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29: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 要】 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為例,總結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內容設計和實驗教學改革方法,以期培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研究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實驗教學要點分析 廣西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及實踐課程建設初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環境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地方高師院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探討 環境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 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 地理教育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地理信息系統實驗教學方法探討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雙語教學探究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三結合”專業實習模式探析* 轉型發展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 基于學生認知調查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建設探討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去向調查分析 基于志愿者模式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6] 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 2006(234)57-59.
【作者簡介】
謝紅霞(1973-)女,湖南岳陽人,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資源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環境遙感與GIS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班主任;“90后”大學生;本科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6-0210-02 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對于大學里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而言,如何高效地把大學新生引入正確的學習和生活軌道中來,便顯得至關重要。現如今,“90后”已經是高校校園里主力軍,他們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與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大環境中長大起來的,他們個性更加鮮明,接受各種信息和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樣,同時也更加容易叛逆。具體到“首屆”專業的大學新生,他們懷著極大的熱情和對未來極高的期許來到大學校園,當發現自己不同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例如本專業國內尚無畢業生、考研也沒有對口專業、不知就業前景如何等,這時這個班的班主任工作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挑戰性。
一、首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大學生的特點分析
截至到本文截稿,筆者擔任首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大學生的班主任工作已近兩年。在實際的工作中,筆者總結這些大學生的特點如下。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
學習目標不明確應該是絕大多數首屆專業學生的通病,尤其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因為該專業的兩個部分,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都是教育部調整教學目錄之前獨立的兩個專業。
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許多學生在學習《管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課程時,明顯表現出學習的熱情不高,而對真正的城市規劃專業所學習的專業課卻表示出了更高的興趣,因為在他們的腦海中,學習這個專業就應該是畫圖、建模等。所以如何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本專業就尤為重要。
(二)學習方式方法陳舊
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還是表現出了高中時候的學習方法,特點是只學習老師上課的時候所教授的內容,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尤其是在學習一些系統性和邏輯性比較強的專業上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弱勢。筆者在翻閱了學生近幾學期的考卷時發現,幾乎大部分學生在回答論述題的時候,除了課本中的一些要點,幾乎寫不出其他的支持論點的內容,足以表現學生的學習邏輯性沒有被很好的建立。
(三)學習動力不足
伴隨著我國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發展,全球化又進一步使我國本土文化受到外來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大學校園里的學生也很容易受到各種形式的文化和思潮的影響,其思想觀念和價值趨向等要更加的靈活多變。另外,學生考研方向不明確。一旦大部分學生沒有考研的意向,學生一般都會學習熱情不高。筆者發現自己所帶的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已經有人出現了“每科考60分,只要能畢業就成”的疲軟心態。
(四)“90后”學生個性普遍偏強
筆者所帶的班上的同學,大體都是“95后”的孩子。首先,在這個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學生接收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很強,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到社會上功利主義和物質主義的干擾。所以班主任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在這個宣揚個性的時代,學生表現自我和發展個性的需求也很突出,如何正確的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最后,學生歸根到底都還是一群剛剛成人的孩子,還是特別需要班主任和其他老師的關懷和呵護。
二、擔任首屆新專業班主任工作的心得體會
結合上文所總結的學生在學習和心理上的特點,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這兩年的工作重點。
(一)專業上的答疑解惑
正如前文提到的,學生對于新專業的模糊認識通常是其學習熱情低迷的主要原因,那么幫助同學們弄清楚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培養目標,便也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1.班主任首先要幫助學生認知這個新專業產生的歷史和發展的機遇。2013年,教育部頒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地理學進行了學科調整:將之前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現在的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首先,地理學在我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學科,而城鄉規劃學則稍顯年輕,但是這兩個學科的學科合作和交融在我國卻早有歷史淵源。很多以經濟地理學見長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所,如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科院地理所等很早都參與過我國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鄉統籌規劃發展等工作,為城鄉規劃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理論指導。其次,地理學和城鄉規劃學這兩個學科,他們都是以空間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在根本屬性上有學科的互補性和傳承性。城鄉規劃學側重于微觀空間層面上的研究和細部的實踐操作,卻不擅長對于學科理論的研究與拓展。因此,我們嶄新的專業“人文地理和城鄉規劃”專業的出現,即改善了城鄉規劃學科對于社會經濟理論和機制研究的不足,又增強了地理學科與社會實踐的對接。可以說,我們的新專業整合了這兩個學科的優勢資源,將為我國下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建設輸送更加全面和優質的人才。
2.幫助學生深入剖析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習重點。在地理學大類的學科分支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最具活力且與社會各項發展緊密聯系的,涉及到各類熱門問題:如資源環境問題、區域統籌發展問題、綠色城市問題等,專業的邊緣性較強。地學思維注重整體與系統、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尤其重視學習方法論的研究,而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生研究城市系統、空間、尺度等大有裨益。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時刻注意培養學生的地學思維尤其重要。其次,還要鼓勵學生對于動手能力的學習和鍛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雖然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地理學,但其實踐性和創造性仍不容小覷。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在參加工作后能夠很快上手或者能夠有更多繼續深造的選擇機會,作為班主任,也要大力鼓勵學生學習實際操作的技巧。如學生在大一大二的時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學制圖軟件,如Auto、CAD、Adobe、Illustrator等。通過這些軟件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很快地將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轉換成自己制作的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對一兩門軟件的熟練掌握,也能夠幫助學生在大三、大四期間更好地學習更加復雜的軟件系統,減少其在大四實習期間因軟件運用不熟練而浪費的時間。
3.引導學生盡快對個人學業或職業目標的設定。作為班主任,首先應該與每一位學生接觸、談心,幫助、引導其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情況,逐步幫助其制定大學四年乃至畢業后的人生規劃,并逐步落實到每學年、每學期乃至每個月。這樣,有了具體的學習和人生目標,學生才會慢慢的養成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生活情感上的悉心照顧
作為新生班主任,除了要在學業上、職業規劃上予以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更要在生活、情感上給學生以潤物細無聲的照顧和愛護。書面上的案例總會使學生感到遙遠和抽象感,而現實生活中恰到好處的事跡或人物學習,通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
首先,對于剛剛入職擔任班主任工作的大學教師而言,與學生的年齡差距通常不大,交流溝通起來也相對容易。班主任也往往與學生具有相同的學術背景,因此完全可以拿自身或者自己熟悉人的學習和生活經歷與學生分享,讓學生有感同身受的體驗。
其次,班主任在工作中也要時刻關注本院系往屆優秀學生在學業上或職業上的發展,如果有條件,邀請這些優秀的畢業生回母校來給學弟學妹開開座談會,談談他們在學業上繼續深造或者在工作中的心得體會,這樣的座談會通常有驚人的效果。比如,在針對學生學習熱情低迷不振的問題上,本文作者幾次和學生談心、聊天,取得的效果都很平淡。大多學生都持有“學習無用論”或者“學這么多不知道以后在什么地方能用的上的”態度,曾一度讓本文作者一籌莫展。然而,一次邀請優秀學長學姐回來座談的班會卻給學生的學習熱情打上了一劑強力針。原因是,無論是在著名高校繼續深造的,還是在滿意崗位上工作的往屆優秀學生,都表示取得這一切的成果的前提是至少要過英語六級,至少要考取重點高校的研究生等。這樣的面對面、真實經驗交流的變相教育往往要比老師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的教育更被學生接受,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普遍高漲,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年輕班主任由于資歷尚淺,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更多流于形式,很難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因此,這也要求班主任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要嚴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治學謹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每一位學生一視同仁,特別要主動關心那些落后的學生,和他們一起去探討落后的原因。只有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好榜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其正確的學習和人生目標,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校園生活。
三、結語
每個學生都承載著家庭和社會的期許和希望,因此管理學生的班主任工作看似微小,實則責任重大。尤其是擔任像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這樣的首屆專業的學生班主任工作,更需要班主任去聆聽學生的困惑和需求,從一開始就要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學習和生活的軌道上,幫助他們盡快地適應大學生活,為迎接以后的社會挑戰做好充足的準備。
參考文獻: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base on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Yang Liguo, Zou Jun, Deng Xin, Li Qiang, He Wei, Chen Chi, Yuan Jiali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421002, China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ractice education scheme,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and practice education mode under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industry-institut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而來,目前,該專業的學生普遍存在知識與應用分離的現象,應用能力的缺乏已成為該專業學生就業的瓶頸。只有將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應用結合,才能培養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是提高人才素質和能力的關鍵環節,利用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對人才培養的作用,才能提高地方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對于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趙小鳳、鄒家紅等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1-4],陳健、許光泉、俞曉瑩和寧曉莉等從實踐教學的角度進行了探討[5-8],鄧琳、錢紅勝和秦艷等從模塊的角度提出了實踐教學的體系[9-11],陸佩華、王英利從課程實踐、獨立實踐的“雙主線”角度探討了實踐教學體系[12],姚志強、胡海文等從保障機制角度探討了實踐教學[13],這些研究主要涉及學科專業特點、畢業生就業分析和學校發展背景。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產學研結合,能夠密切聯系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因此,開展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1 指導思想與基本思路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通過教學、科研和生產三者結合的實踐教學過程,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強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性專業。如何才能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合理地結合起來,培養重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是專業教學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目前,本專業普遍重理論教學,輕視學生專業思考和應用能力訓練。為改變這一現狀,高校應合理制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及校所合作,在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實訓與實習基地等方面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建設完善、切合本地區學生和生產實際,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2 學校所在地區特點與學生特點分析
目前,全國約有100所高校開設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綜合性大學依托其生源質量和學校實力,主要培養從事城鄉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研究工作的人才。我校由原衡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學院和湖南第三師范學校三所學校合并而來,是典型的師范學院。學校坐落在地級市衡陽,具有濃厚的地方性特點,地理學科是優勢學科。我校屬地方二本院校,2008年面向全國招生,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就業,只有極少數學生有繼續深造的需求,畢業生主要從事村鎮規劃、小區規劃和景觀設計工作,尤其是古村鎮方向,學生主要面向的市場是縣、市級規劃設計院(公司)以及縣、鄉級規劃管理。
3 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3.1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根據我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特點和我校所在地域的特點,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和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把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分為專業實驗、項目實驗和產學研實驗三個層次,建設了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規劃工作室、創新訓練中心和實踐教學基地五個平臺,分為實驗教學、畢業論文和快題設計、科技創新、科研訓練、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踐七個模塊。為“一目標、三層次、五平臺、七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一目標,即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融合知識、能力、素質教育于一體,創新能力培養貫穿始終,企業、學校和實踐教學基地聯動培養。
三層次,即將實踐教學由低到高分為專業實驗、項目實驗和產學研實驗三個層次,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平臺,對照三個層次的實踐能力培養,專業實驗需要借助基礎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項目實驗需要借助規劃工作室和創新訓練中心,產學研實驗需要借助實踐教學基地完成。
七模塊,對照五個平臺可以將實踐教學內容分為七個模塊,在基礎實驗室完成實驗教學,在專業實驗室完成畢業論文,在規劃工作室完成畢業設計,在創新訓練中心完成科技創新和科研訓練,在實踐教學基地完成課程設計和實習實踐。
3.2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建設持續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是產學研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教學保障。只有產學研有機結合才能達到實踐教學基地的持續穩定,才能使學校和基地雙方互利共贏合作關系得以建立。
我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有三個:衡陽市城鄉規劃設計院、衡陽地源評估咨詢有限公司、南岳區規劃局。第一階段的生產實習在衡陽地源評估咨詢有限公司進行,實習時間在第四學期。該實習基地主要開展土地評價業務,需要大量人員參與調查,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土地評價的關鍵技術。對生產單位來說,實習學生參與調查可以減少勞動力的雇傭成本。同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開展與生產相關的科研訓練項目研究,為生產單位的土地評價提供技術保障。例如:2010年,2008級學生以“衡陽市城區居住環境調查”為科研訓練項目,在實習過程中開展社區環境調查,發現了城區社區建設現存的問題,為衡陽宜居城市建設提供參考。第二階段的綜合教學生產實習在衡陽市規劃設計院進行。2012年,衡陽市開展“綠地系統規劃研究”,我校有5名學生的科研訓練項目也以此為題,并參與相關工作,有效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學校和基地雙方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合作,使教學、科研和生產能夠緊密結合,互相促進。
3.3 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為了解決實驗和生產實習教學不能滿足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培養的問題,我們探索了幾種實踐教學模式。
(1)一體式區域調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規劃與設計課程有大量的實踐內容,目前,集中實踐實習與課程實驗脫節現象嚴重,學生的負擔很重,教師指導時也難以找到基礎數據,不能有效地將調查數據與后續規劃設計課程結合。在區域與城市課程認識實習中,專業教師先列出調查選題、調查內容、調查方法和要達到的成果要求,然后,學生帶著任務深入實地調查、測量,獲取建筑、用地等測繪數據和社會經濟發展數據。在整個過程中,指導教師起到組織、引導、答疑、指導修改調查報告的作用。最后學生進行匯報、交流和評比。
(2)分散型實習。遴選合適的企業作為實習單位。實習前一周,邀請企業負責人來校與實習學生進行雙向選擇,既增加了企業對學校和學生的了解,也加強了學生對企業的認識與信任。在雙方同意的前提下,學生還可到實習單位完成畢業論文,由一名學校教師、一名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畢業論文進行指導。
(3)研究型實習。研究型大學的開放實驗室和各級城鄉規劃研究機構是非常好的實習資源,它們具備優秀的指導教師和先進的設備儀器。我校選派有深造意愿的學生前往這些機構進行研究型實習,既為他們提供了選拔人才機會,又為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搭建了平臺,一舉兩得。
4 結束語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關鍵。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特別是加強專業實習,是地方院校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我校結合學生和地區特點,建立了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實踐教學模式,強化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提高了應用型、創新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趙小風,那玉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陰山學刊,2008(1):107.
[3] 郭文炯,王玉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2):77-80.
[4] 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5] 陳健.非GIS專業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試驗教學研究初探[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6):21-22.
[6] 許光泉,陳要平,李小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生產實踐的探討[J].資源產業,2005(4):85-88.
[7] 俞曉瑩,王春蘭,董力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63-64.
[8] 寧曉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7(3):25-26.
[9] 鄧琳.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5):124-126.
[10] 錢紅勝,王磊.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86-88.
[11] 秦艷.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法制與經濟,2012(2):112-124.
[12] 陸佩華,王英利.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J].宜賓學院學報,2010(10):102-104.
[13] 姚志強,胡海文.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5):2214-2215.
關鍵詞:課程微信號;城鄉規劃;地理類課程;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6-0174-03
在國家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背景下,城鄉治理模式轉變對城鄉地區發展空間的布局優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區域綜合分析與宏觀規劃布局把握方面的能力要求向新時期規劃從業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并為城鄉規劃專業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1 地理類課程微信號的構思溯源
目前城鄉規劃專業在多數高校的開設類型大體為兩種:一是“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背景下的城鄉規劃專業,多由建筑學專業發展裂變而來,修學年限為四年或五年,屬工學學位;一是“地理學”一級學科背景下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過去稱“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傳承于地理學專業的教學傳統,修學年限為四年,屬理學學位。前者因其沿襲了建筑學專業培養傳統,因而更加注重城市物質形態空間的規劃設計,強于設計;后者因其衍生于地理學,因而更加注重規劃對象的綜合分析及地表事物的空間感知培養,更加傾向高層次專門化人才的定制式培養和區域宏觀空間結構和社會經濟分析為主的政策咨詢,強于分析[1,2]。鑒于規劃專業高等教育肇始于土木及建筑高校的歷史淵源,導致工科學歷背景在當前規劃從業人員中相較于理科學歷背景占據絕對優勢,因其地理基礎知識背景欠缺所導致的對規劃區所依托的本底要素缺乏理性認識,深刻影響著規劃從業中的業務質量,并且難以適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規劃需求。
盡管已有部分高校在工科城鄉規劃專業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地理類課程的教學安排,然而,受制于教師專業背景、學生的思維習慣等因素,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地理類課程教學具有很高的開放性,與時俱進的信息攝取是學習地理類課程的關鍵,也是找準最新問題導向并形成良好規劃素養的關鍵,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做到課內知識講解和課外知識拓展的兼顧并重,尤其是課外內容拓新因其時效性強、信息海量,依賴單一的課堂教學進行知識拓新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如何將其快速、及時、精準地傳遞給學生,進行課堂知識課外延展成為地理類課程教學中值得深思的重要問題。
根據騰訊公司的2015年業績報告,微信目前已有超過6億注冊用戶。從年齡分組看,18~25歲的微信用戶占45.4%;從職業構成看,學生占19.7%;從使用頻率看,61%的用戶每天登陸微信超過10次。由此可見,微信已成為信息時代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通信平臺之一。并且,微信號服務模式已在商業、政務、公共服務、學術期刊等領域已有較為廣泛應用,同時,在英語、醫學等學科也開始不斷嘗試將微信引入課程教學,通過微信平臺,每周推送典型案例、典型圖片、練習題以及咨詢討論等課外延伸學習內容來進行應用型實踐教學[3-6]。而地理類課程教學中,此類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平臺應用卻鮮有涉獵。微信號的出現,恰好為地理類課程教學的質量提升提供可能的途徑,因此,在當前高校校園網絡化覆蓋日益擴大的背景下,通過課程微信號教學平臺的構建與使用,來幫助學生鞏固課內知識、拓展課外知識、提升專業素養,提升城鄉規劃專業地理類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2 核心概念解析
1)城鄉規劃專業中的地理類課程
地理類課程包括《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和《GIS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5門課程。上述課程對于理科性質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來說,是專業核心課程,而對于工科性質的城鄉規劃專業來說,多數學校僅選擇其中幾門定位為專業方向課予以開設,對其重程度遠遠不夠。鑒于工科學歷背景的城鄉規劃專業畢業生存在理論思維與宏觀視角滯后于專業技能的普遍共性,而地理類課程分別講授人地關系作用機制、農工商業選址、城市發展及其空間結構、區域要素分析與規劃方法以及城市規劃中的科學方法與前沿技術等內容,提供了城鄉規劃專業教學中由微觀到宏觀,由理論到實踐,由普通推及個案的完整脈絡體系,尤其貫穿其中的GIS技術更是當前城市規劃領域輔助決策的關鍵前沿技術,因此認為工科城鄉規劃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提升地理類課程的滲透程度。
2)微信號
微信號是指可以通過手機網絡免費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可單聊及群聊的手機通信軟件,通常簡稱微信。本文所述微信號包括公眾號、微信群和個人號3類。地理類課程存在圖形知識信息豐富多元、地理差異性與過程動態性等特點,而微信號所具備的傳播速度快、操作便捷、信息傳輸精準且內容豐富,以及大眾普及度高等特點,可以彌補課堂教學中時間、空間和師生精力限制帶來的知識內容有限、教學內容延展性差,以及師生、生生交流互動行差等缺點,為該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考慮,立足于當前微信號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普及和城鄉規劃專業地理類課程重要性的基礎上,考慮引入課程微信號教學平臺進行輔助教學,作為創新城鄉規劃專業地理類課程教學手段的新嘗試。
3 基于微信號教學平臺的地理類課程教學設計要點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 of new urbanization,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esents new trends, Therefore, talent_cultivating of education for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should also progress, Especially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Taking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soci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heoretical courses for research perspective,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played a special and importance role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eaching system, then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Lastly, propos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relate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talent_cultivat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 The new normal business; Independent colleges; Geography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我國的高等城市規劃教育開展時間較短,但由于城市建設對專業人才的強有力需求,激發了其專業教育的迅猛發展。在城鄉規劃學科升格為一級學科和地方城鄉規劃事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獨立學院城鄉規劃應用型人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亟待研究的問題。伴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學科理論與實踐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專業教育也應及時適應變革的需要,而人才培養方式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課程體系改革。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與關系及其時空規律的學科,具有較強的區域性、綜合性和實踐性。①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和新常態經濟的推進,地理學與城鄉規劃、經濟學等多學科不斷交融與促進,成為解決社會經濟現實問題有力的工具之一。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順應創新教育發展的需要,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地理人才,改革已成必然。②
實踐教學的本質是富含“社會實踐性內容的教學”,形式多樣,主要包括課堂展示、演講、討論、實習、見習和社會實踐等形式,做到了課內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③作為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實踐教學是由學生主動參與,在課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為傳承知識、發展能力和探索創新而開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目的性、開放性和社會性,對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④獨立學院主要培養應用型、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⑤本文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為例,以地理實踐教學為視角,試圖探索新常態下獨立學院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人才培養轉型。
1 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契機和轉型
1.1 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契機
201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當前歷史時期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做出了系統分析。經濟新常態主要從發展速度、發展模式和驅動力來體現“新”,在經濟發展速度上面,未來幾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仍將保持在7%~8%的中高速;步伐慢了肯定會在發展模式和經濟模式上會提升,探尋一條科學、創新、包容、開放的路徑;最后在驅動力上,改變以往單純的要素和投資驅動,加大消費和創新驅動。新的形勢和背景,勢必要求高等教育發展也要及時適應新的變化。推動高等教育在發展方式與治理方式上的雙重轉型,是新常態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最為關鍵的兩大任務。⑥教育新常態不僅要在外部環境適應,更重要的是關注我國高等教育的內在新常態特征:一方面,“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高等教育的規模增幅和發展速度一去不復返,高等教育發展方式的轉型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傳統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已經難以為高等教育的縱深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對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治理方式的轉型提出了迫切要求。⑦
1.2 新常態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轉型
(1)在教學體系上:課程體系是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理論和實踐歷來是孿生,缺一不可。所以堅持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同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師徒制”教學模式 、“雙導師”團隊建設、“產學研”的合作是近幾年教學體系改革的亮點。其中“雙導師”團隊建設是校企合作下的創新產物,是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學生,校內導師主要從理論教學、方法授予等方面傳授知識,而校外導師更側重實操和實踐能力。結合高校資源和社會資源,培養適合社會的多層次、新型人才。
(2)在教學方法上:近幾年,慕課(MOOC)和微課等新的教學方式逐步進入教師和學生的視線,課堂與教學原來可以這么豐富,老師和學生的距離關系原來也很近。時代背景不斷變遷和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下,教學方法也應該穩步前行,其中大數據和課程群建設最為突出。其中“大數據”是指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大數據同過去的海量數據有所區別,基本特征可以用4個V來總結(Volume、Variety、Value和Velocity),即體量大、多樣性、價值密度低、速度快。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大數據憑借數據共享和數據容量的優勢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和人們生活方式,也將引發了教育改革模式的轉變。
(3)在教學管理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一直是教學管理探尋的焦點。新常態下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轉型,正是要改變以往一元、單向的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共治的現代治理方式。新常態下我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建構和治理方式轉型,讓高等教育的各個利益相關者有機會參與到治理的進程中來,既需要政府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也需要發揮教師和學生等基層活力,并產生良性互動與循環,通過多元共治的制度體系設計來提升治理能力,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實質性改革提供堅實的保障。
2 地理實踐教學現狀――以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資源與城鄉規劃系為例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獨立學院中較少開資源城鄉規劃系的 院校之一。目前有兩個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在基礎學科里面開設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這些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大部分采取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注重學生課堂理論學習和課外實踐。值得一提的是,優秀的實踐教學成果參加全國比賽,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如圖1)。
由于資源與城鄉規劃系的地理學課程開設時間較短,一方面沒有形成系統實踐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同時缺乏配套的實踐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課程擔任老師主要以青年老師為主,在課程實踐指導和教學方面經驗不足。
3 新常態下獨立學院地理實踐教學的啟示
面對新時期獨立學院教學改革和當前存在的問題,資源與城鄉規劃系在地理實踐教學方面得到三點啟示。
3.1 形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和管理體制
實踐教學體系是主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實踐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綜合設計,建立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教學體系。一個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之一。今后在課堂實踐教學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比如在經濟地理學教學過程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經濟問題和實踐,通過案例教學法,讓學生積極思考,提出解決方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可以嘗試角色扮演法、探討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等方法。在課外實踐調研方面,教師在課程布置小組個人展示作業,這些作業必須通過實踐調研才能完成,主題不限,極大發揮學生的自由空間。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社會,從“選題―報告撰寫―課堂展示”整個流程,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自主性和團隊合作性,這對學生今后走入職場提供較好的專業素養。
3.2 建立配套的課程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環境條件中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響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因子。要培養應用創新型的地學和規劃人才,需要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由于實踐基地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持,在實際選址過程中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實踐基地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為了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和節約經費,可以考慮課程聯合實踐基地的建設,即一個實踐教學基地可以滿足多課程的要求。另外可以建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是學校和企事業單位的重要紐帶,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平臺。通過學院和社會協議形式,建立一批專業性強、產學研的創新實踐教學基地,是今后實踐教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⑧
3.3 培養課程實踐指導師資力量
獨立學院實踐教學的教師,除了要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和學術底蘊,還需要具備口頭表達和職業技能等能力。為了適應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和創新意識。首先大力培養“雙師型”實踐教學老師,通過各種技能培訓,使他們具備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另外鼓勵高學歷高職稱,有實踐教學經驗的老師指導青年老師實踐教學工作,開展“老帶新”的傳承模式。最后可以將實踐教學納入教師工作考核內容之一,鼓勵實踐教學的開展。⑨
4 總結與展望
新疆師范大學的專業有:
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業管理,民族學,社會工作,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理學,應用物理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應用化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命科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貿易與商務,旅游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
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學前教育,心理學,小學教育,特殊教育,體育教育,運動訓練,表演,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歷史學,文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兩大基本分支學科之一,在教育部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中,人文地理學是三個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中國科協從2009年開始開展學科發展研究,在地理學學科發展研究中,地理學家指出“明確人文-經濟地理學學科具有重要意義”,標志著人文―經濟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得以進一步明確和鞏固,這既體現了地理學學科結構的客觀要求,也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特別是高師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教學觀念等方面并未真正凸顯人文―經濟地理學的核心地位。因此,高師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面對中學新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現實,加強高師人文地理學課程建設顯得尤為迫切。
一、高校地理學類專業人文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與中學地理課程體系脫節
目前高校特別是高師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重自然輕人文―經濟,與中學課程內容脫節嚴重。(1)自然地理課程,所占課時偏多,人文地理課程比重偏低;(2)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課程截然分開,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區域性特征,如中國自然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等;(3)部分自然地理過于專業化,如地質、水文、土壤、植物以及氣象等教材的內容過多過深,許多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關聯度很低;(4)在中學地理新課程內容體系中,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已超過60%,除傳統的農業、工業、交通、貿易等內容外,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城鄉規劃、文化地理、休閑地理等內容增加,而目前高校人文地理課程開設過少,明顯薄弱,如重慶兩所有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西南大學專業必修課程801課時中人文地理類占22%,專業選修課程設計692課時,人文地理類占13%;重慶師范大學專業課程中自然地理類課程課時占專業課總課時的70%以上。
2.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及內容體系不適應基礎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
當前,高師人文地理類課程內容在時代性、實踐應用性與基礎地理教學內容的契合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缺陷,教學內容的“陳舊、混雜、空洞、盲從”比較突出,導致與中學教學內容脫節,不能很好滿足中學地理教學改革的需要。(1)內容、資料相對陳舊,反映當今科學發展和實踐的最新成果不足,缺乏時代感,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密切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極不適應;(2)大學教材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分裂,如經濟地理學內容與區域經濟學無異,而中學新課程改革涉及的必修內容主要是產業活動與地域聯系、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等;(3)教材內容盲目追逐國際熱點,機械照搬國外課程內容,抽象深奧理論的翻譯與缺乏實際應用價值的內容太多,而輕視我國數十年人文―經濟地理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這必然削弱其實踐性;(4)人文地理學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研究應貫徹始終,但一些大學教材內容多是諸多內容的混合雜糅而不是有機綜合,或“分支拼盤”,或人地關系中心論題不顯,以致于學科特色盡失,從而導致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無所適從”,出現“人文地理學到底是不是地理學”的疑問也就很自然了,同時還導致人文地理學與其后續區域地理內容體系脫節,其理論基礎課程的作用也被削弱。
3.人文―經濟地理實踐課偏少,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人文―經濟地理類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均較強的特點,實踐性課程理應成為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師院校的現行課程體系,基本上仍然屬于重理論知識傳授,輕能力的培養;重必修課,輕選修課;重理論,輕實踐的課程設置,表現為理論課程偏多而實踐課程薄弱,缺乏能力訓練。部分學校由于多種原因,不開設野外實習課,大部分高師院校更沒有設置獨立的人文地理實習課程,致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僅是一些死教條、死知識;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沒有學深、學透,很難適應中學常規教學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需要。如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新培養方案中僅有自然地理類課程和綜合實習而沒有人文地理實習。
4.人文地理課程實施觀念和教學方法改革滯后
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設置中,培養實際需要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訓練的課程太少,甚至某些培養中學教師必備能力的課程根本沒有。有些課程設置,如選修課不是從學生需要或培養目標考慮,而是從教師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成果來設置課程,整個課程缺乏務實的內容,學生缺乏足夠的能力訓練。人文地理學教學中,重接受學習輕發現學習,即重視教師向學生傳授系統知識,重視學生存儲知識和積累信息的能力,教學方法則過多地采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多元啟發式教學應用缺乏,因而,導致學生探究與發現能力以及實踐與創新能力不足。
二、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優化
1.修訂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科學架構人文地理學課程體系
修訂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真正確立人文地理學作為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地位。首先,將人文地理學通論、經濟地理學作為主干專業必修課程;其次,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圍繞中學新課程標準對應開設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鄉村地理學、旅游地理學、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課程;同時,應將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大部分,以突出課程的實踐教學地位,鑒于課時及經費等實際情況,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可以聯合進行實習,并在培養方案中體現“人文地理系列課程實習”課程設置。
2.改革優化理論教學內容,創新人文地理學通論內容體系
針對目前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應堅持經典與現代結合、基礎與前沿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國際與國內結合、教學效果與學習收益兼顧、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等原則進行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人文地理學研究以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為主線已成共識,因此,人文地理學課程內容改革應該圍繞以下主題:人地關系概述(理論、內涵、地理學研究重心)、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研究(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從四個方面展開:①地理環境對各種人類活動的作用規律分析,突出地理環境的基礎性作用,②地理環境作用下的各種人類活動空間分異規律,③各類具體人類活動區位規律,④各種人類活動空間變化趨勢等,各種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沖突與協調。
其中,人文地理學中的經濟地理學內容體系可架構為:(1)人類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的結合關系即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布局體系或經濟活動的區位與空間組織是其研究對象;(2)經濟活動區位因素分析(自然、技術、社會條件、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等);(3)企業區位規律;(4)經濟部門區位規律:經濟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變化的交互作用分析,包括農業區位、工業區位、服務業區位;(5)經濟活動空間結構:產業部門差異與區位因素時空差異及其動態演變必然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包括區域空間結構模式、區域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等;(6)經濟區域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活動區域的分異必然導致區域分工及經濟區域形成發展,包括經濟區域劃分、區域分工,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7)經濟活動全球化發展:全球化使經濟活動區位選擇空間擴大,經濟全球化基本特征及其區域影響是地理學的關注點;(8)經濟地理學的方法論。
3.構建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強化人文地理實踐能力培養
人文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非常強,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基于人文地理實踐教學薄弱與經費緊缺的客觀現實,從專業培養目標需求出發進行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體系重建,遵循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需要與可能結合等思路設計形成驗證性與綜合性、研究性相結合的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其內涵是:(1)課堂內實踐性問題-探究等;(2)實踐性作業,包括人類生活活動區位評價、論文寫作、數據分析處理等;(3)短程野外實習,包含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或人文地理綜合短程野外實習;(4)綜合野外實習,與自然地理和區域地理等課程聯合組織綜合實習(沿線開展經濟、旅游、聚落、人口、文化、民族、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實習);(5)參與各種課外科技活動;(6)圍繞人文地理內容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4.注重課程教材選擇與建設,提高人文地理學教學效率
目前人文地理學通論教材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人文地理學》和高等學校教材《人文地理學》(陸琳主編)。主要教材各有特點,地理科學專業可以選擇一種主教材,但同時應依據人才培養目標,經典與現代結合、國際與國內人文地理研究實踐結合,與基礎教育銜接的要求優化更新教學內容。分支學科教材發展參差不齊,經濟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工業地理等教材建設較好,其他分支學科的教材急需建設,同時已有的經濟地理、人口地理等教材也應不斷完善優化內容體系,如經濟地理學目前沒有針對師范專業的教材,高教社《經濟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導論》(修訂四版)都不能很好地滿足師范專業教學需要,《人口地理學》內容和資料也需更新,因此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類教材建設尚顯急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唯教材是從,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在充分突出科學性、理論性、系統性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材,教師力求人文地理學教學內容體系實現經典與現代、理論與實踐、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國際與國內相結合,從而發揮教材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科學高效的引領作用。
三、高師人文地理系列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1.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融合
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重點、難點內容上,采取教師主講的教學方式,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但同時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創造性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對教學方法的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將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探究式、角色參與、實踐性作業、課程論文等方法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這些方法有利于“主導”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如經濟地理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經濟區位的現實或熱點,將課程內容與經濟區位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討現實問題、尋求理論解釋,從而使其掌握原理知識,再應用于實踐。這么做能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與加強實踐教學相結合
豐富的現代信息網絡資源為豐富人文地理教學提供了平臺。受課時限制,人文地理課堂教學應精細化,但其綜合性、交叉性要求學生吸收廣博知識和多種人文社科研究方法。教師利用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及精品課程網等,可開發多種教學資源,實現教學過程的全程網絡化,方便學生學習研究。人文地理的實踐應用性決定了教學中重視知識原理與經濟發展實踐結合的必然性,一方面,教師精選國家、地方以及教師科研實踐中有關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或者圍繞某人文地理問題讓學生收集多種地理信息資源并提供案例,師生共同分析,這有利于學生應用知識能力和學習興趣的提高;另一方面,完善人文地理實踐教學環節,將實踐教學融入整個教學過程(包括課堂內),設計形成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3.完善學習管理制度與課程考核多元化相結合
加強課堂管理,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實行結構成績制:(1)課程考核成績結構化。如,作業、問題-探究問答、課程論文寫作與交流、網絡學習、期末考試等。(2)考核方法多樣化。平時考評考核包括作業、課堂討論、課堂問答等,課程論文評價包括選題價值、寫作水平、團隊合作精神、工作開展情況等,期末考試包括題型、內容、難易、綜合程度全面考慮。(3)考核內容的多元化。既考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綜合運用能力,也重視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主動性、創新性考核,一般通過筆試、口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情況。通過作業、討論交流、課程論文寫作考核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課程論文寫作及交流、課堂問答、出勤、科研成果等情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風與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
4.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相結合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容量大(特別是地圖)、清晰性強、交互方便、信息獲取快捷等優勢,人文地理教學應在繼承與創新傳統教學手段的同時,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其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制作并使用內容和案例豐富的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課件內容精煉準確、重點突出。交互性好,黑板效果和掛圖效果優秀的課件,更利于人文地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二,通過網絡與學生實現互動交流,及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服務,并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改進。其三,課程建設的基本過程、內容、所有教學文檔上網,給學習者提供較好的平臺。
教學方法多元化,一方面,推動教師鉆研教學,提高教師“主導”能力。多元化教學法要求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教師“主導”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多元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有很強的實際觀察分析能力,必須多方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教材與學生、理論與實際等諸多問題,因此,多元化教學法有利于促進教師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多元化教學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多元化教學法要求學生自己或教師與學生共同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理論與實踐結合,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梁育填.提升人文-經濟地理學科地位,服務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J].經濟地理,2010,(3):357-361.
[2] 陸大道,陳漢欣.繼承傳統 開拓創新[J].經濟地理,2006,(1):1-2.
[3]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4] 周尚哲,李吉均,王恩涌.地理科學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若干問題[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9-42.
[5]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6]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7] 陸林,凌善金,王莉.試論高校地理專業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改革[J].人文地理,2003,(5):65-6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綜合國力也顯著增強。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成為了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為了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國家在1998年,特地開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國家建設培養了大量的實用性人才。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重工業化階段,資源環境與城鄉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顯著。為了促進城鄉的良性發展,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并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等命題,為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但是,隨著畢業生的增多,該專業的就業形式不容樂觀,同時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暴露出來了一系列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就業情況。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依托平臺不同,課程設置差異較大,背離了專業設置的初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設置的最初目的是為國家建設培養具有城鄉區域規劃專業知識、資源管理知識、生態環境知識等的綜合性、應用性的人才。但是在專業發展中,這一初衷被嚴重背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展的資源環境和城鄉區域規劃管理專業的高校中,依托的平臺不一樣,分別有建筑規劃、農林、地理、測繪等專業。那么在課程設置上,各高校必然會考慮其優勢的學科和師資,突出自己的長處。所以,各高校的同一專業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知識結構和動手實踐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內容與實際的需要并不一致,不符合現實的需要。
2.專業定位不準確,就業范圍過于寬泛。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設立之初就承擔著為城鄉發展綜合規劃和資源環境統籌管理培養人才的任務,所以該專業要克服其依托平臺的不足,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實際中充實驗證理論的準確性,在理論學習中豐富實踐的知識體系。但是,絕大部分高校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是按照“重基礎、寬口徑”的模式來培養人才,盡力讓該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學到較多地學科知識,將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定位為考研究生,土地資源管理、科研部門、事業單位等,導致學到的內容不能充分得到應用,學生知識廣博但是不專,樣樣通,卻樣樣稀松,課程設置過于寬泛,無法突出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3.實踐課程體系薄弱,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由于高校的擴招,高等教育的培養范圍由精英教育擴大到大眾教育。其典型的一個證據就是逐漸上升的畢業人數。在人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就業形式一年比一年嚴峻,大量的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無法實現順利就業。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高校的教育是以培養研究型人才為主,而不是以應用型人才為主。尤其是那些在畢業后需要從事基層和實踐工作的專業,教學過程中的動手實踐時間和機會都比較少,實踐課程體系比較薄弱,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足。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課程設置優化方案
1.選準專業發展趨勢,突出專業特色。雖然各高校依托的平臺不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不一。但是,如果能夠充分合理地發揮固有的優勢,就能夠為該專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例如地理類專業比較強的高校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時就可以傾向國土規劃、生態保護與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內容;農林類的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其農林專業的優勢,在設置該專業的課程時以農村規劃、產業調整為重點;規劃建筑類較強的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可以以居住區規劃、旅游規劃等為主要方向等等。在充分發揮依托平臺的優勢的基礎上,各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還應該突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力爭讓學生精通某一門技術,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實踐能力。
2.優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在確定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發展方向之后,就應該緊密結合現實情況,來確定實踐教學的課程體系。例如高校在優化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和學分,敦促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鍛煉。在教學環節中,增加實驗課時、實習實踐等。在結構上以應用性課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為主,驗證性課程為輔助。在實習過程中,也要以生產實習為主要的實習內容。課程設計也要根據學生在就業之后,最有可能從事的工作內容來設計。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的設置要根據發展方向作出適當的調整,例如傾向于人文地理類的專業實踐應該將重點放在產業規劃、旅游資源調查評價方面,而傾向于建筑結構類的專業實踐應該傾向于土地合理利用、城市結構是否合理等方面。
3.強化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應用技能。應用型專業,離不開先進的專業技術。提高學生對于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工作的適應速度。對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來說,技術學習能夠起到較大的支持作用。完整的技能學習應該三部分,計算機技術課程、地理信息與遙感課程、計量與規劃課程等等。
作者:向陽 單位: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優化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設置
伴隨經濟的發展,全球性的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城鎮化問題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應運而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新設立的專業,將原來的資源環境規劃與管理、經濟地理學與城鄉區域規劃兩個專業合并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將原來以學科分化為特征的自然資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農業資源利用等專業,調整為以學科層次為基礎、學科綜合為特征的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三大專業。合并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特點。
改革開放的中國伴隨經濟高速發展出現的一系列人口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生態環境破壞等都與該專業的研究內容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資環專業自設立始全國高校爭相開設此專業,尤其是很多有著深厚經濟學、管理學研究背景的財經類大學都開設了此專業,至2009年財經類高校開設此專業的比例占所有高校的近9%。
從專業設立背景也不難看出,資環專業屬于典型的通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涵蓋面廣但缺乏針對性技能訓練,因此從開設這些專業的院校的畢業生就業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如何提高資環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資環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設置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只能是針對就業市場的需求,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這就需要在專業設置和教學過程中,發揮專業特色,構建有自己特色并符合社會相關部門對專業技能的要求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踐帶動理論學習。最終使學生掌握資源、環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環境評估、區域經濟規劃等專業領域的一技之長。
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展實踐教學的意義
實踐教學是指相對理論教學的各種教學活動的總稱,包括實驗課、實習課、實訓課、模擬實習、野外實習、社會調查、實習等多種形式。而“實踐教學體系”是由實踐性教學目標、實踐性教學方式、實踐性教學內容、實踐性教學管理和實踐教學考評五大要素構成,同時還包括制定專業技能規范與實踐教學大綱,規范實踐教學方案;建設實訓指導教師隊伍,加強實驗室和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重視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等。實踐課程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職業素質的綜合課程。資環專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此外還可增設第二課堂。
(一)資環專業特點決定了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
資環專業課程跨度大,涉及范圍廣,因此教學難度也較大,特別是需要培養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工程型人才,則需要以扎實的實踐教學為依托。因此處理好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相互關系,將實踐教學與社會生產相銜接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滿足社會專業人才的需求有重要意義。國內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院校都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實踐教學,以財經類院校為背景開設的資環類專業,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著自己先天的優勢如經濟社會學科實踐教學的基礎,也有著自己的劣勢如地理類基礎實驗開展條件較差。針對財經類院校的具體情況,如何開展資環類專業的特色教學,如何揚長避短,最終使得學生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具有就業市場的競爭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實踐教學是該專業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完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改革實踐內容、更新實踐手段、改善實踐條件、強化技術訓練是實踐教學的必然手段。資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對促進該專業建設和發展有重要作用。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創新人才,是21世紀高校所面臨的共同課題,在教學型大學中,本科生教育是“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是以體現“能力”為主的活動,所以本科實踐教學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以往與實踐教學的開展略顯不足
對于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面上,可行性不強,對促進實踐教學的建設作用不明顯,另外也缺少特色。目前的研究多為對課程體系建設的討論為主,郭文炯、王玉明提出應遵循“加強基礎、重視應用、分流培養”的原則,建設三維立體結構的課程體系。鄒家紅等分析了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的對策。吳云清、張莉提出了立體化辦學模式。宋戈、袁兆華分析了學生應具備的能力,提出培養專業優秀人才的思路,鄭拴寧認為數字城市建設是本專業學生就業和發展的最佳方向。對于財經類院校資環專業的相關研究目前只有陳世斌探討了財經類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一些問題。不難看出,資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就業等方向是目前學者們研究的側重點。資環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中,有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如趙承美、錢宏勝、謝獻春等的文章,有針對具體課程實踐教學開展的探索如齊艷紅對自然地理實踐教學的分析及千慶蘭等對區域與城市規劃模擬實驗課程改革構想等。另外,結合資環專業開設的背景開展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是另一個研究的角度,如何東進等對農林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但是資環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中,對于財經類院校的有特色的實踐教學研究還是一個空白。
三、財經類大學資環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首先了解資環專業的現狀,明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從而分析該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體而言,財經類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專業定位模糊,對實踐技能重視不夠
實踐教學的水平與學生實踐能力是關系到資環專業辦學成敗及學生就業前景的重要環節。但是很多就讀該專業的學生,對專業理解不夠,缺乏就業前景的規劃,存在重視理論知識輕視實踐技能的思想。這使得在就業的過程中,該專業的學生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往往就業狀況不盡如人意。
(二)與財經類大學其他管理學科實踐教學融合不夠
財經類院校創建資環學院在實踐教學中有其獨特的優勢,例如管理類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社會學的社會實踐調查方法。資環專業畢業生以資源、環境、城市規劃、土地規劃、環境評估、區域經濟規劃等專業領域為重要能力培養方向,必須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特別是社會調查,通過這方面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會以后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三)理科實踐教學基礎薄弱
資環專業的實踐教學往往欠缺開展地理類基本實驗的條件,尤其是文科為主的財經類院校更是如此,因此要格外重視提高這方面的辦學能力。有針對性地補充自然地理、環境科學相關的一系列實習儀器、設備,加強相關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團隊力量,使得學生的專業基礎扎實,厚積薄發。
(四)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包括實踐性教學目標不明確,實踐教學方式與社會需求不能達到無縫銜接;實踐教學大綱不完善,實踐教學方案不規范。在構建有特色的財經類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后,結合該體系的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內容,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每個層次的具體實踐內容進行具體的規劃分析。
四、財經類大學資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
資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可以從學科專業厚基礎、寬口徑的特點入手,充分利用和借鑒財經類學校經濟、管理學相關實踐基地和社會學優秀的實驗方法,發揮財經類大學的優勢,再結合本專業畢業生以往就業情況、就業方向及企業人才需求,針對性的制定具有財經大學特色的資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體見圖一。
參考文獻:
[1]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1-82
[2]郭文炯,王玉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2:77-80
[3]袁春,錢銘杰.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07.1:13-16
[4]鄒家紅,袁開國,劉艷.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8(1):110-113
關鍵詞:交通可達性;ArcGIS
Abstract: traffic accessibility (accessibility) can be a simple explanation for the use of specif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from one location to designated location and convenient degree, it is evaluation traffic network traffic location and the common use of the index. Traffic is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location factor, is poured, logistics, cash flow,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link.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 of spatial analysis of ARCGIS, the contrast of each city and county in shaoguan, wuhan-guangzhou railway opened and compositions of railway, jiangxi and jiangxi compositions of highway, deep xiang the highways are buil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lanning target years) three time points of accessibility, draw the transit traffic on the regional city of accessibility of general influence.
Keywords: traffic accessibility; ArcGIS
中圖分類號:C91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引言
韶關市地處粵北山區,屬于廣東省相對欠發達的區域。本文試圖回答韶關在過境交通條件改善的情況下,各市縣的交通可達性是如何變化的,又應該如何利用這種變化規律,實現日常城鎮群的整體升級的交通發展策略。
2數據資料與研究方法
2.1基礎資料
韶關行政區劃圖、韶關市交通規劃、廣東省統計年鑒2006-2010、韶關市統計年鑒2004-2009年。
2.2研究方法
空間上以韶關市各個市縣為內部節點,以最近的大城市或中轉站為外部聯系的外部節點,按通過ARCGIS Network Analyst網絡分析功能計算出韶關市各市縣的交通可達性,得出過境交通對于日常城鎮群的可達性的影響;再結合理論演繹的方法,推導出日常城鎮群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武江區、湞江區、曲江區均屬于市區范圍,因此全市劃分為市區、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乳源縣8個次區域,分別選擇其市(縣城)中心作為研究的區內可達性節點。考慮到距韶關市最近的主要聯結點和中轉站為廣州(可轉珠海、東莞、深圳等地)、衡陽(可轉入株洲、長沙、柳州、昆明等地)、贛州(可轉入梅州、南昌、廈門等地),筆者選擇了廣州、衡陽、贛州這三個城市為韶關市的區外可達性節點。
綜上,韶關市內某縣i的可達性可表示為從該節點出發到區內各節點的最短通勤時間總和,加上從該點出發到外部節點的最短通勤時間之和。
2.3技術要點
基于韶關行政區劃圖、韶關市交通規劃等基礎資料,首先將全市域的交通線路矢量化為ARCGIS的shape file 格式,建立距離(S)、時速(V)、時間(T)三個字段,其中T=S/V。其次,將各類道路賦予相應的平均時速(普通鐵路為90km/h,高速鐵路為350 km/h,高速公路為100 km/h,國道、省道為60 km/h,縣道為40 km/h),并設置道路間的接駁口是否互通。第三,在Arc Catalog中對該shape file 文件建立基于時間統計的網絡分析new network dataset,在該網絡分析文件中可以計算出區域內任何兩點間的最短通勤的路線及運行時間。
3可達性測算結果分析
表1 武廣高鐵開通前韶關各市縣的通勤時間測算表
表2 武廣高鐵開通后韶關各市縣的通勤時間測算表
由表1、表2對比,可以看出武廣高鐵的開通后,韶關市各節點的綜合可達性均有較大的提高,總通勤時間平均減少了2.11小時,最高達到2.28小時(市區),最低為新豐縣1.59小時。
4 分析結論
綜上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過境交通線路的建設對于過境區域的交通可達性有明顯的提升作用,距離線路越近的地區,可達性提高的幅度越明顯;2、過境交通對于過境區域的內部可達性影響較小,對區域外部的可達性影響越大。過境交通的改善可能導致區域內各節點可達性的重新排序。3、通過ARCGIS的網絡分析功能,可以將可達性的變化進行量化分析,從而更加準確地得出區域內各節點的可達程度。
參考文獻
[1]曹小曙,薛德升,閻小培.中國干線公路網絡聯結的城市通達性.地理學報[J],2005, 60(6):904~905.
[2]曹小曙,閻小培.經濟發達地區交通網絡演化對通達性空間格局的影響——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地理研究[J],2003, 22(3):306~309.
作者簡介:
廖祥勇(1985—),男,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碩士 ,玉林市城鄉規劃設計院,城市規劃師;
【關鍵詞】 鄉村規劃;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727-5123(2009)03-032-02
Improve rural planning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Abstract】 Rural planning is based on local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econom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conduct scientific arrangement,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in planned, targeted promotion, conten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lanning purposes, the guiding ideology, the long-term goals, short-term objectives and achieve the goals of specific measures. To study and solve rural planning problems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alanc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adhere to the forefro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Rural plann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ought
鄉村是指農村鄉集鎮之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它有別于城鎮,具有獨特的發展特征,其規劃也有特殊性。必須用科學發展觀,搞好鄉村規劃。
全市縣以下建制鎮和鄉村建成區面積8805.01公頃,建成區戶籍人員645140萬人,建成區暫住人口149913人;村莊現狀用地面積17732.33公頃,戶籍人口2090280人,暫住人口27186人。2008年未行政村27186個,自然村6587個,其中,200人以下的3438個,200人至600人2330個,600人至1000人380個,1000人以上的62個。去年我市有規劃的行政村115個,有規劃的自然村個數69個,投入268.40萬元,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23個村。為統籌城鄉發展,用科學發展觀和現行的《城鄉規劃法》法律體系搞好鄉村規劃,是貧困山區探索村莊規劃,農民看得懂、村委用得著、政府管得住的必經之路。
1編制村莊規劃原則內容
1.1編制村莊規劃要因地制宜。而涉及鄉村規劃的國家級法規《城鄉規劃法》和規章《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四川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及《村莊整治技術規范》《鎮規劃標準》。按照這兩個標準的指導,鄉村規劃一般應參照村莊整治技術規范的相關內容進行編制;而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市也通常是按照村鎮規劃標準進行編制。在山區應堅持“就地、就近、分散”的原則,編制深度上也應因村制宜。對于布局高度分散、無30戶以上聚居點的,可只達到示意圖的深度;對于布局相對集中、有30戶以上聚居點的,應按法定要求編制。今年各鄉鎮人民政府組織村民委員會抓緊編制村莊規劃的自然村個數69個。
1.2編制村莊規劃要重點突出以下內容。一是明確主要居民點的布局與規模,提出村民安置方案,以及需在本村外安置的村民數量與安置方式建議。二是落實受災農戶安全可靠的建房宅基地選址,確有必要的,同時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三是統籌安排主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農業生產設施項目及布局和規模,估算投資需求并提出建設時序與資金籌措建議。此外,對于因安全、生計、用地等原因村莊確需整體搬遷的,要進行充分調研和科學論證,并嚴格按標準和程序報批。
1.3深化村莊規劃管理機制。按照《城鄉規劃法》的基本要求,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進展,科學編制縣(市)域村鎮體系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完善村莊規劃編制內容。要不斷完善村鎮規劃管理制度,規范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發放,方便農民辦事。
2村莊規劃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
《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意味著城鄉規劃不僅要考慮城市,還要兼顧鄉村,要實現“城鄉統籌”。今年將完成200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給規劃行業帶來了一次變革。
構建多部門協調的工作機制,關于城鄉統籌,村鎮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為確保村莊規劃的順利開展,全市應成立村莊規劃編制協調小組編制市域城鄉體系規劃,指導縣域村鎮體系規劃,縣區要組織鄉鎮編制鎮鄉總體規劃,以此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如巴州區成立一個由規劃、國土、農業、農委組成的村莊規劃工作小組,為各鄉村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并負責柏林村、塘壩村、保豐村人居環境治理規劃編制、審查等各項工作的跟蹤、協調、督促和檢查。在去年完成27個村莊的規劃編制基礎上,今年計劃再完成100個。
城市與農村不能割裂開來,要統籌考慮,否則就會造成城鄉結合部布局混亂、農村發展落后,城鄉二元化結構更加明顯,農村發展的滯后也會嚴重沖擊和影響城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就無從談起。”規劃不能就“城市”論“規劃”,應該是就“城鄉”論“規劃”。《城鄉規劃法》的最重要的一個亮點就是強調“城鄉統籌”。意味著規劃的內涵和任務發生變化,新的城鄉規劃,要研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教育及社會保障體系等等。
早在2004年,中央就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社會經濟發展、統籌人和自然科學發展,它對城鄉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底巴中市將完成50%編制工作。去年1月1日,《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要求城鄉規劃不僅要考慮城市還要兼顧鄉村,要城鄉統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的村容整潔。
巴中市在新一輪的城鄉總體規劃(2010~2020)的編制中,已將城鄉統籌發展、村莊建設作為總體戰略階段的研究專題之一。市縣總體規劃修編的編制階段,也將提出城鄉統籌發展,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管理策略。對不同類型的村莊,實施不同的規劃管理策略,通過發展控制,避免新的城中村的出現,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3村莊規劃應體現實用性
巴中市原有約2325個行政村(包括行政村管轄的自然村)分布在1區3個縣的188個鄉鎮。由于地處不同區位,其建設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對此,不能簡單地用城市規劃的手法來撤并。規劃農村,農村規劃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模式。根據巴中市制定的《巴中市村鎮規劃編制審批工作實施辦法》,巴中的村莊規劃內容分為村莊布點規劃、新村建設規劃和舊村改造、人居環境整治規劃三部分。根據不同的類型,規劃部門進而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不同的村莊規劃技術導則,將全市村莊分為發展型、保留型、搬遷型三種類型。如南江子庫村,平昌龍泉村,楊柏仙人巔村,巴州區柏林村、塘壩村。村莊規劃的內容與其遍地開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問題,抓住主要矛盾,辦好一件事,謀劃一個發展思路,解決好一個問題,具體歸納為五個“一”的發展思路,即:①一個目標:如柏林村和諧農村建設,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合理發展)和人與人的和諧(文明的提高)。②一個中心任務:如子庫村經濟發展,抓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方向,帶動農家樂的餐飲接待業。③一條主導產業鏈:如楊柏村、仙人巔村綠色農業延伸產業(農業產品淺加工、綠色服務業)。④)一個窗口:如塘壩村能夠反映自然生態及豐富資源的窗口,通過一個重新整合的村落風貌,來表達這個窗口的形象。⑤一種新面貌:平昌龍泉村,清江鎮的柏林村、塘壩村、保豐村新的物質環境與精神面貌;物質環境包括生產環境的改善、生活環境的美化、生活物質內容的豐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滿足感增加、對未來充滿希望。盡管大巴山是欠發達地區有諸多制約發展的欠發達因素存在,但其村莊規劃卻不應是“欠發達”的。該地區的柏林村村莊規劃憑借其獨特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產業基礎、民俗風情和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在規劃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環境利用和資源開發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傳統文化,創造具有鮮明山鄉村特色和濃郁鄉土文化氛圍的村莊規劃。
4編制村莊規劃目的
為了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巴中市編寫了《巴中市村莊規劃編制細則》,明確村莊規劃應注重體現以下三點:
農民看得懂的規劃:規劃成果的圖文表達方式應力求簡明扼要、規范、平實、通俗易懂,充分體現村民的意愿,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當主人、作主體、唱主角,確保廣大村民關心規劃、理解規劃、支持規劃。
村委用得著的規劃:規劃要符合本地實際、體現村的發展方向、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可直接指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完善科教文體醫療設施。
政府管得住的規劃:發揮規劃龍頭作用。村莊規劃是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實施規劃管理的操作依據,是統籌城鄉發展,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切實可行,真正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市規劃建設部門要加強對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的支持、協調、指導和監督,及時幫助解決規劃編制中可能遇到的基礎資料不全、技術要求把握不準、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督促各縣(區)按進度完成村莊規劃編制任務。2020年底巴中市將完成90%編制工作。
關鍵詞:風水 規劃應用
中圖分類號: B84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風水貫穿在中國傳統建筑活動的各個過程。從選址規劃、建筑單體、園林小品、室內外裝修設計到施工營造,幾乎無所不在。如何應用古人智慧,創造“環境風水”,是規劃設計人員一項緊迫而富有挑戰性的課題。鑒于此,筆者對“風水”應用做如下探討:
一 “風水”概念
風水是人類祖先經過不同時代適應環境的實踐與歸納,進而發展出來的“生存法則”。風水主要研究“宅地環境”,講究的是“天地人合一”。它不僅是一門“相地”學問,更涵蓋人文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景觀藝術、建筑學等。
二、人與“環境風水”
越來越多資料顯示,人體組成和所生長的大地間,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人體健康深受“環境大地”的影響。自然環境稍一改變,人體立刻受到影響......
因此,規劃設計中,不同性質用地的布置,應考慮是否符合風水選址要求;否則應改造用地,創造環境風水,再合理布局。
三 “風水要素”與規劃應用
1 整體系統
《黃帝宅經》"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嚴雅,乃為上吉。"姚延鑾《陽宅集成》"陽宅須擇好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為有福,水口收藏積萬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風水理論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
規劃應用:1、根據風水選址,宏觀地把握各不同性質用地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2、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達到自然和人的統一和諧;3、詳細規劃應結合周邊環境,依據總體規劃的整體性導則(建筑風格、建筑色彩等)。
2 因地制宜
《周易大壯卦》:"適形而止"。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洞位多朝南,冬暖夏涼;西南潮濕多雨,蟲獸很多,采取欄式竹樓居住,空氣流通,涼爽防潮;草原牧民采用蒙古包,便于隨水草而遷徙;貴州山區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華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
規劃應用:1、利用自然、融合自然;2、山地規劃中,結合山體天際線,避免填挖方;3、利用地方建材,形成地方特色風格建筑。
3依山傍水
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臺地。依山的形勢有兩類,一類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于萬樹叢中。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
規劃應用:1、規劃上可以就地挖填,“顯山露水”,增加綠地率及水域面積,使建筑依山傍水;2、置石與流水,剛柔相濟。
4 觀形察勢
《陽宅十書》:"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大環境考察。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在龍脈集結處有朝案之山為佳,好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擁著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擋風,并且很有曲趣之情。
規劃應用:1、重視周邊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入山川大環境考察,大處著眼,小處著手;2、詳細規劃中,通過高、中高、低層建筑及景觀的立體組合,平面單體有形,立面組合成勢,達到積聚、藏氣的風水布局。
5、地質檢驗
風水學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地質對人的影響: 第一、土壤中含有鋅 、鉬、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王同軌《耳談》:"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徒。"《山海經》:由特定地質生長出的植物,對人體的體形、體質、生育都有影響。 第二、潮濕腐敗之地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地,是產生各種疾病的根源,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不宜建宅。 第三、地球是一個被磁場包圍的星球,強烈的磁場可以治病,也可以引起頭暈、嗜睡、或神經衰弱。第四、有害波的影響,如果在住宅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雙層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復雜的地質結構,都可能放射出長振波或污染輻射線或粒子流,導致人頭痛,旋暈、內分泌失調等癥狀。
規劃應用:1、規劃設計應依據并重視地質災害報告,合理選址;2、通過設置綠化帶、廣場或市政設施等,避免在有害地質上布置住宅建筑等。
6、水質分析
《管子地貞》: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博山篇》"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氣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有利健康。
規劃應用: 1、規劃設計應依據并重視本區域及周邊水質報告,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辨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合理選址;2、合理利用溫泉及礦泉水。
7、坐北朝南
中國位于地球北半球,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陽光。坐北朝南,不僅是為了采光,還為了避北風。清末何光廷在《地學指正》:"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
規劃應用:1、南北向布局,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2、地勢上、建筑層高上采取北高南低式布局。
8、適中居中
適中居中,就是恰到好處。《管氏地理指蒙》: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沒,欲其顯而不彰揚暴露。《呂氏春秋重已》: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適中的另一層意思是居中及突出中心。《太平御覽》記載:"王者受命創始建國,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據陰陽之正,均統四方,以制萬國者。"
規劃應用:1、突出城市或地塊中心,設置標志性、導向性建筑或景觀;2、中軸線布局,北端如橫行的山脈,南端有寬敞的明堂及彎曲的河流;3、規劃指標適中,避免高建筑密度、高容積率;4、建筑戶型面積的適中。
9、順乘生氣
氣是萬物的本源。《管子樞言》:"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提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明代瘳希雍《葬經》指出,應當通過山川草木辨別生氣,凡山紫氣如蓋......。云氣不騰,色澤暗淡,崩摧破裂,石枯土燥,草木雕零,水泉干涸......。"
規劃應用:1、建筑組合、道理廣場、山體綠地、水域等綜合布局應有利順乘生氣;2、合理控制建筑造型及單體拼接長度,有利通風;3、建筑戶型應注重采光、通風。
10、改造風水
《周易》: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生存條件。
規劃應用:1、規劃融進“象天法地”文化內涵,增強文化氣息;2、就地挖填,形成依山傍水地形,設置朝案式景觀或低矮建筑,創造藏風聚氣空間。
11、住宅風水忌諱
風水忌諱:天斬、路沖、角煞、反弓路、穿心、鐮刀、衙前、廟后、槍煞、孤峰。
規劃應用:詳細規劃避免出現以上設計。
結語:
城市和鄉村的風水格局存在合理性、科學性,更有益于人民健康長壽和城鄉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怡魁博士講述,張茗陽編著.《生存風水學》[M].學林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