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生態規劃設計

生態規劃設計

時間:2023-05-30 09:13: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態規劃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生態規劃設計

第1篇

小區的規劃選址很重要,盡量選擇地下和周圍環境良好的區位,避免因地形等特點造成的空氣流動不暢或風速過大等問題。小區用地應結合地形特點,不應使建筑物正對迎風的湖岸或容易形成風道的山谷等地,最好選擇避風向陽的坡地。

二、規劃布局

在小區規劃布局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協調好住宅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小區規劃設計要綜合考慮建筑物的結構、朝向、間距、周邊環境等因素,運用建筑空間構圖原理,合理安排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建筑小品等的相對位置,使它們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的有機整體。

三、景觀的營造

在景觀的營造上,要進行人性化設計,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的要求。盡可能地利用住宅區地面作為景觀用地,考慮住宅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給小區帶來生氣,增添小區的生活氣息,創造真正具有較好生態效果的住區環境。有條件的小區應配備園林、噴泉、休閑廣場、游泳池、健身會所等,創造一種自由漫步式的家園模式。

注重節能設計

我國的住宅需求量逐年增加,住宅建設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因此,現代化的小區建設應充分節能,通過對小區的合理規劃和布局,以及對建筑的合理設計,充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等自然能源。

一、小區道路系統設計

小區道路也是小區的風道,道路布局應充分結合建筑物的布局和結構,應有利于小區的通風,并結合小區綠地空間,盡可能地把綠地中的新鮮空氣引入小區,以提高小區空氣質量,改善小區環境。

二、小區綠化及景觀規劃

良好的居住區綠化,不僅能美化小區環境,而且對于住宅建筑節能有重要作用。在炎熱的夏季,濃密的樹冠能夠將35%的太陽輻射熱吸收掉,植被的蒸騰作用和其根部的保水作用有利于小區降溫。小區綠化可以有效調節濕度、降低氣溫、改善通風質量,從而減小城市熱島效應對小區的影響。

三、住宅單體的節能設計

首先,提倡建設節約型住宅,合理使用面積。其次,住宅室內平面布置應合理。合理布置臥室、起居室、餐廳、廚衛等功能空間,考慮空間的緊湊性。再其次,控制住宅層高,一般住宅層高以2.8米為宜,不宜超過3米。層高過高,會增加建造成本;層高過低,會減少室內的采光面積,并使室內通風不暢。最后,控制合理的窗墻面積比。

打造特色小區

現代化的小區,還應有自己鮮明的特色,要創新規劃設計理念。對小區進行準確定位,通過多元化的組織手法和多樣的居住空間創造方法,結合小區所在地段、城市大環境,建設特色小區。

可以運用靈活的組織手法,創造豐富的藝術生活空間。小區景觀可以充分借用周圍的景觀,并巧妙應用過渡、滲透、對比等豐富的組景手法,打造主題鮮明、動靜結合、軟硬搭配的建筑結構空間,提高整個小區的文化品位。

還應重視小區規劃與當地的歷史文脈相結合,要與城市整體形象相協調。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使小區能夠延續所在地區的歷史文脈,體現出文化傳統的積淀。

第2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1、引言

隨著我國城市發展步伐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的腳步加快,生態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不僅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影響,同時也導致城市的生活環境陷入垃圾排放困難、內陸河水污染、溫室氣體過量和土壤水質污破壞等尷尬局面。而隨著生態失衡、資源減少和空間壓縮問題的逐步顯現,城市居民的生存狀態改善及城市建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成了未來城市規劃面臨的主要問題,而生態城市規劃是結合生態學的方法和原理,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形式來建設生態城市的優化方案規劃。

2、基本原則

城市在整個自然的發展過程中屬于一個高度人工化的生態系統,其自控機制不像自然環境那樣穩定和完善,所以通常會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要想使城市規劃設計的各要素達到協調統一,就要遵循整體性、成長性和多樣性的基本原則。首先所謂的整體性是指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不應只關注城市發展與經濟建設之間的平衡,而是要從保證城市建設質量和追求環境與社會相統一的宏觀角度出發,結合城市目前發展的實際進行合理的交通、人口、綠化及土地等規劃,保證城市的容量控制、區域調整和規模延伸與城市整體規劃相一致。

其次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動態生態系統,其長期過程中的穩定性是影響人們生存和工作的關鍵,而要想使城市發展適應人口、交通及環境等一系列的變化,就要從保證城市穩定成長的角度出發。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城市規劃都應該遵循動態調整的基本方針,合理進行資源的開發和空間的利用,并將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明、歷史文化和生態烙印等進行有效的保護與留存。

最后多樣性原則的提出是以自然環境中物種、基因及組成的千變萬化為基礎的,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離不開其與自然的緊密結合,而巖土、大氣及水環境之間的協調也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在城市中協調發展的基礎。多樣性不僅要體現在人類與生物之間,同時還應該體現在生物與生物、城市與生態環境之間。

3、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內容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運轉系統、管理系統、環保系統、社會文明系統和綠地生態系統等五方面,其中運轉系統主要針對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順暢,如客流運輸的便捷、物資供應的穩定、能源配送和污水廢物處理的及時等。管理系統則主要針對城市居民的勞動就業、社會服務、人口控制和醫療保險,城市環境的資源利用、環境整治、消防治安和和諧發展等。環保系統的設計是保證城市生活環境健康穩定的關鍵,尤其是對各種廢棄物的排出設計應該嚴格按照國家先進城市的最高標準,按照各自特點和不同進行詳細的劃分和處置。如果說前幾方面是對城市居民物質生活的保障,那么社會文明系統則是對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保障,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優良的社會秩序和風氣,以及較高的生態環境意識和人口素質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基礎。最后綠地生態系統設計應該在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進行點線面的有機結合,保證較高的人均綠地面積和整體覆蓋率。

4、案例分析

歐洲不僅是遭受生態系統破壞和自然環境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實踐和理論發展的前沿,下面就國際建筑展“埃姆舍爾公園”規劃設計為例,對生態城市規劃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該城區的規劃背景是規劃的最初只考慮工業生產與城市空間布局的協調,最終導致功能重復、內耗嚴重且相關性較差。

設計構思是通過規劃建設“埃姆舍爾公園”,轉變魯爾工業區單一的工業發展現狀,通過保留工業與居住混合的現狀,將整個工業區的17個城市進行有效的連接,并形成以綠化帶連接為基礎的自然生態改建,使250萬居民的工作與生活空間得到改善。其中埃姆舍爾景觀公園的專題規劃為城區增加自然景觀和豐富物種的多樣性,埃姆舍爾生態系統的改建則在城市網絡中形成以工業廢棄區為轉化的綠化景觀和公共空間,幫助居民形成趣味、豐富和便捷的休閑空間。這一規劃不僅轉變了傳統城市規劃中以單個城市為重點,缺乏整體思想和注重經濟發展的設計理念,而是從弱化城市邊界、實現統一布局、建立網絡型城市和恢復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真正實現了城市間交通效率的提升、能源消耗的減少和城市居民生活空間的改善。我國未來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應該充分借鑒這一成功案例的相關經驗,進行自身創新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5、結語

通過上文對生態城市規劃基本原則的簡單介紹,不僅了解了未來城市規劃應用該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深刻的認識想要充分的達到和實現生態城市的規劃目標,就要從協調城市經濟發展、合理進行城市布局和重點發展生態城區建設等幾方面入手,真正將環境學、社會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理論應用于城市規劃設計的實際。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生態社區;規劃設計;生態環境設計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meaning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ed, elaborates zoology community design concept, principle and basic targe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on building continuous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mmunity.

Key words:the ecology community; planning design; ecological design of environment

中圖分類號:S757.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人類的共識,而建設生態社區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

一、生態社區的涵義和特征

1、生態社區的涵義

生態社區以生態建筑為基本單元體,用科學的生態環境觀組合建筑和環境要素,以此達到原有社區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真正做到經濟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2、生態社區的特征

(1)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生態社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了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諧統一。

(2)注重環境保護的整體和諧。在生態社區中,人、社區和自然作為其最基本的三大要素,這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3)倡導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統一。生態社區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統一。它是一個由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等若干個子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層次和順序的綜合系統。

二、生態社區設計理念、原則與基本目標

1、生態社區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原則

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對自然和社會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為平衡自然和社會環境,城市社區規劃者將生態保護,生態可持續發展以及和諧思想納入到社區的規劃設計理念中,因而產生了“生態社區”的概念。生態社區注重社區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主要包含環境資源、文化資源以及經濟資源等,其設計理念的特點是高效性、和諧性以及持續性。生態社區的設計原則主要有:環境保護原則、節能高效原則、整體和諧原則以及社區質量管理原則等。

2、生態社區的基本目標

建設生態社區,其基本目標在于:注重社區生態規劃和布局的整體性,追求社會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和滿意度,社區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構建人、社區、自然的和諧統一和其和諧相處的行為規范體系,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體系,以及在社會內形成共同的具有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環境價值觀。

三、生態社區中的生態環境設計

1、空間環境的整體布局

在生態社區規劃設計時,需要依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和地形特征進行合理規劃,有效采用“點―線―面”的空間組合形式,由多棟住宅形成點狀空間,由社區道路形成線狀空間,由公共活動場所形成面狀空間。比如威尼斯濱水住宅采用帶狀空間組合方式,考慮到威尼斯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城市河流和城市主干道布局,形成了狹長的建筑群空間。

2、空間環境的專項設計

住宅空間環境專項設計的內容較為廣泛,主要包含有道路,建筑群、公共綠地以及水系等環境要素。在上述諸多環境設計要素中,綠地設計比較重要和復雜。其中綠地規劃包含有自然式、規則式以及自然和規則的混合式等形式。具體適用何種布置形式,要因地制宜,根據建筑布局,小區環境以及居民要求進行綜合考量。同時要將綠化、居住方式以及小區景觀聯系起來,形成建筑屋面、陽臺和地面等多層次綠化方式。考慮到生態社區的主要功能在于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健康的休憩交流的共享空間,因而在布置空間環境時,要將小區的娛樂性、休憩性有機結合,創造一個半公開,半私密的空間環境。

3、環境生態系統設計

在環境生態系統設計方面,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節能環保。其一生態社區要求節約建筑能耗,在適用綠色能源時,要適當增加輔助能源系統,在安裝時要符合建筑群體的整體風格,同時做好防雨、防雷和地熱等技術的處理。其二生態社區要求在水源環境系統中充分使用節水器皿,做好污水、中水的處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統。其三生態社區的室外照明要求采用綠色照明技術,使用發光指示牌照明設施,室內需要采用節能光源,盡量排除光污染。此外,還要保證生態社區內的空氣環境質量達到一級標準以及實現社區內具有良好光合作用的綠色再生機制。

4、生態控制工程設計

一是提高住宅社區的規劃設計水平??梢圆捎锰岣邎@林綠化率,增加減噪設施,控制步行區的風效等措施來提高社區規劃的整體水平。二是采用節約能源的設計方案。節能技術在建筑中早已開始使用,但在生態社區規劃中,除了使用一般的節能技術外,還需使用保溫材料以此提高建筑的熱環境性能,從建筑物設計角度來看,可以在建筑物表面使用保溫材料,以便控制建筑物對熱量的吸收,在保溫隔熱的同時,需要充分利用熱量,減少使用空調費用和在杜絕能量使用中的大鍋飯現象。三是研制出再生能源的收集、儲存裝置。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燈綠色能源,設計良好的室內通風戶型。在室內外照明方面,也要使用綠色節能裝置,此外也要講每戶的熱水裝置與天陽能熱水系統相連接。四是考慮生態社區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的垃圾處理。在社區建設過程中,處理好建筑垃圾,以便日后對居民產生不好影響。在住宅社區建成后,要使用不同的垃圾箱,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鼓勵居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此外,在生態控制工程設計方面,還有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居民綜合素質方面的措施等。

總之,生態社區倡導的是人、建筑和自然的和諧相處,希望通過資源、環境整合,培養生態社區居民的綠色環保意識,以政府主導、社區參與為原則創建綠色家庭,以此構建綠色家庭,使生態社區向更加自然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實現生態社區和諧發展,還需要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參與,發揮政府、社區、居民的作用,實現長期而整體的社區建設策略,真正做到社區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經濟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社區。

參考文獻:

第4篇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我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生態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生態學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生態型校園之路。

第1章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綜述

21世紀是回歸自然的世紀,隨著城市的進步,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與城市地域不斷擴張,加劇著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如大氣、河川污染及熱島效應等不良現象接踵而來,人居環境矛盾突顯……。城市漸漸成為了鋼筋混凝土的森林,人們渴望綠地、渴望森林、渴望回歸自然,城市生態建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校園作為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樣重視生態建設,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已成為今后校園規劃設發展方向。

1.1 校園規劃設計的特點

校園是育人的環境,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豐富個性的空間,它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它應是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青少年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們對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并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1.2 生態型校園特點

通過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規劃布局,營造出生態環境優越的綠色網絡體系,更適合師生的工作與學習。

生態型校園應具備以下的特點:

校園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校園道路系統完善,便捷,步行空間與非步行空間關系處理得當;

建筑物盡量選用新型環保、節能無公害材料;

校園內部綠化自成網絡系統,具備自我調節、發展、循環的功能;

綠化植物豐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達到以點帶面的綠化效果。同時多采用對人體有益的植物,創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生活服務娛樂設施齊全,方便師生購物與休閑;

整個校園具備良好的采光通風條件;

校園采取先進技術和嚴格、科學的管理方法,對校園內的空氣、噪聲污染、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等進行監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質的收集與處理符合國標。使校園內形成一個清潔、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學習、生活環境。

1.3 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基礎與條件

校區基地環境、土壤、氣象、地質、水文等自然條件與社會經濟條件。

第2章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內容

2.1 規劃設計的思想

通過環境景觀布局,美化校園,裝飾建筑,創造一個以靜為主,具保健功能、凈化空氣功能,建筑似自然生成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藝術式校園,適合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景觀場所。

2.2 規劃設計的原則

(1)體現園林景觀與生態保健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具有生態保健功能的植物來提高環境質量,殺菌和凈化空氣,以利師生身心健康。

(2)體現生態環境藝術式學校的原則在布局上增設建筑和園林小品,強化校園的園林氛圍;在綠化上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樹木高低錯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優良的植物總體和局部效果,真正達到綠化、美化、凈化、亮化、香化和靜化,從而產生一種安靜優雅的綠化格調。

(3)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生態理論作指導,盡可能進行喬灌草復式綠化,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以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使其可持續發展。

(4)以人為本的原則生態景觀規劃上要考慮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這要求:a空間的組織與劃分應依據不同層次需要,組織不同活動空間;b為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各種空間中的設施設置、材料質感的應用,景觀的創造應充分考慮人們鐘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c關注人的審美習慣,以園林山水布置景觀,并賦予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感情;d綠化植物配置應選擇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種能消除疲勞的芳香植物。比如,園路的設計走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出入方便,大喬木的位置要考慮到是否影響師生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風及安全問題。

(5)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的原則做好平面綠化和景觀并進行垂直綠化和布景,同時在一些建筑天臺布置空中花園,組成一些立體圖案,形成立體景觀。

轉貼于

第3章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實踐

3.1 概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林校區是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地總面積約80公頃。東臨邰城路,南接陜西省飼料廠,北靠渭匯渠,西面為大片的綠地。整個規劃地被城市主干道劃分為三部分。

3.2 規劃的指導思想

運用生態學原理,力圖在有限的環境空間中解決功能與形式美的矛盾,通過規劃設計改善生態條件,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宜人的校園生存環境。

3.3 布局手法

規劃布局手法是條帶加組團的布局方式。

道路交通設東北兩主入口,并有60m的景觀道通入校園;連接兩次入口的自然環路為車行道(14m),引導車流;教學實驗區道路采用規則式棋盤式布局(7m);學生生活區道路自成體系,各組團均有或縱或橫主路(20m)引向自然式環路;體育運動區道路將各場地整齊分割成各功能小區,相互聯接,并有道路引向主環路。

建筑樓群教學實驗樓建筑群成條帶狀布置,為東西走向;宿舍樓為組團式布局。

3.4布局結構

總體布局可用“一心三帶四區”來概括。

一心:為核心生態區。其內綠地連片布置,形成整個校區的中心綠島,并與其它各功能區的條帶狀、環狀、團片狀綠地共同組成縱橫交錯的校園綠色網絡系統。它由樹木園、植物園、苗圃三部分組成。樹木園、植物園內樹種繁多,內置花架、鋪裝步道、坐凳;苗圃內設一大型溫室。此區不僅滿足了師生的教學科研需要,而且方便學生課余休息和晨讀。

三帶:全院三條主干道構成一橫一縱一斜三帶。一橫一縱為東、北主入口各寬60m的景觀帶,其兩側配置高大喬木,構成林蔭道,中間為寬20m的綠地,兩景觀帶交匯處為一圓形廣場,其內設置有升旗臺、雕塑以及一圓形禮堂,產生對景的效果。此種設計使入院者視野開闊,心情不受壓抑,并且高大喬木與綠地的規則式條帶狀布局充分體現了高等學府的嚴謹、有序、端莊、優雅的高品位、高質量。斜向景觀帶采用節點呼應手法,大學生活動中心、禮堂、信息交流中心分別位于其起點、中點和端點處,遙相呼應。大學生活動中心有建筑組合成麥克風型,內設影劇院、咖啡廳等活動場所,意寓此為大學生文化傳播地,提高了學生文化生活質量。在信息交流中心旁邊,為園林園藝和校園特色(植物標本館、昆蟲博物館、校史館等)兩大展示大廳,供人參觀欣賞并可由此加深對本校的了解。斜向景觀帶為步行道,植物配置采用漸變式,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使校園景色具有較高的園林藝術水平。

四區:按用地功能不同將其劃分為四個區,分別為:

教學區由條帶狀的公共實驗區、公共教學區、各院系樓群和圖書信息中心組成。其中以教學樓、辦公樓為主體,并配置雪松和彩色植物圖案。植物配置豐富,裝飾性較強,其目的在于為全校師生教學和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體育活動區分為對內對外兩部分。對內使用的體育活動區位于校園西面,連片集中布局,通過其間道路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小區。以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各類運動場為主體,適當配置耐踐踏的草坪、生命力強的植物,供活動后短暫休息。對外使用的體育活動區,位于規劃地的東北角,由于此地瀕臨城市主干道,交通方便而設在此處。

學生生活區采用組團式布局,各個組團鑲嵌于大片綠地之間,通過道路、公共綠地,運用藝術手法將其內的建筑和大大小小的空地有機的組合,達到和諧的境界。從建筑的通風、采光、用材,植物的遮蔭、減噪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生態型設計規劃理念。組團內又分別包括商業服務中心、食堂、浴室和休息運動廣場,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教師生活區位于規劃地的東南部。

第5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規劃;生態環境;持續發展

前言:

目前,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的生態環境破壞現象日益加劇,它極大的威脅到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生態規劃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互作用和協調的方式,只有用生態的理念去進行規劃設計,才能夠真正做到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合理地對城市生態進行規劃,處理好城市化發展與生態建設的矛盾,是關系到城市發展的頭等大事。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現狀

1.1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當下,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不容樂觀,總體上生態環境在惡化,雖然局部在進行改造,但治理能力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呈現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發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等現象。另外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構成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已經直接而明顯地影響了當前的生態經濟指標和預期的發展。

1.2 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

綜合分析,造成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復雜的,它主要來自于三大壓力(1)人口壓力:中國現代人口數量異常迅猛增長,既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最大障礙,又成為中國生態環境的最大壓力。(2)工業化壓力:中國發動工業化時間晚,發展起點低,又面臨趕超發達國家的繁重任務,不僅以資本高投入支持經濟高速增長,而且以資源經濟,環境高代價換取經濟繁榮,重視經濟,忽視生態,短期性經濟行為為中國生態環境帶來長期性,積累性后果。(3)市場壓力:中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市場經濟本身會產生許多外部經濟效應或者外部負經濟效應,環境污染就是最明顯的例子。為了改變日益惡化的環境形象,應當采取刻不容緩地行動,迅速提升生態環境水平。

二、生態城市的規劃原則及內容

2.1 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2.2 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

(1)規劃內容包括四個層次:A、新生環境的自然屬性,即城市的區位,地勢氣候等,是人類活動的自然層次,包括生態位的趨勢、開拓、競爭和平衡過程,最后達到地盡其能、物盡其用;B、社會功能屬性,主要指城市的社會經濟,功能結構,包括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增強城市有機體的共生能;C、歷史文化的內涵屬性,考慮到城市歷史文獻的延續,指在增強人的歷史文化意識,變外在控制為內在調節,變自發為自為;D、管理和規劃意識屬性,重在提高全民規劃意識和加強規劃管理機制,保證規劃按計劃分期實施。(2)規劃內容要點為:A、新生環境的自然條件;B、區域經濟分析及資源的開發利用,生產力布局和功能的匹配;C、城鎮的合理體系和職能的合理搭配;D、適宜的城市規模及環境容量;E、有機完善的城市形態及適度的土地利用和合理的功能結構;F、綠化系統及生態保護和區域的涵養;G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和廢棄物無污染處理及環境污染的防治;H、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I 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J 完善的管理機制。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實施路徑

基于對以往城市的建設經驗積累和理論的探索,規劃梳理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生態城市建設系統構架由5個層次構成,上一個層次的提出是構成下一個層次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和依據,構架以此逐層遞進,將消減生態危機,使城鄉建設逐步回歸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上來。

3.1目標層:“低碳”、“生態”、“綠色”是生態城市建設的終極目標

中國的城市化道路要立足國情,引導城市以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最大限度的維系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模式來建設和發展。這既是當前切實可行的緩解發展與生存矛盾、優化城鎮化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路徑,也是中國在席卷全球的生態危機中領導這場“生態革命”的責任。

3.2理念層:真正確立“人本、協調、創新、可持續”的政府治理理念

政府治理理念的轉型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根本動力。生態問題已成為涵蓋整個城鄉的區域乃至全球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生態城市的生態不單單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它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和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協調關系。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時代,無論是城市生產要素及其資源優化配置方式,還是城市功能和空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堅持“人本、協調、創新、可持續”的治理理念,并以此為基本準則統領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的全過程。

3.3技術層:全面、系統、完整的技術支撐作為保障

生態城市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沼氣能)的開發、節約能源的建筑設計,通過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和碳的低排放的循環經濟、污水和固體垃圾處理和再利用、生物多樣化、城市生態規劃等。生態城市建設需要全面、系統、完整的技術支撐作為保障。不但應重點研究綠色建筑、低碳能源使用、綠色交通、循環經濟、水生態系統、廢棄物利用和綠色基礎設施等多種復合技術體系,還應大力研發低成本、高回報的低碳適宜技術。

3.4執行層:制定政策、創新思路、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公眾參與

(1)制定政策:定制合理的生態建設政策,修改完善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從城鄉規劃關鍵要素土地、設施、建筑等方面對規劃技術標準體系的基本標準、通用標準和專用標準進行修編。

(2)對接規劃:主要通過生態建設目標、理念和技術手段,指導規劃編制、建筑設計和項目設施,從土地、設施、建筑等城市建設關鍵要素入手,強調與不同層次的規劃對接,即區域規劃、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設計等不同規劃階段對接。

(3)轉變方式:生態城市建設還反映在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上,需要全社會的參與,應通過開展系列的宣傳教育、示范評選、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推廣綠色生態的理念,形成集約、智能、環保和健康、文明、節約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4)發揮合力:生態城市建設要以資本為后盾,應充分發揮整個社會的合力,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可通過政府扶持、民間融資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環保節能產品。

(5)搭建平臺: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有條件、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成熟、適宜的技術和經驗,同時應向國際輸出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共同推動城市向低碳、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要加大園林綠地規劃力度,除城市應有的公園,苗圃,防護林等外,還應規劃諸如郊區森林公園、水土保護林、水源涵養林、寬型的環境林帶、大面積草坪等綠化并將一產生產中的農田地景引入城市中,共同構筑立體交互、網狀聯接的點、線、面的三維綠化空間。

參考文獻;

[1] 劉志靖. 淺談綠色生態建筑的規劃與設計[J]. 才智,2009

第6篇

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的同時,對人居環境質量亦不斷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把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以人為中心的復合環境。對于我們來說,其理想的環境應該是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是一個以人為本,創造寧靜、優美的自然生態空間。人們在其中學習和居住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態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國家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決策的實施,為中國高等教育帶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由此也引發了發展高校新校園建設的熱潮。本文著重運用生態學原理到校園規劃設計的工作中,探索能夠適應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生態型校園規劃設計的思想,指導學校走“以人為本”的環境生態化,符合學校建設百年大計的新型生態型校園之路。

二、規劃的指導思想及原則

1.指導思想

(1)校園是育人的環境,是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豐富個性的空間,它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它應是積極向上、充滿知識和趣味的室外大課堂。校園環境應寓教于綠、寓教于樂。它應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

校園規劃設計是要給青少年創造一個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環境,使它既有視覺效果,又會使置身于此環境者產生心理聯想,它尤如一個無聲的課堂。在這大自然的課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有著高度的啟迪感。它們對青少年的道德、品格、修養無時無刻不在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校園中良好的教育環境、自然環境,能滿足他們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根據校園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成不同功能區,并發揮各自的作用,為師生服務。

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更是培養情操、追求真理的場所,環境設計應是校園精神的著力體現。高等院校的校園是教學和生活兼顧的場所,從功能上講,這里是一個文化交流和學習的場所。在學院總體規劃發展目標指導下,依托校園自然及人文環境,充分利用現狀,以植物造景為主,提高綠地率和功能作用,在豐富校園季相景觀和總體景觀的同時,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休閉環境。景觀力求做到造型新穎活潑,為環境增色。作為校園總體環境的一部分,校園休閑綠地除滿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實效性亦值得關注。從資料上顯示,國內外高校規劃設計的實踐經驗,高等院的校園環境都具備三個主要功能:滿足教學科研工作的師生員工的生活需求;通過良好的環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創造環境,環境又培育人”;給涉足校園的來訪者文明優雅的觀賞環境。因此,設計時在平面布局上就應注重分析這些因素,立足實際,以人為本,創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樣空間,真正達到美觀、實用。

(2)注重立意,突出環境感染力 “有意無景,形同說教;有景無意,格調不高”,對于校園環境來說,寓教于景、環境育人顯得更為重要。中國古典園林非常講究意境美,現代社會也公認園林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設計常追求“神儀在心,意在筆先”和“情因景生,景為情造”。校園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場所精神,而景觀元素正是表達這種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帶有啟迪性環境氛圍的素材,創造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環境是校園休閑綠地設計的目標。校園休閑綠地平面構圖常采用方和圓的組合,小品設計常從引導學生做人、做學問和鼓勵學生勇攀科學高峰等方面尋找創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會運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滿天下”等,不勝枚舉,但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設計時應從構思立意入手,創造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環境氛圍,使廣大師生從環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3)簡潔明快,突出時代性從表現形式上看,校園環境以清新自然、幽靜典雅、尺度宜人為佳。校園內的休閑綠地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簡不易繁,易樸素大方、色彩明快、構思巧妙,從造價上來說也比較經濟,可行性強。同時考慮服務對象的要求,設計時還應注意體現時代特征,運用現代的設計“語言”和材料表現主題,顯現時代的風格。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性這一原則包含兩層含義: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地形,盡量使用本地樹種,力求突出有一定的特色性。為了達到這一點,在設計時,一是從整個校園以及校園周邊大的環境分析,充分重視體現校園文化因素,讓遠處能看到本綠化地段的人一目了然;二是從小環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綠化地段緊臨的空間環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種條件來組織景觀,從而形成特有的區域特征。

(5)以綠為主,突出景觀美,校園環境應當是滿目蒼翠、鮮花盛開,以宜人的景觀來消除師生們的各種壓力。創造宜人的室外學習環境離不開綠化,尤其是合理的配置,但要強調的是,校園休閑綠地在以綠為主的基礎上還應注重體現藝術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更進一步講,在綠化配置上還應考慮能夠體現四季常青的校園精神。

2.規劃原則

(1)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校園綠化首先是要為人服務,讓人在繁雜的學習間隙享受到宜人的景觀環境,身心得到休養;能過利用現狀地形、配植色塊及色葉植物,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和環境效果,營造人性化的空間,體現“以人為本”的景觀設計思想。

(2)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原則;植物是生命體,每種植物都是進化的結果,它在長期的系統發育中形成了適應各自環境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很難改變的。我們應尊重客觀規律,在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的原則下,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植不適應本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物應以本地樹種為主,適當選用經過多年引種和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

(3)統一規劃,合理安排原則;統一規劃校園內綠地,無論本綠化區域,還是整個圖書館周邊,都是整個校園內綠化計劃的一個部分,營造生態風景時要根據校園總體綠化的具體情況來安排布局。

(4)滲透文化,追求藝術;水域孕育了環境和文化,成為園林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環境因水而發展,商貿因水而繁榮,建筑因水而靈秀,園林因水而曠幽。因此我們借用了中國古典山水畫的特色,在設計時追求意境,講究品位,注重人文景觀的開發。

三、規劃結構分析

在學院圖書館周邊綠化環境改造及布局的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的指導下,充分利用規劃區域周圍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建立一個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校園綠地系統。校園環境可以為城市環境增色。近幾年,許多城市對學校周邊的圍墻提出“透空化”的要求,即是借重校園環境為城市服務。而一些學校進而提出的“城在綠中,綠在校園”,也充分展現了校園在城市環境中的重要地位。學院圖書館西側的外圍墻的“透空化”處理,使的位于銀湖北路上的行人與車輛能清晰的看到本綠化區域斜坡上的景觀布置,在坡面的的景觀處理上,通過環境景觀元素的組織,既達到豐富校內景觀,又改善周邊生態。

(一)、植物配置

本地段在結構上可分為四塊,按植物的生長習性,運用生態種植手法,將喬灌木,常綠色葉植物有機的搭配種植,層次分明,以常綠為主,落葉為輔,四季常青。力求達到有花有草有果,鳥語花香的意境:

1.圖書館前廣場西側綠地,由于本綠化地段相對于學校正門前的銀湖北路要高,在圍墻外,較易看到本綠化地段,而在前廣場西的斜坡綠地,面積較廣,特別顯眼,因此是本綠化地段的視點。設計以金葉女貞,蜀檜,紅花繼木,三種灌木,組成對稱式色塊,遠處觀來,似托起太陽,喻意大學生為天之驕子,高校內的教師是將天之驕子托上天空的人。當人站在圖書館前廣場西邊緣時,微風帶來清涼的水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空氣中還夾雜著似隱似現的茶花的香氣,這種感覺不勝美妙。因此,在本地塊上,安排種植茶花,在造近花架一側,還種植了主調樹紅葉李與夾竹桃。

2.圖書館西側綠地,這一塊綠地,既有平坡,又有斜坡,平坡在上,斜坡在下,平坡與圖書館主樓之間有一種水泥過道,斜坡則朝西,面朝水塘與銀湖北路。在平坡上,布置種植了幾株夾竹桃與紫葉李,桃李結實,鼓勵人辛勤的勞動與刻苦的學習,都將會有成功的果實。以紅花繼木與金葉女貞組成花朵狀圖案,“好花不常開”,但是,這些模紋,所構成的圖案,卻會一年四季“開”到頭,花開代表希望到來,祝福每位從本校走出去的同學都能有一個錦繡的前程。斜坡上以簡潔的波紋狀圖案構成一道“靚麗”風景線,由于緊臨水塘,波紋狀圖案就顯的有意義,從遠外看到這圖案,你會發現,圖書館似建水上,有一種海市蜃樓的錯覺,蕩漾在眼前。

3.彎曲的河岸,種植的了大量垂絲楊柳,廣泛的載植于塘畔,其柔軟下垂的枝條,與水景融為一體,很自然的將本綠化地段整體的與水塘相融合了。形成“萬柳垂下綠絲絳”、“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別樣意境。在卵石路的另一側,座椅邊的花壇中,鋪植以三色堇,色彩豐富,給人以炫目,視覺上得到充分享受。座椅后的小花壇,則種植龍柏,與多姿多彩的三色堇在色彩上形成鮮對比,又有一種淡妝素裹的味道。

4.駁岸,由于已經做好,但是,沒有任何植被,因此,我在其上,種植了一些草皮,以起到固土護坡之功效,防止水土流失,景響到卵石路的景觀。

(二)、功能配置與景點做法

在沿塘岸鋪設的的卵石道路,具有按摩做用,有一定的健身功效。卵石路南側設一排座椅,既可讓便于廣大師生在此讀書看報,又可一邊欣賞水景,一邊呼吸略帶濕潤的空氣,陶冶情操的同時也能釋放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換個好心情。在卵石路的北盡頭,前廣場西側斜坡的坡角草坪上,鋪設一段步石,便于從花架方向進入,本地段,滿足人的親水性。步石道旁,設一塊湖石,既能起到導向做用,同時湖石線條渾圓流暢,洞穴透空玲巧,做為孤賞石,也是可為一觀的景點。“園可無山,不可無石”、“石配樹而化,樹配石而堅”,一塊好的湖石,為本地段景觀增舔雄壯之勢。

(三)、設計手法

學院圖書館西側空地,主要采用的是西方古典的幾何圖案式構圖方法,即組成模紋的樣式多為圓形、方形或二者組合的形狀?!皼]有規矩不成方圓”,簡潔的圖案也暗含了做人的哲理。

四、規劃布局特征

1.塑造校園文化氣氛

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而圖書館則是高等院校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塊重要場所。隨著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培養具有綜合性技能的開拓性人才已成為教學的根本目的。校園環境,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對師生的健康品質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圖書館是校園內人員較為集中的場所,其周邊景觀規劃一個功能復雜的綜合體,不僅僅只注重解決功能問題。圖書館周邊環境不僅要為學習及學術活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為塑造高水準、高標準圖書館提供一定的場所背景。

2.營造一個景觀化校園環境

景觀化校園是指:為滿足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在校園的規劃設計中,以環境品質的提升為目標,以人本主義為立足,實現校園環境、功能、經濟、技術的優化,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

景觀化校園可緩解師生心理疲勞,釋放工作和學習壓力。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削減壓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于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亦即穆爾所提之校園“場所精神”。正是人創造環境,環境又培育人。

一個具有良好環境景觀的校園是校園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校園的環境景觀除了其物質功用外,還有為教職員工提供休閑、娛樂、學習、交往空間的作用,亦即“場所精神”。而學校圖書館所擁有的傳播知識、培養人才的功能更是校園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們可將校園景觀上升到校園精神文明高度。圖書館周邊綠化改造后的景觀,作為校園景觀的一部分,作用也是猶為重要。

3.營造多層次的交往、學習、游憩空間

時下,建立一種開放、多層次、教學互動的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學校改革的目標。校園環境逐步走向社會化并體現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們有必要運用“連續”的概念創造滲透、開放、融合的校園空間環境。連續、整體、符合人的使用與感知的大學校園環境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大學校園作為青年人學習、生活、成長的地方,不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為物質存在的實物教材對學生還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層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第一任校長約旦(Jordan)在他的曾經在開學獻辭中說到的:“長長的連廊和莊重的列柱也將是對學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塊石頭都能教導人們要知道體面和誠實?!?/p>

五、綠化樹種規劃

1.樹種選擇原則

(1)適地適樹,樹木不僅要與周圍環境協調,景色優美,還要能適應所在地段的封及小氣候等自然條件。

(2)季相變化,植物造景注重季相變化,考慮到四季枝葉的變化,最忌枝葉光禿,根據植物的性狀,以豐富的植物種類,形成春花爛漫、夏蔭濃郁、秋色絢麗、冬景蒼翠的四季景觀。

(3)比例恰當,樹木配置比例恰當,創造植物景觀不僅綠意盎然,而且色彩豐富,較多運用花灌木,既能綠化,又能美化、彩化和香化。

(4)垂直綠化,充分利用攀援植物進行垂直綠化,進一步提高校園綠視率,創造綠色環繞、花團錦簇的宜人環境。

2.樹種造景注意事項

植物的季相變化是植物對氣候的一種特殊反應,是生物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如大多數的植物會在春季開花,發新葉;秋季植物結實,而葉子也會由綠變黃或其它顏色。楊柳會早于其它的植物發芽,預示春天的到來;梧桐早凋,一葉知秋。植物的季相變化成為園林景觀中最為直觀和動人的景色,正如人們經??吹降奈淖置枋鱿罄嬖?、海棠雨、丁香雪、紫藤風、蓮葉田田的荷塘、夏日百日紅遍的紫薇等。這些景色無不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叫人留戀,難以忘懷。

首先要認識到季相的主體是植物,應對植物有明晰的了解。其次是對植物在不同地域的物候習性及生態特點有充分的認識。最后,按照美學的原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形體、色澤、質地等外部特征,發揮其干莖、葉色、花色等在各時期的最佳觀賞效果,盡可能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可賞,而且充分體現季節的特色??傊弥参锏募竟澨卣鳎侠聿贾?,創造變化著的七彩空間,讓人們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和意義。

六、結束語

一個景觀設計的完整過程,首先是進行場地分析,對土地上的水、風、生物、植被進行整體分析,其次考慮人如何在這塊土地上活動。要分析、評價土地的適宜性,這是規劃和設計之前的工作,然后再進行總體研究并提出設計途徑,這是一個典型的景觀設計的過程。

景觀是一本書,是一本關于人類社會和自然交流的書;是一個故事,講述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和恨、戰爭與和平的歷史與經驗;是一首詩,用精美而簡潔的語言表達人類最深層的情感;是一幅畫,展示自然與人類社會精彩的瞬間。因此,景觀需要人們去讀、去品味、去體驗,正如讀一首詩,品一幅畫,體驗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更因此,景觀需要人們去關愛、去呵護,就象關愛自己和愛人。當然,景觀也需要人們去設計、改造和管理,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裘鴻菲,高翅,吳雪飛,華中農業大學綠地規劃,中國園林。

[2] 俞孔堅,城市規劃中的景觀設計,第四屆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建筑師及規劃師論壇。

[3] 趙紀軍,大學校園空間連續體驗的塑造

[4] 支文軍,劉江,胡蓉,大學校園空間連續體驗的塑造

[5] 萬敏,吳亭,許曉林,景觀化校園,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6] 陳孝青,校園環境的生態景觀規劃模式探討,中國園林。

[7] 胡長農,園林規劃設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8] 孫成仁,城市景觀設計,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第7篇

關鍵詞:城市生態型小區;生態學;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While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are developed in large area, a great number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are consumed, exacerbat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of human survival. Therefore, nations around the world begin to explore a kind of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mode - urban ecological community, by adjusting the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in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ideal urban living area with high coordination between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s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the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is of great signigicance for protecting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living environment standard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This paper will apply the ecology points and principl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settlements, seeking the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from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rchitecture, c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n analysi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eco-design is made to stud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plann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social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o explore a urban ecological community type suitable for China'.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引言

人類營造住區,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世世代代健康、舒適,安全地生活下去,然而隨著工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在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人類生活的地區面臨生態環境惡化、能源與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嚴重問題。為了緩解這個問題,國際上提出了人類住區的生態優化原則。然而當前社會對生態居住小區的認識卻存在著種種誤解,有人認為只要有大量的綠地就是生態小區,有人認為只要有充足陽光和室外活動場地的居住社區就是生態居住社區。為了建設真正的生態居住小區,必須對其概念作一比較全面的解釋。生態居住小區的本質是指盡量減小對自然傷害的居住小區,亦即在居住區的選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等諸方面盡量減少對大自然的傷害,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因此建設生態居住小區是希望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它應該是依托現有的城市, 根據生態學的原理。應用現代科學與技術等手段逐步創建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追求一種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實現自然、城市、人類共生共榮的目標。

2、規劃理念

2.1 選址

首先,住區總體的規劃選址要結合具體自然地貌,這主要表現在對住區地域自然景觀、自然格局和生物物種的尊重和關照,對住區地域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發達國家在進行居住區選址時,常常會作環境影響評估(EIA),即考慮周邊環境可能對地塊造成的影響,以及分析本地塊開發之后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就可以為建筑和道路等人工構筑物的布置, 提供宏觀的環境數據信息,使其處于對環境生態系統壓力和影響最小的位置,創造具有良好生態位的城市住區。其次,在選址時還必須考慮盡量使居住者能利用公共交通系統。國外學者已經把能否利用公共交通系統作為衡量是否是生態居住社區的一項重要指標; 因為在國外,一旦居民無法利用公共交通系統出行,必將迫使他們依賴于私人汽車,從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第8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生態城市概念;城市規劃探究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化建設的步伐。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城市建設開始逐漸轉型為生態型城市。城市不僅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要求,而且還應該反映人文需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的不斷發展。

1 生態城市的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態環境面臨嚴峻的挑戰,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涌現出新的生態問題,生態城市建設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所謂的生態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建設不斷發展的同時,城市環境也能得到很好的維護,達到社會的和諧,使城市的生態環境不僅能滿足人們生活的要求,而且還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環。生態城市建設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宗旨,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各種要求。滿足生態環境要求的生態城市,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態城市建設的最終目標就是創建使生態持續和諧的生活環境。

2 我國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的現狀

我國的城市建設理念還不太成熟,起步較國外晚,雖然在近幾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嚴重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嚴重阻礙我國城市建設的腳步,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設方面不夠科學合理造成的,使得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出現嚴重的污染問題,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其中主要的生態問題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積減少、水污染和物種滅絕等。人們的生活環境遇到了嚴重的挑戰,城市的經濟建設也受到了阻礙。

3 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態城市設計

在進行生態城市設計時,首先要全面編制生態城市的規劃,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生態城市的設計,才能真正實現城市生態化的目標。城市的生態設計還要體現出該城市所獨有的文化特點,展現出城市的特有風格和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對城市進行科學合理設計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城市產業設計、城市住區設計和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的景觀設計要體現出城市自然生態的特點,人文景觀成為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設的核心,人文景觀以各種生態景觀、園林和建筑為主。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不僅要進行城市的平面規劃,而且還要做好城市空間輪廓線的規劃設計,主要體現在街道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在做好低層生態建筑的同時,兼顧高層甚至超高層建筑的景觀設計。在進行城市園林設計時,不僅要注重城市園林的美觀性,而且還要融合城市的文化、地域生態理念和歷史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景觀效應、生態效應和城市的共享性,園林設計的重點要放在城市公園、城市廣場、河湖兩岸的林帶等地區。示范產業園區是一種生態型的工業體系,以生態化為前提,體現出其特有的經濟性和高科技性。示范產業園區還應該同時兼顧發展教育、物流、文化、醫療、信息和房地產等。對現有的產業進行升級和改造,調整產業形式,建立生態產品設計、研發和孵化為一體的產業系統,產業的生態轉型可以有效提高GDP中生態經濟的比重。為了更好地對城市企業進行生態管制,還應該建立企業環境的行為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到企業的信用體系之中,并定期向社會媒體進行公布。城市的居住區也是進行城市生態建設的重點,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使居民的生活環境融入完善的精神文明。

4 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生態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也開始逐漸提升環保意識。近些年,一些建筑設計師和工程師在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開始注重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緊密關系,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融入綠色的生態概念。在城市的規劃設計中融入更多的綠色生態植物,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建筑的景觀,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溫度,使得建筑物得到全面的使用。綠色植物在城市中的另一個作用是能夠有效地鎖住城市降水,減少水土流失。近幾年,城市的空氣質量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建筑物周圍的綠色植物還能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氣污染狀況。因此,城市的綠化在城市的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城市規劃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城市規劃的有關部門開始將城市的綜合綠化面積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問題,這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第一,根據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要求進行綠化效果的確定;第二,根據城市所處地域環境的綠化功能進行確定;第三,根據地塊未來發展方向的綠地面積指數進行確定。

5 生態城市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5.1 保護和恢復濕地系統

濕地是一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可以有效改善和調節人們的生態環境,對城市和居民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被譽為“自然之腎”,它的作用主要包括調節城市局部的小氣候,提供多樣的棲息地,凈化環境和減輕旱澇災害等。濕地系統在城市建設中不僅成為人們精神文化的源泉,而且還為居民提供公眾環境的機會和場所。在最近幾年,濕地成為城市建設重點關注的內容,在生態規劃中要恢復和保護城市濕地,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而且還可以有效防止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的退化,符合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需求。

5.2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影響著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方向,也是一切城市建設活動的中心。因此,為了改善城市發展的方向,就需要科學編制城市規劃的方案。生態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城市規劃方案應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出發,結合城市的特色,制定一個完善的生態城市規劃方案。在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居民經濟和生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要包括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內容。統籌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要素,只有在城市規劃時同時兼顧三者,才能共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

5.3 注意保留自然景觀要素

城市規劃建設中的自然景觀要素不僅包括山、水等自然景觀,而且還應該包括歷史文物古跡,這些景觀是經過歷史的長期演變形成的,對環境有極強的適應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形成了平衡的生態體系,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融入這種原生的自然景觀,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城市景觀的種類。這些自然景觀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成為人們放松休息的地點,居民的觀賞和休閑的同時還可以回憶熟悉的環境和文化,增添了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

5.4 注意緩沖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

在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中,為了區別繁忙的城市空間和自然休閑空間,需要建立一定的城市緩沖空間。在目前的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公共廣場和公共綠化帶成為了規劃設計的重點,忽略了對城市邊緣地區的規劃,在城市和鄉村的過渡地帶更是缺乏深入的研究,為了在規劃設計中,兼顧城市和鄉村兩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應該在城市邊緣地帶建立一個邏輯清晰的城市綠色緩沖地帶。

6 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環境生態問題也日趨嚴峻。人們的環保意識也在逐漸的增強,在開展各項生產生活的過程中都要將生態保護作為重點關注的內容。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城市特點,將生態環境因素和規劃設計方案緊密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參考文獻

[1]楊奮雄.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23):7-7.

第9篇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領,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前提,在現代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然而從目前形勢上看,我國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現象,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和破壞,不僅阻礙了現代城市化進程,還對社會生產及人們生活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而,須強化對生態城市的認識,提高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視,通過再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優化城市生態系統,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為現代綠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設提供強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對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進行研究.

關鍵詞

城市規劃 規劃設計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政府逐漸展開了生態城市的建設,設定一些生態省、市、縣、村進行試驗點,進行生態建設,使我國的生態規劃建設工作在全國內蓬勃開展.下面我們就針對生態城市的建設事業的發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規劃的原則以及內容,以促進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發展.

正文

一、生態城市規劃原則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痹谏鷳B城市建設的規劃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可循,在既定的原則指導下去進行城市建設的工作才能夠達到目的。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

1、成長性原則

城市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它是人們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礎。因此,城市的建設必須要站在長遠的利益上,同時城市是不斷地發展和變化著的,那么城市的規劃就應當根據城市的發展步伐而不斷的進行方針改變,在規劃的時候要為城市的未來發展留下足夠的空間。另外對于城市資源的利用也應當遵循成長性的原則,否則將會造成資源的短缺。生態城市的建設應當注重城市的持續發展,其中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質和精神的建設。

2、最優化原則

生態位主要是物種在群落中,其對空間和營養等因素所占據的作用。城市生態位在現代化城市中能夠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維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態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生產生態位,主要有城市的經濟實力;第二,生活生態位,是環境質量、生活水平生態位,主要有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實現城市生態位的最優化原則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即“宏觀、微觀”。宏觀上,城市生態位是表現了整個城市的經濟、文化等事業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們物質、精神等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主要集中表現在人們的生活活動,但必須保證和生活水平相互適應協調;微觀上,城市生態位對每個地區創造的生態環境體系都是一致的,對于每個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協調的。盡管城市提供給居民的居住空間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其本質上的區別不是很大。

3、承載力原則

承載力就是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的生態系統對人們長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這主要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做好其規劃要注意這幾個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必然會增加多方面的消耗,過多的人口不僅會造成的資源的不足,還會產生大過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難度。其次是城市能夠承受的生態能力,這就應當從城市的技術水平、經濟發展狀況等進行綜合考慮,并從全局去把握生態的建設。再者是對城市的產業結構的維持,要構建一個生態城市,就必須有著良好的產業鏈,實現資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減少浪費,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最后是環境問題的解決,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廢棄物的處理是城市環境的關鍵。要對一些可以回收的廢棄物進行合理的利用,這是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浪費的重要途徑。對于一些不能循環利用的資源要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以及人工的處理去解決。一個城市的自凈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質量和發展的規模有著很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在規劃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綠化面積的規劃,做好綠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凈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

4、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主要是針對城市范圍排出人的活動,其它各種生物的活動原則。在遵生態規律之下呈現的基因、物種等不同物體之間的差異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系統結構,功能作用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其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巖土環境等要素相互協調后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總體反映了生物與生境間、生態環境__與人類間交錯復雜的關系。而城市生態環境主要說的是是在某個區域內,其人口、資源、環境等受到某種關系的影響而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區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條件具有較大的不同,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樣性體現了各種不同的特色。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1、生態城市注重的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其目標主要包括:

(1)和諧性。這是生態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主要強調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可持續性。針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錯誤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3)高效性。這主要是改變了“高能耗”、“非循環”的傳統城市發展模式,更加注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和相互關系的協調共生。(4)整體性。生態城市是在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效益的基礎上,更加突出社會建設與生態環境以及人們生活質量之間的整體協調。

2、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主要有:

(1)城市區域規劃。這需要對城市進行準確定位,通過對土地、能源、交通、綠地及水資源等方面的科學規劃,實現城市區域間的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相互協調發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規劃。更突出人在城市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城市生態建設,通過生態建筑、生態景觀、生態產業及生態教育等方面,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高度和諧。

三、生態城市規劃的實踐案例

筆者通過自己的實施的案例來實踐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以及其內容。在進行柳州南三級六場片區規劃中,以將柳州南站建設為一個現代化、高標準、園林式的以運輸生產為主、集合學習研究、旅游復合型的綜合運輸生產基地為目標進行規劃。本項目規劃從“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出發來進行空間規劃,將交通與辦公區、生產區、職工培訓基地、工業旅游休息區、宿舍區進行統一的規劃,并且規劃出了專門的綠化區域,從而實現整體的綠化生態水平。

結束語

城市是人們生活居住、工作等的主要地域,其環境質量、規模和合理的布局直接關系到人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生態城市的提出就是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因此在城市的整體規劃時,一定要從全局出發,從長遠的利益出發,綜合考慮人口、環境、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因素。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城市的生態平衡,為人類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最終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歐兵,韋蘭.關于生態城市規劃之對策綜述[J].商品與質量.學術觀察,2013,(06):135.

[2]李浩,李建東.生態城市規劃實效論――兼議生態城市規劃建設的矛盾性與復雜性[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03):53-57+88.

第10篇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城市;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建設是一個期限很長的過程,所有建設規劃都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是要以可以促進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從而進行分析和設計。城市是人民重要的生活環境,不只是要滿足人民對于生存功能的需求,同時也要可以反映人文的需求。不僅要滿足對于文化的傳承,同時還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建設,這些都要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中心進行展開。

一、我國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現狀

以當前情況來看,盡管我國在城市建設方面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不過還是有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各種難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城市管理水平低、不科學的城市建設方式以及部分政府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引進高污染的工業,導致城市的污染十分嚴重,生態環境也破壞的十分嚴重。土地荒漠化、水土的流失、許多物種滅絕、森林的面積銳減、水體受到污染各項問題,在嚴重影響城市人民生活環境的同時,還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有著很大的阻礙。

二、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

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有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是新生環境在自然方面的屬性,也就是城市的區位以及地勢氣候等方面,這是人們進行活動的自然層次,它包含生態位的趨勢、競爭、開拓以及平衡等一系列過程,最終能夠達到地盡其能和物盡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會的功能屬性,這主要表現在城市的社會經濟和城市功能結構兩個方面,它包含了協調每個子系統相互之間的關系,對城市有機體共生的能力進行增強;再其次是在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屬性,這涉及到對城市歷史的文脈加以延續,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居民的歷史文化意識進行加強,將外在控制變更成內在調節,將自發變成自為;最后是管理的意識以及規劃意識屬性,要做到這點,重點在于提高人們的規劃意識,同時對規劃管理的體制進行加強,以確保規劃依照計劃進行按期實施。

規劃的主要內容要點有以下幾個方面:周圍新生的環境所具備的自然條件;對于區域的經濟分析以及對于資源的充分的開發與利用,生產力的布局以及功能的相互彌補;具有合理體系的城鎮以及城鎮職能有效、科學的分配;城市所具的規模以及城市的環境容量應當具有適宜性;具有科學以及完善的形態的城市;一定程度的土地使用以及合理科學的功能布局;良好涵養的綠化系統,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以及區域環境的保持;對于可再生性的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廢棄物的無污化處置,以及對于環境已經受到污染的事后防治體系;城市的基礎設施所具備的現代化的水平高低;城市建筑以及交通的綠色化;管理體系的完善。

三、規劃生態城市具體措施

1、自然環境和城市之間的協調和配合

當今社會,城市的高速化運作導致了“城市病”的嚴重加劇。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類地不恰當開發利用自然環境,人類的行為超越了大自然的環境容量及其承載力的結果。所以,對城市進行規劃必須要堅持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的觀點出發,如此才能夠體現出技術圈和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才能夠符合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這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2、在規劃和預測城市某個時期的“合理的”發展模式

城市建設應該建立在對未來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而一個城市的人口運動也容易受到較多的因素的影響,是一個多重的、多層次的復雜的系統,因此,需要對其展開多層次的、多元化的深入分析。

3、城市發展應該與周圍環境所能夠承載的“容量”相符合

一個城市的環境的容量,其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城市本身所處的自然條件。因此分析一個城市的環境承載能力應當以自然因素的研究為切入點。在如今的中國,尤其是水資源以及土地資源,是影響城市環境容量的核心要素。

4、產業結構的可再生性和可循環性的構建

城市需要符合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其產業結構必須要合理,應當使其具有可再生性以及可循環性,如此,才能夠降低城市建設對于城市周圍所處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程度。一個城市具有的性質就已經決定了這個城市活動的基本方向、基本形式,城市的活動內容以及空間分布,同時,也決定了該城市的產業結構的基本輪廓。因此,在確定一個城市所具有的性質以及其職能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這個城市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所具有的作用。還應當考慮這個城市的生產力的布局,城市對于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程度等綜合因素。同時嚴格遵循生態工藝的基本原理,以便使得各個部門能夠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相互利用各自的產品以及廢棄物,使他們能夠首尾相接而形成統一配合的有機整體。最終使其形成擁有效率高、耗能低、規?;约拔廴旧俚募瘓F化的綠色產業結構。

5、加大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力度

在我國長久以來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對于城市綠地部分的規劃環節向來都是相對比較薄弱,以前大多都是在規劃圖上“見縫插針”式的利用邊角或者比較零碎的地帶插入綠地,只是盡可能的在規劃設計圖上去完成“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以及“城市的綠化覆蓋率”這兩項城市規劃的硬性指標。而不是系統地從城市建設的生態角度分析,去對不同的城市的綠地總量和分布等因素進行分析,往往缺乏定量的分析和量化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城市建設中綠地系統規劃的科學合理性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

6、積極推廣綠色運動

目前一段時間,很多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地掀起了所謂的“綠色運動”,同時總結出了一套特別具有新意的環保理論。其中的要點有下列這些:合理的利用綠色能源。例如運用地熱能、太陽能、溫差能、風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輕污染的能源。而且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運用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較嚴重而且沒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燒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時在工業生產當中積極開展綠色工藝的推行,生產的產品盡量以綠色產品為主(綠色工藝主要指那些耗能比較低、耗材比較少、不產生廢棄物、沒有污染、沒有公害、可以全面運用每種能源的工業生產工藝;而綠色產品是指那些能夠回收加以重復的利用以及可再生利用、沒有污染、沒有公害的運用于工業的產品),并將各個城市的廢棄污染物加以處理以及進行再生利用;運用綠色的交通系統,例如對使用有軌電車、地鐵、公共汽車、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各種交通工具的行為進行鼓勵。對綠色建筑加以積極推行,綠色建筑不僅可以節能防噪以及減少污染,還能在建筑中運用隔音和隔熱等方法。

7、創造市區和郊區復合的生態系統

郊區和城市在社會、經濟和生態各方面都存在十分廣泛的聯系。站在經濟和社會的聯系角度來看,城市為其中的強者。郊區鄉村的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程度對城市有著相當大依附性。站在生態聯系的角度來看,城市則為其中的弱者。因為郊區生物的生產能力以及其環境的容量是一個市區能否存在的根基。所以,要達到對一個城市生態自律性的協調機制加以增強的目的,就要把郊區與市區當作一個整體的復合生態系統,統一對城市的運行進行調控。

結束語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分析城市建設中生態環境的發展現狀,文章討論了生態城市的規劃內容并提出了若干條規劃生態城市的具體措施和建議,希望這些建議能為生態城市的規劃提供良好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楊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探討[J].科技與企業,2012(19)

第11篇

關鍵詞:生態城市 規劃設計 要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211-02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一些危害城市發展、人類健康的問題逐漸出現,并且變得日益尖銳。如環境污染嚴重、人口增長過快、交通堵塞、噪音污染、資源濫用等,這些在城市規劃發展中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并且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F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且希望盡快解決此類問題,于是生態城市的概念便應運而生。黨的十也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由此可看出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可。生態城市注重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對環境的關懷,既重視提高經濟也注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因此把生態城市理念納入城市規劃中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但是由于現代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還不成熟,很多地方盲目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不僅沒有結合當地實際,而且還違背了生態城市的宗旨。青海省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顯要的生態地位、獨特的民族文化區域,因此完全具有建設生態城市的優勢。

1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內涵

1.1 生態城市的基本概念

“生態城市(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該計劃提出,要開展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內容涉及城市人類活動與城市氣候、生物、代謝、遷移、空間、污染等[1]。生態城市是一個綜合性的整體,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是生態城市的組成部分。生態城市規劃應用生態學原理和科學的規劃方法,目的在于達到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和經濟增長三者的協調發展。

1.2 生態城市的特點

1.2.1 高效益、低損耗。

生態城市倡導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在城市運行中能夠實現高效益的經濟增長。在實際表現中即第三產業最大,其次是第二產業,最后是第三產業。生態城市使人類、物質和資源等快速流轉起來,而且這些方面聯系緊密、相互協調,從而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減少了污染的排放,使資源利用效益最高。

1.2.2 高協調

生態城市要求注重人類、自然、社會這三方面的協調發展,不能只著眼于為人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還要使自然環境、人類生活、社會發展和諧共處,使資源的到可持續利用,才能進一步造福子孫后代。因此,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要使各方面的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各方面要素協調有序,才能達到國家要求的標準。

1.3 青海省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優勢

青海省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地位顯要而且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青海省地域廣闊,具有十分豐富的自然資源,并且還有多種居全國前列的礦產資源。水能資源分布也相當廣泛,是我國水能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域,加上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地熱能,因此這里植被茂盛,可以喂養大量的動物資源。以上這些資源對于進行循環經濟、生產清潔能源、建設生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青海省海拔高、環境脆弱是中華民族乃至全球環境的敏感和驅動區,加強對這一區域的關注和呵護,促進本地區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建設生態城市,不僅可以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促進本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再次,青海省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如草原文化、農耕文化和現代商業文化等。這里的人熱愛自然、熱愛牛羊、熱愛生活,因此具有深厚的生態文化觀念。因此在這里建設生態城市符合人們的生態文化要求,符合人們的需要。

1.4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生態要素原則。首先,建立生態城市必須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慮環境的承載力,進行節能、再生、可持續的生產活動,聯系實際,設計出符合當地實況的規劃方案。其次,建設生態城市必須以物質發展為立足點,以造福于社會、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重點,注重對人價值的人文關懷,注重文化的傳承。

復合生態原則。規劃設計中把社會、經濟和自然三者之間各方面的關系協調一致,促進相互之間的高速流轉,這是規劃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做好了這幾個方面的工作,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聯系實際原則。在生態城市的規劃設計中,只有將生態城市的設計理念與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達到的成效。在規劃設計中,不能盲目照搬別人的設計成果,要針對本地區的實際地理、人文情況設計出符合本地區的規劃方案。

2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要素分析

2.1 城市景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包括人文景觀和自然生態景觀,而人文景觀由建筑景觀和園林景觀構成。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區,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因此在進行城市景觀設計時需要考慮青海省的人文景觀特色,把他們的人文景觀通過建筑表現出來。在打造城市景觀設計的同時更加需要突出其高原特色,通過宣傳和培養等把他們的民族風情、民族文化充分體現出來,形成他們獨有的特色。具體來講,建筑景觀設計既要進行照顧高層超高層景觀設計也要進行底層景觀設計。在進行高層超高層景觀設計時,要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而且街道建筑景觀要作為重點進行設計。園林景觀設計要使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和現代城市理念融為一體,并且要以城市公園、廣場、江、河、湖、溪作為重點,融入其中,進行設計。只有這樣的設計才能使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得到提高。

2.2 城市產業設計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保護和節約資源,對不可再生的資源進行強化保護,限制使用,對可再生資源要節約使用。促進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科學合理,加速自然、社會和人三環節的流轉,使資源的循環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減少污染的排放,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另外,城市產業設計要注重產業和生態的結合,以高科技的產業結合循環經濟的形式,滿足市場化、生態化和現代化的要求,結合城市自身的產業現狀,設計出高科技、高起點的標準化生態城市產業,使城市旅游、教育、醫療、文化的得到較好的發展。還要對現有產業進行調整和改造,進行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對生態城市設計完成后,要以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評價標準,對環境和企業進行各方面評價,針對其評價實況進行干預,以使城市環境和企業得到科學發展。

2.3 城市住區設計

城市住區設計與城市居民生活緊密相關,體現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因此城市住區設計是生態城市設計的基礎。做好城市住區設計首先要保證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城市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通訊、能源、供水、供電以及信息網絡和環境保護等?;A設施規劃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證。城市住區設計要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把生態建筑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結合起來,既能滿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進行城市住區設計時,要以城市實際地理特征、生態環境為立足點,進行符合當地區域特色的住區設計。加強居住區綠化,在居住區設置集中綠地,提高居民住區的綠化覆蓋率。對于青海省來說,要在加強一些經濟發展好的城市經濟的基礎上,帶動其他城市、城鎮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另外還要重視生態保障設施的建設和改善,節能減排,加強排污處理,修復重要生態區域生態環境,使周邊山嶺、河流和湖泊的生態功能得以保障。

2.4 生態環境設計

生態環境是居民賴以生存的必然條件,也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必要組成部分。進行生態城市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既能保護環境又可以節約資源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在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首先要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城市原生態的自然環境,進行符合當地環境的規劃設計,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護原生態環境。其次,要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態學原理和設計原理對原始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態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為城市設計所利用,是自然資源的價值得到更高的發揮,提高生態效益和共享性。青海省因其水資源豐富,所以植被茂盛,牧草眾多。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生態環境設計的時候充分利用牧草進行綠化,提高居住區的綠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的利用率。

3 結語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是時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運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手段,以現念為依托進行規劃設計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特點為高效益、低損耗、高協調、評價指標規范。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主要遵循生態要素原則、符合生態原則和聯系實際原則。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主要從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城市住區設計和生態環境設計幾方面入手。

參考文獻

[1] 黃肇義,楊東援.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J].城市規劃,2001,25(1):59-66.

[2] 任磊.淺談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構想[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8):25-30.

[3] 馬玉英.生態文明視聞下青海生態城市建設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3(3):42-45.

第12篇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從水利工程規劃本身來看,任意規劃都應是生態水利工程規劃。換句話說,水利工程在改變自然環境的同時是不能破壞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是水利工程規劃必須要堅持的理念[1]。正因為如此,本文對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進行探討。

一、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在我國人口眾多的背景下,對水資源的需求呈增加的發展趨勢[2]。我國現有的河流上已經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來進行水量調節,通過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來改善河道所具有的調蓄能力,滿足了我國在防洪、供水、航運以及旅游等多方面的水利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在對社會經濟起到推動作用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改變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如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或者抵御洪水等等。建設水利工程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3]。通常情況下,生態水利工程指的是,對于新建的水利工程在進行如蓄水等水利建設的同時還應兼顧到對河流生態環境的恢復,對于已經建好的工程,則主要強調的是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其本身通過和傳統的治污、清潔、生產及環境資源管理等一起來對河流的生態建設進行完善。換句話說,生態水利工程的存在,促使水利工程在發展經濟及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有著積極作用,如水量的調節,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等等。

二、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從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層面出發,我國進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設。這些水利工程的存在,滿足了人們對水利資源利用的需求,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這些水利工程在發揮自身所具有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對其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從我國現有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情況來看,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首先,缺乏相應的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方法和評價標準。水利工程有著地域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生態系統存在地理區域方面的差距,這就決定了不同區域的生態水利工程應有著不同的標準,但現有的生態水利工程確沒有符合地域性個性特征的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這就使得雖然有國家的關于水利工程生態的強制標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的支持,導致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生態目標難以實現。

其次,從我國生態水利工程的發展歷程來看,還比較短。這就使得我國現有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的設計人員缺少必要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尤其是在我國長期忽視生態工程規劃設計的實際情況下,就會導致我國現有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工作水平相對來說較低[4]。主要表現在,我國現有的生態水利工程還沒有完善環境影響與評價制度的支持,甚至會影響到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實施。

除此以外,我國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還存在生態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之間無法協調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在水利工程的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過多的關注了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功能與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水利工程所具有的生態性,進而導致生態水利工程在建設以及使用過程中,不能將自身的水利功能和生態效益進行良好的結合。

三、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建議

結合我國現有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完善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建議:

(一)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應關注經濟性

從上文關于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來看,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應關注經濟性,只有這樣才能克服生態性與經濟性之間存在的矛盾。如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所進行的“兩江一湖”的規劃設計就做到了這些。生態水利工程作為綜合性的工程建設,在規劃設計中需要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如防洪、灌溉、發電以及旅游等需求,在工程規劃設計中除了兼顧上述需求時,還應關注生態水利工程應有的經濟性,進而在確保共生符合生態需求的基礎上,更好的實現其本身所應具有的基本功能需求。

(二)加強對河流自我修復功能的利用

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應加強對河流自我修改功能的利用。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的降低水利工程在建立和使用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以及資金成本[5]。從生態系統本身來看,其所具有的自我修復功能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可持續性。從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層面來說,就是規劃設計中,融入河流自我修復的設計理念,進而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進而在尊重河流自然屬性的基礎上,確定最好的生態工程方案,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產出。

(三)加強水文過程分析和計算

從現有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來看,將生態水文學應用在工程規劃設計還較少。這與我國現有的生態水文工作人員不從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有必然的聯系。因而,我國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強水文過程分析和計算,進而通過生態水文學和工程水文學兩者的結合,來有效的明確生態目標在水資源時空方面的規律,進而讓生態水利工程規劃的設計更加科學化與合理化。

(四)加強對生態敏感目標的識別工作

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還應加強對關鍵性的生態敏感目標的識別,只有這樣才能在工程規劃階段對水利工程所具有的生態性給予最大的關注。以我國三江平原早期所進行防洪治澇工程為例,在該水利工程中有的區域存在跨流域排水的情況,其本身并不是通過濃江中下游下泄,在進入大力加湖水庫,最后黑龍江,這就導致水資源存在顯著的退化。

(五)提高環境工程設計與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結合力度

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應在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中有效的和環境工程設計進行結合[6]。生態水利工程在規劃設計中,應有效的結合環境科學與工程中的理論與技術,進而實現水量和水質能夠進行最優的配置,尤其是應在水污染防治工程中關注環境工程設計的相關內容。從現有的情況來看,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與水污染控制工程之間的有機結合是生態水利工程規劃應用發展的重要方向。

除此以外,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實現還需要加強全民生態水利意識工作,需要加強對生態水利建設的領導工作,鼓勵社會上不同類別的投資主體支持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總之,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實現是一項系統化的動態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 曾紅鷹,劉四芳.淺談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1(02):62.

[2] 凌長敏,陳金波. 通河縣二甲溝水源工程資金整合項目規劃[J]. 水利科技與經濟. 2011(09):17-18.

[3] 彭東華.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J]. 江西建材. 2012(03):181-182.

[4] 李懷蓉. 永豐倒虹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要點[J]. 水利建設與管理. 20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