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26 09:33:5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化不同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刺激;英語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74-01
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思維不足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障礙。思維和語言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源頭。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一般是通過英語刺激-漢語反映-英語轉換的思維活動過程來進行的。漢語反映成為英語習得的中介和紐帶。這種情況說明,在英語思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母語扮演輸入與輸出的中介角色,雖然母語對于英語學習的中介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但中西方文化見存在的差異也是不能忽略的,因而,利用母語思維來轉化英語思維會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向學生教學英語的同時,必須重視對于學生英語思維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盡快地學會和習慣用英語思維來學習英語語言,以英語語言知識的不斷雄厚來促進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
一、加強聽讀說的基礎訓練,在不斷積累經驗中增長英語思維能力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達成對這門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英語學習自然也不例外。語言的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的能力都是建立在思維的基礎之上的,且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但是從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對于學生的英語思維培養得不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卷面論結果的現象很突出,學生學了多年的英語,但限于書面閱讀和考試答卷,英語口語不足,即使出口說英語說得也很蹩腳,與其書面英語表達水平不一致,或與英語標準性表達距離比較大。這樣的現實情況說明,學生缺乏英語思維的培養和訓練。
對于學生英語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試舉例說明,如對Had better 的語用規則的掌握。不少學生對had better語法規則已經基本掌握了,但是對其語用規則的理解卻是缺失的,往往會導致交際失敗,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有這樣一個事例:一位翻譯曾很“客氣”地向一個外賓建議,“你最好下午到管道加工車間去一下”,但他的英文是這樣說的,“You had better to the pipe fabrication shop this afternoon.”。對方聽了很生氣,連聲說“Had better , had better…”,這就是因為英語思維不足的問題在作怪。那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不但要憑借教師的教來學習英語,感受英語思維,更要通過多聽、多說來增加英語會話的體驗。通過聽的途徑,來感受詞法、句法、語法、章法、情節、停頓、節奏、語氣和文體。閱讀也是不可缺少的辦法,提倡出聲閱讀,在讀的過程中進行英語思維的感知和判斷。
二、明了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言文化背景下感受英語思維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西方在風俗傳統、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會導致人們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學習英語使用英語都必須依賴英語思維,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讓學生明白中西文化間的差別,不要以母語的思維慣式來思考英語的語言語義和語用。
如表現在語用習慣上的中西文化差異。首先可看中西方信仰上的不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往往從希臘和羅馬神話故事或《圣經》中引經據典,而中國人信奉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常常將其中的哲理作以引用,包括對成語和諺語的引用,這方面的文化傳統若不了解,很容易發生歧義,導致詞語的含義和感彩謬誤千里。例如,中國的龍(dragon)、鳳凰(phoenix)等詞,東西方文化所賦予這些詞的含義是大相徑庭的,若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盲目使用,就會出現嚴重偏離應有含義的問題。再者,社會禮儀的不同導致風俗習慣上的差異,在進行語言交流的過程中,對于稱呼語、答謝語、禁忌字、道別語、節假日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者都必須特別注意,千萬不能混淆對待。那么,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就不僅要從語音、語感、語法上重視講授,還要培養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擺脫把英語的字詞句章按漢語思維習慣組織好,對等思考后理解或譯成英語的作法,實施證明,這樣的英語言的輸入輸出一定會事倍功半,且還會在認認真真的過程中出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有計劃、有方法地使學生感受和感悟英語思維,讓學生的大腦能夠在正確的學習軌道上運轉。須知,語言是用來交際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成功地實現交際目的才是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和運用者,而要在英語學習中達成這樣的目的,必須具有相應的英語思維。
三、結語
教學實踐證明,英語思維不足是制約大學生們英語學習和英語交流的瓶頸性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用母語的思維慣勢學習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之理解英語語言,掌握英語語言規律,形成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HJ1.7mm〗 摘 要: 稱謂語是說話的人稱呼對話者的用語。(Ralph Fasold,2000)根據對話者的不同我們可以將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本文主要研究中西社交稱謂語的差異。在中西社交稱謂語既有遙相呼應的一方面,也有大相徑庭的一面,本文將對此一一進行對比說明。最后將進一步揭示這種種差異背后的文化內涵。旨在區分中西社交稱謂各自的特點,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社交稱謂語;分類;對比;文化內涵
1.前言
語言是植根于一定的社會文化土壤之上的。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決定了中西在稱謂語――說話人稱呼對話者的用語(Ralph Fasold, 2000.)上的差別。說話人同對話者直接的關系我們將稱謂語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本文主要是比較中西社交稱謂語差別,并分析這種差別背后的文化淵源。就社交稱謂的特點,本文將其分為社交通稱,職位頭銜稱謂,社交尊稱以及親密社交稱謂。中西在社交稱謂上有一些碰撞, 也有重合,空缺,交叉等現象。
2.中英社交稱謂語對比
馬宏基和常慶豐(1998)認為,稱謂語是指指稱對象是人的,由于身份、職業、性別等方面得來的,反映社會關系的一套名稱。這部分主要對比中英文社交稱謂語上的差異,在漢語文化中,人們注重權勢地位,講求長幼有序,喜歡貶己揚他,而英語文化一般講求民主,平等,自由,不依附權貴。這些也會反映在我們社交稱謂中。
2.1 中英社交通稱對比
社交通稱(General Address Terms)指的是在不明對話者身份,職位,年齡等信息一種稱呼。
在英漢語言中有些稱謂語具有相等的語義和交際價值,在翻譯時可以“對號入座”。Eg: Mr. Smith史密斯先生; Lady Elizabeth伊麗莎白女士。
但同時我們要注意文化差異。比如一名教授Jane Smith,正在大學課堂上教授心理學.一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開始向她提問,“Mrs.Smith. I have a question…’’這位教授明顯有點不高興了,回答說,“There is no Mrs.Smith who is teaching in this classroom!’’在這個例子里面,雖然Mrs. Smith 在語義上對等于中文的史密斯太太,但由于西方人比較注重個人隱私并且注重自身,覺得Mrs. Smith 會暴露她已婚的事實,并且沒有突出自己在學術上的成就。
另外我們也會發現有些中文的稱謂極具中國特色,沒有找到與之對于的稱謂,下面以“師傅”和“同志”為例。
“師傅”一詞普遍用于社交統稱最初是對技術工人的一種尊稱,后來演變成了對街頭所有人的一種稱呼。而英文里面與之對應的“master”一詞用于稱謂時 refer to some religious teachers or leaders,并不能表達中文“師傅”一詞的內涵。因此在翻譯上我們可以采用順譯的方法。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例子:1999年莫言的中篇小說集《師傅越來越幽默》出版。里面的“師傅”指的是一名還有一個月就要退休卻被辭退的普通工人,丁師傅。2001年,《師傅越來越幽默》的譯者Howard Goldblatt 就采用順譯的方法譯為:“Shi-fu You Wi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在美國出版,引起媒體廣泛的關注。
“同志”一詞作為稱謂是指革命戰爭時期,戰友之間叫一聲同“同志”所表達的是濃濃的革命情誼。這時候與我們英文對應的同志――comrade,your comrades are your friends, especially friends that you share a difficult or dangerous situation with.是基本重合的。因此我們可以看這樣一個例子。
Eg: ――同志們好! ――首長好!――同志們辛苦了!――為人民服務!
新華網的譯文:-Greetings, comrades. -Greetings, leader.
-Comrades, you are working hard.-We serve the people.
但是,現如今,“同志”這一稱謂語義又有了新的內涵,成了男同性戀的代名詞,此時翻譯為“gay”才精準。
2.2 中英頭銜職業稱謂對比
直接將職業用于稱謂語在漢語里面隨處可見。不過這職業一般是比較受尊敬的職業,如教授,老師,工程師,老板,經理等。一些地位比較低端的職業如清潔工,環衛工,司機,理發師則不用于稱謂語,這個習慣在英文中也亦然。人們喜歡professor,manager,boss, 但不會稱呼:driver,cleaner,hairdresser. 另外西方強調平等,等級觀念相對比較單薄,喜歡用職業作為稱呼,因為是靠自己“earned”。如:Judge Harley 哈利法官 Senator Smith 史密斯參議員General Clark 克拉克將軍 Dr. Brown 布朗醫生Professor Green 格林教授 Father White 懷特神父。
但是,中國人附庸權勢,喜歡拿行政頭銜作稱謂。而英文頭銜性稱謂對象一般只限于皇族,政府上層,宗教界,軍界或法律界人士。如:Queen Elizabeth (伊麗莎白女王) President Obama (奧巴馬總統)。因此中文政府上層某些行政領導職務,在英語時里可找到國際通用詞。如:總理 Premier 國務委員 State Councilor 國務院所屬部委部長,主任 Minister 省長 Governor 市長 mayor 縣長 county magistrate 秘書 secretary 顧問 adviser Counselor 黨委,黨組,黨支部書記 Party Secretary。
2.3 中英社交尊稱對比
社交尊稱在中英文中都應用廣泛。中文尊稱有:老爺,某公,某君,先生等,官方人士尊稱為閣下,英文與之對應的是Excellency ,并且主席,總統,總理,部長,大使等均應稱閣下,可以用第二人稱 Your Excellency,第三人稱His/Her Excellency. 國王中文尊稱稱作“陛下”,英文也有與之對應的稱呼,叫做“Majesty”,王子,公主,親王中文可尊稱殿下,英文稱作“Royal Highness”.
但是中文有一種貶低自己,抬高他人的說法來表示對別人的尊敬。這種用法在英文的社交尊稱體系中是缺失的。如: 兄弟,奴才,小生,鄙人,晚生等,這是貶低自己的說法,還有抬高他人的說法:令尊,令兄 , 家嚴, 家慈,師母,伯母,嫂子 ,令郎,令愛 , 令侄,令親 。英語文化中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民主,平等,既沒有貶低自己的稱謂,也沒有抬高他人的稱謂。一律都是人稱代詞I/me, you 和一些敬語來代替。比如:您,您老人家 you; 鄙人 I/me;令尊,令兄 your father, your brother;家嚴, 家慈 my father, my mother;師母,伯母,嫂子your wife;令郎,令愛 your son ,your wife;令侄,令親 my nephew,my aunt.
2.4 中英親密社交稱謂對比
在漢文化中,同輩人之間還可以稱對方為“某某兄”或者“小某某”表示尊敬或關系親密的稱謂。英文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如“boy”一詞。
“ Hold on ,Arthur, my boy. ”he said ,attempting to make his anxiety with facetious utterance.”此句中的“boy”就是一種表示親昵的稱謂,相當于我們漢語的“兄弟”。再如:“You needn't look for it,” said Della, “It's sold . I tell you- sold and gone, too. It's Christmas Eve, boy ... ”此時“boy”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親昵,相當于漢語的“乖孩子”或者“乖乖”。
3.中英社交稱謂語差異的文化背景
通過前文對中西社交稱謂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英漢社交稱謂確實存在著差異。存在差異的原因還是中西文化背景上的差異。這是因為“語言文化背景差異愈大,社會稱謂系統區別愈大”(田惠剛,1998)。中西方兩個民族在傳統文化觀念、行為、風俗習慣、制度、以及家庭機構和觀念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社交稱謂上也各不相同。
4.結論
中西社交稱謂既有一些語義和交際上的重合,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碰撞,空缺,交叉等現象。我們在對比研究中西稱謂語的時候,除了需要對比中西稱謂語存在的不同點和相同之處,我們也需要分析帶來這些差異的原因,知道所以然,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總體上把握中西稱謂語之間的差異,更好的為中西文化交流服務。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
參考文獻:
[1] 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l.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 張安德,楊元剛. 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6] 王燕茹 : 論稱謂詞的翻譯 [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9(1).
[7] 崔希亮.現代漢語稱謂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2).
[8] Hao Yu; Chi Ren: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Adress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J] .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China, 2013.
[關鍵詞] 《刮痧》;面子觀;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了來自中國的許大同在美國居住8年,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獲得了電腦游戲制作大獎后,他激動地說:“我愛美國,這就是我的美國夢。”但隨后發生的事情卻打碎了他的美國夢。他的父親不懂英文,給丹尼斯刮痧治病,身上的刮痕卻被當成丹尼斯受虐待的證據。這部影片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和昆蘭的兒子保羅因為玩電腦游戲打架,許大同不問緣由就讓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不肯。當著昆蘭的面,許大同打了丹尼斯一巴掌。這是中國人很自然、很正常的一種反應。當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沖突時,為了維護對方的面子,中國的父母總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讓步,給對方道歉,或先責罰自己的孩子。在聽證會上,昆蘭證實許大同確實打過丹尼斯,他說:“我講了事實,你不該打孩子。”許大同簡直就要被氣死了:“事實!我為什么打我自己的兒子?還不是為了給你個面子,尊重你嗎?”他想當然地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對面子的理解運用到美國人昆蘭身上,忽略了彼此之間因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以至于讓昆蘭都感到迷惑甚至憤怒:“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你打孩子是為了對我尊重?”這就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本文將從此入手來分析中西方的面子觀。
一、面子理論
“面子”是在各種交流情景下都非常突出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社交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面子”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很大差異。中西方對面子都有大量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
Goffman在20世紀50年代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面子”( face)的概念。在他看來,面子是社會交往中人們有效地為自己贏得的正面的社會價值(positive social value),是一種公眾形象(public image)。是否有面子依賴于社會對個人的評價,人們實施符合社會規范的言語行為就能維護這種公眾形象,確保面子。否則,就不值得擁有面子,社會就可以收回。[1]
Brown & Levinson對Goffman的面子理論進行了拓展和系統研究,與Goffman 強調“公眾形象”不同,Brown & Levinson強調面子中的“個人”含義。他們認為面子是一種在公眾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個人的愿望和目的。并進一步把面子分為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成就等得到別人的認可、喜愛和贊同;消極面子是指希望自身的行為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涉和妨礙,不希望被強加。[2]面子是具有正常交際能力的人的基本需求,既有積極面子的需求,也有消極面子的需求。
(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論
“面子”這一概念起源于中國。中國人類學家胡先縉(1944)首先提出中國人的面子包括“臉”和“面”,這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 “面子” 被看做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具有社會性,是通過一個人的成功與顯耀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臉” 是群體社會對有著良好道德名聲的個人的尊重,代表了中國社會對人的行為的另一類標準。相比較而言,“臉”則是一種更具有道德性的東西。 “臉”和“面子”在中國社會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每個人都力爭保護自己的臉,也就是他的道德尊嚴,同時試圖提升自己的面子,也就是提高自己的聲譽。[3]
顧曰國對中國人面子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了符合中國人面子觀點的五條原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貶己尊人”就是要通過貶低自己來抬高別人,顯示對對方的尊敬。提到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自貶,要謙虛;指稱聽話人或與聽話人有關聯的事物要抬高,要尊敬,其實就是維護聽話人的積極面子。 “求同”就是盡量減少分歧,力求說話人和聽話人看法一致,滿足對方的要求,贊同對方,給對方面子;即使是不得不發表不同意見或批評別人時,說話人也要先肯定、贊揚對方,給對方個臉面,然后再指出不同點以及不贊成或該批評的地方,“先褒后貶”“先禮后兵”[4]。
二、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面子觀
對面子的追求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同時具有文化特征,必須把對面子的理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在不同文化當中,對有沒有面子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中西方面子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在影片中,按照中國人的面子理論,為了維護昆蘭的面子,許大同不得不當著昆蘭的面打了自己的兒子,其實是“打在孩子身上,疼在父母心上”。在中國文化中,面子是一種人格和尊嚴,是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語行為被接受,得到別人的認可。許大同的做法無非是想讓昆蘭知道他很“通情達理”,不會袒護自己的孩子。中國文化中面子強調個人的言語行為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要求,相符合就保全了面子,不相符合就丟了面子。中國的面子理論帶有集體主義的烙印,而西方文化帶有個人主義的印記,非常注重自由與隱私,側重于維護個體的消極面子,主張自主和自由。不希望被強加,不希望涉。他們強調個體之間的差異,尊重個人意見,為維護個人利益和面子,可以爭吵甚至爭斗;適當程度的沖突被看作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積極行為。昆蘭理解不了許大同的行為,美國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孩子和父母之間也是平等的。美國人注重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打罵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和有沒有面子、給不給對方面子牽扯到一起呢,這完全是兩碼事。
許大同的父親看到孫子挨打,很是心疼,他所說的“當面教子,背后教妻”也很能反映中國人的面子觀。中國人的面子是分等級的。例如上下級之間,上級的面子似乎比下屬的重要,上級可以直呼下屬的姓名,而下屬要選用恰當的、能體現敬意和上級身份地位的稱謂來稱呼上級。相對于大人來說,孩子似乎沒有面子需求,家長可以為了給別人面子而“當面教子”,不用考慮孩子是否“丟面子”。但是要“背后教妻”,就是要維護妻子的面子,在沒有他人在場時,私下里指出妻子不對的地方。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就是要服從、尊重父母。而在美國文化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權力、面子也應該受到尊重,父母也不能隨便打罵。許大同一巴掌打下去,著實讓昆蘭吃了一驚。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面子”在中國的文化中常常是“關系”的同義詞。在日常行為中,人們要維護和自己關系好的人的面子。基于這種理念,許大同才會執意讓知識產權律師昆蘭當自己的辯護律師,盡管昆蘭一再建議他找一個精通家庭法的律師,因為昆蘭不僅是自己的上司,更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聽證會上昆蘭卻出人意料地證明許大同確實打過自己的兒子,這就使兒童福利院更加認為許大同虐待兒童。這讓許大同非常憤怒,他認為昆蘭出賣了自己,不夠朋友,憤然辭職。中國人的面子觀中有一個求同準則,即“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減少分歧,滿足對方的要求”,為了朋友更應該“兩肋插刀,拔刀相助”。然而,美國人做事上的輕重次序是法律、證據,最后才是情面。影片將這一中西差異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中西方面子觀差異的根源
世界文化是多樣性的,差異性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間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就產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觀。
農業長時間以來都是中國的經濟基礎,中國人過著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群體生活,人們強調集體的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社會群體傾向,以集體主義為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文化模式,“集體主義”指的是個人是集體的一部分,集體的目標和追求高于個人。個人依賴集體,推崇互相幫助,團結一致。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面子理論使中國人將面子的保留與否取決于群體中其他人的認可,中國人的面子是通過“給別人面子”掙得的。林語堂先生就曾經說過:“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大家一定還記得由魏積安、郭冬臨和黃曉娟演的小品《實誠人》。魏積安和黃曉娟“夫婦”趕著吃飯去看演出,郭冬臨扮演的石成人(實誠人)突然來訪。實誠人真是“實誠”,把主人的客氣話全當真了,說完吃完還拿走了魏積安的演出票,令人啼笑皆非。而主人魏積安礙于面子,抹不開臉,不好意思明講。這個小品有點諷刺那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言行,但也的確說明了中國人即使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也要采取謙讓的方式。寧愿舍去自己的利益,也要抬舉和滿足別人,來顯示自己的客氣和禮讓,從而贏得被群體認可的“面子”。 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中國人的“面子”是別人“給”的,特別強調他人對個人社會地位和聲譽的認可。
然而,西方人推崇獨立和個人自由,“人本位”“天賦人權”的思想在西方的傳統文化中有很深的淵源。他們強調個人主義與個人意識,追求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把個人利益看得至高無上,對于集體的忠誠很弱。和集體主義不同,個人主義的顯著特點是“我”意識和個人取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實體,只要你的言行不妨礙他人,一切由個人決定。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傾向就決定了西方人的面子其實就是期望個人的愿望、情緒和隱私會得到別人的尊重,自身行為不受別人的妨礙和干涉。
四、結 語
電影《刮痧》中所顯現出來的中西方面子觀的差異其實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體現。這就提醒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不能夠僅僅學習語言本身,要把語言學習融入文化學習中去。語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文化因素,如思維模式、道德規范和社會觀念等影響著交際的整個過程。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就是使學生學習英語所蘊含的豐富文化的過程。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的輸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Goffman Erving.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Garden City/Anchor Book,1967.
[2] 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胡先縉.中國人的臉面觀[A].翟學偉.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第二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形成歷史、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思想觀念、政治屬性和經濟結構等不同而不同,同時,又隨著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響,相互吸收,以滿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將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禮儀為例,對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敘述。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相同點
想要掌握好餐桌禮儀,就必須要了解餐桌禮儀的基本準則。雖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別甚大,但是基本準則卻大體相同。
首先誠信守禮。所謂守禮自律,就是誠實守信、守法循禮。每一位參與者都必須自覺遵守餐桌禮儀,不可違背。餐飲活動中,我們務必要待人以誠,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論語·顏淵》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概括出了東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則。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飲活動中,中西方的飲食禮儀都有敬人的原則。無論是落座、交談還是接物,我們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做到處處不可有失敬之處,更不可侮辱對方人格。謹記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謙恭適度。餐桌雖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過了頭或做不到位,都會讓自己失了身份,所謂的“過猶不及”便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運用餐桌禮儀時,我們要態度謙虛、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為準則,做到大大方方,談吐適度。
第四要寬容豁達。餐桌之上,人與人之間由于生長環境、生活經歷或修養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不可能消除。這就需要我們寬以待人。對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眾的人要耐心包容,這不僅能夠消除人際間的緊張關系,還有助于我們擴大交往空間。
第五要人鄉隨俗。因為國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情況。這時,我們要本著入鄉隨俗的原則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語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人際關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點
《禮記·曲禮》中的“入境而問禁,人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說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俗習
轉貼于
慣,而餐桌禮儀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樣的餐飲活動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現個人風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講的是先長者、后女士的原則。坐下后姿勢要端正,腳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邊上。更不要將手放在鄰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且本著“女士優先”的原則。男士要幫助女士拉開和推進椅子。用餐時,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幾種。用餐時,不要伏碗吃飯。應該端碗。用匙飲湯,不舉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盤中亂翻。任何情況下不反扣餐具,無論是碗還是酒杯。不能用舌頭舔舐餐具。上餐時,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盤、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的握法與握筆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盡量避免更換頻繁。
第三是進餐禮儀不同。吃中餐時不要急于動筷,須等主人舉杯示意開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長輩,應禮節性的讓菜或斟酒。夾菜時,須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湯時應先用湯匙向后往前舀湯,以免弄到別人身上,另外,喝湯絕對不能出聲音。吃面包時,要先將面包撕成小塊,再由左手拿起來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禮儀不同。殷勤勸酒歷來被中國人視作表達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態度要大方,應起立舉杯并且目視對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給別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違禮儀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過宴會主人的速度為好。飲酒也不宜過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為宜。按西餐傳統,主菜若是肉類。則配以紅酒,若是魚類則配以白酒。無論哪種酒,都與中餐相反,切忌一飲而盡或是邊喝邊透過酒杯看別人。飲酒前要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紅印,應用面巾紙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間暫時離開。中餐是把筷子并攏、縱向擱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將筷子橫向擱在碟子或碗上則表述酒足飯飽不需進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盤中。刀叉不應突到外面,切勿邊說話邊揮舞刀叉。用餐結束后。將刀叉并攏排在盤中即可。
關鍵詞: 英漢翻譯 文化差異 源語文化 目的語文化 文化沖突
1.前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而翻譯的根本任務是傳遞不同文化。王佐良先生曾經說過,“因為有翻譯,哪怕是不免出錯的翻譯,文化交流才成為可能”(王佐良,1989:19)。英語與漢語之間的文化差異一定程度上影響翻譯中詞義的確立。因此,解決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保證譯作成功的關鍵(彭保良,1998:25)。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才能達到更好地表達兩種語言之間信息交流的目的,否則將有可能造成交際困難或引起文化沖突。
2.文化差異的表現方面
“文化”表征著傳統和信仰,我們一出生就浸潤其中,我們的一切行為,包括語言也因此受這種文化所制約(謝天振,2000:202)。文化之間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翻譯中詞語的選擇。
2.1詞匯
2.1.1顏色詞
英漢兩種語言,在顏色詞的表達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如中學生在翻譯“紅茶”時將其譯成red tea,把“紅糖”譯成red sugar。而事實上,“紅茶”應譯為black tea,而“紅糖”應譯為brown sugar。在《紅樓夢》的翻譯中,英國翻譯家David Hawks將“怡紅院”譯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把“怡紅公子”譯成Green Boy,而我國翻譯大師楊憲益將其分別譯為Happy Red Court和The Happy Red Prince。在英語文化里,green的意義與漢語里的“紅色”文化意義更接近,而英語文化中的red給人產生一種血腥與暴力的印象。如:
(1)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譯文:你以為我是好欺負的嗎?(張培基等,1980:13)
在上面的譯文中,有人將其譯成“你從我的眼里看得到綠色嗎?”。事實上,我們不能死譯,green在英語中有“欺騙”、“新手”等意。而green-eye則是漢語中的“眼紅”之意。漢語中常說的“紅粉佳人”、“紅榜”,與這兩個詞意思接近的表達應該是a young beauty,honor board,與其顏色沒有什么關系。
中國人慣用“黃色”象征低級下流、有害人的身心健康的影視書畫作品,以致有些學生看到yellow pages就理所當然地理解為“黃色書刊”,而實際上,英語中的yellow pages是指的分類電話薄。如果我們不清楚英語顏色的這些文化背景,在理解上就容易產生困難。
2.1.2與動物有關的詞匯
中國人普遍認為“龍”是中國的圖騰,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外國人則對dragon沒什么好感,甚至把它看成是十分討厭的動物。如表示某人很討厭時,會說成“She is an old dragon.”。漢語里常說的“望子成龍”,如果我們將其譯成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則會令外國人很不理解,我們應該充分了解“望子成龍”的含義,是希望其子女成為有用之材,則我們就可以較為準確地將其譯成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其次,dog在西方人眼中被認為是他們忠實的朋友,如: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某人幸運時會表達成“He is a lucky dog.”。而漢語中“狗”一般會有貶義,有“狗腿子”、“走狗”一說。另外,在漢語里,表示人的膽小,通常會用“膽小如鼠”,而在英語里則用as timid as a rabbit;當說某人很強壯時,會用“力壯如牛”,而英語里則用as strong as horse。如下面譯文:
(2)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罷,保佑你生龍活虎似的大得快。(魯迅:《彷徨》中的《孤獨者》)
譯文:This is your own grandmother.Bow to her,so that she will protect you and make you grow up strong and healthy.(馮慶華,2002:24)
在上述譯文中,“生龍活虎”譯成了“strong and healthy”,翻譯這樣的詞語,主要的是要透徹理解其在源語中的文化涵義,然后根據情況進行直譯或意譯。
2.2交際用語
文化背景不同,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會發生下列情況: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鄧炎昌、劉潤清,1989:159)。如漢語中的“你吃了嗎?”只是一種問候,卻讓外國人產生一種是要請他吃飯之意;對“你到哪里去?”這樣的漢語方式的問候也讓他們感到很納悶。
英漢文化差異在日常交際中,主要表現在“表揚”和“問候”等方面。當面對他人對衣著或所做出的成績表示贊賞時,英漢表達完全不一樣。請看下面的對話:
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
C:你的裙子真漂亮。
D:是嗎?不過我不喜歡這顏色……
如果將漢語的對話譯成英語,則會讓外國人一頭霧水,這就是中西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國人在對別人表揚時,總是用否定的回答來表示其謙虛。如中國人打招呼時慣用“你好”,“你吃過了嗎?”。外國人打招呼時,初次見面用“How do you do!”,而熟人之間則用“How are you?”;在送別時,中國人喜歡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則回答“走好”或“慢走”,這就不能譯成“stay here”或“walk slowly”。在英語國家里,他們道別時習慣用“Keep in touch”。
2.3習語、典故
語言習慣的不同形式是由不同的習俗、生活環境、人們的心理、表達方式和觀察習慣形成的(歐陽小生、張建佳,2007:135)。習語的理解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題。
我們一見到“銀河”,就很容易聯想到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的相會,而英語中則稱為the milky way。中國人對the milky way感到很不理解。其實the milky way源于希臘神話,是天后Hera給Hercules喂奶時所滴下的乳汁凝成的一條路。再看下面的句子:
(7)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譯文:青少年們不邀請鮑勃參加他們的聚會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掃興的人。(張培基等,1980:162)
在上面譯文中,如果不理解“wet blanket”這個習語的意思,就無法理解整個句子,“wet blanket”表示“令人掃興的人”。同樣,漢語中的許多習語更是讓外國人費解。如我們常說的對事情有把握會說“胸有成竹”,若譯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就會鬧笑話。其實,他們表達的意思是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與英文中的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意思比較接近。要想譯好這些習語與典故,不充分理解其文化背景是很難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的。
3.應對文化差異的策略
3.1提高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英文原著、英文報刊雜志或觀看英文經典電影,有意識地涉獵英語國家文化,并且要注意多積累一些習語和諺語等。在詞匯學習時,不但要掌握詞的概念意義,還要了解其內涵意義和文化所指意義,作為教師,要多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背景知識和外國文化禮儀。
3.2有意識地進行中西文化對比研究
在對母語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學生應有意識地將英漢兩種文化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其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只有深入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避免文化沖突。在學習“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對比,他們就不會理所當然地認識這些句子的使用是沒有任何限制的。
3.3用英語思維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多閱讀,在閱讀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等,在閱讀中獲得習慣的表達。作為教師,要通過日常對話和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體驗比較真實的交際場景,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不斷提高他們學習和模仿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4.結語
在翻譯過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才能更好地幫助傳達兩種語言地信息,否則會造成交際阻礙甚至文化沖突。但中西文化沖突也已越來越體現于文化融合之中。現在兩種文化均已接受“Long time no see.”這樣的表達,在漢語和日常對話中已有越來越多的詞語引進和借用,像Internet,DIY這樣的詞匯已經涌現到母語文化中。本文只是對英漢翻譯中在詞匯、交際用語等方面的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分析,對翻譯方法等方面未作深入的探討。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具備強烈的文化意識,才能更好地達到翻譯所要達到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軍.新編英漢翻譯[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4]彭保良.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翻譯中詞義的確立[J].中國翻譯,1998,(1):25-27.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技能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4-0234-01
1 外語教學中存在的與文化相關的問題
1.1 語言和文化分家
在外語教學史上,文化教學所占的比例甚少。由于受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影響,外語教學將語言和文化截然分開。19世紀人們是為研究宗教和文學而學習語言,因此著重語言形式和書面語。20世紀50年代后期,由于受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的中心是語言的語法性,即如何生成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影響,人們將所有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誤認為掌握語言的形式(即句法結構)便可在交際中暢通無阻。因此,后來的外語教學便長期以語言形式為主,成了完全脫離社會文化語境的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
1.2 忽視了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
由于在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形式不教文化,所以教師和學生沒有充分認識到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同時,教師又擔心學生因學習外來文化而沖擊本族文化。因此,外語教學中大量的外國社會文化規范被轉換成本族的文化規范,大量的外國語境被轉換成本國的語境,過分強調本族文化的準則和價值,而忽視了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準則和價值。
1.3 文化導入的片面性
近年來,隨著現代語言學在社會語言學、語義學和語用學等方面的長足發展,尤其是交際教學法的引進,我國的外語教師開始認識到文化在語言教學和交際中的重要性。英美概況課已成為大學英語專、業的一門必修課。不少大專院校還增設了西方文學、哲學等課程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遺憾的是,學生并未因此而提高言語交際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導人的片面性。我們的文化教學,從課程開設到課文注釋都偏重于西方歷史、地理、哲學、文學和政治經濟方面的知識。考試前夕學生突擊記憶一些不常用于交際的歷史人物、事件、日期、地理名稱、哲學概念、文學名流和一些其他文化事實,考后便束之高閣。他們所學到的這些知識很少與異族文化準則和社會行為原則相關。因此,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被遺忘。結果,在真正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收效不大。因此,外語教學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是怎樣確定文化教學內容和如何進行比較系統而實用的文化教學。
2 “文化錯誤”的原因分析
文化錯誤貫穿于外語學習和使用的各個方面。因此,對于其錯誤原因的分析必將有助于我們找出錯誤的規律,從而確定文化學內容的范圍和文化教學的方法。
2.1 誤將英漢詞匯概念對等
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學習英語時,總是誤認為英語詞匯的含義和漢語詞匯的含義是一一對等的,誤認為英語詞匯在文化內涵和外延上完全等同于漢語詞匯。英漢兩種語言各有各的詞素和語義結構,分別表示不同的概念系統。但這一點并未引起學英語的中國學生的足夠注意,結果學習英語僅為自己原有的漢語概念提供了一個新的標簽,并未從實質上和文化上理解所學英語詞匯的真正含義。因此,盡管中國學生也能用英語和英美人交流,但存在者語義和文化的錯位,入不了解西方文化,這種錯位很難發覺,所以導致跨文化交際中的相互誤解。
2.2 誤將漢語的使用習慣遷移到相應的跨文化交際情景中
現在很多中國學生誤認為字面意義相同的英漢兩種語言,其功能也完全一樣,尤其是對言外之意理解較為困難。
例:一位美國老師A贊揚一位中國學生B穿的鞋子漂亮,B因不理解這僅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談話的開場白而導致尷尬局面。
A:Hi,B.You have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
B:Thank you.My father bought them for me in Shanghai.Do you like them?
A:Oh,yes.They look very comfortable.
B:Well.If you like them,I'll ask my father to buy a pair for you.
A:...
2.3 缺乏必要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中國學生缺乏必要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也是直接影響跨文化言語交際和閱讀時對英語文章正確理解、記憶、復述的原因之一。這一點在跨文化言語交際中理解對方與文化密切相關的話語含義和在閱讀與文化密切相關的報刊及文學作品時表現得尤為突出。由于學生缺乏與其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所以常用母語文化知識來填人,或者根本無法填補這些空白,也就是無法找出上下文的關系。這就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文章的正確理解,因此他們閱讀速度遲緩、復述時丟三落四或添枝加葉、曲解原文,尤其不能作出正確預測、判斷和推論。這主要是因為缺乏與之相關的文化參照系統而引起的。
3 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培養策略
在把外語文化教學范疇集中到大眾文化和深層文化的同時,我們要特別注意,文化教學重點并不是讓學生死記一些文化事實,而是要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3.1 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
中西文化的不同點舉不勝舉,僅僅零星列舉一些不同點容易掛一漏萬,而且不可能達到真正理解其行為功能。我們必須把學生對中西兩種文化系統異同的學習提高到理性高度。每一大眾文化層次的語言行為都根植于其深層文化,因此任何一個語言行為的后面都隱藏著價值觀念、信仰、時間取向或對事物的態度等各種預設。比較中西深層文化將能幫助學生找出文化錯誤的共同根源,于是我們可以有意識、有系統地進行文化教學,對許多文化錯誤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幫助學生了解外語國家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及言語行為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景數不勝數,一一學習當然不可能。通過中國深層文化比較,能為各種交際情景提供總體行為指導。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典型情景,做到以點帶面。
當然,在實際交際中,很難有與書本上完全相同的情景,但只要了解對話原則,就會運用自如。除了對話原則,我們還必須讓學生了解具體情景的行為原則。總之,為了系統地進行目的語文化教學,我們應作大量的研究和調查,總結典型情景的對話原則和行為原則。
3.3 幫助學生大量聽、看具有不同背景人們的談話、對話錄音和錄像
這項教學工作能幫助學生了解美國人的言語特征和非言語特征。要想能夠用妥帖的語言表達不同的人際關系,必須從最簡單的對話開始。讓他們多看多聽,從真實的場景中理解文化的不同。
現在隨著英語教學的推進,很多學校有多媒體,語音室等等,動機與興趣是學生學好英語的持久動力。語音室是由多種媒體裝備的教室,其良好的技術特性和多種教學功能對學生產生的吸引力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這些先進設備的使用,傳播最前沿的信息,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感受英美文化的魅力,這種方法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這些都有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此外,應及早引導學生注意語體學習,讓學生熟知常用詞匯和句法結構的語體特征是正確使用語言的前提。
4 結語
總之,外語文化教學目前仍處于起始階段。雖然學生需要了解外語國家的哲學、文學、歷史、地理的具體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日常生活交際技能。交際技能包括正確理解目的語民族文化,掌握目的語各種常見情景中的對話和行為原則,了解常用詞匯的文化內涵并能通過妥當的言語辨認,以表達不同的人際關系。看來,要進行有效的目的語文化教學,我們需要做大量的中西文化對比研究工作。這包括深層文化對比研究、典型情景的對話行為原則研究和基本詞匯文化內涵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汪文秋.淺談外語教學與語用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11):56,91.
[2]汪碧穎,歐陽俊林.跨文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圖式建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一)對事物認識存在差異
不同國家之間審美情趣和觀察點也是不同的,甚至在思維方式上也存在不同點。這都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差異,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就中文的時候就會出現與原文不同的現象。
(二)對顏色的認識存在差異
不同民族之間對顏色的界定標準是不一樣的,這種問題在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都會存在,例如有些地區的人會把所有的紅色都統稱為紅色,但有一些地方就會進行很細致的劃分。不同國家之間,對不同顏色所代表的含義認識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中國,人們特別喜歡紅色,認為紅色表示喜慶,通常在新年或者比較喜慶的場合都會大面積的使用紅色,中國人結婚會穿紅色,過年也會用紅色裝飾,商人在經商時也有“開門紅”的觀念,紅色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在英國他們把紅色理解為暴力、不吉利的,因為他們覺得紅色像血的顏色。因此,在與英國人進行商務活動時,就要避免紅色,因為顏色使用的不合時宜也會影響商業發展。此外,西方人比較喜歡白色,認為白色代表純潔、美好,所以西方婚禮上會采用大面積的白色,而且新娘通常穿的都是白色婚紗。但是,在中國白色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在喜慶場合絕對不會有白色出現,白色通常只會出現在葬禮上。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顏色在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進行國際商務交流活動中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避免顏色問題毀掉整個商業發展計劃。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就要特別注重這些問題,確保國際貿易的順利進行。
(三)對數字的認識存在差異
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偏好的數字,認為這些數字能夠帶來好運。在中國“6”通常被認為是吉利的數字,在商業活動中有六六大順的理解,但是西方國家并沒有這種認識,而且他們比較忌諱“666”三個數字連在一起,因為它們在圣經里象征著魔鬼。因此,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就要避免這個問題。在眾多數字中,有很多數字在不同國家都有不同的解釋,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正確翻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破壞商務交流活動。
二、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對應策略
(一)提高學生英漢雙語理解能力
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會設計到不同國家之間語言和文化的轉化,因此,譯者既要根據原語言的文化背景和習慣,又要結合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這樣才不會造成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深層次語義的丟失,從而減少理解上的誤差和理解障礙。所以,對于譯者來說,就必須加強不同語言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要求譯者必須更深層次的發現語言在不同背景下的異同,從而提高譯者的翻譯水平。
(二)重視文化背景
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尤其重視語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語言,對人的影響也是不同的。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都是不同的,在這些背景下產生的語言所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這些知識上的差異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要保證商務英語的翻譯不會出現問題,就要求我們重視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深刻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習慣,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語言的深刻含義,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才不會產生誤差。
(三)注意語言環境
語言發生環境在商務英語翻譯中是很重要的,在商務活動中對語言進行翻譯時一定要注意周圍環境在這個詞中所起到的作用。這就要求譯者有強大的邏輯,在翻譯過程中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保證語言是符合語境的。例如對ergonomics進行翻譯時就不可以翻譯成詞典解釋的生物工程學,而應該翻譯成人類工程學。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結合語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翻譯的準確性,過分生硬的翻譯會破壞國際商務活動中的交流。
(四)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契合點
“本土文化失語”是目前我國文化現狀,為了改變這個現狀,在商務英語翻譯或一般英語翻譯過程中都要尋找中西文化的契合點,商務英語對于扭轉目前的這個局面有很大的作用,因為它在翻譯過程中要吸納外國文化、結合本土文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求譯者表達對等語,盡可能讓兩種文化比較接近,這樣既能避免文化失語,又能增添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趣味性。
三、結語
關鍵詞:音樂;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51-01
一、人們對中西文化存在著誤解
隨著出國學習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帶回來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國的音樂教育出現了中西碰撞的局面。有人說西方的東西好,有人說我國的傳統民族東西好,這就造成了我國國民欣賞的差異。現用聲樂來看現階段的一種音樂認識現象:在西洋美聲剛進入我國時,大部分人不接受,因為當時的西洋美聲很多人沒有很好地去解決怎么咬中國字的問題,他們在唱歌時由于咬中國字不清楚,老百姓聽不懂他們在唱什么,因此一直遭到冷落。到了現階段,美聲已經能很好地解決咬中國字的問題,人們已經開始接受了西洋唱法,而且開始欣賞它,學習它,運用它。
中國的民族聲樂在改革開放以前以戲曲唱法為主,當時的一部分音樂學院的老師是民間藝人,但是后來人們發現了問題,藝人不一定就會教學生,中國的聲樂教育培養一批會教的老師。當時和錢學森一同回來的沈湘,還有那之后從國外回來的周曉燕教授、謝紹曾教授給中國的聲樂教育開辟了一片天地。由于沈先生和周先生、謝先生他們帶回來的是國外的西洋唱法,中國老百姓很多不買賬,因此怎樣把西洋唱法嫁接在中國的民族聲樂上進而來發展我國的聲樂成了當時他們面臨的問題。隨后中國的聲樂教育不斷發展,有了今天百花齊放的景觀。
但是現在很多人對唱法問題存在誤解,有些人認為西方的好,西方的方法出來聲音厚實圓潤好聽,但殊不知我國現階段的民族聲樂也要求聲音的好聽圓潤厚實有力度;有些人認為學了這個唱法會毀了他的另一種唱法,殊不知唱法只是自己選擇和大眾需要的問題,每個唱法講求的最根本點還是一樣的:唱的好聽、普遍被人們接受。
因此,我國的音樂教育視眼要開闊,要因才施教,教師所具備的教學認識不能只限于一種。現在我國的通俗音樂在逐漸與世界接軌,但是設立這門學科的音樂院校卻特別少,這需要我國教育不斷改革。
二、中西的教育理念不同方式不同引起我們深思
現運用中西鋼琴教學的不同來說明:在國內學琴注重技巧,學生苦練基本功,樂感卻不夠好;而在美國,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老師強調的是對作品和作曲家的理解。我們常常看到中國學生彈一手漂亮的好琴,卻不太會欣賞音樂作品,而且許多學生雖然是音樂專業,卻只了解自己學習的樂器,而對于其他樂器或者不同類型的音樂,他們卻知之甚少;美國學生最講究的不是技巧,他們善于表現作品的背景知識。所以,人們常說,國內培養的是pianists(鋼琴師),國外培養的是musicians(音樂家)。美國老師對學生要求不高,但很注意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喜愛,所以美國琴童的日子很好過。相反,國內學琴的孩子幾乎個個“談琴色變”,當然也就不容易發揮出潛力了。
在美國愛斯本常有專門為兒童舉辦的音樂會,演奏每首曲目之前,指揮都會向小觀眾介紹曲目的作者、年代、風格,有時還穿插一個與這首曲子有關的童話故事。樂手們在演奏時,臺下的孩子愛怎么唱就怎么唱,還可以跑到臺上去跳舞。別看全場亂糟糟的,孩子們早已在玩鬧中愛上了音樂。只是檢票員每碰到這種音樂會就特別辛苦,要經常“深入”這些小觀眾,時刻看緊他們。看緊他們卻不是為了禁止他們唱、跳、鬧,而是為了負責他們的安全。
三、新舊文化的碰撞
新舊方式的碰撞很大程度上時中西方文化碰撞造成的,現在教育工作者們正在努力地尋找著新舊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用來教學上的實際運用。以聲樂來舉例:西方所講的氣息和我國所講的“氣沉”是一個意思,但是很多人覺得“氣沉”太難理解而用西方的氣息來替換它,實際上他們是一樣的。我國的戲曲聲樂博大精深,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之所以覺得太難理解是因為我們根本就沒去理解它們。我國民族聲樂也有很多地方值得世界去學習,例如我國原生態民歌手,他們的高音可以唱到higha,這是被我國很多聲樂研究者和國外的聲樂研究者所驚奇的,他們講不出他們運用了什么方法去演唱,但是
們的高音卻是最吸引人的。這就給我國的聲樂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聲樂到底該怎么教?什么是真正的聲樂?我國的聲樂到底該怎么發展?
英語語感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感覺,它包括人們對英語的語音感受、語意感受、語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們對英語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們對英語語言法則或語言組織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是經過反復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經驗和體會。語感來自于語言實踐,又指導語言實踐,正如球類運動員要打好球必須熟悉球性,游泳運動員要有良好的水性,搞音樂的人要有良好的樂感一樣,要學好英語,就應該具備良好的語感。人們在語言運用中有時感到看起來順眼,聽起來順耳,說起來順口,但又說不清其原因,這實際上就是語感在起作用。不同個體由于語言感覺能力和語言實踐量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因此人能從別人的語音、語調、說話時的表情和動作等準確把握別人要表達的超出文字本身的含義。雖然語感隨著語言實踐的積累必然會產生,但教師認識到語感的存在和它的積極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會加速學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
二、語感培養的誤區
1.語感是自然養成的
許多英語老師認同語感之說,然而把語感視同靈感,認為語感是語言學習者學習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的產生,不可勉強,不可人為造就,看作是自動化的語言認識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的結合。如學音樂的人,天生就有樂感。其實語感,說到底是一種悟性,一種對語言的全方位的直覺理解能力,是知識的活化,是綜合性的,是其他各種能力的體現。形成語感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顯然是不行的。
2.缺乏文化差異的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定的語言總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為依托。語言是動態的、開放的,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心理諸要素的統一。“一個人語言化的過程同時也就是人化、社會化的過程。”不同的文化差異、語言習慣是語感培養的一個盲點和難點,在語言訓練中,忽視了這方面的教學。
3.缺乏學法的指導
即使具有學習語言天賦的人,缺乏相應的語言學習方法的培養和引導,終究會在語言的學習上成不了氣候。中國有句古話:“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由此就認為語感的培養只一個“讀”字了得。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可循,即使“讀”也要讀出個方法。然而在培養語感上,我們許多教師常感到手足無措,缺乏相應的學法指導,讓語感“自生自滅”。為學生終身學習、發展性學習打好基礎更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已。
4.教法不當
語感來自于實踐,而又指導實踐。在人類學習中吸收總是領先于表達,也可以說輸入總是領先輸出,因此才有了英語教學中“聽讀領先,說寫跟上”的規律。在外語教學中要求語言的輸入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輸出的量,然而現行教學中常常是要求學生語言輸出的量大于輸入的量。有的教師上課節奏緩慢、疲乏,在學生心里無法形成信息溝。有了語言的輸入,在學生的知識上產生了信息溝(gap),但在教學中對語言輸出形式單一化,學生缺乏輸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常產生不了師生互動的場面。
三、對策
1.積累語言材料,加強語言實踐,深化感悟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逐漸積累的過程”,語言的學習更需要積累,要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感悟文章,培養語感。學生在閱讀中得到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得到運用,才能不斷強化。
1.1.說中強化。教學中,努力創設實際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通過引導學生參加朗讀、演講,或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轉述等,來深化感悟。
1.2.練中強化。在學生讀懂、感悟的基礎上,讓學生練習擴寫、縮寫、仿寫、改寫等,讀寫結合,升華感悟。
1.3.拓展閱讀教學的空間。要擴大學生語言活動范圍,注重課內外結合,把生活當作語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引導學生讓英語走進生活,把學辦事、學交往、學合作、學做人與運用英語,提高聽、說、讀、寫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開辟一片語言積累的新天地,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上一個新臺階。
2.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語言及文化差異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人們常說的漢語式的英語是指仿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產生的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句式或表達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出現的貌似正確實則錯誤的表達。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表達思想。培養人們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文化是有差異的,通過發現對方的不同點,反過來加深對我們自身文化的理解,從而做到客觀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發現差異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視大量的共同之處。
3.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了獨立學習的方法,才能達到教師“不教”的目的,如學生的泛讀應運用默讀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要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精讀可采用先默讀,學了之后要朗讀和背誦的方法。朗讀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關鍵詞:習語 語言文化 翻譯
習語是指在一種語言的漫長演變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達方式。每種語言都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習語,它們具備強烈的民族、歷史和地域特征。從廣義來看,習語包括固定短語、諺語、通常用語、謎語和名言警句,等等。
習語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體現了一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所有語言的習語能夠最佳詮釋其語言的特點,與此同時,習語的翻譯又是最有難度的。本文結合語言文化背景旨在探討以下問題:中英文習語的不同之處;中英文習語翻譯的規則及方法。
一、中英文中習語的不同
1.比喻的不同。譯者在翻譯習語時,必須考慮到一些因素,比如,讀者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知識層面等。例如,中國人通常使用“雨后春筍”描述某事物的快速大量的發展。但在英語中,同一件事物人們用“be just like mushrooms”比喻。因為竹子不是英國當地的本土植物,即使“竹子”一詞是外來詞,英國人還是很難接受用竹子來比喻上述語意。
2.習俗的不同。最關鍵的不同點是對于“狗”一詞的所持的態度。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獻諂的動物,在漢語中有很多對狗含有貶義的習語。例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國人生活中有很多含有狗的習語。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To dog one’s steps(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等。3.自然環境的不同。習語的誕生與人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東風”是指“春風”。如李煜《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東風”就指“春風”。但是,英國地處西半球,屬于海洋季風氣候,因此在英國刮西風預示著春天的來臨。因此,他們的“西風”來指代“春風”或“春天”。
4.宗教信仰不同。在漢語和英語中,大量的習語體現了與宗教信仰的關系。佛教在中國有超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信仰佛教的中國人相信佛控制著世間的萬物。例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信仰基督教,因此人們視圣經為其為人處世的指導原則,許多英語習語來自圣經。例如,“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
5.歷史、文學典故不同。英漢兩種語言中,還有大量由典故形成的習語,通常取自歷史典故、傳說及寓言等,具有歷史性和強烈的民族特征并廣泛傳播于民間。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漢語如“愚公移山”、“葉公好龍”等。英語如Achilles'heel(惟一致命弱點)、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以上由于文化差異形成的習語的不同,直接造成了英漢兩種語言相互使用上的難度。因此,譯者必須掌握好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源語言和目標語。
二、習語翻譯的方法和原則
對于翻譯原則,歷來就有不同的觀點。著名僧人玄奘曾立下準則,即翻譯對于百姓而言必須真實、易懂。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翻譯三原則:“信,達、雅”。魯迅尤其注重翻譯的真實性。張培基則注重于翻譯內容邏輯的一致和真實。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Eugene A•Nidar強調“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看出,這些主張是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不斷完善的,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中心意思都肯定了譯文要忠實準確地表達原文的意義。以下筆者談談習語的常見翻譯法。1.直譯
直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習語的民族色彩、語言風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有些習語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含義,也因為人們相同的情感和社會經歷,有些習語在中西語中含義相似或相同。當原習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讀者則可以通過字面領悟它的含義,直譯字面意義。例如,“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ris”(福不雙至)、“Long hair and short wit”(頭發長,見識短)……
文學手法的翻譯可以保留習語的比喻、民族特征和語言方式等特點,但這些都必須建立在讀者熟知另一語言的基礎上。
2.意譯
意譯指的是在掌握某一內容大概含義的基礎上,能夠流暢、自然的翻譯,而不用過分注意細節翻譯。意譯也要注意原句的句式、結構、修辭手法等,而不是自由的添加或刪減。鑒于文化背景的影響,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保持原文比喻、形象的民族、地方色彩等。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與漢語“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有“非常狼狽、異常焦慮”之意,因此易于讀者理解。但有時候時,我們無法保留原本語句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也無法找到同義的習語借用,這時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讀者所熟悉的另一個譯文形象。例如,漢語中的“天有不測風云”。如果將該句直譯成英語會使英語讀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很難理解漢語的“風云”一詞。如果譯為“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則容易讓英語讀者理解。這樣的例子很多,“break out of the pot that hold us in”被譯為“打破這個把我們關在里面的罐子”,許多非英語的讀者對于這句話感到困惑,因此譯為“出人頭地”更合適。
3.注解
嚴格意義上講,注解不能夠作為翻譯方法解釋,但它確實影響到翻譯的內容。因此,當習語被第一次介紹給譯入語時,注解起到關鍵作用。“葉公好龍”一詞被直譯為“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并注解為:“葉公很喜歡龍,在他住的地方畫的、刻的都是龍。有一條真龍聽說這件事后,親自拜訪了他,葉公由于驚嚇過度而發瘋。”這則注解起到了恰當的解釋作用。
4.直譯和注解的結合
雖然有些習語廣為人知,但非本語言的讀者不知道其來源。因此,有些漢語習語翻譯時將直譯和注解相結合達到保留原句形象的目的。例如,“the planner were busy by passing the Gordian knot.”計劃制定者為躲避戈爾迪之結——棘手的問題而忙得不可開交。
以上討論到的是最基本的翻譯方法,不同的習語有其特點、形式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譯時應采取不同手法靈活處理。
【關鍵詞】室內設計;多元文化;表現
0.引言
20世紀中期開始,多元文化風格開始打破單調的現代主義原則的格局,開始萌芽于當代建筑思想當中,逐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現狀。現代文化價值體系的形成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設計,在物質與精神之間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室內設計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隨著室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室內設計中多元文化的表現越來越突出。
1.室內設計與文化的概述
現代設計最初出現于世紀之交的時期,現代設計滿足了機械高速化的生產過程,現代設計與現代主義設計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兩者之間的不同點在于現代設計主要側重于技術的表現,而現代主義設計主要側重的則是思想文化的引領。兩種設計的相互結合形成了現代設計的總體。多元文化孕育于現代設計當中,特別是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世界城市的區域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加上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使得現代設計在形式上逐漸呈現出核心多元化的特點。現代設計中多元文化的體現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活動。
室內設計發展的今天,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室現代內設計經歷了室內裝飾室內設計現代室內設計三個階段[1]。室內裝飾產生于建筑出現之初,室內裝飾的目的在于美化室內空間,隨著室內裝飾的發展,室內裝飾逐漸與建筑分離開來,產生出了現代設計這一概念,有人提倡形式追隨功能,認為建筑的主體是空間,從而把實踐概念引入空間中,產生了四維空間概念。四維空間概念提倡的是拋棄虛假裝飾,提出合理性的空間和結構的邏輯性概念,自此,出現了室內設計,從室內裝飾到室內設計,文化蘊涵在室內設計的每一個變化發展之中。
2.多元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的影響
把多元文化融入的現代室內設計當中,多元文化對現代室內設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現代室內設計的設計理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二是對多元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表現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下面簡要闡述這兩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對室內設計的理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一方面的影響又包含了幾個小的方面,一是新古典主義方面,古典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濃烈的民族風格和豐富的民族內涵。古典主義設計也一樣,經過時間的積淀,使得古典主義設計思潮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即便是在新世紀現代化的室內設計當中,不乏有古典主義的融入與應用。二是新理性主義方面,室內設計與建筑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不乏有理性主義思想的存在,它體現在理性與情感的結合、抽象與歷史的結合上。
其次是表現形式方面的影響,從表現形式上看,主要有中西文化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多民族風格的結合。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世界性的交流越來越多,再加上每個國家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國家的,也是世界的,這些古今中外文化的結合深刻的體現在建筑和室內設計當中。
3.現代室內設計中多元文化的表現
受科技進步和時展的影響,現代室內設計中多元文化的表現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體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3.1文化外延
首先從文化外延這個角度來講,愛馬仕不僅是一個時尚品牌的象征,還是一個時尚坐標。愛馬仕這個品牌在世界上極為有名,最初創立與法國巴黎。圖1是韓國首爾的愛馬仕之家的中心樓梯。愛馬仕之家具有獨特的形式,正是這種獨特的形式,將室內設計空間與多元文化從文化的外延上進行融合。愛馬仕之家建筑的外觀是立方體的形狀,其室內空間的設計極為巧妙,從視覺上具有從內到外通透,從外到內隱蔽的感覺。樓梯中間是完全立方的,同時,螺旋樓梯也是室內設計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這個室內空間中,還引入了時間概念,把靜態的建筑空間轉變成了時尚的載體[2]。
3.2主題創造
體現室內設計文化中主題創造的有位于上海的繪本館,位于上海的繪本館書店,其主題創造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圖畫空間,在這個空間當中,人們可以盡情放松自己,進行無限的遐想。繪本書店的整體空間形狀比較狹長,利用空間中所有的元素和材料,進行了巧妙的構造,使得人們可以在繪本書店中感受到書中所描繪的夢幻空間。繪本館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讓人們在徜徉書海之中的同時,能夠盡情想象書中的情節,空間主題的設計十分突出,空間中所有的元素和文化表現都為主題作了鋪墊和渲染。主題的設計是人類潛意識中沒有脫離的一種意識形態,在現代室內設計當中,主題的創造逐漸成為現代室內設計的靈魂。
3.3藝術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說,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在現代室內設計中,繪畫、音樂等各種文化的融入給室內設計增加了藝術的氛圍,多元文化在室內設計中體現其藝術感,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室內設計中的藝術體現,還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的藝術氣質。它將室內設計的實用功能與多元文化的藝術功能和諧的融合在一起。室內設計的藝術體現如圖2所示。
隨著人們對室內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室內設計與多元文化的融合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注意引入“時間”概念;二是注重文化的表達,將文化的多元特征充分的體現出來;三是強化室內設計與多元文化之間的和諧思維,保證多元文化和諧的融入到室內設計中,將室內設計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完美的結合起來。
4.結語
隨著世界城市的區域化和室會的信息化的到來,現代室內設計從單一到多元化的發展,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和變化,這是時展的必然。總之,隨著室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體現,室內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要融入多元文化,就要把握好室內設計與多元文化的關系,充分的將室內設計的多元文化體現出來。設計師要加強對多元文化內容的關注和理解,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解現代室內設計與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增強敏銳的發現能力和捕捉能力,拓寬設計思維,從而深刻的將現代室內設計中的多元文化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 凌錦.淺談現代簡約設計與中式禪宗思想的融合[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10) 11-12
【關鍵詞】高職英語;文化導入;方法;途徑
語言教學是一門以文化導入為基礎的科目,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必須結合文化教育。在語言學習中要詳細熟悉語言文化,在語言文化學習的基礎上更能掌握語言。語言必須與文化結合,成為語言學習環境。語言在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體現,民族文化在發展中對語言自然形成了影響力,人們在運用語言中也根據地區習慣發生一些改變。美國外語教學專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曾指出,獨立于文化教育的語言教學,只能讓語言缺失其根本意義。所以,在高職英語老師在教學中,必須將文化導入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環節,讓學生們在語言環境中輕松的學習。
1 文化導入的方法
1.1 講解法
教材是語言文化的良好素材,教師通過課堂上詳細講解知識背景,能夠促進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更加輕松地的掌握教材內容,提高自己語言水平。例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 9 單元 Celebrating Holidays and Making Friends詳細講解了圣誕節文化。通過教材的敘寫和教師的講解,學生們可以理解圣誕節的由來,是為了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并且,在世界各地對圣誕節的慶祝也有著不同的方式,圣誕樹是德國為了增加圣誕節的隆重性而設立的,圣誕卡賀最先由倫敦興起,圣誕老人最早是荷蘭通過當地人物形象樹立的。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的了解圣誕節相關的詞語,理解英語圣誕節的背景。
1.2 比較法
中西方文化既有不同點,又有差異點,教師如果能夠利用中西文化的對比來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語言文化,并且在腦海形成深刻的印象。學生在掌握西方文化后會主動的關注西方文化并產生好奇。高職語言教學采用比較法是文化導入的一項有力方法,例如中西方在人稱代詞和語法結構上,有很多共同之處,這與語言作為交流工具有關。在《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 Invitation 中,采用對比中西方邀請不同的習俗,加深了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在中國,接到邀請一般不需要回復;而在美國,受邀請人需要對邀請函進行回復。這樣通過現象的對比,學生對中西方具體現象不同的做法給與了理解,更利于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度,便于今后的跨文化交際。
1.3 討論法
《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注重話題討論,讓學生自由發揮其個人對語言的認識。每單元都設置了交談的話題,比如環境問題、愛情、購物、大學教育、就業、成功等話題。教師在教科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這些課題的作用,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課后討論的內容進行詳細的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討論法學生在鍛煉個人英語的運用能力的同時,也將西方文化置入到大腦中。討論法教學能夠將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語言。此外,討論法能夠讓學生形成團隊協作的意識,在今后的社會中早日成為綜合性人才。
1.4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我國語言環境中,英語應用程度不高,并且學生幾乎不可能經常與外國人進行交流。采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解決這一困境,幫助學生接觸到最地道的語言,高職英語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西方各種奇聞軼事,采用電影、歌曲和著作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優美。多媒體技術幾乎可以還原真正的語言環境,學生在其中能夠更加容易的學習。此外,利用多媒體教室讓教師或者專家進行語言文化講座,舉行專業的英語知識競賽,從而使學生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并能快速進入語言環境。多媒體技術使學生形成語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其中不僅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在其環境下逐步積累語言文化,形成專業的語言特長。多媒體技術在高職教育中應推廣其應用范圍,不僅僅限于學生的聽力課,而且要融入到學生語言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
2 文化導入的具體途徑
2.1 課內融入
文化學習不是短時間能夠形成的,而是要再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在課堂上進行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融入語言環境,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通過教師課堂上的引導,學生就能達到預定的教學學習目標。對于高職生,課堂教學是其獲得語言文化的最重要途徑,學生只有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知識,才能在最短時間能學習到語言文化。高職英語老師在熟悉所應用教材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教導學生學習,是課堂成為語言文化的主要窗口。
2.1.1 課前導入
課前的幾分鐘教師能夠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就可以將語言文化傳授給學生。例如:遇到母親節的時候,老師可以先引入“母親節”(Mother’s Day),讓學生開始思考,為什么會設定這個節日,什么時候設定的,這一天有什么樣的習俗。這樣的話,老師先把問題拋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大家說出自己知道的“母親節”的習俗,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學生以辯證的形式進行中西方文化這一習俗的比較。課前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課前簡單的引導就可以為課堂打下基礎,讓學生對英語課保持強烈的渴求感,在心中形成學習語言興趣。
2.1.2 專門講解
為了讓學生掌握關鍵的文化內容,高職教師應結合所要教學內容,按照模塊化的教學方式,專門講解相應的語言內容。例如,在講解西方籃球知識時,可以將體育和籃球相關的詞匯和句子組成一個模塊,幫助學生學習。并且,講解相關著名的籃球運動員,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到NBA 的基本規則、各支 NBA 隊的名字和所在的城市、NBA 的獎項等等,學生在該模塊的學習中能夠積極的學習教師教授內容。專門講解能夠幫助學生對相關專業知識產生興趣,更容易聯想接觸到相關語言知識,并能擴展到語言的其他學習內容中。
2.1.3 實物展示和比較
語言教學中應善于抓住學生抽象和具體的思維,利用實物展示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從思維上產生形象,真實地感觸到英語文化。例如,在課堂進行教授 Business Card和Business Letter 知識時,老師利用真實的英語名片或英美國家來信,讓學生真實的接觸到該實物。該方式的教學能夠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對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促進作用。高職教師應多向學生展示與語言文化教學相關的實物,幫助學生融入到語言文化學習中。
2.1.4 演練實踐
演練實踐是學習英語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提示來進行現實的演練和實踐。例如:老師講解了 Business Card 的格式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進行實際的演練,要求學生自己想象自己的公司、職位來制作自己的英文名片。另外,英文簡歷的寫法和面試用語能夠幫助學生在找工作具備英語能力,可以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制作個人英文簡歷,再根據小組進行演練真實的招聘過程,讓學生不僅具備了基本的語言能力,而且能夠以西方習慣進行面試,增強個人的自信心,能夠輕松應對今后的工作面試。
2.2 課外完善
由于西方文化復雜性,單純的課堂教學不能滿足語言教學的全面化要求。所以,高職教師要積極開展課外教育,幫助學生在課堂外進一步學習語言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主動的去閱讀西方著作,讓其真實的融入到西方文化環境中去。同時,高職教師應鼓勵學生成立學習興趣小組,建立英語角,通過設立相應的活動來鍛煉個人的英語能力,并鼓勵學生與外國人交朋友,從而在生活中學習英語知識和文化。另外,英語電影中有著廣泛的語言知識,教師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的學習英語,形成英語學習的氛圍。外籍教師應與學生多交流,定期向學生們講解關于西方文化的講座,這就能擴充文化導入的途徑,在課堂外延伸和補充了課堂文化教學。高職學生為了提高個人的英語能力,必須多參加課堂外的實踐,多說、多用英語,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養成良好的英語應用習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