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技術性貿易措施

技術性貿易措施

時間:2022-11-12 09:55: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技術性貿易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技術性貿易措施

第1篇

一、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

韓國表面上已基本取消了進口產品的硬性管制,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利用技術法規、標準、檢驗等多種技術性措施進行嚴格控制。根據韓國《2002年HS進出口通關便覽》顯示,韓國幾乎把所有農產品都置于各種質量安全和檢疫法規的保護之下,其主要制度包括轉基因加工食品標識制度,水果、蔬菜、花卉病蟲害檢疫制度,口蹄疫及瘋牛病疫區產品緊急進口限制制度,家禽肉檢疫制度,水產品安全檢疫檢驗制度,177種進口農產品原產地強制標識制度,農藥和有害物質成份標準規定等。

韓國依據《農水產物品質管理法》、《糧谷管理法》、《家畜傳染病預防法》、《畜產法》、《種畜等的生產能力、規格標準》、《畜產品加工處理法》、《飼料管理法》、《肥料管理法》、《植物防疫法》、《關于鳥獸及狩獵的法律》、《水產品法》、《水產品檢驗法》、《食品衛生法》等法律,制訂了種類繁多的檢疫和衛生標準。如轉基因加工食品標識制度、水果、蔬菜、花卉病蟲害檢疫制度、口蹄疫及瘋牛病疫區產品進口緊急限制制度、家禽肉檢疫制度、水產品安全檢疫檢驗制度、強化原產地標識等。

韓國對農產品農藥污染控制極嚴,《食品公典》對202種農藥規定了殘留許可基準。韓國公布的2002年版《食品公典》,對肉類、水產品、乳制品、食品中的抗生素、殺蟲劑、激素殘留允許基準進行了修訂。另外,對農產品中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也嚴格限制。

1961年12月30日制定《植物防疫法》、《植物防疫法施行規則》和《輸入植物檢疫規則》,執行機關為國立植物檢疫所,檢疫對象為谷類、飼料、原木、苗木、水果、蔬菜、韓藥材及植物性產物1000余種,并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衛生與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定》(WTO/SPS協定)的有關規定修改了《植物防疫法》,并按照國際標準對進口植物實行有關病害蟲管理。該法規定:凡進口植物(含容器及包裝)及明令禁止的品種,必須及時向國立植物檢疫機構申報并接受檢查;進口的植物等必須附帶由出口國政府機構發給的、標明經檢查沒有攜帶有關病害蟲的檢查證明書或復印件(與原件一致的、由簽發機構或檢查官直接署名、蓋章),否則不得進口。

對食品的檢查,由食品醫藥品安全廳、地方食品醫藥品安全廳、國立檢疫所依據《食品衛生法》和《藥事法》執行,根據《食品衛生法》第7、9條確認是否符合食品公典和食品添加物公典的標準和規格。另外對產品成分配合比率、制造方法、容器是否適當,性能說明是否夸張和虛假標志,是否有過分包裝,韓文標識是否符合要求等實施檢查。食品中的水產品和畜產品(食用肉類)及畜產加工品分別由海洋水產部的國立水產物檢查所、國立獸醫科學檢疫所進行檢驗、檢疫。

韓國還依據《家畜傳染病預防法》(1961年頒布),實施對牛、馬、綿羊、山羊、豬、狗、雞、火雞、鵝、鴨、蜜蜂等的進出口檢疫,執行機構為國立獸醫科學檢疫院。

為防止口蹄疫等惡性家畜傳染病的流入,韓國政府制訂并頒布了《粗飼料進口衛生條件》。除澳大利亞等18個國家外,其他未列入不受限國家名單的國家和地區生產的粗飼料(指稻草、麥稈、草料類作物,青飼料作物,生物發酵飼料作物,飼料用根菜類、野菜類、樹葉類,通過保持自然狀態或進行干燥處理,以及一般截斷或粉碎切割后生產的飼料)向韓國出口時,必須是韓國政府認可的設施和工廠經消毒和高溫處理后生產的粗飼料,而且必須用密封集裝箱運輸,出口國政府還需簽發相應的出口檢疫證書。該制度于2001年7月28日實施。

目前,韓國輿論對轉基因食品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安全性等問題的宣傳普遍持保留態度,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有不同程度的擔心。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廳制訂頒布了《轉基因食品標識基準》,并于2001年7月13日開始實施。按照該《基準》,對于生產、加工和進口的大豆及玉米制品、豆粉、玉米淀粉、辣椒醬、面包、點心、嬰兒食品等27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其制造過程中使用的5種主要原材料中,只要有1種以上為轉基因技術種植、培育及養殖的農、畜、水產品,且基因變異DNA或外來蛋白質存留在最終產品時,均須進行標識。

二、質量認證制度

1992年,韓國把ISO9000族標準轉化為國家標準KSA9000,并從1993年開始實施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韓國的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采取國家統一管理制度,按《質量管理促進法》的規定,由工業振興廳依法統一管理全國的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其主要內容為:

制定質量保證體系認證的方針政策;組織開展認證機構及審核員培訓機構的認可工作;組織制定有關基準,包括認證機構及培訓機構的有關基準、審核員資格基準及認證審核基準等;對認證審核員實行統一注冊管理;對獲準認可的認證機構及注冊審核員實施監督管理;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相應機構和各國認可機構,認證機構積極開展雙邊合作。

為了有效的實施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保證認證工作的公正性,工業振興廳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指南,制定了認證機構的認定基準,并按基準要求開展了對認證機構的認定工作。其認定程序為:

1.提出申請:擬申請認證的企業向認證機構提出正式申請,并附上有關的資料。

2.實施審核:由認證機構的認證委員會指導派兩名以上注冊審核員組成審核組,按《質量保證體系審核基準》實施審核。

3.提出審核報告:審核組對申請企業審核完后應及時向認證機構的認證委員會提交審核報告。

4.作出結論:認證委員會全體委員會議審議審核組的報告,投票作出審核結論。

5.頒發證書:認證機構將審核結論通知申請企業,并向審核合格企業頒發證書。另外,認證機構需將質量保證體系認證及其事后管理狀況報送給工業振興廳。

6.監督:認證機構按“認證業務規定”對認證合格企業進行監督管理。

擬注冊認證審核員資格的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具有高中以上學歷,并在企業或國立試驗研究機構或工業振興廳指定的咨詢診斷機構從事7年以上與質量管理有關的業務(不包括培訓期);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并在企業或國立試驗研究機構或工業振興廳指定的咨詢診斷機構從事5年以上與質量管理有關的業務(不包括培訓期)。

韓國的質量保證體系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KS標志認證制度。KS(Korean  Standards)標志認證制度是依據產業標準法制定的國家規格,自1960年開始執行,每5年對規格是否適合進行一次審議,決定是否予以修訂、廢止。該認證制度主要針對原材料、部件等大量生產并廣泛使用的品種,以及普通消費者使用但不經試驗、檢查難以確認其安全性能的產品。認證業務在政府機構執行了38年后,于1998年7月24日移交民間機構韓國標準協會執行。

第二,ISO9000認證制度。韓國于1992年制定了KSA9000系列,1993年將《工業產品品質管理法》改為《品質經營促進法》,國內ISO9000認證由工業振興廳指定。韓國品質認證中心為最初的認證機構。1997年對《品質經營促進法》進行了修改,指定“韓國品質環境認證協會”為認證機構。

第三,IS014000認證制度。1995年制定了有關促進環境親和型產業結構發展的法律,為ISO1400提供了法律依據,指定“韓國品質環境認證協會”為認證機構。1996年制定出KSA1400標準,正式實施認證制度。

第四,環境標志制度。現行的環境標志制度是從1990年進行可行性研究,通過對搜集的國外資料的分析,制定了實施計劃,召開專家聽證會,廣泛征求國民意見,公開征集環境標志圖案。通過上述準備后,1992年4月制定了《關于環境標志制度施行的有關規定》,同年6月開始施行。1994年12月22日出臺了《環境技術開發及有關支持的法律》,為環境標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與此同時,建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投資的機構等優先購買獲得環境標志商品的制度。環境標志制度是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的。在這方面,環境部主管著相關法律的制訂、修改等工作,民間團體環境標志協會則負責對象產品的選定、環境標志使用的認證、認證產品的事后管理等實質性的業務的執行。

第五,環境成績標志制度(有關環境的信息用圖表、graph標示的制度)。環境部為在2001年2月4日施行該制度,從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對該制度的運營方法、程序、指導方針等進行了研究,同時對《環境技術開發及有關支持的法律》進行了修改(2000年2月3日公布),為該制度的施行提供了法律依據。另外,為在施行該制度時,使企業能夠方便地利用有關基礎數據,環境部制訂了環境建設3年計劃,從1999~2001年建立電氣、運輸等國家基礎產業和鋼鐵、合成樹脂等基礎材料的環境性數據庫。

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運作

(一)農產品、水產品

韓國對農產品進口實施通關強制性申報制度。2002年,韓國主要監控的農作物包括西紅柿、白菜、各種水果等110個品種。農作物生產國如存在韓國沒有的病蟲害,在韓國實行實地認可和雙邊達成檢疫協定前,韓方均禁止進口該國生產的農產品。進口農產品的農藥、重金屬、激素殘留,主要通過進口抽檢進行控制。如果抽檢不合格率較高,可隨時對所涉及農產品實施臨時精密檢驗,即在一定期限內實行逐批檢驗。韓國對全部畜產品實施進口檢疫認可制度,即出口國提出申請并提交相應的動物疫病資料,由韓方有關機構進行評估認可,非國際獸醫組織(OIE)成員的生產國需接受韓國實地檢疫調查,達成雙邊檢疫協定后,其產品方可對韓出口。

鑒于農、水產品的特殊性,韓國對進口農產品、出口農產品、進口后加工的農產品實行特別的檢驗制度,對部分水產品要求在指定機構接受檢驗。農林部根據《進出口農產品檢驗特別法》,委托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和農水產品流通公社對農產品實行檢驗。水產品的檢驗由國立水產品檢驗所統一進行。

韓國對水果的進口許可經過三個階段的審查,首先對出口國的主要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信息搜集,經綜合分析研究,對病蟲害的危險性作出評價;第二階段到產地進行實情調查并共同進行消毒處理試驗,驗證檢疫的安全性;第三階段就兩國檢疫協定進行協商,最后決定是否允許進口。對谷物的進口限制,主要以轉基因或運輸過程中為防霉變而使用的防腐劑過量為由進行限制。

韓國國立植物檢疫所依法負責對進口園藝產品實施衛生檢疫檢查。韓國已經根據WTO/SPS協定的有關規定修改了《植物防疫法》,并按照國際標準對進口植物實行有關病害蟲管理。但是,作為一種有效的非關稅措施,韓國通過實行嚴格的檢疫標準限制進口的事件時有發生。包括水果等園藝產品在內的植物及其容器、包裝,進口時必須接受國立植物檢疫機構的檢查。在衛生檢疫方面,對200余種農藥規定了殘留許可基準,農藥污染控制極嚴,如菠蘿的DDT、DDD殘留標準為0.2ppm。

有關檢疫的其它規定包括:

(1)已經殺滅了害蟲、且經過包裝處理,害蟲無法侵入的植物;或者經過加工,害蟲無法重新繁殖的植物,進口時可以不經過植物檢疫。

(2)進口植物必須附帶出口國政府機構出具的衛生證書原件或經檢疫官簽名、蓋章的復印件。

(3)在下列情況下,禁止進口的植物:

經過對害蟲威脅的分析和評估確認,如果該害蟲流入韓國境內將對韓國內植物造成巨大傷害,則含有該害蟲的植物或途經該病蟲害發病地區的植物,被禁止進口;有害植物;泥土或沾泥土的植物;上述植物的容器或包裝。

(4)需要隔離栽培后才能進入韓國的植物是:花卉的球莖類;土豆的塊莖和地瓜的塊根;果樹類的苗木等;禁止進口品種中,以試驗為目的,且獲得了進口許可的、用于栽培和繁殖的種苗。

(5)經進口檢驗,確認有關植物符合附帶衛生證書規定、臨時進口限制規定、產地檢驗規定、消毒處理規定、禁止進口商品規定,且不含有限制入境的害蟲及臨時限制入境的害蟲,則可以給該植物發放檢驗合格證書,通關放行。

(6)在下列情況下,有關植物將被作消毒、退回或銷毀等處理:

未附帶出口國當局發放的檢驗證書或屬于階段性限制進口品種或禁止進口品種的植物,將被銷毀或退回;經檢驗,發現禁止入境病害蟲的植物,將被銷毀或退回;經檢驗,發現監視類病害蟲、限制類非檢疫病害蟲或臨時限制入境病害蟲的植物,需經消毒處理后才能通關放行,如沒有辦法消毒,則銷毀或退回。

(二)工業品

韓國依據《品質經營促進法》及實行規則,對工業產品進行安全檢查,執行機構為產業資源部下屬的技術標準院,該院根據《品質經營促進法》第17條和第29條,制定安全檢查對象產品的安全檢查標準。2000年韓國技術標準院為了提高電氣產品的安全性和產品質量,根據IEC制定的技術標準,制定出與IEC標準同等的241個標準,并向WTO技術委員會通報。該標準將分三階段實施:2002年7月開始,電視、吸塵器、冰箱等86種家電產品,只有符合IEC的國際規格才能通過安全認證試驗;熒光燈等燈具類和電動工具類等64個品種,于2002年開始;電線及保險絲類等將于2003年7月開始。

對于汽車,除了實施稅上加稅的措施外,在產品分類上,國產汽車出口時歸類為重化工類產品,但對進口的外國汽車則歸類為消費品,使購買進口汽車的顧客產生購買奢侈品的印象,在汽車噪音檢測上,采取了高于歐美的韓國標準;另外,稅務機關對購買進口汽車的顧客重點進行稅務調查,由于在韓國偷稅漏稅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一手段使那些欲購進口汽車的人望而卻步。對于己經獲得EU和DOT技術標準認證的進口汽車輪胎,仍堅持按韓國的技術標準進行檢證,實際EU和DOT標準高于韓國標準。

(三)藥品、化妝品

對進口藥品要求提供以韓國人為對象的臨床試驗資料,把進口藥品排除在醫療保險報銷藥品之外。

化妝品則把在國外沒有任何銷售限制的防紫外線、增白、除皺等品種列為功能性化妝品,而采取與醫藥品標準相同的事前審查制。

(四)中國對韓出口受到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嚴重影響

目前,中國受韓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和檢驗檢疫措施影響較大的產品主要分布在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醫藥品及醫藥原料等領域。

1.疫病區域化問題

韓國一直把中國全境視為一個檢疫區,一旦發現中國某一個地區存在韓國禁止入境的動植物疫病或蟲害,則中國非疫區生產的同類產品也將被禁止進口。受此限制,目前,中國的新鮮水果只有菠蘿、青香蕉可以對韓出口。

在畜產品檢疫評估時,韓國甚至以從某一企業產品中檢出韓國禁止的病原體為由,把中國其它所有地區生產的同類產品均列入禁止進口范圍。2001年6月,韓國從中國個別企業產品檢檢出禽流感病原體后,對中國相關產品采取了臨時禁止進口措施,同年11月底雖然有條件解禁,但目前中國家禽肉對韓出口實際仍處于停頓狀態。

2.畜產品生產企業注冊制度

中國對韓國畜產品出口生產企業需經韓國評估注冊。目前,中國僅有17家禽肉加工企業獲韓國注冊,可以對韓國出口。

3.過于苛刻的檢驗措施

中國的農畜產品對韓國出口中遭遇了韓方苛刻的檢驗措施,增加了相關企業的負擔和經營風險。

2002年1月,在未事先通報的情況下,韓國對中國出口的枸杞子、干蘿卜絲、蘿卜根、當歸、黃芩、黃芩根、黃芪、干桔梗、生姜、藕、葛等11種產品實施二氧化硫精密檢驗。

1999年9月以來,韓國對中國的活鰻、活石桂魚實行嚴格的魚體激素含量檢查,采取“先精密檢驗、后通關”的管理措施,延長通關時間(一般為3~4天),致使活魚存活率下降。這一做法阻礙了中國對韓國的鮮活魚類出口。從2002年7月1日起,韓國對進魚實施原產地標識制,把國產活魚與進魚區別開來,客觀上阻礙了中國活魚的對韓出口。

四、政府、非政府機構和企業的作用

就技術性貿易措施而言,韓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法律、政策的制定方面,重點對進口農產品、汽車等進行限制,比如:規定必須對水產品及肉類實行產地標識,對轉基因的農產品及食品要特別標明等。

第2篇

中國進入WTO以來,關稅的減讓和一般非關稅壁壘措施的削弱使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作用日益重要。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名義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復雜性、手段上的隱蔽性、內涵上的歧視性和發展上的動態性。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沖擊更為敏感。2008年、2009、2010年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壁壘導致的損失分別是505.42、574.32和582.41億美元,技術性貿易措施造成我國出口損失額逐年上升,國家質檢總局標準法規中心的研究顯示,損失額占全年出口總額的比率基本保持在4%左右。從行業上看,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機電儀器影響最大,化礦金屬呈下降趨勢,玩具家具則成上升趨勢,農食產品相對于其貨值受影響很大;從地區上看,廣東受影響最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外貿大省也名列前茅,而河南、安徽是內陸省份中受損失比較大的;從出口貿易國上看,美國和歐盟始終占據前兩位,日本位居第三而俄羅斯則呈上升趨勢。

一、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深圳的影響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是一個外貿型經濟發達,正在向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城市。

2008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2999.55億美元,其中出口約1797.1億美元,同比增長6.6%,約占廣東省出口額的44.5%。2008年深圳市高達36.1%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

2009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2701.55億美元,其中出口1619.79億美元,同比下降10.6%,約占廣東省出口額的45%。經調查評估,2009年深圳市高達54.9%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約92億美元,新增成本約30億美元。

2010年深圳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467.49億美元,其中出口2041.84億美元,同比增長26.06%,約占廣東省出口額的45%。經過調查評估,2010年深圳市高達34.1%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約45億美元,新增成本約33億美元。技術性貿易措施成為僅次于匯率因素的第二大企業出口障礙。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深圳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如何從企業、行業和政府三方著力,有效的降低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深圳的影響是本文研究重點。

二、深圳市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經驗與建議

企業是應對技術貿易壁壘的主體,應切實做好應對工作。

(1)實行標準化。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必須實施標準化戰略。不僅在管理上要積極推行ISO9000等標準體系,在產品制造上也要積極采用國際先進標準,積極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保證產品質量,以質取勝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2)掌握新信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臺都有一個過程,企業要重視同國外合作伙伴的聯絡,隨時了解進口國最新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的變化,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最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及早做好應對準備。

(3)加強產品定位。產品定位是進入市場的基礎工作,直接關聯著產品如海關稅率、適用、標準等問題,出口產品定位太寬容易導致更多的檢測和承擔更多責任。只有注重市場調研合理定位產品,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檢測從而避免不必要的TBT。

(4)第三方認證。第三方認證,可以保證產品測試的時效性、準確性及專業性,這是產品認證的必然發展軌跡。第三方認證模式不僅不會增加企業成本,反而可以降低企業在檢測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時也避免了產品檢測過程中存在的風險。

(5)培養經貿人才。拓展出口市場關鍵在于人。一批具備商業知識和熟悉出口國情況,特別是對出口國經貿政策、法規條例熟知的專業人才,才能在國內外經貿政策法規條例不斷變化完善的條件下,為出口企業的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6)增強行業意識。行業是由眾多企業組成的,個別企業的不良行為往往會造成整個行業的重大損失。企業作為行業的組成體,要樹立行業意識,自律自愛。同時企業可以依靠行業團結力量,共同應對行業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7)參與標準制定。技術標準是科技成果的結晶,通過參與標準制定有機會掌握核心技術和最新信息,使企業有成為產業的領頭羊。同時企業也可以努力將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轉為全球通用的標準,一旦標準被世界所認同,就會引領整個產業的發展潮流。

(8)參與通報評議。通報評議,可使我國在WTO其他成員制定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早期階段,及時反映我國的意見,從而有機會延緩、降低乃至消除這些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外貿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國經濟利益和企業利益。對于企業來說,積極參與TBT通報評議是企業維護自身利益、表達意見建議、改變國際市場不利地位的重要途徑。

(9)出口多元化。我國出口的機電產品品種比較單一,基本都是些大眾商品,缺少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企業應該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加大研發投入,細化市場,以多元化產品來提升產品的國家市場競爭力,從而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三、深圳市行業協會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經驗與建議

2008年到2010年深圳被調查企業的行業損失上看,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最大的是對機電儀器、玩具鐘表和紡織鞋帽行業。而機電儀器一直是深圳出口貿易的重點行業,近年來國際上關于能效法規的修訂對深圳市機電行業出口影響很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還比較年輕,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行業協會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行業協會可以做以下工作:

(1)跟蹤行業動向。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和國外行業組織的交流或向政府有關部門了解,掌握行業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新動向,及時向有關部門和企業提供最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信息,為行業中的企業搶得先機。

(2)做好橋梁作用。行業協會應該積極承擔對企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培訓工作,將政府有關部門的信息和要求及時通報給相關企業;同時將企業的應對問題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做好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作用。

(3)組織應對工作。加入WTO后,技術性貿易壁壘應對工作必須要遵循規定,政府作為應對主體往往會受到限制。而行業協會可以利用對本行業和企業熟悉的有利條件,切實承擔起組織企業的應對工作,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爭取有利的應對結果。

(4)參與標準制定。行業協會要充分利用對行業了解的優勢,積極參與標準的制定,主動向有關部門和組織提出制定、相對標準的建議和意見,使標準充分反映我國行業的意見和利益,為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爭取主動權。

(5)加強行業自律。行業內企業的無序低價競爭擾亂了正常的進口國市場,使得我國許多出口產品受到國外的阻擊。行業協會應利用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做好行業的自律工作,加強對企業出口產品價格的協調工作,幫助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建立規范的出口秩序。

四、深圳市政府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經驗與建議

(1)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深圳市在2010年,聯合國家質檢總局標法中心、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世貿組織事務中心簽署了《關于技術性貿易措施上作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研究TBT/SPS通報評議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合作。

(2)加強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應該從經費和政策上支持提高技術件貿易措施專業研究水平,積極部署新興產業和低碳技術性貿易措施專項研究。2010年深圳成立了6個技術性貿易措施專項研究。

(3)強化通報評議工作。支持企業參加國際貿易規則制修訂工作以及多邊或雙邊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事務談判。如針對“美國鋰電池包裝運輸”等數十項對深圳產業有較大影響的WTO/TBT通報,2010年深圳檢驗檢疫局、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世貿組織事務中心等積極承辦和參加了國家評議活動。

(4)開展具針對性的研究。結合技術性貿易措施熱點難點和發展趨勢和企業實際需求,重點加強技術壁壘損失嚴重行業的應對工作,幫助行業企業降低技術壁壘的損失和風險。

(5)加強專業培訓。政府應該穩定專業隊伍,培養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人才,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專業研究水平,強化公益服務,開展產業調研并為企業提供深度咨詢。2010年政府部門及其專業機構舉辦了約40場應對技術壁壘各類專題培訓活動。

第3篇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 國際貿易 對策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概述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含義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國家(地區)之間通過制定條例、法令、法律、規定、認證制度、技術標準、檢驗制度等方式,提高國外產品進入本國的門檻,對進口的商品在衛生、檢疫、技術、標簽標準和商品包裝等方面做出明確的標準,從而提高產品技術要求,增加出口國出口難度,最終達到限制本國進口的目的。WTO框架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主要是指由《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和《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兩個文件所管轄的各種非關稅壁壘措施。

技術性貿易壁壘興起于20世紀后期,但是其雛形可追溯到200多年前。為了加強對進出口商品的質量管理,法國政府于18世紀8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商品檢驗機構。自1948年GATT開始運行以來,關稅壁壘和傳統非關稅壁壘受到越來越多的約束,而技術性貿易壁壘因借助“技術”而披上合法的外衣,具有合理性,成為阻礙國家貿易最為隱蔽、最難對付的貿易壁壘,到20世紀90年代它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特征

廣泛性。從表現形式看,技術性貿易壁壘涉及法律、法令、規定、程序等各個方面。從產品角度看,技術性貿易壁壘包括初級產品、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隱蔽性。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安全、衛生及環境標準作為限制進口的理由,這些理由極易得到人們的認同,有效地將人們的視線從貿易保護轉移到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上來,具有極高的隱蔽性。復雜性。技術性貿易壁壘包括TBT協議規定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還包括檢驗檢疫制度、綠色壁壘、信息技術壁壘等等,每一種措施所涵蓋的內容范圍都非常廣泛。動態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消費者對于產品安全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加上各國對環境保護日益重視,技術性貿易壁壘也必然會隨之不斷更新。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

國家質檢總局的調查結果顯示,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給我國出口企業遭成了極大的損失。當前我國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數量不斷增加,其所覆蓋的行業和商品范圍也越來越廣泛,不僅涉及初級產品,中級產品和制成品也越愛越多,涵蓋了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和知識產權等各個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也由原來的以對最終產品的檢查為主,向涵蓋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監督的方向轉變;隨著產品安全和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各國對于產品安全、環保和效能的要求也日益突出和嚴格,對于產品技術要求也更為嚴格和復雜,更加強調安全、環保和效能,這就對我國產品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如此多的挑戰,只有順應了時代的要求,我國的產品才能占領市場,獲得更大的利益。

三、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同時也是出口導向型的國家,我國的國際貿易依賴度較高,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了我國的出口,對我國主要產業部門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我國應當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挑戰,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潮流,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

(一)完善TBT預警機制

發達國家大多已經構建出一套比較完整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形成了對本國產業和產品的全方位保護,并在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效果。相較而言,我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的研究比較晚,2003年6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設立了WTO/TBT國家通報咨詢中心,建立了技術性貿易措施網站。我國現行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它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劃分的,缺乏一個統一的系統,容易造成信息的不統一,無法發揮信息共享的功能,完善的預警機制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完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做好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是我國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第一步。

(二)加快我國國家標準的制定

我國現有的技術標準結構和內容只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無法適應國外新的技術標準和法規的要求。在制定國家標準的時候,必須認清我國與國外技術標準存在的差異,借鑒國際標準,盡量向國際標準靠近,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技術標準,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國際標準;擴大國家標準的覆蓋范圍,加快現代農業、消費品安全等領域的國家標準建設;另外對于我國現有標準之間相互矛盾和沖突的問題應當及時糾正,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化體系;鼓勵和推進企業采用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在可能的范圍內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使我國產品更符合國際市場的要求。

(三)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不管是國家標準的建立還是預警機制的完善,都是為了我國企業能夠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限制,讓我國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并站穩腳跟,因此,企業是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關鍵環節。企業的產品想進入國際市場,光靠價格戰是行不通的,要在自主產權、品牌、質量上謀求生存和發展。我國產品為何在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時屢屢敗下陣來,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們的技術水平遠遠不如發達國家,產品的技術含量低,無法適應國際標準。因此企業應該重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在生產中的應用,加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上引進并消化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上的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擺脫傳統價格競爭的束縛。企業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時要更加的積極,通過了解WTO框架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收集行業技術性壁壘最新動態等,在提高自身的應對能力,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閆耀文.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經營管理者,2011.

第4篇

關鍵詞:貿易壁壘 豬肉 出口 措施 研究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國際經貿環境下,我國也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成功加入了WTO。經過WTO的多輪貿易談判,各國關稅已得到了大幅度下降,世界貿易保護已從傳統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而在非關稅壁壘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各國進行貿易保護的主要手段,也成為影響21世紀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

加入WTO為擴大我國肉類產品的出口帶來了極大機遇。一方面,肉類產品在我國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比較低;另一方面,世界肉類進口大國如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均是我國的近鄰,為我國肉類出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此外,我國一些先進的肉類產品生產企業正在全球競爭中逐步成長壯大,同時也對國內的同行企業產生了競爭性示范效應。但是,能否把機遇變成現實,客觀上取決于我國肉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面對提高肉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除了提高技術和降低成本外,關鍵要處理好肉類產品出口所遇到的各類技術性貿易壁壘,化不利因素為真正的競爭優勢。

加入WTO給我國豬肉生產企業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從目前看,我國的一些有價格競爭優勢的豬肉出口屢屢受阻,困難重重,除了自身產品的標準偏低外,發達國家對我國的肉類產品實行名目繁多的技術貿易壁壘是主要原因。“十二五”期間我國豬肉出口仍面臨多重障礙:一是我國豬肉衛生在國際上總體信譽度低;二是國際上對豬肉食品安全高度關注,致使各類技術性壁壘不斷強化。因此,在全球豬肉生產和貿易快速增長的前提下,查找制約我國豬肉出口的根源,探索如何應對國外技術壁壘,擴大豬肉出口,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豬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創匯農產品。2011年,我國加工豬肉出口量為10.7萬噸,同比增加3.4%,出口額為4.03億美元,同比增加17.8%。多年來,豬肉的出口貿易對拉動我國畜牧業發展、發展農村經濟、促進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自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便一直受到國際上技術性貿易壁壘規制的諸多影響。據商務部調查,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了我國90%的農產品出口企業,每年造成的損失約90億美元。對中國農產品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最多的國家是歐盟、美國和日本,這些發達國家通過制定復雜的食品安全、動植物檢驗檢疫、藥物殘留、環境保護等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及苛刻的標簽制度和包裝要求,增加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降低了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嚴重影響到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在國際上,已多年占據世界第一豬肉生產國的地位,豬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45%左右。2008―2010年,全國豬肉總產量連續三年回升,2011年出現小幅下跌,為5053萬噸,較2010年下跌0.34%,但仍高于2009年總產量(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http://.cn)。

2012年,中國全年豬肉產量持續增加,國家統計局于2月25日公布《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全年肉類總產量8384萬噸,同比增長5.4%。其中,豬肉產量5335 萬噸,增長5.6%。業的發展對世界肉類產業及貿易的平穩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合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農業展望報告指出,全球豬肉消費量正在以每年近2%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將全球豬肉消費或可增長至3.2億噸,其中豬肉消費量占37.5%,由此可見,肉產業仍然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2012年1―11月,中國出口豬肉數量為59853.9噸,同比下降20.0%,金額為2.7億美元,同比下降10.9%。同時,通過分析近年來肉的出口情況,發現肉的出口量僅占其總產量中的很小部分,究其原因主要與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對中國農產品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規制有關。當前,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已成為制約肉出口的最大障礙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肉的出口銷量,影響到中國特色農產品出口創匯,進而影響到肉產業的平穩發展,因此,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肉出口的影響機理具有深刻而積極的現實意義。

面對WTO其他140多個成員國的龐大市場,走國際化經營發展道路將是肉產業的重大選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安全法》和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規定,為應對出口豬肉面臨的嚴峻形勢,我國有關部門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對指導出口豬肉質量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尚存在欠缺。從查閱相關資料來看,國內外系統地從農業經濟學和國際貿易的角度研究出口豬肉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幾乎屬于空白,因此,系統地開展出口豬肉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有力地增強出口豬肉國際市場競爭力。

綜上所述,開展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豬肉出口的影響研究,在對豬肉出口提出相關建議的同時,在實踐上可以為豬肉產品生產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一些可利用的對策。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國外研究現狀與分析

國外學者近年來圍繞產品標準和貿易技術壁壘的有關政策爭論和研究方法進行了總結和回顧,他們總結了對產品標準和技術壁壘研究的幾個有益進展:第一,對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出口產品質量進行了相關調查;第二,設計出產品標準對貿易限制作用的估計方法;第三,建立了一種可以應用調查數據和微觀數據對出口動態系統中的標準進行研究的經濟學方法(Keith E.Maskus和John S.Wilson,2000)。Ronald Fischer和Pablo Serra的“標準與保護”(2000)研究了標準的貿易保護效果,結論是政府制定的最小標準即使表面非歧視,也是貿易保護的。他們認為,TBT就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即標準、技術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學者也進行了大量探索。在實證研究方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0ECD)1999年的調研收集了大量的行業數據來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貿易成本的程度,結論是達到0ECD成員國不同的技術標準與技術法規要求的成本,加上測試與認證成本,占到全部生產成本的2%―10%。Calvin Linda和Barry Krissof等(1997)分析了美國蘋果在日本、韓國和墨西哥市場面臨的關稅和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三個出口市場分別建立了部分均衡模型,計算了進口國衛生檢疫措施的等量關稅,并據以計算在關稅之外有多少貿易受衛生檢疫措施的影響。DaVid Orden等(1996)就美國對墨西哥水果鱷梨的進口禁令建立了美國鱷梨市場模型,分析當進口引進病蟲害時對國內生產的影響,結論是在某些情況下,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與進口貿易有關的病蟲害流行的可能性而采取的限制性技術性貿易壁壘所產生的福利損失將超過病蟲害流行本身引起的國內成本增加。

(二)國內研究現狀與分析

理論方面致力于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問題研究的學者大都是基于概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以舉例的形式闡述了這些國家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的制約,認為造成壁壘的原因是我國出口市場主要集中于美國、日本和歐盟這三個貿易技術壁壘的發源地;長期游離于多邊貿易體系之外;出口產業具有弱質性;不能嫻熟地運用“WTO貿易爭端機制”來解決問題;對技術壁壘重視不夠。

趙禹銘(2002),使用局部均衡的分析工具,借鑒關稅的分析方法,假定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類似于關稅的貿易政策,因而用成本―收益的福利變化來探究該政策對進口國和出口國的影響。分析得出,實施TBT對貿易額變化量的影響不確定,具體要根據國際市場對本國該產品的需求彈性而定,若需求富于彈性,則貿易額將縮小;反之在需求缺乏彈性的情況下,貿易額將增加。

吳秀敏、林堅(2004)運用模型分析農產品貿易得出,假定在進口國TBT設限后,生產成本提高,供給彈性變小,供給曲線內移,若技術等因素制約使得出口方無法短期內達到相應限定標準,則供給彈性進一步減小,結果是國際市場價格上升,貿易流量下降。由此會產生貿易限制、貿易禁止和貿易轉移三種效應。

李春頂(2005)運用模型分析指出,對出口國而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會導致貿易抑制效應,相關的研究還區分了短期和中長期條件下TBT對貿易量的不同效應,短期的抑制效應通過倒逼機制,推動出口國加快技術創新,產生貿易促進效應。

王志明、袁建新(2003)運用數學方法并利用生產可能性曲線分析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貿易效應,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得受限國的福利水平降低,指出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制約我國利用國際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使我國的貿易條件趨向惡化,貿易得益減少,社會福利水平降低。在短期效應方面,潘菁(2004)利用Panal模型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出口貿易進行計量分析,顯示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出口額、出口量有很強的負相關性。

我國學者在有關TBT的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新穎度同國外相比并不是很突出。最早是從對WTO規則的研究來理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如葉柏林和陳志田從標準化的角度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金祥榮等(2001)的《貿易保護制度的經濟分析》著重研究了非關稅壁壘作為一個系統的模式特征及其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新貿易保護主義常用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制度運作機制及其經濟效應,以及中國經濟轉型中所形成的貿易保護制度及其功效。國內對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這方面的研究相對發達國家而言落后了很多,缺乏系統性研究和預測,只粗略研究環保法規、標準、環境成本內部化對國際貿易和國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等。

目前的研究往往是針對農產品在出口時遇到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現狀來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方法,其中大部分研究還是圍繞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些基本特征來進行的研究,很少有結合農業生產特征和針對農產品特性深入研究的。在農產品TBT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少、很難把農產品的特殊性與實際技術性貿易壁壘中遇到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分析。關于中國肉類產品國際貿易的相關研究論述,近幾年才剛剛開始,現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喬娟(2003)所做的《中國肉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利用產業競爭力理論來分析肉類產業競爭力現狀,為研究中國肉類產品國際貿易提供了研究支撐。中國肉類協會(2003)綜合世界統計年鑒的資料和統計分析整理指出,中國肉類行業的振興需要培育名牌肉類產品,走品牌發展戰略,肉類生產企業要盡快增強自身實力。

三、總體評價與對策建議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國內學術界對肉類產品出口面臨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專家學者尚未對豬肉出口面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系統的統計分析和量化研究,大多數研究只是籠統簡單的比較,沒有具體的指標,或者只給出一個定性的結論,目前,很少有學者對豬肉出口面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因此,探尋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豬肉出口的影響及提出相關對策在當前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同時,研究要著力于通過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豬肉出口影響的研究進展,應用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探尋技術性貿易壁壘對豬肉出口的影響,以豬肉出口為例建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并以實證分析的結論為依據,提出應對豬肉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建議,這才能對更好地促進我國豬肉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不斷拓展海外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我國豬肉出口。

第5篇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措施;童車;出口

目前,昆山地區現有注冊自行車、童車類產品生產企業100多家,出口企業74家,注冊資金4.3億美元,員工人數達到7.2萬。出口量全省第一,出口金額約占全省同類產品的66%,全國同類產品的1/6。昆山地區生產的童車主要包括:嬰兒推車、兒童自行車(包括兒童三輪車、鞍座高度介于435mm-635mm的兒童自行車、鞍座高度小于435mm的幼兒自行車、電動玩偶車以及兒童滑板車等)以及相關零件。

一、童車技術貿易措施的新趨勢

童車在很多國家都納入玩具的范疇,所以比較敏感,一些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標準,以保護消費者尤其是未成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歐盟等發達國家所運行的一些標準及檢測程序已經繁雜到了“過度謹慎”的地步,甚至已經超過了公共目標必須的技術措施。但是我國是一個童車出口大國,這就使得我國必須面對和克服相關問題,才能保證出口。所以企業必須不斷調整自己,以達到國外的各項要求。

1.需滿足的標準數量日益增多

近年來以歐、美、日為首的發達國家帶動下,全球的童車類質量安全法規和技術標準日趨繁多。2008年以來歐盟27國以及美國、日本、印度、土耳其、韓國、加拿大和馬來西亞等近40個國家和地區聯合或分別了總計達30項之多的玩具新標準和新法規。此外,童車產品還會受到其他法規的眾多限制。

2.由自愿性向強制性轉變

近年來,一些自愿性措施正在與強制性措施結合并有向強制性法規方向轉化的趨勢。僅2009年以來就有《美國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歐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和美國《玩具安全認證程序》三項最具代表性的技術法規先后出臺。如美國的消費品安全改進法案把美國材料測試學會的自愿性玩具安全標準ASTM F963標準提升到法律監管的層面,意味著要強制執行該標準。

二、昆山地區童車類產品現有問題分析

1.產品強度是產生風險最大的原因,其次是結構和化學類原因。強度和結構一直以來都是產生風險的重點,近年來化學品含量的限量值產生的風險數量有上升趨勢,尤其是兒童推車類產品。上述幾個重點風險點:結構、化學、強度和制動性能是昆山地區童車類產品風險的主要來源,可能也是行業內的通病,以后在上述幾個方面應加大監管和服務的力度。

2.目前現有的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方式,大多關注的是已經流入到市場上的產品,產生問題后進行反饋。此類方法屬于末端治理,屬于在發生問題后的應急處理,雖然可以對同類企業起到警示作用,但被通報企業的產品問題已經產生。如何將風險前移,控制在產品設計、制造階段,控制在產品出廠之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對相關工作的思考

針對童車類產品,檢驗檢疫應建立從源頭上進行介入的機制,關注產品整個供應鏈的全鏈條風險分析及預警。包括產品設計階段、產品制造階段和產品消費階段。主要建議包括:

1.加強對童車類產品整個供應鏈全鏈條的監管。包括對供應鏈的主要企業的監管,以及為主要企業提供配套的相關企業的監管,保證整個供應鏈的全鏈條都處在監管范圍內是我們需要開展的工作。因為供應商數量大,產品種類多,而且供應商和中心廠商的關系往往呈網狀分布,關系錯綜復雜,整個供應鏈的情況需要詳細掌握,每個環節都要達到標準要求。

2.加強對國外法規、指令和標準的收集、翻譯、宣傳工作;加強與醫療機構等單位建立合作,獲得第一手資料,對童車產生的質量安全突發事件和機械物理傷害案例進行收集,分析及預警工作;加強分析,并利用分析結果,及時對企業進行預警,幫助企業從設計、制造等可能產生問題的源頭入手,提升產品質量。

3.幫助企業發展,獲得國際競爭力。昆山地區童車類較好的企業是“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該企業獲得2013年江蘇省首屆“出口企業優質獎”。在“好孩子”這樣的龍頭企業帶領下,幫助相關產業共同發展,提升中國童車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童車的水平,提升中國童車標準的水平,提升中國童車標準對國外的影響力。并且在國外標準建立初期能夠有一定介入,參與或影響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提升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顏卓,李百勝,駱海清等. 昆山自行車產業出口現狀分析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1(18): 71-73.

[2]劉卓慧. 發達國家技術貿易壁壘現狀及發展[J]. 現代企業教育,2003(6):9-10

[3]張弛.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研究[D]. 吉林大學,2010

第6篇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農產品出口;影響

現階段,技術性的貿易壁壘是國際現象,已經變成各國貿易利益調整關鍵性手段,影響力漸漸擴大。經過分析能夠得知,技術貿易的壁壘包含技術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的評定程序等。從我國加入WTO后,技術貿易的壁壘逐漸變成國內對外貿易的發展障礙,這就需要相關人員深入分析解決對策,降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農產品的出口影響。

1.國內農產品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特點

1.1有著明顯歧視性

部分國家在應用貿易壁壘的措施時,經常會比國際標準高,一些國家甚至專門根據中國產品來制定貿易壁壘。如:日本實行農產品的標準有著明顯歧視性,很多進口的農產品藥物都比國內標準高,尤其進口菠菜所用殘留的農藥標準為0.01ppm、大米是0.1ppm、大豆是0.5ppm、大蔥是0.01ppm等,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主要是針對中國制定的,其比國際組織、美國與歐盟的標準更加嚴格[1]。

1.2頻率較高與實施的速度快

大多數經濟發達的國家都找借口暫時實施禁令,導致出口企業喪失市場,即便經過出口方努力以后愿意將市場開放,但是在不久以后會尋找新理由將市場再次關閉,進而導致出口企業徹底失去國外的市場。而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屬于外源性貿易的限制措施之一,逐漸變成很多國家保護本國產業、限制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一種有力武器,相關調查中顯示,現階段,把增加檢測的項目與提升檢疫的標準作為方法的技術貿易壁壘,對于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限制性越來越強。

1.3壁壘不斷增加并且涉及范圍比較廣

部分國家為將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削弱,會將技術壁壘指標設得越來越高。例如:在2001年美國藥物和食品管理局出臺相關法規,強制對水產品、乳制品與肉類實施HACCP管理,后來拓展到果汁出口,甚至涉及到蔬菜汁以及其他的制品。

2.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對于國內農產品的出口影響

2.1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對于農產品出口正面的影響

隨著技術貿易的壁壘不斷發生,在某種程度上將國內農產品質量問題暴露出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農產品的生產量逐漸增加,很多人側重于數量,對于農產品的質量問題不夠重視,農產品的評價體系、農業的標準系統沒有和國家標準接軌,并且農業監測的系統建設比較落后,導致農產品的質量跟不上發達國家。

2.2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對于農產品出口負面的影響

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中期,歐盟、日本與美國等國家都普遍應用技術貿易的壁壘,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增加國內農產品遭受技術貿易壁壘次數,導致國內農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導致出口的損失國內同期所有農產品的出口額中占比將近52%,可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出口。

2.2.1技術貿易壁壘對于國內農產品的出口額影響

國內農產品的出口市場集中于北美洲、亞洲與歐洲地區,近幾年,上述國家逐漸對我國的出口農產品設置技術貿易的壁壘,這嚴重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出口。按照商務部的調查顯示,由于受到發達國家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國內每年農產品的出口額損失將近90億美金,嚴重阻礙了農產品的出口。

2.2.2技術貿易壁壘對于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影響

技術貿易壁壘的派生費用,會導致國內農產品的出口成本增加,其一,認證的費用:大多數國家對于進口農產品均要進行質量認證,這會加大農產品出口的成本。其二,適應性的成本:因為很多國家對于農產品的規定技術標準存在差異,這就會導致出口企業對工藝流程進行更改,繼而加大員工培訓的費用。其三,銷售的成本:很多國家對于農產品的標簽與包裝規定比較苛刻,導致包裝成本增加[3]。

3.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對于國內農產品的出口影響解決建議

3.1進行技術的創新,提升國內農產品出口技術的含量

需要突破傳統落后農業生產的方式,盡可能發展有機、綠色食品的產業,提升國內農產品質量。相關部門需要加大農業科研與生產力度,必要時可以頒布強制農產品的質量標準與規范,進行安全、綠色農產品的基底構建,并引導農民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

3.2加大談判力度,使技術壁壘的運用趨于合理化

農產品生產企業需要不斷和進口國的政府進行溝通、聯系與交流,國家商務部、農業部門以及監督檢驗部門等,需要強化農產品的生產安全與質量管理,同時積極和歐盟食品的管理局、歐盟委員會的農業總司進行溝通,并和美國藥品、食品的管理局交流與聯系,構建良好合作的關系,對相關人員實時技術培訓,進而提升國內政府部門技術的水平。

3.3從企業著手,有效規避技術性貿易的壁壘

其一,農產品生產企業需要充分理解和認識對外貿易的國際法則,并將農產品生產企業自身維權意識提高,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時候,應盡可能獲得政府支持,同時合理應用WTO爭端處理的機制與貿易規則實施處理。其二,需要將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自身創新步伐加快,不斷應用于更新各種生產設備、生產技術,推動農產品生產方式改變,同時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其三,需要在科學理解高質量的生產標準基礎上,嚴格控制農產品各個環節生產于操作,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其四,對農產品的檢測方式進行創新,保證農產品可以獲得準入權利。其五,需要適當引進投資,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拓寬農產品知名度,有效規避技術性貿易的壁壘。

3.4由國家的角度著手,促進國內農產品的出口

如果技g性的貿易壁壘造成不利影響,不可以進行逃避與排斥,需要根據時展,尋找應對的方式,保證不損壞到企業與國家利益。政府需要對執政理念進行創新,科學應用市場的宏觀調控方式進行調控;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檢測機制和處理方案進行處理。政府需要及時對貿易的動態信息進行更新,引導生產企業深入研究國際的技術標準,同時提供指導與咨詢,并提供技術資金的支持。此外,政府可以應用WTO透明度的原則,不斷參與國際的協定,構建技術貿易的壁壘信息體系,使得企業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盡可能符合進口國要求。政府需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相關人員溝通協商的能力,進而促進農產品的出口。

4.結語

總之,技術性的貿易壁壘人為性比較強,會影響到國內農產品的貿易,所以在面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時候,需要不斷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對生產方式進行改革,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同時農產品生產企業需要充分了解國際貿易新變化,不斷和國際貿易進行合作,使得國內農產品的貿易能夠順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焦曉松,曹穎琦,盧秀茹.低碳貿易壁壘下河北農產品出口的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4,21(09):269-272.

第7篇

關鍵詞: 技術性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各類貿易摩擦逐漸增多,以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新焦點。2006年我國全年出口貿易因技術性壁壘造成直接損失359.20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71%[1]。2006年我國有31.4%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比2005年增長6.3個百分點。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分別是機電、農產品和食品、化礦、塑料皮革和紡織鞋帽行業。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排在前五位的是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東盟,其中歐盟的占直接損失總額的44%。 此外,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準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包裝及材料的要求和環保要求等五個方面。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概念

(TBT)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認可和檢疫檢驗制度,對本國市場上的商品實施管理,從而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出該國市場的障礙,主要指WTO《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協定》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協定》所管轄的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對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換言之,是進口國在實施進口貿易管制時,制定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依靠嚴格的技術標準,通過認證、檢驗、監督等制度,來提高進口產品市場準入的技術門檻,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為目的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產品檢疫、檢驗,包裝和標簽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壁壘和綠色技術壁壘等。

1.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征

技術壁壘是實施貿易保護的有效措施,其作用是抵制進口或增加進口商品的成本。隨著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取締,技術壁壘將成為符合WTO規則的最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

(1)內容上的廣泛性。從產品角度看,TBT不僅涉及資源環境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初級產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約和影響也越顯著;從過程角度來看,TBT包括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從領域來看,已從有形商品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表現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規定、要求、程序、強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個方面。

(2)結構上的系統性。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個系統,不但包括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定的內容,而且還包括《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等規定的措施;《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定》、《農業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都對環境問題進行了規定。除WTO以外的其他國際公約、國際組織等規定的許多對貿易產生影響的技術性措施也都屬于技術貿易壁壘體系的范圍。

(3)形式上的合法性。技術性貿易壁壘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與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訴求,具有合理性。并且,技術壁壘一般是以WTO《TBT協議》為依據,這使它又具有合法的形式。TBT就是抓住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生活質量、關注生態環境的心理,使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目前國際上已經簽訂了150多個多邊環保協定,發達國家也在積極制定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法律支持。

(4)保護方式的隱蔽性和靈活性。一是技術貿易壁壘與其他非關稅壁壘如進口配額、許可證等相比,不僅隱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視性等分歧,而且各種技術標準極為復雜,往往使出口國難以應付和適應;二是技術貿易壁壘措施沒有限制在哪個國家,一視同仁,不存在配額問題,而且技術貿易壁壘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礎上的技術標準為基礎,科技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難以做出判斷;三是TBT措施廣泛地利用安全、衛生及環境標準作為限制進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們的視線從貿易保護轉移到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上,具有更大的隱蔽性。

(5)實施效果的不公平性。由于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制訂的技術標準和措施往往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貌似公平的技術標準實際上成了貿易保護的措施。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作用機制

關稅壁壘正逐步為非關稅壁壘所替代,非關稅壁壘中,配額、許可證等貿易壁壘形式正逐步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所替代。關稅壁壘和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的弱化為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提供了發展空間。隨著各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一部分技術壁壘會逐步消除,但新的技術壁壘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保與保健要求的提高而不斷產生、更新。技術壁壘將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世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人們環保與保健意識的提高是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發展的需求動力,為其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旦形成并實施,壁壘對進口產品就產生了明顯的數量控制機制和價格控制機制雙重調節作用[2]。從靜態來看,表現為數量控制機制,如果法規或標準使進口產品不符合要求,就會被禁止進口,反之,則允許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形成后,出口商的直接生產成本和審核檢測成本會大大提高,并可能由于檢測程序的繁瑣或不透明,出口商放棄該產品的出口。從動態角度考察,技術性貿易壁壘則呈現出由數量控制,價格控制,數量控制...這一循環變化的過程。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旦形成或發生變動后,就會通過自身所具備的雙重控制機制發生作用,從而起到貿易限制的作用。

經濟理性告訴我們,企業只會采納他們認為可以從中牟利的標準。如果一些標準被企業采納后企業可以從與其他產品增加的兼容性中獲得收益,或者這些標準標志該企業的產品具有高的品質,那么企業會采納它。因此,我們在應對國外針對我們的貿易壁壘時,如果從長遠來看對企業是有利的,就可以采納它。

3.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雙重性和爭議性

第8篇

關鍵詞:技術性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快速發展,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各類貿易摩擦逐漸增多,以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新焦點。2006年我國全年出口貿易因技術性壁壘造成直接損失359.20億美元,占同期出口額的3.71%[1]。2006年我國有31.4%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響,比2005年增長6.3個百分點。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分別是機電、農產品和食品、化礦、塑料皮革和紡織鞋帽行業。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排在前五位的是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東盟,其中歐盟的占直接損失總額的44%。此外,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準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包裝及材料的要求和環保要求等五個方面。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概念

(TBT)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以維護國家安全,或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保護動植物的生命,保護生態環境,或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由,采取一些與其他國家不一致的技術法規、標準、包裝、標簽、認可和檢疫檢驗制度,對本國市場上的商品實施管理,從而成為其他國家商品自由進出該國市場的障礙,主要指WTO《技術性貿易壁壘(TBT)協定》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SPS)協定》所管轄的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措施對國際貿易造成的障礙。換言之,是進口國在實施進口貿易管制時,制定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依靠嚴格的技術標準,通過認證、檢驗、監督等制度,來提高進口產品市場準入的技術門檻,最終達到限制進口為目的的一種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主要包括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產品檢疫、檢驗,包裝和標簽要求以及信息技術壁壘和綠色技術壁壘等。

1.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特征

技術壁壘是實施貿易保護的有效措施,其作用是抵制進口或增加進口商品的成本。隨著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的取締,技術壁壘將成為符合WTO規則的最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

(1)內容上的廣泛性。從產品角度看,TBT不僅涉及資源環境與人類健康有關的初級產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約和影響也越顯著;從過程角度來看,TBT包括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從領域來看,已從有形商品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投資、知識產權及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表現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規定、要求、程序、強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個方面。

(2)結構上的系統性。技術性貿易壁壘是一個系統,不但包括WTO《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規定的內容,而且還包括《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協議》、《服務貿易總協定》等規定的措施;《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議》、《補貼和反補貼措施協定》、《農業協定》、《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都對環境問題進行了規定。除WTO以外的其他國際公約、國際組織等規定的許多對貿易產生影響的技術性措施也都屬于技術貿易壁壘體系的范圍。

(3)形式上的合法性。技術性貿易壁壘以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與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為訴求,具有合理性。并且,技術壁壘一般是以WTO《TBT協議》為依據,這使它又具有合法的形式。TBT就是抓住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生活質量、關注生態環境的心理,使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目前國際上已經簽訂了150多個多邊環保協定,發達國家也在積極制定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法律支持。

(4)保護方式的隱蔽性和靈活性。一是技術貿易壁壘與其他非關稅壁壘如進口配額、許可證等相比,不僅隱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視性等分歧,而且各種技術標準極為復雜,往往使出口國難以應付和適應;二是技術貿易壁壘措施沒有限制在哪個國家,一視同仁,不存在配額問題,而且技術貿易壁壘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礎上的技術標準為基礎,科技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難以做出判斷;三是TBT措施廣泛地利用安全、衛生及環境標準作為限制進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們的視線從貿易保護轉移到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上,具有更大的隱蔽性。

(5)實施效果的不公平性。由于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發達國家制訂的技術標準和措施往往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貌似公平的技術標準實際上成了貿易保護的措施。

2.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作用機制

關稅壁壘正逐步為非關稅壁壘所替代,非關稅壁壘中,配額、許可證等貿易壁壘形式正逐步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所替代。關稅壁壘和配額等非關稅壁壘的弱化為技術壁壘綠色壁壘提供了發展空間。隨著各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一部分技術壁壘會逐步消除,但新的技術壁壘將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環保與保健要求的提高而不斷產生、更新。技術壁壘將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體,世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人們環保與保健意識的提高是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發展的需求動力,為其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

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旦形成并實施,壁壘對進口產品就產生了明顯的數量控制機制和價格控制機制雙重調節作用[2]。從靜態來看,表現為數量控制機制,如果法規或標準使進口產品不符合要求,就會被禁止進口,反之,則允許進口。技術性貿易壁壘形成后,出口商的直接生產成本和審核檢測成本會大大提高,并可能由于檢測程序的繁瑣或不透明,出口商放棄該產品的出口。從動態角度考察,技術性貿易壁壘則呈現出由數量控制,價格控制,數量控制...這一循環變化的過程。技術性貿易壁壘一旦形成或發生變動后,就會通過自身所具備的雙重控制機制發生作用,從而起到貿易限制的作用。

經濟理性告訴我們,企業只會采納他們認為可以從中牟利的標準。如果一些標準被企業采納后企業可以從與其他產品增加的兼容性中獲得收益,或者這些標準標志該企業的產品具有高的品質,那么企業會采納它。因此,我們在應對國外針對我們的貿易壁壘時,如果從長遠來看對企業是有利的,就可以采納它。

3.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雙重性和爭議性

技術性貿易壁壘一般都以TBT協議為依據,符合TBT協議的基本原則,比如避免不必要的貿易壁壘原則,正當目標原則,標準協調原則,等效和相互承認原則,非歧視原則,對發展中成員國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原則以及透明度原則等,具有合法的身份。但是,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復雜性和它對貿易的限制作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具有雙重性的特征,容易引起貿易爭端。

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是基于維護國家安全、人類和動植物安全和健康、環境保護、防止欺詐行為以及保證產品質量等正當理由而存在的,旨在糾正市場失靈。由于市場失靈,當單純的市場機制不足以防止或克服由進口品可能攜帶的疾病或蟲害導致的外部性,如生產成本增加或本國產量減少;或者與產品質量有關的信息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不對稱地分布,消費者獲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太高因而不可行;或者市場無法提供最優數量的環境資源,或者行業內部的搭便車行為阻礙了標準協調過程等情形下,一國政府或非政府機構制定合理限度內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可以起到糾正市場失靈的作用。在實現這一合法目標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使國內產業與外國競爭相隔離,從而客觀上構成對國內產業一定程度的保護,這種保護被認為是合理正當的,如禁止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可以保護進口國的生態環境,強制規定產品的安全標準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等。就這一意義而言,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國內產業提供基于市場失靈的保護,其存在具有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故意被濫用的可能性,從而在主觀上成為一國政府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也就是說,政府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政策制定有可能為某些利益集團所影響或左右,政府以實現社會公共目標為由,制定超出實現一定社會公共目標必需的、過分嚴格的某種技術法規或標準,以達到阻礙外國競爭性產品的進入,進而保護國內產業的目的。這種情形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表面目的是糾正市場失靈,實則是通過貿易限制,將本國產業與國際競爭相隔離,即對國內產業提供基于經濟利益的保護。這種以產業保護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進口國和出口國之間進行貿易利益再分配,其結果是進口國生產者的福利有所改善,但以外國生產者和本國總體福利受損為代價。如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憑借其自身的技術、經濟優勢,制定比國際標準更為苛刻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和技術認證制度等,以合理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之名,行不合理的貿易保護主義之實。

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涉及面非常廣泛,有些還相當復雜,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實施過程中的隱蔽性,結果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評定標準,因而國與國之間相互較難協調,容易引起爭議,且影響巨大。技術性貿易壁壘日漸成為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手段,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4.正確認識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第9篇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趨勢;措施

abstract: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tifications under tbt and sps agreements issued by the wto members. with the increased tendency of tbt, the paper puts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china need face the sps measures issu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it is very hard and takes a long timeto break through the new barriers in future, such as ethic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bt, which are systematized, widened and sprea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etence inthe relevant industries by establish the effective forewarning and quick response mechanism to the tbt.

key words:technical trade barriers;notification;tendency;measure

技術性貿易壁壘作為更隱蔽、更強大的壁壘,對我國產品出口的限制和影響不可輕視。根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tbt)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sps)的要求,成員國在實施tbt或sps具體措施前,有義務向wto的tbt委員會或sps委員會通報。因此,及時對wto/tbt-sps通報特別是對可能影響我國出口貿易的通報進行分析,掌握wto成員的關注焦點和采取措施類型的趨勢,有利于我國預測和把握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為應對其挑戰提供指導。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通報概況

隨著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隨著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安全指標和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技術性貿易壁壘正在受到越來越多wto成員的青睞。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主要包括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tbt協定)與衛生和動植物檢疫措施(sps協定)兩種形式。從1995年至2007年wto/tbt-sps通報統計來看,tbt和sps通報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通報總量呈上升趨勢,sps通報增長迅速

從總體趨勢上看,wto成員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呈現加速上升趨勢,tbt和sps通報保持增長態勢。1995年至2007年,wto成員總計向wto累計通報了18 585件tbt和sps措施。1995年tbt與sps通報量僅為587件,2007年增加到2 484件,比1995年增長了3.2倍,平均每天就有6.8件tbt與sps通報。其中,tbt通報量穩步增長,如表1所示,1995年tbt通報量為389件,2007年達到1295件,比1995年增長了2.3倍。到2007年底,wto成員累計通報了9 901件tbt措施,其中,發達國家累計通報了4 659件tbt措施,占總量的47.1%;發展中國家5 242件,占52.9%。發展中國家的tbt通報總量超過了發達國家。

sps是從tbt協定框架中分離出來的主要涉及農產品食品、環境和人身安全方面的協定。sps通報量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這成為wto通報的一大特點。如表2所示,1995年sps的通報量僅有198件,從2001年開始sps通報量首次超過了tbt,此后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7年達到1 189件,比1995年增長了5倍。至2007年底,wto成員總計向wto通報了8 684件sps措施。發達國家在sps領域占有優勢,通報量為4 644件,占總量的53.5%;而發展中國家為4 040件,占46.5%。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通報增長呈現不同特點:發達國家通報量增長以sps為主,sps通報占發達國家通報總量的60%以上;而發展中國家通報增長以tbt為主,tbt通報占發展中國家通報總量的60%以上。

(二)通報涉及每個行業,機電產品和農產品食品是通報重點

從通報行業類別看,tbt和sps通報涉及每個行業。1999年到2007年tbt通報數量最多的產品領域依次為:機電產品,累計通報2094項,占總通報量的28%;其次為農產品食品,累計1 706項,占22.8%;第三為石油化工產品,為948項,占12.7%(見表3)。這三類產品與人類的生活最為密切,對人類安全、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最大,也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產品,因而受到wto各成員的格外關注。尤其是農產品食品,2004年以來通報量增長迅猛,2007年的通報量遠遠超過機電產品,位居第一位。其中,有關農用化學品(農藥、獸藥、農獸藥)的通報仍是wto成員關注的熱點。

 

注:tpkm是指臺灣、澎湖、金門和馬祖組成的獨立關稅區

資料來源:根據tbt信息網(.cn)和《技術性貿易措施》公布數據整理得到。

農食產品行業和機電儀器行業是我國遭受技術性貿易措施限制的重災區。2006年我國農食產品行業和機電儀器行業企業遭受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比例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分別為45.04%和41.97%。化礦金屬、紡織鞋帽、玩具鐘表、交通工具和橡塑皮革行業的相應比例也都高于20%。農食產品行業企業受日本、歐盟、美國、韓國、東盟等國家和地區措施的影響最大,尤其以日本最為嚴重。

注:其它包括環保(轉基因產品、有機食品、環境法規、標準)、包裝、標簽、服務業、安全、法規、標準等。

資料來源:根據tbt信息網(.cn)和《技術性貿易措施》公布數據整理得到。

(三)發達國家仍舊是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角

由于具有較高的經濟和技術水平,發達國家從開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就居于主導地位。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平衡,造成在國際貿易中技術領先的發達國家總會設立有利于本國利益的技術法規和標準,往往對產品出口國提出相對更高的技術要求,造成對出口國的技術壁壘。雖然 ,近幾年來,發展中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引進與實施,自1999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tbt措施通報量就超過了發達國家,但是,發達國家在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上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首先,從通報數量最多的前三位國家和地區來看,tbt通報發達國家(美國、荷蘭)占據其中的兩席,sps通報前三位(美國、歐共體、新西蘭)全部都是發達國家,其中美國的sps通報數量遠遠多于其他國家,共計2 336項,占所有國家通報總數的26.9%。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技術性貿易措施作為國家間技術差距的體現,發達國家和地區更有能力采取措施。

其次,在差異性大、技術復雜的sps領域,發達國家占有絕對優勢。發達國家1995-2007年的sps通報量占總量的53.5%,發展中國家僅占46.5%。發達國家的sps措施往往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發展中國家受限于科研發展水平,在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領域還很少涉足,所制定的措施在深度、廣度以及措施間的內在聯系性上也難以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近年來,發達國家相繼采取的一些重大技術性貿易措施對國際貿易已經或將持續產生重大影響。例如,目前農獸藥、動植物檢疫、轉基因、農產品特別是畜產品的質量標準成為各成員國關注的焦點。在這些方面,美國、歐盟、新西蘭、日本等發達成員居于領先地位,我國和其他發展中成員普遍處于被動應對境地。對我國產品出口影響較大的也主要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2006年,技術性貿易措施對我國出口企業影響較大的前五位的國家(地區)是歐盟、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東盟,分別占我國因技術性貿易措施造成的直接損失總額的43.59%、23.67%、19.07%、5.34%和2.96%。因而可以說,發達國家日益增長的sps措施是我國今后應對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

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及其影響

技術性貿易壁壘之所以會成為各國爭相使用的貿易政策的有效工具,是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合理性、隱蔽性、歧視性、靈活性、雙重性、針對性和爭議性等特點。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不同利益集團,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政治用意,使用不同形式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如今走向制度化、廣泛化、頻繁化和復雜化,這將成為今后較長時期內的發展趨勢。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日益走向制度化

由于技術創新,尤其是高靈敏度檢測檢疫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檢測設備、手段和方法更加先進,這就給一些國家利用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國際貿易限制甚至貿易歧視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利用人們對人類生命安全及環境問題的關注,對進口產品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其技術性貿易措施已從個別限量指標發展成為名目繁多的限制或禁止指標體系,技術性貿易壁壘在一些發達國家正在朝制度化方向發展。制度化是指政府以協調為中心,干預為主導,磋商為手段,制定長期制度對貿易活動實施管理,這些措施彼此關聯、彼此配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系統性強的特點。如歐盟的于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法案》(reach法規),美國的《公共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預備應對法》,以及日本2006年5月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這些法規都不是一個單獨的法令或法規,而是一個涵蓋產品生產、貿易和使用安全的綜合性法規,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趨向制度化、法律化的標志。它反映出近年來發達國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已從對單一產品的技術要求轉向對體系要求,從微觀技術化向宏觀制度化層面轉變的趨勢,預示著新一輪貿易壁壘措施將由技術“微調”上升到法規體系的重大調整。由此可見,與此前一些相互之間不關聯且臨時性的貿易保護措施相比,如今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具有規定內容彼此關聯,彼此配合,具有綜合性,制度化強的特點,勢必將影響我國整個出口行業及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二)從自愿性措施向強制性技術法規轉化

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可分為強制性措施與自愿性措施。許多自愿性措施,如iso9000、iso14000、各種環境標志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都是以生產者自愿為原則決定是否申請認證的。但近年來一些自愿性措施正與強制性措施結合,并有向強制性法規方向轉化的趨勢。如美國規定對美國出口食品的生產企業必須建立并運行haccp管理體系,進入美國的機電產品須獲ul認證,藥品須獲fda認證;進入加拿大的大部分商品須獲csa認證;進入日本的很多商品須獲g標志、sg標志或st標志;進入歐盟的產品要通過ce、cs等產品質量認證。從目前情況看,這個趨勢正在加強,發達國家的強制性技術法規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這將進一步加大我國產品的出口難度。

(三)從針對具體產品向生產經營全過程延伸

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種類已達2 500多種,其涵蓋的范圍日趨廣泛,不僅涉及初級產品,而且牽涉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涵蓋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消費和處置等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最典型的例證是發達國家強制推行的haccp管理體系。haccp的宗旨是將可能發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產過程中,而不是靠事后檢驗來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建立haccp體系的目的是控制從“農場到餐桌”整個食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加工企業可以通過它確保提供給消費者的食品更加安全。以haccp為基礎的食品安全體系,起源于美國,最初用于保證航天食品的安全衛生。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在美國、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廣泛應用,現已成為世界上最權威的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體系之一。從人類安全和環境保護角度看,haccp體系有其合理性,但從貿易角度看,由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近期內很難達到,勢必影響其產品的出口。

我國的產品質量標準更多關注的是產品的安全性,而對于滿足更高層次消費需求的產品質量標準,滿足日趨嚴格的生產加工運輸要求等的技術規范的制定相對滯后。如何適應國際市場對于產品質量的更高需求,達到國際上日趨嚴格的從生產到最終消費整個鏈條各環節技術規范要求,這是我國在加強產品安全的同時應當進一步考慮的問題,這對于今后我國保持國際市場競爭優勢、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具有重要意義。

(四)從生產和貿易領域向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擴張,新的壁壘形式層出不窮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產生是從生產領域開始的,逐漸擴張至貿易領域,當前已從有形商品的生產和貿易領域擴張到金融、信息等服務以及投資、知識產權和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在wto新一輪談判中,除了wto有關協議有明確規定外,許多多邊、區域和雙邊的環境保護協議、貿易與環境協議、貿易便利化協議、知識產權保護協議、自由貿易和投資協議等都涉及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問題。我國幾乎所有的出口商品都面臨技術壁壘,不僅像紡織品、服裝、農產品、機電產品等傳統產業,而且一些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軟件、電信產品等都受其困擾。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涌現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點。

1.道德壁壘

道德壁壘包括社會責任標準和動物福利標準。前者是關于人的勞動環境、勞動條件及勞工權利的標準,后者是關于動物生存權利、福利的標準。新近出現并被日益關注的全球首個“社會責任標準”——sa8000標準,就把貿易保護的實現轉到勞工標準、保護人類健康、維護人權和社會責任上,且有很大的隱蔽性和欺騙性。我國出口到歐美的服裝、紡織、玩具、鞋帽、家具、運動器材及日用五金等都遇到了sa8000標準的限制。對畜禽產品的生產過程推行動物福利標準也會對我國食品和農產品的出口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2.信息技術壁壘

信息技術壁壘是伴隨電子商務、“無紙貿易”日新月異的發展而形成的,是發達國家在通關、檢驗檢疫、電子單證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目前,一些國家已開始強行要求以電子數據交換(edi)方式進行貿易,美國、歐盟都已作出決定,要求采用edi方式辦理海關業務,若采用人工報關的,海關手續將被推遲受理。這又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的一個新門檻。

3.技術壁壘與專利壁壘交叉使用

現在歐盟和美國一方面設立技術壁壘,要求進口國企業的產品要達到其設定的技術水平或技術標準;另一方面卻把該標準水平下的技術申請了專利。這就是技術壁壘與專利壁壘的交叉使用。該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本國企業的利益,如果別國企業想出口這樣的產品,就要給對方交納極高的專利使用費,出口利潤不但大受挫折,而且成本問題就會使該產品很難再走出國門。在高新技術領域,dvd、彩電、電池、手機、數碼相機等遇到的問題均反映了這種趨勢,每類產品、每項標準、每種技術壁壘措施背后,知識產權都成為其重要支撐。在農產品領域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日本2003年7月8日起實施的《種苗修正法》規定:未經繳納專利費,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種源生產或改良農產品的,個人侵權者會被處以30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業侵權時,可最高處以1億日元的罰金。我國出口的水果、蔬菜、花卉許多種苗是從日本引進或由日本品種改良而來,《種苗修正法》對我國農產品對日出口帶來了重大負面影響。2003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中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許多以知識產權為支撐,或直接以知識產權構筑技術壁壘,構成了技術含量更高的雙重技術壁壘。

4.綠色壁壘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所謂綠色壁壘,就是以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通過制定一系列復雜苛刻的環境標準、衛生標準和法規,對來自其它國家的產品或服務設置各種人為障礙,保護本國產業利益,形成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 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以保護生態環境名義實施限制或禁止貿易措施名目繁多,綠色壁壘在技術性貿易壁壘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2007年8月正式生效的歐盟eup環保指令(用能源產品生態設計指令),涵蓋了所有用電的產品,涉及到從設計、制造到使用、維護、回收和后期處理一整條產業鏈,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新產品時就要考慮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能源、環境、自然資源的影響程度。它成為繼weee和rohs之后的又一大環境壁壘。此舉對我國2/3的機電出口產品造成重大影響,不僅增加了機電企業原材料成本,還提高了設計和制造成本。這種貌似公正,實則不平等的環保技術標準,勢必導致發展中國家產品被排斥在發達國家市場之外。

目前,雖然上述新的壁壘形式在實施范圍和實施效力上不及那些已深入人心的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但它們代表了技術性貿易壁壘新的發展方向。這些新的壁壘涉及的范圍更廣、手續繁雜、措施嚴厲、擴散性更強,更易產生連鎖反應。種種趨勢表明,新的貿易壁壘形式將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最難突破的壁壘。

(五)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擴散及仿效效應加強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較之于關稅和一般非關稅壁壘更為廣泛和深遠,是因為它具有明顯的擴散及仿效效應。一旦一個產品被實施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從個別產品擴展到整個行業甚至多個行業,從一個國家擴展到多個國家甚至全球。近年來國外越來越多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行業性封鎖,一個產品不合格,整個行業的相關產品都會受到影響。2003年歐盟出臺的化學品政策戰略白皮書及reach制度涉及3萬種產量1噸以上的化學品,對廣泛應用化學品的紡織、服裝、鞋、玩具、家具、家電、通信等我國主要出口產品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對我國化工及下游行業就業也產生嚴重影響。

此外,一國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容易引起他國效仿。2002年1月30日,歐盟理事會以我國浙江舟山地區的凍蝦仁氯霉素含量超標為由,通過《關于對產自中國的進口動物產品實行某些保護性措施的決議》(200/69/ec),暫停進口產自中國的供人或動物消費的動物源性產品,禁令由蝦仁擴大到所有動物及含有動物成分的產品達100多個品種。歐盟的這一措施很快引起美國、匈牙利、俄羅斯甚至沙特阿拉伯等國的仿效。

三、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措施

盡管我國在技術性貿易措施領域已經開展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對技術性貿易措施這一非關稅壁壘的制定和實施正在不斷強化。而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落后,國家技術性貿易措施法規體系不完善,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不規范,這些都很難滿足進出口貿易發展的要求,致使外貿受到巨大損失。我國政府、行業和企業都應對此給予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努力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降到最低點,確保我國外貿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實時高效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

建立和完善技術壁壘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是防范和化解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措施之一。成功應對技術壁壘的關鍵在于能否獲得并利用相關的信息。我國于2002年初建立了進出境檢驗檢疫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目前,上海、廣州、深圳、浙江、山東等省市的相關機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服務,取得了一定效果。今后應將此機制盡快擴大到全國性的技術性措施系統,要將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以制度形式加以規范,使工作更加科學、有序和高效。

首先,各省市要建立動態的、完備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數據庫和信息傳遞平臺,準確作出危機的早期識別和診斷。及時相關產業和重要出口產品可能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態預警預告,向有關企業提供風險預警及市場準入信息,使我國的出口商品適應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避免陷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陷阱。預警體系是個動態適應的過程,要隨時空變化調整各類參數及相關措施等內容。各類數據、指標要準確、及時、全面,尤其是預警指標體系要分類科學、層次清晰、可以量化。各類預警信號產生的標準要具有客觀性,應能結合經濟數學模型和神經智能網絡系統等進行定量化處理。要本著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提高系統運行的適用性和可靠性。

其次,依據wto的有關規則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進行評議,協助企業行使正當權力。wto成員國提出tbt和sps通報或修訂通報時有至少60天的評議期,此時這些法案只是草案,還處于立法階段。我國可以在這期間會同相關企業、政府有關部門、中介組織,組織廣大外貿出口企業對可能影響產品出口的國外的最新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進行評議,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評估、技術標準國內外評估、協調和解決渠道及政府協調工作機制,為政府提供前瞻性解決方案。對國外不合理的要求,提出抗辯理由,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

第三,通過對典型案例的研究和積累,建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策庫,為企業提供突破壁壘的可行性方案。建立處于不同狀態的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緊急措施,如反指控策略、談判、應訴以及緊急救助等。通過溝通企業與各管理部門、行業協會、咨詢服務機構、檢驗認證機構等的聯系,建立咨詢平臺,組織專家解答企業有關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的問題,組織相關方面的培訓。我國企業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時,能及時快速調用標準數據庫和專家庫的資源,得到具體指導和幫助,并為政府和企業的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參考,將所受到的影響或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針對目前技術壁壘與專利壁壘交叉使用的情況,應該加快和推動政府層面的專利預警與應急機制建設步伐。目前,國家和一些地方政府雖然開始重視專利預警機制建設,但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很多省市對專利預警與應急方面的工作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建立專利預警與應急體系一定要目的明確,一是要對產業和企業或者產品可能出現的與專利有關的威脅開展預先研究,在產業或企業可能遭遇的風險和侵權訴訟時發出前瞻性警示信號;二是對可能出現的專利危害與風險做出快速反應;三是通過具體的對策措施增強相關機構或企業抵御專利風險的能力。

(二)建立或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

國際標準是世界各國協調的產物,它反映了國際上普遍認同并達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是國際貿易的主要條件和處理國際糾紛的重要基礎。從長遠看,推廣和使用國際標準,是跨越技術壁壘的重要途徑。我國科技水平落后,產品質量、檔次低,國際標準化程度也比較低。我國出臺的能夠和國際接軌的法規只有60%,而國外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在不斷進步。因此,應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及時制定和調整國家標準,使出口產品適應和滿足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1)我國政府應大力推行國際標準化發展戰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抓緊制定我國有優勢、有特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標準,尤其要加快涉及安全、衛生、健康、環保等標準的制定。(2)要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機構或體系,主動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將我國的合理要求,包括我國先進的、具有優勢的技術標準納入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中去,促使企業把生產和出口的各個環節納入國際標準化管理,不斷提高企業出口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這樣不僅能跟蹤國際標準動態,使國際標準反映我國的利益和要求,還有利于我國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陷阱。

(三)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

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源是國家間的技術差異,應對技術壁壘的關鍵是消除技術差異,不斷技術創新。通過技術創新來提升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沖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競爭力的高低越來越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國應堅持以技術創新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大科技投入,把發展高新技術、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發展環保經濟和節能經濟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創造新的比較優勢。不能把產業結構自愿鎖定在低端環節,走依附型、加工型工業發展道路,要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帶動高科技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完善環境標志制度,對出口商品實行強制認證制度,樹立中國產品優質價廉環保的新形象。要制定我國的環境成本內在化的標準,建立環境總量控制機制,實行污染排放懲罰制度,通過立法扶持綠色產業,走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加快構建我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

我國應在建立并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標準及合格評定程序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構筑我國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這樣,一是可以加強我國企業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認識,改進生產以適應各種先進標準。二是可以防止某些發達國家利用加工貿易和投資向我國轉移高污染產業,也可使他國減少歧視性的技術規定,保護國內市場。三是可以強制使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產品不能進口或出口,這樣更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宏觀經濟調控,更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如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新化學品法規,國家質檢總局的海外廢棄材料出口商申請登記規定,國家認監委的中國強制性認證(ccc)標志,國家標準委的強制性無線加密wapi標準和電信設備、化妝品、醫藥品、醫療設備的重復檢測標準,農業部的生物技術安全、檢測和標簽的法規及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等,這些措施對我國市場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但是,這些措施還未形成體系,缺乏系統性、內在聯系性和連續性,今后我國應參照國際通用做法,抓緊建立科學合理的、符合我國實際的、規范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有效地保護國內市場和有潛在競爭優勢的民族工業。

(五)充分利用wto的特殊條款和非歧視原則

我國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及《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的“特殊條款”,把遵守規則與運用規則有機結合起來。世貿組織許多規則是各成員國在談判中相互妥協的產物,存在不少靈活性。在所有的世貿組織各項協議中,都有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和優惠待遇條款。《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第12條規定;各成員國在制定和實施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時,須考慮到各發展中國家成員的特殊發展、資金、和貿易上的需要,以保證這些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不對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礙。《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規定對發展中國家給與特殊的差別待遇,發展中成員方有權延期執行該協定。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可以根據有關協議條款,在一定時期內暫緩履行某些義務,為我國改進管理和提高技術贏得時間。

《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與世貿組織其他協議一樣,均遵循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該協議第2條第1款規定:“在技術法規方面,從任何成員方境內進口的產品應給與的優惠不得低于給與國產相同產品和產于任何其它國家相同產品的待遇。”此規定即包括國民待遇又包括最惠國待遇的要求。依據該協議的規定,在產品的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和檢疫制度等方面應實行非歧視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如果在我國的出口貿易受到不公正的歧視待遇時,我國要充分利用世貿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關于組織機構、磋商和爭端解決的條款,進行磋商和裁決,為我國出口企業營造公平競爭的國際環境。

參考文獻:

[1] 中國國家質檢總局[r].《中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年度報告(2007)》,2007(9).

第10篇

Abstract: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mean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trade. But,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various reasons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organizations, there are no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BT. That makes China's exports increasingly suffers serious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So, it has become the urgent task to discuss how to improve China's exports competitiveness, break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As th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department of China, what the role of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system will play in this system is also worthy of our study.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檢驗檢疫;標準

Key words: technical trade barrier;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standard

中圖分類號:F75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017-04

0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科技更新速度不斷縮短,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在當前形勢下,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內容包括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它是20世紀末期以來國際貿易領域發展迅速,影響日益重要的限制性措施。

自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其中最大的障礙是技術壁壘。因此,研究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效應及對我國的影響,并找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技術性貿易壁壘概述

技術性貿易壁壘(簡稱TBT),是指進口國家以保護有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以及動植物的安全為由,有意識地利用復雜苛刻的產品技術標準、衛生檢疫規定、商品包裝和標簽規定等對來自國外的產品和服務加以限制的新的非關稅壁壘措施。

雖然技術性貿易標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國際貿易交往中保證了進口國人民健康、也保護了進口國環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借口,充當了貿易壁壘措施,并與其他的貿易壁壘手段相比,其具有以下特點:

1.1 含義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非關稅壁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進口國家以保護有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健康以及動植物的安全為目的,或以貿易保護為目的而制定的一些強制性和非強制性的技術法規、標準以及檢驗商品的合格性評定程序。它主要表現為《TBT協定》和《SPS協定》管轄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一方面,技術性貿易標準保障了進口國人民健康、也保護了進口國環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作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措施,技術性貿易標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貿易的正常進行。

1.2 特點

①范圍上的廣泛性。涉及范圍很廣,包括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等。

②形式上的合法性。技術性貿易壁壘一般是以《TBT協議》及國際上已經簽訂的150多個多邊環保協定為依據,這些協定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法律支持,使其具有合法性。

③對象上的歧視性。雖然WTO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歧視并未真正消除。由于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發展中國家大多難以達到發達國家制訂的技術標準和措施,因此,技術標準實際上成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另外,部分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頻繁變動,并且每個國家難以保證其執行力度是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廠家難以符合標準。

④隱蔽性和靈活性。與進口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壁壘相比,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具隱蔽性和靈活性,該壁壘將分配不合理和歧視藏起來,但是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也正因為技術性貿易壁壘隱蔽性和靈活性的特點,使得部分發達國家有了可乘之機,依據本國利益制定技術標準,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相對于其他貿易壁壘有如上的特點,因此在國際貿易中,必須針對不同國家設定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突破貿易壁壘。

2 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2.1 理論分析

本文從大國均衡的角度,分析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我國的影響,主要從對出口量、價格,以及貿易條件的影響三方面著手。

2.1.1 出口量及價格

與眾多傳統的非關稅壁壘一樣,技術性貿易壁壘具有很強的剛性,要想使某樣產品進入該國市場,就必須滿足該國設置的所有技術性要求,而我國技術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因此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限制性很強,導致我國出口量減少,出口價格增加。

圖1所示,假設:

①貿易雙方均為大國;

②曲線D是進口國的需求曲線,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前后,進口國的總供給曲線分別為S與S1,出口國的總供給曲線分別為Se和Se1。

實施進口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后,由于我國受生產技術及原料、管理等因素的制約使生產成本提高,供給彈性變小,因此我國對進口國的供給曲線由Se左移至Se1。進口國的總供給曲線由S移至S1,導致供給與需求曲線的均衡點由E變為E1,從而均衡價格由P增加至P1,出口國的出口量由Q減少至Q1。

2.1.2 貿易條件

由于上述分析沒有考慮到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彈性,因此為了更加明確地說明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對我國在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前后的貿易條件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實施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導致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收益下降。

如圖2所示,OE,OF分別為進口國和我國的提供曲線,H為均衡點,OA為國際貿易的貿易條件,即我國在技術壁壘之前,以OQ2的出口產品可以換取OM1的進口產品。進口國在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后,進口產品價格提高,進口量下降,貿易條件變為OB,同量的出口產品只能換取OMO的進口商品,貿易利益遭到明顯的損害。一方面,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使出口產品出口受阻,造成國內市場供求失衡,價格下跌。并且出口到國際市場的產品,其價格也會下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貿易往來。另一方面,保住進口國市場,出口國就必須提高產品技術品質。盡管從表面上講,提高出口產品品質能夠提升出口價格,但是由于要想提高出口產品品質,必須從技術、設備、認證、原材料等多方面入手,這也就意味著產品的生產成本必然會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出口價格提高了,但是實際收益反而下降了,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兩國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

從經濟學理論分析可以看出,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這樣的發展中貿易出口大國的確有影響,短期影響主要體現在出口國貿易的價格和數量,而長期將導致貿易條件惡化,需要用更多的出口產品交換才能維持技術性貿易壁壘前貿易條件。

2.2 實際分析

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規模高達17606.9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1774.7億美元,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貿易大國,但同時我國也是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最大的國家。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出口額已超25%,遠超于受反傾銷措施影響的1%出口額,目前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了制約我國產品出口的第一大貿易壁壘。

從短期來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增加了我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了使得出口產品符合不同國家(地區)的標準,出口企業必須提高原料成本,增加在技術、環保以及改善勞動條件的投入,造成商品和貿易成本的提高,削弱了產品競爭力,還有過高的檢驗檢疫費用也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技術性貿易壁壘提高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降低了出口量,因此使我國出口企業減少了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也使國外消費者對我國部分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和食品信心下降,給我國產品的出口帶來負面影響。

從長期來看,我國的貿易條件隨著出口價格的升高,出口數量的減少而日趨惡化,貿易收益下降,減少了國民福利。自入世以來,我國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口企業有2/3之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出口產品高達2/5,由此造成的損失每年在兩百億美元左右。

根據商務部科技司2003年6月的調查,按海關關稅則分類的21類產品統計,出口第一類(動物及動物)、第二類(植物)、第三類(動、植物油脂)和第四類(食品飲料煙草)產品的企業是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最大的,所占比例分別是91.5%、90.1%、89.0%和88.2%;其次是第八類(皮革及其制品)、第十二類(鞋帽傘仗、羽毛人造花及人發制品)產品的企業,分別為81.9%和80.9%;而對于年出口額最多的第十六類產品(主要為機電類),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出口企業的比例更是高達80.0%。

以上出口產品遭受的損失分別為第一類(雜項制品)22.2億美元、第十六類(機電產品)14.5億美元、第十二類(紡織產品)為11.7億美元。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各行業正在不同程度的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面對TBT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的嚴重影響,我們應該對這種影響的原因有一個清醒認識,并充分認識到拿出有效的措施建立快速反應體系來應對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3 我國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分析

3.1 原因

我國出口企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貿易條件不斷惡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國外質量標準不斷提高,檢驗檢疫項目不斷增加,以及國外多變的法規和復雜的審查程序等,而內因則是最主要的因素,主要體現為政府相關部門、出口企業及行業組織對技術性貿易壁壘未給予充分重視。

3.1.1 政府相關部門

①對國家通用的國際標準和技術管理措施缺乏了解,對出口國的相關政策和手段也知之甚少,在這種形勢下,再加上技術貿易壁壘的制約,導致我國出口困難重重。

②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無法統一技術標準,使得標準化建設受阻,尚未建立有效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

3.1.2 出口企業

①產品安全意識淡薄,在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應對上存在問題。

②出口商品結構落后,產品技術含量較低。

我國出口產品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很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工業,都會選擇限制進口工業制成品,鼓勵進口原料性產品,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也就容易遭到進口國的技術型貿易壁壘。

③出口市場過分集中。

歐盟、美國、日本是我國出口產品的主要集中地,但同時這三個經濟體也是最為推崇TBT實施的。有資料顯示,我國受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出口企業中,40%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限于美國,25%受限于日本,另據商務部科技發展和技術進出口司的統計,歐盟、美國、日本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造成的損失占總損失的95%。其中歐盟占份額為41%,日、美分別為30%和24%。

3.1.3 行業協會

行業協會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尚未能夠有效組織企業。調查表明,當遇到國外TBT限制時,22.3%的企業表示會向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希望依靠行業組織商議對策的企業僅有18.5%。

3.2 政策建議

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最重要的就是要將政府相關部門、行會和企業視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構建一個政府部門協調、行業主導、企業參與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反映機制。在這個機制中,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市場供需狀況的敏感者;行業組織是此機制的信息傳導樞紐,可以及時了解進口國標準修改的進展情況和具體涉及的影響,并進行相應的對策措施研究,為本國企業提供參考;政府相關部門作為宏觀經濟的調控者,為企業和行會組織進行監控,并從組織上、從制度上為企業和行會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創造有利條件。

3.2.1 從政府相關部門層面來講,應該著重做好的相應工作

①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使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樹立環境競爭力意識,把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作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以綠色產業作為提升出口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

②建立健全我國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體系,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技術性壁壘體系,盡量減少歧視性的技術規定對國內企業的影響,合理有效地保護國內幼稚產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健全和完善認證制度,敦促企業改進產品以突破設限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并建立與國際權威機構的相互認可機制,避免重復認證,簡化出口程序,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③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積極參與各種區域性集團。

3.2.2 從企業層面來講,應該對經營策略進行的調整

①加強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制定,并把與企業出口商品相關的內容加以吸收,制訂到自己的產品標準中去,或直接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其他先進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技術壁壘對出口貿易的影響。

②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是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企業應提高環保科技水平,切實從生產、加工環節抓出口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技術標準、安全標準、衛生標準和環保標準,從而為我國的產品出口拓展更廣闊的市場。

③企業在時機成熟時,可以通過合資、獨資、收購、兼并、投資等手段,進行企業的跨國經營,并把投資重點定位在經濟一體化的區域和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將技術壁壘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并帶動相關產業跨越貿易壁壘。

3.2.3 充分發揮專業性行業協會的作用與職能

要想打破技術性壁壘,除了改善政府職能和提高企業競爭力之外,還應該意識到專業性行業協會的重要性,充分發揮專業性行業協會的作用與職能。這就要求行業協會必須立足于國際市場,就各行業的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展開研究,并積極與國外發達國家進行交流和溝通,互相取長補短,同時也還應該及時將有關信息出來,不斷完善信息服務體系,以便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及時的參考這些數據和信息作出科學合理地決策,協助政府在WTO規則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協商解決各種技術性貿易壁壘。

總之,我國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要增強危機意識,積極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加快技術創新步伐,采取切實可行的對策措施,提高企業競爭力與改善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積極打破技術壁壘,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在這個體系中,作為主管檢驗檢疫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系統應該發揮其檢驗檢疫的特殊行政職能,為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做出我們自己的貢獻。

4 檢驗檢疫系統在中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中作用

我國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作為主管出入境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和商品檢驗的行政執法機構,必須成為我國實施技術壁壘戰略的主體,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體系;同時中國檢驗檢疫部門還要加強檢驗檢疫技術的研究,通過技術手段來沖破國外的技術壁壘;并加強信息化建設,發揮檢驗檢疫部門在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作用。

4.1 建立并完善出入境檢驗檢疫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

對發達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在我國現有技術經濟水平條件下,加強技術預警和快速反應是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有效措施。

因此國家質檢總局于2001年底建立了進出境檢驗檢疫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加強與國外有關機構的聯系與交流,建立協商、通報機制,開展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測和應急措施的研究。

在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體系的建設中,我們要多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從信息的需求、收集、研究、傳遞和應用等全方位通盤考慮,從多個角度進行反復論證,制定技術性貿易壁壘預警體系建設內容和步驟。

4.2 加強檢驗檢疫技術開發與研究

檢驗檢疫工作屬于技術執法工作,其技術手段是做好檢驗檢疫工作的技術保障,而這離不開先進檢測手段的技術支持,只有具備先進的檢測手段才能充分地發揮檢驗檢疫工作的作用。

①開展檢驗檢疫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由于各國之間建立的認證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異,比如法規、標準和制度安排等,導致各國互相之間并不承認對方的認證,造成技術壁壘,因此開展檢驗檢疫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如此可以通過統一或者認證各國的法規、標準和制度安排等,最大程度地減少貿易障礙,打破技術壁壘。

②根據高科技的發展,堅持科技創新,不斷探索檢驗檢疫技術的新領域,必須大膽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加強新技術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及時幫助企業攻克國外的技術壁壘。

③加大投入增強實驗室實力,加強實驗室軟件硬件的建設,按照國際規范建立實驗室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充實先進的儀器設備,有計劃地建成一批國內領先并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室,要抓好科技人才培養,建立一支掌握先進技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熟悉WTO規則的科技專家隊伍,以科學的檢驗檢疫結果作為堅強后盾,把有安全、衛生和環保方面潛在危險的產品擋在國門之外,保護國內國民經濟的安全健康發展。

4.3 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檢驗檢疫業務支撐和服務體系

①建立情報搜集系統。目前,我國檢驗檢疫情報搜集系統不夠完善,對進口國的各種技術限制知之甚少,貿易中有關的技術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難以收集,致使企業由于缺乏最新版本而貽誤商機。另外,雖然各地的科技情報部門、質監部門及部分科研院所、大學都在各自領域收集了規模不一的檢驗檢疫信息,但互相之間信息交流溝通不夠。

②配合檢驗檢疫監管理模式電子化,實現對報檢、檢驗檢疫、簽證通關、統計匯總的網絡化管理,加快推進“電子申報”、“電子監管”、“電子放行”(新三電工程)建設和檢驗檢疫綜合業務管理系統(CIQ2000)改造,增加檢驗檢疫執法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促進與企業的聯系。

③積極開展咨詢服務,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水平高、查詢方便,能不斷跟蹤疫情疫病、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動態技術標準數據庫,努力構建我國技檢驗檢疫信息化服務平臺,向全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綜上所述,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防范和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中,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增強自身綜合實力,完善快速預警和反應機制,在此過程中尤其是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加緊開展相應的培訓,有效地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來應對國外技術壁壘,并通過資產重組聯合,項目共建,加大技術機構實驗室及儀器設備投入,盡快提高檢測技術水平,組建檢測集團;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企業的本領。

隨著政府、企業及行業組織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視度的提高,我國技術性貿易壁壘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在打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方面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堅信,我國出口產品結構會不斷得到完善,我國產品競爭力會逐漸增強,出口產品也會突破國際技術性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Song Bo, Xia Ting. Mountainous - Content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3 (01).

[2]袁建新.TBT的貿易效應及應對措施[J].學術交流,2003(22).

[3]李樹.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設置與對策[J].改革,2003(6).

[4]Xia Youfu, Yuxiong Fei, Li Li. TBT barriers -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it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export trade [J]. International Trade, 2002(10).

[5]姚勇,葉盛林.貿易技術壁壘與技術標準戰略[J].海洋技術,2003(22).

[6]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 國際經濟學[M].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65-272.

[7]李升.國際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貿易政策研究[J].理論探索,2004(3).

[8]肖武嶺.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技術控制策略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5(9).

第11篇

關鍵詞: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壁壘;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8—0183—02

引言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簡稱TBT)是非關稅貿易壘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一國或以維護國家安全、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及健康、阻止欺詐、保護環境、保證產品質量為目的,或以貿易保護為目的所采取的種種技術性限制措施。WTO文件中關于技術性貿易壁壘有“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TBT協定)和“實施衛生與動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協定)兩個協定。廣義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所有影響貿易的技術性措施,不僅包含狹義的TBT協議內容,還包括WTO的知識產權協議和服務貿易協議中的“綠色條款”等多種內容。隨著WTO原則的不斷引導和各國關稅政策的調整,以及自由貿易區和關稅同盟,區域一體化等形態的建立,關稅貿易壁壘的經濟效應逐步縮減,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地位越來越突顯。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其應用的廣泛性、深入性和實施的隱蔽性、有效性,迎合了各個國家利用WTO條款的漏洞來實施貿易壁壘限制他國力量進而維護自身利益的意圖。

近年來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通報總量迅猛增長,其范圍涉及到各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及農產品、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各個行業領域,勢力范圍處于持續擴張之中。而中國作為出口貿易大國,近年來也頻頻招致外國多種限制措施,其中技術性貿易壁壘占很大一部分,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各個國家限制中國商品進口保護本國產業的有效工具。對華產品的雙反調查案例不斷涌現:美國商務部對華太陽能和風電產品的雙反調查,以及中國出口木地板、輪胎、服裝等遭受的雙反調查和歐盟、日本等國對華農產加工食品、水產食品以及農產食品的扣留和通報等,使中國面臨嚴峻的出口貿易和挑戰。如何破解技術性貿易壁壘難題,有效地解決出口貿易問題,已成為當前中國政府和企業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出口貿易遭受TBT的現狀及形式

中國現居于全球貿易調查的首位,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中國產品出口面臨的最主要的障礙。從近幾年中國所遭受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的狀況可以看出現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特點和狀況

1.技術性貿易壁壘數量種類不斷增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自中國加入WTO之后,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案例和通報量逐年迅猛增長,尤其在中國經濟力量不斷壯大,歐美等國又遭受金融危機的沖擊的狀況之下,各種反傾銷、反補貼等案例和通報產品的種類數量不斷增多。之前,各國實行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象主要是機電產品、農副產品、紡織產品、木材紙張等,現在正在逐步擴張之中。由原來的初級產品到中間產品,半成品再到工業制成品,由生產加工領域到包裝、運輸、銷售等所有環節,由農產品加工,制造業到服務行業也受牽連。新一輪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更將逐步涵蓋生態環境、知識產權保護等眾多議題。技術性貿易壁壘所涉及范圍之廣是其他限制措施無法比擬的,且正在不斷壯大和深入之中,終將滲透到國家各個行業領域。

2.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和綠色環保意識的增強,使得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實施的重點對象突顯,綠色貿易壁壘開始占據重要地位。在此之前,發達國家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實施對象主要是根據自身經濟目標制定,多是為了限制外國低價商品進入本國市場,進而威脅本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實現“貿易滲透”,例如現在美國對華輪胎、紡織品等的調查限制。而如今由于人們對于食品和消費品安全的重視,多個國家開始對切乎人民生活的此類產品的合格要求不斷增高。更進一步說,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人們更加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產品生產過程的低能耗低污染,對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量的產業也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例如如今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碳關稅計劃,就是一個典型的實現綠色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問題的范例。

3.隨著科技進步,技術性貿易壁壘復雜性和難以掌控性增大。隨著各個國家科技研發和利用能力的增強與深入,新的技術標準不斷出現并且要求更加苛刻嚴格。高含量的技術創新使得使用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手段和方法更加先進和復雜化,產品的技術指標更加難以達到,因此原先產品的出口適應難度和達標難度加大。一些技術發達國家更加得心應手地運用TBT和SPS來實行自身經濟政策,達到理想目標。

4.國際上多方力量分庭抗禮,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加入其中。在國際貿易格局中,發達國家一直利用自身強大的經濟力量來制定游戲規則,領導游戲的進程,并最終為自己獲取利益所用,在國際貿易領域更不例外。多種貿易壁壘及限制性措施都是發達國家占據主導地位,來牽制發展中國家的力量。如今,隨著國際經濟勢力的多元化發展,發展中國家力量增強,開始結成聯盟,共同應對不公平待遇。眾多發展中國家一方面受到發達國家指定的嚴苛的技術標準制約,不得不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標準來迎合其高要求,另一方面也開始進行反擊和抵抗。多個國家開始著手建立自身的技術貿易壁壘研究信息數據庫,逐步適應這個環境進而建立完善的系統來保護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開始學會巧妙利用這些規則,為自己所用,實行反擊。

第12篇

[關鍵詞] 技術性貿易壁壘;貿易保護;國際標準

[中圖分類號] F746.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7)02-0082-03

[作者簡介] 李 薇,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美國新英格蘭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實務。(北京 100022)

一、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產品影響的狀況分析

1.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技術性貿易壁壘可分為強制性措施與自愿性措施,它涉及到國際或區域性協議、國家法律、法令、準則、程序等,也包括非政府組織制定的規則。TBT的涵蓋范圍日趨廣泛。從產品形態來看,TBT不僅涉及初級產品,而且牽涉到所有的中間產品和制成品;從產品生命周期來看,它涵蓋了研究、開發、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消費以及處置等各個環節;從涉及領域來看,TBT已從有形商品領域擴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務貿易領域以及投資、知識產權和環保等各個領域。

在WTO新一輪談判中,貿易與環境、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農業等議題都將涉及TBT問題。另外,TBT措施較易產生連鎖反應,從一國擴展到多國甚至全球,由一個產品波及到相關的所有產品。因此,技術性貿易壁壘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

2. 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波及和仿效影響日益明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波及和仿效影響是指,一旦一個產品被實施了TBT,很容易波及其他相關產品甚至產業。歐盟2002年5月通過的生態紡織品服裝新指令(200/371/EC),將原來只有幾種紡織品和服裝的環境標志產品擴大到晴綸、棉和天然纖維素纖維(包括木棉)、彈性纖維、亞麻和其他韌性纖維包括大麻、黃麻和苧麻、含脂毛和其他蛋白纖維、人造纖維素纖維、尼龍纖維/滌綸纖維、聚丙烯纖維、纖維和紗線的整理劑等,新的紡織品服裝環境標志幾乎囊括了所有紡織品和服裝。

歐盟2002年通過的廢舊電器回收指令也將原來幾種家電產品(大、小型家電)擴展到信息技術和電子通訊設備、用戶音響和聲樂設備、照明系統產品、電子電動工具、玩具、醫療設備系統、監視器和控制設備、自動售貨機等,幾乎包括所有家電、電器及信息技術和電訊產品。

另外,一國實施的TBT較易引起他國效仿。2002年1月30日,歐盟理事會以中國浙江舟山地區的凍蝦仁氯霉素含量超標為由,通過《關于對產自中國的進口動物產品實行某些保護性措施的決議》(200/69/EC),決定暫停進口產自中國的供人或動物消費的動物源性產品,禁令由蝦仁擴大到所有動物及含有動物成分的產品達100多個品種。歐盟這一禁令后,匈牙利、俄羅斯等國也緊隨其后效仿。2002年2月20日,加拿大開始對中國蜂蜜加強抗生素檢驗,并要求對進口蜂蜜中苯酚和19種磺胺等殘留進行檢測;同年5月,美國FDA宣布中國蜂蜜氯霉素殘留檢測限為0.3ppb。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波及和仿效在其他國家效果明顯。

3.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從個別產品轉向整個行業。2003年初,歐盟以有害物質殘留為由對我國水產品和動物源性產品相繼實施全面進口禁令,對我國水產品和動物源性產品出口造成嚴重影響。以往我國出口產品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受影響大多是個別產品,影響面積小,但近年來國外對我國出口產品進行行業封鎖日漸明顯,某個產品不合格,整個行業的相關產品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還有從產品限制指標向產業性限制規定發展的趨勢。近年來,歐盟《限制電子電氣設備的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和《生態紡織品和服務指令》,美國《公共健康安全與生物恐怖預備應對法》以及日本《食品衛生法》等構成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規定,其內容彼此關聯,具有綜合性、制度化強的特點,影響整個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

4.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中TBT和SPS通報呈上升趨勢。根據WTO的《TBT協議》和《SPS協議》的規定,成員制定對貿易可能有較大影響的技術性措施前應通報給TBT委員會或SPS委員會,并給予其他成員評議時間。

2002年有45個WTO成員向WTO的TBT委員會和SPS委員會通報TBT和SPS,總量為2429件,比上年增長6.4%。其中TBT共1615件,增長7.7%;SPS共814件,增長5.4%。1995-2002年WTO成員TBT和SPS通報總量累計達8570件。1999年以來,發展中國家通報的TBT數量超過發達國家,SPS通報數量少于發達國家,但近年來增長較快。

TBT和SPS通報主要集中于WTO中20多個主要成員,從1995-2002年累計通報情況看,美國高居SPS通報量榜首。機電產品、石化產品、建材和農產品及食品是WTO成員TBT通報的重點。SPS通報一般只涉及農產品,因此,農產品和食品行業的TBT和SPS通報量是最多的,2002年合計達965件。

2003年世界TBT和SPS通報量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TBT通報量增長了61.8%,SPS通報增長了18.2%。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通報增長呈不同特點,發達國家通報量增長以SPS為主,增長28.6%,高于TBT通報量增長速度10個百分點,SPS通報占發達國家通報總量68.7%。對我國產品出口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因而可以說,發達國家以人類與動物保護環境為主要目的的SPS措施是我國今后面對的主要技術性貿易壁壘。

5.新的壁壘形式層出不窮,輻射更加深入廣泛。道德壁壘、知識產權壁壘、信息技術壁壘是近年涌現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新形式。道德壁壘包括社會責任標準、動物福利標準。前者是關于人的勞動環境、勞動條件及勞工權利的標準,后者是關于動物生存權利、福利的標準。知識產權壁壘是發達國家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術,利用“專利大棒”打擊或限制其他國家生產或出口同類產品的壁壘。如我國DVD產品面臨的征收專利費的挑戰和美國對我國電池行業啟動的“337調查”等。信息技術壁壘是伴隨電子商務、“無紙貿易”日新月異的發展而形成的,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其在通關、檢驗檢疫、電子單證等方面的新的要求,是發展中國家向這些國家出口的新的門檻。目前,雖然上述新的壁壘形式在實施范圍和實施效力上不及那些已深入人心的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但它們代表了技術性貿易壁壘新的發展方向。這些新的壁壘涉及的范圍更廣、手續繁雜、措施嚴厲、擴散性更強,更易產生連鎖反應,因此,值得我們關注。種種趨勢表明,新的貿易壁壘形式將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最難突破的壁壘。

2003年,我國對外貿易遭遇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中,許多以知識產權為支撐,或直接以知識產權構筑技術壁壘。如加拿大TRY-VISION電子公司要求中國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的彩電企業支付彩電V-chip(童鎖)功能技術的專利費。每臺大約征收1.25美元或總售價0.9%的專利費,否則不允許這些彩電進入。

再如日本2003年7月8日起正式實施《種苗修正法》,該法規定未經繳納專利費,擅自利用日本植物種源生產或改良農產品的,個人侵權者會被處以30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法人企業侵權時,可最高處以1億日元的罰金。我國出口水果、蔬菜、花卉等許多種苗都是從日本引進或由日本的品種改良而來。《種苗修正法》將對我農產品對日出口帶來重大負面影響。

6.自愿性措施與強制性技術法規相結合,并向強制性法規方向轉化的趨勢。在技術性貿易壁壘領域,有許多自愿性的措施,如ISO9000、ISO14000各種環境標志認證,有機食品認證等,以生產者自愿為原則決定是否申請認證。

2002年以來,有些自愿性措施正在與強制性措施結合并有向強制性法規方向轉化的趨勢。如歐盟2002年5月12日通過的“生態紡織品標簽”指令(20021/371/EC)以及2002年10月21日美國農業部制訂的全新的有機食品標簽都有這種趨勢。美國新食品標簽規定凡是有機程度達到或超過95%的食品,都可貼上一個專門的新標記。有機程度在70%-95%之間的食品,雖不能貼以專門的標記,但可在標簽上注明本產品“包含有機成分”。食品是否具備貼上有機食品標簽的資格,需經美國農業部批準的專門機構認證。

二、我國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對策分析

1.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建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需要跟蹤收集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實施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建立動態的、完備的信息數據和數據庫;同時認真研究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狀況,為企業提供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可行性方案。主要做法是通過研究發達國家和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家的技術標準、技術政策、技術法規、標準結構和內容,及時關于全球技術性貿易措施變化新動向的預警信息,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使我國的出口商品適應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避免陷入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陷阱,使得一旦我國企業遭遇技術壁壘時,能及時快速調用標準數據庫和專家庫的資源,得到具體指導和幫助,并為政府和企業的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參考。目前,我國已有上海、浙江、廣州、深圳、山東等省市的相關機構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貿易技術壁壘預警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同時,我國于2002年初建立了進出境檢驗檢疫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并將此機制盡快擴大到全國性的技術性措施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并希望國外制定和實施的對我國產品出口可能或已經造成影響的有關技術性貿易措施及時通報到每一個相關單位,并根據情況快速制定和實施相應的對策,以確保把對我國產品的出口及生產、加工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另外,我國商務部已于2002年9月頒布了《對外貿易壁壘調查暫行規則》,并于當年的11月1日正式實施。另外還著手建立“全口徑進出口宏觀監測預警系統”,對我國入世后的進出口狀況進行跟蹤預測,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新動向予以及時通報。

總之,建立預警機制是我國防范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2.建立并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國際標準是世界各國協調的產物,它反映了國際上普遍達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得到各國的認同,是國際貿易的主要條件和處理國際糾紛的重要基礎。

我國科技水平落后,產品質量、檔次低,國際標準化程度也比較低。我國出臺的能夠和國際接軌的法規只有60%,而國外的技術、法規和標準體系卻在不斷變化。因此,應積極推動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及時制定和調整國家標準,使我國的出口產品適應和滿足國際標準或進口國的要求。

另外,我國應主動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標準很多是從發達國家的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轉化而來的,充分反映了發達國家的利益和經濟技術水平,這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因此,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和協調工作,這樣不僅能跟蹤國際標準動態,使國際標準反映我們的利益和要求,還有利于我們突破TBT的陷阱。

另外,我國應積極開展國際認證工作。一國的產品如果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即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意味著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良好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因此,我們要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開展國際認證工作,突破TBT的壁壘。

3.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是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技術性貿易壁壘存在的基礎是技術差異,縮短技術差異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對企業來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沖破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企業競爭力的高低越來越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為了沖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企業應加強研發工作,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并且在注重傳統產品的技術改造的同時,不斷開發新產品。

例如,歐盟推出CR法案限制了我國打火機的出口。在眾多打火機生產企業受到歐美等國設置的技術壁壘的阻礙時,浙江一家打火機生產企業――寧波新海電子制造有限公司卻通過自主創新,研制出了帶CR裝置的打火機,成功地突破了歐美各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4.構建我國的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體系,尋求合理的貿易保護。我國應在建立并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法規、標準及合格評定程序的基礎上,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構筑我國的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體系。這樣,一方面可以加強我國國內企業對TBT的認識,改進生產以適應各種先進標準。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某些發達國家利用加工貿易和投資向我國轉移高污染產業,也可使他國懾于報復的可能,減少歧視的技術規定。

構建我國的國際貿易技術壁壘體系,可以強制使得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產品不能進口或出口,這樣更有利于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宏觀經濟調控,更有效地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的健康。

5.加快培養熟悉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專門人才。世貿組織有多項協議和條款涉及WTO/TBT問題,它是各成員方通過談判達成的協議,各成員必須遵守。掌握WTO/TBT條款,并準確地應用相應規則,是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基本策略。而WT0/TBT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世貿組織各成員方之間,在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格評定程序以及與其相關質檢、認證、標準、咨詢等方面強化國際統一規則。

我們要集中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培養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翻譯、研究、推廣應用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采取集中統一培訓和條塊分散培養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和掌握《TBT協議》及其他相關協議的具體內容,探索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一般規律,積極研究國外市場準入條件和程序,找出我國重點產品和支柱產業與國際同類產品標準、質量水平上的差距,提出企業產品改進的方向和重點。在實踐中不斷進行錘煉,并在解決貿易糾紛中發揮指導和協調作用。

6.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直接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國際化的企業來說,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其可以避開或繞過國際貿易中的關稅或非關稅壁壘。我國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也應該發揮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鼓勵國內企業開展對外直接投資,實現跨國經營。對此,我國企業可以采用開辦獨資、合資生產企業的形式,這樣不僅可以在發達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利用當地人才,緊跟國際消費潮流,而且可以利用當地資金、原材料等資源,節約成本。

參考文獻:

[1]薛榮久.如何跨越綠色貿易壁壘[J].國際貿易問題,2002,(2).

[2]潘志偉.全球貿易視角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J].商業研究,2004,(3).

[3]孫東芝,趙世偉.我國對外貿易遭遇技術壁壘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國際貿易探索,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