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2: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據國家信息中心和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的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要獲得融資十分困難。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超過81%的企業認為一年內流動資金部分或者全部不能滿足需要,超過60.5%的企業認為自身得不到中長期貸款,融資困難嚴重制約中小企業的長期發展[1]。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學術界及實業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索,供應鏈金融應運而生。
供應鏈金融是指銀行對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以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產、供、銷鏈條穩固,并通過金融資本與實業經濟的協作,構筑商業銀行、企業和商品供應鏈互利共存、持續發展的一種新型產業生態[2]。由于供應鏈金融將核心企業的信用延長至供應鏈上中下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下游企業資金不平衡的問題,而且淡化了企業因自身規模而帶來的融資瓶頸,加速企業財務周轉,為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客戶群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十分明顯。但供應鏈金融作為銀行新型的盈利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基于商業銀行立場,對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面臨的風險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風險管理對策。
一、供應鏈金融實踐模式
最早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是荷蘭一家開辦質押融資的銀行。國外,馬士基、UPS都是供應鏈金融活動的參與者,供應鏈金融業務已經成為其主營業務。國內,深發展銀行是供應鏈金融的先驅,中信銀行以及工農中建也相繼涉及供應鏈金融業務。
由于供應鏈金融活動參與者背景各異,這里筆者舉簡化例子:假設存在原料供應商R,制造商M,批發商W,M為核心企業。
出于生產需要,M向RMS購買原料。由于M實力強大,遂要求RMS賒銷,即M暫不付款,形成RMS的應收帳款。由于RMS在備貨過程中就需要墊付,財務很難周轉,遂尋求保理商幫助,讓其通過購買債權對方式向RMS支付現金,解決RMS流動性問題。這一過程中最關鍵就在于M的信用,M守信與否都將直接關系到壞賬率。W向M購買產成品,由于M實力強大遂不準備向W賒銷。W只能通過直接付款、承兌匯票、向銀行貸款等方式。而除了直接付款方式,其他方式需要W有足夠都授信,而我們都知道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授信是十分珍貴的。銀行此時的作用便被放大,對于M,銀行了解M作為是核心企業,信用充足。銀行便通過占用M的授信方式,向W發放買放融資用于支付M的貨款。
不難看出,M的存在,加速了M和W的現金流轉速度。對于銀行而言,在保證核心企業的風險可承受的前提下,自身資金成本也得到降低。
二、供應鏈金融運行中銀行承擔的風險及產生原因
(一)供應鏈金融風險量化工具匱乏帶來的內生風險。由于融資行為是單向的,因此銀行在供應鏈金融實際操作上往往處于被動局面。銀行作為特殊企業,需要控制風險,保證收益。出于計劃經濟體制遺留,“貸長不貸短,貸大不貸小”,“銀行追著大企業跑,中小企業追著銀行跑”等現象層出不窮。在這些現象背后,折射了我國銀行偏好短期利益的浮躁心態及借貸原則的扭曲。
而這都會造成供應鏈金融的操作環節過于繁瑣復雜,讓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墊付時間成本。因為涉及到供應鏈各級企業,銀行需要正確度量企業授信額度以控制風險敞口。同時銀行還需根據供應鏈自身特征,實時管控資金流量;此外對銀行自身來說,還需要考慮到自身股權結構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對于國有控股的銀行而言,存在國家的隱形擔保,風險承受能力強;而對于股份制銀行,股東存在風險厭惡,會降低風險承受力。
雖然供應鏈金融歷史十分悠久,但在我國仍不存在普適方法量化銀行的成本收益,也沒有精確的計量模型能讓銀行進行風險識別與核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主觀方面決策帶來的不確定性,無法按部就班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雖然已有不少學者建立了模型用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確定準入條件等模型,但由于模型測度的數據多來自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對以中小企業為服務主體的供應鏈金融而言,缺乏代表性。
(二)法律體系不健全帶來的法律風險與道德風險。由于我國尚不存在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法律,雖有《擔保法》、《合同法》、《公司法》和《動產抵押登記辦法》等法律進行規范,但就供應鏈金融業務而言,因為只有適用主體類似,無法覆蓋供應鏈金融的方方面面,所以存在諸多法律漏洞,如《擔保法》未明確規定原材料、半成品和應收賬款等可以質押;《物權法》則規定質權人不限于金融機構等等。此外由于合同形式多樣,鑒別十分困難,甚至企業間沒有真實的貿易行為,但通過偽造合同或者偽造財務報表也能夠獲得銀行授信的現象。長期以往,銀行壞賬會積累到直接危害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地步。企業單方面違反與銀行簽訂的借貸合同,將所獲得的流動性用于它用,嚴重影響企業的還貸;企業獲得貸款并取得收益后卻有意謊報虧本,并偽造財務報表,影響銀行的判斷;企業貸款后對資金利用不充分,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對銀行與企業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等都是其可能的表現形式。
(三)不確定性引發的質押物貶值風險。當出現因利/匯率變動等原因使企業無法順利銷售完存貨時,企業資金無法回籠,無法按時還貸,銀行可處置企業的質押物。由于質押物多樣,若質押物變現成本很高或變現價值低于銀行授信敞口余額時,商業銀行便不會將其變現,因此持有此類質押物對于銀行而言反而無法遏制風險敞口。
(四)企業協同發展弱化致使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失效風險。企業協同主要指企業間通過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空間與效率上的有序結構。由于供應鏈金融是銀行通過給核心企業資金支持,再使核心企業支持配套企業從而達到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的方法,其高效運作的前提是核心企業與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必須存在協同關系。實際上,由于核心企業實力強大,在合作過程中擁有絕對話語權,對上游可以要求賒銷,對下游不允許其賒銷,給上下游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供應鏈金融無法抬升中小企業信用,名存實亡。
(五)企業間動態投機導致銀行經營困難。在供應鏈金融的具體實踐中,由于企業間合作關系是隨著合同的產生而產生,隨著業務的完成而結束。因此,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均可選擇下次合作或不合作。由于供應鏈金融沒有強硬的控制機制,當企業面臨多條供應鏈時,會自主選擇利益可獲得性最大的;在供應鏈條有限的條件下,會自動退出盈利空間小的。這種動態的投機風險給銀行、企業間合作與供應鏈融資都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增大銀行供應鏈金融的操作難度。
三、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對策
(一)實時監控企業間資金流動。由于供應鏈金融風險在整個供應鏈條中傳遞需要一定時間,這就為遏制風險提供了有利條件。銀行可以通過成立獨立于自身以及核心企業的第三方監控機構,允許第三方機構使用自身信息渠道,分享自身在企業間資金往來的實時信息優勢。
銀行也可與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制定好保密協議,允許第三方機構獲取企業財務數據以監測可疑交易行為,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危機處理效率,更加穩定的幫助商業銀行發展相關業務。銀行也需要對核心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行評估測量,一旦出險或者風險有增大可能,立即告知相關企業進行預防和改進。
(二)建立健全征信與法律體系。征信當局首先要能保證信用信息大體真實、完整,提供多樣化的信用信息使用渠道,并及時更新信用數據庫,輔助銀行做好客戶信息管理以及貸款后的動態信息分析,使銀行能夠綜合使用信息,優化自身操作方法,提高自身前期的風險鑒別能力,降低風險。但以上這些措施是針對客觀的外部企業信息而言,銀行只能根據信息來規避風險,銀行出于被動地位。下面介紹一種主動性的風險控制方式。
為了改變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實施時所處的弱勢地位,銀行自身應該建立企業動態信用評價門檻,嚴格對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進行信用風險評價,通過提高門檻來甄別出風險隱患大的企業。銀行還應該加強供應鏈中的信息流整合,幫助形成企業間良性互動溝通機制,健全社會信用系統和企業、個人信用登記制度。
從監管當局的角度看,監管當局要對惡意規避商業銀行債務的企業實施聯合制裁, 維護商業銀行債權,建立公正法制化的商業環境, 盡可能讓商業銀行在維護自身權益上去行政化, 減少銀行風險損失。
(三)進行抵押品的契約設計。黃金是資產保值的有效工具,能夠較好地規避通貨膨脹給資產帶來的風險。當供應鏈金融過程中出現了質押物品,銀行可黃金保有當局建立合作并將質押物按恒定的轉換價格轉為代表黃金的憑證,以黃金的保值性避開抵押物貶值的風險,到期再將黃金憑證轉為抵押物退還給企業。由于這一過程完全可以電子化,因而不會增添任何管理成本。銀行還需要時刻關注抵押品市場價格,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至警戒線,銀行需要通知融資企業補充保證金。
(四)企業協同發展弱化致使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失效風險解決。協同問題的產生與否在于核心企業的配合程度。商業銀行理應構建一個交流平臺,定期與核心企業,中小企業溝通,主動去發現企業的難處。銀行還應該制定統一規范和完善的業務流程,使運作條款與系統內部協調步調一致。銀行要在融資過程中,和所有供應鏈主體進行緊密的合作,提升供應鏈企業的運作水平。規范準入與退出機制,對違約違規企業要有經濟與信用上的懲罰措施,經濟上可以收取罰款或違約賠償金,信用上銀行可以提高違規企業的二次準入門檻或降低授信額度。
(五)銀行進行供應鏈利益分配。追逐利益是企業天性,供應鏈金融投機風險的產生實際上是企業天性和企業家精神匱乏的體現。在供應鏈條上,企業想要實現利益最大化,都需要以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增值和企業間互利共贏為基礎。為此銀行要引入激勵機制,注重轉變企業理念和供應鏈上不同節點企業合理分配既得利益,以公共人的身份進行利益分配。
(六)引入供應鏈金融專門人才。由于供應鏈金融的復雜性,需要熟悉金融、國貿、法律、計算機編程和財務知識的復合性人才,而我國目前尚不存在對供應鏈金融的普及教育,唯一與之相近的是物流管理,而目前物流管理人才顯然不能滿足供應鏈金融的需要。
所以銀行應當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抓好全員經營理念,實際技能以及實際業務操作上的培訓,尤其要盡快提高信貸人員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業務操作技能,以順應供應鏈金融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金融展―會議實錄[R].2010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一、供應鏈金融內容
1、供應鏈金融的涵義
現代意義上的供應鏈的定義是:供應鏈相當于在網站中購買商品的流程,之間有資金運轉、物流傳遞、信息轉換等環節,這些都在一定情況下得到控制。在網絡中將產品送到消費者的手里,是一個整體的網上商務服務流程。在不斷的風險中,發掘到不同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出現的風險得到控制。這樣也會對決策的失誤起到緩解,企業自身的價值得到提高。對金融業務中各個環節都進行監督與控制。
2、供應鏈金融的特點
供應鏈金融在中小企業中發現需要融資的對象。這個企業能在供應鏈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同時又有很高的地位,那么就可以成為融資的對象。企業的財務狀況與信用等級是作為次要評判標準。供應鏈的交易狀況必須從內部和外部進行統計與記錄。對于兩者的變化要了如指掌。將所有信息在共享平臺中讓參與者都能夠及時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應鏈的運營狀況。信息流越加的準確那么銀行就能根據實況做出相對應的融資處理。
與傳統的資產抵押相比,供應鏈金融主要突出的特點,授信活動會在融資過程中是停止的。資金也不能隨便挪用。利用供應鏈產生的流動資產,將預收賬款,應收賬款以及存貨進行融資。供應鏈金融最顯著的特征,企業必須具有一定的信用等級,通過一定的評判標準才能獲得銀行的幫助。在整個融資流程中所得銷售收入,用于授信還款。
二、供應鏈金融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學分析
1、交易成本
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在市場交易中出現不同的情況,發現費用,通知交易者,談判時的費用,一切與交易相關的費用都必須做到了解。供應鏈作為基礎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讓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供應鏈產生的流動資產,將預收賬款,應收賬款以及存貨進行融資。將企業的信用等級與能力作為供應鏈的評判標準。
2、信息不對稱問題
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有兩種,在事前的選擇并沒有直接選擇,在方向上是相反的,還有就是事后所要承擔的道德風險。就逆向選擇這種情況,可以采取一定的評級標準,審查中確保真實性。而第二種風險的控制是需要通過監管來控制的。在銀行的內部建立一定的信息共享機制。
3、委托
在供應鏈金融中,有委托這一項。銀行與各企業之間,在信貸業務上必須更加的謹慎,在業務交易中要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物流相關企業負責貨物的運輸,對于倉儲等做好一定的監管。在銀行與物流企業之間,避免出現委托問題。在兩者相互進行交易時,進行監督并做好信息交流。在各大合作中,共同承擔風險,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參與者的目標如果不一致,出現沖突時并沒有合理的解決問題,導致雙方利益受損,那么整體的供應鏈就沒有辦法順利進行下去,造成信用風險。
三、風險管理的類型
銀行業務中,風險時涉及到信用,市場以及內外部操作的。風險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市場和信用風險上。銀行在風險管理上,在投資中向多元化發展,貸款的出售也在其中等。最常用的是要進行信用等級的測定,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對出現的損失提供一定的保險。供應鏈作為基礎存在,有效的控制成本,讓交易的效率得到提高。
1、信用互換
信用互換在信用衍生品中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梢詫⒔鹑诠ぞ叻蛛x,在一定基礎上提高信用風險管理的效率,在市場中的流通性也會增強。信息流越加的準確那么銀行就能根據實況做出相對應的融資處理。促通過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統的充分完善,銀行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監控管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合作者必須規范自己的信用行為,建立充分的信用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有效地促進供應鏈的發展。
在不同的供應鏈中,各大企業可以進行信貸業務。銀行可以貸款給不同的企業。在企業,銀行之間存在著第三者,那么就是中介機構。中介機構通過銀行給企業的貸款提供一定的服務獲得收益。銀行會根據一定的評估標準,給予相關需要幫助的企業。在貸款過程中可以實行等價額度的業務,從中可以進行比例互換。獲得利益的同時,在形式上有一定程度的互換。中介機構從中所獲得的相當于服務費。簽訂相關的協議,一切建立在合理的信用基礎上來實施,信用互換也是風險管理中出現很頻繁的類型。
2、信用期權和信用利差期權
信用期權在供應鏈中出現的問題,信用期權在成熟的金融市場,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發行債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上,它需要滿足一定的信用評估。供應鏈的交易狀況必須從內部和外部進行統計與記錄。對于兩者的變化要了如指掌。將所有信息在共享平臺中讓參與者都能夠及時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應鏈的運營狀況。信息流越加的準確那么銀行就能根據實況做出相對應的融資處理。
信用期權和信用利差期權兩者相比,建立供應鏈專有的金融風險應急管理系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它的復雜性,突發狀況會變的很多。那么在系統成立的同時我們就必須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發事件的風險。流動性債券的轉換,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轉換成使用債券,這樣不僅能夠完善銀行的信用風險,還能讓整個金融系統的流通性更強也變得更加的安全。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合作者必須規范自己的信用行為,建立充分的信用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有效地促進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發展。
四、信用風險管理
1、信用風險管理的概念
市場越來越開放,相關法律法規的波動和創新產品的產生都會對企業造成一定的影響。這樣也會對決策的失誤起到緩解,企業自身的價值得到提高。保障整個流程的安全實施。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統的充分完善,銀行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監控管理。信用風險的及時關注,讓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更加的標準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為供應鏈金融做出非常專業的服務。
2、信用風險管理的目標
最終根據信息的搜集與整合來決定最終給企業的融資是多少。事后風險的處理就是,在遇到意外情況時,銀行必須與企業共同來面對問題,將風險控制到最小。這樣才能達到信用風險的管理目標。信用風險管理同時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風險的發生。銀行必須對企業進行前期的了解,才決定是否進行融資,以及融資的標準。事前事后的雙結合,可以讓整個信用風險管理掌控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五、完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的建議
1、加強信息流整合幫助控制風險
加強信息流的整合能夠起到控制風險的作用。必須從信息的控制入手,信息要適時的更新并充分做到共享。信息管理系統的更新也要適應當下發展的需要。供應鏈的交易狀況必須從內部和外部進行統計與記錄。對于兩者的變化要了如指掌。將所有信息在共享平臺中讓參與者都能夠及時接受最新消息,了解供應鏈的運營狀況。
信息流越加的準確那么銀行就能根據實況做出相對應的融資處理。促進了各個企業在供應鏈中合作的發展。通過信息流的整合,信息系統的充分完善,銀行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監控管理,同時各大企業也可以相互監督,可以有效的減少信用風險行為的產生。避免風險這樣的事情發生,合作者必須規范自己的信用行為,建立充分的信用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有效地促進供應鏈的發展。
2、發揮金融衍生產品在供應鏈金融信用中的地位
關于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的研究還處在萌芽階段,并沒有做到深入的了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金融衍生產品在供應鏈金融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商業銀行在信貸抵押資產實現證券化,合理的運用衍生產品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流動性債券的轉換,需要更多流通性的抵押物。金融衍生品的使用可以轉換成使用債券,這樣不僅能夠完善銀行的信用風險,還能讓整個金融系統的流通性更強也變得更加的安全。
3、建立供應鏈金融風險應急管理系統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風險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讓風險降低到最低,轉被動為主動是非常重要的。供應鏈的管理運用涉及的范圍非常的廣,參與者也是非常的多,所以承擔的風險也多。建立供應鏈專有的金融風險應急管理系統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它的復雜性,突發狀況會變的很多。那么在系統成立的同時我們就必須做到,成功的控制金融突發事件的風險。適時對系統進行監督管理,發現問題的同時不斷的改進。對于突發事件要給予非常完善的處理方案。將供應鏈金融風險中出現的危險最小化,避免更嚴重的事情發生。
4、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信用評估部門的不專業,商業銀行的專業評估也不達標,這樣會很容易造成金融風險。信用質量必須從宏觀和微觀一起著手,兩者結合更能作為非常有利的保障。供應鏈中的參與者都是有相關契約的,通過模型對信用進行評估從而規避較大的信用風險。在各大合作中,它們是共同承擔風險,互惠互利的,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參與者的目標如果不一致,出現沖突時并沒有合理的解決問題,導致雙方利益受損,那么整體的供應鏈就沒有辦法順利進行下去,造成信用風險。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合作者必須規范自己的信用行為,建立充分的信用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有效地促進供應鏈的發展。
六、結論
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本文是根據以往的研究,對于供應鏈金融使用中如何規避風險進行了討論與分析。結合供應鏈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對于風險監管的處理與突發風險的產生都做了相應的分析,為以后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論基礎。讓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更加的標準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的為供應鏈金融做出非常專業的服務。才能更好地降低風險,有效地促進供應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佑軍.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分析[J].2013.
[2] 白世貞,黎雙.基于BP神經網絡的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研究[J].商業研究,2013.
[3] 曹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管理[J].2011.
關鍵詞 供應鏈融資 融資模式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迅速發展,但由于經營規模一般不大,經營穩定性差,資信水平不高,缺乏抵押擔保等原因。中小企業難于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支持,且融資成本過高,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而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全新的融資模式,鎖定較高信用等級的單位作為應收賬款及訂單融資的核心企業,或者以價值穩定、流通性好的商品作為物權擔保,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企業,有效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1 供應鏈融資研究進展
與在實務界的受關注程度和紅火發展相比,關于供應鏈融資的理論研究則顯得相對滯后。而國內對供應鏈融資的研究始于2007年,主要從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角度切入。由于供應鏈融資是供應鏈管理衍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將相關領域的研究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財務供應鏈的研究,第二階段為供應鏈融資的研究。
第一階段:財務供應鏈的研究。供應鏈管理以構成供應鏈的商品流、信息流、財務流的最優化為理念。Profldeta1.(2003)將金融資源流看成是介于物流和金融之間的金融供應鏈,并在供應鏈管理的框架下將凈流動資產的管理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田中禾等(2007)提出財務供應鏈管理下的新型財務流程具備的動態財務平臺和五個功能模塊。為企業優化財務流程,提升動態財務能力,構建企業動態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第二階段:供應鏈融資的研究。為洞悉供應鏈融資提供了概念上的鋪墊。國內學者對供應鏈融資的研究始于2007年。鄒武平(2009)分析了供應鏈融資的三種基本模式: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存貨質押融資模式和預付賬款融資模式,作為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熊熊等(2009)研究了在供應鏈融資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提出了考慮主體評級和債項評級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減少了目前對供應鏈融資業務評價大多依靠專家評價的局限。侯麗霞(2012)主要研究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風險。通過對風險評價體系的生成機制進行分析,構建出供應鏈融資的風險評價綜合模型,并為供應鏈融資的風險防范和監控提出參考和建議。
盡管國內外學者對財務供應鏈和供應鏈融資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從降低資本成本率提升公司價值的研究依然空白,而這正是供應鏈融資領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課題。
2 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概念及現狀
2.1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概念的引入
供應鏈融資是指銀行在審查整個供應鏈情況的前提下,基于供應鏈上的某一核心企業的信用實力狀況,從生產周期中的采購原材料開始,再將原材料制成半成品、成品,最后將產品通過銷售網絡送到最終用戶手中,對核心企業和其上下游配套企業提供的一種融資服務。
2.2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
目前,根據抵質押物的不同,以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和存貨為質押物為中小企業融資,供應鏈融資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應收賬款融資、保兌倉融資和融通倉融資,三種模式使得處在任何一個供應鏈節點上的中小企業,都可以根據企業的上下游交易關系以及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融資模式。
2.2.1應收賬款融資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以中小企業對供應鏈上核心大企業的應收賬款單據憑證作為質押擔保物,向商業銀行申請期限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短期貸款,由銀行為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方式。在該融資模式下,債權企業(中小企業)、債務企業(核心大企業)和銀行都要參與其中,且債務企業在整個運作中起著反擔保的作用,一旦融資企業出現問題,債務企業也將承擔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一般運用于企業售出貨物至貨款收回的階段,操作流程簡單,能加快中小企業資金回籠, 提升資金周轉速度。
2.2.2保兌倉融資模式
處于供應鏈下游的中小企業,有時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業預付賬款。對于短期資金流轉困難的中小企業來說,則可以運用保兌倉業務來對其某筆專門的預付賬款進行融資,從而獲得銀行短期的信貸支持。保兌倉業務是指在作為產業鏈核心大企業的生產商承諾回購的前提下,由融資企業向銀行申請以賣方在銀行指定倉庫的既定倉單為質押獲得銀行貸款額度,并以由銀行控制其提貨權為條件的融資服務。
2.2.3 融通倉融資模式
融通倉融資模式,又叫存貨模式,是指受信人以存貨為質押,并以該存貨及其產生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的融資業務。該模式適合處于任何時期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中小企業在申請融通倉融資業務時,需將合法擁有的貨物(如原料、 存貨、商品等可流動貨物) ,交付銀行認定的專業物流倉儲公司保管,只轉移貨權不轉移所有權,由銀行、中小企業和專業倉儲物流公司三方共同簽訂協議,銀行為企業提供短期貸款。在企業發貨后,銀行根據物品的具體情況按一定比例為其融資。當提貨人向銀行支付貨款后,銀行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出放貨指示,將貨權交給提貨人。
3 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及風險測度
3.1 信用風險管理
銀行所面臨的信用風險主要是指客戶由于違約導致銀行損失的可能。因此,要明確供應鏈融資所帶來的信用風險就需要供應鏈融資服務提供銀行在流程和制度上從信用風險的識別、到信用風險的度量、到信用風險的評估、到信用風險的控制予以規范。
3.1.1信用風險的識別
信用風險的識別就是要發現企業違約的主要原因。首先,在大類上可以將信用風險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其次,基于供應鏈融資授信的支持性資產主要涉及:存貨、預收賬款和應收賬款。最后,授信企業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也是信用風險中一個重要的考察因素。
3.1.2信用風險的度量
現階段對于中小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的定量分析較為困難,主觀判斷的依賴比較強。因此,如何減少主觀判斷的誤差成為當務之急,一個可行的方式是銀行在進行風險度量時采用結構化的評估方式。
3.1.3信用風險的評估
信用風險的評估主要是需要銀行綜合分析授信的違約率及違約成本,考慮放貸的信用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若放貸的收益不足以彌補風險,銀行就應要求授信企業提供更多的信用支持,來匹配相應的風險,以此來規避風險。
3.1.4信用風險的控制
信用風險的控制主要有風險轉移、風險回避、風險補償、損失控制等。
3.2操作風險管理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對操作風險的正式定義是:由于內部程序、人員和系統的不完備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損失的風險。
3.2.1操作風險的識別
巴塞爾委員會將操作風險分為七類: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客戶、產品以及商業行為引起的風險事件,雇用合同及工作狀況帶來的風險事件,有形資產的損失,經營中斷和系統出錯,涉及執行、交割以及交易過程管理的風險事件。
3.2.2操作風險的評估
對于操作風險進行評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供應鏈融資中操作風險的量度和管理結合起來。
3.2.3操作風險的控制
供應鏈融資的操作風險控制,首先注意的是操作風險控制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與收益相匹配,還有就是明確每個操作風險環節上的責任人。
3.3其他風險管理
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供應鏈融資中普遍采用授信資產支持作為信貸基礎,各類授信支持資產能否做到與授信主體信用的隔離,其中涉及相關法律問題。因此,法律風險管理問題也是供應鏈融資風險控制中所必需考慮的。
市場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市場利率、商品價格以及匯率變動,或替代商品的出現,造成企業資金鏈緊張,無法還貸的風險。
政策風險,是指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動,導致市場價格波動,或使得供應鏈所在行業的經營現狀發生改變,造成企業形成無法還款的風險。
4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措施
4.1信用風險的風險管理方法
信用風險是由供應鏈融資業務的主要參與主體決定的,因此供應鏈融資中的信用風險問題是無法回避的,有必要加強對信用風險的管理。針對信用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主要有:
(1)建立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加強對企業的信用管理。
(2)選擇與信用良好、實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
(3)監控融資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經營情況,動態控制信用風險。
4.2操作風險的風險管理方法
由于供應鏈融資的融資模式各不相同,參與主體也比較多,業務流程也相對比較復雜,因此操作風險在所難免。針對操作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主要有:
(1)完善合同、協議和操作流程設計,規范操作行為。
(2)組建專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隊伍。
(3)完善內控體系,構建分層次監督體系。
4.3市場風險的風險管理方法
市場風險對于是銀行來說是不可控風險,因此,針對市場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主要有:
(1)選擇價格相對穩定的質押物。
(2)建立靈活快速的商品市場價格監控體系。
(3)與商品價格相對穩定的行業合作。
4.4其他風險管理方法
4.4.1法律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
首先在開展供應鏈融資業務前,商業銀行應確保擬定相關的合同、協議和業務流程不存在漏洞,從源頭上杜絕法律風險的產生。其次,在授信調查階段,銀行工作人員應審核作為質押物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的所有權、合法性和可轉讓性,防止發生法律糾紛。此外,政府應當完善供應鏈融資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培育良好的法制環境。
4.4.2政策風險的風險管理辦法
政策風險管理的對象是國家宏觀政策,由于國家宏觀政策對于銀行來說具有不可控性。因此,商業銀行在管理政策風險時,只能對國家宏觀政策進行預測,一旦政策風險發生,銀行可以及時采取風險應急處理措施,避免風險大規模爆發。同時銀行也應進一步加強對供應鏈行業和融資企業運營狀況的監控。
參考文獻
[1] 田中禾,王斌,顏宏亮.基于財務供應鏈管理的財務流程優化研究[J].軟科學,2007(2).
[2] 鄒武平.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融資探討[J].商業會計,2009(17).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供應鏈金融;資金約束;信用融資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4)04-0131-04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main research respec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ing: operating decisions,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It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inancing; capital constrains; trade credit
1引言
供應鏈金融 (Supply Chain Financing) 是近年供應鏈管理和金融理論發展的新方向,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降低供應鏈中資金成本、減少供應鏈風險等的一個有效手段。21世紀以來,供應鏈金融實踐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面向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各種融資模式、方法和產品大量涌現,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到供應鏈融資實踐中。但供應鏈金融在實踐和理論上都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預示著供應鏈金融中運營與風險管理研究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活躍的理論研究前沿。
從理論研究背景來看,以往的供應鏈管理理論多注重于供應鏈中信息流、物流的管理,而忽視了供應鏈中資金流的管理。供應鏈金融則強調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協同管理來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供應鏈系統的中小企業信貸資金獲取能力與成本極大程度地影響著整個供應鏈甚至相關產業的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9月,全國僅有23.9萬戶中小企業取得銀行授信意向,中小型企業的銀行信貸覆蓋率不足1%。因此,在供應鏈中對資金流進行整合管理、引入金融機構或供應鏈管理企業的融資方案,能夠大大地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績效。
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lbert關于存貨質押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的分析[1]。而直到21世紀初,隨著國內外大量供應鏈金融的管理實踐的出現,供應鏈金融中的運營決策與風險管理等理論研究才真正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人們認識到在供應鏈中考慮資金流能夠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營利能力和績效,而提供融資服務的企業也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如物流服務提供商可以利用物流融資來向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產品而獲得更多的收益[2]。
深圳發展銀行與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通過總結國內外供應鏈金融的管理實踐,分析了實踐中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與風險管理方法[3]。國內學者李毅學等概括了物流金融的內涵和基本結構,構建了物流金融學科的理論研究框架,從資金約束下企業的物流運營決策、物流金融中銀行和物流企業的風險控制決策等三個方面就國內外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歸納[4]。
結合最新的研究,本文將從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運營決策研究、協調管理研究和風險管理研究三個方面對供應鏈金融的最新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并指出未來研究應該注意的問題。
2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運營決策研究
在運營決策過程中考慮企業的資金約束或加入融資決策因素是供應鏈金融理論研究的重點內容。
2.1資金約束下的企業運營決策研究
一些學者對于單個企業同時考慮生產與融資決策問題開展了較多的研究。從國際學術文獻來看,研究者從企業的庫存策略、生產決策、支付策略、融資策略等方面研究了資金約束下企業的運營決策問題。Buzacott和Zhang將基于資產的融資方法引入生產決策中,分析了確定型和隨機型的兩個模型,論證了綜合考慮生產和融資決策對成長型企業的重要意義[5];Chao等研究了一個有資金約束的動態庫存控制模型,分析了模型的特征并提出一個求解模型的方法[6];Chen和Chen研究了多產品情況下有資金約束的報童決策模型,提出一個MCR算法來分析這個模型[7];Ding等從風險管理角度考慮運營和資金決策的相互作用與影響[8]。
近年,國內一些學者使用報童模型或EOQ模型來研究資金約束企業的訂貨決策問題。陳祥鋒和朱道立根據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資金約束供應鏈運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分析了傳統結構、結構和控制結構下資金約束供應鏈中相關企業的金融和運營決策問題[9];陳祥鋒等研究了由單一供應商和單一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中金融和運營的綜合決策問題及影響[10];魯其輝等采用報童模型分析了在多階段運營的情況下,應收賬款融資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情況[11];李夢等研究了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中企業違約后銀行高效率、低成本清算質押存貨的最優清算策略[12];徐鵬和王勇考慮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下的EOQ訂貨模型,并從質押物價格不變和變動兩個角度,研究模型的最佳訂貨周期和訂貨量[13]。
2.2含資金約束博弈中的最優對策研究
在研究資金約束的供應鏈中,一些學者采用了博弈論的研究框架。Buzacott和Zhang用Strackelberg博弈研究了零售商的訂購決策與銀行貸款策略之間的關系[5];Kouvelis和Zhao研究了資金約束的零售商有高額的破產成本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給出了供應商的批發價格和零售商的訂貨量的均衡解[14];Caldentey和Haugh考慮了在一個完美的金融市場中,企業可通過金融市場進行套期操作策略的供應鏈契約,分析了資金約束下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的Stackelberg對策[15];晏妮娜和孫寶文研究了供應鏈金融系統中的三方Nash博弈[16]。
2.3供應鏈融資與以往融資策略的比較研究
還有一些研究者分析了資金約束企業在融資時對于融資途徑的選擇問題。Caldentey和Chen比較了供應商融資 (Internal Financing) 和外部融資 (External Financing) 途徑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指出供應商和零售商都會偏好于供應商融資[17];Babich等在單周期模型中,分析了資金約束下貿易融資與銀行融資對供應商選擇、供應鏈績效的影響[18];鐘遠光等研究了零售商在面對初始資金不足時大多數情形下借助供應鏈核心制造商提供的商業信用融資優于金融機構等提供的外部融資[19]。
總體來看,國內外研究者對資金約束情況下的運營和融資綜合決策有了較多研究,但主要考慮存貨或資產的質押融資,而缺乏對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新型的組合融資等模式的研究,融資渠道主要考慮上下游渠道和銀行渠道,而較少考慮第三方平臺的融資渠道。
3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協調管理研究
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協調管理主要指:借助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的信用或供應鏈外部環節,即第三方企業(如3PL、金融機構等),提供融資服務來協調供應鏈的業務協作,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以達到供應鏈環境中所有參與企業“共贏”的目標。在金融領域,很早就有學者關注貿易信用對于企業運作價值的影響[20]。而在近年關于供應鏈金融的文獻中,基于上下游企業的貿易信用(Trade Credit)的供應鏈協調策略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
國外學者聚焦于貿易信用能否作為一個供應鏈協調策略來提高供應鏈績效的研究。Chaharsooghi和Heydari分析了貿易信用融資情況下訂貨量和訂貨點聯合決策的供應鏈協調策略的存在條件[21];Lee和Byong-Duk指出如果零售商采用外部的直接融資則供應商的回購補貼不能完全協調供應鏈,而供應商同時使用回購補貼和貿易信用能夠完全協調整個供應鏈,并且供應商能獲得系統利潤增長中的大部分[22];Chen和Wang的研究了有資金約束的供應鏈中貿易信用對供應鏈的價值,指出貿易信用能部分協調資金約束供應鏈[23];Kouvelis和Zhao研究一個有資金約束的兩層供應鏈,指出最優的供應商貿易信用決策能夠提高供應商的利潤和整個供應鏈的利潤,零售商的收益也會比銀行融資情況的收益更高[24];Gupt和Wang研究指出供應商會自愿選擇信用條款來協調供應鏈以至于在回購懲罰中自己損失最小[25]。一些研究指出第三方企業(3PL、銀行)的融資服務也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Chen和Cai指出由3PL給出貿易信用能協調資金約束的供應鏈[26];Chen和Wan分析了資金約束零售商的運營和融資聯合決策問題,指出外部金融市場能為供應鏈所有成員帶來利益增長[27]。
國內一些學者也從供應鏈協調的角度研究貿易信用或第三方企業(3PL、銀行)融資方式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陳祥鋒等研究了當零售商存在資金限制時從資本市場獲得融資服務以實現自身的最優采購策略,并探討了融資服務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28];王勇和徐鵬在融通倉物流融資模式中考慮含“公平偏好”因素的委托模型,指出銀行可以根據3PL“公平偏好”的強弱,合理設計報酬機制以協調物流融資供應鏈[29]。
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供應鏈協調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者主要考慮基于上下游企業的貿易信用或銀行融資能否協調供應鏈,而對于其他融資模式的供應鏈協調問題研究較少。
4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管理研究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固定資產融資或擔保融資的創新融資模式,融資企業或金融機構面臨各種不同的風險,如操作風險、市場風險、融資企業信用風險等,風險控制直接影響業務開展的規模與水平。在物流金融業務的事先風險控制環節,一些研究者分析了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問題[29],為金融機構提出了不同于現有信用評價體系的風險評價方法。國內外關于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研究了庫存質押融資模式和供應鏈中貿易信用方式中,風險的防范機制以及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
近年,國外學者主要是從風險共享的角度研究質押融資方法能否提高供應鏈的績效。Lai等研究了資金約束下的存貨質押融資對供應鏈風險的共享作用,分別研究了預定模式、委托模式和混合模式下的供應鏈效率問題,指出資金約束下供應商更偏好預定模式,但混合模式才能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最優效率[30];Birge通過期權定價的方法將風險合并到生產能力計劃中[31]。
在基于庫存的質押融資中,融資中風險控制的指標有很多,如利率、質押率、收益分配率、貸款額度、平倉線和警戒線等,但最重要的是利率(Interest) 和質押率(Loan-to-value Ratios)。由于我國利率的確定受到許多管制,使得能夠自由設定的質押率成為物流金融業務風險控制的核心指標。近年,國內學者研究了對不同的實踐背景下以質押率為風險管控手段的融資決策問題。何娟等研究了收益率自相關特征的存貨質押動態質押率設定問題,提出長期風險VaR計算解析式,得出與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相一致的質押率[32];李毅學等研究了統一授信模式下存貨質押融資質押率問題,指出下側風險規避的物流企業必須針對不同借款企業的再訂購決策反應設定相應質押率才能使決策最優[33]。
由于質押物本身價格波動會帶來風險,存貨的價格受市場需求和企業物流運營決策的共同影響,如果擔保物價格隨機波動,則融資風險將主要來源于市場因素的變動。李毅學等研究了價格隨機波動下存貨質押融資業務質押率決策模型。此外,商品市場的流動性也會帶來風險[34],研究者還從銀行貸款定價模式的角度研究質押融資中的風險問題[35]。
5整體評述
總體來說,關于供應鏈融資的運營與風險管理研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深度和廣度都顯不夠,以往的研究重視管理實踐背景下的理論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倉單質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和貿易信用方面,較少考慮基于核心企業信用或基于網絡平臺信用的供應鏈信用融資模式的研究。但從大量的供應鏈金融實踐看,考慮各種交易對象、信用依托、交易模式、融資途徑、風險特征和供應鏈結構等因素,進行深入的供應鏈金融的運營決策和風險管理的理論研究,能更好地服務于管理實踐。
(2)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現有理論很少關注包含供應鏈融資的供應鏈網絡的研究,如關于網絡中協作風險的研究、供應鏈網絡形成和演化理論、風險傳遞與影響機理、關于供應鏈網絡變化下的風險管理方法等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各種包含供應鏈融資的典型供應鏈網絡結構,深入研究網絡中的運營決策和風險管理問題,這樣能為新型模式下的供應鏈金融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未來研究需要有效地彌補上述不足,研究基于供應鏈融資的運營決策、協調與風險管理問題,希望能解決有關供應鏈金融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基礎問題。未來的研究需要提出更多創新性的供應鏈金融運作與風險管理理論,旨在為供應鏈金融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和管理啟示。
參考文獻:
[1]Albert R K. 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 [J].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1948, 13 (4): 566-578.
[2]Hofmann E. Inventory Financing in Supply Chains A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39 (9): 716-740.
[3]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供應鏈金融: 新經濟下的新金融 [M].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9.
[4]李毅學, 汪壽陽, 馮耕中. 一個新的學科方向: 物流金融的實踐發展與理論綜述 [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0, 30 (1): 1-13.
[5]Buzacott J A, Zhang R Q.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sset-based Financing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24): 1274-1292.
[6]Chao X L, Chen J, Wang S Y. Dynamic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Cash Flow Constraints [J].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2008(55): 758-768.
[7]Chen L-H , Chen Y-C. A Multiple-item Budget-constraint Newsboy Problem with a Reservation Policy [J]. Omega, 2010,(38): 431-439.
[8]Ding Q, Dong L, Kouvelis P.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Financial Hedging Decisions in Global Marke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5 (3): 470-489.
[9]陳祥鋒, 朱道立. 資金約束供應鏈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統價值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08, 23 (6): 666-673.
[10]陳祥鋒, 朱道立,應雯珺. 資金約束與供應鏈中的融資和運營綜合決策研究 [J]. 管理科學學報, 2008, 11 (3): 70-105.
[11]魯其輝, 曾利飛, 周偉華. 供應鏈應收帳款融資的決策分析與價值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12(5): 10-18.
[12]李夢, 馮耕中, 李毅學, 汪壽陽. 存貨質押融資業務最優清算策略[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0, 30 (9): 1579-1585.
[13]徐鵬, 王勇. 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下的經濟訂貨批量模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1, 31 (11): 2077-2087.
[14]Kouvelis P, Zhao W H. The Newsvendor Problem and Price-Only Contract When Bankruptcy Costs Exist [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 (6): 921-936.
[15]Caldentey R, Haugh M. Supply Contracts with Financial Hedging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9(57): 47-65.
[16]晏妮娜, 孫寶文. 考慮信用額度的倉單質押融資模式下供應鏈金融最優策略[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1, 31(9): 1674-1679.
[17]Caldentey R, Chen X F. The Role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Procurement Contracts[A]. Kouvelis P, Dong L, Boyabatli O, Li R. Handbook of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Global Supply Chains[C]. U S 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289-326.
[18]Babich V,Aydin G, Brunet, P-Y Keppo, J Saigal. R Risk, Financing and the Optimal Number of Suppliers [M].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2012. 195-240.
[19]鐘遠光, 周永務, 李柏勛, 等. 供應鏈融資模式下零售商的訂貨與定價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 2011, 14(6): 57-67.
[20]Petersen M A, Rajan R G.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10): 661-691.
[21]Chaharsooghi K S, Heydari J.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for the Joint Determination of Order Quantity and rReorder Point Using Credit Op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204): 86-95.
[22]Lee C H, Byong-Duk R. Trade Credit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204): 136-146.
[23]Chen X F, Wang A Y. Trade Credit Contract with Limited Lia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 with Budget Constraints [J]. Ann Oper Res, 2012(196): 153–165.
[24]Kouvelis P, Zhao W H. Financing the Newsvendor: Supplier vs. Bank, and the Structure of Optimal Trade Credit Contrac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2012, 60(3): 566-580.
[25]Gupt D, Wang L. A Stochastic Inventory Model with Trade-credit [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s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11(1): 4-18.
[26]Chen X F, Cai G S. Joint Logistic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by a 3PL Firm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14 (3): 579-587.
[27]Chen X F, Wan G H. The Effect of Financing on a Budget-constrained Supply Chain under Wholesale Price Contract [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1, 28 (4): 457-485.
[28]王勇, 徐鵬. 考慮公平偏好的委托模式融通倉銀行對3PL激勵 [J]. 管理工程學報, 2010, 24 (1): 95-100.
[29]熊熊, 馬佳, 趙文杰. 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 [J]. 南開管理評論, 2009, 12(4): 92-98.
[30]Lai G M, Laurens G, Deboa K S. Sharing Inventory Risk in Supply Chain: The Implication of Financial Constraint [J]. Omega, 2009(37): 811-825.
[31]Birdge J R. Option Methods for Incorporating Risk into Linear Capacity Planning Models [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0, 2(1): 19-31.
[32]何娟, 蔣祥林, 朱道立. 供應鏈融資業務中鋼材質押貸款動態質押率設定的VaR方法 [J]. 管理工程學報,2012, 26(3): 129-135.
[33]李毅學, 汪壽陽, 馮耕中. 物流金融中季節性存貨質押融資質押率決策[J]. 管理科學學報, 2011, 14 (11): 19-32.
1.1課題背景和意義
2010年,巴塞爾委員會了《巴塞爾協議III》,隨;t銀監會了《巾國銀監會關于中P1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其中要求商業銀行提高銀行全面風險能力。違約風險作為第一支柱內的重要內容,建立違約風險內部評級模型對銀行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無論是初級的還是高級的內部評級法,都要求商業銀行能夠獨立估計違約概率。違約概率作為量化違約風險的關鍵參數之一,其有效度決定了商業銀行控制違約風險的能力。能有效估算違約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抓住時機脫穎而出、做大做強。
在傳統業務上,巾小企業普遍經營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自有資本較少,因而不易獲得貸款。并且商業銀行多采取“信貸配給”的信貸模式,信貸人為了減少壞賬隱患,便嚴格控制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因此中小企業面臨著很大^融資困難。但是近年來為了尋求業務的增長,供應鏈金融被我國眾多商業銀行人力發展。作為銀行新的業務增長點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新型金融產品,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銀行以及學術界重視。銀行為了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會利用自身資源為核心企業挑選合適的中小企業,或者為部分中小企業配對強勢的核心企業,這樣既有利于雙方企業經營發展,又增加了銀行的業務。但是供應鏈金融在我國發展還并不成熟,商業銀行對供應鏈金融風險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其中中小企業違約風險更是銀行面臨的最嚴峻的風險,而違約概率測算是商業銀行進行違約風險管理的首要條件。銀行在挑選中小企業時需要合理的評估其違約風險。
在銀行和企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銀行和企業之間的融資往往變成一種博棄行為。盡管國內各家商業銀行紛紛推出各自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但是國內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管理方面仍然比較落后,傳統的組織架構無法完全適應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管理的需要,違約風險評估的模型不完善,風險管理人員素質,觀念跟不上業務發展需要等。這對于國內各家商業銀行來說無疑存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如何有效評估并控制違約風險、提高利潤成為許多銀行的迫在眉睫的難題。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較新的概念,國內學者對其違約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際研究還比較欠缺,這增加了違約風險管理的難度。木文的選題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的風險特征,研究評估違約率風險的模型和風險防范方法。這對于有效解決我P1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將國外對供應鏈金融的理解進行總結和綜述,豐富了國內對供應鏈金融內涵及其風險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風險,并構建供應鏈金融下違約風險的評價指標,通過比較分析選取適合我國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估的方法,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模型的有效性,這對銀行如何有效控制風險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提供參考。
第三,研究期權契約在預付款模式中對風險防范的作用,這為銀行防范風險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實踐方面,通過選取現實中的汽車行業銷售商的巾小企業數據,評估它們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違約風險,這有助于銀行開展汽車供應鏈金融業務。
1.3研究思路與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章為緒論,介紹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義,然后論述了國內外有關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的研究現狀和主要觀點,最后論述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主要內容及本文的創新點與不足。
第二章闡明了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估的理論依據及評估指標的構建,并比較分析違約風險度量模型。
第三章針對供應鏈金融基木融資模式進行分析,挖掘出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違約風險的相關信息,分析其生成機理,構建適合本文研究的風險評估指標。
第四章為實證部分,根據上文選擇的分析方法,利用構建的評估模型,對汽車供應鏈金融中違約風險進行分析。
第五章為我國商業銀行風險防范措施,其中針對預付款模式融資模式,研究期權契約對風險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為結論部分,對全文進行簡要總結,并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以下是本文的技術路線圖:
本文主要運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獻歸納法
收集當前供應鏈金融及其風險管理和相關文獻,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論依據.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大量的指標數據進行處理,使得指標降維,簡化指標結構,對后續的模型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處理指標數據的基礎上,通過Logistic回歸建立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評價模型。
4、對比分析法
通過對比融入期權契約前后的預付款融資模式,探討期權契約對供應鏈金融的影響,分析期權契約對風險防范的作用。
5、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對供應鏈金融理論方面的應用演繹,力求從理論上對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與比較。定量研究主要是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違約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力求客觀、定量、科學地揭示供應鏈金融的融資優勢及其內涵。
1.4創新與不足
1.4.1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國內對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和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供應鏈金融在實踐中也逐漸收獲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銀行視角的供應鏈金融違約風險的研究是緊密聯系實際的產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文獻,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建立主體評價和債項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嘗試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方法建立違約風險評估模型。在樣本選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選取我國中小版的企業數據,沒有根據中小企業特點尋找合適的核心企業,并且企業間上下游關系不明確。本文選取國內有代表性的汽車品牌企業,而各個經銷商卻是融資難的中小企業,根據各企業與經銷商的供應鏈關系來研究供應鏈金融融資的違約風險,對不易獲得的數據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學、合理的分析中小企業違約情況。
第二:根據供應鏈金融各融資模式中風險點,研究相應的防范措施,其中針對預付款融資模式特點,考慮期權契約對控制違約風險的作用,這為銀行防范風險并擴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了新的思路。
1.4.2不足和需要改進
第一,本文的指標體系是根據各銀行現有的中小企業評價系統結合各參考文獻分析得出的,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實踐中需要各銀行根據自身業務特點重點調整和改進。
第二,本文違約風險的評估還存在一定誤差,需要進一步對模型進行研究改進,提高違約風險評估準確性。
關鍵詞:供應鏈融資 現狀 問題 對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突發猛進的發展,GDP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但是,我國各類企業之間卻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我國,數目眾多的中小企業雖然在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國中小企業卻存在著融資貸款難、擔保難等問題,加上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小企業的發展更加不容樂觀。供應鏈融資作為商業銀行的一項新型業務,可能會成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供應鏈融資概述
所謂供應鏈融資,指的是商業銀行對某個產業供應鏈中單個或者多個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以促進供應鏈核心企業以及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穩定和流暢的“產供銷”鏈條,通過金融資本與實體產業的相互協調和作用,實現銀行、企業和商品供應鏈互利共存、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供應鏈融資與傳統的貿易融資相比,有著突出的特點。第一,供應鏈融資需要在產業中尋找一個大的核心企業,并以這一核心企業為支點,為整個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這是供應鏈融資的最大特點。第二,通過供應鏈融資,商業銀行對供應商、核心企業、分銷商的關系進行了整合,在該模式下,同一家商業銀行同時為這三者提供資金,統一的融資渠道和成本更加便利了資金流通,由此,供應商和分銷商作為回饋,能夠使核心企業獲得更長的賬期和更好的銷售業績。
二、我國供應鏈融資的發展現狀
2006年,深圳發展銀行在國內首次推出供應鏈金融業務。隨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紛紛推出各種供應鏈融資產品。供應鏈金融雖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卻比較迅速。以深圳發展銀行為例,2008年,該行首次啟動線上供應鏈融資系統,次年正式投產,2010年9月10日,該線上供應鏈融資用戶就突破1000家,同時該行還協助40多家核心企業有效實施供應鏈協同戰略。2011年8月10日該系統與中鐵現代物流管理系統正式直聯對接上線,首批78家企業在線成功辦理了業務。
目前我國的供應鏈融資主要存在著三種模式,即預付賬款融資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應用與采購環節;動產質押融資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運用于經營環節;應收賬款融資模式,這一模式主要運用于銷售環節。
三、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發展較快,但由于起步較晚,再加上我國金融市場先天不成熟,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1.融資產品單一,缺乏特色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隨著外資銀行的紛紛進入,其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上的競爭優勢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壓力。相對于外資銀行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融資產品過于單一。我國商業銀行所推出的供應鏈融資產品主要為基礎的供應鏈融資服務,缺乏特色,過于單一,不能夠滿足中小企業多樣性的融資需求。
2.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存在著較大風險
與其他金融產品一樣,供應鏈融資也存在著一定風險,并且與傳統金融業務相比,供應鏈融資所面臨的風險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供應鏈融資所存在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債項風險
供應鏈融資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用供應鏈中的物流、現金流等作為還款支付的手段。因此,保證供應鏈物流和現金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能夠有效地防范和降低供應鏈存在的風險。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存在著較大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難以有效保證供應鏈物流和現金流的穩定性,這就容易引起供應鏈融資的債項風險。
(2)信用風險
供應鏈融資服務于廣大中小企業,因此無數單個企業的信用風險就構成了供應鏈融資的整體信用風險。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資金實力的不足,存在著較大的信用風險,這也造成了供應鏈融資的信用風險相對較大。
(3)操作風險
供應鏈融資業務流程環節眾多,決策鏈條太長。商業銀行既要對授信企業的整體業務流程進行監控,同時也需要協調各授信企業。這種復雜的業務環節和操作流程要求商業銀行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深入了解供應鏈各環節企業的生產特點、經營規模和商業模式等。一旦某個環節中出現問題,就容易導致操作風險。
3.供應鏈融資品牌建設不到位
現在的金融市場存在著越來越廣泛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品牌建設和品牌營銷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的品牌建設不到位,銀行沒有對供應鏈融資產品體系進行系統整合,很多銀行僅僅提出供應鏈融資總體品牌形象,而缺乏相應的子品牌和產品內容,并且品牌宣傳渠道十分有限,品牌宣傳策略欠佳,難以形成持久有效的影響。
4.供應鏈融資組織管理不健全
在國內,商業銀行的融資業務的營銷和管理等分散在多個部門,各部門權責不明確,難以有效協調,形成統一的整體。很多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規范化的供應鏈融資業務處理流程,決策鏈條過長,環節過多,并且沒有專業化的團隊,效率太低。
四、完善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管理的相關對策
1.突出特色,加快產品的創新
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產品沒有特色,過于單一,針對這一問題,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供應鏈各個環節的金融需要和風險特點,大力進行產品創新,力研發給予存貨即應收賬款的融資產品,尤其要積極關注匯款結算的融資需求,以突出特色。
2.加強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的風險管理是一項比較復雜和系統的工作,要加強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風險管理,首先必須完善風險評估方法,對供應鏈融資業務的風險評估應樹立全局觀念,將其視為一個整體,而不能過分倚重單個企業的財務指標;其次,要努力探索更為專業化的風險管理機制,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要建立一支包括專業的產品經理、審貸員和貸后管理員的專業化風險管理隊伍,這樣才能做到在授信前后各個環節實現風險管理的專業化;最后,要使用統一的融資管理模式,我國商業銀行融資管理的分散,既降低了資金管理的效率,也增大的融資風險,因此有必要建立統一的融資管理模式,這樣可以實現業務流程的梳理和整合,形成相對統一的業務管理模式,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加強商業銀行對風險的整體把握。
3.加強供應鏈融資品牌的建設
我國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產品品牌形象差,為此必須實施新的品牌策略,商業銀行要堅持“多品一牌”的策略,不斷強化品牌統一的形象。當然,僅僅進行品牌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缺乏支撐。更為關鍵的,是要加快金融產品的創新,不斷開拓新的供應鏈融資產品,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述及。
4.加強供應鏈融資管理體系建設
針對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管理混亂的情形,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專門的供應鏈融資主管部門,明確劃分其權力和責任,對供應鏈融資業務進行統一管理,為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的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
總之,中小企業面臨著異常突出的擔保難、貸款難、融資難等問題,使得企業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困境,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就是供應鏈融資模式。因此,商業銀行應當盡快的轉變服務及管理理念,積極的解決供應鏈融資中的諸多問題,從而推動企業與銀行國家化進程有序、穩妥及長期的發展,實現實業經濟與金融資本協作共贏的良好格局。
參考文獻:
[1]譚敏.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初探[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08,24(3)
[2]李寒珺.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問題探討[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10)
[3]鄭婧,杜連勇.商業銀行供應鏈融資業務問題初探[J].商場現代化.2010,(9)
【關鍵詞】商業銀行;貸款;風險控制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同時,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金融理論和金融實踐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發展和變化,一方面為金融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則給金融體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波動性,使金融機構面臨日趨嚴重的金融風險。銀行業要在新世紀中獲得穩定發展,必須從20世紀末及本世紀初的一系列實踐中汲取經驗教訓,必須重視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尤其是信貸資產的風險管理和不良資產的防范與處置。公司信貸風險的防范和控制是商業銀行整個風險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安全高效的運營,是衡量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商業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的控制要求不斷提升。
一、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分析
商業銀行作為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提供方,實際上是為企業提供貸款。商業銀行在提供貸款時,面臨著以下八個風險:(一)信用風險。在我國目前的信貸實踐操作中,中小企業的信用缺失成為各大商業銀行融資業務中的重大難題之一。中小企業由于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內部管理不夠規范、資產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對自身資信水平的管理機制和意識,因此在中小企業中信用問題的發生頻率相對較高,這也是各大商業銀行對于中小企業信貸市場并不看好的原因之一。(二)市場風險。一般來說,所謂的市場風險主要指的是市場行情發生了沒有預料到的波動,使得質押物沒有及時地轉換成現金,造成的違約現象。這類風險產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第一,是對未來市場價格走勢預測有誤;第二,市場供求狀況由于出現新的替代品等因素發生改變。(三)操作風險。操作風險的發生大多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無論是銀行業務員,授信企業相關負責人還是協作監管方的管理者,在三方協議框架下進行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會出現因大意或者疏忽導致的操作風險。(四)政策風險。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是一成不變的,任何經濟政策的變動,都會對相關行業的發展前景產生相應的影響,在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受到經濟政策影響的情況下,供應鏈上融資業務的風險也隨之改變。(五)自然環境風險。自然環境風險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暴雨、山洪等自然災害和戰爭或經濟制裁等國家因素所造成的企業產品的意外受損。這些因素如果對供應鏈上的某個關鍵企業或環節造成了沉重打擊,繼而對整條供應鏈的有效運轉造成影響,就會導致銀行風險的增加。(六)法律風險。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完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在其調整、修訂的過程中,難免可能出現對于供應鏈運作不利的規定,一旦法律環境發生相應變化,供應鏈的穩定性將受到很大影響。(七)信息傳遞風險。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配套企業的合作實質上是一種相對松散的企業同盟,隨著供應鏈上企業的逐漸增多,信息在不同企業之間的傳遞過程將會越來越長,可能會導致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不夠充分,對市場行情的認知因此會不盡相同,由此產生對供應鏈運作效率的影響。(八)企業文化差異的風險。供應鏈上企業構成的多樣性決定了這些企業在經營理念、企業文化、管理制度、員工培養等方面必定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性導致不同的企業對相同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并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從而造成供應鏈條的混亂。
二、風險控制措施
伴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和分工社會化的趨勢不斷深化,企業也逐漸從之前的內部縱向一體化發展,轉而通過供應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來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供應鏈金融服務由此產生。由于國內商業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提供商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對于企業資質的評級不夠完善,以及風險的控制手段不夠嚴密,導致了部分供應鏈金融服務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商業銀行怎樣控制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風險,成為其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務。在分析商業銀行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幾點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措施。(一)加強貸中動態風險監控。多數情況下,銀行只有在與企業發生融資業務往來后,才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然而,這時銀行資金已經發放給客戶,銀行失去了對于融資資金的主動控制權,因而在該項融資業務過程中陷入相對被動的地位;同時,授信企業和銀行之間對于供應鏈上信息的掌握是不同步和不對稱的,這些都加大了銀行貸后管理的難度。從信貸業務運行周期的角度來看,貸前的分析和決策時間相對較短,而融資業務開始后直至所有款項按量按時回收之前的時間卻非常長,這期間可能發生的不確定因素比貸前更多更復雜,因此,如不能及時地發現和處理早期出現的風險信號,將會對銀行資金的安全回流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必須賦予貸后管理部門更多的管理和監督權限,加深對于貸中風險監控的認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已經發放的融資產品的持續關注和監督上來。(二)完善貸后風險預警機制。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和應急預案的設置對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的必要性,通過對風險預警信號的分門別類,有的放矢地從供應鏈上的各個角度對其進行監督和檢測,極大地加強了風險分析的技術含量,提高了風險搜索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增強了商業銀行風險管控的水平。然而,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預警機制仍然在實踐中摸索和進步,還有待進一步對預警機制進行標準化改進。目前來看,預警機制在以下幾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和問題:1、財務方面。由于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不夠規范,因此大范圍地存在財務信息不透明,財務報告摻假,財務數據真實性低的問題,這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對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監控的難度。2、產品問題。供應鏈金融的產品相對于傳統授信業務更加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銀行方與授信企業之間存在對于產品品質,產品市場歷史價格波動,季節性因素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這些信息上的缺失可能會導致銀行對于將要發生的危險沒有足夠的警惕。3、第三方監管企業作用的發揮問題。第三方監管企業在貨物的存入、取出以及保管期間扮演了銀行的風險管理人的角色,因此第三方監管企業的現場監管和早期預警功能不可忽視。如何把與第三方監管企業的合同更加細化,更好地理清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更有效率地制定出第三方監管企業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職責,更好地發揮第三方監管企業作為現場預警器的功能,仍然需要銀行在實踐中進一步的摸索和嘗試。(三)完善操作風險的管理。1、完善內控體系。在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審貸分離等基本的內控原則與商業銀行的傳統信貸業務沒有太大的差別,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對于授信資產的前期審核與后期管理上。然而,一般的審貸分離操作并不能完全隔離這個環節內可能產生的操作風險,因此,銀行可以考慮設立專門的資產授信管理部,通過業務線的客戶經理和資產授信管理部專員的雙重審查,來達到降低人員操作風險的目的。對于一些循環貸款類產品,例如基于存貨和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產品,還需要設立定期審核制度,定期審查存貨和應收賬款是否符合授信合同的規定。2、改進業務流程。供應鏈金融業務作為一項新興業務,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伴隨著新問題的產生,銀行需要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不斷改進對于產品監督和管理的業務流程,更好地適應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變化。3、加快信息中心建設。信息中心的建設能夠把所有的操作流程集成到中心的系統中來,所有業務操作人員必須根據要求進行企業信息的收集、匯總,并接受對于業務操作人員的預警監督。這個過程不但將操作過程制度化和信息化,也使得所有步驟更加透明,降低了對操作人員個人能力的依賴程度。信息中心的操作指引功能,錯誤糾正功能以及風險預警功能,能夠有效降低操作員人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差錯的幾率。4、合理運用操作風險轉移手段。目前已知的轉移操作風險的手段主要包括兩類,一是風險保險,二是操作環節外包。在國外的供應鏈金融實踐中,很多操作風險可以通過保險方式轉嫁到保險公司身上,然而國內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推廣風險保險的基礎。但是,在供應鏈金融服務的第三方物流監管環節,部分操作風險可以通過相應的保險產品轉移出去。
作者:朱詩詩 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馬輝.中國金融風險指標體系構建與預警研究[D].吉林大學,2009
引言:
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模式,通過融資,將供應鏈上相關企業作為整體提供相關的服務。它立足于供應鏈上的所有權的特性及交易關系,將資金注入到供應鏈上的關聯企業,促進了供應鏈的順暢流轉及供應鏈上“產、供、銷”的穩固。
供應鏈金融可使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將整個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并使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實力得到提升。由于供應鏈的增長空間極其廣闊,同時風險報酬率極高,因此而成為商業銀行競相競爭的新領域。隨著供應鏈競爭時代的到來,大力扶持供應鏈金融,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一、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供應鏈上商業銀行的風險是指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因為各種不確定的、不可預測的因素,而導致預期收益和實際收益出現了偏差,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損失。在商業銀行的發展過程中,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為其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將新的融資渠道提供給中小企業。
同時,由于受到多方面基礎環境的影響,包括信息技術、法律和市場因素,進而導致各種潛在風險的存在,如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使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工作面臨著諸多需要的調整的地方。通過分析以上的現狀,可將供應鏈下商業銀行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點[1]:
一是存貸利差仍舊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而在央行的利率管制下,這種業務模式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直到利率市場化出現。由于自身的動力不足,商業銀行無法變革自身的業務模式。
二是供應鏈金融是基于上下游真實交易及流動資產擔保下背景下的業務。為了更好的與之相適應,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管理體系。而我國目前的銀行還處于原始的經營階段,由固定資產抵押發放貸款,還沒有深入的投入和研究供應鏈金融,這樣對該業務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三是存在著“先圈地,后發展”的思維定勢。盡管我們早就步入了WTO時代,但卻不能真正實現由主營業務向零售銀行的轉型。國內商業銀行中,具備可操作的業務規范,并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確是寥寥無幾。
二、基于供應鏈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措施
1、市場風險和法律風險的控制措施
分析成熟的金融市場,只有實現利率市場化,才能真正的控制利率風險。商業銀行在通過改革進入利率市場化前,對利率風險的控制,應主要采取缺口管理的方法。而在一般情況下,即期利率的敏感性缺口管理即銀行的缺口管理,它通過對敏感性缺口的消除或縮小。而降低銀行利率。通過利率波動的降低,而規避銀行風險的發生[2]。
而作為的新興金融業務,供應鏈金融有著較多的參與主體,在交易過程中,由于不斷流轉的抵押物所有權,而出現所有權歸屬的法律糾紛。但是目前在實際的工作落實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出現,而修訂和調整現行的法律法規的過程是需要逐漸完善的[3]。
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因素,法律漏洞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特別是在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一些領域,還有法律的空白存在。制定詳細和嚴謹的合同條款和協議,并對各項流程中的職責歸屬和借貸雙方的業務和權力進行明確,可對供應鏈金融法律風險進行有效的彌補。同時,依據法律法規程序對各類手續進行辦理,能將銀行的法律風險有效降低[4]。
2、信用風險的控制措施
由于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多為供應鏈金融中的受信企業,整個供應鏈信用大小,是由其營運狀況所決定的。銀行首先應對受信企業的整體信用狀況進行考慮,并分析和度量融資企業的發展前景、經營狀況和整體實力。首先,企業進行風險對抗的直接保障,就是企業整體經營規模的大小,企業如果在市場上處于主動經營的狀態,會積極參與競爭,進而將自己的整體信用水平提升[5]。反之的話,則不會獲得銀行的信用認可。
其次,企業的運營狀態的良好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和管理者的素質所決定。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可使決策風險降低,同時可使企業決策的有效性提高,進而能夠控制企業的整體發展。
企業信用狀況是由企業的經營狀況所決定的,企業經營狀況的三大關鍵因素,包括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銀行對企業考察的標準,是看企業能否維持一定的短期償債能力。而對企業償債能力進行分析的關鍵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等。企業償還債務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就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企業的經營運營能力簡稱為應運能力,營業周期及存貨周轉率是企業應運能力的財務指標,對企業資金的運用效率及經濟資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揭示作用。企業的資金有著越高的流動性,則就會有越強的償債能力,隨之會有越快的獲取利潤的速度[6]。
除此之外,近幾年有許多專家學者也都先后提出了基于VAR值的信用風險考量,作為銀行方抵御信用風險的一種措施。銀行方可將融資方式、產品還款方式以及其他多種影響因素綜合考量建立風險模型,利用足夠的歷史數據,采用多種方式進行風險考量測試。又因為供應鏈金融的業務模式會將風險以乘數形式放大,因此加強對信用風險顯得尤為重要。
3、加強對動產的管理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操作風險,面向多個主體,組合多種金融產品,是供應鏈金融主要開展的業務。銀行首先要評價授信企業,進而對供應鏈的生產運作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由于有眾多的人力因素出現在整個服務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出現操作風險。所以,銀行必須大力培養一批有著豐富經驗和過硬專業知識的專職人員來控制和評估風險。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規范和規則制度,對每一個業務流程嚴格控制,嚴格執行和設計各種契約,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對動產的管理,防范一些不必要的風險,確保動產的安全。
4、加強對資金的管理
一方面,由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都是用未來變現的資金來完成支付,因此特別需要關注資金是否能夠按期按量回收,如果資金不能按時償還相應債務,此違約造成的影響會因乘數效應而被放大。為了保證資金能夠按期按量回收,需要實時關注授信企業的資金流動情況,需要關注是否有相關保證、擔保等額外的代償。
另外一個方面,針對作為保證金留存銀行的這部分資金,銀行要切實做好封閉式管理,確保這部分資金的安全且得到有效妥善的管理。
5、建立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
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也需要建立穩健的內部資本充足評估程序。該程序是基于銀行風險暴露對銀行整體資本充足性進行預估的行內流程。該程序需要有效精準識別、衡量和管理各種風險,需要衡量足夠抵補風險所需的經濟資本,并且能夠產生向金融監管機構要求的相關報表附件等信息。
6、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供應鏈金融操作隊伍
作為一種新興的融資模式,供應鏈金融業務和傳統的信貸的全新理念有所不同,進而在風險的控制上也非常多變和復雜,要求商業銀行所組建的供應鏈操作隊伍必須具備高水平和高素質。供應鏈金融業務因為和傳統業務有所不同,因此,要求操作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銀行人員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7]:
一是職業道德必須良好,從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銀行工作人員一定要自覺遵守相關工作的規定和要求,用高度的責任心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保持崇高的職業道德修養。
二是具有高超的控制風險的能力,業務技能一定要豐富且必須專業,同時工作經驗必須豐富,還要不時的根據自己能力欠缺的方面,進行及時充電,確保自己的業務能力能夠跟上且勝任其變化發展。
三是具有對關鍵崗位健全的補償措施和忠誠度,由于銀行工作人員比較熟悉供應鏈業務的運作模式,所以對于融資行為的風險所在,他們往往更清楚,這樣就很難防范銀行工作人員內部作案,所以要求從業人員的忠誠度是至關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有關的部分領導一定要注重這方面工作的開展,從思想和工作實處進行,進而提高人員的責任心與忠誠度。
銀行工作人員在一般情況下,包括以下兩種情形的違法操作,既內外串謀和內部作案。而銀行工作人員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同時處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運行模式中,往往會更多出現與企業勾結的情況。所以對操作風險進行控制的必要措施,除了要對專門的規則進行制定外,還應提高供應鏈金融業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8]。
關鍵詞 線上供應鏈金融 優勢 風險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在“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推動下,2015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已超10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可以達到約15億萬元。隨著2016年初,人民銀行在《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探索開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延伸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 ,供應鏈金融逐漸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一大發展的新態勢。
國內供應鏈金融業務最初源于1999年,深圳發展銀行率先提供此服務,供應鏈金融以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交易項下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為依托,以交易項下的未來現金回籠為還款保障,由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滿足企業綜合金融服務需求。簡單來說,就是金融機構通過核心企業將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為其提供靈活金融產品的一種融資方式。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站在供應鏈全局的角度,為協調供應鏈資金流、降低供應鏈整體財務成本而提供的系統性金融解決方案。隨著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相互滲透日益加深,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業務也加快了線上化操作的步伐。
1線上供應鏈金融
胡躍飛(2007)根據業務實踐將供應鏈金融定義為:銀行根據特定產品供應鏈上的真實貿易背景和供應鏈主導企業的信用水平,以企業貿易行為所產生的確定未來現金流為直接還款來源,配合銀行的短期金融產品和封閉貸款操作所進行的單筆或額度授信方式的融資業務。供應鏈金融的構成要素主要包含金融機構、融資企業、核心企業和物流企業,在基于第三方B2B的線上供應鏈金融中,還包括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等。
經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供應鏈協同管理的重要性。但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忽略了資金流這個關鍵因素,深圳發展銀行最早開展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此業務通過銀行服務平臺與供應鏈協同電子商務平臺、物流倉儲管理平臺無縫銜接,將企業間交易引發的商流、資金流、物流展現在多方共用的網絡平臺上,實現供應鏈服務和管理的整體電子化,為企業提供無紙化、標準化、便捷高效、低運營成本的金融服務。
“上供應鏈金融”,將物化的資金流轉化為在線數據,無縫嵌入核心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在線連接供應鏈核心企業、經銷商、供應商、物流公司和銀行,把供應鏈交易所引發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實時傳輸與展現在共同的數據平臺上并可授權共享。銀行提供電子銀行服務,上下游企業在銀行有多少授信額度、多少庫存、銷量流轉如何等,一切都是實時可見的,且可授權共享。線上系統與核心企業電子商務平臺對接之后,企業即可在線下訂單、簽合約、選擇融資與否、在線出賬、支付結算和還款。同時與物流公司對接,物流監管公司可以通過線上供應鏈金融系統實現全國各處分散監管駐點的統一管理。概括地講,通過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對接嵌入,供應鏈協同電子商務得以完整實現“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所有功能在線提供、在線使用,這種將金融功能無縫嵌入供應鏈實體經濟流轉流程的安排,為供應鏈參與各方提供了一個多方協同共贏的平臺。線上供應鏈協同模式如圖1。
圖1 供應鏈協同模型
2線上供應鏈金融分析
2.1線上供應鏈金融優勢分析
(1)提高供應鏈效率、降低了成本。線上供應鏈金融使得融資、贖貨和還款等行為全部通過網銀,線上實現。使得融資審批時間縮短到不到一小時,贖貨(還款)審批時間縮短到幾分鐘,銀行資金的獲取從以工作日計變為以分鐘計,大大提升了供應鏈效率。
(2)信息共享,風險降低。在供應鏈企業間,授信額度、庫存、銷量流轉等數據在網絡平臺上清晰羅列,使得上下游企業能夠更加合理、快速的安排采購、排產、銷售等各項活動;在物流公司中,線上供應鏈金融系統與物流公司對接,使得客戶能在線辦理業務,物流監管公司可通過線上系統實現全國分散監管駐點的統一管理;在銀行中,通過此系統銀行能夠實時監控抵/質押品情況,以及供應鏈運作效率等;以上三方面的信息共享,大大降低銀行的壞賬風險與供應鏈風險。
(3)實現供應鏈線上協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核心企業將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商務活動高度融合,包括企業內部“產\供\銷”協同,以及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客戶、企業與物流之間的協調工作。
2.2線上供應鏈金融發展瓶頸分析
(1)產品與業務易被模仿。在行業中,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在內的銀行融資產品有很強的易模仿性和同質性,基本不存在市場壁壘。所以核心競爭力在于通過創新的差異化產品與服務。
(2)缺乏統一的商品編碼,協作的操作平臺。目前,除了深圳發展銀行自主研發了一套標準商品編碼,國內其他銀行未有完善的相關體系。且線上供應鏈金融服務需要買賣雙方的ERP系統和銀行電子商務平臺的對接。但是,目前國內其他銀行線上融資系統基本上是銀行內部的獨立操作系統,無法與供應鏈上多方實現對接和交互,主要提供線上數據錄入功能,客戶需線下提交紙質審批資料并加蓋公章,審批過程仍在線下進行。
(3)信息的不確定性。由于供應鏈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節點企業的內部信息系統提取和集成的。各節點企業可能會隱藏一些敏感信息和涉及商業秘密的信息,或者為提高客戶的購買欲,夸大一部分信息,使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安全漏洞和病毒、間諜軟件等網絡安全以及信息在處理過程中因使用技術不當、信息轉化標準體系不一致等問題,而帶來信息失真的風險。
(4)銀行內部操作風險增加。線上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全部平臺化信息化,這對銀行員工的素質要求、計算機操作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時對于參與的中小企業數據處理能力、操水平要求也更加嚴格。但是,目前相關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與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3完善線上供應鏈金融的對策建議
(1)加大產品研發與創新,提高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操作技術水平。只有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素質才能滿足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運作的需求。因此,商業銀行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提高從業人員對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的認識和防范意識,切實提高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術水平。投入研發力度創新產品,增強核心競爭力。
(2)優化風險監測管理系統,加大硬件與軟件支持。建立完善的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監測管理系統是對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實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即通過對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指標進行搜集整理,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為有效控制風險,商業銀行需引進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為操作風險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時做好硬件與軟件的更新、維護工作,采用安全系數較高的信息管理技術手段,防范各種可能因素,維護銀行與客戶的信息安全。
(3)建立風險的防范協同機制。線上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有效運作需要供應鏈各成員的協同合作,銀行與各成員的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商業銀行需要發揮自己核心領導作用,主導下建立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的防范協同機制,集合多方的力量共同對線上供應鏈金融操作風險進行管理。核心企業必須樹立良好的信譽,第三方物流企業,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與商業銀行溝通,減少外部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4總結
線上供應鏈金融是核心企業、中小企業、物流企業、商業銀行等多方主體參與的復雜系統,“供應鏈協同電子商務平臺+線上供應鏈金融系統”的特性更是增加了系統的整體風險,但是線上供應鏈金融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線上平臺建設程度的提升有利于鏈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從而加強信息的共享、提高電子化處理,這些都有效地填補了現存供應鏈金融的不足,將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又一創新路徑。線上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針對供應鏈交易的業務特點,以中小企業和核心企業的真實交易為前提,以核心企業的綜合實力為信用保證的一套創新融資方案,因此,核心企業的資信狀況和與中小企業的交易關系成為商業銀行控制信用風險的重點。供應鏈上參與的成員企業應該互相合作,建立風險的防范協同機制,共同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 胡躍飛.供應鏈金融―極富潛力的全新領域[J].中國金融,2007(22):38-39.
[2] 中信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手冊[M].2010.
[3] 蘇曉雯.基于協同論的線上供應鏈金融信用度分析[J].財經論壇,2012(3):120-121.
[4] 史金召,楊云蘭,亓暉.供應鏈金融概述及發展趨勢[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4(4):14-18.
[5] 劉迎歡,史臣旭.線上供應鏈金融模式探究[J].金融天地,2012(3).
[6] 孫愛麗,劉淑珍.中小企業融資創新研究線上供應鏈金融[J].商業時代,2014(1).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 風險管理 融資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數量眾多,約占企業總數的99%,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中小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趨重要,然而中小企業占有的金融資源卻遠遠小于國有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它們不僅很難直接從資本市場上融資, 而且更加難以向銀行融資。因此, 積極發展有針對性的創新金融產品, 促進其快速發展, 已經成為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供應鏈金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2006年深圳發展銀行在銀行業內內率先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的品牌,系統地對供應鏈中應收、預付和存貨提出了結構性的解決方案。繼深圳發展銀行之后,目前光大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以及一些傳統國有銀行都已涉足該項業務。伴隨著供應鏈金融的快速發展,供應鏈金融發展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如何防范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焦點。本文從供應鏈金融的含義出發,介紹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風險防范與對策。
二、供應鏈金融的含義
供應鏈金融是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一種新型融資模式,它將資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應鏈管理中來,既為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提供商業貿易資金服務,又為供應鏈弱勢企業提供新型貸款融資服務。國外學術和著名商業銀行與之相關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財務供應鏈管理(FSCM),而國內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發展銀行首次提出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并隨之推出多種多樣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從而使國內這一研究領域得以迅速發展。
根據深發展銀行提出的供應鏈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問題,采用胡躍飛(2007)對供應鏈金融的定義:供應鏈金融是指在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結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自償性貿易融資的信貸模型,并引入核心企業、物流監管公司、資金流導引工具等新的風險控制變量,對供應鏈的不同節電提供封閉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結算、理財等綜合金融服務。既包括企業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應網絡和鏈條,也包括下游的分銷商、商,即渠道鏈。
三、供應鏈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國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動產質押模式,應收賬款模式及應付賬款模式。
(一)動產質押模式
動產質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貨物作為質押物,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借款的一種融資模式。隨著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該模式下的質押物已由中小企業的存貨、倉單、商品合格證等發展成為動態動產質押物。
(二)應收賬款模式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是指以中小企業對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單據憑證作為質押擔保物,向銀行申請期限不超過應收賬款賬齡的短期貸款,由銀行為處于供應鏈上游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方式。在該融資模式下,債權企業、債務企業和銀行都要參與其中,且債務企業在整個運作中起著反擔保的作用,一旦融資企業出現問題,債務企業也將承擔彌補銀行損失的責任。
(三)應付賬款模式
應付賬款融資模式指在處于上游的核心企業承諾回購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信用擔保,中小企業以金融機構指定倉庫的既定倉單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質押貸款來緩解預付貨款壓力,同時由金融機構控制其提貨權的融資業務。中小企業、核心企業、物流企業、銀行四方簽署應付賬款融資業務合作協議書,銀行為融資企業開具銀行承兌匯票。事后,融資企業直接將貨款支付給銀行。
四、供應鏈金融的風險
雖然發展供應鏈金融可以帶來多方“共贏”的結果,然而,供應鏈金融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有效地分析和控制這些風險是供應鏈金融取得成功的關鍵。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它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主要包括:
(一)企業自身變化帶來的信用風險
供應鏈融資業務的對象是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的供應商和分銷商,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企業通常是中小企業。由于中小企業往往存在著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財務制度不規范,企業營運資金運用效率低等問題,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企業素質、履約情況、經營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發展前景往往較差,主體信用風險很高。一旦企業經營情況有變,都可能給銀行帶來損失。
(二)政策風險
當國家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時, 往往會對供應鏈上的企業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供應鏈的資金籌集、投資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 使供應鏈的經營風險增加。例如,當產業結構調整時,國家往往會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對一些產業進行鼓勵,為企業投資指明方向;或者對一些產業進行限制, 使供應鏈上企業原有的投資面臨著遭受損失的風險。
(三)行業風險
由于供應鏈上企業所處行業自身的變化帶來的風險,這些變化可能影響到借款企業的還款能力。例如行業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節性因素,導致行業內的企業面臨著需求緊縮的局面,進而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四)宏觀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風險
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例如經濟危機的發生使得作為經濟社會基本細胞的企業難以獨善其身,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整體經濟環境向不利方向發生變化很容易引發借款企業的信用風險。
(五)道德風險
道德風險是由于企業自身主觀原因帶來的銀行貸款損失的可能性。道德風險涉及的主體不僅僅包括借款企業,還可能包括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關聯方。道德風險發生的情況可能有如下幾種:借款企業可能不重視自身信譽,擅自改變所借款項的資金用途,從事對股市、房地產的投機性投資,一旦投資失敗,企業資金鏈斷裂,就直接影響到還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是指由于市場發生變化, 使企業無法按原定計劃銷售產品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還款風險, 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一方面是預測失誤,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場上出現新的替代品從而導致企業銷售計劃落空, 資金鏈條斷裂,企業還款困難。
(七)供應鏈穩定性風險
由于供應鏈本身不完善或剛剛建立,抵抗風險能力差,造成的供應鏈上企業合作關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應鏈斷裂,并由此引發的風險,對商業銀行信貸可能帶來相應的損失。
(八)法律風險
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和各類交易中會受到各種商業準則和法律法規的約束。由于無法滿足或違反法律要求,導致商業銀行不能履行合同而發生爭議、訴訟或其他
法律糾紛時,商業銀行就有可能會面臨著法律風險。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a)無效法律行為。主要指銀行員工或機構發生的無效行為,無效可能導致物權得不到法律保護(b)法律規定的不確定性。我國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在法律上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法律規定的不明確,甚至法律之間互相沖突的現象經常存在。若關于動產物權的設定和擔保方面出現法律規定模糊不清的現象,而供應鏈金融業務又經常會涉及到動產物權的問題,因此法律上的不確定性也容易給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帶來風險。
(九)銀行內部的操作風險
供應鏈金融的創新之處就在于將倉單甚至物流過程納入質押對象,這勢必牽涉到對倉單和物流過程的定價評估問題。一方面,由于價格的變動,會導致質押對象的價值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風險;另一方面,對銀行內部來說,要嚴防內部人員操作失誤和作弊的發生。在對抵押品的估值和評價中,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以科學的方法來保證估值和評價的準確性,最大限度地確保銀行的利益不受損失。
五、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
鑒于供應鏈融資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因此完善和加強風險管理就成了確保供應鏈融資健康發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針對上面提到的風險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管理措施:
(一)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
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風險回避方法,即拒絕不合格企業的貸款申請?;乇芰孙L險意味著放棄了取得風險收益的機會,但是,某些企業的信用風險太大,一旦風險發生,銀行將承受很大損失,對于這種企業,不與其合作是避免風險的最好辦法。在實務中,商業銀行一般是根據客戶評級是否達到銀行標準來確定是否給予提供融資的。在這方面,深發展已經開展了客戶的評級工作,國內也有一些專門的機構來給企業做資信評級,例如遠東征信等。
(二)提高對抵押物的要求
銀行要提高對抵押物的要求。首先,應要求抵押物質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廣泛、變現容易、價格透明、品質標準化等特點。其次,要求企業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權屬證明,例如購銷合同、海關報關單、出廠證明、增值稅發票、付款憑證等等,還需要保證抵押物不存在貨款、稅收等方面的爭議和問題。另外,在實務中,銀行還可以要求企業在提供存貨抵質押的同時提供不動產抵押,多種抵質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將風險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業征信系統
培養良好的信用環境,能夠有效地減少風險的產生。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業的發展,聯合制裁資質不良企業,孕育良好的信用環鏡,我國人民銀行開發建立了企業征信系統,各家銀行通過該系統能及時查詢企業以往履約記錄及企業基本情況,但目前系統還處于不夠全面,處理信息不夠及時的階段,所以,我們應不斷健全與完善企業征信系統,使金融機構能全面、準確地了解企業情況,有效地維護商業銀行授信資產安全。
(四)建立緊急預警機制
供應鏈是個錯綜復雜的網狀松散團體聯盟,在這種結構中,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的發生將不可避免?;诠湹木W狀結構,一旦發生風險事件,風險將沿著供應鏈條不斷擴散和蔓延,若事后再進行控制與挽救,就難以操作。所以,我們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提早預測各種風險的存在,并量化風險發生后的損失程度,將風險化解在真正爆發之前,將風險降低到金融機構自身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
參考文獻:
[1]楊育謀.供應鏈金融:中小企業融資新途徑[J].中國中小企業.2007;06
[2]陳祥鋒.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關鍵詞:商業銀行;小企業;信貸風險;共擔模式
一、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共擔模式
1、鏈狀模式
(1)保兌倉融資模式
在鏈狀模式中處于下游的企業, 往往需要向上游供應商預付賬款, 才能獲得企業持續生產經營所需的原材料、產成品等。對于短期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 可以運用保兌倉業務對其某筆專門的預付賬款進行融資, 從而獲得銀行的短期信貸支持。融資企業向銀行申請以在銀行指定倉庫的既定倉單為質押的貸款額度, 并由銀行控制其提貨權為條件的融資業務[1]。
(2)融通倉融資模式
當鏈狀模式中的中小企業處于支付現金至賣出存貨的生產經營周期時,可以采用融通倉融資模式。融通倉是中小企業以銀行認可的存貨等動產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授信的行為。然而不同于簡單動產質押,融通倉是指在動產質押中引進物流企業,將中小企業采購的原材料或產成品等質押標的存入物流企業開設的融通倉,由物流企業提供質物保管、價值評估、信用擔保、去向監督等服務,由銀行根據動產穩定性、評估價值、交易對象、風險共擔體狀況等向中小企業提供融資的授信業務。融通倉的還款來源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或質押產品銷售中產生的分階段還款。必要時,銀行還會與中小企業的上游核心企業簽訂質物回購協議,降低融通倉業務的風險[2]。融通倉業務將動產抵押品,動產質押品引入商業銀行,給中小企業帶去了融資的新途徑。
2、聯保模式
聯保模式的中小企業貸款有幾種,例如網絡聯保,團隊聯保等等。但是聯保模式的中小企業貸款的共同點是,以一個團隊作為中小企業貸款的申請人。正是由于,這些借款人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質押品,抵押品等,卻可以比較容易獲得團隊借款人的信息,并且在這個團隊組織里面,出現信用風險的機會成本很高,一旦出現,可能在這個行業就經營不下去了。所以這樣的一個團隊制的借款人內部有一點的約束力,形成一定的內部監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共擔機理
風險共擔可以充分發揮了金融機構、物流企業、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產業園區等各自的優勢,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從整個產業集群角度,從對于整體置信的角度,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完善,報表披露不真實,同時中小企業貸款的要求多為數額較小,要求時間很急等客觀因素導致對中小企業本身進行像對大企業那樣的置信調查顯然是不客觀的。轉變原有的思維模式,從對于單一的置信,轉向對于整個風險共擔的整體進行置信,充分發掘中小企業的有效信息。在整個風險共擔體中,商業銀行利用對整條產業鏈,供應鏈或者企業集群進行整體授信的方式,為中小企業增信;不限于傳統的多元化質押品、抵押品,豐富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建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共擔下評價體系,使風險共擔體可復制;不斷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對風險共擔體進行風險控制的創新,降低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3]。
1、授信方式
風險共擔模式打破了原來金融機構孤立考察單一企業靜態信用的思維模式,將針對單個企業的風險管理轉變為整體的風險管理。在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新模式中,將一個靜態的模式調整成為一種動態的,對一條供應鏈,產業鏈的風險管理模式。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估上升到整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高度,去評判中小企業的信用情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和整體的穩定性和真實性成為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授信標準。這樣更加合理的發現了中小企業的風險,給商業銀行帶了業務的同時,也給中小企業帶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擔保方式
擔?!叭恕庇稍瓉淼幕旧蠜]有,到新模式里面,核心企業的間接擔保,專業物流公司的間接擔保、監管,整條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運營情況作為中小企業的擔?!叭恕?,大大減少了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共生的環境,集群的效應為中小企業做了最好的擔?!叭恕?。在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其他創新模式中,商業銀行減少了對上述傳統模式的擔憂,加大了放款的意愿。鏈狀模式中核心大企業的實力和信譽度很高,是商業銀行的優質客戶。為這些中小企業做出了間接的擔保,同樣一些專業的物流公司的參與,減少了商業銀行的信息不對稱性,可以協助商業銀行對抵押品進行監管,從側面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擔保,從而減少了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在這個共生的環境里,無論是在供應鏈,產業鏈的還是在聯保的商業銀行新型模式中,中小企業要在行業中生存,要維護自己在同類行業中的信譽,這自然產生一種經典的“約束力”,逐步的形成了一條“信譽鏈”,在整條鏈上的成員相互幫助,相互制約,共同發展。
3、還款源
在傳統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中,中小企業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沒有有效的抵押品和質押品。銀行在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的時候,務必要求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抵押品等。無論是抵押貸款還是擔保貸款,中小企業都難以找到合適的抵押品和擔保人,即使找到了成本也很高。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新模式中,擔?!叭恕庇芍行∑髽I本身轉向“一條鏈,一個集群,一個良好的共生環境”。這個新模式中,還款源來自真實的貿易,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上,產生的現金流,這是第一還款源。第二還款源有所不同,倉單質押融資的抵押物是企業存貨,保兌倉融資模式的抵押物是在銀行指定倉庫的倉單;聯保機制中,是連帶責任制,有團隊內成員負責償還。對于無實際抵押品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則是引入風險共擔機制,信譽鏈,來制約借款人,增加違約的機會成本,一旦出現問題,也有共擔的團隊作為第二還款源,保證貸款質量。
總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的新模式,將整個產業鏈,整個供應鏈,整個集群的業務聯系起來,從一個鏈的高度,從一個風險共擔的角度,開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商業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健全了一部分擔保方式,降低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作者單位: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郭清馬. 供應鏈金融模式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 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2):2-4
[關鍵詞] 港口、供應鏈、風險
1引言
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驅動下,供應鏈管理己成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改善客戶服務水平的重要戰略。作為貨物集散地、物流節點的港口也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戰略,但并非只要港口企業實施了供應鏈管理模式就能取得預期效果,供應鏈因其網絡結構的錯綜復雜性、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供應鏈管理者過于追求精益化、忽視風險管理而造成的脆弱性等因素,越來越容易遭受各類風險的侵襲,因此港口企業供應鏈的風險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2港口企業供應鏈風險的特征
港口物流服務供應鏈屬于服務型供應鏈,它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調性程度要求較高
港口物流服務供應鏈是一個整體合作、協調一致的系統,它有裝卸、加工、倉儲、運輸、報關、配送、金融、船公司等多個合作者,在整個供應鏈上的參與者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協調動作、緊密配合。
(2)不確定性因素較大
由于供應鏈的生命運轉周期存在不確定性,在當前物流業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同港口間提供的物流服務也呈現日益趨同的現象,使得企業在選擇港口的過程中存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時,港口物流服務供應鏈的運作也受到地區差異性帶來的港口發展政策的影響。
(3)選擇性和動態性較強
港口物流服務供應鏈中的企業是經過篩選而確定的合作伙伴,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服務目標、服務方式的改變而變化的,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4)具有復雜性和虛擬性
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港口物流服務供應鏈操作需要目標的準確定、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高質量的服務,但由于供應鏈中合作伙伴的物流管理水平、基礎設施、技術能力等存在差異,使得供應鏈呈現復雜性的特征;港口供應鏈是一個協作組織,是優勢企業之間的連接,依靠信息網絡的支撐和相互信任的關系協調運轉,猶如一個虛擬的強勢企業群體,在不斷地優化組合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3港口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內容
港口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與傳統供應鏈風險管理流程類似,也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環節,風險識別、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與處理,每一個部分下又可分為一些更具體的細步工作,如下圖所示。三部分之間也存在著內在聯系,只有先對供應鏈風險進行識別了解后,才能對其分析和進行評估,進而對供應鏈風險的大小有正確的認識,最后才能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法和預防控制措施。
4港口企業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分析
借鑒制造業供應鏈風險因素并結合港口企業供應鏈自身的特點,主要從供應鏈外部環境、供應鏈內部運作流程、供應鏈整體合作三個方面來分析港口企業供應鏈的風險因素。
4.1供應鏈外部環境風險
外部環境風險是指由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供應鏈系統產生的不利影響,一般不能通過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努力加以消除,而只能利用完善的預警系統規避風險。自然災害的發生,政策法律的調整與變革,經濟大環境的變動都會對港口企業供應鏈造成影響,產生不可避免的風險。外部環境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類:經濟風險、政策法律風險、社會環境風險、自然災害風險。
4.2供應鏈內部運作流程風險
港口企業供應鏈圍繞港口企業這一節點,通過對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貨物的供應開始,經由航運、靠泊、裝卸船、堆場作業、搬運、口岸通關、海關監管及其相關物流增值服務等環節,并通過合理調用各種集疏運方式,最終及時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中。在這一運作流程中,會面臨物流服務需求變動風險、貨物運輸配送風險、港口內部物流運作風險以及物流信息設施因素造成的風險。
1)物流服務需求變動風險
由于港口企業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導致物流需求方(供貨商和客戶)的需求發生較大變動甚至整個物流服務項目的終止,致使港口企業供應鏈無法實現既定目標,或者壽命過短。由于物流服務是一種派生服務,是其他生產方式的輔助,如果不能獲得正確的市場信息、港口企業供應鏈無法反映出不斷變化的市場趨勢和顧客偏好,那么,這條供應鏈也會由于不能根據新的需求改變產品和服務,而不能進入一個新的細分市場。可能引起物流需求變動的主要因素來自于上游供貨商和下游收貨方。
2)貨物運輸配送風險
港口是集運輸生產、生活和企業多種經營為一體的經營實體。建立運輸轉換和集疏運服務體系,已成為現代港口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經濟合理的區域范圍內,根據客戶要求,對物品進行揀選、加工、包裝、分割、組配等作業,并按時送達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通過“配”與“送”的有機結合,以規模優勢取得較低的送貨成本。港口貨物運輸配送系統涉及到很多相關企業,如陸上運輸企業、貨運公司、拖車公司、支線船公司、干線船公司、港口、堆場等,空間范圍大,貨物流轉過程復雜,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風險。在貨物的集疏運過程中,由于沒能保質、保時地將貨物送到目的地而導致運輸失敗,會降低供應鏈績效。
3)港口內部物流運作風險
港口企業供應鏈運行的好壞以及整條供應鏈競爭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口企業的影響力。港口內部物流資源的整合過程涉及到將各類服務供應商(包括裝卸、加工、倉儲、報關、甚至金融、商業服務等企業)有效結合成一體,并把正確數量的商品在正確的時間送到正確地點,實現整個供應鏈成本最低。港口作為一個投資巨大的服務性行業,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提高運營能力,增加利潤,成為了港口發展的關鍵,也成為港口企業供應鏈提高穩定性、降低風險的主要途徑。
4)物流信息設施因素
港口是綜合運輸體系中重要的物流信息中心。港口是不同運輸方式匯集的最大、最重要的節點。貨主、貨運行、船東、船舶行、商品批發部、零售商、包裝公司、陸上運輸公司、海關、商檢機構及其他有關機構,以不同的方式自己的信息,這些信息在港口的輻射范圍內匯集與傳遞。港口物流信息設施建設必須全盤掌控物流鏈上各個環節,服務于各級用戶需求,根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目標定位,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港口為核心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
4. 3供應鏈整體合作風險
1)組織風險
組成港口企業供應鏈的節點企業各自擁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和企業文化、人員素質、管理模式和運營方式,這些差異影響供應鏈的整體競爭能力和利潤水平。在相互協作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在管理和組織方面的沖突,這些沖突如果解決不好,有可能使得組織協調失衡,管理失控,最后導致整個供應鏈運作的失敗。同時港口企業供應鏈要求在迅速變化的經營環境中節點企業的組織結構能夠靈活的根據需要快速調整,如果節點企業的組織結構不能與港口企業供應鏈的要求相適應,也將會導致失敗。如何將這些不同的企業整合起來為港口企業供應鏈的整體目標而運作,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也直接關系到港口企業供應鏈的成敗。
2)流動性風險
港口企業供應鏈的節點企業存在一定的流動性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這里的流動性風險主要是指港口企業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的退出和變更。核心成員不僅是運營的重要角色,同時也發揮著主導和監督的作用,因此核心成員退出和經常變更就可能會導致整個物流項目無法正常完成,甚至失敗。
3)利益分配風險
港口企業供應鏈運作的好處在于雙贏或多贏性,這是不同伙伴或不同利益團體能夠相互結盟的物質前提,但如果在合作伙伴,尤其是核心伙伴之間不能公正地對待利益分配,就會導致伙伴工作積極性和合作緊密度的下降,甚至出現相互掣肘的局面。
4)成本分擔風險
指鏈上各成員企業由于成本分擔問題而引發的風險。供應鏈上的企業一般而言都是獨立的經濟主體,從自身利益和目標的角度考慮,都希望把成本降下來,在批量―庫存,庫存―運輸,提前期―運輸,顧客服務―庫存等一系列成本問題上權衡考慮。當節點企業都只考慮自身成本,而不顧上下游企業的成本時,難免會在成本上產生相互擠壓現象,引起供應鏈的不穩定,產生成本分擔的風險。
5)轉換成本風險
供應鏈的成員企業,一旦選擇合作伙伴以后,就很難再做出別的選擇,這是因為轉換成本的存在;同時,為了減少管理成本,企業一般會減少合作伙伴的數量,其結果就是企業本身會在服務的質量和數量上受制于合作伙伴,增加成本和風險;此外,這種相對的“穩定”缺少相應的靈活性,不能對客戶需求的變化出快速的反應。
5結語
港口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戰略,有利于港口擴大合作規模,把供貨商、生產廠家、分銷商、零售商等一條鏈上的各個環節聯系起來集成供應鏈,使得相關企業形成融會貫通的網絡整體。只有在港口供應鏈管理過程中形成風險意識,使用正確的方法對存在的風險進行恰當的識別、評估和控制,才能夠做到風險防范與控制,對市場進行快速反應,從根本上提高港口的服務水平,最終提高港口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玲.港口企業供應鏈的風險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