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09:49: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網絡與信息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目前.國內外對信息資源慨念的界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種是俠義上的理解認為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經過加工處理有序化并大量積累起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教育信息、科技信息、政策法規信息等;另一種是廣義上的觀敘.把信息活動的各種要素都納人信息資源范疇.認為信息資源是人類社會信息活動中積累起來的信息、信息生產者、信息技術等信息活動要素的集合
學校信息資源一般指學校在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大量的有應用價值的信息.例如:學校各部門的基本清況信息、教職工的個人信息、學生教學管理的信息、圖書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借閱信息等.這些信息資源是學校進行教育科研和教學管理等各項實踐活動的前提是學校發展的寶貴財富學校信息資源的整合,是指在各種信息活動環節與要素的整合下以有機的信息為中心.通過有步驟的流通、加工、存儲、?P織和轉換等一系列的過程.駱獨立的、分散的、無序的信息資源整合到一個科學統一的學校信息服務平臺之中.同時要確保信息平臺的適用性和科學性。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管理是學校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學佼要通過不斷探素教育資源的配置和各部門需求的科學結合點.確保高效的教育活動中產生的信息資源的有效性與共享性。作為在資源、技術、人才上都具有優勢的學佼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自身所長對學校所擁有的信息資源進行綜合管理促進各類隱性信息資源向顯性信息資)源轉化主動提供優質信息資源服務
二、學校信息資源與圖書館資源整合的意義
(一)減少資金、設備、人力的浪費
學校中涉及現代信息資源管理、信息資源服務、信息資源處理、信息技術的運用部門較多.如學佼行政部門、學校校園網、圖書館、檔案室、圖書情報服務部門、學佼資料室、信息系統、學佼新聞中心等。部門分散節點眾多再加上彼此間缺乏聯系經常出現信息資源重復購置現象.容易造成資金、設備、人力的極大浪費。整合學校信息資源與圖書館資源,對于減少資金、設備、人力的無謂浪費,促進資源的科學合理使用.有著重要作用
(二)有刊于學使信息資源的整合
學佼的信息資源往往都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各級資料室的現代信息資源都是由其部門的學科帶頭人、業務骨干和一些科研項目的主持人采集.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反映了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而學校圖書館也是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的重要部門.不僅擁有者豐富的信息資源.還有著專業的圖書情報管理人才。因此,如果各資料室能夠與圖書館進行資源整合將是一種雙贏舉措不儀可以拓展學科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共享一個更大的資源空間.還可充分利用圖書館在圖書隋報管理上所具備的專業性來完善規范自身的資源管理和建設〕圖書館作為學校信息資源中心,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結構保b證學科信息資源體系的完整性.
(三)有刊于資源最大化地刊用
學校信息資源分散在各個部門最大的弊病是受眾群沐的局限性.這是造成大量資源閑置浪費的主要原囚之一。近年來,圖書館一直在做資源共享的工作。目的就是使資源能夠最大化地被利用.如果能將各部門信息資源與圖書館進行整合,必定會使這些寶貴資源發揮更大功效〕
(四)有利于圖書館特色學科館藏的建設
建設特色學科館藏一直是圖書館重要的工作內容.不管是紙質資源還是電子資源或網絡資源圖書館在館藏建設中都會對沐現特色學科建設的館藏有所傾向。但圖書館在建設特色學科館藏中也會存在不足,那就是缺少專業指導缺少和院系的溝通.雖然花了經費精心購置而來的資源卻未必能很好地滿足敦學科研的需要而各院系資料室中的信息資源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他們的信息資源是各專業特點的休現最能代表本專業的特色。由此可見學校信息資源的整合對圖書館特色學科館藏建設十分必要。
三、學校圖書館在信息資源整合中的建議
(一)巡免信息資源的簡單堆砌
整合信息資源并不意味著簡單地將各部門信息資源集中過來疊加堆砌不論在內容上、數量上這些資源都應當是對圖書館原有資源的補充與深化。圖書館只有豐富拓展信息資源的深度和廣度才可以更好地延伸服務質量
(二)建構開學統一的信息資源體系
圖書館在信息資源整合過程中首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建構一個完整統一的信息資源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各類信息資源不但豐宮且具有特色和深度。在具體實現現代信息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要考慮各信息資源之間的無縫u4接整合后的現代信息資源要集文本、圖像、聲音、數宇等豐富多彩的形式于一一體.實現信息空間的立體化
(三)建立科學規范的標準
信息資源的分類、主題標引、目錄組織、數攘庫建立等只有統一規范才能便于受眾群沐的檢索和利用。圖書館在進行資源整合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訂立標準,統一借理.使整合后的信息資源使用暢通.鏈接無礙.進而實現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
四、學校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的措施
(一)加強合作意識,共建佼園資源
要打破學校各部門原有信息資源大而12、小而12、“部門所有”的摸式.就必須統一思想認識.站在全局高度看待問題。因此.學校在進行資源整合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各部門的溝通協作.充分利用圖書館具備信息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優勢.建立起以圖書館為中心的信息資源整體化管理偉系具體來說應當統一規劃建設以圖書館為核心覆蓋學校各資料室、各信息服務單位.全校科學統一的開放式信息網絡休粟。例如可以涵計圖書館網站各類導舫或指南迅涼便捷地進行相關鏈接;劃定統一信息采集標準.建立完善的采購規章制度,強調各資料室、各信息服務部門多采購專業類圖書資料校圖書館更多采購綜合類普及類的圖書資料盡量避免資源、資金浪費芍建立規范的編目制度,統一圖書館現代信息資源的分類法、主題法、標引深度和著錄格式等
(二)確立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
科學的信息資源結構是學校開展教育科研的前提。學校各部門應協同合作.對自己部門收藏的信息資源進行模底調研為學校下一步的統籌安排提供依據并在此基礎上,對學校信息資源體系做出評估。根據現代信息時代讀者對文獻信息需求的特點,學校圖書館應建立突出學校特色的、兼顧全局的信息資源分布格局及采購日標確立科學合理的信息資源發展目標
(三)深度挖據信息資源中可被開發利用的空間
特色數據庫是在原有信息資源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或深層次開發〕這種高層次信息服務基于學校的各類特色信息資源,面對學佼的學科和專業建設,建立豐富多彩的專業數據庫、科研項目數據庫、論文與論著數據庫等。特色數據庫的開發是學校為廣大師生和科研人員提供深層次服務的舉措圖書館應在資源整合之后.充分利用自己在資源、設備和人才上的優勢.深度挖掘信息資源中可被開發利用的空間.為教學科研做出更深層次的服務〕
(四〕為搜園信息fai共建共享工作做好充足的儲備
優秀的人才、規范的管理是學校信息資源充分發揮作用的保障。信息資源的采集、開發、維護、管理都離不開具有專業水準、責任心強的優秀人才。因此.由圖書館牽頭制定統一的人員培蕎目標和規劃.加強各資料室、各個信息服務部門信息資源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為校園信息資源整合工作做好整休的準備〕學校資料室和各個信息服奢單位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員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和計劃.加強信息資源管理人員水平的提高.為學校圖書館與校園網信息資源科學整合工作做好充足的儲備
1信息論對外語教師發展的啟示
動態研究信息的流動過程為我們了解信息的作用原理提供了理論的支撐。互聯網通過數據中心來協同全球各地的各種信息資源,能隨時隨地滿足用戶的各種要求。它有超大規模、虛擬化、高擴張性等特點,當前搜素引擎、網絡信箱、網絡存儲、文件處理服務等技術已在互聯網服務總被廣泛使用(馮蕾,2010)。這為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2基于外語教師發展需求的網絡培訓平臺設計
網絡培訓平臺不僅應是外語教師拓寬知識面、開發思維、建構完善自身知識體系、超越自我的數據庫,也應是他們合作發展、自我反思、發展科研能力、提升教學水平的互動網。筆者相信其能夠從內容和形式上更大幾率地保障外語教師培訓任務的成功完成。
2.1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資源庫收藏內容設計
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資源庫的數字學術資源收藏內容應以外語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來制定。資源庫提供的信息資源應達到形式多樣、類型豐富、質量保證、獲取便利等要求。(1)形式多樣。資源庫應能提供集視頻、文本、圖片、圖表、數字、語音多種媒介為大成的各種資源。如各路專家的講座、示范課堂的動態視頻、與視頻配套的學習文本、公告文本、作業文本、文章文本、相關資料、圖片、語音資源等,為教師們提供多種信息源,使他們更多地接觸信息技術,提高他們有機地整合信息、創新課堂教學的能力,有效地保障培訓任務的順利完成。(2)類型豐富。資源庫內容應涵蓋期刊論文、學術專著、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工作文稿、技術報告等多種類型。內容包括英語科研動態、科學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案例、各類英語課型的教學過程、文化教學、英語學習策略、教學改革等,以方便教師了解外語科研動態、學術前沿信息、教學改革趨勢等,提升自身素質。(3)質量保證。存儲在資源庫中的數字學術資源的形式特征和內容特征應符合規定的要求,以避免所收集信息良莠不分、魚龍混雜的現象,影響使用效果。(4)獲取便利。存儲在資源庫中的數字學術資源可以通過開放獲取的方式被外語教師免費、便捷地獲得。
2.2外語教師發展網絡培訓平臺服務功能設計
外語教師網絡培訓平臺不僅應擁有大容量的各類數字資源的存儲,同時,也應提供各類平臺服務功能,如軟件服務功能、咨詢服務功能、信息獲取功能、數據存儲服務功能、信息交流服務功能、數字挖掘服務功能等等,為外語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該網絡信息交流是一個信息、信息獲取、信息整合、信息推薦的過程。(1)軟件服務功能。網絡培訓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教學科研需要的軟件服務。(2)咨詢服務功能。網絡培訓平臺為外語教師提供與學科相關咨詢服務。(3)信息獲取功能。在信息獲取上,云計算提供的云存儲服務支持外語教師可以憑借個人賬戶密碼,隨時隨地存取需要的信息。(4)數據存儲服務功能。云存儲可以記錄外語教師的日志,根據日志實現實時索引,外語教師把日志信息提供給“云”中任何一位學科資深專家,與其共享信息。(5)信息交流服務功能。在信息交流中,外語教師可以按照個性特點、興趣愛好、研究方向等與“云”中任何一位同行、專家交流信息。(6)數字挖掘服務功能。學科專家根據日志記錄進行深層次挖掘,為外語教師提供更全面的個性化服務。
3結語
綜上所述,外語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繼承傳統的外語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同時,我們應創新開拓,借助日益更新的網絡技術和先進的教育理念,開發積極有效的多模態教師培訓機制,力求升溫外語教師發展的內驅力,使之蒸蒸日上,融入時展的洪流之中。
作者:王曉軍 單位: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
(1)召開學生座談會,征集畢業年級學生及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學生對“方案”的修訂意見,了解學生自身需求。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2)邀請用人單位參與“方案”的修訂。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修訂論證,充分考慮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業協會制定的人才質量標準。(3)參照執行教育部的專業規范標準,確保專業完整性。
2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處理好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本著“通識教育為體,專業教育為用”的思想,通識素質類教育貫穿始終,德育工作與通識類課程考核結合,學術講座日常化,引進并開設高質量的藝術類通識教育課程。針對全國各地生源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對外語、數學、計算機課程進行分級教學。專業教育逐步向產學研合作的模式靠近,專業課程開設以業界需求為主導,鼓勵與業界建立長期、穩定、互動的合作關系,鼓勵“方案”的部分課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開展,包括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等。
3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方案”
反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要求設置6學分區間,給予參加學科競賽、參與教師教、科研課題研究,參加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技、軍事、歷史、藝術類通識課程修讀,開展創業,參加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等學生的學分獎勵,該模塊是學生畢業必要條件之一。
4改革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
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方案》,工科實踐教學比例占總學分不低于25%。根據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靈活多樣,畢業實習以集中統一安排為主。重點讓學生體驗基層行業工人的工作過程,磨練意志,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提倡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以參與教師的教、科研課題的形式完成。重視課程設計。
5合理安排第四學年教學工作
根據學生職業發展需求“,方案”要考慮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業兩種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課程,剩余時間安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準備研究生考試,確保教學秩序。
6教學計劃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隨時關注行業發展需求,建立專業與行業信息交流機制,將行業發展最新的信息整合為課程資源,通過短課時的課程、講座等形式開設,同時必須堅持“方案”的執行穩定性。
7分方向培養
在電子技術和信息系統的理論基礎上,從第三學年開始分方向培養:嵌入式集成電路、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方向。嵌入式集成電路方向主要課程:嵌入式系統原理與應用、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微控制器應用、嵌入式Linux設備驅動開發;信號與信息處理方向主要課程:信息論基礎、數字圖像處理、DSP技術與應用、信息與網絡安全。同時設置多門其他方向的選修課: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等。
8小結
2005-2006學年,擔任班級組織委員;
2005-2006學年,參與市場營銷活動,并且業績良好;
2006-2007學年,參與市場營銷活動,并且業績良好;
2006-2007學年,擔任學院體育部部長;
2006-2007學年,單位學校計算機協會會長;
2006-2007學年,負責學校校園網站二期工程
2007-2008學年,在微軟中國實習體驗
專業課程 無機及分析化學 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 有機化學 物理化學 生物化學 生物化學實驗 植物學 動物學 微生物學 微生物學實驗 遺傳學 植物生理學 解剖生理學 解剖生理學實驗 現代生物技術概論 細胞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實驗 多媒體課件制作 電子商務 專業英語等
公共課程 體育 大學英語 高等數學A 線性代數 大學物理 大學物理實驗A 計算機文化基礎 C語言 軍事理論 思想品德修養 法律基礎 科技寫作等選修課程 C語言、C++、數據庫技術原理與SQL Server2000、數據結構、軟件技術基礎、微機原理與匯編語言、電工、電子技術(數電、模電)、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視頻技術及運用、計算機網絡與數字通信、多媒體技術及運用、Web技術及網絡出版、色彩學、信息論與編碼技術、信號與系統等。技能專長 繪畫:國畫、水粉、素描、油畫等。
擅長寫作,曾在院學生會新聞部、晨帆詩社編輯部工作。
熟練運用Word、Excel、Authorware、Powerpoint等軟件,能使用C語言編輯基本程序。
課外曾協助老師和獨立作過研究工作,熟悉部分生物技術藥品、儀器、基本原理及流程。論文《關于黑曲霉產纖維素酶能力的研究》獲得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畢業論文《產堿性果膠酶細菌的分離純化及其酶活測定》獲得優秀。個人愛好 讀書、繪畫、下棋、辯論、聽音樂、看電影、講故事等自我鑒定
性 格:沉著穩重,勤學好問,樂觀自信,做事仔細認真,表達能力、適應能力強,有責任心和極強的親和力,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
自我評價誠實守信、塌實肯干、肯吃苦、做事細心、責任心強、有較強的團隊精神;上進心強、性格開朗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適應能力;年輕的我希望點燃自身的熱情來使貴公司發光發熱,一定會實現自身價值并在工作中為企業創造更大的財富。我真誠的向您提出求職的懇求,以我拳拳寸草心,濃濃赤子情期待與貴公司共呼吸,共命運,同發展,求進步。工作態度: 誠實守信,敬業樂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榮獲獎勵 2004年11月 院大學生辯論賽最佳風度獎
2005年 5月 院環保征文二等獎
2005年 3月 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二等獎社會實踐 課余時間從事家教工作,受到家長和學生的好評。
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二級甲等。英語四級。計算機一級。工作及實習經歷 2003.7青島野外實習
2006.2-2006.6畢業實習
2006.7中國水產煙臺海洋漁業分公司家工廠實習一周
2006.8-2007.2煙臺好利潔水性涂料有限公司化驗員
【關鍵詞】信息管理;網絡環境;圖書管理
圖書館發展,要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創新,要根據時代變革變被動適應為主動駕馭。高校圖書館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環境,如何積極尋找機會,挖掘自身潛力,深化服務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是高校圖書館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要加強科學管理,開拓創新,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
一、網絡環境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邁進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時代。網絡環境下,人類傳遞信息、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信息集散地和教育基地的圖書館,網絡環境對其業務有很大的影響。
高校圖書館正在從傳統的紙質圖書館向現代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管和虛擬圖書館發展。高校圖書館因處在文化重地,所以無論是在接受信息還是在傳播信息方面,都具有其他圖書館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高校校園網絡化的設施,使得現代高校圖書館館藏內容以發展到紙介質、光盤和網絡三位一體的內容更加豐富,種類更加繁多,圖文聲色并茂的現代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方式也由傳統信息服務方式向現代信息服務方式轉變。由現代信息條件下信息用戶需求特點決定的利用因特網開展信息服務工作的服務模式,不僅具有高速、快捷、全面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異地及遠程查詢、借閱、集中分類、編目,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知識信息全方位和綜合化的需求。
二、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管理模式的創新
1.管理技術的創新
現代圖書館管理從館藏文獻的建設,服務質量管理和人員管理都已經不同于傳統的行政管理和經驗管理,廣泛涉及到管理學、人才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圖書館管理主要是自在之物,而管理是人們的主管行為,要素是管理的對象,管理是使要素產生生命的手段。圖書館以往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模式大多數是以規范人的行為為主,有較多的管制和約束作用,這種管理模式往往使圖書館陷入僵化,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要想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通過管理創新建立起一套與運行相適應的機制。
高校圖書館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行政部門,其責任、作用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管理不是對圖書館業務管理的干涉,而應是給予充分責任和權力,從宏觀上給予政策的引導,從微觀上給予錢、財、物、人,讓高校圖書館有充分自由的空間,也就是通過圖書館的管理機構,對圖書館的各個方面的事務與業務進行的一系列計劃、組織、認識、指揮和控制活動。完備收集各重點科學的國內外經典圖書、核心期刊、優秀論文、主要數據庫、電子期刊等必備資源。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將深度挖掘、評估的知識資源以全文電子版、網絡版的形式放在主頁上供大家共享使用。
2.管理方式的創新
(1)建立特色閱覽室。為了充分利用數字化數據庫和網絡化的信息傳輸與處理技術,更好的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結合本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建立視聽資料室、多媒體光盤閱覽室 電子閱覽室、網絡檢查室等特色閱覽室。使讀者不僅可以準確的查閱文字、數值、圖像等靜態文擋,還可在網絡檢索室方便地查閱、下載、編輯文獻信息。
(2)加強圖書館網站的主頁建設。圖書館主頁應包括圖書館的名稱、標志、對站點內容進行簡單有效導航的菜單或圖標、著重標明重要的新聞和修改內容、讀者與圖書館聯系的地址等。使在線讀者通過讀者服務欄,在最短時間內就能查到本館的書刊藏書目錄,了解圖書的外借等情況,通過借書證號,準確查到讀者本人借閱書目和借、還書日期,并開展網上預借、續借服務。還可隨時開展新書介紹 館藏資料介紹,優秀圖書推薦等服務來吸引讀者。
(3)加強深層次的信息開發服務。根據重點服務對象的深層次信息需求,圖書館員應通過對依附于各種載體的知識信息的過濾、重組和創新,大力進行文獻信息開發和深層次加工,為教師提供查新檢索和課題檢索,以本館收藏及聯機的數據庫和網絡資源作為檢索手段提供申報科技成果、科研課題申請立項及技術引進等科技查新服務,更好的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創新服務。
三、以人為本,服務質量創新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人才隊伍是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的重要軟件因素。新的信息環境要求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網絡基礎知識和熟練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及文獻檢索能力,具備數據庫知識和某些學科知識。圖書館作為一種職業,有其自身的特點,掌握好專業知識是做好一個館員的立足之本,圖書館學也在不斷的出現新的分支和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館員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樹立“工作學習化”和“學習工作化”,重視館員的培訓,自我發展,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全館的學習和工作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蔣永福.管理者談管理,獨特的視角[J].圖書館建設,1996(6)
(中信銀行唐山分行 063000)
【摘要】目前,與會計信息化有關的研究課題多種多樣,究其原因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程度、研究視角和方法產生了一些變化,這些都推動了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并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在“三論”的基礎上對涉及會計信息化在發展中相應的定義進行了解析,以期對會計信息化的教學、研究以及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起到進一步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與會計信息化有關的研究課題多種多樣,主要有“計算機會計”“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會計”“會計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程度、研究視角和方法產生了一些變化,這些都推動了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并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8 年,我國開始會計電算化;1981 年,于長春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問題討論會”標志著會計電算化理論與實踐的起點。這次會議是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和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同召開,第一次使用“會計電算化”這一名稱并替換了之前的“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因此,大家從會計電算化的概念開始認識會計信息化。2005 年,專家在中國會計學會會計電算化專業委員會年會上發表了“會計電算化” 發展為“會計信息化”的觀點,認為“會計信息化”是對“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發展的總結,對“會計電算化”的應用水平也起到了進一步加強的作用。
學術和教學領域目前對“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這兩個概念同時使用。目前,學者們對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有兩種主要的觀念,一種觀念是會計電算化是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必經過程,另一種觀念是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的進一步的發展階段。這兩種觀念的模棱兩可使得人們對其定義與關系疑惑叢生,由于搞不清這兩者之間的概念和關系,只能盲從于現有的文獻和教材,這一現象不僅導致企業對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確切、教學概念不清晰、學術機構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確,而且對我國會計信息化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了明確會計信息化教學、研究以及使會計信息化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與會計信息化相關的概念進行認真的剖析意義重大。
二、什么是“三論”
“三論”即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三論”推動了科學技術和思維的發展,對現代很多新興學科的產生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其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論著重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論是跨及各類學科的一個交叉學科,主要研究控制與通信共同的一般規律,是綜合各類科學系統的控制、信息交換、反饋調節的科學技術。信息論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從量的方面對信息進行研究,其研究的兩大方面是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相互作用又相互聯系,三者是獨立的學科,分別產生于現代科學的生物學、通訊和計算機這三個領域。系統論用整體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規律,對系統概念進行界定;控制論對系統演變過程的規律性進行研究;信息論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實現的。因此,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論和控制論,而后兩者是研究的基礎。
我國從20 世紀 80 年代至今對“三論”在會計中的應用的觀點比較一致。吳水澎教授對會計中“信息系統論”與“管理活動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認為這兩者的概念及作用極為相似可以“合二為一”。李樹林指出會計信息系統在實踐上對“三論”的實施條件全部符合,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系統的重要子系統并兼具管理系統所具有的全部特點。中南財經大學的郭道揚教授運用“三論”的理念,在其會計控制論一文中指出會計是為人類實現控制社會經濟而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2008 年,楊時展教授對會計信息控制論和反映論相互關系的評論被《會計之友》雜志轉載。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與信息需求內容之間的矛盾,建議在會計信息系統的理念中建立“需求決定型”概念。程宏偉等(2007)基于系統模塊角度研究價值鏈會計,深刻探討了價值鏈會計。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的曾愛民和南星恒(2009)從廣義的角度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構架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系統是現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子系統,它集“三論”中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所有特點于一身,有利于人們研究會計信息系統,并統一了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信息化的相關概念,減少了不確定性和爭論。
三、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化相關概念
我們要對會計信息化的自身含義和外延含義都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關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維形式反映了其對象的本質屬性。以哲學的觀點看,概念即為人類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抽象出來的概括。概念都具內涵和外延,并且隨著主觀、客觀世界的發展而變化。概念一般用簡明的語句說明其內涵。概念的邏輯方法是對其反映對象的特點或本質進行揭示。用一般定義概念的公式進行如下概念定義:被定義概念= 種差+鄰近屬概念。其中,“種差”即與同屬性范圍下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也就是差異性;“鄰近屬概念”即對被定義對象所屬的最小屬性范圍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系統及其構成要素
會計把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結為一體,是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子系統之一,因此也稱為會計信息系統(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AIS)。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系統論的整體最優,會計信息系統按模塊討論其集成性,集成業務處理、信息處理、實時控制和各模塊間的層次結構等;將物流、資金流、人員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網,它們肩負著各自的任務存在于組織的全部活動中,通過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會計信息的來源、會計信息的提供、會計數據的處理及利用過程;控制論主要實現會計信息的并進行反饋,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進行反映,必要時還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進行動態的控制和調節。
會計信息系統的廣義信息加工和控制處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構成。其中,M(management)確定了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則和規范,是指會計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內部控制和審計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會計信息收集、加工、傳輸、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會計信息處理及控制器依賴的基礎和工具,包括珠算,鉆孔機,計算機系統,其構成了會計信息系統的狹義的信息加工和控制處理器,會計信息系統在T 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別被分為手工、機械和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處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開發監審會計信息系統者等會計的利益相關者。
S(surrounding)是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環境基礎,主要指會計信息系統所依賴的宏微觀環境,如社會經濟、技術等。
I(information)因素與以上四個因素共同稱為會計信息系統的五大要素。
會計信息系統是以相關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會計法規為規范是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被企事業單位用來處理會計業務,對各類會計數據進行收集、傳輸、存儲以及加工,對會計利益相關者輸出會計信息并實時反饋,指導企業的經營、投資活動以及管理決策的信息系統。楊周南主編的《會計信息系統》一書中對計算機會計是這樣定義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是組織對數據用信息技術的方法處理會計業務,為企業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并管理控制企業經濟活動的系統,因此是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以上對會計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在符合定義公式和演繹推理邏輯思維的基礎上進行了概念定義。
(二)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化
會計信息化是基于“三論”角度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會計信息化,包括會計信息化的過程、會計信息化的水平、會計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會計信息化的目的這四個方面,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構成過程。首先,會計與信息技術結合的過程即為會計信息化的過程,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中的運用使得會計的各要素都產生了影響,對會計模式進行了重建。其次,會計信息化水平是指對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程度,會計軟件的核心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綜合反映了會計信息系統五大要素,體現了會計信息化發展水平。再次,會計信息通過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提供和利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影響,對企業決策和管理提供輔助建議,以此來反映、控制以及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監審等會計功能。會計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前提下不斷擴展、提高。最后,不斷開發的信息技術和會計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還有加強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共享,實現最大的組織經濟利息等目的。所以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體現了會計信息化的程度,通過會計信息提高其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不同層次都有應用,會計信息一般被我們劃分為會計電算化、會計管理信息化以及會計決策信息化三個方面。
1. 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也被人們稱為會計核算信息化,指在會計工作中使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之前人們一直手工進行的是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提供工作,而會計電算化產生后這些工作可用計算機代替,體現了會計的反映職能,操作計算機完成會計工作中的記賬、算賬和報賬等程序。因此會計電算化把電子計算機和現代數據處理技術應用到會計工作當中,是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其目的是提高企業財會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從而實現現代化的會計工作。
2. 會計管理信息化。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體現了信息論的特點,會計工作不僅是生成、供應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參與企業管理的一項活動。會計管理具有對自動提供的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組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使利益相關者參與組織活動的預測和決策等職能。因為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管理信息化的數據基礎,所以會計核算層的信息化是會計管理信息化的重點。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指運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信息技術重新建造會計管理模式,使現代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成為技術和會計高度融合的、開放的信息系統。為了使會計利益相關者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開發,以會計信息優化資源配置,以此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3. 會計決策信息化。會計決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對會計決策和預測的信息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會計決策信息系統中。會計決策信息化的基礎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體現在管理層運用會計核算數據參與企業決策并綜合分析企業所在領域內其他企業經營和競爭狀況、相關行業的經營數據、國內外大環境的經營數據,可以使企業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認清其核心競爭力,預測企業的發展并進行決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電子商務會計
目前,學術界沒有統一明確的概念來界定電子商務會計,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net)檢索了包含電子商務會計為主題的論文并查閱相關書本及資料,發現涉及電子商務會計概念的論文少之又少。宿靜和蘇亞民在《論電子商務會計的理論框架》一文中描述電子商務會計是關于電子商務與會計學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種邊緣學科。這種學科充分利用計算機硬件設備以及網絡等現代工具和技術,將電子商務作為會計核算對象,利用遠程數據進行在線報賬,通過電子貨幣實現交易目的,同時對相關事項的監督和審計非常及時,是為在線理財和電子商務事項提供服務的會計信息系統。下一步,我們從被定義概念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方面來對上述概念進行分析。
根據普通意義上對概念進行定義的公式為:被定義概念= 種差+ 鄰近屬概念。該公式中的“種差”即與同屬性范圍下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也就是差異性;“鄰近屬概念”即對被定義對象所屬的最小屬性范圍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義概念為電子商務會計,而本文中對電子商務會計所應用到的鄰近屬概念即為會計學。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會計的屬性還是會計學,可以說是會計學大類的一個細分學科;而電子商務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種差,以區別于會計學大類下的其他細分學科。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電子商務會計就是為電子商務活動服務的會計。但是倘若從另外一種角度剖析被定義概念,即從演繹推理邏輯思維方面來看,上述的被定義概念沒有科學性,如何對上述的被定義概念進行界定有待繼續深入探討。比如從以下這種角度出發,假設電子商務會計是一種對會計信息通過電子商務模式進行采集和加工以及處理,則電子商務按理來說是臨近屬概念。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會計的本質屬性還是電子商務,那么會計就成了上述被定義概念公式中的種差。如果電子商務會計的本質屬性是電子商務,而會計是種差,則對應的會計信息以及提供與會計信息相關的服務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勞務。供應商以及消費者則分別與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對應,供應商和消費者通過買賣信息來進行交易,即利用電子商務系統來進行會計信息的交易。根據漢語的主語以及定語的語法規則,會計電子商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恰當的被定義概念。但是該被定義概念還有待從其他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討論。根據宿靜和蘇亞民對電子商務會計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其先定義技術基礎,即“計算機硬件設備以及網絡等現代工具和技術”;接著定義基本內容,即“將電子商務作為會計核算對象,利用遠程數據進行在線報賬,通過電子貨幣實現交易目的,同時對相關事項進行實時的審計和監督”;最后定義目的,屬于一種為電子商務事項以及在線理財提供服務的會計信息系統。雖然宿靜和蘇亞民關于對電子商務會計的定義從演繹推理邏輯思維角度來看是比較合理的,可是該定義仍然沒有將基本內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邏輯思維要素表達清楚,不能夠清楚地界定被定義概念的種差和臨近屬概念。同時,筆者也對其他關鍵詞為電子商務會計的文獻認真研讀,從中得知大部分文獻是基于電子商務對會計的影響進行研究,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獻研究電子商務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因此電子商務會計這一概念還有待繼續深入探討。
四、結論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對“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及“會計信息系統”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電子商務會計由于是新產生的學科,目前對于其概念的定義尚不明確,需進一步研究分析。從教學的視角來看,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會計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種多樣,比較為大家熟知的有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化、會計電算化等一些名稱,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名稱和概念太多會使得教師和學生雙方無法適應,會產生教學概念模糊,缺乏說服力等問題,在學術研究領域無法統一大家的思想。通過分析筆者認為,與會計信息化相關教材名稱的第一選擇是“會計信息系統”,因為其從“三論”的角度結合了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思想,符合會計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電算化作為會計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內容,則可以命名為會計電算化,如果把以電算化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為會計信息化,會使教材有名無實。
參考文獻
[1] 楊周南. 論會計管理信息化的ISCA 模型 [J]. 會計研究,2003(10).
[關鍵詞]紙質目錄 征訂書目 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9-0101-02
[DOI]CNKI:22-1010/C.20110914.1126.004
廣義的目錄是“按一定的順序列出事物的名稱或內容”,專指圖書目錄的話,是“為給讀者查閱眾多書籍中的某一種或某些種圖書,并為閱讀提供線索和指導,按一定的順序列出書刊的名稱等項目”。[1]
狹義的目錄專指文獻目錄,通常簡稱目錄。“按照一定次序編排而成的揭示與報道文獻信息的工具,又稱書目。”[2]
更多的工具書對目錄的解釋都類似。從其定義可知,無論廣義還是狹義,目錄最本質的作用是對讀者的查閱起指導作用,也就是檢索。狹義概念的目錄作用即是檢索文獻的工具,那么,文獻的變化必將引起目錄的變化。
現今的信息傳播,無論從傳播數量、傳播單位還是傳播載體及方式,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個變化決定了紙質文獻及目錄的消亡,而紙質目錄作為一種檢索工具則將先一步消亡。
一、信息傳播的數量發生了質的變化
傳統的信息論認為文獻是記錄知識的載體,而知識是經過人類認知的信息。當文獻很少時是沒有目錄的,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文獻數量超出一個人的長期記憶范圍時,目錄就必然產生了。目錄對文獻的整理和傳播有促進作用,對文獻的大量生產起著進一步的推動作用。當文獻量增長到一定程度(這個程度,可以用一個人窮其一生的閱讀量來做單位),傳統的目錄學和目錄基本達到了它的頂峰,隨后就必然產生轉變。
那么,一個人的閱讀量到底是多少呢?“假如一個人每天讀完100頁書,那么一年能讀平均300頁左右(約35萬字)中等篇幅的書120本,50年只能讀6000冊。”[3]手邊的這本《目錄學教程》剛好正文是288頁,字數是35萬字,那么35萬字×6000冊書,大約是21億字。《四庫全書總目》收入“古籍3461種,79309卷,存目書籍6793種,93550卷”(《目錄學概論》第49頁,武漢大學、北京大學編寫,1981年版),分裝36000余冊,約10億字。數量上比較接近,從目錄學發展上看,四庫全書剛好是古典目錄學的頂峰。
2004年全球網頁數量已經至少有27億頁,而且每天以500萬頁速度增加。[4]根據IDC(美國國際數據公司)《數字宇宙膨脹:到2010年全球信息增長預測》的預計,從2006年至2010年,數字信息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7%,2010年的數字信息總量將是2006年的6倍。如此龐大的信息海洋,需要高效的指引、評價工具。
二、信息傳播的單位發生了質的變化
傳統方式下,知識的傳播只能依靠紙張。隨著因特網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資源飛速增長。[5]現在的知識傳播已經脫離了傳統的方式,即從紙版一統天下,轉變為電子文獻通過網絡方式傳播的盛行。
早期由于載體所限,文獻的單位是卷、冊、章等,存在空間較大,但是容量卻并不大,字節數不多。從網絡發展以來,網絡信息資源的增長速度遠超過傳統文獻,而傳統文獻,比較于原來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傾向于通過網絡進行傳播。由于網絡傳播的特點,在網絡環境下,現在的文獻傳播單位,從原來的以圖書為主,已經過渡到以論文為主,2008年全年cnki僅期刊論文新增約162萬篇,而同年圖書出版量新書約為15萬冊;而網絡信息資源傳播的單位以字節為單位,簡單的一個知識點都可以成為一個傳播單位。
因此,傳統的目錄所研究的對象是圖書,而隨著傳播知識的單位的變化,紙質目錄的消亡已經出現端倪。
三、信息傳播的方式和載體發生了質的變化
傳播方式與信息量的關系是同步的。可以說,載體的改變同時意味著傳播方式和信息量的改變,傳播方式與載體的變革是同一的標志。以載體為代表劃分,可分為紙前時代、紙時代和信息時代。文獻在紙前時代的增長速度極其緩慢,目錄已經產生但十分零散,而目錄學尚未形成;在紙時代,文獻增長速度為算術級數增長,目錄學以《別錄》《七略》為開始標志,而以《四庫全書總目》為鼎盛;在信息時代,文獻的增長速度則為幾何級數增長。對應的,目錄的發展也在時代變化的節點上發生自己的變化。信息時代,載體已不再以紙為主要來源,而是電子格式,傳播方式也以網絡為標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而傳統文獻受網絡傳播方式及速度的吸引,也紛紛進行了數字化的轉變。所引發目錄的方式,所有以紙質為載體的目錄逐漸式微并趨于消亡。在數字環境下,整個書目工作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網絡上各種檢索系統、搜索系統則都是新的目錄形式的萌芽與嘗試。雖然還很不成熟、系統、統一,卻已經獲取了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因此,隨著信息傳播方式和載體的變化,書本式目錄、索引的編撰出版大大減少。[6]
四、實證研究
圖書館采訪人員是一個特殊的行業,為了搜集圖書信息,必須關注并收集大量的書目。我們分析這個行業的人員對紙質書目的使用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證實以上論述。
2009年,筆者參與了“圖書館采訪信息源”課題的調查研究,并在調查中,設置了相關的問題,希望通過實證的方式進行驗證。根據回收的問卷,使用spss17.0進行了分析。
(一)對圖書館使用征訂書目這一多選題,使用spss多重響應集的頻率分析可知(表4-1 使用征訂書目頻率):
其中除了D以外,我們設置了ABC三項答案,是傳統的紙質征訂目錄。從比例看,選擇ABC的比率合計為39.8%,似乎并不低。但是從個案數量看,選擇D項的個案為127,個案百分比為78.9%。答案中僅選擇ABC(均為紙目錄)其中之一或之幾的,為20個,加上選擇F的答案中,有一個備注是三目,其實屬于C,共為21個,占有效答案的13%。
(二)對圖書館訂購方式進行頻率分析(表4-2 各圖書館圖書訂購方式情況):可以看出,選擇紙版書目訂購的只有17個,而其中僅選擇一種方式的只有8個。在此中,以紙質目錄為主的只有三個,而他們的采購比率只有一個超過60%。更多的采訪人員選擇了B、C、E選項,即電子格式書目,占到了86%的比率。另有3.1%的比例是網上訂購后導入本館系統的。
(三)對圖書館訂購方式和使用征訂書目兩個變量進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到,在僅選擇紙質目錄的21個答案中,只有7個選擇以征訂目錄為主要采購方式,但是訂單制作時選擇卻是BC,即使用電子表格或MARC格式錄入本館系統;而在和訂購方式交叉后可見,只有1個選擇紙版書目勾劃后錄入本館系統;對應其采購比率為C,可知只有一個圖書館從訂單劃定到錄入,是完全使用紙質目錄完成的,但其采購比率只占40%~60%。經查詢其采購方式選擇為B,即現場采購,可知現場采購也在其采購中占了一半的比例。
(四)對紙質目錄關注的問題,進行頻率分析,可以看到(表4-3 傳統書目受關注程度統計),接近60%的人對其關注較多。而選擇從不關注的僅有12%。可見,作為傳統采購方式的主力的紙質目錄,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但是采訪人員仍對其表示了較大程度的關心。
使用Pearson相關性而對傳統書目關注和對書評的關注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到兩者有一定的相關性。
通過對問卷相關問題的分析,表明了雖然采訪人員對傳統目錄仍然保持了較高的關注程度,但是使用紙質目錄進行采訪工作已經很少。可以看到,采訪人員使用較多的是電子目錄形式,更多具有了數字時代的特點,如:可以用電子表格進行訂單勾選,或者使用marc格式直接導入采訪系統,然后勾選訂單。
雖然傳統書目的制作已經進步,全國總書目、新華書目報、CIP等書目已經發行了自己的電子版本,甚至有MARC數據,但是其制作思路仍然是傳統的,只是在制作格式上增加了不同的表現形式。紙質書目的使用除了館藏后束之高閣,其在檢索與使用上已經臻于消亡。那么從制作到發行的各個環節,包括出版社、發行商到主要書目的制作者,都應該思考從根源上改變書目制作的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惟有領先一步,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繼續存續下去。
五、結論
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已經基本不再使用傳統的紙質目錄進行檢索,去查找自己需要的圖書資料或參考資料了。普通人,包括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已經很少接觸紙質目錄。他們習慣于從網絡上迅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某一類資料。去買書,書店一般都已經設置了查詢機,仍然是在電腦上以關鍵詞為中心迅速查找定位。可以說,現在中青年的知識工作者,已經不再通過傳統的紙質目錄去進行文獻的搜索了。論文基本機檢,圖書也幾乎不去查找紙目錄。
雖然課題調查的范圍比較狹窄,僅涉及到圖書采訪這一特殊職業。但是反證之,這樣特殊的和目錄關系最為密切的職業,對紙質目錄的使用率尚且如此之低,是否更能說明了紙質目錄已經先于紙質圖書,走向消亡了呢?
【參考文獻】
[1]馬張華,陳樹年主編.信息工作手冊[M].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130.
[2]《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等.中國大百科全書 精華本(1-6冊)[M]2002:2839.
[3]彭斐章著.目錄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4]孫桂榮.從網絡信息檢索工具的現狀看其發展特點[J].現代情報,2004(12):167-168.
[5]柯平,曾偉忠.試論面向數字書目控制和數字資源控制的數字目錄學[J].圖書•情報•知識,2007(9):34-41.
[6]喬好勤,李錦蘭.當代目錄學的理論與實踐[J].圖書與情報,2001(3):2-5,12.
Paper-Interview Bibliography Faces the Fate of Extinction
Wang MiaoliLiu Shue*Jing NaWang Ruicun
Tianjin Colleg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Tianjin, 301830
論文關鍵詞:現代信息 技術教育 實踐 研究 應用
論文摘要:中國電化教育莫基人之一、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南國農甘在“祈時期教育技術發展前沿問趁高層論壇”做了“關注學科前沿,尋求發展新路”的主題報告,報告提出,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習為中心”,強調發現法畢習,改除舊教育的異端,破除三中..;教師中.召、課本中心、課堂中心)帶來了的積極的形響。然而,它也帶來了另一下‘三中心”,即學習中心、生活中心,能力中心。在這樣一個科學發證的霄景下,得建立一套縣有我院特色的、適合的、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理論體系尤為重要。
伴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及國家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們在步入信息時代的同時,“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應運而生,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概念被廣泛的應用于教育教學中。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教育史上引發的不僅是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變革,而且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等一系列內容的歷史性變革,但現今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表述及理解仍不盡完善。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教育作為知識活動的主要領域,需要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來保證教育質量;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技術能力成為當前專業化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教師對技術的應用,曼迪納契和可蘭認為分為四個階段:掙扎階段,在技術面前掙扎,被各種問題所困擾;掌握階段,教師學會了應付的策略,提高了技術能力,對新的課堂結構和新的交互形式也有了經驗和信心。沖擊階段,不再對技術心存畏俱了,出現了新的教學關系和結構。創新階段,將技術整合到教學活動中,由此,課程和學習活動被重新組織,學習環境也被改變了。
現代教育技術以現代信息技米(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衛星廣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開發、應用為核心,但不是只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應用研究的對象,而忽視或拋棄了對傳統媒體(黑板、掛圖、標本、模型)的應用與開發的研究。現代教育技術是以一切教與學資源(包括傳統煤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為研究對象的。“技術”的涵義是指有形的物化技術和無形的智能技術的總和。教育技術不僅包括視聽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硬件及其軟件,還包括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學習資源和過程的一切方法和理論。所以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是指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也指運用系統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過程、開發教學策略、構建教學模式等等。現代教育技術必須緊緊圍繞素質教育這個中心。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內容和手段的改革,它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現代教育技術若要實現優化教與學的最終目標,就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探索構建“創造教育”的新模式。我們對“教”的改革是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宰地位,變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為“學生進行意義建構,教師進行指導和促進”的學習過程,而不是拋棄它。除了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理論研究,構建科學的理論體系以外,加強研究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至關重要。我們還應該關注有效教學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創新,數字校園與學習環境建設,未來課堂輔助教學之工具,教與學的最終效果不是取決于技術的高低,關鍵是合理的教學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組織、內容與資源的合理安排、師生的互動以及現代信j急技術和教育技術運用的巧妙結合。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合理、生動的情景。現代教育技術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概念,既然現代教育技術被提出,并被應用于教育教學,就應該被予以深刻的含義、準確的定位和充分的理解,而且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吸納了全新的現代教育思想和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理論描述中添加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正在利用信息技術構造一個更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臺將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架起,屆時,所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將得到溝通,并會醞釀出新興的教育教學規律。因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米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要用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來重新審視自身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了對“現代教育技術”內涵的重新理解。
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教育教學,發展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從而使教育技術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教育技術的研究對象不斷升級。教育技術已經擺脫了傳統的單純的以“學”為中心或以“教”為中心的片面的教學設計觀念,“教學一體”即雙主模式已經在教育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一重大變革正是現代教育技術這個教育改革制高點引領的結果。不同于教育技術,“現代之教育技術”綜合了多種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客觀主義等等),強調了學習的意義建構過程,強調了學習的意義活動過程,強調了學習必須處于真實的情境中,加上傳播學理論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的信息論基礎,為了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現代之教育技術”緊密與教育傳播學結合,發展多媒體交互式視聽傳播技術,運用系統方法為指導全面分析教育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環境之間的聯系,進行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建立相關的策略方案來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試行解決的方案并對試行結果進行修改,從而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產生、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正是指用上述一系列過程的各種先進技術,包括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等,現代教育媒體被引人教育領域,大大提高了信息處理即教學效率。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要由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煤體不應是傳遞教學刺激的載體,更重要的是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探索知識、延伸自己潛能的工具,即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四類用途:指導、探索、應用和交流。
論文摘要: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離不開網絡。各學校也越來越重視校園網絡建設,網絡已經悄然無聲的走進了校園。如何建設和管理好校園網絡,保證校園網絡的安全,已成為校園網絡建設的首要任務。如何讓校園網絡在病毒肆虐的時代穩固運行,保證學校信息化、數字化網絡環境暢通,已成為網管員的首要責任。
在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下,許多學校都建立了校園網絡并投入使用,網絡的優勢勢不可擋:加快信息處理、提高工作效率、實現資源共享、降低勞動強度。但是當網絡給學校帶來方便的同時,網絡安全這一問題是否被學校重視。網絡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信息論、數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網絡安全從本質上說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安全。它是指網絡系統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本文從以下方面闡述校園網絡的安全管理:
一、設備安全
暢通的網絡環境、安全的網絡設備,為校園網絡的信息化、數字化提供了最基礎的硬件保障。這里除了信息網絡設備的供電、防水、防雷電、溫濕度、防鼠和防盜等常規安全之外。還要強調網絡設備的配置安全。主要包括:
(一)對網絡設備設置8位以上復雜密碼,并需要根據業務需求分配合適的管理用戶和權限。目前大多數安全問題,是由于密碼過于簡單、密碼管理不嚴,使“入侵者”乘虛而入。因此密碼口令的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設置獨立的設備管理虛擬局域網,把網管設備使用的ip地址與普通用戶使用的ip地址段分開,并指定專用電腦進行接入管理和監控。
二、劃分vlan
對校園網絡合理的劃分vlan。vlan就是虛擬局域網。目前大多數學校都配備了三層交換機和可管理的二層交換機,可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校把這些設備當作普通的交換機使用,沒有進行vlan的劃分。這樣一方面是對設備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更是降低了網絡安全性和網絡性能。
采用虛擬局域網有如下優勢:有效抑制網絡上的廣播風暴;增加網絡的安全性;集中化的管理控制。基于端口的虛擬局域網是最實用的虛擬局域網,它保持了最普通、常用的虛擬局域網成員定義方法,配置也相當直觀簡單,不同的虛擬局域網之間進行通信需要通過路由器或具有路由功能的三層交換機。因此,有條件的學校首先就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硬件資源,采用vlan技術構筑高效安全的網絡基礎環境。
三、流量監控、協議分析、網絡審計
使用專業設備如:網康。可以進行監控流量、協議分析及網絡審計。
此類設備可以方便地配置于網絡內部,用來預測網絡的性能和發展趨勢;實時檢測校園網絡內部終端的流量狀況、分析網絡的異常流量;提供全網的ip地址、機器名、mac地址等信息完備的地址表,方便網絡的分析和管理;能對網絡訪問事件作統一記錄、分析;還可生成各種報表用于存檔。有利于早期發現網絡中的可疑行為,預防不良網絡行為的發生。
另外在網絡管理當中,要貫徹實名制,既用機器使用者的真實姓名作為計算機命名的管理模式,直接監控到個人,當出現異常時可以準確定位,快速響應。
四、部署防火墻
防火墻是網絡安全的屏障。防火墻能極大地提高一個內部網絡的安全性,并通過過濾不安全的服務而降低風險。只有經過精心選擇的應用協議才能通過防火墻,這會使網絡環境變得更為安全。在防火墻設置上我們按照以下原則配置用來提高網絡安全性:
第一、根據校園網安全目標和安全策略,規劃設置正確的安全過濾規則,審核ip數據包的內容包括:協議、端口、源地址、目的地址、流向等項目,嚴禁來自公網對校園內部網不必要的、非法的訪問。總體上遵從“不被允許的服務就是被禁止的”原則。
第二、將防火墻配置成過濾掉以內部網絡地址進入路由器的ip包。這樣可以防范源地址假冒和源路由類型的攻擊;過濾掉以非法ip地址離開內部網絡的ip包,這樣可以防止內部網絡發起的對外攻擊。
第三、定期查看防火墻訪問日志,及時發現攻擊行為和不良上網記錄。
五、部署入侵防御系統
為了彌補防火墻的不足,可使用入侵防御系統:如ips。他能夠及時識別攻擊程序、有害代碼及其克隆和變種,盡量將病毒擋在校園網之外。另外,對于已經傳入校園網內的病毒,必須防止其擴散,可以利用核心交換機的訪問控制列表,屏蔽掉某些可能被病毒利用的端口。這樣就可以控制病毒,使其只能在某一子網內傳播,而不至于在校園網內大范圍擴散。
另外還可以在交換機上建立內網計算機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對應表,實現專人專用,防止ip地址被盜用。
六、服務器的安全
校園網的服務器為用戶提供各種應用,但是應用提供得越多,系統就存在越多的漏洞,也就有更多的危險。因此從安全角度考慮,應將不必要的服務關閉.只向用戶提供他們所需的基本服務。例如:我們在校園網服務器中對用戶只提供web服務功能,而沒有必要向用戶提供ftp功能。這樣。在對服務器配置時,只開放web服務,而將ftp服務禁止。如果要開放ftp功能,則要規定端口、賬號及密碼,向指定的用戶開放。因為用戶通過ftp可以上傳資源,如果給了用戶可執行權限,那么,通過運行上傳的某些程序,就可能使服務器受到攻擊。所以,控制好服務器的用戶群體也是保障網絡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七、部署防病毒
校園網內部署防病毒系統,并且定時升級病毒庫。部署防病系統是為了防止因某個客戶端的病毒或木馬程序在校園網中流竄,從而干擾網絡主干、傳染其他的客戶端。部署防病毒能夠在源頭上保障校園網絡的安全。在選擇防病毒軟件時應選用口碑比較好的名牌產品。
八、定時更新
任何一個操作系統、防病毒軟件、防火墻系統、入侵檢測系統、路由交換設備等網絡節點、系統或多或少都存在著各種漏洞。系統漏洞的存在就成為網絡安全的首要問題。發現并及時修補漏洞是每個網絡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當然,從系統中找到漏洞不是我們一般網絡管理人員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發現有報告的漏洞,并進行補丁升級卻是我們應該做的。經常登錄各有關網絡安全網站,密切關注我們所有使用的軟件和服務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發現與這些程序有關的安全問題就立即對軟件進行必要的補丁和升級。網絡管理員應該養成勤打補丁的習慣。
九、規范管理
以上提及的安全管理辦法只是對網絡設備和硬件所說,為校園網絡提供技術手段和措施,但是還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信息網絡規章制度來規范網絡管理員的操作流程,提高網絡管理員的安全意識和責任。包括制定網絡安全管理范圍規章制度、制訂有關校園網網絡操作使用規程、制定人員出入校園網主控機房的管理制度、制定校園網網絡系統的維護制度和應急措施、確定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的一般責任和具體責任,以及規定出現安全事故以及違反安全策略的后果等。
網絡管理的規范程度直接反映一個網絡的應用保障系數,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管理,并結合定期的內部網絡的掃描巡檢,科學的管理分工制度,要把一個網絡管好、用好不難。
相信隨著校園網絡管理和校園網絡安全不斷優化發展。必然會給校園信息化、數字化應用提供暢通環境,校園網絡的效益將會越來越大。也必將會進一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使學校成為一所具有先進的信息化網絡環境和數字化應用的現代化學校。
參考文獻:
[1]黃開枝,孫巖.網絡防御與安全對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謝希仁.計算機網絡(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推薦系統;云計算;數據挖掘;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01
本文著錄格式:[1]郭平,劉波,沈岳,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推送關鍵技術綜述[J].軟件,2013,34(3):1-6
0 引言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內容的日益增長,“信息過載”問題愈來愈嚴重,推薦系統(recommender systems)被認為可以有效的緩解此難題,幫助用戶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感興趣信息,滿足個性化需求。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個性化知識服務服務領域從本體論、語義網、知識工程角度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以搜索引擎為代表的知識檢索系統,需回答大量預設問題進行知識推理的專家系統,特定領域應用系統,它們在各自的場合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知識檢索系統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專家系統的應用很難普及,特定領域應用開發成本高和重用難度大。物聯網與數據挖掘云服務提供知識服務云實現物理世界的“感知控”,知識服務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和圖書情報領域,云環境下的農業個性化知識服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服務模式的構建與展望。
本文是對科技部科技支撐課題“農村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2011BAD21803)與“農村物聯網綜合信息服務科技工程”(2012BAD35800)研究成果的總結,也是對農業云推薦系統研究的升華。
1 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的提出
1.1 農業信息資源特點
我國自“十一五”時期以來,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業務應用深入發展、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逐步推廣應用等方面。從中央到省,市、縣建立了“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涉農企業、組織和科研院所也積極搭建了各具特色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目前正向鄉鎮村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及以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站和農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村信息服務機構發展迅速,“三電合一”、“農民信箱”、“農村熱線”等信息服務模式應用深入。云計算利用海量的存儲能力把農業信息資源形成高度集成和虛擬化的計算資源一“農業知識聚合云”,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方便獲取信息,但由于農業領域生態區域性和過程復雜性及農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農民文化的多層次性也帶來了“信息過載”、“資源隱晦”“資源迷向”等問題。
1.2 農業云環境下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
物聯網和云計算背后是大數據,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不確定的、智能的交互,個性化需求更加多元化,信息交互行為更加頻繁;在大量用戶通過社會標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社區,涌現出群體智能,形成“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利用云的海量存儲、群體涌現智能、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物聯網感知控優勢,可以提供面向用戶復雜分析計算,實現業務重點由面向應用和資源的傳統信息服務,轉變為基于對海量農業知識進行動態劃分,有目的、主動、定制、自組織推送給有需求的農業用戶,為農業用戶提供實時性、個性化知識服務,指導農業生產過程。
首先以Hadoop+MapReduce+HBaSe分布式框架為處理平臺,對“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融合用戶興趣偏好和社交網絡進行建模,將這些多元用戶信息充分融入推送系統會更好產生推薦結果;將推薦對象“農業知識聚合云”按農業知識高維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特征分類聚類為各種知識塊靜態和動態元數據;通過智能算法推薦和社會網絡推薦為用戶發現個性化內容;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用戶服務的評價以及云基礎服務提供商信息將預測值最高的服務推送給用戶實現與物理世界的互動(如圖1)。
從以上分析可知,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的關鍵技術有用戶興趣模型、推薦對象模型,推薦算法、數據挖掘四個部分,以下分別對這幾項技術進行論述。
1.2.1 用戶興趣模型
用戶興趣建模是個性化服務技術的基礎和核心,包括數據收集、模型表示、模型學習與模型更新。用戶興趣建模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向量空間模型、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用戶一項目評價矩陣、基于案例的表示、基于本體論的表示、基于加權關鍵詞的表示,基于社會網絡的表示等。幾乎每種表示形式都是以一種私有形式進行知識表示,此外一些表示技術還依賴于模型學習,如廣泛使用的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表示與TF-IDF學習技術聯系在一起。表示形式的私有性和對學習技術的依賴性阻礙了用戶模型在系統間的共享,這種共享對于減少用戶建模工作量,提高推薦算法啟動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發獨立于模型學習技術的通用用戶模型表示技術是目前研究中熱點,基于語義網和社交網絡的用戶模型在這方面表現了優勢。
用戶的興趣或需求會隨時間、情景發生變化,結合長期和短期興趣及興趣的變化用戶興趣建模的重點,目前的更新機制很難及時跟蹤用戶興趣的變化,有更好的學習效率和動態變化適應能力的建模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國內外大量的文獻對此展開了研究,遺忘函數、時間窗、用戶興趣的漂移特性等被提出。
在湖南農業云中,基于呼叫中心、互聯網,手機報、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等用戶在多應用系統中形成的興趣偏好和社交網絡特征,提出“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建模思路:以圖論模型表示用戶“興趣圖”數據和“社交圖”數據,根據經典的局域世界演化理論,綜合考慮實際情況中用戶之間的多重關系和關系的強弱程度,以用戶之間相似度為節點連接概率因素,生成動態多維網絡,進行用戶數據的挖掘和更新;結合農業本體,在多維社交網絡的基礎上,將基于農業本體的區域用戶興趣融合在云計算平臺上進行處理。
1.2.2 推薦對象模型
推薦本質上是將推薦對象的特征與用戶的興趣偏好進行推薦計算,所以推薦對象的描述和用戶的描述密切相關。推薦系統應用不同領域,它推薦的對象也就各不相同,目前,湖南農業云主要是文本性數據;不同的對象,特征也不相同,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進行統一描述,主要有基于內容、分類、聚類的方法。
基于內容的方法是從對象本身抽取信息表示對象,常見的是向量空間模型,使用最廣泛的是加權關鍵詞矢量方法進行特征選取,使用TFIDF計算每個特征的權值。向量空間模型對模型中的特征詞進行權重估計(TF-IDF)過程中不考慮特征詞之間的相關性,直接用特征詞作為維度構建文檔向量,降低了文檔向量對文檔概念表達的準確性以及對不同類型文檔的區分能力。
基于分類的方法是把推薦對象放入不同類別,把同類文檔推薦給對該類文檔感興趣的用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知識工程的方法,使專家的類別知識直接編碼為分類規則,正確率和召回率高,但工作量大;近期研究最多的是另一種一機器學習,根據訓練樣本集建立分類器,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概率分類、貝葉斯回歸分析、決策樹分類器、決策規則分類器、Rocchio分類器、神經網絡分類器、支持向量機(SVM)、分類器融合、Boosting分類器、k最近鄰方法(KNN)等。
研究文本聚類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信息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近年來,文本聚類用于自動產生文本的多層次的類,并利用這些新生成的類對新文本進行效率較好的歸類,已經提出了大量的文本聚類算法。傳統的聚類算法在處理高維和海量文本時效率不很理想。針對這樣的問題,將聚類分析與計算智能理論,并行計算、云計算等相結合,設計出高效的并行聚類算法,己經成為一個比較流行的研究思路。
在湖南農業知識云數據模型中,將能更好反映特征詞相關性的超圖模型引入,將文檔中提取的特征項表示為圖中節點,特征詞條之間的關系構成圖中邊,用邊上權值表示相關聯特征項之間共現程度。通過對文本圖模型K最近鄰劃分實現降維降噪的粗粒度數據切片;對切片后數據反映用戶興趣如地域、時間、訴求等多維度特征的智能聚類,實現細粒度的聚合與分割。
“農業知識聚合云”模型算法建立在基于MapReduce處理的大規模圖上,得到各種知識塊靜態和動態元數據。
1.2.3 推薦算法
推薦算法是整個推薦系統中核心部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都關注了這個方面。目前,基本包括以下幾種:基于內容過濾推薦、協同過濾推薦、基于關聯推薦、基于知識推薦、基于效用推薦、基于網絡結構推薦、基于聚類推薦、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推薦、混合型推薦等。通過對眾多推薦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各種算法都有優缺點(如表1):
各種推薦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實際問題中采用多種策略進行混合推薦,主要有兩種混合思路:推薦結果混合和推薦算法混合。目前大部分的推薦算法都是混合推薦算法,主要還是以協同理論為核心,再配合其他算法的優點或交叉學科的理論來改善推薦的質量。另外基于社會網絡個性化推薦算法研究是一個趨勢,基于社會網絡的推薦是協同過濾的延伸,通過考察結點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或產品之間)的相關性和結點之間的信任度可以獲得比一般協同推薦更高推薦效果,如文獻提出將社會網絡關系結合到推薦算法中。縱觀國內外在推薦算法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用戶顯性評分數據的協同過濾算法上,對基于非顯性評分行為數據場景下的研究卻顯得有點不足。目前在擴展性問題上學術研究不是很具有針對性,主要集中在通過各種交叉學科中的方法來對用戶進行聚類或對行為數據進行降維、壓縮等縮短推薦的項目集或減少計算量,從而提升算法的性能;有關基于云平臺上的推薦算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協同過濾算法MapReduce化。而實際應用中,己出現利用分布式集群解決算法擴展性方法,如Google News的推薦算法就是部署在分布式環境下,從而滿足海量數據下的推薦服務。
根據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實際情況將推薦結果和推薦算法混合,提出“三層推薦”策略:在豐富的知識塊云元數據基礎上,將知識塊屬性和用戶興趣行為基于頻繁模式的知識關聯撮合推薦;通過復雜網絡聚類算法識別一個用戶多個社區興趣,融合“興趣圖”和“社交圖”協同過濾推薦,突破算法推薦的局限性,讓用戶信任的朋友圈子為其發現和推薦內容,取得社交推薦的時效性和算法推薦的長尾性之間的互補,從而針對每個社區成員提供精準個性化推薦;根據基礎設施服務供應商、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用戶對服務可用性評價值的相似性等,將大量用戶云終端聚類為一定數量的社區,提高云端推送服務的有效性,最終形成通過大眾參與,支持云間變換,集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合一的自組織區域推送,較有效地處理一般推薦算法中存在的稀疏性、冷啟動以及大規模實時計算的問題。
1.2.4 云計算下個性化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采用了多種領域中的思想,包括來自統計學的抽樣、估計、假設檢驗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的搜索算法、建模技術和學習理論。隨著數據挖掘的不斷發展,也采用了包括最優化、進化計算、信息論、信號處理、可視化、信息檢索、云計算、并行計算等技術。與傳統的數據挖掘相比,云計算下的個性化數據挖掘的目標,就是通過云計算中心,向用戶提供針對其即時演化需求的數據挖掘SaaS(Software as aService,軟件即服務)服務,其基礎問題主要為:對于用戶不同的數據挖掘需求以及針對用戶特點進行個性推薦的建模和表征;數據挖掘算法適應云計算的并行分布式化;使數據挖掘的結果和算法能夠支持云間變換并形成一種面向用戶、即時組合的、變粒度的云服務,其中數據挖掘的云服務化是研究的難點。
(1)云計算下個性推薦的建模和表征
云下的個性推薦建模和表征與傳統上個性化推薦明顯的不同在于海量異構大數據和用戶間群體涌現的社交網絡,它們本質上形成了多個頂點的大規模圖。云計算可以為大規模個性化提供技術支撐,云服務本身也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應用需求,目前研究兩者結合的文獻還很少,張澤華從計算資源的角度基于復雜系統理論對云計算聯盟體系結構進行建模,并基于蟻群優化算法和復雜系統理論進行了負載均衡研究;郭昱就有效處理客戶需求信息該如何選擇與分布云計算平臺中的關鍵節點問題,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的大規模定制客戶需求模型。趙東杰對復雜網絡、數據挖掘與群體智能有效結合進行了探索研究。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推送通過“農業知識聚合云”分解的靜態、動態知識元數據和“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形成的興趣圖、社交圖基于用戶行為和知識元數據的關聯撮合,通過人工智能和社交圈子幫助用戶發現內容,實現搜索和推薦的無縫結合,為智能個性化推薦實現“內容找人”愿景。
(2)算法并行分布式與高性能計算
對于大規模數據的處理,典型系統結構大致分為三類: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處理系統、基于BSP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處理系統和分布式圖數據庫系統。數據挖掘算法現在的發展趨勢是基于云計算的并行數據挖掘,它的同一個算法可以分布在多個節點上,多個算法之間是并行的,多個資源實行按需分配,而且分布式計算模型采用云計算模式,數據用DFS或者HBASE,編程模式采用MapReduce這種方式。Bhaduri等整理了一個十分詳盡的并行數據挖掘算法文獻目錄,包含了關聯規則學習、分類、聚類、流數據挖掘四大類分布式數據挖掘算法,同時還包括分布式系統、隱私保護等相關的研究工作。
2 基于云計算推薦系統研究的重點、難點與熱點
2.1 云環境下用戶偏好獲取安全與可信問題
推薦系統中,用戶數據集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影響用戶模型的精確度、可用性,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戶對隱私和安全的考慮。而云環境下,數據的安全與隱私是用戶非常關心的問題。既能得到準確用戶信息而提高推薦系統性能,又能有效保護用戶信息同時檢測并能預防推薦攻擊(一些不法的用戶為了提高或降低某些對象的推薦概率,惡意捏造用戶評分數據而達到目的)將是未來推薦系統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2.2 模型過擬合問題
過擬合現象是指系統推薦給用戶的對象與用戶剛剛看過的不是太相似或者太不相關。過擬合(過學習)的問題本質上來自于數據的不完備性,這在實際應用中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在于興趣偏好獲取方式或隱私等原因使用戶沒有對足夠多類別的對象進行評價。目前解決的主要方法是引入隨機性,使推薦算法收斂到全局最優或者逼近全局最優,關于既要保證推薦的多樣性,又不能與用戶看過的對象重復或毫不相關這一問題的研究是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2.3 稀疏性與冷啟動問題
稀疏性和冷啟動問題困擾推薦系統很長時間了,前者的解決辦法主要過濾和降維。目前針對冷啟動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主要分為兩大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傳統協同過濾的評分數據結合特定的方法進行解決,二是新用戶或新項目的內容屬性信息與傳統的協同過濾評分數據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改善冷啟動問題。稀疏性與冷啟動問題一直是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2.4 數據挖掘的結果和算法智能服務化
將數據挖掘算法融入針對海量用戶的使用記錄和計算資源間協作進行優化組合,利用這些特性通過大眾參與的交互作用,提高云間服務的智能性、有效性將是大數據時代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制高點。將數據挖掘任務及其實現算法服務化,通過SaaS方式向云計算中心索取所需的相應的數據挖掘,這可能是目前突破數據挖掘專用軟件使用門檻過高、普通大眾難以觸及、企業用戶使用成本太大、挖掘算法和結果難以實時得到評價和相應修改等問題的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也是數據挖掘走向互聯網大眾、走向實用化的重要的一步。
2.5 大數據處理與增量計算問題
目前對大數據的研究仍處于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給傳統的數據分析帶來巨大挑戰,尤其算法如何快速高效地處理推薦系統海量和稀疏的數據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當產生新的數據時,算法的結果不需要在整個數據集上重新進行計算,而只需考慮增量部分,對原有的結果進行微調,快速得到準確的新結果,是增量計算的理想狀態。但一般而言,隨著信息量的增多,算法的誤差會累積變大,最終每過一段時間還是需要利用全局數據重新進行計算。一個特別困難的挑戰是如何設計一種能夠保證其誤差不會累積的算法,也就是說其結果與利用全部數據重新計算的結果之間的差異不會單調上升,要達到這種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束語: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內容的日益增長,搭載在云計算平臺的自組織區域推送具有它天然的優勢:云的海量存儲使得推薦系統能有效獲取訓練數據;云的分布式計算能力提供了較高的響應能力;海量用戶的使用記錄和計算資源問大眾參與的交互涌現,最終形成自組織優化組合的智能個性化云推送。因此,農業云自組織區域推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對云環境下其他領域的個性化推送應用具有借鑒意義,但目前存在大量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孟祥武,胡勛,王立才,張玉潔,移動推薦系統及其應用[J],軟件學報,2013,24(1):91-108
[2]楊濤,基于本體的農業領域知識服務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博士論文,2011,1-50
[3]楊曉蓉,分布式農業科技信息共享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3-35
[4]趙春江,農業智能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10,
[5]何清,物聯網與數據挖掘云服務[J],智能系統學報,2012,7(3):1-5,
[6]黃衛東,于瑞強,共享學習模式下知識服務云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信科學,2011,12:6-11
[7]丁靜,楊善林,羅賀,丁帥,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挖掘服務模式[J],計算機科學,2012,39(6):217-219,237
[8]鄧仲華,錢劍紅,陸穎雋,國內圖書情報領域云計算研究分析[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2:10-16
[9]胡安瑞,張霖,陶飛,羅永亮,基于知識的云制造資源服務管理[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7):1093-1101
[10]程功勛,劉麗蘭,林智奇,俞濤,面向用戶偏好的智能云服務平臺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12,23(11):1318-1323,1336
[11]劉波,方逵,沈岳,可重構的農業知識服務模式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1,36(11):66-70
[12]趙星,廖桂平,史曉慧,陳誠,李文圃,物聯網與云計算環境下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構建[J],農機化研究,2012,4:142-147
[13]郭永田,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成效與展望[J],電子政務,2012,02-03:99-106
[14]李道亮,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2012,87-150
[15]錢平,鄭業魯,農業木體論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00
[16]吳麗花,劉魯,個性化推薦系統用戶建模技術綜述[J],情報學報,2006,25(2):55-62
[17]李珊,個性化服務中用戶興趣建模與更新研究[J],情報學報,2010,29(1):67-71
[18]王國霞,劉賀平,個性化推薦系統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48(7):66-76
[19]王巧容,趙海燕,曹健,個性化服務中的用戶建模技術[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11,32(1):39-46
軟件雜志歡迎推薦投稿:http:///
[20]張華清,動態多維社會網絡中個性化推薦方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6-31
[21]丹,面向跨系統個性化服務的用戶建模方法研究[J]_情報雜志,2012,31(6):156-161
[22]鄧夏瑋,基于社交網絡的用戶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43
[23]馬堯,基于多維用戶特征建模的個性化社交搜索引擎的設計與實現[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2-55
[24]陳恩紅,徐童,田繼雷,楊禹,移動情景感知的個性化推薦技術[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3,9(3):19-24
[25]Jong Hwa Kima,b,,Hyun JoonLeeb,Extraction of user profile based on work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5):5478-5487
[26]南智敏,錢松榮,引入漂移特性的用戶興趣模型優化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12,28(3):30-32
[27]郭新明,弋改珍,混合模型的用戶興趣漂移算法[J],智能系統學報,2010,5(2):181-184
[28]程顯毅,朱倩,文本挖掘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9-45 [29]李濤,推薦系統中若干關鍵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31-80
[30]姜倫,模糊聚類算法及其在中文文本聚類中的研究與實現[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8-48
[31]馮汝偉,謝強,丁秋林,基于文本聚類與分布式Lucene的知識檢索[J],計算機應用,2013,33(1):186-188
[32]陶紅,周永梅,高尚,一種基于語義相似度的群智能文本聚類的新方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2):482-532
[33]孟海東,劉小榮,基于聚類分析的圖模型文檔分類[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2,29(1):117-174,229
[34]饒君,張仁波,東呈曉,吳斌,基于MapReduce的大規模圖挖掘并行計算模型[J],應用科技,2012,39(3):56-60
[35]于戈,谷峪,鮑玉斌,王志剛,云計算環境下的大規模圖數據處理技術[J],計算機學報,2011,34(10):1753-1767
[36]呂善國,吳效葵,曹義親,基于網絡結構的推薦算法[J]_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278-280,368
[37]周佳,羅鐵堅,一種基于內容關聯的學術資源協同推薦算法[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30(1):117-123
[38]唐曉波,張昭,基于混合圖的在線社交網絡個性化推薦系統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2):91-95
[39]王立才,孟祥武,張玉潔,上下文感知推薦系統[J],軟件學報,2012,23(1):1-20
[40]劉建國,周濤,汪秉宏,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研究進展[J],自然科學通報,2009,19(1):1-15
[41]許海玲,吳瀟,李曉東,閻保平,互聯網推薦系統比較研究[J]軟件學報,2009,20(2):350-362
[42]孫冬婷,何濤,張福海,推薦系統中的冷啟動問題研究綜述[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2,5:59-63
[43]張亮,基于聚類技術的推薦算法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7-18
[44]Liu, F.,Lee, H.J. Use of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filterinperformance.Expert[J]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7):4772-4778.
[45]Jiang, J., Lu, J., Zhang, G., Long, G. Scaling- Up Item-Based Collaborative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Hadoop[C].2011 IEEE World Congress onServices.IEEE[A]. 2011, 490-497.
[46]周源,基于云計算的推薦算法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6-64
[47]呂雪驥,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智能推薦系統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5-43
[48]劉晨,改進的聚類挖掘算法對網絡自助出版“長尾”文本的推薦應用[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0-19
[49]陳桂生,張海粟,劉玉超,云計算下的個性化數據挖掘服務[EB/OL],[2011-2-28]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通訊,http://www,/contents/50/119,html
[50]張澤華,云計算聯盟建模及實現的關鍵技術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26-114
[51]郭昱,吳清烈,基于云計算的大規模定制客戶需求響應模型及其節點的選擇與分布[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增刊2):1-6
[52]趙東杰,張海粟,韓言妮,楊海濤,何宇,基于網絡化數據挖掘的群體智能研究方法[C],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9).IEEE[A].2010,239-243.
[53]AnandRajaraman,Jeffrey David Ullman著,王斌譯,互聯網大規模數據挖掘與分布式處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1-253
[54]Bhaduri K, Das K, Liu Kun, et al. Distributed data mining bibliography[EB/OL]. [2011-01-03]. http:// cs. umbc. edu/~hillol/DDMBIB/
[55]楊健,汪海航,王劍,俞定國,云計算安全問題研究綜述[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12,33(3):472-479
關鍵詞:信息管理 網絡環境 圖書管理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13)03-0164-01
圖書館發展,要有一定深度和高度的創新,要根據時代變革變被動適應為主動駕馭。高校圖書館面對新的形勢,新的環境,如何積極尋找機會,挖掘自身潛力,深化服務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是高校圖書館必須正視的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要加強科學管理,開拓創新,拓展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能力,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
1、網絡環境對高校圖書館的影響
隨著計算機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邁進了一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時代。網絡環境下,人類傳遞信息、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信息集散地和教育基地的圖書館,網絡環境對其業務有很大的影響。
高校圖書館正在從傳統的紙質圖書館向現代數字圖書館、電子圖書管和虛擬圖書館發展。高校圖書館因處在文化重地,所以無論是在接受信息還是在傳播信息方面,都具有其他圖書館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高校校園網絡化的設施,使得現代高校圖書館館藏內容以發展到紙介質、光盤和網絡三位一體的內容更加豐富,種類更加繁多,圖文聲色并茂的現代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方式也由傳統信息服務方式向現代信息服務方式轉變。由現代信息條件下信息用戶需求特點決定的利用因特網開展信息服務工作的服務模式,不僅具有高速、快捷、全面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異地及遠程查詢、借閱、集中分類、編目,因此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用戶知識信息全方位和綜合化的需求。
高校圖書館員的角色已由傳統的文獻管理者和文獻提供者向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專家、信息專業人員轉變。再由傳統圖書館向網絡圖書館邁進的同時,也使館員的工作環境、工作重點和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現代高校圖書館員是借助于現代計算機設備,來進行圖書資料統一分類編目,并將館藏文獻數字化,通過網絡開展各項工作。現代圖書館員既是資源的組織者、信息的提供者與傳播者,同時又是信息利用的導航者與教育者。
2、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管理模式的創新
2.1管理技術的創新
現代圖書館管理從館藏文獻的建設,服務質量管理和人員管理都已經不同于傳統的行政管理和經驗管理,廣泛涉及到管理學、人才學、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理論和方法。圖書館管理主要是自在之物,而管理是人們的主管行為,要素是管理的對象,管理是使要素產生生命的手段。圖書館以往制定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模式大多數是以規范人的行為為主,有較多的管制和約束作用,這種管理模式往往使圖書館陷入僵化,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要想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通過管理創新建立起一套與運行相適應的機制。
現代管理手段的引進,給圖書館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也展示了圖書館事業的美好前景。因而對圖書館的發展來說,管理創新是在管理要素等方面產生的新的構思及觀念,并將這種構思和觀念應用于整個過程,通過管理創新來提高其有效性和競爭力。創新是圖書館的生命之源,管理是圖書館成功的關鍵,圖書館的管理要積極營造一種促進館內部活動的氛圍和引發員工健康向上,使每個員工都由被動的被管理者向自主的管理者角色轉變,是館員發揮創新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內在推動力。
高校圖書館的直接管理者是高校行政部門,其責任、作用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管理不是對圖書館業務管理的干涉,而應是給予充分責任和權力,從宏觀上給予政策的引導,從微觀上給予錢、財、物、人,讓高校圖書館有充分自由的空間,也就是通過圖書館的管理機構,對圖書館的各個方面的事務與業務進行的一系列計劃、組織、認識、指揮和控制活動。圖書館是知識收集、加工、存貯、交流、共享、服務的中心,高校圖書館應以重點學科為主,兼顧各個學科專業建立完善的館藏體系。完備收集各重點科學的國內外經典圖書、核心期刊、優秀論文、主要數據庫、電子期刊等必備資源。利用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將深度挖掘、評估的知識資源以全文電子版、網絡版的形式放在主頁上供大家共享使用。
2.2管理方式的創新
(1)建立特色閱覽室。為了充分利用數字化數據庫和網絡化的信息傳輸與處理技術,更好的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結合本校的專業設置情況建立視聽資料室、多媒體光盤閱覽室 電子閱覽室、網絡檢查室等特色閱覽室。使讀者不僅可以準確的查閱文字、數值、圖像等靜態文擋,還可在網絡檢索室方便地查閱、下載、編輯文獻信息。
(2)加強圖書館網站的主頁建設。圖書館主頁應包括圖書館的名稱、標志、對站點內容進行簡單有效導航的菜單或圖標、著重標明重要的新聞和修改內容、讀者與圖書館聯系的地址等。使在線讀者通過讀者服務欄,在最短時間內就能查到本館的書刊藏書目錄,了解圖書的外借等情況,通過借書證號,準確查到讀者本人借閱書目和借、還書日期,并開展網上預借、續借服務。還可隨時開展新書介紹 館藏資料介紹,優秀圖書推薦等服務來吸引讀者。
(3)加強深層次的信息開發服務。根據重點服務對象的深層次信息需求,圖書館員應通過對依附于各種載體的知識信息的過濾、重組和創新,大力進行文獻信息開發和深層次加工,為教師提供查新檢索和課題檢索,以本館收藏及聯機的數據庫和網絡資源作為檢索手段提供申報科技成果、科研課題申請立項及技術引進等科技查新服務,更好的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創新服務。
3、以人為本,服務質量創新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人才隊伍是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的重要軟件因素。新的信息環境要求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網絡基礎知識和熟練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及文獻檢索能力,具備數據庫知識和某些學科知識。圖書館作為一種職業,有其自身的特點,掌握好專業知識是做好一個館員的立足之本,圖書館學也在不斷的出現新的分支和理念,這就要求我們的館員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在倡導以服務為主的今天,建立學習型組織是適應環境變化,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提高服務質量,創建個人與集體利益相一致的共同愿望。樹立“工作學習化”和“學習工作化”,重視館員的培訓,自我發展,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使全館的學習和工作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蔣永福.管理者談管理,獨特的視角[J].圖書館建設,1996(6)
[2]李燕芳.圖書館的服務創新[J].知識管理與圖書館,1996(6)
[3]梁志菊.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
評價系統及其運作--系統功能語言學的新發展 王振華
關聯-順應模式 楊平
英語動詞名詞化的認知結構分析 張權
動態概念語義學對隱喻的邏輯--哲學研究 彭建武
Congruence淺議 劉宇紅
漢譯英的翻譯單位問題 郭建中
論翻譯中語篇解構與重構的思維模式 王軍
詞語語義的詩性重構 楊小洪
論與西方文化歷史批評的主要區別 程愛民
《外國語》2001年總目錄
喬姆斯基句法理論與漢語研究 陸儉明
徐烈炯教授來上外講學
語用信息論與語言信息傳播文化形態 呂公禮
語類研究概覽 張德祿
《外國語》新網頁啟用
關于雙語心理詞庫的表征結構 董燕萍,桂詩春
話題突顯結構與漢英中間語 張愛玲,蘇曉軍
致使概念的認知觀 梁曉波,孫亞
轉喻與語用推理圖式 張輝,周平
英國第一部實驗小說《項狄傳》評述 李維屏,楊理達
敘事文學創作主體的重新認識 魏燕
從"社會動態"視角研究俄羅斯文學史 馮玉律
西方口譯研究:歷史與現狀 肖曉燕
了解香港翻譯的一本好書--評介Translation in Hong Ko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dele E.Goldberg
風雨滄桑四十年--英語教學往事談 戴煒棟
不解之緣 苦斗人生 秦秀白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十五年回顧 楊惠中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挑戰與期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座談會"紀要
語篇的多維分析 任紹曾
話語分析五十年:回顧與展望 朱永生
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 嚴世清
話語標記語well的語用功能 冉永平
誤解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問題 宗世海
《簡愛》:圣經與前圣經場景的雙重投影 楊小洪
一個英語教師的獨白 胡壯麟
英語學習:回憶與感想 劉炳善
OT語法的可學性研究 馬秋武
論語義啟動與文化腳本 盧植
話語指稱的認知構建與心理空間可及性 王義娜
影響先行語可及性的因素 蔣平
<認知語義學-意義與認知>介紹 丁放
文體學流派區分的出發點、參照系和作業面 徐有志
范式與層面:國外敘事學研究綜述--兼評國內敘事學研究現狀 唐偉勝
理論哲學向實踐哲學的轉向對翻譯研究的指導意義 呂俊
論口譯質量評估的信息單位 蔡小紅
核心功能語類與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差異研究 何曉煒
提升結構的句法研究 劉愛英,韓景泉
從計算識別和生成的角度論英語句子的主題系統 彭宣維
可推知照應再考--專就語篇中的照應性名詞短語而論 劉禮進
會話篇章中指稱表達的選擇與闡釋 馬文
"物質過程"的評價價值--以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為例 王振華
論證中的話語混雜:外語測試的社會分析 吳宗杰
身份策略的矛盾境地--《論不說漢語》中對中國人特質的評價 李戰子
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 辛斌
Bradford和他的文體分析"雙重模式" 武建國,秦秀白
新的思考角度新的研究視野--評謝天振教授的新作《翻譯研究新視野》 伍小龍,王東風
深刻的思考系統的探索--《翻譯論》評介 劉成富
人工智能中的"聯結主義"和語法理論 沈家煊
上海外國語大學正式建立獨立的翻譯學學位點
充分條件的語用嬗變--語言運用視角下的邏輯關系 徐盛桓
雙賓結構及其相關概念網絡 程琪龍
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系 束定芳
學術書評語類結構的評價分析 唐麗萍
英漢條件句:if與"如果"和"如果說" 徐李潔
著名語言學家George Lakoff來上海外國語大學講學
文學語用學: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 涂靖
20世紀西方文論演變的循環態和文學批評多元互補論 孫勝忠
《外國語》獲"上海市最佳文科學報"稱號
論翻譯課程研究 文軍
中國傳統譯論研究的新突破--評《中國傳統譯論經典詮釋》 趙秀明
實證研究道德談 朱小美
英語對香港書面漢語詞匯的影響--香港書面漢語和標準漢語中的同形異義詞 石定栩,朱志瑜,SHI Ding-xu,CHU Chi-yu
謂元·語義結構·概念框架 程琪龍,CHENG Qi-long
對"道歉語"的語用定量研究 劉思,劉潤清,LIU Si,LIU Run-qing
代詞隱現的動態解決方案 劉偉,LIU Wei
語篇銜接中的形式與意義 張德祿,ZHANG De-lu
系統功能語法的存在句研究 鄧仁華,DENG Ren-hua
論語篇功能思想的元理論意義 嚴世清,YAN Shi-qing
從多元系統論的觀點看翻譯文學的"國籍" 張南峰,CHANG Nam Fung
翻譯世界:朦朧區域及其含混性--從一首小詩的譯文看翻譯的理想化作用 蔡新樂,CAI Xin-le
論現代英國小說人物的危機與轉型 李維屏,LI Wei-ping
多一點問題,少一點結論--也談外國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 張杰,ZHANG Jie
五月丁香迎精英--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實 張金忠,ZHANG Jin-zhong
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 George Lakoff
語篇回指實證研究中的數據庫建設 許余龍,XU Yu-long
試論條件句和結論句之間的邏輯規約 熊學亮,張韌弦,XIONG Xue-liang,ZHANG Ren-xian
非范疇化與"副詞+名詞"結構 劉正光,崔剛,LIU Zheng-guang,CUI Gang
左移位句式的認知解釋 文旭,Wen XU
論元的句法實現 熊仲儒,XIONG Zhong-ru
論元結構:認知模型向句法結構投射的中介 劉辰誕,LIU Chen-dan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論女性主義性別與體裁理論 林斌,LIN 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