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16 11:08:5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高校每年科技成果有幾萬項,而真正實現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卻不到1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1]雖然高校的科研成果屬于技術創新,而產業化則屬于成果轉化,二者是不同的,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二者的關系卻是另一番景象: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夠轉化為具有經濟效益的生產力,那么其對社會的發展便沒有直接的貢獻,此項技術創新也就不具備經濟意義。應引起注意的是,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最主要推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以美國為例,超過50%的經濟增長是依靠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的大量投資產生的。[2]由此觀之,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的低下對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不利的。
那么如何提高高??萍汲晒霓D化,法律政策環境的差別會多大程度的影響這種轉化效果,高??萍汲晒D化的順暢與否會如何影響經濟?我們可以參鑒一下美、日兩國的經驗教訓。
一、美、日兩國在高??萍汲晒D化中的成功經驗如何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絕大多數大學對知識產權經營非常陌生,有的甚至持極端的排斥態度。20世紀70年代后,因為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的企業在許多產業領域被擊敗,美國的經濟萎靡不振,美國國內震動很大,甚至國民都開始對美國喪失信心。當時,美國各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終認為,美國大學不注重知識產權的經營,大量有價值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時轉化是造成本國經濟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1980年,由于制度性的缺陷,僅有5%的科技成果被轉移到企業界,效率極其低下。[3]認識到法律環境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之后,美國國會于1980年12月12日迅速通過了由參議員Birch Bayh和Robert Dole提出的《專利和商標法修正案》,即著名的《拜杜法案》,該法為大學經營知識產權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和政策激勵?!栋荻欧ò浮吠ㄟ^后,大學反應熱烈,紛紛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經營機構,以至于知識產權經營成為近20多年來發生在美國大學的一個蔚為壯觀的景象。實際上,現在全美排名前100位的研究型大學都在經營知識產權。[4]同時,由于高校產生的科技成果往往在質量上大大高于企業界,故此,盡管高校的科技成果在數量上并不占絕對優勢(如2000年大學獲得的專利數僅占全美當年專利數量的2%),但對社會的貢獻卻是巨大的。[5]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拜杜法案》的通過生效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但并沒有導致大學科技成果質量的下降。而對于那些在法案生效后才開始嘗試申請專利的大學,科技成果的質量甚至是明顯上升的。[6]
由于美國注重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在法律環境層面為大學的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激勵,美國的科技水準得以迅速上升,終于在20世紀末世界發達國家普遍經濟不景氣的情境下,憑借知識經濟而依然保持持續繁榮,開創了信息時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看到,法律環境的改善使美國大學有了科研的熱情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并使相應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最終協同創造了美國的經濟發展神話。其中,依托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等高校的硅谷的發展過程就是鮮明的一例。
反觀日本,20世紀80年代經濟的表面繁華掩蓋住了日本國內的科技創新法律環境的缺陷,國民盲目的自大也一定程度上虛浮了大學的進取精神,日本原初“技術立國”的銳氣不再。在不能進行產業升級的情況下,狂熱的資本開始集中投資于房地產,造成了日本80年代末的經濟泡沫。當投資者意識到日本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后,泡沫也隨之破碎,日本經濟一落千丈,并殃及本國經濟發展達10余年,教訓極其慘痛。經研究,其實即便在泡沫膨脹期,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只僅次于美國,在世界科學雜志上的數量也僅次于美國。然而,在大學技術轉移方面,日本直到1998年效仿美國《拜杜法案》的《技術轉移促進法》的出臺,日本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才有了明顯的起色,但已經落后了美國近20年,其間倉海桑田,令人感嘆。[7]
二、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隨著時代的變遷,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已經成為公認的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也明確規定,大學應當“開展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可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具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尷尬現狀應予改變。
當然,我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低效反映了我國大學辦學理念和體制上的缺陷,也顯露了我國相應法律政策規范的缺失。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我國大學的創新不足和轉化低效,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1.我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管理體制上存在著不足。首先,我國大學教職人員的激勵機制沒有與時俱進,教職人員的職稱評定過于看重論文的發表數量,不重視對科技研發的表彰,從根本上打擊了廣大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熱情。其次,我國大學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高質量科研人員,但很少有人懂得科技成果轉化的操作流程,大學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導致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時轉化。再次,我國的大學沒有為教職人員的科技創新尋求社會廣泛的資金贊助,沒有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架起橋梁,使得我國大學的科技創新無序雜亂,隨意性過強,商業價值不足。最后,我國的大學不注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孵化服務,使得已有的大學科技成果往往因為缺少支持而得不到轉化,白白浪費了已耗的資源。
2.我國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建設滯后,存在著權利的模糊和錯配,影響了高??萍紕撔潞统晒D化的效率。在現階段,我國的法律規范明顯存在如下的缺陷:第一,我國對職務發明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規定模糊,既不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引發了更多的爭端,增大了技術轉化的成本,雖然一定意義上講靈活變通對權利歸屬的界定有其相應的積極意義,但是法律的大忌就是不明確,良好的法律應該對人的行為具有指引功能,使行為人在事前就可預見自己行為的法律效果,因此我國職務發明的權利歸屬的法律規定應該糾正。第二,法律應該在清楚界定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問題的同時確立對職務發明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的激勵機制,我國雖然具有此類規范,但是因為立法位階比較低,規定過于籠統和單薄,所以實施的效果不盡人意。我國高校自發性的對個人的激勵隨意性很大,加之高校體制管理上的其它弊端,使個人的貢獻不能得到充分的認可,進一步阻礙了高??萍紕撔潞统晒D化的順利進行。第三,我國法律對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定沒有體現國家的知識產權戰略安排,缺少對高??萍汲晒D化的督促和問責機制。
3.我國的資本市場結構扭曲,沒有為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我國政府在資本市場的構建上一直心懷顧忌,具有多種原因。在國家資本市場的布局上,我們不難發現政府如下的邏輯:國家政治制度的維持需要國有企業的壯大,所以要支持國企;國企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的支持,所以要維護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地位維持需要國家對間接融資進行扶持,所以需要政府出面對直接融資壓制。而壓制直接融資雖然表面上看算是達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卻也同時剝奪了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發展機會,使國家的經濟發展日益扭曲。顯而易見,現在政府的經濟發展策略雖然在一定意義上看是高效的,也符合凱恩斯的經濟學原理,但是在涉及高科技成果轉化這一問題上,政府的經濟發展模式遇到了挑戰:一方面,國家需要高科技成果的轉化來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維護良好的經濟發展勢態,另一方面,國家又因自身的法律環境而不得不在資本市場上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進行抑制、甚至打壓,致使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低下。當前,這種局面急需改變。
三、提高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建議
1.完善立法,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法規,使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有法可依。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沒有一部完善的《國家技術轉移法》。在促進技術創新方面,雖有《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但這些法律并沒有專門規定國家資助產生的科技成果的歸屬、披露、監督等內容。專門針對國家技術轉移的規定僅有2002年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出臺的《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盡管該《規定》對國家投入的研究開發項目的知識產權管理作了較詳細規定,其核心也是“放權讓利”。[8]但是應當看到,《規定》存在嚴重的法律缺陷:《規定》只能約束科技部和財政部資助的對象,無權約束其它部門和地方政府以其資金資助形成的知識產權;《規定》在明確將知識產權授予項目承擔單位后沒有規定相應的監督措施,如對項目承擔單位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沒有時間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在沒有有效轉讓知識產權時缺乏處理措施等。另外,雖然《規定》作出“放權讓利”的規定,但是對于國家資助項目形成的知識產權按我國法律規定一般應屬國家所有,而對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在無法律明確允許轉讓的情況下,科技部和財政部無權將國有財產“授予科研項目承擔單位”??梢?,由于《規定》法律位階較低,連規范本身的合法性都存在問題。故此可以說,對于技術轉讓的重要性,在立法層面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筆者認為,在立法層面上,明確科技成果歸屬和利益關系,是高校實施知識產權保護的第一步。筆者主張借鑒美國的“權利歸雇主”的原則。理由是:以發達國家知識產權立法的法律發展趨勢看,雖然一些發達國家沒有在法律上規定權利歸雇主,并且雇員往往被授權可以就利用大學設施產生的發明申請專利,如芬蘭、瑞典、冰島、瑞士、意大利等,但更多國家更傾向于將專利的申請權賦予大學,如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挪威、波蘭、西班牙、英國等。對于權利歸屬的原則,日本曾經在經濟泡沫膨脹時代主張權利歸個人,以為這種權利的歸屬界定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效應更明顯,實踐表明這種界定是失敗的,因為離開校方的經濟支持和管理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極其低下,對發明人的權利在法律加以承認并不具備現實的積極效果。其實,日本這一規定是對德國法律盲目借鑒的結果,而實際上,即便在2001年以前,德國在處理方式上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德國已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此種專利權歸大學。[9]
2.引導大學制定高效的激勵政策,如利益分配方面的一些措施。制定好的激勵政策,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加速大學科技成果的轉化。我國教育部雖然在1999年制定的《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第26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的知識產權或職務發明創造、職務技術成果轉讓給他人或許可他人使用的,應當從轉讓或許可他人使用所得的凈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對完成該項職務發明創造、職務、技術成果及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對實施產業化的可以從轉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0%的比例作為獎酬。但是此規定同樣存在兩大弊病:一是對發明者的獎勵問題,這一規定僅僅在措辭上用了“可以”而已,加之此部門規章的法律效力的位階本身就較低,致使這一規范在實踐中形同虛設;二是此規定并未給發明者所在院系相應的利益分配權,使得發明者往往不但在發明過程中難以得到院系的支持,甚至會遇到院系的阻撓,最終難于實現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對此,美國的經驗可供借鑒。其實,美國并沒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激勵機制,而實踐中卻普遍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實行利益劃分的“三三制原則”,即:專利使用費凈收后的現金分配途徑,1/3給發明者,1/3給發明者所在的部門,1/3給發明者的學校,發明人和發明人所在院系參與分享專利許可收入。這樣做的好處是:允許發明人分享收入,會激勵教師不斷披露發明,并配合隨后的專利申請和許可工作,允許發明人所在院系分享收入,會促使發明人所在院系支持發明人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并同時提升發明人在院系中的地位和聲望。[10]
3.更新高校管理理念,完善高校的管理體制,引導和保障科技創新和成果的轉化。如在高校評職管理機制上,應盡快廢除簡單的以學術論文作為評職唯一標準的狹隘做法,將高校教師的科技創新及轉化業績作為重要的評價因素。其實,國外很多大學支持學校教職人員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甚至有的學校鼓勵教職人員走出校門創業,如果教職人員創業成功,會成為今后晉職的重要砝碼。其典型代表如愛爾蘭的圣三一大學。再如,在高??蒲械囊龑?,大學應注重引導校方的科研方向,使其更直接作用于社會。如以美國大學為例,為了促成大學與社會尤其是企業的良好溝通,令教職人員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學校專門設立了負責學??蒲泄芾淼馁Y助研究辦公室(OSR),OSR負責學??蒲械那岸斯ぷ?,代表學校簽訂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協議。這里所說的橫向協議指大學和企業間的協議,縱向協議指政府和大學間的協議。美國有的大學將橫向和縱向的研究協議都劃歸OSR負責,例如哈佛大學,而有的大學則在產學合作中推行“一站式”服務,把橫向研究協議從OSR中剝離出來,劃歸技術許可辦公室(OTL)管轄,例如斯坦福大學。除此之外,美國大學還為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提供一種孵化服務,校方提供的這種孵化服務的內容既包括技術“轉移”前的技術孵化,又包括技術“轉移”后的企業孵化。服務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有:將技術發明孵化到可展示的原型階段,以吸引投資者,為企業起草商業計劃書,引入風險資本,幫助企業招募管理團隊,憑借所持股權進入創業企業的董事會和行使投票權等。
4.建立專門的負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組織負責實施。比如幫助發明人聯系轉讓工作、提供支持,如聯系法律、商務、事務顧問,也幫忙聯系融資、尋找投資公司,使學校和發明人一起盡快讓成果得到轉化等。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大學處理得比較好,專門設立了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其實,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曾經創造過三種運作模式:第一種是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會(Wisconsi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簡稱WARF)模式。該基金會雖然是該大學的附屬機構,但與大學分開,享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第二種是麻省理工學院首創的第三方模式,由加州大學伯克利校區教授Cottrell建立研究公司 (Research Corporation,簡稱RC),獨立于所有大學,l937年麻省理工學院與RC簽署協議,將學院的發明提交給RC,由RC負責專利申請和許可事宜,收入與麻省理工學院四六分成。第三種是斯坦福大學首創的技術許可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簡稱OTL)模式,即由學校出面申請這些發明的專利,再把專利許可給企業界,給學校帶來可觀的收入。[11]前兩種模式由于自身的缺點最后未能推廣。目前,斯坦福大學首創的OTL模式運行最為成功,也成為當代美國大學技術轉移的標準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是:OTL隸屬于大學,代表大學管理知識產權事務,取得的技術移轉收益在扣除日常管理費用之后,全部交由校方和發明人分享,體現多方共贏、利益共享的原則,并使大學教育研究工作與技術轉移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更為重要的是,OTL具有獨立的地位,完全采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將專利營銷放在首位,自收自支,自主經營。大學只是在OTL成立時給予一次性啟動資金,以后運作的所有費用都必須在管理和經營中自行尋求解決。一項發明披露后,是否申請專利,尋找合適的企業以及進行《專利許可協議》談判等等,都由OTL自主決定,而專利申請的具體事宜,OTL通常委托校外專利事務所辦理。因為機構人員具有相應的法律和技術知識,極大的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12]筆者認為,這一模式值得我國大學借鑒。
5.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盡快為中小高科技企業發展提供適宜的生存土壤。在美國,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因為一些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經營的比較成功,所以這些學校周圍也聚集了大量的風險資本,比如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風險資本往往自愿提供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服務。而在我國,政府對金融的管制一向很嚴格,風險資本的存在合法性都尚存疑問,致使中小高科技企業很少能得到風險資本的支持。可見,如果國家不積極完善國內的資本市場,屆時可能會使我國的高??萍汲晒D化面臨一種尷尬的處境:即如果國內法律環境繼續抑制國有金融機構對類似為達成高??萍汲晒D化而創建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那么國際風險資本或國際金融巨頭就可能充分的利用此一機會,甚至會通過產權轉讓而獲得相應的技術和權利,并進一步影響甚至控制我國的經濟。當然,國家可以通過制定法律限制技術對外的轉讓,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沒有了充分資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又怎能順利轉化,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又怎樣調動?由此可見,國家對高??萍汲晒D化應承擔責任,應該及時暢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所需要的融資渠道。筆者認為,對于這一問題,最好在法律層面加以解決,以排除現階段仍存在的一些非理性干擾。
參考文獻:
[1]謝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05,(5).
[2]Steve T. Sonka;David L.Chicoine. “Value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ume 86,Issue 5,Dec 2004.
[3]南佐民.《拜杜法案》與美國高校的科技商業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4]Mowery,D.C.;Ziedonis,A. A..“Numbers,Quality,and Entry How Has the Bayh-Dole Act Affected U.S.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Innovation Policy & the Economy,Apr2001,Vol. 1 Issue 1,.
[5]Sampat,B.N.;Mowery,D.C.;Ziedonis,A. A..“Changes in university patent quality after the BayhDole act:a re-examination”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1,(2003).
[6] Mowery,D.C.;Sampat,B.N.;Ziedonis,A. A..“Learning to Patent:Institutional Experience,Learning,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 University Patents After the Bayh-Dole Act,1981-1992”. Manange Science.Vol. 48,No. 1,January 2002.
[7]佐藤匡.學攜の多面的展と今後の技移體制の在り方.特研究. 2005,(9).
[8]馮楚建.知識產權政策重大調整―――核心是“放權讓利”[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6-06-10.
[9] Bart Verspagen. “University Researc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Special Issue Economic and Legal Issu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Volume 20,Issue 4,Sep 2006.
[10]秦小莉.美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及經驗[J].科技創業月刊,2004,(12).
[11]傅正華,林耕.美國的技術移轉[DB/OL]. http://cutech.省略/cn/jssc/2006/11/1179971247389028.htm.
[12]翟海濤.美國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探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電子知識產權,2007,(12).
Legislation Concerning Promoting University Scientific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Study on Management Policy
ZHANG Wan-bin,LUO Hai-shan
(Law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 china)
【關鍵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影響因素;對策
在我國高校的學術科研工作不斷發展的形勢下,高校的科研成果令人驚喜,獲得了極大的科技創新競爭實力的提升,突顯出高校科研在自主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價值和地位。然而,高校的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卻不高。為此,需要搭建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平臺,開展多種渠道的產學研合作,更好地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成為具有競爭實力的現實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和作用。
一、我國高??萍汲晒a業化轉變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顯現出較強的競爭實力,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科技活動能力有所提升。高校的科技活動能力不斷提升,從科技活動的人力、財力投入和產出等指標來看,我國的高??萍蓟顒拥木C合水平有所提升。
2、高校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突顯。高校在我國的科技創新領域之中,占據極其明顯而重要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如:應用技術類成果;基礎理論類成果;軟科學成果等。并且,高校的科技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量得到較大的增長。
3、高??萍夹畔⑵脚_的轉化作用明顯。在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中,科技信息平臺的信息共享作用較為突出和明顯,如:研究實驗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科技圖書文獻資源共享平臺;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等。
4、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轉變的環境逐漸優化。在國家自主創新的倡導和鼓勵之下,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轉變的速度加快,政策環境也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充分考慮到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采用了科技人員考核與科研成果評價的優化措施,逐漸完善了政策環境。
然而,我們還應當看到當前高??萍汲晒a業化轉變所存在的問題,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高??萍汲晒a業化轉變率較低,并顯現出與市場不相對稱的問題
高??萍汲晒漠a業化轉變受到傳統體制的制約和影響,還仍舊依據科研人員的獎勵級別、經費多少等作為衡量其科技成果的價值的標準,這顯現出與市場不相對稱的問題,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實際應用,導致其實用價值的不足。
2、高??蒲薪涃M不足的問題
高??蒲薪涃M還存在不足和短缺的問題,通常來說,新技術的研發必然與高難度和高風險相隨,為了更好地提升新產品的研發速度和效率,就需要增強科技研究的中試能力,這就需要有足夠的中試資金的保障前提,如果缺乏這一條件,則無法切實保障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
3、技術市場的管理規范性缺失
高校的科研任務是由行政命令的方式下達,而與市場的對接和聯系較少,這就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市場化的入口,而企業也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科研項目, 這就突顯出技術市場上的不規范管理現象和問題,在這種缺乏統一管理的技術市場狀態下,高??萍汲晒拈_發難度較大、項目投資不均衡等問題。
4、缺少完善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高校的科技成果研發過程中,存在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轉變過程中的知識產權模糊問題,對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未健全,這就導致了一定數量的知識產權侵犯案例的發生,不利于知識產權的合理合法保護。
二、高??萍汲晒鸻業化轉變的制約和影響因素分析
(一)內部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的過程中,有來自于內部的影響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為:
1、體制因素。由于意識上的偏差,高校沒有完善建構科技成果轉化的經濟制度和法律制度,缺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統籌規劃和管理,僅僅關注科技成果的上級鑒定,而對于科技成果的后續產業化轉變沒有過多的關注,這種滯后的體制,顯然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
2、激勵因素。高校有一定的科技工作獎勵方法,然而,這些科技工作獎勵方法的物質獎勵幅度不大,難以真正激發高校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沒有與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相掛鉤。
3、產權因素。高??萍汲晒漠a業化轉變僅僅依靠知識產權制度是遠遠不夠的,單純的知識產權制度無法使企業獲得壟斷市場的能力,也同時使科研人員喪失科研的積極性和動力。為此,還需要完善相關的利益分配制度、成功歸屬權等問題,還要關注高??蒲腥藛T的人力資本產權及其產權收益。
(二)外部因素
1、外部中介因素。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還需要有效的外部技術轉化中介的服務,如:咨詢公司、聯絡辦事處、高校專利公司、綜合服務專門機構等,這些中介服務機構主要負責洽談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事宜。然而,我國的中介服務機構還不夠成熟和完善,缺乏統一性的管理,也欠缺高素質的中介服務人才,在場地、信息、人員的限制條件下,難以有效地達成高??萍汲晒霓D化。
2、外部風險因素。由于高??萍汲晒€處于實驗室的研發階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主要來自于技術風險和投資風險,由于傳統產業的技術轉化風險較小、收益較快,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而高新技術項目的科技成果的轉化產業效率還不明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因而,成為了制約因素之一。
3、外部市場因素。對于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的評價,主要是以其是否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為基準。而高校的科技研究課題和項目,大多是根據上級要求或文獻選題的方式,與市場的鏈接度不足,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局限于低層次的重復性研究。
三、高??萍汲晒a業化轉變的對策研究
(一)與市場相對接,選取與市場契合度高的科研項目和課題
高校的科研項目要與市場相對接,不能形成數量至上的科研氛圍,要突顯出高??萍佳芯空n題的實用性和合理性,使之與市場需求相匹配,與現代化企業的需求相匹配,高??蒲腥藛T要充分深入市場,準確地辨析和預測市場的走向,并與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市場銷售人員等相溝通和交流,獲知企業的實際技術需求,從而準確地選取科研課題和項目,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更好地“推銷”出去,為經濟發展添加助力。
(二)建構和優化人才激勵機制和體系
高??萍佳芯恳怀觥叭恕钡膬r值和作用,要在人力競爭劇烈的形勢下,建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體系,從多方位激勵科研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構和優化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體系。具體來說,高校要對科研人員進行科技成果的期權激勵和薪資激勵,通過物質性的有效激勵方式,增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還要從精神層面給予科研人員激勵,要對科研人員進行針對性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培訓,并給予其晉升激勵和學術權力激勵等,激發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研發熱情,并在有效的約束機制的前提下,開展自主創新和科技研發。當然,對科研人才的激勵機制要突顯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要真正地使高??蒲腥藛T獲得相對等的報酬,并獲得相對應的支持。
(三)建構專業科技研究機構
為了更好地提升高??萍汲晒漠a業化轉變效率,還需要加快高校的專業機構建設,并設置相對應的規章制度和人員配備,在這個專業機構的設置之下,可以專門性地收集市場需求信息,實現對科研項目或課題的申請、審查、立項、專利申請、科研成果轉化等工作,在科W、準確的市場預測之下,簽訂技術合作及轉讓協議,確保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更好地從市場的產業化過程中獲得回報。
(四)強化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的職能
在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轉變的過程中,還要強化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的職能,要通過中介服務組織,為高??萍汲晒漠a業化轉變提供評估、信息咨詢等服務。在強化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和機構的過程中,要遵循網絡化、社會化和產業化的宗旨和原則,促進高校、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并在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帶頭引領之下,完善和規范科技中介服務組織。
(五)全面優化風險投資體系
在高校的科研項目和課題開發過程中,資金的短缺現象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為了確保高校科研項目和課題的創新性和實效性,需要優化的、完善的投資體系,這就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參與的風險投資體系的建構和完善,要采取稅收減免、減輕貸款的擔保要求等措施,提升投資者的積極性,并用完善的評估和監管體系,減少投資者的顧慮,在合理的政府風投咨詢之下,減少投資者的風險。
(六)完善政策相關體系
政府要成為高??萍汲晒a業化轉變的中堅推動力量,要完善相關的政策性立法,對高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轉變提供優惠和扶持,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擬定具體化、針對性、可操作的政策和規程,從而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技術含量高的項目,能夠發揮其最大效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是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場所,在高校的科技研究方面和領域,要通過與政府、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善和優化高??萍汲晒闹薪榉战M織和機構,健全相關的政策體系,推動高??萍佳芯績炔抗芾砗图顧C制的建設,進一步提升高校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并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增強自身對于社會經濟的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敏. 高??萍汲晒D化有效性研究[J]. 科技展望. 2017(03)
[2] 蘭軼倫,李桂娟,黃慧玲,李波. 提高廈門科技成果轉化率的研究[J]. 廈門科技. 2014(01)
[3] 郝龍飛,陳寶國. 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現狀及原因與對策研究[J]. 福建農機. 2013(04)
[4] 彭定S,王土蘭. “雙創”形勢下高??萍汲晒D化管理模式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16(06)
[5] 董. 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的幾點探討[J]. 科教導刊(中旬刊). 2015(11)
[6] 董潔,陳祖功. 科技成果轉化質量評價――基于科技中介服務視角[J]. 統計科學與實踐. 2010(10)
Abstract: Technology transfe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connec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ic, which i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ystem.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s to speed up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serv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a series of issues still exist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t is needed to optimize management operation mode, set up comprehensive talent team, build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draw support from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Alliance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in order to raise the transformation yield of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關鍵詞: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研究
Key words: university;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research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6-0237-02
0 引言
技術轉移是指為提高生產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產業等一系列活動[1]。技術轉移機構是指為實現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過程提供各類服務的機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是依托高校建設的技術轉移中介結構,利用高校的人才、技術、信息及科技成果等資源,以實現高??蒲谐晒D化和技術轉移為起點,圍繞人才培養、企業孵化、融資并購等方面開展服務,是聯系高校和企業的橋梁和紐帶[2]。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宗旨是利用高??萍假Y源,幫助企業獲得科技成果,解決行業共性技術問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促進高??萍汲晒D化,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
1 建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意義
技術轉移是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有效手段。黨的十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明確要求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2013年底,科技部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草案報送國務院審議,新法案將消除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以法律手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驅動發展。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對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1.1 加快高??萍汲晒D化 產學研合作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高校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有利于加強產學研合作,不僅能形成科技成果和產業化的有效紐帶,還可以整合高校人才、技術、分析測試中心等科技資源,培養一批專業化、高素質、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將高校的優勢資源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實現產學研全方位合作,縮短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周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1.2 促進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高校聚集了技術研究人才、掌握了先進的科技成果,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是高校服務地方的載體,是科技創新連接經濟發展的橋梁。通過高校技術轉移,使得前沿技術向地方企業擴散,不但滿足了企業科技創新需求,還有助于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企業技術結構的升級,會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將引導更多人才、資金和基礎設施投入,從而推動區域內產業集群, 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2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現狀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有關部門對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開始進行研究,許多國家將技術轉移機構作為是政府推動技術創新和擴散的重要載體,高校、企業、研究機構及對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活動也高度關注,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70%,美國和日本甚至達到了80%[3]。
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立了第一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部分高校開始進行產學研合作。2001年,基礎比較好、科技力量比較強、科研成果比較多的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6家大學的技術轉移機構被認定為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利用大學優勢資源、集中高校科技力量,解決國家、行業、企業急需的共性技術問題,促進高??萍汲晒D化及技術轉移,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成為我國技術轉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度,6所大學的技術轉移中心共與企業簽訂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委托開發等合同2922項,合同金額達8.24億元。隨著技術轉移中心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經濟發展方面作用日趨明顯,許多高校都成立了多功能的技術轉移中心。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有277家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其中依托于高校的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有66家,占全國總數的23.8%。
3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存在的問題
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技術轉移體系,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在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達到20%,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10%,大量的科技資源未得到有效使用[4]。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我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轉移中心的運營效率不高。由于高校的科研評價機制滯后、科技管理體制不夠健全,加上技術轉移中心很難回避高校的行政干預,不能真正實現高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導致轉移中心運營市場化程度不高。
二是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缺乏。高校技術轉移中心一般是由科技處或產業處管理運營,市場合作意識淡薄,談判、經營等方面能力薄弱,缺少專業的管理隊伍,不能適應過程復雜、風險較高、周期較長的技術轉移工作。
三是技術轉移資金投入不足。高校的科研經費來源渠道相對單一,主要依賴縱向經費支持,大部分用于基礎和應用研究,對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過程中的資金投入較少。高校技術轉移中心運營經費的匱乏,已成為制約中心業務拓展、推動地方產業結構升級的瓶頸。
另外,我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普遍規模較小、服務水平低、信息流通不暢、跨國技術轉移方面能力弱等問題。
4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發展建議
4.1 優化管理運營模式 運營模式是技術轉移機構實現規范管理、提高服務效率的基本保障,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的特點決定了其管理模式,既要接受高校的行政管理體制,還要適應企業的市場化運營機制。高校技術轉移中心采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企業化”運營模式,對校內作為職能部門進行科研管理,可以快速調動和整合科技資源,面對市場以企業主體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真正成為高校與企業鏈接的橋梁。同時,實行企業化管理運營模式,實行績效考核獎勵機制,將工作人員的收益與業績掛鉤,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市場競爭力。
4.2 建立復合型人才隊伍 技術轉移是一項涉及技術開發、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法律金融等多學科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素養要求很高,所以建立高水平復合型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是技術轉移中心的首要任務。要培養懂技術、懂市場,兼具管理和法律知識的專業人員,專職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立足高校學科結構,發展一支涵蓋各學科的教授顧問團隊,為技術轉移提供決策咨詢;招聘或培訓一批具有技術背景、市場判斷能力以及商務談判能力的技術經紀人,組建一支專業化、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團隊。同時,高校應配合技術轉移中心,出臺鼓勵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的配套政策,建立技術轉移從業人員培養機制,保證人才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4.3 構建技術轉移金融服務體系 研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階段的資金投入比例失衡,加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機制不健全,導致高校技術轉移工作難以打開局面。因此,轉移中心有必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和投融資機構協同創新機制,將科技金融服務貫穿研究立項、孵化、產業化等各個環節,形成完整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鏈條。按照市場化運營機制,通過階段參股、跟進投資等方式,與投資機構或社會資本共同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專門用于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吸引社會創業投資機構、民營風險投資公司、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等機構建立技術轉移投融資服務體系,主動介入高校和企業技術轉移環節。聯合金融機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對初創期科技企業提供投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服務,拓寬科技中小企業研發、技術升級、規模生產的資金渠道,促進科技創新企業快速發展。
4.4 借力技術轉移聯盟 技術轉移聯盟是集技術服務、人才培訓、投融資、成果對接、項目咨詢、會議展覽等為一體的全方位綜合服務平臺,一般由科技主管部門、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校技術轉移中心、科技孵化器、高科技產業研究院、企業及其它科技中介機構組成,具有豐富的科技成果、企業技術需求等資源。借力技術轉移聯盟,共享科技信息,整合社會創新服務資源,圍繞企業創新需求提供高質量、深層次、專業化的協同服務,構建高端的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跨區域、高輻射的技術轉移服務網絡,促使不同區域內的科技資源綜合集成和高效配置,彌補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規模小,服務水平低等不足,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
4.5 加強國際技術轉移 國際技術轉移是技術成果在國與國之間的流動,有單向技術輸出、合作開發、共享科技情報等轉移方式。國際技術轉移是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技術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技術轉移中心推進國際技術轉移具有戰略意義。引進跨國專業技術人才,聯合國外技術轉移機構,拓展豐富的國際創新資源渠道,建立國際技術交易信息網絡,實現國際與國內先進科技成果的雙向流動。推動跨國技術轉移,引進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提升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起點,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為國家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5 結論
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對于加快技術轉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升綜合國力具有現實意義。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需要高新技術支撐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高校技術轉移中心要發揮技術轉移的職能,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程度,強化社會服務功能。高校要完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將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納入績效評價指標,激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產學研活動。國家要加強政策環境和法規體系建設,建立科學科研評價體系,引導高校進行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促進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實現社會經濟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王雨生.中國高技術產業化的出路[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3.
[2]苗露.卓越工程師培養中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5):252-253.
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的發展有重大的推進作用,科技成果的轉化關系到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程度,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改革也到了一個攻堅階段。高校人才濟濟,智力密集,科研成果斐然,大大促進國家的發展以及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眾多科研學者參與科研項目的研發,同時高??蒲型度敫?,管理體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產出效率低,創新發展戰略還有很多不利因素,一些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因素與問題需要亟待解決。從會計學角度,探討會計政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
關鍵詞: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會計政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62
科技成果的轉化不僅僅體現在企業的科技創新,眾多高??蒲性核目萍汲晒踩找孓D化。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產學研在發展進程中長期脫節,在研究上似乎沒有關聯性,攜手并進阻礙了企業和大學之間的技術發展。因此,在基于研究和技術日益科技創新和科研院校,優化經濟和科技成果轉化為資源的合理配置,使理論研究向實踐研究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重點,而高校又成為促進這一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的催化劑。在實踐過程中,政策的導向作用不可或缺。正確的會計政策選擇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彌補市場失靈。
1 科技成果轉化的含義與特征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科技成果的轉化定義的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水平,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所產生出來的有著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相應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和推廣直至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材料形成并發展新產業的活動”??衫斫鉃榭萍汲晒D化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的水平,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取證,引入科學實驗研究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和使用價值的成果或新成就。通過轉化,進而實現經濟價值,在轉換過程中達到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通過規?;a的進程。因此從廣義上講,科技成果轉化,是建立在一定的規模的客觀環境背景下,科學創新實踐的主體基于本身現有的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知識,為突破現有的科技水平發展,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進行的不斷變化的一系列各個階段與科研技術生產有關的科技成果內容和形式的探索推進的總和。而一切與生產技術生產有關各個階段科技成果的轉化包括科研的基礎研究階段,中間的試驗階段與市場開發應用階段。從狹義上來講,科技成果轉化是通過實業領域的技術革新,形成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的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成果或者實踐方法,從而將其直接應用于新的生產領域,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商業化。生產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包括科技成果 - 轉移 - 應用。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促進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并產生新的變種。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場就是由相關科研機構或實驗室,以及產品收益回報其以科技企業在批量銷售帶來價值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科學技術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是產業鏈的方向進一步創新的行業趨勢帶來了新的技術創新。本文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的界定主要則是從狹義上來進行理解和闡述。
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具有高投入性高風險性與高效益性。在開始進行一項科技成果研究生產時,需要前期進行大量的調研取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一旦該科技成果不具備可操作性,那么前期的投入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因無法帶來未來收益需要將其費用化,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中小企業機構不愿意自行研究科技成果的原因所在。如果從高校等科研院所直接引用科技成果,還需要經歷一個前期考察-轉移-評估-應用的一個過程。從搜尋科技成果到對科技成果的價值評估,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引進合適的科技成果后還需要根據科技成果對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待產品產出還需要進一步營銷,任何一個過程都會耗費大力財力和物力,因此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高投入性。在當前復雜的社會背景下,研發的項目本身就存在著高難度性,加上不確定的外部市場環境以及科研人員有限的實力,最終事前確定的項目成果很難保證一定實現。而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所發生的成本,是否能夠在未來生產的產品中都能夠抵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這個不確定性在事前一般則是無法預估和確定的,這就說明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就產生了風險??萍汲晒谵D化過程中具有多重性選擇,整合研究開發成果的各個利益人員也會使科技成果的轉化具有風險性。正因為科技成果的高投入與高風險性,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才會有高效益性。經濟效益反映科技成果的短期獲利能力,可以通過會計財務數據中的償債能力,經營能力,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等指標來進行衡量。另外,科技成果轉化所帶來的收益具有滯后性,也就是科技成果經過投入后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釋放出一個收益的信號,使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益與其應用存在一個時間差,這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也可以說明經濟成果的轉化效益與其最初的投入支出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線性關系,而是一個非線性的曲線關系。這說明科技成果轉化效益也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其自身內部因素,外部環境等等。
2 高??萍汲晒D化存在的政策問題
在研究開發與技術創新中,高校的科技人員眾多,人力資源豐富,而且數量連年遞
增,科研工作效率不斷提升,科研投入高,但是實際科技成果產出卻與巨大的人力財力形成鮮明反差。
2.1 無形資產確認范圍相對過窄
2006年我國財政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將無形資產定義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并且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笨萍汲晒D化的收益為社會帶來經濟增長。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的無形資產與企業的經濟實力,利益水平、綜合實力等息息相關。無形資產日益轉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固定資產在企業所發揮的作用。而會計準則對于無形資產的確認范圍某種程度上已經不適用于某些行業,特別是與科技成果密切相關的高科技行業。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僅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利潤,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品牌價值,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會計準則對于無形資產界定過窄,無法滿足科技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限制了能夠提升企業價值的資源卻認為無形資產,從而導致經濟利益的流失。
2.2 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無形資產計量方式存在不足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知識技術產權的保護需要真實有效公允的信息。因此在會計計量方式的選擇上,公允價值計量應為首選。會計準則中雖然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概念屬性,但是也僅僅是在投資合同或者價值不是公允的情況下采用公允價值,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研發而成的無形資產而言,歷史成本計量仍然是主要的初始計量方式。
2.3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專項資金在撥付使用驗收環節中存在缺陷
高??蒲匈Y金渠道來源廣泛,會計科目的設置往往追求片面的細化,真正實際使用時種類冗余的科目反而無法準確核算科技專項資金的收支情況。在日常會計核算時,專項科技資金應該保證??顚S?,避免將其與經營性資金混淆。實際核算中,經營性的收支與專項資金的結轉錯誤是有發生,無法保證專項資金的??顚S玫男再|。為了使科技成果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高校的科研項目資金大多按照國家財政撥付、與合作企業共同籌集資金。在實際運行中,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或者到位金額與合同不匹配,這些都會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甚至造成籌集的資金在使用上的浪費。由于科技專項資金稀缺性,科技專項資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證科技成果轉化渠道的暢通,提高其轉化效率。然而,高??萍紝m椯Y金在使用上存在輕管理重分配的一種現象,資金到位后,項目負責人盲目的購買材料設備,導致有些購買的設備處于長期閑置狀態,造成資金浪費。對于這一現象,尚沒有一個明確的處罰條例,沒有一個相應的績效審計制度,不能保證資金??顚S茫沟觅Y金監管喪失權威性,流于形式。
3 促進高??萍汲晒D化的會計政策改進
科技成果的轉化不僅僅需要高校內部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要使科技成果真正切實的轉化為生產力,還要研究國家宏觀政策對人員積極性發展的外部環境。因此,著手從與日常研發相關的會計扶持政策和降低成本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探討。
在微觀的經濟活動中,不同的會計處理與披露方式對于相關成果的價值判斷和利益分配均會產生不同的經濟效果,進而影響技術創新。宏觀的會計政策則會通過其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對經濟主體的扶持。會計政策是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計量時所必需要遵循的原則。在具體的會計政策運用過程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在準則允許的前提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相關政策。不同的選擇方式方法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影響也不盡相同,也會影響決策者的決策行為與利益分配。
3.1 高校無形資產相關會計扶持政策的改進
更好的促進高??萍汲晒霓D化,順應時代的發展,提升高校的品牌附加值,對于無形資產的界定范圍應當有所改變。無形資產的界定不單單局限于知識產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等狹小的范圍內。高??蒲许椖勘姸?,科技成果廣泛,對于高校這個科技人力資源豐富,創新活動廣泛的群體,應當考慮將智力資本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價值納入到無形資產范圍內。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轉化離不開資本的投入,一切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都必須依賴于智力資本這個載體,高校等科研機構正是智力資本輸入的有效載體。而社會上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也是人才的競爭,考慮將智力資本納入無形資產的范疇無疑會促進科技成果更好的轉化。加大了對無形資產范圍的界定,在相關會計政策中就應該加大無形資產出資比例,這樣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新技術行業會迅速成長崛起,加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同時,無形資產的披露還應苦熬大范圍,比如披露研究成果,智力資本,品牌效應等等,這樣有利于高校研發人員掌握資金的使用效能,明確人力資本及財務資金的投入產出比,為以后的研發提供一個有利的參考價值與信息導向。
3.2 無形資產計量屬性的有效改進
正確的會計計量方式能夠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有效的保護知識產權。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形成的產成品無形資產能夠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未來收益與廣闊的市場前景,其歷史成本的計量遠遠滿足不了其真正所蘊含的經濟價值,一定程度上,采用更為公允的計量方式,引入公允價值將能更好的彌補歷史成本計量的不足。目前我國會計準則對會計計量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可供選擇: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計量,可變現凈值,現值以及重置成本。而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的計量也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這一屬性。在實際應用中,對無形資產采用公允價值的初始計量尚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無形資產而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為企業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其并不是強調本身的自身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無形資產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很難評估的準確。而無形資產本身就具有稀缺性,在現行的市場上很難找到與其相似或者可替代的無形資本進行比較,在實行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應該說具有一定的挑戰。但是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選擇也是相輔相成的。對于無形資產而言,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無形資產都必須選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應是根據實際情況選取最適于保護無形資的方式進行計量。采用以公允價
值為計量屬性的現值技術在無形資產的計量中是最為合適的一種方法。
3.3 加強高??萍汲晒D化的科技專項資金管理
科技成果的轉化核算不單單是單一的會計核算問題,還涉及資金運用中的創造效應與成果升值問題。因此,高校等科研機構應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科技專項資金的管理體制,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研發資金的會計核算管理。在使用與管理上,嚴格按照項目審批的用途來管理,設置專用賬戶,嚴格區分普通賬戶與科技專項資金賬戶。按照上級財政部門出臺的相關指導意見,建立統一規范的專項資金管理體系。將所有的科技專項資金統一到學校財務處集中核算,統一管理,嚴格做到??顚S?。要嚴格貫徹執行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國家科研計劃實施課題制管理的規定以及各個地方頒布的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和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經費會計核算暫行辦法”的規定。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財務人員不僅要熟悉財務制度和相關會計準則,還要有及時的應變處事能力。對于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遇到的突發的風險與新情況進行及時處理,加快科技專項資金的轉化效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引入審計體制,確保科研資金透明化,公開化。對不按規定制度使用專項資金,要嚴格追究相關科研負責人的責任,明確項目結題的時間以及專項資金的使用去向。在項目研究結束之后,項目負責人根據資金的使用情況及時匯總決算。項目如果有資金結余,按要求及時上報主管單位,按規定從事新的研發項目或者上交,保證科研資金的有效利用。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資金績效評價體系,提高高??蒲腥藛T的創新積極性,更好的保障科技成果的研究與開發。
參考文獻
[1]張權.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比較及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41144.
[2]程蕾,黃世朗.新時期高??萍汲晒D化對策分析[J].中國高??萍?,2016,(3).
[3]宋鴻雁.我國高??蒲泄芾韱栴}與原因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5,(1):2427.
[關鍵詞]高校 企業 科技創新 科技成果轉化 對策
高校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目前全國高??萍汲晒堰_到每年近3萬項,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占全國近2/3。但由于科研與生產脫節,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同時為國民經濟發展做貢獻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也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從高校成果向企業轉化難的障礙因素分析看,高校除了要注意加強高校知識產權制度方面建設外,還應該以市場需求和企業要求為導向。
一、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因素分析
目前,許多學者把障礙因素分析作為研究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大至有如下幾種因素:1.管理體制沒理順,缺乏有關政策法規;2.缺乏科技成果推廣費用;3.企業對大學科技成果需求能力不足;4.校企合作收益分配不合理;5.知識產權力度不夠;6.大學與企業溝通信息不暢通。
在如何解決脫節的問題,目前的對策,主要有加強政策干預,改革宏觀管理體制,增加資金投入,加強教學、科研、開發一體化,調整利益分配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等。
除了這些對策外,還需要在方法和手段上進行創新。風險投資機制是一個很好解決轉化難的機制,對信息不通、中介機構吸引不過來,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與方法去解決。高??梢岳米陨砜萍純瀯?以市場和企業需求為導向,促進高??萍汲晒D化不再是一個辣手的問題。
二、借助企業風險投資,促進高校技術成果轉化
風險投資是高校通向資本市場促進高??萍汲晒D化的一條捷徑。典型的案例有:1.深圳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委托管理和建立投資聯盟,建立平行合作關系的共同基金,在2005年初出資100萬元人民幣,設立一個大學科研創業基金“深圳大學創業基金”。2.大連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3年,公司已投資5個項目,其中包括大連職業學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3.湖北省投資集團2004年開始投資高新技術項目,與武漢理工合作開發的汽車廠電氣化控制項目,投資當年就創造利潤700多萬元。利用風險投資有助于縮短大學研究到工業生產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投資的擇優培植機制,為我國高??萍计髽I的成熟創造了條件,同時我國高??萍计髽I被市場認可的結果也使風險投資獲得了回報。風險投資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對我國高??萍计髽I的發展起催化作用,這一點可從以下過程看出:
一是選擇科技成果。風險投資成敗的關鍵在于投資項目的選擇和管理。投資者要對高科技產品的市場潛力和我國高校科技企業的創業者素質進行深入研究,制定若干投資方案并認真評估、篩選。面對投資較少而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較多的狀況,投資者當然十分慎重,其重點考慮的是高??萍汲晒目萍己亢蛣摌I者的素質。風險投資的篩選可以有效地促進我國高校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創新工作中注重科技成果的時效性和市場推廣性。
二是投資科技成果。風險投資者選定了投資對象后,就要與我國高??萍计髽I共同協商投資方式、條件并形成法律文件,安排資金的投放。為了使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風險投資者要我國高??萍计髽I進行培植,投資者從我國高校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中獲得更高的收益。一般來講,我國高??萍计髽I在創業初期不具備上市能力,通過風險投資的培植,它們成長起來并具備了上市條件。這樣在我國高??萍计髽I發展的同時,風險投資者通過我國高校科技企業的股票上市使其投入的資金以股權的形式迅速升值,風險投資者出售股權即可獲較高收益。從風險投資者的角度看,促進我國高??萍计髽I迅速成熟,使之及早上市,對于其投資是非常有益的,當然這從客觀上也促進了高??萍汲晒a業化的發展,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高校企業經營者的企業經營能力。因此說風險投資是高??萍汲晒a業化的催化劑。
當然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促進高??萍汲晒D化,還需做很多工作。比如說:還需完善高??萍汲晒L險投資的市場結構;大力推動高校科技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健康的風險投資接收主體;加強政策、法規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風險投資發展的激勵機制;加快引進和培養風險投資管理人才,為風險投資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等等。
三、結語
可以看出,市場是導向,企業需要是指示燈,兩者的有機結合,迎合了高校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需要,不斷有利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同時解決了高??萍汲晒D化難的問題,成為高??萍汲晒袌龌彤a業化的有力助推器。
參考文獻:
[1]梁康.高校向企業轉移科技成果[J].經濟學家,2009,(2).
[2]王宏斌.高校與企業的科技成果連結點[J].河北大學學報,2008,(6).
高校作為國家科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能力和貢獻是高校自身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僅能夠避免科研成果大量浪費,而且對企業、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是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同時,農業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也是“科教興農”的強大生力軍,這里人才密集、學科齊全、信息靈通,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果面世。加快農業高??萍汲晒茝V轉化,對于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速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吉林農業大學近幾年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實踐,對農業高校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
1 我國目前農業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1.1立項推廣
是指高??萍汲晒某钟姓咭袁F有政策和環境為依托,選擇影響面大、增產增收效益高的技術和產品,經過申報與論證,并經上一級批準,定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這類項目有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也有各省、地市、縣級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廣項目。如農業部提出的《豐收計劃》、《跨越計劃》、《公益性科研專項》;科技部提出的《星火計劃》;還有教育部的《燎原計劃》都屬于全國性的推廣計劃。一般做法就是高??萍既藛T申請立項,爭取國家經費支持,建立種植或養殖示范基地,帶動企業和農戶發展。如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新品種、果樹、蔬菜新品種等許多是通過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十一”期間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立項22項,如“滯育赤眼蜂生物防螟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應用與示范”、“高產、優質、抗逆大豆新品種示范轉化”、“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吉農大23號、27號中試與示范”、“人參新品種繁育與示范”、“鵝規范化養殖關鍵技術示范與推廣”“藍莓加工專用品種中試與示范”、“產業化養豬綜合技術體系應用示范”、“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及種稻生產關鍵技術示范”等項目;“十二五”期間農業部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立項2項,如“小漿果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人參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另外還有科技人員服務企業項目等形式,通過這種形式高??蒲谐晒茝V后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推廣模式的方法是:由國家、省、市各級管理部門立項計劃,高校根據自身科研實施,最后是各級管理部門組織項目驗收。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轉化速度快、耗時短,并且能申請立項申報,各級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項目論證確定立項項目,高校科研團隊進行項目實夠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和后續開發;缺點是生產資金短缺、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市場開拓能力弱等問題。
1.2合作轉化
是指技術成果的擁有方與合作的企業以合股或利潤分成(或產權部分轉讓,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個現成的企業進行生產,形成“龍頭企業+成果+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合作轉化中的核心問題,是雙方(或幾方)在合作過程中風險分攤和利益分成問題,因此,合同中要明確各方在各個具體環節上承擔的義務和權利。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科技成果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產建議,其他生產條件由合作企業提供,經營策略也以企業方針為主。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科技成果提供方的風險小、轉化速度快;缺點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續開發,而且由于該成果并非按企業要求開發,所以產品的市場接受情況不一定令人滿意。如近年來藍莓在我國發展迅速,栽培面積由2005年的3000畝發展到2012年的30萬畝,增加了100倍,這其中主要是企業的規模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的規?;l展所用的品種和技術多是來自高校的科研成果,而且發展前期主要是與高校合作,將高校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近些年吉林農業大學與吉林、廣東、河南、遼寧、江蘇、安徽等省的多家企業合作進行藍莓優良品種推廣及示范基地的建立,使藍莓成為我國目前發展最快的果樹樹種。
1.3成果轉讓
是指科技成果擁有者通過技術市場把科研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或全部或特許權等形式轉賣給企業。采用這種轉化形式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一般都比較高。這種模式量大面廣,高校將科技成果轉讓給企業,有兩種做法:單項科技成果轉讓;企業委托高校設計或科研。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過程簡單,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彌補;缺點是買賣雙方都要花費信息搜索成本,如果成果的成熟度不高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以上3種模式的科技成果都應該是應用型的科技成果,但是3種模式下的科技成果又有所不同,主要的區分標志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專用性程度。通常情況下,科技成果專用性越強,則產品也相對成熟;反之,科技成果的通用性越強,則產品的成熟度低,需進一步研發工作。成果轉讓雖然不是直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模式,但是能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市場意識,使科技成果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
成功率有巨大的幫助。如吉林農業大學“十一五”期間轉讓成果9項,將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種、白鵝的三個品系及人參皂苷脂肪酸酯類化合物等科研成果轉賣給企業,由企業進行品種繁育推廣和產品生產,實現了成果轉化。
1.4技術咨詢及技術服務模式
是指高效科研人員通過各種形式將科技成果傳遞給農民,也能迅速反饋農民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保證科研成果符合農民的需求??蒲性核苯用鎸r戶的需求,信息、科技得以直接交流,減少了中間環節傳遞過程中的信息誤導、失靈,提高了傳遞效率;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科技成果的時效問題,使農戶的信息成本極大地減少,適用科技成果的獲取成本也得以下降。在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的選題、立項就缺乏這樣的機制,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科研與生產脫節。因此,必須有的放矢使科研面向市場和農業生產,使科技成果更快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目前我校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專家、教授每年應邀到村鎮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500余人次,有5人為吉林廣播電臺12316熱線專家,隨時接聽農民的技術咨詢電話,有60人為各地區鎮的農業技術特派員,定期為農戶進行技術培訓。高效的科研人員通過這些形式,將自己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等科研成果傳授給農民,使農民最直接的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獲得經濟收益,也實現了高??蒲谐晒霓D化。
1.5產學研推廣模式
產學研合作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途徑。我們要大力推進多種模式的產學研緊密合作,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互相結合、取長補短。產學研合作方式可有多種多樣,既可以采取科研項目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試驗示范基地建立。另外,還可以采取大學與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企業為高校提供獎教金、獎學金、資助辦學,而高校則為企業提供人才與成果等模式。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與國內多家企業開展藍莓、中藥材、玉米的種植和加工合作,同時在全國各地建立校外試驗實習基地及示范基地120余個,這些產學研合作示范中心和試驗示范基地,為行業、企業的發展解決了一大批技術難題,成為企業的重要技術開發基地,也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實踐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科研成果的轉化。不同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辦出各自的特色。同時,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合作中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
1.6建立農業科技園區
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的重要組織形式。通過園區的示范作用,誘發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積極性。長春市政府依托吉林農業大學科研力量建立的長春現代農業博覽園,占地106公頃,展示了我國目前種植、養殖、畜牧、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園區通過生產與展示相結合、培訓與貿易相結合、質量認證與物流相結合,真正打造了一個完善的“三農”服務體系;每年吸引國內外許多企業、科研院所和農民到園區展示科研成果和參觀。大批農業高科技成果在這里轉化為規模生產,產生規模效益,然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 促進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建議
2.1在大學內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
為了承擔起“技術創新”的作用,國外大學內部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如美國各高校都設有技術轉讓辦公室或者類似的部門;芬蘭所有的高校都設有的“技術咨詢部”或“技術服務部”,負責將本校的科技成果向社會推廣,轉化為生產力;德國西部50%以上的技術學院建立了類似機構的約占25%。這些機構一方面為高校教師、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課題的經營動態給學校的教師和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起“牽線”、“搭橋”作用。在我國,大學還很少有類似的相對獨立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因此,在我國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隊伍來支撐的專門機構甚為必要。
2.2發展風險投資業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與高收益的而且周期長的活動,這就決定了難以從常規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美國科研成果轉化最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風險投資業非常發達。高科技風險投資事業,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在發達國家已成為實現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要途徑。為了使我國高校的科研快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應大力發展高科技風險投資事業,引入市場機制,加速高科技成果即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3健全高校科技成果中介服務體系。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社會擴散要保證信息暢通,使科技成果快速進入市場,科技中介應發揮更重要的橋梁作用??萍贾薪槭菄液蛥^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類創新主體的粘接劑和創新活動的催化劑。科技中介機構是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在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充分發揮政府在高??萍汲晒D化方面的職能
自1980年開始,美國政府把科技成果轉化納入相關部門的職責中,制定了有效的政策措施,從而進一步推動政府支持的研究開發成果的商業化[3]。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創新系統工程,外部環境對科技成果轉化起著推進或阻礙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政策環境等。具體來講,政府可從三方面著手:①制定法規和鼓勵政策,尤其是需要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高??萍汲晒D化的法規,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有法可依;②制定和實施各種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計劃;③共建產學研合作機構。
2.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科技成果評估標準和利益分配機制
由于科技成果具備無形資產的特性,其價格難以準確合理地得以確定,具體操作過程中又缺乏對科技成果價值合理科學的評估標準和原則,并且合作中還會牽扯到許多具體問題,如技術轉讓允許的地區范圍、時間長短、付款方式、合作形式、知識產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造成供需雙方在價值和利益分配上的認識不同,產生分歧,導致成果轉化過程漫長,甚至失敗。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學的科技成果評估標準和利益分配機制。
綜上所述,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偉大實踐中,高校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項基本功能于一身,具有對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作用,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現階段高等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高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模式轉化科技成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應當承認,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總體狀況并不令人樂觀。究其原因,轉化模式問題是制約高??萍汲晒D化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上述分析的農業高??萍汲晒D化模式中,并沒有一種模式是適合所有高校的。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選擇有利于自身成果轉化的模式。此外,還必須把握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律,根據不同的科技成果類型選擇不同的轉化模式,方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孫衛,肖紅,原長弘.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6,(3):114~l17
[2]程波.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的研究[D].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07:22
[3]石軍,蔣晨.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管窺[J].世界電信,2006,(9):15~17
[4]麥均洪,馬強,張樂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3~77
作者簡介:
關鍵詞: 霍爾三維結構;時間維;邏輯維;技術維;科技成果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9-0237-02
0 引言
高校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系統是有人參加的且人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影響其運行與變化的事理系統。該系統能夠主動的確定目標,是具有自學習、自組織功能的高層次的目的系統與控制系統。由于該系統具有多層次、多階段、配套性與復雜性等特征,因此需要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分析、描述該系統,考察其多項影響因素,以便促進高??萍汲晒茝V轉化工作運行機制的完善。
1 相關概念
1.1 科技成果 依據國家科技部《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的規定》,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認識自然與改造自然活動中,經過實驗研究、設計試制或調查考察后,所得到的經過鑒定的,具有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1]。
1.2 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科技成果的推廣是指有計劃、有步驟地將科研成果內容傳播,在一定范圍內運用,使之轉化為效益的過程。推廣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傳播的過程,傳播為推廣打基礎,是推廣的前提,推廣的目的是應用[1]??蒲谐晒霓D化是將科研成果轉變成為生產者所能掌握并應用的技術或知識體系,應用于生產活動,最終為社會帶來效益[2]。由此,“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可以定義為:對具有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創造性的科技成果進行系列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與科技成果推廣活動的全過程。
1.3 高校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借鑒上述概念內涵,我們將高??萍汲晒茝V轉化定義為:高校為服務社會和發揮院校自身優勢,對其內部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中所產生的可供推廣轉化的各類科技成果,經過由后續試驗、開發、研制、應用、生產等一系列研發活動,形成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教材,直至實現商業化、產業化而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收益的一個系統工程。
1.4 霍爾三維結構理論 霍爾三維結構是美國系統工程專家霍爾(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種系統工程方法論。為大型復雜的系統進行規劃、組織、管理提供了一種系統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國得到了廣泛應用。霍爾三維結構是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7個階段和7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就形成了由時間維、邏輯維和技術維所組成的三維空間結構[3]。
2 高??萍汲晒茝V轉化的三維結構分析
基于霍爾三維結構理論,可將高??萍汲晒茝V轉化問題活動分為前后緊密相連接的六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考慮為完成各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具體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時間階段,將該問題的解決,從中長期計劃制定開始到推廣項目的實施管理、驗收劃分為幾個大的階段,稱為時間維;第二個層次是每一階段問題的解決,從明確問題、確定目標到實施方案,依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劃分為若干個程序,稱為邏輯維;第三個層次是該問題解決的每一階段,甚至邏輯維的每一步處理具體問題都要運用的許多種具體方法或技術,稱為技術(方法)維。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高??萍汲晒茝V轉化的三維結構(如圖1所示)。
2.1 時間維 時間維表示系統工程活動從開始到結束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全過程。高??萍汲晒茝V轉化問題的時間維劃分為6個階段。
①中長期計劃制定階段??萍汲晒茝V轉化中長期計劃主要包括:對上一個五年計劃進行總結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分析今后五年面臨的發展形勢,下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提出確保中長期計劃實施的保障措施以及經費預算等。②年度計劃制定階段??萍汲晒茝V轉化年度計劃主要內容包括:本年度科技成果需求現狀、高??萍汲晒茝V項目的主要技術指標、推廣組織實施方案、所需經費、技術支持能力等。③項目評審階段。按照客觀、公正的原則,確保將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項目選準、選好。④推廣項目的實施管理階段。主要涉及到進度管理、費用管理、人員管理、質量管理和文檔管理。⑤推廣項目的驗收階段。依據驗收的標準,采取跟蹤問效的方法,綜合企業、各級業務機關的反饋意見,重點在對企業、社會創造的價值及推廣效益等方面進行評估。⑥推廣項目的后期績效評估階段。主要包括:后續結果;技術持有方的服務保障;潛在的應用領域和效益;繼續推廣的必要性等。
其中,中長期計劃制定階段、年度計劃制定階段和項目推廣評審階段決定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成果的“優生優育”;推廣項目的實施管理階段是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關鍵階段;推廣項目的驗收階段和后期績效評估階段是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效果的評估階段。
關鍵詞:江西省高校;科技貢獻率;高??萍钾暙I率
中圖分類號:F2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61-01
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高校是社會發展的助推器,高??萍紝嵙Φ牟粩嘣鰪?,對促進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作用。據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從事科技活動的人數為36.1萬人,兩院院士41%來自高校;國家三大獎中全國高等學校共獲得198項,占總數的71.5%。近年來高校的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優秀科研成果日趨突顯,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貢獻越來越大。
江西是經濟欠發達省份,要實現中部地區的崛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競爭力是關鍵。高校作為科技創新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發揮各種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培養科技創新人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江西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江西省高??萍纪度氘a出分析
1.江西省高??萍纪度肭闆r
在科技分析中,投入的兩個關鍵指標是科技人力和科研經費的投入,近幾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活動人員穩步增加。江西省高校教學與科技人員從2001年的12421人增加到2008年的16891人,科學家與工程師從11798人增加到16276人,9年增加了38%;研究與發展全時人員從2030人增加到3936人,9年增加了93.9%;R&D成果應用及科技服務全時人員從216增加到2008年的957人,增長了343%。江西省高??萍既藛T資源的投入呈增長態勢。
2.江西省高??萍籍a出情況
從2001-2008年,江西省出版科技專著和數量空前提高,出版科技專著由2001年的84部增長到2008年的266部,年均增長率為1.18%; 2001年江西省高校在國外學術刊物只發表138篇文章,到2008年在國外學術刊物發表1298篇學術論文,年均增長率為1.38%;國家級項目科研數目也在穩步上升。這表明江西省高??萍夹轮R新發現能力明顯增強,學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江西省高校從2001年到2008年的專利產出能力也獲得了很大提升,2001年僅授權了20項專利,2008年江西省高校專利授權達到106項,年均增長率1.27%,特別是自從2004年后,專利授權增長迅速。科技成果轉讓也有明顯的提升,2001年科技成果轉讓當年實際收入為128.3萬元,2008年高達8898萬元,年均增長率為1.32%(見表五)。但是,專利等科技成果轉讓成實際效益,也存在較為嚴重問題,江西省高校專利授權項目有明顯提升,但專利出售情況不容樂觀。自2001年以來,只有2005和2006年分別有3項和2項專利合同,其他年份都沒有專利出售。
二、江西省高??萍钾暙I率分析
1.科技進步貢獻率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它是衡量區域科技競爭實力和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綜合性指標。對于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主要采用生產函數法。這是目前國內外理論界廣泛采用的一種方法,如生產函數模擬法、索洛余值法、CES生產函數法、增長速度方法、丹尼森增長因素分析法等 。一般根據C-D生產函數得出科技進步速率方程Y=A+α×K+β×L。C-D生產函數得出科技進步速率方程Y=A+α×K+β×L。其中Y為產出的年均增長速度,A 為科技的年均增長速度,K為資本的年均增長速度,L為勞動的平均增長速度,α為資本產出彈性,β為勞動產出彈性 通常假定生產在一定時期內α、β為一常數,并且α+β=1,即規模效應不變。令 E=A/Y×100%,即為科技進步貢獻率。由科技進步速率方程可導出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的一般公式:E=1-(α× K )/Y-(β×L)/Y。根據學界對于α、β的取值,一般采用經驗法。歷年來許多學者把α和β定為0.4和0.6。
2.江西省高校科技貢獻率
根據C-D生產函數科技進步速率方程E=1-(α× K)/Y-(β×L)/Y,在α和β的取值上,采用經驗值分別為0.4和0.6。設定高??萍冀涃M的投入為資本增長,教學和科研人員為勞動增加,科技專著、科技論文以及專利作為科技產出。在年均增長率上,科技專著、國外發表科技論文以及專利授權數算出各自的年均增長率后,采用平均值30.5%。通過對1999-2009年十一年的數字統計,計算出2009年江西省高校的科技貢獻率41.6%。
三、江西省高??萍钾暙I率低的原因分析
從幾年來江西省高??萍钾暙I率情況看,江西省高??萍钾暙I率處于較低水平。通過對江西省科技的投入產出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絕對規模與相對規模偏小,影響科技成果產出的數量與質量;從投入的相對規模看,江西省高??萍冀涃M投入仍然很低。以2008年為例,江西省高??萍冀涃M投入的相對規模僅為0.1169%,遠遠低于全國0.1942%的平均水平。二是科技經費投入來源較為單一,高校與企業等聯系不夠緊密,籌集科研經費的渠道不寬;江西省高??萍冀涃M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經費籌集渠道不寬,影響科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三是在科技經費投入的結構不合理,基礎研究投入薄弱,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2001-2008年江西省高校科技總投入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中所占比例平均分別為22%、48%、31%。國外發達國家高校在基礎研究經費中占高??萍伎偼度氲?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90%。從高??萍冀涃M投入的結構分配看,基礎研所占比例低于偏低。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這是導致江西省高校科技貢獻率低的直接原因。
四、提升江西省高校科技貢獻率的對策思考
1.完善江西省高??蒲薪涃M投入機制,提高高??萍紕撔履芰?/p>
科技經費的投入總量、投入結構會影響科技成果產出的總量與結構。因此,要提高江西省高??萍紕撔履芰?,提高高校科技貢獻率,就要完善高??萍冀涃M投入機制。完善高??萍冀涃M投入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加科技經費總量,合理配置科技經費比例結構??萍冀涃M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的比例結構上,適當提高基礎研究科技經費的投入比例,使科技經費投入比例結構更加合理。第二,拓寬高??萍冀涃M的籌集渠道。江西省高校科技經費的籌集渠道過于單一,大部分科研經費都來源于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科研經費。因此,要拓寬渠道,讓高校多與企業合作,產學研相結合,既拓寬科技經費來源,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2.完善高??萍汲晒D化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完善,是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機制方面,從科技管理機制、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制、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等要進一步完善。在科技管理機制上,改變過去單純的政府主導型科研管理機制,從完全的計劃轉向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讓課題更接近市場需求,從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在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上,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研究的評價上,應有不同的評價體系,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產生顯著經濟效益的科研人員,在工作量計算、待遇、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實際生產力;在科技成果管理機制方面,高校通過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門,負責科技成果的轉化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強科技中介機構平臺建設,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參考文獻:
[1]陸琦,平揚,武曉東,高蕾.高校成為我國科技創新主力軍[N].科學時報,省略/zhuan_jia_ping_shu_1113/20110125/t20110125_573571.shtml.
[2]何裕寧,何華生,邱其霖.江西省高??萍纪度肱c產出的實證分析[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0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技司,編.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Z].2000-2010.
[4]王元地,潘雄峰,劉鳳朝.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及預測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5(03).
作者簡介:何裕寧(1962-),男,漢族,江西九江人,景德鎮陶瓷學院工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
何華生(1980-),男,漢族,江西南康人,景德鎮陶瓷學院工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 湖北高校 科技產業 現狀 調查
一、湖北高??萍籍a業發展現狀
截止到2014年,湖北有普通高校123所,在校學生153.64萬人,其中研究生11.67萬人。全省擁有各類科研和開發機構1700多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4萬多人,在光纖光纜、光通信、“3C”和“3S”軟件、生物醫藥、電動汽車等若干領域技術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
湖北一直鼓勵高校產學研結合的科研創新,并將專利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作為學??萍己彤a業工作的重要內容,為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尤其是近年來湖北高度重視科研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也將專利工作的重點轉變到更加強調專利的質量,以及探索多種模式專利成果的轉化應用,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但不容忽視的是,從專利的許可、轉讓及產業化而言,湖北專利成果的直接轉化比重還較低,這也是湖北省內大學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急待突破。
二、湖北高??萍汲晒D移轉化存在的問題
根據學校企業目前大致現狀,我們將企業分成以下五種情況:一是國資辦直接管理的企業;二是產業部管理范圍內的企業;三是校內其他單位管理的企業;四是學校長期投資的單位和企業;五是個人興辦的企業。
湖北地區部屬高校及省屬重點高校都成立了專門的資產公司(或產業集團)來管理校辦企業。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2010年度全國高校資產公司資產總額排名》中,武漢三家高校進入前二十,其中華科大產業集團排第四,武大排第十二,武漢理工大排十三。在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利潤總額排名中,華科年賺5億多排第四,武漢大學年賺1.8億排第八。從專利無形資產科技成果轉化情況看,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明顯落后于清華大學、北大大學等高校。
科技成果與現實生產差距較大,一方面,由于一些科研項目在立項上帶有較大程度的主觀性和盲目性,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科研成果僅僅停留于學術研究平臺,與實際生產的聯系或結合并不緊密,科學技術的研究與其成果的轉化脫節,經濟效益不盡人意。另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未進行小試中試和放大,成果的可靠性穩定性與產業化差距較大。
湖北科技產業在改革發展中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對于高??萍籍a業到底怎么發展的問題思想認識不統一,二是發展高科技產業的校內外管理體制不順,三是國有資產評估備案、資產劃轉、股權處置等手續辦理過程復雜,直接影響了高校企業的發展和改革,四是科技企業投資強度小,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優秀的管理團隊。
2015 年9月,我國頒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新法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進行了新增、細化,充分反映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要求,其目的是進一步放權、讓利,促進創新創業。但是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際操作過程中依然面臨很多問題,包括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仍有制約,對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突破、改革力度與新法不配套。今年,國務院又頒發了《實施若干規定》和《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6年8月3日,教育部 科技部聯合發文《關于加強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技〔2016〕3號),再次明確了相關實際操作指導意見和簡政放權的相關要求。為掌握國內高??萍汲晒D化現狀,我課題組組織專班赴清華大學、東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進行專項調研,并赴教育部財務司國資處調研高??萍汲晒D移轉化中涉及無形資產評估備案事宜。
(一)高校以無形資產出資,再對股權進行劃轉和獎勵
首先由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部門,將科技成果評估,由學校決策機構確定投資價格和獎勵比例,在形成新公司股權后,直接以文件形式獎勵股權給技術發明人(團隊),學校所占股份劃轉(無償)資產公司,相當于在工商注冊期間,直接兩步工作一步完成,期間完成無形資產的評估備案工作。后期,再根據無形資產的運營情況,擇機由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因無形資產的處置權、收益權均下放,故無須其他的審批和備案,該方案符合當前新法和相關文件規定,既合法完成獎勵,也規避了高校新辦產業和不能持股的風險,同時簡化程序、縮短過程,目前僅需要和當地工商部門協商如何保障學校文件的有效性,實現兩步工作一步完成。(此方案為清華大學、東北大學主要使用)
(二)將無形資產劃轉(無償)資產公司,有資產公司完成投資和獎勵行為
首先學??萍汲晒D化管理部門對專利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報學校決策機構通過形成決議,學校將專利無形資產無償劃轉給資產公司,有資產公司根據學校決議,辦理無形資產作價入股公司,完成公司的組建和股權的獎勵。根據“三權改革試點”文件精神對專利無形資產劃轉、出資行為不報教育部國資處備案。后期根據需要再進行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再報教育部對產權進行備案。其中產業集團對外投資增值稅約25%,無形資產不是現金注資也未增值,稅務部門按照科技成果無形資產投資形成股權交易時再繳納,實際情況為暫緩繳納。該方案,以無形資產零價值劃轉來規避教育部的評估備案(主要是試點方案文件中明確不備案,試點方案又獲批,故都省略了),學校承擔的相應責任,資產公司承擔了稅務風險。(此方案為華中科技大學所使用)
(三)將無形資產掛牌交易,直接形成股權
首先由學??妻D辦對專利無形資產在學校層面進行評估分割,專利無形資產評估報告報校務會討論通過形成決議,學校層面形成決議對將無形資產劃轉資產公司,專利無形資產由學校變成資產公司和知識產權所有人(團隊)共有,中國地質大學根據“三權改革試點”方案精神對專利無形資產增資、投資行為不報教育部國資處備案。資產公司把學校劃轉的專利無形資產掛牌中國技術交易市場進行掛牌交易(完善專利無形資產市場交易行為,便于企業上市),由中國地質大學資環工研院公司摘牌,資產公司獲得工研院公司股權(相當于債轉股)。據調研了解中國地質大學對資環工研院出資1.5億元,其中現金出資3000萬,科技成果及知識產權出資1.2億元。(此方案為中國地質大學所用)
以上三種方案都是各高校的實際操作后的程序過程,其中主要因素:一是學校將無形資產(或形成的股權)無償劃轉至資產公司,待其發展運營正?;蛄己脮r再轉增注冊資本(清華大學注冊資本25億,凈資產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約3500億,華中科技大學注冊資本2億,凈資產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約27億);二是簡政放權盡量規避備案審批,相關決策程序由學校相關機構盡職完成即可,且教育部財政司國資處也明確僅僅接受無形資產的評估備案,對處置過程不再審批和備案;三是對發明人的獎勵比例均超過70%,極大鼓舞科技發明人(團隊)的積極性。
三、湖北高??萍汲晒a業化現狀
目前湖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環境存在貸款和融資困難。在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扶持政策方面,高校希望能夠得到金融貸款扶持、成果轉化項目扶持、稅收減免和企業運營支持。資金周轉困難,融資、貸款難度較大,是目前眾多創業團隊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于注重理論多與應用的學術氛圍導致絕大部分科技成果是缺乏市場應用價值的。高校、科研院所缺乏對于私自轉化職務發明侵權行為的執法維權力度以及相應的法律支撐。
調查顯示,88%的高校創業老師表示沒有享受過政府創業扶持政策。25%的高校創業老師認為當前創業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貸款和融資困難。如何完善創業扶持政策,亟待解決的是金融貸款扶持和創新項目扶持。
結合我省高??萍汲晒鸇移轉化的發展現狀,除了要繼續鼓勵高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外,更為重要的是增強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提高專利質量、加快促進高校專利的轉讓和交易。
一、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1.大學生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不強根據高校的相關抽樣調查,雖然對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在內的知識產權了解的人員占45%,但是能進一步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執法過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發明創造和合法權益的不足10%。這種淡薄的知識產權意識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轉化過程中知識產權流失已成為普遍現象。另外,大學生對專利保護的申請認識不足,高校對大學生的新發明和新創造向來都是重視獎勵,但是卻忽視了對科技成果轉化中知識產權的保護。
2.高校知識產權保護成本較高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識產權的開發、取得、交易、使用和訴訟等方面的活動給個人或單位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在我國,尤其是高校,對科技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取得的成本較高,知識產權的所有人若對產權進行相關的處理,則需要支付相當高的經濟成本以及相當長的時間成本。若要在我國申請相關的專利,申請的過程較為繁瑣,而且每個過程都會花費一定的費用,另外,科技創新成果的專利審批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專利的過高專利費用及過長申請時間抑制了科研人員從事技術發明和創造的積極性。
3.知識產權權屬不清知識產權控制的核心是權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護。在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的環節中,激勵作用是否充分發揮,直接影響科技成果產出的數量、質量及轉化進程。我國專利法規定,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專利權利歸屬于雇主,這不僅使得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專利歸屬于雇主,而且發明創新成果專利的申請人也是雇主。雖然職務發明創新成果的發明人也能享受到專利效益的分配權利,但是在實際中,各高校都在強調專利是歸屬于高校單位所有,而沒用相應的激勵制度以回應專利發明人。僅強調專利的歸屬權而不注重專利利益的分配權,其結果導致發明人將職務發明非職務化,以規避法律的約束,使得高校非職務發明的專利申請遠高于職務發明專利申請的比例,造成重大發明少、專利的技術層次和實施率、高校職務發明比率都較低的現象。
二、對大學生科技成果轉化中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1.政府層面(1)發展高校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事業。要想將大學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識產權進行很好的轉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應的轉化平臺,建立一系列嚴格的資產評估體系。有了這種評估系統,才能有效地保護大學生的知識產權,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不斷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體系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2)加大專利保護的投入力度。目前,我國企業贊助的高校科研經費比例很少,絕大多數經費是由政府贊助的,而且經費的額度也有限。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科研投入經費的額度已超過了3%,而我國的科研經費的比例不到2%,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其本質上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動力的保護,其結果是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一種主要途徑,使得科研成果的價值能夠得到應有的體現。因此,我國政府應加大對專利保護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層面高校的科技創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前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費和損失。高校作為專利知識產權管理的主體,承擔著社會服務的功能,有責任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高校應加快知識產權向生產力的轉化,將無形資產轉化為有形資產,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1)將科技成果轉化納入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在知識產權管理中,針對老師涉及對科研項目的績效考核,同時也應加強對學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成果科研管理來說,應將專利的轉化環節納入高??蒲泄芾淼穆毮苤小#?)培養知識產權全過程的保護理念。在高校的科研過程中,學校的相關領導、項目的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在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都應有較強的保護意識。一項科研從申請立項到完成計劃直至轉化到實際生產后,中間的每一個過程都應納入知識產權的范疇,因此,高校應將知識產權管理的理念貫穿于科技管理的各個環節。
3.學生層面(1)將知識產權教育融入教學體系中。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高校應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在教育方法和內容上有所側重。理工科類的學生參加的科技創新活動較多,社會的實踐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側重于對專業科技數據和知識產權數字化的保護進行教授;文科類的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較多,因此,在教授過程中多涉及著作權保護、知識產權管理的內容,同時應將知識產權作為課程管理納入教學體系中,切實提高學生知識產權保護意識。(2)建立專門服務于學生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高校知識產權管理機構,既是學校知識產權戰略、學校知識產權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專利成果管理部門與成果轉化部門關系的協調者,同時還是學校有關知識產權爭議和糾紛的解決者。因此,高校要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形成管理人員專業化、場所完善化、經費可落實的和諧的管理體系。專門管理部門應真正將知識產權管理工作在成果轉化的各個環節上落到實處。
作者:馬文波單位:浙江財經大學
關鍵詞: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一批功能定位和機制模式均與傳統科研院所具有顯著差異的新型研發機構大量涌現,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了高校、企業、市場、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發展,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成效顯著。本文從理論層面探討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和特點,并對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優勢分析,以期為科技成果轉化實踐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1 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
作為一種新興的科研創新機構,目前學術界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的定論,主要是對其發展現狀、典型特征進行描述分析。如周文魁等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是伴隨著新興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是致力于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一種新型研發組織。張福生認為新型研發機構最大的特點是專注于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環節,中間的生產制造委托外包,體現著日本“用工廠作為實驗室”的思想。在實踐分析層面,譚海斌認為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研發機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并通過梳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廣東華南新藥創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現狀,總結了新型研發機構幾個特點:組建目標多層次、方式多樣化、體制機制靈活創新、發展模式各具特色。夏太壽等對蘇粵陜6家新型研發機構進行對比分析,認為新型研發機構要具備功能定位體現政府導向、治理模式去行政化、體制機制靈活創新、政產學研高度協作等特征。
隨著高新技術不斷發展和產業升級轉型,各地政府高度重視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引導和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并對新型研發機構給予了明確定義。如廣東省出臺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粵府〔2015〕1號)、《關于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試行辦法》(粵科產學研字〔2015〕69號)中將新型研發機構定義為“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設模式國際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管理制度現代化,創新創業與孵化育成相結合,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獨立法人組織”。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與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聯合組成新型研發機構調研組對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展開調研,將新型研發機構定義為“省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江蘇省單獨或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設立的,圍繞相關產業領域方向,以研發、技術服務、科技型企業孵化為主要業務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究院(所)、中心、研究開發公司?!?/p>
綜上所述,新型研發機構之所以被稱為“新型”,主要是在功能定位、機制體制、運作模式等方面不同于傳統科研機構。主要區別在于:
①功能定位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理念以市場化為導向,是運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相較于傳統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工作內容集中在產業鏈共性、基礎技術研究,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孵化等。
②協同機制新。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充分體現了協同創新的理念。不同于傳統研發機構單一的建設主體,新型研發機構能夠在多個投資、建設主體基礎上,充分協同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中介、行業協會的創新資源要素,形成科研合力提升科研能力。
③運作模式新。新型研發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能夠在人事體制、資金籌措等方面通過多種模式組合,突破傳統科研機構的桎梏,激發科技研發活力。
2 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勢分析
近年來,我國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研能力顯著提升,但科技成果轉化難一直是瓶頸問題。 2010年,教育部《中國高校知識產權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高校專利轉化率平均計算僅為5%。2013年,我國高校專利出售總金額4.5億元,實際收入2.5億元,分別僅相當于同年高校科研經費支出總額的0.37%和0.20%??萍汲晒D化難,究其原因在于傳統科研機構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研發與生產需求脫節、研發團隊績效考核指標單一激勵動力不足、融資體系不完善投資風險大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有效轉化。2015年8月,國家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臺,從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分配、科技中介扶持等多個方面為科技成果轉化創建了更加優越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掇D化法》明確提出鼓勵企業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及其他組織采取聯合建立研究開發平臺、技術轉移機構或者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合作方式,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等活動。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高??蒲袡C構、地方政府與企業、市場之間的科研創新平臺,是科技成果、技術需求在產業最前沿雙向流動、對接的重要陣地,應該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1 目標定位在于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作為政府、高??蒲性核烊胧袌龅那把赜|角,新型研發機構建立的目標和主要內容在于實現科技成果轉化。
其一,新型研發機構建立的目標是幫助傳統高校、科研院所實行科技成果轉化。傳統高校、科研機構積累的大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關鍵在于從核心技術到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中間還存在相當長的距離,包括對市場的認知和判斷,融資與風險管理等。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職責就是將這些科技成果通過與企業實行對接,對科技成果進行優化改造,最終形成產品進入市場。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鏈條,江蘇?。ㄌK州)納米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均組織建立起技術研發、工程研發、成果轉化與項目孵化、公共服務和綜合管理部門,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流水線。此外一些新型研發機構還設立了中試小試平臺、科技成果孵化企業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順利實施。如華南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廣州現代產業技術院采用“前孵化器”模式,對科技成果進行市場前的論證和培育、孵化科技型小微企業。江蘇數字信息研究院以工程化研究、產業化實現和企業孵化配套等3項功能為集成發展目標,培育吸引35家企業入駐產業孵化大樓。
其次,新型研發機構企業化運營屬性決定著新型研發機構必須走向市場,為企業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傳統科研機構擁有穩定的財政收入資助,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基礎性研究,科學研究所產生的科技成果成熟度低,與市場需求脫節嚴重。新型研發機構設立為以市場化運行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需要建立起自身的“造血”機制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因此,新型研發機構一方面依托市場,圍繞企業技術產品升級需求尋找生存機會,另一方面需要集聚高??蒲性核目蒲辛α?,通過市場倒逼機制破除傳統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與市場難對接的問題,為企業帶來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從創新源頭上有效推進科技成果順利進入市場。
2.2 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依賴科技資源網絡中多要素的組合、創新鏈條上多環節的銜接以及服務體系中多元主體的協同。而協同創新機制是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特征,也是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的關鍵因素。新型研發機構能夠通過自身協同創新機制優勢,在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市場導入和產業化等各鏈條、環節銜接過程中,對人才、成果、資金、信息、中介服務、管理、政策引導等各要素進行優化組合和高效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順利實施。
①從協同主體來看,新型研發機構往往包含了高??蒲性核?、企業、地方政府等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建設主體能夠有效聚集相關的資源,比如高校科研院所擁有技術專家、學生、前沿技術等;企業擁有產品生產線、產品市場信息等;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良好的政策、資金引導、配套設施等。多元投資主體所提供的資源為新型研發機構奠定堅實基礎。
②從運行模式來看,新型研發機構采用市場化運用,在運行模式上各具特色,不拘一格。比如中科院寧波材料研究所“連人帶成果轉入企業”的技術轉移轉化模式,和企業研發中心管理外包的公共服務模式;合肥家電技術工程院、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探索形成“一品一所一公司”的企業孵化模式等。新型研發機構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和產業特點,自行設立或及時調整適合自身發展的運行模式,從而節省科技成果轉化成本,提高轉化效率。
③從人才引進和考核制度來看。新型研發機構能夠聯合企業、高校共同引進人才,不僅支持高層次人才穩定的科研工作環境,同時滿足人才實現創業愿望;其次,在人事考核激勵方面,傳統科研機構高校等科研重視論文、專利成果,成果產業化激勵方面一直薄弱。新型研發機構以實現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為目的,普遍采取股權收益、合同制、匿薪制、動態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建立起靈活的人才引進和考核激勵機制。此外,新型研發機構還可以通過組建產業創新團隊與高校共同開展人才培育,充分利用高校優越的大學生創新資源,為新型研發機構提供持續的科研創新力量。
④在資金籌措投入方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本身可以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的技術儲備,直接與市場需求進行對接提供服務。比如廣東工業大學在東莞建設的華南工業設計創新院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將相關科技成果打包入股,與當地政府、企業共同參與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其次,新型研發機構能夠在市場環境中,通過股權投資、信托投資、擔保、貸款、孵化上市企業等途徑實現資金籌集。
2.3 穩定資助保障科技成果轉化風險
由于科研創新的不確定性、科技成果無形資產的時效性等因素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投資活動。
新型研發機構采取“共同投入”的模式,大多由社會力量或國內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創辦,但又不限于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還包括產業聯盟乃至創業投資基金等多種類型的組織。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點,新型研發機構可通過風險共擔的方式來確定利益的分配。比如廣東IC產業基地股份公司由廣東工業大學、番禺區政府、廣州潤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按照各自提供的土地、場地、資金、智力資源以及貢獻價值確定股權比例和風險收益比例,從根本保障了新型研發機構各投資主體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承擔風險與利益獲取。
此外,社會上的保險金融等機構也能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相應的風險保障,幫助科技成果轉化順利實施。而針對社會上營利性資金既不愿進入也難以進入的,但又有必要實施的關鍵領域的科技項目,需要政府財政資金依托新型研發機構予以大力資助,由政府為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的風險投資以及新型研發機構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3 相關建議
新型研發機構作為我國科技創新體系中出現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在促進科技成果創新、形成產品走向市場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是實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過程中的有益嘗試和重要突破,對完善我國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新型研發機構無論從數量、質量方面都尚處于有待提高和加強的狀態,且期待的效果和規模效應還未充分發揮。地方科技部門應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政策研究和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對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和服務,為新型研發機構的長遠發展和效能發揮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大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參考文獻:
[1]周文魁,韓博.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研究――以江蘇數字信息研究院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4(4):1-4.
[2]李棟亮,陳宇山.廣東新型科研創新機構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3(3):99-106.
[3]夏太壽,張玉賦等.我國新型研發機構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研究――以蘇粵陜6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7):13-18.
[4]茍尤釗,林菲.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的新型科研機構研究――以華大基因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8-12.
[5]陳寶明,劉光武,丁明磊.我國新型研發組織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03(3):27-31.
[6]董建中,林祥.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創新[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2(6):28-32.
[7]譚海斌.關于新型研發機構的研究和思考[J].安徽科技,2012(10):19-22.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轉化機制;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E83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進步、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的,日本、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80%,英、法、德等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也都達到了50%以上。近十幾年來,我國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的科技體制改革,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多層次、多形式、多種所有制的技術經營機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進入生產領域。但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科技成果轉化還普遍存在數量少、質量差、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國外研究綜述
1.科技成果轉化理論研究
理論界對于科學技術對經濟的作用認識可以追溯到1776年。亞當?斯密指出“新的專家階層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們利用知識為經濟生產做出重要貢獻”。馬克思明確提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問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索洛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證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創建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但是科學技術依然是增長的外生變量。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斷加強,羅默、盧卡斯和格魯斯曼等一些經濟學家用新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的回報,而這反過來又可以增進知識的積累。
2.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美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礎研究任務和應用研究市場為導向?;A研究主體主要是高校和各類研究機構,經費以政府出資為主;而對于應用研究,企業是科研主體,從事產品的改進研究,經費由企業和貸款解決。應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業化管理,決策程序明確,并用良好的激勵機制來提高各類人員科研積極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實施法規,引導企業與產業部門合作,并幫助建立各類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
德國科研堅持市場導向,前沿基礎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擔,應用研究由企業承擔,經費來源主要是企業,大型項目政府和公益性組織也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德國科技管理采用市場管理,科研項目選擇根據企業競爭的需要,科研成果的價值也由市場機制評估。德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規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制定相關標準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應的監督和服務職能,同時政府還通過大型項目的支柱引導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研究
西方國家盡管沒有全國性的績效評價體系,但對于國家資助的實驗室、大學都有績效監測體系,他們大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資金投入的效益。國外學者試圖建立一種對科學技術產出的分類法,來評價和監測科技成果轉化績效。魯本斯坦和蓋斯勒(1982)提出科學技術產出的四大分類:(1)與銷售相關的,(2)與節約有關的,(3)與對利潤的影響有關的,(4)與技術解決方案的時間與成本有關的。蓋斯勒和克萊門茨(1995)通過43個聯邦實驗室向51家工業公司進行技術轉移的實例研究了技術的商業化。
三、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多是從技術創新理論和技術擴散理論出發,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實證分析。我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著名專家傅家驥、許慶瑞為代表。對現有文獻資料綜合研究表明,國內對科技成果產業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對技術成果的有效評價及阻礙產業化的障礙研究幾個方面。
1.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陳琴荃等人(2002)創建了符合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類型的互相促進的四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建科技型企業模式、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技術支撐模式、構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模式,并對其高效運行的關鍵進行了探討。
姚應才、倪宏興(2006)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廣轉化模式、科技創新轉化模式、產學研聯合轉化模式、自主轉化模式、市場驅動轉化模式和技術引進轉化模式。
徐彬等(2010)對共生環境及共生環境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初步構建和分析了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并以四川萬安石斛產業科技園為例,對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實效進行了驗證。
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
李鋼、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它是由政府推動系統、科技成果供給系統、成果轉化主體系統及社會化保障系統四個子系統構成。在此基礎上,對科技成果轉化系統的動力機制、利益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進行了初步研究。
孫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并通過構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機構等)、成果轉換方、成果需求方組成的反饋系統控制機制模型,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應的對策建議。
徐輝、王忠郴(2007)基于“成長上限”系統基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面對成果轉化存在的諸多問題及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和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創新績效的評價體系、推動利益與風險共擔的成果轉化合作機制和確立企業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等,從而使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原動力。
3.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涂小東、肖洪安、申紅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轉化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環境三個指標對高??萍汲晒D化績效做出評價;陳騰、葉春明、沈杰(2006)應用DEA方法對高??萍汲晒D化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并給出了DEA方法中指標體系確定的一般原則和步驟;成玉飛(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對天津省的高??萍汲晒D化做出客觀評價;王桂月、王樹恩(2009)針對高??萍汲晒D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點,利用模糊神經網絡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預測能力,在給出高??萍汲晒D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了高??萍汲晒D化評價的模糊神經網絡模型,并用實例驗證了該模型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可以較好地對高??萍汲晒D化進行評價。
四、結語
以上對科技成果轉化國外和國內相關研究分別進行了綜述,可以看出國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理論研究開始得較早。正因為英美等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開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高,而他們已經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值得我們加以學習和借鑒。不同于國外,國內學者專家對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研究比較多,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所以轉化機制的研究顯得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 常立農, 周哲. 試論我國科技轉化的模式[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