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資產負債的關系

資產負債的關系

時間:2023-06-28 17:31:3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資產負債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資產負債的關系

第1篇

關鍵詞:客戶關系;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8-0052-04

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競爭加劇。一方面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同業之間在市場的爭奪中,使客戶關系變得越來越重要(注: 銀行客戶關系是指為客戶服務、給客戶貸款和吸收存款戰略復合體,這種客戶關系決定商業銀行制度特點。);另一方面競爭導致銀行凈利差越來越薄,銀行已不能單純依靠較薄的利差來消化風險帶來的損失,必須主動地將風險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中,利率風險管理和信用風險管理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核心內容。因此,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不僅要對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等進行全面和全過程的管理,而且要對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和客戶關系進行協調管理。同時,銀行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活動中必須認真考慮資產負債行為對客戶關系的影響,并加以解決。

一、客戶關系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第三個關鍵變量

Joseph F?Sinkey(1992)認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有兩個關鍵的變量,是凈利息收入和銀行資本價值,即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短期目標變量和長期目標變量。[1]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短期目標為在銀行可接受的風險水平內使凈利息收入最大,或在一定凈利息收入上,使風險最小。在商業銀行龐大的資產負債組合中,一般來說,除了少量的現金外,可視為一個風險資產組合(注: 雖然商業銀行資產中包括無違約風險和利息率確定的政府債券。但從現代資產組合理論來看,無風險資產必須滿足以下條件:第一,必須沒有違約風險;第二,沒有市場風險,即無風險資產的到期日必須與資金來源的期限嚴格一致。任何一種到期日超過或早于計劃期的資產(或證券)都不是無風險資產。政府債券雖然滿足第一個條件,但要滿足第二個條件則相當困難。)。由于現金不產生收益,當生息資產不變時,影響凈利息收入主要是凈利息收益率。所以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短期目標也可表述為:在一定的風險下使凈利息收益率最大,或在一定的凈利息收益率上使風險最小。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短期目標可用圖1表示。

圖1是一個由風險和預期收益構成的坐標圖,曲線SS'為現代資產組合理論中的有效前沿,曲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在一定時期內商業銀行最優資產負債組合的風險與收益關系。A點代表某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的風險-收益,從圖1中可以看出,這不是最優組合,因此,A點必須向SS'曲線移動,其路徑有多條。我們關注兩條路徑:一是從A點到B點。此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不變,收益達到最大。二是從A點到C點。此時,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收益不變,風險最小。這樣,從A點到B點或從A點到C點,就反映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短期目標的實現過程。其實,圖1也反映出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長期目標的實現,當從A點到C點時,風險不變,收益達到最大,此時銀行資本價值也會達到最大;同樣由A點到C點時,也會使銀行資本價值增加。

以現代資產組合觀點來看,要使AB或AC的關鍵在于:一是如何有效控制組合中資產收益間的相關性;二是如何有效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因此,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的利率風險管理中,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都是一種決策技術,能否取得預計的效果,還取決于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組合的能力。對于信用風險管理,則需要通過分散化來調整資產負債組合中各資產或負債收益間的相關性。所以,能否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目標,不僅取決于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決策能力,還取決于商業銀行對資產負債組合的配置和調整能力。與一般工商企業不同,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企業,資產負債是其與市場上交易對手即客戶進行交易的結果,如要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勢必會影響客戶的利益,即影響與客戶的關系。

商業銀行是服務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保留客戶是服務企業所要面對的關鍵戰略問題。隨著金融同業間競爭日益激烈,如何保持客戶的忠誠度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問題,而且客戶關系也會直接影響銀行股票價值。[2]資產負債業務是銀行最主要的服務活動,資產負債管理作為占主流地位的現代銀行經營管理方法,在其實現銀行資本價值最大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銀行與客戶的關系。因此,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良好客戶關系成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在實現銀行經營目標過程中的第三個關鍵變量。

二、未考慮客戶關系是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行為的主要缺陷

當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是以銀行為中心,在控制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的過程中,較小或沒有主動地考慮其資產負債組合配置或調整行為對客戶關系的影響。

這種管理的思維方式在銀行信貸市場上最典型的體現就是“信貸配給”(注: 信貸配給可分為均衡信貸配給和非均衡信貸配給。非均衡信貸配給是指某些制度上的制約所得到的長期非均衡現象(Scott,1957)。文中的信貸配給是指均衡信貸配給。)。所謂信貸配給是指當某些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的所有價格因素和非價格因素時,其貸款需求還得不到滿足的情形,其中的價格因素是指銀行要求的,且不受政府約束的貸款利息水平。傳統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充分體現了“信貸配給”的工作方式,如商業銀行規定對同一借款客戶貸款余額與銀行資本凈額的比例,規定對最大十家客戶發放的貸款總額與銀行資本凈額的比例等,這都是商業銀行典型的信貸配給方式。信貸配給是銀行資產分散的一種工作方式,在特定時期,這種工作方式對銀行控制違約風險是有作用的,因此是一種帕累托改進。[3]但采取信貸配給的思維方式是以銀行為中心,銀行為控制違約風險,即使客戶完全滿足銀行的要求,銀行也不滿足客戶的全部貸款需求,這種工作方式不利于銀企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而銀行貸款的價值來源于長期的銀企關系。[4]這使銀行常常處于業務關系和風險保全不可兼得的困境。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久期缺口分析作為商業銀行管理資產負債組合利率風險的決策分析技術和決策工具是有效的。但如果是通過調整銀行資產負債表內項目(特別是存貸款)的規模和期限來實現決策目標,有可能將利率風險轉嫁給自己的客戶,這不僅會影響銀行與客戶的關系,也會使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效果受影響。一是當客戶不愿意接受銀行轉嫁的利率風險,或不能承受銀行轉嫁的利率風險時,將會增加違約的可能,使銀行在降低其資產負債組合利率風險的同時增加了違約風險,同時也損害了客戶關系;二是銀行想通過表內項目調整來平衡其資產負債組合缺口,但以客戶為主的市場力量如不愿接受這種調整,將會采取一些所謂的反平衡行為(注:反平衡行為指銀行客戶根據對市場利率的預期而作出的一些不利于銀行平衡資產負債組合缺口的行為。),會使缺口管理的效果不能如愿以償。

三、對客戶關系和風險協調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內容

以銀行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只能適應市場競爭不激烈、金融市場不夠發達,客戶投融資渠道窄、銀行在金融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的經營環境。當金融市場相當發達,企業、居民等投融資渠道增多,銀行之間、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競爭激烈,以銀行為中心的資產負債管理思維方式將難以適應。

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理念應是以客戶為中心,即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風險是銀行資產負債行為與之俱生的,管理風險并不是目的,而是有助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管理的目標應是在維護客戶關系的基礎上使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資本價值不受風險因素變動的影響或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使兩者最大。因此,這要求商業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過程中,對客戶關系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進行協調管理。

四、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與客戶關系協調管理的思路

從維護客戶關系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行為將更象Ho-Saunders銀行資產負債行為分析框架中的做市商。銀行在存貸市場上提出合理的買入價(即存款利率)和合理的賣出價(即貸款利率),貸款者或存款者在相應的價格下金融需求得到滿足。這種行為方式將使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匹配更加突出。一方面信貸資產在地域、行業和單個借款者之間的分布將不能滿足銀行信用風險分散化的要求,潛在的信用風險可能加大;另一方面,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也將更為突出,利率風險也可能增加。因此,該種資產負債行為方式將使風險管理顯得更為重要。

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風險必須由愿意接受風險并有能力承受風險的市場參與者承擔,當客戶不愿接受風險時是不能轉嫁給客戶的,必須通過金融市場交易來轉嫁和分散。信用風險是銀行固有的、必須承擔的風險。因為銀行資產轉換的職能要求銀行必須進行信用評估并承擔一定的風險,信用風險往往與單筆貸款的違約率相聯系。因此信用風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非系統性風險,通過有效的信用評估和分散化能減少。銀行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可能產生流動性風險。在利率多變的環境中,還會產生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一種總量風險,其風險與單筆資產或負債業務關系不大,與銀行資產負債組合缺口有關。同時利率風險是系統風險,只能通過轉嫁來減少。由于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的性質不同,控制方式不同,這決定了銀行對兩種風險的管理目的不一樣。對于信用風險,銀行必須承擔一部分風險;對于利率風險,銀行可以不承擔,也可以承擔一部分風險。因此,不可能通過金融市場交易同時對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進行管理。筆者認為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利用金融工程的剝離技術,將利率風險從銀行資產負債組合中剝離出來單獨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利用利率衍生工具來進行管理。其實利率衍生工具就是將利率風險從標的資產中剝離出來,對利率風險進行交易。

當利率風險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剝離出去以后,筆者認為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有時加上匯率風險)應交給專門機構進行專業化管理。這樣銀行分支機構就只須關注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不必考慮資金期限的匹配問題、流動性問題、利率和匯率的變化問題。由于銀行分支機構不再對利率風險管理負有直接責任,因此,資產負債組合中的期限匹配等問題,也就不必通過對存貸款結構調整來解決,而主要應通過金融市場的交易來完成,這就不會影響銀行與客戶的關系。

信用風險的分散也不是全部靠對某些行業、地區或單個貸款者進行數量限制來達到,更多的是通過市場化交易來分散。更進一步的做法是將部分信用風險從貸款資產中剝離出來單獨進行管理,即利用信用衍生工具交易來分散信用風險。所以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中的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適當分離并單獨管理,通過金融市場來轉嫁或分散就能夠實現協調管理。

五、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套期保值是實現協調管理的重要手段

協調管理要求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條件下,對銀行資產負債組合的利率風險和信用風險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目標。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方法在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的應用,其實質是通過買賣金融衍生工具來構建虛擬的資產或負債,使虛擬的資產或負債的利率敏感性狀況與銀行及時持有的資產或負債正好相反,而這種虛擬的資產或負債不會影響銀行與客戶的關系。

一些研究表明商業銀行運用套期保值能對其資產負債組合中的風險進行有效地控制。Diamond(1984)通過信用中介模型分析指出,利用衍生工具能增強銀行作為被委托為監視者在信息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可信度。[5]而Géczy、Minton、Schrand(1997)同意市場信息不對稱是激勵商業銀行套期保值的必要條件。[6]這說明套期保值是商業銀行應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因此可緩解銀行貸款的信貸配給。Schrand和Unal(1998)認為銀行套期保值是用來協調風險管理,主要是控制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7]

由此可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組合風險控制和客戶關系協調管理問題可以運用套期保值方法來解決。辛基(2002)指出,雖然衍生工具、持續期和證券化代表了管理風險的創新方法或更深的方法,而許多銀行并未使用這些技術來管理資產和負債,它們的資產負債管理也相當成功。但是現在還無法確定在沒有這些現代方法的情況下,銀行是否能繼續成功地進行資產負債管理。

參考文獻:

[1] Sinkey,J.F.Jr,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nagement[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Sinkey, J.F., Jr., Carter, D.A, 1999. The Reaction of Bank Stock Prices to News of Derivatives Losses by Corporate Client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3.

[3] 周鴻衛.信貸配給的效率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6).

[4] Merton,R.C,1993.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In Operation and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edited by P.England.Stockholm:Economic Council.

[5] Diamond,D,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

[6] Géczy,C.,Minton,B.A.,Schrand,C,1997.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J].Journal of Finance,52.

[7] Schrand,C.M.,Unal,H,1998. Hedging and coordinated risk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thrift conversions[J].Journal of Finance,53.

A Study on 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Modern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ZHOU Hong-wei,ZHANG Rong

(Finance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79,China)

第2篇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債務融資 公司業績

一、實證研究的設計

本文對最近5年我國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選擇的研究期間為2003年~2007年。最終選取了46家制造業A股上市公司和35家商品流通業A股上市公司為分析樣本。

1.變量的界定

(1)應變量的選取。選取總資產收益率作為衡量公司業績的指標,還選取了主營業務利潤率作為參照的績效指標。計算公式:總資產收益率(ROA)=當期凈利潤/期末資產總額;主營業務利潤率(ROC)=當期主營業務利潤/當期主營業務收入。

(2)自變量的選取。采用與國內大多數學者一樣的指標,資產負債率來反映公司的債務融資水平。計算公式:資產負債率(LEV)=期末負債總額賬面價值/期末資產總額賬面價值。

(3)控制變量的選取。根據相關文獻的研究結果,本文設置了以下控制變量:公司規模(SIZE)=LN(期末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GR)=(主營業務收入本年數一主營業務收入上年數)/主營業務收入上年數;現金流量(CASH)=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

2.模型的建立及假設的提出

結合選取的變量構建如下線性回歸模型:

ROA=α+β1.Lev+β2.SIZE+β3.GR+β4.CASH+ε

ROC=α+β1.Lev+β2.SIZE+β3.GR+β4.CASH+ε

基于權衡理論的觀點,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兩大行業中,負債總體水平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均呈“倒U型”,存在一個最優的負債比例區間,只是兩大行業最優負債比例區間存在明顯差異。

二、實證檢驗

1.制造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1)制造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直方圖

注:分類標準為:1.00代表負債率小于30%的樣本數據; 2.00代表負債率在30%~50%的樣本數據; 3.00代表負債率大于50%的數據;圖3、圖4中分類標準與此相同

上圖顯示出自變量和相應應變量的關系為:制造業中總資產收益率(ROA)隨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下降;主營業務利潤率(ROC)也同樣隨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下降。

(2)制造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回歸分析

在以總資產收益率(ROA)為被解釋變量時,Durbin-WatsonR的取值1.761接近2,說明殘差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F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多元回歸關系在總體上是顯著的。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收益率的偏相關系數為負,并且在1%范圍內顯著異于0;在以主營業務利潤率(ROC)為被解釋變量時,Durbin-WatsonR的取值1.974,非常接近2,說明殘差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F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多元回歸關系在總體上是顯著的。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收益率的偏相關系數為負,并且在10%范圍內顯著異于0。

2.商品流通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的實證檢驗及結果分析

(1)商品流通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直方圖

如上圖所示:在商品流通業中總資產收益率(ROA)隨資產負債率的提高而下降;在以主營業務利潤率(ROC)為被解釋變量時,當30%

(2)商品流通業負債總體水平與公司業績關系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在以總資產收益率(ROA)為被解釋變量時,Durbin-WatsonR的取值2.376,接近2,說明殘差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F檢驗的結果顯示了多元回歸關系在總體上是顯著的。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收益率的偏相關系數為負, 并且在1%范圍內顯著異于0。

三、結論

制造業和商品流通業負債總體水平與經營業績關系存在行業間的差異;其中商品流通業的資產負債率與主營業務利潤率呈“倒U型”結構;制造業的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收益率呈線性負相關關系,商品流通業的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收益率也呈線性負相關關系。資產負債率與績效指標負相關,說明負債融資的增加會降低公司的經營業績,體現出負債治理的無效性。可見債務融資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并沒有發揮很好的治理效應,總體上表現出債務治理的無效性。這與西方理論界提出的負債融資可以提高公司業績的觀點不符。

參考文獻:

第3篇

一、資產負債表因產權制度改革的需要而改變

目前,資產負債表所表現的會計平衡等式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對這一等式有兩個視角的解釋:一是資產是企業資金的占用,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資金來源,所以,資金來源應該等于資金占用,等式成立;二是,等式右邊反映了“誰”為企業提供了資金,資金提供者應在企業中擁有要求權,有多少要求權就應該有多少資產,所以,等式也成立。首先,這樣的解釋過度關注數量相等的關系,會使人們忽視對產權的理解;其次,這一等式雖然也關注到了產權關系,但并沒有說明資產負債表是如何反映企業的產權關系的,不符合會計平衡等式由“資金占用=資金來源”變革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根本目的,即不能很好地解釋由“資金平衡表”向“資產負債表”的轉化。

(一)資金平衡表是適應計劃經濟中單一產權資金運動的數量關系等式 1992年以前,我國的企業會計報表體系以“資金平衡表”和“損益表”為主要構成部分。資金平衡表以“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為設計基礎,以三段平衡為特征,從資金來源和資金占用的角度要求流動資產等于流動資金、固定資產等于固定資金、專項資產等于專項資金,且在流動資金、固定資金和專項資金下分別設置了流動基金、固定基金和專項基金科目。這種會計信息表達了資金來源與資金占用的關系,清晰地報告了企業資金的來龍去脈。這種反映和監督各單位資金運動數量關系的資金平衡表適應了企業單一的產權制度——企業全民所有制的產權制度,符合在全民所有制基礎上,采用國家統收統支體制下的資金管理模式。自建國到1992年,我國的經濟體制以計劃經濟為主,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一方面,企業的運行以國家資金管理為主,強調專款專用、專戶專存。另一方面,企業產權結構單一,國家是企業的唯一投資者和收益者,有權利隨時調撥資金和決定資金的使用。無論從法律上還是企業制度方面來看企業產權都完全歸屬國家所有,企業的產權是不言自明的,無需界定。在這種產權結構模式下,作為投資者與企業資金運作者的國家成為主要會計信息的需求者,也幾乎是唯一的需求者,并不關心產權的歸屬與變更,而更關心資金的來源、使用與安全。所以,當時的會計制度無需強調產權關系和保護產權,其主要職能是反映和監督企業資金的來源、使用及資產的安全,以“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為基礎設計的“資金平衡表”,通過貨幣計量將同類資產換算成相應資金數額的資金投入基金,就可以達到對資金運動監控的效果,以簡單的資金流動所體現的數量關系也能夠滿足國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達到了會計對企業財務監督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作用。這種傳統的會計制度根植于單一產權結構的計劃經濟體制,并在這種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中達到了均衡,資金平衡表也就成了與當時經濟體制相均衡的會計模式。

(二)資產負債表是適應市場經濟中多元產權關系的產權數量等式 1992年以后,在我國的企業會計報表體系中以“資產負債表”取代了之前的“資金平衡表”。資產負債表是以“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為基礎設計的,反映了企業、債權人和投資者(股東)三個主要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產權關系及其結構: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債權人和投資者(股東)分別享有債權人權益和所有者權益。無論是債權人還是投資者(股東)都是以企業的法人財產為權益要求對象,并沒有類似于“資金平衡表”中“資金來源”與“資金占用”的對應關系。這樣的設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而市場經濟的核心制度是產權制度。

1992 年至2002 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明確提出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改革走上了一條全新的、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道路。這一時期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目標,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為改革目標。2003年以后,國有企業的改革仍然以產權制度的完善為主線,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股份制,資本市場得到快速發展,企業融資多樣化,產權主體多元,產權關系復雜化。因此,要實現明晰的產權關系,滿足企業產權主體的利益訴求,維護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必須建立能夠確立、計量和維護產權關系的信息基礎,會計作為企業信息系統的中心樞紐在這一方面具有其天然優勢。正如伍中信(1998)所言,會計對產權的貢獻是與生俱來的,其產生、發展和變革的根本使命是體現產權結構、反映產權關系、維護產權意志。會計又是產權結構變化的產物,是為監督企業契約簽訂和執行而產生的( Watts and Zimmerman,1983) 。

基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需要,1992年我國會計制度的改革采用了國際通行的會計平衡等式,由“資金來源=資金占用”轉化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不僅是資金來源與資金使用數量關系形式的改變,而是會計適應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反映經濟活動本質的內在要求,是一個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產權關系數量等式,其最根本的意義在于實行了一系列維護投資者權益的資本保全制,從而滿足了改革后企業制度對產權關系的核算需要。2003年以后,企業會計改革圍繞著完善和深化企業現代制度建設的需要,進一步細化會計平衡公式內涵,在2006 年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重新明確了財務報告的目標,在資產負債表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等。這些改革進一步體現了會計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投資者為產權主體的服務基礎,形成了真正意義上服務于投資者的會計理論與實務框架,對于推動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制度性作用。

所以,產權制度的變革是會計平衡等式發生變化的根本動力,會計平衡等式由“資金來源=資金占用”轉化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是會計適應市場經濟的建立,明確產權關系,發揮會計在產權契約確認、計量、維護等方面功能的必然選擇。會計平衡等式由注重資金運動的數量關系,變為關注產權關系是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

二、資產負債表整體框架反映的產權關系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它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承擔的現時義務和所有者對凈資產的要求權。對這個概念,如果只理解為企業擁有經濟資源和應該向債權人和所有者履行責任的數量,就等于強調了對企業資產、權益總額及其結構以貨幣金額的反映,只關注了會計語言中貨幣計量形成的一種資金流,而忽視了形成這種資金流動背后真正的經濟動力——產權流。因而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圍繞資產負債表的經濟后果展開的各利益相關者的經濟行為,因為,資產負債表是企業產權關系的體現,以會計獨有的語言,通過貨幣計量企業產權交易行為,包括各種產權的投入、流轉和產出,最終以報表的方式反映企業內部各種產權交易結果的集合。資產負債表的整體框架非常好地反映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的雙重產權結構形式,其右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業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原始產權,其左半部分所表明的是企業法人財產權,以及兩邊產權的互動關系。

(一)資產反映了企業的法人財產權 資產負債表左邊的資產體現企業作為獨立法人所擁有的法人財產,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法人產權,法人財產表現為企業資產,不僅包括股本形式的本金,而且還包括企業的積累以及借入使用的資金即企業債務等一切營運資本。企業擁有法人財產的意義在于,法律賦予企業財產主體的性質,借助于企業法及其他經濟法規,使企業成為上述整體財產的獨立的支配者,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以及部分收益權和受一定限制的處分權,這樣由企業法人財產派生出了法人產權。從資產的來源來看,法人產權還可以看作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以各種契約形式將其所擁有資源的部分或全部產權讓渡給企業,形成企業對這些資源控制權的集合體。當這些資源被賦予法人產權后,企業也就擁有了這些資源的財產經營權,通過運營,將這些資源轉化成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所表示的具體財產內容,所以,資產即是企業經營資產不同的占用形式,也是產權經營的結果。

(二)負債與所有者權益反映了資本提供者的原始產權 把資產負債表右邊的所有者權益和負債理解為資產負債表左邊資產的兩種來源,無異于對“資金來源=資金占用”的理解。靜態的看,對資產負債表右邊負債與所有者權益的劃分方式大致遵循了不同契約類型所產生的兩種不同產權關系的原則。資產負債報表中的負債是債權人以出讓其擁有的資產產權中的使用權為代價,以契約約定的形式獲取固定收益的權利。這種權利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應享有的權利存在著差異,所以,在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負債、所有者權益的分別反映。所有者權益是投資者通過讓渡所擁有資產產權中的使用權和處分權,最終保留占有權和收益權,以投入資本形成企業法人財產,并據此形成所有者的權益。由于法律規定債權人行使權利優于所有者,所以,負債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于所有者權益的前面,由“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演化出“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而沒有“負債=資產-所有者權益”的演化。動態的看,資產負債表所體現的連續性財務信息反映了產權關系的實現和變更。從總體來講,企業作為混合式產權集合體,通過運營不斷發展,并極力尋求一種合理產權的排列方式(產權結構),成立一種高效的運作模式。而這種成長式的運營必然會帶來利益的流入,即資本增值,并據此體現為各利益相關者權益(主要為收益權)的實現以及新的產權關系的產生。會計信息作為企業契約中的一個基礎變量,表現在債權人和投資者身上實質是產權關系的確立、解除,這種確立代表著原始財產的投入,解除所體現的是權益的實現和變更。從投入分配角度來看,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以不同的方式將財產投入企業構成企業經營的基礎,而這種資源產權部分或全部出讓,往往伴隨收益分配權力的獲取。債權人根據其事先確立的契約,從企業收益中獲取固定收益;而投資者根據其投入資本比例享有部分管理、獲取剩余收益、并處分企業的權利。其收益分配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高度流通下的資本利得和紅利分配。在企業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各種債權人和投資者不斷和企業建立產權關系,實現權益,并最終伴隨著產權關系的解除。

(三)資產與權益的關系:原始產權對企業法人產權的派生 與資金平衡表所表現的資金來源與資金占用的對應關系相比,在資產負債表中并沒有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與企業法人財產的對應關系,即不能清楚的計算每一種資產形態中有多少是屬于債權人的,有多少屬于所有者的,只能看到資產與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整體數量關系。因為,資產負債表從整體上更關注企業產權關系的形成,而不是數量的相等關系。

從產權的角度,“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還可以演化為“資產=權益(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 。產權是包括所有權在內的一系列權利的集合,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構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根本特征。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源于資產所有者對其擁有的資產部分產權的讓渡,當企業的債權人和所有者將其擁有的資產部分產權讓渡給企業后,這些資產應形成企業的法人財產,企業擁有了這些資產的法人產權,對其進行控制并經營,經營的過程和效果與這些財產提供時的原始產權歸屬無關,而債權人和股東讓渡產權的收益是對企業經營資產及其增值和契約約定的其他權利的分享,他們對這些資產經營權的運行受到契約約束,根據其擁有的最終所有權按照契約條款在企業中主張權利,不能或者只能有條件地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所以,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法人財產,代表了企業經營規模及履行產權契約的范疇,而右邊是以企業資產最終產權所有者為主體的權利要求,即權益。站在企業的角度,企業一定要界定清楚應該向“誰”履行責任,數量是多少。站在債權人和所有者的角度,他們只需要清楚保證他們權利實現的資產范疇即可,至于向“誰”主張權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當站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向右邊看時,是站在企業的視角看其因受讓資產部分產權而應該履行的責任——應向債權人和所有者履行的責任,其數額分別是負債合計與所者權益合計,且對債權人的責任優于對所有者的責任(所以,負債排列在所有者前面);當站在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向左邊看時,是站在債權人和所有者的視角看其權利主張實現的范疇——企業的全部資產,而無須看到企業財產與資產提供者——債權人和所有者的對應關系。

三、資產負債表項目的產權解讀

資產負債表項目是企業產權變動的“統計”類目。會計人員對所發生的同類產權關系的經濟業務匯總合并,每一類合并后的項目都在產權關系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資產類、負債類和所有者權益類項目根據流動性、償債期和資本永久性的排列實質上體現了企業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產權關系界定、解除以及保護的難易程度。

(一)從產權界定的角度 資產類項目的流動性實際上表現了企業法人財產形成中與利益相關者提供資本所達成的契約產權的復雜程度。例如,貨幣資金作為流動性最強的項目,其中的庫存現金直接存放于企業,以隱含契約明確的將這部分財產權利歸屬企業;然而無形資產項目作為流動性最差的項目,在最初形成時就其本身的價值和形成所發生的費用進行界定的內涵與外延遠比貨幣資金復雜,因此,在確立與之相關的產權契約時也復雜得多。負債類之所以排在所有者權益類項目之前,主要在于債權人僅僅對其擁有資本的經營權(使用權)進行明確限制性讓渡,從而使其產權關系較為明確;投資者將資本所有權委托給企業,形成法人財產權,在達成產權關系時保留部分產權,所達成的永久性產權投入和產權增值的分享關系比債權關系的界定復雜得多。對債權優于所有者權益的法律規定也是考慮到這一點。

(二)從產權解除的難易程度 資產類的排序體現了各類資產解除占用關系和行使處置權的難易程度。例如,貨幣資金轉化成其他資源的能力比固定資產強得多。而債權類項目根據到期日的排序,實質上體現的是債權人和企業解除資金上經營權轉讓關系的難度,債權關系往往是基于債務契約的簽署,其中明確規定了到期日,這種到期日是產權關系解除的重要條款,顯然到期日越近的債權關系解除更為簡單。若將所有者權益轉換成債權來看,其相當于和企業訂立了無期債務關系,理應排在債權類項目之下。所有者權益類科目的永久性遞減式排列,體現了法律所規定的投資者投資的財產所有權以及派生財產所有的關系。實收資本體現的是法定資本,不允許撤回,并在企業內長期周轉使用。同時,實收資本還反映了投資者在企業中享有權益的份額,即權利的大小。資本公積包括資本溢價和在其他資本公積中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部分的項目,作為派生財產權利,在法律規范的限度內有較大的資源轉化的自由,兩者只有股東的集體產權主體,而沒有明確的個體產權主體,所以,其產權的清晰度遠低于實收資本。

(三)從產權保護的角度 資產類項目的排列順序體現了對債權人和所有者權益實現的保證。無論是償還債權人的本金與利息,還是向所有者支付現金股利,最終以貨幣資金支付,資產轉化為貨幣資金的速度和風險決定了債權人和所有者產權實現的程度,而按流動性的排列恰恰反映了不同資產轉化為貨幣資金的速度與風險。對于負債項目與其說按照負債到期日的長短排列,不如說按照債務契約對企業的約束力來排列。負債項目自上而下對企業履行債權人權益的約束“剛性”不同,這種“剛性”體現了企業對不同債務的違約風險,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企業對債權人權益實現的保證。所有者權益項目的排列也體現了企業對不同項目權益實現的保證程度不同。實收資本是所有者在企業中實現所有權利的根本保障,是所有者在企業中享有權利的“母體”,由此可以派生出所有者在企業中的許多權利,對所有者來說是第一重要的事項。資本公積是所有者除實收資本之外的第二資本保證,而留存收益則只是企業在其資本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并不會派生出其他任何權利。

四、結論

對資產負債表的一般解讀停留在會計語言下所體現的財務狀況及其金額和結構,過度關注數量上的平衡關系。這不利于理解會計的經濟后果以及圍繞著會計信息展開的產權活動,也與我國會計改革的初衷不符。我國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與資產負債表變革具有互動關系,產權制度的改革是資產負債表變革的經濟動力,資產負債表為產權的確認、計量和產權關系的變化提供基礎信息。資產負債表所體現的會計平衡等式,由注重資金運動的數量關系變為關注產權關系的等式,是經濟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的必然結果。資產負債表整體上是貨幣計量的企業產權交易行為結果,最終以報表的方式反映企業各種產權契約的集合。資產負債表的整體框架非常好地反映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后的雙重產權結構形式。資產負債表各項目的排列反映了產權界定和產權解除的難易程度,以及各產權主體實現其權益所提供的保證程度。

[本文系河北省科學技術廳委托研究項目“宏觀貨幣政策對我省民營企業融資約束影響的研究——基于區域金融發展的視角”(編號:134576209)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郭道揚:《論中國會計改革三十年》,《會計研究》2008年第11期。

[2]張金若、宋穎:《關于企業財務報表分類列報的探討》,《會計研究》2009年第9期。

[3]伍中信、張榮武、曹越:《產權范式的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會計研究》2006年第7期。

[4]楊丹、陳旭東、葉建明:《中國會計改革30年經濟和會計互動的中國路徑》,《會計研究》2009年第1期。

[5]付磊:《企業制度演變與會計發展》,《會計研究》2012年第7期。

[6]趙士信:《會計對象之探討》,《會計研究》1995年第7期。

[7]施先旺:《財務會計基礎概念:基于產權價值運動視角的分析》,《會計研究》2010年第1期。

[8]劉玉廷:《中國會計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與展望(上)》,《財務與會計》2009年第1期。

第4篇

作者系著名財稅專家,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客座導師,京華智庫研究員

財務報表中主表就一張,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都是資產負債表的附表。為什么說資產負債表是財務報告中唯一的主表呢?因為第一,要是沒有利潤表,可以通過對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期末數與期初數進行比較,計算出當年的利潤數額;第二,要是沒有現金流量表,可以通過對貨幣資金的期初期末余額增減變化,計算出當年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多了這兩張表,只是多了明細反映而已。

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具有內在關系。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結合起來的一個動態等式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從這個等式我們可以看出,虛增利潤(收入-費用),必須同時虛增資產或虛減負債,在虛減負債困難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會選擇虛增資產。例如上市公司一旦進行利潤操縱,90%與資產有關,只有10%左右涉及負債。原因很簡單,操縱負債你得與債權人商量,而操縱資產是單邊行為,與自己商量就可以。

所謂資產的“水分”就是隱藏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費用,是對存續資產少提折舊和減值準備、少計攤銷等,使其實際價值低于賬面價值,資產中的水分實質上就是披著資產外衣的費用;所謂負債的“水分”主要隱藏在資產負債表“預收賬款”、“其他應付款”中的收入,它們是永遠支付不出去的負債。至于所有者權益中的水分就是披著所有者權益外衣的抽逃資本、結轉過來的造假利潤以及未及時轉出的其他資本公積等。

上市公司與民營企業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造假的區別是:上市公司的報表造假,主要就是想辦法將該費用化的支出進行資本化處理,塞到資產負債表中去,讓資產負債表腫腫的,資產虛胖虛胖的;民營企業的報表造假,主要就是想辦法將該資本化的支出進行費用化處理,塞到利潤表中,讓利潤表面黃肌瘦,好像幾十年沒吃飯。

要搞清楚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以及現金流量表的關系,我們先應搞清楚支出、費用及資產的關系。所有的支出都會引起現金的增減變化,因此都要記入現金流量表,至于如何記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則要看該支出是管一年還是管一年以上,如果只管一年,就記入利潤表,作為當期費用直接處理掉;如果管一年以上,一般就要進行資本化處理,作為資產記入資產負債表。一句話,資產是壽命長的支出,費用反之。

利潤表中的“營業收入”、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以及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等項目之間存在勾稽關系。一般在不考慮應交稅費中的有關稅金的變動數的情況下,可以簡單估算為:營業收入-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實際上,權責發生制表達的企業盈利就是利潤表;收付實現制表達的盈利就是現金流量表。

利潤除了現金利潤外,還有至少四種利潤。它們是:應計利潤,結合應收賬款和營業收入去分析;持有利潤,到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價值波動中去分析;虛擬利潤,到負債方去尋找,看看哪些負債通過債務重組變成了“利潤”;外部注入利潤,也就是傳說中的政府補貼。

當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出現負數,而利潤表上的利潤很好看時,就可以判斷出利潤含有“水分”了,它過多地依靠應收賬款,這些就是所謂的“白條利潤”。一般來講,如果上市公司應收款賬增長率達到30%,且應收賬款/總資產達到50%,則表明該公司含有大量的“水分”,嚴重潛虧著。

對于利潤質量的具體分析,可以計算兩個含金量指數:1、營業收入含金量指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營業收入,這個指數以1.17作為判斷標準;2、凈利潤的含金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取得投資收益收到的現金-財務費用(+處置長期資產溢余現金)。凈利潤中的含金量指數=凈利潤的含金量/凈利潤,這個指數以1作為判斷標準。

不得不提的還有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實質上就是要強行突破歷史成本原則,去修改財務報表的數據,但它再強悍,也只能修改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數據,修改不了現金流量表的數據。因為公允價值變動本身只是一個價值波動,如果要影響利潤表,也是持有利潤,是沒有現金流對應的。

第5篇

1985年MM理論的提出奠定了現代資本理論的基礎,之后國內外學者又陸續提出了不少相關理論,來優化資本結構、提高公司價值。但是關于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沒有達成統一意見。以往的研究通常以主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但是中小企業作為國內社會就業的最大載體和國民經濟發展中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更能代表我國企業發展國情,所以,本文將長三角地區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分析研究國內經濟實力最強地區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

二、文獻綜述

在MM理論推出后,國內外相關學者開始對企業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關系進行深入研究。Simely和Li(2000)在研究兩者關系時,把環境動態性因素考慮在內,結果證明企業環境穩定時,負債與績效成正相關性關系。Frank和Goyal(2003)把研究樣本設定為非金融企業,對其50年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提出財務杠桿與績效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國內學者對兩者關系的研究較晚,胡援成(2002)將總資產報酬率作為公司業績的衡量指標,實證結果證明負債率與總資產報酬率呈負相關關系。張兆國(2006)建立了二者的聯立方程,證明其存在互動關系,并利用三階最小二乘法方程證明公司績效與財務杠桿的負相關關系。肖作平(2008)對國有控股和民營上市公司5年內的數據進行研究,提出后者的績效要好于前者,資本結構是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三、指標選取與數據說明

(一)研究指標

1、自變量

資本結構包括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選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作為股權資本的自變量。中小企業的負債多為短期負債,有的企業的短期發債比例甚至高達100%,對公司業績的影響很大,所以用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短期負債來衡量債務資本。

2、因變量

常用的衡量上市公司績效的評價指標是EVA、凈資產收益率和托賓Q等。凈資產收益率是衡量上市公司效益的重要指標,而且數據易得、概念界定清晰,所以選為本文的因變量指標。

3、控制變量

收入增長率、資本結構、企業風險、資產規模等因素都是與公司績效緊密相連的影響因素,所以本文選擇將公司總資產作為控制變量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

(二)選取樣本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年的長三角地區的中小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遵循大多數學者篩選數據的原則:剔除PT、ST類上市公司,消除企業虧損資產重組或某些財務指標異常等影響因素;剔除資產負債率大于100%的上市公司;剔除同時發行A、B、H股的上市公司。本文使用SPSS19.0對114家上市公司進行描述性統計和線性回歸分析。

(三)實證模型的構建

1、研究假設

假設一:中小板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績效負相關

假設二:中小板上市公司短期負債率與績效負相關

假設三:雖然資產負債率和股權結構共同影響著公司績效,但是根據我國國情,其資產負債率的影響程度更強

2、回歸模型的構建

模型一:ROE=a+bDAR+dlnSIZE+e

模型二:ROE=a+bSDAR+dlnSIZE+e

模型三:ROE=a+bDAR+cTopl+dlnSIZE+e

其中,ROE代表凈資產收益率,a、b、c、d、e分別代表變量系數,DAR代表資產負債率,SIZE表示公司總資產的對數, Topl代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

四、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相關性檢驗

對相關指標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如圖。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2011年長三角地區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水平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因此二者的負相關關系不是很明顯。另外,短期負債率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也不明顯,沒有通過回歸方程的顯著性要求。2012年長三角中小板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219,其相關性水平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測,因此二者是線性相關的。2013年自變量與因變量與2011年的顯著性水平相似,二者關系呈現負相關,但是其顯著性水平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查,因此相關性不明顯,本年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短期負債率與績效相關性也都不明顯,沒有通過回歸方程的顯著性要求。因此,顯著性最明顯的是2012年的數據,下面將對2012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

(二)模型一的回歸分析結果

ROE作為因變量,DAR作為自變量,lnSIZE作為控制變量。利用進入法對模型一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表中R方的值為0.11,擬合程度相對理想,說明資產負債率對凈資產收益率的解釋量為0.11。總資產對數回歸系數為0.037,顯著性水平小于0.01,這說明其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該模型的F顯著性檢驗值是6.894,其水平小于0.01,回歸整體上顯著。T檢驗值大于0.05,說明e在檢驗模型中的顯著性較弱。

(三)模型二的回歸結果分析

ROE作為因變量,lnSIZE作為控制變量,SDAR作為自變量,根據模型二做回歸分析,結果如下:R值說明短期負債率對凈資產收益率的解釋量到達0.096,相關系數水平較低。e的顯著性水平大于0.05,這說明常數項在回歸模型中不顯著。短期負債率的歸回系數為-0.11,T檢驗值也小于0.05,這說明短期負債率與公司績效顯著負相關。總資產對數的回歸系數為0.027,且T檢驗值小于0.05,這說明總資產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

(四)模型三的回歸結果分析

lnSIZE作為控制變量,ROE作為因變量,DAR和Topl作為自變量,對模型三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模型三回歸方程中的R值說明資產負債率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對凈資產收益率的解釋量達到0.098,相關系數水平較低。對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的T檢驗值大于0.05,沒有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總資產對數的回歸系數為0.027,且顯著性水平小于0.01,這說明總資產對數與公司績效是顯著正相關的。資產負債率顯著性水平小于0.05,且回歸系數是-0.093,這說明資產負債率與公司績效是顯著負相關的。

第6篇

內容摘要:由于人民幣從2005年至今緩慢升值,并且仍然面臨繼續升值的壓力,我國的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的比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進而影響到總資產負債比。因此不僅需要了解一國的貨幣錯配程度,更需要了解各部門的貨幣錯配程度,以及各部門間貨幣錯配的傳導機制和路徑。本文建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交叉表,并且在此基礎上試圖從各部門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上探究各部門間貨幣錯配的程度、各部門對匯率變化的敏感程度,以及貨幣錯配在部門間的傳導機制。

關鍵詞:貨幣錯配 資產負債交叉表 傳導機制

引言

貨幣錯配是指由于一個權益實體(國家、銀行、企業、居民等)的資產負債表以不同的貨幣計值,導致其凈值或凈收入(或兩者同時存在)對匯率的波動表現非常敏感的現象。所以,貨幣錯配對匯率變動非常敏感,在合并資產負債表結算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匯兌風險而造成資產和負債的不相等,如果是資不抵債則會對該國各部門的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在存在凈外幣負債的情況下,本幣貶值將導致經濟主體外幣債務增加;在存在凈外幣資產的情況下,本幣升值將導致經濟主體外幣資產縮水。這兩種情況如果嚴重,都將會使經濟主體陷入財務困境,從而導致投資減少,引發經濟收縮,最終導致經濟或金融危機。

Burnside & Craig(2001)分析了貨幣錯配對亞洲國家的預期財政赤字、貨幣流動性風險的影響。美國學者戈登斯坦(2005)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發生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存在嚴重的貨幣錯配,并提出了在國家層面上測算貨幣錯配的指標AECM,并且發現在發生金融危機前夕和危機中的國家其貨幣錯配程度普遍較高。Agnion(2004)構建了貨幣錯配導致貨幣危機發生的路徑模型,為后來的學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一國的貨幣錯配程度并不是各部門貨幣錯配程度的簡單疊加,貨幣當局、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公司部門和居民部門對匯率變動的敏感度不同,貨幣錯配的程度也不同。陳曉莉(2005)構建了一個兩時期的銀行資產負債模型,分析銀行業的貨幣錯配和期限錯配程度,并分析了本幣升值沖擊通過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渠道,由于銀行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銀行危機的傳導路徑。Andreas B & Jonan M(2006)建立了各部門的資產負債交叉表來分析格魯吉亞各部門的貨幣錯配程度。朱超(2009)通過建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研究各部門的貨幣錯配程度,并且在戈登斯坦的貨幣錯配指標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測算貨幣錯配程度的指標體系ACMAQ,通過該指標在各部門的數值變動來分析各部門對匯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但是各學者基本都是基于各部門的貨幣錯配指標數值來說明貨幣錯配的程度。本文試圖通過建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交叉表分析中國各部門的貨幣錯配程度,并測算各部門對匯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分析中國各部門貨幣錯配的傳導方式、傳導渠道以及作用效果。

分析框架

一國的經濟體可以分為四個部門―公共部門(包括政府和中央銀行)、銀行部門、公司部門和居民部門。這些部門是靠銀行部門為紐帶聯結彼此的關系,商業銀行將存款準備金存于中央銀行,形成對中央銀行的債權;商業銀行對公司和居民的存款和貸款,形成商業銀行的債務和債權。一國經濟體各部門與世界部門的關系如圖1所示。

雖然一國整體資產負債表可以分析一國經濟對一系列危機(包括金融危機)的自我恢復能力大小,同時,關注一國經濟的內在結構以及分析該國經濟中重要的經濟部門,如中央銀行、政府部門、金融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析一個經濟體中主要部門的資產和負債構成與規模,將有助于分析該經濟體遭受危機的可能性以及一個部門傳遞給其他部門的渠道。因此,本文構建了各部門的交叉資產負債表,來分析貨幣錯配在各部門的程度以及傳遞問題(見表1)。

通過2005-2007年部門間的本外幣資產負債數據,構建了2005-2007年中國各部門資產負債交叉表。根據2005年資產負債交叉表的數據,以2005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8.07作為參考值,計算外幣凈產值、總凈產值、外幣資產負債比、總的資產負債比四個指標如表2所示。由于各部門的凈產值不能簡單的相加,所以沒有計算凈產值的合計。

外幣凈產值=外幣資產-外幣負債

總凈產值=本幣表示的總資產-本幣表示的總負債

外幣資產負債比=外幣資產/外幣負債

總資產負債比=本幣表示的總資產/本幣表示的總負債

我國商業銀行吸收國內存款作為銀行負債,其中一部分作為商業貸款,一部分投資國外的債券。從表3可看出,銀行部門的外幣資產多于外幣負債,但是總資產凈值還是為負。公司部門的外幣凈產值和總凈產值都為負值,由于本文并沒有計算公司的自有資產,因此只能說明我國公司存在流動性和償還能力不足的風險。

假設各部門的資產負債保持2005年的結構,在逐漸提高了匯率水平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情況將如何變化?

隨著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水平的下降,貨幣當局、銀行部門、居民部門的總凈產值都下降了,而政府部門、公司部門、世界部門的總凈產值卻提高了。貨幣當局主要的外匯資產主要是外匯儲備,匯率的下降使得外匯儲備實際減少了;銀行部門由于凈產值的減少,對公司的貸款隨之也會減少,所以從數據上看到的是公司的負債下降了。從總資產負債比來看,隨著匯率的下降,貨幣當局、居民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也下降了,而政府部門的資產負債比提高了,銀行部門、公司部門由于外幣資產負債占總資產的比重相對較小,所以總資產負債比基本沒有變化。

本文根據2005-2007年各部門資產負債情況繪制外幣凈資產和總凈資產變化圖(見圖2和圖3)。比較后發現,貨幣當局的外幣凈資產和總凈資產逐年增加;政府部門的外幣凈資產為負,但總凈資產為正,并且在2007年有顯著提高;銀行部門外幣凈資產為正,但是總凈資產卻為負,從短期看銀行存在流動性和償債方面的風險;公司部門的外幣凈資產和總凈資產都為負,并且逐年減少,尤其2007年與前兩年相比有顯著減少。世界部門衡量的是各部門的對外幣資產負債情況,我國各部門總的外幣凈資產為負,并且逐年減少。

資產負債比大于1,表明資產大于負債,數值越大,表明資產大于負債的程度越大;資產負債比小于1,表明資產小于負債,越接近0,表明資產小于負債的程度越小。通過表4比較2005-2007年各部門外幣資產負債比和總資產負債比,貨幣當局無論是外幣資產負債比還是總資產負債比都大于1,并且逐年遞增,尤其是外幣資產負債比增加幅度比較大;政府部門資產負債比也逐年增加,特別是2007年增加明顯,資產已為負債的4倍;銀行部門外幣資產負債比大于1,并且逐年下降,總資產負債比小于1,基本保持穩定;公司部門的外幣資產負債比和總資產負債比都小于1,并且逐年下降;居民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大于1,并且也逐年下降;世界部門的資產負債比基本保持穩定。

隨后,以各年實際的年末人民幣比美元的匯率為基準(2005年的匯率為8.07,2006年的匯率為7.81,2007年的匯率為7.3),將2005-2007年我國各部門的外幣資產比和總資產負債比的實際變化進行比較(見表4)。隨著各年人民幣比美元匯率的下降,各部門資產負債實際數值也根據人民幣升值預期做出調整。貨幣當局不管是外幣還是總的資產負債比在逐年提高,尤其以外幣的資產負債比變化更大,到2007年底,貨幣當局的外幣資產是外幣負債的45倍以上,可以推斷,貨幣當局及時調整了其所擁有的外幣和本幣資產和負債,人民幣升值并沒有明顯影響。政府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也在增加,由于這個部門沒有外幣負債,本幣資產的增加抵消了外幣資產的減少對總資產負債比的不良影響。銀行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基本不變,而外幣資產負債比逐年下降,明顯看到,人民幣升值已經惡化了銀行的外幣和總資產負債情況。公司部門不管是外幣資產負債比或是總資產負債比的下降幅度都比較大,居民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也在逐年下降;世界部門的外幣資產負債比基本穩定。

匯率變動對各部門貨幣錯配的傳導機制分析

(一)銀行部門與貨幣當局之間貨幣錯配的傳導

貨幣當局是銀行部門的管理機構,并通過銀行部門調控宏觀經濟各部門。各部門通過銀行建立彼此之間的聯系,銀行功能的本質是作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的金融中介,通過資產組合轉換和期限轉換,從個體投資者手中獲得資金,再貸給需要依賴銀行融資的借款人。貨幣政策傳導主要有兩個渠道: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貨幣渠道的傳導機制是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直接由債券市場傳遞到實體經濟,而信貸渠道的傳導機制則考慮了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這種傳導機制的存在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貨幣的非中性、銀行依賴的借款人的存在、中央銀行能夠影響貸款供給。一般在金融結構、金融中介和實體經濟之間關系的分析中,前兩個條件的存在具有客觀合理性。在金融市場存在缺陷的條件下,第三個條件也具有合理性。

假如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提高了銀行體系的準備金率,則即使在存款來源不減少的情況下,可利用的負債資金來源也將減少。因此,銀行面臨的這種融資約束,將在緊縮性貨幣政策情況下影響銀行的貸款決策。我國中央銀行在2006年9月15日上調外幣存款準備金率至4%,2007年5月15日再次上調外幣存款準備金至5%。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將迫使銀行部門增持更多外匯而減少結匯額度,央行被迫投放大量外匯占款的壓力也隨之降低。央行將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貨幣錯配壓力轉移到了銀行系統中,雖然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升值的壓力,但銀行部門的貨幣錯配程度加重。央行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還可以收回銀行體系流動性,鎖定銀行機構外幣頭寸,抑制其投放外幣貸款。

(二)銀行部門和公司部門之間貨幣錯配的傳導

對于存在貨幣錯配的企業,匯率變化會產生擴張性效應(對貿易企業而言)和資產負債表效應。如果擴張性效應大于資產負債表效應,則對企業產生有利影響;反之,如果擴張性效應小于資產負債表效應,貨幣錯配引起企業凈值下降,會導致企業所支付的外源融資升水上升和產出下降,進而無法償還債務而破產。當考慮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效應時,我國貿易企業應該普遍存在借入以本幣標價的款項用于國內的生產和投資,獲得以外幣標價的現金流收益,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形成正向的貨幣錯配。本幣升值導致企業的凈外幣資產減少,債務負擔增加,企業凈值減少。當企業資不抵債達到破產水平時,無法償還銀行的外幣貸款,如果大量客戶的外幣貸款均無法償還,會導致銀行體系的崩潰,發生銀行危機。同時,在存在外源融資約束和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企業的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的成本是不同的,外源融資成本高于內源融資成本的部分為外源融資升水。企業的凈值會對其金融地位產生影響,隨之影響企業的外源融資升水和從銀行借款的數量。

當銀行總資產負債比提高,貸款數額受到限制,企業為了滿足資金需求只能轉向債券市場,但是貸款與債券的不可替代性必然使外部債券融資的風險溢價上升,貨幣緊縮效應進一步加強,從而企業可以借到的數額下降。因此,貨幣錯配下人民幣升值對公司部門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其影響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公司自身外幣資產負債在匯率變動下對其比例的影響,另一個方面由于銀行資產負債的惡化從而對其貸款減少,從而導致本幣資產和負債的惡化。所以公司的外幣和總資產負債比都在下降,貨幣錯配程度在公司部門不斷加強。

(三)銀行部門和居民部門之間貨幣錯配的傳導

在我國,銀行部門持有居民部門的本幣存款負債,也會向居民部門發放消費信貸。當銀行部門由于貨幣錯配程度加強,減少信貸額度時,居民部門的消費信貸也會有影響,其作用機理和公司貸款是一致的。因此居民部門的總資產負債比率也在逐年下降。

結論

本文通過建立各部門的資產負債交叉表分析了貨幣錯配在各部門的不同程度及傳導機制。通過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我國的貨幣錯配并沒有嚴重到影響經濟正常運行的程度,因為我國所擁有的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只占到總資產負債很小的比重。如政府部門外幣資產和居民部門的外幣負債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還是要對貨幣錯配引起重視,特別是公司部門的貨幣錯配,已影響到了公司部門的償債能力。

貨幣政策通過貨幣機制和信貸機制同時作用于經濟各部門,而各部門又是通過銀行互相聯系的。貨幣機制通過銀行的負債方面起作用,而信貸機制通過銀行的資產方面發揮作用。由于銀行部門存在貨幣錯配,會使得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作用加強,信貸約束也隨之加強,從而使得公司和居民的資產負債比下降,嚴重的會影響公司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居民對房產、汽車等耐用品的投資和消費。

從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角度看,匯率發生變化之后,企業將面臨原材料、勞動力、管理費等價格的相應變化,生產成本也就隨之而有所變化,因此,產品的市場價格也將不同,從而影響到顧客對該企業產品的需求量,最終導致該企業的營業額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如果本國貨幣的實際價值下降,本國出口商品和受進口競爭的國內商品會更具競爭力。相反,本幣升值會打擊本國出口商以及與進口商競爭的生產商。而且由于匯率變化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和應付債務的價值發生變化,人民幣升值,則以外幣表示的應收賬款折算成人民幣將會減少,而應付債務折算成外幣將會增加,進一步惡化了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

參考文獻:

1.Burnside,Craig,Eichenbaum M and Rebelo S.Prospective deficits and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J].Jouran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1,109(6)

2.[美]戈登斯坦,特納.貨幣錯配―新興市場國家的困境與對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3.Aghion,Philippe,Bacchetta P and Banerjee A.Currency crises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n economy with credit constraint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7)

4.陳曉莉.本幣升值沖擊與銀行業危機―一個基于不對稱信息的分析框架[C].經濟發展論壇工作論文,2005

第7篇

>> 環境負債的會計研究 個人負債與政府負債的比較分析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納稅影響會計法的比較 負債水平與企業投資的研究 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比較研究 論現代企業長期負債與或有負債的會計處理 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的比較研究 收入費用觀與資產負債觀的比較研究 公司會計治理的新視角――表外負債研究 政府社會保障負債的會計政策選擇研究 預計負債的會計與稅務處理分析 所得稅會計――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比較 政府負債會計處理與責任考核 損益觀與資產負債觀下會計實踐比較 利潤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比較研究 對環境負債會計處理的探討 企業價值與負債結構的關系研究 企業投資行為與負債水平關系的實證研究 基于公允價值的政府資產與負債計價研究 資本結構、負債結構與資產結構的關系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 卓群.事業單位改制中各類負債的評估問題探討[J].浙江財稅與會計,2003(4).

[3] 林夢忠.企業負債價值評估方法探析[J].中國資產評估,2004(7).

[4] 張志紅,朱艷艷.對資產評估中負債的思考[J].中國資產評估,2008(9).

[5] 賀建軍.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及其對資產評估的要求[J].經濟論壇,2011(12).

[6] 周紅,王建新,張鐵鑄.國際會計準則(第二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7]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2000[M].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8] 美國評估促進會評估準則委員會.美國評估準則[M].王誠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9] 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 周琳.負債公允價值及其評估[N].財會信報,2009-07-20(B05).

[11] 國際評估準則理事會.國際評估準則2011[M].中國資產評估協會,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第8篇

1、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1)負債總額:指公司承擔的各項負債的總和,包括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2)資產總額:指公司擁有的各項資產的總和,包括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

2、資產負債率又稱舉債經營比率,它是用以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提供資金進行經營活動的能力,以及反映債權人發放貸款的安全程度的指標,通過將企業的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相比較得出,反映在企業全部資產中屬于負債比率。是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也就是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關系。資產負債率反映在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債來籌資的,也可以衡量企業在清算時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程度。資產負債率這個指標反映債權人所提供的資本占全部資本的比例,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資產負債率=總負債 /總資產。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負債水平及風險程度的重要標志。

3、在企業管理中,資產負債率的高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看從什么角度分析,債權人、投資者(或股東)、經營者各不相同;還要看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是頂峰回落期還是見底回升期;還要看管理層是激進者中庸者還是保守者,所以多年來也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對企業來說:一般認為,資產負債率的適宜水平是40%~60%。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

一、會計要素和報表分析在會計原理教學中的特殊作用

會計是一種經濟描述工具,其不同的描述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財務報表作為一種通行方式,是為力求反映綜合信息,以期同時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而會計要素正是其共同經濟利益需求在會計中的不同表現形式。在專業學術領域,與其說利益相關者關心經濟利益,不如說注重不同會計要素的增減變動。所以,在教學上從會計要素著手,就是從利益核心著眼,更符合實踐思維。歸納財務報表的獨特作用,起碼應有以下幾條:

(1)報表是“要素框架”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報表項目,報表分析的同時必然涵蓋了對會計要素的理解分析,教學上便于加強對要素內涵的挖掘,理解和運用利益工具分析各利益主體的行為選擇。

(2)報表的“生產”過程內涵了賬務處理的學習訓練,由報表的編制分析出發,追本溯源,溫故知新,糾正了舊法一味強調夯實基礎、循序漸進、就業務做業務的弊端,重視實務訓練,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報表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從不同利益主體的信息需求出發,從報表本身的作用出發,有助于學生運用報表分析工具理解和掌握理論及實務技能。

(4)報表是“結果”,由果及因,因果滲透,更宜于實現歸納法與演繹法、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等不同教學法的結合運用,加強了課程學習的層次性、結構性和系統性。對學習和研究大有裨益。

應該說,傳統教學模式有其優勢所在,但新教學法本此立論,其創新不但不會湮沒傳統教法之優勢,反而更宜于實現強強結合、優勢互補。筆者以圖示法簡單對比新(實線)舊兩種教學思維模式的差異如下:

二、教學法應用由會計要素關系和報表勾稽關系入手

(一)財務報表、會計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在日常會計實務中,當教育水平還未達到理想層次的情況下,人們大多是直接或參照運用實際經驗、習慣或感知進行處理,顯現的是一種“反射解決”的應對思維處理模式,但基本與掌握理論知識后的理性處理模式具備“相當”的預見性和前瞻性。若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這種“先驗”判斷,十分有助于學習理解。如前述,經濟利益是會計要素定義的關鍵,以利益為基點,會計要素可定義如下:

資產預期的經濟利益流入企業;負債預期的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收入當期的經濟利益流入企業;費用當期的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利潤企業當期經濟利益的凈流入;所有者權益股東對企業剩余權益的要求權。

可見,資產、負債對未來損益有影響,收入、費用對當期損益有影響;是會計要素的“變形”、流動和相互影響使報表緊密相聯。如此,以經濟利益(損益)為中心,實現了會計要素的有機聯系,體現了要素分析對于原理教學的基礎作用。財務報表、會計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三大報表、會計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二)財務報表勾稽關系由報表而及賬戶結構和會計處理程序

對企業經濟活動的描述效果上,資產負債表是“照片”式反映企業從事投融資活動后在某一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其等式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而損益表則是“錄像”式反映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經營業績,其等式為:凈利潤=收入費用;與此相比,現金流量表則可詳盡解釋企業現金在某一時間發生變化的原因,可彌補資產負債表只能靜態反映變化結果的不足,其等式為:現金凈流量 = 現金流入 - 現金流出。其勾稽關系如圖2:

其中:① 表示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的關系。資產負債表相鄰兩期的貨幣資金的差額構成本期的現金凈流量,但若從動態角度觀察分析貨幣資金變動的過程,即通過編制現金日記賬然后再進行分類則“相當于”編制并分析現金流量表。可見,現金流量表溝通了相鄰兩期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項目,其關系式可表示為:現金凈流量=期初現金存量-期末現金存量=本期現金流入-本期現金流出。

② 表示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利潤分配表的關系。可以看出,資產負債表相鄰兩期的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即留存收益項目的變動直接“表達了”損益表和利潤分配表,經營活動創造利潤、經過利潤分配而使企業留存收益增加的過程從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的關系中可明確顯現出來。

③ 表示現金流量表與損益表以及資產負債表的關系。該表可根據現金的流入、流出直接編制,也可通過貨幣資金與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的不同項目組合調整編制。通過現金流量表的橋梁作用,三大報表實現了以現金流動為主線、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有機鏈接和內在融合,成為企業分析其真正獲利目標(現金收益)的基礎,真正在教學上實現了系統完整(由果及因、因果滲透)的分析講解,鮮活、生動而又密切結合實際。

可見,以會計要素分析為框架,報表勾稽關系的講解較為簡明又系統地說明了會計要素(經濟利益)變動的來龍去脈,可使初學者明白企業為何編制財務報表、如何編制財務報表以及報表分析對企業利益相關主體的重要作用;使學生理解學科形式上的規定性與現實經濟活動處理實質的內在統一。教學者應該使學生明白報表的學習(編制、理解和分析)才是財會教學的重點,明白在教學法上運用“倒置分析”往往可以達到“醍醐灌頂”的特殊效果。

然而,也應該明確,在初學階段,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尚不是學習的重點。資產負債表分析中“內涵”了現金流量、損益表的變動分析,盡管現金流量表是分析現金收益增減變動及其原因的關鍵,但資產負債表則是所有分析的基礎;或者說,資產負債表的真實有效性將直接影響整個報表分析的質量。實際上,學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并在分析時有所側重。因此,資產負債表應成為會計人員尤其是初學者理解、分析財會原理的一個重要基點。

(三)教學法應用“先入為主”、由報表“溫故知新”,重在理論運用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教法仍要以會計科目、賬戶、復式記賬原理等基礎知識的簡單掌握為鋪墊,在學會編制會計分錄的基礎上練習編制簡易報表,然后以報表的編制分析為核心,從會計最終成果出發,“先入為主”,并借此理解會計等式內涵,理解和領會會計要素、科目、賬戶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系;溫習和深入理解會計處理方式的現實必然性,學會交易事項分析方法,培養過硬的實務處理能力;進一步理解和運用會計假設、原則,繕養良好的理論應用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為此,講解順序上應先簡單并快速講解會計基礎知識,重點講解財務報表,再以借此回溯、穿插講解基礎知識。

講解報表時,應注重從報表勾稽關系著手,以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分析為基礎,抓住要素流動和現金收益(經濟利益)核心,學習編制、分析現金流量表、損益表及其附表。例如,資產負債表的理解分析可從以下根本性問題角度著手(初學者可不用編制,只要將會計分錄中的科目及其金額依賬戶性質分別過入標準樣表各個項目即可):

第一:哪些資產可列入某一經濟主體的資產負債表誰是利益的“會計主體”、誰的報表?

第二:這些資產應列入哪一時點的資產負債表會計分期假設、資產確認的相關會計原則?

第三:這些資產應列入哪一個具體的資產負債表項目報表要素結構、資產和負債的變現能力?

第四: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具體項目如何計量確認計價基礎、計量原則、核算方法?

第五:資產負債表各個項目間是何關系內在聯系、數量關系(為理解報表間關系作鋪墊)?

另外,原理教學中還應該明確兩點:

第一,要使學生從報表學習中理解到企業面對市場系統風險時,會計描述原則、方法的微觀變化及其原因,學會靈活運用理論知識;理解到會計描述原則、方法的不同運用、職業判斷能力的繕養與當今信息失真、會計誠信的微妙關聯等。

第10篇

【關鍵詞】 資產負債表; 現金流量表; 現金項目; 勾稽關系

現金是企業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也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血液,企業的現金流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現金管理已經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資產負債表中反映的現金是指廣義的現金即貨幣資金項目,現金流量表中反映的現金是指具有流動性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兩者之間存在相互勾稽、相互印證的邏輯關系,是報表使用者關注企業資金狀況的直接依據,同時也是企業決策層重點關注的重要流動資產項目。

一、資產負債表反映的現金情況

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是企業重要的流動資產項目,它從廣義的角度反映企業貨幣資金的相關構成情況,分為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等三個組成部分。庫存現金是指企業狹義方面的現金,是指企業持有的可隨時用于支付的現金限額,它與會計核算中“現金”科目所包括的內容基本一致;銀行存款是指企業存入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各種款項,包括企業存入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可以隨時支取的存款和不能隨時用于支付的定期存款;其他貨幣資金項目包括企業存放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履約保證金存款和存出投資款等項目。

二、現金流量表反映的現金情況

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項目是指企業庫存現金及可以隨時用于支付的銀行存款,不能隨時用于支付的銀行定期存款不屬于現金。另外,現金流量表中現金還包括現金等價物,現金等價物是指企業持有的期限短、流動性強、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現金、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投資。其中,“期限短”一般是指從購買日起3個月內到期。現金等價物通常包括3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債券投資。權益性投資變現的金額通常不確定,因而不屬于現金等價物。

三、兩張主表反映的現金情況之間的關系

從現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現金流量表中的現金概念涵蓋了一個企業貨幣資金的大部分和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一部分,即現金等價物(3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債券投資)。企業貨幣資金中的一部分,例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沒有預先通知不能隨時支取的銀行定期存款、企業保證金、保證函存款、企業信用證存款、金融企業央行存款準備金等款項,則屬于受限制的資金,因其缺乏流動性,企業不能隨時用于支付,所以在現金流量表中不能包括。

從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兩張主表的勾稽關系來看,資產負債表的貨幣資金應當和現金流量表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一致,但是實際工作中往往出現兩者金額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項目的金額大于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項目的金額。這種情況反映的是企業的現金流量表中沒有現金等價物只有現金,而貨幣資金中包含著一部分現金流量表中不包括的受限資金內容,例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沒有預先通知不能隨時支付的銀行定期存款、企業保證金、保證函存款、企業信用證存款、金融企業央行存款準備金等。由于資產負債表中以上這些項目只反映在貨幣資金中,而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項目不包括這些受限資金內容,造成兩張主表現金項目之間存在著不一致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項目金額小于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項目金額。這種情況反映的是,企業貨幣資金中不包括受限資金,而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項目包括3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債券投資。在資產負債表中3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債券投資反映在交易性金融資產項目內,貨幣資金項目內沒有包括此項內容。因此,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兩張主表之間也會產生不一致的情況。

實際工作中,一些企業認為應收票據期限短、流動性強,也應當作為現金等價物對待,在企業的現金流量表中反映,筆者認為此種看法值得商榷。首先,應收票據作為流動資產其不符合現金等價物的概念。例如可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的3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債券等。很顯然,應收票據期限最長6個月,而且不具備易于轉換為已知金額的現金和價值變動風險很小的投資的特征,實際工作中如果應收票據是商業承兌匯票,則應收票據承兌或貼現存在一定的風險,而且金額往往不確定,應收票據通常也不屬于企業的一項投資。其次,應收票據不屬于貨幣資金范疇,它的金額增減只是反映應收票據本身金額增減,未能引起企業貨幣資金金額的增減變動,因此不應當在現金流量表中體現。

綜上所述,企業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現金項目之間的內在勾稽關系,應當理論聯系實際,按照實際業務中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業務性質和內容的情況下,分析和判斷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現金項目的內在聯系,從而正確反映出企業某一時期的現金項目的真實狀況,為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準確、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資料。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M].人民出版社,2008.

第11篇

今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會計制度”)將月份和半年度報告均稱為中期報告。會計報表的編報期分為中期報告和年度報告。筆者認為,月報、中期報告和年報的表述與時期劃分一致,才更直觀且易于接受。按習慣中期指會計期間的正中間,將一年一分為二即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結束就是一年的正中間。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應交增值稅明細表都是月份報表,將1~11月份的報表統稱為中期報告不符合我們長期形成的習慣。

二、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通過資產負地表附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單獨反映有利有弊

新會計制度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損失的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并明確提出企業必須計提八項準備。除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中直接列示外,其余七項減值準備都作為相關項目的抵減因素被扣除后,在資產負債表中直接列示各相關項目的凈額,即這七項減值準備及其相應項目的原始成本在資產負債表中均不反映,而集中在“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一張表中反映。這樣便于詳細了解企業本年度各項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數、轉回數及年末余額,同時可以減少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行次。但是這樣處理有以下三點不利:

1.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按扣除減值準備后的凈須反映,不利于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的資產管理水平。計提減值準備的各項資產的原始成本、已提減值準備及其資產凈額都是報表使用者關心的指標。如:通過應收賬款和壞賬準備數額的對比,可以了解企業應收賬款的管理能力,了解企業銷售政策、信用政策是否合理、收賬政策是否得力,還可以進一步了解壞賬準備數額偏多偏少的原因;通過存貨及其跌價準備的對比,可以了解企業的存貨管理水平及其管理層把握市場的能力。保持既又能滿足經營需要的存貨量是存貸管理的重點。提取過多的存貨跌價準備,一方面說明企業存貨量大,占用資金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企業管理層把握市場的能力較弱,而資產負債表上以凈額反映存貨水平,會計報表使用者將無法了解這些重要信息。

2.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按扣除減值準備后的凈額反映,不利于財務指標的和。財務指標的計算與分析是財務管理的重要之一,許多重要財務指標的計算與分析要借助于資產負債表項目及其占用額。如資產負債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收益率等招標,無一能離開資產負債表進行計算和分析。例如,資產負債率是反映企業總資產中有多大比例的資產是通過借債取得的指標,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由于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本身并不能減少負債總額,卻使資產總額減少了,且計提的減值準備越多,資產總額減少的也越多,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按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總額計算的資產負債率將偏高,這樣計算的結果并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水平。

當指標的需要依據資金占用量時,因為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資產都是扣除減值準備后的資產凈額,不能滿足指標計算的要求,也不利于指標的。

3.資產負債表與“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的編報時間不一致,不利于對比查看。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是年終編報的,報表附注中沒有要求披露計提各項減值準備的相關,年度中1~11月份的財務會計報告無法反映出計提的各項減值準備,各項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與沒有計提減值準備在資產負債表上的表現形式是一樣的,極易給報表使用者造成一種假象:該資產質量不錯。

會計報表的作用不只是提供有關項目的數額大小,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數額的大小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業績及存在的,必要項目的列示有助于報表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企業的情況。

三、簡化現金流量表項目不一定能簡化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卻給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帶來不便

第12篇

關鍵詞:盈利能力;資本結構;主成分分析;江蘇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7-0005-03

1 引言

有關企業績效與資本結構的實證研究,國外研究的結果大都表明,企業價值與財務杠桿之間呈正相關關系。Masulis(1980、1983)研究證實:普通股股票價格的變動與企業財務杠桿的變動正相關;企業績效與其負債水平正相關。Harris M.和Raviv A. (1988)發現隨著新債發行,股權換債權和股票回購消息的公布,股票價格會上升。

近年來,內國學者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也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得出了兩種互相對立的結論:其一,資本結構與公司業績呈負相關關系。陸正飛、辛宇(1998)對滬市1996年制造業A股上市公司中的35家機械及運輸設備業企業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負相關關系;張則斌、朱少醒等(2000)選

取了深滬兩市943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以1998年的截面數據為依據,進行了實證研

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資產盈利能力與負債比率呈負相關;李寶仁、王振蓉(2003)從分析方法的角度研究了資本結構與獲利能力的關系,結果發現企業的獲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成負相關關系;汪強(2004)對家電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實證研究后,認為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獲利能力呈負相關關系。其二,企業獲利能力與資產負債率呈正相關關系。王娟和楊鳳林(1998)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籌資結構比率、公司權益資本規模和盈利能力分析發現這3個指標之間具有一定的正向變動關系;洪錫熙、沈藝峰(2000)采用凈利潤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為解釋變量,發現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負債水平越高;張佳林、杜穎、李京(2003)對電力行業31家上市公司1997-2001年面板數據研究發現:所有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與負債比率都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從以上研究來看,國外關于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影響的研究成果與我國理論界關于資本結構與盈利能力的關系的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可能與我國證券市場自身發展的不夠完善有關,而且行業和地區的差異也可能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業績。因此本文選取江蘇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江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對盈利能力的影響,以期為江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優化提供更為可行性的研究結論。

2 研究設計

2.省略)和國泰安數據庫。

2.2 指標選取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很多,但都只反映了公司盈利能力的某一個側面,并且各指標之間通常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因而單純根據這些財務比率指標很難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因此,本文選取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來衡量盈利能力。本文的綜合因子得分是通過對營業毛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四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構建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成分分析模型得出的綜合評價分值,并且選取了資本負債率作為衡量資本結構的指標,市凈率為控制變量,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相關指標解釋

指標類型指標名稱指標計算公式

盈利能力

營業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

銷售凈利率凈利潤/主營業收入

總資產凈利潤率凈利潤/總資產平均余額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股東權益平均余額

資本結構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

控制變量市凈率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凈資產

2.3 研究方法

本文擬采用SPS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法構建出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成分分析模型,據此確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評價分值,并以市凈率為控制變量,對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盈利能力的進行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3 實證分析

3.1 主成分分析評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1)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表2 樣本描述性統計

指標均值(%)標準差樣本量

營業毛利率X119.389.1754

銷售凈利率X25.846.9054

總資產凈利潤率X33.933.8254

凈資產收益率X410.6310.2554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出所選取的反映江蘇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中營業毛利率最高,其平均值達到19.38%;而總資產凈利潤率相對較低,平均值只有3.93,離散程度最小的是總資產凈利潤率。出此之外,樣本指標差異相對小些。

(2)主成分分析

表3 相關矩陣

相關系數營業毛利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凈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

營業毛利率1.000.310.290.07

銷售凈利率0.311.000.890.73

總資產凈利潤率0.290.891.000.75

凈資產收益率0.070.730.751.00

根據表3的數據說明,4個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兩兩關系中,銷售凈利率與總資產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凈利潤率與凈資產收益率之間相關性很大,相關的系數都超過了0.5;營業毛利率與銷售凈利率和總資產凈利潤率之間相關性也較大,相關系數也有0.3左右。所以去任何一個指標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都存在一定得片面性,故需要進行主成分分析,運用因子得分法綜合評價公司的盈利能力。

①提取主成分

KMO值用于檢驗因子分析是否適用的指標值,若它在0.5-1.0之間,表示適合;小于0.5表示不適合。Bartlett的球體檢驗是通過轉換為X2檢驗,來完成對變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進行檢驗。若該統計量的取值較大,因子分析是適用的。據表4數據反映,KMO值為0.72,在0.5~1.0之間;Bartlett的球體檢驗也是通過的,因為漸進的X2為134.00,即很大,相應的顯著性概率(Sig)小于0.001為高度顯著,因此數據適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

表4 KMO and Bartlett檢驗

KMO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0.72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134.00

df6.00

Sig.0.00

進一步根據輸出的表5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表提取主成分:參照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提取,表5征值大于1的個數只有1個,方差貢獻率66.95%,未達到累計貢獻率為85%的要求,需要提取2個公共因子,累計貢獻率為90.77%,符合貢獻率大于85%的標準,故選取第一、第二主成分能夠很好地反映公司的綜合盈利情況。

表5 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ComponentInitial Eigenvalues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of VarianceCumulative %Total% of VarianceCumulative %

12.6866.9566.952.6866.9566.95

20.9523.8290.77

30.266.5597.32

40.112.68100.00

因子提取方法:主成分法

②盈利能力的綜合得分

根據因子得分系數和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可以算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數,分數分別為Fac1-1、Fac2-1:

Fac1-1=0.11X1+0.24X2+0.93X3+0.91X4

Fac2-1=0.99X1+0.92X2+0.22X3-0.08X4

其中,因子得分矩陣如表6所示。

表6 因子得分系數矩陣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

12

營業毛利率0.110.99

銷售凈利率0.240.92

總資產凈利潤率0.930.22

凈資產收益率0.91-0.08

由表6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對4個變量的因子載荷矩陣中,比較大的有總資產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因此第一主成分反映公司資產的盈利能力;第二主成分分對4個變量的因子載荷矩陣中,比較大的有營業毛利率和銷售凈利率,因此第二主成分反映公司經營的盈利能力。

由主成分分析所產生的新變量Fac1-1、Fac2-1,得出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為F:

F=(66.95fac1-1+23.82fac2-1)/90.77

3.2 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①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研究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F與資產負債率X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以綜合因子得分為被解釋變量,以資產負債率代表資本結構作為解釋變量,以市凈率為控制變量,經分析得到以下的情況(見表7):F與資產負債率Y的相關系數為-0.902,為負相關,其雙尾檢驗的顯著水平為0.01,表明兩者的關系比較密切。

表7 相關性檢驗

Control Variables資產負債率F

市凈率FCorrelation-0.9021.000

Significance(2-tailed)0.000.

df510

②回歸分析

回歸分析是從數量上考察資產負債率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程度,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綜合因子得分F為因變量,資產負債率Debtr為自變量,市凈率P/BV為控制變量建立數學模型:

F=β0+β1Debtr+β2P/BV+μ

表8 方差分析表

ModelSum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

1Regression1306.4852653.2423.1920.01

Residual27935.99951547.764

Total29242.48553

a Predictors:(Constant),市凈率,資產負債率

b Dependent Variable:F

表9 回歸系數分析表

Model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BStd. ErrorBetatSig.

1(Constant)31.719.7483.2530.002

資產負債率-0.2880.188-0.234-1.5290.013

市凈率0.2290.2610.1350.8810.038

a Dependent Variable: F

由表8知,在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中,統計量F=3.192,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為0.01,因此回歸方程是十分顯著的。由表9看出,回歸方程的常數項為31.71,自變量系數為-0.288、0.229,三者均通過了0.05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說明回歸方程的常數項與自變量系數均是顯著的,不為0,即表明代表資本結構的資產負債率對盈利能力有顯著的影響。資產負債率對盈利能力的回歸方程可以表示為:

F=31.71-0.288Debtr+0.229P/BV+μ

4 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文選用滬、深兩市A股江蘇板塊上司公司為樣本,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了兩個主成分的得分和各公司盈利能力的綜合得分,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公司盈利能力與其資本結構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

通過對所選樣本資產負債率與企業盈利能力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與其資產負債率成負相關,即公司的資本結構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與獲利水平相當高的企業往往不使用大量的債務資本的實際情況相符。

4.2 建議

筆者建議: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上市公司在籌資決策上必須以追求最優資本結構為前提。在企業的資本結構中,由于負債的節稅效果,一定比率的負債可以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但是當負債籌資所占的比率較大時,企業的財務風險增加,企業自有資金的成本提高。尤其當企業經營不善時,到期債務的還本付息將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因此,企業進行資金籌集時,首先應明確自己籌資的具體動機,依循籌資的基本要求,正確把握籌資的渠道與方式,避免掉進財務陷阱。

參考文獻

[1]Masulis,Ronald: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ange On Firm Values:Some Estimate[J].Journal of Finance,1983,(38):107-126.

[2]Harris M,Raviv 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297-355.

[3]陸正飛,辛宇.上市公司資本結構主要因素之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8,(8):34-37.

[4]王娟,楊鳳林.上市公司籌資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8,(6):23-28.

[5]張則斌,朱少醒,吳健中.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J].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應用,2000,9(2):106-112.

[6]洪錫熙,沈藝峰.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114-120.

[7]李寶仁,王振容.我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與資本結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4):150-153.

[8]張佳林,杜穎,李京.電力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與公司績效實證分析[J].湖南大學學報,2003,17(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