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紡織業研究報告

紡織業研究報告

時間:2023-06-06 08:59: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紡織業研究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什么能賺錢?”“上紡織生產線?!?/p>

分布在上海、廣州、福建、山東的眾多棉花紡織企業近一段時期又掀起了一輪擴建生產規模的大潮。他們的這一舉動,為的是迎接2005年1月1日紡織品和服裝的進口配額的全面取消。按照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紡織品和服裝協議》(ATC)的規定,從明年1月1日起,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將不能使用進口配額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入其市場。從理論上,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大門向我們敞開。然而,“后配額時代”的到來,西方市場的大門真的是“敞開”了呢?還是關的更緊了呢?從目前種種跡象來看,中國紡織企業再闖 “后配額時代”的西方市場并不容易。

“中國”緣何而起?

“中國紡織品占領了我們的市場”,“他們的產品已導致我們30多萬工人的失業”――這些指責不絕于耳,在這些輿論的烘托下,“中國”出籠了。

日前,美國紡織業制造協會(ATMI)推出一份題為《中國威脅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報告。報告認為,配額取消之后,中國這類產品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到2005年時會達到44%,2006年將達到71%。報告還進一步推斷,中國的市場份額提高,也意味著美國的貿易伙伴的訂單會轉移到中國,而中國大約能從其他國家手中一共搶得至少420億美元。

美國的這份報告遭到了世貿組織的質疑。世貿組織濟研究部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 2005年后中國占世界紡織服裝市場的份額并不像有些人評論的那樣。根據世貿組織預測,配額取消后,中國占據美國紡織品市場份額將從11%提升到18%,占據歐盟紡織品市場的份額將從10%提升到12%。

中國的紡織業近幾年一直紅紅火火,在“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勢頭非常強勁。據海關統計,2003年中國紡織品出口額為788.7億美元,貿易順差632.4億美元。今年1~6月,紡織品出口額為416.3億美元,同期增長23.4%,估計全年的出口額在800億美元到850億美元之間。商務部的統計資料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據統計,中國紡織行業60%以上的收入來自出口。中國服裝及衣著附件的出口總值連續兩年維持20%以上的穩定增長,而2004年前三個季度,全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順差保持在26%左右。

2005年,中國進入“后配額時代”,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我國是最大的“受惠”國,我國權威機構及專家學者也認為,在沒有新的“設限”情況下,我國的出口前景依然樂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提供的分析報告顯示,配額取消后,只要各主要進口國認真執行紡織與成衣協定,中國原受限類別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額可能從2002年的78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150億美元。到200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占全球的份額將比2002年提高6至7個百分點,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估計可達1000億至1200億美元,約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30%左右。

解讀以上數字讓我們看到的是中國紡織品的“強勢”,但數字背后反映的卻是這個產業的“脆弱”。有關人士指出,中國紡織品的出口利潤靠的一是原料便宜,二是勞動力便宜。據世界貿易組織公布的世界紡織工人小時工資表明,中國紡織品勞務工資僅為0.69美元,是美國的4.85%,英國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在與鄰國的產業工人的工資比較一下,馬來西亞為1.13美元/小時,泰國為1.18美元/小時,我國勞動力成本比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別低63.77%、70.01%。

新的“設限”影響有多大?

山雨欲來風滿樓。2004年注定成為中國紡織品的“設限年”。

如果說,2004年初美國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針織布、胸罩及睡袍三類紡織品實施7.5%的配額限制,該限制維持一年時間成為“設限”的開端的話,那么,其后一連串的“設限”接踵跟來。6月,美國紡織制造商再次要求政府對明年來自中國襪子數量進行限制,將中國的襪子進口增幅限制在7.5%。他們的理由是,2001年來自中國的進口襪子不到100萬雙,而2003年則激增至2200萬雙,對美國襪子業造成很大沖擊。目前,美國政府已受理此案,但未作出最后裁決。10月,美國紡織品制造商,包括美國國家棉花總會在內的美國纖維生產商,以及美國勞工聯盟又發動“設限”攻勢,再次向美國商務部提交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口的13項申請,要求美國商務部在明年采取保護性限制措施,以強力阻止中國紡織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被申請的產品包括純棉和人造纖維褲子、羊毛褲子、純棉和人造纖維針織衫、純棉床單、棉紗、襯衫和內衣等,涉及金額近20億美元,占中國對美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近一成四。該申請還要求政府將去年對中國另外三類紡織品(針織布、胸罩、袍服)采取的“保障措施”限制再延長一年。

在美國的率先垂范下,今年3月,美國、墨西哥、土耳其等47個國家的90個紡織工業組織結盟《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世貿組織將紡織品配額延長至2007年底。因理由不充分被世貿組織貨物貿易理事會否決。但由次帶來的負面影響仍在擴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國第二大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地――歐盟,今年6月中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第35類紡織品展開反傾銷,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紡織品遭遇到的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傾銷調查,其涉案金額高達5.8億美元左右,被調查涉及中國企業近1000家。10月22日,歐盟貿易委員帕斯卡.拉米明確表示,鑒于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在歐盟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經足夠強大,歐盟決定取消對中國紡織品和服裝的普惠制待遇。拉米解釋說,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在歐盟的市場份額正迅速擴大,繼續享受這一優惠已“不公平”。據悉,歐盟普惠制每10年調整一次,現行普惠制將于2005年年底到期。目前,歐盟紡織品和服裝的平均關稅為9%,而中國相關產品享受比正常關稅低20%的優惠。

不僅如此,美國及歐盟即將再啟動“特?!睏l例,以“市場擾亂”為由,對中國紡織品進行“設限”。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文件(《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中,中國政府對“特?!弊鞒鲞^承諾。兩項“特?!钡木唧w規定大致是這樣的:即一項是針對原產于我國的紡織品被稱為“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另一項是針對原產于我國的特定產品被稱為“過渡期特定產品特別保障措施”。此兩項“特保措施”的含義大體相同,即若我國產品出口增長過快,對進口國的相應產業產生影響,進口國可采取單方面措施限制我國產品的進口。兩者不同之處,一是有效期限不同,紡織品特保措施將在2008年失效,而過渡期特定產品特保措施要到2013年才失效;二是最長限制期限不同,紡織品特保措施最長限制期限為12個月,而另一項措施則是4年。國家發改委研究部門的一位專家認為,中國紡織品真正貿易自由化的時間不是今年年底而是2008年,特殊保障措施條款的存在,為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隨意“設限”大開方便之門,為中國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設置了壁壘。

紡織企業的“出路”在哪?

用“憂”大于“喜”形容2005年的紡織業,可能更恰當。

應該看到,中國紡織企業的“憂”在于“內功”不強。在出口增長的背后掩蓋著這樣的事實:企業生產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時裝缺乏品牌,總體競爭力差等。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進入后配額時代,中國紡織品仍將以低規模、低價格占有相當大的部分國際市場,招致受損國家實施反傾銷和設置種種貿易壁壘,但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紡織服裝企業至今仍沒有樹立起來打造品牌、提高品質和進一步完善職工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觀念,這些如果不改變,完全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紡織服裝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喪失市場份額也再所難免。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戰是國內最常用的競爭手段,也是慣用的招數,如果明年企業間繼續使用價格戰而沒有別的改變的話,只會導致兩敗俱傷,惡性競爭,進入無休無止的惡性循環,那么吃虧的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身。取消無配額后的“蜂擁而上”,帶來的可能會是一場“劫難”。

企業的“憂患”正是政府的“心病”,應對后配額時代的到來,政府開出一個又一個“藥方”。在剛剛結束的廣交會上舉辦的“紡織品‘后配額時代’的發展與挑戰”論壇會上,中國商務部負責人明確表示,將最遲在今年12月10日前,出臺有關紡織品配額取消后的管理法規,以適應新的貿易形勢需要。10月13日,中國紡織行業在全國紡織科技技術大會上了《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并提出要將行業發展重點戰略性地轉移到科技進步上來。《綱要》提出,到2010年中國紡織工業將重點突破28項關鍵技術,力爭在2020年使中國初步實現紡織強國的目標。

第2篇

01.德國大客戶破產“拖累”大連紡企400萬美元

6月10日,德國零售巨頭ARCANDOR集團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重組。根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遼寧分公司提供的信息,該集團在中國目前共有2000多萬美元的訂單。大連有超過10家紡織服裝出口企業被卷入了這場破產風暴之中,出口金額累計將超過400萬美元,其中出口未收回金額最多的超過100萬美元,最少的也有10萬美元。據了解,受ARCANDOR集團破產波及的大連紡織出口企業中,有4家出口企業約170萬美元左右的出口業務已經向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企業可以根據合同約定獲得80%以上的賠償,剩余部分若追償成功,有望全額追回。

ARCANDOR集團,成立于1881年,雇員人數超過5.4萬人,2008財年集團合計銷售額204.7億歐元。正是由于該集團悠久歷史和在服裝行業的主導地位,中國的紡織出口企業都以能夠拿到ARCANDOR集團下屬的廣利(OUELLE)和加斯達(KARSTADT)的訂單為榮,并且毫不猶豫地接受了該集團提出的出運后120天付款的苛刻條件。

高端

02.十家中國紡織服裝企業聯合社會責任報告

6月29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聯合會,會上銅牛、大進、華孚、紅豆、經緯、喬頓、海天、如意、報喜鳥、天圣等十家紡織服裝企業面向全世界首次公開社會責任報告,這些報告均依照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責任報告綱要CSR―GATEs的要求編制,并經第三方機構獨立驗證。與此同時,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連續第三次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并啟動實施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社會責任三年工作規劃。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宣布實施紡織行業社會責任三年工作規劃,目標為:至2011年底,全行業建立CSC9000T(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企業達500家,按照CSR―GATEs《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綱要》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達100家。

政策

03.9月1日將有23個鞋類國家標準正多實施

我國運動服裝行業產品的術語、安全、試驗方法等項目的標準基本空白,迫切需要一部行業標準來規范運動服裝行業的產品質量。據悉,已經有23個鞋類國家標準制修訂項目通過專家審查,并將于9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其中包括《鞋類術語》、《鞋類幫面試驗方法可繃幫性》等。此外,由泉州各品牌鞋企參與的《籃排球專業運動鞋》、《膠鞋、運動鞋外底不留痕試驗方法》、《工礦靴》、《布面童膠鞋》和《膠鞋健康安全技術規范》等五項國家標準,也進人預審階段。

04.福建省纖檢所與國際檢驗機構牽手檢測合作

從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獲悉,6月16日,福建省纖檢所與法國BV國際檢驗集團上海申美商品檢測有限公司簽署了檢測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紡織品檢測、技術提升、標準制定、培訓、舉辦研討會等多方面開展合作。這標志著福建省纖維檢驗所國家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邁出了與國際檢測機構開展業務合作的第一步。雙方的合作將為福建外向型紡織服裝企業沖破國際貿易技術壁壘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協會

05.中產協編寫行業發展戰略報告

近日,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組織多方專家齊聚北京,為編寫《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召開首次工作會議。為提升國內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層次,進一步具體落實規劃要求,做大做強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特委托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組織編寫《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在對國內產業用紡織品重點企業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方向,并在此工作會議中分為8組,重點從國內外產業用紡織品發展概況、趨勢和意義,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措施和建議,醫用紡織品、過濾用紡織品、潔凈布,土工布、農業用紡織品、安全防護紡織品,復合材料、特殊裝飾用紡織品、產業用膜,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工作以及原料和裝備問題和發展方向、任務等方向作專題討論。據悉,此研究報告還將作為工業與信息化部制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指導意見》的參考內容。

06.中紡協將首次承辦2009ITMF年會

6月2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在北京會見了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哈里特?那林一行,雙方就2009年10月23―25日在上海舉辦的2009年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ITHF)年會的籌備工作進行了磋商。

2008年7月28日,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加入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含會,成為中國大陸及臺港澳地區在該組織的唯一正式代表,正式參與ITHF的各項活動并履行國家代表職責,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紡織業對世界的開放程度。同年10月,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參加了在毛里求斯舉辦的2Da8 ITHF年會,并邀請全體會議代表參加2009年在上海舉辦的ITMF年會,據悉,這也是中國首次承辦ITMF年會。2009ITHF年會的主題被定為“世界紡織工業的結構調整”。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紡織業界代表將圍繞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產經

07.中國紡織品在歐召回量增多

歐盟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月至4月,歐盟累計召回74項紡織服裝產品,同比增幅為270%。其中,中國制造的紡織服裝產品為52項,同比增幅高達64.3%。歐盟召回的產品中,有17項為嬰幼兒服裝及制成品,其中12項產地為中國,占70.6%。召回原因以勒頸窒息危險為主的共14項,其中產地力中國的共12項,占中國全部被通報產品的92.3%。2009年4月,歐盟共宣布召回紡織服裝產品19項,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達37.5%。其中13項產地為中國,占全部召回紡織服裝產品的68.4%。

相關部門建議,中國兒童服裝生產企業,要嚴格按輸入國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組織生產,高度重視歐美服裝安全法規的內容,特別是輸歐兒童服裝上繩帶和小部件的安全項目要求,積極尋求應對措施,降低出口風險;對產品設計的安全性能要進行評估,盡量完善合同條款,降低產品不能出口或返工整理帶來的經濟損失;及時與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聯系,合力突破技術難關。

08.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有回暖跡象

雖然在今年頭4個月,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累計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但3月份紡織品出口同比降幅收窄,服裝出口呈正增長。4月份,紡織品服裝的出口環比增長2.7%。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紡織服裝對美出口的最壞時期

已經過去,市場出現復蘇回暖跡象。

美國紡織服裝貿易辦公室近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美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大部分類別進口數量降幅在兩位數,但是來自中國的針織布、棉制褲子、棉制針織衫、化纖針織衫和內衣褲等產品,同比增長最高達兩倍多,顯示出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國際競爭力仍然強勁。

09.重慶將打造萬州最大服裝產業群

蘭雁是全球最大的牛仔生產商,主要是以出口為主,包括為LEE和李維斯等牛仔品牌代工。金融危機后,蘭雁近八成的出口訂單受到波及,從而轉向內需市場,將在重慶萬州“特星工業園”中設立工廠。與此同時,福建道崎運動鞋廠、浙江溫嶺運動鞋廠、青島制帶廠等一批企業也確定落戶,這將成為重慶萬州最大的服裝、鞋業集群。

與青島雙星徹底決裂、自立門戶的運動鞋服連鎖企業特星,其集團總部已正式藩戶重慶萬州,將牽頭這些企業,建成“庫區紡織產業園”、“庫區鞋業產業園”,并攜手一批東部沿海,以鞋服生產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抱團”投資三峽庫區,打造集紡織、服裝、制鞋等為一體的綜合產業集群。這也是重慶市最大的集服裝、鞋業于一體的產業群。

調查

10.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前明未現好轉

6月11日,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5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558.52億美元,同比下降11.04%,與前4個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220.29億美元,服裝累計出口368.23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5.5%和-8.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個百分點。5月當月,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共123.06億美元,較上個月減少1.87億美元,環比下降1.5%,同比下降2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4.75巖。其中,紡織品單月出口48.95億美元,同比下降16.28%,與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裝及衣著附件單月出口74.11億美元,同比下降13.71%,與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

產經

11.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為毛織業鼓勁

6月19日,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組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會,宣布第八屆中國(大朗)國際毛織產品交易會將于2009年11月1日~4日在廣東東莞大朗舉行。各主辦、承辦、協辦和支持單位的相關領導及國內外相關新聞媒體等約100人參會。本次新聞會以“展示大朗毛織業嶄新形象,提振中國毛織業發展信心”為主旨,廣邀行業領導、業界專家、生產企業、行業媒體參加,切實深入分析了當前受金融危機影響下的毛織產業發展問題,并為一年一度的毛織商貿盛會加油鼓勁。

12.溫州服裝發展平臺7月投入使用

6月16日,溫州服裝發展平臺推進工作懇談會在騰旭工業園舉行,該平臺將從中選擇優秀中小企業入駐,引領全市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率先突圍。溫州服裝發展平臺由溫州市服裝商會和溫州騰旭服飾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目前,市經貿委已提請市政府將該平臺列為公共服務平臺示范點項目,并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支持平臺發展。溫州服裝發展平臺雖然于7月中旬才投用,但簽訂意向協議的企業已有200多家,屆時服務于溫州服裝發展平臺的溫州服裝發展大廈也將正式投入使用。

13.海南省籌建服裝工業園

6月17日,從海南省服裝行業發展大會上獲悉,海南省正在籌建海南旅游休閑服裝工業園,在現有以島服為代表的服飾基礎上,該工業園將著重發展旅游休閑品牌,加快服裝加工產業優化升級。目前海南省服裝生產企業近千家,其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51家,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去年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全省服裝行業工業產值仍有14.22億元,服裝出口額達4800萬美元。據透露,海南省還將建立具有海南服飾文化特色的服裝展示中心和批發市場。

國際

14.耐克下半年訂單減10億美元

6月24日,耐克公布了2008/2009財年第四季度和整個財年的經營業績報告。截至今年5月31日,耐克第四季度收入47億美元,同比下降7%;扣除匯率因素,收入與上半年持平。整個2008/2009財年,耐克收入192億美元,同比口各增3%,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4%。歐美市場的疲軟從今年下半年的訂單金額變化可以看出一絲端倪。按地區分布,今年下半年美國市場訂單金額減少4%,歐州、中東和非洲市場則減少24%。耐克公司表示,2009年6月到11月,該公司主打的“耐克”運動鞋、服裝產品訂單金額只有78億美元,同比減少12%,約減少10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訂單金額也將同比減少5%。

科技

15.英國公司研發出均勻裸曬不留“痕”的神奇泳衣

英國斯塔福德郡Kiniki公司研發出了一系列由專利材料制成的泳衣泳褲,穿上這種泳衣泳褲,不用也一樣可以曬出均勻的健康膚色。Kiniki推出的泳衣系列Tan Through,其專利布料上有數千個微孔,能讓80%陽光穿過泳衣照射進肌膚。物料本身是透明的,一旦Tan Through泳衣表面特別印上動物斑紋和抽象圖案,制造擾亂人類視力的假象,因此旁1人只會看到實色衣料。

獎評

第3篇

美國United States

暢銷萬圣節服飾背后的病毒營銷

Halloween Costumes and Viral Marketing

2013年的萬圣節期間,互聯網上涌現出了數千款短小性感的萬圣節服裝,其中有一款登上了《每日秀》(The Daily Show)、《今日秀》(Today)和大大小小的博客,它就是“性感披薩”服裝―― 一款用絲網印刷技術印上食物餡料、帶殼狀硬墊肩的緊身服裝,可以說是對女性在萬圣節期間自我客體化的滑稽模仿,也可以說是女性們最完美的化身。該款服裝出自服飾電子商務網站,它同時還銷售“性感胡蘿卜”和“性感食人鯨”等服裝。這些奇特的萬圣節服裝的設計者是35歲的亞利桑那州畢業生查德?霍斯特曼?;羲固芈f,網站的目標客戶是“對自己有信心、想要獨一無二的服裝、希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女孩?!?/p>

霍斯特曼在擔任互聯網營銷顧問之余,自己成立了好幾個電子商務網站。其中一家出售香煙,一家出售胡椒噴霧,還有一家出售女式貼身內衣,而貼身內衣的生意最終大獲成功。最初,他的目標是男性――可結果這個平臺深受廣大女性的喜愛,于是兄弟二人便順水推舟,做起了女性內衣銷售。

公司第一個萬圣節期間,供應商提供的節日服裝并不多。于是,霍斯特曼瞄準了這個市場。他說:“時機恰到好處?!彼忉尫Q,層出不窮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聚會讓他認識到這個市場的存在。Yandy的服裝業務僅占他公司銷售額的26%,但霍斯特曼還是在2010年推出了公司自己的產品。當時,Yandy網站推出了三件套動物服裝(性感狐貍、性感熊貓和性感北極熊)。每套的價格約為150美元,其中包括絨毛的裙子、護腿和人造皮毛的帽子。霍斯特曼說:“我們對此感到非常自豪。我們就是這樣開始的?!?/p>

這種決策不僅受到文化趨勢的啟發,也得益于霍斯特曼自身的天賦,他善于從時下的流行文化中去提取可以商業化操作的元素,而這些元素也更有利于公司的產品在社交網絡之間進行傳播。比如,麥莉?塞勒斯在音樂錄影帶大獎(VMA)上的表演讓霍斯特曼深受啟發,推出了今年最暢銷的服裝之一:性感比基尼和配套的泡沫手指。目前,Yandy正在借助時下流行的紀錄片《黑魚》(Blackfish),銷售它性感食人鯨系列服裝?;羲固芈脑O計靈感顯得有些夸張,實際上,這種手法可以在網絡營銷的時候更加引人注目,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刺激大眾市場?!拔覀冏C明我們有能力生產這些服裝,讓它們像病毒一樣傳播,在網絡上贏得關注?!?/p>

人們傾向于主動將有趣或好玩的段子和產品,傳播給自己社交圈內的成員,無論他們是郵件地址簿里的聯系人,還是Facebook的好朋友、博客上的訪客、Twitter上的粉絲,抑或論壇里的跟帖人。因此,病毒營銷的長久成功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的產品是人們真正喜歡的。為了使自己的創意能夠適合更多的用戶,Yandy也會提供長款服裝,除了傳統尺寸,還提供270款加大碼服裝。公司創始人的目的是希望公司提供的服裝“讓用戶看起來漂亮,自我感覺良好?!彪S著Yandy的銷量持續增加,公司的產品線也在不斷增多。它計劃保留一個僅供電子商務使用的平臺,并計劃擴建一個30,000平方英尺的倉庫。

法國France

奢侈品牌如何與藝術聯姻

Contemporary Art and Luxury Brands

奢侈品總是拜金的代表,而藝術最通常的說法是無法用金錢衡量,隨著藝術自身形態的轉變,當代藝術已經無法避免與金錢發生關系,而商家也正在利用藝術巨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為自己的品牌所用。

路易威登與村上隆的合作可稱得上是藝術家與奢侈品牌合作的典范。2000年,LV設計總監馬可?雅克布慧眼獨具,在知道村上隆后,就已經注意到了他的藝術特色。馬可希望村上隆讓LV的經典圖騰Monogram展開新的形象,經過不斷地溝通,村上隆決定在LV袋面原本的字母圖案上加上花的設計,于是2003年昵稱櫻花包的“Cherry Blossom”誕生了。Cherry Blossom用數十種鮮艷色彩代替之前的傳統三色印刷,讓LV原本穩重優雅的傳統印象變得年輕繽紛。限量發售的“Eye Love Monogram”系列則用了經典的可愛眼睛。為了這個系列,村上隆還特地為LV設計新櫥窗和動畫“SuperFlat Monogram”。櫻花包讓許多女性陷入瘋狂,據《紐約時報》指出,甚至因此為LV創下了上億美元的進賬,使路易威登在歐洲消費的低迷時期攀上了銷售榜首。

與村上隆合作的成功,讓路易威登對卡通風格的日本藝術家情有獨鐘,2012年,路易威登與村上隆同胞,有著“圓點女王”之稱的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合作了一系列的產品,路易威登的經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飾、腕表以及珠寶,都化身為草間彌生圓點圖案的載體。除此之外,路易威登還贊助了草間彌生在世界各國的回顧展,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路易威登設計總監Marc Jacobs表示,“本次合作還將增加草間彌生及其現代藝術的觀眾,這也是路易威登始終追求的目標?!?/p>

2013年9月13日,“迪奧精神”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拉開序幕,這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自2012年成立以來,又一次接納奢侈品牌在藝術館內開展覽。不過迪奧并不是第一個在國家級公立美術館開展的奢侈品牌。早在200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就已經和卡地亞合作舉辦了卡地亞珠寶大展;2011年,路易威登的箱包展覽進駐了國家博物館。

在美術館里做展覽是很多走“氣質”路線的奢侈品近年來最愛的形式,雖然民間爭議不斷,博物館與奢侈品牌的聯系卻愈加緊密。愛瑪仕(Hermes)的絲巾展分別于2007年9月在上海美術館和2008年3月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行,首次邀請中國畫家丁乙為其設計絲巾,演繹西方奢侈品與東方傳統韻律的碰撞與融合。丁乙設計的一款名為“中國韻律”的絲巾,成為愛瑪仕第一款由中國藝術家設計的絲巾。再早些的2006年,“喬治?阿瑪尼George Armani30年回顧展”進了上海美術館。

除了展覽,奢侈品牌還常常冠名設立藝術大獎。萬寶龍(Montblanc)和馬爹利(Martell)都深諳此道。早在 1992年,萬寶龍就設立了“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從2002年開始,萬寶龍還專門針對中國藝術家專門設立“卓越藝術大獎”,先后得獎的人包括青年電影導演張揚、著名攝影師顧長衛、指揮家余隆和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等。此外,萬寶龍旗下還有“國際青年藝術家大獎”和“青年導演獎”。馬爹利在2004年推出“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油畫家劉野、觀念攝影家洪磊、三維裝置藝術家夏小萬、油畫家曾浩、空間藝術家施慧、觀念攝影家繆曉春等中國藝術家都曾獲得這個獎項。借由藝術大獎之名,這些品牌輕易占據了各大媒體的版面,迅速積累極高美譽度,不愧為提升品牌影響力的捷徑。

政策

泰國 Thailand

成衣出口額2013年前3季下跌4.1%

Garment Exports Fell by 4.1%

據泰國《世界日報》2013年12月中旬消息,泰國成衣制造商協會(TGMA)公布最新數據,2013年前3季泰國的成衣出口額下跌4.1%,從2012年同期的22億5000萬美元降至21億5000萬美元。9月單月出口額亦下降,達2億1830萬美元;與2012年8月和9月相比,2013年各減少16%及2.8%。

泰國成衣大部分主要產品類別的出口額皆呈現負成長,包括棉質成衣(下跌8.8%至4億6380萬美元)、人造纖維成衣(下跌3.1%至6億2930萬美元),布料(下跌2.5%至4億830萬美元)。泰國成衣前三大出口國是美國、歐盟及日本。2013年前3季銷至美國的成衣出口額緩升1%,達7億7890萬美元,日本則上升5.4%至2億9460萬美元,而歐盟下跌4%至 5億1270萬美元,不過,對美日兩國出口額的成長,抵消了對歐盟出口額的減少。

越南 Vietnam

加入TPP后紡織業獲利最大

Textile Industry Benefit from Joining TPP

越南工貿部稱,2013年前11個月,越南對韓國出口紡織品6.42億美元,同比增長51.6%。越南出口紡織品的四大市場分別是:美國、韓國、日本和中國。其中,2013年前11個月,越南對美國出口紡織品10.6億美元,增長15.5%;對日本出口4.26億美元,增長23.4%;對中國出口3.9億美元,增長49.1%。越南紡織協會(Vitas)副會長范春紅表示,預計2013年越南紡織品出口總額1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

越南紡織協會(Vitas)副會長黎進長表示,目前越南最大的兩個紡織品出口市場是美國和日本,其中,越對美出口紡織品占越南紡織品出口總額的43%,對日本出口占11%,對其他TPP成員國出口約占4%。因此,越對 TPP成員國出口紡織品約占越南紡織品出口總額的60%,TPP成員國是越南紡織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越南紡織協會研究報告稱,要增加貿易順差,提高紡織業國產化比重,越南加入TPP后要加大對紡織原材料的投資。如能實現,預計到2015年,越南紡織業國產化比重約60%,到2020年可增至70%。預計到2015年,越南紡織產品出口額將達300億美元。

媒體報道稱,目前越南共有6000家紡織企業,其中大部分是私人和外資企業。最大的國有紡織企業是越南紡織集團,下屬5家國有獨資的企業,其余為股份公司。2013年底,越南紡織集團將首次向社會公眾公開招股(IPO)。

巴基斯坦Pakistan

紡織業或因能源供應不足蒙受巨額損失

Suffered Losses in Textiles Due to Insufficient Energy Supply

巴基斯坦內閣經濟協調委員會近日討論了本財年天然氣供應方案,擬暫?;驕p少2013年冬和2014年春的工業天然氣供應。巴商務部對此表示反對,并稱如果暫停供氣,紡織業將在未來3個月蒙受30億美元的出口損失。紡織業是巴出口支柱產業,出口占總額的55%,并解決了39%的工業就業崗位。如果巴2014年獲得歐盟普惠制加待遇,紡織品出口將得到大幅提升。

2013年的7到9月,受盧比貶值、融資成本下降等因素影響,巴基斯坦紡織業實現利潤91億盧比,同比增長40%;出口35.8億美元,同比增長3.6%。分析人士稱,中國棉花政策調整以及獲得歐盟普惠制加待遇有望進一步促進紡織業增長。

孟加拉國Bangladesh

成衣工人最低工資

Minimum Wage of Garment Workers Released

孟政府成衣工人最低工資公告,每月最低工資為5300塔卡(約420元人民幣),從2013年12月1日開始執行。新增加的一項內容是工人工資每年將得到基本工資5%的增長。在現行工資標準下,一個級別最低的七級工人基本工資3000塔卡(約237元人民幣),租房費1200塔卡(約 95元人民幣)、醫療費250塔卡(約20元人民幣)、交通費200塔卡(約16元人民幣)、食品補助650塔卡(約51元人民幣)。學徒工最低工資4810塔卡(約379元人民幣),學習期為3個月,若技能無明顯提高,可再延長3個月。

而全球第二大服裝零售商H&M也在近期表示,將在2014年支持孟加拉服裝代工廠向工人發放最低工資。H&M認為,提高服裝生產國家的最低工資水平往往取決于政府,但要政府采取行動需要等候很長的時間,因此H&M擬首先采取行動改善服裝工人的生存狀況,同時希望孟政府能夠切實采取行動。

自2013年四月份孟加拉服裝工廠倒塌事故導致1129人死亡之后,發展中國家服裝和紡織工人的艱難處境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憂慮。國際社會已將解決這一問題的計劃提上議程。H&M所售的服裝大部分在亞洲工廠制造,其中相當部分來自于孟加拉工廠。

日本 Japan

中國企業在東京銀座的最大免稅店開業

Largest Duty-Free Chinese Shop Opened in Tokyo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為抓住日元貶值帶動海外訪日游客增加的商機,蘇寧云商集團旗下日本樂購仕公司(LAOX)位于東京銀座的最大免稅店近期開業。店內除了家用電器外,還有面向高收入階層的手表、化妝品、日本傳統工藝品等。銀座店共三層,銷售面積880平方米,1樓銷售手表、珠寶,2樓銷售化妝皮、工藝品,3樓銷售家電制品。店內運用浮世繪等裝飾,突出日式風格。

意大利 Italy

第三季度紡織機械行業訂單減少7%

Textile Machinery Industry Orders Decreased by 7%

意大利紡織機械協會(ACIMIT)稱,2013年第三季度,意大利紡織機械整體訂單比第二季度減少7%。該協會會長Raffaella Carabelli認為,中國市場增長放緩正波及國外,而在意大利普遍缺乏信心則影響了投資的復蘇。

據ACIMIT統計,2013年第三季度,意大利紡織機械整體訂單指數為84.5點,較第二季度減少7%,其中出口市場訂單減少幅度高達9%,而國內市場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第4篇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表示,他正在和英國央行合力“部署新火力”,目前各方擔心歐元區的動蕩可能導致英國出現嚴重的信貸緊縮和利率上升。

奧斯本的助理表示,英國官方將推出激進的貨幣政策,力求為企業和購房者提供廉價信貸。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爵士也提出,可能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他表示“實施進一步貨幣寬松的理由正在增強”。他表示,“丑陋”的經濟狀況和“當前的異常情況要求實施暫時性銀行融資計劃,渡過難關,迎來平靜時期。”

歐債危機首次威脅德國 投資公司轉移目標

盡管歐債危機不斷,但德國的經濟卻獲得連續增長,金融風險評估公司對該國一直保持最優級評價,相較于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國債的高利率,德國近期實現貸款零利率。

然而世界最大國債投資公司Pimco6月13日卻宣布撤出德國國債市場。該公司德國負責人說,“由于風險增加,德國國債喪失了質量”。風險來自德國在歐元區承擔的最高抵押。該公司稱,在歐元拯救基金中,聯邦財政投入大量財力,加上由此連帶的其他損失,正在成為這個國家的巨大負擔。

德國國債利潤微薄甚至沒有利息,但不是該公司撤資的主要原因,歐元危機帶來的風險目前已成為決定性的。如果希臘或者是葡萄牙無法償還拯救基金的債務,德國的赤字將直線上升,自然同時降低了償付能力。

西班牙援助消息支撐國際金融市場走高

歐元區6月9日宣布對西班牙進行金融援助之后,國際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場反應非常樂觀。紐約市場7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在11日上午達到86.21美元,比上一交易日價格飆升2.51%。而倫敦洲際交易所北海布倫特原油7月期貨價格也上漲至102.13美元,較上一交易日上漲了2.67%。歐股整體風向標Stoxx Europe600指數上升了1.13%,西班牙本國的IBEX35指數在11日甚至大幅高開近5%。

“西班牙銀行業將獲得歐元區援助的消息對市場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新加坡IG Markets投資公司市場分析師賈斯汀·哈珀表示,“當然,中國的通脹緩解也是支持市場的重要因素”。另一份報告表示,除了西班牙的救助計劃之外,希臘大選也是主導投資者情緒的主要因素。

Egan-Jones下調法國評級至BBB+ 距垃圾級還有三檔

Egan-Jones6月14日將法國信用評級從A-下調至BBB+,因預計該國將面臨日益加劇的融資壓力。

Egan-Jones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法國銀行業的健康狀況很難量化,但越來越令人擔憂。法國國內五大行的資產總規模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82%。該機構稱,鑒于法國傾向于支持國內銀行業,法國政府可能很快面臨債務大幅上升問題。該評級機構稱,在過去18個月中,法國總體上避免了西班牙和意大利正在面臨的融資成本上升困境,但信用狀況持續惡化以及法國國內銀行業需要支持的可能性或令該國承壓。14日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報2.67%。

三大評級機構對法國評級前景的展望均為負面。Egan-Jones對法國的評級距離下方的垃圾級還有三檔。

印度紡織業產值到2015年將達1000億美元

印度紡織工業聯合會稱,印度紡織服裝工業確實非常重要,到2015年印度紡織服裝工業將達到1000億美元。紡織出口市場將達到430億美元,而國內市場將達到570億美元。

雖然,印度的紡織部門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率接近4%,占工業產值的14%,占國家出口收入的16%,但紡織行業一直承受目前經濟倒退的壓力。報告顯示,國內外市場棉花和棉紗價格不斷波動,導致紡織服裝公司庫存水平發生變化。據信,與2010至2011財年相比,2012財年紡織服裝企業凈虧損顯著上升。

為了緩解紡織服裝企業的困難,印度中央政府決定,在未來五年將技術更新基金計劃的補貼提高到1000千萬盧比。此前,政府指示銀行重組境況不佳的紡織企業35000千萬盧比貸款。

伊拉克原油日產量達到300萬桶

伊拉克石油部長阿卜杜勒·卡里姆·盧艾比6月11日在巴格達表示,伊拉克目前的原油日產量已達到300萬桶,伊拉克時下的目標是把本國的原油日出口量從目前的240萬桶提高到290萬桶。同時擔任歐佩克主席的盧艾比說,所增加的原油產量將來自伊拉克南部的油田。

盧艾比補充說,包括皇家荷蘭殼牌公司、英國石油公司、??松梨诠竞桶D峁驹趦鹊膰H著名石油大公司時下正在開發位于伊拉克南部地區的幾個大油田。

巴格達在過去的兩年里與國際石油巨頭簽署了11個大型油氣項目,伊拉克希望通過這些大型油氣項目在2020年前把伊拉克的原油日產量至少提高800萬桶。

日本通過特別草案保障伊朗石油進口

日本下議院打算通過特別條例草案,以為其繼續進口伊朗原油提供保障。這項法案于6月21日結束的本屆議會中獲批,以便其向伊朗進口原油,其每艘油輪約為76億美元。

盡管執政控制下議院,但各主要反對黨的支持促使這項法案順利通過,其最大反對者自由黨秘書表示支持這項法案。

歐盟石油禁運是西方制造的一部分,其旨在縮減德黑蘭石油收益,以迫使伊朗停止其有爭議的核計劃。去年,伊朗對其石油供應約占日本石油進口的9%,政府及時提出這項法案以盡量減少對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影響。

美國5月商品零售額環比微降0.2%

第5篇

關鍵詞:后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新特點

中圖分類號:F7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6-0183-02

據英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貿易預警(World Trade Alert)”項目監測,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有40%的貿易保護措施是針對中國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 盡管當今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后危機時代,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依然盛行。相對危機前,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出諸多的新特點。

一、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加劇

由于歐債危機引起的歐元大幅度貶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在歐盟地區的競爭力被削弱,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減少。與此同時,歐債危機使得歐盟各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承受巨大的壓力,相對危機前,歐盟貿易保護主義加劇。

以2012年前8個月為例,歐盟新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3起,包括10起反傾銷和3起反補貼。在13起新立案件中有4起針對中國產品,約占案件總數的1/3。3起新發起的反補貼案件中有2起涉及中國產品。2011年和2010年歐盟新立案件數量分別為18起和21起,其中針對中國產品的案件分別為10起和8起。此外,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在歐盟RASFF每周的通報中,中國出口到歐盟地區的產品通常占歐盟通報總數的較大百分比。

近年來,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有從“反傾銷”向“反補貼”為主的過渡趨勢。歐盟此前更多采用“反傾銷”措施打擊中國產品競爭力。由于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在判定中國商品是否以低于成本價在其境內傾銷時,不是以某類產品在中國國內的價格為參照,而是以其他類似國家同類產品的價格為參照。因此,歐盟對華“反傾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公平性,對歐盟來說是非常方便使用的一項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但2016年將至,根據中國入世的承諾,屆時,15年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將予以取消?!胺磧A銷”的調查中,將不能以替代國的價格作為參考的依據,在此背景下,歐盟對華貿易保護主義重視“反補貼”調查,往往將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與政府的補貼聯系起來,肇始于2012年的對華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就是一個明顯的事例。

二、貿易保護的范圍寬泛化

進入后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除了傳統領域外,主要是陷入結構性危機的產業,貿易保護的范圍更加寬泛。只要本國產業受到威脅,都會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措施。

(一)貿易保護再次轉向“夕陽”產業

以鋼鐵這一“夕陽”產業為例。2009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石油用鋼管征收10.9%―30.69%不等的臨時反補貼稅。而近些年來,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鋼鐵提出了近20起雙反調查申請。美國對我國鋼鐵行業的一再打擊,使得國內許多鋼鐵行業受挫,很多鋼鐵企業放棄了美國市場,中國對美國的鋼鐵出口也逐漸減少。

紡織業也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災區。為抵制中國紡織產品進入本國市場,西方國采取不同的手段對本國紡織業進行保護,中國紡織品遭受到更多的反傾銷調查,西方各國紛紛呼吁國民購買本國紡織品,或是提高關稅,或是統一由政府采購,建立地區性貿易保護區等等。中國紡織企業也因此受到重創。據統計,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倒閉的有1萬多家,這些紡織服裝企業也是以對外出口的為主。如中國的蠶絲2012年2月份出口21 125 819噸,3月出口18 115 763噸,4月份出口8 916 121噸,出口量呈現逐月下降的趨勢。

(二)貿易保護涉及到更多的新領域

除了傳統領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向高技術等新領域擴張。 2010年6月30日,歐盟對中國數據卡發起反傾銷及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約41億美元。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到250%的反傾銷稅。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則始于2012年7月以德國Solar World為首的歐洲光伏制造商聯盟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交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的申請。2013年6月4日,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將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妥協方案,屆時反傾銷平均稅率將升至47.6%。慶幸的是,經過兩個多月的激烈博弈,中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最終以中方94家光伏企業作出“價格承諾”而避免了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的局面。

三、綠色壁壘和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

隨著多邊貿易協定下各國關稅的減讓,反傾銷、反補貼等常用的非關稅壁壘已經成為了各國普遍實施的貿易保護手段。進入“后危機時代”后,“碳關稅”等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在貿易保護手段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綠色貿易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人類健康為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煩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制度,以及征收環境進口稅等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進入后危機時代,西方發達國家頻繁使用綠色壁壘以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的出口。美國在2009年6月提出的“碳關稅”如果全面實施,中國等發展重國家將處于極其不利的局面。歐盟也同樣以環境保護借口,頻頻對華施壓。2012年5月15日,歐盟對中國的航空公司再次發出警告,中國航空公司如果在6月中旬前拒絕透露2011年的碳排放量數據,歐盟將對相關航空公司采取懲罰措施。這是歐美發達國家以“碳關稅”和氣候變化問題為籌碼,向我國發起的又一輪施壓。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中國制造”可能將面對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下滑21%。

技術壁壘是非關稅壁壘的一類,它以技術為支撐條件,即商品進口國在實施貿易進口管制時,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準、認證制度、衛生檢驗檢疫制度、檢驗程序以及包裝、規格和標簽標準等,提高對進口產品的技術要求,增加進口難度,最終達到保障國家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根據2012年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24%的企業認為技術性貿易措施是對企業出口影響最大的因素;56%的企業將技術性貿易壁壘列為位列前3位的影響企業出口的重要因素。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統計,中國因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造成的直接損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統計顯示,我國有多達60%的家電出口企業遭遇過國外技術壁壘,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潛在的經濟損失約500億美元,超過年出口總額的25%。

四、貿易保護主體區域化和集團化方向發展

由于在多邊貿易協定中屢屢受挫,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重視雙邊貿易協定和地區經濟貿易集團的建設。后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向區域化和集團化方向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隨著國際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和競爭優勢的喪失,一些國家紛紛結成各式各樣的經濟貿易組織,區域化和集團化趨勢加強。在此背景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再以國家貿易壁壘為基礎,而趨向區域性貿易壁壘,即由一國貿易保護演變為區域性貿易保護。眾所周知,區域化和集團組織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貿易保護性,組建區域性經貿集團一方面可以實行內部自由貿易以促進內部經貿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外構筑貿易壁壘,抵制貿易對手的入侵,保護成員國的市場。同時,可以憑借組建經貿集團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國家的報復與競爭。在當今世界上,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安第斯條約組織,東盟、西非共同體等經貿集團遍布全球。2013年,美國政府正式啟動“美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將建立超過全球GDP40%的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而另一項重大貿易協定正蓄勢待發,這就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它將美國與亞太地區幾個最活躍的經濟體聯合在一起,這其中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越南和日本。 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在內部實行自由貿易而對外實行嚴格的保護,從而嚴重削弱了世界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給區外國家產品的進入設立了很高的貿易壁壘。

結語

后危機時代,西方各國為了盡快從經濟衰退的泥潭中擺脫出來,同時面臨中國等新興國家產品激烈競爭時,貿易保護主義成為了它們的一個必然的選項。然而,各種新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只不過是“新瓶裝老酒”,以“公平貿易”為借口,來保護本國的市場。

參考文獻:

[1] 范兆斌,蘇曉艷.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貿易保護主義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7,(1):15.

第6篇

關鍵詞:紡織環境競爭力 配額 國際貿易

根據WTO《紡織品與服裝協定》的規定,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取消配額限制,紡織服裝產品可以自由進入任何國家或地區。這個被業界稱為“后配額時代”的來臨,讓許多人士興奮不已,認為這一重大“利好”將極大促進我國紡織出口貿易的發展。然而,情況真有那么樂觀嗎?

環境競爭力將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多年來,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受限于配額制度,增長幅度緩慢,盡管具有比較優勢,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市場空間也長期被嚴重擠壓。“后配額時代”的來臨,短期內可能對紡織服裝出口有利,但中長期未必效果明顯,因為影響紡織貿易增長的因素并不只限于配額制度。WTO經濟研究部不久前就了關于紡織服裝業取消配額后的研究報告,預測表明:在配額取消后,即使在美歐兩個巨大市場,中國紡織品的份額平均只能增加13.5%;同時,由于國內貿易秩序欠佳及惡性競爭,市場份額的擴大并未帶來效益的增加,如紡織出口大省江蘇2003年對美出口激增125%而平均價格卻下降了41%。另一方面,出于對中國紡織服裝業巨大產能、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恐懼,一些世貿組織成員曾試圖延長配額期限,盡管該圖謀基本無法實現,但這些成員今后肯定會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技術壁壘或區域自由貿易對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進行阻撓。出于環境保護和市場保護的需要,配額取消后,西方發達國家將對進入本國、本地市場的紡織品實施嚴格的環保認證及有害物質檢驗認證制度。

可見,“后配額時代”的來臨,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提出了新的挑戰。從長遠來看,只有更加注重人體健康和周圍環境質量、對環境保護較為有利的“綠色紡織品”,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單純具備價格競爭力而沒有綠色通行證并不能鑄就紡織貿易的輝煌,唯有提升紡織環境競爭力才能有效獲取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環境競爭力對“后配額時代”紡織貿易的沖擊

隨著環境競爭力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環境因素對外貿進出口的影響也日益加強,進入“后配額時代”的紡織貿易將帶有明顯的“綠色”印記,擁有價格和質量優勢而缺乏環境競爭力的我國紡織貿易將面臨極大挑戰。

紡織環境競爭力缺失的現狀堪憂,現實的“利空”沖淡了“后配額”時期的“利好”。縱觀影響紡織環境競爭力的諸要素我們不難發現,我國紡織環境競爭力現狀令人堪憂:紡織產品本身離生態標準相距甚遠,產品從原料采購、生產、銷售、消費使用直至廢棄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即產品的生命周期還很難完全達到綠色環保要求。

紡織行業創新機制缺乏,加上對環境競爭力認識薄弱,導致紡織貿易原有的價格競爭力被不斷削弱、甚至優勢不再。近年來,理論界關于“入世”及2005年取消紡織品配額后對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影響、相關產業政策調整等的研究較多,但涉及紡織貿易與環境競爭力關系等問題的探討卻少之甚少。面對席卷而來的綠色浪潮,紡織業界缺乏足夠的敏銳性,對于生態紡織的概念、紡織生態標準等尚處于被擠壓和被動接受的狀態,紡織行業環境創新機制創立明顯滯后。環境競爭力的缺乏,最終在國際市場上弱化了價格競爭力,使紡織貿易原有的競爭優勢被不斷削弱、甚至優勢不再。

西方揮舞環境競爭力利刃構筑“綠色壁壘”,不僅使我國紡織品貿易面臨“自囿壁壘”和“它設壁壘”,原有的價格優勢也會成為西方實施“反傾銷”的借口。一直以來,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明顯的價格優勢,然而面對愈來愈多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國紡織品貿易正在慢慢地喪失原有的比較優勢,而且由于環境競爭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價格競爭力與非價格競爭力成為歐美發達國家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出口的借口及包袱。

紡織經濟外部性效應突出,環境成本高企,使經濟效益與環境競爭力形成“減耗循環”。由于行業技術水平的限制,我國紡織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還缺乏最基本的技術保障?!禣EKO紡織品標準100》對紡織成品布或服裝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超過5PPB,而我國企業受技術條件限制甚至還難于檢測和控制PPB級的物質。同時,由于設備陳舊、環保及工藝技術落后、措施不得力,紡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的外部效應愈發突出,這樣,不僅紡織行業環境競爭力水平得不到提高,還將導致外部社會成本的上升,形成環境競爭力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互相減耗的惡性循環。

綠色開發能力不足,綠色營銷渠道不暢,環境競爭力的培育與提升不能貫穿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當前我國研發和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環保紡織品的能力不足,政府和企業還沒有建立起綠色紡織品生產、銷售、消費者偏好等市場信息網絡,綠色營銷活動嚴重滯后。

紡織企業“綠色管理”不得要領,環境認證意識淡薄,加上我國現有環保法規及標準欠完善、不匹配,制約了紡織環境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促進“無配額”紡織貿易的對策建議

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企業既要繼續增強價格競爭力,更要注重提升環境競爭力。

充分認識到提高紡織環境競爭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立和完善我國紡織環境標志制度。首先應參照OEKO-TEX STANDARD 100等歐美標準,加緊制定出與紡織行業配套的環保法規和標準;應主動與那些實施了環境標志而又對產品環境問題特別重視的國家或地區建立聯系,吸收并借鑒其先進經驗,對不能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紡織標準體系進行改進與完善,力求與國際標準靠攏并接軌,實現雙邊或多邊環境標志的相互認可,力促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走向世界。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有保有壓”的戰術安排為紡織企業提升環境競爭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應鼓勵和引導紡織企業實現由傳統型向環保型的轉制,給予環保紡織類企業一定的出口傾斜政策;通過發放一定額度的環保補貼,降低環保紡織品的單位成本;可在紡織行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和綠色激勵基金,提供減稅減負、低息貸款等財政貨幣優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資金、技術、人力資源、市場開發等方面,支持環保型紡織企業的污染整治、生產線的改造以及環保紡織品的開發、研制等工作。

加強并完善紡織行業協會和環境組織的監管、服務職能,可在協會中建立紡織行業環保信息中心,關注《多邊環境協定》(MEAS)的最新進展,及時研究環保標準的國際動態,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為紡織企業提供咨詢指導服務,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嘗試建立“環境成本內在化”制度安排,將紡織行業單純為環保的“末端控制”轉變成為提升行業整體環境競爭力的“過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應”是提升紡織環境競爭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環境資產的所有權,對環境資產進行合理定價,堅持“排污者付費原則”,以成本壓力推動紡織環境競爭力的提升。

紡織企業自身應該樹立環保觀念,積極研發綠色紡織品和生態服裝,實施以出口為導向的“綠色紡織”發展戰略。紡織企業應在生產技術、生產管理、經營理念等方面向“綠色”靠攏,在產品開發設計、生產、包裝、運輸、銷售及回收處理等各環節注意環境問題,將環境因素視作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制高點;推廣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及相關認證工作,將“先污染后處理”的模式轉變為“零污染生產”模式;實施“綠色營銷”,結合價格競爭力,將紡織行業比較優勢轉變成綜合優勢,為企業贏得長遠發展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第7篇

一、主要國際泵業品牌例舉

1.瑞典ITT飛力;

2.美國Flow serve;

3.丹麥格蘭富;

4.德國KSB;

5.美國漢勝工業設備公司;

6.日本日機裝株式會社;

7.意大利貝洛尼公司。

二、國內市場及企業調查現狀

(一)國內泵業競爭狀況

在國內泵業市場上,目前有各類從業企業6000多家,但離散度相當之高,市場尚處于自由競爭的分散狀態。行業內各企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市場份額越來越向幾個優勢企業集中。總體上可分為傳統國企、新興民企、外資(合資)企業以及業內中小企業等四個陣營。

1.傳統國企逐漸沒落。一方面,其傳統產品和通用泵類產品的產量下降非常嚴重,許多已下降到不足原有生產量的1/4;另一方面,近年來形成的高技術泵類和特殊泵類產品,也因訂貨不足而導致生產能力大量閑置。對傳統國有企業來說,只有盡快轉變機制,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才能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2.新興民企日益成為市場中堅。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的嶄新階段,江浙一帶的許多民營企業憑借其科學靈活的經營機制、健全完善的銷售網絡異軍突起,生產經營上具備規模優勢,銷售網絡覆蓋全國,逐漸向集團化邁進或已經集團化改制成功,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民營企業的數量已遠遠大于國有企業的數量,民營企業的產值也遠大于國有企業的產值。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3.外資(合資)企業迅速跟進。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的入世,國際上各行業中,眾多跨國企業正在迅速占領中國市場。在泵行業,許多世界泵業的巨人們已經在中國布局設點。德國KSB公司、丹麥格蘭富集團、ITT飛力和ABS等國際品牌已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外資、合資企業的優勢是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用人機制靈活,沒有歷史負擔;目前尚只能占領一部分高尖端市場,營銷網絡還有待完善,對整個市場尚未形成強勁的競爭力。

4.業內眾多中小企業前景微妙。由于傳統的泵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行業門檻不高,衍生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這些小企業的生存多是依附一個較大的企業,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一企為泵、全民皆泵”的局面。它們普遍屬于 “三無”企業,對質量和服務等無暇多顧,憑借著成本和價格優勢,在亂中取利。

(二)國內泵業產值概況

如表1所示,近年來國內泵業發展迅速,2009年產品銷售收入519.4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44%,實現利潤總額54.31億元,完成出口值92.14億元。

三、部分高端泵產品用途及市場預測

(一)柱塞泵系列

柱塞泵是一種典型的容積式泵,廣泛應用于液壓機、工程機械、戰車和船舶等領域。

國內高壓柱塞泵長期依賴國外進口。近年來,分析機構預計國內工程機械將持續高增長10~15年,給高壓柱塞泵留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據有關預測,2010年柱塞泵全國市場份額為80億元,2015年市場容量可達150億元。

(二)螺桿泵系列

螺桿泵具有變量輸送、自吸能力強、可逆轉、能輸送含固體顆粒的液體等特點,在化學工業、石油勘探及采礦、造船業、陶瓷工業、能源工業、污水處理、造紙業、醫藥、食品、化妝工業以及農林漁牧業均有廣泛用途。產品主要分布在克拉瑪依、大慶、長慶、遼河、中原等各大油田、燕山、齊魯、儀征等各大化纖企業、各類礦山及電廠。

2010年單螺桿泵市場全國銷售額為10億元,雙螺桿泵銷售額為30億元。按10%左右的需求增長,未來5~10年市場容量達100~150億元。

(三)光伏水泵

光伏水泵即太陽能水泵,是一種集經濟型、可靠性和環保效益為一體的綠色能源高技術光電一體化系統產品,廣泛用于農田灌溉、潔凈人畜飲水、發展庭院經濟、美化園區、構造彩色噴泉、為養魚池增氧、海濱鹽場供排水等。

光伏水泵作為一個新型產業,十分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及促進農業現代化目標,國際市場也較為廣闊,在亞非拉及中東等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推廣使用。預計未來5~8年國內市場80億元,國際市場100億元。

(四)離心泵

離心泵可以作為清水泵、雜質泵、耐腐蝕泵等,在液體輸送、冷卻系統、工業清洗系統、水產養殖、施肥系統、計量系統、工業設備等領域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由于離心泵的應用領域廣闊,用戶對產品質量要求愈來愈高,低端離心泵亟需升級換代,市場挖潛大,預計僅化工行業的離心泵使用量超過6萬臺套。

(五)化纖泵

化纖泵是一種為化纖紡絲設備配套使用的高精度齒輪泵,廣泛應用于熔融紡、干紡、濕紡、直接紡、間接紡等。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和消費國,紡織業的穩定持續發展,給各類紡織配套機械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預計未來10年國內市場60億元。

五、高端泵業的市場調研結論

根據《中國泵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報告》(2007年版),全國未來5~10年的泵業市場總量高于1500億元,并且今后以20%的速度遞增,隨著高科技技術的迅猛發展,這一數量將有突破性增長,市場前景極為廣闊。長期以來,高端泵產品處于市場供不應求狀態,僅靠進口成本較大,而且遠遠滿足不了我國國內市場需求。

我國長期以來高端泵產品進口主要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占國內生產總量的70%以上,而且,進口產品的價格昂貴,受國際形勢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較大,不穩定因素較多,因此,我國急需發展自主研發、有核心技術的高端泵產品產業,以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第8篇

關鍵詞:低碳壁壘 商品結構 出口

“碳關稅”作為一種新興的貿易壁壘,主要是指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缺乏資本和技術,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因而主要是出口資本、勞動密集型產品,且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較大,主要表現為生存性碳排放。在相同技術水平,同等規模經濟水平情況下,碳關稅壁壘的征收,將對我國不同類型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商品結構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低碳壁壘對我國資本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

目前我國出口貿易中,資本密集型產業是碳關稅征收的主要產業。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決定了我國的能源出口結構,其中高碳產品的出口量很大。高碳產業就是以碳密集能源為生產方式,即通常所說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包括煤炭、石油、化工、鋼鐵、水泥、機電、交通、電力和建材等。近幾年來,由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各地大興基礎設施建設,對高碳產業的需求大于供給,使得幾大高碳產業發展很快。國際上能源價格不斷高漲,需求甚旺,但我國普遍施行價格管制及提供能源補貼,使我國的高碳產業具有了明顯的成本優勢,加之我國加工貿易的大幅推動,這就構成了我國能源密集型產品龐大的出口規模。高碳產業拉動出口貿易額的增加,帶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是“碳關稅”一旦開征,勢必會對上述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市場份額銳減,破壞原有的出口結構,不利于經濟的平穩發展。

(一)我國煤炭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占比例為70%,由此帶來了我國高碳產業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現狀。當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過程中,煤炭的絕對使用量將會繼續增加,但是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以及煤炭出口貿易方面可能將會逐步縮減,這反映了我國煤炭產業的發展趨勢。

(二)我國鋼鐵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產業關聯性很強。雖然近年來我國鋼鐵出口結構正在從低端加工轉向高附加值產品,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鋼鐵出口品附加值并不算高,單位產品碳排放量仍然較大,同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在進口鋼材中,高附加值的冷普板帶、鍍鋅板帶、電工鋼占到了52%,所以我國在鋼鐵產品的出口結構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提升新技術、降低碳排放節迫在眉睫。

(三)我國石油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中國是亞太地區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出口方面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石油出口量為806.69萬噸,到了2012年這一數字降到了252萬噸,降幅達到了68.76%,這表明我國石油工業上下游統一的程度比以前有所深化,石油工業對國內石油的利用率在增加,同時也說明了國內石油供應不足的問題[1]。我國石油開采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而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單位產值的能耗大幅度的降低。因此我國石油工業需要提升技術創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碳關稅對我國石油出口的限制。

(四)我國化工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化工產業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主要原料,經過多次化學加工生產各種化學品及合成材料的工業。從化工行業的供需情況看,高端產品大量依靠進口;無機化學品為我國化工行業傳統出口產品,但附加值較低,同時我國化工產業目前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化工產品結構調整緩慢、技術水平比較低、污染嚴重等。出口資源、能耗密集型,進口高端化學品,這樣的進出口結構很容易受到國際上如碳關稅等政策的約束和限制。

(五)我國水泥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水泥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同時水泥工業也是單位GDP排放CO2比較高的行業,原因有三:一是水泥能耗高附加值低;二是水泥主要是用煤作燃料來進行熟料煅燒;三是用石灰石作原料。2009年我國水泥工業萬元GDP的CO2排放量約14.7噸,是全國平均萬元GDP排放CO2量的5.9倍。由此可見,水泥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工業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需要進行隱含碳計算的典型行業。

二、低碳壁壘對我國勞動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

“碳關稅”征收對我國出口產業的影響強度居其次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但是其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卻不容小視。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是指生產出口產品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國勞動密集型出口貿易中,貿易量最大的紡織、服裝和皮革業的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量也最大,2009年這兩行業隱含碳排放占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總量的比重約為23.11%。數據顯示,這兩個行業為高碳排放強度行業,2006~2009年數據顯示,其碳排放強度平均約為3.229萬噸/億元,出口額所占比重居于第二位,約為17.52%,因此,碳排放強度和出口額共同導致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居高不下的態勢。

(一)我國紡織服裝業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紡織服裝行業是我國傳統的主導產業,同時也是高能耗行業。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紡織服裝業全過程能耗大致為4.84噸標煤/噸纖維,其中,服裝行業能耗為1.05噸標煤/噸服裝,織造行業能耗為0.95噸標煤/噸纖維左右,印染行業能耗大體在2.5-3.2噸標煤/噸纖維之間,平均為2.84噸標煤/噸纖維,印染行業約占全行業能源的58.7%,成為紡織服裝業節能的重點[2]。當前我國紡織出口產業普遍采用傳統熱處理工藝,全行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能源消耗量大,碳關稅的征收將對紡織業發展構成嚴峻的挑戰。

(二)我國皮革產業出口發展現狀

我國皮革行業是外向型行業,出口對外貿易依存度很大,尤其依賴發達國家市場。皮革企業屬于高污染的行業,而我國皮革出口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整個行業層次參差不齊,存在技術含量低、產品品位不高、缺乏檔次的現象。目前一些發達國家正擬制定低碳標準,通過征收碳關稅來限制高碳產品消費和進口。如此看來,我國皮革行業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勢在必行。

三、低碳壁壘對我國技術密集型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影響

碳關稅壁壘的開征對我國出口產業沖擊最小的當屬技術密集型產業。然而,面對國外森嚴的技術貿易壁壘和嚴苛的政策法規,我國大部分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受到限制,只有少部分出口產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碳關稅對我國制造業的沖擊會對用于電子和通信設備制造業方面的技術出口產生連鎖反應。如果碳關稅實行,外商將會關注進口使用某技術時,單位產品產生多少碳排放量。顯然超標就會拒絕進口。這就間接影響了我國出口技術的使用范圍。而我國出口技術使用范圍一旦減小,其創造的經濟價值也會降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技術出口增長趨勢會受到嚴重的挫折[3]。

四、低碳壁壘的應對與策略

低碳經濟的興起為我國對外貿易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應該借此機會優化我國出口貿易商品結構,逐步改變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出口主導產業的形勢,提升技術貿易的層次。首先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升級低碳技術,降低產品碳排放密集度,從源頭上減少煤炭等高排放量能源的使用。其次,政府對于新型產業要在技術上給與指導,政策上給與扶持,通過加大環保的補貼、放寬貸款政策、擴大環保設備購置的融資渠道等。同時,企業要將低碳化發展目標貫穿于發展始終,不斷完善現有產業價值鏈條;同時打造國際知名品牌,淘汰傳統的低端生產制造,向擁有先進國際技術和低碳環保的高端層面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國際知名度。最后,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整合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企業研發中心等資源,加強企業同高等院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s短科研研發投入周期,加快企業新技術的試用生產。在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從整體上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侯仔明,劉明慧,劉慧芳.淺析我國石油進出口貿易[J].特區經濟,2010(9):277-278

[2]楊青.轉型背景下中國紡織服裝業的低碳發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49-53

第9篇

關鍵詞:FDI 環境效應 環境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外商直接投資總量與日俱增,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隨著FDI的進入,環境污染問題也進一步加劇,因此產生了FDI是否導致了環境污染,污染程度又有多大的疑問。以下將圍繞這一疑問展開,并進行相應分析。

一、文獻綜述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內學者逐漸意識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之間的緊密關系,并且從中國層面或是地區層面開展相關研究。福建省作為對外開放的沿海重要省份之一,隨著FDI的大量引進,環境也不斷惡化,FDI的環境效應問題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現有研究成果中,方苑(2009)運用1985-2007年福建省的時間序列數據,對福建省FDI實際利用量和工業“三廢”排放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現,FDI的實際利用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之間分別呈現倒N型、U型、倒N型曲線關系。章貴軍、付志剛、李妙萍(2010)利用福建省2000-2008年的面板數據構建模型,采用面板單位根檢驗和面板協整分析的方法實證檢驗外商直接投資對環境的影響,結果表明福建省的FDI對環境質量影響效果各異。吳幼華(2009)利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方法,發現出口增長是福建省環境污染的格蘭杰成因,但外商直接投資序列與福建省環境污染序列存在偽相關,因此不能確定FDI與福建省環境污染的相關性,“環境污染避難所”假說在福建不成立。林美順(2011)利用1985-2009年的福建省時間序列經濟數據,構建了包含能源消費方程在內的四方程聯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福建省的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經濟增長與工業整體污染之間都存在著 “倒U型”的曲線關系。

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數據選取不同,學者們關于福建省FDI環境效應的研究尚無統一定論。這些研究大部分是宏觀層面的實證分析,較少涉及微觀行業的研究,因此為了更好反應外商投資對環境的影響,以下將利用FDI集中的污染密集型行業的數據,通過對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FDI額進行相關性分析,從微觀的行業層面來研究FDI對福建省環境狀況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FDI與福建省環境污染現狀

1.外商直接投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在利用FDI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歷程大致分為:第一,起步階段(1979-1990),改革開放后福建省成為對外開放的第一批省市之一,從設立廈門經濟特區開始相繼開放各縣市,但初期合同FDI額和實際利用FDI額都很小。第二,高速發展階段(1991-1993)全省以經濟特區為龍頭,各類開放區為輻射,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開放開發格局,1993年合同FDI額達到113.66億美元。第三,后退階段(1994-2000)長三角、珠三角的崛起使得福建省擁有的政治優勢不斷弱化,加之基礎設施落后,經濟腹地狹小等原因,對外資吸引力開始下降,同時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也嚴重影響了其招商引資的發展。2000年合同FDI額只有1993年的37.95%,而實際利用FDI額為1993年的75.70%。第四,穩定增長階段(2001-2008),入世后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外商投資額大體呈上漲趨勢。但2008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使得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經濟受創,而這些地區正是福建省吸引FDI的主要來源地,因此FDI額在2008年出現下滑。第五,再次高速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2009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海西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福建省迎來了一個新的戰略發展機遇期。至2012年3月底實有各類外商投資市場主體2.53萬戶,其中總投資在100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的外商投資企業有2288戶,5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資企業431戶。同年國家發改委《中國區域對外開放指數研究報告》,首次公布了大陸地區31個?。ㄖ陛犑?、自治區)對外開放度的得分和排名,福建省位居第五位,實現又一次的飛速發展。

2.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分布

與國內其他發達省份相比,福建省FDI產業結構十分不均衡。第一產業投資規模很小且無上升趨勢,而第三產業近幾年來開始呈現明顯增長,外商投資比重由2002年的11.77%調整為2011年的36.42%。FDI集中投資于第二產業,2000年~2011年規模有所浮動,但第二產業合同FDI額所占比重均超過50%,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顯然外商在福建省的投資存在著明顯傾斜,三次產業發展很不平衡。

從外商投資企業工商注冊資本金來看,外商集中投資于制造業,2009年~2011年制造業在外商投資工商注冊投資總額中的比重相當高,分別為67.2%,67.9%,66.6%。同時制造業中比重較高的12個行業基本都是污染密集型行業,如紡織,服裝鞋帽,塑料,通信機械,化學原料等。2011年外商投資于污染密集型行業的企業達到9448家,占企業登記注冊總數的52.99%,創造的總產值達到FDI工業總產值的71.2%。這說明污染密集型行業是外商投資的重要產業,可以初步判斷FDI對福建省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當地環境污染。

3.環境污染的情況

(1)總體情況

隨著FDI額不斷增多,環境污染也日益嚴重,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工業廢氣以及工業廢水、工業固體廢物成為福建省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從整體上來看,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以及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隨合同FDI額的增加而增加,大體呈上升趨勢,而工業固體廢物由于綜合利用率的提高,其排放量逐年下降。為了進一步分析FDI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利用spss軟件對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合同FDI額進行簡單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工業廢水、廢氣排放量與合同FDI額在顯著性系數為0.00下,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890、0.889,顯示很強的相關性,同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合同FDI額的相關系數為0.723,同樣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因此可以推斷外商投資與福建省的環境污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

(2)地區分布

從環境污染的地區分布來看,福州、三明、龍巖、泉州、漳州四市污染較嚴重,2011年泉州工業污染情況最嚴重,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粉塵排放量均居全省第一,分別達到10.25萬噸、5.06萬噸;漳州工業廢水排放問題較突出,排放量占全省比重的48.89%,這一情況與當地對外開放早,吸引外商投資多有密切的關系。廈門市也是屬于對外開放早,吸引FDI多的市區,但由于在工業污染治理投入較大,整體污染較少。

(3)產業分布

FDI在福建省集中投資的紡織,服裝鞋帽,塑料,通信機械,化學原料等行業產生了大量污染物,從2009年~2010年工業二氧化硫、煙粉塵排放情況來看,除了紡織、皮革、金屬、非金屬、通用設備四個制造業污染排放量略下降外,其他制造業污染排放均逐年上升,甚至是大幅度上升。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對環境污染最大,平均工業粉塵排放量達到全省的72.5%,此外紡織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工業二氧化硫、煙塵排放數量也占全省很大的比例。2010年污染密集型行業總體排放的工業二氧化硫、工業煙塵、工業粉塵占全省排放總量的比重分別為33.56%、53.02%、63.75%,F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污染普遍,2010年第一季度福建全省23個列入統計的城市中,20個城市均出現酸雨,酸雨頻率大于50%的城市有9個,而工業粉塵、煙塵的大量排放使得福建省空氣質量不斷惡化。

三、啟示及政策建議

綜上,FDI在促進福建省經濟增長的同時對其環境確實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惡化了當地的環境,據此給出如下政策建議:

1.積極引導產業結構升級

FDI在福建省投資存在明顯的傾斜,集中投資于污染密集型行業,這種投資結構的不平衡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因此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FDI更多的進入第一和第三產業,減少在污染密集型制造業特別是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等行業的投資,推動福建省產業結構的升級。

2.提高利用外資質量

引進外資時應避免保量不保質的問題,對那些資源利用率低下、高污染的企業堅決不予引進,對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的外資項目則優先考慮,通過對引資結構的調整,引導企業進行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3.加強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相關的環境保護法規,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監控,全面控制工業三廢的排放量,加大對超標排放企業的懲罰措施,同時對環境治理情況好的企業予以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方苑.FDI對福建省環境質量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09,(3)

[2]章貴軍,付志剛,李妙萍.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實證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2008 年面板數據[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研究生論文專刊,2010,(37)

第10篇

根據宏觀經濟模型的測算結果,1983~1999年期間,中國經濟總量(GDP)對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綜合彈性比為0.121。由于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2%,照此推算,同時期中國經濟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間接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綜合貢獻率為27.8%。中國政府提出的“十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長目標是7%,如果在今后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能夠繼續保持與過去20年相近的貢獻率,則其年均增長速度至少應當達到16%左右的水平。

表1外商直接投資發展概況

資料來源:根據外經貿部統計計算。

自從1995年以來,中國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結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平穩增長時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九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僅僅達到1.6%的水平(參見表1)。2001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14.9%的恢復性增長,預計“十五”時期正增長趨勢仍然有可能持續,達到年均5~10%的穩定增長水平。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從有利因素來看:一是世界范圍的資本活動由于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將會進一步趨于活躍,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調整對投資、尤其是外國投資的需求將會繼續擴大;三是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秩序和投資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及其企業長期戰略決策創造了良好預期,而且隨著服務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四是大量農村過剩勞動力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導致的失業、下崗,將使中國繼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也將長期存在,從而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繼續加快向中國轉移的進程;五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產生,長期積累形成的“三資”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將面臨不斷更新、改造、擴充的需要,現有企業的增資將繼續構成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未來時期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不能排除出現局部區域、甚至世界范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國經濟為首的西方經濟尚未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這將嚴重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二是許多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大大加快,區域內投資的增長將遠遠超過面向區域外的投資,而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形成多邊經濟共同體的區域,因而面向這一地區的投資和本區域內部投資自由化的進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國吸引外國投資的競爭將明顯加劇,不僅發達國家會利用資本市場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等優勢,加快吸收購并方式直接投資的速度,而且發展中國家也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通過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市場開放換取外國的技術和資本。這將為中國吸收外資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四是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外資優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資的收益預期將明顯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國經濟總量和新增外商投資總量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規模,相應的增長速度將會表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總之,吸收外資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今后將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

盡管從存量的角度來看,由于“三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大大提高,“三資”經濟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但是從新增流量的角度來看,“十五”時期利用外資的增長將難以達到過去20年間的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是“十五”時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前20年相比將有所下降;二是為了保持利用外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必須通過優化產業分布結構來提高經濟整體的產出效率,彌補總量增長趨緩的不利影響。這實際上意味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必須由注重總量增長效應向注重結構升級效應轉變。根據吸收外資的產業結構提升效應的實證分析結果,外商投資帶動了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程度的提高,但是這主要依賴于外商投資本身的資本裝備優勢來實現,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和投資需求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勢頭,各種產業部門在社會總需求增長中所受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在投入產出分析中主要通過計算感應度系數,反映不同產業部門的影響程度,系數值越高,說明該部門為了滿足總需求增長而應該增加產出數量,并將這樣的部門稱之為后關聯產業。促進后關聯產業發展一般是供給政策的重點,目的在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配套和基礎條件。根據中國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計算結果,商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最高,其次是種植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鋼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其他普通機械制造業、有機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采選業、其他化學產品制造業、石油開采、棉紡織、造紙、塑料、汽車工業、電氣、電子元件制造業、金融業等。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對這些領域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快于其他產業部門,相應的外商投資需求增長也將快于其他部門。感應強度比較高的產業主要是基礎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通過利用外資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利于為加工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配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二、進入中國的服務業投資增長將快于工業部門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諾,中國將會在“十五”時期加大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其中如金融保險、批發零售商業、對外貿易、電信、運輸和技術服務等領域,中國現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遠遠低于國外同行業企業,將會有大量企業通過與外國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同盟提高自身競爭力,不同行業生產和經營活動以及消費者對相關服務的質量、多樣性和廣泛性也會產生新的要求,與這些要求相適應,對外商服務業投資的需求必然會大量增加。其次,服務業與制造業有所不同,投資是直接進入對方國內市場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國服務市場的巨大規模對于外國服務業企業具有非常強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務業、尤其是消費服務業多數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服務業規模有利于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減輕中國長期存在的巨大就業壓力,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是中國未來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這種政策導向及其相應的鼓勵性措施也將產生對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從國際背景來看,目前服務業投資已經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流之一,發達國家服務業轉移趨勢有所加快,流向發展中國家的部分也會明顯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十五”時期中國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將有望實現比較高的增長速度,由于服務業、特別是金融保險、電信服務、商業、運輸等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陸續取消,這些行業的外資增長速度將明顯快于包括工業部門在內的其他行業。

初步估計,同時期外商服務業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可能達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產業外商投資占全部外商投資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這將大大改善中國的市場和投資環境,有利于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目前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對產業結構變化的預期是什么呢?一項針對136家歐盟在華投資企業進行的調查(2001年6~8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136家歐盟國家在華投資企業,通過訪問、座談和問卷方式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已在2001年9月8日于中國廈門召開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參見《歐盟中小企業對華投資發展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后歐盟企業的對華投資產業結構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第一,接受調查的企業認為,歐盟企業最有可能選擇的行業首先是制造業,這一結果與迄今為止的投資產業結構中制造業比重最高的特點沒有什么區別,但是,考慮到目前已經投資的企業中制造業占80.7%、而回答今后將選擇制造業的企業比重僅有66.2%這一因素,可以認為未來時期歐盟企業對華投資中制造業投資的比重將會明顯下降。第二,現有企業中,郵電通訊、交通運輸業的比重僅有3%,但是認為今后歐盟企業將會選擇該行業進行投資的企業高達57.4%,排在第二位,可見與電信服務和交通運輸有關的服務業投資將出現快速增長,在全部投資中的比重也會明顯提高。第三,金融保險業目前的外商投資在地域、經營范圍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為止對該行業投資的歐盟企業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調查企業中47.1%的企業認為,今后歐盟企業的金融保險業投資將成為優先選擇的領域之一,僅次于制造業、郵電通訊運輸業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業之外,電力、煤氣生產供應、商業批發零售等行業的投資也可能出現較快增長,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項調查涉及企業數量比較多,涉及國家范圍廣泛,接受調查企業的產業分布、投資方式、地區構成等均與外資總體結構相接近,因此可以認為樣本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調查結果反映了發達國家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產業結構未來趨向的一般性特點。

表2歐盟企業今后增加對華投資可能選擇的行業

注:問卷問題:您認為今后歐盟企業對華投資將會選擇那些行業?

資料來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課題組《歐盟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報告》2001年9月。

利用投入產出表分析的結果表明,在第三產業中,商業飲食、郵電運輸、金融業、公用事業及居民服務業的后關聯性最強,也就是說,對這些產業的需求增長受總需求增長的拉動效果較為明顯。因此,“十五”時期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對這些服務業的需求增長會超過其他服務業的平均水平。通過吸收外資,提高這些行業的總體規模和服務水平,有利于適應經濟增長和和市場消費增長的要求、并產生良性循環效果,帶動社會需求進一步增長。因此,應當成為重點發展的領域。

三、勞動密集型工業行業將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相對集中的領域,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有望加快

根據行業偏向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選擇與勞動密集型程度、資產產出效率、行業平均稅負水平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假定在未來投資決策中,對行業投資的預期,以目前各制造業行業的全部企業平均水平為主要依據,那么根據外商投資不同的利益目標,選擇投資領域的趨向也將發生相應的變化。主要注重利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比較優勢的外商,對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制品業、服裝加工業、紡織業、家具制造業、木材加工、非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投資趨向較強,向這些領域投資的可能性比較大。以提高資產產出效率為投資指向的外商,對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制品業、服裝加工業、食品加工業、電氣機械、辦公機械、紡織業、金屬制品業等行業的投資趨向很強,向這些領域投資的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以回避稅負為主要目標的外商,對稅負水平比較低的行業具有比較高的投資趨向,這些行業包括皮革毛皮制品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等。但是,如前所述,外商投資預期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如果對上述因素綜合評價,可以得到表3中所列結果。

表3按照外商投資趨向分類的工業行業

注:分類是對資產產出效率、勞動密集型和平均稅負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得到的,其中在計算3個因素平均評價指標時,按照各自與外資行業偏向指數的等級相關系數確定了不同權數。

第一,服裝、家具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業、其他制造業等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將是外資投資預期和偏向程度較高的領域。

第二,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辦公機械、電氣機械等雖然資本裝備程度比較高,但是由于資本產出規模明顯、稅負水平較低等原因,有可能繼續成為外商投資相對集中的領域。實際上,這些行業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

第三,今后外商投資相對較少的行業主要由三類構成:一是電力供應、蒸汽與熱水、煤氣生產與供應、自來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將長期由國有經濟占主導的自然壟斷行業;二是非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采選業等資本產出效率較低、稅負水平比較高的行業;三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飲料制造業等市場相對飽和、資本產出效率不夠明顯或者稅負水平比較高的行業。

應當注意到,近幾年來,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含量有所提高。這對于中國吸收外資的技術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夠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扶持,這種趨勢有望繼續保持并進一步擴大。

四、發達國家制造業今后產業轉移的可能趨勢——來自日本大型企業的調查結果

日本是中國吸收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之一,日本的經濟結構調整將對面向中國的產業轉移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根據日本國際合作銀行對792家在國外設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業企業所進行的問卷調查(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合作銀行“2001年海外直接投資問卷調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71.6%的企業提出今后3年將繼續加強和擴大海外業務(海外業務除了包括在當地投資企業的生產、銷售、研究開發等活動之外,還包括委托生產、收購等),而提出“維持現”或者“縮小、撤退”的企業僅分別占28.0%和0.4%。計劃擴大海外業務的企業比重比2000年度調查結果提高了17.1個百分點之多,可見日本企業的對外產業轉移今后將以較快的增長速度繼續擴大。其中82%的企業認為中國是最有前途的產業轉移對象國(可重復選擇),比2000年調查結果提高13個百分點,已經連續4年居各國(地區)之首,此外,今后3年計劃擴大海外業務的企業中76.3的企業回答將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比2000年度調查結果提高了16.8個百分點(參見表4)。因此,今后中國將成為日本包括直接投資在內的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

從不同產業的投資趨向來看,在日本的主要行業中,汽車工業生產企業計劃3年內擴大和加強海外業務的比重

最高,達到90%,其次是一般機械(74.5%)、電氣機械、電子設備(72.3%)、化學工業(70%)等。與2000年調查結果相比,這些產業計劃擴大投資的企業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汽車工業提高了23.8個百分點,除此之外,一般機械(29.8)纖(28.0)、食品(30.4)的百分點上升幅度也比較大,表明這些行業的投資有可能出現新的增長勢頭。

表4今后3年日本企業計劃擴大海外業務的主要目的地

資料來源:日本國際合作銀行《2001年度海外直接投資問卷調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

第11篇

關鍵詞:上市公司;社會責任;社會責任信息;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09-33 -03

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最大限度追逐經濟利益帶來的“負效應”日益突出,“美的”紫砂煲造假騙人,“富士康”員工的17連跳,讓人“心驚膽戰”,不論是中石油的管道泄漏還是紫金礦業的污水泄漏,均讓大自然遭受了“不能承受之痛”。類似事件的不斷發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企業社會責任”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人們重新審視企業的社會角色,要求企業在追求自身高收益率的同時也要切實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并對社會責任信息進行披露,進而加強對企業行為的干預。

一、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的理論界,主要是法學界,從法律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屈曉華(200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通過企業制度和企業行為所體現的對員工、商務伙伴、客戶(消費者)、社區和國家履行的各種積極義務和責任,是企業對市場和相關利益群體的一種良性反應。也是企業經營的綜合評價指標,包括企業的經濟責任、生態責任、倫理責任和文化責任等”。

美國最早提出和研究社會責任會計,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方面,美國的全國會計師協會(NAA)在1974年發表研究報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主要領域包括社區參與、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環境、產品與服務等四個大類,共包括21個小類。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2年1月7日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81條指出,“上市公司應尊重銀行及其他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在第86條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眹Y委2008年1月4日的《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從八個方面概括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內容,即“公民責任: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經濟責任:不斷提高持續盈利能力;質量責任:切實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環境責任: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創新責任: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安全責任:保障生產安全;內部責任: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公益責任: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二、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現狀

目前,從上市公司社會報告披露的數量來看:在深滬300指數企業中,從公開渠道我們可以找到219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的企業占樣本總數的73%,81家未報告的企業占樣本總數的27%。從數量上看,還有接近30%的企業沒有社會責任報告。

(一)從行業、地區分布來看

2010年深滬300指數企業中有35個行業企業了社會責任報告,保險業、家用電器制造業、金屬制品業表現突出,而石油加工、紡織業、出版行業則表現不濟,具體情況見下圖:

由圖1可見責任報告的行業占整體樣本行業的66.03%,而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占總體樣本的69%)和中部(占總體樣本的22%),西部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只占總體樣本的9%,中西部分布不平衡。

(二)從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次數來看

在219家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當中,有30家第一次社會責任報告,第二次社會責任報告的有23家,第三次的有147家,第四次的11家,第五次及以上的總共有8家,其中,3次以上的企業占大多數,5次以上的企業很少,說明我國非財務信息披露起步較晚,并且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意愿不積極。

(三)從社會責任報告的審驗狀況來看

從調查的219家企業來看,社會責任報告經過第三方機構審驗的企業僅僅有16家,占樣本總數的7.3%,剩余203家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沒有經過第三方機構的審驗。社會責任報告的審驗有利于于提高其可信度和權威性,然而,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社會責任審計具體準則,因此社會責任報告普遍存在披露不真實、不充分、不及時的情況。例如,“美的”紫砂煲造假騙人事件,“美的”在2010年社會責任報告中對紫砂煲造假事件依然避而不談,根本未披露這個事件的負面影響;紫金礦業的污水泄漏事件,作為上市公司的資金礦業,信息披露不僅滯后,且對其排除的廢水到底有毒無毒也不作準確的說明,無法為利益相關方對其整體業績作正出正確的判斷提供依據。

(四)從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依據來看

2006年以來,深證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國資委先后了有關規范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文件,但不同主體的文件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求、格式不完全相同,以至我國企業所披露的報告種類繁多。目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在行文和闡述上都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從名稱上來來講,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報告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環境報告和可持續發展報告等,在篇幅上,每個企業則有所不同,少則十幾頁,多則數百頁,公司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時,均系根據不同組織的指南以及行業標準進行編制,有失可比性。

三、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律、規范的要求

據研究,企業目前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都要大于其履行社會責任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很難做到自愿履行社會責任。要使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付諸實踐,外部力量的介入即政府制定法律法規是不可或缺的。我國目前存在的關于規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法律繁多,但這些法律條文都相對零散,而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系統的結構支撐。目前,只有2006年修訂的《公司法》第五條明確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義務,并出臺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規,然而這些規定僅僅是指導性的,并沒有具體的詮釋及操作規定和保障機制,執行起來有一定難度,現實中也沒有引起企業足夠的重視。

2、利益相關者的壓力

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的關注對企業主動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有積極作用。而我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除了主要資本所有者(即大股東)會對企業經濟責任是否履行進行關注之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注意識尚須提高。就上市公司而言,企業的小股東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股票投機為目的,甚至對財務報表都沒有足夠重視,而其他利益相關者(如:消費者、職工、社區等)對企業社會責任及社會責任信息了解甚少,以至難以對企業是否披露了社會責任信息,以及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有較高的關注度。

(二)內部因素

1、公司的規模

大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社會形象與信譽資本,通過自愿性信息披露與外部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是塑造大公司良好社會形象和改善公司信譽的有效手段。因此,規模越大的公司,就更加可能披露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表明自己是負責任的公司。Cowen(1987),Trotman(1981)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規模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正相關。

2、公司的盈利能力

Preston等(1997)提出的“提供資金假說”認為,好的財務業績使公司有更寬裕的資源投入到社會責任活動中去,因此也更有可能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基于企業業績與一般信息披露的關系,眾多學者認為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得公司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

3、公司的行業屬性

公司所屬的不同行業會影響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某些行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明顯多于其他行業?!董h境保護法》《勞動法》等要求重污染企業在環境保護、員工福利、社區等方面從事更多的社會責任活動,因此,這類企業會披露更多的社會責任信息表明自己的行為。

四、改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對策

為改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本文從信息的提供者即企業,信息的監管者即政府和信息的使用者即利益相關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應盡快制定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相應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大多數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零散的分布在年報內,披露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關鍵的原因還在于沒有統一的強制性披露規范。要制定有效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對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目標、對象、內容、形式、工具等做出具體規定;第二,必須對企業最低限度的披露要求做出明確和強制規定(例如企業經營成果及其分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情況、生態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鼓勵企業披露盡可能多的其他社會責任信息,由自愿披露逐步過渡到強制披露;第三,加強處罰制度建設,增強處罰力度;第四,制定具體的執行指南,確保其有效執行。

2、完善立法工作

目前我國雖然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自然資源法》《公司法》等法律涉及到一些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但是還沒有有關社會責任專門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如果沒有相關的律法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大多數企業目前將不會為承擔社會責任買單。本文認為在《公司法》中規定了企業是社會責任的義務主體的基礎上,應加強對現行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進行協調,將分散于諸多法律法規的中的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到社會責任利益本位理念下,同時積極利用法律中激勵性規范(如《企業所得稅法》中規定,企業的公益、慈善性捐贈可以稅前扣除),可以促使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二)提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意識,自覺披露社會責任信息

企業內部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動力。因此,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對推動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尤為重要。政府、民間組織和主流媒體加大對企業廣義受托責任觀的宣傳,加大企業對社會責任觀的認知,使得社會責任觀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引導企業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長期定期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滿足利益相關者的信息使用需求。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企業社會責任浪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企業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它從財務報告中脫離出來,能夠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方式也應當由分散的披露方式向獨立社會責任報告過渡。2006年,國家電網內資企業首份取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可持續發展報告,近兩年,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數量呈現出上升的趨勢。然而,目前已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總體水平不高,很少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部分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沒有建立在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基礎上,缺乏有力的事實做支撐,顯得空洞無內容;第二,公司缺乏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與溝通,單方面閉門造車式的編寫報告,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需求沒有納入報告體系之中。因此,上市公司應在履行了社會責任的事實基礎上,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有效的溝通,采納相關的意見,策劃、撰寫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

(三)提高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社會責任信息的關注度

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屬于外部推動力。因此,通過網絡等媒體,舉辦對利益相關者宣傳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重要性的活動,以提高其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關注度,將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披露社會責任信息作為衡量企業價值的標準之一。此外,還要充分發揮新聞輿論、消費者組織、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社會監督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完善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彌補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監督失靈”。

(四)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審計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只有董事會和管理層的承諾,而沒有獨立第三方的鑒證,因此,社會責任信息的可信度容易遭到質疑。歐美國家在實施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同時,也開展了對此類信息的審計工作。為確保社會責任信息的真實可靠,我國也應當逐步開展社會責任信息的審計。我國實施社會責任審計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采取逐步推進的辦法。目前披露了社會責任信息的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的比例尚小,且披露時間尚短,因此,試點推行可避免打擊企業披露的積極性。二是社會責任會計準則和社會責任審計準則的制定應當同步進行,只有在存在一定準則的規范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審計工作保量。

(五)加強對社會責任信息計量的研究

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為主,輔助一些圖片、圖表、數字說明問題,而基本上沒有披露以社會責任會計報表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社會責任報告。當前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不能反映企業社會收益、社會成本和社會凈收益,因而,不能反映企業的存在的社會價值,缺乏有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責任信息計量存在技術難點。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幾乎空白,基本上處于引進國外經驗的階段。因此,學術屆應加強社會責任信息計量研究,為企業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提供計量依據,并有利于推動我國社會責任會計準則的制定。

參考文獻:

[1]屈曉華.企業社會責任演進與企業良反應的互動研究[J].管理現代化,2003,(05).

[2]NAA,1974,Committee on accounting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V0l.56 No.3:59-60.

[3]張旺.中國上市公司非財務信息披露報告(2011)[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

[4]Trotman,K.T.and Bradley,QW: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

[5]Cowen,Scott,S,Ferrari,L.,Parker,L.: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A Typology and Frequency-based Analysi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

[6]Preston,L.E.,Rey,F.&Dierkes,pa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Germany、France、Canada and the U.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8,20(4),40-49

[7]彭華崗.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理論與實證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第12篇

【關鍵詞】河南 制造業 比較分析

一、引言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其中制造業在工業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就河南省而言,2015年河南省GDP總量達到37010.25億元,比上年增長8.3%,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4%,位于全國第5。其中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5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1個百分點,制造業增加值占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例高達80.53%。由此可見,制造業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加快地方產業轉型、縮小與發達地區收入差距、尤其是在吸納勞動力等許多方面,對河南省有著極其重要意義。

然而,河南省制造業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第16,這與河南的人力資源大省和工業大省地位極不相符。所以,有必要把握河南省制造業發展狀況,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在全國范圍內選擇東部的山東省和安徽省以及中部的湖北省作為比較對象,主要是因為這三省位于河南省周邊,地理位置、資源分布情況較為相似且經濟實力差別不大,具有較高的可比性。最重要的是山東、安徽、湖北三省的GDP排名雖然落后于河南省,但其制造業排名均高于河南,具有較高的差異性。

二、河南省與山東、安徽、湖北三省制造業發展情況比較

(一)制造業經濟效益能力的比較

河南省制造業產值稍高于安徽、湖北,但同山東相比仍有差距,反映出河南省制造業基礎薄弱。2015年河南省制造業增加值為16100.92億元,同比增長8.0%,具有規模效應的工業增加值增長8.6%,其中,輕工業同比增長8.13%,重工業同比增長8.92%,輕、重工業增長比例為35.3∶64.7。[1]河南省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3.1%,位于全國第9,低于山東(3.7%),稍高于安徽(2.6%)和湖北(2.9%)。而河南省制造業產值僅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72%,僅居于全國52位。2015河南省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國比重3.67%,排名第9,高于安徽(3.37%)和湖北(3.44%),但低于山東(4.57%)。

河南省制造業凈利潤僅高于湖北省,但對外貿易依附指數較低且制造業從業人數比例較小,反映出河南省制造業市場競爭力低、產品附加值低、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現狀。

2015年,河南制造業企業凈利潤占中國制造行業總利潤的2.69%,位于全國第10,低于山東(7.46%)和安徽(4.35%),高于湖北(2.05%),在中部地區位居第2,超過西部各省。制造業績效指數為5.84,位列全國第18,低于山東(6.53)和安徽(6.27),但高于湖北(4.68),在中部地區位列第4。而河南省制造業的進出口貿易依附指數僅為8.2%,僅高于和甘肅,居全國末位。河南省制造業從業人數占河南省在崗職工人數比例為23.08%,低于山東(25.96%)、安徽(24.72%)、湖北(31.19%),位于全國第15。

(二)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比較

河南省制造業科研(R&D)經費投入占R&D總投入的比例較大,高于其他三省,但就其總額來看,仍與山東、安徽有較大差距。2015年,河南省R&D經費共投入305.7億元,其中制造業業R&D經費所占比重為84%,但就全國來看,河南省制造業R&D投入占全國制造業R&D總投入的2.46%,位于全國第14,低于山東(5.59%)、安徽(2.56%)、湖北(2.67%),在中部地區位居第2。而且,R&D經費投入指數僅為1.09%,位于全國第23,雖高于安徽(0.70%),但低于山東(1.14%)和湖北(1.69%),在中部居末位。 2015年,河南制造業資產增長率率為15.34%,居全國第18位,略高于湖北(12.50%),但低于山東(17.03%)和安徽(15.69%),在中部地區位居第4。

制造業新專利增加數反映了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河南省新專利總量較大但人均較少且制造業新產品盈利能力較弱。2015年,河南制造業新專利申請數為7531件,同比增長958件,高于山東(7337件)、安徽(6651件)和湖北(5367件),位于全國第12。但人均專利申請數為71.54件/萬人,排在第22位,雖略高于山東(67.82件/萬人),但遠低于安徽(232.18件/萬人)和湖北(124.45件/萬人)。2015年,河南制造業產品創新率為13.4%,位于全國第11,低于山東(17.5%),但高于安徽(12.7%)和湖北(10.4%),在中部地區位居第2。河南制造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2.46%,低于山東(8.10%)、安徽(3.42%)和湖北(3.11%),在中部地區位居第3。河南制造業外來技術消化率高達11.25%,居全國第7位,遠高于山東(7.85%)、安徽(3.85%)和湖北(3.54%),在中部地區位居第2。

(三)制造業能源耗費的比較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與發展,制造業已經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支柱產業。但制造業又耗費大量資源,造成環境污染。由于河南以及山東、安徽、湖北三省地理環境相似,所以制造業中的高耗能產業主要集中于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食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紡織業、服飾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等[2]。

2015年,根據河南制造業中30個部門對煤炭資源的耗費情況來看耗費量排在前5位的部門占河南省制造業資源耗費總量的80%,耗費量排在前10位的部門占河南省制造業資源耗費總量的95%。與2015年全國制造業能源耗費總量量相比,河南省煤炭耗費量排名前10位行業煤炭耗費量均高于全國平均值。2015年,河南省制造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耗費分別增長31.3%、14.6%,而制造業總產值僅增長了13.7%。在同一時期,山東、安徽、湖北制造業煤炭耗費量分別增長23.2%、15.4%和15.8%,而其制造業產值分別提高了35.3%、34.2%和23.9%。河南制造業能耗增加值與制造業增加產值之比超出全國平均水平53.5%,明顯高于山東(16.9%)、安徽(13.9%)、湖北(14.7%)三省。

三、河南省制造業發展狀況

(一)河南制造業經濟效益較高,制造業占工業比重較大,產業結構較為合理

但是,從河南省經濟總量來看,制造業占總產值比重較小,遠未達到支柱產業的要求。而且,河南制造業企業分布區域廣泛、產品同質化嚴重、多為中小型企業,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此外,河南制造業對外輸出能力低,產品質量難以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競爭力較弱。并且,制造業吸納勞動力人數較低,對河南省就業的促進作用有限。整體而言,河南制造業對地區經濟的促進能力較弱、企業競爭力不強,沒有充分發揮出河南省的人力資源優勢,工業大省的地位并不突出。

(二)河南制造業R&D經費投入與其他產業相比所占比例較小,R&D經費投入中用于支持自主創新活動的比例較小

雖然專利申請數居全國前列,但大部分專利的科技含量不高、創新成果向實踐轉化程度低。河南制造業企業對研發新產品的投資力度較小,企業之間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制造業對新技術、新的生產工藝的應用相對落后,技術積累與發展較為緩慢,河南制造業引進與消化外來技術成本較高,但缺乏國家重點研究機構,科研人員數量較少,持續競爭能力不強。整體而言,河南省制造業在技術創新方面不具備區域競爭優勢,仍處在成長期。

(三)河南制造業對資源和能源依賴程度較高,單位能源增加值較低,河南制造業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產業

化工材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實現較高的凈利潤、貢獻大量GDP增量;其產值在制造業中也占據較大份額。然而,與其他行業相比,這些行業在貢獻高GDP增速的同時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而且,河南制造業中的高新技產業發展非常滯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的經濟效益極低[3],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四、河南省制造業發展建議與對策

(一)加快技術創新,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

對于河南制造業以中小企業居多、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的現狀,政府應實施驅動創新戰略,建立起以政府為依托、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新技術的R&D投入―產出―市場―投入的循環發展模式。鼓勵企業間的協同創新,建立戰略合作聯盟,提高核心技術攻關能力。

(二)優化產業布局,培育產業集群,發揮企業的規模效應

河南作為“一帶一路”戰略腹地,面對的將是廣闊的國際市場,因此,應將有限的資源應用到具有競爭優勢的行業,加強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促進企業重組與并購,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再由企業帶動相關產業,形成“協同效應”。

(三)提高勞動力素質,發揮人力資源優勢

農民工是中國制造業主要的勞動力來源,河南要想成為制造強省就必須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促進其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掌握新技術。

參考文獻

[1]河南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