定要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學習方法,從“教學生學”到“讓學生會學”,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并且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實驗、想象和思維習慣,所有這些都會促進學生發展。

(4)善于對學生情緒進行歸因。情緒歸因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情緒,并根據學生情緒產生的原因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情緒管理的方法來進行控制。如在課堂進行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低沉、焦躁的情緒,那教師就必須考慮是課堂知識點呈現枯燥,還是學生自身原因出現的消極情緒。并據此進行調整。若是學生自身原因出現的情緒低沉,可以在課后進行溝通與交流。若是由于課堂知識點安排的枯燥導致的情緒出現無聊、低落,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后進行思考,在課堂講授中更注重知識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第9篇

[關鍵詞]員工健康;健康管理;企業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0)48-0054-02

當今世界,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健康素質逐漸成為企業間主要的競爭因素。但在現實中,我國很多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負責員工的在職培訓、績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實踐,卻對員工健康關注甚少。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全球金融危機,員工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考驗,這就導致了員工的亞健康、滿意度不高以及情緒低落等一系列問題,對企業和員工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員工身心健康問題已日顯重要,開展健康投資與管理,實施員工健康管理迫在眉睫。鑒于此,筆者認為:為了形成可持續性的人力資本,奠定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企業應當足夠重視員工的健康狀況并對其整體的健康資本進行適度投資。

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與意義

1.1 健康及健康管理的概念

關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除了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外,還指生理、心理、社會適應、道德四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患病者(第二狀態)不足2/3,有1/3以上的人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WHO稱其為第三狀態,國內常稱其為亞健康狀態。據研究,中國人口中有15%屬于健康人群,15%屬于非健康人群,70%屬于亞健康人群。而幾乎每個參與市場競爭的個體都或多或少患有慢性病和心理疾患。同時WHO研究表明:生物―心理―社會學意義上的健康狀況=函數(15%的遺傳+17%的環境+8%的醫療保健+60%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見,現代社會里的健康是通過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保健預防的途徑獲得,而不是依靠醫療科技的進步來避免或減少。

在美國,“健康管理”作為一門學科及行業誕生已有20年之久,大多數企業都開展了員工健康促進與管理項目,進行員工健康管理。企業健康管理就是應用現代醫學科技和信息技術從社會、生理、心理角度來系統地關注和維護企業員工健康,通過定量預測患病風險,關愛員工健康,減少因生病缺勤等問題而影響工作進度,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1.2 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的意義

理論與實踐表明,員工健康狀況不佳會給企業帶來各方面的不利影響,反之實施員工健康管理所帶來的好處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健康管理能使企業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優化。企業健康管理是企業人力資源工作中的工具,直接服務于“選―用―育―留”的每一個環節,與薪資福利結構、績效考核等息息相關。以上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實現的是企業人力資源配置的良性循環,使企業人力資源結構不斷優化。將健康管理服務應用于企業員工的選、用、育、留環節能保護企業的核心人力資源,保證企業有長久的生命力。

第二,企業健康管理能降低企業總醫療保健費用。國外有調查顯示: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而10%的個人和企業未做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上升90%。這說明實施了健康管理的企業,其員工的患病率、住院率明顯降低,絕大部分的疾病風險都以各種方式被消滅在萌芽狀態。即使萬一患病,也會因為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而很快得到痊愈,從而降低企業的醫療支出。

第三,企業健康管理能大大減少員工因患病或健康事假而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企業員工通過健康管理,不僅減少了自身患病的概率,其積極影響也降低其家人的患病可能性。這樣企業健康管理既減少了員工的病假工時,又減少了其為照顧家人的健康事假工時,從而減少給企業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

第四,企業健康管理是一項吸引優秀員工的福利項目。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火車頭,在健康日益成為人們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的時代,企業的這項福利措施無疑會吸引許多既渴求事業成功也重視自身健康的優秀人才。

第五,企業健康管理能顯著提高員工的勞動生產率。研究表明做健康管理的企業,員工人均年產出總值提高了50%以上。這是因為實施健康管理,企業員工更能感受到企業對他們的關懷,更富有歸屬感和工作熱情,自然就會為企業注入更多的創新思路。實施健康管理,企業員工的身心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從而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2 國內員工健康管理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2.1 國內員工健康管理現狀

健康管理在我國興起與發展不到10年,目前,我國員工的健康狀況卻并不樂觀,很多企業對于員工健康的關注也還遠遠不夠。

首先,傳統健康管理被動低效,以往體檢資料缺少統一的系統、規范的管理。由此企業管理部門難以對每次體檢的結果形成比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所以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以形成系統、持續、全過程的管理是當務之急。

其次,企業普遍存在對健康認識不到位的現象。傳統思想認為,沒病就是健康,總是忽略存在于健康和生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人們對健康的提前預防重視不夠。

最后,許多企業認為體檢等于健康管理。許多企業也認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但片面的認為體檢及其結果的記錄與統計就是健康管理。其實健康體檢只是健康管理中的一小部分內容,體檢之前的準備及體檢后的分析、評估、預防以及健康計劃、維護、促進才是健康管理的關鍵。

2.2 影響員工健康的重要因素

2.2.1 自然社會環境因素

①自然因素的影響。比如:季節的變換,流行疾病的影響等。此外,天災人禍、疾病衰老、死亡等都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重大打擊,引起個體強烈的挫折感。②社會競爭環境。隨著競爭的加劇,員工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如工作進度、工作保障以及顧客或委托人的數量和性質等因素增加了員工的工作壓力。

2.2.2 企業內部因素

主要包括:①辦公環境;②文化因素。如企業的文化是否給員工帶來無形的心理壓力,文化是否缺少對內部員工的關注等;③工作本身。如工作缺乏可控性會給員工帶來緊張感,工作內容枯燥等;④企業重大事件的影響。如規模擴大、制度變革、裁員、行業不景氣等重大事件;⑤其他原因。如角色模糊、角色沖突等。

2.2.3 個人因素

①個人生活習慣。比如:缺乏鍛煉,飲食習慣不好,抽煙喝酒等;②個人心理問題。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緊張、煩躁等;③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的經濟負擔很重,家庭關系不和等。

3 改善員工健康管理的途徑

3.1 打破傳統健康管理模式,領導重視是關鍵

把無形的也是珍貴的健康作為資產進行管理,做到防治結合。加強與企業領導的溝通,引起領導對員工健康管理的足夠認識,讓領導充分了解員工健康管理體系的積極作用并對其保持高度認同,積極推動員工健康管理的發展,保障其實施,從領導做起,自上而下保持高度統一。

3.2 加強宣傳科學生活知識與常識,樹立正確健康理念,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企業應一面多角度地關心員工健康,進行健康教育與培訓,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如對于腦力勞動者,每天上午10∶00要求員工做廣播體操,可以緩解壓力、舒緩心情;下午3∶30要求員工跟著廣播做眼保健操,緩解用眼疲勞。另一面企業應努力創造安全、舒適、健康的物理環境。通過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的再設計,減輕或消除惡劣工作條件。如依據人類工效學理論,從人體舒適度出發,關注空氣、噪聲、光線、溫度、整潔、綠化、裝飾、擁擠度等方面,給員工提供一個賞心悅目的工作空間。同時,制訂職業安全健康計劃。推行職業安全健康計劃可以很好地預防各類職業病。企業重視員工的職業安全健康可以給予員工一定的健康保障。

3.3 增強員工的健康意識,營造員工健康心理環境,教育引導員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曾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里的“身體”指的就是健康,談到健康,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有健康意識,有了健康意識,通過不斷地學習健康知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其次,企業應努力創造令人鼓舞的社會環境,包括健康的工作氛圍和勞動關系;再次,在金融危機情境下,員工心理壓力問題已經成為企業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這就決定了必須制訂有效的心理健康計劃,大致包括:心理輔導、心理幫助、雙向溝通、營造良好企業氛圍等。

3.4 建立員工健康管理體系,關鍵是開發“員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統”

在企業健康管理過程中,根據不同的企業特點開展不同的模式,保障員工健康,員工健康體系由企業員工健康檔案系統、健康管理制度與管理系統、員工健康幫助系統、健康環境改進系統和健康事故評估系統構成。其實施步驟為:第一,安排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參加定期的全面體檢,重點復查易引發“過勞死”的疾病,同時以問卷的形式對企業員工個人和家族病史進行調查,建立員工健康檔案系統;第二,以企業健康檔案為基礎,進行健康分析評估,將員工按健康類別進行分類,建立健康管理制度與管理系統;第三,根據企業健康數據分析,改善引起健康隱患的環境和飲食等問題;第四,建立員工健康幫助系統。與相關健康醫療機構合作,為員工提供健康資訊支持和就醫指導服務;第五,在企業內建立健康事故評估系統。根據企業員工健康分類,設定健康事故標準,由第三方機構或企業決策層對健康事故進行預防及應急管理,確保企業健康管理的落實與實施。在這一整體中作為細胞的個體健康狀況是基礎,應該切實建立起健康信息管理,努力開發“員工健康信息管理系統”。企業健康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須有高層領導的支持,并設有專門的執行機構,配備相關的專業人員,以保證員工健康管理體系的建立和有序、有效地運行。

3.5 營造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組織中多數成員溝通遵循的基本理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因而對員工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企業將健康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中十分必要且意義非凡,這不僅更能體現企業的人文關懷,增加企業的凝聚力,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而且會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度及歸屬感,使員工能更加精神飽滿地投入工作。

4 結 論

本文由此得出結論,身心健康的員工是企業不斷發展永不衰竭的動力和保證,只有有效地實施企業員工健康管理,才能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達到企業與員工關系的和諧與雙贏。同時也要注意到,企業健康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在實施健康管理之前必須一方面要考慮健康管理的收益和成本比較,合理地判斷其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多方合作,應積極引入政府、保險公司、專業化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員工的參與合作,共同推進員工健康管理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興瓊,陳維政.員工健康與組織健康關系探討[J].商業研究,2008(10):80-82.

[2] 趙洋,蔡璐璐.企業管理中的員工健康管理[J].經濟論壇,2009(11):94-95.

[3] 何勤,王萌.企業員工健康管理現狀分析及體系建立研究――從人力資本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影響的視角[J].商場現代化,2008(11):311-312.

[4] 加里•德斯勒.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第10篇

對健康實行全面管理,就能夠豐富生命的色彩,就能夠提高生命的質量,就能夠延伸生命的長度,就能夠提升生命的價值。

身體健康和壽命長短的因素主要來自于4個方面。

1.遺傳基因,是影響人身體健康的內在因素。

遺傳基因是決定人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的內部和基礎條件。不懂得健康管理知識和不能夠主動對自己實行健康管理的人,一般都無法達到自身基因所賦予的、應該達到的健康水平和壽命長度,因而大大浪費自身維持健康和獲得長壽的潛力。普通人至少浪費了自己基因允許的一半以上的人生壽命和健康程度。

2.生存環境,是影響人身體健康的外在因素。

生存環境是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的外部條件。但是,為了獲得健康和長壽,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需要通過自己的行為,趨利避害,應對所生存的外部環境,有意識地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活動環境。事實上,通過有目的的健康管理行為,人們可以充分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可以有效避免來自于環境的不利因素,可以有意識地抵消來自于環境的各種傷害。

3.行為方式,是影響人健康的主觀可控因素。

行為方式是人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調節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的調節、心態的調節、運動的調節和休息的調節,也就是人能夠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其中包括對健康和壽命有益的行為和對健康和壽命不利的行為。人們可以通過學習,通過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來獲得理想的健康狀況和理想的人生壽命。這就是全面健康管理的價值之所在。全面健康管理的主要內容和對象,就是上面提到的影響人健康的4大行為要素。

4.飲食習慣,是一個人長期以來哪些食物吃得多,哪些食物吃得少。

這一點是決定人的身體獲得了什么樣的賴以生存的物質供給,給身體的每一個系統、器官、組織、細胞提供了什么樣的營養素。這一因素是可以由人自行選擇的、也是對健康和壽命影響最深遠的關鍵因素。

飲食習慣是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狀況和壽命長短的內部物質條件。人們不同的飲食愛好、不同的飲食內容,會給身體輸送和供給不同的物質和功能。這些物質的質量將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人身體內部每一個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的質量,即健康程度和壽命長短。飲食習慣是完全可以主觀控制的,是可以有意識的改變和培養的,因此管理好飲食習慣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內容。

第11篇

【關鍵詞】糖尿病;自我管理;研究;探討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各種急慢性并發癥以及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因此,糖尿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目前,糖尿病沒有根治的辦法,一旦確診就將伴隨終生治療。調控患者血糖,防止并發癥發生和穩定病情,就成為當下糖尿病治療的主要目的。隨著糖尿病發病率不斷增加,治療費用迅猛增長,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自我管理模式作為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一種重要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其相關理論研究逐漸成為時下研究熱點。現就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現狀綜述如下。

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內涵與意義

自我管理最初源于心理行為治療研究領域,20世紀70年代中期Thomas首次將自我管理方法應用于哮喘患者[2],自此自我管理推廣應用于肥胖癥、關節炎、抑郁癥、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患者的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是糖尿病管理模式中摸索出來的一種突出以患者為中心的管理形式。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指個人能夠長期有效的管理自己行為的能力,即:按醫囑堅持吃藥,遵從飲食和鍛煉的生活規則,自我監測血糖,以及應對困難和生活不利的能力。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需要完成三個方面的任務:疾病或行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緒管理;掌握五項核心技能: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獲取和利用資源、與衛生服務提供者建立伙伴關系及行動執行力[3]。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的一種社會生態模式,其目的就是控制血糖,穩定病情,防止并發癥發生。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對病情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幫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學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方式是當前糖尿病行為干預的最佳模式之一[4]。通過糖尿病自我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糖尿病控制自我效能,改善血糖控制水平[5],明顯激活患者,改善患者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6]。國內亦有相關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與其生存質量呈正相關[7]。

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

目前,國內對糖尿病自我管理方面的研究開展比較多,其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我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絕大多數對糖尿病知識、自我管理等方面知識的了解處于中低水平[8],通過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量化表所設計的6個維度,26個條目,以Likert5級計分所做的調查顯示得分從高至低依次為藥物管理、飲食管理、運動管理、足部護理、高低血糖處理、血糖監測[9]。通過對我國六省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調查表明: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規范化監測率低,血糖監測依從性不高[10]。自我管理現狀不理想,主要表現為血糖監測較差[11]。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的現狀不容樂觀,對血糖監測的重要性缺乏足夠重視[12-13],在自我病情監測方面,數據表明我國糖尿病患者能長期堅持監測血糖的比率較低[14-15]。在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國內部分患者,往往注重于遵醫囑按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外,容易忽略日常生活的管理,比如體質量超標、吸煙喝酒及作息時間不規律,很少花時間去參加體育鍛煉等[16-18]。總體而言,我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現狀不容樂觀,自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影響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

影響自我管理的因素很多:如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足部護理、遵醫囑用藥、自我效能、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心理狀態、工作狀態、醫療保險、年收入以及支出方式等[19-20]。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方面:①社會人口學資料: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②相關疾病和治療機制知識:如飲食、運動、血糖監測及遵醫用藥等;③心理及觀念:如心理狀態、健康理念、人生觀等;④自我效能:如推斷力、判斷力等,一些研究數據表明: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水平呈正相關[21-22];⑤社會支持系統:如社會醫療保險、家庭或朋友、社會及各種組織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系統越好,患者血糖自我監測越好[11,23]。以上五個方面的因素從不同層面影響著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

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糖尿病自我管理模式在我國應用推廣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在患者自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值得引起人們重視。

4.1患者心理健康問題:糖尿病患者一旦確診容易產生多種心理障礙:包括內疚、歉意,焦慮、恐懼,悲觀、自暴自棄、失望、絕望,猜疑,松懈及負性情緒等心理[24]。有研究表明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第一年內心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等心理障礙[25]。在糖尿病與抑郁的相關研究中發現:抑郁癥在成年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病率約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26];新診斷2型糖尿病抑郁癥的患病率為37.8%[27]。在糖尿病臨床治療管理當中,我們往往關注的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病情的穩定,卻忽略了自我管理執行者——患者的心理健康而疏于重視患者心態,其結果是自我管理執行不力,血糖失控,病情加重,并發癥加速出現。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決定著自我管理的成功與否。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應作為糖尿病自我管理實施的前提來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治療。

4.2家庭成員應對問題: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病,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管理主要是在家庭中進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所需完成的三個方面的任務:疾病或行為管理、角色管理和情緒管理,涉及患者日常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朝夕相處的家庭成員在面對糖尿病患者時,首先要進行角色的轉化,除了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關懷外,還要加強對患者自我管理的監督和管理。這樣才會使患者在進行自我管理任務時,得心應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研究結果顯示家庭參與式健康管理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護行為,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控制代謝指標(血糖、糖化血紅蛋白)[28],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從性[29-34]。目前,我國不少家庭往往是一旦家人確診患有糖尿病,其家庭成員是手足失措,不知如何面對,有的甚至還表現出悲觀失望、絕望等負性情緒,這樣不僅于患者無益,而且還會加重患者心理負擔,更談不上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執行情況的監督了。因此,加強對糖尿病患者家庭成員的相關健康知識教育,讓家庭成員充當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有力督促者和支持者是十分必要的。

5展望

第12篇

論文摘要: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都是上世紀后期出現的管理學的創新概念,都是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而盛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體系。它們在管理理念上都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和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對人和知識的動態管理。特征上兩者雖然各有不同,但在管理內容上兩者密切相關,兩種管理在效果上互相補充和促進。從兩者的“知識鏈”和“自我管理要素鏈”的聯系看,兩種管理模式又構成了密切相聯的管理循環鏈。

隨著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上世紀50——60年代出現的“自我管理”和上世紀末成型的“知識管理”成為繼“泰勒制”之后管理學“第”的重要內容。

一、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含義

自我管理誕生于上世紀50——60年代,對于自我管理的含義有多種理解,如,Thoresen&Mahoney(1974)認為,自我管理,亦稱自我控制,可被定義為:“當相關的直接外部約束不存在時,一個人所進行的自我控制,這時他所采取的行為比他初始(未加控制)所采取的行為效果更好。”

一般認為,自我管理首先是指一個人主動調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自我管理的實質是自我監控。自我(ego)作為心理活動的主體,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與自我調適,自我(self)作為管理行為的客體,一個人需要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與自我反饋;自我管理作為一種管理行為的過程,它涉及到管理過程、管理方法和管理內容等。其次,自我管理又體現為一種能力,它是人對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各方面的一種自我認識、自我感受、自我料理、自主學習、自我監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方面的能力。人的這種自我管理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學歷和社會閱歷的提高,呈逐步提高的趨勢,但因個體差異和環境的不同,他們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然而,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自我監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而得以培養。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范式,自上世紀末成型至今,還沒有一個明晰和公認的定義。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的定義是,企業知識管理是指為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知識的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美國德爾福集團公司執行副總裁、企業知識管理咨詢專家卡爾·弗拉保羅認為,“知識管理就是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是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提供的新途徑”。知識管理是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幫助和發展,支持人們進行知識交流的技術和企業內部結構,并幫助人們獲得知識來源,促進他們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

從過程論、信息論和行為論的角度,可以將知識管理理解為:第一,知識管理是一種過程,即對企業內外知識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的過程。是將組織可獲得的各種信息轉化為知識,并將知識與人聯系起來的過程。第二,知識管理是對信息的處理。知識管理是對數據間關系的理解,它通過信息管理和組織學習來提高整個組織的知識水準,把正確的信息傳送給需要它的人,以便讓他們迅速的以信息為依據去行動。第三,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行為。人既是知識存儲的載體,又是知識創造的主體。知識管理的重點是企業內員工行為的管理,采取各種措施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說,知識管理最終要落實到對人的管理,即對企業內員工行為的管理上。

總之,知識管理是一種對人與信息資源和知識的動態管理過程,即以人為中心,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以利用和共享知識為途徑,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知識的創新和增值為目標的過程管理。知識管理叮以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知識管理僅指對知識本身的管理,包括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的管理。廣義的知識管理除了指時知識本身的管理,還包括與知識有關的各種資源和無形資產的管理,涉及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以及知識人員的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管理。

二、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特性比較

(一)自我管理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自我管理的目的是要達到和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善于自我管理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完成特定目的的一個環節。例如,個人的自我完善可成為自我管理的一個目的,同時自我完善又是一個過程,而認清自己又是實現自我完善的重要前提。

第二,主體性。從管理的主體看,自己是自我認識的主體,是自己的管理者,是開發自我寶藏的“廠長和經理”,你想成為工程師和企業家嗎?你想成為教授和科學家嗎?那么你就是這些“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的老板。

第三,客體性。從管理的客體或對象看,自我管理以自己為認識和管理的對象,即以自己所擁有的內在資源,如思想觀念(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和動機等)、時問、情緒、行為、身體、信息等為管理對象。這是集中體現自我管理本質的最基本特征。

第四,技能性。它主要涉及自我管理的技術與能力的培養。自我管理以自身素質,尤其是以自我認知(意識、想象、思維和創造力等)、自我情緒和情感控制、自我調適和自我激勵等學識和心理品質去管理自我;同時,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運用SWOT分析、目標管理和反饋分析等技術與方法使自我在各方面得到能力的提升。

第五,主動責任性,又稱自覺能動性。人類個體的自我管理是個體自主地、獨立地、自覺地從事和管理自己的實踐行為與活動,而不是在外界各種壓力和要求下被動地從事實踐活動或需要外界來管嬋自己的實踐活動。當然人的這種自覺能動性也需要有一些外部因素來起促進作用。

第六,自我反饋和調節性。在自我管理過程中,個體不斷地去獲取有關自身實踐活動及各項自我管理要素變化情況的有關信息,審視和檢查自身實踐和管理活動的過程與效果。個體對內身實踐活動的監控和反饋結果及所得到的信息會卣接影響到下一步實踐活動及行為的調節。所以,自我管理的自我調節性使個體根據反饋的信息和預期目的,對自身下一步的實踐活動采取修正、變革、調整等措施的控制。調節性是個體自我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第七,遷移性。遷移性足指從某一個領域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有可能適用于另一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由于個體對不同實踐活動所進行自我監控和調節的實質是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種實踐活動巾的自我監控都具有廣泛遷移的潛在可能性,即呵應用于不同的實踐情境中,也可應用在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上。由于自我管理具有循環反饋性,它隨時可以根據實踐性質的變化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不同的實踐情境,從而表現出廣泛的遷移性。

(二)知識管理的特性

1、在管理理念上,知識管理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人力資源管理成為知識管理的核心。

2、在管理對象和內容上,知識管理以無形資產管理為主要對象和內容,比以往任何管理形式都更加強調知識資產的重要性。

3、在管理范圍及其重點上,知識管理包括顯性知識管理和隱性知識管理,但以隱性知識管理為重點,并注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

4、在管理目標和策略上,知識管理以知識創新和提高組織和企業競爭力為直接目標,以建立知識創新體系為基本策略,因此,智力性和創新性是知識管理的標志性特點。

5、在組織結構上,知識管理采取開放的、“扁平式管理”的組織模式,與以往所采取的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模式截然不同。

(三)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特征差異

在管理的目標上,自我管理是以個人的成功為最終目標的,而知識管理是以知識創新、知識增值和提高組織和企業競爭力為直接目標的;在管理的主體方面,自我管理是以個人為主體,組織的支持和引導為輔,知識管理是以組織的管理為主,個人的管理為輔,但是,兩者都是以員工個人的素質提升和提高對知識的創新和運用能力為落腳點;在管理的對象方面,自我管理是以個人的心理與行為方式及其合理組合為對象,而知識管理則以人與信息資源和知識及其動態結合為對象;在管理的內容上,自我管理是以人的心理與行為所涉及到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調適、自我激勵、價值觀、目標、職業生涯、時間、學習、優勢與效能、創新、人際交往和健康等方面為主要內容,而知識管理涉及的內容包括知識組織、知識設施、知識資產、知識活動(知識的獲取、加工、存儲、傳播、運用和創造)以及知識人員對于知識的作用過程(即人對知識的創造、獲取、加工、存儲、傳播和應用)。在管理的重點上,自我管理是以顯性要素與隱性要素的恰當結合及可實踐性要素的管理方法與實施為重點,而知識管理則以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問的相互轉化過程為重點。從管理的過程周期看,自我管理是以人的一生為管理過程的完整周期,而知識管理則以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問轉化的四個階段為一個完整的周期(即社會化、外化、綜合化及內化階段)。

三、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聯

1、知識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知識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時代面對不斷快速更新的知識,我們在進行知識學習之前應該結合我們自身的長處、性格特點和價值觀念,進行人生的規劃,并以此為基礎,對知識進行合理性的選擇和取舍;時刻保持心思的警覺,快速地吸收有用的知識,及時清理過時的知識,同時堅決拒絕其它不太相關的知識的誘惑。個人知識管理包括,對個人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管理;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知識,吸取和借鑒別人的經驗、優點和長處,彌補自身思維和知識缺陷,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特色;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觀點和思想再加上別人的思想精華,去偽存真,實現隱含知識的顯性化,激發創新知識。知識管理是自我管理內容在某些方面的擴展,如自我管理式學習、自我激勵和自我優勢的管理等。

2、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互相促進。

知識管理的主要對象是知識型員工,此類員工的主要特點:一是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二是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三是工作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四是工作具有較強的主動性。知識員工不再像傳統企業員工那樣為了生計而去勞動賺錢,金錢對于知識型員工來說已經沒有很強的激勵作用,而能否實現他們的價值以及工作本身是否具有創造性對知識犁員工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他們是為了工作而去工作,具有很強的主動性。在自我管理中,“知識型員工”既是自我管理的主體又是客體。所以,知識管理對于管理對象(即知識型員工)的管理結果又促進了員工的個人自我管理的實現。

對于知識型員工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個人成長的空間、工作的自、業務成就感以及作為個人努力回報的金錢,是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知識型員工所獲得激勵動力更多地來自于工作的內在報酬和滿足感,而金錢等外部因素則退居相對次要的位置。也就是說,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激勵模式足自我激勵,因為,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需要自我激勵。企業應通過創造一定的條件,促進員工的自我激勵。這也涉及到自我管理。如職業生涯規劃,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幫助員工完成職業生涯規劃,使員工一開始就能對自己在企業中的發展有一個良好而清晰的認識,這有助于員工時刻對自己的發展狀況有個明確的定位,以不斷改進和提高。同時.自我管理在自我激勵和自我生涯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又促進了組織和個人知識管理的實現。

3、從“知識鏈”到“自我管理要素鏈”。

當從“知識鏈”的角度分析自我管理與知識管理的關聯時,就使自我管理的構成要素體系自然升華為“自我管理要素鏈”。

“自我管理要素體系”是我們結合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模型分析法而試圖構建的一種管理模型。該管理模型由13項自我管理要素組成,它包括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調適、自我激勵、價值觀、目標管理、職業生涯、時間、學習、優勢與效能、創新、人際交往和健康等(見圖1上半部分)。其中,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調適和自我激勵是心理行為要素,它們與價值觀同屬于隱性要素;目標管理、職業生涯、時間、學習、優勢與效能、創新、人際交往和健康等八項要素屬于顯性要素。在顯性要素中,目標管理和職業生涯的自我管理屬于“目標軌跡”要素;時間、學習、優勢與效能三項要素是“自我優化”要素;創新和人際交往足“環境優化”要素;自我的健康管理是實現成功的“實體保障”要素。成功是自我管理的目標,自我管理是通過13項要素的相互關聯作用,實現成功的歷程。

“知識鏈”按照邁克爾·波特的理解,就是信息和人在整個價值鏈活動流通過程中組成了知識鏈。知識鏈包括內部意識、內部反應、外部反應、外部意識4個階段,是形成一個組織創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動過程。這4個階段決定了任何一個組織的獨特性和長久性,它們也是一個組織得以成功創新和變革的4大因素。

系統的知識鏈模型由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于1998年提出的(見圖1下半部分)。該知識鏈模型由主要活動功能和輔助活動功能兩部分組成;主要活動功能(或基本過程)又由5個階段組成,即知識獲得、知識選擇、知識生成、知識內化、知識外化等;輔助活動功能(或支持資源)由4個層次組成,即領導、合作、控制、測量等,構成了知識鏈的5階段4層次結構。該知識鏈模型表明了知識鏈的“產出”是各個階段的知識“學習”活動的結果;這種“產出”,即知識的創新與增值和組織競爭力的提高,也正是知識管理的直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