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2 09:22: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計算機導論課程心得,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思維;研究現狀;基本特征;培養策略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國際計算機界開始對計算思維引起重視,并已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關注較多的一個領域,尤其是計算機科學教育領域更是開展了影響較大的相關研究。
一、計算思維研究的現狀與趨勢
在國外,計算思維經歷的認知和逐步推廣的過程,尤其是在美國的教育界和一些學術機構對此廣泛推崇,不僅有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思維發展的專題討論,更有許多相關的協會和組織如國家級別的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師協會、團體級別的計算機協會以及數學研究所等在內的積極參與和響應。根據美國計算機協會(ACM)2009年在網上公布對CC2001(CS2001)進行的中期審查報告(CS2002Interim Review)(草案)中,就非常明確而具體地將“計算機導論”課程與“計算思維”概念交集在一起,并對此提出該課程需要講授計算思維本質的特別要求。由于計算思維在許多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直接促成起到了主要作用,其重大基金資助計劃CDI(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Cyber能夠實現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發現)的產生,CDI計劃其主要目標是使用計算思維(包括在其研究領域產生的新思維、新見解、新方法)促進美國工程技術和自然科學領域產生劃時代意義的革命性的成果,[1]促使人們在思維模式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發生轉變。與此同時,得到美國微軟公司支持的美國國家計算機科學技術教師協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計算思維:一個所有課堂問題解決的工具》(Computational Thinking:Aproblem 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報告在網上,對其研究成果和什么是計算思維進行了總結和推廣,充分顯示了以“計算思維”為核心的美國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經濟等各個學科領域的轉變,而這種轉變標志著美國在自然科學與工程等領域保持和擁有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絕對優勢。
在國內,許多專家與學者也開始關注計算思維的發展,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國杰所長、國防科技大學的朱亞宗教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董榮勝教授等在這一領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桂林召開了我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具有標志意義的研究會,會議以“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為主題,開展相關的學術專題研討,全國有80多所高校參會,包括70多位在此領域較有影響的計算機學院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在內的近百名專家,與會者圍繞主題,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相互交流在“計算思維”領域的研究心得,以及它高校教育教學中和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著重探討了在計算機學科教學創新中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的作用,特別是結合所在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實際,探討了以課程為載體融入計算機思維的手段和方法,對提升和促進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教育事業的進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計算思維作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高級思維活動,它對計算科學的發展和進步具有深遠影響,通過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將人類行為理解與問題求解等一系列思維進行系統設計。Zenon W.Pylyshny認為大腦中發生的認知過程也與計算過程“強等價”,并從功能建構、代碼符號結構、代碼定義結構三個層面對認知過程進行了詮釋[2]。中科院院士李國杰認為:計算機科學本質上源自工程思維和數學思維,但計算思維遠遠不只是為計算機編程,它與“讀寫能力”一樣,是具有抽象的多個層次上的思維,既是每個人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因而它不屬于計算機科學家獨有,計算思維將滲透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哈爾濱工業大學戰德臣教授認為:當前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課程存在知識型/技能型教學與未來計算能力需求之間的鴻溝,當前的教學模式關注點是計算機及其通用計算手段的應用,而能跨越通用計算手段到各學科專業計算手段的鴻溝,應是基于通用計算手段的計算思維與計算能力,思維性基礎教育應是改革的方向。
總之,對于計算思維的研究國內外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我國高校也在計算機科學教學方面有意識地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對于計算思維概念、基本原理、歷史沿革(發展階段)以及今后的前景,特別是在教學中如何培養計算思維等,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目前還缺乏統一的認識,國內外尚未有文獻全面而詳細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特別是對于計算思維從何而來?它的基本原理和特征怎樣?以及如何在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計算思維能力等問題都需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以推動和促進計算思維的研究健康發展。
二、計算思維的基本特征
1、計算思維的原理
有學者認為:計算思維的原理包括機算設計原理、形理算一體原理和可計算性原理。所謂機算設計原理,就是通過利用運行規則(算法)以及與物理器件相結合,從而實現某個任務順利完成的原理。自從計算機廣泛應用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之中,其計算思維領域也在不斷擴展,電子計算機的創造改變了世界,帶給人們許多前所未有的驚喜,計算機的設計原理也成為計算機科學取得的最顯著的成果,可計算性原理亦即計算的可行性原理。所謂形理算一體原理,即是應用相關理論針對具體問題進行計算發現規律的原理。[3]在計算思維領域,就是從物理模型和物理圖像出發,尋找相應的數學工具與計算方法進行問題求解。
2、計算思維的概念、方法和特征
計算思維一詞由Jeannette M. Wing 于2006年提出,要弄清究竟什么是“計算思維”,這是計算思維研究最為關鍵和首要的內容之一。但眾多專家與學者對計算思維的概念目前還未建立起統一的共識,并且每位學者對計算思維的觸角和認知也是各抒己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它包括了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其定義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概念去解釋或理解人類行為,進行系統的相關設計和求解問題。周以真認為,計算思維具有六個方面的主要個特征(數學思維與工程思維的互補與融合;概念化,不是程序化;是人的,不是計算機的思維方式;是思想,不是人造物;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技能;面向可以觸及到的所有的人,所有的地方)以及涉及到的計算機科學的思維能力培養系列的各種方法(保護、冗余、遞歸,容錯、糾錯和恢復,抽象和分解,學習和調度,利用啟發式推理來尋求解答,在不確定情況下的規劃等等)。[4]故綜合以上觀點:本人認為計算思維是我們的親密伙伴,它是以思維科學為基礎,體現了形象思維與創新思維的發展方向,通過計算基礎將思維科學為核心的認識論不斷推向新的研究領域[4]。
三、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與策略
1、重視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
當前,對學生進行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在教育領域逐漸展開。國外很多國家的教育主管部門或教育機構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學生計算思維教育、訓練以及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高度重視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將它納入學校課程的考核體系之中。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對計算思維能力訓練和有意識的培養還遠遠不夠,其設計與整體規劃欠完善,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盡管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有意識地進行學生計算思維訓練及能力培養,但這些都是探索性的、小規模的和碎片化的,缺乏大規模的、系統化的和自覺的意識。我國在計算機科學研究方面的專著如《計算機科學導論―思想與方法》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法論》等,已經列為完整成熟的計算機方法論的研究成果,[5]但對剛剛起步的計算思維培養研究而言,要走的路還很遠,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嘗試在醫科學生中開設了“醫用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從學生學習和反饋的情況看,很受學生歡迎且反響較好。因此我們認為可以在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中進一步嘗試開設計算思維能力的課程,達到學生培養的目的。
2、創新計算機思維能力方式和手段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更是知識創新的時代。國家的興旺和國力的強大離不開創新,而創新的核心問題取決于人,只有在教育教學中主動融入創新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主觀能動性,才能在未來社會發展和競爭中
搶占新世紀新型人才的培養的制高點,不負時代向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的嚴峻課題。因此,高校在計算機思維能力培養方面,要有意識地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使計算機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課程,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使我們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昂首闊步、充滿信心地迎接各種挑戰,才能并保證我們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達到目的雙贏。
3、加強計算思維能力培養教學策略
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和培養,而計算思維理應成為高校課堂教學采用的重要工具。筆者所在的高校經過多年努力,教師與學生對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達成了共識,在教學過程中也日漸體現其效果。已在教學當中逐步應用,但如前所述,由于人們計算思維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較高層次,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來說,計算思維還未成氣候,并且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限于是少數專家學者的行為,一般處于探索階段、小規模或較為零散的實驗性教學,在培養過程中缺乏系統性的應用計算思維的系列方法,[6]取得的效果還有待時間的經驗。但總之,基于“一種新的思維模式的培養,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訓練、實例展示與應用來逐步完成,最終在人的思維結構中形成一種新的可選擇的思維定式”。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可以通過混合式學習模式自主學習,以培養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牟琴,譚良.計算思維的研究及其進展[J].計算機科學,2011.03.25-28.
[2] 陽小華,劉杰,劉志明,徐卓然.融入計算思維訓練的程序設計教學方法探討[J].高教學刊,2015.19.106-109.
[3] 黃玲玲,楊剴,王穎,黃欣陽,陽小華.計算思維特征探析[J].計算機教育,2014.17.12-15
[4] 劉杰,陽小華,陳星,劉志明,張慧仁.提升計算思維能力的編程游戲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21.55-57.
[4] 萬亞平,陽小華,劉志明,黃欣陽,馬淑萍.計算思維系統化特征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1.99+101.
[5] 丁琳,王穎,馬淑萍.MOOC支撐下的以計算思維為導向的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4.09.30-33.
[6] 龔向堅,鄒臘梅,胡義香.以培養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計算機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01.26-28+34.
論文關鍵詞:醫學院校,課程改革,任務驅動
根據教育部高等學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計算機基礎教學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教學,其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以及利用計算機解決本專業領域中問題的能力。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作為醫學院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公共基礎課程,在經歷多年計算機普及教育后存在一的些問題亟待改革。
一、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現狀
1.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差異化
隨著計算機制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范圍的擴展,計算機教育從小學開始,在中學大規模普及。現今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的許多知識往往是先前在大學課程講授的內容。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域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總體上說,來自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城市與農村的大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的差距較大。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早已是單獨用機,熟練進行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安裝和應用任務驅動,熟悉網頁制作、FLASH制作、一般的圖片處理、DV短片制作等。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則僅是掌握基本的計算機使用技能。
2.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陳舊
先前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基本上對所有學生定位都是一致的,主要是計算機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硬件和軟件知識、Windows 操作系統、網絡通訊及使用、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礎內容論文格式模板。教學內容的更新未能及時跟上社會單位、企業對員工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需求,部分內容的陳舊容易導致已有一定計算機使用技能的學生對授課內容不感興趣,感覺在課堂上學不到新知識,產生厭學情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相對容易實施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不但未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容易扼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實學生的計算機課程學習心理相對簡單,如果開始的內容他懂了,往往自我認為后面的內容他也懂了,對老師的授課內容聽不進去,使用電腦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對部分僅掌握計算機基本使用技能的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會造成極大傷害,令這些學生一方面以為自己已經懂了,另一方面是事實上只懂得課程知識的少部分,重點內容沒有掌握以及計算機應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改革
1.采用分級教學模式
鑒于學生基礎知識水平的差異,參照許多高校英語課程的分級教學模式,在計算機課程開設前進行計算機使用能力的測試,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一級水平為測試依據,根據測試的成績進行分級任務驅動,一般可分為兩個級別三個方向較好。對于基礎好學生可講授較深層次的計算機硬件知識以及信息導論,涵括數理邏輯、數據結構與算法和軟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或者講授多媒體設計知識,涵括圖像處理、動畫制作和網站設計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對于基礎不夠好的學生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涵括Windows 操作系統、網絡通訊及使用、OFFICE辦公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通過分級教學,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
分級教學法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但是實際操作中由于學生數量龐大要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實施起來較困難。當中要充分應用和借助自動改卷考試軟件以及實驗室機房、圖書館閱覽室等資源,可以減輕部分工作量和壓力。
2.改革教學內容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掌握計算機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計算機知識自我更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根據“廣東省高等學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改革調查畢業生卷”調查和“廣東省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計算機技能水平需求情況調查報告”調查,相當部分的畢業生認為在學校學習的計算機知識并不足以應付工作崗位對計算機技能日益依賴所帶來的需要,大多數用人單位認為畢業生的計算機技能與他們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這就要求日常工作中善于了解計算機最新信息和新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注意內容的新穎性和通用性, 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處理公務以及信息搜索處理的綜合應用能力。
對于醫學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有條件的話可有針對性地開設2~4學時醫院信息系統的體驗課程,如臨床等相關專業學生了解醫生工作站、護理專業學生了解護士工作站、影像專業學生了解影像管理系統等。這樣,學生可以較深刻認識到計算機技術與專業的相關性以及在現代醫院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一步激發學習熱情。
3.建設優質的網絡資源
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現階段有條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網絡為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服務。我校多年前已投入使用畢博教學平臺,目前容量可達到每個學生一個賬號,許多課程都已建立在線網絡課程,教師可方便地在線管理所有教學摘要得到教務處等教學管理部門以及機房管理部門的支持任務驅動,給學生提供方便良好的用機環境論文格式模板。
4.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在現代最新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思想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自我知識更新的能力,更能適應日后工作中計算機應用的快速變化[2]。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任務設計
任務設計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任務的設計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成功的關鍵點。任務設計的要點是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真實、可行,貼近學生的能力實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任務的設計可分為簡單任務和綜合任務兩類。簡單任務難度較小,用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綜合任務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用于開拓學生思維。通過完成任務,使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特質、規律以及該內容與其它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有較深刻理解。
(2)分析任務
任務提出后,先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分析,這樣學生可以了解任務以及知曉完成任務的困難所在,然后教師要把握好任務的切分,提示當中涉及到的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引導學生層次分類推進問題。在分析任務的過程中,作為主導角色的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對新知識點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和處理任務驅動,從而獲得完成任務的方法。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自己去摸索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使學生在任務引導下獨立探索、創造性地去完成任務。
(3)任務完成
學生作為完成任務的主體,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學習和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提高了綜合應用能力。對于簡單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完成,教師在必要時可給予指導。對于綜合任務,學生可通過小組協作形式完成,在此過程中,每個組員的思考心得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對基礎差的學生指導多些,對較好的學生給予更高層次的引導。
(4)總結評價
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完成的情況,給予中肯確切的評價,并對多數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對新知識加深理解并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論文格式模板。任務評價應多用表揚和鼓勵的語言,對學生多些肯定和包容。
(5)注意問題
由于學生在素質教育、知識水平、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各個環節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做到基礎差的學生得到提高,基礎好的學生得到提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要從傳統的“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應是靠教師灌輸被動接受任務驅動,應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因為教師不但要講授新知識點,更要幫助學生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所以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教師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
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學生能夠以自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為基礎,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新知識。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推廣,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有積極意義。
以上通過分析計課程的現狀,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等四個方面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改革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探討。在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潮流中,如何使醫學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跟上時展,探索醫學院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隆娟,吳澤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的探析[J]. 福建電腦,2007,(2):183-184
[2]楊曉輝.任務驅動模式在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2):37-838
關鍵詞:《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4)003-0178-0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2012)
作者簡介:朱變(1982-),女,碩士,周口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云計算、可信計算。
0 引言
《軟件工程》是高等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基礎課,該課程與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和操作系統等課程相互聯系和影響。它涉及到計算機、經濟學、管理學、工程學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軟件工程最早是為了解決“軟件危機”問題而提出的。1968年,NATO(北約)科技委員會召集幾十名專業編程人員、計算機科學家和工業界知名人士,討論如何擺脫“軟件危機”帶來的危害。在商討會上,軟件工程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即軟件工程[1]是指導計算機軟件開發與維護的工程學科,它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術和方法來開發與維護軟件,把已經證明正確的管理流程和當前成熟的技術相結合以經濟高效地開發出高質量的軟件并保證后期維護。
實踐教學中,作為一名《軟件工程》任課教師,發現《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如人意,與教學目標相差很遠。針對《軟件工程》課程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應用性特點,學生很難記住講授的知識點,即使記住也只是從理論方面死記硬背,這樣導致學生眼高手低——理論強、實踐差。學生畢業后不能和社會很好地接軌,即使學過《軟件工程》課程也不能滿足市場對學生的技術要求。如何搞好《軟件工程》課程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用軟件工程的思想開發軟件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
1 《軟件工程》課程特點
《軟件工程》的先修課程有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系統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等。《軟件工程》貫穿于軟件開發的整個過程,該課程的體系結構有軟件可行性研究、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實現、軟件測試、軟件維護等相關知識點。
《軟件工程》課程的知識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利用軟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工具、技術、過程和方法,為今后從事計算機類相關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知識訓練和提高軟件開發能力;鍛煉學生的交流和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2 《軟件工程》課程存在的問題
根據《軟件工程》課程特點和筆者對該課程的教學心得,發現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難以提起興趣,大多感覺學習內容太過枯燥。具體表現如下:
2.1 課程內容抽象、理論性強
《軟件工程》課程主要介紹軟件開發常用的原則和方法,邏輯性不強,不涉及軟件算法。因此,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性知識,這樣他們的智力得不到充分發揮,讓沒有開發經驗的學生將課程中講授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相聯系更是不現實。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和熱情漸漸喪失。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能想像用軟件工程的思想開發軟件,很少有時間能真正參與軟件開發。對于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生也都是為了應付檢查才做。每個階段的文檔都必須付諸行動后才有內容可寫,由于學生沒有實踐,因而只能從網上搜集資料想像別人是怎么做的。對于學生上交的系統一般都不能使用,因為這些系統沒有接受真正的測試,也存在一些錯誤的代碼,學生如果檢查不出這些錯誤,就不能深刻地體會到用《軟件工程》開發軟件的流程和重要性。
2.2 教師教學水平有限
任課教師大多數任教時間不長,教學經驗不足,沒有軟件開發經驗。教師講授《軟件工程》課程時也只能以課本知識為主,或者借助視頻授課,教學方法較單一,影響了《軟件工程》課程的教學效果。
2.3 學生基礎差
《軟件工程》與其它專業課緊密相聯,一些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即他們認為自己有很多先修課程沒有掌握好,這門課肯定也學不好。大部分學生對理論性課程的積極性不高,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據庫原理等掌握不好),許多知識不能運用自如,這也給《軟件工程》課程教學帶來了困難。
2.4 考核方式
《軟件工程》課程考核一般采用書面考試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對于這種考核方式,學生們平時不學習,到期末復習時,只要背一些基本概念也能考出好成績。這種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學習方式容易使學生放縱自己,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3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效果提升措施
3.1 教學過程引入實際案例
針對《軟件工程》課程內容的抽象性特點,教學中要采用案例法。列舉生動具體的案例來詮釋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原理,這樣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軟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更利于達到教學目標。例如,在講課時教師可以以“學生成績管理系統”為案例,給學生介紹詳細的開發過程和相關文檔寫作。案例教學法是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它適合于所有課程的講授。案例教學法還可以以公司的實際項目為案例講解或者抽取項目某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項目的實際環境,從而在復雜的條件下學會如何解決問題。要使用案例教學法,還必須從教學備課、教學課堂過程設計、教學小結與討論這幾個環節進行準備。在教學實踐中,需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使用案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軟件工程》的理論內容,所以在設計和選擇案例時,要考慮案例的針對性、復雜性與理論內容的結合程度,案例最好與所講《軟件工程》的生命周期完全一致。
(2)教師可以布置案例,學生們以團隊的形式組成開發小組,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式”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組織的作用。
3.2 組織課堂討論,形成教學互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它是對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重新考慮。傳統教學中教師高高在上,學生們處于被動接受地位。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必須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由“要我學”的被動心理轉變為“我要學”的主動心理,最終讓學生掌握一種會學的能力。
想讓學生得到這樣的轉變,教師在教學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表揚每一位主動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并且讓學生掌握一些關于自學的技巧,同時從實踐中得到體會。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要表達的語言要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式學習。比如,“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大家可以針對前面同學的發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等。
(3)教師轉變“教師講解”為“學生講解”。整個教學過程設計分為哪幾部分、每部分都涉及到哪些內容、如何安排等都由學生自主決定,教師只是起到引導和維護課堂秩序的作用。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人。
3.3 加強實踐教學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把教學內容和實際項目、學生已有知識相結合。以實際項目為基礎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分組。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以4~7個人為宜,每組指定一個組長,由組長來協調各個成員的工作及其它事情。
(2)選題。學生可以在教師已擬好的題目中選擇,也可以自擬題目,但是學生自擬的題目一定要具有完整性、真實性和可行性。項目開發工具根據實際情況自行選擇。
(3)項目實施。項目的開發過程要與教學內容進度一致,即項目開發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幾個過程。每個階段教師都要求學生提交相應的文檔報告,報告格式要按照國家標準要求。
(4)總結評價。教師要對學生提交的報告認真批改,并在課堂中進行總結,提出需要修改的問題以便學生改正。教師還要對學生提交的報告給出成績。學生的成績可以由“小組成績”(50%)和“個人在小組(50%)中的貢獻成績”兩部分構成。
教師要對學生選題的實踐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地加以引導,要把握好尺度,以便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3.4 教師參加企業項目實踐
學校的《軟件工程》教師大多是青年教師,實際項目開發經驗較少,把《軟件工程》課程教好有一定的難度。想把課教好,又為學校節省開支,《軟件工程》任課教師可以利用暑假到公司里參與項目的實際開發。這樣不但教師自身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實踐開發的具體項目也可以在教學中作為案例來驅動教學。
3.5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它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不是考查學生對這門課的掌握情況。傳統的考核方式偏重書本中的理論內容,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軟件工程》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針對這一特點,需改革考核方式,可以從3個方面來考核學生的最終成績:出勤和課堂表現(20%)、項目實踐(30%)和筆試成績(50%)。采取這種考核方式既能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也能兼顧到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創新。
4 結語
《軟件工程》是一門實踐與理論緊密聯系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運用軟件工程的基本知識進行軟件開發,在實踐中加深對過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除了使用常規的教學方法,還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提高和教師教學水平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明.《軟件工程》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關鍵詞]Blackboard 翻譯碩士專業 計算機輔助翻譯 課程管理系統 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2-0017-04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語言服務行業實踐的需要,中國翻譯教育界掀起了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的熱潮。200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開設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旨在培養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1],其將“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作為2個學分的選修課納入MTI課程體系。在隨后的幾年中,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上百所高校陸續開設“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CAT課程逐漸成為MTI教育的熱門課程。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
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同傳統的翻譯課程教學有很大的區別。如何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地開展CAT教學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與傳統翻譯教學
CAT是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翻譯研究的一門分支學科,專門研究翻譯計算機化的相關內容和技巧。[2]其教學內容具體包括主流輔助翻譯工具、機器翻譯、語言資產管理(翻譯記憶和術語等)、軟件本地化技術、語料庫以及搜索技術等。[3]其主旨是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解決翻譯實踐中的問題,提升翻譯工作效率。CAT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考核與傳統翻譯教學截然不同,具體如表1所示。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與網絡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教學環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如Web2.0、P2P技術、BBS、RSS、BLOG、Wiki等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計算機支持下的協作式學習和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E-Learning的學習方式逐漸得到了普及,網絡翻譯教學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受到重視。[4]目前,國內外已經有眾多學校使用諸如Blackboard、Moodle等課程管理系統(Course Management System,簡稱CMS)搭建了網絡翻譯教學平臺。[5]例如,日內瓦大學口筆譯學院、加拿大的圣伯尼菲斯大學翻譯學院、香港的東亞翻譯學院、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與語言學系等。
CAT誕生于信息化時代,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技術特征,既具有技術的屬性,同時也具有教育的屬性。信息化時代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創建理想的學習環境、全新的學習與教學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6]因此,我們可將信息技術教育的先進手段融合于CAT教學之中,倡導交互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從網絡環境中發現和利用信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與整體性的融合與共享,借助諸如Blackbord(以下簡稱Bb)之類的現代化的網絡課程管理系統可完成上述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
Blackboard是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開發的綜合性課程管理系統,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產物。其主要功能包括網站管理、用戶管理、課程管理、作業模塊、通訊模塊、投票模塊、日志模塊、測驗模塊、資源模塊、問卷調查模塊、Workshop模塊、論壇模塊等,可以支持混合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呈現形式,營造真實的學習情景,促進學習知識的建構。在CAT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Blackboard系統,采取混合型教學方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激勵和發揮,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三、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設計
計算機輔助翻譯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強調翻譯技術的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要求學生了解信息化時代翻譯技術應用流程和環節,掌握信息化時代獲取專業翻譯知識的有效途徑和工具,掌握主流CAT工具,以解決翻譯實踐中相關的技術問題。
此課程通常設為2個學分,36個學時,每周2個學時。課堂講授主要借助多媒體課件和計算機輔助演示操作實現。在導論部分,主要介紹語言服務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信息環境、信息技術和信息檢索概要,讓學生了解新時代背景下翻譯服務的技術特性以及CAT技術和工具在行業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在課程中間部分,主要講授CAT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以小型翻譯項目為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CAT技術和工具在翻譯流程中的應用。此部分總共占9個學時,分別訓練SDL Trados軟件和DeJaVu輔助翻譯工具的主要功用(翻譯記憶與術語管理)以及在翻譯實踐中如何利用此類工具應對出現問題。在此過程中,針對CAT工具的功能針對性地設計了2次小組作業和4次項目作業。課程后期主要涉及翻譯質量管理和技術、網絡化多人協同翻譯技術、本地化技術以及企業機器翻譯應用實踐等內容。
本課程學習成績評定包括下面三個方面:1.對課程的貢獻,包括課堂討論、參與討論與分享資源等(占30%);2.翻譯項目實戰作業(占30%);3.期末考核,翻譯技術報告或在線測試(占40%)。
四、BlackBoard教學平臺輔助下的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
(一)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實施
Bb平臺可實現多種現代教育技術與CAT課程整合。在開課之前,筆者會在Bb平臺中將一學期的課程框架搭建好,包括課程通知、教學大綱、選修要求、課程目標、教學內容、互動分享、常用工具、常用概念、參考資料及課程論壇十大板塊。
本課程按照周的形式組織內容,每次課程通常包括內容概要、課程講義、微視頻、演示案例、作業、拓展閱讀、優秀作業展示等七個部分。上課前,教師上傳相關的資料供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演練及課后復習。
1.基于Bb平臺的教學資源庫建設
在Bb平臺中,當按照周的形式創建課程之后,每個課程區還可創建包括課件內容、視頻、音頻、網絡連接等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CAT課程涵蓋內容廣泛,僅僅依靠課堂很難完成教學任務,Bb平臺這一特點為CAT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以廣義的CAT工具教學為例,此部分主要包括文本識別、語料回收、字數統計、格式轉換、術語管理、質量檢查、文檔比較和拆合以及翻譯排版等。筆者在課程區創建了“譯者的電子資源庫”欄目,按照難易程度,合理分類和引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承包”一個模塊的建設,并設立相應激勵機制。根據課程活動統計數據顯示,各個小組組員認真負責,及時制定分享內容和實施計劃,定期召開小組會議,在共享區上傳了網絡鏈接、參考文獻、相關工具、翻譯記憶庫、術語庫和翻譯案例庫以及PPT展示文件,每個模塊的內容都得到了極大豐富。結合教師上傳的各種參考資料、課件、演示案例等資料,一學期下來,整個Bb課程區成為了一個CAT教學資源庫,可循環使用和更新,極大豐富了課程內容。
實踐證明,在教學平臺上這種互動形式的CAT技術和工具的研究和分享,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2.基于技術難點的“微課程”教學
移動網絡、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讓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使得隨時隨地智能化學習成為可能。CAT教學經常會面臨這樣的挑戰:課程內容寬泛,教學時間和師資力量相對不足;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進度,能力較好的學生需要學習新的內容,課堂時間遠遠不夠。Bb平臺提供了多種視頻格式上傳功能,還可實現自動播放功能。
筆者除了在課程區提供課程內容概要、講解案例、參考資料之外,還利用簡易視頻錄制工具,將軟件操作細節性的內容以及技術難點,包括課堂演示過程,做成按照知識點切分的視頻教程,為學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點播或下載。這些微課程視頻對于學生學習技術以及理解翻譯技術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正式課堂教學相互銜接。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系統觀摩課程,也可將預習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帶到課堂中集中討論。這樣可以解決部分同學跟不上教師講解進度的問題,可極大減輕課堂的壓力。
3.基于Web2.0論壇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Bb平臺可以搭建基于課程的論壇。論壇采用Web2.0技術,具有很強的交互性、開放性和知識建構性,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創新意識以及探索精神,促進翻譯技術知識的建構。
課程論壇鼓勵學生將CAT工具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或學習心得到討論區供大家討論。學生可在論壇相應區域提問或CAT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截圖,或者錄制的操作視頻,幫助再現問題場景。一旦帖子,系統會將討論列表、作者、日期或主題信息分類,發送到參與者注冊的E-mail,教師可及時參與討論并及時回復討論區的問題。有些問題是教師從未遇到的,自己也在尋找答案,其他小組成員已經在教學討論區搶先幫助解答了問題,這對于其他學生有很大啟發和促進作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學生還可根據討論話題的深度,反思自己現有的學習狀態,如哪些是重點,哪些已經掌握了,哪些還存在困難等,隨后可參考論壇區內容,進行課外自主學習。
經過課堂串講和互動,課下論壇積極討論,學生們對CAT技術的理解以及軟件操作能力基本上達到了教學大綱中期望的效果。經過日積月累,Bb平臺中討論的問題和討論涵蓋了CAT課程的方方面面,這些內容將會完整地保存在教學網上。選課學生可通過瀏覽器或Bb移動終端在任何時間和地點訪問Bb平臺,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課堂和時間,實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和學習模式。借助課程論壇,傳統翻譯教學中難以解決的多對矛盾得以化解,人本主義、建構主義、任務型、情景式教學等教學理念得以全面融入筆譯教學實踐中。[7]
4.基于虛擬教室的遠程CAT教學
Bb平臺中整合了視頻課堂系統,支持多人網絡視頻會議,可以進行影像和聲音的交互通訊,可滿足遠程課程需要的所有功能。它不但具有程序共享、桌面共享、電子白板、文件分發、文件傳送等超強數據功能,還可以同步錄制課程所有內容,供以后觀摩學習。
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有時候課程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們課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研究,這常常需要遠程協助。CAT授課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視頻功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在辦公室或家中開通遠程視頻授課功能,共享電腦桌面及程序界面,同時啟用視頻和音頻共享功能,手把手輔導學生CAT工具學習或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如某學生SDL Trados軟件總是出問題,請求筆者診斷其問題出現在什么地方。通過桌面共享,筆者親自為學生重新安裝了一遍軟件,并通過視頻錄制功能記錄下來,這樣以后學生遇到什么問題,可以將視頻地址共享,學生可以自己觀看視頻自己解決問題,避免了以后重復回答問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當然,此功能還可為外地學生異地授課,解決學生或教師不能到場的問題。
(二)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考核
1.“項目驅動”的作業考核
基于項目的翻譯教學也是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的一種教學法,它提倡將真實的翻譯項目引入課堂,強調在真實翻譯項目中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綜合翻譯能力[8],這種方法作為翻譯訓練的一種嘗試和手段,具備實踐性強和針對性強的特點,顯現出傳統教學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勢,可作為當前CAT教學的主要手段。
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不僅僅是要學會CAT工具如何使用,更要求學生掌握CAT技術在翻譯實踐各個環節中的應用。筆者在講解CAT技術的時候,引入項目教學模式,借助Bb網絡教學平臺強大的功能,按照每次課程的目標,將來自于翻譯實踐一線的真實翻譯項目,精心修改作為翻譯訓練的內容。凡是進入課程區的項目,都具有前后關聯性,持續性和階段性,這樣有利于學生全面了解技術在項目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教師提前將完整的翻譯“項目”(通常包括翻譯文件、翻譯記憶庫、術語庫以及參考資料等)到教學網作業提交區,按照翻譯企業中翻譯項目的要求“項目要求”,同時通過“通知”功能向所有學生作業提醒。課堂上,教師先簡單介紹項目,并操作主要步驟,然后鼓勵學生自主提出方案完成全部任務。筆者要求學生完全模擬翻譯企業運作,讓學生在指定“作業”提交區按時保質提交最終項目。“作業”有明確的截止日期,過期不能再提交,同企業中的按時保質提交翻譯如出一轍,作業不再是作業,而是真實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將翻譯真實化,將課堂社會化,以任務為目標,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任務中思考和實踐,啟發學生思考用何種工具進行項目翻譯以及注意翻譯項目操作流程中的細節問題。基于翻譯項目的教學方法,在帶給他們壓力的同時,也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自由空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同小組成員進行互動協作;結合Bb平臺中的論壇,提出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小組可以幫助解決或教師及時解決。
2.“情景驅動”的在線測試
通過Bb平臺,可將原始試題資料錄入生成試題庫,題庫可隨機生成在線試卷,并可多次重復使用。在平時上課或者批改作業過程中,教師可將重點和難點問題錄入題庫中。系統提供多種題型可混合和選擇應用,如單選、多選、判斷正誤、匹配、排序、填空和論述題。如果是隨堂測試,可采用簡單的選擇題。如果是期末測試,則綜合利用多種題型。筆者根據翻譯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在試題中圖文并茂形式展示問題,學生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真實再現了在實際翻譯工作中,工期短、任務量大、 要求高、 需要立刻解決問題的情景。這樣情景化考核的形式,可更真實地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
3.“數據驅動”的綜合測評
CAT技能的掌握必須在實踐中得到加強,課堂討論和出席只是課程考核的一部分,還需多角度考量。在Bb平臺中,所有課程資源都可設置“跟蹤查看次數”,教師可獲得學生參與程度、檔案、訪問和查看日志、自我評估、論壇討論、小組互評、小組協作等多方面的數據,學生所有課程活動記錄一目了然,系統可針對單個學生或全體學生生成統計報告,方便教師進行全方位評估。
在高度信息化的課程平臺輔助下,CAT教學組織和實施的成本明顯降低,師生間的討論和交流更加頻繁和密切,完成同樣教學任務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更少,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習協作性大大增強,極大地提升了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教學效率。
五、結語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輔助教學系統廣泛應用于翻譯教育是實現翻譯教育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教育信息化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對培養新世紀國家現代化所需的創新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9]在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隨著教育技術和泛在網絡的發展以及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技術和翻譯技術將會進一步整合,在線輔助課程管理系統將會廣泛應用于更多的外語、翻譯高校,并逐步推進翻譯教育信息化進程。
[ 注 釋 ]
[1] 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R].學位辦(2007)78號.
[2] Chan,Sin-wa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258.
[3] 俞敬松,王華樹.計算機輔助翻譯碩士專業教學探討[J].中國翻譯,2010(3):38-42.
[4] 王華樹.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翻譯技術教學實踐[J].中國翻譯,2012(3):57-62.
[5] 王正,孫東云.網絡翻譯教學平臺的功能模塊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9):41-44.
[6]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21-31.
[7] 賀鶯.網絡論壇與筆譯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翻譯,2007(6):29-32.
也許是因為從高中進入大學,進入青年時代。最近,我對生活想了很多。每當想起4年后,將要面臨工作或考研的我,不禁感嘆自己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今天聽了周小紅老師的報告的介紹課,我對自己的未來少了點迷茫。
第1次上專業導論課時,老師就給了我很大的深思與啟發,有以后的發展前景與專業的應用,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專業的發展以及應用,但是因為接觸的專業課程很少,所以對怎樣去學好這個專業,需要哪些方面的專業技能,當今社會乃至世界這方面專業的發展前景如何都不是很清楚,也不能給自己一個學習和探索的定位,然而通過第1次專業導論課,讓我大致的了解這個專業,學習和興趣也大大的提升。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子商務,現在在信息時代,我們有很多的就業選擇,所以我也看到了自己發展的未來,因此,電子商務很容易找到工作,但我們不能忽視特定技能的垂直發展,只在紙上談論。
很多延伸到電子商務的技術發展,也激起了我對外國世界的好奇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除了專業的內容講解,老師們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自己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也讓我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為我們確立了一個目標和方向,我把學長學姐的一些經驗和體會教給我們,交給我。樹立了風向標,堅定了我的思想與信念
老師還讓我對專業有了更深層次理解,比如信息獲取方式的改變,在電子商務下人們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以及購物方式的改變,電子商務的推廣,只要消費者打開電腦敲一下鍵盤,就能查看成千上萬的商品,從中挑選自己想要的任何時間,每天24小時不間斷的得到服務,以及銀行業務,包括儲蓄轉賬等等,還有教育方式的改變,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給人們帶來的接受教育方式的改變,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的推廣網絡學校,它也產生了其屬于現代化遠程教育的一種方式,還有人們最常用的娛樂休閑方式的改變,互聯網網絡與電子商務對人們的娛樂休閑方式帶來了改變,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在網絡上購買觀看各個國家。各個國家的欣賞的娛樂項目等等,所以說電子商務帶給人們的生活改變,使人類有了全新的生活體驗和更高的生活質量,從而使我有了更大的激情與滿腔的熱情來對待這一門專業。
然后我回過頭思考自己,既然認定了電子商務,那么我要怎么把它做好呢,怎么對待它才是現在應該做的呢,然后我就總結了以下的幾點。
就我個人而言,我性格外向,對新事物感興趣。同時,我對信息金融也有很大的興趣。我有一定的凝聚力和組織性,但最大的缺點之一是缺乏耐心。我相信,帶著極大的興趣,按照自己的目標,我會在電子商務的學習和實踐中取得成功。結合自己的個性、愛好和職業理想,夢想未來能在電商領域成為一名電商平臺的精英人才。
同時我的目標,我的最終夢想是,有朝一日建立一個中國有名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對中國的經濟建設有很大影響,同時當下我也發現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還有巨大的市場空白,也許這是一個契機去做出一番事情,電子商務是我未來的夢想,也是我的舞臺,報效祖國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夢想和現實結合,所以我更要努力的為此逐步落實前進。
但電商行業對人才的綜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能夠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和企業的需要,鍛煉技能和學習能力,就應該與社會聯系起來,所以聽完這個報告,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1: 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基本的電子應用技術,商業實踐和專業電子技術以及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就業,這是我們最重要的障礙,因此,我會努力學好這些知識。
2:多實踐,多動手,多操作,多向第1線電子商務的前輩們學習經驗以及積累自己的經驗。
3.訪問網上書店,參加論壇活動,建立自己的個人主頁,申請博客空間,搜索網上信息,參加網上拍賣等活動,在參與、我們將體驗互聯網業務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和影響。經常有老師問一些專業的問題,或者是一些技術的問題,還有一些電子商務的資料。
4.爭取最多的機會進入企業,為實踐和積累做一些基礎工作,通過企業實習掌握基本技能,通過企業的工作環境讓自己快速成長。
5:在我看來能力的提升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交際能力,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培養自己的團隊,協作是創業必備的能力之一,最后興趣是關鍵,只有愛行熱行,全身心高熱情的堅持與努力才會成功,閱歷經驗是加大成功幾率的重要影響因素,探索積累是一方面,但積極學習擴大知識面,有廣又有精,才可以豐富自身的經驗判斷,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通過這次介紹,我認為在當前電子商務非常好,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只要我做好與社會的對接工作,找準未來的就業方向,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從現在開始,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和實踐崗位上的知識和技能,將大大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實現更好更快的就業,我會堅持為之付出。在未來的電子商務階段,我會正名!
關鍵詞:信息素養 MOOC 信息檢索 在線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54.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4)06-0001-0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OOC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Based on online survey, the paper analyzes development of MOOC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cluding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ve mode, certification and fund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MOOC; information retrieval; online education
MOOC是近年來在全球迅速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信息素養這種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課程若能依托MOOC平臺,將使更多人受益。為了解國內外信息素養教育MOOC的發展現狀,筆者采用網絡調查法,登錄國內外主要的MOOC集成平臺,如Class-central、果殼網MOOC學院和國內外主要的MOOC平臺,如Coursera、edX、愛課程網的中國大學MOOC等進行調查。Class-central整合了國外42個MOOC平臺的2000多門MOOC;MOOC學院和多個MOOC課程平臺如FutureLearn、Iversity、學堂在線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確保檢索結果的完整性,利用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進行補充檢索。本文只調查那些與信息素養密切相關的課程,并在此基礎上從教學內容、互動模式、獎勵機制和資金四個方面探討國內外信息素養教育MOOC的發展現狀。
1 總體情況
調查發現,截至2014年10月16日,國內外共有9個國家的35所大學或機構在14個MOOC平臺上開設了36門信息素養教育類MOOC,包括英語、中文、德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五種語言(見表1)。最早開課的是上的美國私立藝術與設計學院協會的“藝術和設計學生信息素養”,課程的開設機構主要是大學、協會和教育主管部門,有兩門課程由微軟公司開設,“數字交互媒體技術導論”和“成就更好表現的大數據”則分別由個人開設。
從國家分布看,開設信息素養類MOOC數量最多的是美國,共18門;其次是中國,開設10門;接著是加拿大,開設了2門;英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新西蘭各開設了1門。
2 教學內容
信息素養在1974年首次被提出,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指出信息素養的本質是發現、檢索、分析和利用信息[1]。發展至今日的數字化網絡環境,信息素養的定義被不斷擴充。根據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的新定義:信息素養的概念正不斷擴大,還包括數據素養(data literacy)、媒體(或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和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這些專業技能,它們通常被稱為21世紀的必備技能[2]。因此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學內容也應隨之更新。如在“元素養”等36門課程中(見表2),有9門是根據傳統的信息素養定義設計教學內容,關于數據素養、媒體(或媒介)素養和視覺素養課程依次為14門、6門、5門,僅有2門課程是根據新的信息素養定義來設計教學內容的。
2.1 傳統信息素養
傳統信息素養MOOC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信息的獲取、分析和利用來設計。信息的獲取方面講授了信息檢索的方法與技巧,如美國的“藝術和設計學生信息素養”、“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線數據”都介紹了獲取網絡信息的策略和技巧;在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方面,美國的“掌握學術研究:成功學生的信息技能”介紹了如何評價和使用圖書館數據庫、數字倉儲和政府信息,英國的“全球挑戰下的批判性思維”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評價信息的能力,澳大利亞的“邏輯:語言和信息”系列課程則從邏輯學的角度研究信息的特性,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
2.2 數據素養
在大數據環境下,數據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對數據的管理能力是未來信息素養的重要能力之一。目前學界對數據素養的定義還不統一,但是綜合來看,數據素養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數據的辯證認識能力,二是對數據的綜合應用能力[3]。從教學內容上來說,目前數據素養MOOC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數據素養的意識教育。“成就更好表現的大數據”介紹了大數據的定義,大數據如何產生和企業如何通過大數據營銷獲得成功;“竊聽大數據:互聯時代的隱私與監聽”和“公共隱私:網絡安全和人權”則把重點放在了大數據環境下的隱私保護上。
(2)數據素養的運用教育。這部分課程以對學生利用大數據相關技能的培養為主要內容,如大數據的管理、分析等,大多涉及到計算機科學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編程和建模能力。“元數據:組織和發現信息”從元數據的角度培養學生利用元數據發現信息的能力;“數據,分析和學習”側重于借助數據分析軟件來分析和利用數據;“統計:讓數據有意義”和“洞察數據:數據分析導論”都利用了統計學的知識來獲取和分析數據;“大數據算法”講授了一些大數據基本算法設計思想,如概率算法、I/O有效算法和并行算法;“醫療信息學和數據分析(系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醫學數據的管理和分析能力。
2.3 媒體素養
UNESCO與聯合國文明聯盟(United Nations Alliance of Civilizations,UNAOC)分析了當下公民信息素養的態勢,提出媒體(或媒介)與信息素養(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MIL)的概念:人們能夠對媒介與信息進行判斷并解釋其內容,以及在媒介與信息中成為熟練的創造者和生產者的一種能力[4]。“理解谷歌,理解媒體”這門課就旨在培養學生利用Google等一些新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
“新媒體概論”側重于介紹新媒體的相關概念和理論,理解新媒體在社會控制和社會變遷中的重要角色;“教師媒體素養”和“網絡素養”旨在培養學生認識、評判、運用媒體的態度與能力,“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面對傳媒時的質疑能力和思辨性反應能力等。
2.4 視覺素養
目前涉及視覺素養的MOOC還很少,僅有5門,且這些課程均圍繞于信息或者數據可視化,旨在提高學生將思想、觀念轉換成各種有助于傳遞信息的圖畫、圖形或形象的能力。如“視覺信息設計”就旨在幫助學生學會分析不同視覺文本的信息傳達,解除視覺困惑,提高其視覺信息處理能力和視覺思考能力。
2.5 新時代信息素養
目前來看,紐約州立大學的“元素養”和武漢大學的“信息檢索”是比較貼合信息素養新定義的課程,它們的課程內容不僅涵蓋了傳統信息素養內容,還包括數據素養、媒體素養、視覺素養這些新技能。“元素養”課程由分別負責本科生和研究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教授、不同校區的圖書館員、學科館員、來自中國廣東的技術人員和出版商SUNY PUBLICATION共同進行合作開發,實現了教學主體跨學科、跨機構、跨校區甚至跨國的有機合作,取得了一定成功。
3 互動模式
傳統的教學主要以老師講授的形式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參與少。MOOC的互動性為信息素養課程中需要的多方的互動與交流提供了有利條件。目前信息素養MOOC的互動模式可分為線上互動和線下互動兩種。
3.1 線上互動
受調查的所有信息素養類MOOC都提供了一定形式的線上互動交流,主要有網上討論區、社交媒體和移動通訊終端。
3.1.1 網上討論區
基本上所有的信息素養MOOC都有留言區或討論區,參與學習的學員均可在此提問,這樣不僅可以開展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交流,而且也可以進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例如國外的“元數據:組織和發現信息”、“理解谷歌,理解媒體”和“竊聽大數據:互聯時代的隱私與監聽”以及我國的“信息檢索”課程都有開辟專門的課程討論區,學生可以任意提問,互相答疑,有時候老師也會參與其中,回答一些熱度較高的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3.1.2 社交媒體
利用社交媒體來增強學生互動性的模式多以平臺為單位,且多見于國外。國外的MOOC平臺大多有其專門的Facebook、Twitter賬號,學員可以直接通過自己的Facebook、Twitter賬號進行交流和學習,社交媒體的平臺更為廣闊,便于學員和更多的人交流學習心得。“數據,分析和學習”鼓勵學生不要局限于課程討論區,要積極參與博客和twitter的討論活動,“洞察數據:數據分析導論”在社交媒體上發起討論話題#FLdata2insight,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討論;愛課程網開通了相應的官方網易微博,武漢大學的“信息檢索”開設了專門的課程微博,除了用于和學生交流之外,還定期課程活動通知。
3.1.3 QQ群
利用QQ這類移動通訊終端的互動模式多見于中國,QQ群可以實現即時通訊,甚至可以進行多人視頻,例如武漢大學“信息檢索”MOOC就開設了專門的QQ群供學員交流,除了提供平臺讓學生討論,群主還提供機會給積極參與討論的同學參與課程題目的設置,設置問卷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和對課程的意見。QQ群相較于網上討論區和社交媒體而言更具靈活性,其功能也多種多樣,如能善加利用將大大提高學員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3.2 線下互動
筆者調查發現線下活動有兩種:一是舉行見面會;二是給積極參與課程學習的學員寄送禮物。見面會最大的好處就在于可以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但是由于人數、地區和場地的限制,舉辦見面會的次數較少。武漢大學“信息檢索”對武漢大學內的學生提供了一些線下的見面活動,同時,給積極參與學習的學員寄送禮物,如紀念明信片和授課老師親筆簽名的教材。
4 證書與獎勵
如何激勵更多的公眾參與到MOOC的學習中來,成為MOOC發展的一大挑戰。MOOC設立了一套完全基于網絡的評估體系,并且根據這個評估體系來授予學習者通過證明,即學習證書(Accomplishment Statement)。在筆者調查的36門信息素養MOOC當中,有27門課程具有證書(包括免費和收費),9門課程不提供證書(見表3)。
4.1 證書體系
根據學員的不同需求,MOOC提供免費證書,有的還會提供付費證書。在完成課堂作業且期末成績達標后,所有學員都會獲得免費證書,成績達到規定分數的還可以獲得優秀學員證書。但若需要更權威的證書時,學員可以通過付費得到紙質證書。紙質證書提供了更豐富的證明材料,證明學員是親自完成這門課程的學習并取得相應的成績,并可以獲得授課大學的官方認證。如來自Coursera和中國大學MOOC上的7門課程都提供免費及付費證書。Coursera付費價格在49美元左右,中國大學MOOC則為100元人民幣左右。
4.2 免費證書
達到了獲得證書要求的學員,例如:完成每周測驗,并在期末考試中達到要求的分數,可免費獲得一個鼓勵性質大于實際用途的證書,一般為PDF文件。課程結課后,可以在自己課程信息頁面中找到證書,并下載。
在36門信息素養課程中,21門課程提供免費證書,占總課程的58.33%。來自Coursera、edx、中國大學MOOC的絕大部分MOOC都提供免費證書,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課程也主要是聚集在這幾大平臺上。
4.3 付費證書
付費證書課程是指專項課程及付費課程。“專項課程”是Coursera平臺上特有的課程形式,由多門內容相關的課程組成一個系列課程,價格并不相同。如“數據科學(系列課程)”包括9門課程,每門課程29美元;“數據可視化”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開辦的專項課程“數據挖掘”中的一門,該課程49美元。在達到學習標準后,就可以獲得具有簽名的專項證書。
Udemy平臺的“數據可視化”和“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線數據”課程均為付費課程,需要17美元(該價格是“黑色星期五”的折后價格,原價為79美元)的學習費用。因為生存壓力,Udacity在2014年4月宣布將不再發行免費證書,只有付費證書。
4.4 無證書
僅有25%的課程不提供證書,這些課程主要來自于大學和公司。比如紐約州立大學的“元素養”課程及微軟公司推出的系列課程“數字素養”。
值得一提的是,Coursera平臺上的“網絡智能和大數據”課程曾提供證書,現改為“自學模式”,沒有考試和作業的要求,故取消了證書[5]。
5 資金
5.1 資金來源
MOOC的建設、運營等環節均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筆者調查的36門信息素養MOOC所在的平臺有4大資金來源渠道(見表4)。
(1) 風險投資。36門課程中15門課程平臺的資金來源于風險投資,在四種方式中占42%,是信息素養MOOC主要的資金來源。
11門課程來自于世界三大MOOC平臺之一的Coursera。起初它是由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創建的一個營利性的教育科技公司。目前已與62所大學合作開設課程。該公司正在實驗進行連結公司雇員和學生的收費終身服務,并在實驗的第一年就吸引了2200萬美金的風投,其中包括恩頤投資(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及麥克阿瑟基金會等。
2門來自于舊金山的在線學習網站Udemy的課程,在2014年5月完成了一輪3200萬美元的C輪融資。領投方為Norwest Ventures Partners,其他參與投資的機構包括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和MHS Capital,其融資總額達到4800萬美元。
美國的Udacity和歐洲大陸的Iversity 平臺上分別有一門信息素養課程。Udacity是由斯坦福教授注資的一個營利性私立教育組織,截止2013年3月,Udacity已經吸引了超過2100萬美元的風投,其主要來源是安德森?霍洛維茲(Andreessen Horowitz)。Iversity也已獲得幾輪融資。
(2)學校投資。在學校投資方面,有3門課程來自于edX平臺。這是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建立的一個非營利性MOOC項目,并提供了6000萬美元的原始資金。
來自英國的Futurelearn是2012年12月由英國19個教育組織聯合發起的一個MOOC平臺。個別課程來自于學校建立的網上學習平臺,諸如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
(3)政府投資。我國的5門信息素養課程來源于政府出資運行的愛課程網旗下的中國大學MOOC平臺,這是由我國教育部、財政部 “十二五”期間啟動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支持建設的高等教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
1門課程來自于FUN平臺。在2013年10月2日,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開始啟動法國數字化校園項目――“法國數字大學”(France Université Numérique,FUN)。
(4)教育機構及公司。是美國的教育公司,建立于2008年。2011年開始網絡化運作。其部分資金來自眾多風投企業,比如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OpenView Venture Partners及 EPIC Ventures。
微軟公司開設了兩門關于信息素養的公開課。澳大利亞的Open2Study平臺由私人遠程在線教育機構――澳洲開放大學創建。上海的智慧樹收錄了3門信息素養課程。
5.2 融資存在的問題
國外的MOOC平臺資金來源多樣化,不僅有政府的投資,也有學校資金和金融資本的參與。MOOC平臺的資金不僅應該用到平臺的建設上,也應該用于鼓勵MOOC的發展,如給予制作者(如教師)一定的報酬。
政府的資金支持則是中國信息素養類課程發展的主要力量。來自中國大學MOOC的5門信息素養課程都是依托在政府支持的愛課程網平臺上開辦的。但是,到筆者完稿時為止,這些課程團隊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以及視頻拍攝與制作等費用主要是主講人或所在學校承擔。
從長遠來看,單一的政府投資不能滿足信息素養MOOC的發展。要保證高質量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支持服務,就需要大量資金的不斷投入。然而,由于課程學習的大部分環節又是免費的,這里就存在了一個巨大的資金缺口,如果這一資金缺口不能得到填補,MOOC未來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如果老師錄制課程花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成本、宣傳費用等支出得不到資金支持,其積極性得不到激發,將會導致課程質量降低,MOOC不能順利發展。高校目前很難拿出如此巨大的資金。要想推廣、打造MOOC,勢必就需要外界金融資本的支持。
為此,我們呼吁教育部有關部門應加強對MOOC的重視并加大資金支持,并且企業和金融資本應盡快加入MOOC這一發展潮流中來。商業性MOOC的運作模式在我國已初現端倪。金融資本的介入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可以是風險投資,也可以是高校成立獨資或者合資企業;既可以是由非營利組織來運作、背后由金融資本作為支撐,也可以就由金融資本成立營利性的組織來運營,還可以是營利性的組織組建非營利的機構來運營。
綜上所述,我們欣喜地看到信息素養MOOC的蓬勃發展,但對比MOOC平臺上其他課程(如計算機科學類)的學習人數,信息素養課程的開設數量與學習人數略顯不足。說明公眾對信息素養和信息領域的關注仍十分欠缺。資金的缺乏也成為信息素養MOOC發展的重要阻礙。參考文獻:
[1]ALA.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EB/OL].[2014
-10-30].http:///acrl/issues/infolit/intro.
[2]Janice M.Jaguszewski,Karen Williams. New Roles for New Times:Transforming Liaison Roles in Research Libraries[R].2013.
[3]張晨.大數據時代的圖書館與數據素養教育[J].圖書與情報,2014,(04):117-119.
[4]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UNAOC UNITWIN on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Dialogue[EB/OL].[2014-10-28]. http:///unitwin/.
[5]網絡智能和大數據[EB/OL].[2014-10-30].https://
特約記者:朱少強、任全娥、張敏、鄭重,均為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生。
訪談專家簡介(以漢語拼音為序):
范并思,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系主任;高波,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
柯平,男,教授,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盧小賓,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院長助理;
沈固朝,男,教授,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肖希明,男,教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主任;
葉鷹,男,教授,浙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
1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
主持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施行者。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教師開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我想這話對大學教師也是適用的。換句話說,未來圖書情報事業的命運就掌握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內的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手里。要鑄造出合乎時代和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教師自身的素質非常重要,而其中教師的職業素養尤為關鍵。在座的都是這個領域的學問家和教育家,在您看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
柯平:教師的職業素養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五點:一是對新知識的敏感程度。要始終站在學科前沿,跟上形勢變化。老師知識結構的轉變是一種很自然的過程,其中很重要的是對新知識的敏銳鑒別力、跟上新形勢的能力。二是方法論。相對來說,傳授知識是次要的,因為具體的知識很快會過時,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師才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調查法和案例法,案例分析非常難,不是“舉例法”,還有比較方法等。要從單純強調外語、計算機工具轉向強調方法論。三是職業精神。很多圖書館學老師自己不愛圖書館,沒有職業精神,怎么指導學生?四是職業指導。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分析其優勢和不足。過去我們對學生職業指導強調不夠。老師應引導,指導學生怎么做,將來在圖書館怎么發展,對研究生培養來說尤其如此。第五是老師的經驗。教師應加強實踐經驗,是廣義的經驗,不僅僅指圖書館專業經驗。
葉鷹:與學生的培養要求相適應,教師也自然面臨知識內容的更新與知識結構的調整問題。我們的做法:一是通過現有教師的自我學習與提高,二是通過人才引進來整體提高教師的專業與教學素質。引進人才的標準是:首先要有博士學位,進人標準是30歲左右的博士,35歲左右的副教授,40歲左右的教授。而且本科教育最好不是在本校畢業,最高學歷的專業要求應該是圖書情報專業,要有教學經驗。考慮到學科建設的需要,我們強調科研能力和學術發展潛力,至于信息技術經驗方面目前不作為主要考慮因素。
肖希明: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教師既懂技術、理論,又懂歷史。教師應是一個知識結構合理的群體。對個體來說,要盡量在精通一兩個方向的基礎上對其他方面有一定了解。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搞技術的人輕視理論,搞理論的看不起技術,這都不好。我們強調要突出學科交叉優勢,技術和人文要融合,傳統技術和新型技術也要融合,教師的知識背景要寬泛一點。教學和研究要并重,偏廢哪一個都不好。學生花那么多錢來求學,如果我們拿不出優質的教育產品,心里該感到愧疚。教師要有這種心態來對待教學。科研也很重要,不搞研究的教師肯定搞不好教學。另外,國外很多大學教師和圖書館員的角色是經常交換的,我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我覺得應該在政策、制度上建立這樣一種交換機制,把圖書館的從業經歷作為圖書館學專業從教的一個基本要求。
范并思:數字化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趨向于技術化和實用化。這帶給我們很大挑戰。首先我們招不到計算機的老師、博士。現有的師資力量很多是從傳統圖書館學過來的,要讓他們一下子改變知識結構很困難。從目前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轉型的趨勢來看,我們的確很需要既具備理論功底,又有長期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來補充師資。近幾年我們一直在努力這樣做,但是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我們曾經打算引進某知名企業從事競爭情報工作十幾年的中層骨干,結果消息傳出去,所在單位立即將他升為高管。在這方面我們還要進一步探索和努力。
沈固朝:教師的知識結構的轉變,說得多做得少,人才引進的確比較難。有些計算機專業的博士,一些搞IT開發非常棒的人,不愿意到我們這里來。我們目前主要通過留校等方式來解決。本系教師的學科背景比較豐富,圖書館學知識背景的不多,很多有雙學位,有的第一學位是數學、化學、外語、物理等學科的。計算機專業背景的比較多一些。我們曾經從計算機系整建制地搬過來一個教研室。我們系在聘請教師方面,偏重實用,最好有搞IT、搞管理、搞實踐的經驗,單純搞理論不行。
2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主持人:科學大師愛因斯坦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就是說,知識傳授已經不是現代教育中最重要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這就為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專業教育提出了一個問題。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我們專業培養的學生,他們的優勢是什么?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就業狀況如何?
肖希明:我們最近做了一個關于近五年來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得出一個結論: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從事圖書館職業,其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圖書館學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圖書館員核心競爭力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職業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對職業沒有自信,則很難參與社會競爭。教育不能完全解決職業價值觀的問題,但可以部分地解決。我在圖書館工作有一個感受,圖書館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不僅僅是技術與方法問題,還有它的一些理念,如善待讀者,人文關懷,獲取信息的權利意識等。圖書館從本質上來講,還是一個人文社會問題。圖書館專業很大優勢表現在這方面。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有人認為職業培訓可以替代圖書館專業教育,這是一種短視的觀點,當前活躍在圖書館領域很多知名專家,如國內許多著名高校的圖書館館長,有圖書館學知識背景的最多,這就說明了問題。他也許在具體的技術領域不如別人,但他懂圖書館,可以組織別人去做,這就是他的優勢。
高波: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教育陣地,有意識地向學生輸入專業思想與專業意識,而不是無限制地擴大,否則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無異于“自掘墳墓”。如前幾年有些學校實行一種通才與專才結合的教育模式:前兩年學習其他專業的課程,后兩年再學習圖書情報專業的課程,結果許多學生選了其他專業不再回到圖書情報專業。我們的專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要有自己的“核心”的東西,包括核心培養目標、核心競爭力、核心培養方案、核心課程設置等。可以說,目前我國高校圖書情報專業核心培養目標不明確是造成人才核心競爭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國高校圖書情報專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力為主要目標。
范并思:圖書情報檔案教育培養的是通用信息管理人才。信息化發展的鋪路階段,主要需要的是信息技術人才,搭建硬件平臺。而這之后,信息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提升信息在管理中的價值,進行信息的深度開發,使信息支持決策,支持管理。目前圖書情報教育的現狀是,懂專業的不懂管理,懂管理的又不懂專業,存在專業和管理兩張皮的現象。所以圖書情報學的學科發展,我們要做的是整合技術和管理,使兩者在信息能力的基礎上融合起來,使我們的學生既懂技術又懂管理,形成專業的核心能力。
盧小賓:我們人民大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使其具有核心競爭力,讓學生具有專業自信心。我剛從OCLC交流訪問歸國,美國圖書情報教育特別重視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很多美國信息機構或信息服務機構都會和高校聯手培養信息人才。我們不應該和別的專業比拼技術能力,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應用技術,培養學生的情報能力,包括情報知識、信息的應用技術等,這些構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沈固朝:這也是我在會上想提出來問同行的問題。目前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是面向市場培養人才,而我們行業自身沒有一個標準,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就開什么課程,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核心競爭力又可叫做學科保衛戰、學科競爭。依我看,圖書情報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做文秘搞不了而計算機專家又不愿做的一塊,這其中還有很大空間。因此我們在專業之間打通,實行寬口徑培養。專業要面向兩個市場:一個是文化市場,主要指傳統的圖書情報檔案這一塊;一個是信息產業市場,我們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主要就是面向企業。
葉鷹: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就是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我們目前的培養模式是,前兩年先對學生進行概論性的學科教育,同時選修一些其他專業的課程,讓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知識,相當于“預科”;后兩年再進行信息組織、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存貯、信息傳播服務等方面的信息技能教育,第四年提供一些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方面的教育。學校主要向學生提供宏觀上的專業指引,具體的個人就業與學術發展由學生根據自身與社會需要選擇所學的知識內容與選修課程。目前學校的院系設置專業界限在淡化,這更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我國的圖書情報學專業大都設在重點綜合性大學,能考入該專業的本科生一般對自己未來發展有較高的預期。為了使學生具有專業認同感與歸屬感,盡量滿足這種預期,浙大對新生有一個專業教育階段,包括請本專業的教授與學生見面交流,通過開設一些“學科導論課”,使學生樹立專業意識、職業意識,使其具備初步的專業素養。我認為我們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圖書情報意識與信息處理能力,如信息組織、分類編目、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服務等,無論何時都是該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也是他們的強項與優勢。
柯平:圖書館學專業學生核心能力主要是信息能力的掌握??不是計算機能力,而是Content的能力,包括信息組織,信息檢索和分析等。搞參考咨詢以及其他高層次的工作,都離不開信息能力,這才是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得以維系的命根子。比如搜索引擎、學科導航,包括元數據、分類研究,圖書館、IT行業都在探究,都離不開我們專業真正的核心能力。以前圖書館待遇不高,沒有人想去。現在深圳等地也有一些比較大型的圖書館,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職位,要求也非常高,說明圖書館員的價值正在提升,我們為什么不去爭呢?所以要樹立專業自信心和培養專業核心競爭力。在國外“圖書館員”是很少的,地位也很高,只占全部圖書館人員的三分之一。就算你是學計算機的,你也不一定做得了“館員”,而正式館員的薪水是非館員的一倍以上。
3 圖書館學情報學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關系
主持人:現在學生中普遍有這樣一種迷茫:以前本科畢業大都能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可現在不同,大學擴招了,研究生教育也在快速發展,這使得本來就很緊張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有人本科畢業后不得已選擇讀研究生。而從用人單位來講,很多崗位往往一般本科生就可以勝任。這是不是一種教育成本的浪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究竟是怎樣一種關系?您如何看待圖書情報專業的學生去其他行業就業?
肖希明:圖書館工作是有層次之分的,因而我們的教育體系也應該是分層次的,以滿足學生對自己事業發展的不同預期。我覺得,一般院校應以發展本科教育為主,而一些重點大學應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但前提是要在我國建立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是保證條件。因為只有建立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才可以排除很多人靠不正當的關系進入圖書館工作,這自然就減輕了本科生的就業壓力。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能過分削弱本科教育。圖書館學還是要以圖書館為它的主要就業領域。我不反對圖書館專業的畢業生去其他行業就業,但我反對把到其他行業就業的人數作為評價我們教育質量的標準。我倒是認為,到圖書館就業的人數越多,我們的專業教育就越成功。圖書館專業能適應其他行業,說明我們適應能力很強,這當然不是壞事,但不值得夸耀。我相信,若干年之后,當高等教育真正成為大眾教育之后,圖書館這個職業應該更有吸引力。
葉鷹:我同意肖老師的觀點。我們的學生社會適應性非常強,可以與一個新聞傳播專業的畢業生去競爭一個電視臺的崗位,也可以與一個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去競爭一個企業崗位,但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還是以圖書館為主,特別是高校圖書館。圖書情報學的畢業生去圖書館工作是自然的事情,這體現了一種專業學科的驅動。而有的畢業生去企業工作,那很大一部分是經濟利益的驅動,而非學科驅動。浙大是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建有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的高校,而且本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外部環境較好,可以說在區域范圍內具有絕對的職業競爭力。
高波:廣州經濟發展比較快,對信息人才需求量也很大,圖書情報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形勢比較好。我們學校培養的學生主要分布在企業與圖書館,而企業的不穩定性又促使一些畢業生選擇了圖書館崗位。事實表明,我們培養的學生是符合社會需求,是具有職業競爭力的。
盧小賓:學生經常會困惑學校開設的課程和社會需要的知識脫節,缺乏職業自信心。我們應該從整個體系來看待該問題,滿足社會對學生的需要。以信息技術為例,我們要學的應側重于信息技術在情報服務中的運用,要學習如何操作信息系統而不是如何編程,如果連最流行的情報系統畢業生都不知道,會給用人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系特別重視應用系統、應用數據庫和海量信息的處理運用,同時還要了解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知識,原因在于情報學研究的對象在很多時候都存在著一種經濟關系。
柯平:現在圖書館招聘中對學歷的要求有抬升的勢頭,本科生在圖書館找工作可能會遇到一些門檻,有的館甚至已經開始進博士生。我個人不認為這是件壞事。相反,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兩者銜接,適應了行業發展的需要。專業教育要有層次,這一來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二來教育本來是有層次的,沒有層次,教育是不完整的。別的學科都有博士,圖書館為什么不能有?關于目前的圖書情報學教育,我認為教育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夠。說圖書館專業數量太大,是基于圖書館就業的一元目標認識,培養目標有誤解。圖書館學專業就業要多元化,對信息能力有需求的行業都可以去,但圖書館是我們的首選。因此本科生數量不夠,研究生總量也不夠。本科教育需要加強,研究生也要發展。圖書館也需要大量高層次人才去做研究工作。我認為博士培養規模可以了,應控制質量,不能盲目發展。本科、碩士要加強。但隨著事業的發展,博士也可能要加強。在培養質量問題上,本科比較好,比較成熟;研究生培養則處在一個模式轉型階段,從科學學位到專業學位,培養目標有些模糊。因此我呼吁對碩士研究生應加強專業學位的培養,從全部授予科學學位到以專業學位培養為主。
4 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教學理念
主持人:武昌文華圖專在上個世紀20年代提出了“智慧與服務”的校訓,多少年來一直成為武漢大學圖書館學、情報學和檔案學辦學的一種精神,一種理念。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個院系的負責人,在從教方面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和心得,能否介紹一下你們的教學理念?如何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體現它?
沈固朝:我們主要的教學理念是“重實用”。教學方法結合實踐,進行研究性學習。現在教學太重理論,是個大問題。我們現在把一些課題交給學生去做,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這樣到畢業,他們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積累,找工作就有優勢。例如讓學生參與企業橫向項目,檢索課中針對企業需求,進行研究性學習。關于專業培養中推行學生職業規劃的問題,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到,也在探索。以前我在美國讀書,上研究生的第一門課就是“怎么找工作?”就是去翻報紙、找廣告,關注市場需要什么,以后選課的時候就往這方面傾斜,綜合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范并思:面對專業需求和專業教育越來越技術化、實用化的趨勢,我們一方面從師資結構調整入手,大力引進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有實際從業經驗的人才,今后也會堅持這個方向。另一方面,我們盡量創造條件,使學生進企業,進行企業信息化實踐,加大實踐的環節。國外專業設置靈活,企業需求導向明確,我們在“教”與“學”兩個方面都要更加突出市場需求導向。
肖希明:我認為教學理念不能盲從市場,不能什么時髦就開什么課。什么廣告學、營銷學,甚至什么房產、證券,只知道點皮毛,知道幾個術語。要守住自己核心的內容。課程改革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核心課程建設。近年來,不少學校的圖書館學專業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這是應該肯定的。但這種改革卻呈現出非理性狀態。有些教學點課程設置非常隨意,如財政金融學、國際貿易學、廣告學、會計學、營銷學等都進入了圖書館學專業課程,而圖書館學真正的專業核心課程卻完全被邊緣化了。這樣做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職業競爭力,但事實上卻恰恰是削弱了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因為,學生失去了本專業獨特的優勢,學到的只是其他學科知識的一點皮毛。很難想象一個廣告公司會僅僅因為你選修了一門“廣告學原理”的課程就聘用你。我們不開廣告學的課程,但我們的學生照樣可以去廣告公司就業,這是因為社會上各個行業都離不開信息組織和信息管理者,別人看重的是我們的信息能力。因此我認為,圖書館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應該始終堅持以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為核心。
高波:我們以基礎傳統課程為主,結合最新進展和社會需求開設課程,包括專業信息管理與公共信息管理(現在改為圖書館學)兩大塊。現在其他專業的學生許多都選修了我們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我不提倡一半時間學習其他專業知識,一半時間學習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做法,那樣的話就會使圖書情報專業的教育與專業特色受到削弱。
盧小賓:現在的學科定位有兩種傾向,圖書情報檔案和信息資源管理。相比起來后者似乎更有發展空間,但也會面臨更多的威脅。究竟是迎接挑戰還是回避風險?我們的宗旨是培養滿足信息社會需求的合格的信息高級專業人才,一切都以此為出發點。
柯平:優秀的教師必須要有很好的經歷,不能只在書齋里做學問。對圖書情報教育而言,當前特別需要做的,首先是兩個主導的發揮:一是教師主導,二是學生主導。“教”方面,教師引導非常重要,包括職業精神引導、專業學習、個人發展、就業方面的指導。“學”方面,應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發展,每堂課所有教學環節都必須要體現以學生為主導。這兩個方面要良性形成互動。
5 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傳統的傳承與創新
主持人:在這次會議上,人們聽得最多的一個詞也許就是“融合”了,如學科與學科的融合,理論與技術的融合,科學與人文的融合。按我個人的理解,實際上它們的落腳點最終都要回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個大主題上來。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在中國都有不短的歷史,也都面臨在新的環境中求生存、求變革、求發展的問題。那么傳統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最值得我們繼承的東西是什么?未來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尋求突破?
范并思:我對傳統圖書館學的繼承不持樂觀態度。從精神層面上說,1949年以來的傳統圖書館學情報學沒有“精神”。圖書館與信息管理本應倡導平等、博愛,維護信息公平,促進社會進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實現公平的信息保障。但現在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對信息的人為限制、封鎖、割據。從軟技術層面來講,傳統的情報處理等軟技術,在數字時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我們很難從中找到多少可供繼承的、具體的東西。像Web2.0技術以用戶為中心,完全改變了傳統技術。像分類法,現在圖書館讀者網上查找圖書,沒幾個用分類去查的。有人曾經拿Amazon. com網上書店和圖書館OPAC系統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OPAC全面落后。還有美國一個博客網站上有個笑話,“假如Google像OPAC”,意思是假如Google有OPAC那么復雜,早就沒有人用它了。圖書館學研究了那么多年,不如一個商業系統,我們傳統引以為自豪的東西全面落后。如果說還有什么值得繼承的東西的話,我認為應該是對信息的發掘、加工、深層次的利用,要充分發掘信息在管理中的價值。我在上海參觀過中國銀行的一個數據挖掘系統,是純粹搞技術的人做的,挖出來的結果就是一些圖表。他們認為把數據變成圖表就算是挖掘成功了,而這在我們看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信息的發掘、加工、再利用,這才是我們最應該去做的。以前常講信息檢索是我們的核心,現在這個概念已經落后了,表現形式已經改變了。我建議用“信息獲取”來取代信息檢索,包括網上、網下、用戶信息瀏覽、查找、搜索、咨詢、服務等全部作為一個整體,把對“信息微內容”的獲取整合進去。綜觀近十年來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我感到得以繼承的是:學科沒有變,寬口徑的專業培養道路沒有變。但讓我失望的是,無論大院小系,國內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探索的步伐始終趕不上時代變化的步伐。所以高分考入各大名校的優秀本科生,很難被這個專業所吸引,這是我認為應該擔心和努力改變的事。
沈固朝:我認為傳統圖書館學可以繼續對信息組織、信息檢索等作出貢獻。傳統的東西不能丟,比如分類,采分編,標引等,但有必要進行拓展。比如職業準入,多學科的融合,對技術的關注等。以前講“信息檢索”,我們改為講“信息采集”,不僅是在網上搜索,還包括一些網上找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拓展。在信息搜集等能力方面,圖書情報專業比其他專業還是有優勢的,應該有自信心。
高波:對傳統的繼承是縱向的,我倒覺得我們更應該橫向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放開視野,多吸收歐美的一些教學理念和方法,多與國際接軌。在立足傳統圖書情報學專業的核心培養目標與核心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以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機遇,改造并拓展傳統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的研究領域,做到在堅守的基礎上實現學科與專業的拓展。
肖希明:圖書館學情報學的堅守,說來說去還是把里面核心的東西用現在的技術和手段去實現它。但這些核心的東西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把現代的東西融合進去,這就是創新。以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統專業為例,辦這個專業的全國不少于500家吧,但搞的東西很多根本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在計算機學院下面,有的是在管理學院下面,有的是在經濟學院下面,有的甚至是在法學院下面,這還怎么融合?總得有自己核心的東西吧。我們的學科融合也好,圖書情報檔案一體化也好,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核心內容,一定要圍繞知識和信息的獲取來融合最新的技術。再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須和本科專業相對應,不能各搞各的一套,都應該回到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 實習實踐 教學方法 海洋遙感
Abstract For remote sensing of ocean marin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ont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zes the use of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urse of marine remote sens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Keywords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learn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marine remote
十報告首次明確提出“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海洋強國目標的確定對于我國今后的發展具有重大積極的意義。同時,海洋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洋與全球變化研究、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等是人類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拓展生存空間的最為切實可行的途徑。海洋開發需要獲取大范圍、精確的海洋環境數據,需要進行海底勘探、取樣、水下施工等,需要一系列的海洋開發支撐技術,如海水淡化、深海探測、深潛、海洋導航、海洋遙感等。其中,海洋遙感以其全天時、全天候、大面積、同步、連續觀測等工作優勢,已成為海洋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①②③④因此,為培養適應國家海洋戰略需求的海洋技術專業本科人才,海洋遙感是不可或缺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
國內多所高校開設海洋技術本科專業,并設置海洋遙感課程,為本科生講解海洋遙感方面的知識。傳統的海洋遙感教學多以課堂教學為主,通過老師的課堂講解,對海洋遙感的基本理論、技術體系、應用領域等內容進行逐一梳理,傳授給學生相關知識。雖然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可以從整體對海洋遙感知識體系進行把握和講解,對學生知識結構框架的搭建具有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例如,對深奧費解的相關理論等內容進行直接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真正有所理解,即使當時理解,印象不深刻,也很容易遺忘,達不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對海洋遙感課程教學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改革,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和目標。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從事海洋遙感課程的教學和相關科研工作,對于該課程教學改革進行過一些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一些看法和心得體會。
1 海洋遙感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
海洋遙感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利用遙感技術在海洋領域中的應用水平,而課程教學內容是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托和載體,所以通過合理安排和優化教學內容至關重要。同時,海洋遙感教學需適應國家戰略社會需求,將專業教育和實踐相結合,重視素質教育,擯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實行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此外,需注意到海洋遙感學科自身的特點。由于其是涉及數學、物理學、地理學、海洋學、遙感科學、計算機科學、傳感器技術等領域的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而往往受課時安排限制,很難進行較為全面的授課,所以需要格外重視突出重點、主次分明、取舍有序,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置。
根據這些目標和需求,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針對該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如下:
(1)考慮到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對遙感背景知識的缺乏,增加2個課時介紹遙感基本概念、理論、技術系統等方面的內容,特別重點介紹電磁波基礎理論知識;
(2)系統介紹海洋衛星傳感器遙感平臺特點、類別、技術參數和主要用途,重點選擇代表性海洋衛星傳感器數據進行講解,著重介紹衛星數據的光譜分辨率、空間分辨率、輻射分辨率、時間分辨率等特征;
(3)介紹反射波段和發射波段的電磁波與海水相互作用機制,重點講解水-氣輻射傳輸模型、海洋水體波譜特征、水體固有和表觀光學特性等教學內容;
(4)重點講解海洋水色遙感機理、大氣校正算法、水體固有光學量遙感反演算法、水體組分濃度遙感反演算法;結合具體實例,重點講解水色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基本流程、講解水色遙感數據處理軟件的相關操作步驟,并對水色遙感系列產品進行介紹;
(5)重點v解海洋溫度遙感機理、海水溫度遙感反演算法、講解不同探測方式獲取的海溫產品之間的差異性;結合具體實例,重點講解海水溫度衛星遙感數據處理基本流程;
(6)重點講解海面風場和海洋表面動力地形遙感機理,介紹微波散射計和SAR反演海表風場的遙感原理和算法步驟,講解衛星高度計測高原理,介紹衛星測量有效波高的原理方法;結合具體實例,講解衛星遙感在海洋風場和動力環境觀測中的應用。
通過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會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知識結構系統在整體上有所了解和掌握,同時使學生對重點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通過海洋遙感原理、反演算法、數據產品、實例等一系列教學內容環節的設計,將原本零散的知識內容串聯在一起,使學生更加有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 海洋遙感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除對教學內容改革之外,在海洋遙感課程教學方法層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開展一些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加強項目教學法的應用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項目為核心的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是將教學過程與具體的項目任務充分融為一體,圍繞具體項目構建教學內容體系,組織實施教學。該方法追求的目標不再是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主動尋找完成項目任務的方法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鍛煉并提高了各種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學習到了相關知識。
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所進行的研究專題必須是項目主題明確,任務結構思路清晰,并與實際生產過程密切相關,能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具體問題。為學生所設定的項目任務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托,選擇適當的生產實踐內容為主題,在充分包含基本教學知識點的基礎上,增強對各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展示,使得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牢固把握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對于選擇的項目任務,其能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方面,這可以將單調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鮮活有趣;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略顯機械的技能操作得到了理論支撐,夯實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某一項目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成為任務解決的主導者,這會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獨立思考空間,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就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這種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就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強化。
項目教學法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受和啟發。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野外調查、實驗操作、分析整理、結果驗證及評價等工作,可以獲得直接體驗和感受,了解生產實踐過程的一般流程及方法。
項目教學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合理將教學的內容設置成項目任務;(2)將項目任務分解成多個子任務,每項子任務中蘊含教學內容中的各知識點;(3)制定并實施項目教學計劃;(4)對項目教學成果進行評價。這里以海洋遙感中水體組分濃度地面遙感建模教學內容為例,介紹項目教學法的使用。根據相應教學內容,先設定好教學項目名稱、項目內容、項目目標、項目實施過程,并制定實施計劃表格,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教學法實施計劃表
各子項目內容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預先規定好時間節點的基礎上,按照實施計劃執行項目教學過程,每完成一個子項目,需讓學生保存備份相應的結果資料,以便用于后續的成果評估過程。
在完成一個教學項目之后,要求每位學生提交項目的所有成果。教師在批閱每位學生的成果之后給出成績,并做必要的成績展示。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需給予表揚,但要注意引入競爭機制,盡量避免只表揚一位或一組同學,應選出至少兩位或兩組同學加以表揚,以免學生產生自我滿足感而影響后續學習。對于成績落后的學生,應在提出問題和不足的同時,以鼓勵為主,增強其后續學習的信心。
除教師單方面的成果評價之外,需開展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教師可以根據時間安排,組織一個項目成果討論交流會。一方面,給學生介紹自己成果的機會,要求其不但將自己的方法、技巧、收獲、心得體會說出來,又要將遇到的問題困惑說出來。其他同學可以隨機發言,提出解決方法,這樣可以發揮集體的智慧,幫助大家共同進步。另一方面,增加學生相互學習的機會,使得學生在分析他人項目成果的過程中做到取長補短,在給他人提出有益建議的同時,自己也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2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針對海洋遙感課程而言,其實驗性與理論性并重,實驗教學對海洋遙感課程教學,特別是針對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⑤實驗教學需有針對性,在結合相應理論基礎知識講授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科研實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使學生更能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方法、y量步驟和現實應用。為更好地提升實驗教學效果,需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1)加強海洋遙感相關儀器設備的購置和實驗室的改造。例如,便攜式野外光譜儀、水體剖面光譜儀、水體吸收衰減測量儀、水體后向散射測量儀、水體顆粒物粒徑分析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水體熒光測量儀、波浪騎士浮標、地波雷達等儀器設備的準備,并購置相應的海洋遙感軟件系統,如HYDROLIGHT、SeaDAS、ENVI等,還有用于處理海量遙感數據的大型服務器系統等。
(2)增加一定學時的實習課,提高其在總學時中的比重,建議實習課時的占比以2/5為宜。一方面注重加強對基本的儀器操作實驗技能的培訓,另一方面注意增強學生綜合實驗能力的培養。例如,在講解到水體光譜反射觀測時,教師設計好實驗目標、實驗內容、實驗方案等,在對主要步驟進行教學演示之后,需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完成儀器的安裝和調試,最終實現一定數量的光譜數據的搜集。最后,通過總結交流,對實驗實習課的結果進行分析,提升學生對該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3)加強野外調查實訓,積極與涉海相關部門開展聯系(如江蘇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等),設立實習實踐基地。借助于海洋觀測平臺站,開展現場實踐調查,利用現有海洋觀測儀器設備,進行實地觀測,了解調查區域的海洋要素特征,分析數據撰寫相關實踐報告。
2.3 對已講授的課程內容設置定期回溯測驗機制
鑒于海洋遙感知識內容的龐雜性,對于已講授過的知識內容,學生會容易遺忘。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置定期回溯測驗機制。教師需制定詳細的回溯測驗時間進度表,如一個學期之中可采取“三輪”回溯測驗。具體實施過程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起監督作用即可。例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人左右,進行角色互換。針對以往講授的內容,一部分小組的同學以“教師”的身份出測驗題目,另一份小組的同學口頭回答,并提交紙質答案,最后由出題小組進行打分、解答和點評。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所學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針對海洋遙感課程的特點,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提出了課程教學改革,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實踐證明,所采用的海洋遙感課程教學改革方法是成功的,不僅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同時還增強了學生對海洋遙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拓寬了視野。
注釋
① 蔣興偉.海洋遙感導論[M].海洋出版社,2008.
② 劉玉光.衛星海洋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③ 孫家柄. 遙感原理與應用 [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關鍵詞 家校交流;網絡平臺;模型構建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3-0060-03
Research and Model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 of Primary School//Zhang Chenglong, Li Lijiao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chool education is not carried out isolated or independently at all. The families take part in school education positively and 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study and growth. Among, the form of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is, we will research and construct an open,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 family school network communication platform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latform’s systematic function structure consists of six columns: administration affairs of school, parents’ class, healthy garden, family-school interaction, lean with easy, star of campus.
Key words family school communication; network platform; model construction
1 研究的問題及目的
1.1 家校互動的界定
教育是一項綜合工程,學校教育只是其中的必要環節之一。如圖1所示,現代教育從其完整性上應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現代漢語詞典》將家長定義為:家長制之下的一家中為首的人。“家長”也可以指在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成員(成年人)。本研究中主要指學生的家庭成員,比如家庭成員甲、家庭成員乙等。《辭海》將學校定義為: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對年輕一代進行教育的社會機構,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場所。本研究中的學校主體主要是小學教師,比如數學教師、語文教師等。
互動,其兩個構成的字按照辭典上的解釋,“互”是交替、相互;“動”是指運動、動態。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互動應該是一種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促使彼此發生積極的改變的過程。本研究中的互動主要指的是家庭和學校在學生教育中相互作用最終使學生產生積極改變的過程。
從圖1中可以看出,家庭與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體,事實上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與家庭中度過的[1]。受教育者(學生)接受教育的成功取決于若干因素,毫無疑問,家校的交流互動在學生教育、成長中占據重要地位。家校的交流互動需要必要的平臺、工具、手段等支持,在學生接受不同教育之間的關系中,本研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家校互動支持的平臺上。
1.2 研究的現狀及目的
有學者調查得出,傳統的家校交流互動存在的問題有[2]:1)合作渠道單一,時間倉促;2)合作的內容狹窄,深度欠缺;3)合作中教師與家長的地位不平等;4)合作的頻率較低;5)忽視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家校互動平臺的應用也存在一些不足[3]:1)家校互動的研究工作中理論居多,真正實現的技術平臺不多;2)家校互動平臺的建設參差不齊。
然而,在信息技術時代,信息技術能為家教互動提供新的途徑,尤其是校園網教育應用的巨大潛力,校園網的教育應用包括教學、管理、信息資源、課外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通訊等多方面,其中家庭教育系統和通訊系統便在家校的交流互動中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基于小學現有校園網軟硬件條件,利用動態網頁技術設計與開發一個開放、方便、有效的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是十分有必要的。
設計與開發小學家教網絡交流平臺可以:1)以B/S模式的網站分類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家長能通過該平臺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理論知識,能更方便地獲取一些指導信息來幫助他們做好家庭教育;2)設計家校互動交流平臺,使家長能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家長也可以與教師討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遇到的突出問題,分享家長家教中的心得和教師教學中的心得,為家長和教師的交流提供了空間,為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一個方便、有效的交流平臺。
2 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模型設計
2.1 使用的技術手段分析
目前常見的動態網頁編程語言有ASP、JSP、PHP等幾種,其中ASP是一種簡單、方便的編程語言。筆者對ASP語言有成熟的編程經驗,本平臺的開發將采用ASP技術。ASP(Active Server Pages,動態服務器主頁)是由微軟公司開發的服務器端腳本環境,它內含于IIS中,通過ASP,可以與HTML網頁、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動態、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務器應用程序,支持VBScript和JavaScript等腳本語言。由于ASP是服務器端技術,由服務器負責編譯和解析,正是由于這個特性決定了其可以具有強大的數據交互性[4]。
2.2 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運行過程分析
本平臺將使用B(瀏覽器)/S(服務器)模式及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視圖—控制器)設計模式進行開發。MVC模式廣泛應用于交互式應用程序,其中模型表示數據或信息以及數據存取的業務邏輯;視圖用于顯示模型的內容;控制器負責定義應用程序的行為[5]。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設計開發后的運行過程如圖2所示。
用戶向Web服務器傳送一個.asp的頁面請求,服務器接到請求后根據.asp擴展名判斷用戶要瀏覽的是哪一個ASP文件,服務器從內存或硬盤中讀取相應的ASP文件;ASP程序被傳送給服務器上的asp.dll并編譯運行,產生標準的HTML文件;產生的HTML文件作為用戶請求的響應傳回給用戶端瀏覽器,用戶端瀏覽器進行解釋運行。圖2中的瀏覽程序通過HTTP通信協議的請求,可以執行Web服務器上服務器端網頁技術的程序文件,在服務器層使用ODBC或JDBC存取后臺數據庫服務器等。
3 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功能設計
3.1 平臺功能需求分析
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開放的、方便的、有效的家校網絡交流平臺,整合現有的家校資源,建設和完善學校與家長信息交流、溝通的服務體系。本平臺面向的是教育中的各類小學,目前各學校的家校互動方式正在向基于網絡的家校互動與傳統的家校互動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并且隨著學校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就使得這些學校需要一套完善的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來提供家校交流服務。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正是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完善基于網絡的家校互動功能,為小學學校和家長提供方便的交流服務。
3.2 平臺功能模塊分析
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功能模塊如圖3所示。
1)網站前臺的主要功能。①校務信息,學校本學年或本學期的教學安排信息,比如作息時間表、各班課程表、考試信息等;②家長課堂,教育資源,增強家長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家庭教育問題解決的方案等,比如教子有方、專家建議、成功的教育案例、國外的家教等家庭教育資源;③健康花園,整合組織一些關于小學健康的資源,比如身心健康、小學生營養保健、疾病和意外事故處理等資源;④家校互動,本模塊是主要模塊,家長和教師進入之后可以查看學生信息,評價學生,家長和任課教師可以交流互動,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和回答問題;⑤輕松導學,整理一些不同年級和學科學習的多媒體資源,家長能查閱并且用于輔導學生的學習,比如生動有趣的Flash學習資料、學習游戲型的課件、電子書等資源;⑥校園之星,整理學校表現好的學生的信息和一些學生的創作作品,并以排行榜的形式展現出來。
2)網站后臺管理的主要功能。在該系統中,用戶的權限是按照用戶所在組來分的,用戶可以分為系統管理員和普通用戶兩大類,這些用戶組的權限都由總后臺的管理員分配。平臺的后臺管理的主要功能:系統配置管理包括網站介紹設置、友情鏈接管理(添加、修改、刪除)和管理員密碼管理等。家校信息管理包括家校信息資源添加(標題、作者、類型等)、家校信息資源修改及家校信息資源刪除等。互動交流管理包括對家長、教師和學生的管理,添加學生、教師和班級等。
3.3 平臺的數據模型設計
1)數據庫概念設計(家校互動模塊)。數據庫概念設計是指設計出數據庫的概念數據模型CDM,即實體—關系圖(E-R圖),以及相應的數據字典(DD)[6]。對“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的概念數據模型CDM(E-R圖)分析,是建立在UML系統模型基礎上的,實體—關系圖的分析結果非常復雜,一般情況使用由簡到繁的方式進行設計:首先從大的方面設計出各個實體之間的關系,然后在這個關系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細化。如圖4所示,它是“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交流互動模塊的實體—關系圖。
2)數據庫物理模型設計。數據庫物理設計是指設計出數據庫的物理數據模型PDM,它是數據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具體實現,即數據庫服務器物理空間上的表空間、表、字段、索引、視圖、存儲過程、觸發器,以及相應的數據字典的設計[6]。表與字段分析是建立在實體—關系圖的基礎上的,以圖4的“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交流互動模塊的實體—關系圖為基礎,可以設計表字段,然后建立物理數據模型,建立的物理數據模型PDM如圖5所示。
4 總結
家校互動在學生的教育及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構建小學家校網絡交流平臺能為家長提供了解子女在校學習情況和與教師網上交流的平臺,能方便家長和教師的交流、溝通。該網絡交流平臺主要能實現六大功能:校務信息(校務信息)、家長課堂、健康花園、互動交流、輕松導學、校園之星。還要能實現平臺的后臺管理和維護以及對前臺內容的更新等,滿足需求分析的要求。
總體來說,該研究有一些創新之處。1)通過用戶多方面的視角,利用動態網頁的技術構建小學家校網絡交流的平臺。通過家校交流平臺,家長能及時了解到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能和教師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還可以學習到一些家庭教育知識,解除了家長不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障礙,能為家長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便利的通道。2)本研究過程應用調查研究方法、軟件工程研究方法、開發性研究方法,從教育理論和軟件工程理論出發,研究一種改善家庭和學校交流的網絡交流方式。
然而,由于在家校互動研究方面并無成熟經驗,加上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有限,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在家校互動方面欠缺深度研究,實際調查不夠充足;二是平臺的設計與實現不完善,在今后的設計開發及維護升級中將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小溪.家校互動支持平臺在家校合作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7(2):83-85.
[2]岳盼盼.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小學家校合作平臺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3]程冰.基于Web的家校互動平臺研究與設計[J].電腦開發與應用,2011(11):75-77.
[4]韓國峰,柯華坤.ASP網站開發典型模塊與實例精講[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5]屈霞,劉自強,張小鳴.基于J2EE/MVCModel2的公共圖書管理系統的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9,30(20):4651-4653.
[6]趙池龍,姜一平,張建.軟件工程實踐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7]馬中虎.家校互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8]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2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