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西方禮儀

西方禮儀

時間:2022-08-20 23:42: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西方禮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西方禮儀

第1篇

中華飲食源遠流長。在這自古為禮儀之邦,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飲食禮儀自然成為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古代的飲食禮儀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而現代飲食禮儀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系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后,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然后入座:這個“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飲食禮儀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

而隨著中西方交流日益頻繁,了解一些西餐餐飲禮儀,也將會有利于我們在工作中順利地開展外交活動、生活中避免可能會遭遇的尷尬。

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與你共享一下: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的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卷,或一塊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類時(如牛扒)應從角落開始切,吃完一塊再切下一塊。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將它移到碟邊。

3、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人生一世,必須交際;社會進步,要求交際;進行交際,需要規則。所謂禮儀,即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是人際交往的行為秩序,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國別性。隨著國際交融的普勢化,禮儀日益顯現其普認性特質。這也是人類文明時代性特征。

第2篇

西方順序禮儀常識之上菜

1、頭盤

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開胃品的內容一般有冷頭盤或熱頭盤之分,常見的品種有魚子醬、鵝肝醬、熏鮭魚、雞尾杯、奶油雞酥盒、焗蝸牛等。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具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較少,質量較高。

2、湯

與中餐有極大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品種有牛尾清湯、各式奶油湯、海鮮湯、美式蛤蜊周打湯、意式蔬菜湯、俄式羅宋湯、法式局蔥頭湯。冷湯的品種較少,有德式冷湯、俄式冷湯等。

3、副菜

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通常水產類菜肴與蛋類、面包類、酥盒菜肴品均稱為副菜。因為魚類等菜肴的肉質鮮嫩,比較容易消化,所以放在肉類菜肴的前面,叫法上也和肉類菜肴主菜有區別。西餐吃魚菜肴講究使用專用的調味汁,品種有靼汁、荷蘭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國汁和水手魚汁等。

4、主菜

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肉類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豬、小牛仔等各個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牛排按其部位又可分為沙朗牛排(也稱西冷牛排)、菲利牛排、“T”骨型牛排、薄牛排等。其烹調方法常用烤、煎、鐵扒等。肉類菜肴配用的調味汁主要有西班牙汁、濃燒汁精、靡菇汁、白尼斯汁等。

食類菜肴的原料取自雞、鴨、鵝,通常將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歸入禽類菜肴禽類菜肴品種最多的是雞,有山雞、火雞、竹雞、可煮、可炸、可烤、可燜,主要的調味汁有黃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類菜肴

蔬菜類菜肴可以安排在肉類菜肴之后,也可以與肉類菜肴同時上桌,所以可以算為一道菜,或稱之為一種配菜。蔬菜類菜肴在西餐中稱為沙拉。與主菜同時服務的沙拉,稱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紅柿、黃瓜、蘆筍等制作。沙拉的主要調味汁有醋油汁、法國汁、干島汁、奶酪沙拉汁等。

6、甜品

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從真正意義上講,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等。

7、咖啡、茶

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飲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相關內容:西方餐桌禮儀

座位安排

女士優先。在排定西餐座次時,主位請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位居第二位。

以右為尊。在排定座次時,以右為尊。

面門為上。面對正門者為上座,背對正門者為下座。

交叉排列。男女交叉排列,生人與熟人交叉排列。

美國餐桌禮儀從入座,拿取餐巾、開動、取用餐具、離席,皆有自成一套的規矩,而其中座次與餐具安排,主人會于餐前準備妥當,無需費心。但應熟悉餐具使用順序及位置功能,以免拿錯。

女主人宣布晚宴就緒后,男主人引領著客人依次入座,而女主人則走在最后面。有些細心的主人尚會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表示座次,若沒有此項安排,則其原則如下

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為原則。男主客優先入坐,其位置在女主人右邊,而女主客則在男主人右邊。其他夫婦則以對角方式而坐。男女夫婦分坐顯示出美式宴會之開放與活潑,期望借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增進彼此間之熟稔,并使用餐話題多樣化,氣氛和樂。

入坐原則系客先入坐,長者較年輕者先入坐,已婚較未婚先入坐,陌生人較熟識客人或家人先入坐。

餐具的擺設

大致上,擺在中央的稱為擺飾盤,用來裝一般料理。

餐巾一般是置于裝飾盤的上面或左。

盤子旁邊擺刀、叉、湯匙等。依用餐順序:前菜、湯、料理、魚類、肉類、視所需由外而內取用。

左手邊是面包盤和奶油刀,裝飾盤對面則放咖啡或吃點心所用的小湯匙和刀叉。

餐具之取用系由外而內。但有一例外,即當沙拉與主菜同時上桌時,沙拉所需使用之刀叉乃放在最靠餐盤的位置,即主菜刀叉的內側。沙拉盤則在主菜所用之刀叉之左方。(主菜叉子位置在餐盤左方、餐盤右方為主菜刀子)。

如沒有沙拉盤擺于桌面,則沙拉用之刀叉會隨沙拉上桌一并送上。另一例外,即吃蠔(oyster)所用之叉子在餐盤右方餐具的最外側,湯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者為喝湯用,介于刀及湯匙間之小匙,則為吃甜點(dessert)之用。而甜點叉則在餐盤最左方。但平常為避免混淆,則會將吃甜點所需之餐具置于餐盤上方,以示區別。

坐定后必須注意女主人的暗示。當女主人打開餐巾,放在膝上表示開動,女主人將餐巾取下放在桌上則表示餐宴完畢。即使已填滿肚子,也應繼續進餐,到餐會結束。餐巾正確的位置應放在膝上,而非夾在衣領或衣帶間。用完餐巾應稀松放在餐盤之左方,如餐盤已移走,則放在正中央,切勿將之揉成一團。餐巾的用途乃揩嘴之手,尤其是喝飲料前最好能揩一下嘴,以免杯子盡是油漬。餐巾不可用來當桌布,擦去桌巾的污漬。如不小心弄臟了桌巾,應向主人道歉。

餐具取用由外而內,切用時或以法式之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或為英美式,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改以右手拿叉取用。美國較偏好后者,但法式亦為美國人所接受。談話間有肢體表情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可持刀叉于空中揮動。刀叉用完后應橫放于在餐盤中央,而非盤邊,或餐桌上,放置方式刀口朝己,叉口朝左,以便取走之安全性。餐盤用完后,不應往外推,留在原處即可。

右上角會擺設玻璃杯類的餐具:

最大的是裝水用的高腳杯。

次大的是紅葡萄酒所用的。

略瘦長的玻璃杯是白葡萄酒所用。

視情況也會擺上香檳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刀叉的使用方法

拿刀叉的手是固定的,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拿刀的手的食指,壓著刀叉的背柄來使用,如此才能使力。

叉子不只用來壓食物和叉東西而已,也可以用來舀豆子和米飯。

如果用左手拿叉不方便,也可以使用右手,但必須先把刀放下。

用餐中,有事而離席時,必須把刀叉擺成八字型放在餐盤上。

用餐結束后,則是平行的斜放在五點鐘位置。

喝湯的禮儀

西式料理用餐時,不能發出聲音為一大原則。如果在喝湯時發出聲音就是違反禮儀。日本人認為湯是飲料,而西式料理則認為湯是食物,是用來食用而非飲用。

食用裝在有雙耳的湯杯中時,為了測試湯的冷熱程度,可以使用附帶的小湯匙先試一口。使用后的小湯匙可以放在靠近身體這一邊的底盤上;不可置于湯杯中。試過湯的溫度后,可以用雙手拿著湯杯耳,把湯杯端到口邊直接飲用。至于湯中的食物則可以用湯匙來舀食。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MeishiGongFang

沒有湯耳的湯盤,要用大湯匙來舀食。拿湯匙的姿勢像握鉛筆一樣,由內經外側舀食。由內經外舀食是屬英國式;反之則是法國式,日本一般采用英國式。把湯倒入口中時,不可發出聲音,然后再用沒有殘留湯的湯匙,由自己的面前往外舀湯進食。

使用完畢后把湯匙放在靠自己身前的底盤上,或是放在盤中。謹要把湯匙的柄放在右邊的原則,而湯匙凹陷的部份必須向上;湯杯與湯盤都是如此。用湯時,不可噘起嘴來用力把湯吹涼。

食用面包的禮儀

放置面包的位置一定是置于主菜的左側。

如果一開始就有面包,要知道在餐具左側的面包是屬于你的。

涂抹奶油時,要使用個人的奶油刀,如果沒有附上奶油刀,則可使用料理用刀。

必須注意不可獨占共用的奶油刀。

如果選擇的如法國面包一般的面包時:

食用時可用左手拿面包,再用右手把面包撕成小塊,然后用左手拿著小面包,而用右手涂抹奶油。要注意的是把面包撕成小塊后再涂奶油。

第3篇

關鍵詞:中西方禮儀,起源,交際,餐桌,服飾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中國改革步伐加快。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禮儀之間的不同給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交往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就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中西方禮儀文化起源的差異

中國禮儀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最早為宗教祭祀活動。由于人們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科學地解釋(如:雷電,山蹦,地震等),便對自然產生敬畏。于是運用一些祭祀活動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來祈求風調雨順、降福消災。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其他禮儀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在他們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葬儀。

西方禮儀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紀希臘。禮儀發展最初為宮廷規矩,后在美國得以迅速傳播,并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其在人們生活中日趨合理化、規范化,并迅速形成體系,被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西方國家共同遵循的禮儀規范。

二、中西方交際禮儀的差異

1.稱謂禮儀的差異

在中國,同輩之間可以直接以姓名稱呼對方,而對長輩,若直呼其名則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的行為。然而在西方,這方面則比較隨意,他們習慣對等的稱呼,習慣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不過則一般限于兩者以前見過面。若是第一次見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會以Sir,Madam稱呼對方,這種稱呼方式要單獨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則要與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國,人們還喜歡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職位來稱呼別人,如張處長,李院長等等,而在美國,人們很少直接用職務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醫生,法官等。

2.交談禮儀的差異

在西方,人們崇尚個性,個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們日常交談不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是他們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多少、、競選中投誰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問價錢。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問“你從哪里來?”或“去哪兒啊?”而中國人則比較熱情好客,喜歡噓寒問暖,飽含熱情。

另外,美國人還十分講究“個人空間”。兩人談話時,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為宜。不得以與別人同坐一桌或緊挨別人坐時,最好打個招呼,問一聲“我可以坐在這兒嗎?”得到別人允許后再坐下。

3.告別禮儀的差異

西方朋友告別時會說:“我會保持聯系”。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沒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聯系。此外,西方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別,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我還有事情,得回去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國家是被認為是失禮的舉止。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見面打招呼,介紹別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差異,只要平常多注意觀察這些差異,就能發現并注意,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三、餐桌禮儀的差異

1.座位安排的差異

中西雙方都講究宴請賓客時的座次安排。中國傳統上常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坐。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坐,以左為尊。西方宴請賓客一般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也分開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稍高,男士要為右邊的女士拉開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以顯主人的熱情好客。而西方人則不同,他們絕不會勉強別人,客人一般隨女主人動作。主人若詢問想吃點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不再勉強。中國人則會主動拿茶或飲料,并不斷添茶。西方客人面對這一情況往往會不知所措,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的習慣,中國人不得習慣是不能呢讓杯子空著,空著說明主人沒招呼好客人。

四、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喜歡穿保守式樣的服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帶耳環的習俗。而在平時,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褲。在穿戴上,英國人是最講究的,在交際應酬中,非常重視紳士,淑女之風,在參加宴會時,要穿燕尾服,頭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傘,這是他們的標準行頭。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連衣裙,莊重肅穆的黑色是首選顏色。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中國人的服裝分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風貌特征、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并無二異。

五、中西方禮儀差異的原因

一般來說,人際交往本質上就是文化,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民族社會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各種地理氣候,政治生態,經濟等因素的無形凝聚,已成傳統,相對堅固。它是一種思維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在與作為異己文化的載體―外國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價值取向上的比較碰撞或融合。價值觀念體系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處于五形,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對文化群體具有規定性和指導性作用,是這個文化群體無意識的民族性格的基礎。

另外,中西方文化環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當今世界的禮儀內容更加廣泛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在保持原有禮儀的基礎上去適應和接受西方禮儀,在努力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禮儀傳統的同時,注意吸收西方優秀的文化成果,豐富更新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在適當的場合使用適當的禮儀,既反對全盤西化,也反對抱殘守缺。只有認清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成和諧社會的理想。

參考文獻:

[1] 于興興,郝愛娟.《中國人最易誤解的西方禮儀》[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麗勃朗特.《禮儀》[C]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曹明義.《體驗西方禮儀》[C]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禮儀差異》[J]科技信息,2011.

[6] 孫愛珍.《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N]山西:山西教育學院報,2002.

第4篇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第5篇

十條重要的西方餐桌禮儀(英文)

1.When helping a woman pull her chair to the table, hold it and guide it. Don't shove it against the back of her legs.

1.為女士拉椅子的時候,要把椅子抓住了,留個角度,讓女士好走過去。別讓椅子腿碰到女士的腿。

2.If you're seated at a table with eight or fewer guests, wait for everyone to be served and for the hostess to begin eating before you dig in. At a long banquet table, it's OK to start when several people are seated and served.

2.如果就餐人數少于等于八人,那就等所有人都坐好了,女主人開始用餐了,再開動。如果是長餐桌,那么只要有幾個人入座進食了,你也就可以開始吃了。

3.All things not having to do with food should remain off the table: keys, clutch bags, cigarette packs, sunglasses, BlackBerrys.

3.一切和食物無關的東西都不應該出現在餐桌上,包括:鑰匙、手袋、煙盒、墨鏡還有手機。

4.Don't snap your napkin open or unfurl it showily like it's an Olympic flag.

4.不要把餐巾展開,看起來像是在展示奧林匹克會旗一樣。

5.If you prefer not to have wine while dining out, don't turn your glass upside down, and don't make a big deal of saying you don't drink. Simply place your fingertips on the rim of the glass and say "Not today, thanks."

5.如果在用餐時你不想飲酒,不要把酒杯倒過來放,也不要很在意地宣布你不喝酒。只要輕輕地把指尖放在酒杯邊緣,說一句"今天不喝,謝謝。"

6.If you're eating and want to take a sip, dab your mouth with your napkin to avoid staining the rim of the glass.

6.如果你在吃東西的時候,想要啜一口飲料的話,那就先拿餐巾把嘴擦干凈了,以免在杯子邊緣留下殘跡。

7.Grabbing a bowl of salad or a saltshaker as it's being passed to someone who asked for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cutting in line: greedy and rude.

7.把原本要遞給別人的沙拉碗或者鹽瓶從半道截下來,這基本上就等于在說:你是個既貪婪又粗魯的人

品友互動

8.On the subject of passing: Dishes go counterclockwise, but if someone to your left asks for something, you can hand it directly to him.

8.餐桌上要傳遞東西的話,規則一般是逆時針傳遞。不過,如果坐在你左手邊的人想要什么東西時,你也可以直接遞給他。

9.When you excuse yourself to go to the restroom, just say "Please excuse me."

9.想去洗手間的時候,只要說"失陪一下"就可以了。

第6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西方禮儀文化;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2-005-001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范疇廣泛,而禮儀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巨大,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了解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對英語教學和學生的個人成長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結合西方禮儀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英語教學的特點,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實施了以下幾種主要的滲透策略。

一、結合教材,把握契機,適時滲透

初中英語教材有很多教學內容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如牛津初中英語7A教材Food and lifestyle和7B pets等單元都包含了西方禮儀文化的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把握契機,對課文內容進行適當地提煉、補充和拓展,就會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達到有效滲透的目的。

如在Food and lifestyle這個單元教學中, 談到食物這個話題,筆者適時補充了西餐文化,如西餐的主要構成,西餐的上菜順序,餐具的擺放以及用餐時要注意的問題。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和情景劇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并體驗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就餐禮儀。筆者還穿插了幾個因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會和尷尬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既幽默風趣,更發人深省。學生在歡笑之余,深刻體會到了認識西方禮儀文化的重要性。

7B第六單元Pets的教學內容同樣也蘊涵了豐富的西方禮儀文化。西方人把寵物看作自己的家人,他們愛護自己的寵物就像愛護自己的家人。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適時向學生滲透了西方人“尊重,愛護動物”的美好品德。同時告誡學生,如果到西方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友愛地對待他們的寵物,否則會引起誤解和不快。

二、結合課型,有的放矢,巧妙滲透

英語課型模式包括聽說課,閱讀課,寫作課,復習課等。教師可根據課型特點,巧妙設計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如在某一節聽說課上,筆者曾向學生講述了這么一則笑話:一位美國人贊美一位中國男士的妻子:“Your wife are so beautiful.”中國男士很謙虛地說:“Where? Where?”這使美國人很尷尬。筆者讓學生討論并思考產生這樣的誤會的原因,最后得出結論:這是由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與西方人交往時,我們要學會運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形式,才能與他們更輕松更得體地進行交流。

在閱讀課上,教師也可選取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的一些文章作為閱讀素材,根據這些材料設計閱讀題,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培養學生略讀,精讀,概括和搜尋信息的能力。這些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往往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提高。

同樣,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挖掘與西方禮儀文化相關的作文題材。如教學生寫一封感謝信,或是thank -you note。如以看圖說話的形式讓學生描述以西方禮儀為主題的小故事,讓學生寫有關西方禮儀故事的讀后感等。而近年來的中考作文題目也有很多與之相關,如2010年浙江中考英語作文:假如你是李明,你的筆友Peter將隨團來你校進行為期一天的學習交流活動,請你將以下安排發郵件告知。在這篇作文中,如果學生對西方禮儀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交流活動的安排會更加妥當,語言表達也會更加流暢,很容易取得較高的分數。

三、結合實際,創設情境,有效滲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國修學、旅游已成為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我們在與外國友人交往時,如果沒有禮儀方面的知識準備,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擾,造成許多誤會和尷尬。應部分即將出國修學學生的需要,筆者曾模擬創設各種語言情境,向學生展示和介紹了西方社會的拜訪禮儀,就餐禮儀,小費禮儀,垃圾分類等禮儀規則。學生們在形象生動的語言情境中,在實際需要的動機促使下積極地交流,對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為即將到來的出國修學做好了充分的知識和心理的準備。

四、結合活動,多種渠道,多元滲透

英語教學的魅力不應只局限在課堂,而應延伸到課堂之外。在英語教學的“第二課堂”上,筆者以“西方禮儀文化”為主題,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如英語角活動,班會活動,英語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等。在名為“體驗西方文化,學做紳士淑女”的班會活動上,學生們表演了英語話劇,了解了西餐禮儀,小費禮儀,拜訪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對西方禮儀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激發起了英語學習的熱情。由此,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和大力推廣,學生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擁有了更為豐富的西方禮儀文化知識。他們英語學習的動機更加強烈,個人道德修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西方禮儀文化,有利于促進英語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英語教學的一道“加法題”。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歸納總結滲透的策略和手段,反思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紕漏,創新地開發出更多新穎有效的滲透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用自身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道德素養來影響,感染學生。滲透西方禮儀文化已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4)

第7篇

關鍵詞:禮儀教育;傳統禮儀;禮儀課程;知行統一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國范圍頒布執行了14個年頭,對社會文明程度起了重要的提升作用。“明禮”作為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之一,無疑是社會主義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影響力日益擴大的國際背景下,公民禮儀修養的提高,不再僅是事關個人顏面的小事,而是關系國家形象乃至前途的大事。大學生的禮儀教育也越來越廣泛地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和人們的重視。我國雖然具有深厚的禮儀傳統,但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禮儀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學生不知禮、不守禮的個案常被作為詬病大學生的生動依據,是時候反思當前大學生禮儀教育的三大誤區了。

一、把禮儀等同于西方禮儀

一提到禮儀,人們的腦海里自然浮現出“西裝革履”的典型形象,這正是長期以來學校、社會在禮儀教育中以西方禮儀為重點的傾向所造成的。以教材為例,面向高校教學的教材,按對象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不同行業為基礎的教材,如商務禮儀、服務禮儀、涉外禮儀等,主要為普通高校、高職高專的專業必修課程所采用;另一類是以大學生修養為基礎的教材,如大學生禮儀等,主要為普通高校的選修課程所采用。筆者仔細研讀了十余本常用教材,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現行教材的編寫體例大多以西方禮儀為主,對中國禮儀尤其中國傳統禮儀很少涉及,例如《大學生禮儀》一書的“第三章應酬禮儀”中,對“派對”單獨進行了詳細地論述。“派對”顯然是西方文化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但在該教材中卻備受重視。另外,該教材在“宴會”一節中,特地為“自助餐”單列了最后一小節進行論述。“自助餐”同樣也是西方餐飲文化有的形式。這樣的“重點照顧”卻沒有落在團拜、祭祖等中國特有禮儀上。禮儀=西方禮儀+中國傳統禮儀。這才是現代中國大學生所需要的禮儀教育的內涵。長期以來,學校、社會在禮儀教育中以西方禮儀為重點的傾向,源于國際交往的需要。因為禮儀教育的重視和推廣是隨著對外開放的推進而發生的,如何與外國人進行交往成為了禮儀教育的重點,西方禮儀成為了我們迫切需要學習的禮儀內容。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套西裝一雙皮鞋是人們赴宴的著裝標準,西裝和婚紗也取代了馬褂和裙褂成為婚禮著裝標準。客觀地說,對外開放后以西方禮儀為重點的禮儀教育有效地滿足了急迫的國際交往需要,為國人與世界溝通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對外開放三十余年,人們在作出合乎西方禮儀的行為時仍然感覺別扭,比如,拜訪他人贈送鮮花一束,以示祝福,這樣的內容也在我國很多現行教材中出現,這是西方人的常見做法。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卻更多地贈送水果、營養品等更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習慣的禮品。管中見豹可見一斑,這一再常見不過的例子背后是深刻的文化差異。由于無法完全理解和吸收西方文化,中國人難以認同和接受純正的西方禮儀。中國人骨子里認同和接受的是歷史悠久、潛移默化的中國傳統禮儀。中國“禮”不僅是人際交往的規范,而且是個人道德的約束和修煉,引用孔子的思路,就是通過“克己”手段達到“復禮”的目標。只有把中國傳統禮儀的道德內核與現代西方禮儀進行有機融合,進而進行禮儀教育,才能使人理解禮儀的內涵,自然作出“合禮”的行為。因此,就內涵而言,西方禮儀+中國傳統禮儀,才是現代中國人尤其大學生所需要的禮儀教育。

二、把禮儀教育等同于禮儀教育課程

禮儀教育主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類型。因為高校的文化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這一思維被習慣性地照搬到禮儀教育中。所以高校在加強禮儀教育時,往往首先想到通過開設禮儀課程、禮儀講座等課堂教學形式來實現。例如,清華大學在2003年春季面向全校學生正式開設了大學生禮儀基礎課程,作為選修課程,自開課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熱捧,課程名額屢遭“秒殺”。課程、講座的優勢是集中授課、內容全面、作用直接,但最大的劣勢是功利性明顯。所以不少高校在就業指導時,會把職場禮儀作為必備內容。這容易導致學生對禮儀產生錯誤認識,錯把禮儀當成外部工具,而不是內在修養。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其主要內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書。清華大學在開設禮儀課程大受歡迎后,認為學生對禮儀的學習需求是十分強烈的。因此,該校在2004年秋,開始嘗試實行“全程式”教育,把禮儀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就業指導和其他培養環節中。[2]該校的有益探索啟示我們,禮儀教育課程只是禮儀教育的形式之一,不可等同視之。禮儀教育=課程+實踐+氛圍。如果說禮儀教育課程是禮儀教育的顯性載體的話,其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其作用是直截了當的。那么禮儀教育實踐及其日漸形成的禮儀教育氛圍則是禮儀教育的隱性載體,其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深層滲透的。近年來,不少高校嘗試在活動、儀式中強化禮儀程序,把禮儀教育貫徹到實踐中去,營造禮儀氛圍。2007年中山大學首次引入了西方傳統大學的畢業禮儀,在人力、物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投入,連開14場,一改以往畢業典禮走過場的習慣,2007屆全體畢業生(包括4862名本科生、4622名碩士生、40名博士生)在象征著“教育崇高及知識圣潔”的中山大學權杖的見證下,上臺接受校長親手頒發的學位證書,同時學校還邀請他們的親友代表在臺下觀禮,共同見證。同年,華南理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大學等多所高校都采取了這樣的方式。氣氛莊嚴、程序嚴格、安排細致的儀式,比禮儀課程更生動、更深刻,權杖、學士袍、四方帽、學位授予過程等都是禮儀教育的載體,這些載體有效傳遞了對儀式參與者的禮儀要求。在莊嚴的氣氛中,參與者自覺自愿地認同禮儀觀念,遵循禮儀要求,踐行禮儀行為。因此,就形式而言,禮儀教育=課程+實踐+氛圍,這才是適合當代大學生的禮儀教育。

三、把禮儀教育等同于禮儀知識教育

如上一部分所述,高校在加強禮儀教育時,主要依賴禮儀課程、禮儀講座等課堂教學形式。而在實際教學中,課程教學囿于教學大綱、教學場所、教學班級等的限制,往往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教育居多。陳嘉明教授在《儒家知行學說的特點與問題》一文中這樣理解“知識”:“以外部事物為對象的‘知識’,屬于科學認知的范疇,其性質是事實性的,其結果是通過理論理性來把握客觀的真理;而以道德倫理為對象的‘知識’,則屬于道德實踐的范疇,其性質是觀念性的,其結果是通過實踐理性來形成某種主觀上的道德‘信念’。在這一意義上,道德知識實際上乃是一種‘信念’。”[3]禮儀教育既有科學認識的部分,也有道德信念的部分,單一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只獲得了知識,未形成信念,從而難以促成行為的產生。禮儀教育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形而上學,其追求的目標是知行統一,從知識走向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禮儀教育=知識+行為+動力機制,這是從內容結構方面看禮儀教育應當樹立的觀念。禮儀教育既是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授予,又是禮儀修養的習得,兩者為表里關系。禮儀修養依靠相關的禮儀知識來習得,而一個人的禮儀知識水平只有體現在禮儀修養水平上才具備了真正意義。禮儀修養水平的外在表現其實就是禮儀行為。只有滿腦子的禮儀知識,而不在實際行為中踐行,不可視之為禮儀修養水平。只有知行統一,其禮儀修養水平才獲得認可。知行統一是禮儀教育的最終目標,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卻面臨著諸多困難。第一,只獲得了知識,未形成信念。知道不等于相信,相信不等于堅守。知識轉化為信念,需要精神層面的提升。第二,意志敵不過環境挑戰。人是社會動物,人的行為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如果社會環境中充斥了惡的行徑,人們對不合禮儀的行為見怪不怪,甚至反而對禮儀行為表示不解,那么堅持知行統一所需的意志力將是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第三,行為缺乏有效回報。法國經濟學家霍爾巴赫說過“:利益就是人的行動的唯一動力。”[4]禮儀是規范社會交往的,禮儀行為的目的是得到交往對象的認可,實現有效的社會交往。如果禮儀行為并沒有換來有效回報,甚至換來麻煩、誣告,那么行為就失去了動力。正如前幾年的“彭宇案”“,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的疑問令人唏噓無比,扶起倒地老人的行為本身是合乎禮儀的行為,遺憾的是其后數年直至現在,全國各地不同版本的“彭宇案”仍然在上演。堅持知行統一,做有禮之人,是困難重重的。這反過來要求禮儀教育在內容結構上,應當包含知識的傳授,行為的促成,以及動力機制的保障。當然,這就是更廣義的禮儀教育,非學校教育所能實現,需要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共同作用。在風華正茂的大學時光,大學生應當自覺提高禮儀修養,高校應當幫助學生全面學習中西禮儀文化知識,營造禮儀氛圍,創造守禮環境,培養明禮、守禮的未來社會精英。

作者:姚劍婷 單位:星海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金正昆.大學生禮儀(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曹鈺娟,邱顯清,向波濤.開設“大學生禮儀基礎”課程的啟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2).

第8篇

關鍵詞:外貿企業 文化軟實力 商務禮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后,對外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國內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蘊含著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商務禮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經濟對手加強了解、減少摩擦、密切合作,為企業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為中國對外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評估一個企業,主要看其業績的高低,但現在業界卻已經普遍認識到,企業跟一個家庭和一個國家一樣,沒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知識儲備,是不可能使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一個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業是無法不斷創新,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機遇和挑戰的。香港經盛國際執行董事葉生說過一句話:“人類因為夢想而偉大,企業因為文化而繁榮。”

一、企業文化及商務禮儀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構建發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它是企業經營準則、工作作風、企業精神、道德準則、經營目標的總和。企業文化,是傳承著本地區、本民族的歷史傳統,遵循著新時代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準則,體現著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企業意識形態,它是由價值觀、精神狀態、行為方式、信息符號等組成的企業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對企業能力的形成、發揮和保持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商務禮儀作為企業文化內容的一員,對形成自身優秀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培育企業優秀精神,塑造企業良好形象,構建企業社會的和諧關系,特別是在促進對外企業文化交流,建立真實的、坦誠的相互關系,使商務交往更有效等企業實踐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它是企業交往時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為道德規范,涵蓋商務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從小到見面致禮,大到履行商務契約的各種商務交往活動中,不能因為不了解雙方企業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商務禮儀的疏漏導致:小則失去商機,大則損害國家形象。

二、從文化形態看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歷史文化,使中國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中國人也以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風采面對于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為“天人合一”,重視人倫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親親為大”,孝悌為人之根本;重視群體與個體的互補,強調群體與個體的同中有異,異中求同,形成了謙虛、忍讓、柔中有剛的傳統性格;重視以義取利,以道養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義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識形態,在義利發生矛盾時,主張“克己復禮”、“見利思義”,甚至舍生取義。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粹,也應是中國企業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來,人們對大道取法自然的認識及遵循越來越弱,見財起意,情、理、法, 次序鮮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識雖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講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臺,憂患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強, 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較難經受住考驗,這成為制約中國對外企業文化健康發展的嚴重弊垢。

目前,世界經濟秩序以美國為瞻首,西方企業文化也以美國文化為代表,契約文化是其主要特點,這與美國這個新興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簡單的社會結構分不開,這種關系鏈條沒有像中國以血緣為基礎那樣復雜,他們宣揚個人利益至上, 追求個人權益的最大化, 追名逐利是個人的本能, 也是人生存的目的, 在追求個人利益和權利過程中,不考慮道德不道德。競爭而實用、功利而無情成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導著社會人生。他們相信法律,認為只有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護個人的權利,制裁侵犯人權者。他們擅長抽象邏輯思維,非常注重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 形成率直、豁達、硬朗的文化品格。當然,隨著現代經濟、科技、交通和各種信息傳媒的全球化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發現并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雖不是很得要領,但并不影響其逐步在社會、生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運用,這也為中西方企業文化的接觸和交融,推動全球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三、揚長避短,培育異中有同的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是商業活動中參與人員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須遵循的禮儀準則。商務禮儀包含的內容繁多, 涉及到商務活動如言行舉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禮儀贈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導致不同的商務禮儀。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使商務活動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行為方式, 深刻影響著人際關系和交往模式, 對商務禮儀等的相互融合, 構成了潛在的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點,并以此做好與西方文化的契合,使兩種企業文化得以共榮而又不失各自的風采。在商務交往中,商務禮儀應當遵循三個原則:本于尊重、善于表達、形式規范。對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表達形式也不同。所以, 商務禮儀要考慮環境、氛圍、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換名片,中國人往往比較主動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好感和重視;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向對方索要名片是不禮貌的、冒失的行為, 一般都是等著對方主動提供名片。初次商務交往中, 中國人多表現的較為矜持,禮儀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對西方人有時候的那種大大咧咧、直截了當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 從心里認為西方文化底蘊淺薄,太沒涵養,甚至粗魯無禮;而西方人的方式較為直接、坦率,他們認為中國人特別狡猾,不直率, 善于猜測別人意圖,談判對手琢摸不透。因此, 在同對外商務交往對方的初次接觸前,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對方企業文化中的商務禮儀, 及時調整自己的禮儀方式, 盡量避免溝通障礙, 要抱著入鄉隨俗的心態,有禮有節地去適應對方。同時, 增強企業文化意識, 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既要理解他國文化、習俗及企業業務慣例有所了解, 又要對其文化等進行消化吸收,去偽存真,除劣用良, 即在某種程度上與自身企業文化取得交融,進而得以超然豁達,不陷于對方文化禮儀的框框之中。同中有異,不失本企業文化之特色;異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禮儀,以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商務交往環境。

中國人講究人情味,好面子,這種面子文化滲透于中國人幾乎全部的生活, 也體現在了企業文化中。如在商務談判時, 如果要在“面子”與“利子”這二者中選擇的話, 中國人往往會傾向“面子”,而西方人則看重“利子”, 西方人會直接了當地跟你談利潤的問題。商務談判前的見面寒暄也存在著企業文化的差異。中國商者認為首次見面,得給人家留下個好印象,所以熱情地為客人沏上茶,說上一些看似與商務談判無關的話題,這樣一是盡了地主之儀, 二是在問候中盡可能多的了解對方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西方商人會唔時的禮儀方式較為簡單,握個手,報下家門,然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談判合同的簽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們認為見面漫海空聊是不務正業,是在浪費金錢,長時間的閑談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商者多做好事前功,盡量在商務交往中不給對方留下禮儀繁瑣等不良影響。

在商務禮儀的語言選擇和運用方面, 西方人簡潔、明了,表態不含糊,愛辯論,口氣硬朗,甚至武斷,他們認為個人意見的表述是正當的權利,也有利于解決問題,他們不會去過多地考慮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國企業文化主張“以和為貴”,注重通過商務禮儀創造和諧的商務活動氛圍。也許會為保全雙方的臉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語言,對對方存有異議,往往是遷回陳述自己的見解, 盡量避免摩擦,以尋求友誼的建立和長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簽訂商務契約禮儀方面,中西方對待商務契約的態度不太一樣。西方企業非常重視契約的權威性,契約一旦簽署就會嚴格執行。而在中國企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更注重的是信譽這就實際上出現了是重視法制還是重視人情的企業文化差異。美國學者帕伊曾感嘆:“許多美國商業者認為,中國人只須用口頭約定,或點一點頭,就可決定協議或協議生效的可能。”在解決商務契約糾紛禮儀中,中國企業文化習慣從道德上考慮問題,重視“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一旦發生糾紛和爭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商者人習慣于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層面的作用。而西方企業、商人卻恰恰相反,對于糾紛的處置,他們以契約為標準,慣用法律的手段,從法律上尋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暫不考慮,他們會全力發揮律師的作用,由律師出面去處理糾紛。一些中國企業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眼里卻不以為然。

作為國際商業經濟活動,其蘊含的企業文化交往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 但可以看出,商務禮儀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貫穿于商務交往活動的整個過程,其影響力所產生的效應會遠遠大于一個商務活動具體過程的結果。不拘禮節得看什么時候,有時野外手抓玉米餑餑是一種樸實,但到了廳堂之上手抓饅頭也許就是一種粗俗。在具體的商務交往活動中,文化差異的所形成的禮儀更是千差萬別,既與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質有關,也與交往雙方企業文化的交合相關。企業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 它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別。國外企業來到中國開展商務活動需要“中國化”。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 中國企業進軍全球市場也需要“他國化”,對外商務文化一定要適應當地文化和習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務禮儀, 贏得經營者或合作者的心,確保商務交往活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慶和《實用商務談判大全》[M] 北京 企業管理出版社 1999.

[2]賈玉新《跨文化交往學概論》[M] 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學概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第9篇

關鍵詞:文明禮儀;英語教學;滲透

語言學習離不開文化背景。漢語與英語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的運用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小學英語教學時讓學生了解一些西方國家的文背景,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理解與運用這門語言。如中西方在文明禮儀方面就有很大的差異,小學英語課本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到此。我們英語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明禮儀”要求。

一、在英語教學中悄無聲息的滲透禮儀教育

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中,“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如:見面打招呼,中西方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在我們中國習慣于晚輩先向長輩打招呼,學生先向老師打招呼。而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十分強調長幼、尊卑,所以,長輩也先向晚輩打招呼,老師也主動向學生打招呼,我用這種打招呼方式在學生中間起到了禮貌的示范作用,反倒強化了我們國家的禮貌行為。比如:一開始我每次見到我的學生,總是熱情地主動地向學生問好: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學生一開始很驚訝,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先主動向老師問好,現在我成了全校唯一一個主動向他們問好的老師,這讓他們受寵若驚,一開始不知怎樣用課堂上學過的語言進行回答,時間久了,學生也就能夠很自然地應答了,不僅如此,我發現我的示范起了作用,一學期以后,學生開始主動從遠處跑到我跟前來用英語向我問好了,看得出那種表情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僅僅出于禮貌而禮貌,現在,我幾乎沒有機會先張口了,總是學生在我還沒看見他時,老遠就親熱地喊了起來:Hi!/Good morning,Miss Zhou.我的示范作用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課堂上,我從未要求過學生必須主動向我打招呼,也從未專門講解有關的禮儀常識。是我用實際行動讓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禮貌,而且讓學生不知不覺內化到了自己的行動中。

二、根據不同的話題進行比較,滲透禮儀文化意識

新版四年級上冊第26課中,學生學習了父母給孩子送生日禮物的內容。我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使學生了解了中西方文化中收到禮物時的不同表現,并在表演中強化了學生學會用英語贊美禮物并表示感謝。如:當面打開禮物盒,看到禮物后說:Wow!It’s pretty!/Wow!It’s nice!/I love it very much.并且說:Thank you.這與我們中國人收到禮物時的禮節是不一樣的。因為在我們中國收到禮物時,一般要等到客人離開后才能打開看。

在教Family tree中,我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稱謂禮儀的差異,使其能正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在中國的稱謂禮儀中,不能對父母輩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禮貌言詞代稱,要用準確的稱呼,如:爸爸,奶奶,叔叔等。這些現代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極具有中國特色,這種稱謂溫暖,親切,能有效地縮短交際者之間的距離。

而在西方則不然。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無論長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親近。比如:為讓學生了解這種禮儀,我自己扮演一位七十歲的英國老太太,先讓學生按照我們中國的禮儀問候我,果然學生大多喊:Old grandmother,我故意轉過身去,以表示我這個外國老太太生氣了,并做出顯示我還很年輕并不老的姿態。當學生不知究竟該如何稱呼我時,我便趁機指導學生喊我Mary,我一聽到學生喊出Mary,就立刻高興地轉過身來答應,以表示我這個英國老太太很喜歡學生直呼其名,使其感到自己和孩子們一樣年輕而富有活力。

三、使禮儀教育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在教Clothes話題時,教學生學習不同服裝的英語名稱的同時,也進行穿著禮儀教育,如著裝整齊,樸素大方,按要求穿規定的校服,不穿奇裝異服,不穿背心、拖鞋、褲衩等進教室,課堂上不敞衣、不脫鞋、不佩帶項鏈、耳環、戒指或手鐲等飾物。按要求修剪頭發,做到儀表整潔,服飾自然得體,協調大方。

在學習Travel和Zoo的內容時,教學生掌握一些公共場所的勸告語:如:Don’t leave litter(不要扔垃圾),Don’t pick the flowers(不要摘花),Don’t throw things at the animals(不要向動物扔東西)。然后讓學生自己制定一些公共場所如超市、圖書館、旅游景點等的一些制度,從而進行公共禮儀教育。如在超市不要大呼小叫,不要隨意吃貨架上的食品,節假日人員較多時有秩序地離開,不要推搡;在圖書館、閱覽室要注意整潔,保持安靜,不亂丟垃圾,愛護公共財產;在天池、天山野生動物園等旅游景點要愛護旅游觀光區的公共建筑、設施、文物古跡等,不要亂寫、亂畫、亂刻,不要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不要亂扔果皮和雜物而污染環境。

四、樹立榜樣,激感

第10篇

關鍵詞:拱手禮;基本形式;內涵

中圖分類號:K89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060-01

我國是禮儀之邦,在我國的古代就非常推崇禮儀,禮儀規定社會秩序,并且形成約定俗成的社會準則。拱手禮儀在我國的傳統禮儀中非常重要,而且應用頻率高。

一、拱手禮的考辨

(一)拱手禮與揖禮

有很多理論認為,拱手禮就是揖禮,這種看法傳播范圍最廣,在學界也將拱手禮與揖禮互相使用。在古代,揖禮的動作主要是拱手,二者的手法差不多,在行禮的對象方面差別也不大。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拱手禮與揖禮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禮儀,但是二者聯系密切。拱手也是揖禮的一部分。作揖的動作是兩手并攏,而且身體稍微前傾。作揖是在拱手禮的前提下,外加上舉的動作。作揖的過程中,人們的雙手是在胸前疊合,作揖禮比拱手禮的形式稍微復雜,是在拱手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而且二者都需要彎腰。二者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并不是完全相同,作揖比拱手禮更正式。

(二)拱手禮與叉手禮

叉手指的是人們的雙手在胸前,是佛教常用的行禮形式。在普通的文獻中,拱手就是叉手。叉手禮在佛教的禮儀中是將雙手并攏,放于胸前,然后十指微微交叉。佛教中金剛合掌的叉手禮儀傳入中國,與中國的禮儀相得益彰,漸漸其差別越來越小。

(三)拱手禮與鞠躬

拱手禮在行禮的過程中,其動作不同,身形也不同,通常情況下,都是人們的雙腳正立,然后雙手在胸前。其動作與鞠躬也有相似之處,二者在行禮的過程中身體都要前傾。

二、中國傳統拱手禮的基本形式

拱手禮的主要動作就是雙手并攏,然后十指交叉,手型一般是拱手,體現出敬佩的意思,或者通過抱拳的形式。在行拱手禮的過程中,人們的身體前傾。

三、敬天和敬人的拱手禮文化內涵

我國禮儀是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中產生。遠古時期,人們對宇宙產生敬畏之心,而且會進行各類祭祀活動。這些禮儀是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并且通過禮儀可以更好地建立人與自然的關系,確保人與自然處于平衡的狀態,也是對人類行為的一種約束。

拱手禮的內涵首先體現在人們對天的敬畏之情,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以及對天的膜拜。拱手禮最初的動作是人們伸出雙手,然后將雙手捆綁,表示把自己作為天的祭祀品。隨著拱手禮儀的不斷發展,拱手禮也可以體現對人的尊敬。拱手禮是對社會價值的承載,也是對人際關系的表現,對社會的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進行維系,從而促進人們思維的轉變,形成各類文化形態。中國傳統的社會階級之間在行拱手禮時其規則也有很大的差別,以此顯示出不同階層的尊卑。拱手禮包含著人們對宇宙的敬畏之情,而且包含著對美好的追求,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對人們審美情趣的培養,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了社會秩序。拱手禮的核心在于精神層面,尊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人應該尊重自然,而且應該尊重他人,這種禮儀的精髓在于對人的尊重和對天的敬重。

在禮儀層面,拱手禮的行為規范也比較全面。在行禮的過程中,人們的雙手應該在胸前,而且左手在外,右手在內。這些禮儀看似比較繁瑣,卻是對天的尊重,體現了人們對天的敬意。

四、拱手禮在構建現代禮儀體系中的作用

禮是在人情的基礎上建立,而且也對人們起到制約和教化的作用。人情是禮產生的根本,也被禮克制,在現代社會禮儀體系的建設中,禮儀的構建不能束縛人們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越過道德底線。

在中國近代社會,傳統禮儀與西方的禮儀融合,甚至出現了弱化的現象。傳統的拱手禮也受到西方禮儀的沖擊。目前西方的握手禮比較流行,因其非常的方便,而且在世界范圍內應用廣泛。拱手禮要在特定的場合進行,才能實現其傳承的意義。國人在使用拱手禮時,對于特定的場合非常注重,如在特色的節日慶典上使用就非常恰當。我國的禮儀根基非常深厚,在我國的經濟實力日漸強大后被喚醒。如在春節,晚輩要向長輩行傳統的禮儀,就是對中國傳統禮儀的傳承。這說明拱手禮也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完善,而且更加規范,具有濃厚的民族性特征。中國的民族特色在拱手禮中得以體現,傳統禮儀也實現了現代的構建。

五、結語

拱手禮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用途比較廣泛,可以表示問候、致歉等。在當今社會中,可以在西方禮儀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的禮儀能夠進行挖掘,體現出民族特色。并且在有民族特色的場合使用傳統禮儀,能夠展現出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使現代禮儀的構建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麗娟.中國傳統拱手禮及其對現代禮儀體系構建的作用[J]. 甘肅高師學報,2016,05:87-90.

第11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 禮儀文化 教育

英語是小學課程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之后的英語學習與將來的英語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英語不是我國本土語言,與漢語思維、習慣、禮儀文化等間存在明顯差異,故部分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可能感受吃力。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因素教學,為學生講解西方習俗與禮儀,讓學生感受到中西禮儀文化差,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與個人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教學情境,融入禮儀文化教育

當前我國大部分小學是從3年級開始施行英語教學,但也有個別學生在此之間已經開始接觸、學習英語。因此,學生的英語基礎、學習能力間已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傳統小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機械、教條式的英語教學方法將英語知識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群體存在“過于簡單或難度較大”的問題出現,造成一部分學生逐漸喪失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針對以上情況,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不同教學情境。同時在情境中融入禮儀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積極主動性。例如,教師在講到“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 ?”、“What ...”、“This is...”、等句子時,可以為學生融入禮貌用語禮儀文化教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準備相關的教學工具(如:圖片、實物等),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對話情境,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與課后單詞相關的圖片,并提問學生“What is in the picture?(圖片中是什么?)”學生回答以后,教師鼓勵學生“Very well, take a seat, please.”通過教師的禮貌用語為學生滲透禮儀文化教育,逐漸教會小學生運用禮貌用語。

二、強調中西差異,滲透禮儀文化教育

英語是一門語言,同時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不同語言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彰顯不同民族的精神文明。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中西禮儀文化之間的差異,在教學中強調差異并為學生講解中西文化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應英語知識的理解,才能使學生正確運用語言,順暢與他人進行英語交流。

教師在講到“It’s warm today.(今天是溫暖的)”這一教學內容時,可以為學生滲透講解中西方見面的問候禮儀。如:中國人在打招呼時,通常會用“吃了嗎?”、“去哪兒了?”、“干什么?”等問候。而西方人見面時通常用“How are you?(你好呀)”、“What’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今天天氣怎么樣?)”等問候。而且,在西方使用中國人的問候方式是不禮貌的,西方人認為這是窺探別人的隱私。另外,在我國,年齡是可以隨時談論的話題,而在國外如果問人家:“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會讓人感覺你不懂禮貌,甚至會發生一些爭執。為避免這一情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滲透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講解,讓學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逐漸實現學生順暢的與人英語交流。

三、借助日常用語,強化禮儀文化教育

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且終將服務于生活。因此,為提升小學英語教學質量,強化禮儀文化教育。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日常用語,為學生滲透禮儀文化教育。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拉近教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同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以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學是培養學生禮儀、習慣的關鍵時期,而“講文明、懂禮貌”是小學生懂禮儀的重要表現。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除教學知識外,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禮儀文化。教師可以從日常用語出發,教學生一些基本的與人交流的技能。如:見面打招呼與回答可以用“Good morning/afternoon(早上/中午好)”;“Hello, How are you?(你好呀!)”,“Fine, thank you(沒關系,謝謝你)”等。另外,教師可以為學生延伸講解一些英語中常用的日常用語,如:“Thanks a lot(謝謝)”、“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謝)”、“You are welcome(不客氣)”、“Sorry, I am very sorry.(對不起,我真的很抱歉)”等,并為學生講解在什么語境中會用到這樣的句子,讓學生在理解的情況下反復使用,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文明禮貌,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語言、行為習慣以及禮貌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借助英語教學中文明語言的學習與禮貌行為的訓練,對學生進行禮儀文化教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可以提升自身的禮儀素養。

參考文獻:

[1]高青.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育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2]宋振龍.淺談小學英語禮儀文化教育實踐[J].學子(理論版),2016,(05).

第12篇

關鍵詞:中國;西方;喪葬儀式;哭泣儀式;文化差異

中西方喪葬習俗流傳至今,程序有所改變,但主要內容和思想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中西方喪葬習俗的不同反映了文化上的差異。

一. 中國葬禮儀式

喪葬習俗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它是中國人的四大禮儀之一,亦是最為中國人重視的禮儀。中國自周代以來,喪事越來越為統治階級所重視,形成一套繁而嚴謹的禮儀。典禮儀式是葬禮的核心部分,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結晶。

1.1 中國喪葬儀式步驟

中國的喪葬儀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①停尸儀式:死者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后的時刻,這叫做“挺喪”。一般來說,死者一咽氣后就會被停在長子的正房堂屋里。

②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一旦確定人已死亡,死者的兒子,兒媳等同姓家族的后代,都沿著路哭喊。報廟儀式有兩種作用:一是正式對外宣布某人已死;二是“叫魂”,就是子女們真誠的呼喚,希望能把父母的靈魂喚回來而使其復活。

③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④吊唁儀式: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在停尸的幾天里,各地的親友紛至沓來。

⑤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尸入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⑥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后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⑦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⑧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點。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

⑨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后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出殯當天,死者已經裝殮入棺,并在戶外搭起靈棚,棺材前面擺放著各種貢品,兩邊還有彩繪的面人。這一天,會有耍獅子,唱大戲或鑼鼓嗩吶的演奏。越熱鬧越風光,花錢越多的葬禮經常被人們津津樂道,也是評判子女是否孝順的一個標準。

⑩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1.2 中國哭喪儀式

葬禮中的哭泣不僅是悲哀之情的一種表現和宣泄,亦作為一種介于語言和生理現象之間的符號,承載了諸多文化上的象征意義,表達了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間的某些深層心理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葬禮中,哭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儀式環節和文化現象,其功能和形式均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葬禮上嚎啕大哭的場景被視作人之常情,請專門的哭喪隊或歌師專事葬禮哭喪的習俗也并不鮮見。這就是中國傳統觀念中重宗族、重社群的思想。宗族是古代中國進入階級社會以后以血緣為聯系方式的人們的共同體,作為社會的有機結構單位而存在。對血緣聯系和族群聯系的重視使人們形成了更傾向于群體表達而非個人表達的文化心理。同時,同樣是出于血緣集團的觀念,家中成員、尤其是長者的去世被看做是關系到整個家族的一件大事,且意味著原有的家族結構、人際關系在某種程度上的變動和重構,因此,共同的參與和群體的表達在葬禮上便顯得尤為重要。

二.西方葬禮儀式

2.1西方喪葬儀式步驟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響,西方葬禮提倡克己苦身,守齋禁欲而靈魂得救升入天堂[2],這種形式應經超越了死亡的淺層含義,讓死亡蒙上了一層宗教的影子。西方的葬禮儀式一般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在家里或在教堂里舉行,后半部分在墓地舉行。教堂里的葬禮儀式由牧師來主持,通常包括禱告,唱贊美詩和牧師致辭;教堂外有黑色靈車,靈車應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面,后面跟著死者的家屬。一般的西方喪禮只要最近的親屬和最親密的朋友參加就可以了。葬禮的后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的,有一個簡單的入葬儀式,有牧師做下葬禱告,在英國,死者的頭朝東方,表復活之意。之后送葬的親朋好友依次為墓穴掩土。可以看出在西方仍以土葬為主,但是最近幾年在允許的可能下,火葬也成為趨勢,不管是那種葬法,葬禮的儀式是如出一轍的。

2.2 西方哭喪儀式的缺失

西方葬禮中是不提倡嚎啕大哭的行為的,至于群體性的嚎哭不已的現象對于西方人而言更是匪夷所思。這首先與西方基督教的文化傳統有關——死亡被看做是靈魂與上帝之間的事項,葬禮則是靈魂逐漸接近上帝的過程,為了體認上帝的神圣、不過多的打攪拋去肉身并升華為精神的靈魂,必須要保持葬禮的肅穆與神圣。

三.中西方不同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