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6 10:3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學咨詢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姓名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 | 女 | 29歲
居住地:
電 話: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1個月
公 司:XXXXX(中國)有限公司
行 業: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職 位: 心理咨詢師 最高學歷
學 歷:碩士
專 業: 心理學
學 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自我評價
從事心理咨詢5年,有豐富的咨詢經驗和心理測評經驗。擅長情感、人際溝通和 職業規劃 領域;興趣廣泛,精力充沛; 英語 口語、寫作熟練;責任心強,吃苦耐勞;待人誠懇,有團隊精神。
求職 意向
到崗時間: 待定
工作性質: 全職
目標地點: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心理咨詢師
工作經驗
2008 /9--至今:XXXX(中國)有限公司(500人以上) [ 2 年1個月]
所屬行業: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責任關懷 心理咨詢師
負責員工職業健康、預防醫學以及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項目的策劃、組織實施; 員工個體心理咨詢;員工工作壓力培訓;
2006/8—2008/9:XXXXX教育培訓(500人以上) [ 2年1個月]
所屬行業:教育/培訓
VIP事業部 心理咨詢師兼心理教研
為學員及學員家長提供心理咨詢與輔導;完成學員心理測評分析報告;給教師團隊提供合理化建議;編寫講座及課程內容(緩解考試焦慮、教育心理學應用等),并面向教師團隊及學員家長等開展相關講座和培訓;每周主持開展個案探討會,從心理學角度幫助問題學員改善狀況解決問題。
教育經歷
2003 /9—2006 /6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心理學 碩士
所學的專業為心理咨詢。 學習課程包括心理診斷、精神分析、心理咨詢技術、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決策心理學,團體培訓等。 醫學的基礎課程,包括生理、生化、藥理等; 臨床課程,包括內科、外科、五官科、婦科等; 預防醫學,包括微生物、流行病學、醫學統計學等; 管理課程,包括管理學、公共關系學、管理心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醫院管理等
社會經驗
2004 /3—2006 /6 華師大心理咨詢中心,任心理咨詢師
對校內外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有豐富的個別咨詢和團體咨詢的經驗,擅長情感和 職業規劃 方面咨詢;
語言能力
英語 (精通)
培訓經歷
2005/6—2005/11 上海精神衛生中心 心理咨詢師二級 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
心理咨詢師二級技能培訓
證書
2006 /1 國家心理咨詢師二級
論文關鍵詞: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培養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高?;旧弦呀洺闪⒘嗣嫦虼髮W生的心理咨詢機構,配備了專職教師。如何對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專職教師進行培養成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工作的一個新課題。
一、高校心理機構咨詢專職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的心理學專業培養措施單一
教育部門對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學習僅有次數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詢教師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尚未形成科學的體系。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面對的大學生是一個相對單一的群體,針對他們的心理咨詢既具有普遍的規律,又具有其獨特的一面。但是,大學生心理咨詢獨特規律的研究比較少,相應的培訓也少。當前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參加的心理學專業學習與社會上其他心理咨詢師的學習內容一樣,缺乏針對性。
正如張祖沖(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研究》中指出的那樣,高校心理咨詢教師不少都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們在工作中缺乏經驗,工作實效性不強。事實上,剛畢業的學生所學習到的心理學理論知識與心理咨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他們一方面需要盡快學習心理咨詢技能,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實踐聯系。當前關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實踐培訓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師指導或者自己摸索,成長效率較低。
2.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對學生工作不夠熟悉
教育部明確指出,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進行管理和指導。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詢更是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對于一些由心理學專業畢業直接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教師而言,對學生工作了解較少,較難融入學生工作隊伍,工作開展存在困難。目前還沒有高?;蚱渌逃块T針對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進行相關方面的培訓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缺乏專業督導
心理咨詢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無論心理咨詢師擁有多么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都會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難以應對的問題。因此,高校心理教師與一般心理咨詢師一樣,都需要專業的督導老師。當前,高校心理教師的專業督導方面還存在明顯欠缺。
4.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有待重視
教育部門更多的關注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心理咨詢教師自身的心理問題。這種忽視,其一表現在入口把持不嚴,目前尚沒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入行的心理健康標準,也沒有對即將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行列人員的心理測查措施;其二則表現在對已經進入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隊伍的人員缺少后續心理支持和心理評估。似乎不少高校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詢教師不僅不能給學生帶來心理幫助,還有可能對學生甚至教師本身造成心理傷害。
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專職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1.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良好的人格素養
正如馬麗亞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樣,心理咨詢師的人格是心理咨詢工作的支柱,是咨詢關系中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詢師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問題,他就很難跟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也很難對來訪者的心理行為問題有效干預。不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詢師還很容易受到來訪者所陳述的問題的影響或暗示,結果造成心理咨詢師自身的傷害。所以說,心理咨詢師人格不健全的話,結果有可能其本人和來訪者都會受到傷害。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同樣如此,如果他們沒有良好的人格素養,既是對大學生的不負責,也是對其本人的不負責。
2.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扎實的心理學專業基礎
心理咨詢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心理學專業基礎,應該熟練掌握人格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發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心理學理論。當然,具有心理學專業基礎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詢,這些理論和心理咨詢技能之間有著較大區別。不過,如果沒有這些心理學的基礎,就很難對心理咨詢技能有透徹的理解,也很難靈活運用各種心理咨詢技能。 轉貼于
3.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熟悉學生工作事務
高校中的心理咨詢機構一般都隸屬或掛靠在學生工作處,從工作關系上,它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機排查等都離不開學生工作隊伍,尤其是輔導員,而且這些工作事實上就是學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教師應該熟悉學生工作,了解學生工作的一般規律,這樣才能夠把心理咨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學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順各種工作關系。
4.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應具有較強的心理咨詢技能
對于高校心理咨詢教師而言,心理咨詢技能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詢技能相對于心理學理論而言,它實踐性更強,應用性更強。剛剛走上心理咨詢崗位的心理學畢業生應積極尋找心理咨詢實踐機會,多參加心理咨詢技能學習,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專職教師的培養途徑
1.繼續加強對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心理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因此,高校和有關機構應該更加重視對高校心理教師的培訓和教育。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有一般心理咨詢技能,還要有心理學專業知識,更應該有一些關于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獨特規律的內容。
對于對新上崗的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教育部門應進行全面、系統的心理咨詢技能培訓,其內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詢技能如傾聽、建立咨詢關系、各種心理咨詢流派等,也要有具體的心理咨詢技能如沙盤游戲療法之類。對于已經從事過一段時間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教育部門應幫助一部分非專業出身的教師補一補心理學理論知識。對于大部分心理咨詢教師則重點是進行高校心理咨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詢技術等方面的培訓。
2.積極探索培養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學生事務工作能力的途徑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詢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學生工作能力??陀^上則是,多數高校心理咨詢教師都是從心理學專業畢業后直接到心理咨詢機構工作,缺乏學生工作經驗。也有些剛畢業的心理學研究生認為學生工作是事務性工作,而自己是有專業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學習學生工作事務。如此一來,有些心理咨詢教師因為不熟悉學生工作和學生工作隊伍,致使難以理順工作關系,給工作帶來不良影響,也影響了自身的工作情緒。
高校心理咨詢和心理教育工作雖然有其專業性,但是它屬于學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高校心理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學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筆者認為,讓新上崗的心理咨詢教師擔任1-2年專兼職輔導員可能會是一個有效的方法。輔導員是學生工作的基層隊伍,與學生接觸最密切,最了解學生。如果能夠擔任1-2年的輔導員,一方面可以鍛煉高校心理咨詢教師的學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他們與學生工作干部之間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具備了這樣的條件,高校心理咨詢教師再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3.更加關注高校心理咨詢專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
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博士學位。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碩士學位,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3、取得心理咨詢師三級職業資格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者。
4、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業任職資格,經心理咨詢師二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3年。
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需具備以下條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含畢業學年學生)。
2、具有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大專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3、具有其他專業本科以上學歷,經心理咨詢師三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結業證書。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心理咨詢與治療 現狀與發展 思考
上世紀的50-70年代,中國大陸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幾乎是一片空白。近30年來,中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得到較大的發展。作為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25年的專家,鄧明昱博士見證了中國心理咨詢發展的歷程,并將其分成三個階段[1]:
①起步階段(1979-1989):
1879年北京醫學院醫學心理學教研室誕生,1985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成立,這些專業機構的誕生使得心理咨詢和治療作為醫學心理學的方法技術之一在中國開始起步;另外還會請一些國外的專家來中國舉辦培訓、研修班等,使得中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開始直接和西方世界接軌;少數的醫院也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雖然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還不夠,但是人們逐漸地意識到心理問題不是思想政治問題,而是健康問題,可以通過求醫來解決。
②專業化階段(1990-1999):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心理咨詢的需求大量增加,心理咨詢的專業化也提上了日程。1990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1991年中國衛生部規定,縣級以上人民醫院應設立心理咨詢門診,專職心理醫生在醫院得到培養。這個時期關于心理咨詢的專業著作還非常少。
③職業化階段(2000-2009):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心理咨詢從專業化向職業化發展。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了“心理咨詢師“為新的標準職業,國家教育部規定在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國家衛生部確定了心理治療師的專業技術資格考試。
1 心理學在學校的教育和應用
1.1 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教育
在20世紀80、90年代,只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一些為數不多的高校開設有心理學專業。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尊重人性、關懷人性的氛圍逐漸濃厚,很多大學開始設置心理學這個專業,并且迅速設有碩士點、博士點,開始大批量的產生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筆者認為目前大學的心理學專業教育存在以下缺陷:
①師資力量極為缺乏。
目前高校的心理學教師大都沒有接受過心理學專業的系統學習,多是從其它專業半路轉行過來,從知識儲備和理念培養方面都無法給予學生充分的教育。尤其是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教師更為缺少。學生無法從老師那里得到正統的心理學專業教育,必然會影響心理學專業在中國的發展。這也是制約中國大陸心理學專業人才發展的最大因素。
②學校大批量地生產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對于相應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這就使得心理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陷入了僵局[2]。
中國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導致具有強烈西方色彩的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不會是非常順利的,公務員隊伍和事業單位對于心理學幾乎是關閉大門,由于體制的原因,學校需求的心理健康老師也大多用不到心理學的專業人才。相當一部分心理學專業畢業生轉行從事其他工作,對心理學也逐漸失去信心。這對于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
1.2 大學以及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學校之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差異很大。有些學校配有專業的心理學教師,為每個學生做相關的智力和心理健康測試,根據反饋的結果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些學校為剛入學的學生開設心理輔導課,為畢業班的學生舉辦講座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模式,都是老師根據自己的經驗開展工作,也缺乏有效地溝通交流。但是這些嘗試畢竟推動了心理學的普及和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學生這個群體的內心需求。
2 心理咨詢和治療在社會上的發展
目前與心理學有關的社會機構主要有:
①心理咨詢中心或者個人工作室,這種機構在鄭州大概有十幾家,在大城市會更多一些。它們之間的差異非常大,有的是專業性的機構,也有忽悠人的。
②做心理拓展方面的培訓,它們只是運用到了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但是和心理咨詢與治療相去甚遠。
③為考證做培訓的機構,這些機構以營利為第一目的,筆者認為也是這些機構使得心理學在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④出售與心理學有關的測量或者儀器。
3 淺談心理咨詢和治療本土化對策
3.1 心理咨詢和治療要從屬于心理學而不是醫學
過去包括現在心理治療都在以醫學模式發展,很多從事相關領域的人才都是醫學出身,很多導師招學生的時候都希望招到有醫學背景的學生。這樣做對心理治療發展不利的一面在于更不利于中國人對心理咨詢和治療有一個更為客觀的認識。中國人對于精神疾病的恐懼和排斥要遠遠大于身體疾病,然而心理咨詢和治療面對的對象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狀態或者人格出現了一些問題的正常人,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而已。如果心理咨詢和治療都設在醫院中,那么將會使很大一部分人失去求助的動機。
另一方面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心理治療以醫學的模式發展會把來訪者當作病人來對待,然而大多數來訪者只是需要指導而已,我們應該從普通人的視角來對待來訪者,幫助他們克服成長中的一些問題。
3.2 對于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注重基礎課程的學習
現在對于相關人才的培養只是急功近利地向他們灌輸相應的理論和技能,忽視了基礎課程的學習。然而我覺得基礎課程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雖然以后的工作不會直接用到相應的知識,但是卻能影響一個人的專業思維和素養。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人需要具有一些素質,比如客觀和理性、透過現象看本質、多角度和寬視野的思考問題,對人有更多的理解和寬容等等。這都可以通過學習基礎課程積淀而成。也許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對于現階段的發展是很難實現的[3]。
3.3 要去思考“我們能為中國人做什么?”
我們不能只是埋怨中國人不懂心理學,更應該思考能為他們做什么。我們將從國外學來的理論和技能不分精華與糟粕地全部照搬到他們身上,來訪者在接受治療的時候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會遇到文化的沖突,這就是很多專家都提到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本土化的問題。中國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國家,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都有著傳承的集體無意識的東西[4]。雖然國外的思想很尊重人性,有很多先進的理念,但是不適應中國人的思想依然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國人根深蒂固的思想,那么就要改變我們自身,我們要把自己加工過的理論和技能用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上。
3.4 要加強專業人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目前心理學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技能流派都呈現出來非常細化的現象。雖然基于相同的理論,但是卻發展出不同的方法,隨之而來的也就涌現出很多新名詞。個人認為心理咨詢和治療最重要的目標是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促進自身成長。專業人員應該加強彼此的交流和溝通,不能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中。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張杉杉.心理咨詢與治療在中國的發展現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14.
[2]岳曉東.中國大陸心理咨詢本土化發展:問題與對策[J].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雜志,2006(3).
[3]陳家麟,夏燕.專業化視野內的心理咨詢師培訓問題研究――對中國大陸心理咨詢師培訓八年來現狀的反思[J].心理科學,2009(4).
[4]楊莉萍,D.D.珀金斯.中國大陸社區心理學發展的現狀、困難與機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2).
【關鍵詞】 繼續教育培訓;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需求現狀;問卷調查;橫斷面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11-07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02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Demand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lated Factors
CHEN MinYan1,CHEN Hong1@,QIAN MingYi2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emand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China.Methods:The sample of 1391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as collected from 29 province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actition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s for practice(4.2±1.0)and skill training(4.1±1.0).Their training demand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ree factors: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knowledge,practice and skill.The ones who had lower educational level,less work experience,or more knowledge training had more demands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For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raining,junior colleges had more demands than doctors [(14.9±3.9)vs.(13.1±3.9),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demand status;survey;crosssectional study
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培訓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特點是從業者一邊工作一邊接受培訓[1]。經過20多年的不斷嘗試和探索,現在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局面,培訓機構水平、培訓質量和數量參差不齊,培訓時間短、培訓標準不具體等問題較突出。國內許多學者指出,培訓不足是心理健康專業工作發展的一大缺陷[2],而英美等國家的培訓卻相對規范和成熟。美國對職業心理學家的培訓包括學歷教育、專業實踐、繼續教育培訓幾個方面。對于繼續教育培訓,美國大多數州強制要求職業心理學家每年要參加20小時或更多的學分培訓,在職人員如果想進入職業心理學的專業領域必須接受正規的學歷教育或培訓,如碩士或博士教育(全職或半職),或參加某心理治療學派的系統培訓(非短期培訓,通常要連續幾年的培訓,全職或半職)從而獲得其資格認證,再從事相關的心理服務[3]。英國的所有培訓課程標準都必須包含九大要素,即:入業政策、理論、技能、個性發展、職業發展、咨詢實踐、督導、測查、評估[4]。我國目前雖然有統一的培訓教材,如以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為例,包含基礎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測量等多科知識,但基本上屬于心理學入門知識,與專業化、技能化訓練相距甚遠[5]。
在美國,心理服務是分層次分級別的,如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可能僅需接受最基本的培訓,更多臨床心理學的申請者對從事臨床工作更感興趣[6]。我國的心理健康從業者需要什么樣的繼續教育培訓?不同背景的從業者對培訓內容的需求是否不同?這種不同是否導致其培訓模式不同?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從業者的培訓需求及其相關因素,為制定合適的培訓模式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在全國29個省份進行調查,每個省份選擇2個城市,其中1個為省會城市,每個城市選取40~50人。由于隨機抽樣存在實際困難,請當地同行專家盡量按照以下方法進行方便取樣。(1)教育取向從業者,選自1~2所大學、中學(重點、非重點)心理咨詢機構;(2)臨床取向從業者,選自1~2所省級綜合醫院和精神科專門醫院;(3)社會取向從業者,選自私人開業和企業自辦機構。每個機構中抽取負責人1人,全職或兼職心理咨詢專業人員2~3人??偣舶l放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391份,男性519人,女性864人,8人性別資料缺失;年齡20~74歲平均(36±9)歲;臨床取向者381人(綜合醫院292人,精神科醫院89人),教育取向者746人(大學540人,中小學206人),社會取向者264人。
1.2工具
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組自編的《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情況調查表》(以下簡稱調查表),主要涉及心理咨詢/治療的管理與培訓方面的內容,共有93個多項選擇題和填空題,其中培訓方面包括培訓動機、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培訓類型、培訓課程、培訓師資、培訓需求、培訓模式等。本研究選取其中的培訓需求量表,該量表共11個題項,參考英國培訓課程標準的9大要素[4]并增加“行業倫理規范”[3]和“自我體驗”[7]2個題項。采用1~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越需要該種培訓。對該量表中培訓內容進行因素分析,KMO值為0.878,Bartlett檢驗顯著性小于0.001。進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旋轉,得到3個維度,累計解釋總方差71.4%。第一個因素命名為督導評估(包括督導、評估、測查和自我體驗4個題項);第二個因素命名為相關知識(含相關政策、理論、行業倫理規范、職業發展和心理發展5個題項);第三個因素命名為實踐技能(含技能和咨詢/治療實踐2個題項)。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99。
本研究還選取調查表中其他可能影響培訓需求的條目,包括人口學變量、受教育程度、所從事的專業工作、從事心理咨詢/治療工作的年限、每周進行心理咨詢/治療工作的小時數、是否擔任督導、從事心理咨詢/治療工作為專職/兼職、已參加培訓的次數、已參加培訓的內容等等。
1.3 統計方法
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回歸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檢驗。
2 結 果
2.1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培訓需求量表評分情況
讓受試對培訓需求量表中所列培訓內容的需求程度進行1~5點評分。結果表明從業者在咨詢/治療實踐和技能上的培訓需求最高,對行業倫理規范和相關政策需求最低(表1)。
2.2繼續教育培訓需求的相關因素
2.2.1人口學因素
以性別(0=男性,1=女性)、年齡、受教育程度(1=博士,2=碩士,3=本科,4=大專,5=高中,6=其他)為自變量,3種培訓分別從因變量做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3種培訓需求越高;年齡越小,督導評估和實踐技能培訓需求越高;女性(14.8±3.7)對督導評估的培訓需求高于男性(14.3±3.4)(表2)。
2.2.2 專業工作情況
臨床、教育、社會3種取向從業者的培訓需求比較。結果表明:3種取向從業者在督導評估上的需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3.818,P=0.022)。LSD多重比較表明:社會取向者對督導評估的培訓需求高于臨床和教育取向[(15.2±3.6)vs.(14.4±3.6),(14.4±3.6)]。
采用逐步回歸法考察工作年限和每周工作時間對3類培訓需求的影響,結果表明工作時間越短,培訓需求越高(R2=0.005~0.017,均P
考察是否為專職、是否擔任督導對培訓需求的影響。方差分析表明,兼職者(N=774)對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培訓需求高于專職者(N=570)[(16.7±4.5)vs.(16.1±4.3),(8.4±1.6)vs.(8.1±1.8);均P
2.2.3已參加培訓情況
以已參加培訓次數(分別用0~11表示0~10次以上)、培訓類型為自變量對3類培訓需求做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參加培訓次數越少,對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需求越高;參加相關知識培訓越多,對3類培訓需求越高;參加實踐技能培訓越少,越需要相關知識培訓,但越少需要實踐技能培訓(表3)。
3 討 論
本研究首次系統考察國內心理健康從業者繼續教育的培訓需求,發現目前從業者最需要實踐技能培訓。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時間越短、參加知識培訓越多者對3類培訓需求越高;年齡小、女性、社會取向、非督導從業者對督導評估培訓需求高;年齡小、兼職、非督導、參加培訓次數少、技能培訓多、督導評估培訓少者對實踐技能培訓需求高;兼職、參加培訓次數少、技能培訓少者對相關知識培訓需求高。
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最需要實踐和技能培訓。該結果首先可能反映從業人員在上崗前接受這類培訓較少。這與國外情況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亞對臨床心理學從業人員的培訓遵從“4+2”模式,“2”表示在已注冊心理學家督導下的2年工作經驗[8]。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專業培訓期間,大約需完成600小時~1000小時的實踐課程[9]。英國對高級從業人員的培訓課時一般為450小時,其中200課時為咨詢技能培訓[4]。其次,對實踐培訓的高需求可能反映從業者的壓力情況。從業者對自己的專業技能感到懷疑是主要的職業壓力來源[10],我國的心理健康從業者也存在同樣問題[11]。最后,接受較多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從業者,更需要實踐技能培訓,可能是因為該類從業者專業功底越扎實,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提示,心理健康服務人員不僅應該在上崗前接受大量高質量的實踐和技能培訓,在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中也需重點加強這方面的內容。
本調查結果發現,不同背景的從業人員存在不同培訓需求。女性、社會取向及未擔任督導的從業者更需要督導評估培訓,可能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要求女性更順從,或女性更易于表達求助的意圖,而男性更不愿意示弱。此外,目前專業領域女性多于男性(專業人員),因此可能影響總體研究結果的應答傾向。社會取向的從業者對督導評估培訓需求較高,提示該種取向從業者專業功底可能相對最薄,可能與美國的一般心理服務人員情況較相近[6],但由于國情所限,他們往往從事著超出專業能力的工作,因此急需督導評估類培訓。美國的心理服務是分層次分級別的[6],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國內心理健康從業者的培訓需求也存在層次性。因此,針對不同背景的從業者實行分層培訓,可能有益于我國心理健康行業的有序培訓。
在本調查中,從業者參加知識培訓越多,越需要各種培訓,這表明知識培訓對促進重視培訓有積極作用。提示,提高行業準入標準,或對低標準進入者加強理論知識培訓,可能對促進行業發展有積極意義。
致謝:感謝所有參與本研究的同行們!
參考文獻
[1]李波,賈曉明,安芹.國內心理咨詢和治療培訓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5):514-516.
[2]趙旭東,叢中,張道龍.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職業化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3):221-225.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4]石國興.英國心理咨詢的專業化發展及其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2),304-311.
[5]劉宣文,何偉強.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原理與技術述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51-455.
[6]姚萍,錢銘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培訓與管理狀況[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2):144-147.
[7]孟莉.心理咨詢師專業發展中的個人成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3(2):117-121.
[8]趙艷麗,陳紅,劉艷梅,等.澳大利亞臨床心理學的培訓和管理[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3):224-226.
[9]Hall JE,Hurley G..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training,licensing,and credentialing[M]∥Weiner B,Stricker G,Widiger TA.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8: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10]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電子商務師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商務活動或相關工作的人員。2001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并頒布了《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為保證培訓和鑒定標準的同一性,在一套集職業培訓綜合教學平臺、實驗室軟件、專用考試系統為一體的培訓考核綜合平臺上進行所有的考試。在管理上對培訓鑒定機構引入了特許授權管理模式,以保證電子商務師培訓鑒定的整體質量。
(一)職業等級
該職業共設四個等級,分別為:電子商務員(國家職業資格四級)、助理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三級)、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和高級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二)鑒定要求
從事或準備從事本職業的人員。
1、電子商務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在本職業見習工作1年以上,經本職業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2)取得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認定的、以中級技能為培養目標的中等以上職業學校本職業(專業)畢業證書者。
2、助理電子商務師(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職業電子商務員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1年以上,經本職業助理電子商務師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2)取得經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認定的、以高級技能為培養目標的高等職業學校本職業(專業)畢業證書者。
(3)取得本職業大專以上(含大專)畢業證書者。
五、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已經或準備從事心理咨詢師職業的人員,都應經過專門的職業培訓,通過參加鑒定獲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后方可從事心理咨詢活動。
(一)職業等級
本職業共設三個等級,分別為心理咨詢員(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
(二)鑒定要求
從事或準備從事本職業的人員。
1、心理咨詢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本專業或相關專業中專以上畢業證書,經心理咨詢員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獲得畢(結)業證書者。
(2)連續從事心理咨詢工作滿5年并能出具可靠證明者。
2、心理咨詢師(具備下列條件之一者)
(1)取得心理咨詢員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5年以上,經心理咨詢師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并取得畢(結)業證書者。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自殺心理 防范與干預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0-0030-02
一 問題提出
自殺,位于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之中。我國最新的自殺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在人口重要的死亡原因中排列第5位;而在15~34歲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殺更是第一位的原因。另有資料報道,大學生自殺率高于同齡人,是同齡人的2~4倍,并且自殺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中僅次于意外傷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針對大學生自殺心理的預防與干預模式的構建,已經成為臨床心理學備受關注并亟待解決的社會心理問題。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已經比較完善與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與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種心理學思潮。
1998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Seligman出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在年度大會上他第一次在正式場合使用了“積極心理學”一詞,并于2000年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國心理學家》上發表的《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Sheldon和LauraKing在2001年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其研究重點是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的力量和優秀的品質來幫助有問題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力,以獲得良好生活。
二 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模式研究現狀
1.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政策研究
高校領導從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和維護高校穩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其擺于重要位置;加大了經費投入,扎實開展各項工作,構建了決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實有人抓的有效機制和工作網絡。但各高校發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認識不夠,抓的力度和落實上不夠,表現為心理咨詢機構尚不健全,或是掛了牌子沒有隊伍,或是因缺少經費和場地,沒有堅持開展工作。
2.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策略研究
各高校立足于本校實際和現有的資源,堅持教育、宣傳、培訓和輔導相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更多學生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識別、預防、化解大學生心理危機做出貢獻。但是大學生對于自殺者、自殺行為認知差異大,存在認知上的誤區,對自殺者的人格特征、行為表現不能鑒別和辨識,更缺乏自殺自救和助人的技能;自殺死亡的大學生,大部分事前未曾向學校心理咨詢機構或其他專業機構求助。關于大學生自殺原因與干預策略的研究為大學生自殺心理的防范與干預模式構建奠定了理論基礎。
3.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教師培訓
高校通過提高教師素質,主要立足在職教師培訓,安排教師進修提高,注意引進高學歷教師從事專職心理健康工作。但是和國外相比,國內教師隊伍有待充實,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發達國家高校中從事此工作的教師與學生的比例為1∶1500,我國部分高校規定為1∶5000或1∶30,其中有心理學背景的人少之又少。咨詢和干預中制度建設缺乏、應急能力差、不規范操作多,無法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導致學生不必要的死亡,影響心理咨詢和自殺干預的聲譽,不利于長期發展。
4.高校全員參與大學生自殺預防和干預模式建立的基礎研究
國內外學者提出多種預防和干預模式,不同模式之間分歧焦點主要集中在干預的時間、目標和相關因素定位。通過對大學生自殺原因和自殺結果影響因素的分析,對自殺干預因素進行定位,從而將降低自殺的危險因素和增強大學生自殺的保護因素作為自殺預防和干預的目標。
三 積極心理學介入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模式
積極心理學從心理評估、危機干預、生命教育課程與積極心理咨詢四個方面滲透到高校針對大學生自殺心理防范與干預模式的構建之中。
1.積極心理測評的介入
高校應用臨床心理學問卷對于入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通常使用UPI、SCL-90、MMPI等臨床心理中的量表或者問卷對大學生進行測評。這種心理測評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篩查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對心理健康現狀的不良個體可以進行心理輔導與咨詢,但是關注的是大學生心理的消極面,而沒有測評大學生心理的積極面。相較言之,積極心理的介入能夠有效提高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學知識的普及;有益于改善“心理學、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在大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學生發現學校與教師更加關注的是發現其身上的美德與積極情緒而非“問題與病癥”,就更容易配合學校與教師進行心理普查與測評,更愿意接受關于心理學的科普知識與心理活動。在評估內容方面更多涉及積極情緒、樂觀程度、靈活思維、學習生活投入度、品格優勢(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社會健康(信任、友誼)、家庭健康與精神世界健康等維度。
2.積極心理危機干預的介入
以往臨床心理學對于高校大學生自殺的危機干預主要集中在自殺心理防范手段、時間與方式上,而積極心理學對于大學生自殺心理的關注點與健康心理學相對一致,關注點集中在營造積極心理的氛圍上。干預內容傾向于關注建立心理復原力、建立性格優勢、建立強有力的人際關系。建立復原力應用了發現幸福的ABCDE模式,其中A代表不好的事情(adversity);B代表當事情發生時自動浮現在頭腦中的觀念與想法(belief);C代表這個想法引發的后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駁(disputation);E代表成功反駁后的啟發(energi zation)。應用這種“簡―平―快”的五段式危機干預介入大學生自殺心理干預大大提高了干預效力。
3.生命教育課程的介入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已經十分普及,但是大學生對于生命的意義、幸福的持續這些問題沒有深入地思考過,所以在生理、心理、生活態度、壓力事件、家庭因素與社會因素六個主導大學生自殺的因素影響下,處在青年初期的大學生自我統一性尚未完善,容易產生輕生自殺的沖動。
4.積極心理咨詢的介入
第一,積極心理咨詢崇尚積極的價值取向。積極心理治療理論認為對心理問題的咨詢,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取幸福,而應集中注意力增進和培養人類自身的各種積極力量,主張一切從積極出發,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個體的心理問題,倡導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個體的心理或行為問題做出新的解讀。
第二,倡導“以人為本”的道德關懷。積極心理治療理論提倡積極的人性關懷,給來訪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壓力與身心帶來痛苦。強調積極心理治療理論及其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應用的手段與方法上體現道德關懷,要求在咨詢過程中不僅要接受被治療者過去形成的形態,也要肯定他們擁有未知的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第三,強調整合的咨詢方法。積極心理咨詢在整合人本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敘事治療等多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創建了自身獨特的咨詢階段理論。它把心理咨詢的全過程分為輔助與主導咨詢兩個部分。其中,主導咨詢部分是整個積極心理咨詢的核心,共包含五個階段,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調查階段、場合鼓勵階段、語言表達階段、擴大目標階段,而輔助部分著重發揮為主導咨詢部分提供準備與鞏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談話和輔治療(貫穿于治療始終,采用講故事形式,著眼于營造輕松治療氛圍,轉變來訪者認識觀念)。
參考文獻
[1]劉薇、黃婉、舒勃橋.大學生自殺態度與生活事件的相關研究[J].高教視窗,2008(5):205~206
[2]王地.我國大學生自殺原因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09(11):82~83
[3]高宏生、曲成毅、苗茂華.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社會心理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9)
[4]鄒鳳梅.高校全員參與大學生自殺防御與干預模式的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5
[5]陳琳、范曉玲.積極心理學對臨床心理學的影響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3):127~128
【關鍵詞】體育教師;學生;心理咨詢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迅速發展,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將面臨日益增長的社會心理壓力。他們在學校學習、生活和適應方面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挫折,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它事關新一代人的素質和民族的未來。
現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均在學校等機構配備了專職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咨詢師,而在我國由于受到專業人才的限制,相當一段時間內還不可能為各級各類中小學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這就需要在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培訓和發展學校心理咨詢工作者。而體育教師在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中,具備比其他學科教師更有利的因素。
一、專業知識的有利因素
鄭維廉博士主編的《青少年心理咨詢手冊》中寫到,從事學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必備的應用性知識包括:1.應用性發展心理知識。2.對于咨詢而言的人類行為原理應用性知識。3.應用于咨詢的認知心理學原理。4.應用性人格理論。5.變態心理學。6.社會心理學原理。7.對當事人作為一個心、身統一的理解,對人的衛生健康的理解。8.對當事人作為“處在系統中的人”的理解。9.對我們為之工作的特殊人群的要求與問題的理解。10.對咨詢問題本身的動力過程的理解。同時還指出:“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人,首先還要學習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學、普通生理學等基礎課程,只要堅持不懈,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必備的應用性知識是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為主的方式學到手的。
作為專業體育教師,不但學習了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而且還學習了體育心理學、運動生理學、生物化學、運動醫學、人體測量學、營養學等基礎專業知識,特別是體育心理學,它包括了年齡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以及運動心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這些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教學實踐為學習掌握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應具備的應用性知識,打下了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這就使得體育教師比其他學科類教師領先了一步,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前提因素。
二、體育教師教學特點的有利因素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發現,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產生于應試教育的影響,一般表現為學習自信心不足,情緒低落和成績下降,思想負擔過重。造成的原因一是來自社會與家長的壓力,二是來自應試學科教師的一些不恰當批評和教育。目前,體育教師所從事的系非應試類學科教學,這一特點使體育教師和學生沒有因“壓力”而造成的對立因素,學生愿意和體育教師交流,這就使得體育教師和學生本身有著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心理咨詢是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方法,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帕特森認為:心理咨詢和治療是一種人際關系,請注意,我不是說咨詢或治療涉及人際關系,我是說它就是一種人際關系。所以,建立和發展培育這種關系就是心理咨詢的中心。因此,有著與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體育教師,顯然有利于發展和培養這種咨詢關系。其他學科教師就比較難做到這一點。所以,從體育教學的特點來看,體育教師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要優先于其他學科的教師。
三、體育教師教學實踐的有利因素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通過給學生傳授體育技能,完成技能規定動作,就是學生克服自身身體差異,實現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并注重培養學生養成正確鍛煉身體的方法和意識。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相互溝通的過程,更是一個克服困難、勇攀高峰,磨煉意志的心理歷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指導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美國教育博士珍妮特沃斯和新西蘭資深記者戈登德菜頓所著的《學習的革命》一書中寫到:人們至少可以從體育教育中得到如下啟示:“所有的體育運動成就者都有夢想,都有遠見和特定的目標。并把那些目標分成幾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學會把目標視覺化,他們將頭腦、身體和行動結合起來。具有激情,通過實干而有所成就。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教練、私人教師來指導,在對待錯誤方面都有極為積極的態度?!币虼怂麄冞€認為:與許多學科相比,體育運動對人的心理健康的成長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模式。所以說,體育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挫折和困難,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和受挫能力。
因此,體育教師從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有著較好的平臺和優勢;能更好的為學生的心理健康、適應社會壓力和受挫能力給予積極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1]顏軍.體育教學心理學[M].神州出版社,1986:68-118.
[2]耿培新等.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全員培訓教材[M].人民教育工作出版社,2000:38-98.
〔關鍵詞〕學校心理咨詢;專業標準;優秀學校心理學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2-0004-04
隨著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開展,我國已有眾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其專業標準尚未出臺。世界各國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稱呼各式各樣,我國習慣的稱呼有“心理輔導員”“心理教師”或 “心理輔導教師”,美國稱為“學校心理學家(school Psychologist)”或“學校咨詢者(school counselor)”,英國稱為“教育心理學家”,日本稱為“學校心理士”或“臨床心理士”等。雖然稱呼多種多樣,但在工作內容、方法上并無本質區別。由于美國的影響力,目前這一職業稱呼有向著“學校心理學家”統一的趨勢[2]。1996年國際學校心理學會(ISPA)在其年會上通過了最新的對學校心理學家的定義:“學校心理學家指的是受過心理學與教育學專業訓練,在學校、家庭以及其他可能發生影響的環境下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學服務的專業人員[3]。”2002年美國全國教職專業標準委員(NBPTS)會頒布《學校心理咨詢標準》,制定了為3~18歲兒童青少年服務的優秀學校心理學家的專業標準。本文對美國《學校心理咨詢標準》產生的背景、結構及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和分析,以期對我國學校心理學家專業標準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標準》制定的背景
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社會化和專門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對勞動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職業選擇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教師有必要向學生提供有關社會、個性與職業輔導的所有信息,由此在美國形成了一股對青少年進行職業指導的浪潮,推動了學校輔導/咨詢運動的發展。1957年聯邦政府頒布《國防教育法》,指定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和指導機構并且提供資金培訓心理咨詢專門人才,從而在60年代涌現了大批專職學校心理學家。但此時他們的角色定位和職責是模糊不清的,沒有相應的衡量標準。
1987年,美國全國教職專業標準委員會(NBPTS)[1]成立,主要目標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專業教學的水平以及美國教育的質量”,其主要工作內容是“為優秀教師的應知應會制定高質量的專業標準”,“發展一個國家認可的組織機構對達到標準的教師進行認證”以及“推動相關的教育改革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1989年,NBPTS公布了它的政策聲明――《教師應該知道和能夠做到的》[1],確定3~8歲兒童教育的優秀教師專業標準的哲學基礎是五項“核心建議”:教師應該對學生及學生的學習負責;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的科目有深入的了解并懂得怎樣傳授學科知識;教師應該負責管理和指導學生的學習;教師應當系統地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從經驗中學習;教師應當是學習化社會的成員。2002年,NBPTS以五項“核心建議”為依據,頒布了《學校心理咨詢標準》(School Counseling Standards,以下簡稱《標準》),規定了優秀學校心理學家專業標準的具體內容。
二、《標準》的結構及內容
《標準》由11個子標準構成,分別代表了學校心理咨詢的各個方面,各自詳細說明了優秀學校心理學家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即優秀學校心理學家應該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思維習慣等。學校心理學家可以據此對于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怎樣發展做到心中有數。因為深受實用主義的影響,故此美國人在對上述標準進行厘定時并不“精煉、簡明、扼要”,而是相當詳細。筆者基于簡介易懂的原則,抽取其中的學校心理學家專業標準的核心要素介紹如下。
(1)制定學校心理咨詢規劃(School Counseling Program):優秀學校心理學家撰寫并提交一份不斷完善的、并且能促進學校事業發展的綜合學校心理咨詢規劃。
(2)發展學生學業、職業和個性/社會性能力:(School Counseling and Student Competencies):優秀學校心理學家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學業、職業和個人/社會性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順利成長。
(3)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優秀學校心理學家具備淵博而深厚的關于人的成長和發展的綜合性、專業性知識,通過應用這方面的知識來促進學生學習,增進學生福祉。
(4)精通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Counseling Theories and Techniques):優秀學校心理學家會表現出對新舊心理咨詢理論的綜合理解,全面理解心理咨詢技巧和咨詢過程,能針對不同人群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
(5)推動公平、公正與多元化(Equity, Fairness, and Diversity):優秀學校心理學家通過尊重和重視社會上的所有成員來塑造和推行可以適用在全球不同社會中的行為。他們給每個學生示范公平、平等和關注,并且提倡公平的教育計劃和教育行動。
(6)改善學校環境(School Climate):優秀學校心理學家致力于為學生、教師和家長建立和營造一種學校氛圍,使他們在情感、社交、身體等方面感到安全適宜。
(7)與家庭和社會緊密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Family and Community):優秀學校心理學家與家庭和社會成員為了共同的教育目標通力合作;他們熟知社會和社會擁有的資源,同時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滿足學生的需要。
(8)擅長運用信息資源和技術(Informational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優秀學校心理學家善于選擇和使用信息資源和技術,并且利用它們推動學校心理咨詢項目的實施,滿足學生的需求。
(9)對學生進行評估(Student Assessment ):優秀學校心理學家理解評估、收集和使用數據的原則和宗旨;定期監測學生的進步,與若干不同的受眾就評估的目的、設計、結果進行討論。
(10)發揮領導、支持作用,推動專業認同進程(Leadership, Advocac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優秀學校心理學家在推動學生學習和成功方面是一個領導者和支持者。他們遵守職業倫理規范,積極投身于專業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教師培訓;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6-0119-02
一、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教師培訓的存在問題
1.培訓機構較為混亂
2002年,國家首次將心理咨詢師列入《國家職業大典》,這對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心理咨詢行業也被譽為“陽光職業”、“鉆石職業”。社會各行各業對心理咨詢師的旺盛需求,引起相應的培訓機構紛紛“粉墨登場”,涌現出了一大批由高校、學會、個人或社會其它組織舉辦的心理咨詢培訓機構,頒發諸如心理咨詢師、國際注冊心理咨詢師、注冊心理師等各類各級培訓證書。2001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曾頒布了《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但這個標準由于對心理咨詢培訓機構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缺乏統一的認證制度,這也導致了各種培訓機構“魚目混珠”,培訓質量良莠不齊。
2.培訓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心理咨詢教師嚴重缺乏,許多高職院校每萬名學生只有一名專職心理咨詢人員,而且這些教師多數還是從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校醫務工作等崗位轉調而來的,僅有教育、醫學或其它專業背景,缺少心理教育專業的系統培訓。盡管近年來有部分高校心理專業畢業生充實到了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教師行列,但對照國家教育部2011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各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教師無論是師生配比還是教師專業水平普遍不符合要求。
3.培訓內容不夠科學
第一,培訓內容偏重心理問題方面,缺少發展性咨詢內容?!靶睦碜稍儙熓沁\用心理學以及相關知識,遵循心理學原則,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1]?!秶衣殬I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中對“心理咨詢師”的定義,很容易使人產生錯覺,即認為心理咨詢就是要與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打交道。其實,心理咨詢,特別是高職院校心理咨詢還具有發展性的功能,即幫助來訪者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上提供指導和建議,例如學習方法指導、生涯規劃制訂、潛能開發等。而在目前心理咨詢培訓內容中,絕大多數是關于心理障礙的診斷、處理等知識培訓,很少涉及到發展性咨詢的培訓內容。
第二,培訓內容偏重咨詢理論和技術的提高,而忽視了人格因素,尤其是一些“未完成事件”對培訓學員的影響。心理咨詢師培訓不應只針對個人理論和技術方面的提高,還應該適當關注和考慮學員個人的人格特點、個人精神成長方面可能對培訓效果及其個人專業發展造成的影響[2]。
第三,培訓內容缺乏“中國特色”。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中西方人在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表現形式以及對心理問題的理解和體驗上均存在明顯區別。比較國內心理咨詢師的培訓教材,主要介紹心理咨詢的西方理論與技術,缺少了本土化的內容,這種完全“拿來主義”的做法,往往使學員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鬧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話。這就造成了國內心理咨詢中的一個滑稽事實:一個中國人用西方人的頭腦來幫助另一個中國人[3]。
4.培訓方式單一
現有培訓機構對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大部分是面授教學,也有開設遠程網絡或函授學習的,培訓時間平均兩至三個月,多數都是圍繞考試而培訓,實行題海戰術,缺乏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專業技能的系統培訓。心理咨詢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都是以知識灌輸、死記硬背形式進行的,很少有咨詢實踐和案例引導等,培訓方式成為清一色的理論講授,學員只要通過考試就可拿到相應的咨詢師證書,幾年后便可繼續申報更高一級的證書。這種培訓方式直接導致了心理咨詢教師專業素養不高的問題。張寧教授的調查表明,我國現有心理咨詢師真正合格的僅占43.09%,存在問題較為突出的依次為:不普及,質量和效果不好,不方便等[4]。
5.督導制度不完善
咨詢督導是心理咨詢師培訓或實習階段必經的過程。所謂督導,是指在有經驗并具備一定資歷的督導者對初學者或經驗欠缺的咨詢師在臨床咨詢中通過觀察、反饋和協助的方式進行指導和評估的過程。英國在關于咨詢的“倫理和執業規范”中明確規定,咨詢者在從事咨詢前必須獲得相應的能力水準,必須維持經常的專業進展,同時必須接受常規的督導。而我國心理咨詢師經培訓并考試合格即可獲得資格證書,很少經過督導的培訓過程,缺少了“督導下的臨床實習”這一重要環節,這對心理咨詢教師培訓來說是一個嚴重的缺陷。
二、高職院校心理咨詢教師培訓的對策
1.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教師培訓制度
首先,加強對心理培訓課程的政策指導。英國在心理培訓課程的鑒定上,明確規定所有的培訓課程都必須含有九大要素,即入業政策、理論、技能、個性發展、職業發展、咨詢實踐、督導、測查和評估。正是這樣的指導方針推動和調整著英國心理咨詢實踐的良性發展。
其次,加強對心理咨詢培訓機構的資質鑒定。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整頓心理咨詢培訓機構,規范培訓機構的教學、督導等培訓行為。同時授權權威機構及學術組織,對培訓機構開展資質鑒定。
再次,加強對培訓師資的資質審查。學界專家指出,心理咨詢培訓師資需要有相應學位、專業資格和執業執照,在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實踐、培訓工作,并在業內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因此,對于培訓師資的資質要求必須予以明確,并開展相應的認定或注冊工作。
心理學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主要學習心理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心理學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基本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進行心理學實驗和心理測量的基本能力。
心理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到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教育、互聯網、新能源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訓/院校;
2、互聯網/電子商務;
3、新能源;
4、金融/投資/證券;
5、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6、貿易/進出口;
7、計算機軟件;
8、保險。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銷售經理、銷售代表、銷售顧問等工作,大致如下:
1、銷售經理;
2、銷售代表;
3、銷售顧問;
4、課程顧問;
5、客服專員;
6、文案策劃;
7、招聘專員;
8、人事專員。
心理學專業就業前景
人們在生理需求滿足以后,就會想到文化,想到精神需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各單位都需要提高效益,都要講究人員的精干,講究用人的科學。這就是心理學的用武之地。近20年時間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關注怎樣能最好地體現和發揮人的價值。
青少年違法犯罪被稱為“社會三大公害”之一,研究發現涉罪未成年人往往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或心理問題。因此,為有效破解青少年犯罪這一社會難題,更好地走進當事人內心,如今上海各級法院紛紛引進心理學,取得了良好效果。5月30日,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在新聞會上通報,2012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共啟動心理干預193人次,青少年犯罪后的復發率從最先的8%降至4%。
法治天平有“知心”,案結事了出人和
據了解,2011年,上海高院決定在少年法庭工作中全面建立心理干預機制,對需要和有意愿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長進行心理疏導。兩年來,上海法院在全面深化少年審判心理干預機制工作中,夯實基礎,精心打造心理干預的隊伍和設施。2011年初,高院在全市法院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法官中選聘了50人,作為首批上海法院少年審判心理輔導員。下半年,高院專門為全市少年審判法官開設為期一年共500學時的心理學培訓課程,又有30位學員首批獲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2012年初,高院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學專業優勢,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同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實踐基地”,華師大心理學專業研究生和老師到法院協助開展心理干預工作。2013年1月,上海法院系統首個少年審判心理咨詢室在浦東法院正式啟用,2月5日,普陀法院設立“知心天平”——親情工作室,用于各類涉少案件的心理測評、評估、訪談、輔導、疏導等專項活動,對于可能存在消極心理傾向、情緒困擾、人格障礙的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庭進行心理調適、矯治輔導,為心理干預機制的規范化、專業化運行提供了新的實踐和探索。
通過選聘少年審判心理輔導員、開設心理學培訓課程、共建心理援助實踐基地及設立心理咨詢工作室等舉措,上海法院少年法庭形成了以院外專業機構心理咨詢師為引導,心理學研究生為補充,院內心理輔導員為輔助,少年審判法官為主力的“內外結合”多層級工作模式,“內外資源”相互取長補短,有力地推動了心理干預機制的深化發展,使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真正做到了案結事了人和。
潤物無聲解心結,情理催淚要調撤
鄒副院長在會上指出,人民法院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不能僅靠簡單的說教和單純的判決,更要注重解開其心結,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他們認識自己、接納別人,融入社會。
2011年12月,未成年被告人小建在金山區某足浴店內行竊,因竊得財物量少,放火泄憤,致足浴店300平方米過火,造成財產損失141萬余元。
閔行法院少年法庭對其進行心理干預。服刑期間,法院繼續跟蹤幫教,少年審判法官和華師大心理學專業研究生不僅到少管所面對面進行心理疏導,還通過書信往來了解動態,與小建結對開展心理干預。
據悉,上海法院少年審判積極創新改革,深入探索心理干預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對癥施方、適度延伸,心理干預貫穿始終。二是“四理”交融、疏導為主,未成年人利益是重中之重。所謂“四理”:即“法理、情理、事理、心理”。三是創新載體、綜合運用,庭前教育消弭矛盾。
少年法庭將心理干預機制與法律釋明、法庭教育巧妙融合,浦東、普陀法院分別精心拍攝宣傳教育片《點亮愛的希望》、《牽了手的手》,從孩子的視角反映父母相爭、離異等對其造成的影響,并通過案例、數字、心理專家分析論述等生動鮮活地講述法律與親情倫理,在民事案件開庭前播放。當事人紛紛落淚,相關案件多以調撤方式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