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經濟學的基本公理

經濟學的基本公理

時間:2023-08-14 17:27: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經濟學的基本公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經濟學;實證研究;經驗研究;規范研究;科學哲學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09)06-0015-06

一、問題的提出

實證研究(Positive Research)和經驗研究(Empirical Research)是經濟學研究中兩種重要的研究方法,且經濟學界對這兩種研究方法均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相對應,是分析經濟現象“是怎樣”,即對經濟現象進行描述與解釋的方法,實證研究的目標被認為是對可以被檢驗或被駁倒的、以經驗為依據的假設的系統表述;規范研究(Normatlve Research)是指分析經濟現象“應該怎樣”,即關于價值判斷的分析,規范研究致力于對實證研究的應用,其目的就是實際問題,包括對公共政策問題提出建議(約翰?伊特韋爾等,1996)。經驗研究與理論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相對應,是指運用已有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來討論某一個具體問題,討論中往往運用了統計分析的方法,也可以視作是對已有理論和模型的檢驗(錢穎一,2002);而理論研究則是指理論創新,即在對前人的觀點進行吸收與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對新經濟現象的解釋或對早期經濟現象提出更新的解釋(楊小凱,1998)。

從我國經濟學期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來看,我國經濟學界也越來越注重用主流經濟學方法進行研究。從1993年開始,在我國經濟學期刊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中,既有用計量方法對中國經濟進行的經驗(實證)分析,也有用各種數理方法進行的理論演繹推理,甚至還有數理的演繹推理加計量的經驗實證(杜兩省,2002)。利用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對已有理論和模型進行檢驗,或通過定量研究發現新問題并建立新理論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在通常情況下,我國經濟學界將這一研究方法稱為“實證研究”。這一研究方法與楊小凱(1998)和錢穎一(2002)所界定的經驗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一致,因而上述“實證研究”似乎命名為“經驗研究”更準確。

在此,本文提出并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在理論上對實證研究和經驗研究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和界定,但在實際應用中卻仍然存在混淆?本文以科學哲學對現代經濟學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影響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對上面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二、科學哲學的發展歷程

科學哲學是當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對科學及其演化過程中最基本問題所作的系統的哲學思考。20世紀是西方科學哲學迅速發展和成熟的時期,它以科學知識為研究對象,經歷了實證主義、波普爾的證偽主義哲學、庫恩的“范式”,以及以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等為代表的歷史主義學派(鐘群英,2003)。這些哲學思想的發展對現代經濟學思想和研究方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厘清科學哲學的發展脈絡,將有助于分析其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以及對本文所提出問題的解決。

(一)早期的科學哲學理論

1.亞里士多德的歸納一演繹法

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研究應由觀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觀察。他主張,科學家應該從要解釋的現象中歸納出解釋性原理,然后再從包含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于現象的陳述。科學研究從有關事件發生或某些性質同時存在的知識開始,只有當關于這些事件或性質的陳述從解釋性原理被演繹出來時,科學解釋才得以完成(約翰?洛西,1982)。

2.牛頓的公理方法

牛頓認為,盡管從試驗和觀察出發的歸納論證并不能證明一般性的結論,但它依然是事物的本性所容許的論證方法。他一貫強調,通過綜合演繹出的推斷需要用試驗確認,并強調演繹出的推斷要超出原來歸納證據的價值。

(二)歸納主義與科學的假說-演繹觀

1.約翰?司徒爾特?穆勒的歸納主義

歸納主義是關于發現的前后關系和證明的前后關系的理論。關于發現的前后關系,歸納主義認為,科學研究是從觀察和試驗作出歸納概括的問題。關于證明的前后關系,歸納主義則認為,一個科學定律或理論僅當有利于它的證據時,才被證明是正確的。

穆勒勾畫出了三階段的演繹法:(1)提出一組定律;(2)從這些定律的特定組合中演繹出組合結果的陳述;(3)證實。穆勒認為,每個定律都是從單獨起作用的有關原因的研究中歸納出來,但是,也允許使用不是從現象歸納出來的假說。假說是科學家在歸納各個定律行不通時可以接受的關于原因的推測。

穆勒認為,如果假說的演繹推斷與觀察一致,則假說的使用就被證明是正確的。可是,穆勒對假說的完全證實提出了十分嚴格的要求,他要求一個已證實的假說,不僅它的演繹推斷要與觀察相一致,而且沒有別的假說蘊涵那些應予以解釋的事實。穆勒堅決主張,假說的完全證實要求排除所有可能存在的其他假說(約翰?洛西,1982)。

2.杰文斯的假說-演繹觀

杰文斯認為,證明一個假說,人們必須做兩件事情:一是必須證明它與其他一些得到充分確證的定律沒有矛盾;二是必須證明它的一些推斷與所觀察到的相一致。但是,要證明一個假說具有與所觀察到的一致的推斷,必須利用演繹論證(約翰-洛西,1982)。

(三)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創始人孔德認為,實證一詞有“實在”、“有用”、“確實”、“精確”等意思。所以,他認為哲學應以實證自然科學為根據,以可以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和知識為內容,排斥了他所認為的虛妄、無用、不精的神學和形而上學,進而建立以近代實驗科學為依據的一種“科學的哲學”,即實證哲學。所謂實在、有用等的實證知識,指的是關于現象范圍之內的知識。他認為,一切科學知識必須建立在來自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的基礎上。經驗事實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與基礎,因而一切科學知識就必須局限在經驗的范圍之內,不能超出經驗之外。否則,知識既失去了根據,又沒有可能(朱成全,2005)。

在古典實證主義發展中,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物理學家厄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他提出了一種理論的“虛構家”觀點。科學的理論是有用的記憶法,但科學的進步只是發生在這種有用的虛構被只包含觀察

條件的陳述所取代時。盡管孔德和馬赫對經濟學家的著述有一些影響,但他們主要影響了20世紀的科學哲學家,即邏輯實證主義者的思想。

1.邏輯實證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的主要原則是由20世紀20年代的莫里茨?施利克(Moritz Schlick)、赫伯特?費格爾(Herbert Feid)、庫爾特?古德爾(Kun Godd)、漢斯?哈恩(Hans Hahn)、奧托?諾拉斯(Ottn Neurath)、弗里德里希?魏斯曼(Ffiedfich Waismann)、魯道夫?卡納普(Rudoff Carnap)以及著名的維也納學派的其他成員所創建。邏輯實證主義是一種激進的經驗主義哲學實證,它標志著哲學探索的一個新開端。從此以后,全部哲學分析的目標不過是實證的、經驗的、科學的知識所要求的邏輯分析,即符號的、邏輯的實證主義(劉大椿,2006)。

邏輯實證主義者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規定知識的構成,他們的辦法是分析判斷的邏輯形式。只有分析的(如概念)或綜合的(可驗證的判斷)判斷才富有認識上的意義。所有其他的判斷都缺乏認識的意義:他們是意義貧乏、形而上學和非科學的。為了實施他們的理論,邏輯實證主義者需要有認識意義的客觀標準,從無意義的判斷中區分綜合判斷。一個早期的結論是可驗證原理:只有在可驗證的情況下,一個判斷才具有意義。

2.邏輯經驗主義

邏輯經驗主義(Logical Empiricism)一方面像實證主義那樣強調經驗證實,另一方面又像羅素、維特根斯坦等人那樣強調邏輯和語義分析。邏輯經驗主義認為,復雜命題可以還原為簡單命題的邏輯函數,而簡單命題的真假需要經驗證實。簡單命題是由詞組成的,一個詞的意義是通過實指定義由經驗確定的。

除了強調邏輯和語義分析,邏輯經驗主義和馬赫以及馬赫以前的舊實證主義還存在其他的不同。舊實證主義允許用以證實的經驗是個人的,而邏輯經驗主義要求用以證實的經驗是公認的。舊實證主義認為物理學中原子、能量等概念僅僅是假設,為的是經濟地把許多感覺經驗或要素聯系起來;而邏輯經驗主義認為原子、能量等真實地存在,因為他們可以通過經驗證實。舊實證主義認為形而上學命題是錯的,而邏輯經驗主義認為形而上學命題是無意義的;哲學的任務就是澄清語言用法,從而排除無意義的命題。

邏輯經驗主義確實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他們是通過語言來陳述哲學基本問題的,假如語言或者構成語句的詞語的自身含義不清甚至混亂,那么我們怎么能期望得到有意義的結論?如果我們用以爭論的詞,如“物質”、“顏色”,不是按照公認的方式定義的,那么,我們怎么能期望爭論會得出一致的結論?所以,厘清語言或詞的公認定義或字面定義是非常重要的。

邏輯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施利克在《意義和證實》一文中寫到:“沒有一種理解意義的辦法不需要最終涉及實指定義,這就是說,顯然全部都要涉及‘經驗’或‘證實的可能性”’(洪謙,1982)。

(四)證偽主義

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實證主義在科學哲學領域內的影響大大降低,而波普爾的證偽主義逐漸受到了學者的重視。

證偽主義是由奧地利籍英國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創立,后經匈牙利籍英國著名哲學家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在波普爾看來,他的證偽主義哲學就是認識論。波普爾和拉卡托斯都曾任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他們所創立的證偽主義,通過教學和著作,對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經驗證偽原則是證偽主義的核心,科學理論并不是觀察的匯總,而是我們的編造。對于這種編造的東西,當然要采取證偽、反駁的方法(馬濤,吳桂英,2006)。科學的理論或命題不能被經驗證實,而只能被經驗證偽。波普爾所采用的證偽的邏輯方法是演繹法,或稱演繹檢驗法、試錯法、批判法。波普爾的演繹方法論包含兩個環節:一個是猜測、假設、猜想;另一個是反駁、批判、證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波普爾將他的證偽主義方法稱作“試錯法”、“批判法”,并明確地指出:“衡量一種理論的科學地位是他的可證偽性、可反駁性或可檢驗性”,衡量一種陳述是科學的還是偽科學的,是一個“分界問題”,而“可證偽性標準就是解決這個劃分界線問題的一種辦法,因為他說那些陳述或者陳述系統要夠得上科學,就必須同可能的觀察或想象得到的觀察發生矛盾才行”。波普爾證偽主義的科學發展觀的特點是,把一切科學理論都看作是推測、假設性的,因而科學也就只能在被證偽中前進。在他看來,就是觀察和實驗也只是證偽的一種手段而已,可以看作是對理論的批判性討論或嘗試性反駁。

(五)庫恩的“范式”

對于證偽主義者所提出的“科學家要勇敢面對帶有驗證結果的個別理論,如果發生沖突就拋棄理論”的觀點,庫恩提出了質疑和批評: “正如以往反復強調的,沒有哪種理論能解決在某一給定時間內所面對的所有問題。而且已經取得的解決方式也常常是不完滿的。相反,在任何時候,正是現存理論一致性的不完善和不完美才解釋了作為常規科學性特征的許多困惑。如果任何及每一次關于一致性的失敗都是理論被拋棄的理由,那么所有的理論都應該被拋棄”(馬克?布勞格,2002)。

庫恩認為,理論、證據與涉及如何對明顯的證偽做出反應的方法論之間的關系是由學科的范式所決定的。他提出任何科學理論都是處于一定的范式之中,而任何范式的形成和摒棄都決定于科學共同體的集體信念。波普爾的“經驗證偽原則”僅注重理性分析,忽略了社會、歷史和人的心理因素在科學劃界中的作用。理論的檢驗和劃界的過程,實質上是科學共同體面對相互競爭的理論和范式進行選擇的過程。因此,他認為“證偽主義”理論存在嚴重的不足。

庫恩這里所提出的“范式”,是指在某一學科內被人們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庫恩認為,任何一門科學知識的歷史發展過程都是一個演化與革命、積累與創新、連續與間斷交替發生的過程,典型的形態是受某個既定的哲學范式支配的積累性常規研究與突破舊范式的創新性非常規研究交替出現的歷史進程。“范式”作為一門系統的科學知識的概念體系和分析的哲學方法,對該門科學的歷史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從事正規科學研究的人們形成了一個看不見的團體(科學共同體),他們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和解決問題應該采取的一般形式方面具有一致的意見。更有甚者,在對問題和解決方法的規定中,只有團體成員們的判斷才被認為是貼切的,其結果是正規科學變成了在共同的分析框架中解決難題的自立的和積累的過程。當正規科學被打破的時候,各種理論早已擴散,方法論的爭論早已出現了。新的分析框架提供了迄今為止所忽略的解決難題的方法,當我們回顧過去時就會發現,我們早已認

識到這種方法,但是以前被忽視了。新舊兩代人相互之間把過去當作在舊的分析框架中未解決的難題來談論,這種現象成為新的分析框架得到鞏固的例證。

(六)歷史主義

歷史學派拋棄了邏輯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抽象的、形式化的方法論準則和理論評價標準,引入了歷史分析、時間因素、不確定性和不可逆性,強調案例和史實研究,強調新舊理論與經驗之間復雜的多邊關系和經驗證據的相對性,強調科學家本人的心理因素、不確定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通過對科學哲學的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分析,可以得出:從亞里士多德的歸納一演繹法、牛頓的公理方法、科學的假說一演繹觀、歸納主義和實證主義,一直到證偽主義,歸納-演繹法一直是哲學家們所認為的人類進行科學研究所應遵循的基本程序,只是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哲學家們對歸納一演繹法不斷提出了新的認識,并在其完善的過程中提出了上述科學哲學觀。亞里士多德認為,科學研究從經驗觀察開始上升為解釋性原理,然后再從包含這些解釋性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于現象的陳述。牛頓則更進一步提出,通過演繹得出的推斷,需要試驗加以確證。穆勒的歸納主義則要求假說應從現象歸納得出,且只有假說的演繹推斷與觀察一致時,假說才能被證明是正確的。實證主義則倡導科學理論的公理化,它要求從公理出發來演繹推導出理論中的全部陳述,或從基本概念出發來逐步推導出所有概念,這就是所謂符號的、邏輯的實證主義。與此同時,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要求從理論外部來檢驗理論的優劣和可接受性。而證偽主義則更進一步提出,任何理論只有具備了“可證偽性”,該理論才獲得了科學的資格。

三、科學哲學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一)實證主義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邏輯實證主義對科學理論構成的影響表現為科學理論的公理化。理論公理化要求從公理出發來演繹推導出理論中的全部陳述,或從基本概念出發來逐步推導出所有概念。邏輯實證主義的證實原則要求從理論外部來檢驗理論的優劣和可接受性,它要求對構成理論的前提和理論的推論結果進行經驗檢驗(張高榮,2007)。

自從1938年哈奇森把實證主義引入到經濟學方法中之后,人們開始用實證主義特別是邏輯實證主義的觀點來解說經濟學的方法論框架和基本結構。邏輯實證主義的引入,使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更多地采用實證化、數量化和形式化的研究方法。邏輯實證主義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科學理論的構成對經濟學形式化的影響,體現為數理經濟學的發展;二是實證原則對經濟學可檢驗性的要求,體現為計量經濟學的發展(朱成全,2001)。

由于邏輯實證主義要求理論的公理化,而數量經濟學把各種經濟事務的數量及其相互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用數學推理代替文字分析,完全以經濟現象的函數關系來構建整個經濟學的理論框架。數理經濟學利用數學符號來敘述自己的問題,而借助已知的數學定理來進行經濟學理論建立和推導。由于數理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符合邏輯實證主義對理論構建要求,因此,它在20世紀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由于邏輯實證主義要求從理論外部來檢驗該理論的優劣和可接受性,因此,經濟學迫切需要一種可以用于檢驗經濟理論的技術。作為社會科學的經濟學理論的特殊性,表現在對經濟現象及其規律的描述總是建立在一定假設前提條件下,對它的檢驗判斷不能通過有控制的實驗方法進行,而只能利用歷史資料和統計資料對理論所涉及的有關變量進行相關的回歸分析。實證原則對經濟學的可檢驗性要求,就使得一種經濟理論的評價總是圍繞著經濟計量學的檢驗結果進行,從而促進了經濟計量學的發展。

(二)證偽主義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影響

英國經濟學家哈奇森最早運用波普爾的方法論批判西方經濟學的先驗主義方法論,非常重視對經濟理論的邏輯結構分析。在1938年他出版發表的《經濟理論的意義及基本假定》一書中,首次把波普爾的證偽主義方法論引入到經濟學。他認為,任何經濟學要想取得科學的資格,都必須經受經驗檢驗(傅耀,2002)。㈣“可檢驗的”一般是經濟理論的假定,而不是經濟理論的預見,而對所有的假定都要根據從感性觀察所得到的資料一一加以檢驗。哈奇森認為,要獲得科學地位的經濟學命題,無論是同義反復命題還是經驗命題,都必須接受一種以經驗為依據的檢驗,以檢驗的陳述來表達。他認為,經濟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其自身有不少缺陷,經濟學的前提和基本假設是同義反復。

為了保持經濟理論的科學性,哈奇森要求所有的命題在經驗上是可以證偽的。他特別強調了經驗研究(Empifiel Research)在經濟學中的突出作用,這表現在:(1)他把法則定義為經驗的概括,且把它當作是“科學所要發現的主要對象”;(2)他把經驗規律看作是預測的基礎,且是純理論能夠應用于現實的前提;(3)希望獲得科學地位的經濟學命題必須至少在可以想象的程度上,經受一種以經驗為依據的檢驗。哈奇森認為,只有波普爾的可證偽性,才能規定經濟學命題的科學性(朱成全,2001)。

(三)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對經濟學研究方法最重要的影響一――經濟學的數學化

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都大量地使用數學和統計學的工具。理論研究借助數學模型有三個方面優勢:一是前提假定用數學語言描述得一清二楚;二是邏輯推理嚴密精確,可以防止漏洞和謬誤;三是可以應用已有的數學模型或數學定理推導新的結果,得到僅憑直覺無法或不易得出的結論。

經驗研究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有三個方面優勢: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而發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經驗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統性;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做經濟學的經驗研究,可以把經驗研究的分析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得出定量性結論,并分別確定它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錢穎一,2002)。

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運用數學模型做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可以減少無用爭論,并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

四、結論

從亞里士多德的歸納一演繹法、牛頓的公理方法、科學的假說一演繹觀、歸納主義和實證主義,一直到證偽主義,這些科學哲學理論均要求通過經驗觀察對理論或結論進行經驗驗證或證實。而在科學哲學的發展史中,實證主義和證偽主義對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實證主義所要求的科學理論公理化,導致“新古典經濟學”中大量借助數學工具來建立理論模型,并利用數學中的公理和定理來對經濟模型進行推導。而實證主義所倡導的從外部對理論進行經驗驗證或證偽,則推動了經濟學大量運用經濟計量學的方法對理論進行檢驗。所以,利用經驗觀察對現有理論或結論進行經驗驗證或證實的“經驗研究”方法,至少在亞里士多德時期便已存在,只是當科學哲學發展至實證主義時,經濟學受該理論的影響在研究中大量地使用了數學和統計學的工具。這一方面促進了數理經濟學的發展,同時也導致經濟計量學在經濟學的“經驗研究”中被廣泛使用。

由于經濟計量學是在實證主義科學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產生并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利用經濟計量學的方法所進行的“經驗研究”被經濟學家稱為“實證研究”也是合適的。但是,現代經濟學中的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相對,主張擺脫價值判斷,分析經濟現象“是什么”,即對客觀物的狀況及客觀事物之間關系是什么進行事實性陳述的研究。可見,現代經濟學中的實證研究與經驗研究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研究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應對這兩種研究方法進行明確區分。

第2篇

盡管存在一定質疑,行為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影響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討論。基于心理學、實驗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發展出了三類模型:(1)非標準偏好模型;(2)非標準信念模型;(3)非標準決策模型,被總結為“信念一偏好一約束(BPC)”模型,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1)期望效用;(2)票賦效應;(3)雙曲折現;(4)社會偏好。

一方面,經濟學與心理學的結合、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和腦科學的結合、經濟學和生物學的結合等被認為是為經濟學發展尋找到了新手段,可以以更加接近白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與發展主流經濟學。另一方面,行為經濟學使得研究人類的經濟動機與經濟力量成為可能,能使主流經濟學研究更加接近真實世界。

在上述兩方面,行為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影響得到了普遍認同。與此不同,本文主要關注:如果主流經濟學把行為經濟學納入到白身理論框架中,可能會給經濟學理論體系整體帶來什么影響,未來經濟學(形式)理論嚴密化的努力應該走向何方?

(1)首先,行為經濟學發展出的系列偏好選擇理論松動了傳遞性,從根本上弱化了理性含義,理性假設的擴展對完善經濟學理論框架有著重要意義。傳遞性是經濟學對人類選擇行為進行形式化的最低要求,有限理性假設在行為經濟學中不再是通過簡單縮小選擇集來定義,而是直接松動了傳遞性。如果傳遞性不能保證,那么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致性就會面臨最大挑戰:從特定局部導出的理論不能平行推廣到全局范圍,Poincare所言的科學就是“A=A”就將不復存在。有限理性的研究進展使主流經濟學今后的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兩個問題:(1)個體行為在不同時點或者不同長度時問段之問的聯系;(2)個人與社會(或者說不同層次)之問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不再是主流經濟學中簡單的加總或者平行移動)。如何把特定時點、特定層次的個體選擇偏好的傳遞性擴展到全局時問范圍和社會體系的不同層次結構是維護經濟學理論形式系統一致性的主要挑戰。

(2)其次,行為經濟學通過對個體行為的關注,把主流經濟學研究圖式從“土地十勞動二產品一分配”轉化為“土地十勞動二產品一分配一勞動”。主流經濟學關注的是各類票賦共同作用形成人類消費品的有效過程,作為選擇機制的(效用與利潤)最大化只是為了驅動這一過程,所秉持的是“土地加勞動到產品”圖式。與此不同,無論是給定環境下行為人的決策過程,還是腦神經元的白我激勵與滿足機制,行為經濟學所探討的是個體信念、偏好與行為的演變以及該行為對其白身真實生理上的滿足(特別是神經元經濟學的出現),或者說是作為消費行為結果產生的行為選擇(個體偏好、信念與行為異質性的內生化),并把情感或者精神滿足納入到選擇分析框架中,從而使行為目的指向人本身。行為經濟學研究圖式變換為“土地十勞動二產品一分配一勞動”,經濟過程不再只是產品再生產過程,而是產品與勞動的復合再生產過程。

(3)第三,心理賬戶、前景理論等有關異質性的研究提升了互補性研究的重要性,完全替代的選擇空問因為互補性而不復存在,局部選擇(偏好)的傳遞性無法通過平移來維系全局理論體系的一致性。心理賬戶發現:異質性使得作為替代性之錨的貨幣不再具有完全替代性,其充分說明經濟體系存在高度異質性。異質性不僅導致主流經濟學所關注的交易費用和信息不完全,扭曲完全替代和完美一般均衡,進而導致局部傳遞性無法通過不再是完全替代的選擇空問維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白洽性;異質性還會導致技術一社會互補性的出現,規模報酬遞增為社會體系中的創造性與生產性提供動力機制的同時,也帶來了經濟體系收斂的理論問題。這必然要求:經濟學把互補性的處理從一般性報酬遞增的地位提升到與替代性同等的基礎位置,規模報酬必須因異質性而限制在局部空問以保證競爭性均衡的存在。

(4)最后,參考系等研究顯示了局部框架對經濟學形式不變性的挑戰,同時為保持有限理性下經濟學的形式不變性提供了基本思路。在有限理性假設條件下,偏好、信念與決策的異質性在行為選擇中所表現出的不論是錨定效應、票賦效應和參考點效應(框架效應),還是由實質相同而表達形式不同的選項構造導致決策者選擇彼此矛盾的現象,都顯示了特定局部特征對行為選擇及其描述形式的影響,刻畫了行為人決策結果對其所在局部參考系的依賴性。從公理化體系來說,都是局部框架變動導致行為描述與結果的變化。保持局部框架下選擇行為的經濟學描述形式的不變性,有助于捍衛經濟學形式體系的可傳遞性和形式不變性,主流經濟學必須直面局部框架之問的轉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滿足形式不變性要求的學科理論框架。

簡言之,行為經濟學在引入異質性解釋現實世界“異象”的進程中,在增強理論解釋能力的同時,也破壞了由個體偏好選擇的一致性在完全替代的決策空問中平行移動以保證經濟學理論的邏輯白洽性。因現實世界出現“異象”而引入的決策者信念、偏好與決策行為的異質性首先沖擊了理性假設中的傳遞性,這既導致了傳遞性公理的松動,也導致了傳遞性保持的范圍變得更為局部;進一步,給定個體信念、偏好與決策行為的異質性在時問演變過程中的內生化處理,決定了決策者白身特征不僅僅是社會經濟過程中單純的投入過程,還構成了社會經濟過程中的產出過程;與個體異質性相關聯的社會經濟過程中的差異性所決定的互補性,不僅使得局部偏好選擇的一致性無法在整體經濟過程中平行移動而不發生變化(這也導致了傳遞性保持范圍的局部化),而且帶來了規模報酬遞增與替代性所確定的一般均衡收斂之問共存的理論問題;參考系與框架效應以及情境理性為個體異質性提供的局部框架不僅破壞了主流經濟學理論體系白洽性,也為基于局部框架的形式不變性來重建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白洽性提供了基本途徑。總之,在我們的視野中,行為經濟學所關注的異質性在沖擊經濟學理論體系白洽性的同時,也為重構經濟學理論體系白洽性提供了基于局部框架形式的不變性擴張形成全局一致性的途徑與方法。

第3篇

    [關鍵詞]行為法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理性選擇理論 經濟理性 法律實踐

    一、前言

    法律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一個法學和經濟學整合的邊緣學科,經過短短四十多年的蓬勃發展,已經在法學、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及社會經濟和法律實踐領域顯現其日益強大的影響力、生命力。一般認為,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1960)(注: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的發表,開辟了法律經濟學的新時代;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1972)(注: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的出版,則標志著法律經濟學進入蓬勃發展期。隨著法律經濟學研究的深入,我們注意到,法律經濟學在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注:目前法律經濟學涉及的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交易費用分析、比較制度分析等,其中微觀經濟學理論是法律經濟學的經濟基礎;其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均衡分析、博弈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分析、文化與歷史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分析等。)研究傳統法律問題,并因此而激發人們極大興趣的同時,也逐漸引發了人們一些質疑。典型的例證是,一些學者從質疑有限理性理論到行為經濟學的形成再到行為法經濟學概念的提出,(注: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 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他們將矛頭指向法律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根基——理性選擇理論。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理性選擇理論具有嚴重的缺陷,以此為基礎產生的結論即使不應是直接拒絕,也是值得懷疑的。其中,行為法經濟學論者直接把焦點放在以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上。到底行為法經濟學對目前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產生何種影響?主流法律經濟學如何應對行為法經濟學所揭示的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局限性?法律經濟學將何去何從?如何把行為法經濟學應用到我國法律實踐?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行為法經濟學與傳統法律經濟學之間的沖突與協調來探討以上問 題。

    二、行為法經濟學的概念

    行為法經濟學的起源可追溯到1974年西蒙(Simon)對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作出了系統的批評(注:西蒙:《管理行為》,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年。)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并在隨后的一系列學術研究中完善了這一概念,(注:Simon(1982),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2 Vol.,Cambridge,Mass.:MIT Press.)認為當事人在經濟決策過程中面臨認知和計算能力兩方面的局限性。“有限理性”的提出,引發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開始聯袂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實際決策過程如何影響最終作出 的決策。到20世紀70年代,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維爾斯基( Amos Tver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心理學和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重構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特別是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模型,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行為經濟學”學派。(注:2001年美國經濟學會最高榮譽—— 克拉克獎章得主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Gary S.Becker)、阿克洛夫(George A.Akerlof)、卡尼曼為行為經濟學的代表人。)隨著“經濟 學帝國主義”向法學研究領域的延伸、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擴張——從市場行為領域到非市場行為領域,法律經濟學背后的經濟理性選擇理論(主要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局限開始引起法律經濟學界的注意。如托馬斯。尤倫(1997)《法和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一文中對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評,(注:作者強調,最近研究認知心理學者和熟悉這方面知識的經濟學者們根據實驗性的與理性選擇理論難以印證的結果提出了一些問題,他們至少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理性選擇理論的含義提出了疑問:(1)當精心設計的試驗中的主體知道對合作剩余的分享有違廣泛接受的公平理念時,他們似乎拒絕互利的交換;(2 )在另一些需要進行若干個階段的交易的試驗中的主體似乎并不設計理性的策略;(3)由于有限理性,絕大多數決策者的選擇背離了理性選擇理論的預計,例如那些從事相同價值的拍賣的主體成了“贏者詛咒”的獵物,并且人們保持著這種狀態,盡管一項其他的選擇可能有利得多;(4)并不像理性選擇理論預示的那樣,實驗證明人們對不確定的結 果不采取決定。)特別是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法律經濟學的行為方向 》一文的發表,標志著行為經濟學正式進入法學研究領域——行為法經濟學開始闖進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視野,并悄然啟動了法律經濟學界的“行為革命”。

    行為法經濟學將心理學的研究視角和理論引入到法律經濟學分析中,其焦點落在主流經濟學的某些基本假設與人類的真實行為不一致。他們認為建立在反映非現實的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上的分析結論(注:包括經濟分析與法律經濟學分析。)會導致錯誤的預測,通過運用從心理學、實證研究、行為實驗中得到的經驗材料和理論方法來全面驗證理性選擇理論,揭示了眾多“反常現象”。大部分學者公認的行為法經濟學定義為:運用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的成果更好地解釋法律所追求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法律目標的手段,提高法律經濟學的預測力和解釋力。(注:Jolls, 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Vol.50:pp.1471 —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 概念。)行為法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在質疑理性選擇理論中的理性預期、(注:理性預期概念由穆特(Muth,1961)引入,并由盧卡斯(Lucas)、普累斯科特(Prescott)等學者完善,他們完善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預期的定義和建模,并得到廣泛的應用,最終形成理性預期學派,成為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主流。這里說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嚴格來說,指的是理性預期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效用最大化、穩定偏好、擁有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四大假設的基礎上,(注:詳細論述可參看Thaler(1996),Doing Economics Without Homo Economics,。in Foundations of Research in Economics:How Do Economists Do Economics?(Steven G.Medema and Warren J.Samuels eds.))提出反映人類真實行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這些因素會使人們作出與理性選擇理論相背的決策 ——即“反常現象”。具體分析及法律例證如下:

    1.有限理性。有限理性突破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經濟學中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 (注:對“理性經濟人”持異議的論述最早可追溯到經濟學家凡勃倫,而西蒙的有限理性論可謂對理性經濟人或理性選擇理論的最權威的批評之一。以科斯、威廉姆森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從交易費用角度對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理性選擇理論進行了批評,放松了“制度不相關假設”,阿羅等信息經濟學家對“完全信息”假設提出了質疑,開創不完全信息的經濟學分析,博弈論則進一步放松了“獨立決策”的假設。此外社會學、經濟心理學等都對理性選擇理論提出了批評。霍奇遜:《現代制度主義經濟學宣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主張以“有限理性”假設作為分析基礎。行為法經濟學認為人類行為偏離理性選擇理論的無限理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決策過程中的真實判斷行為表現出與理性預期所推斷的無偏預測的系統偏差,即有限理性會導致人做出判斷 誤差。啟示和偏見(Heuristics and Biases)通過影響行為人對未來時間的概率判斷, 來改變行為人的最終決策。這在行為法經濟學中早已觀察到,并進行了分析。啟示具體包括了代表性啟示、現成性啟示;偏見包括過于自利偏見(Self-serving Bias)、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等。(注:代表性啟示指行為人夸大事件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認識趨勢而錯誤地做出判斷;現成性啟示指人們是通過很容易想起的事例來判斷概率,結果造成較高權重被分配給突出或容易記住的信息。自利偏見、自信偏見、偏見的自我強化主要指行為人常盲目認為能夠進一步改善自身的利益,或人們往往只按照自身的觀念來表述信息或描述事實等。“事后諸葛亮”偏見、固執先見、潛意識偏見則分別指人們在事件真實發生后所做的概率判斷常高于 實際概率,先入為主,行為人的潛意識偏見會導致其作出錯誤的概率判斷。參見魏建《行為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一個簡單介紹》,《新制度經濟學研究》2003年第2期。) (2)人類決策偏離了理性選擇理論中的預期效用理論。(注:預期效用理論是傳統經濟學 分析的奠基石之一。)其中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是偏離預期效用理論的最典型 例子。此外,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沉沒成本(Sunk Cost)與稟賦效應一樣,都 對人類決策產生影響,使得人類決策行為有時出現與最大化目標不一致的現象。(注:Kahneman and Tverskey在“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發表在1979年Econometrics第47期:263—291)一文中提出“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作為預期效用理論的替代,提出了著名的框架效應理論以及基本點,指出人們 在不同的基準點上表現出來的風險態度不一,而預期效用理論認為人們的風險態度不會隨著基準點的變化而不同。稟賦效應說明行為人對擁有的財產功利評價要高于對不擁有 的同樣財產,損失厭惡就屬于稟賦效應的一種。)

    2.有限意志。行為經濟學已經強調,限于有限意志,人們往往不能堅持選擇與最大化自身總體效用相一致的行為。行為法經濟學將有限意志歸結到(1)習慣、傳統、嗜好,(2)生理欲望(Cravings)以及(3)多重自我 (Multiple Selves)。這三類因素導致行為人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整體效用、無法對多重效用目標進行排序,最終令決策偏離效用最大化軌跡。如嗜好與習慣的形成。

    3.有限自利。行為人無論是在經濟活動中還是在法律事務中,其行為除了表現出不同類型的有限理性、有限的意志力外,還會表現出有限自利。貝克爾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個體決策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受社會規范、道德規范等影響,并沒有完全追求自我利益的實現,而且追求了自我利益以外的東西,比如“公平”、“社會認可”等。Kaplow and Shavell也曾提出人們對公平的偏好應該納入經濟決策等行為決策分析中。(注:可參見 Kaplow and Shavell(1994),Why the Legal System is Less Efficient Than the Income Tax in Redistributing Income.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3:pp.337-681;以及《理性選擇理論與法經濟學的發展》一文。)

    4.行為法經濟學在法律中的應用。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理論在經濟學中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可見一斑,其在法律經濟學中的前景明朗。行為法經濟學試圖將以上論斷融合到法律程序、法律實體以及和法律體系的分析和改善之中。目前行為法經濟學已經開始將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方面的理論運用到法律經濟分析中。其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注: Jolls,Sunstein and Thaler(1998),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Stanford Law Review, Vol.50:pp.1471—1550.他們在該文中首先使用了“行為法經濟學(Behavioral Law and Economics)”概念。):

    (1)將有限理性分析納入到行為人決策過程中需要對不確定事件進行概率判斷的法律分析。如環境立法涉及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關于訴訟當事人就法院審判結果進行談判可用自利偏見、稟賦效應進行分析;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除了可用代表性啟示和現成性啟示的分析外,還能用自信偏見來研究;契約談判的失敗分析,可以融入自利偏見分析;法律事實或法律規則的研究都涉及事后諸葛亮偏見等。

    (2)在涉及對法律后果進行評估的法律行為決策(如制定法律和設定法律程序)分析中增加有限理性研究。具體體現在:政府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需要對稟賦效應、損失規避進行探討;合同法中的強制性條款分析也離不開稟賦效應的分析。

    (3)通過有限理性分析,鑒別侵權法的嚴格責任和過失的效率選擇因素: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因為認知能力的錯誤判斷和局限及對于風險理性行動暗示了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之間的區別。如果損害雙方都采取了防范措施,損害將不太可能發生,從而減少了發生事故的社會成本,但是損害雙方不一定有經濟學所假設的算計能力。即是說,處理不確定的結果的認知的局限性可能是決定預防是單方的還是雙方的,相應的應選擇過失責任還是嚴格責任的獨立因素。

    (4)有限自利理論應用大部分集中在行為人將偏離正常決策軌道的環境,如為了追求公平與正義等法律規范所倡導的價值而愿意承擔額外的貨幣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又如訴訟過程中訴訟雙方各自為追求勝訴或對已有利的判決等而力求通過自身的努力(包括賄賂法官)來尋求改變法庭審判結果的機會,以及法律嚴禁通過市場交易規則(即使這些交易對當事人而言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手段來購買人身和精神產品等。

    三、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

    我們不難看出,行為法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而主流的法律經濟學——以波斯納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乃是經濟理性主義假說的主要主張者,認為法律主體會以一種理性主義的方式而為法律行為,以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為理論基石。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爭論的焦點自然而然地落在經濟理性——理性選擇理論的有效性之上,這也是行為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的爭論焦點。具體來說,行為法經濟學與主流法律經濟學的觀點碰撞,集中在理性選擇理論假設條件上——理性預期、效用最大化、穩定偏好、充分的信息處理能力。

    (一)理性的程度

    在弄清楚行為法經濟學對主流法律經濟學的沖擊之前,有必要分析“理性”之一概念。理性經常被認為是區別人與動物的自覺的合乎邏輯的行為過程。傳統的理性定義主要關注的是一種做出決定的行為過程。理性、自覺等概念在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 、經濟學家那里爭議很大。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將理性作為一種技術性術語來描述經濟主體的行為特征——行為人擁有必要的能力和知識去做一致的、效用最大化的選擇,更技術性地說,他們將理性定義為滿足偏好完備性公理、反省性公理和傳遞性公理(注:具體分析請參考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14頁。),屬于完全理性。由于在學術中精確性的要求,理性概念逐漸脫離了其習慣用法而變的模糊化。經濟學家中對于這一前提性假設是否成立仍有爭議。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經濟主體的具體行為往往不是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的那么理性的。(注:波斯納的認為,這些無理性行為只是偶然現象,因而不能被理論化。然而心理分析理論認為無理性行為并不像波斯納認為的那樣是任意的,拉康認為那是一種固定的可預見的心理結構。此外,還可以從哲學認識論、經濟認識論角度分析理性概念。馬濤:《理性崇拜與缺憾 ——經濟認識論批判》,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將“理性”定義為一種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滿足(1)適合實現制定的目標,(2)而且在給定條件和約束的限度之 內,這也可稱為是對經濟理性的定義。

    回到主流法律經濟學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理性概念。波斯納為代表的主流法律經濟學將法律經濟學的實質定義在研究理性選擇行為模式的方法論個人主義法學,以人的理性化全面發展為前提的法學思潮,其堅持利益最大化原則,依賴效率標準來衡量法律制度,認為行為人具有完全理性。(注:值得注意的是,波斯納并不認為所有的個人都是理性人,也不認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這些假設必然是真的,但堅持理性選擇模型是已被經驗、實證研究所證明的、非常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另一方面,法律經濟學中所說的完全理性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中所說的存在差別,前者以制度相關為前提,后者以制度不相關為前提。可參看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四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12—20頁。)而行為法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行為人受認知能力和知識等因素限制,只能實現有限的理性。顯而易見,主流法律經濟學與行為法經濟學均承認“理性”概念,分歧在于理性的程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確保消費者的知情權,第16條至25條對經營者的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產品質量法》第26條至39條就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質量責任和義務作出具體規定;這些法律的設定正是基于消費者的理性有限而不是完全理性,從而真正地保證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樣,各國對證券市場上的信息披露都作出嚴格的規定和監管,其基本假設也是現實的有限理性投資者。

    正如西蒙所說,理性選擇主義者看重選擇的結果而非過程,行為而非心理;行為經濟學所主張的有限理性屬于經驗主義的理性,偏重過程而非結果,心理而非行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理性分別與行為法經濟學中的這種經驗主義的理性相區別,可以分別稱其為實體主義與程序主義(或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的二元對立。程序主義理性認為人們只能在其知識與信息的限度之內做出選擇,它需要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背景。可以說,行為法經濟學的理性程度假設更符合現實世界人類行為模式,也道出了主流法律經濟學的完全理性假設的缺陷。

    (二)偏好

第4篇

關鍵詞:行為經濟學;經濟人;非理性;偏好

一、引言

“經濟人”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這一基本假設規定了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致力于以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在經濟生活中,每一個經濟行為人的經濟行為都是利己的,這就是所謂的“合乎理性的人”。主流經濟學對于人的經濟行為的研究是建立在假設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自私的、追求效用最大化之上的,以此為基礎就產生了人們所熟知的效用論、偏好的一致性和有序性等經典經濟學理論。但是,由于人的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現實生活中所謂的“理性人”是不存在的,人的行為是要受到自身的生理、心理以及他人和社會環境等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現實生活和生產過程中,人的經濟行為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由于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于現實中一些“非理性”的經濟現象無法做出充分的解釋,一些經濟學家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致力于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也就應運而生。

二、發展歷程

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已經注意到了人類心理與經濟行為的關系。被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就涉及到了人的心理活動對于經濟活動的影響,諸如利他主義、公平、損失厭惡、過度自信、自我控制等都在其著作中有所闡述,特別是利他主義。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試圖說明,天性就是自私的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控制自己自私的感情和行為,要發揚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這樣才能保證和維持整個市場經濟的和諧運行。除此之外,邊沁等人也注意到了心理活動在人的經濟行為中產生的作用。他認為,面對選擇,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也就是心理滿足的程度,心理滿足程度的大小決定著選擇的績效。當經濟學說發展到了新古典經濟學時期,為數不多的經濟學家意識到了心理因素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這一思想在凱恩斯的理論中尤其得到了發展。凱恩斯提出的消費傾向概念就包含著主觀因素對人消費行為的影響。同時凱恩斯的投資行為會受到群體因素的影響的理論對于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認為市場的波動會受到群體的樂觀或悲觀情緒的影響,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會影響宏觀經濟的波動。在前人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上,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經濟學的萌芽開始產生。經濟學家開始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到對經濟現象的研究當中去。在這期間,西蒙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認為是早期行為經濟學形成的標志。他的“有限理性”理論認為,由于客觀條件及自身認知能力的約束,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非完全的,因而,人做出的往往是最滿意的決策而非最優的決策。這一理論已經向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提出了挑戰。而喬治卡托納甚至對“理性人”這一公理化假設提出了有力的批評,他強調經濟行為的研究必須建立在研究人的心理因素之上,因為人的內在動機決定了人的行為。此后,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行為經濟學開始興起。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開始著手聯合起來研究經濟行為的發生機制。貝克爾在其《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中提到,經濟學的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即經濟研究的領域業已囊括人的全部行為及與之有關的全部決定的階段。他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對少數民族歧視、競爭與民主、犯罪與懲罰、家庭和婚姻等看似與經濟學無關的社會現象做出了解釋,他的成就也正是在于此。他運用經濟學及心理學的理論通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理查德•泰勒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開山之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泰勒是“第一個提出將心理學納入經濟學討論中并發展出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主流經濟學強調人是純理性的“理性人”,“理性人”做出的理性選擇形成了有效市場;而以泰勒為代表的行為經濟學者則認為人根本就不是“理性人”,而是“社會人”,面對現實生活中紛繁復雜的選擇,人經常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政府和企業應該作為選擇設計者在現實中建立一個選擇的框架體系以便促進人們做出更好的選擇。同時,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投身到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論和觀點,諸如戴維•萊布森和馬修•拉賓描述了有關人和金錢之間存在的一種“反常現象”,即在儲蓄行為中出現的“夸張貼現”現象。威廉•龐德斯通指出人們并非總有明確的偏好,提出選項的方式方法會影響人們做出的決定等理論。對于行為經濟學的定義眾說紛紜,概括起來,行為經濟學就是將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成果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相結合來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學科。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試圖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而是試圖說明在現實生活中,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中是存在著“非理性”的。

三、理論成果

1.有限理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成為了行為經濟學者理論研究的前提之一。與“理性人”假設所強調的經濟行為人都是“完全理性”、“完全利己”和“有完全意志力”不同,“有限理性”認為現實生活中人的理性認知能力不僅要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以及思維能力的限制,同時還要受到外部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影響。因此,經濟行為人是“有限理性”、“有限利己”和“有限意志力”的,經濟行為人的決策標準是追求令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決策。西蒙等人尤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對于人們決策的影響。由于獲得信息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無論花費多大的成本都無法獲得全部所有的信息。信息的殘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決策,從而也可以在經濟行為分析中用于解釋那些非理、隨意甚至于“不明智”行為。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行為經濟學者甚至其他經濟流派的學者在一些主流經濟學難以解釋如公共物品、社會福利和社會準則等問題上有所突破。主流經濟學為了保證個人選擇的理,提出完全性、傳遞性和反身性等“公理”,然而這些對于“理性”的判斷標準本身是理性的嗎?經濟學中的一些概念直接取自日常用語,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不精確性和彈性。在現實研究中,諸如凱恩斯、赫西曼等那些不那么看重形式化的演繹推理的經濟學家更多地是在“常識”的意義上使用“理性人”這一概念,他們往往是根據語境的不同對于個體的行為做出“經驗上可信”的假設,就連弗里德曼在方法論層面上也提到我們無法逐一對理論的假設做出“經驗上的檢驗”。而所謂“經驗檢驗”依然是根據人們長期以往對于現實社會的普遍性的認識甚至是道德層面的普遍性認同為依據的。而對于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來說,這些“普遍的認識和認同”或者“社會準則”或者說“常識”反應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人群,甚至是不同的個人的行為上都是有差異的,繼而對于“理性”的定義以及判斷“理性”的標準也存在偏差,在整個人類社會都是無法做到完全統一的。因此,“有限理性”顯然要比“完全理性”更加貼近現實。當然,這里并不是要把“理性人”假設完全否定,主流經濟學的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圍繞著可形式化展示的模型進行的。對這類研究,通常個體的認知和動機等經驗事實并不進入分析而與分析的結果無關,從而,“理性人”的前提更多的是幫助演繹推理。

2.選擇框架

選擇問題一直是經濟學所關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同樣也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學者們結合心理學的理論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來審視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行為機制。行為經濟學家發現,在涉及到具有不確定性的選擇中框架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設計的“疾病治療困境”實驗就是其中一個最為經典的案例。事實上,在正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A,而在負面框架下,人們更傾向于選擇B’,即便同一種治療方案在不同的描述中實際上治療結果是相同的,但是顯然積極描述要比消極描述更具有吸引力。人們往往在面對過多選擇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有這樣一個實驗,兩名市場營銷專家在超市布置了兩處果醬展示臺,一處只展示了6種可供消費者選擇的果醬,而另一處展示了多達24種果醬。實驗發現,24種果醬的展示臺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圍觀,但是最終還是6種果醬的展示臺的購買率更高。這就表明,可提供的選擇越多,人們反而越難以決策,最后的結果可能就是放棄選擇或者另尋它法。錨定效應是指人們的行為會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從而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該信息所限定的某種模式之下。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的數值作為起始值,這些起始值就像“錨”一樣使人們的估測值落于某一區域中。如果這些“錨”定的方向有誤或者是虛假的,那么估測的結果就會產生偏差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歪曲。以上提到的現象表明,人們在面對選擇時,提出選擇的方式和方法,外部環境因素等對于人們的決策行為影響是很關鍵的。積極的因素會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而消極的因素會使人做出錯誤的決定。理查德泰勒強調,為了使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政府、企業等應該構建一個有效的選擇框架來引導人們進行決策。有時只需要一個“溫柔的推動”(Nudge),與強勢的命令相比,這種非強制的方式人們更樂于接受,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使得他們做出選擇設計者所期望的決策。

3.不確定性(系統偏差)

正常情況的選擇已經足夠復雜,人們在不確定條件下就更加難以做出決策。坎尼曼和特沃爾斯基發現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往往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偏離經濟學理性狀態下的標準范式,不確定條件下的判斷與主流經濟學對理性的假定存在著系統偏差。小數定律就是系統偏差的典型。大數定律是統計學中的概念,相較于小數定律,大數定理更加被人們所熟知。該定律的前提條件是樣本規模足夠大。然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面對的都是小樣本,小樣本的均值不會遵循大數定律接近于總體的均值,而是出現了偏差。日常生活中人們卻更容易受到小樣本的過度影響,尤其是對于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4.偏好常規理論認為偏好是預先存在并且穩定的,而心理學家則認為偏好是構造出來的。行為經濟學家如坎內曼、特沃爾斯基、拉賓等對偏好的一些特征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發現,人的偏好是在做出判斷的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選擇的設置和外部因素會影響偏好的形成,人們在挑選蘋果的時候才能確定自己想要什么樣的蘋果。人對于事物的敏感性也是呈遞減趨勢的,也就是說收益或損失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但是,損失獲得的關注度要更高,人們對于損失的估價通常高于等量的收益。另外,如果存在一個參照點,人們常常對于某個行動的后果與這個參照點的相對差異比較敏感,反而對于行動后果本身不敏感。

四、發展趨勢

經濟學本身就是研究選擇的一門學科,正統經濟學更多的是研究理性條件下人們的決策行為,而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和發展豐富了經濟學的分析研究方式。由于結合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行為經濟學更加貼近現實。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并不是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式,而是試圖解釋人們非理產生的原因和發生機制進而幫助人們做出更有益的選擇。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勢必要成為一種潮流,經濟學與心理學、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新興分支,行為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成果仍然相對分散還需要全面系統的檢驗、完善和穩固。如何使得理論更加合理、系統和科學更加貼近實際與現實相符是今后行為經濟學所要發展的目標。行為經濟學興起于西方,在我國,相關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對滯后。目前,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更多的是對西方經濟學家理論及研究成果的概括、評述和總結,而將相關理論應用于實際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也相對貧乏。盡管有黃祖輝、胡豹、汪丁丁、奚愷元等相當一批專家學者在學結西方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實際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國學者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還需要不斷開拓眼界、轉變思維方式、尋找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最終推進我國經濟學研究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正統理論的挑戰[J].南方經濟,2014(7):73-87

[3]呂保軍.行為經濟人的三個基本特征[J].經濟學家,2006(5):12-18

[4]楊春學.利他主義經濟學的追求[J].經濟研究,2001(4):82-90

[5]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6]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陳柳欽.行為經濟學的起源、萌芽、成長、繁榮及其發展趨勢[J].創新,2012,6(39):51-59

[8]馬濤.行為經濟學對傳統主流經濟學的挑戰[J].社會科學,2004(7):18-26

[9]周業安.行為經濟學是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革命嗎[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32-38

[10]黃祖輝,胡豹.經濟學的新分支:行為經濟學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3(2):72-79

[11]楊正.論行為經濟學的創新[J].南開經濟研究,1996,(5):28-31

[12]林彩云.行為經濟學發展歷程綜述[J].思想戰線,2009,(人文社會科學專輯):104-106

[13]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發展與經濟學的人性化取向[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23-26

[14]劉兵軍,歐陽令南.行為經濟學和現代經濟學發展趨勢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5(3):7-11

[15]楊艷艷.行為經濟學評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18):128

[16]袁敏,魯文麗.行為經濟學文獻綜述[J].金融經濟,2012,(13):99-100

[17]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與廣義選擇算子——《行為經濟學講義》導讀[J].社會科學戰線,2012,(2):67-74

[18]李銳.人類決策行為經濟學與心理學分析—行為經濟學研究述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1):86-92

[19]周業安,李新月.歷史視角的行為經濟學[J].教學與研究,2007,(8):25-31

[2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1]劉駿民,王國忠.行為經濟學的發展[J].東岳論叢,2004,25(1):50-55

[22]李樹.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及其評析[J].探索,2003,(5):51-54

第5篇

先是女子的自我介紹:“我今年28歲,和男朋友是同班同學,都畢業于長春機電學院。幾年前我和他一同來到杭州找工作,我的工作比較理想,在一家電表廠做設計,他的工作不太好,于是我鼓勵他去考研。考取后,我供了他三年,沒想到現在他快畢業了,居然提出要分手。后來,我才搞清楚,他又談了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女孩。我真的很痛苦,幾年的情感和心血付諸東流……”

一、“我想問你,為什么男人總是那么花心?”

“用經濟學的理論,很容易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什么是邊際效用遞減呢?就是說一樣東西當你擁有得越多的時候。對你的作用就越小。比方說,你餓了,吃第一個包子特香,第二個很香,第三個還可以,第四個飽了,第五個吃不下,第六個看見都煩。也就是說第六個包子的作用為零甚至為負。

“邊際效用遞減,是經濟學的公理,由于邊際效用遞減,從現在戀愛的角度看,你的效用比不上那個剛畢業的女孩,你就是那第六個包子,而那個女孩卻是第一個包子。這也是許多男人為什么家有美貌如花的妻子,卻在茶座酒吧去找小姐的經濟學原理。”

二、“既然邊際效用遞減是公理,為什么花心的女人比較少?”

“花心的男人應該和花心的女人一樣多,假定花心的男人沒有花心的女人相呼應,那么男人又到哪里去花心?準確地說,應該是結了婚的女人中花心的比較少!但這并不等于說,邊際效用遞減在結了婚的女人身上不起作用。結了婚的女人未必沒有喜歡更英俊更年輕更富有的男性的念頭,只是一般她們不會采取‘采花’行動,這里的道理可以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方法來分析。

“在經濟學的假設中,人都是理性的,人們采取一項行動都要在心里盤算值不值。收益大于成本,這樣才值得考慮去做;假如成本大于收益,那是無論如何不會去做的!從我們的日常觀察中可以看到,已婚男人花心,相對于已婚女人其成本是比較低廉的,最多是花幾個小錢,很少有妻子因為丈夫花心而堅決要離婚的。假定已婚女子有紅杏出墻的打算,心中必定會做一番權衡:這樣做值不值?

“一般來說,已婚女子花心一旦被發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對大部分男人(包括很花心的男人)來說。戴綠帽子是無論如何不能忍受的,離婚是必然的選擇;而離婚女子在現在的世俗眼里,名聲肯定又是不好的;要想再找對象,也很難再找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人,還有對子女的牽掛,又使女人多了一份負擔。

“正是因為已婚女子紅杏出墻的成本遠大于收益,所以盡管有邊際效用遞減的公理存在,但她們仍然會做出堅決不紅杏出墻的理性選擇。有一種現象可以反襯我解釋的合理性,你看。花心的男人一般找的二奶、情人大都是遠離家鄉的未婚女孩子。”

三、“可是他也太不講道德了,畢業之前他吃我的用我的,現在快畢業了。卻和我分手,是不是也太現實了?他要是三年前提出分手。我并沒有這么難過,現在我是人財兩空!”

“經濟學一般并不研究道德,因為道德要求的是多為他人著想。而經濟學理論的前提是假設人都是自利的。經濟學假定,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學時期與你談戀愛,那個時候生活基本無憂,追求激情就是戀愛利益的最大化;三年讀研之中,你們之間激情已經沒有了,但是此時他心中的最大利益是為了獲取文憑以便日后能找個好工作,此時,如果和你一刀兩斷,經濟來源就沒有了,請問他怎么能把書讀完?現在他臨近畢業了,他對自己的前途已經充滿了信心,更不像當初那樣急切地等著錢用,于是,年輕漂亮而充滿激情又成了他戀愛利益的最大化。”

四、“……我當初只是想,如果他能讀個研究生,我們今后的生活會更好些,沒想到現在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這說明你在決定供他讀研之前,忘記了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什么原則?”

“收益越高,風險越大。你當時只看到了供他讀研畢業后的收益,卻沒有看到他讀研畢業后的風險。假定你找個拉黃包車的,風險基本沒有,他不會與你離婚,甚至對你百依百順,但是收益也很小,家庭的經濟來源肯定要以你為主,你的內心還常常會因此失衡;假定你找了李澤楷,收益肯定會很高,但是離婚的可能性也很高,因為像李澤楷這樣的稀缺資源是每個女人都喜歡的。”

五、“那有什么辦法可以控制風險呢?”

“有呀,領結婚證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如果按照大家都認可的這句話來理解,愛情就是為他(她)生為他(她)死,沒有結婚證豈不更方便。然而,人類卻要設計一個結婚登記制度,為什么?其實,結婚證就是婚姻當事人中弱者的護身符。如果當初你和他領了結婚證,他現在要分手就沒那么容易了,或者說成本就大得多。首先,《婚姻法》規定,夫妻離婚有過錯的一方要對無過錯的一方進行經濟補償;其次,他會面對更多的輿論譴責和心理壓力;再次,他今后在社會上的形象就是一個離過婚的男人,總比未婚的純真男孩要差;最后,如果你們有了孩子,那就有了共同的利益,離婚就意味著他要放棄血脈親情。”

六、“這一條方法現在恐怕是來不及了……我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沒想到全部落空了,我現在感覺到天都塌下來了。”

“經濟學有一個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一般來說,同樣的事物效用大致是相當的,但是期望值越高,則幸福感越少。舉個例子:假定我和乞丐都撿到了1元錢,1元錢的作用對兩人來說是一樣的。但是,我現在的期望是去美國夏威夷度假,需要10萬元,1除以10萬,結果我的幸福感是十萬分之一;而乞丐的期望值是今天能夠吃碗白米飯,1除以1,結果他的幸福感是1。你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也就是期望值近似無窮大,而現在他卻要和你吹,效用接近于零,分母無窮大,分子接近零,那幸福感當然就沒有了。所以,一開始對男友期望值不高的人,分手時痛苦也就不多。”

七、“我現在應該怎么辦?”

“你現在對這件事的感覺如何?”

“痛不欲生!”

“那就再去找找他,動之以情或許還有挽救。”

“他現在的確還在猶豫,而且他家人也在給他施加壓力,可是我不想勉強他,萬一他勉強和我結婚,婚后卻對我不好,我豈不是更痛苦?”

“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你還是應該去的。”

“為什么?”女子一臉疑惑。

“假如你給老板做完了一份設計,報酬是10萬元,但付酬方式有兩種可供你選擇。一種是一次性付10萬元,另一種是付你15萬元,但卻要分15年付,你選哪一種?”“我選第一種。”女子很快搶答。

“為什么呢?”

“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天知道幾年后這個錢還有沒有?再說,到那個時候,錢也不值錢了。”

“你說得很對,現在的錢比未來的錢更值錢,那么同樣的道理,現在的痛苦就比未來的痛苦更大。因為,未來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也許沒有了痛苦,也許比現在的痛苦要輕,但現在的痛苦卻是實實在在的。你看很多電視電影中都有相似的情節,當初的戀人都后悔一時氣惱而斷絕了關系,以致婚后又后悔莫及,舊情重續。”

八、“萬一勉強結了婚,婚后他又對我不好呢?”

第6篇

[關鍵詞] 經濟學方法論 演繹主義 缺陷

經濟學中的演繹法產生于西方唯理論的基礎上,受唯理論的影響,理性演繹法在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方法論中都占有主流地位,其中,以李嘉圖、西尼爾、穆勒和凱爾恩斯、效用學派、現代奧地利學派和羅賓斯等人的經濟認識論為代表。

一、演繹主義的發展歷程

演繹法最早產生于斯密的《國富論》,在該書中,歸納法被認為是同演繹法相并列的研究方法;自李嘉圖則拋棄了歸納法,而將演繹法發展到至極,開辟了西方經濟學家強調理性演繹法的傳統,此后,理性演繹法逐漸成為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認識論的主流。

李嘉圖強調抽象的理論演繹,他將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應用于現實世界,李嘉圖之后,西尼爾對演繹法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闡述,他承認經濟學現實運用需要收集事實,但還是堅持認為經濟學本身依賴于推理而不是觀察。他對經濟學演繹的前提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和闡述,提出了幾個可以作為公理的演繹前提,這些前提是:“(1)每個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犧牲獲得更多的財富。(2)限制世界上的人口或限制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數的,只是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缺陷,或者是各個階級中各人對于在養成的習慣下所要求的那類財富可能不足以適應其要求的顧慮。(3)勞動的力量和生產財富的其他手段的力量,借助于將由此所產生的產品作為繼續生產的工具,可以無定限的增加。(4)假使農業技術不變,在某一地區之內的土地上所使用的增益勞動,一般會產生比例遞減的報酬,也就是說,盡管在土地上增加勞動,雖然總的報酬會有所增加,但報酬不能隨著勞動成比例的增加。”西尼爾集中和系統的分析了理論演繹的前提,并從這些理性公理出發,進行演繹推理,達到結論。

約翰?穆勒根據西尼爾的理論前提進一步提出了經濟人假設,該假設后來成為經濟學理論進行推導演繹的最基本前提。穆勒認為在認識經濟現象的方法上應該采用演繹法,演繹法與歸納法是兩種相對立的認識方法。他認為歸納邏輯適用于自然學,而在經濟學研究中只有理性演繹法才是惟一適用的認識方法。此外,他還認為政治經濟學是許多理性演繹分析的結合,并得出政治經濟學結論只有經過思索和聯想才能認識到。

穆勒的嫡傳弟子凱爾恩斯被看做是最后一位古典經濟學家,他認為,將演繹法與歸納法明確的區分開是經濟認識方法趨于成熟的表現。凱爾恩斯反對當時人們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種假說的演繹的觀點,他認為經濟學家能夠在頭腦中進行思考和實驗,因而經濟學假設就不是一系列不切實際的猜想,而是從現實的前提之上加以推演的產物。凱爾恩斯同時提出,要否定演繹法推演出來的經濟學法則,“只有通過表明原理和假設條件不存在,或者這個規律所肯定的趨勢并沒有和從他的假設所產生的結果相一致時才能被駁倒”。

效用學派在經濟認識論的一個明顯特點也是推崇理性演繹法在認識經濟現象中的作用,并將它導向了極端。效用學派的經濟理論體系將人類經濟抽象為人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物質的有限性,將國民經濟抽象為個體經濟,從這兩點出發,尋找孤立的個人怎樣活動才能保證最大限度效用的原則,并由此演繹出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效用學派所強調的理性演繹法將心理學引入了經濟研究中,由此產生的“邊際革命”把純粹理性的邏輯演繹又推進了一步。

上世紀30年代,極端的經濟理性演繹方法得到了羅賓斯和現代奧地利學派的進一步推崇。奧地利學派認為檢驗經濟理論的最終標準是基于純粹理性的邏輯推理。羅賓斯重申并發展了理性主義,認為經濟理論的命題都是從一系列假設中推繹出來的,指出“人們不需要人為地進行實驗來確立它們的有效性:它們是我們日常經驗的基本素材,以至于我們只能認為它們的存在是顯然的。”他認為經濟認識論中的重要原理都是從人們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公認事實中推理演繹出來的。

二、理性演繹的缺憾

理性邏輯演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經濟學的分析中,理性邏輯演繹是人類認識自然社會經濟的必備的認識工具。從經濟研究的角度看,邏輯演繹主要是通過建立某些假設前提,然后在這些前提的基礎上利用邏輯知識推導出相關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演繹法追求理論的嚴密推理,通過對經濟現象的邏輯演繹,可以得到對經濟現象的科學的普遍性認識,這一點也是歸納法所難以做到的。

理性演繹法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演繹法的出發點是否真實需要經驗及實踐加以證明,而演繹法本身無法做到這一點,如果演繹的前提是錯誤的,那么,由此演繹出來的結論便是毫無意義的;其次,如果過于強調演繹僅僅停留在演繹的范圍之內,而不對新出現的情況做出具體的分析,那么所得出的結論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再次,現實實際中許多問題無法通過理性演繹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市場信號,以及經濟行為者活動的規則和特征時,僅僅依靠理性演繹的認識工具是遠遠不夠的。

三、科學的經濟研究方法論:演繹與歸納的結合

由于理性演繹法自身的缺陷,實現正確認識經濟現象需要理性演繹法和經驗歸納法的相結合。歸納法是從眾多的個別經驗或事實的考察分析中找出答案的研究方法,演繹則是由假定前提出發,經過推理得出結論。大多數理論演繹的前提都是歸納的結果,拋棄歸納法只能導致演繹假設的不確定性,從而無法保證其推理結果的真實性。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指出的:“歸納法和演繹法都是科學的思想中所必須采用的方法,正如左右兩足是走路不可缺少的一樣”;“經濟學需要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但為了不同的目的,采用這兩種方法的比重也不同。”

正如經濟學中其他方法論之間存在的交叉關系,歸納法與演繹法之間也是互相補充互相支持的,只有對二者的結合使用,才能實現對經濟現象的科學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陳孝兵:經濟學的方法論:紛爭及其后果.經濟學家,2004.8

第7篇

關鍵詞:經濟人;合理內核;借鑒

Abstract:Thoughtheassumptionofeconomicmancriticizedbydifferentschools,it’sbasiccoreisstillreasonable.Ifwecanovercometheassumption’ssomelimitationsandmakeitperfect,itwillbeusedforreferenceforChineseeconomics.

Keywords:Economicman;thereasonedcore;useforreference

“經濟人”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研究的出發點。盡管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種種批評,但其基本內核仍然是合理的,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經濟人”假設的演變和發展

“經濟人”概念并不是近代才提出來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一些思想家就明確指出,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孔子指出,人具有追求富貴、逃避貧賤的心理傾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1荀況對人性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出了有關人性的一些基本命題:(1)人性是先天生就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2)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凡人之性者,堯、舜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與小人,其性一也。”(3)人的本性是惡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2墨子、商鞅、韓非也認為,追求名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管子》對“經濟人”的論述更為全面:人的本性“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焉。”3可見,《管子》已把追求經濟利益視為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對人性的論述,是“經濟人”概念的雛形。但奴隸社會的主要經濟基礎是自然經濟,自然經濟社會中人與人的經濟關系是簡單明了的,沒有產生經濟學的社會基礎。因此,這種“經濟人”概念不可能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

孟德維爾是近代較早提出“經濟人”概念的作家。他在《蜜蜂寓言,或個人劣行即公共利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每個人自由地進行利己的活動,會自然而然地促進全社會的繁榮,而且其效果要比以非利己為目的而進行的活動大得多。他指出:在蜜蜂的社會里,如果(被認為的)劣行和奢侈風行,那么這個社會就繁榮昌盛;如果代之以(被認為的)道德和簡樸,那么這個社會就冷落衰退。他還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社會動物,不是友情,不是善性,不是惻隱之心,不是裝模作樣的殷情厚意,而是他那最卑鄙和最可惡的本性,這本性是使他能夠適合于這個最大的、世俗地說也就是最幸福和最繁榮的社會的最必要的條件。

但《蜜蜂寓言》畢竟不是一本嚴格的經濟學著作。最初把“經濟人”假設引入經濟學,并使之成為經濟學的出發點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他在《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中,明確提出了“經濟人”的概念。他指出:“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需要同胞的協助,想要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如果他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多了。不論是誰,如果要與旁人作買賣,他首先要這樣提議。請給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夫、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4但是,按自利原則行事,并不能保證人們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為了使經濟學有別于精神分析學或精神病理學,還必須假定“經濟人”的自利行為同時也是一種理。在斯密的時代,理性作為一種不言自明的假定隱含在所有經濟行為的描述中。“經濟人”的每一種行動,不是出于任意的想象或盲目的沖動,而是以可以理解的方式進行的,或者說,是可以從利害得失的比較中推導出來的行動。在斯密那里,理性表現為對得失和盈虧的正確計算。5在斯密看來,自利原則不僅是個人經濟行為的原始動因,而且是促進整個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人們在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時,會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最大限度地增進全社會的利益。在從事經濟活動時,每個人所考慮的不是社會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市場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他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會或不如說必然會引導他將資源運用于最有利于社會的用途。因此,埃奇沃思把人的行為受自身利益的驅使稱為“經濟學的第一原理”。

西尼爾在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區分了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這樣一種思想:經濟學的基礎是為數不多的幾個一般的理論前提,這些理論前提是公認的公理,用不著加以證明。從這些前提可以推演出各種經濟學理論。他把這些理論前提歸納為四個:(1)每個人都企圖用盡可能少的犧牲求取最大限度的財富。(2)人口的增長有超過生活資料增長的趨勢。(3)勞動者借助于機器進行勞動,能夠生產出剩余的純產品。(4)農業受報酬遞減規律的限制。6其中的第一個前提,進一步發展了斯密的“經濟人”概念。

約翰•穆勒發揮了西尼爾第一個理論前提所包含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經濟人”的術語,并從方法論的角度對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內涵做了詳細的論述。他于1944年出版了《經濟學上若干未解決的問題》的經濟學論文集。在該書中,他把“經濟人”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聯系起來。他指出,政治經濟學并不是論述社會中人類的一切行為,它所關注的人僅僅是作為一個人,他占有財富的愿望,而且他賦有達到這種目的的能力,它將其他每一種人類或動機完全抽象掉。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取得和消耗財富,這并不是說人類生活真正是這樣組成的,而是因為這是科學要前進而必須采取的方式。政治經濟學探索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其他欲望的阻礙,這種欲望所產生的行為是什么。因此,穆勒“經濟人”概念的內涵,是從人類行為的各種動機中抽象出來的經濟動機,其中最主要的是財富最大化的動機,這種動機要受有限的收入和對閑暇的喜愛的制約。穆勒所說的“經濟人”,就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追求自身財富最大化的人。

19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使經濟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經濟人”概念也朝著精細化方向發展。邊際學派把注意力從對經濟世界的一般描述轉向市場本身更復雜的模型。它強調個人作為消費者和生產者對希望與欲望的滿足。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對效用的計算支配著個人的理性選擇,并引起價格調整過程。這個調整過程是走向均衡的理想條件。在均衡狀態下,所有資源都被充分調動起來,以便更好滿足需求。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對此做出了最好的詮釋。他從家戶的效用最大化行為出發,得出家戶對各種產品的需求函數和對各種要素的供給函數,從廠商的利潤最大化行為出發,得出廠商對各種產品的供給函數和對各種要素的需求函數,并把各種商品(產品和要素)的供給和需求都看作所有商品價格的函數。以此為基礎,瓦爾拉斯對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穩定性和效率性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至此,“經濟人”的概念始終與經濟行為的動機聯系在一起。

20世紀30年代,邏輯實證主義進入經濟學。這種實證主義認為,無需關心“經濟人”的心理假定是否正確,只要他的行為與預測的結果相一致就可以了。受這種哲學觀的影響,“經濟人”的概念日益具有行為主義的色彩,并補充了一些新的內容,如偏好的可傳遞性公理。其含義是:如果你認為A優于B,B優于C,那么你一定認為A優于C。可傳遞性公理使經濟學家可以使用數學方法來描述和分析個人行為。20世紀50年代,“經濟人”理由莫里斯•阿萊斯提出了更明確的定義,并為西方經濟學家所普遍接受。他指出,按照科學的邏輯,如果一個人被看成理性的,那么:(1)他追求的目標是相互一致的;(3)他使用的手段與他追求的目標相適應。所謂目標的相互一致,其含義和偏好的可傳遞性相同,即一個人不能認為A優于B,B優于C,而又認為C優于A。手段與目標相一致是指,手段正好是達到目標所必要的條件,即不能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當個人行為出現上述兩種不一致時,這種行為就視為非理性的。但主流經濟學假定,在市場上活動的各交易當事人,其行為都符合理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阿羅和德布魯運用數學上的不動點定理,對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問題進行了嚴格的論證。之后,一般均衡理論獲得了許多發展,但這種發展大多是枝節性的。

二、“經濟人”假設招致的批評

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就有人對“經濟人”概念提出過零星的批評,約翰•穆勒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論證了這一概念的正當性。美國經濟學家凱里直接對穆勒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他指責說,英國古典經濟學家提供給我們考慮的是一種純粹的野獸,這種“政治—經濟人”褻瀆了大寫的“人”。他們的理論只討論人的最低本能,而把人的最高尚利益看作是純粹干擾其理論體系的東西。

德國歷史學派對“經濟人”概念的批評同樣是強烈的。克尼斯認為,“經濟人”觀念實際上是說人總是受純粹自私動機的驅使,這就是否認有任何良好動機的存在,就等于把人看作具有許多在作用上互不相關的心理活動中心的生物。希爾德布蘭德則指出,以孤立的個人經濟動機作為分析的基礎,就是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了一部單純的利己主義的自然歷史。抽象的“經濟人”并沒有反映人的全貌。實際上,“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是文明的嬰兒和歷史的產物。人的需要、人的人生觀、人和物質對象的關系以及他和他人的關系,都不會相同的。地理影響著他們,歷史改變著他們,而教育的進步可能完全改造他們。”7布倫坦諾也批評說,斯密的“經濟人”是經濟的利己主義者,是惟利是圖的“抽象的人”。

歷史學派在美國的變種——制度學派對“經濟人”概念也持批評態度。凡勃倫認為,新古典主義的完全競爭體系,連同其潔白無暇的“經濟人”,當然是科學想象的功績,但不是對事實的有力表現。它是科學推理的一種權宜之計,而且只能用到一些抽象原理和基本的科學法則上,而這些原理和法則僅存在于抽象領域內。可是,一旦這樣做了,這些原本不是實際上的東西卻被理解為真實的而被接受,成為研究思想習慣的一種有效成份,形成關于事實的知識。新古典理論不僅不能有效地解釋現代社會,反而有害于人們對社會真象的探討。新古典經濟學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它那種非歷史的、簡化的“經濟人”人性觀。這種“經濟人”以享樂主義心理學為基礎,把人視為“純粹的一束欲望”,是完全錯誤的。他不同意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經濟人”總是很小心地使每一美元花費帶來的效用相等的觀點,認為從“生活進程”的角度看,新古典經濟學原理對決定福利水平并沒有真正的作用。因為消費者對商品的當前享受,更多地取決于其他人的消費方式、習慣、炫耀的需要和明顯消費,而不是取決于理性計算。他還提出“社會人”的概念,以取代新古典主義的“經濟人”。8

西蒙對“經濟人”假設的批評,主要針對其完全信息和完全理性。他認為,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個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價值考慮統一到單一的綜合性效用函數當中。了解所有備選方案及其實施后果實際上是辦不到的。所以,人們在決策過程中所尋求的并非最優解,而是滿意解。西蒙特別強調人自身理性能力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個人無法準確無誤地接受、儲存、檢索、傳遞和處理信息。因此,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我們可以把那類考慮到活動者信息處理能力限度的理論稱為有限理性論。”9在他看來,“有限理性”比“完全理性”更接近于現實。

X效率學派不同意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經濟人”具有完全理性的觀點。萊賓斯坦指出,個人具有兩種不同的人格傾向。一方面,個人希望像他們所應該的那樣行動,即堅持標準,使用“嚴格的”決策程序,進行精確的計算,努力追求最大化。這種人格傾向稱為“超我功能”。另一方面,個人又希望像他們所喜歡的那樣行動,即本能地不受約束,使用“松散的”決策程序,不注意細節,不用心追求最大化。這種人格傾向稱為“本我功能”。由“超我功能”決定的受約束和由“本我功能”決定的不受約束,是個人人格特征的兩個“極端點”,這兩個極端點之間存在一系列中間狀態。新古典理論那種完全關心約束的“理性經濟人”,只是一個極端的特例,是某些人在某些時候可能采取的特殊決策程序。一般人通常采取的決策方式則介于兩個極端點之間,這種人被稱為“有選擇理性的人”。因此,“完全理性的決策是一種特例,通常,決策只是有選擇的理性。”10

新制度經濟學也對“經濟人”假設提出了批評。威廉姆森接受了西蒙的“有限理性”說,認為“經濟人”的自利行為常常會導致機會主義,即經濟中的人不但自利,而且為了利己不惜去損人。他會借助于不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利益,會隨機應變,投機取巧,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個人目的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扭曲,并違背對未來的承諾。因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復雜和不確定的環境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一些人可能利用信息優勢向對方說謊和欺騙,或利用某些有利的談判地位背信棄義,要挾對方,以謀取私利。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間都會按機會主義方式行事,但總有一些人在有的時候會采取這種行為方式。問題在于,人們事先很難知道什么人、在什么時候、按什么方式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在交易雙方以前沒有交往或交往很少的情況下,尤其如此。諾斯則強調意識形態的重要性。意識形態是決定個人觀念轉化為行為的道德和倫理的信仰體系,它通過提供給人們一種世界觀而使行為決策更加經濟,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強有力的約束作用。他承認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假設,但認為特定的意識形態對“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具有“淡化”作用。人類的利他行為和克服了“搭便車”動機的大集團行動,就源于意識形態的作用。

行為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人”理性同樣持批評態度。它要求“經濟人”理性和“非經濟人”理性兩分經濟學的天下。“經濟人”理性的要求效用最大化,行為經濟學也講功利最大化,但這個功利最大化是指快樂最大化。行為經濟學成為正統新古典經濟學的叛逆者,不在于它屬于心理學陣營,而在于它不承認“經濟人”理性。首先,它不承認“經濟人”這個前提,認為人的本性中有利他的一面,可以從利他中直接得到快樂,不承認利他是從利己中派生的。其次,它不承認“理性”作為絕對前提,不管是完全理性,還是有限理性,都不是無條件承認。它認為,人可以依據非理性直接行事,而按理性行事反而可能是派生的。此外,非理性是指“非經濟人理性”,而不是否定理性。

如果說,上述批評都只是針對“經濟人”假設的某個方面展開的,那么Tormer對“經濟人”的批評則是全方位的,批評的依據是生命周期說和需求層次說。根據Wilber的生命周期說,人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基本的發展階段:(1)潛意識或前個人階段,(2)自我意識或個人階段,(3)超意識或超個人階段。人在剛出生時,無論對于內部與外部,主體與客體,身體與環境,都是沒有分離的。在潛意識的發展階段,小孩開始認識到外部世界和自己的不同,并開始以本能的、沖動的、本我的方式與外部世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產生一種與外部世界不同的自我意識。在發展階段過程中,個人開始從潛意識狀態中覺醒,并逐漸獲得語言能力,開始使用符號和概念,學習承擔各種角色、遵守規則,發展出理性理解、內省思考、演繹推理和社會可接受的行為能力。最終,個人發展出整合思考、把觀念與觀念、事實與事實、心靈與肉體聯系起來的能力。在超個人階段,個人可獲得比日常的、外部導向的經驗更敏銳的意識過程,獲得一種更高的精神意識,從而超越自我,經歷極樂,與神性相通,甚至與神性合二為一,最終達到非二元體的、無主客體之分的狀態。

這些階段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兩個部分:外部弧和內部弧。外部弧是從潛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運動,其特點是自我維護,個體化,征服外部世界。內部弧是從自我意識到超我意識的運動,其特點是自我實現,向內發展,超越自我,實現物我一體。

根據Maslow的需求層次說,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分為六個不同的層次。它們是:(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歸屬或愛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6)超然存在的需要。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而輔助條件存在時,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出現并居于優勢地位。每一個層次向下一個層次的發展,都涉及到一種轉化,在這種轉化中,較低層次的元素包含并整合在較高的層次之中,較高層次的元素與較低層次的元素沒有分別,但與更高層次的元素有分別。Tormer認為,Maslow的需求層次說和Wilber的生命周期說在實質上是一致的。

Tormer認為,從人性的觀來看,“經濟人”假設存在明顯的缺陷。第一,“經濟人”只關注自我是有缺陷的。盡管人類追逐自我利益是正確的,但重要的是他們在什么程度上主要關注自我利益。對于那些已經達到外部弧的終點的任一階段的個人來說,這一點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對于那些在內部弧上達到更高階段的人來說,其正確性就非常有限。第二,“經濟人”關于個人與物質的人類世界相分離的觀點是有缺陷的。對于處于較低發展階段的個人來說,他還沒有實現與外部世界的分離,而對于處于向超我階段發展的個人來說,他已經程度不同地和外部世界融為一體了。第三,“經濟人”機械般的理性是有缺陷的。在前個人階段,年輕人還沒有獲得理性所需要的想象、概念和計算能力。而在超自我階段,個人的確已經具有理性經濟行為所需要的心理能力,但他們又不會以這種方式行事,因為他們的行為更具有整合性。只有那些處于個人階段的人,才會大致按理性“經濟人”的方式行事。第四,“經濟人”的非反思方面是有缺陷的。對那些處于個人階段的較高層次和超個人階段的個人來說,這一點尤為正確。由于教化和社會化的作用,他們已經內化了道德的、倫理的、宗教的及其他方面的觀念,而這些觀念會促使他們對選擇的正確與錯誤進行反思。第五,“經濟人”的不改變的方面也是有缺陷的。從Wilber的生命周期說可以看出,隨著人的潛力的發展,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人性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11

三、“經濟人”假設的合理內核

如上所述,“經濟人”概念在西方學術界招致了許多的批評。這些批評雖然未必全部正確,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一,“經濟人”概念是歷史的,還是非歷史的?歷史唯物論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范疇是經濟關系的理論表現。在原始社會,人們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共同勞動,產品在社會成員之間平均分配。個人尚未脫離氏族或公社的臍帶,還意識不到個體的存在,因而沒有個人利益的觀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交換關系出現,原始社會解體,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人們開始意識到個體的存在,并開始追求個人利益。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奴隸社會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這種利己主義人性觀是“經濟人”概念的雛形。但“經濟人”概念取得比較成熟的形式,并成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以后才開始的。因此,“經濟人”是個歷史的范疇,超歷史的人性和“經濟人”概念是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派對“經濟人”的超歷史性的批評確有其正確的一面。

第二,人性是利己,利他,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在商品經濟社會,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分別歸不同的個人所有。為了生產商品,商品生產者必須以某種方式向他人購買各種生產要素,同時向消費者銷售自己生產的商品。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就必須以其銷售收入來彌補生產成本——購買生產要素的支出。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生產者僅僅為了生存,也必須在購買生產要素和銷售產品時,斤斤計較于自己的經濟利益。“人們所扮演的角色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人格化,人們是作為這種關系的承擔者而彼此對立著。”12而“經濟人”概念不過是商品經濟社會商品生產者之間商品交換關系的人格化。否認商品經濟社會人的利己性的做法是不正確的。當然,即使在商品經濟社會,個人也可能有利他的動機,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利他動機還可能表現得十分強烈。一些人為了慈善的目的,可以向素不相識的人捐獻大量的錢物,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可以捐獻自己的器官。但這種行為顯然屬于道德領域的范疇,不應成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在經濟領域,這種利他動機不可能居于主導地位。所以,以人的利他動機和利他行為否來定“經濟人”假設是不恰當的。

第三,“經濟人”是僅僅關注物質利益,還是同時關注非物質利益?Wilber的生命周期說和Maslow的需求層次說,從心理學的角度正確揭示了人的發展階段和需求層次。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的行為的科學,有必要借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但經濟學研究的個人行為,不是一般的個人行為,而是正常人的經濟行為。因此,生命周期說對個人發展階段的劃分,需求層次說對個人需求層次的劃分,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到經濟學之中。就生命周期說而言,處于前意識和超意識階段的個人行為,都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需求層次說而言,除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其他層次的需要,都與人們的經濟行為無關或關系不大,同樣不適合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因此,盡管人們關注非物質利益,但這種對非物質利益的關注不是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四,“經濟人”理性是完全的,還是不完全的?如前所述,有限理性和選擇理性假設都認為“經濟人”理性是不完全的。但這兩種假設和完全理性假設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認為不同個人的理性程度是相同的。如果說任何一個正常人都具有理性是正確的話,那么同樣正確的是,不同個人的理性程度是有差別的。完全理性的和完全無理性的個人都只是少數,大多數人的理性介于兩個極端之間。或者說,人類理性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服從正態分布。這也解釋了,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成功和破產倒閉的生產者都只是少數,而大多數生產者處于可以維持的狀態。

第五,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否必然導致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人都具有利己性,追求個人利益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根本動力。但不同個人利己的程度顯然是有差別的。如前所述,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機會主義行為是存在的,個人可能利用各種便利條件損人利己。意識形態對個人行為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而意識形態又是有區別的。不同性質的意識形態對個人行為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有助于遏制機會主義,有的反而會助長機會主義。因此,意識形態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在法制健全、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社會,機會主義只能是少數人的行為。所以,總的來看,“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是能夠促進全社會的利益的。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就,是對這一命題的最好注腳。

綜上所述,盡管新古典經濟學“經濟人”假設存在某些缺陷,但其基本內核是合理的。只要克服這個概念的某些缺陷,并對其做出必要的補充,就可供中國經濟學借鑒。

參考文獻:

1《孔子家語》卷一。

2嚴清華:《中國經濟管理思想概要》,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40~41頁。

3《管子•禁藏》。

4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72年出版,第13~14頁。

5朱紹文、俞品根主編:《現代西方微觀經濟分析》,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20~24頁。

6楊德明:《等待西方經濟學基礎理論的演變》,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38~39頁。

7楊春學:《“經濟人”的三次大爭論及其反思》,《經濟學動態》,1997年第5期。

8威廉•布雷特、羅杰•L•蘭塞姆:《經濟學家的學術思想》(中譯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41頁。

9西蒙:《現代決策理論的基石》,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46頁。

10張維:《經濟哲學:經濟理念與市場智慧》,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7頁。

第8篇

【關鍵詞】 經濟學教育 高等教育 經濟學教育改革 中國經濟學 本土化

一、經濟學教育概述

1、經濟學的定義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之間進行分配。本文中所講的“經濟學”指的是經濟學科,在國內,對于經濟學這個詞,社會各界和學術各派有很多解釋和說法。比如說大學里的經濟學院或經濟學專業,指代的是一個比較狹窄的概念。實際上經濟學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金融、財政等等。

2、經濟學與教育的聯系

目前,經濟學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學科領域。高等教育有三項基本職能: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濟學的推廣離不開教育,而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又離不開經濟學知識的研究。雖然國內外經濟學學科設置差異很大,但在中國開設經濟學領域的課程已不是新鮮事。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經濟系教授錢穎一指出,國內經濟學教育主要分三種情況:經濟學科設在經濟學院,管理學科設在管理學院,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同設在一個學院。而在以美英為主的西方主流國家,綜合性大學一般都會設立經濟系和管理學院,不會單獨開設經濟學院。

3、經濟學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才

林毅夫曾說,一個良好的經濟學人才必須具備三方面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一是觀察能力。這是指經濟學家要有能力在現實中觀察出重大問題,以及規律性與決定性的問題。這既包括現在正在發生的問題,也包括歷史問題。人們是否能夠發現和解釋歷史的問題,直接關系到其是否有能力解釋現在的問題。二是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大體上分為兩大類:理論的——其中包括數學類型和使用自然語言的分析能力;實證的——其中包括案例和數學統計分析。經濟學大部分使用數學統計類型分析工具。三是創造能力。這里要強調一下創造力,因為只有具有創造能力,才能成為好的經濟學家。創造力指有創造性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創造性的觀察力是能提出疑問,找到現有經濟學中不能解釋的主要規律。創造性的分析力是要有能力處理現有的分析工具沒能處理的問題。

二、中西方經濟學教育概況

1、發達國家經濟學教育的概況

經濟學教育如何培養和訓練觀察、分析和創造三方面能力,不同西方國家的重點學校和教育制度的安排是不同的。

一端是傳統的英國教育,它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其中又以牛津和劍橋為代表。英國傳統制度是培養天才,他們認為天才是不可訓練的,所以他們側重創造一個寬松和充滿閑情逸致的學術環境,讓天才脫穎而出。它的優點是,因為特別強調環境,所以特別能識別天才。缺點是,學生的質量很不穩定,學生好壞之間的差別很大,天才在此制度下可以快速成長,非天才沒有訓練,水平會很差。

另一端是法國的教育方式,法國不是尋找天才而是培養天才。它強調訓練可以產生大批有很強技術能力的人。但這種訓練使得人們比較缺少觀察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會有所欠缺,而過分生硬的淘汰制會抹殺一些本應被發現的經濟學人才。

當今經濟學學術上占優勢的制度是美國頂尖學校經濟系及個別歐洲的經濟系的教育制度,筆者稱之為美國模式。美國模式介于兩種極端之間,一方面側重系統的訓練,但也不單純靠考試;同時也提供一系列的環境,刺激學生發展觀察能力、創造力和批評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英國體制下和法國體制下產生的經濟學家,都會有所欠缺。而美國的經濟系對于經濟學人才培養方面比較受推崇,它是英法體制的結合。

2、中國經濟學教育概況

(1)中國的經濟學教育淵源。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經濟總量按匯率換算雖然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但是近10年每年的經濟增長率是美國的3—4倍。如果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在經濟規模已經超過美國一半。這些年由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世界上出現了一個中國熱。拋開這些影響積極與否的問題,大家都想了解中國的經濟現象。而這對中國經濟學家來說,是一個對經濟學理論進行思考、創新、并作出貢獻的千載難逢的機會。

然而中國的經濟學家要把機遇變成現實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和挑戰。現代經濟學是中國高校學生選修最多的學科,綜合林毅夫教授的發言,筆者分析得出中國學生學經濟學抱著兩種目的:一部分學生為了經世濟民,而另一部分學生僅僅是為了簡單的理財愿望。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和轉型中的國家,文化、社會制度、物資條件等都和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國學生所學習到的經濟學很可能因為條件的差異在實際應用時大打折扣,更何況經濟學理論本身也是不斷發展的。

(2)中國高等教育中的經濟學教育現狀。現狀一,在經濟學學科的認識上存在誤區。我國幾乎所有大學直到現在仍然把現代經濟學課程稱之為“西方經濟學”,碩士生、博士生的專業也一并稱為“西方經濟學”專業。盡管早已有學者指出這個問題,如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王則柯教授曾撰文“西方經濟學不是一個科學的學科概念”,但學界的回應并不理想。這表明我國的經濟學界存在著“地盤競爭”代替學術競爭的弊端。

現狀二,大學教師的激勵方向偏差。教學其實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一個良性互動。教育領域的專家大多同意這樣的觀點:教育必須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Charles C.Bonwell & James A.Eison.1991),而且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對經濟學教育尤為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經濟學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給學生機會,像經濟學家那樣用經濟學原理去分析、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問題。遺憾的是,人們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種教學方法的潛力,很少把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去。根據經濟學原理,如果教師預期到新的教學方法能夠給他帶來更大的利益時,他將樂意學習并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因此,任何教學方法的改革必須考慮教師面臨的激勵。而在中國,高校教師的職稱晉升更看重的是學術研究水平而非教學效果。在這樣的制度下,教師專心做學問的激勵就更強了。在當今的大學里,教授不教本科生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有的教師根本就不上課,而是讓其門下的碩士生、博士生代課。

現狀三,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資源稀缺。中國高等教育資源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嚴重稀缺狀態,各高校為爭取碩士或博士授予權、重點學科而展開的競爭,比企業之間的競爭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時,高等教育體制的不完善更使各高校投入越來越多的非生產性資源,從而為尋租腐敗提供了制度基礎。舉例來說,教育部規定高等院校的碩士授予權申報每4年進行一次,這對那些目前暫無碩士點的高校來說,4年的時間太久,因為能否取得碩士點關系到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很顯然,政府規定4年的申報周期,人為地制造了稀缺。如果將周期縮短,比方說每兩年1次或每年一次,這樣一來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有序。道理在于,如果碩士資格評審有可量化的客觀標準,那么申報周期與申報質量就毫無關系;如果資格評審缺乏可量化的客觀標準,即使規定更長的申報周期,也不能由此說明通過資格評審的高校質量更高。可以認為,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亟需進一步的改革。

現狀四,經濟學授課內容與時間安排不合理。在經濟學教材的選取上,我國相當數量的大學都是使用教育部推薦(實質上是指定)的經濟學教材。但事實上,能夠比較準確介紹現代經濟學原理、同時又能夠在體系方面本土化的教材并不多。在經濟學課程的課時安排方面,不少大學的課時數仍然是72課時。要把微觀、宏觀兩部分的內容在短短一個學期內授完,必然有一個權衡取舍的問題。撇開知識的系統性不講,課程如此設置,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現狀五,經濟學教育服務的供給不足。我國經濟學教育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的研究生招生數量逐年增加,其中報考經濟類專業的考生增長速度大大高于平均水平。1995—200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錄取人數分別為4.3萬、4.6萬、5.1萬、5.8萬、6.5萬和8.5萬。同時,我國經濟學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也同步增加。2001年初,錢穎一教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作了題為“經濟學科在美國”的報告,非常詳細地介紹了美國經濟學教育的現狀,并比較了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學博士培養模式。中國的博士培養方式無疑屬于歐洲那樣的師徒模式,但又獨具中國特色。目前,在研究生教育(碩士生、博士生)方面,我國還沒有建立起檢驗、篩選、淘汰的有效機制,買賣文憑的現象非常普遍,研究生課程班遍地開花,真假難辨。這與國內某些人鼓吹“教育產業化”所帶來的“教育”不無關系。

現狀六,經濟學的教學評估及效果不甚合理。大學生普遍認為,目前的課堂評估方法不能準確反映教學效果。盡管課堂評估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大學生自己,但他們并不十分熱心這類改革,因為改革的收益在長期中才能體現出來。過去經濟學教育主要采取有固定答案的考試方法,新的考試將增加測試學生運用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項目。例如,提供報刊上的某些案例,要求學生利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其經濟學意義和評估政策的實施效果。許多經濟學教育者宣稱學習經濟學可以使學習者成為一個善于決策的消費者、生產者、投資者、選舉者,但很少有人能夠證實他們所說的能夠成為事實。雖然其他學科也普遍存在這種情況,但在經濟學科方面,證實這類問題顯得尤為困難。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曾說,經濟學是用來解決普通的商業生活所面臨的問題的。然而,在大學里學習的知識是否真的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少人表示懷疑。他們認為,大學所學的經濟學課程過于理論化,很少能夠聯系實際。

現狀七,經濟學教育中使用高科技并沒有達到預想效果。許多經濟學教育者在教學中使用高科技技術。比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更多的電腦技術,但學生并沒有因此學到更多的知識。對課堂教學中使用電子技術所進行的成本—收益的評估明顯落后于技術革新的步伐,雖然經濟類課程的教學使用了大量的新技術,但并沒有明顯的證據表明這種改革提高了教學效果(Michael K.Salemi et al,2001)。這種情況在中國高等院校的經濟學授課現實中非常普遍。

三、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發展策略

1、發達國家經濟學教育帶來的啟示

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才剛剛起步,路程還很遙遠。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國際性的經濟學家,這顯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歐洲經濟學界培養的經濟學博士最近十年越來越多的在國際經濟學舞臺大放異彩就說明了通過教育有計劃地培養經濟學人才是個可行的長遠目標。在短期內,中國經濟學顯然是應用型的,而且應用也主要取決于中國經濟改革出現的現實問題。

耶魯大學經濟系副教授方漢明認為,中國經濟學教育可以從發達國家借鑒的是:將經濟學博士和應用性的公共政策博士區別開來;經濟學博士生課程在條件成熟時可與國際接軌;將市場機制引入經濟學博士就業市場,減少甚至取消留本校任職;將學院研究和政策研究分開;注意大學教授下海產生的利益沖突;教員考核制度更加注重開創性研究成果。

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有很多國際性學術期刊。中國應該花大力氣收集更多的跟中國經濟問題有關的數據,并將其英文化。中國經濟學教育跟國際接軌的突破口在于以國際認可的經濟學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問題。這對于中國經濟和中國經濟學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總之,如同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經濟學雖然也是舶來品,但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并無國界亦無民族之分。雖然我們還暫時無法確定在經濟學教學中采用新技術是否降低了教學成本,提高了學習效率,但應用新方法的持續影響將使我們確信,那些“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的經濟學學生將能從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進中獲得足夠大的長期收益。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之時,我國經濟學教育方法的創新就顯得更加迫切。這也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經濟學教育改革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2、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策略

(1)本土化的典范——“中國經濟學”的教育理念。這種所謂的本土化并不是簡單的翻譯外文著作、引用外國學者觀點,而是徹底的本土化,將經濟學的精髓引入我國的具體的文化、歷史、經濟背景下,并使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在經濟學教育上,上海財經大學的趙曉磊博士認為,如果將“中國經濟學”看作是具有中國思維形態和文化傳統的一種學術體裁,這似乎更容易理解。這一學術體裁注重綜合,注重人文意蘊,注重規范性質。如能有效借鑒西方學術體裁的注重分析、注重科學主義、注重實證性質的特點,那將是一場偉大的經濟學革命。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一些經濟學者從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關經濟理論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如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中國經濟學尋根、經濟學的中國學派、中國的過渡經濟學等等。圍繞這些問題的討論,經濟學界提出了“中國經濟學”這一命題。

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學”是在綜合了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經濟學和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有獨立文化價值和“經世致用”價值的經濟學體系。有學者指出,“中國經濟學”是立足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實際,將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過渡經濟學的有益成分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框架。對于以上觀點,有論者提出修正意見,指出不能將幾種基本范式不同的理論體系混在一起形成一種“大雜燴”式的理論體系,而必須以基本范式最為科學、最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學作為基礎和主體,對西方經濟學的優秀成果進行兼收并蓄。也有學者從過渡經濟學的視角來闡釋“中國經濟學”,主張應當視“中國經濟學”為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學者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基點出發,在現代經濟學的共同語境下,用于解釋中國由中央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一種認識工具。

進入21世紀,圍繞“中國經濟學”的討論一直在持續,基本上可以歸納成三種觀點。一是認為中國經濟學首先來源于經濟學,必須堅持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并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新問題,提出新結論,同時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科學成果;二是認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得益于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要在西方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相聯系的基礎上構建“現代經濟學”;三是認為中國特色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要以經濟學為基礎,吸收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但兩者都要與中國經濟實踐相結合。中國經濟學必須植根于中國社會經濟的實踐,并能解釋中國的經濟現實。在這些討論中還交錯著經濟學中國化的思想和觀點。

(2)構建“中國經濟學”教育模式的原則。首先,要想在中國教育體制下構建良好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學教育模式,就要構建一種獨立形態的經濟學,必須要有獨立的理論范式和理論框架。學者趙曉雷(2009)指出,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它具有很強的實驗性,經濟學直接產生于現實經濟生活,其假設條件、概念范疇要能夠經受現實經濟生活的檢驗。而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經濟行為又具有較強的可通約性,因而經濟學有一定的普適性,要發展出一種新的范式和框架并非易事。但這并不是說創建“中國經濟學”全然不可為。如果經過艱苦的探索,最終真能形成這樣一種理論體系,即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點上提出若干具有公理性質的人性基本假設和人類行為基本假設,在這些假設前提下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和人們的經濟行為展開實證分析,發展出一整套相應的概念、范疇以及由此構筑的理論框架。在這個理論框架中,可以說明公有制經濟中人們的利益關系以及為追求利益而生成的行為機制,并進而說明這種行為機制與資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關系。那么,這將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其次,“中國經濟學”還有思維形態和文化傳統方面的涵義。在關于“中國經濟學”命題的討論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經濟學歷史研究的重視,以及對中國經濟思想的文化特質及人文意蘊的回溯。學術史研究的張揚也說明中國的學術研究在學術規范、學科分類、知識體系、學術語言、分析方法等學術本質和學術表現形式方面正在逐漸與世界學術接軌,表達了進一步加強中外學術交流及世界學術一體化的時代要求。如果“中國經濟學”被認為是具有中國思維形態和文化傳統的一種學術體裁,我認為這似乎更容易理解。這一學術體裁注重綜合,注重人文意蘊,注重規范性質。

再次,要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建立規范的、高效的、并且自由的經濟學學術框架,在學生中打扎實基礎并給予充分的自由思考經濟問題。對此,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就成為了國內經濟學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3)如何構建“中國經濟學”教育模式。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傳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國,人們對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趨于一致,但隨著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問題大量出現。國際化并非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要實現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還必須強調本土化,要使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其中國際化是基礎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歸宿,兩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

強調本土化是由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的。現代西方經濟學形成的社會環境與我國的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僅不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且還可能進入誤區,而本土化就是要從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實際出發來破解中國的現實問題。本土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在經濟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現實,從現象的背后歸納、抽象出能夠解釋中國的理論。只有把這些東西教給學生,才能培養出學生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本土化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經濟學研究的本土化。我國經濟學國際化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經濟學,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經濟學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作出貢獻。因此,在努力實現經濟學研究國際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獨特性,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國際化進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經濟學領域彰顯中國經濟學的魅力。

其次,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案例和習題,要盡可能地挖掘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素材,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采用現代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問題的機會,只有采取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才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并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其經濟學分析和研究能力,最終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最后,中國國情和人文素養的通識教育。國情教育既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內容,也是專業教育最基礎的部分,是基礎的基礎。要實現培養學生“像經濟學家一樣思維”的教學目標,就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經濟直覺。而要具有良好的經濟直覺除了必須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之外,還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必須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有深刻的了解。經濟現象總是發生在活生生的現實中,由于發展階段、文化傳統、社會制度不同,在西方重要的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在中國不見得重要,如果國情教育和人文素養不足,就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

四、綜述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揚壯大,中國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觸經濟學、選擇經濟學專業、學習經濟學領域的知識,并形成了雖不完善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風氣。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哲學在中國迅速轉播,并已在積極的軌道上運行。中國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在這個階段中無疑扮演著主要的推動者角色。教育的發展表明,任何教學方法都必須適用所授學科的專業特點。對經濟學教育而言,由于受教育者既是經濟學的教學對象,同時又是經濟的直接參與者。因此,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而言,經濟學的教學更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它考察邏輯性、崇尚推理能力、視模型與假設為基礎、偏重實踐、對綜合分析能力有著強烈的要求。中國經濟學教育要走國際化道路,實行國際化辦學,可以讓有條件的高校另辟蹊徑,爭取和利用國際學術資源,為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服務。國際化并非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要實現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還必須強調本土化,要使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其中國際化是基礎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歸宿,兩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只有這樣,我國的經濟學教育才能良性發展壯大,為祖國培養優秀的經濟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曼昆:經濟學原理(第四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凱斯·費爾·奧斯特: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錢穎一:美國大學的經濟學教育[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3).

[4] 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會經濟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 許成鋼:經濟學經濟學家和經濟學教育[J].比較,2010(1).

[6] 林毅夫:西天取經和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現代經濟教育研討會,2006-03-18.

[7] 黃文平:以美國為鏡看中國經濟學教育的改革[J].中山大學學刊,2003(8).

[8] 方漢明:美國經濟教育體系以及對中國的啟示[EB/ol].http:///n782c64.shtml.

第9篇

傳統經濟學將市場分為四種類型,后來又有可競爭市場理論,但是,經濟學最經典的市場仍然是完全競爭市場。一般均衡理論以此為基礎,只有經濟或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才能得到一般均衡和資源有效配置的結果。然而,一般均衡理論的締造者瓦爾拉斯卻沒有使用一個精確的完全競爭定義。根據施蒂格勒的總結,完全競爭概念是在亞當•斯密提出的觀點的基礎上逐漸演化和完善成現在的含義。也只有使用現在的含義,才能構造出一般均衡理論。亞當•斯密和馬歇爾等早期經濟學家都認為競爭既包括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也包括消費者之間為獲取有限供給商品而展開的競爭。但科爾奈在《反均衡》一書中將市場狀態分為買方市場、賣方市場和均衡,科爾奈將前兩者分別稱為壓力狀態和吸力狀態,兩者都是非均衡,前者存在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后者存在消費者之間的競爭。在均衡狀態下沒有競爭。科爾奈出身于社會主義國家,曾親眼目睹短缺,所以,將賣方市場列為市場常態的一種,而市場經濟的常態主要是買方市場。其他論者也有這類劃分。為了簡化起見,本文只關注生產者之間的競爭。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對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發展是最有意義的。要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首先需要完全競爭市場是均衡的。為了使用瓦爾拉斯均衡或馬歇爾均衡的概念,完全競爭市場為廠商規定了幾個嚴格的“制度”要求廠商遵守,它們體現在阿羅—德布魯模型的假定中。該模型假定眾多,我們只關心與企業的自由選擇權相關的部分,或者說與企業競爭相關的部分。

1.同一市場的所有廠商必須生產相同質量的商品,這質量包括商品的物質特性、獲得時間和地點,一旦這三個因素中的一個發生不同,就將產生不同的商品。按照這個邏輯推斷,如果有售后服務,售后服務的不同也屬于不同商品。同質商品的假定實際上是為了同一個市場內形成一個統一的價格,其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商品使用一個價格,這在均衡時有意義。

2.所有廠商都不能單獨定價,只能被動接受市場決定的價格。這是剝奪廠商的定價和調價權,是為形成統一的均衡價格所做的進一步限制。

3.廠商必須使用凸性技術。凸性技術排除了規模收益遞增,保證主體的最優化得以實現,進而保證供求函數、超額需求函數、價格調整函數幾者之間從前向后傳遞的連續性。連續的價格調整函數可以滿足不動點定理。這幾個制度性假定基本上排除了廠商競爭的可能,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包括技術創新是廠商最基本的競爭手段,因此,很早以前就有眾多知名經濟學家批評一般均衡中的完全競爭根本不存在競爭。自詡為競爭的最高形式的完全競爭市場居然沒有任何競爭。排除了廠商之間的競爭并且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假定后,一般均衡理論得到了完全競爭經濟的一般均衡存在的結論。其中的價格調整函數是一個從價格單純形到自身的連續函數,它是瓦爾拉斯假想的拍賣人使用的:在超額需求時提高相對價格,超額供給時降低相對價格,直至形成均衡價格。使用不動點定理證明,可以找到一個不動點作為均衡價格。在此基礎上,經濟學證明,每個競爭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優的。一般均衡理論使用公理化方法在邏輯上演繹出均衡和資源有效配置結果的同時,并未對市場機制作出完全的說明,主要是如何協調主體間的決策和市場機制中的利益爭奪。這是排除企業的競爭手段造成的。一般均衡理論只給出了有效配置的結果,卻沒有說明配置效率的來源。一般均衡理論與市場機制存在著根本的沖突:一般均衡理論是確定性的靜態均衡分析,而市場機制則需要一個動態非均衡的過程才能體現出來。對于市場機制中的協調問題,即使是新古典理論給出的價格協調機制,一般均衡理論也沒有給予實證性的解釋。一般均衡理論也叫價格理論,它認為是價格調整引導資源配置,最終實現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因此,價格調整在資源有效配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競爭的市場假定強行排除了企業的定價和調價權,這導致它所分析的市場經濟缺少價格調整機制。連完成一般均衡存在性證明的肯尼斯•阿羅也意識到一般均衡的價格調整與完全競爭假定的沖突。一般均衡理論的處理辦法是堅持完全競爭假定,同時用一個假想的拍賣人來調整價格,它實際上也是均衡的實現過程。價格調整和均衡的實現是資源有效配置中最重要的過程,但一般均衡理論卻將它置于一個假想的過程中。對完全競爭最初的一個理解是單個廠商的產量相對于整個市場的產量微不足道,沒有能力影響價格,古諾稱之為“競爭或競爭效果的極限”。然而,這個含義到了一般均衡理論中就變成了單個廠商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沒有影響價格的能力”與“沒有定價權”含義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說單個廠商相對于市場總量而言非常渺小,影響市場價格的能力不足,即使它改變自己的價格,市場價格也不會因此被改變一點。而后者則是說單個廠商沒有決定自己價格的權力,這是從制度的角度排除了廠商的定價或調價的權力。熊彼特注意到了這兩種競爭含義的不同,他在評論古諾的競爭理論時談到了這一點。如果沒有一般均衡及其效率分析,完全競爭可以使用“單個企業無力影響價格”這個含義,但一般均衡的概念和資源配置效率要求必須剝奪企業的定價權,這可以保證一個市場實現統一的均衡價格。資源配置與利益爭奪或競爭的沖突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在亞當•斯密之前,人們就擔心每個主體都只顧自己利益會導致社會的混亂,亞當•斯密以其力作《國富論》表明,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下,資源會達到有效配置。但是,在亞當•斯密那里,他沒有剝奪廠商之間競爭的權力,相反,他把個體的自由選擇權包括廠商價格競爭、質量競爭的權力作為經濟與市場發展的動力。對于斯密、李嘉圖等古典經濟學家而言,價格競爭是競爭過程的本質。一般均衡理論在致力于資源有效配置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利益問題,但它只關注利益最大化選擇,以此代表對利益問題的處理。單個主體爭取自身利益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與其他主體爭奪利益,這在市場中就是競爭,二是讓自身利益實現最大化。亞當•斯密的理論中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含義,這兩方面自然也是斯密的資源優化配置的應有之義。廠商之間競爭令價格降低到等于成本,且各廠商的利潤率相等;每個廠商都實現最優選擇是經濟整體上最優配置的前提。一般均衡理論所用的靜態均衡不可能將這兩個含義都包括在內,它只是片面地用最優化來處理利益問題。不僅如此,現在全部新古典經濟理論都在用最優化,并產生了三個組合的分析工具:靜態最優化與靜態一般均衡、動態最優化與動態一般均衡、隨機動態最優化與隨機動態一般均衡。這些分析工具幾乎囊括了主流經濟學所有的理論與模型。以一般均衡理論為代表和基礎的新古典經濟理論所用的最優化是畫地為牢式的,基本上是給定外界環境下的最優化,不存在任何與其他主體利益爭奪的意思。這令一般均衡理論徹底放棄了真正的競爭。

二、模型技術成就了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

任何科學都是在尋找其研究對象的有關規律,就連研究隨機現象的概率論也希望得到隨機現象的規律,概率論的創始人之一俄羅斯數學家柯爾莫哥洛夫說過,概率論的認識論價值在于對偶然現象集體性大規模考察的基礎上研究出一種非隨機的規律性。尋找規律就是尋找確定性或確定性的規律。經濟學是研究經濟規律的,而經濟學的數學模型則試圖建立高度確定性的規律,它比其他社會科學的確定性要高,因為,它所得到的規律是用穩定的函數表示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可以精確定量。而鑒于現實世界的經濟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及經濟主體行為紛繁復雜,經濟學模型化的過程其實就是全面確定化的過程:只要遇到不確定性或引起不確定性的因素就將其轉變為確定性,然后進行邏輯演繹,構建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因此,全面確定化再加上邏輯演繹,這就是經濟學的模型技術。崔殿超指出了針對新古典金融模型所進行的確定化,不過,這個內容需要完善。經濟學模型所做的全面確定化大體上包括五個方面。

1.主體的行為模式確定化,都做最優化選擇。人的行為模式多種多樣,有理性的、非理性的。在非理中,行為經濟學就揭示并區分了多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屬于認知上偏差的有代表性啟發式、獲得便利性、錨定效應、后悔厭惡、過度自信、過度樂觀,屬于偏好上差異的有框架偏差、損失厭惡。理與非理幾乎肯定會做出不同選擇,非理中的不同模式也會做出不同選擇,而眾多微觀主體不同的選擇必將對總體上的均衡產生影響。為了排除行為模式不確定的影響,新古典理論假定所有的主體都是理者。這也是做均衡模型所必需的。理假定連帶著主體決策所掌握的信息確定化,即信息是完全的。

2.主體最優決策的依據確定化。如消費者選擇的是消費品而不是投資品,在給定偏好結構的情況下,本來飽和需求量(如吃兩個面包就飽了,不再需要了)和預算約束(即收入)都可以決定消費量,但一般均衡理論假定偏好是非饜足的,連帶著假定消費集有下界無上界,實際上就是假定不存在飽和需求量,這樣,消費量就由預算約束決定,在價格給定情況下,消費量由收入決定。從這個角度考慮,一般均衡不過是一個收入恒等式。消費量都由預算約束決定,可以保證總量上供求均衡的實現。事實上,在現實中,這種消費由收入決定是窮人的狀態,本來還想吃,但兜里沒錢了。以飽和需求量決定需求,也實現了效用最大化,如果承認飽和需求量或饜足點的存在,消費者可能存在剩余收入,從總量上存在需求不足的非均衡可能,一般均衡的實現就面臨不確定性。經濟學在每一種最優行為上都避免行為依據的不確定性,以保證得到確定性的結果。

3.目標單一化、選擇變量確定化。生產者唯一確定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消費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并因此假定偏好是穩定的。主體用于最優化計算的目標函數必須是明確和穩定的。如果允許生產者在價格、質量、數量、創新、廣告、營銷策略上都可以進行選擇,生產者在那個變量上進行選擇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就很難說,選擇變量的不確定性將產生很大的市場不確定性。

4.經濟系統中,主體的角色和數量確定化,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亞當•斯密所說的行業的進出在這里事實上不存在了。對于用數學方法精確地描述主體行為的模型來說,主體角色和數量的確定都是必須的。甚至還在主體間做同質性假定,然后分析代表性主體行為。

5.主體間決策協調結果確定化,為此必須做均衡假定。如果微觀主體做了最優化假定,則總體上必須有均衡假定與之匹配。奧利弗•法夫羅認為最優化和均衡是聯系在一起的,最優化和均衡的強主張相互暗示著對方:在完全競爭模型中,對個體最優化來說,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均衡價格是個體最優化的基本參數,如果不存在均衡或均衡價格不能確定,個體的最優化計算沒有意義;對均衡來說,個體的最優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如果個體的選擇不是最優選擇,他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選擇,當個體改變自己的選擇后,市場的均衡就會改變,此時的均衡不是穩定的均衡。為了實現主體間協調結果確定化,還要求主體在其他方面整齊劃一,如廠商間實行統一的價格、統一的質量,并且在拍賣者調整出均衡的價格后才能貫徹生產和消費決策。上述五點本身未必屬于不確定性,但它們是從根基上消除了市場中的不確定性。經濟學模型技術的另一方面是邏輯演繹。邏輯演繹本在科學方法論之內,一門科學不僅需要邏輯嚴謹,而且需要內生地解釋一些現象和問題。經濟學現在使用的數學公理化方法更是以邏輯演繹著稱。數學上的公理化方法就是指從盡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證明的原始命題(即公理)出發,按照邏輯規則推導出其他命題,建立起一個演繹系統的方法。供給函數、需求函數、勞動供給函數、勞動需求函數及其他要素供求函數等都是最優化的結果,但是,在早期古諾和卡塞爾都直接使用過需求函數。德布魯系統闡釋一般均衡理論的《價值理論》是完整使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嚴格的邏輯演繹需要現象或事物間有確定的因果關系,因此,邏輯演繹進一步增強和鞏固了前面的確定化。理論經濟學崔殿超遞增的競爭程度對市場機制及效率分析的沖擊追求普適性或邏輯演繹曾經導致一些經濟學理論出現偏差,凱恩斯、馬克思都曾發生這種情況。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是進行確定性地邏輯演繹,得到確定性的結論或命題。對于一般均衡來說,就是肯定能得到一般均衡的結果,萬無一失。或然性這種情況都被排除在外。一切多元的、不確定性的都被單一化、確定化,在邏輯上得到一個確定性的結論并不令人意外。經濟學能如愿以償地得到所要的結論還得益于逆向構思過程:先確定結論,該結論需要什么假定就做什么假定。凸性假定就是由逆向構思“推導”出來的:為了能夠使用不動點定理,要求相關函數連續,相關函數連續則要求消費者、廠商行為的最優化解存在,后者則需要偏好和技術是凸的。排除眾多不確定性依賴的就是非現實假定,這令經濟學模型中非現實假定充斥。公理化方法產生于數學,公理本來的含義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道理,后來,到了形式公理化階段,公理不再是不言自明之理,僅僅是理論的假設。經濟學研究的都是現實中的具體問題,使用公理化演繹得到的命題一定會被人用現實的經驗進行檢驗。公理化方法邏輯嚴謹的演繹得到的命題并不可靠,也就是說,邏輯嚴謹的演繹并不能保證經濟理論的科學性。考什克•巴蘇指出,經濟學中最站不住腳的假設是那些不屬于公理但卻被深深植入這門學科的假設,經濟學模型大多都有這種假設。盡管可以做大量非現實假定,但經濟學模型仍不是無所不能的。它擅長的分析只是靜態均衡,在靜態均衡的范疇內,只要做非現實假定,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結果,因此正如許多學者都已意識到的,經濟學模型的全部結果都已經蘊含在模型的假定中了。這就是經濟學的本質主義,我們得到的乃是我們預設的,是循環論證的結果以非現實假定為基礎所做的全面確定化,令經濟學模型幾乎已經從根本上排除了不確定性,這導致經濟學的多數模型都是確定性模型,尤其是早期。因此,經濟學模型無法刻畫市場經濟中的真實存在的競爭就可想而知了。現實中的競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最終產生非均衡結局的可能性很高,競爭起碼對競爭者來說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成敗皆在未定之天。哈耶克認為,結果不可預測正是競爭的價值所在。經濟學模型所用的靜態分析、最優化分析、均衡分析都不利于對競爭的完整準確的描述,即使使用其中的一個也足以扭曲對競爭的分析。經濟學的模型技術不適合用于競爭,但由于競爭在市場經濟中幾乎無處不在,經濟學不容易徹底回避,所以,經濟學勉強構造了一些競爭模型,結果效果極差。一般均衡理論所用的完全競爭模型根本沒有競爭。

三、實力競爭的市場

實力競爭的市場是一個統一的市場,有統一的貨幣,市場的各部分之間不存在市場和貿易壁壘。單個主體有常規的自由選擇權:廠商有定價權,同一行業的廠商可以生產異質產品,可以創新。顯然,市場不再是完全競爭市場。當同一個市場不再實行統一的價格,進而得不到統一的均衡價格,主體最優化以及完全信息的假定都沒有必要,因為,放棄了統一的價格和相同的質量,幾乎已經不可能從嚴謹的數理邏輯上得到整個經濟的一般均衡和資源優化配置的結論,最優化和信息完全都是為這一“市場有效”的結論服務。因此,這類市場可能比較接近奧地利學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自然也比較接近現實的市場經濟。本節的分析將或多或少具有奧地利學派的風格。在這種市場上,廠商恢復了常規的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這是市場經濟中企業本來就應該擁有的競爭手段。與完全競爭市場的無競爭相比,這種市場賦予廠商很多競爭手段,這已經表明后者的競爭程度大于前者。對企業來說,將價格作為競爭手段就是行使定價權以爭取自身利益,古諾就讓企業選擇價格而不是產量以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具有一般意義的價格競爭是通過降價擴大市場銷量,在市場上排擠競爭對手。這種競爭是消除亞當•斯密所說的額外收益的手段,后者也就是所說的完全競爭廠商長期均衡的零利潤狀態,這被看成是資源有效配置的一個標志。這意味著在實力競爭市場上,競爭有與資源優化配置一致的一面,實際上在亞當•斯密那里,競爭就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手段。這是廠商決定的內生的價格所產生的競爭作用。對企業而言外生的價格具有引導企業資源配置或改變資源配置的作用,如市場的價格。市場價格升高,企業可能增加生產或追加投資。由于各企業的價格不再統一,市場價格可以理解為市場均價。企業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產量水平。我們看到,只要賦予企業應有的權力,市場中就可以看到企業間的競爭,也可以得到市場機制。質量競爭是企業在實力競爭市場的另一種基本的競爭手段,很多情況下它意味著創新。創新是指廠商發現或開發出一種完全新的東西,一種新的投入品來源,或是一種新的組織生產的方法、一種新產品、一個新市場等。廠商會因創新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且常常是巨大的利潤。除了價格競爭與質量競爭外,廠商還可以采用廣告等其他一切競爭手段。實力競爭市場不再限制企業的自由選擇權,這主要是因為它已經無法進行嚴格的邏輯演繹,從而理論變成開放性的。競爭的另一面是,它對資源配置有破壞作用:

1.競爭導致市場內生的不確定性,其中的主體很難知道行為的最終結果是什么,比如一項投資是盈是虧,銷售是多是少,企業的未來前景如何等。但哈耶克將其看成是競爭的價值所在。

2.與第一點相聯系,企業在不確定性下決策就會有盲目性,于是很容易產生過度競爭。過度競爭在經濟學界很早就受到關注,它是指產業中企業數量過多、產能過剩、企業利潤過低甚至虧損等現象。過度競爭是供過于求,屬于典型的非均衡狀態。邁克爾•佩羅曼甚至認為競爭容易導致不穩定性和蕭條,如果沒有市場的法律、習俗創造出的慣性,市場將更加不穩定。

3.當允許企業進行價格和質量競爭的時候,競爭性行業容易走向壟斷或集中,而壟斷和集中被認為不利于資源有效配置。這就形成了經濟學中規模經濟與自由競爭之間的“馬歇爾沖突”,這已經成為產業經濟學研究的主題。這些是競爭與資源有效配置沖突的一面:競爭影響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場中引入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包括其他競爭,廠商的變量選擇進而廠商行為就有了較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是恢復了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確定性,這樣做就把做模型的路給堵死了。在邏輯上就無法得到一般均衡和資源有效配置的結論。這就是一般均衡理論排斥兩種實力競爭的原因。只要同一個商品不再實行統一的價格,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和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連定義都得不到,更無法從邏輯上嚴格演繹出來,能得到的只是奧地利學派所說的均衡趨勢。這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效率分析是一個致命打擊。要從邏輯上嚴格地演繹出市場經濟能夠實現一般均衡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使用瓦爾拉斯均衡的概念。在奧地利學派的“市場過程”中,知識的分工特性、企業家的發現和動態競爭等因素都決定了均衡基本上不可能實現。一般均衡理論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得到了完全競爭經濟的靜態一般均衡,但是,如果考慮眾多可能的外生沖擊如偏好變化、資源稟賦變化、技術水平提高、主體信息水平變化等,這個靜態均衡即使真的實現了也沒有多少價值,因為在上述沖擊下它會轉瞬即逝。盡管靜態均衡狀態沒有多少價值,但市場均衡仍然是一個重要問題,它幾乎是任何經濟分析都無法回避的。有市場就有供求,而供求的關系就是均衡問題,即使均衡不存在,但均衡問題一定存在。市場或是均衡的或是非均衡的,它總會表現出供求關系的某種形態。奧地利學派承認市場經濟存在均衡趨勢。這個均衡是供求均衡,供求之間的協調是在“市場過程”中通過“企業家發現”和“動態競爭”實現的,但這不意味著均衡一定能實現。在奧地利學派的均衡理論中,價格依然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它為市場主體將分散的消費者的偏好信息和生產者的生產能力信息集中反映在價格上,該學派研究了價格機制和價格形成過程。如果像新古典經濟學那樣,將價格看成是市場供求的協調者,那么價格必須是彈性的。但是,就協調供求關系來說,價格只是一個間接信號,直接信號則是供求本身,即供給直接對需求變化做出反應,而不是經過價格;需求直接對供給變化做出反應。經驗研究表明,供給與需求會直接發生相互影響)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論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都是相互獨立的。而且,凱恩斯、新凱恩斯主義者都關注到價格剛性的傾向,后者令價格協調供求的能力打了一個折扣。因此,本文使用一個新的均衡概念:凱恩斯均衡。前面所說的市場存在均衡趨勢也是凱恩斯意義上的。凱恩斯均衡是指忽略價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凱恩斯在《通論》中使用的均衡概念就是指忽略價格水平的供求均衡,當然它是總量層面的。同一個市場已經沒有統一的價格,這樣,價格與供求之間很難建立起精確穩定的函數關系。本文承認價格是引導資源配置的信號,但它是間接的信號,且不是唯一的信號。實際上,只有相對價格變化才有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凱恩斯在《通論》中并沒有說價格是不變的,相反,凱恩斯明確談到增發貨幣和成本上升都會導致價格上升。價格剛性是后來的經濟學家在構造IS-LM模型和推導總需求曲線時強加給凱恩斯的,是邏輯演繹的需要。只有價格是剛性的,總需求才完全等于國民收入。在IS-LM模型和總需求曲線中,總需求等同于國民收入。

四、實力競爭與非實力競爭并用的市場

本節分析的市場有以下特征:

1.不存在真正統一的市場,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不存在統一的貨幣,二是各主體(即各國)之間存在貿易壁壘,這個市場主要是指國際市場。

2.這種市場的利益單位和主體是各個國家,而不是單個企業,后者常常是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用單個企業代表整個國家。

3.既然不存在真正統一的市場,這種市場上主體(單個國家)的自由度很大,也就是說,它有很多手段爭取自己的利益。它甚至可以選擇是否參加國際市場。現代國際經濟包括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多個方面,全面分析一國在整個國際經濟中的得失是非常復雜的。本節的分析局限在國際貿易領域。將整個國家視為一個單一主體會遇到一些質疑,因為一國國內有生產者和消費者,有眾多不同的利益集團,它們在利益上存在差異甚至直接對立,在政策主張上存在差異或博弈,各利益集團都試圖影響政府的貿易政策,現有的國際貿易理論中存在著對后者的理論分析。新貿易理論以寡頭廠商的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為基礎,它所用的就是以一個企業來代表整個國家,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缺陷。這個問題反映的是在國際經濟方面理論分析的困境和兩難選擇:無論選擇廠商還是國家作為主體進行分析都不是完美的。將整個國家作為一個主體來看,其基礎是出口企業的利益與國家利益是基本一致的,進一步則是出口企業包括國內企業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也有一致性的一面,出口增加和國內企業增產可以創造就業和國民收入。在國際市場上,一個國家在進口和出口兩個方面都可以與外國競爭,因此,其競爭手段也比較多,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反映競爭實力的競爭手段,它們的主體是國家,但具體就是該國的出口企業的實力競爭手段,假定企業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都可以使用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等實力競爭手段,它們將國內市場中的競爭手段用于國際市場。

1.價格競爭。同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一樣,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也是以低價爭取市場份額為目的。以低價進行競爭會犧牲當前的利潤,因此,這種做法是著眼于長遠利益,其目標低則保持市場份額,高則是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與國內價格競爭不同的是,國際間的價格競爭力會受到匯率、國內貨幣政策等非實力因素的影響,或者說,國際間的價格競爭力可以人為創造出來。

2.質量競爭。包括產品質量的創新。第二類是非實力競爭手段,它是國家層面的。它可以影響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可以有效保護本國企業的市場份額。

1.匯率政策。一般而言,低估本國貨幣可以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其著眼點在于促進出口。

2.貿易壁壘。貿易壁壘包括關稅、配額、反傾銷稅、反補貼稅、合理評定程序、政府采購、政府補貼、產品檢驗標準等。政府這類政策的目的是為了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市場,將其留給國內企業,從而也保護國內的就業、利潤、稅收。憑實力進行的競爭有利于改進資源配置效率,價格競爭令經濟利潤為零,要素的收入等于要素對生產的貢獻。質量競爭可以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然而,在國際市場,實力型的競爭會受到非實力競爭手段的干擾,令實力型的競爭手段不能再反映真正的實力。人為地低估匯率以提高本國商品的競爭力,此時本國的出口商品價格與外國的同樣商品價格相比就不是實力的競爭。各國使用匯率和貿易壁壘等非實力因素是一個主動的行為,它可以使用這些手段,也可以不使用,如當一國出口產品價格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競爭力時,該國政府就不會動用匯率政策。本國產品在國內市場有競爭力的時候,也沒有必要用貿易壁壘保護本國市場。在國際市場,一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這個商品的價格本身,它是由該國國內的供求狀況、成本水平和國際市場的供求決定,另一個因素是匯率,因此,只有匯率處于一個合理的水平時,價格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才是真正的實力競爭。匯率水平合理的前提條件是不存在出于自身利益而進行人為的干預,但是,即使這個前提成立,匯率也很難確定是否合理。首先,我們假定兩國的價格是合理的,它能夠反映成本和該產品的稀缺程度,這樣,只有匯率與兩國價格之比是一致的,匯率才不會影響兩國的價格實力對比,這也正是匯率合理性的定義。根據兩國貨幣購買力平價決定的匯率與兩國價格之比是一致的,從表面上看,用實際匯率公式計算的實際匯率等于1。但是,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表明對于CPI這樣總體的價格指數購買力平價不成立,而且,經驗分析顯示對于貿易品購買力平價也不成立。后者意味著購買力平價無法解釋短期匯率水平,市場均衡匯率并不必然符合購買力平價。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人為的匯率操縱,市場匯率也可能對價格實際水平產生扭曲。如果人為地操縱匯率,對兩國相對價格的扭曲更嚴重。一般而言,國際競爭力較弱或由強轉弱的國家會使用匯率和貿易壁壘。前者可以人為地提高本國商品的價格競爭力,增加自己的出口。后者則可以保護本國市場和產業。經濟形勢越是不好,各國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越激烈,各國越容易使用非實力手段維護自己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如果國際市場顯示出需求小于供給能力的常態,各國動用非實力手段進行競爭也會常態化。在國際市場上,主體間的利益爭奪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操縱匯率和貿易壁壘極易引起國際摩擦。一國的貨幣貶值有利于改善該國的國內經常收支和增加就業,但在增加本國就業的同時,會導致其他國家的就業相應減少。因此,對方國家會進行報復,從而引發貿易戰和匯率戰,而貿易戰和匯率戰可能導致兩個結果,一是各國走向封閉,或幾個國家成立封閉的小集團;二是各國普遍認識到國際經濟關系破裂的危害,建立一個國際制度和機制抑制非實力競爭手段的使用,當年關貿總協定(GATT)和今天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就具有這種作用。貝格威爾和思泰格爾(2005)認為世界貿易體制的理論基礎不是自由貿易理論,世界貿易體制不是為了走向貿易自由化而是為了避免各國政府在單方面改善貿易條件過程中所出現的囚徒困境。當各國間已經建立起較為深入的經濟聯系后就產生了相互依存,廢止彼此間的經濟聯系,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增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然而,世界貿易體制及其規則并不能有效阻止匯率操縱和貿易壁壘。其原因在于:

1.盡管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商品包括其他要素在國際間廣泛流動,但人口和勞動力在國際間轉移與此不相匹配,只有極為有限的流動,也就是說,各國的利益主體沒有改變,當國際貿易競爭令一國生產轉移到另一國時,勞動力并不能轉移出去,這是各國普遍將本國市場保護起來盡量留給本國企業的深層原因,也是貿易保護的內在動力。勞動力轉移滯后不僅拖國際貿易后腿,而且拖整個全球化后腿。

2.各國參與了國際貿易和世界貿易體制,但是各國的還在,并得到世界貿易體制的承認。匯率操縱的具體做法和貿易壁壘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安全原則等都是各國直接衍生出來的,世界貿易組織對此也無可奈何。各國的在國際貿易中的最高體現就是可以決定是否加入國際市場,即使加入了WTO也有退出的權力。自由貿易理論試圖告訴民族國家參與自由貿易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是,它所依據的貿易利益計算存在很大缺陷:它計算的是靜態或短期的利益,而且沒有考慮保護本國產業所保住的國民收入對消費者福利的影響。依據這樣的利益計算,自由貿易理論指責實行貿易保護的國家為傻瓜。現實中,多數國家都選擇與其他國家進行非實力的競爭并沒有引起自由貿易理論的反省。本節的市場中,我們已經假定企業有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的權力,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得到生產可能性曲線,后者是生產的效率曲線轉化來的,其基礎是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因此,不能使用生產可能性曲線和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分析工具進行分析。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制度允許或無力阻止單個國家采取某種競爭手段,那么,該國在必要的時候就會使用這種競爭手段。在一般均衡理論中,微觀主體的最優選擇與市場總體上的均衡是連在一起的。同樣,在非均衡的條件下,市場的非均衡對單個主體的選擇也有影響。如果假定國際市場是非均衡的,則可以得到各國之間存在激烈競爭的確定性結論。在經濟危機中,各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加強就是這個道理。強有力的非實力競爭手段的廣泛使用令國際市場只有很弱的市場機制。表現出來的價格不能反映真正的競爭實力,市場選擇的不是最強的生產者,無實力的生產者可能受到保護,這樣的市場不可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消費不能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但市場機制還在,高工資國家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價格無法與低工資國家競爭。如果高工資國家試圖以匯率政策強行提高自己的價格競爭力,國內的金融領域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都可以使用價格競爭與質量競爭,這與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明顯不同,后者假定國內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只是在國際市場才允許有價格和質量差異,但它將這些納入到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等范疇,最終演繹出形成國際分工的均衡結果。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引入實力競爭,這是本文界定不同程度的競爭時使用的,對本文來說,這是必須的,這是本文分析的邏輯起點。同上一節的實力競爭市場一樣,這樣做也將做模型的路堵死了,因而,無法從邏輯上演繹出均衡和效率。拉爾夫•戈莫里與威廉•鮑莫爾在承認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和競爭的同時,依然使用均衡分析,其均衡多種多樣。然而,如果能肯定或假定各國都在使用非實力手段進行競爭,那么,世界范圍內(或兩國模型中的兩國)整體上的資源有效配置已經無從談起,此時即使實現了均衡也沒有太大的意義,此時的均衡只是在國際間進行交易部分的供求關系。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兩國模型也只能分別考察貿易對兩國福利的影響,以此來計算整體的福利所得。原因很簡單,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沒有一體化的利益格局。當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資源優化配置不存在時,剩下的就只有各國之間的競爭了。不考慮非實力競爭,各國在國際貿易中也是一種競爭關系,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對一國來說最佳的結果往往對它的貿易伙伴不利。允許貿易伙伴與本國產業競爭,并以此來提高生產能力有可能使本國全面受損,而不是造福全體公眾。這正是非實力競爭興起的原因。身處其中的民族國家最優選擇就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維護好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輕信自由貿易理論的謊言。非實力競爭手段常有陷入囚徒困境進而令國際關系破裂的危險,這凸顯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必要性。

五、總結和結論

本文討論的市場分為三種類型,這三個市場的競爭程度是遞增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沒有任何競爭,企業兩種最基本的競爭手段價格競爭與質量競爭包括其他競爭手段都被禁止。為了從邏輯上肯定地得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結論,企業的上述競爭手段必須被假定掉。這樣如愿以償地得到了一般均衡和資源有效配置的結論。其代價是市場機制在該理論中沒有得到完整的表達,市場機制包括以價格調整協調主體決策和利益爭奪,前者由虛擬的拍賣人操作,后者被排擠掉了,令完全競爭市場及其均衡非常像虛構的神話。實力競爭市場引入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和質量競爭。由于偏離了完全競爭假定,企業有了競爭手段,市場中有了競爭。與完全競爭市場相比,它的競爭程度高了一個層次。但是,企業有了定價權,一個市場不再實行統一的價格,自然無法從邏輯上得到傳統意義上的靜態均衡及其配置效率。能得到的只是存在著均衡或資源優化配置的趨勢,但是,該市場中的市場機制被復活了。實力競爭與非實力競爭并用的市場指的是國際市場。由于沒有統一的貨幣等原因,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統一市場。參與國際市場的國家都保留著自己的,這是它可以使用非實力競爭手段的根源。它是和完備市場對應的另一個極端。該市場在實力競爭的基礎上,還有非實力型的競爭,自然它的競爭程度比實力競爭市場要高。該市場的非實力競爭破壞了貿易雙方的競爭實力對比,這導致國際市場對生產者的選擇不再符合效率標準,國際間的資源配置不具有優化的意義。在國際貿易的互通有無的兩國間不存在競爭,但對其中的進口國的出口可能存在幾個國家競爭。至于產業內貿易部分則純粹是競爭關系。非實力競爭手段對資源有效配置的破壞具有一般意義。其他非實力競爭手段如尋租、關系、錢權交易等也破壞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市場中勝出的不是最具實力的生產者;憑關系就可以做生意,生產者不具有創新的動力。從幾個市場的比較中可以得到以下幾個結論:

1.市場經濟不能沒有真正的市場機制或競爭。市場經濟不能沒有真正的市場機制,而市場機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競爭。通過競爭或市場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本質特征,也是它最突出的優勢。因此,市場經濟不可以像完全競爭市場那樣為了從邏輯上肯定得到一般均衡和最優配置結論而令市場無競爭。這樣看來,一般均衡模型已經歪曲了市場經濟的本質。市場經濟不僅可以優化資源配置,而且可以推動創新和經濟增長,后者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也沒有體現出來,相反,由于靜態均衡的需要,在短期創新是被禁止的。

2.市場制度只能允許實力型的競爭。實力型的競爭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和推動經濟增長。非實力競爭或許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但它以破壞資源配置效率和阻止創新為代價。那些成功地使用了非實力競爭手段的主體會得到暴利,但對整體的資源配置沒有任何好處,競爭的失敗者則是非實力競爭的受害者。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必須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市場要統一,不能搞行政割據;要嚴格法制,禁止使用非實力手段競爭。

第10篇

[關鍵詞]非理性 理性 購買決策

理性人的假定,就是指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所講的“經濟人”。這個假設是整個西方經濟學思想體系中的前提性假設,西方經濟學的諸多命題都是在這一假定條件下推出的。交換是從“理性人”的本性驅使下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理性人”假設作為一種高度抽象的模型,使得經濟學研究公理化和邏輯化,但是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理性人”假設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

隨之而來就有人提出了非理性的概念,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別于理性思維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覺、幻覺、下意識、靈感等,中國作為市場經濟開始比較晚的國家,消費者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消費者群體相比較,還不夠理性,消費觀念也比較落后,所以就出現了令西方的經濟學者十分困惑的現象,例如有人背著路易威登的高價包擠公交,國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國出現價格倒掛的現象,更有甚者今年上半年有些城市出現了食鹽搶購嘲,看著大叔大嬸排著長龍去買來一箱箱的食鹽,面對這一幕幕,嘲笑之余還留給大家很多思考,下面我們從影響消費購買行為的因素以及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過程中,來分析一下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因素。一、消費者自身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1、消費者的經濟狀況,即消費者的收入、存款與資產,借貸能力等。2、消費者的職業和地位。3、消費者的年齡與性別。4、消費者的性格與自我觀念。二、社會因素,主要包括亞文化群和社會相關群體,消費者作為社會一員,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與家庭、學校、工作單位、左鄰右舍、社會團體等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

下面我們從以上的影響因素來分析一下非理性的因素,在影響消費者的購買的自身因素中,性格的因素非常關鍵,理性性格的人和感性性格的消費者相比較來講,感性的消費在購買行為中更關注自我的感覺的印象,既我們常說的“跟著感覺走”,而理性的消費者則更關注商品的性價比,另外,理論上來講,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要考慮自己的收入和借貸能力,但很遺憾中國的“面子心里”在作怪,中國人比其他的國家的人更在意自己的面子,所以就出現了背著名牌包擠公交車,背著巨額貸款買豪車買豪宅的現象,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奢侈品消費的大國,很多人還洋洋得意,以為在國際上賺足了面子,到中國的中東部的很多貧困地區一看,才知道是中國人的面子心里在作怪,消費層次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自己的收入層次。

以上我們分析了個人因素,下面我們在說一下社會因素,消費者購買行為很容易受到相關群體的影響,也就是跟風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大量的人在一起進行博弈選擇中則很容易出現跟風現象,這在股市中尤為明顯,被稱為“羊群效應”,即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只是很短的時間,在原始社會人類只有群居才有最大可能保全自己,所以人類有和大部分人保持一樣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行為本身是否理性就處于次要位置,而和別人保持一致,從而在心理上獲得一種安全感就更重要。心理學的大量實驗研究已經證實,在面臨高度不確定問題和問題的判定模棱兩可的情況時,個體往往表現為知覺與判斷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尤其需要以他人的認知和判斷的信息作為決策的“錨定”。中國近幾年出現的搶購潮都跟跟風現象有著緊密的聯系,非典期間的“搶醋潮”,H1N1期間的“搶蒜潮”,今年的“搶鹽潮”,這一次次的搶購風波,都是以為恐慌和個人與群體的微妙的博弈的存在,恐慌感和恐懼感,很容易把消費者的理性沖刷的蕩然無存,那么市場中所上演的一幕幕鬧劇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人們購買一種商品的行為并不是突然發生的,在購買行為發生之前,購買者會有思維活動或行為來保證以后購買的商品自己能滿意。

在復雜購買中,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有五個階段 :(一)引起需要 ,(二)收集信息,(三)評價方案 ,1、產品屬性。即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特性。2、屬性權重。即消費者對產品有關屬性所賦予的不同的重要性權數,3、品牌信念。4、效用函數5.評價模型,(四)決定購買,(五)購后行為。

分析以上內容我們會發現在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的第三步即評價方案中有四個方面,品牌信念是造成購買決策過程中出現非理性因素的主要原因。消費者大多心中都有一套已認定的每一品牌各種屬性的排列位置,稱為品牌信念。品牌信念是思想精華,它指出品牌的存在理由,最成功的品牌,它們的觀點無不聯系人類基本的真理,這些真理,影響我們每一個人。品牌信念的兩大構成因素: 第一、意識形態,一次洞察,或價值觀它決定著品牌的機會。第二、企圖心,品牌企圖達成什么。

例如:奔馳――精確是生活駕御自如的關鍵。所以,奔馳在它的車中,注入精確的德國工程師的質量標準。 寶馬――生活處處需要沖天的激情。所以,寶馬試圖創造完美的駕乘。當消費者認同了某品牌即形成了某品牌的品牌忠誠之后,在消費者之后的購買決策過程中就會不自覺的購買該品牌的其他產品,即使性價比遠遠低于該品牌的競爭對手的產品。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學的發展,“理性人”假設也會有所發展。人腦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器官。大腦不是一部完全理性的計算器,在經過了幾千年漫長的進化,它已經有了很多捷徑、簡化、偏見,甚至是一些不良習慣也會產生不穩定的選擇。因此,“理性人”的未來可能會在多學科交融的影響下發展,不只是經濟學、心理學,還會有社會學、博弈論,甚至教育學、生態學和歷史學等跨度很大的交叉。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種交叉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為一名消費者,如何避免自己不理性的消費,至關重要。一句話,經濟的健康運行需要理性的消費者和企業。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 鍵 詞:投資學;標準金融范式;行為金融范式

中圖分類號:F83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4-0011-03

以馬克維茨投資組合理論為起點,以Fama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林特納、夏普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羅斯的套利定價模型和布萊克-斯克爾斯的期權定價模型為核心,形成了現資學的基本理論框架。該理論分析框架被稱為標準分析范式,因為它以傳統經濟學的理性人和金融市場完全競爭為假設條件,以個人最優化和一般均衡分析為方法論,來研究投資行為和金融資產定價。基于標準范式的投資理論在指導投資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一方面由于標準范式的投資理論對很多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和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難以做出滿意的解釋,另一方面,由于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迅猛發展,導致了另一種投資學分析范式――行為范式日益受到重視。本文的目的在于比較這兩種不同研究范式之間的差異,并對未來的發展做簡單的展望。

一、兩種研究范式的理論假設條件比較

任何理論體系都有其假設條件,投資學也不例外,而標準投資學研究范式與行為投資學研究范式在理論假設條件方面存在著重大差異,這種假設條件的差異導致了理論框架和指導投資實踐的理念方面的差別。

(一)人們在不確定性環境下行為特征的假設差異

投資學主要研究人們在不確定性環境下進行跨期資源配置問題,首要任務就是如何刻畫投資者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行為特征。標準投資學研究范式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預期效用最大化者,這等價于投資者的偏好關系必須滿足相應的公理化假設。

在Mas-Colell等(1995)看來,理性的預期效用最大化等價于投資者的偏好關系滿足完備性、傳遞性、獨立性(該假設由Luce和Krantz(1971)提出)三個最基本的公理化假設。而Jehle和Reny(2001)則認為其等價于偏好關系滿足完備性、傳遞性、單調性、替代性(該假設最早由von Neunman 和Morgenstern(1944))四個公理化假設。偏好的完備性與傳遞性就是經濟學理性,完備性公理要求投資者能夠對任何兩個備選投資計劃具有明確的偏好關系,而傳遞性則保證了上述偏好關系保持一致性。單調性公理等價于決策者是自利的,行為方式是最優化的,這等價于Mas-Colell等以定理而非公理形式給出的一階隨機占優和二階隨機占優條件。而獨立性公理或替代性公理是用預期效用函數(v. N-M效用函數)來描述投資者偏好的必要條件。

在關于投資者是理性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假設下,一個合理的推論就是投資者是同質的,因為投資者都是預期效用最大化者,他們具有相同的行為目標和模式,因此可以將投資者視為是無差異的。而投資者同質假設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本假設條件。因此投資者偏好滿足公理化假設是標準研究范式關于投資者行為的基本假設,也構成了標準范式下投資學理論的基石。

顯然,標準研究范式對投資者的行為假設是非常苛刻的,比如要滿足偏好關系的完備性與傳遞性,要求投資者具有完全認知能力和無限的計算能力。與此同時,大量實驗經濟學所提供的案例表明,投資者的實際選擇行為與偏好關系的公理化假設不相吻合,這給標準范式下的投資學理論基石帶來直接的挑戰。著名阿萊斯悖論(Allais paradox)說明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選擇行為與公理化假設并不一致。而馬金納悖論(參見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P253-254)給出了選擇行為違背偏好獨立性公理假設的例子。

正是由于理性預期效用最大化假設的苛刻性和現實投資者實際行為與偏好公理化假設不一致性,導致了對投資學標準研究范式假設的不滿,以及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投資學的行為研究范式應運而生,并日益在理論和投資實踐中受到重視。

行為研究范式擯棄了過于理想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者的假設,它假設投資者是一個具有認知偏差、情感和意志的現實人。投資者的認識能力、情緒與環境等因素均會對投資者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決策產生影響,并造成系統性決策行為偏差,這種行為偏差主要包括啟發式偏差(heuristics bias)和框架偏差(framing bias)。

認知心理學認為,一般而言,人們主要通過兩類方式來解決問題:算法(algorithm)和啟發法(heuristics)。算法指解決問題的一套規則,人們按照規則程序化地解決問題。而啟發法則強調人們在解決問題時注重經驗和直覺,主要運用啟發法來解決大部分問題,因而在決策中,難以達到完全理性,進而形成啟發式偏差。

框架偏差是由決策過程中的框架依賴造成的。框架依賴指事物出現的方式會影響決策人的判斷,本質上相同的事物以不同方式進行描述時,人會有不同的選擇。這與標準研究范式的替代性公理或穩定性是不一致的。

行為研究范式假定上述行為偏差會系統地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和金融資產的定價,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了相應的投資理論。

(二)關于投資者風險態度假設的差異

在對風險的態度上,標準研究范式假設投資者是風險厭惡的,這等價于投資者關于財富的伯努利效用函數是凹的,效用隨著財富的絕對值上升而增加,但增幅遞減,即邊際效用遞減。這表明投資者在任何時間、任何財富水平都是風險厭惡的,雖然厭惡程度不同。

相反,行為研究范式認為僅用風險厭惡假設是難以對投資者風險態度做出完整描述的,投資者在更多時候展現出損失厭惡和后悔厭惡的特征。

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認為人的風險態度類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人在面對利得時表現出風險厭惡,而面對損失則顯示出追求風險的特征,在同等財富變化的情況下,對損失的厭惡程度要比對盈利的滿意程度大。后悔厭惡是指人們做出錯誤決策時,對自己的行為會感到很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的行動會導致一些非理性的行為。

(三)關于市場有效性假設的差異

市場有效性也是標準研究范式的一個基本假設,該假設與投資者的理性假設有密切聯系,理性投資者假設是市場有效性假設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理性投資者參與的市場必然是有效的,因為投資者會理性地評估證券價格,導致證券價格會對信息做出及時、迅速的反應;但在部分投資者是非理性的情況時,市場仍舊能夠達到有效,只要投資者的非理是隨機的,并會相互抵消;即使長期內投資者的非理并非隨機而是系統的,套利將消除這種偏差,長此以往這些非理性投資者將因為長期虧損而被淘汰。

行為研究范式顯然認為市場并非有效的,資本市場大量的異常現象①表明市場并非有效。而行為金融學正是在嘗試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和解釋這些現象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

二、兩種研究范式下的理論框架比較

投資學標準研究范式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多位著名學者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標準范式下投資理論的基本“骨架”為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和林特納、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現代經濟學核心思想――最優化和一般均衡思想在微觀金融市場的自然延伸②。

投資組合理論認為,投資者一般會以投資預期收益(均值)和風險(預期收益率的標準差)作為投資決策的基礎,風險厭惡的投資者的選擇就是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最大化預期收益,或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最小化風險。投資者的選擇范圍(相當于消費者理論中的預算集)就是不同資產組合,最優選擇位于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緣上,風險厭惡程度不同的投資者會選擇有效邊緣上不同的點。投資組合理論告訴投資者如何進行組合的選擇。

而托賓分離定理則是聯系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橋梁。托賓分離定理在假設投資者能夠以無風險利率自由拆借資金的情況下,推斷出所有投資者的最優資產組合都包含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并且不論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如何,他們持有的最優風險資產組合都是一樣的(都會選擇風險資產組合有效邊緣上的同一點),風險厭惡程度的差異體現在資產配置在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的比例不同。

投資組合理論和托賓分離定理分析了投資者的最優化行為。而夏普、林特納在馬克維茨和托賓的基礎上,給出了資本市場均衡以及均衡條件下資產定價模型――CAPM。假設投資者是同質的(所有投資者是理性和具有相同預期),并且投資者按照馬克維茨提出的行為方式進行資產配置,那么投資者的資產配置行為將導致市場趨于均衡,在均衡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線(capital market line, CML)與風險資產有效邊緣相切于市場組合點(在風險資產組合中每種風險資產的比例為該風險資產市值與所有風險資產總市值之比)。更為重要的是,夏普指出在均衡條件下,單個證券的風險由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構成,非系統風險通過組合方式可以規避,單個證券的期望收益率與證券的系統風險成正比,該關系就是證券市場線。Ross則進一步提出了套利定價模型。

由此可見,標準研究范式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體系,該理論體系系統地闡述了單個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組合的最優選擇,以及在此基礎上市場如何達到均衡和均衡條件下的資產定價。

與標準范式完善的理論體系相比,行為范式下的投資理論總體上仍舊處于形成和完善之中,但在關于不確定性環境下的投資者決策理論方面,Kahneman和Tversky的前景理論已經成為行為投資理論的核心和基礎。

行為范式認為標準范式對于不確定性環境下投資者的行為假設不符合實際,因此作為行為研究范式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在不確定性環境下的行為決策理論,而Kahneman和Tversky(1979)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提出的前景理論在行為金融學的發展中具有牢不可破的堅實基礎地位(李心丹,2003)。K&T利用兩個函數來刻畫個人在面臨不確定性時的決策行為: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前者取代了傳統預期效用函數中的伯努利效用函數,后者取代了預期效用函數中的概率。價值函數認為人們在決策時價值的變化并不決定于絕對財富水平的變化,而是考慮相對于參考點的財富變化,并且在面對盈利時呈現風險厭惡,而在面臨損失時呈現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風險態度是損失厭惡而非傳統決策理論認為的風險厭惡。而決策權重函數不但受事件的客觀概率影響,而且受到與事件相關的其他因素影響;通常個人會對小概率事件賦予高于概率的決策權重,而在事件發生的概率比較大時,決策權重又小于事件概率。

自從K&T于1979年提出前景理論以來,許多學者利用展望理論解釋了許多標準投資學所無法解釋的現象,諸如機會成本和原賦效應(Thaler, 1980,1985)、后悔效應(Thaler,1980)、處置效應(Barber和Odean,2000)、心理賬戶(Shefrin和Thaler, 1988)等。

盡管行為研究范式下的投資理論在解釋不確定性環境的投資決策和眾多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在關于資本市場的定價方面尚未取得如標準范式的CAPM和APT那樣廣為接受的定價理論模型。

三、兩種研究范式投資實踐指導意義的比較

投資學的標準研究范式和行為研究范式不僅在理論體系的假設和理論體系框架上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在指導投資實踐方面也存在不同。

標準研究范式下的投資理論對于投資實踐的重要意義在于組合投資和持有消極的投資策略。

馬克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表明通過投資組合的方式能夠降低投資風險,組合投資已經成為投資界普遍遵循的最基本信條,證券投資基金和機構投資者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部分在于,相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具有在更大范圍內進行組合投資降低風險的優勢。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資本市場是有效的,所有的信息已經被反映到證券價格中,證券價格受未來信息的影響,而未來信息是不確定和隨機的,因此證券價格變化是隨機和不可預測的。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從另一角度表達了相似的指導思想:投資的回報率與風險成正比,要想取得高回報的惟一途徑就是承擔高風險。

在證券價格變化是隨機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在投資時采取消極的策略,通過投資組合的方式獲得與承擔的風險相對應的回報率。任何想戰勝市場的積極投資策略都是徒勞的,任何投資者均不可能持續地戰勝市場。這對于中小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經理時的指導作用在于:基金經理的過去業績并不能成為他們選擇基金經理的可靠依據。根據標準投資學的理論和原理,這種以過去業績為標準的選擇方法是不可靠的,基金經理過去的業績好僅僅是因為他的運氣好,因而并不代表他未來的投資業績就好,因為一個基金經理不可能持續戰勝市場。

而行為投資學對于投資者的指導意義在于:第一,在一定條件下,積極的投資策略是有效的;第二,投資者應該如何控制非理性投資行為帶來的損失。

標準投資范式假設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因而市場也是有效的,投資收益決定于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積極的投資策略是徒勞無效的。而行為研究范式認為投資者是具有認知偏差、情緒的現實人,他們不可能像完全理性的投資者那樣不犯錯誤,因此市場也不可能是有效的。無效的市場意味著證券價格是可以根據某些特定的因素進行預測的,這種預測可以分為橫界面報酬可預測性和時間序列報酬可預測性。

橫界面報酬可預測性包括小公司規模效應與賬面市值比效用,即小規模公司比大規模公司平均報酬更高,較小市值公司的平均報酬更高。橫界面報酬可預測性意味著購買小規模公司或高賬面市值比公司證券的投資策略將獲得更高的回報率。

時間序列報酬可預測性是指,一般而言短期內(一般在1年以內)股價報酬率呈高度正自相關,長期內(一年以上)股價報酬率呈負相關。這意味著動量策略和反向操作策略更容易獲利。

比如,行為投資學著名學者Thaler不但在研究投資者的非理方面取得很大成績,而且積極利用研究成果進行投資實踐,他與Fuller組建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主要利用投資者認知和行為偏差所產生的無效定價而獲利(饒育蕾等,2002)。

發現并利用投資者的非理獲利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只有那些最先發現某些異常現象的研究者才可能有獲利的機會。相比之下,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投資學的行為研究范式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如何避免自己的非理給投資帶來損失。投資者并非如標準范式所假設的那種“圣人”,從不犯錯誤,投資者的認知偏差、情緒波動均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并可能產生錯誤。而行為研究范式的投資理論對上述大量投資者容易犯的錯誤做出合理解釋,這有助于投資者防范這類錯誤。比如,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容易犯“賣出盈利股票,持續持有虧損股票”的錯誤,導致“小盈大虧”。而K&T提出的前景理論認為這與投資者的損失厭惡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使用止損策略就能夠有效地防止損失的不斷積累。

四、投資學研究范式展望

盡管標準范式與行為研究范式的假設條件迥然不同,但任何理論研究均需要有參照系和研究平臺,因此二者的關系決非對立的,可以把標準研究范式視為行為研究范式的理論參照系和研究平臺,行為研究范式是對標準研究范式假設條件的一般化和理論體系的拓展。

行為研究范式在對標準范式假設條件的一般化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以前景理論為基礎的理論體系,并對許多標準范式無法解釋的金融市場現象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盡管在資產定價理論方面行為投資學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DSSW(1990)噪音交易模型,但尚未形成具有“投資者行為假設――投資者選擇――市場均衡和資產定價”邏輯,并廣為接受的理論模型。因此以標準行為范式的投資組合理論和資產定價模型為參照系和研究平臺,構建行為研究范式下的投資組合理論和行為資產定價理論是未來投資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二者之間呈現相互融合是未來投資學研究的重要趨勢。

參考文獻:

[1]安德魯?馬斯-科萊爾等.微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杰弗瑞?A?杰里等.高級微觀經濟理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心丹.行為金融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4]饒育蕾,劉達峰-行為金融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5]滋維?博迪等-投資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6]Shleifer, A(2000). Inefficent market: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fina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De Long, J.B.,Shleifer A., Summers L. and Waldman R.J. 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703-738.

[8]Fama, E.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empirical work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383-417.

第12篇

關鍵詞:方法論個體主義 詮釋 合理性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 which show that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 has both the definit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hanging aspects: the first as the analytic pattern in Economics, the second as the analytic pattern in Social Science and the third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nalytic pattern and value justification. The some rationalities of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 consist in not only its analytic course and expository function but also transcending the existed conformation, and needing the other methodology as its complementarity. It seems contrary for the existence of such two kinds of rationalities, but this is just the real situation of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 and it also reveal that the rationality of methodology itself is a complementary structure which contains the intrinsic tension.

Key words: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 explanation; rationality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著名批評者金凱(Harold Kincaid)說:“方法論個體主義在經濟學和其它社會科學中被廣泛接受,但這一學說本身卻很少被清楚地表述,事實上許多不同的思想都落在個體主義的名目之下”。[1]對方法論個體主義很有研究的霍利斯(M. Hollis)也說:“我不認為個體主義是一個簡單或明晰的題目。我以為,廣義地說,一個個體主義者是把分析的優先性賦予單個(或他們的狀態)的人。這種優先性可以是本體論的,認識論的或形而上的,也可以是倫理的,政治的或社會的。”[2]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對方法論個體主義的詮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作為經濟學分析模式的方法論個體主義,作為社會科學分析模式的方法論個體主義,以及作為分析模式與價值辯護相結合的方法論個體主義。透過這三種詮釋,我們可以對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合理性問題乃至一般方法論的合理性給出一種特定的理解。

一、作為經濟學分析模式的方法論個體主義

方法論個體主義,國內由英文詞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翻譯而來。 關于這一術語的來源,馬克布勞格指出:“看起來早在1908年熊彼特就發明了‘方法論個人主義’的表達,他還是第一個把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和‘政治上的個人主義’區分開來的人,前者描述的是經濟分析的模式,這種分析總是從個人的行為開始,而后者表達的是政治的綱領,在這種綱領中對個人自由的保留成為檢驗政府活動的試金石。”[3]布勞格的這一說明以馬克盧普的論述為根據,后者曾引證說:“熊彼特是進行這種區分的第一個人,或者至少創造了這樣一個必要的詞來表達這種區分,因為他說過,是他提出了‘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名字”。[4]

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通過‘政治上的個人主義’、‘社會學上的個人主義’和‘方法論個人主義’”的對比分析闡明了方法論個體主義是一種經濟學的分析模式:

所謂‘政治上的個人主義’,我們是指經濟政策問題上的自由放任態度。這種態度在德國被謔稱為‘斯密主義’或‘曼徹斯特主義’。無論哪個經濟學家,只要他根據有關單個家庭和企業行為的假設來建立其理論結構,就會被懷疑在頌揚他所描述的個人私利相互自由作用的結果。

所謂‘社會學上的個人主義’,是指十七和十八世紀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自我控制的個人構成社會科學的基本單位;認為所有社會現象都可分解成為個人的決定和行動,而對個人的決定和行動不必也不可能用超個人的因素作進一步的分析。這種觀點就其隱含有一種社會過程的理論而言,當然是站不住腳的。但并不能因此而認為,為了特殊的研究目的,也不允許從個人特定的行為著手研究,而非得研究影響這種行為的因素不可。我們可以分析家庭主婦在市場上的行為,而不研究影響這種行為的因素。由于不同社會學科的分工的不同,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去做,而不一定含有任何關于‘社會’和‘個人’的理論。由此我們便談到了‘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那么,這個概念是怎樣應用于那個時代的一般經濟學的實際過程的呢?

可以證明,在主要使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的范圍內,也就是在有關經濟機制的邏輯性的問題的范圍內,那個時期的理論家所采用的方法,可以作為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來加以辯護,而且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其本身而言,實質上并沒有受到這種方法所固有的限制的損害。[5]

熊彼特這段話表明了以下三層意思:

第一,方法論個體主義不同于政治上的個體主義;

第二,方法論個體主義不同于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即社會科學意義上的個體主義;

第三,方法論個體主義是經濟學家用于解決經濟問題的一種合理方法。

熊彼特對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政治上的個體主義的區分,受到一些經濟學家的贊許。他們認為這兩者常常被混淆起來,而實際上“前者是從諸如自由對于人類進步和公共福利的貢獻比其它任何東西都多的前提出發,得出一系列實用的斷言;后者不做這類事情,不斷言什么,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前提。它僅僅意味著在一定的經濟過程的描述中,一個人最好從個體的行為開始”。(Das Wesen, P.90, 1908)馬克盧普認為,由于熊彼特對這一概念的區分,“經濟學理論可以運用堅固的個體主義的或‘原子主義的’的方法,而不需要使自己承擔自由放任這樣的政治綱領的負擔”。[6]

熊彼特把方法論個體主義與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區分開來,是他為保持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合理性而設置的第二道防線。他認為,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內含社會與個人的一般關系,但它又主張只從個體出發去研究社會問題,因而是站不住的。與它不同,方法論個體主義不涉及社會與個體的一般關系,它在特殊的研究目的之下限于特定的學科,屬于特定范圍內的抽象,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熊彼特所說的這種分析模式是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形成時所用的方法。當時,邊際主義者用這種方法構造了比較完整的微觀經濟理論。熊彼特對此作了高度評價,認為是一場革命。關于這場革命的方法論特征,門格爾作了如下的概括:經濟分析最重要的前提是追求個體利益的動機,必須從這樣的一般前提出發進行演繹推理,從而說明價格是如何形成的。熊彼特同意這樣的概括,認為“1900年前后雖然尚未出現統一的經濟科學,但已存在一種理論上的分析工具,其基本特征在各處是相同的”。基于這一點,可以認為“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所傳授的,實質上是相同的學說”。[7]

熊彼特通過分析新古典經濟學的內容進一步說明該方法的特點,其基本要點是:

1、對個體的描述是分析的出發點:“經濟學家所研究的是過正常商業生活的人”,他的行動會使滿足或利潤最大化;[8]人們“不同的需求給貨物(Goods)這個概念下了定義,并可以按一確定的(主觀)重要性的次序予以排列”;[9] “隨著我們所獲得的每種貨物的數量不斷增加,我們對每增加一‘單位’的欲望的強度則不斷下降,直到達到零點”。

2、從上述描述推出下述定理:“為了從任何一能滿足不同欲望的貨物(包括勞動或金錢)中獲得最大的滿足,一個人(或家庭)必須這樣分配該貨物,即使其在每一用途上的邊際效用相等”。進而推出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交換價值只不過是一通用變換系數的特殊形式,經濟現象的全部邏輯即從這個系數導出”。成本、生產、分配理論是“將邊際效用原理的應用范圍延伸到生產與‘分配’的整個領域。”一般均衡理論是瓦爾拉通過邊際效用達到的新水平,邊際效用原理只是它的特殊形式。[10]

如果上述表述還有難解之處,那么當代微觀經濟學的分析就更加簡潔:以偏好公理和效用概念表達個體的偏好性質和程度,使它具有邏輯一般的地位;然后在確定的約束條件下推出他的最佳需求,并把這些個體需求的總和視為市場的需求;最后,需求和供給的相互作用,達到了供給量與需求量的均衡點,形成市場價格。

上述分析的共同特征是:從個體的單子性質出發,邏輯地推出微觀經濟學的整個理論。

熊彼特和主流經濟學家們認為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合理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已被證明是最有用的經濟分析模式;其次,它運用了自然科學的抽象分析和演繹方法。盡管它“不否認對個體的行為存在著強烈的社會影響,不否認社會組織成員之間的緊密聯系,也不否認社會實體對于社會學分析可能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可以使用抽象分析獲得了合理的立足點,所以可以不考慮上述因素。也因為此,它認定方法論集體主義“沒有可以感知的優點”,“在經濟分析中是多余的”。[11]

熊彼特的抽象分析還有其特殊性。按照他的方法,抽象的結果不僅是立足于個體的分析線路,而且也是特定的經濟學視野。這是熊彼特視方法論個體主義為經濟學分析模式的原因所在。他認為立足于一定的學科領域的研究,比較接近于自然科學的那種分科研究,也比較能夠方便地運用自然科學中的還原論邏輯,其結果也比較容易得到辯護。這也是他回避將分析模式推廣到社會科學的一般領域,也回避作價值辯護的一個原因。

雖然熊彼特認為這種方法論個體主義有他所說的這些長處,但體現為長處的地方往往也是短處之所在。作為一種方法論,把它限制于經濟學領域無疑顯得狹窄,而且人為地給予限定,理由并不充分。同時,排斥價值性的內容,把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科學表述限于知識邏輯的范圍,這一“觀點受到了邏輯實證主義先驅者馬赫、彭加勒和杜恒的影響”。[12]為了獲取純粹的科學性而回避價值性的內容,對于社會科學來說是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社會科學與價值有沒有確定的聯系?如果有聯系,那又如何對它進行刻畫?這些問題擺在方法論個體主義面前,也為方法論個體主義以后的變化埋下了伏筆。

二、作為社會科學分析模式的方法論個體主義

實際上,方法論個體主義很快就跨越了它與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的分界線,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分析模式。斯考特高登指出這種情況:“‘方法論個人主義’一詞最早由約瑟夫熊彼特提出,他用此詞意指正統經濟學中占統治地位的方法論規則。自從那以來它已經更為一般地被視為這樣的學說:社會現象必須根據個體行為而解釋。”[13]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這種擴展來自兩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是經濟學本身的膨脹。沙文(Shaun Hargreaves Heap)等人認為,經濟學家有一種學科性的“帝國主義式的野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分析模式擴展到其它研究領域。同時,由于經濟學分析模式立足于對人的特性的一般概括,因而本身就存在著擴展的基礎。新古典經濟學到20世紀30年代由萊昂內爾羅賓斯作總結時,其基本任務已經變成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這一規定并沒有把經濟學研究限制于通常所理解的經濟現象。恰恰相反,按照這一定義,經濟學應當被運用于所有的人類行為。芝加哥經濟學家蓋里貝克對此描述說(1976, p.8):

“的確,我已經達到了這樣的位置,在這里經濟學方法是應用于所有人類行為的廣泛性方法,這些行為涉及貨幣價格或影子價格,重復性的或不經常的決定,感情的或機械的終端,富人或窮人,男人或女人,成人或孩子,聰明人或笨拙的人,病人或臨床醫生,企業家或政治家,教師或學生。

“所以,‘經濟學方法’不僅是一種精確的、通常也是稀缺資源配置的技術性研究,而且也是潛在的一種更為廣泛的人類生活的范疇。如果后者顯示了狂熱的野心勃勃,那么它反映出時間、能量和感情是具有選擇性用途的稀缺資源。我們按照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對它們進行投資以獲得最好的回報。如果我們所有的選擇都具有一種廣泛的投資效益結構,那么所有人類行為都可能讓它的秘密服從于‘經濟的’分析。”[14]

另一方面的努力來自經濟學之外,是熊彼特所描述的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的影響。這種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傳統,按斯考特的看法能夠追溯到托馬斯霍布斯。霍布斯的基本觀點是,社會現象能夠化解為個人的行為,它必須根據支配個人行為的動機來分析。[15]到了穆勒這里,他將其表述為“社會科學中的化學的,或者實驗的方法”:“社會現象的法則只不過是,也能夠不過是社會狀態中聯結到一起的人類的行為和熱情的法則。然而,在社會狀態中的人們仍然是人;他們的行為和熱情是服從于個人天性法則的。…社會中的人類所具有的性質只不過是他們原來所具有的那些性質,它們能夠被分解為個人的天性法則”。[16]

盡管熊彼特對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提出了批評,但它作為一種傳統仍然影響不衰。在社會學領域,韋伯說:“就社會學所要達到的目的而言,它不會承認存在一種其‘行為’如同集合個性那樣的東西。當我們在社會學的語境中,指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團體’、一個‘家庭’、一支‘軍隊’或其它類似的集合體時,我們所指的僅僅是單個人實際或可能的社會行為的某種擴展”。“集合體必須唯一地被視為單個人特定行為的組合和組合方式。”[17]韋伯以此觀點說明社會現象,強調社會科學家應當首先厘定歷史的成分,在這些成分之間劃出因果線條,使具體的結果歸之于具體的原因。后來他又堅持“社會科學家的第一位的任務是建立一個一般可應用的理論系統,為此提出理想類型的使用類似于演繹經濟學中的模型”。[18]這兩個提法的邏輯模型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落腳于個體的解釋。

沙文等人對理性選擇概念的描述反映了相同的事實。他們指出,理性選擇概念最早應用于霍布斯的《利維坦》中。在這本書里,霍布斯把國家機構看作理性個體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免于“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危險而協議建立的。這種立足于個體選擇的“社會契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代的約翰羅爾斯。沙文特別強調,這一傳統不是源于而是平行于經濟學在發展。耶利米邊沁對理性選擇理論的貢獻超過了亞當斯密。[19]

上述兩股力量推動方法論個體主義從經濟學的分析模式轉變為社會科學的分析模式。這種推動本身當然存在某種差別。來自經濟學方向的,是經濟學分析模式向經濟學以外領域的擴張,其演繹性的模式并無變化;源于社會學上的個體主義傳統的擴張,既有應用領域的擴張,同時也有分析模式的擴展,它可能是演繹性的分析,也可能僅僅是因果性的分析。但是,它們的共同結果是,方法論個體主義很難再獨守熊彼特所限定的經濟學閨房。從1930年到1955年間,先是理性個體選擇的形式公理理論,接著是博弈論,然后是公共選擇理論,方法論個體主義作為分析理論實際走出了經濟學的疆域。與此相一致,人們也更多地在社會科學的范圍定義方法論個體主義。比如,波普說:“社會科學的任務乃是在以描述的或唯名論的詞句來審慎地建構和分析社會學的模型;那就是說,是以個人的以及個人的態度、期望和關系等等的詞句來進行的——這個公設可以稱之為‘方法論的個體主義’。”[20]哈耶克也有類似的定義:“我們在理解社會現象時沒有任何其它方法,只有通過對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預期行為所引導的個人活動的理解來理解社會現象。”[21]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這種擴展表明,方法論個體主義是能夠在社會科學領域被使用的。同時,這種擴展也產生了新的特征。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分析模式從純粹演繹性的分析擴展到演繹和因果分析并舉,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武器庫有所擴充,而擴充的同時,邏輯性質也有一定的變化。不過,它也面臨著實際的問題:這種擴展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是合理的?

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推廣,與下面的一元論預設相聯系:社會科學領域存在著普適的、唯一的科學方法論。根據這一預設,方法論個體主義就是普適的、唯一的科學方法論,它應該也能夠面對和說明社會領域的所有現象。這一結論引發了兩個問題:第一,由于它涉及了社會和個體的一般關系,因而受到方法論整體主義的挑戰。方法論整體主義從相反的方向研究問題,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普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第二,社會生活始終包含著價值,如果方法論個體主義能夠面對社會領域的所有現象,那它必須把價值納入自己的視野而不是排除在外。這就必須確定作為分析模式的方法論個體主義與價值是怎樣的聯系,以及在這樣的聯系中方法論個體主義將會有什么樣的新特征。

三、作為分析模式與價值辯護相結合的方法論個體主義

波普和哈耶克作為方法論個體主義者,其顯著特點是確認方法論個體主義與價值辯護的聯系,把對自由的辯護納入論題的范圍。布勞格對此所作的批評反映了這種情形,他說:“波普在這方面的區分并不象熊彼特那么清楚,因而他為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辯護,或者干脆說他對方法論的整體主義的批評,有時候就不合邏輯地和為政治的個人主義的辯護纏在一起”。[22]

實際上,波普和哈耶克的邏輯與布勞格的邏輯不屬于同一類邏輯。他們的方法論個體主義既是社會科學的分析模式,又具有價值辯護的性質和功能,是分析模式與價值辯護相結合的一種方法論。他們有兩個主要的論證:一個立足于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特殊性,立足于方法論個體主義與方法論整體主義的對立;另一個立足于方法論個體主義的一般特性,立足于科學與價值的一般關系。

第一個論證通過以下邏輯展開:方法論整體主義是專制主義的認識基礎和理論來源,對方法論整體主義的批評和對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維護,也就是對自由的維護;同時,方法論整體主義是一種類比性的生物學理論或有機體理論,在這種理論中個體自由為有機性所消解,因此反對這種有機的方法論整體主義,維護方法論個體主義,也就是維護個體自由的存在。

波普認為,方法論整體主義堅持認識事物和歷史能夠也必須從整體出發,這個整體是“一個事物的全部性質或方面的總和,尤其它那各個部分之間的全部關系的總和”。[23]正因為此,方法論整體主義獲得了認識總體的絕對真理權,因而能夠“從總體上重新設計社會”和“重建社會”。[24]由此,社會和人沒有一個選擇和道德決定的問題,自由在此沒有應有的地位。同時,這種觀點“強調社會集體和有機體之間的相似性”,認為“社會學像一切‘生物’科學,即一切研究有生命的物體的科學一樣”,[25]把社會集體解釋為生物的有機體,個體之間的關系解釋為有機性的關系,從而使個體失去了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和選擇性。方法論個體主義與之相反,它不奢望對整體的絕對認識和完全控制,知道不可能有認識和社會運作的全能。同時,它不認為個體之間是有機體的關系,而堅持個體是一種獨立體和價值源,一種具有活的精神的“原子”,從而保證了自由的本體性存在。

第二個論證認為,經濟學乃至一般社會科學學科的出現,不是純粹理性的產物。方法論個體主義作為它們的方法論,也是如此。哈耶克說:“經濟分析從來就不是對于社會現象的原因的單純智力好奇心的產物,而是一種強烈要求重建一個引起了人們深刻不滿的世界的結果。”[26]波普也引用康德的話說明純粹理性與價值選擇的關系:“屈服于好奇心的每一種念頭,讓我們的探索熱情除了自己能力的局限而外并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縛,這一點就表現了一種與學術研究相稱的心靈的渴望。但是在所呈現出來的無數問題之中,要選擇出那些其解答對于人類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卻只有智慧才能有此優點了。”[27]這里,智慧包含著價值判斷。

波普認為,科學的社會獲得和表達不是獨斷性的,而應當是自由精神的體現。自由的超越性也是科學的規定性,科學的存在與發展以此為條件。他反對“社會科學的任務必然是做出社會的即歷史的預測”[28]的觀點,認為這一觀點沒有給人的自由留下地盤,是“對科學方法的嚴重誤解”。[29]科學所依據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無限理性,只有前者才能使自由的空間有可能保持,也只有自由和有限理性的適當結合,科學的發展才有可能。哈耶克從本體基礎的角度進行說明:“我們所努力為之的乃是對理性的捍衛,以防理性被那些并不知道理性得以發揮作用且得以持續發展的條件的人濫用。這就要求我們真正地做到明智地運用理性,而且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維護那個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領域;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領域,因為正是這個領域,才是理性據以有效發揮作用的唯一環境。”[30]

上面的論證都是力圖表明,方法論個體主義既是對個體自由屬性的科學分析和抽象,又是對個體自由的確認和辯護。這種方法論個體主義雖然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價值學說,但它打破了分析模式與價值學說兩立的局面,確認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從而表明方法論個體主義作為社會科學方法論在特定的意義上不是價值無涉的。這一擴展改變了實證主義對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限定,反映了社會科學研究在當代的某種傾向。同時,這些論證也是對方法論個體主義更加全面的辯護。它強調,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合理性不僅是認識上的(分析線路),也是價值上的(維護自由),而且還是認識與價值聯系之中的(科學與自由的內在關聯)。

然而,新的辯護并不意味著方法論個體主義確立了它的絕對合理性。實際上,波普的論證本身不具有完備性。他所批評的方法論整體主義只是一種絕對的、有機的整體主義。這種極端的方法論整體主義與自由的關系可能是對立的。但是,非極端的方法論整體主義卻不一定與自由處于對立的狀態。對這些方法論整體主義,不能排除它們也可以與自由具有一定的相容性或支持性關聯。換言之,在方法論領域方法論個體主義仍然面對方法論整體主義的挑戰,它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根據證明自己是社會科學領域唯一合理的方法論。所以,問題可能轉變為兩個方面:或者方法論個體主義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論證,或者這一論斷的前提就是可疑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不一定存在唯一合理的方法論。馬爾科姆盧瑟福近期的研究試圖表明,社會科學的方法論既不完全屬于方法論個體主義,也不完全屬于方法論整體主義,而是兩者某些內容的結合或兩者的互補。[31]方法論個體主義本身也存在著與此相呼應的調整,阿伽西的弱方法論個體主義已經承認和接納了方法論整體主義的某些合理因素。

實際上,從科學與價值的二元聯結中把握方法論個體主義,不管論證者是否意識到,這一看法已多少沖擊了社會科學是絕對一元參照系的觀點。社會科學方法的一元論本身是簡單性科學的結果,它的出現可能有助于認識社會科學的某些特征。但它把與價值的聯系、把科學方法的多樣性抽象掉了,因而使社會科學失去了一些基本的特征。方法論個體主義的上述擴展,客觀上是對簡單性的揚棄,包含著對自身的某種超越。方法論個體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可能都需要從認識和價值兩個方面重新審視自己的前提,確定自己的地位以及與對方的關系。

總的來看,方法論個體主義的上述三種詮釋,從經濟學的分析模式到社會科學的分析模式,再到分析模式與價值辯護的結合,它的基本特征仍然是落腳于個體的分析優先性或優越性。這一特征是方法論個體主義某種合理性的注腳,它體現為獨特的分析線路和解釋功能,體現為與自由價值的特定關聯。但是,方法論個體主義上述的演變也表明,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合理性又體現為對已有形態和特定局限的超越,體現為它與其它方法論的互動互補關系。這兩種合理性在一定意義上是相悖的,但它卻是方法論個體主義的真實境遇。它說明,方法論的合理性范疇不是一個絕對的同一物,它本身可能就是包含一定內在張力的互補性結構。

參考文獻

[1] Harold Kincaid. Methodological Inpidualism/Atom[Z].in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edited by John B. Davis, D. Wade Hands and Uskali Maki.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PG Books Ltd, Bodmin, Cornwall, 1998. 294.

[2] Martin Hollis. Of Masks and Men[C].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by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Steven Lukes (ed). 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25.

[3] [22] (英)馬克布勞格. 經濟學方法論[M]. 黎明星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55-56, 66.

[4] [6] [11] Fretz Machlup. Methedology of Economics and Other Social Sciences[M]. Acdemic Press, New York, 1978. 472 ,472, 471-472.

[5] [7] [8] [9] [10] [美]約瑟夫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三卷)[M]. 朱泱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 208-210, 296-297, 206-207, 239, 240-250.

[12]Bruce J. Galdwell. 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Vol.I)[M].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Brookfield, USA, 1993. 187.

[13] [15] [16]Scott Gordo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M]. London: Routledge, 1991. 651, 72, 652.

[14] [19]Shaun Hargreaves Heap, Martin Hollis, Bruce Lyons, Robert Sugden & Albert Weale. The Theory of Choice—A Critical Guide[M]. Blackwell, Oxford UK & Cambridge USA,1992. viii , viii-iv.

[17]Max Weber.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A].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v.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13-14.

[18]John Watkins. Ideal Types and Historical Explanation[A]. In O’Neill (ed.), Modes of Inp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C].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73. 145.

[20] [23] [24] [25] [26] [27]卡波普爾. 歷史主義貧困論[M]. 何林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119-120, 68, 58-59, 18-20, 51, 51.

[21](奧)A哈耶克.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 賈湛等譯. 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1989. 6.

[28] [29](英)波普.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M]. 杜汝楫等譯. 山西: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 36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