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1 09:33: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計實證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然而,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或不足。這些問題或不足,有些是實證會計研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無損實證會計研究的基本原則;但是有些不足卻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實證會計研究的有效性,而且將會影響到實證會計研究的健康發展。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實證會計研究中暴露出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假定前提真實性及其對實證會計研究有效性的影響,進行深入探討,目的是希望能提醒國內同行,如果忽視實證會計研究中假定前提的真實性、忽視實證會計研究的有效性,必將直接影響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質量,并有可能使我國的實證研究陷于數字游戲的泥坑,這對我國會計、經濟研究的健康發展,乃至對我國各項經濟政策的影響,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后果。
二、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及假定前提
1.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
會計理論是理論構建過程和理論驗證過程的共同結果,它們的科學性取決于其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與預測能力(Belkaoui,2000)。從邏輯學的角度,任何一項研究都可以看作是由前提命題、推理過程和結論所構成的一個嚴密的復合邏輯命題。實證研究與傳統的規范研究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于,前者所依據的前提和所得出的結論都可以用客觀事實進行獨立檢驗,以判斷其真偽。實證會計研究的這種邏輯結構關系與實證會計研究的一般過程及其刺激反應模式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如圖1所示)。
(圖1 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圖,略)
對實證會計研究而言,其前提命題又是由多個子命題所構成的復合邏輯命題,其中實證會計研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即“刺激”與“反應”的客觀真實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子命題,正是這種“刺激”、“反應”客觀真實性的存在(即后文所指的會計經濟后果),才產生了對其進行實證研究的需要,前提命題中的其他子命題都是因此而產生的。因此,下文論及前提命題,主要是指實證研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這一前提子命題。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要確保變量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人員在選擇變量時實際上又隱含了以下兩個假定前提:其一是假定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能夠真實地反應所的客觀事實的內在聯系,即變量的變化必須分別與其所的客觀事實的變化保持一致性(Miller& Bahnson,2002),只有保持一致性,研究人員才能通過建立和檢驗變量之間的關系來準確地把握客觀事實所隱含的內在聯系;其二是假定能夠收集到有關變量的客觀真實數據。如果所收集到的變量的數據缺乏客觀真實性,則據此所得出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毫無意義,更不可能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命題的客觀真實性,首先取決于上述假定前提的真實性。
2.實證會計研究的假定前提
任何經濟政策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會計同樣具有特定的經濟后果。按照Zeff(1978)的定義,會計的經濟后果即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和債權人的決策制定行為的影響”,具體表現為會計信息將直接影響外部信息所用者的經濟決策,這種經濟決策又反過來對企業經營者產生約束與激勵,進而影響他們對會計政策的態度及選擇,他們的選擇和態度又會直接影響到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正是由于會計具有這種經濟后果的特征,為實證會計研究通過經濟后果來評價各項經濟與會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對資本市場的實證研究而言,反映經濟后果的易觀察且可計量的變量很多,但最主要的有兩個來源:一是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其中會計信息是核心;二是資本市場上的證券交易價格。財務報告中的數據反映了公司內外部經濟政策和措施對公司所產生的經濟后果;證券交易價格則反映了各項經濟政策、措施以及企業經濟后果對投資者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按照邏輯學規律,以財務報告中的數據或證券交易價格數據作為經濟后果變量的實證會計研究,要確保其前提命題真實,就要求這些變量必須同時滿足假定前提的兩個基本要求。由于財務數據,尤其是會計信息,本質上就是對公司財務狀況、經濟成果及財務狀況變動的綜合反映,因此通過財務數據能夠較好地反映公司內外部各項經濟政策、措施對公司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因此選用適當的財務數據或指標作為變量,能夠較好地保證變量與經濟后果之間變化的一致性;但關鍵問題在于,由于財務數據由公司編制和提供,因而研究人員所收集的這類數據的真實性就必然會受到公司的影響。
對于資本市場中的證券交易價格,由于它們是由買賣雙方在公開資本市場上直接交易的結果,因而其真實性不會受到影響,正如國際著名實證會計研究專家Philip Brown(2000)所言,“上市公司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是因為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數據是研究者到目前為止能夠得到的最可靠的資料,因為他們是在公開市場上實實在在交易的結果。”但是,要確保以證券交易價格為基礎的變量能夠與其所替代的真實經濟后果之間的變化保持一致,就要求證券交易價格必須是對資本市場上各項經濟政策、措施及企業經濟后果對投資者所產生的經濟后果的無偏估計,而這正是有效資本市場的要求(Fama,1970)。
三、假定前提真實性的意義及現實考察
1.假定前提真實性的意義
實證會計研究要能客觀準確地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就要求其研究結論必須正確并且可以進行獨立檢驗。實證會計研究本質上就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邏輯推理過程,所依據的客觀事實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條件。按照邏輯學規律,要保證實證會計研究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同時滿足兩項基本要求:第一,推理有效;第二,前提真實。如果這兩個條件不能同時得到滿足,通過實證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就不一定是真實的。前提真實,而推理錯誤,所得出的結論就毫無意義;推理有效,但如果前提不真實,所得出的結論就必然是錯誤的。
正如前文所述,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前提命題本身又是由“前提、推理和結論”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邏輯命題,這一前提命題的真實性同樣依賴于在這一復合前提命題內部的“推理有效”及“假定前提真實”兩項基本要求。由此可見,依據假定前提所得出的前提命題的真實性,首先取決于這一假定前提的真實性,假定前提不真實,由此所得出的實證研究的前提命題就不真實,建立在不真實的前提命題之上的實證研究,其有效性及結論的正確性就值得懷疑。
按照Simon(1997)的觀點,前提有兩種類型:一是事實前提,二是價值前提。當前提命題是一個事實命命題時,該前提命題就屬于事實前提;而當該前提命題是一個價值命題時,則該前提命題就屬于價值前提。事實命題原則上可以經過檢驗來確定真偽,也就是確定它們的論述是不是確實會發生(Simon,1997),而價值命題表述的則僅僅是一種價值判斷,即只是對“應該是什么”或“應該不是什么”的判斷,這種判斷主要屬于道德的范疇,而不是一種客觀事實,不能經過檢驗來確定真偽,只有在人類主觀價值上才有意義。實證會計研究的假定前提是事實前提,而非價值前提,因此,對于實證研究的假定前提真實性的判斷,必須以該事實前提與可觀察的客觀事實之間的一致性為判斷標準。
2.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考察
財務數據的核心部分是會計信息,而且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報告和對外披露等要求是所有財務報告中規則最明確、監管最嚴格、反映最翔實的部分,因此可以認為會計信息是各種對外披露的財務數據中最有真實保證的部分,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考察足以完全反映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程度。那么我國現實的會計信息真實程度又如何呢?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一、導言 自1970年Fama.的《有效資本市場:理論與實證研究回顧》一文發表以來,有效市場假設在會計和財務研究的發展過程中就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效市場假設與傳統的會計與財務理論諸多命題相矛盾,導致了實證會計研究的興起和蓬勃發展,并產生了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極大地深化了會計與財務研究,更重要的是極大地提高了會計與財務成果的影響力及其在經濟理論界的地位。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為人們客觀地評價、了解和預測各項經濟政策和措施對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的實際影響,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有效地彌補了傳統的規范研究只能從價值標準對客觀經濟事實進行判斷的缺陷,并已成為現代經濟研究發展的一大動力。
然而,我國的實證會計研究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或不足。這些問題或不足,有些是實證會計研究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也無損實證會計研究的基本原則;但是有些不足卻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會直接影響到實證會計研究的有效性,而且將會影響到實證會計研究的健康發展。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實證會計研究中暴露出來的一個重要問題-假定前提真實性及其對實證會計研究有效性的影響,進行深入探討,目的是希望能提醒國內同行,如果忽視實證會計研究中假定前提的真實性、忽視實證會計研究的有效性,必將直接影響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質量,并有可能使我國的實證研究陷于數字游戲的泥坑,這對我國會計、經濟研究的健康發展,乃至對我國各項經濟政策的影響,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后果。
二、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及假定前提
1.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
會計理論是理論構建過程和理論驗證過程的共同結果,它們的科學性取決于其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與預測能力(Belkaoui,2000)。從邏輯學的角度,任何一項研究都可以看作是由前提命題、推理過程和結論所構成的一個嚴密的復合邏輯命題。實證研究與傳統的規范研究的一個本質區別就在于,前者所依據的前提和所得出的結論都可以用客觀事實進行獨立檢驗,以判斷其真偽。實證會計研究的這種邏輯結構關系與實證會計研究的一般過程及其刺激反應模式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如圖1所示)。
(圖1 實證會計研究的邏輯關系圖,略)
對實證會計研究而言,其前提命題又是由多個子命題所構成的復合邏輯命題,其中實證會計研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即“刺激”與“反應”的客觀真實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子命題,正是這種“刺激”、“反應”客觀真實性的存在(即后文所指的會計經濟后果),才產生了對其進行實證研究的需要,前提命題中的其他子命題都是因此而產生的。因此,下文論及前提命題,主要是指實證研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這一前提子命題。
在實證研究過程中,要確保變量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人員在選擇變量時實際上又隱含了以下兩個假定前提:其一是假定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能夠真實地反應所的客觀事實的內在聯系,即變量的變化必須分別與其所的客觀事實的變化保持一致性(Miller& Bahnson,2002),只有保持一致性,研究人員才能通過建立和檢驗變量之間的關系來準確地把握客觀事實所隱含的內在聯系;其二是假定能夠收集到有關變量的客觀真實數據。如果所收集到的變量的數據缺乏客觀真實性,則據此所得出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毫無意義,更不可能真實地反映客觀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命題的客觀真實性,首先取決于上述假定前提的真實性。
2.實證會計研究的假定前提
任何經濟政策和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經濟后果,會計同樣具有特定的經濟后果。按照Zeff(1978)的定義,會計的經濟后果即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和債權人的決策制定行為的影響”,具體表現為會計信息將直接影響外部信息所用者的經濟決策,這種經濟決策又反過來對企業經營者產生約束與激勵,進而影響他們對會計政策的態度及選擇,他們的選擇和態度又會直接影響到對外披露的會計信息。正是由于會計具有這種經濟后果的特征,為實證會計研究通過經濟后果來評價各項經濟與會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現實基礎。
對資本市場的實證研究而言,反映經濟后果的易觀察且可計量的變量很多,但最主要的有兩個來源:一是上市公司對外披露的財務報告,其中會計信息是核心;二是資本市場上的證券交易價格。財務報告中的數據反映了公司內外部經濟政策和措施對公司所產生的經濟后果;證券交易價格則反映了各項經濟政策、措施以及企業經濟后果對投資者所產生的經濟后果。
按照邏輯學規律,以財務報告中的數據或證券交易價格數據作為經濟后果變量的實證會計研究,要確保其前提命題真實,就要求這些變量必須同時滿足假定前提的兩個基本要求。由于財務數據,尤其是會計信息,本質上就是對公司財務狀況、經濟成果及財務狀況變動的綜合反映,因此通過財務數據能夠較好地反映公司內外部各項經濟政策、措施對公司所產生的經濟后果。因此選用適當的財務數據或指標作為變量,能夠較好地保證變量與經濟后果之間變化的一致性;但關鍵問題在于,由于財務數據由公司編制和提供,因而研究人員所收集的這類數據的真實性就必然會受到公司的影響。
對于資本市場中的證券交易價格,由于它們是由買賣雙方在公開資本市場上直接交易的結果,因而其真實性不會受到影響,正如國際著名實證會計研究專家Philip Brown(2000)所言,“上市公司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是因為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數據是研究者到目前為止能夠得到的最可靠的資料,因為他們是在公開市場上實實在在交易的結果。”但是,要確保以證券交易價格為基礎的變量能夠與其所替代的真實經濟后果之間的變化保持一致,就要求證券交易價格必須是對資本市場上各項經濟政策、措施及企業經濟后果對投資者所產生的經濟后果的無偏估計,而這正是有效資本市場的要求(Fama,1970)。
三、假定前提真實性的意義及現實考察
1.假定前提真實性的意義
實證會計研究要能客觀準確地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就要求其研究結論必須正確并且可以進行獨立檢驗。實證會計研究本質上就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邏輯推理過程,所依據的客觀事實是實證會計研究的前提條件。按照邏輯學規律,要保證實證會計研究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同時滿足兩項基本要求:第一,推理有效;第二,前提真實。如果這兩個條件不能同時得到滿足,通過實證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就不一定是真實的。前提真實,而推理錯誤,所得出的結論就毫無意義;推理有效,但如果前提不真實,所得出的結論就必然是錯誤的。
正如前文所述,實證會計研究中的前提命題本身又是由“前提、推理和結論”所構成的一個復合邏輯命題,這一前提命題的真實性同樣依賴于在這一復合前提命題內部的“推理有效”及“假定前提真實”兩項基本要求。由此可見,依據假定前提所得出的前提命題的真實性,首先取決于這一假定前提的真實性,假定前提不真實,由此所得出的實證研究的前提命題就不真實,建立在不真實的前提命題之上的實證研究,其有效性及結論的正確性就值得懷疑。
按照Simon(1997)的觀點,前提有兩種類型:一是事實前提,二是價值前提。當前提命題是一個事實命命題時,該前提命題就屬于事實前提;而當該前提命題是一個價值命題時,則該前提命題就屬于價值前提。事實命題原則上可以經過檢驗來確定真偽,也就是確定它們的論述是不是確實會發生(Simon,1997),而價值命題表述的則僅僅是一種價值判斷,即只是對“應該是什么”或“應該不是什么”的判斷,這種判斷主要屬于道德的范疇,而不是一種客觀事實,不能經過檢驗來確定真偽,只有在人類主觀價值上才有意義。實證會計研究的假定前提是事實前提,而非價值前提,因此,對于實證研究的假定前提真實性的判斷,必須以該事實前提與可觀察的客觀事實之間的一致性為判斷標準。
2.財務數據真實性的考察
財務數據的核心部分是會計信息,而且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報告和對外披露等要求是所有財務報告中規則最明確、監管最嚴格、反映最翔實的部分,因此可以認為會計信息是各種對外披露的財務數據中最有真實保證的部分,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考察足以完全反映財務數據的真實性程度。那么我國現實的會計信息真實程度又如何呢?
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與虛假的會計信息的嚴峻現實,直接影響到了我國許多以財務數據或指標作為變量的實證會計研究的假定前提的真實性。如果簡單地以這種真實性不能得到保證的數據替代客觀事實,則無論模型多么嚴密、推理多么有效,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就不可能得到保證。因此,會計信息真實性假說的嚴峻現實極大地降低了那些基于會計信息作為變量的實證會計研究有效性。
3.資本市場有效性的考察
有效市場假設最早由Samuelson(1965)、Fama(1965,1969)等人提出,并由Fama(1970)進行了全面闡述。從嚴格的意義上講,資本市場的有效性有兩個層次的含義(Richard,1975):一是指資本市場運行有效率,二是指資本市場的定價有效率。前者指的是投資者能夠獲得的服務反映了與提供這些服務有關的真實成本;而后者指的是市場上任何時刻的價格都充分反映了與證券股價有關的可獲得的信息。資本市場有效性假設指的是資本市場的定價有效率這一概念,而非市場運行有效率的概念。
根據反映在證券價格中的相關信息集合的不同,Fama(1970)把股票市場的有效性分為弱式有效、半強式有效和強式有效。對實證會計研究而言,最佳的情況應該是強式有效市場。但是由于個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交易成本的存在,現實中強式有效市場幾乎不存在,因此,通常對有效市場假設的無條件引證都是半強式假設(Watts&Zimmerman,1986)。如果低于半強式有效市場假設,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實證會計研究結論的正確性就可能存在問題,因為這時資本市場上股票價格的變動并沒有充分反映所有已公開的和歷史的會計信息,而實證會計研究卻要用這種股票價格的變動來解釋或評價所有已公開的和歷史的會計信息的經濟后果,由此得出的結論必然值得懷疑。
對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否真正達到了弱式有效,人們可能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判斷,但是一個公認的事實是,我國的資本市場目前絕對不可能是半強式有效的。這也充分說明,在我國以證券市場價格作為經濟后果的變量的實證會計研究,由于該假定前提不真實,因而相關研究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就必然會受到影響,并直接降低了相關實證研究的有效性。
四、結論
主要 陳小悅、陳曉、顧斌。1997.中國股市弱式有效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9:13~17
沈藝峰。1996.會計信息披露和我國股票市場半強式有效性的實證分析。會計研究,1:14~17
宋頌興、金偉根。1995.上海股市市場有效性實證研究。經濟學家,4:107~113
吳世農。1996.我國證券市場效率的分析。經濟研究,4:13—19
閆冀楠、張維。1997.上海股市EMH實證檢驗。系統工程學報,3:49~56
楊雄勝。2002.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會計研究,3:6~12
俞喬。1994.市場有效、周期異常與股價波動。經濟研究,9:43~50
張亦春、周穎剛。2001.中國股市弱式有效嗎7.金融研究,3:34~40
周愛民。1997.證券市場有效性、可預測性與技術指標的協整性。南開經濟研究,1:44~50
Fama,E.F.,1965.“The Behavior of Stock Market Prices”,Journal of Business,38,34~105
Miller,Paul B.W.,Paul R.Bahnson.2002.高質量財務報告。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89—100
Philip Brown.2000.資本市場會計研究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3~20
Riahi—Belkaoui,Ahmed.2000.會計理論(第4版)。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63—73、334—374
Samuelson,Paul A.,1965.“Proof that Properly Anticipated Prices Fluctuate Randomly”,Industrial Management Review,June:41—49
Zeff,S.A.,December 1976.“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56~63
關鍵詞:會計變更 盈余管理 利潤操縱 凈資產收益率
作者簡介:張兆亮(1972―),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學院財務處副處長,經濟師
一、引言
會計變更包括會計方法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體變更。會計變更會對企業當期損益產生重大影響,并有可能對以前及以后各期損益產生重大影響。世界各國和地區雖然對會計變更的財務處理有不同,但都要求企業發生會計變更后必須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揭示會計變更的理由及其對當期利潤的影響,以方便報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業會計信息處理的方法和程序,增加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開始啟動市場化導向的會計改革,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決策需要考慮得越來越多,會計國際化程度明顯提高,會計盈余信息的重要性不斷增強。會計改革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中央政府,對盈余數據的使用主要側重于“政績”考核而不是用于投資決策。政府在宏觀管理和監管政策中提升會計盈余的重要性并不必然導致會計盈余投資決策有用性的增強,同時盈余操縱和信息失真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的獨立性也不強,股票市場中散戶占人多數,這些投資者使用財務信息的能力有限;政府對證券市場行政干預較多等,這些使人們不得不懷疑會計盈余數據能否在我國證券市場中扮演其應有角色。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要素所有者(股東、經營者、員工、政府等)從企業獲得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會計利潤,或者說,很多的企業合約條款中含有會計信息。由于合約的不完備性,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間效用不一致的情況下,合約的一方(如管理當局)可能通過操縱會計數據使自己獲利而使他方受損。為了防止企業會計信息的操縱,維護經濟穩定,國家往往會通過會計準則來限制會計信息操縱。但由于準則的不完備和滯后性,會計準則不可能完全限制企業的利潤操縱,因此,企業會計信息操縱將會在一定時期內存在。
二、相關研究成果回顧與總結
利潤操縱問題目前受到廣泛關注,西方會計學者多稱之為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規劃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的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的決策,或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我國理論界認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為誤導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業績的理解或影響那些基于會計信息的契約的后果,在編制財務報告和構造交易事項以改變財務報告時作出的判斷和會計選擇的過程。綜合兩者觀點,盈余管理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誤導那些以公司會計利潤為基礎的利益關系人;二是“管理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會計政策選擇,交易方式、交易時間的規劃等。國內目前也有較多關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從研究方法上講,主要有規范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其研究內容和結論也各異。規范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動機、盈余管理的條件以及盈余管理的方法上,其結論也大致類似。本文選擇2003年存在會計變更的上市公司的數據對其盈余管理進行研究。
三、實證分析
(一)研究設計由于會計利潤對經營者、股東的高度敏感性,不論上市公司處于何種利潤水平,管理當局都有操縱會計利潤以為自己牟取私利的可能,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在進行實證研究前筆者針對不同的盈利水平對上市公司作出如下假設:
假設1:報告虧損公司有進行巨額沖鋪的傾向。當公司在出現經營不善而無法避免虧損時,公司可能一次沖銷巨額成本、費用。以保證未來的盈利。這是許多經營尚未完全陷入困境的企業經常采用的辦法
假設2:報告徽利的公司有強烈的操縱利潤以扭轉虧損的傾向。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給管理層帶來的效用往往大于維持公司盈利。考慮政治和經濟利益,上年虧損的公司可能通過操縱利潤實現扭虧
假設3:報告凈資產收益率在6%~10%的公司有為獲得配股權而操縱利潤的動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3年對上市公司配股資格進行了調整,規定進行配股的公司必須滿足條件:3年內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0%,同時每年不低于6%。為了確保配股資格,上市公司勢必會在6%和10%這兩個關口采取措施,效益好的企業只需達到10%的凈資產收益率,而效益不佳的企業則保證凈資產收益率為6%
假設4:報告超過10%以上凈資產收益率的公司有平衡利潤的傾向。當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時,由于邊際效益遞減的原因。再提高公司效益通常需要管理者加倍自勺努力,而此時由于良好激勵機制的缺乏,經營者不愿再努力以提高公司效益,而更愿意遞延到后期以抵減可能出現的未來收益下滑
根據以上假設,本文以0和10%為分界點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以下方面進行研究:報告虧損公司的盈余管理情況;報告凈資產收益率在0~10%之間公司的盈余管理情況;報告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公司盈余管理情況。共收集2003年存在會計變更的上市公司(即在其報表附注里均有說明會計期間內有會計變更)195家,其中滬市110家,深市85家,作為研究樣本。
(二)2003年虧損公司盈余管理情況分析在總共195家公司中,2003年虧損公司27家,其描述統計數據。從描述統計中可以看出,27家2003年虧損公司2002年業績不佳,2003年在主營業務收入降低的情況下,成本/收人和三大費用反而比2002年上升,說明公司在費用控制方面存在問題。進一步分析發現,2002年虧損的有11家,盈利的有16家,對這兩組樣本進行對比分析,數據。從兩組樣本的對比中可看出,2002年盈利公司雖然收人下降的幅度與2002年虧損公司無明顯差別,但在成本/收入比例以及三大費用方面均明顯高于2002年虧損公司,說明這些公司有意識地增加成本費用,以求第二年較少的費用成本壓力保證扭虧。從2003年凈資產收益率來看,2002年盈利的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明顯高于2002年虧損公司,說明這些公司與2002、2003連續兩年虧損的公司相比。財務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有在以后大幅度扭虧為盈的希望。這證明了假設l。
(三)2003年凈資產收益率在0~10%司情況分析之所以選擇10%界限,主要是因為是上市公司為獲得配股權而操縱利潤的界線,即“10%現象”。2003年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在0~10%之間的共有77家,其描述統計數據。從描述統計來看,這些公司平均業績比2002年有所下降,雖然銷售收人上升,但成本和費用也在大幅度上升。在這77家公司中,2002年虧損的有14家,其余63家為2002年盈利公司。
實現扭虧的14家公司除主營業務收入增長幅度與其他公司相比增長不明顯外。成本和費用的下降與其他公司的上升有明顯區別,這有可能是人為操縱結果。此
外,在收入上升、成本費用下降的情況下,扭虧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卻明顯低于其他公司,說明扭虧公司只要求實現扭虧目標,更高的凈資產收益率不是其操縱的目標,這證明了假設2。
為了確保配股資格,上市公司會在6%和10%這兩個關口采取措施,效益好的企業只需達到10%的凈資產收益率,而效益不佳的企業則勢必保證凈資產收益率為6%。從2003年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來看,在6%~7%之間的企業有48家,而5%~6%之間的公司只有6家,7%~8%之間的公司有25家。這說明有部分原先凈資產收益率低于6%的公司為確保配股權而進行了會計利潤操縱,證明了假設3。
(四)2003年凈資產收益率高于10%公司的盈余管理分析2003年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公司103家,其中2002、2003兩年均超過10%的公司78家,78家上市公司的描述統計資料。從描述統計看,2003年凈資產收益率高于10%的公司收入都大幅度上升,超過成本與費用增長的比率。為了進一步觀察凈資產收益率高于10%公司的盈余操縱情況,從對比分析2002年和2003年兩年凈資產收益率在10%以上的公司,其主營業務收人增長比其他公司小(對比不太顯著),但其成本和費用增長水平均顯著高于其他公司,說明這些公司有操縱成本和費用以平衡利潤的做法。從2003年的年凈資產收益率角度看,凈資產收益率高于10%的公司明顯低于其他公司,也說明這些公司操縱利潤的目的是保持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在10%稍高區域,更高的利潤水平不是其追求目標,證明了假設4。
關鍵詞: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會計準則
一、問題的提出
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的研究表明,會計職業判斷是在財務報告編制中的一個決策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會計人員的邏輯分析能力、積累的經驗、專業知識并遵循客觀、謹慎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過程的執行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誠實、正直的品德以及高度的責任感。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企業所處的會計環境更加復雜化、多樣化,企業不確定的經濟事項越來越多。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了新會計準則,對很多經濟業務的具體會計處理并沒有做出詳細的規定,只作了原則性規定和要求,企業會計人員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和自由度,需要依賴自身專業知識及個人經驗等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做出恰當的判斷,會計職業判斷變得非常重要。然而,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普遍不高,大部分會計人員沒有職業判斷的意識,經常出現濫用會計職業判斷的現象,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針對我國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普遍偏低的問題,本文以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為研究對象,了解實務界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要求,以期提高我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二、文獻綜述
國外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較早,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就開始對會計職業判斷進行研究,研究內容豐富但比較零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在1985年,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下屬的會計準則委員會開展的一項調查研究,名為“財務報告中的職業判斷”。該研究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首次對職業判斷的質量以及缺乏引導等方面予以關注。此外,近年來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會計職業判斷進行了研究,其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michael gibbins在1984年應用人、動因和責任3個組成要素模型研究職業判斷過程中會計人員和審計人員心理。齊曼爾和瓦茨研究了職業判斷的動機,他們認為影響企業會計選擇(會計判斷的一個方面)的因素有3個:報酬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robert libby和marlys gascho lipe研究了執行判斷任務時的認知過程如何決定與績效有關的貨幣性激勵。libby和luft認為會計職業判斷績效在會計環境中的決定因素是能力、知識、環境和動機。
我國理論界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起步較晚,研究內容也不多。我國最早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被認為是在“兩則兩制”之后出現的。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開始實施,更多具體的會計準則陸續頒布,經濟環境變化,會計職業判斷隨之被提倡、運用和研究,關于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夏博輝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會計職業判斷的涵義、基本特征、影響因素、動機分析、原則和方法,內容較為深刻和全面。孫丹詳細闡述了會計原則、會計標準和會計職業判斷導引三者的關系,并且指出我國的會計標準制定模式應以原則導向為主,以規則導向為輔。王越唐和趙子夜從會計職業判斷與盈余管理的關系角度闡述了會計職業判斷執行機制的重要性。許燕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理論、一般過程與方法、主要內容以及如何改善判斷質量等問題。許道文研究了如何通過會計職業判斷優化會計政策選擇。柏春華和劉百靈探討了會計職業判斷在公允價值會計中的運用問題。
綜上所述,國外對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與會計有關的個人判斷和決策的研究,關注個體決策行為,即研究個人如何提高判斷和決策的質量。國內理論界在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會計工作者的重視、拓展了會計的研究領域,但我們也看到,我國會計職業判斷的研究范圍偏窄且不夠深入,通常研究會計職業判斷的某個方面,沒有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
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實證研究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調查訪問法,調查問卷的設計體現了以下特點:①問卷設計題目簡單明了。②問卷的主體部分采用利克特5點量表法,題型直觀,題意明確,方便作答。③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較強的針對性,突出重點問題。
問卷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調查部分主要涉及5大類、38個項目。為了了解實務界對我國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時應具備能力的看法,對每個問題設計了相應的評價等級及相應的評價值。按程度不同分別對每個項目從左到右逐項賦予0~5依次遞增的分值,對“不需要”賦值0,對“不確定”賦值1,對“不重要”賦值2,對“比較重要”賦值3,對“重要”賦值4,對“很重要”賦值5。根據問卷結果,分析實務界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時應具備能力的要求。評價均值超過3的項目才是被調查者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職業判斷能力。
考慮到研究樣本應具有代表性,我們選擇的調查對象來自全國各地,遍及各個行業。
根據中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問卷將行業分為13類,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欄“其他分類”,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被調查者覆蓋多種行業、多種性質、多種規模的企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問卷調查選擇的被調查者為各單位的總會計師,總會計師是會計工作的帶頭人,具有較高的會計工作水平以及豐富的工作經驗。他們對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應具備的能力有較為全面、系統的了解,能從專業的角度對會計人員應具備職業判斷能力做出較為客觀、可靠的評價,所以可以認為樣本具有代表性。
調查訪問一共發放問卷235份,收回問卷219份,剔除無效問卷14份,有效問卷20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23%。無效問卷的判斷原則為:如果評級題除“其他”項目外有未填項目,則認為該問卷無效。
(二)統計結果
將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問卷調查結果按照具體能力項目進行描述性統計,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剔除對會計職業判斷能力不重要的項目:營銷學、組織行為學、表達能力、財務與管理軟件的應用、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人文知識、數量方法與統計學、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進一步將問卷結果按類別匯總進行描述性統計。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1)在上述38項能力中,營銷學、組織行為學、表達能力、財務與管理軟件的應用、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人文知識、數量方法與統計學、自然科學知識和藝術知識這10項的均值都在3以下,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不重要。其余28項的均值都在3以上,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重要。在這28項中,有5項的均值介于3~4,分別是管理與監督能力、終身學習的責任、風險管理、企業與環境和戰略管理,是會計職業判斷比較重要的能力;其余23項的均值介于4~5,說明它們是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的能力。
(2)在會計、財務相關知識中,管理學、貿易和外匯的標準差大于1,說明被調查者對這些項目的評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簡要分析如下:管理學、貿易和外匯的均值都在4以上,說明這些能力對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對這類知識的重要性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職業界并未注意到這些非專業基礎知識對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也反映了這種情況。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經濟業務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知識的重要性已逐漸被職業界所認識。
四、結論與建議
(1)社會已逐步認識到會計、財務相關知識的重要性。會計、財務專業知識已經不是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應具備的唯一知識,會計、財務相關知識已經是會計職業判斷能力所不可缺少的知識要素。法律、金融學、經濟學、外匯、貿易、管理學的均值都在4以上,都屬于會計職業判斷很重要的能力。風險管理、企業與環境、戰略管理的均值也在3以上,它們都是會計職業判斷比較重要的能力。職業界不僅需要會計人員具備財務會計與報告、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還需要會計人員有廣泛的知識面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夠宏觀地對各種影響因素作出全面的分析與權衡后進行會計職業判斷。
(2)職業界高度重視會計人員的職業價值觀。我們設計了6項具體體現職業價值觀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分別是:遵循法律法規、正直、客觀、關注公共利益與社會責任、終身學習的責任和政策水平。這6項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均值和按類匯總之后總體的均值都在4以上,可見職業界認為職業價值觀對于會計職業判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標準差都小于1,可見職業界的評價差異很小。
(3)職業技能非常重要,僅次于職業價值觀,會計人員應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判斷時需要的職業技能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為:決策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系統分析能力、邏輯性與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與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管理與監督能力,并且除了管理與監督能力的均值為3.985之外,其他7項能力的均值都在4以上,說明了職業技能的重要性,需要引起會計人員的高度重視。
主要參考文獻
[1]夏博輝。論會計職業判斷[j]。會計研究,2003(4)。
[2]汪永蘭。論會計專業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6)。
【關鍵詞】 新套期會計準則; 公司業績; 非金融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6-0088-03
一、引言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內國外金融市場的頻頻波動,企業遭受匯率變動風險、商品價格變動風險、信用風險等沖擊的比例激增。為了對沖風險,我國非金融上市公司越來越多地采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鎖定利潤。會計準則中對套期保值業務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的規定不同,都可能會影響企業盈余水平和現金流量,進而影響公司的經營業績。為了實現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財政部于2006年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24號――套期保值》,對套期有效性的認定、運用套期會計方法的條件及具體會計處理等方面作出了原則導向的規定,并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于新套期會計準則的實施將如何影響公司業績,本文通過比較我國非金融上市公司實施新套期會計準則前后的盈余波動變化,建立實證模型檢驗準則的實施是否影響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以期為研究準則的經濟后果及其未來修訂提供參考。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現代風險管理理論表明,非金融公司通過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可以降低市場摩擦成本來改變公司現金流量,從而影響公司財務狀況和決策,最終降低盈余波動,提升利潤。運用金融衍生品進行套期保值與公司價值具有相關性。Allayannis and Weston(2001)發現外匯套期保值與美國大型非金融上市公司價值正相關,套期保值可以提高公司的價值,平均達4.7%。而Jin and Jorion(2006)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發現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公司的套期保值降低了公司股票價值。但同時也承認,可能由于樣本多為厭惡衍生品風險管理行為的投資者,樣本數據可能歪曲了套期保值和公司價值關系的結論。賈煒瑩和陳寶峰(2009)發現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對中國非金融上市公司業績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應。同時,對于采用套期保值進行風險管理的非金融上市公司,由于會計準則中對套期保值業務的確認、計量、披露等方面的不同規定,公司的經營業績水平亦會受到影響。Zhang(2008)以美國225個非金融上市公司為樣本提供了經驗證據。在美國SFAS第133號衍生金融工具準則實施之后,樣本公司的現金流量、盈余波動增大,但盈利有所提升。而在我國,關于2006年頒布的新套期會計準則對公司業績影響的實證研究鮮有涉及。
在新套期會計準則未出臺之前,公司一般對套期工具和被套項目按歷史成本計量,但受外匯、商品價格變動等因素影響,期末套期項目價值已發生改變,仍以歷史成本計量導致持有期間發生的價值變動未計入當期期末盈余,將無法真實反映企業的盈利情況。而新的套期會計準則明確要求套期工具和被套項目按公允價值計量,期末套期項目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對公司經營利潤核算產生直接影響。另外選取符合條件的衍生金融工具作為套期工具,可降低財務危機成本、增強舉債能力,運用套期工具的公司一般有更高的紅利收益,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業績。由此,作出以下假設:
H1:應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公司業績波動幅度變大。
H2:應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公司業績有所提高。
三、研究設計
(一) 樣本和數據
新套期會計準則已于2007年1月1日始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實施。為了分析新準則中套期會計實施效果,本文確定研究期間為準則實施前三年即2004―2006年和實施后三年即2007―2009年。樣本選取2004年到2009年間公司風險管理政策變化不大以及2004―2006年間公司套期保值業務量穩定在一定范圍內的滬深兩市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剔除后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且始終進行套期保值業務的非金融上市公司共30家。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以及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報告。
(二)變量設定
1.被解釋變量
應用新的套期會計后,隨著匯率、商品市場價格等的變動,產生的當期公允價值變動會記入當期損益,從而影響凈利潤。本文采用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凈利率3個單變量衡量公司業績。
2.解釋變量
本文選取樣本公司是否應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進行套期保值業務核算的虛擬變量RM作為解釋變量。
3.控制變量
已有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公司規模、資本結構以及公司成長性是對企業經營業績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選取公司規模(Size)、公司成長性(Growth)、資本結構(Leverage)為控制變量。表1給出了各變量的名稱及描述。
(三)模型設定
為了檢驗H1、H2,構建回歸模型(1)、(2)、(3),對樣本公司在整個樣本期間的盈余波動性予以量化,采用凈利潤率(NPM)、凈資產收益率(ROE)、資產凈利率(ROA)三項指標的標準差來表示,且運用單因素T檢驗、OLS回歸分析來檢驗新套期會計準則對非金融上市公司業績及業績波動的影響。
Performance=β0+β1RM+β2Size+β3Growth+
β4Leverage+μ
NPM=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1)
ROE=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2)
ROA=β0+β1RM+β2Size+β3Growth+β4Leverage+μ (3)
式中,β0為截距,β1―β4為系數,μ為殘差。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單因素T檢驗
新準則頒布前的公司業績變化設為Xi(i=1,2,3),新準則頒布后的公司業績變化設為Yi(i=1,2,3)。Xi和Yi分別表示了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凈利率。描述性統計與單因素T檢驗見表2、表3,得出結論如下:
1.各統計數據差異較大,檢驗結果有效可靠。從標準差來看,新準則頒布后的NPM、ROA、ROE均明顯大于頒布前,說明應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業績波動發生明顯變化。
2.公司業績指標凈利潤率和凈收益率在公司運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在5%水平上顯著,三項公司業績波動指標的T值皆小于0,表明新套期會計準則的應用對上市公司業績產生影響較大,業績波動幅度有所增加。
(二)回歸分析
為了更好地揭示新套期會計準則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對模型(1)、(2)、(3)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模型(1)、(2)、(3)分別選用了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凈利率為公司的業績指標作為因變量代入回歸模型檢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模型的F值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樣本數據較為真實可靠,結果具有統計意義。
2.模型R值為0.273、0.467、0.522,表明各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獨立性殘差值都較小,可認為其多元回歸結果不受多重共線性的影響。
3.模型(1)t檢驗值在-0.015―1.314的區間之內,sig.值在1.8%~8.8%的區間之內;模型(2)t檢驗值在-0.181―2.426的區間之內,sig.值在1.0%~4.6%的區間之內;模型(3)t檢驗值在-0.005―3.737的區間之內,sig.值在0.2%~12.1%的區間之內。從檢驗結果來看都相對較小,說明統計結果的可信度較高。
4.模型的啞變量估計系數β為0.072、0.097、0.054,且前二者在1%的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在以利潤率作為企業績效變化指標時企業運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利潤率均產生提升效應,但程度有所不同。
5.綜上所述,在模型(1)、(2)、(3)中,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均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說明使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對公司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凈利率均有較為顯著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業績。
五、結論及局限性
本文在國內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中選取了使用套期保值業務且進行套期會計核算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作為數據樣本,進行實證分析。通過T檢驗分析,可以看出在上市公司應用新的套期會計準則之后公司業績波動指標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凈利率比使用準則之前均發生顯著變化,這說明新的套期會計使用之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業績波動幅度,證明了H1成立。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看出新套期會計的有效使用與公司業績顯著相關,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業績,證明H2成立,但是,由于樣本篩選條件嚴格,導致樣本量較少,數據結果的代表性還有待增強。
【參考文獻】
[1] Allayannis G.,Weston,J.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 [J].Review of Fianncial Studies,2001:15-19.
[2] Jin Y.,Jorion P. Firm Value and Hedging: Evidence from U.S. Oil and Gas Producers [J].Journal of Finance,2006:257-261.
【摘 要】 在企業整個投資過程中,會計信息和信息披露是維持正常投資秩序的基礎。會計信息在避免投資的逆向選擇和沖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文章系統回顧了國內外有關會計信息質量對公司資本配置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文獻,并在此基礎上,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會計信息質量; 資本配置效率; 投資不足; 投資過度
所謂資本配置效率,是指資本從低收益領域流向高收益領域的程度。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上,較高的收益率是引導資本流動的唯一因素。正是資本的這種逐利天性,引導著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促進企業價值的提高乃至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資本市場并不完美,市場摩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資本的正常流動,導致企業偏離最優投資水平而出現投資不足或投資過度的風險,從而影響到資本的配置效率。如何識別和排除市場摩擦的干擾,實現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內投資資本的優化配置,是資本市場理論和公司財務理論的重要課題。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從公司治理特征、負債融資、預算軟約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為提高公司資本配置效率,防止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問題提出了諸多建議。
在企業整個投資過程中,會計信息和信息披露是維持正常投資秩序的基礎。會計信息在避免投資的逆向選擇和沖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最初的投資項目的選擇過程還是項目中間的適時監督和風險控制以及最終的投資績效評價都離不開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本文系統回顧了國內外有關會計信息質量對公司資本配置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國外文獻綜述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資本成本、企業理財和投資理論》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理論,對公司投資決策問題做出了開創性研究。該理論認為,在完美市場的前提假設下,由最大化股東權益所驅動的投資決策與流動性、杠桿比例以及股利支付水平等財務因素均無關聯。基于這一新古典投資理論基礎,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典的投資理論著重研究公司的最優投資資本存量,認為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上,代表成長機會的托賓q或邊際托賓q值是企業投資政策的唯一驅動因素(如Yoshikawa,1980;Hayashi,1982)。當投資資本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時,企業投資達到最優水平。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資本市場并不完美,企業可能偏離最優投資水平而出現投資不足或投資過度的風險,從而影響到資本的配置效率。
影響資本配置效率的關鍵因素在于融資成本與項目選擇(Verdi,2006)。首先,公司要為投資進行融資,存在內部融資約束的公司由于較高的外部融資成本而不得不放棄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導致投資不足。公司和外部資本提供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通常稱為逆向選擇問題)是公司外部融資成本上升的原因。在提供資金之前,由于外部資本提供者缺乏投資項目的充分信息,難以對投資項目的預期收益進行合理評估,面臨逆向選擇的風險,因此他們會要求增加資本成本,這就使得公司的外部融資成本高昂(如Jaffee和Russell,1976),而高昂的外部融資成本使得存在內部融資約束的企業出現投資不足的問題。另一個影響投資效率的因素是項目選擇,錯誤的項目選擇導致了公司的投資過度。在提供資金之后,外部投資者與內部管理者之間形成委托關系,管理者和股東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通常稱為沖突)是影響項目選擇的重要因素。管理者為了最大化他們的個人效用,存在大規模投資擴張的傾向(Jensen,1986)。因此,內部資金充足的企業可能會選擇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從而造成投資過度的問題。
國外的研究表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可以減輕導致逆向選擇和沖突的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投資效率(如Leuz和Verrecchia,2000;Bushman和Smith,2001;Verdi,2006;Biddle,Hilary和Verdi,2009)。首先,會計信息作為一種減少企業與其外部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發揮其信號傳遞功能,并以此影響企業的資本成本。因此,會計信息可以通過降低企業和投資者以及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來降低由于逆向選擇造成的外部融資成本,從而緩解投資不足的問題。其次,會計信息通常被用來設計管理者的薪酬契約,發揮著投資者監督管理者的重要功能。因此,會計信息可以通過降低投資者和企業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來緩解沖突,從而減少由于錯誤的項目選擇造成的投資過度的問題。會計信息質量對公司資本配置效率的影響可以用圖1表示。
圖1的實線以信息不對稱為中心,分析了公司資本配置效率與融資成本和項目選擇之間的關系,即“逆向選擇——影響融資成本——導致投資不足”和“沖突——影響項目選擇——導致投資過度”。
圖1的虛線以信息不對稱為中心,分析了會計信息質量對公司資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機理,即“信號傳遞——解決逆向選擇問題——解決投資不足問題”和“契約監督——解決沖突問題——解決投資過度問題”。
Durnev等(2004)以美國上市公司行業數據為樣本,運用邊際托賓q比率度量公司資本配置效率,結果發現從行業的角度看股價里包含的上市公司特質信息與公司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正相關。Sun(2005)對23個國家資本配置效率與財務報告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研究結果表明,高質量的財務報告有利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對于權益融資企業更是如此。Verdi(2006)對1980年至2003年美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研究結果表明財務報告質量與企業投資不足或投資過度都顯著負相關,而且在面臨融資約束的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不足相關性更強;在現金流充足的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過度相關性更強。Biddle和Hilary(2006)利用Bhattacharya等(2003)研究的34個國家為樣本,以盈余激進度、損失規避度、收益平滑度和及時性組成一個度量會計信息質量的綜合指數,研究結果發現會計信息質量降低了公司的投資—現金流敏感度,并且這種作用在以權益融資為主的國家比以債權融資為主的國家更為明顯。Biddle、Hilary和Verdi(2009)則對財務報告質量如何影響投資效率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對于存在投資過度(投資不足)傾向的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與企業新增投資負(正)相關,即財務報告質量的提高能夠緩解公司投資過度(投資不足)的問題。Chen等(2011)檢驗了世界范圍內新興資本市場上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對投資效率的影響,結果發現財務報告質量的提高能夠緩解企業投資過度或投資不足。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對于以銀行借款為投資資金主要來源的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與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更為顯著;對于稅負更重的企業,財務報告質量與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關系更不顯著。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 會計穩健性 經濟后果
一、研究假設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1989)在其概念框架中對穩健性定義如下:“穩健性是指在不確定的情況下需要運用判斷作出必要的估計時,判斷過程應包括一定程度的謹慎,以便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新會計準則中把會計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明確提出“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本文提出第一個假設:
H1:新會計準則適度提高了我國會計的穩健性。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夫?澤夫在《“經濟后果”學說的興起》一文中認為:“經濟后果”是會計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決策行為的影響。張曉楠、崔大同(2008)認為企業是一組投資者、管理者、債權人、員工、消費者的連接體,會計準則的制定過程是全體利益參與者博弈的結果。可見,我國新會計準則的施行會在不同程度上對企業、國內外投資者、債權人、客戶、供應商以及審計機構的利益產生影響,使其利益發生不同程度的轉移,從而,本文的第二個假設如下:
H2: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國內外投資者以及債權人產生的經濟后果。
二、模型設計與樣本數據
(一)會計穩健性模型與數據來源
本文通過盈余―股價模型(Basu)檢驗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是否對會計穩健性產生影響,模型(1)為盈余-股價模型:
EPSit / Pit-1= α0+ α1×DRit+ β0×RETit+ β1RETit×DRit+ εit
(1)
模型中變量的含義:EPS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的每股收益;Pit-1代表第i公司第t-1年度年末的股票收盤價;RETit代表第i公司第t年度經過市場均值調整后的股票累計年度收益率;DRit代表虛擬變量,當RETit大于0時,DRit取1;當RETit小于0時,DRit取0;ε代表隨機誤差項。
在模型(1)中,股票年度累積報酬率變量是經過市場年度報酬率調整后,并根據它是否大于0來區分好消息和壞消息。因為股票的回報率在樣本的各年度之間波動比較大,我們為了控制年度差異的影響,將其用市場年度報酬率修正來區分好壞消息。在模型中,負的股票超額年度報酬率表示經濟損失,即“壞消息”,而正的股票超額年度報酬率表示經濟收益,即“好消息”。因此,可以用β0來度量會計盈余與正的股票年度報酬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即會計盈余對“好消息”的反應程度;用β0+ β1來度量會計盈余與負的股票年度報酬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即會計盈余對于“壞消息”的反應程度;那么 β1就衡量了會計盈余對于“壞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對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通常所說的穩健性系數。如果穩健性系數 β1大于0的話,會計穩健性就存在。因此可通過檢驗 β1是否大于0來判斷會計是否存在穩健性。另外,( β0+ β1 ) / β0可衡量穩健性水平(敏感程度)。
本文所用的數據來自于銳思數據庫。對于模型(1),隨機選取了2007―2011年滬深股市A股1 500家公司,為了確保數據的可比性,每年選取的1 500家公司樣本是一致的,即樣本的總容量為7 500。模型中使用的股價為每年年末的股票收盤價。本文對模型(1)中的樣本進行了以下剔除:金融企業;年末未公布股票收盤價的企業;未公布每股盈余的企業;最后,2007年的樣本容量為1 303;2008年的樣本容量為1 401;2009年的樣本容量為1 388;2010年的樣本容量為1157;2011年的樣本容量為1 238。
(二)會計準則經濟后果模型與數據來源
本文建立如下新會計準則實施后的經濟后果模型:
Y = C + β1NMP + β2SP + β3LI + β4UOFC + μ (2)
其中,Y指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本文使用會計穩健性作為新會計準則經濟后果的替代變量,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慮:首先,新會計準則第一次將會計穩健性作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一明確提出,這便形成了新舊會計準則的明顯差別。其次,新會計準則較舊會計準則多項條款的變化體現了會計穩健性的適度運用,因此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用會計穩健性系數作為替代變量更具有說服力。再次,會計穩健性作為一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與股價的變動、債務水平的變化,企業的盈余管理以及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額有著密切的關系。NMP指報告企業自身實施新會計準則后對管理當局產生的影響。新會計準則實施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限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通常用利潤操縱程度來計量盈余管理,利潤操縱程度= (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年初資產總額。SP指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投資者產生的影響。根據資本市場理論,會計信息會對股價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根據市場有效假設,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股東產生的影響可以采用股價作為定量變量來分析,我們用股價作為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對投資者(股東)產生的經濟后果的替代變量。LI指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債權人產生的影響。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債權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債務水平的變化上,將債務水平的變化作為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的定量變量來分析,用期末負債總額減去期初負債總額來衡量。UOFC指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國外投資者產生的影響,采用實際使用外資額作為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國外投資者產生的影響的定量變量。
我們使用模型(1)中得出的數據對模型(2)進行相關性分析,為了使得到的結果更有效,在選取模型(2)的樣本時仍然使用模型(1)使用的樣本公司,即模型(2)每年所使用的樣本是和模型(1)中所使用的樣本是一致的。
三、實證結果分析與模型檢驗
(一)會計穩健性分析
1.描述性統計。對所有樣本進行描述性統計,得出從2007―2011年EPS/P即上市公司的盈余回報的偏度為-6.54,呈現明顯的負偏性,說明2007―2011年我國會計具有穩健性。
2.回歸分析。用β0來度量會計盈余與正的股票年度報酬率之間的相關關系,即會計盈余對“好消息”的反應程度;用 β1衡量會計盈余對于“壞消息”的敏感程度比對于“好消息”的敏感程度的增量,即穩健性系數;用( β0+ β1 ) / β0衡量敏感程度。2007年RET的系數β0為-0.0031, β1為0.009 54,且顯著性水平為0.009 2小于0.01,穩健性系數大于0,我國會計具有穩健性。另外,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0.003 54,敏感程度不高,說明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后,我國會計具有穩健性,但是穩健性不高。2008年 β1為0.091,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2.065,會計穩健性比2007年有所提高。2009年 β1為0.022,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6.5,較2007年和2008年有較大的提高。2010年β1為0.056 65,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2.02,雖然較前三年有所下降,但仍表明我國會計具有穩健性。2011年 β1為0.036 4,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3.215,具有會計穩健性。由上可以看出,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我國會計的穩健性是有所提高的,通過穩健性系數和敏感程度顯示了新會計準則會計穩健性的適度應用。
對2007―2011年這5年數據的回歸,得出β1的的值為0.001 9,敏感程度( β0+ β1 ) / β0為1.575,雖然會計盈余對“壞消息”的反映程度相對于對“好消息”的反映程度的倍數不是很高,但是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是有成效的,即我國會計的穩健性有所提高。
(二)新會計準則經濟后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對模型(2)所使用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果,顯示企業非正常操縱利潤的標準差(274.93)較大外,因變量和其余變量的標準差均不大,其波動也都在可接受范圍內。
2.相關性分析。為了研究我國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和企業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國外投資者之間的Pearson(皮爾遜)相關關系,我們選用會計穩健性系數來作為新會計準則實施經濟后果的替代變量。得出如下結論: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與企業非正常操縱利潤成負相關(- 0.006),即企業選擇的會計政策越穩健,企業非正常操縱的利潤空間越小,但是其顯著性為0.650,明顯不顯著,因此該結果不可信;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與股價的相關系數為0.516,而且其顯著性小于0.000 01,說明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對投資者產生經濟后果,并且成正相關,即隨著會計穩健性的適度增強,投資者更加有信心;新會計準實施的經濟后果與債權人的相關系數為-0.001,相關系數非常小,但是顯著性為0.969,其結果極其不顯著;新會計準則實施的經濟后果與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額的相關系數為0.812,相關系數非常的大,顯著性明顯小于0.000 01,即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會對國外投資者產生經濟后果,且其影響非常的大,新會計準則實施以后,國外投資者加大了對我國的投資,導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額增加。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投資者、國外投資者產生正面的經濟后果。
綜上所述,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2007―2011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會計的穩健性是否提高作了回歸系數檢驗,得出我國會計的穩健性呈現適度提高的趨勢,并選用會計穩健性系數來作為新會計準則實施經濟后果的替代變量,得出如下結論: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投資者、國外投資者產生正相關影響,而對企業管理當局以及債權人的影響不顯著。
(章雁為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齊鑫鑫為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王躍堂.會計政策選擇的經濟動機――基于滬深股市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0(12):31-40.
[2] 馮巧根.會計準則國際化中的權益失衡及其對策[J].會計研究,2003(2):9 -12.
[3] 張然,張會麗.新會計準則中合并報表理論變革的經濟后果研究――基于少數股東權益、少數股東損益信息含量變化的研究[J].會計研究,2008(12):39-46.
[關鍵詞]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會計 社會貢獻率
本文所使用的社會貢獻總額主要由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中的“應付職工薪酬”和“應交稅費”組成。
一、研究背景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上市公司除自身取得長足發展外,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問題,使得如何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遏制這些負面影響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會計作為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和監督,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社會責任會計便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會計學家戴維?F?林諾維斯發表《社會經濟會計》一文首次提出“社會責任會計”一詞,由此而拉開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的系統化研究的序幕,開始了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在實踐領域的發展。法國政府于1977年正式頒布法律,要求雇員超過750人的組織(1982年擴大至300人)必須編報年度社會資產負債表,揭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于1980年出版《公司報告》,鼓勵企業編制增值報告、就業報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標表等一系列社會報告,以滿足除股東外其他關心企業的社會各界的信息需要。國際會計與報告準則專家小組于1982年提出《聯合國跨國公司行為準則草案》,要求跨國公司提供財務和非財務方面的諸多信息。經濟優先權委員會于2001年發表了關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準則SA8000。
我國的社會責任會計起步較晚,財政部于1995年頒布的《企業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了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兩個評價指標。上市公司對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相對西方國家較滯后。但在2007年12月29日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以及2008年5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承擔工作的通知》后,我們應密切關注上市公司的披露情況。
二、文獻綜述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諸多學者是從規范的角度來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進行研究或介紹國外社會責任會計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如陽秋林(2005)系統地探討了我國建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目標和原則,并在國外披露模式的基礎上,慎重地提出架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應以傳統的三大會計報表為核心。鄔娟(2005)則在分析科學構建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必然性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可行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模式。李健(2006)分析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落的現狀及原因,指出我國應盡快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披露體系,并提出我國建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指標體系的原則和內容。
相比之下,有關的實證研究較少。如陳玉清、馬麗麗(2005)選取了907家上市公司為樣本建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貢獻的指標體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現階段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與上市公司價值的相關性不強,但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價值相關性迥異[5]。劉長翠、孔曉婷(2006)通過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與社會貢獻率的關系來研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現狀[6],本文主要借鑒此方法對我國上市公司2006年-2008年的數據進行研究。
在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樣本總體和分行業兩個角度對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三、研究設計
(一) 樣本選擇
本文分行業隨機選取滬深兩市10%的A股上市公司,能源行業5家,原材料行業29家,工業38家,非日常生活消費品25家,日常消費品10家,醫療保健11家,信息技術行業14家,電信服務行業1家,公用事業6家(為研究方便,將后兩個行業合并為電信公用7家),共139家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06年―2008年。剔除了2006―2008年中ST公司和金融類公司。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萬得wind金融數據庫。
(二) 變量定義
■
(三) 研究假設
1.營業收入增長率能夠表明一個公司的成長能力, 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成長前景, 就有可能對社會貢獻更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社會貢獻率與營業收入增長率存在正相關關系。
2.企業出于追求利潤的目的,會減少承擔的社會責任,其信息披露也會受到影響,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水平下降。凈資產收益率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運用自有資本的效率,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中綜合性最強的指標。因此:
假設二:社會貢獻率與公司凈資產收益率負相關。
3.劉長翠、孔曉婷(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通過資產負債率研究公司財務狀況與承擔社會責任的關系[6]。本文采用此觀點且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三:社會貢獻率與公司資產負債率正相關。
四、實證研究過程
(一) 樣本公司社會貢獻率的統計分析
從樣本公司社會貢獻率(V1)三年的平均值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看,樣本公司資產對社會提供的貢獻很少,只有資產總額的2.33% ,且不同上市公司社會貢獻率的差異不大。
(二) 相關回歸分析
1.樣本總體回歸分析與檢驗。
通過Pearson相關性可以看出自變量V3和因變量V1之間的相關性最大。同時,通過回歸檢驗:相關系數R=0.244,判定系數R2=0.60,調整的判定系數為0.039,回歸估計的標準誤差為2.427。可以看出,樣本回歸效果不好。并經方差分析看出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線性回歸關系。但經回歸系數分析看出,只有V4與V1存在顯著線性負相關關系。
另外,通過使用spss軟件分別與社會貢獻率做單變量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后三個自變量的統計分析結果看出,三個自變量與因變量的擬合度都不是很好,但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社會貢獻率的擬合度要好于另外兩個變量。顯著性檢驗表明凈資產收益率與社會貢獻率、資產負債率的相關性還是顯著的(低于0.05),而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社會貢獻率的相關性不理想。這表明,假設二和假設三與研究結果不相符,假設一有一定合理性。
2.區分行業進行回歸分析與檢驗。
根據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行業社會貢獻率指標與其他三個指標的相關性(如表2),發現大多數行業指標的相關性不顯著,只有工業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貢獻率與凈資產收益率在5%的水平上顯著相關。
區分不同的行業使用spss軟件作回歸分析,如下表3所示,其中電信公用行業、能源行業、醫療保健行業樣本公司的三個自變量和該行業的社會貢獻率擬合度較好,都超過了0.5;工業行業、信息技術行業和原材料行業的擬合度也較好;其中醫療保健與原材料行業的相關性要好于其他行業類型。
(三) 趨勢分析
本文從2006年至2008年樣本公司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告書、招股說明書、年度報告、臨時報告及其他披露文件中,查找樣本公司是否披露相應的社會責任信息,結果如表4。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披露模式主要有獨立報告、年報中單獨列出、董事會報告和公司網站上公布,且逐年傾向于使用獨立報告形式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
(四) 研究結論與原因分析
1. 通過對樣本社會貢獻率的統計分析發現,上市公司資產的利用傾向于經濟利益最大化,較少考慮對社會的貢獻。
2. 通過分析社會貢獻率與營業收入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負債率的相關性,發現社會貢獻率與營業收入增長率存在相關關系,且擬合度要好于另兩個指標。同時,本文分行業研究了社會貢獻率與三個指標的相關性,發現不同行業所反映的相關性大相徑庭,且與樣本總體的分析結果相接近。
3. 從近三年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情況來看,上市公司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較多采用非會計基礎型的披露,且在披露的內容上逐漸趨于使用獨立報告形式,說明社會各界的呼吁得到了回應,但規范的披露制度約束仍必不可少。
五、對策與建議
第一,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我國諸多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很多企業只是被動地接受SA8000。另外,由于我國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并未全面規定企業所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為實施社會責任會計具體操作帶來麻煩。
第二,提高企業及其外部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使得企業容易忽略其作為社會一分子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然而,企業外部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社會行為及其影響的關注程度卻是影響社會責任會計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并培養企業及其會計人員的自愿披露習慣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降低企業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成本。由于社會責任會計所要求核算的內容要比傳統財務會計核算內容復雜,要想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況且大多還處于生存的初級階段,尤其是對一些小型企業而言,極大地影響了企業提供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積極性。
第四,建立社會責任審計制度。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社會責任方面的審計,很不利于監督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與此同時,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則已有了較為豐富的理論及實踐基礎,如果將社會責任審計融入到經濟責任審計當中,那么對企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情況的監管將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68;11
[2]陽秋林.架構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指標分析體系.審計與會計研究,2005;3
[3]鄔娟.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與完善.四川省情,2005;10
[4]李健.略論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5]陳玉清,馬麗麗.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市場反應實證分析.會計研究,2005;11
[6]劉長翠,孔曉婷.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會計研究,2006;10
[7]楊亞娥,劉建紅.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財會月刊(綜合),2006;7
[8]裘麗婭,徐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體系的構建基于會計信息披露現狀的分析.技術經濟,2006;10
【關鍵詞】 會計師事務所變更; 審計意見; 財務狀況
中圖分類號:F239.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3-0070-04
一、引言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出具的審計報告,是投資者、債權人、稅務機關、供應商等眾多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可見會計師事務所對于保證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公允和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很不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權往往掌握在公司經營者的手中,造成了事務所對上市公司經濟上的依賴,從而破壞了事務所的獨立性地位,嚴重影響了審計經濟監督作用的正常發揮。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公司甚至在短期內頻繁地更換事務所。我們在關注這一現象的同時,其背后的原因和內在的動機也必然引發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思考。
二、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問題展開研究。Burton和Roberts(1967)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拉開了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研究的序幕。Beding field和Loeb(1974)采用相同的方法對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進行分析。由于問卷調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在此后的研究中,國外學者通常采用實證方法對事務所變更現象進行分析。關于審計意見對事務所變更的影響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Chow和Rice(1982)以美國1973―1974年上市公司相關數據為樣本,建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經研究發現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是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顯著影響因素。Lennox(2000)通過對審計意見估計模型進行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即改善審計意見是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動機之一。但更多的國外學者持完全相反的觀點。Smith(1986)、Lys和Johnson(1990)、Krishnan和Stephens(1995)、
Jagan(1996)分別對不同年度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審計意見類型與事務所變更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除審計意見以外,上市公司的財務困境對事務所變更的影響也成為國外相關研究的主要視角。Schwartz和Menon(1985)、Bryan、Tiras和Wheaktley(2001)通過比較研究和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面臨財務困境的公司更傾向于通過變更事務所來達到改善審計意見或延緩發表審計意見的目的,從而對利益相關者及時獲取真實的信息設置障礙。此外,Defond和Subramanyam(1995)、Bockus和Gigler(1998)、Shu(2000)圍繞事務所面臨的訴訟風險與事務所變更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事務所的訴訟風險越大,上市公司為了避免被出具“不清潔”的審計意見,就越傾向于選擇那些風險意識較弱的小規模事務所來進行審計。
通過上述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相關文獻的回顧和分析,我們發現國內外學者從多個研究視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別對來自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相關樣本數據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審計市場的供求狀況存在較大差異,所以關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影響因素的研究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結論。本文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通過比較分析、相關性分析和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為規范我國審計市場和證券市場提供依據。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在企業財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背景下,財產所有者通過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財產經營者的經營狀況進行審查來了解財產的保值、增值情況以及對經營者可能出現的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進行監督。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受托方應該嚴格按照審計準則的要求,客觀公正地開展審計工作,發表審計意見,不受任何主觀因素的干擾,從而為企業財產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正確決策提供保證。但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還很不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也存在種種缺陷,導致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并沒有完全分離,兩者之間依然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往往是企業經營者自己聘任會計師事務所對本企業的經營情況和財務信息等進行審查,并向事務所支付審計費用。也就是說企業經營者既是審計委托方,同時也是被審計方。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必然破壞了審計市場應有的相互制衡的委托關系。此外,由于我國審計市場供過于求,為了爭取更多的客戶,賺取更多利潤,事務所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尤其是那些沒有知名度,缺乏客戶來源的小型事務所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原則問題上很可能屈從于被審單位,從而違背注冊會計師獨立公正的本質,擾亂正常的經濟秩序。
當上市公司經營不善,面臨財務困境時,往往會通過各種手段偽造財務信息,以便對外界隱瞞企業的真實情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為了避免過高的訴訟風險,會依照謹慎性的原則對被審單位虛假的財務信息產生質疑,并提請被審單位進行更改或調整。當被審單位拒絕對不實財務信息進行更正時,會計師事務所就會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尤其是那些規模較大信譽度較高的事務所,在實施審計工作和發表審計意見時往往體現出較高的穩健性水平,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來維護其聲譽。而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審計意見對于作為被審單位的上市公司來講至關重要。它關系到上市公司是否符合監管部門的要求,以及對未來股價的漲落和眾多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都產生重要影響。上市公司為了避免被出具對自己不利的審計意見,常常通過變更事務所的方式來尋求審計意見的改善。而一些事務所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不惜違背審計職業道德,按照上市公司的意圖出具不恰當的審計意見,與上市公司合謀欺騙監管部門和眾多的利益相關者。據此,本文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1:如果會計師事務所對上市公司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那么在下一年度很可能被更換。
假設2:上市公司如果面臨財務困境,那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可能性會增大。
(二)變量設計
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實證分析中,將會計師事務所是否發生變更作為因變量,將上年度審計意見類型和公司財務狀況作為自變量,將公司規模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作為控制變量,具體變量定義見表1。
(三)數據來源
本文的樣本數據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年報,并剔除了缺乏上年度審計意見數據的2009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以及具有較強特殊性的金融保險業公司和數據不完整的公司。此外,本文認為當會計師事務所由于合并重組而發生名稱改變的情形并不屬于事務所變更。綜合上述因素,本文選取了756家上市公司2009―2010年3個年度的數據,共2 268個研究樣本。其中2009年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數為118家,2010年為43家,2011年為91家,共計252家,占樣本總數的11%。本文運用Excel2007和SPSS17.0分析軟件完成數據的整理分析工作。
四、實證分析
(一)比較分析
表2列示了2009―2011年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的審計意見類型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在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明顯大于在所有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尤其在2010年,在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高達27.91%。從3個年度的總體情況來看,在252家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中,上年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達到15.48%,而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這一比例僅有7.72%。由此可以初步判斷,非標準審計意見與事務所變更存在一定相關性。上市公司試圖通過變更事務所來獲取更滿意的審計意見。
2009―2011年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和所有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比較如表3所示。處于財務困境的ST公司在變更事務所的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顯著高于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在2010年變更事務所的公司中,ST公司所占比重達到32.56%,幾乎相當于ST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比重的3倍。從3個年度的均值來看,ST公司占變更事務所公司數的19.84%,顯著高于所有上市公司中ST公司11.68%的比重。由此可以初步說明,處于財務困境的公司更傾向于通過變更事務所來進行審計合謀。
(二)相關性分析
(三)Logistic回歸分析
由于因變量AC(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自變量OP(上年度審計意見類型)和ST(公司財務狀況)都屬于二項分類變量,所以本文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檢驗,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在模型(1)中,OP(上年度審計意見類型)與AC(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假設1得到驗證。說明上市公司上年度如果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那么在本年度就越可能進行事務所的變更。在模型(2)中,ST(公司財務狀況)與AC(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在0.01水平上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2也得以驗證。這說明當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境時,更換事務所的可能性就會增大。但控制變量Size(公司規模)和L(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因變量的關系并不顯著。
五、結論與啟示
本文以上海證券交易所2008―2011年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比較分析和相關性分析以及Logistic回歸檢驗。研究結果表明,當上市公司出現財務困境或上年度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時,為尋求審計意見的改善,更換事務所的可能性會顯著增大。而公司規模、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事務所變更的關系并未得到驗證。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在證券市場和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方面,中國證監會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不僅要進一步完善事務所變更的相關制度,而且要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以保證制度的有效執行,遏制上市公司與事務所利用虛假財務信息欺騙利益相關者的合謀行為。(2)在公司治理方面,各相關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使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斷完善,從而理順審計市場的委托關系,保證審計聘任權掌握在企業所有者手中,從需求角度來防止上市公司通過變更事務所來操縱審計意見的違規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1] 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1(4).
[2] 楊華.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實證研究:以2004年滬深兩市A股為例[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4).
[3] 陸正飛,童盼.審計意見、審計師變更與監管政策[J].審計研究,2003(3).
[4] 吳聯生,譚力.審計師變更決策與審計意見改善[J].審計研究,2005(2).
[5] 趙文佳,安亞人. 審計意見類型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相關性的實證研究[J].經濟視角(下),2011(5).
[6] 李四能. 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盈余管理的關系――以滬深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1).
[7] 續飛,白憲生. 物流類上市企業公司治理與審計收費[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3).
[8] Simunie,D.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 (18).
關鍵詞:股權激勵 股票期權 激勵機制
部分上市公司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不良,管理制度不合理,導致高管人員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機制反映了激勵主體與被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的關系,它是一套理性化的制度,其內涵構成激勵制度的要素。企業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改善經營和管理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得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勝。
一、企業長效激勵機制的基本內容
激勵是人力資源的重要方面,是激發人的措施。激勵機制是企業激勵內在關系結構、行為方式和發展演變規律的總和,其包含以下五個方面:
1、企業誘導因素集合
誘導因素是對激勵員工產生積極行為的各種薪酬和獎勵等刺激性的因素。企業組織對于該因素的選擇,是建立在對于員工進行個人調查、人格分析和對其預測方面上,通過企業目標體系、個人因素集合和誘導因素集合三個方面,對企業所擁有的獎勵的薪酬進行合理的分配,通過工作設計出適合的形式、分配制度,包括內在性和外在性的獎勵,形成一定的績效標準。
2、企業行為導向制度
行為導向制度是對企業中的成員的努力目標、行為方法和所依據的價值觀的規范。在企業組織中,由于誘導因素誘發的單個行為可能會影響其目的不是向著組織目標進行的,這樣,組織的價值觀超過了個人的價值觀,二者不能相一致,這樣需要企業在個人中培養主導性的價值取向。為了實現企業組織的各種目標,需要對個人有一定的行為導向,這樣導向制度的建立,是強調對組織的集體觀念、長遠觀念和全局觀念的建立。
3、企業行為幅度制度
行為幅度制度是一種強度上的控制規則,針對誘導因素激發的行為。根據北美行為學家提出的M=V*E,期望理論公式。指出對于個人努力的控制和其所獲得的薪酬之間的關系,說明了激勵過程是以選擇合適的行為對于達到一定的績效目標之間的關聯性。當人們有期望,又有可能達到,這樣積極性才會高。其中M是指從事某項活動的激勵水平,即積極性;E是對于某一行為的期望值,即預期結果的概率;V是指對于某一目標的獎勵價值的大小,即績效價值。美國科學家斯金納等人提出的強化理論,認為按照固定和變化的比例確定薪酬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會對個人產生不同的影響。按照變化的比例將會帶來非常高的績效,并且行為減弱消失得比較慢;而按照固定比例來算則會帶來迅速和穩定的高績效,行為消退趨勢是中等的。為了避免薪酬使得個人的激勵效率下降,通過行為幅度制度,可以調整員工的努力水平在一定的范圍內。
4、企業行為時空制度
行為時空制度是指薪酬計劃在空間、時間上的規定。制度本身包括個人與工作相應的時間約束,外在薪酬和所關聯績效成績的時間約束,有效行為的空間限制。行為時空制度可以防止個人在時間和空間的無限制行為,這樣使得期望行為在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產生,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
5、企業行為歸化制度
行為歸化是指對于個人的行為進行規范要求,并對于達不到要求的地方進行相應的教育和懲罰。組織歸化同化是指對于進入新組織的員工,對于其進行系統化地教育,包括在價值觀、人生觀、工作目的和行為方式、工作態度等方面,使得員工符合企業組織的規范和習慣。對于新員工進行強化方面,需要在事前對于各種處罰制度明確交代。若有個人違反條例或者達不到規范的情況,需要給予一定的懲罰措施,并且事后加強教育,這樣對于個人行為規范的組織花化進行又一次同化,即對行為規范的認知和行為進行了再次學習的過程,對于企業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二、企業激勵機制影響新會計準則的實證分析
新會計準則對于企業的激勵機制有著一定的影響,通過對企業盈余、企業行權條件的分析,得到股權激勵、期權對于規范和完善企業的作用。
1、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的影響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明確確立了期權費用對于每期凈利潤產生的影響,激勵成本費用化是采用公允價值計算期權成本費用。由于我國企業遵循股份支付新準則,所以對于實行股權激勵的企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從2007年起,由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企業根據最佳估算對于股權激勵產生的費用進行確認,對于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實施股權激勵,這樣對當期利潤有所沖減。另外,對于期權計劃實行等待時間內,確認支付股權費用,就是對激勵費用進行攤銷,這種方式的處理手段間接影響對當期利潤的沖減度。根據企業組織的目標規劃,針對戰略選擇不同的攤銷模式,形成利潤的操作空間。
2、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行權條件的影響分析
目前許多上市公司會依賴一些技術性手段去解決激勵困境,這是由于股份支付準則沒有辦法達到預期會計利潤造成的,無法滿足企業股權激勵行權條件的時候。例如,金發科技公司在06年度實施的股票期權激勵方案,這符合股份支付準則的達到和規定條件和完成等候期間內的服務才能進行可行權的以利益結算的支付,根據要求,在等待期間的每個資產負債日,按照利益工具的公允值,對可行權利益數量進行估算,然后將等待期中的服務計入相關費用成本和資本公積。在07年度,該公司凈利潤7000余萬元,比同期增長近50%,稀釋每股收益0.11元,出去非盈利性損益,其凈產收益約為5.25%,季度報表中顯示,報告期間公司確認股份支付等相關費用約為1244余萬元,比較06年的相關估算差別較大。根據金發科技公司06年報表中顯示,報告期間內公司確認的股份支付為684萬元,調節增加基本公積684萬元。這樣07年需要負擔的股票期權費用高達1.48億元,平均到季度計算,每個季度確認的股權激勵應該超過3000萬元。但是,事實沒有像06年年度報表估算的預期,所以股權激勵中的一些技術性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
三、完善上市公司長效激勵制度的政策建議
股權激勵、期權等名詞是很新的概念,民眾對于其并沒有很好的把握。股權激勵如何操作,需要對其本質進行了解,研究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的影響。政府對企業的培養和引進創新人才的支持的表明,股份支付的確立、計算和相關信息的統計的規范是股份支付新準則相應的制度條款,使得企業進行股份支付時有章可循。通過完善上市公司長效激勵制度和分配機制,可以保證人力資源的穩定,引進人才,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優勢。
首先,實施股票期權的基礎,需要合法解決股票來源問題。這里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于非股份公司的虛擬股的評估和計算,因為其價值不能通過市場來實現,所以股票期權難以發揮作用。必須對于企業實行規范化改革,加快企業產權制度的確立,建立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二是,對于股權激勵的股票資金在發行時需要預留一部分,通過從二級市場回購,進行再發行獲取。目前,沒有合法渠道去解決,所以應對現有的法規進行改革,修改提出新的來源方式。
其次,目前國內沒有關于股權激勵經理人的相關規定,所以需要對于該拍套的政策法規有明確的行為指導。因為股權計劃在短時間內,對于股東的利潤有負面影響,所以在制定股權計劃的同時,需要考慮員工和股東之間的均衡關系,確保所有相關者的利益。
第三,在現代公司運作中,公司經營管理人和所有權人是一種委托關系,需要對于企業法人進行完善監督機制。推行股權計劃時,公司管理人需要比法人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為了使得期權計劃規范實施,證監所要對上市公司管理人所擁有的股票期權、獎酬等方面的信息進行了解,還要會計和律師事務所和資產評估等機構進行監督作用,對于高層管理要求更高。
關鍵詞:審計意見;盈余管理;會計師事務所;變更
中圖分類號:F239;F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3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1)05-87-02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審計作為一種公司治理機制,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鑒證。在2010年上市公司年報中,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會不會引起審計質量的改變,而鑒于審計質量的不可直接觀測性,可以通過替換變量進行間接觀察。用作審計質量的代替變量通常分為兩種:一是審計機構的行為表現,審計獨立性的程度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而審計意見常常被作為審計獨立性的替代變量,發表非標準的審計意見被認為是審計獨立性較強的象征。而另一類則是審計的工作結果,即審計的財務報表的數據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最常被作為替代變量的是盈余質量。
二、文獻回顧
在國外,Chow和 Rice發現,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非標準審計意見,是決定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主要變量,收到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Schwartz和Menon研究發現,一些瀕臨破產或者財務狀況惡化的公司更傾向于選擇與前任會計師事務所提供審計意見類型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DeFond (1999) 研究發現,隨著中國審計準則的頒布,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那些大型 (就市場份額而言) 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報告會明顯增多,但是對于這些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的大型事務所,隨之而來的是其市場份額的縮小;Lys Watts認為,用應計利潤來管理會計收益會產生隨意的應計利潤,從而導致較多的訴訟風險,這也就意味著公司的盈余管理規模越大,會計師事務所訴訟風險就越大;Bryan Tiras Wheak和tley提出,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不利于有效及時地識別瀕臨破產的公司。
在國內,李東平、黃德華和王振林(2004)發現,注冊會計師前一年度出具了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會導致審計師變更;李爽和吳溪(2002)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研究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結果顯示,審計意見、財務狀況、審計師地域特征、控股股東與管理當局變更以及發行新股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相關;熊建益認為,由于上市公司面臨的經營壓力、管理當局利益驅動和公司人員變動等因素是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原因。
三、研究假設
(一)基本假設
標準的理論認為,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社會的監督體制,其作用在于縮減公司的成本(Jensen和Meckling),基于此會計師事務的變更受到了廣泛關注,人們認為,當上市公司管理層與會計師事務所對于會計政策處理的方法產生分歧時,會計師事務所可能發生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與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獨立性是否相關。本文假定: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準的審計意見,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強。
提出假設:收到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更傾向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
(二) 數據來源和資料選取
本文選擇樣本過程如下:⑴選擇 2010 年上市公司為初選樣本,上市公司的數據資料來自CSMAR數據庫,選擇2009―2010年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⑵由于盈余管理的計量模型需使用 2009 年末的總資產,因此剔除 2009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樣本;⑶由于金融保險行業公司應計利潤和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獨特性,因此剔除金融保險行業公司的樣本;⑷剔除財務數據不完整的公司。經過上述方法篩選,獲得樣本26個。為了進行對照研究。我們還從滬深兩市隨機抽取了26家上市公司組成一個控制樣本組。數據的處理使用 EXCEL2003和 EVIEWS6統計軟件。
(三) 研究變量
因變量:會計師事務所的變更(AC),若上市公司變更了其會計師事務所,則AC=1,反之AC=0。
主要解釋變量:審計意見類型(OP),若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意見時OP=1,反之,OP=0。
控制變量:盈余管理。可以用很多方法去表述盈余管理,我們關注的是應計項目中所存在的盈余管理問題。本文采取修正的Jones模型來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規模,在模型中,根據夏立軍研究發現,在模型中加入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并不能改進模型,所以,本文將采用如下模型:absDA=b0 +b1(ΔREV-ΔREC)+ b2PPE+ε(其中ΔREV、ΔREC為營業收入和應收賬款增加額,PPE為固定資產凈額。)在回歸模型中,盈余管理用自然對數表示;上市公司虧損(LOSS),啞變量,當上市公司若面臨虧損,更傾向于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進行審計意見的購買。若2010年虧損LOSS=1,反之,LOSS=0;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ZZC),公司規模越大,變動會計師事務所的可能性就越小,在模型中資產總額用自然對數表示;股東權益所占的比重(OCCUPY)越大,管理層進行內部操控的可能性就越大,管理層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達到自己期望的審計意見類型;資產負債率(ALR)越高,公司的財務風險也就越大。那么,上市公司可能通過變更會計師事務所來達到自己所期望的審計意見。
建立回歸模型:AC= β0 +β1OP+β2ln(absDA)+β3LOSS+β4lnZZC+β5OCCUPY+βALR+γ
四、研究結果
描述性統計,表1顯示,存在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樣本組里,非標準審計意見比例、盈余管理數量、上市公司虧損比例、所有者權益所占比例以及資產負債率均高于控制樣本,兩組樣本的資產規模大致相當。
樣本組和控制組的全部公司合在一起,組成一個樣本進行回歸檢驗。表2列示了采用回歸方法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原因進行分析的結果。該結果表明,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審計意見類型變量的變動同方向,且顯著水平在1%的水平顯著,如果說會計師在上一年度出具了非標準的審計意見,公司在隨后的年度就越有可能變更會計師事務所。這與我們的假設一致。會計師事務所與盈余規模的變化方向一致,這與預期的一致,且顯著性水平在10%以內。其余的控制變量雖然與預期的方向一致,但是顯著性水平不高。
此外,我們還檢驗盈余管理變量、審計意見類型、資產規模以及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之間的相關關系。通過檢驗,它們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這個結果的意義在于各個因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很弱,各個變量的相互獨立性比較高。
五、結論
本文采用實證分析,通過控制樣本的方法,分析了2009-2010年度26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的審計意見與下一年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在中國證市場上,如果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這家會計師事務所很可能在下一審計年度會被更換,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獨立性遭到質疑。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必須關注會計師事務所的職業環境建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所提供的審計意見的質量。即一方面我們要加強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為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業務創造制度基礎;另一方面也要針對那些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提出質疑,關注其是否存在審計購買行為。我們堅信,注冊會計師一定會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CHOW CW,RICE SJ.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and audit or switch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4):3262-335.
[2] SCHWARTZ KB,MENON. Audit or switches by failing fir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4): 248-261.
[3] BRY,TI RAS SL,WHEAKT LEY CM. The relation of audit opinion and audit or change with bankrup tcy emerge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10):248-261.
[4] BURT ON J,ROBERTSW. A study of audit or changes[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67,(4): 31-36.
[5] Smith,DB.Auditor Subject to Opinions,Disclaimers,and Auditor Changes[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86,(6):95-108.
[6] 余玉苗.我國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審計關系研究[J].審計研究,2000,(05):58-63.
[7] 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 2001,(04):57-62.
摘 要:會計穩健性一般是指企業在面對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要采取謹慎的會計政策,要充分考慮面臨的各種風險,對的財務信息做出合理的估計。Basu(1997)指出會計穩健性在會計實踐中長期存在,并且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重視。而Watts(2003a)則指出正是由于會計穩健性在收益和損失確認上存在一定的不對稱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問題對公司的不利影響,從而可以減少成本。
關鍵詞:控股股東 會計 實證與研究
1、Claessens等(2000)通過對九個東亞國家上市公司的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與所有權(即“兩權分離”)的情況,發現終極控股股東通常采用金字塔股權結構的持股方式使自己實際擁有的控制權超過其所有權,控股股東不再需要獲得超過50%的股份來控制公司,他們可以通過獲取少量的所有權,但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更大的控制權。
本文則對終極控股股東行為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展開研究,而對會計穩健性的分析則是基于“有效需求不足假說”和“利益侵占假說”。另外,國有和非國有上市公司在治理結構、經營效率以及會計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控股股東的行為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而終極控股股東的所有權屬性對公司控制權和公司行為的影響會在公司財務信息的披露中得以體現。
控股股東的行為表現在對公司的控制權,而對控制權與會計穩健性的研究主要包括董事會結構與運行機制和股權性質與股權結構。Ahmed和Duellman(2007)通過使用BTM、應計項目法以及Basu模型來研究董事會特征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發現會計穩健性與內部董事比率呈負相關關系,與外部董事持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GarciaLara等(2009)認為公司治理越完善,會計穩健程度越高,并指出公司治理機制與會計穩健性是互補關系。
在股權性質與股權結構方面,Watts(2003a)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會計穩健性呈現負相關關系。股權結構當中,金字塔持股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終極控制股東集中股權的一種表現形式,LaPorta等(1999)在研究了27個發達國家和地區上市公司的所有權結構后發現,終極控制股東的上市公司中有26%的公司都是通過金字塔持股控制。公司的控制股東為了謀取私利和逃避社會監督,通常會選擇金字塔持股等間接的股權安排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操縱財務報告的披露政策,降低會計信息穩健性(Fan,2002)。而股權集中度的差異,會使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影響。曹宇、李琳和孫錚(2005)認為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越強,公司的盈余的穩健性就越不穩定。修宗峰(2008)則指出股權集中度高的公司,其會計信息的質量較低,控股股東的行為會表現為及時確認“好消息”,并且滯后確認“壞消息”從而掠奪中小股東的利益。而股權集中度低的上市公司其會計盈余就有較高的穩健性,可以抑制控制者操縱會計信息,進而使投資者的利益免受侵害。而楊克智等(2010)以2003年~2009年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終極控股股東持股比率(即現金流量權)與會計穩健性負相關,進一步驗證了股東控制權和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對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率與會計穩健性關系的研究,并對會計穩健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假說”和“利益侵占假說”進行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2.1、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率越高,會計穩健性就表現得越不好,若按照控股股東控制權比率將樣本公司分為絕對控股公司、相抵控公司和或有控股公司,那么絕對控股公司的會計穩健性要低于相對控股公司的穩健性,而相對控股公司則又小于或有控股公司。這是因為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例高的組通過自己在公司中的控制權力,可以很便利地通過使用公司內部信息解決與管理層的委托問題,所以他們不會過于謹慎地采取會計政策,并且終極控股股東控制權比例越高的公司,控股股東侵占中小股東的利益也越方便,所以發生侵占行為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并沒有較強的采取會計穩健性會計政策的動機。
2.2、終極控股股東為國有性質的公司會計穩健性要比控股股東為民營性質的公司高。中國國有性質的上市公司在其生產經營和財務披露的過程中會受到政府相應的政策和社會監督作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出于社會輿論和聲譽等方面的壓力,會對其會計信息的披露采取更為穩健的會計政策和估計,所以會計穩健性更高。另外,國有企業金字塔層級的增加可以提高公司會計穩健性,然而民營企業金字塔層級的增加更多地反映了終極控制股東的“隧道行為”,會降低會計穩健性。
3、根據中國目前資本市場和監管環境,可以采取以下幾條具體措施
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屬于金字塔股權結構,此時終極控股股東對會計穩健性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那么應該強制企業采取更為穩健的會計政策,增加對穩健性的約束,進而強化企業的會計穩健性。其次,要充分發揮會計穩健的治理職能,對企業的治理機構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加強對兩權分離較大的企業的監管力度,使相關信息更加透明,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以利于投資者相應的判斷。再次,在企業實現自身利益的同時,為防止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操縱企業的利潤,要對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合理性加強監管,制定相應的管理條例,促使企業提高披露信息的透明度。最后,由于民營企業利用會計穩健性進行利益侵占的動機更大,因此,在民營企業的股權結構中,要提高公司治理的質量,并可以通過增加外部獨立董事的比例,來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合法運行,強化財務報告的客觀性,從而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實證會計方法來源于西方哲學流派中的實用主義。實證會計研究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設,然后利用實際證據來加以驗證和批駁。實證會計研究關注“是什么”的問題,不涉及價值判斷,主要用于解釋和預測。實證會計研究的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假設,然后收集樣本數據并建立分析模型,最后在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具有數量特征的研究結論。實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實證研究方法較為精確和科學,符合會計的本質要求
實證會計研究是一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理論到假設再到假設的操作化,主要依靠定性、概念化的邏輯分析,而分析實際數據、對假設進行檢驗主要依賴于數量方法。由于采用定量分析的種種技術,使得實證會計研究的結論具有較高的準確性,這與當代經濟科學發展的大方向趨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二)實證研究方法緊密結合會計實務,可以考慮到會計主體的行為動機
運用實證會計研究得到的實證理論,不僅對所觀察到的會計實務提供解釋,說明現存會計實務程序、方法在應用程序上存在差異的原因;而且還對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實務和那些雖已發生但尚未通過數據搜集和分析獲得系統性證據加以證實的現象和實務提供解釋。實證會計研究將市場條件下的企業視為各種“契約關系”的結合體,對各種利益集團出于維護自身利益而對會計準則呈現出的態度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經驗分析,得出了許多規范會計研究所不能認識的有益結論。
(三)實證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往往以偏概全,時效性差
實證研究方法往往使用有限的事實和現象去證明普遍命題,因而其研究結果不可避免地具有概率或偶然性。另外,實證研究方法過分強調模型化和定量化,經常由于忽略某些想當然或是次要的因素,結果有時會導致研究對象過于簡化和研究的系統陸偏差。
在實證研究中往往需要分析大量的會計數據,而對與具體某項會計準則相關的問題研究總是在會計準則公布之后若干年,其時滯性與會計的及時性形成矛盾。
(四)實證研究方法過分簡化研究對象的復雜因果關系
實證會計研究方法把探求因果關系作為理論推演的必要條件,但是,由于在實際操作中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程序和變化取向受多種因素影響,僅僅以會計理論研究中主要的因果關系就得出正確結果,顯然就難免會簡化會計研究對象背后所隱藏的復雜因果關系。例如,不少研究者在研究企業經營行為時,往往把企業中復雜的利益關系簡化為股東和管理者的單一利益關系,提出股東利益對企業管理行為影響最大的假設,而簡化了債權人、政府、立法機構、稅務機關、工會等因素對企業行為的影響,這種簡化傾向實際上違背了他們遵循的科學主義原則,表明研究尚未擺脫傳統決定論觀點的束縛。
二、關于規范會計研究方法
規范會計研究是一種傳統的會計研究方式,規范會計研究關注“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必然涉及價值判斷,主要用于描述,如描述應該如何計量收益。其基本研究框架是:首先提出問題,然后搜集并梳理相關文獻,最后通過嚴密的演繹邏輯推理得出用文字描述的研究結論,其主要方法論基礎便是新古典經濟學所推崇的演繹主義方法論。規范研究方法的特點主要如下:
(一)規范研究方法對會計理論的論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優化和發展會計實務
規范研究方法所依賴的歸納法或演繹法發展歷史悠久,研究方法較為成熟,在會計理論的研究中,規范研究方法從假設或初始理論命題可以推導出下一層次的理論命題,并可對某一個理論命題做出演繹證明,還可以對已有會計理論進行邏輯檢驗以發現錯誤理論與現存理論的內部矛盾。這樣,在對理論進行實踐檢驗前,可預先對理論進行檢驗以使理論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陸,這在會計基本理論和整個會計理論體系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范研究方法的不精確性、臆斷陸與會計本身的精確性、客觀性形成對立
規范研究方法無論是演繹法還是歸納法都是側重定性分析,而純粹的定性分析難以揭示會計對象、會計信息之間的關系,尤其當分析過程中涉及到的變量較多時更是如此,規范研究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中往往忽視會計信息具有的經濟后果,不重視會計主體的行為因素,運用規范會計研究得到的結果往往由于缺乏經驗支持而僅僅是“閉門造車”式的個人觀點和論斷。這些都與會計要求的精確性和客觀性形成鮮明的對立。
三、對當前我國會計研究方法的建議
從上述關于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規范研究方法和實證研究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實證研究的目的是確立統一,規范研究的目的是樹立典范;實證研究側重于感性分析,規范研究側重于理性分析;實證研究側重于具體分析,規范研究側重于抽象研究;實證研究要求價值中立,規范研究中帶有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判斷。因此,偏廢任何一方均非善策,最佳的選擇是:將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結合,堅持不同會計研究方法的綜合、靈活運用。
(一)堅持規范會計研究方法和實證會計研究方法結合
在會計研究上堅持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并重、相互補充的觀點,規范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相反,它們是互相補充、可以結合的。在會計理論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應綜合運用規范方法和實證方法,既確保會計理論構建的邏輯相關性和緊密性,又為會計理論的真理性和精確性提供了檢驗依據,從而實現優勢互補,長期以來,我國會計理論絕大部分是規范會計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較為少見,當前由于會計準則的制定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實證會計研究已逐漸興起,二者的結合運用必將促進我國會計理論的蓬勃發展。
(二)多做實地研究
實地研究是以個別實例為出發點來分析問題,其方法論比案例研究要嚴格,屬于學術研究范疇,非常注重尋找啟發性的知識及開頭性的看法,這就要求注重調查研究,進行實地調查收集資料,并且對熱點問題有很好的敏感性。由于我國經濟環境的特殊性,在仿實證研究的同時仿實地研究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