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能源與經濟

能源與經濟

時間:2023-09-20 18:23: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與經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能源與經濟

第1篇

關鍵詞:能源經濟;能源計量;計量工作

1 新疆能源經濟的優勢

1.1 新疆作為國家能源基地和西進戰略橋頭堡地理位置優越

新疆煤炭、石油等能量資源豐富,是國家的能源生產基地;同時,新疆地處西北,與中亞、南亞多國接壤,是國家對外能源合作和貿易交易的橋頭堡。已建、在建和規劃中的能源生產、加工基地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煤電、煤化工、風電、光伏發電等能源基地,能源通道有“西氣東輸”管道,石油輸送管道,“西電東送”電力輸送通道,規劃中的“巴基斯坦―新疆”鐵路運輸通道等國家能源運輸大動脈。目前,新疆已成為集能源“生產、中轉、運輸”于一體的國家能源基地。

1.2 新疆能源資源豐富,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據統計,新疆地區共有石油遠景資源量234 億噸 、天然氣遠景資源量13 萬億立方米、煤炭預測資源量2.19 萬億噸 ,分別占全國資源總量的21.5%、23.3% 和38%,均在全國位居第一位[1]。同時,“疆電外送”特高壓能源通道的建成,“西氣東輸”管道、石油運輸管道的開通,蘭新鐵路的改造和二線建設為新疆能源產品向外運輸提供了保障[2]。

(1)石油天然氣產業。新疆擁有內陸沉積盆地49個,總面積約為9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21%。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準噶爾、塔里木、吐魯番-哈密盆地;此外,柴窩堡、伊寧、三塘湖、焉耆、庫木車里等五個沉積盆地的油氣資源也非常可觀[1]。其中塔里木盆地的油氣資源總量為229億噸,準噶爾盆地的油氣資源總量為106.9億噸,吐哈盆地的油氣資源總量為15.36億噸。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潛力巨大[3]。

(2)煤炭開采及深加工產業。新疆煤炭資源具有煤質好、煤層多、厚度大、埋藏淺、大型及特大型煤田多的特點。全區可劃分為三大含煤區,分別是準葛爾―北天山含煤區,西南天山含煤區和塔里木含煤區,含煤區內又分12個煤田和53個煤產地,其中資源量大,開發利用條件較好的主要煤田有準東、吐哈、伊犁和庫拜煤田[4],這幾大煤田煤炭資源占全疆總量95%以上。根據規劃,2015年新疆煤炭產能將超過4億噸,其中外運5000萬噸[5]。

同時,以伊犁、準東煤炭基地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形成煤制合成氨、煤制二甲醚、煤制氣、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焦化產業鏈。預計至2015年底,形成煤制尿素260萬噸、煤制二甲醚80萬噸、煤制天然氣600億立方米、煤制油360萬噸、煤制烯烴100萬噸、煤制乙二醇100萬噸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集群[5]。

(3)電力產業。近年來,新疆電力工業發展迅速,是全國少有的集煤電、風電、光伏發電、電工制造、高壓電網建設等優勢于一體的區域。電力工業已成為新疆的重點發展領域,電力產業在新疆能源經濟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電源基地建設方面,“十二五”期間疆內新增裝機4900萬千瓦,2015年總裝機規模達到6500萬千瓦。電網建設方面,建成覆蓋110千伏、220千伏、750千伏電壓等級的全疆電網,與西北主電網聯網送電的750千伏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均已打通,成功實現了新疆電網與全國電網的暢通鏈接。哈密至鄭州的±800千伏項目已于2014年建成運行;準東至重慶,準東至華東的特高壓電能輸送通道建設也已提上日程。

依靠煤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煤電,構建“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愿景。同時兼顧新能源建設,帶動風電、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形成煤電、風電、光電共同發展,打包輸送的局面,從而快速推進“疆電外送”工程。

2 能源計量需求分析

能源計量工作是加強能耗監測管理、推進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當地能源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技術保障。因此,在新疆能源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相應的能源計量工作也應滿足發展的需要。

2.1 石油天然氣方面

計量工作貫穿于油氣勘探開發、油氣集輸儲運、油氣加工以及成品油氣銷售的全過程。提高計量工作的準確性、穩定性、可靠性對石油天然氣產業非常重要。

(1)油氣資源在開采過程中,相關的設備儀器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2)油氣資源在集輸儲過程中,管道、容器及相關監測設備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3)油氣資源的加工過程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4)油氣資源及其加工產品的貿易交易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

2.2 煤炭開采及加工方面

(1)煤炭開采過程中相關的儀器設備需要計量技術支持;(2)燃煤發電過程中,大量的儀器設備、現場試驗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3)煤化工產品的生產和交易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

2.3 電力工業方面

(1)電廠的建設及運行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2)電網的建設及運行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3)電工制造業的發展需要計量技術的支持。

2.4 高耗能行業

能源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當地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拉動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如:高耗能行業里的礦產、冶金;基礎設施里的公路、鐵路、機場、通信等;配套產業里的新材料、新能源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也增加了相關專業的計量技術服務需求。

3 結語

能源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計量工作的支持,能源計量工作的有效支持能促進能源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因此,在新疆能源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同步提高計量技術機構在技術服務方面的能力,加強平臺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用一流的能源計量服務支持當地能源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胡見義,彭蘇萍,李建忠等.新疆能源產業發展戰略與思考[J].中國能源,2012,34(01).

[2]劉建軍.新疆煤炭外運通道規劃思路[J].綜合運輸,2009(10).

[3]康玉柱.新疆油氣資源的開發前景分析[J].石油學報,2007(04).

[4]黃磊,賈永勇.淺談新疆煤炭礦區總體規劃的必要性[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6).

第2篇

關鍵詞:能源消耗;經濟增長;反彈效應;石油峰值

自能源開采并進行消耗以來,其一直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并且為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在科學技術以及經濟飛發展的現今時代,世界上的能源結構以及發展情況出現了巨大的改變。尤其在經濟發展當中,各國逐漸增加了對能源消耗的需求,使得有限的能源供應出現了緊張的狀態,原有的能源市場秩序逐漸變得混亂。為了能夠獲取更加充沛的能源,個別國家開始了激烈的能源爭奪戰爭,不僅使得能源的價格節節攀升,更加使得世界的局勢變得十分動蕩不安。另外,世界上的能源與政治之間的關系逐漸復雜化,能源的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國與國之間能否就能源有效利用進行友好合作的問題已經收到了世范圍內的關注。在目前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下,各國為了有效的控制環境問題,逐漸加強了對能源發展戰略的制定,由此推動了能源結構出現不同的變化。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家,在能源供需矛盾尖銳、能源結構不合理以及安全問題逐漸突出的情況下,對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舊比較低,并且部分能源的開采與消耗之間并不和諧,造成了嚴重的能源安全問題。由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對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再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理論方面的補充。同時能夠通過本研究逐漸提高我國對能源的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不合理的現象,促使我國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建立良好的發展關系,具有一定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能源消耗理論分析

1.能源替代。能源的替論最初產生于微觀經濟學的生產理論當中,主要對能源的價格以及其他的變動要素,例如生產勞動力、生產資本等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分析能源的替代問題。在能源的經濟學當中,能源和與其相關的其他要素之間,應該是互補或者是替代關系是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分析,目前確定,在能源和與其相關的各項要素之間,其關系應該根據不用的替代彈性進行判定或者表示,由對各個要素之間的彈性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掌握能源與各要素之間的替代生產關系。亦可以說,在生產當中,若技術水平與其投入的資本之間并沒有出現一定的變動條件,但是資本投入的比例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應該將其與有關的邊際技術替代的比率進行對比,從而確定其之間是否存在著合理的替代關系。有上述分析可知,各個要素之間的替代彈性,應該由生產投入變化幅度以及與其相關的邊際技術之間的比例進行恰當的表示。該比例能夠形成一定的生產函數,在生產函數比較大的情況下,替代的彈性便比較大,能夠進行替代的可能性便比較大,可以稱其具有合理的替代關系,反之應該具有的便是互補關系。政府可以利用該能源替論在實踐當中正確的制定并實施能源替代政策,從而提高每一項能源的利用率,由此促進能有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和諧發展。

2.反彈效應。生產當中的技術進步、其他各類型能源之間利用效率調控方法的配合效果可以利用反彈效應的大小進行恰當的檢驗,因此可以將反彈效應成為能源經濟學當中重要的檢驗指標之一。目前,各國對能源反彈效應的研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尤其國外比較發達的國家,部分能源經濟學研究學者已經提出了相關的能源反彈效應理論。其認為技術的進步雖然能夠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并不能夠使得生產對于能源的需求有所真正的下降,長期發展下去,便會導致世界范圍的生產對能源需求量逐漸增加,從而使得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出現比例不同的情況。另外有學者認為生產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能源利用率的提升,但是經濟處速發展的狀態,對能源的消耗仍舊不斷的增加。利用反彈效應能夠使其基于經濟宏觀調控的角度,促使經濟進行增長,但是相應的能源消耗量便會逐漸增加。政府可以根據該理論合理的制定能源利用效率政策,充分考慮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反彈關系,促使國家能源消耗得到正確的評估與衡量。

3.可耗竭資源定價。可耗竭資源定價并不能夠根據目前已有的市場競爭理論進行制定,應該對可耗竭資源自身特點以及市場的整體結構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在可耗竭資源定價的理論當中,以社會價值為定價的基礎,分析市場的競爭條件。眾多學者在教育此研究理論的情況下,制定了關于可耗竭資源定價的模型以及研究方法。首先面對Hotelling模型進行了一定的擴展,其次在該模型當中添加了需求彈性以及技術進步等分析,最后利用了比較現今的數理模型進行了資源定價的研究。

二、經濟增長理論分析

1.古典經濟增長。古典經濟增長的理論當中,比較強調資源市場的自由化,利用市場這一看不見的手對經濟增長進行了一定的控制。國外學者對于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對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理解,既有能夠融合的方面,又有存在差異的方面。著名的亞當?斯密理論當中認為經濟增長的重要表現應該是國民經濟的增長,可以用過增加生產勞動力的數量或者有提高每一項勞動效率促使經濟得到增長。大衛?李嘉圖理論將勞動價值分配作為基礎的理論建立中心,認為具有價值的勞動應該是社會當中的必要勞動,能夠通過生產勞動產品確定商品的價值,提升社會經濟的增長速度。馬克思亦有其獨特的經濟理論,其主要分析了經濟增長的本質,認為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價值總量和使用的價值量。但是就資本主義的生產而言,整個經濟增長的過程便是生產價值增長的過程。

2.現代經濟增長。現代經濟增長比較重視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即經濟發展當中,如何能夠具有長期的發展戰略,并且逐漸減少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從而減少國家的失業人口,促使國家經濟能夠具有穩定的增長條件。著名的相關理論哈羅德?多馬理論當中,將投資與儲蓄之間的關系作為了重要的理論分析基礎,認為應該保證國家具有較高的就業率,建立良好的儲蓄和投資關系,從而促使國民經濟得到相應的提升。最初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對經濟增長和與其有關的各項因素之間關系進行了變量分析,認為通貨膨脹、科技進步以及生產勞動力的投入應該是影響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上述因素當中,科技的進步由勞動以及資金進行影響,早勞動比資金高時,勞動價值比資本價值低,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

三、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再研究

1.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現狀。能源的消耗對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而言,是其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國家或者地區擁有的能源總量、分布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的水平等均對其經濟增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由此,為了確保各國之間經濟發展能夠得到一定的平衡,各國不斷出臺相應的能源制約計劃,對能源的消耗進行控制,以均衡各國家及地區之間的經濟增長速度。我國作為能源消耗的大國,字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豐富能源的支撐下,經濟秩持續穩定增長,但是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卻出現了了一定的問題。尤其在1998年至2011年內之間,我國的能源消耗率與經濟增長的增長率趨勢基本上保持相同的水平,但是經濟增長率是中大于能源的消耗率。由此可以說明,目前我國經濟的增長對能源的消耗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我國國內目前的能源開采與能源消耗之間關系并不平衡,根據對1998年至2011年增級增長、能源開采與能源消耗之間的增長率而言,能源開采與能源消耗之間的需求度并不和諧。在能源消耗小于能源下開采增長率時,能源的供給便出現了一定的剩余,需要依靠出口能源提升能源的利用率。無論是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均會對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影響。尤其使我國的能源產生價格產生不穩定、能源安全存在威脅等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明確的分析,由此促使我國的經濟能夠穩健發展。

2.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主要依靠ADF檢驗法,對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細致的探討,從而分析其中存在的影響關系。

首先,ADF檢驗方法將Dickey-Fuller即DF檢驗方法作為其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由于DF檢驗方法只有在整個序列為AR(1)的情況方能夠產生效果,在序列具有一定滯后性的情況下,對獨立進行分布的所有假設條件均未被了一定的擾動項,因此必須使用更為先進的ADF檢驗方法。ADF檢驗法的回歸方程形式為:

在該公式當中 代表純粹的白噪音誤差項, 等,在計算的過程當中可以利用相應的OLS估計相應的 與t值,同時可以將該確定后t值作為ADF檢驗方法的統計量。

首先,需要確定相應的變量單整階數,對其中同階的單證序列進行變量之間的協調。其次,對各個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進行估計。利用OLS方法以及方程: 進行檢驗的假設,若整個方程當中選定的顯著性水平,此處將其定為 ,計算出的F值超過了規定的F臨界值,則其假設性為零,改制后的Xt便可以進行相應的回歸,亦表明了產生Yt的原因是Xt。

本文利用了ADF檢驗法上述的方程形式對GRGDP、GREE和GREC等結果進行了相應的處理,其結果主要表現為,上述三種結果的水平狀態基本在1%、6%和9%左右,并不十分顯著,可以說整體結果的顯著水平均不具有一定的假設性,即能源消耗的增長率對能源開采增長率具有重要的影響。能源需求量越大,能源的供給量則越大。由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必須重視對能源消耗進行控制。

四、結論

綜上所述,能源消耗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但是我國作為能源的消耗大國,必須重視對能源的有效利用,積極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的利用水平,協調能源開采與能源消耗之間的關系,由此保障經濟能夠穩定增長。經過運用ADF檢驗方法對我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發現,能源的供給受到能源消耗的嚴重影響,而經濟增長需要依靠能源消耗的支撐,若能源消耗不合理,將會造成能源開采不合理,亦將造成經濟增長不合理現象。因此,我國必須重視經濟、能源、社會的全面綜合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鐘爽,李國柱,張潞.吉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7(S3):41-44.

[2]陳婷,初文章.安徽省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對外經貿,2014,04(12):105-108.

[3].能源消費與我國的經濟增長――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3,23(01):1-10.

[4]洪增林,周曉輝,叢堯華.陜西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關系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21(03):158-162.

[5]曾繁華,吳立軍,陳曦.碳排放和能源約束下中國經濟增長阻力研究――基于2020年減排目標的實證分析[J].財貿經濟,2013,14(04):130-137.

[6]王亮,趙濤.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動態關系[J].技術經濟,2013,45(11):99-104.

第3篇

關鍵詞:能源經濟;化石能源;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能源經濟是以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為基礎的。但是,目前我國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還是依賴對化石能源的利用,而且在能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可逆消耗也十分嚴重,這樣的情況明顯不利于我國能源經濟的發展,對此,筆者綜合分析,對我國能源經濟發展戰略提出幾點見解。

一、我國能源經濟的發展現狀

1.消費推動能源經濟發展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能源消費是推動能源經濟發展的動力,對能源消費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幾點:(1)經濟的增長。能源消耗與GDP水平正相關。經濟的有效增長全面促進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然而生活水平的提高意味著能源的需求量的增多,并且由此對于能源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人口數量。能源消耗與人口數量正相關。(3)交通運輸行業的空前繁榮。

2.我國現階段能源經濟發展的弊端

我國現階段能源經濟發展的弊端主要有兩方面的體現:一是能源管理體制與改革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由于能源產業關系國計民生,而我國能源經濟的發展尚處初級階段,因此國家必須對能源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節奏有絕對的控制能力,市場化手段在能源經濟領域不能得以完全實施。因此在市場化經營和保障國民基本需求的層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想要在短時間內建立完全市場化的能源經濟體制是不現實的,唯一的辦法是根據我國國情,通過循序漸進的體制改革,逐步理順能源經濟領域市場化經營與國家調控的關系。其二是各產業能源消耗量太大,從我國目前現有能源利用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工業還是生活能源消耗方面仍處于高碳消耗的狀態,甚至還有大量浪費的現象存在,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能源消耗和產出達不到協調的比例,其主要原因是產業技術和產品生產都沒有全面的實現低能消耗,如何降低能耗已成為發展能源經濟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3.影響能源經濟發展的供給因素

影響能源經濟的供給因素,這里主要談新能源的開發對能源經濟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但是總體發展水平還是比較緩慢的,新能源的利用比例還是在能源消費中占少數,利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也依舊較低,不能夠直接有效的替代化石能源。總的來說,雖然新能源在我國才剛剛起步,但其發展前景和空間十分廣闊,一旦突破技術和成本瓶頸,即可為我國的能源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低碳、清潔、可再生的能源,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持續有效的推動能源經濟健康發展。

二、我國能源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建議

1.從管理制度上鼓勵低碳經濟

目前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將其放在了國家發展的規劃中,與此同時國家還建立了相應具體制度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的支持和鼓勵,我們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1)從資源配置上看,鼓勵對低碳的高科技項目的投資,強制改造高能耗的設備和技術,對高污染的企業進行關停和并轉;(2)利用政策手段,將碳排放作為一個政策杠桿對企業實行差別對待,鼓勵和促進企業向低碳化轉型,這種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偏市場化的調控手段,即利用碳稅和碳交易市場化來控制行業的碳排放,從而為我國的能源經濟發展提供導向;(3)利用長期的規劃對資源和生態進行保護,利用補償制度對生態和環保進行支持,鼓勵企業和行業對環境進行保護,獎勵保護者而處罰破壞環境者。并進一步建立服務于生態的補償機制,一方面保護環境;一方面限制無序開發。

2.從技術領域支持低碳能源經濟發展

在能源利用技術方面以低碳技術為研究的突破點,鼓勵研發高效利用能源和轉變技術,以此降低能源的消耗,利用技術革新推動產業技術更新以帶動能源經濟的發展;將節能減排的實現,降低碳排放作為行業發展的新標準,用節能減排的手段來鼓勵能源產業的發展方向, 同時以節能減排手段促進整個經濟體系向低排放的目標發展,從而實現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的產業模式,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大對于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和技術的研發,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技術,使其上產量上規模,產生規模效應以降低開發成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成為能源經濟的持續推動力。

3.從國家立法的角度鼓勵能源經濟的低碳化

作為能源經濟戰略目標之一的低碳經濟,是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命脈的重要方針和政策。因此,能源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需要有效的法律制度作為支持的和保障,進而更好的拓展對資源管理的開發生產以及生活中的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我國對于能源管理工作非常重視,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近年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如《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節約能源法》更是從戰略方針、能源開發規范、管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能源、節能環保、能源安全等方面規范了對能源的利用和開發。

4.利用輿論導向促進低碳戰略的發展

低碳高效能源的經濟戰略轉變,需要我們在思想上建立正確的低碳價值觀,積極倡導低碳消費,發揮現代社會輿論的巨大作用,全面的激發全民低碳環保意識,營造低碳消費氛圍。更好的利用輿論普及生態知識、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生態道德思想以及全面弘揚生態文明。積極樹立符合自然生態規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以此建立其新型的低能耗的社會價值體系。

三、總結

我國的能源經濟發展戰略核心是“低碳”,需要全面有效的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整個能源經濟進行把握和調控,以全面建立低碳經濟為目標,進一步完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 能源利用 經濟發展 關系

一、能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它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并對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能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任何社會生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能源生產要素,沒有能源就不可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在現代化生產中,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是與能源密不可分的。工業中各種產品的制造都需要以能源為基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和電氣化也是和能源消費聯系在一起的,交通運輸、商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更是與能源分不開的。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動都離不開能源。

2.能源是推動技術進步主要因素。翻開各國的經濟發展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都是與能源的推動作用息息相關的。早期的人類社會主要靠人力生產,即使加上一些畜力、水力等輔助生產力,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也是相當緩慢的。產業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動力的發明開拓了人類工業化的里程碑,同樣,農業、交通和國防技術的進步都是依賴于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的逐漸擴大,不但促進了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而且極力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第二工業革命使人們清楚的認識到,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歸功于電力的使用,從而降低了勞動成本,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能源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能源促進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3.能源是促進新產業發展的原動力。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動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產也促進了新產業的誕生和發展。例如,化肥、纖維、橡膠、塑料的制造以及煤炭工業和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發展不只是促進了能源工業的崛起、創造了一批新興產業,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4.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

生產離不開能源,生活同樣離不開能源,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對能源的依賴性就越大。火的利用首先也是從生活利用開始的。從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與能源聯系在一起了,這不僅在于能源促進生產發展為生活提高創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質產品,而且依賴于民用能源的數量增加和質量提高。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衛生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公共事業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數量和質量是制約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質基礎之一。

二、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目前正在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可以說,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與能源息息相關。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能源需求總量、能源結構、能源效率三個方面。

多數情況下,經濟的增長和能源的需求量之間存在一定的同步關系,經濟增長而能源需求量減少的情況尚不多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的增長態勢,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根據十七大報告精神,未來到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要保持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這一切發展都是以能源為基礎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能源需求量的上升。

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前提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現在能源品種的需求方面。雖然在短期內無法改變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但是煤炭消費比重將會有降低的趨勢,而石油、天然氣則會相應提高,同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使用力度也會不斷加大,整個社會正在邁進清潔型、環境友好型的能源發展之路,

新時期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終是由能源產品的質量所決定的。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各種能源的質量存在顯著的差異,優質高效的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保證。比如,燃煤灰份每增加1%,電廠的利用效率就降低1%,高爐噴吹煤粉灰份每降低1%,置換比可提高1.5%~2%。特別是在當前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式下,能源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已經成為能源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綜上所述,經濟和能源發展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方面,經濟發展是以能源為基礎的,能源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能源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能源特別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要依靠經濟的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韓智勇魏一鳴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 2004,22(12)

[2]韓可琦王玉浚:中國能源消費的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4, 33(1)

[3]陳書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能源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中國能源1996, (12)

[4]高振宇:我國能源生產率的地區劃分及影響因素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 (9)

第5篇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對于一國的經濟增長有著重要作用。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能源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的石油危機,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重大國際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國對能源的高度重視和對世界能源資源的激烈爭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CDP年均增速高達9.8%i。然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高耗能、高排放為代價的。2011年,我國GDP約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我國單位C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自2005年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加近2億噸標煤,2011年新增能源消費量達到2.3億噸標煤。這一數據相當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費量,世界上也僅有13個國家的能源消費總量超過該數字。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與高增長的能源消費對應的是,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人均占有量低,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7.5%。ii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國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嚴重透支,應對氣候變化的壓力日益增大。從環境和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優化能源結構顯得日益重要。我國的能源稟賦具有多煤、少油、少氣的特點,中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分別高達76%和68.9%,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國家,而煤炭又是一次能源中熱值最低污染最大的能源品種。且我國的煤炭利用以燃燒為主,在每年消費的煤炭中,有80%以上是直接燃燒。這樣的能源消費結構導致我國能源效率與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有著較大的差距,產生了能源消費居高不下,污染嚴重等問題。

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的一個直轄市,是全國較大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城市之一,人口密集,工業基礎雄厚,已形成機械、輕工、建材、紡織、化工及冶金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201 1年,重慶市生產總值接近1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16.5%,增幅躍居全國第一。重慶工業總產值達到1.38萬億元,增長26.2%,iii伴隨著這種高增長的背后卻是巨大的能耗,重慶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矛盾日益突出。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而十報告提出: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由“變革”到“革命”,從“合理控制”到“控制”透露出國家對能源發展的高度重視。因此,研究重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關系,提出節能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重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重慶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慶市國民生產總值從1980年的90.69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7925.58億元,增長了87.4倍,GDP年均增長16%;致使能源消耗的急劇增加,能源消費從1980年的985.59萬噸標準煤增至2010年的7117.41萬噸標準煤,增長了7.2倍,年均增長率達到7%。其中,油料和電力的增長幅最大,分別為18.3倍和12.1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和9%;煤炭和天然氣的增長幅度分別為6.5倍和5.8倍,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和6%。粗放式的增長方式使重慶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重慶市能源消費結構主要以煤炭為主,如圖一所示,這30年來,煤炭所占比重基本維持在70%左右,其他能源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天然氣消費比例占12%左右,油料和電力分別只占7%和9%,與全國平均水平和北京、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再從圖二可以看到。重慶市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煤炭、天然氣、油料和電力的消費量都是呈快速上揚趨勢,供需矛盾將進一步激化。且煤炭消費總量的趨勢與GDP總量的趨勢最為接近,這表明促使重慶市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中,主要是煤炭,能源消費結構嚴重不合理,環境壓力巨大。

2重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實證分析

2.1數據來源和指標選取

本文對于能源消耗的研究選取《重慶統計年鑒201 1年》上的1980-2010年重慶市能源消費總量(y),單位為萬噸標準煤;經濟增長用GDP生產總值(x1)來表示,單位萬元;由于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始終保持著較高的份額,固本文采用煤炭消費量占總能源消費量的比重(x2)來表示能源消費結構,單位為(%)。

2.2模型構建

由于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變換不會改變數據的特征,卻能使數據趨勢線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故本文將變量對數化后采用以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

lny=a+bllnxl+b21nx2+u

2.3回歸分析

本文利用軟件eviews6.0對表二的統計數據進行OLS估計,得出以下結果:

luy=-20.5601 1+0.534399 lnx1+4.6203781nx2

.S=(4.439394)(0.03329 1)(0.933846)

t=(-4.63 1287)(16.055225)(4.947688)

R2=0.946923 F=249.7693 S:E=0.139725

2.4模型檢驗

從經濟意義上來講,lnxI對lny的彈性系數為0.53,lnx2對lny的彈性系數為4.62,說明GDP每增加1%,能源消費將增長0.53%;能源消費結構每增加1%,能源消費將增長4.62%。

S.E=0.139725,很小,說明回歸直線精度很高,代表性好。能源消費的估計值與實際值之間的平均誤差為0.13萬噸標準煤。

R2=0.946923,接近于1,擬合優度較高,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為94.69%,說明重慶能源消費變動的94.69%可由樣本回歸直線作出解釋。

給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為n-2=29下,臨界值t0.025(29)=2.0452,因為結果中的t值都大于臨界值2.0452,所以拒絕原假設,表明GDP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結構對于能源消費量有顯著性影響。

3 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重慶能源結構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4.62,顯著高于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重慶能源結構的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顯著。重慶至今仍占68%以上煤炭消費比重的能源結構是導致能源結構彈性較大的原因。且煤炭燃燒帶來的污染嚴重,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非常不利。因此,做好節能降耗工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勢在必行。

3.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三次產業結構

目前重慶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是靠自然資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費換來的,要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由“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向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第二產業在重慶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工業是重慶經濟發展的支柱.2010年,重慶市的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8.6:55.0:36.4,如果能夠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降低第二產業中電力熱力企業、化學制造業、金屬冶煉和礦物制品業等高能耗行業對于能源的消費量,那么既能降低能耗,保護環境,也能促進GDP的增長,對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所以,重慶市要做好產業的內部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服務業、IT產業、通用設備制造、醫藥制造業等能耗相對較低的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綜合競爭力。

3.2加大節能降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提高能源利用率

節能技術的開發和采用,不僅能降低企業成本,也能提升企業競爭力,縮小差距,為企業帶來巨大收益。所以,把資源、能源等關鍵性技術的發展擺在優先地位,突破企業發展中的前沿技術和先進技術,為建設節約型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十分重要。重慶應緊緊圍繞全市發展的產業規劃,結合自身特點,重點研究開發工業、交通運輸、建筑等領域的節能技術與設備,加快發展天然氣,頁巖氣的開發力度,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煤炭的使用量或者增加煤化工一體化項目。實施鍋爐窯爐改造、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節約替代石油、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等節能改造工程,以及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和節能能力建設工程。如節能環保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技術、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風力發電成套設備、以煤氣化為基礎的多聯產技術、內燃機、船舶及配套產品等以及煤層氣、天然氣凈化、集輸與安全控制技術等。積極推廣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能源利用率。

3.3控制高能耗企業的發展,向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行業轉變

根據市場需要和產業政策,積極推進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行業集群的發展,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工業整體水平。重點加強冶金、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節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冶煉工藝和設備,淘汰傳統能耗高的小水泥、小玻璃和實心頁巖轉,大力推進先進冶煉、熔煉技術,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裝飾新材料和建材等。對于重點耗能工業企業,應特別加強管理,加大節能技術改造,向低能耗的行業轉變。

3.4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建立節能降耗相關機制

市政府應該加強引導,落實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管理,對所引進項目的能源結構是否符合國家、地方和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及標準,有無采用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藝、設備以及是否采用節能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等方面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引進技術先進、能源利用效率高的項目。建立和完善節能降耗的市場機制,引導社會采購、使用節能產品;建立能源價格調節機制,完善節能的價格、財政、稅收、信貸等政策,對超過單位產品能耗限額的企業實行用能加價收費;建立和完善能耗統計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和獎懲制度,強化政府和企業的責任。

第6篇

[關鍵詞]甘肅省;能源消耗;經濟增長;協整關系;因果關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01

[中圖分類號]F206;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2-0-02

1 甘肅省能源消耗以及經濟發展概況

1.1 能源消耗及經濟發展趨勢

圖1 1995-2013年甘肅省、全國能源消耗、GDP增長率圖

由圖1可以看出,1995-2013年,甘肅省的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均呈快速增長趨勢,經濟增速快于能耗增速。甘肅省能源消耗總量(EC)由1995年的885.68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13年的8 356.51萬噸標準煤,增加了7 470.53萬噸,年平均增長量為415.05萬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速度為9.3%。同期,甘肅省國內生產總值(GDP)由557.76億元增長到6 330.6億元,年平均增長量為320.72億元,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3.6%。

甘肅省和全國的能源消耗和GDP增長率均呈現先遞減再增長,遞減再增長的波動趨勢,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速超過全國的2倍。甘肅省GDP年平均增長率13.6%,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3.3%;甘肅省的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3%,全國的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長率為4.1%。

1.2 能源消耗強度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特征

圖2 1995-2013年甘肅省和全國的能源消耗強度圖

由圖2可以看出,甘肅省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高于全國。從1995年到1998年全國的能源消耗強度高于甘肅省能源消耗強度,到1999年之后甘肅省的能源消耗強度高于全國的能源消耗強度。從1995到2013年,甘肅省的平均能源消耗強度為1.88噸標準煤/萬元,遠高于全國平均能源消耗強度1.38噸標準煤/萬元,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3 1995-2013年甘肅省和全國能源彈性系數圖

由圖3可以看出,甘肅省和全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趨勢均呈現波動變化,但甘肅省的能源消耗彈性系數波動幅度更大。能源消費增長的不穩定是造成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幅度波動主要原因。1997年,甘肅省的消費彈性系數最高為5.06;2000年,甘肅省的消費彈性系數最低為-0.86。甘肅省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值為1.1,全國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值為0.3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74。說明甘肅省工業不發達,能源利用率低。

2 1995-2013年甘肅省能源消耗量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2.1 數據預處理

本文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庫,選取1995-2013年的甘肅省能源消耗量和GDP為樣本數據。建立甘肅省能源消耗總量序列{ECt}和經濟增長序列{GDPt}原始數據圖。

{ECt}、{GDPt}具有指數曲線增長趨勢,不平穩。對它們進行取對數的運算,以消除指數影響,將能源消耗量序列取對數后的序列命名為Yt,即Yt=ln(ECt);將序列{GDPt}取對數后的序列命名為Xt,即Xt=ln(GDPt)。Yt和Xt均有線性增長趨勢。對Yt和Xt分別做一階差分,得新序列DYt和DXt。平穩性檢驗結論如表1。

2.2 能量消耗總量序列和經濟增長序列協整檢驗

用EG兩步對甘肅省能源消耗總量序列{ln(ECt)}和{ln(GDPt)}序列作協整檢驗。第一步,首先普通最小二乘回歸法對{ln(ECt)}和{ln(GDPt)}作參數估計,結果如表2。

協整回歸方程:ln(GDPt)=0.996 609+0.947 996* ln(ECt)+et

第二步,用ADF單位根檢驗殘差{et}是否平穩。

殘差的計算公式為:et=-0.947 996*ln(ECt)+ln(GDPt)-0.996 609。

如表3,P值為0.000 2,所以拒絕原假設,說明殘差序列平穩,又因為甘肅省能源消耗量對數序列{ln(ECt)}和甘肅省{ln(GDPt)}都是一階單整序列,所以兩者具有協整關系。由協整回歸方程表明,兩者長期的協整關系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能源消耗,甘肅省的GDP就平均增加約0.947 996。

2.3 建立誤差修正模型ECM

兩個變量雖然有長期均衡關系,但在短期內依然可能出現波動。此時,可用ECM對這種短期失衡加以修正。利用差分序列關于序列和前期誤差序列{et}(也就是上一步協整檢驗求得的殘差)進行OLS回歸,構建如下ECM模型;其中et=-0.947 996*ln(ECt)+ln(GDPt)-0.996 609,參數估計結果見表4。

參數估計結果表明:甘肅省能源消耗量的變化不僅取決于甘肅省GDP變化,還取決于上一期能源消耗量對本期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估計的系數為0.240 694,體現了誤差修正模型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的偏離度越遠,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統存在誤差修正機制。

2.4 因果關系檢驗

表5 滯后1期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表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能源消耗不是經濟增長原因 16 3.362 04 0.002 5

經濟增長不是能源消耗原因 0.469 40 0.637 3

原始數據能源消耗量(EC)和GDP為I(1),1階單整。對Xt和Yt作滯后二階因果關系檢驗。如表5。對于能源消耗不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的概率是0.072 5,在0.0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所以能源消耗是經濟增長的原因;經濟增長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概率是0.637 3,在0.05的顯著水平下,接受原假設,說明經濟增長不是能源消耗的原因。

3 結 語

甘肅省能源消耗量和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短期的動態均衡關系。兩者長期的均衡關系為:每增加一個單位的能源消耗,甘肅省的GDP就平均增加約0.947 996;GDP的當期波動對能源消耗量的當期波動調整幅度很大,每當增加1億元的GDP便會增加0.790 16萬噸標準煤的能源消耗量,上期誤差對當期的能源消耗量的當期波動調整幅度較小,單位調整比例為0.240 694;甘肅省能源消耗是甘肅省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是一種單向的因果關系。說明甘肅省屬于能源依賴型經濟增長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邵萍,郝建芳,王甲山.東北地區碳排放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1995-2012年數據分析[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4,30(5).

第7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經濟增長,彈性系數,能源消費強度

一、能源生產結構與生產規模

1、能源生產結構。1995-2008年,河北省能源生產量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從6619.56萬噸標準煤增長到7040.75萬噸標準煤,但能源生產基本沒有改變。原煤在能源生產總量中一直保持在85%以上;石油產量比重到2008年為13.05%;天然氣比重2008年0.28%;由于河北省水力資源缺乏,水電比重一直低于1%,2008年為0.28%。

2、能源生產規模。河北省能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的來說沒有明顯規律,但自2002年之后呈逐年加大的趨勢。在2000年能源行業投資曾高達166億元,但之后的4年里都未超100億元,最近兩年呈上升趨勢。從河北省能源行業的投資來看,以煤炭發電為主的投資指向是明顯的,而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結構在逐漸弱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由于受自然資源的限制其投資也逐漸減小,這種投資取向雖然弱化了煤炭生產,但煤炭消費尤其是煤炭發電去路在強化。

二、能源消費結構

1、分品種能源消費結構。河北省能源消費量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在大幅度增長,1995-2008年,能源消費量由8892.41萬噸標煤增加到24225.68萬噸標煤。以煤為主的能源生產結構決定了河北省能源消費結構也是以煤為主,并且近20年來各種能源的消費比重變化不大,能源消費結構穩定,1999年以來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一直高達85%以上。

2、產業能源消費結構。

河北省第一產業能源消費量從2000年的172.86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7年的585.50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6.35%,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保持在1%~3%;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由2000年的5315.02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7年的18049.16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15.79%,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自2005年以來一直城70%以上,并呈上升趨勢。可見,第二產業仍然是主要的能源消費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減少環境污染,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必須逐步降低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第三產業能源消費量由2000年的540.13萬噸標準煤增加到2007年的1471.63萬噸標準煤,年均增長6.66%,但能耗增長速度慢于第二產業的能耗增長速度。由此,河北省雖然已意識到第二產業過重,也一直在倡導減小第二產業比例,但還并未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相反卻增加了第二產業的比重。

三、能源消費特征

1、能源消費總量隨著經濟增長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1990—2007年,河北省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了三倍多,主要是由于占能源總消費量80%以上的煤炭消費量增長了三倍多,石油消費量增速略高于煤炭增速,電力消費量增長了近5倍,其增速遠大于煤炭和石油。

2、天然氣和水電消耗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天然氣和水電是比煤炭和石油更干凈高效的能源,而石油供應短缺趨勢嚴重,所以加強天然氣和水電的開發利用已成為當務之急,即使受自然資源的限制,也應加大調入力度。

3、能源消費在三產中的結構不合理。三產業能源消費中,第二產業占了絕大部分比重,超過了70%,并且這一比重還有增大的趨勢。這和河北省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型經濟發展和重工業、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大都有直接關系,隨之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由此當前節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調整經濟結構,降低第二產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四、提升河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舉措

1、降低能源消耗。能源效率直接影響產品的競爭能力和國家的競爭能力。因此,當前世界各國均把提高能源與資源利用率作為技術創新的核心和主要目標。我國“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依靠自主創新實現能源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首先要加強能源領域的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科技研究,使我國在節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技術突破;其次是要以企業為中心,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第三是要運用多種鼓勵手段,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開發可再生能源。要解決能源問題就必須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從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調整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天然氣、石油和煤炭共存的多元能源結構。河北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風能、地熱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河北省為風能資源大省,同時地熱資源、太陽能資源、生物質能也很豐富,這些可再生能源都有無污染,可再生的特點,其進一步發展,既需要優惠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證券市場金融資本、外資和民間資本的積極進入,能夠有效推動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

3、調整經濟結構。河北省的能源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應該從兩方面來抓。一方面努力調整經濟結構。增加第三產業比例,尤其要大力發展現代化服務業,即從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轉向發展生產型服務業,減小第二產業及其內部高耗能行業的比例,從總體上減小能耗。另一方面提高能源生產利用率,降低設備能耗和單位產品能耗,從技術層面來節能,通過建立健全能源加工轉換數據。

4、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環保產業是環境保氕 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是未來經濟中最具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國家財政支持的重點。因此,我們要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快環保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鞏固和提高具有比較優勢、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依法淘汰設計不合理、性能落后、市場供大于求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培育在環保產業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重點企業,實現環保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五、結論

第8篇

2月22日,2008年首都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會議在首都大酒店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歐新黔,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參加了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北京市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工作了能源工作報告。

張工在工作報告中介紹,2007年北京的能源與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繼續以較低的能源消耗支撐了較快的經濟增長。

首先,奧運能源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太陽宮、鄭常莊燃氣熱電廠場內工程已基本建成;官廳風電場一期、奧運村再生水熱泵冷熱源、奧運光伏發電工程等可再生能源工程也已竣工;奧運公園及周邊地區熱力管線建設完成75%;黃寺、營、奧運村3座220千伏,慧祥、安慧、五棵松、奧林匹克水上公園4座110千伏奧運輸變電工程已全部投入使用。在奧運工程帶動下,2007年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增長加快,全年完成能源投資200.2億元,同比增長76.5%。

其次,面對2007年大事多、需求增、資源緊、運輸難的能源運行形勢,在國際石油價格高漲,國內結構性矛盾沒有根本緩解的緊平衡態勢下,能源運行堅持當前與長遠相結合,綜合采取經濟、法律與行政措施,推進預控預警制度化、規范化機制建設,保障了首都重大政治活動和重要節日的能源安全,保障了迎峰度夏、冬季供暖的運行平穩,保障了成品油市場的穩定供應,保障了全年運行總體平穩。

第三,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決定,強化組織、制度保障,大力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突出重點領域節能,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堅決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產業,進一步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加快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減少污染排放等措施,單位能耗和污染排放進一步降低,節能減排繼續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2007年全市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全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化學耗氧量)排放量削減率先完成調控目標。

第四,新能源與能源新技術應用取得系列突破。風電、熱泵等新能源利用取得跨越式發展,官廳風電場一期5萬千瓦工程竣工,實現了本市風能利用零突破;全市熱泵采暖面積已超過1000萬平方米。太陽能、生物質等新能源利用實現新突破。國家體育館100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基本建成;延慶1兆瓦太陽能熱發電工程順利推進;華北地區首座垃圾填埋場沼氣并網發電項目―阿蘇衛垃圾填埋場沼氣發電項目竣工;德青源沼氣發電工程、高安屯垃圾焚燒發電場區工程基本建成;能源新技術利用取得新進展;生物質型煤產業化加快推進,目前全市生物質型煤集中供熱面積突破300萬平方米;華能熱電廠在全國率先采用煙塔合一技術,加快推進全國首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示范項目。

第五,新城與農村能源發展全面提速。截止到2007年底,共拆除分散燃煤鍋爐房155座,基本建成新城以清潔煤技術為主的區域集中供熱中心10座,實現集中供熱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完成規劃目標的30%;密云220千伏變電站基本建成,實現每個遠郊區縣有1座220千伏變電站;共有約50座大中型沼氣、60余座秸稈集中氣化站運行;已建成4個新農村電氣化區縣,51個電氣化鄉鎮,780個電氣化村,供電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第六,能源管理長效機制逐步形成。制定出臺《關于發展熱泵系統的補充通知》、《關于加強本市小煤礦安全基礎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政策規定,推動行業發展;制定《北京市節能監察辦法》,成立全國節能系統第一個具備行政執法編制的隊伍――節能監察大隊并上崗執法;出臺《北京市支持清潔生產資金使用辦法》等四個地方性文件,清潔生產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在國內率先頒布實施《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辦法(試行)》,從源頭嚴控能耗增長;《北京市供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北京地區電力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北京燃氣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即將,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

張工在報告中指出,2008年能源與經濟運行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安全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的原則,從資源、結構、能力和儲備上確保能源安全;從結構調整、技術和管理上推進節能減排;從預警、預案、預控和綜合調節上確保運行穩定,在更高起點上為首都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全力保障奧運能源運行安全。

張工指出, 2008年北京能源工作的具體目標是,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500萬噸標準煤左右,萬元GDP能耗下降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力爭達到2.5%,優質能源比重達到65%以上。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歐新黔在講話中指出,北京市是全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城市,解決能源的供應問題對北京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歐新黔對北京的能源與經濟運行調節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要更加注重實現經濟增長的三個轉變。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資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力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是要注意認真落實中央提出的“雙防”要求。要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的任務,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盲目擴張,嚴格限制新上耗能項目,繼續控制“兩高”產品的出口過快增長。

三是要繼續全力做好煤電油運保障。各方面都要高度重視,做好煤電油運的供需銜接。特別要加強對全局性、緊迫性重大問題的組織協調,把協調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合理安排好發電供電,加強電力需求的管理,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要強化生產調度,確保成品油和天然氣供應。健全完善經濟運行的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運行中的重大問題,努力保障經濟社會的平穩運行。

四是繼續推進應急管理工作。進一步開展“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實施工作,加強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加快建設應急物資管理和生產調運保障網絡。根據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需要,及時做好應急物資的調運與協調,加強國務院關于安全生產工作的要求,堅決防范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吉林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今年的能源運行工作要做好五個統籌。

第一要統籌全年與重要時段的能源運行調節工作,確保奧運能源運行萬無一失,必須要做好責任落實、資源落實、機制落實、應急預案落實。

第二要統籌能源發展與節約,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繼續優化產業結構,該退的退,該停的停;重點加強政府機關、建筑領域、工業生產等領域的節能工作;加強市節能節水減排技術推廣計劃,推進十八項工作的進行;健全考核監督機制;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完善節能環保、節能減排的工作機制。

第三要統籌城市與新農村能源發展,著力解決好新城和重點村、重點鎮的能源設施建設。農村的能源發展,要以亦莊、通州、順義三個新城為重點,以新城的建設帶動新農村的建設,除了加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以外,要在新農村大力推廣新技術和新能源。

第四要統籌硬件與軟件的建設,更加重視能源體制、機制的創新。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促進能源節約的體制和機制。二是要加快建設節能減排、技術服務的市場體系,支持專業化節能環保公司提供節能減排技術服務。

第9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結構 包容性經濟增長 中原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5-054-02

按照國家總體規劃,要把中原經濟區建成一個承東啟西的階梯式、遞進式的產業集聚區、能源示范基地,在不傷害環境生態、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和改善城市交通環境,加大力度從產業的升級改造到產業集聚,特別是有關能源環境、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造。進一步協調好并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農村社區環境,提高農村村收入,推廣能源潔凈技術和再生技術,促進農村從真正意義上的改變。要使城市的天空變藍,就必須加大推行節能減排技術的力度,實現周邊省份30個城市和兩個縣區的和諧構建,必須實現思想統一、規劃統一、行動統一、制度和路徑統一。只有這樣才能迅速提升中原經濟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中部崛起。制度建設研究網站站長趙煒林認為,要實現中部和中原經濟區的快速崛起,必須打造和構筑立足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制度創新體系,加快生產方式的從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變,從人力集聚型向人才集聚型轉變,從資金集聚型向資本集聚型轉變,從農村城鎮化向農村市民化轉變,真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方式轉變。目前在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上,還存在許多不足,對實現中原經濟區的快速發展方面,特別是能源消費政策安排和消費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一、能源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河南省在一些方面的能源投入和消費過量導致技術無效。我們知道,包容性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粗放式的包容性經濟增長,二是集約型的包容性經濟增長方式。但是,由于能源的耗竭性、稀缺性和國際市場形勢的關聯性,中原經濟區的能源消費結構依然存在以下問題:(1)能源的儲產結構性矛盾突出,集中表現在能源供給和能源消費的結構性矛盾上;(2)單位gdp能耗高;(3)能源自給率比較低;(4)能源消耗污染比較嚴重;(5)能源數量和質量都不能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能源投入和消耗也直接影響著包容性經濟增長。

二、能源消費與包容性經濟增長的基本關系

目前中原經濟區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在“三化”進程中,在保證不破壞生態環境、糧食生產的情況下,保持了經濟高速增長,這是可喜可賀的。但能源消費強度卻出現了反常的態勢。中原經濟區一直是對外出口能源的大省,目前反而出現了能源進口的現象。這種現象一直讓學者感到困惑,實際上也必須要用打破常規的方法看待這一問題。只有采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產業技術更新力度,加大產業升級改造,才能適應目前發展。

1.石油消費。石油是實現中原經濟區包容性經濟增長的依托,是企業產業集群升級換代的必需,特別是汽車工業,因為汽車工業是我們中原經濟區的核心產業。試想如果一天缺少汽油供應那將會是什么樣的。因此,石油消費與包容性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應該加大力度抑制能源浪費和排放。

2.煤炭消費。中原經濟區的煤炭消費與包容性經濟增長存在明顯的雙向長期關聯,但又具有雙向短期關聯。我們知道,河南是煤炭生產和消費大省,在中原經濟區29個地市中,煤炭生產總量占全國的比例很高,煤炭消費總量也是居高不下。特別是在中原經濟區農業建設過程中,主要能源就是煤炭。因此,煤炭消費與包容性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

3.電力消費。電力消費對經濟總量的影響最強,并存在著長期的穩定關系。試想,如果今天停電,今天就無法工作。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是城市生活、農村照明必不可少的資源。筆者認為,電力消費與包容性經濟增長具有長期的、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關聯作用。

4.天然氣消費。天然氣的消費增長明顯帶來了方便,同時也促進了城市居民收入也要持續穩定和

長,這就要求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才能保證持續的天然氣生產。當汽車消費天然氣的開始,就對天然氣的產量數量、質量的增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顯地增長了天然氣gdp,促進了天然氣的生產和消費的增長。

三、模型、指標及數據

1.河南能源投入產出的數據分析函數。這里選擇工業gdp代表包容性經濟增長作為產出變量,能源消耗用五個投入變量,具體值見圖1。

運用經濟學家rwshepard引入的距離函數概念來分析,在這里技術效率,由te表示,它包括純技術效率(由pte表示)和規模效率(由se表示),函數關系為te=pte×se,其中,純技術效率是在一定投入規模下衡量投入要素能否達到最大化,其值越高表示投入資源使用越有效率,se=1說明決策單元正處于最適規模效率水平。利用deap21軟件對河南工業支柱產業gdp進行數據分析,結果見圖2。

四、對策與建議

依靠節能技術改革與改造對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影響較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空間。因而,加強節能減排力度,不能只是在政策層面,還要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工業部門的節能潛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別是高耗能行業。在中原經濟區經濟總量繼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要想盡量減少能源消費。一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加快包容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降低能源資源消耗。三是加大力度推廣專利節能技術,提高節能效果。四是加快節能技術創新和轉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單位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生產效率。五是大力發展工業和能源產業集聚區,向規模調整、規模效益進軍,增加常用能源的投入產出效率。六是優化能源結構,協調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電力的持續發展,從而提高可再生能源與清潔能源的比重,完善能源體制機制建設,充分發揮能源的作用和效能。七是加大力度實現能源產業的有效集聚,力爭早日實現和打造能源產業集聚區,減低能源消耗,有效緩解城市能源依存度、改造城市出行環境,降低能源消費,實現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術,促進經濟的有效增長。

[本文為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包容性增長模式下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b-392)主持人:馬新平]

參考文獻:

1.穆罕默德·納哈萬迪安.能源安全關系包容性經濟增長.騰訊財經網,2010.1.21

2.趙煒林.中部崛起應構筑立足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制度創新體系.中原崛起戰略研究.(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系列叢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7

3.叔文,丁永霞等.源消耗、包容性經濟增長和碳排放之間的關聯分析——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10(5)

4.雪慧,河南省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能源需求預測(林伯強教授指導),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4

5.解樹江,李雪,栗僑.中國能源經濟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與評述.經濟學動態,2010(10)

6.李艷梅等:中國能源消費增長原因分析與節能途徑探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3)

7.李艷梅.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7

第10篇

關鍵詞 :能源消耗;經濟增長;格蘭杰因果分析;典型資源型地區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2-0164-07

能源是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能量輸入要素,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未來10―20年,能源供給與生態環境污染將成為制約中國社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1]。中國資源型地區憑借資源稟賦優勢,經濟發展多依賴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產業,如果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維持這種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那么必將會對地區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從而直接降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厘清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背后的能源消耗現狀,能夠幫助我們直面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問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與能消的脫鉤發展,為中國資源型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提供參考,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綜述

Kraft J和Kraft A開創性的對美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GNP對能源消耗存在單向因果關系[2]。此后,對于能耗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認識自身實際發展,調整產業的能源利用結構,調控經濟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有效手段。Hhan Ozturk,Alper Aslan和Huseyin Kalyoncu[3]對全球51個國家1965―2005年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對低收入國家而言,存在從GDP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對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存在GDP與能源消費的雙向因果關系。Chontanawat[4]等人通過對世界上125個國家(其中30個OECD國家和95個非OECD國家)的能源消耗和GDP數據進行研究,發現20個OECD國家和36個非OECD國家存在從能源消耗到GDP的單向因果關系。Henryk Gurgul和Lukasz Lach[5]利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數據分析波蘭總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波蘭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

我國關于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成果豐碩。王崇梅[6]利用脫鉤指數(Decoupling Index)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發展情況,認為1990―2007年間中國經濟與能源消耗基本實現相對脫鉤。楊宜勇[7]等人采用VECM對中國1952―2008年能源消耗與GDP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耗與GDP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Qiang Hou[8]利用Hsiao’s因果關系對中國1953―2006年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檢驗,發現兩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龍少波[9]等人利用雙變量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以及基于擴展的新古典生產函數的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我國1953―2013年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我國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非線性關系。肖濤[10]等人認為從長期來看,東北、北部沿海與南部沿海和黃河中游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長江中游、西北和西南地區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龐家辛[11]等人利用脫鉤指數對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甘肅省近20年兩者之間已經實現相對脫鉤。

縱觀目前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對于資源型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探討幾乎空白。資源型地區作為能源的提供者與消費者,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在長期相互影響下形成了怎樣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何?這些問題都成為國家與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事關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研究意義重大。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典型資源型地區選擇依據

《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提出中國擁有資源型城市262座,涵蓋中國2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涉及化石能源、礦產資源、林木資源等各種類型。本文以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為例,分析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以期為中國其他資源型城市未來的經濟轉型提供路徑參考。選擇依據如下:

(1)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山西省與東北三省分別擁有資源型城市13座與37座,占據中國資源型城市的19%。山西省是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導產業為煤炭、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原煤產量占能源總產量的99%左右[12]。東北三省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煤炭和石油儲備豐富,是能源輸出重要地區[13],但是能源消費問題同樣嚴重,遼寧省歷年能源消費總量均占全國能源消費量的5%以上,且能源消費總量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逐年增加[14]。

(2)能源與煤炭消耗持續加重。圖1反映了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1985―2014年近30年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山西省與東北三省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均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從不同階段來看,四個資源型省份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5―1991年的緩慢上升期;二是1992―2000年的平穩上升期;三是2001―2014年的劇烈上升期。以能源消耗量為例,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在2014年的消耗量分別為1985年的4.8倍、2.1倍、3.2倍、3.3倍。

(3)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巨大。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下跌與中國能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沉重打擊,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由圖1可以看出研究區的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在2012年之后均出現放緩的節奏,但另一方面2014年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與遼寧省的GDP增速也分別下降為4.9%、5.6%、6.5%與5.8%,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市排名分列后5位[15],這一現象說明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與能源消耗關系密切。經濟變化與能源消耗聯系的緊密也成為筆者將山西省與東北三省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主要依據。

2.2 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1985―2014年GDP總量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采用1985―2014年各地區能源與煤炭利用總量作為研究區能源消耗的指標,變量及符號見表1。其中,GDP指標數據來自《山西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遼寧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吉林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2項能源指標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89―2015年)。

為進一步減小數據的波動性,對上述指標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變量取對數是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現象,可以將可能的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減少變量的極端值、非正態分布以及異方差性[16]。

2.3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根據研究對象,建立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EG兩步法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16-17],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test)[18],分析1985―2014年間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其中存在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而優化中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路徑,為實現經濟增長和能源利用脫鉤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3 研究結果

3.1 平穩性檢驗

當兩組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時,對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容易得出偽結果,影響判斷準確率,因此首先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排除“偽回歸”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擴展迪基――富勒檢驗(ADF)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具體方法參照文獻[19]。本文分別對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lnGDP、lnNYXH、lnMTXH進行平穩性檢驗。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得出的檢驗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序列lnGDP、lnNYXH、lnMTXH為非平穩序列,遼寧省的lnGDP、lnNYXH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研究區的ΔlnGDP、ΔlnNYXH、ΔlnMTXH在ADF值小于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一階單整序列,說明山西省、東北三省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原始數列是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

3.2 協整檢驗

如果兩個序列是非平穩序列,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要需要對其進行差分處理,但是差分存在導致兩個序列之間關系信息損失的可能性,所以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協整理論,目的是消除對非平穩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而造成錯誤的情況[17]。筆者在此采用EG兩步法對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進行協整檢驗。EG兩步法的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16]。檢驗上述模型的三組變量的殘差序列et是否為平穩序列,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不同變量組的殘差序列ADF檢驗統計值均小于相對應的臨界值,可認為各省的三組變量估計殘差序列et為平穩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的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協整關系,即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長期的相互影響,使兩者具有相似的發展趨勢。

3.3 因果關系檢驗

因果關系是用來形容變量之間存在的依賴性,若某一變量的變化能引起另一變量的變化,那么這個變量就稱為受影響變量的原因變量。格蘭杰(Granger)從預測角度給出了因果關系的一種定義,并將這種定義下的因果關系稱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對其他變量(包括自身的過去值)的回歸時,如果把X的滯后值包括進來能顯著地改進對Y的預測,我們就認為X是Y的格蘭杰原因,類似結果則定義Y是X的格蘭杰原因。格蘭杰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若在非協整的情況下,格蘭杰檢驗無效[20]。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20]。對山西省及東北三省的3組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對于山西省而言,能源消耗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黑龍江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m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吉林省而言,能源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遼寧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

4 Y果分析

從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的能源消耗仍然在經濟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源的削減可以影響經濟的增速,這是由山西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過于依賴第二產業造成的。對于此類資源型地區應首先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產業發展路徑應向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轉變。黑龍江省與遼寧省已經出現了經濟增長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情況,但經濟增長仍然會造成能源消耗的增長,說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只是相對脫鉤。這種相對脫鉤是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未來的經濟發展應該堅持節能減排政策,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此外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品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產業轉型,爭取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絕對脫鉤。吉林省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任何一方的變動都會對其它一方產生影響,反映出吉林省經濟增長對于能源的依賴程度深,轉型難度大。此類資源型城市在未來的經濟轉型中需要在逐漸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加速培養一批較為成熟的替代產業,短期通過依靠投資、消費與對外出口,長期依靠技術進步與人均資本的增加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21],以防止因為控制能源利用而造成經濟加速下滑的情況。

從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黑龍江省與遼寧省的煤炭消耗已經不能促進經濟增長,一是表明資源型地區不能再通過單純的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發展經濟;二是以煤炭作為能源消耗的產業缺乏經濟增長優勢。對于這類資源型城市必須有效化解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大力推進煤轉電、煤轉化等高煤炭使用率的產業發展,通過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延伸資源產業鏈條,增加煤炭資源產品附加值;其次需要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產業替代煤炭能源。吉林省的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說明吉 林省產業發展的能源結構中仍以煤炭消耗為主。這類城市的經濟轉型需要以產業的能源轉型為主,今后的重工業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其次大力開發新能源等環保能源產業。

從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的關系出發,煤炭作為我國目前能源利用結構中占比最大的能源[22],本次研究的所有資源型省份都表現出能源消耗的增減會直接影響煤炭消耗的增減,因此可見煤炭資源仍然是資源型地區的主要能源消耗物,直接反映出中國資源型地區在未來能源結構轉變中任務艱巨。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以自身資源優勢為依托,結合國內外現實背景,逐漸調整三產占比;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建立高效、節約、低碳、綠色的能源結構;作為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5 結論及展望

本文以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為例,利用格蘭杰因果分析探討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深層關系,以期合理優化中國其它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路徑,現得出以下結論:

(1)山西省表現出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選擇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黑龍江省與遼寧省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應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型。吉林省表現出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在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應加速扶持已經相對成熟的替代產業,盡量減少產業轉型對于地區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2)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都表現出從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替代產業。吉林省表現出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應以能源結構轉型為主,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同時大力開發環保能源產業。

(3)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都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煤炭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作為政府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研究在變量選取方面,單純用能源與煤炭利用量只能從整體反應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變量以明確不同變量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產生的不同影響,除此之外應該考慮到資源型地區環境損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薛進軍,趙忠秀.低碳經濟藍皮書: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XUE Jinjun, ZHAO Zhongxi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2.]

[2]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41(3):401-403.

[3]HNA O, ALPERl A, HUESYIN 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2010,38:4422-4428.

[4]JARUWAN C, LESTER C, RICHARD P. Does energy consumption caus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study of over 100 countrie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209-220.

[5]HENRYK G,LUKASZ L.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vers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olish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2012,34(2):500-510.

[6]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5-37. [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3):35-37.]

[7]鉅擻攏池振合.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誤差修正模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9):39-45.[YANG Yiyong, CHI Zhen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VECM[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9):39-45.]

[8]HOU 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14,1(2):232-237.

[9]龍少波,陳璋,黃林.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再研究――基于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1):36-44,69. [LONG Shaobo, CHEN Zhang, HUANG 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based on liner and nonliner granger causality test[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4(1):36-44,69.]

[10]肖濤,張宗益,咼小明.經濟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4):139-146. [XIAO Tao, ZHANG Zongyi, GUO Xiao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2,33(4):139-146.]

[11]龐家幸,陳興鵬,王惠榆.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及能源消耗預測[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2):31-36.[PANG Jiaxing, CHEN Xingpeng, WANG Huiyu.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4,28(2):31-36.]

[12]陳桂月,李海濤,梁濤.山西省工業廢棄物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3,35(6):1184-1193.[CHEN Guiyue, LI Haitao, LIANG T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J]. Resources science,2013, 35(6):1184-1193.]

[13]徐明圣,朱天星,張雪麗.我國東北三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3):44-49. [XU Mingsheng, ZHU Tianxing, ZHANG Xuel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3):44-49.]

[14]王麗,郗鳳明,王嬌月.遼寧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J].應用生態學報,2016,27(3):920-926. [WANG Li, XI Fengming, WANG Jiaoyue. Analysis of gre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27(3):920-926.]

[1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2015 [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5.]

[1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YI Danhui.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8.]

[17]ENGLE R,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18]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and crosssectional method[J]. Econometrica, 1969,37:424-438.

[19]孔凡文,才旭,于淼.格m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分析與應用[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2):405-408.[KONG Fanjie, CAI Xu, YU Miao.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ode[J].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6(2):405-408.]

[20]孫敬水.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15-319.[SUN Jingshui. Econometr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315-319.]

[21]吳翔,劉漩,寧華光.吉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3):74-77.[WU Xiang, LIU Xuan, NING Huaguang. Jil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based analysis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J].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13,33(3):74-77.]

[22]錢鳴高.煤炭的科學開采[J].煤炭學報,2010,35(4):529-534.[QIAN Minggao. On sustainable coal mi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4):529-534.]

第11篇

關鍵詞:能源消費;經濟發展;時間序列;格蘭杰因果檢驗;解耦分析

中圖分類號:F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3)03?0029?07

近年來,各國學者就本國及本地區(例如馬來西亞[1]、印度[2]、巴基斯坦[3]、韓國[4]、希臘[5]等國家以及亞洲[6]和獨聯體國家[7]等地方)的能源消費以及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從不同角度研究和關注能源消費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保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2006年申振東,楊保建[8]對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進行研究,指出要求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實現最大的經濟發展,使能源循環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楊子暉、宣宜、李艷云、袁鵬及陳正等[9?13]分別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碳排放、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等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說明了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提倡全民實行節能、低碳的生活,以確保可持續發展。最近,Abdul Jalil, Mete Feridun[14]對中國的經濟、能源、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經濟發展能降低環境的污染,而能源消費導致碳排放增加。Usama Al- mulali和 Che Normee Binti Che Sab[15]運用面板數據對非洲南部30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釋放量進行研究,指出能源消費對于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要求提高這些國家的能源生產率。本文首先使用計量經濟學中的協整分析[14,16]方法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來進行分析,然后對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解耦分析。

一、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判斷

通常很多非平穩時間序列進行自然對數變換處理或是差分處理都可以實現平穩,本文將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分別進行一階差分后,再進行序列的自相關和偏自相關分析,發現兩序列的一階差分序列仍是非平穩的。所以再次對原序列進行二階差分后作各自的自相關與偏自相關圖(如圖5和圖6)。由圖可知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的二階差分序列的自相關系數很快地趨于0,即落入隨機區域,時序是平穩的。

(二)序列的單位根檢驗

由上面的ADF檢驗結果可知,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以及各自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均為非平穩序列,而RGDP序列和ENERGY序列的二階差分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均通過ADF單位根的檢驗都是平穩序列。對于平穩序列可進一步分析兩序列之間的一些關系。

二、協整檢驗

從表3可以看出:在滯后一階的情況下,能源消費總量與人均GDP互為因果關系,即存在由能源消費總量到人均GDP的單項因果關系,同時也存在由人均GDP到能源消費總量的單項因果關系,也就是所謂的雙向因果關系。在滯后二階的情況下,人均GDP僅是引起能源消費總量單項變化的原因,而在滯后三階的情況下,能源消費總量是人均GDP的單項的因果關系。

五、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解耦分析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相互的關系,而且根據時間序列可知,這種關系在運動發展中相互干擾,這就是所謂的“耦合”關系。為進一步探討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下面利用解耦理論來加以討論。解耦(decoupling)又稱退偶或脫鉤,200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提出了解耦指數[17],自此,解耦模型得到了推廣。目前解

六、結論與建議

文章的實證研究表明:

(1) 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兩者存在著一種長期的穩定的關系。

(2) 通過格蘭杰檢驗,可知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以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互為因果關系,即能源消費總量會引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反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也會引起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化。

(3) 中國能源消費與國內生產總值處于相對解耦狀態,且煤炭、石油以及總的能源消費與經濟發展的解耦指數其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且總的解耦指數呈現下降趨勢。

根據能源消費總量與經濟發展的以上分析,提出建議如下:

(1) 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息息相關,但是不能以消耗大量的能源為代價去發展經濟,因為目前中國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一次性能源,不具有可再生能力。一旦世界的能源被耗竭,不僅是經濟發展停滯,整個社會將會處于癱瘓狀態。所以全社會應該要注意節約能源使用。

(2) 根據格蘭杰因果檢驗,既然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原因,所以除了節約能源之外,我們要努力尋找可替代能源,盡量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一次性能源的使用。

(3) 經濟發展也是能源消費總量的格蘭杰原因,只有經濟發展了,技術才會進步。技術的進步,一方面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從而節約了能源;另一方面,技術的進步,可以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所以建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讓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得以推廣使用[18]。

(4) 水、電等清潔能源的解耦指數一直以來相對很小,即在最近20年的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其清潔能源的消費的增量很小,而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費增量相對大,因此要求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的生產、開發和利用。

參考文獻:

James B.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lutant emission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Malaysia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 30(2): 271?278.

Ching-Chih Chang, Claudia Fabiola Soruco Carballo.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note on conflicting results [J]. Energy Policy, 2011, 39(7): 4215? 4221.

Anjum Aqe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akistan [J].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 2001, 8(2): 101?113.

Wankeun Oh, Kihoon Le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Korea: Testing the causality relation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4, 26(8?9): 973?981.

George Hondroyiannis, Sarantis Lolos, Evangelia Papapetrou.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Greece [J]. Energy Economics, 2002, 24(4): 319?336.

Chien-Chiang Lee, Chun-Ping Cha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n economi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using panel data [J]. Resources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1): 50?65.

Nicholas Apergis, James E. Payn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9, 31(5): 641? 647.

申振東, 楊保建. 能源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6(2): 24?26.

楊子暉. “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關系的非線性研究: 基于發展中國家的非線性Granger因果檢驗[J]. 世界經濟, 2010(10): 138?160.

宣宜. 云南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 云南社會科學, 2011(2): 82?95.

李艷, 曾珍香, 武優西, 等. 經濟?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方法研究及應用[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3(5): 54?58.

袁鵬, 程施. 中國工業環境效率的庫茲涅茨曲線檢驗[J]. 中國工業經濟, 2011(2): 79?87.

陳正. 基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的中國能源消費預測[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1(5): 65?70.

Abdul Jalil, Mete Feridun.The impact of growth, ener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in China: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 2011, 33: 284? 291.

Usama Al-mulali, Che Normee Binti Che Sab.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ub 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 [J]. Energy, 2012, 39: 180?186.

高鐵梅. 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與實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

第12篇

文/王涵麗

【摘要】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能源的支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能源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經濟增長又促進能源的消費。本文通過典型相關分析,研究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經濟增長特別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會帶來能源消費量的直接增長,并據此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 經濟增長;能源消費;典型相關分析

【作者簡介】王涵麗,內蒙古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經濟學。

一、引言

伴隨社會的進步,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相互作用日益加深,二者相互促進,彼此制約。經濟發展水平同能源消費之間的相互影響已然成為廣大學者的研究熱點。

第一,國家及人民對能源的需求受到經濟快速增長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得到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對能源的需求。第二,科技的發展豐富了人們利用能源的途徑。科技發展及人才培養,促進了人們對能源利用方法的改造,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三,能源的發展需要經濟為其奠定物質基礎。眾所周知,相較于其他產業而言,能源產業所需要投入較大并且建設所需時間較久,這些建設所需資金全部來源于經濟的快速發展。

社會、經濟的進步促進了能源產業的發展,探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相互關系,有助于提高我國能源利用效率,為我國經濟、能源的協調發展提供政策參考。

二、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現狀

總的來說, 2004~2014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逐年遞增,各產業生產總值均呈現增長趨勢。

2012年我國GDP總值為519470.1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GDP 增長率分別為4.5%、8.1%、8.1%。2013 年我國GDP 總值為568845.2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第一二三產業GDP增長率分別為4.0%、7.8%、8.3%。2014年我國GDP 為636462.7 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二三產業GDP 增長率分別為4.1%、7.3%、8.1%。第二三產業GDP增長強勁;相反,第一產業GDP增長緩慢,長期停留在較低平穩水平。

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同樣逐年遞增。2012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達到3.9%;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增長率分別為2.5%、6.0%、10.2%、5.5%; 全國萬元GDP 能耗下降3.6%。2013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3.7%;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增長率分別為3.7%、3.4%、13.0%、7.5%;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3.7%。2014年,我國節能減排有了重大進展,對煤炭資源的消費首次出現下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率僅為2.2%;其中,煤炭消費量下降2.9%,石油、天然氣、水電消費量增長率分別為5.9%、8.6%、3.8%;全國萬元GDP能耗下降4.8%。我國對能源的消費量從高到低依次為煤炭、石油、水電、天然氣。雖然2014 年我國對煤炭的消費減少,但我國的消費結構仍然是煤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其消費量顯著高于其他能源、增幅最大,我國對煤炭的消費占消費總量的比例歷年均達到66%以上。與之相比,我國對除煤炭外的一次能源(石油、水電和天然氣) 的消費量增幅很小,對各類能源的消費仍然集中于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特別是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很大,而低碳能源水電和天然氣消費量及增幅均較小。

綜上所述,我國GDP和能源消費量都呈現出逐年增長趨勢,那么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費量究竟有什么影響,下面用典型相關分析進一步闡述。

三、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典型相關分析

(一) 變量選擇及數據來源

經濟增長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范圍內,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水平的持續增長,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本文以經濟增長作為第一組變量,通過以下四類共5個指標來體現。1.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用X1表示。

2.體現產業結構的指標:第三產業總產值比GDP,用X2表示。

3.體現經濟活躍程度的指標:固定資產投資,用X3表示。

4.體現生活水平的指標: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全體居民消費水平,用X4和X5表示。

能源消費量反映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消費的能源總量,用能源消費總量指標來反映,用Y表示,作為第二組變量。

本文選用1980~2014年年度數據,全部數據由國泰安數據庫及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獲得。為消除量綱影響,采用標準化方法處理數據。

(二) 樣本相關系數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與組內的指標高度相關;第二組變量中只有一個變量。由表2可以看出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這兩組變量間確實存在相關關系。能源消費總量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關性最高,相關系數為0.9858;其次是全體居民消費水平、國內生產總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相關性最弱的是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相關系數為0.8681,雖然該相關系數最低,但相關性已經屬于較強的。可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這里需要做的就是提取綜合指標來代表這種相關性。

(三) 典型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

由于代表能源消費的第二組變量中只有一個指標,所以本文只需要提取一對典型變量A、B。典型變量(A、B) 的相關系數達到0.996,P值小于0.05,說明在0.05的檢驗水平上A與B的相關關系顯著,即可以用反映經濟增長的第一組變量解釋反映能源消費的第二組變量(見表3)。

(四) 典型相關模型的構建

spss輸出的結果中包括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的非標準化典型系數和標準化典型系數。因為指標的種類繁多、復雜多樣,有的還是不同質,即便是同一指標,在不同的行業,也會因其行業標準、重要性的不同而缺乏可比性,所以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不同企業、不同指標間進行直接比較成為可能。標準化系數就是無量綱化后的數據分析結果,非標準化系數就是數據未經無量綱化得出的結果。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采用標準化典型系數進行分析。進而寫出A (來自第一組變量組的典型變量)、B(來自第二組變量組的典型變量) 的典型相關方程,原始指標對它的典型變量的貢獻大小由其系數大小來衡量。

經濟增長的典型方程為: A=1.126X1 +0.156X2-0.229X3+2.320X4-2.277X5

可見,對A影響最大的是X4—人均可支配收入,然后影響度由大到小依次是:X5—全體居民消費水平、X1—國內生產總值、X3—固定資產投資和X2—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能源消費的典型方程為:B=Y,Y完全影響B。

(五) 典型載荷分析

反映經濟增長的第一組變量中,國內生產總值(X1)、第三產業總產值比GDP(X2)、固定資產投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全體居民消費水平(X5) 與典型變量A 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79、0.871、0.934、0.990、0.982,第一組中所有變量與典型變量A相關性均較高,且均與A正相關。其中,X4與A相關性最強,并且從前文的典型模型分析中可知X4在A中起主要作用。不難發現,X3與X5在A的典型相關模型中系數為負,但在此處,它們與A的相關系數卻為正,這樣的變量稱為校正變量。第二組變量中只有能源消費總量Y一個變量,即Y與典型變量B完全正相關,Y在B中起完全作用。典型變量A與B相關系數為0.996,相關性很強。這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X4的增加會直接促使能源消費總量Y的增加。

(六) 典型冗余分析

如果想考察構建的典型相關模型的解釋能力,就需要進行典型冗余分析。表4反映了自身典型變量及配對典型變量分別解釋各組變量總變異的比例。

由表4可知,A解釋第一組變量總變異的比例為90.7%, B 解釋第一組變量總變異的比例為90%;A解釋第二組變量總變異的比例為99.3%,B解釋第二組變量總變異的比例為100%。第一二組變量分別被其自身及其配對典型變量解釋的百分比均較高,說明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可以很好地相互解釋。

四、結論

總體來看,每組指標都與其典型變量高度相關,并且都能被典型變量很好的解釋,這說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確實會相互影響。具體來看,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A中起主要作用,它的增加會直接引起能源消費的增加;反映產業結構的X2變量對典型變量的貢獻最小,并且該變量與典型變量的相關性最弱,故該變量的增加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較其余變量弱。這表明,人均收入提高,人們對能源的消費越來越多;第三產業的發展并不會消耗太多的能源,所以和能源消費的關系并不太大。

減少對能源的消費量,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隨著城鎮化發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費升級,城鎮生活用能大大提高,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費總量百分比進一步增加,因此“節能減排”應體現在工業生產及生活中。為減少生活用能,應鼓勵居民更多的采用節能設備。人均收入的較快增長會滋生人們浪費能源的現象,社會應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其次,著力調整我國產業結構。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步降低第二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通過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及經驗,引導企業創新,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利用科技和政策來降低對能源的消耗。

最后,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不再單單只重視量的增長,更多的要重視結構的優化。因此,我國的政績考核制度也應進行改革,降低GDP在政績考核中的百分比,從強調經濟增長速度逐步轉向經濟增長質量。

參考文獻

[1]孟軍.內蒙古“金三角”地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典型相關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4):107-109.

[2]宋梅,程青莉,高志遠.河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關聯分析[J].中國礦業,2012,(3):35-37.

[3]肖濤,張宗益,咼小明.經濟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4):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