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08 11:29: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企業概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最早源于數字技術出現而導致的信息行業之間的相互交叉。國外學者和機構已對產業融合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如羅森伯格(Rosenberg,1963),歐洲委員會(1997)“綠皮書”,尤弗亞(Yoffie,1997),格林斯騰和漢納(Greenstein&khanna,1997),林德(Lind,2003)等開展的研究。目前,產業集群、產業融合和產業生態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浪潮沖擊下國際產業發展的三大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高新技術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產業融合已成為提高生產率和競爭力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形式。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拓寬產業發展空間,促使產業結構動態高度化與合理化,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互聯網技術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和強大的滲透力,為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運作平臺。在互聯網技術進步和產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一種新型金融業態——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集中了互聯網和金融業的優勢和特點,具有明顯的產業融合特征。
二、互聯網金融的產業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產業概念特征
“產業(industry)”是經濟學和管理學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與“行業”、“產業領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產業概念內涵也在不斷變遷,學術界對產業的定義研究也不斷深入。
古典經濟學家在討論分工時,用行業的概念描述產業分工。如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業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這種好處。一個國家的產業與勞動生產率的增進程度如果是極高的,則其各種行業的分工一般也都達到極高的程度”。貝恩、波特等人從產業組織理論和戰略管理等理論出發,將產業定義為“生產同類或相互間具有密切替代關系產品、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定義曾被廣泛接受,成為美國標準產業分類系統(SIG)進行產業分類的前提和基礎。但這種產業分類方法是基于對現有產品和過去產品替代性考慮的靜態產業定義。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形態的演變,這種定義的科學性越來越遭到質疑。默雷和阿布雷漢森(Murray&Abrahamson,1997)從產業演化的動態角度將“產業”定義為“一組具有相同組織形式的企業,即用類似的投入和生產技術,生產類似產品或者類似消費者服務的具有相同組織形式的一系列企業”。塞普勒(J.L.Sampler,1998)將“產業”定義為“擁有足夠的關于同一市場關鍵信息的企業群”,他認為信息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產業的競爭特征,企業對消費群體擁有的信息已成為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資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議用“活動網絡”(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來替代“產業”,并將“活動網絡”定義為“直接或間接致力于塑造或執行一項特定活動的一組企業”{1}。由此可見,關于產業的概念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從產業邊界明晰確定的靜態定義,向動態的產業邊界觀轉變。特別是塞普勒關于“關鍵信息”企業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動網絡”對產業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時代企業面臨的動態化競爭環境,對于分析產業融合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從塞普勒的定義出發,互聯網金融業所依賴的戰略資源就是海量的客戶和市場信息,通過社交網絡生成和傳播信息,通過搜索引擎組織、排序和檢索信息,通過云計算處理信息,最終形成連續、動態變化的關于市場和客戶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聯網金融業不同于傳統靜態定義下的“產業”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聯網信息服務業,也不等同于傳統的金融業,而是由“關于同一市場關鍵信息的企業群”組成的新型產業業態。從“活動網絡”(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發,互聯網金融業是圍繞借貸關系和資金融通這一“特定活動”而關聯的一組企業,包括金融企業(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基金公司)、電子商務企業、個人、獨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同領域的企業盡管采用不同的商業模式參與其中,但圍繞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動”。
因此,從產業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聯網金融業具有不同于傳統靜態產業定義下的金融業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業的特征,具有動態產業定義下的產業特征,具有明顯的“市場關鍵信息”和“活動網絡”指向,是產業融合背景下產生的新型產業形態。
(二)互聯網金融的產業邊界特征
從產業經濟活動的過程來看,每一個產業都有其特定的技術邊界、產品和服務邊界、業務和組織邊界。周振華(2004)、李美云(2007)把這些邊界定義為產業邊界。產業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不同的產業邊界處,原本相互獨立的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融為一體,通過對產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的整合,組合成新的產業。互聯網金融業是在互聯網信息服務和金融業的產業邊界發生漂移和交叉之后產生的新產業。這種新產業具備了多個產業的特征和功能,產業邊界模糊,很難從通行的產業分類系統,如美國“標準產業分類系統(SIC)”、“北美產業分類系統(NAICS)”、“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系統(ISIC)”和歐盟“歐洲產業分類系統(NACE)”等,找到對應產業分類。互聯網金融業的出現,使原本不屬于同一產業的企業成為直接競爭者,這必將對企業的戰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反向保理;運行模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10-0047-03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都采取相關措施應對危機,學術界也利用這次危機在理論研究上進行思考,使得供應鏈金融這個領域得到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企業對現金流量需求的波動性增加了金融產品的需求,供應鏈金融就是在這樣背景下產生的。企業需要資金用于投資,同時也要留存資金以抵抗風險。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模式恰恰可以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目前企業還很少熟悉和了解供應鏈金融的結構框架和運作方式,沒有看到供應鏈金融在解決資金限制中發揮的作用,因此,了解供應鏈金融的框架并將其應用于企業資金配置中具有重要意義。
供應鏈金融相關研究已得到廣泛關注,國內外文獻已有很多從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風險管理、融資渠道等方面展開探討。國內文獻主要集中在促進擴大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風險防范等方面展開,針對供應鏈金融的結構和模式研究有限。胡躍飛等從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實體經濟的角度,討論供應鏈財務管理到供應鏈金融的演變過程,并從學理上對供應鏈金融進行界定。徐學鋒等從供應鏈金融概念的界定和理論基礎闡述出發,分析我國供應鏈金融存在的業務模式、技術實施和組織制度的問題,提出從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上解決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問題。馮靜生介紹了供應鏈金融的產生和發展,通過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供應鏈金融的優勢和風險,研究供應鏈金融的運作規律,并對改善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環境給出建議。張Z等從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方式的概念、運作主體、運作模式等分別進行論述,指出了兩者的區別及在融資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問題,提出對策解決運作主體收益最大化問題。刁葉光等研究了供應鏈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業務,并將該模式與采購訂單融資和存貨融資相結合,并對國內商業銀行的反向保理業務進行分析并給出建議。張玉馨介紹了反向保理業務的模式和供應鏈金融的概念與發展,結合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特點,分析了反向保理在我國發展的潛力。國外文獻也從一些角度對供應鏈金融問題進行研究,Pfohl等研究了供應鏈中的財務流,優化財務流能夠減少供應鏈的資本成本,并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框架。Gomm根據供應鏈和物流的財務問題提出分析框架,指出供應鏈財務管理更有利于供應鏈管理,能夠改進資本成本率。Wuttke等建立關于供應鏈金融的知識,分析公司如何采用供應鏈金融來發展企業,并指出供應商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最后利用六家歐洲企業的實例說明供應鏈金融的優勢。
供應鏈金融的研究能夠減少企業的資金成本,增加企業的融資手段,有利于企業資金的安排和配置。現有資金優化和融資已成為企業面對的主要問題,如何使企業資本運營更有效率,供應鏈金融可能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因此,理解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概念和運作流程,同時分析供應鏈金融的主要形式的運作情況,將有利于企業發展。
1 供應鏈金融主要業務的運作模式
供應鏈金融在企業中具體的運作模式主要表現為反向保理模式,方向保理業務主要指金融機構或相關企業針對有信譽企業,提供給有信譽企業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更多有利的貸款選擇,通過貨物抵押、應收賬款抵押等方式。反向保理業務能夠以更靈活的形式為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根據主要核心企業的信譽程度實施風險控制,能夠獲得有效的收益,實現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多贏。圖1顯示了反向保理業務的運作模式。
在很多企業都采用了反向保理業務,該業務能夠減少擔保交易的風險,同時降低了擔保交易的成本。原來的供應鏈管理中,只強調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合作和溝通,但是,由于資金的限制和過度依靠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應收貨款和應付貨款的問題上要消耗很大的溝通成本,增加了供應鏈管理的難度。反向保理業務能夠有效避免這種風險,通過金融機構共同承擔這種風險,減少了溝通成本,使供應鏈的運行更加順暢。供應鏈金融的運行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增加企業之間的關聯度,將功能整合為一體,在供應鏈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2 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
很多學者嘗試為供應鏈金融下定義,雖然定義的細節中有些不同,但是大體的含義是一致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如何協調供應鏈內部金融合作、如何創造利益相關者的價值等,實質為供應鏈各相關成員之間的資金調節。供應鏈金融特別適合于核心企業為大型制造業企業,企業在采購設備或關鍵部件時,可以將信譽授權給供應商,當確保產品滿意后支付貨款,減少很大的風險。供應鏈金融這種授權信譽的運作模式主要受財務調節的控制、價格歧視、降低交易成本和質量保證等需求的推動。供應鏈金融模式在實踐中也得到很多應用,從最原始的物流金融開始發展到更多的模式,主要發展狀況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2.1 企業間金融合作的進一步融合
現在大多數企業之間的交易已公開賬戶的形式展開,這種方式增加了企業間的透明度。傳統的交易主要體現在先付款后發貨,或是先付一部分款再發貨,這種交易模式加大了對資金的占用,要有很充足的流動資金才可以保證企業的順利運行。供應鏈企業之間雖然要比一般的企業交易關系更牢固,但是這種交易模式也需要占用很多資金。而供應鏈金融形式的引入,使得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到供應鏈中,開展更廣泛的金融合作,無形中加大了供應鏈資金的數量,提供更多的交易機會,減少供應鏈的交易風險。
2.2 利用供應鏈金融調節加強風險管理
供應鏈金融也能夠增加風險管理能力,交易信譽能可以作為一種機制分擔供應鏈中的風險。通過一些企業的實際表明,反向保理業務和核心企業的資金援助能夠減少供應鏈的干擾和波動,加強風險的控制能力,提高客戶需求滿意的能力。同時,供應鏈金融的調節還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引入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可以減少關于交易支付方式的討論,避免供應鏈的企業之間關于交易付款方式的協商和溝通,這樣無形中減少了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保證了供應鏈的穩定性。
2.3 供應鏈金融調節的網絡效應
供應鏈金融在供應鏈中能夠產生多種資金配置的方式,建立在雙方的信譽基礎上。通過供應鏈將更多的企業聯系到一起,形成資金配置的網絡。網絡的產生可以提供更多的企業之間的聯系,通過資金支持和金融支持產生更多的資金流,保證企業網的有效運行,減少網絡中的風險,提高供應網絡的效率。在盤活更多企業的同時,也能保證金融機構創造更多的交易和保理方式,更好的服務于企業。
3 供應鏈金融實施的效果
一般很多依靠供應鏈的企業都具有龐大而復雜的供應網絡,需要與很多企業發生財務往來,這就為供應鏈金融提供了應用的基礎。每個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利用供應鏈金融來實現供應鏈資金的充裕和保證,都想將企業的戰略和執行策略順利完成。企業利用供應鏈金融能夠獲得很多優勢,在財務協調方面:為企業間的資金調節提供戰略向導、減少資金的運作成本、提供企業的財務信譽評估等。在風險管理方面,通過支付期的延展降低資金運行成本、減少產品的價格、標準的支付期降低交易成本等。在供應鏈網絡方面,增加供應鏈中資金的流動性、擴大供應鏈網絡的效用、提高網絡間企業的合作性。
不同企業針對供應鏈金融的運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對于反向保理業務,有些企業主要利用反向保理提高占用資金的流轉速度、降低采購成本,通過標準化的資金支付期限的延長來減少財務成本。而另一些企業主要集中在面對顧客需求波動時,提高供應商的供應能力,在需求波動條件下的供應商能力能夠影響未來收益、利潤和市場份額。反向保理提高供應商的流動性,降低短期財務成本,減少運行時的財務障礙等。改善供應鏈的績效情況,以顧客需求變動為核心的供應鏈管理方式。
企業不同的戰略目標也能影響供應鏈金融實施的狀況和財務調節的作用,以風險管控為主的企業和以擴大業務量為主的企業在具體的供應鏈金融實施會有差異。供應鏈金融成為供應鏈企業間協商的一種策略方法,能夠評估企業的供應資金成本和資金運作時的成本,資金支付期限和支付比例的不同,會導致多種合作方式產生,能夠為企業間的溝通與合作帶來更靈活的方式。有些企業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要求更低的資金運作和持有成本,實現更大的交易比例。另一些企業針對不同的供應商實施相同的標準,不區分具體的資金支付期限和資金支付比例,實現全供應鏈網絡的合作緊密化。
總之,供應鏈金融在企業中的實施會有不同效果,根據企業的不同目標會產生不同的供應鏈金融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不同的實施方式都有助于企業供應鏈的合理化,有助于企業增加更大的資金流動性以實現更大的交易范圍。企業在利用供應鏈金融業務時,要確定與供應鏈之外的金融機構和融資平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要增加企業財務和業務運作時的透明性,將更多的相關機構吸引到供應鏈網絡中,擴大資金的獲取渠道,加快資金的周轉速度,以更低的資金運作成本實現更大的效益。
4 結論
供應鏈金融的概念和運作模式還在不斷的發展中,這種融資形式能夠改變供應鏈的運作方式,提高供應鏈的資金供給,為供應鏈帶來競爭力。供應鏈金融不但提高了供應鏈中企業的競爭力,減少供應鏈的波動性和干擾性,保持供應鏈有效的運行。但是,在如何構建供應鏈金融的統一模式,有利指導企業以顧客化為導向的供應鏈最大收益,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供應鏈金融。通過對供應鏈金融概念的認識,運作模式、發展狀況和實踐的效果,能夠供應鏈金融的基本框架,說明供應鏈金融在企業供應鏈交易中應用的潛力和優勢,為企業及其供應鏈的合理運行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76-82.
[2]徐學鋒,夏建新.關于我國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若干問題[J].上海金融,2010,(3):23-26.
[3]馮靜生.供應鏈金融:優勢、風險及建議[J].區域金融研究,2009,(2):51-52.
[4]張Z,朱金福.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的比較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9,(10):35-39.
[5]刁葉光,任建標.供應鏈金融下的反向保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學,2009,(5):48-51.
[6]張宇馨.我國發展反向保理的對策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5):48-51.
[7]Pfohl H C,Gomm Moritz.Supply chain finance:optimizing financial flows in supply chains[J].Logistics Research,2009,1(3-4):149-161.
關鍵詞 金融消費者 金融消費者保護 文獻綜述
一、國際上關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的研究
金融消費者保護在國際上很早就開始了理論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Michael Taylor在《A Regulatory Structure For The New Century》(1995)提出的“雙峰理論”(Two Peaks),他認為金融監管存在兩個并行的目標,一是審慎監管目標,二是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目標。前者旨在保護金融機構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發生系統性風險。后者通過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監管,防止與減少金融消費者受到欺詐與不公平待遇。
而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的研究成為熱門。其中,Sharon L. Tennyson在《Analyzing the Role for a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gency》(2009)中提到之前很多討論都集中在消費者是不是非理性以及辨別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家長式的監管機構來進行“照顧”。而且不當的消費者保護是否會帶來金融危機。而Sharon L. Tennyson認為這種討論其實是錯位的,消費者保護是金融市場中是必須的。因為金融市場中信息不對稱,消費者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辨別金融產品的品質。而消費者要獲得這些信息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來看,消費者保護是非常有必要的。而Erik F.Gerding在《The Subprime Crisis and the Link between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and Systemic Risk》(2009)一文從次貸危機入手,首先認為次貸危機的產生告訴我們審慎監管與消費者保護必須分離。其次,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意義不僅僅是對個人進行風險保護,同時也可以防止系統性風險。該文所提到的系統性風險,是指在次貸危機中消費者借貸的高違約率,這種不可預測和高度相關的違約會使整個市場都處在風險之中。而金融消費者保護可以通過降低消費者借貸違約的層級、使違約更可預測、降低違約的高關聯性等方法來緩和這種風險。Susan L. Rutledge在名為《Consumer Protection and Financial Literacy: Lessons from Nine Country Studies》(2010)的報告中考察了九個中等收入國家的金融消費者保護與該國民眾理財常識(Financial Literacy)的聯系。該報告認為良好的消費者保護可以確保消費者做出較為明智的決定,并且不會受到到欺騙和不公平的待遇以及個人隱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基于這個原因,金融消費者保護也需要得到重視與加強。
另外,還有很多學者基于各個角度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必要性進行論述。Gail Hillebrand在《Before the Grand Rethinking: Five Things to Do Today with Payments Law and Ten Principles to Guide New Payments Products and New Payments Law》(2008)一文中從消費者分期付款的角度看到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是監管當局需要提供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原因。Bruce I. Carlin和Simon Gervais在《Legal Protection in Retail Financial Markets》(2009)一文中,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理論分析,同時對金融機構時常提供信息服務給金融中介這種行為進行考慮,由此提出一個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分析框架。通過對模型進行分析,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不僅僅是法律上的義務,更是對市場參與和經濟增長的有益驅動。Roman Inderst和Marco Ottaviani在《Consumer Protection in Markets with Advice》(2010)則著眼于中介的傭金模式,認為現有的傭金模式存在道德風險,會導致金融中介給予消費者不恰當的購買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保護。
二、我國關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的研究
相比國外,我國學者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問題上通過建模來進行論證的較少,大部分都是通過法學或法經濟學角度進行闡述。如吳弘、徐振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理探析》(2009)指出,由于金融市場上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在經濟實力、專業知識、產品信息等方面實質性的不平等,以及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會不斷出現金融消費者利益受損的現象,金融監管當局應當整合立法、司法、執法資源,加大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同時,他們還分別從社會學、經濟學以及金融監管理論的角度,分析了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理論依據,認為經營者階層與消費者階層的利益沖突,需要金融消費者保護來平衡;契約人的“有限理性”與“機會主義”,需要金融消費者保護來矯正;逐步取代“經營者”的“消費者”,需要金融消費者保護來保障。
朱曉磊、姚佳在《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消費信貸法律規制的重思―以保護金融信用消費者為視角》(2009)一文中站在經濟法學的角度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始終根源于消費者本位理念,是公平理念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是消費者本位理念的升華,因此,充分地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實屬必要,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平衡金融信用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充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實現,也才能進一步促進金融消費的發展與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韓冷那在《從征信體系實踐論金融消費者信息權益的保護》(2010)從征信問題入手,認為在金融消費中,金融機構站在絕對的優勢地位,金融消費者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在消費者金融知識和信息普遍缺乏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沒有履行“一對一”的告知和教育義務,可能造成個人的信用記錄在無主觀故意的情況下產生不良信用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消費者保護勢在必行。
另外,高明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基于委托模型的研究》(2011)、孫天琦的《金融消費者保護:市場失靈、政府介入與道德風險的防范》(2012)、顧根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探究》(2012)分別集中于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與信息嚴重不對稱、消費者金融專業知識貧乏與認知偏差等方面對金融消費者保護監管進行研究。
三、我國關于金融消費者法律界定的研究
金融消費者作為消費者概念在金融監管領域的延伸,我國早已有學者對消費者概念進行研究。如王利明2002年就在《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一文中認為消費者是指非以盈利為目的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消費者這一概念是與經營者相對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指的“消費者”原則上僅限于自然人,而不應當包括單位,單位因消費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應當受合同法調整。
王偉玲在《金融消費者權益及其保護初探》(2002)一文中較早地使用了金融消費者的提法,并結合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闡述了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內容。2006年12月,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第一次采用金融消費者的概念,指出要更好地滿足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充分維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利益。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頻繁使用金融消費者這一概念,我國學界也開始大量涌現關于對金融消費者基本理論的探究。
如張伍愚和劉敏的《金融消費者概念合理性探析》(2010)從金融消費者的特征與投資者概念的區別及該群體適用法律規則的特殊性進行分析。該文作者認為,“金融消費者”較“投資者“有著理念及規則適用上的優越性。首先,在外延上具有伸張性。因為金融消費者一詞統攝了金融諸業中的一方當事人,無論金融創新的速度多么快捷,“金融消費者”皆能以不變應萬變,囊括這些金融產品或服務的自然人購買者。而“投資者”的概念僅出現在我國的證券類法律法規中,一般僅指稱證券市場上有價證券的購買者。其次,除了專業投資人進行的營利性投資之外,普通的證券投資仍可以看成是一種金融消費。并且隨著隨著金融技術、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產品的日益復雜,作為金融消費者的“投資者”日益趨于信息弱勢地位,對投資者、股東如若采取民商法上私權救濟的制度設計,停留于權利義務的簡單設定,難以確保其利益得到合理保護。邢會強在《澳大利亞金融服務督察機制及其對消費者的保護》(2009)與《金融危機治亂循環與金融法的改進路徑――金融法中“三足定理”的提出》(2010)明確提出應將“消費者”概念延伸至金融領域,金融領域中的客戶、存款人、投資者、股東、持有人、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者等,無論是個人還是符合一定標準的小企業,都應視為金融消費者。李健男在《金融消費者法律界定新論―以中國金融消費者特別保護機制的構建為視角》(2011)認為金融消費者的法律界定,應該以解決金融消費者在金融消費交易中的“信息嚴重不對稱與對信息的嚴重依賴并存”這一核心問題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由于金融消費交易的特殊性,即使是企業法人(不含金融企業法人),在金融消費交易中,與個人消費者一樣會陷入“信息嚴重不對稱與對信息的嚴重依賴并存”之中,都需要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的特別保護。最后他做出界定:金融消費者,是指在金融交易中處于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同時對金融經營者一方的信息披露存在嚴重依賴性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但不包括金融企業法人。
從比較法的視角來對金融消費者概念進行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廖凡的《金融消費者的概念與范圍:一個比較法的視角》(2012)。他在文章中指出傳統消費者概念適用于金融領域時存在的不確定性,以及現有金融行業立法在保護性上的不足,使得在我國構建金融消費者概念具有現實必要性。同時國外立法實踐表明,金融消費者概念與范圍主要是實踐塑造的產物,與金融監管模式和監管體制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而對于我國來說,應從現實情況出發,現今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對金融消費者進行寬松的界定,使其涵蓋整個金融服務領域,而在消費者保護制度方面則遵循最低限度協調原則,只做出總體性、原則性的規定,由行業監管部門基于行業特點和監管需要指定實施細則;與此同時,保留和延續既有的證券投資者概念和投資者保護制度,實現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兩個概念、兩套制度并用。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的《金融消費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2013),因作者的官員身份,某種程度可以代表官方對金融消費者概念的認識與理解。焦瑾璞在該文中分析認為金融消費者的內涵首先是具備一定專業能力的自然人與一般自然人,其次還包括證券、保險投資者。在外延上為:一、已接受、正接受以及正考慮接受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或服務的自然人都應在金融消費者保護范圍內。二、間接因其他人金融消費而與金融機構產生權利義務關系的自然人也屬于金融消費者的范疇。
此外,還有郭丹的《金融消費者之法律界定》(2010)、于春敏《金融消費者的法律界定》(2010)、周荃《金融消費者概念之提倡》(2011)、謝松松《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問題研究》(2012)等文獻均對金融消費者概念進行研究。
由上可知,關于金融消費者概念的探討,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金融消費者的概念界定、金融消費者是否應限于自然人、傳統意義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是否應納入金融消費者范疇這三個問題。
四、小結
可以看到,盡管金融消費者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金融消費者概念的界定與保護等相關理論上許多重要問題仍舊未能達成共識,存在較大的爭議。甚至如金融消費者的概念本身是否應該被單獨提出,是否應該被格外立法保護這樣的基本問題,都沒有一個共同的聲音。從我國來說,雖然有爭議,但“一行三會”均已各自在其之下成立了金融消費者(投資者)保護機構,金融消費者保護是大勢所趨。而現今急需的是在立法上對金融消費者的概念進行界定,同時對金融消費者保護具體化,精細化,構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
參考文獻:
[1]全先銀,程煉.奧巴馬金融監管改革方案評析 [J].國際經濟評論,2009(9).
[關鍵詞]金融企業;文化力;核心競爭力;關系
企業文化力是評價企業在動態競爭中能力的重要因素,它集中地體現了不同企業所表現出的凝聚力、動員力、鼓舞力、推動力的不同特點,并能反映企業的個性特征,與企業核心競爭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從總體上說,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企業文化力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企業文化力是區別不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特征值。
一、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一般性分析
當代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理論揭示了企業知識、企業文化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長期以來,在企業優勢根源的研究中存在著各種理論流派,人們通常用這些理論研究的結論作為對企業競爭優勢預期和判斷的依據。在新古典經濟學中企業被視作一個“黑箱”,由于完全競爭的假設,無所謂競爭優勢,并由此得出經濟學關于競爭優勢外生論的S-C-P梅森——貝恩范式,將競爭優勢的分析放在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要素結合中進行。而以邁克爾·波特占主流地位的戰略理論同樣把競爭優勢歸結為外生優勢,其核心是分析市場結構。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競爭優勢的研究轉移到企業的層面,產生了以資源為基礎的企業觀、企業動態觀、企業能力觀、核心能力觀等。這些理論為企業競爭優勢研究提供了認識論平臺,即與企業外部條件相比,企業內部條件對于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具有決定作用,企業內部資源、能力的積累是解釋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和保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真正將競爭理論、管理理論更新的是企業能力理論,這是企業文化研究不斷演繹和推進的前提。能力理論將知識所固有的性質作為企業的核心剛性,把測度企業競爭優勢的基本尺度定為創新能力、難以模仿、可持續性及學習能力。在這里,企業作為知識集合體,企業資源發揮效用程度上的差異、創新能力的差別,都是由企業現有的知識存量所決定的,彼得·德魯克把知識看作是企業所擁有的、且唯一獨特的資源,在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理論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的各種流派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企業知識存量和認識結構的研究上,據以得出知識決定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并進而決定競爭能力的結論。這些結論可以說是目前正在熱烈討論的有關企業文化與核心競爭力關系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
二、核心競爭優勢取得與保持的一般原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有企業無不期望獲得制勝市場的長盛不衰的競爭優勢,基于此,企業管理理論出現了產業組織理論和企業戰略理論的融合,其標志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首次明確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并由此開始將企業核心能力的取得定義到企業內部,強調企業核心競爭力產生于企業組織內部,其后在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討論中形成了基于資源的戰略觀和基于能力的戰略觀,后者更為強調企業的無形知識和能力方面。在我國的管理研究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實踐作為過去10來年間我國管理工作中的十大問題之一,引起了理論界與實務界的極大關注,致力于研究本土文化制約下我國企業(當然包括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造與內涵、培育與提升等問題,其中核心競爭力的取得和保持這一命題是討論的中心內容。隨著研究的延伸,人們似乎承認持續的競爭優勢是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表現,假若一個企業能夠在動蕩環境中保持其持續的競爭優勢,可以認為這是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因此,所謂核心競爭優勢的取得與保持,實際上就是企業在各種環境中怎樣形成并保持住較長時期的競爭優勢問題。
借鑒美國管理學家坦南鮑姆和施米特提出的領導模式連續統的概念,可以類似地用“連續統”的概念來描述企業核心競爭力問題。在“連續統”中,企業總是在競爭優勢的第一階段,當其競爭優勢尚未出現下降時,就轉入其競爭優勢的第二階段…,直至第N階段,從而構成周而復始的循環,使得每個循環的起點都高于前一個起點,每一循環的終點也高于前一個終點,由此一環推一環,不斷往上發展,進而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連續統,為企業創造整體的持續的競爭優勢。然而,如何才能使循環不致中斷,“連續統”的運行能夠始終持續下去,從國內外成功企業實踐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他們將文化力作為一種新型管理力而進行的有益實驗。
三、金融文化力的內涵及基本結構
文化,是人類創造性地改造自然和改造自我活動的產物,它由文化最基本的單位——文化特質聚合形成文化叢,由文化叢的系統聯結形成文化模式,從根本上影響著人們看待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文化不僅影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還影響著人的行為方式和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作為行業文化的金融企業文化具有亞文化的形態和管理學屬性,前者表明它是相對于社會主流文化的一種微觀經濟的文化,后者主要說明它充滿了管理科學、管理思想、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按照企業競爭優勢根源的一般分析,金融文化力可以這樣表述:它是以金融企業的知識為基礎形成的對企業及企業成員的凝聚力量、動員力量、鼓舞力量、推動力量。其基本結構和包含的要素是:
1.金融企業知識。利用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的分類,金融企業的知識可以分為哲學角度的知識和管理角度的知識。從哲學的角度,企業知識被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從管理的角度,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密切有關的是企業組織中累積性的常識、協調不同生產技能的有機結構和多種技術流的學識,尤其是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互補性知識。金融企業的技術性知識、管理性知識、制度性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個人知識和共有知識是互補性知識,他們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金融企業的互補性知識意味著知識的專用性,它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這些知識的特點是:專業性和互補性決定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知識積累速度的加快;具有遞增效益,只能在企業內部漸進積累;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其具有的路徑依賴性使企業知識流量的選擇受現有知識存量的約束;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特征,其他企業難以成功模仿;由于包含個人知識及企業共享知識,使得員工在企業內部的價值大于市場價值;互補性知識構成企業創新的基礎;在互補性知識中決定技術性知識能否很好發揮作用的因素是企業的制度性知識和管理性知識。因此,制度高于技術。企業所積累的互補性知識,是企業長期競爭行為的基礎和利潤來源,核心互補性知識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金融企業精神與企業文化。美國管理大師托馬斯E·L·彼得斯在《成功之路》一書中認為:日本企業的高效,是在企業中培育了一種良好的文化品質,特別是樹立了共同遵守的正確價值觀,并能夠把它保持下去,因而導致了“日本奇跡”的出現,這種良好的文化品質集中地表現在塑造了突出群體凝聚力和團隊精神的企業精神上。中國金融業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匯通天下、信譽至上、法至精密等充滿禮、儀、仁思想,迎合當時的需要、體現自己存在價值的金融企業文化。在建設現代金融文化時,我國金融業已經將其作為合理內核加以吸取。企業精神與企業文化是一種力量已為所有企業所共識,將其作為塑造人、培育人、凝聚人的第一要素,這是因為是否擁有忠誠于本企業的比較穩定的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群體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自然環境的差異造成植被和動物種群的不同,同樣的道理,企業人文環境的優劣也必然決定人才群體的優劣,人才群體的優劣則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好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培育人、凝聚人、激勵人。反之,即使人才也會因環境不適而漸漸退化失去光澤。這是將其作為金融文化力構成要素的意義之所在。
3.金融企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主導。管理科學發展到企業文化階段已經根本不同于泰羅制、行為科學、理性主義管理,也不同于過去的行政型管理。倡導“以文化人”的管理觀念,強調文化自覺和文化主導。在文化自覺的要求下,金融企業家會用文化的視點去查找企業問題的根源,這不僅是管理科學不斷發展的內部動因,也是管理科學發展進步的結果;用文化主導的觀點,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須有一項是主導因素,就像泰羅制以經濟為主要因素、行為科學以滿足每一個體的需要為主要因素一樣,文化自覺和文化主導都將主導因素強調為企業文化的培育。
四、金融文化力與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什么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按照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的定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3個基本特征:第一,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進入多元化市場的潛能;第二,核心競爭力應當對最終產品中顧客重視的價值做出關鍵貢獻;第三,核心競爭力應當是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有一種非常形象的說法:將核心競爭力比作一株成長中的大樹,分為8大根系、7大主干、6大果實。8大根系是基礎層,分別是企業的文化、理念、價值觀、形象、創新、特色、人才和信息。7大主干是載體層,為企業結構、機制、規模、戰略、品牌、關系和制度。果實也被稱作轉換層,由服務、質量、成本、營銷、技術、能力組成。可見,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需要多方配合,系統推進。而且,不同的企業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也不同,如中海油的標桿管理、華為的技術為王、聯想的刷新理念、格蘭仕的比較優勢,等等。那么,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它與金融文化力又是什么關系?
1.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含義。金融企業核心競爭力是能夠充分體現金融行業的固有特征和本企業的價值觀念,對本企業職工具有極高親和力和凝聚力,內化于經營活動過程之中,為競爭對手難以學習和模仿,進而使本企業能夠長期處于競爭優勢地位的能力。金融核心競爭力是以企業能力理論為基礎整合企業資源理論、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企業知識理論、企業創新理論而得出的管理科學概念。它的特征是:核心競爭力是金融企業的一種內在的品質,是在長期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時代服務文化、競爭文化、金融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一種團隊精神。
2.金融文化力與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關系
(1)金融文化力是金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講求綜合國力,一個企業講求企業力,有一個公式把企業力歸納成:企業力=商品力銷售力形象力,不論這個公式是否全面,但卻已經說明了決定企業力大小的所有因素中都包含文化的要素。文化向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滲透是當代企業運營的重要特點。文化是一種力量,在企業運作中具有導向、凝聚、激勵、約束、紐帶和輻射6大功能,每個功能都與核心競爭力有關。導向功能的作用在于引導全體員工奮發向上,兢兢業業于本職工作,將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一致化。凝聚功能激發員工的內在動力,增強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約束功能形成全體員工的行為準則,是一種單純依靠制度所無法起到的作用。紐帶功能可以將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通過員工個人加工進行反饋,使企業及時得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準確信號。輻射功能可以通過企業形象和員工形象傳達給社會。這些功能綜合所形成的力量就是企業文化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金融文化力是金融企業知識整合的結果,又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組成金融文化的元素至少應該包括金融企業價值觀、激勵機制、經營理念、服務品牌意識和企業形象。而金融企業文化是金融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積累的結果,它體現企業對現有知識存量的運用水平,植根于一個企業的文化,其成長有明顯的路徑依賴性,在企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長期作用下形成。企業運用自己的管理知識和經營知識對各種人文理念進行整合,形成了在本企業有實際運用價值的文化,為競爭對手難以學習和模仿,這種由知識整合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從文化的層面,甚至可以說文化力就是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綠色金融 支撐 低碳經濟 可持續發展
從21世紀初,英國官方首次提出“低碳經濟”這一新的經濟概念以來,它業已獲得了世界范圍內廣大國家與地區的廣泛認同與支持。它以能耗低、污染小,效能高、收益多為特色給各個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理念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低碳經濟要實現成功發展就必須以堅實的金融服務體系做后盾,經濟發展策略的改變也將直接影響到金融結構體系的變化。在低碳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綠色金融逐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其發展現狀
國內對于“低碳經濟”所下的定義是說: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利用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制度建設、產業升級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等途徑來盡可能地縮減煤、石油這些傳統的高碳類能源消耗量,控制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向大氣內的排放量,以求得人類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生態水平兩者共贏的經濟形態。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絕非一個單純的經濟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涉及層面廣、綜合性強的問題,需要經濟的、社會的以及環境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這項經濟形態的倡導意味著能源使用、經濟發展模式以及人類生存理念的整體戰略性變革,要求全世界的人們自覺調整自身的活動理念,以生態系統健康長期發展為目標,進行社會經濟的建設以及生存生活的發展;與此同時,它與生態保護息息相關,就直接決定了這種經濟形態建立與發展的國際化、全球性,因為氣候系統本身就是地球上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環境以及氣候的變化對于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類都會產生影響,而且面對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共同困境,要擺脫不是僅靠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就可以單獨實現的,它的建立早已超出了單個國家的能力區間,因此,它要求的是全球各個國家與地區人民的精誠合作。
國內對于低碳經濟的關注重心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所區別的,這是由于發達國家對于污染排放的控制水平已經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量的問題已不再是當前關注焦點,氣候變化以及溫室效應氣體的減排工作才是他們的重心,而我們國家需要關注的卻是包括這兩者在內的工作以及全部污染物排放指標,也就是說需要追求“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經濟在中國很大程度上仍僅僅處于概念的認知階段,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案例并不普遍,以上海與保定兩個“低碳城市”試點為例,所選擇的低碳路子就有所不同,上海市以調查、統計建筑物能源消耗,向公眾公開相關能耗數據,開展能源審計的同時,以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為主要目標。而保定卻以構建“中國電谷”為目標,以該地的新能源區發展區域為主要依托,打造光、風、電等新能源的輸變電、轉換設備以及相關器件的專業區域。總的來說理解不一,望文生義居多,深入研討并實踐的在少數。筆者認為國內的低碳實踐還是應當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能量消耗為首要,同時盡逐漸努力減少溫室氣體總量的排放。
二、綠色金融的涵義及其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綠色金融是應低碳經濟而生的金融界的一個新概念,作為低碳經濟模式的支撐,業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各個國家金融發展的主要趨勢。所謂的“綠色金融”,實際上指的是金融單位與企業從環保這一基本政策出發,在進行投融資決策時綜合考慮決策可能對環境帶來的潛在影響,分析出與環境發展有關的各種回報、風險以及成本參數,并將其用于日常業務運行的參考決策,通過金融經營活動中對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引導,實現對于生態自然資源的保護、污染問題的治理,最終促進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這一概念的中心就是通過一定的金融評測手段,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資源損耗以及環境破壞程度以“環境價值量”來體現出來,并將之用作進行金融資源配置以及金融活動評價的重要參考。
[關鍵詞] 次貸危機 名詞 翻譯
一、引言
自2007年延續至今的金融危機發端于美國,波及歐洲各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并且由于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連帶效應,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發展中國家也不能幸免。中國隨著外向型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依存度不斷加深,因此,這次受到的影響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各種報刊雜志、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金融危機的爆發、蔓延等發展階段以及危機的背景、原因、影響等都做了大量及時、全面的報道。同時,眾多學者專家也對金融危機的相關專題做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論文和專著。這無疑是一個將相對專業的金融知識普及化、大眾化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此次金融危機涉及的重要機構、概念、產品等名詞的英譯漢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創新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界的一個顯著特點,相應的新名詞也大量涌現。而要翻譯這些新詞、新術語,也要有創新精神。下面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了創新在金融危機新名詞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創新的過程中,還有個的現象。有些名詞開始有不同的翻譯法,經過運用過程中的優勝劣汰而達成了共識,其中簡便易懂、雅俗共賞的譯法被廣泛接受,固定下來。還有一些名詞則仍未完成這一過程,至今仍存在不同的譯法,究竟哪種譯法更佳,仍在探討中。這一現象恰恰證明了專用名詞的翻譯并非易事,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二、譯法已經統一的重要名詞
1.次貸危機:陌生到熟悉的核心概念
在演變成一次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全面金融危機之前,這次危機被叫做次貸危機。而次貸正是這次危機的一個關鍵詞,它從一個讓人感到生疏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常用詞,這個過程也是一個改進和簡化翻譯的過程。
次貸的英語概念是subprime mortgage loan。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之對應的自然是prime mortgage,稱為優質貸款,優質貸款的對象是收入穩定,負債合理,信用等級高的優質客戶。相對于prime mortgage而言,subprime mortgage的客戶則是收入不穩定、負債較重、信用等級較低的客戶。實際上,subprime一詞本身就是一個新詞,幾乎無法在任何現有的詞典查到,這一概念是美國與房地產有關的金融市場創新的產物,prime一詞的詞義之一是最好的,而sub這一前綴的意思是次級的,因此subprime mortgage loan可以翻譯成次級抵押貸款或次級按揭貸款。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就翻譯成次級抵押貸款危機,而為了簡便,就簡化成次貸危機。
2.房利美和房地美:音譯與意譯的完美結合
房利美和房地美是兩家受到美國政府支持的房屋抵押貸款非銀行金融服務機構。其中,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房地美成立于1970年,這兩家擁有數十年歷史和特殊地位的公司,在美國的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本次金融危機中也非常引人注目。因此,它們的大名頻頻出現在關注金融危機的人們視野當中,它們的名稱由來和漢語譯名耐人尋味。
房利美的全稱是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翻譯成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地美的全稱是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翻譯成聯邦住房抵押貸款公司。房利美的英語全名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以首字母縮寫為FNMA,如果將4個字母逐一念出仍然繁瑣拗口,因此,傾向簡化語言的美國人在輔音字母中加了原音,就把這一首字母縮寫簡化名異化成Fannie Mae。同理,房地美的全稱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也簡化成Freddie Mac。
按照標準的意譯方法,Fannie Mae應該翻譯成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按照音譯的方法,可以翻譯成范尼梅公司,這兩種譯法都有其缺陷,前者過于冗長,后者反映不出公司的特點,而房利美這一譯法則結合了音譯與意譯的優點,房利美的中文發音與Fannie Mae的英語發音非常契合,同時,“房”字反映了該公司的業務范圍與房地產有關,同時,“利”字的字義有“利于”一義,也符合該公司促進房地產發展的作用這一隱含意義,而“美”字賦予該名稱以美好的聯想,符合取名的原則。同樣,Freddie Mac也曾先后被譯成弗雷德馬克、弗雷迪馬克公司等,與房地美一名相去甚遠。曾經也有人將Freddie Mac譯成房迪美,顯然,房地美更接近該公司的本質,因此,房地美這一譯法被固定下來,得到普遍的采用。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音譯與意譯結合的完美典范,也是譯者創新性的一個極佳見證。
同時,因為兩家公司的性質和業務范圍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說是兩家姊妹公司,經常被同時提及,都翻譯成以“房”字開頭的名稱,方便了后來“兩房”一詞的產生。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和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演化成了“兩房”,這充分說明了語言的創造性。
3.止贖權:簡化到極致
Foreclosure是應用于房地產金融領域的一個法律名詞,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給的解釋是:a legal proceeding that bars or extinguishes a mortgagor’s right of redeeming a mortgaged estate.這個解釋比較專業,不易理解。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的解釋比較淺顯易懂,是對動詞foreclose的解釋:if a bank forecloses, it takes away someone's property because they have failed to pay back the money that they borrowed from the bank to buy it.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如果購房者向銀行借款購房,并將所購住房抵押給銀行,一旦購房者沒有按照約定還貸,達到了合同中規定的期限和金額,銀行將成為該住房的所有人,而原購房者則無權贖回房屋的所有權。這一概念還是比較復雜的,因此也給翻譯提出了一個難題。《新英漢詞典》給出的翻譯是喪失贖取權。其他出現過的譯法還有:喪失抵押品贖回權、取消贖回權、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了結抵押(抵押權人按規定拍賣抵押物以受償)。這些譯法都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原來英語概念的內涵,但是如果一個概念經常被提及,成為一個常用概念,則以簡略為佳,上述譯法中要數“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最能準確全面表達愿意,但是它卻有九個字之多,放在一個句子當中,就比較拗口拖沓。例如,A wave of foreclosures is damping consumer spending.如果翻譯成“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激增正在遏制消費者的支出”就有些頭重腳輕。因此,應該將這一概念簡化,其中“贖”字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贖取還是贖回,這是一個關鍵字,那么是“失贖權”還是“停贖權”,最后換了一個字,“止贖權”一詞逐漸被廣為接受,得到普遍采用。這一用法基本已經簡化到極致,一共3字,如果要找到兩個字的譯法,就省略掉“權”字,簡化成“止贖”,但是,有些場合也不宜簡化,還是要用“止贖權”一詞。
三、譯法尚待統一的重要名詞
1.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引人注目的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不同于普通金融公司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其特殊性在于它們有聯邦政府做堅強后盾,用專用表達法就是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簡稱GSE)。而正是這一概念中的sponsor一詞給翻譯帶來了困惑。Sponsor做動詞用有多個意思,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出的解釋中主要有兩條接近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中的意思,一是“to give money to a sports event, theatre, institution etc, especially in exchange for the right to advertise”;二是“ to agree to help someone or be responsible for what they do”。那么,政府究竟可以給“兩房”什么樣的支持呢?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所謂的government sponsor就是一種“implicit guarantee”,也就是一種隱性的擔保,投資人認為,這兩家公司有聯邦政府作為擔保人,擔保償還其債務。雖然房利美最初是由美國聯邦政府于1938年創立,但是后來在1968年改制成私有公司。房地美于1970年由聯邦政府批準成立,1989年成為與房利美非常類似的私有公司。目前,房利美和房地美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兩家公司并非國有企業,政府在一般情況下不干預其經營,只有在兩家公司出現經營困難時,政府才會出手相救。從這一意義出發,GSE翻譯成政府擔保企業比較合適,但這一譯法并不多見(雷曜,2008:10),其他的譯法有政府贊助企業,政府資助企業,政府支持企業,或政府扶持企業,政府發起企業等。所以,GSE的譯法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以達到統一。本文作者根據以上分析主張采用“政府擔保企業”這一譯法。
2.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也是本次危機中經常被提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目前出現的譯法有按揭支持證券,抵押支持證券,以按揭貸款做抵押的證券,房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等。為什么有如此多的譯法呢?它的實質是什么呢?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是asset backed securities的一種。Asset backed securities可以翻譯成資產抵押證券,是指發行人以特定的資產組合為抵押發行的債務證券(常巍,薛譽華,2009:17)。這種特定的資產通常是規模小、流動性弱的資產組合或稱資產池。維基百科對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給出的定義是an or debt obligation that represents a claim on the cash flows from mortgage loans, most commonly on residential property.通過這兩個概念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就是一種以房屋貸款所產生的現金流為抵押和收益來源的證券。那么,為什么英語中同一個概念會有數個譯法呢?首先,mortgage一詞的譯法就沒有定論。目前,常見的譯法有抵押、抵押權、受押人對抵押品的權利、按揭、按揭貸款。它的意義就是借款人將對特定資產的所有權抵押給放貸人以獲得資金的一種方式。它最普遍的應用是在房地產領域,而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詞中,mortgage通常指的是住房。因此,可以將mortgage譯成住房貸款,簡稱房貸。而另一個關鍵詞“back”也比較棘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準確表達其含義,作為動詞其主要意思之一是給與資金的支持,如The scheme has been backed by several major companies in the region.在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一詞中,它的意義應該是以房貸作為收益來源和抵押。據此筆者認為,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比較準確的譯法應該是房貸抵押證券。
四、結語
金融英語原本就具有專業術語多而專的特點,而因為此次金融危機是在金融行業迅速創新和擴張的背景下產生的,相應的新詞大量涌現,有些則成為金融危機相關報道的常用詞和關鍵詞。如何將這些金融危機相關的英語新詞、新術語翻譯成對應的中文術語是一個棘手的難題。對此探討也遠未結束,筆者挑選了幾個重要名詞,討論了其已經被接受的譯法以及一些仍需探討的譯法,希望與本次金融危機相關的重要名詞術語有比較恰當和統一的譯法。
參考文獻:
[1]常巍,薛譽華.金融危機再思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2]次貸危機研究課題組.次貸危機正在改變世界.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3]廣天響石.直擊華爾街風暴.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4]雷曜.次貸危機(修訂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關鍵詞:保險消費者;概念;權益;消費者保護
中圖分類號:D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108-02
近年來,隨著保險業的迅速發展和保險消費的大眾化,保險糾紛日益增多。保險作為金融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者的信任關系到行業發展的根本,“以保護保險消費者利益為目的”也被明確為保險行業監管的基本思路。然而,耳熟能詳的保險消費者一詞,大多是經濟領域或政府金融行業監管中使用的稱謂,并未嚴格地界定其內涵和外延。作為成文法國家,明確保險消費者的概念,是我國保險消費者保護立法和實踐深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
一、保險消費者概念界定的必要性
概念乃是解決法律問題所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沒有限定嚴格的專門概念,我們便不能清楚地和理性地思考法律問題。[1]一個概念的生成在于設置法律制度的建構節點,甚至是一系列法律規范的建構原點。準確的法律語言是立法活動與司法實踐所追求的目標,如果法律詞語是模糊的,人們的權益、義務與責任在一些情況下就無法確定,最終導致法治的難以實現。[2]保險消費者概念的界定關乎行業監管和權益保護的基礎范疇劃定,應成為研究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首要解決問題。結合我國保險行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從理論角度對“保險消費者”進行系統深入解剖,探討其作為法律概念存在時所應被賦予的法定內涵,并明確其范圍。這涉及對一系列基本問題的回答:該如何理解參與保險活動的的“消費者”屬性?與傳統消費相比,保險消費和保險消費者的特殊性到底何在,是否需要將其獨立出來通過立法進行特殊保護?
二、傳統消費者概念的困境
由于消費者在交易中的弱勢地位,法律通過賦予消費者特權以保障實質上的公正。傳統的消費者概念,將消費限定在生活消費之內,即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而獲得商品或服務的自然人。所謂生活消費是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產生的保持人類生存和延續的社會活動。將“生活消費”理解為延續和發展人類自身所必需的基本消費,比如衣、食、住、行需要,消費僅僅局限于生活消費,使消費者的外延過于狹小,不能涵括現實生活中全部的消費者。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多樣化,人類生產與生活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已經越來越不具有可操作性。
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的個人肆意橫行。”[3]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消費者這一概念所涉及的范圍和領域不斷拓展的,無形商品(服務)消費,如旅游、電信、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成為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點。
在何謂金融消費者問題上,至今并無明確的界定,甚或依然存在質疑和模糊,概念界定的真正障礙其實根源于理念范疇,消費者這一概念適用于金融領域具有獨特性,一方面,金融企業為消費者滿足其基本金融需要提供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另一方面金融企業也為金融投資者獲取盈利提供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這兩者在外觀形式上十分相似,單從交易或投資的客觀行為樣態來說,無法將金融企業的客戶區分為投資者和消費者。[4]在購買金融產品、接受金融服務的過程中,由于金融產品日趨復雜、金融市場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普通投資者對金融產品時的理解力以及風險判斷能力普遍較低,其判斷能力、談判能力、決定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愈加接近或等同于傳統領域的消費者。由于專業判斷能力的缺乏,普通投資者在選擇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時,易于陷入非理智狀態。在獲取金融產品或服務時,普通投資者處于明顯的信息劣勢,對金融產品的品質判斷指標缺乏認知,加劇了金融產品和普通商品的分離,使金融產品成為金融機構的專屬物。普通投資者在與金融機構的法律博弈中也明顯處于劣勢。沿循消費者保護的立法思路,對金融領域的非專業投資者予以特殊保護,具有相當重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保險消費者特別保護的必要性
保險產品是一種無形的服務性產品,它具有文義性、長期性、承諾性、負債不確定性等特征。保險產品表現形式為保險合同,其內容通過保險合同條款描述加以確定,“保險消費者”作為“金融消費者”的下位概念,并非經濟學意義上的的“保險消費者”的簡單摹寫或轉用,也不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的“消費者”與行業名稱“保險”的簡單相加。
(一)保險市場的高度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使得消費者處于弱勢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信息對稱的市場,不需要政府出面來保護消費者,因為消費者自己可以獲得充分的信息,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保險市場并不是充分競爭的市場,保險市場中的信息也是高度不對稱的,不對稱信息問題又可進一步細分成三類,分別是逆選擇、委托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為了解決被保險人的行為所帶來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保險人往往通過設計部分保險、免賠額、賠付上限等方式來區別不同風險類型的投保人,這更加重了保險合同的復雜性。此外,保險合同中的委托問題較為突出,保險中介可能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如誤導、夸大、虛假承諾、低質量的服務、不專業的咨詢等。
(二)保險合同的履行通常具有遠期性和射幸性,消費者利益易受侵害
保險合同由保險人開發、保險人收取保費在先,而是否承擔保險責任取決于未來保險事故是否發生,保險人義務承擔具有遠期性和不確定性。如果保險人誠信水平不高,只看重資金的獲取而忽視保障的提供,極有可能在銷售、理賠等環節侵害消費者利益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時,保險人在收取保費到賠付保險金的整個過程中,由于經營管理欠佳、資金運用不當等原因,保險消費者利益的實現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尋求風險保障的預期有可能落空,但任何一個保險消費者都無力控制該風險。
(三)對銷售誤導等問題,保險消費者往往難以舉證,如果相關機制不完備,侵犯保險消費者利益就有機可乘
一部分消費者聽從推銷人員單方的口頭介紹,在對保險產品的類型、特點、風險及合同條款缺乏完整的認識時就進行簽約,雙方產生糾紛后,消費者舉證證明對方存在欺詐或自己存在重大誤解的難度很大,實踐中往往維權艱難。
四、保險消費者范圍的界定
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的基本原理,的保險消費者,應當包括為保險保障需要向保險人購買保險產品、接受保險服務的社會成員,即投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隨著保險產品越來越精巧和專業的設計,除了自然人之外,即便是企業法人和其他一些商事組織,對于保險消費中涉及的內容也存在不完全的認知引致的權益損害。在保險消費領域,自然人需要利用保險保障人身及財產安全,防止或減少風險帶來的破壞及損失;同樣,企業法人、商事組織也需要利用保險來轉移商業經營風險、避免風險發生的巨大損失影響正常經營活動。相對于保險服務者而言,無論自然人抑或法人組織,作為與保險服務者進行交易的一方,其弱勢顯而易見。反觀對消費者保護的宗旨,其終極目標與價值在于對交易中處于弱勢一方予以適當傾斜,通過增加強勢一方的義務而實現各方利益的衡平,而非只以是否為自然人身份做出劃定。[5]由此,絕對的將保險消費者的范圍界定為自然人,將同樣與保險服務者簽訂保險合同的非自然人驅離出消費者陣營,偏離了消費者保護的初衷亦不利于保險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E·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504.
[2]許飛瓊.新《保險法》的進步與缺陷——從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25-32.
[3]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292.
這是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股市最大的單周下跌,也引發全球“股災”。
美股城池失火,中國股遭殃
美股城池失火,以互聯網為主,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也無一幸免。中國概念股全線大跌,上百只股票跌幅超5%,連新浪、搜狐、網易也大跌8%以上;人人、優酷、當當、暢游等11只個股則暴跌10%以上;而中華網在盤中更是一度暴跌16%,甚為慘烈。空中網、中華網、盛大網絡、當當、酷6傳媒、僑興移動、航美傳媒等8只股票創下52周新低,不少中國概念股已被腰斬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中國概念股暴跌,緣于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仍處于波動下滑之中,世界經濟再度面臨低迷,投資者對市場失望的情緒迅速上升,導致國際資本市場大環境動蕩不安,中國概念股難免成為“受害者”。
而作為全球老大,美國就業數據、制造業數據、房地產數據等重要經濟指標,近期以來均令投資者失望;同時,美國、歐洲債務危機不斷升級,更加劇人們對世界經濟形勢的憂慮;隨著全球通脹壓力進一步加大,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市場已處于加息上升通道,幾次加息令證券市場進一步承壓;另外,美聯儲的第三輪量化寬松并未如預期啟動,令世界大宗商品也失去上漲動力。這些因素,都致使全球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并給大規模做空中國概念股提供了機會。
美股分析師鐘日昕認為,此次股災,中國概念股比美股遭受更大的打擊。一些中國概念股的下跌幅度甚至比2009年金融危機時期還大,中國概念股股價急轉直下,溢價、高估值的情況已不復存在,短期內也嚴重影響到了以IT企業為主的中國企業赴美IPO,境內多只擬赴美上市的企業如迅雷、盛大等都緊急停步。
中國概念股緣何成為“嚴打對象”?
過去兩三年,由于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概念股一直是國際資本市場的寵兒,為何如今形勢逆轉,股價轉眼之間遭到集體打壓,在此次股災中更是不堪一擊,如同多米諾骨牌般倒下,引起連鎖反應?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總結近期多起中國公司遭遇國際對空基金的做空狙擊、股價下跌的案例,可以明顯看到:那些通過反向并購借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誠信度,是最常受到詬病和質疑的。據悉,在買殼上市過程中,一些中國企業與美國投行、會計師事務所等聯手,粉飾報表、刻意欺詐,引起美國證券市場監管層對此進行查處,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信心。
從近期數份引發“做空”的研報所引用的證據來看,目前中國公司向中國工商、稅務申報的年度財務收益與向美國證監會申報材料之間存在的重大差異往往成為中國公司遭到質疑的導火索。“兩套賬”在中國民企中相當普遍,但在美國卻如高壓線,觸碰不得。國內對于不誠信的懲罰力度較弱,違法成本低,很多企業及法人并不知道他們的行為在美國法律下將面臨巨額罰款、停牌、退市甚至牢獄之災。
再者,根據美國證券發行制度,上市企業必須保證“完全信息披露”,即必須確保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的真實、全面、準確,并對不實陳述所導致的投資者損失承擔法律責任。但有些中國公司不了解美國監管規定,不太適應在美國上市的信息披露要求,不按規矩辦事,這也是中國概念股屢遭做空、獵殺的重要原因。
此外,有些公司高管在上市融得大筆資金后,急功近利,有的急于套現;有的隨意使用募集資金,變更投資用途;還有的高管不守職責、跳槽換位。
以上種種都給做空基金提供了打壓獵殺的機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美國資本市場做多、做空均能獲利。此前中國公司在美長期處于“瘋長”狀態,一些投資機構發現失去做多機會后,即轉而大肆做空以實現盈利。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研究員易憲容表示,對沖基金做空中國概念股,不僅在于一些中國企業的良莠不齊,還在于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通膨的壓力、增速趨緩的挑戰和信用制度的差別性。
深刻反思,中概股當自強自救
中國概念股海外集體暴跌、遭到“獵殺”,應當引起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刻反思。
中國企業如何重新評估在海外上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何跳出“泥潭”,進行補強,把自己從不被信任的“板塊”中“摘”出來,是中國海外上市企業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而今,面對一時間變得“風聲鶴唳”的美國資本市場,一些中國概念股公司已開始采取制訂回購計劃、私有化進程,以新戰略、約談投行、宣傳引導等不同措施積極應對,試圖在華爾街挽回逝去的高估值時代。
統計顯示,有數家中國公司在6、7月宣布回購,通過回購公司股票以提振市場信心。其中,在最近一年內上市的4家公司為創始人或控股股東執行回購,總計達1000萬美元;而較早上市的3家企業回購規模相對較大,總計達1.35億美元。6月17日,當當網決策層俞渝和李國慶表示將使用個人資金回購200萬美元的公司美國存托憑證;6月23日,分眾傳媒宣布,將此前公布的股票回購計劃由3億美元,大幅提高到4.5億美元,并在此后宣布與人人網簽訂新戰略合作協議。
據統計,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共有15只中概股宣布了新增回購股票計劃,回購總規模高達5億美元。而早在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中國概念股集體“跳水”時,巨人、盛大、九城、網易等公司也都動用巨額現金進行回購以自救。
除回購自救外,一些不甘愿在美國股市股價過低、估值偏低的中國概念股選擇了“私有化”,尋找在其他市場的上市機會。“私有化”通常指上市公司大股東回購該公司所有流通股,從而自行取消上市資格,讓上市公司變成非上市公司。羅仕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在諸多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中,有多家公司在進行或已經完成私有化交易,如中消安、安防科技、樂語中國、大連傅氏、泰富電氣、同濟堂、BMP太陽石和中能等,其中同濟堂已于今年4月完成私有化。部分中國企業主動選擇退出,也有利于提高中國概念股整體形象。
同時,很多中國公司認識到了與美國市場投資者加強溝通的重要性。奧瑞金種業、搜狐、優酷等中國概念企業均通過在相關媒體發表聲明等方式,直接說明公司的相關情況來消除誤解,并公開表示:并非所有中國概念股都有問題。一些受質疑的公司還邀請獨立知名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公司財務、經營等方面做全面調查,希望用調查結果還自己清白,重拾投資者信心。
近期推動市場行情尤其是藍籌板塊上漲的主要因素,是來自政府近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包括意義比當年深圳特區還大的上海自貿區概念、農村以及相對應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概念。由于目前相關規劃細則,包括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尚未出臺,具體能帶給行業和上市公司的利好仍難以量化。
在我們A股涉及到土地流轉概念的個股有20多個,在這20多個股當中,涉及農業、林業、紡織、鋼鐵、地產和水泥等多個行業,其中要注意的是占地面積較大的鋼鐵、水泥、紡織企業搬遷給企業帶來的增值,以及農林本身就占用大量土地的流轉時候帶來的增值,以下兩只個股需要投資者注意:
1、杭鋼股份(600126):
杭鋼股份原來的廠房占地4000畝,在4年內搬遷,將要增加400億資產,這400億一旦進入會計期間,將給公司帶來無限大的收益,作為主業鋼材一年收入58億,但是還是虧損的鋼材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機會就在土地流轉的概念當中。目前該股處于回抽當中,建議在3.60元左右,注意投資機會,止損價3.30元。
2、海南橡膠(601118):
公司擁有膠林、防護林353萬畝,覆蓋海南省17個市縣,年產干膠能力21萬噸,膠園面積和干膠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0%左右,年加工能力達到32萬噸。天然橡膠是資源約束型產業,我國適合種植天然橡膠的地區面積非常有限。我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消費國。該公司也是兩市當中唯一天然橡膠上市公司。目前該股在上升通道中,6.50元左右是最佳進場價,止損價6.00元。
在我們A股涉及到金融改革概念的個股有70多個,比概念個股多:金改的龍頭股是浙江東日(600113)和香溢融通(600830),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個股:
1、大眾交通(600611):
主業為交通運輸的大眾交通先后設立嘉定小貸、南京小貸、長寧小貸、徐匯小貸等小額貸款公司多家公司參與外灘金融概念,同時參與國泰君安證券、光大證券、大眾保險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在這次金改當中,一定是后起之秀,目前該股處于上升通道中,最佳進場價6.50元左右,止損價6.00元。
2、羅牛山(000735):
這是一個既有土地資源又有金融改革概念的上市公司,公司擁有土地11014畝,同時,參股40%羅牛山小額貸款公司,持有海口農商銀行2億股,參與三亞農村聯社65000萬股。目前該股處于整理突破行情當中,最佳進場價6.50左右,止損價6.00元。
[關鍵詞]金融工具;確認;計量;準則;公允價值
自2005年6月份開始,我國陸續了6批共計21個具體會計準則和一個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并對以前的16個具體準則進行了修訂。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了38個具體會計準則和一個基本準則,至此,與國際慣例趨同的可獨立實施的我國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內,中國政府制定和修改了如此多的會計準則,并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目標,實屬不易,但也由于時間倉促,勢必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基于此,本文擬以最具典型的金融工具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準則①為目標,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
一、相對于準則征求意見稿的改進
將涉及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三個準則的征求意見稿與正式的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進行比較就可以發現,正式的準則有三個方面的重大改進:語言更加規范;改變了征求意見稿不允許金融資產減值轉回的規定;增加了一些征求意見稿遺漏的重要條款。
1.語言更加規范。新準則將征求意見稿中使用不夠規范的“會計處理”一詞統一更正為更為規范的“計量”一詞。因為“會計處理”可能包括了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四個階段的工作,而原準則征求意見稿中的會計處理實際上只涉及到計量這一環節。《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52條第2款“企業應當定期使用沒有經過修正或重新組合的金融工具公開交易價格校正所采用的估值技術,并測試該估值技術的有效性”[1]中,將原征求意見稿中的“可靠性”改為“有效性”。《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第22條“企業應當對因繼續涉入所轉移金融資產形成的有關資產確認相關收入,對繼續涉入形成的有關負債確認相關費用”[2]中,也將征求意見稿中的“收益”一詞修正為“收入”,從而與句中的“費用”相對應。第24條將原征求意見稿中的“非現金質押物”改為“非現金擔保物”。
2.改變了準則征求意見稿不允許金融資產減值轉回的規定。新準則改變了征求意見稿中的做法,充分實現了同國際準則的趨同。具體而言:(1)對于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其確認減值損失后,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價值已恢復,且客觀上與確認該損失后發生的事項有關(如債務人的信用評級已提高等),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2)對于以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減值損失不應轉回;(3)對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歸類為可供出售的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已經計入損益的減值損失,不應通過損益轉回,但歸類為可供出售的債務工具的公允價值在隨后的會計期間增加,并且該增加客觀上與減值損失計入損益后發生的事項有關,則應轉回減值損失,轉回的金額計入損益。在原來的準則征求意見稿中,無論是哪種類型,都不允許減值損失的轉回。
3.增加了一些征求意見稿遺漏的重要條款。新準則增加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1)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的定義。征求意見稿采用的是2004年修訂之前的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定義。新定義將如下兩項列入了金融資產的范疇:一是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企業根據該合同將收到非固定數量的自身權益工具;二是將來須用或可用企業自身權益工具進行結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權利①。而且將與上述兩項相對應的合同義務列入了金融負債的范疇。(2)增加了對金融工具終止確認時產生的新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規范[1].(3)增加了企業因賣出一項看跌期權或買入一項看漲棄權而對被轉讓資產繼續涉入的規范[2].(4)更加嚴格規范了符合套期項目或被套期項目的條件[2].(5)增加了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組合一部分的利率風險公允價值套期所形成的利得和損失的規范[2].
二、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
新的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IAS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04)②的趨同。但仔細比較,還是可以發現二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主要表現為:
1.對IAS39進行了極大的簡化,從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內容。新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對IAS39進行了很大程度的簡化。IAS39包括準則正文和兩個附錄(實施指南和對其他文告的修改),伴隨其一起的還有結論基礎、示例和應用指南等內容。附錄構成準則的組成部分,結論基礎、示例和應用指南等內容雖然不構成準則的組成部分,但對于理解、應用準則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國的準則卻基本上只涉及到IAS39的正文部分和部分實施指南,雖然剩余部分實施指南、結論基礎、示例和應用指南可以在隨后以應用指南的形式進行,但這幾個部分的內容都是相對獨立的,且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通過一個“中國式”的應用指南很難將它們較好地糅合在一起,即使能夠做到或在稍后分別將這些內容予以,也不利于準則使用者的理解、學習和執行。本次的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執行,其間只有短短的10個月時間,企業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適應新會計準則難度相當大。另外,從已簡化的準則內容來看,新準則也忽略了很多必須的內容,例如缺乏評價套期有效性的方法。
2.公允價值選擇權方面的差異。現行IAS39允許主體在初始確認時將任何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并在損益中確認公允價值變動[3].而我國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卻明確規定,只有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才可以在初始確認時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1)該指定可以消除或明顯減少由于該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的計量基礎不同所導致的相關利得或損失在確認或計量方面不一致的情況;(2)企業風險管理或投資策略的正式書面文件已載明,該金融資產組合、該金融負債組合、或該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組合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進行管理、評價并向關鍵管理人員報告[1].可見,相對于IAS39而言,我國對于公允價值選擇權做了較大的限制條件。這反映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對待公允價值的謹慎態度。
三、新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準則的不足
新的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雖然已較為完善,也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但還存在著下列不足:
1.格式、語言表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會計準則采取的是法律法規的條款形式,這是為了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形式保持一致。這與國際會計準則并無實質性差異,不同的是,我國一般沒有將“定義”單列一章或一部分,而是將其置于某一定義所涉及的條款之后。這種方式雖然有利于準則使用者對內容的理解,但也使得準則整體上顯得比較凌亂,不能清晰地呈現出本準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也不利于使用者查找。需要指出的是,某一準則內部各新準則之間也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以《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為例,與其他準則不同,該準則將其中所涉及的三個重要概念(金融資產、金融負債、權益工具)單列一章(第8章)進行定義,但其他一些重要概念如金融工具、衍生工具、金融資產的四種類型③、活躍市場、實際利率、公允價值等概念卻分散在各部分中。
關鍵詞:低碳物流;物流金融;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5.6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Low carbon logis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ful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 How to make the logistics finance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low carbon, is a worthy of serious exploration problem.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logistics financial oper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low carbon economy to modern logistics financial challenges, this work presents with some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ogistics companie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ogistics.
Key words: low carbon logistics; logistics finan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繼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將迎來第四次浪潮。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自2009年12月7日哥本哈根會議以來,世界各地紛紛提出環保、綠色、低碳的概念,我國政府更是做出了降低碳排放的莊重承諾。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目前,中國已經確立了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進入2010年,低碳成為熱點詞匯。各種低碳經濟發展理論與低碳相關概念層出不窮。低碳概念也不可避免的傳遞到物流行業,由此產生了一個新詞匯“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 低碳物流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如何讓物流金融業適應經濟發展的低碳要求,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索的問題。
1 我國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的現狀分析
1.1 物流金融的概念
物流金融(Logistics Finance)是國內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物流增值服務,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定義,界內多引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的鄒小、唐元琦對“物流金融”的定義。他們認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業的運營,通過開發、提供和應用各種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資金和信用的運動,達到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機統一。這些資金和信用的運動包括發生在物流過程中的各種貸款、投資、信托、租賃、抵押、貼現、保險、結算、有價證券的發行與交易,收購兼并與資產重組、咨詢、擔保以及金融機構所辦理的各類涉及物流業的中間業務等。物流金融是為物流產業提供資金融通、結算、保險等服務的金融業務,它伴隨著物流產業的發展而產生。
物流金融是物流與金融二者的結合,是物流企業與金融機構創新的結果,是針對客戶需求所提供的一種增值服務,對業務參與多方(企業、物流公司和金融機構)都是一個新的領域。物流金融業務不僅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提升資本運營效率以及銀行金融業務的創新,更是提高第三方物流企業競爭力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可以說是“多贏”的合作。
物流服務過程需要金融的支持,物流是基礎,資金流是保障,最終實現物流與金融的高效配合。如果物流與資金流之間產生滯后和脫節,不僅會降低物流的運作效率,也會增加資金的占用時間和周轉成本。因此,現代物流服務要求物流與資金流高度統一、協調運轉。
1.2 我國物流金融的現狀分析
國內物流金融最初起源于銀行金融業務的創新實踐。推動創新的基本動力是廣大中小企業迫切的融資需求。21世紀企業間競爭是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競爭。然而在供應鏈中,中小企業融資難是最薄弱的一環,直接影響到供應鏈的正常運作。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政策的逐步開放,我國與各國的資本和物資交流日益頻繁,這促使我國物流產業和金融產業迅猛發展。世界各國在供應鏈上的競爭日益加劇,在網絡和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的條件下,物流和金融相結合,進而構建出一個嶄新的平臺――物流金融。物流金融不僅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而且正在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
2002年2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羅齊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倉”概念和運作模式,這是物流金融領域的一項標志性成果。2004年5月,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鄒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義了它的內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確立為一個新的研究平臺。
物流金融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中西部的少數省市已獲得迅猛發展。我國一些企業很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務,開展了一系列物流金融業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4年,廣東發展銀行在“民營100”的金融平臺基礎上及時推出了“物流銀行”業務,期望有效解決企業的融資與發展難題。從2004年底至今物流銀行業務迅速在各行業中得到應用,如中儲與華夏銀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泉州正大集團與中信銀行的合作等等。2005年,深圳發展銀行先后與中外運總公司、中國遠洋物流和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合作,建立了針對供應鏈物流控制與設計金融服務的穩固操作平臺,將大型物流企業在貨物運輸、倉儲、質物監管等方面專長與深圳發展銀行的資金流封閉運作優勢結合,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性的物流金融服務。2006年,建設銀行推出“現貨倉”、“海陸倉”和“保稅倉”等貿易融資產品,并與中國遠洋物流進行國際貿易貨押授信業務戰略合作,聯手推動國際物流金融和商品融資業務的發展。工商銀行與中國外運集團在物流金融領域全面合作,在物流監管與商品融資、物流結算、物流保理、物流擔保和客戶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共同研發新型產品,聯結雙方的服務平臺,延伸客戶服務范圍,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務,共同為客戶提供原材料及產成品庫存、在途貨物的融資。交通銀行也與中遠物流、福建三寶鋼鐵合作,推行物流金融業務。
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嘗試通過物流金融運作,獲得銀行貸款授信以改善資金鏈,同時為國內眾多知名物流企業如中外運、中遠、中儲、寶供等開創了新的盈利空間。目前,物流金融已被許多專業人士視為物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前景異常可觀。
1.3 物流金融的發展模式
隨著現代金融和現代物流的不斷發展,物流金融的形式也越來越多。目前,物流金融按照金融在現代物流中的業務內容,一般可分為以下四種模式:物流結算金融模式、物流倉單金融模式、物流授信金融模式和綜合運作模式。
1.3.1 物流結算金融模式
物流結算金融是指利用各種結算方式為物流企業及客戶融資的金融活動,主要有代收貨款、墊付貨款、承兌匯票等業務形式。
(1)代收貨款模式
代收貨款模式是物流企業為企業(大多為各類郵購公司、電子商務公司、商貿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傳遞實物的同時,幫助供方向買方收取現款,然后將貨款轉交投遞企業并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代收貨款模式是物流金融的初級階段,它直接帶來的利益屬于物流企業,同時廠家和消費者獲得了更加便捷的服務。代收貨款模式常見于B to C業務。
(2)墊付貨款模式
墊付貨款模式是指“銀行質押貸款業務”。發貨人將貨權轉移給銀行,銀行根據市場情況按一定比例提供融資,當提貨人向銀行償還貨款后,銀行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出放貨指示,將貨權還給提貨人。從盈利來看,廠商獲得了融資,銀行獲得了利息收入,而物流企業也因為提供物流信息、物流監管等服務而獲得了利潤。這種模式常見于B to B業務。
(3)承兌匯票業務
承兌匯票業務也稱為“保兌倉業務”,在此模式中,制造商、經銷商、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銀行四方合作,經銷商向銀行交納一定比率的保證金,申請開立銀行承兌匯票,專項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貨款,由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提供承兌擔保,經銷商以貨物對第三方物流供應商進行反擔保。
1.3.2 物流倉單金融模式
物流倉單金融主要是指融通倉融資。融通倉是一個以質押物資倉管與監管、價值評估、公共倉儲、物流配送、拍賣為核心的綜合性第三方物流服務平臺,它不僅為銀企間的合作構架新橋梁,而且也良好地融入企業供應鏈體系之中,成為中小企業重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者。隨著現代物流和金融的發展,物流倉單金融也在不斷創新,出現了多物流中心倉單模式和反向擔保模式等新倉單金融模式。
1.3.3 物流授信金融模式
物流授信金融是指金融機構根據物流企業的規模、經營業績、運營現狀、資產負債比例及信用程度,授予物流企業一定的信貸額度,物流企業直接利用這些信貸額度向相關企業提供靈活的質押貸款業務,由物流企業直接監控質押貸款業務的全過程,金融機構則基本上不參與該質押貸款項目的具體運作。
1.3.4 綜合運作模式
綜合運作模式包括了以上三種物流金融模式,是物流金融的高層運作模式,其對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物流金融服務提供商應具有自己全資、控股或參股的金融機構。如果物流企業擁有自己的金融機構,就可以直接或間接向市場融資,然后貸給需要資金的企業。例如UPS公司(聯合包裹速遞服務公司)并購了美國第一國際銀行,將其改造成為UPS金融公司,由UPS金融公司推出包括開具信用證、兌付出口票據等國際性產品和服務業務。
2 低碳經濟對現代物流金融的挑戰
低碳經濟外延的低碳物流對我國剛剛起步的物流金融來說,是一場巨大的考驗。這需要物流金融改變原有的運作模式或對原有的模式進行創新,從物流作業環節和物流管理過程兩個環節來應對低碳經濟的挑戰。其中,物流作業環節主要包括低碳運輸、低碳包裝、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管理過程主要從節能減排的目標出發,改進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上逆向物流體系的低碳化。在這兩個環節中又涉及到了許多方面,眾多的參與者或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部門、商業銀行、物流企業、生產者、經銷商,等等。
其次,低碳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采取發展低碳物流具有正的外部經濟性,采取低碳物流方式,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原有運輸方式和路線的調整需要較大的支出,單個企業難以完成,而且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也不一定會主動進行物流創新,實現低碳物流。
再次,低碳物流發展的主要障礙還在于我國現有的政府支持和政策基礎不夠。低碳物流基礎設施需要國家大力投入,以更好地改善物流設施條件。政府應鼓勵金融機構把低碳物流項目作為貸款支持的重點,積極進行低碳物流貸款管理機制創新。
我們應該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3 我國現代物流金融的發展模式和應對策略
在大力提倡低碳新理念,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這就要求我國不斷挖掘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發展低碳的潛力,積極進行低碳物流金融的突破和創新,探尋一條可行的適合中國物流金融發展的道路。目前我國有些金融機構已經在低碳領域進行了探索,如興業銀行很早就與國際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節能減排項目貸款的信貸品種,出臺了《節能減排項目投向準入細則》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綠色信貸”的順利開展,并于2008年10月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成為我國首家“赤道銀行”。我國當前急需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加強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系統建設。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規范
在低碳物流發展方面,首先要樹立低碳服務理念,以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為基礎,樹立全員參與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意識。政府加強對低碳物流金融的政策扶持與引導,主要包括對低碳物流企業提供一定程度的補貼,減免稅收,提供一定數量的貸款援助、貸款擔保及貸款貼息等,給予相應的鼓勵和援助,引導物流企業及相關企業發展。
其次,建立合理完善的低碳法律制度體系。目前我國關于物流金融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應積極改善現有的物流金融法律與制度環境,給物流金融服務提供一個良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促進物流金融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要結合低碳物流金融發展的特點、企業狀況和我國的特征,及時制定扶持和保護低碳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規,引導低碳物流企業發展并保護其合法權益。
再次,建立合理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監管機制。既要發揮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金融監管當局的積極作用,還應盡快彌補物流金融業務監管上的空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時適度地賦予相關市場主體相應的業務操作和創新的法律空間。
3.2 物流企業的發展策略
低碳物流的發展要充分重視物流企業自身的創新。第一,物流企業可以通過合作或兼并來擴大自己的規模。做大做強,廢除那些效率低下的企業是一個很好的減碳措施。物流企業規模、實力和業務的擴張,從而加強了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員、物資、資金、時間等資源的配合和利用效率。
第二,要實現物流形式的創新。涉及新型的配送模式、倉儲格局等,如對運輸線路進行合理布局與系統規劃,縮短并精簡運輸路線和環節,綜合考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利弊,使用清潔燃料,選擇低污染車輛,合理選擇倉庫地址,科學布局倉儲空間,降低倉儲成本,對物品進行低碳物流加工、包裝。
第三,物流企業必須增強信息的管理、開發和利用能力。針對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生產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完善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低碳物流金融服務信息系統建立在銀行與物流企業及其他企業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基礎上,建立合作溝通的信息系統,把所有信息歸總形成信息庫,使之成為整個供應鏈的信息平臺,促進相互間的知識共享與信息交流,減少空駛率和無謂的能源消耗,降低物流運作成本,降低并消減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因此,還應規范物流信息的存儲和傳遞,對物流信息技術進行創新等。
第四,嚴格控制物流金融的風險。風險產生的根源就是沒有“誠信”二字。物流企業要重點控制客戶資信風險,防止虛假的倉儲、運輸、質押等,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碳的消耗。此外,要建立低碳信用擔保體系。低碳信用擔保體系的構建有利于減少低碳物流的金融風險,改善低碳物流企業融資難問題。低碳信用擔保體系需要建立風險擔保的資金支持體系、風險補償機制、社會信用體系等。
3.3 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
低碳物流的發展離不開低碳金融(Low Carbon Finance)的支持。首先,商業銀行應提高對低碳物流項目的支持力度,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包括銀行低碳項目貸款、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等。
第二,加強低碳物流金融衍生品創新,提供多元化低碳融資方式。以金融創新支持低碳物流發展,提升低碳物流金融服務品種與內涵,提高低碳物流的競爭力。如通過發行低碳物流方面的債券、股票、期貨、基金及商業信用等形式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金融機構設計適合低碳物流企業特點的貸款品種,發展低碳信貸,促進低碳物流的間接融資(In-direct Financing)。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在科技金融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科技金融概念,并從農業科技金融的本質、主體、功能、結構、目標和內容等方面構建其理論框架。農業科技金融理論框架的構建拓展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疇,開辟了農業科技金融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對于實現科技創新戰略、“四化”同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科技金融 農業 理論框架 邏輯起點
引言
農業科技金融是在科技金融理論的基礎上,根據農業自身的特征,將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疇限定在農業領域,實現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其研究范疇、研究對象以及本質等重要概念都需要進行科學的界定。本文首先依據歷史的邏輯對農業科技金融的發展演進進行回顧,進而對農業科技金融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解釋,最后構建農業科技金融理論框架。農業科技金融理論框架的構建是科技金融理論研究的拓展,對未來科技金融在農業領域的發展也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農業科技金融的發展歷程
從歷史的研究邏輯上來看,農業科技金融的發展歷程可分為農業科技金融導入階段、農業科技金融的鋪墊階段和農業科技金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階段等。
農業科技金融導入階段是指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以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下農業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階段,即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階段。在農業科技金融發展的初期,國家政策主要是推動科技和金融的融合、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等方面。在這一時期,科技貸款、風險投資等形式也開始起步,但金融資源的配置并沒有體現市場的特點,更多的是將金融元素“有計劃”的引入科技領域,以實現資金對科技的支持。
農業科技金融發展的鋪墊階段是指國家開始從政策層面重視農業科技與資金的結合,這其中又分為農業科技金融雛形期以及農業科技金融形式不斷創新的階段,即20世紀90年代至2009年這一階段。這一時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風險投資等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科技金融的其他形式更加的豐富,并且風險投資、創業基金等形式日益成熟。
農業科技金融概念的提出源于2010年7月首屆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行。這次大賽開創了農業科技企業和金融資本對接的新模式,創新了農業科技領域科技管理體制,延伸了科技金融的研究范疇,也為農業科技金融的研究發展提供了鮮活的實證材料。
上述對農業科技金融發展歷程的回顧表明,農業科技金融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而不斷演進的。
農業科技金融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農業科技金融的研究方法和邏輯起點
鑒于國內對科技金融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相關的理論體系還很不成熟,本研究借鑒目前農業科技金融工作的實踐,總結農業科技和金融結合的經驗并加以提煉,進而構建農業科技金融理論,這一過程遵循歸納式理論構建模式,屬于理論構建研究。
本質是學科理論體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簡單的一個理論要素。本文采用本質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農業科技金融的本質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是認識農業科技風險投資的起點,從本質出發,可以把農業科技金融理論結構中各要素有機統一起來,且有利于農業科技金融各項工作更好地運行。
(二)農業科技金融理論框架構建路徑
本文借鑒了其他學科理論的構建過程,以本質為起點來構建農業科技金融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三)農業科技金融理論體系構成要素
農業科技金融理論的構成要素包括:農業科技金融的本質、主體、功能、結構、目標和內容。
1.農業科技金融的本質。農業科技金融可以理解為一個產業概念,即支持農業發展的科技金融就可稱之為農業科技金融。具體而言,農業科技金融的完整概念應該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匯集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在農業領域的有機結合,為不同發展階段的農業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統安排。該定義需要進一步說明:
政府和市場的結合。由于農業的弱質性、較低的資本產出比和較高的風險等特性,使其很難吸引市場化的金融資本進入該領域,再加上我國農業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礎性和社會性等特點,所以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以財政性的資金為主。但是完全的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在資源配置上又有一定的缺陷。這就需要在農業科技投入的方式上采取兩者結合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進行大膽的創新。
農業科技金融是一種創新活動。農業科技金融是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結合。農業科技創新對金融創新有需求,農業科技創新要求金融工具或是金融服務形式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滿足包括融資、分散風險、監管在內的各種需求。
農業科技金融是全社會投入性活動。金融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的特點,需要政府、銀行、科技企業自身、擔保機構、各種中介機構等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進行資金投入的一體化組織構架和機制。
2.農業科技金融的主體。一是農業科技金融需求方。根據前面對農業科技金融定義的闡述,農業科技金融需求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融資需求、農業科技金融服務需求。其需求主體包括:農業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政府和農民等。其中農業科技企業是農業科技金融的主要需求方。
二是農業科技金融供給方。與農業科技金融需求相對應,農業科技金融供給包括:資金供給、農業科技金融服務供給。供給主體包括:金融機構、投資機構、政府和個人等。其中,投資機構是農業科技金融最有潛力的供給主體,在提供資本的同時,還能提供人力資本、企業管理方法及社會資源等附加服務。
三是農業科技金融中介機構。農業科技金融中介機構是連接農業科技金融需求方和農業科技金融供給方的橋梁。中介機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科技中介機構;另一類是金融中介機構。
科技中介機構。科技中介機構是指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的機構,屬于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中介機構包括:科技評估中心、科技擔保公司、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等。
金融中介機構。金融中介機構主要是指科技創新主體的融資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功能性機構。包括:信用評級公司、資產評估公司、咨詢公司、以及各種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
農業科技金融需求方、供給方和農業科技金融中介機構及其活動構成了農業科技金融市場。
3.農業科技金融的功能。滿足科技資源的融資需求。解決農業科技企業的融資問題是農業科技金融的核心。農業科技企業在起步階段無足夠的固定資產,其擁有的知識產權和專利類的“軟”資產很難變現和估價,導致傳統的金融機構不愿意對其融資。再加之在科技創新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予以支持。現階段無論是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探索科技銀行、建立政府引導基金,還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都是為了解決農業科技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為科技工作提供包括融資、擔保、評價、監管在內的一系列的服務。在融資過程中,還會涉及到融資前的農業科技成果的價值評價,融資過程中的融資擔保,融資后的監管等諸多問題。因此,農業科技金融不是簡單的投融資體系,而是包括投融資體系、服務體系、監管體系、政策法律體系等的一個完整的綜合體系,其作用是為了滿足融資以及為融資提供相關的服務。
4.農業科技金融結構生物學視角剖析。和DNA的雙螺旋結構相似,農業科技金融也呈現出雙螺旋結構。農業科技金融的雙螺旋結構的原理和特點可以概括為:
第一,農業科技金融的雙螺旋結構中,農業科技和金融分別是兩條主鏈,這兩條主鏈也呈現反向平行的方式。農業科技金融實際上是農業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結合,是從結合到高度融合的演進過程。當農業科技與金融達到高度融合,農業科技金融也就達到了穩定的結構。第二,科技活動分為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會有不同金融的工具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來配置金融資源。這就實現了農業科技與金融的“配對”。第三,堿基對不同的排列順序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在農業科技金融當中,由于金融資源與農業科技活動結合方式的不同導致了農業科技金融形式的多樣性。第四,在農業科技金融當中充當“氫鍵”的是一系列的運行機制,包括:農業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信息共享、財政投入、金融支持、風險管理以及創業風險投資等一系列的運行機制。第五,DNA處于一定的環境當中,不同環境會對基因的表達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樣,農業科技金融也有一定的外部環境,即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以及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
5.農業科技金融的目標。當農業科技金融雙螺旋結構穩定后,就會實現農業科技金融的目標。具體而言,農業科技金融的目標可以分為初級目標和終極目標。
初級目標是幫助農業科技資源解決融資問題。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但是在科技創新的初級階段對金融資本有著巨大的需求,而該需求是農業科技企業自身難以提供的。農業科技金融能夠用金融資本來孵化、支持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解決農業科技企業的融資需求。
最終目標則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四化”同步。農業科技創新是引領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驅動力量,但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將農業科技與金融結合,就可以通過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為農業科技注入大規模的資金,不僅可以解決農業科技的資金問題,而且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浪潮。
6.農業科技金融體系內容剖析。農業科技金融的體系分為農業科技金融的投融資體系、農業科技金融的支撐服務體系、農業科技金融的政策法律體系三部分。
農業科技金融融資體系是為了滿足農業科技企業融資,按照金融制度的一系列規則,而建立的資金融通系統。農業科技金融融資體系的主要功能是將金融資源進行聚集,然后再進行相應的配置。在借鑒國內外融資體系建設,并結合目前我國融資體系現狀的基礎上,農業科技企業融資體系應呈現出以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主,銀行間接融資體系和政府支持體系為輔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