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幼兒急診護理措施

幼兒急診護理措施

時間:2023-10-02 09:03: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幼兒急診護理措施,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幼兒急診護理措施

第1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6-0914-03 中圖分類號:R 722.1 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70

手足口病在2008年5月被國家衛生部列入丙類傳染病,該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腸道病毒7l型為多見)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3~6月是高發季節,通過糞口途徑、密切接觸、呼吸道飛沫等多種途徑傳播[1],易在嬰幼兒造成爆發流行。重癥手足口病少,大部分為輕癥患兒。如何管理輕癥手足口病門急診的收治,是控制病情擴散,促進患兒健康的重要手段。現將我院手足口病的門急診管理體會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為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門急診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341例,診斷均符合我國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制定的標準,其中男725例、女616例,年齡多為1~7歲嬰幼兒,主要是5歲以下的兒童,最小的5個月,最大為7歲。其中輕癥1338例,均有充血性皮疹伴低熱,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臀等部位,1250例口腔有皰疹或潰瘍,流涕、咳嗽、咳痰伴支氣管肺炎150例;嘔吐、腹瀉消化道癥狀30例,重癥出現高熱嗜睡、肌體抖動神經系統癥狀3例。

2.治療方法 給予抗炎、抗病毒和對癥治療,靜脈滴注頭孢噻肟鈉、利巴韋林、炎琥寧等;口服板藍根、維生素B2片,皮疹給予涂爐甘石洗劑,口腔潰瘍給予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處,同時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

門急診管理

1.制訂啟動應急預案 我院制訂手足口病應急預案,在出現手足口病疫情時,迅速啟動手足口病應急預案,成立手足口病防控醫療救治小組,由醫院領導、各職能科長及防保科、藥劑科主任、門急診主任等組成,各成員職責明確,分別負責醫師、護理人員的調配和物品、藥品的供應及消毒隔離等方面的工作,保證高效有序地進行醫療救治和隔離。

2.實施門急診預檢分診 手足口病流行期間,我院門急診設獨立手足口病預檢分診室,對出現皮疹疑似手足口病患兒,直接引導到專門診療室,將手足口病患兒與其他患兒隔離,減少在候診廳的停留時間,預防其他患兒交叉感染,并做好疾病的診斷、化驗、報告及登記工作。對輕癥患兒門診抗病毒治療或在家觀察和隔離;對高危人群予抗病毒輸液并留院觀察治療,做好床邊、消化道、呼吸道隔離;對重癥傾向患兒,開通“綠色通道”直接收入傳染科進行隔離治療。

3.做好醫護人員手足口病知識的培訓 組織門急診醫護人員學習《手足口病診療指南》,請兒科、ICU主任、感控科主任講課培訓,在保證門急診醫護人員熟悉手足口病診療指南的基礎上,再次進行重癥病例(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搶救的相關技術操作(氣管插管、氣管切開)、設備(呼吸機、心電監護儀)使用,特別注意患兒可能出現的病情突變及應對方法,掌握手足口病危重癥的搶救護理程序及消毒隔離措施,科學規范地救治患兒。

4.嚴格消毒隔離及防止交叉感染 病區、患兒、醫護人員的消毒隔離,按照衛生部制定的消毒隔離技術方案及本院制定的消毒隔離制度執行。隔離診室和手足口病輸液室每日用空氣消毒機定時消毒3次,地面、輸液椅、床頭柜用含氯消毒液(每升含有效氯500 mg)擦拭,每日2次;手足口病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因此,實施腸道隔離措施尤為重要[2],就診或輸液期間,督促家長管理好自己小孩,不要交換玩具、餐具、食品等,避免相互密切接觸增加交叉感染機會。患兒的分泌物、嘔吐物、排泄物等按感染性廢物處理,用消毒劑(每升含有效氯1000 mg)浸泡消毒半小時后再排入下水道,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后,嚴格“六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并用快速消毒液消毒雙手,治療護理患兒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儀器、物品用后采用1000 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

5.做好輸液患兒的發熱護理 開辟專門的手足口病患兒輸液室,保持輸液室清潔,室內空氣流通。輸液室內多備體溫針,輸液期間,隨時觀察患兒體溫變化,對低熱、中等熱患兒,指導家長減少衣被、多喂溫開水;對既往有高熱驚厥病史的患兒,給予優先輸液并嚴密觀察病情;體溫超過38.5℃要及時給予退熱處理, 如冰敷、溫水擦浴(有皮疹者不宜用酒精擦浴)、小兒退熱栓塞肛,冰敷時要注意觀察局部皮膚顏色,避免凍傷。對持續高熱患兒要特別重視,遵醫囑給予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等應用,并配合物理降溫,爭取在短時間內把體溫降至正常,退熱后1小時要復查體溫。

6.做好手足口病患兒的皮膚護理 指導家長盡量保持有皮疹患兒皮膚清潔干燥,臀部有皮疹要及時清理其大小便,患兒被褥、衣物宜寬大柔軟,剪短指甲,盡量不要抓破皰疹,避免皮疹感染。手足部皮疹初期涂爐甘石洗劑,皰疹有破潰時涂0.5%碘伏,爐甘石與牛奶相似,要注意分開保管,避免患兒誤服。加強口腔護理, 已有潰瘍患兒, 給予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處,以消炎止痛和促進潰瘍面愈合。

7.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醫護人員在診療、輸液過程中,嚴密監測患兒病情變化,密切觀察體溫、心率、呼吸及神志,注意觀察患兒有無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嘔吐、抽搐等,若出現與體溫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動過速或昏睡、嘔吐等腦膜刺激征,警惕有可能出現病毒性心肌炎和腦炎,應及時報告醫生, 做好搶救準備[3]。

8.加強愈后宣教,防止重復發病 對家長進行手足口病的知識宣教,由于手足口病為傳染性疾病,囑家長在患兒出院后2周內不要送幼兒園或到公共場所,并注意做好環境和個人衛生,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勤清洗衣被,并予曝曬。指導患兒改掉吸吮手指習慣,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餐具使用前后要清洗消毒,多吃含維生素C的食物,保持營養均衡。每年3~6月份家長要注意檢查患兒手足口腔有無皮疹或皰疹,若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結 果

1341例手足口病患兒經過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其中359例收入傳染科治療,12例轉上級醫院繼續治療外,其余970例病情痊愈或好轉出院。門急診輸液療程一般為5~7天,最長10天。

體 會

手足口病傳染性強,易引起爆發或流行,在應對輕癥手足口病門急診的管理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加強傳染病知識的學習,嚴格落實消毒隔離措施,做好預檢分診,隔離輸液,嚴密觀察病情,加強宣教等措施,使手足口病患兒能夠及時、有序救治,降低了手足口病患兒的死亡率和院內感染率,確保醫院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S].2008:123.

[2]葉 崎,鄔菊英,俞海燕. 1566例手足口病的醫院感染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2):1541.

第2篇

【關鍵詞】 應急管理路徑;急診手術;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409—02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 and experience

HU Qun—hua

Shuangliu County,Sichu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Shuangliu 61021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athways in emergency surgical care.Methods 280 cases of emergency surgery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were randomly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usual care group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s,two groups of patients to take care measures.Results The quality of car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sual care group,both groups the indicator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Path of Emergency Management;Emergency surgery;Care

手術室是對患者實施手術、搶救和治療的重要場所,其環境與工作的復雜性和不可預知性使其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及高風險性[1]。安全、有序、迅速、有效的應急管理路徑,對于消除安全隱患、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護理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280名急診手術患者,在急診手術護理中應用應急管理途徑,取得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急診手術患者280例,其中男164例,女116例。年齡15—82歲,平均年齡54.2±2.8歲。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即常規護理組和應急管理組,每組140例。兩組患者病情、年齡、性別等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1.2 治療方法 調查分析急診手術中的相關危險因素,根據所得結果,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措施和科學的風險處理策略。根據衛生部醫院質量管理護理質量評價標準,評估常規護理組與應急管理組兩組的護理質量。

1.3 護理方法

1.3.1 常規護理方法 遵醫囑執行護理任務,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做好基礎護理與日常生活護理,準確及時地填寫相關護理記錄。

1.3.2 應急管理措施

1.3.2.1 評估高危因素及制定應對措施 ①手術前:急診手術的危險度高于擇期手術,準確識別急診手術患者非常重要,尤其是昏迷、危重、無名氏、嬰幼兒、語言不通、的患者,應仔細核對其“腕帶”,明確患者就診時間及ID編號。務必確保手術部位正確,手術前醫生應該在手術部位做上標記,手術室護士、麻醉醫生、外科醫生等共同核對是否正確。②手術中:在手術過程中,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尤其重要,有效的溝通是指及時、完整、準確、用易被患者理解的語言與患者進行溝通。手術藥品要準確標志其名稱和濃度,所有藥品要留標本,方便術后核查。保證手術物品齊全,功能性良好。術后準確清點物品的數目,防止物品遺落在患者體內。③手術后:急診手術由于需要及時搶救,未能對醫務人員的手及患者的手術部位的皮膚進行有效的消毒;未能進行及時而充分的腸道灌洗準備;術中沒有嚴格遵守無菌原則或者手術器械消毒滅菌未達標;均可引起急診手術患者術后并發醫院感染。醫護人員應該加強重視,采用應急管理措施,快速而有效地進行消毒,規范操作,嚴格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嚴密監測消毒滅菌的效果,使患者遠離醫院感染。

1.3.2.2 制定應急管理路徑 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應急管理預案,其中包括停氣、停水、停電、火警、搶救應急預案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預案、控制醫院感染等一系列的應急管理預案。

1.3.2.3 應急管理培訓 加強醫護人員的日常培訓。每月組織急救技能培訓和演練,規范醫護人員的護理行為,提高醫護人員的急救意識,增強醫護人員面對急癥時的應變能力,要做到鎮靜,忙而不亂,正確地應對和處理急診、危重、各類突發狀況。拓展和提高護理隊伍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和處理能力[2]。一旦出現急救事件,立刻報告相關領導,統一指揮,組織相關科室人員配合手術,進行搶救。加強行為督導、人員調配、心理支持等職能作用,提高護理質量和醫療水平。

1.3.2.4 人力資源配置 明確工作的內容與分工,合理的定數與定位。按年齡資歷和工作能力優化人力資源,充分開發個人的潛能,提高每個人的應對能力,加強培訓護理人員的的急救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3],保證適當合理的人員分配。設立應急小組,成員應包括:護士長,當班急診護士,急診PRN護士,充分調動人力資源對急診進行援救。

1.3.3 療效評價標準 手術的安全性可根據其風險指數來判斷,風險指數=概率×嚴重程度[4],詳細結果,見表1。

1.3.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軟件將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對比分析,當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風險指數比較 詳細結果,見表2。

2.2 加強應急管理前后護理工作目標的完成程度 詳細結果,見表3。

3 討 論

急診手術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難以預測和估測,這使得急診手術的風險指數大大提高。增強手術室護士的責任感,提高護理質量,培養其靈活的應變能力,定期進行應急預案的演練,使手術室護士的急救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在保障患者的安全方面有著積極而重大的意義。

應用應急管理路徑后,急診手術室的護理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通過改進和完善工作制度及急救流程,評估急診手術中的高危因素,有針對性地制定全面、科學的應急管理預案。同時,加強對手術室醫務人員的應急培訓,規范工作流程,定期進行預案的演練,使手術室護理更加的安全、有效、有序,消除安全隱患,保障患者的安全。

綜上所述,應急管理路徑在急診手術護理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非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繆春樂.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護理研究,2007,21(1C):264—265.

[2] 高琳,王世榮,劉靜.護理風險管理在病人集體運轉中的運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5):441—442.

第3篇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9(a)-018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nursing in the emergency debridement and suturing for preschool children. Methods 100 preschool children who were hospitalized and given emergency debridement and sutur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50) and observation group (n=50)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uality nursing measures.The children′s compliance,nursing satisfaction,heart rates and respiratory situation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hildren′s compliance rate was 10%,and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service was 58%.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hildren′s compliance rate was 34%,and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service was 96%.The nursing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Quality nursing;Debridement and suturing;Preschool children

清創縫合患者多為急診患者[1],其創傷性質為急性,患者往往會因為毫無心理準備而產生一些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差,不利于臨床治療效果的發揮。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生理年齡小,心理調節能力差,生理功能發育不完全,對創傷的承受能力較弱[2],在進行清創縫合的過程中往往配合度很低,對傷口的愈合十分不利。近年來,優質護理被逐漸應用于病房的護理中[3],而急診作為醫院面向患者最直接的窗口,也應對優質護理予以應用。本研究探討優質護理在兒童急診清創縫合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進行急診清創縫合的100例學齡前兒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齡3~6歲,平均(4.5±1.3)歲;手外傷18例,頭皮裂傷16例,四肢傷16例;傷口長度1~4 cm,平均(2.5±1.3) cm。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3~6歲,平均(4.3±1.2)歲;手外傷19例,頭皮裂傷17例,四肢傷14例;傷口長度1~4 cm,平均(2.3±1.2) cm。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情、傷口長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即對患兒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為患者行止血治療。

觀察組患兒采取優質護理措施進行護理,主要護理措施如下。①在清創縫合手術前,為患兒營造安靜和諧的手術環境,加強對清創手術室的管理,使手術室保持整潔、干凈,定期進行通風,保持無異味,室內溫濕度適宜。②由于父母對孩子的關心過重,加上平時未采取應急措施,孩子一旦發生意外,其父母就表現出極度恐慌的狀態,父母的不良情緒很容易影響患兒,使原本就處于疼痛中的患兒更急緊張,因此,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安撫是十分重要的;在接待患兒時,手術室醫護人員應以熱情、主動的態度對患兒及其家屬,詳細詢問患兒的具體受傷過程,對患兒家屬表示理解,并告知患兒家屬盡量不顯露消極情緒,避免對患兒造成影響;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和患兒進行溝通,神態需溫和、親切,切忌態度生硬,可適當的撫摸患兒以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并盡快為患兒安排傷口處理,此時家屬應陪同患兒,避免患兒出現恐慌情緒。③在患兒進行清創縫合前,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學齡前患兒雖然年紀小,但由于在幼兒園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具備一定的認知,往往喜歡聽一些夸獎[4-5],因此,與患兒進行溝通時要夸獎患兒,夸贊患兒勇敢,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告知患兒清創縫合的必要性,如不進行清創縫合會引發感染,出現劇烈的疼痛,還可能影響患兒的正常活動,使患兒自覺配合。護理人員為患兒注射麻醉藥后,可對患兒進行注意力轉移,使患兒在麻醉無痛且無恐懼的狀態下,順利完成手術。

1.3 療效判定

配合情況主要分為主動配合、被動配合、哭鬧抗拒,配合率(%)=主動配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配合度的比較

對照組5例患兒主動配合醫生治療,22例患兒被動配合治療,23例患兒哭鬧抗拒治療,患兒的配合率為10%;觀察組17例患兒主動配合醫生治療,23例患兒被動配合治療,10例患兒哭鬧抗拒治療,患兒的配合率為34%。觀察組的配合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為58%,顯著低于觀察組的96%(P

2.3 兩組患兒心率、呼吸頻率的比較

手術后,觀察組患兒的心率和呼吸頻率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優質護理的著重點是心理護理[5-6],對急診清創縫合患兒進行心理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使患兒能夠更好地配合治療。心理護理的關鍵是對患兒進行誘導鼓勵[7],這也是對學齡前兒童最基本的心理教育方法[8-9],能夠激發患兒勇敢接受治療,使患兒能夠更好地忍耐手術治療。有關研究[10-12]表明,對患兒進行心理誘導,患兒在手術中的勇敢表現甚至會使其父母驚嘆。患兒停止哭鬧、主動配合治療,能夠使醫生順利地對創傷處進行清理,從而有效地避免創口發生感染。

第4篇

【關鍵詞】 血液灌流;嬰幼兒;急性中毒;護理

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技術是目前臨床搶救各種急性毒物中毒的主要搶救措施之一[1]。但由于嬰幼兒本身生理特點,血容量相對少,各臟器功能脆弱,HP治療中并發癥和危險性較成人高,因此,在HP治療中應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才能確保HP治療療效及安全。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對36例嬰幼兒急性中毒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HP治療共98次,HP過程中實施與成人不同的操作和護理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操作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急診救治的中毒患兒36例,共行HP 98例次治療,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最大3歲,最小1.2歲,體重11.5~15.6 kg。其中,29例毒鼠強中毒,5例魚膽中毒,2例安定中毒。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給予洗胃、導瀉、輸液、利尿等綜合治療。血管通路采用益心達公司5F雙腔導管行股靜脈置管。HP設備:BaxterBM-25血濾機及專用血路管,淄博康貝公司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YTS-60)。采用肝素抗凝,肝素量首次為125 u/kg體重,隨后以500 u/h的速度持續注入至治療結束前30 min停止。血流量為30~110 ml/min。單次HP治療時間為120 min,治療間隔時間為24 h,患兒治療次數為1~3次。

2 結果

36例患兒共行HP治療98次。本組患兒平均住院日為13 d。治愈29例,好轉7例。急性并發癥發生情況:灌流器凝血2次,血流量不足3次,未發生低血壓、低體溫現象。

3 HP操作和護理

3.1 治療前準備

3.1.1 確診后立即與患兒監護人(父母)談話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治療應在單間內進行,調節室溫23℃~28℃;備好各項設備、急救藥品、5%人血白蛋白5 g及其他用物。配制肝素生理鹽水(2500 u/500 ml)6瓶。

3.1.2 測試凝血時間 HP前及過程中動態監測活化凝血時間(ACT),根據結果隨時調整肝素用量。

3.1.3 血液灌流器準備 開機自檢,安裝管路和血液灌流器。預沖先5%葡萄糖500 ml,再肝素鹽水(2500 u/500 ml)3000 ml以100~200 ml/min預沖管路和灌流器,沖洗時需用手輕拍及轉動灌流器,清除脫落的微粒,排除氣泡,同時觀察有無碳粒隨液體流出(如有,禁止使用),再用肝素鹽水(12500 u/500 ml)將動靜脈管路連接閉路循環20 min,最后生理鹽水500 ml沖洗管路和灌流器后將20%人血白蛋白5 g泵入灌流器備用。

3.2 建立血液循環 本組患兒血管通路均采用益心達公司5F雙腔導管行右頸內靜脈置管。注射首劑肝素。將動靜脈端血路管同時連接雙腔導管的動靜脈端,開血泵建立血液循環通路;血流速設置:開始以3~5 ml/(kg•min),持續30 min無低血壓等并發癥,調整流速為5~7 ml/(kg•min),本組血流量在30~110 ml/min。采用空氣回血法。如有出血傾向,魚精蛋白1∶1中和肝素。

3.3 密切觀察患兒的體溫、血壓、心率及呼吸的變化,觀察血液灌流器的凝血情況,檢測靜脈壓的變化。 本組病例未發生低血壓、低體溫的現象。發生血液灌流器凝血2例,均在治療進行50~60 min時發生,給予立即更換血液灌流器。

3.4 遵醫囑給予對癥處理,及時應用解毒劑,加強各項基礎護理。

4 討論

4.1 急性并發癥的預防 HP是急性中毒首選的血液凈化方法,嬰幼兒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點,HP治療前30 min是臨床各種急性并發癥的高發時段,易發生血流量不足,低體溫、低血壓等并發癥,需加強觀察,早期預防與處理[2]。本組病例為了保證有良好的血流量采用了右頸內靜脈置管,發生血流量不足3次,調整導管位置后均獲得較好的血流量,保證了治療的順利進行。在98次HP治療過程中,采用20%人血白蛋白5 g預沖血路,動靜脈端同時連接,引血時,血流量從30 ml/min開始,逐漸增加至110 ml/min,有效的預防低血壓的發生。由于本組病例采用BaxterBM-25血濾機,該機器有加熱功能,預沖時開始,整個治療過程中將溫度設置為37.5℃,調節室溫23℃~28℃[3],可有效的預防低體溫的發生。在治療過程中,每15~30 min監測生命體征,嚴密觀察置管部位及循環血路的連接處有無出血、漏血、凝血,本組病例發生2次血液灌流器凝血,經及時更換灌流器及加大肝素用量后繼續治療。

4.2 加強頸內靜脈留置導管的護理,患兒HP結束后立即用生理鹽水10 ml沖洗動靜脈端導管,采用含2500 u肝素鹽水3 ml正壓封管。妥善包扎固定導管,防止導管脫落。本組病例有3例次在第二次治療時發生流量不足,給予調整導管位置后,流量改善。

4.3 對護士的要求 護士操作技術要嫻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同情心、敏捷的反應力、準確的操作方法和良好的服務態度。向患兒的家屬介紹治療的目的、重要性及風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準確及時的執行醫囑。根據病情做好飲食指導及相關的健康教育,做好各項基礎護理。

5 結論

根據嬰幼兒的特點改進血液灌流操作技術,保護好血管通路,采用正確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血液灌流技術在嬰幼兒急性中毒廣泛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質剛.血液凈化學.第2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346.

第5篇

門急診注射室是醫院窗口之一,因其醫療服務的特殊性,使其成為醫院護患糾紛易發的場所。隨著病人維權意識的增強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特別是2010年7月1日《侵權責任法》實施后,病人自我保護意識更強,門急診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面臨的責任和風險逐漸增多,如果風險隱患沒有被認知并加以防范,將產生難以避免的護患糾紛。只有針對門急診注射室日常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糾紛隱患因素進行梳理、分析,并積極采取相應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護患糾紛發生率,持續提升護理質量,給病人提供安全、優質、有效的護理服務。

1 原因分析

1.1護士因素

1.1.1未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1.1.2基礎知識不扎實 低年資護士多,上崗時間短,技術操作不熟練,基礎知識不扎實,不熟悉各種藥物的不良反應、配伍禁忌、注意事項等。

1.1.3缺乏溝通,服務不到位。

1.2患者因素

1.2.1傷、患者對注射治療的依從性差 ①傷、患者未按治療計劃前來醫院接受注射治療。②傷、患者在接受敏試觀察過程中或第一次剛注射完敏試類藥物后,立即擅自離開觀察區。③執行高風險藥物敏試時或注射高風險藥物時無人陪護或無監護人陪護。

1.2.2傷、患者不能配合注射 因大多數幼兒、兒童對各種注射時產生的疼痛極度恐懼,強烈反抗護士對其實施各種注射,再加之其監護人或陪護人員對其肢體不能正確固定或固定無效,均可能造成注射、穿刺失敗后進行多次穿刺、注射,引發糾紛。

1.3管理因素

1.3.1護理人力資源使用不合理 ①注射高峰期時段護士人力不足;②遇有搶救危重病人或其他突發事件時,注射護士協助搶救或處理其他突發事件,就無專人看守注射室,甚至敏試觀察過程中無護士觀察。

1.3.2藥品使用不當。

1.3.3對低資護理人員的“三基三嚴“培訓力度不夠 低資護理人員能力低等諸多因素均可引發護患糾紛。

2 防范對策

2.1強化安全質量教育,提高護理安全認識,消除護理工作中安全隱患是避免風險的保證[1]。

2.1.1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責任及糾紛防范意識,培養其愛崗敬業、樂于奉獻、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2.1.2護士長每天利用晨間交接班時間對科室護理工作環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給予提醒防范,提升對護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認識。

2.2加強護患溝通,促進護患和諧,認真履行告知義務,保護病人的隱私權。

2.2.1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更是一種護理手段。護士的語言可以給患者帶來希望和信任[2]。定期組織學習《醫務人員服務技巧》一書,學習掌握溝通技巧,提升溝通能力。

2.2.2為病人做各種敏試前要在患者知情并同意后才可進行敏試或注射。

2.2.3與患方耐心的解釋溝通,取得患方的合作。

2.2.4充分保護患者權益,避免暴露病人隱私,實行男、女病人分室注射。

2.3督促護理人員認真落實核心制度,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認真落實規章制度和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是保證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防止護理缺陷的重要“法寶”。定期不定期督促檢查核心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勞動紀律的執行情況,特別是查對制度。對執行落實不到位的人員給予及時幫助、教育,必要時按醫院《護理工作考核細則》《科室護理工作考核細則》處罰,以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每一位護士在護理工作中都應具備一絲不茍的“慎獨”精神。

2.4加強“三基三嚴”培訓計劃,良好的護理技術是防范護患糾紛和醫療事故的基礎和保證。

2.4.1科內制定并落實每月“三基三嚴”培訓計劃,并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制定并落實分層次的培訓計劃。

2.4.2護士長或帶教老師定期或不定期對低資護士的基礎技術操作進行檢查、督導、點評,以規范其操作流程,逐步提升其操作技能。

2.5加強組織管理科室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這是降低護患糾紛的關鍵措施。

2.5.1護士長職是護理人員規章制度及操作常規執行與落實的監督者,又是病人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意見的傾訴對象。通過護士長的有效溝通,及時發現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安全隱患,及時化解護患矛盾,杜絕可能發生的護患糾紛。

2.5.2科學合理的排班,充分的人力資源是護理質量和安全得到保證前提。

2.5.3妥善保存、合理使用各類藥品。

3 小結

護理工作中護理風險是難免的,但只要我們牢固樹立起“質量第一、安全第一、病人第一、生命第一”的觀念,強化護理糾紛防范意識,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護患溝通,規范服務行為,持續提升病員的滿意度,不斷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就能最大限度減少護理投訴和糾紛。

參 考 文 獻

第6篇

【關鍵詞】 腸疾病/護理; 灌腸; 藥用溶液; 護理操作技術; 嬰兒

保留灌腸是自灌入藥物,保留在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達到治療目的。常用于鎮靜、催眠及腸道殺菌等[1]。保留灌腸是兒科常見的一項護理操作技術,患兒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由于嬰幼兒屬于特殊群體,易哭鬧、掙扎,不能理解和配合治療,所以灌入的藥物易排出體外而影響檢查和治療。筆者在工作中反復操作試驗、對比和分析,總結出嬰幼兒行保留灌腸防止藥液排出體外的方法,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04/06襄樊市中心醫院兒科急診室行保留灌腸的門診患兒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33個月,平均14.1個月;細菌性腸炎9例,霉菌性腸炎6例,需催眠行輔助檢查者5例。

1.2 方法 排空腸腔內的積液、積氣及糞便。用液體石蠟棉簽輕輕插入轉動,待轉動欠時依次更換第2,3根,以刺激腸壁平滑肌收縮引起排便反射[2]。擺放:取俯臥位,患兒俯臥于家屬雙腿上,頭部朝向家屬右側,足部朝向家屬左側。灌腸方法:遵醫囑取用藥物,藥量5~20 mL,一般不超過20 mL,溫度39~41 ℃,用20 mL注射器抽吸藥液,連接一次性肛管并用石蠟油肛管前端。分開臀部暴露,輕輕插入約5~7 cm,至直腸壺腹部,用左手夾緊患兒臀部,緩緩推注藥液,速度不宜過快,一般3~5 min推完為宜。囑家屬夾緊患兒臀部并將患兒頭部枕于右側胳膊,換至左側臥位,并頭低足高,避免搖晃,繼續夾緊患兒臀部5~10 min。行檢查者待患兒入睡后即刻前往檢查。腸炎患兒囑家屬保留藥液1 h以上,以便藥物吸收。

2 結果

藥液30 min內未排出者18例,5~10 min排出者2例,有效率90%。

3 討論

進行保留灌腸前,需排空腸腔內的糞便、積液和積氣,以便藥物的保留和吸收。插管灌注時選擇俯臥位比仰臥位和左側臥位易于固定患兒和暴露,以便順利插管和推藥。藥液推注完畢后即行左側臥位并頭低足高,避免搖晃,以利于保留藥液。肛管插入直腸壺腹部為宜,直腸周圍有豐富的動脈、靜脈、淋巴結,直腸黏膜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插管時注意角度的選擇,順著直腸的彎曲(會陰曲和骶曲)緩緩插入,順著人體所固有的解剖角度,可減少肛管對腸管的刺激[3]。藥液推注速度不宜過快,冬季藥液需加溫,溫度保持39~41 ℃,以防刺激腸管使藥液排出。

參考文獻

[1] 徐小蘭.護理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10.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討兒童突發事故的原因,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回顧我科2000年6月~2008年6月急診診治的121例急診兒童突發事故的臨床資料。結果:兒童突發事故主要以誤服、外傷、燒傷燙傷、溺水居前四位,占90.9%,多發生于4歲以下兒童(81.9%),發生地點:以家里為主(85%);監護人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母親59.5%,父親54.5%;性別:男孩61.2%,女孩38.8%;發生后未采取措施為74%。結論:兒童突發事故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

【關鍵詞】兒童;突發事故;年齡因素;性別因素;性格;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72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2-0081-01

突發事故是指突然發生的事件對人體造成的損傷,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突發事件已成為當達國家威脅兒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問題,是兒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1]。兒童誤服是兒童突發事故的常見原因之一。本文將2000年6月~2008年6月急診診治突發事件兒童121例原因進行分析。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21例,其中男71例(58.6%),女50例(41.4%);年齡最小1歲,最大11歲;≤3歲78例,占64.5%;3~5歲28例,占21.1%;≥6歲15例,占12.4%。

1.2突發事故種類誤服32例(26.4%),外傷30例(24.8%),燒傷燙傷27例(22.3%),溺水21例(17.4%),其他18例(15.1%)。

2原因分析

2.1年齡兒童意外傷害是突發事故的高危人群,美國意外發生的高峰年齡在1~4歲[2]。這方面,與我們國內和本次探討的結果是一致的。1~4歲兒童尚未形成自我保護意識的能力且好奇心強、模仿能力也極強。≤3歲71例(64.5%);3~5歲28例(21.1%);≥6歲15(12.4%)。

2.2性別性別既具有生理性,又具有社會性,且隨年齡增加差異也逐漸加大。在本研究中發現男孩的誤服發生率約是女孩的1.7倍。男76例(62.8%);女性45例(37.2%)。

2.3性格不同氣質類型兒童突發事故狀況具有神經興奮性增高而上升的趨勢。行為動機和氣質、能力都與兒童突發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本研究中好動91例,占78.4%;好奇21例,占18.1%,模仿力強2例,占1.7%,內向2例,占1.7%。

2.4發生誤服的地點對于孩子來說家是是最安全的。從本次資料看,家里是發生兒童突發事故的重要隱患,因此父母不能疏忽。家中57例(47.1%);幼兒園23例(19.0%);單獨活動21例(17.4%);其他20例(16.5%)。

2.5及時采取措施從本次資料分析,突發事故發生后有74%發現意外發生后未采取任何急救措施,由此可見,教育父母等如何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對于減少毒素吸收、提高搶救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

3預防對策

3.1環境對于4歲以下的小孩應有專人看護,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為兒童創造一個安全、良好的生活環境,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

3.2教育干預在兒童突發事故中提出了4項干預措施:教育干預(education)、技術干預(engineering)、強制干預(enforcement)和經濟干預(economics)。有研究認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突發事故的發生[3]。

3.2.1專業人員的教育醫療機構應加強對職工的培訓,急診工作人員作為健康教育的主要執行者,應擔負起重要角色,利用自己的節假日到社區或幼兒園開展健康教育,減少突發事故的發生,促進兒童及其家庭的健康。

3.2.2幼兒園、學校老師的教育父母和老師的管教方式是影響兒童傷害發生的重要因素。故對家長和老師的培訓是必須和重要的。

3.2.3開展社區教育通過電視、報紙、小冊子、家長會、專題講座及奶粉公司、保險公司的宣傳資料以及網絡等各種渠道和形式進行宣教,告知監護人及有關人員在懷疑兒童發生突發事故后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必要時進行初步處理。

3.3加強對危險源的管理藥物的管理,危險品放在小孩摸不到的地方,并告知小孩藥物的用途和危險品危害性,不能隨便自取。

4結論

兒童的突發事故大多數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在于社會的重視以及監護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和強化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以減少意外傷害地發生。

參考文獻

[1]張美麗.兒童意外傷害及預防對策[J].現代護理,2004,10(6):553-554

[2]姚應水,葉冬青,等.兒童意外傷害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皖南醫學院學報,2003,22(2):150

第8篇

[關鍵詞] 新生兒;輪狀病毒腸炎;護理干預;院內感染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1-109-02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rotavirus enteritis in neonatal ward

FENG Yihong

Neonatal Ward, Ningbo Women Children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315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nursing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rotavirus enteritis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neonatal ward. Methods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70 cases: screening rotavirus enteritis prior to admission; put them separated room; Strengthen hand hygiene; Cut off the transmission ways; Control diarrhea spreaded; Reasonable feeding and so on. Routine care in control group with 670 cases. Compare rotavirus enteritis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otavirus enteritis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can reduce the rotavirus enteritis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neonatal ward.

[Key words] Neonate; Rotavirus enteritis; Nursing interven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輪狀病毒腸炎是嬰幼兒秋冬季常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見于6個月~2歲的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主要通過糞-口-糞及呼吸道途徑傳播[1]。近年來,我科輪狀病毒腸炎時有發生,輪狀病毒成為新生兒院內感染的常見菌。如防治不及時易引起暴發流行[2],甚至危及患兒生命。為了有效控制院內感染,從2010年起,我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干預措施,明顯降低了輪狀病毒性腸炎的院內感染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為2010年1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兒患兒670例,其中男 365例,女305例。年齡為1~28 d,平均住院日期為(8.5±2) d,疾病為新生兒肺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產兒、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對照組為2009年12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新生兒患者670例,其中男 358例,女312例。兩組新生兒的年齡、平均住院日、疾病種類等經檢驗,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分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670例患兒予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患兒按常規護理進行。

1.3 護理干預措施

1.3.1 入科時做好輪狀病毒篩查 急診入科患兒首先詢問病史,評估癥狀,有臀紅腹瀉史的患兒安置感染室,立即采樣測輪狀病毒抗原,并與急診醫生達成共識,有腹瀉史的患兒常規糞便輪狀病毒采樣后收住入院。

1.3.2 及時評估病情,分室收治患兒 對住院期間發生首發癥狀如嘔吐發熱的寶寶,醫護人員會非常警惕,一旦出現大便性狀改變立即隔離并送大便培養,一旦檢出輪狀病毒抗原陽性者,立即將患兒放置隔離室,并嚴密監測同一病室患兒的大便性狀,如出現2例輪狀病毒患兒,這間病室就不再收治新入院病兒,將嬰兒集中隔離,每天做大便培養,嚴密觀察腹瀉的發生。

1.3.3 加強醫護人員、床旁檢查醫技人員及護工手衛生的依從性 手是主要的傳播媒介之一,洗手是控制醫院感染最方便、最廉價、最有效的方法[3]。為此每個病室有流水洗手池,每床配有洗手液,科內經常督促強調手衛生,護工也參予了科內的基礎護理及清潔消毒工作,她們的手衛生不容忽視,我科加強了護工的崗前培訓及日常工作的督導,科內每個月對醫護人員及護工手進行監測,包括空氣、物表的采樣。在職人員每季度不定期地進行手依從性的調查,反饋資料顯示科室人員洗手率正在逐年提升。通過院感質控和監測,能及時發現臨床出現的一些問題和某些感染隱患,院科二級積極溝通并探討解決方法,保證給寶寶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1.3.4 切斷傳播途徑 FST科內使用一次性奶瓶,奶嘴煮沸消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奶嘴單獨存放,專用電鍋消毒。護理人員相對固定,醫護人員進行床旁操作必須穿隔離衣,戴口罩、帽子、手套;層流病室內加用多功能動態消毒機凈化空氣。患兒用過的衣、被、床單放入專用污物袋,外貼標簽,消毒清洗。

1.3.5 合理喂養,提高患兒抵抗力 母乳喂養較人工喂養感染性腸炎發生率明顯降低。母乳中有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等能保護新生兒腸道黏膜不被病毒或細菌侵蝕,科內提倡家長送母乳,統一用巴氏消毒器消毒后再給患兒喂哺。輪狀病毒腸炎雙糖酶缺乏,改用無乳糖奶粉喂養,少量多餐;腹瀉停止后,逐漸恢復正常乳類飲食[4]。每個月進行一次奶嘴、奶瓶及配方奶的抽樣培養,保證食品及奶具的安全。

1.3.6 合理使用抗生素 我們認為避免濫用抗生素、縮短疾病療程也是減少院內感染發生的一個重要策略。根據病情選用抗生素,根據抗生素的性質正確地使用抗生素。通過醫護人員的努力,精心治療,細心護理,盡量縮短住院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干預前后兩組輪狀病毒性腸炎院內感染率比較見表1。

3討論

我科輪狀病毒的發生率從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為高峰期,這階段正是院外輪狀病毒腸炎高發期,輸入性輪狀病毒腸炎也是一年中最多的,故入科前做好篩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冬春季節新生兒室收治腹瀉患兒時,應盡早查明病原體,對患兒的大便進行病原學檢查是阻斷傳染源的一項有效措施。需強調的是,輪狀病毒除糞-口傳播外,還存在呼吸道傳播途徑。通過查找資料發現輪狀病毒對紫外線比較敏感,因此我科每個層流病室加用了多功能動態消毒機,現在已成為預防輪狀病毒院內感染的重要舉措。

輪狀病毒在環境中較穩定,不易自然滅活,如消毒隔離措施不嚴密,可通過醫護人員造成輪狀病毒感染的傳播,引起新生兒輪狀病毒腸炎暴發流行。因此加強醫護人員、床旁檢查醫技人員及護工手衛生的管理也是阻斷輪狀病毒傳播的一項手段,院內感染科資料顯示2010年前新生兒科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率只有56%,現在已達98%,常規洗手可明顯減少輪狀病毒的院內感染。

觀察組670例患兒采用入科前檢測輪狀病毒、分室收治、合理使用抗生素、縮短住院日、強化消毒隔離、加強醫護和護工手衛生的依從性及提倡母乳喂養等護理干預措施后,僅26例出現院內感染輪狀病毒性腸炎,感染率3.88%;而對照組670例患兒按常規護理處置后,院內感染輪狀病毒性腸炎54例,感染率高達8.0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提示對新生兒疾病患兒實行護理干預是可以預防輪狀病毒腸炎流行的,可降低新生兒病房輪狀病毒醫院感染率。

[參考文獻]

[1] 賴菊香. 兒科肺炎患兒醫院感染輪狀病毒腸炎的護理干預[J]. 護士進修雜志,2008,23(4):359-360.

[2] 孫躍宏,王鳳敏,盧文波,等. 新生兒輪狀病毒腸炎23例臨床與流行病學分析[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1):19-23.

[3] 羅劍紅. 呼吸道感染患兒院內感染輪狀病毒腸炎的護理干預[J]. 河北醫藥,2011,33(5):794-795.

[4] 朱燕芳.重癥新生兒輪狀病毒腸炎26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1,9(4):324-325.

第9篇

小兒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的急癥之一,其臨床表現為患兒因高熱、感染等因素而突發全身或局部肌肉強直性痙攣性抽搐。我院急診注射室于2008年2月間遇有2例輸液過程中患兒突發高熱驚厥,現將搶救護理過程報告如下。

1 病例介紹

病例1:患兒,女,3歲,因咳嗽、發熱來診,體溫39.3℃,診斷:上呼吸道感染。醫囑處置:①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加入阿奇霉素0.125 g靜脈滴注;②安痛定1.3 ml、地塞米松3 mg肌注。 遵醫囑處置后約20 min,患兒突然四肢抽搐、 口唇發紺、意識不清,立即針刺人中穴, 無反應, 給予氧氣吸入4L/min, 同時強刺激人中穴,約3 min,患兒意識轉清,抽搐緩解。遵醫囑給予魯米那0.1 g肌注,地塞米松3 mg肌注,抽搐停止。同時給予物理降溫、行酒精擦浴,30 min后患兒體溫降至38.3℃,囑送兒科病房觀察治療。

病例2:患兒,女,因發熱、咳嗽來診,體溫39.8℃,診斷:支氣管炎。醫囑處置: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入紅霉素0.3 g靜脈滴注;②5%葡萄糖注射液70 ml加入痰熱清9 ml靜脈滴注。輸液約30 min,患兒突然哭鬧,繼則手足抽搐。緊急處置:立即針刺人中穴并行氧氣吸入4L/min,約1 min后抽搐緩解。遵醫囑給予安痛定1.2 ml肌注,安定5 mg肌注,同時行酒精擦浴,25 min后 患兒體溫降至38℃,繼續觀察1 h,復測體溫37.4℃,其他無異常離院。

2 護理體會

2.1 嬰幼兒因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極易因感染等因素而導致高熱,從而發生驚厥。小兒驚厥的搶救要點是迅速控制驚厥的發生,因抽搐時間過長,可至腦組織缺氧,引起缺氧性腦損傷。控制措施是:既刻針刺人中穴,給予氧氣吸入,如癥狀不緩解,可遵醫囑給予安定0.25 mg/kg靜注或肌注,也可用魯米那10 mg/kg肌注,同時給予酒精擦浴降溫,遵醫囑給予其它藥物對癥治療。

2.2 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嬰幼兒患者往往起病急,病情變化快,護士應隨時巡視病房,對體溫超過38.5℃以上的患兒應每30 min測量體溫1次,并行物理降溫,給予酒精擦浴,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降溫,給患兒適量飲溫開水,如一旦發現患兒有抽搐癥狀,立即指壓人中穴,給予氧氣吸入,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置。

2.3 做好患兒家屬的心理護理。患兒發生驚厥時,囑家屬不要驚慌,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施救,同時應對患兒家屬進行必要的疾病預防宣教工作,教會家長有關高熱與驚厥的護理要點,做到高熱及時處理,避免幼兒驚厥的發生。

第10篇

【關鍵詞】耳鼻喉科門診;心理護理;護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557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459-02

我院耳鼻喉門診患者來源廣,就診量,流動性大,診療環節多,就診時間短,患者主要以呼吸困難,咽痛,頭暈耳鳴,聽力障礙等急重患者相對多一些;慢性病患者因反復就診病情總感覺不緩解。因此患者情緒波動比較大,心理變化明顯,醫患間易存在矛盾,我們根據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特點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

1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疾病病種及心理特點

1.1急診患者病情特點及心理起病比較急,病情重發展快,病程短,例如突然失聰,失語;急性會咽炎,喉痙攣或氣道異物造成氣道阻塞,窒息感明顯,使患者有瀕死感;鼻腔大出血突然發作來勢兇猛,患者高度緊張,因出血量過多而出現休克;以上患者大多會有恐懼,依賴,迫切需求性心理。

1.2慢診患者病情特點及心理慢性患者因長期診治,疾病反復發作,療效不佳,長期受到疾病折磨,特別計較醫護人員語言和態度,普遍對醫務人員存在失望,悲觀,消極,焦慮,易激惹性心理狀態,對好的建議和指導采取置之不理,不信任的態度。

1.3初診患者及不同年齡段患者病情特點及心理初次來門診就診的患者對就醫環境和醫護人員都很陌生,對耳鼻喉科檢查器械有恐懼心理;幼兒,學齡前兒童患病后身體承受疾病折磨,情感比較脆弱,經常大哭大鬧,無理取鬧,不配合檢查及治療;老年人對自己的病情會反復訴說,醫生已解釋,老人還是不放心,這類患者大多比較注重醫護人員的言行,較悲傷易激惹,焦慮。

2護理對策

2.1恐懼心理因對環境和醫務人員比較陌生和對檢查的器械產生恐懼心理。醫護人員應及時講解病情,語氣要平和,安撫患者,做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解除思想顧慮,使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解除緊張,恐懼,煩躁心理,使患者感到安心舒適,積極配合治療,盡量縮短療程,順利完成治療。

2.2依賴性心理急診患者因發病較急,擔心疾病對身體的影響,到醫院后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醫護人員身上,希望就診時醫護人員是最好的,技術最過硬,服務最優秀,馬上緩解自己的痛苦,產生依賴心理。醫護人員在平時完善專科知識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迅速完成治療,盡快減輕痛苦。

2.3易激惹性心理因疾病長期不能治愈,與外界交流能力降低或喪失,診療過程不順利或不如意;年長的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總認為醫護人員解釋不到位,易激惹。醫護人員要留意患者言行,態度和藹,不計較患者情緒好壞和說話方式并對患者進行熱情的指導和幫助;對年齡大的患者要認真傾聽,了解其病情,給予正確的治療方法,使年長者信任醫護人員,情緒穩定地接受治療,早日找到解決方法,增加患者信心,早日康復。

3討論

在當今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耳鼻喉科門診患者數量逐漸增多,而就診時等待的時間長,診療的時間短使患者情緒波動大,心理變化明顯。心理社會因素對耳鼻喉科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滿足患者生理的,安全感的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醫護人員應當給予患者及時的心理指導,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打消患者的疑病心理,減輕或消除患者各種不良情緒。當疾病不能徹底治愈時,學會與疾病共存,從而積極的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質量。門診耳鼻喉科護士要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意識,始終遵循主動接待,主動指導,主動協調的原則;耳鼻喉科門診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需要護理人員在做好護理工作的同時,還要針對耳鼻喉科門診患者的不同心理,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在護理人員職權范圍之內,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及時準確地為患者提供優質,安全,有效的服務,更好地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辛靜.門診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3(8):720.

第11篇

【中圖分類號】R6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2-066-03

急腹癥是急診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有三大癥狀,即腹痛、胃腸道癥狀和感染癥狀,其中腹痛尤為突出。由于急腹癥起病急、病情變化快、病情重,如果護理、觀察不細致則可能延誤診治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急診科護士必須掌握正確護理和觀察方法,才能配合各科醫生進行搶救工作。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585例急腹癥患者,其中男性375例,女性210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2歲。內科急腹癥72例,外科急腹癥325例,婦產科急腹癥188例。

2 護理

2.1 接診及分科:急性腹痛除見于外科疾病外,婦科、內科疾病亦能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癥狀。因此護士要詢問病史,了解腹痛性質、程度、部位,初步鑒別所屬科別。

2.1.1 外科急腹癥:外科腹痛多見于炎癥性疾病(如闌尾炎、膽囊炎、胰腺炎等)、穿孔和梗阻性疾病。腹痛較劇烈,部位明確,常伴有腹膜刺激征或并發休克。膽結石、膽道蛔蟲癥呈陣發性絞痛,病人往往在床上翻滾。急性闌尾炎有轉移性的下腹持續痛。膽囊炎或尿路結石有放射性陣發疼痛。有時病變難以確定,但有急性腹膜炎體征時,應由外科處理。

2.1.2 婦科急腹癥:多見于宮外孕、痛經、盆腔炎等。急性腹痛伴有陰道流血或白帶增多,或月經不正常而伴有腹痛。部位以盆腔為主,都應考慮婦科疾病。急性盆腔炎常伴有發熱、白帶增多;宮外孕破裂有停經史和陰道流血。

2.1.3 內科急腹癥:胸部疾病所致的放射性腹痛如胸膜炎或急性心肌梗塞;中毒、代謝紊亂所致的痙攣性腹痛。如鉛中毒、糖尿病酮中毒等;急性胃腸炎所致的腹痛等。一般都無明確的壓痛點和腹膜刺激體征,常以發熱、咳嗽、腹瀉或心悸等為主要癥狀,

另外也應注意一些不常見的病因,如病毒感染、藥物或金屬中毒心肌梗塞、大葉性肺炎、腹型癲癇等。

2.2 觀察

2.2.1 生命體征監測:注意觀察病人的全身情況,監測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注意有無脫水、酸中毒或早期休克表現,尤以伴有腹膜炎體征的病人,更要防止休克的發生。

2.2.2 腹痛變化:包括腹痛性質、程度、范圍的改變,腹痛的部位有無轉移、有無放射性疼痛及放射的方向及部位。除根據病人的主訴外,要觀察病人的表情和姿勢,必要時進行腹部檢查,如有腹膜刺激征則是病情惡化的表現。腹痛的性質和程度常反映病情進展情況,若腹痛進行性加重常提示病情加重,甚至發生穿孔出現了腹膜刺激征;若腹痛呈持性鈍痛或隱痛是炎癥或出血刺激腹膜引起的;陣發性絞痛伴惡心、嘔吐常是腔道阻塞后痙攣收縮后的結果;如果既有持續性痛又有陣發性絞痛癥狀,常說明炎癥與梗阻同時存在。

2.2.3 消化道表現:觀察病人有無惡心嘔吐或腹瀉等情況,發生的次數、量與性狀。惡心、嘔吐劇烈時,多見于急性胃腸炎、高位腸梗阻和急性胰腺炎等;若伴有腹脹、便秘、不排氣,則是腸梗阻癥狀;若發生血性嘔吐物或便血,應考慮為絞窄性腸梗阻,血管栓塞等可能。

2.3.4 腹部體征的觀察,壓痛的位置,反跳痛的程度及腹肌緊張度時腹部體征中重點觀察的內容。如闌尾炎壓痛點固定在右下腹麥氏點:絞窄性腸梗阻腹部局限性、不對稱性隆起壓痛腸鳴音亢進,若出現腹膜炎,則有明顯腹膜刺檄征,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

2.3.5 牽扯痛的觀察:如右肩背部疼痛,應考慮膽囊炎,左腰背部疼痛多為胰腺炎引起的,脾破裂則可引起左肩疼痛。

2.3.6 皮膚鞏膜的觀察:若出現黃染提示腸道梗阻,黃染越深,說明梗阻程度越重;急性胰腺炎時可在腰或臍部皮膚出現青灰色斑塊,或在背部、臀部出現棕黃色、紫色癖斑,多在發病4-5天出現。

2.3.7 對各種檢查化驗的觀察:多次復查白細胞是觀察炎癥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內出血病人要注意觀察紅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的變化。要求急診護士不但要掌握正常的化驗數值,而且在分析這些檢查結果時要結合病史和體征,不可孤立對待。因此急診護士要注意對病情的嚴密觀察,正確地反映急腹癥的客觀表現是醫生診斷和采取有效治療措施的重要依據。

2.3.8 未確診急腹癥患者的觀察由于腹痛涉及面廣、病情復雜,尤其發病的早期癥狀、體征不典型。必須要認真鑒別。除對具體病人,還要全面考慮。比如:老年患者因反應遲鈍即使腹內病變已相當嚴重,腹痛仍可能不重,壓痛、肌緊張也可能不明顯。對女病人應重視對月經史的詢問。小兒由于發育不全,表現往往與成人不同,不嚴重的病變都可能引起高熱等全身癥狀,又可因為腹肌不發達,緊張也不如成人明顯,加之嬰幼兒不能自訴有無腹痛以及疼痛程度常需要結合其他癥狀和體征予以判斷。

2.3 處理

2.3.1 :外科急腹癥病人一般采取平臥位或病人感覺最舒適的。如有急性腹膜炎,應采用半臥位;處于休克狀態的病人,可采用軀干和下肢各抬高10-30度的。

2.3.2 四禁:外科急腹癥病人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應嚴格執行四禁,即:禁用嗎啡類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禁飲食;禁服瀉藥;禁止灌腸,以免造成炎癥擴散。對已有初步診斷的病人,可根據不同情況處理。如膽道蛔蟲癥陣痛發作時,可適當用解痙止痛劑;蛔蟲性腸梗阻,可口服石蠟油通便;小兒急性腸套疊,可作鋇劑灌腸復位。

2.3.3 胃腸減壓:胃腸減壓可以減輕腹脹,緩解消化道梗阻,對消化道穿孔或破裂的病人可避免消化液進一步漏入腹腔。

2.3.4 補液支持:在禁食觀察期間,需要通過補液維持水與電解質的平衡,供給營養。要保持補液的通暢,必要時作好靜脈切開及輸血的準備,以免延誤病情。

2.3.5 抗感染:無論是原發的細菌感染或繼發于胃腸道梗阻或破裂的感染,都需要用抗菌藥物。

2.3.6 做好術前準備:外科急腹癥病人大多數需要緊急手術,因此在觀察中必須做好急診手術的術前準備,迅速收集各項化驗的標本送驗,及時收取報告單、做好藥物過敏試驗、配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一旦決定手術,要盡速做好皮膚準備,按時給術前用藥,充分做好送手術室前的一切準備。

2.3.7 心理護理:急腹癥患者到急診求治,都表現為腹痛,少數患者的腹痛表現特別劇烈。而急腹癥有時需要轉科診治。患者迫切要求為其迅速解除疼痛。一旦疼痛無緩解病人會產生焦慮,出現煩躁與不合作。護士應具高度的同情心,態度熱情,對病人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安慰關心病人,消除恐懼和顧慮。護士必須向患者家屬交待清楚有關事項,以爭取家屬的配合。

2.3.8 書寫記錄:在急診觀察期中,除常規記錄外,需將觀察所見、各項檢驗結果和相應的處理及時記錄。特別要寫明時間,文字簡明,內容正確。護理記錄既是診斷治療的重要資料,又是法律的重要依據,不可疏忽。

第12篇

【關鍵詞】 護士;負性工作情緒;分析;干預

Injection center nurse negative emotions at work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FAN Ping, XIANG Ke-lan.Injection room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Sanxia university,44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in injection center nurse negative emotions at work to help management and nurses correct themselv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in the injection room of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Methods Through discussion, use of questionnaire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injection center nurse negative emotions by sources followed: environmental, social, self-technology. Conclusion Suggest community respect nurses and hospital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nurse, reasonably equip human resources, and section office strengthen nursing technical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thus reducing negative emotions of nurse at work,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 Nurse;Negative emotions at work;Analysis;Intervention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11.189

作者單位:443000三峽大學人民醫院注射室

所謂負性情緒是指由于對某人的價值、信念、權利有害或與之矛盾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反應。主要表現為意識覺醒程度增高,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定,易激惹、焦慮,神情沮喪等心理狀態以及各種軀體癥狀,如尿頻、食欲減退、頭暈無力、睡眠差等。護士在工作中,經常會受到各種負性情緒的侵擾,如不及時疏導、減輕或消除負性情緒,將會影響身心健康,同時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分析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及時干預,對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1]。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門診輸液室、注射室、急診觀察室護士38人進行調查分析。

1.2 方法與結果 通過座談、發放問卷等方法了解哪些因素影響護士的工作情緒,收集歸納結果如表。

2 分析

2.1 健康的護理工作環境因素 從結果看出,100%的護士感覺護理工作環境嘈雜,大多數護士認為缺乏健康的護理工作環境。因為門診注射室由于其特殊的治療環境,嘈雜、緊張、患者流動性大、不安全事件高發區域。護士的操作為開放式,當穿刺遇到困難,尤其是嬰幼兒穿刺失敗時,患者、家屬和圍觀者不僅焦慮而且訓斥、指責,甚至安全威脅;酗酒、吸毒等不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加上輸完液即離開,缺乏溝通時機,患方一旦投訴,就可能給護士引來相應的處罰,因此造成護士心理高度緊張[2],穿刺技術不能正常發揮。長期高度的緊張狀態、巨大的工作量、持續的應激反應,都給護士帶來了許多負性工作情緒。

2.2 實現自我價值不足 馬斯洛層次需要論認為:在5種層次的需要中,首先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大部分護士感到社會地位低, 辛勤勞動未得到社會的理解、認同和尊重,社會地位低。門診注射室、輸液室又屬于非臨床科室及重點科室,無專業性,不被重視,深造及晉升機會少,護士自身因此懈怠,在業務、技術上無更高要求,有84%的護士認為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同,缺乏鉆研業務技術的信心。

2.3 個人素質不能滿足門診工作的高要求 門診注射室、輸液室是窗口科室,頻繁查對,重復的操作,易導致工作的疲勞性。門診注射室、輸液室因不倒夜班,且工作性質單純,成為醫院配置低學歷、高年資護士的集中地。大部分護理人員知識面狹隘、溝通能力差、體力下降、慢性疾病困擾、體力視力下降等,都不能滿足護理工作的需求。

2.4 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困難 門診患者與住院患者相比,存在就診時間短,心情急切,只注重于注射治療,健康教育缺乏時間、內容,形式不足,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困難,缺乏移情時機。患者對護士工作流程和個人靜脈情況不了解,特別是嬰幼兒及高齡患者,血管本身條件差,穿刺成功率低、反復穿刺而增加病患痛苦。

3 護理干預

3.1 合理配備人力資源,營造優化的工作環境 繁重的工作量使護士超負荷工作,護理工作管理者應適當增加護士人員配置,改善工作流程,以適應輸液患者的需求。我科在近兩年針對注射室工作特點,實施了巡回護士與注射護士交替作業;在靜脈注射高峰期,如午間、下班、放學時間段增加值班護士;高齡護士根據具體情況換崗;值班護士實行老中青搭配、技術搭配等措施,充分緩解了護士的工作壓力,減輕了注射護士視覺疲勞,從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改善工作狀況,得到患者的肯定。

3.2 提高自身素質,營造和諧的就醫環境 在注射室工作,操作頻率快,患者流動性大。如果我們注重簡單的機械操作,而忽略了甜美的微笑和親切的語言,這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障礙,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并且容易引起醫患矛盾。因此,門診注射室護士更應加強業務和素質訓練[3]。提高穿刺水平,使護士增強工作自信感,還要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安全防護意識,掌握溝通技巧,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將健康教育點點滴滴融入護士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讓患者充分了解護士,了解護理工作的繁瑣性、技術性,從而理解護士,尊重護士,創造一個和諧的就醫環境。

3.3 積極干預負性工作情緒,營造健康的護理工作環境 健康的護理工作環境是能最大限度提高護士的健康和幸福感,患者照護品質和組織體系性能的環境[4]。我們在改善服務流程,改善服務態度的同時,也要留意護士的負性工作情緒。管理層的領導可以適當給予這只特殊的團隊一些支持,肯定她們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護士長可以經常組織護士以不同形式交流,溝通,如外出旅游、卡拉OK等娛樂活動,讓護士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交流感情,使心理壓力得到宣泄,學會自我調節,提高抗壓力能力;改善護士休息環境、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最終使護士能夠擁有良好的情緒狀態。

4 討論

護理工作中的壓力是護士出現明顯負性情緒的主要影響因素,且壓力越大,負性情緒越明顯[5],注射室護士面臨各種壓力問題都無形中增加了護士工作的負性情緒,通過改善護士工作環境,爭取領導重視與支持,提高護士專業知識、技能及加強護患溝通等方面對門診注射室護士負性工作情緒進行干預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錢子.護士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減輕負性情緒的影響.中國護士網,2009,4,15.

[2] 林桂蓮.基層醫院急診護士議案源分析與對策.全科護理,2009,(08).

[3] 熊明英.護士在整體護理應用中應具備的素質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