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20: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風險分析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可靠性與風險是兩個互補概念,前者的研究始于本世紀30~40年代,用概率論研究機器設備的維修問題;后者的研究始于50年代,最早是由軍工生產部門提出。到80年代初,可靠性和風險分析理論逐步形成一門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理論體系較完整的邊緣科學。
在水資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應用早于風險,例如在水庫調度中,人們早就用發電保證率、灌溉保證率等概念方法評價水庫運行策略的優劣。風險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滲透到水資源研究領域,并最早在美國水資源開發中得以應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了ASI高級研究所,專門從事水資源工程的可靠性與風險研究,并提出了水資源工程可靠性與風險的研究框架和系統理論、方法及評價指標。目前世界各國對水資源工程中的風險決策以及水資源系統運行的風險分析都高度重視,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2,3〕。但作為水資源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水庫調度,其風險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剛剛起步。
近年來國內的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組合方法估算了水庫下游防洪區的洪災風險率,用系統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庫汛限水位風險分析模型;馮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對防洪和發電的影響,通過風險效益比較定量給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謝崇寶等分析了水庫防洪風險計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庫容關系的不確定性,研究了水庫防洪全面風險率模型應用問題;梁川以極差分析法進行防洪調度風險評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庫防洪實時風險調度模型,該模型考慮了水庫下游防洪效益與水庫風險兩個目標,又在論述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難的基礎上,首先提出了一種風險率的計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種以經濟效益與風險率為目標的水庫預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據典型聯合概率分布函數的風險決策方法。李國芳和覃愛基采用頻率分析方法,對水利工程經濟風險分析方面進行探討,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隨著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論的日臻完善,可將信息熵、概率論和風險估計結合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李繼清等〔6〕采用層次分析方法,將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系統劃分為防洪、發電、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統,辯識出風險因子,通過兩種風險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統經濟效益的風險特性。
2風險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是通過對風險主體進行實際調查并掌握風險的有關信息。動態與靜態結合是指調查既要了解主體的現狀,又要了解過去,又要歸納總結,預測它的未來。就水資源系統而言采用調查法對有些問題并不適宜,如水庫調度風險問題。
2.2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從系統整體性出發,通過研究風險主體內部各方面的關系、風險環境諸要素之間的關系、風險主體同風險環境的關系等,確定風險系統的目標,建立系統整體數學模型,求解最優風險決策,建立風險利益機制,進行風險控制和風險處理。該方法適用廣泛,從理論上講是較科學、理想,但應用難度大。
2.3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2.3.1定性風險分析方法定性風險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風險可測度很小的風險主體。常用的方法有調查法、矩陣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美國咨詢機構蘭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關專家的知識、經驗和判斷來對風險加以估計和分析。在水資源系統中有些不確定性因素難以分析、計算,因此該法在水庫調度風險決策中具有實用價值。
2.3.2定量風險分析方法定量風險分析方法是借助數學工具研究風險主體中的數量特征關系和變化,確定其風險率(或度)。
(1)基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風險分析方法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研究水庫調度中可靠性與風險率的最為有力的工具,如過去對水庫運行的發電保證率和灌溉保證率等的計算均是建立在該基礎上的。該基礎理論和方法也適宜于解決風險率的計算。
根據水庫調度中風險的特點,以下介紹4種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數計算風險率
在水庫調度中,影響風險主體的不確定性風險變量(或隨機變量)大都服從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爾分布、正態分布、高斯分布、伽瑪分布、皮爾遜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數的積分便可分析計算決策指標獲取的可靠率或風險率指標,該法計算簡單且精度也可基本滿足要求。
②依據貝葉斯原理計算風險率
設B1、B2、…、Bn是一組互斥的完備事件集,即Bi互不相容,則有∑Bi=Ω,又設P(Bi)>0,則對任一事件A,設P(A)>0,則有:
P
式中,P(Bi)為先驗概率(已知)或事前概率;P(A/Bi)是與先驗概率相關的條件概率(已知);P(Bi/A)是事件A發生的條件下,引起Bi發生的概率,為后驗概率(未知)。
在水庫調度中當Bi為水庫放水,A為影響水庫放水的入庫水量和庫水位,則P(Bi/A)為水庫在已知入庫水量和庫水位的條件下,水庫放水的概率。同理,可對水庫放水的風險率進行計算。
③風險度分析法
用概率分布的數學特征如標準差σ或σ-半標準差,可說明風險的大小。σ或σ-越大則風險越大,反之越小。因為概率分布越分散,實際結果遠離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
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
σ是僅統計Xi<MX或Xi>MX。用σ、σ-比較風險大小雖然簡單,概念明確,但σ-為某一物理量的絕對量,當兩個比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時可比性差,同時比較結果可能不準確。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對量作為比較參數,該相對量定義為風險度FDi,即標準差與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數):
FDi=σi/MX=σi/μi
風險度FDi越大,風險越大,反之亦然。風險度不同于風險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
④離散狀態組合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給出各風險變量的離散型估計值;然后按照概率組合原理由這些離散的估計值來推求結果出現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該法屬窮舉的范疇,當風險變量較多,且每個風險變量的離散狀態個數較多時,就存在“維數災”。但在風險變量個數較少,每個風險變量內有發生或不發生兩種狀態即三項分布的情況下,用這種方法分析風險十分有效。
(2)基于馬爾柯夫過程的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入庫徑流過程一般服從于馬爾柯夫過程(馬氏過程)。馬氏過程是一類變量之間和相互關聯影響的非平穩隨機過程,其基本特性是無后效性。因此可用馬氏過程狀態轉移概率來推求水庫調度中風險變量相互影響的風險率計算問題。用馬氏過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庫調度方案的發電可靠率(保證率)。
(3)蒙特卡洛模擬法(MC法)
此法是目前西方國家廣泛應用的投資風險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將影響工程經濟效果的風險變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別進行隨機取樣,然后用各變量的隨機值來計算經濟評價指標值,這樣對每個變量隨機地取一次樣就可以計算出經濟評價指標的一個隨機值,要作出經濟效果評價指標與其實現的累積概率的關系曲線,需要多次的重復試驗,且隨隨機風險變量的增多,其重復模擬計算的次數也要增多,需借助計算機進行計算。另外,這種方法難以解決各個風險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且要求給出各個風險變量的概率分布曲線,在統計數據不足時難以實現。MC法可以考慮隨機變量各影響因素,但計算量大且結果未必一定精確。所以,在有其它簡單方法時,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為一種對照。
(4)模糊數學風險分析法
水庫調度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如徑流、用水、庫水位變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顯的模糊現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數學進行風險分析是非常適宜的。
(5)一階二次矩法
此法的步驟是先選擇一理論分布族g(y)=g(y,θ)來逼近Z=f(X1,X2,…,Xn)的概率分布,然后用泰勒公式將Z在(X1,X2,…,Xn)的均值(μ1,μ2,…,μn)處展開,舍去二次以上的高階項,這樣近似求得的二階矩,進而估計參數。
一階二次矩法未考慮有關基本變量分布類型的信息,因此不能用概率指標合理反映結構的可靠度,實際上變量的分布類型對可靠度是有影響的。本法只適用于線性方程,當狀態方程為非線性時,在中心點處取線性近似,因此可靠度指標是近似的。由于狀態方程在描述一個問題時,因方程形式不同,其可靠度指標的近似值也不同,無法保持不變性是該方法的最大弱點。
(6)極限狀態法(JC法)
JC法是一階二次矩法的改進,該法適用于隨機變量為任意分布的情況。其基本原理是:先將隨機變量的非正態分布用正態分布代替,對于此正態分布函數要求在驗算點處的累計概率分布函數(CDF)值和概率密度函數(PDF)值與原來分布函數的CDF值和PDF值相同。然后根據這兩個條件求得等效正態分布的均值和標準差,最后用一階二次矩法求出風險值。
(7)最大熵法
最大熵法的基礎是信息熵,此熵定義為信息的均值,它是對整個范圍內隨機變量不確定性的量度。信息論中信息量的出發點是把獲得的信息作為消除不確定性的測度,而不確定性可用概率分布函數描述,這就將信息熵和廣泛應用的概率論方法相聯系;又因風險估計實質上就是求風險因素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將信息熵、風險估計和概率論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先驗信息(已知數據)構成求極值問題的約束條件,最大熵準則得到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
應用最大熵準則構造先驗概率分布有如下優點:①最大熵的解是最超然的,即在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求解,解必須和已知的數據相吻合,而又必須對未來的部分做最少的假定;②根據熵的集中原理,絕大部分可能狀態都集中在最大熵狀態附近,其預測是相當準確的;③用最大熵求得的解滿足一致性要求,不確定性的測度(熵)與試驗步驟無關。
最大熵法的計算量小于蒙特卡洛法,需要進行許多數學推導,計算較復雜,所以通常只應用在大型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中。
3結語
目前,風險分析的方法已有多種,它們在考慮因素、輸入信息、計算量以及適用對象上各有不同,進行汛期水庫調度風險分析時,應結合本領域本地區的具體情況、特點,比較和改進現有的方法。洪水調度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本身具有復雜性,因而還要積極拓展其他新理論新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潘敏貞,林翔岳.對水庫汛期調度進行風險分析〔J〕.河海水利1995,(2):35~37.
〔2〕王麗萍,傅湘.洪災風險及經濟分析〔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
〔3〕(美)德克斯坦L.等編.吳媚玲等譯.水資源工程可靠性與風險〔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3.
〔4〕王棟,朱元生生.風險分析在水系統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及展望〔J〕.河海大學學報,2002,30(2):71~77.
〔5〕王本德,等.水庫預蓄效益與風險模型〔J〕.水文2000,20(1):14~18.
〔6〕李繼清,等.應用最大熵原理分析水利工程經濟效益的風險〔J〕.水科學進展.2002,14(5):626~630.
〔7〕王棟,朱元生生..防洪系統風險分析的研究評述〔J〕.水文2003,23(2):15~20.
〔8〕黃強,苗隆德,王增發.水庫調度中的風險分析及決策方法〔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1999,15(4):6~10.
食品安全是關系民生的重要問題。權威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風險分析是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切實可行的途徑。為了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理應在我國的各大院校中單獨開設風險分析課程,讓其成為食品相關專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門技能。
一、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簡述
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主要內容是識別潛藏在食品鏈中的危害,并對其進行評估,最后提出相應的管理措施。通常情況下,風險分析的研究對象都是已經被科學所確定的食品風險危害,進行風險評估需要結合毒理學、微生物等專業方面的知識。
其實,食品安全風險不僅是食品存在的問題,更是一種社會文化與心理上的構建,由食品安全引發的社會恐慌所造成的影響,遠遠大于食品安全風險本身的影響。例如在2011年發生的新乳品國標修訂事件,相比于生乳品安全標準該如何制定這一客觀問題,消費者更多的卻是在關注隨著社會的進步乳品安全標準卻在倒退的問題。這一事件恰好反映了食品安全風險背后的社會屬性。因此,食品安全風險分析不是單純地研究食品,還需要涉及社會類的學科,例如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
二、高校開設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相關課程的現狀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共有252所高效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調查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了其中85所高效的人才培養計劃,并對這些培養汁劃進行整合與分析,結果顯示,在這85所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將風險分析課程作為一門單獨的專業課來開設,有19所院校盡管沒有開設風險分析課程,卻開設了教學內容與風險分析高度重合或高度相關的課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院校開設了與風險分析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課程。另外,70%的高校并沒有開設風險分析相關課程,而是將風險分析的專業內容分散在了《食品毒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等其他課程之中。在分散風險分析知識的課程中,開設《食品毒理學》的院校最多,其比例高達96.4%。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身為風險評估基礎課程的《食品毒理學》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受到足夠的重視,但是風險分析作為一門單獨課程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三、高校開設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課程的必要性
首先,在國家的食品安全戰略中,加強風險分析教育已經成為趨勢。在《食品安全法》中,有關食品風險分析機制與評估機制建立的內容占了整整一章,由此可見國家對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重視,并開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風險分析方面,我國學科建設十分落后,起步較晚,使得相關人才資源嚴重匱乏,特別是缺少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國家對風險分析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其次,根據教育部門修訂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規范,本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對風險分析有一定的了解,要熟練掌握基礎的風險評估的內容以及風險評估的方法。風險分析有著食品安全的核心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更加科學、全面的食品安全框架,所以對風險分析的教育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頻繁發生各類食品安全事故的當下,開設風險分析課程更顯得迫在眉睫。
我國從提出風險分析的概念,到現在將其具化為高校專業課中的一門學科,也不過只有短短30年的時間。不論是教材的翻譯與選擇、教學大綱的制定,還是授課方式與內容的確定,都尚處在摸索的階段。食品安全背后的社會屬性在時刻提醒著相關教育工作者,對食品安全的教育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專業知識的層面上,要綜合融入社會學科。而風險分析正是在融合了社會學科的基礎上對食品安全進行探討的學科,因此,各大高校應當摸索出適合自己院校的風險分析教學方法,建立起相應的風險分析課程。
作為一種切實可行的能夠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手段,風險分析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我國在風險分析上還比較落后,不僅起步晚、人才匱乏,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作為培育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工作者的搖籃,應當盡快將風險分析課加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開設相關的課程,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專業。教育部門也需要盡快開發相應的教材,對相應的教師資源進行培養,以保證風險分析課程的規范化教學,保證日后能夠為國家提供相應的人才,為我國的食品安全事業添磚加瓦。
[關鍵詞]風險管理 理性計算 反思與批評 風險治理
一、風險管理的發端及其基本意涵
風險,從廣義的角度講,伴隨著人類的整個發展歷程,凡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和災難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風險。風險管理與人們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確定性的本性相聯系。但風險的觀念以及風險管理的觀念并非始終為人們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從對“事故(accident)”系譜學地分析出發,認為風險觀念是人們擺脫了決定主義的命定論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時才得以產生。Gray等(2001)認為,風險管理扎根于資本主義發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風險管理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也有人認為現代風險管理起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統計方法在大規模生產中的運用,在二戰中隨著數學概念在軍事領域的運用而得到發展,直至五十年代,決策科學作為一門確切的學科出現后,風險管理的一般觀念才得以出現。不同的人或組織對風險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義中,風險管理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風險管理的主體、風險管理的對象、風險管理的方式和原則。故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簡要勾勒出風險管理理念的演進和發展。
二、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出現建立在概率論在管理科學中的系統運用,起初的風險管理建立在理性計算的基礎之上。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大致包括兩個視角,即風險管理的技術視角和經濟學視角。風險管理的技術視角,就是力圖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在風險暴露和風險后果之間建立聯系,形成風險分析的技術模型,其基本的內容大致包括數據收集、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措施的采取。經濟學視角的風險管理與技術視角的風險管理最為接近,其基本的理論假設是成本—收益原則和預期效用理論。
早期(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對風險采用了一種客觀實體主義的定義,即將風險視為可能發生的對人類造成負面傷害的事件。這種定義在保險業和化學工業中最廣泛地被采用,風險本身是可以通過數據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險業中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應對風險的方法大致包括風險處理、風險規避、風險轉移等。
在這一階段,即風險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計算為基礎階段,風險管理的主體是單一的,即作為管理者的個人、企業或者政府(或者說是風險分析和管理的專家);管理的對象,亦即被定義為風險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對何謂風險在這一階段并沒有太大的爭議;而風險管理的原則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其最大的優點在于其模型的簡單性和明晰性,盡管這種簡單性與明晰性可能獲得一種方法論上的活力,能夠分析數據、風險描述和價值判斷,但其最大的不足之處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簡單性和明晰性而無可避免的狹隘性。
三、對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的反思和發展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對這種以單純的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提出了大量質疑和批評,不同的視角和理論被引入了風險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紹三種主要的理論視角,即心理學視角、社會學視角和文化研究視角,及其對風險管理的反思和發展。
心理學視角的風險研究強調人們對風險的感知,即對風險的主觀判斷和評估,風險認知是風險管理者在風險認定和策劃風險排減措施時必須考慮的因素。由于風險感知的引入,風險管理開始從純粹客觀的分析,轉向開始關注人們主觀對風險的判斷,風險管理也開始轉向一種來自于底層的視角,對風險的認定也并非僅限于專家的視角。
社會學的視角將風險的定義由實體論層面拓展到了社會定義和社會建構層面,“真實的”風險后果總是包含著社會詮釋并與群體的價值和利益相聯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會科學中五種風險研究的理論路徑:理性選擇路徑、反思性現代性路徑、后現代視角、系統理論視角、批判理論路徑。理性選擇路徑將后果的不確定性與管理決策聯系起來,強調不同的個人偏好與組織文化價值對風險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現代性理論假設現代性的元理性基礎已經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經典的現代性轉向了反思性的現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個體化、知識和價值的多元化以及個人生活計劃不確定性的增長等。系統理論視角將風險視為一種與社會定次級群體緊密相連的基礎性社會建構,社會系統不斷內在化外在威脅,將外在威脅轉化為風險,風險的接受者和承擔者之間存在非連續性。批判理論強調發達的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悖論和自反性后果,強調政治權力運用造成不平等的風險分配。后現論家發展了一種最為激進的建構主義觀點,何謂風險、何謂收益及其何種程度都依賴于社會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視社會框架和文化偏見的作用。
風險的文化視角將風險視為由社會中結構性力量所決定的社會建構,諸如健康威脅、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問題都不是有科學分析可以決定的,而只能是社會中不同行動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構。這些建構反映了不同風險領域中各個群體或組織的利益與價值以及這些群體之間共享的意義、文化產品和自然現象。風險政策是所有行動參與者持續斗爭的結果,是將各自對風險的理解納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強加給他者。自我利益之間需要做出妥協以實現群體自己的現實,不同群體之間為了建構有意義的現實有必要進行溝通,決定可能的現實建構的范圍和界限。
各種研究視角的引入,豐富了人們對風險管理本身的理解,風險認知、風險溝通、風險參與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風險管理的狹隘界限。風險管理的主體的單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質疑,風險的界定也成為一個建構、商討甚至斗爭的過程,風險管理的方式也開始變得更為復雜。
四、風險治理:風險管理理念的綜合演進
對傳統的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戰:風險感知挑戰了理性風險分析的理想模型,技術性的風險分析也面臨挑戰,科學專家的權威開始受到挑戰,政府在風險管理中的合法性也開始受到質疑。1992年英國皇家協會了一份關于公共風險感知和風險管理過程的報告,首肯了風險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學的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企圖將風險分析的技術科學觀念與風險感知的社會和心理分析整合起來。90年代后,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遷也要求一種更為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風險治理的觀念開始出現。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關國際關系、比較政治科學、政策研究、環境與技術社會學以及風險研究的文獻中大量出現,涉及風險治理的組織和機構也大量出現。從國家層面來看,治理闡述了涉及到政府與非政府行動者的集體決策的結構和過程,現代社會中的治理被視為政府機構、經濟力量和市民社會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全球層面,治理意味著一種橫向組織結構,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動者,這些行動者在沒有更高權威組織的情況下做出決策,非政府組織扮演了一種至關重要的角色。風險治理包含了橫向和縱向兩個為維度,橫向上看,風險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機構、行業(或企業)、科學和學術團體、市民社會(或非政府組織)等行動者,從縱向看,風險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風險治理、區域性風險治理、全國性的風險治理、跨國的風險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風險治理。風險治理成為一個多維度、多元行動者的綜合的風險管理框架,風險治理要求考慮各種情境性因素,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風險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良好的風險治理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開放性、參與性、責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與輔。2005年,基于傳統的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的路徑和有效的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國際風險管理委員以風險治理的概念為基礎,提出了一個整合了的風險管理框架。這個整合的框架力圖提供一種綜合的方式以整合風險認定、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彌補之前風險治理中的不足。這個框架包含了風險預評估、風險評估、可忍受性與可接受性判斷、風險管理以及伴隨以上每一個階段的風險溝通。
五、小結
從擺脫決定主義的命定論觀念到以理性計算為基礎的風險管理理念的出現,再到更為強調主體的多元、對象的不確定以及原則和方法上的協商和參與的風險治理框架的出現,風險管理理念經歷了其自身的發展和變化。隨著現代化、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人們一方面享受著社會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好處,但另一方面,人們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社會快速發展背后所隱藏的危機,風險管理理念的演進也恰好體現了這種現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這種現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種理念和原則的風險管理,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地思考。
參考文獻: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4]Zinn, J. O., & Taylor-Gooby, P. (2006). Risk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In P. Taylor-Gooby & J. Zinn (Eds.), Risk in social science (pp. 20–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關鍵詞:REITs;投資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房地產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大背景下,我國房地產業面臨著大量資金缺口,銀行系統風險逐漸增大,拓寬房地產業融資渠道迫在眉睫。REITs將成為我國房地產業新的融資渠道,是今后房地產融資的熱點研究方向。
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稅收和會計制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實際可操作的REITs。我國國內房地產業、信托業、投資基金發展相對滯后的同時,也導致了對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理論和政策的滯后。目前,國內對REITs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其起源、概念、國外運作模式、運作規則、現狀的介紹以及引入我國的可行性分析。至于REITs引入國內后的風險分析,則是鮮有涉及。REITs作為一種房地產證券化產品,其本身所蘊含的風險因素更具特殊性和復雜性,其風險研究也絕非一般的投資信托基金的風險分析體系所能代替,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系統的風險分析體系。
二、REITs概述
(一)REITs的概念。REITs即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實際上是一種證券化的產業投資基金,通過發行股票(基金單位),集合公眾投資者資金,由專門機構經營管理,通過多元化的投資,選擇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項目進行投資組合,在有效降低風險的同時,通過將出租不動產所產生的收入以派息的方式分配給股東,從而使投資人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
(二)REITs的種類。按組織形式分類,分為契約型和公司型;按投資組合分類,分為權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按資金募集方式分類,分為私募型和公募型;按基金運作方式分類,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
(三)REITs的顯著特征。REITs與一般的房地產投資活動相比,具有以下顯著特征:REITs的實物形態是一種證券化了的基金;REITs是國家立法專門投資于房地產的特殊基金;REITs是一種集合投資方式和集合投資組織;REITs投資收入的絕大部分必須定期分配給投資者;REITs是一種為大眾服務的社會投資制度;REITs是一系列創新制度的綜合體。
三、REITs風險分析
通常來說,風險是指投資者達不到預期的收益或遭受各種損失的可能性。REITs作為一種房地產封閉式基金,一方面投資者在投資REITs的過程中受到房地產本身和資本市場的雙重風險所帶來的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REITs的基金管理者面臨著基金運作管理過程中的諸多隱患。據此,本文通過投資風險和運作風險兩個方面展開剖析。
(一)REITs的投資風險分析
1、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是由于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政策變化而引起市場的波動對REITs的影響。我國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都還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我國政府對它們的監管缺乏足夠的經驗,經常會出臺一些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問題而制定的政策,如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以及金融相關政策等,都會引起股票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而REITs作為一種全新的房地產投融資工具,從試點到規范運作,政策的出臺和調整在我國只是一個摸索的過程,使得REITs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2、資本市場風險。資本市場風險是指由于REITs價格在交易場所的變化而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股票市場的景氣度,REITs股票價格定價模型與房地產價格定價模型的差異,以及股票市場中一些信息的影響都會對在股市中進行交易的REITs投資者帶來風險。
3、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執法部門執法不力等造成REITs投資者損失的可能。如果相關職能部門不能出臺REITs相關的專業性法規,或者完善相關行業的法律法規,就會使得REITs在我國運作過程中缺乏法律的規范和強有力的支持、保護,極易造成REITs投資者權利的侵害和發展的畸形化,從而不利于其健康發展。
(二)REITs的運營風險分析
1、財務風險。財務風險就是指REITs管理者使用財務杠桿不當而引起的在運作過程中的風險。在大多數設立REITs的國家中,REITs與其他行業性公司一樣,也被允許負債經營從而發揮財務杠桿作用擴大收益。于是,相應的在REITs運作過程中的財務風險也由此而生。
2、經營管理風險。經營管理風險主要是指REITs管理者在REITs運作過程中管理不善而造成收益損失或成本增加的風險。在實踐中,由于REITs的管理人員獲取的信息不完全或存在誤差,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有誤,決策失誤等情況,往往會造成項目市場定位不準確、對投資對象的選擇不當、投資時機把握不恰當等,造成REITs運營的成本增加或利潤的減少,投資者的收益很難得到保障。
3、委托-風險。REITs作為一種投資工具,是投資信托制度在房地產領域的應用,REITs是建立在委托關系基礎之上的。委托-風險,實際上就是由于委托關系的存在,委托人不得不對人的行為后果承擔風險。由于委托關系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著信息的非對稱分布。作為委托人的投資者無法全面了解REITs經營管理狀況,而作為受托人的管理者則很有可能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掌握的專業知識和信息優勢損害投資者的權益,從而產生委托風險。
4、投資風險。投資風險是指由于房地產市場自身的系統和周期性風險導致在REITs管理者投資選擇過程中產生房地產質量下降和預期收益產生差異的風險。REITs是跨越房地產市場與金融市場的一種金融產品和工具。在非規范、信息不夠透明的市場里,投資項目選擇的風險相對較大。由于房地產周期性衰退會導致這些資產的價格下降以及租金收益減少,從而給REITs價值帶來影響。
四、結束語
為了分散銀行系統的風險和拓寬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渠道,我國引入并設立REITs勢在必行。在引入REITs的同時也帶來了REITs自身的風險。本文通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和REITs管理者的運營風險兩個方面對REITs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以便于我國針對引入REITs后可能發生的風險采取風險防范措施,推進我國REITs健康持續地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林杰.我國中小房地產企業發展問題與對策.建筑經濟,2006.5.
1風險分析的柜架
風險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的系統化、規范化方法,旨在為食品安全決策提供參考。國際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將風險分析定義為“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風險交流3個部分組成的一個過程”。“危害”和“風險”是風險分析的2個基礎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條件改變而產生的對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等因素,風險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產生對健康不良作用和嚴重后果的概率函數。風險分析的內容具體為通過對影響食品安全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危害進行鑒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風險的特征,在參考有關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實施風險管理措施,并與利益攸關者進行交流。風險分析框架(見圖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風險分析的整個過程,更進一步的信息請參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風險評估
作為風險分析的核心環節,風險評估(riskassessment)是對食品中各種危害的風險高低進行科學評估的過程,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征描述4個步驟;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實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規、標準和監督)的科學基礎,也是風險交流的重要信息來源與依據。
3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考慮風險評估結果與其他保護消費者健康和促進貿易公平的相關因素,通過與所有利益相關方會商,權衡各種備選政策措施的過程;其目標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標準、指南和建議。風險管理可以分為4個部分:風險評價、風險管理選擇評估、執行評估、監控和回顧。
險交流
根據CAC的定義,風險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風險分析過程中就危害、風險、風險相關因素和風險認知在風險相關各方中(包括風險評估者、風險管理者、消費者、業界、學術團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相互交換或交流有關信息和觀點的過程,其內容包括對風險評估結果的解釋和制定風險管理政策的依據。進行風險交流的要素包括:風險的性質、利益的性質、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管理的選擇。從風險管理的過程來看,風險交流是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管理意見的傳遞及表現形式,也是風險管理的延伸。綜上所述,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3部分相互依賴,并各有側重,組成了一個相互補充且高度統一的連續、動態整體。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分析體系的核心和基礎,強調所引入的數據、模型、假設的科學性;風險管理是政府機構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風險管理決策的實用性;風險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關者之間交換意見的過程,強調在風險分析中的信息互動。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
1風險評估的步驟
CAC對風險評估的定義是“對特定時期內因對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對生命和健康產生潛在不良影響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識別、暴露評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風險特征描述4個基本步驟(見圖2)。具體為利用現有的資料,對食品中某種生物、化學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對人體健康產生的不良后果進行鑒定、確認和定量。繼危害識別之后,這些步驟的執行順序并不固定;通常情況下,隨著數據和假設的進一步完善,整個過程要不斷重復,其中有些步驟也要重復進行。
2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識別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不良效果的風險源(可能存在于某種或某類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風險因素),并對其特性進行定性、定量描述的過程。識別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學研究、毒理學研究、食源性疾病監測、食品污染物監測等。流行病研究資料是危害與人體健康損害關系最直接、確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貴且數據較難獲得,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毒理學研究(特別是動物試驗)往往是危害識別的主要依據。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評價與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因素有關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質。一般來講,在此步驟應建立消費環節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與各種不良健康影響可能性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可以用來建立劑量-反應關系的資料類型包括動物毒性試驗、臨床人體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調查得到的流行病學數據。大多數情況下是使用毒理學或流行病學數據來進行主要效應的劑量-反應關系分析及數學模型的模擬。合理的劑量-反應關系的建立與分析取決于可得的實驗室數據(如劑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應測量終點等)和所采用的數學及統計學方法。通過劑量-反應模型分析,可獲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薦量值,如每日允許攝入量(ADI)、暫定每日可耐受攝入量(PTDI)、暫定每周可耐受攝入量(PTWI)和急性參考劑量(ARfD)等;與暴露評估結合還可以對危害因素的暴露邊界值(MOE)急性估計,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風險/健康效應。
4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指對于通過食品可能攝入和通過其他有關途徑接觸的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攝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評價。暴露評估所需的基本數據為食品中微生物、化學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費量。根據所關注的不良健康影響的不同,膳食暴露評估可分為急性暴露評估和慢性暴露評估,對化學性危害因素的評估通常是考慮慢性暴露(評估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每日暴露狀況),對于某些污染物、農殘和獸殘等則還要考慮急性暴露(主要針對24h內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況進行評估)。通過比較膳食暴露結果和相應的化學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導值,可確定該危害因素的風險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評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費當時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費量,通常針對一種受污染食品的單一暴露。在消費過程中各類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甚至是存放時間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發生顯著變化,因此會增加評估的復雜性。
5風險特征描述
風險特征描述是指根據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評估這3個步驟的結果,對某一給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潛在健康不良效果的發生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進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計,其中包括伴隨的不確定性。對于有閾值的化學物,人群危險性取決于暴露量與ADI、PTDI、PTWI等測量值的比;對于沒有閾值的化學物則需要計算人群危險性,即評價根據攝入量估計出所增加的癌癥病例數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構成危險)或不可接受的(構成危險)。微生物的風險估計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種致病菌的風險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也可以表述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風險的累計頻數分布、目標人群每年發生的風險、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對風險等。風險特征描述還需要說明風險評估過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確定性,將動物實驗的結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質和量兩方面的不確定性,在實際工作中,這些不確定性可以通過專家判斷和進行額外的實驗(如人體試驗)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結果的應用
風險評估結果可以用于制(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確定國際食品安全監管優先領域、評估監管措施實施效果,并為風險交流提供科學信息。例如,對各種危害因素的評估得出的健康指導值是作為制定食品標準安全指標限值的依據,CAC明確規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標準時必須以風險評估結果為依據;WHO的SPS協議也規定,各國食品安全標準制訂應以風險評估為基礎。另外,把風險評估和經濟學評估結合起來可確立用于決策的單一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將評估結果、健康影響、經濟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轉換成可以直接比較的單位(如美元、傷殘調整壽命年或質量調整壽命年),以便于對風險管理者決策產生的后果進行更真實的描述。
國內外風險評估工作概況
1國際及其他國家的風險評估工作開展現狀
目前國際上正對食品中化學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劑、營養素補充劑等均已建立相應的評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國際專家組織。雖然尚未有專門開展營養素評估的機構,但在2005年上CAC通過了《建立營養素和相關物質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的模型》,標志著以科學為基礎,制定營養素及相關物質安全攝入量上限工作的開始。各個組織所開展過的評估工作及其工作報告可在其官方網站進行瀏覽。即使國際組織已經對多種危害因素進行了評估,但鑒于國民健康狀況、生產加工工藝及食品消費模式的差異,每個國家都需要開展本國的風險評估工作,才能制定適合國情、保障國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標準等風險管理措施,并在國際貿易中爭取更有利的條件。歐盟、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先進國家與地區都已設置了專門的評估機構(見表2)。美國是最早把風險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領域的國家之一,可以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機構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幾個部門。
2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開展現狀
關鍵詞:如何學習;行政事業;內部控制;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4-0-01
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以財會〔2012〕21號 印發《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該《規范》分總則、風險評估和控制方法、單位層面內部控制、業務層面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附則6章65條,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風險評估進行解析。
一、風險評估的概念
風險評估,是指及時識別、科學分析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同時采取應對策略的過程。要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形成風險管理的依據。風險與可能被影響的目標相關聯。既要對固有風險進行評估,也要對剩余風險進行評估,評估要考慮到風險的可能性和影響。
單位應當建立經濟活動風險定期評估機制,對經濟活動 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和客觀評估。經濟活動風險評估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外部環境、經濟活動或管理要求等發生重大變化的,應及時對經濟活動風險進行重估。單位開展經濟活動風險評估應當成立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單位領導擔任組長。經濟活動風險評估結果應當形成書面報告并及時提交單位領導班子,作為完善內部控制的依據。
二、風險評估的程序
風險評估由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構成。風險評估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在單位經營過程中,只有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自覺地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才能實現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說單位總是在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的過程中去贏得生存和發展。風險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沒有風險意識,不知曉風險,不能準確地識別風險,不能采取有效的風險應對策略。如果忽視風險盲目發展,必然導致單位處于不利地位。不做事不發展看似沒有風險,然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發展本身也是一種風險。風險評估貫穿于單位經營過程的始終,也貫穿于內部控制的始終。
(一)目標設定。單位應當根據設定的控制目標,全面地、系統地、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這里所指的設定的控制目標主要是指總則中規定的內部控制五目標。如前所述,單位實現了內部控制的五個方面的目標,就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能夠轉變發展方式,所以風險評估首先要設定目標。單位目標設定之后,要根據既定目標有計劃地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內外部相關信息。單位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以便單位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
(二)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在目標設定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內外部主要風險因素。單位內外部各種風險因素,單位至少應當關注的主要風險,這些風險是在單位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通過日常或定期的評估程序與方法加以識別。這些風險因素具體化為各項應用指引中的主要風險。在單位經營過程中,應將各類風險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單位的風險清單。
(三)風險分析。風險分析是指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單位進行風險分析,應當充分吸收專業人員,組成風險分析團隊,按照嚴格規范的程序開展工作,確保風險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風險的定性分析,是指通過觀察與分析,借助于經驗和判斷對風險進行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一般不需要運用大量的統計資料,使用起來簡單易行。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問卷、面談及研討會等形式進行風險分析,依靠專業人員的經驗和直覺,或者行業標準及慣例等,對風險相關要素的大小或高低程度進行定性分析。在不需要進行量化時,或者進行定量分析需要的數據無法取得,以及出于成本效益原則考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不經濟時,一般應采用定性分析。
風險的定量分析,是指運用一些數據分析模型,將有關風險及其影響予以量化,在此基礎上判斷風險重要性程度的方法,如敏感度分析法和盈虧平衡分析法等。定量分析需要對構成的各個要素和潛在損失程度賦予數據或貨幣金額,使風險分析的整個過程和結果均被量化。定量分析的方法通常能夠提供更高的精確度,往往應用在復雜的經濟活動分析中,是對定性分析方法的補充。
(四)風險應對。風險應對是指風險應對政策的選擇。單位應當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結合風險承受度,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風險應對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風險規避是單位對超出風險承受度的風險,通過放棄或者停止與該風險相關的業務活動以避免和減輕損失的策略。風險降低指的是單位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后,準備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或者減輕損失,將風險控制在風險承受度之內的策略。風險分擔是單位準備借助他人的力量,采取業務分包、購買保險等方式和適當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風險承受度之內的策略。風險承受是單位對風險承受度之內的風險,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后,不準備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風險或者減輕損失的策略。
單位應當綜合運用這些風險應對策略,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以目標設定為基礎,單位在進行風險識別、風險分析之后,通過風險應對策略,排除了風險規避、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凸顯了風險降低,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之內。配套指引中的系列應用指引明確單位至少應當關注的風險點,并經過風險識別、分析之后,結合應對策略,重點對風險降低作出了規定,即系列應用指導提出的各項控制措施。
三、單位在進行風險評估時,由于所面對的層面不同,因而重點關注的方面也不相同
關鍵詞:財政 風險 對策
一、財政風險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于財政風險的概念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說法。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其定義為未來政府面臨的籌資壓力,即政府的負債,包括政府的借款和支出。我國的學者一種情況是不講什么是財政風險,另一種解釋是由風險概念推導而來。以劉尚希博士為例,他說財政風險指財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力致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遭受損失的可能性,還認為財政風險不是財政部門的風險,而是整個國家和政府的風險。本文認為,財政風險是財政行為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具體而言,財政風險也有其預期目標,若存在財政行為達不到其預期目標,從而給該行為主體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在這里財政行為的主體是政府,財政行為的內容包括三個層次:(1)財政制度;(2)財政預期;(3)財政政策。財政行為的損失指財政不能履行或不能很好地履行其職能所導致的不利后果。
二、現階段我國財政風險表現
(一)財政收入風險分析。衡量財政收入風險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目前我國的這一指標很不樂觀。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低而帶來的風險是相當大的,不僅影響國家機關的正常運轉,而且造成社會經濟發展缺乏支撐,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極其不利。
(二)財政支出風險分析。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衡量財政支出風險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是呈下降趨勢。財政支出是財政職能得以實現、財政作用得以發揮的媒介和載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資金的稀缺性要求財政支出有效率。我國目前財政支出狀況離效率目標還相距甚遠,財政支出負擔沉重,支出結構不合理,財政支出效率低下問題十分嚴重。
(三)財政赤字風險分析。財政赤字是指國家財政收支相比,支大于收的非均衡狀態,其反映的經濟實質是財政支出需要與收入能力之間的缺口。短期的、偶爾的、小規模的財政赤字往往是由臨時性的突發因素造成的,通常可以通過財政內部機制加以消化,對財政安全、經濟運行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財政赤字一旦成為經常性的、長期的、規模不斷擴大的財政現象,其帶來的不良后果超過財政自身承受能力,就會直接影響到財政安全和經濟穩定,成為財政風險的一種最主要的外在表現。
二、中國財政風險的成因
1.不規范的政府收支機制:產生預算內財政風險的根本原因。計劃經濟的特點可以大致從這樣幾個方面來概括:財政統收統支、農副產品統購統銷、計劃價格和低工資制。在優先發展工業的歷史背景下,國家通過壓低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和低工資制度使工業部門獲得廉價的原材料和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
2.不規范的財政、銀行、企業關系:一種隱性負債的成因在不規范的三位一體的關系中。政府的行為處于關鍵地位,直接影響到銀行和企業的行為,它們之間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中任何一個主體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其他主體,而最終的風險都要由國家財政來承擔。
3.不規范的財政管理體制:地方財政風險的成因需要強調的是,本文關于地方財政風險的提法主要指的是縣、鄉財政所面臨的大困境。在中國,縣、鄉財政屬于基層財政的范疇。當前基層的財政風險已經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正在演化成現實的危機。
四、財政風險的防范
所有財政風險都具有潛在性、隱蔽性、長期性、間接性、混合性等特點,某一財政活動的實際風險程度往往取決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因此,一般情況下人們只能根據有限的理論與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找出關鍵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來規避風險。
第一,讓政府公開所面臨的各類型財政風險。
第二,將財政風險因素融入正在進行的預算程序,從而使政府能夠將直接支出和間接支出(實際上的風險支出)進行比較。
第三,對財政風險進行事前控制和管理,政府在事前把財政風險評估并且預先制定出政府能夠承擔的財政風險的標準,對于那些超過標準的財政風險等級,政府將采取拒絕承擔其風險費用的政策。
第四,市場化的管理方式,即政府可以依靠市場機制,將所有或者一部分財政風險轉嫁給私人單位。
關鍵詞:電力工程;項目風險;方法
引言
電力工程項目建設的成敗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高速發展,近幾年電力需求急速增加,電力負荷嚴重超載,出現的電力短缺以至于拉閘限電現象日趨頻繁,對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正常生活形成很大障礙。
1電力工程項目風險分析概述
辨識風險僅能從宏觀上了解和識別風險,若要了解風險的準確情況和確切的根源,尚須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分析。風險分析是指應用各種風險分析技術,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式處理不確定性的過程,其目的是評價風險的可能影響。風險分析和評估是風險識別和決策之間聯系的紐帶,是風險管理決策的基礎,是風險管理的關鍵。
風險分析包括以下三個必不可少的主要步驟:
1.1采集數據
首先必須采集與所要分析的風險相關的各種數據。這些數據可以從投資者或者承包商過去類似項目經驗的歷史記錄中獲得。所采集的數據必須是客觀的,可統計的。某些情況下,直接的歷史數據資料還不夠充分,尚需主觀評價,特別是那些對投資者來說在技術、商務和環境方面都比較新的項目,需要通過專家調查的方法獲得具有經驗性和專業知識的主觀評價。
1.2完成風險分析模型
以已經得到的有關風險的信息為基礎,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的結果給以明確的定量化。通常用概率來表示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可能的結果體現在項目的現金流上,用貨幣表示。
1.3對風險分析給出結論
在不同風險事件的不確定性己經模型化后,緊接著就要評價這些風險的全面影響。通過評價把不確定性與可能結果綜合起來。
2電力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與評價
分析與評估項目風險的最終目的是為電力工程項目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信息。風險管理者最關心的信息無疑是分析和評估的內容。因此,如果能做出準確風險評價,就能為項目的運行決策提供依據,同時也便于項目管理人員采用合適的對策,加強風險管理,盡量減少風險所造成的損失。項目風險分析評價就是指項目管理人員對可能導致損失的項目的不確定性進行預測、識別、分析、評估的過程,并確定項目的整體風險是否能為項目主體所承受。
2.1電力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評價目的
電力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評價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工作。沒有目標,項目風險分析評價工作就無從開展,只有通過目標,才能把握好項目風險分析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評價是考察項目中的風險程度是否在項目相關人所能接受的范圍之內,分析評價結果用于項目管理、風險控制等決策。工程項目風險評價目標首先要與整個項目組的根本目標相一致,在此基礎上還應具備以下條件:
1)現實性。在進行項目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會受到眾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必須注意目標的時空允許程度及邊界條件。即在時間上,目標的確定要注意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目標可能實現的程度;在空間上,目標的確定要充分研究項目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可行性。
2)明確性。分析評價指標的含義必須明朗、具體,對約束條件也要有明確的規定。對項目風險評價有約束作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內部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外部的法律、制度、規章方面的限制性規定,有時候項目相關人的主觀要求也構成一種條件約束。
3)綜合性。對項目諸風險進行比較和評價,考慮各種不同風險相互之間的關系,確定項目整體的綜合風險。
4)層次化。應根據工程項目目標的重要程度,區分項目管理目標的主次。高層次的目標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而低層次的則沒有必要加以絕對限制。大型項目,還可以區分總目標與分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從而構成有層次結構的項目風險管理目標體系。
5)定量化。盡可能地利用數量指標來分析評價結果。在項目風險分析評價過程中,有些評價指標本身就是一種數量指標,如成本、利潤、回收率等,而有些指標是定性的,需要采用現代科學方法,使之盡量滿足評價結果定量化的要求。因此,項目風險管理人員必須具有科學的態度和戰略的眼光。
上述目標只是從項目風險分析評價的現實意義出發所作的一般概括,這些目標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確定什么樣的項目風險分析評價目標,受公司一定時期和一定條件下眾多相關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項目風險管理指導思想和不同的發展戰略,因而項目風險分析評價目標的選擇也有一定的差異。容易發現,要同時實現上述所有目標是不可能的,而且各項目標之間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損失發生前與損失發生后的目標有時也要發生矛盾,甚至無法統一。這就要求風險管理者認真協調各項目標之間的矛盾,確定目標之間的最佳組合,并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的性質,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保證實現最重要的目標。
2.2電力工程風險分析評價方法
風險分析評價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主要有調查和專家打分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羅模擬法、影響圖法等。
(1)調查和專家打分法
調查和專家打分法是一種最常用、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它的應用由兩步組成:首先,辨識出某一特定工程項目可能遇到的所有重要風險,列出風險調查表;其次,利用專家經驗,對可能的風險因素的重要性進行評價,綜合成整個項目風險。該方法適用于決策前期。這個時期往往缺乏項目具體的數據資料,主要依據專家經驗和決策者的意向,得出的結論也不要求是資金方面的具體值,而是一種大致的程度值,它是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2)層次分析法
在工程風險分析中,層次分析法提供了一種靈活的、易于理解的工程評價方法。一般都是在工程項目招投標階段使用層次分析法來評價工程風險,它使風險管理者能在投標前就對擬建項目的風險情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判斷出工程項目的風險程度,以決定是否投標。工程風險的分析和評價是個主觀、客觀結論相結合的過程,而對某些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因素或子因素的評價也很難用定量數字來描述。層次分析法用于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與評價正好恰當地解決了這個困難。它處理問題的程序與管理者的思維程序、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相一致,并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即把整個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工作包,再逐一考慮每一個工作包的風險程度。在考慮過程中采用專家評判,并用定量原則檢驗這一評判的正確性,最后再綜合成整個項目的風險,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結果,為管理者提供一個全面了解項目全過程中風險情況的機會,使其決策更為科學。
(3)模糊數學法
在經濟評價過程中,有很多影響因素的性質和活動無法用數字來定量地描述。它們的結果也是含糊不定的,無法用單一的準則來評判。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學者L.A.Zadeh于1965年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對模糊行為和活動建立模型。工程項目中潛含的各種風險因素很大一部分很難以用數字來準確地加以定量描述,但都可以利用歷史經驗或專家知識,用語言生動地描述出它們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影響結果。并且,現有的絕大多數風險分析模型都是基于需要數字的定量技術,而與風險分析相關的大部分信息很難用數字表示,卻易于用文字或句子來描述,這種性質最適合于采用模糊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模糊數學把定性的問題巧妙地轉化為定量描述,為工程管理和風險分析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4)蒙特卡羅模擬法
蒙特卡羅方法又稱隨機抽樣技巧或統計試驗方法,它是估計經濟風險和工程風險常用的一種方法,應用蒙特卡羅方法可以直接處理每一個風險因素的不確定性,并把這種不確定性在成本方面的影響以概率分布的形式表示出來。可見,它是一種多元素變化分析方法,在該方法中所有的元素都同時受風險不確定性的影響。另外,可以編制計算機軟件來對模擬過程進行處理,大大節約了時間,該技術的難點在于對風險因素相關性的辨識與評價。
綜上所述,每一種風險分析技術都有其特點,在工程實際應用中可根據特定的風險環境選擇適用的風險分析方法;或者用多種風險分析方法分析所面臨的風險,取長補短,以期對風險有一個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可以看出,每一種工程風險分析技術的提出都是伴隨著具體工程問題的出現和需要而產生的,都有它們的適應性和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被絕大多數國際承包商普遍采用的風險調查和打分法的優點在于方法簡單、易懂、節約時間,并且適應性很強,但有時需要更精確的結果,該方法就難以奏效了。為了更系統地綜合專家經驗,更全面地看待項目總體風險,層次分析法被引入風險分析中來。這種方法有廣泛的適用性,易懂易操作,不足之處在于它受計算規則的限制,不易于在復雜項目中應用。層次分析法將風險分析過程中主觀、客觀考慮有機地結合起來,其本質也是一種決策樹方法。
在分析工程項目中風險因素的性質時,可以看出,有些風險因素難以定量化描述,只能用語言描述其性質和變化,而且有些風險因素的結果也是模糊、不確定的,沒有統一的準則來評判。針對這一問題,引入模糊數學方法分析工程風險。這種方法的結論也沒有得出項目風險程度的確切值,只能判斷項目大致的風險度,用于決定是否投標。
3結束語
對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評價方法進行研究。由于工程項目的風險分析評價問題涉及主觀指標的綜合評判問題,評價過程離不開專家的主觀綜合評判,因此,本文主要對工程項目風險分析評價問題的主觀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判評價法進行研究,使分析評價方法能夠盡可能體現專家的意愿。
參考文獻
[1]查興.施工企業項目風險管理.建筑.2001,08。
(湖北科技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咸寧 437100)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China)
摘要: 本文根據政府投資工程的風險特點,引入了熵的概念,建立了最大熵風險分析模型,利用熵權的特性求出各指標的客觀權重,同時利用專家打分法得出各指標的主觀權重,將兩者結合作為各指標的綜合權重,為進一步對風險指標的深入分析及風險決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最后,用實例驗證了該模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funded projects, the paper establishs the maximum entropy risk analysis model.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entropy, entrop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ght were found to get out the objective weight of each index, while subjective weight of each index can be got out by using expert-scoring method, a combination of both could be seen as an integrated weight of each index, which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to further risk indicators in-depth analysis and risk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Finally, a practical example is provided to testify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lity of the model.
關鍵詞 : 代建制;政府投資工程;最大熵原理;風險分析
Key words: construction agent system;government construction project;maximum entropy method theory;risk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181-02
0 引言
代建制的實施是我國政府投資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但政府投資工程實施代建模式從實際運行的經驗來看,其中一些風險還是很值得關注的,代建項目從立項到完工之間,經過的中間環節較多,其中涉及到的中介機構也較多,這就使得在各種環節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大,一些中介機構和代建單位、施工方和供應商之間,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在一些環節,缺乏詳細的規范標準,這就使得項目的施工過程變得充滿不確定性因素,并且代建工程的施工時間較長,這就使得相關的風險持續時間長,一些大規模的工程,其風險涉及的金額巨大,基于這種情況對政府投資工程進行風險評價十分重要。
近年來,隨著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論的日臻完善,可將信息熵、概率論和風險估計結合起來,建立最大熵原理風險評價模型[1,2]。本文將政府投資工程風險系統劃分為經濟、自然、法律、技術、社會五個子系統,辯識出風險因子,通過模型分析,得到政府投資工程經濟效益的風險特性,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1 最大熵原理風險評估模型的構建
熵(entropy)一詞的西文源自于希臘語“τρoπη”,意為變化之意,表示變化之容量。最大熵原理是在1957年由E.T.Jaynes提出的,其主要思想是,在只掌握關于未知分布的部分知識時,應該選取符合這些知識但熵值最大的概率分布。依照現代熵的觀點,當利用最大熵原理這一數學方法時,實質上是承認物質系統內的熵(這可能是某些熵中的一種)自動地處于約束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取值狀態。
在對政府投資工程進行風險分析時,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相關風險變量的資料或信息統計并不是很全面,政府投資的大型工程,涉及到的相關信息太過龐雜,在提取有效信息過程中,缺乏標準和依據。其隨機特征一般都是無先驗樣本,而只能獲得它的一些數字特征,如均值μ,或者方差σ,或其他的一些統計數據,所以要考察某個風險變量的概率分布,必須服從已知的信息(如均值、方差)作為約束條件[3]。可將信息熵、風險估計和概率論方法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立最大熵風險估計模型:先驗信息構成求極值問題的約束條件,由最大熵準則得到隨機變量的概率分布。因此在對政府投資工程進行風險分析時最大熵問題可以描述為一個數學規劃模型:
R為隨機變量的定義域或變化范圍的集合。m為隨機變量的矩的階數。Mi為隨機變量X的第i階原點矩。f(x)為隨機變量X的密度函數。K為常數。
為了求解方便,我們令k=1。首先用拉各朗日乘法原理,建立拉各朗日函數,目的為了把它轉換為無約束的問題。
2 政府投資工程主要風險概率分布
在大型政府投資項目開發的過程中,風險影響因素廣泛而復雜,將所有的風險因素一律進行量化和分析既沒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很多因素還沒找到量化的途徑和方法,存在量化的困難;另一方面對風險因素不分輕重的量化和分析會帶來很大浪費和麻煩,可能得不償失。所以一般只對影響政府投資工程主要目標的重要的風險因素進行定量化分析。在本文中將政府投資工程風險劃分為經濟、自然、法律、技術、社會五類風險。它們的概率分布主要有平均分布、三角分布、正態分布等三類。
3 實例分析
某政府投資工程存在經濟、自然、法律、技術、社會等五項風險。經過專家打分,風險因子數值如表1所示。
項目的凈現值與風險因素的關系如下:
4 結語
本文根據最大熵原則建立了政府投資工程最大熵風險分析模型,由此得到風險指標最大熵密度函數的具體數學表達式,利用熵權來表示各指標的客觀權重,利用專家打分法得出各指標的主觀權重,這樣綜合考慮了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簡單及可操作性強,為進一步對風險指標的深入分析及風險決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項目投資決策的科學化、定量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James E Smith. Moment Methods for decision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1993, 39(3): 340-358.
關鍵詞:全面風險管理 風險分析 風險管控
一、全面風險管理的概念
全面風險管理是指企業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理財措施、風險管理的組織職能體系、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和內部控制系統,從而為實現風險管理的總體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和方法。它強調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過程,從企業戰略制定一直貫穿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是一個由企業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共同參與的,應用于企業戰略制定,用于識別可能對企業造成潛在影響的事項并在其風險偏好范圍內管理風險,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風險按性質可以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兩類。純粹風險,是指有可能帶來損失的風險,如各種形式的天災人禍。投機風險,是指既有可能帶來損失,又有可能帶來機會的風險。如股票投資,既可以為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利潤,也可能使投資者遭受重大的損失。對于經營管理者(風險承擔者)來說,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往往同時存在。
二、企業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利用分析工具對風險產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可能的結果進行量化后進行的分析,包括風險識別、風險測算、風險評估及風險決策等。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它是企業在風險發生以前,通過感知和分析等方法,對自身面臨的或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風險性質的過程。因此,風險識別不僅僅是要意識到風險的存在,更是要識別風險的特征和類別。其實質上是對風險進行定性研究,企業要準確識別與實現組織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風險識別主要收集和分析的信息包括風險源、風險因素、風險敞口(風險暴露)和損失可能等。目前實踐中主要采用專家調查法。
(二)風險測算
風險測算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所收集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的統計和分析方法,估計和預算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風險測算不僅使風險管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還能為風險管理者進行風險決策、選擇最佳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風險測算常用的方法有重現期方法、直接積分法、蒙特卡羅方法等。
(三)風險評估
企業應根據既定的控制目標,全面系統持續地收集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結合風險承受度,權衡風險與收益,確定風險應對策略。企業應合理分析、準確掌握董事、經理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關鍵崗位員工的風險偏好,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給企業經營帶來重大損失。通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的風險。此環節主要是應用概率論來判斷和評估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危險等級。
(四)風險決策
決策過程是從可供選擇的行為程序中辨別和選擇適當程序的過程。對于純粹風險,必須盡可能規避,因為它對企業有百弊而無一利;對于投機風險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風險應對策略,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控制。風險應對是一個動態管理的過程,企業可結合不同發展階段和業務拓展情況,持續收集與風險變化相關的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及時調險應對策略。
三、企業風險管控措施
(一)建立嚴格規范的企業內控制度,從制度上防范風險。企業應當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手工控制與自動控制、預防性控制與發現性控制相結合的方法,綜合運用控制措施,對各種業務和事項實施有效控制。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授權審批控制、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制等。
(二)注重加強企業財務風險分析和預測。財務風險分析和預測是企業控制未來財務風險的重要方法,也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和市場發展變化,高度關注宏觀經濟運行信息及重要指標,主動調整企業各項財務指標和目標任務,對企業未來財務活動和財務成果作出科學預判。
實務中常常以報表為基礎,利用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展開對企業盈利能力、流動性、資產管理及成長性分析。
(三)建立風險和控制自我評價制度。風險和控制自我評價是對風險管理和控制系統的評價,既可以對整個系統進行評價,也可以對某些具體的項目、機構或事件的控制過程進行評價。企業可定期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
風險和控制自我評價方法一般有三種:促進小組研討班法、調查法、管理部門分析法。
(四)建立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明確風險預警標準,對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或突發事件,制定應急預案、明確責任人員、規范處置程序,確保突發事件得到及時妥善處理。
企業應根據內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及企業發展戰略,制定科學的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解決的內控方案,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企業財務戰略的統領作用,科學安排企業年度籌資、投資、經營、收益分配等現金流計劃,提升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全面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保持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我國公路建設項目前期工作中,風險管理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針對此情況,本文就公路工程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做 了初步探討,希望通過對公路項目的風險管理,為項目科學決策提供一些依據。
關鍵詞: 公路工程
風險分析
風險管理
科學決策
一、問題地提出
近20年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使許多長期困擾經濟發展的撈烤睌問題明顯得到緩解,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增長,對國民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98年, 為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央作出了加快包括公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定,預計今年全年公路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1800億元。要合理安排這些投資,使其充分發揮投資效益,避免重復建設、盲目建設,就需要對公路工程項目從立項、設計、施工、運營全 過程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但是,當前在實施全過程的質量管理中,有一個環節往往被忽視或不重視,這就是風險管理。目前公路項目風險管理還只側重于項目后期,在項目前期之所以沒有進行風險管理,一方面是由于國家項目管理程序中沒有風險分析這部分,另一方面就是業主不重視,沒有意識到風險分析能使可研更深入,可以克服片面性,有利于項目科學決策。公路工程項目從立項到運營都存在著風險,對項目全過程實行風險管理,可為項目創造平靜、穩定的工作環境。
二、風險管理程序
1、風險識別
識別風險首先要對風險因素進行分解,構成風險結構層次圖(公路項目的風險結構如圖),然后運用反向思維把不利因素找出來,從反向角度來論證,最后,通過對項目進行后評估不斷積累經驗,加強風險識別的準確性。
2、風險估測
我們把風險定義為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可見風險的大小與出現不利結果的概率大小成反比。但僅以實際結果的概率大小來衡量決策風險大小是不夠科學的,實際上決策的風險大小,還與它的可能結果的概率分布密集程度有很大關系。一般可以用標準離差和變異系數來描述概率分布的密集程度,公路項目風險估測也就是先計算出某一指標的期望值,然后再計算其標準離差和變異系數,具體計算如下:
n
E=∑Ei·Pi
i=1
式中:E-損益期望值;
Ei-與第i種情況相聯系的損益指標值;
Pi-第i種情況發生的概率。
式中:б-標準差。
標準差越小,概率分布就越密集,有關方案的風險性越小。
CV=б/E
式中:CV-變異系數。
變異系數越大,該方案的相對風險就越大。
3、風險分析
在公路項目中,僅僅利用風險估測的三個參數來為風險管理提供依據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結合公路項目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即風險分析。風險分析就是以風險估測的三個參數為基礎 ,對具體的公路項目評價模式進行適當的數學處理,使之能反映風險因素的過程。公路項目 前期工作,即公路項目可行性研究中,評價模式為計算項目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 期等評價指標。風險分析也就是在這些評價指標中加入風險因素。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包括不確定性分析,不確定性分析不等于風險分析。不確定性是指人們在事先只知道所采取行動的所有可能后果,而不知道它們出現的可能性,或者兩者均不知道,只能對兩者做些粗略的估計。不確定性是難以計量的。風險是指給行為主體帶來失敗、損失后果的可能性以及每種后果出現可能性的大小。風險是有概率可以計量的。通常在可行報告中只對投資及效益進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只能告知某種因素變動對經濟指標的影響,并不能告知這種影響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對各因素發生某種變動的概率,事先能夠客觀地或主觀地給出,就可以借助風險分析幫助決策。
4、風險處理
風險處理就是根據風險估測以及風險分析的結果,為了避免或減小風險而對項目風險采取的措施,一般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對損失大、概率大的災難性的風險要避免,即風險避免;對損失小、概率大的風險,可采取措施來降低風險量,即風險降低;對損失大、概率小的風險,可通過保險或合同條款將責任轉移,即風險轉移;對損失小、概率小的風險,可采取積極手段來控制,即風險自留。
三、公路項目風險分析的方法
對投資項目進行風險分析的方法很多,結合公路項目的特點,本文重點討論概率法、調整折現率法這兩種方法,并在概率法中舉了一個算例。
1、概率法
概率法是假定投資項目凈現值的概率分布為正態的基礎上,通過正態分布圖象面積計算凈現 值小于零的概率來判斷項目風險程度的決策分析方法。
應用概率法進行風險分析有兩個條件:一是項目凈現值的概率分布為正態,二是每年的現金 流量獨立,即上一年的現金回收情況好壞并不影響下一年的現金回收。
公路投資項目基本符合以上兩個條件,因此可以用概率法進行風險分析。下面結合一個算例詳細介紹這種方法。
假如一個收費公路項目,工期為兩年,每年投資4億元,總投資8億元,項目建成后20年內每年的收費額(現金流量)取決于當年交通量的大小,共有三種可能性,見表。
(1)期望凈現值的計算
采用概率法時,為了讓風險不反映在期望凈現值上,而是反映在項目現金流量標準離差上, 也就是反映在凈現值的正態分布圖象上,計算期望凈現值的折現率就應該用無風險折現率。 具體計算用下式解決:
n
E(NPV)=∑ E(Yt)/(1+i)t
t=10
式中:E(NPV)-期望凈現值;
E(Yt)-各年的年期望現金流量,按公式(1)計算;
i-無風險折現率;
t-時間序列。
本例無風險折現率i取10%。經計算,本例期望凈現值E(NPV)=4713萬元。
(2)現金流量標準離差
項目現金流量標準離差,就是項目壽命周期內各年現金流量標準離差,按無風險折現率折現的現值平方和的平方根。
式中:б-現金流量標準離差;
бt-年現金流量標準離差,按公式(2)計算;
i-無風險折現率;
t-時間序列。
經計算,本例現金流量標準離差б=4160萬元。
(3)凈現值小于零的概率的計算
在假定凈現值為正態分布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期望凈現值和項目資金流量標準離差,算出凈現值小于零的正態分布圖象面積,即凈現值小于零的概率。投資者就可以按照自己對風險的容忍程度,根據這一概率決定項目的取舍。
本例先按下式計算正態分布的Kα值,即期望凈現值相當于項目現金流量標準離差的個數 :
Kα=E(NPV)/б
本例Kα=4713/4160=1.13
然后根據Kα值從正態分布表中查出正態分布圖象左邊尖角部分的面積,即凈現值小于零的概率Pb。從正態分布表中查得Pb=0.1292。
項目采納與否,要看項目投資者是否愿意為了取得4713萬元的凈現值而甘冒凈現值小于零的 可能性為1292%的風險。
2、調整折現率法
在對項目進行財務評價時,通常是采用銀行中長期貸款利率作為財務折現率,由于銀行貸款利率并不能準確真實地反映資金的時間價值,更不包含投資風險要求超過資金時間價值的部分,所以用銀行貸款利率當折現率是不合適的。
按風險調整折現率法就是將項目因承擔風險而要求的、與投資項目的風險程度相適應的風險報酬計入資金成本或要求達到的收益率,構成按風險調整的折現率,并據以進行投資決策分析的方法。
該方法的關鍵是確定風險折現率,具體計算由下式解決
K=i+b·Cv
式中:K-風險折現率;
i-無風險折現率;
b-風險報酬斜率;
Cv-變異系數,按公式(3)計算。
無風險折現率i就是加上通貨膨脹因素后的資金時間價值,西方投資機構一般取政府債券利率作為無風險折現率,我們可以加以借鑒或簡化地按中長期貸款利率作為無風險折現率。
風險報酬斜率b,可以參照以往中等風險程度的同類項目的歷史資料(可以在公路項目后評價工作中做這項工作),按下式計算:
b=K-i/Cv
式中符號同公式(7),K、i、Cv值為以往同類中等風險項目的參數。
按風險調整的折現率一經確定,就可以用它計算項目的凈現值、內部收益率等經濟評價參數值,具體計算不再贅述。
這種方法概念清晰,計算簡單。缺點是把風險報酬與時間價值混合在一起,風險隨著時間的 推延而被人為地逐年增大,這樣處理與公路項目的實際情況有出入,因此用這種方法計算的 結果僅可作為公路項目投資的一種參考。
四、結語
【摘 要】 運用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與盾構法隧道施工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闡述了風險管理在盾構隧道施工中的應用,并對盾構隧道的施工監督重點進行的了探討,為地鐵隧道的設計和施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關鍵詞】 風險管理;地下鐵道;盾構隧道;質量監督
0 前言
上海市軌道交通的實施目標是到2010年軌道交通網絡規模達到400公里以上,建成中心城區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加強城市副中心、黃浦江兩岸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地區的集疏運軌道交通建設。地鐵工程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高風險性和災害損失大等特點,并且近年來地鐵隧道的開挖直徑和開挖深度都不斷增大、截面形狀多種多樣,因此地鐵工程施工期的風險性與日俱增。上海軌道交通4號線發生事故以后,風險管理被學術界和工程界等提到新的議事日程。風險評估可以使決策更加科學化,更能減少事故的發生率,同時也可以為投保稅率的確定提供依據。隧道工程的風險分析的代表人物Einstein[1、2]指出了隧道上風險分析的特點和應遵循的理念。劍橋大學的Salazar(1983)在博士論文“隧道設計和建設中的不確定性以及經濟評估的實用性研究”中,將不確定性的影響和工程造價聯系起來。Reilly(2000)提出了隧道工程的建設過程就是全面的風險管理和風險分擔的管理過程,國際隧道協會[3]撰寫了GuidelinesforTunnelingRiskManagement為隧道工程風險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參照標準和方法。在國內,同濟大學的丁士昭教授(1992)對我國廣州地鐵首期工程,上海地鐵一號線工程等地鐵建設中的風險和保險模式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上海隧道設計研究院的范益群博士(2000)以可靠度理論為基礎,提出了地下結構的抗風險設計概念,計算出基坑、隧道等地下結構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定性評價風險造成的損失,并提出改進的層次分析方法。同濟大學的黃宏偉[4]教授對崇明越江通道的風險評估項目進行了研究,研究內容包括前期選線、施工風險管理、環境保護、運營事故控制以及財務分析等。風險損失包括耐久性損失、工期損失、直接費用損失、環境影響損失等。盾構隧道施工風險機理如圖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