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老年書畫協會工作計劃

老年書畫協會工作計劃

時間:2022-05-01 13:06: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書畫協會工作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老年書畫協會工作計劃

第1篇

2011年xx縣文化館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文化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二為方向和,緊密結合我縣群眾文化的實際,開展了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同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一年來,文化館在繁榮民間文藝事業、組織展覽、藝術創作、隊伍建設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花香果碩。

在對新近發現的151名故事傳承人進行走訪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加大了錄制音像資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則故事,現在文字稿已經校對完畢,截止年底,工作人員已經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內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報兩個市級保護項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館里又將這兩個市級保護項目積極地向上一級保護項目申報,爭取早日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今年對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如:喀左東蒙民間故事國家級傳承人平房子鎮平房子村的劉永琴、臥虎溝鄉郝杖子村李丙賢、北公營子的韓寶玉、皮影藝人原鳳鳴等所采取的保護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訪并在年節進行慰問,讓他們永葆身心健康,為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再貢獻力量。

二、文藝創作碩果累累

在x省第八屆藝術節上,x創作的《那達慕》成為入選的美術作品;在由x省群眾文化學會、遼寧省群眾藝術館主辦的“新形勢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主題論壇的征文活動中,佟濤獲二等獎,張麗娟和李淑萍獲三等獎、陳蕊獲入選獎;在由xx縣作家協會、xx縣創衛辦、xx縣報社和喀左人民廣播電臺共同舉辦的“奮進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創衛杯國慶征文中,姚翔宇獲一等獎,劉文莉獲優秀獎;在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主辦的“星光燦爛”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展示活動中,李瑞芬榮獲最佳指導教師獎和優秀組織獎;姚翔宇、宋久文、田麗紅、劉文莉等多名同志在遼寧群眾文化、《遼西文學》、遼寧日報、遼寧職工快報、朝陽日報、朝陽廣播電視報、燕都晨報、xx縣報和喀左政協報上發表作品。

三、各門類藝術展覽及文藝活動大放異彩。

2011年文藝組積極下基層進行輔導,其中主要有:到社區廠礦策劃“職工聯歡晚會”;去南哨鎮白音愛里村為農民“送對聯”“迎新春、送溫暖、送吉祥”演出活動;參加朝陽市“宏達杯老年文藝展演”節目的組織輔導工作;為新華鉬礦策劃輔導“鉬礦之夏”文藝節目,為各鄉鎮輔導“十一迎國慶”文藝節目, 近日又下鄉去輔導業余劇團,為利州之春戲劇調演做了準備工作。

舉辦的活動及展覽有:舉辦“今昔對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攝影展;配合朝陽市藝術館舉辦“新人新作聲樂大賽”選拔活動;舉辦六一少兒書畫大賽;利州之夏文化館專場演出;八月份與北京市延慶縣、葫蘆島連山區三地聯合舉辦楹聯書畫展;同時舉辦十一xx縣老年書畫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書法展覽。

在這一年中,更讓人激動的是:2011年1月xx縣文化館榮獲遼寧省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優秀文化陣地”的光榮稱號;今年年底,xx縣文化館又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遼寧省僅有兩家。這些可喜成績,是一年來全館工作人員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館工作人員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說,這一年,是事業輝煌的一年,是成就顯著的一年。可是,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結合我縣地域文化的獨特優勢,我們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在今后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成績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一、繼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首先,文化館應主動出擊,取得上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館為龍頭,以鄉鎮文化站為樞紐的農村文化網絡。其次,文化館工作人員要及時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文化現狀和農民的文化需求。積極發現和培養農村文藝拔尖人才,重用業余創作人才,組織農民繪畫書法攝影愛好者采風,擴大他們的視野,舉辦各種展覽和比賽。尤其要注重進城務工人員這一特殊群體,引導他們改變農村文化現狀。文化館要對他們進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訓,成立民工藝術團,開展才藝展示及文學攝影書法繪畫等文藝比賽。最后,仍要加大對各鄉鎮業余劇團文藝輔導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戲調演和利州之夏廣場文化活動。

二、繼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第一,積極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讓人們能夠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主動承擔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做到細致入微。第二,繼續對喀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搶救,積極申請立項,加大對國家級保護項目——《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續十二卷,對省級保護項目——天成觀皇會十道會的恢復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對市級保護項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爭取申報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喀左紫砂、喀左地毯這兩個縣級保護項目要積極申報成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繼續執行學習制度、簽到制度和業務考核制度。積極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繼續擴大對外交流,在原有楹聯展的基礎上,擴大周邊兄弟縣的不同民間文化的聯系,互通有無。繼續執行每周五全體員工的學習制度,繼續執行簽到制度,繼續大力開展業務練兵,舉辦年末全館業務素質考核,使我館業務人員實現一專多能,提高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

第2篇

【關鍵詞】 高校 文化養老 個體 群團 工作者

【作者簡介】 湯慧珍,長江大學離退休服務處工作人員,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和高校離退休人員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D66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4)06-0056-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明確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國家須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促成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具體到高校離退休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這一精神,就是要千方百計組織和開展好離退休職工這一特殊群體的素質文化建設,以充分挖掘和發揮其潛能,滿足其與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進而實現其養老方式由傳統“待遇養老”向高品位“文化養老”的自然轉變。

作為兼容傳統文化理念和現代人文精神的科學養老方式,“文化養老”強調在保障養老者物質生活需求基本滿足的前提下,通過溝通情感、交流思想、強健體魄、調試心態等途徑,引導養老者晚年繼續發展、完善和實現自我,以達到舒展個性、愉悅身心、提升修養、延年益壽之目的。基于這一內涵,在高校離退休職工中踐行“文化養老”,也是進一步提升其生活和生命品質、促成校園和諧穩定的現實需求。可見,“文化養老”于國家、社會和個體發展均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在高校切實推行“文化養老”呢?本文擬從老同志個體、老年群團組織、老干部工作者三個層面對該問題作粗略探討,以求教于業內專家。

一、老同志個體須調整心態,擺正位置,力求做到“靜”“凈”“進”

退休后,面臨著角色、收入、健康、情愛等人生資源的日漸喪失,老同志如若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和妥善安排,極易陷入孤獨、失落、憂郁、焦慮等不良心態乃至無以自拔,而重在修德養心的“文化養老”則是救治其精神貧困的一劑良藥,從心理到生理都適應了老者晚年生活的特點。踐行這一養老方式,老同志個體須積極應對退休生活之變化,調整自我心態,擺正自身位置,著力演繹好“靜”“凈”“進”漸次深入的晚年生活三部曲。

“靜”,意指心緒之平靜。莊子云:“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說,評判一個人,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諸如心如止水、寵辱不驚、寧靜致遠等說法,都流露出人們對平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古人之所以看重和追求靜,是因為唯有靜下來、沉下去,他才可能煥發出去除浮躁、反省自我、校正方向、從容前行的內在力量,進而積累走向成功的根柢。所謂“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自覺追求內心安寧的離退休職工,在清靜無為中養心、為自我積蓄精神能量的同時,對養身的各類物質需求亦能淡然視之,從而為“待遇養老”轉向“文化養老”創造廣闊的心靈空間。

“凈”,意指靈魂之純凈。千帆過盡的銀發長者,愈到生命的暮年,愈渴望在與自身的靜處中回歸簡單,成就靈魂的高貴與純潔。純凈的靈魂何以安放?它需要智慧長者在做人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終如一地抱以善念、施以善行,努力實現“天人相應、人我和諧、盡我本分、自我完善”。例如,退休后,面對自我社會地位的下滑失落,老同志須充分認識衰老、退崗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新老交替、后來居上是社會前進的必然結果。據此,老同志們應自覺消除患得患失的狹隘情緒,既不迷戀過去取得的業績,也不在意過往發生的坎坷,自尋心理平衡,保持樂觀心態,寬容豁達地擁抱新的生活。

“進”,意指人生之精進。長期以來,社會對老年人普遍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認為人到老年,思想和認知都會逐漸衰退乃至停頓,最終淪為社會的累贅和包袱。事實上,處在頤養天年的人生階段,由于身閑了,肩輕了,步緩了,空多了,心靜了,老年人更容易在健康、知識、角色、價值等方面獲得新的成長與發展,進而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實現人生之精進。在追求自我精進的過程中,老同志尤須樹立以下兩種心態:一是轉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心態,加強自我保障能力;二是打破自我封閉的環境及心理,樹立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的積極心態,融入群體,分享快樂,發揮優勢,奉獻社會,成就自我。

綜上,安定了心緒,凈化了靈魂,廣大離退休職工才可能在日漸精進中創造高品質的晚年生活,進而實現“文化養老”的目標。

二、老年群團組織須從理念、制度、行為、形象四個文化層面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

在高校踐行“文化養老”,很大程度上還需要老年人協會、老教授協會等群團組織的緊密配合。發揮群團組織在實現離退休職工“文化養老”中的正向促進作用,須從理念、制度、行為、形象四個文化層面加強和完善其自身建設。

1. 樹立正確先進的理念文化

“成就卓越,理念先行”,只有樹立正確先進的理念文化,高校老年群團組織才能良性發展并逐步擴大影響力,進而在推動離退休職工“文化養老”上發揮作用。結合老年群團建設的實際狀況,建設好群團組織,群團領導者在工作中須牢固樹立如下理念:一是公心,即摒棄個人私利,恪守無私服務廣大離退休職工的工作宗旨;二是正位,即擺正自身位置,自覺接受校黨委及行政部門的領導,并輔助其做好離退休工作;三是民主,即群團內部通過決議或處理事務須嚴格遵循民主程序,做到陽光透明,杜絕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四是團結,即群團領導層應團結一心,協力工作,絕不因政見不一而相互拆臺;五是開放,即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加強與有關單位、部門的聯系與溝通,不斷拓寬工作視野。

2. 營造“剛柔相濟”的制度文化

為實施對所屬成員的規范化、人性化管理,調動其參與“文化養老”的積極性,老年群團組織須努力營造“剛柔相濟”的制度文化。高校老同志雖然離崗了,但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崇高思想和境界不容丟棄,尤其是退休老黨員,其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人生理想不容動搖。為此,老年群團組織制定系列規范離退休老同志行為的剛性制度是完全必要的。這種制度的內容大體包括:“思想上的保持一致,學習上的與時俱進,工作上的力所能及,生活上的自律檢點。”但由于規范對象的特殊性,這種制度的要求往往是“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即群團組織在執行時可作柔性處理,力求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3. 貫徹“疏導結合”的行為文化

“疏導結合”的行為文化,對老年群團組織的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老年群團開展工作應“疏導結合”,力求動態、準確、細致、深入地了解老同志所思所盼所憂所慮,切實維護老同志權益。疏,意即疏通,就是廣開言路,讓老同志暢所欲言,通過給予“同情之理解”,幫助其解開心結,平順心氣。導,意即引導,就是通過授之以知、曉之以理,將老同志的思想引入正確的方向,統一到國家、社會和學校和諧發展的大局上來。針對群團成員存在的各類問題和矛盾,如健康狀況惡化、家庭矛盾激化、政治意見分化等,群團組織須對癥下藥,采取“疏導結合”的方式及時處理,從而妥善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減少老同志的精神內耗,為進一步實施“文化養老”創造條件。

4. 培育特色鮮明的形象文化

作為一種個性化的自我呈現方式,特色鮮明的形象文化,如同一面旗幟,對老年群團組織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通俗地講,培育特色鮮明的形象文化,即是致力于創作精品,打造品牌。它是老年群團組織擴大知名度和增強影響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其實踐“文化養老”的重要內容。高校老年群團須以活動為載體,精心組織歌舞匯演、詩書畫創作、球類運動、教學督導、科學研究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通過大膽實踐和科學總結,不斷凝練活動方式及其內容,形成精品活動,進而將自身打造為集中展現學校離退休職工精神風貌的品牌群團組織,以助推“文化養老”的深度開展。如武漢大學的老年人詩詞研究會,通過打造《幽草》詩詞專刊和每月舉辦詩歌吟唱會兩個極具特色的精品活動,一躍而成為該校品牌社團,在提升老同志詩詞創作水平的同時也推進了該校“文化養老”事業的開展。

三、老干部工作者須積極創設輿論氛圍,加快籌辦老年大學,努力構建“文化養老”長效機制

1. 弘揚孝道文化,創設“文化養老”輿論氛圍

高校老干部工作者是“文化養老”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踐行“文化養老”,首先需要高校老干部工作者在學校范圍內大力弘揚傳統的“孝”和“孝道”文化,以激發師生員工對老同志的關愛之情,從而創設人人敬老、愛老、助老的文化氛圍。與此同時,為增強離退休職工的“文化養老”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走出來、學起來、動起來、樂起來”,必要的宣傳引導也不可或缺。為此,離退休工作者可在部門工作網站上設立“孝文化”和老年人“文化養老”知識學習專欄,或者通過組織學術講座、召開座談會、創辦內部報刊等形式,探討交流踐行“文化養老”的思路、途徑、經驗、成果及建議,使校園人人都成為“文化養老”的關注者、支持者、參與者和行動者。

2. 籌辦老年大學,構筑“文化養老”樂土家園

隨著終身學習概念的提出、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深入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趨強烈,籌辦老年大學、強化老年教育的迫切性已逐漸凸顯。作為特殊的文化社區,高校豐富的文化資源也為其籌辦老年大學提供了現實可能。對此,老干部工作者須充分認識,高度重視,進而積極行動,努力將老年大學建設成離退休職工“文化養老”的樂土家園。在此過程中,面臨教學場所、設施不足和辦學經費、師資缺乏等困難,老干部工作者須指導離退休職工就地取材、合理調配、資源共享、互教互學,逐步設置相關課程以加快辦學進度;在教學內容與方式上,應“將課內與課外、大型活動與小型講座、思想教育與校園文化、文化活動與科技咨詢相結合,讓老同志人人參與,老年活動全方位滲透”,使老同志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奉獻中感受幸福、在創造中實現價值。

3. 結合日常工作,構建“文化養老”長效機制

高校“文化養老”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環節多,工作任務重,只有將其融入到離退休黨支部建設、落實離退休人員“兩項待遇”、離退休人員文體活動開展與陣地建設等日常工作中,構建起常抓不懈的長效運行機制,才能確保其持續健康發展。為此,離退休工作者須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爭取校黨委和行政對“文化養老”的組織領導與經費支持;制定“文化養老”工作計劃,年內認真執行,年末總結匯報;深入落實離退休人員政治和生活待遇,夯實“文化養老”物質基礎;加快離退休職工活動中心建設力度,為“文化養老”搭建良好平臺;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文化養老”工作內容;完善老年人才信息庫建設,為離退休人員“文化養老”提供支持和保障;強化自身素質建設,抓好文化知識學習培訓,為做好“文化養老”工作及時“充電”。

總之,作為一種高品位的養老方式,“文化養老”的存在意義重大,但踐行之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老同志個體、老年群團組織和老干部工作者三個主體層長期不懈的努力來共同完成。文化資源密集的高校須站在時代前列,不斷探索和創新踐行“文化養老”的途徑方法,促成“文化養老”事業深入發展,以提升廣大離退休職工生活、生命品質,助推學校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穆光宗.“文化養老”之我見[J].社會科學論壇,2009,0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