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8 23:40: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環境侵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D9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5-100-0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近年來環境的不斷惡化必須引起我們的深切反思,松花江水污染、瀏陽鎘污染、云南水富矽肺病等各種環境侵權事件接踵而至,促使中國政府和學界開始關注工業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毒蛇螫臂,壯士斷腕,固無不可,蓋其所失者小,所全者大也,然而,毒蝎螫額,壯士斷頸,似乎就行之不通了。 環境問題也同樣如此,在處理環境侵權案件時,既不能對侵權企業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又不能片面地采取“一刀切”政策,將其“一棒子打死”,這樣,對于環境侵權的救濟難免會遭遇在理論與技術上難以抉擇的臨界問題。根據中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關于環境侵權的救濟主要包括刑事、行政和民事救濟機制三個方面,而又以民事救濟機制為主。
1環境侵權的認定
1.1環境侵權的概念
環境侵權是一個學術名詞,目前尚未在立法上形成統一的概念。在立法文件中,英美法上稱為“妨害行為”,德國法稱為“干擾侵害”,法國法稱為“近鄰妨害”,日本和我國臺灣則通稱為“公害”。 我國學術界認為,環境侵權是指由于人為活動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從而造成他人財產或身體健康方面的損害的一種特殊侵權行為。
1.2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
關于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學界說法主要有“三要件說”和“四要件說”。“三要件說”包括損害后果、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四要件說”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后果、行為人的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中國大陸,“三要件說”主要以江平教授為代表,“四要件說”則以楊立新教授為代表。 顯然,“四要件說”是在“三要件說”的基礎上增加了行為的違法性,主張企業必須存在違法行為才能構成環境侵權,“三要件說”則主張不論企業是否違法,只要其生產行為侵害了他人的環境利益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筆者認為,“三要件說”對企業過于嚴苛,容易打擊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長遠來說,不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而且,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要求生產行為完全沒有環境侵害似乎尚無可能性,因此,筆者比較贊同“四要件說”。
2我國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現狀
我國關于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立法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專門法律以及相關的行政法規和地方管理條例,2009年12月26日剛剛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也對其有所提及。
由于我國環境立法、司法起步比較早,許多方面仍然不夠科學,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現存法律已經難以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近年來眾多環境侵權事件的發生也證明,現存制度在突發環境事件之前已經捉襟見肘,完善環境侵權救濟機制已成為相關部門和學界的當務之急。筆者看來,現存環境侵權救濟機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2.1司法救濟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我國對于環境侵權事件的主要救濟方式就是當事人之間的“私了”、行政處理以及法院訴訟,仲裁制度僅僅局限于海洋環境污染事件,其他領域由于缺乏仲裁法規及相應的仲裁委員會而沒有得到有效開展,換言之 ,目前中國對于環境侵權的救濟僅僅局限于自力救濟和法律的呆板適用。司法救濟方式的過于單一,以及具有原始性不公平的自力救濟和冗雜漫長、成本高昂的司法程序,無法全面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2.2訴訟周期過長,無法及時處理糾紛
由于環境侵權訴訟的解決必須依托于高深的科學及醫學技術,其追蹤鑒定工作也非常復雜,所以司法救濟訴訟周期長、救濟不及時現象時有發生。例如日本有名的富山痛痛病經過3年零3個月才完成第一審裁判,熊本水俁病則歷時五年之多,至今仍有受害者不服判決繼續上訴。發生于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雖然目前已經得到了妥善解決,但是其所造成的公共危機已經無法挽回。可見,訴訟時效以及審理期間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2.3原告預墊訴訟費用制度導致實質不公平
在訴訟費用負擔問題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07條,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環境侵權案件也援用一般民事訴訟的原告預墊訴訟費用制度。但是,在實踐中,由于環境侵權標的巨大所導致的巨額訴訟費用致使許多環境侵權的受害人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表現在了起跑線上,在如此巨大的訴訟費用面前許多受害者只能扼腕嘆息,這在事實上阻礙了公民救濟自身以及他人權利的途徑,造成了對受害者的實質不公平。
2.4共同侵權者之間的責任分配有待解決
環境侵權案件中存在大量的共同侵權行為,而對于共同侵權者的責任分配我國法律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例如由于水環境的日益惡化,甘肅、寧夏等省區水污染嚴重,先后出現數個“癌癥村”。這類污染往往是由數個污染者共同造成,問題是當其中一些污染企業已經不存在(如關閉、破產),賠償責任應該如何承擔?理想的做法當然是根據他們的污染程度確定賠償比例,但實際無法做到。而如果讓現存企業承擔所有賠償責任,又違背了“污染者負擔”原則, 容易導致侵權者之間的利益不公,不利于中小企業的發展。
2.5環境侵權判決執行難問題日益突顯
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影響較大的環境污染事件中,受害者都曾面臨無法得到賠償的問題。其中一類是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如2005年11月的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據報道,在該起污染事故中,僅哈爾濱的直接損失就達15億元左右,如果計算間接損失,這個數字應該在幾百億到上千億之間。這類事件由于損失巨大,污染企業往往無力承擔所有賠償責任。另一類環境污染則是由長期污染累積造成,污染致害潛伏期較長。還有一類環境污染是污染不明、根本找不到加害人,受害人自然無法通過訴訟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3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完善
環境侵權救濟機制的完善需要從完善和創新兩個角度出發,一方面要仔細審視傳統救濟機制的缺陷和漏洞,深入探討彌補措施,完善相關制度;另一方面要嘗試構建其他配套制度,雙管齊下,構建科學持續的救濟機制。
3.1環境侵權傳統救濟機制的完善
(1)關于共同侵權責任的分配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67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當然這一規定尚屬淺顯,不夠具體,真正應用于實踐之前需要認真斟酌,希望醞釀之中的司法解釋能夠解決這一問題。至于如果出現部分侵權人實在沒有能力賠償的情形,其他侵權人是否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筆者持否定意見,當然這也需要其他配套措施才能保證受害人得到應有的保護,例如下面即將談到的環境侵權救濟基金的設置。
(2)簡化司法救濟程序,縮短訴訟周期,保證受害人及時得到補償。當然,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科學、醫學等各領域先進技術的配合,在具體訴訟程序上,筆者建議法院在安排案件審理時間的時候能夠優先考慮環境侵權案件,或者在中級法院設立專門解決環境侵權糾紛的法庭,優化資源配置,及時保護弱勢群體。另外,筆者認為,關于權利的最長保護期限,應該排除對于環境侵權的適用,關于環境侵權案件可以適度地延長期限,例如可以規定50年的最長保護期限,以確保受害人不會因為客觀原因而無法得到有效救濟。
(3)在訴訟費用的承擔上,鑒于環境侵權者通常財政實力比較雄厚,筆者建議,實行被告墊付訴訟費用制度,或者配合下面所講的內容,由國家主持設立的環境侵權救濟基金預先墊付,當然,對于原告的濫訴行為也要有相關的規制,對濫訴行為給予嚴厲的制裁。
3.2 環境侵權社會救濟機制的引入
(1)筆者建議引入公害調解仲裁制度,將環境侵權案件歸入仲裁的范圍,利用仲裁機關相對專業的檢測技術和仲裁人員、相對短暫的仲裁周期等優勢彌補司法救濟的不足,更加及時、全面地保護環境侵權受害人的利益,同時保證加害人及時恢復安全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2)可以嘗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從長遠來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可以起到協助政府進行環境管理,預防環境損害的作用。因為保險公司為了實現最大盈利,會在接受投保時對投保人的污染防治設施進行審查,并在保險有效期內負責對相關設施的監督檢查,這有利于幫助環保部門強化環境管理,更加防患于未然,切實保障公眾的環境權益。此外,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既可免去被保險人承受抗辯索賠的緊張、不便和勞頓,也可使受害人免去冗長繁雜的訴訟程序,得到及時、便利的賠償。責任保險制度以一個危險投保共同體為賠償主體,填補受害人之損失,符合污染者負擔原則,在現代環境侵權損害賠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有成為與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并重的損害填補制度之勢。 因此,筆者建議我國對于易發生突發性環境侵權的行業應采取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以保證受害人得到完全及時的賠償。
(3)設立環境侵權救濟基金,保證受害者獲得合理賠償。對于環境救濟基金的來源,可以由政府對相關企業所征收的稅費、社會公眾尤其是企業的自愿實名捐助和慈善組織募集的資金組成;環境救濟基金的監管應該由政府組織來運作,實行陽光基金,允許社會公眾和公益組織的監督和問詢;救濟基金通常適用于那些無法確定加害人以及加害人確實沒有實際能力賠償受害人的情況,同時也可用于對污染的清理和防治。
注釋:
邱聰智.民法研究(一)[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319.
沈瑩. 環境侵權比較研究[J] . 法制與經濟,2009,(6):59-61.
一、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責任追究之困境
近年來, 伴隨著復合污染的擴大和其他環境違法現象的發生, 共同環境侵權現象有日益增多的趨勢。而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共同環境侵權的行為也是共同環境侵權的一種, 雖然此種環境侵權在整個環境侵權糾紛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但卻是環境侵權糾紛中最為復雜最難處理的一類案件。第一, 行政性環境侵權難以界定。在共同環境侵權案件中, 污染源呈現五花八門的復合形式, 且由各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 加害人人數眾多且往往難以確定。因此, 在共同環境侵權案件中, 一個首要問題就是確定侵權主體。在實踐中, 會發現在許多環境侵權案件中, 行政主體的違法行為以及法定義務不履行行為也是導致環境侵權的因素之一, 此時, 行政主體的違法失職行為以及法定義務不履行行為能否界定為行政性環境侵權行為, 到目前為止無論在理論上還是立法上都沒有清楚地界定。根據現行的法律規定, 針對行政機關的某些違法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申請國家賠償也以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為要件。對于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是否能提起行政訴訟和申請國家賠償這一問題無法可依。因此, 不作為的行政性環境侵權在界定上存在困難。第二, 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間責任分配無法可依。責任承擔是環境侵權案件處理的最終目的,只有在相關主體合理承擔責任的基礎上, 受害人權利才能得到真正救濟、受損害的環境才能得到真正修復。但是, 目前, 我國在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共同侵權時責任追究的理論研究不多, 立法也存在空白。因此,即使環保法庭受理了此類案件, 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侵權責任的分配也無法可依, 此類案件的相關主體的責任也得不到追究。
二、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責任追究困境之原因分析
有侵權必須有救濟, 在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共同致害事件中, 只有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 才能使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救濟、環境污染事件得以減少。為了使此類案件的受害者得到救濟、相關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環境得到保護, 通過上文對此類案件責任追究現狀的分析, 以下從行政性環境侵權的歸責原則、因果關系認定以及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責任分擔形態三大方面分析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司責任追究困境的原因。
( 一) 行政性環境侵權在歸責原則上存在局限性歸責原則是界定一個侵害行為是否是侵權行為的關鍵。根據我國現行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提起行政訴訟的條件以及《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受害人取得國家賠償的條件 , 能夠看出, 我國在行政賠償的歸責原則上采取違法責任原則。但是, 在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共同致害事件中, 行政機關致害不但表現為行政行為的違法還表現為未履行法定義務即行政不作為。如果違法責任原則僅僅適用于行使職權的行政行為, 那些因行政機關沒有盡到法定義務而導致環境污染事件進而危害到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政機關的責任得不到追究, 既不利于環境污染的預防, 也使得受害人的權益不能得到公平救濟。
( 二) 行政性環境侵權在因果關系認定上存在爭議不論民事環境侵權還是行政性環境侵權, 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侵權主體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之一。然而, 環境侵權的復雜性使得環境侵權案件中的因果關系認定成為一個難題。針對民事環境侵權的因果關系問題, 雖然存在 因果關系推定 、 疫學因果關系 、 間接反證說 等學說, 各個學說之間存在一些爭議, 不過它們都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應該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對于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共同致害的環境侵權案件, 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或未履行法定義務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是不是存在因果關系? 目前司法實踐中存在兩種判斷標準。有人認為我國《國家賠償法》只規定了賠償直接損失, 主張應該以 直接因果關系說 作為行政性環境侵權因果關系認定的標準。有人認為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共同導致的損害是共同侵權行為的結果, 因此不能適用 直接因果關系 , 應適用 因果關系充分性理論 。持這種觀點者認為: 只要國家機關違背其特定義務, 并因此導致其損害, 且受害人沒有其他受償手段, 則認為國家賠償責任的因果關系存在。正是因為理論上在行政性環境侵權在因果關系認定上存在爭議, 使其很難界定。
( 三) 民事主體與行政機關的責任分擔上存在分歧在多數人的侵權責任中, 行政賠償與民事賠償是不一樣的。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 在行政共同侵權中只有承擔連帶責任一種情形, 此時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是有聯絡的, 在民法領域, 共同環境侵權分為兩種聯合形式, 包括有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前者的前提是侵權人有共同過錯, 因此各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后者只是數個行為的偶然結合而致使他人損害, 這種情形承擔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存在爭議。在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共同致害的環境侵權案件中, 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之間存在有意思聯絡的情形和無意思聯絡的情形, 前者是行政機關與民事主體存在共同過錯, 進而造成環境污染使受害者的人身、財產受到損害。后者是民事主體的行為造成環境侵權, 而行政主體對侵權結果的發生未盡到法定義務。在這兩種情形下, 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的責任形態應該是連帶責任? 按份責任? 還是補充責任? 在理論上也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 為了使受害人的權益真正得到保障,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間應該承擔連帶責任。有的認為為了維護企業的利益, 減輕其賠償責任, 應適用按份責任。還有的認為不應加重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應適用補充責任。責任承擔是受害人得到救濟的最終保障, 而在責任形態上的分歧, 使得侵權責任得不到公平追究, 受害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三、完善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的責任追究之建議
通過分析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責任追究的現狀, 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行政性環境侵權的界定上存在困難以及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責任分擔上存在爭議。因此本文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以完善司法實踐中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的責任追究。
( 一) 拓寬行政性環境侵權的違法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范圍
根據上述原因分析, 可知我國行政賠償的歸責原則采取違法責任原則, 依照此歸責原則, 只有行政機關實施的具體行政行為確認違法的情況下才追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賠償責任。但近年來發生的漳州 P X 爆炸事件 以及最近發生的天津危險品倉庫爆炸事件, 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我們對行政監管責任問題的思考, 雖然相關監管部門的失職行為并非這些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 但如果相關部門在事故發生前能及時行使安全、質量檢查等法定職責, 那么這一起起悲劇是否能夠避免? 權力主體的上述失職行為, 究其本質就是行政不作為行為。此外, 行政相對人以行政主體不履行法定職責造成其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為由而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件也屢見不鮮。這些都表明了行政不作為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也會對公民的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
行政法理論認為, 行政機關的職權和義務都是法定的。在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共同致害案件中, 如果說行政機關違法頒發排污許可會造成環境污染從而損害他人人身、財產。行政機關未履行監測、監管義務導致超標排污同樣也會造成污染環境從而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因此, 行政機關違法失職行為與未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都會造成損害結果的發生。因此, 在《國家賠償法》中, 只規定違法行為造成損失可以得到賠償而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造成的損失得不到賠償是不合理的。正因為法律規定上的缺位, 使得實踐中, 在涉及行政主體的共同環境侵權案件中,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只受行政上的處分, 而不負任何賠償責任。這樣的處理不僅利于督促行政機關履行保護環境、預防環境污染的義務, 也不利于因環境污染而受損害的受害人的救濟。因此, 在《國家賠償法》中, 不僅應確立行使職權違法責任歸責原則, 還應將行政不作為納入行政賠償的違法歸責原則中, 即行政賠償中的違法責任歸責原則不僅適用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也應該包括行政機關的不作為行為。
鑒于以上分析, 本文認為 行政不作為 的概念應明確納入國家行政賠償范圍, 并明確把行政不作為行為納入《國家賠償法》之中, 使得行政不作為的國家賠償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還要增加條文明確規定因行政機關怠于履行法定職責或不履行法定職責, 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可以獲得國家賠償的具體情形, 如行政機關未履行排污監測、監管義務。
( 二) 降低行政性環境侵權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
在民事主體和行政主體共同造成的環境侵權案件中, 行政機關違法行為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不是導致損害發生的直接原因, 行政行為更多的是與其他原因結合, 共同造成損失的發生或擴大。如果依照《國家賠償法》規定的以直接因果關系作為認定作為的行政性環境侵權的認定標準, 認為行政主體無需為其行為產生的間接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非但不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也為行政主體推脫責任找到了借口。因此, 因行政機關的違法行政行為與民事主體的侵權行為共同造成的間接損失, 行政機關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行政行為不僅有行政行為, 還包括不作為的行政行為, 有學者認為只要行政主體應履行義務目的是為了保護特定主體利益, 而行政主體違背了義務, 對特定主體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這種行政不作為即構成行政侵權行為, 該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通過這種方法判斷, 行政不作為行為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必要條件來確定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可以將行政不作為與其他原因結合造成損害的情況納入國家賠償的責任范圍, 使其既有利于督促行政主體積極履行法定職責, 也能夠更全面的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是合理的。實踐中, 不論是作為的行政行為還是不作為的行政行為, 不能僅以行政行為是損害發生的直接原因作為判斷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標準, 而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當行政行為是損害發生的直接、必然原因時, 行政主體當然需要承擔行政賠償責任。當行政行為與其他原因結合導致特定主體權益受損時, 只要行政行為違法, 或者未履行義務, 并且如果義務正常履行損害就不會發生或擴大, 那么行政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就存在間接因果關系, 此時, 行政主體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行政賠償責任。在對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上既不能過高, 也不能過低。在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共同導致環境共同侵權案件中, 在行政性環境侵權的認定上, 應該降低因果關系判斷標準, 并采取間接因果關系。但這種認定必須有嚴格的限制條件, 不是所有導致環境損害后果的行政行為都應該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因此筆者認為, 間接因果關系的適用應符合兩個條件: 一是因果關系的邏輯聯系; 二是因果之間具有相關性。
面對環境污染致害案件的頻繁發生而且危害巨大的現實狀況, 筆者建議《國家賠償法》應該與時俱進, 應該把因違法行政行為或行政主體未履行法定義務而導致的間接損失也納入行政賠償法的范疇中, 但行政機關的法定義務也有一定的度, 不能無限擴大。所以, 也應將該間接損失限定在合理的范圍內。
( 三) 明確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競合時的責任形態
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共同致害的環境侵權案件包括有意思聯絡與無意思聯絡的情形。這兩種情況下, 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之間應該怎樣分配責任? 針對有意思聯絡的情形, 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的共同行為致使環境介質污染從而對他人人權、財產權造成損害的是共同環境侵權, 承擔連帶責任, 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針對行政主體與民事主體無意思聯絡的情形應該適用的責任形態存在爭議。有人認為,無意思聯絡的民事環境侵權與行政性環境侵權共同致害的環境侵權情形屬于無意識聯絡的二個以上行為間接結合造成同一損害后果, 行為人之間承擔按份責任的情形。如適用該條款, 則民事主體與行政主體之間承擔按份責任。也有人認為該情形與《侵權責任法》中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保義務和教育機構對限制行為能力人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情形相符, 因此行政主體承擔補充責任。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
[關鍵詞]無過錯責任原則 環境侵權 民事責任
一、無過錯原則在環境侵權中的確立
民事責任可分為違約民事責任和侵權民事責任兩大類。在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因違約引起的民事責任很少見,更多的是侵權引起的民事責任,即因污染和破壞環境導致他人財產、人身和其他權益的受損而引起的民事責任。
根據民事侵權行為的主觀狀態,民事責任又可分為過錯和無過錯兩類。以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過錯,作為侵權行為成立的構成要件的過錯責任原則,是傳統民法理論中的一般歸責原則,這是自羅馬法以來的普遍歸責原則。
但隨著現代工業的興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公害事故頻繁發生,使得在環境侵權領域,無過錯責任被引入作為主要的歸責原則。其主要原因是:第一,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害方多為國家許可的,具有特殊經濟、科技、信息實力和法律地位的工商企業或企業集團,它們所從事的生產活動本身具有高度危險性。也就是說,企業即使沒有過錯,也會給他人造成巨大的財產或人身損害。如果堅持過錯責任原則,不僅受害人個人的財產損害和人身傷害無法得到及時、充分的補償,而且會使高度社會化的生產秩序遭受破壞,甚至會放縱現代科學技術給社會生產力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生存帶來某些危害因素。這種情況下,過錯推定成為程序法上常用的加強對環境污染受害者權益保護的方法。然而,過錯推定的效果只不過是使過錯舉證責任發生移轉,但由于環境案件十分復雜,且加害方無論從財力、人力、擁有資訊等方面都具有絕對的優勢,完全可能憑借其優勢證明自己“無過錯”,而受害人在很多情況下則并無相應實力和時間完成反證,因而往往導致救濟落空。所以,在環境侵權領域,無過失責任的適用成為必然。
第二,在環境損害救濟中實行無過錯責任也是民法中“公平合理”原則的具體體現。在環境損害案件中,排污者大多是經營性的獲利企業,它們從事危險活動,制造了危險,并且因此危險活動獲得了較大利益,既然由此而獲利,就應當為其獲利過程中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因此由其承擔責任合情合理,與此同時,他還可借助于價值機制、保險措施等將損害賠償社會化,使法律責任的利益價值和補償功能得以實現。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環境侵權救濟中的應用,是對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產生的對人的巨大危險的一種法律和道德的回應,對環境侵害提供了更充分、更有效的救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民法過錯責任原則在此領域的不足。現代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大都把無過錯責任原則作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二、我國在此領域的法律規定
《民法通則》第124 條所規定的:“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的基本民法依據,同時,亦是我國環境侵權行為適用無過失責任的一個概括性規定。另外,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 年12 月6 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的第4條明文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三) 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這一規定為我國民法中追究環境侵權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提供了重要的程序法上的補充和保障。從而,也使得環境侵權的無過失責任原則,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和體現。
在我國環境法中,對環境侵權行為承擔無過失責任的原則也作了明確規定。1982 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在環境立法方面確立無過失責任制度的先驅,該法第42 條就是關于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的最早規定。1984 年的《水污染防治法》(已廢止)第41條吸取了《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這一規定,并確立了環境侵權無過失責任制度的立法模式,后來的《環境保護法》及其他環境污染防治法都沿用了這一模式。這些規定為我國環境侵權的無過失責任原則提供了環境法上的依據。
三、適用中的局限性
在無過錯責任原則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實踐的同時,大量的質疑也隨之而來。爭論與分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立法設計中的缺陷。如我國《民法通則》與其他部門法關于無過錯責任原則規定不統一。(2)在司法實踐中有局限性。如無過錯責任原則可能掩蓋行為人的過錯,對確實無過錯的行為人不公平,使得行為人不情愿承擔責任。(3)無過錯責任原則可能掩蓋國家或政府在環境污染中應當承擔的責任。(4)無過錯責任原則也有可能使一些無過錯致害的企業陷入經濟困境甚至破產,而且,即使企業破產,也不能使眾多環境受害者得到充分賠償……
筆者認為,正是由于出現了以上這些爭論和分歧,才使得它在環境侵權中的適用日趨完善。
環境侵權一旦發生,解決對受害人的賠償問題是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只有使損害賠償得以實現,才能真正使受害人得到救濟。然而,如前所說,環境侵權問題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受害范圍大、賠償金額高,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若繼續沿用民法的過錯責任或過錯推定原則,受害人常常因時間、財力及技術上的貧乏,難以及時從加害人處得到賠償。正是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才使得困惑社會已久的環境侵權歸責難題得以解決,真正實現民法說倡導的公平、公正原則。
關鍵詞:環境侵權 訴訟 公益訴訟
環境權是由公民環境權(屬于私權性質)、國家環境權(屬于公權性質)、單位環境權、人類環境權等組成的一項復合權利。本文討論的環境侵權問題主要指公民環境權所遭受的不法侵害。
環境侵權的構成
如同一切侵權行為一樣,環境侵權也是由于當事人違反法律規定的義務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它是一種違法行為,依法產生相應法律責任的后果。但是,環境侵權又不同于一般的侵權行為,它是由于違法行為導致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因而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環境權益以及公共財產造成損害或有造成損害可能的情況。按照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四要素來分析,環境侵權構成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環境侵權是實施了違反環境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而這里的環境法律、法規是廣義上的,既包括憲法中的規定,也包括狹義的環境法律、法規,同時還包括散見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如刑法、民法中)。其次,違法行為對社會具有危害性。其表現為:對社會已造成實際上的損害,如超標排污造成養殖的魚類死亡等;雖然尚未造成實際上的危害,但對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存在著危害的危險,如破壞生態導致草原沙化而帶來沙塵暴,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具有潛在性。再次,實施違法行為的主體是法定主體,達到法定年齡、具有責任能力或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或依法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環境侵權中,其主體主要或大量是企業組織和政府等行政機關,相對而言,作為個人較少或情節較輕。最后,環境侵權行為人在實施違法行為時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錯,則不能構成違法。
環境侵權的種類
現實生活中環境侵權現象是很復雜多樣的,依據不同標準劃分,可有不同的結果。如按照侵權主體的性質不同劃分,環境侵權則表現為行政侵權和民事侵權。
行政環境侵權是指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所構成對環境權的侵害。其中既包括積極行政行為,如圍湖造田、毀林開荒等,也包括消極行政行為,如對有人填湖不予制止等。此類侵權行為主要表現在政府行使權力時未能對環境的破壞或在破壞環境的制止上盡到自己的職責,從而給公民的環境權造成侵害;民事環境侵權是指民事主體的違法行為對環境權的侵害。這主要是以企業等單位為多。其行為既有積極行為,也包括消極行為。總之,在新形勢下,環境侵權作為一種新的侵權形式,越來越凸顯出來,為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必須加強法治,切實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環境侵權司法審判上存在的盲區
(一)環境侵權的特殊性
加害方與受害方的不平等、不對等性,使受害方處于弱勢地位。如前所述無論是行政侵權還是民事侵權,一般意義上講都不可能是單個個人所為,往往都是企業、政府等。另外,在環境侵權面前受害方往往無抵抗和規避能力,處于一種無可奈何的境地。
環境侵權的對象、范圍和程度很復雜、很廣泛。如水體污染不但直接破壞污染處的水質,而且還會隨水體的流動擴大到整個流域,影響水中生物等。環境侵權屬一種系統性和鏈條式的侵權,對“侵害”的危害程度不易判定。
環境侵權的損害具有即時性和反復性。由于環境侵權加害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具有繼續性、連續性和反復性,因此,侵權的行為也就具有了持續性。不少侵權行為在一次性完成后又繼續進行,跨越的時空比較長。
環境侵權由于是作用于自然環境,其損害的發生具有潛在性、滯后性和延時性。有時損害結果隨加害行為而產生或與加害行為同時產生,但更多的是要通過一定時間后才顯現出來。
受害主體的廣泛性、差異性和條件性。環境侵權對公民造成損害,是由每一個人對外界的適應異常而造成的。這就會涉及到污染區域內生活著的所有人,即受害人的群體內、地域內,既不分男女,又不分強弱。然而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差異比較大,體質、心理等都是有區別的,同一加害行為會在不同個體身上出現不同的反映,由此,導致了加害行為與損害過程、損害結果之間的不確定性。
受害者與加害者的混同性。由于環境侵權是因加害人進行污染環境或者破壞生態,可加害人自己也在與“受害人”同一環境中生活,結果是其自身也成了自己侵害行為的受害者,即加害者與受害者同為一體,成為眾多“受害者”中的一員。
(二)環境侵權訴訟制度的缺陷
民事訴訟中存在的缺陷。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四個條件,其中第一條件就是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就是說只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因自己的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權益爭議,才能以原告的資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任何人都無權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很顯然,按照該規定,環境侵權訴訟中,暫時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也許會有間接利害關系、日后有直接利害關系)則不能提起訴訟。
行政訴訟中存在的缺陷。我國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有權依據行政訴訟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第41條則規定原告起訴應當符合的首要條件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這里也特別強調原告是“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人。如同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缺陷一樣,合法權益暫沒有受到侵犯的人便不能就環境侵權提起行政訴訟,結果可能是環境侵權的行政行為就有可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建立環境侵權公益訴訟制度的必要性
(一)實現公民社會秩序權的有力保障
對于侵權行為人人都有起訴權,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受害主體獨享起訴權的情況,只要為了公俗良序任何人都可以對違法行為提起訴訟。這就是公益訴訟制度核心所在,它使環境侵權訴訟原告資格得到了擴張。公益訴訟起源于羅馬法,是相對私益訴訟而言的。私益訴訟是指為了保護個人擁有權利的訴訟,僅特定人才可以提起;公益訴訟是為了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訴訟,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凡市民均可提起。和私益訴訟相比,公益訴訟的目的為主持社會正義,實現社會公平,以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另外,公益訴訟的起訴人可以是與本案無任何直接利害關系的人。
環境侵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與一般民事侵權構成要件有著密切的關系。綜合多種學說和觀點,關于侵權責任要件主要有兩種主張:一是四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基本要件有四:1行為的不法性;2損害;3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4行為人過錯。二是三要件說,即認為侵權責任有三:1過錯;2損害;3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我國民法理論一直公認侵權責任由四要件構成。盡管各個要件的具體問題尚不無爭議,但四要件說已成為通說。在筆者看來,侵權責任三要件說較為合理。
一、不法性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從這一規定中可推導出的責任要件只有三項:1過錯,即公民、法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過錯;2損害,即對財產或人身的損害;3因果關系,即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言而喻,法律條文對侵權責任要件的規定與理論的通說產生了矛盾。一是法條未將不法性作為侵權責任要件;二是法條將因果關系規定為過錯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而非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的關系。法條的明文規定似乎與三要件說相合。這表明既有的理論闡釋于法無據。因此,筆者認為,即使一些法條在立法時或許缺乏理論上充分思考,但倘若這些規定按字面解釋又在理論上合理時,我們應按合理的理論作為闡釋或理解法條的根據,以完善法律解釋,指導審判實踐。
我國民法理論一直把“不法”作為侵權責任要件,這似乎不盡合理。一則其不符合現行的民法規定,二則因其不利于操作,易使許多致人傷害的行為人因其行為的違法性難以確認而被免責。這一點在環境侵權中表現尤為明顯。在確定當事人的某一行為是否屬于污染環境的行為時,是否只有違反法律規定的標準才被認為是污染環境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與環保法的規定是有矛盾的。
根據民法通則第124條之規定,污染環境的行為應當是“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的行為,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規定中并無此項規定,正如常見的河流污染案例那樣,幾個企業都按標準同時向河中排污,結果導致下游魚苗死亡,這里的違法性要素何在?這種情況能說不是環境侵權?可見,不法性在環境侵權中并不十分必要。如何解決民法通則第124條和環保法第41條第1款之間的矛盾?
筆者認為,民法通則第124條所稱的“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規定”,是指我國環保法及相關法律、法規所確定的基本原則、規則和制度,而不是指具體的某一排污標準;它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的問題而不是行為標準問題,即凡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之案件,應適用環境保護法等專門法律法規;排污超過標準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無疑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并承擔相應的行政和刑事責任;即便排污沒有超過規定標準,但污染環境致人損害,也應承擔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在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上,不法性只是其中一部分行為性質,并不必然具有廣泛性。因此,它不能成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二、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按照侵權構成要件的理論,筆者主張環境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有三:1、污染環境的行為;2、損害;3、污染環境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一)污染環境的行為
污染環境的行為具有復雜性、漸進性、多樣性的特點。在“污染環境的行為”要件中,如前所述違法性從總體上講不是污染賠償的必要條件,但這一因素將影響賠償數額的認定。作為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污染環境行為,一般情況下是違法的,特殊情況下是不違法的。所以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建議《民法通則》第124條在保留原過錯推定責任的基礎上,補充“沒有違反法律規定而造成他人損害的,也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由于環境污染損害賠償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所以在其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中只提“污染環境的行為”,而未提及“過錯”,這點應與普遍侵權相區別。
環保法中之所以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概括起來,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環境污染是現代工業的產物,即使企業無過錯,也會給他人造成損害。污染的后果不僅僅是造成財產或經濟損失,危害人體健康和生命,它還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其次,由于現代企業的高度專業化和復雜化,加上人類科技發展水平的限制,受害人很難證明致害人的過錯。第三,從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原則出發,環境污染的行為者大多是企業。從一定意義上講,造成污染的企業獲利是建立在污染環境和給他人造成一定危害的基礎上的,故而,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由致害人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公平合理的。
同時,現代保險業的發展使得企業可以通過購買保險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從而既轉移了自己的賠償責任,又可保障受害人得到足夠賠償。第四,在環保法中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僅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可以推動和促使污染單位積極主動地采取措施防止環境污染,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二)損害
環境污染中的損害,是受害人因接觸或暴露于被污染的環境而受到的人身傷害、死亡以及財產損失等后果。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其損害的后果既有與其他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相同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共性表現為,它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后果,具有客觀真實性、確定性和法律上的補救性。損害的特殊性包括:
1潛伏性,多數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都在損害發生時或者發生后不久即顯現出來,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則不盡然。只有部分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后果較快顯現,而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后果,尤其是損害他人健康的后果要經過較長的潛伏期才顯現出來。
2廣泛性。多數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案件,其損害都具有廣泛性的特征,表現為受污染地域、受害對象、受害的民事權益十分廣泛。關于損害事實的認定及賠償,從審判實踐看,環境污染致人損害,既有財產損害,也有人身損害,但目前所受理的環境污染致他人損害的案件,大多是有關人身損害及其賠償。因此,因環境侵權產生的損害賠償,無論在范圍、內容和金額方面,都將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三)因果關系
傳統的民事責任要求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由于環境民事侵權不以違法行為為構成要件,因此,其應為致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致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環境污染的損害賠償中,由于這種因果關系的認定比較困難,因此,在審判實踐中,應以因果關系的推定原則代替因果關系的直接、嚴格的認定。
因果關系的推定,即在確定污染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時,如果無因果關系的直接證據,可以通過間接證據推定其因果關系。之所以要適用推定原則,是由這種因果關系的復雜性決定的。
第一,環境違法行為的形式復雜多樣,同一危害后果可能由數個不同的行為引起,而且絕大部分環境危害后果的發生,是由環境違法行為和污染物的作用過程共同完成的,后者在法律上應認為是環境違法行為的繼續,環境違法行為不是即時完成的,而是持續漸進的,使得其違法行為的實施與危害后果的發展時間間隔較長,其因果關系具有不緊密性和隱蔽性,證據也易滅失。
第二,由于人力、物力和科學技術的局限,要查明環境違法行為與危害后果之間的關系尚非力所能及。如果處理環境案件仍要求有嚴密科學的因果關系的證明,并按通常的訴訟程序去查證因果關系,就會拖延訴訟時間,使受害人無法得到及時的賠償。
主題詞:環境侵權,損害填補,社會化
環境侵權的研究是民法與環境法交叉的主要領域之一,也是環境法在形成與發展初期理論研究的重要學術領域。以往的研究焦點基本上囿于歸責原則、舉證責任、因果關系、責任范圍等侵權法的基本范疇,但隨著侵權法理論的不斷進化與發展,侵權責任社會化的思路逐步被引入了有關環境侵權理論的研究。
環境侵權廣義上包括環境污染行為和環境破壞行為。本文所指的環境侵權是狹義的環境侵權,特指環境污染侵權,即我國《民法通則》第124條所指“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法自身功能的轉變帶來了環境侵權構成要件的重構,實現了侵權行為法內部的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社會化;環境侵權自身的特點和平衡經濟發展與受害人權益保護的需要共同決定了環境侵權損害其他社會填補制度(包括社會賠償機制和社會安全體制)存在的必要性;不同層次的損害填補制度共同構成了環境侵權損害填補制度的體系,力求實現對受害人及時充分的救濟。因此,在尋求侵權行為法自身突破的同時,必須積極建立其他的損害填補方式,通過多種損害填補制度的協調合作,構建體系化的損害填補制度。
筆者認為,構建環境侵權損害填補綜合協調機制的前提是實現三個轉變:其一為道義責任向社會責任的轉變,主要是對環境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調整,包括違法性要件的拋棄、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興起和因果關系的推定;其二為個人賠償機制向社會賠償機制①的轉變,包括責任保險制度、財務保證制度和行政補償制度的建立;其三為單一侵權損害賠償向綜合性社會安全體制轉變,包括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責任集中制度和國家給付制度。
一、道義責任向社會責任的轉變
道義責任是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法律責任理論依據,認為責任的本質是道義的非難,故意和過失實施行為才能成為法律評價的對象。社會責任則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法律責任理論依據,認為法律責任是對社會利益系統的維護,以社會本位為基礎,法律責任的承擔不完全是因為責任主體在道德上的可非難性,也不完全要求有過錯存在。
民法理論上道義責任向社會責任的變遷與環境侵權責任的社會化具有同一歷史進程并非偶然,它完全適應環境侵權的特殊性的要求。道義責任向社會責任的轉變在環境侵權責任方面主要表現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調整,包括違法性要件的拋棄、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興起和因果關系的推定。
1、違法性要件的拋棄
對于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存在以法國法為代表的三要件說和以德國法為代表的四要件說之區分,其不同之處就在于是否以違法性為要件,在我國也有學者贊成三要件說,②但總體而言,四要件說為我國的通說。③但具體到環境侵權領域,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不應該將違法性作為環境侵權的構成要件。違法性要件亦可歸入道義責任的范疇,環境侵權者完全可以基于環境侵權的合法性規避自己的主觀過錯,否定自己的道義責任,進而否定自己的環境侵權責任。由于環境污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出于發展經濟保障國計民生與保護環境之間利益平衡的考慮,國家必須允許企業排污行為的存在,只是通過制定環保標準將其排污限制在“忍受的限度之內”,只要是不超過國家規定的排污就可以發給排污證,表示了國家對其排污行為的認可,不屬于“違法行為”,不存在道德上的可非難性,依道義責任說應當免除其環境責任。但這樣的排污并不代表不會造成環境侵權,更不代表污染者在損害受害人權益的時候可以免于賠償,否則就是違背“有損害就有賠償”的社會正義的要求的。因此,遵守排污標準,只限于不受行政法上的制裁,而不能成為民法上的免責事由。④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日本這樣將違法性視為環境民事責任構成要件的國家,在現實的實踐中,也通過“忍受限度論”和“注意義務的嚴格化”而實質上摒棄了違法性要件。即“事業活動引起了超過忍受限度的損害時,就是權利濫用而構成違法”,而“注意義務的嚴格化”使得環境侵權的公共性和具有相當完善的設備或設施都不能成為免責事由,從而使得現實中“只要行為給他人造成侵害,就沒有不被認定為是違法的”。我國也有學者主張通過對違法性中的“法”作廣義解釋,既包括法律法規,也包括民法的基本原則和精神,⑤以求在現有侵權法的框架內解決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問題。
筆者以為,不管是摒棄違法性要件,還是對“法”作廣義的解釋,其實際的效果都是使得實踐中追究污染者民事責任時不再考慮其是否違反了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固守已有的以道義責任為依據的傳統侵權法理論。事實上,我國《民法通則》124條關于環境污染必須“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所解決的是法律適用問題而不是行為標準問題。⑥況且我國環境保護法第41條第1款也不以違法性為責任要件,根據特殊法優于一般法的原則,也應該遵循環境保護法的規定,不將違法性作為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
2、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興起
過失責任的基點在于道德倫理觀念(出于正義要求)、社會價值(平衡個人與社會)、人的尊嚴(肯定個人意志),⑦它們并存于一個較為封閉且相對靜態的社會中。雖然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創設或維系的一種狀態有預見或回避的義務,然而在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產生了環境污染的合法性、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從而陷入受害人無法或難以證明侵害過程的困境,加害人對責任的回避和行為本身合法的可能性使這種歸責原則有失公允。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各國對環境侵權的歸責原則經歷了一個由過錯客觀化、過錯推定到無過錯的發展過程。
對于無過錯責任原則存在的理論依據,存在多種學說,代表性的有法國學者約瑟朗德的“形成風險理論”和“損失分擔理論”等。筆者認為,無過錯責任原則之所以成為環境侵權領域各國所普遍采用的歸責原則,其理由一方面是由于環境侵權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訴訟中要證明加害人的主觀過錯不僅是很困難的,而且往往對于受害人來講是不經濟的,另一方面侵權行為法自身功能的轉化使得填補損害、分散損失成為其第一要務,又要求必須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填補,因此只有摒棄過錯責任原則,才能走出這樣的兩難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無過錯責任不具有法律責任本來的含義,而只具有恢復權利的性質”。⑧其基本思想不在于對具有“反社會性”行為的制裁,而在于對危險事故所致之不幸損害之合理分配,即所謂“分配正義”。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這一特性也使得它成為在侵權行為法內部實現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社會化的必然選擇。
3、因果關系的推定
因果關系的判斷在環境侵權損害賠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一個在環境侵權中較具有爭議性的要件,正如學者所言“決定公害訴訟的成立與否的最重要的爭點是原因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10] 由于環境侵權具有間接性、復雜性、潛伏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其因果關系的認定相對一般侵權行為而言不僅更多地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而且證明的難度也大大提高。
對于一般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的判斷標準,各國提出了多種學說,如條件說、必然因果關系說、相當因果關系說、近因理論等。[11] 但總體而言,根據以人的自由活動為前提的傳統觀點,基于侵權行為追究損害賠償時,受害者必須科學嚴密地證明其主張為加害行為的行為是損害的原因,即其因果關系應該具有直接性和相當的聯系。但如果將這樣的標準直接適用到環境侵權領域,則鑒于前面論述的環境侵權的特殊性,則“很可能陷入科學爭論和裁判難決的泥沼中,無異于剝奪了受害人的請求權而無法得到救濟”。[12] 因此環境侵權中因果關系理論的改進是與無過錯責任代替過錯責任相應而生的問題,也是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社會化的重要方面。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蓋然性理論、流行病學(疫學)因果關系理論和間接反證說的因果關系理論這三種因果判斷標準,這三種因果關系理論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在一個案件中,往往會結合運用兩種甚至三種因果關系理論,其目的就是減輕作為原告的受害人的舉證責任,擴大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在法律上聯系的可能性,降低環境侵權中因果關系的直接和相當程度,保證受害人能獲得賠償填補損害,在侵權法內部實現損害分擔的社會化。
另外應該強調的是,作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損害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環境侵權的損害除了一般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外,還應該包括環境權益的損害,即由于環境因素被污染、破壞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影響了人們擁有健康、安全、舒適、寧靜、優美的環境的權利。[13]對于環境權益的損害也應該納入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范圍,或者在可能且可行的情況下,要求加害人承擔恢復環境的責任,這不僅有助于我國環境質量的保護和優化,也必將對我國環境法治的完善產生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道義責任向社會責任的變遷引發環境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的調整,其目的是通過構成要件的簡單化、受害人舉證的簡易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環境侵權的主體不平等性、間接性、連續性、復雜性、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受害人求償的困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拓寬賠償義務人的范圍,通過侵權法自身的修正來實現對受害人損失的填補,實現受害人損失的分散和分擔的社會化。
二、個人賠償機制向社會賠償機制的轉變
環境侵權損害賠償構成要件的調整所能實現的損害填補的社會化仍然是有限的,賠償主體限定于單個或某一類的個體。而如前所述,環境侵權損害的嚴重性、責任者的可負擔性、判決的可執行性、賠償的時效性等問題,應驗了“遲到的正義就是不正義”這一法諺。因此,為了保證受害人獲得及時和充分的救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之理念,在侵權行為法之外構建社會賠償機制填補損害成為必然的選擇。社會賠償機制的建立是通過保險或者賠償基金和行政補償的方式,由污染者交納保費或公積金,將面臨的損害賠償轉嫁給保險公司或者由全社會來共同承擔,以此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單個污染者支付能力不足而導致的救濟不力,同時也可以通過由社會分擔的方式減少污染者的負擔和發展風險,有益于提高生產、創造的積極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體而言,社會賠償機制主要包括責任保險制度、財務保證制度和行政補償制度。
(一)責任保險制度
責任保險是指在被保險人依法應當對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支付賠償金的保險類型。從性質上說它是基于民事責任的一種分散和防范侵權損害風險的制度。責任保險制度“為無過錯責任原則提供了現實基礎,而無過錯原則適用范圍的擴大,反過來又促進了責任保險制度的發達”, [14]從而達到損害賠償的社會化。責任保險應用于環境事故領域,就產生了一種新的環境責任制度,即環境責任保險制度,又稱“綠色保險”,其在各個國家的具體名稱有所不同,如英國稱之為環境損害責任保險(Environmental Im pairment Liability Insurance)和屬地清除責任保險(Ownsitclean-up insurance),美國稱之為污染法律責任保險(Pollution Legal Liability Insurance)。
1、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功能及其局限
以責任保險作為防范環境污染風險的法律手段,是經濟制度與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特別法高度結合的產物。其基本的功能首先是分散損失,保護加害人和受害人,即侵權人通過投保將損害賠償責任轉嫁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再將損失轉嫁給成千上萬的投保人,從而用“損害由社會承擔”的現代觀點取代了“損害由發生之處來負責”的傳統觀點;[15] 其次是可以起到強化環境管理、預防環境損害的作用。因為保險單會對投保人的污染防治設施和義務作出明確要求,保險公司也會根據對污染危險的評估和投保人的情況做出承保、拒保、保費調整等不同的方法,從而可以強化投保人的環境意識,促進投保人為了降低保費和可以投保而加強污染防治力度,嚴格遵循環境保護的法規和標準。
當然,環境責任保險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顯的。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環境侵權損害責任保險的對象往往僅限于因偶然的、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等經濟性損失。[16] 這樣就將實踐中最普遍的累積性的常規排污引起的環境侵權的損害賠償排除在責任保險的賠償范圍之外。因此,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的責任保險制度僅僅是在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損害賠償中起到分散風險、救濟受害人的效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侵權行為法損害賠償之不足,眾多的一般排污引發的環境侵權的損害賠償仍然要依靠侵權行為法來解決。
2、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立法模式
從有關國家的環境立法來看,目前世界上的環境責任保險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德國的兼用強制責任保險與財務保證或擔保作為環境損害賠償的制度、美國和瑞典的強制保險制度、法國和英國的任意保險為原則、強制保險為例外的制度。
德國《環境責任法》主要出于確保環境侵權受害人能夠得到賠償,加害人能夠履行其賠償義務的考慮,規定了特定設施的所有人必須采取一定的保障其損害賠償得以履行的措施,由于法律做出了強制性的規定,所以責任保險實質上就成了特定實施企業的法定義務。
美國的強制保險制度主要針對有毒物質和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可能引發的損害賠償責任。法律對毒性廢棄物的處理、儲存或處置制定管制標準,投保的額度因突發性事故或非突發性事故而有區別。事實上保險的范圍一般只限于突發性事故。瑞典與美國不同的是,美國是限定范圍實行強制保險,而瑞典是限定了保險賠償的條件,即事實上必須是通過侵權訴訟得不到賠償時才可以獲得保險賠償。筆者以為保險制度的最大優點就在于其賠償的及時性和簡易性,可以保證受害人不必通過訴訟和復雜的程序而及時獲得救濟,而瑞典的制度設計無疑使得保險制度的這一優勢喪失殆盡,違背了建立環境侵權責任保險的初衷,故此種方式不可取。
法國和英國的任意保險為原則的制度。法國在20世紀60年代尚無專業的環境污染損害保險,而是僅在必要時,就企業可能發生的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或大氣污染事故,以傳統的、一般的責任保險單加以承保。及至70年代,保險公司的一般保險單上還有將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臭氣、振動、輻射、光害及溫度變化等環境損害所造成的損失排除在承保范圍之外的條款。而1977年,由外國保險公司和法國保險公司組成污染再保險聯營(GARPOL),制定了污染特別保險單。至此,保險公司的承保范圍不再限于偶然性、突發性的環境損害事故,對于因單獨、反復性或繼續性事故所引起的環境損害也予以承保。只是這樣一種保險的選擇是出于投保人的自愿,法律和政府一般無權強制企業投保。而英國于1974年提出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單,對累積、繼續、協同、潛伏性的環境污染事故予以承保。
總體而言,環境侵權責任保險制度最初作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訴訟方式的補充,今天正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并在環境侵權損害填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有成為與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并重的損害填補制度之勢。
(二)財務保證制度
財務保證制度在有些國家如德國是與責任保險制度結合使用的。它是指由潛在的環境侵權責任人提供一定的資金專門用于對受害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救助的制度。依照方式不同,主要有兩類,一是提存金制度(或稱寄存擔保制度),即由污染性企業在開工前,依照有關法令向一定機關預先提存一定的保證金、擔保金,或者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依照有關法令按期提存一定金額,以備損害賠償之用;如日本現行《礦業法》就在197條第3款規定了寄存擔保制度;二是公積金制度,是指由經營同樣風險的企業,按照預先的約定交納一定的金額,從而建立公積金,當其中某一企業因為環境侵權而被索賠時,先由該公積金支付賠償,其后再對被索賠的企業進行逐步追償,由其逐步將賠償還給公積金。
以上兩種制度在公害大國日本得到了較為成功的運用,其最大的好處在于既盡可能小地將企業的賠償轉嫁給他人,又不會使企業因為一時賠償數額巨大而陷入破產境地,實際上這是一種通過共同協助的方式將大額賠償轉由污染者逐年賠償的制度,其既保證了受害人及時獲得賠償,不會受加害人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同時又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轉,不至于因損害賠償而陷入癱瘓,而且該種制度也不會將損害賠償過多地轉嫁給社會,仍然盡量由污染者承擔。但這種制度最大的缺陷在于其仍然必須以加害人的環境侵權賠償責任的成立為前提,而“要謀求對公害受害者的確實的救濟的同時保證救濟的迅速性,就無論如何要與各個事業者的侵權責任分開,考慮建立一種只要能夠認定損害是由事業活動和其他人構成公害的行為引起的,就可以立即支付給受害人一定金額的救濟金的制度。以特定的加害者的侵權責任的成立為前提,單純設立以確保損害賠償金的履行為目的的提存制度和公積金制度是不能解決問題的”。[17] 于是就有了行政補償制度的建立。
(三)行政補償制度
行政補償制度是指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由政府通過征收環境稅、環境費等稅費作為籌資方式而設立損害補償基金,并設立相應的救濟條件,以該基金補償環境侵權受害人,保障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獲得迅速、確實、妥善的實現,而且在侵權責任人可以確定、滿足損害賠償責任要件的情形下,有的基金組織仍得以加害人的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為基礎,保留其向加害人追索所付補償金之權利的制度。
行政補償制度具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它體現了現代“福利國家”國家權力廣泛介入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特征。從這一點上來講,該制度帶有公法的性質,其依賴公權力強制征收、管理和運用賠償基金,而且在無法確定加害人和加害人沒有賠償能力的情況下,事實上必須由國家負責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并最終將這些賠償轉嫁給所有的被征收者承擔,這使得傳統的損害賠償轉化為損失分擔的損害補償,從而“具有了福利行政和社會安全給付的意味”;[18] 另一方面,行政補償制度又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安全體制,因為,該制度雖然有行政權力的廣泛介入,但從根本上說該制度仍以“污染者付費原則”和民事賠償責任作為基礎,因此該制度保留規定了對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人的追償權,所以該制度仍然屬于對傳統民事賠償理論和制度的調整、補充和修正,反映了現代社會“私法公法化”的趨勢和作為“第三法域”-社會法領域的代表環境法所貫徹的公私法融合的特點。
環境侵權的行政補償制度已經在各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例如法國1973年開始向航空公司征收噪聲特許金,設立損害補償基金,適用于戴高樂機場和Orly機場的噪聲公害;因水污染受害時,用從水源財政局收取的交費中提撥的資金設立的補償基金救濟受害人。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1973年的《公共健康受害補償法》所規定的行政補償制度,該法貫徹了“污染者付費原則”,補償費用完全由企業承擔,公共資金僅用于實施該制度的事務費。該法詳細地規定了行政補償的實施區域,可接受給付者的條件、補償給付的內容和費用的負擔與征收等具體制度。[19] 作為對遠距離、長期、多重污染所致的生命、身體、健康損害填補機制的范例,日本的公害健康受害的行政補償制度的確值得學習與借鑒,但是該法適用的范圍過于狹窄,主要局限于與“四大公害”有關的區域與受害人,因此尚有待將其適用范圍擴大至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土壤污染造成損害的其他領域。
三、單一侵權損害賠償向綜合性社會安全體制轉變
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體制包括社會保障、責任集中和國家給付三種形式, [20]是基于社會福利思想而建立的一種損害填補機制,其目的在于為一國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其偏重于人身損害的補償,并且對一般醫療給付的金額做出限制。建立社會安全體制的構想最初是以保障勞工為目的,其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各種意外事故不斷出現,社會安全體制的內容也逐步擴張和調整,及于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自然也包括環境侵權損害。環境損害之所以被納入社會安全體制內,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環境污染行為的合法性和價值性決定社會在從污染者的生產活動中獲得利益的同時,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幫助其分擔風險。當然,一個國家社會安全體制的健全程度和發展水平是與它的經濟發展水平直接相關的,目前世界上社會安全制度較為完善的國家全都是經濟發達國家。
[關鍵詞]環境侵權;外部性成本;充分賠償
在我國,環境侵權數量正日趨增加。環境損害賠償問題不僅關系到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也關系到公民的基本環境權益的保護和環境法律制度的實施。然而,環境侵權作為一種新型的侵權行為,其損害賠償法律制度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學者們大多是從法學理論上進行探討,很少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事實上,侵權行為是一種與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行為。由于市場自身的缺陷,不能把環境效益的損失轉化為侵權行為人的內部成本,從而行為人不會自覺防止環境污染、控制環境侵權。我們有必要運用經濟學的有關原理來分析環境侵權的形成原因,尋找最科學的環境損害賠償范圍,在法律中引入經濟學的方法來有效控制環境侵權。
一、環境侵權的動因
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環境侵權的動因。企業在“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指導下,時刻都在進行成本一收益分析,期望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的收益。而環境侵權是為實現其終極目標所附帶產生的一種副(負)產品。作為一個排污企業,它會盡可能地把治污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減少生產的總成本。因為大部分治污成本對企業來說屬于外部成本,企業不會主動支付這部分成本。而未加治理的污染,會侵害他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其他環境權益,從而產生環境侵權。按照傳統福利經濟學的觀點,外部性是一種經濟力量對于另一種經濟力量的“非市場性”的附帶影響,是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經濟學者揭示了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是外部性問題。環境權益的沖突,是競爭性環境功能在環境資源稀缺性條件下發生沖突的外在表現形式,它的經濟學理論形態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環境外部不經濟性”。“外部不經濟性”理論由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于1910年提出。1920年馬歇爾的學生庇古(pigou)在發展福利經濟學理論時指出,外部性是指廠商或者某項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與本活動的成本與收益沒有直接聯系,從而未計入本經濟活動之內的外部的經濟影響,它是相對于本項活動財務上所付出的費用及取得的效益出發考慮的。環境侵權是一種典型的負外部性行為。
明知要賠償還是進行污染,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因為污染是有效率的,其所受到的損失要低于防止污染所需花費的成本。行為人從不法行為中獲利,其獲利數額越大,行為人就越可能寧可選擇污染后進行賠償也不事先采取預防措施。其實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事故的發生,任何人也都會愿意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但問題在于當事人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努力來避免事故的發生。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制度要對促使潛在的加害人采取預防措施產生有效的激勵,其先決條件是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賠償必須等于或者大于事故成本;也就是說,賠償必須是完全的。
二、環境侵權的責任比較
環境侵權案件中,侵權人和受害者之間的經濟實力、信息掌控能力相差懸殊,這種不平衡使得在實踐中環境污染案件受害者敗多勝少;即便勝訴,受害人也僅僅只能獲得因為身體或財產受到損害而給予的賠償。單純的同質賠償常常使受害人感覺得不償失,認為自己為訴訟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財力很多,而實際獲得賠償較少,導致污染受害者面對司法救濟時態度消極。這使得加害人對于環境的謹慎程度會大大降低,從而造成環境侵權現象泛濫,損害了法律的尊嚴和公平價值。僅僅賠償有形損失的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制度,在現實的環境侵權案件中未能有效地阻止侵權甚至還有激勵侵權的嫌疑。當侵權人在衡量其預防侵權的成本大于賠償侵權損失的成本時,他寧可侵權,還有可能采取策略或利用機會主義因素逃避被追究的責任;受害人沒有正確的激勵采取積極的行動尋求損害賠償,還有可能得不到救濟。這樣持續的結果便是,環境侵權行為依舊大量發生,社會上的公民仍要為企業的生產獲益付出沉重的代價,社會的總體效益下降。
一般性的等價于受害人所受損失的賠償不足以控制環境侵權,一種更為嚴厲的懲罰性賠償在我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上自法學專家下至普通民眾,都在呼吁將其盡快引入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之中,以彌補現行環境侵權救濟制度的缺陷。作為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法等國家中廣泛適用的一項原則,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環境侵權救濟方面正發揮著日益積極的作用。它是在同質賠償的基礎上通過對加害人課以高過受害人實際損失的賠償金的形式,對受害人因訴訟而付出的訴訟費、律師費、訴訟過程中的鑒定費以及在訴訟過程中所遭受的心里創痛和消耗的精力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償;它在有效救濟原告的合法權益的同時,也可以加大加害人的違法成本,并能有效地剝奪加害人原本所預計的在補償性賠償之外依然可以獲得的額外利益,可以對環境侵權加害企業產生實實在在的威懾力。此外,懲罰性賠償還能夠激勵受害人提起訴訟,對加害企業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行為進行監督、抑制,防止環境侵權現象的泛濫,從而使法律得到充分的實現。可見,懲罰性賠償不僅具有填補損害的功能,還同時具有制裁及預防和激勵的功能。
所謂懲罰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做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的損害數額的賠償。大大提高損害賠償金,使得侵權成本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可以促使侵權人將外部性納入考慮,變得更加小心,從而大大減少環境侵權事件的發生。但是,賠償范圍被過分擴張的話,就是將預防或注意的成本過多地分配給企業,會產生生產的低效率,嚴重限制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企業有可能會為了避免污染的高責任成本而嚴格限制自己的生產規模。所以,如此設定環境損害賠償范圍,雖然避免了外部效應的發生從而保證了社會的公平,但卻是以犧牲經濟效益為代價的,并且可能導致經濟停滯,最終將影響社會的持續發展。這對于社會總體利益來說仍然是不經濟的,也是無效率的。正如大衛·d·弗里德曼指出的:我們的目標是取得有效率的預防措施,從而得到有效率的風險水平。我們需要這樣一個世界:只有在檢查成本至少與減少可能發生事故的成本相等的情況下,我才會再檢查一次我的剎車系統。我們并不需要一個沒有風險的世界,而是一個只發生有效率的事故的世界,只有一個事故其本身的價值高于采用預防措施來組織它的成本時,它才是有價值的。我們需要這樣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會而且只會采取成本合理的預防措施。當一種制度課加給人們過重的注意義務以至于超出了這個注意程度能夠帶給社會的效益時,這個制度必然不利于社會總體效益的提高,是不值得提倡的。我們規定責任范圍的目標在于,促使社會只發生經濟的或者說有效率的環境污染,而不是為了防止污染而杜絕生產。懲罰性損害賠償運用在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仍然是不經濟的,因而仍然是不可取的。
三、改進路徑的選擇
在法經濟學領域,損害賠償制度應當是一種將外部性內化并因而產生出有效率的選擇的法律機制。效率一詞被波斯納用來表示使價值最大化的資源配置。科斯指出,公害普通法可以被看作一種通過將財產權分配給對他最有價值的那一方當事人而增進資源的使用價值的一種嘗試。確定加害人應在何種范圍內進行賠償取決于何種賠償范圍的設定更有利于社會財富最大化,因此社會財富最大化原則是判定是否應當賠償以及賠償多少的標準。在波斯納看來,所謂財富乃是個人為某物進行的自愿的支付或者自愿接受的數額,財富最大化原則就是支配法官所進行的對較高價值的選擇原則。
(一)財富最大化原則
在經濟學家看來,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所不可避免的,關鍵是如何確定最有效益的污染水平。也就是說,外部效應也有個最優值的問題。環境損害賠償范圍的設定以實現最優污染水平為目標。企業有了一個合理的預期,會將預防成本和污染的責任成本進行綜合考慮,其生產規模將會控制最優污染水平所對應的生產總量,從而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這也正是經濟學家所苦苦追求的目標。我國環境侵權損害賠償法律制度應規定的賠償范圍是能夠完全將外部性內部化的賠償范圍,即應確立充分賠償原則:侵權人賠償受害者所有的損失,使受害者恢復到侵權發生前的狀況。只有這樣,外部性因素才會被行為人充分考慮到行為的成本中。使受害者恢復原狀也正是庇古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方法所暗示的,侵權者強加給受害者一定的成本,所以要支付與受害者因此所遭受的損失相同的數額,這樣就給了侵權者一個動機,使其在做決定時恰當地考慮外部成本。
(二)環境侵權責任的改進方案
既然損害賠償的目的在于彌補受害者因侵權行為所遭受的所有損失,使受害人恢復到原有的狀況,而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既有人身、財產損害,也有對公眾的環境損害,那么環境侵權財產損害賠償范圍應包括如下:
1.財產、人身損害的賠償
財產損害是指由于侵權行為侵害了受害人的財產權或人身權而致其經濟利益之損失。對這種行為而致的財產損害各國一般實行全額賠償原則,包括賠償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也就是既要對現有財產的直接減少進行賠償,也要對在正常情況下實際上可以得到的利益進行賠償。人身損害指侵權行為對受害人的人身權、健康權等的侵害,并致受害人傷殘或死亡。對于人身損害應當賠償由此引起的全部財產損失,包括必要的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后的生活補助費、死者喪葬費和死者生前所撫養的人的生活補助費以及其它必要的費用。
環境侵權對人的精神狀態、健康狀況、生活條件均有較大的影響,甚至可以通過遺傳因素危及后代的身體健康。而這種已經形成的損害和潛在的危害,采用排除侵害等方法難以消除,而基于財產損害、人身損害的實際賠償費用也遠不能彌補受害人的精神損害,因此借助精神損害賠償給予經濟上的賠償和精神上的撫慰是合理的。
2.環境資源損失的賠償
由于自然環境具有特殊性,在污染損害情況較重時環境往往無法恢復而導致一種連續性的損失,因此環境資源損失的賠償其實應該作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現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從中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案例看,由于中國的法制水平還很低,對環境的損害以及恢復的費用的主張非常少。這種現狀使得企業可以將污染的后果強加給社會,企業必然會怠于采取環境損害的預防措施,從而導致社會承擔巨大的、本來可以避免的事故成本,因此既是不經濟的,也是不公平的。無論是基于效率的考慮,還是基于公平的考慮,環境資源損失的賠償都應該納入環境侵權損害賠償中。環境資源損失的賠償具體應包括三個部分:環境資源經濟價值損失的賠償;環境資源生態價值損害的賠償;環境污染后的恢復費用的補償。
(1)環境資源經濟價值損失
環境經濟價值的損失作為法律認可的一種實質性損害,已經成為法律救濟的對象。但是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由于中國法制水平及受害人的法律知識有限等原因,在現實中提起這種主張的很少。例如,一個農民的農田被污染,導致農作物絕收,他最多只會提出對農作物的損害賠償請求,而不會提起對土地使用價值降低的賠償請求。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應明確包括這一點。
(2)環境資源生態價值損害
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不是傳統意義的財產。法律認可的損失通常是那些可被認識、感知,進而可被界定。再進而可被數量化,最后又能被社會的某種規范或標準認可,如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損失。在當今的科學技術水平下,雖然人們已經揭示了環境資源的多方面功能,如調節功能、承載功能、生產功能、信息功能等,但是能在傳統經濟學中真正獲得規范和恰當的價值計量的,僅占少數,主要集中于承載功能和生產功能的一些內容。不可能期待環境資源的損失有一個全面、精確的計算,因為人們是用永遠有限的知識去認知一個無限復雜的自然體。的確,目前我們只能在知識殘缺不全的情況下計算環境資源的生態損失。在實踐中我們一方面要應用已有的成熟知識去計算環境損失;另一方面應以一種開放式的態度去容納新的科研成果,通過司法實踐去傳達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因此,在計算環境損害賠償數額時也要將環境的生態效益考量在內。至于具體的計算方法,我們可以采用波斯納提出的“影子價格法”等間接計量的方法。
2004年除夕夜,李某被診斷出患了急性混合型白血病,其家人認為是周圍環境污染造成的。但金陵石化煉油廠認為:該廠一直進行密閉生產,環保部門還對排污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監控,排放完全達標;生活區居住了很多人,與李某同齡的人中只有她一個不幸患病,具體致病原因可能有多種。
在雙方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李某將金陵石化煉油廠告上了法庭。李某在起訴狀中表示:金陵石化煉油廠應對其人身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該單位賠償已花費的醫療費用54萬元,后續醫療費15萬元,精神撫慰金26萬元,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5萬元,共計人民幣100萬元。
點評這是一起典型的環境污染侵權案件。本案涉及的焦點問題有三個:一是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能否成立;二是被告(金陵石化煉油廠)的抗辯是否有道理;三是原告(李某)提出的賠償請求可否被支持。
一、 本案中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可以成立。
環境侵權民事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無論行為人有無過錯,只要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即應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一條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這里沒有要求存在過錯,因為:環境侵害行為本身創造社會財富,有一定的正當性,追究其過錯幾乎不可能;現代工業生產及由此造成的污染往往涉及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作為普通公眾的受害人難以證實排污者的過錯;無過錯責任原則也是公平合理的民法思想的要求,加害人大多是獲利企業,理應讓其為獲得利益所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因此,與一般侵權責任不同,環境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三個,即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構成環境損害的事實以及損害與污染環境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在本案中,被告是否在排污過程中存在過錯自然在所不問。被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則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煉油廠的液化氣罐裝站經常漏氣、煉油廠火炬排放出含有害物質的火炬氣等。構成環境損害的事實也已經存在——原告被診斷出患了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現在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被告的排污行為是否與原告患有急性混合型白血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是原告患病是否因被告排放污染物所造成,而這也正是被告的一個抗辯理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四條規定,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也就是說,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只要受害人提供初步證據證明自己受到損害的事實,舉證責任就轉移到加害人一方,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后果不是其造成的,那么就可推定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加害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進一步指出:“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這是因為環境污染往往涉及高深的科技活動,污染造成的損害具有積累性、潛伏性、廣泛性的特點,如果在環境侵權中僅以環境科學證明直接因果關系,很可能陷入科學爭論而無法使受害人的請求得到救濟,這種法律役于科技的負面效果應當盡量避免。所以,被告應當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排污行為沒有造成原告患病的結果,也就是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否則就推定因果關系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被告提出:“生活區居住了很多人,與李某同齡的人中只有她一人不幸患病,具體致病原因可能有多種。”環境污染損害確實可能是多種因子復合作用的結果,如何認定確實是個難題,我國立法對此尚無明確規定。借鑒國外的“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被害人只需證明侵害行為引起的損害可能性達到一定程度,或證明如果沒有該行為就不會發生該結果的蓋然性,便可推定因果關系。有專家指出,原告在金陵石化煉油廠的生活區內生活了10年之久,煉油廠排放的物質中多少存在著一些對人體易造成傷害的有毒物質,例如煉油廠生產的產品中含有苯,而在白血病發病的環境因素上,苯是導致白血病的一個重要病因。這已經被實驗所證明。長期從事苯作業的工人發生白血病的幾率比正常人高2至3倍。因此,本案中的蓋然性是存在的,因果關系是可以推定成立的。當然,鑒于“蓋然性”因果關系理論只在理論界得到廣泛認可,尚未被我國立法采納,法院在審理本案時也可能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其他的判斷。
二、本案被告的抗辯沒有道理。
除了上述抗辯之外,被告還提出以下抗辯:“該廠一直進行密閉生產,環保部門還對排污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監控,排放完全達標。”這里的問題是,排污行為合法是否屬于環境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
一般認為,我國法律規定的環境侵權免責事由包括三種情形:一為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二為受害人的過錯;三為第三人的過錯。可見,加害人行為的行政合法性不是免責事由,也就是不以加害人行為的行政違法性作為環境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因為,行政權的行使、行政許可應以公民合法權益的保證為前提,不能剝奪公民的民事權利,而且我國現行的行政標準也存在過時或不科學等現象。這種觀點不僅在我國理論界,而且在司法界也已被接受。所以,被告提出的該廠排污達標的理由不能免除其承擔民事責任。
三、原告提出的賠償請求可以被支持。
關鍵詞:商標侵權商標使用混淆可能性商標共存
網絡環境下商標侵權糾紛的基本類型有:將他人商標注冊為互聯網域名;在網頁上將他人注冊商標用作鏈接標志;搜索引擎中使用他人商標;將他人商標的圖形設計成自己網頁的圖標。在傳統的商標侵權認定中,大部分關注的焦點是商標“混淆的可能性”,即被告未經授權的使用有可能在商品來源、商品關聯和商品的認可上造成消費者的混淆。1網絡環境下的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仍然是以混淆可能性為標準,但是需要重點分析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商標的使用”。
1、商標使用
從商標法和商標的宗旨來看,認定一項使用是作為商標使用主要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對商標標志的使用是發揮了該商標標志的區別商品和指示商品來源的作用,即使用在實質上是利用了該商標標志指示作用,利用了商標權人的商譽價值。第二,使用該商標標志目的是為了促進自己的產品、服務銷售或經營。如果不是用于經營和商業活動,即不存在追求商業經營促進的目的,也就很難認為行為人對商標標志的使用是作為商標使用,哪怕行為人在非商業性的某些方面利用了商標權人的聲譽和名氣。根據商標使用原則的兩項基本要求,在判斷很多網絡商標侵權糾紛時我們會獲得相對清晰的認定和認識,對許多網絡商標使用產生的糾紛也可以區別具體的情況做出合理科學的判斷,任何一種使用模式都不應該一概而論。例如,在商標鏈接糾紛中,當事人從事同一服務經營活動,或提供類似的服務,在網絡經營中以他人的商標作為鏈接結點,鏈接他人提供的網絡服務內容,這就通過結點的標志使用引導消費者,并從消費者的混淆中獲得經營效益的提高。這種使用行為首先就應該定義為使用商標行為,其次應該認定為商標侵權。而對于商標搜索引擎糾紛,我們就要做更多分析,當事人在元標記中添加使用商標很難說就是在商標意義上使用該標志,其目的和客觀效果是提高了其網站的點擊率和在網上的曝光率,并不一定是利用商標來給消費者和網絡用戶以某種對于商品和服務的指引,如果元標記的指引與網站經營的內容有密切的聯系,才有可能認為是一種商標使用行為從而構成侵權,但如果聯系本身指示的不是相關商品或服務,甚至是非商業性的內容那我們就很難在商標法的范圍內認定為侵權。如果不加區別的將商標權范圍涵蓋所有元標記、軟件目錄中的使用,不免侵蝕其他經營者和網絡用戶的言論自由、經營自由等公共利益。
本文所提的商標使用是判讀商標侵權,特別是在網絡條件下判斷商標侵權的一項原則和制度。那么在商標侵權制度中,使用原則與傳統侵權原則“混淆可能性”原則的關系如何呢?首先,混淆可能性理論直接反映了商標法的基本功能和價值,不管在什么條件下的侵權認定中都有存在價值。使用原則并沒有也不可能在根本上動搖“混淆可能性”原則的地位,對于商標侵權的判斷,不管是傳統侵權模式還是現代互聯網侵權模式都最終依賴于“混淆可能性”的標準,從上面對于使用原則的分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使用原則主要是對商標侵權認定增加了一個要件上的限制,即要確定商標侵權責任首先要通過使用原則認定該行為為商標使用行為,進而才能判斷是否需要承擔侵權責任,而后一點的認定上仍以“混淆可能性”的標準為主。其次,侵權使用原則的要求對于“混淆可能性”原則進行了有效補充,在傳統使用情況下,可能還不需要使用原則,這從建立在傳統商標使用條件上的商標法的表述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但是在因特網的復雜環境下混淆可能性的標準受到巨大的沖擊,使用原則適時的提供了補充和支持,可以說是延續了“混淆可能性”原則的生命。從使用原則與混淆可能性之間的關系我們也可以看出,侵權的使用原則在商標法中的主要價值和作用是合理限制了商標權的范圍,或者說明確了商標權的具體范圍,避免了商標權在網絡環境中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同樣也避免了商標權過分的擴張。
2、混淆可能性標準
從客觀因素上來分析,商標侵權無論發生在傳統領域還是網絡環境下,是否構成混淆都是判斷其侵權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混淆不僅是表現在使用標記上的相同或者相似性,而且還體現在商品或服務的相似性或同一性上。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即在網絡上就相同或相近似的商品或者服務使用與正當持有商標者的相同或近似的商標,這才構成混淆。比如說,將商標使用在元標記或者鏈接中的情況,因為此時商標不是直接針對特定的商品或服務,而是針對特定的網址,因而很難判斷是否構成混淆,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考察網頁上的信息。就元標記而言,如果元標記將有關商標權人商標的關聯詞用于搜索引擎來促銷與商標權人相同或相近似的商品或服務,則很可能構成混淆。就鏈接而言,如果主頁上并沒有真正的商標內容出現,設鏈者只是利用商標權利人的商標建立鏈接,以吸引點擊者,促銷其商品或者服務,而使用者又積極的登陸鏈接網址,這時就會構成混淆了。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網絡領域的混淆應當與傳統的混淆是不同的,針對這一點,美國的在Brookfieldil案中,就將初始興趣混淆原則導入到了商標侵權糾紛之中,并逐步奠定了初始興趣混淆理論在解決網絡商標侵權糾紛中的基礎地位。這種混淆又稱為售前混淆,是指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之前,由于行為人使用了與商標權人相同或者相近似的商標而誤以為是商標權人的商品,并因此而產生了購買的初始興趣。它所強調的是購買之前發生混淆,而在購買時很可能已經消除了這種混淆。之后的情況并不能影響混淆的判斷,針對網絡上的種種侵權手段來說,我認為初始興趣混淆原則似乎更為合理,因為這種初始興趣的引導就足以使行為人獲利,使權利人受損。2
3、網絡商標侵權的例外――商標共存
商標權在網絡中的共存是傳統環境下商標權相對獨立性在網絡環境中的延伸;出現同一商標符號的互聯網并不是一個現實“地域”,所以才能容忍兩個同一的商標符號的同時使用。相比于商標法絕對保護的非此即彼的沖突解決方式,商標共存顯然是一個折衷的方案,也是一個最佳的方案。因為“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目標功能就是從法律的層面、以法律的權威來協調個方面的沖突因素,調制各方面的利益平衡,使之處于共存和相容的系統化優化狀態。”3基于商標的絕對保護,沖突中每個商標權人都會以自己是商標的合法權利人為由對方商標侵權,而不會考慮其他人可能在他國同樣是合法權利人。對于其他商標權人來說,同樣也可以該權利人侵權,就同一標準來判斷,那么雙方當事人都會構成侵權,彼此阻斷了對方在互聯網上使用該商標,雙方當事人都要放棄互聯網這一經營平臺。而允許善意的商標使用行為可以在網上共存,共存也是共贏,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雙方當事人的商標利益,維護了雙方經營和投入在同一符號上的商譽積累。同時,商標權共存的前提條件是市場完全可以給共存的商標權劃定各自使用的界線,“通知和避免沖突”機制通過添加免責聲明等合理的措施防止共同使用可能造成的商標混淆,也防止使用行為的越界給其他權利人造成侵害。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知識產權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黃暉:《商標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簡介:
姓名:陳菡,性別:女,出生年月:1983年5月,籍貫:湖南益陽,學院:湘潭大學法學院09級法律碩士。
李明德:《美國知識產權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頁。
關鍵詞:著作權間接侵權 幫助侵權 合理使用
在著作權法中,"間接侵權"制度是相對于"直接侵權"制度而言的。即雖行為人并沒有直接實施受專有權控制的行為,假如行為人的行為與他人的"直接侵權"行為之間存在著特定的關系,也可以基于公共政策之原因而被法律界定為侵權行為。這類行為之所以構成侵權的原因,并不是其直接侵犯了著作權人的權利,因而被稱為"間接侵權"。著作權中的間接侵權現象之所以會不斷發生,其原因是我國目前對于著作權間接侵權問題沒有一個具體的制度來加以規范,在司法實踐中也沒有形成相關具體的體系。將其界定為對著作權的侵犯,是基于適當地擴大著作權保護范圍的考量而言的,因此,其須以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為要件。
一.間接侵權的類型
其一,教唆和引誘他人侵權以及幫助他人侵權教唆、引誘他人進行侵權,或者明知、應知他人的行為已構成侵權,但是仍然給予實質性的幫助,則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為各國侵權法所普遍認同。過錯是間接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它既可以表現為故意,也可以表現為過失。幫助侵權也是來源于侵權法,即直接幫助他人侵權者應承擔法律責任。
其二,"直接侵權"的預備行為和擴大侵權后果行為其行為并未直接侵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也不屬于引誘、教唆及幫助他人侵權,但是卻有可能導致"直接侵權"或者擴大侵權行為之損害后果。一些國家的立法者出于防止損害擴大的考慮,將這類行為也規定為"間接侵權",以防患于未然。
二.國外對著作權間接侵權制度的相關規定
德國等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的著作權法對于"間接責任"的立法不多,而在判例當中也鮮有涉及著作權領域的"間接責任"這一問題。同時,大陸法系的立法一般對侵權責任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立法者、法官、學者也早已就民法領域關于侵權行為中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則已經成熟和完備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其均認為著作權法中的"間接責任"規定也只是侵權責任規則在著作權領域中被具體適用的結果而已。德國在1997年6月份通過了《電信服務利用法》,其中對提供接入、傳輸、暫時存儲服務的網絡服務商的侵權責任進行了規定。從該法可看出,德國在網絡服務提供者對第三方的行為承擔間接責任這一問題上規定了兩個方面的構成要件:其一是知道第三方的信息內容違法;其二是在技術上能、且在情理上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終止對這些信息的使用而未采取。此種規定對于日后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依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能更完善地適應該法鋪平了道路。
美國國會在1976年通過的《版權法》中沒有明確地規定網絡著作權的間接侵權責任,美國版權法有關間接侵權責任的概念主要是來源于美國法院逐步通過判例而建立起來的。同時,美國的互聯網應用最早,發展也非常迅速,其關于網絡中介服務的提供者的侵權責任較其他國家而言更完善,在這之中,判例法和成文法起著共同的促進作用。在立法上,美國在1995年通過了《知識產權與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知識產權工作組的報告》以及1996年通過的《通信正當行為法》,這之中均對網絡中介服務者規定了嚴格的責任。
歐盟在2000年通過了《電子商務指令》,其中的第四部分對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做了規定,并且對網絡的中介服務提供者單純傳輸、系統緩存以及存儲服務三類行為做出了侵權責任的限制性規定,在滿足了相應條件時,網絡中介服務的提供者不承擔賠償責任。《電子商務指令》指出了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對其所提供的服務不負有監控的一般性義務,也沒有主動去尋找反映侵權的情況或者事實的義務。對網絡中介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立法也比較模糊,因而一些成員國在國內立法中對提供信息搜索的中介服務者作出了責任限制。
三.我國的相關規定
在我國,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的直接或者相關參照的法律依據主要有:《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民通意見》中關于共同侵權的相關描述以及《著作權法》中對網絡營運商的相關規定。
在我國2001年通過的《著作權法》修正案中,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以及其相關權利的保護作出了新的規定,將"信息網絡傳播權"作為一個新的權利種類正式地寫入法律之中。
在司法方面,我國相關的解釋并不多。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原庭長蔣志培在談及網絡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時指出:司法解釋的規定不使其(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輕易過重的責任,以保護和促進新興的網絡產業的健康發展。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審理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實際上是參照美國的《千禧年數字版權法》來制定的。在2000年12月2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依據修改后的著作權法以及審判實踐做出的解釋中,列舉了幾種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間接責任"的情形,其主要目的是保護和促進網絡新興產業的良好發展以及促使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自我約束和保護。
四.完善建議
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規制是知識產權領域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雖然我國最新修訂的法律對網絡環境下的著作權間接侵權責任進行了規定,但是要達到網絡環境下作品的合理規范使用,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面臨許多問題。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如果確實是存在侵權行為的網站,并可以根據相關的網絡技術找到侵權人時,那么,就要先確定設置連接行為者是否構成共同侵權,在確定兩者要為此行為承擔責任后,應該賦予被侵權人更加完善、便利的救濟方式。如無法確定,那么對于網絡環境下的間接侵權人承擔責任時應該考慮其過錯程度,且按相應的份額承擔責任。
其次,完善相應的合理使用制度。針對網絡搜索引擎的自動性、中立性,進行責任限制,平衡權利人與使用人以及提供商之間的利益,對相應的責任進行細化規制,對于那些滿足條件者,可免責。如果與直接侵權行為者沒有幫助、教唆、引誘聯系的,且沒有從中獲得利益的,即可以免除責任。
最后,探索適用于搜索引擎的過濾義務。如果信息服務提供者只提供搜索的引擎,那么不能僅憑借搜索的結果中含有大量的侵權內容而推定該信息網絡服務提供商有間接侵權的主觀過錯。在此情況下, 如果權利人發出通知沒有列出要求斷開的具體網絡地址,只提供了供服務提供者在搜索結果中定位侵權內容的信息,則法院應當對該信息是否能夠起到合理定位侵權內容的作用進行判斷, 以確定信息定位服務提供者是否應當根據該信息斷開相關鏈接。
當今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我國對這些環境問題的現行補償性損害賠償金漸顯不足,有必要將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納入環境侵權之中。但是,我國法律上無明確規定,目前最主要的法律障礙在于,在什么條件下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并且怎樣科學合理確定其數額。根據美國法律及判例,懲罰性損害賠償在環境侵權案件中具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并應明確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計算數額。我國可于此獲得有益借鑒,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必須符合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主觀過錯等四個條件。當這些條件滿足時,法律將綜合考慮環境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程度、最高額的限定等因素,以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數額。
關鍵詞:環境侵權;補償性損害賠償金;懲罰性損害賠償金;適用條件
中圖分類號:DF46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1-1254(2015)03-0039-005
[JP4]The Problem of Punitive Damages in Environmental Tor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P]
LIU Qian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Law,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Sichuan,China)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amag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and yet the current complementary damages to these environmental issues appear to be negligible,so punitive damages sha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liability categories for environmental torts.Nevertheless,no provisions have been evidenced for punitive damages in environmental torts in China.The main difficulties lie in the fact that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punitive damages will be condemned and how the sum of damages can be determined.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and cases in the USA,punitive damages shall be applied under some conditions and its amount shall be clarified in environmental torts.A good lesson shall be learned accordingly from it in China.Punitive damages may be condemned if the four requirements, including illegal behavior, damages, causation, and fault,are satisfied.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egree of the tortfeasor’s fault and the ceiling amount of punitive damages for environmental torts,the amount of punitive damages shall thereby be determined.
Keywords:environmental torts;complementary damages;punitive damages;requirements of application
[BT1]一、我國環境侵權中懲罰性損害賠償問題的提出
在經濟與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凸顯于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兩方面。我國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環境保護法》第64條規定,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可見,對于環境問題的應對,在侵權法領域集中表現為環境侵權損害賠償。然而,現行侵權法上的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范圍過窄,難以有效減少與預防環境侵權。
[JP3]實際上,我國現行法律對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已作出規定。但是,其適用范圍有限,僅限于產品質量責任、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食品的責任、商品房買賣合同、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等領域。若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必將有助于遏制環境侵權行為。然而,環境侵權是否適于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立法上無明確規定,在學理上仍處于爭論中。目前,已有學者主張“環境侵權損害懲罰性賠償也許是替代制度選擇”。但是,過去學者對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懲罰性損害賠償的基礎法律理論,缺乏就環境侵權的特殊性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分析,亦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具體而言,環境侵權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的主要法律障礙,在于其具體的適用條件,以及懲罰性損害賠償最高數額的賠償標準問題。[JP]
因此,在我國目前立法部門與現有法律理論研究均未涉足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背景之下,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此進行進一步思考與研究。
二、建立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法理基礎
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具有充分的法理基礎。一方面,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侵權法功能明顯。就法理而言,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體現了侵權法的功能,是私法懲罰化的具體表現。作為權利救濟的基本法,侵權法的基本價值一方面體現在對權利的救濟,另一方面則是對侵權行為的預防。為了發揮侵權法預防侵權的價值功能,侵權法必然在補償被侵權人(受害人)的權益損失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到同時在民法上懲戒性地處罰侵權人,以達到威懾效果,并滿足維護社會公益的制度內在要求。在此意義上看,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本身雖然是對受害人而言的一種權利救濟,但對侵權人而言亦為一種懲罰性補救,這與行政懲罰在性質上存在本質上的不同。據此,侵權損害賠償應當包含更深刻的社會預警效用,以達到預防侵權的最終目的,而這正是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重要功能。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
第3期
劉期安: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與對策研究
另一方面,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性質明確。就性質而言,懲罰性損害賠償與環境保護法、侵權法中的法定賠償實質上并不沖突。依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第64條的規定,當前我國對于環境侵權的損害賠償主要是侵權法上的損害賠償。據此,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上的法定賠償是基于受害人受到的損失賠償、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就賠償數額雙方協商、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這四個具有先后位序的方法予以確定。因此,法定賠償是對侵權法上賠償金的一種學理上的界定,在法律實踐過程中,則是應在前述三種方法均無法確定之時,才由法院在一定數額幅度內確定具體賠償額的一種賠償制度。因此,法定賠償仍以補償受害人的損失為目的,只不過在很大程度上,賠償數額仍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由此可見,懲罰性損害賠償本質上無法融合于傳統侵權法上的法定賠償,卻也并不沖突,而有利于法官以此方式予進一步明確損害賠償數額的自由裁量權,從而更充分地保護受害人。
[BT1][JP3]三、美國環境侵權領域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及其啟示[JP]
[JP3]就法律制度的沿革而言,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本身源自英美法系國家。從內涵上看,當侵權人以惡意、故意、欺詐或放之任之方式實施行為而致受害人受損時,受害人除了獲得實際損害賠償金以外,還可以獲得旨在懲罰侵權人或為他人樹立示范作用的其他損害賠償金,此即懲罰性損害賠償。[JP]
[BT2](一) 美國環境侵權領域的懲罰性損害賠償
[JP3]美國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最發達的國家。雖然懲罰性損害賠償在各國法律地位不一,但是,在懲罰性損害賠償發揮作用較大的美國,無論是法學專家還是普通民眾,都認為環境侵權應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2014年2月,位于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廢物分離中試廠(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工作人員因吸入有毒廢氣,同年5月,受害人提起了包括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在內的侵權損害賠償訴訟。 [JP]
美國環境侵權懲罰性賠償以判例法為主。在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上,美國判例要求環境加害行為具有違法性;在環境侵權的損害事實方面,法院的判定則比較靈活。例如,在美國,若環境侵權行為人,即公司造成環境損害,或公司未披露公司所應承擔的環境責任,甚至該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法規的,公司亦將可能面臨高額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1993年,美國加利弗利亞洲“肺癌恐懼”案中雖未有證據證實受害人已患肺癌,但仍獲得了包括260萬美元懲罰性損害賠償在內的損害賠償判決,其理由在于受害人只需證實已暴露于有毒物質之中,以及其對于肺癌的恐懼是合理、真實且嚴肅的。
對于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的認定,歷來是一個難題。在美國,懲罰性損害賠償正是因其不可知性而飽受批判,并且缺乏可知性而導致法院錯誤地隨意裁判懲罰性損害賠償,實質上更加降低了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震懾功能。美國法院的一般作法是:各州判例和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都沒有規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最高限額,也沒有具體規定一個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范圍,在具體的司法判例中都是以案件的具體情況為基礎,由法官確定具體的數額。有時,美國陪審團參考法院的建議進行自由裁量予以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數額;有時,法律或法院判例規定不得超過補償性損害賠償的倍數,或者明確規定賠償金的上限金額。
更為有趣的是,在美國,懲罰性損害賠償金不一定由受害人所獨享,既可能以納稅方式交與一部分給當地政府,也可直接向政府繳納一定比例的數額。譬如,自2007年以來,美國有6個州均要求原告必須將一部分懲罰性損害賠償金按一定比例交付給州政府;另一種堅持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側重于懲罰,故無需通過具體的比例加以限制。比較而言,比例原則的觀點更為合理。我國若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時,亦可參照比例原則的原理與作法。
四、對我國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問題的解決對策
目前,我國環境侵權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缺乏直接而明確的法律依據。從法理上看,我國在環境侵權中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存在適用條件模糊、界定標準不清的主要法律障礙。為此,可從下列方面予以克服這些法律障礙。
(一)明確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JP]
依據各國現代侵權法理論,環境侵權歸屬于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我國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時,有其嚴格適用條件,該條件不盡同于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
1環境侵權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且具有違法性。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均要求環境侵權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這在法學理論上和實踐中均無異議。但是,2014年4月修訂《環境保護法》之前,我國學術界及立法部門均對此行為的違法性問題存在爭議。實際上,依據《環境保護法》第64條及《侵權責任法》第65條的規定,在我國環境侵權案件中,行為的違法性不是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的構成要件。但是,筆者認為,行為的違法性應當成為懲罰性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行為的違法性,可以視為行為人主觀過錯之評價依據,成為行為人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觀過錯之外在客觀表現。換言之,環境侵權行為人即使是在符合國家排污標準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的排污等行為而導致受害人人身、財產損害,也要承擔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但是,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行為由于沒有違法,所以可以評判其主觀過錯程度不大。因此,不應對其課以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反之,在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行為違反法律的有關規定之時,即行為具有違法性之情況下,則可以判定環境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程度較大,因此應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之法律后果。
2存在環境侵權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的客觀性條件。環境侵權的損害事實,應當是環境侵權行為人對環境的破壞、對受害者人身財產方面造成損害的事實。該損害可分為人身損害、財產損害、精神損害、環境損害等四大類。受害人在訴訟中必須證明發生了實際的損害;未造成任何損害的行為或者事件,則不能引起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發生;而且若允許沒有遭受損害的人提起懲罰性損害賠償主張,則這通常會導致濫訴和司法混亂,有違懲罰性損害賠償之阻卻惡意環境侵權行為的根本目的。實際上,某些環境侵權損害事實的發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某些環境侵權行為發生之后,損害后果可能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或得以證實,但就當時的科技而言,該損害后果又必然會發生。目前,國內外缺乏環境侵權損害事實的相關評估機制,使認定環境侵權損害事實在現代社會高速發展之下成為一項更富有技術性、復雜性的工作。前述美國1993年加州“肺癌恐懼”案件的處理方式對我國對于環境損害事實的認定不無啟發意義。
3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懲罰性損害賠償要求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應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在舉證責任上,該因果關系可適用于我國現行《侵權責任法》第66條的規定,即為證實環境污染侵權上的因果關系。法律規定實行舉證倒置,其實質在于免除本應由受害人承擔的舉證責任,而就待證事實的反面事實,則應由環境侵權行為人承擔舉證責任。這種學理上的推定因果關系模式設計,既有利于及時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有效保護環境與社會公益。
4環境侵權行為人有主觀過錯。現行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不要求環境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但是,懲罰性損害賠償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環境侵權行為人一旦實施了侵權行為,且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過錯,即可對其課以懲罰性損害賠償責任。在故意的情形下,環境侵權行為人明明知道自己行為的后果仍積極實施侵權行為,通過對利弊的權衡,為賺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侵犯公民的人身、財產等權益,因而這種故意的、惡意的主觀放縱心理必須采用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予以懲罰。在重大過失的情形下,環境侵權行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而未盡相應的注意義務,導致環境損害事件的出現。重大過失介于故意與一般過失之間,此時污染企業主觀雖然不是故意,但其主觀為一種置之不理的態度,此時若發生侵權,應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在確定加害人主觀上是否具有嚴重過錯時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環境侵權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違法(前文已述);事后是否積極采取了補救措施;事后是否有悔過表現,等等。
綜上,傳統補償性損害賠償要求環境侵權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存在環境侵權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等三項適用條件。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則較前者嚴格,包括環境侵權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且具有違法性、存在環境侵權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環境侵權行為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主觀過錯等四個條件,且缺一不可。
[BT2](二)厘定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的界定標準
懲罰、威懾功能是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最大特點,但懲罰的幅度必須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基于法律之公平正義屬性,為了保證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亦不過分加重加害人的責任,懲罰性損害賠償金應怎樣計算確定,這正是國內外懲罰性損害賠償金計算上的爭議焦點。
由于我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法官審理案件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的范圍相對較窄。因此,必須對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最高限額和范圍作出具體的規定,法院在進行判決時根據實際情況在此范圍內確定具體的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為了發揮環境侵權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最大功效,在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額的過程中,應充分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1環境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程度。懲罰性損害賠償適用于侵權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的環境侵權案件,在確定是否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時候,應當考慮侵權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在確定具體的懲罰性損害賠償金數額時,應考慮其主觀上惡意侵權的程度。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數額與侵權人的主觀惡性相關聯,主觀惡性程度越高,賠償金數額就應越大。
2補償性賠償的數額。按照前述的比例原則的觀點,在確定補償性賠償數額之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確定額外的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既可使補償性賠償和現行傳統的賠償制度相結合,也可使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的計算有一定的事實依據,而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出于平衡懲罰與補償的考量,確實有必要在補償性賠償金的一定比例范圍內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數額。
3侵權人的獲利情況。懲罰性損害賠償金額的確定應當考慮侵權人的獲利
Thompson v. Commissioner of Police of the Metropolis, 1998 Q. B.498,517 (C. A.),包括侵權行為本身給帶來的直接經濟性利益,以及其他可預見性的未來收益。
4侵權人的經濟狀況。侵權人的經濟狀況也與懲罰性損害賠償金數額密切相關。一般情況下,懲罰性損害賠償并非不考慮侵權人的公平社會利益。侵權人若因接受懲罰而破產,損害賠償不僅難以實際執行,更不利于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當然,這是相對而言。
5最高數額的限定。限制懲罰性損害賠償最高數額,可有效防止法官自由裁量的無限擴張。因此,我國應先行確定補償性損害賠償金的數額,然后由法院按照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我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在其30倍以內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的數額。
[JP3]總之,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侵權事件頻頻發生。我國現在有必要在環境侵權中引入懲罰性損害賠償,以利于有效保護環境。在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時,應符合環境侵權行為人客觀上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且具有違法性、存在環境侵權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環境侵權行為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主觀過錯等四個條件。此外,法律應結合環境侵權行為人主觀過錯的程度等綜合因素予以確定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的數額。當然,由于我國現行立法限制以及目前法學理論研究的不足,懲罰性損害賠償金納入環境侵權之中的適用條件仍需作深入的專項研究。[JP]
[HJ19mm]
參考文獻:
[1]
張新寶,莊超.擴張與強化 環境侵權責任的綜合適用[J].中國社會科學,2014(3):125-141.
[2]竺效.論環境污染賠償責任的特殊要件――兼評《侵權責任法》(草案)二審稿第68條[J].政治與法律,2009(12):11-18.
[3]陽庚德.私法懲罰論 以侵權法的懲罰與遏制功能為中心[J].中外法學,2009(6):835-850.
[4][JP3]ROBERT G LEE. Exemplary Awards and Environmental Law[J].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1993, May, 287-294.[JP]
[5]BRUAM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K]. 8th Ed.West Publishing Co., 2004:418-419.
[6]JAYE ELLIS. General Principles and Comparative Law[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11, 22 (4): 949-971.
[7]PETER CANE. Tort Law as Regulation[J]. Common Law World Review, 2002, 31(4): 305-331.
[8]ALBUQVERQVE N M.Nuke Dump Worker Sues over Smoke Inhalation[N]. Associated Press State & Local,August 14, 2014.
[9][JP3]WAYNE E Borgeest,Julianna Ryan.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ors and Officers Li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Insurance Law Review,1994,2(3):98-102.[JP][ZK)]
[10][ZK(#][JP4]CARY A DEPELepel.“Fear of cancer”Claims in California[J].International Insurance Law Review,1995,3(1):30-31.[JP]
[11]CLAUDIA M Landeo, Maxim Nikitin, Scott Baker. Deterrence, Lawsuits, and Litigation Outcomes under Court Errors[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s, 2007, 23 (1): 57-97.
[12]陽庚德.普通法國家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環球法律評論.2013(4):139-155.
[13]RONEN AVRAHAM, MAX SCHANZENBACH. The Impact of Tort Reform on 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J].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2010, 12(2).
[14]GREGORY J BATTISTA. US Supreme Court Rules Punitive Damages Award in Exxon Valdez Excessive: Punitive Award should Align with Compensatory Damages[J].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2008, 16(3):104-106.
[15]李建華,管洪博.大規模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適用[J].法學雜志,2013(3):31-38.
[16]王利明.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5):1-15.
[17]鄒雄.環境侵權救濟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32.
摘要:隨著人們對環境侵權的認識加深,無過錯責任原則被引入到環境侵權領域。筆者就環境權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內涵、合理性依據、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的適用中的相關因素及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等進行了簡單闡述。
關鍵詞:無過錯責任;免責事由;報償主義
作者簡介:陳娟(1987-),女,河南人,四川大學,2010級法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能源法。
[中圖分類號]:D91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23-0286-01
一、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的內涵
無過錯責任又稱嚴格責任,是指不問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受害人只要證明行為人實施的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在侵權法中,適用無過錯責任的侵權行為,并不是行為人主觀上不存在過錯,而是其主觀上的過錯對于侵權行為的認定不產生影響。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7條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的規定,我國在立法上采取了第一種概念界定。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環境法主體就其環境開發利用行為造成的人身或財產損害后果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時,不考慮其是否存在主觀過錯的歸責原則。在環境侵權中,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無過錯責任原則:一是行為人實施了污染環境的行為;二是存在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害事實;三是污染環境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二、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合理性依據
環境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其理論支持,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學說:報償主義、危險主義、公平主義、風險分擔主義等幾種。
報償主義是指獲利者對失利者的報償。報償就是污染企業從自己的獲利中對污染受害者所受損失的補償,就像工業事故中的雇主從自己的利潤所得中對事故的受害者,往往也就是企業利潤的創造者所遭受的損害給予補償一樣。危險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誰制造了危險誰就應對危險的后果負責。余耀軍先生:“從事危險活動的侵害者制造了危險、能夠控制危險,且因此危險活動獲得了較大利益,因此由其承擔責任合情合理。”這種觀點的“情理”是危險與后果同歸。公平主義主是指既然損害已經發生或客觀存在,就應該有承擔者,而讓無端受害的“被害人”承擔是不公平的,應該由環境行為人即一般都是企業來承擔。因為站在無端受害者這種不應承受環境損害的人們對面的就是這些行為者,就是通過實施給受害者帶來損害的行為而獲利的企業等。風險分擔主義主張把由環境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侵害返歸行為人,再由行為人轉嫁給社會。所謂分擔是通過損害回溯,再由實施損害行為的人把補償損害的支出“分”散給社會。
三、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 ,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公害事故頻繁發生 ,使得無過錯責任很快被引入環境侵權領域之中,在環境侵權領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還需要考慮以下相關因素。
1、無過錯責任原則中受害者過錯的考量
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中關于受害者過錯的考量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無過錯責任只是不考慮加害者的過程,但卻“并不意味著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因為受害者的過錯對侵權責任的范圍有一定影響。”另一種觀點:無過錯責任類似于絕對責任,“不僅不考慮加害人的過失,也不考慮受害人的過失。”筆者認為在受害人過錯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受害人的過錯而將責任全部市價與加害方,與“受害人致害”這一免責條件先矛盾,而且對致害一方過于嚴酷,將打消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
2、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的環境侵權責任免責事由
在實行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下,加害人有權依照法律規定的抗辯事由主張免免除或減輕賠償責任。免責事由一般包括不可抗力、第三方致害和受害人過錯等情形,這在我國相關民事立法和環境立法中均有體現。環境損害賠償中的“不可抗力”和民法中的“不可抗力”在免責內容和使用條件上均存在差別。在免責內容方面,我國《民法通則》153條規定的“不可抗力”除了自然災害還包括戰爭、政府行為等因素,但在環境損害賠償領域,處于對受害者利益的保護,“不可抗力”僅被限定為“自然災害”。在使用條件方面,環境損害賠償領域強調自然災害致害原因的完全性,并要求加害者采取措施的及時性和合理性。即如果致害后果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造成的,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就不得完全免除;如果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加害人本來能夠采取措施以避免給受害人造成損害的更大的損害,但卻未采取合理措施,因而對受害人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則加害人應當對此造成的擴大損害部分承擔賠償責任。
四、我國法律對環境侵權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
無過錯責任是對現代工業和科技發展產生的對人的巨大危險的一種法律和道德的回應。一般認為 ,最早的無過錯責任的立法肇始于德國 1838年頒布的《普魯士鐵路法》。隨后各國競相效仿 ,紛紛將無過錯責任作為環境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之一。
我國在環境保護中也引進了無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第 106 條規定:“沒有過錯 ,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 ,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關于侵權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即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的適用范圍,由法律具體規定。《環境保護法》第 41 條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 ,有責任排除危害 ,并對直接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 1982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海洋環境污染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有權要求造成污染損害的一方賠償損失。”據相關學者考證,這是我國最早對環境侵權歸責原則明確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規定。1992 年頒布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第 74 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在下列侵權訴訟中 ,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 ,被告否認的 ,由被告負責舉證:…③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 ,有責任排除危害 ,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和個人賠償損失。”
參考文獻:
[1]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
[2]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