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1:3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醫結合及臨床醫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 皮膚性病學 教材編寫
在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轉變的21世紀,醫學將會在尋求還原分析方法與系統整體方法相結合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現代醫學發展的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醫結合教學的現實可行與不可或缺。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七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為標志。1992年,瀘州醫學院率先開始了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評。教育部于2002年批準包括瀘州醫學院、河北醫科大學、湖南中醫學院等在內的部分院校在專業目錄外設置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正式招收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學生。2005年,我國第一版中西醫結合規劃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國40多所醫藥院校和中醫院校200余名中西醫結合專家的心血,正式編纂出版。這是中西醫結合高等本科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標志著中西醫結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規范。教材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是專業教育的依據,中西醫結合規劃教材的出版,標志著中西醫結合專業擁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主編單位由我院擔任。回顧我院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和《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規劃教材的籌建、出版和反饋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新版《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的編寫與研究。
一、籌建過程和出版意義
中西醫結合專業獨立于中醫、西醫專業以外,非常年輕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許多空白有待探索和開發利用。我院自建院以來就是中醫系、西醫系并存,這在全國的醫藥院校也是少有的優勢。這一優勢非常利于我院中西醫結合的發展。故我院繼1991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七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醫學專業中開設之。醫學教材建設是保證醫學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中西醫結合專業沒有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已成共識和積慮,我們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優勢的同時,經全國醫學院校中西醫結合教學改革研究協作組第二屆醫學院校中西醫結合教學研討會討論決定,由我院皮膚性病學教研室與附屬中醫院皮膚性病學教研室為主編單位,率先聯合全國十所高等中醫藥院校著手于2002年編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發行,2004年3月在我院臨床本科2001級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協編教材的出版和發行,使部分中西醫結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教學成為可能,對我國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的發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時,該協編教材的發行和使用為我院擔任新世紀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主編單位的編寫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規劃教材的編寫經過主編會議、編委會議、初稿、中稿和定稿會議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編寫,歷時兩年,凝聚了全國21所高等中醫藥院校知名專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國中醫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她的出版,使中西醫結合專業自豪地擁有自己的皮膚性病學教材,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目前,該規劃教材在全國較多中西醫結合系學生中已使用5年,反應較好。
二、教材研究與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編寫都凝聚了編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滅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無暇、無可挑剔,特別是對于毫無藍本參照的《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第一版)規劃教材更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紀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須要反映臨床技能訓練及社交能力、判斷能力、主動獲取信息能力、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的教育內容。所以,不斷地收集反饋信息,不斷地升華提高,才會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頑強的生命力。教材編委會對《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規劃教材非常重視反饋調整。2004年7月,規劃教材昆明定稿會議上,教材編委會獨創性地向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秦萬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的建議,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饋意見。這一提議立刻得到秦萬章教授的高度贊賞,并于2004年11月廣州會議正式宣布成立。“中國首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臨床與教學研討會”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麗的四川康定舉辦。此次會議有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安徽、遼寧、四川等地的會議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學術論文近70篇,其中皮膚性病教學方面9篇,有皮膚性病學研究生培養、病案式教學效果分享、《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編寫的會議紀要等內容匯報,為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學經驗交流拉開了序幕。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已定期舉辦兩屆教學研討會,及時溝通、交流教學研究經驗和教材使用中發現的優勢和不足,取長補短,有利于不斷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屆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年會正式宣布成員名單并頒發聘書,商議學組的工作計劃。
目前,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我國醫學發展中的一個獨立學科,國家職業醫師考試也將中西醫結合列為與中醫、西醫并列的一個類別,使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了國家政策法規的支持。伴隨著中西醫結合專業皮膚性病學教學研究學組的成立,這一教學平臺無疑更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校際交流,有利于教學用書及相關課件的開發利用,出版的教材質量將處于良性循環和監控中,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的教學、研究將得到更好的發展,更有利于新版《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教材的編寫與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煒,嚴火其.從庫恩范式理論解讀中西醫結合教學中的問題[J].醫學與哲學,2003,24(9):55-56.
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調查,我們發現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中醫院校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多,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傾向于以中醫學科和中藥學科為主,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西醫基礎課,往往不能引起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加之在一些中醫院校,很多專業都是將這門課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因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的臨床實踐用處不大,因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二是中醫院校內西醫基礎課的課時數普遍不足,對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大部分中醫院校的中西醫結合專業都只安排了60~72學時的教學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64學時,試驗教學8~12學時),部分專業(如護理學專業)僅安排了48學時,而在西醫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的臨床專業都將本課程拆分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這三門課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學學時。從學時安排上來看,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時數的嚴重不足使得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往往不能充分展開,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與臨床醫學各課程的聯系緊密,因而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本課程中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體寄生蟲的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學時安排方面,中醫院校由于受課時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僅僅安排12~16學時的實踐教學,與西醫院校安排的60~80學時的實踐教學相比,僅為其五分之一,這使得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嚴重受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醫院校那樣大規模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的課時也不現實,這對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而要在較少的實驗學時安排下提高《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
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思
1.確定課程定位,強化教學理念。
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課程功能應從原有的知識定位向著知識、技能和創新并重的定位轉變。
2.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
教材是學校教育的經典,是課堂教學的范本。以中西醫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重新構建教材體系、優化教學內容,重新編寫和出版供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使用的教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工作人員除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4.基于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
目前醫學院校開展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即由老師設計好,由學生按一定的程序實施讓學生直接觀察,由此來驗證課堂所學理論。這種傳統的、單一模仿式的實驗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實踐課的學習興趣及創造熱情,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我校目前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試驗、補體溶血反應、病原微生物形態與結構觀察、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等,而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出率低;有些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方法落后,已經不能夠適合于臨床和科研應用,如:單向瓊脂擴散法、雙向瓊脂擴散法。因而,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意義重大。目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方面應用廣泛。所謂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而完成的復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理論知識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驗證性實驗那樣單一,要求的是要有綜合能力。因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要熟悉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體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來達到實驗既定的目的和要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促進實驗教學的效果。每次實驗教師抽取一個小組對當前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匯報,提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一起討論給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選擇使用的實驗材料,要自己配好試劑,實驗的儀器要調整,操作、記錄、結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獨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驟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充滿挑戰,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查閱文獻的能力,而且學到了傳統教學中不做或由教師代做的許多實驗方面的技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設計性實驗能使學生養成獨立的分析、動手、反思、創新的精神,對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摘要】
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授課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概念,講解具體操作步驟,并結合實例由學生親自操作,體會如何應用。實踐表明該方式拓寬了學生的思路,提高了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循證醫學 臨床思維方法 中西醫結合 教學改革
臨床診斷思維,是醫生運用已有的醫學理論和經驗對于疾病的認識過程。采用的思維方法是哲學的認識論運用于臨床上的典型實例,思維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對疾病診斷的正確性,必將影響臨床療效。因此,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中,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是醫學生實踐技能要求的重要內容和主要環節,也是教學評估的重要指標[1]。我們在對中西醫結合專業學生開設的《臨床基本診療技能》選修課中非常重視學生臨床思維方法的培養,同時結合現代方法學引入循證醫學的概念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循證醫學是指在各種醫療行為和決策時都必須遵循最新的科學證據。被譽為“21世紀臨床醫學新思維”,也必將是指導中西醫結合的臨床思維方法。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理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 sackert將ebm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的應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來確定患者的治療措施”[2]。lw881.com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任何醫療措施的確定,即醫生處理患者、專家制定治療措施、政府制定醫療衛生政策等,都應根據現有客觀的、最可靠的科學依據進行。ebm已被當今醫學界公認為對指導臨床實踐、制定計劃、解釋結果和臨床決策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方法學。在醫學教育研究中引入循證思想,也是近年來國外醫學教育研究較熱門的課題。
1 加強循證醫學思維和方法培養的必要性
1.1 循證醫學是發展中醫藥學,提高臨床療效的需要中醫藥學的特色是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臨床療效是其優勢,更是中醫藥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臨床療效雖確切,但對現代科學研究方法重視不夠,往往對臨床療效不能進行科學、客觀、系統的評價,嚴重束縛著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體現在辨病與辨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治標與治本結合,局部與整體結合;西藥與中藥結合,最終目的就是把提高療效作為最高的原則。中西醫結合雖不是唯一途徑,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傳承發展傳統醫藥途徑。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在校生,肩負著提高中醫藥療效、促進中醫藥實現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重任,完成這些工作的前提是掌握大量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他們同時也面臨著有限時間和無限知識之間的矛盾,這就要求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中引進全新的方法學——循證醫學的理念,促進中醫藥與世界接軌。只有把中醫藥大量寶貴的臨床經驗變成具有確切科學依據的有效療法,只有依靠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將中醫專家寶貴的臨床經驗進行嚴格驗證,才能轉化為最佳的客觀證據,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臨床決策的失誤。
近三十年來,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大量報道使臨床醫生面臨著時間有限和眾多文獻的矛盾,如何進行文獻評價,從良莠不齊的文獻中選擇精華則是ebm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國家從“六五”至“十五”期間資助一大批中醫學課題,一些成果相繼問世,如“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風病證候學、治療學研究,中醫藥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等項課題的臨床研究部分都是多中心的rct,所報道的文獻質量較高。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理念,使學生掌握檢索、評價文獻方法,如果將這些成果評價后應用于臨床實踐勢必會提高他們的臨床決策能力,從而提高療效。另外中華中醫藥學會各分會為規范臨床治療編寫的相應領域指南,其中最主要的依據就是參考符合ebm原則的多中心rct結論,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ebm知識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
1.2 循證醫學是評價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改革的依據 循證醫學不但給臨床醫生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使疾病的診治更準確、更有效、更安全,而且也有利于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中引入并實施循證醫學,可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醫學實踐,激發內在興趣,避免了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傳統的經驗醫學教育中,大課講授、小組討論、床旁帶教見習等各種方法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老師按照教學大綱和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學生講授,考試也是強調理論知識,學期結束時以分數高低評價教學效果,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當中,更沒有尋找證據和實踐的機會。近年針對以往醫學教育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各種醫學模擬技術、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等新興教學手段和評估方法被越來越多地用于醫學教學實踐。以實踐為導向,變灌輸式教學為共同探索。把ebm理念引入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中,教會學生如何去收集證據、檢索文獻、評估和利用證據,培養學生一種全新的醫學思維方式,訓練診斷與防治疾病的臨床思維,使他們在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乃至今后從醫過程中主動運用這種思維方法進行臨床實踐;教會學生自我更新醫學知識和臨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教會學生如何尋找最佳證據融入臨床判斷中,才能做出最佳決策和提高疾病的診療水平。因此,循證醫學一方面有利于臨床教育創新;另一方面,還有利于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促進多學科的交叉結合,如計算機、英語與中西醫結合。這些全新的改革效果評價同樣需要采用循證醫學方法。
1.3 循證醫學知識尚未普及目前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循證醫學方面幾乎還是空白,大多數醫學生在學習階段尚未接觸循證醫學, 臨床醫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現狀不盡如人意,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課題的設計方案缺乏經過大規模rct 驗證。尤其是臨床教師對循證醫學也不甚了解,更談不上主動培養學生實踐循證醫學的能力,這是當今教學中必須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3,4]。
2 循證醫學融入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的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的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循證醫學的原則、步驟和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為將來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2.2 教學方式根據華西醫學中心李幼平教授等[5]提出對新入校的醫學生應盡早開設循證醫學課程,介紹循證醫學理念與原理,我們在中西醫結合專業二、三年級學生中開設了《臨床基本診療技能》選修課,在介紹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時適時引入循證醫學理念。計劃用3個學時講授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采用案例式、問題式教學法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循證醫學方法收集資料、評價證據。并且提出問題由學生課下通過運用計算機檢索工具收集資料,最后安排一次討論課,內容是如何利用ebm的思維來解決臨床問題。
2.3 教學內容首先介紹循證醫學理念與原則,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經驗醫學缺陷與循證醫學優勢,把握住循證醫學的精髓,避免陷入誤區。這是循證醫學理念在學生思想中的啟蒙階段,也是應教會臨床前期醫學生必備的基本技能。最后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按照循證醫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即:提出問題——收集證據——評價證據——應用證據——后效評估進行循證醫學實踐。例如選定一個專題“冠心病與血脂”進行檢索嘗試。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集體組織討論,每組選出一名同學作重點發言。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通過檢索實習后得出結論:①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②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發展的必備條件。③冠心病防治中降低ldl-c已確定為首要目標。④應用藥物升高hdl-c以達到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殘率的結果不一致,尚需擴大規模進行臨床觀察。⑤他汀類藥物是目前降低ldl-c最強效的藥物。⑥他汀類藥物長期應用可損傷肝臟和腎臟。由此提出思考問題 “如何發揮中醫藥的優勢調節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危險事件發生”。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 拓寬了思路,提高了興趣,又鍛煉了主動學習的能力,培養了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模式,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種新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循證醫學研究的方法也具有雙重性,其理論尚在不斷完善,很多研究仍在探索中[6]。但可以肯定的是,循證醫學與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融合的思路對于提高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研究水平,尤其是研究的設計水平將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這種研究的結果也必將為醫學教育改革的正確決策提供更加可靠和有說服力的依據。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將循證醫學的思維和方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推動現代醫學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符合新世紀人才需要“知識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高”的綜合醫學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春虎,溫海青,紀正春.當前醫學生臨床技能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承德醫學院學報, 2005,22(4):362.
[2]王家良.循證醫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3]welsby p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guidelines, personality types, relatives and absolutes[j]. j eval clin pract 2002,8:163.
[4]finkel ml, brown ha, gerber lm, et al. teach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o medical students[j]. med teach 2003,25:202.
1西醫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1西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西醫學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同步,西方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有賴于17世紀興起的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法國醫生拉美特里(Lamettrie)著作《人是機器》就是把人體醫學研究納入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代表。還原論是機械唯物主義的主要方法論,主張將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如生命運動)歸結于低級運動形式(如機械運動),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的形而上學方法。還原論認為,各種現象都可還原成一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獨立,通過對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體現象的本質。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不斷的醫學實踐逐步建立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等學科,為現代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促使醫學研究日益向微細方向深入,從大體水平、組織水平、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甚至到達基因水平[2]。迄今為止,以還原論為哲學指導的醫學研究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重組DNA理論和技術更是引起了生物學、醫學的革命性變化,分子生物學將各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引入到分子水平,使人們對生物學原理和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接近生命的本質[3]。可見西醫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西方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西醫學研究的方法論傾向于還原論。
1.2中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醫學理論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其理論基礎,注重整體觀、聯系觀、平衡觀是其主要的特點。系統論作為一門學科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同時,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4]。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其指導觀是以中國古代自然辯證法為指導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理念,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全過程。陰陽學說代表著人體與環境,機體內部、臟腑間、氣血津液間的動態平衡觀,五行學說代表著機體內部的多系統、多層次相互間的聯系觀,因此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聯系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融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整體性、系統性性、聯系性,其研究方法完全符合系統論思想。可見中醫學理論的世界觀源自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中醫學研究的方法論符合系統論。
2中醫學理論與西醫學各自的理論特點及不足
醫學是以人體為研究主體,以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預防疾病為研究內容的科學[5]。由研究的主體、內容可以知道西醫學和中醫學是可以相通的。由于兩個醫學理論有著完全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理論也各具特點和不足。從兩者特點可見,他們的世界觀是可以互通的,方法論是可以互補的。
2.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1.1西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西醫理論是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他的發展與現代西方科技發展同步,從醫學的形式看西醫學遵循著現代科學以還原論哲學觀為指導,它以客觀、具體、形象的實物證據為基礎,重視人體細微結構的分析研究,用微觀的變化解釋宏觀現象的本質就成了西醫學縱向思維方式的基礎[6]。西醫學把單元結構作為其理論基礎,把單元結構局部微觀的生理、病理變化作為研究依據,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起始因素,主張對疾病的一元化的解釋,根據西醫學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把以還原論為指導的以單元結構為基礎的西醫學簡單理解為“元”醫學。西醫這種純技術的還原論的研究方式促進了人類醫學健康事業的快速發展,多數傳染病被有效控制、多數疾病找到了診斷治療的方法,人類平均壽命得到了很大提高。
2.1.2西醫學理論的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醫學這種過于依賴于實驗科學,過于強調對人體微觀結構的研究,把生命視為一個線性的系統,以簡單的因果關系來推導生命活動、推導生理病理、推導治療手段的還原論方法日見其局限性。有時單純的還原分析難以導出由一些隨機、綜合因素所引發的變化和產生結果的機制[7]。例如,生物體活性的理解,按線性關系從無活性不能得出活性;沒有組成要素的非線性關系、復雜系統的概念,則難以理解活性[8]。由于還原論過于強調新發現、新技術,新的技術常常以市場為導向而忘記了醫學研究的人本主義精神,存在著技術性有余、思想性不足的現象。其片面性、局限性是難以避免的,例如隨著社會發展現代醫學雖然對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防治方法的認識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診斷治療方法不斷增多,但從整個社會的角度看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有不斷升高的趨勢,給患者、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負擔。創新技術產生的成果被快速產業化運用于臨床,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提供了理論庇護。其產生的后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已經引起了社會各方關注。這種非人性化的局限性是以單純的技術至上的還原論的哲學觀指導下的西醫自身無法解決的。
2.2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與不足
2.2.1中醫學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以陰陽平衡觀為指導,以五行相關學說為聯系,用辨證論治的方法進行疾病的診治,具有較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中醫理論誕生于中華文化的母體中,以陰陽平衡觀和五行相關學說貫穿于中醫理論的過程,臟腑、氣血津液學說代表某一臟器的結構單元的動態平衡觀,五行生克代表著多個臟器間的多層次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層次平衡關系,天地人的平衡觀代表人與環境的整體平衡狀態,因此動態平衡觀是中醫理論的主線。經過近千年的臨床實踐,形成了一套以陰陽平衡為指導的,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較系統的臨床醫學理論,對疾病診治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人體健康和對疾病總的看法是以平衡觀、聯系觀為基礎的。因此中醫的思維方式是以動態平衡為基本線索的整體性、系統性思維模式。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衡”醫學。
2.2.2中醫學理論的不足中醫理論系統觀思維是其最大的特點,但我們必須看到系統論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核心內涵是需要以還原論為基礎的,在中醫理論的構建中,由于中醫理論對還原論思想有著先天不足,過于依賴系統思維,對一些客觀存在的結構不夠重視,不重視對微觀結構的研究,常常在診斷疾病過程中存在病變部位不清,治療方法籠統的缺陷,面對蓬勃發展的西醫科技,常常顯示出思想性有余而技術性不足。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各個組織、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才可能進行系統性、整體性的研究。否則這種系統論的研究只能是一種“暗箱”。
2.3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特點與不足
從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形式看,我們不難知道,中西醫結合取得的成果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如用西醫的方法來發展、研究、解釋中醫理論,用西醫的方法來評價中醫診斷和療效,用西醫的方法來研究中藥(藥理分析、組方成分分析),以中醫的療法補充西醫治療或用西醫的療法補充中醫治療,用西醫的技術方法進行檢查診斷,用中醫的方法進行治療,或同一病種使用中西醫兩種方法進行診治,這些中西醫結合方式雖然在臨床上取得了不少令人滿意的成果,但基本停留在技術層面的互補,對中醫科學性論證及對中醫理論的局部觀點的證實,以及對中藥組分分析,存在著點多、線長、面廣,較龐雜不夠系統,且多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其主體指導思想仍然是把中醫藥處于被動從屬和被檢驗和驗證的地位用還原論方法指導中醫藥現代化。由于缺乏有效的醫學思想和創新醫學理論的指導,中醫與西醫在醫學指導思想和醫學基本理論層面上的結合非常有限,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機性。中西醫結合雖然走過了50余年,至今未能形成系統的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所以中西醫結合目前只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遠不能滿足于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發展的需要,急需在取得前述的大量成果、經驗、素材的基礎上結合中西醫兩個學科各自的世界觀、方法論、基礎理論特點進行更高層面的結合研究。
3創新理論的醫學哲學基礎
3.1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世界觀
由中西醫學理論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可知,中醫理論具有整體觀、平衡觀、系統觀的“衡”醫學特點,其研究方法傾向于以中國古代的自然辯證法,具有與系統論相符合的醫學哲學觀。西醫理論具有以單元結構觀的“元”醫學的特點,其發展受西方機械唯物主義的影響較大,具有與還原論思想相符的醫學哲學觀。從當代的哲學觀看,無論是自然辯證法還是機械唯物主義都有著歷史的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的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在醫學理論的世界觀中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樣可以把自然辯證法和機械唯物論有機結合起來,作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的世界觀。
3.2中西醫結合醫學創新理論的方法論
由前述分析可知,無論是還原論還是系統論都有著其方法論的局限性,都不具備引領中西醫結合醫學基本理論發展的重任。我們把西醫理論以解剖結構單元為基礎的“元”醫學特點與中醫理論平衡觀為基礎的“衡”醫學特點進行融合,形成還原論與系統論相統一的“元衡論”觀點。“元”是西醫理論的精髓,是結構單元的簡稱有形態的、結構的內涵,是以靜態的、孤立角度研究人體;“衡”有陰陽平衡觀的基本內涵,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有平衡的、聯系的、動態的內涵,是以聯系的角度研究人體。我們可以把“元衡論”簡單地理解為以結構單元為研究基礎的人體平衡觀。包括整體單元結構、層次單元結構、單元結構三個層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狀態。用它進行醫學研究就可以形成兼顧點(單元結構)、線和面(層次單元結構)、立體的(整體單元結構)多維研究思路,可以豐富陰陽平衡理論的內容,完善中醫的科學內涵,彌補西醫學重技術輕思想,重局部輕整體的不足。使對疾病的分析更具整體性、系統性。用它來指導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基本理論構建可以有效地兼顧局部與整體、宏觀與微觀、結構與功能等。可以作為一種中西醫結合醫學的方法論。用于指導疾病預防、控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研究。
3.3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
中醫理論、西醫理論、中西醫結合元衡論觀點的醫學哲學特點見表1。
3.4試用“元衡論”指導臨床醫學研究
痤瘡有著復雜的病因病機,我們曾經以“元衡論”對痤瘡的病因及治療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到痤瘡的發病是由于三個層次的內在平衡失調共同作用產生的,性腺雄激素循環為第一層次,皮脂腺皮脂循環為第二層次,微生態循環為第三級,當他們的循環保持平衡時,人體不會發病,當第一個循環被打破,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第二層次循環的平衡被打破,皮脂分泌增加,進而導致第三級循環的微生態的平衡被打破進而引發痤瘡。這三個循環由第一層次到第二層次到第三層次分別由雄激素、皮脂參與介導,構成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依次發展的病理過程[9]。我們根據病因病機特點,有針對性地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針對皮膚微生態、皮脂腺分泌和雄激素分泌等進行治療,明顯提高了療效,減少了復發。同樣的道理,遇有復雜難愈的疾病,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元衡論”思維進行臨床研究,例如慢性下肢靜脈性潰瘍,是一種慢性的、頑固的、反復不愈的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很多痛苦,醫學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醫學上一般認為靜脈性潰瘍的病因是靜脈曲張后靜脈機能不全,靜脈長期淤血,毛細血管損傷,通透性增加,組織水腫,最后因輕微外傷或感染形成潰瘍[10]。但通過我們的一組研究可知,以上情況只反映了病因的一個方面,靜脈性潰瘍除與下肢靜脈曲張有關外,有多種因素共同參與,與下肢淤積性皮炎、足癬、甲癬、反復發作的丹毒、甲溝炎、心衰、糖尿病等均有一定關系[11]。從“元衡論”觀點看包括三個層次的失調:①下肢靜脈曲張—靜脈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②慢性足部真菌感染—反復引起丹毒—淋巴循環障礙—淤積性皮炎;③淤積性皮炎—外傷感染—微生態失調—皮膚潰瘍。可見靜脈性潰瘍的發生是有多層次病因導致的,其反復不愈、頑固難治是由該病病因的多樣性和病情的復雜性決定的。通過給以相應的針對各層次的綜合治療和相關的健康教育,可以大幅提高療效,并且可以有針對性防治復發[12]。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眼底出血;臨床效果
眼底出血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由于臨床的發病因素較多,因此導致其治療方法的統一難度較大。而在臨床治療中,選擇西醫治療方法起效快,但是,在實際治療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導致爭議較多。我院在中西醫治療方法的研究中,對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療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進行了分組實驗研究,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院接受治療的140例眼底出血患者,對其進行臨床研究治療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7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齡平均(61.5±10.5)歲,實驗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齡平均(62.4±11.5)歲。經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情況,均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本次臨床檢測結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方法,主要針對患者進行神經營養治療,使用藥物主要包括三磷酸腺苷、維爾新、維生素E等。針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選取合理的治療方法,并靜脈注射止血藥物保證患者在治療中的安全性。根據患者出血時間長短不同情況,需要持續3 d的時間進行治療,治療期間,還應當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增加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其中主要依據患者的基本體征進行中醫藥物的選擇。如早期治療患者,主要以涼血止血藥物進行治療,主要選擇生蒲黃、旱蓮草、丹參、郁金、川芎等重要來進行治療。中期患者則主要選用芍藥、當歸、川芎、桃仁、生地等中藥來進行活血化瘀治療。以滋補肝腎的黃芪、山藥、芍藥、杭、生地、枸杞子等藥來進行中和溫補,結合西藥治療展開救治。以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治療過程中的中藥成分比例,均按照患者的臨床情況來采取酌情加減用藥,以此來確保藥物使用的適量。
1.3療效評論標準 分為:治愈:患者眼底出血癥狀完全消失,卻無復況;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但眼部仍舊不適癥狀,經藥物維持后,無不良反應;無效: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未發生緩解,甚至有加重傾向,經藥物控制后,僅有緩解效果,或無效果。
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滿意度進行統計分析,取平均值進行比較,滿意度由患者自己打分,分值越高表明對治療越滿意,滿分100分制度。
1.4統計方法 本次臨床統計結果,均由SPSS 17.0統計軟件來進行統計分析,數據檢測結果P
2 結果
經臨床診斷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中,實驗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差異,P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滿意度經統計分析,實驗組為(94.5±4.3)分,對照組為(82.6±5.6)分,經比較,P
3 討論
眼底出血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眼部疾病,其發病因素較多,且在發病前期無明顯征兆,在臨床中,眼睛外部無較明顯異常,因此導致的視力問題等。而在治療中,主要采取西藥進行對癥治療,雖然療效較快,但是其治愈率卻并不滿意。且可能導致患者出現臨床不m癥狀。雖然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成長,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正在逐步降低,但是,其治愈率仍舊無法讓患者滿意。
在本次的臨床試驗治療比較中,經臨床診斷治療后,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中,實驗組患者的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且治療效果具有顯著差異,P
通過本次試驗分析可以得出簡單結論,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可以更好的滿足不同眼底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需求,同時在患者的臨床治療滿意度方面,得到較好的提升作用,其臨床作用,對患者的基本治療需求,以及各路影響的分析結果等,都極大的促進了患者在治療中的信心。
從現代臨床醫學的發展基礎來看,不同的眼部出血癥狀,在治療中,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情況,展開合理的治療執行方案,并依照患者的基本治療需求,也都有更好的促進作用。從患者的單純治療方法和基礎的治療需求上,可結合患者的康復治療需求,加強對臨床病癥治療措施,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體驗。
綜上所述,對于不同癥狀的眼底出血疾病的中西醫治療效果,能夠更好的滿足患者的臨床治療需求。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在臨床治療不同眼底出血的疾病癥狀上,可以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冬梅.中西醫結合治療128例眼底出血的臨床效果及價值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200.
[2]高曉寧,李錦云.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眼底出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3):91,93.
[3]馬小飛.中西醫結合治療眼底出血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4):86-87.
[4]趙璐.中西醫結合治療各類眼底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7):62-64.
【關鍵詞】 支氣管哮喘;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
支氣管哮喘是在支氣管高反應狀態下由變應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廣泛性氣道狹窄的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誘因,而在呼吸道感染方面病毒感染占90%以上[1]。近年來,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支氣管哮喘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西醫一般采用氧療、輸液、解痙、抗過敏、抗感染等綜合治療方法,療效不佳[2]。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對收治的54例支氣管哮喘病例,分別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種方法,并對兩種療法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比較,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54例,均符合199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學會制定的支氣管哮喘的西醫診斷標準[1]和《實用內科學》中支氣管哮喘的中醫診斷標準[2],排除重度、危重急性支氣管哮喘發作或伴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將54例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24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0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33.2±5.8)歲,病程1~17年,平均(8.5±2.4) 年;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0~62歲,平均(32.4±5.1)歲,病程1~18年,平均(8.3±2.5) 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包括吸氧、通暢呼吸道、平衡患者體內酸堿度、糖皮質激素及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等,在常規治療同時進行霧化吸入治療,即以布地奈德混懸液1 ml(0.5 mg)加入生理鹽水2 ml,通過霧化泵霧化后吸入,2次/d,每次15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平喘湯,組方:白芥子10 g,葶藶子10 g,海浮石20 g,黃芩12 g,蘇子15 g,杏仁10 g,桔梗15 g,麻黃10 g,瓜蔞15 g,浙貝10 g,生甘草5 g,紫菀15 g。每天1劑,水煎3次,取水煎液分3次溫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3] ①顯效:患者的喘憋癥狀明顯緩解,呼吸困難狀況也得到明顯的改善,肺部哮鳴音消失。②有效:患者的喘憋癥狀緩解,呼吸困難癥狀基本恢復,肺部哮鳴音也基本消失。③無效:患者的上述癥狀基本無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治療2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83%,經χ2檢驗,兩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在我國呈逐年上升趨勢。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T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慢性炎癥[4]。臨床實踐表明氧療、輸液、解痙、抗過敏、抗感染等西醫綜合治療方法療效均不顯著,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在支氣管哮喘的西醫治療方面,1995年《全球哮喘管理和預防策略》提出其最佳治療方法是吸入治療。布地奈德是一種非鹵化的糖皮質激素,具有良好的抗過敏、抗炎的作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后可直接作用于氣道,且對氣道中的炎性細胞具有高選擇性,可在組織中長時間保留,且無皮質激素類的全身性反應, 長期使用耐受性良好[5]。中醫認為,哮喘發病主要是由宿痰積飲所致,痰飲留伏,潛伏于肺,日久則氣滯痰阻,導致氣道狹窄、攣急而發病。因此,哮喘治療關鍵應是化痰平喘,本院所選中藥平喘湯方中白芥子快膈消痰,葶藶子瀉肺平喘,海浮石化痰平喘,蘇子降氣行痰,共為君藥;瓜蔞化痰寬胸,黃芩清解肺熱,紫菀化痰止咳,浙貝清化熱痰,為臣藥;桔梗宣肺祛痰,為佐藥;麻黃宣肺平喘,杏仁肅降肺氣,一宣一降;甘草祛痰止咳。該方寒溫并用,宣降結合,諸藥合用,共奏化痰平喘、宣肺止咳之效。本研究采用西醫常規綜合治療,聯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及自擬中藥平喘湯治療,觀察組30例患者總有效率達93.33%,明顯高于采用單純西醫治療的對照組,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具有明顯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沈臣尹.中西醫結合防治支氣管哮喘的探討.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5(7):426.
[2] 張尊磊.中西醫結合治療4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12, 7(7):144.
[3] 蔡茜虹,郭雪霞,朱敏.中西醫結合治療64例支氣管哮喘.廣東中醫,2008,1(1):145.
河北醫科大學是一本院校。
材料補充:
河北醫科大學簡介:河北醫科大學(HebeiMedicalUniversity),簡稱“河北醫大”,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教育部三方共建,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是河北省重點骨干大學;現已成為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綜合性醫科大學。
學校建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生物學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7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擁有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個,學位授權學科已經覆蓋了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等。學校具備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醫學教育體系。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中西醫結合;臨床效果
在現代臨床醫學上,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眼科疾病,并且多發。該疾病有很高復發率與致盲率,對患者造成極大危害。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因為在角膜細胞中所存在HSV抗原所造成的遲疑性過敏反應或者是細胞免疫反應所導致的。HSV-Ⅰ型會造成眼部的皰疹感染,并且發病的年齡界限不是十分顯著,在青壯年中的發病率比較高,到目前為止在殺滅HSV方面還缺乏比較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單純應用抗病毒藥物很難對由于HSV抗原所造成的免疫性炎癥以及其復發進行控制。在現代臨床醫學上,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主要是利用抗病毒藥物來進行治療,但是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選擇126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對其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來進行治療,并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曾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選擇的這些患者隨機分為數量相等的兩組分別作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中患者有63例,其中男性有38例,女性有25例,患者年齡在20~60歲,平均年齡為(35±4.5)歲;其中有25例患者為樹枝狀角膜炎,有20例患者為地圖狀角膜炎,有15例患者為盤狀角膜炎,另外3例患者為基質壞死;觀察組中患者63例,其中男性有40例,女性有23例,患者年齡在18~65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38±5.2)歲,其中有20例患者為樹枝狀角膜炎,有22例患者為地圖狀角膜炎,有18例患者為盤狀角膜炎,另外3例患者為基質壞死;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病情方面無顯著差異存在。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與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診斷標準相符合。西醫診斷以《眼科學》為標準。中醫診斷標準:①角膜呈星點翳障,可能聚集,也可能散開,或者是連綴成一片,形狀呈地圖狀或者是樹枝狀,有抱輪紅赤;②眼睛干澀畏光,有刺痛淚,視物比較模糊;③對角膜行熒光素染色,呈現出陽性;④病變區的角膜直覺有所減退;⑤經常會有眼部外傷或者是外感風熱等誘發因素。將角膜穿孔與盤狀潰瘍患者排除,排除在治療期間有新眼病突發患者,排除資料不全或者是未正常用藥患者,排除治療過程中其它情況出現患者,排除藥物過敏患者。
1.2.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西醫單純治療,即利用濃度為0.1%更昔洛韋眼用凝膠來點患眼,進行4次/d,利用干擾素眼液點患者患眼,進行4次/d。向400mg炎琥寧注射液中加入250ml、0.9%氯化鈉注射液對患者靜點,進行1次/d。將1~3w時間作為1個療程;另外還要利用0.1%阿昔洛韋滴眼液對患者滴眼睛,1滴/次,6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方法治療基礎上結合中藥口服來進行治療。中藥藥方:薄荷、黃苓與梔子、谷精草各10g,生地黃與蒲公英各15g,車前子、赤藥與柴胡各10g,蟬蛻與龍膽草各6g。合并外傷風寒患者加金銀花與姜活,對于外感風熱患者加入桑葉,對虛火患者加入知母與黃柏,在病程之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加入適量麥門冬與白蒺藜。水煎之后口服,1劑/d,與早晚服用。
1.2.3療效判定 在完成治療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與其他臨床癥狀均消失,行熒光素染色,呈現(-),則為痊愈;完成治療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有所縮小或者是減少,行熒光素染色,呈現(+),畏光刺痛以及紅赤流淚等臨床癥狀都有所減輕,則為好轉;在完成之后,患者的角膜星翳癥狀未變化或者是更加嚴重,對患者行熒光素染色,呈現(+),癥狀未改善,則為無效。
1.3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結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且要利用t與χ2對組間數據進行檢驗。
2 結果
在治療結束之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中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明顯較高。見表1。
3 討論
在現代世界臨床醫學上,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種嚴重致盲的眼病,發病率以及致盲率在角膜病中都占有很高比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因為在角膜細胞中所存在HSV抗原所造成的遲疑性過敏反應或者是細胞免疫反應所導致的。HSV-Ⅰ型會造成眼部的皰疹感染,并且發病的年齡界限不是十分顯著,在青壯年中的發病率比較高,到目前為止在殺滅HSV方面還缺乏比較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單純應用抗病毒藥物很難對由于HSV抗原所造成的免疫性炎癥以及其復發進行控制。
在現代醫學理論研究看來,單純皰疹病毒大約有50d的存活期,在病毒感染的早期,患者病情比較輕,在疾病的中期,病毒會大量復制,患者病情比較嚴重,在疾病的后期,病毒接近死亡,但是其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角膜仍然會有仍然會有渾濁出現,或者是出現反復發作,目前對于該疾病還無徹底治愈以及杜絕其復發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中所選擇的阿普洛韋是一種高效的抗病毒藥物,該藥物對于單皰型病毒具有最大活性,對于感染細胞中的病毒DNA合成能夠選擇性抑制,但是對于正常細胞活動不會產生影響。另外一個方面,對于深層組織阿昔洛韋具有較好滲透性,特別是比較容易進入被病毒感染細胞內,所以,不管是對于上皮型以及基質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還是對于內皮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該藥物都能夠起到很好的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韋眼膏能夠使藥物與眼角膜之間的接觸面積以及接觸時間增加,能夠使其抗病毒作用得到更好發揮。對于發作期疾病,利用阿昔洛韋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對于深層的非潰瘍性病變,加用皮質激素能夠對組織反應進行抑制,使患者水腫減輕,對疾病的治療比較有利,但是要防止突然停藥而造成病情加劇。在原發性感染之后,病毒始終在三叉神經節感覺神經元的內部潛伏,因此對于疾病復發無法進行有效控制。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復發性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其免疫功能與正常患者相比較而言比較低,特別是細胞免疫功能比較低,一旦出現勞累、感冒以及情緒刺激或者利用皮質類固醇等情況,會造成機體免疫力再次下降,機體免疫與潛在病毒之間的相對平衡就會被打破,潛在病毒也就會被激活,進而造成疾病復發。
在中醫學中,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屬于"聚星障"與"花翳白陷"的范圍。在中醫理論中,角膜炎的主要病因有一下幾種:六外感、七情內傷以及飲食不節與勞倦內傷。病機可以分為兩端,即虛端與實端,主要是以實證為主,夾雜有虛者。五臟功能失調,其病機主要就是肝、膽、肺與風、熱、毒以及心火,疾病的后期經常是腎虛。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辯證論治,主要是以肝經風熱與肝膽火熾、濕熱以及肝腎陰虛為著手點,還要根據不同的病因與病機,來進行診治,從而將療效提高。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具有清熱解毒效果的藥物也具有消炎以及抑制病毒的作用,同時該種藥物還能夠對機體反應性進行調節,使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對吸收水腫以及滲出有一定促進作用。
利用柴胡、龍膽草與谷精草能夠平肝清熱與退翳明目;利用薄荷、蟬蛻以及蒲公英等能夠退赤,還能夠開玄府、散郁結;利用生地黃與赤芍以及車前子等能夠滋陰、活血與利濕。在臨床上給予患者疏風清熱以及瀉火除濕治療。蒲公英、薄荷、柴胡、桑白皮以及荊芥與能夠清熱解毒;紫草、丹參以及赤芍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木通與決明子能夠清肝利濕。對于頭痛、畏光以及流淚嚴重患者要加用蔓荊子、白蒺藜以及白芷,能夠疏風散熱以及明目止痛;眼干澀與視物不清患者要加用女貞子、雞血藤以及昆布,使患者養陰活血以及退翳明目;對于病程遷延患者要加用炙黃芪與黨參來益氣扶正。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蒲公英、荊芥、、柴胡、桑白皮以及紫草能夠抗病毒及抗炎;赤芍、柴胡以及木通能夠抗炎以及鎮痛;炙黃芪、丹參、蒲公英、黨參、柴胡以及女貞子能夠增強以及調節患者的免疫功能。
從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到利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進行治療,總有效率可以達到95.2%,所以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進行治療能夠有較好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麗媛.綜合療法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9):2369-2371.
[2]厲蕓蕓.98眼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療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2):1480-1481.
[3]李瑩.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特點及診療思維[J].眼科,2012,21(3):157-161.
[4]魏冉.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療分析[J].中國保健,2010,15(15):620-620.
[5]曹淑霞,歐陽云,張健(指導).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1(10):77-79.
[6]陳光西. 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臨床觀察[J]. 江蘇中醫藥,2011,6(22):41-42.
[7陳俊,陳小娟,洪亮.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中醫治療概況[J]. 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3):89-92.
[8]雷春燕,余純,張夏玲,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27(25):79-80.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癥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149-01
乳腺增生癥屬于中醫學“乳癖”的范疇,臨床以脹痛、腫塊為主要表現。本病的發生多為郁怒傷肝,肝郁氣滯;思慮傷脾,痰濕內蘊,以致肝脾兩傷,痰氣互結,瘀滯而成塊。或因肝腎不足,沖任失調,陽虛痰濕內結所致。如果沒有正規有效的治療,常使病情遷延不愈。2002年1月~2008年12月,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乳腺增生癥638例,收到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乳腺增生癥638例,全部為女性,年齡28~50歲,平均36.4歲。
1.2 治療方法:取辨證論治,根據證型不同而治則方藥亦不同。肝郁氣滯,痰濕互結型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用逍遙散、乳康片加三苯氧胺。沖任失調,陽虛痰濕內結型治以調理沖任,溫陽化痰,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乳康片加三苯氧胺。1個月為1療程,以3個療程為佳。
1.3 療效判定標準:以中國中醫學外科乳腺專業組1987年制定的標準為準。①治愈:疼痛及腫塊消失,停藥3個月不復發;②顯效:疼痛消失,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③有效:疼痛減輕,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或疼痛不減輕,而腫塊縮小1/2以上;④無效: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腫塊不縮小而單純疼痛緩解。
2 結果
本組638例,治愈177例(27.7%),顯效342例(53.6%),有效94例(14.7%),無效25例(3.9%)。
3 討論
乳腺增生癥屬于中醫學“乳癖”范疇,是由于郁怒傷肝,肝郁氣滯;思慮傷脾,脾濕健運,痰濕內蘊,肝脾同病,痰氣互結,瘀滯而成塊;或因肝腎不足,沖任失調,陽虛痰濕內結所致。
3.1 肝郁氣滯,痰濕互結型:肝性喜條達,主疏泄,肝經布于胸脅。由于情志不暢,怒而傷肝,致肝氣郁滯,疏泄功能失常,進而影響脾的運化,使清陽不能升,濁陰不能降,水液停滯,聚而生痰,痰氣互結,聚而成塊,結滯乳中而成乳癖。張瓊等[1]研究證實了情志因素對肝郁氣滯型乳腺增生癥的發生有密切關系。肝郁氣滯,痰濕互結型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藥用逍遙散、乳康片、三氧苯胺。逍遙散以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養心,生姜溫胃和中。共同起到疏肝解郁,行徑止痛,軟堅散結,養血柔肝,調節沖任之功效。徐淑鴻等加入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以增強其祛瘀消腫,活血軟堅之功效[2]。乳康片的組方具有疏通肝經郁滯,理血脈,調沖任,行經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運行,消積化痰,軟堅散結,補氣健脾,調理中州。
3.2 肝腎不足,沖任失調型:肝血充盛,氣機調暢是沖任通暢的重要條件。肝腎不足,沖任失調,溫熙不足,致使血液凝滯,津液停聚而成水濕痰飲。血瘀與痰濕互結,聚而成塊,絡于,故脹痛。本型治宜調理沖任,溫陽化痰。方用二仙湯合四物湯、乳康片、三苯氧胺。共同起到調攝沖任,養血補血,行經止痛,消積化痰,軟堅散結之功用。
3.3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乳腺增生癥是雌性激素代謝失常所致,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調或雌性激素受體的質和量異常,造成乳腺各部分增生程度參差不齊。三苯氧胺是雌激素受體拮抗劑,能阻斷高濃度雌激素對乳腺的刺激,抑制乳腺組織及周圍纖維組織的過度增生,減少末梢導管的增生和囊變,使增生的組織復原,疼痛消除。我們使用揚子江藥業生產的三苯氧胺(他莫昔芬),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根據不同證型,采用不同藥物組合,使其相輔相成,以增加療效,縮短療程,是治療乳腺增生癥較好的聯合用藥方案。本組638例治療結果與艾劍峰[3]統計620例治療結果相近;但與李戎等[4]在中、重度乳腺增生癥治療中用三苯氧胺加乳快欣,可以達到治愈率93.54%,有效率100%有一定差距,可能是統計方法或療程設計不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瓊,陳家旭,于震.乳腺增生病肝郁氣滯證心理應激生活事件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6):509―512
[2] 徐淑鴻,徐建設.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癥38例[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4):27-28
[3] 艾劍峰.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癥620例療效觀察[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3,1(3):42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常見且嚴重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系由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所致。因此,防治DN的發生、發展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和重點。近年來報道顯示,辨證與辨病結合組方用藥能提高療效,延緩DN。現通過對近年來相關文獻分析、總結,分別從辨證用藥、基礎方加減、單味中藥、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四個方面加以闡述,綜述如下。
辨證用藥
張國山等擬益腎活血方(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川芎、黃芪、羊藿、丹參、地骨皮)治療腎虛血瘀型DN 100例[1],總有效率達98%。李小娟以有無水腫分為兩型[2],有水腫型是糖尿病早期證型,治宜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方用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DN 71例,總有效率76.2%;有水腫型是糖尿病腎病早期,治宜健脾益腎,益氣行水,予六君子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DN 36例,總有效率91.2%。并指出血瘀貫穿于疾病的全過程,對多種肝腎陰虛、血瘀阻滯,需對證治療。
王長閔等自擬降糖清氮湯治療糖尿病腎病30例[3],治以健脾補腎,活血通絡,祛毒除濕之法。基本方:黃芪、羊藿、生地黃、熟地黃、大黃、丹參、人參、肉蓯蓉、益母草、茯苓、黃芩、荔枝核。結果總有效率92%。
基礎方治療
李占林等采用四黃湯加減治療早期DN 60例[4]。主方:生地黃、黃芪、大黃、黃連、葛根、水蛭。肝腎氣陰兩虛加太子參、山茱萸、黃精、石斛、玉竹;脾腎陽虛加菟絲子、杜仲、羊藿、豬苓、茯苓;陰陽兩虛加菟絲子、補骨脂、熟地、冬蟲夏草;口渴燥熱加天花粉、知母、蘆根;皮膚瘙癢加刺蒺藜、地膚子、蟬蛻、土茯苓。四黃湯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余毅等運用益氣補腎活血湯(黃芪、益母草、延胡索、赤芍等)治療早期DN 1089例[5],經8周治療后,發現患者的血流變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且24小時尿蛋白定量、Scr等指標及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魯淑敏用固元湯(熟地、女貞子、桑椹、羊藿、枸杞子、澤瀉、茯苓、豬苓、黃芪、石韋等)結合燈盞花注射液治療早期DN 68例[6],從本圖治,總有效率92.7%。陳華用復方黃芪湯(黃芪、北沙參、水蛭、大黃、丹參、紅花、枸杞子、羊藿、車前子等)治療糖尿病腎病57例[7],經8周治療后,總有效率85.97%,療效明顯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組。董小革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治療70例糖尿病腎病[8],結果顯示,患者尿蛋白、血β2微球蛋白明顯下降,血液流變學指標亦得到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優勢極為明顯。
單味中藥
陳少華等通過對168例DN的觀察[9],發現黃芪注射液能夠降低腎臟蛋白的排泄,對腎臟的損害有保護能力。周興磊等觀察90例DN患者[10],發現冬蟲夏草對早期DN能減少尿蛋白漏出,可延緩早期DN的進展。腎臟病理學結果提示,冬蟲夏草可減輕腎小球肥大及系膜增殖。田云龍占永力等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療32例DN[11,12],結果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使血液黏度降低,尿中白蛋白β-MG顯著下降,提示該藥有保護早期糖尿病腎小球、腎小管功能的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
吳先旺在控制飲食[13],適當運動,限制蛋白攝入量基礎上,口服糖適平30mg/次,3次/日,嚴重者可靜脈注射胰島素,給予洛丁新片10mg,1次/日口服,控制血壓在140/90mmHg左右,如不理想可配合應用心痛定10~30mg/日口服,同時服用自擬益氣養陰活血湯,方為:生黃芪30g,太子參20g,丹參30g,生地黃15g,山茱萸15g,女貞子15g,益母草15g,麥門冬15g,枸杞子15g,赤芍15g,川芎15g,焦山楂15g,紅花10g。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結果:治療組53例總有效率90.6%,對照組42例總有效率76.2%,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王素美將DN病例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14],兩組均進行DM教育,給予優質蛋白質飲食。清型者應用諾和龍或糖適平口服以控制血糖大量蛋白尿或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升高者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以使血糖達到良好控制水平(空腹血糖4.5~6.5mmol/L,非空腹血糖5~8mmol/L),血壓高者應用降壓藥控制血壓。對照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服潘生丁25mg,3次/日,治療組予黃芪注射液20ml、丹參注射液20ml加入200ml生理鹽水靜滴,1次/日。兩組均以10~15天1療程,觀察1~2個療程。結果:治療組在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指標變化上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效果良好。
問題與展望
現代醫學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原則關鍵在于對早期腎病可逆階段進行治療和干預,以達到延緩慢性腎衰進展的目的;嚴格控制血糖、血壓、低蛋白飲食,保護腎功能,及時糾正各種并發癥。然而西藥治療有一定的不良反應,且DN晚期透析、腎移植等治療方法也會給患者帶來身體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中醫是祖國傳統醫學,中藥對DN發生的諸多環節都有阻止、拮抗作用。尤其在糖尿病早期,患者雖無臨床表現,但可借助西醫微觀檢測診斷,一旦發現有微量蛋白尿就說明有腎臟損害,辨證論治,采用專方專法治療對消除或減輕其腎臟損害有很大優勢,且確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中醫對本病的認識起步較晚,中藥治療DN的機制研究多局限于單味藥,而對復方治療本病的機制研究較少,尤其在作用環節上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探討;在藥物劑型方面也可有所突破和創新,如中藥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可制成注射液、口服液等,不但可減輕患者服用湯藥的不適,使治療手段更簡便,而且療效更顯著;此外,中醫對DN診斷的分期分型及療效標準有較大分歧,在比較鑒別上難以取得客觀標準,應在突出中醫特色前提下開展臨床實踐。比如可以結合西醫的微觀檢查完善和統一中醫癥候診斷及類型,使DN在臨床治療中更加標準化、規范化,使療效評價更加有據可依。
中醫藥治療DN有極強的靈活性和個體差異性,在DN的治療中,采用現代醫學的有關治療方法,結合中醫藥,通過辨證與辨病相結合,辨證論治和專方專藥相結合,藥療與其他療法相結合等方法,更好的控制糖尿病,延緩DN進展,改善腎功能,在治療糖尿病腎病中有著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 張國山,陸連芬.益腎活血方治療糖尿病腎病100例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2000,17(3):17-18.
2 韓云平.李小娟教授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擷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1):13.
3 王長閔,高軍,梁桂芳.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J].中醫藥研究,2000,16(4):8-9.
4 李占林,岳斌,倪廣林,等.四黃湯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6,33(2):182.
5 余毅,陳杭軍,林宏初,等.益氣補腎活血輔助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5,6(7):389-392.
6 魯淑敏.固元湯結合燈盞花素治療糖尿病腎病68例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3):316.
7 陳華.復方黃芪湯治療糖尿病腎病57例療效觀察[J].實用內科中醫雜志,2006,20(6):642-643.
8 董小革.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初期7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8,22(12):38-39.
9 陳少華,侯鳳英,張連記.黃芪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中成藥,2000,22(3):207-209.
10周興磊,馮志剛,張本祥.冬蟲夏草治療糖尿病腎病90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00,20(1):56-57.
11田云龍.血塞通注射液干預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0):753.
12占永力.中藥三七注射液對顯性糖尿病腎病并高凝狀態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2,3(1):23.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療時機;治療方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55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ZHONG Lian-na. Guangdong Zhongshan City Chen Xinghai Hospital, Zhongshan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reatment opportunity, measure and method for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estern medicine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3.33%, which were lower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8.09, P
【Key words】 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Treatment opportunity; Treatment method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指女性體內生殖器和生殖器周圍盆腔腹膜、結締組織發生的炎癥, 在一個部位或者多個部位發病, 以人體輸卵管卵巢、輸卵管炎最為常見, 具有發病率高、遷延性等特點[1, 2]。目前在臨床中尚無特效、規范、統一的治療方式, 因此, 本院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和治療方法進行分析, 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 收治時間為2015年2月~2016年7月, 12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診斷標準。診斷標準根據B超檢查、婦科檢查、婦科病史相結合診斷:①均伴有急性盆腔炎病史;②慢性盆腔痛主要包括下腹部疼痛、墜脹, 常在月經前后、后、勞累時加重;③月經失調、月經量多以及月經不規則。120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同意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不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按照不同治療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0~32歲, 平均年齡(26.15±2.27)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1~33q, 平均年齡(27.05±2.18)歲。兩組患者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鹽酸克林霉素膠囊(北京恒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1021333)治療, 將0.9 g鹽酸克林霉素膠囊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給予患者靜脈滴注, 1次/d。觀察組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 在患者月經期中期給予患者口服散結鎮痛膠囊(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20030127)治療, 3次/d, 口服4粒/次;若患者伴有明顯癥狀時, 則給予患者采用甲硝唑片(上海新亞藥業邗江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5258)治療, 1次/d, 0.2 g/d。所有患者均治療3個月,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
1. 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惡心嘔吐及皮膚瘙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 4 療效判定標準[3] 顯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并且婦科檢查結果均正常。有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有效緩解并且婦科檢查結果有所改善。無效: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治療后, 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并且婦科檢查結果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09, P
2. 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0.91, P
3 討論
近年來,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 主要包括盆腔腹膜炎、輸卵管膿腫、子宮內膜炎等,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性疾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后衍變而成的, 易引起不孕癥、異位妊娠、月經不調、疼痛反復發作等情況, 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在臨床中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方式具有多種, 但是其治療效果均不理想[4-9]。因此, 本院對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與方式、方法進行研究, 為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提供有利依據。
本院在患者月經中期實施治療, 其效果顯著優于月經期, 主要因素為:月經中期為人體下丘腦、卵巢軸、垂體內分泌功能最為旺盛的時期, 患者活躍、機體雌孕激素水平均升高, 在該時間段對患者進行治療, 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而在患者月經期實施治療, 由于患者月經期常伴有盆腔充血情況, 患者各種臨床癥狀加重, 易導致自身情緒波動較大, 為了緩解患者的不適感, 常常給予患者使用藥物, 從而分散了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療藥物的效果, 使患者正氣未補、瘀滯未化、邪毒未解, 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療時機應選擇在患者月經中期[10-13]。
西藥對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雖然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但是多數患者實施該種治療方式后, 易導致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增加, 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14-17]。因此, 臨床不推薦西藥單方面進行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等特點, 應采用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利濕止帶、清熱解毒原則進行治療, 在患者月經中期給予患者采用散結鎮痛膠囊治療, 散結鎮痛膠囊具有龍血竭、浙貝母、三七、薏苡仁等多種中藥成分, 對患者體內多種細菌具有殺滅和抑制作用, 增強患者纖維蛋白溶解酶活性, 改善患者微循環, 從而發揮較強的抗炎作用, 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癥狀。再給予患者采用甲硝唑治療, 不僅能殺滅患者體內的病菌, 還能彌補臨床單一用藥的不足, 能有效減少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促進患者較快恢復健康。因此, 中西醫結合治療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18, 19]。
本文研究表明,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33%, 低于對照組的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09, P
綜上所述, 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月經中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不僅能有效減少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還能增加慢性盆腔炎性疾病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較快康復,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新霞. 盆炎湯保留灌腸加腹部熱療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2例. 中醫外治雜志, 2011, 20(3):22-23.
[2] 李詠梅, 黃敬東. 微波結合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260例.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36):423-424.
[3] 韓矗 韓超, 曲淑君. 高壓氧聯合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6例療效觀察. 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 2016, 23(3):239-240.
[4] 呂亞利, 許粉利. 灌注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60例療效觀察. 基層醫學論壇, 2013, 2(28):3699-3700.
[5] 吳舒. 盆炎湯保留灌腸加腹部熱療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82例. 光明中醫, 2012, 27(9):1812-1813.
[6] 張蕾, 李妮.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7):61.
[7] 王淑.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40例臨床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3(11):485.
[8] Ness RB, Randall H, Richter HE, et al. Condom use and the risk of 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hronic pelvic pain, or infertility following an episod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94(8):1327-1329.
[9] S敏, 吳寧寧.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62例. 河南中醫, 2012, 32(9):1205-1206.
[10] 楊柳明, 陳麗霞.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臨床觀察. 臨床醫學工程, 2010, 17(11):75-76.
[11] 李芹, 張帆.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214例療效觀察.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09, 3(9):117-118.
[12] 侯玉華.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不孕療效觀察. 慢性病學雜志, 2010, 12(1):22-23.
[13] 陳麗梅.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50例療效觀察.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2(6):153-154.
[14] 張惠.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35):288-289.
[15] 李文英, 劉霞.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86例療效觀察. 甘肅醫藥, 2010, 29(5):522-524.
[16] 徐靜.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的療效觀察.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2):108-109.
[17] 黃宏娟, 容素儀. 中西醫結合治療186例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體會. 中國衛生產業, 2013(25):146-147.
[18] 張亞洲. 中西醫結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52例. 河南中醫, 2015, 35(3):602-603.
[關鍵詞] 病例式教學;中專;中西醫結合兒科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a)-158-02
隨著臨床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與探索,運用臨床病案進行輔助教學已成為眾多醫學高等院校臨床課教學的手段之一[1]。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的方法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于臨床醫學生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還應關注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筆者參考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劉艷明等[2]對該校2001級臨床醫學專業兒科臨床見習課的教學過程部分采用的模擬病案教學方法,加以變通,應用于我校中專中西醫結合兒科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試驗組為2008級三年制中專中西醫結合(1)班80名學生,在講授第二章常見疾病時加入病例式教學法;對照組為2008級三年制中專中西醫結合(2)班75名學生,在講授第二章常見疾病時仍用傳統的講授方法。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案討論的實施步驟
1.2.1 編寫病案教師精選兒科中常見的標準病案,以起到示范和指導的作用。以門診病歷形式,主要內容包括一般項目、主訴、望、聞、問、切、視、觸、叩、聽各方面的情況,及必須做的輔助檢查,中醫與西醫的診斷,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方案。
1.2.2 學生討論對照組與試驗組都是同一個講師任課,兩組總課時相同。對照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試驗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再加上病例式教學。病例式教學的具體方法為:試驗組每4人一組。討論方式依據教師提供病例情況可分為:①教師只提供一般項目(如姓名、性別、年齡、體重)、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接著讓學生討論該患兒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包括中醫與西醫的癥狀與體征),必須做的輔助檢查,必須鑒別的疾病,中醫與西醫的治療原則。②教師只提供一般項目(如姓名、性別、年齡、體重)、個別癥狀與個別體征,接著讓學生討論該患兒可能的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可能出現的其他臨床表現(包括中醫與西醫),必須做的輔助檢查,必須鑒別的疾病,中醫與西醫的治療原則。學生可以自由討論,課后查資料,并將其記錄整理。
1.2.3 教師總結 教師提問某組學生,其他各組進行補充、討論。教師對病案及學生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教師強調該病例的重點與難點,關于該病例最新的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法。讓學生反復訓練、思考、討論、查資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查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深刻認識某種疾病,而且學會一些臨床思維方法。最后,帶教老師對病案及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軟件分析,經U檢驗,P
2 結果
2.1 理論考試結果
兩組都采用同一試卷,教考分離,閉卷考試,考試題型為選擇題30條,占30分;填空題10條,占10分;是非題10條,占10分;名詞解釋4條,占12分;問答題3條,占18分;病例分析題2條,占20分。試驗組平均分為(87.50±12.30)分,對照組為(81.60±16.20)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病例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理論測試結果比較(x±s,分)
表2 病例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理論測試中病例分析題得分比較(x±s,分)
2.2 學生反饋意見
在教學結束后,即實習前發放教學反饋意見調查表,發放80份,回收80份(采用不記名的形式),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對病例式教學法意見調查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該教學方式,認為該方式比傳統方式靈活生動,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典型病例的討論,使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查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討論
3.1 中專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情況
中專學生總體初中基礎知識較差,年齡小,理解力較差,學習欠積極主動,喜歡新鮮事物。
3.2 中專中西醫結合專業兒科學的特點
該專業學生只有一年就要完成中西醫的醫學基礎學科,困難很大。第二年就直接學習臨床學科,兒科學內容多,包括兒科學基礎知識、常見病癥、時行疾病及新生兒病癥。涉及疾病時都有中西醫的病理,中西醫的治療。兒科學作為臨床學科,實踐性強,而學生又沒有見習機會。第三年進入實習期,又包括內、外、婦、兒、急診等科。所以兒科實習時間很短,兒科疾病季節性很強,學生碰到的病種更少。
3.3 中專傳統教學的特點
學生沒有見習機會,學生由2年的理論學習直接進入第三年的實習。教學以講授加上多媒體為主,往往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一言堂,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教學效果差。
3.4 實行病例式教學的意義
通過病例式教學能解決上述弊端。通過實踐和調查,病例教學法可以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緩解大量學生與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矛盾,對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3]。筆者也從實踐中證實,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彌補了其實習時病種少的情況。所用病例是經過精心編寫的,通過模擬能夠像接觸真實患者那樣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通過模擬病案,將學生引入教學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積極研討等活動強化教學[4-7],特別在實踐討論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因此,學生普遍反映此種方法比單純講授教學有更大的收獲。通過教師提供部分內容,然后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進行討論,課后查資料,使學生邊實踐邊思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利用所得資料作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及需做的輔助檢查及進一步處理的計劃。這種訓練方式從實踐需要出發,與日后醫師的日常臨床實踐要求完全一致。由于選擇的病種均為各系統疾病要求的重點內容,極具代表性。因此,可以與單純課堂教學互相呼應,使學生學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學質量。無論是從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或從個別癥狀與個別體征開始討論,都要求學生運用基礎與臨床知識進行連貫思維,使學生早期就接受嚴謹、科學的臨床訓練,為日后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筆者認為,病例式教學法的確是一種臨床技能與思維訓練并重的新型教學方法,但因首次應用和嘗試,故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范麗玲,楊志洪,呂翔,等.兒科病案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5,2(11):985-986.
[2]劉艷明,農光民,韋文英.模擬病案教學法在兒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作用[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134.
[3]周水生,余啟支,高卉,等.“案例學導式”教學法的初步探討[J].醫學教育,1994,(6):31-34.
[4]袁義厘,耿桂靈.運用發展性教學方式培養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9):28-29.
[5]孫雪潔,柳翠鳳,王曉思.模擬病案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作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30-31.
[6]王麗君,張月.案例式教學在臨床護理學中應用評估[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