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39: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民俗文化的內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貴州省銅仁第一小學 王國花
摘 要
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人民生活在民俗當中,就像魚類生活在水里一樣”,兒童生活在具體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存在于兒童生活之中,是兒童的文化背景。構建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兒童、社會與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訴求。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因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學前教育課程的獨特性而具有獨特的內涵與內部特征。
關鍵詞
學前教育 民俗文化 課程 兒童
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自上而下”模式的學前教育課程改革。這種以兒童發展理論為指導的,以標準化為基礎的,充斥著評價和價值無涉的改革受到普遍質疑,脫離了我國兒童文化背景的改革是不可取的。同時,學前教育課程文化品性的流失還表現在對西方和境外學前教育課程的照搬照抄中,這種背棄本土文化、遠離兒童文化背景,致使學前教育課程無法承擔提升和優化兒童生命質量的重任,也使得學前教育課程缺失了自身生長的土壤。美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斯波代克認為文化價值觀是學前教育課程的一個重要來源;我國朱家雄教授認為社會文化是決定學前教育課程的重要依據;靳玉樂教授等人也指出課程文化應“一切從當地的文化根上去思考、去創造屬于本地文化的課程理論才是其生成之道”。民俗文化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是傳承了千萬年的、最古老的活態文化,是人類文化之根源,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起著陶冶和發展人類自身的重要作用。“人民生活在民俗當中,就像魚類生活在水里一樣”。民俗文化是兒童的文化背景,兒童生活在具體的民俗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存在于兒童生活之中,兒童生活世界里豐富而廣泛的一切人、事、物,以及聯結這些人、事、物的連續和非連續的過程與情境,都蘊涵和承載著民俗文化。值此多元文化社會時代,構建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兒童、社會與學前教育課程發展的必然訴求。同時,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因民俗文化、學前教育課程的特征而具有獨特的內涵與內部本質特征。
一、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內涵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根據學前兒童的需求,以兒童生活中的優秀民俗文化為主,兼顧其他民族或地區的優秀民俗文化,遵循兒童生活世界和健康成長的要求,在合理、適當地選擇下,進行有機融合和組織的、有益的教育性經驗。包括:第一,必須對民俗文化進行適當地選擇,篩選掉無益的、有害的民俗文化。第二,有益的優秀民俗文化必須符合兒童發展需求,能促進兒童健康、幸福成長,優化和提升兒童生命質量。第三,在選擇當地優秀民俗文化的前提下,還應考慮與其他民族或地區優秀民俗文化的整合,以培育兒童的多元文化能力。第四,必須遵循兒童生活世界的要求對民俗文化進行有機組織,回歸兒童生活世界,與兒童生活世界相通和共容,促進兒童知識遷移的形成。第五,努力追求實現兒童生活世界與課程文化之間的融合。第六,追求民俗文化與兒童課程的共存、共生、共榮。
二、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內部本質特征
(一)生活性
生活是“專指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人的特殊生命活動。這也是人之自我生成活動,人只有在生活中才可能生成。”生活是人特有的活動,生活造就了人,人創造了生活,因此,生活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是人存在的證明,是人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屬。人的生活“是以人自己所選定的目的與價值為指向的活動。”只有生活才能實現人各種各樣的目標、價值和意義,建構人自身。生活中的人是不斷發展的、動態的、相互聯系的實體,生活活動是人沉浸于世界之中的活動,人只有在生活活動中才能直面自己,懂得人存在的本質。生活是人自身不斷生長、發展的動力,人是在生活中自我建構和自我生成的,人的改變與生活的改變是同一的,因此,要改變和發展人就要改變生活。歷史以其確證無疑的事實證明,教育是改變生活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式。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是一種生活性課程,具有普遍的生活性特征,其生活性主要表現在:1.課程目標為了生活。來源于生活世界里的民俗文化,具有最為顯著的生活實用價值,建構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實現教育即生活、課程即生活、生活即過程與目的,在立足于兒童生活的基礎上,優化與提升兒童生活、追求兒童生活幸福。2.課程資源來源于生活。民俗文化與生活緊密聯系,具有生活屬性,是文化與生活的復合體,其外在生活方式是意識內涵物化的表現,“人不可能過著他的生活而不表達他的生活。”從本質上來說,民俗文化就是生活的表達和生活本身,就是“生活與文化的雙重復合體”,所以,以民俗文化建構學前教育課程,其課程資源來自生活,帶有強烈的生活氣息。3.課程實施成為生活。“我相信——兒童的社會生活是他的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聯系的基礎。”教育是一種生活并植根生活。兒童是從感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經驗中吸納一切知識感覺,課程必然依此來安排周圍世界,通過有選擇的對感性世界及其經驗進行組織,使課程成為優化了的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真正領悟生活,完成兒童自身的生成、發展與不斷完善。4.課程評價優化生活。課程評價既是生活本身,也是一個引導兒童獲得發展的過程,課程評價過程中,教師和兒童通過彼此觀念的碰撞,加深對生活和彼此的理解,既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實施課程、引導兒童、優化生活,也有利于兒童認識、理解和感悟生活。
(二)傳承性
民俗文化是傳承了千萬年的生活文化,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流轉變遷,包含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可以說民俗文化是一種最古老的活態文化,是文化的活化石,傳承性是民俗文化的又一重要本質特征。雅斯貝爾斯說:“歷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它讓我們熟悉自己的過去、熟悉民族和人類的生活,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人類的所作所為。”教育承擔著對人類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課程必然也擔負著對人類優秀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任。
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的傳承性表現在:
1.對民俗文化知識的傳承。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豐富的知識,是人類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優化的生活性知識、境遇性知識,生動的存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以民俗文化作為課程資源,是對民俗文化中優秀知識文化的繼承。
2.對民眾生活方式、行為、心理、精神、信念等的傳承。實施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讓兒童認同民俗文化,認同民眾的生活方式、行為等,培育兒童的民族情感,養成兒童的民族精神。因為學前兒童處于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兒童文化根性必須從學前期抓起。
3.對各民族、各地區優秀教養經驗的傳承。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民眾在長期對兒童的教養過程中總結出了大量的教養經驗,雖然其中也存在很多不適合時展需要,甚至有悖時代精神和醫學常理的,但還是有著大量優秀的教養經驗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4.對課程研究優秀成果的傳承。學前教育民俗文化課程也必然包括對課程研究成果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朱家雄.與時俱進地面對幼兒園課程變革的現實問題——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十[J].幼兒教育,2007(12):6.
[2] 朱家雄.從一位國際著名學前教育專家的反思說起——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反思之一[J].幼兒教育,2007(1):5.
[3]靳玉樂,羅生全.課程理論的文化自覺[J].教育研究,2008(6):43.
[4]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5.
[5]趙海燕.學前教育民俗文化研究基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76.
[6] 7 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為: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4.
[8] 陳勤建.中國民俗[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30-31.
[9](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307.
[10] 葉濤,吳存浩著.民俗學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80.
[11](美)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譯.杜威教育名篇之我的教育信條[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5.
關鍵詞 民俗文化 視覺藝術設計 靈感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民俗文化是依附于勞動人民幾千年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中產生的文化,它有著極其鮮明的民族個性特征,內容極其豐富多彩,既有形式,又有內涵,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
中國民俗文化是直接來源于人民大眾,具有原發性的美術形式。中國民俗文化中含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結晶,體現出濃郁的審美意識。民俗文化傳承、發揚了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可以對視覺設計中各個方面帶來不同的創作靈感。在當今的科技時代,中國民俗文化如何激發視覺藝術設計的靈感是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1 中國民俗文化與視覺藝術設計的聯系
中國民俗文化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范疇:勞動實踐民俗、生活經驗民俗、節日喜慶民俗、社會交往禮儀民俗、宗教發展民俗、巫術演變民俗、婚喪嫁娶民俗等等。
現代設計者應該以發展民俗文化為本,把視覺設計的追求及其著眼點放在不斷挖掘民俗文化的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看,視覺設計離不開民俗文化的滋養,當然也離不開時代設計觀念的熏陶,但是,視覺設計理念必須植根于民俗文化基礎之上,建立在符合中國民眾審美情趣基礎之上,設計出來的作品才會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現代視覺設計融合民俗文化的元素,這已經成為現代設計者探索民俗文化與發展的一種趨勢。
在現代視覺設計中,怎樣把握好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承關系,充分運用民俗文化的一切設計元素,是設計者需要刻意鉆研和努力的方向。現代視覺設計者在藝術領域不僅要跟上美學思想的動態發展,還必須順應科技的進步。隨著設計范圍的不斷擴大,設計者要掌握新的領域、新的知識,在關注國際化與多元化的同時,還要充分重視挖掘民俗文化的特色造型元素。立足于本土文化,才會有根基,才能設計出獨特的視覺元素。在透徹領悟民俗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設計內容、版式等元素做重新組合,在民俗文化中尋找靈感,在創作中發展個性,在設計創作過程中不斷深化、完善自己的設計構想,施展個人非凡創作力,設計出時尚的、生命力更強的,且具備國際化與多元化設計需求的嶄新設計作品。
2中國民俗文化在視覺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民俗文化對視覺藝術設計的支持可以有二個方面:一是精神上的,無形的精神文化的支持。二是形象上的,具象的造型形式的支持。
中國民俗文化中有許多經典的、富有個性和生活趣味的形象,這些形象上千年來被勞動人民接受,并成為經典,同時也代表著特定的內涵。在視覺設計中發展這些經典的形象,對于現代中國人而言是沒有障礙的,甚至能傳達的更加生動、親切、趣味。當然,運用這些形象的前提在于對它們的理解,否則,不僅不能借助它們來表現設計的內涵,反而會使設計僵化、膚淺。
具體運用方式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所謂直接的運用是設計者直接將這些形象添加到視覺設計作品中,不對民俗形象做出改動,或只作細微修改。而間接的運用則指設計者按照民俗形象作為原形,在不脫離傳統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進行改動,以適合當今時代某種特殊目的的要求。通過直接或間接運用民俗題材與形象,來構造現代視覺設計作品,這種方法是廣大民眾最能理解而接受的,無論什么文化層次的消費者和群眾都能從這些熟悉的藝術形象中感受作品。
生硬地將民俗與視覺設計作品相拼湊是不可取的,將民俗造型融于現代視覺設計,不是簡單的模仿引用,而是對傳統的再創造,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民俗文化加以改造,經過創新發展,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既保持了熟悉的風格,又創造了新的視覺形象。
3中國民俗文化對視覺藝術設計的意義
當代的民俗藝術保護者和美術理論家多是將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古代生活形態的活化石來進行研究和保護,民俗文化藝術品已經成為傳統藝術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館之中,見證了一個古老文明曾經出現的輝煌。民俗文化雖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被人們保護和學習,但實際上,它的發展卻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境地。很多人對它的喜歡只是出于對一個存在著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懷念,民俗文化在當代已經失去了其實用性,它和當代社會的經濟基礎與文化狀態都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以河南省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最發達的中原腹地,中原文化的搖籃,中華文明由此濫觴而出。現代人對于圣誕樹、復活節彩蛋,萬圣節糖果之類的西方節日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多,然而會裝點紅紙窗花、逛廟會,祭祖焚香的中原民俗文化卻被逐漸淡忘。為了將中華文明中最重要的中原文化發揚光大,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勢在必行,本文將從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出發,提出多種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方案,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傳更加專業化,使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化,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關注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從而更加熱愛我們的中華文明。
一、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中原民俗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中下游地區,而最具中原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莫過于河南省,因此我將以河南省為例,描述中原民俗文化旅游業的現狀。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靈魂――文化故事
中原民俗文化最顯著的表現方式就是傳說故事和民間歌謠,從我國孩童都會誦讀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經》到膾炙人口的伏羲黃帝的上古神話,都代表著我國悠遠綿長的中原民俗文化,展現出華夏兒女對自然的不懈探索和對生命的不斷追問,表現出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崇善崇德的優良品質。這些民間傳說已經通過動態化、形象化的現代科技表現方式將中原民俗文化的精粹和中原文化的老莊哲學播撒到每個讀者的心中。河南省也十分注重對這種文化故事的傳承和表現,例如將河南省攝制的、包含中原優良民俗文化傳統的《獨角樂園》出口至歐美,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中原文化的至真至善。隨著中全球化的到來,追求和諧發展的中原文化非但沒有被湮沒,反而愈加成為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世界發展潮流中的核心價值,河南省也因為作為中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蘊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關注,河南省應當適時地借助國家政策對文化出口和民俗旅游的支持,積極將終于按傳統民俗推向國際,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世界各地的游人造訪。
(二)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名人建筑
狹義的中原民俗文化,即河南省的民俗文化,河南省的中原文化代表莫過于剛正不阿的包公,他也是中原文化中忠孝廉正精神的化身,關于包公的民間故事,例如鍘美案,貍貓換太子等等,都展現出了中原民俗文化對于公正廉潔、不畏強權精神的追求。也正是由于包公的個人魅力,開封成了人所熟知的歷史文化名城,并且也被賦予了包公所表現出的中原優秀文化內涵。
河南省旅游業的代表性建筑,如少林寺,龍門石窟等則展現了華夏文明和佛教文化的碰撞,它大大增添了中原民俗的文化內涵,從這些建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已經完全融于中原文化中的博愛、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這些建筑也已經被越來越的現代人所欣賞,變成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河南省旅游的熱門景點。
河南省擁有及其豐富的中原民俗文化資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從包公祠、龍門石窟,到少林寺、白馬寺,再到牡丹花展、清明上河園,這樣的中原民俗文化聚集地,為中原民俗文化產業路旅游基地的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將它們進行優化整合,使之成為一條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線路,使中原文化從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到與現代化充分融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完整呈現。
(三)中原民俗文化的寄托――工藝品與食品
中原民俗文化是建立在發達的農業文明之上的,正因如此,傳統的中原民俗工藝品和食品都包含著對五谷豐登的喜悅和對六畜興旺的渴望,活靈活現的牲畜泥塑,代表豐收喜悅的臘八粥,這些無不體現著中原民俗文化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信心。中原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傳統的泥塑、窗花等工藝品和各種節日食品所寄托的情感早已通過世世代代的言傳身教深深扎根于每個中華兒女的心中。但是對于這些工藝品和食品的深層內涵和包含的故事對于現代人來說,卻知之甚少,這對于中原民俗文化的完整傳承和民俗旅游的多元化開發來說,實在是一大憾事。
二、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的建設類型
中原民俗文化是展現中華文明多樣化的代表文化之一,中原民俗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明顯的、不可復制的特色,因為它是從勤勞善良的中原人民從遠古時代到今天的上下五千年的不懈勞動和生活經驗中積累出來的,是勤勞質樸的華夏文明與各種文化的一次次碰撞和融合而成的,它兼具了儒釋道的精神,并通過自己獨有的建筑和禮儀民俗表現出來,這樣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觀賞中原文化之美,關注中原民俗文化,接納中原文化精神。為了將中原民俗文化符號化、產業化,建設多樣化的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是一個可操作性很強的方式,這不僅可以拉動旅游業的發展,還可以提高民俗文化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也可以促進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與發展。
(一)建設中原民俗文化的教育產業基地
中原的傳統節日和民俗、傳說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國門的逐漸打開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快節奏的生活和對西方文明的學習沖淡了我們對傳統民俗的嚴謹和對農業文明致敬的諸多禮儀風俗,如今這些中原民俗又被當作文化遺產受到現代人的珍視。
1、中原傳統節日的研究
我國的傳統節日頗多,然而傳統節日真正受到重視還源于韓國在2005年將我國的端午節申請為韓國文化遺產成功這一事件,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道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的節日習俗,中原傳統節日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春節,中秋節,元宵節,清明節,還有農歷二月二的龍抬頭節,農歷七月七的乞巧節,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這些節日在改革開放初期浪潮中幾乎被遺忘,如今為了感受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對中原文化的崇敬,開發與中原傳統節日相關的旅游項目,讓更多人感受和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勤勞與質樸。
2、中原民俗故事的重譯
中原民俗故事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的優秀中原文化,其故事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奇絕都令人贊嘆,然而傳統的中原民俗故事都以較為晦澀的文言文展示給讀者,對于現代的游客來說,直接進行文字展示不僅吸引力和觀賞感大打折扣,而且也不利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連環畫,音頻化,影像化,視頻化等等現代技術手段的重現都為中原民俗故事再度獲得世人的關注提供了新的機遇,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游客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參與到其中。中原民俗文化產業旅游基地應當借助這一新技術,將民俗故事研發出多樣化的互動式網絡動畫和代入感更強的游戲,使傳統文化乘著是便捷的互聯網受到更為新式的解讀,注入更多的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使游客樂于體驗這一動畫和游戲之中,同時也可以幫助年齡較小的游客更加快速地掌握故事的內容框架,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二)建設中原民俗文化旅游基地
中原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傳統中原民俗文化的魅力,將游客從現代社會帶回古代社會,使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氛圍和古代的節日氣氛,這可以讓游客更快地被中原民俗文化所感染,同時也大大增添了民俗旅游的趣味性,實現游客對中原民俗文化的全方位感知。
1、完善中原民俗文化情境體驗區
我國以民俗文化為旅游特色的城市并不在少數,然而將傳統的民俗情境擴大到整個景區的城市并不多,并且由于傳統中原民俗的多樣化,景區很難將所有民俗融入到情境中來。因此,為了吸引對中原民俗文化有強烈興趣的游客,中原民俗文化景區應當盡可能地將當地的民俗特色融入到當地特有的建筑景觀中來,使游客能夠充分參與到情境中來,同時也可以將充滿中原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和食品帶入進體驗區,從而使游客充分感受到傳統中原地區的生活,同時也能吸引游客進行消費。
2、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
中原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的繁榮富庶,自古以來的技術文化教育水平都較高,人才質量高,數量大,對于因某個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前來參觀的游客而言,開設歷史真人秀活動,讓游客能夠在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中過把癮,用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演,給他們營造一個歷史感十足的表演環境,為他們提供一個成為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對于熱愛歷史、喜愛表演的游客一定是難以拒絕的。
3、建設中原民俗藝術培養基地
提起中原的優秀民俗藝術,中原地區的傳統音樂作品和美術作品都會躍然腦中,各個以民俗文化為特色的旅游城市都會有各自特色的民俗表演,中原地區的豫劇、二夾弦等音樂表演和彩泥臉譜、剪紙等美術作品都是中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建設一個中原民俗藝術的培養基地,不僅可以讓游客親身感受到傳統藝術的巧妙構思,提高游客的參與度,還可以推廣中原民俗藝術,甚至有可能從中培養出民俗藝術的優秀傳承者。
(三)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
中原地區的傳統節日都有各自的特色食品,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春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青團等等。雖然現代人常常感到“年味”變淡,但是對于傳統節日的食品仍然在延續以及創新,不過食品的的加工翻新雖然花樣百出,但是不乏有些人已經忘記了這些傳統節日原本的內涵和意義[6]。建設中原民俗文化加工基地,可以幫助游客在享受制作美食的同時,領悟到美食背后的深刻的中原民俗文化內涵。
三、結束語
【關鍵詞】功能翻譯理論;民俗外宣翻譯;翻譯原則;翻譯策略;翻譯方法
【Abstract】Folklore embodies the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storical connotation of a n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is a major difficulty of the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arguing that the purpose or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examples, the 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Chinese - English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were explor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ion of folklore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methods
0 引言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通過文化交流開展對外宣傳容易攻破意識形態壁壘,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其中,借助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開展外宣工作更是展示一個國家和地區形象的重要手段。
民俗文化是民眾的生活文化,包括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民間工藝以及包含神話、傳說故事等在內的口頭傳承文學。民俗文化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與民眾所處的特定自然、人文環境緊密相關,承載著無數難以言表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由于東、西方語言文化的懸殊差異,在民俗外宣翻譯中做到民俗文化的“全真傳真”,可以說是語際翻譯中的難中之難。
如何翻譯民俗外宣資料從而更好地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成為值得翻譯工作人員關注和研究的課題。本文以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為依據, 在分析民俗文化外宣文案的基礎上,從凸顯翻譯宣傳效果的角度探討民俗外宣翻譯的原則、策略和方法。
1 功能翻譯理論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起源20世紀70年代,以1971年凱瑟琳娜?萊斯的《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的出版為標志。萊斯在書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批評的新模式,即從原文和譯文的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評價譯文[1]。萊斯的學生弗米爾在萊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翻譯目的論”, 強調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譯者在整個翻譯過程中的參照系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境中所預期達到的一種或1幾種交際功能”[2]。 20世紀90年代初, 德國學者諾德又進一步拓展了譯文功能理論, 提出“功能+ 忠實”這樣一個概念,指出翻譯是創作使其發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其原語文本保持的聯系是由譯文預期或所要求達到的功能確定的, 這種聯系也為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提供了標準[3]。
功能翻譯理論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或譯文是否完美, 而是強調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根據翻譯的功能和目的采取相應的翻譯原則、策略和方法。因此,與主張以原語文本為中心推崇等值論的傳統翻譯理論相比,功能翻譯理論表現出較高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翻譯實踐具有更現實的指導意義。
2 民俗文化外宣資料的文本類型和譯文功能
萊斯(1984)從譯文功能的角度將源語文本分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感染型文本”和”以聲音為媒介的文本”,建議根據文本類型和譯文功能采用特定的翻譯方法:信息型文本用于傳遞事實, 翻譯時首要目的是保證信息準確;表情型文本重形式和美學效果,譯文關注原文的美學和藝術形式;感染型文本關注引發接受者行為反應,呼吁或說服文本接受者采取某種行動,譯文應在目標語接受者身上產生預期的反應[2]。此外,賴斯也指出絕大部分語篇不是絕對的屬于一種類型, 而是具有語篇類型的多重性。
民俗外宣不僅要向讀者介紹民俗文化的信息,展現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更要召喚世界讀者融入深刻的中華民俗文化內涵。所以總的說來,民俗外宣材料是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的結合體,其預期功能就是跨越文化障礙,在目標語文化中再現其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及勸誘功能。
3 民俗外宣翻譯的標準、策略和方法
按照功能翻譯理論,民俗外宣翻譯中,應根據民俗文化外宣資料的譯文文本類型和譯文功能把握翻譯標準,謹慎選擇翻譯策略,靈活采用翻譯方法。
3.1 挖掘文化內涵, 選用補償策略, 充分運用解釋性翻譯方法
功能翻譯理論堅持“功能+忠實”的標準,因此在翻譯時不僅要做到準確、忠實, 更要注重其實際效果在中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民俗文化的英譯過程中,譯者不能完全被“忠實”的翻譯思想所左右,而要積極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層涵義,選用變通補償策略,運用解釋性翻譯方法,實現跨文化交際。
所謂補償策略,是借助譯入語特有的語言表現手段, 盡力彌補譯文語言效果方面的缺損, 以使譯文達到與原文大體相同的效果。馬先生(2003)認為只要釋義或變通是為了再現原文語言效果及傳達言外之意, 均可歸于補償[4]。本文中補償是指為了再現民俗文化內涵而采取的各種釋義或變通策略,包括闡釋、意譯、改寫等解釋性翻譯方法。
China Daily的一個“元宵節”譯例,充分說明民俗外宣翻譯中選用補償策略運用解釋性翻譯的重要性: the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February 26 this year,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he festival traditionally features big fireworks display, mass performance of yangkou folk dances, land boat stilt walking, lion dances and dragon dances. Other main activities are to appreciate the bright nightscape highlighted by colored lanterns, or to enjoy yuan xiao or glutinous flout balls with sweet or meat fillings. 文中“元宵節”的解釋性翻譯不惜筆墨,用了三個長句近七十個單詞,詳細、完整、準確地挖掘并傳遞了這一節日內在的文化內涵。
中國菜名的翻譯更是體現了了民俗外宣翻譯中的補償策略的運用。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 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菜肴贊不絕口,但有些菜名如“全家福”、“玉扳禪師”如果直譯卻容易讓他們如墜五里霧中。對于這樣的“寫意”型菜肴名,要采取意譯法譯出菜肴的烹調法、主料和配料,將“全家福”、“玉扳禪師”譯為“stewed assorted meat”, “stewed potatoes with mushrooms”。更多中餐菜名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味。素有閩菜之首的美譽的佛跳墻, 如果按中國菜名直譯為“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會讓外國讀者不知所云。所以,要加簡單解釋,將“佛跳墻”翻譯為“Futiaoqiang―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being lured by its smell of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挖掘菜名的文化內涵,運用解釋性翻譯展現其中的民俗情趣,不僅使外國讀者容易理解,而且吸引更多的外國讀者體驗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
3.2 保持民俗特色,最大限度地選用異化策略,恰當采用音譯(或加注)\ 直譯(或加注)等方法
功能翻譯理論指出:翻譯策略受翻譯目的制約。民俗文化英譯的目的在于促進華夏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為了使民俗文化特色在翻譯中得以再現,翻譯中應盡量保留原語中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選用異化翻譯的策略,恰當采用音譯\音譯加注\ 直譯、或直譯加注等方法。
按照Schuttleworth和Cowie (1997)編寫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給出的定義,異化指刻意打破目的語的行文規范而保留原文的某些異域特色的翻譯策略[5]。民俗外宣的目的是為了傳播中華民族文化,在翻譯民俗文化外宣資料時應盡可能選擇異化策略,正如葛校琴(2002)指出,在從由弱勢文化譯入強勢文化時,選擇異化策略,有助于傳播民族文化抑制文化霸權[6]。
漢語中有很多語義空缺的民俗詞語,如“餛飩”、“旗袍”、“太極拳”等,如果借用英文的近義詞翻譯為:“dumpling”, “a kind of grown worn by Chinese women”, “shadow boxing”,西方讀者便無法領略到獨特的中華民俗文化色彩。所以,翻譯這些民族色彩很濃的專有名詞時,前輩們大膽選擇異化策略,采用音譯或音譯加注的方法把漢語的詞語借過去,分別翻譯為“wenton: a kind of dumpling made with thin wrappers, usu. served in soup”;“cheongsam:body-hugging woman’s dress originating from Manchus”;“taijiquan, school of popula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marked for slow and graceful movements that are designed to attack or counterattack, keep fit,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s”。于是產生了西方讀者最初感到陌生但逐漸接受的英語新詞:“wenton”,“cheongsam”, “taijiquan”。這種異化翻譯凸顯了華夏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引領中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另外,漢語中還有一些具有民俗色彩的諺語、俚語,也宜采用異化策略, 運用直譯或直譯加注的方法,保留俚語俗語的中國民俗特色。“有錢能使鬼推磨”是富有中國民俗特色的俚語。 如果借用英語諺語對應的表達法翻譯為: “Money makes the mare go”,表達了原文的意思,使讀者一目了然, 但平淡無奇、索然無味。不如異化直譯為“Money makes the devil turn your mill”, 保留原文中“鬼”、“推磨”的形象,以其陌生的文化內涵吸引外國讀者的注意, 幫助外國讀者在感受獨特的華夏民俗中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3.3 再現民俗韻味, 把握文體翻譯策略,靈活采用多種翻譯方法
目前翻譯界不少人傾向于把翻譯研究的視點擴大到文體,也就是要求譯者對原文語篇的文體特征了如指掌,并作為構建譯語語篇的重要參數。民俗文化除具有文化的共性外,還具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征。如蔣紅紅(2007)指出,民俗具有兩個鮮明的個性:民俗是通俗的民間文化,又是說話的文化[7]。所以,民俗文化口語化特征較為明顯。翻譯民俗文化時,要尊重原文語體風格,注意使用口語體,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譯手法,再現原文的淺顯易懂、幽默風趣、富有美感等民俗韻味,最大限度地促進中國民俗文化的傳播。
方言俚語的翻譯充分顯示了民俗文化翻譯中文體翻譯策略的把握。方言俚語帶有口頭語體的色彩,是一個地域的名片,每一句無不濃濃地散發出養育她那片土地的風土民俗。如青島人把傻子稱為“膘子”,而北京人卻將之稱為“二百五”。翻譯時如果直譯為fool, stupid 就會失去其原有的方言俚語的民俗特征。不如套用英語的俚語blockhead or dumbbell,與原文在風格上比較接近,無疑會使語言更加通俗地道。同樣,漢語中的 “老爺子”、 “小菜一碟”、 “歇個腳”、 “沒著了”等口語, 翻譯中也盡量借用英語中口語化的表達“pop”, “a piece of cake”, “get a load off one’s feet”, “be 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以保留原文生動詼諧、口語化的文體風格。
另外,民俗文化生動鮮活,口語化地娓娓道來,讀起來朗朗上口,翻譯時也要注意語言的娓娓動聽,盡量避免冗長、復雜的句構,從詞語選擇、句式等方面保持譯文與原文的文體風格對等。例如,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一段:英臺突然建議他倆應即時就在草橋結拜為兄弟。兩人立刻寫好名帖,盟誓他倆應像親兄弟那樣互相忠貞不渝。山伯十九歲為兄,英臺十七為弟。銀心在香爐上點好了香放在地上,目睹兩人換帖成為結拜兄弟。譯文為:It was Yingtai’s sudden suggestion that they should become sworn brothers then and there. The two wrote out name cards at once, testifying their faithfulness to each other as blood brothers. Liang Shanbo aged 19, was elder brother, Zhu Yingtai aged 17, younger brother. Yinxin lighted joss sticks in the incense burner place on the ground, witnessing the two become sworn brothers as they exchange the cards. 結拜兄弟、香爐上點香和名帖、換帖展示了中國古代兄弟結拜儀式,這些詞語富有古文化色彩和生活氣息,其語體風格在譯文中通過運用直譯、意譯等翻譯方法得到了較好的再現。同時譯文也注意了民間故事的語篇范圍和語體色彩,多采用英語的松散句、平衡句和長短句相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口語體風格。在朗朗上口的地道英語口語中,西方讀者欣賞到彌漫著濃厚古文化氣息的中國民間文學。
4 結語
功能翻譯理論將翻譯看作有目的的交際行為,將譯文的預期目的置于翻譯的首要位置,為民俗外宣資料的英譯 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民俗外宣翻譯中,譯者應突破傳統翻譯觀念,把握譯文預期目的和功能,遵循挖掘文化內涵、保持民俗文化特色、再現民俗韻味的翻譯標準,恰當選用補償、異化、文體等翻譯策略,充分運用音譯、直譯、意譯、解釋性翻譯等多種翻譯方法,爭取使譯文與原文在功能上保持“最近距離”,從而實現譯文傳播中華民俗文化成果的預期功能, 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Reiss Katharina,. & Vermeer Hannks J. Gener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Theory[M]. Tubingen:Niemeyer, 1984.
[3]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馬.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
[5]Shuttleworth, M. & M.,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關鍵詞】民俗攝影;文化價值;表現形式
民俗攝影以民俗文化為創作的土壤,用視覺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不同民俗文化的發展和現狀。民俗攝影記錄了人們的生活動態,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以及文化價值。因為民俗文化的獨特性界定了民俗攝影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每個地區、每個民族、不同的時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民俗攝影不是單純地對于落后民族的發掘,而是揭示人類文化的多元性,融入了攝影師的人文關懷,通過視覺語言促進文化交流。
一、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
民俗攝影是向后人展示今天的文化現象的重要手段,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在于其植根于民俗文化的內涵,蘊含著歷史文化的沉淀。民俗攝影不僅要求攝影師具有攝影的藝術角度,還需要其站在歷史和人文的角度,觀察民俗文化。
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從縱向看,反映了歷史文化,是豐富和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資源。民俗攝影的縱向文化價值在于其時間的積累性。同一地區的不同時間的民俗攝影記錄,是該地區的民俗文化發展的真實記錄。在100多年前,許多著名的民俗攝影師拍攝了大量記錄晚清和民國時期的生活實態的照片,從長辮子的男子到已經剪去長發,穿上西裝的男子,從穿著布衣裹著三寸金蓮的女子到身穿時尚旗袍的女子。這些照片都是我國晚清和民國的過渡時期的真實寫照,真實地反映人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
民俗攝影的文化價值從橫向看,用形象文化語言,促進了人們對于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的了解,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文化交流。文字有時無法充分描繪出不同民俗活動的畫面,而圖像是更有視覺沖擊力和影響力的形象性的語言。
在對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的進行拍攝時,攝影師植根于民俗文化的內涵,通過查詢各方面的資料,有目的地挖掘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的事物和景象。真實地記錄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同時引起人們對于瀕臨滅絕的民俗文化的關注。
二、民俗攝影的表現形式
第一,民俗專題報道
民俗專題報道是最為吸引讀者眼球和最具說服力的民俗攝影的表現形式。民俗專題攝影是指圍繞某一個民俗題材,拍攝一系列的專題圖片。在對于民俗題材的深入分析和挖掘的基礎上,通過一組圖片并且配合較為全面的文字分析,對某一個地區、某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闡述。
民俗專題報道這種民族攝影的表現形式,能夠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刺激。因此,要求攝影師對于該民俗專題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全面的認識,能夠準確把握整個民俗活動的完整過程。同時,需要抓住專題的每個階段的精彩瞬間,并且注重每個照片之間的聯系性。
如意大利攝影師Matteo Bertolino在2010年6月所拍攝《艾瑪拉人的元旦》,通過展現玻利維亞最大的西班牙裔族群――艾瑪拉人的元旦一天的特殊的節日活動,向讀者展示了艾瑪拉人的獨特民俗文化。艾瑪拉人是與6月21日慶祝他們的元旦的。他們在南半球的冬至日,也是全年最冷最短的晚上等待,迎接第一縷的陽光,之后將祭品和飲品灑于大地,表示對大地的感激和膜拜之情。
第二,民俗紀實攝影
民俗紀實攝影是民俗攝影常用的手法。攝影師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針對特定歷史時期,對某一區域或民族的生活進行跟蹤性、紀實性的拍攝。這種手法是民俗攝影中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其更傾向于記錄民俗文化,而沒有過多地進行處理。
例如我國攝影師侯德江拍攝的《圖瓦人村落》,所拍攝的圖瓦人居住于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喀納斯河谷,該地冬季漫長,風雪嚴寒,使圖瓦人與外界相隔離,木柴、牛羊肉、爬犁等等都是取之當地,并適用于當地的生活來源與經驗。而《圖瓦人村落》通過一系列寫實性的圖片,展現了圖瓦人的民風民俗。
亦如我國攝影師佟博拍攝的《北極圈里的薩米人》,通過組合式的圖片,反映了薩米人的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生活、飲食等特點,展現了薩米人的生活現狀。過去的薩米人是游牧民族,現在的薩米人已經更多地開展農業活動了。
第三,民俗藝術攝影
民俗藝術攝影是以藝術的手段反映民俗的題材的攝影手段。這種攝影形式結合了民俗攝影和藝術攝影,提升了民俗攝影的藝術鑒賞價值。這種的表現形式,是追求藝術效果和民俗內涵的統一,此形式常常以單幅圖片的形式出現。
例如由我國民俗攝影師汪唱和拍攝的作品《熱土》,就是通過藝術的手段表現陜北人民的熱情豪放的性格。
第四,民俗微觀表現
這種表現形式與民俗專題式攝影類似,常常作為紀實攝影的補充。民俗微觀表現能夠縮小民俗專題攝影的專題,做到更為精確具體。可以更好地從民俗文化的細微方面表現出民俗文化的特點。
攝影動人之處在于視覺的震撼以及圖像所透露出的情感。而民俗攝影對于文化的關懷,對于生命的關愛,是其魅力所在。民俗攝影作品是各個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真實寫照,其題材眾多,包涵民俗的人物生活、節日慶祝、服飾、建筑等等,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關注和記錄舊民俗的同時,也應關注新文化下產生的新民俗,讓民俗攝影根據時代氣息。
【參考文獻】
[1]阿勒達哈甫.淺談民俗攝影的特性[J].中國民族,2011(4).
[2]陳曉夢.如何利用民俗攝影發揚民族文化的研究與探討[J].大眾文,2011(12).
[3]范錚.民俗、攝影與攝影家――論在民俗攝影觀念下三者的關系[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0(2).
一、民俗文化及其內涵
民俗,即民間的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現象。著名民俗學者鐘敬文是這樣解釋“民俗”一詞的:“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
民俗的內容繁雜廣泛,我們可以將其分為:物質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等。一個國家的文化由表層文化和本質文化兩個層次組成。表層文化分布于浩瀚的古籍文獻中,本質文化流傳散播于民眾生活中。其中,民俗文化即是本質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居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中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有關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民俗文化的價值。
1.在中學語文中滲透民俗文化,對教學具有輔助作用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關民俗風情描寫的不在少數,如包含技藝民俗的《吆喝》《安塞腰鼓》《口技》,包含建筑民俗的《中國石拱橋》《故宮博物院》,包含服侍民俗的《陌上桑》等,包含歲時節日民俗的《社戲》《春酒》,包含禮儀民俗的《邊城》《阿Q正傳》《背影》等。這些民俗文化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時滲透民俗文化,利用課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能縮短課文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且一些文章作者本意已滲透很多民俗文化,如不了解,則很難理解其表達的真實情感和文章主旨。
2.在中學語文中滲透民俗文化,有利于促進德育教育的深化
作為中華民族瑰寶的民俗文化同樣博大精深,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思想、行為,這種影響正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式的。比如傳統節日春節。春節在每一位游子看來,不管身在何處,不論工作有多忙碌,不管路途多遙遠,都要在除夕夜前趕回與親人團聚。這是中國人特有的鄉土情結,根植于每位炎黃子孫心里,影響深遠,不可磨滅。這種心理共識,在非常情況下能迅速釋放其能量,凝聚人們的心理共識,匯聚成共同的情感意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學習體會這些民俗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在中學語文中滲透民俗文化,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
民俗可分為物質民俗、生活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一是熟識更多的語言文字。語言是民俗的載體,一些詞匯直接陳述和反映民俗。“柳樹”代表離別之意,松柏“寓意著不屈”,“牡丹”代表富貴,“鴛鴦”預示著美好的愛情等等。二能了解天文地理、禮節禁忌、立法歲時等知識。人教版教材編入的小說《邊城》,作者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三、將民俗文化融入中學語文教育的策略
1.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相關素質
對教師而言,語文教師要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增強自身民俗文化的意識,認真研讀領會傳統文化專著,以自身的見解引導學生。在新課改的指導下,教師應積極參與到民俗文化課程資源的建設中。作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的漢字,自發明的那天起,就被賦予了深刻含義。大量的漢字背后都有一段典故或神話,教師自身能不能解讀,關系到民俗文化傳承的質量。
2.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實踐為輔
一方面,課堂教學是學習民俗文化的主要途徑,教材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因此,課題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吃透教材,對于涉及民俗文化的內容,要充分發揮其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既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又了解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識。雖然民俗文化教育價值明顯,但畢竟不是課堂授課的中心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備課,在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和運用的時候,考慮具體的授課內容、學生的學期情況等因素,尋找有效途徑和具體方法進行分析。
另一方面,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也不可忽視。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學校可安排一些有關民俗文化的課外實踐活動。一是邀請民俗專家學者給學生開設民俗講座;二是多組織策劃具有當地特色民俗活動的節慶活動;三是舉辦民俗知識競賽、話劇表演、作文競賽、古詩詞摘抄、誦讀比賽等校園文化節活動。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社會經歷,更使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效益多重。
參考文獻:
一、民俗文化的開創性
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Redfield)在1956年發表的《鄉民社會與文化》(PeasantSocietyand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大傳統”和“小傳統”這一對概念。所謂“大傳統”是指一個社會里上層士紳、知識分子所創造和代表的文化,即精英文化;而“小傳統”則是指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鄉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2]徐州市在進行城市審美文化建設的時候不僅重視傳統的主流文化———兩漢文化,同樣關注民俗文化,下文將以彭祖飲食文化、徐州伏羊節為例進行分析。4000多年前,彭祖建大彭氏國,彭城因而得名。相傳彭祖活了800歲,是中華飲食文化及養生文化的鼻祖,作為彭祖文化的棲息地,徐州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彭祖飲食文化、養生文化等遺產。彭祖的母親是大漠的丁零族人,有食羊的習慣,可以認為彭城吃羊的習俗發端于五六千年前的彭祖,幾乎與中華文明史同步。2002年7月11日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正式命名。首屆伏羊節是由羅廣金先生創意策劃、全面組織的,在中山飯店、彭城啤酒廠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有100余家飯店參與,徐州民俗學會、《彭城晚報》作為主辦單位,《徐州日報》、《都市晨報》、徐州電視臺給予了大力宣傳,《新華日報》在2002年7月13日刊登了徐州伏羊節的報道,江蘇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放了徐州首屆伏羊節的熱烈場面,以后每年入伏之日舉辦伏羊節,成為徐州公認的民俗文化。
2005年,徐州市政府將此民俗活動納入徐州飲食文化范疇;2008年,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獲“中國優秀節慶品牌”稱號,被評為“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中國烹飪協會認定徐州為“中國伏羊美食之鄉”,確定了徐州伏羊節在國內的唯一性和權威性。一年一度的伏羊節開始于入伏的第一天,持續時間為一個月。這一個月中徐州當地百姓集中在各個酒店、飯莊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有人曾經描述徐州伏羊節的場面:“徐州伏羊節極為喜慶,沒到日子就開始張羅,置酒肉,添桌椅。白酒要高度的,啤酒論箱、論捆。滿街紅、黃的條幅,即使是平時不起眼的小餐館也要用紅紙黑墨寫上相關的字樣。平時生意就紅火的羊肉館甚至在門口搭起大篷,多放幾張桌子,熱鬧情形如同鄉下娶媳婦坐大席。”[3]眾所周知,在嚴寒的冬天喝著熱騰騰的羊肉湯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可徐州人偏偏選擇在夏天,其目的就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達到以食養身的效果,因此徐州民間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的說法。徐州的其它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展,比如戲曲藝術中的柳琴戲、徐州琴書等,民間工藝中的徐州剪紙、徐州香包、豐縣糖人貢、沛縣封侯虎、漢王石刻、邳州木刻版畫等,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徐州市在城市審美文化建設過程中不僅強調傳統主流文化的作用,同時也注重發展民俗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余論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審美文化建設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發展城市審美文化,突出城市的文化內涵,弘揚城市的人文精神,是每個城市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建設城市審美文化,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做好城市傳統主流文化與城市民俗文化的共同建構。所謂的城市傳統主流文化主要是指在國家的大文化背景下,城市根據自身的歷史文化情況,由城市政府推動和弘揚的一種主流文化,旨在凝聚城市民眾的精神共識,為城市發展提供可靠的精神動力。如何做好城市主流文化的建設,筆者認為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明確城市的傳統主流文化是什么。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發展歷史以及在歷史中積淀的特定文化內涵,城市在進行審美文化建設之前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歸屬有定位,明確城市的文化精神內涵所指,這樣才能把握住城市文化發展的大方向;其次,深入挖掘既定的主流文化內涵。在明確城市傳統主流文化的基礎上,每個城市應該深入挖掘傳統主流文化的史實資料,比如徐州,在確定自身的主流文化為兩漢文化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徐州的漢文化史實資料,先后發現漢代大小墓葬300多座,漢代兵馬俑4000余件;再次,注重主流文化的宣傳與弘揚。
城市的審美文化建設應該本著開放融合的精神,將自身的主流文化展現在大眾面前,積極弘揚文化精神,使其為更多的人所接受,這樣才能將城市的文化形象豎立在世人面前,更有利于城市的發展。徐州市將已發現的漢代文化遺存開發為旅游景點,供游人參觀,對城市的漢文化精神形象進行了很好的塑造和展示。城市的審美文化建設不僅需要以傳統主流文化作為基礎,更需要城市民俗文化作為支撐。所謂的城市民俗文化是指依附城市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同樣擔負著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城市文明的社會責任。所以城市在建設審美文化的時候應該注重民俗文化的作用,將其與主流文化共同構建,發揮其在建設城市審美文化、弘揚城市審美文化精神、樹立城市文化形象方面的作用。筆者認為,城市民俗文化的開創性建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是發掘城市民俗文化。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且每一個城市的民俗文化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的,有的民俗文化已被發掘并得到了很好的繼承,有的則不被眾人所知,處于消失滅絕的境地,因此,城市在進行民俗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掘各類民俗文化,爭取做到沒有遺漏;其次是要對已發掘的民俗文化進行很好的保護與傳承。中國民俗文化的處境:雖然被發掘了,并被人們所認同了,但很少有人對其進行專門的研究與傳承。因此,政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措施鼓勵民間藝人傳承民俗文化,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建設中,讓民俗文化得以推廣和流傳,為城市的文化形象增光溢彩。
總之,不論是城市傳統的主流文化,還是城市民俗文化,都是城市審美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在審美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共同構建,發揮其在城市審美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黃配配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摘要:本文對民族旅游價值做出了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民族旅游 價值 民俗
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葬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構成我國民俗旅游開發的豐富資源,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的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占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斯根據西方游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內表現出來,如深圳中國民俗文化村和美國佛羅里達州錦繡中華、北京中華民族村集中表現了中國的民族民俗文化,臺灣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高山族、格魯族等分布于臺灣附近的九個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現了云南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這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讓游客用很短的時間,走很少的路程就領略到原本花很長時間、走很長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點是在復制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內涵。
在一個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中選擇一個最為典型、交通也比較便利的村落對旅游者展開宣傳,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產和村落的自然形態為旅游內容,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幾乎沒有加工改造,如廣東連南三排瑤寨,其優點是投資很少,讓游客有真實感,能自然與當地居民交流,甚至親身參與勞作,有很大的活動自由度,如蘇州名園“網師”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游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師”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昆曲等各種各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藝術,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游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于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蒙古的“那達慕”大會、回族的“古爾邦節”、白族和彝族的“火把節”等,其本意并非為了發展生態旅游業,故不會常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游資源特征。這種現象目前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也已出現,一些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旅游者求異求職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旅游點的市場吸引力日趨下降。我們固然要看到,沒有一成不變的民俗文化,聯合國把橫斷山區的一個小村落化定位世界民族人文保護區的做法,畢竟不可能推廣到各地,也很難保證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我們在旅游開發工作中,所應當做的,一方面是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對于不同時期的民俗盡量予以時間說明。
民俗不是做秀給人看,而是個體自我對生活傳統的熱愛和對群體生活的參與,體現的是人與社群的和諧關系。安居樂俗是和諧生活的前提,我們的民俗文化建設要以社區群體為中心,不單純的以生活賺錢為目的。我們國家應該大力發展民間旅游,把各民族的生活,同旅游價值相結合。
關鍵詞:民俗文化 民俗景觀 可視化 漁村 威海
土地是有生命的,村落是大地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積淀了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和鄉土民俗,同時在千百年的演化中構筑了各種人居聚落的安全模式,它是大地景觀生命的元素和節點。①
任何一個村落在營造自身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延續原有的文脈,在村落原有的文化基礎之上進行再創造,使村落形象獨具特色。伴隨著我國濱海漁業轉產、“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以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開發,膠東海岸村落的景觀設計反映出了某些不足,表現為:第一,缺少將傳統民俗文化應用于村落景觀設計的科學方法,尤其對村落傳統民俗文化的調研沒有吸收民眾的觀點和意見;第二,歷史人文景觀的破壞問題日益凸顯,一些有歷史價值的傳統生產生活場景被破壞;第三,村落景觀資源過度開發帶來了生態破壞問題;第四,在一些同源文化區域,村落景觀建設相互模仿,加劇了“千村一面”的現象。
本文以威海山東村傳統民俗景觀規劃設計為例,結合山東村獨特的村落景觀,研究民俗景觀與地域民俗文化之間的淵源,闡述如何在傳統民俗文化中保留、延續和發展膠東民俗景觀文化并實現景觀的可視化表達。
一、民俗文化在村落景觀設計中可視化表達的理論與方法
(一)民俗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②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其藝術形態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食俗文化和民間節慶等,多為今天我們所說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具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各類民俗活動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地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財富,并成為提升地區形象、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可視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方文化的依存性
民俗文化是一種產業,也是一種動態的旅游要素,獨特的文化性是民俗景觀永久的生命力。研究中涉及到地方感的概念。對于居民來說地方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在提供所有的人類生活背景的同時,給予個人或集體以安全感和身份感。③
2.民眾廣泛的認知性
民俗文化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生產、生活的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與內涵的文化特征,使民眾對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此外,旅游產業的開發使旅游者也感受到了當地的文化氛圍。
3.文化營造與傳播性
現代民俗活動兼具吸引當地民眾、外地游客參與的雙重特性,民俗景觀所依托的獨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法寶,同時又是向游客傳播當地文化、展示當地文化蘊涵與特色的重要載體。
(二)民俗文化在村落民俗景觀設計中可視化的表達方法
在現代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根據特定地方文化的特點,結合現今村落的具體環境,靈活地采用以下不同的表達方式,達到延續地方文脈的目的。
1.景觀再現
歷史久遠的村落空間,經過長期的時代交替與演變,多數已被歷史所湮沒。結合現代村落的功能,通過對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能體現特定風貌景觀的空間節點進行選擇性恢復,創造出既能體現歷史文脈又能適應現代生活的景觀空間環境。
(1)原貌的片斷再現
基于歷史環境原址上的景觀再現一般采用局部復原的方法來表現地段歷史的文化氛圍,雖然這種歷史景觀可能已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但此類景觀的形成能產生出擁有歷史意味的空間,人們從文化的回味中領略到村落的滄桑美感。
(2)意象的環境再現
某些村落歷史空間是結合獨特的自然環境共同產生的,形成了具有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環境景觀。出于突出村落歷史文化特色的考慮,可以選擇在異地恢復,以再現歷史景觀的意象。此類景觀設計注重的是歷史場景“神”的再現,為人們挽留住頗具特色的村落印象。
2.景觀重構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多往昔的村落空間不再適合現代生活的需求。對待這些空間,應該通過設計將有價值的景觀保留下來,讓歷史環境的某些物質要素能夠得以有效的利用。
村落中的古建筑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這些建筑進行功能改造利用,也是一種景觀重塑。保持其外觀形象特征,經過結構改造來調整內部空間,以適應現代功能的要求,賦予古建筑以新的生命力。
3.景觀標識解讀
歷史久遠的村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沉積,其中部分歷史空間殘存的遺跡經考古發現和挖掘已重見天日。為了體現其特殊的文化價值,可以結合村落標識設計的方式來展示傳達。
(1)遺跡自身展示性的標識
通過發掘重新顯露出來的村落歷史遺跡通常是原空間景觀的局部,其蘊涵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任何現代景觀所不能替代的。可以為其開辟出一定的空間領域,滿足觀賞展示的要求,將其自身作為景觀的主要題材,有利于做出最直觀、最準確的詮釋。
(2)景觀紀念物揭示性的標識
如果不具備進行實物遺存展示的條件,同時又在具有特殊歷史文化意義的地點上,可以根據史料文獻記載,以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形式形成紀念性的景觀,來對村落歷史文化信息進行地點性標識,形成村落歷史文化的紀念性標志。
二、膠東民俗文化在海岸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一)研究區域簡介
山東村位于威海市環翠區東北面十五華里,隸屬于孫家疃鎮,依山傍海,特有的“媽祖文化”與“漁文化”的水融,形成了具有鮮明民俗特色的海洋漁村。首先,村落特有的山地巖石、海水、沙灘、河流以及豐富的植被群落,這些自然要素決定了威海漁村建筑的自然群落格局,加上因捕魚生活而逐漸形成的民俗文化的穿插,使村落具有濃厚的地域特征。④其次,村落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以廣場為中心,以點、線、面的組合形態為骨架的空間結構和場所精神。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漁民們打魚、祭祀、表演、晾曬和補網等活動所形成的有次序的公共空間,成為了學術意義上的廣場。特殊的場所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色彩,也塑造了膠東村落特殊的人文特質,這充分表現了海洋文化狀態下生產與生活在景觀空間上的交融。
本案提出海岸村落新休閑的概念,挖掘海洋與漁文化資源,使其達到漁業的產業轉型,探索膠東濱海海岸村落新的休閑和新的生活。規劃分為四個區(圖1-圖6):新漁港、漁文化展示、新漁市和漁民公園。
(二)威海山東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民俗文化的可視化要素
本文在威海山東村村落文化調查中融合了地方文獻調查⑤⑥和面訪兩種途徑,歸納出村落文化與現代民俗景觀設計相互轉換的關系,如表1所示。
(三)分析研究威海山東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民俗文化的表達
1.新漁港區
該區是體現漁港風情的核心地段,獨特的生產方式以及豎向構筑物――燈塔形成的規則視覺港灣形象,深深打動了游客的心靈。燈塔作為景觀序列的重要節點,不僅承擔其固有功能,更演繹了漁民的生活場景,成為漁民各種節日以及海上活動的主要聚集帶。港灣向臨海面的海上魚市帶全線打開,提供了一個集休閑、娛樂、漁文化感受和商業活動為一體的新空間形式。新漁港為漁船提供了更大的停泊空間,同時發展成為可提供觀光和了解水產養殖和加工過程的場景式表演場地,展示了漁業的完整故事,而這里的漁民每天都是“演員”。
創意來源:漁民把漁船看作自己的伙伴,是賴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漁民對它愛護備至。早期的漁船都做成近似凸起的魚眼造型,新船造好后,只畫眼不點睛,等到黃道吉日,船主會敲鑼打鼓放鞭炮,親自為漁船點睛。新漁港把“漁文化”作為設計的靈魂,讓每一個人了解漁民的故事、漁船的故事。
2.漁文化展示區
威海漁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便是石頭,博物館設計構思即來源于此,它承載著漁村發展的歷史。整個漁村設計采用石頭的元素和海岸線密切結合,建筑的具體形式融入漁村建筑另一種標志性材料――海草,結合現代設計手法,突出博物館的歷史文化性與藝術性。
漁民博物館不是對鄉土建筑的克隆,也不是單純對傳統民居形式的提取,而是在追尋村落“根”的文化內涵,也就是抓住鄉土建筑發展過程中的穩定元素,并注入新的設計構思。石頭、海草是漁村建筑的主要材料,也是漁村建筑最本質的鄉土文化,設計的根本就是處理好山、海、村落和漁民之間的關系。
3.新漁市區
該區的水產交易是海濱地段最具地方特色且最能體現漁民生產活動場景的場所,它形成可以動的景觀序列,對知識探索型的游人具有吸引力。每天的水產交易發生在早上3點至9點,場地清洗干凈后,即可變成一個寧靜開闊的臨海廣場,是游人喜愛的開敞空間,既是海上直銷區又可以作為一個多功能游憩空間。另外,新漁市為商業貿易提供了開發餐飲型服務的機會,提供了生產型空間和旅游購物、觀海休閑度假的功能,體現漁市的新功能和新技術,為游客、商人提供一個集休閑、娛樂、漁文化感受和商業活動為一體的新的生活方式。
4.漁民公園
漁民公園的開發是以旅游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既反映膠東地區漁村的景觀特征,又反映當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一個以新休閑理念為導向的漁業新村。從景觀改造角度看,該區立足于生態的保護和恢復,屬于海岸生態邊坡植被修復和保護區,以綠色生態植被確保穩定的邊坡。從旅游角度看,旅游度假風景區是以生態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以漁文化為主要內涵,以風海奇觀、地域民俗為特色,為漁民和游人提供一個可以放松的理想區域。
結語
民俗文化賦予村落景觀以精神價值和情感內涵,從而使村落具有了獨特的性格和鮮活的形象。運用地方民俗文化在村落景觀設計中的可視化表達,是提高村落魅力必要且有效的途徑。我們應吸收文化的精華,領悟其精神,把設計與保護民俗文化的情感融匯,對民俗文化的元素符號進一步推敲、研究、提煉、抽象概括,并與現代景觀設計相結合,將民俗文化的真正含義延續到當代設計中,開創景觀設計的新時代。
注釋:
①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6(5): 97―98.
②辭海[S].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1533.
③王進.城市文化與身份研究[C].東莞理工學院.城市文化評論.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6):43-47.
④于英,需蘇寧,康紅梅.濱海景觀的組織與塑造――以煙臺濱海區景觀為例[J].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2007:120.
⑤威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威海文史資料[M].1991.
⑥梁月昌.威海舊事[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2.
[論文摘要]云南是民族文化大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文化開發的市場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其中從經濟學、人類學等方面,對云南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研究狀況作了總結,可資參考。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的便捷和人們生活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對民俗文化發生濃厚的興趣,客觀上在促進民俗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將其推向了市場化的境地。與此同時,對以豐富的民俗資源著稱的云南進行有關市場化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進展,內容涉及經濟學、人類學等多方面,現將其研究成果綜述如下。
一、國內的研究狀況綜述
(一)文獻典籍中的記載
民俗文化市場化是經濟進步和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故國內早期專門研究民俗文化市場化的著作幾乎沒有,但關注商品市場與民俗文化之間關系的觀念中國早已有之。從歷史典籍記載進程來看,《莊子·逍遙游》記載:“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用“章甫”(帽子)這個商品因民俗文化的不同而在市場上無法流通的事例,記載民俗與商業貿易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在《史記》中專辟“貨殖列傳”專欄,以區域性民俗特點作為該傳的基本框架。把各地物產概括為山東、山西、江南和江北四區,然后結合各地的民俗來闡述當時的商業活動規律,認為古代風土人情對區域貿易的影響很大。潘雄先生對此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為,如果經濟民俗學或民俗經濟學能正式成為一門應用科學的話,那么這一學科的先驅者應該是中國的司馬遷。此后的《風俗通義》、《荊楚歲時記》等文獻也對一些民俗文化事象展開論述,但未見將民俗文化與市場相結合進行敘述的內容。
(二)經濟學角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市場化有系統研究的成果甚少,從可以查閱到的資料來看,專著類的成果有:何學威所著的《經濟民俗學》,圍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等方面展開,闡釋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首次提出了民俗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的問題,從經濟開發角度系統地研究民俗文化,將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掛鉤。民俗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實質為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民俗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相輔相成,作者提出以經濟騰飛帶動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以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促進經濟繁榮的觀點。該著對民俗文化在經濟的沖擊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做深人地探討與分析。論文類的成果,最典型而且最具代表性的是潘雄的《民俗研究在商業貿易中的重要性)(載于張紫晨選編《民俗調查與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文。該文作者運用對比研究的方法,追述了中國民俗與貿易之間關系研究的最早典籍記載,見于《莊子》與《史記》,同時與馬林諾斯基的“庫拉”制度研究作對比分析,以實例論證的方式,闡釋了民俗在商業貿易中的巨大作用:作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商人來說,只有翔實具體地了解民俗事象,才能在商品交易中獲利與成功。該文只是著重論述民俗在商業化中的重要作用,對市場化給民俗事象帶來的影響沒有涉及。
(三)人類學角度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旅游經濟正式納人國民經濟計劃,作為旅游資源當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民俗文化資源隨著旅游文化的發展,漸漸走向產業化道路。目前,真正對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的研究,也著重從民俗旅游和產業化角度進行研究與分析。
從民俗旅游角度對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研究、分析的成果較多。王德剛的《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研究—基于實踐的民俗資源開發利用模式探討》(載于《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通過對民俗旅游發展經驗研究,總結出了民俗旅游開發的六種模式:品牌經營模式、社區一歷史(傳統)街區模式、鄉村模式、“生態博物館”模式、主題公園模式、節慶活動模式。同喜琴的《論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與防治)(載于《貴州民族研究》,X006,_年第1期),闡述了民俗旅游對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由于過于關注民俗文化的形式,常常導致民俗文化精神內核的喪失;偽民俗大量涌現,破壞了旅游地民俗文化的
和諧性等方面。李彬,包磊的《旅游商品化對民俗旅游本真性影響研究》(載于《商場現代化》2008年3月(下旬刊))文,著力探討民俗旅游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內涵,并力圖尋求二者之間的內在張力,提出解決的建議,以獲得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徐贛麗的《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傾向及其影響》(載于《民俗研究》2006第3期),李正歡,黃遠水的《解讀民俗旅游本真性與商品化的內在張力》(載于《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年第11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載于《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一系列文章,對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探討與研究。
從產業開發角度進行研究的,主要有何學威的《民俗文化產業與振興民族經濟》,(載于《中南工業大學學報》,2000年第6卷第2期),把民俗文化當作一種隱藏在人民生活與思想中的象征符號,研究民俗文化產業在振興民族經濟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姜繼為,呂桂蘭的《試論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的相互融合》(載于《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主要論述了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民俗文化與市場經濟相互融合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民俗文化的生命力與市場經濟的生長點的問題。此外,張來芳的《民俗文化產業化的構想》(《江西社會科學》,200()年第5期),邱扶東的《論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寧夏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等論文都相應分析了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可實踐性。
(二)國外的研究狀況綜述
國外旅游產業發展較早,對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研究的論著也較多,美國旅游人類學家格林伍德(Greenwood. 1977)就對旅游文化的商品化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他認為,文化旅游的開展必然帶來文化的商品化,但若是把文化完完全全按照商品來進行包裝,就會帶來極大的消極意義,因為這實際上“剝奪了文化的內涵”,同時也剝奪了構成文化的方方面面。商品化使文化失去真實性,使民俗生活置于舞臺化和戲劇化之中,故格林伍德反對民俗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將民俗事項商品化,提倡對文化的市場持一種理性的態度。但是,也有學者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待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以色列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就認為,民俗文化商品化、市場化使其真實性喪失的說法是不貼切和荒謬的。一種新的商品化了的民族文化,可以隨時被接受為是真實的,哪怕僅僅只是市場化了的真實,同時這種商品還會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賦予的深厚內涵,成為更具吸引力和市場的商品。由于有了商品經濟效益帶來的資金支撐,又反過來使文化產品的生產更加完善和進步,進而促進民俗文化的推廣和發展。
此外,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現代旅游規模的日益擴大,民俗文化的市場化程度也不斷加深,由此而帶來旅游開發對旅游目的地及民俗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是負面的影響越發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負面影響大多發生在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涉及到社會文化和環境影響問題,成為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最感興趣的領域。隨著民俗旅游商品化傾向的日益嚴重,國外很多學者開始在“真實性”和“舞臺性”兩方面展開了研究,試圖尋找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這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就是馬康納(MaCannel)的“舞臺真實”理論,較系統的探討了關于旅游景觀系統的六種舞臺類型。國內對民俗文化市場化的境遇研究,較少有比較系統論述的著作,大多只是在民俗旅游的研究中有所涉及。雖然有一定數量的文章談及民俗文化的市場化,但是對于民俗文化市場化進行實例探討的文章并不多,在筆者涉獵的文獻中尚未發現從市場化境遇角度出發來研究云南民俗文化發展的專題性論著。
論文摘要:民俗文化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科學素養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幫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教材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資源,以閱讀教學為起點,將民俗文化資源延伸至寫作教學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并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開拓語文學習的視野。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千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流傳積累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承載著這個民族獨特的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國的民俗文化資源是在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燦爛文化孕育下,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創造出來的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沉淀和展現。民俗文化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科學素養和思想情感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充分關注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資源。
一、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作家在營造他所關注的藝術世界時,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以文學的方式將他所體驗過的民俗文化、感受過的民俗風情通過文本表達出來,描繪出作者心目中所期望的文本情境。教師應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資源,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幫助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1.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多角度領悟課文內涵。
以魯迅、老舍、沈從文為代表的具有覺悟意識的現代作家,不約而同地以民俗文化作為探討國民性問題的切入口,以民俗文化作為支撐作品發展的骨架,將民俗文化穿插在整個作品中。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民俗現象,就不能了解真實的社會生活,也不能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感情[1]。
無論是《祝福》中的浙北民俗,《茶館》中的北方文化,《邊城》中的湘西風情,都可以看出作者將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融入作品中,當這些作品被編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后,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就不能忽視課文中的民俗文化成分,不能割裂民俗文化與文本研讀之間的紐帶關系。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抓住課文內涵,就要用民俗文化視角來還原文本內容,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語文教材中的有些民俗文化資源是通過時間背景來表現。在對此類文章進行研讀時,就要注重文章中所出現的民俗文化中有關傳統時令節日的描寫,從這一側面來補充對作品主要思想與情感的理解。例如魯迅所寫的《祝福》中多處描寫了全家準備“年終大典”這一場面,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與人們熱鬧準備祭祀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勾勒出封建制度下人們的迷信以及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與小姑在離別時說了這么一段話:“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其中的初七是指牛郎相會的農歷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日;下九是指古代農歷中每月十九,是漢代婦女歡聚的日子。這段話展示了劉蘭芝與小姑之間的難舍難分的情誼,與焦母拆散他們夫妻的所做作為形成鮮明的對比。
2.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多層次分析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人物的鮮明形象是離不開所在時代、社會環境影響的。作者要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不光需要依靠情節的發展,同時也會借助對人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描寫。而在這些細節中就會滲透進許多有關民俗文化的特征,這就是將人物形象進行民俗化。一方面是對人物出場的服飾的民俗化描寫,另一方面是對人物語言中所使用的詞匯進行民俗化描寫。如果重視文本中的這些民俗化的資源,則能對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產生很重要的指引作用,能夠擴展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候的思路,以一個新鮮的文本研讀視角來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注重從細節上去理解人物,回歸文本的內涵來討論閱讀感受,這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魯迅在對民俗描寫刻畫的同時,始終把人物置于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中,真實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靈魂。[3]例如《祝福》中對祥林嫂出場的兩次服飾的描寫: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以及紅頭繩,這些都是傳統民俗中的“寡婦”裝扮,祥林嫂的苦難命運也就從這一細節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也為之后她被禁止參與祭祀準備做了鋪墊。這身裝扮也成了祥林嫂在當時社會生存所背負的負擔。如果教師和學生留心其中包含的這些民俗文化信息,就能從側面更深入具體地來理解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
《茶館》中的對白有大量的北方方言和俗語,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色彩,老舍在塑造這些人物形象時就充分利用語言來顯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與地域文化心態、風俗習慣之間的密切關系,以使這些人物鮮活并真實。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這些不同人物的個性化語言,更好地解讀語言背后所隱含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多渠道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民俗文化不但是一個民族幾千年來的生活縮影,而且也是深厚的文化知識的積沉。這些知識不僅僅局限在文學的范疇內,而是涵蓋天文、地理、生物、建筑等諸多方面。因此我們應從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高度來審視語文教學中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這一問題。對待民俗文化資源,不僅要利用它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要利用它來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能力。
1.借助民俗文化資源,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強調學生要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而對學生來說最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寫作的素材,只能東拼西湊胡編亂造。事實上學生并不缺乏寫作的素材,而是不善于發現并抓住它。通過閱讀教學,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對民俗文化的發現意識與欣賞能力。教師要聯系生活實際,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帶領學生尋找和體驗身邊的民俗文化資源。要讓學生帶著興趣與好奇不斷在生活中發現與積累民俗文化素材,提高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和寫作素材的積累能力。
2.借助民俗文化資源,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新課標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具體的閱讀量要求,但從實施情況來看中學生的課外閱讀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質量水平,究其原因不僅僅集中在家長、學生對課外閱讀的不重視以及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來進行閱讀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教師沒有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提供精心的指導與幫助,學生不知道要讀什么,怎樣讀,在閱讀書目的選擇上更多地選擇一些作文范本,在急功近利思想指導下,照搬照抄一些范文,閱讀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所以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指導,在指導時不妨引進一些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書目。
信息化時代,更強調個人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注重這一目標的培養。語文作為一種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更應該把課堂延伸到社會,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科學能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這個知識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許多民俗文化內容正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文化盲目的模仿與推崇,年輕人熱衷于過西方節而冷漠我國傳統節日就是一例。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3]民俗文化資源不僅僅是一筆文化財富,也是一筆無法估量的巨大的精神財富,更是一筆重要的教育財富,要通過民俗文化來培養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引導青少年在學習民俗文化時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 鄭偉榮.民俗──歷史文化深厚積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8):118-119.
關鍵詞:博物館;民俗文物;保護;利用;途徑
一、引言
我國是具有古老文明的東方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漫長的朝代更迭。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一些古老而富有神韻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遺產,流傳了世世代代。在經濟與社會高度發達的催促下,文物保護工作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的高度重視。其中,民俗文物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社會的關注下,成為重點研究和保護的對象。民俗文物與其他種類的文物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聯系。民俗文物具有民族性和歷史性。我國是世界上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國家之一,因此,民俗文物在我國具有豐富的特點。在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我們一直嘗試多方面、多途徑的開展工作。博物館作為民俗文物的主要保護和利用的媒介,一直承擔著這項艱巨的任務。
二、民俗文物的內涵和價值
(一)民俗文物的內涵
民俗文物的含義具有雙重性。民俗文物的民俗特性是由于民間風俗是歷代相傳的產物。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一定的特殊色彩,加之地域風貌形成了具有特殊地區的特殊風采。民俗文物不同于常規的文物,民俗文物體現在經濟活動中、社會活動中、游藝競技、民間工藝、信仰崇拜等多個方面。民俗體現在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民俗文物反映了時代的特征、民俗的制度、生產生活的方式。民俗記錄了區域性的社會生活。民俗文物是v史文物和民俗文化的結合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們在研究民俗文物的過程中,要把它的歷史性和民族性充分結合起來進行考量,要全面正確的理解民俗文物的內涵。
(二)民俗文物的價值
民俗文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歷史作用和現實作用兩個方面。民俗文物的特征表明,民俗文物是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體現。民俗文物把文明傳播到各個時代,各個種族。民俗文物在我國的社會文化中處于核心地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俗文化把中國源遠流長的文明引領到未來的廣闊天地。民俗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是博物館收藏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
(一)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
民俗文物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的發展和轉變。民俗文物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和時間的考驗。在民俗文物的保護中,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好的機會和時間。博物館作為承載文物保護的單位,在民俗文物的保護中,應該發揮核心的作用。博物館要廣泛征集民俗文物,建立專門的機構,組織專業的人員進行民俗文物的調查和征集。民俗文物的專業人員要走訪偏遠地帶和鄉村城鎮,對民俗文物進行考察和鑒定。民俗文物的范圍很廣闊,在各個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豐富的種類和不同的特點。博物館在民俗文物的保護中,要發揮專業的特長,把民俗文物的選擇、征集、整理工作,作為一項龐大而系統的工程來對待,把民俗文物的形象和內容牢牢把握。
(二)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利用
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利用要采用兼容并蓄的原則。民俗文物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在對民俗文物的研究中,博物館的專業人員要做細致全面的調查研究。博物館在專業性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利用的一個主要分支就是舉辦展覽活動。民俗文物展覽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方式。通過展覽可以發揮民俗文物的傳播效應,讓民俗文物與時代產生反差和統一,形成文化的碰撞。同時,可以利用民俗文化的內涵和特征,衍生出一些商品創意,經過具體的生產,投放到市場上必然會營造出良好的市場形象。博物館在民俗文物的利用上,一定堅持長期性和創意性,在一項內容上,要利用時間的長期性展現文物的多彩多姿,讓民俗文化傳播與博物館發展形成統一共榮。
四、結語
博物館是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的最好方式。博物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可以根據時代需要,拓寬利用的范圍。民俗文物的特點是鮮明的和突出的,我們在對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可以加快開展與民俗文物相關的文化活動和商業活動,把民俗文物保護和利用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創新民俗文物的保護觀念,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特點,讓民俗文物的衍生品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王炯.淺議民俗博物館在中國的發展特點[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