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19:03: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政治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弊端
(一)課程設置的觀念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的觀念上基本還是重理論輕實踐,注重傳授專業理論知識,輕視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這顯然與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目標相背離,無法滿足用人單位對思政專業畢業生能力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專業的實踐課程僅設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和畢業論文,而這些教學實踐環節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所謂的教育見習是去見習單位聽聽課、參予批改作業和試卷等活動,沒有實質性的教學實踐技能訓練。思政專業的教育實習一般是4-6周,課時安排較少,且過于集中,而且有的高校實行學生分流實習,學生返校只要有實習學校的證明即可。教育實習流于形式,缺乏實效。[3]高校思政專業大四學生畢業論文的開題時間與考研時間、期末考試時間相沖突,導致開題報告思路不成熟,粗制濫造。而在最后一個學期論文寫作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又忙于研究生復試和找工作,基本是用復制粘貼的方式來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
(二)課程設置的結構注重基礎專業理論,忽視教育理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合格的中等專業學校的政治理論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未來主要從事這一工作的思政專業的學生就必須具備系統、完整的基礎教育理論知識。然而高校思政專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很小,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教育平臺課中其他課程所占比重較大。這樣高校思政專業在過于重視公共、學科專業課程的同時,也就忽視了教育理論課程,致使畢業生缺乏系統的教育專業理論知識,也使其教學實踐活動缺乏指導性、意識性和能動性。[4]很多高校思政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在綜合大學學科專業的基礎上加了幾門教育理論課程,認為這樣就具有了師范性的特征。[5]然而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思政專業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根本無法滿足畢業生成為未來合格政治教師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的各方面需求。
(三)課程設置的內容強調學科專業知識,忽視深厚的文化基礎未來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要求畢業生不僅要具有系統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必須同時兼具深厚的文化基礎,而重視學科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文化基礎的培育卻是目前高校思政專業課程設置內容的通病。[6]現行的高校思政專業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即通識課程主要集中于幾門必修課(《大學英語》、《體育》、《教育學》、《心理學》等),選修課所占比例較低,其中跨專業選修課的比例更低。其實選修課程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發展及本學科最新發展成果的課程,選修課的分量小,使學生無法系統地涉獵到更多其他學科的文化基礎知識,使得思政專業的畢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學科專業知識,卻缺乏廣泛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這無疑與市場經濟體制和基礎教育改革對思政專業綜合性人才的要求相背離,導致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力受限,無法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路徑和措施
(一)課程設置應厚基礎、寬口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要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各級各類綜合人才的需求,必須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厚基礎、寬口徑。[7]首先,在學科基礎教育平臺課和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做到“廣”,注重哲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交叉滲透,讓學生在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與優良道德品質的基礎上,具備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做到“精”,健全、合理的課程結構對思政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該從專業角度,依照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定位各門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調整課程結構,整合課程資源,避免課程設置的重復,使思政專業的畢業生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能夠勝任未來的工作。其次,在專業教育平臺課的課程設置上,除設置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課程之外,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還應該多設置一些非師范類的、其他方向的課程,比如《比較政治制度》、《國家公務員制度》、《農村工作知識》、《中國農村政治社會學》等,尤其在選修課設置方面可以多增設一些與本專業和未來社會需要相關聯的新課程,拓寬思政專業口徑,制定“一主多輔”或“主輔修制度”,讓思政專業的學生在具備雜實專業理論基礎的同時兼具廣博、精深的知識,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滿足市場經濟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二)強化實踐課程的設置,重視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見習是順利銜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低年級的學生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和措施,應該分階段、分學期地有序進行,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礎教育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教育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最主要的實踐環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應該適當增加實習周數,形成校內試講、校外實習、反思提升的機制,避免以前的畢業實習不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反思討論的缺點。畢業論文是學生大學四年的最終成果,應該制定一系列的約束機制,讓學生合理地分配時間,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和寫作工作,比如:指導教師的定期檢查,不合格論文的懲罰制度等。另外,高校思政專業還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讀書交流會、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未來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比賽、假期社會實踐、貧困地區頂崗支教等,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應對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順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增加教育理論課的比重,滿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求基礎教育改革對高校思政專業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高校思政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必須做出積極的回應。[8]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多開設一些新的教育理論類課程,比如:《現代教育論》、《教育實踐學》、《教師修養》、《教育技術》等,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完整的教育理論知識,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另外,還應該增設一些與基礎教育改革銜接的課程,幫助學生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標準,讓思政專業的學生畢業后能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實現從一名學生到合格政治教師的成功蛻變。
(四)加大公共基礎教育選修課的比例,增強通識教育的力度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包括基礎性科學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健全人性的陶冶以及一些非專業性的實際能力的培養”。高校思政專業的通識教育是對本專業大學生進行的學科之外的非職業、非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素養,讓其具備系統的知識及能力結構。其內容應該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大領域”,“依據各門學科本身的教育意義和時代的發展要求,語言、數學、計算機技術、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公民教育等領域的知識對大學生自身發展和參與未來社會的競爭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高校思政專業中,應該改變必修課是絕對主角的現狀,加大公共基礎教育選修課的比例。首先,在公共基礎教育平臺課中,增加有關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藝術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接受系統的通識教育。其次,增設一些其他專業如歷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鄰近學科有所銜接,增強通識教育的力度,使學生具備豐厚的文化基礎知識,成為社會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作為培養各級黨政機關優秀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和中學思想政治課合格教師的主陣地,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合理調整課程設置的種類和結構,進一步規范課程體系,以更好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作者:郭蕓王霞娟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政法學院
【論文摘 要】 生物科學為實施生態德育提供了科學理論基礎和教育資源,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教育,能促進學生生物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生態倫理學、生態德育有著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態道德教育,對達成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課程目標,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完成基礎教育的公民素養培養任務乃至對生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生態德育的概念
當前關于生態德育的理論研究大都集中于生態德育的價值論層面上,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對生態德育概念上的界定也比較單一。通過大量的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在生態德育概念的表述上幾乎都是援引劉驚鐸教授的觀點:“所謂生態德育,不是生態倫理學,也不是生態道德,而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它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道德觀點出發,引導受教育者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意識、思想覺悟和相應的道德文明行為習慣。它要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樹立一種嶄新的人生觀、自然觀和生存發展觀,并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意識地控制人對自然的盲目行為。”這是目前學術界認可度比較廣泛的生態德育概念。
二、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必然性
1、生物科學為生態德育提供科學理論基礎
生態德育的科學理論基礎,主要來自于生物科學領域中的生態學。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研究的基本單位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區域中由生物與其所處的環境所構成的統一的整體,它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等幾個組成部分。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結構上說它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等幾個密切相關的部分組成;從功能上說,它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將各組成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并具有穩態和反饋調節的內部機制。各種生物通過食物供養關系相互聯結起來,構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能量、信息主要就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在自然界中,處于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使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總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就是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但是生態系統維持這種平衡狀態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外來的干擾因素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失衡,或者說生態平衡就會破壞。
2、生物學課程為生態德育提供教育資源
生態德育以生物學知識為科學理論基礎,這就使得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具有明顯的優勢,生物學課程能夠為生態德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初中生物學課程為例,《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規定為初中生物學課程總目標之一。在課程內容的設計思路中也指出“考慮到具有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為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培養目標,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內容標準突出了人與生物圈……”在教科書的編寫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生物學實驗教科書為例,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以生物圈為主線的特點。以生物圈為課程內容的主線,將人類和其他生物都納入生物圈的范疇,引導學生樹立人類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類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的自然觀。這是非人類中心主義視野下的課程理念。從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來說,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生態德育價值,和生態德育的內容體系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可作為相應的生態道德教育的素材。
轉貼于
三、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發展
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態德育是學校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助于學生生態道德素養的養成。這是生態德育的本位性,也是生態德育的價值所在。生態道德素養的培養有多種途徑,不只是生物教學,還包括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和學校的其他教學活動、學生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等都是培養生態道德素養的途徑。但是,生物學科作為一門與生態德育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關系的學科,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生態德育有著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因素。生物學理論知識有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認識自然,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自然觀,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道德意識;對生命本質美、生命過程美、自然生態景觀美的體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生物學中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以及人們采取的相應的環保措施等內容和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
2、促進生物學課程目標的達成
將初中生物學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和生態德育理念進行對比,可以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對應關系。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他方面目標的達成,生態道德教育能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學生了解當今自然界生物資源狀況,也就將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包含在內;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情感,也就必然的包含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培養;同時,生態德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生態道德能力,其中包括保護環境的能力,而保護環境離不開人類的科學技術實踐,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比如科學的態度和創新、實踐的精神;另外,生態德育也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因此,生態德育不僅有助于中學生物學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達成,而且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課程目標的超越。
3、促進生物科學與技術的和諧發展
在二十世紀,生物科學和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例如遺傳育種、基因診斷和治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等等在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進入二十一世紀,生物科學被認為是最有發展前途的領頭學科之一,生物科學和技術必將在人類歷史上再創輝煌。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今天全人類正在面對的生態危機,很大程度上正是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正因為如此,才有激進的人文主義者主張放棄科學技術,回歸自然。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錯誤不在科學技術本身,而在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的觀念上。掌握在人手中的科學技術就好比一把菜刀,菜刀可以切菜,但也可以用來殺人,菜刀做什么,完全取決于人的意念。所以,要想使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首先掌握科學技術的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熱愛人類自身,熱愛包括人類在內的大自然,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利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利的時候,必須首先考慮到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事先采取相應的措施,邊發展邊治理。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今天在生物課堂上學習的青少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有一部分將成為未來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生力軍。因此,我們必須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讓他們懂得熱愛自然,關愛生命,實現科學技術的和諧發展,避免像大學生用硫酸傷熊這樣的愚蠢事件再次發生。這種自然觀和生態道德觀的樹立不是通過生物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生態道德教育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周谷平,朱紹英.生態德育與環境教育之關系探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2] 文驚鐸.生態體驗,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6,(11).
[3] 周谷平,孫朝陽.哲學視野中的生態德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