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小學閱讀的步驟

小學閱讀的步驟

時間:2023-08-24 17:18: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閱讀的步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閱讀的步驟

第1篇

    1.缺乏足夠的詞匯量

    詞匯量的大小預示著閱讀能力的高低。據調查,90%有閱讀困難的學生都有詞匯缺乏的問題。由于小學生詞匯量小,雖然讀了,但不能理解其內容,往往使小學生對英語閱讀產生恐懼心理,造成心理緊張,而越緊張就越難讀懂。

    2.缺乏有效的閱讀策略

    小學生由于年齡原因,閱讀經驗不足。沒有一套適合自己的閱讀策略。例子:不會抓主旨大意,不懂得找關鍵詞,不懂得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義,不懂得通過上下文聯系、插圖來幫助自己理解文章意思等,遇到生詞就害怕閱讀。而有效的閱讀策略可以幫助那些在詞語解碼、閱讀流暢性、回憶閱讀內容以及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

    3.缺少足夠的重視

    雖然小學階段就開設英語課程,但是不少學校的教學重心還是放在語文數學兩門“主科”上,自上而下地認為英語是“副科”,不但是學校,甚至家長也有這樣的看法。

    二、閱讀教學的三段教學步驟

    我們知道,閱讀教學有三個步驟: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后(post-reading)。這三個步驟貫穿于整個閱讀教學活動,處理好這三個步驟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效率。

    1.讀前活動——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讀前活動又稱為熱身活動,是英語語篇教學的前奏和基礎。讀前活動的目的主要有:1.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2. 激活或提供背景知識;3. 引出話題;4. 為進一步理解語篇掃清語言障礙。例如在 《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 中,筆者作了如下嘗試:

    (1)T: The weekend is coming. 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s?

    S1: I often do my homework.

    T: Do you do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S1: Yes, I do.

    T: You can say "Of  course, I do."(Teach: Of  course, I do.)

    (2)T: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S2: I often watch TV. (Teach:spend one's weekends)

    (3)(教師引導學生提問)

    Ss: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T: I often surf the Internet. Sometimes I read books. 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Teach:Sometimes I... I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

    (4)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our weekends.(Teach: talk about)

    筆者以Free talk的形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話題出發,讓學生說說平時周末經常做什么,用已學句型What do you often do at the weekends?引出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用Yes, I do. 引出Of course, I do.這樣的導入教學讓學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新句型的意義和交際功能。通過讓學生自己談論周末活動引入語篇,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2.讀中活動——讓學生感知語篇

    小學生由于年齡因素,對事物的感知沒有成人那樣準確,他們認識事物僅僅停留在表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閱讀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提出具體明晰的要求,從而使學生閱讀的目標就更加明確,提高閱讀效率。閱讀方式上可以采LUNWEN.1kejian.COM取齊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的方式來進行。

    3.讀后活動——相互交流,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質量提出要求:一是對所讀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以便把握短文的實質和內容的各個細節,然后讓學生口頭或書面回答問題。閱讀之后將材料內容表演出來,這樣能幫助學生對課文整體進行吸收與運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復述短文:在培養閱讀能力的同時,通過復述短文可激活學生儲存于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能力模塊,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和言語表達能力。在講授篇幅較長的課文時,可利用關鍵詞、關鍵字加圖片進行分段、分節或整體對課文復述。

第2篇

群文閱讀是近幾年在全國興起的一種新的小學閱讀教學模式,主要是指小學語文老師在一定的時間內,根據學生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多篇主旨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來達到增加學生閱讀量的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模式的興起和運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豐富小學生的眼界和閱讀視角,讓小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還能夠培養語言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 拓展主題閱讀內容

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教師普遍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時間教學中往往只是注重單篇文章的閱讀和講解,容易限制小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因此在當前教學改革中,改變教學模式和方法才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應該首先通過閱讀材料的選擇和改變,將小學教材中同樣主題的課文放在一個單元中,通過閱讀群的方式來講解相應的閱讀方法和理解思路。因此,這就要求小學教師在講解閱讀群時能夠圍繞相應的主題進行多元開發和利用。在講解閱讀知識的同時進行課外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認識世界。并且鼓勵學生自主的收集相關的知識,結合課本知識進行學習。比如,在講解《雅魯藏布江》時,在講解完課程時,可以將相應的寫風景名勝的文章組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閱讀群,擴大學生的閱讀視角,并讓學生多各國眾多的風景名勝進行了解和學習,并學習對于風景的寫作手法,這樣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 鼓勵記錄閱讀感受

小學群文閱讀的運用首先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記錄閱讀感受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寫作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在講解了相關的文章和基礎知識后,可以通過課下布置作業的形式或者是課堂上回顧文章的方式來記錄閱讀感受。

關于閱讀感受記錄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和父母進行溝通,向父母表達閱讀內容和感受,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和家長的溝通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溝通激發閱讀興趣來實現堅持群文閱讀,最終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閱讀內容與自身生活經歷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更加真實的閱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學生的閱讀感悟是否透徹,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獨特的閱讀感受,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學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智力和心理l展水平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將課文講解得簡單易懂,更有利于關注學生多元的理解。

3 調整文章講解順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創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打破了傳統的閱讀形式,通過閱讀群的組合形式,為學生閱讀文章和學習提供了舉一反三的機會,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拓展性閱讀,從而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閱讀主題的認識。因此,在文章講解時要注重文章展開的順序,這樣才能夠發揮閱讀群的最大效果。

文章順序的確定要根據文章主題和特點,選取篇幅較短的文章進行講解,按照由短到長、由淺入深的節奏進行講解,達到循序漸進的效果,這樣才能加深文章的可讀性和可理解性。正確的順序性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深淺方面進行把握,對這一主題進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比如,在講解《長江之歌》時,應該先從詩歌著手,一方面是因為詩歌比較短,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以及對內容的掌握。在講解完課本知識后可以引入相應描寫長江的短文或者是散文,這樣可以讓學生多角度的理解長江,并學習不一樣的寫作手法。

4 加強指導閱讀方法

閱讀群文教學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知識掌握方面提高技能,還能夠讓學生在同一主題下學習更多的寫作手法以及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夠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作為保證。

群文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閱讀多篇相同主題的文章,這樣就要求教師講解多種閱讀方法,當前使用的閱讀方法主要有朗讀、默讀、精度和略讀,這些閱讀方法通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通過朗讀讓學生初步的了解本節課程要學習的內容,然后再通過默讀等形式進行深入的理解,最后,在講解完課程后對于課外的文章進行略讀。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要將各種方法傳授給學生,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片段欣賞后,教師還應該設置一定的話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課文和文章的整體把握;第二,文章的體裁和作者的寫作風格,第三,與學生自身的生活和感情相關。因此,在課堂上通過文章內容和寫作方法的介紹和講解,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相關主題文章閱讀,這樣可以將課外和課堂內相互結合,實現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5 調整閱讀教學步驟

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步驟包括:確定主題、通篇閱讀、片段賞析、精彩借鑒、主題開發。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調整教學步驟,比如在確定主題之后,就進行主題開發,讓學生擴展閱讀,參與商議所要拓展閱讀的文章,并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所有文章進行整體上的閱讀和把握。此后,在課堂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相互合作或組成學習小組,對所學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和分析。

片段賞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在這個階段,首先要對文章片段進行講解,尤其是其中的事物背景、修辭手法和寫作方式。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表述心得、分享體會和討論意見。要引導學生結合所閱讀的“群文”進行交流,品鑒所有文章的共性與個性,以此帶動提升全體學生的閱讀素養,在整個班級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總之,群文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生在課余能夠多讀幾篇文章,而是要通過閱讀開拓學生的視野,提升其思維能力。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充溢階段,教師應當在這一時期,通過探索“群文”奧妙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同一主題園地中主動閱讀、自主探究,全面提升閱讀水平和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 曹姍.淺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5(13).

第3篇

學法指導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課堂評價的一條重要標準。語文學法指導有助于學生知識向能力轉化,既可指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訓練中形成技能,又可引導學生調節學習活動形成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小學語文學法指導要科學把握規律,明確指導目標,重視程序設計,結合教材實際充分體現其針對性,才能有效指導學法,將學法指導真正落到實處。

關鍵詞:

小學語文;學法指導;策略

學法指導是指教師通過合適的途徑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有效傳授、誘導、診治,使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靈活熟練應用于學習實踐之中,逐步形成自學能力。簡言之即教學生學會學習。其含義包括兩方面:一是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方法。二是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選擇并運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學法指導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課堂評價的一條重要標準。語文學法指導有助于學生的知識向能力轉化。它既可指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等語言文字訓練中形成技能,又可引導學生調節學習活動形成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學法指導也是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綜觀目前教學現狀,語文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概括不準、捅而不悟、法不導學、法不對點、生填硬灌、給法不用等現象,參考文獻:為此,為達成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真正達到“教是為了用不著教”的目的,在語文學法指導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指導與訓練。

一、學法指導要正確把握語文學科規律

(一)要體現語文學科特點

語文學法指導,必須準確把握語文教學特點,方可從本質屬性上找出其規律與方法。課本中的選文體裁一般有記敘、說明、議論。記敘有順敘、倒敘、插敘等敘述方式;說明有從構造、功用、整體、部分、形態、色彩等方面的說明法。針對具體文章來說,既有內容的區別,又有字、詞、句、段、篇及表達形式的不同。若讓學生只掌握一些閱讀方法,不使其知道所以然,學生只能知其一而不能反其三。故進行學法指導,教師要明確各類知識的特征,教會學生抓特點,運用異同比較法,對紛繁復雜的知識進行梳理分析,細致區別,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對各類知識進行科學理解和記憶,并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二)要把握整體大局

在小學語文學法指導中,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掌握字、詞、句、篇,而且能夠使學生明確文章是怎樣寫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寫。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在寫法上鉆研,而未從作者認識事物的方法上深究,所以無法達到通過語文教學培養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目的。

(三)要著眼相互聯系

在語文閱讀學法指導中,教師要力求使學生從文字內容的聯系上去學習方法。如識字、學詞、解意,就要遵循學習語言文字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這一部分與整體的聯系的方法去領悟學習。

(四)要掌握語文規律

指導學生讀懂一段話,可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組段規律(事物發展、時間轉移、空間變換、整體部分、原因結果、并列、轉折、遞進),教學生去讀懂。(五)要重視實踐運用掌握學法的目的是應用,只有在實踐應用中才可檢驗方法是否可行、有效,才能使方法轉化為學習技能。如學生掌握了組段規律后,就可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經常運用各種段式的特點,分析認識各段的結構形式,以加深、鞏固對各種段式的認識和記憶。可運用語句重組的方法,指導學生根據組段規律進行重組,以提高學生對組段規律的認識和組段能力的培養。

二、語文學法指導要重視設計

語文教學設計要強化學習能力的培養訓練,而能力的培養訓練重在方法指導的設計上,其步驟為提出并落實、檢查目標。按照教材編排類別設計學法指導。精讀課文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學習閱讀方法、進行閱讀訓練。一般步驟為:一是初讀用法解大意。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法進行預習,如運用解詞方法自學字詞,運用讀書方法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結合學生實際,教師對疑點難點進行點撥和學法提示。二是細讀悟法深理解。學法為線,強化滲透,讓學生知其義懂其法,不僅明白寫什么,還要明白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指導學生廣泛參與,悟出方法。三是熟讀揭法賞析練。分段細讀的基礎上總結全篇,提煉學法,抓住特點賞析練習。通過教程示范、回顧總結、討論交流、設問探究、分步嘗試、溫故知新等法幫助學生獲取學法。四是再讀學法驗效果。悟出了學法,就要在運用中檢驗正誤,體現效果。略讀課文要在教師引導下,復習學法、運用學法,其步驟為:復習學法、自主與合作閱讀、集中交流結果,教師點撥、提示,解決疑難,再進行鞏固性閱讀。略讀課文尤其要突出訓練,盡量將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運用學法,讀懂課文。作文學法可根據低中高不同年段設計。低段著重詞句訓練,主要形式為看圖說話寫話,其步驟為:看、想、說、寫,做到看全面、想清楚、說具體、寫連貫。中段以片斷訓練為主,其步驟為:看題、觀察(或回憶)、列綱、試作、學例、讀改、謄寫。高段是寫篇(命題作文),其程序為審題、立意、選材、列綱、試作、借鑒課文、修改、謄寫。

三、語文學法指導要體現針對性

學法指導的終極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并非為指導而指導。學法指導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實際充分體現針對性。

(一)針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指導學法

有效的學法指導過程應該是滲透學法、展示學法、掌握學法的過程。其步驟為備準學法做到操作步驟、適用范圍、表達使用概念三明確。其程序為找出學法、導悟學法、點撥學法、啟發學法、串聯學法。

(二)針對不同課型的特點進行學法指導

精讀課文重點在于指導學生悟法、學法;略讀課文則引導學生練習運用學法;回顧拓展主要使學生在使用中鞏固學法,并形成技能。

(三)針對課文的體裁特點進行學法指導

文體不同,學法指導方法也應有所區別。比如童話的指導程序為揣摩詞語、體會形象、了解大意、擬人朗讀;散文的指導步驟是理解語言、把握內容、理清結構、把握中心;寓言學法的指導程序為:讀懂語言、感知形象、積極聯想、了解寓意。除此以外,教師還要針對新舊知識聯結的關鍵、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困惑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

作者:王秀琴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北街小學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 探究性閱讀教學 教學理念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身心水平已取得一定發展,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探究性閱讀是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其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并注重循序漸進。不同的階段對于探究性閱讀教學有不同要求,在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探究性閱讀教學在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

第一階段需要對學生的自由閱讀進行引導,使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事有自己的獨特觀點,樂于與他人進行交流;

第二階段需要引導學生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他人交流想法與感受;

第三階段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揣摩文章大意,體會其取得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判斷;

第四階段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提出自己關于閱讀課文方面的問題,在與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解答問題。

二、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理念

(一)在閱讀中由已有的知識與未知知識的聯結點進行探究

探究,始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問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但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并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課堂閱讀時,教師要注意解決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圍繞閱讀內容已有知識與未知知識的聯結點展開探究,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二)在學習興趣與閱讀內容的聯結點上進行探究

探究性閱讀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閱讀發展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果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則很難達到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目的。學生對閱讀的內容有沒有閱讀興趣關系探究性閱讀教學能否順利進行。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在閱讀存在爭論的問題上進行探究

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同一個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答案可能是存在差異的。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樂趣,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在討論中獲得知識。

(四)在閱讀課文與生活的聯結點上進行探究

探究性閱讀教學不能將教師的觀點簡單地強加給學生,而是需要營造充滿智慧而又平等寬松的閱讀環境,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知識,陶冶情操。

三、探究性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指導方面

教師在向學生推薦閱讀內容時要遵循一定的目的性和計劃性,在推薦閱讀內容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要保證閱讀內容的思想健康向上,語言規范,能激勵學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推薦不同的閱讀內容;要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指導,闡明閱讀的目的、方法與要求,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指導,對學生所作的閱讀筆記進行指導;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閱讀情況。

(二)學生閱讀方面

學生在進行閱讀的時候要注意遵循一定的步驟。閱讀步驟是否科學正確影響閱讀的效果與效率。閱讀步驟可以大體分為以下方面:瀏覽閱讀內容的目錄,對需要閱讀的內容形成一個總體的了解;對每一個章節中起過渡作用的文字提出問題,為進一步思考作指導;通讀整篇文章,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幫助理解文章的內容;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復述、概括,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對閱讀的課文進行復習,掌握閱讀內容。

(三)評價機制方面

探究性閱讀教學能否很好地實施,能否達到探究性閱讀的目標,與是否有合理的評價機制密不可分。合理的評價機制可以設計如下:班級內部分組學習,對每個小組的閱讀情況進行評價;不同小組間進行相互評價;小組內部成員間進行相互評價;教師統一作出評價。

(四)課外教學合作方面

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各項語文社團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交流空間,讓學生就自己的閱讀心得與他人進行交流,在交流中拓寬知識面。

(五)閱讀積累與總結方面

語文教師應當注重總結班級學習小組的閱讀成果,找出存在的問題,積累經驗,承擔好教書育人的使命。另外,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做到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以便更好地實現探究性閱讀教學目標。

四、結語

探究性閱讀教學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其最高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可以獨立進行閱讀學習的人。探究性閱讀教學目標的實現,不但需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還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訓練對策。所以,在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理解探究性閱讀教學理念,充分認識不同階段的具體要求,并注意探究性閱讀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發現并改正探究性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設計出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能力,實現探究性閱讀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祝囡.分析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探究性開放式閱讀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3(18).

第5篇

【關鍵詞】 找關鍵詞 帶著疑問讀 帶著動作讀

帶著議論讀數學是一種語言,“以前,人們認為數學只是自然科學的語言和工具,現在數學已成了所有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的工具和語言”。不過,這種語言與日常語言不同,“日常語言是習俗的產物,也是社會和政治運動的產物,而數學語言則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經常是精心設計的”。因此,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龍菲爾德說:“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更有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數學的學習不能離開閱讀,這便是數學閱讀之由來。閱讀是對文本的加工和理解過程。小學數學也涉及文本的問題,如應用題、文字題、圖表等,這些數學文本由數字、抽象符號以及語言詞匯等構成。

數學教師應掌握一定的課堂閱讀指導策略,科學傳授閱讀方法,指導學生讀書要眼到、心到、手到,根據具體的內容和要求學會粗讀,細讀,精讀與研讀,讀書指導要有步驟地進行。

一、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出關鍵字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應用題的呈現要更加貼近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應該努力實現應用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除文字敘述外,還可以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適當增加有多余條件和開放性的問題,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凸顯應用題的問題特征,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現在經常發現解應用題不會分析,有的題孩子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原因就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上,特別是在解應用題上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學生在讀題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我平日的觀察,有的同學在做題時,根本沒把題讀完就動手解答;又或者在讀題的過程中,添字、漏字,關鍵性詞沒有注意到,理解錯誤了,題做錯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讀題,從整體入手,把關鍵性的詞作上記號,深入地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閱讀應用題的能力和經驗,為順利、正確的解答應用題打好了基礎。

二、讓學生帶著疑問導讀

帶著問題讀,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學課本上的概念、規律等語言簡練、敘述嚴謹,對學生來說比較枯燥,不易理解。指導閱讀時,設疑要有層次性和啟發性,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質疑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要主動,要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質疑,養成愛問、好問、會問的好習慣。

三、讓學生帶著動作來讀

就是邊讀邊讓學生做一做、畫一面、寫一寫。在各年級的應用題教學中,以“動”帶讀對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級可以把題目轉化成簡單的圖形或數字。在中高年級要讓學生學會邊看題邊畫線段圖、幾何圖或簡單列出條件、問題以幫助解題。例如“畫平行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自學,看一遍書上的畫圖的步驟,以求學生對平行線的畫法能初步感知。再讓學生按書上的步驟,邊看邊依葫蘆畫瓢,試畫一組平行線,比一比自己畫的和書上畫的有什么不同,對在試畫時出現的問題還可以提出來大家解決。最后教師再簡明扼要地抓住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畫“平行線”,也學會了如何看書學畫法。如“圓的認識”中,學習圓的畫法。當學生閱讀了畫圓的基本操作步驟以后,及時要求根據教材中規定的步驟試著先畫一個圓。畫好后討論:⑴畫圓時,有一只腳固定不動,是哪只腳?⑵在紙面上不停移動的是哪只腳?它是怎樣移動的?⑶同學們畫出來的圓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況下畫出來的圓較大,什么情況下較小?最后再要求學生畫指定大小的圓。經常進行這樣讀練結合教學,潛移默化中,學生便逐步養成了讀練結合的良好習慣。

四、讓學生帶著議論來讀

第6篇

“支架理論”來源于維果斯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及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學習就是搭建支架、進入情境、獨立探索及合作學習。”閱讀是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外語學習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將支架理論應用到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搭建恰當的活動支架,提供學習活動支撐,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最終順利實現小學英語教學目標。本文以譯林版牛津英語小學五年級上冊Unit 8《A camping trip Part(1)》為例,分別搭建話題引導支架、探索學習支架、語言運用支架來分析“支架理論”在小學高年級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施。

一、巧搭“話題引導支架”,激活學生知識儲備

閱讀教學是小學高年級英語教學的重點內容,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文本基礎之上為學生搭建“話題引導支架”(圖片、游戲、視頻、歌曲等方式),創設語言情境,激活學生知識儲備,幫助學生對原有的知識進行重組及構造,最終建立新知識。下面截取一段教學片斷:

師: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YangZhou?

生:Yes.

師:Do you want to go to YangZhou with me?

生:Yes.

師:Very Good.Look!I have a video of YangZhou,Let me show you.(播放小孩在揚州公園游玩的視頻)Where are they?(點名回答)

生:They are YangZhou park.

師:Good.What are they doing now?(生齊答,師指著文章題目)

生:They are having a camping trip.

師:I also have a lot of bookmarks of YangZhou here.If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quickly,you will get it!OK?

生:OK.

……

本次教學設計先播放一段旅游的視頻,然后展示旅游的相關照片,并自然過渡到接下來學習的新課文中。通過這種“話題引導支架”不僅鞏固之前學習的詞語知識,而且還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到閱讀課堂中。

二、巧搭“探索學習支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閱讀不僅是一種語言活動,而且還是一種思維活動。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對文本細節及關鍵信息進行詳細解讀,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架教學就是搭建概念框架,將教學分解為若干個步驟,引導學生沿著每一個步驟逐層發展。小學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巧搭“探索學習支架”,由易到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下教學片斷:

師:Boys and girls!Let’s look at pictures,read about the instructions by yourselves and underline the answers: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點名回答)Now please read the text.

生1:Have ten people.

師:Good!Who are they?(點名回答)

生2:Liu Tao、Nancy、Mike、Su Yang、Su Hai…

師:Yes,How many things?Where are they?(自由回答)

生3:Have a lots things.They are hill.

師:What are they doing now?(自由回答,用原文句子)

生4:They are showing their things to each other.

生5:They are talking.

生6:They are going on a camping trip.

師:Good.Can you match them?

生:Yes.

師:Let’s read the text carefully.Talk about in group and answer my questions?“What can we do with a pot and a stove?(我們用鍋或者火爐可以做什么呢?)Are Su Yang and Su Hai near them?(蘇楊和蘇海是不是在他們附近呢?)”

……

在本次設計中,首先讓學生對全篇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后教師提出簡單問題,學生粗略讀文章找出答案,捕捉文章重要線索,為接下來的細讀課文奠定基礎。本篇文章人物較多,細節錯綜復雜,尤其是人名較多,教師通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理順全文的人物,并發現每一幅圖片的人物都是相關的。教師一層一層過渡,最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巧搭“語言運用支架”,促成學生運用語言

新課程提出:任何學科都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及興趣為出發點,并引導學生將知識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巧搭“語言運用支架”,為學生的交流及討論提供良好的平臺,在閱讀后對所學詞語、句子進行鞏固,重點突出語言運用,最終在交流協作中促成學生運用語言。在此過程中,促進小組學生知識的共同構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第7篇

【關鍵字】作文教學;閱讀教學;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3.23

1.前言

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兩個部分是小學的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是學生的能力訓練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為寫作教學的前提、基礎,而寫作則是對閱讀進行檢驗的尺度,把二者有效的結合起來,對作文有極大的促進能力。實踐表明,盡管小學生的寫作基礎并不完全為閱讀,卻著實離不了閱讀。首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很多方面的條件,第一層次的條件是學生所獲取的直接經驗并進行積累,認識與體驗實際的生活素材。但畢竟實際直接經驗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若想在寫作上有所進步,就必須借助課內和課外讀物的閱讀來獲取間接的經驗。第二,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們留心觀察事物、正確判斷實物的能力,以此激發學生的強烈愛恨情感。關于愛的美好的實物,可以傾心的去歌頌,關于恨的丑惡的實物,有全力毫無保留的批評的能力,敢愛敢恨。其三,學生可以從廣泛的閱讀中學習掌握一些的寫作技巧和創作規律,體會以及借鑒別人成功的寫作方法、經驗,加以運用。因此,閱讀教學可謂為寫作教學的前提、基礎。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檢驗其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自古以來,讀與寫密不可分,成功的作家總是在閱讀過很多文人名士的作品后結合自身的經驗及想象,才能寫出好的作品,其中每篇文章所涉及的知識、寫作技巧,都是要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練習才可成型。所以,寫作是檢驗閱讀的尺度。

2.閱讀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1閱讀教學可以激發學生進行寫作的興趣

小學的教材中囊括了許多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豐富多樣。如果語文老師加強對小學生的閱讀訓練,實時地在閱讀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好好的引導,進行啟發,那么小作者們的寫作興趣一定會提升起來。比如說在學習詩歌時,老師讓一些同學大膽站到講臺上分別自己是大詩人李白或者杜甫,用心體會原作者寫作時的心情,想象是在什么情況下寫下那些千古絕跡的,那么,學生的寫作熱情就會升高,興趣也更為濃厚。好的興趣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

2.2通過閱讀教學能讓小學生們學會如何準確用詞,如何進行環境描寫

小學的課文都是按照教學大綱精選出來的內容,在用詞和造句方面都是經過細心考量的。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從詞句方面細細的引導學生,讓他們充分體會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對一些加點詞句好好品味,及時講解,將教程有意識的向寫作方面靠攏、遷移。長期以往,學生們漸漸就能注意到寫作中到底該如何斟酌字句了。環境描寫分析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并教導學生們體會到適當的在作文中加入景物描寫可以達到營造氛圍、烘托人物的形象等作用。在閱讀教學講解到環境描寫時,亦要有意識的引導向寫作方面,時日一長,學生們自然而然就能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寫方法了。

2.3閱讀教學教會小學生們如何通過觀察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

無法言語的小孩是通過不斷地觀察,才漸漸能模仿、學會說話的,所以說觀察是我們對事物進行認識的首要途徑,是一種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基本能力,教會了學生進行觀察,就是教會了他們積累寫作素材的關鍵步驟。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們著重引導學生們進行觀察,交給他們觀察的步驟、方法,漸漸使得他們觀察事物的條理性得到提高。而后,也要想辦法讓其明白觀察的目的是什么。這就相當于讓他們當了一回作者,看到了什么、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寫,捕捉好重點、有意義的點,為寫作慢慢積累素材。現有閱讀上的進步,才能有寫作上的進步。只有素材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有米可炊"。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是我們的小學生呢。

2.4閱讀教學帶學生們深入生活,體會、開拓眼界,加強記憶

無可置疑,生活為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們主動從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和積累寫作素材,廣讀、多讀、熟讀。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們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讓他們走向更大范圍的人文自然社會的實踐中,接受多方面的信息并能養成愛思考、會思考的習慣,鼓勵小學生們做些讀書筆記、好詞好句摘抄,強化其筆記內容的記憶,交流讀書體會,為寫作打好基礎。

2.5閱讀教學能啟發小學生們的思維能力,鼓勵他們大膽想象,于聯想中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

教學的最大失敗是僅僅教會了學生們知識,而完全不知道學習這些知識的方法是什么。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我們不僅只關注其寫作素材的積累量,更要注重發展起觀察、聯想的能力。有了模仿,少了聯想,就不會有自己的創造、創新。因此,在教學生們進行觀察時,更應注重培養他們進行積極思考的能力,運用已有的知識,啟發出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將腦中的信息轉化為言之有物的語言,熟知的事物就成為學生們的感性材料,寫起作文來才能得心應手。

3.結語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作文教學是最讓老師棘手的教學內容之一。作文是衡量學生的語文素養的重要尺標,一直為語文教學的大頭。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為作文教學積累寫作素材,提供寫作創作的源泉,是誘感的表達、培養寫作技巧的有力工具。作文教學離不開閱讀教學,只有把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有力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望春.例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版),2010,(01):143-144.

第8篇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是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智力角逐的時代,它對人才的知識、技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人才來自知識,而知識的獲得跟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分不開的。古人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說。朱熹也曾經指出,“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杜甫所提倡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沒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都一一強調了多讀書廣集益的好處。下面探討小學語文精讀課文進行了探討。

在人教版選編的1~6年級的精讀課文中,有一批涵義很深的課文。這些課文不僅有表層的描述,而且有深層的意蘊。例如,描寫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寫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寫人物感情的,則情中有情。學生學習這些課文時,須采取一個重要步驟,即通過對重點段落的研讀和品讀,達到對課文的深層意蘊的體驗和領悟,使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產生共鳴,甚至受到震撼。當然,對于內容淺顯的課文,就不必采取這一教學步驟了。

這一教學步驟的學法和教法,要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特點和學生在認知、情感上的不同反映來確定。這些具有深層意蘊的課文大致有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以事喻理的課文,如《烏鴉喝水》、《兩只小獅子》、《酸的和甜的》、《畫楊桃》、《題西林壁》等等。其深層意蘊是事中之“理”。學生在閱讀中面臨的困難是難以弄明事中之理。我們的做法是,在學生真切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反映“深層意蘊”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或品讀關鍵段及關鍵詞句,啟發思考,組織討論,指導互評,從而使學生悟出事中之理。例如,執教《酸的和甜的》一文的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大家思考和議論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問題:“狐貍為什么硬說葡萄是酸的呢?”從議論“硬說”一詞的含義入手,以此作為突破口,經過七嘴八舌的討論,學生終于明白了這個童話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類是寄景寄事抒情的課文,如《我愛故鄉的楊梅》、《高粱情》、《圓明園的毀滅》、《荷花》、《黃山奇石》、《觀潮》等等。其深層意蘊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對于作者借贊美自然景觀來抒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情以及通過贊荷花、迷荷花來表達作者追求純潔、和諧、美滿、幸福的思想境界,學生如果不在教師指導下反復品讀重點段落、琢磨重要詞句和體驗作者的情感,是很難體悟課文的深層意蘊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體悟《我愛故鄉的楊梅》時,組織學生參與品讀競賽,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找伙伴讀,通過朗讀把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表達出來,以聽讀的同學是否產生共鳴來評價朗讀者的體悟水平。在這種互相激勵的情境中,多數學生完全進入了“角色”;他們細細品味課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漸對作者的深層情感產生了共鳴,體會到作者從內心深處發出的熱愛家鄉的深情。

第三類是情中寓深情的課文,如《雨中》、《再見了,親人》、《十里長街送總理》等等。其深層意蘊是情中隱含的“深情”。學生面臨的困難是難以體悟情中的“深情”。例如,某班學生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時,對于人民群眾熱愛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但當任課教師提出“人民群眾為什么這樣熱愛”的問題時,學生們都面帶難色。教師及時引導大家默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幾個重要自然段,同時啟發大家聯想課前觀看的電影《》及課前搜集的關心人民群眾的動人事跡,然后組織大家討論。學生們終于恍然大悟:人民群眾這樣熱愛,是因為非常熱愛和關心人民群眾。

這一教學步驟要求師生掌握兩個操作要領。第一個要領是準確提出反映“深層意蘊”的探究性問題。學生要善于提出值得探究的問題;教師既要準確把握課文的深層意蘊,又要善于啟發學生提問題,從而歸納、提煉出需要探究的問題;第二個要領是讓學生自己體悟課文的深層意蘊,教師不可先講出自己的看法。其訣竅在于引導學生圍繞所探究的問題展開研讀和品讀。

所謂研讀包括探索性閱讀和體驗性閱讀;要根據探究問題的需要,把兩者結合起來。探索性閱讀是為探究所提出的問題而對有關段落進行的閱讀。它以感情朗讀為主,輔以默讀;在讀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分析、比較與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緊密結合起來。朗讀和討論要突出重點段落,要緊扣關鍵詞、句。體驗性閱讀多用于感彩很濃的課文。其主要目的和主要閱讀方式與探索性閱讀基本相同,其特點在于通過朗讀和默讀來體驗人物的生活和感情,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達到與文中人物的共鳴。所以,體驗性閱讀很重視情境的創設(如插播有關的電影剪輯或多媒體課件)和讀者的聯想,以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所謂品讀是指學生在朗讀、默讀中按照自己的體會和想象而對課文(特別是重點段落和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學生的品讀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品讀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重要思想內容的理解,還能使他們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味,如語言的節奏美、音韻美、意境美等。品讀實質上是一種創造性閱讀。它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獨特的感受力。

有一位教師在指導一年級學生品讀《兩只小獅子》的重點段落時,就抓住了這兩點。在這篇課文的末尾,獅子媽媽對懶獅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教師指導學生品讀這一段話時,啟發學生先體會獅子媽媽的心情、態度和語氣,然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體會和想象來品讀獅子媽媽的話。有的學生扮作慈祥的獅子媽媽,懷著沉重的心情,以語重心長的語氣來朗讀這段話;有的學生則扮作急躁的獅子媽媽,懷著焦急的心情,以氣憤的語氣朗讀了這段話。

【參考文獻】

[1]燕敦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幾點新探討[J].閱讀與鑒賞(上旬),2011(12)

第9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古人說,“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將這個話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一飯之需”不可少,“終身受益”更重要。先授之以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后授之以漁,是為了傳授閱讀方法,讓孩子們不但想讀書,并且會讀書。

一、授之以魚,激發興趣樂意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離不開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可以說激發和支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授之以魚,讓學生品嘗到閱讀的“趣味”,才能引領學生們跨入閱讀之門,享受“悅讀”之樂。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懸疑激趣法、設境引趣法、借讀生趣法等等不一而足,需要根據文本內容,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尋找合適的引導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秋天》時,為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就嘗試運用了“設境引趣法”,充分利用幻燈片,來再現詩中“秋天的太陽”,“秋天的田野”,“稻穗兒”,“向日葵”,“野”,“蘋果”,“葡萄”,“玉米”,“高粱”,“黃葉”等秋天的一些景物,創設出一種秋天的風景,然后再配以優美的音樂,并且富有感情地朗誦了這首詩,視、聽、讀結合,讓孩子們通過眼睛、耳朵,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體驗如臨其境的感覺,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營造的優美意境,以此來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顯而易見,引導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學習起來就會更加主動、積極,閱讀就變成了“悅”讀,閱讀效率和學習效果自然就會大大提升。

二、退而結網,傳授方法學會讀

“教是為了不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實現這個目的的唯一辦法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去閱讀,也就是我們所講的“漁”的技巧,或者說是結網和打魚的方法。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方法,才能實現“不教”,才能讓他們學會“自學”。

閱讀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不斷摸索和提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總結和完善。教師恰如其分的點撥和引導,教會學生通過朗誦、品讀、理解、鑒賞、比較等方法來進行閱讀,以提高閱讀能力。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望洞庭》時,引導學生通過“解”、“讀”、“背”、“悟”,總結出了古詩詞的四步閱讀法:第一步“解”,就是從《望洞庭》的破題入手,了解題目的含義和作者的基本情況;第二步“讀”,就是通過吟誦,“湖光”、“秋月”、“鏡”、“銀盤”、“青螺”,在讀中品咂字里行間的用意,;第三步“背”,就是背誦,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做到能夠背誦;第四步“悟”,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在前三個步驟的基礎上,從閱讀文本中通達詩詞營造的意境,感悟其中的情感寄托,與作者產生交流,實現共鳴。如此一來,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方法就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和步驟,慢慢就會駕輕就熟、輕而易舉。

磨刀不誤砍柴工,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讓他們想讀,還要會讀,在讀中發現語文的美麗,在讀中享受語文的魅力。

三、張網而漁,養成習慣高效讀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閱讀的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和點撥,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在閱讀活動中應該具有自主性和獨立性。所以說在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實踐,慢慢提高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能力的提高,自學習慣的養成,需要從課堂教學中一步步培養和堅持,需要緊密結合教材。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一路花香》一文時,為了養成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閱讀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要“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是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要找出這“一路花香”是怎么來的?是誰澆灌了這么多的獻花?“口到”指的是默讀、朗讀、品讀,咬文嚼字,口口聲聲,弄懂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講了一個什么道理;“手到”是要求學生們勤于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勤于記讀書筆記,寫寫畫畫,圈圈點點;“心到”是最重要的,說的就是集中注意力,邊讀邊想,在讀中品味和感悟文本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用心。看看究竟你喜歡好水罐,還是破水罐?你覺得挑水工是個什么樣的人?他的話有什么深刻的含義?當然了,任何習慣的養成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日積月累,經過持久的強化性訓練,才能使學生逐步做到習慣成自然。

無論是授之以魚也好,還是授之以漁也罷,都是方法和途徑,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把習慣養成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貫穿于日常的聽說讀寫訓練之中。

總之,閱讀能力是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內容,通過激發閱讀興趣、教會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習慣,就能夠實現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更需要教師關切的是,學生不僅需要“魚”的誘人美味,還需要“漁”的方法技巧,更需要“打魚”的滿載而歸。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生 課外閱讀 指導方法

隨著課改不斷向縱深方向推進,課外閱讀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重視。但我們也應看到教學不足:學生的課外閱讀缺少恰當的指導。到底應該讀些什么,怎樣讀,學生一片茫然,有的老師雖有一定的方法指導,但多流于形式。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適當的課外閱讀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現狀

新的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學生學習方法的變革,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必要手段,因此越來越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但其現狀令人擔憂,調查表明:學生在應試教育壓力下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教師不能正確地引導。閱讀的書籍也是良莠不齊,甚至不健康的書籍也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一方面,學生能如數家珍地道出一大串電影明星的名字,清楚地知道有關這些明星的奇聞軼事,可對莎士比亞,雨果卻一無所知,另一方面,課堂上的大量輔助教材使學生把那些情文并茂、文質兼美的佳篇看成是一種機械式的作業,對課外閱讀毫無興趣。

二、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許多小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在如何“讀”的問題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應引導他們不但愛讀書,而且會讀書,這樣,才能有所獲得。本人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來引導。

(一) 選擇合適讀物,愛上閱讀

1.讀經典名著,凈化心靈

閱讀經典名著是課外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成熟的讀者必須經歷的一段生命歷程。我們并不期待經典名著能教會孩子學會語文,但它能凈化他們的心靈,打開他們美好又人道的感情世界,來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孩子這種閱讀心理是有個性差異的。有些孩子的情感比較細膩,稍大一些的會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動。因此,有針對性的推薦他們讀一些描寫青少年愛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嘗不可。比如《少年維特之煩惱》《貓狗之戀》等。閱讀這些作品不是鼓勵孩子早戀。恰恰相反,他的積極性在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讀時尚讀物,滿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齡特征。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強、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比較渴望神秘、冒險、刺激,仰慕機智、勇敢、轟轟烈烈等。了解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奇怪《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吹牛大王歷險記》會成為兒童的經典,成為幾代人的鐘愛,也就不會奇怪《哈利?波特》能譽滿全球,風靡校園了。那個戴著黑框眼睛的長發男孩成了眾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們我為書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設法的努力著,每人都為能有哈利波特那樣的魔法而陷入暇想。這種校園時尚,兒童時尚應該成為課外閱讀及課外閱讀指導的寶貴契機和資源。

(二)指導恰當方法,學會閱讀

1.依據實情引導讀法。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內容,盡量讀下去,不要停留在費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難以看懂的議論和注釋。書里有足夠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個堅固的立足點,站在這個立足點就可以繼續向上攀登。在迅速閱讀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來晦澀的文章變得明朗。略讀。對書本的迅速略讀,就好像對莊稼另作一次性的揚谷,使你能夠得到大部分飽滿的谷粒。你會發現略讀所得,就是使你能夠得到的最值得讀的地方。無論不求甚解的通讀或略讀,把一本書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驟是很好的方法:

(1)看標題、內容和序言,特別注意標題、全書主題與宗旨,或作者的特別觀點。

(2)研究書的目錄,以弄清該書的大致結構,像旅游者利用導游那樣利用它。

(3)注意書后的索引及引證的有關書籍。在索引中見到你所需要的名詞時,可以翻開有關段落,找到答案。?這樣,你就可以決定該書應該詳讀還是略讀,如果打算略讀,就可以在上述步驟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節,重點閱讀。

2.結合個體選擇方法。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每個小學生的。閱讀水平高低有差異,是無須爭辯的事實。有些小朋友,在閱讀時劃線作標記,是十分適當的方法,可有些小朋友卻未必適合。當他們再次閱讀這本書時劃線的地方會使他們想起第一次閱讀時的感想,就很難有新的發現與啟示,倒不是像其他人那樣會令他們產生新鮮的感覺和印象。這樣他們則可以在閱讀時作索引,先記下頁碼,再簡略的寫出自己的提要與見解,在第二次、第三次重讀時,再會把索引的內容擴充幾遍。其實,小學生閱讀多了,往往會不知不覺地想出一些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無論孩子們選擇何種方法,只要適合他們的,有一定收獲的課外閱讀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展示閱讀成果,鞏固閱讀

一池清水,只要擊拍,就會產生陣陣漣漪,孩子的課外閱讀,也只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才能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定期組織各項平實而豐富的活動作為孩子們課外閱讀的“激活點”,給予學生展示課外閱讀的舞臺,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發展自我,實現自我,讓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歡悅,在活動中形成新的激勵。

1.讀書筆記展評

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的養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習慣,提高效果,我們的做法就是:定期進行展評。如依托我校的“讀書節”開展走進名著活動,引領學生“讀經典潤人生”,并以“讀后感”的形式讓經典讀書活動走進孩子們的生活。通過記筆記,寫讀書體會,開展讀書報告會等活動促進了學生的讀經典書的積極性。

2.讀書交流報告會

閱讀交流是同學間互相交流讀書心得、介紹讀書方法、推介新書的重要途徑。交流活動中,同學們在推薦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見,滔滔不絕。或講或演、或出手抄報或故事會,或讀一文說感想,這類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過程活躍,孩子們樂于參與。

三、開展讀書競賽

以各種生動有趣的競賽方式開展各類閱讀展示活動可產生強烈的讀書刺激。可采用講故事、朗誦比賽、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形式激勵孩子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外書的閱讀活動中。這樣一來,鞏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激活了孩子的內心原動力,使孩子深深感受到課外書的用處真多。

四、組織節目表演或游戲

第11篇

關鍵詞:農村小學;閱讀課教學;感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091-01

如今,在我縣大閱讀教學開展的如火如荼之際,究竟該怎樣上好農村小學的閱讀課,怎樣克服農村小學學生閱讀面窄,閱讀方法落后,閱讀資源奇缺,閱讀條件簡陋等等問題,這是我們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們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何能利用我們僅有的有限教育資源,發揮我們的工作創造性,創造條件上好農村小學閱讀課,同樣讓農村小學的孩子享受到閱讀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甚至給他們的人生帶來諸多啟迪。讓學生與書本結緣,與經典相約,我就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閱讀課教學中的一點感悟。

我在上這一課前三天,我要求學生通過四個途徑尋找有關描寫地震的文章或書籍進行閱讀,尋找有關描寫父與子、母與子等的有關親子關系的文章或書籍進行閱讀。這四個途徑分別是:①條件好的家庭上網查找閱讀。②困難家庭到本校或中心校圖書室借閱。③到同學、親友家借閱。④利用周六、周日隨父母到新華書店或超市的書攤閱讀。

在學生做了充分的課前閱讀基礎上,上這一課時老師就覺得輕松多了。在上這一節課時我又作了如下巧妙的安排,設計了五個閱讀步驟。

1.認讀課文

初步理解課文的字、詞、句,掃清閱讀障礙。這一步我設計如下的閱讀要求:①畫出文中不認識的生字、生詞。②初步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學生讀書后,我又進行了針對性的閱讀檢查如下:①認讀下列生字詞:洛杉磯 混亂 昔日 廢墟 阿曼達 疾步 大爆炸 瓦礫 砸著 顫抖 ②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經過以上的閱讀檢查后,學生基本上掃清了閱讀中存在的障礙。學生了解到本文講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說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鑒于學生的學習情況,我馬上進入閱讀教學的下一步。

2.熟讀課文

要求學生做到:讀的正確,讀的流利,讀的通順。這里我也出幾題閱讀要求:①小組比賽看哪一組讀得熟。②找出自己讀得不熟的段落、章節多讀幾遍。③看哪一組讀得有感情,能讀出其他同學讀不出的主人翁內心世界。

針對以上兩條要求,我讓學生練習讀書后開展小組讀書競賽。這樣做以后,學生讀書的興趣更濃了,積極性更高了。小組之間不僅看誰讀得熟,還要看誰能讀出主人翁的內心。我在閱讀檢查時,發現學生確實是肯動腦筋,想方設法讀得與別人不一樣,仔細思考不同的語氣讀了以后,給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何在。我認為學生在反復體味后,這一環節完成較好。這樣一番閱讀后,教學中我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閱讀教學第三步環節。

3.通讀課文

掌握課文的大意,探索作者思路,弄清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主題。這一步的教學我也準備了如下閱讀要求:①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里有哪些變化。②從課文中找出體現父與子“了不起”的句子。

學生根據我的閱讀要求再次看課文,尋求答案。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謀篇布局,習作思路均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學生了解到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體會到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描寫來表現父愛的,從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在學生掌握了這些信息后,我馬上進入閱讀教學第四個環節。

4.品讀課文

品味文章風格、特色,掌握文章重點、難點,體悟文章詞句內涵,思想感情。

崔巒老師強調: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感悟、積累與運用的實踐中學習語文。《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重視讀中感悟,讀中積累,以讀促寫。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品讀要求:①“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課文為什么要這樣描寫父親的外貌呢·請自己思考以后多讀幾遍,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此時眼前會出現一幅怎樣的畫面·②“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課文中出現幾次·為什么反復出現類似的話呢·每一句讀后感受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能讀出每一次出現時的父親不同語氣、心理嗎·③阿曼達的父親與其他同學的父親一樣嗎·能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嗎·

5.研讀課文

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教學內容的課內外融合,努力讓學生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作者“愛書、愛讀書”的熱情,體悟讀書的方法,享受讀書的樂趣,讓學生對讀書充滿興趣。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對課文了然于心,完成課文的外部語言向自己的內部語言的轉化,把知識技能初步運用于讀寫實踐。我設計如下閱讀要求。①請同學們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請把你想到的寫下來。②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父愛迸發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母愛又是何等的深沉與偉大。請用簡短幾句話或幾段話寫出自己母親的偉大。

第12篇

文/李曙光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激情”,懷著滿腔熱情進入課堂,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

關鍵詞:教學;激情;口語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經驗體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激情”,在上課之前都該把自己的狀態調到最佳,懷著滿腔熱情進入課堂,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用老師的熱情澎湃去感染學生。只有教師真正地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讓他們在不知不覺感染下去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才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講教材的同時結合課程資源,這樣才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使得我們,應該在課下做好準備工作,搜集一些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小文章或者小故事。這樣既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度,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剛開始,我經常從學生的口語表達訓練做起。選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詞,讓學生進行“一字多詞”的練習,擴大學生的詞語積累,越多越好,讓他們用喜歡的字詞造句,這樣學生會覺得字詞也不難理解,會很喜歡上口語表達。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要求學生讀夠五遍課文,在讀的同時標出生字和自然段,找出不明白的語句,并解答課后問題。這樣能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

在一定的口頭表達基礎上,學生要學會寫句子。學寫句子要學會三個步驟:要先學會寫簡單的語句,再進行擴句。擴句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合適的定語和狀語及補語等,第三個步驟就是在擴句的基礎上進行分段,把句中的定語和狀語成分形象化、生動化。這樣把原來的句子寫成一段話,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愿意寫句子。愿意寫還要經常練習,才能熟能生巧。規定學生每天都要堅持閱讀,不要求內容。可以看童話故事,也可以看新聞報刊,閱讀了之后要讓家長簽字,每周老師還要進行大檢查,讓學生形成自覺的習慣。老師檢查后在全班評選出優秀的閱讀典范,給學生講解什么是精讀和略讀、速讀,并且告訴學生怎樣快速地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會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極大地提升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句段能力,我就要求學生摘錄一些自己的片段并且天天要求寫日記。學生要學會觀察生活,比如,最常見的水果和景物。還要會寫人物,比如,先學會寫家庭成員和熟悉的班級同學。寫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明確的字數要求,還要言簡意賅;(2)要學會寫精彩的優美的語句,并加以潤色;(3)要標新立異、立意新穎;(4)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作為教師,在講評作文的時候,要著重抓住寫作前的指導和寫作后的講評,給學生分析如何寫好作文,如何列提綱,如何選擇材料等,為升入高年級后的寫作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淄博師專學報,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