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公文范文 生態類論文

生態類論文

發布時間:2022-05-21 11:13:5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生態類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類論文

生態論文:人類新道德生態文明論文

一、破壞的生態環境使均衡食物來源逐漸殘缺等于自殺

人的均衡食物十分重要。人所吃的包括了動物、植物(含水果)。歸根到底,所有食物的組成元素都來源于土地。但是,自從二十世紀50年代起使用了化肥而不用人畜糞尿之后,人類主要食物來源的耕地便逐漸變質了。最顯著的表面現象是,化肥、農藥和工業污染不斷增加了有毒元素,因其對人們健康的危害顯而易見,所以也經常聽到一些聲討之音。然而,筆者認為更加嚴重又極端隱蔽的禍害是,耕地里對人體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有用元素,很多已經是逐漸減少了。雖然化肥、農藥能使田螺、魚蝦立即斃命,但對于大塊頭的人來說還是不會立刻就怎么樣。可是,深藏不露的暗箭才是人類真正自我滅絕的致命毒招哩!當然,耕地逐漸變質惡化的狀況并非中國特有,應該是世界性的。但是,由于中國的人口比較密集,耕地惡化趨勢就可能更快些了。請大家細想一下,人吃進去了健康所需要的11種宏量元素和十幾種微量元素,排出了吸收不完和分解了壞死細胞所匯集而成的,幾乎同樣數量的各種元素(出汗另排走少量東西)。人吃了一輩子東西,到頭來也還依然只有一具身軀,這就說明了吃進的和排出的在物質元素本質上是完全相同的。在二十世紀50年代之前,古代農夫都勤勞地將人畜糞尿作為肥料,當成寶貝一樣,完完全全地歸還給了耕地,所以生態平衡也就自然而然地維系了下來,幾千年都一直保持著生態的良好狀況。在那之后,卻因“科技進步”反而逐漸將生態平衡的鏈條切斷了。顯然,這是人類缺少對于大自然規律的認識智慧所做出的無知和不文明行為。雖然人類自己以為是“科技進步”,但實際效果無異于制作冰毒等,所不同的只是化肥的禍害十分隱蔽而已。長此下去,實在是等于人類不斷在為自己慢慢地深挖墳墓啊!

二、二十世紀50年代之后的生態平衡逐漸斷裂的原因

二十世紀50年代至今正好已經60年了。在60年前的嶺南水稻田里,到處是田螺、魚蝦、青蛙,那是原汁原味的生態平衡。從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化肥之后,生態平衡的鏈條就逐漸斷裂了。今天,農田里不僅再難以見到田螺、魚蝦、青蛙之類,而是土壤板結,害蟲肆虐,農作物變種,必須不斷更新品種才能有較好收成。為什么生態平衡的鏈條會斷裂呢?怎么能歸罪于化肥呢?我們先看看化肥使用前后的突變情況就可以明白和信服了。筆者從小經常跟隨著自己的老農父親到田里干活,直至解放后的合作化,自己便成為農活里手,樣樣能干,也知道了不少田間事。記得那是在六十年前,也正是在農村合作化的過程中,突然聽說是新出了“肥田粉”啦!買一小點(可能一兩斤吧)就可以像撒胡椒粉那樣肥上一畝田,何必那么辛苦地肩挑糞肥水下田呢!唉!人就是天生有懶根,能舒舒服服過日子,誰會不要呢?化肥的效力也確實厲害,既保住了稻谷照樣收成,又養懶了人,卻把田螺、青蛙、小魚、益蟲……,一概滅絕。記得開頭的一兩年,凡是施過化肥的田就見不到田螺了,田里倒是多了許多空的螺殼。幾年后,幾乎所有田都不見田螺了,也沒多少小魚被曬死,又沒多少田雞可捕捉了。后來便是害蟲肆虐,夜里到處挑燈捕蟲還頂不住。當然啦!沒了益蟲,害蟲不兇殘才怪哩!于是呼,生產隊全面噴灑了“敵敵畏”。再到后來,又聽說普通農藥都不靈了,便開始用了什么“1605”,據說是德國法西斯發明的。那東西很毒,自告奮勇去噴灑的人,大熱天里也要全身長衣長褲,包頭裹臉,干一天就可以得到好幾個工分哩!上面已經講了化肥的三大“功績”:代替了糞尿肥,養了懶人,滅絕了魚蝦和益蟲。可是,更加根本的是,土地都變質了,板結了,哪里還有什么腐殖質可言呢?以往收割早稻時,一腳踩下去就“咕咕”響,直擠出了很多氣泡。現時的稻田里,腳踩下去,既無聲息,也硬邦邦。從此,害蟲越來越猖獗了,農藥越用越多了,生態平衡的鏈條斷裂了!

三、現代人的所作所為等于逐漸使自己毀滅

悲呀!養活健康人需要均衡的營養,要莊稼長出好果實也需要充足的多種物質元素嘛!幾十年都只憑借著那么一點兒化肥,土壤里哪里還有那么齊全的有益元素呢?恐怕化肥的這個“功績”才是最“偉大”的吧!雖然化肥、農藥等對人體也確有些直接的毒害,但如果體質好,內臟功能好,身體就會自己解毒、排毒。可是,如果人得不到均衡的營養,找不到必須的物質元素去制造和替補軀體和各種器官的特殊細胞,軀體和器官功能就日益下降,哪里還有什么能力去解毒排毒和抗拒疾病呢?不病才怪哩!當然,只要氮、磷、鉀三種化肥充足,稻米、小麥、番薯……,一切莊稼照樣生長,也有收獲。問題是想要地里長出怎樣的食物,又要吃食物的人長成怎樣的人。健康的人體需要11種宏量元素和十幾種微量元素參與新陳代謝,天天要制造出各種新細胞去替補老死的舊細胞,每天都在消耗掉各種元素。目前的農業情況是,化肥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長,又從水和二氧化碳得到了氫、氧、碳三種元素。所以,作物能長期得到的就只有氮、磷、鉀、氫、氧、碳6種元素,健康人體所需要的11種宏量元素中,還缺乏硫、鈣、鎂、鈉、氯5種。至于其它的十幾種微量元素,耕地里就更加逐漸難以找到了!耕地里整整有20種重要的人體組成元素在不斷地減少!現代人只要求地里長莊稼,卻不給地里全面補充各種元素。結果,同一個品種的稻米、番薯等糧食雖然一樣有收獲,卻變得越來越不香,產量也可能越來越少,又越來越怕病蟲害,農民稱之為“變種”了;只用化肥所種出來的菜就既缺菜味又多苦澀;不施有機肥的水果,過些年后也“變種”了,連最久負盛名的廣西沙田柚也會變得干瘦又不香甜;用單調的飼料喂養出來的農場雞、豬,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放養的雞、豬的肉鮮嫩可口;不注意營養均衡的人,其健康也必定越來越差,各種疾病不請自來。似乎很健康的年輕夫婦想要孩子,卻不知道怎么就生不出來,是不是基因也出問題了呢?不知道癌病患者怎么就越來越多……。這,就是當前生態平衡狀況所導致呈現出來的現象。而且,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是世界普遍現象,是地球全人類絕種趨勢所最初呈現出來的征兆。化肥、農藥、工業污染,它們滅絕了小生物,雖然罪證確鑿,其害處讓人人都眼見心明。可是,對于維系人體健康的物質元素的逐漸缺失所造成的長遠危害,人們卻毫無感覺,連專家們都還在吹捧和感謝化肥所做出的“貢獻”,可見軟刀子殺人是何等隱蔽陰險啊!這才是讓全人類逐漸斷子絕孫的毒招哩!現代人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借助于大自然的屠刀不斷地殺著人類自己的子孫后代。

四、大自然的地球生態規則的辯證機理

自然規律指整個宇宙大自然的運行法則,大自然對于地球生態環境又有具體守護的嚴厲規則。人類如果缺乏認識大自然的智慧,有意無意地破壞了地球生態環境,就違反了自然規律,是對大自然犯罪,就必然要遭受大自然的懲罰。有人誤認為地面上的野生動植物就是生態環境,須知那些都只是大自然后期才請來的生態環境客體而已,人也是客體。生態環境不應該是只對人而言的,是對著地球上整個生物圈而言的,是生物最根本的共同的原始環境。土地、陽光、空氣、水,四項合一就總稱為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礎條件。地球表面上的土地,是大自然經過高溫的鍛造和億萬年的風雨淘洗出來的,是生成各種生物的基礎,也是生物各個種群賴以安身生活的地方。所以,維持上述意義上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才能真正維持生態平衡。生態環境是生物圈所有各個種群的共有環境,任何種群有破壞行為,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地球的誕生是宇宙自然規律在非生命領域的運行結果,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則是自然規律在生命領域的運作目標。大自然在地球上創造生態平衡的目的,是為了讓應該生存的生物都自由繁殖。大自然給予地球生物各個種群內外之間的關系所制定的原則是:互相制約,和諧共處,共同維護生態環境。這既是大自然對地球生物圈的唯一要求,也是大自然對于地球生態環境的具體守護規則之一。大自然允許生物為生存而自私,卻不允許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如有違反,便通過客體間的“互相制約”原則相互懲罰。若互相制約還無法奏效,大自然會親自動手,從肇事物種的生成材料,即從其身體的組成元素數量方面逐漸減少以實現懲罰,直至最后將其滅絕。這就是大自然維護生態環境的兩條主要規則,是大自然自己歷經億萬年才陶冶出來的,簡單、嚴密,嚴厲。大自然制定生態規則,目標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讓地球上的生物生氣勃勃,呈現出一派繁茂平和的生態平衡景象。首規則是互相制約,可以俗稱弱肉強食。生物各個種群之間,可以各自為了自己的生存而以其它生物作為食物來源,這是大自然給予所有生物的權利。為了生存,互相殘殺無可厚非。但是,凡事不能過度,一切野生的動植物種群,你滅絕了它,可能其它種群就會反過來滅絕了你。公雞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雞。三者同在,你看我,我看它,相安無事,誰也不敢亂動。若少了任何一個就不平衡了。益蟲、害蟲和人類之間,也含有互相制約關系的成分。生物種群之間,就是那么巧妙的互相制約著。人工飼養和種植倒是另一回事,那就是人類的文明行為了。人類正是從學會飼養和種植而開始走上文明道路的,不僅僅是會建造房子才算文明行為。至于在種群內部,互相制約規則當然也起作用。除了個體之間為了各自利益而爭斗之外,某些動物當意識到自己繁殖得太多而食物不足時,母體還會預先毀掉部分幼體。人類的計劃生育也是種群內部的互相制約行為。二規則主要是身體組成元素問題,可以俗稱適者生存。此規則再配合其它的次要因素,如天氣、氣候、地殼突變、海洋災難等,就可以令一些生物個體或種群被自然淘汰。這項規則的執行者是大自然自己。如果是大自然想要淘汰掉的,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人類的某些個體想當好心人去極力保護也是枉然的,除非你代代相傳的永遠創造人工條件去苦心養護它。

五、近代人類不斷破壞著生態環境,某些作為不如野生動物文明

野生動物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近代人卻通過不斷降低土地、空氣、水的質量而不斷破壞著生態環境,所以人類已經變得不如野生動物文明了,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害蟲雖然與人類為敵,也都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一切的野生動物吃了自然界的物質,那是大自然的慷慨賜予,是執行了大自然所制定的互相制約首規則。它們從地面上吃了多少東西,都會將原來的物質元素全數的拉撒出來歸還給地面。野生動物在生命過程中所消耗的僅僅是轉化的太陽能,地面物質元素絲毫沒有因野生動物的存在而減少,所以它們完全沒有破壞生態環境。同樣,在二十世紀50年代之前,人類幾千年的發展都只是為了自己過得更好而已,并沒有破壞地面的生態環境,所以大自然都很慷慨地給予支持。人類吃掉了多少動物和植物,大自然都沒意見,還讓人類的文明程度越來越發展。可是近代的人類小聰明就越線越軌了,完全的利令智昏,違反了自然規律。那些現代化的自來水對著馬桶一沖了事,你吃了地面上供給你的那么多的物質元素,就讓其白白地流歸大海,這還不缺德嗎?這還不是連野生動物都不如嗎?于是乎,大自然嚴厲地下發了懲罰令,立即把人類的文明曲線往下撥!害蟲吃掉了莊稼,人類的癌病、傳染病越來越多,暗中又逐漸減少了元素供給,令人類逐漸斷子絕孫……,這一切都是大自然對人類懲罰的安排。你破壞生態環境越嚴重和越長久,就給你懲罰得越厲害。人們(特別是農民)都討厭害蟲是嗎?它們可是大自然專門用于執行懲罰措施的忠實使者!害蟲們絲毫都不破壞生態環境!佛教講究報應,筆者不懂佛學,不知道其報應的執行機制如何。但是,在大自然科學這里,用“報應”這個詞來解釋大自然生態的嚴密規則實施過程,倒是十分貼切的。上面所述已經使大自然的報應機制歷歷在目,并非任何難以想象而見不到的天兵神將。

六、生態平衡斷裂的長期后果不堪設想

中國農業生態平衡的開始斷裂,已經60年過去了,再過60年、600年……,耕地里去哪里找回那么全面的各種寶貴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來供給莊稼吸收生長呢?其實,全世界都差不多在同一時期開始使用化肥,不良情況都不相上下。長此以往,地球上全人類的子孫后代還能活下去嗎?再過千年、萬年之后,恐龍滅絕的命運,難道就不會輪到了地球人類的頭上來嗎?到了那時,生育功能有障礙的人,恐怕就不是特殊情況,而是一般情況了,因此,說斷子絕孫的結局并非是危言聳聽!由于筆者先悟知了這層道理,便心情沉重,深感有責任喚醒眾人和促成決策層重視。倘若我今日依然心安理得,認為自身已老,事情與己無關而繼續養老休閑,那就少掉了一顆人心,連動物都不如了,完全失去了一輩子做人的意義。這就是我開通了公眾微信號,天天播發《自然與人》書稿的原因。誠望眾人都能對生態平衡問題引起足夠重視。

七、面對生態平衡斷裂的現狀應該覺醒

中國夢!不僅需要很多高樓大夏和優美環境,也不僅需要物質豐富和百業興旺,更需要食物安全,營養均衡,身體健康。中華民族在受盡了一兩百年的屈辱和貧窮之后,能從一窮二白變成今日的豐衣足食,昂首闊步地擠到了世界隊伍的前列,并且敢于有了自己的偉大夢想——中國夢,作為中國人是多么自豪!可是,2015-04-19,有一則微信消息暴露:“為期4天的第28屆‘首爾國際食品產業大展’,15日在韓國高陽市KINTEX落下帷幕。占據60多個展位的中國展區連日來幾乎無人問津,與周圍的發達國家展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國展位幾成‘無人區’”。如果這是真實的信息,那是多么令人遺憾哦!食品安全問題應該令國人用心重視了!中國夢,我們的夢,我們要做成功中國特色的夢,要充分發揮中國人的智慧,既讓經濟高速發展,又讓生態環境逐漸恢復過來,讓國人個個吃得放心,讓中國食品樣樣綠色,享譽全球。隨著生態平衡的恢復,除了農業可以照樣豐收之外,還能附帶消滅目前城市和鄉村都糞尿橫流,到處污染的骯臟境況,并且可以省去了大量的污水處理資金。因此,很希望國家決策人將農業的根本治理列入當前的重要國策之中。筆者雖然已經是古稀老邁,還可以,也愿意無償地為國為民獻計獻策,讓全國農業完全恢復生態平衡,領先世界。而且,當新的農肥工程啟動之后,必定可以拉動國民經濟更快地向前發展,挖掘出大量的新商機。

八、認識好大自然就是積德行為

人類以往之所以違反自然規律而破壞生態環境,或許只因缺乏對自然的認識而在無意中發生。至于在人類自己的種群之內,也要像有些動物那樣互相殘殺,甚至比動物還嚴重和殘忍得多,那就是文明人類所明知故犯的野蠻行為了。大自然所制定的地球生物各種群內外的關系原則之中,既是互相制約,又要和諧共處嘛!不論是無意破壞環境,還是同類互相殘殺,都是智慧欠缺的表現。欠缺智慧,就是缺乏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如果能充分認識自然本質的話,大自然賜予給你的是無限量的資源,何必爭搶呢!人類只要能同心協力保護好生態環境并且和諧相處,不要把資源消耗在無端的種群內互斗之中,地球上的人口再翻倍也同樣可以全部過得幸福美滿。如果人類的智慧有足夠大,人類文明是可以無限高度發展的。否則,人類文明曲線已經正在逐漸下滑了!子孫后代危著哩!只有充分認識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才能使人類文明繼續向新高度發展。當人類充分認識了大自然的本質規律之后,就能夠借助于大自然的無窮動力和能源、資源,去做出偉大的發明創新,就能不斷給予人類創建新文明和幸福生活。否則,如果違反自然規律,人類越聰明就有越多的破壞性發明創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就越嚴重,人類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也就越厲害。那樣下去,人類必然不可避免的逐漸走上了滅絕自己整個種群的道路。因此,可以這么說,認識好大自然就是積德行為。多一個人認識了大自然的本質,就多一份保護生態環境的正能量,也就是為大自然多積了一份德。這是在積大公德,不是在為你自己積小功德,意義不同。

九、中國應該豎起人類文明新道德的大旗

佛教是勸善,普度眾生不準殺生;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宇宙萬物,安排人的命運;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主宰命運的圣主。這些都是人類始祖創建出來勸人行善的方法。作為神教,在中國原創的是古人創建的道教,它尊道貴德,懲惡揚善。道教廣泛地學了道學、仙學、神學、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追求通過煉仙丹、食仙藥、蓄內氣、修功德,以求達到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他們在修道過程中不斷認識與遵從自然規律。仔細想一想,無論那個教派,他們都不只是勸人行善,也包括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努力維護生態環境。然而,面對人類道德的滑坡,面對大自然被破壞的嚴峻形勢,我們不能只有善心和悲嘆,不能善而無為。我們不要滿足于對大自然的表面認識,應該更深一層地認識大自然的本質規律,充分了解人類的子孫后代正在遭受著大自然懲罰而逐漸走向滅絕的命運。中國道教的尊道貴德,懲惡揚善,值得弘揚;我們要配合中國古今各家的其它優秀品德修養,一起發揚光大,以提高國人的品德素質。自然規律,只能認識、利用、順從,不可違抗。筆者認為,中國應該帶頭提倡人類文明新道德,配合新時代和新條件,群策群力創建起中國式的新道德規范。應該按照大自然的要求,在生物圈中認真執行互相制約,和諧共處,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原則,爭取在給大自然行善積德中,為全世界先豎起典范。應該配合現代化建設,為整個人類文明的不斷向上發展,為子孫后代的永遠康泰幸福,努力積下第一層大公德。中國應該高高豎起人類文明新道德的大旗。中國的新善德必定會像青藏高原那樣高高豎起,讓全世界的人類都肅穆仰望,崇敬效法。

作者:李開樂 單位:廣東省氣象臺退休高工

生態類論文:人類學視閾下生態美學論文

一、終極目標

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的“詩意地棲居”18世紀后期,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人類逐漸用機械化生產替代了手工生產方式,極大地改變了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工業化革命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的急速惡化。由機械化到自動化再到現代化,僅用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進程之快超出了人類自身的預期。日新月異的物質需求促使人類對生態環境進行加速掠奪,導致生態系統嚴重分化與斷裂,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人類中心論不僅僅惡化了人所處的外在世界,人類的內在系統也處于一種不協調、不統一的狀態。因為自工業化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安排以資本為優秀,那些占有資本優勢的群體不僅對“在世”自然環境進行瘋狂掠奪與壓榨,還對那些資本較少或無資本群體進行無情的殘酷剝削與壓迫。被剝削、被壓迫群體的身體與靈魂發出了痛苦的呻吟,美在此遭到了扭曲,人類生活所追求的“詩意地棲居”的理想在此變成了幻想。1962年,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社會處于交叉路口的名言:“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道路的交叉口上。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的這條道路使人容易錯認為是一條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我們能在上面高速前進。實際上,在這條路的終點卻有災難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條叉路———一條很少有人走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持我們的地球。”這里所講“舒適的、平坦的超級公路”是人類不顧及生態環境追求物質無限增長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而另一條路指的是生態文明之路。當今世界,社會生態及自然環境的雙重惡化,推進了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研究的理論進程,也提升了美學與文藝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基于此,海德格爾等立足于人與自然關系中的平等游戲,提出由遮蔽躲閃走向澄明之境,真正實現人類生活的理想目標,即“詩意地棲居”。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創立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態美學,即實踐美學,其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實踐存在論哲學。“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存在具有反作用”、“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命題,奠定了實踐美學產生與發展的堅實基礎。實踐美學作為我國美學發展的主流方向,長期指導著我國社會生活與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馬克思主義觀的實踐美學要求人們完整準確地理解這種美學觀,孤立片面地理解與把握某一方面將會把人們引入錯誤的路線中去。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具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但在實際運用中,片面強調人對世界的征服與改造作用,使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致使“詩意地棲居”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長期以來,由于錯誤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片面夸大了物質生產資料作為人類活動的唯一因素,人們未將其放在主客體和諧關系之中去理解、把握,使實踐美學的優秀思想一直被誤解為“服從與被服從”、“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人們一直把生產工具、技術革命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片面、孤立地強調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從生態環境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人類生活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二元統一性處于“取此舍彼”的狀態,造成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雙重破壞。人們的實際行為與做法與其追求的終極目標“詩意地棲居”漸行漸遠,理想演繹成了“水中月、鏡中花”。實踐美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要用一種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度,充分吸收20世紀以來生態哲學發展的新成果,補充與完善馬克思主義唯物實踐論美學,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現代生態哲學思想,為人類生活與世界的和諧美創造條件。具體說來,具有現代人類學立場的生態美學,將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為一種相互包容、相互補充、相互發展的關系,而非“舍此取彼”的關系———人類生活中的世界是人類“在世”的直接寫實,對人是一種“人的存在”關系;人非超越于世界的絕對意志或抽象精神,而是一種“內在于世界的存在”。所以,站在現代人類學立場上的生態美學,從根本上消除了主客體二元關系中那種抽象的對峙關系,將人類強調并付諸實踐行動的對世界的占有關系、改造關系、利用關系,特別是掠奪關系,轉變為人類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一種互相尊重、相互融洽的和諧關系。主客體的二元關系在人類生活與活動中不分主次、渾然一體。惟有如此,現代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和諧美的本質才能真正徹底得到理解與貫徹。

二、現實選擇

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路在何方“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是中國民族獨有的美學觀。它在本質上沒有西方哲學推崇的主體中心主義至上論,而是將人類作為生態系統內在循環的一個元素,人類與生態系統中的其他諸元素之間是一種平等、并列、守衡的關系。生態美學解決的是人類生活與世界的對立關系,搭建人與生態環境之間和諧、均等的關系平臺,目的在于堅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毫無疑問,這是一種理性選擇。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生態環境承受能力有限,將經濟增長作為現實抉擇的終極目標,不可避免會出現資源浪費、環境惡化以及生態危機,不僅使經濟增長目標難以為續,還會嚴重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與安全。目前,我們不僅沒有貫徹執行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的和諧性,反而將人類生活與世界置于高度緊張的對立與沖突之中———為了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而不顧生態環境資源的客觀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瘋狂向生態環境索取,將人及世界推向了危險的邊緣。不僅如此,對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以及技術條件與管理能力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極其低下的利用效率,致使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生態系統失去了應有的和諧美,現實中的生活壓力帶來的身體惡化、疾病泛濫、精神迷失以及千瘡百孔的生態環境毫無美的意境可言,其審美性質與審美價值逐漸消失,最終失去了賴以發展的“精神家園”。因此,我們必須徹底地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切實將經濟增長目標轉變為以經濟發展目標的內涵式道路。生態環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審美性質與審美價值。我們必須拋棄人類主體中心主義,尊重生態美與身體維度的統一和諧性,按照審美性質與審美價值觀構建生態系統,最終使人類能夠“詩意地棲居”。現實中,人類自我中心主義僅僅狹隘地關注人的主體利益與人的當下生存,這一思潮目前在我國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人與人之間為掠奪有限資源,造成了緊張的社會對立關系,應有的生態系統審美觀已蕩然不存。更為嚴重的傾向是主張人的靈與肉的分離,將身體與靈魂設定為“此岸與彼岸”的關系,割裂了精神與身體相互依存的事實關系,從而無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美學觀。麻木的人們不惜破壞生態環境,這是對身處被污染環境中勞作的社會公眾的身心摧殘,導致了作為主體存在的人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感覺的喪失。現代生態美學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現狀,將身體的自然美、精神美與世界統一起來,逐步實現人類社會生活的自由與解放。

三、結語

生態美學的優秀思想與本質在于和諧。和諧不僅指生態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和諧,也不僅是人類與世界的和諧,更是指人類與社會環境、人文環境之間的和諧統一。人類不能將希望獲得的徹底自由解放完全寄托于外在的自然界,更不能希望從生態環境中尋求一種精神與物質方面的安慰與寄托。生態美學之身體維度的真正價值在于其體現出既是物質或技術的,又是超越物質或技術層面的體現人文關懷的理想情操和審美觀。從這個意義上看,站在人類學立場上的生態美學體現了美學本質,從根本上根除了庸俗的物質至上的功利主義及其造成的災難性后果。

作者:吳佩君單位:溫州城市大學

生態類論文:人類物質生態環境論文

一、物質需要的無限擴展與生態問題

傳統的觀點認為,人的物質需要通過現實的物質生產就能夠得到滿足,可人的精神需要則除了精神生產的滿足之外,還有精神本身、精神活動過程的滿足,即精神滿足包括生產性滿足與非生產性滿足。事實上,人的物質需要也包括生產性滿足與非生產性滿足,人的肉體并不僅僅是為了生產的,生產只是人的肉體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生產活動也并不一定只是為了產品的生成,它還包括人自己的內在活動性的實現與滿足。精神需要是人作為有意識存在物自內而生且不斷發展著的需要,是在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中通過實踐活動而形成的與思維、情感、認識、意志等因素相關聯的一種渴望滿足的心理狀態。馬克思認為,即使一些如“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類常見事物,在人那里不僅可以成為物質需要的對象,而且可能成為精神需要的對象。如果我們把物質生活理解為一種外在的生活,那么精神生活就是一種內在的生活。對于人來說,內在的精神生活才具有根本意義,不僅是因為這里天地最為廣闊遼遠,而且是因為在這里盛開著生命本質之花、體現著人全部生存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就要進行精神生產。廣義的精神生產指一切精神現象的產生、創造及其過程,狹義的精神生產指高級意識形式的產生、創造及其過程。精神生產是一種生產性的精神勞動,以精神產品為其直接成果。精神產品以其包含的精神價值為本質特征而區別于物質生產,但它卻必須以物質化形式去表現或存在。從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真正的精神生產是物質生產發展過程中后來才分化出來的一種生產形式。馬克思認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才是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它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精神勞動是以腦力勞動為主要內容的勞動形式,它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精神產品,這些產品成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的消費對象。通過精神生產,人的精神需要不僅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滿足,同時也通過消費精神產品而得到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愈增強,精神生產的動力就越大,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程度就可能越高。當然,人的物質需要的滿足也往往內含著相應的精神成分,滿足了一定的物質需要也就同時滿足了人們一定的精神需要。人們常常將人的物質需要等同于動物的物質需要,這是一種誤解。因為人的物質需要自人的精神產生之時起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需要了,而是摻和著精神要求的物質需要。人之需要的發展空間是由自己開拓的,人作為一種自由的、具有精神性的和不滿足于現狀的存在物,他必須不斷地進行創造和尋求發展。人的自由創造精神不僅是人自身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還是人的需要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人雖然是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文化的綜合體,但人一旦倚仗精神、依仗社會文化從自然中站立起來,他就越來越成為一個重心傾向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存在者。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倚重依賴,使得自然界不能像當初那樣直接地為人類提供必需品,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就不得不進一步依靠精神、依靠社會文化來對自然材料進行改造和加工,使其符合自己的需要。人的這種自然需要的不斷擴展其實是通過文化的參與而實現的,無論是需要種類的增加還是需要品格的升級,本質上都是由于其中之文化因素的發酵所致。所謂消費升級,表面上表現為物質產品、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提升,實質上則是體現著人的消費心理、消費文化、消費精神的開放與不斷滿足。所以,人的精神、文化不僅打開了人的自然需要的界域,而且現實地參與構建著自然需要的內容,離開了人的精神文化,人的自然需要便立馬回歸鎖定在它動物式的封閉范圍之內。所以,人的精神不僅管理著人的精神需要的形式與內容,而且管理著人的物質需要的形式與內容,兩種需要因共同的精神本質而相互貫通,人是自然與社會、物質與精神、肉體與靈魂的二重屬性的統一。

人類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一定意義上是相互貫通的,因為人本身就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有機統一。人的物質需要范圍的拓展是由精神需要而引發的,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方式的不斷轉變使人突破了其動物性自然規定界域,人成為一種新的面向對象、了解對象和把握對象的存在物;精神需要在使人成為對象的人的同時,也使對象成為人的對象。人的精神在打開他的總體自然存在疆域的同時,也打破了他的自然需要的限度,使得人的需要呈現出不斷上升和無限擴展的態勢。可見,一方面,正如人的精神的超越性使人打開了難以窮盡的欲望空間,使人不必像動物那樣完全被鎖定在自然需要的限度之內一樣,也正是人的無限欲望對需要的不斷流注,才使人的需要源源不斷地發展,也正是人的需要的不斷發展,才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但另一方面,人越是成為精神的存在物,他就越想要突出和表現其自由本質,他就越是具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在發展沖動,這樣的發展沖動為人之不安于現狀和想要超越現實的訴求所表達。因此,他在推陳出新著自己的存在形式、自己的內在需要的時候,也意味著他在不斷地發展和奔向那個遙遙無期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發展”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基于人們對于爭奪有限物質利益這一問題的理性思考。人與人之間利益的沖突始于需要對象的有限性和人對滿足欲求的強烈渴望。人的精神與自由使人的需要變得無限,而無限的需要最終會指向無限的發展。人的無限的物質需要的滿足、無限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而人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又加重了對環境的破壞和壓力。歷史上的無限發展論基于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發展出這樣兩種認識:一是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的;二是認為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手段是無限的。過去,人們總認為自然界作為一個無限廣闊的資源寶庫,我們可以從中獲取各種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資料。同時,人們總是相信,個人的知識雖然有限,但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卻可以憑借其文化積淀而持續地認識自然和不斷地生成新技術,從而為人類獲取自然資源提供用之不盡的手段和工具。基于以下理由,無限發展的理論的兩種認識都存在問題:首先,自然資源并不是無限的;其次,人類獲取自然資源的手段方法也不是無限的。就第一個方面來看,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自然資源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另一類是可再生性自然資源。不可再生性自然資源作為一個既成歷史的產物,它的總量是有限的,而可再生性自然資源的可再生性也只有在保證其再生周期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才能存在,即可再生資源并不等同于無限的資源。同樣地,人類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手段也不會是無限的。雖然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斷提高,但這種能力相較于無限的自由仍然難以望其項背。所以,在無限的需求促成無限實踐的條件下,會造成無限的生產與消費,而無限的生產與消費,就必然促成無限的發展,而正是這種超越了生態限度的無限的發展,才導致了當今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在資源枯竭、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和人口膨脹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之下,人類的生產生活環境江河日下,如果人類仍然不警醒,仍然不改變這種生產生活方式,最后必將走向自我毀滅。有人認為,人類完全可以依靠科學技術來解決無限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對此觀點我們持否定態度。其實,正是人類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各種能力的總體的絕對有限性,才導致了當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正因為人類無法從總體上把握自然對象存在、變化與發展的規律,而只能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一定條件下通過已有的知識來把握自然對象,因此“人類對于自然的認知能力的展開過程只不過是一個基于既有知識系統不斷地自我糾錯的過程。”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

二、像人一樣生活:需要與生態的內恰

人要像人一樣生活,首先就必須理解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的本質。雅斯貝爾斯認為,我們應當認識人的真正存在、了解人的真正自由和理解人的真正本質。他進而認為,人的真正存在與自由,并不像現代社會中不斷發展的各門關于人的科學那樣,僅僅將人當作一種客體,通過各種層面的知識就能夠被認識。我們認為,對人的認識必須從總體上進行把握。人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統一,由于人的物質性存在是有限的,而精神性存在可以無限,所以這種總體狀態與人的需要是相互對應的。因此,人要像人一樣生活,就意味著人必須成為一個物質需要有限而精神需要無限的存在者,換而言之,就是要在滿足人之基本物質需要的條件下著力于其精神世界的開發,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但是過去的無限發展理論,卻并沒有受導于如此的認識,而是將人的物質需要從自然限度中釋放之后,就讓需求如脫韁的野馬任其狂奔。人們沉醉于對物質利益永不停息的追求和滿足之中,物質需要成為人們耗費精力而永無注滿的無底深潭,使人們沉溺于無止境消費和無意義的生活。如前所述,無限發展帶來的生態問題是嚴重的,而要摒棄無限發展主義,保護好生態環境,就必須使人回到人本身的本然規定之中,即成為一個物質需要有限、精神需要無限的存在者。而要如此,首先就得讓人類習以為常的無限的物質需求“回歸”到它的一定的應有限度之內,即必須對人的物質需要進行合理調控。那么如何進行調控?這是一個復雜問題,但其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人類物質需求必須符合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必須限定在自然能夠提供相應需要的限度之內,人類物質需求應當是一種被調控的生態化的物質需求。要對人類的物質需求進行生態化調控,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培養人們物質需求的生態化意識。人們只想到其無限的物質需求應當不斷地被滿足,而很少考慮那些無限的物質需求本身是不是合理,更沒有考慮到它們有沒有符合生態要求,是不是具有內在的生態合理性。面對如今嚴峻的環境惡化形勢,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各種物質需求進行生態化考量,在考察它們是否具有生態合理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而要進行這種合理考量,就得有這樣的意識準備:一是樹立物質需求的生態有限意識。人類需求內含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是二者構成的總和,我們能夠說人的精神需求可以無限發展,而人的物質需要則不能無限發展,它必須受到限制。二是建立物質需求的生態有度意識。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其內在節度,物質需求也是如此。物質需要須符合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個體生態的內在節度,任何超出這些節度的物質需求,都可能對人類帶來危害,都必須得到調整。三是確立物質需求的生態合理意識。物質需求的生態合理性包括需求本身的生態有利性、需求對環境的生態維護性以及對實現需求的條件可能性,從這三個方面對人的物質需要給予全面考量。那么,如何培養人之物質需求的生態化意識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許多可借鑒的思想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寡欲思想對于控制我們過多的欲望,對于我們物質迷狂精神的生態化“整肅”是有積極意義的。孟子曰:“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道德經》則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可見,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認為寡欲可以養生、養性,而這種養生、養性原則因天人合一而完全內恰于生態要求。荀子則認為相對于總體上談欲之多寡,不如談欲本身的性質規定。他說:“凡語治而待去欲者,無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語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也,非治亂也。……心之所可中理,則欲雖多,奚傷于治!……心之所可失理,則欲雖寡,奚止于亂!故治亂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雖曰我得之,失之矣。”他認為欲望本身的合理性非常重要,不合理的欲望多了容易擾亂社會秩序,合理欲望的增長則無傷于社會秩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寡欲思想,其實主要是談寡物質之欲,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如果關涉到精神以及道德之欲,我們則認為不但不能減少,反而更應當增多。這是因為我們對精神對象的分享不僅有利于人們生存境界的提升,而且也不會造成其自身的減少,就更不會因此帶來生態問題。那么如何開發人的精神領地、如何發展人的精神需求———即如何使人成為一個重心偏于精神的存在者呢?我們認為至少得注意兩方面:

一方面是培養精神存在意識,另一方面是加重精神活動的實踐比重。培養精神存在意識,首先得樹立“人本質上是精神存在物”的信仰。19世紀德國哲學家奧伊肯提出,在我們的身上存在著一種獨立的、內在的精神生命,它來自于宇宙的精神生命,是宇宙精神生命在我們身上的體現。這種精神生命不是自然進化的結果,不是可以遺傳的本能,也不是可以在日常經驗活動中可以得到的東西。它雖然十分內在和深刻,但我們卻可以喚醒它,因為宇宙精神的顯現與我們的精神追求過程是二而一的進程。他說:“精神的實現絕不是我們的自然稟賦,我們必須去贏得它。”而我們則認為,精神生命是世界存在的內在本質,精神生命充斥于整個宇宙之中,它既存在于我們的對象之中,也內含于我們每一個體的生命之中,人的精神與宇宙的精神是相互貫通的。人必須且只能以精神的方式與自然對象真正融為一體、化為一爐,從而實現自我精神本質與宇宙精神本質的統一,完整地將整個精神生命世界的博大、精深、圓滿及永恒表現出來。人只有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他才會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力量,也才會升達于天人合一的最高人生境界。當然,人本質上以精神的方式存在并非意味著人要脫離現實生活,而是要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精神本質。精神存在意識的生活踐行,并不是將精神意識進行個體固化,而是促使精神存在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但是,我們同樣認識到,在當今物質主義泛濫的情況下,踐行精神存在意識是具有一定困難的。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對現有的生活方式進行揚棄,使人們從物質主義統領下的技術結構、社會結構和大眾結構的桎梏下解脫出來。“技術進步的后果,就其關系到日常生活而言,在于形成了生活必需品的可靠供應。但是供應的方式使我們在這些必需品中得不到多少快樂……它們僅僅是物品,可以在我們注意到它們的片刻通過支付貨幣而獲取”,技術結構使人框套在它的生產—消費環節上,人的精神按照它既定的步驟運轉,自由因為被打上了物質機器的技術鋼印而無法動彈。而社會的結構化統治,又使人被歸結為既定社會位置的存在者。龐大的社會結構使人變成某種適應社會結構的單純功能者,人們瞄準生活中的各種地位,以喪失品質、壓抑個性的方式嵌入社會所規定的理想位置,人的存在精神被置換成社會存在的位置意識,而這樣的社會位置卻不過是走向物欲滿足的暗道。同樣,大眾化統治也使人失去其內在的個體精神本質。“在群眾中的人們看來生活是以享樂為目標的,而只在皮鞭的威嚇下或在渴求面包或渴求更好的食品的驅動下才去工作。”同時,群眾的影響使人不再是獨立的自我。一方面個人不再是他自己鼓勵的自我,而是作為一個群眾中的成員。

另一方面個人也不再張揚其自處時的獨立狀態,而是將自我意識融化在群眾意識之中。人被這些結構統治著,找不到自己的方位,不懂得自己的本質,看不清自己的真正需要,也不了解自己的存在意義。因此,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成為一個具有精神本質的存在者,就必須從這些結構中尋求自我解放。所謂解放,并不是要將這些技術、這些社會管理模式和大眾化生活方式完全拋棄,而是要在一種更高的“精神統領的生存”視野中重新安排這些生活,使人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被安放在它們應處的合理位置,從而使人過上一種真正像人的、屬人的生活。人是人的創造者,人應當且必然過自己的生活。因此,生活的結構化只不過是人的生活自由展開的一個環節。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已經生成的社會,創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人在哪里跌倒,人就會在哪里爬起。最終,結構化、模型化的生活方式必將被超越,它將成為人們走向精神性存在的一個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布滿蛛網的小小驛站。

作者:唐凱麟易嵐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生態類論文: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論文

1國內外研究動態

西方關于生態文明的學術流別主要包括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護自然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的利益;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應當服從和保護自然界。西方馬克思主義既不贊成人類中心主義,也不贊成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三是生態文明教育。國外生態文明教育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社會生態文明教育,主要通過生態運動,如綠色運動、環保運動等對全體公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二是學校生態文明教育,主要通過開設生態文明課程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除了生態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課之外,開設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美學等選修課程。

2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1)選題意義。在當代世界,設計藝術已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推行生態設計。設計藝術類大學生將承擔生態設計的歷史重任,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的發展。因此,該研究對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推動生態設計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研究價值。推行生態設計,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生態文明素質的設計師隊伍。設計藝術類大學生是生態設計的生力軍和后備軍。開展該課題研究,可以明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目標和內涵,調查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對策,建構適應于設計專業特點的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不僅有利于豐富和創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而且有利于提高設計類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從而推動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的發展。

3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目標與研究內容

3.1研究目標及理論依據

(1)研究目標。構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為提高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培養效果,推動生態設計乃至生態文明發展提供學理支撐和決策建議。

(2)理論依據。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生態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論淵源;西方生態文明理論是本研究的理論借鑒。

3.2研究內容

(1)研究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及其培養的內涵和特點。設計類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是指從事低碳設計、綠色設計和循環設計所必備的主觀條件,包括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品質、生態設計能力等三個方面。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是指高校對設計類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觀念教育、生態文明品質培育和生態設計能力培訓的活動過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時代性等特點。

(2)探討構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是從發展生態設計的客觀需要來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從塑造生態設計師的內在要求來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三是從深化高校設計專業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探討其重要性和緊迫性。

(3)調查分析我國設計藝術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現狀,特別是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了解我國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

(4)構建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新模式。該培養模式擬分為三大模塊:一是生態文明觀念教育模塊。包括兩類課程:生態文明專業課程和選修課程。在生態文明專業課程方面,主要開設低碳設計、綠色設計、循環設計等課程;在生態文明選修課程方面,主要開設生態文明科學、生態文明哲學、生態文明倫理學、生態文明美學等課程。二是生態文明品質養成模塊,包括兩個方面:生態文明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質的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三是生態文明能力培訓模塊,包括兩類:專業實踐訓練和社會實踐訓練。并探討三大模塊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分析該培養模式的特點:即創新性、時代性和科學性等。

(5)提出優化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環境的建議。首先,分析培養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國家政策、新聞媒體、社會風氣、家庭教育、校園生態文化等;其次,探討培養環境對設計類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培養的影響;最后,從政府、社會、家庭、學校等多個層面提出優化環境的具體建議。

作者:周芬芬 單位: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生態類論文:生態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學論文

一、身體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策略

哈維指出,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過程的一個新階段。在全球化進程中,對身體的壓制和利用是全球資本主義進行資本積累和資本循環的一個最基本的支點。因此,身體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不但需要從身體本身出發,而且必須從工廠這個有限的空間規模提升到全球化的空間規模上。在馬克思那里,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是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鍵。資本與勞動之間的關系必然蘊含著資本與身體的關系,因為工人的身體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并且,馬克思已經證明,工人在工作場所和消費領域這兩個方面都受制于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和循環機制。所以,由于勞動力與身體的不可分割性,哈維認為:“資本通過作為可變資本的工人的身體進行循環,并因此而把工人的身體轉變為資本循環本身的附屬品。”②在交換和分配領域,工人不得不出賣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換取資本家分配給他們一定的貨幣工資,從而獲得自身生存所必需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不過,工人出賣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而取得的工資,遠遠低于勞動力所創造的商品價值,資本家因此而賺取利潤。也就是說,工人的工資與資本家的利潤之間是一種相互限制的對立關系。階級斗爭于是首先圍繞工資而展開。工人的工資不但受到階級斗爭的影響,還受到其他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哈維指出,特別是在全球化時代,工人所面臨的不利因素明顯增多:跨國資本在全球的快速流動、跨國公司的靈活生產,以及“削減規模而產生的失業、對技能及技能報酬的再定義、勞動過程和專制性監督系統的強化、精細分工愈益專制化、移民的卷入(或者,換句話說,資本向替代性勞動資源的轉移)以及不同的歷史和文化條件下實現的不同身體實踐和價值模式之間的強制的競爭性斗爭,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作為個人的勞動者的不平衡地理價值,對生活在可變資本循環之中的勞動者的身體所造成的明顯的影響確實非常強大”[。無疑,這些不利因素不但對工人的競爭力、收入水平以及身體狀況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且對階級斗爭構成了更嚴峻的壓力。在生產領域,資本家既以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形式竭力利用工人的身體潛能,同時又最大程度地開辟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上的利潤空間。他們最拿手的辦法是盡可能廣泛地采取機器生產,把身體與機器結合在一起。機器既是對身體的生理極限的克服,又是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馬克思指出:“機器越推廣,分工越細致,勞動量也就越增加,這或者是由于工作時間的延長,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時間內所要求的勞動的增加,機器運轉的加速,等等。”

所以,哈維認為,資本家的利潤來源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機器延伸的身體”,二是“作為我們自己身體延伸的機器”。對身體而言,資本主義的生產體系是一種“塑形之火(form-givingfire)”,不斷地生產出符合其需要的工人身體。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對身體的“塑形”,造成了身體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依賴以及身體的異化。“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由于推廣機器和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因而對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在消費領域,工人通過消費而存活,資本家則通過工人的消費而得以進一步積累。馬克思指出:“工人的個人消費,不論在工場、工廠等以內或以外,在勞動過程以內或以外進行,總是資本生產和再生產的一個要素……工人階級的不斷維持和再生產始終是資本再生產的條件。”所以,資產階級熱衷于引導、組織和動員人們的消費欲望。當工人的身體在消費形形色色的消費品的時候,身體則成為資本積累和循環過程中的消費對象,再度表現為資本的附屬品。所以,哈維認為資本主義體系賺取利潤、強化積累和消除危機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是資本在地理空間層面上的延伸和擴展,二是資本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這兩種途徑又是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資本主義體系通過有意識地制造和控制社會消費,可以使資本在身體層面上得到不斷的積累和循環。“新需求的產生,確定不同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全新生產線的開辟被當成避免危機和解決危機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推行。”

目前,消費已經不再局限于局部的空間規模,全球性的消費市場業已形成,這種狀況無疑強化了身體消費的廣度與深度,也強化了資本對身體的控制和利用。哈維指出:“必須承認目前在工作場所,以及生產—消費過程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以某種方式陷入了資本循環和積累。幾乎我們現在吃喝穿戴、收聽、觀看和學習的每件東西,都以商品形式來到我們面前,而且由分工、產品利基的追求,以及體現資本主義信條的論述與意識形態的一般演化所塑造……在這種情況下,身體變成了‘積累的策略’,而且我們全都得在這種條件的符號底下生活。”[8]這也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活著。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需要強調的是,在全球化時代,身體作為資本積累的策略,早已突破工廠、地方或國家等局部規模,上升到全球規模。身體異化的普遍化,意味著身體解放不僅是局部空間的事情,更是全球空間的事情。

二、身體是全球聯合斗爭的原初起點

身體處于資本的羅網當中,這并不是說身體解放毫無可能。因為:其一,身體在作為資本積累的策略的同時,意味著“勞動身體是一個抵抗的場所”[5]112;其二,資本積累和資本循環過程包含著內在的矛盾,而處于生產、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的身體則有可能從那個矛盾的孕育和內爆當中解脫出來。在交換領域,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勞動者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身體和身體權益。換言之,勞動者擁有人身自由,勞動者的身體權益是固有的權益。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勞動者的身體和身體權益的侵犯與戕害在繼續,那么身體斗爭和身體解放政治將不可避免地持續下去。所以,“馬克思認為,保存勞動者個人和身體在可變資本循環過程內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是勞動過程內外爭論和階級斗爭得以發生的支點”[5]103。所以不難理解,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斗爭,一開始就表現為諸如“爭取正常工作日”“爭取最低生活工資”之類的事關工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存續的斗爭。可以認為,法律、政治等層面的斗爭在某種程度上是身體斗爭的延續和升級。總之,身體自由原則是階級斗爭合法性的重要根據,爭取和維護身體權益的斗爭是階級斗爭的原初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領域,正如馬克思所言,資本作為死勞動,為了實現資本增殖而不斷地吮吸活勞動。“資本由于無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勞動,像狼一般地貪求剩余勞動,不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極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純粹身體的極限。”

因此,身體反抗與資本增殖是同一個過程。并且,“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專業”;這個“絕對的矛盾”,對勞動者的身體而言意味著災難,時常以階級斗爭的形式得到宣泄!所以哈維說:“雖然不穩定性令人感到不安,有時是破壞性的,而且還總是難以應付,但它為勞動者提供了很多的顛覆和反抗機會。”在消費領域,一方面,資產階級對消費進行管理,使勞動者停留于欲望層面,受制于欲望的滿足,從而為產品營銷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并獲得順從;另一方面,工人并不會感到真正的滿足,①并且,工人的消費傾向或消費方式并不總是像資本家所設想的那樣是“合理的”,因為他們作為“活的”勞動者,在個性需要、情感結構、生活觀念、家庭組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工人如何個別地或集體地履行他們的消費者職責并進行生活方式選擇,與資本力量如何試圖抓住并指導那些選擇朝著有利于可持續積累的理性消費方向發展,這兩者之間就產生了斗爭”。換言之,在消費異化與反異化的斗爭中,爭奪身體消費控制權的斗爭則內在地蘊含于其中。綜上所述,一方面是資本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勞動者身體進行塑造、剝削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勞動者不屈不撓地為捍衛身體的完整性和尊嚴而戰。結果,“人體是一個戰場”。

哈維指出,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的全球化,它同時意味著資本主義矛盾和危機的全球化,這為身體解放提供了契機。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是又一輪大規模的、猛烈的“剝奪式積累”的過程。②一方面,很多國家或地區的統治集團通過私有化、金融化、“危機管理與操縱”、再分配等手段,篡奪了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同時也孕育和生產出了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無產階級,而階級或區域之間的不平等在很多國家的國內以及國際上都“日益嚴重,情況驚人”。因此,“沒有理由排除在未來一些年里有出現帶著反新自由主義綱領的以工人為基礎的政治的可能”。當前,全球范圍內資本主義體系的所謂“創造性破壞”活動、不平等的世界經濟-政治結構,以及層出不窮的各種矛盾所導致的不穩定局面,內在地包含著階級斗爭爆發的諸多潛在因素:人均工資增長率的下降、兩極分化、金融危機、局部戰爭、生態惡化,等等。所以我們看到,對自由市場全球化的反抗熱潮在不同的空間規模上時常發生。這為“聯合的行動”準備了可供整合的資源和乘勢而上的條件,超越地方化、形成合力的趨勢不是沒有可能。

同時,資產階級為推行全球化而散播的各種文化-意識形態(自由、民主、人權、富足的生活、自我實現等觀念),本質上是服務于資本主義體系的資本積累和循環及其政治統治與權力擴張的,但是這些觀念也在資本主義體系的內部孕育了大量潛在的對抗性要求。也就是說,當億萬民眾要求把那一套漂亮的虛偽說辭真正落到實處并為此而斗爭的時候,就意味著播下了廣泛的反對資本主義體系的種子并且生根發芽。③換言之,資產階級的文化-意識形態可以被轉變成為無產階級的戰斗口號,為聯合的行動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支持。在這樣一種可能的全球聯合斗爭的情形下,哈維強調指出,身體斗爭與全球斗爭是一體關聯的。其一,世界范圍億萬勞動者的身體,在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遭受了同樣的異化的對待與塑造,異化作為一種普遍性附著于每一個身體之上。換言之,億萬勞動者對于身體的異化,完全是“感同身受”的。這種身體異化的處境和感受,是雇傭勞動者聯合起來的基礎和源泉。其二,就世界范圍內處于各種形式的被剝削和被壓迫狀態的民眾,其人數之多、分布之廣、受苦受難程度之深重這個現實情形來看,身體異化的態勢可以說既是個體性的,又是全球性的;因此,反身體異化的斗爭是既關乎個體,又席卷全球。在這個意義上,雖然身體和全球化本身屬于兩個不同的空間規模:一個可以說是最微觀的層面,另一個可以說是最宏觀的層面;但是,在異化狀態和反異化斗爭這兩個方面,它們卻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了。綜上所述,在全球化時代,斗爭在繼續,解放的潛流在涌動。哈維指出:“承認階級斗爭的起點在于勞動身體的特殊性,這是很重要的……強調階級斗爭的普遍性源于個人的特殊性,強調階級政治學必須以富有意義的方式回到個人。所以,個人異化是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起點,而且正是這種異化是必須要加以克服的……但那種異化只有通過集體斗爭的方式才能夠克服。那就意味著要建立一項超越時空的運動,來對抗資本積累的普遍和跨國特性。”[5]48也就是說,哈維接受并強調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當中所提出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個根本的解放戰略,要求在世界范圍內積極促成和發起“聯合的行動”。他認,惟有通過聯合的行動,才能從總體上摧毀資本主義體系,這是人類解放以及身體解放的一個必要步驟[12]。

三、身體解放的生態人類學根據

哈維認為,要實現身體解放,不僅需要借助于政治經濟學批判,指明身體異化之困境,并推動聯合行動之展開,以便于超越和替換資本主義體系,而且需要在身體當中尋找到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的自身依據,也就是說,為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尋找到一個源自于人本身的內在支撐。為此,他從人類的生物特質與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這個角度,試圖為解放政治以及身體解放提供一個奠基意義上的生態人類學根據。哈維這方面的思想觀點,是對馬克思思想的繼承和綜合性的發揮。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把人定位為類存在物。“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他自身的類以及其他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種事物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因為人把自身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13]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指出了人的身體中“蘊藏著的潛力”,并且這種潛力的發揮受到人類意識的指引和控制。“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房子實際地建成之前,已經在他的頭腦中有它的結構了”。哈維認為,“類存在物”是人類的本質規定性,這個總體性的概念呈現了人際間的可通達性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網絡。不過,由于資本主義體系所造成的異化之緣故,人作為類存在物而存在這一點并沒有成為現實。①換言之,存在論意義上的“類存在物”仍然停留于認識論層面,只是作為填充“人類本質”或“人類潛能”的理論內容。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人的身體“蘊藏著的潛力”,能動地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達到類存在。

在哈維那里,人所“蘊藏著的潛力”包含和體現于人類的基本技能(見下文)之中。這些基本技能(包括人類的意識能力和想象力)敞開了人類改造世界、解放自身的無限希望,是重構世界形態、實現類存在的力量源泉。當然,也是身體解放的自身條件。所以,他接受了“類存在物”這個概念,并且把人的身體“蘊藏著的潛力”作為理論的立足點。為此,哈維依據美國著名社會生物學家愛德華?O?威爾遜的研究成果,把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從生態人類學層面加以說明。威爾遜指出:“[根據無數的例子,]可以得出一個非正式的生物進化法則,這個法則對于理解人類的狀況很重要:如果設想有一種生命傳感器可以識別環境中的任何信號,就一定有一個物種擁有這種傳感器。……生物的能力只進化到使生物最大限度適應其所占據的生態灶的程度,而不會錦上添花。每一個物種,每一種蝴蝶、蝙蝠、魚和靈長類,包括現代人種(Homosapiens),都占據著特定的生態灶。也就是說,每一個物種都生活在其自身所能感知的世界中。”[14]66-67簡言之,每個物種的優勢及其不足,是長期演化的結果,這使物種生活在它們各自的世界中,并與它們各自的世界相契合。就人類而言,“在地球上,我們只是一個物種,像其他任何物種一樣被賦予了特殊的能力和力量,按照有利于我們自己生計和繁殖的方式來改變環境”。

由此,哈維認為,既然我們的能力與我們的生存狀態之間原本就是內在地契合為一體的,那么我們可以根據物種目前所處的實際狀況來總結和推導出它原本所具有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說,從人類的實際生存狀態出發,考察并總結出人類的能力結構;進而,由我們的能力結構而領悟和推斷人類在進化和發展過程中可以達到的某種合理的未來生存狀態。最終,哈維把人類的基本技能歸結為以下幾個至關重要的方面:①生存競爭和斗爭(經由自然選擇,或者在人類歷史中經由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選擇,產生等級制和同質性);②環境適應和多樣化(經由經濟、政治或文化方面的增殖和創新而產生差異性);③協作、合作和互助(依賴交流和轉化的能力,形成社會組織、制度安排和一致同意的政治-話語形式);④改造環境(將“自然”改裝成與人類的需要廣泛一致的人性化的自然,雖然常常也會產生一些無意識的后果);⑤安排空間秩序(與空間生產相伴的、出于特殊目的的流動和遷移,以及個人、集體和物種生命的物質支持系統在空間上結合起來的組織);⑥安排時間秩序(設置有助于生存的生物、社會和文化的“時鐘”,以及為生物和社會目的而使用的、各種不同的時間秩序安排)。在哈維看來,人類的這些基本技能既是解釋社會結構和社會面貌進化與發展的基本模型,更是一個指示燈,具有透視未來的作用。他認為,人的身體當中所蘊藏著的這些基本技能,既有其各自的特殊作用,又能夠形成一種合力,導致復雜的局面和后果,一切都在于人類自身是如何使用和發揮這些基本技能的。也就是說,人類的命運在于人自身,源自進化經驗的這些基本技能潛在地、開放性地為人類的各種新型的戰略選擇提供了可能。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來看,我們有能力在重大時刻作出更為合理的和理想的選擇———“創造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理發展理論所設想的那種顯著不同后果”。進言之,當人類身處資本主義體系的異化困境時,始終具有內在的潛力和自身條件,利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的各種可能契機和資源,開展聯合的行動,超越和替換資本主義體系,促成替代性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理想社會中,人不再是異化的人,人的身體也不再是異化的身體。一言以蔽之,人成為真正的類存在物。

總之,在這些基本技能當中,哈維最為看重人類的改造世界的潛力。他的這個觀點,實際上也是受到美國著名法學家羅伯特?昂格爾的啟發。在昂格爾那里,人性觀是其社會改造理論的基本構件:人性既有沿襲和積聚文化傳統、本能習性以及生活慣例而固化的一面,同時又有善于想象、渴望改變、追求創新而變化的一面;正是人性中這種內在的革故鼎新的沖動才使得既定的社會體系存在著被不斷地加以改造和修正的可能。只不過,昂格爾所說的“人性”被哈維改造成人的身體當中所固有的“潛力”。綜上所述,哈維提出“類存在物”概念,闡明并總結出作為類存在物的我們所具有的“蘊藏著的潛力”或“基本技能”,其目的是為了把人類改變自身命運的解放潛能歸結到人的身體之中,是為了對抗和摧毀資本主義體系。這樣一來,身體不但是哈維構建解放政治的支點,而且身體解放具有內在的依據,具有自身的基礎。

作者:錢厚誠單位: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態類論文:人類追求生態系統整體效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引言;人類中心主義立場;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環境整體主義觀;結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過是倫理學對于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環境倫理自身的性質完全可以解答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意識優秀、非人類中心主義因缺乏對現實的細致關注而無力回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存在構成了世界、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學,是在方法論上超越以上幾種思維方式、環境整體主義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已有的主體性把已有主體看作是自然系統中的“普通一員”、主張放棄首要次要之分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20世紀是人類科學取得巨大成就的時期,也是地球環境急劇惡化、環境危機全球化和日益嚴重的時期。本文通過環境整體主義道德哲學的優秀意識結構闡釋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即是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它既涵蓋了整體主義的和諧發展論,又包括完整的環境正義觀。

關鍵詞:環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整體主義

1引言

人類生活的環境是一個多向度、立體、完整的環境,人類的道德生活也同樣是立體式的、多向度的。因此,基于這種現實基礎的環境倫理學必然是能夠接納和包容、超越和整合以人本主義立場和非人本主義立場構建的環境倫理學。把是否有利于維持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諧、穩定、平衡和持續存在作為衡量和評判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方式的根本尺度和驗證標準。這種倫理學具有明顯的后現代性和深刻的實踐意義。

2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與傳統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比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意義上也的確可以被看做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但是,如果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認為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意味著倫理道德所適用的范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認為環境倫理所調整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完全超越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圍之外,夸大了環境倫理的特殊性,并從根本上誤解了環境倫理的性質。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過是倫理學對于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其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是為了救治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克服和解決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成為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出了問題,但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出了問題;環境問題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上的問題,特別是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表現。與此相應,環境倫理所調整的對象,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系,是被自然所中介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環境倫理學并沒有完全超出傳統倫理學的界域,其對環境倫理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探究和建構也談不上是對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即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擴展。

其實,環境倫理自身的性質完全可以解答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環境倫理的實質仍然屬于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只不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或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倫理所確認的應是人們之間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只不過是在人們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才表現出對他人和后代人的道德義務和責任。環境倫理這種與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本質上同一而表現形式相異的性質,本身就足以構成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重要依據。

3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意識優秀: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系,需由否定自然事物做工具價值評價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到認同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然而,用“內在價值”說來闡釋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或把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安放在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上是根本靠不住的。由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強調自然事物具有與人的利益和需要無關的所謂的“內在價值”是對價值概念的誤用或濫用,到其對于承認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的特殊性的具體論證看,只要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主流論述稍做分析,我們就很難認同其結論。

事實上,隨著由環境因素引發的社會不公正問題逐漸凸顯,非人類中心主義因缺乏對現實的細致關注而無力回應,環境正義論開始取而代之。環境正義論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抽象論爭,認為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并非哲學和世界觀方面的問題,而是源于存在著特權等級制度和支配制度的社會結構模式。例如,美國學者哈丁的“救生艇”理論就是無視公平的利己主義方案,“嚴重地侵害了分配正義的原則,完全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人權”。正是社會關系的不平等性和不正義性,才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才塑成了一種試圖主宰自然的價值觀念。所以,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通過重建社會正義秩序來實現環境權利與環境責任在人類之間的公正分配。環境正義諸理論看到了人類社會內部不同主體在環境問題上的差異性,表達了不同主體維護自身環境權利的要求。但是,環境正義論關注的焦點僅僅是人類的社會倫理,卻忽視了自然對人類社會環境正義問題所具有的先在性和決定性意義。實際上,環境正義不僅僅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公正,同時更應是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公正。

4環境整體主義觀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存在構成了世界,世界的本體既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也不是脫離自然的人,而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三位一體的具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和生態系統。環境整體主義承認人類具有生存權,也不逾越生態承受能力,更不違背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主張把人類的物質欲望、社會經濟增長、對自然的改造利用限制在能為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范圍內J。環境整體主義反對長期存在的傳統的主宰自然的“理性人”,強調具有生態倫理知識的“理性生態人”。人類發展經歷與現實給予證明:以堅持人類利益至上為前提時,生態危機就勢必不能避免;以堅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前提時,生態平衡才得以實現,進而才能實現全^類的利益。

在世界的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中,蘊含了自然、社會乃至精神性的存在,并得以具體表現。非人本主義預設了一個理想的自然,并一味地要求人去消極地適應,這不僅僅忽視了人與自然相互沖突的一面,并把人降低為生物,一筆勾銷了人的社會性本質。這種人與自然機械論世界觀強調絕對的主、客體,人與自然、思維和物質的分離和對立,而且認為只有自然是主體,自然以外的世界是客體,作為主體自然具有其自身價值。在這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反增長哲學’的欣賞表明他們根本無視處于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以至使環境倫理可能陷入‘倫理的不倫理性’的困境”。反之,片面的認為只有認識主體,在人類取得的大多數成就都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或者說以生命和自然的不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從而導致世界的不可持續發展,使人類陷入困境之中。

整體主義的環境倫理學,是在方法論上超越以上幾種思維方式,確立整體主義的生態方式,科學的把握個體和整體的辯證關系最為關鍵。個體不僅包括當代人,同時也包括人類社會、自然的概念。而整體則對應包括后代人、自然、人類社會的概念。顯然,在這種辯證關系中,傳統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就不適用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價值觀,把經濟增長看成是發展的終極目的和根本的價值取向,完全否認了自然界的“自然價值”,從而理直氣壯地掠奪和揮霍自然資源、迅速加劇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環境倫理學的研究要科學的把握個體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就必須考察生態價值既地球上的任何物種和生物個體,在生存競爭當中都既實現著自身的生存利益,同時也創造著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的生存條件,在這個意義上說,物種和生命個體對其他物種和生命個體具有價值,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的完善也具有價值J。

環境整體主義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已有的主體性把已有主體看作是自然系統中的“普通一員”,并通過其相互間的辯證關系構成了系統的概念。從理論上說,它對于克服傳統哲學價值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片面理解,否定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具有積極的意義,立足于全面關系的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價值觀的形成。從實踐上說,它對于我們克服當今人類面I臨的困境和危機、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主張放棄首要次要之分,以相互作用的觀點主張放棄以什么為中心,世界沒有中心,是多元的,是多元相互作用的世界。

5結語

社會發展是多維的、復雜的,包括一系列交復的進程,并且個個進程都影響制約,所以對待環境倫理問題,不能一葉障目,就事論事談環境。筆者認為:人類應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環境問題,環境倫理其實質是人類社會倫理關系的宿主,兩者相容共生一起構成了整體的系統,我們只有拋棄傳統的“對抗模式”、“絕對不相容”以及“割裂系統”的思維方式,在思想上把地球看作整體的系統,把公正、尊嚴、自由考量進去,通過對環境倫理學的后現代主義構建,不斷否定現代社會發展所長期存在的意識形態,走出長期以來人類“非輸即贏”的視角研究環境倫理,實現在探索構建和諧的道路上真正前進。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人報告,表明中國的環境倫理將為建設生態文明服務,將在促進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轉變的同時,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態化轉變。中國人民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生態文明點燃人類新文明之光,以生態文明引領世界的未來。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新貢獻”

生態類論文:鹿類動物與生態環境論文

提要:本文對三至九世紀華北地區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略作考察,指出:此一時期,該地區仍分布有數量眾多的梅花鹿、麝和獐,并尚有少量的麋棲息。與春秋以前的情況相比,鹿類的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明顯減縮,特別是麋的減少最為顯著;但與晚近時代相比,則仍稱可觀。鹿類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的變化,是當地生態環境及其變遷情況的綜合反映,與人口密度、生產類型和活動強度密切相關。中古華北仍廣泛分布有較大鹿類種群的事實,表明當時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從總體上說仍屬良好。

關鍵詞:中古、華北、鹿、生態環境

近半個世紀以來,華北[1]生態環境的變遷逐漸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一些學者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對本地區森林的分布與破壞、河流上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河道變化以及平原地區湖泊淤廢等一系列重要問題,展開了卓有成效的探討,為這一地區的生態變遷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迄止,關于先秦時代這一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及其分布的歷史變化,考古學和動物學界已有一些學者作過甚有成績的探討,而對此后的情形雖有若干片斷論說,但專門系統的研究則仍然缺乏[2]。

鹿類動物[3],是大型陸地野生食草動物的典型種類,也是重要的經濟動物。在歷史上,鹿類曾對華北居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反過來說,華北地區鹿類種群數量與分布區域的歷史變化,乃是當地人類活動改變生態環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變遷的重要歷史表征。本文盡量匯集各類文獻中的零碎記載,對中古即公元3—9世紀華北地區的鹿類動物及其分布情況作較為詳細的考述,并對其所反映的若干生態史問題稍作推論,為開展對華北生態史的綜合研究整理一點基礎資料[4]。

一、中古以前華北的鹿類

為更好地說明鹿類動物與生態變遷的關系,我們先來追述一下中古以前的情況。

在農耕和畜牧出現之前,由于人口十分稀少,技術能力極其低下,采集、捕獵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干擾還十分微弱,華北生態系統基本處于原始狀態,各種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尚未受到破壞。因此,遠古時代這一地區分布著種類眾多、數量巨大的大型野生動物,甚至還有犀、象等后來只分布于熱帶地區的動物活動[5]。其中,鹿類動物是一個最為龐大的家族,也是當地原始居民的主要捕獵對象和食物來源之一。新石器時代的華北雖然已有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但捕獵野生動物仍為當地居民謀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而鹿類動物仍是他們最重要的肉食來源。這一情況,已為大量考古實物資料所充分證明。

袁靖曾“比較全面地收集了目前所知的我國各個地區新石器時代的54個遺址或文化層中出土的動物骨骼資料,并對它們按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分別進行了統計和”。根據他的研究,這些遺址(年代約在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間)中所出土的野生動物骨骼,主要集中在梅花鹿、麋鹿、獐等鹿科動物[6]。筆者據其文附表資料統計,屬本文討論范圍內(袁文分列為黃河中上游地區和黃淮地區)的35個遺址或文化層所出土的野生動物骨骼中,鹿類骨骼的數量居于絕對多數[7],一些遺址所出土的鹿類骨骼數量很大,比如陜西臨潼姜寨遺址一、二、四、五期文化層共出土有167具,白家遺址出土有218具;安徽濉溪石山子遺址出土數量更多達353具;山東泗水縣尹家城遺址也出土有125具之多。這些事實說明,新石器時代鹿類動物在華北的分布十分普遍,并且種群數量之大應居于陸地大型野生動物之首。

到了商周時期,黃河中下游的農牧業已取得一定,但人口仍然稀少,土地開墾尚不甚廣,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仍有廣袤的蒿萊叢林和遼闊的湖沼草澤可供棲息繁衍,因之彼時華北地區的各種鹿類種群數量眾多,其中麋(即俗稱的四不象)的數量最為龐大。

商代的情形,甲骨卜辭的記載可以說明。根據這些記載我們看到:在當時,捕獵野獸仍為重要的經濟活動,卜辭中關于“麋擒”、“逐鹿”、“射鹿”、“獲鹿”、“畫鹿”、“獲獐”之類的文字相當之多,可知鹿類仍是最重要的捕獵對象。據研究者統計,見于現有甲骨卜辭中的鹿類獵獲數量,僅武丁時期就達2000頭之多[8],每次捕獵常常所獲甚豐,獵獲的鹿類常在百頭以上,其中有一次“獲麋”的數量竟多達451頭[9]!殷墟動物骨骸出土情況證實了甲骨卜辭記載的真實性。根據古生物學家的鑒定和統計,殷墟出土的野生哺乳動物骨骸,千數以上者有腫面豬、圣水牛和麋,獐和梅花鹿的數量也在百數以上[10]。這些無疑反映:當時安陽及其附近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眾多,分布密度相當高。否則,以當時的狩獵技術條件,捕獲如此眾多的鹿類是不可想象的。

至西周初期,這種情況似乎仍無太大變化,《逸周書·世俘解》中有一條材料記載說:

武王狩(發生在武王伐紂之后不久,在殷都附近進行),禽虎二十有二,貓二,麋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羆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麇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11]。

這可能是一次動用大批軍隊而進行的大規模圍獵活動,一共獵獲13種野獸計10235頭,其中包括麋、麈(鹿群中之雄性頭鹿)、麝、麇(即獐)和鹿(應主要為梅花鹿)等在內的鹿類動物8839頭,占全部獵物數量的76.5%;而麋又占鹿類之中的大多數(超過59%)。盡管《逸周書》是否為信史,歷來史家均有懷疑,這段文字所載是否確實也不得而知;但其所反映的情況,在相當程度上是合乎情理的[12]。

自西周至春秋時代,華北平川草澤地區仍有大量的麋鹿棲息繁衍,山丘林地中也是獐、鹿成群。《詩經》的記頌反映:當時許多地區仍有廣闊的“町疃鹿場”[13],到處有“呦呦鹿鳴”,成群的鹿覓食徜徉于蘋、蒿草叢之中[14];行人在林野發現死獐、鹿的現象時有發生[15]。其它文獻也有相似的記載,如《史記》卷4《周本紀》有云:“麋鹿在牧,蜚鴻滿野。”雖是一種比喻,但也反映了當時郊外多麋鹿的事實;在春秋時期,有些地方甚至仍然麋多成災[16]。因此之故,在當時鹿類的遇見率仍相當高。據《春秋左傳》“魯宣公十二年”記載,在晉、楚邲之戰(戰場約在今河南鄭州、滎陽一帶)期間的某一日,參戰士兵曾兩次遇見了麋(一次有麋六頭),且有捕獲。這些事實說明,在當時,鹿類特別是麋鹿,仍是常見的動物。

但是,自戰國以后,華北地區人口有了很大的增加,同時由于鐵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耕墾技術能力大大提高,廣袤的叢林草萊不斷被墾辟為農田,這使得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不斷縮小,鹿類的種群數量也不斷減少。因此,雖然戰國秦漢文獻中仍不時有關于鹿類的記載,但鹿群的數量已遠不能與以前相比。從文獻所反映的情況來看,習慣于沼澤濕地的麋,在秦漢時代已少見蹤跡;其它梅花鹿、獐等等,也逐漸由平原向山區退避。所以戰國秦漢文獻所顯示的鹿類遇見與捕獲概率已遠低于春秋以前,東部平原地區則基本不見有捕獵鹿類的記載。這些正是戰國以來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由于農業的高度發展而發生了顯著變化的反映。

不過,直到中古時代,華北地區的人口密度畢竟不象晚近時代那樣高,生態環境破壞也不似近數個世紀這樣嚴重。根據各類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本區域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在西部山區,仍有大面積的樹木叢林;東部平原地區還有一些水面廣闊的湖沼澤地[17]。這些都給大型野生動物保留了一定的棲息場所。因此,在中古時期,華北各地山嶺叢林之中仍有成群的獐、梅花鹿、麝等鹿類動物活動;麋也并未絕跡,在河流和沼澤附近,偶爾還可見其蹤跡。在歷次戰亂和人口銳減時期,比如魏晉北朝時期,由于土地荒蕪,草莽復生,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動物,雖不及春秋以前那樣數量眾多,但較之兩漢時期似乎有所增加。二、中古華北的主要鹿種及其分布

關于中古華北鹿類的直接記載雖然不少,但資料極為零碎,并且對于鹿類的種屬時常記載模糊,敘述起來相當困難,更無法從統計學上作出數量說明。在此,我們僅根據有關資料,就主要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作些描述。

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大體可以分辨出,當時這一地區的主要鹿類有梅花鹿、麝、獐和少量的麋。至于其它屬種,則無法斷定。

1、梅花鹿梅花鹿(學名C.Nippon),古文獻中或作斑鹿,可能是中古華北分布最廣的鹿種,大抵各地丘陵山區多樹木叢林之處,都有梅花鹿的出沒。它的分布區域,可以根據當時文獻中關于白鹿的記載來加以推斷。

動物學表明,所謂白鹿,不過是梅花鹿隱性白花基因的表現型,是一種罕見的變異現象,發生機率極小。因此,有白鹿出現的地區,必定有梅花鹿的生息,而且其種群數量還極有可能是相當大的[18]。

從很早的開始,古人就以白鹿出現為“祥瑞”,因帝王圣明仁德所感而至。《宋書》卷28《符瑞》中說:“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因之,地方一旦發現有白鹿出現,必定要報知朝廷,捕捉到了以后都要上獻皇帝,至晚從漢代開始,這已形成了一種慣例[19]。以白鹿出現為“祥瑞”的觀念,是虛妄的;但史書關于白鹿出現的記載,一般來說是真實可信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地方官員已將捕獲的白鹿上獻給了朝廷,所以史書才記載了下來。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讒諛之臣謊報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有關記載,推知當時梅花鹿的種群分布情況。

魏晉南北朝文獻關于白鹿出現的記載,主要見于《宋書》和《魏書》。《宋書》卷28《符瑞》中所載,可確認屬于本區者共11次,時間起于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終于劉宋后廢帝元徽三年(公元475年)。其中言“獻”者6次、言“見”者2次、言“聞”者3次。至于出現地點,該書稱黃初元年有19個郡國上言白鹿出現,令人懷疑,(很可能是因其年曹丕廢漢建魏、即位稱帝,地方州縣為了獻媚,故而編造此種“祥瑞”上報,表示曹氏篡漢是“上應天命”。)其余10次,分別見于扶風雍縣、天水西縣、東莞莒縣岣峨山、文鄉縣、譙郡蘄縣、彭城縣、徐州濟陰縣、雍州武建縣、梁州和郁州;《魏書》卷112下《靈徵志》下所載,可確認在本區范圍內者有22次,時間起自北魏道武帝天興四年(公元401年),終于東魏孝靜帝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其稱“獻”、“獲”或“送”者,共17次,稱“見”者5次。除一次出現地點不詳者,其余分別見于魏郡斥丘縣、建興郡、定州、樂陵、代郡倒刺山、相州、洛州、京師(平城)西苑、秦州(2次)、青州、司州(4次)、荊州[20]、平州、齊州、濟州、徐州和兗州。

關于隋唐時期白鹿出現,《隋書》和兩《唐書》沒有集中的記載,《冊府元龜》則記載有13次,其地點分別在華池之萬壽原、驪山、麟州、沂州、九成宮之冷泉谷、濟州、潞州、皇家禁苑(2次)、華山大羅東南峰駕鶴嶺、皇家閑廄試馬殿、亳州、同州沙苑監,以關中居多[21]。

根據上述記載可知:在中古華北,許多州郡都曾有白鹿出現,而以多丘陵山地的州郡較為頻繁;處于黃淮海平原的諸州郡也時見報道。由于京畿附近常禁民間私獵,而皇家苑囿往往養有數量不小的鹿群,因此,白鹿較多出現于這些地方。這些事實說明,梅花鹿在當時這一地區曾有相當廣泛的分布,在丘陵山地較多的地方和京畿附近,梅花鹿的種群數量較大,分布密度較高;東部平原地帶也有不少分布。

2、麝中古華北的另一重要鹿種是麝(學名Moschusspp.)。在我國,麝有兩種,即馬麝(學名Moschuschrysogaster)和原麝(學名Moschusmoschiferus)。著名的香料——麝香,系麝的包皮腺分泌物,是一種具有強烈芳香氣味的外激素,為世界三大動物香料之一(其它兩種分別來自靈貓和河貍)。在中藥學里,麝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藥材。據現代藥學研究,麝香對人的中樞神經有興奮作用,能興奮呼吸中樞和血管舒縮中樞,中醫用于急熱性病人的虛脫,中風昏迷和小兒驚厥等癥,療效顯著。

因《大唐六典》、《通典》、《新唐書》和《元和郡縣圖志》等保存有較詳備的唐代各地土貢麝和麝香的資料[22],故不需太費力氣,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確定當時麝的主要分布區域。據《通典》記載,在唐代,麝香被制成顆粒,諸州上貢數量自10顆至30顆不等[23]。當時除華北州郡貢麝香外,南方各地特別是山南、劍南也大量土貢麝香,說明麝香在當時是一種大量需用的藥用香料,頗疑與唐代上層、特別是皇室多患“風疾”有關(“風疾”將另文討論)。至于直接貢麝,大約是供皇家苑囿豢養并取麝香之用。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的記載,唐代貢麝和麝香的州郡,屬于本區(或部分屬本區范圍內)的有共有22郡,其中貢麝的有同州馮翊郡、慶州順化郡、丹州咸寧郡、延州延安郡、靈州靈武郡、虢州弘農郡,貢麝香的有商州上洛郡、嵐州樓煩郡、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媯州媯川郡、檀州密云郡、營州柳城郡、河州安昌郡、渭州隴西郡、蘭州金城郡、階州武都郡、洮州臨洮郡、廓州寧塞郡、疊州合州郡、宕州懷道郡、甘州張掖郡。

一般說來,能上貢麝或麝香的地區,即有麝的棲息。由以上記載可知,唐代在燕山——太行山一線以西以北、青藏高原以東的許多州郡土貢麝香或者麝,甚至距長安不遠的同州亦以麝香稱貢,說明這些地區均有麝的活動棲息。但黃河下游州郡,則不見有貢麝香的記載,說明唐代麝在那些地方很少分布或沒有分布。考慮到麝的生活習性特別是食性,東部地區可能一向不曾有過大群的麝。

3、獐獐,古文獻亦稱麇(學名Hydropotesinermis),也是中古華北的重要鹿種。相比較而言,獐不象梅花鹿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并能夠提供珍貴的鹿茸,亦不似麝是麝香的主要來源,因此它在古代的聲望不及于后二者。不過,獐乃為當時重要的捕獵對象和重要的野味肉食來源,分布區域也相當廣泛。在古代,獐的隱白基因表現型——白獐,也被視作一種吉祥物,史家謂:“白獐,王者刑罰理則至。”[24]即白獐的出現,是帝王施行刑罰平正公允、合乎法度的一種自然感應。因此,地方發現白獐出現都要報知朝廷;如果捕獲白獐,也必定上獻。我們從《宋書》、《魏書》及《冊府元龜》中找到與本區有關的記載共27次。具體情況如下:

《宋書》卷28《符瑞》中載有17次,其中言“獻”者12次、“見”4次、“聞”1次,時間起自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終于劉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除1處記載稱19個郡國上言白獐出現不可靠(理由見上文)外,其余記載所涉及的地區有:瑯邪、魏郡、義陽、汲郡、梁郡、汝陽武津、東萊黃縣、馬頭(屬豫州)、濟陰、東萊曲城縣、濟北、南陽(3次)、北海都昌、汝陰樓煩;

《魏書》卷112下《靈徵志》記載有7次,6次言“獻”、1次稱“見”,時間起自北魏明帝永興四年(412年),止于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出現的地區分別是章安、懷州、豫州、華州、徐州(2次)和瀛州;

《冊府元龜》卷24《帝王部·符瑞》三記有3次,2次言“見”、1次稱“獻”,分別為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豫州)、十五年(海州)和德宗貞元十二年(796年,許州)。

據以上記載可知,當時白獐基本出現于本地區的東部,太行山脈以西則很少見,這似乎表明當時獐主要分布在本區東部。這是由于史料記載缺失,抑或實際情況即如此,尚須進一步考證。從我們所搜集到的資料看,至少關中地區還棲息有一定數量的獐,例如唐文宗開成四年四月,“有獐出于太廟,獲之。”[25]這或可認為是從禁苑中逃逸出來的,不能算作自然分布。但孫思勰也曾提到:岐州有上等的獐骨和獐髓,可以入貢[26]。不過,喜于溪河水際活動是獐的生活習性,只要其它條件具備,東部濕潤多水區域更適合它的棲息。這樣看來,當時本區東部獐的分布較多,故白獐出現亦以東部居多,似也合乎情理。

4、麋比較麻煩的是麋(學名Elaphurusdavidianus)。如前所言,在遠古至于春秋時代,麋鹿曾是東部湖沼草澤地區的優勢鹿種,種群數量十分龐大。但是,隨著土地不斷被墾辟,自戰國秦漢以后,這一地區的麋鹿日益稀見,在諸鹿之中,其種群數量和分布區域減縮最為明顯,以至一些學者曾認為:西漢以后麋已在這一地區絕跡。[27]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但至晚近時代,麋不但在華北、甚至在整個中國都逐漸完全絕跡,清代晚期僅北京南郊皇家苑囿中尚有少數豢養,八國聯國攻進北京后,竟被洗劫一空,致使中國麋種斷絕。直到20世紀80年代,始由英國烏邦寺公園引返其種,現于江蘇沿海地區辟有麋鹿飼養場。在中古時代,麋在華北地區的分布已經很少,不過并未絕跡,北魏道武帝天興五年(402年)曾發生過一場天災,史稱“是歲天下牛死者十七八,麋、鹿亦多死。”[28]可見當時華北地區還有麋分布。因此,我們從一些零碎的資料中,尚可約略尋覓到麋在本區活動的蹤跡。

首先,在華北北部邊緣草原地帶水源豐富之處,似乎還有些麋群活動。例如《魏書》卷28《古弼傳》載:公元444年,魏帝復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如文中“麋鹿”乃指麋一種,則那里的麋鹿種群仍甚不小;若是“麋、鹿”兩種的合記,則當地至少也還有麋的活動。無獨有偶,唐·張讀《宣室志》卷8記載說:僑居雁門的林景玄“以騎射畋獵為己任”,“嘗與其從數十輩馳健馬,執弓矢兵杖,臂隼牽犬,俱獵于田野間,得麋、鹿、狐、兔甚多”,表明今山西北部地區尚有麋的存在。此外,位于隴右道廓州化城縣東北七十里的扶延山中,也“多麋鹿”[29]。

內地亦見有麋的記載。如虢州、鄧州、濟源等地在唐代還有麋棲息。《新唐書》卷215《突厥》上云:“虢州負山多麇麋,有射獵之娛。”[30]同書卷162《呂元膺傳》也說:“東畿西南通鄧、虢,川谷曠深,多麋鹿……。”至于濟源地區,初唐人王績稱其居住河、濟之間時,“親黨之際,皆以山麋野鹿相畜。”[31]今山東高密、江蘇洪澤湖一帶,在唐代也有麋群棲息。前者見于《元和郡縣圖志》的明確記載[32],后者則在《千金翼方》有所反映[33]。

由此可見,直到唐代,華北一些地方尚有麋活動,只是其種群數量遠不能與先秦以前相比,活動區域也極為有限,與同時代的梅花鹿、麝和獐相比,數量也要少得多。這自然是因為原先最適于麋生息的東部平原沼澤地帶,此時已變為農耕的中心區域,各地湖沼草澤雖未至全部淤廢,但可供麋棲身之處已經不甚廣;雖然山區川谷溪澗也適于麋鹿生息,但畢竟不能容納很大的種群。三、中古華北的獵鹿和鹿產品利用

以上根據各類的記載,對中古華北主要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進行了梳理,試圖說明當時這一地區尚有種群數量相當可觀的鹿類資源。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意見,以下再對中華北的獵鹿和鹿產品利用情況略作敘述。

中古文獻關于華北地區獵鹿的記載甚為不少,不過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豫西山地以西地區。為方便起見,我們最好分區述說。

1、北部沿邊地帶華北北部沿邊是草原地帶或者毗鄰草原,那里的野生動物資源較之內地遠為豐富,故射獵活動亦比內地頻繁。

文獻反映,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以北地區、特別是今陰山一帶,是鹿類及其它野獸棲息的淵藪,為獲得充足的生活資源,當地居民經常性地進行大小規模的圍獵活動,狩獵業甚至是北魏前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大規模狩獵活動經常性地進行,魏王也常親自出馬。黎虎根據《魏書》統計:北魏前期5帝在位的85年間,共計出獵67次,平均每1年零3個月即出獵1次[34],每次圍獵都是收獲甚豐。如公元413年,北魏明帝拓拔嗣“西幸五原,較獵于骨羅山,獲獸十萬。”[35]鹿類動物乃是最重要的圍捕對象;《魏書》卷4上《世祖太武帝紀》更稱:“神麚四年(公元431年)冬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莫弗庫若于帥所部數萬騎,驅鹿數百萬,詣行在所,帝因而大狩以賜從者……。”雖然這一記載可能有較大夸張成分,但即使沒有數百萬而只有數十萬,其場面也是極為壯觀的;同書卷28《古弼傳》又載:公元444年,魏帝復畋于山北,“大獲麋鹿數千頭,詔尚書發車牛五百乘以運之。”一次圍獵活動能有如此大的鹿類捕獲量,對于今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說明狩獵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十分龐大驚人。鄂爾多斯沙漠南部地區,也有大量鹿群活動,獵鹿活動也是經常性的。北周時期,宇文憲之子宇文貴年方十一年,“從憲獵于鹽州(今陜西定邊一帶),一圍中手射野馬及鹿一十有五。”[36]也許這段記載有夸張成分,但如非當地有很大的野生動物種群,以一持弓小兒,在一次圍獵中即能射得野馬及鹿十余頭,無異于天方夜譚,史書中也不能出現這樣的記載。在幽州地區,鹿類動物也是重要的捕獵對象,當地甚至有人以驢子馱運鹿脯南下至滄州販賣[37]。直到唐代,文獻之中仍多記載北邊地區的弋獵之事,比如張讀《宣室志》卷8即記載有數事。其一云:振武軍都將王含之母金氏“常馳健馬,臂弓腰矢,入深山,取熊、鹿、狐、兔,殺獲甚多。”又云:僑居雁門的林景玄“以騎射畋獵為己任”,“嘗與其從數十輩馳健馬,執弓矢兵杖,臂隼牽犬,俱獵于田野間,得麋、鹿、狐、兔甚多。”如此之類,不能俱引。正因為這些地區鹿類資源豐富,當地人們獵鹿活動頻繁,唐代所在地區的諸州郡有多種鹿產品上貢朝廷,除上文所列麝香之外,靈州、薊州貢有鹿角膠,勝州、麟州貢鹿角,會州貢有鹿舌、鹿尾等等。

2、關中地區關中地區的鹿類資源一向較為豐富,由于一些王朝曾在關中設置禁苑豢養鹿類,所以當地的鹿類有不少實際上處于半馴化狀態。在唐代,關中地區的鹿類資源仍然相當豐富,盧綸《早春歸周至舊居卻寄耿拾遺湋李校書端》詩就曾提到周至一帶“野日初晴麥垅分,竹園相接鹿成群”的景象[38];當時文獻中甚至不時出現關于鹿類進入京城街市、太廟乃至直入皇宮殿門的記載,說明在隋唐時期的關中甚至長安城附近,鹿類的遇見率還相當高[39]。這可能因為當時國家對畿內百姓的捕獵頗多禁令,故鹿群可以相當自由地活動。盡管在當時民間獵鹿受到禁止,但皇帝和王公貴族則時常縱獵于荒郊曠野、射鹿娛樂,這些在當時的詩文中多有記頌,毋須具引。

3、秦嶺東部—豫西山地隋唐,在秦嶺東部——豫西熊耳山、伏牛山和崤山地區,即自洛陽往西南的鄧、虢、商等州,都有很多鹿群分布,獵鹿活動亦相當頻繁,史書記載頗多。例如唐初突厥可汗頡利歸降后,常郁郁不樂,太宗為順其物性,打算任命他做虢州刺史,因為“虢州負山多麇麋,有射獵之娛”[40];有時皇帝也帶著大批人馬前往這一地區狩獵射鹿,如《冊府元龜》卷115《帝王部·搜狩》載:“(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冬十月,狩于陸渾縣;戊辰,較獵于韭山,上自射禽獸,獲鹿及雉兔數十,令代官廚應烹之羊,盡放令長生焉。”直至中晚唐時期,鄧、虢一帶仍是鹿類眾多,許多山民不事耕種,專以射獵為生,號稱“山棚”,“山棚”常將獵獲的鹿負載入市鬻賣[41]。商州地區的射麝活動,在唐詩中有不少詠頌,如張祜《寄題商洛王隱居》曾提到當地逸人野老“隨風收野蜜,尋麝采生香”的隱居生活[42];有些村落乃因居民多事獵麝而被稱為“采麝村”[43];由于朝廷土貢所迫,商州一帶不少百姓直至垂白之年仍不能結束獵麝生涯,曹松在《商山》一詩中說:“垂白商于原下住,兒孫共死一身忙,木弓未得長離手,猶與官家射麝香”[44]。

4、太行山區南部太行山南部東西兩側在中古時期也曾是獵鹿的好去處。東側的鄴郡一帶鹿類甚多,獵鹿之事時見記載。魏文帝曹丕與其族兄之子曹丹出獵,“終日獲獐、鹿九,雉、兔三十(它書皆引作二十)。”[45]在當時的工具條件下,如果沒有較大鹿群存在,以數人出獵一天即能獵獲九頭獐、鹿,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曹魏時期,國家曾在這一地區設置了大型苑囿,禁止民間獵鹿,致使滎陽周圍鹿群成災,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大臣高柔極力主張取消禁令,聽民捕獵[46]。直到唐代中期,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捕獵還可獵獲到獐和鹿[47]。濟源一帶在唐代亦為獵鹿之所,637年唐太宗曾率隊前往濟源之山狩獵,所獲之鹿被送往有司造脯醢以充薦享[48];裴休兄弟在濟源時,曾有獵人以所獲之鹿相贈[49]。至于其西側諸州,也頗有獵鹿的記載,比如隋代皇帝就曾在汾陽宮附近(位于今陽曲)舉行圍獵,隨獵的楊暕“大獲麋鹿以獻。”[50]再往南的潞州林慮山區,也是鹿類甚多,708年8月,唐中宗曾親自“逐鹿于潞河”[51]。

在中古文獻中,我們尚未找到關于黃河下游地區獵鹿的記載,雖然不能因此認為當地完全沒有捕獵鹿類的活動,但與前述地區相比要少得多大概是可以肯定的。

獵鹿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所需鹿類產品。鹿類動物遍身是寶,比如鹿茸、麝香、鹿角膠、鹿骨、鹿尾、鹿筋、鹿胎、鹿腎等等都是十分名貴的中藥材,鹿皮可以加工制成各種服飾,而鹿肉則具有很高的滋補營養價值。在中古時代,鹿類產品已被廣泛地開發利用,比較顯著的是它們的藥用,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孟詵的《食療本草》和蘇恭等的《新修本草》,都十分強調鹿產品的醫藥價值,尤其是麝香非常廣泛。不過,作為藥材的鹿產品,流通區域較廣,華北居民所用的未必即產自當地,故對此我們不作詳述。但當地人所食用的鹿肉,則應為本地區所出產,文獻中關于加工食用鹿肉的記載為數不少,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地鹿類資源的豐富程度。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卷8、卷9中記載有多種鹿肉加工,如以獐、鹿肉加工“五味脯”、“度夏白脯”、“甜脆脯”和“苞牃(以鹿頭為原料)”等等。此外,在當時,獐、鹿肉還可以加工釀制成肉醬,該書卷8就對采用獐、鹿肉加工“肉醬”和“卒成肉醬”的方法進行了專門討論。在《齊民要術》有關加工烹飪方法的記載中,獐、鹿肉出現的次數遠超過除魚之外的所有其它野生動物,如兔、野豬、熊、雁、鸧、鳧、雉、鵪鶉等等,這說明在各種野味肉食中,賈思勰顯然最為重視獐肉和鹿肉,也說明獐、鹿肉在當時是比較常見而易得的野味食料。直到晚唐五代時期,韓鄂在《四時纂要》中仍記載有用獐、鹿肉加工的“淡脯”、白脯和干臘肉的方法[52]。這兩部關于農事和日常家庭生活的著作一再談論鹿肉的加工食用,并與牛、羊、豬肉相提并論,表明鹿肉在當時并非太難得的野味。

關于唐代上層加工食用鹿肉之事,史書記載甚為不少。唐制規定:宮廷所需肉醬的加工事務,由光祿寺掌醢署負責,肉醬種類則是鹿、兔、羊、魚等四醢[53]。在祭祀供品中,則有鹿脯、菁菹鹿醢、葵菹鹿醢等等鹿肉加工食品[54]。除了鹿肉醬之外,當時甚至還專用鹿尾作醬,安祿山就曾向唐玄宗進獻過鹿尾醬[55]。在唐代,皇帝常以賜食表示對大臣的褒寵,其中鹿肉是常賜的肉食口味之一[56]。唐玄宗天寶時期,哥舒翰與安祿山、安思順之間發生了矛盾,唐明皇想作和事佬,趁其三人來朝之機設宴招待他們,“詔尚食生擊鹿,取血瀹腸為‘熱洛何’以賜之。”[57]這些事例說明,在唐代上層社會的飲食中,鹿肉食品是相當常見之物。

百姓食用鹿肉的實例文獻記載雖然不太多,但還是可以找到一些。比如《顏氏家訓》載:北齊時,有人用數塊獐肉招待女婿,而女婿竟認為岳父真是慳吝至極,因此非常憤恨以至舉止失態[58],這說明獐肉在當時并不算是珍貴難得的美饌。隋唐之際的王梵志曾在《草屋足風塵》一詩中談到:貧困人家食具不完,有客相過,僅能以“鹿脯三四條,石鹽五六課(顆?)”相招待,也說明當時在某些地方鹿肉并非難得的珍味,所以貧窮人家也能存些鹿脯即干鹿肉[59]。顏真卿在生活窮困、妻子生病時,曾向李太保某乞討過新好的鹿肉脯[60]。如此之類,不一一具引。

要之,在中古時期,華北不少地方捕獵鹿類的活動仍相當頻繁,獵鹿活動發生的地域,以本區西北部為主,這也與當時西北部地區鹿類資源較豐富的情況基本相合。但東南部也有一些鹿類棲息,特別是在丘陵山地鹿類也還比較常見,何以這些地區不見有獵鹿的記載,尚待查證。同時,盡管中古華北鹿肉不如家養畜肉那樣易得常食,但也遠不象晚近時代這樣稀罕,故當時文獻之中還頗有一些關于鹿肉加工食用的記載,特別是指導日常生計的《齊民要術》和《四時纂要》等,都專門提到鹿肉加工方法,這從另一側面證實當時華北地區尚存在較為豐富的鹿類資源。四、從鹿類推測中古華北生態狀況

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對中古華北地區的鹿類種群及其分布情況,已經取得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是我們對于不同鹿種的分布密度,尚無法作出具體判斷。這一方面是由于鹿是移徙活動的,即使在當代,也很難就某個地區野生鹿類的分布密度獲得一個精確的數據,通常只能采用標志重捕法,或者統計捕獲率、遇見率等等,取得一些相對數值;另一方面更由于現存中古可供利用的相關數據實不足以作這方面的嘗試。因此,我們只能就總體情況概略地說,當時華北仍有不少地方存在數量相當可觀的鹿類。之所以作出這樣的估計,一方面是由于當時文獻有不少關于白鹿、白獐和貢麝、麝香及其它鹿產品的記載;另一方面,也因為在關于獵鹿活動的記載中,時而出現相當不小的捕獲數字,而文獻關于食用鹿肉的記載亦可為此提供佐證。隋唐文獻不時記載有獐鹿進入長安城中、甚至闖到皇宮附近,我們可據以推測:當時長安附近、關中地區的鹿類種群數量甚為可觀。

在界中,任何一種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是與一定的生態環境,包括無機環境和生物環境相適應的。就生物環境而言,各種動物的分布范圍、種群大小和密度高低,既取決于食物資源的分布及其豐富程度,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不同動物之間復雜的競爭、共生與捕食關系的;而所謂動物,則與人口密度、經濟生產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動物種群數量的增長與減少,分布區域的擴大與縮小,絕對不是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是對生態環境及其變化的綜合反映。相應地,特定區域中動物、特別是某些典型動物的種群大小及其分布情況,也就成為判斷該區域整體生態狀況的重要指標。這就容許我們根據鹿類的情況,對中古華北的生態環境狀況稍作推測。

首先,鹿類作為典型的食植(食草)動物和重要的經濟動物,其分布范圍與種群大小,既與森林、草地特別是其中可食林、草種類的分布與豐儉程度直接相關,更與人口密度、生產類型和經濟活動強度(在農業主要是土地開發強度)有很大關系,人口增加、土地開發,以及相應發生的森林、草地的減少,必定會導致鹿類種群數量的下降和分布區域的縮小。從較長的時段來看,這種關系是比較清楚的。以《詩經》時代與中古相比較,前一時期人口尚少,華北還存在著廣袤的森林和草場未遭砍伐開墾,鹿類喜食的植物如蘋、蒿、芩之類仍很豐富,“畋獵”雖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但民俗與國法對野生動物的季節性保護還是相當嚴格的,所以其時華北地區還到處是“呦呦鹿鳴”的景象。但到了中古時期,森林植被狀況已大不如《詩經》時代,與遠古更無法相比,故鹿類的棲息范圍及種群數量相應地也就小得多,曾經是鹿類優勢種的麋鹿,種群數量更是明顯減少。只是與晚近時代的情況相比,中古華北的鹿類資源仍可謂豐富。

僅就中古時期本區鹿類的種群數量與分布情況而言,其與自然生態和經濟變化之間的相關性也有一定的顯現。我們注意到:這一時期華北地區的鹿類資源,從分布區域來說,以西北山地高原區較為豐富,北部邊緣地帶因屬草原或毗鄰草原,其種群數量更是相當龐大;而文獻關于其東南部鹿類的記載相對較少,且現有的記載亦大抵多在擁有山地丘陵的州郡。這些情況,毫無疑問與有關地區的農業開發強度較弱、林草地較多有關,可與森林、草原變遷的成果互相映證[61]。

進一步檢核各類史書的相關記載還可發現:它們主要出自唐以前的文獻,出自唐代文獻的則較少。這似乎表明,中古時期華北地區的鹿類資源,存在著前豐后儉的情況。我們知道,魏晉北朝時期,北方地區長期處于戰爭動亂狀態,人口密度一度下降到了相當低的水平,土地荒蕪的情況十分嚴重,農業經濟曾經相當低落。但這種令人慨嘆的社會經濟衰退,也帶來了一個從生態的角度看來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后果:即自然生態環境的恢復,特別是草場和次生林的擴展。由于這種恢復和擴展,鹿類等野生動物獲得了擴大其種群數量和棲息范圍的機會。故此,魏晉北朝文獻關于鹿類的記載、特別是關于白鹿與白獐出現的報告較多,涉及的地區也較廣,連在漢、唐時期均曾是農業繁盛、人煙稠密的東南部地區,也分布有相當多的梅花鹿和獐。但是,隨著這些地區的農業經濟逐漸恢復并取得進一步,人口密度逐步提高,一度荒閑的林草地又被復墾為農田,丘陵山地的林木亦由于各種需求的擴大而大片地遭到砍伐,可供鹿類活動的空間再度漸趨減縮,其種群數量亦漸減少。如此一來,唐代文獻關于鹿類的記載不如前一階段多,乃在情理之中。反過來看,中古華北鹿類的種群數量、地理分布及其變化,亦正是對當時森林、草地盈縮變化的間接說明。

其次,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是判斷一個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好壞的重要標準。鹿類作為動物界中的一個族類,雖不能完整地反映某個區域野生動物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但仍可據之對動物種類多樣性與資源豐富性作出某種推斷。這是因為:其一、鹿類曾是華北最為重要的野生經濟動物,自遠古以來即是當地人們捕獵的首選目標,仍有較多鹿類可供捕獵,即意味著尚有眾多其它可供捕獵的野生動物;其二、在各種高等食草動物中,鹿類是對生境、特別是林草地的要求比較嚴格的一類,鹿類的種群數量和地理分布對生態環境的改變反應比較靈敏,有較多鹿類存在,即意味著整個生態環境尚稱良好,其它野生食草動物亦應較為豐富,至少在華北這樣的自然環境下是如此;其三、鹿類動物是生態“食物鏈”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食物鏈”中,鹿及其它食草動物屬于“一級消費者”,是大型食肉動物的捕食對象,數量眾多的鹿類及其它食草動物存在,為食肉猛獸提供了食物條件,相應地,后者亦必定存在著一定的種群數量。

也許對當時文獻關于猛獸的記載略加征引,有助于進一步闡明以上觀點,并增進我們對中古華北野生動物資源的多樣性、豐富性和整個生態環境狀況的認識。

曹魏時期一位名叫高柔的大臣,針對朝廷禁止百姓在禁苑中捕鹿發表了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議論。據高柔稱:由于國家禁止在苑囿一帶捕獵,致使方圓千里之地,鹿群恣意繁衍,附近以耕稼為生的百姓深受其害。他非常憂慮地指出:當時“群鹿犯暴,殘食生苗,處處為害,所傷不貲。民雖障防,力不能御。至如滎陽左右,周數百里,歲略不收,元元之命,實可矜傷。方今天下生財者甚少,而麋鹿之損者甚多。”[62]因此他主張放寬捕禁,允許百姓獵鹿。為了陳明利弊,他還特地作了如下的估算,稱:

……今禁地廣輪且千余里,臣下計無慮其中有虎大小六百頭,狼有五百頭,狐萬頭。使大虎一頭三日食一鹿,一虎一歲百二十鹿,是為六百頭虎一歲食七萬二千頭鹿也。使十狼日共食一鹿,是為五百頭狼一歲共食萬八千頭鹿。鹿子始生,未能善走,使十狐一日共食一子,比至健走一月之間,是為萬狐一月共食鹿子三萬頭也。大凡一歲所食十二萬頭。其雕鶚所害,臣置不計。以此推之,終無從得多,不如早取之為便也。

在這一估算中,他提到了鹿和以鹿為食的虎、狼、狐、雕鶚,其中鹿的數字特別大,一年中要被猛獸捕食掉的即可達十二萬頭;其它動物的數目也甚為不小:虎有600頭,狼有500頭,狐則多達10,000頭。我們無法知曉這些數字是否是經調查所得,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其數字有很大的夸張,也并非完全是信口開河。高柔并不具備生態學知識,但他所舉陳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數量比例卻是符合生態金字塔的。無論如何,至少,當時該地區棲息有數量可觀的虎、狼和狐等食肉野獸這一點,是完全可信的。

中古其它文獻的記載也證實高柔所言并非完全出于憑空捏造。例如,前秦苻生統治時期,“潼關以西,至于長安,虎狼為暴,晝則繼道,夜則發屋,不食六畜,專務食人,凡殺七百余人……。”由于虎狼食人,造成當地“行路斷絕”[63];北魏時期,要捕捉幾只虎、豹,在離京城洛陽不遠的郡縣就可辦到,例如魏莊帝為試驗老虎是否在獅子面前伏首低頭,曾“詔近山郡縣捕虎以送”,距離洛陽以東和東北不遠的“鞏縣、山陽并送二虎一豹”[64];《齊民要術》也反映,在北魏后期,虎、狼常對羊群造成威脅[65]。在唐代,華北地區仍常見猛虎出沒。例如唐代宗時,關中的華州曾出現過“虎暴”[66];猛虎甚至還曾進入位于長安城內長壽坊的元載家廟![67]行者過客在旅途中遇見老虎的事情,在許州、滄州這些并不算特別僻遠的地區也時有發生[68];定州的北平一帶多猛虎亦載于正史[69]。除虎、狼之外,豹、熊在中古華北也時見蹤跡,《新唐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等均記載嵐州、蔚州、平州等地貢熊、豹皮及豹尾;盛唐時期在關中的戶縣一帶仍可以捕獵到熊[70]。另一種大型食肉動物——狐,即使在京兆、汲郡這些號稱人煙繁盛的地區亦有不少,時常有人大行捕獵,國家有時還向當地郡縣征調狐皮[71]。

所有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中古時期的華北地區仍有不少大型食肉猛獸棲息活動。同鹿類動物一樣,它們的棲息繁衍,也需以大面積的山林草地為前提。與鹿類動物所不同的是,它們處于更高的營養級,特別是虎、豹,乃處于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生存,必須有數以十、百倍的鹿類及其它食草動物的存在為基礎,這是能量傳遞和轉化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決定的。如果沒有相當廣袤的山林草地,沒有包括鹿類在內的各種野生食草動物大量存在,這些大型食肉猛獸的棲息活動,是不能想象的。這一切,為今天認識中古華北的生態環境狀況,包括野生動物資源和森林植被狀況,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也十分令人深思!

生態類論文:生態建筑材料的分類及應用

1生態建筑材料的概念及特點

任何物質的產生發展都有它本身的優勢,相比于傳統的建筑材料,生態建材的優點特征可歸納為:①原料選取的原則是廢棄物(垃圾、廢渣、廢液等)優先,其次是使用天然資源;②生產技術上采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清潔降污工藝技術;③產品在配置生產時,嚴格控制添加料的種類及用量,防止甲醛、鹵化物等有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超標;④產品設計除以不危害人體健康安全為前提外應該是多功能化的,如防霧、防火、抗菌、除臭、消聲、調溫度和濕度等,能有效避免溫室效應及臭氧層破壞,其目的是在提高和改善人們生活環境以及生活質量的同時向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⑤廢棄過程中,無論是生態建筑裝飾材料還是再生混凝土等生態建筑基礎材料,產品均可循環回收利用,基本沒有可污染環境的廢棄物。

2生態建筑材料的分類及應用

生態建筑材料的分類方式有很多種,也囊括了很多包括天然建材、低荷能低污染建材、循環再生性建材以及功能性材料等。根據生態建材的性能可以分為:節約能源型、安全舒適型、保健型、特殊環境型以及利用廢棄物環保型等。本文將通過以下幾種重要的生態建筑材料予以說明。

2.1生態化學建筑材料

一般,土木工程中所需的混凝土、砌體等建筑材料均屬于化學建筑材料,也屬于高耗能部分。2010年我國在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建筑節能的新標準,要求建筑節能不低于50%。所以發展節能型生態化學建筑材料成為落實建筑節能的關鍵和迫切要求。1)混凝土,屬于傳統的化學建筑材料,也是建筑材料中使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其原料之一就是水泥。1996年,我國生產的70%以上用于墻體建設的水泥產自污染嚴重、效率低下而且高耗能的小水泥廠,而且生產每噸水泥將排放近1t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今,我國決定將對其進行由一次性化、高浪費化轉向生態化可循環化改進。相關方案有:商品混凝土取代現場攪拌混凝土,目前,美國、日本、中國都有推廣使用,但成本較高,有待進一步研究;研發以及推廣高性能混凝土,如高摻量粉煤灰混凝土,使用被活化的貝利特水泥或阿里尼特水泥替代傳統水泥等;研發使用新型無毒高性能混凝土添加劑,有效防止室內的環境污染。2)磚砌體,也屬于傳統的建筑材料,傳統紅磚因為其抗壓強度大、易吸水、磚墻和水泥砂漿結合較好而廣泛應用于工程項目。但其生產原料及生產過程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相當嚴重。燒制紅磚大量毀壞耕地,消耗煤炭。我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限制使用,如今已禁止使用,隨之代替的是以灰砂磚及多種輕質砌塊為主的墻體材料采用,具有自重輕、保溫隔熱性能高、制作加工能耗較低、促進環保等優勢。灰砂磚一般采用絕大部分的工業廢料作為原料,通過蒸壓養護、燒結等加工工序制作而成。煤炭發電廠的粉煤灰可制作成粉煤灰蒸壓灰砂磚,利用尾礦廢料作為原料可生產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塊等。加以利用工業廢渣可減少自然環境污染,節省能源。

2.2生態木質建筑材料

木材作為一種天然生物建筑材料,在我國建筑文化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與混凝土或鋼材等其他建材相比,木材的單位質量承載力大很多,熱傳導性低、具有良好的電絕緣性,且其力學性質上特點顯著,安全系數較高。研究證明,單位厚度的木材保溫效果是混凝土的15倍,相比于用泡沫塑料或玻璃纖維保溫,木材結構的保溫性能將提高15%~70%。隨著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森林面積直線性減少,許多國家利用“劣材優用、節約代用”法(將速生的、小徑的木材加工成性能良好的集成材)制出木質復合材,有效地落實了廢棄物再利用原則。目前,生態木質建材已成為現代房屋建造裝修的主要材料種類之一。

2.3生態陶瓷建筑材料

陶瓷建材主要以瓷磚、坐便器、浴池、洗臉臺、自來水池等實物出現在裝修市場中。表面上看陶瓷具有干凈衛生,便于清洗,美觀等優點,但其實陶瓷生產屬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過程。隨著現代人們對環境安全無污染化、健康化的要求越來越多,節能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受關注,具有安全認證和綠色健康標志的生態陶瓷成了未來陶瓷發展的方向及目標。抗菌陶瓷、按摩陶瓷、感光水龍頭、防靜電陶瓷等的陸續上市,證明了生產生態陶瓷建筑材料的必要性。

2.4生態玻璃建筑材料

建筑上,門窗往往離不開玻璃的搭配。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真空玻璃、夾層玻璃、無反射玻璃、自潔凈玻璃等環保玻璃陸續出現不僅能降低噪聲污染、粉塵污染、光污染,同時起到保溫和采光要求,而且能減少其他有害物質污染。廢棄玻璃由于無法降解而長期存在于環境中,會對環境造成很大危害。目前,有人已利用廢棄玻璃生產出裝飾材料,如馬賽克、微晶玻璃、泡沫玻璃等。

2.5竹質生態建筑材料

竹子與木質一樣,因其剛勁、力爭上游的特點廣泛地應用于古代文人隱居房屋的建造和裝飾中,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天。不同于木質,竹子是一種速生植物資源,具有韌性好、耐磨損、強度大、紋理通直等多種優點。作為建材使用時,成本是木材或混凝土的一半左右。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中,對竹建材的創新設計和加工的創新做出了相關改進和重點具體要求。重組竹板材料是竹材料利用現代竹材料復合重組技術合成的,不僅具有鋼材的力學指標,甚至超過建筑木材的性能,在建筑材料領域得到重用,是一種新型的應用上具有廣闊前景的生態建筑材料。

2.6紙質生態建筑材料

眾所周知,紙是木材、紙漿等可再生原材料制成的。采用紙作為結構材料能減小建筑物的質量,使得施工速度加快,從而降低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當建筑物被拆除時,紙結構可以重復再生利用。目前,世界上開始用紙材作為一種新型建筑材料搭建一些臨時性或半臨時性建筑,如2000年世博會上日本館、1992年的瑞士紙塔等。

3生態建筑材料的發展意義

近幾年,從雪災到汶川大地震,從洪澇災害到沙塵暴、玉樹地震、西南大面積干旱等自然災害的頻繁出現,無不提醒著人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面對大自然的示警,傳統建材生產不僅高消耗著能源和資源,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具有綠色環保安全等標簽的生態建筑材料日益得到社會的關注和人們的熱捧。生態建筑材料是從原料選取到生產加工再到廢棄再循環使用等各個環節嚴格要求把關,不僅做到了低耗能,低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將建筑材料對環境污染減到最小,而且滿足了我國方針政策(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使得發展與環境和諧統一。既滿足著人們的健康、環保、長壽、安全等日常需求,又不妨礙后代人對資源能源環境的最大需求。

本文作者:李無為單位: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

生態類論文:湖泊藻類群落結構與生態分布

藻類植物是湖泊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過程的基本實踐者,作為湖泊食物網中的初級生產者,在水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利用藻類植物作為生物監測、評價水質污染狀況及富營養化水平,在國外已被廣泛采用并卓有成效[1]; 目前,我國許多學者已開始利用藻類植物來監測評價湖泊、河流的污染狀況[2-3]。大慶市地處松嫩平原中部( 45°23' ~ 47°28'N,123°45' ~ 125°47' E) ,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市總面積 212. 19 萬hm2。境內不僅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還有豐富的湖泊濕地資源,全市現有大小湖泊 284 個,素有“天然百湖之城”的美譽。但是,近年來,隨著石油資源的大量開采和快速城市化過程加劇,境內湖泊水質污染現象嚴重,湖泊水面萎縮,水體富營養化日益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嚴重破壞了湖泊生態系統。目前有關大慶湖泊藻類植物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報道較少。本研究嘗試通過對大慶湖泊內夏季藻類植物群落結構、生態分布進行系統調查,利用藻類植物多樣性指數對湖泊水體狀況進行初步評價,為全面了解大慶境內城市湖泊水環境質量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為未來如何進行湖泊治理、水體保護和湖泊水資源合理開發提供基礎資料和生物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 1 采樣時間和采樣點的設置

2010 年 6—8 月份,在大慶市域內選取以下 35個湖泊布設采樣點: 月亮泡、北湖、黎明湖、乘風湖、北伊哈齊泡、東水源泡、西葫蘆泡、群英西泡、萬寶湖、蘭德湖、碧綠湖、東葫蘆泡、東風湖、明湖、陳家大院泡、董家泡、濱州湖、上游村南山西泡、北二十里泡、果午泡、馮圍子泡、庫里泡、他拉紅泡、貼不貼泡水庫、小龍虎泡、馬圈泡、霍燒黑泡、喇嘛寺泡子、老江身泡、齊家泡、青肯泡、三永湖、鴨格蛋泡、靠山湖、大龍虎泡。根據以上湖泊水域面積、地形及周圍環境差異,結合 GPS 定位,各湖泊采布設樣點不等,共計布設 80 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分別在 6 月中下旬和 7 月下中旬各采樣一次,如圖 1 所示。

1. 2 樣品的采集、處理和鑒定

浮游藻類的定性采集用網孔直徑為 64 μm 的25 號浮游生物網,在表層至 0. 5 m 深處以 20 ~ 30cm /s 的速度作“∞ ”形循回緩慢拖動約 1 ~ 3 min,濾出上清液,把帶有一些沉淀的水樣放入標本瓶中固定。浮游藻類的定量采樣時在表層 0. 5 m 深處采集水樣 1 L,用 4%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后,沉淀、濃縮至30 mL,取 0. 1 mL 定量樣品在浮游生物計數框內進行鑒定、計數、分析[4-5]。將定量樣品搖勻后,用 0. 1 mL 的吸管迅速取樣,在一種特定的浮游生物計數框( Palmer CountingCell) 內計數,選取 20 ~ 40 個視野,所用樣品均重復鑒定 2 次,有效統計數值,并取平均數作為該片的生物數量。計算結果以藻類細胞密度,即單位體積內藻類細胞個體數表示,同時計算每一個樣品的相對豐度。對于比較難判斷的細胞數的群里,則任選 20個個體在高倍鏡下觀察,測出細胞數,取平均值。吸取定性的藻類樣品,在 15×40 倍下直接觀察鑒定。但硅藻鑒定種類時先計算總的硅藻細胞數,然后將部分樣品酸處理,離心制片后,在 10×100 倍油鏡下觀察定種,并計算出各種硅藻細胞數的比例。標本的觀察在 Olympus BH-2 顯微鏡下進行。藻類的鑒定主要依據中國淡水藻類志[6-8]。

1. 3 數據處理

用 SPSS11. 0 軟件、Excel 對大慶市湖泊藻類植物群落 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 H') 、Pielou 均勻度指數( J) 、Margalef 指數( H) 進行計算[9]。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的表達式為:H' = ∑Si = 1PilnPi。式中: H'為物種多樣性指數; S 為藻類植物屬數; Pi為第 i 屬的個體數( Ni) 與總個體數( N) 之比值。評價標準是: H'>3( 輕或無污染) ,H' =1-3( 中污染) ,H' = 0-1( 重污染) 。Pielou 均勻度指數的表達式為:J = H'lnS。式中: J 為均勻度指數; H'為 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 S 為藻類植物屬數。Margalef 多樣性指數的表達式為:H = ( S-1) / lnN。式中: H 為豐度; S 為藻類植物各類種類數; N 為藻類植物總頻數。一般而言,在健康的生態環境下,種類豐度高; 在污染環境下,種類豐度降低。

2 結果與分析

2. 1 藻類植物組成

經鑒定,35 個湖泊內共發現藻類植物 5 門 203種,其中硅藻最多,為 79 種,占藻類總數 39%; 綠藻次之,為 76 種; 裸藻 32 種; 藍藻 14 種; 隱藻最少,僅有 2 種,占藻類總數 0. 98%。常見種類有硅藻門的梅尼小環藻( Cyclotellameneghiniana) 、顆粒直鏈藻( Melosira granulate) 、直菱形藻( Nitzschia recta) 、隱頭舟形藻( Navicula cryp-tocephala) ; 綠藻門的實球藻( Pandorina morum) 、四尾柵藻( Scenedesmus quadricauda) ; 裸藻門的梭形裸藻( Euglena acus) 、尖尾裸藻( Euglena oxyuris) 。

2. 2 藻類植物細胞密度

藻類的細胞密度是水生生態系統功能和水質評價的重要參數之一。通過對定量標本的計數統計,得到各湖泊藻類植物的細胞密度、優勢種及其所占比例,計算結果見表 1。大慶市各湖泊藻類植物的細胞密度差別較大( P<0. 05) ,夏季平均細胞密度為 107. 04×106個?L-1,其中董家泡最高,平均細胞密度為 280. 5×106個?L-1; 由于水體中有機物質含量較高,雖然浮游植物種類較少,但細胞密度較大,主要種為耐污種如藍藻門的小球藻; 東水源泡細胞密度最低,僅為 22×106個?L-1; 北二十里泡、庫里泡等水體較開闊,受降水及水體流速的影響,細胞密度也不是很大,分別為: 107×106、115×106個?L-1。其余湖泊如北伊哈齊泡、蘭德湖、碧綠湖、乘風湖、東葫蘆泡、明湖、上游村南山西泡等湖泊的藻類植物細胞密度相近,雖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差別不大( P=1. 204>0. 05) 。

2. 3 湖泊藻類植物多樣性分析與水質綜合評價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組織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它決定著群落的功能和特點。研究區域湖泊藻類植物多樣性指數分析結果見表 2。

2. 3. 1 湖泊藻類植物的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分析據計算,目前調查的 35 個湖泊藻類植物的Margalef 指數( H) 變化范圍在 0. 209 ~ 2. 195。由表2 可以看出,各湖泡之間 H 值差異較大,利用 H 值評價水質狀況表現為: 北湖、北伊哈齊泡、東水源泡、西葫蘆泡、群英西泡、東葫蘆跑、陳家大院泡、上游村南山西泡、北二十里泡、庫里泡、他拉紅泡、貼不貼泡、小龍虎泡、馬圈泡、霍燒黑泡、老江身泡、鴨格蛋泡、靠山湖泡 18 個湖泊水質為重污染,其余 17 個湖泡水質為中污染狀態。

2. 3. 2 湖泊藻類植物的 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 H') 分析

從表 2 計算結果來看,大慶市 35 個湖泊藻類植物的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平均值為2. 35,Shan-non-Wiener 指數( H') 變化范圍在 0. 584 ~ 3. 501,調查區域總體水質狀況為 β-中污。其中北湖最低,H'為 0. 584,北二十里泡最高,H'為 3. 501。利用 H'值評價水質狀況表現為: 黎明湖、萬寶湖、碧綠湖為輕污染狀態,北湖為重污染狀態,其余湖泊為中污染狀態。

2. 3. 3 湖泊藻類植物的 Pielou 均勻度指數( J) 分析

大慶市 35 個湖泊藻類植物的 Pielou 均勻度指數平均值為 0. 843,各湖泊之間的 J 值存在些微差異。如表 2 所示,變化范圍在 0. 235 ~ 0. 960,其中北湖 J 值最小,老江身泡 J 值最大,表明老江身泡藻類植物的屬間個體數分布較均勻。

2. 3. 4 多樣性指數綜合分析與水質綜合評價

由于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結果一般只反映出屬數變化趨勢,與群落實際的多樣性變化有所出入;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值是受樣本量大小影響的,而且總是有偏低的傾向; Pielou 均勻度指數雖然能基本上反映群落的的多樣性,但由于分辨率較低對分析結果也會有影響。因此,本研究對研究區域各湖泊藻類植物的多樣性分析主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浮游植物手冊》的推薦[10],一般選擇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Shannon -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和 Pielou 均勻度指數( J) 3 個指數對浮游植物多樣性進行綜合評價。從表 2 可以看出,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和Shannon-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兩個指數在各湖泡的變化趨勢表現出一致性。而 Pielou 均勻度指數( J) 與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和 Shannon-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間相關性不明顯。因此本研究將主要采用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和 Shannon-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的對浮游植物多樣性進行綜合分析,結果如表 3 所示。可以看出,北湖、北伊哈齊泡、東水源泡、西葫蘆泡、群英西泡、東葫蘆泡、陳家大院、庫里泡、他拉紅、貼不貼泡、小龍虎泡、馬圈泡、霍燒黑泡子、西葫蘆泡、靠山湖、鴨格蛋泡 16 個湖泊藻類植物的 H 值反映為重污染,H'值反映為重污染,J 值均大于 0. 7。湖泊反映的各個多樣性數值,綜合表明這些湖泡水質狀況較差,污染嚴重,物種多樣性一般或不豐富。其它19 個湖泊藻類植物的 H 值反映為輕污染或中污染,H'值反映為中污染,J 值均低于 0. 7。綜合分析來看,這些湖泊為中污染狀態,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水質污染狀況較好。

3 討論和結論

通過對大慶市 35 個湖泊的藻類植物進行調查采樣后,共鑒定出藻類植物 5 門 203 種,主要由硅藻、綠藻、藍藻和隱藻組成,且硅藻>綠藻>藍藻,據此,可以初步推斷大慶市部分湖泊藻類植物的群落組成主要為硅藻—綠藻類型。營養型湖泊中常以甲藻、隱藻、硅藻類占優勢,富營養型湖泊則常以綠藻、藍藻類占優勢。從藻類植物的種類組成和數量上來看,大慶市湖泊的硅藻植物在種類多度及細胞密度上遠多于其他藻類,其次為綠藻和藍藻,由此推斷大慶市湖泊藻類植物的群落組成主要為硅藻—綠藻類型。這種類型可以很好地指示水體環境為中營養狀態[11-12]。另外顆粒直鏈藻( Melosira granulata) 、模糊直鏈藻( Melosira ambigua) 以及梅尼小環藻(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不僅是研究區域的常見種,也是研究區域的優勢種,均具有一定的耐鹽性,能在富營養化水體中大量生長,因此可以把這些藻類作為整個研究區域的指示種[13]。在定量計數中,發現不同的湖泊藻類植物的細胞密度存在一定差異。大慶有“百湖之城”的美譽,全市有大小湖泊 250 多個,因其面積廣闊,研究區域內的各個湖泊因面積大小、湖水深淺以及利用類型與程度不盡相同,在藻類植物的群落結構和細胞密度上也反映出了研究區域各個湖泊的特點。從大慶市 35 個湖泊夏季藻類植物多樣性分析來看,發現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和 Shannon-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的分布趨于一致,呈正相關,而 Pielou 均勻度指數( J) 與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H) 和 Shannon-Wieaver 多樣性指數( H') 間相關性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基于物種均勻程度和優勢程度的指數的分辨率較小[14 ~15],不能將兩個不同的藻類植物群落分辨出來,也就是說 Pielou 均勻度指數雖然能基本上反映群落的多樣性,但其分辨率較低,不能很好地對不同樣本進行比較。

根據藻類多樣性指數對大慶市湖泊水體進行初步評價,結果顯示,研究區域的水質處于中—重污染狀態,并有富營養化的趨勢。這主要與大慶 50 a 的石油開發和近 30 多 a 的城市開發建設有關,并與石油開發過程中產生的石油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排入湖泊有關。本研究通過分析大慶市主要湖泊藻類植物群落結構與水環境質量的相互關系,為整個大慶市湖泊的水質現狀評價及污染防治對策提供了參考依據。為了保護大慶市尤其是人為活動干擾較重區域的湖泊水質和水生生態系統,建議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和恢復湖泊區域的生態條件,制定科學合理的湖泊治理方案,并長期跟蹤監測湖泊生態環境各項指標,避免湖泊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生態類論文:生態模范區藻類動態研究

本文作者:王麗卿、張 瑋、范志鋒、孟智奇、張瑞雷、李為星 單位: 上海海洋大學教育部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重點實驗室

附著藻類是水域生態系統因產水域水域中重要的初級生產者之一[1],它們既能為高等營養級提供能源[2],又能促進營養鹽在水底區和水層區之間的轉換和運輸[3-4],對維持水域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防治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國外對附著藻類開展了大量的生態學研究,內容涉及其與浮動植物的相互關系、水體營養鹽循環、以及與沉水植物生長的相互關系等諸多方面[5-8]。然而,在湖泊富營養化異常嚴峻的中國,有關附著藻類的研究卻相對較少[9-10];以上海淀山湖為例,對該湖的研究多偏重于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及水質理化因子的相互關系[11-13],而對附著藻類的研究僅在上世紀有極少數報道[14]。此外,關于附著藻類在不同水層中群落結構變化的研究,迄今為止,國內還未見報道。本文于2010年在淀山湖生態示范圍隔區附近分4個水層對該水域附著藻類的種類組成、優勢種、現存量(細胞密度)等生態學特征進行了研究,利用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AnalysisofVariance),從季節、水層兩個角度對該水域附著藻類群落結構的多樣性和時空動態進行了探討,為利用附著藻類進行淀山湖富營養化防治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提供基礎的生物監測數據。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區域概況淀山湖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界處,地理位置31°04′~21°12′N,120°53′~120°01′E,是太湖下游的一個吞吐性天然湖泊,面積63.8km2,平均水深2m。自1985年首次暴發大面積藍藻水華后,不同規模和范圍的藍藻水華長期存在[12,15]。本文試驗區域毗鄰淀山湖湖南區馬蘭港,處于“淀山湖生態修復實驗圍隔綜合示范區”外側(圖1)。根據劉鴻亮提出的中國淡水湖泊營養分類標準[16],實驗期間實驗水域水質總體處于富營養水平(表1)。

1.2采樣和分析參考湖泊調查相關文獻[14,17-18],并根據該水域平均透明度(0.5m),于2010年3月、6月、9月、12月在淀山湖生態示范區圍隔外分4個水層(表層0.1m、透明度水層0.5m、2倍透明度水層1.0m和3倍透明度水層1.5m)進行附著藻類調查研究(圖1)。以5cm×10cm的聚乙烯塑料板為附著基進行掛片,掛片分3個組別,每組掛片間隔15m,周期為15d。用尼龍刷將著生藻類刷下,用無藻水沖洗,記錄刷液總體積,將刷液充分搖勻后,轉移于50mL血清瓶中,立即加魯哥氏碘液和4%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帶回實驗室參考文獻對藻類進行分類鑒定[19-20]。1.3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及作圖分別采用SPSS18.0,Excel2003,。多樣性指數(H′):式中,N為采樣樣品中所有藻類的總細胞數,S為每個附著基1cm2面積的藻類種類總數,Pi為第i種藻類的細胞數與樣品中所有藻類總細胞數的比值;ni為第i種藻類的細胞數,fi為第i種藻類在各站位出現的頻率,本文以優勢度Y>0.02的藻類定為優勢種[21]。

2結果與討論

2.1附著藻類的種類組成共鑒定出附著藻類7門,50屬,139種;硅藻、藍藻、綠藻在淀山湖附著藻類群落結構組成中處于優勢。硅藻門最多,為19屬89種,占總種數的65%;綠藻門次之,占18%;藍藻門占10%;其他種類較少,黃藻檢出4種,裸藻檢出2種,甲藻檢出3種,隱藻僅1種。由文輝[14]于1993年與1997對淀山湖附著藻類進行了調查,共檢出附著藍藻7種,綠藻、硅藻各13種,裸藻、金藻、隱藻各2種;與該報道相比,本研究中未鏡檢到金藻,且在總種類數目上多出約100種。有研究表明,金藻的減少乃至消失是水體受到有機污染的反映[21];另有研究表明,湖泊水體在富營養化進程中,藻類的種類和生物量呈增加趨勢[7];因此,可認為淀山湖湖南區水體中的營養物濃度遠高于20世紀90年代。由圖2可見,附著藻類種類組成在不同季節、不同水層分布不盡相同。春季共檢出101種,夏季檢出40種,秋季檢出68種,冬季檢出43種,表現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這可能因為冬季水溫較低,不適宜藻類繁殖[18],而夏季水溫較高,水體浮游植物密度較高,且夏季盛行風擾動水體易引起底泥再懸浮,影響了水體光照強度[23],對附著藻類的生長造成脅迫。所有門類中,硅藻出現率最高,在4個季節的不同水層均有檢出;其次為藍藻,除在夏、冬兩季1.5m水層未檢出外,其他均有檢出;甲藻僅于春季0.1m和0.5m水層檢出,裸藻少數種類在春季的0.1m水層、秋季的0.5m水層和冬季的0.1m水層檢出;隱藻見于秋季的1.0m水層。春季0.1m水層種類最多,為82種;夏季和冬季也是0.1m水層最高,在1.5m水層種類最少(10種);秋季則在0.5m水層種類數最多。附著藻類的種類數從季節方面看,除秋季表現為:0.5m>0.1m>1.0m>1.5m外,其他3個季節均表現為:0.1m>0.5m>1.0m>1.5m;從水層方面而言,0.1m和1.0m水層表現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0.5m和1.5m水層表現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此外,春季硅藻種類數顯著高于其他季節(P<0.05),且秋季0.5m水層高于0.1m。

2.2附著藻類細胞密度2010年淀山湖湖南生態示范區附著藻類細胞密度(3平行掛片平均密度)在不同季節不同水層的分布明顯不同(圖3)。春季附著藻類4個水層總密度為28.2×104cell?cm-2、夏季總密度為4.31×104cell?cm-2、秋季總密度為15.0×104cell?cm-2、冬季總密度為1.76×104cell?cm-2,春季顯著高于夏、秋、冬3季(P<0.05),秋季顯著高于夏、冬季。夏季細胞密度較低,主要是夏季風浪的擾動作用會使沉積物不斷的懸浮和釋放,造成水體透明度的降低[9];另外,夏季浮游植物密度較高(Chl-a為30μg?L-1)對光照進行了有效的阻截,進一步影響附著藻類生物量。春、夏、冬季附著藻類均在0.1m水層密度最高,1.5m水層最低;秋季附著藻類密度卻在0.5m最高,為8.08×104cell?cm-2,其分布表現為0.5m>0.1m>1.0m>1.5m,這主要因為秋季實驗期間降水較多,表層水流的擾動強烈,使得附著基上的藻細胞脫落,著生藻類不易建群[24]。春、冬兩季,附著基上硅藻相對豐度較高,且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例:春季0.1m為65.35%,1.5m為93.22%),而夏、秋兩季,卻是藍藻的相對豐度較高,同樣表現為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加。這可能說明藻在高溫季節繁殖快,適應性強,且適宜的水溫對藍藻的光照需求有一定的補償作用;而硅藻則在低溫季節有較強的競爭力,耐低光照的種類較多。0.1m水層四季平均密度為5.46×104cell?cm-2,0.5m水層為4.99×104cell?cm-2,1.0m水層為1.30×104cell?cm-2,1.5m水層為0.65×104cell?cm-2,這說明2倍和3倍透明度水深的生境附著藻類生長繁殖受抑制;從圖3亦能看出,透明度水層深度內(P<0.5m)藍藻峰值出現在秋季,而硅藻峰值出現在春季,這主要還是與水溫相關。此外,研究還發現4水層藻類總密度與水體4季氮、磷含量之間并無顯著相關性(P>0.05),這可能因為淺水湖泊湖盆淺、底泥厚,風力擾動大,易接納地表徑流和降水帶來的外源營養,這樣水質參數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極大的變化,穩定性不強[25]。

2.3附著藻類多樣性分析如圖4所示,生態示范區附著藻類Shannon-weaver多樣性指數(H′)在不同季節不同水層表現為:0.1m水層H′在4.32~2.68之間,春季>冬季>夏季>秋季;0.5m水層H′在3.79~3.06之間,春季>夏季>秋季>冬季;1.0m水層H′在3.65~2.16之間,春季>秋季>夏季>冬季;1.5m水層H′在3.52~1.29之間,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與楊紅軍黃浦江蘇州河的研究結果相比,該水域附著藻類H′值明顯高于其下游水體,說明該水域污染程度比下游輕[18]。方差分析顯示,春季多樣性指數顯著高于其他3個季節(P<0.05),秋季和冬季亦呈顯著差異(P<0.05),而夏季與秋、冬季差異不顯著(P>0.05);1.5m水層多樣性指數顯著低于其他3水層(P<0.05),而其他各水層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總體而言,4季中春季多樣性最高,4水層中透明度水層(0.5m)多樣性最高。說明淀山湖生態示范區在春季水溫和光照條件最適合附著藻類生長,而在夏、秋季,因暴雨和盛行風的緣故,表層(0.1m)附著藻類受雨水沖刷和波浪擾動等因素的干擾較大,其多樣性反而低于平均透明度水層(0.5m)。目前,利用附著藻類多樣性指數進行水質評價已成為研究熱點[18,26],但在這些研究中,人工附著基多設置在水體的表層,而表層水體是最易受環境干擾的水層,故本文建議,在布設人工附著基時,應參考水體實際的透明度,布設水深應距離水表一定距離,不低于透明度水深即可。

2.4附著藻類優勢種2010年淀山湖生態示范區全年附著藻類優勢種類分別為鞘絲藻(Lyngbyasp.)、湖泊鞘絲藻(Lyngbyalimnetic)、小毛枝藻(Phomaviolacea)、變異直鏈藻(Melosiravarians)、尖針桿藻(Sуnedraacus)和一種針桿藻(Synedrasp.)等6種;不同季節各個水層附著基上的優勢種類有29種,以硅藻為主,藍藻次之(表2)。淀山湖生態示范區附著藻類優勢種群在同季節不同水層間或同水層不同季節間表現出一定規律的演替(表2)。同水層相鄰兩季或同季節相鄰水層群落結構相似,隨著時間間隔或水層間隔增加,相異性程度也隨之增加。從水層角度而言,鞘絲藻和舟形藻為0.1m水層四季共同優勢種;舟形藻為0.5m水層四季共同優勢種;1.0m和1.5m水層未檢出四季性共同優勢種類;從季節角度而言,春季極微小環藻、變異直鏈藻和針桿藻為該季4個水層共同優勢種;夏季舟形藻為4個水層共同優勢種;秋季鞘絲藻為4個水層共同優勢種。冬季變異直鏈藻、針桿藻為該季4個水層共同優勢種,綠藻在該季4個水層都不占優勢;小型黃絲藻僅在冬季0.5m占優勢。光照對生物是一把“雙刃劍”,光照過強會直接損害其原生質,過弱又不能滿足生物體的基礎代謝;藻類在進化過程中對光照產生了一系列的適應,很多類群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光耐受限度[27];本文中極微小環藻、變異直鏈藻、簡單舟形藻、肘狀針桿藻、舟形藻和針桿藻為4個水層常見優勢種類,可能說明這6種硅藻的光照生態幅相對較寬,生長不易受光照因子的制約;此外,Bennion認為[28],針桿藻屬的許多種類的分布主要受湖水透光性的影響,而對水體營養濃度并不表現直接的響應;就本研究而言(表2),針桿藻表現為春冬優勢度高,夏秋較低,這可能因為春冬季節溫度低,浮游藻類密度低,降水和風力擾動較小,底泥再懸浮的情況少,故水體透光性較好,利于針桿藻生長,而夏秋季反之。另變異直鏈藻表現出與這種針桿藻相似的分布趨勢,可能說明該種硅藻分布也是主要受水體光照影響,而非營養水平;此外,簡單舟形藻和另一種舟形藻,卻變現出與上述二者相反的趨勢(表2),這是因為舟形藻屬于運動型著生藻,喜生于懸浮高、水質變化快的環境。

3結論

(1)從種群分布而言,淀山湖生態示范區附著藻類以硅藻門最多,綠藻門和藍藻門次之,金藻門未檢出;春季表層種類最多;附著藻類種數目明顯高于90年代淀山湖已有報道的數目,且其多樣性指數明顯高于其下游(黃浦江水體)。(2)從季節角度而言,淀山湖生態示范區附著藻類密度春季最高,秋季次之,而冬季最低。夏季氣溫高,但種類數和密度較低,與示范區浮游植物密度、夏季降雨和波浪擾動等有關。從水層角度而言,藻類密度隨水體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透明度水層的密度與表層密度無顯著差異,2倍和3倍透明度水深的生境不利于附著藻類生存,僅有低密度的硅藻存活。(3)附著性硅藻在春、冬兩季相對豐度較高,且隨著水深的增加而增加;而附著性藍藻卻在夏季表現為相同規律;小環藻屬、舟形藻屬、針桿藻屬為四季性優勢種群;而絲狀藍藻在夏、秋季占優勢。(4)因表層水體較易受波浪、風場及降雨的影響,且透明度水層范圍內、外水體的藻類密度差異顯著,故建議在采集附著藻類的方法上,應注意人工附著基的布設深度:布設深度至少大于10cm,且不低于透明度水層為宜。

生態類論文:森林昆蟲區及地理生態類型劃分

作者:彭建文 單位:湖南省林科所

森林昆蟲區劃,是森林保護的一項基礎工作,它對指導害蟲防治,益蟲利用,植物檢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是根據湖南省森林病蟲普查標本,初步整理這份材料,以供科研、生產部門參考。昆蟲的自然分布,受著氣候、食物、地理環境等多種因子的限制,不同的緯度、海拔高度,分布著不同種的昆蟲;植物的種類、分布,又是昆蟲種群組成和分布的基礎。因此,昆蟲種群地理分布和氣候、樹種的分布有一定的相關性。湖南森林昆蟲地理生態區系,按陸地昆蟲界區系劃分,歸屬于東洋地區的江南亞熱帶稻茶區。但由于我省地處云貴高原東延部分到江南丘陵和五嶺山系北麓到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區,全省呈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諦形”地貌,地勢向北傾斜又西高于東,境內有高原、丘陵、高山、平原等不同區域類型。這種地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省水、熱、土等自然資源的地帶性分配規律,形成我省自然條件的復雜性,故南北生物交迭,部分地區尚保存第四紀冰川期時代未經破壞的原始次生林區,全省有木本植物資源1750多種,形成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及不同地區的明顯差異性,構成昆蟲種群復雜。據全省森林病蟲普查標本分析,林蟲區系多分屬于東洋和古北兩大區,并穿插有新北、澳大利亞、非洲、新熱帶等四個區系的少量共有種。

一、洞庭湖平原區

位于我省北部,包括華容、淚羅、湘陰、益陽、沉江、南縣、安鄉、漢壽、常德、臨澄、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及桃源、臨湘、岳陽的一部分。地勢低平,土壤肥沃,耕地連片,周圍丘、崗環繞,海拔大部分在50米以下,氣候溫濕,光熱充足,春暖遲,秋寒早,年平均溫1儀3一17.0℃,絕對低溫達一招.1℃,7月份平均氣溫28.5一29.3℃,無霜期266~286天,年降雨量1200~1400毫米,為我省洞庭湖沖積平原,當北來寒風的入口處,屬一山六水三分田的地區。林木多為落葉樹種,夏綠林型,以農田防護林帶為主,樹種有池杉、水杉、臭椿、香椿、烏柏,旱柳、龍曲柳、喜樹、槐樹、桑樹、榆樹、苦諫、楓楊、歐美楊、美州黑楊、小葉楊等,與江漢平原、黃淮平原有著干絲萬縷的聯系;湖盆外緣低丘崗地,樹種多為馬尾松、杉、油茶、樟、楓香、棟等,與湘中丘陵接壤。森林昆蟲多屬古北區種,為東方區系種類所控制,既有西北利亞廣布種傳入,也有不少中亞細亞區系成員入侵,代表種有柳蝠蛾(Phassusexereseen。)、柳毒蛾(L己uCo批as成iei“)、楊毒蛾(L。ea-ndida)、楊扇舟蛾(Closle、aanaeho,-eta)、槐天蛾(Cianisdeuea王ion)、榆綠天蛾(Callambu飛少xtatarinovii)楊透翅蛾(paron‘henetabaoifo,mis)、榆黃葉卿(PJ::haltamaeulieollis)、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朝鮮黑金龜(Holot:ichiaserobieulara)、大青葉蟬(Cicadeliaviridis)等。常發性害蟲主要是天牛類、金龜子類。湖盆外的丘崗地帶,有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Punetatus),松梢螟(Dioryetri。splendidel里a)、粗鞘雙條杉天牛(Sem么-notusbifa“eia、ussinoaus,e,),每年給林木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該地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于楊樹、池杉、水杉的生長,但隨著林木的引進和擴大栽培,桑天牛(Aprionagermari)星天牛(Anoplophoraehinensis)、云斑天牛(Bataeer;horsfield)、光肩星天牛傳布很快,有些地方植株被害率高達90%以上;楊透翅娥也隨苗木調運傳入,楊扇舟蛾已造成局部性災害,大袋蛾(ccryp一to‘h創la,ariegata)在池杉、水杉上已為害成災。今后森保工作的重點是加強楊樹夭牛的防治工作,開展植物檢疫,阻絕外來蟲源的繼續入侵,并及時控制已入侵害蟲的擴散蔓延,積極清除當地蟲源樹種,設置隔離帶,不斷擴大生物防治。

二、湘東、湘中丘陵區

包括平江、瀏陽、長沙、醚陵、株洲、湘潭、湘鄉、雙峰、茶陵、炊縣、鄙縣、衡東、衡山、衡陽、衡南、來陽、常寧、望城、寧鄉、桃江、漣源、新邵、邵東、邵陽、武岡、祁東、祁陽、零陵、安仁、永興、邵陽市、湘潭市、衡陽市、株洲市、長沙市以及隆回、洞口、新寧、東安的廣大丘陵地區。為我國亞熱帶江南丘陵的典型地段,一般海拔300米左右,土壤以酸性紅壤為主,包括部分紫色土,陽光強,氣溫高,土層膺薄干燥,春秋寒潮頻繁,夏秋千旱明顯,年平均溫16.7一18.1℃,無霜期265一295天,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該區內人口稠密,交通方便,森林遭受長期破壞,植物群落結構簡單,樹種單純,植被稀少,復被率低,水土流失嚴重。主要樹種為馬尾松、杉術,擦樹、樟樹、楓香、石栗、青崗、苦儲、木一荷、一青拷、冬青、板栗、油茶、竹類等。灌叢久經砍挖已大量減少。森林昆蟲屬古北區向東洋區的過渡地帶,東洋區系種群約占60%左右,主要成災性的害蟲多屬東洋區系的廣布種和我國的特有種,如馬尾松毛蟲、粗鞘雙條杉天牛、油茶尺蝗(Bistonmargrata)、竹蝗(Ce;aCriskiangsu)、杉梢小卷峨(Pol丁e-hro。15eunninghamiaeo]a)、馬尾松梢小卷蛾(Rhyaeioniadativa)、松梢螟,樟巢螟(Or七haga:ehatiua)、竹螟(Alg-edenia。oelesolis)、杉茸毒蛾(Da盯e-hiramelli)、華竹毒蛾(Pant。na抓nen-515)、竹縷舟蛾(Loodon,adispar)、竹斑蛾(Allobremeriaplurilin己ata)、擦木白輪紛(Aspidio、usoassafras)等。蟲災的特點是:松毛蟲此起彼伏波動成災;油茶尺鑊、竹蝗周期性間歇成災;竹斑蛾、華竹毒娥、杉茸毒蛾是偶發性害蟲。暴發年樹葉常被吃光。該地區丘陵交錯,土層膺薄干燥,人口稠密,森林長期遭受破壞,疏殘林較多,今后應盡快恢復森林植被,改造低產林分,進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對害蟲的自控能力,保護和引進天敵,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在森林害蟲防治方面,要加強松毛蟲的預測預報,控制蟲源基地,提高綜合防治效益,探索生物防治新途徑。

三、湘南南嶺山區

位于我省南部,五嶺山系北麓,包括桂東、汝城、資興‘、郴縣、宜章、桂陽、臨武、嘉禾、新田、蘭山、寧遠、雙牌、道縣、江華、江永及安仁、永興、常寧、零陵、祁陽縣的部分山區。地形復雜,山巒重疊,夏無酷熱,冬不嚴寒,是一個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地帶。土壤多為黃壤和黃棕壤。氣候溫和,熱量豐富,年太陽總輻射量達110~115千卡/厘米2,大于looC年活動積溫在5600一5800oC,是全省熱量最豐富的地區,無霜期28。~310天,年平均氣溫18℃左右,1月份平均氣溫為亡~8℃,7月份氣溫在25~29℃之間.年降雨一量可達1800毫米,為我省多雨地區之一。山地面積大,約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內樹木資源種類繁多,林下植被類型特別豐富,具有南國特色,除松、杉、油茶、油桐等主要用材林和經濟林外,還有不少南亞熱帶樹種,如長苞鐵杉、華南鐵杉、粵松、黃稠、多脈青崗,南嶺拷、鹿角拷、厚殼桂、廣東瓊楠、香花木、赤按、廣葉按、火力楠、瓊楠、半楓荷、竹柏等,多為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該區內昆蟲種群以東洋區系為主,東洋區中,屬華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種類有海南大蟋蟀(B:aChyt,upesportentosus)、烏柏大蠶峨(A,tac二atlas)、山林原白蟻(Hodotomopsisoio::od,i)、竹直錐象(Cyrto,raeheluslongimanus)、梭舟蛾(Ne卜riavivideesCens)、皮舟蛾(Pydnotostaeea)、花夜峨(PaChy里。p-15dileetissima)、掌夜娥(TiraCola-ptagiata)、芒果天蛾(Compoogenep-anopus)、銀杏大蠶蛾(Die子yoploeajaponiea)、臺灣大弄蝶(Lsmenejoinaformosana)、峨絨蚊蝶(Preeisiphi,a)大尾鳳蝶(Ago五auaehvooi。ov。leriei臺灣長尾水青蛾(Aetiasoinensis)、脈鳳蝶(Salaturogenutia),還有人工放養的紫膠蟲(LaeCiferlac。a)等。區內除部分低莊純馬尾松林區馬尾松毛蟲成災外,很少有大面積暴發成災的害蟲發生,造成局部性災害的有杉天牛、栗實象鼻蟲(Cureuliodavidi),棟實象鼻蟲(Curculioarakawai)、棟黃掌舟蛾(phaleraassimilis);次生林區貝lj白蟻類及山林原白蟻為害嚴重,造成大量空心立木。該區山高坡陡,山地廣闊,海拔相差懸殊,熱量豐富,降水充沛,有利于用材林的發展,是我省最主要的天然闊葉林區,有很多特有珍貴用材樹種,要注意保護,加強現有林的撫育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森林病蟲防治方面,除低丘區注意松毛蟲防治外,要加強種實害蟲、蛀干害蟲的研究,加強木材檢疫。區內天敵資源豐富,應注意開發利用。

四、雪峰山林區

本區以雪峰山為主體,包括城步、綏寧、通道、靖縣、會同、芷江、黔陽、桃江、安化、新化、沉陵、淑浦、懷化、新晃的全部及常德、漢壽、桃源、益陽、寧鄉、新化、慈利、大庸、辰溪、麻陽、東安、新寧、武崗、洞口、隆回的一部分山區。山高坡陡,地勢復雜多樣,主峰海拔1934.3米,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區。氣候多溫多濕,年平均氣溫16℃左右,夏季7月平均26一28℃其中通道、會同一帶是全省7月溫度最低地區。年太陽總輻射量較少,大部分為100一105千卡/厘米,,山高霧多,日照時數少,一般只有1300一1550小時,比洞庭湖區少300多小時。年降雨量1300一142。毫米,是我省少雨地區之一,但因氣溫_低,云霧多,蒸發量小,故相對濕度比較i大。土壤以山地黃壤為主。林種樹種較多,林相復雜,多為天然混交林,也有大面人工栽培的杉林,油茶林。天然林內植被詳富,層次繁復,樹齡不齊,現有森林蓄積量占全省總蓄積量的一半,是森林面積最大的一個林區,也是我省杉木的中心產區,主要生產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擦樹、楠竹、油桐、油茶、楊梅、漆樹、板栗、錐栗等。森林昆蟲以東洋區系為主,約占65%,常發性害蟲有油茶毒蛾(E即r“ctisp“e-udeonspersa)、油茶果象(Cureulioehinensis)、松蛾(Dasyehiraaxuth-a)、松尺鑊(Abraxassp)、擦木長足象(Aleidodesop),松針紅蠟蛤(Ce,oplas-te。:ubeos)、中華松針盼(Setsoeoe:‘s。1nenoi。)、杉膚小蠢(Phloeosin。。aa七iel.is)、飽桐葉押(Baoipriono,5eh-inenois)、板栗瘦峰(]〕,y000smusk-宙iphilos)等。區內屬松毛蟲偶災區,思茅松毛蟲、馬尾松毛蟲混合發生,一般在時間上猖撅周期短,空間上間偏時間長。近年來竹蝗已傳入,造成一定災害。該地區山高霧多,森林復被率大,日照時數少,相對濕度大,有利于用材林的生長,要大力營造混交林,保護植被,促進自然生態平衡,創造不利于害蟲猖撅而更有利于林木生長的環境,從根本上杜絕害蟲的猖撅發生。當前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及時控制竹蝗、松毒蛾的擴展,加強油茶毒蛾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

五、湘西山原區

本區是云貴高原的東延地帶,屬山原地形,包括石門、慈利、大庸、永順、桑植、保靖、古丈、花垣、龍山,吉首、鳳凰、滬溪等縣,麻陽、辰溪、臨遭、澄縣灼一部分,是一個‘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區,山巒起伏,溝谷深切,從地理位置看,處于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東部季風氣侯與內陸大陸性氣候交替的過渡地帶。土壤以山地黃壤為主,年平均溫15.8一18.8℃,絕對最低溫一名℃,年太陽總輻射量為92一102千卡/厘米“,日照時數大部分在1500小時以下,日平均氣溫>拍℃,積溫為5000一530。℃,是全省光能資源熱量條件最少的一個區。由于北部山嶺的阻擋,冷空氣對本區的影響較弱,形成冬暖夏涼的特點。本區云霧多,濕度大,雨量豐沛,年降雨量1400一1700毫米。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些地方保存有一些在第四紀冰川未經破壞的原始林,主要生產樹種有油桐、油茶、漆樹、烏柏、板栗,杜仲,柏木、馬尾松、香椿、梓樹、樟樹、楠木、樺樹、鍛樹、馬桑、叨里木、黃杉、華山松1鵝掌揪,光皮樺、光葉青崗等,‘是我省經濟林集中產區,也是我省油桐的中心產區。由于該區林種樹種氣侯土類的變化,造成森林昆蟲南北穿插、東西交混的地理分布類型,成災性害蟲有油桐尺蟆(Buzura川pPreS-。aria)、橙斑白條天牛(Batoce:adar-idis)、油茶果象、茶猜蛾(Paom曲補atestheae)、漆樹葉押(Podont主alu-tea)、柏樹毒蛾(Paroenoriafurva)、粉白金龜子(Cyphoehi協5in“ulanu“)等,是松毛蟲歷年來有蟲不成災的“無災區”。但由于近年來森林遭受一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失調,在龍山、鳳凰、、吉首、廬溪首次出現松毛蟲暴發成災,云南松毛蟲(l)endrolim認51。,ipenn全s)也局部為害。該地區森林破壞嚴重,荒山荒地較多,自然災害頻繁,營林方面要加速造林綠化,開展封山育林,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不斷提高森林復蓋率。森林害蟲防治方面,要采取積極措施,迅速控制松毛蟲蔓延,充實森保人員,健全森林病蟲防治機構,加強對油桐、油茶、漆樹病蟲的防治工作,有計劃地對八大公山、張家界、小溪、壺瓶山等原始林區進行昆蟲資源考查,劃出一定面積自然保護區,建立天敵資源的基因庫。

生態類論文:公路邊坡生態防護的分類管理及植被的選擇

摘要: 本文分析了工程常用的邊坡分類方法及其對應的植被配置,并且根據后期的養護管理將邊坡分為精細管理型生態邊坡、粗放管理型生態邊坡和半粗放管理型生態邊坡,同時對三種管理類型的邊坡的植被配置進行了設計,為工程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0 前言

隨著近幾十年來人們對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的日益關注,生態防護技術已推廣應用到廢礦復墾、公路鐵路護坡、噪音隔斷、固體廢棄物處理、大氣環境保護、建筑工地美化、河道防沖刷、地面排水系統、水庫大壩護岸、海岸抗風浪侵蝕、管道工程防護等各個工程領域。

邊坡生態防護指應用系統生態學原理,在邊坡植被建立后,對受損的公路邊坡重建穩定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實現邊坡生態學物質與能量自循環的一種防護措施[1]。

具體講,生態技術護坡指單獨使用植物或植物與非生命材料(礦料、砌石、圬工等)相結合的方式代替傳統的純工程防護,主要通過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的附著力(深根的錨固作用和淺根的加筋作用)及根莖之間的相互纏繞作用來提高邊坡的抗沖刷和侵蝕能力。不僅對邊坡有防護和加固作用,而且也對公路沿線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恢復和改善[2]。

在英國95%的邊坡破壞都發生在不到1.5m深的坡土范圍內,在日本66%的邊坡破壞發生于2m深的土坡面層范圍,而一般喬灌木植被的垂直根、側根和須根大都分布在2m深的邊坡面層內[3]。在根系固土的同時,通過適當管理,幫助邊坡維持一個適宜的濕度和水文環境,既能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又能達到護坡效果。

1 工程常用的邊坡分類方法及生態防護

在實際工程中,為滿足不同工程用途的需要,邊坡設計形態多種多樣,邊坡的分類也有很多種方法。

①按邊坡的成因可分為天然邊坡和人工邊坡。

天然邊坡是自然形成的山坡和江河湖海的岸坡,一般來說相對穩定。但是隨著交通、水利、礦山、城鎮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自然坡面的生態平衡正在被打破,開挖出大量的裸露巖土邊坡。天然邊坡的坡面生態環境的恢復和人工邊坡生態環境的形成成為當前重要的工作內容,而重中之重就是植被的配置的問題。

②按構成邊坡坡體的巖土性質可分為土質邊坡、巖質邊坡和巖土混合邊坡。

不同巖土性質的邊坡,生態護坡的形式是不同的,植被的配置也不同,許多學者在該方面也進行了探討。翟文光等分析了19種生態防護技術的工藝原理、技術特點、適用范圍及景觀效果進行分析和比較,給出生態防護中植物的選擇和搭配方法[2]。陳洪凱等從植物群落演替過程和植物選擇原則的角度,并根據巖質邊坡、土石邊坡和土質邊坡3種不同巖性邊坡與植物根系的作用特征,提出了合理的植物優化配置模式,得出巖質邊坡以須根發達的草本植物為主,土質邊坡以草灌型或草灌喬型為主,選擇水平和垂直根系發達的品種,土石混合邊坡應采用草灌型或草灌喬型的植物配置模式,以草本植物和苗期生長快、根系發達的灌木品種為主[4]。

③按邊坡的高度可分為一般邊坡和高邊坡。

藤本植物適合于比較高陡且凹凸不平的弱風化巖和中風化巖的生態修復;灌木的根系比較發達,適應性和抗逆性強,在土石邊坡和強風化巖邊坡增加灌木的應用,形成不同層次的生態護坡,既能提高邊坡生態防護效果,又可增加景觀層次。

2 公路邊坡管理類型的分類及植被的配置

不管是天然邊坡或人工邊坡、土質邊坡或巖質邊坡或巖土混合邊坡、一般邊坡或高邊坡,這些類型的邊坡防護的后期管理方法是不一樣的,邊坡后期管理方法不同,會影響前期的護坡的設計、植被的配置等。根據邊坡管理類型不同,將邊坡分為粗放管理型邊坡、半粗放管理型邊坡和精細管理型邊坡。

2.1 精細管理型生態邊坡

在高速公路入口處、重要標志路段等一些景觀要求較高的路段,生態防護邊坡后期的養護管理要求較為精細,要定期修剪、澆水、施肥等,同時這樣地段的邊坡在邊坡生態防護類型的選擇上和植被配置方面要求較高。因此,在植被的配置方面,不僅要考慮植被的生態適應能力、固土效果,還需要重點考慮如何采用多種植被的搭配來提升景觀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考慮:

①結合草本、灌木、喬木、藤本植物多種類型植被,利用多種類型植被的根系增強固土效果,同時具有一定的層次感,提升景觀效果。我國公路邊坡生態防護中使用較多的草本植物有白三葉、地毯草、羊茅、節水草、狗牙根、二月蘭、小冠花、黑麥草等;常使用的護坡灌木植物主要有沙棘、錦帶花、迎春、胡枝子、紫穗槐、坡柳等;喬木類植物有山合歡、漆樹、刺槐、油松等;藤本植物有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葛藤等。

②堅持植物生物學特性,組織營造多重景觀。觀賞植物根據其觀賞特性可分為觀花、觀葉、觀形、觀果等植物。觀花植物一般要求花朵繁盛、色彩鮮艷、花相整齊,如玉蘭、大花紫薇、櫻花、牡丹、山茶、夾竹桃、杜鵑等,花期集中,觀賞效果極佳;觀葉植物一般要求葉形奇特,葉色變化豐富,隨季節變化呈現不同顏色,如棕櫚、平婆、七葉樹、羊蹄甲、鵝掌楸、銀杏等葉面積較大或葉形奇特美觀的樹種;三角楓、烏桕、石楠、紫荊、欒樹等彩色樹種葉子顏色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達到四季有景可觀、有花可賞的效果[5]。

③突出地域特色,結合本土植被和當地的民俗文化,設計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防護邊坡造型和景觀設計。

2.2 粗放管理型生態邊坡

精細管理類型的邊坡設計相對較為復雜,養護成本也相對較高,考慮成本因素,對于一些不太重要的路段的邊坡設計,可以考慮采用一些耐粗放管理的植被進行生態護坡。耐粗放管理的植被主要是采用本土植被,生態適應能力較強,后期不需要精細養護的植被,例如海南地區可以采用牛筋草、彎葉畫眉草、狗牙根、地毯草、含羞草等。

2.3 半粗放管理型生態邊坡

半粗放管理類型生態邊坡介于精細管理型和粗放管理型生態邊坡之間的一種邊坡養護管理類型。在植被配置、造型設計、后期養護等方面比精細管理型邊坡要粗放,而比粗放管理型邊坡要精細些。

3 結語

生態護坡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生態邊坡的前期設計固然重要,但是邊坡施工完成后對邊坡植被的管理養護也是邊坡設計中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后期的養護管理直接影響前期的設計,養護管理不一樣,植被的選擇也就不一樣,本文將生態邊坡的管理類型分為精細管理型、粗放管理型、半粗放管理型,分析了不同類型的植被配置,對工程實踐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生態類論文:人類發展生態學視角下的家園合作

摘 要:為了避免5+2=0式教育悲劇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師都認識到了家園合作的重要性。家園合作不僅僅是家長和幼兒園建立支持性的聯系,還需要家庭、幼兒園、社區甚至是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才可以做好。本文從人類發展生態學的視角入手,探討我們成人在構建與兒童密切相關的環境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并且試著找出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掘兒童潛能的方法,通過家園合作可以更好的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人類發展生態學;家園合作;啟示

一、問題提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尤其是自1979年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許多家長都不能對這類“新型兒童”采取科學的教養態度。在這種困境下,幼兒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也非常重視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的合作共育。在2001年,教育部在頒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空間。幼兒園同時應為社區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務”。

家園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實現家園互動共育,促進幼兒素質的提高,這是家園合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然而,在不同的理論視角下,幼兒園教師和家長對家園合作的態度和理解是不一樣的,本文主要是從生態學取向探求我們成人在創設與兒童密切相關的環境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并且試著找出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充分發掘兒童潛能的正確途徑。

二、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的主要內容

人類發展生態學是由尤?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nner)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發展生態學研究的是發展著的個體與其直接生長于其中的變化著的環境之間的漸近的、雙向的互動,而這個互動過程又受到個體不同的直接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影響,并受到這些環境所處的文化背景的制約。”

人類發展生態學中的“生態”指的是有機體或個人正在經歷著的,或者與個體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環境。人類發展生態學中的“環境”指的是體驗到的、對人發展產生影響或受人發展影響的“事件或條件”,不僅涉及任何在科學意義上環境的實體特征,還包括在環境中的兒童對這些特征的主觀感受,而且各種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既具有中心,又向四處擴散的網絡。布朗芬布倫納將之稱為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其按與個體互動的頻率及密切程度依次向外擴展成四級――微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和宏觀系統(macrosystem)。這些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環境相互交織在一起,前者逐個地被包含在后者之中,形成了一種同心圓樣式的結構。

微系統是指個體最直接接觸到的環境,是發展著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質特征的情景中所體驗到的活動、角色和人際關系的一種樣式。包括家庭、學校、鄰居和社區。中間系統是指由發展的人積極參與的兩個或多個情景之間的相互關系,例如家庭與學校、學校與社區、家庭與同伴等。外系統是對兒童的發展只有間接而無直接的影響,包括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之間的關系和發展過程,至少有一個環境不包括發展著的個體,但是會間接地影響個體存在的微環境。宏觀系統是個體所處的整個社會組織、機構和文化背景,包括來自某種文化或者文化的價值觀念、信仰和信念、歷史及其變化、政治和經濟、社會機構等,宏觀系統是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的聯合建構,包括特定文化或者亞文化的特征、信仰、知識體系、物質資源、習慣、生活方式等。

各個系統是相互系、相互制約的,其中任何一個系統的變化都會波及到另外一個系統;兒童的發展過程是其不斷地擴展對生態環境的認識的過程,從家庭到幼兒園再到社會;兒童的生態過渡對其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人類發展生態學視角下的家園合作

1、充分利用微系統對幼兒進行教育

幼兒在微系統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幼兒在其它層次系統中的發展。微系統是一些活動、角色以及人際關系的模式。

這里所指的活動是“具有自身動量的、正在進行的行為,被環境的參與者認為是有意義或有目的的行為。”人際關系是指在同一環境中,當活動的一方注意或參與到另一方的活動中,便發生了人際關系。而角色是對社會中占某一特定地位的人和與之有關的其他人所期望的一組活動和關系。他通常可以用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加以描述,并按年齡、性別、職業和親屬關系等變量加以區分。在微系統中,活動、人際關系和角色之間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在平時,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適時的介入,幫助和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處事原則和方法。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在在平時要和幼兒多互動,滿足兒童的角色期待,同時,也要注意與兒童互動時的情感交流,在互動中增進彼此感情。

如果我們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能夠按照人類發展生態學中的這些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就不會出現那些生態危機現象啦,例如僵化封閉的活動設計與組織規范;單項、線性的活動方式;兒童被動、受控制的生存方式;對幼兒生命與差異的漠視等。

2、加強中間系統的聯系

環境的發展潛力將隨著一個環境與其他環境之間存在的支持性聯系的增多而提高。中間系統中各微觀系統間的互動質量越高,促進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幼兒在微系統發展效果的好壞會受到中間系統的影響。中間系統是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個微系統的交集,如果幼兒在家庭和幼兒園中學到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等內容存在很大差異的話,那么幼兒在以后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心理肯定會非常矛盾,這種情況當然不是我們想看見的。

首先,作為教師要積極、耐心、細致的向家長傳授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定期匯報幼兒在班級上的情況。同時,也要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以及他們在家庭中的表現和習慣等。當然,家長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教師的配合程度等等,都會影響幼兒教育的最終結果。

3、合理控制外系統的影響

外系統雖然沒有直接影響到幼兒,但是他們卻深深的影響著與幼兒朝夕相處的人,因此,外系統也不可避免的會對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性格、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家庭方面來說,家長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職業狀況和文化水平,決定了父母所承擔的角色、所從事的活動和所建立的人際關系,從而間接地影響了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做為家長應當學會控制自己在幼兒面前的言行舉止;從幼兒家庭所處的社區來說,社區內居民的文化水平、生活習慣以及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等方面,也會影響到幼兒的知識范圍和交往水平等;從幼兒園方面來說,幼兒園的師資水平以及教師間的合作競爭氛圍等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師對幼兒的態度以及兒童觀及事業心等,作為幼兒教師不僅應該規范好自身行為,還應該向幼兒家長和社區宣傳為幼兒營造良好心理環境的重要性。

4、重視宏觀系統的作用

人類發展生態學認為,在整個文化或者亞文化及其所包含的較低層次的生態系統中,具體的各方面的表現可能差距很大,但是卻具有內部的同源性。微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和發展的進程,而宏觀系統決定著這三級生態系統的具體特征。因此,任何關于人的發展的研究都必須考察宏觀系統的影響作用,換句話說,微系統、中間系統和外系統對人的行為和發展的影響,是在宏觀系統這種廣闊的背景下得以實現的。幼兒在家庭、幼兒園和社區中參與的各種活動都是要受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及當地人的普遍價值觀影響的,不僅僅是幼兒,每個人的活動都會受其所在的文化圈的影響,對幼兒的教育更應該重視價值觀、文化觀等層次的影響。

四、對家園合作的啟示

1、要明確家園合作的目的

家園合作只是一種方法,是一種為了促進兒童身心發展而進行家園互動共育的方法。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家庭和幼兒園都應該注意合作的有效性,即合作要能切實的促進兒童的發展,而不能本末倒置,去過分的追求家園合作的頻次和形式等。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創設環境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兒童在這種環境下是不是會獲得發展,這種環境對兒童發展的促進作用到底有多大;其次,幼兒園老師要和家長統一步調,家庭要配合幼兒園開展的系列活動,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對兒童的期望引導兒童向某些特定的方向發展,補充集體教學的不足之處。家園合作是要指向幼兒的個別發展,指向各個幼兒發展的特殊方面。

2、要注意家園合作的有效性

如何才能保證家園合作的有效性?我覺得我們可以用“做細”和“做遠”這兩個詞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做細”指的就是要將家園合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好,不僅要確保家園合作的目的、內容、方式和方法等環節的科學性,還要確保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個微系統中都要獲得發展。要使家園合作有效,就必須先確保兒童在家庭和幼兒園這兩個微系統中都要獲得發展,在此基礎之上的家園合作共育才會更有意義。其次,“做遠”就是要突破家園合作的限制,將眼光放長遠,要注意到那些可能會對家園合作產生影響的潛在因素。比如,家長的文化背景和經濟收入、幼兒園自身的教育資源等問題。雖說這些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單憑家庭和幼兒園的力量很難改變這些已有的現狀,但是,這些客觀存在確實會對家園合作以及兒童的發展產生影響。

3、要從宏觀角度審視家園合作

生活在特定文化圈中的人們,其言行舉止、衣食住行無不滲透著這種特定文化傳統的影響,當然,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也無法規避這種文化的影響。家園合作不僅要在培養兒童能力等方面做到步調一致,在塑造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更要做到統一。幼兒期是兒童價值觀形成的萌芽期,此時兒童缺乏辨別好壞的能力,極易受一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加之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轉型期,各種魚龍混雜的思想圍繞在我們左右,作為成人,我們更應該重視對兒童文化、價值觀等層面的教育。因此,家庭和幼兒園要重視對兒童進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培養,讓兒童熱愛集體,喜歡與人交流合作,多讓兒童接觸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讓幼兒獲得在集體中的快樂體驗。

生態類論文:生態位理論在江西省師范類高校發展中的應用

0引言

高校可持續發展是高等教育研究優秀領域的主要內容之一。探討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高等教育未來出路,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是一個復雜的復合生態系統,呈現出動態的復雜性。生態位理論作為生態學的重要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清晰地反映高校這個復合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狀態。運用生態位理論來研究高校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

1生態位理論及高校生態位理論

生態位是用來表示生物個體或種群生存所必需的或可被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或生態關系的集合。J.Grinell(1917,1924,1928)在研究加利福尼亞長尾鳴禽的生態關系時使用生態位術語并首先給予定義[1]。此后,諸多學者對生態位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現在生態位理論的研究范圍已應用到土地評價、農業生態、城市建設、高校管理[2-5]等領域。生態位理論認為,物種在生物群落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包括空間、功能及作用。某種物種的生態位越大,其占有資源與吸引資源的能力越強,其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也越大,反之,其生存必然受到抑制。而各個物種之間存在著生態位重疊與競爭。

高校處在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環境之中,其自然環境、政府環境、市場環境、高校之間的環境等區域環境均影響到高校的生存與發展。高校生態位可以表述為一所高校在區域環境中所表現出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其提供給人們的或可被人們利用的各種因子的集合。它不僅是一所高校占地空間位置的反映,而是一所高校占有資源、服務社會的能力大小集合。

2高校生態位寬度的構建

生態位態勢理論指出,即從個體到生物圈,無論自然還是社會中的生物單元都具有態和勢兩個方面的屬性,態是生物單元的狀態,是過去生長發育、學習、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與環境相互作用積累的結果;勢是生物單元對環境的現實影響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質變換的速率、生產力、增長率、經濟增長率、占據新生境的能力。特定生態系統中某生物單元的生態位即該生物單元的態勢與該生態系統中所研究的生物單元的態勢總和的比值,體現了該生物單元的相對地位與作用[7]。依據一般生態位態勢理論,高校生態位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高校的態(占地面積、在校學生數、、師資力量、畢業生服務社會能力等),即高校在特定時刻的狀態,是過去發展積累的結果;二是高校的勢(面積變化量、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就業能力變化量、引進高水平人才數目等),是高校在特定時間內對區域環境的現實影響力或支配力。態和勢的有機結合綜合體現了高校在區域環境中的相對地位和作用,即高校生態位的大小(寬度)。

3實例應用與分析

3.1 江西省師范類院校生態位計算

3.1.1 生態位因子的選擇高校生態位由多種因子決定,但在研究時,不可能掌握高校生態位所有維數的具體特征和參數,根據實際情況和資源可獲度,將其維數減少為若干個有效維數或某一維數進行生態位的測算。在本文中,選擇了三類集中反映高校占有資源能力的指標來表示生態位。一是招生數(C1),直接反映出高校吸引、占有學生的能力;二是教職工數(C2),間接反映出高校占有教師資源及教學水平的高低;三是畢業生就業率(C3),直接反映畢業生市場競爭能力以及服務社會能力。

3.1.2 權重賦予本文通過熵權法客觀賦權法來進行指標權重賦予,如表1。

3.1.3 計算高校生態位以江西省五所主要師范類高校為研究對象,根據江西省統計年鑒及五所高校的相關數據資料,計算2004、2006、2008年高校生態位。(表2)

3.2 計算結果分析從圖1中可看出:①大部分院校生態位有所提高,表現出上升的趨勢,但各學校進展不一。計算結果與近年來各高校發展的趨勢大致吻合。其中,上升較明顯的是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該校在2003年升格為專科院校后,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等方面有明顯增強。②從平均生態位上看,江西師范大學生態位最高,其次為贛南師范學院、上饒師范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生態位最低。江西師范大學作為省直屬高校,其建校時間久、辦學水平高,故生態位最高;贛南師范學院升本時間早、在贛南地區影響力比較大,生態位排名第二;上饒師范學院幾經周折,2004年方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時間較晚,但位于省會,區域優勢較強,發展較快,增幅在五所院校中名列前茅;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一所升格不久大專院校,教學資源、教育資源遠遠不及其他本科院校,生態位最低。

從計算結果中可以看出,隨著近幾年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欣欣向榮,各所師范院校辦學水平均有所提高;生態位寬度江西師范大學、贛南師范學院、上饒師范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逐漸遞減。從現實狀態來看,五所師范院校的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培養目標均定位于中小學教師,服務半徑雖有不同,但隨著就業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所有師范院校面對的市場均是全省乃至全國市場,此時存在生態位重疊,從而引發生態位競爭。在此情況下,高生態位的院校必會占用低生態位的資源(生源、師資、就業市場等)。如果低生態位院校不提高生態位寬度,最終面臨的只能被兼并。而提高生態位寬度,不僅僅是從生源、師資、就業等方面入手,更關鍵的是生態位的錯位發展。對于江西省師范類院校而言,錯位發展戰略是指充分認識自身特征,選擇區別于其他院校的生態因子組合,凸顯自身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實現生態因子的差異化,實現生態位的分離。

4結語

基于生態位研究度研究高校發展是高校研究的一個新角度,本文僅從三方面來考慮,指標選取較為單一,選取年份較短,分析較為簡單,但其為研究高校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方法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