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3 16:58: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學小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對于生物學來說,同學們要思考的對象既思維元素卻是陌生的細胞、組織各種有機物和無機物以及他們之間奇特的邏輯關系。因此同學們只有在記住了這些名詞、術語之后才有可能生物學的邏輯規律,既所謂“先記憶,后理解”。
第一,弄清知識內在聯系,“瞻前顧后”。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后,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生物學是一門與生產和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科學。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將生物知識跟實際生活相聯系。例如,在喝完一包奶后,我便會想,其中的糖、脂肪、蛋白質都會在體內經過怎樣的變化。看到花的葉子黃了,我會想想到底是缺少了哪種礦物質元素。如果忘記了,你便可以及時地看書回憶,這樣又就鞏固了知識。學習生物科學是一件很有趣又很有意義是事情。
第三,要注重觀察和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觀察和實驗,生物學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同樣,不重視觀察和實驗,也不可能真正學好生物課。在做每個實驗之前,要認真閱讀實驗指導。在做每個實驗時,要仔細觀察、如實記錄,認真分析,得出結論。
第四,及時歸納、總結。在課下,經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必要的。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以便能夠熟練運用,讓老師所講的內容真正被自己 “同化” 吸收。例如學習了細胞分裂,我會把一個細胞分裂周期中,染色體、DNA、染色單體的數目及關系羅列一下,列成表格,這對以后做題是很有幫助的。例如在細胞分裂中,先有哪些細胞器參與植物的細胞分裂,又有哪些細胞器參與動物的細胞分裂呢?每節課后都把課本仔細地通讀一遍,畢竟有些小知識,需要我們課下來補充。在此基礎上,我還會找一些題目做做,我覺得這樣不僅可以鞏固知識,而且可以拓寬思路、積累總結解決問題的技巧。最后,我想說,讀書就像掃拉圾。你掃掉的越多,你的思路就會越清楚,做起題目來就會運用自如。學習是靠點點滴滴從書本中學到的。有的同學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最好能夠一天內把所有的知識都學會。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規律的。“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就是這個道理。在考試中,有的同學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數,原因就是你的基礎不牢固,學習的東西沒有熟練地掌握。在生物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當然不是投機取巧而獲得,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書本中涉及的每個知識點。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也就說你付出的越多,收獲的越大。
指導教師:王貴
一、多媒體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物學科的教學注重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強調實驗能力和生物科學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拓寬課本知識體系,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展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因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多媒體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越來越體現出其優越性。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育家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能生動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呈現于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學生對事物興趣越濃,其注意力會越集中,從而使其觀察越細致、想象越豐富、記憶越深刻,從而呈現出最佳的學習狀態,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變難為易,提高學習效率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許多知識的傳授須建立在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然而不少學生對自然界的生命現象缺乏感性認識,難以展開抽象思維活動。生物學中的許多重點、難點,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非常費力,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既增加了生動感,又有利于知識的獲取,降低了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難度,變難為易,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
3.化靜為動,培養觀察和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主要教具是掛圖、課本插圖等,其存在的缺陷是不能看到生命現象的運動變化,學生難以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識,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達到化靜為動的效果,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二、更新觀念,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勢在必行,為更好地適應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我們應在觀念上有所轉變,完善自我,讓多媒體服務于高中生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針對教學對象,合理選擇課件內容,確定實現目標
面向全體學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課程標準》的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應針對教學對象,合理選擇課件內容,確定實現目標,以適應不同班級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例如,對一些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注重知識的趣味性;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應注重完成教學目標;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應注重知識的延伸。
2.根據教學目標,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實現有效教學
由于用多媒體教學取材容易,因此我們在制作課件時,應根據教學目標及要求,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取舍,切不可將稍有聯系的知識統統搬上課堂,制作成生物百科全書。如在教材中提到的赤潮,是個小知識,讓學生知道了解便可,如若在課堂展示大量圖片、資料、視頻等,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教學重點。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要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還須學生動口、動手,進行探索和討論,得出結論,如果課件容量過大,就無形之中剝奪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成為課堂的觀眾。因此,進行多媒體教學時,制作的課件應容量適中,設計須有交互性,使課件不僅僅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也能成為學生自學的工具,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另外,我們制作課件的最終目的是為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而服務的,所以,為了避免學生注意力分散,制作的課件應畫面簡潔,刪除一切不必要的東西,諸如按鈕的聲音、絢麗的特效等,以免喧賓奪主。
3.結合學科特點,善用多媒體教學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們應從教學實際出發,善用多媒體,切勿將多媒體取代傳統的實驗教學。如果由于實驗本身的原因,如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在現有的條件下無法完成的一些經典實驗,則可以通過電腦模擬來實現,幫助解決問題。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過程,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等,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用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或現象時,一定要注意過程模擬的科學性、操作的規范性,讓學生通過細致觀察,了解實驗原理及現象,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索的過程。
4.根據課型,科學進行多媒體教學
在高中生物多媒體教學中,媒體資源的組合并不是隨意地,而是根據不同課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識過程去組合。新授課,主要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原則進行多媒體組合;實驗課,應本著引導學生動腦、動手、獨立操作,達到鞏固知識、培養技能、提高分析觀察能力為目的進行多媒體教學;復習課,可利用多媒體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
關鍵詞:知識網絡;構建方法;呈現形式
知識網絡是人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通過各種或多維度的聯系所構成的開放性知識系統。一般認為,知識網絡有三個重要的特點:第一,網絡的整體性。在網絡中的知識不是一盤散沙,是由各個知識點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構成的清晰整體,其中每個知識點在網絡中都有相應的特定位置,從而使大腦對知識的提取、應用變得比較容易。第二,聯系的多維性。即每個知識點都可以通過不同的維度與其他多個知識點相聯系。(如由葉綠體可聯想到色素的種類、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光合作用的過程等),同時兩個知識點之間也可以有多種聯結方式(如葉綠體和線粒體,既可以通過“都含DNA和RNA”聯結,也可以通過“都能產生ATP和水、[H]”聯結,或通過“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有機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聯結)。第三,網絡的開放性。隨著學習和理解的不斷深入,新的知識點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進入到原來的知識網絡中,使網絡中的知識點不斷增加,網絡的內容更加豐富,知識點的聯系更廣泛、更優化。下面重點從生物教學中知識網絡的構建方法和網絡的呈現類型(形式)上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知識網絡的構建方法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種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三步構建法,即找點、連線、建網(即遵循點、線、面的數學構建原則)。現以構建“基因專題”知識網絡為例加以說明。
(一)找點
找點是指在生物學課本中找出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為了防止找點時的遺漏,可以根據課本目錄查找相關的知識點。知識點有大小之分,一般把課本中節的名稱或課本中用黑體表示的標題,定為大知識點(一級知識點)。對于標題之下的內容進行分析歸納成為小的知識點(二級知識點)。例如,在構建基因專題網絡時,要在課本內容中找出與基因相關的知識點。與基因主題相關的知識點集中在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冊和選修本中,大知識點有:基因(DNA)的結構和復制、基因的表達、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遺傳病、基因庫和基因頻率、基因多樣性。選修本中有:基因的結構、人類基因組研究、基因工程的基本內容、基因工程的成果與發展前景。在大知識點之下,通過分析歸納出小知識點。例如,DNA復制一級知識點中歸納出二級知識點:概念、場所、模板、原料、產物、過程、特點、意義。把這些相關的一級、二級知識點都羅列出來,摘寫在一張白紙上(或板書在黑板上),這樣完成了構建知識網絡的第一步。
(二)連線
連線就是把查找出來的知識點,根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用線連接起來。線有干線和支線之分。干線一般是連接一級知識點的線,通常為一條。支線是連接二級知識點的線,數目較多。例如,在基因專題知識網絡中,把基因庫――基因――基因結構――基因功能――基因變化――基因工程――人類基因組研究,這些知識點用一條干線連接起來。把翻譯中的二級知識點用支線連接,概念――場所――模板――原料――產物――過程。
(三)建網
建網是構建知識網絡的第三步。在找點、連線的基礎上,根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根據紙張的大小,整體考慮知識點、干線、支線的位置,確定整個知識網絡的布局,使知識網絡整齊美觀,做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最佳結合。(網絡圖圖例見本文表1、圖1、2、3)
二、知識網絡的呈現類型(形式)
根據教學內容和知識網絡的大小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的不同,知識網絡通常有以下四種呈現類型(形式):
(一)列表格網絡
把教材中易混淆(相似或相關)的知識,利用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對比,找出對比的內容、項目,逐項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區別和聯系,以加深理解,并避免知識之間相互混淆。例如,光反應和暗反應、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及微生物的培養基的知識等。
(二)流程圖網絡
這種知識網絡的呈現形式適于把具有發展、變化或形成過程的知識,用文字、線條和箭頭按先后順序編寫出知識流程,并把相關的知識放在流程的合適位置上。如高中生物中的關于細胞分裂、動物的物質代謝、生物生殖、個體發育、生物生理、生物進化、實驗步驟等內容的各個知識點用流程圖構建成知識網絡,教學效果尤佳。
(三)衍射(樹形)圖網絡
衍射圖也稱樹形圖,即根據一定的規律按順序將主要的概念連成主線(樹干),然后對主線上各點進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識點放在主線上各點所引出的支線(樹枝)上。這種知識網絡的構建非常適用于專題綜合復習教學中,它能將相關的知識通過一定的方式有機的聯系起來,常以某個知識點為中心引出幾條主線,使每個孤立的知識點成為網絡中活化的一員,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聯想、歸納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并使記憶形成有序性,可極大地提高學生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現以染色體為中心歸納出如下衍射圖:
(四)括號圖網絡
括號圖也可叫展開圖,是通過把有關知識的主要內容篩選出來,認真分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或從屬的層次關系,分門別類地用括號將其層層展開,網絡起來,就組成了一幅“括號(展開)圖”。這種圖能使我們清楚地看出各部分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學習特別是復習時經常使用的主要方式,尤其適合于對生物體結構等方面知識點的教學。現將花、果實、種子與胚珠的結構及發育關系整理成如下圖所示:
對于生物學科來說,需要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概念、生物學術語、基本結構和功能以及基本理論。而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常要靠記憶,(有人說學習生物七分靠記憶,三分靠理解)生物的確有點象理科中的文科。我在教學實踐中常發現有的同學好不容易對某些知識點硬記住了,但考試中也沒有或不能答好題。這就好象是語文中只認識了許多單字,在語句和文章中卻無法讀懂題意一樣和運用一樣。通過把相關知識構建成知識網絡,將有助于學生扎實地掌握各個知識點,可以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加強學科內知識的綜合,建立較為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成知識網絡,有助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快速、準確地提取到有關的知識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梳理課本知識和分析歸納綜合的能力,并形成生物學科能力。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把所學的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方法等知識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構建成知識網絡,將會使得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就象一棵大樹要想長得枝繁葉茂,必須得靠縱橫交錯的根,吸收提供各方的營養,生長的碩果才有源泉。只有把各知識點構建成知識網絡,生物科學知識才會永不枯竭。
參考文獻:
[1]劉德富,張毅茜,胡克能等.高考A計劃總復習[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89.
[2]王美華.充分利用圖表,提高教學效果[J].生物學教學.1999,24(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