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4 01:5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地理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新文化地理學;都市文化景觀;錦里;文殊坊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3)01—0132-6
目前,錦里和文殊坊作為業已建成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已經成為了成都重要的文化景觀和文化名片,優雅地代言這個城市的文化形象。二者均是成都市政府統一規劃的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各具特色、各有優勢,本該不相上下、評分秋色,但事實上,“錦里”一直保持著一枝獨秀的繁榮,“文殊坊”卻在剛開市的一時風光之后長期陷入門庭冷落的境況。
這一現象很快引起了各界關注。2006年10月30日,《四川日報》記者黃玲在04版經濟新聞中發表了題為《國慶人山人海節后冷冷清清文殊坊緣何不如錦里》的報道,針對文殊坊作為“錦里第二”的趨同性,提出了諸如依托文殊院的素食,打造“素食一條街”以及“現場演奏天竺樂器”等操作性建議;其他重要論文有諸如周楊和樂雪《成都城市RBD錦里與文殊坊的比較分析》(2008)所作的經濟分析、周向頻,唐靜云《歷史街區的商業開發模式及其規劃方法研究——以成都錦里、文殊坊、寬窄巷子為例》(2009)的規劃學分析、崔佳春《基于后發優勢的成都大慈寺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建議》(2011)的后發優勢理論與文化結構功能理論分析等。這些研究從各個角度分析了三者得失成敗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對正在進行和即將進行的其他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下面,本文將從新文化地理學的視角出發來分析二者在被作為都市文化景觀而建構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差異,以此探索作為都市文化景觀的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的優勢路徑。
“歷史文化街區”概念的形成:從“文化景觀”到“文化景觀遺產”
(一)“文化景觀”概念的歷史
20世紀20年代,西方文化地理學形成,其標志是美國文化地理學家索爾(Carl,O.Sauer)《景觀的形態》(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1925)一書的發表。索爾首次將拉采爾等人的“文化景觀”的概念引進美國,并致力于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區域人文地理特征。他從綜合角度對文化景觀加以發生學的研究,對景觀的結構做了詳盡剖析。他對文化景觀進行了如下定義:
文化景觀是由一個文化團體在自然景觀基礎上形成的。文化是人,自然區域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1]。
自此之后,文化景觀成為以美國索爾為代表的伯克利學派文化地理學的中心論題。1962年,該派地理學家瓦格納(Wager)和米克塞爾(Mikesell)進一步指出:
文化景觀是一個特定人類團體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化和特征性產物,體現了特定的文化偏好和潛力以及一個特定的自然環境。它是歷代自然演化和人類活動的結果。[2]
(二)“文化景觀遺產”概念的出現
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第8屆全體會議,在華盛頓通過了《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即《華盛頓》),該指出,“涉及歷史城區,不論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鎮以及歷史中心或居住區,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環境。除了它們的歷史文獻作用之外,這些地區體現著傳統的城市文化的價值”。
1992年12月美國圣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WHC)第16屆會議上,文化景觀被提出并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成為繼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之后的第4種遺產類型。[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社會和聚落隨著時間在自然環境提供的自然限制和機會以及延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力量(外在的或內在的)影響下的有形證據。它們必須具有杰出的普遍價值并成為某一地理區域、文化特征的代表。[4]美國的國家公園管理署則將文化景觀定義為聯系著一個歷史事件、活動、人物或展示其他的文化或美學價值的一個地理區域。[5]文化景觀遺產概念的提出使得遺產保護從對單一對象的保護擴展為對“場所”的保護,從靜態保護轉變為活態保護,從器物層面的保護擴展到人地關系的保護,這種轉變充分彰顯了文化景觀遺產的時空特性。自此之后,文化景觀遺產的觀念被納入到各國的歷史和文物保護法中。
隨著文化景觀遺產進入世界遺產范疇,對其進行有效管理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各國將文化遺存的區域保護與國家和地方的文化和生態建設、社會發展等結合起來,帶有預見性地劃定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區,為城市規劃、政府管理、土地利用等密切相關的部門預先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以及新的保護和管理思路,為區域整體協調發展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筑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2年,我國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把歷史文化街區、村鎮等文化景觀列入文物保護范圍,要求建立起一個從單體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到歷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護架構,使得有形的文化遺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如京杭大運河、長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等就是如此。
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出現在歷史保護從文物建筑逐步走向歷史文化環境整體保護的過程中,是一種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文化景觀類型,因而同時具有建筑、文化、社會、歷史多個維度的價值。
成都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從“歷史文化保護區”到“游憩商業區”
(一)成都“歷史文化保護片區”的規劃
歷史街區是城市演進歷程的見證和傳統文化的載體,而城市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引起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在可持續性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已經成為現代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問題。
成都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名城之一。對于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文物眾多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1984年成都市制定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劃定了文殊院、大慈寺和寬窄巷子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1986年又對該規劃進行了修訂補充。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牽頭召開了“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研討會”,并向市政府提交了《歷史文化名城成都保護發展建議》。此后成都市有關部門在此基礎上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了系統的保護,即從個別保護到群體保護,從靜止保護到動態保護。[6]
(二)成都RBD現狀
與此同時,成都還必須思考如何在延續舊有文化血脈、保持固有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的問題。在無數的探索與調研之后,與北京、上海等諸多歷史文化名城一樣,成都最終選擇了游憩商業區(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RBD)規劃模式,決定將RBD作為城市文物保護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創造城市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RBD這一概念最早由查爾斯.A.斯坦菲爾德(Charles A.Stansfield,和約翰.E.里克特(John E.Rickert)在1970年研究旅游區的購物問題時首次提出:RBD是中心商務區(center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和居住功能區(LBD)相融合的產物,是為滿足季節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在城市內某一區域集中布置飯店、娛樂業、新奇物和禮品商店的街區。[7]1982年,斯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在其《游憩地理學》(Recreation Geography)一書中把新文化地理學的文化景觀理念內置到RBD概念中。[8]
1995年,保繼剛在研究深圳華僑城發展模式時,首次引入了RBD理念。在此之后,許多國內外學者進一步研究發展并實踐了RBD規劃理念,將城市RBD的類型擴展為四類:(1)大型的購物中心型(shopping mall);(2)特色購物步行街型;(3)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型;(4)新城文化旅游區型。如北京新東安商城的老北京一條街、上海老街、上海田子坊等就是較為成功的“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型”RBD案例。
2006年6月8日,成都市政府了《成都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提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將重點把浣花風景區、武侯祠片區、水井坊片區、文殊院片區、北郊風景區、十陵歷史文化區等6個片區建設成旅游休閑商業片區,以此為中心帶動周邊的旅游產業和商業文化的發展的規劃。這六大片區中,除北郊風景區之外,五大片區均分別依托杜甫草堂、武侯祠、水井坊、文殊院和明十陵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典型的“舊城歷史文化改造區型”RBD。
錦里(武侯祠片區)和文殊坊(文殊院片區)相繼建成,并對外開放,二者的基本隋況如下:
1.錦里
錦里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如今,錦里被改造為一個集中展示巴蜀民風民俗和三國蜀漢文化的民俗風情街區。
它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一期工程在這條全長350米的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酒樓、酒吧、戲臺、風味小吃、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四川民風民俗的獨特魅力。此外,古戲臺將定期上演川戲的經典劇目,戲臺前會定期放映壩壩電影、以特色小攤的方式舉行民間藝人的展演(如糖畫、捏泥人、剪紙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鏡等);熱鬧非凡的民間小吃集市,讓人們親身體驗川西古鎮“趕場”的熱鬧場景;趣味十足的民間婚禮展示,游人可參與其中,樂在其中,而情侶們甚至還可以將自己的婚禮儀式搬來錦里舉行,體會一種獨特的、傳統的婚慶方式;民間音樂及戲劇表演、民俗服裝秀更是長年不斷,花樣百出。其他諸如夜晚打更、采用花轎和滑竿等傳統交通工具等多種古韻十足的特色項目,讓錦里重現昔日川西古鎮的生活原貌,被稱作“成都版清明上河圖”。
該街采用由武侯祠控股公司化的運作模式,引進經營管理人才進行市場管理。據統計,自2004年11月開放以來,已接待國內外游客800余萬人,實現銷售收入近億元,拉動周邊經濟2億元以上,為社會提供近千個就業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閑文化的一個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9]。
2.文殊坊
文殊坊是成都市政府規劃的三大歷史文化保護片區之一、六大旅游休閑商業區之一,是中房集團成都房地產開發總公司傾力打造的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以川西街院建筑為載體的,充分體現老成都人文歷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閑旅游勝地。它位于市中心人民中路旁,與傳統城市商務中心(CBD)相融合。依托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殊院(5.73公頃),形成東至北大街、草市街,南至白家塘街、通順橋街,西至人民中路,北至大安西路規模的協調區,總規劃用地面積為33.25公頃。
一期工程包含成都會館和成都廟街兩大部分。成都會館院落總占地面積為7460平方米,項目分兩期進行開發,于2010年完成。二者均為清末時期的木質建筑,通過落架整合修建進行保護后,老院落里破舊的木柱、木梁等已被修復;成都廟街與成都會館一街之隔,同樣為傳統老建筑。開街營業后的成都廟街主要包括旅游精品古玩、旅游民俗用品、文化餐飲休閑、老成都味道四大核心部分。
文殊坊于2006年10月1日開街,依托具有1400年歷史的文殊院,投資22.2億元,將其周邊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老院落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整修而成,“文化”、“投資”和“規模”都可謂得天獨厚,且有后發優勢。如此偌大的占地規模,每天不到千人的游客量便顯得過于冷清。
歷史文化街區的未來:從“物質文化景觀”到“非物質文化景觀”
(一)英美新文化地理學視野中的新“文化景觀”
1980年代,“新文化地理學”在西方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是英國文化地理學家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和丹尼斯·科斯科羅夫(Denis Cosgrove)。杰克森1989年出版的專著《意義的地圖》(Maps of Meaning)一書被視為新文化地理學誕生的標志。
與傳統文化地理學相比,新文化地理學提供了一種景觀研究的新視角:
第一,強調人地關系:從景觀形態研究的研究轉向景觀文化的研究,試圖將景觀的概念與其歷史發展聯系起來。新文化地理學結合社會學與文化理論來解釋和研究景觀,對景觀進行文化研究,關注社會文化和政治過程對景觀的塑造,以及景觀本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將景觀的討論納入整個后現代主義的爭論當中,顯示出景觀成為社會、文化、政治體系等活生生的人地關系中的重要部分。這樣,景觀就并非只是一個對象性的客觀自然系統(自然景觀)或客觀文化系統(文化景觀),而成為一個文化、社會、歷史的多維存在。這就強調了文化景觀中人地關系史的重要性。
第二,強調文化景觀對于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承載:注重城市象征性景觀的研究、注重分析文化景觀的符號意義。
李凡、朱竑、黃維《從地理學視角看城市歷史文化景觀集體記憶的研究》一文指出,由于集體記憶所體現出的社會性,通過物質的和象征性的城市歷史文化景觀,去探究其集體記憶的認知空間和情感空間更具有現實意義。他們詳細梳理了城市文化景觀對于保存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重要功能。戴維·洛文蘇(David Lowenthal)指出,歷史建筑和城區的保護、象征性復制品的創造、紀念碑和博物館均用于紀念往日的事件或人群。甚至諸如供娛樂的街道設施、公共藝術品和歷史地名等象征性符號都是城市記憶的證據。[10]蒂姆·科瑞斯威爾(Tim Cresswell)指出,“紀念物、博物館、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額、碑銘,以及將整個都市鄰里指定為‘史跡地區’,都是將記憶安置于地方的例子。”[11]由此可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必須考慮到城市集體文化記憶的傳承。
(二)歷史文化街區內涵的進一步界定:物質文化層面與非物質文化
新文化地理學對文化景觀的重新定義使得歷史文化街區從單純的“歷史古跡保護地”變成了“城市集體文化記憶場”,這促使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從“物質文化層面”進一步深入到“非物質文化層面”。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并通過了《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指南》明確指出: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聯合工程成果,反映了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和定居地的歷史沿革。[12]同年5月,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世界遺產與當代建筑國際會議通過了《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景觀備忘錄》,其中提出:歷史性城市景觀的保護和保存,既包括保護區內的單獨古跡,也包括建筑群及其與歷史地貌和地形之間在實體、功能、視覺、材料和聯想等方面的重要關聯和整體效果。
2005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中國西安召開第十五屆大會,大會通過的《西安宣言》首次明確指出周邊環境對古跡遺址保護的重要性和獨特貢獻,“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的周邊環境指的是緊靠古建筑、古遺址和歷史區域的和延伸的、影響其重要性和獨特性或是其重要性和獨特性組成部分的周圍環境……除了實體和視角方面的含義之外,周邊環境還包括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有過去和現在的人類社會和精神實踐、習俗、傳統的認知或活動、創造并形成了周邊環境空間中的其他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當前活躍發展的文化、社會、經濟氛圍。”[13]
正如崔佳春所言,“歷史街區是過去一定時期內社會生活的載體,反映著人們的生活習俗、生產能力、價值取向和審美標準,是城市發展的見證,也是城市旅游的重要吸引物。綜合目前各類文獻對歷史街區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歷史街區,是指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歷史建筑、構筑物,且能夠完整地反映出某一時期城市的歷史風貌、生活習俗、民俗文化,由城市干道圍合而成的區域。”[14]
(三)錦里與文殊坊的比較: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
1.錦里:錦里是成都首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進行綜合開發的街區。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看,錦里片區街道兩側的所有建筑均屬新建,并不具備歷史遺產價值;但錦里充分利用緊鄰武侯祠的區位優勢,把自己打造成為集中展示三國蜀漢文化和巴蜀民風民俗的民俗風情街區,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機承載。
2.文殊坊:文殊坊的保護與開發采用的則是改造與重建結合的方式。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看,文殊坊片區內的老建筑、老院落得到維護與修繕,其中廟宇建筑的宗教功能、院落建筑的居住功能,均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較好地實現了物質層面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層面看,街區設想以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為主題,傳統川西街院建筑群為載體,力圖保留老成都人文歷史精髓,并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閑旅游為主的城市“游憩商務區”(RBD)的想法。但由于對佛禪文化強調不足,對川西民俗表達不充分,與街區核心文殊院幾乎沒有互動,文殊坊街區成了_一個文化空殼。
結論: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于成都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的意義
首先,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人地關系的強調促使我們去思考歷史文化的當代呈現問題。
錦里采用“趕場”、壩壩電影、古戲表演、手工織錦、夜晚打更、采用花轎和滑竿等傳統交通工具等多種古韻十足的特色項目,來重現昔日川西古鎮的生活原貌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文殊坊對于古代佛禪文化、民俗文化的呈現可以有自己的特色。
其次,新文化地理學文化景觀概念對于集體記憶的強調,促使我們去搜尋各個歷史文化街區各自特殊的文化記憶。
摘 要: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中國人文地理學中的一系列特色分支學科例如人地關系論、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等都紛紛興盛發展起來。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還是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極為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淺析了人文地理學及其相關分支學科的研究現狀以及今后發展趨勢。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人地關系理論;地理學研究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人文地理學理論及其研究方法
地理學理論研究的核心自始至終是人文地理學,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學理論作用機理及其演化的規律性,從多學科視角分析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理論,通過創新的方法和技術手段將人地關系系統地整合起來,形成新時代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理論框架,這不僅是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順應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也對推動我國城市區域社會經濟持續良性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人文地理學在今后重點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深入經濟全球化與人地系統調控、人地關系機理響應、格局與規律以及模擬人地“最佳距離”的研究;第二要深入人地系統與區域持續良性發展交互關系的研究;第三要深入人地系統演進過程中的全球變化問題以及其區域相應問題的多維多角度系列研究;第四要應用GPS等科技手段深入人地系統的綜合集成與決策支持系統動態模擬研究;第五要深入人地系統中生態環境與環境倫理的研究。
二、深入實踐性研究,不斷拓展行為地理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國,行為地理學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已逐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繁榮時期。我國行為地理學科今后深入研究的重點、難點應著眼于行為決策機理、認知空間和行為規劃多門類的研究。首先要使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學技術,對城市區域周邊環境改變與人文活動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拓展行為地理學研究的理論空間與應用價值。其次不僅要深入對時間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的實踐性研究,還要積極拓展新的數據生產與管理方法,以促進理論的提升。再次要深入認識地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化地圖認知空間分析、拓展研究領域,以解讀其背后深層次的城市空間人地關系的形成機制。最后要以提高每一個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逐步構建低碳區域城市人地關系空間結構為目標,深入開展轉型期中國區域城市空間發展研究和社會各個類型群體的行為空間與空間行為研究。
三、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科學體系
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已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同時文化產業自身也在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產業之一。人文地理學研究要在面向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完成國家任務的同時,提升文化地理學的學科地位,還要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結合起來,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結合起來,系統建設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在學科間交流基礎上開展理論創新的同時,還要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學科的科學營養,做好學科中的邊界跨越者。
四、關注中國政治地理學的研究,為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當今中國正處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如何完善區域間合作,實現區域發展一體化,如何使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都需要對政治因素展開深入透徹的研究。政治體制改革的與時俱進和日趨擴大的中國國際影響,急迫要求中國必須在學術層面上予以回應,這就需要政治地理學提供必要的科學理論支撐。因此,中國政治地理學在今后應深化以下三方面的研究:首先要深入新地緣政治學的研究,為新地緣政治學的發展做出我國特殊的貢獻。其次要深入開展城市政治地理學的研究。深入對城市政治地理學進行研究不僅為推進城鄉社會公平、加強城鎮管理提供依據,更是為城鎮規劃決策提供極為重要的理論參考。最后要深入開展地方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包括選舉地理學的地方研究、新區域地理學的地方政治研究以及顯性的“政治力學”和“政治生態”的研究。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本文作者:張琳悅工作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
在發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文化地理學中,以杰克森(PeterJackson)等為代表的新文化地理學學者注重空間研究,說明空間和地方(場所)是如何成為一種核心力量,去建立文化體驗的意義地圖(mapsofmeaning)。威廉斯強調文化是日常的,也就是說文化滲透在生活的每個過程中,并決定著我們生活的空間性的實踐。他們強調文化的空間性,認為文化是通過空間組成的。這種從地理空間來認識文化的觀點著重從文化景觀、文化源地與文化區、文化生態、文化整合等角度為一體來考慮文化時空發展的動態演變。地理空間的差異性反映在當地文化景觀上,同時也會出現不同的文化消費。
文化消費的地理空間概念與文化空間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可忽視的區別。亨利•列斐伏爾(H.Lefebvre)在《空間的生產》中列舉了眾多的空間種類:絕對空間、抽象空間、共享空間、具體空間等,其中也包括“文化空間”一詞,這大概是語義學上“文化空間”的最早出現。具體說來,文化空間就是指人的特定活動方式的空間和共同的文化氛圍,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時間性、文化性而且這種三者合一的文化形式是瀕臨消失的。文化空間不同于一般的空間概念,不僅僅囊括自然地理學上的空間意義,也不是單純的“文化”與“空間”簡單相加的結合體,不屬于某種文化存在和傳播的地理空間載體、分布流域或者延續范圍等。普遍說來,這種文化空間應當是一種具備歷史性、風土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和囊括現有時空中實際生活運行的狀態的一種形式及氛圍。文化的形成與演變基于特定的地理空間而成,這種空間的特性在文化誕生伊始就深刻地烙印在一種文化的內涵特質中;我們可以理解,文化的地理空間性決定了文化消費的地理空間特性。從文化商品進入消費的角度來看,文化消費所消費的對象———文化商品生產的核心歸根到底還是某種文化,在文化商品的生產過程亦即是加工和利用這種一定區域空間內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的過程。文化商品進入流通領域發生交易和消費行為也離不開特定的交易場所和消費市場。文化消費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消費場所,即家庭。文化消費品的使用也歸屬于文化消費行為之一,比如電子相片、古董、影音設備、書籍等等,還有由此所形成的家庭文化以及為滿足家庭文化所進行的消費,例如家庭出游和周末家庭日等。J•K•蓋爾布賴斯(Gailbraith)將大眾消費時代稱之為“富足的社會”,這個社會可以看作為某種形式的消費環境生產以及通過社會空間關系的需求。地理意義上的空間一旦被個人需求和文化商品消費需要所呼喚,則這種空間就被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而不斷被文化消費擴散和制造新意義上的空間。由此,文化消費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空間概念,而這個概念遠非只局限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其空間概念始終伴隨文化消費行為的發生、進行和結束。
這是從具體的文化消費流水線過程談論的地理空間性。倘若將文化消費抽象置身于于地球范圍內的視野看來,不同區域空間的文化消費也存在因地理特性而影響的形態各異文化消費行為、內容和對象,形成一幅壯觀的文化消費地圖。在全球范圍內,西歐文化、地中海文化、美洲文化、南美文化、東亞文化等等由地理意義上命名的文化內涵孕育了形態各異的文化消費對象。這種文化反映在各異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上,包括了當地風土人情、特色建筑、藝術品等等。阿多諾在回答“什么是一個德國人?”指出“,以一個獨立的集合實體———‘德國人’為先決條件,他們的特點由事實決定”(莫利,羅賓斯,1993,P163)。這種文化的所有權產生于特定地理區域,又成為了區域的識別標志。威斯勒(ClarkWissler)的年代區域原理:”如果某個給定的特質從某個單一的文化中心向外傳播的話,那么,存在于該中心周圍而傳播又最廣的特質就是這個地區最古老的文化特質。”由此看來,文化消費由區域到區域有明顯差異性,在一個區域內部也有著可為之識別的特性,同時在文化消費的過程中也有著不可脫離的空間特性。文化消費離不開特定的地理空間,又超出固定空間容器限制而蔓延活躍在人們生存空間內。
民族地理學是一門跨界于民族學與地理學的邊緣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民族地理學的研究空間還相當廣闊。管彥波研究員多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其新著《民族地理學》(入選《國家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即他所完成的一個總結性成果。該書創新之處,主要在以下方面:
1.全面闡述民族地理學學科的地位。作者在論述民族地理學學科資料積累和發展源流的基礎上,對民族地理學進行學術定位,指出民族地理學既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序列,又是民族學的一個分支序列,同時具有自己獨特的學科結構。民族地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在研究系列上應包括民族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通論性質的民族地理研究、區域民族地理研究、斷代民族地理研究、單一民族地理研究和部門民族地理研究等六個重要的環節。民族地理學橫向內容的展開,具體又包括民族人口地理、民族歷史地理、民族經濟地理、民族聚落地理、民族文化地理等重要方面。民族地理學在研究這些重要內容時,與民族歷史學、民族人口學、民族經濟學、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許多學科,不僅在研究資料、方法與手段上會形成密切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科依存關系,而且在某些具體的研究內容上還有可能建立共同的或者說是重疊的研究領域。總之,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實現學科間的整合,在交叉中求突破,在交融中求發展,是這門方興未艾的新學科的顯著特點。
2.體系結構上的精心構思。民族地理學內涵豐富,如何在有限篇幅中既全面系統又深入細致地對此加以論述,很能考驗作者的學術功力與寫作水平。作者在總體上采用了一種三元式體系結構:首先從學科建立與發展的視角,將民族地理學的發展源流及其研究對象、內容、概念、方法、意義及學科體系等做了整體性的論述。突出了學科地位的研究;繼而從“民族共同體的地域分化與空間變動”、“民族與自然:人地關系上的民族生態觀”與“民族文化形成、發展與演變的地理背景”三個方面對民族地理學所關聯的重要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最后分別對“世界民族地理”和“中國民族地理”進行具體審視,旨在從“世界”與“中國”的視閾中考察各民族的地理分布與區域民族構成的歷史地理背景,將紛繁復雜的民族人文地理現象勾畫出一幅清晰的圖像。這種三元式體系結構,從涵蓋面來說,幾乎囊括了民族地理學所有的研究內容,使古今中外各種民族地理知識盡納其中。僅從這點來說,該書既是一個全面開放的體系結構,又是一個兼容并包的體系結構,稱其為民族地理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并不為過。
3.論述觀點上的創新。主要有:第一,地理環境對種族、民族體質特征和民族性格及心理素質具有重要的影響。書中以五個典型的個案材料為主,深入地分析了地理環境對中國、俄羅斯、韓國、日本以及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的塑造。作者看待這個問題的眼光是深邃而辯證的,他指出:“地理環境確實對一個地區或國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深刻而持續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愈是民族發展的早期愈是明顯。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形成民族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地理環境只能是一個基本因素,而且這個基本因素并不是單一的,它主要是作為生產力要素而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過程的,對一個民族的性格、心理起核心作用的是這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這個民族的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這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有力地批駁了某些西方學者所鼓吹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第二,在對“民族生境”、“民族生態位”等概念具體闡釋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民族環境取向的兩個基本向度――垂直空間向度和水平空間向度,民族生存和發展最為基礎和核心的部分是關于居住地周圍小環境的認知。在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中,引入了生態學和生態系統的概念與理論,具體分析了各民族對生態過程的理解、對環境的感知和評價中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生態觀念,以及各民族社會傳承有序的環境鄉土知識對民族生態的維護作用。第三,探討民族文化形成、發展與演變的地理背景,揭示民族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形成的空間差異,是民族地理學在考察民族文化地理時不能回避的一個重要內容。書中重點分析了飲食、服飾、喪葬的地域性差異以及民間文學藝術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論述了各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民族聚落的影響,考察了民族聚落的地理類型與空間分布形態。“宗教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這部分的一個研究重點,書中既分析了產生和發展的地理基礎,考察了各種自然地理條件對宗教分布、傳播和擴散的影響,又對各種宗教中所蘊含的生態倫理思想逐一進行揭示,探討了宗教的生態關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作用。通過對民族文化地理的分類考察、綜合歸納,作者得出這樣的結論:“各種不同民族共同體基于特定的生態環境所創造出來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有著較為穩定的空間屬性或區位地域的植根性、依附性,并且在不同的時空序列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第四,書中關于民族地理現象中地名問題的研究與闡釋,新穎獨到。作者認為:地名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不同地域、不同層次民族語地名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地理基礎和文化背景,每一個地名作為民族文化的鏡像,它都或多或少地記錄著諸如民族興衰、文化變遷、經濟生產、軍事活動等紛繁的歷史事件,隱藏著大量的具有本源意義的文化信息。在對地名進行民族地理學的解讀中,既注重探討地名對民族地理環境的客觀再現及其生態意義,又詳細地考察了源于氏族部落或民族名稱的大量地名,具體分析了區域民族歷史變遷、民族聚居與雜散居分布狀況、民族遷徙與跨境民族分布在地名上的反映。
《民族地理學》一書,還有兩個值得稱道的特色。一是善于吸納前人的研究成果,緊緊把握住學術前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術研究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繼續攀登,一方面要博采眾長,起到綜合集成和再創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強個人的理論思索和原創,力求新的突破。本書對此體現鮮明。從書后所附“參考文獻”目錄來看,作者所參考的有關論著多達700余種,可見其涉獵之廣。二是書中附有大量地圖和示意圖。作為一部有關地理學的著作,文字表述當中所加圖表的作用相當重要,這可以給讀者以直觀的感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本書所涉及的問題紛繁復雜,作者在對這些相對寬泛的思考加以歸攏和提煉時往往比較困難,致使書中個別之處闡述尚欠深入,筆力不夠集中。作為一部論題繁多的專著,書后也應有一個概括性的總結。然而瑕不掩瑜,該書不失為一部富有價值的力作,堪稱是我國民族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我們期冀作者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進一步豐富與深化這方面的研究,不斷有所創獲,為建構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地理學學科體系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羅賢佑,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27號,郵編100081)
關鍵字:人文地理學;哲學方法論;人地關系
引言:一種學術的所有參與人員,都在由特定學科的某種哲學所提供的框架內從事研究。這樣的哲學可以是確切的,參與者在工作開展前就已經建立了某些規則;這種哲學可以是含蓄的,存在一些規則,但并沒有得到公認。在哲學明確的情況下,這一哲學也為其他參與人員所共享。但在哲學含蓄時風格則可能很不相同,尤其是在社會科學中。
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研究為核心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對人地關系的研究既和自然科學有關又和社會科學有關,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表現為自然科學方法論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結合。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人地關系,本身就具有濃厚的哲學色彩。人為地理學的發展自古以來就有著擅于不斷地吸收新的科學、哲學思潮的優良傳統。歷代哲學家對人與自然的論述無不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人地關系的認識。
人文地理學發展以來,有多種哲學方法論被提出來,其中很多只不過是哲學的變種,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類: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下面筆者將詳細介紹四種人文地理學哲學方法論:
1經驗主義方法論
經驗主義一詞原本意指古希臘醫生的經驗,拒絕一味接受當代的宗教教條,而是依照所觀察到的現象為分析依據。先由感受而得到經驗,然后經過適當歸納或演繹,才形成知識。在哲學發展上,經驗主義一直和理性主義作為對比。
人文地理學像絕大多數學科一樣,都起源于經驗主義的實踐。從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從古典地理學發展到近代科學知識的分化發展,地理學者們一直就在想法設法獲取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識,地理學就是對地球的描述。大自然及人類社會構成的地理環境系統非常復雜;地球表面和抽象的人地關系又帶有強烈的綜合性和區域性。
經驗主義方法論的特征是:觀察是重點,調查及實地研究緊隨其后,然后進行經驗判斷與評價,最后得出結論。人文地理學家時常從觀察人文地理現象的某個方面開始,通過分析研究資料,尋求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
2實證主義方法論
實證主義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實證主義開始于19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實證哲學”,實證科學是建立在證實原理上的。人們認為事物是真實的,是因為人們認為建立起真實性的方法是合理的。根據實證主義的觀點,一種科學理論由一特定的演繹系統構成,該系統包括兩組因素:一組初始命題(或者假設),一組由系統內規律。
人文地理學是最后廣泛采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社會科學之一。實證主義方法論被引入人文地理學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晚期的美國。從那個時候它就迅速的傳播開來,到60年代末實證主義就已經支配著整個北美和大多數英語國家的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采用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原因是,現在方法的并不合理,再一就是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政治學中實行的科學的社會學具有巨大引力。
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其具有的數量化性質:以數學或者統計學的形式,以一種精確的、可重復性以及確定性的方式表達研究成果。
3人本主義方法論
人本主義方法論的特征是:他們關注于有思想的生命,關注的是人類,而不是關注以機械的方式對刺激作出反應的非人類。人本主義目標是認識人類活動的真實性,這個目標以及為達到這個目標而設想的手段就代表了社會科學哲學的發展。
人本主義方法主要有三種:理念論、實用主義、現象學及其親屬。
人本主義哲學及其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都是潛在和間接的,它們并沒有向人文地理學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只是從這這種哲學中引入對人的經驗和人的主觀性的重視這樣的觀點,并作為武器來反對實證主義地理學那種忽悠人的地位的觀點。
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領域,突出集中在人的行為方面的探討。
人本主義地理學彌補了實證主義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點則在于它的唯心主義傾向,把一切客觀存在看做為人的心理構成,事實上構成人的感應行為的基礎是客觀環境世界。
4結構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起源于法國,后擴展至整個歐洲大陸。但結構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派別,而是由結構主義方法聯系起來的一種廣泛的哲學思潮;其觀點大多與一定的專門的學科有聯系。紀本嵩認為注重結構、強調對結構的分析是結構主義者具有的基本原則。這基本的原則展現為五個主要特征:整體、關系、消解主體、自調、轉換。
整體:結構主義者認為,注重整體是研究事物本質的唯一途徑,而事物的部分或因子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質的要素。
關系:與整體和部分的特征相比,關系的涵蓋面更廣,其內容更豐富。它不僅緊密相關某研究對象的整體與部分,而且統攝宇宙萬物間的各種系統。
消解主體:其意是人失去了他是萬物中心的位置;人不再是測量萬物的主人,而是系統中的一個因子。
自調:自調是結構主義者在解釋系統之所以存在時所認定的根本原因。
轉換:結構主義者所提倡的轉換,其性質則是強調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間變化的動態性。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最主要的影響有兩點:1、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這從地理學家強調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性可以看出。2、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來解釋地理現象。千差萬別的人文地理現象是表層結構,而要真正解釋則需要把握人地關系系統中的深層結構。
作者:劉昊等
參考文獻:
[1]R.J.約翰斯頓.哲學與人文地理學[M].蔡運龍,江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
一、課程學分安排
本研究所選取的學校與地理科學專業的總學分和各模塊的學分比例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差異。在對各種不同類別的課程所占學分進行比較時,將各個學校的課程經過重新分類組合,主要有4類,即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結果如表1。
[學分(比例)\&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實踐課程\&總學分\&北京師范大學\&44(27%)\&81(49%)\&10(10%)\&15(14%)\&166\&華東師范大學\&44(28%)\&74(47%)\&24(15%)\&16(10%)\&158\&東北師范大學\&51(33%)\&75(48%)\&25(16%)\&14(9%)\&155\&四川師范大學\&55(32%)\&73(43%)\&30(18%)\&12(7%)\&170\&湖南師范大學\&55(33%)\&79(48%)\&20(12%)\&12(7%)\&166\&徐州師范大學\&54(32%)\&78(45%)\&18(10%)\&22(13%)\&172\&長春師范學院\&60(34%)\&61.5(35%)\&21.5(12%)\&33(19%)\&176\&寧波大學\&50.5(30%)\&66.5(41%)\&33(20%)\&14(9%)\&164\&安慶師范學院\&57.5(31%)\&69(37%)\&24(12%)\&37.5(20%)\&188\&][表1][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課程學分安排]
從表1可以看出,各學校的總學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大學本科地理科學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專業課程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別為公共課程、教育課程和實踐課程。教育部重點高校――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這三所學校專業課程所占比例較大;教育課程也占有一定比例,均在10%~20%。寧波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的教育課程學分及其所占比例最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兩所學校比較注重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課程開設得較多。
二、專業特色課程
在公共課程、專業課程、教育課程以及實踐課程中,各學校的公共課程和實踐課程基本相同,而專業課程和教育課程都有特色課程。研究所選取的各學校公共課程基本相同,大致包括政治、歷史、數學、外語、體育、計算機;而實踐課程則幾乎完全一致,包括部門地理野外實習、綜合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專業課程可以概括為“大同小異”,“大同”指這些學校都開設的專業課程,大致包括引入性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引入性課程主要是《地理科學導論》。專業基礎課程包括相關學科基礎課程、部門地理課程、區域地理課程以及技術性課程。相關學科基礎課程主要為物理、化學方面的課程。部門地理課程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個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質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生物地理學》等,也包括環境方面的一些課程,如《環境科學導論》、《環境影響評價》等;人文地理包括《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區域地理課程主要為《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技術性課程分為地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方面的課程,如《測量與地圖學》、《GIS概論與應用》、《遙感概論》等。專業課程中的“小異”主要是各個學校的專業拓展課程存在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地理科學專業的特色課程。如表2所示,北京師范大學的專業特色課程最多,主要集中在遙感方向。在鄉土地理方面,北京師范大學有《鄉土地理》,但湖南師范大學和徐州師范大學則有較為具體的鄉土地理課程,分別為《湖南地理》和《江蘇地理》。華東師范大學較為明顯的專業特色課程主要是《河口與海岸》、《現代沉積學》、《環境考古》。筆者認為各所學校的專業特色課程一般與學校的優勢專業方向以及該方向的教師有關。如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李小文院士的研究方向為遙感;而華東師范大學有河口海岸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研究該方向的陳吉余院士。另外,其余學校也有相應的專業特色課程,如湖南師范大學的《天體觀測》和長春師范學院的《地球與宇宙》。
[學 校\&特 色 課 程\&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地理學》《交通地理學》《鄉土地理》《GPS原理與應用》《地表水熱平衡》《流域管理》《數字地面模型》《微波遙感》《遙感影像地學分析》《海洋遙感》《3S綜合實習》\&華東師范大學\&《河口與海岸》《現代沉積學》《環境考古》《最新地理文獻閱讀》《軟件工程與GIS設計》\&東北師范大學\&《濕地科學》《地理科學進展》\&四川師范大學\&《災害學原理與減災》\&湖南師范大學\&《天體觀測》《城市氣候學》《礦產資源學》《湖南地理》\&徐州師范大學\&《江蘇地理》《海洋學》《工業地理學》\&長春師范學院\&《地球與宇宙》《可持續發展研究》\&寧波大學\&無\&安慶師范學院\&《地理調查研究方法》\&][地理科學專業特色課程][表2]
三、教師教育類課程
教師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院校的特色課程,也是培養師范生職業能力以及職業意識的主要途徑。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學校均開設教育、心理和教育技術方面的教育基礎課程。與地理專業相關的課程主要包括地理教學、地理教材、地理課程方面的課程,如《地理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分析》、《地理新課程研究》等。各學校都有教師教育類的特色課程。如北京師范大學的《高中必修課程模塊研究》、《高中選修課程模塊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的《管理學》、《國外地理教育》;東北師范大學開設的教師教育類課程較多,而且比較有特色,如《地理教育研究方法》、《地理直觀教學》;長春師范學院的教育課程開設較為全面且獨具特色,如《地理三板教學》、《中學地理活動設計》、《中學地理習題解答》、《中學地理教研論文寫作》,筆者認為這對培養大學畢業后的地理教師有很大幫助;而安慶師范學院的《中學地理科技活動》是其它學校都沒有開設的,值得借鑒。
關鍵詞:考古地理學;三峽考古;人文;自然
一、考古地理學的回顧與發展
“考古地理學”這一詞首先是源于日本,“Archaeological geography”(考古地理學)它介于考古學和地理學之間,是歷史地理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也是現代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組織過程。它主要研究的對象就是人類發展歷史時期所處的地理環境的變化。而近幾十年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最讓人關注的就是它的研究范疇從歷史時期擴展到了無文字的史前時代,而且更深層次的延伸到了地址時期。在此考古地理學作為一門分支學科,在中國對其研究也是很有成果和活躍性的。它不同程度的對考古遺存中的發現的地理環境信息進行解析與提取,還原考古遺存中所反映的當時的人文景觀、自然環境,以此來更準確的揭示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種影響下的變化規律。
這種利用考古資料來對地理學進行研究的歷史考古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領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術的需要,近年已有學者主張在中國開張考古地理學更深意義上的研究。這充分的說明為了這是進一步完善歷史地理學、以及整個地理學科體系的積極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二、三峽考古遺址地理信息研究
長江三峽在我國大陸的中央。平均位置在310N和109。-.1IOoE附近.自西向東橫貫巫山山脈。長江三峽全長193 km,峽口是夔門,即瞿塘峽:中段為巫峽,峽巫山縣境和湖北巴東縣西部:西陵峽在巴東縣東部宜昌市南津關以西地帶。自然地理上的三峽重慶奉節至湖北宜昌間208公里的長江的沿岸地區以及此區間內長江支流所涉及的流域區。但是因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竣工,大約有600多公里的長江干流及支流受到影響。沿岸水位抬升到黃海坐標基點的175米高度,這一區域出土的考古遺跡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以往的所有資料總和。三峽遺存種類繁多,這就有助于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開展。而在這之中,自然遺存大多可以直接客觀的反映出地理環境的準確信息,而人工遺存卻受到很多的干擾因素,只能間接的反映地理的環境信心,不夠真實與全面。
在遺址的研究與發掘中,動物遺骸是最重要的生態指示物之一。要是說植物是靜觀的自然遺存的話那么動物則是動態的自然遺存,而其中野生動物遺存的研究不僅僅可恢復古人類當時生活的環境條件,更能生動的闡述人類對動物資源的利用。特別是古人類生產經濟的方式與內容。比如:水生動物生活于各個時代的始終,在龍山早期的動物群幾乎都是水生脊椎動物,它們是人們的主要食物。而商代晚期則陸生哺乳類動物開始增多。到了戰國,家犬和家豬已成為了主要的飼養動物。龍山早期沒有哺乳動物,這就可以說明龍山早期的人們以捕撈水生動物為主,狩獵不發達。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麻柳沱遺址這一時期,出土了一些大型體積的陶器,這就說明當時古人類注重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一時期遺存出土的比較少,因此可以知道當時人口還較少,聚落規模不大,對資源額利用度是有局限性的。同比可知道,漁撈相比于比較危險的狩獵來說是更容易或者穩定的收入。
麋鹿和水鹿是一種暖濕性動物,它們主要生活在河湖沼澤濕地,從商代晚期開始,山林地帶邊緣出現了灌木叢生的的溫暖濕潤地帶。與之相應的人文景觀石,隨著人口的增長,聚落面積擴大,這一時期出土的考古遺物中陶器種類多變,體型變小,火候比較高。而且從挖掘到的一切農具來看,其主是開始用于森林伐木、與耕地的石斧。
在麻柳沱遺址中還發現了制作銅器的石頭模型,這就可以知道當時已經出現銅器冶煉場所。明清開始,麻柳沱森林開始消失,已經很少可以看到獸骨,潛水魚類在減少,人們只能去打撈深水魚類。在麻柳沱遺址的先人都是以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為主,就當是那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里,自然資源足以維持相對穩定的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這也就反映出地理條件所導致的人們文化發展交流內向性強,交流性差的文化局面。根據相關記載,隋唐時期三峽水位波動頻繁,史料記載異常洪水近百次。這個文化面貌所體現出的在三峽中有很多反映不同時期洪水的題刻和洪痕,比如,如忠縣石刻記錄了南宋紹興23年(1153年)長江干流的特大洪水,當時水位高達158.47米,是長江歷第三位的特大洪水。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長江干流出現了僅次于1870年的居第二位的特大洪水,忠縣碑刻記錄的當時洪水位為159.55米④。由此知道在人們文化發展的低潮觀現象有時也會從另一方面反映出古環境的變化。
三、歷史發展下人文與自然的相互作用
遺址的形成從開始到最后的發掘,都會受到自然力和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的改變或者破壞,這樣在遺址的發掘所獲的地理景觀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這就缺少了它的準確性。就三峽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來說,它的考古遺址遭到破壞的程度要比平原地區的遺址破壞程度高的多,因為長江水域的侵蝕和雨水在近千萬年中對兩岸階地的沖蝕,并且隨著環境的惡化和人類活動日趨的加劇,這種破壞越來越嚴重。比如:三峽遺址中淤沙的遺跡原生結構已被破壞。這一現象除了明顯的有人類活動、生物、自然作用的直接作用,還體現出這三者的綜合總用,也就是人文與自然動力的相互作用結果。更為重要的是人類活動隊遺址的保存與破壞起這個一個很大的因素。人工制作的器物有石器農具、陶瓷、骨、銅器等,自然作用也包括風雨、流水、重力、生物作用以及冰川作用。而人類活動的掘地、填埋、建筑、貨到 應用就可能造成洼地、地勢下陷等。
對于呈階梯分布狀的河流階地遺址來說,構造作用和氣候變化對其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麻柳沱遺址地處長江干流西安高約10米的一級階地上,先存在的面積為5000平方米南北狹長的臺地,實際上麻柳沱遺址曾經的階梯面積應該很大,但是經過幾千年江水的侵蝕目前只保存這一部分。
而就遺跡原生結構的破壞來說,多來自于人為的活動,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活動往往會對遺址的原生結構造成破壞。但是這是文化改造動力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就重慶市萬州區太龍鎮新立村的石地磅墓地遺址來說,它所有的遺跡的原生結構均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石地磅墓地地處于長江岸邊坡地上,為了擴充耕地面積,當地很多人為了謀生需要把坡地改為田。使得遺址中遺跡的發現第一次和第二次產生了與歷史文獻的偏差。
四、結束語
根據以上敘述,通過考古地理學與三峽考古的實踐,體現出考古地理學對今后歷史的研究起著關鍵的作用,考古地理著重研究人類、動物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強調自然和人為動力都是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如果把聚落作為中心考察他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遺存的形態是考察的首要條件,但是遺存所存在的意義是研究的主要目的。考古地理學把逝去的歷史還原,讓死板的地理變得鮮活,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做一良好的鋪墊。
參考文獻
[1]許永杰.聚落考古在中國——歷程·現狀·問題[J].華夏考古,2009(4)
[2]李凡.GIS在歷史、文化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及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6)
關鍵詞:文學空間;現代漢詩;文體學;共時性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4)01004504
收稿日期:2013-09-18
基金項目:2013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當代詩學空間批評理論研究”(13Q0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黃雪敏(1978-),女,廣東潮州人,副教授,文藝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與現當代文學。
The turn of “literary space”: theoretical chance
of th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HUANG Xue-min
(School of City Cul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Foshan, Guangdong 528225, China)
Abstract:Literary space is a kind of artistic world constructed by the artists in their aesthetical conceptions as well as a platform where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make dialogues about their literature and thoughts. Synchronic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based on literary space, namely “the poetics of space”, is not only a new kind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but also a supplement and perfection of diachronic literary criticism and especially a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ntemporary poetics at a deeper and broader level. Thus, to conduct a dialogue on poetic stylistics by means of space is a thoroughfa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mmonality and fusion between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poetics.
Key words:literary space; modern Chinese poetry; stylistics; synchronicity
空間是有形與無形事物存在的根本載體,“文學空間”同樣包含著文學生產、文學傳播和文學消費的全過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空間問題己經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理論的一大熱點,西方學術界也發生了所謂的“空間轉向”,“空間理論”成為文化研究的主要認知范式之一。在“空間轉向”的學術背景之下,從空間的維度出發對文學活動進行重新詮釋,無疑是當下文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途徑。盡管時間和空間都是構成文學作品的基本要素,但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人們都只對時間傾注了過多的熱情,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了空間。將“空間批評”作為解讀詩歌的理論角度,一方面意味著承認現代漢詩對于古典詩歌的全方位突破,如文字的、題材的、價值的、情感的、形式的、風格的等方面的空間創新;另一方面也將從文體自身或比較文學的角度,探析個體與公共、鄉土與都市、精英與民間、心理與現實等詩歌空間的內在關聯,進行全新的以空間為坐標的詩歌文體理論體系探索。
一、詩學空間反思與探索
20世紀文學的研究,一直以來學者們習慣于采用時間線性研究或派別、思潮的歷時性研究途徑,這兩種研究途徑雖然描述起來簡便易懂,但也容易遮蔽漢詩的整體風貌。進入20世紀后期,文藝研究在經歷“語言論”、“認識論”、“人類學”等轉向后,呈現出“空間轉向”的新面貌,學者們紛紛將以前給予時間、歷史、社會的青睞轉向空間上來。空間研究在當代知識和政治發展中日益呈顯學之勢。在多元交織、互相滲透的后現代動態語境中以空間理論深入文學學術研究無疑是一個重要新維度。因此,“文學不再是觀照世界的一面鏡子,任何一種個別的敘述,都難分難解地涉及到其他的敘述空間。文學空間不再是對某種固定空間之中時間演繹(事件或情感)的模仿、再現或表現,文學文本必然投身于空間之中,文學空間固然來自于現實空間,但同時,更重要的是文學本身就成為社會現實空間建構的重要組成。”[1]
目前,從“文學空間”視野出發去研究文學的做法,己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就目前能見到的資料來說,國外最早可以追溯到俄國的文藝理論家巴赫金,他成稿于1937年的著作《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首次把哲學層面的時空體用于文學意義上的轉義。法國的雷蒙德?威廉斯1973年發表的《鄉村與城市》一書考察了有關“城市”和“鄉村”空間關系不斷變化著的“情感結構”,從16世紀的田園詩一直延伸到當今的全球文學。其后,克里斯丁?羅斯1988年的《社會空間的興起:蘭波和巴黎公社》,考察了蘭波的詩歌道路,以及其他很多文化生產;另外,邁克?克朗在198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學》中以“文學景觀”為題,辟專章討論了文學中空間的含義,認為文學,諸如小說、詩歌、戲劇、傳奇等,都體現了以不同方式進行的對空間進行闡釋的努力,文學景觀是“文學和景觀的兩相結合。”
在國內,對于空間理論的研究相對來說尚處在起步階段,主要是一些學者對外國理論家的相關論述的譯介。著作方面,主要有包亞明主編的《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和《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王文斌譯的《后現代地理學》等著作,主要是從社會學角度對空間理論進行翻譯和介紹。而運用空間理論對文學進行研究的工作目前在我國還比較少,主要有閻嘉主編的《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其中專門介紹了“空間批評”;朱立元主編的《當代西方文藝理論》2005年的增補版也增加了由陸揚所寫的《空間理論》一章。可以說,空間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范式正在逐漸被我國學術界接受,對社會學理論、城市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文學研究等都產生了影響。進入新世紀,傳媒詩學與文化傳播模式嬗變問題日益引起國內學者的興趣和關注,國內知名學者如王岳川、歐陽友權、金元浦、黃鳴奮等人側重對傳媒與消費社會、公共空間、文化及權力話語、全球一體化的文化意識編碼、媒體的狂歡等做了多維度、多層面的探討,但專門針對現當代漢語詩歌采用“空間視域”進行研究的著作不多,姜濤《“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新詩話語研究》部分采用了現代漢詩的“空間性”理論進行研究,是這方面具有代表意義的創新之作。
從目前在“中國期刊網”能檢索到的論文來看,當前已有的涉及漢詩及其文體的空間化研究的一般性論文約190篇和15篇碩博畢業論文,如楊有慶《空間詩學――對后現代文學活動的空間化研究》、盧楨《現代中國詩歌的城市抒寫》等。專題論文還有:周云鵬《新詩詩性空間的開拓(1917-1937年)》、敬文東《二十世紀后半葉中國文學的“空間主題”》、沈天鴻《時間、空間與詩》等,還包括《江西社會科學》的學術專欄“文學地理學:文學研究向空間維度延展”等。這些作品或理論研究,一方面承認了“文學空間”的合理性,對研究對象進行歷時性的空間研究或者是對某一類型的文學體裁進行空間研究,但另一方面,缺乏將現代漢詩看作一個整體系統進行共時性空間思考和闡釋,也沒有對其多維審美空間的研究和觀照。因此,本課題基于后現代文學活動的空間化,力圖從“文學空間”的維度,即從與時間的歷史性向度相對的一種共時性的視角出發,對一直以來以時間、流派為尺度建立起來的那種文學觀念進行“空間還原”。具體地說,就是把研究的重心從以往的歷時研究轉移到現在的共時研究上來,以一種橫向超越的方式對后現代語境中的現代漢詩的基本問題進行思考。
二、文學空間的多元化構建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一直存在著“理論缺失焦灼癥”,而“空間批評”作為當代學術的一種新穎的理論尺度和方法論,有必要引入文學研究尤其是詩學研究。空間理論以空間區域(有形和無形)為模塊,補充或者改變傳統上以時間、派別、思潮為軸心的詩歌史研究,提供一種新穎的理論視野和批評方法,更全面、更細致地理解現代漢詩,因為“空間批評”理論蘊含著哲學思維范式的嬗變與詩歌美學理論概念的焦點轉移,為中國詩學特別是二十世紀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觀照可能和問題框架。
構建文學空間的理論,探索“空間詩學”,所要進行的工作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確立“文學空間”理論及其“空間視域”的內涵和外延。
“空間理論”的內涵在于,“文學作品不只是簡單地對地理景觀進行深情的描寫,也提供了認識世界的不同方法,揭示了一個包含地理意義、地理經歷和地理知識的廣泛領域。將文學評價成主觀的恰恰遺漏了這個關健問題。文學是社會的產物,事實上,反過來看,它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發展過程。”[2]而進入文學場域后,“空間理論”進入文學研究而形成的“文學空間”理論即“空間詩學”,就從外在表現上被學者界定為三個彼此聯系并逐層遞進的“文學空間”層次,即以“文學地理學”為中心的現實關系層次,以“文學場”為中心的文本空間層次和以“文本互文性”為中心的審美文化層次。
其次是具體分析“空間詩學”所采用的具體批評手法,從更實際的意義上說,就是普遍的“空間詩學”如何應用于特殊的現代漢詩研究,如“文學空間”三要素(背景、場景、場面)、三類型(意象型、幻象型、意境型)原理在詩歌創作論和鑒賞論中的審美和批評價值,以及“空間視域”在詩歌文體批評方面的獨特性應用優勢。
再次,以現代漢詩為基礎,追溯古典詩學的藝術空間理論,打通古代詩學話語和現代詩學理論之間的藩籬。古代詩學的空間意識,不僅在“言――象――意”三者之間展開,也在從“意象――意境――境界”三者之間展開,構建了我國詩歌審美空間的經緯。古典詩歌的“養氣說”、“胸中有丘壑”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以及鄭板橋的“眼前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論,都不同程度地從創作主體、創作技巧、作品構成或藝術鑒賞等角度,涉及了文學藝術的審美空間的創造方式。這也是我們審視20世紀詩學與古代詩歌之間脈絡發展問題的一個主要途徑。
最后,在空間批評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細致的文本閱讀、比較與舉證,分別探析現代漢詩在語言、題材、情感、意象、意境、哲理等六個層面對于古典詩歌以及西方現代詩歌的繼承、突破和創新。20世紀現代漢詩這種文體在這六個方面開拓了新的詩歌書寫空間。
三、詩學空間的藝術探索
20世紀中國文學,尤其是伴隨著“白話文運動”而蓬勃興盛的現代白話詩歌,始終伴隨著政治和革命的車輪,從一開始,就烙印上了民族、民主和民生的痕跡,在神州大地上進行了無數次的思考、探索和斗爭。因而,從內容層面看,詩學空間探索如果以20世紀詩歌,即現代漢詩為研究對象,那么就必須具體解決一下這些詩學及相關文體問題。
第一,現代漢詩的地域空間論。這是空間詩學最直接的、最本源的問題所在。因而,所要討論的對象,一是包括鄉土詩歌與都市文學中的空間話語異同,如黃禮孩等主編的《出生地:廣東本土青年詩人作品》和《異鄉人:外省青年詩人作品》詩集影響深遠而廣泛。二是“西部文學”(于堅等人提出)及“西部詩歌”對于文學空間的拓展,其中糾纏著諸多地域主義、民族主義等復雜情懷。三是“詩分南北”觀念從古代到當代的發展脈絡。從顏之推《顏氏家訓》中的“詩分南北”一說提出后,這種觀念一直在古代文學中頗有流傳,南方婉約而北方剛健的詩風的認識得到了認可,在“京派”、“海派”文學的對比與研究中也有一定呈現。四是在20世紀末期,“打工詩歌”在當代詩壇中的獨樹一幟,開辟了“當代詩史”(楊克語)。五是港臺詩歌的審美空間拓展,尤其是臺灣詩歌中的鄉土情懷的抒發。六是“文學空間”理論視域觀照下的古典詩歌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并以新面貌呈現在現代學術版圖的“坐標”中(如“唐詩地理”、“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的研究等)。這種“詩歌地理學”的理論范式也反映在現代漢詩的“版圖”研究中。
第二,現代漢詩的個體與公眾空間論。個體空間是作家和讀者個人的、私隱的空間,是藝術的、生活的、情感的自我空間。而公眾空間是群體的、國家的、政治的空間,是泛化的、開放的、革命的廣場空間。因為20世紀中國的獨特歷史階段,因而個體空間與公眾空間存在著契合、疏離、矛盾和對抗。因而,涉及的具體問題包括:一是分析現代漢詩對于“個體空間”(私人的、隱秘的、藝術的空間)的尊重,強調和突出個體情感在詩歌抒情中的“在場”,以及20世紀詩歌中個體抒情對于傳統詩美的繼承和發揚;二是分析現代漢詩對于“公眾空間”(大眾的、革命的、政治的空間)的參與,通過文本細讀來展示現代漢詩在20世紀中國革命進程各個階段的歷史性使命(“啟蒙”、“救亡”、“革命”、“自由”等);三是分析現代漢詩在個體和公眾空間中的游走、對抗、妥協等,反思現代漢語詩歌的“公眾空間”對于“個體空間”的侵蝕、干涉和占領,以及現代漢詩的先天不足和藝術缺失。
第三,現代漢詩的傳播空間論。傳播空間是詩歌或文學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通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詩歌的生命力。因而,必須著力于探討民刊、選本、詩集、論壇等傳播空間的內在邏輯以及建構作用。這個方面,大約需要深入挖掘的問題有六個方向:一是文學期刊和雜志、報紙等傳統媒體中的漢詩傳播(如《星星詩刊》、《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等);二是個人詩集和詩群詩集的傳播(如艾青《歸來者的歌》、黃禮孩《一個人的好天氣》及《東莞青年詩人30家》等);三是詩歌民刊的傳播(如黃禮孩主編的《詩歌與人》及《大象詩志》《九月詩刊》等刑物);四是詩歌選本傳播(如楊克主編的《中國新詩年鑒》、王光明主編的《年度最佳詩選》等);五是詩歌論壇的傳播(如“詩江湖”、“詩生活”網站等);六是理論專刊中的漢詩傳播(如黃禮孩《詩歌與人》的“完整性寫作”專刊等)。這六種播途徑共同構建了現代漢詩的物質化存在和傳播空間。
第四,現代漢詩的接受空間論。按照陳文忠先生的意見,人們對經典文本的接受可區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維度:作為普通讀者的純審美的閱讀欣賞(效果史)、作為評論者的理性的闡釋批評(闡釋史)、作為創作者的摹仿借用(影響史)[3]。現代漢詩的接受空間就由欣賞審美空間、闡釋批評空間和影響創新空間組成。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探討現代漢詩在港澳臺地區和海外空間的接受問題。因為現代漢詩在中歐、中印、中美等文化交流中的具有“空間互涉”的能力,即由于現代漢詩在域外文學空間中的傳播和接受而引發的多種詩學問題。
由此可見,在“文學空間”理論視域中,采用不同于時間、派別的空間視野(也會比照思潮和流派),審視現代漢詩在體式、題材、風格、傳播、接受等空間領域所進行的突破,我們會發現它對于20世紀中國文學,對于中國現代文明的進程所起到的極其重大的作用,并作出了(幾乎超越自身的)美學的、思想的、政治的巨大貢獻。
綜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已經獲得了較大成就,但是歷時性的闡述模式過于機械,缺乏空間性、邏輯性,也存在著諸多的爭議與缺陷。因為文學的創作并非完全按照因果律進行,而是充滿著“天才式”、靈感型和偶然性的創作。文學的研究,必須在傳統的歷時性思潮、流派等研究基礎上,引入新的“空間批評”理論。近百年來,我國文學的形式、題材、形象及其所處的文化、社會、時代環境等等都出現了的空間上的巨大遷移和變化,因而以“空間批評”理論重構二十世紀文藝學的理論體系是值得嘗試的學術探險。
參考文獻:
[1]劉進.“空間轉向”與文學研究的新觀念[M].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5(3):42-45.
11年前,我在美國過了一次圣誕節,但并不知道西方基督教家庭中有一種過節習俗――在房間里擺設耶穌誕生的場景。這種習俗是“克威赤”(Creche)的一種。2011年圣誕節前,我收到德國朋友寄來的圣誕禮物:一套耶穌降生場景的家庭擺件,這個場景的每個擺件都對應著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書中的故事情節。主角是剛出生的小耶穌,被布包裹著;配角是圣母瑪利亞和她的丈夫約瑟夫;一頭驢子,代表耶穌降世的地點是馬槽;一只可愛的羊兒,代表著牧羊人,他們在耶穌降生那晚,恰巧在馬廄邊露宿,是上帝告訴他們瑪麗亞剛誕下的嬰兒是他們的救主。圣誕節前一天,我將這套擺件置于桌上,拍了一張照片,做成電子賀卡發給多位朋友。
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庫恩教授收到我的這張賀卡后,也回送了一張照片。他與夫人英格特當時正在巴黎過圣誕節,在那里他們參觀了一個圣誕場景的展覽。這張照片就是在這個展覽會上拍到的,算是呼應我賀卡的主題。照片中是中國藝術家制作的家庭圣誕場景擺件圖。乍一看根本不知道那是圣誕的場景:一套黃花梨的木雕小擺件,由紅色帷幕烘托著,中央是半敞的馬棚,馬棚兩側為“歲寒三友”松、竹、梅,棚前有立臥駱駝各一,羊兒或狗兒若干。馬棚內有一案,兩側各跪一人,棚前有若干人相對行禮,這些人物均著漢代的寬袖覆地長衫,只是其中兩人的面貌頗似胡人,美髯高鼻。有意思的是馬棚頂上還有兩個“飛天”造型的女子。
然而這張圖片或許就是古代中國基督教徒心中的場景。試想基督教初進中國時,傳教土向人們描述耶穌誕生場景,聽眾腦海中會浮現出何種景象?傳報上帝消息的天使自然是貌若天仙,那就是馬棚上的兩位“飛天”女子的模樣;瑪利亞和約瑟夫就像家中的慈母嚴父;基督救的入教儀式就如同中國民間的金蘭結拜,松、竹、梅象征著高尚的人格以及朋友間的忠貞友誼:聞得耶穌降生,遠道而來的“博士”一定是從絲路上乘駱駝而來;紅色的帷幔象征著神圣和盛大的時刻。我期待著有一天看到其他民族中基督徒的“克威赤”,他們再現的伯利恒圣誕夜或許與德國人的也不同。
其實,基督教文化在世界上的擴散,與其他文化的空間擴散有共同之處,那就是要成功地運用“轉喻”,即把人們未知的東西轉換成已知的東西來理解。有了這一步,人們才能判斷是否能接受新的事物。自然科學出身的文化地理學家,研究文化擴散往往注重擴散模式。殊不知,研究文化擴散最主要的工作是了解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接軌,以本土文化的認知域激活(activate)另一個新的認知域,這可能比直接生硬地接受外來文化更為有效。這就像我們“學雷鋒”,總是要找到身邊的“雷鋒”做直接的榜樣。
展覽時間:4月21日-6月15日
圖片提供: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閃爍的羊群穿過洞開的殘破城門,歷史的幽遠與現實的可見如同風中火苗,忽明忽暗,交替上場。這荒涼而有趣的景觀到底告知我們的是什么?
對于歷史風景或景觀的考察,在近年來的中國攝影生態中,并不少見。當城市化進程致使原有景觀消失,人造景觀泛濫時,多數攝影師聞風而動,對這些行為進行理性觀看與記錄。而深埋于歷史的風景相比之下,要冷清得多。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看到攝影師塔可面向《詩經》,以此為線索,進行文化地理學范疇上的影像考古,以及面向個人文化史進行驗證的專題作品《詩山河考》,也誕生了劉錚以歷史事件發生地的著名景觀為影像考察點,用大畫幅對其進行視覺上的呈現與審視的專題作品《歷史的風景》。
而成都攝影師張晉把自己置身于歷史的殘片想象與現實的實體之中(事實上,這現實此刻跟歷史一樣隱約),在這樣一條迷惘的暗河里,殘片所昭示的民間語匯同時也挾裹了古代哲學與生命地氣。有了前面塔可的優秀文本《詩山河考》,張晉的作品《又一季》就不能不說是一種冒險。
張晉選擇了輝煌而卻又偏安一隅的歷史樣本,尋跡而上,向“絲綢之路”(長安到陽關)尋求解決的途徑,“不僅因為這一段是中國佛教的傳入之路,還有自己對大荒大漠的熱衷,還有同未知山水的際遇等等。”從攝影師所在的“錦官城”成都到他所追溯的西北邊陲,這中間的地貌和文化跨度,不能不讓他陷入到一種文化想象中來,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我們必須承認這種跨度所帶來的誤差的必然性。“我盡可能多地剝除掉照片中的時間和歷史痕跡,把當前的現實置于一個相對遙遠的位置,藉此讓照片連接著古絲路的過去與將來。”如果僅僅是如此,那么為什么非要選定這蒼涼大漠,而非南方?攝影師的回答是“地處偏隅的西北受當下中國經濟劇變的影響相對微小,當地的人性更容易追溯到中國哲學的伊始,在精神層面上同大道契合。”
為了實現這個“哲學”的影像轉譯與表達,張晉試圖從自然入手,流連于大漠、流沙、石窟、寺廟等場所,凸顯四季更替而產生的生命氣息。在攝影表達的過程中,他從行走中遇見的視覺可見物中獲取意象,在未知、殘破而兇險的碎片中提取可以喚醒心性,這種泅游于廣義理學“心性論”和“格物致知”的影像實驗,是否具有完全承擔攝影師內心需求的能力,還有待于觀察,但可控的銀鹽實驗與這種地氣的提煉存在著的微妙關系本身就是可信賴的力量。這種面向攝影尋求內心塑造的努力不可不說是有效的。
回到具體的拍攝中觀看,不管是遺留大漠的無字碑、被大風掠過留下明顯紋路的流沙、浮現大漠中的無名氏墳墓,還是如同奔跑在典籍中的山羊、攀爬在滿是漏洞的墻上的遒勁的雜草、神秘待解的解簽書……都是“格物”的典型案例,這種通過沉迷于荒蕪的極端來尋求荒蕪的內在性力量援助的拍攝,呈示了攝影師的追求,以至于他在遼闊而蒼茫的天地間,常常將天與地的界限抽象成一條線。
【關鍵詞】創新能力 培養 地方院校 地理科學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C-0031-03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加強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國家、地方、高校以及大學生個人都極其重要。國外許多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全面參與科研等方式進行研究型創新實踐學習,培養創造性人才。我國許多高校也正在大力推動本科生加強科研活動,開展實驗調查等,以促進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然而,目前我國地方高校數量占全國高校總體的大部分,它們與重點研究型高校相比,在為學生提供的科研項目、資金及科研平臺及實驗設施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必須努力尋找與本地區、本校情況相適應的因地制宜的創新途徑。而探索有效的創新實踐教學途徑則是地方高校彌補不足的最重要方式。創新能力就是推陳出新的能力,具體是指人們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本文以貴州省凱里學院為例,探索如何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一、地理科學專業加強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決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吳傳鈞院士認為,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地理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專業,已經在社會經濟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人才培養目標已經不僅是為中學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地理學科教師。地理科學研究對象的綜合性還決定了實踐教學是地理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地理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環境事物發展與演變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結構等知識,還對培養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為國家構建戰略創新體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基礎意義。
二、地方院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面臨的困境
凱里學院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建設時間較短,在學科建設方面與國內許多高校相比,還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建立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機制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
從凱里學院內部因素來看,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師資隊伍不完備,整體教學與科研隊伍水平不高;實踐、實驗教學設施不完備,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激勵等管理體制不健全;實驗實踐基地數量少,資源整合利用度低,沒有充分發揮實踐實驗設施、基地的效能;實踐教學方法還存在不足,對促進創造性和創新思維發展的方法還較少。
從凱里學院所處區域環境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區域經濟落后,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小;生源質量不突出,教育資源整體匱乏;地處西部山區,地理區位條件差,對高級人才吸引力弱;當地社會企業數量少、層次低,對高校實踐支持力度弱,能提供校外實習基地數量少,產學研實踐平臺層次與水平低。
目前,凱里學院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過程中,在人才創新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設計,因地制宜地構建合理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與方案、高效的管理制度、評價考核體系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并且還面臨著資金不足等問題。因此,努力探索、研究適宜本地院校的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地方、國家的經濟發展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構建培養創新能力的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不少學者進行了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例如,朱愛琴對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提出了地理過程實驗模塊、地理教育實踐模塊、地理應用實踐模塊、地理技術實踐模塊。
1986年錢學森提出,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并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它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楊開忠認為科學體系應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研究分工和協作發展的系統反映,并總結和概括出地理科學體系包括地理科學哲學、基礎地理科學、應用地理科學和技術地理科學四個層次。構建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也應該是以科學的地理科學體系為基礎。本文以錢學森、楊開忠等人構建的地理學學科體系為基礎,根據凱里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將其分為地理科學基礎實踐課體系、地理科學應用實踐課體系、地理技術實踐課程體系、地理科學綜合創新實踐課程體系。
(一)地理科學基礎實踐課程體系。主要是通過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的實驗、實踐去深刻認識地球表層,理解人地相互作用關系及過程。包括核心基礎實踐課程與基礎實踐課程。
核心基礎課程有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氣象學與氣候學、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與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與地貌學等。基礎地理科學是核心基礎地理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合作領域。主要有人文地理學、環境生態學、文化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專業課程。
在基礎實踐課程體系中,通過設置驗證性和探究性等形式,在室內、室外分別進行觀察、測試、分析、考察及綜合自然地理實習等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對實驗操作、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等能力,并通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分析、研究、探索出結論,促進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對地理現象、地理環境客觀規律、人地關系的深刻認識,培養并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地理科學應用實踐課程。主要是把基礎地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應用于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主要包括地質、環境、資源、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等領域。主要的應用實踐課程有經濟地理學、巖溶學及應用、區域分析與規劃、旅游地理學、鄉村旅游學、環境學概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經濟學、城市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生態旅游學等。
在應用實踐課程體系中,主要讓學生通過室內資料準備與分析,室外實地綜合考察、觀測、調查研究,去獲得地理環境中自然要素、人文、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數據資料,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去分析與研究地理環境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各方面及綜合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與辦法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專業思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地理科學技術實踐課程。技術實踐課程是專門研究和開發地理科學技術手段的科學,是地理科學的技術支持系統,它包括傳統地圖測量技術、數學分析方法、新興信息計算機技術與“3S”技術,是地理學與計算機、信息學、圖像學、遙感、衛星等新興技術的結合。主要技術實踐課程有地圖學與測量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理學的數學方法應用、計量地理學等。
在技術實踐課程體系中,主要讓學生在運用計算機技術實踐中,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掌握及相關軟件技術運用,對數字化地圖、遙感影像等資料中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料,進行提取、分析運用的實踐訓練,以及運用數學方法對地理事物的空間規律的分析、建模的實踐訓練,建立認識、分析地理空間事物信息系統的新思維、新思路、新技能。
(四)地理科學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主要是地理教學技能與理念的培訓實踐,以及科技競賽、科研課題、學術(畢業)論文寫作等綜合性創新能力訓練的實踐,它還是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水平及創新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包括教育教學實踐訓練、科研課題研究實踐訓練、學術(畢業)論文寫作實踐、科技競賽實踐訓練等。綜合實踐課程有地理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技能與教材精讀、教師教學技能訓練、教學見習、社會綜合實踐調查、學術規范與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講座等課程。
在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中,主要讓學生參與課程教學技能的訓練與實踐,通過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過程的實踐及撰寫學術(包括畢業論文)論文等實踐訓練形式,逐步培養具備良好的中學地理教學技能的能力,培養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數據分析、研究寫作等科學研究能力。
從地理科學專業創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結構可知(參見圖1):基礎實踐課程是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側重于對自然環境特征及其演化規律認識的實踐訓練;應用實踐課程側重于對自然環境整體系統中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問題認識與研究的實踐訓練;技術實踐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新技術與方法進行地理科學領域進行研究的實踐訓練,它也是當代研究地理科學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工具;綜合創新實踐課程則是綜合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進行教學技能、科學研究能力的實踐訓練。其中基礎實踐課程與應用實踐課程體系在地理科學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起著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基礎知識鋪墊作用,技術實踐課程體系起著訓練學生具備運用地理科學系統理論與方法、先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方法進行綜合實踐創新的技能,綜合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則是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知識、理論與技術進行實踐創新的能力。
圖1 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結構
四、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措施
凱里學院盡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但也在不斷向國內外優秀高校學習,努力尋求適宜的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不斷彌補不足,并根據本學院及地理科學專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教學措施。
(一)重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地理學是對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與關系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專業對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通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可以使科學與人文教育的緊密結合。學生不僅可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外,還可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為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對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非常有特色,要求學生所學知識必須包含文、理兩大領域的基礎知識,通過多學科知識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創新能力。因此,加強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對促進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基礎作用。
(二)打造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教學平臺。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區域野外實地觀察力、運用“3S”技術處理區域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區域經濟綜合分析的能力等。通過打造建設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教學平臺,促進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去創新、設計實驗過程,主動觀察、分析地理科學現象,促進其創新思想與創造力的形成。
(三)重視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雖然凱里學院資金困難是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但只有加強建設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創新實踐平臺。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厲行節約、務實,集中資金優先購買急需的設備。加強對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育與引進,注重引進教學與實驗兼具的“雙師型”人才。對實驗室的管理,從實驗室管理制度與學校實驗室資源整合等方面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全校所有實驗設備、設施的功效。
實踐基地建設是地理科學專業創新實踐教學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選擇典型的、具有區域綜合性強及區域特性突出的實踐教學區,作為穩定野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必須達到的要求。凱里學院充分利用黔東南州及周邊區域特色,有效地建立自然、人文景觀為實習實踐基地。如劍河縣八郎國家地質公園、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風景區等極具區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作為實習基地。此外,還應積極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改變以前將其作為實踐場所的觀念,尋求與實踐教學基地所在單位深入合作途徑,建立校企互利機制,促進實踐基地建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四)加強教師創新實踐教學素質的建設。高素質創新實踐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具有創造能力的教師隊伍。只有教師具備地理科學專業的前沿理論以及對相關交叉學科的最新理論有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學中講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引領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去創新、探索。當教師具有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時,才能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開展有利于創新實踐培養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
(五)建立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的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合理、有效的實踐課程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制度保障。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需要從實驗室實驗、野外實踐基地的調查研究、教學技能訓練與見習等幾方面分別進行建立,從實驗實踐的準備、流程設計,實驗實踐參與過程,實踐作業及教育實習效果等幾個環節進行考核,其中實踐作業按實驗報告、實踐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形式進行評價。從學生與教師的角度分別建立考核體系,并對考核體系建立量化考核指標。
總之,高校肩負著培養學生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歷史重任。雖然地方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還存在許多限制性因素,但只要能因地制宜制訂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方案,從教師隊伍、實踐課程體系、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踐基地建設及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做好創新實踐基礎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定能建設優良的創新實踐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與文獻】
[1]陳曄,徐晨.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鮑玉珩.美國大學的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策略與模式[J].電影評價,2012(22)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以本科生科研促進創新能力培養―北京大學的個案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03(1)
[4]王亞娟.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之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1( 14)
[5]付軍龍,溫恒福,王守紀.大學創新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6)
[6]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J].經濟地理,1991(3)
[7]朱愛琴,周勇,謝雙玉.地理科學專業“模塊式、層次化”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
[8]錢學森.關于地學的發展問題[J].地理學報,1989(3)
[9]楊開忠.論地理學體系建設[J].地理學報,1991(4)
[10]鄭度,陳述彭.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J].地球科學進展,2001(5)
[11]吳懷宇,程光文,丁宇.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基金項目】凱里學院校級教學改革與研究一般項目(JG201338)
關鍵詞:《白象似的群山》;空間批評;逃離
20世紀末,學術界經歷了引人注目的“空間轉向”。學者們開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間性”,把以前給予時間和歷史的青睞,紛紛轉到空間上來。空間轉向的成果最終導致城市設計、地理學、建筑以及文化研究等學科呈現出相互交叉的趨勢,并且影響到對文學文本的重新解讀。[1]空間批評注重“強調文化史人與人之間,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各種關系,通過文化作為中介(media)、平臺(level)、生活圈(sphere)等空間隱喻,將文化研究空間化。[2]批評家強調景觀不再僅僅是一種靜態的、承載作者敘述內容的‘容器’,注重研究其背后的社會文化屬性。[3]本文試圖采用空間批評的視角從景觀空間、社會空間及個體空間[4]對《白象似的群山》的逃離主題[5]進行解讀。
《白象似的群山》講述了一對美國的年輕男女在西班牙的一個小車站喝酒,這名男子一直在試圖說服這名女子去做一個小手術的故事。[6]整部小說幾乎都是圍繞著男子和女孩之間的對話完成的,對話一直圍繞著兩個人對做不做這個手術的分歧進行的,在列車即將到達車站的時候,女孩子開始恢復了平靜,小說戛然而止了。整部小說的語言文字簡潔明了,故事情節表面上簡單易懂,都由兩個人的對話構成,但其主題卻蘊含主人公深深的逃離情緒,而這一主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解讀出來。
一、景觀空間的渲染――女主人公的逃離
《白象似的群山》通篇不足3000字,基于海明威的創作風格:簡練、含蓄,只有一來一往的對話,而若只是局限于這些對話,讀者對主人公的心理是無從把握的,更不用說小說主題了。但所謂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我們往往能從作者的景觀空間描寫中找到蛛絲馬跡。在悶熱的夏天,連綿的群山在驕陽的炙烤下橫亙著,白茫茫一片,周圍則是褐色而干枯的村莊[7],作者營造的是一種焦躁而壓抑的氛圍,為整部小說定下了令人壓抑窒息的基調。白象似的群山從形態與色彩上可逼真地描摹出女孩備感壓抑與焦慮的心理面貌,而這些壓抑與焦慮則來自于她與美國男人的談話主題――做手術(通過分析可知即墮胎)。但當姑娘站起身來,走到車站的盡頭。鐵路對面,在那一邊,埃布羅河兩岸是農田和樹木。遠處,在河的那一邊,便是起伏的山巒。一片云影掠過糧田;透過樹木,她看到了大河[8]。白象似的群山已與遠處的田野、流淌的河水融為一體,這時白象似的群山象征著與文明社會相對應的相對自由的自然界,凸顯出女孩一種想躲避與逃離的情緒。
二、社會空間的壓迫――男女主人公的雙雙逃離
海明威的冰山創作原則留給讀者太大的想象空間,我們聯系上下文,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個美國男人以及跟著他的小女孩是從美國逃離而來到西班牙的,這里就存在著一個隱含社會空間――美國。從主人公之間的言談舉止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們之間的戀情并不是正大光明的,而是違道德的,成為美國社會空間下的一股異質力量。因此,他們在美國受到了社會空間的壓迫下,只能逃離。為了尋找能藏匿自己這一越軌行為的社會空間,他們來到了西班牙。而根據小說中的細節描寫:他們的旅行包上“貼著他們曾過夜的所有旅館的標簽”[9]以及他們正在西班牙的一個小站等待著開往巴塞羅那的火車等等,可以看出,他們的逃離已經開始了很久,而且還將繼續進行。
三、個體空間的對抗――男主人公的責任逃離,女主人公的精神逃離
在社會空間的壓迫下,男女主人公雙雙逃離。而作為獨立的人,他們又分別有自己的個體空間。個體空間原本應該相互獨立的,而在這樣一個男權為主導的社會中,小說中的兩個個體空間則呈現出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依賴,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的控制。這個局面一直穩定的存在,直到女主人公懷孕。故事中通過二者隱晦的對話,表現出了兩個個體空間之間的矛盾與碰撞,而對話的目的實則為解決這一矛盾與碰撞。男主人公一直在勸說女主人公去做小手術――墮胎,而女主人公卻通過一遍遍的對手術質疑期望得到滿意的答復――男主人公真正的愛。然后就是在這一來一往,不被外人所了解的對話中,男主人公一心想通過花言巧語來逃避自己的責任,他想要的不過是男歡女愛,而不是與這個女孩組建家庭,結婚生子,他害怕承擔責任,因此,一直在閃爍其詞,在逃離他本該承擔的責任。而女孩透過對話明了了這個男人的不負責,所以她極度想逃離這個男人,因此,在整篇的交談中,女孩一直沒有看男人,女孩一直在躲避男人的目光,她看遠處的山,看珠簾,看桌子腿下的地,甚至站起身來,走到車站的另一頭,去看遠處的田野、流淌的河流。但是由于她對這個男人的依賴實在太嚴重,因此她只能實現精神上的逃離。所以在小說的結尾,她不僅看著男人而且還沖著男人笑了。至此,女主人公與男主人公作為個體空間,企圖通過相互交流來達到和諧的夢想貌似得到了實現,然而只有深入探究,我們才能發現其中的深層逃離主題:這個男人不可能承擔起這份責任,他會一直逃離;而這個女人盡管依舊靠著這個男人生存,然而也僅限于物質依賴,她已經看透了他對她的愛只是表面的,在之后的逃離旅程中,她的精神至少是獨立的了。
結論
空間批評理論應用在文學批評中,使我們可以觀木見春,深入探究文本中所體現的社會和政治意義。空間批評理論在審視《白象似的群山》這部文學作品中的景觀空間、社會空間以及個體空間的同時,把重點放在探究這些空間背后所蘊含的逃離主題。空間批評理論在提供給我們一個或多個研究視角與理論維度的同時,進一步證明了空間作為文本存在的一個維度在挖掘小說內涵價值上所具有的不可忽視的地位。(作者單位:魯東大學)
參考文獻:
[1] 高琳佳.《黑暗的中心》的空間批評解讀[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2,21(1):77-80.
[2] 李蕾蕾.當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學知識譜系引論[J].人文地理,2005(2):50-57.
[3] 吳慶軍.當代空間批評評析[J].世界文學評論,2007:46-49.
[4] 張紅.用空間批評理論解讀哈代的《無名的裘德》[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5] 付美艷,孫敏.《白象似的群山》標題與主題之間的關系解讀[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