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3:3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低碳經濟調研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從利州區寶輪鎮移民安置點回來,蔣尉非常開心:“‘屋頂菜園’很受村民歡迎。菜園建好后,既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濃度,讓廣元在爭取碳排放權上多一些主動權,還可以解決白龍湖庫區移民致富增收問題。”回到廣元已是下午一點,匆匆吃過午飯后,蔣尉就在車上打了個盹――頭晚趕寫報告整宿未睡,兩點還要到開發區去調研。“續掛”快結束了,她恨不得把一天掰成幾天用。
迎難而上,質疑中趟出“低碳路徑”
蔣尉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蔣尉第一個向院里遞交了到地震災區服務的申請。“發展低碳經濟是廣元市解決災后重建需求和氣候變化約束之間沖突的必要條件和有效路徑,應超前運作……”2008年底,蔣尉在調研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重建”的觀點。市科技局一名干部說,由于“低碳”這個詞當時大家比較陌生,認為會減緩廣元經濟發展速度,反對的人比較多。
分析“低碳重建”水土不服的原因,蔣尉認為:可行性報告與本土結合還不夠緊密。蔣尉沒日沒夜地研究《構建資源型災區低碳發展的宏觀政策框架的初步設計》《重建項目的低碳管理》等,完整的“低碳重建”理論體系被開發出來。
“要堅定不移地走低碳經濟之路,努力促進廣元市可持續發展。”2009年5月,經過周密論證,廣元市最終選擇了“低碳路徑”。
一年“續掛”,把低碳變成市民自覺行為
2009年7月,博士服務團結束了災區之行,考慮到廣元的低碳發展剛剛起步,在中國社科院的支持下,蔣尉主動申請“續掛”一年,繼續為廣元的“低碳重建”出力。
思想觀念左右著“低碳重建”能否順利實施。為此,蔣尉與同事努力爭取和精心策劃了廣元建市以來的第一次國際論壇――“‘低碳重建’與企業發展”國際論壇暨低碳項目國際洽談會。通過論壇這一平臺,廣元吸引投資19.9億元,低碳論壇在全市黨政干部中刮起了“頭腦風暴”,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廣元完成了《城市空間形態規劃》《生態市、縣、區建設規劃》《城鎮生態體系規劃》等低碳城市規劃編制。
“你別看這些小變化,每個月算下來,光水電費就要少支出80多元。”利州區上河街社區58歲的居民盧慶平拿出一本厚厚的“碳跟蹤調查簿”說,“這里面有很多表格,每天都要填。剛開始蔣博士來宣傳低碳時,我和老伴還嫌麻煩,現在我們嘗到甜頭了。”
“有幾次我順便捎了兩個熟玉米,便于她餓了填填肚子,可第二天問她,她卻說又沒吃著。原來她放到鍋里加熱時就去工作了,直到黑煙竄到工作室,她才回過神來,可那時玉米早就變成木炭了。”司機張師傅經常提醒她要注意身體,有時候干脆給她準備些食物,但蔣尉還是經常忘記吃晚飯。
在她的帶動和影響下,廣元還同時啟動了“低碳交通”、“低碳旅游”、“低碳重建”、測土配方施肥、屋頂花園、菜園、地熱回收等項目。2010年第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統計顯示,廣元踐行“低碳重建”,經濟不僅沒有衰退,反而強勢前行。
“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調研團”暑期社會實踐個人總結
-----酈璟琛 200830004
今天我疲憊又興奮地敲下這些字,這是因為剛剛和3個核心隊友們完成了調研報告和總結報告的編寫。
正如我在感言中所說,它從頭到腳并不完美:出發前我們的聯絡工作屢屢碰壁,調研過程中也吃過幾次閉門羹,回來后也因為觀點上的分歧而爭吵過。作為團長,這些事情的發生都可以印證我的工作存在乃至不足。是的,我應該選擇一個更為熟知的調研對象,甚至是有親戚、熟人的地方來避免調研對象的反悔和扯皮,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隊員談心,以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更應該多多組織聚會,拉近隊員間的距離,這樣就可以避免因為相互誤會而產生矛盾…..這些都是寶貴的教訓,我從中獲益匪淺。但是實踐中我最大的收獲卻來自于對一種力量的確認,那就是執著。
回想我和寢室同學決定申報實踐活動之初,我們就口頭承諾,要將這次實踐當作一次真正的實踐來做,那就是說,我們絕不虛夸,絕不造假,并用認真負責的態度來對待它。但凡事總是“說說容易,做做難。”當遭遇到隊伍擴充、意見不合、吃閉門羹等一系列困難之后,我們發現,我們付出的是如此之多,收獲的信息卻相比之下如此之少。在返程的火車上,看著大家疲憊的樣子,我十分懷疑最后的報告能否完成,即使完成又能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是草率分工后拼接報告,還是激勵大家嚴肅對待報告,認真撰寫,這是我面臨的最大問題。
盡管理智的聲音告訴我后者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無論是大家的生理心理狀態還是大多數學生都視“暑期調研”為“公費旅游”的大氛圍,都給我很大的壓力。慶幸的是,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最初的承諾給了我堅持自己觀點的力量。在全面考慮了隊伍的狀態后,我采用了先挑選隊員編寫報告正文,再隨著進程逐漸分配任務的方法,這樣一來既能保證質量,又讓各個成員都能參與編寫。
回到北京之后不久,我就找到了3位思路、文筆和精神狀態較好的隊員開始了編寫。在第一個晚上討論決定文章結構和主題思想后,整整一周的時間,我們重復這一件事情:寫稿給我,我批注后打退。最后,每個人的文章我都至少從頭到腳地修改了4遍,我們一共寫的大約20000字的內容終于被壓縮為6000字,結構清晰、語意連貫、論證有力的正文。
在那之后便進入了報告的完善和其他材料的準備階段。又是一個星期過得如同撰寫正文時那樣的枯燥:總結報告改了6遍;實踐報告從0.1版一直到0.97版,一共有不下10個版本;PPT有3次修改。最終算上過程中的各個子文件,我的電腦中有整整30個不同版本的總結文件和PPT。
但是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對外,我要感謝隊員們能夠信任我,能夠耐心聽完我一遍遍的解釋和建議,能夠一次次地與我爭辯卻依然完成修改。對內,我則感謝自己的執著心。沒有了它,我無法堅持自己的信念,更別談說服隊友們堅持改進報告,即使被我一次又一次地打回原件。如果沒有執著,即使我們掌握的資料再充分,擁有的想法再先進,也無法形成現在這樣一個結構嚴謹,思路通順的報告來。
>> 外貿轉型升級背景下商務類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我國裝備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 天津先進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 談制造業現代化過程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制造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 強化技能人才培養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困境與突圍 制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管理 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特色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遼寧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制造業領域技能型人才培養:問題與建議等 新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討 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啟示 基于灰色理論的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分析 綠色制造模式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研究與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養實施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浙江省統計局. 2016年浙江統計年鑒.[EB/OL].[2016-11-04]. http:///tjsj/tjnj/.
[4]劉春雷,陳睿淵,吳峰. 職業教育的核心屬性及其規律剖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1(7):77-80.
[5]劉曉,徐珍珍.“機器換人”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藩籬與跨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4):19-23.
[6]劉育鋒. 高職院校應關注和開發“綠色技能”[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35-37.
[7]Rupert Maclean, Shanti Jagannathan, Jouko Sarvi. Skills Development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Pacific[M]. Dordrecht: Springer, 2013:266.
[8]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Green Jobs: A Global View Synthesis Report Based on 21 Countries Studies[R].2011-10-18.
[9]胡鞍鋼. 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
[10]Linda Condon,趙鵬飛. 澳大利亞的綠色技能政策和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15(15):30-38.
[11]卓越制造協會. 綠色制造: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M]. 趙道致,紀方,譯. 北京:人民郵政出版社,2010:3.
[12]王海龍,連曉宇,林德明. 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對區域綠色增長績效的影響實證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6):80-87.
[13]Davide Consolia, Giovanni Marin, Alberto Marzucchi. Do Green Jobs Differ from Non-Green Jobs in Terms of Skills and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16,45(5):1046-1060.
[14]鄢哲明,鄧曉蘭,陳寶東. 綠色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低碳化的影響[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4):25-39.
[15]邁克爾?伊科諾米迪斯,謝西娜. 能源中國發展的瓶頸[M]. 陳衛東,孟凡奇,譯.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6:3.
[16]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 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4.
[17]侯愛榮. 基于綠色視角的大學建設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5.
[18]劉育鋒. 職業教育綠色技能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建議――來自9個職業教育專業大類的調研報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24-28.
摘要: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是在新的起點上謀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戰略抉擇。建設世界城市的新目標,要求北京認真對待和科學處理流動人口問題。北京邁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動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過程。北京在未來10年后將形成以流動人口為主的格局。必須準確預測北京流動人口增長趨勢,制定科學的流動人口增長戰略規劃,主要通過轉變城市建設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來合理調控流動人口,建立北京內外人口流動通開機制。
關鍵詞: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流動人口;人口調控策略
北京在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后,于2009年正式提出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目標,這是北京在新的起點上,謀求更高層次發展的戰略抉擇。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必須認真面對人口增長問題,應以建設世界城市的胸襟正確對待和科學處理流動人口問題,拿出符合建設世界城市要求的流動人口調控管理對策。
1北京流動人口超千萬引發關注討論
最近,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拿出了一個關于流動人口問題的專題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北京常住人口總數已達1972萬,其中北京的戶籍人口1246萬,登記流動人口763.8萬人,如果算上未登記的流動人口,北京的流動人口總數已接近或超過1000萬人,成為我國流動人口數量最多的特大城市之一。根據調查結果,北京市人大調研組認為,北京常住人口總量控制在1800萬人的目標已經提前十年突破。面對如此嚴峻的人口增長局面,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指出:“對于人口這一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各級領導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一些部門和地方政府沒有將調控人口的規模擺上重要位置,處于目標游移不明,政策導向不一,甚至放任自流、無所作為的狀況,長此下去勢必損害首都的長遠發展。”北京市人大調研組發出強烈呼吁,主張從嚴控制北京的流動人口增長,采取合理調控人口規模的相應措施。①
北京市政協常委會最近也發表了關于北京市人口的調研報告,披露的數據與市人大調研的數據基本一致,市政協調研報告認為,按現有趨勢十年后,北京的常住人口總量將突破2500萬人,新增的交通供給將被人口增量抵消,新增的調水量可能被新增人口吞噬。北京市政協建議盡快成立首都人口委員會,把流動人口的控制作為主要對策②。
北京流動人口超千萬的消息引起了關心北京發展的許多人的關注,許多專家學者對此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討論,探討如何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新的形勢下,解決好北京的人口增長問題。我們且不說原來的發展規劃中所提的北京常住人口1800萬的計劃是否正確,常住人口提前超過原計劃200萬,這已經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在目前北京開始實施建設世界城市發展戰略下的新階段,確實有必要對北京的人口增長特別是流動人口的增長進行研究,拿出切實符合建設世界城市要求的人口調控對策。
2北京建設世界城市與流動人口的關系
城市是大規模高度聚集的人類活動區域,現代城市的發展首先表現為人口聚集度的提高和流動性的增強。城市化時代人動的根本特征就是流動。所以,發達城市的任何人都可成為流動的人口。世界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高端形態,作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高級形態,必然是一個人口大聚集大流動的城市。權威的專家學者認為,世界城市是來自國內和國外的移民聚集地,是“世界社會的縮影”,是多元的人種與多民族共生的社會空間。也就是說,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就是國內各地、世界各國人口向北京聚集的過程,這個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現在流動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的37%左右,這個比例并不算高。外國人僅占北京常住人口的百分之幾,遠不符合世界城市人口結構的標準。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城市,光外國人口就占當地總人口的20%至40%以上甚至更多。至于本國的流動人口就更多了。從總體看,北京邁向世界城市,就是外地流動人口、外國來京人口占北京常住人口比例逐步提高的過程。據筆者測算,再過5年(即2015年)流動人口將與北京戶籍人口數持平,到2020年,流動人口將大量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到2030年前后,北京將形成以外來流動人口為主的人口格局,甚至會高達70%左右的比例。就是在北京戶籍人口中也會有外地戶口不斷遷入北京的“機械增長”的人口,如算上這一塊,外來人口、流動人口所占的比例更大。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又要邁向世界城市,這個趨勢不僅不必大驚小怪,而且應該科學預測到。北京本土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所以,從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要求著眼,北京應積極打開大門歡迎外來人口,北京將成為流動人口之都。那么,北京戶籍人口、本土人口是不是會流動到外地呢?回答是肯定的。
城市經濟是開放式經濟,是聚集式經濟。城市經濟之所以比一般區域經濟更發達,是因為城市經濟有兩種乘數效應。這兩種乘數效應都是由城市的供給與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引發的。城市經濟可分為輸出產業和非輸出產業,輸出產業是由城市向市以外區域提供供給的產業,非輸出產業是滿足城市內部自身需求的產業。城市的發展會使輸出產業迅速發展并優先增長,如為周邊地區市場服務的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會迅速發展,這就是城市經濟的第一乘數效應。在第一乘數效應基礎上,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城市,從而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生產力和市場發展,特別是引起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各種服務業的大發展,從而擴大非輸出產業和輸出產業。這就是城市經濟第二乘數效應。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將大大增強以上兩種乘數效應,促進城市經濟大發展。而在此大發展中存在極大的人口需求。這就使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因為有就業崗位,有人力資源需求,流動人口大量涌入是必然趨勢。北京正在制定建設世界城市的人才需求戰略,今后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術創新人才、各種產業人才、各色服務人才。而這些靠現有本土常住人口,不僅在數量上無法滿足,更在需求結構上無法滿足。于是就需要具備條件和素質、能夠適應北京發展的外地人口、外國人口來北京。如果用行政手段一味控制流動人口來北京,會使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目標落空。
轉貼于 再一個問題是,到底如何評價外來流動人口對北京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人們光看到外來人口占據了北京的就業崗位,消耗了北京的資源,但為什么看不到他們對北京的重大貢獻呢?北京的經濟總量、北京的GDP大約有將近一半是外地流動人口創造的。從一、二、三各個產業看外地流動人口都是人力資源主體,龐大的勞務大軍成就了北京的發展速度。但可惜的是,高達數百萬的外地勞務人員為北京創造了巨額財富,除了領取到相對微薄的工資收入外,并沒有享受到北京發展的成果。他們沒有北京所提供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住不上北京應該提供的廉租房,大批的建筑勞務人員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中,他們的子女來京往往進不了正規的學校和幼兒園。包括大量外地流動人口所創造的北京經濟成果,在按照人口平均時,卻無情地把大量外地流動人口剔除在外。經濟總量的大蛋糕是分子,而分母卻沒有他們了,只有北京戶籍人口,所以按照戶籍人口所平均的北京人均GDP很高。北京不斷享受著外地人口提供的“人口紅利”,外地人卻享受不到多少北京發展的成果和好處。這能叫公平和諧嗎?在建設世界城市的新形勢下,北京應認真對待流動人口問題,如果對流動人口政策不正確,將嚴重影響到北京建設世界城市。
3按照建設世界城市要求解決北京流動人口問題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北京就這樣16800平方公里的面積,只相當于一個一般地級城市市域總面積大小,卻承載了相當于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省份的人口總量。再加上北京的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60%,市域平原面積不過6000多平方公里,水資源嚴重匱乏,土地資源更是異常緊缺。如果人口增勢繼續加快,會加劇北京空間環境資源與人口的矛盾,使首都資源環境不堪重負,也會出現嚴重的大城市病。這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最大的制約因素。怎么辦?能不能找到科學合理的調控對策,是對北京市的一場大考。只靠人為的行政的手段是無法限制的,以人為本、科學化解或許是可行之路。如果北京能以寬闊的胸襟,接納不斷涌入的外來人口,并共同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做貢獻,那就是理想的好事了。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提出幾條可供參考的對策思路:
3.1以世界眼光全國格局來準確預測北京流動人口的增長趨勢
準確對外來人口增長進行預測是制定北京外來人口調控政策的根本依據。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就要以世界的眼光來看待北京流動人口的增勢。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世界的東方大都,隨著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世界經濟正在經歷大調整、大融合、大變革,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極大地提高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城市地位。隨著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加速進行,全世界都可能形成對北京的人口、資本、物資、信息等經濟社會要素的流動趨勢,世界很多人都希望北京成為亞太地區最有帶動力的世界城市。在這一過程中,北京會成為外國高端人才、經濟貿易人才、文化交流人才、旅游觀光者的重要目的地城市,許多跨國公司亞太地區總部、各種科技研發機構、各種金融機構等都會登陸北京,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對這一人口增長的趨勢要準確判斷。當然,最大量的流動人口來自國內,伴隨著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將產生更大的就業需求,來自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口會大批涌入北京。對未來五年、十年國內流動人口向北京流動的總量要做出準確預測。筆者認為,未來五年,北京流動人口將在目前1000萬左右的基礎上增至1500萬左右,未來十年將增至2000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還是比較保守的預測,實際的情況也可能會超過。北京作為中國重要的首位城市,又要建設世界城市,未來包括戶籍人口在內的常住人口總量達到和超過3000萬人的規模是比較合理的。日本全國人口為12700萬人,而作為世界城市的東京,常住人口高達2000多萬人。韓國的首爾地區更是聚集了全國50%以上的人口,城市常住人口多達3000萬人。北京作為十幾億人口大國的首都,未來發展成為30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不算稀奇。北京周邊加上天津、唐山、廊坊等地所組成的京津冀北大城市群聚集一億以上的人口都是比較正常的。所以對北京對流動人口的戰略性的預測和管理應該以這一大趨勢為主要依據。
3.2制定科學的北京流動人口增長戰略規劃
依據對北京流動人口增長速度和規模的預測,北京應該制定科學的人口發展戰略目標規劃,提出相配套的應對措施對策。到底這么多的流動人口來京如何安置,如何在北京城市的空間結構中合理進行人口布局,對北京流動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應該解決哪些關鍵問題,應該及早進行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可行性的對策研究,拿出詳細的發展戰略對策規劃。否則,北京將陷入很大的被動。在制定“十二五”、“十三五”計劃時要把流動人口的增長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因素統籌考慮,在與人口密切相關的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也要互相銜接配套,符合首都人口增長規模的目標要求。
3.3通過轉變城市建設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來合理調控流動人口
北京流動人口構成中低端人口比例過大確實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但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北京的傳統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所導致的。未來北京要實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建設宜居城市、綠色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都有賴于北京城市建設模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轉型。只有實現了這種大轉型,才能使北京流動人口的低端化有根本性的轉變。建議北京采取向外轉移一般性的制造加工業,將占地多、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轉移出北京,可以與周邊的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開展產業轉移協作,發展北京在外地的“飛地經濟”,減少這些產業對流動人口的需求。北京的一般性的低端的產業項目轉移走了,在這些產業行業就業的外來人口也就跟著走了。首鋼搬遷到唐山曹妃甸,就是成功的范例。城市建設方面也要大量采用先進的建設方式,減少對低端勞務人口的需求。建設發展方式的轉型才能使北京流動人口實現高端化,當然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3.4建立北京內外人口流動的通開機制
北京的人口政策管理歷來是以北京戶籍人口不向外流動為前提的,我認為這個模式已完全不合時宜,應該堅決打破。原來那種北京人口不能向外地遷徙、只能進不能出的老模式應該到了終結的時候了。北京應該制定鼓勵一般就業人員、老齡人口和愿意到外地常住的人口遷往外地常住,政府給予鼓勵和優惠的政策,戶口可以保留也可遷出,社會保障待遇不變。對流動人口進入北京要進行科學性的引導,避免在京盲目買房、買車、盲目舉家搬遷,凡是不具備舉家搬遷的應給予耐心的說服。因為盲目流動搬遷不僅會造成城市的公共服務的困難,也會給當事人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現今交通通訊的迅速發展,外地與北京生活條件差距的縮小,舉家搬遷北京并不是一種合理的選擇。特別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后,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房價較高、生活成本相當昂貴的城市,所以不應該鼓勵大批的低端勞務人員舉家搬遷北京。因為這樣做,不僅會造成北京新的城鄉結合部的嚴重問題,也會引發社會不穩定,難以形成北京和諧城市的局面。目前,學術界都對流動人口外出務工人員的兩棲生活方式給予同情,認為下步城市化應該結束這種兩棲方式,真正轉變為流向城市的市民。對北京這樣的城市,一部分高收入的流動人口是可以實現在北京常住安家的,而大部分低端勞務人員還是不現實的。由于北京對周邊形成了非常快捷的交通條件,多數的外來人口可以采用在北京打工工作,而不需舉家搬遷的這樣的模式。比如,北京到周邊一二百公里的區域內都可以實現一小時內通達,北京到周邊五百公里內都可以實現兩三小時通達,這就使北京周邊的大中小城市可以成為北京的衛星城、協作城,分擔北京常住人口的壓力,多數京外人口可以維持現有的常住地不變而在北京就業、工作。同時,更應該鼓勵流動人口不斷流入流出,減少流動人口在北京的常住時間。能夠是季節性的勞務工作就無需常年居住在北京。 3.5繼續增強對流動人口的資源環境承載力
面對建設世界城市的大勢,北京流動人口會持續增長。不斷增長的人口與城市空間、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正在加劇。從北京建設世界城市長遠目標看,擴大北京市行政區域范圍,拓展北京城市發展空間是必然之舉。北京這么一個國家首都、世界城市,市轄面積再擴大1萬平方公里左右是可行的。北京市于2010年5月和7月與河北省簽署了加強京冀發展合作的紀要和框架協議,確定加強城市規劃銜接,搞好城市發展空間對接;加快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北京周邊區域城際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建設;深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建設合作,促進區域生態環境整體改善和協調發展;加強區域產業合作,提高相互間產業發展關聯度。這實際上就是拓展北京的發展空間,隨著城際鐵路、高速鐵路、軌道交通的發展,北京遠郊區縣、與河北近鄰區域完全可以承載更多的流動人口。能源方面,北京市98%靠外地調入,今后要加強與山西、內蒙古的協作,以保證對北京的能源供應。同時應大力推進節能降耗,低碳發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保證流動人口增長對能源的需求的。問題最突出的是水資源。全市年均可利用水資源僅為26億立方米,近年實際年均用水約36億立方米,超出部分依靠消耗水庫庫容、超采地下水及應急水資源常態化維持,僅2000年至2007年全市就累計超采地下水56億立方米。由于人口快速增長,生活用水已占用水總量的44%。可行的對策是進一步挖掘水源潛力,建議加大對北京的調水量,大力提倡節約用水,建設節水城市。在供水節水問題上要制定嚴厲的地方法規,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來保證節水,加大對節水的財政支持,這樣多管齊下,用水問題還是可以緩解的。上海市由市財政統一出資更換全市居民的衛生間的抽水馬桶,僅這一項就節約了原來用水量的50%。這些做法北京可以借鑒,節約用水的潛力還是相當大的。
3.6確立流動人口與本市戶籍人口的均等化待遇和權益
要以建設世界城市的要求解決來京流動人口的困難,對他們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住房提供、子女入學等各方面一視同仁,給予同城市民的均等待遇。切實提高流動人口從業人員的勞動合同簽訂率,堅持同工同酬,保證流動人口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北京應大量建設面向外來流動人口的廉租住房,鼓勵城中村改造中建設廉租房,使大量流動人口在京有比較好的住房條件,又不形成過重的租房負擔。對在北京長期工作,為北京做出較大貢獻的外來人口,應給予北京市民同等的社會醫療保障。改革暫住人口管理辦法,實行居住證管理,并探索北京戶籍流轉創新辦法。對來京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要實行同城待遇,給予義務教育的保障。
參考文獻
[1]牛鳳瑞主編.城市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傅崇蘭等.中國城市發展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連玉明.重新認識世界城市[N].北京日報,2010.5.31.(17).
[4]世界城市論壇發言摘要.北京離世界城市還有多遠[N].北京日報,2010.6.12(17).
[5]北京人才發展高端論壇觀點摘要專版.北京邁向世界城市的高端人才戰略策論[N].北京日報,2010.6.7(17).
[6]連玉明答記者問.我們需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城市[N].北京日報,2010.6.21(18).
關鍵詞碳排放核算;時空特征;情景分析;低碳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7-007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9
碳排放核算是認識城市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狀況的數據基礎,有利于城市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完善,是科學評價城市低碳發展所處階段的重要指標,更是制定減排政策的重要依據。已有研究對于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采用《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的部門核算方法或排放系數法、基于IPAT方程測度區域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以及徐國泉提出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等。在數據資料方面多結合我國能源統計系統的統計數據,即在一定時期內地區用于生產、生活所消費的各種能源總量,統計范圍通常包括煤炭、焦炭、各類石油、天然氣等實物消費量,數據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排放因子的選擇上有直接采用IPCC推薦的缺省值,也有采用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如DOE/EIA、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工程院、環保部溫室氣體控制項目等的排放因子值,還有學者選擇經修正的排放因子進行計算,如取各類因子的平均值等不同做法[1-6]。
減排政策制定依賴于碳排放核算的數據基礎和準備資料。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議》從國際社會層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約束性的要求,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也設定了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目標,從國際社會到國內實踐,碳減排政策影響著排放峰值拐點出現時的發展狀況。京津冀地區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為核心,河北省在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中處于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洼地,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環境治理改善的重點在于河北省大氣污染治理,因此河北省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舉措將對區域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推動作用。本文選擇河北省全域作為研究區,按照基本現狀、時空演變、未來預測的邏輯思路展開,以核算河北省能源活動碳排放為研究重點,旨在完善和發展河北省碳排放核算的數據基礎,重點掌握其歷史規律、現狀水平和時空演進特征,結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峰值拐點的基本預期,以及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資源環境約束,應用情景分析方法預測河北省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資源環境制約條件下區域減排的政策選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為河北省開展生態環境調研、治理與改善提供數據基礎和實踐指導。
1河北省能源活動碳排放核算
1.1方法學及數據來源
對省級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主要采用國家發改委研究的《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試行)》,對能源生產和消費、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幾方面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以省級行政轄區作為核算邊界,反映了省域作為一個單元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以河北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作為核算的地理邊界,一方面了解全域能源消耗導致的碳排放狀況,另一方面對排放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更加直觀的分解。對城市溫室氣體核算的基本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即通過不同能源種類的消費量活動水平數據乘以相應的排放因子參數來計算[7-8]。
E=∑Fi×EFi(1)
其中,E表示城市能源活動產生的碳排放總量,F為能源實物消費量,EF為不同能源消費種類相應各自的排放因子,i為能源消費種類。
活動水平數據主要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活動、廢棄物處理活動水平數據,研究的時間尺度選擇河北省11個地級市2005-2013年的數據資料,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能源消費等狀況的數據收集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辦法。其中,自上而下的數據收集主要來源于歷年的《河北省統計年鑒》《河北省經濟年鑒》、能源平衡表、各城市的統計年鑒、社會經濟統計公報、能源統計年鑒及部分城市能源平衡表、行業協會的調研報告等,自下而上的數據則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和專家估算數據等取得,少量缺失數據采用了回歸分析的估算方式,涉及到的社會經濟等數據按照2005年不變價格進行了調整。排放因子通常采用研究機構的指南或根據本地排放情況進行修正,本文計算時采用了世界資源研究所關于排放因子的研究以及《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試行)》和《能源消耗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工具指南(2.1版)》的排放因子數據[7]。
朱婧等:能源活動碳排放核算與減排政策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1.2時間尺度上的排放值
能源活動的核算范圍主要包括城市地理邊界內的消費固體燃料(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液體燃料(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等的排放量,即范圍一排放,以及城市調入調出的電力和熱力排放,即范圍二排放。進行范圍一核算時資料數據較為完整,對2005-2013年的排放核算結果發現:①從排放總量上來看,唐山市排放量始終最高,占比為河北省全域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這與其工業結構布局密切相關,鋼鐵、電力、水泥、造紙、選礦、陶瓷等生產皆為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尤其是唐山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的城市發展定位,導致碳排放總量較大。衡水市、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的排放相對最低,主要由于產業結構中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經濟所致;②從碳排放量的整體變化上看,所有城市的排放均呈增長的趨勢,2009年以后增幅更為明顯,且城市之間的增速差異較大,如廊坊市年均增長最快約為17%左右,秦皇島市年均增長最表1能源活動碳排放量(范圍一)
慢約為3%左右(見圖1);③范圍二的核算受獲取資料限制,只針對石家莊市、唐山市、邯鄲市和秦皇島市的范圍二排放(其中唐山市缺少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進行核算,研究時段內唐山市的排放最高,始終保持增長的態勢,其范圍二的排放比其它城市范圍一排放量還要高,石家莊市、邯鄲市和秦皇島市的范圍二排放量則保持相對穩定,說明城市調入調出的電力和熱力總量變化不大(見表1)。
1.3空間尺度上的演化特征
將研究區域的能源活動碳排放總量進行空間尺度上的研究,比較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排放狀況,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河北省全域碳排放的空間變化特征:①2005年,按照城市碳排放量基本可以分為3類,唐山市排放量最高超過9 000萬t,保定市、石家莊市、邢臺市和邯鄲市屬于排放次高的3 000-5 000萬t的范圍,此外的其它6個城市排放量少于3 000萬t,屬于河北省排放較少的城市;②2010年,隨著工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河北省排放的空間格局有了一定的變化,唐山市仍舊排放量最高,排放量顯著增加的有石家莊市、邢臺市、邯鄲市和滄州市,排放均大于5 000萬t;③由于經濟增長、城鎮化的高速推進,加之城市本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等原因,碳排放量進一步增加,2013年顯著增加的是保定市和邯鄲市,均超過了7 000萬t。總體說來,若以北京市的地理位置為基準,則北京市以北的幾個城市排放相對較小,以南的城市排放較大。近10年中各城市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長,唐山市始終是排放量最高的城市,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相對排放量最低,但通過對2013年排放情況的分析,發現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的排放量也有所增長,亟待探索區域低碳發展的新途徑(見圖2)。
1.4碳排放慣性增長預測
為了進一步判斷河北省整體的能耗及碳排放發展趨勢,假設延續當前的發展特點和以往的發展模式,就能耗強度指標而言,“十一五”期間年均下降了6.6%,“十二五”期間年均下降了3.2%,若到2030年以前仍能保持“十二五”期間年均能耗下降的水平,那么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強度將分別為1.107、0.942、0.802和0.683。假設按照目前的慣性發展趨勢,進一步對碳排放狀況進行預估,選擇Kaya模型表達式為基礎估算2015-2030年河北省碳排放量[9-10]。式(2)為估算碳排放量采用的Kaya模型表達式。
CO2=P×(GDP/P)×(E/GDP)×(CO2/E)(2)
其中,P為年底人口數,GDP/P為人均GDP,E/GDP為能源強度,主要與技術水平相關,CO2/E為碳排放系數,
主要與能源利用結構有關。Kaya模型中對人口參數的預測以河北省衛生計生委的相關規劃為依據,河北省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將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3‰以內,總人口控制在7 400萬人以內。從“十三五”開始,人口增速將會快速下降,但人口總量仍將呈慣性增長態勢,預計將保持4‰左右的增長率。到2020年,人口增長將達到7 500萬人,2025年前后預計實現總人口峰值7 700萬人左右,之后開始緩慢減少,預計將出現2‰左右的下降率,到2030年下降到7 600萬人左右。
對人均GDP參數的預測考慮實際經濟增速,2014年底河北省人均GDP為6 500美元左右,顯示出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的基本特征,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特點比較明顯。就國家發改委對經濟增長的趨勢預測,分別按照“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年均GDP經濟增速為7%、6%和5%的假設,結合《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其他相關經濟預測數據,以2015年為基準年份,設置“十二五”期間保持8.5%的經濟增速, “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則分別為7%、6%和5%,那么在此預測條件下河北省人均GDP的變化情況見圖3。
基于Kaya模型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估算,碳排放的變化與能耗強度下降率直接相關。若考察人均碳排放量指標,則預估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別為11.7 t/人、13.7 t/人、15.3 t/人和16.8 t/人,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而言,2013年全國人均碳排放約7.2 t,顯然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不可取的。對比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中對能耗強度的目標要求設置,2015年全國能耗強度目標定為0.68,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執行,即保持政策環境不變、經濟慣性增長路徑為特征,則河北省要到2030年前后才有可能與全國2015年的能耗強度水平相當,能耗水平落后全國平均水平約15年。因此若按照碳排放的慣性增長趨勢,河北省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承受巨大壓力,亟待尋找區域低碳發展的實施路徑。
2.1方法學
情景分析法在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定和發展戰略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發揮了重要的預測分析工具作用。以情景分析法為基礎的研究多基于人為設定不同情景及相應參數的方式開展預測,根據經濟、社會、能源利用等的歷史發展規律及未來政策導向、發展走勢等設定情景分析的相關條件,探討低碳城市發展可能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狀況,最后根據預測的多種可能給出相應的改善環境管理的計劃行動。情景分析研究的實質是構建了一套中長期戰略預測的框架,基于現實情況或可預見到的未來發展趨勢,預測未來情形和發展過程的一系列方案,即通過模型模擬,分析不同低碳情景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11-13]。在設置發展情景參數時,由于要探討的是能耗強度變化對于碳排放影響的不同情景,因此將人口和人均GDP參數設置為同一個變化趨勢。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景分析分為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在不同的未來發展情景下進行政策設計,探討碳排放總量達峰及拐點出現的可能階段,并集中在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2個指標的情景分析上。
2.2低碳情景下減排政策設計
低碳情景的設置以各項規劃計劃對能耗強度下降的約束性指標要求為指導,同時結合河北省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征。假設河北省碳減排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晚5年實現,那么到2020年之前能耗強度年均下降至少得在9%左右才有可能達成,以河北省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發展特征而言,加之京津冀一體化后承接的京、津兩地的產業轉移狀況,在“十三五”期間能耗強度保持此下降率存在一定的實際困難。因此低碳情景下假設河北省能耗強度較全國水平晚10年實現,則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強度分別為0.82、0.68和0.564。依據Kaya模型表達式進行估算,則碳排放量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別為89 919萬t、99 819萬t、105 680萬t,較基準情景分別下降了13%、15%和17%左右;人均碳排放量分別為11.91 t/人、12.96 t/人、13.88 t/人(見表2)。盡管如此,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若從人均碳排放這個指標出發,河北省的低碳減排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政策情景。
2.3強化低碳情景下減排政策設計
強化低碳情景下假設2030年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此時人均碳排放與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相當。那么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別為71 228萬t、58 608萬t、48 225萬t,較低碳情景分別下降了
若按照該情景發展,此時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將與全國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當,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較大,屬于絕對減排的范疇,由于該情景對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條件、能源利用水平等條件要求較高,是最難實現的情景。
本文以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低碳發展要求為導向,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依照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基本特點,探討了河北省的低碳發展路徑。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了河北省2005-2013年能源活動碳排放量,分別從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分析了歷史排放特征,并基于情景分析法對減排路徑進行了可選方案的設計,為河北省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及改善途徑提供了參考。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2005年以來,河北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能源活動碳排放量呈增長的趨勢,且“十二五”期間增速要比“十一五”期間高,城市之間的碳排放增幅差異較大,最快的廊坊市年均增長約17%,最慢的秦皇島市年均增長約3%。從空間變化特征上來看,各個城市都表現出增長的態勢,研究期內唐山市排放量最高,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相對排放量最低。河北省的能源活動碳排放量主要來源于產業部門,尤其是冶金、電力、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等行業是區域主導產業,耗能高、排放大,造成了長期積累的環境負荷。
(2)情景分析結果表明慣性增長趨勢下,河北省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承受巨大壓力,基準情景下的發展路徑是不可取的。低碳情景下假設河北省能耗強度較全國水平晚10年實現,則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低碳發展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政策情景。強化低碳情景下假設2030年的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則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將與全國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當,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較大,屬于絕對減排的范疇,同時也是最難實現的情景。
(3)核算區域碳排放量是全面了解整體排放水平和增長趨勢的數據基礎,同時也是預測未來能源需求及排放狀況的依據,有助于激勵政策制定者思考產業轉型低碳發展的路徑。實證研究表明,河北省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化石燃料污染物排放高的資源環境現狀亟待改善,以能源消費源頭總量控制的目標約束為導向,進一步探索促進技術進步、能耗水平降低的積極舉措,以資源環境容量倒逼減排的思路指導河北省促進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對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起到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曾賢剛,龐含霜.我國各省區CO2排放狀況、趨勢及其減排對策[J].中國軟科學,2009(S1):64-70.[ZENG Xiangang, PANG Hanshuang. The status,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provincial level of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S1): 64-70.]
[2]劉立濤,沈鐳.中國能源分區情景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功能定位[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9):1484-1495.[LIU Litao, SHEN Lei.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zoning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9): 1484-1495.]
[3]汪浩,陳操操,潘濤,等.京津冀區域生產和消費CO2排放的時空特點分析[J].環境科學,2014,35(9):3619-3631.[WANG Hao,CHEN Caocao,PAN Tao, et al. Spatial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based and consumptionbased CO2 emissions and balanc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 economic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9): 3619-3631.]
[4]舒娛琴.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時空特征[J].生態學報,2012,32(16):4950-4960.[SHU Yuq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6): 4950-4960.]
[5]武紅,谷樹忠,周洪,等.河北省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資源科學,2011,33(10):1897-1905.[WU Hong, GU Shuzhong, ZHOU Hong,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0): 1897-1905.]
[6]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 158-161.]
[7]世界資源研究所.溫室氣體核算體系[EB/OL].[2013].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tool for Chinese cities[EB/OL]. [2013]. 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8]叢建輝,朱婧,陳楠,等.中國城市能源消費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與“活動水平數據”選取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4(3):5-11.[CONG Jianghui,ZHU Jing,CHEN Nan,et 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ission factor’ and ‘active level data’. Urban problems, 2014(3): 5-11.]
[9]陳飛,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論方法與上海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0):71-79.[CHEN Fei, ZHU Dajian. Theory ofresearch on lowcarbon cty and Shanghai empirical analysis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0): 71-79.]
[10]朱婧,湯爭爭,劉學敏,等.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發展評價――以濟源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2(12):42-27.[ZHU Jing, TANG Zhengzheng, LIU Xuemin,et al.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DPSIR model:a case of Jiyuan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12): 42-47.]
[11]曾忠祿,張冬梅.不確定環境下解讀未來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報雜志,2005,(5):14-16.[ZENG Zhonglu, ZHANG Dongmei. Uncertainty snalysis of future method environment: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5, (5): 14-16.]
市場容量
市場格局
我國飲食行業的競爭,已由單純的價格競爭、產品質量競爭,發展到產品、服務與企業品牌的競爭,文化品位的競爭;由單店競爭、單一業態競爭,發展到多業態、連鎖化、集團化、大規模的競爭;由在本地發展走向外地發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發展,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發展,也有的是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由西部向東部延伸。此外,隨著大量外資餐飲企業和洋品牌的食品進入我國,國內餐飲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我國有各類餐飲企業數萬家,部分企業已相當規模,經營狀況良好,但在資本市場上卻仍處于起步階段,已上市的餐飲企業僅有全聚德、湘鄂情、味千拉面、小肥羊、西安飲食、鄉村基等6家,其中3家在深圳A股,2家在香港市場,1家在美國紐約。PE和VC的參與將會促進我國餐飲企業的轉型發展,傳統餐飲企業將加快向現代餐飲轉化,連鎖經營有望快速發展,特色經營將更加突出,創新經營、品牌營銷的力度持續加強,管理與人才的作用將日益凸顯。
前景預測
面臨挑戰
過去二十年,餐飲行業每年都以兩位數的增速保持著平穩快速增長的態勢,是消費品市場的一大亮點。但是20**年以來我國餐飲業利潤嚴重下滑,行業增速降至九年來最低,形勢嚴峻。餐飲行業平穩快速的增長態勢致使很多外行投資者盲目進入。餐飲業多、小、散、低現象較為突出,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在現有經營模式下,面對不斷高啟的房租價格、人工費用、能源價格和原材料價格,餐飲企業的利潤大幅下滑實屬正常。經過二十多年粗放發展的餐飲業已經走到陣痛轉型十字路口,餐飲業轉型升級主要是從粗放式、經驗式向集約化、精細化、產業化方向轉變,產業發展以往偏重于追求數量,將來要偏重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于是,運用低碳科技大力節能減排、利用信息化加強流程管理不僅是未來餐飲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餐飲企業的有形成本和無形成本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加快信息化建設,推廣低碳科技對小企業來說有助于良性發展,對中型企業而言有助于品牌建設,對大企業而言方便投融資,是今后餐飲業的救市良方。
餐飲空間調研報告(二)
餐飲空間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中一小門類,雖然不同的餐飲公司有各自特色的一面,這也是品牌公司必須具備的,但是在設計時也不能忽視周圍環境、文化對它的影響,在設計時應當根據周圍環境與文化來改變品牌公司的設計方案,而不能“一同論”。如果搞“一同論”,那就是過于個性,也就是過于年輕,沒有遙遠歷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蘊,更談不上品牌了。設計師搞市場調查不僅要對公司本身的文化、歷史、環境等做周密的調查,而且還要對該國的、地區的文化、歷史、環境等進行詳盡的調查,在有些方面還要細到研究當地人一舉一動的地步。關于安全、衛生、優美等滿足物質、精神需要方面的設計應進一步了解,以及藝術表達手段、經濟等領域。
如果把在不同地區的調查放在一起做比較,就可以發現有很大的共性與個性。對福建廈門“SM”一家臺灣餐飲公司進行了調查,顯示出了它的特色。就它的標志設計緊系沿海特色,就是在海洋邊特有的一棵樹旁升起朝陽,表達的很抽象,但它深刻的表達了一個在沿海地區發展起來的餐飲公司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它的色調是中間調,給人的感覺是涼爽、休閑、安靜。購物廣場人流大,那里雖然是文明發達的城市,但機械運轉與人的走動也會發出比較大的聲音,設計師把餐廳四周就設計的比較密封,只剩中間一道大門來傳遞外面的環境聲。由于現代購物廣場都是“桶”字結構,光線并不是很理想,而且房間不高,餐廳頂部刷黑色漆,在頂部吊些植物,再用射燈點綴餐桌,就像在涼爽的植物架下,滿足了亞熱帶沿海地區追求涼爽浪漫、勤勞純樸的欲望。
在南昌八一廣場“好緣來”餐飲公司,它是以革命圣地為特色,以較落后的地區經濟為背景,主要體現嚴肅、經濟實用、熱情為主。它的設計比較標準,凡是實用的一應俱全,中間地板凸起,高出一層,四周圍著欄桿,就是典型的紀念碑式。面對街的墻面采用流行的櫥窗式,不僅可以體現豪華,又可以做廣告,招來更多的客人。燈光是引用白晝燈,滿足了照明的需要。在餐廳中間平臺四角不遠處立著四根大方柱,有效的隔了空間,使整個餐館顯的大了好幾倍,又能體現出餐廳的豪華。使用這柱子使用的非常精彩,它還使天花板分割容易了很多,那樣分割也好看了很多。它唯一不足之處就是在一個狹小、陰暗的走道瞞無目的的開了一個櫥窗,顯的臟、亂!
在北京王府井的餐飲公司,它的裝飾帶有很濃厚的宮廷風格,連最有“洋味”的麥丹勞似乎也被宮廷化了。
設計一套好的作品,開展市場調查是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得到第一手材料,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敏感度。如果再結合課文知識展開創作,就很容易成功。通過市場的調查可見在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的風格,應按照它的風格展開設計,即使是同一品牌的空間設計也如此。
餐飲空間調研報告(三)
呼倫貝爾市依托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資源,近幾年來已經成為熱門旅游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民族特色餐飲的出現。在眾多的餐廳中,蒙古族特色餐廳是呼倫貝爾地區獨特的組成部分,從餐廳的定位上有彰顯民族餐飲文化的大型豪華的蒙古族餐廳,有面向大眾的中檔餐廳,也有快餐式的家庭餐廳。家庭餐廳雖然面積很小,室內裝飾不一定多么豪華,但口味正宗、價格低廉,是別具特色的餐飲體驗。從蒙古族餐飲空間的定位來看,高、中、低檔各具特色,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空間設計上。
1、綜合豪華型
精裝修貴族式的餐飲空間氛圍是每個城市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市場細分下的一個必然趨勢更是要求某些餐飲空間開始走高端路線,如呼倫貝爾海德卓凡溫泉酒店,這種集合了餐飲、娛樂、住宿的消費空間便是如此。這種餐飲空間氛圍的特點是動用高檔豪華的裝飾材料,裝修精致、奢華、配飾華麗、美觀,同時配備了尊貴、貼心的服務,從而使消費者有貴族般的享受體驗。
在這種大的時代背景下,呼倫貝爾市的星級酒店中的餐廳也是較多采用精裝修貴族式的空間氛圍,以配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以呼倫貝爾賓館為例,為彰顯民族特色文化,經營者將其打造為呼倫貝爾首家草原文化主題酒店,旗下有海都休閑商務會館、東山會所、金碧輝煌俱樂部、天驕旅行社公司及致高酒店管理公司五家所屬公司。呼倫貝爾賓館共有大、中、小各具特色的餐廳37個,可同時容納1000余人就餐;有充滿草原文化氣息的迎賓一樓自助餐廳,三樓多功能金色大廳是大型宴會、會議的首選;獨具南美風情的拉丁餐廳熱情如火,在這里可以品嘗到味道獨特的巴西烤肉等幾十道烤品。
在賓館院內的蒙古大營食府共有大小15頂獨具特色的蒙古包,在這里可以品嘗到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腿等正宗的蒙古族飲食,可以感受到蒙古族敬酒、獻哈達的美好祝福。這大小不一的15頂裝修考究的蒙古大帳是以成吉思汗鼎盛時期的杰出人物命名的,盡顯蒙古大帳吉祥之氣:也速該帳、訶額侖帳、孛兒帖帳、忽必烈帳、成吉思汗金帳、得薛禪帳、哈薩爾帳、也遂帳、也速干帳、失吉·忽禿忽帳、窩闊臺帳、孛斡爾出帳、木華黎帳、哲別帳、耶律楚材帳。蒙古大營食府以經營蒙餐為主,是在傳統的蒙餐基礎上借鑒其他菜系先進科學的烹飪手法和工具,利用呼倫貝爾大草原純天然、無污染的奶、肉、蔬菜及糧食等原料,繼承和發展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格調,融食、飲、樂、禮、歌、境、情、器于一身的民族特色濃郁、文化氛圍濃厚的全新餐飲文化。室內空間以復原蒙古包形制為主,并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以現代的高檔裝飾材料模擬傳統蒙古包的內部環境,又增加了洗手間等輔助空間。
另外,酒店內還設有主題鮮明的豪華包間,如蒼狼白鹿廳,以蒼狼白鹿為主題,讓人深深地領略到現代的氣息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不禁聯想到曾有多少人在這片茫茫草原上譜寫下他們的歷史,留下了動人的贊歌。室內以現代的表現手法將森林展現出來,并結合著文字浮雕的裝飾將蒼狼白鹿這一主題呈現出來。
另外,在呼倫貝爾市的東山上又開發了東山會所,并于2008年11月投資擴建,是海拉爾區第一家集滑雪、登山、遠足、人工湖垂釣、露營、戶外生存拓展訓練的休閑度假、四季養生為一體的高端旅游景區。城市景觀陽臺,休閑第一高地;登高望遠,紫氣東來,是呼倫貝爾市首家會員制高端名人會所;是一座綠色生態、服務周到、風情別致、空氣清新的休閑莊園;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薩爾王府坐落其中,是一個青山綠林環繞,集天地之靈氣的蒙古族部落。蒙古包均為蒙古國宮廷御用包,不經改造,完全是由木質框架搭建外附毛氈。
2、依托旅游景區的度假村
這類蒙古族餐飲空間是以綜合性的度假休閑旅游項目為主,如白音哈達草原景區,景區規劃建筑總面積17平方公里。景區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可汗宮項目位于景區東南部,占地8平方公里,建設內容包括供水設施、供電線路、數字化光纖、草場改良,金宮、銀宮、玉宮(原石頭蒙古包改造)、行宮(18頂傳統手工蒙古包)、游客中心、馬術中心,廣場蘇魯錠、那達慕場地、巴爾虎阿吉奈敖包、篝火晚會廣場,景區木棧道、移動看臺車、大門等,分為接待區、觀景區、民俗體驗區、文化展示區、后勤保障區、職工生活區六大功能區;二期白蘑宮(暫定名)項目在景區西南5公里處,規劃建設面積9平方公里,建成后可以在里面舉行萬人冰雪那達慕。
觀景區位于景區東南側小山峰上,該地區是整個景區的制高點,是觀景的最佳之地,景區的草原風光、海拉爾河、河岸及其濕地、呼和諾爾湖景色盡收眼底。
民俗體驗區景區民俗體驗貫穿在景區各處,主要建有那達慕場地、篝火場、旅游敖包、木制民族風格可移動百人雙面觀禮臺,主要民俗體驗活動包括草原那達慕、雪原那達慕、可汗登基大典、馬文化表演、摔跤、射箭、騎馬、民族生活體驗、滑草滑雪場、垂釣、漂流、高爾夫球場、遠距離觀景野餐等40多個旅游項目等。
文化展示區景區文化展示與內部裝飾充分體現草原民族特色文化內涵。景區不設專門的文化展示場所,而是采取分散、就地原則,以油畫、模型等方式將文化展示體現在每個主體建筑物內部。銀宮長廊內建有文化展示長廊,以草原民族特色文化符號勒勒車、馬鞍、蒙古包等典型生產生活實物用品的制作工藝、流程,配以簡短的文字說明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草原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
3、淳樸的自然主義風格
根據縣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安排,近期我圍繞做好機關事務管理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提出如下思考與建議:
一、我縣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機構設置情況
我局于2001年8月28日由縣編委批準設立,為縣政府主管縣直機關事務工作的直屬事業單位(簡稱縣行管局)。2017年5月12日,經縣編委批復同意增加相關職責、調整內設機構設置。2019年縣機構改革將剝離行政職能后,現定編11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內設4個職能科室:辦公室、綜合管理科、接待辦公室、公務用車管理服務中心。主要職責: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結合縣直機關實際,研究制定縣直機關事務管理的具體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并組織實施;負責縣直機關和有關事業單位房地產管理,制訂房地產管理規章制度;負責縣領導機關大院有關辦公用房建設、分配、調整、管理以及房屋維修審核、計劃改造工作;負責縣領導機關大院公共設施建設和環境綠化、衛生保潔、安全保衛、水電管理等工作,并督促有關單位做好機關內部管理工作;指導和協調縣領導機關大院內各單位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愛國衛生等社會事務工作;做好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全縣大型會議、大型接待活動的會務工作;負責會議中心、機關食堂、異地任(掛)職領導干部周轉房的管理及服務保障工作;負責縣直機關單位節約能源管理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相關規劃、制度并組織實施;組織開展能耗統計、監測和評價考核工作;參與推動公共機構節能工作;負責縣公務用車管理工作;審核縣公務用車編制、配備;負責全縣公務用車調度、保險、更新、維修、處置等事宜;承辦縣委、縣政府交辦的其他事宜。
二、近年來我縣機關事務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公務用車管理進一步規范。制定出臺了《××縣公務用車管理暫行辦法》和《關于進一步規范公務用車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用車范圍和用車程序,平臺車輛調度更加合規化、標準化和程序化,對所有平臺車輛定期保養,對駕駛員反映的車輛故障問題第一時間解決,每年及時更新車況極差、年限較長、油耗較大和修理頻率極高的安全隱患車輛,歷年來平臺車輛運營無重大事故、車輛違章狀況呈下降態勢。同時,切實加強平臺駕駛員安全教育,邀請交警部門開展安全駕駛知識講座,安全駕駛綜合考評,并要求駕駛員之間在危險路段、惡劣天氣時相互提醒。
二是機關辦公用房管理進一步加強。根據上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管理相關規定,從權屬管理、配置管理、使用管理、維修管理、處置利用管理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今年機構改革期間,對縣直機關辦公用房進行了全面摸底,制定了統一調配方案,有效保障了機關辦公用房科學合理使用。同時,建立全縣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年度信息統計報告制度,全面掌握機關辦公用房管理信息,提升辦公用房管理精細化、規范化水平。
三是后勤保障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辦會水平進一步提高,每年成功承辦大小會務約100余場次,獲得了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安全保衛進一步加強,全面實行進出機關大院門禁管理制度,加強和改進了大院進出人員和車輛的管理。高度重視安全和綜治維穩工作,協助做好群眾上訪工作,有效保障了大院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公共機構節能進一步推動。廣泛宣傳《公共機構節能《安徽省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規劃》,積極營造崇尚節儉、厲行節約的良好氛圍,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動節約型、健康促進型機關建設。
××連續四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工作“先進單位”,連續五年被評為“優質服務先進單位”。2017、2018年度連續二年被縣委、政府評為縣直機綜合目標考核“優秀單位”,2019年被安慶市政府評為第十屆“文明單位”。
三、當前我縣機關事務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機關事務管理工作經過不斷的學習、借鑒、改革,實行了物業保潔、食堂、 綠化、車輛維修等服務外包,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均比以往有所提高。 但通過調研主要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如今年5 月份縣委第二巡察組對縣管中心巡察反饋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存在制度建設有漏洞、資產報廢處置手續不規范、相關補助費用不合規等問題。
二是工作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由于機關干部年齡普遍較大等原因,工作中還是習慣于經驗做法,面對新形勢下的機關事務管理工作,管理模式沒有及時進行創新。同時,部分崗位交叉,職責不明,服務保障工作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
三是未完全推行服務社會化,做到管辦分離。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涵蓋會議服務、保潔、保安、水電管線維護、車輛管理、異地任(掛)職領導干部周轉房的管理及服務保障工作等,目前縣管中心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務提供者,該由市場管的沒有放開,事務繁雜加上人手有限,影響了工作質效。
對策與建議
為著力解決落實當前機關事務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不斷提高新時代機關后勤管理質量,進一步抓好新時代機關事務管理工作,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加強制度建設
機關事務后勤管理必須結合工作實際,實事求是地針對存在的問題,注重治本,注重預防,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探索制定更加科學嚴密的制度“籠子”,用具體、管用、剛性的制度來約束后勤管理工作人員行為,建立健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加強信息公開、權力運行監管,真正做到以制度管權、管錢、管事、管人。
二、進一步提升工作效能
提高服務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建設。一要轉換服務方式,開放服務市場,引進和使用社會力量,不斷轉變機關后勤服務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二要完善服務手段,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積極運用信息化、電子化和網絡化手段,提升后勤服務的科技含量;三要創新黨政機關辦公用房資產保障機制,實行權屬集中管理,逐步建立分級所有,權屬統一,職責明確,配置合理依法監管的黨政機關辦公用房管理體制;四要創新后勤服務保障體制,提高物業管理水平,營造健康、文明、舒適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葡萄牙 再生能源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 K55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1-166-2
1葡環保管理機構
目前,葡政府環保管理部門是葡環境署(APA),隸屬于農業部。APA由之前數個分管環保的政府部門合并而成。環保署管理涉及的范圍包括大氣、水、廢棄物、氣候、化學費料、噪音、臭氧層、轉基因食品安全等。其職能涵蓋了制定和執行環保政策、分析和評估環境、提交專業報告、參與國際合作、推動國民環保理念和環保意識的宣貫。該署設署長一名,副署長三名。另設環境戰略和政策、氣候變化和大氣(噪音)、環境許可證、廢棄物管理、國民環境教育推廣及環境實驗室部門主管各一名,該署共有850多人,可以說,機構設置簡單,人員配備精干。
2葡環保法律框架
葡議會于1987年4月通過了環保框架法律(EFL)。九十年代起,葡開始修訂法律,并將一些歐盟環保法律法規陸續轉換成國內法。目前,涉及水、大氣和廢棄物處理的法律適用,直接采用歐盟的法律。土地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則還沿用葡本地的。如兩者發生沖突,則以歐盟法律為準。1995年,葡出臺全國環境規劃,內容包括全國海岸保護、自然生態保護、城鎮土地以及水、水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等方面。
葡環保法律規定的一個鮮明特征是環保許可證制度。即涉及噪音污染、用水、水源地土地、空氣污染、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處理及工業設施的活動必須申領環保許可。目前環保許可不僅是項目申報的條件,更是項目啟動和運作的前提。
另外,葡2008年5月制定法律,規范全國環保統計體系,對環保信息的作了明確分工。即環境報告和評估由環境署負責,環境統計由統計局按年公布。政府在每年10月向議會提交環境狀況報告,提出來年環保預算及計劃。
3葡環保方面取得的成績
3.1與歐盟接軌,環保駛上快車道
葡萄牙于1986年加入歐盟。作為成員國,為與歐盟接軌,葡自上世紀90年代起,建立了現代環保法律架構,并將大部分歐盟法規轉換為葡本國法規。2006年,葡開展法律服務便民計劃,推廣法律法規電子化服務及減少各種繁雜手續。利用歐盟的財政支持,投資建設飲用水,廢水和廢棄物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近年來還引進清潔能源技術。有效利用歐盟資金建立了相應環保機構。可以說,借助歐盟成員國的身份,葡萄牙駛入了環保的快車道。
3.2實施可再生能源政策,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
環境和能源消費息息相關。葡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可再生能源,制定了國家可再生能源行動計劃,并將其作為執政旗幟,予以宣傳、推進,為產業快速發展營造有利氛圍。實施產業培育政策,對企業形成有效激勵作用。例如,要求國家電網公司承諾以競爭力的價格向企業購買全部可再生能源。
由于政策和措施有力,2006年至2010年,葡萄牙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比例一直在20%以上,2010年的占比為24.6%,遠高于歐盟平均12.4%的水平。2011年,由于少雨,水利發電減少,再生能源消費仍占22.8%,同年,葡可再生能源發電256億千瓦時,其中,水電占總發電量的49%。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消費比例目標值將達到31%。
由于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2000年至2008年間,葡經濟增長的同時,大氣中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卻降低了64%,而同期,OECD國家的平均排放量只減少了28%。可以看出,從使用傳統的能源轉向一部分使用清潔能源,這一戰略舉措對葡環境保護功不可沒。葡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無盡的海灘以及多元的地質風貌成為葡旅游環境的亮點。
3.3加大環保投入力度,排污者須為排污買單
2001年到2008年,葡加大了對環保的投入,占比為GDP的1%。2009年,環保投入比上年增加6.8%,達到13.94億歐元,金額占GDP的1.6%。其中,40%的資金投到廢棄物處理,金額為5.57億歐元。28%資金投向污水處理,22%資金投入生態多樣性和風景保護。撥給地方的經費占四分之三,中央政府的經費占19%,其余小部分投向非贏利性機構。2009年,有將近半數的企業投資環保或在環保措施上投入了資金。化工和制藥業及橡膠塑料廠家采取的環保措施力度最大,分別有73%和68%的企業參與。
2000年至2006年,葡投入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79億歐元,占GDP的0.8%,其中,23億歐元為來自歐盟的援助。2010年,歐盟環保基金的9%投向葡萄牙,可以說,葡萄牙是歐盟環保基金的最大受益國之一。
另外,葡制定了由納稅人負擔轉向由排污者買單的政策。稅收方面,擴大了諸如廢棄物、耗能燈泡、排放二氧化碳車輛的相關稅種。2011年,葡環保相關的稅收達55.5億歐元,占總稅收的9.8%,環保稅收占比明顯高于歐盟其他國家。
3.4積極參與環保國際合作
葡積極參與環保國際合作,不僅簽署了多項多邊和雙邊國際環保協議,而且在推動歐盟環保政策制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7年,葡在任歐盟輪值主席期間,為歐盟水資源缺乏和干旱以及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化的政策推動和制定奠定了基礎。在海洋環境事務方面,葡也表現活躍。先后參與修訂保護東北大西洋海洋環境公約,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文件于1998年在葡辛德拉市通過。目前,制定歐盟統一的漁業政策仍面臨挑戰。
中葡環保合作尚處在起步階段。1993年中葡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2012年6月,科技部萬鋼部長訪葡時,與葡科技和教育部長NUNO CRATO 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表示要加強在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生物科技及海洋開發等方面的科技合作。同年3月,葡參加了澳門國際環保合作論壇,表達了深化葡澳環保合作的意向。
4葡環保面臨的挑戰
葡環保方面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面臨不少的挑戰,主要表現在:
4.1環境污染壓力仍然不斷增加
可再生清潔能源使用,降低了大氣中污染物排放。近年來,葡經濟負增長也減緩了對環保的壓力。但自2002年起,葡城鎮垃圾和汽車尾氣排放量卻與日俱增。以垃圾為例,據統計,從2002年到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垃圾每年從443公斤增加到514公斤,與歐盟平均水平持平。五分之三垃圾用于填埋,要實現2020年歐盟提出的50%垃圾須循環回收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葡與歐盟簽訂的共同負擔減排的協議,一旦經濟好轉,葡恐難以完成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4.2能源利用的效能亟待提高,能源價格政策需要調整
據統計,葡能源浪費比例在20%到30%之間,節約能源大有潛力可挖。能源價格調整需考慮弱勢群體,民眾基本需要及超出部分高額收費等因素。
4.3環保研發投入占GDP 比例較低,環保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及行業國際競爭力需進一步提高
歐盟一份調研報告指出,目前包括葡在內的歐盟國家,由于緊縮政策的實施,對環保及研發投入帶來了負面影響。葡萄牙從歐盟環保基金得到的資助從2000年到2006年的人均300歐元,降到了2007年至2013年的260歐元。行業從業人員素質和行業國際競爭力在歐盟也處于較弱水平,需進一步提高。
此外,葡環保面臨的挑戰還包括一些基礎設施供過于求,如全國40%高速公路交通沒有達到預期流量。環保人士指出,這是對自然的破壞,是另一種形式的資源浪費。環保理念尚未完全深入人心。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超市過多使用塑料袋,車輛停車不熄火等忽視環保現象。
5葡環保做法對我國的啟示
現代意義上的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環境污染、大面積的生態破壞以及突發性的嚴重污染事件。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也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時期。
我國在環保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嚴重的大氣污染、生態環境惡化、水域污染及城市周邊垃圾圍城的現象。溫總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今后環保問題做出了精辟論述。他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大力推進能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經過對葡環保領域的調研,經分析,我認為對我國至少有以下啟示:
(1)積極發展清潔的可再生能源
與葡萄牙相比,我國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較低。2006年到201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總消費比例為9.6%,2020年,該比例目標值達到15%。我國十二五期間,將加快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產業。
(2)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NGO)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葡登記在冊的環保NGO有114個,成員有19萬人,每個機構平均有1633人。NGO按照一般社團注冊和運作,NGO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志愿者,利用自己業余時間無償工作。據對一家NGO實地了解,該組織有成員2600人,開展的活動主要有:對公眾進行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培訓、舉辦研討班、進行政策和法律事務咨詢、實地考察和測量以及組織公眾參與環保活動。該組織主席由一位大學環保系教授擔任,他同樣是利用業余時間無償工作。其組織成員75%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其中,許多人受過大學教育。經費來源是葡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小部分撥款、個人捐款和會員會費。
(3)強化公民環保意識和理念的宣貫
環保意識是人們在認知環境狀況和了解環保規則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產生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環境保護的行為上。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知識水平還處在較低水平,環境道德較弱,公眾環境意識中具有較強的依賴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對于強化公眾環境意識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借鑒葡方,以政府宣傳為主,非政府組織宣傳為輔的做法。在學校和社區大力開展環保宣傳,培育公民的社會責任和環保意識。
【關鍵詞】產業結構 第三產業 制造業升級
一、上海產業結構的歷史演變及現狀
2011年上海的GDP是19195.69億元,人均GDP為82560元,為境內各城市之首。在未來的20多年里,上海將要發展建設成為世界級的超級特大城市,需要形成與特大城市相匹配的產業結構體系,以其深化的集聚效應形成高端人才的聚攏,促進高科技產業的開發,優化傳統制造業的盈利模式,增加高附加值的第二產業,發展具有上海特色的特大城市產業。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上海也先后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第一次調整是20世紀80年代,上海基于由傳統工業基地向經濟中心城市的轉型,加快了傳統工業的改造,大力培育以寶鋼、一汽大眾為代表的重工業,推動了產業結構從日化化工、紡織等輕工業向重工業的轉變。第二次調整是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上海緊緊抓住了浦東開發的重大戰略機遇,提出了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調整第二產業以及穩步提高第三產業的方針,重點發展金融保險、對外貿易、交通通訊、房地產等現代新興服務業,實現了經濟的穩步發展,實現了連續從1992年至2007年16年的兩位數經濟增長率。第三次調整是21世紀以來,上海開始大力發展附加值高、關聯性大的產業,如信息、金融、商貿、房地產等,努力發展第二、三產業互相促進、互為補充的新型產業體系。2006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首次邁上萬億元臺階。全球金融危機后,上海仍創造了生產總值14069.87億元,以占全國僅0.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當時全國生產總值的4.5%。其間,上海的產業結構轉型明顯加快,隨著第二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第一產業保持相對較低的比重。
至今上海本質上還是一座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城市,而服務型第三產業的發達程度已成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標志,顯然上海還有很大的差距和發展潛力。2011年,上海的第三產業僅占全市GDP比重58%,而以傳統工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所占全市GDP中仍占據高達41.3%之多。此外上海更遠遠落后于國際的特大城市,如香港、東京以及紐約的第三產業占比均早已達到80%以上。然而在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三大產業特征的行業迅速擴張的以支撐GDP的高增長率的前景下,以上海為代表的特大城市的發展出現了“瓶頸”。最近幾年上海生產總值的增速大幅下滑。具有“兩高一資”特征的行業存在著產能過剩與重復建設的現象,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因此,上海應該充當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排頭兵”,注重節能、減排、降耗、環保、低碳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包括高科技研發、金融服務、國際物流、信息通信、文化教育、房地產業、社會公共服務等,并將“兩高一資”的“工業制造”行業逐漸遷出特大城市,加大服務行業的所占GDP的比重,壓縮工業所占GDP的比例。
二、上海的產業結構轉變面臨的問題
(一)第三產業的發展問題
上海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均衡性和穩定性不足,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一些服務行業諸如金融、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而另一些諸如教育衛生、文化娛樂、綜合技術等行業發展緩慢。2011年金融業生產總值為1804億元,比2010年增長28%,占全部第三產業的20%,房地產生產總值為1237.56億元,比2010年增長32%,占全部第三產業的14%。而2011年教育行業的生產總值僅比2010年增長8%。與此同時,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業的就業人數卻很少,這些新興高端服務業的人才匱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而批發零售業的就業人口很多,但其相對生產率較低,對GDP的貢獻較小。
(二)第二產業的發展停滯問題
受上海“兩個中心”戰略的影響,許多人認為只有金融、航運等現代服務業才能“救”上海。因此,上海很多開發區都開始轉型做服務業。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基于一個以現代化制造業為主導的城市,制造業不能一下子得不到發展的重視逐漸“被拋棄”。長期以往,鋼鐵、石化、機械、電子、汽車等重化工業產業成為支撐上海工業經濟的主導力量,而全球金融危機中受沖擊影響最大的也恰是這些行業。隨著商務成本高企、土地資源有限、能源消耗緊張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的不斷加劇,上海在重化工業等產業發展上的競爭優勢日益弱化,重化工業受危機影響的下行趨勢日益顯著,第二產業的內部轉型勢在必行。
由于上海早期就開始發展工業、制造業,因此其產業規模和提及結構上都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繼續高速發展遭遇困境,對GDP的增長貢獻度也在逐年遞減。此外,上海作為具有輻射效應的特大城市,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腹地如江蘇、浙江都存在著產業結構同質化的問題,其制造業上的附加值率也遠低于長三角地區的平均水平。
(三)產業結構轉型所存在的人才問題
上海作為典型的特大城市,具備其特有的集聚效應,可以借助原有產業優勢聚集大量勞動力。過去上海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使很多人口集中在這些地區。當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并向服務業轉型時,除了需要解決淘汰落后產能和產品的問題外,同時也必然要求過去的勞動力轉型為能夠為第三產業提供高素質的服務的人才。結構性失業會顯現出來,許多勞動者隨著第二產業從低端的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的同時被迫失業,然而又不能夠符合新興第三產業的要求,造成大量勞動力失業。
毫無疑問,上海要發展高新科技和高新產業,最需要的就是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但是中國現階段只有不到30%的勞動力接受過中學以上的教育,科技創新激勵體制相對落后,專利技術的法律保護尚不健全。上海本身具有較為優越的條件吸引更多的人才,但是人口的素質提升是個全民性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上海在努力吸引人才的同時,也要自主地培育一批金融、地產、軟件開發以及其他服務型行業的人才為產業結構轉型提供支持。據相關調研報告分析,上海金融人才在2008年之后增長進一步放緩,2006年上海金融人才為20萬,2008年上海金融人才總數就已達23.2萬人,到了2010年年底,才為23萬人左右。相當于之后的兩年內幾乎沒有增長。
三、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轉型的建議
(一)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避免制造業空心化
上海應通過科技的開發創新,促使產業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尤其是將低技術含量高勞力的產業向城市周邊的經濟腹地轉移,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且也是作為特大城市發揮其輻射效應以提升經濟腹地基礎的途徑。而那些高端制造業為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也應將利潤較低的部分產業鏈外移,與周邊的經濟腹地形成產業鏈分工態勢。由于制造業的生產及銷售是創造利潤的關鍵環節,上海只須將設計、研發、銷售等關鍵環節掌控住,倚靠上海在充足的專業人才儲備和良好的市場體系上的雙重優勢,開發創新出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擁有自主的品牌才是關鍵。
(二)圍繞經濟輻射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
上海要建成“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海的經濟輻射力和帶動力。增強第三產業的服務能力,要通過上海的集聚效應,形成服務業的大量需求,促使上海不斷拓展服務業領域的新市場,為不同的客戶研發和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同時,要通過輻射效應將服務范圍從本地域發展到覆蓋到全國的服務一體網絡,綜合各地區的第三產業特征,快速提升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
(三)產業結構升級與人才結構優化的互動調節
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高度化導向已經明確,即未來產業發展將朝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產業和復合型產業等方向調整。但上海的人才結構現狀還存在不少問題,尚不能給產業結構的轉型以充分的支持。所以,上海目前的人才結構必須進行優化調整。人才結構的調整不僅要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而且也要求產業結構對人才結構作相應的協調,此外人才結構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還可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具體而言,要建立起合理的信息平臺人才規模及結構、人才就業狀況等靜態信息。然后優化人才結構,形成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為開發在基本性能、功能有上發生本質變化的新產品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曲建,彭堅.從與香港的比較中看上海產業結構發展[J].特區發展研究,2011(01).
相比之下,當下廣告主的世博營銷似乎更趨于“平靜”和“審慎”。除了使用一些常規的營銷手段,如進行廣告“高空”轟炸,在商品中植入世博標簽、發放贊助商品等慣用招數,幾乎很難尋覓到廣告主“火拼世博”案例中的亮點。甚有一些在剛開始表現得積極活躍,也很好地找到了世博主題與品牌高度契合的廣告主,在近來也表現出一種“無為”之態。這與時長184天,頻頻爆出周末游園量激增的情形相比,顯然存在悖論。難道說,世博的價值已經變弱?還是廣告主在系列品牌傳播活動中受挫?
帶著疑問,《廣告主》雜志拜訪了益普索(Ipsos)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劉曉葵。作為全球著名的市場研究集團,益普索從2009年8月份開始,就已對世博營銷進行連續監測研究,并陸續推出了《世博會贊助效果調查》、《與世博最契合的品牌排行榜》等頗具洞察力的調研成果。
三個難題
劉曉葵向《廣告主》介紹,一般而言,廣告主借勢世博營銷的初衷各有不同,有些是看重贊助世博會帶來的品牌形象和美譽度上的提升;而有些則看重的是世博帶來的實實在在的銷售收益,這兩種愿景本身都無可厚非,但在他看來,更為注重人們切身體驗的世博展覽,在提升企業及品牌的形象方面,效果更為突出。然而,益普索的跟蹤調研表明,目前還沒有在這場營銷饕餮盛宴中快速脫穎而出的“黑馬”,而這種現象的產生,有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營銷載體的缺失
奧運會、世界杯、世博會被譽為世界上最為昂貴的三項贊助活動,高昂的費用決定了參與世博營銷的廣告主在每一個環節、每一階段上都應做好充足的準備。與奧運會、世界杯相比,世博會以展覽為主,在內容表現上更為靜態,缺少如奧運會、世界杯那樣的懸念和激烈性,也難以讓消費者在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
進一步說,世博會的娛樂性不強,缺乏奧運會那樣吸引人們眼球、能時刻創造營銷價值的體育明星、奪金時刻以及火炬傳遞這樣關注度極高的活動。企業的營銷活動多依托于其贊助的國家館的主題展開。但是,以“開眼界”作為目的的消費者,更為關注的是展館本身的設計,對于贊助商是誰缺乏關心。
預期受眾的“缺位”
益普索2009年9月的《世博會贊助效果調查》顯示,關注世博會的人群以26~35歲人群為主,相比奧運會以運動元素為主的年輕激情。世博的經濟、科學和環保主題則更具成熟色彩。企業管理者、專業人士對世博的關注度較高,而學生、普通工薪族對世博的關注度相對較低。這對主打年輕消費群體的贊助商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從實際客流人群監測來看,游客與企業品牌所希望傳遞的目標人群之間存在著較大偏差,很多都是那些以旅游為名、時間也相對寬裕的非“白領”人群,所關注的世博內容也較為簡單,這樣會造成一些廣告主營銷策略上的紊亂與營銷手段上的不協調,花了不少真金白銀,不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營銷效果。”劉曉葵表示,廣告主要想在世博這個大舞臺上表演。首先要看清楚觀眾是誰。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提供符合觀眾口味的大餐。
以往經驗難以復制
雖然不缺乏借世博會一舉成名的品牌,也有“茅臺酒一摔天下知”、“藍帶啤酒用小絲帶成就品牌”這樣眾所周知的世博營銷故事,但這樣的經典案例在屢次世博會上畢竟少見,在每屆世博會主題變更、目標關注人群變更、以往營銷團隊變更的背景下,即使是對世博操作非常熟稔的廣告主,也難以復制以往的營銷經驗,這也使得企業的世博營銷缺乏預見性和計劃性。
世博營銷開展至今呈現出的一定程度上的低迷紊亂之勢,似乎從某個側面上驗證了這一點。在益普索2010年5月公布的《與世博最契合的品牌排行榜》中,關注世博的人與不太關注世博的人群中,所鐘愛品牌的排名順序變化不大,這暗示了大多數品牌的傳播效果接近。如果要脫穎而出,必須建立起品牌理念與世博主題更為契合的關聯度。“在我們監測的多個品牌中,品牌形象并沒有因為世博的持續升溫而明顯提升。”益普索研究總監張永炬分析,這可能是因為企業還未能尋找到很好的與世博主題一致的利益鏈接點。
三大招數
第一招:“靜”中取“動”
如何在缺少懸念、刺激的世博會上“靜”中取“動”,是廣告主世博營銷策略中首先要考慮的一環。因此,在展館外舉辦營銷活動,如邀請商、車主來參展,有的放矢地針對目標人群開展品牌增值體驗活動就顯得非常必要。雖然說,世博展館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企業館,如上海企業聯合館、萬科館、國家電網館等,但相比共計263個展館的強大陣營,這些專業型展館的吸引力不強,想借助B2B模式進行科技交流互動的愿景難以實現。因此,企業應該做一個相對長期的規劃,在目復一日的展示中制造一些懸念和新鮮感,最大限度地抓住眼球。在益普索世博贊助商效果追蹤項目中發現,伊利世博贊助商身份認知明顯高于其他主要贊助商品牌,這和伊利在每支世博廣告中宣傳其贊助商身份,并且進行大規模廣覆蓋的廣告投放有明顯關系。
第二招:品牌理念應與世博主題高度契合
世博會起源于1851年工業革命后期的英國,是世界各同用來展示自身先進文化和科技的舞臺。百多年來,世博會的主題展覽內容經歷了從有形到無形的過渡性轉變,即從有形的產品到科技實力的展示,再到人類社會責任、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些無形主題的演繹。“世博會內涵的演變,也意味著卯足了下勁,希望成功推廣品牌的企業應該在營銷手段和思路上有所創新,雖然說,最新、最具科技含量的產品與創意仍是企業宣傳自己的一個好的聚焦點,但是品牌文化內涵的建構和傳播、企業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表現也是企業可以拿來販賣和銷售的重點。”劉曉葵補充談到。
張永炬向《廣告主》介紹,上海世博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大主題下,其實還涵蓋著促進城鄉多元文化的融合、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促進城鄉科技的創新、促進城市社區的重塑和促進城市和鄉村互動這5個細分的副主題。企業只要能尋找到契合這些指標內容之一的品牌特點,并進行深度推廣,比起一味的高空吶喊“綠色”、“低碳”、“環保”等,更容易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在監測中,我們發現,世博會官方贊助商國家電網在借勢營銷中效果比較突出,這得益于它在‘促進城鄉互動’、‘促進城市經濟繁榮’和‘富有社會責任感’這三個指標中,表現非常突出,借助這些指標之一開展營銷活動,國家電網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品牌宣傳效果。”
另外,有些品牌雖然不是世博會的贊助商,但也通過贊助一些國家館進入到世博觀眾的視野中。例如青島海爾贊助了山東館,海爾美國、海爾歐洲、海爾澳洲分別贊助的美國館、意大利館和新西蘭館,在遵循世博會大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概念的基礎上,海爾提出了“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美好生活解決方案,把世界帶同家”的晶牌宣傳口號,就顯得十分恰當。
第三招:持久戰既需長期規劃,
也需找準時機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院長陳信康曾表示,上海世博會的“產出影響”將達到794.77億元、“增量消費”468.64億元。就經濟產出效益而言,抵得上3個北京奧運。雖說,世博會蘊藏著千億級的營銷機遇,但時間跨度之長也意味著企業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保持高昂斗志,制造出更多的營銷亮點和熱門話題,突擊式的游擊戰營銷絕對行不通。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教學模式 構建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作為兩課之一,承擔著建構大學生道德情操與法律意識的重任。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各高校同行都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然而,如何將科學發展觀很好的引入到課程教學之中,并能在學生中間產生積極的反響,卻仍處于探索之中。不難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宏大視野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要素,本身就對該課程的設計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鑒于這一事實,筆者提出:應優化課程內容設計,使得科學發展觀能“入耳、入心、入腦”。
本文并不打算分別就以上三個要件進行討論,而是從整體上指出:應將科學發展觀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的行動力和實踐指導。不可否認,現有文獻中對該課程的教學探討已廣泛展開,卻未能就某一具體的課題進行深入研討,從而有泛泛、形式之嫌。克服這一不足,也成為了本文選題的出發點。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一、目前存在的現狀
考察當前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面對宏觀視閾下的問題往往缺乏邏輯起點和歸宿點。或者說,針對科學發展觀知識點的講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則。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現狀描述。
(一)教學目的。科學發展觀作為第四代領導集體的集體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包括現在所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走低碳發展道路實則都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遠不止這些,這就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把握帶來了難度,即內容邊界的確立。在難以把握內容邊界的情況下,就使得教學目的無法清晰的呈現在教師和學生面前。其結果必然是,將上述知識點納入到一定的課時內來講授,側重于宏觀敘事的教學風格。這樣一來,就弱化了科學發展觀對學生行動力和實踐引導的效能。
(二)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較豐富,這里只取教學形式這一要件作為考察對象。教學形式包括課堂和課外教學兩種形式。從兩課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曉,其不僅需要在思想意識層面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更需要激勵大學生從科學的視野去考察身邊的社會。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知行統一”吧。將目光轉移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教學中可知,教師在一學期的課程安排中除了有課堂理論教學外,就剩下視頻播放教學了。而走出課堂之外的教學形式,卻很少被實踐。這就導致了,科學發展觀能夠進入學生的耳朵,卻難以進入他們的心中和腦中。
(三)教學反饋。任何一門課、一個知識點的講授,在結束前都應進行教學反饋。這不僅是正常的教學流程安排,也是兩課教學自我評估與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步驟。從目前各高校的情況來看,大多以期末考試、小論文、報告等形式作為反饋渠道。這就難以使教學、學校管理層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上述反饋形式也難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機制來推動教師教學創新的開展。
二、針對現狀的思考
上述現狀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歷史積累性,也具有環境促使性。因此,改觀現狀惟有遵循“先易后難”的順序,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明顯效果。具體來說,筆者做以下三點思考。
(一)滿足校本原則要求。所謂校本原則可以概括為:一切為了學校、一切依托學校。將其轉換為科學發展觀的教學來看,則要求將學校所在地域的實際發展情況納入到案例的構建之中。如,當地的產業發展、城鄉經濟特點,以及民生問題等。與此同時,考慮到大學生所來自的區域差異性較強的特點,也可以請他們在班上談談自己家鄉在發展中的成績或是不足。這樣一來,在與學生切身感受發生聯系的背景下,就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發展觀知識的自我認知轉換,從入耳轉換到入心、入腦。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其內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僅來自于實踐,并指導著實踐。惟有把握這對辨證關系,才能充分理解該體系的核心要義。正因如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應作為該知識點的教學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經指出了現存的不足,這也成為實現本文主題要求的關鍵。
(三)改革現有考核形式。根據筆者的體會,一定的考核形式不僅是推動教師進行課改的驅動力之一,也是調整學生學生態度的重要因素。結合這一事實,應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考核形式進行改革。從單一考核形式,轉換為多樣化考核形式;從期末考核形式,轉變為包括課題、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從而,針對科學發展觀的課題教學中,就能通過調研報告的形式作為課題教學效果的評價載體。
不難看出,以上三個方面的思考就為下文的模式構建提供了思路。
三、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
這里以內容設計作為考察環節。內容設計包括:內容在實踐中的聯系,以及如何向學生來展示這些內容;而對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知識點,在這里則存而不論。
科學發展觀的有關內容的教學,在政治課教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學發展觀卻是較難講授的內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內容的深刻性、系統性;并且,蘊涵著我國目前各項事業發展的狀況。為此,可以引入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耗費之間的關系。在聯系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只需要介紹我國目前的現狀,以及基于科學發展觀要求應建立怎樣的關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學理層面進行展開。
在內容展示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演示PPT或是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從整體上展現:我國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態危機的現狀。如:反映山西煤炭產區的環境污染、反映西部礦區的地質災害。通過具體的圖片以及影象資料,就形象、具體的為學生建立起科學發展觀的時代特征。之后,教師在分部分講授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時,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的音頻播放功能,以小節為單元分別播放。當每一小節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對該段視頻所要表達的內涵進行闡述,這樣就促進了學生對實踐科學發展觀重要意義的理解。當分部分播放完畢以后,再從頭至尾連貫播放,就能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體系。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教材部分;并從學生能夠理解的程度上,對科學發展觀的意義進行總結。
通過以上的教學形式,便能在現有教學資源的儲備下完成課堂教學。由于豐富了案例內容,學生在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知識后,就能入耳、入心、入腦。最終,建構起他們的行動力和實踐引導機制。誠然,本文無法窮盡與之有關的全部措施,但仍從獨特的視角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結論
科學發展觀的宏大視野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等要素,本身就對該課程的設計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鑒于這一事實,應優化課程內容設計,使得科學發展觀能“入耳、入心、入腦”;或者說,應將科學發展觀的知識轉換為學生的行動力和實踐指導。在進行模式構建時,應圍繞著滿足校本原則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革現有考核形式等方面下工夫。
可以引入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耗費之間的關系。在聯系二者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只需要介紹我國目前的現狀,以及基于科學發展觀要求應建立怎樣的關系。在內容展示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演示PPT或是播放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從整體上展現:我國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態危機的現狀。最后,教師將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教材部分;并從學生能夠理解的程度上,對科學發展觀的意義進行總結。
參考文獻
[1]趙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進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為例[J]
[2]馬佩英.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模式探析——以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
[3]林巧渝.直面沖突價值引領培理明德——談“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教學[J]
[4]王英.“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關系研究[J]
[5]司巖.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大學生科學發展能力的培養[J]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城市發展新區 永川區 困境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及三中全會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指引,重慶市委提出的城市發展新區規劃的戰略部署,深入了解和準確把握我區城鎮化建設現狀、查找存在的困境和原因,以便找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出路,全面推動永川經濟社會發展,區委黨校課題組深入實地考察、查閱相關資料、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此調研報告。
一、永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踐現狀及困境分析
(一)基本情況
城鎮化率方面:目前,永川區的城鎮化率已達63.26%,較去年的61.78%,增幅達1.48%。在國際上,30%――70%的城鎮化率是一個快速推進的時期,30%―50%是一個加快推進的時期,50%―70%是一個減速推進的時期。現今我區城鎮化率已過50%的拐點,達到63.26%,說明我區城鎮化水平進入減速推進時期,應注重查找其暴露出的各方面矛盾和問題,健康推進城鎮化水平。
城區面積和人口方面:根據區建委2014年關于城鎮化建設方面的統計,我區城區面積已達61.68平方公里,兩年拓展中心城區面積9.68平方公里。目前,永川區常住人口110余萬人,城鎮人口已達66.96萬人,較之去年增加1.5萬人。2014年區委區政府結合實際制定了“雙八十”大城市的目標。說明我區在城鎮化建設方面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還需要繼續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發展水平。
(二)永川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實踐困境
雖然中央已經對城鎮化的發展戰略進行多次明確提出,核心是要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問題,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人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程度。但仍有部分人錯誤或較為直觀性的認為城鎮化只是在身份上農民轉變為市民,在規劃建設上大量增加城市建設用地,忽視了現階段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淡化了市場經濟在城鎮化建設中的推動作用,以至于產生了很多偏離城鎮化的問題。
1.進程務工人員與城鎮人享受公共服務不對等。當前永川區城市人口已達66.96萬人,其中職業教育學生占了10余萬人,占城區人口的%,進程務工人員占了6萬余人,占城區人口的%。在座談中了解到,雖然這6萬余人長期在城鎮工作和生活,卻不能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的公共服務,處于所謂的“半市民化狀態”,即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城區的社會、制度和文化系統,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就日益突出。
2.城鄉用地制度緊張加劇征地矛盾。推進城鎮化水平勢必要占用和開發更多的土地,且我區多丘陵和山地,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建設用地指標緊,辦理土地使用手續繁瑣,耗時過長。再加上近些年,大量的征用土地、蓋高樓、修道路,致使土地的城鎮化遠遠大于人口的城鎮化。一是城鎮化目前僅局限于“要地不要人”、“要人手不要人口”的模式,不利于發揮城鎮化建設的根本就是人的城鎮化。二是被征地農民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城鎮發展依賴于低價征用土地,政府利用土地出讓金收益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開發商則獲取土地增值收益,獲取巨額利潤,而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農民,因不具備土地開發權而不能平等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1]。三是大量的征用土地荒廢,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就必然會導致城市用地的粗放利用,加劇征地的社會矛盾。
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目前,永川區的道路交通、給排水和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遠遠落后于城區的發展,居民生活區的改造遠遠低于新城區的建設,致使新老城區的差距越拉越大。一是據初步預算,永川區實現“中心城區-鎮/功能組團”城鎮體系,每平方公里需投資約4億多元,今后3年全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資400余億元,資金壓力巨大。二是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尤其是污水、供熱管網和垃圾處理等主要設施不配套,加上運行資金短缺,影響了污水、垃圾等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影響了城鎮人居環境。
4.工業化和城鎮化產生的環境問題繼續加大。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要求。我們的城市長期注重綠化、景觀等表面,存在著重地上輕地下、重平時輕突發的問題。一是城區水的問題比較突出。暴雨來臨時,平日表面靚麗的城市不堪一擊,立成澤國。還有依山城市的洪水和地質災害頻率加大;城市的水體渾濁、水質惡化,河流黑臭、水華浮萍;水體和周邊的生物種類減少,生態系統退化,城市水體的服務功能和資源價值下降等等問題。二是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日常生活所消耗的自然能資源以及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自然環境的凈化能力,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二、以城市發展新區功能為指導永川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路徑啟示
(一)完善基礎保障,全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人的城鎮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鎮化。基于此,我們必須以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科學劃分了五大功能區為契機,完善永川區的基礎保障,全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一,要抓好農民轉市民人的素質的提升,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人文基礎。從制度上保證、政策上支持、內容上創新、建立農民工培訓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提升農民工技能水平,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第二,抓好經濟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第三,抓好市政基礎建設,為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環境基礎。
第四,抓好責任落實,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奠定保障基礎。
(二)改變用地方式,注重生態城市建設
新時期,中央要求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節約用地,集約用地,避免“攤大餅”式的以土地為代價式的城鎮擴張,為此要求我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改變我們現有在土地利用方面不合理的開發。同時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
1.對城市環境進行科學的總體規劃。以當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統籌優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布局。
2.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保障。推進安全飲水、污水、垃圾處理、環境應急等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消除城市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滿足公眾在基本民生、環境安全和生態享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3.注重水污染綜合防治和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建設。統籌考慮區域內各地區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標準,建立區域協調工作機制,對規劃、投資、監測、監管、評估等進行統一部署;同時對區域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及時解決制約區域協調發展的不平衡因素,以均等化促進城鎮群共同發展。
(三)借助社會資本,解決城鎮化建設資金短板
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我區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為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資金短缺的問題,我們除了依靠政府投入、土地財政及銀行貸款等傳統渠道以外,我們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決資金短板。
一是完善相關的政策吸引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二是樹立以政府為主導,以多元投資為主體的城市經營理念。讓更多有限責任主體按照市場規律參與城市建設,實現收益與風險共擔的理念。三是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及中介機構,培育良好的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化建設的生態環境。
(四)通過產業支撐,加快城鄉統籌力度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業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支撐,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要優先發展產業。只有產業發展了,有了經濟基礎,才能解決農民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1.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一是注重一體化設計,加強職業教育和城鎮化的同步良性發展,瞄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傾向于互聯網、生命科學、智能機器人等專業設置學科體系;二是瞄準永川“三大愿景”,圍繞“園區”和“城區”兩大文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城市建設管理人才培養的提檔升級。
2.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良性互動。一是根據我區自身特點、區位特征和產業基礎充分挖掘比較優勢,側重于某一產業,進行錯位發展;二是加強對工業園區的分層分類別指導扶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項目落戶、企業集中、產業集聚的平臺體系。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重點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商貿和現代物流業、文化教育和房地產業,改善人居環境;二是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廣告營銷、技術咨詢等新興服務業,拓寬服務領域和擴大服務總量。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