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7 18:04: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歷史宋朝知識點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高中歷史 生命活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90098
高考改革在即,選課走班制將再次沖擊普通高中的教學,作為自選科目之一的歷史也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就是過去的東西,跟現實生活沒有密切聯系,與培養學生重經驗、重實踐、重應用能力沒啥關系,是一門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無用學科,所以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是再正常不過的。當然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怎樣才能讓高中學生喜歡上歷史課,怎樣才能將富有生命力的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不能不引起高中歷史教師的重視。
一、莫讓課堂只為應試
我們經常看見這樣一種現象:課前教師伏案精心備課,課堂教師苦口婆心講解,課后演練教師也是緊扣教材,唯恐越雷池半步,充當教材的忠誠“衛道士”,充當教材與學生的中間人,充當高考“指揮棒”的執行者。可是學生并不領情,上課打瞌睡的有,竊竊私語的有,一問三不知的有,和老師發生頂撞、挑戰師道尊嚴的有。教師經常感嘆現在的學生不好教,而且高考的考題似乎也在對教師的 “過度付出”進行嘲弄。高考結束后聽到最多的是考生的抱怨,認為考題太靈活,和老師平時講的基本無關,記了一大堆無用的東西。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教師平時的教學模式太“死板”,教師搞了“大包干”,教師的教學走進了“功利的怪圈”。教師關注的只是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成績的提高、學校對自己的考核評價,而不是真心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所以教師不是在用心靈教書,不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搭建橋梁,這就使師生產生心理隔閡,師生關系緊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考生不是考試的機器,不是升學的奴隸,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在什么狀態下愿意主動獲取知識,才能讓他們富學于樂。
二、莫讓課堂脫離生活
假如擁有知識你就希望用知識來解釋生活,讓學生感受學科知識的功能與魅力,因而講課中教師要想辦法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例如講《中國古代商業》中宋朝商業繁榮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穿越歷史扮演不同的角色(商人、官員、市民、地主、小姐等),自己去體驗北宋汴河風景的優美、百萬人口京城的繁華,尤其是“夜市”及商業服務設施的齊全,感受宋代文人們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傳世佳作的流傳久遠。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夜市”進行知識的延伸,學生自己寫劇本、借服裝、動手搜集有關宋朝商品經濟發展的相關資料,通過合作探討弄清了許多模糊的知識點,增長了見識,激活了思維,展示了風采。另外,每個學校都在開發校本課程,有些歷史知識可以到教室之外學習獲取。比如講中國的農業發展史時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讓他們自己看,自己學,自己感受。講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學做導游,在講解中了解城市的變遷,在社會這個大課堂里獲取信息。
三、莫讓課堂止于安定
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吸引力的,教師精心備課,可課堂上時常會出現“啟而不發”的“冷場”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這時候教師應該用智慧讓課堂“活”過來。教師首先要知道學生的思維被“卡”在什么地方,是設計的問題難度太大,還是不利于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或是不利于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弄清楚這些之后,教師要及時點撥,點要害、抓重點,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用眼觀察,動腦子思考。教師也可以重新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探索中總結規律,在辯論中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激活他們的思維。
四、莫讓課堂流于形式
【關鍵詞】歷史教學;激發興趣;挑動激情;活躍氣氛
一、精講解,多聯想
將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點借用一定的手段具體化、形象化、感情化。比如:虎門硝煙的時候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當時硝煙的壯觀場景,講古代史奴隸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時,可以播放電影《孔子》,通過多媒體教學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使情景在現,加深學生對歷史內容的影響,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二、敢撒手,學生唱
歷史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方式要多樣化、新鮮化。讓學生多參與且主動參與到歷史的教學和學習中,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撒手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進行探究、自主、合作性學習。發揮學生活潑好動、求新好奇的特點。比如:講古代史兩宋時期的文化,讓同學了解了基礎知識后,結合初中歷史的講解,請同學們自編自演一場宋朝人的市民生活場景劇,從中活靈活現,身臨其景地領會和感受到兩宋的文化水準: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有、行的有。從中感受宋文化的繁榮和在今天生活中的影子,找出與今天的差距。學生都有表現欲,參與度極高。敢于撒手,給學生一個展現的空間,并適時收網結果。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重實踐,三觀揚
歷史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源于歷史,以史為鑒,用于實踐,服務社會。學習歷史要加強愛國主義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情感教育。唐王李世明之所以有流芳百世的貞觀之治,就是善于用人、敢于納諫、虛懷若谷。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用于感化我們的同學構建今天的和諧社會,需要我們以博大的胸懷、寬容的心去融化別人的錯誤,那不是放縱而是原諒,在潛移默化中改正別人的錯誤。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那“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吉鴻昌的“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都是最好的三觀教育的材料。學習歷史要與現實相結合,做到社會化實用化。經世致用為現實服務學習歷史關注社會,既關注社會實際問題又關注高考熱點難點問題。從古代的毀林開荒到今天的退耕還林,從到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到今天的改革開放,從鄭和下西洋新航路的開辟到今天的全球一體化和地球村。都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從歷史的悲劇中去領會和總結今天的我們該做什么怎么做,以加快社會發展。讓學生學以致用,從成就感和責任感中去增加興趣。
四、巧設疑,輕點破
講解歷史知識的手段可以戲劇化、生活化。比如;講時期濫發紙幣,造成貨幣大量貶值。其危害性有多大?我就想到了一個腦筋急轉彎:貝貝走在大街上,看見一根骨頭和十元錢,貝貝要了骨頭而沒有要錢,為什么?有的同學馬上就想到了:貝貝是條狗。好非常好,這是轉彎想到的,但答案不是唯一的,那么我要求同學們腦筋不轉彎你看還有什么答案?一邊提問一邊提醒:也就是說貝貝是人。這樣,就有同學可以回答了,錢是假幣。對,還有呢?肯定錢是不作用的,有了,民國時期濫發紙幣,人民身在水生火熱之中。歷史知識有機的和日常生活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同學們興趣怏然,大膽的,積極的思考,效果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