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1 01:18: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世界語言,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 、漢語 、 德語 、法語 、俄語 、 西班牙語 、日語 、阿拉伯語 、韓語、 葡萄牙語 ;
2、世界語言使用人數(shù):
全世界最通行的語言是漢語,有約15億人使用,
其次是西班牙語,使用人數(shù)達33200萬人,
英語第三名,全世界能說英語者有32200萬人,
接著是阿拉伯語,使用者有22000萬,
然后是孟加拉語,18900萬人使用;
3、最難學習的語言依次是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柴門霍夫博士在創(chuàng)立世界語時用“希望者”來命名它,即“ESPERANTO”,其中充滿了對世界和人類和睦共處、和平發(fā)展的愿望,無數(shù)的世界語者也在這個旗幟下為了共同的目標盡著自己的一份力。
這次去杭州參加第5次ZEA(浙江省世界語大會),在感到這項工作的步履維艱的同時,也感到了它的不盡的思想意義。
到會最早的是離杭州很遠的蘭溪的鄧亞平先生,他對世界語可以說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愛,他在1980年開始接觸世界語,但他對外語一竅不通,,盡管想學會它,但總由于種種原因進展緩慢,特別是周圍無學伴和指導者,時至1998年我們初次見面時,連音還發(fā)不準。但這次會議他卻能講一般的世界語了,他還抄寫了不少的世界語文章,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讀寫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所有這些工作都是自費的,這次參加會議,他還騙妻子說大會里有報銷的,還有補貼,他妻子才放他走,要知道,他這么多年來參加了各次活動,單位是沒有任何報銷的,而且他還是請假出來開會的,可能還要被扣錢呢。他的所有開支都只能自己“買單”。我們開玩笑說他把所有的私房錢都用在了這個事業(yè)上。
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戲稱世界語會議是“窮人的會議”。因為我們都明白這個組織旨在推廣人類的共同語,為人類的和平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但它并沒有任何財團的支持和政府部門的協(xié)助,有的只是人們的一腔熱血。幸好我和李老師這次開會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得以報銷差旅費,也讓我們的工作能做得更好。
與會者中年紀最高的是寧波的包叔鈞老先生,他今年82歲,身患胃癌已五年,左眼已經(jīng)失明,剩下的看東西都模模糊糊的了,他體質(zhì)欠佳,但精神矍爍,他說這次是奔著對世界語的熱愛來的,他談到與他同輩的呂漠野等資深顧問都已走了,心中希望綠星能夠不斷地閃爍下去。
這次到會的約五六十人,來自全省各地,有教師、醫(yī)生、專家、工程師、書法家、企業(yè)家。政府人員等,大家交流了近幾年來的活動情況和工作業(yè)績,表彰了一些積極分子,推選了下一屆理事會人員,籌劃了北京會議工作。我在會上匯報了自己幾年來的工作,大會也表彰我為積極分子,選舉我為下一屆理事會理事。
我清楚,其實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有識之士愿意為人類的和平事業(yè)作出貢獻,很多人想學世界語,但不知從何入手,我們的工作就在于將愿學者和愿授者聯(lián)系起來,共同掌握這種人類的外語,因為它不屬于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它不用再遭受他國的語言文化的侵略,它不會再有語言歧視,也不用再請任何翻譯,它是人類自己的語言。
我很高興我的學生能夠?qū)W習世界語,而且我所教的世界語學生已達二三百人,他們是未來人類和平的希望。我有時也有些內(nèi)疚,因自己沒有太多時間教他們而枉費了他們的一片熱情。但我深信,這些綠色的種子能在他們心中扎根,能告訴他們世界上還有一種平等是語言的平等,有一種溝通能超越所有國家與民族的障礙,有一種事業(yè)值得我們用幾輩子的努力去完成。
關鍵詞:全球語(Globish);中西版全球語(CW-Globish);世界通用詞
一、何謂全球語?何謂CW全球語?
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與信息技術,把地球縮小成“地球村”。一個村子總得有一種通用語,“全球語”應運而生。只是法國人內(nèi)里埃的“全球語”是西方版全球語,并未納入東方語言——比如漢語——的長處,對于中國人而言,“全球語”并不那么易學。它仍不符合我國語言國情。國人對其感興趣的寥寥無幾。在我們周圍還沒聽說有掌握“全球語”的。
為了解一下全球語(Globish)的概況,先概括一下媒體的相關報道:Globish是法國人Nerriere(內(nèi)里埃)創(chuàng)造的,詞匯有限——僅有1500詞,只使用句法簡單的短句且結(jié)合手勢,注重了簡易性。《上海英文學生報》曾以《Learning a New Language ? Try Globish》為題發(fā)表了介紹文章。標題上還加了一行漢語提示:19世紀是英式英語的時代;20世紀流行美式英語;21世紀英語流行起了“全球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報道說:“當今世界,不同程度上掌握‘全球語’的人近四十億”。
當下地球村確實需要“全球語”,但是,真正能讓東西方人共同接受的,特別是13億中國人易學的,不是西方版“Globish”,恐怕還得是“CW全球語”,有著更多東西方共同詞的通用語。這里所說的CW是指中西結(jié)合(Chinese and Western)。CW全球語是有中國特色的全球語。
近日有材料說,中文詞語正對英文詞匯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連“day day up”(天天向上)都已進入英語。所以,CWG(中西版全球語簡稱)強調(diào)借鑒中文語法、構詞法來簡化復雜多變的西文,是可以穩(wěn)步實現(xiàn)的。內(nèi)里埃的Globish雖然也“混合了其他多種語言”,但沒有把“東西方語言公平結(jié)合”作為追求目標,沒有跳出西方語言的雷池。CW全球語強調(diào)詞源的公平性:來自西方的詞匯雖略居多,但來自東方的詞匯也將占相應的比例。
全球語可以英語為基礎,但在拼寫形式、語法等方面,向簡明規(guī)范靠攏,不唯英文之馬首是瞻。比如Globish中有telephone(電話),這個詞又可簡化為phone,網(wǎng)絡語作“fone”,CWG采用“fone”,/f/這個音素在漢語拼音及諸多語種中都寫作f,英文大部分拼寫作f,小部分拼寫ph,CWG采用f替代讀/f/的ph,無疑向簡明化規(guī)范化靠近了一步。
二、CW全球語是“東西方在世界語言中交匯的產(chǎn)物”
華語正在成為世界性語言。不應忽視中文在世界的作用和日益增長的影響。漢字文化圈包括了海峽兩岸、日本、朝鮮、南洋群島、新加坡等廣袤地帶。據(jù)說中國海外僑胞已達五千萬,絕對數(shù)量居世界第一。他們將華語帶往世界各地。全球華語熱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而持續(xù)升溫。認識到中國在世界經(jīng)濟中重要地位,從而加入學漢語行列的人數(shù)激增。眾多美國人讓孩子從小學漢語,芝加哥市長說:“我想這個世界今后只有兩種語言了,那就是漢語和英語。”《East Meets West in U.S Schools》(東西方在美國學校的交匯)一文介紹了這方面情況,我想借用并改動一下這個標題,來說明CW-Globish將是《東西方在世界語言中的交匯——East Meets West in World Languages》。
三、拉、希詞根與根組聯(lián)想記憶法
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其基本詞匯的詞根大多源自拉丁語、希臘語,比如med,medic來自拉丁語medicuss,等于(to)heal,含義是“醫(yī)學、醫(yī)治”。把一詞根包含的一組詞,聯(lián)系起來則方便于記憶。比如聯(lián)想常用的medicine(醫(yī)藥、醫(yī)學)來記其形容詞medical,把英語人表達“治療”常用的cure(Globish收錄的也是cure)換成medicate,英文此詞也含有“治療”的意思,英語人與其他語種的人都好懂。用“根組聯(lián)想記憶法”記住medicine,medical,medicate是很容易的。
再來看自希臘語的詞根card(cardia=heart)含義是“心、心臟”,若把cardiac(心臟的)與cardio等放到一個聯(lián)想根組,會方便于記憶。Cardio,英語是表“心臟”的詞首。英語用詞的一部分代表整個詞——如用gov代替government——現(xiàn)已很常見,把heart換成與多種語種相似的cardio是易于被接受的。它與世界通用詞cardiology“心臟(病)學”是相一致的。(法:cardiologie,意:cardiologia,若采用印尼語的kardiologi更易讀)。
四、人類尋求共同語進程中的重大成果應加以利用
Globish詞表中有blood,bleed。英語blood(血)與bleed(出血、流血)變化大,拼讀也不易掌握,且與其他語種相去甚遠,法、西、意、葡分別為:sang/saigner;sangre/sangrar; sangue/sanguiare;sangue/sangrar。若用世界語的sango/sangi,則簡便易記得多,附帶記住其形容詞sanga也會是輕而易舉的事。
再如表“快(的)”英語有fast,quick,rapid等。Globish收了“fast,quick”,卻沒有收錄與其它語種一致的rapid(西、意:ripido;法:rapide)。若采用世界語的rapida/rapide/rapido,不僅與其它語種相一致,而且擴大了詞性、表意范圍。Rapide表“迅速地”。rapido表“速度”,可替代Globish中的speed,學習者的記詞負擔可減輕一點。
關鍵詞:屯堡方言;研究意義;研究方案
引言
屯堡方言瀕臨滅絕,操此方言者多為中老年人,屯堡后代課堂用語多為普通話或英語。屯堡年輕人面臨著更強大而富有的社群時,會對弱小貧窮屯堡社群的方言乃至文化產(chǎn)生信任危機,從而拒絕融入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隨著貴州的開發(fā),媒體用語、街道標識語與超市用語皆為普通話或英語,很有可能100年后,這種方言會退出歷史舞臺。
一、屯堡方言研究關注點
世界文化大融合、經(jīng)濟全球一體化、國家民族大統(tǒng)一的時代背景下,政府雖然沒有禁止使用屯堡方言,但也不會為宣傳與存活屯堡方言而有所作為。即便如此,屯堡方言還是引起了社會學家、倫理學家、人文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屯堡語言非常獨特,正是其獨特性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語言的多樣性。屯堡方言的的種類和演變數(shù)據(jù)的缺失是世界語言學這門科學的損失。而且,不難看出,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沒了屯堡語言,屯堡文化也會沒了依附,從而在世界上逐漸消失。另外,語言的改變會導致大腦的生理變化,從而進一步影響思想觀念的變化。對屯堡方言的研究并不是一定要復興屯堡語言,而是客觀記錄這種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完善世界語言科學和社會科學。
國際上有許多語言學家對世界語言尤其是瀕臨滅絕的弱勢語言做了大量研究和記載,其研究模式和方法非常成熟,完全可以借鑒。其中方言和文化的關系,也是語言學中的熱門課題,取得很多成熟的理論成果,有的研究課題不僅保存了方言,而且推動了那些獨特語言和相關文化的發(fā)展。屯堡方言作為一個中國語言和文化的個案研究是歷史和時展的必然。國內(nèi)學者從2001年就開始了對屯堡語言的研究,如鄭正強《南腔北調(diào)“二堡”話》(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吳之俊《趣說“屯堡化”》(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年出版);伍安東,呂燕平,屯堡方言初探[J](安順師范學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吳偉軍,從屯堡島方言看早期貴州漢語方言的發(fā)展軌跡。貴州大學2005屆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袁本良,《安順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見》等等。[1]這些著作對屯堡語言的歷史演變、方言現(xiàn)象、語音、詞匯和語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只是從學術角度的理論,但沒有形成考證語料,沒有語音實驗室、沒有方言類比圖、沒有方言分布圖、總之沒有屯堡方言的語料的收集、整理、分類和保存;也沒有挖掘方言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更沒有在深刻理論方言文化信息的基礎上進行較為科學和系統(tǒng)的翻譯。
二.研究屯堡方言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對屯堡文化方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既利于貴州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社科研究,也利于地方高校屯堡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同時補充完善貴州屯堡文化資料文獻的建設。從翻譯學的角度看,只有弄清了屯堡方言與屯堡文化的關系,才能準確而科學地對屯堡語言和文化現(xiàn)象進行英譯。譯界公認,翻譯的本質(zhì)就是文化翻譯。[2]從旅游經(jīng)濟的角度看,屯堡文化的英譯是時展的必然,也是中國和貴州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文化對外推廣的需要。屯堡文化的英譯實踐目前尚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為了跟上貴州經(jīng)濟騰飛的步伐,推動貴州屯堡旅游資源的宣傳和開發(fā),更為了地方高校翻譯專業(yè)的課程建設,屯堡文化英譯實踐與研究迫在眉睫。只有中國人自己明白了屯堡文化的存在價值和意義,研究透徹了屯堡文化,才有資格將屯堡文化的研究成果服務于全社會與全世界,才有資格將屯堡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
三、屯堡方言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基于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論,方言理論研究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關于方言的產(chǎn)生,沈兼士先生認為,有三個重要的原因:第一,言語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當新的語言替代舊的語言的時候,舊的語言會有殘留,而殘留的部分,便成為一種方言;第二,語言因地理的差異而發(fā)生變化,成為一種方言;第三,原來出于兩種不同的語言。第一種情況是縱方面的變化,第二、三種情況是橫方面的變化,縱橫兩方面綜合起來,就是方言的全體。
關于方言學研究的內(nèi)容,沈兼士認為基于方言的產(chǎn)生有縱橫兩方面的原因,所以方言學研究自然也應該包括縱橫兩個方面。縱方面的歷史研究包括:第一各代記載中的方言之調(diào)查和比較,但如果對現(xiàn)代方言分布的狀況沒有調(diào)查清楚,那么這種材料也不容易研究出一個系統(tǒng);第二,漢語從單綴語漸變?yōu)槎嗑Y語之歷史的研究;第三,語言與文字之分合的研究;第四,語根的研究。橫方面比較的研究包括:第一,語匯的調(diào)查,這是一切研究的基礎;第二,同一意義之各地方言的比較研究;第三,各地單語之詞性變化法的比較研究;第四,與異族語之關系的研究。
關于方言的研究方法,沈兼士先生的《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趨勢》從三個方面與古典方言學劃清了界限。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傳統(tǒng)的研究是目治的注重文字,現(xiàn)在的研究是耳治的注重語言;傳統(tǒng)的研究只是進行片斷的考證,現(xiàn)在應該用友系統(tǒng)的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和比較的研究,以求得古今方言流變之派別,分布之狀況;傳統(tǒng)的研究只是孤立的研究,現(xiàn)在應該利用與方言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發(fā)音學、言語學、文字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等,作為建設新的方言研究基礎。在具體問題方面,關于歌謠用字和考本字,沈兼士先生指出,倘若今字和古字都是依聲托事假借來用的字,不必妄生分別定要用不通俗的今字。“至于歌謠中遇著有音無字的方言,且不必管它應該怎樣寫法,只要拿注音符號來表現(xiàn)出他的聲音就得。倘是考出來的本字的聲音,恰好與今字相合,那也不妨拿來應用;但必須有個限定:就是要現(xiàn)無流行的俗字,而其本字的聲音,又與今語相合方才可以。”當然考證方言本字也是方言研究的內(nèi)容之一,但是沈兼士先生特別強調(diào)“我對于研究方言,是保定‘考證而不輕易改定’的宗旨的”。
研究屯堡方言,首先要有理論指導,沈兼士先生的方言理論非常全面,完全可以運用來指導屯堡方言研究,同時結(jié)合現(xiàn)代化的學術研究工具:計算機、語音設備等工具。因為國內(nèi)傳統(tǒng)的漢語方言研究,大體上以單一方言研究為主,基本上是采用“手工作坊”式的操作方法。這種方法對單點方言研究得不透徹,不可能做成片方言的比較研究,進而對屯堡方言作更深入的探討。不僅不能加快“搶救”方言的速度,而且對于一些有細微差別的語音,容易造成人為的判斷失誤,還可能給方言研究造成錯誤的結(jié)論。
結(jié)論
建立屯堡方言實驗基地的首要任務是運用描寫法、比較法、系統(tǒng)法、論證法和歸納法進行屯堡方言研究,主要從方言史研究、詞匯與文化關系研究以及理論研究幾個方面論述了屯堡方言研究的現(xiàn)狀,通過總結(jié)屯堡方言的研究成果來歸納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采取方言實地調(diào)查的方式,收錄屯堡方言語音并分類保存;在研究屯堡方言與文化的關系基礎上進行屯堡方言英譯的實踐;繪制屯堡方言地圖,這三個項目的實施為日后建立屯堡方言數(shù)據(jù)庫和屯堡方言語音實驗室的建立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學術視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M]貴州科技出版社2009:136-200.
南非位于非洲大陸最南部,是地處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的航海要塞,而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上通道就包括了西南面的好望角,它有“西方海上生命線”之稱,占據(jù)著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富含黃金和石油。1488年,迪亞斯首次到達好望角后,從此掀開了南非的殖民統(tǒng)治時代。各殖民國的入侵,使得南非一些本土語言成為記憶,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語言。據(jù)統(tǒng)計,南非現(xiàn)在的官方語言就有十一種,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英語。當然,并非只有南非才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地理位置同樣十分特殊的加勒比地區(qū)也遭遇了西方語言的入侵以及本土語言的沒落。加勒比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它成為各殖民國的爭奪焦點,而殖民者的入侵,造成了本土原住民(阿拉瓦克人和加勒布人)幾乎被消滅殆盡,使得本土語言一度沒落。此外,來自非洲、亞洲(主要是印度)的大批奴隸的遷入,帶來了新的語言,從而在該地區(qū)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種族、語言、文化。近代,隨著一些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作家的活動,加勒比本土語言又逐漸興起,并最終立于世界語言之林。那么,加勒比本土語言的變化在全球化時代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又有何積極的作用呢?這正是本文要探索的內(nèi)容。
一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由來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它是文化內(nèi)容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對一個民族語言的了解,便可窺見其中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具有很廣的含義,傳統(tǒng)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其不斷的歷時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獨特傳統(tǒng)和風格。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著自身的文化體系和文化色彩,因為每種語言的形成都是多種原因的共同影響,這其中有社會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地理等多方面所形成的,這些構成了語言的一種獨特標志,如中國的語言就是帶著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并且在各種表達方面與西方有著很大不同的一種語言文化,其發(fā)展的特征就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一種鮮明的濃縮體。一般而言,語言文化中包含的主要因素就是詞匯、語音、語意、語法及語用等層面,這些層面綜合體現(xiàn)了一種語言文化的綜合面貌。以語言的詞匯來說,不一樣的民族的語言中的詞匯量、詞匯的用法和詞匯的特色是帶著鮮明的本土特色的,如加勒比的早期詞匯中是不會有熊貓這種詞匯的,因為很顯然,在很久以前,他們沒有見過這種動物。任何詞匯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造者的早期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可見,語言和文化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密切關系的,語言的學習過程也有對于國家文化的極大融合,所以加勒比英語文學與其本土語言意識一樣,也有著天然的融合過程。關于加勒比地區(q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大學張德明教授是這樣描述的:“從全球體系來看,加勒比地區(qū)是近代以來兩個世界(西方與東方)、兩個大陸(舊大陸和新大陸)、三個大洲(歐、非、亞)和四個殖民帝國(英、法、西、荷)激烈沖撞的地區(qū)。它是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區(qū)之一,是多種不同的種族、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tǒng)雜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加勒比英語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比較早的一種文化語言,并對其他語言的發(fā)展有著一些密切的影響。正因此,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加勒比地區(qū),在新大陸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便與南非地區(qū)一樣成為了歐洲帝國主義互相爭奪的對象。文化的侵略從發(fā)展的開始,這也是帝國主義為了征服殖民地人民所采用的重要策略。而且,語言就是一種手段。正如西班牙卡斯蒂爾女王伊莎貝拉所說:“語言是帝國最完美的工具。”對于加勒比地區(qū)的爭奪,歐洲殖民國依舊采用了文化侵略的方式,在這種手段下,作為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英語便出現(xiàn)在了加勒比地區(qū)本土原住民口中,并逐漸成為當?shù)氐墓俜秸Z言。于是,在歐洲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下,加勒比英語誕生了。隨著加勒比英語的誕生,也出現(xiàn)了許多加勒比英語作家,這些作家使用標準的英語寫作,并認為只有使用了標準的西方文學形式創(chuàng)作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學,才能被西方宗主國的讀者所接受。根據(jù)一些早期的加勒比英語作家所說,他們的少年時代是在背誦歐洲著名的詩歌散文或者閱讀一些名家的長篇小說中度過的。“人們對英國女王的了解比對自己本民族的英雄知道得還要多。”這便是對當時加勒比英語文學形式下的加勒比地區(qū)文化現(xiàn)狀最好的描述。于是,在這些加勒比英語作家的活動下,形成了早期的加勒比英語文學。
二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后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現(xiàn)狀
當然,上述描述的只是最初的加勒比英語文學的表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當歐洲殖民主義勢力撤出加勒比地區(qū)后,在當時的加勒比英語文學中出現(xiàn)了一些有利于本土語言復蘇的傾向。一些作家在其作品中開始展現(xiàn)出一些本土意識,這些作品中同時包含了對宗主國和本國的濃厚感情,例如:雷德凱姆作品中便描述了他對英國的忠誠和對牙買加的愛;而另一些作家開始意識到民族語言不應該是使用其他民族語言來對本民族進行描述,而應該是使用與他們所生存的土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言來進行描述的語言,V?S?奈保爾以及當代加勒比女詩人格萊斯?尼古拉斯(GraceNichols),都在各自的作品里有相關的描述。這種傾向的主要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雷德凱姆的創(chuàng)作還混合了英國文學的忠誠和作者本土的大愛情結(jié),這種對于本土文化的尊敬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加勒比本土文化的特點,雷德凱姆的英文中還有一種政治歸屬和情感歸屬的矛盾,矛盾主要體現(xiàn)了朦朧的本土意識,本土意識中的矛盾性說明了他們的經(jīng)驗和用以描述經(jīng)驗的工具,這之間的斷裂形成了一種本土意識無法被強行輸入的特征。如奈保爾寫的散文中有一句:“有一位老婦人折了花朵給我,我將這朵花朵點綴在襯衫扣眼中,我在回飯店的路上邊走邊聞著,茉莉花,茉莉花。”在這里,詞語和花之間在“我”的心中是脫節(jié)的,他們沒法同時存在。作者這么說的原因是因為茉莉花在加勒比英語中沒有特定的說法,所以作者覺得非常的生疏,出現(xiàn)了一種特有的鴻溝。這種傾向的出現(xiàn)使得一些后殖民地作家開始感到困惑,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是選擇歐洲語言還是本土語言,亦或是選擇保持本土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平衡?沃爾科特的詩句便道出了這些后殖民作家所面臨的語言困境。然而,盡管有困惑,但對于本民族的熱愛還是讓他們決定選擇本土語言。于是,一些后殖民作家開始探討如何突破殖民主義語言的束縛,并試圖建立他們本土語言的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他們開始關注本土語言,并使用本土語言創(chuàng)作,如克里奧爾語、卡里普索小調(diào)、西印度語等。
三加勒比本土語言復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意義
在殖民主義者撤出后,本土語言意識開始復蘇,對于一些后殖民作家來說,盡管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本土語言、開始使用本土語言創(chuàng)作,并且不斷改進和發(fā)揚本土語言,使得本土語言在世界語言之林中有一席之地。克里奧爾語在加勒比本土語言的復蘇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它起源于18世紀末期,是在加勒比當?shù)氐姆N植園中發(fā)展起來的。種植園中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工人,所以情況比較特殊,發(fā)展的語言類型非常綜合。著名的語言學家大衛(wèi)?戴比迪認為,“加勒比語言是‘一種對標準英語的個人化的重組’,是一種極富文學潛力的語言,它能夠表達其使用者全部的深層次經(jīng)驗。”對于世界文學來說,盡管它是一種方言,但它有著自己的語法、句法和詞匯,帶給語言文化的發(fā)展與研究很大的語用資源,對其研究也因此呈現(xiàn)出了多元化,它應該被視為一種獨立的語言。20世紀初,許多加勒比地區(qū)作家開始在作品中運用克里奧爾語,如牙買加詩人克勞德?麥凱(ClaudeMckay)、路易斯?班內(nèi)特(LouiseBennett),圣?路西亞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這是一次重要的突破,它代表著加勒比本土語言開始復蘇。但與此同時,本土語言的復蘇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一些作家在使用克里奧爾語時表示困惑,如女作家荷潔(Mer-leHodge)在她的作品中這樣寫到:“我們說克里奧爾,我們需要克里奧爾,沒有克里奧爾我們就不能發(fā)揮作用,因為我們深層的思想過程限制在克里奧爾,可我們卻輕視克里奧爾。”對于這種困惑,我們將它稱為克里奧爾化。對于克里奧爾化現(xiàn)象,在卡莫?布萊斯維特(KamauBrathwait)之前,沒有人能夠?qū)ζ渥龀鲆粋€全面而明確的解釋。布萊斯維特不僅對克里奧爾化作出了明確的解釋,而且將其與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聯(lián)系起來,可以說,他是第一位肯定加勒比地區(qū)非標準方言的文化地位的人。布萊斯維特同時也是當代巴巴多斯詩人的代表,他的自傳性三部曲《祖先》便是使用加勒比本土語言創(chuàng)作的。作為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學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V?S?奈保爾是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聞到”很濃烈的加勒比味道。如《米格爾大街》小說集使用了大量的西印度的口語,而在《藍色馬車》一書中,奈保爾這樣寫著:“中國的孩子叫我爸爸,我黑得像塊炭,我老婆黑得像瀝青,可是,中國孩子還是叫我爸爸!哦上帝啊,是誰在我的咖啡里放進了牛奶。”在這里,他使用了一種有著明快節(jié)奏的、帶有加勒比地區(qū)比較粗俗和鄉(xiāng)村味的語言,我們把它叫做卡里普索小調(diào)。卡里普索小調(diào)在加勒比本土語言中十分具有代表性,這種小調(diào)源于古巴的“鋼鼓爵士樂”。鋼鼓是一種由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非洲黑人發(fā)明的可奏出兩個音程的打擊樂器,以其鏗鏘有力、具有表現(xiàn)力和節(jié)奏性而被當?shù)厝藦V泛使用。這種小調(diào)一直流行于特立尼達,它的形式詼諧幽默、音韻豐富、表現(xiàn)力強,在奈保爾的作品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他使用這種小調(diào)來增加小說的戲劇性、幽默感。從加勒比本土語言到加勒比英語,再到加勒比本土語言,雖然加勒比本土語言一度沒落,但它最終戰(zhàn)勝了西方語言,立于世界民族語言之林。在此過程中,加勒比本土語言吸收了東西方語言中的精華,發(fā)展了自身,使之更加深入人心。加勒比本土語言與西方語言的“戰(zhàn)斗”及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對當代全球化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同樣有著深刻的意義。作為歷史產(chǎn)物的加勒比語言傳統(tǒng)文化既有進步性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在對待世界傳統(tǒng)文化的時候,我們要采取一貫的文化方針,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吸取民族文化中優(yōu)秀的東西,放棄一些與社會現(xiàn)狀不符合的不良成分,這樣才能夠?qū)⑹澜缯Z言的精華和文化的精華加以繼承和發(fā)揚。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我們應該遵循著其是對當時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意識的一種多元記錄而且真實再現(xiàn)的角度去看,對于其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系列英語文學和本土英語意識的發(fā)展,更要帶著文化傳承的目光去理解。加勒比種植園傳統(tǒng)文化塑造了民族醇厚中和、勤奮勇敢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作風,這一點不僅僅對當?shù)氐姆N植園經(jīng)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從上述探討中,我們可以看出,加勒比本土語言在歐洲語言的入侵過程中曾經(jīng)沒落過,加勒比英語文學一度成為當時最主要最盛行的文學形式。然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后殖民作家的努力下,加勒比本土語言最終走上復蘇并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世界語言文化中的一員。而加勒比本土語言文化的傳承過程,對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同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天,已進行了近四十年的推普工作。當我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思考推普時,倍感推普的重要和迫切,艱巨和光榮。
當交流頻繁甚至“地球村”也將走進我生活時,語言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其交際性。毫無障礙的便利的交際就顯得愈來愈重要。盡管古人“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但那畢竟是少數(shù)思維活躍、經(jīng)濟寬綽的仕宦之人的事;今天可不一樣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市民坐上個把小時的飛機就可以到桂林度周末,一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手藝人可以常年在上海、北京打工,一個公司職員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跳槽到廣東、深圳的大公司等等,但所有這些,沒有普通話這張通行證可就行本文來自文秘寫作網(wǎng)不通了經(jīng)常聽到因為語言隔閡鬧笑話的事,那真是輕者造成誤會,重者耽誤大事。鹽城是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但這里的老百姓卻有著遠大的理想。濱海測試普通話,那里的教育官員動情地告訴我孩子要走出濱海,走出鹽城,走向全國,再也不能讓孩子們操著一口‘山芋腔’去打天下了想,只有大力推廣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才能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tǒng)一市場,才能為推動鹽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助上一臂之力。
語言文字面對的人際交際,幾千年來。計算機的出現(xiàn),信息流通的加快,使語言文字的服務對象從人際交際拓展到人機交際。今天,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已是高技術的重點之一,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的應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先決條件,決定著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發(fā)展的速度,關系到國家能否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大問題。因此,推普還在推動我國整個高新技術發(fā)展、增強綜合國力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培養(yǎng)新世紀的合格公民。內(nèi)蘊著豐富儒家文化的漢語言、優(yōu)美動聽的普通話對形成一個人的健康人格、精神底蘊和審美的生活方式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生命全程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表明:人的發(fā)展性言語狀況是人的生理發(fā)展、心理發(fā)展和健康發(fā)展的晴雨表”言語行為的健康與否明顯反映在心理上,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生成全面發(fā)展的人。并涉及到人的生理健康和人類的社會健康。應把推普和人的健康與發(fā)展結(jié)合起來,培養(yǎng)善于交際、精神強健的中國人。
作者從英語的歷史入手,上個世紀末英國文化委員會曾經(jīng)出版過一本叫做《英語的未來?學術性著作。通過實證考察和數(shù)據(jù)分析,并采取未來學的推斷模式,預測世界語言格局將會重組,漢語將在21世紀名列世界語言六強,并在調(diào)整后的語言世界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當然不會為一位英國人的預測而沾沾自喜,但理智告訴我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漢語言的獨特優(yōu)勢、儒家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必將使?jié)h語不斷興盛。國已經(jīng)通過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為推廣普通話提供了法的依據(jù),使推普走上了法的軌道。有理由相信,推普工作將更加自覺,更加富有成效。
A.漢語 B.英語 C.阿拉伯語 D.法語
分析: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為漢語約13億。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為英語,使用人數(shù)約4.8億。
答案:A
[例2]西班牙語主要使用在(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拉丁美洲 D.非洲
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語言的分布。根據(jù)日常生活的基本常識可知選A,除此以外,因為西班牙曾在歷占領統(tǒng)治過拉丁美洲的許多地區(qū),曾作為西班牙殖民地的拉丁美洲也廣泛使用西班牙語,所以也選C。
答案:AC
典型例題剖析
[例1]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 )。
A.漢語 B.英語 C.西班牙語 D.俄語
剖析:此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世界語言之最。學生易把使用人數(shù)多與使用范圍廣混為一個概念,很容易誤選A。從使用人數(shù)來講,漢語名列
剖析:該題是聯(lián)系實際考查實踐應用能力。加拿大主要語言是英語(說英語的占2/3,說法語的占1/3),所以信的語言文字應為英語。
答案:A
榜首,大約有13億。從使用的廣泛程度來講,英語使用最廣,現(xiàn)已成為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活動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
答案:B.
[例]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語言。
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關鍵詞: 標記理論 區(qū)別特征 語料庫
1.引言
作為語言類型學的核心理論,標記理論指出,同一語法參數(shù)內(nèi)的不同選值間存在系統(tǒng)性的不對稱,也就是說,選值的標記性(markedness)有強弱之分。標記性的強弱有三個指標:蘊含共性、行為潛勢和使用頻率。比如在元音的鼻音性這個參數(shù)上有兩個選值:一個元音要么是鼻腔音(即[+鼻音性]),要么是口腔音(即[-鼻音性])。跨語言對比發(fā)現(xiàn)一個語言普遍性:一個語言若有鼻腔元音,那么就有口腔元音;但是一個語言若有口腔元音,卻不一定有鼻腔元音(Croft,2003:57)。這一語言共性(稱“蘊含共性”)表明口腔音和鼻腔音地位是不對等的,我們說口腔音的標記性弱于鼻腔音,這一標記關系記作:口腔音
之所以蘊含共性、行為潛勢、使用頻率被稱為標記性的指標,是因為人們提出的標記關系不一定能滿足所有指標。一個被提出的標記關系滿足的指標越多,就越可靠。Clements (2005)在蘊含共性基礎上,根據(jù)跨語音位系統(tǒng)對比而提出14個區(qū)別特征的標記關系,它們的信度需要接受行為潛勢和使用頻率的檢驗。部分標記關系已得到Greenberg (2005)考察諸種世界語言語料給出的頻率方面的實證支持,然而涉及的語種數(shù)目有限,統(tǒng)計方法亦有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漢語音位系統(tǒng)和漢語語料,檢驗Clements的標記關系,并對統(tǒng)計分析頻率的方法作出改善。以類型學視角審視漢語音系的研究多數(shù)局限于漢語方言音系系統(tǒng)的結(jié)構對比,以得出方言共性(Zee & Lee,2007;時秀娟,2007;葉曉鋒,2011),筆者則結(jié)合語料庫進行實證研究。
2.文獻綜述
2.1語言結(jié)構中的標記性
判斷14個區(qū)別特征的標記關系時,Clements采用的標準是:如果不是所有語言都有A值音位而所有語言都有B值音位,那么B標記性弱于A。事實上,如果兩個值滿足這一指標,那么必然滿足蘊含共性的指標:當所有語言都有B值音位時,有A值音位的語言當然都會有B值音位。根據(jù)上述標準,Clements提出如下14個強標記性特征值:
來源: Clements 2005
Greenberg (2005:21) 指出,在世界語言音位系統(tǒng)中,弱標記值音位數(shù)目不會少于強標記值音位,即前者行為潛勢不會小于后者。如Ferguson (1963)發(fā)現(xiàn),在各語言中,口腔元音數(shù)幾乎總是大于鼻腔元音數(shù),也就是說口腔元音內(nèi)部對音位有更多的區(qū)分,這表明:口腔音
2.2語言使用中的標記性
判定標記性的標準――蘊含共性、行為潛勢――都是語言結(jié)構方面的標準。Greenberg (2005:15)提出了一個語言使用方面的標準:弱標記值音位在語言真實使用中有更高的使用頻率。因為頻率是語言使用的重要方面,Greenberg的頻率標準使語言結(jié)構與語言使用兩者橋接起來,使標記理論與語言學中的使用模型兼容。使用模型認為,語言使用決定語言結(jié)構(Bybee,2006;Bybee & Hopper,2001)。
為支持他的論斷,Greenberg以世界諸種語言的語料為實證證據(jù)。比如驗證元音長和短的標記關系時,他搜集了冰島語、梵語、捷克語、匈牙利語、芬蘭語、Karok語六種語言的書面語語料,各語料含1000個元音音位;然后他親自人手統(tǒng)計長元音和短元音在語料中的出現(xiàn)頻次,再轉(zhuǎn)成百分率。所得結(jié)果如下:
來源: Greenberg 2005:20
Greenberg的論證方法不無欠缺。一是語料不夠大,只含1000個音位。二是語料都是書面語而非口語。兩種語體有多方面差異(Brown & Yule,1983:15-17),而口語更能反映語言的使用情況(Croft,2003:112)。三是統(tǒng)計所得頻率差異的顯著性并未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四是考察的語言太少,在地理距離和譜系親疏上不夠離散,難以代表世界上的所有語言。Haspelmath (2005)指,分析更多世界語言樣本的實證研究要有待開展。因此,筆者承繼這樣的實證研究,考察漢語語料,驗證Clements提出的14個標記關系 ,并試圖改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的方法。
3.研究方法
3.1漢語音位
在對漢語各個音位進行頻率統(tǒng)計前需要確定漢語音位包括哪些。筆者大體上認同Duanmu(2007:24)提出的漢語音位系統(tǒng),視以下為漢語輔音和元音音位:
漢語輔音音位
漢語單元音音位(不考慮/?W/)
3.2數(shù)據(jù)收集
Da (2004)采用一個包含193,504,018漢字頻次的漢語語料編制了漢語字頻表。該語料雖然足夠大,涵蓋主題多樣,虛構類和非虛構類文本比例較均衡,但全為書面語,所以本研究不予以使用。筆者使用的是Tseng (2004,參見本文附錄1) 根據(jù)臺灣普通話口語詞頻表所編制的漢語音節(jié)頻率表(不考慮音調(diào))。口語詞頻表技術細節(jié)如下:
[……]根據(jù)中央研究院現(xiàn)代漢語對話語音語料庫內(nèi)容所計算出的詞集及詞頻統(tǒng)計。詞頻表包含詞項、詞類、詞頻以及音節(jié)頻率等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作為在臺灣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口語常用詞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代漢語對話語音語料庫[……]總計有85個對話,170名發(fā)音人,共約42個小時的對話內(nèi)容。錄制時間為2001至2003年,發(fā)音人當時年齡為14至 63歲。聲檔內(nèi)容經(jīng)過文字轉(zhuǎn)寫后,先以中央研究院詞庫小組的自動斷詞系統(tǒng)進行斷詞與詞類標記,最后結(jié)果再經(jīng)過人工檢查詞類,破音字與拼音轉(zhuǎn)寫,總共有 16,683個詞項,405,435個詞次,607,016個音節(jié)。
(Tseng,2004)
3.3 數(shù)據(jù)處理
Tseng的數(shù)據(jù)是以電子形式儲存在一個Excel文件中的,筆者以微軟Excel為工具對數(shù)據(jù)加以操作。因數(shù)據(jù)中的音節(jié)原以拼音形式記寫,首先將拼音轉(zhuǎn)寫成音位形式,轉(zhuǎn)寫法則參考Duanmu (2002:319-329)。然后,頻率統(tǒng)計的目標音位所在的音節(jié)用Excel的數(shù)據(jù)分割功能進行篩選、合并。這個過程需要十分細致,確保包含目標音位的音節(jié)都被篩選到,不包含目標音位的音節(jié)都被篩掉。最后,篩選出來的音節(jié)的總數(shù)用Excel的求和功能計算,得出的總值即為目標音位的頻率。由于數(shù)據(jù)由機器而非人手處理,效率和準確度更高。
除/n/和/?耷/外,所有漢語音位只出現(xiàn)在節(jié)首:/n/在節(jié)首和韻尾都有出現(xiàn),/?耷/只在韻尾出現(xiàn)。筆者認為統(tǒng)計音位頻率時要區(qū)分節(jié)首音位和韻尾音位,因為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音系特性,如節(jié)首/n/不帶音拍,韻尾/n/卻帶。Bybee (2001:88)指出,傳統(tǒng)認為兩個不同位置上的同一音位可視為兩個不同的音位。因此,為確保所得頻率的可比性,研究只統(tǒng)計節(jié)首音位,不統(tǒng)計韻尾/n/和韻尾/?耷/。元音方面,只考慮單元音,因為雙元音音質(zhì)不守恒。高元音/i,u,y/的統(tǒng)計既包括底層結(jié)構中后跟另一元音前的音位,又包括后不跟另一元音的音位,如統(tǒng)計/u/時,/tu/中的/u/和/tuo/中的/u/都考慮在內(nèi)。
4.結(jié)果與討論
先看[±響音性]這個參數(shù)上兩個特征值的標記關系。如下表所示,[-響音性]的輔音在Tseng的語料中使用頻率為336,164,占輔音總頻率的65.03%,而[+響音性]的輔音使用頻率為180,787,僅占總頻率34.97%。卡方檢驗表明兩者頻率的差異是極其顯著的(p
[-響音性]音位與[+響音性]音位的頻率比較
再看[±展喉性]的標記關系。[+展喉性]有兩種解讀:呼氣聲和送氣。呼氣聲可與常態(tài)聲對立,區(qū)分出兩類元音。送氣和不送氣的區(qū)分只與阻音尤其是塞音有關。漢語音位系統(tǒng)沒有任何呼氣聲元音,只有常態(tài)聲元音,這說明常態(tài)聲,即[-展喉性]標記性較弱。塞音方面,漢語中送氣塞音和不送氣塞音數(shù)量等同:
因此,單憑行為潛勢無法判斷送氣與不送氣的標記關系。然而,比較兩者的使用頻率卻能清楚地看出來:
不送氣塞音頻率顯著高于送氣塞音(p
以下為14對區(qū)別特征值頻率(百分比)與音位數(shù)的比較:
從上表可看出,除尖音一行外,其余數(shù)據(jù)都與Clements的標記關系一致。各行頻率差異都是顯著的,標記性更弱的特征所占頻率基本上都超過60%。每對特征值中頻率較大的幾乎都是負值,這與Greenberg (2005:15)的觀點一致。
5.結(jié)語
Clements單憑音位系統(tǒng)跨語對比提出了14個區(qū)別特征標記關系,筆者給出的漢語結(jié)構方面和語料方面的證據(jù),有力支持其中的13個。除[±前部性]和[±后]這兩個特征外,得到確認的標記性較弱的特征值都是負值。唯一不被漢語數(shù)據(jù)支持的標記關系是[-尖音性] < [+尖音性],這有待進一步考察世界其他語言的音系結(jié)構和語料。跨語言驗證是一項大工程,需前赴后繼,逐步拼湊出世界語言的總體面貌;筆者研究漢語,是這工程的其中一環(huán),未來需要以類型學視野分析世界上更多語言的樣本。
參考文獻:
[1]Brown,Gillian & Yule,George.Discourse Analysi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Bybee,Joan L.& Hopper,Paul.Introduction to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A]. In Joan Bybee,Paul Hopper (eds.),F(xiàn)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1.
[3]Bybee,Joan L.Frequency of Us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Clements,George N.The role of features in speech sound inventories[A]. In Eric Raimy & Charles Cairns (eds.),Contemporary Views on Architectur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Phonological Theory[C]. 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5.
[5]Croft,William.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 edi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Crothers,John.Typology and universals of vowel systems [A]. In Joseph H. Greenberg, Charles A. Ferguson & Edith Moravcsik (eds.),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2 [C].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93-152.
[7]Da,Jun.(2004)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aracter and bigram frequencies in Chinese e-text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language instruction[A]. In Zhang Pu,Tianwei Xie and Juan Xu (eds.),The Studies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Digitized Chinese Teaching to Foreigner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C]. Beijing: The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501-511.
[8]Duanmu, San.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Modern Chinese,2nd ed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9]Ferguson,Charles A. Assumptions about nasals: a sample study in phonological universals[A]. In J.H.Greenberg (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3:53-60.
[10]Greenberg,Joseph 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universals in phonology[J]. Language ,1966,42:508-17.
[11]Greenberg,Joseph H.Language Universa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reprinted edi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5.
[12]Haspelmath,Martin.Preface to the reprinted edition [A].Language Universal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reprinted edition[M]. By Joseph H.Greenberg.Berlin: Mouton de Gruyter.vii-xvii ,2005.
[13]Tseng,Shu-Chuan.Processing Spoken Mandarin Corpora[J]. Traitement automatique des langues.Special issue: Spoken corpus processing ,2004:45,89-108.
[14]Zee,Eric & Lee,Wai-Sum.Vowel typology in Chinese [J]. Saarbrücken: ICPhS XVI,2007:1429-1432.
新課改以來,初中地理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教學法,如參與式、多媒體、實驗操作、圖表結(jié)合等,這些都是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研發(fā)出來的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但任何的創(chuàng)新都離不開繼承,朗讀作為傳統(tǒng)教學法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備受重視。朗讀在教學中起著振奮精神、感悟文字、強化記憶、加深理解等作用,它讓七年級的學生在接觸地理這門新學科時,能跟他們熟知的學習方法有效銜接。有經(jīng)驗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jīng)常運用朗讀法。
一、重點朗讀,直接強化記憶
地理教學中最常見的朗讀方式,是教師讓學生畫出文本中的重要內(nèi)容,大聲齊讀一兩遍,這樣的目的是為了突出重點,提醒學生:這是需要記憶的東西。同時,這樣還能把那些思想游離于課堂之外的學生的注意力拉回來。但這種簡單重復性質(zhì)的朗讀并不能深入學生的內(nèi)心,是表面的強化,學習結(jié)果既不長久也不深刻。比較好的做法是,讓學生把文字轉(zhuǎn)化成有意義的內(nèi)容,即給足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學生提問不夠明白之處,教師引導理解,然后檢查他們閱讀文本的結(jié)果。經(jīng)過這個過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朗讀重點內(nèi)容。雖然地理課上的朗讀不必過分強調(diào)朗讀技巧,但如果學生真正深知了文本的含義,有意義的朗讀會成為強化記憶的有力手段。«世界語言和宗教»教學的知識目標有兩點,一是借助地圖說出世界上通用的六種語言(漢、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及分布地區(qū),二是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區(qū)。在教學時,對重點句子或句群,筆者都會讓學生結(jié)合圖、表理解后再進行朗讀。如教學“世界的語言”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引導學生根據(jù)47頁的世界語言分布圖和后面的文字,填寫如下表格,讓學生根據(jù)表格記憶內(nèi)容。
二、整合朗讀,理解提煉的要義
整合朗讀是指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要點提煉后對重組新句的朗讀。這種整合朗讀比直接朗讀原文更上了一層樓。初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識點包括的內(nèi)容繁多、復雜,如果直接朗讀原文,學生會因為內(nèi)容多、句子長而產(chǎn)生厭煩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理解提煉的要義是關鍵。教師可先讓學生朗讀原文,使其對教學內(nèi)容有大致的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提煉關鍵詞、重構句段,完成將知識內(nèi)化于心后又外化為言的過程。如七上第四章的«天氣和氣候»一課,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和重點是區(qū)別天氣和氣候兩個概念,學生自己看教材似乎也能懂,但一離開教材進入實際判斷,他們就可能會判斷不準。于是,筆者首先讓他們自主閱讀,然后要求他們提煉出關鍵詞“天氣、短時間、多變、晴雨、氣溫、風力、氣候、長時間、穩(wěn)定、冬夏”等,接著讓學生用兩句話說出天氣和氣候的區(qū)別。筆者先進行了示范:“天氣時短多變化,氣候時長較穩(wěn)定。”學生認為不順口,便重新進行了總結(jié):“天氣短,陰晴雨雪風熱冷氣候長,多年平均四季穩(wěn)。”“天氣陰晴冷熱風,氣候春夏與秋冬。”討論結(jié)束后,各組匯報自己編的順口溜,隨后,全班進行評判、篩取,選出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一個。學生從整合朗讀中既找到了極大的樂趣又記住了知識點,一舉兩得。
三、延伸朗讀,強化拓展運用
延伸朗讀是將可讀性強的地理常識、民族風情、民俗諺語等,引入地理課堂教學中,附著某一內(nèi)容的教學,將其作為教材的補充讓學生朗讀。這些內(nèi)容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新鮮感,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和參與度。對這些內(nèi)容的朗讀能強化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運用。在教學八上第二章«中國的氣候»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看一月平均氣溫圖并探討三個問題,其中一個是:“一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鎮(zhèn)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南部的海口市氣溫又是多少攝氏度?”當學生通過讀圖得知漠河在零下32℃以下,而海口在16℃以上后,筆者用大屏幕播放了一段文字(背景隨著文字的改變而改變):深冬來臨的時候,有人想去北方的漠河看凜冽的狂風、漫天的雪花、冰凍的河流,迎接極夜的到來,感受鼻涕掛在鼻子上結(jié)冰的神奇也有人想去南方的海口看青樹翠蔓、鮮花簇擁、如茵芳草,享受海風的輕拂,穿一件薄毛衣過大寒。筆者讓學生朗讀一遍全文,然后再朗讀一遍加著重號的短語,感受其中強烈的對比,清楚零下32℃以下和16℃以上的區(qū)別。朗讀帶來的震撼遠強于默看的效果,學生記憶也會比較深刻。朗讀是一種教學方式,新課標指出,“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地理教學方式”。朗讀也是一種感受方式,“地理課程有助于學生感受不同區(qū)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朗讀以聲音的形式,將地理文字素材通過學生之口外化,讓學生從視聽兩方面同時接納文本知識,并在眼口并用的過程中加強接納程度。但它并不能完全獨立運作于一整節(jié)課,它通常需要與其他多種教法協(xié)同配合,才能高效完成課時教學目標。因此,如何讓這一教學法在新課改中煥發(fā)生機,還需要一線教師不斷挖掘、開拓。
作者:劉楠 單位:徐州市第三十中學
一、哲學、文學(藝術類除外)、歷史學以及中醫(yī)、中藥學(一級學科)
招 生 專 業(yè)統(tǒng)考科目
010101 哲學
010102 邏輯學
010103 宗教學
010104 倫理學
050101 漢語言文學
050102 漢語言
050103 對外漢語
050104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
050105 古典文獻
050106 中國語言文化
050107 應用語言學
050201 英語
050202 俄語
050203 德語
050204 法語
050205 西班牙語
050206 阿拉伯語
050207 日語
050208 波斯語
050209 朝鮮語
050210 菲律賓語
050211 梵語巴利語
050212 印度尼西亞語
050213 印地語
050214 柬埔寨語
050215 老撾語
050216 緬甸語
050217 馬來語
050218 蒙古語
050219 僧加羅語
050220 泰語
050221 烏爾都語
050222 希伯萊語
050223 越南語
050224 豪薩語
050225 斯瓦希里語
050226 阿爾巴尼亞語
050227 保加利亞語
050228 波蘭語
050229 捷克語
050230 羅馬尼亞語
050231 葡萄牙語
050232 瑞典語
050233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 050234 土耳其語
050235 希臘語
050236 匈牙利語
050237 意大利語
050238 捷克語—斯洛伐克語
050239 泰米爾語
050240 普什圖語
050241 世界語
050242 孟加拉語
050243 尼泊爾語
050244 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
050245 荷蘭語
050246 芬蘭語
050247 烏克蘭語
050248 韓國語
050250 塞爾維亞語
050251 克羅地亞語
050252 挪威語
050253 丹麥語
050254 冰島語
050255 翻譯
050301 新聞學
050302 廣播電視新聞學
050304 編輯出版學
050305 傳播學
060101 歷史學
060102 世界歷史
060103 考古學
060104 博物館學
060105 民族學
060106 文物保護技術
100501 中醫(yī)學
100502 針灸推拿學
100503 蒙醫(yī)學
100504 藏醫(yī)學
100506 維醫(yī)學
100802 中藥學
100804 中草藥栽培與鑒定
100811 蒙藥學
政治
英語
大學語文
二、藝術類(一級學科)
招 生 專 業(yè)統(tǒng)考科目
050303 廣告學
050306 媒體創(chuàng)意
050401 音樂學
050402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050403 音樂表演
050404 繪畫
050405 雕塑
050406 美術學
050407 藝術設計學
050408 藝術設計
050409 舞蹈學
050410 舞蹈編導
050411 戲劇學
050412 表演
050413 導演
050414 戲劇影視文學
050415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050416 攝影
050417 錄音藝術
050418 動畫
050419 播音與主持藝術
050420 廣播電視編導
050422 藝術學
050423 影視學
050424 廣播影視編導
050425 書法學
050426 照明藝術
050427 會展藝術與技術
050428 音樂科技與藝術
政治
1、 pple 2、 at
3、 range 4、 ouse
5、 ion 6、 oo
二、英漢連線
vase 小提琴
violin 冬天
winter 花瓶
pencil 春天
spring 鉛筆
English 英語
plane 輪船
ship 大象
train 火車
elephant 飛機
三、填所缺的詞
1、I (起床) at six in the morning.
A. gut up B. play football C. go to school D. go to work
2、He _______ (足球) in the afternoon.
A. play basketball B. play the flute C. plays football D. sing
3、We (去上學) by bike.
A. walk to school B. go out C. go to school D. go home
4、We have (數(shù)字和語文) in the morning.
A. Maths and English B. Maths and Chinese C. Music and Chinese
5、My father goes to work (騎自行車)。
A. by bike B. by bus C. by plane D. by train
6、They (吃午飯) at twelve.
A. have breakfast B. have dinner C. have lunch D. have sweets
7、He plays the (笛子) in the classroom.
A. drums B. flute C. play pingpong
8、Do you (去游泳)?Yes,I do.
A. go to swimming B. go swimming B. go swim
9、We (穿毛衣) in autumn.
A. wear sweaters B. wear shirts C. wear gloves D. wear hats
關鍵詞:文化內(nèi)涵;多元化;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11-0146-02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承,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特殊載體,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的過程和效果。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可以表達客體的概念意義;此外,作為文化的載體,還蘊涵著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含義和文化心理。
二英語與英語文化
人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主要通過閱讀了解對象國的社會風貌,文化風俗,而閱讀材料多出自一兩個母語國。于是有些人就認定“英語這種語言和某一兩個使用英語的國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這是一種錯覺,因為這種理論不能充分解釋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媒介的作用。這些人所說的“語言既不是抽象的'人類語言',也不是微觀到個人的'言語',而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部族的語言。” 因此,似乎可得出這樣的推論--英國文化即英語文化。但這種錯覺是由于混淆文化離不開語言,與一定的文化離不開某一具體的語言之間的界限而產(chǎn)生的。所以切不可在語種與文化之間劃等號。因為,今天的English culture(英語文化)一詞包含甚廣。
三多元的英語文化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今天的English culture(廣義的英語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內(nèi)容可以涵指:①英國文化;②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文化,即狹義的英語文化,如美國文化,加拿大文化,新西蘭文化,澳大利亞文化及加勒比海地區(qū)部分國家的文化;③以英語為傳播媒介的非英語、非西方文化;④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的文化內(nèi)容。
毋庸置疑,英語運載著英美文化。作為以英美為代表的母語國家的語言,英語承載主流社會的文化,同時也擔當非主流的、非英語移民社團與主流社會的交際媒介。如果英語不具備跨文化運載能力,身居于紐約市約25萬的華人是無法同美國主流社會交流的(當然他們的交流是通過那些懂英語的移民來進行的)。由此看來,英語是英美文化的載體,推而廣之英語是西方文化的載體,同時英語也是外來的、非英美的、非西方文化的載體。另外,作為外語型國家(如中國)的國際交流語言工具,它反映的是該國的政府的政治立場和人民的文化生活(即在中國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在南非是南非文化的載體)。
四英語與各國的文化之間的關系
作為國際交流語言的英語與各國的文化之間是怎樣的關系呢?可以用變化著的對抗融合關系來概括。世界語言——英語正作為母語國家和第二語言型國家的內(nèi)部語言而被使用,同時,還作為英語國家與非英語國家,非英語國家與非英語國家的交流工具而被廣泛使用。在使用中,英語本身固載著的西方人的邏輯和傳統(tǒng)與該地的使用者的母語邏輯和民族傳統(tǒng)規(guī)范不斷產(chǎn)生“碰撞”,即所謂的英語與該國文化的對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環(huán)境的適應,某些英語本身固載著的東西,甚至某些“碰撞”,竟然在該國文化環(huán)境下留存下來,即所謂的英語與該國文化的融合。在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區(qū)域內(nèi),時時都在進行著學習吸納異域語言,借鑒、融合異域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
五英語語言文化內(nèi)涵的多元化與英語教學
“作為世界語言,英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多元的,既包括西方文化要素,也包括東方文化要素;既有基督教的元素,也有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元素。” 由此可見,英語語言教學中要充分考慮英語語言文化的多元化對英語教學過程及效果的影響。因此,教育者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創(chuàng)設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避免與當?shù)匚幕瘜梗嬲龑崿F(xiàn)語言和文化的協(xié)調(diào)。
英語語言文化教學要創(chuàng)設立體化教學環(huán)境,是指把語言文化教學的三維即學習者、學習者將來使用語言的目的環(huán)境及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構成立體的課堂結(jié)構。以中國的英語教學為例,“英語基本是中國人教,中國人學,在中國用”。在此環(huán)境中,“中國文化始終占支配地位,異域文化的輸入只能起補充作用。” Smith 在1981年曾指出:“一種語言一旦成為國際性的,它就不可能恪守一種文化規(guī)約。” 也就是說為了用英語跟菲律賓人做生意,中國人并不需要學習欣賞英國的生活方式,也不需要發(fā)標準的英國音。近年由于英語文化教學意識的加強,教師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一味的強調(diào)異域文化的某些規(guī)約,強調(diào)片面的語言和文化的協(xié)調(diào)。殊不知他們忽視了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其結(jié)果是“語言似乎純粹了,但協(xié)調(diào)被破壞了,因為犯了與當?shù)匚幕瘜沟腻e誤。” 所以,切不可忘記英語運載著的中國文化。
2.正確理解學校課程的作用。
對于少數(shù)將要從事與異域文化密切相關的工作的人來說,了解對象國的文化是必要的。即使這樣學校的課程也只能起到指導作用,正如我們在上面提到的教學中只顧遵循課本內(nèi)容(英語的文化規(guī)約),不能正確做到因時因地制宜(指的是不能按照言語事件發(fā)生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即學習者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來決定材料的選擇,來確定言語的適宜度),那么教學中的某些行為將導致文化誤導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因此,要正確理解學校課程的作用,切不可片面夸大其作用。“要了解異國文化的全貌并能在實踐中適應它,非得深入其地住上一段時間不可”。
3.補充教學力量,聘請母語使用者任教。
為了補充教學力量,我們請了很多母語使用者來教書。他們應該清楚的意識到英語是多元文化的載體。來中國任教的人應該接受過必要的訓練,對在這一異域文化(中國文化)中“交流時可能遇到的文化歧異有必要的思想準備,這樣他們便不會因為聽到一個不順耳的招呼而變得憤怒,不會因為對方的自謙自貶而大惑不解。” 師生必須認識到 “學生的文化環(huán)境是文化課的起點,對象國的文化環(huán)境是終點”。只有起點確定了,師生才能最終順利達到終點。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學習之初教師便一味地將對象國的文化環(huán)境強加給學生(將終點作為了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了解學生的文化環(huán)境要比讓學生了解教師將把他們引進的文化環(huán)境更重要。” 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當中,外籍教師若對學生所在的文化環(huán)境一無所知,僅把對象國的文化規(guī)約呈現(xiàn)在課堂上,不顧冒著與該國文化產(chǎn)生對抗的風險,讓學生模仿并接受,可想而知將會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
在世界范圍內(nèi),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相互接觸交流形成了一個多元文化格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英語已成為多元文化的載體。面對跨文化交際的需要,英語語言文化教育成為高校英語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明確英語是多元文化的載體這一事實,從跨文化交際視野中研究英語語言與其所承載的文化之間的關系。這無疑將對原有的英語語言文化教學理念和方法提出挑戰(zhàn)。從而為多元文化區(qū)域如何學習吸納異域語言,借鑒、融合異域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個語言與文化相結(jié)合的新理論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顏治強.世界英語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