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4 15:27: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續農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的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了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確保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和合理利用保護資源。
針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應選擇什么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這一問題目前在農業生態學、農業經濟學和農業地理學三大學科領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觀點。
(一)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馬世駿院士為首的生態學家,就開始倡導中國應該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80年代中期,馬世駿曾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參與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籌備工作。認為應以生態控制方法誘導非機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觀點去發展而不是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去保護環境,從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產生,并提出中國應實現以生態經濟原則為指導的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自此,關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問題的研究,便層出不窮,形成了流派紛呈、見解各異的多種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
1.“生態農業論”。生態農業是中國最早觸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發展戰略,且至今仍將其作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方向。
該戰略是在總結吸取傳統農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結合現代農業的先進技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環、持續、高效”反映了持續發展的宗旨。
2.“效益型農業論”。該戰略認為中國持續農業的核心是發展效益型農業,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既是解決“民以食為天”的需要,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需要。
這一戰略就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遵循經濟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生產力要素組合;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充分合理開發利用自然人文資源。其最終目的是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及經濟效益,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門路,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
3.“農牧結合論”。這一戰略認為:為確保中國21世紀16億人口的食物安全,建立一個以畜牧業為突破口,實行農牧結合,以農促牧、以牧促農、以農牧產品促加工的“種、養、加”和“產、供、銷”一體化的新型農業生產體系,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
4.“現代可持續集約農業論”。(注:程序認為中國應該走“可持續集約農業”之路,那種“集約化持續農業”的提法,強調把“可持續的”約束條件作為根本特征,顯然是不足取的。)該戰略認為中國人多耕地少、自然資源相對緊缺,農村欠發達、多數地區尚處于傳統農業階段,不斷增長的人口和消費趨勢,要求農業在有相應投入和依靠科技進步的基礎上,選擇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集約持續農業道路。
上述生態農業戰略、效益型農業戰略、農牧結合戰略、現代集約持續戰略等,其核心實質都是要試圖解決、回答如何協調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問題,這顯然是與中國的現實國情密切相關。
(二)農業經濟學家的觀點農業經濟學家雖然不像農業生態學家那樣,能夠直接敏銳地指出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道路選擇,但是卻尤為關注農業發展的內部運行機制,更能從深層次揭示把握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目前,其關注的主要戰略問題有:
1.糧食問題。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Brown在《WhowillfeedChina——wake-upcallforasmallplanet》一書中,認為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將大幅度增加,而耕地面積卻不斷減少,農業灌溉用水也將大量移向非農產業部門,且化肥使用量已達報酬遞減點,到2030年中國糧食將較目前水平減少20%,中國屆時將進口3.69億噸糧食,這將遠超過國際糧食市場擁有的糧食資源,從而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命題。
Brown的這一觀點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由此,關于21世紀中國應采取怎樣的糧食發展戰略問題,目前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悲觀論與樂觀論。
悲觀論認為中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要維持一定的糧食安全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這意味著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則會增加財政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從而會降低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對像中國這樣一個農業資源緊缺且糧食生產比較優勢已經喪失的國家來說,追求100%的糧食自給,會付出高昂的代價;應適度地部分進口糧食,利用人類共有資源最經濟地實現糧食安全,糧食生產應采取“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促進交換”的戰略方針。
樂觀論認為中國糧食需求的增長不但不會給中國糧食安全帶來威脅,更不會給缺糧的第三世界國家糧食造成威脅,技術進步是中國過去糧食增長的原動力,也是中國現在糧食生產增長的原動力,還將是中國未來糧食生產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糧食問題的關鍵在于科技,而科技發展又取決于國家的科技投資政策。
2.制度問題。中國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國家總體的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對農業的發展狀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由傳統戰略轉變為比較優勢戰略,作為產業政策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發展政策是否符合比較優勢原則,決定著農業經濟體制的性質或演變方向。只有依據農業比較優勢,推動農業結構變革,提高中國農業整體效率,才有可能使農業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為此,應實施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和觀念創新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創新戰略。
3.技術問題。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經歷了綠色革命前時期、綠色革命時期、后綠色革命時期(Ⅰ)、后綠色革命時期(Ⅱ),應實施21世紀農業技術創新戰略,即改革現有農業科技投資體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制度,建設強有力的創造發展體系和研究方法,確定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和研究領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構造可持續農業生產政策支持系統,加強農業科研、推廣與教育體系建設,是今后持續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
4.農村問題。關于農村經濟發展戰略問題,目前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即“一元化論”與“三元化論”。
一元化論認為中國農業的根本問題是農民過剩,過剩的農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在于農村工業化,應以農村工業化為重心,推動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進一步促進工農業協調發展,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加快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迅速推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三元論認為中國農村產業結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失衡加劇,失衡主要表現在時間順序上的差異、變動速度上的差異、產業部門之間的差異,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取向應是“三化齊動”,即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其指導思想與戰略目標就是要以農民為本,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為目的,尋找生產力持續發展的途徑與對策,并以是否對農民有利作為評價有關農業與農村政策的準則。
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學家主要是圍繞“糧食——制度——技術——農村”等農業可持續發展經濟影響因素,探討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內部運行機理問題。
(三)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如果說農業生態學家關注農業生態問題,農業經濟學家關注的是農業內部運行機制問題。那么,農業地理學家則更為注重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
1.“糧食主導論”。這一戰略認為糧食問題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將主導中國農業發展的走勢和農業政策取向。糧食問題不僅表現為總量不足,也表現為區域供需不平衡;糧食供需的區域差異將繼續導致區域農業政策的差異,糧食供需的區域差異與農業政策的區域差異將構成中國農業發展區域差異的主流,也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關鍵方面。
該戰略認為實現糧食安全是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成功實施的第一性條件。
2.“國土開發論”。這一戰略認為中國農業發展戰略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如何使豐富的勞動力同極為有限的人均自然資源和人均工業資源得到優化組合,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滿足全社會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該戰略認為雖然中國的資源形勢嚴峻,但是資源還有相當大的潛力。中國不僅必須,而且經過努力也能依靠自己的資源解決或基本解決食物與農產品的供給。應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國土大開發戰略,這是中國人民永遠能夠養活和養好自己的根本性戰略,必須有計劃、分階段、有步驟地開發尚未開發或未充分開發的國土,著重在山區、草原和海洋,實行全面規劃,分區治理開發,納入國家計劃。
3.“發展危機論”。該戰略認為中國空前龐大的人口基數是土地資源供應的危機所在,中國持續農業正面臨著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挑戰。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物質基礎薄弱,地區差異懸殊,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為此,考慮農業發展戰略必須強調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優化人力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組合;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體系,實行集約化經營;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立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地區資源優勢和促進地區間優勢互補,力求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以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4.“生存發展論”。該戰略認為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危機:人口膨脹與迅速老化,農業資源日益緊張,環境污染蔓延,生態日益惡化,糧食需求量迅速增加而增長又很困難,加之工業化起步時間晚、發展起點低、歷史負重等原因,今后中國現代化經濟發展的最大阻礙在于農業生產的發展,最大問題在于是否使糧食增產趕上或接近人口的增長,最大難點在于對傳統農業的改造,農村體制改革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改革只是為創造、提高和優化新的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與配置機制提供制度的保證,既不能代替生產力諸要素本身,又不能使農業生產可能性曲線上升。因此,應實施“保證生存與持續發展”的發展戰略,增加農業投入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關鍵條件,也是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途徑。
總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從而也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理論源流
回顧歷史,中國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農業發展戰略的選擇大致經歷了一個由“工業化偏斜綠色革命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演進歷程,其理論支撐同樣也基本上沿襲的是“工業化推進戰略理論發展經濟學理論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沿著這一主線追蹤溯源,中國農業發展戰略形成確立的主要理論源流有:
(一)前蘇聯的發展理論中國改革開放以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源于50年代初采取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這一經濟建設方針是完全照搬或承襲前蘇聯模式。適應于這種工業化戰略,就要求“農民除了向國家繳納普通稅即直接稅和間接稅以外,還要繳納一種超額稅,即在購買工業品時多付一些錢,而在出賣農產品時,少得一些錢,以便使資金從農業流入工業”。
中國所選擇的這種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戰略,或稱之為是以犧牲農業發展支援國家工業化進程的“以工擠農”戰略,確立的根本目標是“強國”,選擇的基本戰略是超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社會主義原始積累”,建立的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和統購統銷制度,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這一發展模式的選擇深受前蘇聯發展理論的影響,其主要理論背景有:
1.協調發展論。該理論十分強調農民問題和工農聯盟的重要性,指出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商品率是工業積累和發展的基礎。犧牲農民利益不僅不能加快工業化步伐,而且還可能危及國家統治,主張工業化資金應依靠自我積累,以及吸收存款、征收公稅等正常積累方式取得;強調國民經濟計劃不能脫離市場機制,對于農村經濟應通過與之建立市場聯系,將其引導到社會主義軌道上來;通過發展農業,擴大對輕工業產品的需求,從而促進輕工業的發展,增加消費品的供應,而輕工業的發展又擴大了對重工業產品的需求。這樣,農業發展就為工業化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和動力,從而使工農業經濟得以協調發展。這一理論雖未能堅持執行,但卻是后來絕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理論依據。
2.超工業化論。該理論認為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存在著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規律和市場價值規律兩個對立的調節者,兩者各有自己的調節范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計劃與市場是對立的,主張由國家利用壟斷地位,運用工農業產品不等價交換,對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征收高額賦稅和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等方法進行強制性工業化積累,為此就不能允許市場機制發生作用,農業只是被動地為工業增長提供資金和勞動力。
這一理論對后來社會主義傳統經濟體制的形成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是為保證農業剩余產品能夠由國家掌握,實行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并適時地實現了農業集體化等理論觀點,對中國傳統農業經濟體制的形成建立具有極為深刻的作用影響。
3.地理分工論。該理論把社會勞動地域分工問題提到首位,研究與社會歷史聯系到一起的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形成、特點、變化和結果,認為應把蘇聯經濟區當作更為復雜的國內和國際體系中的復雜體系進行研究,在社會勞動分工過程中產生各部門經濟的專門化并促進這些部門的形成和發展,而在國家之間、國家的各個區域之間、部門之間以及部門內部之間的社會勞動地域分工過程中,應促進各類經濟區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在對部門進行空間分析時,應闡明各部門內部勞動地域分工形成的部門區和樞紐,而在對區域系統和個別的區域進行分析時,也必須對區域的部門結構、主要的輔助經濟部門布局和相互關系進行研究。總之,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傳統農業經濟體制的三個基本因素:從一個落后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迅速過渡所采取的經濟發展戰略、戰爭年代慣用的供給制組織形式和動員方式以及農業布局、地域類型劃分及區域規劃等均是上述發展理論運用的具體表現。
(二)西方世界的發展理論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伴隨著前蘇聯式傳統農業經濟體制從歷史舞臺的退出,以及新型社會主義市場農村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建立,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的選擇確立,不僅深受國際環境背景的作用影響,而且還受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的影響制約,更深受來自西方世界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作用影響,其作用影響最為深刻的主要理論有:
1.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并不限于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別,只要各國之間存在著生產技術上的相對差別,就會出現生產成本和產品價格的相對差別,從而使各國在不同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使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成為可能,每個國家都集中生產并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從而可獲得“比較利益”,故這一學說亦被稱為“比較利益”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應該出口能夠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比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產要素的進口商品;在開放條件下如果一國根據它當前的比較優勢確立產業結構,而根據它的比較優勢變化調整產業結構,就可宏觀長期、快速、穩定地獲得經濟增長。這就是著名的比較優勢戰略理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已由傳統的工業化趕超戰略,轉變為通過培育一個相對價格能夠反映產品的供求和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市場競爭機制,由特定資源結構選擇確定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比較優勢戰略,以及在國家宏觀調控和比較利益原理牽動下所形成的農業區域專業化和地區間分工協作的不斷加強等,均是比較優勢理論客觀作用的結果。
2.誘導創新理論。認為歷史上有多種農業增長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稟賦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農業增長道路。那些勞動力豐富而土地資源貧乏的國家應該走生物和化學技術進步的道路;那些勞動力稀缺而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國家應該走機械技術進步的道路。這一理論的重要意義就在于認識到了把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直接移植到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導致高度無效率的增長。
相反,強調市場需求的誘導創新理論,則認為市場需求決定創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產業產品的發明數量與產出銷售額密切相關,由此引申出三個命題:技術發明是一種經濟活動,與其他經濟行為一樣,追求預期收益;預期收益取決于該項發明產品的預期銷售額;而采用發明后的預期銷售額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產品目前的市場銷售額,認為農業技術推廣和使用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是市場盈利性,技術創新的收益是與農業研究的外部效應——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的增加有關,而新技術和新品種的推廣率又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
近年來一些學者運用上述兩種理論對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認為中國農業技術進步目前仍然是誘導性的。從要素稀缺性來看,雖然中國農村和勞動力市場很不完備,要素價格無法正確體現要素相對缺乏程度,但是作為生產者的農民仍然為追求產出最大化而尋求相應的技術發明。從市場需求來看,盡管中國的主要農產品特別是主要糧食作物還受到遺留下來的統購統銷價格體制和行政命令對生產過程的干預,農產品價格和需求數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確體現市場需求的強度,但由于農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體,農產品生產規模仍然能較好地反映市場需求規模,因而農業科研單位依然可根據實際需求規模選擇具有較大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
通過綜合應用該理論對中國糧食作物育種優先序列實證研究表明,中國現階段的糧食增產政策應該從資源和產品控制,轉向以提高單產及開發新的糧食增產來源為中心,認為實現這一新型糧食增產政策的關鍵是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只有通過增加農業科研資源投入、改善科研資源分配,才能夠促進推動該政策目標的實現。
3.二元經濟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弱小資本部門與相對強大的傳統部門并存形成為二元經濟結構,即高工資經濟部門如礦業、大農場、工業、大型運輸業等部門和低收入部門如家庭農場、手工業、家庭傭工、小商業、臨時工等部門并存。高工資經濟部門資本相對充足,實行競爭,可產生利潤,工人可得到自己的邊際產品;低收入部門資本相對稀缺,沒有競爭,不產生利潤,人們要維持生計,必須要消費多于邊際產出的產品,且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低收入部門勞動者將轉向高收入部門,其宗旨就是要尋求發展中國家經濟一元化道路,即實現工業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國因其特殊的國情,不僅客觀決定了全國范圍及不同地區存在著二元化現象,而且同一地區的不同區域或產業也存在著二元現象,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現實的基本格局。但是,對于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認識卻形成了4種不同的觀點,即三元結構論、雙重二元結構論、二極經濟論和環二元經濟結構論。
三元結構論認為中國二元經濟結構主要應從社區的角度來認識,因而可稱之為城鄉二元結構,其原因在于現代工業一般集中于城市,傳統農業部門分散于農村,但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近年來這一結構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城鄉二元結構已演化成了城市現代工業——城鎮鄉鎮企業——農村傳統農業的三元結構。
雙重二元結構論認為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農村經濟向非農化方面的發展,農村工業在農村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國民經濟結構已由典型二元經濟結構演變成了雙重二元結構,即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農村內部農業與農村工業并存的雙重二元結構關系。
二極經濟論認為建國以來的中國經濟發展過程表明,中國存在的并非是完全的二元經濟,而是嚴重的二極經濟,即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之間基本不發生勞動及其人口流動,兩個部門因而也不發生整體關聯,傳統部門的一級勞動力淀積越來越多因而趨于停滯,而現代部門一級則由于發展迅速而越來越重型化因而勞動力也必然趨于停滯。
環二元經濟結構論認為雖然中國的工業化及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沒有注意農業及農村發展問題,導致出現了二元經濟結構并進一步演化成了環二元經濟結構。所謂環二元經濟結構就是中國經濟不但從總體上看存在著具有一定優勢的城市及工業和比較落后的農村及農業這樣兩個互相區別的“經濟元”,而且各個“經濟元”內也存在著優勢與落后并存的現象,這些大小不等的“經濟元”便構成了環二元經濟。
總之,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后農業發展戰略的形成演變,并非僅僅局限于上述發展經濟學理論的作用影響,而且還吸收了諸如新經濟增長理論、制度結構理論、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低水平均衡陷井理論、小農有限理性理論、落后經濟理論以及從宏觀角度研究糧食政策、糧食保障和農業持續增長等問題的多種農業宏觀經濟理論。
(三)中國自己的發展理論中國目前最大的生態問題莫過于人口與耕地的矛盾問題,由此而帶來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農田污染、水資源緊缺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農業既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常規道路,也不可能走低投入可持續農業發展之路,只能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伴隨著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國科學家在繼承和發揚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具體實際,提出了一些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見解觀點。如馬世駿的復合生態系統控制論李澄與郭瑋的工農業關系理論、王宏廣的要素組合論、馮海發的農業效益評估理論、郭書田的農村經濟發展理論、康曉光的貧困與反貧困理論、吳天然的農村工業化理論、趙昌文的農業宏觀調控論及牛文元的農業持續發展理論等。其中,影響較大的農業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主要有:
1.復合生態系統控制論。該理論認為當代若干重大社會問題,都直接或間接關系到社會體制、經濟發展狀況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和自然是三個不同性質的系統,但各自的生存和發展都受其他系統結構、功能的制約,必須當成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來考慮,衡量該復合系統的三個指標是:自然系統的合理性、經濟系統的利潤、社會系統的效益,且其研究是一個多目標決策過程,應在生態經濟原則的指導下擬定具體的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生態目標,使系統的綜合效益最高、風險最小、存活機會最大,即就是要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找出生態問題的癥結,在外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技術、行政和行為誘導手段去調節系統內部各種不合理的生態關系,提高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實現因地制宜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普遍開展的生態農業建設,就是運用這一理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的一種有益嘗試。
2.要素組合理論。該理論認為農業生物在其生長過程中,總是在一定的生長環境中有順序、按比例地吸收和同化各種生活要素并最終形成一定的生物量,農業生物運動和發展的這一客觀規律就叫要素組合規律。
根據這一理論,認為農業現代化是實現農業高產高效、避免資源及人工投入要素浪費的基礎。運用要素組合理論實證分析研究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農業發展的過程,是農作物生活要素數量不斷提高、不斷組合優化的過程。
3.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一個農業生物群體,在土地資源、水資源、光熱資源、礦物元素資源等的共同支撐下完成其生物學的轉換,又在人的參與下完成其經濟學的轉換,其最終所形成的生物物質體增長,既有每年擴大耕作面積所獲得的產品,又有發揮單位面積生產能力的貢獻。這里依據支持人類生存基礎的糧食產量變化趨勢與人口糧食增長趨勢的匹配程度,分析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并將糧食產品增長作為它自身以及所在區域自然資源的生產函數。
根據推理,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口增長規律與糧食增長規律之間有驚人的相似性,這種“狹義”的可持續發展規定了糧食增長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同步性,它意味著年人均糧食數量保持常量的狀態下,糧食與人口的規模總量增長必須保持嚴格的對應可比,且服從于“不超出區域承載力閾值”,才能被認為是在“狹義”可持續發展的范圍。
依照“狹義”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中國人口眾多,只有基本上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才能具備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只有保證當人口達到零增長時的總規模約有16~17億,確保按每年人均400kg計算應達到6.4~6.8億噸的糧食基本需求,并能夠穩定地保持下去,才具備進一步實現廣義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門檻”,這也是中國農業在目前條件下必須要實現的首要目標。
雖然無論是復合生態系統控制論,還是要素組合論、農業可持續發展論,其理論方法及其實際可操作性等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完善,但它們畢竟是中國人自己探索開拓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
三、幾點啟示
通過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觀點及其理論淵源的簡單回顧,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一)綜合研究世紀之交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農業經濟學家還是農業地理學家,越來越多的學者已不再把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簡單地看成是糧食問題或生態問題,而是從更為宏觀綜合的角度去分析考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為此,中國亟待形成一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宏觀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這一理論不僅能客觀地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特點和實際需求,而且還必需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以改變目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大多是個案性、經驗性或實證性的空泛論述,很少能夠將其研究提高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
(二)理論借鑒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難免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因而運用其理論并不能“全面系統地解釋或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問題,尤其是西方學者很少有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直接研究,更缺乏對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律的認識,這就客觀決定了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成果或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
幾十年來中國綠色革命推廣種植的幾種高產作物,雖然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但卻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生態環境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這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重視。因此,歷史不應再繼續重演,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只能是在對中國國情有一個明確認識和正確判斷的基礎之上,有選擇地借鑒和運用來自外部世界的理論和方法,在理論構筑上有所創新、研究手段上有所突破,從而才有可能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
(三)新型戰略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無論是生態農業、現代化集約可持續農業戰略,還是農村“三化齊動”、生存發展戰略等,均或多或少地依舊帶有濃厚的行政干涉和政府行為色彩,這在實踐中必然會導致政府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度干預。因而,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只能是在正確體現“適度原則”的宏觀調控這一前提之下,制定一個能夠真正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促進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新型戰略。這一戰略既要著眼于未來21世紀中國農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又能促進中國農業與世界經濟的接軌調整,更能充分體現《中國21世紀議程》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政策取向。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這樣一個極為復雜的重要命題,絕不可能單純從一兩個學科視角或運用某一原理及理論透視剖析便能夠解決,只有綜合考察其影響作用的各方面因素,全方位、多視角、多學科地加以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形成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型戰略。這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未來的呼喚。【參考文獻】
[1]Brown,L.R.1995.WhowillfeedChina——wake—upcallforasmallplanet.W.W.Norton&company,NewYork:96~97
[2]Gersovitz,M.1983.SelectedEconomicWritingsofW.ArthurLewis.NewYorkUniversity,NewYork:149~170
[3]Griliches,Z.1957.Hybridcorn:anexplorationintheeconomicsoftechnologicalchange.Economitrica(10):94~96
[4]Hichs,JohnR.1932."TheTheoryofWage".Macmillan,London
[5]Lin,JustinYifu.1991a.PublicresearchresourceallocationinChineseagriculture:atestofinducedtechnologicalinnovationhypotheses.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1):31~46
[6]Lin,JustinYifu.1991b.ProhibitionoffactormarketexchangesandtechnologicalchoiceinChineseagriculture.Th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4):321~348
[7]Ohlin,B.1968.InterregionalandInternationalTrade.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89~92
[8]Ricardo,D.1955.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In:straffa,D.TheworksandcorrespondenceofDavidRicads.CambridgeUniversity,Cambridge:27~38
[9]Schmookler,J.1966.InventionandEconomicGrowth.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62~74
[10]賁克平.對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探討[J].農村發展論叢,1997,(1):14~16。
[11]蔡昉.區域比較優勢與農業持續增長的源泉[J].中國農村經濟,1992,(11):40~45。
[12]蔡昉,十字路口的抉擇——深化農業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27-137。
[13]蔡運龍.持續農業及其中國態勢[J].地理學報,1995,(2):97~105。
[14]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學會編,常平生.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246~248。
[15]陳百明.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概要)[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3~19。
[16]陳成斌,中國農學會編.試論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A].北京: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1997,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53~55。
[17]陳飛翔.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和現實演變[J].經濟學動態,1994,(4):61~66。
[18]陳會英.中國農村產業結構演化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社會,1991,(2):20~26。
[19]陳武.比較優勢與中國農業經濟國際化[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62~163。
[20]陳錫康.中國糧食生產發展預測及其保證程度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1996,(3):197~202。
[21]陳錫康.農業發展—21世紀中國糧食與農業發展戰略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56~61。
[22]成升魁.生態系統與持續農業[J].自然資源,1995,(6):1~7。
[23]程序.中國應走“可持續集約農業”之路[J].科技導報,1995,(11):88~90。
[24]程序.可持續農業導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89。
[25]馮海發.中國農業的效率評估——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2。
[26]甘師俊.可持續發展創新:中國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8,48~52。
[27]高波.我國農業向持續農業轉化的政策選擇[J].學術研究,1992,(6):80~84,79。
[28]郭煥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2~9。
[29]郭書田.變革中的農村與農業[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
[30]郭瑋.中國工農關系研究[J].經濟學家,1993,(1):53~65。
[31]郭熙保.發展經濟學中農業發展思想的演變[J].經濟學動態,1992,(9):57~60。
[32]郭熙保.農業發展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6~7。
[33]何煥炎.我國農村經濟邁入歷史發展的新階段[A].張新民.中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研究(農村篇)[C].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7,45~55。
[34]胡鞍鋼.生存與發展——中國長期發展問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1~12,88~91。
[35]胡偉.中國發展的比較優勢何在——超越純經濟觀點的分析[J].戰略與管理,1995,(5):69~78。
[36]胡希寧.西方發展經濟學近十年來的發展及理論思考[J].理論前沿,1996,(14):10~12。
[37]黃季焜等.邁向21世紀的中國糧食經濟[Z].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267~268。
[38]黃季焜等.農業科技革命:過去和未來[J].農業技術經濟,1998,(3):1~10,49。
[39]黃青禾.資源約束下的食物系統[J].科技導報,1991,(5):28~31,62。
[40]將建平等.中國的“綠色革命”與持續農業[J].科技導報,1993,(10):54~55,24。
[41]靳光華.新經濟增長理論及其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啟示[J].農業技術經濟,1998,(4):1~5。
[42]康曉光.中國農業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報告[J].戰略與管理,1998,(3):62~68。
[43]康曉光.我國農業波動的政治與經濟分析[J].戰略與管理,1998,(5):71~75。
[44]康曉光.中國貧困與反貧困理論[Z].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
[45]康曉光.2000~2050: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及其全球影響[J].戰略管理,1996,(4):37~48。
[46]康曉光.地球村時代的糧食供給策略——中國的糧食國際貿易與糧食安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9。
[47]康曉光等.農業與發展——中國農業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88。
[48]李伯溪.經濟發展改革與政策第一卷(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126~127。
[49]李澄等.工業化的成長階段與我國農業發展政策的調整[J].學習與探索,1991,(6):56~62。
[50]李翔.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轉變的時間順序及其內在聯系的實證研究[J].農村經濟與社會,1997,(3):28~37。
[51]李享章.論雙重二元結構與農業[J].中國農村經濟,1989,(2):3~8。
[52]李應中等.中國農業區劃學[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7,114~116。
[53]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6~43,76~98。
[54]林毅夫.中國糧食供給能力的過去與未來[J].戰略與管理,1998,(4):82~90。
[55]林毅夫等.對趕超戰略的反思[J].戰略與管理,1994,(6):62~83。
[56]林毅夫等.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0~27。
[57]林毅夫等.中國農業科研優先序[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416~419。
[58]林毅夫等.資源結構升級:趕超戰略的誤區——對“比較優勢戰略”批評意見的幾點回應[J].戰略與管理,1996,(3):35~45
[59]劉葆金等.農業產業化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問題,1997,(11):26~30。
[60]劉巽浩.關于農業可持續發展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5,(2):80~84。
[61]劉巽浩等.集約持續農業——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抉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3,(5):263~267。
[62]劉則淵等.持續發展觀與產業生態化[N].人民日報,1996-01-02。
[63]劉中一等.中國糧食的生產與流通[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38。
[64]盧良恕.持續農業的興起與發展前景[J].農業技術經濟,1992,(2):1~4。
[65]陸大道等.中國區域發展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22。
[66]羅必良.從貧困走向富饒[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369~389。
[67]馬世駿.經濟生態學原則在工農業建設中的應用[J].生態學報,1983,(1):6~11。
[68]馬世駿.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1):1~9。
[69]馬世駿等.復合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A].胡濤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2~8。
[70]木生.“農業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觀點介紹[J].經濟體制改革,1998,(4):125~130。
[71]牛文元.中國農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1996,(4):293~299。
[72]牛文元等.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系統解析[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1。
[73]牛文元等.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79~382。
[74]薩烏什金著,毛漢英等譯.經濟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100 ̄101。
[75]施琳.論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從西方發展經濟學到中國民族經濟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104~108。
[76]石玉林.依靠本國資源養活16億人口[A].王先進主編.中國權威人士論中國怎樣養活好中國人[C].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13~17。
[77]斯大林.斯大林全集[C].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5~46。
[78]孫桂蘭等.生態農業技術導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1~2。
[79]孫頷等.中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45~147。
[80]孫鴻良.論中國生態農業的特點.原理及其主要技術[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0,(3):3~8。
[81]孫鴻烈.充分利用我國各類國土資源,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M].王先進主編.中國權威人士論中國怎樣養活好中國人.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126~130。
[82]田淑慧.生態農業與我國農業的持續發展[J].人文雜志,1997,(5):44~47。
[83]佟屏亞.中國的高產農業及其可持續發展[J].作物雜志,1997,(4):12~15。
[84]汪衛民.中國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J].環境導報,1998,(2):5~8。
[85]王貴宸等.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論問題[J].農村經濟與社會,1992,(3):1~8。
[86]王宏廣.論要素組合理論指導農業現代化[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1,(1):1~6。
[87]王宏廣.“生態農業”是不是未來農業的模式[J].農經理論研究,1992,(1):5~8。
[88]王宏廣.論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障礙、規律、對策與困惑[Z].全國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參考資料,1992,(17):1~13。
[89]王宏廣.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胡濤等.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148~160。
[90]王建武等.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生態農業[J].開發研究,1995,(6):39~40。
[91]王建武等.世界農業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生態農業(續)[J].開發研究,1996,(1):46~48。
[92]王如松等.現代生態學的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0~31。
[93]王正平等.持續農業的核心是發展效益型農業[J].科技導報,1993,(9):46~48。
[94]吳天然.中國農村工業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0~112,449~450。
[95]武麗石等.試論我國農業持續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經濟,1997,(10):14~16。
[96]夏英.貧困與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104。
[97]辛德惠.對我國糧食問題與農業——農村發展戰略的思考.王先進主編.中國權威人士論中國怎樣養活好中國人.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54~60。
[98]邢廷銑.農牧結合種植模式及其發展戰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1):46~49。
[99]熊賢良.比較優勢戰略與大國的經濟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1995,(4):46~50,60
[100]薛暮橋.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1。
[101]楊吾揚.區位論原理——產業、城市和區域的區位經濟分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250~252。
[102]楊永華.論中國發展經濟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2):7~12。
[103]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的未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49。
[104]于建國.二元經濟與資源配置[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9(4):17~27。
[105]于秀波.中國可持續食物安全研究[D].中國科學院博士論文,1999,17~18。
[1*]俞忠英.論中國的二極經濟及其影響——兼論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與中國的經濟發展[J].復旦學報(社科版),1994,(2):21~26。
[107]袁從等.持續農業是生態農業的繼續與發展[J].生態學雜志,1993,(2):13~15。
[108]張法瑞等.關于可持續農業及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考[J].1997(7):33~37。
[109]張建民.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取向[J].經濟學家,1998,(2):105~111。
[110]張克俊.可持續農業探討[J].經濟問題,1995,(11):18~19。
[111]張陸彪等.持續發展——農業現代化的主題[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1,(5):18~21。
[112]張壬午.論具有中國特點的生態農業——我國生態農業與國外替代農業的比較[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0,(5):37~39。
[113]張衛建等.農牧結合在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中的作用[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7,(4):9~13。
[114]趙文昌.農業宏觀調控論[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115]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系統生態開放實驗室等主編.馬世駿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95,2,290,296。
[116]周立三等.中國農業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J].地理學報,1990,(2):146~153。
[117]朱丕榮.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J].改革與理論,1996,(12):27~30。
[118]朱澤.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糧食安全問題[J].戰略與管理,1996,(4):28~36。
[119]朱澤.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與我國農業政策的對應[J].戰略與管理,1998,(1):26~34。
[120]鄒農儉.城鎮鄉三元結構及其協調發展.何康等主編.中國農村改革十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305。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傳統農業,調整
1. 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調整
1.1 調整的原因
(1)我國農業化組織程度較低,沒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強的開拓市場、組織生產及綜合服務功能的龍頭企業;
(2)關于農業的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性;
(3)我國的產業結構劃分不夠明確,因而會出現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對癥下藥”的情況,會導致“錯診”、“亂診”;
(4)受傳統農業的發展的模式的影響,在技術上的投入還遠遠不及國外。
1.2 調整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的對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建立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龍頭企業。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深,我國由原來的計劃經濟逐漸轉變成為市場經濟,一個產業運營的好壞,主要是由市場所調節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農業市場體系是農業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場體系的同時,還要確立農業領域的“帶頭老大”,那就是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就如同該行業的一個航標,任何小的方面的發展,都必須由該龍頭企業的引導和支持。
1.2.2建立數字化平臺,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
“知訊者生存”,信息對于現代社會是很重要的,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個市場的規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在信息化高度發展的今天,社會的各個因素都需要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農業也不例外。及時地提供農業信息,可以準確地掌握市場變化的規律,這樣就能弄清供求關系,適時地、合理地發展農業,以使農業朝著市場需要的方向發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場為導向。
1.2.3充分發揮區域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我國幅員遼闊,疆域面積大就會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不同的農業體系。如在我國的北方,天氣較干燥、冬天溫度很低,根據這一區域特點,這些區域就適合種植小麥,而在南方,則適合種植水稻。這個例子充分地說明了區域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農作物,因而農業的結構體系也不盡相同。只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才會產生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
2.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
2.1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的農業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一種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不造成影響的發展。。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也必須走這樣一條發展道路。。可以這樣說,可持續農業是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針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通過重視可更新資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賴生物措施減少化學資源的投入,在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改善環境和提高食物質量,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可以使農業的發展不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可以對農業資源的最大化、最優化利用,可以真正地達到“農業的生態性、市場性”。
2.2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2.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態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這些都是人類盲目地追求經濟利益而造成的,如過度放牧和亂砍濫伐。對于那些生態脆弱的區域,一旦遭到破壞,恢復起來那就相當地困難了,所以必須避免以追求經濟利益而不考慮生態破壞的行為,這就要求人們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弄懂經濟與生態之間的關系以及破壞生態對農業發展影響的嚴重性。
2.2.2加強科學技術研究與應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把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金收益率作為主要目標,強化農牧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堅持普及技術與引進和研究技術相結合,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促進區域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建立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鏈,即農業的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重新建立農業基礎結構和科技結構。要根據農業科技工作長期性、地域性、綜合性和以社會效益為主的特點,制定農業科研機構增強持續發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進合理流動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進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2.2.3加強環境保護,減少農業生產的污染
環境,作為以人為中心的外部世界,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影響重大,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任務。在農業生產中可能會產生對環境的污染,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們就要利用技術,不斷地探究減少農業生產的方式及途徑。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有機肥。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就是,我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千萬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慮將污染降低到最小。
3.結語
通過以上論述,得出我國需要走一條“調整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我國才可以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才可以使我國的農業朝著科學、穩健、和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呂書敏.傳播科技為農民 服務百姓將奉獻[J].新農村建設,2000(51).
[2]黃萬綸,李文潮.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農業現代研究,2003,(11).
[4]閆書麗,文興斌.加快生態農業建設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3,(11).
論文關鍵詞:白發蘚,灰蘚,種子萌發
苔蘚植物是一類綠色多細胞、無維管束的高等植物,它們分布廣泛,適應性很強,被生態學者譽為大自然的拓荒者。從近幾十年來苔蘚植物化學研究的結果表明是潛在的天然活性產物的寶庫。從苔蘚植物體中已經分離到的次生代謝產物主要有有萜類、甾槨、芳香族化合物及脂類等,而在其它高等植物中廣泛存在的生物堿,苔蘚植物幾乎完全缺乏[[1]]。在日益強調環境保護、提倡發展可持續農業的今天,天然產物愈來愈受到重視生物論文,值得注意的是苔蘚植物中含有的一些特殊的活性成分,具有極大的開發利用價值。更多的學者研究苔蘚植物對其它植物生長的影響。如杜桂森利用羊角蘚、山羽蘚、塔蘚、細葉金發蘚和溫帶光萼苔5種苔蘚植物配子體的水提液對小麥、玉米、大豆、落花生、菜豆5種作物進行種子萌發研究,發現4種蘚類對作物種子萌發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而苔類則對作物種子的萌發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認為可能是蘚類與苔類配子體的主要次生代謝產物或內源激素不同[[2]]。劉瑩等研究發現灰蘚、北地扭口蘚的配子體水提液對作物種子萌發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對農作物的胚根促進作用顯著,提高了種子的萌發質量,認為蘚類配子體的主要次生代謝產物或內源激素具有生物活性[[3]]。但是在他們的實驗過程中,并沒有設置濃度梯度,因此不能反映苔蘚植物體不同濃度條件下對受試作物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
白發蘚和大灰蘚在我國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并常常在局部區域形成單優勢種,很有可能在植物體內存在著影響其它植物生長的一些活性物質,研究它們對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可以為更好地開發利用這些天然資源提供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本試驗以綠豆、蘿卜、甜椒、油菜、玉米5種作物種子為材料,測定白發蘚和大灰蘚水提取液對5種作物種子萌發的發芽率、胚根長、胚根重,幼苗鮮重等指標生物論文,以期得出兩種蘚類對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潛力,評估兩種蘚類利用的前景。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白發蘚Leucobryum javense采自浙江麗水白云山景區石面,大灰蘚Hypnum plumaeforme采自浙江南明山景區石面免費論文。綠豆、蘿卜、甜椒、油菜、玉米5種作物種子均購自種子商店。
1.2方法
1.2.1苔蘚植物水提取液
苔蘚植物配子體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去掉雜質,再用蒸餾水沖洗干凈,晾干。準確稱取兩種苔蘚植物干樣各5g,分別放入500ml三角燒瓶中(內有200ml蒸餾水并已中預熱半小時),并繼續于70℃恒溫水浴中5h,取出冷卻后減壓抽濾,所得溶液為苔蘚植物水提原液,濃度為25g·L-1。取50mL原液稀釋至250mL,得到中等濃度稀釋液,濃度為5g·L-1。取50mL中等濃度稀釋液,稀釋至250mL,得到低濃度稀釋液生物論文,濃度為0.5 g·L-1。
1.2.2種子萌發試驗
將5種作物種子經自來水沖洗干凈,在相應濃度提取液中浸泡2h取出用濾紙吸干表面。在每個培養皿中放入兩層濾紙,經高溫高壓滅菌后加8mL不同濃度苔蘚水提取液,以蒸餾水為對照。均勻地放入50粒作物種子。用保鮮膜覆蓋培養皿以防止水分蒸發。25℃下黑暗培養6天。第3天后補加2mL水提液以彌補液體流失。每24h在相同的時間段記錄作物種子每天的發芽粒數,以連續兩天發芽數不再增加視為萌發結束。等萌發實驗結束時用直尺測量種子胚芽胚根的長,用FA1004型電子天平稱胚根、幼苗的鮮重。在此基礎上計算發芽率。
綠豆在第4天萌發結束。蘿卜在第5天萌發結束。油菜、玉米在第6天萌發結束。而甜椒則因為萌發較慢,從第7天開始記錄有萌發,一直持續6天萌發結束。
1.2.3 數據統計
所有實驗處理均設3次重復,結果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用SPSS16.0統計軟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較檢驗各處理組間的差異顯著性水平。
2 結果和分析
2.1 白發蘚和大灰蘚水提取液對綠豆種子萌發的影響
表1 白發蘚和大灰蘚水提液對綠豆、蘿卜、甜椒、油菜和玉米種子萌發的影響
Table 1 Influences of aqueous extraction ofLeucobryum javense and Hypnum plumaeforme on germination onseedling of Vigna radiate,Raphanus sativus,Capsicum annuum,Brassica campestris and Zea mays.
測量
指標
Indices
苔蘚植物的水提取液濃度
Aqueus extraction concentration of Bryphytes(g·L-1)
作物 Crop species
綠豆
V.radiata
蘿卜
R.sativus
甜椒
C.annuum
油菜
B.campestris
玉米
Z.mays
發芽率
Germinating rate
對照
1±0a
0.94±0.02a
3.57±0.2a
0.58±0.11a
0.85±0.03a
白發蘚
25
0.99±0.01a
0.82±0.06b
4.07±0.03a
0.25±0.02b
0.83±0.02a
5
0.99±0.01a
0.85±0.06ab
3.37±0.07ab
0.44±0.06a
0.85±0.01a
0.5
1±0.02a
0.93±0.02ab
3.9±0.21a
0.42±0.07ab
0.88±0.02a
大灰蘚
25
0.99±0.01a
0.84±0.03ab
3.57±0.17a
0.57±0.01a
0.75±0.05b
5
0.99±0.01a
0.94±0.01a
3.9±0.2a
0.53±0.06a
0.82±0.02ab
0.5
0.99±0.01a
0.88±0.04ab
3.63±0.29a
0.46±0.03a
0.79±0.01abc
平均胚根鮮重
Fresh radical weight
(mg·株-1)
對照
34.51±4.01a
6.33±1.54a
8.49±0.88a
0.97±0.42a
49.26±6.92a
白發蘚
25
32.55±1.8a
5.68±1.11a
7.9±0.98a
1.15±0.19a
43.86±4.33a
5
28.21±2.89a
9.3±0.77ab
9.07±0.51a
1.64±0.06a
38.8±4.63a
0.5
34.82±1.99a
6.47±0.65a
8.38±0.72a
2.22±0.32ab
50.46±5.06a
大灰蘚
25
35.11±1.68a
5.47±0.65ac
8.14±0.4a
2.28±0.11ab
48.67±4.36a
5
25.6±2.88ab
6.94±0.75a
9.92±1.33a
2.37±0.36ab
48.08±3.4a
0.5
37.41±2.93ac
8.04±1.59a
9.16±0.73a
2.89±0.24b
52.96±0.71ab
幼苗鮮重
Fresh seedling weight
(mg·株-1)
對照
161.73±1.39a
65.68±2.21a
25.73±1.04a
12.98±3.05a
425.69±15.56a
白發蘚
25
149.21±2.45b
44.21±3.86b
28.36±1.66a
9.89±0.25a
416.79±4.31ab
5
157.23±2.94ab
62.77±1.16a
26.34±0.32a
13.6±1.05a
386.43±4.66b
0.5
152.81±3.25ab
61.47±2.42a
26.97±0.92a
17.33±1.82ab
395.05±15.75a
大灰蘚
25
156.48±6.26ab
60.27±1.49a
31.22±3.03a
16.03±0.15ab
421.4±18.65a
5
150.67±2.56b
60.79±2.5a
31.62±3.93a
15.93±1.6ab
404.19±10.08a
0.5
163.47±3.33a
70.27±3.51ac
28.11±1.44a
17.07±1.35ab
424.9±8.59a
胚根長
Root length
(mm)
對照
33.45±2.66a
35.17±3.19a
9.18±0.17a
11.3±1.63 a
48.63±5.84a
白發蘚
25
27.02±2.16b
12.99±5.44b
5.21±0.29b
6.97±1.3ab
43.56±4.86a
5
32.57±2.32ab
29.92±1.95a
9.87±0.7a
9.05±1.05a
40.23±4.06a
0.5
27.71±2.66ab
34.44±1.44a
7.63±0.75ad
13.18±1.42ad
49.74±4.18a
大灰蘚
25
38.49±2.2ac
31.3±0.96a
7.92±0.92ad
12.09±0.25a
43.15±4.84a
5
36.41±0.83ac
32.63±1.75a
10.91±0.11abc
19.42±1.14bc
51.53±4.43a
0.5
37.59±0.95ac
48.16±4.12bc
6.89±0.5bd
拓展知識邊界并推進新技術開發利用是英國產業戰略的核心,是英國長期增長和創造新市場機遇的前提。創新還會增進健康與福祉,并幫助應對清潔能源、食品安全、人口變化等重要社會挑戰。英國政府積極促進創新,以應對市場失靈,并增進創新體系的協調、合作、互聯和良性競爭。
一、保護科學預算和重點研發投資
英國研發支出居全球第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2011年為1.8%,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國家,但在經濟危機期間保持穩定。自2010年以來,英國政府保護科學預算,且公共研發支出優先用于著眼長遠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其他將會促進經濟增長的項目。英國政府還致力于破除創新障礙,在政府干預最能產生影響的11個產業制定了產業戰略,與產業界共同作出長遠安排,增強企業投資和增長的信心。英國政府還向8項重大新興技術投入6億英鎊,并于2013年底宣布向量子技術投入2.7億英鎊資金,以加強英國在這一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二、進一步增強令人傾羨的知識優勢
英國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礎。在世界前10強大學中,英國有4所大學位列其中。知識生產是英國創新體系的重要優勢。英國僅以全球3.2%的研發支出、4.1%的研究人員產出了全球6.4%的科研論文,而且英國科研質量十分突出,英國占全球論文被引用次數的11.6%,占全球高被引論文量的15.9%。英國政府已經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和研究支持,重點關注科技教育、開放獲取、產學合作、科研卓越和未來的戰略方向。為加強產學合作,英國研究伙伴投資基金為大學的大型長期資本項目提供資金,頭兩輪已資助3億英鎊,并調動了8.35億英鎊的私營投資。通過開放獲取政策,英國政府確保用戶免費獲取公共資助的研究成果,以促進合作,使中小企業獲取更多優質研究成果。
三、加強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及地方創新
英國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方便企業獲取創新基礎設施,幫助企業把觸角伸至新興市場,并加強地方創新。
一方面,積極鼓勵創新基礎設施和企業加強合作。主要目的是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和新興技術開發,并且更利于引導中小企業發展,例如,擴大創新券計劃的規模和范圍,促進中小企業獲取知識產權咨詢、設計咨詢等更多的信息服務。目前,英國設計委員會正在擴大小企業輔導項目。英國知識產權局啟動了知識產權企業法庭小額訴訟程序以降低訴訟成本,并幫助高增長中小企業實現專利價值。英國政府還向議會提交了旨在全面改善知識產權體系的法案,并與各界合作回應知識產權融資問題。在標準制定方面,英國的近期行動重點是促進技術發展并擴大新興市場準入,包括:幫助影響國際石墨烯標準制定,在合成生物學、細胞療法、海洋可再生能源和輔助生活領域開始實施標準制定計劃,頒布了《智慧城市標準戰略》和第一階段標準。
另一方面,通過地方主導和參與的方式推動地方創新。英國政府正在與39個“地方企業伙伴關系”平臺合作,通過“企業增長中心”項目和地方戰略提高地方創新體系的效能。在推動地方創新體系建設中,將加強大學在驅動增長中的作用,并采用歐盟“智慧專業化”的方法確定各地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
四、著力釋放企業創新的巨大潛力
創新是驅動增長和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對于企業成功至關重要。英國在一些國際創新效績指數上的排名較好,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改進,包括英國企業參與創新活動的比例低。為此,英國政府采取多項行動,旨在克服創新障礙,釋放英國的全部潛能。
一是釋放并激勵創新投資
英國政府成立英國商業銀行,整合支持企業融資的現有政府計劃,其目標是5年內為小企業釋放100億英鎊資金。為培育富有活力的股權文化,該行正在通過“投資天使共投基金”項目促進企業融資,并運行15支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共同投入5億英鎊創業投資的“企業資本基金”。英國具有吸引企業開展研發的稅收環境,享受研發稅收抵免政策的中小企業比例正在不斷上升。鑒于知識產權對于創新日益重要,英國政府自2013年推出專利收入稅收優惠制度。
二是支持復雜系統創新
在涉及系統及供應鏈復雜、參與主體多元且顛覆性變革正在創造全球機遇的領域,英國加強協調性的支持。在低碳汽車、輔助生活、低碳影響建筑、傳染原檢測與識別、分層醫學和可持續農業領域,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建立了技術平臺,把產業界、學術界和政府聚集起來。為滿足基礎設施需求,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建立“彈射中心”網絡,為創新想法和創新技術商業化提供獲取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的途徑。目前,在高價值制造、細胞療法、海上風能、衛星應用、互聯數字經濟、未來城市、交通系統等優勢領域,首批7個彈射中心已經開始運營。在能源系統和精準醫學領域,兩個新的彈射中心將于2015年運營。英國11個產業戰略均注重如何最有效地推動創新。英國汽車產業戰略承諾未來10年政府和產業界共同投入10億英鎊建立先進推進中心。源于生命科學產業戰略的新型計劃――“催化基金”旨在聯合運用英國研究理事會和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的投資,目前在其他產業如海上風能產業和農業也得到應用。
三是支持新興技術商業化
新興技術具有許多新的、令人振奮的特性和潛在應用,會創造全新的價值主張,并可能顛覆現有市場。2012年底,英國財政大臣宣布向大數據和高能效計算、衛星及空間商業應用、機器人和自治系統、基因組學及合成生物學、再生醫學、農業科技、先進材料及納米技術、能源與存儲等英國能夠領先世界的8項重大技術增加6億英鎊投資,以加快前沿研究商業化。英國政府還正在加強這些技術與產業界的聯系,以解決監管、投資、人才等影響技術商業化的因素。
四是支持有高增長潛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
“Smart計劃”資助有創新想法和高增長潛力的早期小企業,擴大此類項目投入使更多小企業受益是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的一項要務。此外,小企業研究計劃支持小企業競爭政府合同,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
五、圍繞國家重點開展國際創新
英國創新體系高度國際化,其創新、監管、稅收和知識環境很有吸引力。英國研究人員發表的學術論文一半以上為國際合著論文。英國是外國優秀研究人員的理想目的地,其26%的學術研究人員為非英國公民。2011年英國吸引的海外研發資金相當于加拿大、芬蘭、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總和,英國企業研發投資中來自海外的比例超過20%,約一半的英國企業研發投資是由外國公司子公司執行的。
英國政府日益注重使國際合作服務于國家產業戰略和8項重大技術。英國繼續維持與歐美傳統同盟國的有力合作,而金磚國家科研能力和商業化水平提高為英國企業提供了機遇。
第一,鼓勵英國機構攜手合作。
英國加強戰略性、協調性合作,在關鍵伙伴國實施目標導向型宣傳活動和合作項目,并積極響應當地機遇。英國科學與創新網絡正在加強對創新合作的支持。英國外交部通過“繁榮議程”推進科學與創新。非政府團體通過全球科學與創新論壇等機制與英國政府緊密合作。英國技術戰略委員會與英國貿易投資總署達成了合作協議,將共同制定國際戰略,共同舉辦旗艦活動。
第二,推動英國成為關鍵伙伴。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將于2014年新設一個創新組織,負責宣傳英國創新體系的領先優勢,吸引國際基金和跨國公司的科研與創新投資,并支持英國企業國際化。
第三,打造有影響力的海外關系。
與中國質檢總局簽訂了中英標準互認協議。與美國達成了加強合成生物學標準合作的意向。還將啟動8000萬英鎊的全球空間合作計劃,與新興空間技術大國加強聯系。
第四,支持新合作并探索新模式。
關鍵詞:水源地;生態敏感區;有機農業;生態補償;外部性
1水源地生態敏感區發展有機農業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化肥、農藥等人工化學品的過量使用所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現代農業生態化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綠色革命”以來,以石油農業為特征的現代農業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明顯的負外部性影響。20世紀初期,美國學者富蘭克林•金訪問了東亞中日朝三國,認為東方農耕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農業,并著成《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一書[1],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保持土壤的肥沃,東方農耕的核心技術是豆科綠肥、人畜糞便還田和多熟種植等。東方農耕類似于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生產系統強調生物動力驅動而非人工物質與能量,在實現環境保護、動物福利、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資源可持續利用、社會公信目標時,有機農業是解決農業負外部性問題的一個途徑[2]。雖然有機農業的理念重新出現在20世紀初期,但直到80年代才受到各國重視。僅靠消費者的青睞和支持并不能從根本上促進有機農業的發展,它主要還是依賴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導。歐盟理事會1991年EC法規第20929/1號首次在歐洲確立了有機生產、有機產品標識和檢測的大體法律框架[3]。受益于得力的政策,歐洲的有機農業在20世紀90年代增長率超過了75%。美國農業部1980年編寫并了《關于有機農業的報告與建議》,1985年農業法案制訂農地保護計劃,1990年明確發展有機農業和認證制度。日本民眾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在實踐有機農業,并在“產消合作(提攜)”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但90年展起來的種植標準和農產品認證卻沒有歐美嚴格[4]。20世紀90年代,現代有機農業開始引入中國[5],但常規農業化學投入品仍居高不下,2010年全國的化肥施用量達到了5460萬噸,而農藥的施用量平均每年140多萬噸,其中主要是化學農藥,占世界施用總量的1/3。2015年,國家農業部公布了“一控兩減三基本”政策,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化肥、農藥兩個“零增長”。現代農業生態化轉型是中國實施綠色經濟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生態敏感區發展有機農業并對其進行生態補償,解決生態敏感區的負外部性問題尤為重要。徐留福等[6]提出了農田、水源地、海岸帶、河岸帶、城鎮5種主要生態敏感區類型。對于水源生態敏感區的水質保護而言,減少或改變農業化學品投入是核心。同時,有機農業發展與水源生態敏感區的生態安全維護息息相關,科學合理地對有機農業進行生態補償,是促進水源地有機農業發展的重要激勵手段[7]。以南水北調沿線水源區為例,為保證一江清水北上,2014年出臺的《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提出了“三先三后”的原則,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南水北調丹江口水庫庫區主要有兩類水污染:一為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二為化肥農藥使用、畜禽養殖和農村居民生活污水排放[8-9]。前者是點源污染,易于發現和監控;后者是面源污染,難以防治。按照《河南省淮河流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區域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工作方案》,南陽市從2005年開始就對淅川、桐柏、鎮平、方城、鄧州、宛城、臥龍、西峽8個縣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物質、畜禽養殖廢棄物、農村生活廢棄物和水產養殖廢棄物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進行了調查,并逐步在水源區開展了有機農業示范工程[10-11]。2015年的《丹江口水庫(河南轄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規定了陶岔取水口至上游中線距離10千米為一級保護區水域,還分別規定了二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的水域和陸域,湖北省也制訂了相應規劃和保護方案。2016年河南省南水北調水源區的淅川縣、西峽縣、內鄉縣和盧氏縣被劃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把發展有機農業作為重點方向,但水源生態敏感區的有機農業生態補償才剛剛起步。
2國內外流域生態補償研究進展
生態補償在國際上又稱作生態系統/環境服務付費(PES),是一種使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環境經濟手段,誰補償誰、補償多少、如何補償是其核心問題。Wunder[12]認為PES應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一種自愿的交易行為;能夠很好地被定義的生態系統/環境服務(ES);至少有一個ES的購買者;至少有一個ES的提供者;確保ES的提供。2007年,關于流域生態補償的貝拉吉奧會談[13]達成一致意見,即流域生態補償中的下游服務使用者從上游土地利用實踐中獲益,這會確保諸如土壤免受侵蝕和河流穩定性等服務的供給。Pigou提出政府干預是解決經濟外部性帶來的市場失靈的一種手段,比如稅收和補貼金。Coase[14]認為外部性問題的實質在于雙方產權界定不清,出現了行為權力和利益邊界不確定的現象。要解決外部性問題,必須明確產權。在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的研究著作中,Landell-Mills&Porras[15]對PES做了分類,同時強調了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互相依賴并合作的關系。其先驅性工作對之后的研究有著極大影響和借鑒。補償主體不僅是政府,還有供水公司、基金會、非政府組織以及用水戶,而受償主體有上游種植戶,包括村委會、社區,還有地方政府。要實現諸如好的水質和健康的環境等正外部性,避免市場失靈,當實際行為不可盈利的情形下,政府需出面以逐步達成雙贏狀態。多元化的項目發起人和中間“人”也是有力保障。在流域生態補償領域,特別是關于南水北調水源區的生態補償,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多。王金南等[16]指出,狹義而言,生態補償指國際上生態服務付費的行為,或者增加污染者付費和受益者補償的內容;廣義而言,指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不僅包括對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手段,也包括與自然地域環境相關的區域協調發展政策。俞海和任勇[17]認為由于環境資源產權界定或權利的初始分配不同,造成了流域上下游發展權利事實上的不平等,這就需要一種補償來彌補這種權利的失衡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的正外部性。朱桂香[18]闡述了生態補償主體的范疇,包括對生態環境本身的補償、對生態保護做出貢獻者給予補償、對在生態破壞中的受損者進行補償、對減少生態破壞者給予補償和對個人或區域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補償等。俞海和任勇[17]指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下游沿線享受生態服務的中央、地方政府應當是提供補償的主體,而上游水源涵養區的地方政府、企業法人與社區居民等是接受補償的主體。生態補償的范圍包括生態建設和保護的額外成本和發展機會成本的損失等。如何建立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制定合理的生態補償標準是流域生態補償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核心內容。Brouwer等[19]對世界47個案例的分析表明,服務提供者的選擇、社區參與、量化目標的監督和中間“人”的數目使得項目參與期限和條件達成的環境目標效果顯著。曹明德和王鳳遠[20]認為生態補償機制是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其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自然資源作為資源性資產,具有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所有權人實現其經濟利益的方式;二是對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并付出代價者理應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因為生態功能是具有價值的。邵毅[21]基于博弈論和前景理論的視角,將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區和受水區看作兩個“個體理性人”,當兩者陷入“理性陷阱”.缺乏主動合作的行動時,中央政府的監督懲罰機制變得十分必要;當“集體理性”得以實現時,雙方會主動尋求合作,監督懲罰機制的作用越來越小。李平[22]指出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與水資源補償機制的條件已趨于成熟,輸水地區經濟落后,為水資源保護付出代價大,流域用水矛盾突出,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大等。而解決水源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難處境的突破口就在于建立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23]。喬旭寧等[24]對流域生態補償的關鍵問題,諸如補償主體和對象的界定、補償標準的確定等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流域多種生態要素、多元主體間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框架。李雪松和李婷婷[25]強調建立真正的生態補償機制,關鍵問題是如何分配和使用補償資金,誰來征收,誰來使用,分配到何處,如何監督和評價政策或機制的效果。因此國家需要建立責權利統一的生態補償行政責任機制。外部性的生態補償量很難直接貨幣化,往往要從成本彌補的角度來考慮。不僅要考慮生態建設和保護的直接成本,還要考慮損失的發展機會成本和政策投入等[26]。所采用的計量方法包括機會成本法、費用分析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法、水資源價值法等,條件價值評估法更是被廣泛用于生態補償實踐[27-28]。可以將其歸納為兩種,即核算法和協商法[18]。近年來,各位學者對南水北調受水區的各個省市應該給予水源區的各個省市的生態補償量做了標準計量。李懷恩等[29]、史淑娟等[30]以陜西水源區水土保持補償量為著眼點,對各種補償量模型進行了估算,表明基于保護水源所付出成本的水源區生態服務補償支付較為可行。周晨等[31-32]運用CVM方法對農戶的支付意愿和受償意愿進行了估算。Li等[33]、Wei等[34]分別采用了生命周期評價和水足跡的方法對受水區的水資源和作物進行了考察。李亦秋[35]、韓德梁[36]利用3S技術及數理統計方法,對丹江口庫區和上游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了分析和估算。胡儀元[37]對漢水流域生態環境狀況的歷史變遷、生態保護與生態補償的現狀及未來對策進行了考察和調研。譚秋成[8]認為為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減少氮、磷流入水體,可考慮以生態補償方式鼓勵農民將部分土地休耕或退耕,并估算種植小麥須補償259.69元/畝(1畝=1/15公頃,下同),玉米須補償331.64元/畝,水稻須補償567.31元/畝等。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基于不同方法對不同地域甚至相同地域的標準估算值還存在著一定差異,其標準的實際可行性還有待進一步商酌。總體上看,國內外關于水源生態敏感區有機農業生態補償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見。
3水源區有機農業生態補償實踐
國內外流域及水源區有機農業與生態補償積累了一些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通過對其補償機制進行分析和比較,可以為水源地生態敏感區尤其是南水北調丹江口水庫庫區的有機農業發展與生態補償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
3.1國際案例
在歐洲,1987—1992年對有機農業轉換的財政資助包括了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瑞士、奧地利和德國。歐洲經驗表明,轉換補貼可以促進有機農業份額的增長[38]。歐盟通過歐洲農業保障基金補貼到各國。2000年,歐洲各國政府簽署了水框架指令(EEC/60),有強制義務在2015年達成優質地表和地下水的目標。2004年,歐盟出臺《歐洲有機食物和農業行動計劃》,這一計劃表明了有機農業在歐洲農業政策下的相關性,指出了有機農業提供公共物品服務和受到消費者關注的雙重社會角色,但發展目標沒有設定清楚。2007年,CE834定義了“轉換(conversion)”為從常規農業向生態(有機)農業的轉變,包括在一段時期內有機生產的供應。該文件還明確了一年作物的轉換期為兩年。歐盟除轉換期補貼外,還有維持補貼、認證補貼、農業環境補貼等多種有機農業補貼形式。新歐盟共同農業政策改革(2014—2020年)保留了市場支持和直接補貼、農村發展這兩個支柱,更加注重政策的統籌協調,兼顧公平和效率,注重促進有機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羅馬尼亞西北部的Satu-Mare縣有450公頃農場,主要生產小麥、玉米、向日葵和大豆等作物。2010年羅馬尼亞政府759號決議規定,如果農場在有機農業系統中注冊并且處于轉換期,其種養業生產將受到特別資助,具體補助金額為5公頃以下補償540歐元,5~20公頃補償611.43歐元,20公頃以上補償510歐元。有機農業的面積從2006年的4.56萬公頃增加到2012年的17.46萬公頃,增長了3.8倍。相關研究表明,在羅馬尼亞有機作物的經濟效率要略高于常規作物[39]。德國的農業生態補償實行政府補償為主、市場補償為輔的復合型補償機制[40],包括直接補貼、生態轉型補貼等。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南部的Mangfalltal流域下游有130萬住戶,年需供水1億立方米左右,供水公司發現由于上游農業和畜牧業活動導致水質逐步惡化,他們決定采取用水保護措施。1992年,公司與三個有機農業聯合會一起在該流域發起了一個有機農業項目,旨在減少水中的硝酸鹽和農藥含量并改善水質。至2010年,流域上游150戶簽約,他們需要加入其中一個有機農業聯合會來獲得認證從而得到現金補償。在該項目中,受益者是慕尼黑的用水戶,他們繳納稅金享受供水。供水公司作為中間“人”代表了用水戶的利益,他們負責項目的準備、簽約,而監管則屬于有機農業聯合會。2008年,大約有2500公頃土地轉向了有機農業。1992—1998年,有機農業補助為281歐元/(公頃•年),1998—2010年為230歐元/(公頃•年),2011年以后補償分為三個區,每年最多補償380歐元[41-42]。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另一城市Augsburg南部有30萬居民,2011年接受供水1680萬立方米,上游流域是農牧混合區。當地90個農戶中有60個簽約了有機補償計劃,1991—2009年,若不用農藥補助175歐元/(公頃•年),不用農藥、化肥補助250歐元/(公頃•年),若通過有機農業認證則補助400歐元/(公頃•年)。控制硝酸鹽分三個標準給予0~100歐元的生態補償資金,2009年以后分11個標準,以上補償標準每5年更新一次[42]。法國是歐洲第一農業生產大國,其農業產值占歐盟農業總產值的1/5,農產品出口長期位居歐洲首位。法國1990年以后開始發展生態(有機)農業。Lons-le-Saunier市西北的Villevieux地區有2.5萬人,2011年接受供水180萬立方米。Vallière流域有75個農戶,65%的耕地種植小麥和玉米,30%為永久牧場,5%為葡萄園。20世紀80年代以后,該流域開始為控制硝酸鹽和農藥污染按面積分區進行補償。1993—2006年,若減少使用20%的化肥和農藥,則給租地戶補助170歐元/(公頃•年),農場主補助260歐元/(公頃•年),補償標準每3年更新一次。2006—2009年,共計對1500公頃農地給予了生態補償[42]。在哥倫比亞,20世紀90年代甘蔗種植的擴張直接面臨著缺水問題,用水戶自己成立了一些聯合組織來節約用水,Asobolo就是這樣的中間組織之一,創立于1993年。該案例的ES目標是水流調節和水量,提供者是上游Bolo河流域的農戶,他們通過社會和農業環境發展項目接受實物補償。受益者是下游的用水戶,他們自愿支付稅金來實施補償。Asobolo作為一個中間“人”,負責項目的準備、簽約和運行,他們也希望能夠改善農戶的生活質量[41]。美國的有機農業生態補償也是由政府和市場共同主導的。隨著美國環境質量激勵計劃的出臺,1997年,愛荷華州成為首個實踐有機農產品質量激勵計劃的州。2002年出臺的農業法案規定,農業部通過實施生態保護補貼計劃,以現金補貼或計劃援助等方式,把資金直接分發到農戶手中或用于各種生態保護補貼項目。2003—2007年,美國每年撥付300萬美元用于資助有機農業研究[43]。非政府組織(NGO)在生態補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機農業的發展是以政府的直接政策為依托,但同時也離不開自下而上的非政府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是最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之一,1972年在法國成立,成立之初僅有英國、瑞典、南非、美國、法國5個會員國,目前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來自100多個國家700多個集體會員的國際有機農業組織,通過定期召開有機大會將世界各地的有機農業從事者們聯合在一起,并且制定了基本的有機生產規范[44]。IFOAM是有機農業生態補償的重要力量之一,建立政府、市場等多方聯動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實施有機農業生態補償的根本發展趨勢。
3.2國內案例
關于水源地生態敏感區有機農業生態補償的實踐,國內相關研究還不多見。以下以北京市密云水庫退稻還旱項目、云南省洱海流域農業生態補償、云南省哈尼梯田受償意愿、云南省松華壩水源保護區農業發展模式、遼寧省大伙房水源保護等生態補償項目為例進行總結分析。2001年5月公布的《21世紀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在北京市密云水庫上游的潮河、白河、黑河流域實施了退稻還旱工程,以改善水質與來水量。2003年開始試行,涉及北京市與河北省多個縣市。2006年,在張家口赤城縣黑河流域成功實施了1.74萬畝稻改旱試點項目。2007年正式在赤城縣和承德豐寧、灤平兩縣開始實施稻改旱的項目。北京市每年補貼5665萬元支持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共實施了10.3萬畝稻改旱,其中,承德市兩縣7.1萬畝,張家口赤城縣全縣境內3.2萬畝水稻全部退出耕種,改種節水型大田作物。補償金額也從補貼450元/(畝•年)到2008年以后提高到550元/(畝•年)。云南大理州洱海流域2003—2009年累計推廣“控氮、減磷增施有機肥,隔年隔季施肥”的農業生態補償實踐20.78萬公頃,每畝農田每年補貼100元,全部用于購買肥料,由大理州政府在栽種前以實物的形式發放到農戶。項目實施后,平均每畝減少施用純N2.49千克,P2O52.23千克,增施K2O2.14千克,糧食平均每畝增產4.5%。具體措施包括:首先,開展“一池三改”工作,即改廁、改廚、改廄,建設三位一體沼氣池,累計建成沼氣池8984口,發展種養結合型生態農業模式,不僅減少了畜禽糞便的污染,而且為農產品生產提供優質肥料。其次,實施稻田養魚,每畝產水稻619.1千克,較普通農田增產1.71%,魚成活率80%,畝產65千克,平均增重2.6倍,每畝稻魚新增純收入240元;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平均每畝減少使用除草劑100克,尿素18千克,普鈣40千克,既節約了成本又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工作以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為重點,實施以綠色食品為先導,以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認證為補充的“三位一體”監管模式。洱海流域目前生態補償主要來源于3個方面:一是國家各部委行業單項補償資金;二是州、縣市視財力財政專項轉移支付;三是征收洱海水費、風景名勝資金費等[45]。在云南哈尼梯田的案例研究中,劉某承等[46]以受償意愿問卷調查為基礎對補償標準進行了探討,分別估算了在農藥化肥各自減半為零、同時減半或同時為零的情形下,哈尼梯田稻田養魚戶接受的政府直接補貼形式的生態補償意愿值為3727~8732元/(公頃•年),與人工化學品投入限制標準成正相關。從生態補償的收益來看,以高收益的化肥用量減半農藥禁用情況為例,當1千克稻米價格提高1元時,如果每公頃補貼7112元,政府投入盈余為335元。昆明市政府對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實施了“全面禁牧、禁漁業、禁花限菜、限制規模化養殖”等環境保護政策,加強了對城市水源地的保護力度。儲博程[47]在充分考慮水源保護區政策、資源、市場、技術、農戶意愿五大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幾種水源地農業發展模式,包括核桃間種、林藥模式、有機野生菌和人工食用菌結合。
4生態補償機制分析
生態補償機制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環境服務目標、補償主體、受償主體、中間組織等。通過對國內外典型案例進行比較和分析,可以看出其異同點.從生態/環境目標看,在國外案例中的主要生態系統服務目標都是為了控制硝酸鹽、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以及改善水質,并保障下游地區的正常用水,與我國基本一致;從生態補償發起人和生態補償主體來看,國外既有政府、也有公司和中間組織,而我國的生態補償項目多是以政府為主導開展生態補償。國外項目在由誰發起的問題上更為靈活,多為市場主導,也有以政府為主導。法國案例表明在當地政府和用水公司之間有競爭關系;而在德國,用水公司則從屬于市政,運作更有效。補償主體在我國是由政府出面來對上游農戶進行補償,法國同樣是政府出面,而德國則通過供水公司和用水戶,哥倫比亞通過用水戶聯合會。參與項目的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四類任務:分配水資源、通過運作項目改善水質、資助項目和技術支持。德國的供水公司雖然屬于私有性質,但也從屬于市政部門,同時具有分配水資源、運作和資助項目的作用和職能。不同項目有著不同的中間“人”,生態補償協議的簽署也取決于當地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達成協議的過渡期會比較長。羅馬尼亞Satu-Mare項目由政府發起和主導,為了保證農產品質量,政府規定如果農場處于轉換期其有機產品生產會得到補助,但限制最大面積為20公頃,而農場的收入還是要依賴市場需求,由政府和市場共同進行補償。通常情況下,生態補償是按區給予的,在德國,分區決定基于一個標準——雨水向井水的轉變時期,在法國,是根據水文學、實踐經驗和限度的社會認可程度[42]。但德國Augsburg和法國Lons-le-Saunier的案例并不成功,當地農戶渴望一種更有效的用水種植模式。Lampkin&Padel[38]所指出的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即盡管社會認可和公共支持度在增加,但鄉村社區對大范圍轉向有機農業生產仍有抵觸情緒。我國的生態補償需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企業、市場和非政府組織為主體的多元化補償主體,實踐經驗表明,生態補償只有政策支持還遠遠不夠,還要跨過技術和經濟這兩大門檻。
5結論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