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1 17:2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知識管理筆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個人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工具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0-0004-0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只有保持終身學習,并借助適當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才有可能管理好個人知識,做到精益求精,才不至于讓我們落后于時代。
一、什么是個人知識管理
目前,對于究竟什么是個人知識管理尚沒有統一的界定。國內研究方面,有學者認為知識管理包括知識學習、知識保存、知識表征、知識共享、知識創新五個基本環節。知識的學習是個體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知識保存是一個動態過程,它是指用戶對自己知識進行重新整理,摒棄無用知識,整理收集有用知識,必要的時候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并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的表征是對學習的知識或者重構之后保存的知識進行再次利用,以達到提高用戶知識能力的一個新水平。知識共享,是指有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把個體自有的知識分享給他人。知識創新的目的是探索新規律、追求新發現、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國外研究方面,Frand和Hixon研究認為,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個人組織和集中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為自己知識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個人知識的拓展,個人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也都屬于個人知識管理的范疇。Dorsey認為,個人知識管理可以看作在21世紀成功地完成知識性工作所必須具備的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技能,他概括和定義7項核心個人知識管理技能:信息檢索、信息評估、信息組織、信息表達、信息安全、信息協同。Hyams則從更為寬泛的角度解釋了個人知識管理的含義,除了上述Dorsey所描述的信息方面的內容外,還包括時間管理和組織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綜上,雖然對于個人知識管理有各種不同版本的定義,但都認為知識管理的目的在于幫助個人提升工作效率和自身能力,整合自己的信息資源,提高個人的競爭力。
二、借助工具進行個人知識管理
由以上對個人知識管理的分析,我們可將知識管理分為知識學習、知識保存、知識表征、知識共享、知識創新五個基本環節。筆者將結合個人學習、工作經歷,談談部分工具在個人知識管理中,針對知識學習、保存、表征和共享等方面的應用。
1.通過Cnkl、E-learning進行文獻研讀
該工具是筆者在研讀文獻過程中,從知網上找到的一款軟件,覺得非常好用,并沿用至今。
E-Learning旨在為學習者量身定做探究式學習工具,展現知識的縱橫聯系,洞悉知識脈絡,幫助學習者有效管理學習資料。通過將文獻庫中的學習資料按照不同的學習單元進行分類,并通過附件中的引證文獻、參考文獻和相關資料,理清知識脈絡,為學習者構建知識地圖。同時為學習者提供多種格式文件的管理、閱讀、記錄筆記等功能的一站式服務,非常適合研究生或者其他研究者研讀前人文獻。它不僅支持常用的文獻格式,更為便利的是,它還為學習者構建便利的文獻閱讀和筆記管理平臺:學習者可以在此平臺上對多種格式的文獻進行深入研讀,直接在文獻全文上記錄知識點、注釋、問題和讀后感等多種類型的筆記,并作多種形狀的標注,將文獻越讀越少、越讀越精。
2.利用OneNote等保存個人知識
以前筆者一直習慣于借助傳統紙筆進行知識點的記錄,長久以往,發現筆記本被已記錄的知識堆得滿滿當當,不便于重新閱讀和歸納整理。后經朋友推薦,開始嘗試使用個人知識管理工具(軟件),如OneNote、Mybase、Evernote、百會筆記本、谷歌doc在線文檔等。其中OneNote是筆者最常用的,在此推薦給大家。
OneNote是基于Microsoftoffice下的一個組件,OneNote的界面和Word用戶界面非常的相似,不過它的知識獲取能力更好,用戶從網頁上復制一段文字到OneNote筆記本中,OneNote會自動把文件的源地址給鏈接到所復制內容的下面,方便用戶下次更快捷的找到源文件。擁有多個筆記本,OneNote表征“文件夾”將大量相關內容的筆記歸類,然后表征“分區”將特定主題的筆記組織在“文件夾”中。管理分區OneNote可以將一類主題的筆記組織在一起,將它們放入“文件夾”的不同“分區”;收集資料更便捷,OneNote還支持停靠側邊欄,可以很好地實現臨時記事,資料整理和寫作、編輯(它不僅可以鍵入文字,還能夠伴隨筆記進行錄音或錄像,可以手寫輸入,為我們提供了極大便利);極強的兼容性,作為主流操作系統生產商制造的優秀辦公套件,OneNote有著無以倫比的兼容性。在一個位置存放所有信息(包括其他Mircosoft、Office、System程序中的任意格式的筆記、圖像、文檔、文件)并按照最適于用戶的方式進行組織。
3.借助思維導圖工具表征知識
思維導圖軟件是最常用的知識表征的工具,它可以很好的將整個知識輪廓呈現出來,幫助學習者記憶、梳理和呈現知識。筆者在做匯報中常借助于思維導圖進行解說,是款很棒的軟件。較流行的思維導圖軟件有:Imindmap、Mindmanager、ImindMate、Mindmapper、FreeMind、Sharemind、Novamind等。它們都由根節點開始,派生出分支節點,如一棵樹,按層級關系不斷展開,只是各軟件細節上,用戶體驗上會有所區別。目前最多人用的是Mindmanager。
4.知識共享關鍵在于個人觀念
當然我們同樣可以借助博客等工具進行知識共享,但最為關鍵的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人,只有形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團體,并具備了知識共享的理念,才可能進行很好的知識共享。筆者曾經在一家公司實習過,該公司是一家IT技術公司,他們尤其注重公司內部專業知識的共享學習。接觸過該公司一段時間,知識共享讓我獲益匪淺。反觀高校教育,則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同樣是筆者的親身經歷,當某門課的知識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時,便十分想要該科任老師的課件,而該教師出于保護自己的勞動成果考慮,拒絕了筆者的請求。
三、結束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個人最重要的核心資源,人們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就必須學會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我們應當提倡終身學習及個人知識管理的理念,學會更好地掌握個人知識管理工具,保持學習力,提高個人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權.個人知識管理淺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24).
[2]劉敏,呂楠楠.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比較與分析[J].技術應用,2010,(2).
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知識操作知識組織知識共享
1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類型
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識別、獲取、開發、共享、利用和評價的過程。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個人知識管理工具進行了不同的分類。鐘琳從企業中知識的生命周期角度將其分為3類:產生、編碼和傳播工具。潘旭偉等人從知識管理概念模型角度,將其劃分為知識獲取、知識開發、知識鎖定、知識共享、知識利用、知識評價工具6類。徐福緣等人從知識轉化過程的角度將其分為知識社會化、知識外化、知識轉換、知識內化工具4類。
本文從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所實現功能的角度。將其分為功能單一的知識管理工具和綜合性的知識管理系統。①功能單一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主要實現某種特定功能。比如:時間管理工具Desklook,Atnotes,Outlook,Gmail,Google日歷等,文檔管理工具TotalCommander.Office等,知識獲取工具Google、鮮果、百度等。知識積累工具Blog,Wiki,知識的交流共享工具ICQ,MSN,QQ等;②綜合性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包括PKM2,Mybase,No—teExpress.Evemote,OneNote,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Websaver(網博士)等。它建立在多種知識管理技術之上,綜合了多種知識管理功能。通常包括:導人導出各種類型的文件;對導人的記錄具有編輯功能;網頁抓取功能;邏輯檢索功能;隱私保護功能;自動備份功能。
2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比較
2.1操作維度
2.1.1操作的便捷性
當前各款知識管理工具都考慮到了操作的便捷性,使用戶更方便地獲得和管理知識,提高效率。
PKM2的主要功能均可通過拖放操作。網頁上的文字或圖片可拖放到懸浮窗保存.目錄的分類可通過拖放重組,文章也可以通過批量拖放重新分類,附件可以通過拖放導入附件框。
Mybase的監視剪貼板功能可以在不離開Web或其它應用程序的情況下自動粘貼、命名、保存所選取的內容。同時。它的Web收集器功能可以直接從IE中捕捉Web頁面并保存到My.base中。
OneNote支持手寫和語音輸入,并能將其轉換成文本。在會議上,使用OneNote進行記錄最為方便快捷。其“隨手鍵入”功能允許在窗口任意位置記錄.退出時不用按“保存”就可以把記錄保存下來。
2.1.2操作的安全性
在使用知識管理工具對個人的知識進行管理時,難免會因操作上的疏忽或意外斷電而導致重要信息的丟失或泄露。因此,安全性成為評價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一個重要指標。
PKM2將所有數據均保存在Projects目錄的各個子項目中,拷入、拷出相應文件夾即可完成數據的備份和恢復。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具有自動備份功能,并且可以設置兩個自動備份路徑,使重要資料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CyberArticle則將所有數據保存在數據庫中,依托于數據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進行數據的可靠保護。Mybase不僅將所有數據保存在相應的數據庫中,而且還允許對數據庫加密,進一步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Ever-Note為了防止數據的丟失采取了數據備份、數據庫同步、保存資料修改歷史3種策略,同時也提供了加密功能。相比而言,Note.Express不支持數據庫加密,保密性不高;但是它支持回收站,因而可以避免資料被誤刪。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EverNote在安全性方面考慮的更為周密。因此,在操作的安全性方面,EverNote是人們用來管理個人知識的首選。
2.2知識處理維度
2.2.1知識的獲取
在知識獲取方面.PKM2以拖放方式采集網頁內容,以導入文件的方式采集本地文件內容,以筆記方式記錄思想片斷和知識點。Mybase采用IE而非內置的Web引擎來展現所獲取的網頁內容,它只在需要瀏覽網頁時才調入IE,因此首次查看網頁時有一點停頓,此后就非常平滑,減少了內存和系統資源占用Websaver不僅可以用多種方式保存網頁、圖片、FlasWord文檔、PDF文檔、信息片段等,還支持自動保存、批量保存和完全可定制的過濾保存,如過濾掉廣告或僅保存大圖片等EverNote通過高亮度選擇文本或者圖片然后點擊鼠標右鍵的“cliptoEverNote”自動保存所需資料。同時,其快捷按鈕還自動嵌入到IE瀏覽器的工具欄中,方便用戶在瀏覽網頁的同時及時存儲所需信息。
在抓取網頁內容方面,Evernote功能最為強大,不僅能準確訂制抓取范圍,而且內容在進人Evernote后,完全像一則筆記而不是網頁。
2.2.2知識的組織
在知識組織方面.絕大多數知識管理工具采用傳統的資源管理方式——樹形分類管理系統,這樣的結構能夠使各個知識點一目了然,同時也符合人們使用習慣。在目錄樹重組時。當前文件夾、下級各文件夾及各文件夾包含的文章均保持原有關系結構劃人新類。
WebSaver采用了標簽管理的思想,其左側的樹狀結構不再是原意義的目錄,而是標簽。兩者最明顯的區別是,一個節點只能屬于一個目錄,但可以擁有多個標簽。這樣就可以為每篇文章添加一個或多個標簽,方便了瀏覽和管理。另外,WebSaver的快捷分類功能可以自動的把具有相同屬性的文章聚合到一起.最大限度的提升了信息組織和管理的效率。
Mybase的樹型分類管理系統允許直接輸入任意大小的文本、表格,或以附件形式加入任何類型的文件,并可選擇對資料庫進行l一8級壓縮,以節省存儲空間。
EverNote則采取綜合性資料管理方式:左側仍采用樹形結構,右側則變成筆記的線性序列,將所有筆記組織為一個長長的紙帶,并按照錄入時間的先后順序將它們排列起來。只要拖動滾動條,就可以瀏覽所有筆記。新建筆記時,也只需在紙帶最底端的空白處填寫新內容即可。
PKM2帶有一個HTML所見即所得編輯器,界面和功能與Word編輯器相差無幾,可以實現對表格、圖片、文字、段落等對象的復雜排版。
WebSaver和CyberArtiele中帶有內置的網頁文本編輯器.通過它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網頁編輯操作。比如插入圖像、超鏈接、表格,設置文字格式、對齊方式等;支持外部閱讀器和編輯器,可導入外部編輯器來編輯網頁。此外,WebSaver網博士新增加的網頁橡皮功能可快速清除網頁中的各類廣告、無用圖片等。
Mybase所有資料信息都以RichText格式來保存,除基本的編輯功能.Mybase允許用戶將事先編輯好的“Mybase文件夾”定置為模板,使用時可直接從模板中導人定置好的資料結構。
OneNote是微軟Office中的一員.它繼承了Word中強大的文字編輯功能,與Office其它軟件的兼容性更好。
2.2.4知識的存儲
PKM2將網頁上抓取的文字和圖片、本地導入的文件或圖片等數據集中存儲與PKM2同級的Projects目錄下,每個目錄都是一個獨立的項目。數據存儲采用開放的通用數據格式:HTML文件和ACCESS數據庫,這樣既保證了存儲的快捷性和數據的安全性,又有利于在數據層上進行二次開發和利用。針式個人知識管理系統以Word文檔的格式保存網頁,而不是普通網頁的形式,方便了標注、修改等操作。
Mybase將所有內容均保存為節點的附件文件,筆記也保存為一個附件文件,只是被命名為帶.RTF擴展名的特殊項,一般不會顯示出來;其它內容,如抓取的網頁,則直接保存為附件。因此,Mybase中輸入的內容與抓取的網頁內容一般是分開顯示的,這樣的設計給系統擴展帶來極大的便利性、靈活性與統一性,但不足之處是網頁與筆記不能整合在一起。
CyberArticle將采集的所有資料,包括文字、圖像、Flash等都以網頁的形式保存在CyberArticle書籍中。2.2.5知識的檢索,結構化存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在必要的時候快速找到所需的知識點,檢索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知識.知識的利用就是知識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過程。當個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面臨各種問題時,借助個人掌握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以解決問題,創造個人價值。因此,找到有用的知識并加以利用是實現個人知識從個人知識形態本身到個人價值轉化的關鍵。
PKM2可對庫存資料進行多關鍵詞全文檢索,對記錄集模糊匹配;可在標題、正文內容、作者等字段中快速定位所需資料:可以整庫搜索,也可在指定類別及其下級類別中搜索。
Websaver可對標題、注釋、信息全文進行指定范圍、日期、下載來源、大小寫無關、模糊搜索等組合方式的搜索,同時也支持Internet搜索。
Mybase在搜索方面比資源管理器高效。可以同時按標題內容和包含的關鍵字進行搜索。
針式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在搜索功能上更勝一籌。各種搜索方式高度集成在主界面中,能夠按標題實時瞬間搜索,支持W0rd,Excel,PDF等200多種文件類型的全文快速索引.并且集成了Google和百度的桌面搜索功能
2.3知識共享維度
PKM2設計之初就已將知識共享作為其首要功能。并在設計上完全體現了知識共享的精神。進入PKM2的數據可以導出為標準的XML數據供其它系統使用,可以導出為CHM電子書便于網絡傳閱,也可以生成EXE文件供單機查閱,還可以直接為Web文章系統,在互聯網上共享EverNote的數據可以選擇保存至服務器端.各個客戶端都可以與服務器同步,方便那些移動辦公,或者是使用多臺電腦的人協同工作。EverNote突破了平臺限制,只要能夠瀏覽網頁.就可以使用。其最新版本可以支持桌面軟件以及手機的同步。
CyberArticle網文快捕可以將數據完整的導出為磁盤文件,脫離CyberArticle進行瀏覽,也可以將資料制作成電子書(支持EXE.CHM格式)。
用Mybase做成的數據庫文件可以生成exe可執行文件。中外.Mybase資料夾中的內容可以保持其樹形結構導出到磁盤上以文件目錄形式保存。
3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選擇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每款個人知識管理工具都各具特色,在知識管理的某個領域具有優勢,而另一個領域則相對不足。因此,在選擇知識管理工具時,應考慮到個體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且應注意以下方面:
(1)由于個人知識構成的復雜性和形式的多樣化,不存在可以全面解決知識管理問題的某個“全能”工具。為了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往往需要使用多種知識管理工具協同操作,優勢互補。
關鍵詞:跨語言;知識管理;MOOC;文本挖掘
G40-057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自2011年上線以來就倍受人們矚目,它在時間和空間上拓展了教育的范圍,教學形式較為新穎,對學習者來說,MOOC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1]。MOOC的優勢在于便捷和開放,能提供課程的相關學習資源,如講義、筆記、學習小組、論壇等。還有一些英語課程配備了中文字幕,可以幫助中國學習者進行學習。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習者更快融入在線學習中,最后完成整個課程。
但是我們發現,在線學習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以學習資源中的筆記為例,筆記通常按照記錄時間順序顯示,還存在著很多與課程內容無關的信息,這導致學習者不能查看某個知識點對應的筆記,還會被無關信息打擾。而且課程中的中英文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也不能體現。為了改進這些情況,讓MOOC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本文研究了如何通過文本挖掘技術和跨語言知識庫的構建,管理MOOC學習資源中的知識。
一、研究現狀和關鍵技術
1.跨語言知識管理
WordNet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發的大規模的匯總英語詞匯知識的在線資源庫。它是一個由普通的詞典內容與計算機科學、心理學成功結合的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詞典,主要按照詞匯的意義而不是字母順序而組成的“詞匯網絡”[2]。經過20年的研究工作的進展,WordNet已經發展成為國際上非常有影響的英語詞匯知識庫,為知識管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來,隨著單一語言知識庫的飛速發展和各語言信息多樣性的增加,跨語言知識管理以及規模性跨語言知識庫的建設將成為必然的趨勢,具有研究價值。UKC (Universal Knowledge Core) 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UKC是一個由意大利特倫托大學開發的擴展的多語種版的WordNet,包括幾十萬個概念。UKC扮演的角色是世界上所有的自然語言的中心樞紐,對于每種語言,都存在一個獨立的LKC (Local Knowledge Core)。每個LKC都有一個源語言(目前為英文)和一個目標語言(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可以獨立發展并且與UKC同步。事實上,LKC是一個本土化進程,通過UKC,所有LKC可以均衡協作、互相使用,多種語言可以得到匹配。
UKC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詞語,義項,同義詞集和概念[3]。它們的含義如下:同義詞集是一組擁有一個共有的含義的詞語;概念是可以表示一個同義詞集含義的一句描述性質的話;義項是一個詞語的含義;注釋是一個同義詞集的簡短描述。此外,UKC中還有詞目和詞性這兩個
元素。
2.關鍵技術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人們的生活中大量產生著社交媒體中的文本數據、通訊數據、GPS位置信息、傳感器數據甚至還有圖片和視頻,信息的種類和數量有了爆炸式的增加。但是人們目前面臨的嚴峻的問題是數據豐富而信息貧乏,只是把海量數據存儲起來并不會帶來任何價值,還需要對其進行分析,并從中獲得有用的信息[10]。數據分析基本上都經歷了數據獲取、預處理(清洗)、選擇分析算法、展示結果、評估這一流程。本文的研究基于文本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包括文本數據的獲取、清洗、信息挖掘和數據可視化。
獲取數據是數據挖掘的初始步驟。對分析者而言,外部數據比內部數據更容易獲取,獲取外部數據可以通過搜索引擎、開放數據、在聚合數據平臺上購買或下載專業數據集、網絡爬蟲、調查問卷等方式。目前應用較多的外部數據的采集方式的主要有兩種:商業化工具與網絡爬蟲,我們的研究就基于Python爬蟲程序來獲取網絡課程的筆記。
文本挖掘是數據挖掘的一個分支,也是一個由機器學習、統計學、數學、自然語言處理等多種學科交叉而成的領域。顧名思義,就是從大量文本數據中抽取隱含的、未知、可能有用的信息,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其中潛在的知識信息[4]。文本挖掘的數據主要是指非結構化文檔和郵件、網頁內容等半結構化數據,常見的算法有關聯規則算法,聚類算法 和分類算法。
數據可視化是指將身居分析的結果以圖形或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以便進一步分析和報告數據的特征以及數據之間的關系。它的首要任務是準確地展示和傳達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并用直觀、容易理解和操縱的方式呈現出來。它的基本流程是:⑿畔⒂成涑煽墑有問劍選擇合適的圖表,刪去不突出的對象或屬性,最終呈現出關鍵屬性的明顯特征。
二、跨語言知識管理的應用
我們研究的數據來自網易公開課中斯坦福大學開設的計算機系課程《機器學習》。首先使用Python爬蟲程序獲取最優筆記內容作為實驗數據,然后用R語言分析文本數據、提取關鍵詞,模仿UKC構建跨語言知識庫,最后實現學習課程時對感興趣的知識點的查詢功能。跨語言知識管理研究的流程如圖1所示。
數據獲取與關鍵知識點提取
首先,利用編寫的Python爬蟲程序從網易公開課的課程頁面獲取前30頁最優筆記,獲得的數據保存成文本格式。
關鍵知識點提取是研究的核心部分,是文本分析算法的具體實現部分,此部分使用R語言完成,步驟如下:
第一步:讀入待處理的文件,對數據進行清理和格式轉換之后,經過排序,得到了共380條可用的筆記;
第二步:由于課程講授是具有連續性的,而且為了方便統計,這里人為地將筆記按每3分鐘為一段進行分段統計。然后對文本進行分詞,然后全部去除文本中包含的標點、數字、多余的空格和停用詞,生成語料庫;
第三步:生成詞匯文檔矩陣,行為詞匯,列為文檔,使用tf-idf算法計算每個詞語的權重,用余弦相似度算法計算出段之間的距離,對數據進行層次聚類,得到圖2所示的聚類圖。
由圖可見,有一些類聚合效果比較好,如{5,6,7},{10,11,16,17,18}等。下面以{16,17,18}為例,提取這個時間段內的關鍵詞。提取關鍵詞的方法是統計詞頻,因為詞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詞語在文本中的重要性,一般越重要的詞語,在文本中出現的次數就會越多。{16,17,18}這一類代表的時間是45~53分鐘,下面就單獨抽取這一時間段的最優筆記,統計詞頻,得到圖3。
我們可以斷定{16,17,18}代表的筆記數據中,“梯度下降”,“算法”,“隨機”,“descent”,“gradient”,“數據”這幾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結合機器學習的知識背景,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45~53分鐘,課程的主要知識點是“隨機梯度下降”。同理,可以采取同樣的方法分析出聚類結果里其他類的知識點,如下表所示:
三、結語
隨著MOOC在世界范圍內興起與壯大,毋庸置疑,網絡教育資源將成為未來自主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關于網絡學習資源中跨語言知識管理的研究是很有實用價值和研究意義的。本文以學習筆記為例,設計了一個關鍵知識點提取模型并構造了跨語言知識庫,實現了知識點的跨語言查詢和最優筆記推薦。下一步我們將改進層次聚類的算法,加深研究深度,進行基于開放數據的跨語言教育資源共享平臺的構建。
參考文獻:
[1] 中國教育信息化網.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J].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15(18):48-50.
[2] 宗成慶.統計自然語言處理(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68-69.
[3] Ganbold A, Farazi F, Reyad M, et al. Managing language diversity across cultures: The english-mongolian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dvances in Life Sciences, 2014, 6(3):167-176.
【關鍵詞】知識管理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知識轉化 知識精制
一、引言
教師的教案、試卷、聽課筆記以及讀書筆記、資料卡片等的歸類存儲、更新、修改完善等都屬于知識管理的基本范疇。在紙質知識存儲時代,知識管理的手段、方法相對單一,知識管理并沒有作為一種專門的系統化技能在教育教學上得到重視和應用,知識管理只是以零散的、經驗的方式體現在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和自我提高上。
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時代的到來,知識的記錄、存儲、分享等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有了質的飛躍,知識管理的相關理論日益成熟。
在這種前提下,對于以傳播知識為主要任務的教師而言,知識管理顯然就成了一項重要的職業技能。
二、知曉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意義
(一)知識管理是知識時代的要求
當今時代是知識時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人類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有史以來積累的科學知識總量的90%。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知識,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是不能“置身事外”的。即使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更新會滯后,教師也要在知識潮流中,通過互聯網等各種渠道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的知識來豐富和充實自己。
知識時代不僅僅是知識量呈爆炸式增長,而且知識的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在這樣的背景下,擁有知識管理的技能無疑是教師不落后于知識時代最起碼的要求。
(二)知識管理是建構個人知識體系的基礎
一個教師最具價值的是什么?是這個教師自我建構的成熟的個人知識體系。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教師掌握大量的知識以及知識之間的關聯,搭建初步的知識體系,然后不斷進行自我的充實、調整和完善,最終使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質。
具有鮮明特質的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離不開知識管理技能的指導與應用。
(三)知識管理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保證
依據葉瀾教授的觀點,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由“具有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和“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與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復合的結構特征”的知識結構以及“新的能力”組成。
在這三個組成部分中,最核心的是教師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可以影響教師的知識結構的構成,知識結構的變化更能堅定教師的教育理念。能力在某種意義上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隱性知識積累的體現。
教師專業化成長更主要地體現在教師知識的積累以及知識結構的變革上,知識管理成了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保證。
三、明確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內涵
(一)教師個人知識范疇和結構的界定
教師需要具備或擁有的知識范疇,在教育教學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對于有不同追求的教師來說都是不同的。例如:數字化多媒體信息媒體階段相對于傳統信息媒體階段而言,教師不僅需要板書板圖的知識,還需要有利用電腦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知識。一個關注學生全面成長的教師相對于只關注應試成績的教師而言,不僅需要用以應對考試的各種知識,還要具備應試以外的教育教學知識。
無論從教育教學的發展趨勢來看,還是從教師個人專業化成長的需要來看,教師個人知識的范疇都是在不斷擴大中的。
林崇德教授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可分為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筆者認為實踐性知識其實質仍然是條件性知識,將這兩者并列可能會導致分類邏輯的混亂,因此將教師的知識結構按照知識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分為傳授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兩大類別。
傳授性知識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具體內容,這個內容不僅包含教師本體性知識,也包含教師非本體性知識以外的文化知識、思維知識等;條件性知識則是幫助教師更好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輔知識,包含教師的邏輯學知識、心理學知識、信息技術知識乃至調研知識、實踐知識等。
(二)教師個人知識管理技能的解讀
在筆者看來,應該在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以及在教師所在的學科團隊中來解讀教師的知識管理技能。
在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中,教師需要汲取新的知識,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存儲,獲得建構自己的多層復合知識結構的知識管理技能。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將自己建構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需要知識轉化、知識傳播等知識管理技能。
在學科團隊中,無論是學校的乃至全國的學科團隊,無論是有組織的還是松散的學科團隊,教師都需要具有知識分享、知識精制、知識存儲的知識管理技能。
無論從什么角度去解讀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技能,必須要牢記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終極目標:教師個性化知識體系的建構及其不斷地更新和完善。
四、掌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
(一)知識的精制
精制的意思是從一種物質中把不需要的成分除去。在知識的獲取中,不少教師習慣復制粘貼,習慣直接保存,很少對下載的知識進行必要的精制加工,往往導致知識內容蕪雜,不相干的知識或信息所占比例較多。
知識的精制是對知識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是依據自己的需求對獲取知識的一種加工過程。這種加工過程是知識管理必不可少的過程,教師們可以逐步培養精制知識的意識和習慣,逐步通過對復制或下載的知識進行刪減、修正來達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標準。
(二)知識的存儲
在獲取并精制知識后,教師一般會在電腦或者網絡上存儲知識。存儲知識也并非是籠統地將一大堆知識粘貼在電腦或網絡硬盤里就完事。知識必須通過設定多維屬性、建立分級分類目錄來歸類存放。
知識通常具備多個維度的屬性,比如一首詩歌,維度就有作者、寫作時期、詩歌形式、主題類別等;比如一道數學題,維度就有相關知識點、解題方法、難度、出處等。
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知識存儲平臺通常是樹形結構體系,這種結構就決定了知識只能按照某一個維度分級分類存放,知識的多維屬性無法在這樣的結構中體現出來。
教師可以借助對文件設置多個標簽,不同的標簽設置為不同的維度,然后通過相關的軟件來對標簽進行管理,從而實現對知識點的多維管理。
(三)知識的轉化
知識的轉化通常是指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按照知識的表述和轉移的方式分類,可將知識分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通過教學實踐來積累經驗,這些經驗屬于教師的隱性知識。教師的隱性知識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必須具備的智力資源之一,對教師來說,他的隱性知識的豐富程度以及對其利用的情況直接決定了他專業水準的高低。基于其重要性,教師隱性知識成為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核心對象。
由于隱性知識的特征,通常需要經過知識的轉化過程,將隱性知識顯性化,才能對隱性知識進行知識管理層面上的操作。教師的隱性知識可以借助于專家系統、思維導圖等方法顯性化。
(四)知識的分享
分享是網絡時代的一個重要特性。能與其他教師分享個人知識的教師,其知識體系應該是開放式的,這種利于開放的知識分享體系往往具有很強的知識自組織能力和知識體系活力。
由于各種原因,不少教師不愿意分享知識,這也導致他們的知識體系的自我封閉,缺少了必要的知識碰撞。
對于那些擁有大量隱性知識的資深教師來說,知識分享使他們有機會通過集體對話與反思,不斷把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并在自我呈現和他人詰問過程中對這些知識進行持續的修正和完善。教師通過知識分享把個人知識融入團隊知識,對于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乃至學校知識管理都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無論是教師個人還是學校都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斷為教師知識共享創造條件。
(五)知識體系的構建與更新
為何要進行個人知識管理
咱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閱歷:昨天剛看過的1份癥結資料,今天起草講演時要用到,自己卻怎樣找也找不到,而不能不另起爐灶,進行痛苦的“立異工作”。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美國國際數據公司)的鉆研講演顯示,知識工作者做的九0%的所謂“立異工作”是重復工作,由于這些知識已經經存在。事實上,良多人都有這樣1個感受:大部份東西從新起草比去尋覓這個已經存在的東西還省力氣。另外一份鉆研講演顯示:知識工作者3分之1的時間用在了尋覓某些他們永久沒有找到的信息上。
這些問題是為何呢?本人認為造成個人工作中效力低下的緣由是由于沒有對于個人的知識進行成心識的、系統的、有效的管理。現今時期,信息的數量10分龐大,咱們工作中需要的知識也很廣泛,大部份工作是要去做那些立異性的工作而不可能去日復1日的重復某項流動或者操作,因而咱們每一個人工作都會用到各種知識,對于知識的數量以及質量請求很高,而咱們對于這些眾多的知識沒有或者者沒法進行管理,最后造成工作的低效力。正如比爾蓋茨所言:“搜集、管理以及使用信息的方式,抉擇了你的輸贏。”
為何要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德魯克說過,沒有人為你負責,除了了你自己,而你獨一的資本就是知識。這里我還需要補充1句就是,你獨一的能力就是利用知識創造價值的能力。知識管理的目的是要使知識集中化、系統化、有序化,便于組織以及個人提取、應用以及同享,從而晉升組織或者個人的競爭能力,增進組織或者個人目標的達成。一樣,個人知識管理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使個人的顯性知識系統化、隱性知識顯性化,便于隨時對于知識進行完美、提取、分享、利用以及立異,從而塑造并晉升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有益于職場競爭和長時間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而實現人生目標以及人生價值。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個人要確保跟上時期節拍而免于被無情淘汰必需“延續地學習”,可以說個人獲取以及應用知識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抉擇了他的個人價值。然而,人類天生擁有遺忘的特性,盡管人的1生有機會獲取眾多的知識,但真正精曉的常常只是時常使用的頗有限的1小部份,其余大部份知識常常只能記住1個概況,到有用的時候再去查找獲取。因而,累積、獲取以及檢索知識的能力在這個世紀顯患上無比首要,個人知識管理對于每一個現代人來講都有著非同1般的意義,主要體現在:
一、樹立了個人知識體系,便于有針對于性地進行個人知識的累積以及完美;
二、有益于個人挖掘隱性知識,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防止因知識的遺忘而流失;
三、有益于個人知識的檢索以及提取,減少個人時間與精力的耗損,提高工作效力;
四、有益于將知識資源利用于實際工作以取得優良的工作績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五、展示了個人的學習能力,并通過介入知識立異、知識交換,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六、延續性地學習并更新個人專業知識、提高工作技巧,晉升了個人價值以及核心競爭力。
甚么是個人知識管理
或許你未必知道這么1個概念,但你日常也必定在使用,比如你分門別類的記錄你自己的文檔,文件,數據等,這就是知識管理的雛形。你是為了利便管理、查找、使用甚至同享以及立異這些知識,這就是知識管理的精神。的確,知識管理就在咱們身旁,比如,知識卡片、讀書筆記、文章寫作、博客轉載、日志分享等都是個人知識管理行動。
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PKM)是將組織的知識管理思想利用到個人而構成的1種法子論。通過個人知識管理,讓個人具有的各種資料、隨手可患上的信息變為更多有價值的知識,從而終究利于自己的工作以及糊口。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工作及學習糊口中都已經經有了知識管理的影子,但這時候候的PKM還處于蒙昧狀況,咱們如果能在日常的工作中更為成心識的對于個人知識進行管理,那末PKM是1件很簡單的事情。
PKM的最先概念是由美國的Paul Dorsey教授提出來的,他指出:“個人知識管理應當被看做既有邏輯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1套解決問題的技能與法子”。本人鑒戒組織知識管理的概念,對于個人知識管理的概念描寫為:個人知識管理是指個人為了晉升個人的競爭優勢,樹立自我的知識體系,其實不斷進行知識的獲取與收拾、存儲與更新、交換與分享、利用與立異的進程。它使患上知識被最大限度的應用,并且在知識管理的進程中患上到了增值。信息時期的個人知識管理就是應用計算機、網絡等先進信息技術來進行知識管理的進程。
個人知識管理的違景
知識管理是1個無比熱點的話題。實際上,人類自古以來都在不斷地進行著知識管理流動,知識的多少也1直被認為是評價1個人能力高下的首要方面。對于知識進行管理的歷史乃至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的最先時代。甲骨文的呈現,即標志著人們開始了對于知識的管理。進入農業社會之后,呈現了竹簡、絹帛以及紙質的書本對于知識進行記錄并代代相傳。進入工業社會后,呈現了各種先進的印刷裝備和大范圍的藏書樓等知識管理的手腕。
【戚繼光的知識管理】戚繼光的偉大不但在于他的戚家軍攻無不克,更在于他的忘我。戚繼光將生前的練兵、打仗的心患上都總結下來,編撰成書,留與后人。《練兵紀實》、《武備新書》等輝煌著作施展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了曾經國藩的指路明燈。曾經國藩細心研讀了戚留下來的兵書,依照戚家軍的練兵法子并結合實際,練出了名震天下的湘軍。
論文摘要:結合知識管理的特點分析企業員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并根據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踐給出員工實施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和途徑,為知識管理在工作過程中的應用提供了一種借鑒。并提出知識分享是實現知識管理的核心的學術觀點。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企業管理理論和實踐工作者也更積極地探索如何進行知識管理以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和大好機遇。各行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如何培養出多層次、實用型、應用型和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對企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在工作過程中積累經驗并對各類知識進行有效管理,對于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分析了企業員工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探討了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提出知識分享是企業員工進行知識管理的核心,以及如何進行知識分享。
2 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對于個人知識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定義,筆者認為美國的Paul A. Dorsey教授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的描述更為普遍和通用。廣義上的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很寬泛,包括工作、生活、學習、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而本文所研究的企業個人知識也僅指員工在生產實踐、科技活動中所積累的有關知識,包括存儲在頭腦中的專業技能、實踐經驗和技巧等隱性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整理、存儲以及共享這些知識,使其成為教師進行自我總結、提升和創新的基礎,并通過共享實現知識價值的最大化利用。下面先介紹一下員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必要性。
2. 1業務知識的整理
一般來說,企業對一個工作任務進行幾年的實踐后,就會對該種工作的整體脈絡、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都已非常清楚,而通常情況下,員工們除了根據需要對任務的計劃、使命和安排進行修訂和更新以外,每個階段任務的具體實施過程、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等實踐細節都沒有記錄下來,這樣導致很多實踐經驗和知識的流失。如果員工能夠通過一種方便的途徑以日志、筆記、心得體會或其它形式,記錄所在每個時間段工作內容的安排、關鍵點、容易出現的錯誤、加強更新和補充的知識點以及員工之間的交流經驗、工作技巧、學習技巧等,將實踐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進行跟蹤和整理,并滲透到以后的工作實踐中,這對于顯著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以及專業領域的研究水平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知識的不斷積累、整理和深化能使促進員工整個知識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系統化,同時,相待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以及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迫切需求,也要求員工必須緊跟行業發展步伐,不斷更新工作方法和實踐內容。
2. 2科技項目經驗的積累和傳播
企業的基本目標決定了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為了取得技術上的優勢主導地位,必需參加大量科技項目研究與開發,以獲得企業可秩序發展優勢,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對此更加看重。一個完整的科技項目實施過程包括項目申請和需求分析、系統功能分析和詳細設計、開發方案選擇、編程實現以及最后的軟件測試和維護等多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都涉及到大量的技術、方法和應用工具。要保證科技項目最終的實現質量和效果,除了遵循必要的科學規范和相應的標準以外,更多地要依賴于研究人員在各個環節具體實施過程中所運用的個人經驗和技巧。由于這些隱藏在個人頭腦中的寶貴知識財富屬于個人智慧和腦力勞動的成果,同時也是個人參與社會競爭的有利資本,進行傳播、交流和共享。對提高員工以及集體的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都非常有利的因素。
2. 3個人知識架構的自我更新
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變化,市場經濟發展程度的擴大使企業知識體系增多、范圍增廣、變化增快。對員工而言,知識架構越完整,就越能在業務上和專業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雖然難以對個人所涉及領域知識的掌握做到面面俱到,但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還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的今天,員工不可能抱著原來的知識就能很好地完成某項工作,也不可能擁有一、兩項技術工具就能出色地完成各種工作或者企業的科學研究任務,因此借助一定的個人知識管理平臺,不斷調整知識架構、更新知識內容是企業員工必須堅持的自我提高過程。
由此可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對員工而言尤為必要和迫切,它對于提升個人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優化知識結構以及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
2. 4知識分享是企業員工知識管理的核心
知識分享指知識初始擁有者與其他員工之間交換知識的過程。知識分享作為企業知識管理的核心主要從三個方面表現:
(1)知識分享是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知識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知識與別的資產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它不會因使用而‘折舊’,不會因使用的人多而‘磨損’。相反,知識的價值隨著使用人員的增加而增加。在現代企業中獲取新知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分享已有知識的成本相當低。在分享知識的過程中,邊際成本越來越低,邊際收益卻往往越來越高。所以知識分享程度是衡量知識管理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在企業,特別是現代企業,知識分享不充分的知識管理不可能是成功的知識管理。
(2)知識分享是企業產生創新知識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劑。企業知識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員工個人擁有的知識,另一個層面是企業作為整體擁有的知識。對企業而言,一方面,為了提高效率而不得不進行社會分工,員工日常工作接觸的知識面越來越窄;一方面,企業研發能力在科技競爭中所需的卻是整體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只有通過知識分享,個人的知識才能成為企業層面的知識。美國學者圣吉認為,知識是通過員工之間的溝通產生的。那Nahapiet和Ghoshal認為,知識的產生是員工相互交流和組合已有知識的結果。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通過相互交流,人們往往能產生思想的‘火花’,創造出更好的新的知識。中國古代諺語“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不斷的溝通和交流,才有可能創造出有價值的創新知識。
(3)知識分享是企業充分利用知識的前提。企業很多知識只有被相關人員分享后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擁有很多重要發明專利的研究室發明了某種新的方法和新的發明。如果他沒有將這一方法或發明介紹推廣出去,則該方法或發明就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某些員工掌握的知識和信息對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有很大的影響,但別的員工通過知識分享獲得這些知識后卻能對他們乃至整個企業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知識在企業中的作用過程劃分為知識產生一一知識分享一一知識利用等階段。這些階段有邏輯上先后順序的關系,但在實踐中它們并不是完全割裂開的。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知識管理的核心是知識分享。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踐工作者都應該加強對知識分享的重視。
3 企業進行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目前,關于知識管理的方法和步驟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可循,員工在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時,要結合自己的知識管理內容和目標來設計管理方式,并選擇合適的工具以實現知識的有效管理和共享,下面對企業實施個人知識管理可以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給出幾點看法。
3. 1知識的收集和整理
對于工作任務和科技項目開發知識,除了指導手冊、計劃大綱、工作日歷等傳統資源、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及時記錄的工作日記、工作心得以及所開發項目形成的文檔和數據以外,員工獲得知識的途徑也非常多,例如網絡搜索引擎、電子圖書館等,通過它們可獲得電子期刊、電子書籍、網頁資料。知識的獲取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相對較為容易,關鍵是如何管理好這些知識。
首先,員工可以規劃個人的知識庫。根據知識類別、存儲方式來收集和整理各類知識,例如可以按照工作、科研、個人綜合知識等大類進行劃分,如工作類可以分為計劃和實踐、參考資料、工作筆記、作業、任務信息等;科技類可分為項目管理、常用工具、參考資料、經驗技巧、開發心得等;而個人綜合知識可按照工作任務分類來建立自己所感興趣并從事研究的專業領域知識架構,其中每一項內容又可按資源類型分為文檔、數據表格、網頁鏈接和收藏、源代碼以及應用軟件等子類,并采用統一的命名規則為每一級目錄以及所包含的文件命名,以此形成具有分層、分級、便于檢索和管理的知識庫。
3. 2知識管理工具的應用
其次,便是知識管理工具的應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尤其適用于個人知識管理。由于員工需要管理的知識量很大,類型也很多,知識之間往往關聯不夠、檢索困難、而且信息繁冗,因此需要借助方便有效的工具。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文檔、數據處理軟件層出不窮,為員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提供了多種方法和手段,除了利用傳統的Microsoft Office系列文檔編輯工具,以及Sybase,PowerBuilder, SQL Server:等數據庫軟件進行電子文檔和各類數據的編輯、存儲和處理以外,目前也出現了很多專門的知識管理工具,下面結合筆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實踐,針對不同類型知識的管理工具各列舉一二。
3. 2. 1文本文件管理工具。文本文件的管理是員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中文信息處理類的軟件非常多,其中之一如Neotoma軟件,它支持根據關鍵字、文件名稱等進行海量文本文件內容檢索的功能,以樹型結構的知識樹對資源文件進行分類管理并提供文件全名、關鍵字、摘要、所有者、收集日期時間、閱讀次數等必要的附加屬性,它還具有強大的文本編輯器,內置的郵件發送工具以及局域網即時通信工具可直接發送郵件和基于文本的即時交流,另外還有IE中文本自動保存功能等。這類軟件能成為員工管理存儲于個人電腦中的大量工作相關電子文檔的得力助手。
3.2.2項目相關的源代碼和資料管理軟件。軟件項目代碼和資料管理是大型工程專業或者高技術企業員工進行知識管理的又一項重要內容,不論是自己所開發項目的軟件代碼,還是收集并供參考和學習的其它有用軟件源代碼,都是一種重要的知識資源,源代碼管理軟件對代碼進行分類存儲并提供快速查閱等功能,能幫助員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舉個例子,如Notepad++軟件,它提供多種數據庫文件的支持,并通過目錄樹來管理代碼文件,可對C/C++、Pascal, Java,VB. Net, XML, HTML等程序語言進行“語法突出”和多窗口的方式顯示,另外還有高效的檢索和書簽等功能。類似的軟件還有Editplus, Ultraedit, CodeHelp, VB代碼管理器等很多功能齊全、方便實用的代碼管理軟件。
3. 2. 3網絡資源管理工具。互聯網現在已經成為教師獲取書本以外知識的一個非常廣闊的途徑,快速高效地搜索、存儲和管理包含所需要知識的網頁及其內容是知識管理的又一個重要工作,目前便于網上沖浪的高效率協助軟件也是種類繁多,Firefox就是其中之一,較傳統IE瀏覽器而言,這個開源瀏覽器不僅體積小速度快,而且具有如標簽式瀏覽、智能化搜索、加強的隱私及安全性能、實時書簽、下載便捷以及為網頁開發者所提供的能了解網頁運作詳情的工具等高級特征,另外,作為Firefox優秀插件工具的ScrapeBook軟件,則補充了網上沖浪的記事本功能,可以隨時保存任何選中的內容。這類軟件的應用能幫助教師方便快捷地從網絡中獲取并管理知識。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了幾個可用于知識管理的工具實例,類似的還有很多其它優秀的、方便實用的軟件,員工可根據自己的喜好、熟悉程度以及需要管理的知識內容和目標來選擇合適的工具,讓知識管理成為一件并不困難和費時費力的事,同時也能提高員工對個人知識管理的興趣和積極性。
除此以外,員工還可以發揮自身專業所長,設計并開發出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個性化知識結構,還可以建立信息數據庫或者信息交流的網站來加快相關知識的交流與更新。由此而言,企業員工特別是高技術企業員工在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時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便利性。
3. 3知識分享的實現
員工進行個人知識管理,除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研發能力,更重要的是將由此而獲得新的知識、項目研發經驗進行共享和創新,實現知識管理的真正目的和意義。知識分享作為知識管理的核心在企業有很大應用價值。知識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常用的email 、Blog、各種信息數據系統等能實現員工之間點對點信息交流的網絡工具外,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知識共享平臺并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到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中來是一種影響更為廣泛、效果更明顯的方法,因為知識共享所產生的效果能使每個員工的個人知識成十倍、百倍地增長并相互激勵和引發創新思維,同時促使員工隊伍在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和技術、豐富研、發經驗、加強項目合作等方面有整體的提高。
進行知識共享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建立知識地圖,知識地圖的概念最早是由布魯克斯(B. C. Brooks)提出的,知識管理中的知識地圖是指一種知識庫管理系統網絡技術相結合的新型技術,它并不是實際知識的載體,而是作為一個向導體現知識源以及知識源之間的關系,利用它,可以將企業所有員工的個人知識資源匯總起來,讓參與到知識管理和共享系統中的員工能方便地找到存儲和擁有所需要知識的載體和人,知識地圖在大型企業知識管理系統中已經有非常多的應用,目前應用范圍有擴大的跡象。
【關鍵詞】圖書館核心價值 服務創新 圖書館組織管理模式
1 構建基于核心價值的服務創新型圖書館組織管理模式的原則
1.1 知識自由的原則
圖書館是以知識管理(包括各種載體知識資源)為基礎來履行維護公民知識自由權利使命。因此,IFLA號召圖書館界及工作人員恪守知識自由使用、無條件獲取信息、言論自由和尊重讀者隱私權的原則。通過知識管理、知識教育和知識服務運用專業能力完成知識保存(傳遞)、教育(支持知識和學習)、服務(保障知識和信息的公平獲取),實現公民知識自由。建立自由存取系統,是公民利用圖書館來實現知識自由權利的需求對圖書館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實現知識管理、知識教育和知識服務的技術物質基礎保障。圖書館知識管理、知識教育和知識服務必須基于自由存取系統,才能充分實現知識自由。
1.2維護公共利益的原則
堅持圖書館的公益性,主要體現在免費和公平兩個基本點上。實行免費與平等原則,是圖書館維護公共利益的社會特征。圖書館工作追求的主要是公共利益,突出地表現在提高全社會的科學文化水平及勞動者的素質方面。
1.3運用專業能力的原則
圖書館的專業能力包括知識管理能力、知識教育能力、知識服務能力。專業服務原則貫穿于圖書館對知識管理、知識教育、知識服務的各個過程之中。圖書館知識管理、知識教育、知識服務專業能力的管理方法與技術必須不斷地進步、發展、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保證能夠將多種不同載體的知識資源及時地傳遞給用戶,圖書館需要將收藏、整序單一印刷文獻資源的能力,提升為多元化載體知識資源的知識管理(收藏、整序、整合)能力、知識服務(創新)能力、知識教育能力的動態綜合能力。
1.4保護隱私的原則
隱私權(保護隱私),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圖書館在知識管理、知識教育和知識服務中自然也必須無條件予以遵守。
2 服務創新型知識管理、知識教育和知識服務一體化的圖書館組織管理模式
2.1建立若干個學科知識資源管理教育服務中心
首先各圖書館必須保留辦公室和技術服務這兩個部門,辦公室負責后勤服務和保障;技術服務部負責設備、數據安裝維護和技術開發;取消采訪編目部,因為大多數圖書館由社會上的圖書供應中間商為圖書館編目,圖書館如果不能實現數據的外加工,則由圖書館技術服務部負責數據安裝維護人員完成。其次建立若干個學科知識資源管理教育服務中心,每個學科知識資源管理教育服務中心下設一書、刊、借、閱、咨詢一體化閱覽室(高校圖書館可以院系圖書館為中心并采取知識資源動態調配方式),除專門的電子閱覽室,在各學科閱覽室都增添電子閱覽設施,以備讀者查閱電子出版物和網絡信息和知識。每個中心應配備必要的設備(如臺式和筆記本電腦、打印機、掃描儀、復印機、傳真電話等)。改革現有的人事制度,施行評聘分開,優秀的知識主管可破格聘為研究員或副研究員。
2.2學科知識主管的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
特定學科知識領域的基礎知識;學科知識資源的動態跟蹤、分析、科學判斷能力、獲取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需求的科學預期與市場服務的應對能力;掌握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庫等現代化技術;知識導航能力;外語應用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科學管理能力。
2.3營造新型基于核心價值的圖書館組織文化
首先,要營造一種有利于知識管理、知識教育、知識服務的組織文化氛圍,以用戶為本、關注和傾聽用戶意見、滿足用戶需求和提高用戶滿意度,創造人性化與個性化的知識服務環境,倡導和培養圖書館人員的自立、自強、學習、進取、創新精神;其次,建立和營造能夠促進學習、交流、積累、創造和應用知識的環境,使每一位員工都能認識并享受到這種環境所帶來的好處,積極為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知識教育、知識創新和知識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再次,在圖書館內部形成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和機制,給館員以全面的關懷,既注重滿足館員物質方面的需求,也注重滿足他們社會及心理方面的需求;通過館員間的知識互補與共享,最大限度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使員工的智慧、能力充分發揮出來。領導與員工之間相互尊重、信任,營造一種有利于知識學習、創新、共享的和諧氛圍,將使圖書館的組織學習能力和知識管理、知識教育、知識服務能力得到持續加強和提高。
3 知識管理、教育和知識服務一體化服務創新型圖書館組織管理模式的優勢
知識管理(包含知識資源組織建設)方面:在學科知識主管和學科教授或專家共同協作下,既可以克服傳統模式由于采購人員的知識背景和結構原因,導致所購置知識資源不能充分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也可以做到深化、細化信息和知識管理,保障知識資源建設的系統性、連續性、完整性、科學性和高效性;充分利用有限的資金,提高資金利用率;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提升用戶的滿意度。知識教育方面:由具有學科知識背景的知識主管提供的知識教育會更加適合用戶的知識需求,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知識教育會使用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幫助其獲得學習知識的知識,即學習的技巧和方法。知識服務方面:學科知識主管和輔助館員能更充分地為用戶提供更具個性化和針對性的知識服務,有助于用戶知識問題解決,真正滿足用戶的知識需求,極大提高用戶的滿意度。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有利于館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吸引和留住人才;易使個人價值與組織價值充分契合;有助于學科知識主管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并且以上優勢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4 結束語
新型圖書館組織管理模式具有前瞻性與科學性。既可以克服傳統圖書館各種弊端,也可以提升圖書館整體的社會價值與地位和聲譽,但同時也面臨人才匱乏問題,因為,該模式對人才要求程度非常之高,所需要的人才如鳳毛麟角,但是,我們必須面對現實,知難而進,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好現有人才,采取二至三人合理搭配來完成任務,在實踐中教育和培養出真正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知識管理;核心競爭力;路徑
前言
隨著我國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生產力越來越成為構成競爭力的關鍵。然而,知識資源是無形的,創造知識、分享知識的過程更是一種無形的活動。如果企業不能對其進行有意識地控制和有效地利用,必然造成管理成本的大幅上上升和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當前,企業必須以人本為核心,將傳統建立在土地、機器設備、資本等有形資源上的管理模式進行優化,特別是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前瞻性,有針對性地對知識進行管理,讓知識真正成為推動企業健康快速和諧發展的第一資源。
一、什么是“知識”、“知識管理”
知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規律的反映和認識,它是經驗的結果、意識的反映、觀念的總和,是生命物質同非生命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進化到一定階段的文明表現。經濟學中認為知識是人類勞動的一種產品,是生產要素和資本。
知識按性質可分為四類,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識(Know-what)、知道為什么的知識(Know-why)、知道怎樣做的知識(Know-how)和知道是誰的知識(Know-who)。前兩種知識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稱為“言傳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后兩種由于包含了訣竅、能力,要靠實踐和體會來獲得,可稱為“意會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按從屬知識可分為兩類:個人知識與組織(企業)知識兩類。知識的產生來自人的認識,知識是由個人產生的。組織知識是將個人產生的知識擴大并結晶于組織的知識網絡中形成的。
知識管理,是指在組織中建構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個人與組織知識的循環和積累,成為組織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簡言之,知識管理就是管理組織中的知識。
二、推行知識管理的重要意義
知識管理在優化企業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其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推行知識管理是優化學習的需要。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是學習力的競爭。企業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就等于占領了未來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因此,大力開展教育培訓、大力發展組織學習已經成為當今企業夯實發展基礎的重要手段。但是,個人學習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知識的存在形態畢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就要求企業在鼓勵員工個人積極收集和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外,企業本身有意識、有組織地促進局部知識向全局流通,促進大量隱性知識向顯性轉化,擴大知識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推行知識管理是優化執行的需要。大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為了尋找一個地址、電話號碼或電子信箱而翻箱倒柜,花費許多時間尋找或打電話詢問,而最終卻發現這個東西就在你的電腦桌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員工可以利用的管理工具也在不斷豐富:電話、固定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企業有OA、ERP等,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工作,實際結果往往是這些工具降低了工作效率,因為它造成了資源和信息的分散。通過企業有組織地對企業信息進行收集和傳遞比個人收集的效率要高,這對提高企業和員工的執行力都大有裨益。
3、推行知識管理是優化效益的需要。任何企業都需要考慮收益率,在產生同樣效益的情況下,企業投入越少越好。但是,國有企業在管理存在一個難點,就是對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很多時候,企業管理是在做重復性的投入。某單位一份材料如果有5個部門需要,就需要分別溝通5次;某單位產生了好的經驗,但其它單位做同樣的工作卻要再從頭走一遍彎路;某個員工掌握了核心技術,一旦離開企業,企業又得重新培訓。另外,制度的重復性在企業也相當嚴重,凡此種種都是與企業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相違背的。而通過對知識流的有針對性控制和有選擇性傳遞,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三、打通“四條路徑”,全面推進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一項系統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企業要想真正實現知識管理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須從以下四方面入手開展工作:
1、加強宣傳引導,打通“思想路徑”。我們要在加強對知識管理理論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企業現有電視、網絡、報紙、櫥窗等多用載體,加大對推行知識管理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首先要培養領導干部與時俱進的作風,讓領導干部具有較強開放和探索意識,能夠結合工作實踐樂于學知識、用知識;其次,要加強對知識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宣傳,讓員認識到,知識不僅是個人的財富,也是企業的財富,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僅是提高個人素質,還是一種投資;再次,要加強推行知識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和教育,讓廣大員工養成重視基礎性工作、珍視經驗、重視積累的好習慣。最后,還要教育員工正確地認識工作的意義,要讓員工認識到,工作的目標不僅僅是完成自己的“份內之事”,還要贏得別人的贊賞和認同,鼓勵職工樂于分享知識,營造推行知識管理的良好氛圍。
2、加強平臺建設,打通“執行路徑”。推行知識管理需要平臺。企業要切實地規劃、梳理出實際工作(流程式、單人或多人式)的放置與交流場所等平臺實現與操作。知識管理的平臺要涵蓋知識流通和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比如,新員工企業的過程要有科學且高效獲取知識的平臺;領導取得決策信息要有順暢的渠道和;領導對任務下達到各級及執行情況要有隨時隨地監控的平臺;員工在工作接手前要有取得相關崗位經驗技能的渠道;領導對員工、員工對領導、員工對員工要有相互欣賞工作成績的平臺;員工工作告一段落時,他的經驗、成果、總結、收集的資料等要有沉淀在企業并變成企業的知識的平臺;員工有看法、有意見時,有了發表意見的場所;員工對前途、對理想疑惑時,有了得到解答的平臺。通過這些平臺建設,企業知識能夠獲得優化、固化,能夠使企業的核心知識科學地、安全地、跨時空的存貯、學習和應用。
3、完善激勵制度,打通“機制路徑”。任何工作的完善都不能忽略激勵機制建設,推行知識管理也不例外。如果沒有適當的激勵措施,知識管理會成為一廂情愿,也不可能在大范圍順利推行。首先,如果知識管理過多地從愿望、而不是從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需求出發與實際相脫離,員工就缺少了知識共享的最根本動力,所謂的“知識庫”可能很快就會演變為“垃圾庫”。因此,企業要在知識管理的內容上強化與具體業務的聯系。比如,企業針對職工取得技術資格的考試中提供幫助,企業針對個人解決崗位難題提供有針對性地培訓等。知識管理最終的目的是服務員工,只有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才能激發起他們對知識自發的熱情。其次,多數企業的激勵制度仍然以競爭機制為主,這樣的制度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與工作積極性,但同時也會導致員工或多或少地傾向于保護自己的知識,這是不利于知識分享的。因此,企業在裝置長周期運行條件下,裝置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職工的條件下探索鼓勵職工釋放知識。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管理逐漸應用于教育領域。知識管理是指“確立、收集、傳播和共享組織中的知識,包括知識的管理和運用知識的管理,來創造、獲取和使用知識以增強組織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高校的青年教師每天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廣,如何在這些信息中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對這些知識加以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是青年教師知識管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難題。
從知識管理的內容上來看,知識可以根據其存在的形態分為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顯性知識是指那些能夠用嚴格的數據、科學公式、公理、文字等符號明確表達出來,易于存儲、交流和共享的知識。隱性知識是指建立在個人經驗基礎上并涉及各種無形因素如個人信念、觀念、直覺、洞察力和價值觀等的知識,是一類難以表達、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識。青年教師對知識的有效管理體現在不僅能有效傳播顯性知識,也必須使隱形知識也通過有效的途徑得以應用并有所創新。通過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可以增加專業理論知識的實踐性,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能力。
從知識管理的過程來看,教師知識管理是指教師能夠結合信息技術的力量,有效地對專業知識進行取得、組織、儲存、轉換、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連續過程。通過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可以促進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的流動性和共享性,使個人知識上升到團隊知識,在提升教師自身技能的基礎上改善組織的績效,促進學校和教育的發展。
二 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青年教師通過知識的獲取、轉化、分享、應用等環節,可以不斷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到老教師的一些教學經驗,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對自身的專業成長有很大幫助。還可以改善個人學習的態度和動機,增強自身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也能在規范的知識管理中端正自身的教育態度,樹立尊重知識、尊重教師、尊重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身的教育品質。
(二)促進組織的發展
在現代高等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協調發展,教育活動的組織,教育實踐的統籌規劃等都離不開學校的有效管理。青年教師個人績效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另外,青年教師在知識管理能力形成的過程中,養成知識積累和知識共享的習慣,從而為整個高校營造知識共享的文化和學術氛圍。
三 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一)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缺乏主動進行知識管理的動力
1 教學與科研沖突
從民辦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來看,在校人數由2004年的709636人增長到2013年的5575218人,增長6.5倍,占全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的比例由5.3%上升到22.6%,增長4倍多。民辦高等教育在高速發展,目前,盡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在不斷地豐富和多元化,但是傳統的教師授課仍然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來源。青年教師作為民辦高校教學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教學任務相對較重,許多青年教師都是第一次講授所教課程,備課壓力相對較大,缺乏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升和更新自我知識水平,因此,自身知識管理的質量并不高。
另外,教學與科研是建設高水平的大學,也是高校教師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與科研往往存在失衡的現象。在現在的高等教育體制中,科研工作是青年教師職業晉升和職稱評定的決定性因素,也能為其帶來較豐厚的經濟收益和更高的社會評價,因此,許多青年教師集中主要的精力于科研工作,而忽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 對日常工作中的經驗與教訓缺乏教學反思
民辦高校的專任教師中,許多青年教師都是剛走出大學校門,對所授課程缺乏講授經驗,并且大多數人在教學過程中普遍不注重教學反思,這樣不利于青年教師對知識的積累和創新。青年教師在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該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還要進行科學的自我反思,沒有反思的經驗,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復。教師成長等于經驗加反思,教師的教學經驗反思是導致一部分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而另外一部分只能成為“教書匠”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主動的總結教學經驗,不斷地教學反思,探索出教學的客觀規律,可以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使得日常的教學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缺乏溝通,分享和主動學習的意識
民辦高校的師資力量呈年輕化的特征,許多青年教師都是“80后”“90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自我意識強烈,在知識管理過程中,主要傾向于顯示自身的長處,隱藏自身的短板。對于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愿與人分享,遇到問題時不愿意向人請教,大大阻礙了知識的更新。另外,隨著辦公環境的改善,青年教師都是一部電腦,一臺手機,一個格子間,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分享反而減少,這都成為了知識管理的障礙,更不利于知識的創新。另外,青年教師普遍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對于知識的更新,主要還是依賴學校集體組織的培訓和進修等項目。
(二)民辦高校知識管理的環境尚不完善
1 民辦高校資金、資源有限,青年教師獲取知識的途徑有限
與公辦高校相比,由于缺乏財政支持,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有限,教學資源相對短缺,網絡資源和數據庫的建設尚不完善,青年教師的知識獲取來源還主要集中于傳統的書本知識,不利于知識的即時更新。
2 民辦高校不重視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民辦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其師資力量受到嚴重的挑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管理者將過多的課程分配給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在超負荷的工作量下,無暇獵取新的知識。另外,民辦高校的辦學經驗都還比較缺乏,面臨著國家評估機制的考驗,這種情況下,學校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傾斜于學校的環境建設、硬件設備的增加等方面,而忽視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 3 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把人類知識比作一座冰山,那么顯性知識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隱性知識是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高等教育中青年教師想要有知識的創新,大多表現在隱形知識的顯性化,即通過特定的方式將抽象的難以表達的知識傳播出去,成為人們易于接受的知識的過程。目前,民辦高校存在教學資源有限,教學環境不夠開放,教學網絡不夠健全等問題,增加了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轉化的難度。
四 民辦高校青年教師知識管理能力的改善途徑
(一)拓寬知識取得的渠道,增強識別教學知識的能力
青年教師目前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還主要集中于圖書館,從傳統的書本、報紙、雜志中獲取知識,主要源于知識獲得的便利性、準確性和科學性。但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獲取知識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而且更方便、快捷,信息傳播量大,青年教師應從廣泛的網絡資源中識別對自身建設有益的教學信息。同時,民辦高校在環境建設的同時,應完善組織數據庫的建設,增加對青年教師的校內校外培訓。另外,處處留心皆學問,青年教師還要在非正式場合,從實踐中,在復雜的環境中,識別對教學有用的信息。
(二)促進隱形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從組織角度來看,學校要創造相應的條件,營造開放、輕松、和諧的環境,促使教師之間進行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等方面的交流,使隱形知識在校園內良好地傳播與應用。另外,完善激勵機制,將青年教師在知識顯性化過程中的表現納入績效考核體系中。
從青年教師自身來看,建立教師個人的學習網絡,通過教學檔案的建立、教學筆記的整理、教學案例的撰寫等,及時進行教學反思,記錄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發現與經驗。另外,通過參加賽講、全國高校青年教師微課大賽、公開課展示、教師間集體聽評課等活動,學習別的老師的經驗和長處,也有利于隱形知識的顯性化。
(三)及時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溝通,增強知識的應用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識獲取階段獲得的教學信息是他山之石,只有將其整合于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將有價值的知識合理應用,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智能化、趣味化,傳統的一支粉筆講好課已經不適合現代課堂的需要。因此,青年教師要及時關注教育手段的更新,及時掌握信息化時代下教學設施的使用,將多媒體設備與傳統的板書相結合,熟練運用辦公軟件以及教學軟件。
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如果不擅長言傳身教,也不能成為一名好教師。語言是使知識在課堂中得以運用的最好工具,青年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協調溝通能力,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豐富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模式,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
(四)引入現代社交溝通平臺,促進知識的溝通、分享與創造
隨著辦公環境的變化,青年教師的空間越來越獨立化,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青年教師的社交溝通平臺越來越多樣化。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都成了青年教師彼此聯系的紐帶。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社交平臺,將其引入教學與交流中,以文字、聲頻、視頻等多種多媒體方式,將自己在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經驗與體會、課堂實錄、對科研論題的想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等上傳發表,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將個人知識上升為團隊知識。在溝通分享的過程中,在思維碰撞中,創造出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儲節旺.知識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旭芳.高校知識管理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北京交通
大學,2009.
[3]孫志麟.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J].
臺北師范學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院學報,2003(1).
[4]高中膺.學習型學校教師個人教師專業、知識管理與工
作績效之研究——以高雄市某私立中學為例[D].臺灣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2005.
[5]許艷.高校教師知識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揚州大學學
報,2008(2).
關鍵詞 個人知識管理;Web2.0;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9-0113-03
Research based on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Wan Hongjing1, Zhang Shunxing2
Abstract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an constantly update and improve individual knowledge system,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ividual core. The Web2.0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its 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and is widely availab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eb2.0 technologies based on Web2.0 technologies for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
Key word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eb2.0;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500
2 The Second Prison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China 650102
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種新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工具將個人擁有的各種資料、隨手可得的信息建立知識體系。知識經過收集、消化和創新變成更具價值的知識,最終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通過對個人知識的管理,大學生可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信息素養,完善專業知識體系,增強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為實現個人價值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Web2.0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是利用Web2.0技術或工具,如Blog、Wiki、Tags、SNS、RSS、網摘、威客等,進行信息收集、分析、、交流等,從而擴充自身已有的知識,并向社會共享知識,實現個人知識管理。
1 發展現狀
現代信息社會突顯知識爆炸的特征,施蒂芬?霍金認為,21世紀將是一個復雜性的世紀。對于這種復雜性,可以認為是對人類處理知識時遭遇困境的一種解說,也就是“無法認識”和“難以處理”的代名詞。如何解決信息時代的這個難題?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了多重角度的思考,知識管理就是一種解決這種困境的有效手段。個人知識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分類、存放和知識庫維護。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使用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經途徑[1]。目前常使用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包括媒體處理工具、數據庫、資料管理系統、日程管理、網絡日志和社區交流等。Web2.0為個人知識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術與平臺:通過RSS的信息推送、網摘的信息推薦服務等手段實現個人信息的自動獲取;通過Blog的個人化空間、Wiki的協同工作空間進行信息;通過標簽的加注、社會網絡形成的“團體”、威客的問答互動完成信息的交流,進而為知識創新創造有利條件。
2 熱點問題
2.1 信息時代個人知識管理
在信息時代里知識的特點有:信息的數量和增長速度驚人;需要處理的信息格式大為擴展;基于網絡的信息特征不同于基于紙媒介的信息特征[1]。在信息發展的新形勢面前,傳統的信息處理方式、手段已經滯后,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手工的形式處理如此龐大的信息量。借助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功能,實現個人知識管理,成為信息化時代唯一的選擇。“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決定了你的輸贏。”比爾?蓋茨這句話,為知識管理作了最好的診釋。根據Dorsey教授的歸納,個人知識管理的實施技能包括檢索信息的技巧、評估信息的技巧、組織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達信息的技巧、保證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協同的技巧[2]。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個人知識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隨手可得的主流軟硬件使用其他方便的輔助小工具,如知識的存儲工具――iNota,知識的加工組織工具――概念地圖;知識的交流與共享――博客、博采;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的結合――F-ORP等[3]。
2.2 Web2.0技術下的個人知識管理
Web2.0的具體體現是以Google、百度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博客網為代表的Blog,以Friendster為代表的SNS,以WiKi百科全書為代表的WiKi等。Web2.0強調用戶參與,所有用戶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者、加工者;強調信息共享,通過引用、類聚等技術,大大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Blog具有時序性、個性化、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通過使用Blog可以促進個人知識積累、反思與評價,知識創新與思維創新,隱性知識顯性化[4]。馬培鋒[5]等通過與傳統方式相比指出,用Blog數字化學習筆記,實際上是對自己學習過程進行初步的個人知識管理,比起傳統的學習模式,更易于查詢、檢索、回顧、反思;Blog具有超文本鏈接、網絡互動、動態更新等特點,易于對互聯網上感興趣的文章分門別類后進行收錄;在Blog中所有參與者基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并查看別人的評論,使得參與者始終保持思考狀態激蕩思維、撞擊思想的火花,在分享和交流中產生靈感和新的認識,從而有效地獲取新知識并達到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目的。同樣在大學生學習中,Blog以其在信息、知識共享、深度知識交流和溝通、知識積累與過濾以及較強的管理能力等優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將其引入到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中不僅可以方便學生獲取各種相關知識,而且能夠促進知識的交流[6]。
黑龍江科技信息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基于相互結識、信息往來的社會節點和連接所構成的網絡。用于個人知識管理的SNS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用來構建人際網絡,提供社會網絡服務的網站;二是用于個人知識管理的社會性網絡軟件,如微軟Office、MSOutlook、Lotus Notes與ICQ、MSN等常用軟件,以及概念地圖、腦圖(MindMap)、美味書簽、iSpaceDesktop、網絡日志Weblog和維基百科Wiki等社會性網絡軟件[7]。
基于Web2.0的網絡學習中,學習者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技術及RSS服務進行信息的挖掘,通過Bookmark進行信息的分類存儲和共享,通過MindMap進行知識的編碼和加工,通過Diigo進行知識評價,通過Tag進行知識交流,通過Blog進行知識的共享。當然,每個社會型軟件都有多種功能,把這些分布式的社會性軟件集中并以Bookmark為核心展開,就可以構成一個強大的,集搜索工具、數據挖掘工具、知識編碼工具、共享工具、交流工具、評價工具、知識倉庫為一體的知識管理平臺[7-8]。邱璇[9]進一步指出:“網摘、內容聚合、博客、維基、標簽、威客等都是個人知識管理在Web2.0環境下的典型的應用模式,它們不僅僅為個人知識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而且使得個人知識管理有了革命性的進步。”
2.3 大學生的個人知識管理
學生個人知識管理也就是學生對知識獲取、利用和創新的知識增值過程[10]。在高校這樣一個培養人才、知識創造與傳播的主要陣地,大學生在學習階段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幫助學生整合所擁有的信息資源,提升學習效率[11]。有效的知識管理最終要實現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找到恰當的知識。獲取所需知識要注意層次性、滾動性和與時俱進[12],因此就要正確把握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策略:獲取有利于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知識;言教、身教與境教;提升自信素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能力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知識的獲取能力、存儲能力和利用與創新能力[13]。在網絡極其發達的今天,作為重要學術資源的網絡文獻,以其信息量大、反應迅速、檢索方便等優勢越來越得到學者的青睞。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學術態度恰當地選擇網絡文獻,圖書館機構要關注目前網絡文獻的發展,適時建立和更新網絡參考文獻數據庫,為日益增加的網絡文獻提供可靠的數據源,提高網絡文獻的穩定性、可檢性、可信度,使之逐步為廣大學者所認可和接受,進而得到規范、正確的應用,為促進學術研究工作服務。
2.4 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站
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站有人際交往資源UUZONE(省略)、通訊管理365kit(省略)、個人時間管理工具易做(省略)、文件檔案管理365key(省略)與360doc(省略)、Google個性化主頁(省略/ig)。專業個人知識管理博客有蕭秋水(blog.省略/qsxiao/)、田志剛(省略/BLOG/user1/5/)、長云(省略/node/1410)、人月神話(club.省略/sharptoolbox)、水庫(blog.省略/pkmchina/)、個人知識管理(省略/)。
3 存在問題和未來展望
目前這些個人知識管理系統存在很多問題:單機版側重個人知識庫的建立,重視個人知識管理實施中的第一步即知識的積累、查詢,對于知識的表達也即知識的轉化、共享、協作學習方面功能缺乏支持;而基于Web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易于訪問,可以隨時隨地訪問自己的知識庫,與他人進行交流共享,進行協作學習的支持較好,但由于網絡傳輸速度的限制,對于個人進行知識庫的累積支持不夠;而使用服務器和客戶端模式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使用也不夠方便,不能與別的軟件兼容。未來的知識管理是移動化的趨勢,個人可以通過PDA無線工具上網隨時訪問自己的知識庫,進行個人知識管理。
Web3.0是在Web2.0的基礎上又提出的未來的互聯網發展階段,它的最大特點是交互性、個性化、資源最大化、智能性。個人門戶3.0是在Web3.0理念下提出的個人門戶的新時代。個人門戶作為一個知識管理平臺,從4個方面影響個人知識管理:在知識獲取方面,信息推送更有針對性;在知識存儲方面,人們通過瀏覽自己的Blog和網摘,能夠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而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實現自我超越;在知識共享方面,通過構建自組織學習研究共同體,用戶的個性得到最大化體現,通過Blog和網摘等平臺,使人們的交流特別是基于網絡的各項交流更利于實現;在知識利用方面,通過網絡跨越時空界限進行交流、探討、協作、探究,以解決學習問題,從而實現經驗、智慧的共享。在學習過程不斷優化的同時,還充分挖掘人們的創造性思維,使之產生新技術和新服務的創新思維,更有利于知識價值的實現和增值。
參考文獻
[1]馬文波,張萬春.現代網絡社會中的個人知識管理[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24(17):114-116.
[2]武小龍,王瑩,謝百治.信息時代實施個人知識管理的思考[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6,20(3):193-195.
[3]姜利華.基于網絡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J].圖書館學研究,2007(2):58-60.
[4]顏艷艷.博客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11):44-45.
[5]馬培鋒,李建生,王偉清,等.Blog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的應用初探[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27(3):174-176.
[6]楊麗娜.BLOG在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8(8):103-105.
[7]董瑞卿,師勝利,楊彥錫.基于SNS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構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10):75.
[8]唐麗娜.Web2.0技術支持下的個人知識管理[J].綜合管理,2009(4):206-207.
[9]邱璇.Web2.0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19(9):92-94.
[10]李香林.專科院校學生個人知識管理[J].呂梁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11-13.
[11]王婧雅.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初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8(10):124-127.
[12]凌冬梅,沈治宏.大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6(17):250-251.
一、知識與知識螺旋
知識是對原有信息進行有效積累、整理、推理、升華后可以有效提升人們認知能力、預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信息的集合。根據知識能否被清晰表述和有效轉移,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又稱編碼知識,指可以被清晰表述并進行傳播的知識。隱性知識是個人或組織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所形成的不易用語言清晰表達的知識。顯性知識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而隱性知識公共性差。知識螺旋理論是由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IkujurioNonaka)創立。該理論包括四種知識轉化模式:社會化模式,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外在化模式,是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轉化過程;結合化模式,是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內在化模式,是從顯性知識到新的隱性知識的知識創造過程,也是知識螺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在整個螺旋體系中,各個環節相互作用、不斷螺旋,實現著知識的傳播、轉化、共享與創造。
二、知識螺旋理論在圖書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一)社會化模式的應用
社會化過程主要指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對于圖書館來說,這個過程體現的較為明顯。首先,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館員個體隱性知識轉移的個體學習模式。圖書館的館員之間的交流學習最為常見,因此,個體學習模式最為普遍。例如有經驗的館員將自己的工作心得與經驗傳授給自己帶的新館員,或者是館員主動觀察、學習其他優秀館員的工作方法,以此提升自身工作績效。其次,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圖書館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這里主要指那些資歷較老、經驗較為豐富的館員將自己的工作技能、工作訣竅和一些其他的工作方法與技巧傳遞給整個圖書館組織,從而現實圖書館隱性知識從個體到組織的轉移。再次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從組織到個體的組織教育模式。該模式主要是圖書館館員明確、學習圖書館組織文化、組織理念以及組織的規章制度的過程。圖書館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以及組織的規章制度是圖書館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圖書館知識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圖書館整體競爭力的提升首先要求組織內部形成統一、明確的價值理念與組織文化,這也是提升組織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堅實基礎和有效手段。最后,圖書館隱性知識從組織到組織的轉移模式——組織交流模式。該模式大體有兩種,一是圖書館組織內部不同部門、不同科室之間的交流學習。由于各部門或科室從事圖書管理的不同環節,對館員自身知識構成、業務水平、技能技巧等方面要求所有不同,因此有必要加強部門或科室之間的交流溝通,盡可能減少由于知識構成等因素造成的管理環節上摩擦甚至脫節,以此提升圖書館知識管理效率。另一種組織交流模式為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學習交流活動。總體看來,圖書館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移滲透到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各個環節,其傳播速度與傳播效果直接影響到組織整體知識能力的提升速度與效果。因此,圖書館首先要重視社會化模式的應用,明確隱性知識轉移對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同時,明晰組織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移路徑與模式,采取針對性和有效性措施為組織隱性知識的轉移與轉化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外在化模式的應用
外在化過程主要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在組織知識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組織隱性知識能否得以展現進而得以有效利用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對于個體層面而言,個體隱性知識到個體顯性知識的轉化主要體現在館員將個人工作經驗、心得進行總結并將其進行整理、記錄的過程。其次是館員個體隱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模式主要指圖書館專家將自身工作經驗與技能向整個組織進行傳授的過程。從而形成組織今后培養館員的方式、方法,將這種方式、方法制度化,形成顯性知識。再次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過程主要是將圖書館組織內部的組織文化、價值理念、工作要求等內容制度化、系統化、文件化。以文件或規章制度的形式明確圖書館崇尚什么、推行什么、反對什么、禁止什么,為圖書館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最后是圖書館隱性知識到館員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該過程主要強調館員通過學習組織文化、組織理念等內容,為自身的言行舉止樹立符合組織文化的行動指南,并將這種行為習慣化進而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總體來看,圖書館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將組織要求、組織文化、價值理念等內容明晰化、制度化、系統化的過程,該過程為圖書館知識管理以及組織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制度基礎。
(三)結合化模式的應用
結合化指顯性知識通過一定的路徑轉化為更為具體化、更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的過程。該轉化的目的是將組織知識進行條理化、層次化、系統化以更利于被組織成員學習與共享,這也是下一步組織進行知識創造的前提與基礎。首先是從館員顯性知識到館員顯性知識的轉化。這個過程在技術密集型環節較為突出,例如館員將信息編碼技術手把手傳授給新館員就屬于這一類型。其次是館員顯性知識到圖書館顯性知識的轉化。該過程主要體現在資深館員或是圖書館專家通過講座、會議等形式將自己儲備的圖書管理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明了化地傳授給組織員工。而最終的講座報告以及各館員的學習心得就是整個轉化過程的顯性知識。這種從個體層面到組織層面的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次是組織層面上組織顯性知識到組織顯性知識的轉化。其中以圖書館組織內部的咨詢模式以及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咨詢借鑒模式最為典型。最后是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館員個體顯性知識的轉化。該轉化過程以館員培訓最為典型。每個圖書館都會有自己一套成型的員工培訓體系,通過各種培訓讓員工熟悉組織的技術標準、工作要求等內容,并在日常工作中付諸實踐。該過程中的各類培訓素材以及館員的學習筆記即為組織的顯性知識。總體看來,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主要突出了組織顯性知識的進一步傳播、進一步細化、一進步系統化的過程。目的在于將組織顯性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為組織知識的傳播、共享、再造奠定有力基礎。
(四)內在化模式的應用
內在化指顯性知識在組織實踐中得以運用和發揮進而轉化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對于圖書館而言,能否創造出更有價值的新知識、新技能是圖書館進一步發展最為核心的動力源泉。當新的知識出現后,又會通過社會化、外在化和結合化過程實現新知識的傳播、共享與利用,進而提升組織整體知識競爭力,實現組織知識的螺旋式上升。首先,館員顯性知識到館員隱性知識的轉換。館員以自身獨特的思維和學習方式觀察、效仿、學習其他館員的工作經驗與技巧,進而形成自身的隱性知識。而且有些館員還會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對已有的顯性知識進行完善和改進最終形成新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知識再造。其次,館員顯性知識到圖書館隱性知識的轉換。一些資深圖書館專家將自己的知識在組織內進行交流時,組織成員學習這些知識都會經歷分析、思考、理解、接受、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專家個體知識就上升為圖書館組織知識。同時,館員也會對組織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工作理念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希望組織在某些方面進行完善和調整,而組織接受館員的建議也就意味著從館員顯性知識到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得以實現。再次是組織顯性知識到組織隱性知識的轉化。館員都會熟悉圖書館的組織文化、組織理念、工作制度等內容,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習慣,從而實現將組織顯性知識隱性化。最后,組織顯性知識到館員隱形知識的轉化。館員會深刻學習該圖書館的各類文件、會議精神、技術手冊和規章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將這些顯性知識變通為自己的隱性知識。總體來看,圖書館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變是組織進行知識再造的核心環節。一方面強調了組織知識的實踐與運用,另一方面突出了組織知識的創新和再造,而這兩點也是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三、結論
〔關鍵詞〕知識管理知識共享知識創新聯想集團
〔分類號〕F270.7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Flow in IT enterprises
――Take Lenovo Group as an Example
Chen LiangWang YanChu Jiewang
Management School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230039
〔Abstract〕Firstly,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flow and knowledge repository of Lenovo Group, the paper respectively elaborat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and system. Then, it analyzes the four core knowledge management flows in Lenovo Group such as knowledge col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divers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addi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four way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 about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in Lenovo Group.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innovationLenovo Group
1知識管理的引入
聯想集團作為中國IT行業的領軍人物,面臨著國內外眾多競爭對手的挑戰。同時由于IT業人員流動頻繁,每個人在其崗位上都有很多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如果換了其他人來接手工作,沒有相關崗位知識的傳承,新人勢必要從零做起,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能。綜觀聯想集團的發展軌跡,在業務鏈管理上,聯想集團早已成功實施ERP;在價值鏈管理中,聯想也從辦公協同、人力資源、客戶管理、檔案管理、競爭情報等方面引入相關應用;聯想的下一步就是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知識化進行改造,打造知識型新聯想,從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為了保持企業的活力,2003年底,聯想集團正式啟動知識管理項目,該項目引入基于IBM系統架構開發的深圳藍凌LKSKM,屆時聯想集團的知識管理方法及其體系一定能夠成為中國大型企業的一個標桿。
2知識管理模式與體系
2.1與企業流程結合的知識管理模式
聯想集團的知識管理模式緊緊地與其流程管理結合在一起。其基于活動的知識管理方法(ABKM: Activity 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是首先建立起流程體系,針對流程中的每個活動,有效完成這個活動,再找出支撐每個活動有效完成背后的知識,形成知識地圖,從而對知識進行有效管理[1]。
在聯想集團CKO張后啟看來,整個聯想集團的流程管理就是一種廣義的知識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流程管理部管理著聯想集團整體的流程體系,協調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流程和部門內部的流程,規定每一個流程的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同時還要判斷每一個環節是否在按照流程做事,從而使流程管理、知識管理、組織管理和信息系統管理實現了一體化。
隨著聯想集團知識管理的不斷深入,業務模式及整體組織框架發生變革,需要對整體業務流程進行調整和優化。因此,在集團內部,知識管理部更名為流程管理部。知識管理的深入推進應從優化企業的流程著手,在建立和優化了整個流程體系之后再深入到流程中的活動層面,將會更加全面有效地定義出活動背后的知識,促使知識更加體系化。
2.2以知識庫為核心的知識管理體系
知識管理體系總體上分為知識管理理念和知識管理的軟硬件兩大部分。其中,知識管理理念分為企業制度和企業文化兩個方面。企業制度包括確立企業的知識資產和制定員工激勵機制,從而加強管理者對知識管理的重視,并鼓勵員工積極共享和學習知識。企業文化包括企業共享文化、團隊文化和學習文化,幫助員工破除傳統獨占觀念,加強協作與學習。知識管理的硬件對應的是知識管理平臺,它是一個支撐企業知識收集、加工、存儲、傳遞和利用的平臺,通過因特網、內聯網、外聯網和知識門戶等技術工具將知識與應用有機整合。知識管理軟件對應的是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建立在管理信息系統基礎之上的實現知識的獲取、存儲、共享和應用的綜合系統,通過文件管理系統、群件技術、搜索引擎、專家系統和知識庫等技術工具,使企業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得到相互轉化。
聯想集團知識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保證知識庫的體系化。其知識庫中的任何一個知識組件、知識產品都要定義有效期,到了有效期系統就會自動彈出窗口提醒創建者,必須在有效期內進行更新,使創建者能夠自主地維護知識產品。知識管理員也會及時刪除無用的、過期的文檔。另外,并不是什么內容都可以放到知識庫里面,員工上傳的知識組件要通過管理員的審核之后才能。知識組件本身因為有有效期,可以定期更新,而無用的知識組件也可以定期刪除,沒有價值的知識也無法,這樣就保證了知識庫的內容常新。
3知識管理流程
3.1知識采集與組織
聯想集團擁有較完善的知識搜集傳播與利用的機制,采用各種方式,廣泛搜集信息。首先在公司內部設立專門的信息收集部門――市場部信息處、熱線電話、公開信箱以及主頁;其次由總公司信息管理部和業務發展部綜合負責信息的規劃與處理。為了傳播知識、信息,聯想集團采取了以下方法:①開會。開會不僅能傳播知識、交流經驗,而且能統一思想,貫徹企業文化。②制度保證。目前,聯想集團已形成一整套領導班子議事制度、決策保證制度和培訓制度,從制度上保證了知識、經驗在公司內的傳播。③通過公司內部刊物傳遞信息。如《聯想報》、《新聞集錦》、《參考資料》、《政策與動態》、《溝通與交流》、《動態》等,從不同角度反饋公司內外各種信息。同時,聯想集團舍得在內部現代化建設上下功夫,不僅更新了通訊設備,而且增加了對電腦設備及網絡基礎建設的投入,努力向無紙化辦公的方向邁進[2]。目前,公司正在大力推進辦公自動化和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方便員工內部溝通,促進知識的傳播與利用。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下,知識管理越來越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樹立知識管理的觀念,建立知識聯盟、知識工作系統,有助于維護企業知識資源、實現知識創新、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保持企業可持續的發展優勢。
3.2知識共享
知識共享泛指知識所有者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識和創新思想,其主要表現形式為知識傳播,通過知識傳播實現知識共享意味著可以使每個員工快速地消化吸收現存的知識資源,實現個人知識總量的迅速增長,為企業知識管理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3]。多個知識傳播的過程是錯綜復雜地同時進行的,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的多向循環回路。
3.2.1知識共享方式――團隊學習知識共享的前提條件就是團隊學習。知識管理中重要的方面就在于知識的處理和應用,其核心問題即是員工能否愿意在一個團隊中把自己的知識與其他人進行交流,促成“1+1>2”的實際效果。聯想員工進入公司時,就要接受聯想模式的團隊學習,在聯想集團通往國際化道路的過程中,這樣的團隊學習氛圍定能創造出比原有規模大得多的知識。
進想集團的新員工必須要參加“入模子”培訓,成績記入個人檔案,是決定其能否如期轉正的重要依據。在進入國際化浪潮特別是在實行知識管理后,“入模子”培訓作了很多改進:在文化培養和傳遞的基礎上,著重給員工提供切實有效的工作技巧或職業化培訓,同時還會增加員工跟高管之間的互動、對話、交流,并從員工發展的角度,加入更多國際化的要求,讓“模子”更加適應公司發展的需要。他們不僅要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還應有機會建設性地與其他同事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想法,得到其他團隊成員的批評與建議,接受并實施這些建議,共同回顧以前的行為及經驗、教訓。這種培訓使得知識共享更容易實現,大家都把自己的想法和經驗與團隊里別的成員一起分享,在這里,所有工作的完成都要與其他同事緊密配合,英雄也一定是基于團隊之上的英雄。
3.2.2知識共享策略――激勵政策要參與知識共享的機制,實施知識庫的動態化,就要有相關的激勵措施。聯想集團對員工尤其是對骨干員工有很好的激勵方式。其激勵機制的核心理念有兩點:①把個人發展融入企業發展;②給你一個沒有天花板的舞臺。
在物質激勵方面,聯想集團花了大量時間對公司的股權結構進行改造,實施“泛股制”。即建立員工持股會,通過獎勵骨干員工公司股票期權,使他們成為公司的股東,目前員工持股會持有公司35%的股份,這樣極大地激勵了員工[4]。因為實現員工持股制后,員工持有公司股份成為了公司的主人,他們的利益與公司的整體利益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公司辦的越好,每年個人分得的紅利就越多,他們便會將個人的發展融入到企業發展中去。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個員工都會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識、經驗等隱性知識展現出來,這對聯想集團的持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精神激勵方面,聯想集團為有能力的骨干員工提供舞臺,給他們充分表演的機會,保證他們在工作時責、權、利的一致。每年在評優中,專門有一項叫做“聯想風范獎”,得獎者看重的是榮譽,他們把聯想集團當成自己的家,為了整個家庭的繁榮發展,他們會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的知識。
3.3知識轉移
知識轉移是指知識勢能高的主體向知識勢能低的主體轉移知識的過程,知識數量越豐富、知識質量越高和知識結構越合理,知識勢能就越高。在轉移的過程中,伴隨著知識的使用價值讓渡,一般會帶來相對應的回報。在聯想集團內部,知識管理系統中會動態地顯示貢獻知識組件最多、得到評價最好的前10名員工,稱為“知識英雄”,季度考核時也會在獎金里有所體現;同時,學習最多的員工在系統中也有動態TOP10的排名。
特別是整合后的新聯想集團為了進一步鼓勵員工進行知識轉移,推出了全新的績效管理體系――P3(Priority,Perfor-mance,Pay)即目標、績效和獎金。新的P3體系延續了原聯想對關鍵業績指標KPlS及績效管理過程的重視和關注,確保獎金與績效緊密相關,鼓勵團隊、個人相互轉移自身知識,不斷超越目標,最終使得公司和員工共同成長,收益共享。
3.4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出現的新概念。艾米頓(Debra M. Amidon)將知識創新定義為:“通過創造、演進、交流和應用,將新的思想轉化為可銷售的產品與服務,以取得企業經營成功、國家經濟振興及社會全面繁榮。”企業知識創新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也是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源泉[5]。表現在員工分享自身的知識后不斷追求新的發展,探索新的規律,將知識不斷地應用到新的領域,并不斷創新,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使企業獲得經營成功。
聯想集團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創立企業的同時進行包括技術、市場、管理、制度方面的漸進創新。在技術和市場方面,早期的漢卡,以后的各種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到香港發展進入國際市場;在管理方面,建立以分銷為中心的銷售體系,建立訂單――安全庫存生產組織,在國內率先實行事業部制等;在制度方面,成立新技術發展公司,建立職工分紅制度,以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為基礎建立聯想中央研究院。這些創新思維影響了聯想集團的每一步,所以,在聯想內部有這樣一句話:“90%的繼承,10%的創新”。正是這種漸進式創新,才成就了其事業。
3.4.1案例一:“貿工技”發展模式其實,從“貿工技”發展戰略一路走來的聯想,就開始走自主創新的路了[6]。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認為“做創新企業是聯想對員工做出的最好承諾,聯想一直在創新路上奔跑”。聯想集團的“貿工技”模式就是先學會做貿易,最初聯想集團為IBM、AST做PC機的,為HP做激光打印機的,為TOSHIBA做筆記本電腦的等等,通過做學會了解市場,學會企業管理,并積累了資金。在此基礎上開發自己的品牌,聯想的產品都有其自身的設計和生產,這就是“工”與“技”。它主要強調建立銷售渠道和完善銷售管理的必要性,這是“工”與“技”的基礎。不學會怎樣把機器銷到用戶手里,再好的技術也無法實現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企業都要以市場開拓與產品銷售為業務經營的出發點。
企業要根據市場環境、根據自身的實力和能力來決定自己的發展道路。技術研發、開發投入都需要足夠的利潤支撐,如果不能打通市場與銷售環節,對市場不了解、對用戶不了解,在全球市場份額非常小,影響力也就弱小。這就是聯想為什么要把“貿工”這兩條路都打通的原因。所以說,創新應該是全方位的,更重要的是來自于管理知識方面的創新。
3.4.2案例二:SWOT戰略分析法眾所周知,SWOT分析法是一種能夠較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和研究一個單位現實情況的方法。其中,S(Strength)指公司的內部優勢;W(Weakness)指公司的內部劣勢;O(Opportunity)指公司的外部機遇;T(Threat)指公司的外部威脅。聯想創造性地將這些組合打亂,形成新的OS狀態、OW狀態、WS狀態、WT狀態。
在聯想集團的知識庫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知識,其中包括對SWOT(自我診斷方法)分析法的創新使用――OTSW戰略分析法,它針對不同狀態組合制定了不同的措施或方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機遇―優勢(OS)策略。這是所有公司都希望的結局,因為在公司外部有機遇,而本身公司又有競爭優勢。此時,公司應該充分發揮內部強勁優勢,整合優勢資源,將優勢產業繼續擴大。所以,公司處于這樣的狀態,就應該充分發揮公司內部優勢,抓住機遇。例如進入21世紀后,Internet時代的到來給信息服務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聯想集團發揮了大規模產品銷售和客戶群廣的優勢,采取捆綁FM365的措施,一方面促進原有業務的成長;另一方面進入到信息服務業務領域。把機遇和自身優勢結合起來,一箭雙雕。
機遇―劣勢(OW)策略。這種狀態的企業,外部會存在某些機遇,但公司有些內部的劣勢妨礙著它利用這些外部機遇。此時,公司應該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公司內部劣勢,將外部資源的優勢應用到自己身上,尋找機會而不是選擇回避。如聯想集團的信息服務要提供財經、教育服務,但是其自身并沒有優勢,于是利用贏時通、新東方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資源,采取資本運作手段,從而彌補了自己的劣勢,創造了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威脅―優勢(TS)策略。公司要是處于這種狀態,其局面和上面第二點正好相反,它表現在公司外部有威脅,內部有優勢。聯想集團在整合TS策略時就利用了本身的優勢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的影響,最終將威脅轉化為機遇。典型的案例就是在20世紀90年代前后人們都熱衷于國外品牌,此時聯想集團發揮本土化和成本低的優勢,采取徹底分銷,細分產品(E、G、P系列機型),4次降價等措施,終于在1996年獲得市場份額國內第一,國產品牌超越國外品牌。
威脅―劣勢(TW)策略。這是公司最糟糕的狀態,即外部有威脅,公司又有劣勢。處在這種狀態,公司一定要謹慎對待每一次機遇的到來,采取減少內部劣勢,同時又回避外部環境威脅的策略,即不正面迎接威脅,最終置之死地而后生。聯想集團在面對電腦低端市場上,商務通占盡先機時,采取了所謂的TW策略。因為在低端市場上,聯想品牌和市場份額都較之商務通有劣勢,所以,它先避開對手熱銷的低檔產品,從中高端產品(WINCE)切入,取得了成效然后再進入低端市場,借用自身品牌優勢,價格維持在原有水平,搶占了市場份額,最后轉危為安。
4結語
聯想集團作為率先面臨國際化競爭的IT企業,在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要時刻關注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知識管理就是一件提高企業智商與能力的利器。聯想集團CKO張后啟認為:要建立傳承、共享的企業文化,需要一步一步地把知識管理落實到企業的制度和流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與聯想規模的進一步擴大,聯想上萬人終究會認同知識管理的價值,屆時聯想集團必將實現向智能型企業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陳慧.聯想知識管理――落地成金.電子商務世界,2004(10):17-18.
[2] 儲節旺,周紹森,謝陽群等.知識管理概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13.
[3] 謝曉專.企業知識管理的難點――知識共享障礙分析.情報科學,2006(7):1089-1900.
[4] 凌志軍, 聯想風云.[2006-11-18]..
[5] 屈文.企業知識創新戰略目標的分析及其對策的研究.現代情報, 2006(5):176-177.
[6] 陳明,封智勇,余來文.聯想文化在變革中發展.化工管理,2006(6):56-57.
〔作者簡介〕 陳亮,男,1982年生,碩士研究生,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