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護理診斷的分類

護理診斷的分類

時間:2023-05-23 15:45: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護理診斷的分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護理診斷的分類

第1篇

在西方國家有許多關于疾病不同階段癌癥患者信息需求的研究。包括癌癥患者對疾病的治療、預后以及應對生理及心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但很少有對患者家庭護理者的信息需求的研究。家庭護理者往往比患者更早知道癌癥的診斷、治療計劃和預后,經過商量后決定是否告訴患者,而醫生一般能接受他們的意見。在日本這種情況是十分普遍的。此外,日本的醫療體制使患者的住院時間相對較長(平均住院天數為40 d),因此,其家庭護理者在長時間的住院期間需要從醫療專業人士那里獲得大量的信息。有研究表明,癌癥患者的家屬中有75%存在焦慮,提供適當的信息可能降低其焦慮水平并能給患者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提供良好的信息能提高癌癥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研究目的在于評估日本近期確診癌癥患者的家庭護理者對有關疾病和護理的信息需求的內容及其特點。

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自1996年9月至1997年7月。調查對象選自日本兩家綜合醫院的近期確診的癌癥患者的家屬。患者在兩家醫院的平均住院時間及回答問題的真實性無顯著差異。家庭護理者界定標準是:(1)患者配偶、子女或其他家屬; (2)給患者提供主要照護的家人; (3)被照護患者確診患腫瘤不超過12個月。2.步驟:研究人員向家庭護理者解釋研究的目的、意義。對愿意參加研究者研究人員與其預約在醫院或在家中進行面對面交談,以口頭和書面方式回答相關問題。3.資料收集: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收集家庭護理者人口學資料(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職業、與患者關系及其他情況)和疾病狀況變量(診斷時間、患者是否知道診斷、患癌部位、患者的治療和疼痛情況)。第二部分是患者家屬所需的信息,包括6個分類:①疾病;②治療;③預后;④患者日常護理;⑤患者心理護理;⑥家庭護理。用Likert等級表測量家屬對各類信息的需求程度(1=幾乎沒有、2=有一點、3=有許多、4=幾乎全部)。4.資料統計分析:每個分類項目內部比較應用χ2檢驗或Wileoxon兩樣本t檢驗, 6個分類項目需求信息用Logist回歸分析,所有的資料分析應用SAS統計軟件完成。

結果 研究中110位研究對象中有44人拒絕。66位完成調查(回答率60%),他們在性別、年齡、與患者關系以及診斷時間、治療等特征參加者與未參加者之間無差異。1.信息需求:在66位參加研究者中大多數信息需求與疾病和治療有關, 2/3的人需要預后相關的信息。有近1/2的家庭護理者想了解有關患者生活護理的信息(如何使有癥狀患者更舒適如疼痛處理等),有1/3要知道如何做好心理護理(如何減輕患者在知道診斷后的心理壓力,如患者知道診斷后的焦慮等)和家庭照顧(如何對患者確診后給家庭成員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問題。2.信息需求的決定因素:在單因素分析中,除外疾病分類,發現人口學特征與信息需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在現行分類中年齡(t=-3.78,df=64,P=0.0043)和教育水平

討論 1.大多數日本新近確診癌癥患者家庭護理者信息需求是與疾病相關的。這和西方國家的調查結果相似。研究表明年輕的家屬想了解有關患者的治療信息。而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護理者則更多的想了解患者的預后。盡管研究中沒有找到家庭護理者與信息需求之間的特殊關系。但在西方國家的一些研究中表明受過高等教育和年輕的患者往往也對治療和預后的信息需求較多。轉貼于

以便幫助做出醫療決定。2.不到一半的家庭護理者想了解與照顧有關的信息。如何解決患者的生理問題、心理壓力以及家屬自己的生理、心理問題。研究表明新確診癌癥患者家庭對獲得心理支持信息的要求遠遠超過對疾病知識的需求。3.所有的與照顧有關的信息需求都與疼痛有關。研究表明,患者的問題和需求首先被家屬發現,患者的疼痛會給患者和家屬都帶來嚴重的負擔,因此提供有關信息會減輕患者和家屬的負擔。4.本研究還表明女性家庭護理者對疾病照護上的信息需求多于男性。與西方國家不一樣,在日本婦女往往成為疾病照顧中的主要角色。因此在這種傳統和文化的背景下,應對女性家屬多給一些有關疾病照護方面的信息。5.在日本知道診斷的患者的心理問題要遠遠高于不知道診斷的。應對那些知道診斷的患者和家庭給予更多的心理支持。6.癌癥的診斷會引起家庭危機和家庭生活的改變,對于沒有其他家庭成員的,特別是對只有一個家屬的,應給予更多家庭照顧信息。

7.研究因方法單一和樣本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盡管本研究不能說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但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夠在醫療工作者給患者提供信息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第2篇

[關鍵詞] 認知行為護理療法;輕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c)-124-02

輕抑郁是以心境低落為主,與其處境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可出現興趣喪失、無愉,精力減退、精神運動性遲滯等[1]。且由于輕抑郁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礎,發病易受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而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改變與認知密切相關,通過改變不恰當的認知方式,可以達到改善情緒和行為障礙的目的。因此,在臨床中應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輕抑郁患者的恢復具有促進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4年10月~2005年6月入住我院治療的輕抑郁患者6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齡20~60歲;受教育程度小學3例,初中25例,高中23例,大專以上9例;住院天數19~56 d;按入院時間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20~60歲,平均(32.0±6.6)歲;文化程度:小學1例,初中13例,高中11例,大專以上5例;對照組男性8例,女性22例;年齡24~59歲,平均(33.0±7.2)歲;文化程度:小學2例,初中12例,高中12例,大專以上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1.2.1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使用的藥物種類、劑量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2認知行為護理療法 研究組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基礎上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每周5次,均安排在下午進行,療程12周。認知行為治療由經正規訓練的一名主治醫師和一名主管護師進行。①編寫認知療法教材,包括:指導語,癥狀對情緒的影響,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對情緒的影響,角色的自我調整適應,社會交往與康復,病情波動與相關因素等。②心理素質訓練:通過放松、暗示訓練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實施正性強化干預,矯正不良行為。③信息支持:針對易造成輕抑郁的有關患者的自身原因提供信息支持。④認知行為護理:研究組在服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每周進行5次認知心理治療,結合患者的個體實際根據不同的護理問題進行認知輔導,每次30~45 min,結束后再進行10 min的護患間的討論,同時要求患者書寫“治療體會”,對病情有顯著進步給予獎勵,如參加郊游、給家人通電話一次、辦理假出院一次。對照組給予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1.3療效評定

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住院護士觀察量表(NOSIE)[3]進行評定。

1.4統計分析

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兩組HAMD和BPR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D和BPR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研究組的HAMD總分及抑郁情緒、有罪感、自殺、早醒、阻滯5個因子分(總分≤6分為正常)均低于治療前(P

2.2 NOSIE-30評定比較

在治療前兩組NOSIE-30評定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差異無顯著性,但治療后發現,研究組的總積極因素分增高而總消極因素分降低,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應用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輕抑郁有明顯的輔助治療作用。結果見表3。

3結論

輕抑郁患者的抑郁情緒與性格缺陷交織在一起難以分開,發病往往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所以,對于此類患者入院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進行認知行為護理療法易被患者接受,可以加快疾病恢復的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痛苦,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工作目標。

信息支持可減輕輕抑郁患者的癥狀。信息支持指為處于應激狀態下的個體提供指導、建議和咨詢[4]。可通過減輕人們對覺察到的壓力的感受,或在某種程度上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以減輕人們對覺察到的壓力的反應來減緩壓力所致的影響[5]。本研究針對易造成輕抑郁患者的有關自身原因提供信息支持,了解輕抑郁的有關知識,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并顯著減輕抑郁狀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負性心理體驗改善顯著,NOSIE-30評定總積極因素分增高,總消極因素分減低,差異有顯著性,表明藥物配合應用認知行為護理療法對輕抑郁有明顯的促進治療作用,近期療效顯著。

作為精神科護士,每天與患者24 h接觸,有利于認知行為護理療法的開展,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護理質量得到加強,護理診斷更加明確,真正做到因人因癥實施整體護理。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CCMD-3[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87-88.

[2]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5.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94-217.

[4]Peterson SJ,Bredow TS.Middle range theories [M].New York:Application to Nursing Research,2004.179-188.

[5]陳利群,王文茹.信息支持在護理中的運用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01,1(4):34-35.

第3篇

[關鍵詞] 護理評估;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b)-151-02

護理評估是研究診斷個體或家庭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臨床思維方法的學科,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資料的過程,是護理程序的首要環節[1]。護理評估活動貫穿在護理活動的全過程,護理評估活動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對病情的正確判斷和引導護理措施,全面而正確的評估是保證高質量護理的先決條件。目前新護士臨床實踐中進行護理評估的方面尚存在著許多問題,必須給予重視和解決。

1主要問題

1.1缺乏溝通與交流的技巧

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是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的前提和基礎。而很多新護士在進行護理評估時,卻不能有效地應用溝通及交流技巧,造成護患距離,病人不能信任地將真實想法和心理反應說出,影響護理評估效果。在采集病人健康史過程中,語氣態度過于生硬、刻板,缺乏自然、靈活和變通,不會運用恰當的詞語作系統的描述。

1.2查體手法欠正確

查體手法不夠準確,對陽性體征的識別能力及意義判斷不足,甚至敷衍了事,這是目前新護士進行護理查體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在腹部四步手法觸診中,未掌握如何觸診;肝脾觸診中不會配合呼吸正確進行,體查的正確率較低。而在心肺體查中,有些新護士敷衍了事,只是做動作給導師看,并未真正認真地進行查體。一些新護士即使病人存在陽性體征也難于發現。

1.3思維局限,缺乏整體意識和綜合分析判斷病人資料的能力

新護士在進行護理評估時,思維局限,如在分析健康問題時,只注重生物因素,而忽略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對病人提供的資料缺乏分析判斷能力。如病人自訴無高血壓,但測得血壓為20.0/13.3 kPa時,新護士不會評判性分析主、客觀資料,作出正確的判斷。

1.4沒有從護理的角度去全面評估病人

新護士在護理評估時,往往是從醫療的角度,而非護理的角度去評估病人,評估后歸納的結果是醫療診斷而非護理診斷。例如:對一主訴頭痛的病人,新護士評估了頭痛的性質、部位并測血壓后,往往是得出高血壓的醫療診斷,而對頭痛是否引起心理、休息等變化,有無睡眠形態紊亂、恐懼等護理問題卻沒有作出相應的評估與判斷。

2原因

2.1溝通的氛圍不足

目前的新護士多為獨生子女,周圍環境接觸的是父母、老師、同學,關系較簡單,容易處理。在學校時與外界交往不多,社交與交流機會不足。在學校專業課學習過程中,操作對象又是模型人。工作評價中對新護士溝通能力的培養未提出相應的要求及目標,使新護士缺乏與病人溝通的意識及技巧[2]。

2.2對護理查體缺乏質控要求及實踐

以往對新護士的查體技能多局限于測生命體征,而對有效地運用其他查體技能來系統地評估病人的資料沒有質控要求,新護士在工作中缺乏查體實踐,有些新護士甚至抄襲醫生的查體結果。

2.3應試型教學限制了新護士的思維

新護士在長期應試型教學的影響下,思維和想象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致使新護士在分析資料時思維局限,就事論事。

2.4缺乏對護理評估重視且思維方式又受“醫療化”的束縛

受傳統醫學觀念的影響,臨床上普遍存在重醫療評估而輕護理評估的現象,護理評估未引起新護士足夠的重視,如有新護士說:“只要我跟病人說上三句話,我就能把病人所有的護理診斷寫出來”[3]。部分新護士的思維受“醫療化”的束縛,認為問病史及查體只是重復醫生工作,沒有護理特色可言,導致不能從護理角度去全面評估病人。

3對策

3.1改善溝通環境,增加溝通機會

怎樣增進新護士的人際溝通技巧?我們主張,為新護士創造交流機會,增加交流技巧理論授課和交流技巧的訓練內容,通過人際交往實踐,提高新護士的交往能力,并制訂溝通的目標和標準,新護士的導師在實踐中應注意監督和評價新護士溝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而不僅僅限于對技能作出評價,要將溝通能力的培養作為新護士培養的重要部分[2]。

3.2加強護理查體技能培訓并納入質控要求

可采用演示法教學,學習各系統的體檢技能,并在實踐中不斷強化、提高[4]。用望診、觸診、叩診、聽診的方法收集病人的資料,對所管病人入院時進行全身系統的護理查體,然后每天根據病情做相應的護理查體,并向新護士強調護理查體是一種很好的非語言交流技巧,通過這種病人與護士雙方都容易接受的自然觸摸方式,縮短護患之間的距離,利于護患關系的建立[2]。從而使新護士有壓力并樂于進行護理查體實踐,達到提高新護士護理查體手法的正確性、熟練度及結果的準確性的目的。

3.3建立科學的評估思維

科學的診斷是在掌握大量的客觀資料的基礎上的一種經過歸納、演繹、分析、推理等邏輯思維過程后作出的判斷。長期習慣于流水作業的新護士,在機械作業的單向思維水平上改變思維方式還比較困難;從按醫囑、常規辦事,到主動幫助病人思考并解決問題而感到力不從心;從整體人的角度評估病人身心反應的問題還不具備相應的知識和經驗。為此,培養新護士科學的思維能力,已經首當其沖地成為我們的主要目標。一方面可通過各種途徑的在職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內涵,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實施護理三級查房,通過大量病歷資料的討論、分析和判斷,幫助新護士學會分析、思考和判斷問題的方法,是培養護士思維能力的一個有效的途徑[5]。

3.4加強新護士對護理評估重要性的學習, 注重培養新護士評估時的護理思維

采用講解的方式,讓新護士認識護理評估的重要性。護理評估不同于醫療評估,而是采用觀察、會談、查體的形式,獲得病人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各方面的整體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核實、組織、分類及記錄。只有做好護理評估,才能繼續實施護理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為病人解決問題,實施整體護理[4]。評估時可按某一理論(如戈登的11種功能性健康形態、Maslow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學說等)為指導制訂護理評估表,指導新護士在收集資料過程中,避免傳統的“醫療化”思維的束縛,而是以現代護理思維為指導,要求新護士必須學會系統地獲得資料,從而使新護士的臨床思維更明確、更集中地導向護理診斷,而不是醫療診斷,使護理評估突出護理特色。

[參考文獻]

[1]劉咸璋.健康評估[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10.

[2]陸愛平,陸佩云.從整體護理角度分析護生畢業操作考試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1999,34(4):226-227.

[3]繩宇.護理教育中影響整體護理實施的2個突出問題[J].實用護理雜志,2000,16(6):2-3.

[4]馮金娥.對在職護士護理評估教育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0,15(8):581-582.

第4篇

    

直腸損傷臨床時有發生,若不能及時治療可并發臟器功能不全甚至致殘,必須引起重視。自1985年至2002年間,我科共收治直腸損傷病人26例,占同期外傷0.18%,現通過病案分析,結合文獻學習,將其護理體會進行報告。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26例,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齡6~72歲不等,傷后距入院時間最短0.5h,最長20h。 

1.2 傷因及分類

     

1.2.1 傷因  高空墜落傷6例,交通傷4例,鋼絲割裂傷2例,刀刺傷10例,產傷2例,醫源性損傷2例。

    

1.2.2 分類  損傷9例,直腸損傷8例,直腸損傷6例,直腸會陰復合傷2例,直腸及尿道損傷1例。本組同時伴有顱腦損傷4例,肝脾破裂3例,骨盆骨折2例,并發休克6例。 

1.3 治療與轉歸

     

全部手術治療,術后8例出現心肺功能不全4例,腎功不全3例,胃腸道系統功能不全(應急性潰瘍)1例,后被治愈。5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狹窄,1例污糞,分別又進行長時間擴肛及二次手術治療好轉。

2 護理體會

     

2.1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直腸損傷雖不比顱腦外傷或內臟損傷那樣危重,但若不能早期診斷和治療,可因傷口感染并發敗血癥和導致臟器功能不全,不僅延誤了傷員的病情,甚至會造成排便障礙或便失禁的可能,故在此類外傷的護理中必須提高警惕。本組病例大部分因傷口裸露易于診斷,但個別直腸高位損傷比較隱匿,不易被發現,護理時除按照醫囑做好心電監護外,特別要注意觀察腹部和傷口周圍癥狀、體征的變化,如有無腹痛加重和腹膜刺激征,傷口有無血性或糞性滲液流出等。由于和直腸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十分豐富,病人對疼痛極為敏感,護理時要態度溫和,手法輕柔,協助醫師診查及早診斷,一旦決定手術要迅速做好備皮、備血、胃腸減壓、留置導尿等各項準備,將病人送入手術室。

     

2.2 做好術后護理

       

病人直腸損傷后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心理活動:有的因損傷的部位在會陰而難以啟齒,有的擔心會影響自己的排便功能和生活質量,有的對于手術尤是二次手術具有恐懼心理,有的缺乏戰勝疾病的信心等。面對這些情況,護士應以同情、關心、愛護的態度去體貼他們,用良好的語言進行思想溝通,幫助他們克服心理負擔,使之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治療及術后康復訓練等。

第5篇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9-136-01

急性心肌梗塞[1]多是由于冠狀動脈急劇閉塞而導致血流中斷,以致心肌細胞因缺血出現急性壞死現象。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表明[2]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而老年人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再加上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護理難度較大,因此我們選取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了綜合性護理,現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符合診斷標準[2]的60例患者,同時對因語言障礙和智能障礙而無法交流溝通者予以剔除,并且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60例患者中男49例、女11例,年齡65歲-79歲、平均年齡(68.45±3.23)歲,60例老年患者所存在其他疾病分類:高血壓28例、2型糖尿病者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例、慢性支氣管炎者36例、腦梗死6例、腦出血病3例、冠心病21例(注:同一患者可以存在一種或多種伴隨疾病)。

1.2研究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綜合護理組和一般護理組、每組30例;其中綜合性護理組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齡(69.25±3.12)歲,一般護理組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齡(67.65±3.34)歲,經統計學處理分析后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伴隨疾病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另外對兩組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觀察,并且參考目前臨床試驗方案設計要求,制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綜合護理方案觀察表》,并由專人對表中內容(如患者姓名、年齡、病程、伴隨疾病、護理方案及效果等)進行詳細登記、且在治療結束后對其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

1.3綜合性護理方法

在對兩組患者實施常規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方案的同時,對一般護理組患者進行吸氧護理、護理和飲食護理等,而綜合性護理組則在上述護理方案基礎上加用個性化心理護理、溶栓護理、疼痛護理、肺部護理、皮膚褥瘡護理、二便護理等綜合性護理方案。

2護理效果評估標準

總體護理效果評估標準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分為四級: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無效,其計算方法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即[(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而對于諸如皮膚護理、二便和肺部等護理標準參考《護理學基礎》[3]。

3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均利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ann-WhitneyU檢驗;效果評價則采用秩和檢驗。

4結果

4.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評估見表1。

5 分析

通過本次對老年人的護理觀察與分析后,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綜合性護理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好于一般護理組的療效;②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對防治諸如老年肺部感染、皮膚感染、尿路感染和排便困難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優勢(P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3-296.

第6篇

關鍵詞:解剖學 外科護理學 教學方法 知識模塊

Anatomy knowledge in “Surgical department Nursing” in teaching application

Cai EnliWu YumingLiu Shu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dapts the 21st century nursing specialized raise goal,teaches “Surgical department Nursing” by the knowledge module form,optimized the teaching effect,stimulated students study interest,enhanced the student to find the problem,the analysis question and solved the question ability,will be engag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work for the future to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Keywords: Anatomy Surgical department nursingTeaching method Knowledge module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646(2009)09-0094-02

隨著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護理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涌現,對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高校護理教育提出了挑戰。在有限的學習階段怎樣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護理人才?為此,筆者在近5年的《外科護理學》教學中,將外科護理學知識與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進行講授,現將自己的教學體會淺析如下:

1.相關解剖學知識模塊的強化

《人體正常解剖學》是在第一學期講授,而《外科護理學》是在第七學期講授,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解剖學知識已經生疏。根據學生已有的、教學內容所涉及解剖學知識的多少設計一個教學框架,即“已知的基礎解剖學知識(學生復習)-疾病相關的解剖學知識(整合后交學生預習)-解剖學知識的應用(課堂教授)”。同時也對每節課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即解剖學知識的應用只講授3~5分鐘,剩余的時間講授《外科護理學》的基礎知識。

2.將外科護理學知識和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

2.1 臨床表現與解剖學結構、功能特征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巧妙地設計解剖學知識與外科疾病臨床表現的轉化點,提高知識的轉化率,即知識-能力,以癥狀推導病機來培養學生逆向思維。例如講門靜脈高壓癥護理一章,運用解剖知識分析“嘔血”“便血”“腹水”“臍周靜脈曲張”“脾腫大”等癥狀產生機理,鞏固和加深了門靜脈的組成及與腔靜脈交通的知識。

2.2 護理體檢與腹部體表標志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外科患者的一些陽性體征要靠體格檢查方能獲得,根據人體體表的標志,可以準確地描述患者癥狀和體征的部位。例如:闌尾點(麥氏點)位于臍至右髂前上棘的連線中外1/3交界處,麥氏點壓痛是急性闌尾炎的重要體征,亦可隨闌尾位置變異而改變,但始終表現為一個固定位置的壓痛[1]。再如:膽囊的觸診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界處(即膽囊點),將拇指置于此點,囑患者緩慢深吸氣,使肝臟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觸及腫大的膽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氣,稱為Murphy征陽性[2],是膽囊病變的典型體征。

2.3 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與解剖學組織結構特點整合成的知識模塊。護理程序是整體護理工作的核心構架,護理診斷是護理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應用護理診斷是搞好整體護理、提高護理質量的基礎。將護理診斷和解剖學知識融為一體,既鎖定了護理診斷的分類又明確了相關因素,進而使護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針對性。例如:外科術后需長期臥床的患者,預防褥瘡的發生是一項重要的護理內容,把人體淺表組織的結構特點和護理診斷及皮膚護理整合成一個知識模塊,提出護理診斷為“皮膚完整性受損:與長期臥床,骶尾部供血不足,營養不良有關”,根據相關因素制定具體的護理措施:協助患者翻身,每2小時一次;指導病人正確的翻身方法;在骨突處置小墊,以防局部受壓;每天用紅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預防褥瘡的發生;給予充足的營養。

2.4 手術前、后的護理措施與解剖學結構、功能改變整合成的知識模塊。外科患者手術后,局部的解剖學關系和生理功能發生了變化,術前、術后的護理診斷也會發生相應改變,而護理重點必須隨之轉移。例如:癌患者,術前主要的護理措施是常規護理、皮膚準備、心理護理(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對癌癥恐懼的心理壓力)等;而術后主要的護理措施是疼痛護理、心理護理(目的是減輕或消除患者因軀體形象發生了變化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患側上肢的功能鍛煉(解剖學知識提供了科學的指導依據)等。

2.5 外科護理技能操作與解剖學結構特征整合成的知識模塊。把常用的外科護理技術操作與解剖學知識整合成知識模塊,在講授外科護理技術的同時導入該知識點與解剖知識的聯系。例如:把從鼻腔到胃所經過各個器官的解剖學特征和鼻飼術整合成一個知識模塊等,以知識模塊為單位講授鼻飼術,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真正做到清楚的、有目的操作,避免或減少因臨床護理技術操作不當所帶來的護患糾紛[3]。再如:將解剖學方位術語上下應用于外科護理實際操作,遵循從上到下的原則,就不會漏掉細節[4]。

3.注重與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相聯系的解剖學知識

《外科護理學》是護士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解剖學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既要完成《外科護理學》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要與國家《護士資格考試大綱》中涉及的解剖學內容相聯,為學生能順利取得護士職業資格證書打好基礎,增強就業的競爭力。

4.小結

以知識模塊的形式講授《外科護理學》,首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清晰地顯示了外科護理學與解剖學知識的密切聯系,增強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造就適應2l世紀需要的合格的護理人才。其次,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外科護理學的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解剖學知識,還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教學基本功,有利于督促教師付出更大的努力來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知識水平,緊跟當今護理教育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1

[2] 曹偉新.外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10

第7篇

【關鍵詞】異位妊娠;保守治療;針對性護理干預;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067-01

異位妊娠是婦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近年來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未婚或未育者的發病率升高較快[1]。本研究對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異位妊娠保守治療患者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異位妊娠患者共84例,均采取保守治療,患者年齡均在19-45歲,其中初產婦38例和經產婦46例。患者均有停經史,停經時間為40-68d,包括輸卵管妊娠77例和腹腔妊娠7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2)與觀察組(n=42),兩組在年齡、孕產史、停經時間及妊娠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診斷

患者臨床診斷依據《婦產科學》中異位妊娠的診斷標準[2],且經婦科檢查、血和尿β-HCG檢查、B超和后穹窿穿刺等確診,臨床主要表現為輕微下腹隱痛、少量陰道不規則出血或下墜感。排除:心、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有藥物治療禁忌癥患者;輸卵管妊娠發現流產或破裂患者;盆腔內發生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等。

1.3 方法

兩組均采取聯合藥物保守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等。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及護理滿意度,采取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對患者進行SAS和SDS評分[3]。

1.4 療效判定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血β-HCG降至正常水平且B超檢查顯示附件包快完全消失或縮小>1/2;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血β-HCG無明顯下降或B超檢查包快無明顯縮小[4]。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EMBED Equation.3 ±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P

2 結果

2.1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治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67%(P

2.2 護理前后SAS和SDS

兩組護理后SAS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降低更為顯著(P

3 討論

異位妊娠是臨床較為常見婦科疾病,其中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常見,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是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B超檢查、腹腔鏡技術及激素放射免疫測定等診斷技術的不斷發展,對異位妊娠的早期診斷率明顯提高,為臨床采取保守治療提供了有利條件[5]。目前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以保護患者輸卵管功能,滿足其生育要求,避免手術創傷及干擾,可有效減少宮外孕給患者造成的傷害[6]。異位妊娠患者多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包括焦慮、抑郁、恐懼及犯罪感等,不僅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時因患者具有敵對情緒,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而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異位妊娠患者均采取藥物聯合保守治療,同時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其臨床治愈率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傳統護理組,且患者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均得到有效改善,患者具有較好的依從性,值的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鄒玉芬. 心理護理在異位妊娠保守治療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2):1130-1131.

[2] 樂杰.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114.

[3] 李玉春,謝月霞,嚴惠玲. 心理護理干預對減輕未婚異位妊娠患者焦慮狀況的效果觀察[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20):134-135.

[4] 張珍.中西醫結合治療異位妊娠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15):258.

[5] 王妙珍,黃麗云,王東宇等.中西醫結合保守治療異位妊娠的護理干預評價[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14):1670-1671.

[6] 鄭海燕,蘇索. 異位妊娠保守治療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 齊魯護理雜志,2003,9(6):406-407.

第8篇

本組病人387例,均系1992~1998年12月,傷后未經醫務人員處理直接送入我科的病例。病人分類符合多發傷診斷標準。臨床資料收集自我科危重病人搶救記錄,其中閉合性損傷320例,開放性損傷67例;受傷部位2處傷125例,3處傷179例,4處傷83例。

2急救系列護理

按A、B、C、D、E5步驟初步評估傷情與按V、I、G、C、F實施急救護理。

2.1評估病人傷情:病人入急救室后由護理組長負責,按照A(Airway呼吸道)、B(Breathe呼吸動度、頻率)、C(Circulation脈率、血壓、末梢循環)、D(Directe神經系統)、E(Extremity肢體活動,有無畸形)等5個順序做出傷情的初步判斷,明確處理重點,通知有關專科,在我科預先設計好的急救護理計劃單上做出明確標志,詳細列出具體護理措施。在醫師到達后進行第2次評估傷情,做出最后診斷。

2.2保證呼吸道通暢V(Ventilation):嚴重多發傷病人常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必須吸引或用手及時清理口咽分泌物、嘔吐物、血凝塊、泥土等,向前托起下頜,把舌拉出并將頭轉向一側,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墜者常規放置口咽導管108例,有呼吸衰竭者(56例)均由護士行氣管插管,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2.3維持有效循環I(Infusion):本組病人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達82%。使用動、靜脈套管針迅速建立靜脈通道2~3條,保證大量輸液、輸血通暢。本組有84例血壓在8kPa以下者,在第1個30min內輸入平衡鹽水3000ml,然后輸入膠體液、全血,其中72例休克得以復蘇,為進一步專科治療贏得了時間。

2.4觀察傷情變化G(Guardiaship):觀察記錄病人的意識、瞳孔、呼吸、脈搏、血壓、尿量、出血量及傷情變化等,以助于判斷傷情、估計出血量和指導治療。特別是對合并頭部傷后躁動不安病人,可能提示為繼發顱內血腫、腦疝的先兆。本組有19例病人首次掃描為腦挫裂傷,在觀察6~8h后出現躁動時,經CT掃描證實為顱內血腫,及時入專科手術行治療。5例合并多發肋骨骨折病人在觀察期間發生氣胸、血胸,其中2例在夜間發生張力性氣胸病人,均是由值班護士發現后立即向患側胸部行穿刺排氣,使呼吸困難癥狀及時得到了改善,然后由胸外醫師行閉式引流而挽救了生命。

2.5控制活動性出血C(Controlbleeding):是早期急救護理的重要手段。本組對四肢開放傷及皮膚撕裂傷等76例有明顯外出血的病人,迅速控制傷口出血,最有效的緊急止血法是指壓法,壓住出血傷口或肢體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時用加厚敷料包扎傷口,簡易夾板固定,并將傷部抬高對減輕出血效果顯著。僅有4例加用氣壓止血帶。

2.6密切配合醫師進行診斷性操作F(Follow):對有手術指征病人做好配血、皮試、血氣分析、備皮、留置胃管、尿管等術前準備,對無緊急手術指征的病人給予監護或一般觀察。

3小結

第9篇

【摘要】 目的 觀察心理護理干預對血管性認知功能障患者認知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將50例卒中后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干預組25例,對照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內科治療和神經內科護理常規處理,干預組在一般處理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跟蹤觀察2個月,在1個月和2個月后對2組的療效進行評估。結果 干預組治療后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

【關鍵詞】心理護理、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血管或與血管相關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非癡(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VaD和混合型癡呆等各種程度及類型的認知功能障礙。癡呆的存在嚴重影響中風患者的功能恢復,延長住院時間,加重經濟負擔。如何加強癡呆患者護理,促進患者恢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納入標準 ①年齡在50~70歲,男女不限,頭部CT或MRI支持多灶性腦梗死或多發性腔隙狀態;②Hachinski 缺血指數量表積分>7分;③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17分,排除抑郁癥;④符合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非癡呆(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型的診斷標準,VCIND 的診斷標準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⑤患者均為長沙本地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分16~23分,MoCA評分16~23分;⑥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1.2 排除標準 ①腦血管病急性期病情不穩定者;②重要臟器功能明顯障礙者;③嚴重的抑郁癥患者;④因各種因素不能堅持完成規定療程者以及不能配合回訪調查者。

1.1.3 患者基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10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間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1.2 方法

1.2.1 常規處理措施 2組患者均常規的基礎治療,根據病情需要給予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腦保護劑、改善腦供血等治療,以及神經內科護理常規。

1.2.2 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中風后血管性癡呆患者常出現抑郁、焦慮、對疾病康復缺乏信心,訓練缺乏主動性等;可有人格障礙,如情感淡漠、少語、多疑、強哭、強笑、重復性語言和易激動,不能歧視患者,應積極與患者交談,在進行健康教育時多解釋,以使患者理解和記憶,耐心訓練其健康的行為模式。在康復過程中,還需根據患者的心理變化,調整康復治療方案,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誘導和鼓勵,并充分取得家屬的理解和合作。對癡呆老人應注意耐心和尊重病人的人格和自尊,不要以為病人已癡呆了,就對他斥責、譏笑,使之受到心理傷害,產生低落情緒,甚至發生攻擊。對癡呆病人發生的一些精神癥狀和性格變化,如猜疑、自私、幻覺、妄想,家屬或護理人員應理解是由疾病所致,并及時向醫師反應情況,必要時藥物干預。

1.2.3 干預組和對照組均在治療前及治療2個月后進行評估。測試在單獨房間,安靜環境下進行,每次測試時間約10 min,兩組評分相隔時間為1小時以上。

1.3 觀察指標 觀察前后均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評估量表(MMSE)、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比較2組療效。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數據正態的以表示,非正態的以中位素(四分位間距)M(Qn)表示。先對數據進行正態性檢驗,然后進行2組之間均數比較,數據呈正態的用t檢驗,呈非正態的用Mann-Whitney法比較。率的比較以χ2檢驗進行。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分組t檢驗。統計經SPSS 11.5軟件處理,以P

2 結果

2.1 干預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的比較(表1) 心理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合并癥等均無統計學顯著性差異(P>0.05)。

2.2 治療前后兩組的MMSE評分:結果見表2。干預組與對照組均在治療前及2個月后進行評估MMSE評分,干預組在治療后MMSE評分逐步提高,干預后2個月與干預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組的治療后2個月的MMSE評分與對照組的MMSE評分相比,結果顯示干預組的MMSE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3 治療前后兩組的MoCA評分:結果見表3。干預組與對照組均在治療2個月后進行MoCA評分,干預組在治療后MoCA評分逐步提高,干預后2個月與干預前相比,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比較2個月后的干預組與前對照組的MoCA評分,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干預組的Mo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三 討論

腦卒中致殘率、病死率、復發率高,住院時間長,費用高,見效慢,往往從發病起出現一定的心理障礙,甚至發展為抑郁癥,如何幫助其穩定情緒、糾正病態心理,以良好心理狀態接受治療和訓練,對疾病的康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包括詳細的解釋、心理疏導,消除患者恐懼、緊張、依賴等不良心理。鼓勵和安慰患者,病情好轉時及時反饋,增強其信心。常與家屬一起交換意見,以取得支持和配合。出院后定期隨訪,患者或家屬提出問題時,詳細解答及指導。本研究顯示,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后,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MMSE和MoCA評分有顯著改善,明顯改善了患者的認知功能。參考文獻

[1] 王新德.老年人癡呆的定義分類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05,24(1): 5 - 6.

[2] 方熙,宋志香.血管性癡呆患者30例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37-38.

第10篇

關鍵詞:急診;急腹癥;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2-0130-02

急腹癥是一種發病急驟,變化快速、病情危重、有時需要緊急手術和處理,這時候要求急診醫生迅速做出一個診斷,然后輔助檢查確診定性。急腹癥不僅僅是外科病,內、外、婦、兒的急性腹痛容易產生混肴,需做好鑒定,以免延誤病情。因此急診科的護士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有效的判斷能力,對于不典型的急腹癥、容易被主訴掩蓋的致命性的急腹癥,迅速得以確診,才能配合醫生進行搶救工作,做好病情觀察和記錄。現將我科從2009年6月-2011年6月821例急腹癥患者的觀察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821例急腹癥患者,其中外科急腹癥494例(泌尿系結石122例,急性闌尾炎85例,膽石癥150例,脾破裂6例,腸梗阻24例,胃穿孔18例,膽囊炎89例。)內科急腹癥294例(急性腸炎132例,急性心肌梗塞15例,急性胃炎96例,急性胰腺炎11例,泌尿系感染20例)婦科急腹癥33例(宮外孕11例,黃體破裂4例,卵巢腫瘤蒂扭轉8例,不全性流產大出血4例)。

12方法:急診急腹癥患者病情比較急,護士要簡短詢問患者及其家屬發病原因,有何癥狀而協助醫生為患者確診。根據患者的特點如癥狀、病情、體征、年齡、性別、月經有重點的詢問。要求簡短問話迅速做出判斷,做出對應處理,監測生命體征,通知醫生。

2結果

821例急腹癥患者,通過嚴密細致的觀察,協助醫生診斷正確率達97%。全部病例依據B超、X線提供、手術證實及查體確診,均在短時間內得以控制癥狀和及時治療。

3嚴密細致的觀察

要使急腹癥得到早期診斷、及時的治療,避免嚴重并發癥。醫生和護士必須嚴密觀察病情,了解和掌握急腹癥的共同規律及各種病因所致急腹癥的獨特的臨床表現。要求護士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快速、準確的初步診斷以取得搶救和治療時機。

3.1急腹癥患者要簡要、迅速、重點地詢問病史,要通過詢問患者和家屬或知情者,了解患者的主訴、現病史、和既往史,與本次急腹癥的關系,如手術史、潰瘍病史、類似發作史。了解發病的經過及當前的病情,了解腹痛的性質是持續性還是陣發性;腹痛的程度是漲痛、刺痛、燒灼樣痛,每次疼痛持續的時間、間歇時間。最先腹痛及腹痛最嚴重的部位,疼痛是否固定,疼痛程度有無改變,疼痛有無規律,疼痛點有無轉移、放射。有些腹痛雖然表現為急性腹痛,而病變都在腹外器官,如大葉肺炎、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可以明顯上腹部疼痛。女性患者應詢問月經史,為宮外孕及黃體破裂提供診斷依據。如暴飲暴食出現的腹痛,常為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胃炎。饑餓后或夜間痛多見于十二指腸潰瘍。腹痛伴休克多見于急性胰腺炎、胃穿孔、宮外孕[2]。

3.2遇到急腹癥患者護士應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從患者的入院方式、神志、表情、面色、行為和生理活動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反復檢查分析。如患者意識不清,痛苦面容,提示病情嚴重;如患者出現絞痛,滿床翻滾,輾轉不安,常為腸腔梗阻的表現;如患者出現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冷汗、脈搏細速瀕死樣腹痛,常提示休克的表現。 [3]腹痛由于病理改變,患者常出現特有的保護性姿勢、神情和以減輕疼痛。如心梗患者腹痛時常取端坐位,尿路結石患者被迫采取屈膝仰臥位減輕疼痛。

3.3在詢問患者病史的同時為患者做好護理體檢,準確迅速的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征,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然后進行腹部檢查,檢查有無腹膜刺激癥狀,了解疼痛的部位。如急性膽囊炎時,墨菲氏征陽性;急性闌尾炎時常從上腹臍周開始逐漸轉移至右下腹;急性胰腺炎向左腰部,左腰背部或呈囊袋狀放射疼痛;有一半膽囊炎、膽石癥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胃、十二指腸球部疾病放射至劍突并伸展至臍部;脾破裂可出現左肩放射痛;輸尿管結石常引起會陰或放射痛。

4三大常規檢查對某些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4]

如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腹膜炎,血常規可出現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急性胰腺炎可出現血、尿淀粉酶增高,結石可出現血尿或肉眼血尿;消化性潰瘍出血可出現血便。通過仔細的觀察所取得的初步資料,對患者和病情進行全面評價,綜合分析,分清輕、重、緩、急,判斷疾病的病種,做好鑒別診斷,送至相應的科室進行處理。

5護理體會

5.1無論是否確診,就診時首先為患者監測生命體征及觀察腹疼的情況。

5.2做好心理護理,由于疼痛的影響,患者及其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急躁,希望即刻得到診斷和治療,急診科護士應態度和藹,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關心同情患者,適當做出安慰,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避免重復檢查。

5.3及時建立靜脈通道,按醫囑輸注所需要的液體和藥物。

5.4根據疾病所需采集血標本送檢,并做好胸腹透視、腹腔穿刺及導尿的準備工作。

5.5外科急腹癥患者在沒有明確診斷之前,應嚴格執行四禁:即禁用嗎啡類止痛劑、禁飲食、禁腹瀉藥及禁止灌腸。對已有初步診斷的患者,可根據醫囑使用解痙止痛劑。

5.6患者需住院時,護士應與病房聯系,護送患者進病房,與病房做好病情及用藥情況交接。

6討論

急診護士要全面掌握急腹癥的理論基礎知識,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分析過程中才能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王烈梅.外科急腹癥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6:13

第11篇

關鍵詞:模糊數學;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484-02

醫學是一門實用科學,是非常嚴謹和嚴肅的,比如疾病的診斷、用藥及藥物劑量、用法等都有著十分嚴格的限制。在醫學的研究和臨床工作中,人們都努力追求語言的精確性[1],講究書寫的嚴密和規范。但是有很多情況無法明確定量或定性,于是人們開始把模糊數學的理論融合進來,用此來研究解決這些模糊問題[2]。護理學作為醫學的一部分,同樣存在著大量的模糊事件,也可以利用模糊數學來解決。模糊護理就是應用模糊數學來解決護理學中這些問題的方法。

1 資料

1.1 模糊數學:現實中存在著大量的模糊事件。模糊數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由美國控制論專家查德于1965年創立,它的創立使數學的應用范圍從清晰現象擴展到模糊現象的領域[3]。

1.2 模糊醫學:醫學本身就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有經驗的醫生認為最成熟的臨床技巧在于面對不確定性能始終做出最好的決定[4]。臨床醫療中已經開始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處理隨處可見大量的模糊信息,尤其是中醫學[5]的某些問題,并且促進了相關醫學的發展[6]。

1.3 模糊護理

1.3.1 護理診斷: 隨著護理程序的應用,護理診斷也廣泛地用于臨床。但臨床護士作出的護理診斷是否正確,則具有模糊性,可能存在護理診斷的偏差。模糊數學的有關原理可以用來對護理診斷進行綜合評判,以檢驗護理診斷的正確性[7]。

1.3.2 護理管理:模糊數學還可以運用到病區的護理管理之中,判定護理管理模式的有效與否[8]。同時,作為一種科學方法,可使護理管理實踐中的一些模糊概念、模糊現象通過聚類分析而作出可靠結論,從而達到在標準化管理中的激勵,量化的目的[9]。

1.3.3 護理教育:傳統的教學質量[10]評價方法主要為定量和定性方法,忽略了教育現象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忽略了教學評價對象和評價者的主觀性,導致了評價結果的不可靠性。而模糊的評價指標體系中,考評指標分值和權重系數,在客觀的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同時征求了本專業的專家來確定[11],相對合理。

2 臨床護理中的模糊現象分析

2.1 客觀事實:事物的模糊性是指不清晰、不精確,指事物在差異的“中介過程”時所呈現的“亦此亦彼”性[3],中醫的臟腑辯證和脈象浮沉是模糊的;醫學上高燒和休克的區分也都是模糊的;病人從痛到不痛的變化過程也是模糊的。模糊語言是社會生活離不開的[1],臨床上血壓、某些檢驗值相對清晰的范圍界定就來源自大樣本分析,這本身就是一種模糊信息。

2.2 多種原因

2.2.1 患者:在處理病人時由于考慮欠周,或時間緊迫,或信息的可靠性與信息量的不足等,只能在診斷過程中處理模糊信息。原因可能如年齡大,糊涂;[酗酒或者意識本身有問題;私人隱私等。

2.2.2 護理人員:護士的經驗、工作能力在觀察和判斷患者的病情及其變化時有個體差異。

2.2.3 其它原因:如進行心電監護的患者心率、血壓報警范圍的設定常需要模糊,是由于患者煩躁、咳嗽或者變化等都可以影響它超出限值。

2.3 模糊語言:臨床上通用著大量的模糊語言,譬如:健康、亞健康;隱痛、剌痛、絞痛、脹痛;微熱、高熱、潮熱等。在護理評估中患者的情緒穩定、不穩定也很模糊。護理診斷中如:有潛在的誤吸或者足下垂的危險,也是模糊的措辭。

3 討論

3.1 從模糊中求精確:在護理管理中,模糊評判法在考慮權重的基礎上將多個互相關聯的指標加以綜合,給出一個較為清晰的結論,把以往的描述性定性評價改為量化,從而使評判工作具有較高的可靠程度和可比性[12]。在整體護理中,模糊數學也可以綜合評價模式病房整體護理質量[13],而由于主、客觀的原因,護理人員有可能將護理診斷范圍擴大。但是,模糊現象可以使護理預警得到更早更多的提醒,反過來有利于我們進行早期的干預,避免護理差錯或事故的發生。這些在各種護理應急流程中就可以得到體現。所以從模糊中求精確是臨床護理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相當于古代醫學理論上面的“治未病”,值得深入研究。

3.2 從精確中求模糊:某些情況下模糊化的操作有利于更好的處理問題。比如教材中提到的皮內、皮下以及肌肉注射的部位,只是一種常用的相對實用的地方,比較規范而已,并不需要絕對的遵照執行。但是,實踐上很多人可能在面對一個燒傷病人時束手無策。同樣,抽動脈血氣分析的時候,進針的角度和手法常常也讓很多人模棱兩可。模糊護理應該得到更廣泛的實踐,它可以避免將護士束縛在條條框框的死記硬背和機械的操作上面,把各種分散的知識點“模糊”化融合到一起,真正吸收和掌握,護士動手能力就會得到實質性的加強,才能處理工作中的非常態問題。

3.3 善于收集和處理模糊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判斷:臨床護理中,模糊信息十分常見。毫無疑問,模糊的東西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麻煩,會讓人感覺頭疼,但它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所以,一個有經驗的醫護人員,對于患者病情的觀察和變化,必須有所取舍,善于收集和處理模糊信息,綜合分析,才能進行正確、及時、有效的診治和護理。

模糊理論已經在護理實踐中得到了很多的體現,不過,它在護理方面的運用還是遠遠不夠,還沒有引起業內人士的足夠重視,而且護理人員的思維大都處于比較拘束的情況中,普遍害怕考試和檢查,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不過,隨著模糊理論在臨床護理中不同范疇的研究,將會被用來解決更多的護理問題。如果能使護理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實現從應試護理向素質護理的轉化,則是護理事業上的一大進步,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王 茜,嚴永祥,金忠山.醫學模糊用語的倫理分析.中國醫學倫理學[J].2006,19(5):95-97

[2] 楊在春.醫院療養科主任必備[M].北京:出版社,1990,775-776

[3] 魏 威,魏欣甫.模糊數學與中醫辨證論治.中醫教育[J],1999,18(4):54

[4] 李永生.臨床醫學語言藝術[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93

[5] 周慧生.中醫模糊診斷方法.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J],1999,5(10):8

[6] 黃煜宇,張繼增.中醫應用模糊數學的探討.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J],2004,11(10):933-934

[7] 周正顏.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法應用于護理診斷的探討.山西護理雜志[J],1999,13(4):144-146

[8] 謝巧慶,梁海華,李思勤.二值護士實施效果的模糊綜合評判.現代護理[J],2001,7(4):4

[9] 王瑞華,孫增勤.應用模糊醫學評估護理管理者的自學能力.中華護理雜志[J],1996,31(7):395-396

[10] 李峰,王承芳,鄭延玲等.模糊數學在護理本科畢業論文評價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J],2004,19 (1):31-32

[11] 孫雪潔,李 清,王慶美.用模糊數學法評價急救護理課程改革.現代護理[J], 2006,12(1):76-77

第12篇

【關鍵詞】譫妄;產生原因;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8-60-03

ICU綜合癥是指病人在ICU監護過程中出現的以精神障礙為主,兼有其他表現的一組臨床綜合癥。這種病癥的出現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產生的。本文將通過對CU綜合癥產生的原因、護理措施等方面的淺析,以便以后我們在工作中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1 ICU綜合征的定義、發生率、臨床特征及診斷

1.1 定義

ICU綜合征首先由Mckegney于1966年提出,后日本學者于1982年對其作出如下定義:入住ICU后,經2-3d的意識清醒期(這時可出現失眠)后,出現以譫妄為主的癥狀,后者持續3-4d或直至轉出ICU;癥狀消失后不留后遺癥。其主要發病原因為身體和環境因素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所致。此后,又于1987年認為,ICU綜合征是在綜合治療時因患者、治療、環境等諸多因素造成的精神癥狀,其前驅癥狀是失眠,癥狀是譫妄與焦慮。近年來,大部分學者認為,ICU綜合征主要以譫妄狀態為本質特點的精神病性癥候群。

1.2 發生率

入住ICU的成年病人常發生行為、知覺、認識方面異常,其發生率報道不一,最高的報道可達70%[1]。這些問題常發生在入住ICU5-7天后,而且隨入往時間延長,出現機會增大。據研究,ICU病人中有16%并發譫妄,約有12%-36%發生抑郁,與一般人抑郁發病率(約4%)相比危險度高[2]。

1.3 臨床特征及診斷

臨床表現有4大特征:原有精神狀態的急性改變或呈波動性過程、注意力改變、思維瓦解或意識水平的改變。其可分為高反應型(如狂躁、暴力)、低反應型(表現為安靜但伴有困惑與茫然狀態,易漏診)、混合型(癥狀呈間歇性波動性)。

目前對ICU綜合征的診斷尚缺乏統一標準,臨床上對ICU譫妄的評估常根據ICU譫妄篩查表(ICDSC)和ICU意識紊亂評估辦法(CAM-ICU)來做出判斷[4]。ICDSC診斷譫妄的敏感性較高,常用于ICU譫妄的篩查,使用時首先判斷患者的意識水平(5個等級),然后對所有無昏迷或木僵的患者按照篩查項目進行24h內的信息評分(0-8分),≥4分考慮診斷譫妄。CAM-ICU是為氣管插管患者而設計的,其診斷譫妄的敏感性、特異性皆較高。使用CAM-ICU診斷譫妄分兩步進行,首先應用標準的鎮靜評分對患者的意識水平進行評價;隨后對除昏迷狀態以外的患者依據以下臨床特征進行ICU譫妄的評估:⑴急性發作的精神狀態的改變或呈波動性過程;⑵注意力改變;⑶思維瓦解;⑷意識水平的改變。⑴+⑵+⑶或⑴+⑵+⑷可以診斷ICU譫妄。而抑郁和焦慮則可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做出診斷。當然在做出ICU綜合征或ICU譫妄診斷之前應排除腦部本身器質性病變所導致的精神障礙。

2 ICU綜合征產生原因

ICU綜合征是在ICU環境應激以及可以改變腦功能的因素等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出現的臨床綜合征,其病因較為復雜[3],主要有原發病或原發病并發癥(如感染、休克、脫水等)、ICU環境因素、藥物因素等。

2.1 疾病本身的因素

任何引起腦功能改變的因素均可導致譫妄的發生,如繼發于全身性疾病的腦功能改變,使腦內神經遞質發生質或量的改變,引發腦神經的高級功能障礙,出現臨床癥狀。另外,手術亦可引起,不同手術部位,其發生率不同。腦部手術時由于腦部血流減少有可能發生小的梗塞灶等誘發ICU綜合征。心臟手術時因心輸出量減少、發熱等參與了ICU綜合征的發病過程。食管手術患者也易發生ICU綜合征。

2.2 ICU環境因素

因ICU內環境特殊、無家屬陪護、治療的特殊需要,患者存在社交孤獨、溝通不暢、制動、環境陌生、噪音過度、感覺單調或缺失、個人隱私無法保護及每天光線變化的缺乏等。但這些因素并不直接導致譫妄,亦不是譫妄發生的必要條件,是與患者本身的疾病交織在一起而發生的。

2.3 藥物因素

在ICU中使用的藥物常可產生明顯的精神毒性作用如、鎮痛藥、抗菌藥物、抗膽堿能藥、抗高血壓藥、抗心率失常藥、抗驚厥藥、H2受體拮抗劑及其他。

2.4 睡眠剝奪

早期的研究發現,睡眠剝奪在ICU綜合征中起一定的作用[4]。但目前多持反對意見,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標準中標準中將睡眠障礙列入譫妄的必要癥狀而非病因。

2.5 心理因素

心理疾病可能引起意識障礙的研究一直備受人們關注。因ICU患者承受著生命威脅、對醫療過程的懼怕、無法交流、全新而可怕的環境、自我控制能力的喪失等刺激。在ICU中,典型的ICU綜合征通常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預防與護理

3.1嚴密觀察病情

早期評估精神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疾病,預防心腦血管并發癥,掌握呼吸機的應用指征,控制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血氧飽和度,氧分壓式提示譫妄發生與否的敏感指標,要加強監測[5]。在密切觀察患者呼吸,血氣分析變化的同時,保持呼吸道通暢及呼吸機正常運行,確保組織供氧充足。

3.2 改善環境

保持室內清潔、整齊、舒適、安靜、溫濕度適宜,設備應擺放整齊,燈光可使用柔和光線,不要直接對著患者的眼睛,房間設有窗戶和鐘表置于患者視野范圍。妥善安排治療操作時間,盡量保持患者白天清醒,夜晚睡眠,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患者之間用屏風或窗簾隔開,以避開搶救對病友心理感應帶來的消極影響。Kahn[1]等將噪聲按其來源分為兩類:一類與機器有關,不可控;另一類與人的行為有關,可控。并且認為50%以上的噪聲屬于后者,是可控的,醫務人員盡量避免在患者床邊討論病情,大聲喧嘩,呼吸機、監護儀等儀器設備發出的聲音調至合適大小。

3.3 提高操作技能

熟練掌握儀器的性能、操作規程、注意事項,并能對有關數據、圖像、檢驗結果做出正確分析與處理,對患者說明使用儀器必要性和安全性,以防患者不安[6]。當監護儀報警時,要沉著鎮定,反應迅速,避免造成緊張氣氛。

3.4 加強護患溝通

語言交流是護理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過程能夠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憂郁,并從感情上激發患者[7]。護士應掌握多種語言的常用會話,如英語、地方方言等,與患者無障礙交流,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治療性人際關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歸宿感。

3.4.1 做好入室前的訪視

患者與醫務人員建立強有力的信任關系,可以明顯降低術后并發癥[8]。護士在術前應訪視患者,介紹入ICU的環境,必要時讓患者接觸病房,介紹各種監護儀器、導管及插管的作用及重要性,使病人事先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避免緊張、焦慮、恐懼心理的發生[9]。對老年、性格內向、既往病史中有過腦外傷、精神失常等患者,更要做好此項工作;對緊急進入ICU患者,要爭取時間進行心理護理,要講解重癥監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減輕心理負擔。

3.4.2 加強入住后交流

3.4.2.1 根據不同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

由于每位患者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及不同,對疾病的態度及對治療中的文化需求也不同,盡可能有針對性地為其提供滿意的環境,做好解釋,按醫療護理常規進行治療和護理[10]。

3.4.2.2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

貝克認知療法[11]的理論觀點是,人的情感與行為由其認知過程所決定,錯誤的認知引起錯誤的判斷和推論,導致病態的情感和行為。對進入ICU患者,護士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有關的醫學知識,幫助患者客觀的看待自己的病情,使其懂得進入ICU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治療、護理,身邊的各種儀器是為了幫助監測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變化,使患者在對ICU的了解中自然地減輕心理壓力,對自己的病情有正確認識。

3.4.2.3 加強非語言溝通

心理學家指出[10],信息交流=7%言語+38%語調+55%面部表情。ICU部分患者因氣管插管、氣管造口等原因失去語言表達能力,護士要掌握一些非語言溝通技巧,通過體勢語言與病人溝通。病情許可的情況下可增加視覺信息傳遞,以掌握其生理及心理動態,增強患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促進腦功能的恢復。

3.5 鼓勵家屬參與心理護理

家屬探視并不是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許家屬探視,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焦慮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減輕患者的孤獨感和對遺棄和分離的恐懼[12]。家屬不僅僅是單獨的探視者,而逐漸成為醫護人員的合作伙伴,因此,根據治療護理的具體情況,適度地開放ICU探視,讓家屬親友多親近患者,給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3.6 舒適護理

3.6.1 及時有效地鎮痛

54%術后患者的疼痛比護士想象的嚴重的多,92%的病人迫切需要術后鎮痛[13]。Mortimer等研究顯示,護士通報給患者的安全而有效的疼痛處理信息將增加治療的順應性,幫助患者使其感到疼痛得到控制,改進了臨床效果,減少了焦慮,增加了滿意度[14]。

3.6.2 保持的舒適

給予合適的臥位,適當的墊襯,必要的翻身按摩并肢體活動,減少病人的不適、煩躁。

3.6.3 防止跌傷或自我損傷

ICU譫妄患者發作時,易發生跌傷和自我損傷,因此要給與正確的保護措施。

3.6.4 加強治療的計劃性

盡量減少侵襲性操作或盡量集中操作,使病人至少有70―90分鐘的持續睡眠時間[12],在操作過程中動作要敏捷、輕柔,并做好解釋工作。

3.7 暗示治療

指用語言使病人不經邏輯判斷直接接受灌注給他的觀念,從而消除其癥狀。通過積極的語言強化病人治療的信心、減輕疼痛。積極的暗示性語言和鼓勵性語言可以提高病人大腦皮層的興奮度和整個機體的正性反應,使病人在提示和鼓勵下精神振作、充滿信心,有利于康復[15]。

3.8 提高自理能力

心理學者雅各布森和精神病學家沃爾普認為,肌肉放松可以對抗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情緒的目的[11]。ICU患者病情較重,當其身體狀況允許時,醫務人員要鼓勵且協助患者床上料理個人生活(如吃飯、洗漱、活動肢體等),逐步增加活動,使其正常行為不斷得到強化,逐漸擺脫認為自己是重病患者身份的心理,患者活動后肌肉和心理的放松狀態抑制了焦慮情緒的發生,也減少了ICU綜合征的發生。

4結論

ICU譫妄是一種發生率高的疾患,使可以預防和治愈的。但若病情未得到控制,能明顯影響患者預后,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有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盡最大可能與患者交流,隨時將必要的積極信息透露給患者,并盡量保持在患者的視野范圍內活動,以增加其安全感。并適當疏導情緒和心理,控制其情緒,獲得患者的真實情況,降低譫妄的發生率。然而目前對ICU綜合征的診斷尚缺乏統一標準,有待統一標準從而更好地防治及護理。

參考文獻

[1]Hall JB,Schmidt GA,Wood LDH. Principles of critical care.2nd edn.Singapore:McGram-Hill Co,2005,177.

[2]郭鳳琳,張家駒.ICU綜合征及音樂治療[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7,16(3):103-104.

[3]Ouimet S,Kavanagh BP,Gottfried SB,et al.Incidence,risk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of ICU delirium. Intensive Care Med,2007,33:66-73.

[4]Girard TD,Pandharipande PP,Ely EW. Delirium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rit Care,2008,12(Suppl 3):S3.

[5]汪靜.老年人術后譫妄的護理.貴州醫學,2005,29(3):276-277.

[6]渡連淑子,張淑琴.對接受醫療儀器治療患者的評價和護理[J].國外醫學護理分冊,2006,13(3):130-131.

[7]關靖宇,林秀英,狄桂萍.護士與昏迷患者語言交流的技巧[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6,21(6):267-268.

[8]陳玉紅.ICU綜合征的心理護理[J].黑龍江護理雜志,2008,4(6):20-21.

[9]史.ICU患者心理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10,13(6):324-325.

[10]吳虹.非語言交流與病人心理及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9,12(1):33-34.

[11]顧瑜琦,劉克儉,主編.健康心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5-300.

[12]王志紅,周蘭珠,主編.危重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65-179.

[13]張代玲.病人自控止痛泵術后鎮痛的護理新進展[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9,22(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