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8 17:10: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主要問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初中 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 組織策略教學實踐
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有機延伸和補充,語文教學歷來重視課外閱讀,但是,文言文的課外閱讀訓練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文言文的閱讀訓練如果只在課堂上進行,是沒有多大效果的。學生即使在課堂上把文言文學懂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也容易退步,結果勞而無功。因此,有必要加強文言文的課外閱讀,使學生把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在運用中鞏固、加深、提高,使精讀和博覽相結合,這樣,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才能真正形成。筆者結合近幾年來文言文教學實踐,就目前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教學的組織策略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文言文課外閱讀的教學必要性
與傳統教材相比,新課程增加了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份量,文言文課文約占30%。但是現實中初中文言文教學卻處境艱難,基本表現有二:“學生畏難”與“效率低下”。學生畏難的原因主要在于對文言文的“陌生感”,不好理解、不易記憶、試題難做、實用性不大。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表現基本一致,“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目標達成者甚少。且不說《世說新語》、《史記》、《聊齋志異》,就是《三國演義》、《西游記》這樣的文言白話,很多初中生也看不懂。
一味依賴課內、忽視課外;過分注重語法規律,以練習代替閱讀、以講解代替感悟;閱讀面過窄、閱讀量過小,這是當前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最突出的三大痼疾。新課標把語文課的基本性質定位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處理這兩者的關系時教師卻往往只注重工具性而忘記人文性,使文言文教學變成文言詞句教學與文言語法教學。從社會大環境來說,當代初中生與傳統文化隔絕太深。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的繼承。
基于以上原因,我認為在初中階段嘗試對學生進行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以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培養文言語感、提高文言學習興趣、加強人文精神熏陶,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和諧統一,為學生今后的文言學習奠定基礎,或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我的實踐
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說:“我主張中學里不但要教文言文,而且要適量多教一些,但不是像現在這樣的教法。”“我的意見是,既然規定中學語文課有文言文教學的內容,那就要教得像個樣子,適當多教一些。至于文言文課文以增加多少為宜,抑或不增課文而另編文言文(包括古代詩歌)課外讀本,都是可以討論的。”在前輩的觀點的指引下,我在近幾年初一初二的文言文教學中嘗試進行了文言文課外閱讀方面的摸索,積累了一些粗淺經驗,下面略作陳述。
1 課外閱讀材料的來源
在新課標背景及中考高考效應下,有關文言文課外閱讀的材料非常豐富。無論是傳統的紙媒材料,還是現代的網絡電子文本;無論是教輔材料的練習形式,還是閱讀專著的文本形式,都是可供選擇的材料來源。在古籍方面,《史記》、《世說新語》、《夢溪筆談》、《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等是公認的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優秀文言讀本。在專業的初中古文閱讀文選方面,本地區使用面較廣的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擴展閱讀》(劉啟才、黃巨威、黃加平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學文言文助讀》(楊振中編)、西泠印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擴展閱讀(文言文)》(李勝建主編)、上海遠東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與訓練精選》(楊振中編),等等。其中楊振中先生編著的《中學文言文助讀》是久經實踐檢驗的不錯選本,內容豐富、故事性強。具有較強的梯度性,而且是純文本閱讀形式,非常適合初一初二學生,因此我將它作為閱讀材料的首選。
2 課外閱讀材料的取舍標準(“質”與“量”的控制)
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往往會讓人產生“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對于如何選擇課外閱讀材料,我非常認同王榮生教授的觀點:“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內容的問題。”“教什么、用什么教遠比怎樣教來得重要。”
3 課外閱讀材料的編排序列
從知識層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詞語學習為主,初二以文言句式學習為主;從情感層面而言,初一以培養興趣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為主。降低門檻、趣味領先,分步推進、螺旋上升,這是閱讀材料編排的基本構思。在知識板塊上,遵循“實詞一虛詞―句式”的序列編排,盡量加強文言與生活(如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文言與白話(如聯系成語釋義、聯系成語學習文言文語法、聯系成語學習文言句法)的聯系,并努力使學生養成自覺使用古漢語工具書的習慣。
4 課外閱讀材料的呈現方式
初一階段,課外閱讀材料應以誦讀和單純的閱讀文本的形式出現。誦讀僅限于經典文句,閱讀的文本加上簡要的注釋。部分難句可以配以適當的翻譯。初一上學期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語感為主,因此文意理解可只停留在口頭上,只做純文本的閱讀而不做書面的練習。初一下學期可增加相應的實詞練習和少量常用虛詞練習,再設置一定數量的書面句子翻譯練習,但練習量不可過多,必須使學生養成勤于查閱工具書閱讀古文的習慣。初二階段,材料以閱讀加練習的形式呈現,閱讀文本只提供簡要的注釋。一般不提供譯文,以防滋長學生的惰性。練了實詞、常用虛詞外,還應增加適量的句式、斷句、文意理解等方面的練習。
5 課外閱讀教學的時間保證
要讓學生完成每周200字左右的文言閱讀量,必須保證他們每周半小時的閱讀時間。它可以是集中的,也可以是分散的;可以是校內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自習時的朗誦、閱讀課時的欣賞,也可以是平時“每日一句”的課前背誦,以及作業本上相應的配套練習。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效果。由于課外閱讀不是學習的主要任務,文言文相對于現代文而言也只能算是配角,因此文言文課外閱讀絕對不能喧賓奪主,不能過多占用課堂教學時間及學生的精力。每周半小時的課外閱讀時間是必需的,也是足夠的和可行的。
6 課外閱讀教學的內容指向
如前所述,就知識層面而言,初一以文言詞語學習為主,初二以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學習為主;就感情層面而言。初一以培養興趣為主,初二以情感熏陶為主。因此初一的閱讀教學應注重文言字詞的積累和文言語感的培養。初二則加以系統深化。先讀后講、先學后練,以讀為主、以練為輔,先“言”后“文”,由“模糊性閱讀”到“精確性閱讀”,這是初中文言教學的基本組織原則,也是進行文言課外閱讀教學的基本組織原則。
7 課外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
在知識與情感層面上,文言課外閱讀訓練可以采用四個基本模式:記誦型、解釋型、翻譯型、理解型。經典詩文采用記誦型,文言實詞學習采用解釋型,文言句式學習采用翻譯型,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采用理解型。四種方法按時間序列由淺入深地綜合呈現,初一上學期主要采用記誦型、理解型,初一下學期主要采用解釋型,初二主要采用翻譯型、理解型。在學生組織形式上,以班級集中學習為主,課內課外結合。在時間安排上,實踐證明集中教學比分散學習更為有效,因為反復強化有利于克服遺忘。因此,初一可嘗試分散進行,每周一次或每兩周一次文言閱讀課,第一階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文言語意,第二階段學生借助工具書自主理解文言語意,并用口頭翻譯作檢測。初二可嘗試集中進行,配合兩個單元的課內文言文教學集中進行文言文課外閱讀訓練。
8 課外閱讀教學效果的評價
第一,學生足夠的閱讀數量和充足的閱讀時間是取得良好閱讀效果的根本保證,因為課外文言閱讀的直接目的是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陌生感,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這是與現代文閱讀的最大不同。
一、自主預習,整體感知
學習文言文新課文前,首先要讓學生自主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具體步驟是:①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勾畫生字、生詞,圈點不懂的地方。②結合課文注釋或查閱工具書,解決力所能及的字、詞、句的問題,疏通文意,掃清閱讀障礙。在疏通課文的過程中,不會的詞語或句子要做好標記,注意在師生中交流。③概述段落或全文大意,大致了解一下課文寫的什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比如: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具體每一段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好詞佳句要摘抄。④搜集與學習本文有關的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的背景我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前,要求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搜集 、查閱了課文刪節部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學生既能擴大閱讀視野,增加閱讀興趣,又能提高鑒賞能力。⑤反復誦讀課文,要力求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要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感悟情感,在讀中積累知識,把握文章的特色。
二、自主翻譯,合作交流
文言文的翻譯,教師千萬不要越俎代庖,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翻譯,充分自讀,認真對照課文注釋,逐字逐句翻譯,標出難句,做好筆記,合作交流,答疑解惑。“合作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生生“合作交流”, 也可以是師生“合作交流”。
在學生“自主翻譯” 階段,教師要到學生中去作巡回指導,并且要面向全體學生。指導的方法可以分為:①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自主翻譯”方法指導。如七年級學生,初學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盡量指導學生用“直譯法”對照翻譯,因為這種方法就是將文言單音字變為現代文的雙音字,最后連接成句子就行了,學生易于掌握。八年級、九年級學生就要用“意譯法”翻譯,因為他們已經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翻譯方法,只要學生能翻譯通順句子就可以了。不管是哪個年級,文中涉及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都要要求學生記憶、積累。②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不同的“自主翻譯”方法指導。學困生的學習要求要降低,教師要多指導,多鼓勵,分享他們成功的喜悅,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優生要求字句落實,自主積累,理解記憶。
在生生“合作交流”翻譯階段,教師可以將學生實行優差搭配編組,每組二人或四人,以優帶差,這樣,優生在合作交流時,充當了小老師角色,既可以幫助差生理解字句和內容,自己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優生、差生都得到了共同進步。
在師生“合作交流”翻譯階段,教師要在學生自主翻譯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點撥。教師要講清重點字、詞,特殊句式含義和用法。充分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肯定學生的成績,教師要做到調控有度,方法恰當,點撥到位。然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實詞和虛詞、文言句式進行歸納總結,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言句式。課標沒有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詞、文言句式不要強求學生去理解、去記憶。
三、自主探究,質疑問難
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研讀,自主質疑問難,積極思考,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變被動獲得為主動獲取。要放手讓學生圍繞閱讀重點賞析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積極感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悟。
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課文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或見解,也可以利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分別提出各自的問題,互相補充,互相質疑,互相啟發,達成共識。最后歸類,形成幾個主要問題,先在小組內合作交流,然后派代表在班級上交流。
例如,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時,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模式,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①作者為什么要給馬生寫這篇贈言?②作者為什么要寫自己求學的“勤且艱”?③作者開篇說“家貧”,為什么還要寫住旅舍?④寫同舍生的豪華生活的目的何在?同舍生為什么把自己妝扮得“燁然若神人”?⑤求學時,先達“叱咄”卻“不敢出一言以復”,作者這種學習態度對嗎?學生們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很有思考價值的。
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究,質疑問難”的同時,要巡回指導,對學生需要解決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立即提供幫助。特別是學困生,教師要主動指導,關注他們的疑難問題,發現他們有價值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自主探究”學習的樂趣。對優生來說,教師要引導他們向更深層次方面去探究,教師也可以提出一些較深難度問題讓他們去探究。
四、自主合作,答疑解惑
學生在自主探究,質疑問難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習小組內部進行的交流,探求最佳答案,然后,全班交流,教師要學會傾聽,對學生的發現,要隨時進行鼓勵、點撥、評價,對學生詞匯理解的難點,文意理解的疑點,該講就講,并且講清講透,解學生之惑,破學生之疑。如果學生們在“自主探究”階段沒有發現的重點問題,教師要提出來和他們共同研討,千萬不要面面俱到。對課標要求掌握的一些重難點,教師一定要點撥到位,要真正讓學生聽懂。課堂上可采用生與生、生與師合作答疑解惑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并以此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去升華,去創造。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創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自主積累,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