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7:23: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口腔醫學實用技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窩溝封閉; 齲病
中圖分類號 R78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6-0141-02
齲病是口腔科最常見的疾病,發病率很高。7~12歲兒童為齲病易感人群,其中牙合面窩溝齲占80%以上。窩溝封閉是一種預防齲病的有效方法,其防齲效果與封閉劑的保存率有關,而封閉劑的保存率受牙面處理技術的影響[1-3]。不同的封閉方法其防齲效果不同,本文對釉質成形封閉術(enameloplasty sealant technique,EST)和普通封閉術(conventional sealant technique,CST)兩種方法的防齲效果進行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筆者所在醫院附近遼寧省遼陽市青年街小學校隨機選擇7~9歲兒童120名,選擇新萌出的健康第一恒磨牙160顆,分EST組、CST組兩組,每組80顆牙。
1.2 方法
EST組用裝于慢速鉆機上的細金鋼砂石針機械的預備窩溝,CST組則用杯刷清洗窩溝,然后,對牙面進行清洗,酸蝕,干燥,涂封閉劑,光照使其固化。1~2年后復查。
1.3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PEMS 3.1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1年復查結果EST組完整率97.5%,CST組為90.0%。兩年復查結果EST組完整率為92.5%,CST組為6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1年復查結果
組別 完整(顆) 部分脫落(顆) 完全脫落(顆) 完整率(%)
EST組(n=80) 78 2 0 97.5
CST組(n=80) 72 6 2 90.0
表2 兩年復查結果
組別 完整(顆) 部分脫落(顆) 完全脫落(顆) 完整率(%)
EST組(n=80) 74 4 2 92.5
CST組(n=80) 48 18 14 60.0
3 討論
窩溝封閉效果好壞取決于是否嚴密封閉窩溝,減少窩溝齲。除了良好的操作,嚴密地隔濕,使封閉劑更完整地保留在牙齒上外,窩溝封閉的方法對于保證理想的封閉效果至關重要。本文對兩種窩溝封閉方法進行了臨床追蹤觀察,1年復查結果EST組完整率97.5%,CST組為90.0%。兩年復查結果,EST組完整率92.5%,CST組為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窩溝封閉劑之所以能夠牢固地黏附于牙合面窩溝上,主要是依靠其樹脂突起嵌入牙釉質酸蝕微孔中,形成機械性嵌合。有人采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了EST及CST法所形成的樹脂突,發現EST法的樹脂突粗壯而且長,CST法的樹脂突則細而短小[4-7]。而樹脂突粗面長則增強了樹脂與牙面的機械嵌合作用,使樹脂與牙面結合得更加牢固,有利于封閉劑的固位。有研究表明,封閉劑與牙面具有良好的密合性,在臨床上也有較好的保存率[8-9]。
用鉆機械性預備窩溝,擴大了窩溝入口,能徹底清除窩溝內的殘渣,有利于封閉劑流入窩溝,且增加了封閉劑與窩溝的接觸面積。機械預備的關鍵是選擇盡可能細的裂鉆或細的金鋼砂石針,預備過程中要細致小心,不能磨除過多的牙體組織,以不破壞牙合面正常的咬合關系為原則。
窩溝封閉劑之所以能夠牢固地黏附于牙合面窩溝上,主要是依靠其樹脂突起嵌入牙釉質酸蝕微孔中,形成機械性嵌合。有人采用電子顯微鏡觀察了EST及CST法所形成的樹脂突,發現EST法的樹脂突粗壯而且長,CST法的樹脂突則細而短小[10-13]。而樹脂突粗而長則增強了樹脂與牙面的機械嵌合作用,使樹脂與牙面結合得更加牢固,有利于封閉劑的固位。用鉆機械性預備窩溝,擴大了窩溝入口,能徹底清除窩溝內的殘渣,有利于封閉劑流入窩溝,且增加了封閉劑與窩溝的接觸面積[14-16]。
參考文獻
[1]蘇江龍,江山.窩溝封閉術治療齲病的療效分析與前瞻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13,48(1):31-33.
[2]張震康,俞光巖.實用口腔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88-93.
[3]龍三太,蘇文杰.窩溝釉質成形封閉術治療齲病的臨床分析與進展性研究[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3,6(1):51-52.
[4]張舉之.口腔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1-257.
[5]張東光,俞未一,孫衛斌.窩溝釉質形成封閉術封閉劑滲透性和密合性的掃描電鏡觀察[J].口腔醫學,2013,20(19):262-264.
[6]宿玉成.現代口腔種植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1-129.
[7]徐君伍.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31-336.
[8] Jeun F,Schwartz D E.Ornidazole as a single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mixed-anaerobic infections[J].J Ant microbial Chemotheagpy,2011,37(10):569-570.
[9]龍愛婷.根尖周炎的臨床治療與前瞻性研究[J].中華口腔科雜志,2010,35(1):51-52.
[10]凌均,樊明文.牙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0-223.
[11]慕容洋洋,吳丹.牙髓炎的臨床治療與口腔醫學的研究進展[J].中華口腔科雜志,2010,35(2):111-113.
[12]肖明榮.口腔微生物及實用技術[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03:101-103.
[13]董婷婷,王賀.圍手術期采用抗生素防治干槽癥的臨床研究[J].口腔醫學,2009,28(1):35-36.
[14]慕容丹娜,聞三秀.牙周炎的臨床治療與進展性研究[J].中華口腔科雜志,2011,36(1):31-33.
[15]江一虎,劉華.急性牙周炎牙根管內厭氧菌的細菌學研究[J].實用口腔醫學,2011,36(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