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碩士教育論文

碩士教育論文

時間:2023-03-28 15:12: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碩士教育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碩士教育論文

第1篇

成人教育論文致謝詞范文一:

非常感謝xxx老師、xxx老師在我大學的最后學習階段——畢業設計階段給自己的指導,從最初的定題,到資料收集,到寫作、修改,到論文定稿,她們給了我耐心的指導和無私的幫助。為了指導我們的畢業論文,她們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她們的這種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令人欽佩,在此我向她們表示我誠摯的謝意。同時,感謝所有任課老師和所有同學在這四年來給自己的指導和幫助,是他們教會了我專業知識,教會了我如何學習,教會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們,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在此向他們表示我由衷的謝意,并祝所有的老師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

成人教育論文致謝詞范文二:

通過這一階段的努力,我的畢業論文《xxxxxxxxxxxxxxx》終于完成了,這意味著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在大學階段,我在學習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淺,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與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的導師xxx老師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從選題到開題報告,從寫作提綱,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體問題,嚴格把關,循循善誘,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我還要感謝在我學習期間給我極大關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師以及關心我的同學和朋友。寫作畢業論文是一次再系統學習的過程,畢業論文的完成,同樣也意味著新的學習生活的開始。我將銘記我曾是一名XX學子,在今后的工作中把XX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感謝各位專家的批評指導

成人教育論文致謝詞范文三:

歲月如梭,如歌。轉眼間,三年的研究生求學生活即將結束,站在畢業的門檻上,回首往昔,奮斗和辛勞成為絲絲的記憶,甜美與歡笑也都塵埃落定。交通大學以其優良的學習風氣、嚴謹的科研氛圍教我求學,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懷胸襟、浪漫充實的校園生活育我成人。值此畢業論文完成之際,我謹向所有關心、愛護、幫助我的人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與最美好的祝愿。本論文是在導師李霞副教授的悉心指導之下完成的。三年來,導師淵博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對我影響深遠。導師不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雖歷時三載,卻賦予我終生受益無窮之道。本論文從選題到完成,幾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傾注了導師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導師李霞副教授表示深切的謝意與祝福!本論文的完成也離不開其他各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與幫助。在此也要感謝王保民等各位老師在論文開題、初稿、預答辯期間所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管理學院能源課題組為本論文提供的數據和建議,還要感謝同門的師兄師妹們,在科研過程中給我以許多鼓勵和幫助。回想整個論文的寫作過程,雖有不易,卻讓我除卻浮躁,經歷了思考和啟示,也更加深切地體會了法學的精髓和意義,因此倍感珍惜。還要感謝父母在我求學生涯中給與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勵我。同時,還要感謝馬元平同學、張樂同學、趙潔同學、王玥同學三年來對我的愛護、包容和幫助,愿友誼長存!相關的論文致謝樣本·畢業論文致謝如何寫·課程設計論文致謝詞·博士生論文致謝范例·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感謝信·本科畢業論文致謝·大專畢業論文致謝詞求學生涯暫告段落,但求知的道路卻永無停滯。三年的交大生活給予我許多珍貴的財富,教會我許多難能的品質。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這十六字箴言將伴隨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不斷前行。

成人教育論文致謝詞范文四:

四年的讀書生活在這個季節即將劃上一個句號,而于我的人生卻只是一個逗號,我將面對又一次征程的開始。四年的求學生涯在師長、親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卻也收獲滿囊,在論文即將付梓之際,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偉人、名人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贊美獻給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導師。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學生,而您卻是我最尊敬的老師。您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思想深邃,視野雄闊,為我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精神氛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置身其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我不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觀念,樹立了宏偉的學術目標,領會了基本的思考方式,從論文題目的選定到論文寫作的指導,經由您悉心的點撥,再經思考后的領悟,常常讓我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養育之恩,無以回報,你們永遠健康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謝意!人生的道路有許多的坎坷,不是一條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傷心,有無助,也有面對一切所不能忍受的,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確實有許多美好的東西,有些時候你不會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這一種方式感受不到的話,不妨換一種方式去感受,也許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種生活方式。千萬不要放棄生活,你放棄了它,生活也就放棄了你,人生貴在的是感受,會感受才會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會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會知道你在前世所選擇的是今生的最正確的人生路。

六、在校的這五年時間里很感謝老師們對我的淳淳教誨,是你們教會了我們勤奮學習,誠實做人,踏實做事,以寬容之心面對生活。指引著我們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在點滴匯聚中使我逐漸形成正確、成熟的人生觀、價值觀。特別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陸建勝老師給予我很大的幫助。感謝我的家人,我永遠的支持者,正是在你們殷切目光的注視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學生涯。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謝你們,讓我擁有一個如此溫馨的家庭,讓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們這里得到理解與支持,得到諒解和分擔。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衷心感謝我的導師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從論文的選題、研究計劃的制定、技術路線的選擇到系統的開發研制,各個方面都離不開X老師熱情耐心的幫助和教導。在碩士研究階段的三年來,老X師認真的工作態度,誠信寬厚的為人處世態度,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為我今后的工作樹立了優秀的榜樣。

第2篇

最近,閱讀了湖南師范大學郭聲健教授的《守望音樂教育》一書。這本2013年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札記式文集,記錄了作者對音樂教育、對教育人生的感悟,展示了作者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心路”歷程。字里行間,看不到深邃的理論,卻能以小見大,以情感人,體現出作者對一線老師和專業學生的一份摯愛。

對于郭聲健教授來說,能夠一輩子從事音樂教育,是他生命中最幸福、最快樂的一件事情。他將自己的生命意義與音樂教育高度融合,可以為音樂教育付出一切,包括名、利,乃至生命。他在書中這樣寫道:“有人問我為什么對這份職業如此執著和投入,其實理由很簡單:當一個人一旦意識到命中注定為此而生時,他就必然會心無旁騖、無比專注,猶如對待自己的終身伴侶。”郭教授對音樂教育的認識有如此高度,絕對不是他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他從長期的藝術實踐和艱難的人生思索中獲得的真情實感。通過《守望音樂教育》的開篇《讓生命融入音樂教育》一文,我們可以讀出一個音樂教育專家的“平民情懷”:出生在湖南一個偏遠小鎮的他,既沒有顯赫的祖輩音樂基因傳承,也沒有良好的音樂環境熏陶,但他從小就喜愛唱山歌和花鼓戲,還自學了拉二胡、吹竹笛。長大后,他進過地區劇團,上過中等師范學校,教過中小學音樂課,自學過作曲,上電大學習過英語,還曾經幻想當一名作曲家,真正接受正規音樂教育是在讀碩、讀博期間。所有這些經歷,與普通人沒有什么兩樣,唯一不同之處,是他內心深處擁有著一份對音樂的熱愛。正是這一份對音樂熾熱的愛,讓他在音樂教育的道路上表現出無比的勇往直前和義無反顧。

中師畢業參加工作不久的他,因故由鎮完小調到了鄉下中小學任教,使他遠離音樂課堂達三年之久。也是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始自學歌曲創作,并陸續在省級音樂刊物發表和在電臺錄播了幾首歌曲作品,于是,他對音樂教育又多了一份眷戀。他經常這樣告誡學生:“不與人比較,那叫消極,那就沒有進步的動力;但比較并不意味著與人相爭,與人爭,往往爭的是虛榮,爭的是一口氣,爭的是自己不該得到的東西,因為屬于自己的利益用不著去爭,不屬于自己的榮譽地位則是爭不來的。”正是由于他對音樂教育充滿了愛,對生活充滿了正能量,他從音樂教育中獲得了無比的快樂,體會到了音樂教育帶給他的生命價值。

在《守望音樂教育》一書的附錄中,郭聲健教授對《藝術教育論》有過專門的解讀。郭聲健教授作為國內培養的第一個專攻藝術教育學方向的教育學博士,較早涉足了藝術教育規律的探索和研究。《藝術教育論》這本于上個世紀90年代末出版的博士論文,提出了“中小學藝術教育為審美教育而存在”、“藝術教學三原則:參與、融合和愉悅”等觀點。這些理論的提出,得到了論文答辯會專家的充分肯定:“從若干時間來的理論徘徊中,拔群而出,富有創見,堪稱精彩之筆”;“論文邏輯嚴謹,觀點具有新意,結論正確,將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研究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藝術教育論》出版后,被確定為“園丁工程”中小學藝術教師繼續教育教材和部分省市音樂教師的必讀教材。

藝術教育規律的掌握、教學原則的提出,是他多年扎根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長期從事音樂教育研究、虛心向一線音樂教師學習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個體經驗是教育規律掌握的基礎和前提,反過來,教育規律可以指導個體實踐。郭聲健教授著眼于音樂教育中個體實踐的每個細節,從細微處入手,從音樂課堂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入手,鼓勵教教學“用心”、“入情”,鼓勵“大膽”、“創新”,充分發揮老師、學生的能動性,發揮音樂課程中“享受音樂”的特殊作用,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充分地享受藝術、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他的理念和指導,讓許多一線老師受益,也得到了音樂教育理論界的好評。

“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我做不來,老師們也害怕;空洞無物的夸夸其談,我不愿做,老師們也反感。那么,唯有與老師們以心交心、以誠相待、平等交流,才是我的唯一選擇。”《守望音樂教育》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深奧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向人們呈現出當代音樂教育的整體狀況。書中故事的主人公形色各異、豐富多彩:有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成長為藝術教育專業博導、專家的郭教授本人,有他攻讀碩、博期間的導師,有網絡上進行教學交流的一線教師,也有他指導的碩士生、博士生,甚至還有他那位武漢大學測繪專業畢業后繼續到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就讀的兒子。這些人都與“故事”中的音樂教育有關,他們都在“故事”中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本書的故事直接來源于真實的生活,書中的“故事”,以學術探討為目的,沒有虛構,沒有升華,音樂教育過程中所發生的每一個細節,恰好是音樂教育的本真。這些故事中,既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敗的身影;既有年輕教師努力追求音樂教育理念的進步、實現人生理想的感人事跡,也有利用音樂教育放棄“教師底線”、賺取學生生活費用的“黑心”老師。

這些“鮮活”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折射出深刻的學術道理。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從事音樂教育的教師必須對音樂有一份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必須具有“清零的膽識和氣度,從頭開始的勇氣,義無反顧的決心”;音樂教育必須“用心”去做,還要學會“善己育人”;有付出一定會有收獲;父子、師生“人格平等”,應該“相互尊重”。

第3篇

親身經歷

[日期:2010-02-04] 來源:職稱 作

者:

職稱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論文.經濟.管理.醫學.計算機.建筑.施工技術論文,工程技術,社科類,企業管理,經濟管理論文,農業論文,金融論文)核心期刊,國家級期刊,省級期刊,大學學報征稿,教師職稱,醫生職稱,護理職稱,經濟職稱,經濟師職稱,計算機工程職稱,政工職稱,會計職稱論文寫作指導,職稱論文寫作發表服務快速發表!

電子郵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聯系QQ:714068774

咨詢熱線: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發來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溫州二十一中參加申報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論文答辯。我正想做準備呢。我提交答辯的論文是我的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的簡縮版。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肯定比這次論文答辯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問的是四位大學教授和一位中學特級教師,那次我都順利通過了。雖然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我的心里還是沒底,盡管我對論文的內容已經相當熟悉,我還是把論文從頭到尾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看了N遍。為了給向我提問的評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論文摘要背了下來。不過,還好,看了兩遍,基本上就記住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可是心里就是沒底。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和萍搭載安的轎車去溫州。今天的車開得不是很順,本來預計4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可是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還在路上。14點46分,離目的地還有幾分鐘車程時,堅給萍打來電話,已經輪到萍了。通知上說,不按時到者按自動放棄論處。這個緊急電話頓時使車內的空氣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萍特別緊張。仔細一想,不對啊,通知上說,論文答辯時間不超過15分鐘。我和萍是同組,她是13號,我是14號。按每人答辯用時10分鐘來算,論文答辯從13點30分開始,輪到萍應該是15點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們的資格,我們就投訴,我們絕對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連天雨,緊急電話來的時候,汽車不幸遇上了紅燈。紅燈一過,向左拐100多米處就是溫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車停好,就先跑著進二十一中了。剛進校門,我們迎頭碰上同事進、財等幾個,他們已經答辯結束要“打道回府”了。他們一句“你們怎么才來?”更加劇了我們心中的不安和緊張。跑不了幾步,我們又碰上我們的大學同學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經輪到萍了,趕緊給我們指路。我們小跑著跑進階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連聲向接待我們報到的老師陪不是,簽了名,領到了一張寫有序號的紙。我們連忙拿著號碼紙,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輪到萍了,急忙給我們指路。我們狂奔到五樓,卻發現我們A組才輪到8號。Oh,my god!嚇死我們了!走廊上已經聚集著十幾個人,都等待著輪到自己。雖然今天沒有太陽,但也沒有風,走廊上的氣氛讓我感到有點燥熱。我在答辯的教室外觀察了一下,參加A組答辯的有三位評委,一男兩女,我只認出男的是溫州市政治教研員林老師,兩位女評委我從來沒有見過。

今天的天氣夠悶熱的,我不想在五樓呆著,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錯過了,又跑到五樓看看是不是快要輪到自己了。這樣反復了幾次,最終確定下來,答辯一般需要15分鐘,評委

在每人答辯結束后還要做一些記錄,中間還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場上溜達。在操場上,我很無聊,于是決定背一背論文摘要。剛背了不久,我突然發現腦子一片空白,看來我是比較緊張的,雖然手和腿還沒發抖。幸好我還沒上場。我就在跑道上踱來踱去,反反復復地背了N次。OK!這時,萍打來電話說,快要輪到她了。我到洗手間放松了一下,鎮定自若地向五樓走去。

我到五樓后不久,萍就進答辯室了。這時我的心態已經調整得差不多了,一點兒也不緊張,也沒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來的時間,感覺一下子就過去了。萍出來后,她跟我說:“剛才評委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這篇論文對同行要有什么借鑒意義?這個問題問得很意外!”

萍出來后,該輪到我了。我問了門外的工作人員,我是否可以進去了,他告訴我,還要等等。等了幾分鐘,他示意我可以進去了。我推開了答辯室的門,微笑著向評委們點了點頭,并向他們打招呼:“各位評委,你們好!”我還沒坐下,教研員林老師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辯的位置上等,趁這個空檔,適應適應環境,調節調節心理。我平心靜氣地打量著答辯室里的四周,只見兩位女評委還在紙上記著什么。

第4篇

關鍵詞: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博士研究生教育;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08-001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項目“對大學生農民工現象的反思――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失衡問題研究”(編號:13YJC880065)的科研成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不斷提高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培養質量。”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主要是指改革開放之后由地市級政府舉辦的非單科性高等學校,這些高等學校多是在1998年高等學校擴招政策出臺之后所興辦,興辦主體多為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政府,興辦類型多是地方綜合性大學,由于有較為強勁的經濟支持,這些學校發展非常迅速,辦學層次也在不斷提升,許多高等學校在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之后,基本上都在國家教育政策規定的最短期限內相繼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尤其是博士學位授予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態勢逐步趨于穩定,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關注逐步轉向于培養質量的提升方面,博士研究生教育業不例外,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根據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自身特點進行合理定位從而進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問題

博士研究生教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訓練研究領域專業研究者的過程,[1]主要是培養教學科研人才。李利國等認為博士生教育對于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的依賴度和結合度最弱,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都聚集于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域,[2]在中國同樣如此,就目前來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基本上都聚集在深圳、廣州、青島、寧波、汕頭等中國經濟社會發達的城市。多年來,這些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一些較為嚴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1.招生。選好才是成功的一半, [3]博士研究生尤甚;分析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狀況,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招生數量少,根據對寧波大學、深圳大學、青島大學及廣州大學等有關高校2005年以來當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的統計,這些高校每年招生數量均不足100人。數量少自然有這些高校博士生教育發展歷史有限的原因,但學生報考積極性不足更是深層次的因素;二是優質生源比較少。趙世奎指出,不同層次博士培養單位博士教育生源質量在教育背景層面存在較大差距,[4]這一研究結論在新興地方高校中充分體現,據不完全統計,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中報考考生中的碩士、本科階段多是在之前通過升格而來的院校獲得,且不論985、221院校,甚至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的都比較少,以筆者的訪談情況所了解,2009~2011年三所院校在讀博士研究生碩士或本科階段畢業于211或985院校的比例不足1%。據筆者對三所院校有關負責人的訪談也證實,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博士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這已經成為制約培養質量的一個基本條件。①

2.學科專業。有研究者指出,地方高校培養的研究生突出問題表現為培養的人才存在上不能“仰望月星”,下難以 “腳踏實地”的狀況,社會適應性不強。[5]為什么出現這一質疑,除了定位問題之外,根源在于博士培養單位的學科專業水平比較低下。就全國范圍而言,地方大學的學科專業建設水平不高是一個基本事實,作為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更為堪憂。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之所以能夠申請到博士學位授予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學科專業比較獨特,要么該學科專業全國沒有或很少,要么就是雖然該學科專業全國很多,但研究方向比較獨特。當然這種現象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問題,對于一所高校申請博士點特別是地方高校申請博士點這是成功的法寶和經驗,但事物總有兩面性,這些學科專業雖然稀少或者研究方向獨特固然有其特色挺立的意蘊,但和985或211院校相比,鑒于歷史、師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院校博士點所在的學科專業競爭力水平基本是處于一個較為低層次的水平。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中心的有關數據統計,在衡量學科專業發展競爭力水平的核心指標中,如國家重點學科,百篇博士優秀論文等,很難覓到新興地方高校的影子;在最新一次全國學科排名中,新興地方高校的博士點學科排名也很難進入到全國前30名。

3.就業。根據有關統計,我國1983年在讀博士生人數只有536人,2000年為54038人,之后連年擴招,至2010年全國博士在讀人數已經達到242996人。[6]隨著全國博士研究生數量的擴張,原本就業不成問題的博士研究生現在也遇到了問題。原來多數博士畢業生的就職主要崗位為大學教師或科研單位研究人員,但是隨著多年來我國博士量的增加,這些崗位的需求量已經接近飽和。雖然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總量國家一直在控制,但每年的存量不斷增加,博士研究生總的就業人數還是在不斷在攀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主要供博士研究生就業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工作崗位對所招聘的畢業生的條件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在這一背景下,包括新興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內的地方高校所培養的博士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就顯得非常尷尬,既沒有畢業院校211或985院校的光環,也沒有生源院校上的質量優勢(博士研究生的碩士和本科階段高校也非211或985院校)。而且所學專業競爭力又較弱,如此多端齊下,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就業問題已成隱患。

二、對策

美國學者希拉?斯勞特和拉里?萊斯利在1997年撰寫的《學術資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創業型大學》一書將大學服務社會的行為界定為學術資本主義。[7]時至今日,這種理念經過實踐的檢驗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高等教育以服務和貢獻開辟自身發展新空間 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8]博士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方面也需要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研究顯示博士研究生教育呈現出與科學研究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地域分布特征。[9]之所以出現相似的特征,乃在于大學與區域發展彼此有相互依賴的利益需求。相比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層次,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特色更為突出,其實現區域發展利益要求的水平更高。[10]這種高水平主要來自于博士研究生教育所需要依托的學科專業來完成。有了高水平的學科專業,才可能有基礎培養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張巧林等人的研究表明,科研是包括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導師二者都非常重視的第一位指標。[11]這一指標的體現有兩個方面的理解,第一,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要取得創新必須和區域科學的發展融合起來;[12]第二,博士研究生也有義務和責任以自己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來提升區域的產業發展水平。[13]作為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需要把上述兩個方面內化為統一體。如何統一,其途徑就在于通過學科專業作為載體實現博士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發展接軌與互動,建立起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與博士研究生教育相互動的制度。就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言,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充分把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發展有效對接起來,建立一個消費時間、努力和資源的鏈接過程。[14]這一過程體現在上述制度層面,實質上是建立人才、學科、產業等相互協調的鏈條。按照胡赤弟等提出的學科―專業―產業鏈概念,[15]就是要建立以學科為依托,以專業為載體,以產學研為途徑,以研究為主要活動方式的博士研究生新型培養制度。

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招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不再僅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性計劃,而是在此基礎上,充分調研掌握區域對于博士高級人才需求的狀況,結合政府和企業具體需求聯合制定招生計劃。讓政府和企業特別是企業,在博士人才招生方面有一定的建議權和發言權,在某種程度解決地方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生源問題。既可以吸引區域所在地的優秀生源,特別是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報考,也可以有效地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第二,師資。一方面需要引導導師開展與產業發展相關的實踐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和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員及高級研發人才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通過制訂相應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提高師資與區域發展的融合性;第三,論文。博士研究生培養最重要的一環是博士研究論文的撰寫。這也是博士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命脈。以學科―專業―產業鏈為基礎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制度,就是要改變原來論文的選題、研究、寫作方式,改變博士論文的研究眼光和視野,特別要注重從生產實踐中選擇研究題目,注重研究內容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性,注重和政府、企業一起從生產生活實踐中選擇論文選題,深入產業實踐環節進行博士論文的撰寫和研究。

注釋:

①筆者從2008年6月底至2011年10月,通過實地走訪、訪談、座談等方式對上述三校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相關教師和學生進行調研,以上數據均來自此次調研,下同。

參考文獻:

[1]PhillipsE M,Pugh D S.如何獲得博士學位[M].黃靜,等,譯.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2]李立國,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2).

[3]張勇,等.地方高校研究生生源現狀及思考[J].河南化工,2010,(7).

[4]趙世奎,沈文欽.我國博士研究生學緣結構分析――以2006屆博士畢業生為例[J].教育研究,2010,(4).

[5]趙長林.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問題[J].繼續教育研究,2011,(7).

[6]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09)[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7]SHEILA SLAUGHTER,LARRY L LESLIE.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8].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Z].2011-4-24.

[9]李立國,等.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集聚效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2).

[10]王賀元.博士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需求非理性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11]張巧林,等.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生視角與導師視角的比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

[12](美)約翰?亨尼斯.大學是創新和社會進步的源泉[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9).

[13]陸根書,等.博士研究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結構與特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6).

第5篇

關鍵詞: 武術碩士研究生 教育 培養 對策

1.引言

高校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是我國體育學研究生教育與培養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培養模式亟待轉型以迎合時展要求的形勢之下,社會對高校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現代武術專門人才既要有堅實的基礎、寬廣的知識面,更要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然而,目前武術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方案、培養方式、培養措施、教育模式、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在深入調查、分析武術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積極探索與研究,并提出相應對策,為提高武術碩士研究生教育水平與培養質量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現狀與分析

2.1專業培養方案缺乏長期性和系統性。

武術專業的培養方案是根據學校制定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結合本專業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而制定的。專業培養方案是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學質量檢查的重要依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嚴肅性,必須保持相對穩定。據調查表明,現我國高校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原則上在一年半內完成,實踐活動原則上安排在第四學期完成,碩士學位論文的完成時間不少于一年。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剛入校時,由于專業技術基礎薄弱,科研能力較弱,因此,在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和掌握科研工作的能力過程中都需要以專業培養方案的指導性文件作保證。而調查表明,現武術專業培養方案中關于專業課程的理論與技術技能的學習與提高在一年半內完成了,這說明現專業培養方案的具體措施缺乏長期性和系統性。

2.2教育模式單一化。

目前,高校武術方向碩士生教育模式普遍采用傳統的專業式模式,即導師組負責制。雖然部分高校已強化導師責任制和導師指導小組的作用,但遠不能滿足武術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這種單一化教育模式,一方面不利于武術研究生全面知識體系的構成,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武術研究生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脫節。

2.3培養方式重理論輕技術與實踐。

目前,部分高校普遍存在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式重理論輕技術與實踐的現象。其中,武術教學、訓練的理論與實踐方向更為突出。具體表現在:培養方式簡單、不系統,理論、技術與實踐相脫節,專業技術的重要性不突出、流于形式甚至被忽略等諸多問題。研究生畢業后,雖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但不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術素養,不能勝任指導教學與訓練任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武術研究生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調研還發現,有近80%的招生單位不能切實地根據武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和社會的需要制定相應的培養方案,缺乏明確、務實的培養原則。

2.4專業課程學時數不足,專業技術培養缺乏有效手段。

根據對部分高校培養方案的研究及培養實際情況的調查,本文發現,武術專業課程學時數存在不足的現象,直接影響到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與提高。

表1 武術方向專業課程學時數統計

調查表明(見表1),被調查的高校武術專業課程學時數中,專業理論課講授原則上占總學時的2/3;專業技術課講授原則上占總學時1/3,平均每學期也只能安排幾次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普遍存在武術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學時數偏少,又缺乏有效的培養手段,目前武術碩士生專業技術水平普遍較差,應引起高校領導和導師的高度重視。

3.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的對策

3.1正確認識武術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目標。

武術碩士生的教育與培養目標,如果僅僅定位在加強專業理論的學習和科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上,顯然滿足不了社會對武術人才的特殊要求。如何根據武術專業學科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情況,正確認識武術碩士生的培養目標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認為,武術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目標應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建立在國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與研究教學型的高等學校武術師資。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理應成為擁有較強的學科力量并符合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應具備的基本條件,適應大眾化體育教育發展要求,成為以適應社會急需的體育專業化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專業。

3.2教育模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

當前,應用與研究教學型武術師資的培養必須擺脫單一化教育模式的桎梏,建立以傳統教育模式與協作式教育模式相結合的具有多樣化、靈活性的新教育模式。武術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在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下應做到,一方面加強導師個人責任制和導師指導小組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積極與校外合法、健康的武術學校或民間武術組織進行交流和協作。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在校的理論、科研、技術與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質量,而且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對中華武術的認識程度,豐富了學生的武術理論知識、完善了專業技術培養體系,增強了教學實踐能力,為將來從事高校的武術教學與訓練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3調整武術專業課程學時數,制定有效的專業技術培養手段。

針對目前武術專業課程學時數不足,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學時數匱乏,缺乏有效的專業技術培養手段等情況。在武術研究生的教育與培養過程中,應增加武術專業課程的總學時數,保證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的學時數,將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與布置課外訓練任務相結合,將個別輔導與集體輔導相結合,從而提高專業技術教學訓練的系統性、結構性以及專業技術的廣度和深度。

3.4加強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當前,高校武術碩士研究生的專業課程教學仍缺乏系統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分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理論課仍采取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的單向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缺乏啟發性和探索性,不僅壓抑了學生探索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制約了教師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的創造性發展。因此,當務之急是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本文認為,應認真貫徹師生合作研究型的課程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能積極合作、互動,就某些問題進行探討與研究,發表各自的見解和主張。課外,教師應與學生加強聯系,針對學生論文研究和專業課程理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溝通。這不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4.研究結論與建議

4.1當前,對武術研究生培養目標缺乏正確的認識,建議在我國碩士研究生宏觀培養目標的引導下,結合武術人才培養的特殊性,正確認識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與研究教學型武術師資的培養目標。

4.2針對教育模式、培養方案、培養方式、培養措施、教學模式、導師隊伍建設等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建議在正確認識武術碩士生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應進一步完善武術研究生教育與培養體系。在教育模式上實現多樣化、靈活性;培養方式上改變重理論輕技術的現狀,切實貫徹課程與論文、理論與技術、教學與實踐并重的原則;繼續深化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增加專業課程學時數,調整專業技術教學訓練課學時數的比重,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鄔力祥,肖湘愚,王維平,于德介.研究生教育論壇[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7.

[2]王新華,劉波.體育體院教育訓練學研究生專業技術培養方式的調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6):108.

[3]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處.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S],2005.9.

[4]廣西師范大學研究處.體育教育訓練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S],2005.9.

第6篇

一、新環境、新起點、新目標、新角色

新的起點,必須要保持長期一貫的敬業奉獻精神,堅持和發揚勇于吃苦、做事干練、悉心全面、有張有持,在總結提煉中有所創新的養成性工作習慣;堅持團結合作、踏實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補臺的做事做人原則;立足本職、兼顧全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工作之道。基于這樣一種心態,基本圓滿地完成了工作目標和交辦的其它臨時性工作,無以權謀私和徇私舞弊的行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1、負責對新進教師進行有關教學管理制度文件的學習指導,并對新教師學習情況進行驗收。

2、組織了系部教學檔案的檢查工作,對檢查情況進行了匯報反饋,并提出整改建議;

3、針對信息類職業院校專業建設中的具體情況,進行《關于信息類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相關分析》,力圖從全局的角度、行業的視角,在對比分析中立足學院實際,把握我院專業建設的關鍵要素;

4、先后組織了16院級教學專項研究立項及成果的補報和廳級10門精品課程、6個教改試點專業的申報工作;

5、組織了公共課教改情況研討交流會,之前對承擔公共課的系部、其他各系以不同的方式對公共課施教進行了調研工作指導,為保證此項工作富有成效的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對公共課研討交流情況以會議紀要和簡報的方式進行匯報和交流;

6、審核了41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并寫成初步審核情況匯報,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建議,在12月15日的專題會議上進行了匯報交流,提出了針對不同人才培養需要的專業培養方案的框架設想;

7、先進的教育理念是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航標,為了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高等職業教育思想和經驗,一方面,與高教所聯合籌備、策劃“高職教育論壇”,已舉辦三期,第四期正在組織中;另一方面,組織實施全院指導性教育理論、教學信息、教改經驗等各類專題學習8次;

8、三次參與組織了院級和省級優秀多媒體課件、網絡課堂和網站的評審推薦工作;6次參與XX年年研究生人才引進的聽評課工作;

9、正在準備2009年8個教學專項課題的結題驗收工作和XX年年教學專項課題指南的初步擬訂工作;

10、還分別到上海和南京參加高等職業教育精品課程和專業建設學習班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場推進會,會后分別以內參資料和會議紀要的方式向有關領導和教師進行了專題匯報。

三、學術研究與成果

1、調入學院后,2009年9月嘗試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申報。以《高等職業教育雙證制及其校本實施策略研究》為研究課題,盡管沒有結果,但是為今后相關課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009年12月在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學術委員會主辦的綜合性、教育學類核心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687-1784、國內統一刊號cn54-1190/g,)《中國教育月刊》上發表題為《高職院校現代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初探》論文,并或論文一等獎。

3、圓滿完成了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并得到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外審專家的好評,希望能將課題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深入研究并加以應用。

第7篇

一、同伴關系的研究方法

(一)同伴接納的測量。

同伴接納作為同伴關系在群體水平上的主要考察指標,表明了兒童在同伴群體中被喜歡或被接納的程度,即反映了兒童的社會地位。研究者們普遍采用社會測量法對兒童的社會地位進行測量,包括提名法、評定法和班級戲劇法等。

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個同伴群體中,讓兒童根據給定的名單進行限定提名,通常是3名,讓每名兒童說出他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同伴。每名兒童能夠獲得積極提名分和消極提名分。經過標準化處理,得到積極提名標準分和消極提名標準分。兩者相加得到兒童的社會影響力分數,兩者相減得到兒童的社會偏好分數。結合四項指標,將兒童劃分為不同的同伴地位,受歡迎、受拒絕、受忽視、矛盾型和一般型。同伴評定法是要求兒童根據具體化的量表對同伴群體內其他成員進行評分,如為了考察兒童的受歡迎性,讓兒童在5點量表上對班上其他同學進行評分(分數從l到5,表示從“非常不喜歡”,到“非常喜歡”)。每名兒童所獲得的全班其他兒童所給予的評分的平均分就是同伴評定分。分數越高,表明越受歡迎。 班級戲劇法是指根據描述兒童各種行為的角色,讓兒童把同伴群體中的同伴與角色進行對應。

(二)朋友關系測量。

朋友關系的測量主要從兩方面來進行,一是朋友的數量,二是朋友的質量。朋友的數量測量一般是用最好朋友限定提名法,讓被試根據親密關系的程度擴寫出三個好朋友的名字,不足3個的或沒有朋友的按實際情況填寫。

朋友數量的測量也有研究者采用非限定提名法。給兒童一份班級名單表,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填寫朋友的編號,有幾個寫幾個,然后計算兒童的互選朋友數(孫紅梅,2005)。

朋友質量的評價多采用問卷法。研究者基于自己對朋友質量的理解,從不同的維度對朋友質量進行評價。

二、兒童同伴關系的基本內容

(一)兒童同伴關系的意義。

國外的研究發現,同伴關系不良不僅會影響兒童當時的發展,還會影響兒童后期的社會適應(JB Kupersmidt,1990)。在國內,相關的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可以促進兒童認知水平的提高(符明弘,左夢蘭,1992);有助于兒童社會化(朱玉紅,1996);有助于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培養。

(二)兒童同伴關系的特點。

兒童與同伴的交往在整個童年期間的基本發展趨勢是:從最初簡單的、零零散散的互動逐步發展到各種復雜的、互惠性的交往,并在長期的同伴交往過程中,與其他兒童結成朋友,隸屬于某個群體。研究顯示兒童同伴關系具有年齡特點和性別特點。

1、兒童同伴關系的年齡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同伴關系的選擇性逐漸增強,出現明顯的同性別交往傾向。兒童進入小學,同伴對于兒童的影響越來越強,同伴關系變得越來越復雜并且有意義。

2、兒童同伴關系的性別特點。

首先,研究者們加強了對女孩的同伴關系研究。以往認為男孩比女孩更具攻擊性的看法已受到爭議,因為有證據表明女孩和男孩可能表達攻擊的方式不同。其次,研究者們對同伴拒絕的性別差異更為關注。以往研究認為兒童被同伴拒絕后的表現不具備性別差異,現今有研究者發現,女孩被拒絕時,較多采用退縮、焦慮和低成就感的表現行為,而男孩被拒絕后,較多采用攻擊和侵犯行為(楊霞,2005)。最后,兒童友誼中的性別差異受到進一步重視。對學齡兒童友誼網絡的縱向研究發現,男孩的友誼網絡與女孩相比更有可能成為長期的內在聯系。

(三)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

綜合國內外對影響同伴關系因素的研究,可以將影響因素歸納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個體內在的差異,如兒童的社會行為、社會認知、情緒等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外在環境因素,如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學業成績等等。

1、體內因素。

(1)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成正相關,與同伴拒絕成負相關;攻擊行為與同伴接納成負相關,與同伴拒絕成正相關。

(2)社會認知。隨著研究的進展,研究者對兒童同伴關系影響因素的關注點從外在的社會行為轉為關注社會認知。在同伴關系中處于孤立地位、同伴社會互動經驗過分缺乏的兒童,其社會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顯著地落后于高同伴互動經驗的兒童(張文新,林崇德,1995)。

(3)情緒因素。兒童的社會情感勝任力與其同伴地位具有相關關系。趙景欣,申繼亮等人認為兒童的情緒解碼能力和親社會行為能顯著地預測其同伴接納,情緒解碼能力是年幼兒童同伴接納的最佳預測變量(趙景欣,申繼亮,張文新,2006)。

2、外部環境因素。

(1)親子關系。親子依戀安全有助于兒童的良好同伴關系。父母的教育觀念、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同伴關系類型具有重要影響。此外,家庭功能也影響兒童的同伴關系。家庭功能越好,同伴接納程度越高。

(2)班級學校。郭伯良運用同伴提名和問卷法,使用多水平分析技術發現老師支持可以減弱兒童退縮行為和學校適應間的負向聯系,老師訓誡不僅可以減弱攻擊行為與同伴接受間的負向關聯,并且對退縮行為與學業成就之間的負向聯系也具有消弱效果;同學關系可以明顯地增強兒童問題行為與學校適應間的負向聯系;而班級秩序紀律對攻擊性和學校適應間的負向關聯有明顯強化效果(郭伯良,王燕,張雷,2005)。

三、研究不足和展望

以往研究在同伴關系的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仍遺留了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得到探索:

首先,對學前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研究基本停留在描述層面上,橫斷研究多,縱向研究少。因此,以后要加強對學前期兒童同伴關系的發展趨勢的系統的深入的探索。

其次,以往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研究基本是總體的影響因素,或者僅僅對不受歡迎兒童、受歡迎兒童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而實踐中,我們需要了解同伴關系中不同接納水平、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兒童分別是受哪些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這就需要研究者們對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進行分類研究。

再次,已有研究發現,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因素之間并不是孤立作用的,而是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兒童的同伴關系的,但究竟作用機制如何,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教育系基礎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二年級)

參考文獻:

[1]蔡春鳳.小學兒童的心理行為特征、同伴接納,拒絕與受欺負的關系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 (2006).

[2]何潔.幼兒生氣和傷心情緒傾向及其與同伴接受性的關系.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2006).

[3]紀紅艷,劉春蕾.兒童同伴關系研究綜述.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4. (2008).

[4]姜凌云.依戀理論的人際關系說及其實用意義.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2006).

[5]李利,莫雷,王瑞明.探析兒童的同伴交往.當代教育論壇,28-30. (2005) .

[6]毛志宏,陳青萍.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及其與同伴接納關系的實驗研究.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9,108-112. (2006).

[7]潘苗苗,蘇彥捷.幼兒情緒理解、情緒調節與其同伴接納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6-13,(2007).

[8]桑標,徐軼麗.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與其日常同伴交往關系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6. (2006).

[9]孫紅梅.兒童孤獨感與同伴關系、社會行為及社交自我知覺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師范大學. (2005).

[10]王娟. 4-6歲幼兒自我知覺與同伴地位的相關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2006.

[11]王美芳,陳會昌. (2000).小學高年級兒童的學業成績、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拒斥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7-11.

[12]張文新,林崇德.(1995).兒童社會觀點采擇的發展及其與同伴互動關系的研究.心理學報31,418-427.

[13]趙景欣,張文新,紀林芹.(2005).幼兒二級錯誤信念認知、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的關系.心理學報,37,760-766.

[14]趙景欣,申繼亮,張文新.(2006).幼兒情緒理解、親社會行為與同伴接納之間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1-6.

[15]周宗奎. 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孤獨感:一項2年縱向研究.心理學報, 2006.38,743-750.

[16]鄒曉燕. 大班兒童同伴群體個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2007.

第8篇

秦xx同志自參加教育工作以來,一直關注家庭教育工作,在家庭教育中本著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有用的宗旨,引導家長教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創新。為了使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利用家長學校互動的時間開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家訪,撰寫家長教育論文等多種形式開展家長教育活動,做了多方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具體如下:

寓家庭教育于常規教育管理之中

眾所周知,現在的中學生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大多數素質較差,紀律渙散,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理想和信念,缺乏吃苦耐勞,缺乏刻苦鉆研精神,自私自利,不關心集體,不關心他人,遇事好感情有用事,不計后果。如何把這些學生盡快地轉化過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秦xx的做法是學期初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形式組織家長和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蔡寨中學常規管理制度和辦學理念,讓家長明確學校的常規管理制度,為了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使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習慣并時時處處檢查自己,秦xx制定了三級管理制度,即:學生自我管理,教師管理,家長管理。學生自我管理是通過團支部、班委會每日安排專人負責學生的自我管理;教師管理是配合政教處每周安排一名值周教師負責學生的一周組織紀律、文明禮貌、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家長管理是通過協調家長,發動家長對學生的監管功效,從而使學生無論何時、何地走到哪里都處在監督之中,管理之中。

寓家庭教育于家長教育論文之中

通過家訪、開家長會,他了解到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整天瞎忙個不停,比如幫孩子做作業,檢查孩子的作業,監督孩子學習等等。而到頭來卻勞而無功,事倍功半,懂事的孩子心存感激,不懂事的孩子還怨聲載道,真是費力不討好。他認為我們很多家長不懂家庭教育的方法,是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己家的田,沒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做為家長,要完成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好興趣和好習慣。這是孩子成長的六大核心精神支柱,如果這些沒處理好,孩子是很難成材的。于是他先后在我校家長會上以《嚴而有格,愛而不溺--給家長的幾點建議》、《勤奮出天才,方法出效益》、《別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給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家長的自我提高是培養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等為主題的多篇家教方面的報告,引導家長教育學生要嚴而有格,愛而不溺,寬嚴適度,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他特別強調家長是要關注孩子成長六大核心精神支柱,即:第一個要鑲進孩子生命里的支柱是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的精神人格的脊梁。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長的原點。自尊心沒有建立起來,就等于孩子的生命之火沒有點燃,因此,他不會有成長的動力。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來對待。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時候,他開始尊重自己,進而他會尊重別人。這樣他的人化過程才能啟動。第二個精神支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家長來說,不能說是一輩子的任務,至少是孩子25歲以前的任務。孩子在離開家長之前,家長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樹立的過程。有了自信心他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調動潛能,把事情做成功。所以自信心是一個孩子能否做事,能否把事情做對的核心和心理程序。第三個精神支柱是責任心。[蓮~山 課件 ]責任心是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關系時產生的主觀心理狀態。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講話影響其他同學,如果他有責任心就不會在課堂上說閑話了。責任心分為對內的和對外的責任心。我們要講的是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我們太多的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心,沒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然后由我們來看管,來強迫,這樣,等于孩子對人生的責任由家長來承擔了。家長當了警察,孩子成了小偷,家長不斷在后面監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負責任的責任心我們家長的監督職能就可以解除了。責任心沒建,一個孩子是斷然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動一下。第四個精神支柱是進取心。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長,自己要學習,那么教育孩子就是太簡單的一件事了。如果沒有主動進取精神,孩子是無法學習好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出孩子的主動進取精神,那么將來孩子是斷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沒有主動進取精神,就意味著一個孩子對生命沒興趣、對人生沒有興趣、對自我沒有興趣、對一切都沒有興趣,整個人萎靡不振,那么這個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發育成長的。第五個精神支柱是培養好興趣。

興趣是學來的,不是天生。這種行為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孩子第一次做這個行為是不會有什么快樂的,反復行為,最后能不用意志力,條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對,再由于家長的表揚、鼓勵,孩子找到了快樂,時間長了,形成自動反應了,每次行為孩子能夠找到勝任自如的感覺。此時,所謂興趣就產生了。有太多的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實學習出類拔萃的孩子絕不是靠意志力學習的。孩子晚上看書到一、兩點鐘,是因為有興趣看書,不想睡覺,也不覺得累。如果憑意志力,是斷然做不到的!因此對于孩子來說,要想使孩子學習好,培養學習興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而學習興趣是需要家長對孩子從小進行培養的。第六個精神支柱是好習慣。習慣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自動反應。好習慣是一個人快速成功的快車道。真正以學習為生的人,比如很多優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沒有人是靠意志來學習的。這些人都是因為學習產生興趣才會沒日沒夜地做,后來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他日常的行為,而這日常行為決定了他的成就。

在秦xx看來家長的任務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腦中鑲入這些精神支柱。家長好比程序輸入員,孩子象剛出廠的計算機,硬盤還沒有經過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輸入程序,然后才可以獨立的使用。

多年來秦xx同志不但利用各種報刊雜志和家教指南向家長傳遞科學的家教理論和方法而且更付之于實際行動,每學年家訪上百次針對不同的學生向家長傳授不同的家教理論和方法,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社會的一致好評,先后被評為市縣骨干教師,市縣鄉優秀教師。堪稱我校家庭教育的典范。

第9篇

關鍵詞: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187-03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逐步推進,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等各項事業持續發展,國家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劇,高等教育體制也隨之不斷進行改革,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及教育體系也在不斷探索。由于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不清晰,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混淆不清,缺乏靈活性、開放性,需要調整與重構培養模式,從而能更好的適應高校和社會對學術型研究生的需求。

一、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運行及局限

1.研究生培養系統不完善,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不明晰。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在社會政治、經濟改革推動下加速發展,整個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求日趨多樣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關鍵問題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碩士研究生作為本科、碩士、博士這一整個高層次人才培養鏈條的中間的重要環節,有著其自身的獨特性,尤其面對當前學術研究領域專門人才和高校師資的培養取向日漸向博士層次傾斜的新形勢下,同時具有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為社會提供實用人才的雙重功能,學術型碩士生教育工作應如何合理兼顧二者的關系,進行適時、適度的調整,成為其培養模式改革的關鍵所在。但是目前學術型碩士生培養目標還未明確化,雖然應用型專業學位碩士發展迅速,已經打破了過去的單一型研究生培養體系,且應用型學位研究生基本采取各高校自定招生的形式,有大幅度增加。但其培養模式仍然是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混為一談。一些重點高校采用縮短了學術型碩士生培養年限的方式,但在總體思路上,碩士生培養要求仍然與傳統要求是一致的,并未沖破碩、博分階段式培養,仍未能從整體連貫性、可持續性角度來改革并解決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因此,完善研究生培養系統,明確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區別,是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亟需改革的問題。

2.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較模糊。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相互緊密關聯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培養過程、培養評價四大要素共同構成的研究生培養運行方式與組織模式。”[1]尤其要強調培養過程的監督與管理。目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模糊,與本科生培養模式近似,并且與應用型研究生共同培養,培養目標單一,培養方式松散,培養過程單調,缺乏有效的評價和監督機制。學術型研究生作為高等學校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與優化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前提。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共同發展是順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滿足研究生教育追求學術價值與適應市場需求的合理化發展。美國威斯康星囂張查理斯?范海斯提出大學具有三項服務職能:“(1)培養有知識、有能力工作的公民;(2)發展和創新知識;(3)傳播和推廣知識,使之解決經濟、社會和政治等領域的實際問題”。[2]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務長約瑟夫?C伯克教授也曾對高等教育的學術價值和市場價值進行過論述,他認為“學術和商業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取向,他們被不同人格的各種專業人員追求者,學術的目的是通過探索來發現真理并傳播這些基本原則,而商業的目的則是通過暢銷產品的開發和供應來獲得利潤。”[3]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則充分體現了學術和商業兩種不同的規范和價值取向。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學者、追求學術價值,推進科研創新。應用型研究生則以培養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實用、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增進技術創新、知識應用。

3.學術型研究生缺乏培養質量評價監控機制。目前高校大部分設立了專門的校、院兩級管理機構。校一級的研究生院主要負責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及就業等工作和事宜;在院一級則設立研究生思想教育與教學管理部門,負責研究生的日常管理與教學,研究生實施導師負責制,導師承擔著學生的日常教學和培養與畢業審核職責。院校對學生實質性的培養作用不明顯。但是學校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缺乏評價和監控機制,對相應的導師資格審查和培養質量缺乏相應的明確約束制度。美國高校擁有嚴謹的質量監控機制,各種中間組織嚴密監控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以美國大學聯合會最為出名,其成員由哈佛大學等一些研究型大學組成,將監督博士生教育質量作為職責,設立了嚴格的評價標準,對博士學位的授予資格條件進行了規定,有效保障了研究生的培養素質。此外,美國高校對博士生論文具有原創性要求,這些評價制度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和鉆研精神。

二、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要素分析

研究生培養模式是為實現具體的培養目標而對其培養過程的諸要素標準進行要求,以形成規范的、形成相對穩定的培養模式,可以使高校研究生培養有章可循。“并非是對原有培養模式的完全摒棄,而是在吸收或者包容原有模式基礎上的一種創新,一種發展,一種轉變”。[4]研究生培養模式包含了四要素,即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過程和質量評價。

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目標旨在培養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從發展角度和其層次要求來看,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對學術型人才的需求已從碩士研究生提高到了博士層次。因此,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應該同異并存,體現出共同的和差異性的目標。一方面要為研究生夯實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培養科研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應該為攻讀博士學位做好準備,從而實現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層次的銜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應該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

1.專博兼具。學術型研究生應該與本科生教育相比體現其高層次性和研究性。因此,它以專業教學活動為基礎,通過課程學習掌握某一專業領域的較為系統的專門知識,并且能夠圍繞該專業開展研究和創新工作。此外,隨著現代科技的分化與綜合發展趨勢,跨學科領域研究較過去已經大大拓展。因此,學術型研究生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又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以適應科技發展對學術創新的要求。

2。科研攻堅。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本質的區別在于其承擔著科學研究、理論創新和發展知識的重任。日本《研究生院標準》對研究生學位明確規定:“通過創造性的研究,對從前的學術研究成果再增添新的見解,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同時在其專攻領域內養成指導研究的能力。”[5]

從其培養目標出發,學術型研究生的招生應該恪守嚴格的錄取標準,科學全面地考察學生的思想、學術修養、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國外學術型研究生招生對優秀生源的條件限定明確,如美國要求考生大學的平均成績在75分(滿分100分)以上;英國要求學生的本科畢業證書是一級或者二級榮譽學位。德國和英國雖然研究生錄取沒有考試形式,但招生時都非常注重面談效果、申請書和專家的推薦書。面談過程中,導師會提出較寬泛的問題來考察學生的科研素質、學術興趣和研究方向。一些大學還將GRE成績綜合能力考試作為選拔條件,以此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術潛能。此外,學生在本科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具有創新性的成果,也成為高校錄取研究生的重要參考標準。招生質量是保證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

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應區別于本科教學的單純知識傳授,而應該側重科研探索、知識創新,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學術型研究生課程教學應該注重研究性、參與性啟發式教學。西方國家專家學者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通常會采用Seminar教學法,采用學術交流方式,在比較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開展的自主開放探討式的學習活動。傳統導師一對一負責制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私人關系,學生無法最大限度接觸到其他導師的不同思想,學術交流與融合欠缺。“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互相滲透、不斷分化綜合并以綜合為主流的發展趨勢中,創新性成果往往產生在多學科的相互交叉點上。”[6]

學術型研究生自入學到畢業離校,培養時間跨度較長,因此,需要在不同的階段設立不同的質量評價和監控措施,以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雖然目前高校都設有中期檢查制度,以激勵研究生對自身能力進行查漏補缺,但目前的中期檢查流于形式,檢查力度與標準要求過低,而且缺少相應的處罰措施。西方國家已經普遍采用資格考試與淘汰制并舉的考試制度。在博士研究生進行論文寫作之前,均要參加資格考試,考察其是否已經具備獨立完成高水平學位論文的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資格考試的淘汰率在5%~30%不等。這種考評制度對研究生的質量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路徑

完善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需要從其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方式與質量評價機制等要素角度著手,明晰培養目標,嚴格錄取標準,完善導師負責制度,建立質量評價制度。實現其重構,需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政策支持、制度創新,需要整個研究生培養體系的不斷完善。

高校教育改革,觀念轉變是先導。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從傳統的單一走向多元,應用型、復合型人才需求與日俱增。需要高校和社會首先從整體觀念上樹立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研究生培養并存的認識,從而在具體實踐中對不同的研究生類型采取不同的針對性培養方式。隨著知識經濟對高層次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各行各業越來越深化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依賴越來越強,因此對學術型研究生也提出更多樣化的需求。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應該走出傳統的埋頭書本教育模式,逐漸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不僅培養各個領域的高層次科研人員,還負有培養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綜合型、復合型人才的責任。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也不能僅限于科學理論的創造,還要包括對技術創新與知識應用的再發展,技術創新的是基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也是知識應用于經濟發展的關鍵。面對各種新形勢下的挑戰,傳統的專注理論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科技的快速變革。因此,需要探索適應新時期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寬視角、深層次的學科體系和培養計劃,以明確區別于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對高等教育的立法和相關政策還相對不完善,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認為政府指導、學術權威和市場調節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因此,在我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相關法律法規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加強學位類型的多樣化,對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質量評價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以促進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健全。此外,在政府職能角度應該進一步簡政放權,擴大高校辦學的自主性。西方國家在處理政府與學校的關系方面,政府僅僅是宏觀調控,賦予高校較大的自主辦學權力,不直接干預高校內部管理。政府對高校的管理應該更多用立法、政策指導等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而對于學校的招生、教學組織與管理、專業學科設置、財產管理等方面應該充分發揮其自。如學術型研究生可根據學校學科情況發展一些交叉學科及邊緣學科。政府應該加強對學術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監督。在尊重高校自主辦學權的基礎上,政府要定期開展評估活動,把握研究生教育評價方向,制定相關的評估政策與標準,根據學術型研究生與應用型研究生的不同分別做出具體規定。調動社會力量、社會團體從多方面對高校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監督。

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還離不開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與師資隊伍的健全。學分制仍然是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管理制度,學年學分制下,一般研究生在前一年或者一年半進行課程學習,拿到相應的學分,后一年開展論文寫作。這種單一的管理制度雖然有利于研究生培養的計劃性和規范性,但隨著學術型研究生主體性意識的提升,個性化發展與科研深化的需求,學分管理制度已經限制了研究生培養的靈活性和開放性。高校可探索制定富有彈性的培養計劃,如申請課程免修,根據知識結構選擇課程和學習進度,學分互認互換,申請導師組的重建等方式。使研究生能夠最大限度利用教學教師資源進行學術研究和創新。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已實施了高校之間學分交換、承認、轉移等制度,增進了高校之間的溝通和學術交流。我國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過少,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完善,迫切需要高校之間增進學習,與國際教育模式接軌,建立和制定學分交換承認制度,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隨著高校學科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校教師隊伍的發展與建設也越來越成為影響學術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研究生導師隊伍科研水平的高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師生比例的協調與否,直接決定著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高校應完善導師聘任制,合理配置研究生導致比例,為導師自身水平的提升提供培訓機會。對學術型研究生導師堅持教學與科研并重的考核機制,根據教學、科研任務定職責,將學生的考核與導師考核直接掛鉤,引進競爭機制,打破傳統的論資排輩。

參考文獻:

[1]李向軍.淺析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啟示與借鑒[J].法制與社會,2010,(1).

[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論文集[M].廈門大學出版社,1989.

[3]劉力.學術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沖突[J].教育研究,2002,(4).

[4]陳學飛,等著.西方怎樣培養博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第10篇

關鍵詞:應用型研究生培養;實踐教學;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182-02

現今社會的發展從本質上講是知識經濟的發展,而人才又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最根本支撐。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中最高層次的學生,除了要精通所學專業領域的知識外,更需要不斷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發展趨勢[1]。相應的,高校研究生培養也應該與時俱進,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不斷加以改革。實踐能力作為當下人才的主要能力之一,在研究生特別是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尤其要特別重視,以適應國內外各用人單位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本文通過分析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實踐探索經驗,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展開思考。

一、現有應用型研究生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我國對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目前主要參考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適當兼顧專業實踐。其培養目標包括了面向理論基礎的科學研究,也包括了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實踐,其培養過程較為形式化、專門化和標準化。從入學申請及考核開始,先進行課程學習,達到基本的學分要求,然后進行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最后進行論文答辯并授予學位,整個培養過程與學術型研究生類似,都注重教學和科研[3]。只是隨著我國對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相應的研究生教育也需更多地關注其專業實踐,重點培養研究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不再是研究型工作,而是比本科生略有拔高的技術實踐。在這種形式下,按照研究型人才進行培養的學生是較難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的。盡管一些大學開始對應用型研究生進行教育改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教學的相關理念有待提升。受我國教育領域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思想的影響,實踐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現有的實踐教學更多是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附屬形式,其目的只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學的相關成果。甚至不少高校只是在最后一學年才開設專門的實踐教學課程,其他學年都專注于理論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學生不明確專業學習方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因此,相關教學改革應該先從思想觀念入手,充分意識到實踐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實踐中總結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切實發揮實踐教學在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作用。

2.實踐教學質量不高。目前,很多高校都搭建了各級別的實驗室,鼓勵學生展開工程設計,有的高校還與企事業單位一起組建了校外的實踐基地。很可惜的是,這些校外實習基地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企事業單位對來實習的學生有些警惕,學生實習往往只能接觸到表面的或者很瑣碎的工作,對于核心技術卻是難以涉及。校外實踐最終流于形式,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大部分高校推行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的雙導師指導,但是校外導師的知識結構有時不適應實踐教學體系的開展和落實。對于校內導師,有些教師雖然具備較高的學歷和教學水平,但是更多地偏向于學術研究,沒有特別的專業技能訓練,也缺乏實踐經歷,這實際上也是無法達到研究生實踐教學需求的。再有就是隨著研究生的不斷擴招,每個導師所帶研究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傳統的討論式教學慢慢變為批量化生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所培養出來的研究生實踐能力不強,專業能力也很一般。

3.實踐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我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沒有分層,不少高校既希望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型人才,又在擔憂研究生的就業問題進而展開面向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結果就導致了應用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在課程設置、導師組成甚至授課內容上基本相同,他們的學位論文也均強調學術性。在這種沒有根本性差異的培養模式下,使得應用型研究生教育偏向學術化,其應用實踐不足。此外,研究生學習使用的教材普遍滯后于現實技術的發展,很難收到較好的教學成效。

4.現行的教育管理機制滯后。除了教師、學生各自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以外,學校的管理水平也是決定實踐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現階段,由于一些高校在管理上不夠科學統一,很多面向學生開放的實驗室硬件條件差、適用面窄、利用率也很低,難以滿足其真正的實驗要求,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實踐與創新驗證。另有部分高校讓學生自行聯系社會實踐,其實踐活動的真實性、有效性難以保證,教師也無法及時給予指導。由于多數高校尚未建立起應用型研究生的工程導引、創新學習、應用實踐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往往流于形式。

二、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

面對國內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國內一些高校已意識到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性,開始探索各種可行的改革路徑以加強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本文以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對國內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的實踐探索進行簡要總結。

1.山東大學的實踐探索。從2008年起,山東大學開始推行“一個學生,兩位導師,三種經歷”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一個學生”強調的是對研究生實行個性化教育;“兩個導師”就是設置雙導師,由校內的指導教師和校外的合作導師一起對研究生進行聯合指導。“三種經歷”包括了海外學習經歷、第二校園經歷以及社會實踐經歷。

2.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實踐探索。從2007年起,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始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選擇試點院(系)進行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不同的培養兩種模式探索。對于學術型研究生(主要針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課程設置偏重于基礎理論,學位論文偏向前沿探索;對于應用型研究生,課程設置側重于應用技術基礎,學位論文側重于對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3.電子科技大學的實踐探索。電子科技大學基于應用型研究生工程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對課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立了由本校資深教授和業界頂尖專家或工程師組成的教師團隊,共同培養高端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學校以校企聯合實驗室為基地,推動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這種創新聯合培養方式,將學校和企業的優勢資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接觸業界最先進的技術,并為學生創造對業界尖端科技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促進研究生對當前業界發展的了解,全面提高工程實踐水平。

從現有的實踐探索來看,構建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勢在必行,通過“二元”培養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夠提升學術型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從而引導更多的碩士研究生進入博士階段的培養;另一方面能夠使絕大部分畢業后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碩士研究生提升其應用實踐能力,培養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4]。然而,由于我國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尚在探索階段,對兩種培養模式的共性、異性和本質特征等還缺乏深入研究,今后仍需要在不斷探索和總結的基礎上找出符合我國國情、不同專業特色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和執行方案。

三、總結與思考

面對新形勢下應用型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與挑戰,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相應的培養模式,不斷解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點任務。我國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思想的主導下,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至于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起步晚,相應的培養模式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各高校應該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基地等方面進行不斷改革與調整。根據應用型研究生培養目標,確立核心課程,組建擁有較強實踐背景的導師隊伍;制定并完善培養過程管理與質量評價體系,將應用型項目設計、實施、管理等環節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陸續建設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并將其不斷深化;構建以專業核心課程為基礎、以應用型工程項目為載體、以專有師資隊伍與實踐基地為保障、以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最終造就一批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綜合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鄭宏珍,初佃輝,姜妍旭.基于產學研聯合的研究生培養協同模式探索[J].中國高校科技,2015,(7):91-92.

[2]張東民,張鎖懷,王宇紅.高水平應用型、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探討[J].價值工程,2014,(35):211-212.

第11篇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工學結合;職教文化;職業素養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黨和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擔負著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近幾年,根據國家產業升級改造的需要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正從規模擴張階段向內涵質量提升階段轉型發展。在這個轉型期,要想真正實現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就必須以特色校園文化為引領,提供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培育人才的文化氛圍。然而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僅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盲目模仿高校的校園文化模式,針對性不強,創新性不夠,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導致其校園文化建設的淺表化、趨同化和缺乏特色,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全面發揮。因此,探索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路徑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由于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大都以行業為依托實施辦學,創造性地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就能夠突出優勢,彰顯辦學特色,實現強大的育人功能,使高等職業院校的內涵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有力地支撐其核心競爭力的建設。拔幕J劍攵孕圓磺浚蔥灤圓還唬憊饔諦問劍賈縷湫T拔幕ㄉ璧那潮砘⑶魍腿狽μ厴拗屏誦T拔幕δ艿娜娣⒒印R虼耍剿魑夜叩戎耙翟盒PT拔幕ㄉ璧男濾悸貳⑿侶肪隊釁潯匾院徒羝刃裕捎諼夜叩戎耙翟盒4蠖家孕幸滴勞惺凳煅В叢煨緣卦凇骯ぱЫ岷稀蹦J較驢剮T拔幕ㄉ瑁湍芄煌懷鲇攀疲孟園煅厴迪智看蟮撓斯δ埽垢叩戎耙翟盒5哪諍ㄉ杌竦迷叢床歡系哪詼Γ辛Φ刂С牌浜誦木赫Φ慕ㄉ琛

一、創建獨特的職教文化

一、創建獨特的職教文化

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學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屬于職教文化,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要體現職教文化的特殊性,將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使命、職業規范等職教元素融入到教學實踐、校園活動、素質教育等校園建設的多個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釋放職教元素,使學生在濃厚的職教文化中受益,具備良好的職業觀念。

高等職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同于學歷教育,旨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屬于職教文化,因此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就要體現職教文化的特殊性,將職業理想、職業心理、職業使命、職業規范等職教元素融入到教學實踐、校園活動、素質教育等校園建設的多個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釋放職教元素,使學生在濃厚的職教文化中受益,具備良好的職業觀念。

二、建立層次清晰的職業素養培養結構

二、建立層次清晰的職業素養培養結構

職業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根據“工學結合”的實施階段,職業素養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獲得認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掌握職業規范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職業素質形成階段。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等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舉辦職業前景獲知活動、利用文化長廊、文化櫥窗等宣傳形式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增強對該職業的向往和熱愛;其次要在職業技能的學習中掌握工作規范,具備成本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等崗位工作應有的心理素質;再次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培育,使職業素養不斷升華,逐漸養成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職業榮譽感、職業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職業素質,為畢業生的職業人生奠定堅實的心志基礎。

職業素養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根據“工學結合”的實施階段,職業素養的形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獲得認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掌握職業規范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職業素質形成階段。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首先要通過專業課程教學、邀請行業專家、企業家、高級工程師等為學生進行專題講座、舉辦職業前景獲知活動、利用文化長廊、文化櫥窗等宣傳形式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今后所從事的職業,增強對該職業的向往和熱愛;其次要在職業技能的學習中掌握工作規范,具備成本意識、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等崗位工作應有的心理素質;再次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培育,使職業素養不斷升華,逐漸養成學生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職業榮譽感、職業自信心等,真正形成職業素質,為畢業生的職業人生奠定堅實的心志基礎。

三、創造職業人文環境

三、創造職業人文環境

高等職業院校要依靠“工學結合”模式的辦學優勢,在實訓基地、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中,創造職業人文環境,塑造職業品格。筆者在多年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中央財政支持的電子實訓基地建設的全過程,該實訓基地按照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建設了SMT生產線、PCB生產線等,按照企業生產要求組織教學、進行管理,形成項目開發團隊完成各項任務,張貼工序流程、工作規范,進行實踐教學時要求師生統一著裝,裝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堅持對學生進行觀念引導、行為示范和良好職業風范的培養。

高等職業院校要依靠“工學結合”模式的辦學優勢,在實訓基地、實驗室等實踐教學場所的建設中,創造職業人文環境,塑造職業品格。筆者在多年的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中央財政支持的電子實訓基地建設的全過程,該實訓基地按照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建設了SMT生產線、PCB生產線等,按照企業生產要求組織教學、進行管理,形成項目開發團隊完成各項任務,張貼工序流程、工作規范,進行實踐教學時要求師生統一著裝,裝工作服、佩戴工作用具,堅持對學生進行觀念引導、行為示范和良好職業風范的培養。

四、積極與行業、企業文化融合、對接

四、積極與行業、企業文化融合、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發揮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的優勢,積極引入優秀的行業、企業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進行消化、吸收,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奠定堅實的就業基礎。筆者曾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進行了校園文化與海爾文化的對接工作,在此過程中學院吸收了海爾大學在技能培訓中注重效率、不斷提高精準化、標準化等海爾文化的精華之處,融入到學院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同時,學院學生到海爾集團總部等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實習期間,進行工學交替,參與真實的企業工程實踐,按照企業工作規范、經營準則、經營作風等開展工作,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加快社會角色的轉變,進一步擴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間,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發揮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的優勢,積極引入優秀的行業、企業文化,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進行消化、吸收,使學生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奠定堅實的就業基礎。筆者曾參與到黑龍江信息技術職業學院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工作中,也進行了校園文化與海爾文化的對接工作,在此過程中學院吸收了海爾大學在技能培訓中注重效率、不斷提高精準化、標準化等海爾文化的精華之處,融入到學院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之中;同時,學院學生到海爾集團總部等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實習期間,進行工學交替,參與真實的企業工程實踐,按照企業工作規范、經營準則、經營作風等開展工作,提升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加快社會角色的轉變,進一步擴展了校企文化兼容的空間,有效促進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模式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結合實際需要,使特色校園文化的張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釋放,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為社會提供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構起高等職業教育的文化磁場,不斷增強感召力和示范效應,從而打造富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高等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工學結合”模式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結合實際需要,使特色校園文化的張力得到合理地挖掘和釋放,增強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為社會提供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有用人才,建構起高等職業教育的文化磁場,不斷增強感召力和示范效應,從而打造富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田曉明.關于高職教育中的校園文化建

[1]田曉明.關于高職教育中的校園文化建

設[J].遼寧高職學報,1999(1).

設[J].遼寧高職學報,1999(1).

[2]雷久相.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

[2]雷久相.加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

文化對接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

文化對接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

(12).

(12).

[3]賀繼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

[3]賀繼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

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踐[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4]張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

[4]張勁.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和

實施路徑[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實施路徑[D].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2010.

[5]曹雪明, 周東華. 企業文化精神與高職

[5]曹雪明, 周東華. 企業文化精神與高職

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J]. 教育與職業,

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J]. 教育與職業,

2011,(23).

2011,(23).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6]Lieberman,Ann,eta1.Building a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ProfessionalCulturein Schools[M].

Amsterdam Ave,1988.

Amsterdam Ave,1988.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7]Rolf Kessler . Diebesondere Qualitae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von Lehre und Studium als Profielement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der Fachhochschulen, in : gewerkschaftliche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Bildungspolitik [J] .Nr. 3, duesseldorf ,

1996.

1996.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8]DealT,E, andPetersonK, D.The

Shaping School Culture Field book [M].

第12篇

關鍵詞:語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格對話

中圖分類號:G623.2

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能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學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碩士論文積極的一面,學生就會從教師身上領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語文教師堅強開朗的性格、溫和幽默的語言、大方優雅的舉止、淵博脫俗的器識會告訴學生生活是怎樣的,人應該怎樣生活。

因此語文老師的整個人格都對學生產生影響,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定位和價值取向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質也決定著語文教學是師生間精神的接納和人格的對話。近年來,對語文教學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在走出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階級性”的誤區,在擺脫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論”束縛后,終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張:教育不是為了社會功利的目的,而是為了受教育者本人,為了受教育者個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把他培養成自由、完善、和諧發展的個人。這種教育功能觀、價值觀認為語文教育應與人的發展相適應,并從人的發展推衍出語文教育的相對獨立價值。語文教育的社會、價值(即工具、外在功能價值)的實現必須通過語文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來實現。語文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活動,是提升個人價值的活動,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活動。

語文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還應使他們具有創造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即健全的人格,使他們成為“文化人”,而非單純的“政治人”、“經濟人”、“有用的人”。語文教育的內容除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藝術品質的培養。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社會、體察生活、感悟人生。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要把語文當作人生來讀,把人生當作語文來讀。

傳統教學給了學生形形的知識,培育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人格對話以師生心靈世界的開放為特征,以互動為方式,從人格出發,沿著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師生雙方均從對話中獲得人格的升華。

語文教學中的“人格對話”,其內涵可理解為這樣三個方面:教學倫理上的平等關系、教學方式上的互動關系和“文本”化的課本觀。教學倫理上的平等關系。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性質的人際關系中。人際關系的性質往往決定了一個人在關系中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學校教學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的性質自然也制約著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傳統的師生關系,由于受傳統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規定,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威依從關系。如果遵循這種教學倫理原則,對話教學是無法進行的,培養能動的、創造的、富有對話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學目標也會難以實現。因此,平等、民主是語文教學中人格對話的第一原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后知者的關系,并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不應對學生存在有偏見和歧視,否則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為對話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教學方式上的互動關系。

互動、合作是語文教學中“人格對話”的生態條件。在許多人的腦子里,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已過時落伍了,人們對這種傳統的傳授法早已產生疑慮,充分注意到了傳授法在較高效率地傳遞文化知識的同時,犧牲了學生的智力、個性發展以及主體性的培育。于是就改“教師講學生聽”為“教師問學生答”,以為這就是互動,這就是對話。實際上,這種近乎機械的問答只是形式上的對話,根本沒有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真正的互動和合作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融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糾正,并產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相對于傳統教學,人格對話是師生交往的互動的、合作的教學,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活力和人格魅力。“文本”化的課本觀。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本所確定的呈中學語文教學論文現方式都是“范文”,都是“作品”,既然是“范文”,那么我們就只有摹仿,既然是“作者的產品”,那么我們就得尊重作者所想表達的東西,并以其為標準——盡管我們是通過對作品本身、或從作者的自述、或者對作者思想發展軌跡甚至是從別人提供的相關軼事或權威評論而獲得意義。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錯誤的,或是不被允許的。對話式教學的課本觀要求實現從“范文”到“文本”的轉變,以文本的開放性、創造性、生成性去給對話創造更多的機會。在“對話”式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只是文本,其意義是多樣的,關鍵在于我們做出怎樣的詮釋,我們如何從自身的理解、如何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實現與文本的視界融合,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創造。

語文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借助文本實現教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作文教學就是借助學生創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師和學生人格對話的過程,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思維定位在“人格對話”上時,我們語文教學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癟的“語修邏文”而是豐滿的健全人格。“人格對話”成為語文教學的普遍現實尚不敢說,但作為新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理念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績效恐怕是無可爭議的。

參考文獻

[1]劉慶晶.對話教學初論[J].課程·教材·教法,2001,(12):22.

[2]許惠英.人格教育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