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7:31: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的經營指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集團公司;績效評價;財務指標
集團公司的績效考核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經營財務指標,財務部門負責集團整體的財務戰略及對各子公司的業績評價與考核。子公司的財務部門獨立于其他部門,不是母公司的外派分支機構,但在業務上要接受上級公司的監督并按期向母公司匯報相關績效情況。績效評價體系要根據崗位,工作性質和對集團和分公司的貢獻來制定。評價結果還要與預期指標進行對比,最大程度的保證考核公平公正。
一、評價指標設計
集團公司制定了考核標準,包括經營評價指標、財務管控指標和職能履行指標三個一級指標,其中,經營評價指標包括:營業收入、成本費用和利潤、應收賬款回款情況;財務管控指標包括:預算完成效果、會計信息質量、資產管理、合同管理;職能履行指標包括:項目決策能力和民主評價。1.經營評價指標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注意營業外收入不包含在內,是為了將非受控情況剔除。成本費用和利潤是根據利潤表表計算分析得出。應收賬款回款情況=(本年應收賬款回款額/本年營業收入)×100%2.財務管控指標預算完成效果考慮的是分子公司實際完成的收入、利潤與預算收入、利潤的比率關系。會計信息質量是由集團審計部門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審計。資產管理由集團公司財務部資產小組負責,定期對分子公司的資產管理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合同管理由集團商務部對子公司合同管理情況進行檢查。3.職能履行指標項目決策能力=(實施成功的項目數/子公司總的投資項目)×100%民主評價分為集團測評,中層測評和員工測評。
二、評價方法設計
1.評分方法評分過程首先對十個二級指標賦予不同的權數,考評滿分為100分,具體權數見表1。然后按照每一個指標的標準起評分進行加減項的處理,最后計算績效考核的最終得分,以此來評價各分子公司的財務績效情況。2.獎懲標準利用計算出的績效考核最終得分,來評判分子公司的財務績效情況。綜合得分低于60分的分子公司,其經營團隊就應該考慮調整,可以通過調整班子成員和財務負責人的方式來進行。得分60~80的經營團隊,第二年可以繼續完成分子公司的經營計劃和財務等工作,但也要對關鍵崗位進行細微調整。得分80分以上的經營團隊,說明整體運行的態勢良好,第二年應該再接再厲。
績效考核得分還可以和業績獎進行掛鉤。綜合得分低于或等于80分的,經營團隊的績效獎與經營業績掛鉤的部分應全部沉沒;綜合得分大于80分低于90分的,經營團隊的績效獎與經營業績掛鉤的部分應全部兌現;綜合得分大于90分低于95分的,經營團隊成員除拿到正常的績效獎以外,還應該鼓勵其50%的績效獎;綜合得分大于95分的,經營團隊成員除拿到正常的績效獎以外,還應該鼓勵其100%的績效獎。
作者:郭艷秋 單位:沈陽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工業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楊景春.基于全面預算管理的集團財務管控體系構建與實踐[J].企業導報,2015(1).
[2]楊惠杰.企業集團財務管控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2015(2).
關鍵詞:證券市場投資收益投資風險影響因素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已經解決了不同股權的流通問題,實現了所有股權全流通。所有股權全流通標志著長期困擾上市公司經營發展的制度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地解決,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結構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經營發展更能體現全體股東的意志。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基本上能夠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能力的評價。
反映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和發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標有很多,這就要求投資者在選擇上市公司進行證券投資的時候,需要了解并掌握這些因素和指標,并且知道這些因素和指標對上市公司經營狀況和發展能力的影響程度。本文根據上海證券市場的實際數據,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對影響上市公司交易價格的各種因素做了比較全面和系統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從行業的選擇、會計指標和市場表現指標的角度進行研究,希望能夠找到影響上市公司交易價格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
行業的劃分和影響因素的設定
(一)行業的劃分
本文采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分類方法對所有上市公司進行行業分類。據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個大類,其中制造業又分成10個小類。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們分布在上述13個行業里,分別為:農林牧漁業24只,采掘業17只,制造業496只,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2只,建筑業22只,交通運輸倉儲業47只,信息技術業55只,批發和零售貿易業65只,金融保險業9只,房地產業33只,社會服務業24只,傳播與文化產業8只,綜合類44只。
(二)基本假設和主要研究指標
基本假設:能夠引起股票價格上漲的研究指標與其股票的平均投資收益正相關,相反則負相關;能夠引起股票價格波動的研究指標與其股票的投資風險正相關,相反則負相關。
公司規模。為了能夠反映股票的實際市場狀況,用可以流通的股數來反映公司規模,通常用流通股數的自然對數來表示公司規模。從理論上講,規模大的公司生產經營比較穩定,市場競爭能力較強,公司抗拒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公司的經營風險較規模小的公司來說要低;在市場表現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較低,股票價格的波動較小,但公司規模的大小并不影響其股票的上漲或下跌。
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是反映公司財務狀況的一項指標,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越高,公司所面臨的財務困境成本和破產成本越高。公司的資產負債率越高,經營風險越大,公司股票價格的波動則越大,但對公司收益的影響關系比較復雜,不能僅憑借指標的高低進行判斷,通常該指標不影響股票的上漲或下跌。
流動比率。公司流動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越強,企業的財務風險越低,也就表明企業的經營風險越低,但該指標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對公司股票價格的影響較小。
總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可以用來反映公司的經營能力和成長性。總資產增長率指標越高,反映公司獲利能力越強,公司的經營發展狀況比較良好,公司經營狀況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場風險,通常能夠引起股票價格的上漲,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長也使其所面臨的經營風險較增長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價的波動程度也較高。
主營收入增長率。該指標是反映公司主要業務收入的變動情況,該指標越高,說明該公司主營業務發展良好,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非常高。同時,也反映出公司產品的市場定價能力比較強,公司在該產品市場的地位和競爭力比較高,因此公司主營收入的高速增長也會使其股票價格上漲,但其所面臨的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引起股票價格波動程度增大。
凈利潤增長率。該指標反映公司凈利潤的增長情況,該指標越高,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越好,公司的獲利能力越強,公司的股票價格會隨著凈利潤的增長而上漲,但相伴而生的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導致股票價格的波動程度提高。
1.通用的財務評價指標
所謂通用的財務評價指標,即主板市場和創業板市場可以共同使用的財務指標,這是公司的贏利性本質決定的,只要公司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生存和發展,均需要評價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一般都應當包括如下指標:一是償債能力方面的評價分析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經營現金凈流量比率。其中:資產負債率可以較好地衡量公司的償債能力,當然使用這個指標時,必須關注公司資產的質量以及公司的表外負債,必要性應當考慮公司資產中減值或者跌價準備計提不足部分,以及雖然沒有達到確認標準但是應當披露的表外負債的影響。經營現金凈流量比率通過公司當期經營實際得到的貨幣資金和營業收入的比率,可以分析出公司營業收入的質量,資金是否被應收賬款占用等情況。二是營運能力方面的評價分析指標,包括流動資產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資產周轉的速度很快,公司的營運能力越強,無論是創業板上市公司還是主板上市公司甚至非上市公司,都應當加強公司資產的周轉,并通過資產重組的方式,將那些不良資產或者利用率不高的資產剔除出公司的營運系統。三是贏利能力方面的評價分析指標,包括總資產利潤率和股東權益收益率。公司只有贏利才能發展,因此贏利能力指標是所有公司財務分析的重點和基本指標。如果公司的收入停止不前,說明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低或者整個社會的需求在減少,公司在發展停止的情況下的生存是不能長久的,因此發展能力指標是所有公司財務分析的重點和基本指標。
2.創業板上市公司專用的財務評價指標
(1)投資風險指標創業板上市公司投資風險較大,因此在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時,應當充分考慮技術、市場和管理三種風險并建立專用分析指標。上市公司研發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或者由于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周期過長,企業無相應的資金應對,因此建立研發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和自主研發專利授權成功率指標對分析技術風險大有裨益。創業板上市公司也許產品更新速度較快,但是市場占有率往往不高,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不穩定,因此建立市場占有率增長比例指標、消費者滿意契合度指標對分析上市公司的市場分析大有裨益。(2)流動性風險指標為了充分反映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流動性風險,應當仔細分析公司變現能力受限的資產的內容,并通過計算該資產占企業總資產的比率指標,通過同行業對比,可以充分反映公司的流動性風險。(3)高管離職率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高管掌握著公司大量經營信息,如果創業板的上市公司高管離職率較高,也許表明公司的經營遇到了困難,如果這時從其他財務指標的分析看不出這種結果,在建立財務指標體系時,應將高管離職率納入指標體系中來。
二、創業板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改造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特點決定只有對其傳統財務指標進行改造,即在計算時對指標參數進行適當調整,分析結果才符合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實際,只有符合實際的分析結果才能有指導作用。實證研究指出,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市場基本處于弱相關階段,因此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財務分析不能成為公司價值確認的唯一因素,只有增加非財務因素指標的分析,才能更好地分析出創業板上市的贏利、發展能力。因此需要對財務分析指標的計算參數進行改造才能達到上述分析目的。下面簡要介紹需要改造的指標及改造理由。
1.利潤指標的改造
由于創業板上市公司大都數在高新技術領域經營,企業運營風險較大,會計上傳統的利潤計算口徑和方法往往不能真實反映出高新技術企業的經營成果,因此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利潤指標進行調整來計算各種反映其贏利能力的指標顯得尤為重要,如對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應重點分析,將適合采用加速折舊法的固定資產進行加速折舊調整,這會減少上市公司的當期利潤。又如應當對上市公司超募貨幣資金的利息收入對利潤的影響進行調整。
2.償債能力指標的改造
創業板上市公司償債能力出現異常時,往往表現為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嚴重不足,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仔細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是公司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因此對公司的償債能力指標進行改造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計算經營現金凈流量比率時,將創業公司的非創新業務的現金流量剔除出。
三、總結
1.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性。
一是評價經營業績,了解銷售、資產、資本的盈利能力,并分析各種盈利能力的影響因素和成因。二是診斷財務和經營狀況,判斷償債能力和財務風險。三是評價、調整和規劃財務政策,包括營運資本管理、負債管理、投融資和股利政策。四是全面了解財務經營狀況、面臨的經營環境和內外部問題、競爭優勢和劣勢,制定和調整發展戰略,把握企業的發展機遇。
2.財務報表分析的基本框架。
財務報表與經營和投融資活動密切相關,財務報表的質量受經營環境、企業戰略、會計環境與會計政策等多因素影響。通過建立科學的財務分析步驟和系統的財務指標體系,開展全面、深入、有效的財務報表分析,可以為企業經營、投資、融資決策提供客觀依據。財務分析步驟依次為經營戰略分析、會計信息質量分析、財務指標分析。財務指標體系包括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創現能力、創值能力等五類財務指標。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步驟
經營和投融資活動受到經營環境和經營戰略的影響,會計系統受到會計環境和會計政策的影響,經營和投融資活動和會計系統對財務報表產生影響。有效的財務報表分析應以經營環境和經營戰略分析為起點,然后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評估和分析,最后進行財務指標分析。
1.經營戰略分析。
通過經營戰略分析可以對公司的經營環境進行定性的了解,為后續的會計信息質量分析和財務指標分析確定基礎。公司的價值創造能力取決于自身盈利能力和資本成本之間的差異,盈利能力取決于戰略的選擇。經營環境影響經營戰略的選擇,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分析可從宏觀環境、產業環境、競爭環境和市場需求幾個方面展開。內部環境分析包括企業資源與能力和價值鏈分析。具體的分析應包括行業景氣,技術進步與產業政策,競爭環境、策略與團隊,盈利或商業模式,價格、成本及毛利率等。
2.會計信息質量分析。
會計的基本假設與一般原則影響財務報表的編制及其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質量。會計假設是指對那些未經確認或無法正面論證的經濟業務或會計事項,根據客觀的正常情況或變化趨勢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判斷。會計信息質量應重點關注五個問題,包括公認會計準則的質量、審計質量、公認會計準則的執行質量、交易確認時間的質量、披露質量。會計政策(含會計估計)分析,是針對公司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偏好,及其對財務報表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預期也將對會計政策的選擇產生巨大影響,迫于業績壓力,管理層操作會計處理,一是無中生有,如虛構收入、虛增資產;或是化有成無,如隱瞞費用、隱瞞債務,簡稱“永久性差異”;二是跨期調整,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簡稱“暫時性差異”。
3.財務指標分析。
財務分析方法包括共同比分析法、趨勢分析法、財務指標分析法或比率分析法、現金流分析法和模擬報表法。財務指標分析法是指將同一報表或不同報表中兩個項目之間的關系用百分比或倍數的關系表示出來,是目前財務分析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項分析工具。比率分析能夠將大量的財務報表項目及財務數據減少為若干比率,從而使財務數據的比較突破時間及規模的限制。
三、財務指標分析體系構建
作為股東、債權人、管理者或是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分析和評價上市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問題和發展趨勢,各自關注的重點、分析的角度和深度有所不同,需要構建一個系統的財務指標體系,能夠綜合考慮各類財務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從長遠看,公司的價值取決于其增長、回報和風險控制能力,這是公司價值的三大驅動因素,有效的財務指標分析應使各財務比率盡可能與上述驅動因素相關聯,按照財務報表之間的相關關系,及其與公司價值的相關關系來設置財務指標體系,有利于從各角度分析公司財務狀況,具體包括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創現能力、創值能力等五類財務指標。
1.盈利能力指標。
首先解讀和分析利潤表,利潤表一是反映收入、總成本和利潤之間的關系,收入高于總成本就盈利、收入低于總成本就虧損;二是反映股東和債權人、政府之間的風險和收益的關系,對應的收益分別為稅后利潤、利息和稅收。利潤又分為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盈利能力指標用于反映公司的利潤和營業收入、資產和資本之間的比例關系,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反映利潤占營業收入之間比例關系的銷售利潤率;二是反映利潤與資產之間比例關系的資產收益率;三是反映利潤與資本之間比例關系的資本回報率。一般來說,凈資產收益率被視為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標。
2.運營能力指標。
所謂運營能力,是指資產管理能力,該指標用于反映公司使用資產的效率或管理水平。公司將大量資本投資于各類資產,資產周轉速度是資產管理水平的重要體現,是提高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重要驅動因素,使資產具有更高的生產能力對提高總體盈利能力至關重要。詳細分析各類資產周轉率有助于評估公司的資產管理水平。公司資本的來源于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資本的使用結果形成了營運資本和長期資產,資產管理包括營運資本管理和長期資產管理兩個方面。運營能力指標具體包括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等。
3.償債能力指標。
只要負債成本低于投資收益率,財務杠桿就會提高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根據負債成本的不同,可將負債分為無息負債、有息負債和隱形負債。償債能力包括資產流動性和負債管理能力。資產流動性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營運資本周轉天數等;負債管理能力指標包括總資產負債率、權益負債比、利息保障倍數等。
4.創現能力指標。
“現金為王”,現金比利潤更加重要,公司的現金來源和去向與公司的經營、投資和籌資活動密切相關。經營性現金的充裕程度反映公司利潤的質量、競爭力、償債能力和融資能力。創現能力指標用于反映公司的銷售、資產、資本所帶來的現金,可以分為三類指標,具體包括銷售創現率、總資產創現率、投入資本創現率、權益資本創現率、獲現率。其中獲現率指標反映公司實際經營凈現金與應得經營凈現金之間的比例關系,表明公司獲取的經營凈現金占應得經營凈現金的比例,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獲取經營凈現金的能力越強。
5.創值能力指標。
投入資本回報率是創值能力的重要指標,它反映公司經濟利潤或經濟增加值與投入資本的比例關系,表明每一元投入資本所創造的經濟利潤,該指標越大,說明說明投入資本的效率越高。
四、財務指標分析的局限性
關鍵詞: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潛在表現;顯在表現
中圖分類號:F843/8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7月22日
30余年來,中國壽險業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經逐步成長為關系國計民生的三大支柱之一。本文在相關理論基礎上,對中資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現狀及其與外國壽險公司的差距進行分析,以期提高中資壽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使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評價
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界定,并綜合壽險業的特征和功能,本文將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分為顯在表現及潛在表現兩部分,其中顯在表現為核心競爭力直接作用的結果,即壽險公司經營狀況及投入產出效率等方面;潛在表現為各種能力的集合,即支撐整個壽險公司運行的潛在動力,是核心競爭力的深層內涵,對壽險公司外在表現起到支撐和決定的作用。不同維度評價的內容有所側重,評價方法也應根據指標的性質區別對待。
(一)樣本選取。本文選取了20家壽險公司,選取標準為數據較完整并已具有一定的經營規模,市場份額在所有壽險公司中位居前列。所選樣本公司包括中資、外資、中外合資三種組織形式,考察樣本公司中包括中資公司6家,外資公司5家,合資公司9家,見表1。數據來源于2012年《中國保險年鑒》所的各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和損益表及網站公布數據。(表1)
(二)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顯在表現評價
1、評價方法選擇。因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顯在表現多為公司的經營業績,投入產出經營效率等方面,使用超效率DEA分析較為合適,DEA是使用數學規劃模型進行評價,具有多個輸入及輸出的決策單位(簡稱DMU)間的相對有效性。對于壽險公司來講,每一個公司可看作一個決策單元,用反映壽險公司投入、產出的數量指標來反映公司相對效率的高低。把Xj=(X1j……Xmj)T定義為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外在表現的投入指標,輸出為Yj=(y1j……ysj)T。m為輸入指標數目,s為輸出指標數目,其分量非負且至少有一個是正的。DEA模型分為投入導向型和產出導向型兩種,考慮到壽險公司的產出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既定產出的情況下研究投入的使用效率情況更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本文主要考慮如下的線性規劃模型:
DEA的模型將決策單元分為兩類:有效和非有效,但它對于多個同時有效的決策單元無法做出進一步的評價與比較,擴展的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則彌補了這一缺陷,它使有效的決策單元之間也能進行比較。超效率DEA評價模型與模型(1)的形式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該模型在評價某個壽險公司時,將其排除在所有壽險公司的集合之外。超效率DEA模型通過轉換處于有效狀態的壽險公司,使得對完美效率的壽險公司展開進一步的測度成為可能。
2、指標選取及數據預處理。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選取投入指標為實收資本、固定資產、職工人數和經營管理費用,產出指標為賠付金額、準備金增加、投資收益及上繳國家稅金額。DEA模型要求進行運算的數據非負且至少有一個是正的,因此有必要對數據進行預處理,將負的數據轉化為正的數據。因此本文采用的處理方法為將所有壽險公司的某項指標的數據加上這項指標最大負數的絕對值,使數據符合模型要求。
為保證效率測算的合理性,還需要對投入和產出指標進行相關系數分析,以檢測選取的指標是否客觀和科學。對各指標進行Pearson相關檢驗,得到各指標間的平均相關系數,結果如表2所示。(表2)從相關性檢驗的結果來看,準備金增加這個產出指標與投入指標的相關系數都較低,與實收資本僅為-0.2893,并且與全部投入指標都呈負相關,在邏輯上存在矛盾。這說明把準備金增加作為產出指標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將產出指標調整為賠付金額、投資收益、上繳國家稅金額。
3、超效率DEA模型求解。綜合效率是壽險公司當前產出水平的實際成本和理想最小成本的比例,當(1)式中的?茲大于等于1且都為0時,說明壽險公司的經營是有效的,在投入x0的基礎上所獲得產出y0已達到最優;當?茲≥1,壽險公司的經營是弱有效的,對于投入x0可減少而保持原產出y0不變,或在投入x0不變的情況下將產出提高茲
可以看到超效率DEA有效的壽險公司有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泰康人壽、中意人壽、友邦上海、友邦廣東、友邦深圳、友邦北京、中保康聯和恒康天安,中意人壽的經營效率最高。其中經營有效的有中資公司2家,外資公司4家,合資公司4家,中資壽險公司占比最少。從投入來看,大部分公司都存在固定資產及人員冗余,如新華人壽可減少固定資產227.2百萬元,員工3,605人,而保持原產出不變;從產出來看,有9家公司的賠付金額不足,在原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新華人壽可增加稅金136.52百萬元,賠付金額6,447.47萬元。比較而言,外資壽險公司雖然規模不及中資壽險公司,但他們在核心競爭力的顯性表現上非常突出。從投入產出效率角度測度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顯在表現來看,中資公司普遍存在經營效率不高問題,存在大量資源浪費。
(三)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潛在表現評價
1、評價方法選擇。潛在表現涉及公司內部各種能力,對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具有更重要的支撐作用,評價指標也相對較多,而因子分析可在盡量減少信息丟失的前提下,從眾多指標中提取出少量的不相關綜合指標,簡化指標體系,達到降維的作用。
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X=(X1,X2,…,XP)是可測p個指標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F=(F1,F2,…,Fm)是不可觀測的向量,F稱為X的公共因子;Bij稱為因子載荷,它是第i個變量在第j個公共因子上的負荷,矩陣B稱為因子載荷矩陣;ξ稱為X的特殊因子,ξ中包括了隨機誤差。
2、指標選取及數據預處理。壽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潛在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八個指標:(1)市場開拓能力,用市場占有率表示;(2)協調整合能力,用聚合力表示,計算公式為本公司的人均保費收入/全行業的人均保費收入,若聚合力大于1,表示公司的聚合力較強;(3)人力資源能力,主要指各類人才、員工文化水準等因素,用技術開發人員比例及員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4)壽險公司的信用度,由于壽險公司發生退保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公司存在欺詐行為,讓投保人產生不信任感,因此用退保率反映公司信用度,其值越大,表示公司信用越低;(5)業態適變力,用主營業務帶給公司的收益貢獻度表示,計算公式為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公司的總營業收入;(6)風險控制力,用保費自留比率及財務穩定系數表示,財務穩定系數=保險賠付額的均方差。
由于指標較多,有些指標為正指標,有些為逆指標,并且各指標數據的量綱不一樣,必須對原始指標進行預處理。在整個指標體系中,僅退保率為逆指標,可以對其取倒數轉變為正指標,并使用SPSS軟件中的Description statistics選項對全部指標數據進行處理,消除原始指標量綱和缺失值的影響。
3、因子分析。首先利用KMO檢驗對因子分析的適用性進行檢驗。KMO統計量值一般介于0和1之間,若該統計指標在0.5~1之間則表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若小于0.5則表明因子分析的結果可能難以接受。計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的值0.624,大于0.5,表明適合采用因子分析進行研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選擇三個公因子F1~F3,其累計貢獻率為70%,能反映出大部分信息。由于各公共因子在各變量上的載荷值偏低,不好進行解釋,故對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的載荷矩陣如表4所示。(表4)
根據各變量在各公共因子上的載荷大小,各公共因子的含義可作如下解釋:F1因子在員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退保率、市場占有率、財務穩定系數及主營業務給企業的收益貢獻率指標上的載荷較大,這些指標綜合反映了壽險公司的經營能力;F2因子在保費自留比例、聚合力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綜合反映了發展能力;F3在技術開發人員這個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反映了壽險公司的創新能力。這樣原來8個指標就可以僅用經營能力、發展能力、創新能力這3個合成的變量來代替,為下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用回歸法計算各公共因子值,結果見表5。(表5)
從經營能力來看,前10位中外資公司有3家,合資公司有6家,1家為中資公司,合資公司占比最大,合資公司雖然經營效率較差,存在投入多產出少的問題,但在公司治理、產品創新、客戶服務方面有著精良的運作管理能力,發展潛力不容忽視。從發展能力來看,前10位中外資公司有4家,合資公司有5家,1家為中資公司,外資公司占比最大,其次為合資,最差的為中資,中資壽險公司最大的特點就是大而弱,雖然經營范圍很廣,市場占有率也高,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發展潛力較小。從創新能力來看,排在前10位的有中資公司2家,外資公司5家,合資公司3家,所考察的五家外資公司全部入列,為最優,合資公司與中資公司占比相同,表現一般。從綜合排名來看,前10位中外資和合資各占5位,中資公司沒有1家入列,這說明在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的潛在能力上,中資壽險公司并不占優勢,距離外資及合資公司還比較遠,需要從人才培養、開發創新、企業文化建設等多方面培育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四)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綜合評價。與核心競爭力的顯在表現相比,潛在表現顯得更為重要些,因此用主觀賦權加權法賦予顯在表現權重40%,潛在表現60%。將顯在表現得分及潛在表現得分進行處理,消除量綱影響,并進行加權評價,結果如表6。(表6)可以看到,核心競爭力得分占前10位的是中意人壽、友邦北京、友邦江蘇、友邦深圳、光大永明、友邦上海、友邦廣東、中保康聯、信誠人壽、恒康天安。其中外資公司5家,合資公司5家,中資公司沒有入列。外資壽險公司不僅顯在表現占優,而且潛力表現占優,最終排名也很靠前,中資公司在核心競爭力的最終排名上落后于外資及合資公司。
二、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將核心競爭力分為顯在和潛在兩部分,分別利用超效率DEA分析及因子分析對我國壽險公司核心競爭力進行評價,得出結論為:
(一)從顯在表現來看,從好到差依次為外資壽險公司、合資壽險公司、中資壽險公司。中資壽險公司在傳統文化的積淀及國家政策扶持下,市場份額占比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普遍存在經營效率不高的問題,存在大量資源浪費。
(二)從潛在表現來看,中資壽險公司并不占優勢,距離外資及合資公司還比較遠。經營能力方面,合資公司最為優秀,中資公司與其他類型公司相比,差距較大;發展能力方面,外資公司表現最好,其次為合資,最差為中資;創新能力方面,外資公司為最優,合資公司和中資公司表現相當。
(三)綜合來看,外資壽險公司不僅顯在表現占優,而且潛力表現占優。中資公司在顯在方面表現較差,并且在各種能力的培育方面也不占優勢,因此在核心競爭力的最終排名上落后于外資及合資公司。
面對壽險市場越來越激烈的競爭,我國的壽險公司應一方面積極采取措施提高經營投入產出比,從依靠機構的擴展和人員的投入來獲取市場份額這一傳統模式轉變到技術型集約型模式,削減多余的人力、物力資源,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增加產出規模;另一方面強化公司價值觀,推進公司的文化建設,用公司文化塑造員工個性,使員工形成聚合力,建立共同的信念,進而保證我國壽險公司的持續和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C.K.P.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3.
[2]Prahalad,C.K.The Role of core Competences in the Corporation[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3.6.
關鍵詞:期貨經紀公司 綜合實力 主成分分析 聚類分析
我國期貨經紀業的發展晚于期貨交易所,其歷史不過12年,在這短短的發展歷程中,期貨經紀業經歷了兩次治理整頓,從1999年開始,逐漸走向了比較規范的運行軌跡。目前,關于期貨經紀公司的綜合實力的排名方法有兩種:中國期貨業協會根據每年的交易額與交易量的排名,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期貨公司的經營規模和市場占有率,然而這兩個指標并不能反映出一個公司的綜合經營效益和經營能力。證監會期貨部的“期貨公司財務情況分析報告”(內部),僅供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內部衡量期貨公司的整體財務狀況,其對于市場發展和掌控期貨公司的財務指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期貨公司綜合實力的排名,因此,對于期貨公司競爭實力沒有多少參考意義。
在期貨經紀公司的分類上,有的學者從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劃分,認為我國期貨經紀公司呈現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發展型:經營正常,主業突出,處于盈利狀態,員工30人以上,在所在地區和一、兩家交易所中影響較大,2000年和2001年量一般在300億元以上,已形成一定品牌效應和良好商譽。估計有30家左右,不足全國期貨公司總數的20%。
第二層次是維持型:經營尚屬正常,主業一般化,處于半虧損狀態,但有一定的專業化和特色,在某家交易所和某個品種有一定影響,它們是現階段期貨公司的主流群體,估計有60-80家左右,近兩年年量在50-300億元之間。
第三層次是觀望型:經營不正常,期貨主業規模平均年低于50億元,員工在15人之下,期貨主業全面虧損,收入主要靠副業或由資本金維持。
這種劃分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近年來中國期貨經濟公司的經營現狀,但是局限性是很明顯的,劃分的依據不夠全面和充分。
本文將利用2002年我國的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來對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做一經驗研究,數據的處理是利用SAS軟件的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本文力求比較全面地反映期貨公司的競爭特點,通過期貨公司之間的排名,充分認識整個行業的總體水平,以利于整個期貨經紀行業的良性競爭和各公司的長遠發展。
鑒于原始數據過于龐大,本文就不列出。變量的設定如下:x1為注冊資本,x2為資產總額,x3為凈資產額,x4為債務權益比率,x5為營運資金,x6為客戶保證金余額,x7為手續費凈收入,x8為利潤總額,x9為交易額,x10為損失準備金余額,x11為員工人數。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可以將彼此相關的多項經濟效益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統計分析方法,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既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有指標的信息量,又能做到彼此互不相關。
運用SAS軟件對2002年中國185家期貨經紀公司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其結果見表1、表2。從表1中可以看出,前四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達到88.08%,因此,我們以后的分析只需選取四個主成分。
根據表2的特征向量所示,在第一主成分中,x2――資產總額,x6――客戶保證金余額,x7――手續費凈收入,x9――交易額的相關系數比較大,且這些相關系數都為正,而這些指標基本上反映了一個公司的經營能力,因此,可以認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公司的綜合經營能力。在第二主成分中,x1――注冊資本,x3――凈資產額,x4――債務權益比率,x5――營運資金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比較大,其中x1、x3和x5的系數還為負,這主要表明了注冊資本、凈資產額、營運資金與債務權益比率的對比關系,也就是說,注冊資本越高,凈資產額越高,營運資金越大,債務權益比率越低,公司所需外部資金支持就越小,本公司的資金實力就越強,因此,第二主成分可以認為代表了公司的資金實力。在第三主成分中,x10――損失準備金余額的系數最大,而且損失準備金余額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就是說,損失準備金余額越小,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越強。因此,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第四主成分中的的系數最大,因此,第四主成分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經過以上步驟,我們利用第一、二、三、四主成分的得分(本文未于列出)計算了各個期貨經紀公司的經營實力的總得分,按照總得分對185家公司進行排序,其中前30家公司的結果見表3,排序是以遞減的方式排列的。這個排名基本反映了中國期貨經紀公司的真正實力。而且這個排名與以交易額或交易量為指標進行的排名有著很大的差別。例如,在2002年,交易額排名前10位的公司為深圳中期、建證期貨、長城偉業、深圳實達、河南格林、經易期貨、上海金鵬、浙江永安、黑龍江北亞和上海中期,而在本排名中,這些公司的名次分別為第7、第12、第14、第3、第6、第21、第8、第9、第25、第11。其原因便在于我國期貨經紀公司進行的是同質化競爭,成交金額的大小與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能力的相關性并不強,因此,這也從一側面反映了以成交金額排名來評價期貨公司的實力大小不是很科學。
聚類分析
聚類判別法是統計分組的一種方法,它的作用在于將社會經濟現象總體按照統計研究的目的區分為性質不同的各個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看出總體分布的特征,在聚類判別過程中可反映各組內差異程度。通過前面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三主成分的各自得分,據此再采用聚類分析,附表略。
中糧期貨、北京中期、江蘇期望成為與其他公司不同的類別。中糧期貨雖然在注冊資本、總資產、銷售額等方面不太突出,但其利潤額卻是名列榜首,笑傲群雄,因此,它屬于高盈利類。而北京中期由于在注冊資本、總資產、凈資產等“硬”方面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因此,它屬于資金規模大、資金實力雄厚類。而江蘇期望則因損失準備金余額最大,成為另類。第二類的經紀公司都是成交額比較大、市場占有率高的那些公司,它們屬于核心業務能力強的一類。剩余的經紀公司被歸為第一類,經營效益一般。
參考文獻:
1.錢爭鳴,陳偉彥.我國工業經濟效益指標評價與主成分分析的實證研究.統計研究,1999(7)
關鍵詞:企業集團 子公司 完善 績效考核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245-02
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形成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其主體是母公司與子公司。企業集團具有成員企業眾多,組織層次復雜,管理鏈條長等特點。由于集團各個成員企業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獨立的法人地位賦予成員企業經營自以及相對獨立的權、責、利關系,使得企業集團實際上是一個包含眾多利益主體的矛盾統一體,各利益主體之間勢必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沖突。因此,如何有效管控集團內各成員企業尤其是子公司的經營活動,確保其經營行為服從集團整體的經營目標是集團經營管理的核心,而構建科學的子公司績效考核體系正是實現集團整體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
一、加強子公司績效考核的作用
1.推動集團發展戰略的實現。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的實現離不開各子公司的具體實施,而由于企業集團內各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及相應的經營自,母公司無法通過直接介入子公司具體經營的方式確保集團發展戰略的推進。但通過將集團發展戰略分解為各子公司的經營目標,并以此作為對子公司經營者開展績效考核的依據,則可以促使子公司朝著集團確定的發展方向前進,最終推動集團發展戰略的實現。
2.增強集團母子公司之間的信息溝通。在績效計劃的制定、實施及考核過程中,需要集團母子公司之間多次相互協商、溝通,并共同分析績效優劣的原因。這一績效考核全過程可以加強集團母子公司之間的信息溝通,大大改善母子公司之間由于委托關系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性。
3.改善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在對子公司的績效考核過程中,母公司往往能夠從全局角度發現子公司在經營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難點問題。母公司可以有針對性地設定適當的考核指標為子公司經營者提供改善績效的導向,從而提升子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營效率,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二、子公司績效考核常規方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國企業集團的子公司績效考核常規方式是:年初母公司根據環比、同比及有關歷史數據,向子公司下達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等指標,第二年初依據子公司決算數據進行考核,該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與集團戰略的關聯度不高。企業集團的總目標是集團利益最大化,對子公司的績效考核應服務于集團戰略,也應以集團戰略目標為出發點。但許多企業集團從簡化指標體系、便于考核的角度主要設立基于歷史業務數據的考核指標,績效考核指標沒有與集團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相結合。事實上,各子公司在企業集團中的戰略作用并不相同,有些是成本中心,有些屬于利潤中心;有些是處于業務拓展期,有些則已進入成熟期。戰略地位的不同相應需要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標,僅以歷史業務數據為主的指標體系往往會給子公司造成錯誤的導向,忽視自身在集團中的戰略定位,最終背離集團的戰略目標。
2.考核指標過于單一。常規的子公司績效考核體系側重于財務指標,指標設置過于單一,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子公司的經營狀況及內部控制情況,也沒有體現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由于大多數財務指標具有短期效應,結果是經營者片面追求當年業績,易導致子公司的短期行為,造成企業信息失真。如子公司為了完成集團公司下達的銷售考核任務,采取放松商業信用、給予更優惠的商業折扣等促銷手段,盡管當年的銷售任務完成了,但由于降低了商業信用標準,增加了應收賬款的壞賬損失風險。或者運用集團戰略之外的手段去追求經營業績,其結果往往是短期的經營業績是達到了,但背離了集團的戰略目標,損害了集團的長遠發展。更有甚者,通過虛增收入、少轉成本等手段虛構利潤。實際上,在復雜而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僅僅憑財務指標不可能使子公司與母公司的目標達到完全的協調一致,易使子公司忽視或損害長期競爭能力去追求短期目標,無法與集團戰略管理中所追求的長期競爭優勢相一致。
3.與子公司的經營背景結合不緊。企業集團對各子公司下達的指標往往大致相同、略有微調,考核績效的最常用指標是“利潤指標”、“銷售指標”等,易于形成“盈利高或增長則業績優,盈利低或下降則業績差”的結論。這種考核方式由于沒有結合子公司所處行業、市場定位及經濟環境等實際背景,往往使考核結果出現偏差與不公。比如,有A與B兩家子公司,其中:A公司屬于景氣行業,實現盈利但盈利低于行業平均水平;B公司屬于非景氣行業,出現虧損但虧損低于行業平均虧損水平。如單純以利潤指標為考核依據,A公司優于B公司,但綜合考慮顯然B公司的績效優于A公司。再比如,母公司對某子公司設立了銷售收入增長20%的考核目標,單純從增長率看這一目標并不低,但如果考慮到該子公司是集團著眼于新興行業機會設立的,而該新興行業銷售額近年的增長率均在50%以上,那么,該銷售考核目標顯然不恰當。
三、改進子公司績效考核體系的策略
1.以集團發展戰略為導向搭建績效管理體系。集團發展戰略是集團使命的具體化和對集團長遠目標發展的一種規劃,如果只重視對短期經營結果的評價,勢必助長被考核者的短期效應與近視眼光,無疑將損害企業集團的長遠發展。因此,績效考核必須要以企業集團的長期發展戰略為導向,保證被考核者對集團戰略的關注。戰略導向的績效考核要求必須及時對戰略發展的情況進行評估與調控,以達成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集團公司的績效管理體系是否成功,關鍵是看績效管理是否與集團發展戰略緊密相聯,并對子公司經營者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具體做法是:以集團發展戰略目標為根本,從中分解出切合子公司實際情況的子目標,并把子目標納入到績效管理體系中去。
2.全面科學設置考核指標體系。企業集團績效考核指標的設置對于不同產業類型的企業集團,由于產業特點、經營戰略及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在考核指標的選擇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或有所側重。但就全面性而言,考核指標體系應包含反映企業財務的指標、反映核心競爭力的指標、反映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的指標及反映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考核指標等四個方面。其中:反映企業財務的指標又包括財務效益狀況、資本運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及發展能力狀況等方面;反映核心競爭力的指標包括研究與開發能力、不斷創新的能力、技術和發明成果轉化為產品或現實生產力的能力等方面;反映企業集團組織結構的指標則可以從組織邊界的科學性、管理協作是否有效及管理部門內部的協調性等方面進行設置;反映外部利益相關者的考核指標可以通過客戶滿意度、市場占有份額、客戶保持率及客戶增長率等指標來反映。當然,并非對所有的企業集團都要從上述四個方面設定全面的考核指標,而應根據企業集團的戰略要求及重點有所取舍。
3.結合子公司實際完善具體指標設置。對各個子公司的具體考核指標設置應有針對性,不應一視同仁。具體來說,一是考核指標應體現差別化原則,即考核指標的設置應體現各子公司特點,明確各個子公司的發展定位,并引導其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方向。二是對同樣的考核指標,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權重也應有所不同。如在企業的成長階段,為了達到迅速拓展市場份額的目標,產值指標往往比利潤指標重要;而在企業成熟階段,利潤往往又上升為主要的指標。
總之,通過完善和改進企業集團子公司績效考核體系,以集團戰略為導向,結合子公司實際,全面科學設置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以實現集團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孟建民.企業經營問題績效評估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2.郭立田,張旭蕾.建立企業集團內部效績評價體系的再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4(12)
3.岳繼霞.集團型企業績效考核體系的優化[J].市場論壇,2006(12)
4.潘孝禮.構建集團公司考核評價一體化體系的探索[J].生產力研究,2009(10)
股權結構與促進公司經營運作的治理機制間存在著重要關系,從股權結構的角度,國有股普遍存在“一股獨大”、嚴重內部人控制、股權分置等問題,許多學者認為這些問題是造成國有上市公司經營績效下滑的主要原因,并從理論上分析了這種股權結構對目前經營績效的影響。民營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一般要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其是否是因為民營上市公司具有自身特點的股權結構?民營上市公司的公司績效是否受到股權結構的影響?這些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二、文獻回顧
近些年來,我國的學者通過對股權結構、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公司價值等的關系進行研究,主要得出了幾種不同的結論:線性相關(孫永祥、黃祖輝,1999;譚韻清、伍中信,2005,徐莉萍等2006;劉星、劉偉,2007)、曲線相關(陳德萍、陳永圣,2011;杜瑩、劉立國,2002)、部分相關(吳淑琨2002)和不相關。在公司業績的指標選擇上,大多數學者都是選擇了會計利潤率指標ROE作為因變量(陳小悅、徐曉東,2001;陳曉、江東,2000;陳德萍、陳永圣,2011),也有部分學者選擇Tobin's Q比率來衡量企業績效(孫永祥、黃祖輝,1999;張,2004)。另外,還有學者選擇多個變量來衡量企業財務業績,如杜瑩、劉立國(2002)選擇ROA和AMBR,譚韻清、伍中信(2005)選擇ROE、CROA和MBR三個指標。但是,即使部分學者選擇多個變量來作為因變量,他們的研究也只是通過分別針對每個因變量建立模型進行分析,并沒有將多個業績指標進行綜合。只有徐莉萍等(2006)通過主成分分析,對多個績效指標進行調整來綜合反映企業績效。在研究過程中,部分學者還考慮加入了控制變量如企業規模、財務杠桿、行業虛擬變量等(吳淑琨,2002;杜瑩、劉立國,2002,譚韻清、伍中信,2005,劉星、劉偉,2007)。在研究方法上,多數是通過比較分析、建立線性回歸模型來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另外,選擇截面數據還是時間序列數據,對研究結果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來綜合評價企業績效,加入控制變量,采用時間序列的平行數據,對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進行分析。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國外學者研究認為,大股東的存在有助于克服股權分散情況下的小股東搭便車現象。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由于大股東一般占有較大份額的股份,如果企業經營業績好,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這種協同效應會激勵大股東去監督企業的經營,對公司價值有正效應。民營企業、自然人或職工持股會是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與國有上市公司國家控股的情況相比較,產權主體較清晰,自我監督機制較健全,其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緊密聯系,因此有較強的動力去監督公司的經營,可以認為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對經營績效有積極作用。
假設:我國民營上市公司大股東有較強的動力去監督公司的經營,對經營績效有積極的作用
(二)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深市2004年(含2004年)以前上市、至2009年12月31日仍然掛牌交易的所有滿足條件的民營上市公司共107家作為樣本進行研究,樣本數據為2007年~2009年連續三年的相關數據。
(三)指標選取 本文研究選取的指標如表1所示:
(四)模型構建 根據理論假設我們構建回歸模型如下:
Y=α0+α1X1+α2X2+α3X3+α4X4+ε
其中:ε為隨機誤差項。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主要包括:
(1)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的現狀分析。本文通過借鑒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我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分為三個等級:20%以下;20%至50%;50%以上。根據這三個等級,將樣本公司進行了分類,分類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深市民營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指標(CRI)集中在20%~50%這一區間內的比例每年都在60%以上,有較強的分布集中度。這說明大股東對企業擁有絕對控制權,實際上體現的也就是法人股對企業的絕對控制權。從民營企業上市后的實際情況來看,民營公司想通過上市來降低股權集中度的目的并沒有完全達到。
(2)民營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現狀分析。一是盈利能力分析。本文選取凈資產收益率(ROE)來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對ROE劃分區間來評價公司績效:績優(ROE>20%),較好(10%≤ROE20%),一般(0%≤ROE
通過表3分析可知,我國樣本公司中績優公司不多,從2007年的25家到2009年的21家,基本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三年間經營績效較好的民營上市公司數量成略微減少的態勢,由2007年的34家降低到2009年的24家;經營績效一般的民營上市公司數量三年間基本保持不變,均占到了樣本總數的43%左右;三年間虧損公司的數量經歷了一個曲線變動的過程,先增后減,2008年虧損企業數量達到最大值20家,占樣本總數的18.69%。筆者認為這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有著一定的聯系。總體來說,深市民營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基本保持著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態勢,沒有太大的起伏波動。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民營上市公司將會仍然以這種比較穩健的步伐向前發展。二是發展能力分析。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和股本的擴張,是公司實力增強的表現,營業收入的增長和稅后利潤的增加,是公司經營績效不斷上升、股東財富不斷增大的表現,這兩方面都可以體現出公司的成長性。本文選擇營業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營業利潤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等四個財務指標對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發展能力進行分析。
由表4可見,2007—2009年間,我國深市民營上市公司除了營業利潤增長率逐年上升,并最終表現為正增長外,其他三個指標營業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和凈利潤增長率都經歷了一個曲線變化的過程。2008年這三項指標在2007年數據的基礎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營業收入增長率由47.08%下降到了11.49%,減少了35.59%;總資產增長率由25.81%降到了6.01%,下降了19.8%;凈利潤增長率由214.17%降至-67.05%。筆者認為這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同樣有著必然的聯系。到了2009年,隨著經濟復蘇,三項指標又都有所回升,并且都變成了正數,說明我國民營企業的成長性有所改善,民營上市公司總體規模在逐年擴張,總資產凈資產增長率還是相對穩定的,民營上市公司的成長性還是基本良好的。
(3)模型中各變量的描述統計分析。由表5數據可以看出,從第一大股東控股情況看來,樣本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最大值為74.96%,平均值高達29.49%,說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權集中度也存在“一股獨大”現象。另外,我國民營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比較高,從樣本公司描述性統計數據來看,平均值高達52.69%。
(二)主成分分析 大部分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都是選擇某一個單一指標如凈資產收益率來衡量上市公司的績效,這顯然是比較片面的。本文利用SPSS統計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剔除營業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和每股收益四個指標中的重疊信息,構造出業績指數來綜合評價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這樣可以更加全面、科學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使得研究結果更具有普遍適用性。本文選擇樣本公司四年間的相關數據來構造上市公司業績指數,表6顯示分析結果:
數據顯示,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貢獻率分別為50.83%、23.765和17.275,總貢獻率為91.855。結合累計方差貢獻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則,這三個主成分可以代表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所有信息量。計算出上市公司業績指數后,關于民營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研究就轉化為股權結構與績效指數之間的研究。這個績效指數就是本文建立模型當中的被解釋變量Y。
F=(0.50828*F1+0.23758*F2+0.17268*F3)/0.91854
其中,F1、F2、F3分別是3個因子的得分
(三)回歸分析 如表7所示:
根據表7數據可得如下回歸模型:
Y=-2.5630+0.7380X1-0.0596X2+0.1150X3+0.3560X4
其中:決定系數R2為0.218, F統計量為22.077。
回歸模型顯示,F值不顯著的概率為0,說明該模型比較顯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X1的t值為2.932,大于臨界值,說明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受到股權結構的顯著影響,結合股權結構的系數為正,說明二者變動方向相同,研究假設成立;X2的t檢驗絕對值為1.058,小于臨界值,說明資產負債率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沒有顯著影響;X3的t值為2.817,大于臨界值,說明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受到公司規模的顯著影響,再加上系數為正,說明二者變動方向相同;X4的系數為0.356,t值為6.332,說明上期績效與下年績效之間確實存在同向變動的趨勢。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影響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選擇股權結構一個因素進行研究,控制變量也只選擇了資產負債率、公司規模和上期績效三項,使得模型中決定系數R2偏小,回歸分析存在一定誤差。
五、結論
綜上所述:民營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存在多樣化、集中化的特點,且對經營績效的影響顯著,二者存在一定相關關系。這個結果與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研究結論一致。另外,公司規模和上期經營績效都和本期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說明公司的規模效益會對經營績效產生影響,在上年業績較好的情況下,公司本期會參照上期的經營思路、策略繼續經營,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本期業績。但公司償債能力與經營績效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關鍵詞: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規模
農業上市公司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紐帶,它們能否健康成長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能否良好平穩地發展。目前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大都期望通過多元化經營不斷擴大公司規模,從而提高公司績效。那么,現有的農業上市公司規模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如何?如何通過規模發展提高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這些問題的研究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公司規模與公司業績的關系:簡要文獻回顧
關于公司規模與公司業績之間的相關關系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過一些研究。Banz(1981)將1926-1975年在紐約上市的股票按公司的規模大小分成5組,結果發現在美國無論是各資產組合的收益率及其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都呈現出隨公司規模的上升而下降的趨勢。Fama和French(1992)以1963-1990年紐約證交所、美國證交所上市的股票的收益率與公司規模進行回歸分析,研究發現美國股票市場中股票收益率隨公司規模上升而下降,但Dimson和Marsh(1997)研究發現英國股票市場股票收益率與公司規模呈正相關關系,而非負相關關系。劉志勇(2004)對2000-2002年度我國上市公司負債規模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中國現階段上市公司適度負債水平應在20%-40%為最好,當資產負債率高于60%時,公司管理者就應該防范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當公司資產負債率高于80%時,公司就可能處在破產的邊緣。賴國毅(2005)選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編制的上證180指數的成分股作為樣本股票,研究發現公司規模的擴張與公司經濟績效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但這種相關性是等級相關關系,非線形相關,且二者之間有著顯著的不平穩狀態,公司出現規模越大,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越低這一不正常現象。魏良益等(2005)以每股收益、總資產收益率、上市期間作為解釋變量分析公司績效對規模的影響,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每股收益顯著正相關,與總資產收益率顯著負相關。每股收益對規模有正向促進作用并且影響力最大,而資產收益率會抑制規模大增長。高輝、張偉(2005)對2001年的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截面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研究發現投資資本規模與績效呈現負相關。
綜上所述,有關公司規模與公司業績之間的相關關系問題研究出現截然不同的結論。結合行業討論公司規模與公司績效關系的文獻不多,研究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規模對經營績效影響的文獻就更加少見。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綜合評價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農業上市公司”包括農、林、牧、漁各業的上市公司,不包括食品、飲料行業上市公司。為了避免偶然性、本文選取了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28家只發行A股的農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樣本數據均來自于巨潮資訊網和證券之星網。
(二)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由于非財務指標通常很難收集相關數據并難以量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財務指標中,故分析公司經營績效通常只用財務指標來體現。結合我國現有企業績效綜合評價體系和農業公司特點,本文選取了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潤率、銷售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共12個指標建立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三)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得分值
1、評價指標值的選取
筆者以農業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3年公布的年報數據為基礎,計算出各指標數值3年的平均值作為評價指標數值。
2、綜合績效的計算
(1)標準化處理原始數據。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采用SPSS15.0統計分析軟件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標準化后變量的方差為1,均值為0。
(2)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
(3)計算互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并計算出各特征值對應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方差貢獻率,具體數值見表1。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則,經營績效評價選擇4個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78.85%,說明所選的4個公共因子已經能夠較好地替代這些指標對經營績效進行評價。
(4)運用回歸方法求得綜合因子得分值。其數學表達式為:
Fj=a1j×X1+a2j×X2+……+apj×Xp(j=1,2,3,4;p=1,2,…,12)
F1、F2、F3、F4分別表示4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值,綜合因子F以各因子得分值加權匯總得到:F=0.29267×F1+0.20037×F2+0.19273×F3+0.10252×F4。
計算結果顯示農業上市公司績效綜合評價綜合因子得分值差別很大。天音控股公司經營績效得分最高,約為25.14,其次是好當家公司和順鑫農業公司,綜合因子分別約為10.77和9.49;經營績效最差的是華龍公司,綜合因子得分卻為-282.09。
三、農業上市公司規模對經營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公司規模度量指標
從投入的角度看,資產總額是衡量企業規模最主要的指標;從產出的角度看,銷售收入是衡量企業規模最主要的指標。Hopkins,H.Donald(1988)認為衡量公司規模的指標最通用的2個指標為企業資產和員工數。Cohen(1996)根據最新的研究文獻資料認為衡量企業規模的指標有員工數和銷售收入,還包括總資產、凈資產、存款以及市場銷售數量等。因此,基于大多數學者研究文獻,本文選擇報告期末員工總數、主營業務收入總額和總資產3個指標作為農業上市公司規模的衡量指標。
(二)研究假設
從理論上講,企業規模越大,生產設備越優良,研發能力越強,營銷管理越科學,企業的經營績效就越高。根據農業公司的特征和規模衡量指標,本出如下假設:
假設1:農業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與其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即主營業務收入越大,其經營績效越高。
假設2:農業公司的總資產規模與其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即總資產越多,其經營績效越高。
假設3:農業公司的員工人數與其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即員工人數越多,其經營績效越高。
(三)農業上市公司規模統計性描述
衡量農業上市公司的規模的指標值差異比較大。天音控股主營業務收入最高,平均值達到100億元;香梨股份最低,平均只有4295萬元;總資產方面,北大荒最高,平均值達到93億元;華龍最低,平均只有4.2億元。員工人數方面,北大荒人數最多,平均達到37659人;禾嘉最低,平均只有44人,具體情況見表2。
(四)資本結構對經營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經營績效綜合因子得分值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度量上市公司規模的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賬面價值和期末員工總數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分析。
1、農業上市公司規模對其績效影響的模型構建
根據類似生產函數模型,構建以下基本線性回歸模型:
Y=b0+b1×ln(X1)+b2×ln(X2)+b3×ln(X3)+ε
Y表示經營績效綜合因子得分;X1為主營業務收入;X2為總資產賬面價值;X3為期末員工人數;ε為隨機誤差項;b0為回歸常數;b1、b2、b3為回歸系數。
2、利用軟件進行回歸分析
由表3檢驗結果可以看出:F檢驗值達到5.665,所對應的顯著性水平為0.004,小于0.01,說明總經營績效與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賬面價值、期末員工人數之間具有可信度很高的線性關系。主營業務收入對總經營績效有正面影響,且在0.01水平上是顯著的;總資產賬面價值、員工人數對總經營績效有負面影響,但在0.1水平上不顯著。調整的R2為0.341,表明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賬面價值、員工人數可以解釋34.1%的經營績效的變化,經營績效還與其他因素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與公司規模之間存在著較強的線性關系,但不同的規模衡量指標對其經營績效的顯著性不同。農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對公司績效呈顯著的正向影響,但總資產賬面價值和員工人數與公司績效負相關,且不顯著。
第二,農業上市公司沒有注意規模的擴大與經濟績效間的同步協調。在一定范圍內,企業的資產規模擴張有利于經營績效的提高,但規模的投入擴張超出一定范圍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農業上市公司目前資產和員工人數規模已飽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實際經營當中增加主營業務收入,提高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率。
針對目前農業上市公司的規模狀況,建議農業上市公司調整生產結構。資產規模只是取得營業收入的手段,要合理地控制企業的資產和員工規模。建議加強農業上市公司資產管理,全面提高資產的運行效率,提高自身資源專業化深度,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設法提高主導產品業務收入,降低公司經營成本。
參考文獻:
1、Banz,R.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1(9).
2、Fama,E.F,French K.R..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3、劉志勇.中國上市公司負債規模與經營業績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4(10).
4、賴國毅.我國上市公司成長中規模與績效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05(18).
5、魏良益,趙君,肖洪安.企業績效、股權結構對上市公司規模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我國部分制造行業上市公司為例[J].軟科學,2005(3).
*本文為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2009SK433);安徽科技學院引進人才資助項目(SRC200689)。
作者:李秀珠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農業本身的弱質性和外部性,及各種原因導致的農業比較利益低下等是造成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低的根本原因。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政府部門、投資者、企業經營管理者越來越關注公司的經營績效。因此,研究和評價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對提高和改善農業上市公司業績,促進農業上市公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回顧
近幾年,國內學者通過不同的方法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進行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1)指標的選取。如徐國祥等從公司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成長性、股本擴張能力和主營業務狀況等方面進行研究。(2)研究方法的運用。如劉立燕提出運用EVA(經濟附加值)方法對上市公司進行評價;鐘琳運用杜邦分析系統評價法對上市公司業績進行評價;朱苑琴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鋼鐵行業和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業績進行了綜合評價,并對其進行了排名。(3)研究對象的選擇。有按地域選擇對象的,如史建明利用河北省31家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對這些公司的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剖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韓芳艷等選取了重慶市21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財務報表數據,應用SPSS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進行了因子得分計算和排名。有按行業選擇對象的,如胡燕京等對我國證券市場21家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經營績效進行綜合評價,得出這21家上市公司績效的綜合得分和排序,并進行了綜合分析,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能為投資者理性投資提供參考,為上市公司提高績效提供數據借鑒;李忠衛等選擇煤炭行業上市公司2006年度的13個主要財務指標進行因子分析,從中提取出盈利能力、資產管理能力、成長能力、償債能力等4個具有一定含義的因子,評價了公司的綜合經營業績;陳偉通過對上市鋼鐵公司的財務指標進行分析,明顯看出上市公司業績主要受經營效率、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等3個因子的影響,認為因子分析有利于投資者明確、清晰地認識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能夠對股票作出正確的評價。對農業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的研究主要有:芮世春采用因子分析和回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公司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曲建華等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農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進行了評價;劉偉等系統分析了我國農業上市公司基本情況,利用因子分析法、二次相對評價模型對農業上市公司業績進行了分析,為進一步研究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發展奠定了基礎;陳俊偉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眾多財務指標中提取了農業類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股本擴張能力、成長能力等各層面因子,采用因子分析對企業的各個層面競爭力進行分析評價;何一鳴運用變異系數法及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中國農業類上市公司2004-2006年度的經營業績從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兩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國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綜合能力排名,以及農業類上市公司整體經營業績的變動趨勢。筆者擬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對農業上市公司2008-2010年度的經營業績進行研究和評價。
二、研究方法和指標選取
(一)研究方法反映公司經營績效的財務指標眾多,相關指標之間的信息存在重復性,財務指標體系本身主觀性強。因此,如果對所有財務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不僅難度高,容易出現信息重疊,而且無法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因子分析法是一種將多個實測變量轉換成少數幾個不相關的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分析法。這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即因子,能夠反映原來多個實測變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釋這些實測變量之間的依存關系。因子分析過程是從數據的內部結構出發,找出幾個較少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因子,來反映原來數據的基本結構,其基本模型因子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觀測值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的影響,并對其適用性進行檢驗;(2)求解公共因子及因子載荷矩陣,并對公共因子進行命名;(3)計算因子得分及綜合得分。(二)指標選取對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進行評價主要是對其生產和經營狀況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因此,在選取財務指標時,不考慮宏觀經濟信息和行業信息這些等效因素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只考慮財務因素的影響。本著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統一性的原則,借鑒國家財政部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為真實反映農業上市公司的綜合績效,從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股本擴張能力等5個方面設定經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盈利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獲取利潤的能力,是公司綜合評價的核心;營運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資產管理的能力,可以用來評價公司各項資產的利用程度和周轉速度;償債能力是反映上市公司償還短期或長期債務的能力;發展能力是評價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通過分析公司規模、資本增值、支付能力等增長情況來反映公司未來發展情況;股本擴張能力從理論上體現了普通股的最低價值,為投資者的決策提供了依據。選取的主要指標包括總資產收益率(X1)、凈資產收益率(X2)、總資產周轉率(X3)、存貨周轉率(X4)、營業收入增長率(X5)、營業利潤增長率(X6)、資本累積率(X7)、資產負債率(X8)、流動比率(X9)、權益乘數(X10)、每股凈資產(X11)、每股收益(X12)。
三、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實證分析
(一)樣本選擇以2008-2010年度作為績效評價的考核年度,按照《中國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08年1月1日之前上市的農林牧漁業上市公司共37家,剔除了在研究年間改行的上市公司(包括600275武昌魚,600242中昌水運,600097開創國際,600248延長化建,000509華塑控股,000592中福實業)及1家B股(200992中魯B),剩下30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所涉及的主要財務指標數據來自巨潮資訊、中國上市公司資訊網和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并經過整理計算得到。(二)因子分析過程1.原始指標的標準化處理及適用性檢驗。結合30家農業上市公司2008-2010年年報資料和12個財務指標的平均值,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指標之間的相關性是因子分析的前提,因此在提取公因子之前先對原始指標的標準化數據進行適用性檢驗,檢驗指標之間相關性是否達到要求。采用巴特利特球體檢驗和KMO檢驗,數據結果如(表略)。巴特利特球體檢驗顯著性測試表明,其統計值為206.306,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說明指標之間具有相關性,適合作因子分析;KMO檢驗結果表明,KMO統計值為0.656,大于0.5,適合作因子分析理結果如表2所示,其方差累計貢獻率達82.683%,說明5個公共因子較為充分地保留了原始變量的信息,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公共因子F1在總資產收益率(X1)、凈資產收益率(X2)、每股收益(X12)等3個指標上的因子載荷值最大,其負載值是總資產收益率94.2%、凈資產收益率74.8%、每股收益87.7%。這3個指標多角度地反映了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收益水平,可以稱為盈利因子。,原始變量的共同度為72.4%-94.8%,這說明原始變量方差能被5個公因子所解釋的部分比例很大,原始變量能被所提取的公共因子解釋的程度高。3.公共因子得分與綜合績效評價得分。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表略)與原始變量標準化值求解因子得分,其計算公式如下。(公式略)
四、結論
從(表略)可以看出,綜合得分系數有正有負,這是由于對財務指標進行了數據標準化處理。正數表示該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負數則表示該上市公司經營績效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在本研究選取的30家農業上市公司中,綜合績效得分大于0的共27家,小于0的有3家,但綜合得分大于0.5的僅有17家。因此,從總體上看,農業上市公司的綜合績效水平一般,且不同企業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從因子的綜合得分來看,它并不是單獨受某個因子的影響,而是5個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不同的企業因為營業的情況不相同,不同因子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雖然盈利因子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是最大的,但它并不是決定公司業績的唯一因素。如亞盛實業的盈利因子排名第一,但由于償債因子、發展因子、股本擴張因子的排名都很落后,導致公司的排名也靠后。綜合排名前三名的企業分別是通威股份、敦煌種業、順鑫農業。它們的盈利因子得分都為正值,雖然不是排行第一,但表現出較好的盈利水平,其他因子的得分排名也很重要。如通威股份的營運能力特別強,雖然其他因子排名沒有很靠前,但盈利因子排在第12位、償債因子排在第17位、發展能力排在第16位,都屬于中等或中上水平,這決定了通威股份綜合業績水平為第一。敦煌種業的因子表現比較均衡,順鑫農業的償債因子、發展能力、營運能力的表現都不錯,這是決定它們的綜合得分排在前三的關鍵,也說明公司的業績是受多種因子共同影響的。因此,農業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綜合得分不是受某個因子的影響,要想使農業上市公司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發展,提高它的經營業績,保證持續發展,必須根據公司自身的特點,尋找競爭優勢,作出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決策,取長補短,這樣才能使企業更加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
關鍵詞:基本面 Fisher判別 快速聚類 信貸違約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3-095-03
一、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評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往往通過財務指標進行識別與判斷,而上市公司因為其經營不善或是財務問題,給銀行與其他債務人造成的信貸違約風險嚴重影響了債務人資金的安全性,導致債務人壞賬損失的發生。因此,對于我國商業銀行系統來說,專業審貸人員是建立在對上市公司財務指標的經驗審查之上。這種基于主觀判斷與定性審查往往是流于形式,使得對上市公司的信貸違約風險不具備良好的預先識別性。因此,如果通過現有的財務指標體系,構造一個具有科學可控、量化有效特征的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識別機制,將能夠最大限度地為上市公司的債權人與投資者提供有效的決策信息與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對其借款人的信貸違約風險評級主要是傳統的模式,即基于專業人員的定性經驗判斷之上,通過“5C”等評價體系對企業信貸對象進行財務狀況的審查。即通過對已有的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進行定量化與系統化處理,形成對信貸違約風險的可識別機制,將會提高對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的識別準確度與預警的效率。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與研究發現,不少學者已經在此領域采取了基于財務數據的模型研究,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通過公司會計中用得最為廣泛的杜邦財務指標來構建上市公司的信貸違約風險模型。實現基于企業財務指標的信貸違約風機制的建立,使債權人與投資者能對企業債務人的財務風險進行科學的識別、分類、預警。
二、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評級的財務指標體系
杜邦財務指標體系在企業財務指標體系中廣泛使用,其特點是以權益報酬率為核心的基本財務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與成長能力的企業經營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內容。
在財務會計實務中,采用杜邦財務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來衡量企業財務狀況(吳世農,在“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境的預測模型研究”,2001)的某一方面或利用各個指標間數量聯動關系來衡量企業財務的綜合狀況,是比較普遍的財務指標分析法。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基于財務指標的分析被稱之為公司基本面分析。但是,通過單個財務指標或是杜邦財務指標體系的簡單聯動運用,難以科學地掌握到對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發生的核心指標,也就難以實現對信貸違約風險進行的預測與識別。
本文基于杜邦財務指標體系構建出信貸違約風險評級指標體系,并參考了相關文獻資料,篩選、設計出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的指標體系,為進一步的建模分析提供基礎與條件。
三、基于Fisher判別與快速聚類法的評級模型
信貸違約風險評級的對象是將信貸違約風險高的企業從正常經營的企業中識別出來,即本文研究的對象分為信貸違約風險高的對象與經常經營的企業對象,這需要利用上市公司的ST企業的警示標識。本文在對擬研究對象進行信貸違約風險評級時,首先對研究對象進行ST類企業與非ST類企業區分,以此作為判別分析的基礎對象。
(一)Fisher判別模型
1.從上市公司分為ST與非ST兩總體中取得兩組P維指標數據值之后,利用法線產生對應投影值,由此得到不同信貸違約風險級別的上市公司的對應財務指標特征值。
2.利用P維指標投影值組成一元方差分析的數據,構造出組間平方和與組內平方和:
信貸違約風險不同級別的上市公司兩總體之間(存在信貸違約風險警示企業與正常經營的企業)的組間平方和:
(二)快速聚類模型
聚類分析指將物理或抽象對象的集合組成為由類似的對象集合而成多個類的分析過程,其目標就是在相似的基礎上收集數據來分類。基于上市公司財務指標的Fisher判別模型,能夠充分地識別出高信貸違約風險與正常經營的上市公司的類型,但對于債權人與投資者來說,除了對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0—1兩極的判別,更有價值的是實現梯級分類,即不同水平的信貸違約風險一一呈現達到為債權人甄別上市公司信貸風險、為投資者提供上市公司經營與財務問題信息的功能。
1.聚類分析的原理。將多維財務指標構建出簡單的類結構,并通過距離函數實現類與類之間的相關性測度。
(1)標準化各指標數據。
2.適用性。聚類分析是一種基于距離函數的非參數統計分析方法。通過財務指標對象對不同類中心的距離函數進行分類,具有對事物自然屬性判別的客觀性。由于,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經營狀況與財務情況,其對應的信貸違約風險也呈現出不同的類別,尤其是在高信貸違約風險與低信貸違約風險的上市公司之間存在著不同信貸違約風險層次。因此,利用聚類法可實現同一信貸違約風險警度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體系的特征共性分析提供基礎,也可為不同信貸違約風險程度下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體系的對比分析提供條件。
(三)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通過SPSS18.0,以2009—2011年480家ST類企業與487家非ST類企業為判類對象,基于篩選出的五類一級財務指標,12個二級指標(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比率等)進行基于全局Fisher函數的二類線性判定分析。
1.基于Fisher判別模型實證結果。
標準化變量的系數也即判別權重,用來表示標準化后的各個變量對判別分類的重要性。對于信貸違約風險判類分析來看,財務指標中的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與流動資產周轉率表現出在判類分析中較大的判別權重,說明ST類企業所指明的高信貸違約風險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不暢成為企業發生信貸違約的主要特征。
(2)分類函數。
(3)判類結果。
依據上表錯判矩陣可知,交叉驗證(留一個觀測值在外)實現了86.0%的預測精度。從判類結果看,基于11個財務指標的信貸違約判別模型對信貸違約風險低的上市公司的判別精度略高于信貸違約風險高的ST類企業(88.9%>81.7%;88.7%>83.3%)。
2.基于快速聚類的信貸違約風險警度評級分析。
根據2009—2011年上市公司高信貸違約風險的ST類與低信貸違約風險的非ST類判別分析,得到的判別函數Z得分值作為快速聚類變量,兩類上市公司之中分別進行類別為4類的快速聚類,得到8類不同級別的信貸風險警度。
即通過2009—2011年三年的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構造的信貸違約風險判別模型,得到的判別Z得分系數,并通過該系數的快速聚類實現了對上市公司不同信貸違約風險級別的劃分。債權人與投資人即可根據對上市公司財務指標體系的信貸違約風險評級標準進行信貸或投資決策。
四、結論與進一步研究方向
顯然,本文通過對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的評價建模發現,財務指標體系注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其與信貸違約風險相關的杜邦財務指標體系指標(如資產負債情況,周轉情況)與公司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由此,通過反映上市經營狀況的財務指標能夠識別出企業因經營不善或是流動性不足等問題造成的信貸違約風險,即通過全局Fisher判別可將高信貸違約風險的ST類上市公司與低信貸違約風險的非ST類上市公司進行精度為86.0%的區分,實現了對上市公司信貸違約風險的判別。進一步來說,要對上市公司的信貸違約風險精度再進行區分,就要利用快速聚類進行不同信貸違約風險的聚類;而利用的劃分依據則是基于Fisher判別分析得到的Z函數,即根據典則判別系數得到的Z得分函數進行信貸違約風險的劃分。
財務指標體系是良好的信貸違約風險判別指標,但存在多個單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本文并未單獨討論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而是容忍多重共線性的存在,雖然對于模型自身的一致性沒有影響,這對模型的預測精度與評級質心的存在一定的影響。因此本文將繼續通過對實證方法的深度挖掘和使用實現進一步的信貸違約風險研究,以對上市公司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為精確的投資判斷的信息。
參考文獻:
1.周泓,邱月.交叉熵算法在企業違約風險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44(20):13-16
2.汪冬華.我國上市公司行業分析方法及違約風險預警模型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
3.張智梅,章仁俊.KMV模型的改進及對上市公司信用風險的度量[J].統計與決策,2006(18):157-160
4.黃卉.關于我國上市公司違約風險評價效率的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1(6):86-87
5.蔡薇.KMV模型的修正及對我國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估的實證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
6.郭富霞,路蘭,高齊圣等.基于主成分的Logistic模型的上市公司信用風險評價分析[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5(2):106-110.
關鍵詞:上市公司 經營業績 內部評價 外部評價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趨于規范和投資者的成熟,企業和投資者越來越關注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評價,但是他們出于不同的目的,對業績評價有不同的要求,相應地,業績系統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本文將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進行比較,分析其評價系統的差別,其中內部評價從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角度對公司所作的業績評價,外部評價是指從外部利益相關者(重點為外部投資者)的角度對上市公司所作的業績評價。
評價的目標比較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內部評價的目標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內部評價的目標是控制管理過程,掌握和檢核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并通過結果的反饋,發現問題、分析和找出原因、及時采取措施,實現業績的提升和上市公司管理改善,從而增強上市公司競爭力。
有效的經營業績內部評價可以讓所有者能夠快速、全面地了解掌握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發展趨勢;可以讓經營者集中精力于那些對上市公司的生存、發展有關鍵作用的信息和數據,有利于正確引導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提高競爭實力;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將上市公司的近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有助于做好對經營者業績的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的目標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的目的是通過采用客觀、科學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為廣大中小投資者提供相對可靠的公司業績信息,使其發現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幫助他們規避投資風險或發現投資價值;同時還可以為機構投資者提供基本的分析結論和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股票,而將研究人員有限的精力集中于那些最關心的上市公司上;并且可以讓上市公司的經營者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所有上市公司中所處的地位,從而對上市公司經營者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
評價指標比較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內部評價指標
經營業績內部評價的指標建立即要注重財務指標,也要注重非財務指標。因為一個上市公司要持續經營和發展,必須具備健康的財務效益狀況。但財務指標一般為成果指標,具有明顯的結果導向,易導致公司管理者過分地重視取得和維持短期財務結果,助長了其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機行為,不利于公司長遠的發展。而非財務指標表現為驅動財務指標實現的關鍵成功因素,并且從公司長遠發展的戰略出發,能夠給公司帶來長遠的利益。因此,只有內部評價將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起來考慮,才能全面、系統地考評其經營業績情況。
財務評價指標 財務層面業績是上市公司業績評價的落腳點,因此財務指標是上市公司所追求的最終經營目標。上市公司的效益產生于生產、經營、銷售等諸多環節,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財務指標,制定相應的財務指標體系,可以揭示上市公司獲取收益的內在因素及其相互關系。內部評價財務指標體系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并從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選取與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密切相關、影響較大的重要指標,建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財務指標體系。
非財務指標 由于各個上市公司所面臨的環境不同,所涉及的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因而他們所應采用的非財務指標的差別也很大,對其做出財務指標那樣的分類是非常困難的。本文根據目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認為內部評價較為常用的非財務指標有客戶服務指標、內部經營指標、創新和學習指標。
客戶服務評價指標。隨著市場的成熟,行業內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要在這種競爭環境中生存下去并最終實現上市公司的戰略目標以及遠景目標,就必須提供高質量的客戶服務,培養和維護上市公司的產品品牌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上市公司應該建立客戶服務方面的業績評價指標,并且將客戶服務的重要性明確到每一個部門和流程。客戶方面的指標有市場份額、顧客滿意程度、客戶留住率、客戶獲得率、從客戶處所獲得的利潤率等等。
經營過程指標。經營過程指標是為了監測上市公司內部各種業務活動的效率,督促和激勵各部門和流程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而針對各部門和流程設計的指標。經營過程指標方面的指標有產品品質、生產效率、安全生產力等等。
創新、學習和知識資本等無形資本的評價指標。知識經濟的發展,使得知識要素,知識、智力與無形資產在知識經濟中日顯重要,社會主宰力量已由金錢轉向知識,因此上市公司也評價創新與學習的能力,即評價上市公司能否持續提高和創造價值的能力。上市公司只有加強對無形資產的運用和開發,增加對無形資本的評價,才能提高上市公司的競爭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無形資本的評價指標有知識的占有率、知識的更新度、知識的創新率、上市公司品牌價值等等。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指標
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要充分考慮上市公司特點,指標數據必須是能夠根據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年度報表、年中報表和臨時公告等公開的信息加以整理而能夠得到的,不嘗試獲得每家上市公司進一步的內部信息資料。
外部評價指標體系橫向通常分為四個部分,圍繞上市公司的財務效益狀況、資產營運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建立邏輯嚴密、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體系結構,充分體現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基本內容。
現在已經有一些外部評價的研究成果,不僅將指標體系橫向分為四個部分,而且縱向也分為兩個層次,即基本指標和修正指標。基本指標是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核心,由評價上市公司業績的主要計量指標組成。修正指標是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輔助部分,從多方面對基本指標評價結果的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形成指標評價結果。也就是說,外部評價指標體系橫向的四個部分的評價內容,具體是由縱向的兩個層次指標來實現,從而構成了一個立體指標體系來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
評價方法的比較
內部評價方法
通過以上對業績評價目標和評價指標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理想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內部評價體系應是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體系,應是控制的手段和激勵的工具,是戰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現存較為成熟的內部評價方法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卡普蘭和諾頓提出的平衡記分卡。
平衡計分卡把對業績的評價劃分為四個部分:財務方面、客戶、經營過程、學習與成長。并且,平衡記分卡的四個方面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一條因果鏈,評價業績的同時也揭示了其業績動因。公司為了改善財務業績,就必須使產品或服務贏得顧客的滿意;要使顧客滿意,必須改進內部生產過程;改進內部生產過程,必須對員工進行培訓,開發新的信息系統。可見,平衡記分卡既衡量了財務業績,又突出了比較通用的一整套衡量方法,把現有客戶、內部過程等非財務業績同長期的財務成功相聯系。
總之,設計優良的平衡記分卡是一種較為成功的經營業績內部評價方法,反之,成功的經營業績內部評價方法就應能夠滿足上市公司組織的使命、戰略和內外環境的需要,應該能夠幫助上市公司改進和強化管理部門的計劃和控制能力。
外部評價方法
國外評價方法 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國外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的《財富》和《商業周刊》的評價系統。
《財富》評價系統:《財富》雜志從1955年開始,按年銷售總額大小對全美上市公司進行排名,排出全美年銷售總額最大的500家上市公司。并且《財富》雜志對上市公司分類排名在不斷進行改進,目前還形成了多項指標排名系列。
《商業周刊》評價系統:《商業周刊》是一家以財經報道為主的綜合性的國際出版刊物,十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上市公司的評價和排名,既有單指標排名,又有綜合評價排名。單指標排名以美元為計價單位按上市公司市價總值大小排出全球市價總值最大的1000家上市公司。綜合評價排名對納入標準普爾(Standard&Pool's)500指數中的500家上市公司進行經營業績評價并加以排名,排名前50名上市公司即為《商業周刊》最佳50家上市公司。具體評價方法是根據八個指標來對上市公司進行經營業績評價的。這八個指標分別是:一年來的總收益、三年來的總收益、一年來的銷售總額增長率、三年來的銷售總額增長率、一年來的利潤增長率、三年來的利潤增長率、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評價方法是分別對這八項指標進行評審,每個指標按取值大小進行排名,取值最大的20%取A級,其次的20%的取B級,以此類推,最后的20%取E級。各上市公司的總得分是其八個指標的評級分之和。
國內評價方法 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外部評價,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有兩個評價系統:誠信證券評價系統和《上市公司》評價系統。
誠信證券評價系統:中國誠信證券有限公司自1996年與《中國證券報》合作,每年開展深滬兩市的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綜合評價的研究。具體評價方法為綜合指數法,選取凈資產收益率、資產總額增長率、利潤總額增長率、負債比率、流動比率和全部資本化比率六個指標分別進行考核,然后按各指標的重要性不同確定各指標在綜合評價時的權重,各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評價總得分是各上市公司單項指標得分乘以該指標權重的積的總和。
《上市公司》評價系統:從1999年開始,《上市公司》雜志每年進行“滬市50強上市公司”評選活動,選取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總資產和市值4個指標。首先計算4個指標的單項得分,然后計算綜合得分,最后在剔除凈利潤虧損的上市公司后,根據綜合得分排名。
根據以上的介紹可知,現存上市公司業績外部評價系統在指標上主要以財務業績為導向,在方法上主要是采用指標排名法、加權評分法、綜合指數法等,這與經營業績內部評價系統是有很大差別的。當然,外部評價也不僅僅局限于財務業績,而是在得出評價結果以后,還要對上市公司所屬行業、外部環境等進行深入分析,以補充說明評價結論。
總的來說,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有著不同的評價目的,所需要的評價內容和可獲得的資料信息都有很大的差別,因而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業績評價系統,這是在設計上市公司評價系統時不應忽略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濤,文新三.企業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董逢谷等.上市公司綜合評價――方案設計與應用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3.杜勝利.企業經營業績評價[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