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智慧建筑行業分析

智慧建筑行業分析

時間:2023-09-05 16:58: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建筑行業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智慧建筑行業分析

第1篇

關鍵詞:智慧建筑;智能卡技術;可視化技術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modern control technology, the IC card techn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have a wide range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attracted and adopted some new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cept gives a new content, and formed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t is not only promoted the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of people living, but also more humanized.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today's society, first of all, the paper come up wit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from the IC card techn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he IC card technology;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引言: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其相關專業知識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斷的提高,因此,我們需要研究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來適應這種快速發展的建筑行業,從而來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與發展。據統計,人的一生約有近7成的時間是生活在建筑中,建筑給我們提供了生活、工作、學習和休息等場所[1],因此,我們也需要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建筑環境,來適應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以前僅有的傳統建筑模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和適應人們的要求了,因此,我們需要提出新的理念,來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促進建筑行業的發展,“智慧建筑”的概念便應運而生了。

一、智慧建筑的概念

所謂智慧建筑,是指在建筑物中借助于物聯網、傳感器、控制器等先進的網絡技術,將自動控制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建筑物合體[2]。就同人的身體一樣,人的身體具有感知和反應的能力,而在建筑物中導入這種傳感器和設備自動控制器,就能夠檢測出建筑物內外的各種不同變化,并通過自動控制和自動調節的能力,做出對這一變化的不同反應。

有別于當今的傳統建筑,智慧建筑不僅僅是依靠設計和施工定型以后的功能和性能來滿足人們對建筑物的需求,而是運用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Building Automation,縮寫為BA)、辦公自動化系統(Office Automation,縮寫為OA)及通訊自動化系統(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縮寫為CA)三大功能系統[3],使建筑物達到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從而來滿足人們的要求。

二、智慧建筑的特點

1、智慧性。通過相關的技術實現全面感知、高速分析和智慧處理,實時實地、準確地處理信息并解決問題,為人們提供了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服務[4]。

2、集成性。智慧建筑是將三大功能系統統一于一個整體,實現了建筑物內部的高度集成和各個個體之間以物聯網為媒介的深度集成。做到設計規范統一,體系標準一致。

3、便捷性。智慧建筑是以人們的個性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比以往的建筑物更能考慮人們的舒適度和滿意度,使建筑物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5]。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須要使建筑物具有多樣、靈活、可變的功能要求,從而達到便捷性。

4、可持續性。智慧建筑更要符合低碳、節能環保的要求,始終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最終實現智慧建筑的可持續設計、可持續施工和可持續維修及售后的目的。

三、智慧建筑的應用

1、智慧卡技術:

智能卡是一種含有半導體芯片技術(包含一個RFID芯片)的塑料卡,不需要與讀寫器的任何物理接觸就能夠識別持卡人的信息,它是人們的一種身份的象征。它具有體積小、存儲容量大、攜帶與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靠性好,并具有一卡多用等較多的優越性能[6],因此,越來越多的行業采用智慧卡系統,進行智能化的管理。對于建筑行業,其智慧卡技術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IC卡停車場管理系統:只要擁有一張這個停車場的IC智能卡,把持卡人的相關信息(如車牌號、車輛顏色、車輛型號等)錄入到這張IC智能卡里邊,只要持卡人的信息與控制接觸器上的信息一致,持卡人就可以自動控制停車場的升降桿,使車輛自動的進入和進出停車場,不在需要有專人控制升降桿和核查持卡人與車輛的相關信息。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也保證了車輛的安全性。

(2)物業收費系統:對于小區內的水電等費用的收取,一直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因為小區內用戶數量大,人員復雜,而且每一戶的使用量也不相同,所以計算起來也是很復雜的(尤其是現在實行的階梯化電費),因此,小區物業可以給每一戶發放一張智能卡,在智能卡中錄入相關用戶信息(如門牌號、用戶姓名、機器號等),并在卡中錄入相關的費用的扣費計算公式,小區用戶可在這張智能卡中充入一定數量的金額,并將這張卡插入相應的用戶卡槽中,這樣就可以實現自動繳費了。一旦,卡中的金額不足,物業便會通知用戶前來繳費。這樣,既可以節省雙方的時間,也避免了計算錯誤,也減少了物業的工作量,從而也避免了物業與用戶之間矛盾。

2、可視化技術:

可視化技術就是利用計算機的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7]。它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優越性。對于建筑行業,其可視化技術主要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數字影視點播: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化的視像傳輸、交換和多媒體視像服務技術,向網絡桌面系統提供交互式的視像服務信號。只要有信號,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自動點播電影、電視甚至是遠程的面授網絡教育。只要人們有時間,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學習、休閑和娛樂消遣。

(2)遠程會議電視:流動的辦公技術可以使人們在家或在路途中隨時隨地的知道公司的一些要事,并及時的處理一些事情,不會因為出差、堵車等其他事情耽誤了公司的重要事情。因此,人們可以通過ISND/Internet網絡,將信號輸入到遠程控制的會議電視接收器上,在利用相關的儀器設備來接收遠程信號[8]。這樣,不論你在不在會議現場都可以知道會議的內容,并且還可以和與會人員進行討論交流。這樣不僅提高了效率,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使事情能夠更快更好的解決。

總結:智慧建筑是運用三大功能系統,將傳統的建筑概念賦予了新的內容,這樣,不僅提升了人們居住的舒適度、便利性,而且更加人性化了,進而適應了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為以后建筑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林.21世紀新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與發展.工程設計CAD與智能建筑,2000,01.

[2]徐興聲.智能建筑系統集成技術.建筑學報.1992.06.

[3]王要武,吳宇迪.智慧建設及其支持體系研究.土木工程學報,2012,45.

[4]宋經天.智慧建筑的舒適與節能.CompoTech China,2009.09.

[5]黃躍明.智慧城市建設的四個基本路徑.科學管理,2012.04.

作者簡介:

第2篇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設計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f urban development

Wang Ze-dong

(Shandong Davi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JinanShandong2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mart Cit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trend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isdom of the city's foundation, which integrate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users with an efficient, comfortable, convenient user-friendly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smart city consta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how to design intelligent building, to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smart city, an important topic of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Smart City;Intelligent 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

1. 引言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產物,其實質就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需求進行智能響應,從而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居民創造更現代、便捷、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和諧、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發展的延續,強調了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服務和智能處理等。物聯網應用使得城市中與傳感 / 控制相關的行業獲得了飛躍的發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醫療、智能物流、智能農畜牧業、智能社區等應運而生。目前,智能建筑行業尚無一致的體系架構可循,各個智能建筑項目各行其事,造成城市中眾多的建筑信息孤島。因此,智能建筑要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有統一的體系架構,智能建筑體系架構應是智慧城市體系架構的一個分支,與智慧城市體系架構連接,并融入智慧城市的體系架構中。但在設計方面,智能建筑設計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設計人員對智能建筑設計了解不夠深入,施工圖設計質量較差,而且由于建筑設計中建筑、結構、水、電、暖等各專業均由設計院設計,系統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設計,與各專業配合困難,制約了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的成效。

2. 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設中的設計對策

智能建筑是跨部委、多行業、多技術的集合系統,涉及城市各個領域。系統包括 20~30 個子系統,由常規和專業應用兩大系統組成,技術上包括傳感 / 控制、與傳感 / 控制無關兩類系統,其設計標準應考慮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國外發達國家正在嘗試運用高新技術,建設智能型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將智能建筑逐步從單體向區域化、城市化方向發展。

2.1充分應用 B/S 訪問模式。

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突出特點,需要充分應用各種門戶技術及優化訪問模式。按功能需求,設計若干個子系統,然后,再考慮是否要集成。在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下,智能建筑系統應采用門戶技術和 B/S 訪問模式,基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平臺、采用門戶技術、Web 服務和系統維管軟件。門戶技術和 B/S 訪問模式是目前所有電腦、智能終端均支持的功能,也是智能建筑基層集成、乃至行業走向大集成的技術底線,將能使智能建筑更好地融入到整個智慧城市中去。

2.2加強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設計智能建筑的時候,應當重視相關集成技術的選擇和使用,確保其達到最佳效果。以往的ODBC 技術、OPC 技術等,都難以有效滿足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需求,必須要選擇更先進、更適用的新型集成技術,例如,Web 服務、IP 以太網等,以提高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促進其順暢融入智慧城市。

2.3充分運用智能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技術在智能建筑設計和應用中非常關鍵,設計時,應重點加強云計算服務平臺的構建,充分運用云計算技術來提升其平臺的服務質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應用效率。要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智能建筑必須走向大集成,在協同集成平臺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行業云計算服務技術及其自主創新的產品。服務完善的云計算平臺提供了基礎設施、應用軟件和功能平臺三類服務,構成智能建筑云服務中心,支撐智能建筑行業的應用。

2.4加強維護平臺的建設。

一般來說,智能建筑運行維護平臺的構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進行的。智能建筑的運維問題一直困擾著本行業的發展,傳統的依靠乙方和甲方的運維模式,越來越不適應智能建筑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互聯網門戶技術和 B/S 訪問模式、云服務等技術支持下,構建智能建筑第三方運維服務平臺是可行的,且刻不容緩,能夠有效保障其運行維護平臺的可靠性,并能加快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速度。

3. 智能建筑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由于智能建筑設計不同與其他普通類型的建筑設計,因此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設計人員只有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問題,智能建筑系統功能才能夠完全的體現。設計人員應該具有統籌兼顧的能力,以使智能建筑的各個功能能夠彼此平衡,最終達到最佳的效果。

3.1做好智能建筑的結構設計。

智能建筑結構設計應注重墻面、地面與天花板三個部位。地面設計選用架空的方式,這樣可以擴大地面下空間,使弱電系統和強電系統實現物理隔離,也便于施工和改造。墻面設計應充分考慮各功能設備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墻面上設計出設備的接線口、位置,以利于傳感器和設備的功能實現和準確控制。設計天花板時,應結合暖通、消防系統的功能與特點,設計出相關系統的走線、出口,確保通風、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項功能實現。

3.2改進智能建筑的屋頂設計。

屋頂是智能建筑設計的關鍵部位,屋頂是智能建筑與自然環境進行交換的重要部位,對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具有較大影響。同時,屋頂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設備的主要布設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陽能熱水器、通信基站、風能設備在樓頂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樓頂空間資源和電磁資源的緊張。應該在智能建筑屋頂的設計中積考慮保溫隔熱處理,阻斷智能建筑屋頂產生熱交換的可能。同時要根據智能建筑的整體需要綜合考慮屋頂功能設備的布置,優化屋頂空間資源,降低樓頂設備產生噪聲、震動和電子輻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頂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3.3加強智能建筑的節能設計。

智能建筑體現了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和自然資源的節能,在設計時,應從系統特點出發,通過節能器具、系統的設計,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標準,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費,綜合而全面地節約智能建筑運行的能源成本,實現智能建筑在節能狀態下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智慧城市在我國發展越來越快,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構成部分,智能建筑的設計也在不斷發展進步。智能建筑提高了建筑的智能性、節能環保性、實用性、先進性及可持續發展等,有助于實現智能建筑的高效和低碳,促進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的進一步融合。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安全管理;BIM可視化;虛擬技術;物聯網

1.BIM技術增強現場預管控,提高安全管理的預見性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術是一種應用于建筑過程中并能貫穿于工程設計、建造、管理的數據化工具,又稱建筑信息模型,其能對在建工程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工程項目的三維立體效果圖,使其能在工程的前期規劃、建設中和后期維護的全過程進行數據與信息的收集、共享、分析和傳遞,使工程技術人員能對所建項目進行有效的分析與管控。相比于化工企業可能存在的大量能量突然性意外釋放、采礦行業的突然性透水、坍塌等引起的重大事故,建筑施工行業導致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則大多是由于潛在的安全隱患未被及時發現或未及時處理形成積累性的結果,例如腳手架在整體性完整且有保障的前提下,隨著現場施工進程的推進需要,在墻體拆除少量且不連續的連墻件,并采取其他臨時加固措施,這是較為符合施工實際與可行的,但是在此道工序結束后,應該立即恢復被拆除的連墻件,否則就形成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并且此隱患通常不會立即導致事故的發生,但是隨著施工進程的繼續推進,其他連墻件的再次拆除或外架載荷的增大,存在的連墻件缺失隱患形成一定的積累直到失去控制,就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同時,相比于化工企業更多傾向于計算機對于現場設備的管控、采礦業有著較為專業的施工隊伍,建筑行業施工現場專業知識素質較低,同時作業面廣,工序較多且存在交叉作業的情況,且建筑施工行業對于現場安全管理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施工現場人員流動性大,施工環境變化頻繁,由此導致進行安全管理的管控面較大且復雜,還伴隨著很多不確定性,所以若可以對安全隱患進行提前識別與預防,將對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有很大幫助。從安全管理角度出發,安全管理人員可以對BIM技術建立的三維立體模型與預先模擬施工進程進行有效分析,從而對施工現場有更加直觀立體的了解,特別是在對某個施工環節,如塔吊的安裝、拆卸或者加節環節,在對施工現場危險有害因素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的前提下,能結合BIM技術模擬施工環節進程,使預先危險性分析的內容更具針對性與實際性,從而總結形成某個施工環節的重點管控部分。此外,安全管理人員也可以根據分析的內容,總結羅列成安全檢查表或重點管控分項表,也能為安全技術交底的進行提供有力的內容支撐,進而增強對于現場安全的預管控能力,提高安全管理的預先性。

2.可視化技術增強現場管控,提高安全管理的實效性

可視化技術能夠把施工現場采集到的實際圖像、現場施工圖紙或施工方案中的數字信息轉換成直觀的以圖形圖像信息表示的能隨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量。對于建筑施工行業,現場安全管理的一大難點與痛點就是復雜多變的現場環境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相同的安全管理部位會隨著施工進度的推進發生改變從而帶來不同類型的安全隱患,而可視化技術對于現場安全管理的最大輔助作用就是隨著施工現場進度與獲取信息的不斷變化,所呈現出來的以圖形圖像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量也能隨之發生改變,保障了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對于施工現場的時效性,保障安全管理信息最小化的滯后??梢暬夹g也能與BIM技術形成“事前預防性管理,事中實際性管理”的有效安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將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及時挖掘出來并處理,讓安全管理更具作用性與效率性。

3.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場體驗,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虛擬現實技術(VR)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通過對于來源于真實生活中的各項數據收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生成一種虛擬環境,體驗者不僅可以在此虛擬環境中體驗到與真實世界一般具有的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真實的人體感官體驗,還可以實現與此虛擬環境的交互,使體驗者的體驗與存在于真實的世界無異,但是此虛擬環境中的場景內容又不是真實存在的,其僅僅只能使體驗者達到置身于此場景中的感官體驗,總結來說就是虛擬現實技術能使體驗者達到與真實世界相同的場景與人體感官體驗,但又不具備此場景在真實世界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從安全管理角度出發,虛擬現實技術能給傳統的安全教育培訓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往的傳統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只能依托于文字、圖片與視頻這三種載體進行講解授課式傳播,形式較為單一且枯燥,并且在建筑行業中安全教育培訓的受眾是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農民工,他們對于課堂式的安全教育培訓本身就存在抗拒心理,加上接收專業知識信息的能力有限,傳統的安全教育培訓并不能使受眾更好地了解施工現場各類危險源的危害性,導致傳統的安全教育培訓的效率并不高,更甚者更多的僅僅是拍拍照片與視頻等留下影像資料,流于形式以備上級主管部門在進行安全檢查時證明自己所在的項目部進行過安全培訓活動。由此,隨著近年來建筑施工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國家及有關部門對于保障建筑施工人員作業安全的重視,建筑行業衍生出體驗式安全教育培訓模式并被積極推廣與應用,而虛擬現實技術則能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體現出其優越性,虛擬現實技術所能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其虛擬環境體驗的真實性,從人的心理學角度上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只有在切身體驗過事故過程發生的基礎上,再進行相對應的安全知識講解的雙重刺激,才能更好地使農民工接收安全教育培訓的內容,做到安全教育培訓的效率最大化。但是,就目前來看,虛擬現實技術所需要的設備開發較少且設備支出較為巨大,與之相對應的針對建筑施工事故模擬環境的開發也較少,應用層面較低,此不足亟需后續發展解決。同時,隨著我國及全世界5G技術的開發及應用越來越廣,相信虛擬現實技術能以此為契機,借助5G強大的信息應用平臺,開發出更多相對應的應用,為工地的安全管理、安全培訓等帶來更多切實有效的舉措。

4.物聯網技術增強現場關聯,提高安全管理的綜合性

物聯網技術主要依托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器作為基本載體,根據每個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所對應的工程項目進行前期相關設置、規劃好的協議,然后將其中所包含的各個要素、設備進行有效連接,最終在互聯網云平臺內實現信息的交換、資源的共享以及數字化通信,包括智能化識別系統、跟蹤定位系統、操作管理與視頻監控系統。門禁打卡系統是物聯網技術的一個基礎性運用,也是每個施工工地必備的一項基礎性管理措施,其具有勞務管理與安全管理的雙重作用,可以實名制記錄每個工人的進出場時間,顯示進出場工人所屬分包單位、班組、工種等工作信息,自動統計計算項目施工范圍內在場人數,管理者只要通過訪問云平臺或終端APP,就可遠程獲取相關信息,管理系統還可以自定義安全教育類型,系統中可以隨時查詢工人接受各類安全教育的情況,如若發現未參加安全教育的人員,管理人員可及時對其限制進門權限,達到對現場人員初步的安全管理與管控。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的有效前提是管理人員能對每天施工現場的部位、程序、操作面與人數有清楚的了解,弄清現場哪里有人在進行施工,施工的內容是什么,此施工工序存在什么類型的風險,這樣才能展開安全管理的內容,門禁打卡系統就能為此信息的獲取提供技術保障。應用物聯網技術,還可以加強對現場工作面的監控,例如在分項工作操作面設置視頻監控系統,這就形成了現場施工作業的實時直播,為安全管理的實時管控提供了基礎。不僅如此,對于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的監控,也需要在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對于深基坑工程的邊坡數據監測、塔吊與人貨梯等大型機械設備的安全監控均需要用到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可以將在建工程的各項監測或監控項目整合在一個平臺上,增強了安全管理人員對于現場安全管理的關聯性與綜合性,為安全管理更好地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不僅僅是現場安全管理人員,對于施工現場的視頻監控內容與其他施工有關的數據監控只要獲取相關權限都可以在物聯網平臺、終端或桌面端進行查看,可以做到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與行業主管部門的實時共享監控,做到全方面的監控與管控,避免單方監控約束性不夠,增強各相關方的聯合性,加強監管力度,減少安全隱患的產生,進而減少事故的發生。

5.結束語

第4篇

【關鍵詞】建筑施工;混凝土結構;建筑穩定;加固技術

前言

建筑行業的高速發展對建筑質量和建筑安全提出了鮮明的要求,保證建筑安全和建筑質量才是施工的主要目的。在當前建筑發展條件看來,混凝土是構成建筑結構的重要建材,因此它的加固能夠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筆者對房屋建筑施工的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給廣大讀者提供理論支持和具有實效性的幫助。

1 建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加固的重要性

1.1 提高建筑質量和增加經濟效益的有力保障

經濟發展加速了城市建設計劃的推進,完善經濟建設是當前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建筑行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部分,當前頻發的建筑施工安全和建筑質量問題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受到部分不穩定因素的影響,部分施工企業為了減少施工成本,使用質量較差的混凝土建材,對質量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提升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能夠有力保證建筑質量,給施工部門帶來經濟效益。

1.2 減少建筑危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當前出現的“豆腐渣”建筑嚴重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減少這類建筑的工作刻不容緩。混凝土結構加固能夠提升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并根據建筑功能進行合理施工,設計出科學的建筑結構?;炷两Y構加固能夠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維修帶來的成本,同時還增加了建筑使用壽命,對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

2 建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加固要求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結構加固并不是簡單的加固過程,而是一項細膩科學的加固工程。在施工工程中應當滿足以下施工要求。

2.1 嚴格按照國家加固規范進行

部分施工工人認為,混凝土結構加固只是簡單的結構加固,只要對混凝土添加固定建材便是。其實不然,加固施工必須按照加固規范來進行。這要求我們對建筑整體進行分析結構驗算。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混凝土結構的受損情況,才能進一步進行加固工作。每一個加固環節必須按照施工標準進行,減少盲目加固工作,否則恰得其反。當然,加固施工規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施工部分可以根據實際施工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以確定更加明確的施工方案。

2.2 環節審核是結構加固的保障

對于建筑混凝土結構加固來說,每一個加固環節都變得尤為關鍵,因為每一個環節都能夠對建筑整體結構造成影響。在建筑混凝土結構加固過程中,要求我們使用加固設計方法,對每一個加固環節進行數值測算。充分考慮每一個環節的加固承載,實現每一個環節數據的審核,確?;炷两Y構加固實效最大化。

2.3 減少結構加固對建筑使用的影響

部分施工企業在加固過程中采用體積較大的材料,占據一定的使用空間,導致使用的空間減少。這樣,不僅影響了建筑功能的使用,還會造成建筑壓力多大,造成安全隱患。這要求我們在建筑混凝土結構加固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結構加固結果對建筑功能的影響。如果是地震多發區建筑在加固過程中還應當考慮建筑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3 建筑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結構技術分析

加固施工是一項細膩的工作,針對不同的功能的建筑采用特殊的加固方法。特別是輕型建筑材料的應用后,加固施工就變得更加“輕型化”和便捷化了。以下幾種加固方法最為常見,本文給予適當的技術分析:

3.1 碳纖維加固技術

碳纖維是一種輕質穩定的建筑材料,使用碳纖維的建材抗性和韌性有了明顯的提升。因此,碳纖維能夠有效緩解建筑承載變形,能夠有效地增加建筑使用壽命。碳纖維加固方法原理并不難,無非是利用碳纖維橫向包裹建筑加固部分,以減少建筑的變形。當然,碳纖維加固能夠對混凝土結構進行有力的約束,以緩解建筑的破壞過程??梢赃@么說,碳纖維能夠顯著改善建筑延性,碳纖維在建筑加固方法的應用是當前建材發展的結果。

3.2 預應力加固技術

預應力加固技術實質在于運用預應力鋼筋來進行外力加固的。預應力加固與其他加固不同,它具有明顯的加固、卸載與改變結構內力等效果。這項加固技術充分考慮了建筑的使用年限,以判斷加固過程中的壓力。這項加固技術施工較為簡便,并可以實現建筑結構的定審核,具有顯著的可操作性。當然,這種加固方法的缺點便是防腐蝕性差,外觀容易破損。由上文可見預應力加固技術還能更上一層樓。

3.3 間接加固與注漿加固法

間接加固法是運用構件設立支撐點,連接不同的建筑結構,以達到間接加固的方法。間接加固方法目的是減少混凝土結構的內力,以減少加固建筑的承載力。間接地增加了建筑混凝土結構的穩定性。而注漿加固法指的是對混凝土裂縫部分注入環氧樹脂等粘合劑,以粘合建筑混凝土裂縫,達到加固的目的??梢赃@么說,間接加固和注漿加固各有優缺點。一般來說,間接加固方法適宜用于小型建筑,而注漿加固方法適宜用于橋梁、鐵路等加固。

常見的混凝土結構加固施工步驟:

(1)定位。加固施工首先要對加固部位進行定位,并做好施工標記。同時,對加固部位進行現場數據勘查,明確建筑的承載壓力變化。

(2)鉆孔以及清孔。鉆孔孔徑和位置不能與定位標記部位相差30mm,如果發生偏移較大的情況適當移動,實現建筑受力轉移。鉆孔結束后方可進行清孔,徹底清除孔內雜物,以方便下一步的鋼筋粘合。

(3)粘合。粘合指的是采用適當的鋼筋、碳纖維或者其他加固建材對建筑進行粘合加固,鋼筋等易被腐蝕的建材應當做除銹處理,以便更好地保護鋼筋,提高加固效益。當然,粘合過程不能在溫度較低時進行,以提高粘合效率。

4 結語

總的來說,加固混凝土結構對建筑質量和建筑安全有著不可取代的功勞。從混凝土加固的要求出發,淺談幾種重要的加固技術和加固步驟。施工企業應當根據建筑的功能、使用環境、地理位置等進行“特異性”加固,才能實現加固的專業化、科學化和高效化,為我國建筑行業發展奉獻自己的智慧。

參考文獻:

[1]鄭蘭能.房屋建筑施工結構加固技術的探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01).

第5篇

【關鍵詞】 智能建筑 設計與維護 教學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術基礎主要由現代建筑技術、現代網絡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和現代控制技術所組成,運用自動化、通信、信息技術等智能化手段,通過將建筑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最優化組合,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節能高效、舒適智慧、配置更新,實用愉悅的人性化建筑環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統集成特點,發展歷史短,但涉及范圍廣,進展速度快,是動態和相對的概念,隨著高新技術發展而不斷變化。

產業信息網的《2012-2016年中國智能建筑市場分析與投資方向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市場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2012年為861億,年復合增長率為23.2%。如果未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資占投資額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資總額2013年在830億左右,2015年為1100億左右,2020年將達到4400億左右。隨著新一輪的經濟刺激政策聚焦在新興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智能建筑作為智慧城市的細胞,發展勢頭很強。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類學科開設了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希望在培養建筑類人才的基礎上,加強對電氣智能專業技能知識的掌握。我校以此為契機,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著重對智能建筑解決方案的前期設計、工程施工建設到后期的運行維護,圍繞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運行維護的費用占到全部費用的60%-70%數據分析、人才使用分析,開設智能建筑專業方向,面向建筑、物業管理行業。為與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相結合,在對“智能建筑”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上以建筑為平臺,依照建設部2003年頒發的《建筑智能工程質量驗收規范》的技術標準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統工程運行維護技術規范》,結合《智能建筑設計標準》、《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規范》、《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共同對智能建筑的設計、施工、驗收、運維一系列過程形成規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模塊式課程開發,編寫《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教材,探討教材教法,強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電各子系統的原理、設計與工程實施實踐。加強學生對智能化系統設計、建設、運行及維護中實踐技術的傳授,使本專業的同學獲得對智能建筑的整體體系及系統原理的掌握。我們的課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內容:綜合布線系統、建筑設備自動化系統、消防自動報警及聯動系統、安全防范系統、通信自動化系統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等 。重點講授這些智能系統的原理、組成、設計原則、工程實施及維護運行等,使學生對每一個子系統的原理、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各環節都進行學習掌握,培養建筑、物業管理行業建筑智能技術方面的綜合技術人員。以滿足智能建筑行業不同環節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內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戶需求與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子系統組成、建筑智能化系統的主要任務、建筑智能化系統的設計與會審、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專業協調、智能建筑的系統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技術要點、智能建筑的建設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標、智能建筑的施工與調試、智能建筑的工程驗收與人員培訓、智能建筑的物業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安全運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電系統涉及的知識面廣、工程性強,既要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把握實踐技能的學習,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歸結的主要問題有:

(1) 《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知識點多面廣,增加了學生對所涉及的技術與系統掌握的難度。智能建筑弱電系統涉及到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對于每一個系統,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其原理,還需要根據用戶需求進行系統的設計,因此學生就要掌握系統的構成、設備的選型,同時在系統設計、設備選型時還要考慮工程實施的具體因素。

(2) 課程實踐環節的教學投入,實訓設備運用與技術升級、更新,教師的知識架構與實踐教學的要求不匹配。學生對這種工程背景較強課程的學習理解與知識掌握難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專業的智能建筑綜合實驗室對于該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課程考核所涉及理論知識、實踐技能的考核無法展示學生處理工作現場各方面及各種問題的能力,無法完整體現出課程的工程實踐背景。

(4) 學生理解《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所涉及的一些設施與設備還可能看不到、摸不著。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無法切身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進取。

教學實施與改進:

1、緊密結合智能建筑行業發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師素質。

結合智能建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需要、人才培養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教與學全過程,根據學院當前本專業建設現狀,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改善本專業教師的知識架構,實行多條腿走路,分幾步落實,聘任本專業專職教師、校內兼職教師、校外兼職教師。

《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專業實踐性強,切忌閉門造車,可以考慮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將智能建筑專業領域業內專家、其他大學相關專業教授、建筑公司負責人、建筑行業協會負責人、系統及技術運維負責人聘為客座教授或者教師。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或者授課,鼓勵一些相關專業的中青年教師轉行,到國內重點大學相關專業進行單科進修,改善行業專業人才運用與學院人才培養效果。

2、以就業為導向,以教學改革為抓手,堅持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

(1)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開展企業交流與合作,與行業企業建立緊密聯系,校企合作共同確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及開放性開發方法,重構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

(2) 通過構建企業崗位認知、理論實踐一體化情境教學、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的完整教學環節,依據“學生培養重在職業能力、內容選擇基于工作過程、教師結構趨于專兼結合、教學環境模擬職業場所、教學方法遵循職教規律”五大核心理念進行教學情境設計,實現職業能力的遞進與工作過程的結合。

(3) 教學項目實施設計采?。涸O計的學習情景單元,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在同一實訓場所完成,通過“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實施法來支撐。

(4) 教學考評體系堅持:注重職業能力考核,根據任務完成、項目實施情況等五項指標綜合評定。

實踐教學與效果:

1.優化課程結構,增強課程設置的專業性和針對性

依照高職教學“必需、夠用”的原則,結合智能建筑專業行業企業人才使用需求,調整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課時,構建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2.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幫助學生在知識與能力等方面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除筆試外,還包括口試(日常提問記錄)、筆記、制定工作任務各項目的獨立作業、現場測試、實際操作等多種綜合考試形式,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歸納總結能力。

3.落實好教學實訓實習實踐過程三階段工作。

(1) 實訓實習實踐前(計劃準備):制訂實訓實習實踐方案;公布實訓實習實踐的行業企業用人要求;宣傳動員,學生結合實訓實習實踐崗位,擬訂實習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責任、義務和權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實訓實習實踐中(過程監控):職業道德教育、企業規章制度教育、崗位技術知識運用、操作工藝、技能訓練;教師現場指導學生作業;教師和企業指導學生撰寫業務報告(技術小結和業務總結報告);教師和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考核。每個同學按照所領取的任務在確定的崗位,按要求完成課題和規定的作業文件。

(3) 實訓實習實踐后(評價總結):評價、總結、交流和表彰。

經過多年來對《智能建筑設計與維護》課程的實踐教學,逐步探索對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教學內容的更新,適應建筑智能化技術的發展;同時,加強教學方式及手段的創新,積極建設小型實踐平臺;最后,完善考核環節,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

注重圍繞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任課老師一直從事智能建筑中相關弱電子系統的實踐教學,并承擔企業項目生產的技術組織、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等,不僅參與這些系統的方案設計與方案評價,而且還到工程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積累了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

結合智能建筑專業技術運用,開展對一些系統的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比如視頻監控中的智能視頻分析、人臉識別等。教師能夠很好地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在課程理論內容授課時,對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統應用來講解涉及的系統原理、設計思想及工程實施。并運用實際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及一些小的故事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并對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為學術問題的困難傳遞給同學,讓他們多思考,學會從工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過建設社區的安保系統來講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統的視頻監控、門禁系統、自動報警、安檢等內容,同時講授安保系統應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術比如射頻識別技術、人像比對及定位技術等。通過將教師的技術成果融合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項目幫教,教與學促進,加強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發展是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一個體現,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設、運行與維護提供專業的技術人才是我們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職工作。本文從一個非建筑類工科專業開設智能建筑課程的角度,闡述了我們課程建設的思路以及對該課程實踐教學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對非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培養智能弱電系統相關專業人才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統集成研究設計與實現《電子科技大學》 2008年

[2] 林建軍,金炳堯.基于項目的實驗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華,胡振宇.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建筑技術》 2013年02期

作者簡介:

第6篇

關鍵詞: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管理

一、引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更新,對建筑行業的各方面要求也不斷增高,建筑企業要想增加自身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使用科學合理的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在建筑技術管理中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主要有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的工程施工設計、施工時間的主要經過以及對工程嚴格的驗收管理等,這些內容也是當今建筑行業保證自身經濟效益提高競爭力的重要保證?,F如今,各方面都在快速的發展更新,我們也逐漸的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怎么樣去促進施工技術管理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現狀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我國的建筑行業發展也在不斷進步,但是就目前來說,我國的建筑行業相比較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來說,建筑水平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低的,特別在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方面,和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社會生產不斷的更新完善,給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我國很多地方,都存在勞動力不足等現象,這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對我國和諧社會下建筑工程管理環境的創造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本文以廣東省某建筑公司為案例對其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施工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操作;第二,施工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三,相關管理人員缺乏施工安全意識、沒有指定合理的應急措施;以上因素都嚴重制約了我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創新的發展。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以及施工工藝的創新對建筑行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加強施工人員各方面的技術以及提高施工人員的素質,是當今建筑行業健康發展的有效方法。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管理的必要性

3.1、技術創新管理是社會進步的時代趨勢

生產力水平的高與低,能夠直接反映出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程度,這也是社會發展文明的重要表現。隨著世界上生產力水平的不斷增高,這不僅僅為施工技術的創新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經濟基礎,而且還指引了建筑工程行業發展的方向和發展潛力。除此之外,施工技術還對生產力進步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生產力和施工技術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建筑施工水平不高,而且在建筑施工方面的創新水平也不強,那么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所以,建筑施工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企業應該依據企業所在的外部環境需求,對自身發展的水平不斷提高,把施工創新技術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3.2、技術創新管理是提高建筑企業的核心內容

隨著當今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競爭都越來越激烈,在這種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只有競爭的勝利者才能夠生存發展下去。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已經認識到了競爭的作用,但是這些企業對資金的投入出現了非常大的盲目性,從而使得大量的資金浪費,而且經濟效益非常低,這樣長久的發展下去,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正因如此,施工企業要想在同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同行業的佼佼者,就一定要在技術上領先同行業,通過對技術的創新提高自身的優勢,這樣才能夠在這強大的競爭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

四、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管理的策略

4.1、提高創新理念

現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是非常開放的,這就意味著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會非常的激烈,只有競爭的強者才能夠不被這種社會發展的形式所淘汰。正因如此,建筑企業如果想要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提高自身的競爭是一種合理有效的途徑,只有不斷的在施工技術方面進行創新,才能夠讓自身一直保持在同行業的前列。但是創新能力并不是說有就有的,這要求建筑行業不僅僅要提高資金的投入,而且還要提高自身的商品和技術的開發,并且對其它的技術支持也要合理的掌握。除此之外,建筑企業還應該加強自身的管理,制定出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創新方案,促進企業內部各方面的創新,從而實現建筑施工技術的創新,進一步提高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

4.2、促進施工技術的應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企業的發展一定要以高新技術作為主要的導向,所以,建筑企業施工的發展也一定要按照這個趨勢,抓住自身發展的機遇,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中不單要滿足經濟時展的需要,還要加強各方面技術創新的力度,把握好經濟發展需要和創新力度的平衡,從而構建戰略發展的目標,進一步對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進行完善。例如,在建筑施工中墻縫問題方面,由于墻體的施工質量非常容易出現問題,在施工技術創新之后,針對這一問題在施工的時候可以經過取消硅導墻的建設,并且在外墻的樓層部位安裝一系列的鐵板,這樣就能夠進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的整體質量。

4.3、深化成本創新管理

面對日漸激烈的市場競爭力,企業要想在其中立于不敗之地,在確保工程施工質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生產成本,以此提升企業最終利潤。深化施工成本創新管理,在施工過程中應該不斷發展降低成本的方法,減少不必要的施工步驟,避免不必要的施工支出,從而降低工程施工投入成本。在施工前,需要健全施工開支的相關規定,發揮財務部對工程款的監管力度,確保每一筆投入都用到實處。在施工過程中,必須按照預算進行施工,建立監督機制,堅決杜絕貪污受賄、中飽私囊的現象發生。施工結束后,對工程進行質量驗收,并將剩余的建筑材料進行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因此強化成本創新管理,企業應該從施工技術管理的細節做起,端正態度,實現企業最大化經濟效益。

4.4、提高建筑企業員工各方面素質

建筑企業應該建立具有創新精神的建筑團隊,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進一步完善,從而提高建筑企業施工技術創新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因為我國現代建筑行業的技術不斷的更新發展,新工藝和新材料也不斷的變換,而建筑施工人員的素質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樣就造成了現代新工藝、新技術和建筑施工人員素質不相符的現象,現代施工技術人員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滿足現代建筑企業技術發展的需要,所以企業不僅僅要加強引進新的技術,而且還要加強施工人員各方面的素質,對企業員工各方面的知識進行合理的培訓,從而提高企業員工素質,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當今工程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這就給工程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難度,又因為人們對建筑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建設施工技術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今發展的需要。所以,堅強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當今建筑發展的必要途徑,只有施工技術有效的創新,施工的質量才能夠合理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才不會被當今世界潮流所淘汰。

參考文獻

[1] 何智慧,方家林.建筑工程技術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導.2014(09)

[2] 史玉琴,李曉琪.建筑工程技術管理過程中的幾個關鍵問題分析[J].門窗.2014(01)

第7篇

3物聯網技術與智能建筑的融合發展意義

3.1強化建筑資源整合

在傳統的智能建筑中,存在著資源整合困難的硬傷。智能建筑中使用的各類產品,由于沒有一致的標準而難以協調,為后續的維護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物聯網技術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該技術使用統一的接口、數據庫以及開放協議,無需事先集成就可以打通各個網絡,使得不同的產品可以順暢的交互。此外,物聯網技術的引入,還可以打造形成開發架構平臺,并統一編碼傳感器,實現數據的互通互聯,還可以讓使用者依據自己的需求定制產品,將智能建筑的資源最大化整合。

3.2推動智慧產業發展

近年來,我國將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了科學技術的發展上,智慧產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并被列入國家新興產業之一。智慧產業的戰略性地位表明了我國發展壯大智慧產業的決心。在國際競爭的“賽場”上,“智能建筑”已經成為各國展示其技術實力甚至綜合國力的關鍵成果。諸多實踐成果表明,物聯網技術對于彌補智能建筑的不足、提高智能建筑的價值至關重要。該技術一方面優化了智能建筑的自動化與通信性能,另一方面提升了智能建筑的落地效率。因此,必須要推進物聯網技術與智能建筑的融合發展,打造高新智能建筑產品,促使我國在國際賽場上“拔得頭籌”。

4物聯網技術與智能建筑的融合發展方向

4.1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能源管理

在時代飛速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的趨勢下,可持續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能源危機問題亟待解決。在建筑行業中,節能降耗統計監測至關重要。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構建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測建筑中水、電、氣等能源的耗費量,進一步方便了物業部門的管理,同時也為政府部門采取相關節能措施提供了有效的數據參考。

4.2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設備管理

現代智能建筑中往往會配置大量的高科技設備,比方說中央空調、給排水以及供電智能化系統等。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構建建筑設備監控管理系統,通過攝像的方式實時監控各類設備的運轉情況,并收集設備的運轉參數,為設備維護部門開展保養及維修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參考。另外,設備監控系統還可以記錄設備維修次數,并及時發送設備維修信號。

4.3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停車管理

物聯網技術中的RFID技術被廣泛運用智能建筑停車管理,該技術的引入可以自動完成數據的采集與對比,還能控制閘門,從而可以有效節約人力成本。智能停車管理系統一般包含停車場子系統、出入口管理子系統以及數據采集子系統三部分。其中,停車場子系統主要進行無線感應以及數據傳遞,該系統在車位中埋設探測器,并利用探測器感應車位的利用情況,并將感應結果傳輸至停車管理系統;出入口管理系統由RFID讀寫器、ID卡以及射頻天線組成。ID卡安裝于車內,并記錄車輛的相關信息。RFID讀寫器設置于停車場出入口部位,可以讀取ID卡中的信息,并將讀取的信息傳輸至數據采集子系統。射頻天線作為信息傳輸的媒介;數據采集子系統主要用于判斷車輛是否具備出入資格,當車輛具備出入資格時,該系統自動打開道閘、放行車輛;當車輛不具備出入資格時,該系統會發出警報并關閉道閘。

4.4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安全管理

在智能建筑中,安全永遠處于首位。智能建筑的安全系統包含信息安全、防盜、醫療救助等子系統。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將智能建筑中的不安全因素及時識別并傳輸給公安或消防部門,相關管理部門可以依據信息快速制定應對措施,進一步快速解決建筑中的安全問題,避免安全問題發酵擴大,保護智能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4.5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家居管理

就現階段來看,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家居方面的應用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最為貼近,因而具備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舉例來說,海爾集團在智能家居方面推出了物聯網冰箱,這款新型冰箱包含諸多性能,例如放音樂、打電話、看網站等等,有效的將生活與娛樂融為一體,優化了一直以來冰箱單一的使用功能。與此同時,物聯網技術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可以使得人們通過手機、電腦等遠程控制生活中常用的電器及其他設施??偟膩碚f,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和多元化。

4.6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健康監測

現階段,一些先進的醫院已經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了智能健康監測系統。智能健康監測系統一方面可以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身體情況,方便醫生以及護士開展治療,另一方面,當患者轉院時,智能健康監測系統還可以及時傳遞患者信息,使得醫療機構之間可以快速的了解患者的醫治情況以及病史,為就診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均壽命。除此之外,物聯網技術還可以運用在智能住宅中以打造身體監測系統,以方便住戶實時了解自身健康情況。身體監測系統主要依托芯片工作,該系統可以定期測量住戶的體溫、血壓、心跳等,并提醒住戶按時休息。另外,應對突發疾病,身體監測系統還可以自動與醫院聯系,防止危機情況的發生。

4.7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環境監測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條件,因此環境質量的管理十分重要。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可以構建智能環境監測系統,一方面可以監測環境受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科學的評價受污染的環境,得出具體的數據和信息,并提出環境改善和保護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智能環境監測系統監測的對象不僅僅是空氣、水等要素,還包含智能建筑中水、電、氣、聲、光等要素,且監測的范圍包含建筑內部以及建筑外部。

4.8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樓控系統

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打造屬于智能建筑的獨立樓控系統。該系統中包含能耗管理子系統、故障分析子系統以及設備監控子系統等。此外,樓控系統的監理還可以實現一卡通管理,智能化安保管理以及智能照明管理,使得智能建筑的各個系統與整個智能城市相互關聯。

第8篇

作為數據主要來源之一的城市規劃設計,應當具有三維可視化效果和相應的專業屬性信息。我國的《城市設計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新技術的應用,鼓勵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充分利用三維仿真技術、BIM等新技術開展城市設計工作。本文在分析我國城市設計信息化軟件的發展現狀后,以實現城市設計的智能化、立體化、專業化為目標,研究集三維建模、三維仿真、審核分析于一體的智慧規劃設計系統,為城市設計工作提供科學高效的實用工具。

二、城市設計信息化軟件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公司研發的三維圖形規劃設計軟件多以展示功能為主,長期以來,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一直依賴于國外軟件,采用美國軟件AutoCAD繪制二維平面,以Photoshop、3DSMAX、MAYA等軟件做效果圖。這些軟件大都是通用的圖形展示和三維建模平臺,在綜合應用方面存在諸多缺陷。首先,在各個軟件中完成的設計成果相對獨立,存在數據格式不兼容或轉換困難等問題,使得設計成果之間信息無法共享。其次,所有軟件均為通用產品,不具有或具有很少的專業屬性,不能很好地融合我國城市設計領域相關的專業標準規范。最后,在城市設計中,以平面二維設計為主,三維造型僅為出效果圖而作,大量的經濟技術指標和實際建成效果沒有準確的三維數據作基礎,無法進行全面分析,在方案設計中,無法實現空間與屬性數據在設計過程中的實時互動,無法形成直觀生動的仿真場景。面對城市規劃設計發展的新形勢,迫切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研發新的三維設計系統,該系統應融合國家關于城市設計的標準規范,包含豐富的模型庫,具有強大靈活的三維造型功能,設計過程可實現數圖智能聯動、渲染即時動態,設計成果實景仿真,使規劃設計走向三維智能化,提升規劃設計的效率和質量。

三、智慧規劃設計系統總體架構設計

智慧規劃設計系統秉承直觀、生動、真實、所見即所得的三維規劃設計理念,將三維技術與建筑規劃專業結合,順應了城市設計和方案研究的發展趨勢,是對現有城市設計信息化軟件的有益創新。在關鍵技術方面,主要運用CAD/三維模型雙向轉換引擎、三維模型/GIS雙向轉換引擎、三維建筑自由造型、大場景三維渲染顯示技術等;在業務方面,主要研究動態規劃指標計算、三維狀態下快速日照分析、規劃約束控制分析、規劃方案動態虛擬現實仿真等應用功能。在此基礎上采用海量數據管理技術,探索數字虛擬城市的建設。在上述思想指導下,智慧規劃設計系統在三維基礎圖形繪制、數據模型轉換引擎、規劃指標動態計算、規劃方案輔助分析決策、城市規劃方案三維仿真等方面進行研究與開發。該系統總體結構采用層次化設計思想,能夠實現不同層次間的相互獨立性,保障系統的高度穩定性、實用性和可擴展性。該系統主要由基礎支撐層、平臺層和應用層三部分構成:

四、智慧規劃設計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1、三維建模

系統提供功能強大的轉換工具,能夠快速將平面圖形轉換為三維模型。軟件可通過對整張DWG圖紙直接導入、復制局部圖素粘貼到繪圖區域以及在繪圖區域中直接繪制源實體等方式,從DWG圖紙中獲取設計方案的“源實體”,完成源實體創建后,即可通過定義、繪制、圖庫引用和圖類轉換四種方式快速將平面圖形轉換為三維空間中的專業實體。此時,平面圖紙中各類實體的屬性也得以保留并準確轉換到三維空間中,隨著建筑的拉伸轉換,相關的屬性和指標將實時顯示在窗口中,實現了圖形和屬性相互關聯、即時互動。提供各類常規的三維造型手法,用戶可對建筑形體自由地進行動態拉伸、任意角度切割、轉角弧化等,可拼接塑造帶屬性的建筑,支持復雜造型的設計,對于架空、錯層和變化性質等樓層構成均設置了簡單易用的操作手法,所有造型均可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三維建模定義過程快捷、簡單、形象。

2、三維仿真

三維建模完成之后,通過三維仿真功能,可對方案的設計成果進行進一步渲染處理,使設計方案更逼真、生動。根據建筑行業的實際需求,系統針對建筑的外觀,提供了豐富的材質庫,用戶可方便地進行材質刷貼,具有圖片刷貼、紋理刷貼、涂料粉刷、紋理參數設置、紋理替換、材質模仿、建筑仿膚等功能。針對方案的細節,提供光暈、燈光、玻效、霧化、水效等功能,用戶可設置方案的光影效果、各類實體效果,模擬自然環境中的真實狀態。針對方案的展示匯報,提供三維場景漫游功能,用戶可制作視頻集錦,進行視頻輸出,便于方案展示,此外還可以把仿真場景渲染成高精度的效果圖。

3、審核分析

針對轉換后的小區模型,系統提供了定性查詢瀏覽、定量指標審核、規范檢測、日照分析和失誤檢測等功能,審批人員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方案審核,并可根據需要輸出各類統計分析圖表。定性審核:包含查詢瀏覽、圖類控制、分類查詢和透明對比等功能。定量審核:包含指標屬性、用地平衡、經濟指標、建筑屬性等功能。規范檢測:包含紅線檢測、綠地檢測、間距檢測、車位檢測等功能。日照分析:包含動態位移、動態拉伸、等時線等分析功能,極大地方便了審批人員對日照時數的檢測和方案動態調整。失誤檢測:檢測分析設計失誤等原因造成的錯誤重疊,杜絕因此而導致的虛假指標現象。

五、未來技術展望

1、實現與三維城市的對接

近年來,許多先進的技術已經運用到城市規劃與管理的方方面面,一些城市利用三維技術與VR技術建立起了三維城市。三維城市直觀呈現了城市的現狀面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政府部門和民眾對城市設計越來越重視,希望能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當下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遭人詬病的建筑,這些建筑與城市的整體環境格格不入,破壞了城市設計的整體美感,這些多是因為在城市設計過程中沒有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造成的。所以未來的城市設計在做好微觀設計的同時,還應著眼于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全局,我們可以把某一棟、某一地塊的建筑設計置于三維城市的宏觀大場景中,從體量、色彩與周圍建筑的協調度以及各項專業的指標等角度,綜合衡量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智慧規劃設計系統與三維城市的對接能夠實現從微觀和宏觀層面對城市設計與規劃的綜合考量,有利于保持城市建筑的協調性、風貌的整體性,促進城市建設的和諧發展。

2、兼顧地上、地下空間,實現一體化設計與管理

如果說建筑、道路等地上空間是城市建設的“面子”,那城市的地下管線就是城市的“里子”,城市由地上空間與地下空間共同組成,城市的設計與規劃也應同時兼顧城市的面子和里子,不能只注重城市的“面子工程”。近年來,我國城市的內澇現象較為嚴重且普遍存在,城市的地下管線猶如城市的“血管”,它應保持通暢,才能保證城市的正常運轉。我們現在提倡的建設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都在努力為城市的地下管線減壓,促進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所以未來的城市設計在做好地上設計的同時,還要更加關注地下管線的設計與規劃,從局部做好了地下管線的科學設計與建設,有利于達到城市地下管線全局建設合理性的目標。城市的地上和地下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需要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促進兩者共同協調發展,實現地上、地下一體化設計與管理。

六、結語

城市設計作為城市建設重要的前期階段,需要經過綜合考量,科學決策,因而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城市設計與輔助決策是尤為必要的,智慧規劃設計系統的研究與實現將為城市設計提供嚴謹、科學的設計和分析工具,實現對設計方案的建模、造型、仿真、審核分析的一體化管理。大力建設智慧城市的今天,需要緊隨時展的脈搏,加強對先進技術的探索和運用,不斷改進和完善城市設計的方法、手段,促進實現數字化、智慧化的城市設計與管理。

作者:許利峰 李美華 丁偉 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 洛陽眾智軟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龐可.三維設計技術應用及前景展望[J].電力建設,2003(05):24-5

[2]張俊.參數化的精細三維建模技術研究與實現[D].東華理工大學,2016.

第9篇

關鍵詞:智能建筑;樓宇設備;自動化系統;研究

前言

隨著信息通信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技術逐漸實現了普及性的應用,在此背景下,智能建筑系統應運而生,通過智能化設備的應用與控制,實現對了建筑內外部環境的全方位實時監管,并給相應的居住者創造了一個舒適且安全的居住環境。也正是基于智能化樓宇建筑的興起,人們居住環境也逐漸步入到了智能化時代,這不僅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要想實現樓宇自動化系統的不斷優化與完善,就需要針對這一自動化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探討。

1樓宇自動化系統綜述

1.1概念

樓宇自動化系統是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為基礎,實現對建筑內空調、照明等各個子系統的控制,并實現對建筑周邊環境的監管,進而在確保建筑各個子系統安全、可靠運行的基礎上,為居住者提供一個舒適且安全的居住環境。

1.2系統組成與配置

第一,系統的組成。這一系統主要是由如下子系統組建而成的:變配電系統、照明系統、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消防系統、保安系統以及運輸管理系統,各個子系統以智能化技為基礎,進而通過有效的監管與控制,以通信系統為聯系,確保整個樓宇的安全性,能夠針對突發事件等進行及時且高效的處理,即通過一體化協調控制來打造出一個智能化居住環境。第二,技術配置。在樓宇自動化系統中,相應的系統配置為:以設備控制與監測需求為基礎,實現相應傳感器、DDC控制器、執行器以及中央管理機的配置,在此基礎上,以通訊網絡的建立為媒介,實現相應數據的交換,然后以統一控制模式的構建來實現對統一的協調管理與控制。針對相應管理系統,需要結合實際監管工作之需,實現相應管理軟件的配置。

1.3樓宇自動化系統下的功能

樓宇自動化控制的實現主要的憑借計算機網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實現對樓宇內部各項機電設備的控制,同時實現對樓宇外部環境的監管部,進而以集中協調管理模式的構建來實現對樓宇的全方位自動化監管,進而以智能化管理的實現對相應居住者提供一個舒適且安全的居住環境。樓宇自動化系統的功能如下:第一,實現對樓宇內部機電設備的實時監控與管理,通過智能化的控制來實現對其運行狀態的管理,確保相應服務功能的發揮;第二,在實際監管的過程中,能夠將相應的監測數據信息進行自動檢測與顯示,并能夠進行保存、查詢與打印,進而為相應的管理人員提供有效的信息數據基礎;第三,能夠針對各項異常變化進行自動調節,進而為確保各子系統能夠處于正常運行狀態,同時針對意外突發事件進行及時且有效的處理;第四,實現對樓宇自動化系統下各子系統運行狀態的協調與管理,確保各項機電設備等始終處于高效且穩定的運行狀態之下;第五,實現對樓宇內住戶使用水電以及煤氣費用等的自動計量。

2智能建筑中樓宇自動化系統的應用現狀分析

當前,伴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智能化控制技術已被廣泛的應用于各領域之中,而在建筑行業中,通過樓宇自動化系統的搭建能夠為實現智能建筑的構建奠定扎實的技術基礎。而從目前樓宇自動化技術應用的現狀看,我國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而國外在該領域上已經遙遙領先?;谥袊壳皡^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均的現狀,城鄉在經濟上發展差距大,因此,很對地區都尚未實現樓宇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整體上看,這一系統在國內應用的現狀如下:第一,在該系統相關產品的研發上,國內要明顯落后與國際發達國家,產品在市場上站不住腳,尤其是在空調這一子系統上的研發深度還有待進一步的拓展。第二,在構建智能建筑的過程中,雖然一些地方已經初步將BAS應用于其中,但是,這一應用僅處于初級階段,尚未發揮出該自動化系統的作用與應用價值;第三,控制性能水平偏低,從實際應用的現狀看,整體上的控制精度較低,相應的控制能耗量偏大,同時對設備的磨損大,進而致使運行成本過高;第四,相應傳感器的性能偏低。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傳感器作為傳輸信息數據的媒介,需要具備較高的穩定性與靈敏度,進而才能夠將設備實際運行的參數等進行反應,以確保實現對各系統運行狀態的有效掌控與處理,但是,我國樓宇自動化系統下的傳感器設備整體上性能偏低,在實際安裝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現象,無法實現對系統運行狀態的準確測量;第五,在檢測上缺乏完善的措施。在熱源檢測上所采用的檢測工具過于單一,無法實現對各項熱源消耗的有效測量;同時,并沒有針對空調能耗量安裝完善的職能檢測儀表系統,進而也就無法實現對空調系統能耗量的有效測量;第六,尚未在應用樓宇自動化系統的過程中,實現相應智能化節能管理措施的落實,因此,整體上也就無法實現對建筑能耗問題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鍋爐設備上,實現節能監控措施的落實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是深入實現樓宇自動化系統應用的根本目標之一。

3智能建筑中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發展前景展望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面對能源緊缺、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的現狀,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求建筑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落實綠色節能設計理念,以實現建筑節能目標,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基于這一行業發展戰略與理念下,智能建筑逐漸成為了行業的一大發展方向,實現對各項技術的合理利用,以充分發揮出樓宇自動化系統的作用,進而能夠為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奠定技術基礎。而要想進一步實現BAS的完善應用,則就需要從技術基礎著手,進一步凝聚優勢技術,升入實現相應系統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為促進該系統的深入推廣與使用奠定基礎。而正是基于當前智能建筑所擁有的廣闊發展空間,為樓宇自動化系統的應用在具備技術基礎的同時,開辟了良好的發展新途徑,相應樓宇自動化系統將會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在國內智能建筑中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時代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樓宇自動化系統應用而生,而將其完善的應用于智能建筑中,則能夠為相應的居住者提供一個安全且舒適的居住環境,同時也能夠為進一步落實建筑節能奠定基礎。文章在闡述這一系統組成、配置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對當前這一系統的應用現狀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而從分析中也不難看出,智能建筑也逐漸成為了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而相應的樓宇自動化系統也必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徐巖.淺談智能建筑中的樓宇自動化系統[J].智能建筑電氣技術,2008,5:15-18.

[2]王敘.智能建筑中的樓宇自動化控制系統分析[J].四川水泥,2015,4:16.

[3]牟翔.智能建筑中樓宇自動化系統的發展與未來[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5,6:87-90.

第10篇

關鍵詞 建筑企業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對策;提高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1)36―0038―02

1 建筑企業人力資源現狀分析

新經濟時代,人才與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源,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取決于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建筑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要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必須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當今的建筑市場,由于僧多粥少,競爭日益白熱化;建筑企業紛紛以優化質量、降低造價、增強信譽來獲取競爭中的勝利;優良的質量、低廉的造價、良好的信譽,所有這些都離不開調動人的積極性。要推動建筑企業創新,人力資源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建筑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建筑企業的創新活動歸根結底由人力資源推動的。集知識、技術和智慧于一體的人力資源,是推動建筑企業創新的源泉。

目前建筑企業科技貢獻率較低,勞動生產率處于較低的水平,創新的水平不高,創新的能力不強,一部分建筑企業的創新機制未形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由于歷史原因及缺乏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與政策扶持外,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持是一個重要原因。具體來說,目前建筑企業人力資源存在以下問題。

1.1 建筑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普遍偏低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在建筑業現有的工人隊伍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初中以下學歷者所占比例超過90%,他們基本上沒有通過培訓就直接上崗,由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識,造成的生產事故和安全事故較多;大專以上學歷者極少,所占比例不足1%。由于整體素質的偏低,導致工程建設工業化水平難以提高,使建筑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推廣,在運用新技術、新產品方面成效低。

1.2 技術人員隊伍薄弱

在建筑工人隊伍(一線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是非技術工人,技術工人只占從業人數的1/1000,技術工人的技術水平同國內外行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建筑企業一線勞動力操作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機械裝備率低,過分依賴“人海戰術”,造成勞動生產率水平低,建筑產品質量不高,很難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3 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

建筑企業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偏低,低學歷人力資源所占的比例過大。而高學歷的人力資源所占比例過少,應用型人才多,管理型、科研開發型人才偏少,特別是缺乏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技術創新能力差,人才與人力資源的比例不合理,技術工人所占的比例偏低,技術工人的年紀偏高,技能水平低的工人比例偏高。

1.4 人力資源缺乏有效的培訓

建筑企業的員工流動性大。由于害怕人力資源特別是人才流失,企業不愿意或者不重視人力資源的培訓,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很多農民工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有的只經過短暫培訓就上崗,技術素質本來就偏低的一線工人由于缺乏足夠的上崗培訓或在職培訓,結果導致生產效率不高,機械使用率低,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推廣率偏低。

2 建筑企業創新活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與其他企業一樣,建筑企業的創新需提供某些的人員等。建筑企業的創新活動不能一般地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角度籠統對待,應從建筑產品及生產的特點出發,按照創新活動對建筑產品及生產的影響程度來分類,可分為4類:漸進性創新、模塊創新、建筑創新、系統創新。下面分別分析這4類創新活動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2.1 漸進性創新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漸進性創新是在現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對某個局部所作出的改進,例如高空作業防護器材的改進。漸進性創新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具備一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及創新精神則可,管理簡單易行。

2.2 模塊創新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模塊創新指建筑產品或生產某一組成部分中發生的創新,例如采用新的自動設備捆扎鋼筋。這類創新影響較深刻,對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建筑企業人力資源創新能力強,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較高的技術能力以及一定的實踐經驗。模塊創新因常發生于具有較高專業技術能力的企業,如研究開發機構,或一些支持特殊開發活動的制造商與供應商。模塊創新需要管理者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以確保創新能滿足項目要求,同時對以后創新實際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所需要的特殊資源給予預見和評價。

2.3 建筑創新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建筑創新主要指建筑產品及生產各組成部分和系統之間相互關系的創新,例如采用新的建筑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方案就涉及多個單位之間的合作。這類創新一般發生在施工現場,發起人也多是承包商。建筑創新對項目管理者及施工技術人員的要求高,建筑創新的管理者應具有大局觀和較強的系統組織能力,施工技術人員需有扎實的知識與技能,施工技術工人技能過硬。

2.4 系統創新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系統創新是指將多種獨立的但必須結合起來共同運作的創新整合在一起,以產生新的功能或改進設施整體功能的綜合性創新。系統創新對管理活動的要求很高,高層管理需保證系統創新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協調與配合。創新者應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以解決相應的技術問題。創新者應對建筑設施的系統性及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有全面把握,并有相應的組織能力和權威性,以保證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3 提高建筑企業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建筑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根本是集知識、技術和智慧于一體的人才,要提高建筑企業的創新能力,必須構建起適合企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3.1 樹立以能為本的管理思想

以能力為本配置人力資源。也就是運用能本管理的思想配置人力資源。能本管理就是在融合人本管理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員工創新能力的培養、優化人力資本與企業其他資源的配置,增進組織內部各成員的有效溝通,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激勵機制、培育有利于知識型、創造型人才成長的企業文化等,讓人力資本的效用最大化。以能為本是一種更深入、更全面的新型管理形式,它重視人的創造力、智慧潛力的開發。只有樹立以能為本的管理思想必須全方位的開發人力資源,才能更有

效地激發員工的主動精神和創新意識。

3.2 創新人才觀

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人才觀,樹立技術工人也是人才的觀念,樹立才標準國際化的觀念。中國建筑企業要加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必須要有熟識國際施工慣例又能具有獨立管理工程施工能的項目經理。要有既懂技術又擅長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努力做到人才結構合理。

3.3 創新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技術創新的動力來自資金與管理,理創新有利于技術創新,別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為了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又必須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堅持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相結合。

目前建筑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還停留在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大多數建筑企業缺乏與發展戰略相匹配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筑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由于存在管理理念、管理體系、管理方式、管理手段陳舊的現象,導致人力資源管理的績效偏低,降低了技術創新的動力。建筑企業要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實現從勞動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過渡就必須提升人才素質,改變已有的用人選拔和使用機制,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建立“以人為”“、量才適用“惟才是舉”的科學人才機制。

3.4 創新人力資源創新能力培養制度

對各個層次的人力資源,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工人進行技能培訓,對建筑業有關工種進行全面培訓,并要其取得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和建設(部)系統的職業技能崗位合格證書,與此同時,對主力工種管工、鉗工、焊工、起重工、電工、儀表工等,進行經常性的強化培訓和崗位練兵活動,對施工員、質檢員、定額員、預算員、材料員、統計員、計劃員、安全員等一線管理人員進行經常性培訓。通過業務技術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術水平。對中高級管理人員要進行技術、管理、外語、計算機、法律等專業方面的培訓,利用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在職教育、脫產教育及各種靈活有效的培養方式,加緊培養符合高水平的專業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對企業管理層重點灌輸管理意識、創新意識、市場意識、質量意識,提高其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人力資源創新能力培養制度。

3.5 建立創新激勵與約束機制

技術創新的收益應與科技人員、技術人員、企業管理者、技術工人掛鉤;同時技術創新的風險也應與科技人員、技術人員、企業管理者、技術工人掛鉤。技術創新的收益與風險與企業人力資源掛鉤,可以使技術創新人員有技術創新的動力,而且有技術創新的壓力。

4 結論

創新一直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最常用的手段,創新需要投資,創新需要特殊資源,需要人力資源與資金的支持。建筑企業各類創新活動對管理層次、管理類型、管理者的能力的要求不一樣,建筑企業應根據各類創新活動對人力資源的特殊要求,創新人力資源的管理理念、管理體系、培訓體系、激勵約束機制,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第11篇

關鍵詞:電氣自動化技術 建筑工程 應用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和數量逐年增加,這對于建筑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電氣自動化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運用,既能夠提升工程的建筑質量,降低建設難度,還能夠滿足人們對建筑物日益增長的質量要求。隨著電氣設備在建筑物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電氣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的建筑管理需求,并且,已經成為管理水平提升的阻礙。因此,電氣自動化管理模式已經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電氣自動化技術的主要優勢

現代建筑采用了電氣自動化系統,對電梯系統、通風系統、給水排水系統、中央空調系統、照明系統、配變電系統等進行集散控制,提高建筑管理水平與使用效率。由于建筑電氣化自動系統建設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建筑電氣自動化已經成為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相繼頒布了《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等規章條例,用于規范、指導建筑電氣自動化施工。其主要優勢在于:

(一)對系統和設備進行有效監控

現代建筑的主要特點就是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其內部電氣系統組件多而復雜。傳統的電氣設備管理方式,很容易遺漏某些設備的管理工作,帶來安全隱患。而電氣自動化管理模式,則可以對系統中的各項設備進行實時監控,并將控制中心下達的各項指令在短時間內傳達到各個系統中,并及時的將系統的反饋信息送到控制中心,從而達到高效、實時的系統管理。

(二)提升系統間的聯動性

利用電氣自動化技術可以將建筑物當中的各個系統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進行統一管理。其中包括:空調、消防、照明以及配電等系統。當建筑物中出現管道爆裂等緊急狀況時,系統能夠自動判斷出問題所在,并形成緊急的應急處理方案,適時的將滅火、緊急照明等系統打開,并自動控制各個子系統進行聯動。

(三)建筑物安全性大大提升

建筑物的電氣系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受到環境、人工操作以及設備故障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系統的安全事故。傳統的電氣管理模式很難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應對,而電氣自動化管理模式下,系統中的任何異常情況都會被實時監控到,并利用遙控模式及時處理,這樣能夠大大降低維修管理工作人員在故障維修時出現的意外危險情況。

(四)計算準確,數據齊全

電氣自動化管理模式能夠對以往處理故障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并且,保存到相應的數據庫當中,這樣能夠很清晰的了解到以往建筑物中電氣設備的運行管理情況,為將來的電氣管理工作提供客觀的參考數據。

二、電氣自動化技術的主要應用

電氣自動化技術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實時控制決策、實時控制輸出的途徑,實現建筑電氣設備的自動化運行管理。實時數據采集能夠搜集各個子系統設備的運行情況數據;實施控制決策能夠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為設備運行管理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實施控制輸出能夠依據控制決策,向相應的子系統發出控制信號,實現設備遠程控制、管理??刂苹芈肥菫榱吮WC主回路線路運行的穩定與安全,能夠實現某項控制功能,這種設備要有以下功能:

(一)自動控制功能

對于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當設備出了故障時,需要開關自動切斷電路以保障安全,使得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電氣操作設備成為必要設備。

(二)保護功能

一般情況下,運行中的電氣設備很可能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故障,例如:電壓或者電力等超過了電氣設備或者線路的最大承受值,這樣就需要一套能夠實時檢測這些故障信號并對設備和線路進行自動處理的保護設備。

(三)監視功能

對于控制系統中最重要的自變量是肉眼看不見的,一臺機器設備是否帶電或斷電,從外表看無法分辨,這就需要借助傳感器的各項功能,設置各種視聽信號,對整個系統的實時變化做出監控。

(四)測量功能

視聽信號只能定性地表明各設備的工作狀態,具體的電氣設備的工作情況還需專業設備測量出線路的各種參數(如電壓、電流、功率和頻率的大小等)。通常,電氣自動化系統主要有綜合布線系統、安全防范控制系統、消防安全系統、自控給排水系統、自動空調機組等組成。安全防范控制系統是由對講系統、出入口監控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等組成。消防控制系統主要是由消防專用電話系統、消防聯動控制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火災報警控制器、火災探測器等組成。電力和照明系統主要由應急照明啟??刂啤⒄彰飨到y節能監控、電量計量與統計系統、配電實時監控系統等組成。給排水系統通常包括消防子系統、生活給排水子系統。一般給水子系統控制較常采用的是氣壓給水方式、水泵直接給水方式、高位水箱給水方式等,監控水泵運行狀態、實現自動或手動控制啟停??諝庹{節控制系統主要包括空氣加濕設備、空氣冷卻減濕設備、空氣加熱設備等。通常采用DDC控制,將所需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此外,為了滿足建筑一些使用功能的需求,還設置了一些相應的子系統,如物業管理應用系統、一卡通系統、智能家居服務系統、資產定位管理系統、停車場服務系統等,最大程度地實現了電氣自動化。

在現代建筑實踐中,為了實現豐富的電氣自動化系統功能,就應當建立、完善數字控制體系,通過CATS、KVM 等模式鏈接控制機房和實現設備,建立本地控制臺和遠程管理中心相互結合的運行管理模式,增強數字化控制系統的可調節性。此外,還必須建立合理的配電系統,盡量采用多級配電,優化配置。根據建筑物的結構類型、電氣設備、功能布局等具體情況,選用恰當的自動化控制系統。

三、總結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以及電氣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二者之間的結合將更為緊密。在電氣自動化管理模式下,建筑物的電氣管理質量將遠遠超過從前。并且,將會為人們帶來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使人們充分感受到現代化的生活氣息。盡管現代電氣自動化管理技術的發展還尚未達到成熟階段,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一定會促進現代建筑的全面電氣自動化管理,使建筑物的管理工作取得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吳棟,葛寶榮.關于智能建筑樓宇自控系統的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6)

[2]林豐光.論通信技術在智能建筑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0(02)

[3]張宏喜.淺談電氣自動化在樓宇自控系統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03)

第12篇

【關鍵詞】電氣技術;發展趨勢;節能型;建筑業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無論從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領域中,都不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與滿足,而我國的科學技術領域也同樣以自身的不斷發展、研究人員的辛勤汗水,用智慧刷新著新時代的篇章。社會發展的同時,人們對于建筑已經不僅僅只限于使用功能那么簡單,更多的是需要其為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提供更加高質量、更加舒適的服務,為了滿足種種需求,我們就要在建筑項目中安裝建筑電氣設施,建筑電氣的安裝,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人的方便同時,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弊端。

1 建筑電氣技術概述

1.1 概念

現代建筑電氣技術,在隨著建筑業的發展而形成的同時,仍然保留著電氣工程內在鮮明的內涵與特征。在探索電氣工程應用的這條道路,不斷將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控制技術等等相關技術進行合理的綜合,而在發展迅速的智能建筑領域中,這一點體現的尤為顯著。新時期的建筑電氣設備,已經脫離了簡單的電工類、電子類或控制類設備,同時,建筑物的供電系統,也已然不再是單純的強電設備,而是電子、電工控制與信息技術應用系統的強大綜合體。

1.2 內涵

在我國當前的建筑工程領域中,現代化建筑電氣技術的發展與建筑發展緊密

的聯系在一起,二者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建筑電氣技術自身也是建筑技術的一部分,但在我國當下的建筑工程項目中,現代建筑電氣技術有著與傳統施工技術相比,其內在的優勢與自身的施工特點。在建筑電氣技術應用過程中,既要考慮周圍其他因素與其他相互關聯技術的特殊要求,又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的需求,不斷調整與優化自身技術形式,以滿足時展的總體要求。

2 傳統建筑電氣技術的應用現狀

2.1 城市發展與供電網絡發展不協調

在我國城市發展過程中,供電網絡的發展與其發展速度不協調,沒有做到統一規劃、同步發展的要求,出現相互脫節的現象,很多城市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因規劃不善而導致被動應付的局面,原有的線路已趨于飽和狀態,用戶增容或報裝新用戶出現一定的困難。同時,還出現了如供電可靠性過低、供電質量較差等相關問題,用電緊張的現狀問題越來越嚴重,電氣技術火災指數逐步上升,會制約我國新建的大量工業與民用建筑用電等。

2.2 節電技術開展力度過低

我國對于節電技術的開展力度還不夠,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實施手段和強制性的法律措施,對電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一些節電型的新產品和新技術,受投資限制導致其無法正常推廣與應用。而相反的是,一些耗電較多、效率略低的淘

汰產品,則仍大批生產并投放于市場之中,使本來就很緊張的電力更加有限起來,從而形成了嚴重的惡性循環。

2.3 技術設備資料不夠完善

我國機電產品部門提供的電氣技術設備和材料不能滿足建筑業現代化的需要。一直以來,我國機電產業產需脫節,生產部門對產品更新欠缺應有的重視程度,產品多數呈現體積笨重、式樣陳舊、性能單一等現象,我國電氣應用技術除計算機應用技術與輔助應用技術等,仍然處于開發、進步的階段外,一般常規技術水平與國外并沒有存在過大的差異,而重點部分在于電氣技術設備的落后。

3 現代建筑電氣技術的發展趨勢

我國為了加快工業化進程,以及城市化建設領域方面的不斷發展,政府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與公共建筑的理念,制定并推行更加嚴格的綠色建筑理念,其建設理念跨越了建筑物本體而追求人類生存目標的優化,是一個大系統、多目標優化的典型案例。同時,綠色建筑必須采用大量的智能系統作為良好的配合才能得以建設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在工程項目中,對于電氣設備的應用也逐步增多,而電氣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基本上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產業鏈條。

3.1 加強系統安全防范技術

安全防范領域包括很多種類,如閉路電視監控、入侵報普、通道控制等子系統,安防系統從起初每個單獨的個體,逐步發展到今天的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動,極大的提高了系統安全防范的嚴密性與可靠性,為人們的工作于生活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性保障。

3.2 通信網絡技術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網絡包括計算機網絡、雙向有線電視傳輸網絡和電話通信網絡等,前兩者作為智能建筑寬帶骨干網,其集中了幾乎全部的信息應用和信息管理資源,連接了幾乎全部的用戶站點,以其性能的優越性、使用維護的方便性等優點,逐漸成為各種網絡通訊中的佼佼者。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現代建筑工程項目中,節能型建筑電氣技術應用已經逐漸呈現出全方位、立體化的發展趨勢,在我們不斷倡導節能、節約、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綠色建筑”理念不再是空想,而是在建設、運行過程中推進節能與環保的新型建筑標準。同時,在與世界建筑行業的先進技術不斷融合過程中,更加得到廣泛的發展與完善,基本滿足現階段我國建筑行業對于建筑節能技術的要求。節能型建筑電氣技術的科學發展,不但需要電力領域的相關人才提出先進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理念,同時還需要建筑工程技術人員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把中國電氣工程技術的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力爭實現我國節能型建筑電氣技術的全面創新。

參考文獻:

[1]廣州國際建筑電氣技術展覽會6月舉行[J].現代建筑電氣,2010(05).

[2]章長東.建筑電氣的技術發展[J].電工技術雜志,19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