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3:3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當前生態環境狀況,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影響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1.1森林資源匱乏。森林資源匱乏是阻礙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疆域遼闊,各種生態資源豐富,但由于長時間以來,我國太過于注重社會經濟發展,導致一些生態資源被過度使用和浪費,還有一些生態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森林資源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國沒有重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導致我國森林資源銳減,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減少。根據權威的數據來看,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具有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因此,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重視森林建設工作,合理進行植樹造林,不斷擴展我國的森林面積。1.2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不健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不健全是影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太過于注重追求社會經濟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致使一些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開發森林資源,亂砍濫伐現象嚴重。此外,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形成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沒有對森林資源進行合理保護。1.3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到位。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但由于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不到位,導致生態環境治理結果不盡如人意。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但是國家在這一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一些企業仍然有漏洞可鉆,導致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難以取得有效的進展。還有一些政府部門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意識不強,相關工作開展不到位,這些都是影響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2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完善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完善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加快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措施。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土壤、地質、氣候等條件大不相同,因此,在林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完善林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這就需要從市場的實際發展狀況出發,同時,結合不同地區的土壤、地質、氣候等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林業產業。在不同的地區發展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林業資源,從而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2.2加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因此,在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首先就要加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梢詫⑾冗M的現代科學技術融入到當前的林業建設事業中,建立科學化、系統化的林業發展機制。同時,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和思想意識,使人們積極參與到林業建設事業中,保護森林資源,推動林業建設事業的發展步伐。2.3完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管理工作。在加強林業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強對林業建設工作的管理監督,防止一些林業建設部門只做表面工作,從而保障林業建設事業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對于林業生態地區要進行重點的保護工作,保護森林資源,同時合理調整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的不斷發展。
3結語
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不僅關系著當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更關系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面對當前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越來越嚴重的狀況,相關部門一定要引起重視,強化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曉梅.淺談生態環境保護中加強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J].科研,2015(31)
2馮春枝.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農業,2012(18)
作者:張立軍 單位: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北曼甸林場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現狀;對策;浙江慶元;左溪鎮
生態公益林指生態區位極為重要或生態狀況極為脆弱,對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產品為主要經營目的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包括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和護岸林、自然保護區的森林和國防林等[1-2]。該文通過對近幾年慶元縣左溪鎮生態公益林建設情況的深入調查,分析了當前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并提出若干建議和對策[3-4]。
1左溪鎮自然概況
左溪鎮地處慶元縣東部山區,東經119°22′,北緯27°37′。東鄰慶元縣官塘鄉,西連張村鄉和荷地鎮,南與福建壽寧相鄰,北與景寧畬族自治縣交界??偯娣e142.7 km2,其中山地總面積1.43萬hm2,全鎮轄行政村26個,自然村37個。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6.5 ℃,年降雨量2 000 mm,相對濕度86%,年平均日照1 528 h,年無霜期246 d。境內山地起伏,山巒重疊,小氣候復雜多樣,土壤類型有紅壤、黃壤,低山丘陵,還零星分布著一些巖成土。森林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主要的組成為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金縷梅科、杜英科、冬青科、竹亞科等常綠性種類。自然環境優越,野生植物資源豐富。
2左溪鎮生態公益林建設現狀
2.1及時啟動生態公益林建設
根據國家環境監測總站2004年出版的《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報告》和衛星遙感數據和生態環境現狀調查數據顯示,慶元縣的生物豐度指數98.48、植物覆蓋指數100、水網密度指數98.58、土地退化指數8.83、污染負荷指數0.17、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EQI)97.85,在全國31個省、2 348個縣(市、區)評價單位中,慶元縣名列第1,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左溪鎮是慶元縣的重點鄉鎮之一,為了更好地建設慶元縣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根據慶元縣戰略要求,左溪鎮黨委、鎮政府搶抓機遇,及時啟動了以生態公益林建設等為主體的生態林業工程建設。
2.2生態公益林界定的范圍和面積
慶元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重點公益林建設,早在1997年就把封山育林作為發展山區經濟,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來抓,在縣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擠出資金把重點公益林補償地方配套部分列入財政預算。2001年起實行林業分類經營以來,進行了4次公益林的區劃界定工作,2001年10月,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完善工作,后經2003、2004、2006年3次完善,目前全縣共區劃界定重點公益林總面積3.99萬hm2,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23.8%,其中國家級重點公益林1.05萬hm2,省級重點公益林2.94萬hm2。
左溪鎮黨委、鎮政府積極響應慶元縣委、縣政府號召,通過廣泛宣傳,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及時將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推進了該鎮重點公益林建設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到目前為止,左溪鎮現有生態公益林3 954.1 hm2,占該鎮林地面積(1.26萬hm2)的31.32%。其中省級重點公益林3 166.6 hm2,縣級生態公益林787.5 hm2。在未來的5年,左溪鎮將擬新增省級重點公益生態林3 629.5 hm2,使左溪鎮重點公益林面積突破6 666.7 hm2,占該鎮林地面積的52.80%。切實做好重點公益林封育和管護工作,提高左溪森林覆蓋率和木材蓄積量,進一步推動左溪生態強鎮建設。
2.3左溪鎮生態效益初顯
經過幾年的以大規模封山育林為主體,退耕還林、補植造林和低產林改造相結合的生態公益林建設,左溪鎮的森林質量有了提高,林分結構趨于合理,生態效益初顯:水土流失減少,山洪暴發次數少;空氣質量提高;森林環境的改善,野生動物增多,時常有野豬、獼猴等光臨農家。在2005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第一次全國生態環境質量調查排名中,慶元縣位居第一,左溪鎮也成為生態強鎮。
3左溪鎮建設生態公益林發展對策
3.1加強宣傳,提高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不高是人們危害生態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大力加強生態保護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在宣傳廣度上,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間的資源,開展宣傳活動;在宣傳對象上,要覆蓋各個方面;在宣傳方式上,采取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在宣傳內容上,既包括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如《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方針政策、制度、生態理念、生態知識、生態規劃等。通過宣傳使人們對體制認知、自然認知、生態認知不斷加強,以全面促進人們生態文明程度的提高,確保生態建設的順利實施和成果的保障,最終實現生態安全和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3.2提高林分質量,增強生態功能
在左溪鎮的3 954.1 hm2重點公益林中,實施闊葉林發展工程,盡管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是以馬尾松、杉木為主的針葉林占重點公益林的比例仍然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點公益林綜合效益的發揮,實施闊葉林發展工程是加快發展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資源、提高林分質量、增強生態功能的重要途徑。
3.3嚴格實施封山育林,加強林木采伐管理
在生態公益林經營措施上要嚴格實施封山育林管理,嚴禁商業性采伐作業,對確有必要進行衛生伐、更新伐的,要嚴格檢查,慎重審批,只能在不失去防護作用的前提下,分期擇伐,逐步更新,嚴禁采用皆伐方式采伐,對破壞生態公益林資源管理的違法行為,要依照《森林法》。
3.4大力發展地方經濟,為生態公益林建設提供物質基礎
生態公益林建設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因為在經濟落后地區,人們不會也沒有能力去改善生態環境。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才會對生活環境有更高的要求,才有能力和資金去改善生活環境,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態公益林建設資金短缺等問題。同時,努力降低農民對木材的經濟依賴性,通過實行人口的再分布,引導開發筍竹、茶葉、蔬菜、花卉生產及生態旅游等山區非木材資源,拓寬林農增收渠道,以發展促保護,才能切實減輕公益林保護壓力。
4參考文獻
[1] 陳祖挺.福建省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建設的探討[J].華東森林經理,2004,18(4):28-30.
[2] 閆西清,馬存世,陳莉.生態公益林建設的質量管理與控制[J].甘肅林業科技,2004(4):46-50.
【關鍵詞】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1、生態環境監測的定義
上世紀60年代后,隨著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生態環境監測從一般意義上的環境污染因子監測開始向生態環境監測過渡和拓寬。
生態環境監測采用的是生態學的多種措施與方法,從多個尺度上對各個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過監測生態系統條件、條件變化、對生態環境壓力的寫照及其趨勢而獲得。可以說生態監測是運用可比的方法,在時間與空間上對特定區域范圍內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組合體的類型、結構和功能及其組合要素等進行系統地測定和觀察的過程,監測的結果則用于評價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從方法原理、目的、意義等多方面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
在監測對象上,生態環境監測既不同于城市環境質量監測,也不同于工業污染源監測。從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今的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側重于宏觀的、大區域的生態破壞問題,其反映人類活動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的全貌、綜合影響的優點。
生態環境監測可用作對農田、森林、草原、荒漠、濕地、湖泊、海洋、氣象、物候、動植物等進行監測。不難看出,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的拓寬,除開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措施外,環境監測的理論和實踐定能作為生態監測得以發展和完善的基礎保障。景觀生態學、農業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淡水生態學、海洋生態學、荒漠生態學、脆弱帶生態學、地球化學、氣象學、物候學、環境經濟學等理論與實踐對生態環境監測也是大有益處。
2、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
2.1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原理
生態環境監測最主要原理便是“準確性原理”,即監測活動及其所獲得的生態環境信息是生態環境歷史和生態環境管理的記錄、書寫,也是生態環境歷史的“鏡像”寫照,同時更能體現環境及環境管理的真實性及環境信息的權威性。為滿足“準確性”的要求,生態環境監測還衍生出了以下3個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監測是以有限的點位、斷面代表“無限”的生態環境整體,以有限的采樣頻率代表時刻變化著的生態環境變化信息,以有限的數據信息量代表“無限”的生態環境內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監測通過采用環境“要素”和“相素”、環境“壓力”組合監測模式來反映環境及其內涵信息的完整性、復雜性,同時體現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系統性。
2.1.3規范性原理 監測通過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化、技術標準化和技術規范化來反映環境及其內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時體現了生態環境監測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監測對象
近幾年來,生態環境監測的內涵已獲得極大的豐富,傳統的“水、氣、聲、渣”已不能代表環境監測的對象特征。生態環境監測的范圍和對象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2.1生態環境監測范圍 包括區域的、流域的、全國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夠組合成不同的監測范圍。
2.2.2生態環境“要素”監測 包括各種環境要素、生態系統中的各環境介質、環保部門主管、監測對象(如各種排氣、排水、固體廢物等)。
2.2.3生態環境“相素”監測 包括同一環境要素或同一環境介質中的多相監測,水環境監測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積物相監測,環境空氣監測中的氣液相、固相等。
2.2.4生態環境“壓力”監測 廣義為“源解析”監測,通過廣義的“源解析”監測,可以解答環境變化與污染源排放之間的關系,找出環境管理的主要對象和目標等。
2.3生態環境監測指標
生態環境監測的本質是環境“要素”和環境“相素”中目標污染物各類信息的生產過程,即環境信息的生產過程?,F階段的環境監測內容包括綜合性指標、物理學指標、化學指標、生物學指標、生態學指標、毒理學指標等,或者分為環境質量指標、自然生態指標、環境保護建設指標等。
3、生態環境監測的技術和方法
3.1生態環境監測程序
3.1.1現場調查與資料收集 生態環境污染隨時間、空間變化,受氣象、季節、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應根據監測區域呈現的特點,進行周密的現場調查和資料收集工作,主要調查各種污染源及其排放情況和自然環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象氣候、土地利用情況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狀況。
3.1.2確定監測項目 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生態環境質量標準,結合該地區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點用以選擇,并且還要測定一些氣象與水文項目。
3.1.3數據處理與結果上報 因監測誤差存在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整個過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樣和分析測試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的辦法來處理數據,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觀要求的數據,處理得出的數據應經仔細復核后才可上報。
3.2監測的方案與技術路線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就是對生態系統中的指標進行具體測量和判斷,以獲得生態系統中某一指標的關鍵數據,通過統計數據,來反映該指標的狀況及變化趨勢。在選擇生態環境監測具體技術方法前,需根據已知條件,結合確定的技術路線,確定最理想的監測方案。技術路線和方案的確定大致包括以下幾點: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監測臺站的選址,監測的對象、方法及設備,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的確定,監測場地、監測頻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標可按目前生態站常用的監測方法。生態監測具有著眼于宏觀的特點,是一項宏觀與微觀監測相結合的工作。對于結構與功能復雜的宏觀生態環境進行監測,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
4、開展生態監測的建議
4.1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優勢
生態環境監測的理論具有廣泛的內容,環境監測的實踐豐富了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要發揮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優勢,使其成為開展生態監測工作的基礎保證。
4.2合理選擇監測指標
我們現有的監測能力、技術與設備水平有限,因此必須從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的特點,從由于經濟發展過快對生態環境形成壓力和影響生態系統變化的因子中,選取易監測、針對性強、能說明問題、對特定環境敏感和屬于污染的因子開展監測,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待今后條件具備時,逐步加以補充、擴展。
4.3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當前許多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還沒有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作用,如3S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并廣泛得到應用,要使其和生態監測密切結合,并以最少費用獲得必要的生態環境信息,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中發揮效用。
5、結束語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實施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體系發展和完善的必然趨勢和要求,這一項復雜的工程,向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層次地為環境管理部門服務,為經濟區建設營造良性循環、天地人和的生態環境,促進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單從生物指標監測來了解環境質量已不能達到要求,生態環境監測是環境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定會作為環境監測的重要方式。
參考文獻
摘 要:生態環境法律實施包括環境執法和環境司法。當前全國環境執法均存在環境執法難、執法無力普遍問題。執法難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操作性差導致的現象?,F行環境法律法規原則性規定多,具體行為規范和處罰度少,造成執法過程中隨意性大,標準不一。比如環境法責任認定方面,具體責任內容界定以及承擔多少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執法、處罰不一致。有些規定缺乏前瞻性,不能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予以有效認定和規范。
關鍵詞:生態 經濟 法制 文明
引言
當前環境執法方式還停留在行政命令模式,主要行使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處罰等強制性行政行為。這種觀念還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后處理方式,與環境保護“預防為主”原則相違背。我國現行環境法律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手段有限,缺乏強制執行權,法律僅賦予環保部門責令企業停產、限期治理的建議權,決定權在政府。環保部門沒有查封、凍結、扣押、強制劃撥權力,致使現場執法手段相對薄弱,發展為違法行為后無法當場強制制止。最后是環境執法機構設置不合理。環境執法機構設置應適應我國資源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從司法層面看,我國環境司法是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動來解決各種環境糾紛。司法對環境法律的保障,主要體現在司法機關對環境違法行為的監督、審查和制裁,對被侵權者的司法救濟,對環境法律實施委托的司法解釋等方面。當前環境司法是弱化的環境司法,難以成為施行環境法的主要渠道。從法院設置看,當前河南還沒有專門的獨立環境法庭從事專門的環境案件處理和審判。
一.生態文明法律監督現狀及問題
生態環境法律監督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對各種環境法律活動合法性所進行的監督,當前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法律監督,尤其是公眾的監督是薄弱環節。這與政府、企業及公民的環境意識和法律意識、公民環保參與機制和監督體系的發展密切相關。人口大省,資源、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加上環境保護投資大,見效慢,導致部分居民甚至領導干部環保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公民的生態意識還停留在不觸犯國家強制性法律規定的層面上,在日常中已自身利益為出發點,甚至一些人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不惜犧牲生態利益。經濟狀況是守法的客觀條件,貧困地區居民急于擺脫貧困,對生態環境法律意識淡薄,缺乏對環境執法行為監督的積極性。其次,環保非政府組織還不能充分發揮其對中原經濟區生態環境執法的監督作用。公眾參與作為社會調節機制的核心內容,從當前現狀看,公眾參與的主要形式還是政府倡導為主導,而不是公眾自發自愿的行動。憲法對環境問題強調國家對其保護,忽視公民的參與,公民的基本權利中沒有規定公民的環境權;從參與過程看,主要側重于事后監督,源頭參與不夠;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數量、規模、影響還非常有限;公眾環保意識欠缺,參與程度低。市場化機制政策不完善。當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頒布不少,但原則性規定較多,操作性差,缺失系統,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改革機制不完善,制約了生態和環境投入的增長。
二.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完善措施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原經濟區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是形成生態文明建設法理機制的出發點和歸宿。一部良好的環境資源法律應是一張人與自然關系的關系網,應是一幅反映、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藍圖。生態文明建設客觀上要求法律實現角色轉化,從被動環境危機的應對者轉變為生態社會的服務者,生態文明使人類認識到超越自然規律,試圖駕馭自然的行為都會遭受自然報復,應對環境危機必須以法律手段約束人類的自由行動,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范圍內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法律的目的是規范、調整、制約、引導、協調人們的行為,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有序、健康、安全、公正社會生活的需要和追求。通過制度化體系建設,為人們和諧生活創造條件。中原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也需要滿足此要求,因此,需從法律體系建設角度出發,對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做一些有益的探索。立法理念以生態為本位。以往生態環境立法均以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為理念,人類犧牲生態利益換取經濟發展,造成生態失衡,環境污染。生態危機促使人類重新認識與自然的關系,從無視自然、主宰自然逐漸轉向為重視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
三.結語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要看到自然界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經濟價值,而且還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的生態價值。環境法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基本制度和強制性調控手段,立法理念和價值取向的轉變決定了實際調控效果。正如博登海默說的:“任何值得被成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須關注某些超越特定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相對性的基本價值。…….一些完全無視或根本忽視上述基本價值中任何一個價值或多個價值的社會秩序,不能被認為是一種真正的法律秩序。”法律生態化變革,將過去人類中心主義影響下確立的人類優先和和經濟優先的環境法律理念轉變為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體現為環境優先和生態優先的環境法律,突出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環境正義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確保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立法結合中原地域實際,體現地方特色。由于地域自然生態條件不一,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適合中原經濟區地域生態系統特點及自然資源隨之發生的周期性變化,這要求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協調保護、開發、利用的關系。在立法中,要求法律的靈活性、針對性與時效性,具體針對中原經濟區來說,豐富的礦產資源在經濟發展中形成了西有煤田、東有油田、北有鐵礦的主要礦產分布格局,為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黃河、漳河、衛河、汾河橫穿本區,正在開工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縱貫全境,在華北地區水資源條件相對較好。適宜的氣候條件,肥沃坦蕩的華北平原,為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地方立法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理念,在資源的利用上,能夠開發的則開發,不能開發的必須保護。即便是開發,也應堅持保護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關鍵詞】生態壓力 本地生態足跡 生態承載面積
自從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正式確立以來,關于可持續發展理論、評價方法和戰略的研究成為目前生態經濟學領域的熱點問題。加拿大經學家Ree教授提出的生態足跡模型作為一種強可持續性測量方法,從一個新的視角考察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但該模型主要是針對國家級區域進行研究分析,而在對省、市區域研究時存在各因子如何選取及數據精確性等問題。本文結合湖南省實際情況對該模型參數進行適當修正和補充,在此基礎上研究該區域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壓力狀況。
一、本地生態足跡模型
(一)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
本地生態足跡主要反映某個特定區域所承受的壓力,某區域的生態足跡反映了在一特定時期內提供該區域人口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其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占用的生物生產土地的總面積。一般來說主要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化石燃料地、建筑用地和水域六類土地的占用。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為:
(1)
式中,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地區總人口數;ef 為人均生態足跡;為均衡因子;為第i項實際占有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和分別表示第 i項人均年消費量和世界年平均生產力。
(二)生態承載力的計算
國內大多數學者一般采用國際通用的產量因子,很少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狀況進行調整,計算結果會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應根據研究區域情況對產量因子進行適當調整,計算本地生態承載力,即:
(2)
均衡因子同上式;表示某類土地的產量系數,等于此類土地在研究區域的平均生產力除以同類土地的全球平均生產力。
(三)生態壓力指數
生態壓力指數是指單位生態承載力的土地面積需承受的本地足跡的大小,其計算公式為:
(3)
二、湖南省本地生態足跡的計算
依據上述模型和相關統計數據,計算出湖南省1999-2008年的本地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本地生態赤字、生態壓力指數。
(一)本地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動態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平的提高,近10年來湖南省人均生態足跡呈不斷上升趨勢。如表1所示,人均生態足跡從1999年的1.535468hm2 增加到2008年的2.098231hm2 ,增加了0.562763hm2 。其中,2003―2005年增長幅度最大,三年增加了0.352908hm2,年均幅8.3%。人均生態足跡的增加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需要耗費的各種資源也在逐步增加,該地區生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逐年加劇。而人均生態承載力在這10年中變化波動不大,維持在0.7hm2左右,2008年同1999年相比略微下降了0.010821hm2。從表中數據反映出,湖南省人均生態赤字量與人均生態足跡幾乎同步增長,且其增長速度較快。1999年人均生態赤字為0.814188hm2,2008年增長為1.406924hm2,增幅0.592736hm2,且08年的人均生態赤字為08年人均生態承載力的2.035倍,這表明該地區生態供給量遠小于其生態需求量,區域生態環境處于相對不可持續發展狀態,若要滿足當前消費需求,需從外部進口大量資源以實現供需平衡。
(二)生態壓力指數動態分析
生態赤字說明該地區擁有的生態資源不能滿足其生產和消費對生態資源的占用需求,其值只反映了超載的大小,難以體現其嚴重程度,不能直觀反映該區域環境的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需要計算生態壓力指數作進一步分析。如表所示,該地區這十年來的生態壓力指數均大于 2, 2007年開始超過3.0,2008年達到達到3.0351。3.0351的生態足跡強度指數意味著該地區每公頃土地提供了3.0351公頃土地才能提供的資源和生態服務,該值越大表明研究區域的生態超載程度越嚴重。不斷增長的生態壓力指數說明該地區的生態環境系統長期處于嚴重超載狀態,生態脆弱性增強。同時也反與映了湖南省對于消耗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存在資源浪費, 長此以往,該地區將會出現生態退化和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將不斷下降。
表1 湖南省1999―2008年本地生態足跡匯總表
年份 人均本地足跡
/hm2 人均生態承載力/hm2 人均生態赤字/hm2 生態壓力指數
1999年 1.535468 0.702128 0.814188 2.1839
2000年 1.586248 0.742129 0.844119 2.1374
2001年 1.620777 0.736919 0.883858 2.1994
2002年 1.639833 0.715547 0.924286 2.2917
2003年 1.726829 0.710983 1.015846 2.4285
2004年 1.827223 0.699915 1.127308 2.6106
2005年 2.079737 0.700110 1.379627 2.9706
2006年 2.082024 0.715351 1.366673 2.9105
2007年 2.090526 0.689660 1.400866 3.0312
2008年 2.098231 0.691307 1.406924 3.0351
三、結語
運用本地生態足跡模型定量分析了湖南省近10年來區域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程度。研究結果表明,該區域的生態環境系統長期處于嚴重超載狀態,生態壓力不斷增大,生態脆弱性較強,生態環境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該地區這些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必將破壞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降低其資源的供給能力,進一步加劇生態赤字,造成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如何減少各種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排放,減輕生態系統的壓力,實現社會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這將是湖南省政府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核心任務和面臨的一大挑戰。
參考文獻:
[1]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 et al . 1999.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 .Econ.1999,29 (3):375~390.
[2] Simon Dietz,Eric Neumayer. Weak and stro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SEEA: Concepts and measurement[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617~626.
[3] Monfreda, C., Wackernagel, M., Deumling, D. Establishing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s based on detaile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biological capacity
assessments. Land Use Policy,2004,21:231~246.
[4]張志強,徐中民,程國棟.甘肅省1998 年生態足跡計算與分析[J].地理學報,2000,55(5):607~616.
[5]顧曉薇,王青,王軍.國家生態壓力與生態利用效率研究[J].資源科學,2007,29(1):142~145.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 林業資源 可持續發展 資源消耗結構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02-01-01
一、引言
建國以來,中國的林業建設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逐漸成熟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中國的林業生態建設獲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發展道路,并且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林業生態建設經驗。
在肯定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所遭受的破壞,意識到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嚴峻問題。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社會對生態環境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可以說,改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國家和社會對林業建設的主導需求,我國林業建設也逐漸進入了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全面推進跨越式發展的嶄新階段。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及時總結林業生態建設的問題,并且積極尋找和制定相關的對策、措施,以此來實現依靠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的觀點去進行國家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林業生態、國家經濟和社會效益等諸方面的和諧與統一。
二、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
林業既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又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當前,我國已經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并且進一步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是,目前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一)林業生態建設速度緩慢,林業科技水平滯后,人工林的生產水平低下。
在世界上,我國的森林植被總面積排在比較靠前的位置,但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全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等數值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甚遠。由此可見,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與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較大。從科技進步水平看,我國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率不足5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世界林業發達國家的水平,在林業建設的技術裝備水平方面,滯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在人工林的生產水平方面,具有先進林業建設經驗的南非、意大利等國家僅用1~3%的森林植被面積就能夠提供50%以上的木材,而我國的人工林生產水平則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資源消耗結構層次較低,林木資源利用率較低。
從林木資源的消耗結構上看,我國的林木資源消耗結構仍處于較低層次,主要表現在:我國工業用材的比例偏低,并且在工業用材中以傳統的鋸材和機械加工用材為主,嚴重忽略了造紙材和人造板用材這兩大領域。衡量消耗產出的另一個指標,就是林木產品產量與原木消耗量的比值,它反映了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其比值越大,則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在這個數值上,我國與德國、美國、日本等國相比,各項數值都非常低,這說明我國的林業資源利用率非常低。
(三)社會林業意識不強,林業生態建設的行政推動力不足。
當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思想意識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社會對于林業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林業建設缺乏普遍的指導思想和明確的戰略目標,很多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公眾都錯誤地把林業生態建設“定位”為一個基礎產業部門,嚴重忽視了林業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公益性質,忽視了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由于上述錯誤觀念的存在,致使林業生態建設的行政推動力大大減弱,很多業務部門在處理經濟發展與林業資源保護的矛盾時,錯誤地走了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彎路,往往得不償失,甚至造成環境的持續惡化。
(四)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不足,缺乏健全完善的投入機制。
林業生態建設的受益者不是國家,也不是政府,而是整個社會,因而我們說它也是一項公益事業。林業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理所應當該由政府來投資建設,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建立起有關林業生態建設的財政轉移或者支付體系,也沒有相對健全完善的資金投入機制,這些資金、制度方面的弱點,都無法適應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
三、林業生態建設問題的解決對策
林業生態建設要求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標準,本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宗旨,實現自然資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針對我國當前的林業生態建設問題,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對策。
(一)科學區分功能,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 ,實施科技興林戰略。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針對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速度緩慢的問題,筆者建議國家及地方的相關主管部門應該認真分析當地現有森林資源的分布狀況、植被特征和自然環境,并據此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形成集生態、防護、美化、效益于一體的全方位發展。這樣,可以進一步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步伐,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林業生態建設的發展不能只靠人工,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因此我們提出了科技興林的發展戰略。科技興林,要求我們加強林業隊伍建設,堅持科技興林戰略,促進林業生態建設,實現管理職能的轉變。
(二)科學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提高林木資源利用率。
我國林業生態建設面臨著消耗結構層次低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科學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在這里,筆者建議要做到三個優化:一是優化產業結構,積極探索林藤、林藥、林牧等立體復合經營的模式,解決林、牧、農在空間上的“爭地矛盾”;二是優化資源配置,積極發展木材的精深加工業,適當延長林業資源的產業鏈,實現林業資源的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三是優化發展模式,林業企業要充分依靠科技進步,逐漸向節約型模式轉化,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
(三)提高社會林業認識,增強林業生態建設的行政推動力。
在生態建設中,需要不斷地深化林業生態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在決策和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要樹立和堅持“生態優先”的戰略思想,明確優良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市場競爭的優勢所在。
(四)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林業生態建設投資,完善投入機制。
該措施主要是要解決資金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從資金流的來源、經過和最終用途上著手分析。首先,根據林業生態建設的公益性特征,其資金來源首先應該以政府投資為主,加強國家機關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確定資金來源的前提下,要切實落實好配套資金的準時到位,尤其是各級地方財政部門、安全環保部門、以及林業管理部門都需要共同承擔責任,確保專項資金的按時到位;第三,就是要遵守“誰受益”和“誰投資”這兩項最基本的原,并以此為指導,制定并出臺相關的投資政策;第四,要制定優惠的政策,合理引導集體單位以及公民個人的積極投資,實現對林業生態建設的多方集資集勞。
參考文獻
1.姜士平.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09期
2.王綱.張康.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1年15期
3.王富昌.林業生態建設問題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年07期
4.邱國強.生態林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年28期
5.劉金鳳.對林業生態建設的思考[J].中國農業信息.2012年13期
6.尚彬.芻議林業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防治措施[J].現代園藝.2012年20期
關鍵詞: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既不是要全面控制農產品消費,也不是對農業文明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模仿,而是致力于提升農產品資源的利用率,反對浪費農產品,在消費中切實做到理性、節約,這樣一來就能夠節省寶貴的農業資源,改進農產品的生產環境。農業產業是我國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之一,而農產品消費狀況又在整個農業產業經濟發展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之中能夠發揮出承上啟下的突出作用。所以,筆者覺得很有必要應用低碳理念來考察農產品適合于哪種消費模式的問題,全力引導消費者們將傳統意義上的農產品消費模式轉換成為低碳模式,從而讓廣大消費者們能夠更好地適應于低碳時代的經濟環境,持續提升農產品消費的質量。
一、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含義與特點
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主要是指廣大消費者在消費農產品時將低碳作為主要價值導向,在個人消費能力許可的狀況下,運用科學理性之認知以實現個人實際效能的最大化,進而實現人類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是一種積極、健康的消費方式。其主要特點是:一是注重消費結構的低碳化。在平時生活中,消費者就應當積極抵制農產品化學化的不良影響,不斷提升農產品安全消費的力度,致力于實現膳食營養之平衡。二是注重于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谑袌鼋洕鷹l件的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不是倡導降低農產品的消費量,而是要盡可能地提升農產品資源的實際利用率,其目的在于盡可能地節約農產品資源。三是注重于文明和健康消費。要運用低碳農產品消費方式之指導,持續改進廣大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觀,讓農產品消費者群體的消費能夠持續提升,并且讓其能夠養成低碳化的消費習慣,推動消費者們自身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二、促進低碳農產品消費的重要意義
一是維持國民經濟體系健康發展之所需。農業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消費彼此間具備了統一性,兩者之間是彼此依賴的關系,而且還會在一定的條件下加以轉化。農產品生產能夠為廣大消費者們創設出農產品這一十分重要的消費對象,而農產品的消費則又會對農產品的生a提出更高的要求。有鑒于此,農產品消費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特別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具備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維持我國國民經濟實現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內容。無論消費者怎樣擁有與使用什么消費方式以滿足個人生存、發展之所需,只要是能夠有利于保護當前生態環境的,就能夠推動國民經濟實現穩定而健康的發展。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無疑是符合降低生態環境污染實際要求的手段。
二是推動全社會公平消費的前提。所謂公平消費,主要是指所有人均能夠公平享有各類消費資料之權力。如今農產品消費不公狀況相當嚴重,不僅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間在農產品的消費存在著極大的不公平,而且一國內部各群體間在農產品消費上也是很不公平的,富裕人群的消費量往往極大地超過了其有權占有的消費量。同時,當代人對于農產品資源的大力開發肯定會影響到后代人在農產品資源上的儲量。所有人均不應當為了實現自身消費權而做出危及別人的消費行為,人們不能由于同代人的消費而傷害到后代人的消費權利。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有利于推動國別、地區、代際以及代內公平,因而可以說是維護全社會公平消費的關鍵一環。
三是維持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當前,全世界中具有主導性地位的是線性消費方式。這一消費方式形成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前提下,以市場化體系為主要驅動力,致力于追求經濟的不斷發展,從而造成了對各類資源的過多消耗。如今,全球出現了資源日益耗竭、氣候不斷變暖的趨勢,導致人類環境出現了災難。為更好地解決溫室氣體的問題,全球各國均在努力為實現減排而探求科學的路徑以及方法,注重于實現人類社會發展的穩定性以及長期性。就理論而言,可持續發展需要可持續生產以及消費,唯有真正建立起低碳化消費觀,才能夠確??沙掷m消費能夠成為現實。唯有持續更新農產品消費方式,才能夠切實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三、構建低碳農產品消費模式的建議
(一)不斷推動形成低碳農產品消費觀
低碳農產品消費可以說是消費價值觀上的改進。唯有從保持發展、關注社會文明的視角來對待農產品低碳消費,才能夠全面認識到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的必要性,才能夠切實排除以往所存在的消費主義傾向,才能夠讓農產品低碳消費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習慣、生存方式以及價值觀。依據目前我國公民在消費觀上十分滯后的實際狀況,應當采取兩項舉措加以應對:一方面是要不斷強化低碳農產品消費的宣傳引導工作。思想可以說是行動之先導,強化農產品低碳化消費之宣傳,是保障消費行為的合理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宣傳過程之中應當著力強化對資源以及環境保護所進行的宣傳,從而讓廣大農產品消費者們能夠認清當前我國在資源、環境等方面所面臨的艱巨形勢,更加清楚依據科學生活標準進行消費的必要性,不斷提升憂患感和責任感,持續開發低碳文化,充分運用新媒體、報刊、影視等多種形式的傳播媒介以營造出良好的環境,積極引領大眾形成健康的消費習慣以及消費心理。另一方面是不斷推進農產品低碳消費教育方式。低碳消費教育主要是指對消費者以及生產經營者們傳授涉及消費知識以及技能的重要社會教育類活動之一,它十分有利于打造微觀市場主體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以及經營觀,不斷提升廣大農產品消費者以及經營者所具有的素質,切實協調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有效維護廣大消費者自身的合法權益。所以說,實施農產品低碳消費教育是有力維護消費者群體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農產品消費質量的關鍵保障,更是倡導文明消費,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
(二)持續改進農產品生態環境
為了能夠改進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從生產視角來考慮,不僅僅是單一地停滯于開發低碳化農產品之中,最為重要的是要在改進農產品生態環境上作出努力。當前我國農產品遭受生態環境破壞的情況十分嚴重,比如,氣候的變暖對于農產品生態情境的影響非常大,這充分表現為暴雨洪澇的次數不斷增加,水土流失狀況不斷加劇,氣溫的升高導致干旱的面積被不斷拓展,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則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趨勢,而地力污染則極為嚴重,以至于病蟲害的影響被進一步地加大,生物資源出現了大量減少的趨勢,水資源極為短缺,濕地面積也在持續縮小等。如今持續出現惡化的農產品生態導致我國只能想方設法去打造綠色農產品生態環境,從而奠定農產品低碳消費之基礎。一是要以積極防治為前提,不斷遏制生態環境被惡化的狀況。因為我國農村地區環境污染主要表現為水、大氣、固體廢棄物以及土地污染等等。因此,要致力于創建農村地區污水凈化體系,制定出對污染物實現總量下減的主要方案。應當運用節能、保潔等舉措,積極控制溫室大氣往大氣所進行的排放,這就要求從污染的源頭抓起,致力于改進或者運用清潔生產的具體工藝,盡可能地少排或者不排放污染廢物,切實控制化肥對于各類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多施一些有機肥,不予使用或者安全使用各類農藥,也就是盡可能地使用低毒型農藥以取代高殘留、高毒性傳統農藥,從而不斷推進生物防治工作的進程。二是要以保護為基礎,不斷提升農產品生態系統所具有的服務作用。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無法離開農產品生態系統在服務作用的大力支持,切實滿足對于生態系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之需求,力避生態系統的退化以及服務能力之喪失。一定要明確區域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定位,積極組建區域性生態服務能力不斷利用之政策框架以及落實方案。
(三)全力探究農產品低碳化發展新策略
積極開發低碳化農產品,這是創建農產品低碳消費方式的重要基礎。然而,因為低碳農產品經濟主要是指在氣候變暖狀況下形成的新事物,這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狀態。當前,我國大多等褐詼雜詰吞寂┎品還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要運用全面宣傳教育,盡可能快地讓低碳化觀念能夠真正做到深入人心。這就需要認真做到以下兩點:一是要大力探究農產品產業低碳化發展方式。農產品低碳經濟之發展有諸多形式,當前各地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由廣大農民群眾創設出來的農產品低碳化等形式。為此,要實施科學規范的總結,讓其能夠發展成為一種低碳化的產業發展方式,并且推廣到風力和秸稈發電等新能源發展方式中就具有很大的宣傳與推廣作用。二是要持續改進與創新農產品低碳化發展技術。在當前農產品低碳經濟的開發過程之中,開展技術創新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一旦缺乏技術上的積極支持,農產品低碳化只可能一場空歡喜。改進農產品低碳化技術,可以推動高效化、畜禽養殖、農產品節能減排以及廢棄物綜合運用技術等,并且在實踐當中持續進行推廣、應用與提升。
結語
總之,由于低碳經濟的大力推廣,我國農產品消費過程中對于生態以及環境的壓力正在變得愈來愈大。消費與加工等環節是判斷農產品碳排放量大小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城鎮居民在農產品加工以及流通之中的碳排放比例已大大高出農村群眾。不管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農產品消費在整個農產品鏈條之中的碳排放,都是消費中碳排放量最集中的內容。農產品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則占據了次要地位。所以說,消費與生產是降低碳排放量過程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兩個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居民群眾總體收入水平的持續提升,農產品消費的不斷提升是推動間接碳排放形成的重要因素。為了更好地提升農產品的使用率,應當以可持續消費為原則,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在農產品消費中大力倡導節約、堅決反對浪費,切實幫助廣大消費者們真正建立起農產品的低碳消費意識。
參考文獻:
[1]樊綱,蘇銘,曹靜.最終消費與碳減排責任的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2010(01)
[2]龐晶,李文東.低碳消費偏好與低碳產品需求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09)
[3]雨晨.低碳農產品消費研究回顧和展望[J].農業展望,2012(12)
[4]安玉發.居民食品消費碳排放測算及因素分解研究[J].農業經濟研究,2014(03)
一、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培育業已取得的效果
大多數同學對保護生態環境態度良好,具有很高的熱情。有93.6%的同學都認同生態環境意識對環境及環境保護行為的重要性。另外,在訪談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也都表示,作為大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應該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培育和發展。
1.生態憂患意識明顯提高。本次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關于生態環境問題迫切性的問題,96.3%的同學都認為目前我們的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生態環境狀況亟需改善??梢钥闯霎敶髮W生對于生態環境本身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憂患意識明顯提高。在調查問卷中提到“對五年后地球生態環境狀況的預計”,認為會“變好”的占調查人數的23.2%,認為“可能和現在差不多”的占15.3%,認為“會變差”的占61.5%。這樣的結果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于地球生態環境的危機感,同時也反映出大學生對當前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和生態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的態度。
2.生態感知力增強。調查發現,對于簡單的生態環境基本常識,同學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有87.1%的同學都知道酸雨形成的原因,對森林的生態環境作用,全球變暖,大氣、水污染及其影響這樣一些簡單的環境問題知曉的比例較高,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生態感知能力的增強。
3.生態行為能力有所提升。調查中,我們問到“為了促進環境保護,您做過哪些努力”時,有50.7%的被調查者表示進行自我約束,注重個人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水平的提高;23.7%的人平時積極關注生態環保信息,努力增進自己的生態環境知識。這一點充分說明了大學生這一群體積極關注社會環境問題,努力為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出力的積極良好心態。另外,有合計25.6%的人做過環保志愿者和為環保捐過款,這一比例雖然不算高但也足以說明大學生已投身到環保公益活動中去,為環保公益活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和諧社會視野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現狀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性別、不同專業之間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相當,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生態環境意識普遍比較薄弱,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1.生態環境知識相對缺乏。調查中,雖然同學們對于簡單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其知識結構還是顯示出相對的片面性,只是對常識性的、廣泛宣傳的生態環境知識比較了解,而對于不常接觸的、較為深入的相關生態環境知識,則知之甚少。關于環境知識的考察,筆者設置了兩道題目,調查結果如下:第一,當筆者問及“世界環境日是哪一天”的時候,有207人即59.1%的被調查者知道;第二,問及對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條例的了解情況時,很了解和比較了解的有97人,占被調查者的27.7%;了解一點的有219人,占被調查者的62.6%;一點都不了解的有34人,占被調查者的9.7%。由此可見,大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知識了解的不多。環保知識是影響環保意識的重要因素,環保知識的缺乏直接影響大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調查結果顯示,49.2%的同學感覺到自己掌握的環境知識不夠用,37.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環境知識缺乏,還有3.8%的人表示不清楚,僅有9.4%的學生認為環境知識夠用。問卷中還設計了對大學生生態環境知識水平和獲取生態文明知識的來源和渠道的考查。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被調查者對于生態文明知識及生態環境相關知識的獲取渠道的回答表明,目前大學生取得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通道主要為網絡、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常見的大眾傳播媒介,占到了被調查者的78.1%,其次是通過學校課堂教育占到15.4%,另外從親朋好友那里獲得的占到5.3%,其余1.2%選擇了其他途徑。這反映出大部分學生獲得的生態環境知識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
2.生態文明意識發展不平衡。大學生對自我生態環境意識評價過高。一方面大學生在對自我生態環境認識水平進行一般性總體評價時自我感覺良好,在自我生態環境意識總體評價中選擇“很強,自覺性很高”的只有19.6%,選擇“還可以,但是做到的不多”的占到48.3%,選擇“不強,做到的也很少”的比例占到了28.4%,還有另外3.7%的人“說不準”。由以上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大學生對自我環境意識評價高于實際生態行動評價,對自我環境行為要求還不夠高,這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行為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另外,我們在訪談調查中可以看出,同學們關注較多的是身邊的日常生活型環境問題,并且對桂林市的生態環境狀況表示樂觀。而對生態環境破壞、大氣污染的產生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生態型環境問題的認知水平則偏低。
3.生態行為能力有待提高。當問到“是否使用一次性塑料購物袋或一次性餐具”時,經常使用的人數比例達到41.7%,一直都使用的占13.7%,偶爾使用的占30.8%,從不使用的只有3.8%。可以看出,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深入,大多數人都還沒有認識到消費方式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還沒有清醒地認識到生產和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沒有意識到我們需要通過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來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在生態環境行為的實踐方面,對于一些簡易環境行為同學們總體上做得還不錯。同時我們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行為還具有普遍的從眾心理。當問及“碰到有人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不良環境行為,您的做法是”時,調查顯示,表示“會阻止”的同學占到總調查人數的10.7%,表示“不會阻止”的占83.5%,還有的選擇“與我無關”。這表明大學生在面對別人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持消極保守的態度,絕大多數學生都不會主動勸說、制止別人的不良環境行為。
關鍵詞:生態林業;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4.074
林木是地球上覆蓋面較廣的植被面積,對于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初期,對林業資源的需求量大,大量的生態林木遭到砍伐,森林面積也在逐步的縮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步認識到保護生態林業資源的重要性。近些年來,生態林業的發展呈現出較好的態勢,不僅林業面積有所擴展,對于生態環境的平衡也起到更顯著的調節作用,不論是水土的涵養或是氣候穩定的維持都得益于生態林業的積極作用。盡管生態林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仍然存在一些不得不改善的問題。筆者在本文中具體分析了生態林業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以及具體的應對策略。
1生態林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1部分生態林樹種單一,結構不合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保護生態林業資源的重要性。政府有關部門對生態林業的維護與發展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以及更大的支持力度?;诖?,我國的林業面積相較于發展之初有了較大程度的擴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對于林業的培植缺乏科學的研究,這使得部分人工發展的生態林存在種植樹木單一,結構不合理的現狀。這種狀況導致了部分林業沒有起到較好的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反而對當地的物種生存以及水分土壤的涵養等起到負面的影響。
1.2缺乏良好的管理體制
除了林木植物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外,生態林木的管理也缺乏完善有效的體系。有關部門對于生態林業的發展大多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這樣的管理模式影響下,生態林業發展過程中更容易出現各類問題,不僅林業不能得到有效的建設,同時還對當地的自然環境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方式,森林的培育與綜合利用都受到了嚴重的忽視。
2生態林業發展的具體策略
2.1依靠科技發展生態林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發展戰略同樣適用于生態林的建設與發展。在過去的發展模式中,我國許多地區普遍采用傳統粗放式的生態林建立與維護模式。在這樣的方式下,生態林業的建設缺乏科學性,不僅難以達到預想的生態林業建設發展目標,還很有可能對原有的林木生長狀況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可能對其他物種以及整個的生態系統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設生態林,首先要樹立依靠科技發展生態林的第一理念,加大科研投入,建設生態林科研隊伍,結合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針對林木本身的品種、荒漠化的治理以及森稱災害的放置等生態目標制定出科學、有效以及精細化的培植目標與具體的培植方案,以此來指導生態林的建設。
2.2繼續堅持退耕還林
生態林的覆蓋面積大幅度的縮小是我國自經濟快速發展以來遭遇到的一個較為嚴峻的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經濟林木遭到大面積的削減,一方面為了經濟發展,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砍伐的樹木都被作為建筑材料或是其他經濟發展消耗品,另一方面人口數量在這段時間大幅度增長,為解決糧食等問題,更多的林地被開發為耕種用地。這一狀況直接導致了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人們的生活環境惡化?;诖?,為了緩解這一不利的生態狀況,國家有關部門采用了退耕還林的策略來維護生態林的培育與發展。在今天,國家和地區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仍然要繼續堅持退耕還林,一方面為了更好的促進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達到了保障正常生態林的覆蓋面積。
2.3完善生態林發展的法制建設
想要更好地促進生態林的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促進生態林建設的有效開展,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立法,為建設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法規建設也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的過程。首先,需要明晰生態林業立法的現狀,結合生態林業發展的現狀,對于相關的立法工作做出一個全面的評估,通過這樣政府才能夠更好的立足現狀,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規。其次,結合生態林現下的發展狀況,政府應當盡快制定出亟需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天然林的保護或是荒漠化的防治等。為了更好地促進生態林的建設,政府也應當加強林業建設執法維護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更有效的促進林業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對于林業建設的規范化操作也能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3結語
總而言之,完善生態林業的培育與建設不論是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實現可持續的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充分認識到建設生態林業的重要性,加大資金建設投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和方法來完善生態林業的構建,這對未來社會的長遠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韋小滿.生態林業建設及生態林業的發展趨勢[J].吉林農業,2011,(10).
關鍵詞:區域景觀生態格局;可持續發展;黃帝文化園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049-04
1 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從狹義上指自然與一般自然的生態系統的安全關系,同時也指生態系統上的完整性與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廣義上則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基本權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來源、必要社會資源、經濟與社會生態安全,從而形成一個人工復合型的生態安全系統。生態安全所闡述的是國家或者是區域范圍內的:水、氣候、空氣、土壤等環境因子和生態系統上的健康系統狀況,同時也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狀況大小。景觀生態安全研究基于對生態風險的評價與管理。原來早期的生態風險研究是從個體和種群水平的生態毒理學,當前的生態安全則是開始注重生態系統及其以上的要求,試圖通過以宏觀上的生態學理論進來考量,講述單一或者小區域范圍內的生態風險問題相互聯系,進行生態風險的評估,同時也從生態系統內的服務功能和健康作評價,注重過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著重以功能過程上的生態系統管理方式。
1.2 景觀安全
景觀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觀是不能夠存在與健康穩定發展的,從而無法達到景觀安全的需求,更無法稱之為健康良好的生態景觀。景觀安全含義不光是表述景觀的安全,更是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景觀,人為的因素在整個綜合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體景觀內安全感的獲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對景觀安全的判斷。
景觀安全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是景觀帶給人的安全感,二是人為因素能否保障景觀系統的持續安全發展,從而達到生態景觀的和諧發展。
1.3 區域生態安全
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中尤為重要,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保護,都是對區域景觀生態安全問題的有力控制,并同時能夠有效的持續完善區域空間的格局。
(1)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需要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進行有效合理的綜合性考量。同時面對生態系統的退化,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恢復,社會經濟上的可持續發展,共同都是對解決區域性生態問題的系統性回答。確保將不同尺度上的生態修復措施相互聯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決宏觀生態問題能夠保持有整體性與系統性相結合。
(2)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針對性與特定性,結合生態學理論,加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原則,生態系統修復為基準。用于目前最為重要的生態、社會、經濟等問題的解決,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方法與措施,將這些方法應用于區域空間地域上,完善景觀生態安全。
(3)考慮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出現,多由于大范圍內的人類不合理的使用與干擾,應該重視小區域內的問題,并延伸發展到大區域大尺度的全球性問題上,重視區域內的生態環境的修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都是目前生態保護的發展趨勢。
(4)人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相處與發展,才能達到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為措施有益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生態問題。
2 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的理論基礎
2.1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基于生態學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學與系統科學的結合的科學。系統論、等級理論、經濟地理理論、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共同構成了景觀生態學。
生態安全格局的體現,是需要通過優化景觀環境來得以實現。景觀生態的優化,需要對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過程,排除對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生態過程,修復對生態過程有利的。這樣才能達到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的要求。優化景觀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對景觀的再建與恢復,主要是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環,以迎進新的景觀單元組,重新修復受損的空間結構,調整景觀格局。
2.2 保護生物學
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對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預也逐漸增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問題是當今全球關注的重點。保護生物學是對保護物種及其生存環境的科學,在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顯,景觀規劃上應提出多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法,建立國家性綜合公園、生態自然保護區,建立核心保護棲息地,同時建立緩沖區以減弱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梢?,面對區域景觀生態環境問題,優化格局,從大尺度上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維持穩定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終才能達到區域生態景觀安全。
2.3 生態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討論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之間的關系,用最小的投入產出最大的利益。當前社會某一種觀念是追求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總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格局理念不符合。針對當前區域生態環境中的問題,應改變經濟發展模式,運用科學的方法與對策。
2.4 恢復生態學
為確保生態系統內服務功能正常有序進行,首先要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健康。生態系統健康是整個生態圈內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性,也是自身能夠合理的自我調節,應對危險自我恢復的能力。研究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目的是解決人類對資源使用與自身生存環境質量安全的問題,保證生態系統能夠安全健康地發展進行。
恢復生態學不僅僅是對生態系統的討論,同時也是多層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復技術、非生物要素的恢復技術、整體生態系統的規劃設計,還有人類的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所組成的結構與功能過程的恢復。
3 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規劃
3.1 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原則
(1)異質性原則。如何保證生態異質性的可持續問題,需要對異質性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態狀況,因地制宜地對生態破壞進行分類,確定區域景觀生態安全建設的層次,有序準確地進行設計與規劃。
(2)針對性原則。深刻了解區域生態環境出現的問題,確定干擾源。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內的結構和功能,運用合理精確的規劃和設計思路。
(3)綜合性原則。需要對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進行考慮,使得能夠對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產生有利的影響。這需要進行合理的綜合規劃,通過合理的生態規劃法則與技術,達到生態安全標準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擾分析原則規劃
干擾分析能夠對生態問題中的過程與原因進行詳細的解讀。生態問題的解決更加直觀。
(1)對干擾程度進行分類, 分為改變過程的、直接影響目標的、間接影響目標的和環境產生壓力的類型,這需要在空間上進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監測、評價和排除過程作為規劃的主要目的,同時分析干擾的層次,以及組成景觀層次、群落層次、生態系統層次等。確定干擾性尺度范圍,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
(3)把社會經濟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擾分析中,這樣更加有針對性。
(4)自然干擾與人為干擾性結合,保持景觀生態的異質性,把不利于景觀生態發展的排除,使得景觀恢復中人類干擾能與安全格局相互發展。
干_分析的規劃是將社會經濟文化與自然景觀生態系統的理論在實踐中進行體現,因對生態系統及其影響的因素分析,是個極其復雜而且困難的過程,而用干擾分析生態學,對影響生態安全因子的產生、經過、結果的分析變得簡單清晰,所以能對區域安全格局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3.3 格局優化原則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有完整和系統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綜合考慮區域當中的生態作用、景觀生態格局空間關系、人文與自然過程的特點和相應的影響。
(2)整體布局。通過分散與集中的原則,形成一個高度穩定的總體布局模式,用以滿足生態規劃的要求。
(3)關鍵地段識別。是在景觀生態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和價值的部分予以重視,其中包括,生態中的關鍵點裂點、生物種群的生活環境類型、影響景觀發展的重要單元。
(4)空間屬性規劃。通過生態的角度,對現實存在的景觀問題和特點,用整體的布局與目標來對景觀進行優化。
(5)空間屬性規劃??臻g屬性有如大小、形態、邊緣寬度、長度等復雜的邊緣屬性;廊道的連通性、水文過程的多層網格格、河流通道的緩沖區、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與緩沖帶的位置為主的網絡屬性。景觀格局優化是對環境生態問題,用景觀的手段來解決的生態學途徑。
3.4 預案研究
預案主要是針對未知的可能性進行某種探索,并且加以實現的方式途徑,以系統科學的方式方法幫助決策者順利解決問題。生態規劃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兩種不同的方法。預案方法是通過格局優化與干擾分析的規劃來實現的,相互影響促進,格局優化作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種不同的預案的可能性;干擾優化則是把影響生態安全水平的干擾因子作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適合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設計需要。這兩種因子同時對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規劃的完美體現,從而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結果,發揮出二者之間融合的特點與優勢。
4 區域生態安全格局設計
生態安全格局設計方法是整合了格局優化、干擾分析與預案分析等方法,分為4個步驟進行。
4.1 景觀生態問題的分析與評價
運用GIS、RS技術,對區域景觀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擾源、頻率、強度等特點與風險狀況,區分區域生態景觀問題與格局狀況的關系,以及經濟社會與生物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中所存在的功能問題的分析,生態系統中健康狀況。都是對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設計中,需要仔細研究。
4.2 安全層次設計與總體規劃目標
從區域生態環境問題中所得出相應結果,對生態安全的現實問題與狀況進行合理評估,把先前的預案作對比,得出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整體目標。區域生態安全規劃的種類也各有不同,如以人類活動發展居住為主的區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區域,農業活動發展區域等,都有各自相應的安全指數。
4.3 預案設計
需要把干擾控制對策,社會經濟文化對策,對生態功能修復對策相互結合,對將來不同情況下的干擾變化做出準確的預測。保證在有利的干擾和不利干擾的變化中能夠進行設計預案。研究中應采用預測模型,空間模擬等方法,對不同狀況下所導致的生態安全問題進行對比參照,同時也應當對生態文化經濟狀況進行評估,等處在不同生態安全方面的預案結果。
4.4 適應性管理
主要是針對區域環境問題的多樣性,采取不斷完善的理念,對區域內的生態安全格局的方案,進行適應性管理。第一步,應當對方案實施的效果展開分析調查,對監測的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其中包含有對動植物的評價、景觀生態的評價、社會文化經濟的評價、生態系統的評價,也需要對過程中的作用與之前的目標之間的不同做出評價,從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時反應到設計之中,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的新問題,區域內的生態文化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和區域生態規劃中的設計規劃的新發展等,都將經過監測和評估,在新的生態安全格局設計方案中體現。所以適應性管理是一個在不斷變化、整合的過程,是區域生態安全設計的重要基礎。
5 建立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步驟
5.1 “源”的選取
考慮搭配生態安全格局中“源”的確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進行保護的對象或者區域看作“源”。在對現狀調查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是單一的物種作為目標,也可以是某個需要被保護發展的區域,都是可以被認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類活動對空間環境的利用,是被認為是對空間的掌控與覆蓋的過程,然而要進行控制需要對克服當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應人類對空間作用所產生影響的趨勢。最小阻力面為模型,公式為:
其中f為未知的正函數,反映空間中任意一點的最小阻力與其到所有源距離和景觀基面正相關關系[2]。Dij的是物種從源j到空間某一點所穿越的某景觀的基面i的空間距離;Ri是景觀i對某物種運動的阻力[3]。盡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積值可以被認為是物種從源到空間某一點的某一路徑的相對易達性的衡量[5]。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目前已應用到景觀生態戰略點的判別。
5.3 由阻力面來判別景觀空間
根據阻力面的理論,對生態安全格局中發生的景觀過程,這些過程包括人類活動、自然活動、生物物種活動等過程,對這些過程進行分析研究,來判斷過程中對哪些是景觀生態安全有利的與哪些不利的,包含緩沖區、源間連接、射道和戰略點等,劃定各級的生態安全格局水平等級。
6 結語
區域景觀安全生態格局的研究,不僅是對該區域自身生態系統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慮人類活動不斷擴張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的研究。在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等級的理論上,進行對不同級別區域的發展,做出了相應的對策與思路,多層次的安全格局是對生態系統安全的多重保證。同時,隨著自然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的研究也會有所變化與進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斷適應新要求。這也是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理論,現階段不夠完善,需要不斷地進行改造升華。區域景觀生態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標準,人類對于生態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生態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斷改變。當今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區域景觀生態安全的研究是對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王云才.景觀生態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觀生態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3]肖 科.GIS技術在城市景觀生態規劃中的應用[J].新材料新裝飾,2013(7).
論文摘要: 湖泊富營養化是當前我國湖泊面臨的主要污染問題,在對湖泊富營養化進行了諸多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本文就當前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現狀和所存在問題進行了思考,指出今后在湖泊富營養化治理中的進展情況。
一、湖泊富營養化及其危害
富營養化指湖泊、水庫、緩慢流動的河流以及某些近海水體中營養物質(一般指氮和磷的化合物)過量從而引起水體植物(如藻類及大型植物)的大量生長。由于藻類在與水生植物競爭營養鹽上有優勢,當湖泊水體營養鹽過多后,藻類滋生,根生或者浮游生物大量生長。造成對湖泊水體正常功能的危害。例如導致飲用水臭味和水色的變化。大量浮游植物或者淺水根生植物的生長繁殖,可能導致湖泊沼澤化,容積大幅度減少;植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釋放大量溶解性有機物,導致水質急劇惡化。藻類在代謝死亡過程中能夠釋放各種藻毒素,具有比較強的毒理作用,危及整個湖泊生態系統。通常,湖泊、海灣富營養化的限制性物質是氮和磷,所以用氮和磷作為富營養化的指標是有效的。實驗表明,隨著水
中氮肥、磷的增加,藻類的繁殖量也在增加,而且有線性關系。其結果是引起水質惡化、味覺和嗅覺變壞、溶解氧耗竭、透明度降低、漁業減產、死魚、阻塞航道,對人和動物產生毒性。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近十幾年來,我國湖泊富營養的趨勢發展很快,到本世紀末,大多數湖泊的富營養化都有加重。故對湖泊富營養化的防治已成為當務之急。
二、富營養化治理的進展
1.物理方法
(1)污水分流。湖泊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源污染。工、農業生產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是造成湖泊水體營養鹽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通過對排放管道的改造,將污水的排放引至別處,是防治湖泊富營養化重要的、有效的措施。
(2)換水/稀釋。湖泊內營養鹽含量過多,通過換水/稀釋可以直接將湖泊水體內的營養鹽濃度降低,同時可以排除掉大量的營養鹽。
(3)深層排水。湖泊底層營養物含量高,一般而言,底層水的營養鹽濃度高于表層水,當水流轉時,底層湖水進入上層,引起表層湖水營養物含量的增加。
(4)曝氣/混合。采用機械攪拌、壓縮空氣、水泵、噴射泵等方法進行曝氣和促進水的流動,可以防止底泥釋放磷,改善氧氣狀況,加強礦化作用,降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等效果。
(5)挖泥。富營養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積物常是一個營養庫,在一定條件下可不斷釋放磷,這稱為內部負荷。當外部負荷減少后,內部負荷可補償,使富營養化現象繼續存在。挖泥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營養鹽含量,減輕內部負荷對湖泊的影響。
(6)機械收草藻。利用機械收割裝置直接收獲水草和藻戔可以直接改善湖泊的表層生態環境,同時,水草和藻類本身就會吸收大量的營養鹽,通過對它們的收獲也可以從湖泊中去除營養鹽。
2.化學方法
(1)深水曝氣技術。營養鹽類的大量注入,致使藻類及浮游生物異常繁殖,水體溶解氧急速下降,在水與底泥的交界面甚至出現厭氧現象。在深水進行人工曝氣,可以在不改變水體分層的狀態下提高溶解氧濃度;其次還可以降低氨氮、鐵、錳等離子性物質的濃度,可有效改善厭氧狀況。
(2)營養物鈍化。利用鋁鹽與無機和顆粒磷產生沉淀,可以減少水體中磷的含量,鐵鹽(氯鹽或鋁鹽)、硫酸鋁鐵、泥土顆粒和石灰泥都有類似的功能,鈣鹽也是相當有效的營養物鈍化劑。
3.生物方法
(1)水生植物修復技術。利用適合相應湖體環境的水生植物及其共生的微環境,來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質。水生植物在其生長期間可有效吸收與富集水中和底質中的營養鹽,起著“營養泵”和“營養庫”的作用。合理構建并維持水生植物的生物量,可轉移出氮、磷等營養鹽,各類漂浮植物、浮葉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水生植被的恢復和重建可有效分配水體營養鹽,避免單一優勢種的過度滋生,保持水體凈化能力。
(2)水生動物修復技術在湖泊水庫生態系統中,水體中的藻類除受營養物質的控制外,作為食物鏈中的一環,也受到浮游動物和魚類的控制。因此,可以通過調控食物鏈的環節來達到改善湖泊水庫水質的目的。
(3)生物膜技術。利用比表面積較大的天然材料或人工介質為載體,利用其表面形成的粘液狀生物膜,對污染水體進行凈化。載體上富集的大量微生物能有效攔截、吸附、降解污染物質。
三、富營養化治理方法存在的問題
對于湖泊富營養化,各個國家和地區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學、生物方法對其進行預防、控制和修復,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現在主要的物理處理方法有底泥疏浚、引水沖洗等;化學方法有投加混凝劑和除藻劑等。這些物理、化學方法對湖泊的治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污染嚴重的湖泊進行底泥疏浚,易導致底層的沉積物發生懸浮和擴散,促進了沉積物中的氮、磷營養鹽及其所吸附的金屬離子的釋放,從而使水體環境面臨受沉積物中釋放的重金屬離子及氮、磷營養鹽二次污染的風險;投加化學藥劑,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水體透明,水質得到改善,但是長期使用可能會加速湖泊的老化,引發新的生態問題。相比較來說,物理和化學的處理方法成本高,并且對富營養化的治理不徹底,只能在短期內效果明顯,不適于長期使用。國內外對水體富營養化的研究和實踐證明, 目前生物調控和生物修復方法因其成本低、處理徹底且無二次污染而得到行業內的認可。
四、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展望
近年來, 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湖泊富營養化進行著不斷深入的研究,但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日益凸現,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湖泊除少數位于西北的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這種污染不是減緩而是在加劇。因此,我國對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也日益重視,但是由于公民環保意識的淡薄,處理設施的陳舊,以及我國經濟的相對落后,政府環境監測管理、政策法規存在的不足,徹底治理湖 白的富營養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治理,根據現有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措施,重點應放在控制污染源上:控制排磷、排氮的點源污染、非點源污染以及內源污染;制定污水的排放標準,并且加強監督和管理力度。限制湖區的人類活動,嚴格管理湖泊水產養殖、
流域盲目開發以及植被的破壞、周圍鄉鎮的污水和固廢的排放。政府應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湖泊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對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我們還應積極借鑒國外湖泊治理的先進經驗,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湖泊的富營養化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在湖泊生態修復問題上,要認清治理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樹立解決水環境問題的長遠觀點。所以湖泊富營養化的生物修復技術應成為基礎研究領域首先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之一,也是今后一段時間湖泊富營養化治理的主要研究之一。
參考文獻:
[1]李雪梅,楊中藝,簡曙光等.有效微生物群控制富營養化湖泊藻的效應.[J].中山大學學報.2000.39.(1).
1、關于能源環境的內涵概述
能源屬于自然界中以多種形式存在的能夠提供某種能量轉化的物質資源,它是人類賴以生存,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環境是相對于某種主體事物而形成的相關物質因素及客觀條件。能源的性質類別、儲量分布是反應人類環境特征的重要因素。
所謂能源環境,就是指社會生產發展與經濟生活所依賴的主要能源的自然狀態。人類社會生活中,能源的開發、生產、利用以及循環再生等能源活動狀況對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大作用和影響。
2、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1)煤炭能源:煤炭開采往往會造成礦區地表巖層發生沉降、裂隙、煤矸石堆積等破壞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煤炭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煙塵污染物,會形成空氣污染和酸雨等環境問題。
(2)石油和天然氣:油氣礦層勘探開采提煉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液、廢氣和廢渣,通常會導致地表土壤嚴重鹽漬化,造成地面及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油氣利用中排放的硫化氫、碳氫化合物等有害氣體會造成大氣污染或溫室效應。
(3)水電能源:水電能源開發對水體的截流會造成水資源污染自凈能力弱化、導致水體流速、溫度及地下水流量和方向發生改變,甚至淹沒沿岸土地破壞自然環境,影響庫區生態氣候,對庫區水生和陸生生物棲息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4)核能地熱:核能開發利用的核燃料特別是鈾礦采冶生產和及其廢料處理產生排放的廢水、廢氣與廢物中含有氡、鈾及其它有害化學物質;地熱超量開采或過度排放含有有害元素的地熱水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5)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往往會形成一定的噪音污染和電磁干擾,生物質能開發可能導致土壤養分損失和侵蝕,并對自然景觀和昆蟲鳥類等生物產生負面影響;農村秸桿能源利用造成室內外空氣污染,影響居民健康衛生。
3、當前我國能源環境管理面臨的相關問題
3.1 能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科學管理意識滯后
相對而言,能源環境管理屬于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很多單位與個人對于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缺乏科學管理意識與環境保護理念,特別是相關主管組織部門管理機構松散,導致能源環境管理職能嚴重弱化,造成能源利用的極大浪費,廢棄廢物的隨意排放,導致環境污染嚴重。
3.2 能源消費結構及其發展失衡造成環境管理不力
隨著現代工業的高速運行,目前全球能源形勢較為嚴峻,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耗急劇增加,現代社會的消費意識,致使能源消費結構面臨的著經濟增長、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的壓力愈來愈大,導致全球能源消費結構與能源開發的嚴重失調,造成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或破壞,甚至引發嚴重自然災害。
3.3 相關能源環境管理的技術與資金投入嚴重缺失
面對當前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能源環境管理需要一定系統科學的管理技術來實施,更需要充備的物資經費來保障,受管理意識和客觀經濟條件制約,很多地方的能源環境問題管理資金保障嚴重不足,能源開發與發展的技術管理措施相對落后,相關節能、環保、能源再生等技術科研跟不上形勢發展需求。
3.4 能源環境管理的法制監督與保障體系相對弱化
能源環境管理,屬于整體性社會行為,涉及到人類社會生產與生活的諸多方面,影響著人類生存的安危程度,很多地方政府與組織個體,由于忽視能源的合理開發與科學利用,對于能源試產消費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不能全面認識,造成能源環境管理方式手段粗疏,缺乏規范統一的法律制度體系來保障。
4、新形勢下加強能源環境管理的策略
4.1 加強政策宣傳與科學引導,強化能源環境管理服務意識
加強政府引導及職能調控,通過多種形式加強生態文化教育,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強化能源環境管理機構體系建設;倡導科學合理的能源利用與消費意識,正確處理客觀矛盾,實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能源環境污染治理實效性。
4.2 協調能源消費與發展規劃,促進能源環境管理持續發展
立足于實際國情,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堅持長遠規劃,合理開發和利用能源資源,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構筑節能資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耗能行業的節能與環保管理,促進能源利用及環境管理的科學化。
4.3 優化管理措施與技術創新,推動能源環境管理穩定運行
依據現有科學技術為依托,拓展有利資源優勢加大資金投入,推動能源開發與節能環保技術科研與實踐,因地制宜的發展可再生能源等多種能源自愿并加強能源儲備,加強能源環境管理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實現能源環境管理的技術推廣。
4.4 完善法律監管與保障機制,提高能源環境管理合法實效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通過多種形式集思廣益,充分構建和完善相關能源環境管理法律制度規章體系,嚴格依法執法力度,加強能源環境管理的動態監管與科學評估,促進和保障能源與環境的安全與協調發展。
5、結語
總之,新形勢下,關注能源和環境問題,探究和優化節能環保技術措施,科學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是促進和保障當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