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石油加工

石油加工

時間:2023-05-30 09:48: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加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石油加工

第1篇

關鍵詞:石油煉制 加工 工藝流程

中圖分類號:TE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6(a)0077-01

在整個石油煉制與加工的過程當中,涉及到對石油煉制加工生產裝置的優化,同時還關系到加工工藝各流程中現代化加工技術手段的應用。本文即針對上述相關問題展開簡要分析與說明。

1 石油煉制加工基本概況

現階段,有關石油的煉制加工需要在煉制加工廠內完成,并且具備多個操作環節,各環節相互之間也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結合煉制加工目的的不同來看,主要的石油煉制廠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型:(1)燃料油式煉制加工廠:石油煉制加工的目的在于生產汽油、輕柴油、重柴油、煤油、以及其他相關的工業性燃料油;(2)燃料-式煉制加工廠:石油煉制加工的目的在于:在完成對燃料油生產作業的同時,需要負責對部分油成分的生產工作;(3)燃料-化工式煉制加工廠:石油煉制加工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完成對燃料油生產作業的同時,需要負責對部分化工產品的生產工作;(4)燃料-油-化工式煉制加工廠:石油煉制加工的主要目的在于:煉制加工的綜合性。即需要同時負責完成對燃料油、油、以及化工原料的生產工作。

2 石油煉制加工工藝流程分析

2.1 常減壓工藝流程

結合實踐工作經驗來看,在壓力較低的基本條件下,油品所對應的沸點也就越低。因此,有關石油煉制加工的過程當中,可采取抽真空的方式,確保在加熱狀態下的常壓重油能夠在負壓環境條件下實現可靠的分餾處理。同時,現階段的技術條件支持下,多將針對油品所實施的常壓蒸餾處理以及減壓蒸餾處理統稱為常減壓整流處理。該工藝流程中的核心處理任務是:在對原料進行脫水、以及脫鹽預處理的基礎之上,在蒸餾塔操作環境當中,按照原料蒸發能力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沸點范圍有所差異的油品,是一個物理性的實施過程。該工藝處理過程中,所得到的產品收率示意表如下表所示(見表1)。

2.2 熱裂化工藝流程

在熱裂化工藝流程的實施過程當中,主要的熱裂化對象為重質油品,是建立在熱的基礎之上所實施的。通過熱裂化的工藝操作,可產生包括汽油、柴油、以及裂化氣在內的相關成分。在現階段的技術條件支持下,按照反應裝置的不同,主要可以將熱裂化工藝劃分為兩個基本的類型:(1)減粘熱裂化工作裝置;(2)雙爐熱裂化工作裝置。在煉制加工的過程當中,為了能夠確保從重質油品當中實現對柴油成分、以及是汽油成分提取比率的合理提高,就需要對兩種熱裂化裝置所對應的轉化率進行必要且合理的控制。一般來說,雙爐熱裂化工作裝置所對應的原料轉化率宜控制為45%,而減粘熱裂化工作裝置所對應的原料轉化率宜控制為20%~25%。同時,基于對煉制加工過程中辛烷含量以及辛烷穩定性的可靠保障,現階段多采取雙爐熱裂化煉制裝置參與整個煉制加工作業。

2.3 催化裂化工藝流程

在石油煉制加工的實施過程當中,受到催化劑參與煉制加工作業的影響,導致原油當中的大分子結構逐步演變成為小分子結構,當中的一部分小分子結構最終會發生縮合反應,并生成為焦炭成分。同時,催化劑當中所附著的焦炭成分能夠通過燒焦處理的方式,恢復其活性性能,進而在整個催化裂化工藝反應過程中得到循環性的使用。可以說,催化裂化工藝是我國現階段在有關石油煉制加工過程中二次加工最關鍵性的內容,4/5以上的汽油以及2/5的柴油生產均需要通過催化裂化工藝的方式實現。具體而言,在催化裂化工藝實施的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化學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裂化反應:該反應主要是指在石油原料C-C鍵發生斷裂反應后所產生的裂化現象,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反應的快速性;(2)異構化反應:該反應主要是指原料當中所含有的烴類分子在空間位置分布方面,以及結構組成方面所表現出的變動。異構化反應需要以不改變分子量大小為基本前提;(3)氫轉移反應:該反應主要是指存在于烴分子當中的氫成分附著于既有的烯烴成分當中,從而使得此部分烯烴成分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飽和反應;(4)芳構化反應:該反應主要是指在烯烴成分以及烷烴成分形成環化反應的基礎之上,氫成分所呈現出的持續性轉移,在促使氫原子成分產生的基礎之上,最終于整個催化裂化工藝當中形成相應的芳烴成分。該工藝處理過程中,所得到的產品收率示意表如下表所示(見表2)。

2.4 加氫裂化工藝流程

加氫裂化反應是形成精制成品的關鍵工藝流程之一。在此工藝流程當中,針對餾分油成分進行的硫分去除、氮分去除、金屬去除、瀝青去除、以及氧分去除處理的方式,不斷能夠改善所生成油品的氣味,還能夠達到提高所生成油品顏色安定性的目的。因此,在現階段的石油煉制加工過程當中,加氫裂化工藝流程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實際性的反應過程當中,需要確保反應環境的高壓性,以及環境當中存在一定的氫氣成分,在此基礎之上,向其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催化劑成分,從而可實現自重質原料向汽油、柴油、以及煤油的轉換。在整個反應過程當中,由于存在一定比例的氫氣,因而可降低原料轉化反應中對于焦炭成分的消耗,在確保操作靈活的同時,兼顧對產品收率的合理提升。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石油加工》 課程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高等教育核心的課程,是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同時,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的課程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1、2]教學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溝通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應用。探索建立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是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面臨的重要課題。[3]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質,國家一貫都非常重視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其中,油氣儲運工程是該工業中的中游產業,是連接油氣產、運、煉、銷諸環節的紐帶。與石油的勘探開發工程、化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輸送介質的多元化,油氣儲運專業逐漸成為一門綜合性工程學科。而作為煉油行業主干課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對該課程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根據《石油加工》教學目標的特點,該課程教師急需認真探索創建新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石油加工》課程教學分析

1.《石油加工》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石油加工》課程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是一門知識體系龐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藝類課程,主要任務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為產品,研究對象為非理性的、動態的、開放的石油加工工業化裝置,包括原油蒸餾、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氫等各種石油加工過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新工藝新標準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和性質、各種石油產品的使用性能和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過程均有很強的實用性,是一門實驗科學,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非常密切,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在廣泛的基礎知識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如何提高石油產品的質量,掌握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與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

2.《石油加工》課程教學現狀

在實際教學《石油加工》中,大多數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單一,純粹依賴多媒體教學,沿用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優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有絕對的主動性,缺點是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適應教學,獨立思考的空間不多,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普遍對相關知識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

作為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學生普遍不重視,雖然開設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等化工基礎課程,但普遍化學基礎理論不夠。《石油加工》課程的課時為32學時,全部為理論課時,沒有根據課程特點分配相應的實驗教學課時,且理論知識的敘述性較強,相對枯燥,如果沒有實踐環節,那么學生學過理論知識后很容易遺忘,當需要派上用場時,卻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課程無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與之相稱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構想

1.挑選合適的教材,合理分配課時。

現在有關《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數是針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門適用于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課教師需要認真挑選適合教學使用的教材。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要適當增加前沿的新工藝、新技術以及國家頒布的新的質量標準。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意識,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據調查,目前各高校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開設的《石油加工》課程大多數只安排理論課,很少進行實驗教學,實際上,許多高校都具備開設實驗課的相關條件,理論課和實驗課并重是切實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夠在課程教學計劃中,保證一定比重的實驗課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提倡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基礎理論知識拓展應用到專業課的學習中,例如對于煉廠氣的加工利用,可以結合有機化學中C1~C4烷烴及C1~C4烯烴的主要化學反應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煉廠氣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徑。對于石油的蒸餾過程,可以通過比較與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餾的異同點,掌握原油蒸餾的特點。多角度、多方位,展開討論,分析解決工程實踐問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兼用課堂討論、參觀考查、讀書報告等輔助形式,既發揮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通過形象、直觀的手段進行大容量教學,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石油加工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同時可以增進學生和教師的互動。

在《石油加工》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對比式的教學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在教學中需要經常比較各種加工過程的異同點,利于學生記憶。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氫是典型的石油加工過程,可以從主要生產目的、原料、主要產品、工藝流程、石油烴類的主要反應、催化劑的性能等方面比較兩者的異同點,加深學生對工藝過程的理解和記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增加實踐教學,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過程錯綜復雜,專業實驗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完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較接近實際的真實體驗,發揮課堂教學和實際工作的橋梁作用。通過專業實驗,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地認識石油加工工業生產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在進行專業實驗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我院前后購置了原油實沸點蒸餾、催化裂化、催化加氫、延遲焦化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裝置,也購置了各種先進的油氣分析儀器。教師在指導實驗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儀器操作能力。對于我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儲運,因此,只有掌握各種石油加工過程的特點,采用儀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種加工過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氣儲運方法。

在進行專業實驗時,因為課時較少,對于類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實驗裝置,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方式進行,而對于催化裂化產物分析實驗,應保證每位同學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要注重自助與互助結合。

傳統的考核方式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占30分,期末卷面成績為70分。平時成績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出勤;一為平時作業,抄襲作業的現象屢禁不止,幾乎不能真正區分認真學習的同學。改革單一的考核制度,進行過程考核,以便對知識進行更全面的考查。具體的方式為:在平時考核中,增加課堂討論以及學生提交的小論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證成績的真實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實踐過程的考核,用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任務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我學院的期末成績以開卷考試為主,但應增加活分析、活應用的試題,減少分值。最好進行連續多次的考核,通過多次評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

三、結束語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完善的動態系統。在《石油加工》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國瑜.關于行業特色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4):22~24

第3篇

關鍵詞: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特點;質量控制;措施

引言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我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時代的挑戰,面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多方面沖擊。現如今,衡量一個企業綜合實力的主要參考要素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對于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而言,所生產產品的質量對于企業的影響最為深遠,質量較差的產品很容易在受眾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降低整體的企業效益。而質量較高的產品能夠最為有效地吸引受眾前來消費,形成廣闊的市場前景,進而提高整體的發展效益。為此,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應當正確分析行業內部的工作特點,并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使得生產出的產品能夠被大眾所熟知和認可。

1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的特點分析

1.1技術含量高,工序銜接性較為優越

新時代下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技術,已然與傳統的石油機械技術有著較大的區別,不僅操作方法由人工變成了智能化、半智能化操作,操作主體也發生了切實的變化,各個加工制造的階段都由新型的機械設備來完成,其技術含量相對而言,明顯較高,使得生產出的產品也相應的具有了較高的質量,容易被受眾接受和認可。由于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的環節大都由機械來完成,因而其工序的銜接性也較為優越,在完成某一環節的制造工序時,會自動跳到下一環節,實現產品的進一步加工。同時,這種加工制造環節是全天候的,并不需要人工在旁進行監管,因而實際的生產效率也比較高。

1.2產品質量較高,各項工序較為完整

在以往的石油加工技術中,由于人工方面的失誤,經常會出現工序遺漏的狀況,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各方面性能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達到基本的合格標準。而對于這些產品的處理,想要對其進行直接的工序添加是不可能的,而如果要對其進行還原,重新進行加工制造,其中所需要的時間不僅會相當長,而且操作步驟也極為不易。在這樣的狀況下,石油加工制造技術必須要有完整的工序,能夠保障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較高的質量。而新時代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技術已然具備了這一特點,整體的工序十分完整,不容易出現疏漏,因而生產效益相對較高。1.3精確度高,不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對于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的產品而言,質量是第一要素,而影響質量的關鍵因素主要包括操作的精確度,而以往的人工操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產品的原材料用量不足、工序銜接不當、精確度不高等,面對這些問題,企業只有采用積極的管理措施進行監管,但是實際的效益并不高。在機械化發展的引領下,石油加工制造的精確度得到了顯著提高,而且由于操作的主體為智能的程序,它們并不會受到人類的情感干擾,因而生產過程十分明確完善,不容易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

2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優勢

2.1發展環境呈現出較好的狀況

現如今,全球的經濟整體處于發展速度十分快的狀態,世界各國及區域加大了對石油的需求,并積極鼓勵和推進著現有石油產業的發展。我國也是如此,石油行業的發展形勢一片大好,周邊的發展環境也呈現出了較好的狀況:國家加大了對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的政策扶持,石油加工制造設備處于不斷地研發過程中。同時,我國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產品市場逐步擴大,走向了國際化,隨之政府逐步完善了現有的市場發展機制。

2.2與其他行業的競爭狀況十分激烈

伴隨石油行業經濟利益的全面提高,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很多企業紛紛入駐進來,成為石油加工制造產業的一部分。同時,還有許多其他能源的企業,也與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進行著激烈的競爭。由于人們對于能源的需求和依賴度是不同的,伴隨環保低碳理念的落實,人們更加青睞污染程度較低、節能環保的能源產品,因而相應的,降低了對石油加工制造產品的購買力度。

2.3行業內科技方面的比拼

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要想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必然需要從行業內部的科技著手,而對于石油加工制造的機械選擇,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認識,很多企業不僅融入了全新的生產管理手段,更是配備了大批量的機械生產設備,它們的生產效益相當高,能夠帶動整體產業效益的上升。而更多的企業,僅僅停留在更新加工制造機械設備的基礎上,并不會對其他方面的科技技術加以合理地應用。因而,不同企業的競爭力和生產水平也是不同的,有著較大的差距。而行業要想獲得整體性的發展,必然需要與新時代的各項科技技術相接軌,將它們全面合理地運用到行業里,進而產生最優化的經濟效益。但是,目前的我國,顯然有很多企業并不曾對生產機械以外的科技特別重視。

3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的質量控制策略

3.1建立健全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的質量控制制度

現階段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面臨社會的多方面壓力,亟待對本身的生產體系進行革新和優化。在這樣的狀況下,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有必要建立切實的質量控制制度,對生產、制造以及加工的各個環節加以嚴密地監管和控制,使得石油機械加工制造產品的質量得到較高的保障,能夠被社會所認可和接受。在建立實際的質量控制制度時,石油企業應當全面地考慮企業內部的規模、生產、人員等因素,同時也要結合國家對于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的法律規定,科學嚴明地制定各種質量控制措施。此外,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必須從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制定最為符合企業員工成長的制度,堅持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原則。對于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管理,要實現質量方面的嚴格控制,督促各個部門的工作方向要與質量控制制度嚴密地結合起來。比如,對于企業內的技術部門,要督促其進行積極的技術完善;對于企業內的管理部門,則要加強其對工作人員的管理能力;而對于企業的監督部門,則應當促使其的工作重心朝著石油產品的質量發展。

3.2積極創新完善企業使用的技術與設備

創新是時展的動力,石油機械加工制造行業也是如此,需要多方面地對生產制造技術和設備進行創新。在實際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工程中,石油企業要積極地與相關部門進行聯系,適當的時機也要向同行業的企業進行工作上的交流與探討,發現其他企業工作方面的長處,多方面地進行經驗的汲取和先進技術的引入。對于外部的科技技術創新,企業在進行引進時,不可以直接地進行運用,如果盲目地進行使用,很容易會由于與石油企業多方面內容上的沖突,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因此,石油機械加工企業應當在對企業內部有了實際了解的狀況下,再進行科學有效的技術創新,使得引入的技術能夠最為符合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產生實際的發展動力,進而帶動產品整體質量的提高。

3.3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

在對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的質量控制中,除了要完善相應的制度與設備之外,還必須考慮到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對于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而言,雖然大部分生產環節已然不再需要人員的手工操作,但是其中的各項技術操作,依舊離不開專業人員的存在,而很多石油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是十分少的。在這種狀況下,企業應當加強對現有員工的培訓,提高他們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尤其是技術方面的人員,要對其進行針對性地特別培訓,使其具有的技能更加科學完善,能夠切實滿足機械加工制造的具體要求,使得企業的生產與產品質量得到切實的保障。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具有相當多的優勢,同時也面臨社會的各種挑戰,為了更好地向前發展,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應當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開展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促使石油機械加工制造業得到全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敏清,王翠霞,于向明,魏長鑫.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及控制探究[J].化工管理,2014(15).

[2]田恒,鄭亞楠.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4(17).

[3]章國華.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控制方法[J].科技致富向導,2013(11).

[4]許瑩.衡陽華菱鋼管有限公司42CrMo石油機械加工用管成功實現批量生產[J].鋼管,2015(02).

第4篇

關鍵詞: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控制方法;進行淺析

隨著新能源的不斷出現,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很多的石油機械企業的加工質量都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雖然整體而言,企業的發展情況是比較樂觀的,但是面對現狀,對加工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更是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尤其是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石油機械企業的加工質量令人堪憂,本文對此進行探析,也是希望也能夠改變當前石油機械企業發展的現狀。

1機械加工的基本概念

所謂機械加工,實際上就是手動加工和數控加工兩種加工方式的總稱。其中,手動加工主要是指員工通過機械,以手動的形式對一些儀器設備進行簡單的操作,從而完成對各種材料的有效加工。至于數控加工,則是指員工通過對數控設備進行操作,從而實現一體化加工的一種先進技術手段。總體而言,機械加工質量主要包括機械加工精度,以及加工表面質量兩方面,但是影響其質量的主要是幾何方面和材料方面。

2石油機械加工質量的影響因素以及控制方法

2.1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之幾何方面

幾何方面的質量,主要是指機械加工后最外層表面與周圍環境間界面的幾何形狀的誤差,而它也被分為宏觀幾何形狀誤差和微觀幾何形狀誤差。與此同時,它對石油機械加工質量也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關于結合形狀的誤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宏觀幾何形狀誤差。比較常見的就是圓度誤差,平面度誤差......為了確保石油機械加工的質量,通常會由相關的技術人員將宏觀幾何形狀誤差的波長與波高的比值控制到1000以上。二是微觀幾何形狀誤差。即微觀幾何形狀的不平度,也可以被稱之為表面粗糙度。其波長與波高比值則要控制在50以下。三是介于宏觀幾何形狀誤差與微觀表面粗糙度之間的周期性幾何形狀誤差,這常用波度來表示,其波長λ與波高Hλ比值等于50~1000,至于波度,它主要是由加工系統的振動所引起的。

2.2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之材料方面

材料對于石油機械加工質量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而石油機械材料性能質量,主要指的是機械加工后,其一定深度表面層的物理特性也會相應的發生改變。關于材料性能質量的質量,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表面層加工硬化。石油機械在加工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塑性變形的情況,進而造成加工件的晶格發生扭曲、畸變,被拉長等物理現象,最終將會導致加工構件的表面層金屬硬度增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并確保石油機械加工質量不受影響,在進行石油機械加工的時候,就需要對加工硬化進行相應的評定標準,主要有:表面層金屬硬度;硬化層深度;硬化程度。二是表面層金相組織發生變化。很多時候,石油機械加工時會因切削受熱影響,從而使得工件表面層金屬金相組織發生變化。比如,在磨削淬火鋼工藝過程中,磨削熱作用會造成淬火鋼中的馬氏體分解或出現回火組織。因此,對其進行溫度的控制,實現加工精度,才能確保將工件的溫度保持在一定溫度內,而不至于受到高溫的較大影響。

2.3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影響因素之技術方面

密封技術對于很多石油機械制造企業早已不再陌生,確保石油機械加工質量,實際上也受到技術應用的巨大影響。由于石油機械加工過程中設備的運作需要使用到油,但是由于受到不良環境和設備的影響,從而導致石油機械加工質量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從環境方面看,油一旦出現泄露問題,則將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進而浪費資源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從機械設備方面看,油泄露,則可能導致機械中的油減少,進而縮減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除此之外,誤差預防技術的應用也顯得尤為必要。由于石油機械加工過程中會存在諸多的數據誤差,因此促使其加工質量受到巨大影響。而為了減少原始誤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誤差預防技術。具體可以從三方面入手:第一,將原始誤差轉移。即在機械加工過程中避免加工方向同加工誤差敏感方向一致。第二,對加工中的溫度控制,即避免加工溫度過高,從而促使工件幾何形狀發生變形,這樣只會嚴重影響到石油機械的加工精度。因此,在加工工件的時候,可以采用將工件放入恒溫油中進行加工的有效方式,從而保證加工工件的溫度始終保持在一定溫度內。總之,為了達到最終目的,石油機械企業在加工過程中,一定要對密封技術以及誤差預防技術加以熟練的運用,這樣才能促使加工適量的影響因素減弱,并且也能促使石油機械企業的有效發展。

3結語

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對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對于石油這一能源的需求量更是變得極為迫切,相應的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石油工程建設項目,但是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我國石油機械企業雖然整體而言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其在加工質量方面的能力還依舊有待提升。科技的進步盡管也尋找到了更多的石油替代能源,但是直面當下石油機械加工上所存在的問題,才能確定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且推進我國石油機械企業的發展。總之,影響石油機械加工質量的因素有很多,而為了能夠有效控制機械加工的質量,就必須要針對各種影響加工質量因素進行合理且有效的分析,并為此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最終也才能加工出更加優質的產品。

參考文獻:

第5篇

摘 要:數控車床是一種高效的自動化機床,由于其高效、便捷的特點,在石油管材螺紋加工廠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其故障的出現在大大提高石油管材螺紋加工缺欠產生幾率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加工廠的生產效益,本文將結合生產單位在加工過程中出現的故障實例,淺談一下數控車床故障分析及處理的方法。

關鍵詞:螺紋加工廠、數控車床、故障

一、引言

勝利石油工程公司井下作業公司油管廠是中石化下屬的后勤保障單位,成立于1997年,主要從事常規油套管及特種油套管生產工作。油管廠的主要螺紋加工設備為8臺數控車床,其中使用發那科系統的數控車床7臺,使用西門子系統的1臺,由于從事油套管生產時間較長,部分車床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故障出現的頻次也有所升高,為了更好的解決生產中遇到的設備故障問題,油管廠通過對近年來設備故障分析匯總,不斷總結經驗,力求做到故障分析精準,處理方法準確有效。

二、幾種常見故障類型

1.數控車床常見故障通常和可分為系統故障及床側故障,系統故障又可以分為軟件和硬件故障。由于軟件問題、操作失誤、程序錯誤、參數設置或者其它干擾因素導致機床不能正常工作,這類原因所造成的故障稱為數控系統的軟故障。

2.由于數控系統的硬件損壞導致的故障稱為系統硬件故障,數控系統的硬件包括CPU模塊、顯示模塊、存儲器模塊、伺服軸控制模塊、PLC接口模塊、顯示器、電源模塊等。數控系統硬件出現故障時,必須將損壞的硬件修復或更換,車床才能恢復正常工作。

3.數控車床床側故障是指車床出現的非控制系統的故障,包括機械故障、強電系統故障、液壓系統故障等。床側故障還可分為主機故障和輔助裝置故障。

三、故障診斷的一般步驟及方法

(一)故障診斷的一般步驟

發生故障時,為了更快地讓機床恢復工作,首先應正確地把握故障情況并進行妥善處理,通常首先了解故障發生時間、頻次,進行了什么操作,故障內容,然后根據掌握的故障情況進行具體的故障原因分析。

(二)常用故障診斷的方法

1.根據報警號進行故障診斷。利用車床顯示的報警號進行故障診斷是數控車床故障診斷的常用方法之一。如果車床發生了故障,且CRT上顯示有報警號,首先要根據報警號內容進行相應的診斷。報警號大多情況下并不能直接指出故障源,而是顯示一種現象,維修人員可根據該現象進行分析,縮小檢查范圍,有目的地進行某個方面的檢查。

2.根據控制系統LED或數碼管的指示進行故障診斷。控制系統的LED或數碼管指示同樣是一種常用的自診斷指示方法。如果LED或數碼管和故障報警號同時報警,綜合兩者的報警內容,可以進一步縮小故障范圍。在CRT上報警號未出現時,LED或數碼管指示則是唯有的報警內容了。

3.功能程序測試法。當數控機床無法確定是編程、操作不當或者數控系統故障時,將G、M、S、T、F功能的全部指令編寫成一個試驗程序并在這臺機床上運行,可快速判斷出是哪個功能不良或喪失。

4.梯形圖排除法。床側故障是數控機床的常見故障,對這類故障的診斷、維修,要求工作人員熟練掌握系統診斷功能和PLC系統的應用,數控系統的PLC是通過運行梯形圖來檢測機床側故障的,所以當出現難以判斷的故障時可以通過分析產生故障的梯形圖來確定故障原因,逐個排除,最后確診故障。

5.測量比較法。一般數控車床在模版或單元上都設有檢測端子,用萬用表等儀器對這些端子的電平進行測試,將測試值與正常值做比較,同樣可以判斷出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四、近年來油管廠車床故障及處理方法統計

油管廠對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間數控車床所出現的故障及處理方法進行了統計,如下:

1.時 間:2014.1

設備名稱:QK1319D(西)

故障表現:701報警

原因分析:伺服準備信號沒有接通

處理方法:將KA8繼電器更換

2.時 間:2014.3

設備名稱:QK1319D(東)

故障表現:工作中突然黑屏

原因分析:氣缸或定尺24V信號線有接地的地方

處理方法:找到電線破皮處,用絕緣膠布包起來

3.時 間:2014.5

設備名稱:e-6140

故障表現:顯示器啟動不了,按電源開關,接觸器吸合后接著跳脫。

原因分析:Z軸行程開關24V接地

處理方法:更換Z軸行程開關信號線

4.時 間:2014.7

設備名稱:e-6140

故障表現:車床無法返原點

原因分析:Z軸編碼器損壞

處理方法:更換編碼器

5.時 間:2014.12

設備名稱:S1-406(西)

故障表現:螺紋齒側有臺階,重復定位精度誤差過大

原因分析:用百分表測中拖板間隙為4~5絲,可能是斜鐵和中拖板間隙過大造成

處理方法:中拖板和斜鐵配刮,然后將Z軸絲杠備緊

6.時 間:2015.2

設備名稱:S1-406(西)

故障表現:在工件加工時,出現424缶(Z軸伺服電機過載)

原因分析:Z軸絲杠備的過緊

處理方法:將Z軸絲杠備緊螺帽調節適當

7.時 間:2015.6

設備名稱:QK1319D(東)

故障表現:1005號:INVERTER ALAME

原因分析:變頻器報警

處理方法:變頻器復位

8.時 間:2015.11

設備名稱:QK1319F

故障表現:1001報警

原因分析:I/O板保險燒壞

處理方法:更換保險

9.時 間:2016.1

設備名稱:QK1319D(西)

故障表現:出現黑屏及449、409\401報警

原因分析:開關電源輸出電壓不夠24V。定尺接近開關線有破損造成黑屏及報警。

處理方法:更換開關電源

五、檢查與維修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在機床運轉情況下打開防護罩檢查時衣服可能會卷到旋轉的主軸或其它部件中,因此在運轉時檢查機床要站在離機床稍遠的地方進行。

2.在更換伺服部分單元時,必須關閉CNC裝置電源以及強電部分的電源,如果只關閉掉CNC裝置的電源,電源仍然會向伺服部分供電,在此情況下更換單元,單元會損壞,同時有可能發生觸電事故。

3.關閉電源后,主軸放大器和伺服放大器的電壓仍會保留一會,因此至少要在關閉電源20分鐘后,再進行更換放大器的操作。

4.在運行檢查機床前,要充分檢查所輸入的數據是否正確,如果用錯誤的數據操作機床,會使機床動作不正常,引起工件或機床損壞或出現安全事故。

第6篇

關鍵詞:石油煉制 工藝特點 發展趨勢 建議

一、引言

早在1895年,世界上第一個鉆探平臺的成功運行,標志著石油工業的誕生,并且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石油已經取代了柴和煤的時代,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價值最高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是,在鉆井平臺開采出來的原油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學加工工藝之后,才能成為能夠被有效利用的石油產品。到目前為止,石油煉制工業已經經過了長達150年的發展,成為世界石油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斷研發的煉油技術成為工業生產中提高石油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的支撐。當然,隨著世界范圍內對石油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大,煉油廠的規模也是不斷地在擴大,促進煉油裝置逐漸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二、世界煉油工藝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在20世紀的初期,世界范圍內逐步興起石油石化工業,并且向著大規模的形式發展。早期的石油加工工藝主要是以常壓蒸餾為主,其提煉出來的石油產品大多數用于家用的照明用煤油。隨著科技的發展,在1910到1920年這10年間,汽車工業得到迅猛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汽車用燃料--汽油成為石油工藝主要的產品,并且得到了高強度的開采和提煉。到后來,石油加工工藝逐漸成熟以后,從人加工轉變到催化加工再到深度加工,最終形成的石油加工工藝技術體系規模比較龐大,并且其結構非常復雜。總體來說,世界煉油工藝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的階段:

1.誕生階段(1861-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誕生于1861年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主要結構是使用一個直徑大約7ft的密封鑄鐵罐,然后經過燒木柴的火爐進行加熱,這樣將罐頂部釋放的蒸汽進行冷凝,得到唯一的一樣石油產品-煤油,其一次提煉過程往往需要經過三天時間才能完成。

2.發生階段(1911-1950年):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帶來汽油產品的大量需求,這就促進了提高汽油產量的裂化工藝技術的誕生,在經過不斷地發展之后升級為熱裂化工藝--延遲焦化工藝--FCC工藝等相關技術,并且隨著催化劑噴霧干燥技術的不斷研發和優化,流化床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世界范圍內只有美國、德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進行石油提煉以及一次、二次加工,并且主要的產品也為汽油。

3.發展階段(1950-1990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相繼的發展不同程度的石油提煉工業,煉油的技術以及工藝也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尤其在之后的幾年,石油提煉技術和工藝實現了跳躍式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4.成熟階段(1990年至今):在這幾年間,煉油技術并沒有出現比較大的突破,在加氫裂化和加氫精制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并且相對來說煉油的裝置逐漸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發展,并且實現了原有的高深度、高精度的加工,逐漸向石油產品的高收率和高質量方向發展。

三、世界石油煉制工藝技術的發展趨勢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無論是在那一個時期,引起石油加工工藝和技術發展的因素大多數決定于所處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在當前這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燃料、化工原料需求日益增加的時代,石油資源的過度消耗已經導致世界范圍內原油供應的重質化和劣質化,再加上各國相繼出臺環保法規,對石油產品的質量以及污染要求日益嚴格,石油提煉工藝技術逐漸向重、裂質原有的深加工、清潔燃料的開發、煉油-化工一體化等方面發展。

1.重、劣質原油的深加工

在世界范圍內出現原油供應重質化、劣質化發展趨勢以后,原油中硫含量不斷地增高,世界各國逐漸加大輕質油品的開發,相對減少中、高硫燃料的使用量。因此,只有不斷的開發新技術,選擇合適的加工手段,重點提高重質原油的加工深度以及精度,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原油的收率,提高企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其主要的加工手段無非就是脫碳、加氫、氣化這三個方面。在實際的加氫過程中要實現加氫裂化和加氫處理這兩方面內容,氣化就是指直接將原油中的渣油進行氧化燃燒。在當前的煉制工藝中,焦化工藝是渣油加工過程中加工量最大的環節,主要進行延遲焦化、加氫裂化和RECC三種渣油的深度加工。總的來說,加氫工藝是煉油技術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能夠有效地實現重質化、劣質化原有的深度加工,具有一定的潛力。

2.清潔燃料的生產

清潔汽油和清潔柴油都是清潔燃料的生產項目,并且近些年來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地開發新型清潔燃料,規范燃料標準,盡最大可能控制燃料中的硫含量,降低芳香烴以及苯等元素的含量,有效地改善空氣污染問題。經過專業的分析發現,清潔燃料的生產主要任務就是進行FCC汽油的脫硫和降烯烴工藝。其方法可以在提煉過程中使用脫硫催化劑或者添加劑、對FCC進行加氫處理、加氫精制后處理、吸附脫硫、氧化脫硫、生物脫硫等方面的技術。總之,只要控制好FCC汽油的加氫脫硫,柴油的加氫脫硫、脫芳烴等工藝技術,就能夠實現清潔燃料的生產。

3.煉油-化工一體化

由于世界范圍內煉油工業的不成熟,導致煉油利潤一直處于較低水平。有效地實現煉油-化工的一體化,能夠最大限度的優化配置原料,實現原料的高效綜合利用。例如將石腦油和輕烴直接送達乙烯裝置,實現汽油的調和分組,回收出廉價的氫源。據不完全統計,實現高效的煉油-化工一體化,能夠提高至少25%的油品轉化,得到相應的石油化工產品,有效地提高原油的提煉精度和收率。

四、結語

總之,石油的煉制工藝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雖然已經經歷了近150年的發展,并且已經逐步趨于穩定。但是,隨著原油重質化、劣質化、污染嚴重等方面的變化,世界范圍內的石油煉制工藝急需進行進一步的深化與調整,主要應該向著重、劣質原油的深加工、清潔燃料的生產、煉油-化工一體化等方向發展,保障石油加工煉制行業的高效、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新疆 ;石油和天然氣產業; 投入產出; 產業關聯

中圖分類號:F127.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1-0036-04

一、引言

石油和天然氣是新疆重要的資源,其儲量十分豐富,在我國所有省區探明的油氣儲量中,新疆的石油儲量全國第二,天然氣儲量全國第一。新疆擁有內陸沉積盆地 49個,這些沉積盆地的總面積約為95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 21%。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等盆地中,此外,在柴窩堡、伊寧、三塘湖、焉耆、庫木車里等沉積盆地也有蘊藏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新疆的石油天然氣總量約為365億噸,約占我國陸地石油天然氣資源總量的1/3,占西部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總量的80%,其中的石油總量為227億噸,天然氣總量為13.8萬億立方米。從各地的油氣儲量來看,塔里木盆地探明的油氣總量為229億噸,準噶爾盆地的探明的油氣總量為106.9 億噸,吐哈盆地的油氣資源總量為 15.36 億噸。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為新疆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1978年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揮部進入新疆,到2000 年中國新星石油公司整體并入了中國石化集團成立了中石化股份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新疆的石油天然氣產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到2009年,新疆石油天然氣行業總產值已達1 715.22億元,石油石化產業占了新疆工業增加值的67%,最高的時候曾達到73%,石油和天然暖氣產業已經成為新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因此,對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進行研究,對新疆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產業關聯研究,很多學者都給予了很多關注。趙浚竹利用新疆2002年投入產出表,對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發現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系非常復雜,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既受到其他產業發展的影響,其發展也容易對其他產業的發展產生影響。杜小武研究了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競爭力,最終得到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競爭力在全國主要油氣田中處于上游位置,具有很強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黃希研究了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現狀,發現近年來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上下游比例失調,認為新疆應該調整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以上研究成果對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研究較為深入,但也存在著許多需要深入的地方。首先,定性研究較多,而定量研究相對不足。其次,對于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產業范圍的界定不清。在投入產出表中,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范圍較大,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管道運輸業等相關產業。再次,相關研究使用的數據資料過于簡單和陳舊。本文試圖利用最新出版的新疆2007年投入產出表,利用投入產出的經濟學的基本利用,深入探討一下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關聯情況。

二、相關理論

(一)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相關理論

產業是指提供相近商品或服務、在相同或相關價值鏈上活動的企業所構成的企業結合,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加工、運輸、銷售等為鏈條的一系列行業的集合,在新疆2007年144部門的投入產出表中,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管道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等相關產業。

(二)投入產出的相關理論

投入產出基本理論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列昂惕夫于1936年提出,用于研究經濟體系中各個部分之間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數量關系。投入產出分析同時作為一種結構分析方法,是研究國民經濟各部門、再生產各環節間數量依存關系的一種方法,該方法把經濟理論和數學技術相結合,在表現經濟結構、經濟比例關系及經濟聯系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投入產出法主要利用投入產出表,計算各種系數包括直接消耗系數、中間需求率、中間投入率、感應度系數、影響力系數等。本文依據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應用投入產出模型,通過計算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產業的投入結構系數、最終使用系數、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中間需求率、中間投入率、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對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地位進行了分析,定量測度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在新疆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三、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實證分析

(一)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投入產出結構分析

根據2007年新疆144部門投入產出表,計算出144部門產業增加值比重如表1所示,表中產業增加值占總增加值比重由高到低排列在前列的依次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業、農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畜牧業等,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排位分別是第一位和第四位,足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對新疆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從絕對量來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包括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管道運輸業和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總產值占總產出的比重高達23.47%①,顯示出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已經成為新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

1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最初投入結構分析。

最初投入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的某一產業的各項最初投入的分布情況,用最初投入系數表示。最初投入系數是指國民經濟中某一產業的各項最初投入占該產業占最初投入總量的比重,反應這一產業增加值的構成情況。

由表1可知,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中,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余分別占產業增加值比重的11.46%、15.57%、9.36%、和63.61%。營業盈余所占比重最大,超過了50%,營業盈余所占的比重反映了一個產業的盈利能力,說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是重要的盈利產業;其次是生產稅凈額,占產業增加值的15%,說明了新疆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稅收貢獻能力較大;勞動者報酬所占比例為11.46%,說明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不是勞動密集產業;固定資產折舊所占比例為9.36%,說明新疆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投入結構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相似。

石油和核燃料加工業與管道運輸業的投入結構相似,由表2可以看到,石油和核燃料加工業與管道運輸業的營業盈余都是負值,說明這兩個產業存在大面積的虧損狀況,經濟效益不佳,而固定資產折舊在最初投入中占的比重很大,說明這兩個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很高,生產稅凈額很低,說明這兩個產業的稅收貢獻能力比較小,此外,這兩個產業的勞動者報酬比較高,說明這個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

2.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最終使用結構分析。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產出,經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終被分解為各種最終使用,包括投資、消費、流出等。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最終使用結構(表3)。

由表2可知,除燃氣生產和供應外,流出所占比例最大,說明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產品大部分供其他省區使用了,自身的利用率很低,而燃氣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最終消費比例占到99%以上,是因為燃氣作為城鄉居民的生活燃料使用。

從各產業資本形成的構成來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資本形成全是以存貨增加的形式存在的,說明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低,其發展的物質基礎缺乏后進,從流出的構成來看,流出中的大部分是流向國內其他省區,用于出口的量很少,說明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主要用于國內其他省區發展的使用,而不是出口。

(二)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分析

1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前向、后向關聯。

前向關聯是從產出角度來說明某一產業部門對其他部門的關聯影響,是某產業對那些將本產業的產品或服務作為中間投入的部門的影響。前向關聯度用分配系數來表示。

根據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分配系數表的數據,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前向關聯性較強,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支撐作用十分明顯。分類來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前向關聯性較弱,相對而言,與其前向關聯強的產業部門有: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合成材料制造業、肥料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餐飲業、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等。總體而言,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前向關性較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前向關聯性強,其關聯系數比前者大很多。與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前向關聯強的產業部門有: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合成材料制造業、肥料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餐飲業等,說明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能給上述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如果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發展受到阻礙,會直接影響這些產業的健康發展,從產業屬性來看,這些產業部門都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部門,因此必須重點發展核燃料及石油加工業,為這些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前向關聯性處于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與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之間,與其前向關聯性較強的產業部門有鋼壓延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合成材料制造業、餐飲業、煉鋼業、塑料制品業等。管道運輸業的使用范圍相對較小,因此呈現出與有線的幾個產業部門前向關聯性很強、而與其他產業部門的前向關聯性很弱的特征,與管道運輸關聯性強的幾個產業部門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和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這三個產業部門的發展對管道運輸業有很強的依賴性。

后向關聯是從投入角度考慮某一產業部門與其他部門的關聯影響,指該產業對那些向其供應產品或服務作為其中間消耗的產業或部門的影響,后向關聯度用直接消耗系數表示。

根據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直接消耗系數表的數據可知,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后向關聯性不是很高,即其發展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帶動性不是特別強。分類來看,與石油及核燃料開采業后向關聯性較強的產業有:衛生、鋼壓延加工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等產業部門。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后向關聯性強于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其直接消耗系數大大高于石油及天然氣開采業,與其后向關聯性較強的產業部門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批發業、零售業等。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后向關聯性比前兩個產業部門都要強,其直接消耗系數的絕對值均大于其他兩個產業部門,說明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對其他產業發展的帶動性較強,其中關聯性最強的幾個產業部門,即受到其發展帶動性最強的幾個部門分別是: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銀行業、管道運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管道運輸業的后向關聯性在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處于中等,與其關聯性強的產業部門分別是銀行業、證券業、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商務服務業、住宿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等。

2.新疆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影響力、感應度與綜合關聯產業。

影響力反映了某一產業的最終產品變動對整個國民經濟總產出變動的影響能力,這種影響能力表現為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能力,用影響力系數表示。影響力系數的公式如下:

其中Fi為產業影響力系數系數,bij為列昂惕夫逆矩陣中的對應元素。

產業感應度反映了國民經濟各產業變動后使某一產業受到的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表現為該產業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能力,以感應度系數表示。感應度系數的公式如下:

Ei=Σni=11/nΣni=1Σni=1bij(i,j=1,2,...,n)

其中Ei為產業感應度系數,bij為列昂惕夫逆矩陣中的對應元素。

根據新疆投入產出表2007,計算得到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影響力和感應度系數(表6)。

表3為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產業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測算的最終結果。從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的絕對值來看,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的兩個系數值均大于1,說明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受到國民經濟的影響的能力都很強,應該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而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均小于1,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和受到國民經濟的影響能力都很弱,不具有發展成主導產業的條件。分類來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與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均呈現一種低影響力、高感應度的狀況,表明其他部門的發展大都離不開這兩個產業的服務,它受到的需求感應較強,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其發展如果得不到保證,將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整體發展。而煤氣生產和供應業與管道運輸業則呈現出高影響力、低感應度的狀況,其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弱,本身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強,因此可以作為主導產業優先發展,發揮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

四、結論

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已經成為新疆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其發展程度將直接影響新疆經濟的健康發展。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的四個分支產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管道運輸業的最初投入結構、最終使用結構雖有不同,前向關聯與后向關聯情況也各異,感應度和影響力也有很大差別,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是新疆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最核心的部門,其發展情況不僅對其他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影響明顯,也容易受到其他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石油和核燃料加工業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后續產業,也是在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中唯一產業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同時大于1的產業部門,如果與國家的經濟政策沒有大的沖突的話,從產業關聯帶動的角度考慮,可以將其作為主導產業進行培育。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的前向、后向關聯性較差,感應度和影響力也不強。與管道運輸業的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很強的產業部門較為集中,說明其投入和產出的專用性較強。

新疆是我國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其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也是地區經濟發展的依賴產業,按照這種產業結構的發展情況來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以及關聯產業的發展會對新疆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基金項目: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新形勢下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研究”(項目編號09&ZD011。)

注 釋:

①數據來源:根據《新疆2007年投入產出表》計算得出。

參考文獻:

[1]列昂惕夫.投入產出經濟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

[2]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 .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2005.

[3]劉小瑜.中國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 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4]蔣燕,胡日東.中國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關聯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5,(11).

[5]趙浚竹.新疆石油天然氣產業關聯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07).

[6]杜小武,黃希. 新疆石油天然氣產業競爭力的動態評價――基于Markov鏈分析法[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0,(07).

[7]黃希. 新疆石油天然氣產業的發展現狀研究[J].企業導報,2010,(03).

[8]杜小武,黃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石油天然氣產業競爭力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06).

第8篇

1、頁巖油是指以頁巖為主的頁巖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巖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巖層系中的致密碳酸巖或碎屑巖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通常有效的開發方式為水平井和分段壓裂技術。在固體礦產領域頁巖油是一種人造石油,是由頁巖干餾時有機質受熱分解生成的一種褐色、有特殊刺激氣味的粘稠狀液體產物。

2、透過裂解化學變化,可將油頁巖中的油母質轉換為合成原油。加熱油頁巖至特定溫度能將分離蒸氣,即借由蒸餾產生類似石油的頁巖油——一種非傳統用油——以及易燃的油頁巖氣(“頁巖氣”亦可指頁巖內含的天然氣體)。類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烴和芳烴,但含有較多的烯烴組分,并且還含有含氧、氮、硫等的非烴類組分。頁巖油的性質,因各地油頁巖組成和熱加工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中國撫順、茂名、美國格林河(一譯綠河)所產的頁巖油的氫碳原子比較高,適宜于加工制取輕質油品;但由于其含氮量較高,加工煉制時必須加以脫除,否則會影響油品質量。愛沙尼亞所產的頁巖油中酚類等含氧化合物很多,適宜于加工制取化學品。撫順、茂名頁巖油經過適當的加工精制,可以制得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油品,還可獲得石蠟、酚類、吡啶類、環烷酸和石油焦等化工副產品。頁巖油加工的方法與天然石油的煉制過程基本相同,包括精餾、熱裂化、石油焦化、加氫精制等過程。

3、從頁巖油制取輕質油品,是目前人造石油制取合格液體燃料的方法中成本最低的一種。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關鍵詞:石油加工 煉油設備 腐蝕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石油加工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石油加工設備的正常運作成為了工作者們應當重點關注的內容,煉油設備的腐蝕往往會使石油安全生產和生產質量受到影響,如果因為煉油設備腐蝕而產生的非計劃停工,將會使石油企業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一定要保證煉油設備的長周期正常運行。筆者從事相關工作,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就煉油設備腐蝕的原因和預防措施,談談自身一些看法。

一、造成煉油設備腐蝕的原因

1.石油中的雜質

石油的主要組成是各種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在煉制過程中會產生酸性氣、污水、硫化物、氮化物、有機酸、氧、二氧化碳和水份等,這些雜質含量雖少,但危害很大,因為它們在加工過程中有些自身就是腐蝕性介質,而另外一些雖然自身無腐蝕性但在加工過程中會轉化為腐蝕性介質,此外在石油加工過程中加入的水分、氫氣及酸堿化學藥品也會形成腐蝕介質,這些腐蝕介質在高溫、高壓環境中會和金屬材料發生較強的腐蝕反應,從而導致生產裝置的設備腐蝕。

2.硫腐蝕

原油中的硫包括元素硫、硫化氫、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咪吩類化合物,以及分子量大、結構復雜的含硫化合物。一般將原油中存在的硫分為活性硫和非活性硫,元素硫、硫化氫和低分子硫醇等能直接與金屬作用而引起設備的腐蝕,統稱活性硫;其余不能直接與金屬作用的硫化物統稱為非活性硫。硫腐蝕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溫度對硫腐蝕的影響,可將硫腐蝕分為兩類:低溫部位的腐蝕和高溫部位的腐蝕。

低溫部位的腐蝕:通常把煉油裝置溫度在120℃以下,有液相水存在的部位,稱為低溫部位。這些部位的腐蝕也稱濕硫化氫或硫化氫水溶液狀態下發生的腐蝕。隨著溫度的升高,水已完全汽化,由于氯化氫和硫化氫在無液態水狀況下,即使溫度高至240℃對設備也不會產生明顯的腐蝕,因此,為了與高溫部位相呼應,有時會把低溫部位泛指到240℃以下的部位。高溫部位的腐蝕:高溫部位的腐蝕主要是指煉制含硫或高硫原油時發生在常減壓裝置240℃以上的高溫重油部位以及催化裂化、延遲焦化、熱裂化等裝置及相應管線等部位的腐蝕。

3.煉油裝置腐蝕環境

石油加工中的腐蝕環境是比較復雜的,主要取決于所加工的原油性質、加工過程的產物、溫度、壓力、加工工藝以及設備部位等因素。通常可以從環境溫度和腐蝕介質角度出發對腐蝕環境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總體上將腐蝕環境分為低溫型和高溫型兩大類。所謂低溫型腐蝕環境,在煉油廠通常是指溫度低于230℃且有液體水存在的部位,而高溫型腐蝕環境則是指環境溫度在240~500℃的部位。

二、防腐蝕對策

1.基本對策

脫硫:對原油進行脫硫,近年來主要采用加氫脫硫的方法,其目的既是為了減輕設備的腐蝕,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產品的質量,降低環境公害。同時,在再生塔頂的酸性氣系統采用了較多的321類不銹鋼材料,因為此部位的凝結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Cl-,雖然凝結水中的pH較高(pH>9.0),但也存在著應力腐蝕開裂的危險。而且,該部位在停工檢修時容易生成連多硫酸應力腐蝕環境,因此使用奧氏體不銹鋼應特別謹慎。實踐證明采用碳鋼材料加注緩蝕劑可很好地抑制腐蝕發生,可以考慮在此部位使用碳鋼襯塑材料。脫鹽、脫水:原油的脫鹽及脫水,一般是采用電脫鹽裝置,通常可以使原油中的含鹽量降低60~90%。采用電脫鹽二級脫鹽,可使含鹽量穩定在10mg/l以下。原油電脫鹽是石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其目的是從原油中脫除鹽、水和其它雜質,以確保后續加工裝置的長周期安全生產。水洗:很多腐蝕介質是水溶性的,因此用水洗的方法可將此類腐蝕性物質除去,從而減輕設備的腐蝕。勝華煉油廠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催化裂化吸收解吸塔的氫脆化,這個系統產生的氫脆化是由于氣體介質中所含的硫化氫和氰化物引起的。為了防止這一腐蝕,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水洗,即預先注入新鮮水將酸性物質或可溶于水的氰化物洗去,這樣就會降低這個系統的腐蝕。

2.方法上的對策

電化學保護方法是根據金屬腐蝕的電化學原理,使被保護金屬的電極電位向著有利于降低金屬腐蝕速度的方向變化,從而對金屬實施保護的方法。這種保護方法經濟而有效,尤其與表面保護聯合使用效果更佳,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許多工業部門,在石油加工設備的防腐保護中也有一定的應用。電化學保護按作用原理分為陰極保護和陽極保護兩種方法。陰極保護就是使被保護金屬電位負移,發生陰極極化,成為電化學體系中的陰極從而受到保護的電化學方法。陰極保護的應用范圍很廣,主要是應用于水中金屬結構及地下金屬結構的保護上,如沿海煉油廠使用的海水冷卻器采用陰極保護防腐效果較好,但是在淡水中進行陰極保護時,由于其導電性較差,電流分布不易均勻,因此所用的外加電壓較高,所用陽極數目也較多。為了提高保護效率,最好是結合緩蝕劑進行聯合保護,如煉油廠的淡水冷卻槽、冷卻器、給水加熱器等。陰極保護現已廣泛用于地下油氣管線、地下油罐等設備。能夠鈍化的金屬在某些介質中,如果加一定的陽極電流,則在它的表面上生成一層具有很高的耐腐蝕性能的鈍化膜。利用生成鈍化膜的方法來防止腐蝕,稱之為陽極保護。

3.工藝對策:一脫四注

由于腐蝕介質主要來自原油加工中不需要的物質,因此可以采取早期脫除腐蝕介質,添加緩蝕劑,降低腐蝕介質的活性,從而緩和腐蝕環境的防腐蝕方法。在石油加工中,這種對腐蝕介質的處理通常是結合在生產工藝中同時進行的,這就是石油加工中所特有的工藝防腐蝕法:一脫四注。“一脫四注”工藝防腐法,主要應用于煉油廠原油蒸餾的常減壓裝置上,包括原油脫鹽、脫后注堿、塔頂揮發線注氨、注水及注緩蝕劑這四個環節,這是目前國內外石油加工中控制低溫系統腐蝕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原油脫鹽的方法有機械法、化學法、電脫鹽和電―化學脫鹽法。目前,一級電脫鹽可使原油中鹽含量降低60~90%,大部分可達80%左右,脫鹽后的含鹽量為20~30mg/l,因此,對于高含鹽量的原油,僅脫鹽即可使腐蝕程度大大降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石油產業中,煉油設備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腐蝕的現象,使生產的安全性和質量受到了影響,作為技術人員,一定要找清楚腐蝕出現的原因,對癥下藥,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設備進行維護和清理,預防腐蝕,保證煉油過程的高效運行。

參考文獻

[1]周培榮.石油化工防腐蝕任重而道遠[J].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05;22(1):5-6.

第10篇

關鍵詞:煉油工業 催化重整技術 延遲焦化技術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速發展時期,交通運輸業、汽車業、石化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石油產品的需求量增加,截至2003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近些年來,汽車普及、工業生產等使得我國石油需求量持續增加。所以煉油工業承擔著能源供給、化工生產的多項重任。對于煉油生產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油氣資源的利用效率,采用新工藝,減少能耗,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一、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成就

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資源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建國后,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石油開采和煉油工業,陸續發現了以大慶、勝利為代表的342個油田,探明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有26個,至今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工業體系。到2010年,我國的煉油總能力已經達到3.0~3.5×108t/a,中國的產油和煉油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煉油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工藝的進步,現在我國已經研發出一系列自主煉油新技術。如催化裂解、大型延遲焦化和清潔生產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研發使得我國煉油工藝水平大大提升,我國已經建成7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大型基地。現在我國陸上的原油管道運輸占總運輸量的90%左右,在海上也已經形成了多個(10~20)×104t原油港口接卸設施,能夠保障原油的運輸暢通,成品油的供應網絡遍布全國,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控制力。煉油工業技術水平的持續提高,為我國石油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原油一次加工的工藝和技術

原油一次加工指的是將原油進行一次性加工,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成品,其余都被用作后續陳品裝置的原料,一次加工要經過三道工序,一是原油的脫水和脫鹽;二是對原油進行常壓蒸餾;三是對原油進行減壓蒸餾。下面我們對這三道工序進行分別闡述。

1.原油的脫水、脫鹽工藝技術

原油開采出來后一般都會含有一些如氯化物(鹽)、乳狀物(水)等物質,原油中含有的這些鹽分和水分如不清除,在運輸的過程中會對機械設備造成嚴重的腐蝕,而且會在盛裝容器中形成結狀物,從而影響原油的品質和成分。因此對原油進行脫水、脫鹽處理是必須的工序。原油的脫水、脫鹽工藝具體是在原油中添加一定量的水和破乳劑,這樣能使原油中的水分集中,從而使水分與原油處于分離、分層的狀態,便于將水分脫去。而鹽分會在水中融化,運用高壓電場的功效,將鹽分溶解于水中,形成水滴將之除去。脫水、脫鹽處理是原油加工的先期處理工藝,有助于保障原油的品質和成分不被破壞。

2.原油的常壓蒸餾技術和減壓蒸餾技術

對原油進行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技術處理,是在原油進行脫鹽脫水后的一次處理過程,屬于煉油工藝的物理加工過程,在工作中一般將其簡稱為常減壓蒸餾。常減壓蒸餾的工藝技術要參照不同的原油成分的沸點而定,因為不同的沸點其蒸發能力是不相同的,將原油進行蒸餾分離就是把原油放置于專門的蒸餾塔內進行加熱蒸發,不同沸點的原油經過蒸發會形成不同品質和成分的油品。在這些油品中一部分可以作為成品油使用,而大部分還需要進行后期的加工。

三、原油二次加工中的工藝和技術

原油的二次加工是在一次加工基礎上,對原油進行催化裂化、加氫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等加工處理的過程。

1.原油二次加工的催化裂變技術

進行催化裂變處理的主要對象是經過蒸餾的原油,一般是餾分達到350~540℃之間的重質油。在原油中加入催化劑,對原油進行催化裂化,將催化裂化的產物進行分離加工,經過這一系列的分解處理可以生產出汽油、柴油、氣體、重質油等多種石化產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催化條件下和原料的波動都會對催化生成產物構成影響,導致某些產品必須經過后續處理才能出廠使用。

2.原油二次加工的催化重整與加氫裂化技術

催化重整技術主要是針對一次加工中經過常壓蒸餾所得到的輕汽油進行深加工的技術,經過催化重整的輕汽油可增加芳烴的含量變成重整汽油。主要加工技術是在氫氣和催化劑的雙重作用下,加工的壓力要控制在1~2兆帕,溫度應控制在490~525℃的范圍內。一般不同的餾分原料經過催化重整后會得到不同的產品,比如餾分在90~190℃之間的原料,經過催化重整可以得到高辛烷值汽油;但是如果是餾分在65~170℃之間的油料,在催化重整技術處理后會得到甲苯、苯、二甲苯等芳烴產品。在進行催化重整技術處理后會產生氫氣,我們可以將其收集作為煉油廠進行催化重整加工或是其他氫氣產品的原料。

加氫裂化技術主要是針對重質油料進行加催化劑和氫氣的加工,通過高壓作用,可以生產出煤油、汽油和柴油等產品。通過加氫裂化能夠保障石油的質量,提升原油的回收再利用效率。在加工中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氫氣的加入量,減小原油焦炭的轉化率,并且可以排除掉原油中氮、硫、氧等化合物的含量,提高原有產品的純度。

3.原油二次加工延遲焦化技術

延遲焦化技術是將貧氫的重質油作為原料,在500℃的溫度下,進行深度的熱裂化和縮合反應等,通過延遲焦化技術可以生產出氣體、汽油、柴油、蠟油和焦炭等產品。具體是將原料油通過加熱爐加熱使其迅速升溫至進行焦化反應的溫度,一般在反應爐內不生焦,而是在進入焦炭塔后再進行焦化反應,所需時間會較長。

總結

綜上所述,煉油工藝與技術是一項非常復雜精細的操作過程,提升煉油工藝的技術水平,能夠提高石油產品的質量,提升石油利用率,降低煉油過程的石油原料消耗。在煉油工藝今后的發展中,應該注意提高石油原料向成品油轉化的質量,最大限度的利用好石油原料,實現煉油工業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林子平.優化煉油工藝過程,發展中國煉油工業[J].科技創新導報,2011(8)

第11篇

關鍵詞:綠色物流;石油企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61-02

與其他綠色運動一樣,“綠色物流”里的“綠色”是一個特定的形象用語,是泛指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活動、行為、意識和理念在物流及其管理活動中的體現。中國2001年出版的《物流術語》,對綠色物流的定義是:(Environmental Logistics)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

綠色物流也是一個多層次概念,它既包括綠色銷售物流,綠色生產物流,又包括綠色供應物流;它既包括企業的綠色物流活動,又包括社會對綠色物流活動的管理、規范和控制。從綠色物流的活動范圍來看,它既包括各個單項的綠色物流作業(如綠色運輸、綠色包裝、綠色加工等)還包括為實現資源再利用而進行的廢棄物循環物流,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綠色化。

一、石油綠色物流

石油產品的物流過程中存在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等可持續發展問題,在石油產品的物流過程中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石油企業產品的物流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必然。

石油綠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為目標,利用先進物流技術規劃和實施的石油產品運輸、存儲、包裝、流通加工等的物流活動。

中國石油企業產品的綠色物流起步較晚,石油企業對其產品的綠色物流重要性認識不足,綠色物流的服務水平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對中國石油企業綠色物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時,由于綠色貿易壁壘的悄然興起,重視和研究石油企業產品的綠色物流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石油綠色物流與傳統物流的區別

1.輸送過程比較。非綠色運輸:一方面運送交通工具產生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輸送的商品也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石油在海運過程中發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這樣的污染常常時致命的,并且在很長時間內無法回復常態。綠色運輸:綠色運輸是對貨運網點、配送中心的設置做合理布局與規劃,通過縮短路線和降低空載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綠色運輸的另一個要求是改進內燃機技術和使用清潔燃料,以提高能效。

2.倉儲過程比較。非綠色倉儲:石油產品有易燃、易爆、易受熱膨脹、易腐蝕的儲運特性,傳統的倉儲過程把不好進貨關,不合格油品進庫;儲存關,合格油品污染變質;出庫關,不合格油品發到用戶手中。綠色倉儲:嚴格把進貨關,保證產品的進貨質量;努力減少油品蒸發損失,防止油品氧化變質;防止串油、混油發生;同時,綠色倉儲要求倉庫布局合理,以節約運輸成本。

3.包裝過程比較:非綠色包裝:對于石油產品的包裝而言,大部分均為鐵制品,那么這就在實際的運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腐蝕和生銹現象。在傳統的包裝過程中,沒有充分地考慮如何將鐵銹去除掉。綠色包裝:綠色包裝要求提供包裝服務的物流企業進行綠色包裝改造,包括使用環保材料、提高包裝材質、所有包裝應予以徹底清潔去除異物、涂刷防銹劑與防腐材料。

4.流通加工過程比較:非綠色流通加工:加工中資源的浪費或過度消耗,加工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物都對環境和人體構成危害。綠色流通加工:綠色流通加工包括變消費者分散加工為專業集中加工,以規模作業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減少環境污染。以及集中處理流通加工中產生的廢料,廢棄物物流順暢對接,降低廢棄物污染。

三、石油企業綠色物流存在的現狀

中國綠色物流業起步較晚,石油綠色物流業剛興起不久,石油企業對其產品綠色物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石油綠色物流的服務水平和研究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的綠色物流觀念、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等方面均存在較大的差距。

四、石油企業綠色物流存在的問題

1.石油企業領導的觀念問題。一方面,領導和政府的觀念仍未轉變,綠色物流的思想還沒確立,僅有物流的思想而沒有綠色化的概念,還缺乏發展的前瞻性,與時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經營者和消費者對域外物流綠色經營消費理念仍非常淡薄,綠色物流的思想幾乎為零。經營者展現給我們的是綠色產品、綠色標志、綠色營銷和綠色服務,消費者追求的是綠色消費、綠色享用和綠色保障,而其中的綠色通道——物流環節,誰也未有足夠的重視和關心。

2.石油企業綠色物流基礎設施設備薄弱。首先,交通工具的制約,如汽車的載重不夠,存在超載嚴重損害公路的路面;汽車的耗油量很大,對環境的污染很嚴重。其次,缺乏能夠有效連接不同運輸方式的大型綜合貨運樞紐、服務于區域經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現代化物流設施,嚴重影響物流集散和運輸效率的提高。

3.石油經營者和消費者對綠色物流的忽視。石油企業經營者展現給我們的是綠色產品 、綠色標志 、綠色營銷和綠色服務,消費者追求的是綠色消費、綠色享用和綠色保障,卻共同對其中的綠色通道——物流環節沒有足夠的重視和關心 ,甚至有些石油企業認為綠色物流只是一種理念,它不能為企業帶來任何經濟效益,只會增加企業的物流成本等等。

4.政策性的差距。現代綠色物流發展離不開相應的制度環境。由于石油企業長期關注傳統物流的發展,對現代綠色物流產業存在認識上的問題,所以,如何培養中國綠色物流產業人才,改革制度環境,也是根本上促進中國綠色物流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

五、對石油綠色物流的幾點建議

1.石油企業應該樹立的綠色物流觀念。石油企業要適應全球環保意識和綠色消費的發展,各級政府在對物流企業進行監管和服務時要樹立綠色物流意識;石油企業的各級物流部門要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展現給消費者以綠色產品和綠色服務,強化綠色營銷;同時廣大石油產品的消費者也要樹立綠色消費意識。

2.石油企業應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通過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促進石油企業選擇合適的運輸方式,發展共同配送,統籌建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通過道路、鐵路與管線運輸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環狀道路、制訂道路停車規則以及實現交通管制系統的現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氣管線網絡,實現成品油、天燃氣等物資的最優運輸及配送方式。減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3.石油企業應注重理論技術研究。石油企業要積極支持各石油院校進行綠色物流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物流網絡的研究。要加強石油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良性循環,加強應用性物流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綠色物流產業對營運籌劃人員和各專業人員要求面廣和層次高,要實現綠色物流的目標,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綠色理論和實務的物流人才是當務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機構應有針對性地開展綠色物流的培養和訓練計劃,努力為綠色物流業輸送更多合格人才:通過調動石油企業、石油大學以及科研機構相互合作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使大學與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基礎,提升石油企業物流從業人員的理論業務水平。

4.政府制定綠色物流政策,宣傳綠色物流思想。發展石油企業的綠色物流離不開政策支持,因此,政府部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制定適合石油企業綠色物流發展機制的政策,提高對環保程度高的綠色物流企業進行鼓勵和扶持,鼓勵石油企業物資公司進行改造和升級,支持石油企業物資公司改進技術,改善管理方式,摒棄粗放的經營模式。政府通過制定石油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相關政策,在宏觀上對石油企業和石油物資公司的綠色物流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

政府要加強宣傳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石油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的危機意識,為綠色物流的實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引導石油企業打破其物流活動主要依靠石油企業內部的自我服務來完成的經營組織模式,鼓勵石油企業實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現代綠色物流應著眼于石油企業和社會的長遠利益,樹立集體協作、節約環保的團隊精神,將節約資源、減少廢物、避免污染等目標作為石油企業的長遠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宏岳.國內外綠色物流現狀和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12):170-174.

[2] 毛志剛.淺論中國石油運輸渠道及安全防范[J].經營者管理,2011,(10):201-204.

[3] 喬平平.淺議綠色物流在中國的發展[J].廣西輕工業,2011,(7):125.

[4] 潘長城,鄒光國,李林生.石油企業綠色物流問題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0).

[5] 胡志強.交通運輸對石油天然氣開采的影響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1,(18):65.

[6] 陳君意,劉明明.石油裝備出口運輸包裝設計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1,(7):108.

第12篇

關鍵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遠東;石油;天然氣

中圖分類號:F45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961(2010)02-0005-05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基地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亞的東部和北部、伏爾加河中游和北高加索等地,其資源富集區的開采時間大約在40~50年左右,目前西西伯利亞是主要開采區。隨著俄羅斯能源戰略目標的東移,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即將成為頗具開發前景的石油天然氣新采區。

一、東西伯利亞與遠東油氣資源的規劃與開發

東部地區是俄羅斯發展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基地的一個重要的、有發展前景的產區。目前,在俄羅斯燃料動力綜合體的長期發展規劃中東西伯利亞和遠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發揮石油天然氣資源優勢,有效地開發與利用石油天然氣資源,使石油天然氣產業得到穩步與持續發展,提高石油天然氣工業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是其經濟振興和崛起的主題。

(一)石油天然氣開發規劃

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蘊藏著多種儲量豐富且有經濟價值的資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氣資源,是“俄羅斯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儲備”。為了開發國內外石油天然氣市場,2003年俄聯邦政府頒布了《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后,又相繼出臺了“東西伯利亞-太平洋”輸油管道方案、“利用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碳氫化合物資源產地的地質研究綱要”和“建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天然氣統一開采、運輸和供應系統以及向中國和其他亞太地區國家出口天然氣規劃”等一系列文件,其宗旨是:2020年前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建立新的石油天然氣工業中心,使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石油的年開采量到2020年達到0.5億~0.8億噸,遠東地區達到0.25億~0.26億噸(全俄達到4.5億~5.2億噸);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天然氣的年開采量達550億~1100億立方米(全俄達6800億~7300億立方米);將全俄石油的年出口量提高到3.0億~3.1億噸,天然氣提高到2500億~3000億立方米;將向亞太地區國家出口石油的份額提高30%。天然氣提高15%。

2003年通過的《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的主旨是使其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與出口量“雙增長”,通過能源外交來“獲取最大的國家利益”。其在東部地區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石油天然氣綜合體,最大限度地滿足開發條件,并在這一地區設計石油天然氣出口管道,為其選擇保證管道滿負荷運載的產地。為了開發這一地區的油氣原料基地,2008~2020年間俄羅斯國家財政將投入約5599億盧布用于地質勘探和工業用油儲藏量的評估。2009年11月俄聯邦政府出臺的《203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確定,到2030年將投入約5000億美元用于新油氣田的勘探與開發。

《利用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碳氫化合物資源產地的地質研究綱要》確定的主要任務是開發該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原料基地,建立未分配的礦產資源儲備,保證俄羅斯能源戰略中規定的增長指數和碳氫化合物的開采量,滿足“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管道出口計劃的負荷;為礦產資源發放許可證。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和伊爾庫茨克州的南部,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西南部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首先使用礦產許可證的地區。目前,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有超過200個許可證使用區段,面積約74.91萬平方公里,其中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18.48萬平方公里,伊爾庫茨克州38.61萬平方公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17.82萬平方公里。

2007年批準的“建立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天然氣統一開采、運輸和供應系統以及向中國和其他亞太地區國家出口天然氣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建立遠東天然氣運輸系統。通過規劃的實施,形成以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伊爾庫茨克、薩哈林和雅庫茨克為中心的新的天然氣采區,并建立一系列面向出口的大型天然氣加工廠和化工廠,實現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多元化戰略。

(二)石油天然氣開采中心

遠東地區的石油(預測儲量96億噸)主要集中在薩哈林島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西部及阿爾丹河流域,天然氣(預測儲量約13.43萬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雅庫特(預測儲量約12.88萬億立方米)和薩哈林兩大地區。根據《2020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規劃,2020年前擬在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建立塔拉坎一上涅瓊斯科和尤魯布切諾一庫云巴兩個石油開采中心,科維克金斯科(伊州)和恰揚金斯科(雅庫特)兩個天然氣開采中心。據預測,塔拉坎、上涅瓊斯科、尤魯布切諾和庫云巴這4個凝析油氣礦區石油可采儲量為9.995億噸,其年開采量2019年前將達到0.316億噸,2019~2020年間達0.4億~0.41億噸。科維克金斯科和恰揚金斯科礦產基地天然氣儲量約32195億立方米。從2009年開始伊爾庫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雅庫茨克礦區開始開采天然氣,經氣化加工后供應相鄰地區,2010年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還將利用庫云巴和尤魯布切諾一托霍姆石油礦區的伴生氣供應消費者。恰揚金斯克和尤魯布切諾一托霍姆礦區將于2016年開采,到2020年恰揚金斯克凝析油氣田天然氣的開采量將達到3170億立方米。據悉,俄政府擬于2010年初開始籌建國有“俄羅斯地質公司”,以加緊進行地質勘探工作、油氣加工和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樣一來,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石油開采量2010年可能達到0.12億~0.13億噸,2020年將達0.9億噸,2030年將達到1.45億噸;2010年天然氣開采量將增長到200億立方米。按照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東方-50》方案預測,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2010年天然氣的年開采量為75億立方米。納入統一供氣系統后預計年開采量將達860億~880億立方米。

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石油的特點是質量好,適合于煉油廠進行加工。天然氣的優勢是乙烷(乙烷3.4%~6.1%,丙烷1.1%~1.7%,丁烷0.4%~1.1%)。煤氣含有工業濃度氦――一種貴重的戰略原料。目前,東西伯利亞與遠東有阿欽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安加爾斯克(伊爾庫茨克州)、科姆索莫利斯基(阿穆爾州)和哈巴羅夫斯克(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4個煉油廠,其初加工開工率為53%~93%,石油產品大半是柴油(23%~38%)和重油(28%~52%)。除此之外,在安加爾斯克煉油廠生產的粗汽油可由安加爾斯克聚合物廠加工成乙烯,并提供給烏索利耶一西伯利亞和薩彥斯克化工廠生產聚氯乙

烯及其他產品,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生產合成橡膠。據預測,東西伯利亞與遠東煉油廠2010年的加工量將達到0.15億~0.28億噸,2015年達0.28億~0.3億噸,2020年達0.29億~0.32億噸。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天然氣礦區除輕烴寬餾分外,還有幾種主要的聚合生產原料,如氦。按照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規劃,擬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加工量30億立方米)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加工量70億立方米)建立新的氣化綜合體,并改建安加爾斯克和薩彥斯克石化公司(加工量36億立方米);擬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的天然氣加工廠將所有開采的天然氣和凝析油中的氦、乙烷、丙烷、丁烷、鎦分和其他伴生成分提煉出來。根據這個規劃,2030年前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凝析氣礦區年開采量將達2.8億~3.0億立方米,氦的提取量相當于0.95億立方米。

(三)石油天然氣管道系統

從2004年12月俄聯邦政府通過的關于設計和建設通向亞太國家市場的“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石油管道系統的決議到2009年12月28日,歷時5年,耗資3780億盧布(預算為3900億盧布)的“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期工程開始運營。連接“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石油運輸管道系統終端的科濟米諾港也投入使用。目前,首批72節油罐列車已從斯科沃羅季諾運抵科濟米諾油港。從第一艘油輪(莫斯科大學號)發往中國香港迄今,已發(7艘油輪)運70萬噸出口原油(計劃在2010年1月從東西伯利亞輸出90萬噸石油),這是俄石油進入亞太市場的重要標志。2010年1月啟動的二期工程是“斯科沃羅季諾――科濟米諾”區段,并建設從斯科沃羅季諾到中國的支線(2010年底完工)。根據管道石油運輸公司的預算,二期工程(管道年通過能力0,8億噸)工期約14.5~17.5個月,完工后其總輸油量(將占俄石油出口總量的1/3)2020年可達0.56億噸,2025年將達0.8億噸(見表I),從而結束對原有通往歐洲的管道線路的嚴重依賴。

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天然氣發展方案,擬在東西伯利亞的南部(包括外貝加爾地區)敷設連接東西伯利亞統一供氣系統及通向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天然氣管道工程。2010年,根據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天然氣開采量將建設赤塔-外貝加爾-哈爾濱-大連-北京和彼葉恩杰克-首爾天然氣出口管道和從伊爾庫茨克州到普羅斯科沃(連接統一供氣系統)通向歐洲國家和獨聯體國家的天然氣出口管道。天然氣管道設計線路:科維克京礦-薩彥斯克-安加爾斯克;伊爾庫茨克-烏蘭烏德-赤塔;恰揚金斯科礦區-科維克京礦區;科維克京礦區-伊爾庫茨克礦區,并將與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的連接列入了“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建設統一的天然氣開采、運輸和出口中國及其他亞太國家的規劃”。在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問題上,俄羅斯擬建設東(利用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及薩哈林大陸架的資源,年輸氣量380億立方米,2015年以后投入使用)西(利用西西伯利亞的資源,一期工程年輸氣量180億立方米,2015年以前投入使用)兩線。

二、東西伯利亞與遠東油氣的消費與出口

俄東西兩側鄰接著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個油氣消費區――北大西洋和亞太地區。雖然這是兩個有著巨大需求的市場,但向歐洲中、西部國家出口油氣(占全俄天然氣產量的1/3)仍是俄油氣地緣戰略之首要。到2020年俄擬將石油的年出口量提高到3.0億~3.1億噸,將天然氣的出口量提高到2500億~3000億立方米,除去世界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方向和石油市場的價格等因素外。西方國家、歐洲中心地區和亞太地區將是其巨大的消費市場。最近幾年,俄傳統油氣區的產量和出口量日益減少以及俄歐之間麻煩不斷,目前,東歐國家正在大力開發頁巖天然氣以緩解對俄能源的依賴。與此同時,俄也正逐步將注意力轉向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以期借助地緣優勢培育東、’北、南多途徑能源出口渠道,建設傳輸設施,擴大出口比例。因此,東西伯利亞和遠東油氣資源的開發,除了保證本地區生活和生產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出口亞太地區國家。因為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原料和石油產品最具發展前景的市場,僅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新加坡這7個國家就集中了這里87%的石油加工量,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將成為亞太地區石油的主要供應區。為了促進東西伯利亞地區石油開采,保證“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出口油源的供給,自2009年12月1日起,俄政府對東西伯利亞13個石油產地采取了石油出口零關稅的措施。雖然東西伯利亞和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目前的石油出口量僅為0.001億噸,但待2020年新的大型油田投產以后,石油的出口將快速增加。據預測,2010年俄向亞太地區出口原油可能達到0.44億噸(其中從西西伯利亞出口0.2億噸,從東西伯利亞出口0.06億噸,從薩哈林出口0.18億噸),2020年達0.95億噸,2030年達1.2億噸;而按照國內外生產組織的預測,到2010年亞太國家燃料能源市場純進口數量將達到10億~11億噸,而2020年為15億~16億噸(見表2)。

東西伯利亞的天然氣主要是面向國內市場,雅庫茨克和薩哈林的(液化天然氣可出口日本)天然氣除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可通過天然氣管道系統出口中國(從達利涅列欽斯克市)、朝鮮(從符拉迪沃斯托克,穿越日本海)。雅庫茨克天然氣開采中心年輸出量為349億立方米。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規劃,從2012年開始通過天然氣管道系統向亞太地區國家出口天然氣的份額占其總量(388億立方米)的12.89%(50億立方米),2020年為其總量(1057億立方米)的47.3%(500億立方米),到2030年出口亞太地區國家的比重是其總量(1126億立方米)的40%(500億立方米)。日本經天然氣管道系統進口量約占其進口總量的60%,而韓國的這一比例則達70%~84%。2020年,西伯利亞、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和薩哈林大陸架向亞太地區提供天然氣總量為每年780億立方米,到2030年將達到1450億立方米。中日韓三國天然氣消費和進口量見表3。

三、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在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能源工業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重要的經濟部門,開發前景廣闊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使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已經成為俄羅斯發展石油和天然氣開采基地的一個重要產區。據俄聯邦礦產資源管理局統計,2009年遠東計劃拍賣的13個油氣資源地塊(天然氣的儲量約10 998億立方米、石油約16440萬噸、凝析油約47萬噸)絕大部分在薩哈(雅庫特)共和國。由此可見,東西伯利亞和

遠東(薩哈(雅庫特)共和國、薩哈林州和濱海邊疆區等地)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與加工將成為中俄兩國毗鄰地區間能源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礎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發表2009年國情咨文時表示:俄羅斯需要資本、新技術和先進思想,對其生產領域進行改造和技術更新。他認為“必須更加積極地吸引中國對俄遠東地區的投資”;“中國不僅是俄羅斯工業產品的大市場,同時還擁有大量的金融資源可以投入到俄羅斯經濟當中”。中俄加強相鄰地區間的能源合作,從地緣經濟的角度講,應該說是最佳組合:俄羅斯有資源,中國有市場和資金,及龐大的勞動力資源。據俄羅斯財政部近日的估算,在今后的20~25年間,俄羅斯至少還需要25000億美元的投資(平均每年至少1000億美元),而且有30%將來自國外。目前,為了吸引資金發展能源、采礦和木材加工業,提高遠東和東西伯利亞以及薩哈林大陸架石油天然氣的開采能力和促進木材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俄羅斯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建議。譬如,實行石油開采零關稅、推遲實施原木出口限制性關稅以及建立西伯利亞和遠東特稅區等。但是,無論怎樣,對俄羅斯及其東西伯利亞和遠東來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吸引投資,建立新的地緣經濟,更好地開辟亞太市場。尤其是“東西伯利亞一太平洋”石油管道二期工程(2010~2012年)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勞動力。據俄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總裁尼古拉?托卡列夫表示,二期工程計劃吸引3~4個承包商承攬全部(“交鑰匙”)工程,其中包括自己組建的建筑托拉斯。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隨著亞太地區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加強雙邊地區合作,不僅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還可以促進地區間開展多邊國際合作。過去,由于種種原因中俄能源合作進展緩慢,直到“貸款換石油”長期合作協議的簽定,才使中俄能源合作終見成果,而中俄雙方天然氣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使兩國間的能源合作又有了重大突破。尤其是2009年9月,中俄兩國元首正式批準實施的2009~2018年間《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為實現中俄毗鄰地區的共同振興,也為我省對俄及遠東地區的經貿合作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東西伯利亞與遠東石油天然氣資源非常密集,因此,能源領域的合作將為能源貿易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根據《綱要》的合作規劃,中俄雙方將共同開采俄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礦產,且加工和生產基地將設在中國境內(因為在中國境內進行深加工比在俄遠東地區加工成本要低得多)。在今年初俄羅斯政府批準的“遠東和貝加爾地區2025年前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的一系列的發展目標中,“興建大規模能源項目,對石油天然氣進行大規模開采、加工并出口,完成對大型能源和交通項目的建設”是其主要目標。這意味著俄遠東地區的新一輪開發已拉開帷幕,根據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州、布里亞和國和外貝加爾邊疆區對運輸、能源和其他基礎設施的長遠需求,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中俄及其相鄰地區間的合作中能源項目會逐漸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中俄雙方將通過加強地區合作,調整貿易結構和模式,逐步實現以投資為主,向加工和產業化合作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