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5 17:59: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鄉村規劃設計案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要認真研究當代世界鄉村規劃的新理念、新變化和新要求
把地區定位為:流域對外開放的門戶”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功能區”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世界級的大城市群”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的基地,去年月份出臺了地區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流域發展的龍頭”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其中也提到就是要“增強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強鄉村功能互補,提高整體競爭力”做規劃的時候,應當依據的這個定位,增強全局意識,拓展原有的概念:
還應該考慮與經濟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社會管理規劃和歷史人文規劃等方面的結合,第一是外延的拓展。鄉村規劃不只僅是劃出功能區、畫出色塊、做一些中心區的鄉村設計。才干使得規劃更加符合地區發展的需要。
新一輪規劃的愿景是這樣描述的這個鄉村在未來將會擁有全美大城市最清潔的空氣質量;將會維持清潔的飲用水,第二是基本要素的拓展。最近我看了紐約市到年的規劃。并開放更多的河流、小溪以及海濱休閑水域;將會發生更多更清潔更可靠的能源;將會提供能夠快速高效出行的選擇。這個規劃理念和現在所有的鄉村規劃描述的完全不一樣。并不是說它新在什么地方,而是代表了當前世界大城市發展規劃的一種導向。目標是三句話:受污染的土地將會復墾和修復,并且開發為新興社區;每一個家庭都居住在公園或游樂、娛樂場所附近;任何種族階層的人都享有可持續的住房。關注的重點:第一個是土地。關注住房、開放空間和種地。第二個是水。關注水質、關注供水管網,因為紐約是個老城。第三個是交通運輸。紐約的交通已經有100多年了地鐵據說有180多年了第四個是能源。這個鄉村有多少能源是清潔的可再生的低能耗的這些規劃愿景、目標和重點,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
鄉村的體量,紐約最新一輪鄉村規劃給我一些啟示:鄉村形態。鄉村的人口總量和結構,人均生產要素和生活要素占有量,緩解交通壓力,就近解決工作、入學問題,解決8小時以外的休閑娛樂配套等等,都應當成為規劃的基本要素。
怎么去考慮城鄉一體和城鄉統籌?不是都把它鄉村化了呢?不是通過“三新”建設把它都變成房地產用地、一賣了之了呢?這些問題我要認真進行思考。第三是鄉村空間的拓展。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給鄉村規劃帶來了沖擊。省里正在布置開展城鄉一體規劃。作為一個地方的行政首長。
參與了干部學院的一個學習班,去年。住建部仇保興副部長去做了一場專題講座,介紹了城鎮化發展的六大趨勢:鄉村優先發展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方向發展;高能耗的城鎮化向低能耗的城鎮化發展;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方向發展;高環境沖擊型向低環境沖擊型方向發展;放任式機動化向集約式機動化方向發展;少數人先富的城鎮化向社會和諧的城鎮化方向發展。對這六個趨勢,雖也有一些不同意見,但總體上代表了中央政府的發展要求。要研究城鄉一體化和城鄉統籌帶來的沖擊,研究鄉村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研究鄉村空間的拓展,研究鄉村單體建筑和基礎設施之間的有機的結合,做到渾然天成。
既要忠實于規劃,第四是鄉村規劃建設管理三個環節之間關系的拓展。建設是發明性地落實規劃。又要對規劃的缺乏進行補充和完善。建好以后還要把它管起來。如果某個環節不對,鄉村的發展就會走樣。建設是為了使用,最后要落到使用上。鄉村的發展是一屆一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對城市的發展要負起責任,人們會講在哪一屆、哪個手上是個敗筆,哪個手上就很好,最終的評價是臨時使用這個建筑的人。所以三個環節之間關系的拓展,規劃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依照鄉村的發展、依照人的需要不時地向前推進的領導者、規劃者、建設者、管理者,規劃是不時地發展。都要不斷地去學習它適應它研究它及早謀劃,
二、要認真研究鄉村發展中正在或即將出現的矛盾與問題。防止鄉村病的重演
虛心學習他人的優點,要研究鄉村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教訓。盡量防止他人在發展中已經出現的問題。
現在美國,提供一個案例。同濟大學的第一位規劃專業的博士叫張。全美中國規劃師協會的主席,也是國家聘請的規劃設計的國際顧問之一。介紹了美國芝加哥在近50年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講到十大因素,覺得很有道理,和大家一起分享。
州際高速公路發展使得美國的鄉村迅速郊區化。州際高速公路發展起來了鄉村擴大了哪里去都用汽車,第一個因素。這樣導致了公交投入不大。所以現在很多人都說美國是個大農村。洛杉磯最典型,一個由96個城市組成的大城市群。
支持私人購房貸款政策。鼓勵在郊區買房,第二個因素。造成郊區的過渡擴張和城市的蔓延。國家現在也出現了從年到年,國家鄉村的集中度由過去的1.4萬人降到現在不到1萬人,原因就是鄉村過度被擴張了開始向郊區分散了
中心鄉村進入去工業化時代。鄉村工業向郊區擴散以后,第三個因素。造成中心城區的衰退,因為沒有產業支撐。所以他提出堅持大城市經濟的多樣化,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對策。
鄉村更新、中心區的改造以及公共住宅建設項目對城市的影響。鄉村更新忽略和破壞了鄉村的有機性、復雜性和歷史性,第四個因素。消滅了激進鄉村中的街道、公共空間和小商店,而這些是吸引人們激進鄉村中流連忘返的根本因素。大規模的鄉村改造,使得超級街區取消了原來街區內的小馬路,拆舊的改建規劃忽視了原有的歷史和文脈,規劃的超級街區便于土地批租,周邊的寬馬路加劇了交通問題,集中建造的廉租房、住宅造成了低收入者和其他社會階層的隔離。這些問題都出來了曾經和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也是英國倫敦的一個議員進行過溝通,問他倫敦是怎么讓不同階層之間相互融合的講主要是通過政府的各種活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工業化方式大量生產的住宅造成了鄉村特色的消失。如何運用現代技術進行鄉村建設,第五個因素。普遍遇到問題。
鄉村中的種族隔離、膚色的界線。應該支持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第六個因素。給低就業門檻的就業留有余地。
大型獨立式購物中心的拓展造成了中心城的衰落和鄉村空間結構的單一。應該注意新興購物中心和激進商業街區在規劃分布上的平衡。第七個因素。
郊區擴展和鄉村蔓延造成的交通堵塞和高排放的鄉村頑疾。用什么方法解決呢?提出精明增長和增長控制的方法。第八個因素。
一個很有意思的因素是沒想到空調設施的普及??照{設施的普及導致了生活方式的轉變,第九因素。由喜歡戶外運動變成更多地在室內運動。這個總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鄉村騷亂、鄉村結構性的社會分化,第十因素。造成種族、收入、住房,貧富激化等問題。高速的經濟增長不一定帶來社會的長治久安,社會問題反過來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這個鄉村有很多亮點,去過芝加哥。包括鄉村公園、鄉村之門,進門的那些水系、公園,都做的很好,也很漂亮。但張先生針對芝加哥十個方面的研究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是怎么去避免。比如堵車的問題逐漸進去了然后是環境污染。最近,這些問題也給我提供了一個借鑒。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要解決市區內的雨污分流問題,要花10多個億。
現在也遇到并且比較嚴重。現在低端勞動力,再就是城郊結合部的管理。流動人口的同城化問題。大部分來自外地。前一階段網上炒一個全國勞模為什么沒有解決編制,這個人來自河南,干得好被評為勞模,但評為勞模并不等于要解決他事業編制,這個要說清楚。要提高他對城市的認同感,現在提出勞動保證兩個“全覆蓋”一個叫城鄉全覆蓋,一個叫外地人口和外來人口全覆蓋。
鄉村商業中心人口變化和商業逐步高端化,另外。造成商業利息過高的問題也已經出現。一開始到來,就講這個觀點,鄉村人口結構要進行變化,主要就是要引進一些白領階層和年輕人?,F在呈現“逃離北上廣”現象,為什么?現在上海中心城區去,高檔會所去,五星級酒店里面去,看到聽到都是英語,都是外國人和當地人在講英語。那些開發區樓盤里面住的高檔樓盤里面住的聽到什么?普通話、國語。講上海話的人都去遠郊了鄉村就是這么發展的既然發現了這一現象,就不能像那樣去發展。要建設一個和諧的鄉村,增強鄉村的吸引力。
單獨拿出來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房地產市場的開發和鄉村規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這是現在遇到最頭疼的問題,開發商與政府進行利益博弈。不能說開發商一味的都是不好的因為開發商是商人,政府劃定的圈子里追求最大效益,怎么辦?兩條:一是不時擠壓政府,讓政府把最大的空間讓出;第二是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容積率,增強產品的附加值和產品銷售總量。不否認房地產開發企業對城市的貢獻,但是政府是規劃師,建筑師,應當是政府規劃他建設,但是某些地方變成了建筑師牽著規劃師在走,這個是特別要注意的今天幾大平臺都來了也要講這個觀點,幾大平臺在規定的范圍內追求最大效益,完全贊成,但我更需要有一個強烈的意識:一盤棋,不要因為自己的一塊土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使整個鄉村形態破壞了覺得這特別重要。所以我提出一個問題,容積率誰說了算?最終說話的應該是誰?規劃。前期可以介入的很深,但是最后的拍板一定要等規劃要點進去后再弄。規劃和控制性詳規一定要全覆蓋,哪個地方的容積率是多少,哪個地方是道路,哪個地方退讓多少,哪個地方路多寬,都要先定下來,所有的規范都要到國土局那個地方去。掛牌了拿到地了再和政府談建成什么樣。
全力保證鄉村現代化改造中進一步彰顯城市的文脈和城市的特色
三、要認真研究鄉村的形態。
比較贊成吳良鏞先生提出的積極地保護”戰略。圍繞吳良鏞先生提出的積極維護,傳承鄉村的文脈。整體發明”8個字,省住建廳周嵐廳長寫了八論,認真地進行了學習:一是鄉村發展論,從靜態的遺址到動態的鄉村;第二是歷史資源論,從保護的負擔到文化的資源;第三是科學維護論,從非理性的坐而論道到科學務實的維護規劃;第四是漸進更新論,從一蹴而就的改造到試點漸進的有機更新;第五是整體設計論,從孤立的維護到整體的發明;第六是文化傳承論,從歷史的割斷到文化的傳承;第七是發展協調論,從就維護論保護到戰略的綜合協調;第八是社會支撐論,從保護的專業技術到社會支持的公共政策。覺得寫的很好,給歷史文化名城在發展過程中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或是說是一個解決思路。
具體的從規劃角度講,鄉村的特色。體現在什么地方?看是由三大塊組成:自然的特質,文化的特質和經濟的特質,三個特質統一起來就是這個鄉村的特色。因此,認為在鄉村規劃中,如果說文化取向的話,應該注重特色的文化、特色的經濟和特色的建筑、特色的景觀、特色的精神,這些特色統一在一起、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色鄉村建設的系統工程。
當然通過綠化、江河整治也會改變一些,什么是鄉村主題文化?就是鄉村在形成發展中所具有的自然風貌、形態結構、文化格調、歷史底蘊、景觀形象、產業結構和功能特征的總和。自然形態我沒有方法去更新改造。但是總體風貌是不能改的不能把江南的鄉村變成南方的鄉村形態,不能變成廣東那邊的形態,也不能變成高山峻嶺的形態,也不能變成一馬平川的蘇北形態,一個丘陵地貌為特征的半山半圩的鄉村形態,大江風貌、鄉村山林。這在短期內是不能調整的文化格調、歷史底蘊也沒法調整??梢愿淖兊男螒B結構、景觀形式、產業結構、功能布局,使我鄉村的外在形象能有比較鮮明的特征,讓人們說起來感覺到一個很有品位的鄉村,一個值得流連忘返的鄉村,最終是一個值得居住和生活的鄉村。所以一定要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還有,要掌握好歷史文化遺產,因為一個城市的規模和復雜水平與它所傳承的文化的規模和復雜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
四、要認真研究鄉村規劃的實現形式
應該做好這么幾件事:現在規劃的實現手段比較單一。
加強規劃的修編工作,第一。使得規劃體現與時俱進的新要求和城市發展的新特征。經濟轉型過程中帶來的鄉村轉型和鄉村快速發展以及半城市化的現象,怎么去解決?這里有一個規劃的修編問題。
加強規劃落實過程中的剛性,第二。減少隨意性。規劃在落實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來自開發主體的影響,來自建設主體的影響,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甚至來自領導層的影響,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因為整個鄉村建設就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去解決它這個規劃的肩膀有多硬,剛性有多強,這是非常重要的規劃落實以后不要隨意地去改變它不能因為一時之利去改變規劃。規劃就是知識,沒有太多道理,但是為什么落實起來會這么難呢?就是因為要減少它隨意性,必需抵制很多誘惑。
保證建筑質量和裝潢水平,第三。使得鄉村的景觀、鄉村建筑的立面、鄉村功能完整地體現規劃和設計者的思想。現在畫的圖很好,東西很好,最后做出來的東西不像樣子,這是很痛苦的事??赡苡捎阱X的問題、功能的問題、領導者的變化,導致理想與現實有差距,有時甚至亂了套。
一會是雨,一會是雪,去往一個豫南小村的路上,水汽淋漓,云山蒼茫。這個小村,叫郝堂。村里人說,郝堂很好找,春天跟著映山紅和紫云英走,夏天找荷花,秋天遍地野菊帶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樹……本期我們一同走進這個畫一般的中國最美鄉村,探訪她的前世今生。
100年來,對鄉村建設的探索斷續有之,新農村建設的大進程里,從細微處,我們始終觀察各種“協作者”如何介入鄉村,并不臧否,或有啟發。
“郝堂村是集大成者”,此前參與過30多個村子建設,畫家孫君老師如此打量郝堂。鄉建院甚至準備把他們的總部設在這個中原小村。
荷花盛開的村莊:
離城不遠,古井古樹,“能建有品位的村子”
河南話里,郝堂同“荷塘”。村里正有160畝荷花,由稻田改的,開得正好,“為將來做服務業搞好環境”,荷花是從中國鄉村規劃設計院院長李昌平的老家搞來的。山中還有幾萬畝板栗,上萬畝茶園,做成信陽毛尖。
這是個清秀的山村,照清禪院里400年大銀杏枝繁葉茂,而河邊大楓楊樹則是1958年老人護下來的。這也是李昌平當初選點的理由,有共同山林,有產業前景,離城不遠,古井古樹,“能建有品位的村子,建好后可就業,在逆城市化中有前景”。
村莊干凈。兩年前,“小河都被垃圾塞滿了”。他們進入的第一步,便是從垃圾分類開始,如今建有資源分類中心。這幾乎是他們進入各個村莊最先要做的:先有干凈村莊。曾有人不肯搞垃圾?!霸敢夥N花不?”“愿意?!痹陨蠋字昊?,第二天垃圾就不見了。
這個20平方公里、趨于南方丘陵地區的典型村莊,青山環繞,環境優美。因至今沒出過一個科級干部與正規大學生,被認為“風水不好”。2004年才“村村通”,幾乎被遺忘的這個村莊,因為鄉建院的進入,正在發生著很多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變化。至少,以前難以看到的區委書記,“有時候一天來一次,小到砍了一棵樹都要批評”。
房子:
這個村莊,真的是畫家活生生地畫出來的
李昌平領我們逛村子,剛進“老張山莊”院門,一只小白狗便撲進他懷里。他抱了老朋友“小虎”一會,才開始介紹,這是1號院——他們改造郝堂村房子的起始,必參觀處。房主張厚健是窯灣組的組長,只好拿自己先“示范”。
10多年的兩層舊居,當初的白瓷磚保留了部分,砌了新的門樓,用的是看上去如青磚的水泥磚,村中大部分房屋材料都用此免燒“環保磚”。窗戶都加了木窗,是當木匠的張組長親手做的。房子另有雜屋、廁所。屋前的小池塘與植物,其實是個完整的污水處理系統。
房子,是依據孫君老師的“畫”改造的。這位安徽馬鞍山畫家,10年前開始給農民畫房子。在信陽市委黨校2樓他的工作室里,墻壁上掛著的正兒八經的油畫,空白處居然也畫上了建筑草圖。
1號院的“畫”,繪制于2011年6月15日。李昌平在紙上批復:“要以主人家意見為主,是他的家改房,我們只是幫忙,不可添亂?!毙薷膱D上,村主任胡靜的簽字:“主人家同意以此圖為主。”每所房屋,主人都根據其功能,可以商量修改意見。比如吳軍家,“之前設計了內走廊,那樣接待的房間就太小”。這也是中國鄉建院一直恪守的原則。改房,全憑自愿,各自喜歡。
張厚健把孫君的手繪圖,裱起掛在餐廳。此后村里先后有二三十戶開始改造。最讓人喜歡的是3號院。一幢獨院土坯房、茅草房,墻是夯的那種,裂紋清晰可見。房子早已無人居住,鄉建院拿下后,花了20萬改造這市值2萬的房子,盡量原貌修復。大伙喜歡在3號院喝茶。村官朱菊是本村人,常取井水給客人泡信陽紅或毛尖。鄉建院所追求的,正是這樣,從土里長出來一樣的房子。他們也用這房,阻止了拆老房子的步子。
每一個房子,都充滿誠意。最讓村民感到奇怪的,則是離3號院不遠,臺灣生態建筑師謝英俊設計的一個房子?!皬臎]見過這樣的”,施工者笑,繼續用輕鋼安裝這如積木般的房子。
當然,雖然孫君等人一再強調“自愿”,有一些,顯然當初是很勉強說服人家做的,比如必經之地的甘如生家。在1980年代的土坯外糊著稻草狀東西,一磚一土兩房,“中間不好連接”,用了木頭堆砌的門,柴扉輕掩之狀。
“很多村子我們改過的,村民首先都覺得丑、落后,在參觀者的贊美里,他們才將信將疑,慢慢就覺得好看了?!蔽覇柵魅?,好看么?她笑了笑,不答?!澳贸鲆化B照片,農民總是挑出最丑的一張覺得最好看”,還好,將人們的審美,從“白白的貼瓷磚的小樓最好看”,改變到周邊村鎮有人慕名來學,并沒花費多少時間。如今回憶起幾年前在某村,“把這樣丑的房子帶到村里,應該把孫老師抓起來”的光景,孫樂呵呵地笑。
蓋這些房子,對施工隊也是個挑戰。一直合作蓋房子的大胡子李,是信陽本地人,孫君在山里偶入他家,發現其高腳杯擦得锃亮,自此結下交情,“很難蓋,但蓋了個好看的房子,有成就感”。作為搭檔,主張花小錢建村莊的李昌平雖贊房子好看,也直言不諱地有看法,“有些房子體量太大,花費太高”。
“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農村建構現代文明,而鄉建院則是重塑農村文明?!?/p>
快要竣工的郝堂村新小學,在村中一塊小坡上,可俯瞰村子,設計者在鐘樓上給鳥預留了巢。但自學校右轉,僅幾步路遠的郝堂馬灣組,與被改造的紅心組等核心組相比,顯然是兩個世界。
郝堂村有18個自然組,目前只有2個示范性組是“幸運”的,村主任家也不在范疇內。馬灣路邊樹下8個坐著聊天的女人,見拍照,略羞澀,“拍拍我們的老古董啦”。對于改房子,雖說“要自己出錢肯定不得改啦”,不過24歲在武漢打工的張濤,已經開始打電話咨詢母親,是否可以改建房子開農家樂。
繼續驅車往前,在快要出村處,曹灣組的曹幫啟家,也熱火朝天將一層樓加蓋成兩層,新做了個立面,“要花30萬”。孫君說,這些肯花30萬“天文數字”蓋房子的人,對鄉建院懷有最大的信任,也對村莊充滿希望。
武漢理工大學建筑學博士劉煒慕名而來,也曾參與很多湖北農村設計的他,在3號院喝茶,做了這樣的比較:“自己參與的政府主導的新農村建設,是在農村建構現代文明,而鄉建院則是重塑農村文明?!?/p>
主張“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的鄉建院,與渴望更“現代”的村民碰撞自然很多。比如新修的進村主道,村民想不明白為何不搞瀝青路,孫君堅持用砂石路,“技術處理后也無灰塵,卻可以用粗糙壓住精致”。
雖然他們認為房子是最不重要的,但目前村子還集中在改造房屋階段,更多的關于產業支撐、養老村的籌劃還在未來。至于此過程中,他們最終的目標,修復鄉村文化,則是漫長的過程。郝堂的變化是緩慢的。政府方面有點著急,覺得太慢。李昌平則嫌太快,“沒有時間表”。這讓也希望“慢”一點的村支書老曹很為難。雖然早做好了“脫三層皮”的準備,依舊沒想到,一個村莊的裂變,要經受太多的考驗。
對話孫君:
“他們就跟黑夜一樣,給一點光亮,螢火蟲就飛舞過來”
記者:一個畫家,怎么想著給農民畫房子?
孫君(以下簡稱“孫”):現在是一個城市建筑丑、農村建筑也丑的時代。蓋房子是農民最大的事情,一有點錢就蓋房子,改革開放30年蓋了2.5次房子了,但房子基本是框架式、仿歐式建筑,談不上審美。我們看著有點丑,就幫著弄弄看,把畫家的情懷加入進去。
記者:畫10年房子,畫出感情來了吧?
孫:弄的過程很有意思,從開始不認可,到爭先恐后找你設計房子,你會覺得你的作品會有很多讀者,最沒有文化的農民,不僅理解、參與,還狂熱地拜托你,請你吃飯,套近乎。這就是對美的渴望。他們就跟黑夜一樣,給一點光亮,螢火蟲就飛舞過來。從我們做的一些小案例,清晰感受到,中國農民太需要文化與教育,而社會體系太不關注他們的情感。我們也很尷尬。不做吧,很多人需要。做吧,力量太小。感情像個天平,愈來愈靠近鄉村的情感,割舍不下。
記者:你設計的郝堂村的房子風格,是依據什么確立的?
孫:每個地方建筑都不一樣。郝堂建筑,挖掘豫南民居典型特點,既有南方的玲瓏與精細,又有偏北方的高大。年降水1200mm、房屋高度等,都處于中間階段。色彩,楚文化比較凝重,所以基本都是墩墩的感覺。我做的也不一定是典型的豫南民居,在資料、檔案等方面尋找,最后形成我心中的豫南民居。做到神韻的一種。我的目標是,千萬不要建一個20年又要拆的房子。現在做的房子,20年后會更好看。現在的磚頭充滿火氣,比如瓷器,經歷歲月之后才溫潤。
記者:鄉建院的建筑設計師是如何組成?一個村子需要風格基本統一嗎?
孫:我畫的圖村民認可后,再交給專業設計師。鄉建院除專職設計師外,也與很多相同理念的建筑設計師團隊合作,希望建筑語言多元化,將自己的獨特情感融入,只要不太出格的。但又需要統一性,要求既有傳統的延續,又有現代功能。
記者:我看到過謝英俊老師給河南淅川設計的生態屋,農民愿意接受嗎?
孫:還是不太能接受。覺得不牢靠,也沒面子。有時造價還更高。但還要努力推動,那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對話李昌平:
大資本搞新農村建設是錯的;扶持社區金融才是長效機制
記者:中國農村這樣的金融困境,是否是土地集體所有導致的?
李昌平(以下簡稱“李”):在東亞社會,即使土地私有,在中國臺灣,日本,也沒有大銀行直接對接小農戶,都是靠農協內部金融服務小農。在國內,土地承包證等無法成為銀行有效抵押,那么就需要在銀行與農戶之間,建立類似于“夕陽紅”這樣的社區資金互助社。在中國,做農村金融,政策上是沒問題的。但這一部分的管理,從農業部劃入了銀監會,縣級銀監會才1~2人,不可能支持農民社區資金互助社發展,就卡在那陷入了困境。這個問題是最亟須解決的。
記者:農村社區互助金融最大的優點在于什么?
李:農村是個村社共同體自治社會。大資本下鄉搞新農村建設,會破壞農村共同體,這個要警惕。扶持農村社區互助金融,一可以盤活土地增值資產(抵押貸款),解決資金短缺;二可促進各種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三可以促進其他合作和綜合發展;四可以壯大集體經濟和發展村內公共服務,鞏固村社共同體;五可以加強兩委戰斗力和自治能力。
記者:郝堂村的金融試驗進行得如何?
李:還是可以的。速度是慢點,規模是小點,但基礎很扎實,管理有進步。至今還沒有出現一筆呆死賬,積累也有30多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