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小學音樂微課教學設計

小學音樂微課教學設計

時間:2023-08-09 17:33: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音樂微課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音樂微課教學設計

第1篇

[關鍵詞]微課;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6-0258-01

微課是一種結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的一種混合學習模式,是教師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學活動過程。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過程中,由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音樂知識基礎普遍比較薄弱,課程的教學時間有限,但是教學的內容卻非常的多,微課教學針對性強,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微課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微課在鍵盤教學中的應用

微課視頻短小、針對性強,學生可以反復觀看,掌握要點。在電子琴教學中最感苦惱的是教師示范彈奏,由于班級學生多,看不清楚指法,手型,分個講解慢,運用微課進行指法演奏教學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從而激發起學生演奏的欲望,例如:在彈奏《上學歌》時,為了讓學生快速學會指法,將指法教學制作成微視頻,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解決指法問題,同時又利用縮指圖片加深學生的記憶,接著讓學生實踐體驗,學生很快就能流暢的彈奏,這樣既可以輕松地引導學生掌握難點,又可以從中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彈唱自信心,使他們在鍵盤彈奏中享受到美的愉悅。

(二)微課在歌唱教學中的應用

在歌唱教學中,往往有時候學生的演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教師高音示范不到位,在遇到這些棘手問題時,及時運用微課教學可以改變以教師反復范唱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使學生迅速進入動態的教學環境,及時得到啟發,從而學得興趣盎然。例如:在講發聲方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發聲器官的示意圖、兒童演唱歌曲的方法等做成簡短的視頻讓學生來學習,利用微課中的生動的音像、圖文顏色的變化,直觀真實地呈現于學生面前,學生自主學習體驗,反復練習,掌握發聲方法。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還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

二、微課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使用微課進行教學,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學習及教學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學習知識在課外,完成作業內化知識在課內,課堂上同學們通過分組討論交流共同探索,完成個人課外自主學習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定步調去學習。如欣賞作品《萬馬奔騰》時,學生提前通過微課欣賞作品,學習馬頭琴的相關知識,而在課堂上同學們可以分組討論課堂欣賞時自己無法理解的作品內涵或更深層的知識,而教師則是起到了適時點撥的作用,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種課堂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潛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實效。

三、微課教學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微課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出現在教學課堂上,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挑戰。因此,教師必須改進原有的教學習慣以及教學模式。教師要重新設計上課的教學思路,教師在制作微課的時候,無論是從題材的選擇、教學方法的思考、教學過程的安排等,都體現了他們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和研究。微課的主體是微視頻,制作微視頻就必須掌握ppt演播、手機拍攝、錄屏、截屏、攝像等技能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的方法,熟練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微課的制作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追問、思考、發現,由學習者變為開發者和創造者,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能力。

四、微課教學設計

以下是我利用微課教學解決《上學歌》指法的教學案例。這張表格將微課形式、微課視頻的主要內容及學生活動都表現出來了。

五、微課在音樂教學中應用存在的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微課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應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不宜過多,以適宜為主。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用到多媒體課件、網絡等就不是一堂好課。很多教師認為必須把課件做得精美漂亮,色彩亮麗,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時候卻適得其反,只會讓學生的注意力偏向于課件形式,而不是課程內容。也有些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時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課堂改革徒具形式,沒有從根本上實現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的轉變。

教師要結合本課堂的教學重難點來設計微課及多媒體課件,根據學生的認知習慣和規律來設計微課教案,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及接受能力,真正起到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音樂微課教學在其設計、開發與應用等方面還面臨很多問題,但只要教師能夠初步掌握基本的ppt錄屏制作微課的方式,遵循當前的教學目標,就能更好地將微課應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陳建.微課、翻轉課堂及其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新要求[J].課程教學研究,2014,(12).

[2]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第2篇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微課,即微型課程,其理念可追溯到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課程,要求將概念、講解、舉例濃縮在60秒鐘的時間內,以便于普及有機化學常識。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TerenceP.Kee教授讓學生進行一分鐘演講,以促進學生掌握核心概念,應對快速增長的學科知識與交叉學科的融合[2]。“微課”這一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DavidPenrose明確提出的,他認為提煉教學中的核心概念為微型的知識脈沖,提供學習者知識發現與自主學習的網絡平臺,可取得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相同的效果,有效節約學習時間[3]。隨著網絡視頻技術和移動互聯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發展,微型化、移動化和碎片化學習已成為可能,利用零散的時間隨時隨地學習微小知識點的微課教學理念得以實現。與常規課程相比,微課的教學時間短、容量小,講授的內容少,要求主題突出、問題聚集,有很強的教學針對性。它以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是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學習環節的學習資源,也是一種情景化、可視化、數字化的資源包[4],其本質是在微型資源的基礎上附加了教學服務的小型化課程,是內容、服務與互動的載體。具有微型化、智能化、可重復使用、持續進化等特點[5]。

二、微課的教學設計

微課開發實踐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環節是微課的教學設計[6],它要求教師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完整、清晰、生動地講解教學內容,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和技術,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促使其可持續地主動學習[7]。微課教學設計是優質微課資源的起點,它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認知負荷理論認為人類學習的主要障礙是工作記憶容量的有限性;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腦的進一步加工,只有被注意到的瞬時記憶才能被加工成為短時記憶[2]。通過微課的教學設計,吸引并保持學習者的注意力,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可以從學習者的先驗知識、學習材料的復雜性、學習材料的組織及呈現方式三個方面入手,增加學習者關聯性認知負荷,優化其認知總負荷,使之不超過學習者的承受范圍。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把握微課短小精悍的特征,突出其小、實、新的特點。在開發微課之前,首先要進行需求分析,即分析學習者特征,以明確微課學習者的認知特點和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確定該微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實用性,選題要準確,以吸引和保持學習者的學習注意力,教學任務要明確、具體。確定了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后,接著進行微課的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設計即拆分知識點、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通過對知識點的分割,確保微課能夠問題聚焦、主題突出。教學過程的設計從教學的組織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以及教學策略的應用方法三個方面入手[7],以期微課的教學過程新穎有趣、吸引和保持學習者的注意力,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微課的教學內容設計時要確保微課教學內容少而精,主題突出、有針對性,所以,要根據教學目標與任務進行知識點的切分,確保微課的教學容量小,能夠在保障學習效果的前提下用很短的時間講解清楚[5]。對于那些內容復雜、自成體系且不宜分割論述的內容,以及針對性不強、主題不明顯、對學習者沒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或活動,沒有必要作為微課進行開發[2],以免造成資源的浪費。微課教學過程要保證教學完整清晰、形象生動。一般來說,微課教學過程包括教學導入、內容講解和教學總結三個部分。為使教學導入新穎、快速,可以使用有趣的案例、熟悉的事件、現象,也可以設置疑問、懸念,創設學習情境,喚醒先驗知識。內容講解時要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圍繞主題、突出重難點。在講解新知識時要考慮教學內容的組織及展示方式,力求隱性知識顯性化、抽象知識可視化、操作技能動態化[8],讓學習者在恰當的情境、情緒和節奏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教學總結要簡明扼要,能啟發學習者進一步思考和研究。為使微課散而不亂,便于教學平臺的組織管理,在進行微課教學設計時還需要準確描述其教學信息,使學習者能快速獲得所需微課,并為聚合成更大的課程提供依據[5]。此外,由于微課程還具有在線輔導功能,除了教學內容外,還需要教學支持服務,包括學習輔助工具、由易到難的指導性練習/測驗以及反饋、支架與路徑、指導與討論協作[3]。

三、微課視頻的設計

微課視頻是微課核心資源中的重中之重[6],是微課的主要載體,其制作的精良程度直接影響微課的傳播效果和應用效益。微課視頻設計的目的是盡可能地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視聽體驗,吸引和保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進行微課視頻設計時,首先要注意所選用媒體在呈現教學內容時的適用性和統一性,使抽象知識可視化、操作技能動態化[8],生動形象,激發和吸引學習者學習。第二,要盡量使學習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要學習的內容上,不要形成干擾信息,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在呈現微課內容時,不宜過度可視化、動態化和趣味化[4];一切呈現方式要服務于教學內容,盡量不要有那些形式大于內容、花哨而無意義的裝飾;教師出鏡需謹慎,一般情況下,微課視頻中出鏡的教師最好能夠形象良好、發音準確、聲音悅耳、口齒伶俐、身體健捷。在微課視頻設計中,還需要重視一些技術性問題。首先,文字要精簡,突出重點即可,必要時加入相關圖片幫助學習者理解。其次,教師講解的聲音要清晰、發音準確、親切自然,保持語速適中,多使用口頭語言、深入淺出,切忌一字不漏照著課件念、照本宣科。第三,背景音樂要與主題相配,不可喧賓奪主、超過教師講解的聲音;視頻背景盡量簡單化,起到烘托主題、美化畫面的作用,不能對主題造成干擾。第四,同一頁面的字體和顏色要控制在三種以內,保持整體風格一致。最后,為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需要有清晰的導航、使用說明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并及時反饋和評價[8]。

四、微課的應用方式

微課是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景觀[9],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它可作為網絡自主學習資源、也可作為課后輔助學習資源;可用于在線教學、遠程教學,也可幫助改善課堂教學;能夠極大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于普通網絡學習者,微課是其利用課外、工作之余的時間碎片進行自主學習、遠程學習的一種網絡資源和學習手段,豐富的微課資源有助于實現按需定制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自主學習,為終身教育、開放教育服務。對于在校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微課便于他們在課外進行自定步調的個性化學習和混合學習,彌補課堂教學難以兼顧不同學生接受程度差異所帶來的缺陷,滿足學生差異化自主學習的需要。主要用于學生課后復習、轉化學習困難的學生、缺課學生補課和異地學習、假期學生自學,以及家長輔導孩子學習[10]。微課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促進的作用,能有效促進教師課內外教學及教研能力的提高。微課可方便地用于教師說課、評課、突破重難點、課后拓展等教學實踐活動,利于培養、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及教學研究能力。微課還是教師相互交流、借鑒、分享教學理念及教學成果、推廣優質教學資源的好途徑。微課具有內容聚焦、可重復使用的特點,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借鑒使用,使之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微課的主要用途是網絡在線學習,而不是課堂教學。在“微課熱”的背景之下,有人倡導用微課主導課堂、甚至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短淺之見。教學是一種生成性過程而非預成性的過程,事先制作好的再精美的微課也代替不了教師依據學生的現時反饋所進行的面對面的現場講授和點撥指導。并且,課堂教學是一個在封閉的空間和規定的時間內開展的有明確目的的教學活動,千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課堂講授模式是一種最經濟、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任何一種已知的教學模式都難以替代教師面對面的現場課堂講授的作用。[11]微課的未來在網上,而非課堂上。網絡學習與課堂學習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轉化,我們反對非此即彼的激進改革。一些極端的做法,如翻轉課堂模式,只是在特定條件下適合特定內容的一種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應該盲目跟風、盲目推廣。

作為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和網絡學習手段,微課深受數字化時代學習者的青睞。要開發制作出優質微課,教師需具備較高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藝術水平,做好教學設計和視頻設計,把握微課短小精悍的特征,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促使其可持續地主動學習。微課主要用于在線教學,有利于改善課堂教學。隨著優質微課數量的增加和網絡平臺應用功能的完善,在移動學習、自主學習、遠程學習、混合學習等領域微課必將得到飛速的發展。

作者:袁俊 單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1,(10):61-65.

[2]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6):24-32.

[3]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鄭小軍,張霞.微課的六點質疑及回應[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5]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1):100-109.

[6]胡鐵生,周曉清.高校微課建設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5-13.

[7]劉小晶,張劍平,杜衛鋒.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教學設計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1):82-89,97.

[8]王雪.高校微課視頻設計與應用的實驗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9-226.

[9]楊滿福,桑新民.對MOOCs浪潮中微課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屆高校微課大賽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23):1-5.

第3篇

關鍵詞:高等數學;微課選題;微課設計;素材制作;微課合成;試點改進

隨著教學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開展,給高校數學教學改革提出了挑戰,也為高校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等教學研究提供了機遇。本研究就微課教學及微課資源庫建設,探討提升信息環境下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數字資源制作能力以及靈活運用網絡教學方式開展課程教學的方式。微課創始人胡鐵生老師指出:微課是微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教師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精心設計和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微型在線視頻網絡課程[1]。焦建利教授高度概括了微課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即視頻長度短,主題小,設計、制作、講解精良,學習效果震撼、令人難忘[2]。按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呈現形式等均可劃分微課類型[3],微課風格不拘一格,形式多樣,極富生命力。針對高等數學課程內容和高職高專學生的自身需求,制作能激發學生興趣、形象直觀的微課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微課選題

全國高校(高職高專)微課教學比賽評審規則中關于選題價值中提到:選取教學環節中某一知識點、技能點、專題、實訓活動作為選題。選題盡量“小而精”[4],鼓勵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作品。精挑細選有價值的內容,通常是重要的知識點、技能點或情感點,選取學科核心課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熱點,此種選題才有精耕細作的價值。對于團隊合作項目,還應結合團隊教師的個人優勢,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應選擇對教學有利的內容作為選題。遵循選題時應選擇能夠由淺入深進行完整精彩表現的主題,高等數學微課選題主要涉及如下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5]。

(一)數學概念

高等數學中的核心概念有函數、極限、連續、導數、微分、積分等,這些數學概念在形成的同時也形成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例如函數思想、極限思想、微分思想、定積分思想、微元法思想等。一個數學概念思想方法可以制作一個微課,通過實例分析數形結合方法,使學生領悟概念的幾何意義,并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定理公式法則

高等數學中的定理公式法則眾多,其嚴密的推理論證過程是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點,而高職院校限于課時安排基本要求只說明不證明。為了盡量克服知其源不知其所以源,可以把必要的直觀圖、條件結論、簡化證明、易錯點、易混淆點錄制成微課視頻,讓學生預習觀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實際應用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答疑解惑,推動翻轉課堂的實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典型題

教師在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答疑習題過程中,不應采用題海疲勞戰。教師精選有代表性的典型題制作成微課,學生可反復利用視頻素材揣摩解題過程,理解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避免課上難過、課下放過。教師歸納整理解題的方法,制作知識點小結式微課,如計算函數極限方法小結、計算導數與微分方法小結、計算不定積分與定積分方法小結,使學生解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運算求解能力。

(四)應用

教師將章節知識體系通過微課小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用于知識回顧、章節復習、思維拓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之間的本質與聯系,并能用所學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本專業問題,提高數學應用意識。

二、微課設計

微課的整體設計包括:微課選題、教學設計、素材制作、微課合成[6],而本文微課設計是指教學設計,設計微課的教學內容與組織編排。教學設計反映的是微課制作的緣由(為什么)、意圖(是什么)、策略(怎么辦),主要包括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方法選取和教學內容編排等方面[4-5]。

(一)教學背景分析

教學背景分析包括選題分析和學情分析,即備教材、備學生。教師要分析微課選題在課程中所處的地位、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和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找出重難點和關鍵,建立課程知識體系。微課的使用對象是學生,所以微課設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潛心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自學能力、理解能力、計算能力、動手能力,以設計出科學而實用的微課。結合以往學生經驗和現任學生的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動機、課程認識、學習策略等個性特點,換位思考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定位

微課設計的教學目標要求定位明確,宜少而精,能有效解決課程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一是知識目標定位為基礎、簡單易學。比如通過案例分析(圓)教學,數形結合(圖像)方法,承前(割線)啟后(切線),由淺(斜率)入深(變化率),來提升學生學習知識(導數)的品質。二是能力目標定位為基本、輕松易做。通過圖形動態演示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導數)的形成過程,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實踐、計算、推理、抽象等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三是情感目標定位為樸素、通俗易懂。為學生設置跳一跳就夠得著的小目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同時體會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思維意識。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選取

首先,要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微課展現的是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解決教與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其教學思路可概括為四個環節:開端發現問題、發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結局推廣應用。各環節的知識內容及邏輯層次能區分難易度,使其可操作、易測量、有梯度。其次,能根據教學需求選取靈活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應深入淺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注重學生積極參與、全面發展。微課選題來源于教學環節中的知識節點、專題研討、實驗活動,具有知識性、重要性、實用性原則。教學方法適合用直觀演示、問題驅動、任務驅動、引導發現、啟發探究、協作互動等,創設再發現的學習情景,重構再融合的知識體系。最后,能根據教學需求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合理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正確使用各種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擺脫傳統教學教材的局限,選用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投影儀等教學電子設備,微課視頻上傳、存儲、下載資源的共享平臺可選用云課堂小程序或微信、QQ互動社交平臺,實施現代信息化網絡教學活動,提高線上線下課堂教學效率。

(四)教學內容與組織設計

微課的短小精悍及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在設計時考慮學生投入的精力與產出的效益,篩選好看、好記、好用的材料為知識技能情感點的載體,制作出有營養、好吸收的“自助餐”。教學方案設計圍繞一個主題(麥克勞林公式),突出重難點(公式意義),注重有的放矢(以指數函數為例),教學目標明確(越逼越近),教學思路清晰(確定系數與估計誤差),方法直截了當(任務驅動),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圖像比較),深入淺出(多項式次數n從0開始增加),能理論聯系實際(近似計算)。教學組織與編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看問題的思路來組織教學,考慮各環節的主次及過渡的連貫性、邏輯性。需根據教學目標及設計意圖,設計微課解說詞,表達應清晰無歧義。語音語速設計要求發音標準,語速均勻,情感到位,視頻中可使用輕音樂或不要音樂,以不干擾解說為原則。微課時長=解說詞字數/語速,原則上控制在15分鐘之內。課件文案設計應突出重點,注意留白,從學生的角度看畫面應清晰、干凈、美觀。統籌編寫教學方案設計word文檔、鏡頭畫面腳本、微課解說詞等相關文本并保存,教學方案是微課制作質量的前提保障,有利于微課教學團隊的溝通和協調。微課設計書面材料應全面規范,后期結合微課制作、教學總結與課后反饋,還需進行優化完善,這也是建設微課資源庫的直接材料。

三、素材制作

數學教師微課制作有五種常用方法:一是手機錄像,紙上書寫作圖,可用于解答類講解式微課;二是電腦錄屏,可用于教授知識點小結類PPT微課,使用較廣,若配備手寫板效果更佳;三是專業攝像,多設備多人協作,可用于活動類專題研討情景微課;四是動畫創作,可用于實驗類數學概念導入微課;五是錄屏攝像動畫混合,這種方式投入大、效果好,可用于探究類數學中重難點問題解析,打造精品課。制作素材是微課視頻合成所需的各種文件,也可借鑒網絡資源,包括圖片、文字、課件、動畫、音頻、視頻等。可利用網絡資源(Pickfree)搜集圖文音視素材;使用作圖軟件desmos、geogebra、matlab繪制圖形;講解相關原理設計動畫軟件flash、videoscribe;制作課件可用辦公軟件office、Focusky;自行錄制解說詞或使用配音效果;課件自帶或用EV軟件錄音錄屏,各種素材質量需嚴格把關,為后期微課視頻的合成編輯提供支撐材料。

四、微課合成

解題類、答疑類的微課若邊解邊說,音畫同步,視頻后期制作的步驟則較少,可適當添加字幕或音效提示。總體來說,微課多采取先音后畫五步錄制法:撰寫解說詞、制作課件PPT、錄解說詞音頻、聽音頻同步錄課件演示視頻、音畫合成與后期,故微課合成需要用到視頻編輯軟件剪映、Premiere等進行加工。將解說詞、錄音、配音、背景音等音頻素材,課件、圖片、字幕、動畫等視頻素材導入軌道,調整好次序位置,規劃好時間節點,檢查視頻圖像清晰度及穩定性,使構圖合理、聲音清楚、音畫同步、銜接自然流暢。然后添加片頭、片尾,剪輯合成MP4視頻文件,還可使用格式工廠進行格式轉換,使其符合上傳大小格式要求。

五、試點改進

在實踐教學中,形式主義或一知半解時有發生,教師需正確認識微課教學是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喧賓奪主則過猶不及。教師應加強課堂板書講授的作用,盡量通過課堂教學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對于具體重難點再安排微課,讓學生利用微課和網絡互動及時解決學習問題。根據實際需要定期組織教師、學生開展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聽課評課研討活動,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力求建設精品微課。師生應努力協作學習,形成一定的微課教學團隊,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能力,創造良好的教學相長氛圍,實干出真知的治學理念才能吸引學生想學、樂學。

六、結語

教學信息化的發展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緊隨時代趨勢,努力探索掌握微課設計和制作的技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課程教研支持、教學設計賽事為教師提供了項目研究和交流學習的平臺,教師肩負著打造優質范例課和精品素材庫的使命,其課程建設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胡鐵生.還原中小學微課本質[N].中國教育報,2014-11-05(006).

[2]焦建利.微課與翻轉課堂中學習活動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24):4-6.

[3]楊雯靖.基于微課的高等數學教學模式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10):118-119.

[4]全國高校微課教學平臺.2015年全國高校(高職高專)微課教學比賽評審規則[EB/OL].

[5]李寶鑫.微課在高等數學教學中的設計[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8(10):129-130.

第4篇

關鍵詞:中醫藥;專業基礎課;微課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4-0041-03

“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例[1]。與傳統的教科書、PPT、Word、PDF等靜態電子教材相比,微課的視頻是動態的,不僅僅有文字、圖片等靜態內容,還可以包括教師的解說聲音、眼神和肢體語言,黑板或者白板板書過程,實驗演示或者虛擬實驗等多媒體內容。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微課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被認為對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育方式變革、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結合中醫藥大學的辦學定位與課程特色,以廣東省“青年教師信息化新課堂”試驗課程“藥用物理學”課程為例,探索微課在中醫藥專業基礎課程的設計流程與應用模式,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參考。

一、微課的起源與研究現狀

(一)微課的起源

微課的起源,是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在教育資源開放共享的背景下,學習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點。作為信息技術與科學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課的出現得到高度認可和廣泛關注。

在我國,微課最初是從中小學得到推廣和應用的[2]。大多觀點認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啟動的首屆中小學新課程優秀微課征集評審開啟了微課在我國應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國首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展演會”上,教育部領導決定在高校開展微課應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正式啟動,微課開始走進高校,逐漸引起眾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實踐。

(二)微課的研究現狀

1.國外研究現狀。“微課”(Microlecture)一詞緣起于國外的“微課程”。2008年秋,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最先提出“微課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長達近一個小時的課程壓縮到60秒鐘以內的五步建議,這對后續研究者制作“微課”視頻起了極大的引導作用。為此,戴維?彭羅斯也被戲稱為“一分鐘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國外掀起微課研究與應用的浪潮,并取得顯著成效,如:美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微視頻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學方式,贏得全球眾多學習者的青睞;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將課程與視頻、字幕、交互式問答系統融合為一體,形成與全球用戶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國牛津大學陸續推出時間短小的系列微課,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在此背景下,“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應用與推廣,在線學習、移動學習與泛在學習方式需求的不斷增加,為微課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應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課程在國外越來越受到重視,且大多用于翻轉課堂教學及非正式培訓學習,不僅為廣大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廣大教師開發微視頻資源提供極大的借鑒意義,而且對我國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起到極大的啟示作用。

2.國內研究現狀。在國內,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網絡中心胡鐵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課”一詞,此后,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國內學者圍繞“什么是微課”、“怎么建設微課”、“如何應用微課”三個基本問題展開了研究。

關于什么是微課的研究。主要介紹微課的背景、含義、特征、意義及影響等。例如:胡鐵生(2011)論述了“微課”的概念、組成、特點及分類,總結了區域“微課”資源庫開發步驟及途徑;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課興起的根源,認為“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也構成了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實踐還是教師的專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黎加厚教授(2013)從教學系統要素的獨特視角論述微課的發展,提出微課程教學設計的17條建議等。

P于怎么建設微課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課建設、應用及前景等問題。例如:胡鐵生(2013)對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中的典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回答;吳秉健(2013)對國外微課視頻資源進行了綜述,將微課視頻的開發和應用的目標、內容、技術特點和相關的案例效果等進行了橫向的比較,闡述了國外微課視頻資源開發和應用的策略對國內開發和應用帶來的啟示;梁樂明(2013)等對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微課程資源的設計進行比較,建構起能有效促進學習的微課程設計模式;潘麗琴(2013)闡述了音樂“微課視頻”的實踐價值、具體制作流程及創新之處等。

關于如何應用微課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課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問題。比如:卓寬(2013)研究了微課在行政管理教學中的應用問題;張靈芝(2014)研究了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問題;譚暉(2013)提出利用微課提高科技人才外語培訓的效率;邵華(2013)從具體專業課程建設的角度出發,就構建完整的微課教學環境和微課課堂教學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課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課在高職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3]。

綜上所述,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資源,在國內的研究逐漸升溫并初見成效,但研究還相對缺乏,表現在文獻數量少,研究范圍窄,實證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關于微課設計、應用與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更為少見,微課與具體應用情景(如不同學科、不同群體等)整合的應用模式亟待進行系統研究。

二、微課在中醫藥專業基礎課中應用的依據

(一)理論依據:微型學習理論與情境認知理論

微型學習理論認為,若信息被拆分成為更小的學習單元,或學習以小步子進行,那么人們的學習就會更好、更有效、更簡便、更加充滿樂趣[4]。微型學習理論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學習情境、資源、活動的創設,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和意義建構。微課的出現契合了微型學習理論“微、小、輕、快”的意蘊,必然以微型學習理論做指導。依據該理論,結合中醫藥專業基礎課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們將課程的宏內容進行細化分解,設計微課程教學活動,與現實教學情境整合來呈現課程教學內容。

情景認知理論認為[5],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是一種人類協調一致的系列行為。實踐不能獨立于學習,意義也不能與實踐和情境相分離,而是在實踐和情境脈絡中加以協商的。依據情境認知理論,微課的設計與應用離不開情境的布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要與具體實踐應用相連通,把知識獲得與學習者的發展、身份建構等統合在一起。

(二)現實依據:教學改革的迫切形勢

中醫藥專業基礎課在中醫藥大學處于輔助地位,由于課程內容多、課時少、任務量大,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采用“一鍋煮”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難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以“藥用物理學”課程為例,該課程是中藥學院制藥工程、藥物制劑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主要介紹物理學的經典理論及其應用。課程開設十多年來,學生普遍反映較難,主要體現在:一是因為許多物理概念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二是課程對數學功底要求高,遇到復雜計算學生較為吃力;三是因為知識點間的銜接很緊密,學生一個環節沒弄懂,后續內容學起來就犯難。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采取的辦法有:將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復雜計算時,采用傳統板書的形式,便于學生理解。但經過教改實驗,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此情況下,我們嘗試利用微課開展課堂教學改革。

三、微課在中醫藥專業基礎課中的應用策略

本文以廣東省“青年教師信息化新課堂”試驗課程“藥用物理學”課程為例進行探討。課程教學團隊先制定微課整體建設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設計開發微視頻課程資源。微課建設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維導圖,從而避免學習者在碎片化知識學習中迷失方向。下面重點探討微課的設計流程和應用模式。

(一)設計流程:嚴守“五個”步驟

根據微型學習理論和情境認知理論,微課的設計開發應注重與現實教學情境的整合,圍繞“解決什么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開發”、“使用效果怎樣”等問題展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前期分析、方案設計、素材準備、開發制作、測試評價五個階段,如圖1所示。

以“藥用物理學”流體動力學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應用”為例,微課的設計流程見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應用”微課設計示例

(二)教學模式:“三備―四步―一復習”

微課應用模式的構建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展開。課前,學生登錄課程學習平臺,觀看微視頻和數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識點的學習,并進行課前測試練習[7],將自主學習時碰到的疑難問題進行登記。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測試練習和筆記疑難情況,對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反饋進行設計。課中,教師結合互動平臺的問題反饋調整教學內容,通過微視頻引入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課堂知識講解、課堂知識應用和課堂小結。課后,學生通^觀看教學視頻來復習回顧學習內容,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三備―四步―一復習”的微課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三備―四步―一復習”微課教學應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應用”課堂實錄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應用”為例開展微課教學實踐,教學實錄如下。

1.課前。首先,學生登錄課程學習平臺,在“學生自學”欄目中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的微視頻和電子材料;然后開展課前摸底自測練習;最后學生將遇到的難點問題在課程平臺的“筆記疑難”中記錄下來。

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分析數字材料、測試練習和筆記疑難,在此基礎上開展備課。備課的重點是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反饋,這是教師備課的基本依據。

2.課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視頻,引入課程內容;其次,開展伯努利公式推導。通過理想流體和穩定流體的概念,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導出方程公式,同時講解公式的意義及適用條件;再次,講解方程的應用。通過一個應用實例,給出水流的速度、壓強、管的內徑、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內徑等參數,求該截面處的流速和壓強。同時結合中醫藥專業特點,演示文丘里流量計原理。最后,進行課堂小結。

3.課后。學生登錄課程平臺復習課程內容,教師對課前與課中安排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內容進行反思,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發展和微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廣東省“青年教師信息化新課堂”試驗課程“藥用物理學”,對中醫藥專業基礎課程的微課設計、開發與應用模式進行了細粒度研究,有利于豐富和發展微課設計與應用理論,對微課在中醫藥大學中的推廣,對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對促進中醫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后期筆者還將從教學環境籌建情況、教學互動情況、教學效果、教學總結及交流研討等四個方面,對微課應用效果進行評估,更加注重資源構建和教學的互動,形成有別于傳統教學評價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也是后期的重點研究工作[8]。

參考文獻:

[1]謝偉.微課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中的適用[J].學理論,

2015,(12).

[2]張靈芝.微課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職

業技術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職會計專業出納實務課程微課教學應用研究

[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2).

[4]許愛軍.高職數字教學資源開放與共享的動因分析及模

式構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

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6]陳昭喜.信息技術與中醫藥類專業基礎課整合研究――

以《藥用物理學》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

學版,2012,(4).

[7]劉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三類“微課程”的對比分

析[J].教育信息技術,2015,(8).

第5篇

關鍵詞:信息化 微課教學 毛衫專業

隨著時展,信息技術在各級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泛在學習(U-Learining)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應用。在泛在學習里,移動學習(M- Learining)已經備受關注,于2000年左右,移動遠程教育的相關研究和探討就已見諸各大媒體。2001年,教育部高教司了“移動教育”的立項通知,這表明政府已經從宏觀方面重視移動教育,并已開始積極探索和嘗試。在這樣一個多元化信息化的學習時代,“即時學習(just-in-time learming)”和“發現學習(found learning)”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泛在學習中有益必要的內容。美國AMERICAN INTEREST 雜志發表文章說“未來50年內,美國現今四千多所大學里將有一半會消失”。微課教學正是信息化時代下的產物,各級院校關于微課的建設已經勢在必行,符合現今時展的需求,毛衫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如果能充分發揮微課在其教學中的應用,毛衫專業的發展肯定能夠如魚得水,更上一層樓。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征

1微課的概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課的解釋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教師以適當分量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授課學習的形式”,一般指學校中的一門教學科目,比如數學課、英語課等。微課的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一名叫做戴維.彭羅斯的教授于2008年提出的,他是新墨西哥一所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人們也稱他為一分鐘教授,他把微課形象的稱為“知識脈沖”,是運用建構主義原理化成的,以網絡在線學習或移動終端學習為目的的教學內容和形式[1]。微課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微小的一節課,現代一般認為是數字微課,即“以數字視頻為展示載體,對教學中某一個知識點進行簡短但完整的介紹和演示,教師們要充分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在5至10分鐘左右的時間內制作完成教學視頻內容,此種視頻可以與網絡更好的結合,加上現代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實現教學的移動化、隨時化及互動性,為信息化時代下的學生提供一種自由全新的學習體驗,是傳統教學的一種補充”。

2微課的國內外現狀

在國外,微課教學開展的比較早,其中以可汗學院與TEDED為最具代表性[2]。可汗學院是一家非營利性教育組織,目標是在全球提供一種免費的高品質網絡學習服務。現在,可汗學院的微視頻教學涉及歷史、物理、數學、化學生物、金融、天文地理等多種科目,其成功之處和最大的特點在于將微型視頻與新型的組織管理模式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易于網絡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TEDED是TED在YOUTUBE上的一個新頻道,是在教育領域的一個嘗試。TEDED頻道上的微視頻基本都短于18分鐘,有大約六億多人次的觀看記錄,它將視頻與課程、字幕及交互式問答等系統融合在一起,這個平臺不是一個完整的大學課程教學,而是允許全球各地的老師們可以自由編輯相關視頻,這樣能夠激發人們真正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作為網絡在線課程及移動學習發展的新形式和一種未來教學資源充分利用的新趨勢,微課在國外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并實施起來,開展的效果和形勢非常好。

在國內,自從2001年以來,以“佛山市中小學微課優秀作品展播”為開始,至2012年9月由國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舉辦的“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為鍥機,微課在中小學領域已經廣泛開展,在高等教育系統也開始探索和實踐,如華南師大與鳳凰衛視合辦的“鳳凰微課”、微課網等,其中高職院校也開始關注并重視微課教學,比如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為了支持微課教學的實踐與發展,共建立了七個專門用于制作微課的實訓場所。2013年11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還舉辦開展了職業院校微課教學設計與制作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各高校紛紛派出骨干力量參與學習研修,體現了高校對微課教學的重視。

3微課的特征

3.1 時間短

微課視頻一般都是5-10分鐘的時間,這是人類集中注意力的有效時間,有利于更好的學習和理解記憶。因為時間短,人們也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為碎片化、全天候學習提供了基礎。

3.2內容少

微課的主題很明確,一般就是講授一個知識點,教學的內容少并且重點非常清晰,易于學習和接受,這個重點一般也是難點所在,微視頻可以反復觀看,學生易于掌握知識難點,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和興趣。

3.3容量小

微視頻占用資源容量一般只有幾十兆,容易存儲攜帶,視頻格式也是常見的流媒體格式,方便在各種終端設備上播放,這為移動學習奠定了基礎。

3.4易交流

微課以視頻的形式在網絡上傳播,方便專業教師們互相交流學習,可以取長補短,改進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及提升教學效果,大家互通有無,大大提高彼此之間知識的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

3.5傳播廣

微課作為可以置于互聯網和各種移動終端的教學課件,通過各種媒介,促進傳統課堂教學與網絡相結合,可以將更多的知識更快更廣泛的傳播出去,拓寬知識覆蓋面,不僅使在校學生可以享受知識的學習,也可以使更多社會人能夠從中普及知識,因此受益。

二、毛衫專業教學的特點

毛衫專業是服裝專業的一個分支,大部分院校都是在服裝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一個毛衫方向,現今開設毛衫方向的學校不多,時間也不長,毛衫專業仍處在起步階段,其教學有以下的特點。

1學生生源有局限,基礎普遍薄弱

在毛衫產業發展迅猛的幾個地區如東莞大朗及嘉興濮院等地區人才荒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當地學校也嘗試開設毛衫專業,如原大朗職業中學(現與虎門威遠職業中學合并成立東莞紡織服裝學校)于2006年開設毛織設計與管理專業,招生生源主要來自東莞大朗本地,生源有一定局限性,加上學生基本都是在沒能考取普高的情況下才選擇的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基礎普遍薄弱,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較差。

2師資隊伍較弱,教學經驗不足

毛衫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教師隊伍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來自原服裝專業的教師,以前主要研究機織面料的設計生產和制作,基本不懂毛衫,后面由學校委派到毛衫企業或者毛衫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學習,培訓時間一般較短且不系統,在對毛衫知識了解不夠全面的情況下就開始進行教學,加上企業生產經驗的缺乏,教師的專業能力很難跟上日新月異的毛衫產業發展的腳步;

3.教材內容陳舊,脫離生產實際

毛衫方面的教材比較少,且大多為早期撰稿出版,內容相對陳舊,且脫離于生產實踐,與毛衫產業的快速發展不能同步,滯后情況明顯,不適宜于現代毛衫的教學,教材也因此大多成為參考或者擺設,有很多學校自己組織撰寫校本用教材,但由于各種資源的不足,校本用教材也參差不齊,能推廣并正式出版的為數甚少。

4.理論脫離實踐,實踐教學有待加強

毛衫專業與服裝專業一樣,非常重視理論聯系實踐,強調動手實踐操作,由于各學校設施設備的不足,大多未建立完善的校內實訓基地,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不能同步,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加上毛衫產業發展快,設備更新換代快,學校的設備也很難及時與企業接軌,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差,畢業后不能很快適應企業的需要,實踐教學有待加強。

5.注重生產工藝學習,不夠重視設計教學

現今各學校培養的多數是毛衫企業生產管理技術人員[3],注重毛衫生產工藝方面的學習,不重視毛衫款式設計方面的教學。企業不但缺少大量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更缺少優秀的設計人才,特別是在毛衫產業轉型升級之時,企業開始注重自有品牌的建設與開發,對設計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這也要求學校特別是高等院校應該多培養一些優秀的毛衫設計人才,多設置一些設計方面的課程,重視設計教學的開展。

三、微課在毛衫專業教學中的設計應用

根據毛衫專業的教學特點與現狀,把毛衫專業的一些重要知識點,包括一些重點難點拍攝成一個個小視頻,進而制作成一個個短小精悍的微課,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使課堂教學更生動和豐富多彩,提高教學效率,也可以將微課傳播于網絡上方便學生下載于平板電腦或手機上等各種移動終端上,這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提高學習興趣,當然教師們也可以相互下載觀摩學習,互通有無,互相提高彼此之間知識的更新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微課在毛衫專業教學的設計應用可以分為以下七個步驟來完成。

1.繪制微課地圖

微課地圖是指把某一學科或課程中若干個微課,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形成的學習路徑圖。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每一門課程都有相應的教學任務、教學大綱及教學計劃,每一節課都有教學重點難點,在對一門課程進行微課制作前,必須要統籌學科知識,對課程的每個章節及教學環節進行梳理,分析哪些環節需要制作完成微課,然后列出一種制作微課的計劃表。根據人類的記憶模式,選擇右腦記憶可以極大的增加記憶量和記憶效果,所以將制作微課的計劃表用地圖方式進行繪制,更有利于梳理記憶和實施。

2.選擇知識點

一門課程的知識點非常多,但不是每個知識點都需要做成微課視頻,有些知識點用形象的語言就可以解釋清楚就沒必要做成微課,所以知識點的篩選很重要。教師們應根據課程的特點篩選出重點難點,特別是那些用語言難以表達,比如“量體的方法”這個知識點要求老師一定要親自演示,然后學生練習,因為這個知識點有很多細節需要反復觀看才能更好的掌握,以后也會經常用到此內容,像這些知識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就有必要制作微課視頻,學生可以在需要用的時候隨時復習觀看,使學生更輕松容易掌握和理解此知識點,增強學習的信心。

3 .選擇微課模式

微課制作有PPT式、講解式及情景劇式三種模式,PPT式微課指的是用傳統的PPT軟件以圖片、文字、音樂、動畫等形式制作完成教學課件,然后直接轉化成視頻,這種微課比較簡單易制作。講解式微課指的是教師按照課程需要,以模塊化進行實際教學授課拍攝,然后經過后期編輯轉換成視頻,這種微課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拍攝,容易操作。

課程根據教學模式不同可分為理論知識類課程、技能技巧類課程及觀念態度類課程。理論知識類課程內容主要以傳統理論知識為主,教學內容以書本知識為主,此類課程的典型教學方法有舉例子、講故事、編順口溜等寓教于樂法,課程教學的關鍵點是講解、舉例及比例,此類課程適合用講解式微課。

毛衫專業課程大多屬于技能技巧類課程,用情景劇式微課制作比較合適。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還會有更多更好的制作模式可供選擇,在微課制作的模式上仍然有提高和改進的空間。

4.進行教學策劃

現代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演示法教學,毛衫專業課程大多以實踐操作為主,所以微課設計時盡量以教師現場操作制作為主,強調技能操作,現場演示及實物展示,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的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比如“領子的制作”,視頻拍攝就要策劃在實訓室里進行,先完成立領、坦領、方領、企領及翻駁領等各種領子的結構制圖,然后將制作完成的實物放在人臺上依次展示,學生在觀看后能一目了然,形象直觀的了解各種領的制作方法及差別,進而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通過短短的5分鐘微課視頻就能基本學會“領子的制作”。

5.拍攝前準備

在微課拍攝制作之前要作好充分準備,如教學策劃方案、腳本編寫、工具的準備、實物的制作、燈光等等。如“領子的制作”就要提前準備好教案書本,拍攝的腳本,各種制圖的工具,已經制作完成的領子實物,各種人臺,合適的燈光等等。

6拍攝視頻

拍攝是將教學內容和過程用攝相機進行拍攝錄制,設備包括攝像機、場地、燈光等[4]。攝像師及設備應該都是專業的,攝像師對教學拍攝要有經驗,能夠掌握攝像機的位置、燈光音響的配合,在攝像時應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寫,盡量多使用固定機位鏡頭,以保證成影的穩定性。如果有教師的畫面,則要求教師注重儀容儀表、端莊大方、教態自然、衣著得體。

7.后期制作

視頻拍攝完成后還需進行后期剪輯制作,包括聲音錄制配合、畫面修剪調整、字幕制作、片頭片尾設計制作,以上這些都需要專業的人士參與配合,所以好的微課制作是需要一個團隊來合作完成的。

微課后期剪輯完成后還需要將這些毛衫微課上傳到相應網站,以期這些資源可以共享,不僅校內毛衫專業學生可以用來提高教學效果,社會毛衫從業人員也可以從中獲益。

四、結束語

在信息化時代下,隨著毛衫產業的不斷發展,思考毛衫專業教學的特點,微課不僅是對傳統課程教學的有效補充,各類人才培養方式的完善[5],還可能是未來教育的教學方向。各類院校必須要重視這種新型的教學力量,在政策和資源上給予充分的保障,引導教師們跟上信息化時代的腳步,認識了解和參與微課的實踐制作,加速毛衫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的充分融合,提高毛衫專業辦學質量,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毛衫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2011,(4):12-17.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3]羅曉菊,彭顥善.基于產業背景下高職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現狀與對策[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3,10(5):81-83.

第6篇

一、微課的定義和特點

首先,我們應該對微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研究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微課是以課堂教學視頻為核心,由教學設計、課堂練習、教學素材、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共同構成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工具,其在本質上是一則教學短視頻。這些特征揭示出微課出現的最終目的――服務于教學。

微課的主要特點有:微課視頻時間較短,一般只有5~10分鐘;微課視頻包含的內容較少,突出教學重點;教學資源的組成成分十分豐富,不僅包括教師的講授,還包括學生的反饋和其他教授教師的點評等,形成一個微型的教學資源環境;微課教學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一個課程只包含一個重點;課程研發者的草根性,每個教師都能成為微課的制作者,制作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課程;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微課在網絡上傳播,也可以利用手機或者微博等多個方式;教學過程的可參與性,參加者可以及時得知他人對自己的教學評價。

二、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缺乏主動性、探索精神和小組協作能力,師生缺少互動的教學現實,我們必須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英語教學能力,促進網絡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的融合。微課這一形式的教學資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必然會產生出良好的效果。

1.應用于課前預習,自主掌握學習內容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一般采用先教后練的方法。學生跟隨老師的腳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是被壓抑的。小學生因為低齡而缺乏自制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達到自主預習課前內容的效果。利用微課則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微課視頻中的卡通形象和極具個性的聲音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良好的效果。微課視頻的時長一般不超過10分鐘,能夠避免學生因為長時間的學習而產生疲勞、厭學的情緒,從而有利于學生的預習。

2.應用于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微課具有反復播放、趣味性強、反饋及時等特點,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課堂中引入微課,可以選擇教學中的某個重要知識點進行強化講解或訓練,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某個極具針對性的微課,進行自我提問和知識點重溫。在講解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回顧時也可以通過微課來回訪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課堂反思。并且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和教師交流,更好地理解教師在課堂中所講授的內容,掌握課堂上的知識。

3.應用于課后復習,鞏固學習內容

在傳統的課堂模式中,學生一旦錯過老師的課堂講解,就再也沒有機會得到與常規授課方式相同的教學機會,但是微課可以彌補傳統授課方式中的這一缺憾。微課可以反復播放的特點能夠使學生在課后重溫教師在課堂上講述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不僅如此,微課還可以照?到中等生和后進生,使他們在課后學習和鞏固知識點,追趕上學習進度。其次,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可以利用網絡上豐富多彩的微課資源進行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微課所具備的可隨時隨地播放的特點也可以節約學生的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三、微課在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微課對我們的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各個學科中紛紛推廣應用,小學英語教學也已經具備了微課應用的基礎。微課為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提供了新的生命力。與此同時,微課的使用也存在許多問題,急需我們解決。

1.微課在課堂的使用率較低

據了解,只有較少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熟練運用微課這一新式的教學資源,大多數教師只是偶爾在教學中使用微課,還有一部分教師從來都沒有使用過微課。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微課教學資源的匱乏,使教師很難在網絡上找到適合自己教學的微課資源;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任務過重,沒有閑暇的時間和精力制作微課,或是教師年齡比較大,沒有掌握制作微課所必須的技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一部分教師較少接觸網絡,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限制很難接受微課這種新鮮的教學方式。

2.微課的制作華而不實

由于大部分教師對微課沒有準確到位的理解,沒有合適的教師培訓機構對教師進行培訓,導致制作出的微課裝飾漂亮,有很多精彩的動畫和音樂,但是沒有實用、有效的內容。教師大多是將多媒體課件搬運到微課上,沒有突出課堂的重點。學生被微課中豐富多彩的畫面和動畫吸引,但是沒有接受到什么實用的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作用。

第7篇

關鍵詞 微課程;碎片化學習;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2-0136-02

Micro Course Design Patterns Shallow Exploration//ZHANG Meixia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change of the micro deal with learners’ learning mode, further study of the course design, further deepen curriculum concept, grasp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micro course, elaborate design effective curriculum model, aimed at using micro course idea to better promote to adapt to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anytime, anywhere, on demand of flood in the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micro course; fragmentation;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自2009年開始,“Weibo”一詞在中國大地悄然興起,人們的生活伴隨著微博、微信,走進了“微時代”。以合作、開放、分享的理念為指導,以通訊、移動互聯網技術、社交新媒體技術為支撐,教育的微時代――微課(微課程)也應運而生。

2 微課程的發展

微課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義是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課程(60-Second 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時間(如等公共汽車、搭乘電梯以及舞會休息間隙時刻),在非化學專業的學生以及普通民眾中普及有機化學常識。

當下風靡全球的微課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認為微型的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應的作業與討論的支持下,能夠與傳統的長時間授課取得相同的效果。

“微課程”是最近從“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中引申出來的新概念,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1]。微視頻是微課的核心教學資源內容,此外還包括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課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課中教師的教授技巧、內容呈現模式、課后總結與反思、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

3 微課程的特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就學生角度,能更好地滿足他們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的需要,真正實現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等各種學習活動;就教師而言,區域化網絡同行教研討論將大有益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技能。

1)教學視頻時間短。根據人們的認知規律(集中注意力大約在5~8分鐘),充分尊重認知特點,微課時長一般控制在10分鐘以內。

2)教學內容微小化。微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個知識點、難點、重點或一個故事片段。

3)教學視頻容量小。微課總容量在幾十兆以內,模式方便學習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的智能手機、iPad、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下載學習,也便于教師觀摩、教學反思。

4)教學主題鮮明。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2]。

5)教學環境情境化。教師要營造一種真實的、案例化的、主題鮮明的情境教學資源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4 微課程的設計

微課程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來開展實際教學的。時代呼喚微學習,片段化、專題化的微課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機會[3],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微學習。微學習是一種新型學習模式,其有效發展的載體是微課程,微課程的核心教學資源是微課件(微視頻)。

1)交互設計。交互設計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運用此產品,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效率,因此,設計者必須緊緊專注用戶對產品的期望、使用過程的心理行為。微課程的交互設計應該根據其本身的特點以及用戶對產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設計滿足用戶需求。學習者和學習指導者、學習者和學習內容之間、學習者之間這三種交互形式同樣存在于微學習的教與學的過程中。

2)主題突出的微內容。微課程內容的主要來源有兩類。

①從現有的素材如小說、故事、典故、電影轉載的日志、下載的文章等精心挑選他人的作品,設計、開發、加工成自己的興趣所在。

②從自己的教學資料中挖掘適合的材料重新提煉加工成微內容。

微課程的核心信息單元存在形式多種多樣,如一則新聞、一張圖片、一段音樂、一段視頻或者一個妙趣橫生的動畫等,但內容必須主題突出、簡單明了、前后連貫,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

3)教學過程設計。

①上課前:微課程(微視頻)時間短小、內容精悍,要求教師突出重點,深入研究,引入正題切入點要精煉、快捷,精心組織教學內容。

②上課中:微課程大約5~10分鐘,在有限的、短小的時間內講解透徹的知識點,需要教師具備教學思想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或精要講授,或巧妙啟發,或積極引導,實現教學目標。

③課堂結尾:以三兩分鐘做簡潔的總結,加深知識的理解,強調課堂結構的完整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 設計模式

根據微課程的特點,學習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學習理念,在現有的微課程概念基礎上提出微課程設計模式。

1)任何教學設計必須分析用戶學習行為的特點,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精心組織學習內容,抓住重點,抽繭剝絲,凝集成核心的微內容教學資源,并有相應的課后練習檢測、教學評價、反饋,與現實課堂相互整合。

2)微視頻不僅僅是微內容呈現給用戶學習,也要注重教學設計、教學輔助支持服務,其中包含輔助工具、討論與協作、練習與評價、反饋與超鏈接的相關學習資源[4]。同時,教師利用交流工具給予學習者同步、異步的反饋、評價,讓學習者真正體驗學習樂趣,增強學習者的成就感,實現課堂學習與移動學習的互動、聯通,形成統一的學習框架。

3)微課程的動態學習資源是建立在教師同行評判、學習者學習實踐的基礎上,由不同的點狀資源相互連接、融合,逐漸形成發散的、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動態網狀結構。這種結構不僅能提供教師教學反思,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技能,而且能夠跟蹤學生學習足跡,提供學習者分析自身的特點,制訂量身定做的、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6 幾點建議

微課程與平民技術 互聯互通的全球網絡化大時代,人們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載和知識碎片化干擾了人們的注意力,而“微課程”正是避免干擾的平民技術,它能實現微內容與大視野的結合。微課程的迅猛發展,滿足了平民日益增長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的需要。

微課程與大智慧 其內容雖然短小,但精悍、主題突出、講解簡潔、透徹,教學設計精彩紛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結。正是因為這些優勢才吸引用戶專注學習,知識超載和知識碎片化的問題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與解決。

7 結束語

隨著各種新技術、新媒體、新應用程序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學習方式也越來越智能化,微課程作為新型學習資源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微課程的生態學習環境的設計、開發、實施必將進一步深入,以期滿足學習者對于微內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實現為微學習生態系統的核心要義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13(4):10-12.

[2]肖安慶.關于微課教學的幾點思考[J].青年教師,

2013(2):42-44.

第8篇

關鍵詞 微課制作 特點 流程 微課案例

自2008年加拿大學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慕課(MOOCs)一詞開始,短短幾年迅速風靡全球,翻轉課堂和混合式學習漸漸被融入傳統課程。慕課改變了傳統課程內容固化和結構化的特點,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師主導”轉移到“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網絡學習、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微課是慕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屏幕專家、錄屏軟件等,根據教學情況錄制微課,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

一、微課的特點

1.微教學

微課,即微型學習課程,主要特點是微教學。它是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學習需求,確定獨立的教學目標,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活動,指導學生課外學習的視頻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一般比較單一:如閱讀回答問題解題策略、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重點語言點的講解、語法釋疑、易混淆內容的區別和練習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微課一般為5~10分鐘,通常不超過20分鐘。微課不是整堂課教學的濃縮,也不是教學片段,而是一段短小而完整的教學呈現形式。此外,微課的目的不是替代課堂教學,而是為課堂教學服務。微課可以是課前“先學”,或課中“解決重點和難點,以提高學習成效”,或課后“補充資源,強化重難點”。總之,微課是課堂教學的補充、鞏固和提升,為方便學生查漏補缺,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典型性

(1)典型的教學內容。微課既獨立于課堂教學又服務于課堂學習,通常選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學生需要提高的能力作為教學內容。

(2)典型的教學方式。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微課教學成效,教師往往會選擇精美的圖片、短小的視頻、精當的講解、多樣性的活動來設計微課。

二、初中英語微課的制作流程

1.選取內容

微課制作的第一步是選擇教學內容。微課內容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和典型性。教師可根據學生需要、教學中的重難點以及易錯點、英語課程標準的分級要求和教學進度,選擇微課制作的內容。

2.教學設計

微課雖然時間不長,但也需要有獨立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課件等,有時也需要板書設計。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設計好微課教案和教學課件。

3.腳本撰寫

腳本是微課的教學用語。為了降低微課錄制的隨意性,教師(尤其是新手)最好將微課中的每一句課堂用語,包括導入語、過渡語和指令語等等,在錄制前寫成腳本。錄制時對照腳本,可以防止錯誤,減少錄制的返工率。

4.視頻錄制

微課制作的最后階段是視頻錄制。目前常用的錄屏軟件有Camtasia Studio,Cyberlink YouCam,Screencast,SnagIt等等,將媒體、課件、手寫板、展示平臺等有機結合,借助語言旁白、字幕提示、音樂、動畫等制作出高清視頻,也可在微格教室直接錄制微課教學視頻。

三、初中英語微課的應用

1.課堂翻轉類微課

現以譯林版《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Growing up第一課時為例,介紹微課在新課教學中的應用。該課以卡通人物Eddie長大的煩惱導入單元學習,介紹一些了解世界的方式。

(1)課前自學

微課包含三步,約7分鐘。(1)呈現哈利波特幼年和長大的照片,談論他的變化,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2)談論了解世界的方式進入Welcome B學習,聽錄音回答問題。(3)談論Eddie長大的煩惱,引導學生閱讀Comic strip,并回答問題:How does he like growing up?Why is he worried?What advice did Hobo give him?What does Eddie want Hobo to do for him?幫助學生了解對話大意。

(2)課堂教學

①檢查學習。教師以問題的形式檢查學生微課自學情況,如:How does Harry Potter learn about the world?How do Millie and Simon learn about the world?等等。

②鞏固提升。圍繞微課內容設計活動,幫助學生運用和鞏固:生生對話,自由談論自己喜歡的了解世界的方式;猜測教師了解世界的方式,在游戲中運用英語做事;小組討論對Eddie成長的看法,提出建議;朗讀Comic Strip,引導學生讀出Eddie成長的煩惱,如:I’m worried.Growing up is hard.Don’t wake me up until you finish building it.等,思考Eddie是否真的長大。

③拓展延伸。通過拓展活動把英語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談論“當談到長大的時候你腦海中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發表觀點和看法;教師自編詩歌,旨在讓學生在詩歌欣賞中增強英語語感,同時升華情感,幫助學生了解長大意味著自己照顧自己,擔當起責任。

2.策略指導類微課

教學中筆者針對學生短文填詞、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不會解題的現象,制作了解題策略指導的微課,收到學生的歡迎。現以首字母短文填詞為例,介紹策略指導類微課的設計。

(1)介紹題目特點和考查目的

微課開始先簡要介紹題型特點和主要考查目的。首字母短文填詞是近幾年各地中考和高考試卷中常見題型之一,要求學生在充分閱讀短文的基礎上將單詞正確拼寫出來,使之符合文章意思。該題型主要考查學生對語篇的整體把握能力、對語言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對詞匯、語法和習慣用法的掌握情況和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運用詞匯的能力。

(2)歸納易錯原因

首先,歸納出學生易錯的內容,并逐一分析訂正。如學生在短文填詞部分的常見問題是:忽略名詞的單復數、不注意動詞的形式、上下文意思不通、詞性錯誤等等。邊呈現錯誤邊訂正,講解用法。

(3)介紹解題策略

在微課中介紹該題型的解題策略。

①注意固定搭配。例:So,all the students,get out and take an a______part in various after-school activities! 析:一些題目可以根據固定搭配來解題,本題考查take an active part in。日常學習中,學生要注意積累詞匯短語和固定搭配。

②閱讀上下文。例:When you move in with a roommate,make rules.Decide how you will share h____,such as cleaning, washing and shopping.析:短文填詞側重于考查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運用詞匯的能力。引導學生通讀全文,尤其是空格前后句,根據上下文意思解題。

③分析空格詞性。例:He and his wife made a toy bear and put it in his toy shop window.Next to it w____a copy of the cartoon.析:根據上下文確定句中少了be動詞,確定答案為was。解題時分析空格在句中的成分,有助于學生根據詞性解題。

④理順邏輯關系。例:People in China have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 of knowing low-carbon economy. I____ you watch TV,listen to the radio or read newspaper, you will find low-carbon lifestyle has become a fashion.析:從上下文看,考查連詞if的用法。短文填詞經常考查連詞的用法,需要學生理清上下文的邏輯關系。

(4)真題演練和講解

選取中考真題,供學生訓練,并配以講解。本文由于篇幅有限,故省略。

3.知識講解類微課

微課適用于語法知識和語言點的講解,便于學生查漏補缺,及時鞏固。微課講解的知識點以3~4個為宜。制作譯林版《英語》8年級上冊Unit 6 Reading第二課時的微課時,一位老師選擇了provide sth. for sb./have(make)space for sb./all year round/ while等語言點,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

(1)語篇概括,導入新課

教師以一段鳥的自述直接導入新課。這不但符合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體現了本單元的情感教學目標“Protecting animals”。而且自述中包含微課教學內容(見劃線部分)。We’re birds in Zhalong Nature Reserve. This area provides food and cover for us.Many of us live here happily all year round,while some come here for a short stay.Sadly,some people want to make the area smaller to have more space for farms and buildings.Now we really need your help.

(2)設計問題,呈現例句

語言點的教學離不開語篇。教師可以結合Reading,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復習短文,引出微課要講解的語言點所在例句。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Why is Zhalong Nature Reserve a good place for birds?”引出句子“Because it provides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 birds.”

(3)提取知識,歸納用法

教師呈現句子:The reserve provides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 birds./The reserve provides food and shelter for the birds.歸納用法:provide sb. with sth./provide sth. for sb.根據例句總結歸納用法,引導學生聚焦語言形式。

4.虛擬情境,意義練習

學生在注意語言形式后,須要經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教師盡量采用連詞成句、翻譯句子、看圖說話等有意義的操練方式,讓學生初步練習所學語言點。教師可以呈現一只小鳥飛入教室的動畫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如何幫助小鳥。學生愛鳥的感情被激起,積極表達I can provide the bird with./I can provide some…for the bird.

5.真實情境,靈活運用

學生語言知識的掌握離不開真實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或相對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語言,鞏固內化所學語言點,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這位老師在微課中播放一段由本班學生錄制的對話,對話內容如下:Bob:Hello! Jack. When I grow up,I’ll try to provide a big house with a beautiful garden for my parents.What about you?Jack:My parents love travelling.I will provide them with a plane.Then they can fly to any place.

同學的對話可以促進學生展開想象,談論長大后要為父母提供些什么,如何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開放性的活動設計,給學生提供了運用語言的機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6.綜合運用,形成語篇

在以類似的方法講解操練all year round,while,make space for sb.以后,教師設計口語任務:根據圖片情境,選用本課學的語言點續編故事。I often see the family at the market.The father is blind while the mother can’t walk well.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語言,自主續編故事,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開放性的任務有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四、結束語

微課是一個新事物。在慕課背景和翻轉理念下借用微課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課堂。如何更好地制作微課,發揮微課助學、導學的作用,本文只是一個引子,希望能引發更多老師的思考、實踐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陳仕清.慕課對我國英語基礎教育改革的啟示[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4(3).

[2] 李旭東.微課倒逼著語文的深度變革[J].語文知識,2014(7).

[3] 周華.立足語篇,提高“首字母短文填詞”解題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1(6).

第9篇

關鍵詞 微課 集成化教學 教育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19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icro-lesson

LUO Yan[1], LUO Wei[2]

([1]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2]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waves off again, and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has became the inevitable result, which includes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design and classroom layout. The micro class to meet the "fragmentation" learning needs can construct a complete system of sophisticated teaching scene according to integrate the teaching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Micro class; integrated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education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自上世紀90年代開啟以來,經歷了一個“多媒體―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發展過程,信息技術成為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變革的中堅力量。如今,進入了移動互聯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信息化勢將再次掀起變革浪潮。

1 集成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和應用價值

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已有一定的“集成”理念的應用,代表性的有以綜合集成方法論實施網絡輔助教學,①有以系統集成教學法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予以有機統一的課堂實踐,②還有從模塊化原理出發的集成式模塊課程的設計運用。③通過這些成果我們可以總結出集成理念在教育教學領域不同層次和側面的應用情況,為我們從整體上構思一個完整系統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提供支持。

完整系統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應當是一個包含集成理念在內的囊括宏觀教學方法、中觀課程設計和微觀課堂布局的有機整體。在教學方法上,它以綜合集成方法論為紐帶,構建一個以人為主體的高度智能化的人機綜合系統,經驗、數據和信息資料是其主要的物理基礎。同時,引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集成方法論予以調和,目的在于打造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引入教學處方理論以生成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的處理模式,適應信息化教學的需求。在課程設計上,主要考慮知識本身的特點與演變方式,將知識習得所要求的總能力分解成具體的能力目標,能力目標與封裝好的課程模塊相一致,從而形成一個滿足能力獲得序列的自上而下的能力目標體系。這種集成化的模塊課程滿足了教學改革的動態需求,有較強的靈活性,諸如教學案例、理論要點等資源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動態調整,能夠很好地兼顧實踐實訓與理論學習兩方面的要求。在微觀課堂上,主要是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素材的集成,在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幫助下,這種集成更便于實現且收效頗佳。不管是傳統課堂、慕課還是微課,課堂中的手段與素材集成都是必要的,區別是依據授課內容和課堂形式的區別采取更合適的策略。

集成化教學模式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時代對教學創新改革所提出的必然選擇,因為隨著教學資源調度范圍的極大拓展和學習者來源的更加多樣化,必然要求執教者將資源、方法和手段等更加細致地組合,以滿足日益苛刻的學習者的要求。④集成化教學模式克服了常規教學模式的被動性,在構建主義理論的推動下,學習會變得更有趣味,學習者會產生與學習情境相符合的角色意識,對知識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把握將更精準,教師將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知識資源的組織者和學習引導者。集成化教學模式也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對于一個知識點,學習者要完成記憶、理解、熟悉和運用的過程,必然要求有一個反復的過程,但傳統教學多具有一次性的特點,面對學習中頻繁出現的空白區學習者往往不能及時填補,導致學習過程的一再犯難乃至不堪其負,而集成化教學模式則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集成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應用集成化教學模式會對教師執教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能熟練運用更多的教學方法,要求更加全面的知識結構,并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終身學習對于教師而言是一種職業要求,在集成化教學理念推動下,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必然會得到提高。集成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集成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都充分考慮給學生提供表現獲得成績的機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出現像傳統學習那樣因課堂形式而被邊緣化的情況,參與式學習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學習信心不斷增強。

2 基于微課的集成化教學模式構建

2.1 微課的內涵及應用

微課的興起源于互聯網時代人們“碎片化”學習的需求――即人們希望通過傳統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在一小段時間里學習一個短小精悍的內容。2010年,微課作為一種最初應用于中小學教育的新興教學方式在廣東佛山悄然興起,隨后迅速風靡全國,成為各個層次教育教學領域爭先關注與實踐的對象。人們對微課進行觀察與總結,認為“微課”是圍繞課堂教學中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設計出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再輔之以學習指導、進階測試、在線問答、教學評價等其他要素共同組成的“微集成”教學資源。⑤微課的最大特點是教學主題突出明確,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特征明顯,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手段的高度融合,共同構建了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新型學習空間。

近幾年,微課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蓬勃發展。2012年教育部全國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舉辦了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⑥這次比賽得到了極為廣泛的關注,總計有1600多所高校和超過12000名選手參賽,大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展開互動,獲獎作品平均網絡點擊12730次,平均網絡評論達288次。⑦微課教學比賽對于推動高等教育領域微課教學的發展有意義重大,有力貫徹落實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精神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于建設高水平高校師資隊伍,提高高校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課程建設能力,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的融合,推動網絡環境下學習資源的共建共享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意義。

2.2 集成化的微課模式設計

創建微課必須依靠一定數量的教學資源,信息化時代這些教學資源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就是“開放性”,這是由教育和學習的本質所決定的,信息化為其實現提供了技術基礎。微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開放式教育資源的集成。開放式教育資源的主要特征是免費、可復制重組、無任何獲取和交互障礙。諸如世界開放課程聯盟、“開放大學”這類的開源課程,能夠為微課提供共享的涵蓋幾乎所有學科的課程資源;美國“社區學院開放教育資源聯盟”和“平坦世界的知識”這些能夠提供豐富的開放教科書資源;iTunes大學、網易公開課能夠提供豐富的開放式音視頻資源;MERLOT和“可重復使用的學習原件”能夠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FLICKR和視覺搜索網站能夠提供海量的教學圖片,CC Mixter和 The Freesound Project能夠提供各類滿足教學需求的聲音和音樂,至于學術期刊資源,其數量也是極為豐富的。

微課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予以實現,核心在于對各種教育信息技術手段的集成。微課在形式上就是一段視頻,所以視頻制作工具可以說是其主要的技術工具。當前很多微課視頻就是用錄屏技術工具制作的,只是單純使用這個工具制作的微課應用效果會不大好,為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情景,要用到素材處理的工具,如處理靜態圖像的,制作動畫效果的,進行音頻處理的等等。在做原始視頻素材時,可用專門的屏幕錄制工具,或者用PowerPoint自帶的錄制功能,后者能將幻燈片展示的動畫效果體現出來,還能用到熒光筆的功能,互動性很好。總之,微課制作,需要盡量多考慮到技術手段、技術素材的融入。以內容為核心,以情景為紐帶,以技術為支持,方能為制作優質的微課提供條件。

好的微課必然是在內容、資源和技術上均有較高集成度的成果。這種集成化的思路是針對教師、學習者、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各個維度的需求,將至整合到一個框架下,形成個性化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本身就是模塊化的,針對各個需求點形成單獨的實體或概念上的構建,構建之間當然是具有適度耦合的,同時可以依據外部需求的變化予以動態調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集成化的微課模型依托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實現網絡視頻課堂、自定義學習、交流互動、教案課件下載、在線教程閱讀、師生互動及教學評價等多項工作,傳統教學這些工作是分散于不同時空的,但集成化環境下這些工作過程實現了“一站式”化,教育信息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得到了有效實現。

3 結語

信息化時代的教育教學工作系統性更強,越來越需要考慮到學習者需求導向這一現實。微課教學是未來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集成化的微課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成為一個資源整合者,同時通過創建強化師生互動的場景來提高課程的教學應用效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法創新研究》(XJK011QGD018)、湖南省教育廳項目《基于公眾需求導向的政府電子服務集成體系構建研究》(11C1239)的研究成果、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改項目《公共管理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研究》(JG2012A010)、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于“輸入、互動和輸出”理論的英語視聽說課程探索和實踐》(湘教通[2012]401號)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基于信息生態的大學生信息素養培育模式研究》(XJK011Q XJ004)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歐陽明,陶艷萍.基于綜合集成方法論的網絡輔助教學設計系統初探――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課程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3:108-110.

② 陳樹文,唐子茜.研究型課堂“系統集成教學法”探析――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68-170.

③ 任娟,袁頂國.現代教師培訓新型課程――集成式模塊課程的功能、結構、特征與模式[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4:41-44.

④ 蒙華貞,李翠芳,彭翠英,吳小燕,伍東亮,蔣躍貴,蘭照軍.集成教學法在中等職業學校植物保護課程教學的探究及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223-224.

⑤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第10篇

教育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1―0041―01

隨著網絡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與普及,將網絡教育資源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已成為必然趨勢。微課程以其短小精悍、直接實用的特點已被更多的教師運用于課堂教學。農村小學網絡媒體教育通過電子白板等新技術方式走向農村課堂教學,為農村小學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式,使農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提升了一個層次。只有正確把握網絡教育資源的特點,將網絡教育資源與學科整合起來,才能真正助力小班額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W效率。

一、科學地整理網絡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局部的網絡資源庫

網絡教育資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頗具趣味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信息,有了它,教師無需再用干癟無味的語言文字來上課了,只要將網絡教育資源中形象生動的圖片、動畫材料和豐富多彩的視頻資源進行有的放矢的選擇、剪切、組合、加工整理,就能創造出最佳的素材。每位教師在上課前收集、制作好的教學資源經學校審查、修改完善后,上傳至學校資源庫,由管理人員做好整理和規劃,分年級、分學科制作出資源目錄,方便查找,易于操作。示范老師時,每一課設置一個文件夾,以課題命名,下設三個子文件夾,分別命名為“資料包”、“課件包”和“微課包”,其中資料包中存儲完整課堂實錄資料、示范教師用到的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視頻和圖片等資料;課件包中存儲新授課件和練習課件;微課包中存儲制作的所有微課。教師在上課前對管理員已下載的資源進行二次整理,這種整理不是簡單粗糙的分門別類,而是要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實際對網絡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地查找、選擇、組合、加工、創新,然后把它們分別存放到云盤中指定的課件、論文、教案等文件夾中,這樣不僅能讓上課者可以快捷、高效地使用這些資源,還能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共享。

二、合理地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進行小班化教學

網絡教育資源上大量的圖像、文字、視頻資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優秀的教育資源經過教師們的整改,成為自己使用的素材,可以方便地運用網絡工具制作成微課、微視頻、PPT課件及flas,甚至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堂實錄。教師們通過觀摩、示范,反思自己的教學,改變了教育觀念,提高了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得以充實。教師通過收看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可以更有效地組織自己的教學過程。

實施“SW + 課堂”(SW是雙師及微課的漢語拼音的首字母),學生課堂上面對的是兩位教師,即網絡示范教師和課堂指導教師。我們可以組織學校骨干教師做微課進行示范教學,也可以下載名校名師的經典課堂實錄進行教學,這些老師都屬于網絡示范教師,他們既是微課的示范者,又是課件的制作者。學校承擔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品德、科學課教學任務的任課教師,是課件的播放者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即課堂指導教師。示范教師制作的“微課包”應當有三部分,分存在三個文件夾中。一個文件夾存有微課串成的兩個課件(新授課,練習課),供指導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使用;一個文件夾存有與這節課有關的知識點的微課,供學生保存使用;第三個文件夾存有與本節課有關碎片化的全部素材,供制作、修改微課、課件的教師分享。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

1. 展示性教學。教師利用一體機或大屏幕彩電以一定的文檔形式展出教學內容,如文本文檔的輸出、演示文稿的放映、一段視頻或者音頻文件的播放、學習資源的展示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把教學內容以恰當的媒體形式展示出來,使之更加形象生動,既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提高課堂效率。

2. 資料型教學。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借助學習軟件或從網絡上獲得有關的學習資料,以完成某項特定的學習活動。例如,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目標及相應的學習方式,學生依據教學任務,相對自主地決定學習方式,從遠程資源庫或上網查詢了解有關內容,然后師生展開討論、交流并進行解說詞的設計等活動,最后學生表演,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共性認識加以總結,對個別問題給予關注。

第11篇

一、微課應用于信息技術課的意義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而完整的教學活動。在當前教學改革熱潮中,以學生為本,把微課巧妙應用于信息技術課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廣價值。

1.應用微課是大力普及信息技術的需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努力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是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信息素養,是一種信息文化,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這是一種基本能力,也是一種綜合能力。隨著多媒體技術和信息網絡系統的運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不僅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生存和發展方式,同時也必然會對學校的教育觀念、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引發一系列的變革。

2.應用微課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一般采用“新課導入―知識講解―布置作業”的環節進行,無法根據學生掌握情況的快慢來調整教學進度。現在提倡“人性化學習”,推行的是微課程和“翻轉課堂”,不同的學生掌握同樣的學習材料需要的時間不一樣。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去學,可以有一個自定進度的學習,即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觀看微課視頻,可以暫停、倒退、重播。這樣一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增強,學習績效大大提高,有利于減少和預防學困生的出現。

3.應用微課是教師教學方式改進的必然要求

目前很多中小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困境:(1)教師自導自演式的講授仍占課堂教學活動的絕大部分,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對象,記憶式掌握知識、機械式重復練習是學生課堂主要的活動方式,效率低下;(2)教師對應該教什么沒有準確把握,如,知識往往都教成再現的,實際上90%的知識再認就可以了,這個要求的提高,增加了學生極大的且完全不必要的課業負擔;(3)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缺乏指導和培養,有學科特性的學習方法的培養被無情地忽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現在的教學改革步伐,甚至嚴重阻礙了新時期的教育教學進展。其問題的本質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造成學生主體性缺位,學習成為被動消極的過程:學習沒有興趣、同伴缺少合作、沒有內省力。應用微課教學,能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微課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課的實踐操作

微課的使用者分學生和老師兩方面,學生主要用于學習,理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老師則主要用于教學,尤其用于突破一堂課中的重點或難點,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

是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要做微課?是否要給學生的學習留一點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能都是“拿去主義”,我們還是應該找出最關鍵的部分來進行微課教學,讓學生有簡單的“獲取”,更有更多的“探索”。

1.應用于學生課前預習

有一位教師在聽說微課理念后,提出“微課更適合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前使用,讓提早到機房的學生有事可做,也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個大概的認識”的觀點。本人也很贊同。我們關注的是可汗學院式的微課程,而可汗學院提出微課的初衷就是用于學生的課前預習,為學生服務。

如在上八年級下冊《動畫的舞臺布置》時,學生先自學了一遍書本知識。但僅從理論上是完全不能理解操作過程的。所以,當學生學習到《繪制背景》知識點時,觀看了對應的微課視頻,詳細介紹了背景的制作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基本上了解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和繪圖技巧。在課堂中,再讓學生來完成“文字的添加”和“道具的繪制”等操作時就非常順手。

2.應用于教師新課導入

新課的導入成功與否是一節課成功的開端,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教師應根據新課知識點,設計新穎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講解做好鋪墊,而制作微課通過視頻引入新課,則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上八年級下冊《Flash操作》中光線的制作時,我先讓學生觀看我已經做好的Flas,讓學生體會光線的變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起了他們的強烈學習欲望。課堂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應用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微課往往是針對學習的重點、難點而設計的,所以,微課所講授的知識點一般也是高頻考點。這告訴我們,在知識講解的同時,不能忽視操作技巧指導。

(1)小組合作探究后觀看視頻,共同突破重、難點

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術中的小組合作模式、任務驅動模式等應用得比較熱門,這其實也讓微課在課堂中活躍起來。當教師給出本堂課的幾個學習任務后,學生根據任務來學習和操作,在此期間,學生會碰到或多或少的難題,可以小組討論解決。還可以借助微課的學習,來更好地學會此項操作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的學習理論認為: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學習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者之間保持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和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求異思維、探索發現精神、與學習伙伴的合作共處能力、自立自強和培養新世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如,在講解光線的制作時,學生看完做好的Flas視頻后,都很想自己嘗試一下。但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對光線的制作步驟理解不透,反復推敲教材上的文字內涵后仍然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后來,我就把錄制的“光線的制作”微課發到每個學生的電腦桌面上,學生針對自己在操作中弄不明白的幾個關鍵性步驟觀看了視頻,有些學生反復觀看了好幾遍,終于明白了操作要領,體驗到學習成就感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又進行了不斷的修改和美化,完善了自己的作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要求適時觀看

信息技術課中每堂課幾乎都會或多或少有接受比較慢、學習比較被動的學生。教師講解完課堂教學內容后,再把學習中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制作成微課,發送到學生機上。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視頻的快慢。由于視頻可以反復播放,使那些平時反應慢、又羞于發問的學生能夠從容地反復觀看,較好地解決了后進生的轉化問題。

如,八年級上冊第十一課《建立網站站點》,一般讓學生先自學教材,然后根據書本內容嘗試操作。但通過兩個班的教學發現,部分學生對站點文件夾和主頁的建立仍然一知半解。后來,我制作了2分鐘多的微課視頻,在講授完書本上重點知識后,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疑問去觀看視頻,看不懂再反復看。經過這個環節之后再進行網站的建立和主頁的建立操作,就顯得很熟練。

4.應用于學生練習和鞏固

課堂鞏固練習是學生在形成新知基礎上的鞏固過程,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反饋,如何設計練習使枯燥乏味的練習變成學生樂于參與的實踐活動,是教師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微課正好幫我們老師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課前設計好少而精的習題并制作好微課,用于鞏固本節知識。

如,在《Flas制作》單元中,我針對每一課的知識點,分別設計了動畫補間動畫、形狀補間動畫、影片剪輯、給動畫配音四個主要操作,并要求學生作業打包上交到教師機。在我發放的微課視頻中,演示了作業內容和壓縮文件的操作,學生完成作業后通過觀看此微課視頻上傳自己的作業。

5.應用于教師對本堂課的小結拓展

如果說課堂導入為一堂課是否成功埋下伏筆,那么精彩的課堂小結,就為一堂課的后續留下懸念。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由此可見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有形象生動、簡明扼要的結論,遞進透徹的分析。課堂小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終了階段,對所學知識技能方法的歸納總結和升華。微課擯棄我們傳統教學的老師說和學生說的小結方式,完全把課堂小結交給學生,歸還學生以自主,成為我們課堂教學錦上添花的妙招。老師把一節課的知識技能、方法指導和思想教育做成生動的微課,讓學生自己去觀看,同時也是對學習程度不一的學生的因材施教。此微課一般用于結束本課前放,也可讓學生在空余時間看。

如,《讓網站有聲有色》一課,學生分組進行了網頁背景的設置、背景音樂的添加和Flas的插入等三個重點操作,但在學生的學習和操作過程中,這些操作都是小組合作、討論共同完成的任務,知識點比較零碎。教師及時進行小結,把本堂課三個重點操作過程制作成微課視頻,讓學生在課堂的最后五分鐘觀看,引導學生在看視頻的過程中牢記和鞏固操作步驟和方法,糾正錯誤操作,這樣就給學生形成了非常清晰的、系統的操作步驟,提高了課堂小結的有效性。

三、在信息技術課中使用微課教學收到的成效

通過對微課應用于課堂的實踐研究,確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微課更好地滿足了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2.重視引導,微處入手,快樂學習,微課堂尤其專注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分析學生的各種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微課程在信息技術課堂,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了階梯,彌補了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時,脫離學生生活,只重學習結果,忽略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的不足。微課更適合信息技術教師放在課前使用,讓提早到機房的學生有事可做,也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個大概的認識。這對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效率應該是有益的。

3.微課促進了教師業務成長

(1)制作微課就是微研究的過程,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制成微課,簡單實用,本身就是一個教學反思的過程,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業務成長。

(2)微課便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的傳播,方便了教師之間教學經驗和方法的交流。

(3)微課便于教師進行知識管理,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很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4)微課制作簡單,形式新穎,通過微課可以進行資源的積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力。

四、后續思考

第12篇

[關鍵詞] 微課 英語國家概況 英語專業 文化類課程

本文系西安外國語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基于微課理念的《英語國家概況》課程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BYG13)。

引言

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英語國家概況》(后文簡稱《概況》)是為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知識必修課。該課程的整體目標是:比較系統的介紹主要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習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我們為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英語國家概況》這門專業必修課,每周2學時,共19個教學周,班級規模90-120人左右。鑒于該課程學時少,內容多,因此僅探討英美兩國的相關內容,暫不涉及其他英語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

經過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發現該課程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

1.教學內容龐雜,學時嚴重不足。在19個教學周中,教師需要教授英美兩國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教育、文學、文化等章節的內容,其中含蓋了幾百個大大小小的知識點和語言點;雖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所側重,盡量做到詳略得當,但依然覺得很多重點內容無法展開,只可淺嘗輒止;而學生對一些難點內容也似懂非懂、難于掌握,對很多感興趣的話題亦無法深入了解。此外,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課堂教學日漸程式化,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不夠用”,有的學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級龐大,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雖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但由于課程內容多,課堂時間有限,無法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活動和討論,難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以至于教師機械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無法得以體現,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壓抑和損害。

3.教學層次不高,難以達到既定教學目標。學生大多只滿足于記憶課堂內容、通過考試,學習僅停留在知識的簡單識記層面,對課程內容缺乏宏觀把握,缺少對所學知識的分析、判斷,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比較等高層次思維活動。因此,該課程也很難實現讓學生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充實心靈,啟迪智慧,構建知識結構的目標。

4.該課程與文化類其他課程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英語國家概況》作為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專業課程為學生進入高年級學習打下基礎,課程所涉及的歷史、文學、文化等內容與其他的英美文學文化類課程息息相關,如《英國歷史》、《美國歷史》、《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等。但在實際授課中,由于師資有限,教師只能顧及各自課程,所以在教學中難免出現內容重復、互不銜接的現象。

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相關研究

關于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研究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眾多學者紛紛提出了將多媒體手段引入英語專業文化類課堂[1],[2],[3]。

后來,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一些學者提出了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在文化類課程中體現“文化”特色的教學模式[4]。

近幾年來,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研究向 “內容依托”教學、構建“內容?語言”相融合的課程體系[5] [6]以及構建“英語文學及文化課程群”的方向發展[7]。

研究內容

本研究在微課理論指引下,利用國內外現有的微課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種適合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特點的新型教學模式。

微課(Micro-lecture), 顧名思義,即微小的課程,又名微課程,是一種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內容簡短的課程模式,通常由時長很短的微課視頻為主要載體,輔以授課的配套資源組成。

2008年,美國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確提出“微課”的概念[8]。 國內率先提出微課程概念的胡鐵生認為,“對教師而言,微課程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研究方式,......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學生而言,微課程能更好地滿足他們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要選擇學習的要求,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 基于微課程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程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 [9]。

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在微課設計理念的指導下,系統梳理課程知識點,找出并確定支撐這些知識點的核心概念。

2.以核心概念為主要講授內容,開發制作若干5-15分鐘時長的微型教學視頻。

3.開發制作與微型視頻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等教學輔助材料。

4.將制作完成的微課資源整理成系列微課程,應用于《英語國家概況》、《英國歷史》、《美國歷史》、《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等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教學中,實現同類課程之間的關聯與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認為,微課理念的引入將很好的解決《英語國家概況》課程中現存的諸多教學問題。

1.教師可以利用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授課素材,改變傳統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

2.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微課視頻及相關輔導材料,充分消化重點、難點內容;而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答疑解惑、組織討論、或開展其它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課堂講授,而是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充當促進者和指導者,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占據主動地位,從而實現“翻轉課堂”。

3.微課的引入使教師在課堂上不再費時于較低層面的知識點講授,而可以更多的引導學生對微課所學內容進行思考討論、歸納總結、比較分析,幫助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

4.由微課開啟的自主學習模式可以滿足學生預習、復習和自主學習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學習的需求。微課教學資源也將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

5. 本課程所開發的微課資源也可適用于英語專業文化類的其他課程,實現資源開放共享,促進教師間的相互學習與溝通交流,避免教學內容上的重復,并將同類課程有機聯系起來。

根據該課程現行的幾本教材,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 本研究選取了57個知識點涉及課程基本概念、重要歷史人物、主要歷史時期、政治制度、教育體制、文化現象、社會運動等。

《英語國家概況》系列微課目錄:

I.英國地理與人口

英國名稱及相關概念

英國及組成部分

II.英國歷史

羅馬統治下的英國

安格魯撒克迅時代

諾曼征服

金雀花王朝

大和議會起源

百年戰爭

玫瑰戰爭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

伊麗莎白一世和文藝復興

英國內戰

光榮革命

工業革命

維多利亞時代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

III.英國政府

英國女王

英國議會

英國政府機構

英國司法體制

英國憲法

英國大選和主要政黨

IV.英國教育

英國教育理念

英國教育概況

英國中小學

英國高等教育

V.英國社會與文化

英國宗教

英國媒體

英國節日

英國體育

VI. 英國文學

16世紀文學

17世紀文學

18世紀文學

19世紀文學

20世紀文學

VII.美國國土與人口

美國地理

美國人口

VIII.美國政府

美國憲法

美國政府組織機構

美國選舉制

美國政黨制

IX.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概況

美國高等教育

常春藤盟校

X. 美國社會與文化

美國節日

美國音樂

美國體育

XI. 美國文學

早期文學

19世紀文學

現代文學

當代文學

XII.美國歷史

殖民地時期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內戰

二戰中的美國

大蕭條

民權運動

課程改革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以微課理念為指導的《概況》課程改革,必將為英語專業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帶來新的變化與挑戰。在研究論證階段,研究者預測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需要在研究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考慮并尋找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

1.知識點的劃分需要進一步細化。《概況》課因其涵蓋了紛繁復雜、千頭萬緒的眾多知識點,一向都是英語專業學生的 “心病”;而這一特點也為該課程的改革和研究帶來極大挑戰。如何劃分知識點,知識點應該具體或精確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和認知程度進行調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課目錄,僅為該課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框架式的概覽,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對知識點展開進一步的考量與細化。

2.改革后的《概況》課程仍將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基本知識點的識記,但更多的將把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應用和思辨能力的培養等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該課程改革并不能拋開《概況》課固有特點,使學習者完全擺脫對基本知識點的識記,本研究希望能夠探索一種全新的授課模式,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以生動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學習者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

配套教學資源的開發需要跟進。微課程的建設不僅僅涉及到微課視頻的制作,配套資源的開發與應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微視頻學習前的指導、學習后的測試、練習和思考題的設計等等。配套學習資源數量不宜太多,但要與教學主題緊密結合,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練習,激發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熱情。

3.微課的網絡學習與應用需要匹配的網絡平臺。微課學習離不開網絡平臺的支持,只有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和學生才能夠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展開學習、教學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李玲:《關于多媒體教學現狀的探析》,《外語教學與研究考試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頁。

[2]尹鐵超、劉穎、石敏、吳莉:《超時空多媒體課件對英美概況課程教學的正面作用》,《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頁。

[3]肖凌鶴:《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以〈英美概況〉課程為例》,《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頁。

[4]蔣紅、樊葳葳:《大學英語限選課“英美文化”教學模式初探》,《外語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頁。

[5]常俊躍:《英語專業“內容?語言”融合教學整體課程體系改革的教學效果分析》,《語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頁。

[6]常俊躍、趙秀艷、李莉莉:《英語專業低年級階段系統開展內容依托教學的可行性探討》,《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年第12期,第24-30頁。

[7]李鰨骸隊⒂鎰ㄒ滌⒚牢難Ъ拔幕課程群的構建》,《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頁。

[8] 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