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1 09:55: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體育統計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研究方法和手段單一
針對唐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9級本科生選題結果進行統計,關于調查研究的選題占82.5%,與往年基本一樣。特定的選題內容決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學生的論文中盡管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僅僅使用了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現以上情況有學生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的學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極少,平時學習中教師沒有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研究方法,僅有極個別學生參與到任課教師課題研究項目,經歷一些研究學習,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絕大多數學生對研究方法僅僅從體育統計學等課程中零星掌握一點,且缺乏實踐訓練,因此自身論文設計中只能選擇文獻資料法及問卷調查法,而文獻資料法是學術論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礎性研究方法,因而學生論文主要使用的是問卷調查法,研究論文也是對調查數據做一個簡單歸類,進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確的統計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過來也限制了畢業論文的選題,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內容很少涉及,實驗法、測量法、統計法應用偏少。客觀方面,地方院校體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畢業論文的選題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導,另外學校畢業論文規范中對綜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學生更多選擇調查性研究論文,但本科生具備的理論水平有限,難以在擬定選題中采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深層次挖掘與分析,單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2“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出臺的第三套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才在限制選修的課程模塊中,設置了“體育方法學”課程,并明確規定在第8學期安排“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這一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臺新課程方案中“體育科研方法”規定為一般必修課程,但不硬性規定學分、學時,明確其為研究方法的入門課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養體育科研的能力[5]。“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寫畢業論文至關重要,但目前唐山師范學院相應課程教學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點,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大綱雖然將“體育科研方法”列為必修課,但考核性質安排為一般考察課,平時和期末考核比較松散,學生簡單完成一個考核作業即完成任務,大綱修訂時學分、學時的調整比較頻繁,效果不理想。第二點,課程安排和“體育統計學”重合較多“,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和“體育統計學”課程學時都安排為32學時,兩門課程在研究方法的章節教學中重合較多,較多內容重復教學,而且兩門課程都是以課堂理論面授為主,內容枯燥,課后實踐較少。第三,教師執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類似“,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由本專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該課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實的統計學知識,對本學科科研特點及學術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幾年教學工作以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缺乏系統的科研方法學習,只是根據自身優勢科研方向對“體育科研方法”進行一定角度的闡述,而且以理論性灌輸為主,與體育科研實踐結合較少。結果就是授課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師講授很多調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學生選擇應用實驗法相關題目,論文如何撰寫就將極大困擾學生,不得不求教指導教師。
3體育教育專業畢業論文引入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選題內容可行性分析
體育學屬于交叉性學科,各專業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課程。根據黃漢升[3]對2004-2009屆全國優秀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認為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是學士論文中總體質量較高的文章,選題能夠反映該學科熱點問題,實驗設計較嚴謹,儀器比較先進,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較強,優秀論文多集中在運動生理、生化方向。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雖然培養方向不一樣,但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學類必修課程,可以從理科方向選題去探索體育實踐問題,分析動作技術特點,可以從運動生物力學方向選題,涉及人體機能評定,研究評價方法可以從運動生理等角度選題。但體育教育專業選題一大問題就是大量重復,選題困難,無新意和亮點,實驗方法應用太少,唐山師范學院體育專業近幾年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存在同樣問題,學生選題追求簡單、易寫,以學校體育調查類選題為主,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極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理論基礎極為薄弱,缺乏應用多種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的內容,不敢有質疑,不了解通過何種渠道去獲取文獻資料,因此對此類選題不敢涉及,實踐訪談中有學生對大學生減肥方法感興趣,但考慮到要進行實驗設計,使用體成分儀進行測試獲取數據,還要進一步統計分析,感覺困難,選擇放棄。此類情況不少見,實際上對于本科畢業論文的實驗設計和要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并不復雜,需要相關課程教師,尤其是理論課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思考,扎實掌握理論基礎。其次,教師的實驗教學工作不足,學生實驗課學習不夠扎實,不能利用現有條件去設計實驗思路,還有一個常見原因,那就是學生有良好的實驗基礎,但不了解此類選題而遺漏,個別地方院校教學和畢業工作思路較為保守,墨守成規,學生畢業論文工作以穩為主,很多指導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在自然科學方向去選題,一屆照搬一屆,選題內容上無新意,沒有突破。唐山師范學院體育系針對以上情況,2010年開始引導學生選擇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并進行精心指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合理實驗設計,個別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取得不錯效果,證明利用實驗室,進行實驗設計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學生對運動性疲勞評價感興趣,設計體育課后各類恢復手段對疲勞消除影響的實驗,測定不同方式恢復方式后人體心率、血壓和血乳酸的水平,實驗采用重復測量設計,取得良好效果,觀察到了積極性恢復手段的應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壓恢復的過程,學生通過論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另有學生選擇應用性研究,比較不同力量訓練方式對跆拳道大學生運動員下肢肌肉爆發力的影響差異,取得預期效果,論文均入選本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以上表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采用實驗性、測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實驗室條件,可擴大選題范圍,提高畢業論文的研究價值和質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畢業論文引入實驗性工作,一個前提是必須具備相應的實驗條件,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標準表》及大學實驗室評估標準明確了高校實驗室應具備的條件,目前我國體育類院校、師范類體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實驗室,唐山師范學院自2007年迎評以來,實驗室經過擴建,添置先進設備和儀器,條件滿足現有教學和師生的科研要求。實驗室條件滿足需要,但部分師生對實驗重視不夠,實驗課程沒有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實驗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儀器利用率不高,實驗教學師資隊伍薄弱。這些問題影響了實驗室的利用,這也是學生畢業論文利用實驗室較少的原因。理論課教師和實驗室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視,不能把理論課實驗邊緣化,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主動利用實驗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力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實驗,喜歡實驗,有能力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選題論文。學院可以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師生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學生畢業論文大部分是問卷調查類型,實驗室先進儀器設備利用率不夠,實質上與院系整體科研業務水平不高相關。不但實驗教學人員科研業務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論教學人員也需要熟悉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室加深了解,熟悉相關儀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夠指導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選題的能力,建議定期培訓師生了解實驗室具備的條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過運動人體科學領域學術講座給師生提供相關信息,要鼓勵師生積極學習實驗理論。
3.3加大“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作用
體育專業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存在重視不夠,偏重于純理論,教師執教能力一般等問題,而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由于對數據測量、統計分析、實驗設計有嚴格要求。因此要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室,提高實驗室利用率,有必要在“體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上下工夫。第一,需要重視“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適當增加這門課程的學時數,對于教學內容要嚴格精選,結合體育實踐,與學生畢業論文涉及的問題及體育科研經常碰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有針對性教學。例如學生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經常涉及實驗法,任教教師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中著重講授實驗法的應用特點,實驗設計的注意事項,數據統計分析的常用軟件處理方法。理論不必太高,可以把往屆畢業生范文及中國期刊網優秀畢業論文作為案例進行教學,結合實踐教會學生如何選題,如何使用實驗法,數據如何分析等。學生只有學會這些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畢業選題才可能考慮自然科學類選題。第二,科研方法任教教師自身需經常進修學習,提高科研及教學水平,能深入掌握各類體育科研方法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避免偏科,不能僅僅按照自身研究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教學需要全面、有效地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要與各類畢業論文特點結合,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體育科研選題途徑,常用的文獻法如何獲取資料及分析,問卷的設計及調查方法的使用,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涉及方法等。第三,其它理論課程的任課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科研成果,定期給學生進行學術講座,講座中重點介紹自身科研方法的使用。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課程理論教師尤其要深入掌握自身科研方向的各類方法,給學生介紹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如何撰寫,同時實驗課教師及實驗專職人員也可以定期通過講座介紹實驗室儀器的特點,與“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師一起把實驗室設備和儀器的功能,涉及實驗研究的領域給學生介紹清楚,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提高儀器設備利用率,完成畢業論文。
摘 要 采用數理統計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發文總體情況、研究主題、研究單位團體、引證文獻等方面對“中國知網(CKNI)”中的啦啦操近十年核心期刊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啦啦操理論研究的繁榮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數理依據。結果表明:(1)2006年至今,我國啦啦操研究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核心期刊發文量呈波動增長狀態;(2)根據研究內容特征的不同,啦啦操現有核心期刊可分為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基礎理論、競賽規則、賽事組織、課程與教學、校園文化、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10類研究主題,且各類主題研究呈階段性分步態勢;(3)高校單位的啦啦操研究成果全面程度與其競賽、訓練、隊伍建設的好壞成一定正比關系;(4)以《體育文化導刊》《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為代表的體育核心期刊是我國啦啦操學術研究最有影響力的刊物。
關鍵詞 啦啦操 理論研究 期刊計量 中國知網(CKNI)
起源于美國19世紀80年代為橄欖球比賽吶喊助威的啦啦操,經過100多年的實踐發展,已成為了一項多國家普遍開展的世界性體育運動[1]。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啦啦操開始傳入我國,中國大學生健美操藝術體操協會于2001年9月28日在廣州舉辦了“統一冰紅茶”迎九運首屆中國大學生動感啦啦操比賽,這是國內首次舉辦的啦啦操比賽[2],并取得了圓滿成功。此后啦啦操運動在我國如火如荼展開,發展迅猛。目前,啦啦操已逐步成為我國學生喜愛的校園健身運動之一。本文通過對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獻的計量學分析,意在客觀展示我國啦啦操研究的發展和部分特點,進而為啦啦操未來的研究發展建言獻策。
一、數據來源、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國知網(CKNI)》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在線實時更新的文獻資源數據庫,涵蓋了我國近99%的學術期刊及96%的碩博學位論文,且大多數期刊能回溯至創刊。本文依據CKNI數據庫展開數據的收集工作,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數理統計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展開具體研究。
資料收集的具體步驟為:(1)通過數據庫檢索平臺,在高級搜索中輸入檢索條件,通過精確搜索,得到2006―2016年數據庫中核心期刊啦啦操方面的論文(246篇),其中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文獻178篇。(2)根據每篇論文后的引證文獻鏈接,收集包括作者、論文題目、期刊和卷期在內的每篇論文引證文獻信息。(3)根據研究需求采用篩選、分類和計量的方法確定最終的論文群,確立具有唯一性和有效性的論文資料樣本(16種體育核心期刊142篇)。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總體概況
數據統計表明,我國啦啦操研究的體育核心期刊數量在近十年間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其中,除2006年、2007年、2016年體育核心期刊呈個位數外,2008―2015年發文數量均有快速增加的勢頭,在2014年發文量最多,達到37篇。總體來講,啦啦操體育核心期刊發文量處于增長狀態,這反映出我國對啦啦操的學術研究與實踐的步伐較為一致,且隨著啦啦操運動在我國的深入發展而不斷加深。2013年到2014年的發文數量增加最多,達到十年來刊發量的高峰,這可能與國際啦啦操聯盟(ICU)國際官方地位的確立(2013)有關。
(二)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內容主題
借鑒收集的期刊歸納分析,結合CKNI數據庫各年度總目錄統計,我國啦啦操研究按研究內容特征的不同,可分為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基礎理論、競賽規則、賽事組織、課程與教學、校園文化、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10類研究主題。其中,現狀調查、項目發展和比較研究可能與其它研究主題存在一定的重疊范疇,本文采用凡已統計在這三個類別的論文將不再在其他類別進行統計,防止統計出現重復,保證有效性。
表1 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統計表
從表1統計結果可知,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起步研究階段(2006―2007年)、研究增長階段(2008―2010年)和全面研究階段(2010―2016年)。
在第一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零星出現在極個別領域,競賽規則和校園文化領域,體現出對于一種新興項目的模糊認知狀態。
在第二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逐步擴散,新興項目已步入探索階段,但關注度并不高,對競賽規則、課程教學、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方面的研究鮮有涉及。
在第三階段,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主題分布迅速擴大,其中對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競賽規則等主題內容專研關注度較高,體現出新興項目亦步亦趨的發展特點。
綜上,根據CKNI對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收集發現,以“中外對比研究”“傷病防治”以及“市場推廣和產業研究”為主題期刊幾乎沒有,我們應該加大創新力度,增加相關主題內容專研,為我國啦啦操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三)我國近十年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的單位團體
根據CKNI數據收集可知,啦啦操研究的發文主力主要集中在全國體育類和師范類高等院校兩大陣營當中,體育院校比師范院校略微領先。其中在體育類院校當中,北京體育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的核心期刊發文總量排名前三,分別達19篇、17篇和16篇(西安體育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占比18%、16%、15%和15%;在師范類院校中,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啦啦操核心期刊發文總量占據第一,有3篇,占比38%。這5所院校啦啦操核心期刊的發文量分別接近體育院校和師范類院校發文總量的一半,可謂我國高校啦啦操研究領域的主力軍。
縱觀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較深入的單位也均是全國范圍內啦啦操競賽、訓練、隊伍建設等各方面開展較好的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啦啦操理論研究和實踐開展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的特定關系。
三、結論
(一)從2006―2016年,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的研究保持著快速發展態勢,發文量呈波動增長狀態。
(二)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現有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現狀調查、項目發展、比較研究、基礎理論、競賽規則、賽事組織、課程與教學、校園文化、技術訓練、身心促進等10類研究主題,且各類主題研究具有階段性分布特點。
(三)從研究單位團體看,我國體育核心期刊啦啦操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的單位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啦啦操競賽、訓練、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較好的撾唬例如北京體育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以及武漢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體育舞蹈,休閑體育,行為模式
1前言
近年來在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方針指引下,隨著全民健身的深入開展,我國社區、廣場和舞廳利用體育舞蹈健身的群眾日益增多。體育舞蹈事業的發展在我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懷化市地處湘西地區,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屬于我國中等三線城市,市民消費水平處于中下水平。但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價值觀念也隨之有了較大改變,休閑意識已逐步深入到我國各中級城市居民生活當中。體育舞蹈以其清晰、明快的節奏,動感音樂的配合,對健身的促進作用,也浸潤入像懷化這類中等城市的居民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漸成為人們休閑生活的一部分。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參與體育舞蹈休閑行為的懷化市民。
2.2研究方法
2.2.1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的性質,發放回收認真嚴謹地設計了《懷化市參與體育舞蹈人群行為模式的調查表,并通過復測的方法對問卷信度進行檢驗,信度為(87.8%)。共發放調查問卷800份,回收788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問卷786份人文歷史論文,有效率98.25%。在有效問卷中,男235份,占29.9%,女551,占70.1%。以上數據均符合本次調查的要求。具體調查結果見結果與分析圖表論文格式模板。
2.2.2文獻資料法
通過我院圖書館、各類網站查閱與體育舞蹈人群行為模式的相關資料
2.2.3訪談法
通過與不同區域、性別、年齡的體育舞蹈參與者進行交流,了解他(她)們在參與體育舞蹈的狀況。
2.2.4數理統計法
對收集的調查問卷各個具體項目運用EXCEL等軟件統計分析,并對調查所得的指標進行數據分析。
2.2.5邏輯分析法
對所得數據,運用體育心理學、體育統計學、體育社會學等方面的理論進行研究,總結目前懷化市參與體育舞蹈的人群行為模式。
3結果與分析
3.1體育舞蹈休閑行為主體的人群特征
體育舞蹈休閑行為主體的人群特征主要是指行為主體的性別、生活形態等等。人群特征反映在人口統計變量上,涵蓋教育、職業、年齡、性別等。
3.1.1性別差異
男性和女性在形態、機能和素質上存在著差異的原因而形成了社會心理差別,因此在興趣愛好、并由生理的差異和社會文化傳統的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顯著的不同。體育休閑以身體活動為主要特征,因此在項目選擇上,由于性別差異導致的生理等差異,男性一般選擇強度較大、競技成分較高的項目;女性則相反,由此表現出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體育舞蹈正是這樣一種強度小、競技成分低的休閑活動,所以女性多采用體育舞蹈活動作為休閑手段,男性選擇則相對少。調查表明,懷化市體育舞蹈休閑人群在性別方面有如下特點:
表1 懷化市參與體育舞蹈人群的性別比例表
調查人數
占總調查人數比例
男性
235
29.9%
女性
我校在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方面,采取了分層分級的監管機構,首先學校、院系級、專業教學部三級管理部門,執行著決策與宏觀指導、協調、監督和管理等功能。我校由學校教務處質量管理科牽頭成立校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督導組,在院系下同時設立院督導組,對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整個過程起到監督和評價作用。成立了論文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貫徹執行學校管理規定與要求、論文相關工作的決策、決議等。成立了論文評議委員小組(包括有開題評審組、盲評評審組、答辯評審組、答辯委員會和評優委員會),主要負責論文的盲評、答辯、終評和評優等指導和決議工作。成立了論文工作組,主要負責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具體工作的布置與實施、總結等。
2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管理與機制體系
2.1健全完善管理規章制度與管理規范
我們編制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手冊》,手冊中明確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導師互選辦法和程序,開題、評審和答辯,以及各階段提交資料時間安排與規定等,明確了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要求和這種資料格式規范等。該手冊對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起到了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指導性作用。
2.2強化實踐教學課堂內外兼修,提升學生科研水平
我們為了提高體育類學生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能力,在教育部關于本科課程設置要求下,最大限度地開設科研能力培養方向課程,如《科研與方法》、《統計學》、《評價》、《辦公自動化》等,還開設了課外實踐課程《信息存儲與檢索》、《方案設計》等,這課程將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集料收集整理、方案設計、撰寫等畢業(設計)論文諸多環節貫穿于其中。
2.3完善機制,論文實施教評分離制度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評審和答辯采取教(指導)與評價分離制度,做到在評審和答辯過程中導師完全回避制度。在評審階段,我們采取統一盲評。答辯也采取導師回避制度,同時在答辯時不能讓答辯委員知曉導師信息,答辯沒有通過的學生,則須修改后進入第二次補答辯。
3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管與防范體系
3.1論文質量的前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前期監控、管理與防范是指監控和防范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開題之前的一些工作開展情況。根據我院專業培養方案規定,前期工作都是在大學生四年級上學期進行。主要有導師遴選、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題目確定、任務書和開題報告撰寫以及開題等工作。為了確保導師質量,我們規定只有高級職稱和具有碩士及其以上學歷的講師才有資格申請擔任指導老師,再由論文工作領導組對導師資格、科研能力、責任心等方面遴選合格導師。遴選合格的導師與學生進行導師互選。每年11月份由導師指導學生選題,確定題目報評議委員小組評審,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后報論文工作組、學院督導和學校督導審查備案。題目一旦確定不得隨意更改,如需修改者,須提出申請報批方可。導師按照要求下達任務書,并指導學生完成開題報告撰寫,每年12月份由4個評議委員組成小組進行開題報告會,開題通過者備案,未通過將進行再次補開題。
3.2論文質量的中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中期監管與防范是指開題之后到提交盲審論文之前,這階段對論文題目更換、導師更換、撰寫過程等情況的監控、管理與預防性防范。很多高校開題之后,學生離開學校疏于管理,造成論文無法按期保質完成。我院在次年3~5月份要求學生必須回校,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論文,除了指導記錄外,還實行每天學生指紋簽到打卡制,杜絕代簽虛報到校情況。按規定時間提交論文第一、二稿和定稿到工作小組處,每階段稿件由評議小組審核,符合要求方可進行下一階段撰寫工作。對出現簽到缺席4次(8學時)和未按時提交論文稿件者,只能參加補盲評和補答辯。在整個過程中做到環環相扣與監控。
3.3論文質量的后期監管與防范
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后期監管與防范是指論文的盲評和答辯等情況的監控、管理與預防性防范。校督導和院督導全程監督個環節是否符合規范和要求,學院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完成本階段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負責盲評和答辯工作安排,評議委員負責具體盲評和答辯的評審以及評優。盲評和答辯均采取集中評審、導師回避制度。在盲評和答辯過程中控制委員間分值差<10分。除了答辯不通過外,其余每組末位2位論文采取末位集中評議淘汰制,實現組別間答辯標準尺度把握差距的最小化。
4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風險防范與監管的評價體系
4.1建立四階段論文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層層把關的、由導師、盲評、答辯評審、評議委員(終評)等四階段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評價體系,每個階段評價標準不一樣,考查學生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角度不一樣。在某一個階段評價不合格,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組將反饋評價意見給學生和導師,學生根據意見,結合自己論文實際情況進行修訂,再次提交評審,如果第二次評審仍不合格,不再進行后面階段評審,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將不予以合格。在體育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成績每個階段分值比例為導師占20%、盲評40%和答辯評審40%。評議委員(終評)不占具體分值,但是評議委員(終評)為最終審議,也有評議分值和修改分值的權利。
4.2建立論文質量管理監控評價體系
【關鍵詞】體育科研方法 教學評價 檔案袋評價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職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檔案袋評價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1Y414)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218-02
1.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評價現狀
體育科研方法作為高職體育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 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學生撰寫畢業論文乃至今后對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和體育管理等領域各種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問題。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然而,相當多的學生在科研方法學習過程中感到選題原則、研究方法等學了一大堆,等到實際做課題研究和撰寫論文時卻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于選一個“合適”的課題都困難,極大地降低了學習的效率,造成這種學生所學知識結構與實踐脫節的原因之一是傳統評價方式——分數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用期末考試成績評價的是學生對知識結構的掌握程度,而如何既能體現學生的科研水平高低,體現學生科研方法掌握的過程和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又能反映學生如何選題、如何選擇樣本、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具體實施研究計劃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這些問題很難用一個量化的分數去評價,需要一個過程的判斷和一些定性評價來對學生進行評價。“檔案袋”正好能“系統的、有組織地收集相關證據,以監控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中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發展。[1] ”
2.檔案袋評價
“檔案袋評價”又稱為“學習檔案評價”或“學生成長記錄袋評價”,是指有意收集記錄學生在某一領域、某一時期學習過程中的有關材料,以學生現實表現來判斷學生在該領域中的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發展水平的一種評價方法[2]。檔案袋最開始是各類藝術家和文字工作者將自己的作品等匯集起來用以展示和保留的一種工具,使人們對自己所作的事情的一種歸納和記錄。
檔案袋評價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美國,是為了取代傳統的標準化考試的評價,以體現學生學習實際水平的評價方法,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評價”。引入我國后,得到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并將其不斷運用到不同領域的教學實踐中去,目前在基礎教育中得到很快發展,在中小學活動性課程中應用較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比例較小。
檔案袋評價作為質性評價方法之一,它具有強化過程評價、評價內容豐富、評價主體多元化、突出個性等優勢,這種評價方式尤其適合以階段活動為單位的綜合實踐教學課程。在5年多的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體育保健等專業的體育科研方法教學中,嘗試檔案袋評價取得較好的效果。
3.檔案袋評價在《體育科研方法》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特點決定其評價適宜采用檔案袋評價方式。
就課程性質而言,體育科研方法課作為高職體育院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之一,旨在使學生掌握體育科研方法的基本原理,學會設計課題,掌握收集與分析統計資料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能力。重在操作與應用,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實用性、工具性、實踐性、綜合性兼顧。
就課程目標而言,學生通過完成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考查知識結構與實踐能力是如何建構的,不僅檢驗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檢查學生對研究方法的掌握過程。
就課程主體而言,體育科研方法課程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課程的學習主體、參與主體、實施主體等都應該以學生為本。
4.檔案袋評價在《體育科研方法》教學中的應用
4.1檔案袋類型的選擇
檔案袋的類型有很多,根據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目標,我們選用過程型檔案袋,目的是為記錄學生科學研究方法和能力成長發展的證據,使教師和學生雙方及時掌握學習進展狀況,描述和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4.2檔案袋主要內容
檔案袋評價要求學生將自己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材料不間斷地收進自己的檔案袋中。學生檔案袋中所匯集的材料應該做到“是學生某一時期內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力的真實可見的呈現” [3],涵蓋一項任務從起始階段到完成階段的整個過程。
對于高職學生來講,體育科研方法課中所學的知識技能主要通過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形式體現,是學生科研方法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完成的主要證據。各種筆記、學生個人情況表、文獻資料摘錄、文獻綜述、研究方案、選擇研究方法、樣本設計、調查問卷、訪談提綱、觀察記錄表、實驗數據、錄音帶、光盤、軟盤、照片、視頻、統計圖、統計表、參考文獻、教師指導記錄表、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的草稿、初稿、修改稿、完稿……這些原始資料,既是完整呈現整個科學研究過程的真實記錄,也為撰寫開題報告和畢業論文提供重要依據。同時,這些資料本身也是一種對教學活動的評價。
教師定期指導學生對檔案袋的內容根據教學的需要加以整理、分類,編排次序和目錄,以便隨時查閱參考。
5.檔案袋評價在《體育科研方法》教學中的作用
5.1有效地促進教育與評價的有機結合
傳統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中,考試通常都是在一學期教學結束后進行,很顯然考試與課堂活動相分離。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哪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和是否取得進步。檔案袋中學生相關資料的收集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進行的,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必專門騰出時間來進行評價。檔案袋評價作為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其評價的過程是與學習、教學過程同時產生和發展的,評價活動與教學過程是有機結合的。從這一點上講高職課程教學中檔案袋的應用既是一種評價方式,也是一種教學工具。
5.2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檔案袋積累學生科學研究過程中有關各種數據與信息,記錄科研方法學習和掌握的過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使教、學與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
5.3注重整體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相結合
傳統的考試評價往往以統一的評價內容,統一的評價形式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忽視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檔案袋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內容比較靈活性,在某種意義上 ,每個檔案袋都是一個評定學生在科研方法課程教學中自我表現的個案,是一個非常具有個性化的資料庫。
檔案袋記錄著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研究進度,反映著學生科研能力的形成過程和技能水平,教師通過科研檔案袋全面了解學生科研方法學習的全過程,對學生整個的成長過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通過前后比較看到學生科研能力的成長軌跡,評價會更加注重過程、突出評價的發展。
5.4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反思相結合
檔案袋呈現的資料是學生自主進行收集的,這種記錄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成長見證,階段性的檔案袋整理和總結可以促使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檢查自己是否完成學習計劃,是否達到學習目標,及時調整學習狀態和策略,實施具體的改進措施。看到自己不斷成長與進步的過程,也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生的自我反思,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學生對自身成長過程的思考。
檔案袋的內容成為教師了解學生的最基本的資料,通過檔案袋信息的提取,任課教師能及時了解課程教學效果,了解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運轉情況,隨時對自己的教學態度、課程的設計、教學步驟與方法進行反思和總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檔案袋”是課堂教學的產品,提供給教師與學生合作反思教學的機會,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6.結語
從我校5年多來在體育教育、社會體育、體育保健等專業開設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實踐來看,學生做科研的水平確實不高,撰寫的畢業論文學術價值非常有限,但學生在應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論文的過程中,它不僅提高了學生科研論文設計與寫作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檢查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回顧和梳理了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并在實踐中找到了真實的研究點而不是書本上的案例。學生完整地體驗了撰寫論文的過程,獨立的做出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體驗收獲是很大的。嘗試著采用檔案袋評價《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檔案袋評價在高職院校教學中應用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著諸多不足,例如由于每個學生的研究課題都是不同的,針對個性化課題所選擇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統計圖表、問卷調查等都不相同,教師和學生都要花大量的時間來一一溝通,有限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另外指導教師學術水平參差不齊,指導五花八門,造成與主講教師的要求相距甚遠,學生往往不知該聽誰的。
雖然檔案袋評價面臨很多困難,但隨著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改革的落實、質性評價理論的推廣,“檔案袋評價必將成為發展和衡量學生素質的一個有效而必不可少的評價工具”[4]。在高職體育科研方法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這一有效的評價手段,對檔案袋評價在課程教學評價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發揮檔案袋評價在提升高職教學及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光揚.正確認識和科學使用檔案袋評價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2]馬海濤.美國教學檔案袋評價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4,1.
關鍵詞:體育活動,心理健康
0.前沿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心理不穩定時期,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并且,學習負擔的日益加重,父母對孩子們的過高期望,都讓青少年學生身心疲憊,諸多的壓力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很多內外部因素都決定了心理健康應從青少年開始抓起。國內外眾多專家已論證了體育活動有助于心理健康。但具體從各個體育活動情況等多角度進行研究的,可謂鳳毛麟角。本文正是從這些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的。
1. 研究對象
浙江省杭州、麗水、嘉興、舟山、溫州、金華、紹興、臺州8個地區的青少年。
2. 研究方法
自制參與體育活動情況問卷。根據國內外通用的心理衛生調查問卷SCL-90量表,自制心理健康調查問卷。自制調查問卷根據這10個因子共設35小題,評分均采用5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對上述地區15所中學共發放問卷1000份(采用無記名問卷式調查),回收問卷942份,回收率為94.2%,其中有效問卷912份,有效率為97%。男445份,女467份。最后將數據用SPSS軟件處理完成,P<0.05(*)為顯著水平,P<0.01(**)為非常顯著水平。論文參考網。論文參考網。
3.結果與分析
3.1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比較(見表1)。浙江省城市青少年SCL-90因子分均略高于國內常模。
3.2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統計與分析(見表2、3)。 根據表2、3顯示,非常愿意和愿意參加體育活動的青少年占到了總樣本的一半以上,并且意愿強烈的相對因子分偏低。
3.3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統計與分析(見表4)。表4顯示,參與球類運動的人數達到了60%以上,同時因子分也相對偏低。論文參考網。
4.結論與建議
浙江省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略高于國內常模,說明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參與體育活動的意愿與心理健康顯著相關,非常愿意參加的青少年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學生,差異顯著。選擇球類運動的青少年在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6項因子上與其他選項有差異性,并且得分在全量表中最低,即選擇球類運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浙江省8個地區間,臺州地區各因子得分最高,并且與嘉興、金華、紹興地區有顯著差異。
基于以上結果,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要端正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加強體育活動的意愿,對于不喜歡運動的學生來說,不能強制性地要他參與活動,而是要慢慢引導,那樣體育活動不但不能增進心理健康,可能還會有反作用。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自覺、主動、非常愿意地去參加活動,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多組織學生參與球類項目等需要相互配合的體育活動,現代社會中,特別是城市青少年,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在處理很多事情上,都會強調自我,而會忽視與他人的合作。球類運動項目大多是兩隊間的對抗運動,需要同隊人員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勝利。因此進行這類運動,有助于中學生的互相交流,增進人際關系。
體育公共關系課程是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體育新聞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公關行業快速發展和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的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適應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基于此,筆者通過對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體育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找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為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通過文獻理論研究法 、問卷法、訪談法、經驗總結法以及行動研究法,以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體育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模式為研究對象,側重應用研究,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行為的改進,促進師生的成長,實現教學優質化。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體育公共關系調查問卷統計分析
體育公共關系課程問卷調查是以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2013級體育新聞專業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學生對于體育公共關系課程教學情況的意見,針對調查結果提出體育公共關系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1.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對學生問卷的發放采用現場發放當面回收的形式,共發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問卷60份,有效率為95.23%。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問卷的統計分析,結果匯總如下:學生認為課程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內容難度適中;該課程教學應在實踐教學方面進行改進;課堂師生間的互動一般 ;小組合作學習、實踐學習、實訓學習這三種教學形式獲益最大;課程教學形式的次數安排中講授過多 ,實訓過少;課程在激發學生對體育公共關系興趣的作用一般;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課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作用較大。
(二)教師訪談問卷結果分析
通過對學院相關專業課教師的訪談,得出一些結果:學生應該多參與社會實踐;應該引領學生做一些與課程相關的實踐、實訓項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四、結論與建議
(一)改革教學觀念
體育公共關系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為了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在課程設計與教學組織中,針對本課的特點,在教學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嘗試,形成了較有特色的教學方法。注重對實踐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提煉,在研究過程中及時收集、整理、比較、分析,使得出的經驗更加科學,更具實踐意義。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互動配合進行。
(二)改革教學內容
從現有的教學內容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學內容籠統。第二,教學內容混雜。第三,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環節薄弱。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探索符合人才培養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在講授教學理論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術運用能力;加大各章節的實踐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訓練。
(三)改革教學方式
改變學院現有的體育公共關系學教學模式,結合專業和職業技能要求,將實訓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上崗就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能上手工作 ,突出職業教育的優勢,從而形成符合專業和行業特點的以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新模式。側重應用研究,深入課堂,走進教師,走進學生,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行為的改進,促進師生的成長,實現教學優質化。
(四)考試形式的改革
體育公共關系課程考試采用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即理論成績、實踐、實訓成績相結合。實踐操作技能是考試改革的重點,學生自主選擇實踐操作技能。包括:公共關系社會調查、模擬策劃公關方案,策劃新聞傳播活動,處理危機公關案例、編寫案例等。這種實踐操作技能的考試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關鍵詞]:亞冠杯 中超足球俱樂部 亞洲足球俱樂部強隊 攻防數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以2013賽季亞洲聯賽冠軍杯小組賽球隊為研究對象,主要就各隊攻防技術統計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和分析比較。參賽隊具體比賽對陣:E組:1 FC首爾、2武里南、3江蘇舜天、4仙臺維加泰,F組:1廣州恒大、2全北現代、3浦和紅鉆、4蒙通聯,G組:1本約科、2北京國安、3浦項制鐵、4廣島三箭,H組:1柏太陽神、2中部海岸海員、3貴州人和、4水原三星。
1.2研究方法
錄像觀察法:通過反復觀看2013賽季亞洲聯賽冠軍杯小組賽階段48場比賽錄像,記錄比賽過程,按有關統計指標進行數據統計,對全部數據收集整理,并登陸FIFA官方網站對部分數據進行核對。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于電視臺體育頻道的電視轉播及網絡獲得的比賽錄像及國際足聯官方網站公布的各類技術報告。
問卷調查法:問卷的主要目的是征求專家、教練員對論文統計指標和統計尺度的選擇和建議。對問卷的信度檢驗采取再測法,先后對有關專家、教練發送問卷兩次,中間相隔一周,求得兩次斯皮爾曼相關系數R均大于0.87,具有良好相關水平。發放問卷35份,回收33份,回收率為94.3%。
訪談法:就論文研究意義、方法、統計指標和尺度等問題請教有關專家和教練員,進行面對面或電話訪談,確定本論文基本結構和研究方向。
數理統計法:運用spss11.0對2013賽季亞洲聯賽冠軍杯小組賽階段48場比賽的技術統計及本人統計數據進行數據統計。
對比分析法:根據收集統計的數據資料,將中超俱樂部與亞洲足球俱樂部強隊作全面、細致的比較分析,找出中超俱樂部與亞洲足球俱樂部強隊存在的差距。
2 結果與分析
2.1進攻效率低、鋒線乏力
本屆比賽,中超俱樂部在進攻的組織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從實際比賽中看進攻效率偏低。本屆比賽中超球隊射門次數、射正次數、場均進球數和射進指數等核心指標數據在其它較強球隊中均排名在后。小組賽的比賽中,中超球隊全場控球率達到了57.2%,場上優勢明顯,射門次數多,但打進了29個進球,進攻效率低是失利的主要原因。
2.2傳接球準確性差、技術上的優勢不大
通過統計數據分析無論在傳接球的準確性還是對比賽的控制能力上都與亞洲其它強隊存在著一些差距。中超球隊場均傳球數(202.5次)與場均傳威脅球數(7.5次)等體現整體進攻能力的數據在強隊中均排名在后,此外長傳球方面的弱勢更反映出運動員視野的開闊、進攻的層次、跑動的范圍和能力、體力等方面的欠缺,以往技術方面的優勢以不復存在。
2.3控制球能力不強、防守理念落后
通過防守指標統計數據分析隊員控球能力差,個人丟球過多,前衛隊員場均丟球46.25次,后衛隊員的場均丟球數為47.5次,與十六強球隊比較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此外前鋒隊員場均搶斷球數為2.5次,在十六強球隊中次數最低,與強隊前鋒場均搶斷球比較,差異非常顯著。而當今世界強隊的前鋒隊員在前場的逼搶和防守十分積極,這樣不僅能破壞和延緩對方的組織進攻,而且一旦搶截成功還能馬上形成二次進攻,中超前鋒隊員前場搶截技術運用少,只是做出一些應急搶劫動作或一般性的封堵,缺乏有效的逼搶和配合行動,防守理念落后。
2.4中超足球俱樂部“流派風格”的缺失
在足球運動發展過程中,由于對足球運動的理解和各自條件的不同,世界上逐漸形成了各種風格的流派和打法。在以往的比賽上,中超球隊屬于難以找到明顯“流派風格”的隊伍,技術不占優,同亞洲其它球隊相比,拼搶對抗上也處于劣勢,與亞洲強隊相比技術和整體配合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在射門與進球指標方面,中超球隊場均進球數、射正球門率、射進指數均低于16強球隊的平均水平;在進攻傳球指標方面,中超球隊場均長傳成功數與16強球隊相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在任意球進攻方面中超球隊比較突出,但任意球的成功率僅為14.29%,16強中排名最后;在防守技術指標方面,中超球隊前鋒隊員場均搶斷球數,與16強球隊前鋒場均搶斷球比較,差異非常顯著,前衛隊員場均搶斷次數與16強球隊比較有非常顯著的差異,后衛隊員場均搶斷與16強球隊相比較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后衛隊員的場均丟球數與16強球隊相比較具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3.2 建議
中超球隊應該確定技術流打法;我們應該著重培養技術出重的球員,靠細膩的技術和流暢的配合來彌補身體素質上的不足;必須要統一思想,明確以細膩的技術為基礎,以進攻強調整體配合,防守組織嚴密為特點,通過訓練和比賽不斷的磨練、積累,形成穩定的技術流打法。
注重足球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加強身體素質訓練相關研究,完善我國足球專項體能訓練教練員的培養機制;幫助運動員了解更多身體素質的科學訓練知識,養成良好的職業飲食習慣,出色的身體條件是合理運用技術和執行戰術的基礎,必須得以高度重視。
加強培養鋒線球員的進攻能力,訓練中盡量使球員在接近足球實戰的強對抗條件下進行各種射門訓練、運控球訓練和傳球訓練,緊密結合足球比賽的特點,使鋒線球員的個人技戰術與整體戰術更緊密的結合起來。提高對足球后備人才培養的重視;加大后備人才的培養力度。
參考文獻:
[1]通用教材.體育測量與評價[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9).
[2]Charles Hughes.足球戰術與技巧[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3]劉丹.足球體能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4]全國體育院校通用教材.現代足球[M].人民體育出版社.
[5]黃漢升.體育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張曉磊.第十三屆亞洲杯中國隊前場任意球、角球進攻戰術分析[J].碩士學位論文,2005.
[7]劉先進,王軍. 2003年我國足球甲A聯賽進球特征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5).
[8]肖進勇.第14-17屆世界杯足球賽進球數量與射手特征辨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6).
[9]胡海波,劉濤,劉軍.200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進球情況統計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05,(1).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as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隨著我國大陸第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創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兩大數據庫同時收錄,探索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發展道路一時成為國內體育期刊界乃至學術界熱議的話題。雖然《運動與健康科學》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進入國際一流體育學術期刊行列,然而,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程度整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國內期刊國際化的相關研究也十分薄弱。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在科技期刊國際化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有關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研究成果極少。在為數不多的相關成果中,從經驗總結出發為國內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提出建議對策的論文又占絕大多數,很少有學者基于國外體育學術期刊??際化進程的定量分析來掌握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態勢并獲取國際化發展經驗。
要研究期刊國際化,首要任務是確定期刊國際化程度的量化指標。國內外眾多學術期刊研究者對此展開了討論。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國際化期刊共性的特征應包括語言國際化、編委國際化、出版發行國際化、作者國際化、讀者國際化等方面[1]。國外學者則認為期刊國際化本質包含作者國籍、讀者國籍、作者合作、出版發行語言以及編委會成員國籍結構[2]。可見,國內外學者在期刊國際化指標的認識上較為統一。對于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而言,英語是其官方語言又是國際語言,因而本研究對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歷史進程進行實證分析,不考慮語言國際化指標,而是從編委國際化、作者國際化、作者合作、讀者國際化這4個指標出發,以期找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成功經驗,為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提供參考。
1 國際化進程分析
1.1 期刊選擇緣由
本研究選擇《美國體育教育評論》(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為期刊樣本。《美國體育教育評論》是美國第一本體育學術期刊,于1896年創刊,主辦協會為美國體育教育促進會。發行專業的學術期刊《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勵科學研究和增進知識[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于1929年停辦,期間共發行了34卷,發表1 170篇論文。隨著體育學科的逐漸成熟以及學科發展的需要,其主辦機構于1930年創建了另一本學術性更強的期刊――《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正如時任協會主席Maroney所說,《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發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健康和體育教育領域研究活動的增加,對體育科學研究感興趣的群體的出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如果要使體育教育專業得到持久的發展,就需要鼓勵和發表出色的研究成果。”[3]《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是一份國際性的權威體育學術期刊,它被SCI和SSCI兩個國際權威的引文索引數據庫同時收錄,根據2014年期刊引用報告(JCR),該期刊是SCI收錄的81種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種國際體育科學期刊之一。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4 263篇。通過對一脈相承的兩份體育學術期刊百年來國際化歷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基本特征。
1.2 兩種期刊編委國籍
通過對《美國體育教育評論》1896―1929年共34卷的統計,這期間共出現了65位編委。1907年之前,還沒有一位外國籍編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國籍編委,且都為加拿大人。可見,在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展初期,編委會成員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編委會外籍成員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編委尚未出現。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1930年創刊至今共出現過547位編委。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及20世紀60年代,編委中沒有外國籍編委。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現了2位外國籍編委。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外國籍編委數量及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例如20世紀90年代比例高達14.29%。另外,外籍編委的國籍構成也經歷了一個逐步豐富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之前,外國籍編委都來自加拿大,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英國籍的編委,20世紀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亞、瑞典籍的編委。由此,《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編委會成員國家來源經歷了逐漸從美國本土擴大到北美地區,再到歐洲地區的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編委國際化趨勢。
期刊編委會專家的學術水平、國籍分布對于期刊稿件質量的控制、期刊發展選擇的方向和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4]。國際化期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擁有一支有較高國際知名度、集中了國際范圍著名學科專家的編委隊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國際編委占編委總人數的比例對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有著直接影響。編委的國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國際化程度,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SCI也將編委的國際化程度作為其重要的收錄標準之一。例如,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科學》的編委會由100名專家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5]。我國體育學術界第一本英文學術期刊《運動與健康科學》(JSHS)創刊不到3年,逐漸獲得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國際學術出版人士的認可,順利進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國際化的編委。據了解,JSHS編委會目前共有32位成員,包括2位聯合主編、4位副主編、26位編委,其中7人擔任學科編輯(Associate Editor)。海外編委24人,占全體編委的75%,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芬蘭等國家和地區[6]。
1.3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籍
期刊作者國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論文作者所屬的國別,能夠顯示期刊論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國際性等特征,是期刊國際化程度的最直接的顯示指標[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學者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表過學術論文,而美國以外國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見,美國體育學術期刊發展初期尚未爭取到更多外國學者的稿源。這與該時期科學信息產生和傳播速度較慢以及全球范圍內多數國家的體育學術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關系。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件總數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國稿件,所占比例也超過了10%,且多來自發達國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個分水嶺。在1959年之前,外國稿件數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從1960年起,外國稿源出現了大幅度提升,數量穩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過11%。在21世紀前10年,外國稿件數量接近100篇,超過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國稿件已達到180篇,比例高達47.1%,外國稿件的數量與美國本土稿件數量基本持平。這充分體現出《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越來越重視外國作者的來稿,逐漸發展為一個給世界各國體育學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國際平臺。
??1930―2015年《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稿源的具體國家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外國稿件分布較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別是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中國,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新西蘭和芬蘭,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最多,占外國稿件總數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國家幾乎都是體育科研實力較強的國家,可見,發達的體育科學與稿源的高貢獻率之間有密切關系。從國際稿源國家的發文時間來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3國的稿件穩步提升,亞洲國家的比例增長幅度較大,非洲國家雖然出現的數量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這表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作者國際化趨勢逐漸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歐洲、亞洲及其他各大洲擴大,它除了爭取歐美國家來稿外,特別爭取亞太地區和發展中國家的來稿。
1.4 兩種期刊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現代體育科學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國際性的體育科學研究活動將反映在的署名上,這就意味著,《美國體育教育評論》《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發文作者的國際合作情況可用來衡量一個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據統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發文作者全部為獨立發表。20世紀40年代之前,《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為獨立發表。20世紀50年代,《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開始出現兩國合作署名論文,但這一比例僅為0.2%。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90年代,國際合作論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穩步增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還出現了多國合作署名論文。然而,國際合作發文率仍沒有超過5%。真正的國際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別是2010年以來,無論是兩國作者合作論文還是多國作者合作論文出現大幅增長,國際合作發文率超過20%,各個國家已不單單是與美國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間的國家也開始頻繁的學術交流。與此同時,國際合作率與國際稿源的錄用比例相輔相成,這再次印證了大科學時代的體育科研不是一個人的奮斗,而是越來越重視科研團隊的力量。
1.5 兩種期刊讀者的國籍
由于期刊被引頻次是期刊被讀者利用的客觀記錄,因此,期刊讀者的國際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國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來源地域的廣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國際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顯示度,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讀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圍廣泛。一種期刊高頻次地被世界范圍內的讀者所引用,才真正標志著得到了國際的承認。因此,讀者的國際化可以通過讀者對該刊的引用來評價。然而,目前國內體育學術界極少關注期刊的讀者國際化問題,本研究嘗試對這一期刊國際化指標進行分析。獲取該兩種期刊的國外被引頻次和引用來源國的步驟為:選用WOS數據庫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進行被引著作檢索,例如,檢索式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統將顯示《美國體育教育評論》被引條目外,同時還給出來源文獻條目,即引用它們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數據庫的結果分析功能對來源文獻條目進行國家、時間等分析,可統計《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的被引頻次及其國際引用頻次。
結果顯示,在《美國體育教育評論》發表的1 145篇文獻中,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獻共計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時間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該期刊的學者全都來自美國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獻來自美國之外,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30%。2010年至今,國際施引文獻穩定在3~4篇,外國讀者比例的平均值約50%。總體而言,《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引用率較低,這自然使得國際引用率呈現較低水平,因而導致該期刊國際化程度很低。
《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僅有不到3%的論文被美國之外的國家引用,表明該時期《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廣泛性以及國際化程度很低。20世紀60年代起,《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逐年提升。從2000年開始,《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率已達到60.6%,2010年更是達到了67.8%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該期刊的被國外學者引用的數量超過了被美國學者引用的數量,因而可以說,該刊整體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已達到了較高水平。
通過具體的引用國家的數據分析可知,《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讀者分布和影響范圍達到了104個國家和地區,說明該期刊有著廣泛分布的讀者,其國際化傳播力度和學術影響力可見一斑。據統計,排名前30位的國家,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數量最大,這4個國家的讀者數量占讀者總數的63.1%。從時間上看,1960年是一個較明顯的分界點,在此之前,僅有4位來自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讀者引用過《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引用文獻在全部引用文獻的所占比例僅有3%。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引用率達到14.9%,引用國的數量也達8個。在這之后,國際引用率和引用國數量一直不斷攀升。特別1990年之后,來自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厄瓜多爾、秘魯、馬拉維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國家和地區的讀者群體也逐步擴大。可見,《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國際化傳播路徑為:北美洲作為現代體育科學的起源地和兩種期刊的發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體育學術的中心和起點,20世紀40、50年代開始出現歐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紀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國家和地區首次涉及亞洲。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讀者陸續出現。
2 對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化的啟示
《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創辦并成長在現代體育科學發源地和當代世界體育科技中心的美國,這使得兩種期刊國際化過程中遇到的國際化問題比非英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少得多,但兩種期刊分別有著幾十年和近百年的發展歷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規律還是值得中國期刊人借鑒的。
1)從《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編委、作者以及讀者國際化進程可知,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體育科技期刊大發展時期,這與美國學者亨利1964年提出“體育學術化”的時間一致,可見,體育科技期刊事業發展與體育學術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國際化的期刊是體育科學研究走向國際的有力支撐,與此同時,高水平的體育科研水平能為國際化期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基礎。所以,要想增強我國體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擴大體育學術國際影響力,辦高質量的、國際化的學術期刊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2)《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外國籍作者、編委以及讀者的出現時間透視出美國體育學術期刊走過一條先立足北美再爭奪歐洲、大洋洲體育科技發達國家市場,最后逐步擴散至亞洲、非洲的國際化路線。這啟示我們,先向體育科技發達國家做好有選擇的、有計劃的稿源引入和輸出,在彼此交流對話中推進國際化的步伐是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3)《美國體育教育評論》和《鍛煉與運動研究季刊》的作者與讀者的國家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例如,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既是兩種期刊主要的稿源國,又擁有最大的讀者群。可見,注重國際化宣傳,提高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才能吸引更多的國外讀者,才有可能將國際化的讀者轉變為國際化的作者。因此,在我國體育學術期刊國際化初級階段,不僅要注重引進科技先進國家稿件,還需注重建立與世界數據庫互聯共享的期刊信息平臺,方便全球體育科學研究者對我國體育科技信息的獲取,迅速擴大我國體育學術期刊的全球影響力。
關鍵詞 體育科學 體育科研方法 體育統計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近20年體育統計在我國已經成為十分重要和最常用的體育科研方法。但是,與此同時也有不少體育學術研究,誤用統計方法,乃至以掛上統計公式作為“科學性”的幌子,使體育統計界同仁和體育科研工作者感到不自在。體育統計專業委員會也認為應該作一些有關體育統計和體育科研方法的詮釋,以減少體育統計方法的誤用,提高體育科研水平。
1中國體育統計現狀概要
在80年代以前,包括體育統計在內,我國應用統計學科處于萎縮狀態。改革開放后,統計方法的應用與統計教育重新得到重視。80年代初,教育部在武漢與襄陽兩地舉辦體育統計教師培訓,培養了改革開放后新一代的體育統計的師資與各地體育統計學術骨干。此后,體育院校、師范院校的體育系逐步開設了體育統計課程。1981年在研討師范院校體育統計教學大綱的時候,成立了全國體育統計研究會。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的積極支持下,1984年成立了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統計專業委員會。近20年間,許多統計方法在體育領域得到應用,如抽樣理論、實驗設計、估計理論、假設檢驗、決策理論、非參數統計、序貫分析、多元分析、時間數列等都已有研究成果的發表或報道。
然而,我國從80年代開始重新普及體育統計,與20世紀初已經發表因子分析應用研究的美國,或70年表《行動科學的因子分析》專著的日本相比,難免顯得基礎薄弱。正如著名社會學家教授所說,“一個學科,可以揮之即去,卻不可能招之即來”。于是就出現了評析體育統計應用情況的論文,如楊震的《體育統計中應注意的問題》,梁榮輝的《體育科學研究中應用統計方法需注意的問題》,劉煒的《線性模型在體育科研中應用的常見誤區》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是統計知識的問題,也有科研方法的問題。因此必須從科學的發展,俯視體育科學研究方法,從統計學的發展端詳體育統計現狀。
2統計學的發展
要了解體育統計的發展趨勢,有必要簡要了解統計學的發展。
人類的統計活動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已有統計整理描述的應用;13世紀歐洲有國勢調查;17世紀英國的配第發表了《政治算術》;1790年美國第一次人口普查,同時農業普查;1853年由比利時政府邀請,在布魯塞爾召開有26個國家150人參加的第一次國際統計會議;1857年,恩格爾根據家庭收入越多,則飲食支出的比例越小這一法則,引申出恩格爾系數,以飲食支出的比例作為度量生活水平升降的標準,它一直延用至今;1903年德國柏林的第九次國際統計會議上,抽樣調查得到世界上多數統計學家的認同; 1930年前后美國舉行蓋洛普民意測驗。19世紀中期奠定了概率論的理論基礎。19世紀中葉起,數理經濟學、生物計量學和應用數學促進了數理統計的形成和發展。社會統計學、社會經濟統計學和數理統計學構成了現代統計學的枝葉。現代數理統計學可以分為兩個側面:一是理論數理統計學,它研究抽樣理論、實驗設計、估計理論、假設檢驗、決策理論、非參數統計、序貫分析、多元分析、時間數列與博弈論等;二是應用數理統計學,高爾頓、K?皮爾遜用于生物學,埃奇沃思、鮑利用于經濟學,R.A.費希爾用于遺傳學、農學。在宏觀層次上,科學系統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整體化、高度數學化和科學技術一體化。數學的應用已突破傳統的范圍而向人類一切知識領域滲透。二次大戰以來,統計學的巨大進展已使它成為數學科學的重要而獨特的組成部分。
21世紀,統計學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統計作為由觀察樣本獲得盡可能多的總體信息的方法,關系到信息的本質和數據處理。計算機與信息化的時代,爆炸式積累的信息與數據必須借助于統計學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大規模的信息處理所遇到的信息壓縮、特征檢測、可靠性分析,以及數字、符號、圖形乃至語言的加工等一系列問題,都要依靠統計方法與計算技術來解決。現實中的許多統計難題需要引進新的統計概念與方法甚至理論體系。當然對于體育統計的這些問題,就目前的研究力量與人才資源,是難以承擔如此重任的。
計算機與商品化大型統計軟件的出現,為統計學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行性,使更多的人有可能進行大樣本數據處理和多元分析。可以預見,體育院校統計教學研究都將使用專業化的大型統計軟件。即將改版的體育統計教材,已將spss的使用列入教學內容。科學、統計學的發展給體育統計和體育科研奠定了寬厚的基礎,那么體育統計和體育科研的關系又如何呢?
3體育統計與體育科研方法
3.1體育科研的復雜性
雖然體育對于健康和社會的作用已被社會各界接受。然而,體育學科的復雜性還未被教育界乃至社會所理解。體育外在粗獷,卻蘊含了眾多的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而使投身體育的研究者感到力不從心。誰也無法夸口能解決體育科學的眾多難題。體育與健康的研究,涉及醫學、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健康社會學、抗衰老的研究等等;體育的動作技術分析會涉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和解剖學等等;運動訓練理論會涉及技能學習、體能的提高和戰術,它與生理、生化、心理、認知科學、博弈論以及教育科學的許多理論直接相關。許多體育科研,出身于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會因為沒有從事體育的感性知識而產生困難,競技體育的研究會因為沒有體驗訓練而難以深入。顯然,在體育科研中狂妄、自負只能反照自己的淺薄。
3.2體育科研中統計方法應用的幾類問題
3.2.1實驗設計的基本原理
雖然研究有專業設計,但是無論你研究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大多需要實驗或調查。
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調查設計都離不開統計。最基本的我們應該了解實驗設計的三個基本原理:重復,隨機化以及區組化。由重復使我們得到實驗誤差估計值與效應值更精確的估計;由試驗對象、試驗次序等隨機化使觀察值或誤差為獨立分布的隨機變量,就可以使用各種統計方法;由相似試驗對象的區組化使我們可能提高實驗的精確度。如果不注意基本原理,你的研究難免出現方法錯誤。
3.2.2實驗方法
體育的影響因素,如運動強度等,常常是難以控制的,實驗對象經常是人,常難以齊同對比,不便重復試驗,還不能對實驗對象造成傷害等,這使許多主要源于農業試驗的試驗設計,很少能應用于體育。因此,需根據具體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等制約因素,慎重選擇合適的試驗方法。
3.2.3取樣
無論是試驗還是抽樣調查都需要樣本。由于經費、工作量或對抽樣方法了解不夠等原因,在體育科研論文的研究方法里,包括不少學位論文,對于抽樣方法沒有明確的交代,抽樣方法有較大的隨意性。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僅作探索性研究,而不是由樣本推測估計總體,有時也可用非概率抽樣。社會科學中的大樣本研究,有時也用非概率抽樣。但是,離開了概率抽樣,許多統計方法就失去了應用的前提。概率抽樣有多種方法,適用不同的情況。因此從研究方法的嚴密性看,需要在體育科研方面增補這方面的內容。
3.2.4統計分析方法
現代統計學可以借鑒的方法應該有不少,在體育統計基礎相對薄弱,原創方法幾乎沒有的情況下,對于體育統計分析方法,首要的是開闊視野,學習、應用前人或相關學科已有的統計方法。在此基礎上,研究前人已有方法不能解決的、有待建立的體育統計方法。當然,方法的建立相當困難,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按照前20年的進程,期望建立新的體育統計方法,形成較為完整的體育統計學科,都是十分困難的。
目前,體育統計應用中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對統計基本理論的理解。如:
(1)推測性數理統計是由樣本研究總體,由于樣本信息是不完整的信息,必然有抽樣誤差存在,必然有出錯的可能性。而在統計分析中卻有人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結論。
(2)統計方法僅僅對試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準則,但是并不證明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如均數比較的假設檢驗,可以給出比較對象來自同一總體的概率,但統計分析不可能給出它的原因,比如并不說明訓練方法好壞等。
(3)實際的差別顯著與統計顯著性的差別。雖然統計上的顯著性與差別大小有關,但是它的直接含義是來自同一總體的概率大小,而不是你誤指的差別大小或差別顯著。
(4)當訓練強度與成績提高相關,P
(5)統計方法為研究目的服務,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而不是選擇復雜的方法。
(6)統計模型對于數據的測度水平,變量是連續型還是離散型,是計數資料還是計量資料,相關變量是對稱還是不對稱等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研究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統計分析的方法。
(7)體育問卷調查有大量的名義(定類)測度與序次測度。不能不問數據資料的測度水平,一概用均數表示集中趨勢,用標準差代表離散程度,用它們作線性回歸、因子分析等等。
(8)不注意模型要求亂套統計公式。如不知變量的分布,作小樣本的t檢驗;在自變量間關系過于密切的情況下作回歸分析,在變量間關系不密切的情況下作因子分析。
4用好體育統計方法,提高體育科研水平的建議
(1)科學數學化特征及科學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體育科學必然向數學化方向發展,體育統計無論對于體育自然學科或體育社會學科都將成為重要的研究方法。體育高等學校應重視體育統計學科對于體育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體育科研人員應從方法論高度學習科研方法,吸收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
(2)體育統計要注重抽樣研究本質的研討。重視與概率相聯系的思想方法,研究相關學科的統計方法,加強方法的移植研究,明確統計方法建立的條件,避免統計方法誤用。
(3)體育科研應加強實驗設計、抽樣研究及社會科學常用統計方法的普及。提高體育科研人員應用國際通用統計軟件包的能力。
(4)體育統計學科的縱深發展必須有跨學科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參考文獻
[1] 侯燦.醫學科學研究入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王維.科學基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一、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法:參加培訓的36人,其中高級教練員27人,中級教練員9人,發出問卷36份,回收有效問卷29份,回收率80.6%。
(二)專家訪談法:采訪9位省隊高級教練員,授課教師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以及教務處長2人。
二、結果與分析
(一)培訓教材的編寫情況
散打高級教練員培訓教材的編寫分為初、中、高三個層次。內容涉及散打運動有關的運動解剖學、運動心理學、運動醫學、散打運動理論、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物力學、散打科研方法等等一系列的學科。調查統計有93%的學員認為本書編寫較為合理,涉及的內容全面、系統而具體。但在調查中發現,學員對散打運動解剖學基礎這門課程反應較為冷淡,有的學員提出本章內容沒有必要寫出,認為本章與散打實踐聯系不大。另外,多數學員還提出應增設與散打有關的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中國武術發展史、武德教育、散打觀摩課等多學科理論。
(二)培訓講授的情況
本次培訓班的教師隊伍大多數是由武漢體育學院的一些專家教授組成。據問卷調查統計,有34.5%的學員認為教師講課的水平很高,65.5%的學員認為教師講課的水平高,水平一般和差的為o%。大多數講課教師能圍繞當前教練員對散打科學化訓練最關心的問題進行講解,有些教師能結合散打運動的特點,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受到學員一致好評。但有些學員對個別科目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這除了科目本身與散打聯系不緊密,還有一些是學員在大學時就已經接觸過的;另外,個別老師仍然采取傳統灌輸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所以學員興趣不大。而大多數學員認為,應采取講座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破除基礎學科與專項的分隔;以專項運動為軸心,以提高“能力”為主線,遵循運動訓練規律,努力體現基礎理論、專項理論及實踐的融合,做到講、練、做相統一。
(三)考核的方式
本次培訓班的組織單位一再強調,保證培訓質量,對不合格學員決不心慈手軟。所以大多數科目的考試采取閉卷方式,小部分采取開卷、口試、論文答辯等方式進行。據統計,有31.1%的學員認為,以閉卷考試為主,開卷為輔的考核方式較為合理。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訓班學員最后的結業論文是采取先宣讀后答辯的方式。有部分論文質量較高,取材合理,知識涵蓋面較廣。這種方式不僅測試了學員的真實理論水平,杜絕抄襲論文的現象,而且對近二個月的學習效果是一次很好的檢驗。
(四)主辦單位的組織
本培訓班由武漢體育學院承辦。武漢體育學院是全國武術散打運動最先試點單位之一,在國內外各種武術散打大賽中運動成績較為突出。為了保證培訓的質量,教務處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文件精神,結合武漢體院散打專業的特點,在培訓之前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細則。例如細則中要求,學員參加面授前必須上交自學筆記和作業;參加結業論文答辯時,聘請有關專家組成的十人評審小組,要求學員不僅要宣讀論文,而且對專家提出的問題要予以回答,否則不予結業。這些細則極大地提高了學員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為本次培訓班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另外,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領導及體院領導多次到培訓班體驗生活,及時解決困難。調查統計,44.8%的學員對承辦單位的組織工作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承辦單位對本次培訓工作是非常重視的。
三、結論與建議
從問卷調查中可知,學員普遍認為本培訓班舉辦得非常成功,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筆者認為這些建議將對今后的培訓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舉辦培訓班是及時可行的,受到教練員的肯定和歡迎。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全國各省市和體育學院以及專業體校的一線教練員,在繁忙緊張的訓練比賽之余,他們渴求有這樣的機會進行“充電”。但時間最好安排在大賽之后或冬訓之前較為合宜,時間不宜太長。
(二)培訓班授課方式應采取專題講座與課堂討論相結合。講解和討論的時間可占總學時2/3或1/3,以便解決一些學員在實際工作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同時也是為廣大學員進行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提供良好的場所。
(三)培訓教材涉及的面較廣,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有些內容講得過快,可分期進行培訓,尤其是進行單課的專門學習和培訓,每期做到重點突出,針對培訓單位區域性的散打比賽進行觀摩,并結合現場比賽情況進行講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散打運動能向縱深方向發展。
(四)大多數學員認為,介紹一些與散打有關的搏擊項目,如拳擊、跆拳道、柔道、泰拳、空手道等技擊項目的特點,可以啟發學員的創造性思維,使其能進行橫向比較,取長補短,為散打運動走向世界提供參考。
關鍵詞:皖東地區,義務教育,體育教師,新課程標準
2001年,國家頒布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體育教師作為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重要元素,對新課標的適應狀況如何呢?為此,筆者調查了皖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1―9年級)的體育教師。試圖了解并把握該地區體育教師適應新課程標準的情況,為新課標的更好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皖東地區2市2區4縣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師共186名作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在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上搜索出相關的文獻資料及一些相關的論文,對新課標做到充分的了解,為本文的設計和構思提供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向皖東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師發放問卷186份,回收有效問卷181分,回收率97%。
1.2.3 訪談法
根據研究需要,廣泛爭取了滁州市、縣教育局及部分主管人士的意見;走訪了部分體育教師。
1.2.4 統計分析法
根據研究需要,對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結果
2.1.1 對新課程標準思想理念的理解把握
新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上凸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課程理念 [1] 。作為體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擔當起新課程改革的重擔,思想理念的落后必然會影響到具體教學活動中對本次新課標的貫徹執行。從表1可以得出,有39%的教師表示“較好”;有46%的教師表示“一般”;有15%的教師表示“困難”。但從整體來看,目前80%以上體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思想理念基本理解和把握。
(表1 對新課程標準思想理念的理解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