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0 06:22: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政治制度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 “理念”一詞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其回歸與發展為當代政治學科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與研究路徑。其中,理念與制度的結合很好地彌補了制度變遷理論中動力不足的缺陷,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一、理念的淵源與復興
說到“理念”的歷史淵源,不得不提到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中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柏拉圖。在他看來,“理念”是離開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是永恒不變的,是普遍、絕對和必然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發展,不同時期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對柏拉圖的“理念論”進行了批判與繼承,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把理念理解為推動知性產生到超越經驗的純粹理性;黑格爾在《小邏輯》里將理念稱為“自在而自為的真理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1];……等等。在上述歷史線索中不難看出,“理念”一詞在唯心主義學派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內涵也隨著唯心主義的發展不斷地豐富起來。
隨著近代辯證唯物主義的興起并逐漸成為哲學主流話語,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物質世界”,強調其對“意識”的決定性作用,拒絕那種超越物質世界而存在的“理念”,從而“理念”一詞在學界研究中也走向了落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闖入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影響較大的建構主義站在相對主義的哲學立場上重新強調了主體認知的重要性,力圖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結合起來進行解釋與分析,這為“理念”的回歸帶來了新的歷史契機。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首先在政治學科中的國際政治關系研究方面占據了主流地位,之后,很快蔓延到其它的政治分析領域,形成了政治學科的建構主義模式;其核心思想認為決定政治結果的既不是觀念也不是物質因素,而是觀念與物質因素間的互動對政治后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理念路徑的基本模式
在理念路徑中,其核心問題就是理念如何影響政治行為。它認為,政治行為既是行動者的動機、利益和偏好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環境提供機會及限制約束的復雜后果。這種觀點被認為有著很大的進步性,其把動機、利益和偏好都當成了變量,這與政治現實更為切合。進而,它闡述了理念路徑的核心分析點對政治現象中的“利益”概念進行了重新認識。它強調利益分為兩個層面的,一是客觀的利益,二是主觀對客觀利益的認識,并且這兩者在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那影響政治行為的究竟是前者還是后者呢?對此,科林·海在唯物主義“背景物質利益行為”[2]的解釋模式基礎之上,發展了一種“背景‘現實’或物質利益對物質利益的認知行為”[3]的建構主義模式。雖然這種模式更符合實際政治生活狀態,但其最為明顯的不足之處是必須借助其他變量才可能闡明理念對行為的影響機制。在這種背景之下,處于政治學科研究前沿的新制度主義學派力圖把理念與制度結合起來。
三、理念與制度的結合
就目前來說,理念與制度的結合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展開。第一,理念在制度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線路分析了理念是如何轉變成為有形制度的,對此舊制度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轉變成了制度設計就是最好的釋例。第二,理念在公共協商、對話、主體際的溝通以及集體認同中的作用。這一線路闡述了理念對政治行動者的偏好、利益觀、價值觀等發揮著決定性的形塑作用。第三,理念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這一線路有效地解釋了制度變遷中的動力問題。通常情況下,理念與政治制度績效之間會存在一定的“摩擦”現象,這是政治制度變革的直接動力。亨廷頓在1981年的《美國政治:不和諧的許諾》中指出:推動美國政治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政治理念與政治制度的績效之間存在著摩擦,當兩者之間的距離非常大的時候,它就能推動制度變革,向政治理念倡導的方向發展[4]。具體來說,首先,理念通常描繪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未來狀態,它與現實情況之間的差距激勵政治精英進行政治變革,并為政治變革提供了行動“藍圖”。然后,在制度變革的“前夜”,既有政治制度出現“去功能化”傾向,它們無法再為政治行動者提供穩定的預期,在這一時間序列里,理念具有替代制度以減少不確定性的功能。最后,在理念的進一步細化下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從而對原有的政治制度提出全面挑戰。在上述的條件都已具備的情況下,隨著舊的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喪失,理念為新的制度設計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從而實現了理念對政治精英行為的約束和對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的維護,詮釋了理念引導下的制度變遷的全過程。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關鍵詞:政治制度;經濟增長;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F0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3)01000309
一、引言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探索經濟增長的奧秘。自從Solow[1]開創了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以來,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探討就不斷涌現出令人驚喜的成果。很多成果來自于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解釋。全要素生產率是總量生產函數中的重要參數。新古典增長理論表明勞動力和實物資本的數量并非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原因,經濟增長的來源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新古典增長模型設定這個重要因素為外生變量,這就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根本缺陷。但恰恰是這個缺陷刺激了人力資本模型和內生增長模型等一系列新理論的發展。然而,這些理論模型并不能完美地解釋全要素生產率的全部內涵。因此,很多經濟學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入到制度分析上。但關于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和經濟學的大多數領域一樣,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因此,對這個問題的再探討也就非常必要。本文試圖建立一個包含政治制度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新的視角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分析。
經濟學家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爭論分歧,首先表現在對制度的理解角度和定義方式上。康芒斯認為“制度是集體行動控制個體行動”,諾斯認為制度是“共同的游戲規則”,而肖特認為“社會制度最好是被描述為由某種特定成分博弈的反復進行而形成的超博弈的非合作均衡”。另外,還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給出制度定義。
收稿日期:20121120
作者簡介:王學龍(1985-),男,河北廊坊人,經濟學博士,主要從事土地制度及農村勞動力流轉的相關研究。Email:wangxuelong@echokudaiacjp
不同的概念體現了不同的觀察角度和經濟學家差異化的理解方式。但都反映出一個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問題:經濟理論對普遍性的追求與經濟問題具體性之間的沖突。經濟學家總是試圖發現一種普遍性的規律,從而能夠像物理學家或化學家那樣精確地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然而,任何經濟體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因此,經濟問題常常表現出特殊性。制度也不例外。制度分析大師的各種定義,都是在一個很寬泛的層面上進行的抽象。然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總表現為一系列具體制度安排的集合。如果過度抽象恐怕反而會影響經濟理論的解釋力和穩健性。因此,本文并不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制度分析框架。相反,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政治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且,我們僅僅研究政治制度所賦予公民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在本文中我們盡量謹慎地使用“民主”這一概念,因為民主一詞已經被賦予了太多政治含義和政治愿景。兩黨制、多黨制和選舉等一系列的安排被很多人認為等同于民主。然而崔之元強調“民主本質”與“民主形式”具有重要區別。這又使民主一詞的意義更加復雜化。為了學術研究的嚴謹性以及避免政治色彩和政治偏見,我們關注政治制度賦予公民的平等與自由的權利,而不對具體的制度形式進行討論。 究竟對經濟增長有何種影響。
目前,關于政治制度的民主程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研究眾說紛紜,而且存在很多相反的主張。有的學者認為,更加平等的政治制度會導致更多的收入再分配,從而增加當前消費,抑制投資,最終有損于長期經濟增長[2-3-4](Huntington, 1968; Dornbusch & Edwards, 1991; Alesina & Rodrik, 1991)。這主要是因為在理想的民主體制下,收入再分配的政策由中間投票人決定,如果收入差距越大,中間投票人就越傾向于收入再分配[5](Persson & Tabellini ,1994)。但是,Verdier (1993)的研究認為如果考慮到人力資本積累,收入再分配不一定就有損于長期經濟增長。因為比較小的收入差距導致收入較低的家庭也可以積累人力資本,從而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Galor和Moav[6]的研究似乎為解釋這個理論沖突提供了一種方式。Galor和Moav認為經濟發展初期,收入差距有助于經濟增長,因為在這一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實物資本的積累。然而,在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人力資本將取代實物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因。在這一階段,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將有利于人力資本積累,從而有助于經濟增長。這就意味著,政治制度在不同的經濟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即便這是一個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釋,關于政治制度的理論沖突也不僅僅涉及收入差距。另外一個引起經濟學家廣泛關注的問題是政府的執行力。大多數國家的中央政府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地區差異性。由于、教育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著諸多沖突。而一個集權的政府似乎更能夠抑制沖突,加強地區之間應有的合作,維持政治穩定,從而促進經濟增長[7]。但也有很多研究認為,一個集權的政府同樣受到利益集團的左右,并且未必比地方政府富有遠見,未必能夠使經濟獲得更好的發展[8-9](Alesina et al, 1992;Przeworski & Limongi, 1993)。關于政治制度與經濟增長的更多理論探討可以參考Acemoglu等[10]以及 Aghion和Howitt[11]。
當理論沖突普遍存在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實證檢驗對各種沖突的理論做一個判斷。然而,遺憾的是,目前關于政治制度的平等程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并不能幫助我們得出任何結論。Borner等[10]總結了16篇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實證文章,其中3篇表明民主制度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另外3篇表明民主制度不利于經濟增長,剩下的10篇實證檢驗不能得出任何明確的結論。之后的實證文章雖然采用了更加嚴密的計量方法,但仍然沒有非常可靠的結論。Barro[11]的分析表明,民主制度和收入之間確實存在正相關的關系,而Acemoglu等[12]在使用面板數據并且控制了國家固定效應之后,卻發現本來顯著的正
相關關系消失了。Mulligan等[13]并沒有直接研究民主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是檢驗其對經濟政策的影響。他們利用1960—1990年之間的跨國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民主制度對經濟政策并沒有顯著的影響。而Aghion等[14]同樣利用面板數據并且控制國家固定效應,雖然相關關系也像Acemoglu等[12]的研究那樣變為不顯著,但當引入制度和技術的交叉項之后,結論表明民主制度能夠顯著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正是基于上述的理論沖突和模糊的實證結論,我們認為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借鑒林毅夫在探討制度變遷時所倡導的分析框架,參見林毅夫未正式發表的論文《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 我們試圖將視野投到更廣闊的政治和文化背景當中,而不是僅僅關注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經濟因素。為此,我們努力構建一個基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經濟模型。并且在模型中不對具體的制度形式做任何假定,而是利用“平等”這個維度來衡量政治制度。我們認為,實現相同結果的政治制度可能有多種形式,而具體采用哪種形式要考慮到歷史傳統、社會偏好、文化背景和經濟發展程度等很多復雜的因素。因此,為了學術分析的可行性,我們利用一個變量(d)來代表政治制度在“平等”這一維度上的位置,從而避免誤解和偏見。這個包含了精英和平民、考慮了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模型表明:更加平等和自由的政治制度能夠顯著提高經濟效率。這主要是因為一個平等的政治制度賦予經濟主體更自由的活動空間,從而允許其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經濟主體相互合作,以構建更大的人際關系網絡。這個人際關系網絡可以幫助經濟主體分散投資風險,從而使其更加傾向于從事高風險高回報的經濟活動。而政治制度對經濟政策的影響則取決于平民階層參政議政的能力。如果平民階層參與政治的能力和熱情不高,政治制度不會對經濟政策產生任何影響。只有當平民階層能夠積極參與政治時,更加平等的政治制度才會導致有利于平民的經濟政策。文章安排如下:第二節闡述理論模型;第三節對模型結論進行實證檢驗;第四節是結論和建議。
二、理論模型
我們將社會成員簡化為兩個階層: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這兩個階層分別對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力量。這里的精英僅僅指那些掌握了諸多政治和經濟資源的少數社會成員。我們將經濟精英和政治精英視為一個階層,因為政治訴求往往是經濟利益的體現。從統計上講,大多數的富人不喜歡收入再分配政策,而大多數的窮人希望政府能夠實現更小的收入差距,即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不同,其利益訴求不同,其思考問題的角度必然不同,提出的政治主張也就不同。如果我們把政治理解為一個不同利益集團進行談判和妥協的過程,那么,在模型中把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視為一體就合乎邏輯。在我們的模型中,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文化背景和政治力量顯然是各異的。
(一)文化背景和政治力量:來自平民和精英對經濟的影響
1 文化背景與經濟
經濟和文化是兩個緊密相連的范疇。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的需求就會不同。人的需求不同,文化傾向和價值取向就不同。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最基本差別就在于收入差距,那么兩者的文化傾向或者文化環境就必然有很大差別。借鑒Gradstein和Justman[15],我們用一個變量pi表示經濟主體i在文化上的傾向。這里所謂的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對教育、生育和金錢觀等問題的理解。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們使用這樣一個變量來衡量不同的觀點和價值判斷。 假設pi∈[0,1],那么兩個人的文化傾向差異是gij=|pi-pj|。假設階層內部的文化傾向差異是0,兩個階層之間的文化差異用g來表示。
文化差異并不意味著兩個階層之間沒有交流與合作。事實上,任何一個階層也不能夠脫離另外的階層而實現更好的經濟發展。精英階層與平民階層之間的合作普遍存在。在這一方面表現最明顯的可能就是日本社會了。日本社會有兩個極端的現象:一是博士生非常少但都是非常優秀的精英;二是本科生很多,但一般來講并不十分刻苦學習。普通的大學生入職之后只需要按照操作規程來工作就能夠獲得很好的收入;而這些規程恰恰就是那些技術精英和管理精英設定好的。普通大學生日常所修煉的是兩種精神:協作和認真。精英與平民之間的合作可能是支撐日本經濟的重要基礎。 文化差異在兩個方面影響著精英階層與平民階層之間的合作。首先,文化差異可以影響合作成功的概率。我們設定合作成功的概率與文化差異成負相關關系。這主要是基于兩點原因:(1)如果文化差異很大,雙方理解和溝通上就有很大的不方便,對問題的判斷就會有很大差異,難于達成一致;(2)文化差異不同,雙方來自于不同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網絡,相互合作時的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概率就會更大。當一個人脫離了他以前生活的社會環境而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時,以前環境中的關系網絡和道德對其約束力就減弱或者不存在了,這時欺騙或者其他不道德行為發生的概率就會更大。 如果我們用θ表示合作成功的概率,那么θ=θ(g),θ′(g)
當然,我們同時要注意到,文化差異越大合作潛力就越大。也就是說,兩個經濟主體的文化背景不同,成功的相互合作所帶來的未來收益就越大。這可以從交換這個角度來理解。交換,就是要互通有無。文化環境差異大就意味著消費需求差異大。如果來自另一個文化環境中的人能夠有獨特的方法來滿足這個消費需求,這就產生了商業機會。如果相互能夠以自己文化的獨特方式滿足對方的獨特需求,這就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從而產生經濟收益。涉及到精英階層與平民階層之間的合作,這個邏輯仍然適用。另外,Burt[16]提出的社會網絡的結構漏洞理論也是對這一解釋的生動說明。根據Burt[16]的研究,一個社會網絡(社會群體)與另外一個社會網絡之間往往存在著結構漏洞(社會隔閡)。如果有人能夠彌補這個漏銅,溝通這兩個社會網絡,那么他將獲得巨大的收益。這是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對文化差異以及合作收益的理解。這里的合作收益可以理解為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即當經濟主體投入一單位資本時,獲得的收益(產出)是多少。 在數學上,我們假設兩個經濟主體的合作收益是b,b=b(g),b′(g)>0。當兩個經濟主體沒有文化差異時,收益仍然存在,即b(0)>0,這可以理解為集體協作產生的規模效應。
設定d是一個反映政治制度的變量,為了簡化起見,設d∈[0,1],d=0代表平民沒有政治自由的制度安排,而d=1對應著給予平民充分政治自由的制度。政治制度對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合作的影響主要在于對經濟社會網絡規模的影響。在一個缺乏政治自由的政治制度下,公民沒有充分的行動自由,也缺乏相應的經濟自由,那么所接觸的合作伙伴就很少。如果政治制度給予公民足夠的自由,那么經濟主體就有可能建立更大的合作關系網絡。用數學來描述,假定一個經濟主體與N0個來自相同文化環境的人進行合作,同時與N1個來自不同文化環境的人進行合作。N0的數量不受政治制度的影響,但是N1很明顯會受到不同政治制度的影響。當政治制度給予公民自由越小的時候,集權程度很高(d趨近于0),階層之間的隔閡就越嚴重,階層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也就越少。當政治制度的自由與平等程度很高時,即便是精英階層,也很少享有特權,特權可以理解為一種階層之間的隔閡甚至對立。 也必須與平民共用很多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對話。因此,我們設定N1≤N(d)。
2 政治力量與經濟
經濟利益不同,政治需求也就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組織形式不同,政治力量的實現形式和政治影響力的強弱也就不同。借鑒Acemoglu[17]的設定,我們假設精英階層的政治力
量是所有精英貢獻的線性函數,即PE=φ∑i∈ξθi。其中,PE代表精英階層的政治力量, 而θi是精英階層成員i付出的努力,φ是一個值為正的參數,ξ是所有精英階層成員的集合。從每一個成員的角度來看,θi可以視為其為了獲得政治利益而付出的成本。
平民階層的政治力量就有所不同了,這主要是因為平民階層的人數很多,又缺乏組織,集體行動的“搭便車”問題非常突出。因此,我們使用一個不涉及個體行動的函數來表示平民階層的政治力量,即PC=μ(E)d。其中,PC代表平民階層的政治力量,μ(E)是一個值為正的函數,其中E表示平民參與政治的努力程度或者對自身權利的重視程度,μ(E)d表示制度所賦予公民的政治權利。本文的模型中,μ的設定與Acemoglu[17]有著根本的不同。Acemoglu[17]將其視為外生參數,認為某種制度規定一定能夠實現某種結果,沒有考慮到各個社會的文化差異。本文考慮了社會大眾對政治的態度與熱情,認為即便在相同制度規定下仍然會有不同的政治權力。人的因素在政治博弈中是有重要影響的。 這種設定形式主要思考的是,即便在同一種制度形式下,平民階層的政治力量也會有所差別。如果平民不去履行自己的權利,不重視維護自身利益,那么,即使制度上明確給予公民很大的政治自由,平民階層的政治力量也會很弱。相反的,即便政治制度上限制了平民的部分政治自由,只要平民階層參與政治的熱情高,積極努力地爭取自己的權利,總體的政治力量也會很大。
由于精英階層和平民階層有不同的文化傾向,不同的經濟利益,他們所支持的經濟政策就有所不同。為了簡化分析,同時不失一般性,我們用參數τ作為這個政策變量,τ∈[0,1]。τ=1是精英階層所最期待政策,τ=0是對平民階層最有利政策。而最終的經濟政策是一個政治博弈的結果。我們設定τ=F(PE-PC)是一個單調遞增函數。這就是說,最終的經濟政策取決于相對的政治力量。這樣的設定較之于制度形式決定經濟政策的設定更為符合社會現實。不一定在選舉的情況下,做出的每一項經濟政策都有利于平民階層,不一定在集權甚至極權的制度下,每一項經濟政策都不利于平民階層。在任何制度形式下,都存在著政治的博弈。即便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帝王所做出的最后決策也都是對各種政治力量的權衡。
(二)經濟效率與經濟政策:政治制度影響經濟的兩個層面
政治制度(d)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我們的模型中文化影響著經濟合作,政治影響著經濟政策。這就意味著政治制度可能在兩個方面影響經濟:一是政治制度可能影響經濟政策,從而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二是政治制度可能影響經濟合作的效率,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下面我們將分別來研究政治制度影響經濟的兩個層面。
1 政治制度與經濟效率
在這里,我們試圖從資產組合理論的視角來考察政治制度與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初看上去,資產組合作為一種微觀概念似乎與宏觀經濟增長模型不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中存在著兩種合作模式: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并且這兩種合作模式有著不同的收益(b(0)和b(g))和風險。遵循Markowitz(1952)提出的經典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對風險的理解,本文將風險定義為投資回報率的方差。 如果意識到這一點,再將資產回報率與生產效率做一個轉換,就恰恰符合了資產組合理論的分析框架。
假定各個經濟主體利用資本制造一種通用商品(Common Output),我們用y來表示這種商品的數量。經濟主體i的資本總量是hi。hi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實物資本、人力資本或者其他類型的資本。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情況下,經濟主體的投資回報率是b(0)。為了使生產函數與投資組合理論之間構建充分的聯系,可以將這里的投資回報率理解為生產效率。以合作模式(1)為例,經濟主體投資hi單位資本,能夠獲得b(0)hαi單位的產出。參數α用以捕捉資本規模變化的影響,而b(0)反應的是投資效率(包括管理和技術在內的綜合效率)。 由于成功概率是1,風險為0。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情況下,投資回報率是b(g),成功概率是θ(g)。根據二項分布的方差計算公式,這種投資風險為b2(g)θ(g)[1-θ(g)],為了表述方便,我們將其記為σg。經濟主體選擇與多個對象進行合作,從而分散風險,但要受到政治制度的影響,即N1≤N(d)。由于b′(g)>0,這就意味著,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活動。假定經濟主體選擇將w0比例的資本用于無風險投資,而將wg比例的資本用于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那么,我們有如下約束條件,w0+wg=1。設預期回報率為B,則B=w0b(0)+wgb(g)。
經濟主體i的風險收益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數U(B,σr)來表示。那么,其效用最大化的投資決策問題可以用如下形式描述:
可以證明,最優投資組合的生產效率是制度變量的增函數。
根據命題1及其證明,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將證明省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與作者聯系。投資主體的生產函數可以寫為yi=B*(d)hαi。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政治制度可以影響經濟效率。而影響途徑就是通過給予經濟主體更多的自由,從而允許其構建
更廣大的生產關系網絡(人際關系網絡),進而分散投資風險。由于能夠通過關系網絡降低投資風險,經濟主體傾向于選擇高風險高回報率的生產方式。
2政治制度與經濟政策
在我們的模型中,經濟政策是政治力量博弈均衡的結果,由精英階層與平民階層的相對政治力量來決定,即τ=F(PE-PC)。 由于平民階層人數眾多,并且缺乏組織,集體行動的搭便車問題非常嚴重,因此,在博弈中屬于被動的一方。而精英階層由于人數少,組織好,因此,可以主動計算如何實現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假定一個政治精英i從政策當中獲得的好處
三、實證分析
通過理論模型分析,我們得到了兩個可供檢驗的命題,即命題1與命題2。下面的實證分析將對兩個命題分別進行檢驗。
(一)數據和方法
1數據和指標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自于Acemoglu等[12]。這是一個覆蓋了1960—2000年的面板數據,時間間隔為5年。其中包括各個國家在這一期間的人均實際GDP、平均受教育年數、儲蓄率和人口數量等重要經濟指標,還包括了兩個可供選擇的政治變量指標:第一個指標是自由屋指數(Freedom House Index,簡稱FHI)。第二個指標是第四政治制度指數(Polity IV Index,簡稱PVI)。FHI和PVI都是綜合指標,是建立在若干子指標基礎上的加權平均,并且被標準化為介于0與1之間的實數。0代表最不平等自由的制度狀態,1表示最為理想的平等自由的政治制度。雖然這兩個指標具有較強的相關性,但由于統計內容不同、統計方法不同,仍然可以作為替代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從而檢驗結論的穩健性。關于這兩個指標的具體信息請參考Acemoglu等[12]的數據描述部分以及官方網站的說明。
2 對命題1的實證分析
我們使用以下計量模型作為基礎模型,對命題1進行檢驗。
采用通行的做法,使用人均受教育年數來反映模型中人力資本的規模。但由于實物資本數量難以獲得,我們只能粗糙地使用前期投資的數量作為實物資本規模的一個指標。根據如果人力資本增長模型的分析,實物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解釋遠不如人力資本顯著。如果實物資本不是經濟增長中的重要變量,這一粗糙的指標所產生的估計誤差可能不大。另外,如果資本折舊率比較高,從而前期投資與資本規模的聯動性很大時,這一做法也無大礙。但關鍵是當這兩種情況不存在時,就非常有必要使用更為精確的指標衡量資本規模,從而獲得全要素生產率的精確估計。這是本文研究的缺憾所在,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更好的數據來解決這個問題。
由于引入滯后項,計量模型就產生內生性問題。這是因為引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之后,滯后項與隨機干擾項之間就產生了相關性。此時普通的面板回歸方法就產生了偏誤。因此,有必要使用工具變量法進行修正。但尋找制度的工具變量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一個最普通的方法是采用Arellano和Bond (1991)的主張,使用更前一期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但這種做法有兩個缺陷:一是在大樣本的情況下才具有較好的適用性,二是對于高度持續性的數據回歸結果并不理想。由于制度變量和技術變量都存在高度的持續性,根據Heid等[18]的建議,我們使用Arellano和Bover[19]以及Blundell和Bond[20]發展的系統廣義距估計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系統廣義距估計可以在更寬松的假定條件下處理面板數據內生性和數據持續性問題。但我們仍然把混合最小二乘估計、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這幾種面板分析的基本方法的結果列出,從而進行對比分析。
3 對命題2的實證分析
對命題2的檢驗,難點在于沒有現成的指標反映平民階層參與政治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利用現有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不得不將實證檢驗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假設基礎上。我們的假設條件是,受教育程度與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成正相關的關系。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公民維護自身政治權利、爭取政治自由的努力就會更大。如果這個假設成立,那么,我們就可以用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來代替不可觀測的變量E。
由于大部分平民階層是勞動者,主要獲得勞動收入。而對勞動者有利的經濟政策必然導致勞動收入所占份額增大。因此,我們使用國民收入中勞動收入所占份額來反映政策變量τ。用W來表示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
(二)實證結果
1 對命題1的實證檢驗結果
從表1可以看出政治制度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無論是以何種指標衡量的政治制度變量都能夠有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雖然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結果不顯著,但是符號與系統廣義距估計以及其他回歸方法的結果是一致的。由于固定效應回歸在處理計量模型(1)時結果是有偏的,這個不顯著的回歸結果不影響我們得出的上述結論。我們發現系統廣義距估計所得的結果都非常顯著,并且反映出來的經濟影響也要比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大。其中單期影響最大的是利用FHI指標不加控制變量所得的結果,為039。這意味著,如果政治制度從限制公民平等自由的狀態轉變為給予公民充分平等和自由的權利,則全要素生產率可以提高39%。而這一效應的累積效果甚至達到177%。累計效果定義為β2/(1-β1),這是各個單期影響的加總。 我們還利用多種其他的控制變量以及回歸方法對結論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均支持命題1所得出的判斷。
*, ** 和 ***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括號中的數據為異方差條件方差。FE 和 RE 分別代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 Sys-GMM 代表系統廣義距估計。 第四列和第八列的回歸模型設定中使用青年人在人口年齡分布中所占比重作為控制變量。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們沒有在這里報告其他穩健性檢驗的結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郵件索取。
2 對命題2的實證檢驗結果
對命題2的實證檢驗結果顯示在表2當中。我們嘗試了各種模型設定形式、不同的回歸方法和控制變量,但結果均不顯著。這可能意味著,命題2當中涉及到的E
*, ** 和 ***分別表示10%,5%和1%的顯著性水平。括號中的數據為異方差條件方差。FE 和 RE 分別代表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模型設定(1)和(2)使用FHI指標,(3)和(4)使用PVI指標,均為添加控制變量。模型(5)—(7)均使用FHI指標,回歸所用的控制變量分別為人口數量、人均GDP和人口年齡結構。設定形式(8)考慮了模型設定偏誤的可能性,因此引入被解釋變量之后項且采用系統廣義距估計的方法。我們還使用了半對數模型進行了類似的回歸分析,并且均考慮了引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項,采用同期模型而非分布滯后模型。然而,結果表明政治制度和受教育年限都不存在對勞動收入份額的穩定的顯著影響。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制度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成為經濟學家探討的熱點問題。然而,目前對制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討論存在諸多矛盾之處。這些矛盾不僅體現在很多相互對立的理論觀點,還表現在眾多相互沖突的實證研究結論上。針對目前這個領域所存在的問題,我們主張在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內分別探討制度對經濟增長的不同方面的影響。為此,我們建立了一個基于文化環境和政治環境的模型,利用這個模型分析了政治制度對于經濟效率和經濟政策的影響。
結果表明,能夠給予公民更多平等和自由權利的政治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影響發生作用的原因是,在一個更加平等和自由的政治制度下,經濟主體可以建立更廣的生產關系網絡,從而分散經濟風險。由于經濟風險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因此,經濟主體傾向于采用高風險高收益的生產方式。另外,我們發現,當平民階層不能夠為爭取自己的政治權利付出足夠努力的時候,任何政治制度都不能夠改變政治博弈導致的均衡政策。只有當平民階層能夠為爭取利益而付出充分努力的情況下,更加平等的政治制度才能夠產生有利于平民的均衡政策。
雖然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確實能夠顯著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但大多數國家的政治制度并不能夠有效地影響經濟政策,不能夠很好地提高勞動者的收益。這意味著在大多數國家,普通公民為自己的權利而進行的努力并不足以使制度產生對經濟政策的顯著影響。也就是說,在大多數國家,很難通過制度上的變革來改變政治博弈均衡的經濟政策,很難通過政治上的變革改變對平民階層不利的經濟政策。要想讓制度在政策層面上發揮作用,首先需要具備的條件是:不斷提升平民的參政議政能力,讓平民階層為自己的政治權利和利益而進行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70 (1):65-94
[2]Alesina,A,Rodrick,D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R]Cambridge:NBER Working Paper, No 3668,1991
[3]Dornbusch,R,Edwards,S The Macroeconomics of Populism in Latin America[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4]Huntington,SR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5]Persson,T,Guido,T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3):600-621
[6]Galor,O,Moav,O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Inequalit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R]London:Discussion Paper No2307,1999
[7]World Bank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8]Alesina, A,Ozler, S,Roubin, N,Swagel,P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R]NBER Working Paper, No4173,1992
[9]Przeworski,A,Limongi,FPolitical Regime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3,7(3):51-69
[10]Borner,S, Brunetti,A,Weder,BPolitical Credi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Macmillan Press,1995
[11]Barro,RJ Determinants of Democrac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S6):158-183
[12]Acemoglu, D,Simon,J,Robinson,JA,Pierre,YIncome and Democra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3):808-42
[11]Aghion,P,Howitt,PThe Economics of Growth[M] Cambridge:MIT Press,2009
[13]Mulligan,CB,Ricard,G,Xavier,SIM Do Democracies Have Different Public Policies than Nondemocracie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18(1):51-74
[14]Aghion,P,Alesina,A,Trebbi,F Democracy,Technology,and Growth[A] Helpman, E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5]Gradstein, M,Justman,M Education,Social Cohesion and Economic Growth[R] CEPR Discussion Paper No2773,2001
[16]Burt, RS 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A] Lin,N,Cook, K,Aldine de Gruyter,RS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C] NewYork, 200131-56
[17]Acemoglu,D,Robinson ,JA De Facto Political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Persistenc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2):325-330
[18]Heid,B,Larch,M,Langer,J Income and Democracy:Evidence from System GMM Estimates[J]Economics Letters,2012,116 (2):166-169
[19]Arellano,M,Bover,O Another Look at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Estimation of Error-Component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5,68(1):29-51
[20]Blundell,R,Bond,SInitial Conditions and Moment Restrictions in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7(1):115-143
[21]董直應,王林輝政治制度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文獻評述[J]南方經濟,2009,(7)
一、什么是環境史學
環境史屬于歷史學科,研究特定時空下的具體的人、人群和社會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歷程。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種壟斷全球的經濟形式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使全球環境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時,保護人類環境、人類家園的倡議不絕于耳;各國環保運動,環保部門也相繼發展、成立。而反映在人類歷史研究上,由傳統的注重人、人類社會的研究,逐漸加入了自然環境的因素,即自然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對于自然環境帶來的后果等,最終產生了環境史學。由于其特殊的世界觀和問題視角,加之與當今人類環境的緊密結合,環境史學已成為當前最為活躍的史學分支,可以“顯學”稱之,深刻地影響著傳統史學的理論、內容和方法。
環境史關注人類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系史。將自然環境看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人類永遠離不開自然,自然環境的優劣、自然環境的變遷,都會對人類產生程度不同的影響。利用自然是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后,金屬的出現,特別是鐵器的應用,使人類能夠大規模地砍伐森林、開墾耕地。鐵器造就了人類的古代文明,同時也加快了對大自然的破壞,如水土流失、沙塵暴相繼出現。到蒸汽機、內燃機出現以后,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空前高漲,從而造就了近代的工業文明。工業文明是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瘋狂掠奪、破壞為基礎的,舊工業文明所造成的工業污染引發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和生態危機。第三個階段始于20世紀,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研究人員的努力,人類對自然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發現許多自然災害、生態危機的發生,與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對自然界過度地開發利用有關。于是,人類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必須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環保學說和環保組織,由政府出面采取環保措施。
環境史學既要研究自然給人類帶來的利益和災害,人類為了抵御自然災害所采取的種種自衛措施;同時還要研究人類開發利用自然所造成的次生災害和生態危機。就研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要研究自然環境的自身的發展變化,諸如氣候、動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在一定時期內的初始狀態及其發展、變化;其次,要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及環境意識,比如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破壞及人類的環境意識等;最后,要研究探索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新途徑,總結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的得失,為未來服務。
因此,環境史研究不僅有嚴肅的科學性,又有明確的現實性,做到古為今用。它由原來的關注人類社會的歷史,到考量自然環境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環境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通過歷史的研究,尋找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得與失,從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作為今日的借鑒。”環境史研究的價值和功用,即在于此。
二、歷史教學為什么要引入環境史視角
新課標為歷史教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不僅要轉換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思路,而且也要求教學工作者把握新的史流。課改后的教材表明改變以往按時間順序將歷史過程單一的以歷時性的呈現,而代之以專題、分類的結構式歷史教材組織形式,從而以一種新的體系重新塑造傳統歷史,標示著一種新的歷史編纂思想。同時也標榜著一種開放的、綜合性史學風格。
這種開放性要求綜合人類文明過程中的多種成就與失敗,全新的呈現給高中學生。現有的專題結構當然只是一種框架,而不可能完全包容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個要素,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史就是較為缺乏的一環,這一點在今后隨著人類環境問題的進一步突出,勢必會增加這些內容,而其來源則是環境史學。因此,適時地將環境史學的成果、理念引入到歷史教學中,能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全面、綜合地理解人類文明史。
我們知道,由于人與自然的互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一定的思想觀念指導的人類,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影響自然的;而自然在不同方面受到人類影響的同時,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活動。人類社會的構成因素與自然環境的構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形成了統一的系統,即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系統,簡稱人與自然系統。在這一系統中,人與自然互為主體和客體,它們的相互作用是錯綜復雜的,具體表現為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人與災害、發展與資源、發展與環境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等問題上。而傳統歷史編纂學中對這些問題的囊括幾乎沒有,對于環境問題的探討只是地理教學的一些任務,歷史學從來就不參與討論,這就給學生一種錯覺——全部歷史只是人類社會發展史,并被人為地分割為多種結構,諸如文化、科技、政治、軍事、經濟等等,將之灌輸給學生,而且背后的生態環境要素隱而未見,人類始終是地球的主人,在人類文明的成就上,自然環境史如此的卑微。環境史學正是就上述各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反對將人與自然割裂的機械自然觀。它強調世間萬物的有機聯系,將人納入生態系統之內,并將整個人類的歷史置于人與自然互動的視角,明確地宣稱以研究歷史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為己任,全面地研究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三、如何在歷史教學引入環境史理念
首先,重新解讀人類文明興衰史。
環境史學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歷史,綜合考查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因與結果。以往歷史研究中,人類社會的歷史處于首要地位,歷史研究也主要圍繞著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而展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人類社會,就人類文明而論文明,還應全面地看待文明的起源與興衰原因,灌輸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及與人類文明的關系。這在文化史、文明史等許多專題的教學中都應有所體現。在中國歷史上,史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關于地理條件與經濟區劃、人口分布、政治興亡和社會發展之關系的撰述是很豐富的。在西方,關于地理環境對人類及其社會之影響的解釋,早在古典時代就開始了。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等人做了最初的闡述。雖然曾一度提倡地理環境對于人類歷史的作用,但后來在主流思想的干預下,研究者深怕陷入“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漩渦之中,從而以提地理環境為雷池,不敢輕易邁步。今天看來,自然環境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其作用不容低估,早期主要文明皆產生于大河流域的肥沃地區,自然環境對于人類文明的興起不言而喻。瑪雅等古文明的衰亡已經許多有力證據表明其生態環境破壞是導致該文明衰亡的重要原因,這為今日人類提供了殷鑒。
其次,環境史學能重新檢驗科技史發展成績。
隨著人類經濟、科技水平的提高,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與日俱增,而自然環境的反作用也日益明顯。酸雨等的出現早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鐘,而近來全球變暖,兩極冰川的融化,更是讓世人明白自然環境的可貴之處。在許多自然現象的背后,隱藏著人類的活動。全球干旱化,與人類毀壞森林、森林大面積減少有關。大氣變暖(溫室效應),是工業化過程中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所造成的。沙塵暴增多,與人類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和過度開墾有關。而環境史學正是考量自然環境在人類文明中作用,改變傳統以人類為本位的歷史觀,強調歷史研究的綜合自然、人文的多角度考查,從而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因與結果。這毫無疑問對于高中歷史教學必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如何看待人類經濟史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等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歷史觀,反對固執一見。
再次,重新解讀人類政治制度的發展史。
人類政治制度史的發展呈現多樣的特色,氏族議事會、部落聯盟、專制王權到民主共和,反映了人類的進步和政治文明的成熟。在實際教學中不能僅著眼于歷時性的政治制度發展脈絡、中西差別等的講述,還應以人類生態為本位去考查該政治制度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影響等。
大量事實表明,政治制度的失誤是造成環境問題加劇的主要原因。政府決策具有宏觀性,影響面大,大型工程的建設諸如水利、礦業等都需要有制度性的保障才得以發展,而不同國家的制度、政策對于這些工程的興建背后的自然環境考慮往往會有不同,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也就不同。例如20世紀后半葉,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大規模墾荒,造成了嚴重的荒漠化,至今仍難以治理。又如在黃河上中游及各大支流大肆量修建水庫和攔河壩,直接導致了黃河斷流。非洲尼羅河上游的水壩雖然給非洲人民帶來了福利,也使尼羅河自古以來的泛濫成為歷史遙想,下游民眾的生活隨之改變,這些都是人類制度因素影響自然環境的表現。環境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各級政府制定宏觀的經濟發展規劃,提供參考意見和科學依據獻言獻策,減少政府決策的失誤。
最后,灌輸以人類家園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古鑒今,發揮史學經世致用的思想。
環境史學家不僅重視過去,更應當重視現在和將來。要根據對歷史上已發生過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來論證今日和未來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尋找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的新途徑,使人類與自然處于和諧狀態,謀求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協調發展。這是社會發展賦予歷史學家的新使命,歷史學家應該當仁不讓,做好環境史的研究和宣傳,而作為歷史教學工作者我們更應將這種史學觀灌輸我們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高國榮.《什么是環境史?》,《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論文 關鍵詞:世界多極化 “亞盟”概念 區域性合作 和平與 發展 。
論文摘要:美國所奉行的單邊主義使國際社會感到擔憂和不安。世界需要多極化,因為只有多極化才能建立一種公正合理的國際 政治 經濟 新秩序。像歐洲國家一樣,亞洲國家也一定能以新思維和向前看的態度處理所謂的“文化裂痕”,進而啟動統一進程,最終成為繼美國、歐盟之后的多極化世界的一極。
一、概述
目前,研究和關注亞洲未來政治與經濟問題的機構與學者不乏其人,所持觀點也各不相同。諾貝爾獎得主曼德爾多次發表談話并預測,在未來的20年里,一個統一的亞洲貨幣可能會成為現實,世界最終將出現歐元區、美元區和亞元區。同時,歐洲的許多大學(如德國的海德堡大學、佛雷登索大學、英國的牛律大學)里,也有一些人在研究和探索一個未來統一的亞洲的可能性,希望會出現一個“亞盟”與歐盟、美國一起構成一個多極化的世界。
國內外學術界也有人對亞洲統一持懷疑態度,認為亞洲與歐洲存在太大的差異,亞洲國家(地區)之間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巨大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國的經濟實力也存在較大懸殊,人口眾多、地域廣闊而布局分散,“亞盟”的出現幾乎不可能。美國哈佛學者亨廷頓認為,亞洲國家之間所存在的“文化裂痕”將難以逾越,甚至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亞洲區域內爆發。
因此,研究未來“亞盟”,倡導亞洲國家(地區)之間的緊密型社會、經濟合作,不僅具有學術前瞻性,而且對于修復和消除所謂的“文化裂痕”、維護亞洲地區和平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多極化的世界需要“亞盟”
前蘇聯陣營崩潰之后,美國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并充當著國際警察的角色。但是, 歷史 的經驗證明失去了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腐敗。法國總統希拉克最近向國際社會發出警告,在這個世界里如果只有一個主宰力量是危險的匕這種危險明確地表現在美國推行其國家戰‘略的時候相當傲慢,甚至有時對其歐洲盟國也不管不顧。一個鮮明的事例就是其近年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曾經用巡航導彈轟炸
對于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
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
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
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
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
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
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2014年4月自學考試的秘訣!點擊免費查看>>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專科兩年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兩年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本科兩年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專科兩年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兩年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
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
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
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
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
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
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專業
層次
學制
主要課程
音樂教育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基礎樂理、視唱練耳、基礎聲樂、基礎和聲、合唱與指揮基礎、基礎鋼琴、藝術概論、民族民間音樂、音樂欣賞、中學音樂教學法、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基礎鋼琴實踐、基礎聲樂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音樂史、中外音樂欣賞、和聲學、音樂作品分析、歌曲寫作、音樂教育學、音樂美學、簡明配器法、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聲樂實踐、歌曲鋼琴伴奏實踐、視唱練耳實踐、畢業論文
經濟法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公司法、經濟法概論、刑法學、合同法、稅法、國際經濟法概論、勞動法、計算機基礎、人力資源管理
本科
兩年
英語(二)、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學、國家賠償法、經濟法學原理、企業與公司法、行政法學、勞動法、金融法概論、房地產法、環境法學、稅法原理、行政訴訟法、財務管理學(輔修)
市場營銷 專科 兩年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財經類)、大學語文(專)、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消費心理學、談判與推銷技巧、企業管理概論、公共關系學、廣告學(一)、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二)、市場營銷策劃、金融理論與實務、商品流通概論、消費經濟學、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企業會計學、國際市場營銷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含實踐)
公共關系 本科 兩年 人際關系學、公共關系口才、現代談判學、公共關系案例、國際公共關系、公關政策、企業文化、創新思維理論與方法、領導科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現代資源管理(一)、廣告運作策略
行政管理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專)、政治學概論、法學概論、現代管理學、行政管理學、市政學、人力資源管理(一)、公文寫作與處理、管理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社會研究方法、秘書工作 、計算機應用基礎(含實踐)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領導科學、國家公務員制度、行政組織理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一)、社會學概論、中國行政史、中國文化概論、普通邏輯、財務管理學、秘書學概論、企業管理概論
漢語言
文學
專科
兩年
文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二)、外國文學作品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寫作等
本科
兩年
美學、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外國文學史、語言學概論、英語(二)、兩門選修課、畢業論文
涉外秘書學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專)、公共關系、外國秘書工作概況、涉外秘書實務、涉外法概要、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外文學作品導讀、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經濟法概論、秘書語言研究、公關禮儀、交際語言學、國際商務談判、中外秘書比較、口譯與聽力等
對外漢語
本科
兩年
現代漢語、實用英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外國文化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英語表達與溝通(實踐環節)畢業論文等
英語翻譯
專科
兩年
英語寫作基礎、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筆譯基礎、初級英語筆譯、初級英語口譯、英語聽力
本科
兩年
中級筆譯、高級筆譯、中級口譯、同聲傳譯、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第二外語(日 / 法)、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畢業論文
日語
專科
兩年
基礎日語(一二)、日語語法、日本國概況、日語閱讀(一二)、經貿日語、日語聽力、日語口語
本科
兩年
高級日語(一二)、日語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學選讀、日漢翻譯、第二外語(英/法)、現代漢語、計算機應用基礎、日語口譯與聽力、畢業論文
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二)、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英語聽力,口語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外貿英語
專科
兩年
綜合英語(一二)、英語閱讀(一)、英語寫作基礎、英語國家概況、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英語聽力、口語、外貿英語閱讀等
本科
兩年
英語寫作、高級英語、英美文學選讀、英語翻譯、經貿知識英語、外貿口譯與聽力、二外(日語)等
公共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事業管理概論、社會學概論、管理學原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共關系、社會調查與方法、行政管理學、文教事業管理、計劃生育管理、秘書學概論、計算機應用基礎(實踐)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公共政策、公共事業管理、公共經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行政法學、人力資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統、畢業論文等
工商企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學、經濟法概論、國民經濟統計概論、企業管理概論、生產與作業管理、市場營銷學、中國稅制、企業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經濟法(輔修)、民法學(輔修);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國際貿易管理與實務、管理學原理、財務管理、金融理論與實務、企業經營戰略、組織行為學、質量原理、企業管理咨詢、合同法(輔修)、行政法學(輔修)。
國際貿易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法律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商法、中國對外貿易、WTO知識概論、市場營銷學等
本科
兩年
國際市場營銷學、世界市場行情、國際商務談判、企業會計學、國際運輸與保險、西方經濟學、外國經貿知識選讀、涉外經濟法、經貿知識英語等
金融管理
專科
兩年
證券投資分析、保險學原理、銀行會計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管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法概論、基礎會計學、管理學原理等
本科
兩年
管理會計實務、國際財務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語(二)、電子商務概論、組織行為學、風險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審計學、政府政策與經濟學等
會計(電算化)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大學語文、高等數學(一)、基礎會計學、國民經濟統計概論、數據庫及應用、財政與金融、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本科
兩年
高等數學(二)、、英語(二)、數據結構、審計學、管理學原理、通用財務軟件、計算機網絡基礎、財務報表分析(一)、金融理論與實務、高級財務軟件、操作系統。加考課程:會計電算化、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基礎會計學、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人力資源
管理
專科
兩年
管理學原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學、人力資源經濟學、企業勞動工資管理、勞動就業論、社會保障、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公共關系學、應用文寫作等
本科
兩年
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人力資源培訓、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人力資源薪酬管理、績效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理論與策略、管理信息系統等
文化事業
管理
專科
兩年
英語(一)、寫作、中國文化概論、文化管理學、文化行政學、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經濟學、文化策劃與營銷、藝術概論、社會學概論、民間文學、計算機
文化產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中國文化導論、文化產業與管理、文化產業創意與策劃、文化市場與營銷、外國文化導論、媒介經營與管理、文化服務與貿易
經濟信息
管理
專科
兩年
高等數學、計算機網絡基礎、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經濟信息導論、計算機信息基礎、信息經濟學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應用數學、中級財務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社會研究方法、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數據庫及應用、電子商務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應用數理統計、經濟預測方法。
游戲軟件
開發技術
專科
兩年
英語(一)、高等數學、計算機游戲概論、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游戲作品賞析、計算機網絡技術、游戲軟件開發基礎、市場營銷、動畫設計基礎等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游戲創意與設計概論、可視化程序設計、藝術設計基礎、多媒體應用技術、DirectX、Java語言程序設計、游戲開發流程與引擎原理、游戲架構導論、軟件工程、游戲心理學等
電子商務
專科
兩年
電子商務英語、經濟學(二)、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基礎、市場營銷(三)、基礎會計學、市場信息學、國際貿易實務(三)、電子商務概論、商務交流(二)、網頁設計與制作、互聯網軟件應用與開發、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綜合作業
本科
兩年
英語(二)、數量方法(二)、電子商務法概論、電子商務與金融、電子商務網站設計原理、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互聯網數據庫、網絡營銷與策劃、電子商務安全導論、網絡經濟與企業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術
教育
本科
兩年
英語(二)、物理(工)、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數值分析、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輔助教育、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字邏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與實踐研究
計算機
及應用
專科
兩年
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英語(一)、模擬電路與數字電路、計算機應用技術、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導論、計算機組成原理、微型計算機及其接口技術、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操作系統概論、數據庫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高等數學、物理(工)、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
電子政務
專科
兩年
行政管理學、公文寫作與處理、公共事業管理、行政法學、經濟管理概論、辦公自動化原理及應用、政府信息資源管理、電子政務概論、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科
兩年
英語(二)、公共管理學、電子政務理論與技術、政府經濟學、信息化理論與實踐、網站建設與管理、計算機網絡與通信、電子政務案例分析、信息與網絡安全管理
[關鍵詞]政治社會化;概念;辨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285-02
本文系浙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新時期我國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現狀調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YK2009065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正處于轉型期,這個轉型期是一個矛盾凸顯、矛盾匯聚和矛盾磨合的時期,這樣的一個時期,對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公民的政治素養都是極大考驗。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公民的政治社會化狀態對于國家政局穩定、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因此,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和研究我國社會各階層民眾的政治社會化問題。
“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源于西方,美國學者戴維·伊斯頓和羅伯特·赫斯于1958年發表了論文《政治社會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首次提出了“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被學界視為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的起點。赫伯特·海曼則在次年出版的《政治社會化:政治行為的心理研究》一書中首次對政治社會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與研究。自此,許多西方學者都涉足該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與之相比,國內對于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則相對較遲。國內對政治社會化研究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發展到目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積累階段(1978年-1989年)。主要以翻譯介紹國外的政治學著作為主,通過學習、吸收和借鑒來獲取國外對政治社會化的研究成果。第二階段,探索階段(1990年-1996年)。學者們開始自主地研究政治社會化,對其含義、過程、方法等進行了粗略概括,并結合中國的實際,進行本土化研究。第三階段,發展階段(1997年-現在)。這一階段,學術刊物上政治社會化研究的論文以及相關專著逐漸增多,不管是在縱向深度方面,還是在橫向廣度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頗具價值的成果。
國內外學者們關于政治社會化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學者們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對其界定是豐富多彩的。究其原因,在于學者們大都根據各自不同的研究視角,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場上對其進行定義的。學者們對這一概念認識的莫衷一是,加大了初涉此領域的研究者對“政治社會化”內涵及本質的理解、把握的難度。筆者便是其中之一。鑒于“概念這種東西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片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了。”而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的準確理解和分析,又是對政治社會化展開研究的起點和基礎。所以,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政治社會化”這一概念進行辨析,在把握其本質的基礎上,力求對政治社會化有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為深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二、政治社會化內涵界定的視角和立場
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關于某一社會現象的核心詞內涵的確定,可以體現出研究者觀察問題的視角與立場。通過梳理這些諸多表達迥異的“政治社會化”概念,我們發現研究者是從不同視角和立場來把握他們所研究的“政治社會化”的內涵的。
(一)、社會的視角以及社會組織與政黨的立場
有一些研究者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組織或者政黨宣灌自己政治主張,有意識地對該社會成員進行政治教育和灌輸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組織和政黨是政治社會化的主體,普通民眾被視為客體。比如羅伯特·赫斯和J·V·托尼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團體或機構教導幼年成員或新成員學習、掌握有關的價值、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格林斯坦指出:“政治社會化是正式負責教育的機構有目的地對于政治意識、政治價值和政治習慣的灌輸。”赫伯特·海曼也認為“政治社會化不僅是政治情感的學習,而且也是明顯的政治灌輸。”
這一角度的政治社會化研究的特點在于強調了社會組織和政黨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他們站在社會組織與政黨的立場上,考慮如何通過政治合法化方式使社會成員接受他們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與其他的行為相比,由于政治傾向是代代相傳的,因此,社會成員所形成的穩定的政治態度被認為是政治系統的基礎。正如伊斯頓所言,每個政治系統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承受住壓力。社會化是政治系統為了至少對基本政治目標產生最低限度的正面支持而做出的反應,合此系統根本無法運作。”(P14)因而,他們想通過家庭、學校、政黨、工會、大眾傳媒等政治社會化機構的影響和作用,使社會成員接收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
這一視角和立場忽略了個體的主體意識、個體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體在面對與政治相關問題時的態度與情趣方面的差異性。
(二)、個體發展的視角以及社會成員適應社會的立場
從個體發展的視角研究政治社會化,主要是研究個體“政治自我”的形成與發展。政治自我指的是個人關于政治世界種種看法的體系。從個體的角度看,政治社會化是指人們通過社會政治生活學習,逐步獲得一定的政治觀念、政治信念、政治行為的過程。該角度更強調個體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個體是政治社會化的主體。如理查德一道森和肯尼思·普雷維特指出“政治社會化是公民政治上取得成熟所經歷的那些發展過程。”戴維·伊斯頓和杰克·丹尼斯認為“政治社會化是人們習得政治取向和行為模式的發展過程。”同樣,羅伯特·E·道斯等人也認為“人們關于政治傳統或政治角色以及與之相關的行為的知識不是與生俱來的,政治社會化意指是獲取這些知識的一種或多種過程。”我國學者黃育馥認為:“政治社會化就是個人逐漸學會被現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規范、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過程,是一個人認識自己所處社會的政治制度,并決定為鞏固這一制度而努力的過程。”
政治社會化實際上是一個雙向運動,一方面是政治系統以建制化的方式塑造社會成員的政治傾向和行為模式,另一方面是社會成員不斷認知、學習和適應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僅要看建制化的政治系統如何建構和影響社會成員,也要看社會成員如何建構和適應外部世界。但是,不同的社會成員由于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身份認同的差異,對政治系統所傳播的價值、觀念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他們所接收到政治信息也可能是不一樣的。
這個角度和立場揭示的是政治社會化過程的另一面的狀況和問題。
(三)、文化的視角以及政治文化發展的立場
這一視角跳出了關于“人(或者公民)”的政治社會化領域,把著眼點放在了政治文化的傳播上,認為政治社會化即政治文化的維持、變遷過程。如阿爾蒙德和鮑威爾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維持和改變的過程”;“政治社會化形成并傳送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它引導人民或一部分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和體驗政治,并在這個范圍內改變政治文化”。里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雷維特指出:“政治社會化是將政治標準及信仰從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方式。”肯尼斯·P·蘭頓也認為:“廣義上來說,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從一代到下一代傳遞其政治文化的方式,這種歷程可以保持傳統的政治規范和制度。”我國學者王惠巖先生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的社會化過程,也即一個社會中的政治文化通過某種方式而得以傳播、普及和延續的過程。”
研究者關注政治文化,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如果社會有文化,那么政體也應該有文化。況且每一個執政黨或者在野黨都有自己的政治理論、政治主張和政治規范,這些是他們影響社會、改造社會的理論基礎。那么就意味著,每一代新人都一個逐步了解政治文化的期望和義務的過程,這些過程即是站在文化的視角和政治文化發展的立場看政治社會化的結果。研究者將政治社會化看作是個人學習其所屬的國家、群體或亞群體的政治規范、價值和行為模式的過程。這些特征被認為是每個群體的政治文化。
所以,我國學者王滬寧先生提出“政治社會化指的是一個政治共同體內部傳播政治文化的過程。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政治文化從兩個方面傳播開來,一方面,政治共同體的每個成員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中獲得政治態度、政治觀念、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這一方面表現為個體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政治共同體傳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新一代成員進入有關政治生活的思維和行為傳統模式,這一過程表現為政治文化傳播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所要分析的就是這兩個過程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機制和機構。”的概念界定,詳細闡明了這一觀點具體內容。
三、政治的“社會化”——“政治社會化”的另一種理解
從概念形成的邏輯角度講,“政治社會化”的上位概念是“社會化”,也就是說“政治社會化”概念應該是在“社會化”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要弄清楚什么是“政治社會化”的內涵,首先必須明確“社會化”的涵義。
“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關鍵詞之一,一般有兩方面含義的用法:一方面是指社會發展與社會聯系的程度,如“生產的社會化”、“勞動的社會化”——指分散的個體生產或個體勞動轉變成由社會分工和協作聯系起來的大規模社會生產或共同勞動的過程。另一方面是指作為自然人融人社會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也就是人的社會化,即個體社會化。
上文所述的國內外學者對“政治社會化”內涵的界定都是從“社會化”的第二種含義,即個體“被社會化”或“社會化”出發進行概念建構的,無論站在哪個立場,都是關注社會人的政治化過程,是有關個體和群體社會生活的現象研究。那么,依據“社會化”的第一種含義理解“政治社會化”又是怎樣一種社會現象呢?
關于政治社會化問題的研究,無論是以“人”為核心,還是以“政治活動”為核心,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進行觀察、分析。正是這樣一個多視角、多層次的研究和揭示,人們關于政治社會化的認識才能全面、深刻。而概念內涵的解釋和界定,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立場,進而規定了其研究內容和研究邊界。理解辨析概念是我們正確理解每一位研究者研究內容和結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宋迎法:《西方政治教育和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述》,《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第7期
[2]黃金拄、鹿軍:《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研究概論》,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4]馬起華:《政治社會學》,中國臺灣大中國圖書公司,1 988
[5][9]轉引自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轉引自格林斯坦·波爾斯比著,竺乾威等譯:《政治學手冊精選》下卷,商務印書館,1996
[7]轉引自熊易寒:《當代中國的身份認同與政治社會化:一項基于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實證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科舉制度是中國落后的根本制度之一
回顧中國發展歷史,能與科技沾上邊的除了“四大發明”,還剩下些什么呢?幾百年前我們講“四大發明”,幾十年前接著講“四大發明”,而現在還在講“四大發明”,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邏輯循環關系?如果從制度層面上思考此問題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問題決定了科技的落后:第一,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是以帝制為核心的,不是以民主為核心的;第二,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是以小農為基礎的,不是以自由市場為基礎的;第三,封建社會的文化制度是以人的精神封閉為主的。
除上述的制度因素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科舉制度,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造成了中國幾千年經濟發展遲緩、沒有形成科技強國的根本原因之一。從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大部分研究古代科舉制度的文獻中可以看到,絕大多數觀點對科舉制度是肯定的,當然一般多的是從人才選拔、人才培育、人才政策的角度上。但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科舉制度的“內核”是什么?科舉制度主要“科舉”的又是什么?這種科舉方式對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什么樣的作用?
空缺自然科學是科舉制度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在隋朝建立,在唐朝完善的。在史學研究中,因為科舉制度在隋朝比較短暫,所以一般都以對唐朝的研究為主。從唐朝的科舉制度來看,有四個方面的構成要素:一是把科舉制度上升為中央政府的核心制度之一,成為國家制度的主要形式;二是規定了科舉制度的內容和形式,也就是文科和武科兩種形式;三是建立了操作科舉制度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四是全社會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干部選拔制度自然地與科舉制度聯系起來,并形成某種程度的默契。
在唐朝時期,國家在完善了文武兩種科舉程序以后,為了鼓勵人們讀書習武參加科舉,國家還規定,凡是科舉合格者,國家都要免去其家庭的稅賦錢糧和各種征繳,這實際上就使得舉子家中大為得利了;同時,朝廷還規定,凡是通過科舉而獲得功名者,當地政府官吏必須禮待他們,還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這個措施,本來是國家為了鼓勵社會尊重知識和人才的一種政治措施,這樣一來,就使得在科舉中取得功名者的社會身份大為升值了。
但是很清楚,在這樣的科舉制度中明顯沒有自然科學,也就是沒有科學技術的地位,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理科和工科。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制度安排呢?因為在中國古代的王朝制度理念當中,“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幾乎是永恒的真理,所以,對于所有的有志之士來說,“能文能武”是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指標,而不是技能和對自然科學的掌握程度。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隋唐之后的1300多年當中,不論是讀書人還是做官的人,不論是農村人還是城市的人,不論是有爵位的人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把習文習武作為人生追求“仕途和地位”時最重要的動力和手段。
問題似乎已經很簡單了,因為國家的科舉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制度安排和制度結構中,任何公民都只能依靠“習文習武”才能有前途,才能有地位,才能有金錢,否則就什么都沒有了,因為沒有其他的“制度機會”。也正是因為在這種制度當中沒有自然科學,沒有科學技術,所以,稍微有智商的人都自然地會把人生的全部精力放在“習文習武”上面,而不會與國家的制度和政策背馳而行,更不會去搞什么“科技革命”、“科技創新”之類的了。全社會的“智力”都向“文武”方面“投資”,全社會的能人都向這個方向奮斗,人們的智力全部被這個制度吸引和消耗了。這就是為什么在隋唐之后的1300多年當中,我國的科學技術不能繼續得到社會的重視、國家的重視、制度的重視,也是中國沒能成為科技強國的真實原因。
可以設想,假設在隋唐時期建立的科舉制度中不是文武兩科,而是“文科、武科、工科、理科”四科的話,那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整個國家的人才自然就會向這四個方向同時“競爭”,而不是只在“文武”兩個方面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封建社會發展所以需要的各種類型的人才就都能夠得到滿足,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發展都能夠得到其所需要的人才保證了。遺憾的是,事實正好與設想相反。
科舉制度等同于政治制度 科舉制度的安排,除去前文提及的“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原因之外,實際上,這個制度安排主要是為了用制度保證政府官員的選拔和培養,這是一種政治需要。
當然,科舉中得到功名的人也并非都能去做官,但是,在科舉制度的年代中,朝廷一直高度關懷和干預科舉,所以,許多得到了功名的人即使一輩子不做官,他在地方上也是非常榮耀的,自然會有很多的經濟補助,也會被很多人崇敬,他們是一個地方的榮譽象征。這樣的政治和文化氛圍,必然會刺激更多的人涌向“科舉”這座獨木橋。這樣的科舉氛圍直接導致了中國知識分子重視虛名而不注重讀書人實際能力的社會后遺癥,這樣的后遺癥恐怕仍殘留在我們現在的現實社會生活中。
歷史上,科舉曾經歷過一個很長的改革周期。王安石就曾對科舉進行過改革,王安石改革有如下幾條措施:一是罷取各種科舉項目,而獨取進士科;二是通過考試和舉薦,收取一些學子進入國家官辦學校,然后再通過科舉考試選拔這些學子中的優秀人員去做官;三是統一科舉考試中的行文格式,創造了八股文的前身,即做經學大義文章的“破題、接題、小講、繳結”的“四股文”格式。嚴格說來,八股文是一種論文的格式,其本身并無什么問題,這和我們現在寫作論文必須遵照一定的格式和規范是一樣的。而后來八股文的壞名聲,主要是元朝和明朝的科舉規定造成的,規定要求學生要按照朱熹注釋的“四書五經”而作文,不能是其他范式。八股文的主要格式是:破題(類似于現在論說文的論點)、承題(對論點的詳細說明)、起講(簡要的論證思路)、人手(進入論證)、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家從這些關于“八股文”的有關規定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八股文的思維方式是封閉的,沒有靈活性和自主空間,學人必須按照這個程式學文章、做文章,這是文章的格式問題;另一方面,八股文的內容和由此引起的全社會對一個人“水平”的評價標準只剩下純粹的文章和所謂的“詩詞歌賦”、“對聯條幅”了。由此可見,科舉制度中的“文科”也不等同于當今人們所說的文科,它不包括經濟學、邏輯學、心理學、系統論和控制論等內
容。詩詞歌賦和漂亮的文章,固然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但僅靠“它們”可以解決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問題嗎?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精神產品重在“熱鬧”有趣,而科技產品重在務實有效。
科舉制度的非理性問題
從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制度安排、操作機制和社會影響來看,確實存在非理性的問題。我們應該肯定地說,中國在漢朝已經先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而進入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了。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由于中國的自然科學技術十分不發達,中國文明的能量一直不夠強大。縱觀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自漢朝建立了“太初歷法”以后,中國的農牧業生產就完全進入了一個有序的時代,這是當時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明所無法比擬的。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政治組織結構建設和中國的教育形式建設是緊密相聯的,但是這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中的教育和宗教的緊密相關的情況又完全不同。這就是說,了解中國和西方國家文明的差異,審查兩者各自的教育形式和發展脈絡,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在中國商周時代,當時的教育就已經開始和社會文明中的經濟生產及科學技術分離了,而與此同時,中國的教育開始與國家政治組織管理體系建設的關系開始緊密地聯系了起來。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有兩個重要的標志性事件:一個,就是孔子在春秋末期創造了“有教無類”和重視禮樂的“齊魯之學”;另一個重大教育標志事件,就是中國在漢景帝時代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有嫡系聯系的教育新形式――蜀學。蜀學在與中原文化溝通一致的前提下,保持了自己的文化特性。這就是說,中國歷史上的系統教育文化體系,實際上主要是由“齊魯之學”和“蜀學”去代表的。某種程度上講,齊魯之學代表了黃河文明的思想文化學統,蜀學則代表了長江文明的思想文化學統。
由于皇權政治對科舉的過多干預,使得中國的文化結構存在很矛盾的一面。科舉的目的本來是隋唐以來國家打破身份地位和情面實行平等選拔人才的一種政治改革措施,但是,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使得師門關系盛行。這就是說,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科舉的公平目的往往與科舉的內容互相矛盾,并給社會帶來了許多的負面影響。從世界自然科學建立和發展的歷史看,真正對自然科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影響作用的,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古希臘文化思想的傳播;還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伽利略首創的實驗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缺乏追求理性的精神而過于偏重于“實用”。中國古代的天文觀察記錄舉世無雙,但是其功能僅僅是為皇家和皇帝預測禍福,而沒有人依照記錄去探索自然本質,進而去研究天體變化運動的周期性和規律性。追求理性精神的缺失導致“天圓地方”的觀念一直延續到近代。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天人合一”的觀點,盡管今天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仍然有其思想性,但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中國人并沒有像西方人那樣從實踐上解決這個問題。學以致用固然沒錯,只是單純的為用而學仍不全面,還應學以求理,只有這樣能產生真正的科技。
總之,由于封建統治者的思想傾向,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更多地熱衷于從政、治國、平天下,明顯缺乏對自然現象和技術的研究和理性追求。沒有大量的知識分子進入自然科學領域,很多發現、發明也就停留在了技術層面,始終上升不到系統理論層面,因此中國也缺少從理論高度論述技術的著作。中國的邏輯學、心理學、控制論、系統論等都很不發達。中國古代的數學水平非常高,但卻只重在運用,不重視系統的研究和提升,因此沒能延續較高的研究水平,也沒能出現如同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那樣的邏輯性和理論層次極高的著作。
科技戰略應該成為國家戰略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走過了自己武力擴張和技術促進的歷史時代,歷史發展到了漢朝,中國就已經不再是一個軍事、經濟、技術侵略擴張性的國家了。但是,在漢朝以后,中國保持和延續了自己在思想文化價值體系上的強大擴張能量,這也就是“先禮后兵”的國家擴張戰略方針,所以,后來的中國反而是“柔弱戰勝了剛強”,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也不斷延伸、同化了其它國家、其它民族,甚至影響和同化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在這樣的歷史變遷過程中,有些東西進步了,也有些東西退步了,教育導向和自然科學就屬于退步領域。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之所以出現這樣大的失誤和歷史過失,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皇權治國思路的大轉變。隋唐之后,大多數皇帝的治國思路是以穩定為主、以控制為主、以和諧為主,而不是以發展為主、以進步為主、以創新為主。正是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政府試圖用大量的精神產品來操控人民群眾,而這就需要提高精神產品的社會地位,需要重視生產精神產品的人才培養和選拔。這樣,所謂的科舉制度就自然而然地與“八股文”和詩詞歌賦等對接起來了,而它與自然科學和技術開發的關系也就越來越遠了。
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不斷融合,教師制作課件并應用于課堂已成為常態。學科課件的制作一般采用的是Powerpoint軟件,眾所周知,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是相對封閉、線性和可預測的,而人的思維具有發散性和跳躍性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主動獲取學習內容,進行知識建構,這是一個拖拉式的信息傳遞過程。[1]為解決這一矛盾,本文引入Prezi軟件,探討使用Prezi軟件制作符合學習者思維特征的課件,為教師設計和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Prezi簡介
Prezi軟件的演示方式與Powerpoint是完全不同的。[2]該軟件由Adammlai-Fischer和Peter Halacsy于2009年4月推出,其目的是解決傳統幻燈片非線性的演示方式與人類思維發散性之間的矛盾。目前,Prezi有網絡版和計算機桌面版(最新版本是6.19)兩種版本。另外,為了促進Prezi在教育領域的運用,Prezi還為學校、科研單位等機構提供了專門的教育授權。[3]在進行Prezi課件制作前,使用者先在Prezi官方網站上免費注冊,注冊后可以直接在Prezi網站上進行在線編輯,也可以下載Prezi電腦桌面版離線制作,本文案例是使用電腦桌面版進行制作的。
Prezi的優勢
1.強大的媒體整合性能
在Prezi中,教師可以快速插入文字、圖片、聲音、視頻、Flash動畫等各種媒體素材。隨著Prezi技術的發展,目前最新版本的Prezi幾乎支持所有常用的媒體格式。教師在完成教學設計后,首先搜集并處理各種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媒體素材,再利用Prezi進行整合,即可做出具有Prezi特色的多媒體?n件。
2.非線性的內容呈現方式
Prezi最大的特點就是非線性的內容組織與呈現方式。雖然Prezi和Powerpoint一樣屬于演示軟件,但其非線性的演示方式具有“革命性”的變化。Powerpoint是由一張張幻燈片組成,而Prezi軟件是用一張無限大的“畫布”(Canvas)作為展示界面。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媒體素材均可以嵌入到這張“畫布”中。在播放時,不需要切換頁面就可以通過界面縮放、平移、聚焦和旋轉等方式來實現非線性演示。
3.超強完美的縮放技術
人類思維是“發散收斂再發散再收斂”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4]Prezi軟件具有完美的縮放技術,既可以呈現整體,又能引導學習者關注細節,進而很好地展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給學習者以清晰的整體感及內容的層次感,幫助學習者理解當前內容與整體知識的關系。
4.有較強的交互性
在課件播放時,使用者點擊任何一個元素和對象(包括文字與圖片),都會呈現放大的效果,再點擊其他空白處,又可實現收縮,且滾動鼠標的滑輪同樣可以輕松實現縮放效果,移動鼠標可以實現隨意的平移,因此交互性較強。
5.有較強的跨平臺性能
Prezi制作的課件,有較強的跨平臺性能,可以在PC機及蘋果機上播放,即使沒有安裝相關的組件,也能正常播放,使用者不用擔心終端是否裝有插件。
Prezi 交互式課件的設計原則
使用Prezi軟件制作交互式課件也需要遵循課件設計的一般原則,如教育性、科學性、交互性等。但鑒于學生思維特征及Prezi軟件的特殊性,在設計Prezi交互式課件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原則。
1.結構設計的非線性原則
傳統的多媒體課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輔助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為目的的,學習者按照課件預先設定的順序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新的教學觀強調學習者主動進行知識建構,倡導學習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獲取學習內容,學習由一種線性的活動變成了非線性的活動。因而,課件的結構也要由線性結構向非線性結構轉變。
2.學習內容的邏輯性原則
設計Prezi交互式課件的非線性結構關鍵在于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內容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效果。例如,對于結構化的知識,可以在Prezi的“畫布”上將各知識點編織成一張網,體現各知識點之間的結構關系。對于具有層級關系的概念等,可以通過層層設計,實現由整體到局部的不斷聚焦。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使用Prezi來制作多媒體課件,對于那些沒有明顯層級結構、空間分布、時間順序等邏輯關系的學習內容,則不適合使用Prezi來制作課件。
3.認知負荷的最小化原則
澳大利亞教育心理學家John Swell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認知負荷理論。Sweller認為,認知負荷是學習者為了完成所給認知任務,在工作記憶上進行的心智活動所需的全部心智能量,具體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相關認知負荷。其中,外在認知負荷是由不合理的教學設計、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材料組織與呈現方式引起的認知負荷。[5]
Prezi 交互式課件的制作實踐
為了進行Prezi課件制作的探索與實踐,體驗其效果,筆者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課為例,運用Prezi軟件開展課件制作的實踐。歷史學科具有比較強的時間順序邏輯,因此比較適合用Prezi來制作課件。
1.課件制作前的教學設計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課,雖然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對本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那只是簡單的基礎學習,欠缺全面深入的認識,因此,本節課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至關重要的一課。本課的知識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影響。在課件設計時,教師應以時間為順序,以制度為主線,將制度內容、特點、意義及影響作為課件的主要呈現內容,讓學生通過課件學習,對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有一個全局整體的認識,同時通過階段的轉換學習對各制度之間的內容有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并使內容產生關聯,有效進行歷史知識的建構。
2.整體布局設計
筆者運用空白模板(Blank),從零開始設計課件結構,根據上面的分析和設計的內容,按先后順序,設置禪讓制、王位世襲制、分封制以及宗法制四個框架,在各框架之間插入箭頭等可視化元素,使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各要素之間的流程、轉向更加清晰。同時,為了加強視覺效果,在各個框架內分別插入相應的圖片,以免內容單調。
3.課件內容的編輯
在完成整體框架設計后,分別進入每個框架進行內容編輯。例如,王位世襲制的定義,分封制的內容和意義,宗法制的內容、特點、意義和影響等。同時,對每部分內容增加知識內容及知識拓展,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梳理和學習,進行知識的內化與拓展。最后,增加綜合應用板塊,做到設計既有整體又有局部,既有基礎知識又有拓展知識,既有知識的理論內化又有知識的實踐應用,這樣就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4.調整播放路徑的設計
在完成上述步驟后,需要進行課件的調試。筆者以學習者的角色,通過鼠標拖拽、雙擊、滾動滾輪等操作移動和縮放畫布進行內容的瀏覽,也就是根據學習者的思維特點,進行非線性播放,發現問題及時作出路徑調整,特別是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要體現科學性與合理性,既要體現思維發散性,又要實現問題聚焦。具體方法是:先點擊界面左側縮略圖下方的“EditPath”按鈕,進入路徑編輯狀態,接著依次點擊各個框架內容,框架縮略圖會自動添加到左側的路徑面板中。這些路徑可以根據實際應用進行調整和修改,使其符合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求。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隨時點擊界面右上方的“Present”按鈕預覽課件播放效果。
5.課件的預覽與
課件制作完成后,點擊屏幕右上方的分享按鈕,執行“Download as portable prezi”命令進行課件操作,將課件成Prezi可執行文件格式,這樣在沒有安裝Prezi軟件的計算機上它也能正常播放。后的課件是zip格式的壓縮包,解壓后,運行可執行文件Prezi.exe便可播放課件,另一個文件包是運行于蘋果系統的課件。另外,使用者也可以將課件同步到Preiz網站的個人賬戶空間,使用時在任何聯網的計算機上登錄Prezi網站都可以看到已經同步的課件,并進行在線播放。課件框架如左圖所示。
(一)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歷史沿革
自1998年始,我國國務院學位辦就組建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專家論證組,展開了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前期論證工作。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設置方案》,并從2000年8月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在我國開展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試點工作,2001年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我國開設,全國24所高等院校第一次招收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2004年將試點高等院校擴大到47所。現在又增加了23所承辦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院校。
(二)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1. 教學方式重理論輕實踐
公共管理教育強調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研討式教學、實習式教學等方法。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對案例教學雖然重視,也將案例教學融入課程中,然而總體來說,沒有建立起高質量、規范化的案例庫,缺乏對公共管理實際工作經驗的深刻理解,沒有建立案例開發與研究的激勵機制。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課堂講授為主,情景教學、社會實踐不足,導致課程教學過于理論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用仍不成熟,難以達到MPA教育的目標。
2. 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根據各高校招生簡章顯示,在全國100所有招生資格的試點院校中,絕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碩士培養所開設的課程數量有限,各院校課程設置基本雷同。由于課程豐富性的相對欠缺,也就是選擇空間小,使學生無法行使選擇權。為了適應加強專業之間這種趨勢,課程設置也逐漸拓寬思路,一些跨專業課程被開發出來。然而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高校的這種作為力度不夠滿意,課程設計中跨學科思想不足,加之跨專業課程資源有限,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缺乏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研究意識,對于專攻于學術的普通碩士來說,會導致其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可能會越走越窄。
3. 學位授予制度不夠嚴密
首先,我國對于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的選題,內容沒有緊密結合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步伐,并且對于學科的實踐性和復合性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其次,在學位論文答辯的環節,有些承辦院校流于形式,沒有使論文答辯真正起到作為整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總結驗收的作用。從答辯審議專家組的組成,到學位論文答辯的各個環節,MPA學員對于專家所提問題的回答質量,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二、改進和加強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完善課程設置
高校要精選或采用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開發高質課程。要培育高質又高效的課程,必須擁有優質的資源,除了依賴優質的師資以外,還要進行課程設置的優化。筆者認為有必要和可能將部分學科、專業必修的課程作為精品課程進行培育,這樣既有利于穩定課程體系,更有利于通過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建立牢固的專業基礎。以充分了解學生需要和教師教學能力的作為基礎規范課程開發。把好課程開發關,對新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以科學論證是規范課程開發、加強課程建設的關鍵之一。
(二)加強學位授予環節的管理
首先是正確把握專業學位論文的規格和標準。專業學位的論文形式可靈活多樣;論文選題應有現實針對性、應用性、創新性;論文內容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論文要綜合反映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調查研究的能力。其次要嚴格進行學位論文答辯。為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使學位論文的答辯環節能夠順利進行,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會成員中,應至少有一位在公共管理方面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在學位論文答辯環節,應對學位論文的質量加以正確合理的評價。只有課程考試合格和學位論文答辯通過者才可以授予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
(三)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成功經驗
從國際上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公共管理碩士教育較為成熟和完善。盡管我國與這些國家在社會體制、政治制度以及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僅從公共管理碩士作為一種專業教育形式著眼,借鑒其相對成熟的經驗和思路對我們現階段發展公共管理碩士教育來說,不無裨益。因此,應從公共管理碩士教育的各個角度,展開國際比較與交流,取其精華,以之為我們提供啟示。要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借鑒國際上在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專門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有益做法,促進我國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積極發展和質量的提高,加強研究探索,廣泛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杜寶貴. 我國公共管理碩士教育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國高教研究,2004(1):21-23.
[2]朱立言. 公共管理碩士課程設置與公務員能力建設.
《愛彌兒》與《莊子》雖屬不同語境下的多維性專著,但它們都有自然主義教育的理論傾向。因文化時代背景各異,“自然”在他們各自的理論體系中有著特定的內涵。將盧梭與莊子的自然教育理念橫加比較,二者雖因文化上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思想訴求,但我們也會驚喜地發現盧梭和莊子的思想有著微契合之處。厘清兩位哲人的自然教育觀,對現如今教育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關鍵詞:
《愛彌兒》;《莊子》;自然教育
教育本是一個多向度的概念,圍繞這個概念生發的一系列教育原則是教育施行的依據。藝術、社會、自然都是教育的向度,它們在潛移默化中對人情感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養與健全人格的塑造都起著重要作用。教育與審美發生聯系就具有了升華的維度,美育成為了現如今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議題,被人們全方位地解讀與發掘。自然教育是美育的一個扇面,自然教育原則在各種思想體系中又有不盡相同的內涵。筆者選取先秦時期道家哲學的代表性著作———《莊子》[1]與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盧梭的作品———《愛彌兒或論教育》[2]來進行跨文化的探視,這對我們理解自然教育豐富的內涵有較大的啟示。
《莊子》與《愛彌兒》是分屬不同時代、文化背景的產物:在那個“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莊子•人間世》)的社會,《莊子》這本書的思想意旨本就是復雜的。它的確是一部哲學專著,莊子站在道家哲學元范疇之上提出了如何“體道”的主張。但《莊子》的富饒讓我們不得不對這樣一部寓意豐贍的書產生拓展性的理解與詮釋。在回歸自然的“體道”中,莊子以神話隱喻的獨特方式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怪誕的世界,美國學者愛蓮心就認為《莊子》中的神話與隱喻形象的使用并非莊子無意的安排與撥弄,而是莊子有意為之的哲學策略,以此來實現莊子所要達到的哲學目的。“《莊子》文本中的不連貫和十分難解的文學方式跟達到自我轉化的目的技術手段有一種系統的關聯”[3]。莊子假借一系列怪誕的意象是與實現讀者心靈轉化的哲學意旨分不開的。雖然莊子沒有明確提及此書是寫給受教者的教育專著,但我們有理由從教育的角度去解讀《莊子》。閱讀本就是人對德行的自覺追求,莊子也成為了邏輯上的教者。況且,莊子的思想是有教育訴求的,在《莊子》中充斥了大量人物對話與獨白,這往往給讀者以另類的啟示。特別是其以“游”的方式來完成對“道”的體悟,這種對人們直覺(詩性智慧)的喚醒與自然美育的原則暗中契合。盧梭的《愛彌兒或論教育》是啟蒙語境下的產物,盧梭所處的時代是崇仰理性的時代,理性主義的過度猖獗讓盧梭生發了培養“自然人”的想法。在盧梭看來,社會的“種種成見、權威、強迫、規范,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所有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人的自然天性”(《愛彌兒》)。那么,回歸自然,用自然教育的原則來培養作者假想的兒童———愛彌兒就顯得尤為必要。我們發現,盧梭明確地表示這本近小說似的作品是他對教育的論述,較之《莊子》有著更為明確的寫作目的,即對教育的看法與評解。
1762年,在相繼發表了早期兩篇論文之后,盧梭發表了《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盧梭也多次強調《愛彌兒》在他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在致友人薩爾伯的信中,盧梭說:“我的全部精神智慧分散于前兩篇論文和《倫教育》中,三部著作不可分割,構成一個整體。”[4]前兩篇論文指《論科學與藝術》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尤其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盧梭就敏銳地洞見了那個時代技術與文明對人類早期純樸情感的破壞,充滿了盧梭對科學啟蒙及其后果的審慎思考。所以,我們在解讀《愛彌兒》的同時應該注意到《論科學與技術》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這兩篇論文對《愛彌兒》的思想預設,這是進一步理解《愛彌兒》的先行前提。早在《愛彌兒》出版之前,《社會契約論》就出版了。此書一出版盧梭旋即被指控是在“攻擊各國政體”。然而,盧梭卻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社會契約論》不過是緊隨其后出版的《愛彌兒》的注釋性附錄。還說《愛彌兒》與《社會契約論》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主體,《愛彌兒》引用和改變了了《社會契約論》的許多東西[5]。由此可以想見,《愛彌兒》絕非一部單純的教育論著,而是和其政治思想緊密相聯的(《社會契約論》明顯談的是民主政體及其法律制度建設的問題,因此是關于政治制度設計和立法的書)。況且,一般認為,《愛彌兒》在有意模仿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書的開篇不久盧梭就寫道:“你要想懂得公共教育的理念嗎?讀柏拉圖的《理想國》吧。這可不是一部政治作品,像僅憑書名來判斷的人所想的那樣。它是從不曾有人寫過的最佳教育論。”
我們可否斷定,盧梭寫作《愛彌兒》和柏拉圖寫作《理想國》有著相反的意圖。《愛彌兒》不僅是一部論教育的小說,而且也是一部闡揚盧梭政治主張的專著。由此觀之,《愛彌兒》中的自然教育至始至終都秉承面向社會、面向政治的教育原則,盧梭成為了自然教育原則的操控者。自然的教育,是《愛彌兒》的行文起點。在第一卷盧梭就告訴我們,他這部小說主要論述“自然人”的培養。他說“:一句話,必然了解自然的人。我相信,人們在看完這本書后,在這個問題上就可能有幾分收獲。”所謂“自然人”是將古代的忠誠、勇敢、道義等“自然的情感保持在第一位的人”,而與之相反的是“社會人”(即“文明人”)。我們應該注意到,盧梭“自然人”觀念的提出是有一定啟蒙語境的,“自然人”本就是那個時代哲學的公共產物。在《論不平等的起源》的本論中盧梭告訴我們,為了探究社會的基礎及其政治性質,當今時代的哲人們提出了“自然狀態”及其“自然人”的假設,以此作為研究政治制度或優或劣的參照系數。盧梭是贊成這種分類方法的,但他同時代哲人們對“自然人”假設的表述還差強人意,其結果必然是曲解人類社會的基礎以及應該追求的完美政治的性質。在盧梭看來,古代人是“自然人”,而當代人是“社會人”,是一種被封建專制制度所腐蝕了的人。在《論科學與藝術》中,盧梭極力倡導回歸自然的理念,《愛彌兒》在這方面必然有思想上的承襲性。自然的狀態在盧梭看來是最理想的。他說“:自然讓人曾經是多么幸福而善良,而社會卻使人變得那么墮落而悲慘。”[6]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在暗指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沒有帶來人類道德的提高,反而帶來普遍的墮落與罪惡。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非常早的對“文明”的反思。“社會人”已經被人類社會的種種成規陋習所污染“,回歸自然”必然成為盧梭教導愛彌兒的首要原則。那么,如何培養“自然人”,如何“回歸自然”呢?盧梭的回答是“: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盧梭為愛彌兒制定了一系列的培養計劃,從幼兒時期的愛彌兒到情竇初開的愛彌兒,作者“細數了一生的苦難”[7],相應的采取培養策略,他認為這樣才是自然教育應該做的。不難發現,“自然”在《愛彌兒》中顯然參雜了“人為”的因素———那就是盧梭本人。盧梭從“社會人”相反的維度去思索“自然人”應然的存在狀態,這只能導致主觀化的自然。盧梭對自然的理解也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狹隘性。
較之《愛彌兒》,《莊子》在行文中所言及的“自然”具有不同的內涵。“自然”以純哲學的姿態出現,顯示出形上哲理色彩。以此生發的“自然教育”也顯得難以為人所操控。道家處處言及“自然”,“自然”成為得道者的一種處事方式和行為準則。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高于“道”的存在物,“道”也可以說是“自然”的一種概括與描述。道家的“自然”近“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運行”[8],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簡言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排除了一切可操控的因素,涵融萬有,凌駕于萬類之上,產生在萬有之前(“象帝之先”,“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道家從純哲學的角度來表述“自然”,這是形而上的哲理思辨。以此“自然”觀導出的具有教育傾向的“體道”方式就與盧梭的自然教育原則大相徑庭。我們注意到,不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都沒有明確表示自己在論如何教育,他們只是在表述如何以最淳樸的姿態歸順自然。在他們的思想中我們體察到了靠“自然”來實現自我教化的可行性。老子云“:我無為,而民自化。”這成為道家教化的首要原則———不去向外訴求,而是順自然發展。那么,到底如何自我育化?《莊子》以“體道”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自育之法。《莊子》的首篇《逍遙游》以“鯤鵬”神話開場,這是暗指了讀者直覺思維應該重啟,而邏輯思維暫告休假[9]。“游”是一種態度,這是直覺對“道”的體悟,是純娛樂性、非功利性的審美活動。以“游”的方式來完成對“道”的覺解,這是莊子美育的基本訴求。
游戲的心態本就是童真心靈所具有的基本特點,理性邏輯的思維方式宣告癱瘓,審美直覺被喚醒,這本身就是自我育化的自覺追求。莊子中“心齋”“、坐忘”,都是體道的具體途徑。“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人間世》)“心齋”讓人摒除雜念,心境純一,通明大道,以虛空之心集道于懷,這是入道的關鍵,也是進入審美之境的起點。在《大宗師》中,莊子還提出了“坐忘”的修心方式,這是對身體感官機能的拋棄,也是對理性思維的揚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大宗師》)“心齋”、“坐忘”是“悟道”的過程,“悟道”的主體是自我而非他人,也即是自我育化。我們發現,這種自然育化的過程是自我的修心活動,我是自在且自為的存在主體。莊子沒有刻意地去接近“自然”,其美育策略本就自然而然,無須人為的操控。這種哲學范疇的自然教育觀與盧梭從政治社會的反面提出的自然教育觀是有很大不同的。
盧梭所處的時代是唯理論占據優勢的時代,用洛克的著名說法“:我們生而自由,也生而具有理性……年齡帶來自由,同時也帶來理性。”[10]理性成為了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的助推器。但唯理論的過度發展必然導致獨斷論,導致另一場思想與文明的危機。在唯理論蓬勃發展之時,在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這一理論模式興起于法國,盧梭力批理性,推崇感性,顯現其不同凡響的哲思。他批判了當時頗為時髦的“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念,他說:“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個重要原理;這個原理在今天最時髦不過;然而在我看來,他雖然時髦卻遠遠不能說明它可靠;就我來說,我發現,再沒有誰比那些受過過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他認為,理性教育不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只能起到負面效用。以此相對,盧梭卻對感性教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將感性看作人生存的基礎與前提。他認為,在人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就是感官”,然而,“唯獨為人們所遺忘,而且最易于為人們所忽略的,也是感官”。他說“: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覺而進入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正如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做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由此觀之,在那個理性主義占統領地位的時代,盧梭對感官和感性教育的推崇可謂空谷足音,他將感官和感性提到人“存在的本身”與最有意義的生活的高度來認識的確是從未有過的。較之盧梭的美育觀,直覺與感性在莊子看來是極為重要的,對“道”本體的體悟本身就非理性邏輯可以達到的,而是靠“體驗”,這個過程是對人內在感性能力的一種培養與操練。而且,在《莊子》中,以神話和寓言形式出現的具有隱喻特點的故事俯拾即是,它們以不太連貫的方式串聯成文本全部。然而,神話似的場面本就是摒除邏輯理性思維模式的,“以便平息心靈的分析功能同時又喚醒其直覺功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