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方禮儀

中西方禮儀

時間:2022-02-26 13:55: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禮儀,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方禮儀

第1篇

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的注重,又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

第2篇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千年的傳統。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

我國傳統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目要和菜的道數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第3篇

Abstract: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Western etiquette culture specifically in the massive instance's foundation for everybody the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origin, so that everybody can a better study and grasps these differences. So that better work and study.

關鍵詞:文化背景 價值觀 平等 個體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 Values Equality Inpidual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響的文化不同

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觀念學。當發展的不同觀念彼此碰撞時, 中國文明的基本結構建立了起來。 然后孔子思想變成中國哲學系統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種不同地翻譯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簡而言之,仁意謂愛。 它已經形成而且成形為中國的文明而且發揮極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二千年來作用在了幾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類。

二、中國和西方人之間的文化由不同價值引起的

中國價值的觀念是時常有意識地或者無意識地被放在有方價值的反對派之內。 因此, 決定于人們如何定義西方價值。現代的西方價值系統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英國開始, 而且把它說成是社會的基準.通常的在那期間歐洲人遵守這個價值。 西方價值的核心是個人主義。中國價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關系。 孔子思想的原則在人類關系的道德個性中是發現為孔子為他的疾病和邪惡提供了解決。 那就是眾所周知的人的五關系: 統治者-部長 , 父親-兒子, 丈夫-妻子 , 年長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這被解釋為應該有愛在父親和兒子 ,在統治者和部長之間應該有正直責任感, 區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間注意行為,在朋友之間應該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過二千年期間,統治階層用這關樣的關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個階級社會。 在這種社會中,一個部長要忠貞他的統治者,一個孩子對他的父母尊敬。 結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沒有平等。

不同于中國的是, 在文藝復興方面時期的英國, 人開始強調人類的尊嚴而且強調現在生活的重要, 他們宣述男人不只有權利的擁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滿他們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運行奇跡.這是人性的基本。

三、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提及教義,個體的權利是一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重視的東西。 大多數的西方人相信每個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個性, 應該被辨認出而且承認。 因此, 一不能夠不了解個人主義的人不能包羅萬象西方人和他們的民族。 由對個人主義的認識,我們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義家庭,友誼和隱私.個人主義的核心是追求個人的成就.在基督教傳統中,個體對社會和上帝是重要的. 個人主義從他們的祖先已經被傳遞下來。 因此,對西方人,個人主義不是自私。他們強調個人主義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們相信無法示范個人主義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們喜歡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對中國人,”個人主義”那個字如自我主義一樣的貶義, 因為表現出自私。 在傳統的中國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體主義被感激。個人主義強調合作,在團體成員或個別成員之中成功是由于一個單位,一個組織或一個社區的職員集體努力的結晶。 個別利益為集體利益的犧牲被中國人高度稱贊。

四、西方家庭主張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發言權, 雖然在特定的情況下,在孩子的問題上,也有一張選票的時候。 家庭成員被視為朋友和他們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數的老人不和他們的孩子或親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錢充足的情況下他們自己居住或他們將會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買房子或公寓。因為年輕人代表希望, 能幫助他們制造一些方面的積極改變生活。 因為他們將得不到老人的榮譽,尊敬或注意,所以他們不喜歡變老。在中國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數的中國家庭中,家庭成員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輕者應該尊敬和服從老人。 因為人相信一個老人是明智的充滿經驗的人,通常,老人接受榮譽,特權和滿足。家庭成員支持仰賴彼此,他們要將忠貞展示給家庭成員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為,以免全部家庭成員丟臉。 " 臉 " 的意義應該關于增益家庭的社會地位的損失看, 不僅僅個體。那是說中國文化有個體的生活和行為性質更強調集體的質量。 一般而言,華人跟西方人比起來有一個較強壯家族感榮譽。

五、民族主義

第五個理由是民族主義。 因為遠古的中國 , 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地。 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地。 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的感覺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 在西方人中的時候, 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 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參考文獻

[1]《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楊平澤著 國外外語教學 1995(1)

第4篇

1價值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產生肇始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西方價值系統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力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秩序,進而體現出價值,由于西方價值觀念將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屬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開始有意識地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力求以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來完善社會,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樂觀與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對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紀荷蘭追求平等交換甚至成為國家和國民的認知,這樣的共識奠定了西方文化禮儀的基礎,形成了西方文化禮儀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特點。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將利益特別是金錢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識地將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而對利益卻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這造成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以仁愛為中心,在提倡國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長———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礎上,建立起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和家庭架構,進而形成國家。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禮儀中出現講求“尊卑清晰”、“長幼有序”的特點,這一點與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禮儀有著巨大的差別。

2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3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4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民族主義是對民族的認可,中國歷經了5000年的風雨,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的。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的。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感覺的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在西方人中的時候,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5結語

中西方禮儀具有著鮮明的地域、歷史特色,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組成了世界禮儀體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與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鮮明特色的禮儀,特別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分歧,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主流認知不同,家庭觀念理解不同等原因,造成中西方文化禮儀存在巨大的差異。當前中西方文化、社會和經濟的交流正在加速,對于發展中的中國應該看到中西方文化禮儀的差異性,要全面認知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的內在因素,從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的關鍵,進而在文化交流、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換中更好地應用中西方文化禮儀,達到對工作、學習和發展的促進作用。

作者:劉玥劉博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外語系

第5篇

關鍵詞:酒文化;中西方文化;文化交際;比較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一、酒起源不同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在我國,由谷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

我國酒的歷史,可以上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紀》關于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一)中國酒文化起源說

1.儀狄造酒

《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一段記載,較之其他古籍中關于杜康造酒的記載業,就算詳細的了。根據這段記載,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獻給夏禹品嘗。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這里并無時代先后之分,似乎是講他們作的是不同的酒。“醪”,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工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產于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醪糟兒。醪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于酒。“秫”,高梁的別稱。

杜康造酒說

還有一種說法是杜康“有飯不盡,委之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管理糧食。他將糧食,放置在桑園的樹洞里,但沒想到兩年后,樹洞里的糧食,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慢慢地發酵了。周圍的山羊、野豬和兔子都因為發酵的酒味醉醺醺的,舉止怪異。杜康由此才發現了這種甘味而醇美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作法,并無什么奇異的辦法。魏武帝曹操《短歌行》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認為酒就是杜康所創的說法似乎更多了。

(二)西方酒文化起源

酒神說釀酒始祖,在西方,受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影響,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征。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臘、羅馬神話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酒被認為是酒神賜予人們的禮物,也是人們豐收的象征。

古希臘的酒神

古希臘神話里的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是葡萄酒與狂歡之神,也是古希臘的藝術之神。據最流行的傳說,他是宙斯(Zeus)和西姆萊公主(Semele)所生的兒子。早在公元前7世紀,古希臘就有了“大酒神節”(Great Dionysia)。每年3月為表示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敬意,都要在雅典舉行這項活動。人們在筵席上為祭祝酒神狄奧尼索斯所唱的即興歌,稱為“酒神贊歌”(Dithyramb)。與比較莊重的“太陽神贊歌”相比,它以即興抒情合唱詩為特點,并有蘆笛伴奏,朗然起舞的酒神贊歌受到普遍的歡迎。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酒神贊歌開始負盛譽,并發展成由50名成年男子和男孩組成的合唱隊、在科林斯的狄奧尼索斯大賽會上表演競賽的綜合藝術形式。偉大的酒神贊歌時代也是偉大的希臘抒情合唱詩盛行的時代,井導致了古希臘戲劇、音樂藝術的發展。古希臘的悲劇、喜劇和羊人劇都源于“大酒神節”。

2.羅馬的酒神

羅馬帝國時期的酒神是巴克斯(Bacchus),他是葡萄與葡萄酒之神,也是狂歡與放蕩之神。在羅馬宗教中,有為酒神巴克斯舉行的酒神節(Bacchanalia)。這個節日從意大利南部傳人羅馬后,起初秘密舉行,且只有女子參加,后來男子也被允許參加,舉行的次數多達一個月5次。節日期間,信徒們除了狂飲外,還跳起狂歡的酒神節之舞。這種成了狂歡酒宴的節日使羅馬元老院于公元前186年命令,在全意大利禁止酒神節。但多年來這一節日在意大利南部卻沒有被取締。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二、酒種的不同及其成因

中國的酒文化淵遠流長,造酒原料主要是豆類、稻類、黑黍和稷等,決定著中國酒的種類。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酒是白酒文化。因為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她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中華文明產生在黃河流域,這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很早成為農業大國,早在一萬多年前中國就與西亞、中美洲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三個農業中心。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基礎。

而被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因此西方的酒種主要是指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中西方酒文化差別三、飲酒禮儀的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罰酒”是中國人“勸酒”的另一種獨特方式。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在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

綜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和不同的思維模式,造就了兩者之間極大的文化差異,也直接形成了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不同。在中西方文化不斷交流,各方面都趨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酒文化也在不斷地相互融合滲透,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能夠更恰當地使酒這一媒介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需要承認的是,雖然中西方酒文化有著巨大差異,但也都具有各自的內涵與特色,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如璀璨的明星,光彩熠熠,源遠流長。而分析和比較中西方酒文化的差異更有助于我們了解酒文化背后所隱藏的風格迥異、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民族意義,有助于人們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和文化交流,更好地為英漢國家的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最終更有利于整個世界人民的和諧和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 中西方喪葬禮俗 死亡文化 宗教因素

喪葬禮俗歷史就是一部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明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積累、沉淀和發展。不管是何種文明,雖喪葬禮俗的形式復雜多樣,但是至少在遵循某種喪葬禮俗和宗教儀式來表達對逝者的緬懷這一點上都是相同的。不過在具體的實施的過程中無不帶有本民族的文化烙印。死亡文化的本質是生存文化,從一個民族的死亡文化中可以窺到那個民族的全部生存哲學。本文通過對中西方喪葬禮俗的差異的比較談談中西方死亡文化差異的宗教因素。

一、中國的“隆喪厚葬”和西方的“簡喪薄葬”

從中國的歷史看,喪葬禮俗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一直都有“隆喪厚葬”的傳統。親人亡故后的喪葬禮儀包括停尸、報喪、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殮、喪服、出喪擇日、哭喪和下葬十種儀式。期間還要設宴招待前來慰問的親朋,整個喪禮可以斷斷續續持續一個多月的時間。而西方受到基督教的文化的影響,基督教將每一個人的靈魂直接與上帝發生關系,不允許偶像崇拜,崇尚靈魂升華而輕視肉體,因此西方的喪葬風俗是簡喪薄葬。西方喪葬禮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喪、宴謝、祭奠等程序,基督教儀式幾乎貫穿其中,但與中國的喪葬禮俗想比就要簡單很多了。以從三個方面比較中西方喪葬禮俗的差異。

1.墓地

《易經?系辭》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至春秋時期,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風日盛,歷代不衰,并逐漸形成一套隆重復雜的祭祀禮儀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種種講究。于是,墳墓被認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盡送終之孝,下以為啟后之謀。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墳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視。風水說也由此被喪葬所重視并流傳至今,在某種程度上選擇風水寶地比厚葬更重要。到現在,盡管中國各個城市都實行公墓對殯葬進行統一管理,但在公墓位置的選擇上,不少人還是會聽從風水師的建議。

與中國相比,西方墓地的選擇就沒有這么多的講究了。以美國為例,較早的墓地一般是在教堂周圍,受英國和法國習俗的影響,人們也常常選擇那些位于城郊風景秀麗、肅穆安詳的地方作為墓地。現在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內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標志或土堆。

2.喪服

死亡是人生的重點,中國傳統奉行“事死如生”、“慎終追遠”的價值觀,因此,在中國古代禮儀中,喪禮是極其講究的,尤其是子女對父母服喪禮儀,往往成為衡量一個人道德品格的重要標準。喪服從重到輕,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合稱五服。不同喪服穿著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其中時間最長是斬衰,期限三年。中國的喪服避精細,趨粗疏;忌華麗,尚縞素。到了近現代的時候,中國的喪葬習俗受到西方的影響,喪服有了很大改變。通常是在告別死者、悼念亡魂時,左胸別一朵小黃花,左臂圍一塊黑紗。有些婦女在親人離世后在發際插一朵白絨花。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喪服要大大簡化了。

在傳統喪葬中,西方沒有像中國對喪服有明確的規定,不過中西方在喪服的顏色選擇上截然不同。中國采用的是白色,中國一直就用“紅白喜事”稱婚喪。而西方國家采用的是黑色。在美國的喪葬禮儀中,所有的靈車一律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參加者身著黑色的衣服或佩帶黑紗,以示對逝者的哀悼。人們需要黑色文化來擺脫恐懼(死亡的恐懼),并將它形象化和實在化,這是人們潛在的需要。

3.哭喪

哭喪是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是一種以哭的形式表達哀思的禮俗,貫穿了整個喪葬過程,尤其以出殯時的哭喪尤為受重視。因為出殯時必須全體子孫后代特別是男人們“唱哭”,否則就會被鄉親視為不孝。此外,哭的音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后代也會被人們視為不孝。因此為了贏得孝順的美名,后代子孫們往往會花錢請人替死者哭喪,甚至有些地方還出現了職業的哭喪者。

在西方的喪葬禮儀中也有哭的場景,但是不會像中國的哭喪那樣需要嚎啕大哭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無論是在送葬路上或下葬時,親人們都不能嚎啕大哭,只能默默流淚或嚶嚶啜泣,意為不要打憂死者靈魂安靜。

二、中西方死亡文化差異的宗教根源

中國的“死亡文化”是儒家仁學道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我國原有的喪禮為表致哀;祭禮為表致敬,并有“不忘”“報德”的涵義,后滲入了佛教的果報,道教的鬼神來世觀念,與原有的“不忘”“報德”思想融合,行成了中國以孝為中心的喪葬禮俗。

在中國古代儒學家看來,“生”與“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正如《論語?先進》所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因此,儒家對死后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道教為我國本土宗教,對來世也一無所知。后佛教傳入,提供了死后六道輪回、托生轉世的觀點。道教即予以吸收附會,填補了死后世界的空白。于是出現了以儒家傳統喪禮為主體,融合了佛、道二教的喪葬禮儀。“孝道”則成為儒、佛、道在喪葬禮儀中融合的關鍵。儒家提出了對亡故祖先“應盡孝道”的原則,佛道提出了“如何盡孝”的辦法。如此,佛道影響了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影響了佛道,也因此影響了中國人的一般人生觀。“中國人在得意時人人是儒家,失意時人人是道家,去世時人人是佛家”。中國是儒佛道三教合一,而這合一的可能也可以說是由這“孝”字說促成的。

西方的“死亡文化”受基督教的影響,是基督教靈魂學說的一部分,意在培養人們對上帝的宗教感情,凈化其道德情操,堅定基督教輕塵世、重后世的生死觀。基督教認為人生來有罪,人活著必須贖罪,死后才能進天堂。“人的生和死是個人和上帝之間的事,死亡是靈魂擺脫了軀體而皈依上帝,人一經死亡,似乎就與自己的親朋沒有什么關系,因為軀體已經腐朽,靈魂則到一個美好的地方去了”。所以基督教輕視肉體的過程,而重視靈魂的得救。也正因為這樣,對于喪禮提倡簡喪薄葬,更多地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

喪葬禮俗是人類對死亡超越的外在形式,在宗教教義的解釋與參與下,它將死亡所承載的傷痛、悲苦、絕望、恐懼一一化解。并且中西傳統喪葬習俗的差異不僅僅表現為“隆喪厚葬”和“簡喪薄葬”。喪葬活動作為一種文化,必定體現該社會文化的某一精神,而且是人們各種心理需要的映像。不過,我們認為死亡文化及喪葬活動最終仍然是為了生者,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一如生和死不可分離一樣,它們各自的文化也是緊密相連,同時又相互制約。

參考文獻:

[1]黃建中.比較倫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第7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婚姻;差異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48-0221-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跨文化交際的活動中,因此,關于文化差異的研究受到了廣泛關注。文化差異研究的目的是增強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適應,從而更好的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本文對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異以及產生差異的原因作了簡單的說明和比較。

1 結婚目的的差異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婚姻目的的差異。

1.1 中國人的婚姻目的

中國傳統的婚姻目的是為了家庭而不是愛情。《禮記昏義》說:“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孔子說:“大昏,萬世之嗣也。”有夫婦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長子才是嫡子,在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社會,傳宗接代關系到家族的延續,“繼后世”自然成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為愛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觀念中,結婚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兩個個體的結合。追求真愛是絕大多數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們總是說西方人的婚姻是個人權利的象征,而中國人的婚姻更像是對家庭的一種義務。

2 擇偶標準的差異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導致在擇偶的標準上也存在著一些差異。

2.1 中國人的擇偶標準

從中國傳統的擇偶標準來看,最要緊的是門當戶對,也就是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雖然這一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但是,當今社會男女青年的擇偶標準仍然受到這一原則的影響,兩個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習慣,對現實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會有共同的快樂,才會保持更長久的彼此欣賞,也才會讓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擇偶標準

西方人的擇偶標準與中國人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擇偶標準,最主要是兩個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條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則可以不在考慮之列。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新聞報道中出現歐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現象。

3 婚姻禮儀的差異

(1)自古以來,婚禮嫁娶在我國都被認為是人生中最大的禮儀,我國傳統的婚姻禮儀一直遵循著周代確立的“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種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儀式和禮節。

(2)西方的婚禮是屬于浪漫型的,整個婚禮從開始到結束都充滿了浪漫氣息。首先,隨著婚禮進行曲的節奏,新娘挽著父親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親將她親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師會要求新郎新娘對對方作出一輩子的承諾,這也是整個婚禮的,然后他們會在牧師和眾人的祝福下,交換結婚戒指并親吻對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裝飾用品,在婚禮結束時,新娘就會拋給到場的女賓客,如果誰接到花球,誰就是下一個結婚的人,這就使整個婚禮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異的原因

4.1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是封閉的大陸型環境,這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也造就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注重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守和順從。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中,工商業和航海業比較發達,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4.2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所以中國人比較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較外向。

4.3 文化傳承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國的文化并沒有消失在朝代的變化中,而是逐漸發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傳統文化。民族的融合與發展,不僅將促進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團結,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則有所不同。西方國家的歷史,歷朝歷代每一更替都伴隨著外國的入侵,從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爭。因此,我們可以說,西方文化沒有主體性而是具有多樣性。

4.4

雖然在中國存在著多種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們仍然要說中國是一個沒有的國家。大多數人信仰宗教只是因為現實的需要,他們需要用宗教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而不去努力在現實世界中做出改變。中國的注重的是順從。由于這個原因,中國人缺乏反抗和奮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國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幾乎是有的。宗教對西方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視斗爭和反抗壓迫,著重強調信仰,希望,愛和信任。

5 結 論

總而言之,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婚姻,作為人類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和學者的廣泛關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婚姻的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多的差異。在結婚的目的,選擇配偶的標準,以及婚姻禮儀方面存在著分歧。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是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不同造成的,這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雖然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婚姻文化上有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樣的,因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社會習俗所帶來的差異。了解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參考文獻: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異[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第8篇

【關鍵詞】差異;中國;西方;酒文化

1.引言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飲品之一,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東方亞洲的中國和西方歐洲的希臘幾乎同時產生了酒這種的飲品。只是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酒,而不同的酒又滲透出不同的酒文化。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品酒的角度有所不同,也就延伸出中西方酒文化的種種不同。

2.酒文化的起源不同

關于中國酒文化的起源有著各種的傳說,大致有以下幾種: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上天造酒說。但明間更多的是是傾向于“杜康造酒說”,相傳杜康是個放牧人,于放牧時不小心丟失裝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失而復得,他意外發現小米粥發酵而成為醇香撲鼻的瓊漿。于是杜康停止放牧,創酒坊,釀美酒,開酒肆,名揚天下,從此,杜康也成為酒的代名詞。

西方關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種說法,古埃及認為酒是由死者的庇護神奧里西斯發明的,希臘則認為酒是由酒神狄奧尼索斯帶到人間來的。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酒神造酒”說。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希臘神話中的神,相傳是眾神之父宙斯與底比斯公主塞密莉所生,由女神伊諾及山林眾仙女們撫養長大,流浪于小亞細亞色雷斯和希臘,到處傳授種植葡萄和釀酒技術,酒便逐漸在歐洲大陸盛行起來。

3.酒的種類不同

在中國的諸多酒種中,白酒歷史悠久、工藝成熟、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蒸餾酒。雖然歷史最長的當屬黃酒,但最能代表中國酒的莫過于白酒了,從某種角度可以說中國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中國五谷類糧食產量大、品種多,糧食在滿足了人們食用的功能,還有剩余,這為糧食釀酒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中國的酒大多都是由糧食制成。

在西方,稱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希臘,地處巴爾干半島,三面環海,境內遍布群山和島嶼,土壤相對貧瘠,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谷類作物產量低,僅能滿足食用,很難有富余的用來釀酒。而更喜歡沙礫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對地中海式氣候的適應性而在希臘廣泛種植,因此西方人們用葡萄制酒,葡萄酒滿足了西方人對酒類的需求。西方的酒種主要是主要指的是以葡萄為原料釀造的香檳、白蘭地等酒。

4.飲酒器具不同

中國酒器以青銅器、漆器和瓷器文明。中國酒器以外形優美,裝飾華麗著稱。而且中國酒器大多都是成套出現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青銅器中的煮酒器、盛酒器、飲酒器、貯酒器、禮器一應俱全,就像現在的茶具一樣。后來的漆器、瓷器上面的花紋也是十分美麗動人。另外還有一些很奇特的酒器,如:夜光杯、倒流壺、鴛鴦轉香壺、九龍公道壺、瀆山大玉海等等。在現代,中國大多數家庭使用的酒具都是瓷器或者是西洋酒器。

西方的酒器大多數是玻璃制品,講究透明,這樣才能觀察出酒的檔次高低。西方酒器輕巧方便,現在已被大多數國家的家庭所使用。西方人注重喝什么酒用什么酒具。在歐洲,尤其是以美酒和浪漫著稱的法國,飲用什么樣品類的美酒,配用什么樣相應的酒杯。一般一套完整的酒具應包括一直酒樽,一套水杯,一套香檳杯,一套白葡萄酒杯,一套烈性酒酒杯。至今最受歐洲人歡迎的酒杯還是純凈剔透的水晶杯。每一只不同杯口及杯身形狀,不同杯壁厚度,不同花飾及不同設計家族的水晶杯,似乎都代表一份美麗的心情。

5.飲酒禮儀不同

從飲酒禮儀上來看,中西方的酒文化有很大差異。仔細琢磨,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中國人飲酒重視的是人,要看和誰喝,要的是飲酒的氣氛;西方人飲酒重視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

中國的飲酒禮儀體現了對飲酒人的尊重。誰是主人,誰是客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都有固定的敬酒次序。敬酒時要從主人開始敬,主人不敬完,別人是沒有資格敬的,如果亂了次序是要受罰的。而敬酒一定是從最尊貴的客人開始敬起,敬酒時酒杯要滿,表示的也是對被敬酒人的尊重。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敬酒要主動敬酒,而且講究的是先干為敬。而行酒令、劃拳等飲酒禮儀,也是為了讓飲酒人喝的更盡興而應運而生的。顯然,中國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國尊卑長幼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飲酒過程中把對飲酒人的尊重擺在首要位置。

而西方人飲用葡萄酒的禮儀,則反應出對酒的尊重。品鑒葡萄酒要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調動各種感官享受美酒。在品飲順序上,講究先喝白葡萄酒后喝紅葡萄酒、先品較淡的酒再品濃郁的酒、先飲年輕的酒再飲較長年份的酒,按照味覺規律的變化,逐漸深入地享受酒中風味的變化。而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品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的要求來選擇的。讓香氣匯聚杯口的郁金香型高腳杯、讓酒體充分舒展開的潷酒器、乃至為掌握葡萄酒溫度而為品飲專門設計的溫度計,無不體現出西方人對酒的尊重,他們的飲酒禮儀、飲酒文化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

6.飲酒習俗不同

中國人通常在節日里呼朋喚友,開懷暢飲,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現在幾乎每天都有慶祝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婚嫁酒俗、喪葬酒俗、生育酒俗、壽辰酒俗等等飲酒習俗。還有好多少數民族的飲酒習慣,如女真族酒宴,幺佬族重陽酒,毛南族,傈僳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在西方,不同的國家又有不同的酒俗。在澳大地亞,只有在下午6時后,才準喝酒。如果在冬天,則要向后延遲一小時,至于新年及節日,飲酒的時間要到11時才能開始。在加拿大,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如魁北克進餐時飲酒是被允許的,但在多倫多,則除卻在雞尾酒會之外,其它場合一律禁止進餐時飲酒。在美國的奧克拉荷馬州與密西西比州,只準人們喝無甜味的酒。在瑞典,男子每月只準喝3公斤。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于選舉時間,會有個短暫的酒禁,其所以有如此措施,乃為防止選民因酒醉而滋事。在法國,飲酒通常不受限制,所以在周末到深夜,你可以見到許多醉鬼,歪七倒八地躺在路邊。飲酒的時間,每天長達19小時。阿拉伯國家在3000年前,就已獲得釀酒之道,但是他們現在如要喝酒,除了到地下酒吧之外,別無它法可以過過酒癮。在印度,喝酒只能在酒市時,始準一嘗“杯中物”。在德國,有許多地方,只許居民喝啤酒,其它烈酒均在禁止之列。

7.小結

中國酒文化與西方酒文化各有特色。只有遵守中西方酒文化的異同,才能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與西方民族交往時充分發揮酒在交往中應起的作用,以更好、更快的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李爭平.中國酒文化[M].時事出版社,2007.

[2]吳克祥.酒文化與酒水管理[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3]江麗容.中西飲酒文化差異探析[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第9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西方也逐漸建立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而且這些文化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甚至在一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矛盾和沖突性。正確的認識中西文化的不同和沖突,并且提出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能夠有效的解決我國企業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主要問題,使得國際市場的范圍更加廣泛。

關鍵詞:

商務談判;文化差距;價值觀

中國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文明禮儀之國,并且具有救援的文化歷史,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代表,但是西方國家在發展歷史上遠遠低于中國兩百年。很多西方人都是世界各地移民而來的,很多的民族和種族相互融合,構成了現在的西方國家。整體上來看,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形成的歷史文化環境中各不相同,并且也具備了不同的特點。從時間的層面來看,中國文化的發展時間比西方文化的發展時間要長。而且,文化的實際精神價值也不同,中國的文化是崇尚道教文化和孔子學說,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比較注重基督教思想,而且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因此,西方人是運用了較短的時間創造了豐富的西方文化。現在的社會發展十分迅猛,國際之間的溝通也比較頻繁,因為中西文化禮儀的不同使得中西貿易交流遇到了一定的問題,因此探索中西方文化質檢的禮節差別,提升中西貿易交易是現在的大勢所趨。該項目主要研究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的禮節差異問題,并且從這些不同中進行形象的對比研究。最后,再給這些差別提供一些解決措施,希望能夠給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使得人們能夠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一、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主要表現

(一)價值觀的不同中國主要主導以“仁”為核心,希望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能夠形成一種和諧的集體主義氛圍。集體主義注重的是團隊目標和團隊理念。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就是所謂的集體主義,認為集體主義就是集體主義文化的有關成員為了整體的利益可以犧牲個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標。正是因為這樣,中國在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注重社會的整體利益,其中的個人利益要以大局為重,換句話說,就是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才是個人利益的最佳體現。但是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占據核心地位。在西方文化中,比較注重個人價值、個人意志、個人尊嚴、個人自由、個人感情、個人權利和個人利益。在整個社會中,都比較注重個人主義,注重完成自我價值,并且以個人價值的體現來判斷這個人的人生價值。“物質至上”是西方文化在個人價值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所以,西方人在交流的時候主要是強調自我,也就是以傳播者為中心,交流語言簡單明了,并且億實際結果為主要依據。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和目標,不惜使用多種說服方式。

(二)思維模式的不同1.統一思維和對立思維的差別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中國人談判的主要方式就是:首先根據相關合同雙方所要遵守的整體性原則和整體利益為基礎進行討論。他們比較注重雙方的長效性合作。所以他們盡量減少在談判的開始階段就討論相關的細節問題,而是把合同中的細節問題放到日后的談判活動中去處理。這就談判模式就是“先談原則,再講細節”,這也是中國在談判方面最為明顯的特點。但是西方人卻不相同,他們比較注重細節,所以先從細節談起,盡量不討論原則。特別是美國人在談判的時候采取的方式是局部把握,關注細節。美國人因為受到線性思維和分析思維方式的影響,比較看重事物質檢的抽象邏輯性,比較注重具體內容。他們在思維方式上比較注重“直接”和“簡單”。所以他們習慣直截了當,直奔主題。2.螺旋型思維和直線型思維的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式的,在敘述有關事物的時候,依據相關的中心思想來進行表述,其中反復發展的螺旋式是對有關問題的進一步展開,避免在開始階段就直奔主題。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中國人一般都使用的是比較委婉的表達方式,他們認為比較含蓄的表達模式比開門見山的表達方式更為有效。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則認為事物之間是相互孤立的,所有的事物都在直線向前發展,所以產生了相應的線性推理觀念。3.倫理和法制意識的不同在協調人的舉止和解決糾紛問題的時候,中西方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人善于站在倫理道德的角度思考問題,并不是站在法律角度。但是很多的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在中國“倫理之上”的觀念已經深深的印入人們的腦海中。如果出現問題糾紛,最先想到的解決措施就是怎樣獲得周圍強烈的輿論幫助,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中國人的嚴重具有十分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中國談判人員在談判的時候,對于活動,糾紛問題的處理,主要依賴于人際關系、利用組織、制造輿論等方式來進行處理和幫助。西方人在處理糾紛問題的時候通常會通過律師來解決。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他們注重按照一定的規章制度辦事,不能單純依靠自己的良心。西方很多人和公司都會聘請專業的律師顧問、律師來進行幫助,出現糾紛問題就會讓律師來處理。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他們根據一定的制度來辦事,談判結束后有關合同管理和相關的交流工作,則依據商務活動的規則也就是共同合同來限制對象。如果出現分歧,就要按照正式的法律途徑來處理。

(三)禮儀方面的不同1.服裝禮儀。服裝禮儀是國際商務談判中最為基礎的禮儀內容。端莊得體的服裝,不但是個人形象美、素養高的體現,還是對他們的一種禮貌和尊重。商界比較注重服裝的得體性,服裝是商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國際商務廳談判的時候,尤其在正規場合要求穿著得體、高雅、莊重。2.見面禮儀。中國人在見面的時候,最為常見的禮儀方式就是握手。這也是國際上通用的禮節。但是有的國家在見面的時候不是握手,例如日本在見面的時候采取的是鞠躬的方式;泰國在見面時采用的是雙手合十的方式;法國人在見面的時候采用的是親吻的方式;阿根廷人在見面的時候不但親吻還會擁抱,通常 是男人親吻女人,女人親吻女人,但是男人不親吻男人。在很多的非洲國家中,善于用身體打招呼———較長時間把手放在客人的肩膀上。3.交談禮儀————語言和非語言表達的不同。因為長時間的文化和歷史的影響,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中國文化比較注重謙虛謹慎,善于說“謝謝“,”不用客氣或不用謝“等語句。但是英國人的回答主要是“That'sallright”。這就表現了個性直率的不同文化背景。4.回贈禮品禮儀。回贈禮品不但是國際商務談判中的溝通橋梁,還是一種文化地雷陣,因為它不但可以鞏固其情感,還可以幫助加強和客戶之間的交流。但是因為文化不同而容易出現錯誤。例如贈酒在法國十分普遍,特別是深受法國人喜愛的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但是在阿拉伯國家卻不允許送酒;而在中國,送禮以雙數最為吉利,在日本卻認為奇數比較吉利,在美國,收到禮品要現場拆開,并且要對禮品進行贊美(雖然你不喜歡),還要對送禮人員表示感謝,在日本除非送禮人員有要求,不然是不能當場拆開禮物的,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等等。

二、處理談判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解決措施

(一)加強文化差異敏感性,建立跨文化觀念在國際商務談判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構建跨文化觀念,構建全球文化觀念,去除文化本位論。要正確的認識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談判人員在需求、動機、信念和談判模式以及決策方面的不同。認識并且掌握對方文化,隨機應變,使得自己的談判風格和方式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

(二)在進行談判的時候要進行相關的準備工作1.要規定好談判的計劃工作。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對方(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狀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為了更加的熟悉對方,我們要解決下面的三個問題:(1)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能夠用幾句話或幾個詞就能表達其中的中心含義;(2)知道其中的阻礙因素是什么;(3)舉出談判雙方可能做出的多種選擇。考慮哪些方案是自己能夠承受的哪些方案是能被對方所接受的等等。2.在準備的時候還要考慮相應的談判方式。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談判人員在交流的時候遇到問題。因此為了保證談判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就要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文化習慣。在進行談判的時候要避免使用一些對方忌諱的語言。站在談判習慣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在談判的時候對精準度的要求比較高,但是美國人比較注重語言的直截了當,喜歡直奔主題;日本人則比較含蓄等等。為了更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就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3.公司代表還要對談判做足充分的思想準備。在國際談判的時候,花費的時間往往是國內談判的2倍,甚至是6倍。談判人員可以在這段時間內適應對方國家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從而保證談判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加強外語使用能力,解決語言溝通問題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困難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出現問題時,要及時的處理溝通問題,減少誤解的產生,從而保證談判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談判人員熟練的掌握談判方的語言,并且能夠靈活自如的運用,有效的處理不同文化環境中語意理解之間的問題,減少溝通障礙的出現。

(四)在談判的過程中要拋棄種族主義觀念,尊重和寬容不同文化,保持中立在商務談判的時候各個小組成員的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原則和風俗在一種文化背景中是公正科學的,但是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也許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意義。所以,談判人員不能依據自己的主觀判斷認為一樣的風俗習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也是一樣的,談判人員要學會尊重外來文化,雖然有時候對方的文化在我們的思維邏輯中是不能理解的,但是也要學會尊重。樹立正確的談判意識,談判人員用屬于自己的風格個策略去順應不同商務文化的轉變。比如,在同禮儀規格較高的英國人和法國人進行談判時,談判人員首先要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著裝進行關注,從而體現出自己良好修養。因此,談判雙方要尊重和理解對方的文化習俗和禁忌,減少在談判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因素。在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談判雙方的文化差距各不相同,有的時候會產生巨大的反差。有的在一方看來是符合情理的、不能進行改動的原則和禮俗,在另一方可能就被認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不能單一的理解自己國家中認可的事物在其他國家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并且,還要學會尊重和接受異國文化,不能隨意進行指責和批評。而且也不能隨意讓對方來評判自己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要保持中立,減少矛盾的出現,避免談判失敗的產生。在進行談判的時候,各個民族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論對手所在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不能理解或是無法想像,談判的時候都要學會尊重。樹立正確的談判意識,涉外談判人員要靈活多變,使得自己的談判風格和方式能夠順應不同的商業文化種類。例如和注重禮儀的法國、日本、英國人在進行談判時,要注重其著裝和舉止,展示自己的教養和風度。但是在一些不太注重穿著的國家,穿便裝也是可以進行預正式的商務談判。因此,在和國外商務人員進行溝通的時候,要盡量掌握他們的風俗習慣,減少因為不知道某些習慣而造成對象不愉快甚至影響商務談判的發展和最終的結果。

(五)在談判的過程中加強法律觀念,增加法律意識現在的所有商務活動都是要以法律為基礎的。但是因為社會和文化環境的不同,中西方的法律觀念還是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屬于法制國家,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觀念影響深遠。中國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官本位思想和關系意識比較強烈,法制觀念比較薄弱,使得中國談判人員在談判的時候過分注重人際關系和非正式的處理模式。所以,中國要建立完善的法制觀念,加強國民的法律意識,提升司法人員的綜合素養,使得學法、懂法、用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結語中西方文化差異可能會對商務談判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假如談判談判雙方能夠科學合理的使用一些交際策略,就能夠有效的減少誤解的產生。并且談判雙方只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對方文化背景的情況下才可以建立相應的交際策略,從而為順利談判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莉.淺議中西文化差異對跨文化商務談判影響的原因[J].中國商貿,2010,20.

[2]周文凱.從中西文化視角看商務談判[J].經濟研究導刊,2010,03.

[3]楊瑩.跨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文化差異在商務禮儀中的體現[D].中南大學,2009.

第10篇

一、在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在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差異沖突是多方面的,筆者簡述比較常見的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表現的是比較明顯的。西方人比較理性,更強調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把理性分析作為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邏輯性。而東方人往往更加感性,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體現為直覺性,認知事物往往依據事實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個性發展,這從西方學校的教學方式中就可發現,他們提倡的是人生價值與自我個性成正比。而東方人更強調群體性,從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就可看出,對人的培養是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尤其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和道德中的奉獻品德。

(二)對隱私的態度。想必在外語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西方詢問女士年齡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在東方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中對隱私態度的差異。東方人隱私觀念不強,極其愿意和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幸福與苦悶。而西方人則極其重視個人隱私,注重營造個人空間,不愿意和別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預。

(三)待客文化。東方人總是大擺筵席,有時甚至會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密程度,在飯桌上,東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夾菜。而西方人強調個人權益,他們絕不會勸友人做其為難的事,更不會相互夾菜或勸酒,而是隨客人意愿而為。

二、面對中西文化差異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幾方面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出的沖突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如何能有效順利的開展跨文化交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傳遞感情,因此他們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時間較長,而東方人卻由于羞澀和禮儀問題不會長時間的直視交際對象,正是因為一些中西方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異,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

(二)提升語言綜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光有扎實的外語理論基礎或流利的口語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將這兩者相結合。既要了解某門語言的語法知識、語言發展歷史、語序習慣等加強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又要提升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口語交際的主要方式。

(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古語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徑有:廣泛閱讀西方文學作品、觀看西方有代表性影視作品、了解西方時事新聞和評論材料等,這些對了解西方國家風俗習慣,提升文化修養,拓寬文化視野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都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作者:王凌超韓燕單位: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第11篇

(一)方面的差異

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宗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融入各個國家各民族文化體系,并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日常生活等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國傳統宗教是道教和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形成了較多與宗教有關的風俗習慣,例如飯前等時間段進行禱告,遇到困難時向“主”祈禱說“Godhelpme!”在中國不少習俗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多拜神如祭拜先人牌位、菩薩、財神、土地神等風俗都屬于這種情況。

(二)道德標準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

1.個人榮譽與謙虛謹慎。在西方國家,人們尤其崇拜通過個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從社會的底層奮斗,慢慢地爬到社會的頂層的人。個人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而且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以及在獲得成就后的狂喜。中國文化提倡謙虛謹慎,從來不主張個人榮譽的炫耀。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或不惑。“YourEnglishisverygood(你的英文很好)!”“No,no,MyEnglishisvery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這種謙虛在不太了解國人文化的西方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它不僅否定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過于謹慎的中國式謙虛在西方國家是行不通的。

2.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西方國家社會盛行的是個人主義,強調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自主,崇尚個人自由,自己為自己負責,不受約束。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每個人都自我努力,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習慣關心、過問他人事情,認為如果接受了他人幫助,就說明自己沒有本事,沒有用。而中國文化則崇尚無私奉獻,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以幫助他人而引以為豪。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

(三)思維方面的差異

1.思維表達的邏輯順序。國人的思維表達方式是先整體后部分,先大后小。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思維方式是先部分后整體,先小后大,如信封的地址寫法:“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用英語則寫成QingxiuDistrict,Nanning,GuangxiProvince,China。

2.模糊性與準確性。西方人喜歡將一日三餐breakfast、lunch、supper分得清清楚楚,體現了西方思維準確性的特點。中國人則喜歡模糊表達,例如“你吃飯了嗎?”這里的“飯”根據具體說話的時間來推斷出是早餐、餐或晚餐。

(四)社會關系的差異

1.組成家庭結構。在中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復雜,幾代同堂被認為是很幸福很溫暖。整個社會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家庭,親情觀念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會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為他們操心一輩子。子女則把贍養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應盡的義務。在美國,家庭結構的組成比較簡單,主要由父母和孩子構成。子女只要一成年,就會脫離父母,獨立自主。等到子女獨立后,經濟上就和父母脫離了,也不會贍養父母,更加不存在幾代同堂了。

2.稱謂。西方英美國家英語中的稱謂和漢語相比就要少很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cousin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他的很少使用。如cousin一詞,對應的是表姐、表妹、表兄和表弟等中文意思。在中國,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分出年齡大小,還要說出性別。在西方國家,小孩子可以直接呼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名字,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是極其不禮貌且有違情理的。對老師的稱呼,西方國家的人們通常稱“Mr.John”、“Prof.John”等。而中國人卻稱呼“劉老師(TeacherLiu)”、“張老師(TeacherZhang)”等。其實,英語中的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并不是稱呼。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直接造成了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劉老師=TeacherLiu。西方國家一般都用Miss,Mr,Mrs,Ms等來稱呼人。由此可看出,一個簡單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感受。

(五)社會風俗、禮儀的差異

1.打招呼。在中國人見面時習慣于這樣打招呼:“吃飯了嗎?(Haveyoueatenyet?)”“上哪去?(wherearcyougoing?)”在我們看來這種打招呼用語是有禮貌的。如果我們這樣跟西方人這樣說話,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或干涉他們的隱私。極有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It'snoneofyourbusiness。”(你管得著嗎?)西方國家通常以天氣如“Aniceday,isn’tit?”“howareyou”等打招呼。

2.隱私權。、家庭情況、夫妻生活等都是很秘密的事情,屬于個人的隱私,如果問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對此會比較反感,認為是刺探別人隱私,聽了會反感,而中國人初次見面時會問對方年齡、婚姻、工作、收入等問題以示關心,如“姑娘,今年多大了?結婚沒有啊?”這些問題在中國人聽起來是一種關心,一種問候。中國人聊天時談及他人的生活很正常,天經地義。由此可見,隱私問題是中西方文化差異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

3.感謝。“謝謝”一詞在我們中國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使用。如果說了“謝謝”,聽起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有了距離感。而在西方國家,“Thankyou”一詞適用于一切場合,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所有人之間,包括父母與子女之間。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哪怕是送上一杯水,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在西方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你是否要吃點什么的時候,國人一般表現都較謙虛、內斂,回答是“不用麻煩了,隨意”等。按照西方國家風俗,想要就直接說“Yes”,不想要就說“No”。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較為內斂含蓄和西方人直接坦率的不同性格。

4.送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崇尚禮尚往來。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重要日子往往都要送禮。國人和西方國家對送來的禮物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態度。國人先推辭一番說不要,然后把禮物放在一邊,表現是不得已無可奈何地接受的樣子,等客人都走后才打來看是什么東西。如果當面打開并表現得喜形于色,可能會被別人認為這個人貪財。在西方國家,無論喜歡與否,對別人送出的禮物,都要表示感謝,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接受,表現出友好的態度。

5.女士優先。在西方國家,女士優先是西方社會活動中的重要禮儀規范。女士優先的禮儀要求男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照顧和保護女性。而中國則是以尊老愛幼、尊師為傳統禮儀。當尊老和女士優先的原則發生沖突時,中國人選擇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優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在乘坐公交車時如果一個長者為一個年輕女子讓座,那是不可思議的。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鼓勵學生最大量閱讀

如果要理解另一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等,作為學生就很有必要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文化,從而尊重文化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介紹閱讀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識,講解文化內涵;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原版英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名著。透過文學作品中可以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能生動地反映該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文化背景知識等。同時還多讀報刊和時事評論文章等,如推薦學生閱讀《時代周刊》,從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而且還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不定期舉辦中西方文化知識講座

學校可以以班級、專業或者系部為單位來舉行相關的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所用教材主要以學生所熟悉的題材為主,而涉及西方文化的比重還相對偏低,因此教師可以不定期舉辦文化知識講座,對有關中英文化差異方面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擴展。例如,在講到顏色詞的時候,紅色在中西方有截然不同的含義,在中國紅色代表吉利,是褒義詞;而在西方確是危險的信號,是貶義的。教師可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把顏色詞作為一個專題知識講座,讓學生對顏色詞有更深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的講座,促進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和提高。

(三)開辟第二課堂

1.唱英文歌,看英語電影電視等。英語教師可以多挑選一些有代表性的有故事的歌曲給學生唱,通過在唱歌中了解歌曲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得到了文化熏陶。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在看英語電影和電視時,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情況。

2.組織英語角,舉辦英語晚會,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這些可以為高職學生提供面對面用英語交流的機會,同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目的地培養高職生對文化差異的敏銳性。

(四)明確英語教師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是學習西方國家的語言,更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等,進而達到中西文化順暢交流。在這個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英語教師就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下理解學習英語,努力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次,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薄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差異對比,認真學習英語語言,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角色。

三、結語

第12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高職 英語教學

地域不同則文化不同,文化不同則語言不同。為什么西方的笑話不能逗樂中國人?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在西方卻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以上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就是文化差異。在我國,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就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在高職日常英語教學中,很多教師習慣于注意語言的講授而忽略有關的文化知識,這就造成不少學生雖然能夠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在交際中卻常會冒犯對方,導致雙方的不愉快。很多情況下,人們可以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但違反講話規則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就不能做到確切理解和正確溝通。這一切都證明,教師應重視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英語學習也不例外,要想把中西方文化與高職英語教學更好地融合,首先我們就應該知道中西方文化究竟存在著怎樣的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主要成因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這樣做能夠使學生通過對文化知識的了解加深對語言的了解,與此同時,語言則會因為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由來已久,我們在地域和歷史等方面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文化方面的差異。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不同導致氣候差異。中國屬于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征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于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所以,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才會有這樣的詩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呢?/你啊,比夏天更可愛、更溫和。)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由此可見,夏天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想有很大的不同。

(二)生產勞動

英國四周環水,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英語中與水產、航船相關的詞語非常多,如:Don’t climb a tree to look for fish.(勿緣木求魚);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上梁不正下梁歪);miss the boat(錯過機會)等。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此涉及生產勞動方面的詞語就特別多,比如英語中只有一個carry來泛指“搬或運”這個動作,但在漢語中就有許多,如扛、挑、擔、抬、提、挎等。此外,漢語中我們常用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英語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卻會說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等。為什么漢語用“牛”而英語用horse(馬)呢?原因是中國人一般用牛來耕田種地,而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這些都體現出生產勞動給兩國文化帶來的差異。

(三)風俗習慣

1.稱謂、稱呼及敬語謙詞

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少。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于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而因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強調等級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從而也產生了權力和義務上的不同,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而且,有很多時候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或有時候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在英美國家人們認為這樣是非常得體而又親切的,但在中國人的眼中,這樣的做法卻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

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于漢語。在西方,他們喜愛追求平等,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自己,所以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不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汝、爾、你、您和吾、我、在下、敝人等敬語。中國之所以敬語謙詞如此多也是源于我們的禮儀制度和中國人傳統的等級觀念,它要求人們跟長輩、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同時,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詞,在我國謙虛被看作是一種美德,如不使用,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

2.個人隱私

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或家庭情況等問題是不禮貌的,他們認為這些問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而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國家,集體主義觀念強,所以中國人很可能會問及這樣的問題,以示對別人的友好和關心。例如,中國人可能會說“你每個月工資多少?”“你家有幾個孩子?”等。而因為西方氣候易變,所以見面經常討論一些關于天氣的問題,不會問及隱私問題,這些問題會令他們尷尬,難以回答。

(四)歷史典故

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西方人會講“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如果我們對彼此的文化了解不多,很多時候就會很難理解對方,很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文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的典故多源于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英美文學作品及神話傳說,如莎翁的作品、《圣經》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

(五)思維方式

英語注重語法形式完整,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away?(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有時句子看上去松散,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想留就留下,不想留就走,沒人管你”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句間關系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二、文化差異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文化存在著許多的差異,只有清楚和理解文化后,語言學習才會更容易掌握,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培養出具有高職特色的實用型人才,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培養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文化差異的滲透。

(一)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

教師在授課時,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內容隨時抓住時機向學生介紹中西方國家在文化、風俗、生活習慣、政治上的差異,使學生能夠更快地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為更好地學習英語鋪平道路。例如,隨著英語教學的普及和推廣,國外的節日也越來越被我們國人所接受。如圣誕節、情人節等,教師可以就這些學生感興趣的節日講有關Christmas和Valentine’s Day的來歷以及這方面的習俗,這樣將語言與文化同步進行,不僅增添了學生的學習情趣,使學生加深了對語言的記憶,了解了異國風情,而且能夠真正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向學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英語電影、圖片等,通過直觀感受使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讓學生接觸到教科書中所沒有的更為地道的英語。如,帶有中文字幕的英文原版電影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英語,一段優秀的電影片段可以幫學生解決很多問題,學到很多可以隨時運用的英語精華。教師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驟:1.找出電影臺詞中最切合實際生活的部分;2.反復聽電影片段,并跟著模仿;3.瘋練,直至脫口而出;4.攻克其中的重點單詞、口語要素和實用句子,舉一反三,直至運用自如;5.話劇表演。

(三)注重英語俚語(American Idioms)的傳授

我們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豐厚的文化內涵,而俚語正是這些文化內涵表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與外國人交談時,俚語很多時候不容易被理解,導致溝通障礙。因此,教師可以隨時隨堂講授,要求或經常提醒學生注意平時積累。此外,還要注意說話的對象、場合與時間,這樣理解會容易些。

(四)開設中西方文化選修課

中西方文化選修課向學生提供了中西方傳統優秀文化的深厚積淀,讓學生去感知、認同和領悟其教育意義,加強了學生對世界的了解。教師可通過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斷和推論來激發學生思維,培養他們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整體素質。學生通過選修課的學習,不但可以學到文化史上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分析和比較的學習方法,學到終身學習的本領。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異與高職英語教學之間關系密切,在英語教學中注意文化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設計者對語言本身提出的要求,而且可以使學生的綜合知識得到有效的擴展和深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和對比,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他們更理解本國的文化,這有助于培養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文化差異的傳授是外語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結合文化教育進行英語語言教學意義十分重大。因此,將文化意識和文化差異真正融會到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英語語言,并能正確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真正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使英語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高職教育培養出更迎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2]劉潤清.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優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