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機構建設管理

機構建設管理

時間:2023-09-24 10:52: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機構建設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機構建設管理

第1篇

【關鍵詞】白蟻防治;資質;年檢;市場競爭;公司化轉軌

四川白蟻防治機構建設管理現狀如何?本文就此做出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白蟻防治機構資質監管不到位和無法到位的問題,需要我們改進管理措施

資質監督管理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資質年檢標準偏高影響了資質監管的到位。原有四川省白蟻資質管理辦法中,以年度30萬平方米的防治滅治面積為最低要求。[1]目前存在一些白蟻防治機構無法達到該面積的情況,一些機構為獲得資質審批通過被迫提供虛假資料;個別機構因為達不到最低要求,干脆不按規定進行資質注冊;而對于延期不申報的某些地方白蟻機構,在下次申報時應當如何處罰,省房協并未制定相關處罰措施。地方初審機構也往往忙于其他行政事務,難以為當地的白蟻防治機構資質年檢提供真正的優質服務。

(二)對無資質運營的白蟻滅治公司監管存在缺位現象。目前活躍于各地城市的無資質運營的白蟻滅治公司較多(以成都為例:成都地區無資質運營白蟻滅蟲公司據統計不少于20家,而整個成都市已經取得資質的機構僅13家),但他們并未納入行業管理范疇。

(三)白蟻防治在水利工程、核電工程、文物古建、交通通訊、農林果木和園林綠化等領域的覆蓋率太低,不能充分發揮白蟻防治在防災減災和保障經濟建設成果中的積極作用[2]。

比較典型的是水利堤壩領域的白蟻防治領域。這些無白蟻資質的本地的滅蟲公司和在本地經營的外省白蟻防治機構無拘無束地在四川市場上開展業務,缺乏管理,導致超低價競爭,劣質防治。水利機構利用這種管理的空檔和混亂進行壓價操控,進而對當地具有白蟻防治資質的防治所和其他具有資質的正規機構造成了嚴重損害。這種狀況割裂了市場,削弱了省房協的白蟻防治滅治管理,也無法真正提升本土白蟻機構的技術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最終可能被廣東、湖北等白蟻滅治強省的產品和技術所替代。

對應上述問題,建議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第一、既調整防治機構資審標準又嚴格處罰手段,確保資質監管到位。

建議改變資質審查標準,以年度收入作為資質等級的標準取代防治面積,避免部分機構難以達標而提供虛假資料或不愿參加評審。年度收入標準可確定為:1級白蟻防治機構年收入100萬,2級白蟻防治機構年收入50萬,3級白蟻防治機構年收入25萬,暫三白蟻防治機構年收入不限。同時規定,對于超期不注冊資質的機構進行處罰,取締其資質且三年內不批準其資質,協會網站公示處理結果,必要時加大處罰力度。

日常資質管理中,省房協楊會長提出:簡化辦事程序,嚴格資質辦理時限要求。各地授權協會在辦理防治單位進行預審時,不得人為障礙。由于資質采用核準制,符合申報要求的,應盡快辦理,對缺少要件的單位,應履行一次性書面告知義務。[3]針對目前存在一些授權的初評機構由于種種原因不能配合開展白蟻防治機構申報資質的情況;建議省房協取消地方白蟻初評機構的授權,直接納入省房協管理;將白蟻資質登記、推廣統一由省房協審批辦理;這樣既減輕地方負擔,又便于白蟻機構注冊和入會。

第二、加強對無資質白蟻防治機構的監管。

一方面,通過專委會引導外部先進技術普及到防治機構,管控非資質機構擾亂市場的行為,支持行業內機構的法律維權,監督和處罰破壞行業違規行為。特別注意提高水利工程蟲害防治機構應對水利部門的議價能力,避免價格惡性競爭。

另一方面,鼓勵相關的蟲害防治機構都辦理白蟻資質并加入省房協白蟻專委會,實現行業自律;同時商請物業管理部門配合監管白蟻防治機構,規定物業服務企業禁止沒有白蟻滅治資質的機構進入小區違法滅治,物業企業如果不履行的,由當地物業協會作不誠信扣分等處罰,直至降級處理,并與本會兩年一度開展的物業企業誠信評級工作相結合。[4]協會還可加強與當地工商部門的年檢工作配合,使無白蟻資質從事白蟻業務的機構在工商年檢時受到相應處罰。

二、白蟻防治事業單位向公司化轉軌的趨勢需要我們順應這一變革

隨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推進,目前事業編制白蟻防治機構將有可能轉變為公司模式化運作,白蟻機構為民眾提供公司化服務將成為必然之路。如果省房協不能順應這一變革,不能跟這些白蟻防治機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不能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那么將喪失他們參與行業協會的積極性,行業管理也將難以覆蓋其身。

面對這一趨勢,要求我們順勢改變工作方法:構建緊密的四川全省白蟻防治機構聯系網,動員改制公司都加入省房協,成為白蟻專委會成員;入會后要讓其在組織中充分享有權力,在專委會內具有發言權,動議權;專委會將拿出專項資金以案例的形式支持和保護會員爭取合法白蟻防治利益,抵制和制裁不具有資質的蟲害滅治公司擾亂市場,由省房協牽頭追究非資質機構的法律責任,堅決保護行業成員利益,真正讓入會機構感受到協會組織的維權力量和“娘家”的溫暖。

三、白蟻防治人員參與職稱評審動力不足啟示我們必須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頒布的《四川省白蟻防治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實施意見》(川建房發[2012]412號)要求加快實施職稱評審工作,并提出如下規劃要求:

1、各白蟻防治單位應當配備昆蟲學、植保學、生物學、化學分析及建筑工程學專業人員。省會城市白蟻防治單位配備5-8名,地級市白蟻防治單位配備3-5名,縣(市)級白蟻防治單位配備2-3名;上崗人員持證率力爭超過95%;

2、開展全省白蟻防治施工技術人員技能鑒定,制訂白蟻防治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技術標準[5]。

由于2013年以前未開展白蟻防治職稱考評,所以在白蟻防治機構配備相關專業人員數量方面未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執行;全省白蟻技術人員技能鑒定工作也未全面展開。2013年1月四川省住建廳的川建人教發[2012]657號明確的啟動了白蟻防治工程專業方向的職稱評審,呼吁多年的白蟻職稱評審工作終于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但至今卻幾乎無人問津。由于白蟻防治市場未完全放開,市場的滅治機構沒有充分的參與申報動力,而白蟻滅治事業單位也缺乏參與規范化職稱評審的壓力。這一現狀啟示我們,白蟻防治人才管理與防治機構市場管理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充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開人才和防治市場,才能激活人才成長環境和市場動力。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管理措施要及時跟上,并在適當時候啟動強制要求防治機構人員參與白蟻職稱評審的舉措,規定凡是沒有達到白蟻職稱數量要求的機構,將取消其防治資質。以期提升四川省的白蟻防治人才技術水平。

四、《四川省白蟻防治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實施意見》任務艱巨,需要我們在工作開展中攻堅克難

(一)2013年全省白蟻危害地區機構設立情況統計數據表明:全省17個白蟻危害區的城市100%設立了白蟻防治機構,縣(市區)覆蓋率達85.05%。根據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川建房發[2012]412號)文件,在十二五期間要求實現新建房屋白蟻預防覆蓋率達到95%以上。為實現上述的發展規劃目標,我們必須督促工作滯后的地方相關部門,鼓勵更多的蟲害企業進入白蟻防治市場。

(二)目前全省僅有3家一級機構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能開發出類似新一代餌劑產品;各地防治機構常用的防治藥品均為毒死蜱、聯苯菊酯、硅白磷、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戌菊酯等;而新一代誘餌似低毒氟啶脲等生物調節劑新產品,正在沿海等省份普及。建議省房協繼續推動全行業認真履行POPs國際公約,禁用氯丹和滅蟻靈等高毒殺白蟻藥劑;促進白蟻防治單位與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投入開展白蟻防治餌料、餌劑、粉劑或其他類型的藥物及白蟻防治監測或誘集裝置的開發和利用,促進白蟻防治產學研合作機制的建立。

(三)根據十二五規劃[6]:地級城市白蟻防治單位標本室建立率達100%,質量檢測部門建立率達85%;縣(市)級白蟻防治單位標本室(柜)建立率達85%以上;各白蟻防治單位藥物專用倉庫和檔案室(柜)建立率達100%;有科研職能的白蟻防治單位實驗室建立率達100%。當前四川省各地的情況,除一級白蟻機構和部分二級白蟻機構建立了標本室,廣大三級白蟻機構差距較大。建議省房協加強與各地市相關部門的合作,層層落實,加強監管,并根據四川省住建廳的安排,配合開展各地的工程質量抽檢工作。

五、白蟻專委會的組織活力和影響力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

目前一年一度的白蟻專委會的例會,一般主要完成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選評、白蟻防治專家的確認、行業協會成員的意見反饋等項議程。由于運作制度比較僵化,出現諸如:主要負責人變更就導致日常例會工作活動無法較好的開展的情況;缺乏技術層面的交流:論文交流主要以宣傳普及,闡述年度工作為主;活動內容較為單一,無實例宣講,最新產品推介;交流方式不靈活,很多行業問題不能在例會上得到提案或者解決;導致凝聚力不夠,進而影響了會員單位的參與積極性。另外,經費不足也迫使白蟻專委會不能經常開展活動。改進白蟻專委會組織活動,增強活力,提升影響力,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改進白蟻專委會的管理運作制度。為了提高白蟻防治協會的凝聚力,及時反饋和協調白蟻行業協會成員的意見,建議可以采取更加具有會員參與性的模式:內部例會,會前廣泛發出通知征詢議題;會員可以在會議前提出議案,由專委會提前整理議案并分發到各個企業;會議上,提交進行審議,投票決議如果通過,就可以執行。對外活動的開展,可以由專委會成員提出議案;會議上通過后,由專委會予以組織和執行。這樣不僅使會議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而且也使會員單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

(二)用好資源彌補專委會活動經費的不足。白蟻專委會搭建技術流平臺,供市場上其他生物公司為其產品針對白蟻防治機構的推銷宣傳;專委會充分發揮白蟻專家[7]的作用,隨機抽取3名專家進行產品鑒定,實現對省內各種白蟻防治的藥物或者藥械的評審或推薦,并且以四川省房地產行業推薦產品之類的名譽頒發證書;活動中收取一定的費用,既解決了專委會開展活動經費不足的問題,也增強了專委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看法】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白蟻防治單位資質管理辦法》

[2]四川省城市房屋白蟻防治辦法(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96號令)

[3]2004年12月省房協楊燕會長在全省白蟻防治工作會上的講話稿。

[4]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關于規范房屋白蟻預防工程質量管理的意見(成房發〔2012〕103號)

[5]《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30號

第2篇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也稱智能化樓宇,智能樓宇,是建筑發展到信息時代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特別是其中的現代人工智能技術(ArtificiaIntelligenceTechniques)與現代建筑技術(ArchitectureTechnol-ogy)的結晶。與許多信息時代的新發明一樣,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是在20世紀后期誕生于信息時源地的美國。1984年,美國聯合技術建筑系統公司(UnitedTechnologyBuildingSystemCorp)在康涅狄格州(StateofConnecticut,U.S.A)州府哈特福德市(CityofHartford)修建的都市大廈(CityPlace),因其實現大廈的辦公自動化、設備自動控制和通信自動化,而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2]。自從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建成之后,智能建筑這種信息時代的新興建筑類型就在全球迅速發展起來,我國建筑界也隨之積極開始研究和建設智能建筑。在2000年,中國建設部就頒布了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并給出了智能建筑的權威定義:“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自動化設備BA、辦公自動化OA及通信網絡系統CA,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3]。隨著中國智能建筑的進步,中國建設部又于2006年修訂了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按照修訂的國家標準的定義,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為平臺,兼備信息設施系統、信息化應用系統、建筑設備管理系統、公共安全系統等,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其優化組合為一體,向人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節能、環保、健康的建筑環境”[4]。大力發展智能建筑,對于提升我國建筑行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但是必須承認,我國發展智能建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些工作是有現成的國外先進經驗可以學習的,而有些工作則是沒有國外現成經驗,需要我國智能建筑產業自行探索的。

2構建建設項目供應鏈對于我國智能建筑發展的意義分析

2.1我國智能建筑的進一步發展客觀上需要構建供應鏈按照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18354-2006)中的定義,供應鏈(SupplyChain)就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組織所形成的網鏈結構”。,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就是“對供應鏈涉及的全部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5]。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許多企業應對空前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的重要選擇[6]。英國著名的供應鏈專家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曾深刻地指出:“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7]。對于我國智能建筑的發展來說,按照現代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構建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客觀上已經成為推進我國智能建筑產業發展和智能建筑項目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必須承認的是,目前國內外將智能建筑和供應鏈這兩個新興發展領域結合起來所進行的相關研究,還完全處于一片空白狀態。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進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無論是對于促進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還是促進智能建筑在我國的發展,都具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極為現實的實踐價值。

2.2構建供應鏈將是降低智能建筑建設成本的有益探索作為一種新型的、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為目的的管理創新方式,供應鏈管理已經在諸多方面顯現出自己獨特的價值。在這眾多的價值中,降低生產成本或工程建設項目建設成本的價值,可能是其中最鮮明的價值。國外定量的研究已經表明,構建供應鏈并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是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加拿大著名供應鏈專家本迪納(Bendiner,J)于1995-1997年間,通過對90家離散型制造企業(Discre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和75家流程型制造企業(Flow-Bas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的供應鏈管理效果所進行的為期兩年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在使用供應鏈管理方法后,被調查企業的總成本下降了10%[8]。離散型和流程型這兩個概念最初都是用于分析制造業企業的。離散型生產企業主要是指大類機械加工企業。它們的基本生產特征是機器(機床)對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將不同的工件組裝成具有某種功能的產品。由于機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稱之為離散型生產方式。如汽車制造、飛機制造、電子企業和服裝企業等[9]。流程型生產企業是指被加工對象不間斷地通過生產設備,如化工廠、煉油廠、水泥廠、發電廠等,這里基本的生產特征是通過一系列的加工裝置使原材料進行規定的化學反應或物理變化,最終得到滿意的產品。由于生產過程是24小時連續不斷的,人們也稱此類生產為過程型或連續型[10]。雖然本迪納的研究只針對制造業企業,但從產品形成過程的類似性來看,建設項目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種離散型制成品,因此,西方離散型制造企業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應用到我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構建和管理過程中。如果通過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能夠達到本迪納所調查制造業企業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使總成本降低10%,則必然極大增強我國智能建筑在建筑市場的競爭力,使智能建筑在整個國內建筑市場的份額顯著擴大,并將有助于提升我國智能建筑在世界智能建筑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我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理所當然應該成為我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降低成本的有益探索。

2.3構建供應鏈是推進我國智能建筑各方加強合作的必然選擇從完整供應鏈的角度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必然包括如下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單位(開發商或政府指定的機構)、智能建筑的技術集成單位(通常是大型復合設計單位)、智能建筑常規建筑部分的設計單位、智能建筑智能部分的設計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筑部分的總承包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筑部分的分包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筑部分的監理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智能部分的監理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筑材料的供應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筑設備的供應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智能設備的供應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常規建設施工機械的供應單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信息網絡的運營單位等。可以看出,與常規建筑建設項目相比,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天然就復雜。這既是智能建筑供應鏈管理的直接劣勢,也是智能建筑供應鏈管理的潛在優勢。將直接劣勢轉化為優勢的關鍵,就在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能夠構建有效的供應鏈并對供應鏈進行有效管理。而國內學者(劉樺,趙雪勤)的研究也表明,制約我國智能建筑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國智能建筑行業未能形成合作開發機制。我國的系統集成商、設備供應商、電信網絡運營商和建設單位等往往各自為政,其產品的性能技術不成熟、技術標準不統一,甚至未形成標準,抑制了智能建筑企業的成長,也妨礙了行業的發展[11]。在那些已經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的生產經營領域,相關研究已經表明,構建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系,必然能夠給供應鏈上的各方帶來實質的共贏關系,確保各方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1991年,斯科特(CharlesScott)和韋斯特布魯克(RoyWestbrook)經過研究發現,構建供應鏈并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的供應鏈管理,給制造過程帶來如下四項好處:(1)能夠節約相當多的工作準備時間;(2)能夠實質提高面向過程的設計水平;(3)能夠大幅度提高數據的使用效率;(4)能夠加強供應鏈各方之間信息交換等[12]。1994年,斯圖爾特(Stuart)和穆勒(Muller)經過研究發現,構建供應鏈并形成合作伙伴關系的供應鏈管理,可以使產品質量得到持續改善[13]。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供應鏈上的各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產品的設計水平必將不斷提高,而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必將得到持續改善。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來說,構建供應鏈并實施供應鏈管理,將是推進我國智能建筑各方加強合作的必然選擇。

3可供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備選的供應鏈模式分析由于目前智能建筑仍然只是一種探索性的建筑模式,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模式還處在探索過程中。

3.1智能建筑建設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選擇的考慮因素由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更可能是一種大型建設項目,因此,大型常規建設項目所構建的供應鏈,必然是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構建的備選模式。此外,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構建供應鏈還必須要體現智能建筑發展的特殊要求。這樣,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的備選模式,就需要考慮兩個基本因素:一是大型常規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模式,二是體現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殊要求的供應鏈構建。

3.2常規大型項目的供應鏈構建模式常規大型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模式,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劉玉明副教授曾進行了相關研究,他設想了常規大型建設項目的兩種供應鏈備選模式,即“代建單位供應制+第3方物流”和“總承包商供應制+第3方物流”這兩種供應鏈模式[14],如圖1、圖2所示。這兩種供應鏈模式的特點是,無論是“代建單位供應制”還是“總承包商供應制”,本質上都是指由建設項目的相應機構(即實際上的總體負責機構)作為建設項目所需物資全過程供應的責任主體,然后由第3方物流機構負責具體的物流服務工作。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來說,這兩種供應鏈模式必然是備選模式,其優點是充分體現了大型建設項目供應鏈構建的基本要求。但是這兩種大型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缺點在于,無論是建設項目的代建單位,還是建設項目的總承包商,都并不具備對智能建筑的全面掌控能力。當然,要想使上述兩種供應鏈模式發展成為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模式,還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造,簡而言之,就是將一般的大型建設項目的機構或總承包商改造成為能夠構建智能建筑供應鏈并實施有效管理的智能建筑的機構或總承包商。此外,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機構也必須改造成為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專業物流公司。

3.3體現智能化發展功能要求的供應鏈模式構建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來說,除了上述兩種供應鏈模式之外,還需要設計能夠體現智能化發展功能要求的供應鏈模式。本文設想了“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物流服務”的供應鏈模式。在“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物流服務”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供應鏈模式中,掌握了“智能化發展功能相關技術”的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作為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全供應鏈的主導者,負責全供應鏈的全面構建,而整個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的物流工作,則交給專業物流服務機構負責。這種供應鏈的構成如圖3所示。這種供應鏈模式的優點在于,能夠使集成智能建筑核心技術的機構發展成為整個供應鏈構建的主導力量。當然,這種供應鏈模式也有缺點,這就是沒有全供應鏈管理經驗和能力的技術集成機構,難以獨自擔負起構建并管理全供應鏈的重任。

4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過程分析由于上述3種針對智能建筑建設項目所構建的供應鏈還都是設想中的供應鏈,因此,還需要研究上述3種供應鏈的構建過程。

4.1“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務”型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過程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育“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掌握大型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能力。對于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來說,應該積極介入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整個開發過程,全面鍛煉自己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項目管理能力。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二個核心任務就是培育能夠完成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全過程物流工作的專業物流公司。如果上述兩個任務能夠完成,“智能建筑技術集成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務”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就大體構建完成。

4.2“智能建筑項目代建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務”型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過程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項目代建機構”掌握大型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能力。對于智能建筑項目代建機構來說,應該積極學習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技術,全面鍛煉自己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項目管理能力。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二個核心任務也是培育能夠完成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全過程物流工作的專業物流公司。如果上述兩個任務能夠完成,“智能建筑項目代建機構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務”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就大體構建完成。

4.3“智能建筑項目總承包商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全程物流服務”型建設項目供應鏈的構建過程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項目總承包商”掌握大型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能力。對于智能建筑項目總承包商來說,同樣應該積極學習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項目管理技術,全面鍛煉自己對于智能建筑建設項目的全過程項目管理能力。構建這種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模式的第二個核心任務也是培育能夠完成智能建筑建設項目全過程物流工作的專業物流公司。如果上述兩個任務能夠完成,“智能建筑項目總承包商全供應鏈主導+專業物流全程物流服務”型智能建筑建設項目供應鏈就大體構建完成。

第3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上級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強化工作能力建設為重點,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大力提升社會救助工作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水平。

二、工作內容

根據省民政廳《轉發省編委〈關于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機構設置問題的通知〉的通知》要求,努力探索鄉鎮(街道)社會救助機構建設的方式方法,切實加強基層社會救助工作的規范管理和有效落實。

(一)組建機構。一是街道成立民政辦公室。建立以街道民政辦主任負責制的機構體制,街道民政工作由民政辦公室承擔,低保科員、社區科員在民政辦主任領導下開展工作。二是各鄉鎮(街道)整合分散的社會救助工作力量,2011年10月底前,組建“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由市民政局登記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由鄉鎮(街道)民政辦公室管理,設立專門工作場所,購置所需辦公設備。“社會救助服務中心”歸市民政局直接領導。

(二)規范職能。“社會救助服務中心”統一承擔所轄區域內城鄉低保、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農村低保邊緣戶認定等社會救助服務工作。

(三)編配人員。“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數量按不少于所轄區域內低保家庭數量1:200比例配備。工作人員通過以下途徑解決:一是整合現有鄉鎮(街道)低保工作人員力量,二是不足人員部分由政府向社會公開招聘。新聘人員按工作需要擇優錄用,政府與其一年一簽合同,工資按我市公益性崗位工資標準支付。

(四)落實經費。逐步建立社會救助工作經費投入機制。鄉鎮(街道)工作機構經費,根據區域內低保對象家庭數量、工作人員數量等因素,結合實際工作需求確定。

(五)加強培訓。建立社會救助工作常態培訓機制。新聘人員必須經過業務培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工作;要結合工作需求,適時進行技能考核,盡快使其適應工作角色,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質量,努力樹立社會救助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基層機構建設是社會救助工作的根本。各鄉鎮、街道及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基層社會救助工作機構建設對促進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此項工作擺上重要議程,確保機構建設工作順利實施。

第4篇

>> 基于關聯數據的知識組織研究 聯盟企業知識庫構建研究 科研機構的機構知識庫構建研究 基于關聯數據的知識發現技術述評 基于NoteExpress構建機構知識庫初探 基于開放存取的高校圖書館機構知識庫構建問題與對策 基于知識管理的學術機構知識庫激勵模式研究 構建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幾點認識 基于關聯數據視角的語義網教育研究 基于Web數據庫技術的藏醫古籍本草知識庫建設研究 Web2.0環境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構建研究 區域聯盟工程應用型高校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與發展策略研究 高校機構知識庫的應用研究 機構知識庫建設的動力研究 機構知識庫建設模式研究 高校機構知識庫建設研究 基于知識管理的精品課知識庫構建研究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突發事件案例知識庫構建研究 基于關聯數據的農業知識管理體系 高句麗原生數字資源知識庫的構建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7] 劉煒. 關聯數據:概念、技術及應用展望[J]. 大學圖書館學報, 2011(2): 5-12.

[18] Dspace[EB/OL]. [2016-09-25]. http:///.

[19] registry[EB/OL]. [2016-09-25]. http:///.

[20]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system[EB/OL]. [2016-09-25]. https:///.

[21] 濮德敏, 任瑞娟, 米佳, 等. P系型本體轉換為關聯數據技術方案比較研究[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4(12): 30-34.

[22] 如何利用 D2R Linked data[EB/OL]. [2016-09-25]. https:///developerworks/cn/web/1003_zhangjing_d2r/.

[23] The D2RQ platform[EB/OL]. [2016-09-25]. http:///.

[24] Getting started with D2RQ[EB/OL]. [2016-09-25]. http:///getting-started.

[25] Linked (open) data -D Space 5.x documentation [EB/OL]. [2016-09-25]. https:///display/DSDOC5x/Linked+(Open)+Data.

[26] Apache- ARQ - A SPARQL processor for Jena[EB/OL]. [2016-09-25]. https:///documentation/query/.

[27] DARQ -Federated queries with SPARQL[EB/OL]. [2016-09-25]. http:///.

[28] Disco C Hyperdata Browser[EB/OL]. [2016-09-25]. http://wifo5-03.informatik.uni-mannheim.de/bizer/ng4j/disco/.

[29] Tabulator: generic data browser[EB/OL]. [2016-09-25]. https:///2005/ajar/tab.

[30] OpenLink data explorer extension[EB/OL]. [2016-09-25]. http:///.

[31] Vocabulary of interlinked datasets[EB/OL]. [2016-09-25]. https:///TR/void/.

[32] 王思麗, 祝忠明. 利用關聯數據實現機構知識庫的語義擴展研究[J]. 現代圖書情報技術, 2011(11): 17-23.

[33] 劉雪梅. 基于關聯數據的機構知識庫服務模式構建與實現[J]. 圖書館學刊, 2016(4): 4-7.

Research on Building Confederation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based on Linked Data

Chen He

Xiamen University Library, Xiamen 361005

第5篇

我們征集了各類意見對方67條,從中發現在民政業務領域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主要有: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困難邊緣群眾脫離的預期變得列為遙遠,城鄉困難群眾明顯增多。如老年人、因病致貧者,這些群眾都要求政府給予救助以改善生活;公眾對鄉鎮公益設施的需求呼聲越來越高,占總人口的14%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對養老設施和服務的需求相當迫切;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群眾對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和支配更加關注,參與民主管理的意見強烈,對基層政權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事務日益繁重,基層民政工作存在壓力很大,有待建立真正與業務工作相適應的民政工作機制和隊伍等。這些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是群眾對共享經濟發民成果的期待。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結合民政工作實際,民政部門將在“保民生、保穩定、促發展”上做好文章,為保穩促調,轉型升級提供堅實保障,為我縣經濟社會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重民生,著力提高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和優撫群體的生活保障水平,保障基本民生,是民政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要完善和深化城鄉是低生活保障制度,穩步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我縣當前農村貧困人口約22796人,占農村總人口的5.6%,其中農村低保對象20250人,五保對象2546人,是目前農村社會救助的主要對象,他們在制度內得到了相應的最低生活保障。今后我們將根據財政投入的實際情況,從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出發,加大救助力度,努力改善他們的生活,同時適度擴大社會救助范圍,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體全部納入低保。近階級會特殊重視新生生活困難家庭,城鄉低保邊緣群體和農民工家庭的實際困難:落實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及時救助生活一時陷入困境的苦難家庭,對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予以關照。二是進一步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提高醫療救助的惠及范圍和補助水平,完善及時救助,分類救助,按省里要求將危房改造工作做好落實好。三是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村五保,城鎮“三無”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保障水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認真落實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盡快完善老年優待政策體系,繼續推進敬老院服務,基本滿足老年人居院養老的需求。四是推進優撫安置工作,保障優撫對象權益。繼續開展“關愛功臣”“永保光榮”等系列雙擁活動。繼續完善撫恤優待和醫療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優撫對象生活與當地群眾(來源:文秘站 )的生活水平同步發展。大力推進優撫對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建立重點優撫對想醫療補助即時結算制度。完善城鄉一體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開展退役士兵職業技能培訓,幫助退役士兵就業創業。

二、促穩定,著力加強城鄉基層民主,社會組織建設。

一是發展城鄉基層民主,發揮城鄉社區功能,筑牢基層社會穩定平臺。堅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推進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統籌推進城鄉社區建設,推進農村基層建設。二是推進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發揮服務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繼續重點培育和扶持行業協會。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傳達政策,反映群眾心聲,疏導社會心理,引導群眾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鼓勵公益性社會組織對生活困難群體提供幫助;促進政府和社會組織,社會各階層利益群體的和諧互動。加強執法監管。完善社會組織評估機制,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社會組織和非法組織,維護社會次序,促進社會穩定。

三、我縣鄉鎮民政工作機構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我縣鄉鎮民政隊伍秉承“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群眾解愁”的工作理念。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牢牢記住“解決民生、保障民權、維護民利”的核心職責;牢牢把握“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核心任務。,認真履行社會行政事務管理服務職能,提高社會保障效能,在化解社會矛盾、穩定農村社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尊重與好評。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民政職能的增加,基層民政工作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加強,反而隨著鄉鎮政府機構改革受到了嚴重的削弱。主要表現在:

一是機構建設缺位,基層力量薄弱。伴隨著鄉鎮機構改革,全面取消了鄉鎮民政辦公室,改設鄉鎮民政助理員一職,且多為兼職。二是人員調整頻繁,業務知識匱乏。熟悉和準確掌握民政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是干好民政工作的基礎和關鍵。據統計,全縣鄉鎮民政工作人員有17人參加過縣及以上專業知識培訓,未參加過任何形式培訓的有9人、占鄉鎮民政工作人員數的34.6﹪、占鄉鎮總數的27﹪,形成了“上面守營房,下面流水兵”。由于鄉鎮民政工作人員頻繁更換,業務知識匱乏,鄉鎮民政工作無連續性,其結果必是“一年忙到頭,萬事理不清”,嚴重影響了我縣民政工作的正常運轉。三是民政職能增多,隊伍兼職過多。民政是為民之政,和諧之基。進入新世紀后,民政職能逐漸增多,尤以社會保障任務繁重。今年省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大部分由鄉民政所直接承辦,至目前,我縣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近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20250人,五保供養對象近2546人,年均發放各類民政優待撫恤、定補救助款物過百萬元。隨著社會保障措 施的到位,民政服務對象、各類款物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眼下鄉鎮民政工作人員普遍兼任殘聯理事長,此外還要住村參與各項中心工作。人員過少,任務加重,兼職過多,勢必對鄉鎮落實民政有關政策法律法規的深度和廣度帶來嚴重影響,工作質量和工作效果注定大打折扣。

四、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是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民政工作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民政所涉及的社救、優撫、低保、婚姻登記、殯葬改革、村民自治、社區建設業務,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社會管理,民主政治建設。全面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高度重視和關心鄉鎮民政工作,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現實需要,是加強社會建設,抓好民生工程實施的有力保障。

(一)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民政工作是和諧之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城鄉低保工作,能有效保障城鄉困難居民的基本生活權益,解決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問題,促進社會公平和利益關系和諧;做好雙擁和優撫安置工作,對于鞏固國防,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促進軍政軍民關系團結和諧意義重大;加強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工作,依法推進村(居)民自治和和諧社區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基層服務和管理網絡,對于擴大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推動慈善事業發展,有利于弘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人際關系和諧。

(二)、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能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鄉鎮民政工作接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民政的每一項工作都與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息息相關,每一項工作體現著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極大關懷。黨和政府的愛民之情,利民之意,惠民之舉,很多方面是通過民政工作來實現的。在當前,各種社會群體利益分配格局不斷調整變化的形勢下,鄉鎮民政工作的任務越來越繁重,要求越來越嚴格。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出發,切實履行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基本職責,落實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和民主管理權益,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有利于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民政工作在政府的職能轉變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民政工作的基本職能是解決社會問題,調節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發展社會民主,維護社會穩定。社區建設村民自治與民間組織管理等工作,都屬于社會管理職能范疇。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社會福利等工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可以說,在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中,民政社會保障占有極重要位置。此外,如婚姻登記、收養登記、殯葬管理、社會救助管理、行政區劃、地名管理等工作都是社會管理的基礎,也是政府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

總之,民政工作是各級政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是政府必須堅持和強化的主體責任。總理在第十二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深情地說:“作為總理,應該是最大的民政部長,是一個最直接的民政工作者”。這句話充分反映了加強民政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從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清加強鄉鎮民政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進一步把鄉鎮民政工作抓實抓好。

五、全面加強鄉鎮民政機構建設,努力提高民政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

總體思路是:按照充實、完善、規范、提高的基本思路,借鑒我省池洲、宣城市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的好做法,建立健全鄉鎮民政辦事機構,加強人員配備,改善工作條件,從體制機制上構建鄉鎮民政服務平臺,全面承擔起為民服務的職責。

充實配強工作人員。總人口在3萬人以下的鄉鎮,民政事務所配備3名工作人員;總人口在3萬人以上的鄉鎮配備4名工作人員。據此全縣共需新增配52人。配備的工作人員必須熱愛民政工作,熟悉法規政策,安心扎根基層,樂于吃苦奉獻。人員可從現有鄉鎮人員中擇優選配或從大學生村官、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中招聘。

第6篇

關鍵詞:評價指標體系 審計質量 建設工程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是審計機構依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運用現代審計理論和方法對建設工程項目從投資立項到竣工決算全過程管理和技術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連續、全面、系統地審計監督和評價工作。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是指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工作過程及其結果的優劣程度。廣義的工程審計質量是指工程審計工作的總體質量,包括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狹義的工程審計質量是指工程審計業務工作即審計項目質量,包括立項、準備、實施、報告、歸檔、回訪等一系列環節的工作效果和實現審計目標的程度[8]。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的若干個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所組成的有機體。

1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的研究,國內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1993年美國造價管理協會會長R.E.Westney在“90年代項目管理的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出了建設項目全面造價管理的理念;R.E.Dragoo等人在“實時造價管理”一文中提出只有使用全過程造價管理才能管理好建設項目造價的觀點;J.P.Campi發表了在企業中應用全面造價管理的方法和結果的研究報告;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為代表的“英美流派”的立法型國家審計機關,對建設項目進行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事前建設計劃審計和投資績效審計兩個部分。

國外學者對獨立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采用單一指標進行評價,他們通過對獨立審計機構的規模、聲譽、人員素質、審計獨立性、組織形式等進行合理的推斷來評價其審計質量。Watts,Zimmerman和DeAngelo等學者認為審計機構規模大小可以衡量審計質量的高低,規模小的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比規模大的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差[2] [3];Richard B.Carte,Defond和Mark L.指出審計機構的聲譽是審計質量的反映,是衡量審計業務質量的間接指標[4];David Hay和David Davis認為審計質量與從業人員素質有關,審計人員執業能力越高,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也會越好[5];Defond和Mark L.將審計獨立性作為衡量審計質量的一個指標[4];Fama和Jenson指出審計機構的合伙形式對提高審計師的獨立性和職業能力做出了貢獻,采用合伙形式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審計服務質量更高[1] [6] [7]。

我國是最早提出建設工程項目全過程審計的國家,對建設工程項目全過程審計質量的實踐和研究亦有不少成果和報道。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于2005年出臺了《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1號――建設項目內部審計》。城鄉與住房建設部在2008年出臺了《工程造價咨詢成果文件質量檢查暫行辦法》、《工程造價咨詢成果文件質量檢查評分標準》。2008年福建省出臺了《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質量考核暫行辦法》和《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審計質量考核標準》,等等。但有關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未見更多具體報道。

2 構建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2.1 有利于主管部門對審計機構的管理

建立一套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可為審計主管部門提供一個評價審計機構和審計項目的審計質量的工具,加強外部約束,正確引導和規范審計人員的工作。

2.2 有利于促進審計機構提高服務水平

上級主管單位按照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給審計機構的執業質量評分,評定審計機構和審計項目的審計質量高低并對外公布,通過與同行業的橫向比較能夠對審計人員起到良好的激勵約束作用,促使審計機構不斷提高執業水平,加強質量控制。有助于其樹立品牌聲譽,從而為社會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2.3 有利于投資者分辨審計質量的優劣

通過對審計機構審計質量的評價,可以將高質量和低質量的審計機構加以區分,改善審計服務的需求者與供給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狀態,有利于廣大投資者正確區分審計機構的審計質量的高低,也有利于客戶正確選聘工程審計單位。

2.4 有利于審計機構規避風險

合理的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幫助審計機構盡早發現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存在的問題,從而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審計失誤的發生,起到預警的作用。

3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對建設項目全過程審計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評價,能系統、全面、準確地評價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設立的指標之間要保持連貫性,避免相互矛盾和交叉重疊;評價指標不能過于復雜,容易被理解和執行,否則就沒有實用價值;評價指標應量化,盡量用數字指標來綜合反映審計質量,使指標便于匯總、比較、分析,既能對審計機構進行年度間的縱向比較,也可以與國內外其他審計機構進行橫向比較。

如果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缺少上述特征,那么就應當重新審視該評價指標,去掉一些不適用的無效指標,增加能滿足實現評價目標需要的新指標。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體系是評估審計質量的依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有助于促進工程審計質量的提高。選擇和確定工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時,力求做到系統、科學、客觀、相關,既要考慮理論的必要性,又要考慮實際的可行性。因此,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3.1 相關性原則

這是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關鍵的屬性。當一個評價指標能夠直接表現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的某一主要特征時,這個指標才與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具有相關性,當這個評價指標的數值能夠準確刻畫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的實際水平時,這個指標才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3.2 全面性原則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的評價指標應滿足全面性、系統性的要求。單純用一個、兩個指標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不全面,評價結論的可靠性不強。要對不同規模、不同組織形式的審計機構的總體審計質量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需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必須從多角度、多層面觀察、分析、評價,最大限度地覆蓋各個方面和各環節,使之無遺漏、無空白、無相互矛盾。建立一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可以使評價工作更具體、更完整、更有實用價值。

3.3 科學性原則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要求選取的指標要客觀、合理,適合中國國情;評價指標的內容必須科學合理、形式簡明、易操作,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和有關規定,以便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進行評價時,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出真實情況。

3.4 重要性原則

在選取評價指標時,如果指標過于全面會使評價工作變得很復雜,給評價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不利于突出重點。因此,所設置的指標應遵循重要性原則-只有重要的指標才納入評價體系。

3.5 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原則是設置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有時從理論上分析得到的相關評價指標可能因為數據獲取很困難、計算過于復雜或含義不直觀等原因而無法被采用。可操作性原則要求,制定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時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指標體系盡量做到條目簡明,建立指標體系時要對影響工程審計質量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找出評價的主要因素,并給予清楚明確的表述。二是指標要可測量,即與項目指標有關數據收集的可行性,可以通過一定的測量手段獲得信息,得到結論。

3.6 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原則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評價對象復雜,有些問題難以量化,有些問題如果不進行量化又難以說明問題。因此,在評價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時應綜合考慮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遵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盡量以定量分析為主。對定性指標要明確其含義,并按照某種標準賦值,使其能夠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標的性質[9]。

4 構建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方法和內容

課題組根據構建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和評價指標的特點,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10],構建了一個由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十個二級評價指標和八十個三級評價指標組成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評價指標是根據審計項目開展的時間先后階段劃分為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終結三個階段;二級評價指標是根據三個階段的工作內容劃分為審計立項、委托審計機構的選聘、審計合同、審計資料、實施方案、業務操作、審計工作底稿的復核、審計成果文件、審計檔案、回訪與總結十個指標;三級評價指標是對二級評價指標的具體細化,有八十個評價指標,是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11] [12]。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初步確定后,我們還采用德爾菲法,廣泛征求湖南恒信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北京金馬威工程造價咨詢公司、華寅工程造價咨詢公司、天職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和多家建設單位專家的意見,最后通過湖南省審計廳內審協會、湖南省建設廳造價協會等管理機構的專家論證[13] [14] [15],對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調整和確認,對每個指標的分值的權重進行了修正和確認,其中審計準備階段的權重占15%,審計實施階段的權重占70%分,審計終結階段的權重占15%,各評價指標及分值如下表:

5 結論

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體系是評估全過程審計質量的依據,選擇和確定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要力求做到系統、科學、相關、客觀,構建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相關性、全面性、科學性、重要性、可操作性、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考慮理論的必要性,又要考慮實際的可行性。本課題的研究通過采用傳統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德爾菲專家論證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及分值,使評價指標涵蓋了全過程審計的各階段、各方面和各層次,權重及分值的取值比較科學、客觀、合理,建立的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由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十個二級評價指標和八十個三級評價指標組成的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套既科學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質量評價體系。

采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工程項目的全過程審計質量,能把有關審計工作質量的問題用數據來表達,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分析,用數字形式來表示和反映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工作質量,能準確地評價審計項目和審計機構工作質量的優劣,使監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能更直接地發現工程審計單位所存在的工作質量問題,區分不同審計機構的工作質量,以加強對審計機構的監管和促進審計機構的自律,并有利于樹立審計機構的品牌和聲譽,使建設工程全過程審計工作進一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

參考文獻:

[1] Fama E F.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5: 38-417.

[2] Watts and Zimmerman. Agency Problem,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Some Evidence[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6: 613-634.

[3] DeAngelo L 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12: 297-322.

[4] Fracis R, Wilsons A. Auditor Changes:A Joint Test of Theories Relation to and Auditor Differentiation[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8, 4: 14-19.

[5] David Hay,David Davis.The Voluntary Choice of an Audit of Any Level of Duality.2002,2:45~49

[6] Ronald A.Davidson.A Not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Size and Audit Quality[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3,9:479-488

[7] Clive S.Lennox.Audit Quality and Audit Size:An Evaluation of Reputation and Deep Pocket Hypothesis,1999,9:779-805

[8] 楊明亮,黃東明,丁紅華.新校區建設工程全過程管理審計探析[J].中國審計,2011,2:48-49

YANG Ming-liang, HANG Dong-ming, DING Hong-hua.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audit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campus[J].China audit,2011,2:48-49

[9] 易麗芳.我國獨立審計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0-13

YI Li-fang.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dependent audit quality[D].Hunan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thesis,2006:10-13

[10] 李金華.模糊數學方法與統計賦權[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0,10:34-38

LI Jin-hua.Fuzzy Mathematics Methods and Statistical Weighting [J].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2000,10:34-38

[11] 王英姿.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評價與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WANG Ying-zi.Study on the CPA audi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control[M],Shanghai: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2002

[12] 葉少琴.中國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YE Shao-qin.Study on the Chinese CPA audit 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M],Beijing: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4

[13] 劉愛東,趙金玲,李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基于中國經驗的實證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0,4:21-27。

LIU Ai-dong,ZHAO Jin-lian,LI Jie.Construction of th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Performance of Fixed Assets Investments Project-Based on Chinese Experiences Empirical Study[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0,4:21-27。

[14] 李琳.我國事務所的審計質量評價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26-28

LI Ling,Study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audit quality in the Accounting Firm[D].Wuhan University master's degree thesis,2004:26-28

[15] 胡叢寶.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指標體系探討[J].中國會計師,2008,7:55-56

第7篇

【關鍵詞】省級;衛生監督;機構;體制

2000年1月衛生部印發了《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的意見》,這一文件的印發拉開了我國衛生監督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隨后,多個配套文件相繼引發。我國傳統的衛生防疫站同時承擔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技術服務功能的局面迅速得以改變,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監督體系逐步在我國建立起來[1]。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作為我國衛生監督體系的第二個層級,作用十分關鍵,既承擔著衛生監督執法職能,也承擔著指導下一級衛生監督機構的職能,其運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省的衛生監督工作開展情況。因此,研究省級衛生監督機構管理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來源所有資料均來源于我國除香港、澳門、臺灣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監督機構官方網站公開的信息,截止時間為2012年11月30日。

1.2觀察指標觀察指標包括機構名稱、成立時間、內設機構和機構編制情況。

1.3統計分析方法所有數據資料的分析均通過SPSS13.0進行,計量指標計算其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數;計數指標計算其頻數和頻率。

2結果和分析

2.1機構名稱從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監督機構的名稱來看,最主要的三種命名方式為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衛生監督所、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所、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衛生監督局,另外分別有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監督機構采用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局、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總隊和省(市、自治區)衛生執法監督總隊這三種命名方式,見表1。

3討論

3.1結論

3.1.1機構名稱不統一,兩種主流名稱不利于突出行政執法特性目前,我國省級衛生監督機構有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衛生監督所、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所、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衛生監督局、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局、省(市、自治區)衛生監督總隊和省(市、自治區)衛生執法監督總隊六種命名方式,機構名稱不統一,命名方式五花八門[2],不利于塑造統一的衛生監督機構形象。而在五種命名方式中,前兩種主流名稱均含有“衛生監督所”,筆者認為,這一命名方式不利于突出衛生監督機構的行政執法特性,同時也與省級機構的較高的行政層級不太相符。

3.1.2體制改革步伐不統一,成立時間有早有晚2000年1月衛生部印發了《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要合理劃分衛生監督與衛生技術服務職責,將原來由各衛生事業單位承擔的各項衛生監督職能集中,根據實際情況,對原有機構適當加以精簡、歸并、調整,組建衛生監督所,專職承擔衛生監督任務。2001年4月,衛生部印發了《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實施的若干意見》,明確了衛生監督執行機構的設置、衛生監督執行機構的主要職責與分級管理等具體問題。而各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也主要集中在2000年和2001年,能按照衛生部的要求推進改革;但也有一些省份衛生監督機構成立時間較晚。

3.1.3內設機構數量差距懸殊,缺乏具體的指導性標準各個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中內設機構最少的為6個,最多的為22個,平均為12.8個,內設機構數量相差懸殊。而目前,我國對省級衛生監督機構內設機構也缺乏具體的指導性標準。《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實施的若干意見》中規定:內設機構原則上包括綜合管理、許可審查、監督執法、稽查等部分。《關于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規定:衛生監督機構根據承擔的職責應設置綜合管理、衛生許可、監督檢查、隊伍管理與執法稽查等內設機構;省和副省級城市的衛生監督機構根據工作需要,可設立相應的專業科室。上述兩份文件中所作出的規定均較籠統。而《關于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和《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則未對該問題做出規定。

3.1.4人員編制不足,機構編制類型多種多樣各個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人員編制最少的為30個,最多的為155個,平均為95.0個。而根據測算,每家省級衛生監督機構需配備人員基數為129名,同時結合當地戶籍人口數和人口密度進行調整[3]。而目前,各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人員編制平均為95.0個,大部分省級衛生監督機構的人員編制數量主要集中在61-90個和91-120個這兩個區間,還有小部分省級衛生監督機構人員編制在60個及以下。同時,機構行政級別、單位性質也不統一,級別有副廳(局)級和正處級兩種級別;單位性質有行政機關、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等不同性質。

3.2建議

3.2.1出臺改革細則,全面、徹底地推進衛生監督體制改革自2000年,衛生部印發了《關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的意見》后,衛生部分別于2001年、2005年和2006年出臺了多個文件,進一步推進衛生監督體制改革。而由于衛生監督體制改革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以及考慮到各地的實際,這連續出臺的多份文件均不夠具體和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各省級衛生監督機構改革步伐不統一,改革步調不一致,制約了省級衛生監督機構建設。而當前,從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完整的衛生監督體系已經建立起來,也積累改革的經驗,有必要出臺衛生監督體制深入改革的細則,全面、徹底地推進衛生監督體制改革。

3.2.2統一機構名稱,選用突出衛生監督行政執法特性的名稱2006年印發的《關于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規定:各級衛生監督機構的名稱統一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盟)衛生廳(局)衛生監督局、縣(區、旗)衛生局衛生監督所[4]。省級機構這一名稱能較好地突出衛生監督的行政執法特性,也有部分省份已經更名。但市級機構采用的“衛生局衛生監督局”中同樣的“局”字重復用了兩次,縣級機構名稱中的“衛生監督所”不利于突出行政執法特性。因此,建議各級衛生監督機構的名稱統一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州、盟)衛生監督局、縣(區、旗)衛生監督局;或統一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衛生監督總隊、市(地、州、盟)衛生局衛生監督支隊、縣(區、旗)衛生局衛生監督大隊。

3.2.3出臺機構建設具體標準,涵蓋機構建設的方方面面2005年,衛生部印發的《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中,對機構建設標準僅有房屋建設、車輛配備、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和防護設備、取證工具及辦公設備、信息建設等五個方面,而對內設機構的設置、機構編制類型和級別、人員編制等其他問題沒有做出規定,導致內設機構數量相差懸殊,一方面內設機構數量過少不利于工作開展的專業和細化,另一方面內設機構數量過多也與機構數量精簡的原則不符;同時,機構級別高低不等,人員編制也多種多樣。因此,建議出臺機構建設的具體標準[5],涵蓋機構建設的方方面面,合理確定省級衛生監督機構內設機構數量,機構級別統一定為副廳(局)級,單位性質統一定為行政機關或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6],適當增加人員編制數量。

參考文獻

[1]趙營營.山東省衛生監督體系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1.

[2]林敏,劉擴軍.從公共行政理論角度探討省級以下衛生監督機構實行一體化垂直管理體制模式[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0,17(3):239-245.

[3]陳剛,陳文,孫梅,等.《我國衛生監督體系建設與發展研究》研究結果簡介[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7,14(2):149-153.

[4]楊明亮,王漢松,陳剛,等.我國衛生監督體系框架概述[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07,14(6):414-418.

第8篇

環境,加大對我省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據《福建省人

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若干意見(試行)》

精神,現就開展中小企業融資信用環境建

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中小企業融資信用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縮小

城鄉差別,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

利于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

擔保難現象十分突出,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有多方面

的原因,而信用環境差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開展中小企業融資

信用環境建設,提高中小企業信用意識,改變中小企業信息分

散、不透明的現狀,不僅關系到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

能否得到有效緩解,而且對提高金融機構防范風險能力,改善

區域投資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義。

二、中小企業融資信用環境建設的工作目標

力爭在3年內,全省基本形成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

融資信用環境:一是中小企業融資信用體系基本建成,中小企

業信用基礎建設、中小企業信用檔案庫建設、中小企業信用信

息管理制度建設、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失信

懲戒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二是中小企業經營機制良好,

財務制度規范,重視積累自身的信用記錄;三是政、銀、企溝

通協調渠道暢通,銀企關系融洽,中小企業和銀行建立長期信

用關系,形成共贏格局;四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等社會中介組

織規范發展,中介服務的市場公信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

三、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融資信用環境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培育規范經營、誠實守信的中小企業主體

各級經貿(鄉鎮企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強

產權制度建設,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誠實守信、規范經營,

努力提高盈利能力,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加大對成長型

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提升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引導中小企業

自覺遵循和執行國家的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不斷健全會計財

務信息披露制度,按照真實、合法、有效的要求,努力規范財

務制度,不做假賬,切實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

時性。

(二)大力推進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創新

各級人民銀行要鼓勵金融機構全面開展中小企業信貸制度

改革和信貸模式創新,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手段創新。各金融

機構要認真落實《銀行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加強小企業

貸款“六項機制”建設,主要是完善小企業貸款組織管理架構、

提高小企業貸款審批效率、優化貸款利率定價方式、強化小企

業信貸人員培訓、構建有效激勵約束機制、建立貸款違約信息

通報制度。建立適應我省中小企業特點的貸款經營管理模式。

引導農村信用社加強內部控制,轉換經營機制,增強服務縣域

中小企業的能力。

(三)努力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協調的社會信

用環境.

1.培育中小企業信用意識。各級經貿(鄉鎮企業)主管

部門和各級人民銀行、金融機構要通過分發宣傳材料、舉辦培

訓班、企業信用管理師職業技能鑒定、柜臺宣講、指導等多種

渠道開展對中小企業的信用宣傳和培訓,積極引導中小企業樹

立信用意識,誠實經營,遵守合同,注意積累自身的信用記錄。

2.努力構建完善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各級經貿.(鄉鎮

企業)等主管部門和各級人民銀行、各金融機構要加強聯系,

積極配合,努力推進福建省企業信用信息征信體系和人民銀行

征信系統的建設工作,依法逐步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

省級行政性組織按照《福建省企業信用信息征信管理暫行管理

辦法》的規定,依法并及時將所掌握的企業信用信息匯總并納

入福建省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省企業信用信息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整合征集的企業信用信息,依法向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和

有關單位提供信息查詢,努力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

各級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其所擁有的檔案系統作用,及時

向當地地方政府、商業銀行、擔保機構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

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查詢服務。

3.建立中小企業信貸激勵機制。各級經貿主管部門應聯

合人民銀行建立中小企業資信評級制度,選擇具有公信力的專

業資信機構開展中小企業資信評級、資信評分,金融機構按中

小企業資信等級或評分差異實行浮動利率政策。

4.加強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各級經貿(鄉鎮企業)主管

部門要依據《中小企業促進法》等規定,圍繞擴大規模、規范

運作、防范風險、發揮效益的工作重點,多渠道籌集擔保資金,

盡快形成防范風險能力強、制度健全完善、業務操作規范的中

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各級人民銀行和經貿(鄉鎮企業)主管

部門要共同促進信用擔保機構和金融機構的溝通和合作,增強

互信,積極鼓勵和推動擔保機構信用評級,向銀行推薦信用等

級較高、管理規范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通過發揮擔保機

構擔保的信用增級作用使中小企業獲得銀行信貸支持。

(四)努力構建良好的法制環境

1.完善中小企業政策法規。各級經貿(鄉鎮企業)主管

部門要依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家有關中小企業的政策措

施,積極爭取當地政府的支持,適時制定適合地方特點的中小

企業政策措施,努力改善中小企業政策法規環境。

2.研究探索提高融資服務效率的規章制度。各級人民銀

行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通過制定、完善適應中小企業的

信用評級、授信、信貸審批、信貸管理等多種規章制度,建立

起既適應市場需求又符合金融機構內部控制要求的中小金融服

務制度體系,不斷增強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的能力,滿足中小企

業的融資需求。

(五)努力構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臺

1.進一步推進政銀企溝通平臺建設。各級經貿(鄉鎮企業)主

管部門、人民銀行要建立促進銀企合作的長效機制,積

極推進、有效維護福建省政銀企會商電子信息平臺建設,充分

利用這個平臺,充實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檔案,加強中小企業信

用體系建設與省政銀企會商電子信息平臺的銜接,促進信貸資

金與企業、項目的有效銜接,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2.形成緊密的日常工作聯系制度。各級經貿(鄉鎮企業)

主管部門和人民銀行要進一步建立協調溝通機制,通過加強日

常工作聯系,及時分析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研究解決中小企業

融資信用環境建設中的問題,協調金融機構、擔保機構與中小

企業合作關系。

第9篇

“十二五”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安全監管部門的具體指導下,我區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狠抓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夯實安全基層基礎,加強安監隊伍建設,確保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趨于好轉。但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全社會安全生產意識、從業人員素質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區一般生產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區安全生產“十三五”期間主要任務:

一、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實施風險預控管理

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全面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突出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擴大標準化實施覆蓋面。實施安全標準化達標工程,全面推動崗位達標、專業達標和企業達標。督促企業加強安全管理,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以班組建設為重點的現場安全管理。將安全生產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班組、到崗位、到員工,建立嚴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體系、制度和工作標準。依法設立安全管理機構并配齊專(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設立企業安全總監制度,全區的工礦企業和重點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均需設立安全總監。進一步強化企業技術管理機構的安全職能,按規定配備安全技術人員,落實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技術管理負責制,強化企業主要技術負責人技術決策和指揮權。鼓勵企業采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等先進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充分發揮社會安全生產服務中介的作用,鼓勵企業利用“安全顧問”、“安全管家”等安全服務外包的形式,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

推廣先進適用安全科技,以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為重點,優先推廣應用安全檢測監控、緊急避險、安全防護、特種安全設施和應急救援等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

二、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能力建設,提高執法效能

(一)完善安全監管隊伍建設

進一步加強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機構建設,適時增加人員編制。監管任務較重的區級職能部門要相應成立安全生產監管機構,落實監管人員。進一步加強街道安監隊伍建設,要按照《安全生產法》規定,結合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需要,配足配齊監管力量,提高履職能力,使其與承擔的監管任務相適應。

(二)完善安全監管執法工作條件

推進安全監管部門標準化建設,積極爭取政府加大對安全監管裝備設施的投入,使街道安監機構的基礎設施用房、辦公設備、交通工具、現場監督檢測設備、應急救援裝備、信息化裝備、現場執法與調查取證分析設備等,基本達到國家安監總局提出的配備標準和要求。

三、加強網格化建設,創新安全監管方式

進一步完善企業分級分類監管機制,加強監管與指導,建立轄區企業安全動態管理數據庫,全區各類工礦商貿企業實現安全生產區、街道、村(居)網格化建設,做到安全生產全覆蓋,并作為常態措施納入安全生產日常監管內容,實現安全監管模式從傳統被動型向現代主動型轉變。

加強企業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督促企業建立安全生產公示和承諾制度,及時向員工和周邊公眾公開本單位安全生產基本信息;每年初與當地街道或行業主管部門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并通過新聞媒體公示;完善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向社會公告未落實法律法規規定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發生生產安全責任事故造成人員死亡的企業名單,形成社會對企業安全生產的輿論監督和行為制約。

四、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增強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推進應急救援指揮協調機構建設,加快安全生產應急管理指揮協調機構建設,成立區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到2020年所有街道成立急救援指揮協調機構。加快依托消防應急救援專業力量為主體,依托企業建立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加快救護基地、消防訓練基地、消防戰勤保障基地及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庫的建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五、推進安全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持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康杯”等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活動。開展安全知識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家庭、進機關活動,宣傳和普及安全防護、自救互救基本知識與技能。加強與主流媒體、重要網站的聯系溝通,采取集體采訪、專題報道、深度報道、網站做客等方式,加強安全生產宣傳。

實施街道安全生產分管領導培訓工程,到2020年街道分管安全生產領導干部安全培訓率達到100%。重點強化街道安全監管人員培訓工作,每年舉辦1-2期專題培訓班,使其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嚴格實行新進職工廠級、車間、班組的三級培訓制度,強化全員安全技能培訓特別是農民工安全培訓,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必須依法接受專門的安全培訓,經安全監管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資格證后,方可任職和上崗。實現企業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企業員工培訓率達100%。

六、改善作業環境,有效防治職業危害

加快職業健康監管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初步建立職業安全健康監管體制機制。實施職業危害申報制度和職業衛生安全許可證制度,督促企業優先采用職業危害防治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加強非煤礦山、建筑、建材、冶金、化工等職業危害嚴重的行業領域的企業主要負責人、職業健康監督員和從業人員的職業危害知識培訓。實施硫化氫、氯氣、氨氣、苯等重大職業中毒隱患排查治理。加強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評價與控制。

七、實施科技興安戰略

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安全生產支撐體系建設,加大對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技術改造和安全標準化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安全生產科技示范工程。制定完善促進安全生產科技發展的扶持政策,落實安全生產科技經費。表彰和獎勵在改善安全生產條件、防范生產安全事故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

第10篇

功能性金融中心指的是為特定區域內的實體經濟發展和運行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支持功能的金融集聚區。作為金融中心的一種,功能性金融中心概念中的“功能”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它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另一方面,它建立起了與本地經濟等特點相匹配的特色功能性金融體系。因此,功能性金融中心的建設路徑既有一般金融中心建設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政府全面推動,主導金融中心建設

無論國際經驗還是國內實踐,政府推動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是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的主要方式。一是明確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整體建設格局。以政策為引導,統一部署,最終形成中央支持、政府推動、市場自發的三方合力。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將建設功能性金融中心納入國家和地區發展的戰略部署,建立國家層面的協調推進機制,獲得國家各部委政策支持;圍繞建設功能性金融中心設計、制定金融業總體規劃和支持、配套方案。三是統籌出臺配套政策。圍繞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整體規劃,形成統籌一體的政策體系,減少政策間的相互掣肘,引導把握政策方向。

改革開放創新,強化金融資源配置

功能性金融中心重點在金融改革、金融開放和金融創新上,傳統區域性金融中心重在強調廣泛的、不特定的業務和產品創新;而功能性金融中心則強調創新應符合功能性金融中心特定的資源配置。一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增強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構建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金融開放創新新格局。加強與紐約、倫敦、港澳臺等境內外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內引外聯作用,統籌推進金融創新先行先試。二是推動金融開放,積極推動跨境結算創新、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跨境投融資產品創新,推進外債規模切塊管理改革試點、外債宏觀審慎管理試點等重點改革工作,持續拓寬企業跨境融通渠道,推動地區跨境投融資便利化。三是支持金融創新,發展跨境電商、保稅貿易等新型服務貿易,加大對“走出去”企業信貸、保險、融資擔保等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務創新力度,鼓勵引導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創新。

圍繞核心功能,集聚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是金融功能實現的平臺和載體,建設功能性金融中心更要求圍繞著功能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打造金融機構集群,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一是發展金融機構總部集群。吸引國內外各類銀行、證券、保險金融機構設立法人總部或區域總部。引進央企、大型民企、境外金融資本入股法人金融機構,支持法人機構拓展布局。二是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發展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建立健全轉板機制和退出機制。完善債券發行注冊制和債券市場基礎設施,加快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三是創新金融機構門類。積極打造全牌照金融機構體系,發展銀行卡清算機構、養老金管理、養老保險、健康保險、民營銀行、第三方支付等新型專業性金融機構,鼓勵發展資金托管中心、資產管理中心、信用卡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四是構建多層次金融機構體系。支持小貸、擔保、私募基金、保理、融資租賃、資產管理等創新型金融減量增質、做大做強,開展兼并重組,與傳統金融業態錯位發展。五是發展金控集團。集中金融機構股權,開展股權運作和收購重組,組建以金融資產為主的金融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加大業務整合力度,實現控股金融機構混業經營。

發展要素市場,建立金融市場體系

讓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構建完備的市場體系是功能性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功能載體,圍繞功能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必須健全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一是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完善要素市場機構體系。積極穩妥發展要素市場,不斷豐富資產類、權益類、商品合約類三大交易市場板塊,完善交易功能載體。對接國內外高標準金融經貿規則不斷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降低市場進入門檻。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引導和鼓勵國家金融要素市場開展多層次合作。通過建立透明、規范、信息充分的交易制度支持要素市場發展。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要素市場輻射能力。進一步完善金融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積極創新交易機制,提高市場效率和功能,減少市場交易成本。推動建立業務創新合作平臺和溝通交流機制,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積極在要素市場尋找合作機會,擴展業務范圍,完善要素流轉和融資服務體系。持續打造國有交易市場(控股)集團,引導同類要素市場間兼并、重組或戰略結盟。支持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打造形成一批區域性、全國性定價和交易結算平臺,增強要素市場集聚輻射效應。三是運用信息技術,注重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結合。依托“互聯網+”及“云計算”等新模式新技術開展業務創新,注重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的結合。同時加強無形市場發展的相關制度建設,對創新進行有效指導及監管。四是推進要素市場創新轉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支持要素市場圍繞本業深化發展。推動要素市場開展業務、制度、模式、產品、服務創新,不斷優化運營機制,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提高機構盈利能力。

推進監管轉型,構建金融功能監管

配合國家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圍繞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加強金融宏微觀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制度建設,探索和建立針對各類投融資行為的功能監管模式。一是完善金融功能監管制度。探索完善金融功能監管模式,建立科學有效的金融功能監管體系。加快制定促進和規范要素市場、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機構、互聯網金融等市場主體的專項監管制度,致力實現負面清單、權利清單、責任清單管理,規范行業運營等,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二是健全金融功能監管機制。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門與中央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加快形成良性互動、貼近市場、促進創新、信息共享、風險可控的綜合監管體系,重點做好交叉性、高杠桿金融產品的風險管控。進一步加強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組織建設,構建多級聯動金融監管體制,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提高地方金融監管效率。建立金融風險監督預警體系,健全金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方案,形成及時、高效的風險處置協調機制。防范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依法打擊非法集資、非法證券和騙保騙賠等非法金融活動和金融違法違規行為,化解處置機構風險。三是強化行業自律維權監督。充分發揮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期貨協會、上市公司等行業協會組織的自律、維權、協調、服務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相互監督,積極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加強內部治理,完善自我約束機制,依法維權,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

第11篇

[關鍵詞] 煤炭企業 信息機構 建設 管理

企業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建設和管理好企業的信息機構,顯的越發重要。煤炭企業在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能源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提高煤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擺脫煤炭企業仍需國家扶持的現狀,根據煤炭企業自身特點,建設功能完善、職能明晰的信息機構對煤炭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煤炭企業信息機構建設的必要性

企業的科學管理和決策需要完善的信息機構支持;信息機構的建立,可以精簡人員,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有利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煤炭企業員工的素質,帶動企業網絡的形成與發展,使企業電子商務成為可能。

二、構建煤炭企業信息機構要依照企業特點

目前的煤炭企業大多是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型礦務局過度來的,它們目前仍保留著一些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生產運作方式。

首先,煤炭企業規模大、生產加工工藝復雜,具有職能全面的特點。煤炭企業執行著煤炭生產、加工與銷售的基本職能。為保證大規模生產的順利進行,大多煤炭企業還執行著生產服務職能與社會服務職能。生產服務職能指煤炭企業擁有自己的電廠、炸藥化工廠、建材廠和機電修配廠,它們為企業的生產服務,為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社會服務職能指煤炭企業擁有自己的醫療機構,如醫院、職業病防治中心;教育機構,如小學、中學、職業技術學校;以及自己的生活小區和電信公司等。它們所形成的大社區服務,間接地保障了企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其次,煤炭企業還具有組織結構復雜的特點。一個大型煤炭企業在其總公司的領導下,一般都擁有多個礦業分公司,即煤炭生產礦。總公司發揮領導、規劃、經營、管理的職能,沒有具體的生產業務。各個礦業分公司是企業生產的一線,它們直接參與煤炭的生產、加工與銷售。并且這些在地域上相距較遠的礦業分公司,同樣擁有保證自身獨立經營、運作的生產服務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上有總公司,下設礦業分公司,而礦業分公司又機構、職能完善的三層金字塔式組織結構。

三、淺析煤炭企業信息機構的組織結構建設

企業的信息機構不僅要使各礦業分公司及時了解與其所屬職能相對應部門的有關信息,適時調整自己相對獨立的運作方式;還要使總公司,以及總公司直屬職能部門了解其下屬各礦業分公司的信息,使其及時調整企業戰略,為各級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煤炭企業信息機構的職能就是要在這種大型企業中,將相對獨立的信息集中起來,使信息能在各種垂直與水平層面上相互流動,使煤炭企業中相對獨立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工作統一、協調地進行,支持企業的財務核算、人事管理,充分發揮企業的生產服務和社會職能。要實現信息機構的職能,信息機構的組織結構應由兩個相對獨立,但又相互包容的信息鏈組成。

1.組織結構信息鏈

組織結構信息鏈應該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建立,以總公司信息中心為信息機構中樞,下設各礦業分公司的分支信息機構,以及總公司直屬的生產服務信息機構和社會服務信息機構。各礦業分公司又下設不同職能的分支信息機構,包括生產分支信息機構,加工分支信息機構,銷售分支信息機構,財務分支信息機構,人事分支信息機構,生產服務分支信息機構,社會服務分支信息機構。通過這一信息鏈,總公司宏觀控制下屬的各礦業分公司信息,信息按照企業的組織結構垂直或水平流動。

2.職能信息鏈

職能信息鏈是依據企業的職能信息結構建立的,由高層職能信息交流而形成。從總公司信息中樞具體細致地劃分出總的職能信息機構,包括總公司生產信息機構,總公司加工信息機構,總公司銷售信息機構,總公司財務信息機構,總公司人事信息機構,總公司生產服務信息機構,總公司社會服務信息機構。具有具體職能的總公司信息機構下設各礦業分公司具體職能的分支信息機構。信息按照不同的種類在各個職能部門間相對獨立地流動,有利于信息的分類和匯總,使總公司按照不同類型的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

上述兩條信息鏈在理論上應該是相互獨立的,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要以第一條信息鏈為主,在第一條信息鏈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條信息鏈,它們又相互交錯、相互容合地形成了信息機構的組織結構。

四、煤炭企業信息機構的管理

企業要建立功能強大、職能明晰的信息機構,應將信息機構的管理與企業的管理相融合,而不能將信息機構的職能獨立出來,這樣才能使信息能夠及時有效地為企業提供服務。在低、中、高三層信息機構中,歸納起來包含兩種職能的信息機構,這兩種信息機構應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管理。

1.決策支持型信息機構

決策支持型信息機構包括高層信息機構中的總公司信息中心和中層信息機構中的礦業分公司信息中心,它們雖然處于不同的管理層面,但它們都是為獨立的經營提供決策支持服務的,它們執行著類似于“辦公室”的職能。因此,決策支持型信息機構應該從屬于相同管理層面上的“辦公室”,由“辦公室”進行系統的日常維護與管理。

第12篇

當代中國學生會發展建設模式探索

本文主要基于當代中國學生會建設發展中的問題展開論述,其中著重論述了制度和學生干部方面的不足。進而闡述多元化校園文化的背景下,創新性建設模式的構建,其中主要闡述了文化建設、干部素質建設、體制建設等方面。關鍵詞:中國學生會 發展建設

創新模式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基于多元化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建設現代化教育模式的基礎。在學校教育的改革中,關于學生會的發展建設,是管理學生事務,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然而,高校在發展建設學生會時,存在諸多的問題,尤其是關于人才培養機制的缺乏,學生會建設難以形成系統化。于此,基于文化建設、干部素質建設、體制建設,是全面鋪展建設工作,發展學生會的重要內容。一、當代中國學生會發展建設的問題(1)學生會建設缺乏資源支持,尤其是關于學生事務的分化。在學生會發展的進程中,學生事務過于分化,管理機構比較龐大,以至于學生會的管理資源欠缺,實質性的事務主要停留于簡單事務處理。對于公益性活動、學校文藝活動,都形成獨立管理機制,分化了學生會的管理實權。同時,學校的社團組織也逐漸搶奪著學生會的發展空間,各類資源不再僅僅集中于學生會。(2)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尤其是關于組織體系比較松散。完善的管理體制,是建設學生會的基礎。當前學校學生會建設,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學生會的各管理機構職權重疊,責任無法落到實處。(3)缺乏有效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學生干部缺乏專業的培養。學生會作為學校日常事務管理的重要機構,其管理干部的專業性非常重要。從實際的情況看,學生會的干部層幾乎缺乏系統的培養,帶有臨時走馬上任的色彩。并且,在干部的選拔過程中,缺乏完善的選拔制度,教師派任的現象十分普遍,這樣復雜化了管理事務的開展。同時,學生會的工作開展過于繁瑣,缺乏工作的連續性,學校缺乏有效的指導和管理。二、學生會發展建設的新模式隨著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建設,關于全面建設學生會,是學校開展管理工作的基礎。針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新的建設模式,是完善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對于創新模式的運用,主要在于文化建設、干部素養建設等方面,已形成系統化的建設模式。1.基于文化建設,全面鋪展學生會建設工作關于學生會建設在于建設的科學性,形成系統化的文化模式,這樣才能對建設工作,進行全面的鋪展。同時,學生會作為學校的自治組織,其規范的管理機制,是完善管理體系的基礎,強化管理的執行力度。(1)關于學生會文化建設。學生會文化建設是建設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其關系著學生會在服務于學生時,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的形成。學生會的各管理機構能夠形成踐行好團體的機制體系,以強化團隊的組織力度。學生文化的建設,在于團隊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對于創新性的工作模式和精神,予以重點培養,以放大其對于團隊建設的文化價值。(2)關于學生會文化建設的途徑。文化建設在于相關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學生會管理體系的完善,是開展文化建設基礎。關于學生會制度的完善在于健全各機構的管理制度,以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對管理工作的開展,形成良好的約束力。同時,學生會的管理機構要進行優化,避免內部機構的職能重疊,責任無法落到實處。在對于管理制度的落實中,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是踐行好個規章制度的基礎。于此,關于學生良好品性的培養,是開展文化建設,全面落實管理體系的重要內容。2.基于學生會干部素質培養,提高團隊的綜合能力學生會干部培養,是團隊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于干部選拔制度的完善,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勵機制,以落實各項管理工作。同時,在學生干部綜合能力的提升中,可以基于如下途徑,以系統地改善學生會干部質量。(1)完善干部選拔制度。干部是學生會建設的核心,其有效相性直接影響著工作的開展。關于干部選拔制度的完善,要秉著“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則,對選拔的各個環節,予以足夠的重視。在選拔工作中,盡量避免教師的直接參與,尤其是任派的模式,嚴重影響干部選拔質量和有序進行。同時,指定良好的選拔標準,以選拔出責任心強、積極主動、素質高的學生干部。(2)關于激勵體制的構建,落實各項管理工作。學生會工作繁而細,建立完善的激勵體制,可以調動干部的積極性,消除在崗期間出現消極或厭倦

轉貼于

的情緒。在激勵體制的構建中,關鍵在于表彰或激勵形式的確定,以針對性的激勵干部的工作開展。于此,建立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的模式,是全面調動干部積極性的關鍵。同時,基于激勵榜樣的模式,強化學生干部的教育工作,提高綜合能力。3.基于體制完善,推進組織工作的開展學生會的組織體制的完善,是全面推進建設工作的關鍵。學生會的組織能力是學生會科學、合理開展各項管理工作的指導。在體制的完善工作中,可以基于指導工作的落實、內部體制的完善等,進行全面的完善工作。(1)在團組織的正確指導下,開展自我內部建設。學生會是自治組織的團隊,是踐行黨、團組織的核心學生團隊。在建設的進程中,要切實做好各項學習工作,貫徹好黨、團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基于優秀的思想理念,學生會可以開展自我內部建設,以完善各項體制。(2)學生會機構的優化,尤其是關于各責任的明確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對學生會的內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制度與組織制度,以合理地分配管理資源。同時,在管理機構的優化中,要精簡各機構的配置,以明確各機構的職能,提高學生會的管理能力。這樣,便于學生會的威信建立,全面開展管理工作。在多元化的校園文化下,關于學生會建設模式的創新性發展,是完善學校管理體制的重要內容。在模式的創新性中,關于文化建設、干部素質建設、體制建設,是完善學生會建設工作過的重要途徑。轉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