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時間:2023-09-18 17:32:3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語文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第1篇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漢語文化處境的變遷,漢語教學在國際上逐步展開,國內學術界和公共輿論開始關注母語及母語教育問題,重視母語價值、提高漢語地位的呼聲日漸高漲。在高等院校中全面施行母語教育,切實推進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論文關鍵詞:母語教育;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目前,在母語教育必要性的討論中,普遍談及的有兩個原因:一是母語水平降低影響了大學生的基本技能評價甚至是就業前景,其嚴重程度日益顯現;二是語言的競爭是全球化時代國際競爭最重要的一部分,漢語教育是強國戰略之所需。這樣的認識自然是正確且尖銳的,而如果我們將母語教育的目標設定得更久遠些,從更廣闊的時空視野來考量,則將開辟另外的角度,看到母語高等教育不僅關乎受教育者語文技能的加強,更關乎一代代人生命質素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發展;看到母語高等教育不但是民族、國家強盛的需要,更是民族文化認同和民族文化存亡的關鍵。而這些,正是由語言的基本性質和母語的基本性質所決定的,是我們重視母語高等教育的根本因由。但是,就在很多人要保存自身的本土文化、發揚自己傳統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母語危機。母語危機是目前語文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重要課題。

母語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而大學語文教育應當是在高等教育層面進行母語教育的一種形式。母語教育,它承載著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民族精神的載體,這是背景,是審視大學語文的角度。母語教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教育的目標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漢語素質的養成,對語言文字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二是審美功用的發揮,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審美文化素養;三是注重民族特性,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風骨。

大學語文教育應立足于基礎漢語素質的養成。在這一層面上,它的性質就是基礎性和普及性的,注重語言文字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它的內容要能夠針對大學生在語言和文字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但如果把大學語文僅僅局限在實際應用上,那也不科學。大學語文里面所有選出的文章都是典范的,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都是優美的所以大學語文還有一個審美的功能。要通過大學語文教育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讓學生充分領略大自然的壯美,感悟人世間的人性美。在審美教育中,要培養學生和諧的心態與健全的品格。大學語文如果沿著更深層次走下去的話,它還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特性的重任,它能夠明確在當代文化中民族文化具有的獨特價值內涵。

所以,大學語文有責任通過教育幫助學生建筑一個精神家園,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塑造民族成員百折不屈的精神風骨。真正的中國人能夠拋棄地域空間的局限而建筑共同的民族精神家園,將這種精神扎根于心,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淡化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也不會忘記傳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大學語文教學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留下了“根”的文化記憶,幫助他們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形成一種民族認同感,那就是很大的收獲。一個無法完美使用母語的人,永遠無法達到語言間的和諧溝通,無法達到自如的境地;一個不能自由使用母語的民族其人文涵養是空白的,是無法獨立于世界的。母語還對其他學科有支撐作用,對大學生成才有支撐作用。

倡導母語教育,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化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要明確大學語文課程的地位、性質和功能。居于高校素質教育課程核心地位的大學語文課在高校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但應列入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而且應當成為全體大學生的必修課?!都t樓夢》中有這樣兩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言簡意賅,深刻中肯。當代大學生僅有一些知識和專業技術是不夠的,人文品行更重要。每個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問題,要同各種人、各種事打交道,缺乏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是不行的。因此,大學語文作為母語教育,對培養學生學習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母語教育與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脈相連,密不可分,母語教育除了完成語言技能的傳授,更擔負著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素養的人和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認同及民族文化的傳承者的功用,而這一特點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高等學校的語文教育,就承擔著從根本上培育學生自覺的語文觀念和母語意識的歷史使命。

第2篇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 語文教學現狀 學生學習

在知識更新與科技成果轉換周期越來越短、職業更替與社會流動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學生在校學到的知識極為有限,所以終身學習能力成為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未來發展中,職校學生是否具有競爭力,是否具有巨大潛力,是否具有在知識經濟時代駕馭知識的本領,從根本上來說,都取決于他們是否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應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以職業實踐活動為路線,理論聯系實際,尊重學生,“以就業為向導,以能力為本位”。

1.現狀分析

如今,普通高中的新一輪課改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學卻不容樂觀甚至陷入了尷尬境地,職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得超乎我們想象。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落實職業崗位對學生語文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目前,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認為語文有必要學,并認識到學習語文對自己的幫助很大,渴望參加各類語文學習活動。但超過半數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不喜歡思考有關問題,不能積極回答問題;部分學生不關心自己有沒有較強的語文能力,課余時間也不能堅持經常讀書寫作。相當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有興趣,這是個好現象,但多數學生缺乏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和堅持性,令語文學習興趣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學習動力不足。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部分學生也將語文看做可有可無的“副課”,認為只要具備一技之長,將來就能有一份工作。他們對語文學習極不重視,個別的甚至討厭語文學習。

2.結合實際,科學教學

2.1提高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學習。

在教學中,我們要掌握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從開發非智力因素入手,運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媒體創設情境,認真組織好每堂課的教學,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典型、生動、有趣的事例補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能主動地、積極地學習。如講授《靜女》一文時,以往讓學生就課本進行預習,了解課文內容,朗讀課文。但部分學生因貪玩等各種原因放棄預習,部分學生因對文言文理解有困難而置之不理,還有學生因篇幅太長而放棄預習。于是我利用休息時間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加相關圖片、音樂背景及有聲朗讀。通過《敖包相會》音樂導入,穿插有關《詩經》的相關知識,無形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再聽錄音范讀課文,明確字音、句讀,排除閱讀障礙。對重點字音、通假字進行知識傳授。進行整體文意感知,介紹現代人改寫的《靜女》,同時在課件中附有圖片,最后在音樂中回味《詩經》愛情詩集錦,并對授課內容進行總結。這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在課堂中建構知識體系,課后也難以忘記,培養了學習興趣,使得他們自發地積極學習。

2.2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教學。

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是提高我國勞動者就業質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對策。中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應引起重視。中職教育改變了原有的要求,要實踐“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高水平的技術人才需要有高水平的語文素養,因為語文能力是學好一切的基礎,是學生順利走向就業的橋梁。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惫ぞ咝耘c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是中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中職學校的語文教育對學生的就業前景、終身發展、職業生涯的設計、對專業課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無疑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不僅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與技能,而且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高的文化修養。而這些素質的養成,與語文課的學習和積累是分不開的。應該把大力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育放在應有的地位。

2.3開展活動,夯實學習基礎。

語文教學不應只局限于教室、課本,更應將其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離不開課外語文的學習。課外語文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圖書、報刊、影視、網絡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職校學生課業負擔較輕,課余可支配時間較多,而且學生大多喜歡參加集體活動,有較強的表現欲望,語言使用者實施語用策略的基本目的在于實現交際目的,一切語用策略的實施都是為了滿足言語交際的目的需要,教師可嘗試多種多樣的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比如組織辯論會、主題班會、詩朗誦等活動。同時,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論文比賽等。我每年都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有意義的論文比賽。

3.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實現有效教學

要想提高職業學校對口單招班的語文教學水平,那么教師就應該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相待,像朋友一樣交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中職學生相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基礎較差,很多同學在中學時期就被邊緣化,對教師的批評也更加敏感,其自信心不足,容易自暴自棄。此時,應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因勢利導,動之以情,充分尊重他們,多鼓勵多表揚,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師生平等關系中的首席。教學中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老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新理念,以全新的理念指導教學。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4.以身作則,實行人文素質教學

第3篇

關鍵詞: 理工科 人文素質 教學改革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現狀

自從國家教育部提倡發展素質教育以來,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基礎教育之一,也成為高校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因為人文素質教育關乎個人的人文修養、思想品德等個人修養的修成。但是經過專家的研究和對平常生活的觀察,我們發現一些理工科院校,對于人文素質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視,院校還沒清楚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理工科院校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只是一項應付上級單位檢查的表面工程,并沒有落實并開設系列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而有一些理工科院??此崎_展了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是課程的設置不完善,教學內容不深刻,教導學生的只是基礎知識,無法達到對大學生進行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

因為院校本身對人文素質教育不重視,即使是開展了人文素質課程也是敷衍了事,常是思政教師兼任人文素質課程教學,并為了不影響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不斷壓縮人文素質課程課時,每學期不足32課時的課程設置,這樣的課程安排對于理工科學生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院校只是注重把學生教育成為專才,但人文素質課程的缺失使得學生不能成為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全才。因此理工科院校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對大學生長遠發展的必要性,深刻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深層涵義,并不斷進行人文素質課程教學的探討與改革。

作為人文素質教育重要環節的大學語文課程,在理工科院校同樣處于相對輕視的地位,甚至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許多理工科院校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開設這門課程的課時也遠遠不足。有的大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如同中學語文教學,采用傳統的灌輸的課堂教學方式,并且教學內容與高中的內容經常重復,沒有突出高等院校教育的教學特點和教學內容。中學語文教育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課本講授,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很難升華到思想素質的高度。而大學語文教育擺脫了應試壓力,應該把重心放在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上,不僅需要語文知識的把握,更需要從課程內容中提煉出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而不是空洞講解知識和簡單說教。

二、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內在涵義

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成為一個社會人和發展成為社會人才的內在的思想品格,在宏觀意義上可以概括為愛國精神、民族自豪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氣節等內在品格,具體而言就是文、史、哲、藝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的升華。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大學生積極思考人生的意義,提高人文素質修養,完善大學生人格。要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必須讓大學生學量人文知識,包括文、史、哲、藝等方面知識,雖然通過一些人文知識的講座和培訓可以讓大學生收獲相當的人文知識,但對于大學生人格的完善是遠遠不夠的。從人文知識中形素質修養,需要開設一定量的人文素質課程教育,因此理工科院校應該開設系統的人文素質課程,系統學習人文知識,領會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修養。

對于高等院校而言,人文素質教育不該是一紙應付上級的行政指令,更不該是一項表面工作,而應該視作一項重要的塑造人的品格修養的教育工程,應該視作高等院校核心教育的重要環節。理工科院校由于專業學習難度大、就業前景嚴峻等原因,相對于一些文科類的院??赡軙幼⒅貙W生的專業知識的培養,這樣就會容易忽略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理工科院校的決策層不能忘記大學教育的初衷是,不僅要把大學生教育成為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專業素質較高的人才,還要把大學生教育成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優良品德、個人素質修養達標的全面發展的人。

(二)大學語文是推進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

大學語文是理工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課程擺脫了應試的壓力,可以減少填鴨式的理論知識的灌輸,升華到感性教學上,提高理科生的審美能力和陶冶理科生的情感。在一些理工科院校,由于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課時嚴重不足,導致人文素質教育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由于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和定位認識不夠深刻,從而忽視了它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作用,將大學語文課程推向了邊緣化位置。要想推進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改革,首先要對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有所認識并進行定位。

1.通過大學語文傳承人文精神

大學語文是一門工具類的學科,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追求的是價值層面上的內在涵義――真、善、美。在理論知識層面上,理工科大學生通過大學語文課程的學習能夠增進對文學作品和文學創作的認識,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語言交流能力,拓寬自己的文學視野,擴大知識面。而在價值層面上,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價值更體現在傳承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等方面。文學作品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對人文精神的闡述最具活力。大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可以學習到作品的意境,從中升華到人文精神層面上,而人文精神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是我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學習與鑒賞古代文學作品很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要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例如司馬遷的著作《史記》,被魯迅先生稱贊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妒酚洝凡粌H是我國古代一部極為重要的歷史書籍,而且堪稱一部文學巨作。在中國文化史上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包含著極為豐富而優秀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

2.通過大學語文提高審美能力

人文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大學語文正是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語文通過對優秀杰出的文學作品的鑒賞和學習,增強大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理解文學作品中的優美的意境和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從文學作品層面升華到個體精神上,從日積月累的學習和鑒賞中提高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如中國古代士子文人所追求的“博雅”境界中的“雅”,在現代意義上而言,就是體現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和精神旨趣,在現代社會中功利化現象頗為嚴重,而且這種追求功利化現象已經蔓延到高等院校中了,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功利化傾向更嚴重。這是由理工科院校相對突出的專業學習難度大、就業競爭性大等因素造成的。在高等院校功利化現象越來越突出的過程中,部分大學生明顯表現出急功近利、人格精神低劣、審美情趣低下等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良社會現象,首先必須從還沒正式走出社會的大學生著手。

3.通過大學語文陶冶情感

人文素質教育另外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陶冶大學生的情感,而大學語文則是理工科院校大學生陶冶情感的核心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大學生學會自尊自愛,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學會怎樣去愛、學會有所擔當,這也是情感陶冶的最終目標。大學語文教學需要更注重讓大學生從感性認識轉化到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的講析和獎賞感動學生,讓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從而形成思想理性層面的升華,再深化成為他們自身的內在情感和內在情操。例如誦讀清代政治家林則徐的詩歌《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感動于詩人那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的熾熱愛國情懷,油然感發愛國主義情懷。

(三)改變大學語文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

推進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離不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的大學語文課堂已經不適應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須改變以往傳統僵化的課堂模式,推進課堂與課外同步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首先,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向新型的集“講授、引導、啟發、細讀、質疑、討論”于一體的互動課堂模式轉型,在課堂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細讀文學作品后,引導學生自己細讀,并啟發他們自己理解和領會,可以組織學生自由組合,討論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小組內的學生通過思想交流,能夠發生思想火花碰撞。甚至可以分組演練精彩的章節和場景讓情景生動再現,獲得真實的感受,從而能夠使得學生充分而深刻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精髓。其次,在教學內容的設置與改革中,要不斷向如何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方向發展,立足理工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對大學語文中的文史知識進行進一步拓展,使得大學語文課程真正成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促進高等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和完善。

三、結語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和改革,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還是得不到理工科院校的充分重視。我們要積極探索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的新途徑,以實際的教學成效改變這種偏頗的教育理念。理工科院校不僅要注重理工科專業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理工科院校一定要重視人文素質課程的開設,擴充學生的文史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修養,使其成為綜合性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玉芬.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2).

[2]朱云.從“大學語文”到“大語文”――以“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為例探索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