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9 17:32: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方法律文化差異,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國際貿(mào)易 影響 對策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實踐、風俗習慣中形成的特定的觀念和價值體系,這些觀念構成了人們生活、工作中的行為方式。由于中西方傳統(tǒng)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的不同,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現(xiàn)出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對于商務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經(jīng)濟、文化日益互為一體,文化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作用越發(fā)凸顯。因此在國際貿(mào)易活動中只有了解了對方的文化,才能使國際商務活動順利地進行。
1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以及對我國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
1.1 語言與文化的交流方式。日常生活中語言作為人們溝通的基本方式,在國際貿(mào)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西方人因為語言以及交流上的根本差異,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雙方所要闡述的內(nèi)容與方式就會截然不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普遍認為在貿(mào)易面對面的語言交談中直視對方是表達自己誠意的一種方式,可以在談判中占得一些先機,能夠壓住談判對手的氣勢。很多的禮儀教材都教導我們在與人交談時最好是直視對方,與對方進行直接的眼神交流。但在西方文化中卻不盡如此,外國人更多地認為在語言交流中對方過多的直接眼神交流會使他們感到不舒服,會使他們覺得局促不安。正是因為這種語言交流的文化差異,在談判中外國人不正視對方的眼睛,中國的談判者可能會認為談判出現(xiàn)了某些問題,那么在這種文化差異下,就會導致國際談判中容易出現(xiàn)誤解。
1.2 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是衡量人們的行為以及后果的標準。這些都影響著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給人們帶來強烈的情感沖擊,在不同的文化中,價值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在一種文化中很恰當正確的行為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會被看成是不道德的。比如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視親友的關系,是一種群體文化,講究合家團圓;而西方國家倡導自強自立,孩子18歲起就獨立于家庭之外,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獨立生活。中國人重視君臣、父子等前后輩和上下級的關系,等級森嚴;而在西方文化中所有人都以朋友相處,直呼其名,不計較老少界限。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代名詞。這些不同的價值觀念會導致貿(mào)易談判雙方出現(xiàn)語言或者禮儀上的分歧。
1.3 倫理道德的差異。在中國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中國人倡導“忠”、“義”、“孝”、“忍”、“穩(wěn)”等觀念,舉止言談以謙虛為榮,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而西方國家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發(fā)展自我表現(xiàn)自我,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的是個體文化特征。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旦雙方成了熟人或者朋友,那么關系就會變得非常親密,信任與包容的程度也就提高了,所以很多事情就有口頭約定;而西方人不太注重培養(yǎng)雙方的感情,他們對問題的處理用的是法律手段,一般都有律師出面解決問題。所以,各國不同的道德觀念對國際貿(mào)易無疑又是一個阻力。中國很多企業(yè)回避反傾銷訴訟,中國制造的很多產(chǎn)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取得應有的市場份額主要是由法律原因造成的。在國際貿(mào)易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一點,相關的條款必須簽署進合同,必須非常注重合同的法律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國的國際貿(mào)易發(fā)展。
1.4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導致中西方公司的企業(yè)文化差異。企業(yè)文化是國家文化的反映,影響企業(yè)的各個方面,指導著企業(yè)的日常商業(yè)交往。包括如何選拔與提升雇員、如何領導和激勵下屬、如何選擇和制定企業(yè)文化與企業(yè)戰(zhàn)略、以及如何與其他商人談判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產(chǎn)生的企業(yè)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在燦爛的中華文明中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極具人文精神,以和諧文化為主旋律的文化氛圍,而西方文化那種崇尚智慧和理性,講究科學、民主,信仰宗教,以及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因此中西方文化差異產(chǎn)生了不同文化氛圍的企業(yè),而中西方企業(yè)作為國際貿(mào)易的主體對于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是主要性的。
2 我國國際貿(mào)易應對中西文化差異影響的策略
跨國貿(mào)易比單一文化環(huán)境下的貿(mào)易更具有挑戰(zhàn)性,也更為復雜,那么為了避免因文化差異導致的國際貿(mào)易問題,使得國際貿(mào)易自由融洽地發(fā)展,在貿(mào)易過程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2.1 國家之間增強國際性的文化交流。加強國家間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消除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最好的方法就是增強各國之間的文化融合,比如建立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組織和文化交流中心,進行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以消除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貿(mào)易阻礙。只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在國際貿(mào)易談判中阻力自然就會減輕很多。中國每年舉辦的中外文化年、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展覽活動等,充分展示了中外各國的文化和藝術,不但可以增進相互的理解,也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增加國外對中國產(chǎn)品的喜愛,最后帶動中國產(chǎn)品在世界貿(mào)易中銷量的上升。
2.2 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偏好。 在國際貿(mào)易的過程中要做到敏銳地觀察對方的風俗習慣與偏好,在于國外商務人士交往之前,應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調查好對方的市場,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定習俗講究而使對方不快甚至于影響到貿(mào)易的進展。比如,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喜歡藍色和杏紅色的家用器具,南歐人偏愛紅色容器,而荷蘭人則喜歡白色等,我國的公司根據(jù)這些風俗習慣偏好,制訂了滿足差異化需求的目標計劃,順利提升了自身產(chǎn)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因此,文化差異優(yōu)勢能從根本上影響用戶的滿意度及服務商與消費者之間關系,充分了解并利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與偏好,雙方的談判才能順利進行,兩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司之間才有可能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
2.3 根據(jù)文化差異企業(yè)要制定對應的貿(mào)易策略。 國際貿(mào)易活動本質上是各國的企業(yè)進行貿(mào)易交易,如果一國的企業(yè)有志于開拓一個擁有不同文化的國家開展貿(mào)易活動時,正確的制定貿(mào)易策略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企業(yè)在制定國際貿(mào)易策略的時候,應該注意與當?shù)匚幕娜诤希⑶页浞值刈鹬禺數(shù)氐奈幕瑒?chuàng)造為當?shù)厝私邮苡钟形Φ漠a(chǎn)品才能成功打開市場。包括產(chǎn)品的設計、定價、促銷和分銷等方面,都要符合當?shù)氐奈幕諊<纫獎?chuàng)造出適合當?shù)劁N售的產(chǎn)品,又要使定價的方式和程度為之接受,還要找到適合當?shù)亓晳T的渠道,和適應當?shù)匚幕男麄鞣绞健_@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只有把他們都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破除貿(mào)易壁壘的目的。
2.4 針對文化差異做好貿(mào)易的后續(xù)交流。在雙方企業(yè)達成貿(mào)易意向簽署合同后,針對合同后續(xù)履行的貿(mào)易后管理也必須加強重視。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中方的人情管理和西方的法律管理需要得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對于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國家,如果合同出現(xiàn)爭端,不應完全依賴法律機制,更多地依賴于雙方之間的關系來解決問題。而相對于西方文化比較強調人與事情分開處理,出現(xiàn)問題依靠法律解決。就要求我們在前期的貿(mào)易合作交流中,要形成對該企業(yè)比較全面地認識,相關法律條款要全面合理地簽訂,經(jīng)過日后不斷地合作,努力打造企業(yè)之間戰(zhàn)略合作伙伴的關系。
通過以上對中西方文化的分析及其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任何從事跨文化活動的人員都應該注意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影響,并且認真對待這種文化的差異。人們在進行國際貿(mào)易時,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克服文化障礙,知己知彼,相互尊重,入鄉(xiāng)隨俗,才能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對方的貿(mào)易環(huán)境。總之,國際貿(mào)易不僅僅是一個經(jīng)濟活動過程,而且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個經(jīng)濟與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在跨國貿(mào)易中,應對他國的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理解和尊重,要具有寬廣的胸懷和包容的態(tài)度。只有正確地認識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不斷地提高企業(yè)的經(jīng)營能力,強化自身優(yōu)勢,提升我國企業(yè)國際貿(mào)易的競爭力,推進我國國際貿(mào)易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任凈.文化差異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M].中國流通出版社,2004.
[2]劉銳.文化視野中的國際貿(mào)易[J].理論界,2005(7).
[3]馮雙鵬.試論國際貿(mào)易中的文化影響力[J].理論界,2005.
關鍵詞:跨國公司 文化差異性 跨文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所謂跨文化管理,又稱為交叉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也就是在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跨文化管理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其發(fā)源于美國,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區(qū)域中心和民族中心論,探討在跨文化的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沖突,進行卓有成效的管理。
國內(nèi)對于跨文化的管理研究是隨著最近二十幾年跨國公司作為實踐跨文化主體在中國經(jīng)營而引發(fā)的。國內(nèi)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多重在分析文化差異,運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析的五個緯度,并將中外的文化進行對比,提出對于克服文化的差異方法在于容忍差異,創(chuàng)造文化的協(xié)同機制,強調溝通。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性分析
1.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差異比較
中西方在傳統(tǒng)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從來說,長達5000多年的封建專制使得中國人崇尚君權、上天、祖宗、歷史和土地,講求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信奉“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信條,主要價值為土地、道德和禮教。而在西方,他們更崇尚于對自然科學的探究和對宗教的追求,神學、法學、經(jīng)濟學和自然科學成為西方文明的四大支柱。這種文化模式給人的價值是宗教的、法律的、物質的和自然的。
從社會意識結構上來說,中國是以家庭為單位,長期的群體性文化讓幾乎所有中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以血緣和業(yè)緣等特定的圈子為基礎的,從而產(chǎn)生了中國典型的“圈文化”。西方則更多地以個體為單位,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個人的權利,個人的自由,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是一切靠個人奮斗。
2.中西方管理方法差異比較
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導致了中西方在現(xiàn)代管理方法上的差異。從經(jīng)營思想上來說,中方管理人員在跨國經(jīng)營中多重視短期行為,較少考慮國際合作伙伴的獲利性;而西方管理人員則大多具有互惠互利、重視效率,強調售后服務及其質量,重視長期行為。
從管理風格上來說,中方人員重視組織內(nèi)的層級關系,習慣于按上級行政管理機構的指令行事;而西方人員注重將法律、契約的觀念滲透到企業(yè)管理的各個方面,強調制度管理。
從決策方式上來看,中方管理人員受傳統(tǒng)文化“求穩(wěn)怕變”思想的影響,在管理決策中顯得過于保守,并習慣于集體決策,這往往使得在變化迅速的國際市場中錯失機會;而西方管理人員強調“自我”,注重思維清楚、直言不諱,使其管理決策主體偏重于個人。
三、跨國公司在華的跨文化管理現(xiàn)狀
1.文化差異排斥明顯
跨國公司在華拓展初期,由于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跨文化沖突。跨國公司中的跨文化沖突主要表現(xiàn)在協(xié)調組織、考核機制以及風險承擔意識等方面。例如,在協(xié)調組織方面,由于員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差異很大,對待事務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很難遵從于同一組織運作模式,對于工作紀律的自我約束性也各有相異,由此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
2.忽略跨文化激勵差異
大多數(shù)跨國公司中的所有員工均采取相同的“目標管理法”,對員工進行目標管理。所采用的績效指標一方面是以定量指標為主的經(jīng)營指標,另一方面是以定性指標為主的關于工作態(tài)度、思想覺悟等方面的指標。無視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需求差異,激勵效果不明顯,造成企業(yè)資源的浪費。
3.薪酬體系忽視員工需求差異
跨國公司通常會給予外派員工各種福利補償, 其總體薪酬水平往往高于第三國員工和本地員工。這些薪酬間存在的明顯差距,會造成本地員工和第三國員工巨大的不公平感,并進而造成感情挫傷,以致員工績效降低,甚至是離職或者主動地反對這種不公平的薪酬政策。因此,給予不同來源員工不同的薪酬雖然有效地控制了人工成本,但卻損害了薪酬的激勵功能。
4.培訓體系不健全
跨文化培訓是為了加強人們對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反應和適應能力,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但由于文化及習慣的不同,中西方員工對待培訓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例如,中國員工在培訓中習慣將自己作為一個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很少向老師提問或對老師的陳述提出異議。而在西方,經(jīng)常采用的是學員高度參與的培訓方式。因此外國員工往往不能適應中國的培訓方式,進而不能迅速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并發(fā)揮正常作用。
四、跨國公司在華跨文化管理的對策
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跨國公司中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相融合,克服合作進程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實現(xiàn)價值觀認同與工作效率的提升。解決文化沖突,有效實施跨文化管理戰(zhàn)略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創(chuàng)造有效的企業(yè)文化
企業(yè)文化是指企業(yè)員工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念和經(jīng)營實踐,其核心是企業(yè)精神和價值觀。在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中,必須在原有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新的使命和任務,從而創(chuàng)造更新意義的企業(yè)文化,以利于企業(yè)在國際市場上核心競爭力的發(fā)展。
企業(yè)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企業(yè)國際化發(fā)展的氛圍營造。強化國際人管理,即將所有公司成員放到國際化大環(huán)境中看待和管理,以公司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運用國際化管理理念、知識與方式培育促進成員的發(fā)展,形成具有高度責任感和敬業(yè)創(chuàng)新的精神氛圍。第二,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在部門內(nèi)組織和推動雙向溝通的定期進行,使溝通形成制度,提高員工工作的明確性,促進公司各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第三,創(chuàng)造、培育和維持良好的外部工作關系,以公司利益為重,強化整體觀念,與相關業(yè)務部門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積極主動地協(xié)調部門關系,達成工作目標。
2.建立差異化的激勵機制
跨國公司中激勵機制的建設需要考慮到不同國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將不同的激勵方法相結合并靈活運用。首先,要做到個體激勵與群體激勵相結合。西方成員崇尚個人主義,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的個人競爭,并對個人表現(xiàn)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而中國員工則更看重對組織的歸屬感。因此在員工激勵方面,可更多地采用群體激勵的方法。其次,要做到制度管理與情感激勵相結合。西方管理強調制度明確,較少涉及情感,因此,外籍員工的管理更偏重于“法制管理”。對外籍員工的激勵可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能發(fā)揮個人才能的空間,使其自我實現(xiàn)需要得到盡可能的滿足,同時獲得相應的物質報酬、贊譽與提升。對中國籍員工則可適當添加情感激勵,有針對地滿足員工需求,會對員工產(chǎn)生較大的激勵。
3.制定基于文化差異的薪酬策略
在與公司整體薪酬戰(zhàn)略保持充分一致的前提下,針對外派員工、第三國員工和本地員工各自的特點采取差異化的薪酬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員工在薪酬公平性方面存在的矛盾。
(1)總部外派員工的薪酬策略。總部外派員工的薪酬可調整成平等的國際性待遇方案,包括四個要素,即基本薪資、差異性、誘因性以及援助方案。此外,公司還可以設置相關的激勵性報酬。激勵性薪酬制度是自助餐式的福利制度。總部列出一系列福利制度,讓滿足一定條件的外派員工自行選擇。雖然福利制度的內(nèi)容與補償機制所包含的項目大同小異,卻更能激發(fā)出外派員工的工作熱忱,并減少他們由于國際任職而產(chǎn)生的不公平感。
(2)其他國家派來的非總部支持員工的薪酬策略。第三國人員的聘用擴大了團隊的人才來源,對于這類員工,公司在薪酬調整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其來源地區(qū)的薪酬水平,以及不同國家員工對薪酬標準的不同認知。如,德國員工普遍認同薪酬應與個人能力與知識掛鉤,可在其薪酬結構里加入能力級別獎金和學歷獎金;而臺灣員工看重服務期忠誠度認可,則在其薪酬結構里增加服務期獎金。
(3)本地員工的薪酬策略。較高的薪酬水平是跨國公司能夠吸引到大批本地優(yōu)秀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本地員工,除了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薪酬策略外,還可為他們設計符合其需求的福利項目。如,本地員工看重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等福利,那么在這些方面改革薪酬體系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時,本地員工也看重良好的人才培訓機制、個人發(fā)展機遇和工作氛圍等待遇。公司也可以相應地增加培訓預算,量身定制核心員工的培訓計劃,為高級員工提供高額購房補貼等。
4.有效的跨文化培訓
有效的跨文化培訓可提高管理人員在跨國公司中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一般來說,跨文化培訓包括三個主要方面:針對總部或第三國的外派任職的培訓;針對東道國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多元文化團隊的組織與訓練。其主要內(nèi)容有對文化的認識、語言學習、跨文化溝通及沖突處理、地區(qū)環(huán)境模擬等。具體地,培訓可采用研討會、課程、語言培訓、書籍、網(wǎng)站、討論和地區(qū)環(huán)境模擬演練等方式,還可以聘用文化顧問,指導員工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領域。通過有效的跨文化培訓,可縮小跨國公司中各類員工可能遇到的文化距離,使之迅速適應環(huán)境。
以上所列舉的幾種應對跨文化管理的對策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的。如,跨文化激勵中就必須以包容的企業(yè)文化作為其貫穿其中的基礎,而積極有效的跨文化溝通方式的建立,本身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激勵的手段。所以,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跨國公司應當在深入分析公司跨文化管理的現(xiàn)狀基礎之上,制定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跨文化管理戰(zhàn)略和措施。
參考文獻
[1]蘇珊C·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北京: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2002
[2]范曉屏.國際經(jīng)營與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方琢.文化差異與跨文化管理.經(jīng)濟管理,2001,10
[4]劉杰.文化差異與管理效益.蘇州大學學報,2003,1
[5]田曉明,朱珊.走向融合的中西方管理.學術研究,2005,6
[6]陳詩高.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文化差異分析.管理觀察,2006,9
[7]左慧玲.有效的跨文化溝通.中外管理導報,2008,8
[8]李力,楊柳.酒店的跨文化管理——以廣州海航威斯汀酒店為例.商場現(xiàn)代化,2011,3
對中西方商務談判差異的淵源的探討將有助于談判者更好了解自己,也能從客觀的角度了解對方,從而避免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沖突,排除文化障礙,共同創(chuàng)造能適應雙方經(jīng)濟文化的環(huán)境,促進雙方貿(mào)易往來,實現(xiàn)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
關鍵詞: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異 商務談判 重要 影響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1. 對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通過社會關系相互傳遞從而被大家都認同的行為特征和價值觀,它包括了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等。文化的概念廣而且復雜,但它實際上包括了人們生活的每一方面,涉及到人們精神上和生理上的各種需要。
2. 中西方文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國際商務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來自的地域不同,民族、經(jīng)濟、政治、觀念及宗教有極大的差別,而這些方面都是造成世界文化多元性的原因。
(1)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指不同的地理區(qū)域由于地理環(huán)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傳統(tǒng)習慣等的差異,人們往往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和愛好,而這些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習慣。
(2)民族差異
民族差異是指不同的民族群體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語言、風俗、愛好和習慣。他們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方面各有其特點。就拿我國的漢族和美國來說,我們漢族性格溫順,是典型的農(nóng)耕民族特征。美國人的性格開朗大方,待人熱情,從而導致了美國人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方面與我國漢族都相差甚大。
(3)政治差異
政治差異是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及政治法規(guī)對人們的行為具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作用,從而使得各國人民在政治觀念方面存在差異。拿中國古代和西方國家來說,中國古代皇帝常常使用疑詔詭使、倒言反是等權術,在監(jiān)察工作上采用連坐告密、遣史巡行、牽制監(jiān)督、特別偵緝、密奏傳呈、檢核薄冊、舉動案章等方式;而西方社會則是試圖通過政治權利內(nèi)部“分立”、“分工”來達成權力的均衡,以防止權力專制和腐敗。
(4)經(jīng)濟差異
經(jīng)濟差異是由于經(jīng)濟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的一種體現(xiàn)。例如,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受教育水平高,人們更注重生活質量,安全意識也普遍較強。而中國正處于發(fā)展中,更加注重的則是工業(yè)上的發(fā)展和技術的提高。
(5)宗教差異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xiàn)象,有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主要流行在北歐、北美和澳洲,還流行于西歐和南美國家;中東及北非大體上屬于伊斯蘭教范圍;亞洲很多地區(qū)的人民則信奉佛教。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文化傾向和戒律,從而影響到人們認識事物的方式,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6)觀念差異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標準,它包括時間觀念,財富觀念,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對風險的態(tài)度等,同樣的事物和問題,不同社會的人會得出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觀念差異對人們的影響滲透在飲食、服飾、居住、節(jié)日、禮儀等物質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影響了人們的行為習慣、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諸多差異,最終形成了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
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如果不正確認識彼此的文化差別,就可能在談判中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許多談判成功的契機,如欲在商務談判中不辱使命,穩(wěn)操勝券,就必須了解文化對談判方面的影響。而在禮儀上、語言與非語言上、時間觀念上、談判風格上以及溝通方式上這些方面對談判的影響極為明顯。
1. 禮儀上
禮儀是在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人們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方式、容貌、風度等行為規(guī)則和形式。中西方之間的禮俗各不相同。例如,在穿著方面上,我國服飾無禮服、便服的嚴格劃分。一般來講,在正式場合,男同志著上下同質同色的中山裝或上下同質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領帶,配穿同服裝顏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場合(如參觀、游覽等),可穿各式便裝、民族服裝、兩用衫,配顏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質鞋。而西方國家如英國人,他們注重服裝,穿著要因時而異,他們往往以貌取人,儀容態(tài)度優(yōu)須注意,英國人講究穿戴,只要一出門,就得衣冠楚楚。英國中、上層的人士由于過著舒適的生活,因此也養(yǎng)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紳士”、“淑女”風度,但他們守舊,一般都熱衷于墨守成規(guī),莊重。如果不了解各方的禮儀就容易失禮于人,對談判的結果是否成功有著直接的影響。
2. 語言和非語言上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中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的溝通。語言是任何國家、任何地區(qū)、任何民族之間進行溝通的橋梁。但跨國文化交流的一個嚴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觀地認為對方一定會按照我們的意愿、我們的習慣去理解我們的發(fā)言,或從對方發(fā)言中我們理解的意思正是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最經(jīng)典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中方說的“Yes”表示禮貌的“I hear you”的“Yes”,而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實際上,“Yes”這個詞的意思是非常豐富的,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I understand the question”的“Yes”和“I’ll consider it”的“Yes”。“No”的表達方式也很復雜。人們一般不直接說“No”,而用一些模糊的詞句表示拒絕。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沒有經(jīng)驗的談判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會浪費時間,延緩談判進程,因此,我們必須盡量了解對方的文化,對方的價值觀和風俗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無誤地傳遞和接受信息。
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語言溝通中,還表現(xiàn)在非語言溝通上。非語言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身體語言。一些身體語言在一種文化中是無傷大雅的。而在另一種文化中這個相同的身體語言可能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如:不要接觸馬來西亞人的頭,因為馬來西亞人認為那是靈氣所在;在意大利人面前觸摸一側鼻子則意味著不信任;和法國人談話,則需要專心直視對方等等。
3. 時間觀念上
時間的意義也是因文化而異,因此它也直接地影響著中西方之間的談判。中國人對時間的流逝并不十分敏感,人們喜歡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在商務交往中,信奉欲速則不達,防止拔苗助長、急躁妄為。如果時機不成熟,則按兵不動,也不草率行事。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和深入,中國人的時間觀念正在逐漸加強,工作效率也在不斷提高;西方人非常注重時間觀念,他們把時間看做金錢,因此,在談判中不喜歡拖延談判,中斷談判,遲到早退,他們傾向于準時展開會談,按日程安排一步步達成最終的協(xié)議。
4. 談判風格上
文化不僅決定談判者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而且影響著談判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從而使文化背景不同的談判者形成風格迥異的談判風格。
按照中國文化特點,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后談細節(jié)”的風格,而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jié),避免討論原則”,而這種差異常常導致中西交流的困難。中國人喜歡在處理麻煩的細節(jié)問題之前先就關系雙方的一般原則取得一致意見,把具體問題安排到以后的談判中去解決。這種思維定勢在多數(shù)情況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討價還價中,處于較為有利地位。西方人通常認為細節(jié)是問題的本質,因而他們比較愿意在細節(jié)問題上多動腦筋,而對于原則性問題的討論則顯得比較松懈。
5. 溝通方式上
中國文化追求廣泛意義的和諧與平衡,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面子”觀念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層次,并直接影響商務談判。在商務談判中,中國商人不喜歡直接、強硬的方式,對對方提出的要求常常采取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方法作答,或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而西方,比如德國人,他們則喜歡直截了當?shù)臏贤ǎ运麄兿M麑Ψ侥苤苯踊卮鸬囊蓡枴R虼耍谡勁星埃欢ㄒ攘私鈱Ψ降臏贤ǚ绞剑拍茉谡勁袃?nèi)中與對方順利進行談判。
三、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性
在談判實踐中,很多談判者常常沒有領悟、重視或注意到文化對談判方式的重要影響。對于外國談判方的文化,有些談判者也許已經(jīng)注意到談判對方的一些“不同的”、或者“費解”的談判方式的具體表現(xiàn),但卻認為并不重要。有的人盲目的認為涉外談判是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說話,而事實和數(shù)據(jù)是通用的。同樣,有些談判者去異國他鄉(xiāng)談判時,為與對方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會注意到雙方文化上的相似之處,而忽視其不同之處。我們先來看個例子。
1992年,來自中國商務談判代表和其他12名不同專業(yè)的專家組成一個代表團,去美國采購約3000萬美元的化工設備和技術。美方自然想方設法令他們滿意。其中一項是在第一輪談判后送給代表團每人一個小紀念品。紀念品的包裝很講究,是一個漂亮的紅色盒子,紅色代表發(fā)達。可當代表團高興地按照美國人的習慣當面打開盒子時。每個人的臉色卻顯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頂高爾夫帽,但顏色卻是綠色的。美國商人的原意是:簽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爾夫。但他們哪里知道“戴綠帽子”是中國男人最大的忌諱。最終代表團沒簽下合同,不是因為美國人“罵”人,而是因為他們對工作太粗心,連中國男人忌諱“戴綠帽子”這點常識都搞不清。怎么能放心地把幾千萬美元的項目交給他們?由此可見,美國人這次談判失敗,是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文化。
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在商務談判中,如果不重視對方文化的差異性,就容易導致談判的失敗。
四、如何對待中西方商務談判中的文化差異
1. 談判中: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過程一般包含四個階段:一是寒暄,談一些與工作不相干的話題;二是交流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三是進行說服;四是作出讓步并最終達成協(xié)議。進入正式商務談判之前,人們一般都對商務談判的進程有一種預期。這種預期往往影響著談判進展的控制和談判策略的選擇。由于來自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在語言及非語言行為、價值觀和思維決策方面存在差異性,使得他們所持有的預期也不盡相同,而不同的預期又會引起這些談判者在談判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上的差異。
(1)寒暄
這里的寒暄意旨為建立關系或者彼此相識而進行的與談判“正事”無關的所有活動,目的是借此了解客戶的背景和興趣,從而為選擇適當?shù)暮罄m(xù)溝通方式提供重要線索。就美、中文化差異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因此,美國商人花在與工作不相干的交談或了解外國對手上的時間很少,而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則來得很快。美國人在談判桌上會討論一些與生意無關的話題,如天氣、家庭、體育、政治等,但他們這樣做更多地是出于友好或禮貌而已,通常在五、六分鐘以后就會進入下一階段。相反在看重相互關系的中國文化中,卻常常在這一階段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費用,著力于先建立舒適的私人關系,然后再談業(yè)務。
(2)交流工作信息
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信息交流往往呈現(xiàn)種種不完全性特征。
一是語言差異和行為差異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錯誤。一般人只能理解相同文化背景的講話者講話內(nèi)容的80―90%――這一事實意味著有10―20%的信息被誤解或聽錯了。可以想象,當一個人講第二語言時,誤解或聽錯的百分比將會急劇上升。而且當?shù)诙Z言能力有限時,甚至整個會話可能全部被誤解。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往往較為隱蔽,難以被意識到。當外國談判者發(fā)出不同的非語言信號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談判對手極易誤解這些信號,而且還意識不到所發(fā)生的錯誤。
二是非語言交流技巧差異所產(chǎn)生的信息不對稱。有時為了從談判對手那里搜集信息,會采用“單向型”談判策略――讓外國對手提供信息。由于不同文化間客觀存在著交流技巧差異,如沉默時段、插話次數(shù)和凝視時間差異。特別是當這種差異較為明顯時,信息不對稱就自然產(chǎn)生了。比較中、法文化,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式的交流技巧中凝視和插話出現(xiàn)的頻率較低,但沉默時段較長,而法國談判者似乎不甘寂寞,往往會在對方沉默時填補這些時段。
三是價值觀差異所引起的信息反饋速度及內(nèi)容不對稱。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或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專時專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國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具有此類特點。而多種時間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如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則具有此類特點。在多種時間利用方式下,人們有寬松的時刻表,淡薄的準時和遲到概念和意料之中的信息反饋的延期。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具有不同類型的買方和賣方關系:垂直型和水平型。垂直型買方和賣方關系注重含蓄和面子,而水平型買方和賣方關系依賴于買方的信譽,注重直率和講心里話。
(3)說服
說服就是處理“反對意見”,去改變他人的主意。說服是談判的要害所在。但是,人們對說服的認識、說服方式的選用往往因文化而異。在注重垂直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往往趨向于將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信息交流上,說服階段要“爭論”的內(nèi)容就很少。即便進行說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會選擇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說服的方式和結果還與地位關系有關。如在日本文化中,因為比較放肆或強硬的談判戰(zhàn)略可能會導致丟面子并破壞重要的個人關系,所以較少被使用。但有時在非正式場合也會被買方使用。相反,在注重水平型地位關系的文化中,人們信奉坦率、競爭和平等價值觀,認為說服是最重要的,談判的目的就是迅速地暴露不同意見以便加以處理,例如,美國商人喜歡在談判桌上攤牌,急于從信息交流階段進入到說服階段。此外,談判時也易于改變思想,使用較其他文化相對多的威懾性說服戰(zhàn)術,并且常常會流露出一種易激動、在其他文化看來可能是比較幼稚的情緒。
(4)讓步和達成協(xié)議
基于客觀存在的思維差異,不同文化的談判者呈現(xiàn)出決策上的差異,形成順序決策方法和通盤決策方法間的沖突。當面臨一項復雜的談判任務時,采用順序決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別是英美人常常將大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任務。將價格、交貨、擔保和服務合同等問題分次解決,每次解決一個問題,從頭至尾都有讓步和承諾,最后的協(xié)議就是一連串小協(xié)議的總和。然而采用通盤決策方法的東方文化則要在談判的最后,才會在所有的問題上作出讓步和承諾,達成一攬子協(xié)議。
2. 談判后:因文化而異搞好后續(xù)交流
國際商務談判后管理涉及到合同管理及后續(xù)交流行為。不同文化對合同的內(nèi)容、合同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如:美國文化強調客觀性,注重平等觀念,因此,往往依賴界定嚴密的合同來保障權利和規(guī)定義務。結果,美國企業(yè)之間的合同常常長達百頁以上,包含有關協(xié)議各個方面的措辭嚴密的條款,其目的是借此來保障公司不受各種爭端和意外事故的傷害。此外,不拘禮節(jié)的美國文化一般將合同簽訂儀式視作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的舉動,所以合同常常是通過寄發(fā)郵件來簽訂的。
那些注重關系的文化,其爭端的解決往往不完全依賴法律體制,常常依賴雙方間的關系。所以,在這些文化中,書面合同很短,主要用來描述商業(yè)伙伴各自的責任,有時甚至寫得不嚴密,僅僅包含處理相互關系的原則的說明而已。即便是針對復雜的業(yè)務關系而制定的詳細合同,其目的也與美國人所理解的并不相同。注重關系文化的管理者常常希望舉行一個由各自執(zhí)行總裁參加的正式簽字儀式。
就后續(xù)交流而言,美國文化強調“把人和事區(qū)分開來”,感興趣的主要為實質性問題,所以往往不太注重后續(xù)交流。但是在注重個人關系的文化中,保持與大多數(shù)外國客戶的后續(xù)交流被視作國際商務談判的重要部分。
以上從中西方文化差異角度分析了其商務談判,從事中西方文化商務活動的人都應該高度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個人或群體的態(tài)度傾向決定著文化差異的作用,它可以夸大文化的差異,也可以將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降低到最低點。人們在進行跨文化商務談判時,如果能克服文化障礙,知己知彼,入鄉(xiāng)隨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那就能促進雙方的了解,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應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以便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劉莉芳.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科技情報,2006年第9期.
[2]劉白玉.文化差異對商務談判的影響,商業(yè)視角.
[3]洋洋.日禮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對談判的影響.
[4]Kitty.O.Locker.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Communication.
一、法的本位:中西方法律本位差異
正如錢穆先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說:“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本在于農(nóng)耕文化與商業(yè)文化的不同,兩種文化的其他不同點都是在這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農(nóng)耕文化與商業(yè)文化的發(fā)展對中西方法律本位起著重要的作用。農(nóng)耕文化下的社會中,自然環(huán)境的惡劣制約著人類活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聯(lián)系密切。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逐漸占據(jù)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以來,古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家族,而后是國家,對于個人而言,國家、家族的利益根本上是高于自己的,個人的一切行為必須為家族、國家這些集體利益服務。在這種以集團利益為主的價值標準下,個人的的行為及權利受到了極大的約束,而這種限制卻使社會秩序得以維護和穩(wěn)定,從而形成家族集團本位觀念為特點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中國法律本位在家族集團本位的影響下,忽視個人,讓個人變得渺小,也使個人的生存價值只能服從于他所依附的家族國家社會中。所以在家族中,這種本位觀最大的體現(xiàn)是“父尊子卑”、“違反父母教令”等這類等級觀念。但不同于農(nóng)耕文化的商業(yè)文化,西方社會卻因此形成了積極開放的商品經(jīng)濟。在商業(yè)文化和商品經(jīng)濟的帶動下,西方社會從氏族到個人本位則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他們更加強調自己是法律上的自然人,有法律人格,有著自己的權利和利益,不為任何其他集體或個人所依附。個人本位法也在西方社會中被逐漸確立。
二、不同法律本位下的家庭教育差異
在世界日趨全球化的同時,各種不同文化、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交流也日益增加,多樣文化交流的同時,沖突與摩擦也日益明顯。就好比中西方因為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的差異,在家庭教育觀念上也產(chǎn)生了不少摩擦。因此在以家族集體本位為觀念的古代中國,“父尊子卑”“違反父母教令”的等級觀念是非常普遍的。家長受到等級觀念的影響,自然認為孩子是附屬于自己,所以在多數(shù)情況下會把體罰作為最有效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在中國家長心中,孩子不應該反對父母,否則認為是不孝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經(jīng)常能聽到“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材”的中國式教育方式。比如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中的“父為子綱”“父尊子卑”,說的就是父親的地位高于孩子,孩子要聽從父親教導。在現(xiàn)代社會,“鷹爸式教育”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中國教育方式更是如此。在西方社會,孩子不是附屬于父母的一件私有物,他是作為個體在法律上有自己獨立的法律人格的自然人,并享有屬于自己的利益和權利。父母作為家長,當然享有監(jiān)護和管教孩子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卻受到法律的約束,如果父母超出法律所規(guī)定的限度,父母的監(jiān)護權則會受到影響。西方父母在行使監(jiān)護和教導孩子的權利時會受到社會及公權力的監(jiān)督,西方孩子因此比中國孩子在個體發(fā)展上得到了更多的保護。所以在中國,家長如果沒有履行好自己的監(jiān)護權使孩子受到傷害,或者打罵孩子時,大部分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人必定也認為這在中國家庭是極其普遍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作為家長管教自己的孩子并沒什么不對的地方,這是屬于他們天經(jīng)地義的權利。但在西方,家長卻會被,兒童福利機構也會調查此事。但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三、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對比的反思
隨著中國進一步的現(xiàn)代化,中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也從來沒有減少過,這種期望因為“恨鐵不成鋼”有時便化為了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雖然國內(nèi)也有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立法而且也在不斷完善中,但就算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疏于不了解許多法律內(nèi)容,也會覺得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因為他們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孩子,可卻不知違了法,更別說還有大多不曾受過教育也不懂法的人,他們更加深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打自己的孩子也認為是屬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這種根深蒂固的中國式傳統(tǒng)教育理念,改變起來想必也是困難重重的。普及法律知識必然是一種重要的途徑,但更需要的是傾聽、理解與支持。如何去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的家庭教育理念,我想這也是作為一名法學生卻同時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成長的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作者:何穎 單位:湘潭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中西文化 差異 翻譯 翻譯方法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面對兩種不同的語言,而這兩種語言各自歸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因此,譯者所面對的還有兩種文化,而“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1]只有重視文化內(nèi)涵,才能克服翻譯過程中的語言障礙,真正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環(huán)境與歷史背景的差異
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區(qū)就會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又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由于我國西依高山、東臨大海的地理環(huán)境,故“東風”能夠使萬物復蘇,經(jīng)常和春天相聯(lián)系。英國西臨大西洋,春天西風帶來萬物復蘇。在雪萊的《西風頌》中,“西風”是“精神”的象征,是春天復蘇的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漢語中有很多詞和牛有關,比如“牛脾氣”、“孺子牛”等。英國古時主要以馬為耕作工具。牛和馬在兩國生產(chǎn)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上很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例如漢語中說“吹牛”,翻譯成英語就成了“talk horse”;漢語中的“牛飲”到了英語中就變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二)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
語言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受民族心理狀態(tài)的支配,是語言賴以生存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英漢習俗差異是英漢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過于對龍的態(tài)度。
龍是古代漢族人崇拜的圖騰形象,象征著吉祥、尊貴、權勢和奮發(fā)向上。在漢語中,有關龍的詞語大都是褒義的,如“藏龍臥虎”、“生龍活虎”、“龍鳳呈祥”等。但是在英語中,dragon被看作是邪惡的象征,在現(xiàn)代英語中,dragon用以指“兇暴的人”或“嚴厲透頂?shù)娜恕薄@纾篢he woman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會計科那個女科長是個十足的母夜叉!)。
(三)的差異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文化和儒家倫理文化是漢文化的主流。而英美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文化以希臘、羅馬神話對英美文化和社會的影響比較深刻久遠。如中國人說“菩薩保佑”,西方人則說“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國人說“天知道”,西方人則說“God knows.(上帝才知道)”;中國人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西方人則說“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在翻譯這類詞語時,要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前提下,知道其出處,充分理解其深層文化內(nèi)涵,再用恰當文字精確翻譯出來。
二、文化差異下的翻譯方法
翻譯不單純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還包含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兼容。為此,我在翻譯時要運用各種方法,既要復合原文的意思,又要兼顧到文化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準確地傳遞信息。
(一)直譯法
“直譯是指按原來的意義和結構直接把源語的詞句轉譯成譯語的詞句,即如何在保持源語形式的同時不讓其意義失真”。[2]它適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圍廣、次數(shù)多, 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已經(jīng)廣泛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詞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ave ears.(隔墻有耳);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犢不怕虎);“竭澤而漁”(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
直譯重在忠實原文,從內(nèi)容到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決不等于提倡在翻譯中搞形式至上的機械轉換。直譯可以保持原文形象生動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適用于那些只為某民族所特有、具有獨特文化內(nèi)涵的詞。
(二)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 又無同義習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會失去習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意譯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重在意思的表達。
比如: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譯成“晴天要防陰天”,不如譯成“有備無患”。Murder will out.如譯成“謀殺終必敗露”,不如譯成“紙包不住火”。 漢語的“糟糠之妻”譯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譯手法。和直譯相比 ,意譯更注重意義,忽略細節(jié),要求譯文自然流暢。換而言之,直譯和意譯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形合”和“意合”的關系。
(三)直譯法與意譯法相結合
直譯與意譯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有時尤其是在翻譯一些英語諺語時,單純的直譯使讀者不能理解其含義,而意譯也不能確切地表達原來諺語的含義。這時可采用直譯、意譯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翻譯,即部分直譯,部分意譯,以彌補直譯難達意,意譯難傳神的不足。“譯文可直譯其字面意義,再點出隱含意義,使譯文形象生動,以期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3]
英語中的成語“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這句成語后面,譯者會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對應了漢語成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漢語中的“班門弄斧”可以譯為“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加上“the master carpenter”這部分,就能夠比較清楚、準確地傳遞原文的意思。
三、結語
綜上所述,漢英兩種語言產(chǎn)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載不同的文化,這就必然導致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上存在諸多相異之處。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不但要具備英漢雙語的能力,而且要有豐富的雙文化知識。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絕不可只單純考慮語言及詞匯的轉換,還應增強文化意識,要從跨文化交際的立場出發(fā),采用適當?shù)姆g方式,盡力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達到準確傳遞信息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德春,姚運.社會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308.
【關鍵詞】文化差異 國際貿(mào)易 文化特點
【中圖分類號】 G1 【文獻標識碼】A
文化差異及其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地位
中西文化特點及其差異。文化大師G?霍夫斯坦特曾這樣描述“文化”:所謂“文化”,是指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而不同群體的社會文化、生活環(huán)境、教育方式等的差異,導致了“共同心理習慣”的不同,從而就產(chǎn)生了文化差異①。
第一,西方文化特點。西方哲學認為,理性是人的最高本質,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因此西方人崇尚理性主義。在西方,西方人有很強的個人主義精神。在西方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人們生活的目標、人們行為的準則,都是從宗教神的誡命或啟示而來的。西方人重視法律,契約文化對其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二,中國文化特點。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庸之道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并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廣大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在國際貿(mào)易中,中國人更傾向于集體主義,認為群體是社會的單元,是判斷價值標準的出發(fā)點。在國際貿(mào)易中很容易體現(xiàn)這一特點:西方人在談判、交易時,總是可以自己拿主意,而中方代表則是不停的討論,甚至打電話回總部報備。
中西文化差異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地位。文化差異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如果要實現(xiàn)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是必須要承認東西方文化差異,理解文化差異、重視文化差異。以可口可樂為例,可口可樂在最初進入中國市場時也因為文化差異導致銷量不佳。可口可樂早期在中國的譯名是“蝌蝌啃蠟”,古怪的名字使它銷路不暢,后來該公司充分研究中國文化,將其改為“可口可樂”,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譯,也比英文更有寓意,也更利于傳誦,為“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②。
中西文化差異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
國際貿(mào)易中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第一,價值觀念的差異。價值觀不同,人們的消費傾向也有明顯差異。在西方國家,許多人追求個人生活的最大自由,習慣于超前消費,享受人生。而在中國,人們秉承勤儉持家的態(tài)度,量入為出,在收入相同的情況下,儲蓄率明顯高于西方發(fā)達國家。
第二,語言文字的差異。在國際經(jīng)濟貿(mào)易中,各國語言相互碰撞,相互轉化,成為達成交易的必經(jīng)途徑。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西方的文化內(nèi)涵,語言精髓,有可能阻礙國際貿(mào)易活動。比如:“Dry good”美式英語譯為“紡織品”,英式英語譯為“谷物”。很多人忽略了此類差異,造成了尷尬的處境。
第三,風俗習慣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也體現(xiàn)到國際貿(mào)易活動中。比如:中國人在接待外商方面熱情好客,獨特的“酒”文化更是世界聞名,一些合作事宜喜歡在酒桌上初步敲定,但是這往往會引起西方人員的不滿,西方國家公私分明,做事嚴謹認真,認為工作和生活不應該混為一談。
第四,的差異。宗教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也非常大,的破壞有時候還會導致民族沖突。從國際投資者來看,越能尊重東道國的和風俗習慣并適度的加以利用,則越能在該國開展投資活動中獲得成功。
第五,審美觀念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審美標準、審美意識、審美方法和審美習慣等方面有許多不同之處,了解、理解了不同國家的審美觀念,出口商品的設計、包裝等才能適應東道國的文化要求。
文化差異對國際貿(mào)易的積極影響。第一,弘揚中國文化,增加貿(mào)易順差。隨著世界各國交往的頻繁,文化的傳播也越來越迅速,西方人在不同渠道中不斷地理解中國文化,并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欽佩和向往之情,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商品,如旗袍、剪紙、刺繡、臉譜等在西方國家的銷路很好。中西方雖有文化差異,但是在貿(mào)易融合環(huán)境良好的今天,也為國際貿(mào)易的出口產(chǎn)生巨大的積極推動力。
第二,體現(xiàn)中國文化,避免貿(mào)易摩擦。中國文化講究“合”,主張“以和為貴”,中國追求的是“友誼第一”的長期貿(mào)易合作關系,因此,在貿(mào)易中謙虛有禮,不喜歡爭強好勝,崇尚集體主義,別國在與中國的貿(mào)易中,中方往往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即使不同意對方的觀點,很少直接予以拒絕,而是迂回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談判活動與交往往往相當愉快。
第三,理解雙重文化,全面分析問題。在解決某一特定問題時,運用中西方思維方式進行分析理解,能更好的促進貿(mào)易的自由化發(fā)展。在某些問題上,更容易產(chǎn)生新觀點、新思想、新方法,同時,將中西方文化匯總,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利于企業(yè)自身的提高和發(fā)展。西方人有明確的時間觀念,強調“一時多用”,有詳細的計劃,中國人應向西方人學習這一方面,強化時間觀念,提高自身辦事效率。
文化差異對國際貿(mào)易的消極影響。第一,不同的消費習慣影響貨物銷售滯暢程度。因為各國的教育背景、風俗習慣的不同,消費習慣也有著千差萬別。如果不給予重視,投其所好,可能會引起產(chǎn)品的滯銷。如:西班牙人喜歡東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東方的亭臺樓閣和龍鳳的圖案;在加拿大,人們更偏好帶有淡雅色澤的瓷器,以純樸的底色配以鮮艷的翠綠、金色、玫瑰紅、孔雀藍等圖案更好。
第二,不同影響產(chǎn)品和服務需求程度。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和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宗教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有很多的貿(mào)易因為沒有認識到而導致貿(mào)易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在貿(mào)易產(chǎn)品的選擇上、在交往談判中的舉止行為等等可能因不了解宗教習慣導致貿(mào)易前功盡棄。如伊斯蘭教不單禁止穆斯林飲酒,而且還嚴厲譴責與酒有關的釀酒者、賣酒者等十種人。
第三,不同的市場差異認識影響貿(mào)易機會選擇。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鞋商到一個非洲小島上考察鞋子的市場,他看到島上的居民沒有一個穿著鞋子,在得知其祖祖輩輩都有赤腳的習俗時,失望的離開了。不久,又有一個鞋商到了島上,當他得知島上居民沒有穿鞋子的習慣后喜出望外,認為市場前景廣闊,如果島上的居民每人都買一雙鞋的話,盈利也相當可觀。果然,他經(jīng)過努力,大獲成功,賺了很多錢。同樣,中國“國酒”茅臺集團利用展會、廣告、文化交流等手段,讓外國人逐漸了解白酒、喜愛白酒,逐步占有國外市場。目前在境外有57家商,營銷網(wǎng)絡覆蓋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南部非洲及中國重要口岸的免稅市場。
利用文化差異擴大國際貿(mào)易的對策
互相尊重,。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文化都因其外部條件的不同而具有差異性,但文化本身并沒有所謂的優(yōu)劣之分,我們可以因為自己的文化而驕傲,卻不能輕視他國文化,相互尊重是建立國際貿(mào)易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允許不同”,秉持“”的文化交流原則,堅持“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觀點,求大同存小異,在無關緊要問題上的妥協(xié)讓步能更好的保證貿(mào)易的順利進行。
加強培訓,做好準備工作。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速發(fā)展,國際化企業(yè)運作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貿(mào)易者擁有較高的跨文化意識。因此,貿(mào)易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培養(yǎng)具有文化融合意識和知識的管理人才,對國際貿(mào)易的運作非常關鍵。通過介紹不同國家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消費習慣和特色資源等開展文化意識的培訓;邀請不同文化背景的貿(mào)易管理者與被培訓人員進行適時的交流,通過開展文化交流講座的方式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積極交流,注重文化融合。在國際貿(mào)易中,應注意文化環(huán)境不同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新因素,在自己產(chǎn)品的基礎上附加他國文化,促進產(chǎn)品銷售③。例如肯德基中國區(qū)在其原有的食品套餐中加入了油條、豆?jié){、粥品等,都是根據(jù)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做了調整,深受消費者喜愛,也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利用差異,揚長避短。在國際貿(mào)易中,我們應推廣中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如,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在西方越來越流行,現(xiàn)在不止中國人在過這個節(jié)日,外國人也開始過中國的“春節(jié)”。各國的華人街在此時張燈結彩,繁華異常,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的民俗表演,把握了這些優(yōu)勢,不僅僅傳播了中國文化,也可以利用文化差異進行國際間交流與合作。
面對復雜而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國際貿(mào)易活動需要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為習慣的貿(mào)易商進行貿(mào)易往來,所以研究各國、各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進行國際商務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僅要了解對方的文化,了解文化差異性,更要善于利用這些差異,運用相關對策,在跨國貿(mào)易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權。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jīng)濟學院)
【注釋】
①陳磊蕾:“中國企業(yè)涉外經(jīng)營中的文化差異問題研究”,《中國市場》,2001年第27期,第44~47頁。
②李凌:“淺析文化差異對國際貿(mào)易的影響”,《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年第2期,第183~184頁。
關鍵詞: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文化成因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8-0015-03
在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國政府都致力于加強本國的“軟實力”,通過實施各種文化對外傳播戰(zhàn)略,增加文化產(chǎn)品出口,推動本國文化“走出去”,以提升本國在全球政治經(jīng)濟格局中的地位。2012年,我國出臺的《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實施對外文化合作及援助,推動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出口,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chǎn)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進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和重點項目。”近年來,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大力加強文化對外傳播的力度,致力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然而,文化產(chǎn)品有別于一般的貿(mào)易商品,文化產(chǎn)品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信息,代表著本民族的獨特文化符號,文化產(chǎn)品的貿(mào)易和傳播過程以及消費與解讀過程不同于一般的消費品。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必須要認真分析研究文化本身這一要素,中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當前,中國文化產(chǎn)品在“走出去”過程中面臨市場推廣較難、市場受眾群小、產(chǎn)品不適銷對路等具體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由于“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這兩個客觀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這一主觀的文化因素。
一、文化差異
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凝結與積累。一般來說,文化分為精神層面的文化和物質層面的文化。在一種文化中,精神層面的文化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處于最外層的物質層面的文化則是文化體系中最不穩(wěn)定的部分。精神文化是人與自我意識關系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在實踐和意識活動過程中不斷發(fā)展進化的,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文化的核心部分[1]。妥善地處理好文化差異就能增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不能很好地處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將會帶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各方面交流的障礙,嚴重的甚至引發(fā)國家之間的政治沖突。認真研究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探尋縮小文化鴻溝、增進文化交流的方法對于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而言至關重要。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中國與西方國家在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以及方面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總體的看法,包括對自身在世界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又稱宇宙觀。中國傳統(tǒng)的世界觀與西方國家的世界觀完全不同。中國人的世界觀是一種“天人和諧”的思想,講究“天人合一”,提倡體驗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然而,西方國家的世界觀認為“天人對立”, 以古希臘為源頭的西方文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人在自然界中是主體,占有主導地位,強調人要對自然界進行認識、征服并加以改造。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處于同一文化的社會成員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并共享同一種價值觀念。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人注重集體主義,忽略個人利益,提倡謙遜,做事情避免張揚。然而,西方人崇尚個人主義,崇尚個人奮斗,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做事情講究表現(xiàn)自己。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影響,中國人注重整體的思維方式,注重感性認識,做事情注重整體性和綜合性,喜歡從整體到局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然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注重理性的分析,做事情注重個體性,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從局部到整體。此外,中西方在倫理道德觀念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中國人注重“仁、義、禮、智、信”,注重自身的內(nèi)省和提升,與他人交往講求謙遜善良,注重與他人的人際交往。然而,西方人則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講求個人的自由與利益。在方面,中西方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華民族是個具有多種的民族,大部分中國人信奉的宗教為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主張人們要積德行善、強調因果報應,人們向神和佛祈禱,可以得到幸福與平安。而西方國家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上帝是世間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類,信奉上帝的人才會得到上帝的拯救,人生而有罪,需要用一生去懺悔、贖罪,死后方可進入天堂。西方宗教的原罪說使西方社會非常重視秩序和制度的建立和遵守。可見,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產(chǎn)品的翻譯和消費過程屬于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當跨文化交際者對對象國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和都十分了解和接受時,這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就會進行的相對順利;相反,當跨文化交際者對對象國的世界觀等都不了解甚至并不接受認同時,這時的跨文化交際過程就很困難并很有可能失敗。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文化折扣”和“文化接近”的概念,這兩個概念可以很好的解釋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到西方國家時為何頻頻遇到障礙。相對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國文化產(chǎn)品而言,西方國家的受眾更加傾向于選擇與自己具有相同或相近文化背景的文化產(chǎn)品進行消費。這樣,“文化折扣”小和“文化接近性”大的文化產(chǎn)品更容易在相應的國家之間進行貿(mào)易流通。然而,中國同西方國家在文化上差異較大,除了一小部分熱愛中國文化的小眾人群和海外華僑之外,國外的受眾很難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因而也就很難選擇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
此外,在雙方文化差異較大的情況下,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就會有不同的假設,因而對同一文化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讀。例如,法國劇作家貝克特(Beckett)的名作《等待戈多》有一個英譯本和一個中譯本,英譯本傾向于闡釋它反映了基督教思想,而中譯本則傾向于反映佛教思想。原因在于:英譯本譯者自身深受西方傳統(tǒng)教義———基督教的影響,“上帝”在其心目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于是把劇中描寫的諸如“拯救靈魂的某種力量”、“白胡子牧羊人”、“小牧童”等意象自然而然地與“上帝”及基督教教義聯(lián)系起來,將其視為一出宗教劇;而中譯本譯者受中國最廣泛的傳統(tǒng)宗教——佛教的影響,潛意識地把這些意象與“菩提樹”、“佛祖”及佛教教義聯(lián)系起來[2]。不同國家的譯者對同一作品的內(nèi)涵做出不同意義上的解讀,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背景對個人交際行為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說明了譯者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國家受眾群體的文化特點進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僅會影響受眾對文化產(chǎn)品的選擇與購買行為,同時還會使不同的譯者、編者和消費者對同一文化產(chǎn)品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可見,文化差異在文化對外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文化產(chǎn)品“走出去”面臨的一個客觀的文化原因。
二、語言障礙
目前,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在世界文化產(chǎn)業(yè)中影響較小的一個客觀原因就是語言障礙。眾所周知,英語是世界上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世界上有十多個國家將英語作為母語,七十多個國家給予英語以官方地位,并且中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等一百多個國家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進行教學。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大約90%的內(nèi)容使用的均為英語。普遍的官方地位、學習和使用人口的眾多以及分布的廣泛,已經(jīng)使英語當之無愧地成為一門全球通用語[3]。因而,英語類的文化產(chǎn)品在世界文化進出口貿(mào)易中占有先天的優(yōu)勢。雖然世界上不同國家學習中文的人數(shù)逐年增加,更多的人愿意主動了解中國文化,然而中文在世界上被使用的范圍還并不廣泛,能夠讀懂并精通中文的海外人士少之又少。中國文化產(chǎn)品的海外受眾群還相對較小,海外市場空間非常有限,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還遠遠沒有進入海外主流的文化市場。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在出口他國時本身存在著語言這一客觀的障礙。
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語言也是文化傳播和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外很多學者都就語言與行為認知,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進行過深入地研究與分析。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而不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語言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自在物。具有相同語言的人們更容易進行交流,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更為一致,對本語言文化產(chǎn)品的理解也較為容易,對同一文化產(chǎn)品的解讀較為一致。相反,不同語言的人們交流更為困難,對他國語言的理解總是停留在某個層面,很難深入地把握文化產(chǎn)品的真正內(nèi)涵。英語是世界上被廣為使用的語言,因而英語文化產(chǎn)品在世界范圍內(nèi)受眾較多,能夠看懂和理解英語的受眾群較大,因而美國和英國等英語國家在文化產(chǎn)品出口貿(mào)易和對外傳播方面優(yōu)勢明顯。相反,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由于中文使用范圍的客觀限制,目前在出口市場及對外傳播方面很難與英文產(chǎn)品相抗衡,西方國家的人們更愿意選擇自己讀得懂的語言種類的文化產(chǎn)品。雖然,不同語言的文化產(chǎn)品可以被翻譯成其他語言,但翻譯效果和翻譯成本還是影響了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走向海外。
三、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
如果說中西方在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方面的因素是中國文化產(chǎn)品走向世界所面臨諸問題的客觀文化原因,那么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方面的因素則是中國文化產(chǎn)品走向世界所面臨問題的主觀文化原因。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和積淀下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國家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條件。人們總是用本民族的宗教、語言、歷史、習俗來界定自己,文化賦予了每個人確定的特殊的文化身份[4]。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也可理解為“一種借助內(nèi)聚力來維護本體身份的連續(xù)過程”[5]。世界文化應該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各種文化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世界文化是世界上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各國都應該對他國文化予以尊重和理解。當今世界,伴隨著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日益密切,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加快了腳步。然而,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種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現(xiàn)象,文化全球化中充斥著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彼此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和斗爭,充斥著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文化霸權等行為。
1990年,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出版了《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一書。在這本書中,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的觀點。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廣泛重視,并引導了西方國家國際戰(zhàn)略的調整。“軟實力”是指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和國民凝聚力等。“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tài)訴求,它是一種通過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不是強力獲得理想結果的能力[6,7]。大量的事實可以證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自己在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優(yōu)勢,利用大眾傳媒的各種工具向發(fā)展中國家進行文化輸出。西方國家充分認識到“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以文化為外部包裝,以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等為核心內(nèi)容,借助本國強勢文化的力量,充分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侵略,以達到本國的政治經(jīng)濟目的。
同時,出于本國文化安全的考慮,西方國家實施各種相應的顯性或隱性文化管制以限制他國文化產(chǎn)品的進入。國家文化安全問題是一個涉及到國家文化、民族凝聚力、社會繁榮穩(wěn)定和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性問題,西方國家對此問題非常重視。法國在國際貿(mào)易中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則就是出于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考慮。此外,以英國為例,出版社在登記注冊方面表面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只需按照要求具有一定的資金,先到政府有關部門登記,然后領取出版社的營業(yè)執(zhí)照就可以。但實質上,英國政府對出版業(yè)的法律限制是極為嚴格的。英國直接和間接管理出版的法律除了《大》、《權利請求法案》、《權利法案》等性文件外,還有《版權法》、《出版物法》、《青少年有害出版物法》、《官方機密法》、《誹謗法》、《消費者保護法》、《圖書貿(mào)易法》、《星期日貿(mào)易法》、《圖書貿(mào)易限制法》等相當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出版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置于政府與法律的控制之下[8]。英國對于本國的出版社都會有如此嚴格的法律監(jiān)管,可以想象,如果一家中國的出版機構想在英國進行出版活動將會面臨多少困難和監(jiān)管。總之,西方國家在文化輸出和維護本國文化安全方面都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這種宏觀的大形勢,也使得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在傳播到一些國家時遇到了很多問題。
中國在進行對外文化傳播的過程之中,針對所面臨的問題需要分析受眾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等具體原因,但同時還需務實地分析文化本身這一要素。中國文化在“走出去”過程中所遇到的諸多具體問題在現(xiàn)象上貌似為政治或經(jīng)濟原因,但透過現(xiàn)象分析其本質,反而是“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這兩個客觀的文化因素,以及“文化輸出與文化安全”這一主觀的文化因素。因此,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應該認真地從文化視角解讀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深刻研究思考文化本身這一要素,制定一系列有的放矢的措施,從根本上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武晟.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的關系[J].山東社會科學,2009(7).
[2] 程宇敏.意識形態(tài)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8).
[3] 雷江梅,吳波.文化全球化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戰(zhàn)略選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4).
[4] 袁其波.全球化時代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4).
[5]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
[6] 劉德斌.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zhàn)與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3).
【關鍵詞】外貿(mào)談判;文化差異;影響;對策
一、外貿(mào)談判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問題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基礎與根源,不同的國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模式。外貿(mào)談判的開始、過程以及結果都會受到這種文化差異的影響。
1.溝通方式的差異
(1)語言溝通方式差異
語言是體現(xiàn)文化構成最直接的因素,也是導致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在外貿(mào)談判不同國家語言溝通方式有明顯的差別。東方國家人屬于語義高關聯(lián)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說話通常采用間接或復雜的方式,顯現(xiàn)出比較內(nèi)斂;西方國家人屬于語義低關聯(lián)度文化模式背景的人,多采用直接或簡單的溝通方式,比較直接。
(2)身體語言溝通差異
身體語言是信息傳遞的重要表現(xiàn),通過結合語言表述,將意圖及態(tài)度更好的傳達出來。在不同文化中,身體語言所表示的含義往往截然不同。例如:“點頭”中國人是表示同意,希臘人是不同意,“搖頭”則相反。這差別有可能給人帶來錯誤的判斷。
2. 價值觀的差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價值的取向也有很大差別。在一些文化中被視若珍寶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的人可能對此嗤之以鼻。
3. 時間觀的差異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時間觀念。單一時間利用方式強調專時專用和速度,北美人、瑞士人、德國人具有此類特點。這造就了美國商人具有雷厲風行的談判風格,緊湊高效,直接進入主題,決策迅速。多軸時間的利用方式強調“一時多用”,中東和拉丁美洲文化則具有此特點。南美商人不講究準時參加談判和宴會;巴西商人希望談判時間相對長一些,初次報盤往往與實際價格差很遠;日本人談判的耐心是舉世聞名的。
4. 人際關系差異
在某些國家特別是環(huán)太平洋國家,重視人際關系,人們的觀念是在任何交易發(fā)生之前,應該先與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個人關系。在東方文化中,人際關系還包括復雜的社會聯(lián)系和相互交往。
5. 風俗習慣的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風俗習慣各不相同。例如在美國,男子間見面是握手,如果關系很熟,婦女間、男女間都可親吻面頰。日本人的問候方式一般是鞠躬,而不是握手,重視交換名片。
6. 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作為一種長期的文化積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東方文化下的思維具有典型的整體式、螺旋式,傾向感性的特點。習慣于先從事情的大方面出發(fā),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描述事物時一般不會開門見山,一般從自己的經(jīng)驗結合直覺先對事物進行判斷。西方文化下的思維則具有典型的分析式、直線式,傾向理性的特點。重視事物的客觀性,習慣于把整個事情分成幾部分進行分析,最后通過整合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凡事講究科學證據(jù),喜歡明確表達出來。
7. 宗教差異
世界性三大宗教為基督教、伊斯蘭數(shù)和佛教。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宗教在一些國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外貿(mào)談判中,宗教的影響非常大,它是文化差異中最為敏感的因素。
二、文化差異對外貿(mào)談判的影響
1. 文化差異對談判風格的影響
不同國家人在其文化背景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談判風格。
美國人談判意向和目標十分的明確,習慣于迅速把談判引向實質性的階段,十分守時,辦事效率高,法律觀念極強,十分注重合同的簽訂。
加拿大人屬比較保守型,反對夸大或貶低產(chǎn)品的宣傳,英裔的商人相對來說更為嚴謹。
英國人受等級制度影響,談判時注重對方身份、經(jīng)歷以及業(yè)績,注重禮儀,談吐文明、舉止高雅,對合同的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都會做詳細的商討。
德國人嚴謹、沉穩(wěn)和勤勞,非常的講究效率,也非常守時,做事有板有眼,在談判前會做好充足的準備,做出周密計劃,按部就班照計劃進行,缺乏靈活性和妥協(xié)性。
法國人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意識,習慣上用法語,重視人際關系的交往,在尚未熟知對方之前,不會輕易與人做大宗生意,時間觀念不強。
意大利人表現(xiàn)出獨立并以自我為中心。談判人員有很大決定權,喜歡討價還價,習慣于身體的接觸,時間觀念不強。
俄羅斯人習慣于按章辦事,缺乏靈活性,時間觀念也不強。會制定詳細計劃,難作出讓步,擅長討價還價,對技術細節(jié)十分感興趣。
日本人等級觀念深,不愿和年輕談判對手談判,十分注重禮儀,彬彬有禮,團隊精神是世界聞名的。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商人觀念傳統(tǒng)、思想保守,十分看重人際關系,每一項項目的達成都要進行幾次訪問,通過層層管理部門審核。
2. 文化差異對談判中溝通方式的影響
具有語義高關聯(lián)度文化背景的人,表達通常比較含蓄,談判中通常用微笑、點頭來表示和諧的愿望,需要通過推敲說話者的前言后語及表情來理解其含義、判斷其意思。具有語義低關聯(lián)度文化背景的人,喜歡將談判中談到的每一項條款都明確地寫入合同,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強化。
3. 文化差異對談判人員的影響
受文化因素不同的影響,談判人員人生觀、價值觀不同。談判中東方人強調一切從大局出發(fā),合作性強,西方人強調個人行為意圖和思想,合作性不強。
4. 文化差異對談判過程的影響
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談判時,持什么樣的談判立場和策略不同,如:著手談判的方式、直接對峙還是間接對峙等。談判者的不同策略會導致不同的互動模式。
5. 文化差異對談判結果的影響
文化差異會對談判的結果產(chǎn)生影響,盡管這種結果可能不是直接的,但是它滲透到了談判的整個過程,導致不同談判結果。比如,不充分了解風俗習慣,一個微小的動作就可造成誤解,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三、外貿(mào)談判中應對文化差異的對策
1. 進行外貿(mào)談判前的對策
(1)尊重文化差異
必須樹立正確的跨文化談判意識,寬容地對待文化差異,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使自己適應不同的談判風格。
(2)做好談判前充足的準備
充足的準備是談判成功的關鍵因素,對談判國的法律法規(guī)、思維方式、風俗習慣以及談判的禁忌等進行詳細的斟酌研究,在談判過程中從容面對各種問題。
(3)精心設計談判團隊
必須細心選擇談判團隊,考慮到團隊間分工合作問題。必須要有一個善于分析、有果斷決策能力的負責人;能精確傳達信息的翻譯;熟悉國際貿(mào)易慣例,有豐富的國內(nèi)外營銷談判經(jīng)驗并對國內(nèi)外市場行情了解的商務人員,還需要有專業(yè)技術、財務、法律人員等。
2. 外貿(mào)談判過程中的對策
(1)寒暄對策
根據(jù)客戶文化背景,進行談判“正事”前適的寒暄,熟練掌握寒暄技巧,拉近彼此的距離,借此了解客戶背景和興趣,從而為選擇適當?shù)暮罄m(xù)溝通方式提供重要線索。
(2)信息交流溝通對策
翻譯人員應力爭準確地翻譯出雙方的表達詞語,正確理解談判對手的非語言信號,充分了解對方價值取向和習俗等,避免文化差異所引起的信息理解錯誤障礙,從而避免可能造成的誤會影響溝通效果。
(3)說服對策
針對文化差異不同,選擇不同的說服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對于人們特別重視人際間的交往與關系的談判對手,應該與他們成為朋友而不只是商業(yè)上的合作伙伴。
(4)讓步和達成協(xié)議對策
面對談判缺乏靈活性,作出讓步十分困難的文化背景的商人,要清楚自己底線在哪兒,報價要稍高,在陷入僵局時可主動提出折中方法。對談判靈活性大的文化背景的商人,一般要選擇保持冷靜,并時刻注意觀察對方的動作及表情作出判斷。
參考文獻:
[1]郭建梅,徐文.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影響探析[J].中國商貿(mào), 2010 (4).
[2]劉錦.淺析國際商務談判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時代經(jīng)貿(mào),2010(32).
關鍵詞: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影響;對策
文化影響語言,語言反映文化,想要熟練的運用語言,就需要了解其所對應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貿(mào)易雙方國家所形成的民族傳統(tǒng)、生活習慣、思想行為等很多方面都有差異。隨著我國加入世貿(mào)組織,我國與西方國家的貿(mào)易交流日益頻繁,因此,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造成的影響,并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度,已成為當今一項重大問題。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
1.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
(1)文化的定義。文化是關于一個國家的特殊概念和價值觀的系統(tǒng),也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價值觀。由于各自獨特的地理和歷史因素,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風格。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商業(yè)貿(mào)易中的不同表現(xiàn)正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
(2)不同的文化形象和聯(lián)系含義。單詞的聯(lián)系含義在不同的語言中都不相同。不同國家的人對于同一物體有不同的理解和物理反應。這些都是聯(lián)系含義和文化形象的代溝造成的。實際上,聯(lián)系含義的不同和文化形象代溝應該屬于文化信息代溝的范疇。
2.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
國家的文化背景不是單一因素所影響的,簡單來講,以下幾個因素最為重要。
(1)地理因素。在不同地區(qū)生活的人們通常會說不同的語言,沿襲不同的傳統(tǒng),信仰不同的宗教。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會影響到其發(fā)展的產(chǎn)業(yè)結構,因此就影響到經(jīng)濟發(fā)展和生活習慣,也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受內(nèi)陸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因此,中國人善于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但空間概念很差。內(nèi)斂的思維方式造就了中國人熱愛和平的性格特征,卻也使他們?nèi)鄙倜半U精神。相比之下,美國人富于冒險和擴張的精神。地理因素的不同對商務英語翻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人通常語言謙遜有禮,美國人則通常直截了當。
(2)民族因素。民族因素的含義就是,不同的民族會在建立和發(fā)展的進程中形成自己的語言、風俗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在飲食、著裝、節(jié)日、禮儀和很多其他方面都有不同之處。人類從出生下來就要活在社會和自然的規(guī)則下,自然而然,不同民族之間的習俗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差異。因此,中英的習俗差異覆蓋了人們的社會活動到日常生活。下面以食物為例,中國菜以其味道鮮美和種類多樣而聞名全世界。對于中國人來說,面條和粉條是不同的食物。面條是由面粉做成,而粉條是甜土豆或大豆做成。然后,面條和粉條在翻譯成英語時都是“noodles”,在英國人看來,它們雖然由不同的食材做成,卻是同一種東西,都是細長條狀,放至滾熱的湯水中煮。
(3)經(jīng)濟因素。舉例來說,美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的很快,美國人民的生活就更富裕。大多數(shù)美國公民都有足夠的資金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之后,就更注重生活質量。每個人的安全防范意識都很強。但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人們更關注食品和衣物的問題。從這點來看,經(jīng)濟差異也是文化差異的一種反映。
(4)宗教因素。宗教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為了理解英語文化和避免誤譯,我們首先要知道西方的。很多英語諺語都和宗教有關,大多來自于圣經(jīng)。對于大多數(shù)不熟悉基督教的中國人來說,理解這些諺語表達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5)價值觀因素。價值觀是有關人們對于價值標準和道德規(guī)范的概念,它包括了時間觀、財富觀以及對生命和冒險的態(tài)度。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會出現(xiàn)完全相反的觀點,原因就是他們生活在不同的社會中。比如,西方國家的父母會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他們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然而在東方國家,父母通常會把孩子寵壞。他們總是幫助孩子們做一些本來他們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所以,隨著孩子們長大成人,他們越來越依賴父母。這就很好的說明了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二、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
商務英語是在國際商業(yè)貿(mào)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主要用于國際商務貿(mào)易的交流中。商務英語要求語言準確,用詞精煉,用語禮貌,不僅要求相關從業(yè)人員具有專業(yè)的商務知識,也要具有很高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
1.商務英語的特點
(1)商務英語體現(xiàn)豐富的文化底蘊。商務英語是英語的一種分支,作為一種語言,它一定是依托文化又反映文化。商務英語中也有很多詞匯與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我們要了解有關的西方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力求對商務英語的熟練運用。
(2)商務英語要求直接實用。對于商人來說,時間就是財富,因此,商務活動中運用的語言必須簡練、直接,不講廢話,不多鋪墊,只有最直接最實用的翻譯才能更加有效地反映貿(mào)易雙方的訴求,保障各自的權益。同時,商務英語應該注意禮貌,只有禮貌地進行交流,才能促進雙方的溝通與合作。
(3)商務英語要求專業(yè)準確。商務英語中大多數(shù)詞匯都是專業(yè)詞匯,要求用詞準確、沒有任何歧義,無論用什么語言,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人們都能夠理解,不以人的意志情感為轉移。在國際商業(yè)活動中,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不同,對同一個名詞概念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因此商務英語詞匯專業(yè)性強,不允許存在歧義。同時,為了簡潔方便,商務英語中打兩次回都使用縮略形式,包括首字母縮略詞、拼綴詞等,這樣才能寫出簡潔而又符合標準的商務文書。
在國際貿(mào)易中,我們會經(jīng)常用到專業(yè)術語以及一些生僻的用語,這就要求商務英語翻譯從業(yè)者的專業(yè)素質很高,對商務活動中的相關術語都有所了解。另外,商務英語要求語言的嚴謹性,詞匯、句式等都要十分嚴謹準確,簡明易懂,這也就要求翻譯者的語言組織能力要達到較高水平。
2.商務英語翻譯的特點
(1)句式結構復雜。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中,為了表達客觀準確,經(jīng)常使用長句和復雜的句子結構,特別是合同及相關法律文件。商務英語表達中,為了邏輯嚴密準確,主題突出,人們經(jīng)常使用長句、從句和被動語態(tài)。而為了避免長句“頭重腳輕”,商務文書中也頻繁出現(xiàn)倒裝句式。為了解釋的權利和責任明確,避免邏輯漏洞,并使用復雜的句子結構嚴謹?shù)倪壿嬘鴺I(yè)務的需要,這也要求相關從業(yè)人員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2)修辭手法。在商業(yè)廣告和商標中,商家通常運用簡單而溫馨的語言。很多修辭手法比如類比、擬人、雙關、押韻、反諷、同音異義等,都是極其常見的,這些修辭手法不僅增添了語言的美感和韻律,更是加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
三、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本文主要就商務英語中廣告和商標的翻譯進行研究討論。
1.對廣告翻譯的影響
廣告是對現(xiàn)實風格最明顯的反映,其格式和內(nèi)容均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廣告的設計者面對的受眾是擁有相似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人群,而廣告的翻譯者則面對擁有完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人群。
廣告翻譯是商務英語翻譯中的一大難點,同時也是最令人享受令人驚喜的一部分。成長環(huán)境不同,從而導致的文化、態(tài)度和思想不同,對一些詞匯的理解也就自然不同。
中國人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十分強調集體主義,互助精神和團隊合作,一些廣告語就展示了這一點,如“中國造”(海爾電器廣告),“情系中國結,聯(lián)通四海心”(聯(lián)通公司廣告)。中國廣告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產(chǎn)品的專業(yè)資質和受過的榮譽會被一再提起,因為中國人潛意識中追求名利,崇拜成就。因此,諸如“中國馳名商標”“質量信得過產(chǎn)品”等語句在中國的廣告中頻繁出現(xiàn)。
在西方國家,人們的價值觀與中國人不同,他們強調并鼓勵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個人主義。因此,在英語廣告中,頻繁出現(xiàn)的是有趣的獨特的詞語,比如“Just do it.”(耐克廣告),“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佳能打印機廣告)等等。又如另一則廣告“Father of All Sales――15%to 50% off”,而很多英語學習這并不了解,“father”這個詞在英語中不只有“父親”的意思,也可以代指偉大的人或者事物,比如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被稱為“Father of the waters”,然而,在中文中,“父親”一詞并沒有這一文化含義。英語的廣告正是運用了這一獨特的文化含義來表達,翻譯者不能把它按字面意思來翻譯成“全場八五折到五折的爸爸”,而是應該在充分考慮目的語文化的基礎上,它的中文譯文可以是為“清倉甩貨,全場八五折到五折”。
思維模式是語言和文化之間的橋梁。美國學者羅伯特?卡普蘭指出,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曲折的,而美國人的思維模式是筆直的。換句話說,中國人喜歡用不明了的語言來暗示真正的意思,而美國人說話簡單直率。舉個例子來說,“The Taste is Great.”(雀巢咖啡廣告),“Enjoy coca-cola.”(可口可樂廣告),這些廣告都是用簡明的語言、直接的方式傳達了商品的核心信息,從而縮短了消費者與商品的距離。
2.對商標翻譯的影響
商品的商標也擁有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要將其翻譯出原本的意義,需要以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好的商標既要概括出商品的特點,又要易于人們識記,這樣消費者才愿意關注并購買這件商品。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可口可樂”,人們一看到這個商標就會聯(lián)想到這個飲料很好喝;德國著名汽車品牌“奔馳”,既能體現(xiàn)出車的華貴,又暗示了車速飛快,贏得了中國市場。個人認為保潔公司的一些商品名稱翻譯得極好。寶潔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就認真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化, 從而迅速打開了市場。他們將公司名稱 P&G(Protector and gamble) 翻譯為“寶潔”。“寶”比喻產(chǎn)品質量優(yōu)秀,“潔”則說明該公司主要經(jīng)營日用洗護用品。寶潔公司在中國已經(jīng)存在了十多年,其產(chǎn)品一直暢銷不衰,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钠放频臐h語名字都是經(jīng)過廣泛調研的結果,如意譯的Rejoice(飄柔)、音譯意譯皆有的Safeguard(舒膚佳)、Head and Shoulders(海飛絲),還有Pantene(潘婷)、Olay(玉蘭油),Colgrate(高露潔)、Tide(汰漬)等,無不在中國享有盛譽。
四、商務英語翻譯策略
1.理解商務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
商務英語翻譯中不可避免會發(fā)生文化的碰撞,若想要提高商務英語翻譯的準確性,譯者必須充分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一些文化意象,并在目標與文化中找到一種最貼近的對應的文化詞語。理想的狀態(tài)是,兩種不同的文化之間有一個交融點是最好的,但如果兩種文化之間關于某個詞匯沒有共同意象的話,譯者就應當借助語境推測法來對其文化涵義進行判定,運用自己對兩種文化的了解,譯者便可以通過一定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來進行翻譯。
2.掌握商務英語的翻譯技巧
(1)套句翻譯。商務文件中一些常用的句式都有固定的翻譯方法,如:
We are in receipt of your letter.(我們已收到來函。)
We have acknowledged your letter.(來函已獲悉。)
(2)增減詞量翻譯技巧。根據(jù)語境和語的表達習慣之間的邏輯關系,譯者可以在數(shù)量上增加或減少詞而不導致原義的變化,如:
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
譯文:所有現(xiàn)金紅利,均須繳納所得稅。(根據(jù)漢語行文習慣,增加動詞)
(3)運用四字結構。在漢語中,最簡潔凝練的莫過于四字成語,譯者同樣可以將其應用于商務英語翻譯中去,例如:
Work on small profit margins, cannot grant open-account facilities.
譯文:薄利經(jīng)營,無法賒帳
五、結語
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交流,更是兩種文化的傳遞。翻譯需要克服在創(chuàng)造廣告或是商標時顯示的最核心的文化沖突,了解受眾的心理以決定是否要回避這些問題,并充分掌握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商務英語是為商業(yè)活動,所以譯者必須了解文化差異與翻譯原則。同時,隨著商品市場的準確定位,譯者應該忠實地反映商品信息和廣告受眾的消費心理,達到避免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沖突。本文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商務英語翻譯特點等方面的探討,為商務英語翻譯從業(yè)者提供了一些建議,并希望中西方商務貿(mào)易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Eugene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2]Mu Yan.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D].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3]陳柳悅.中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J].懷柔學院院報.2009(11):1671-9743.
[4]來東慧.商務英語翻譯中的跨文化因素[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11,(01):1009-1750.
關鍵詞:中西政法文化;法治
一、從“法”看中西法律觀念
法,在中西文化傳統(tǒng)中,都具有社會規(guī)約、政治效用的內(nèi)涵,但在具體語境中又擁有不同的文化解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中,“法”等于“刑”,也有規(guī)范、方法之義;在古代政治中,執(zhí)政者用“刑”來鏟除惡行來維護法,進而達到“天下之平”的社會理想。法,在漢字中原為“”。
許慎解“”:“刑?者、Pf也。易曰。利用?人。以正法也。引伸凡模之”。《爾雅?釋估》:“律,法也”[2]。
從西周的《呂刑》到《大清律例》等,盡管法的名稱有變,但所有語境中,“法”仍是指以刑法為手段,維護政治安定之用的工具,等同“刑”,所以我們有“律學”而無“法學”。[1][P254]
在西方政法傳統(tǒng)語境中,“法”不僅容納了“刑”的制度內(nèi)涵,還具有更豐富的形式,及超驗文化的寄托。
西方在希臘羅馬時期就具有了多元的法律:氏族法與城邦法,公法與私法,自然法、萬民法與市民法等等――從類別上已經(jīng)超出了刑法。此外,西方古代學者對于“法”的思考不止于實踐形式,還探索法律的本質,并以此論證實在法或制定法[2][P42]。羅馬法學家西塞羅說“我們需要的是解釋法律的本質,而這個本質需要從人的本性中去尋找。”[2][P41]許多西方學者都對其本質進行思考,由此孕育了法學。
從中西方各自的語境中看“法”的內(nèi)涵,中西的“法”是不能完全對應的。中國的“法”沒有超越實用功利,而西方的“法”具有了政治的超越性追求。
二、從“正義”看中西政治理想
正義是西方政法文化的核心詞語。查士丁尼《法學總論》中“正義”被定義為“乃是使每個人取得他的權利的一個固定而永恒的力量”[3]。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正義是一種辨別善惡的德行,也體現(xiàn)一種完成正確行為的品;而法律應是正義的體現(xiàn)[4][P231]。
在西方語境中,“正義”(justice)一詞常與“法”、“權利”有關。Justice有許多同根詞[5]:在西方,羅馬神話中“正義女神”(Justitia)是公正的象征,也是近現(xiàn)代法律的象征;德語有justiz(司法)、justiz(司法部)等詞,英語也有juridic(司法、司法的)、juristal(法理學的)等詞。此外,英語中right(權利)的同根詞righteous、rightfulness、righteousness表達了公正、正義之義;在德語中,recht(right)具有正當權利之義,相關同根詞有: rechtsanwalt (律師)、rechtssystem(法制)等[5]。“正義”、“法”、“權利”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內(nèi)在不可分割的關系。
正義并非天然與“法”和“權利”相連。在古希臘人那里,正義還只是一種永恒宇宙秩序,尚未達到以上理想秩序的規(guī)約[6]。
正義的“權利”之意在伊壁鳩魯那里得以點亮,他認為“正義乃是引導人們避免彼此傷害和受害的互利的約定” [6]。西塞羅進一步肯定了正義權利的永恒價值:“根據(jù)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我們都是法律的仆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4][P233]。可見,在西方政法傳統(tǒng)中,政治權力應來自于“法”,而“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核心價值“正義”,也維護先驗的自由權利。自由權利是正義所體現(xiàn)的精神訴求,也是西方政治理想的追求。
“正義”在中國傳統(tǒng)中并沒有意義完全能夠對應的詞語。除了解釋古典經(jīng)傳的“正義”之義,“正”“義”很少聯(lián)系使用;當“正義”作為復合詞出現(xiàn)時,則是動賓結構,“正”是使行為和事物符合秩序或規(guī)范,而“義”,亦“儀”:義,不僅是“羞惡之心”和宜于他人的行為,在儒學中它還是一種被列入“五常”價值典范,常與“仁”并列,是對個人品格的道德要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 ,“利”是一種與“義”相對的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張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7.
[2]嚴存生.探索法的人性基礎――西方自然法學的真諦[J].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07.
[3]黃克劍.正、義與-正義――中西人文價值趣求之一辨[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禮治與法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關鍵詞]國有企業(yè);“走出去”;發(fā)達國家海外投資;公司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211
隨著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各級政府也對“走出去”的項目提供大力的支持,讓企業(yè)在投資并購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政府資源,鼓勵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加快走出去的節(jié)奏。將“走出去”按投資目的地進行細分,國有企業(yè)在亞非拉等欠發(fā)達國家的進軍步伐顯然要輕盈得多。一方面,發(fā)達國家對于當?shù)貏诠けWo和其他強制性標準,將國內(nèi)引以為傲的廉價經(jīng)濟勞動力和原材料擋在其國門之外;另一方面,不熟悉的投資環(huán)境和嚴格規(guī)范的法律環(huán)境又對國有企業(yè)“走進去”形成了另一堵高墻。可見,國有企業(yè)在“走出去”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人才、文化、公司治理等問題上,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1主要問題
11人才問題
近些年,中國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越來越多地在跨境并購中扮演起主要角色,其中涉及商業(yè)、技術、當?shù)胤煞ㄒ?guī)、商標注冊、稅務籌劃等利益性問題都需要優(yōu)秀的人才團隊,使得“走出去”成為一場人才的大會戰(zhàn)。世界著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史賓沙管理顧問公司通過他們對中國企業(yè)長期的觀察、咨詢和服務提出,人才的挑戰(zhàn)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最大的挑戰(zhàn)。人才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11人才水平問題
由于國有企業(yè)肩負了很多的社會責任,在薪酬方面相對于其他類型的企業(yè)在自主性和靈活性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導致對人才吸引力不足。而人才恰恰是影響了一個企業(yè)競爭能力的關鍵。雖然人才是第一生產(chǎn)力的口號已廣為傳誦,但是確實由于各種原因,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不高,特別是在海外投資方面,具有相關的技術或管理能力又在語言方面溝通力強的人才更是欠缺。
112人才培養(yǎng)方式問題
相對于直接從外部聘用有相關經(jīng)驗的人才,國有企業(yè)在內(nèi)部管理中更傾向于通過知識和經(jīng)驗的內(nèi)部傳承以及個人在工作中緩慢摸索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人才。這種人才培養(yǎng)思路在國內(nèi)管理運營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一方面國內(nèi)人工成本相對于國外低廉;另一方面是企業(yè)對國內(nèi)的規(guī)則制度熟悉程度很高,有可以借鑒的經(jīng)驗。但是在海外投資中,如果采用同樣的方式,員工的培養(yǎng)成本將大幅度增加,因為海外項目風險高,特別是法律、稅務等方面的風險,在發(fā)展過程中運用不熟悉游戲規(guī)則的新人,一旦犯錯,對企業(yè)造成的危害是不可想象的。
12文化問題
德勤在其出版的《中國企業(yè)并購后文化整合調查報告》中指出60%的企業(yè)并購并沒有實現(xiàn)其期望的商業(yè)價值,其中2/3的失敗源于并購后的文化整合。文化問題是一個千古不變的話題,尤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是一個必須處理好的問題。大量中國企業(yè)“走出去”因為文化沖突而失敗,包括TCL并購法國湯姆遜、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等都是由于兩地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的文化差異,導致的結果。
從思維上來說,西方人喜歡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中國人更習慣使用較為隱晦的表達方式,以避免尷尬。但這種表述方式讓西方人無法理解,更糟糕的是,西方人因為無法理解可能會按照他們希望的方式對內(nèi)容進行解析。因此與西方人交流中,直截了當?shù)乇磉_才不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從工作方式來說,西方人喜歡在大的框架前提下進行更多自主性的工作。例如,他們更喜歡在董事會審批完的預算框架下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不希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人指手畫腳,也就是說只要前期給出了預算,在后期執(zhí)行過程中,領導不應該再進行干預,除非該部分工作超出了預算。相反,國有企業(yè)在國內(nèi)的工作方式卻不一樣,領導的管理可能會觸及公司各個部門各個內(nèi)部環(huán)節(jié),形成對公司各部門的微控制。在這樣的文化差異下,西方人往往不適應中國式的管理方式,他們不會意識到中國領導都是這樣的工作方式,而容易誤會為領導是出于對自己工作不信任的行為,同時,中國領導會誤解為當?shù)叵聦俨蛔⒁鉁贤ɑ蚬室怆[瞞工作,長此以往,雙方信任感急劇下降,最后產(chǎn)生無法調和的矛盾。
另一個中西文化差異的例子是日常工作的溝通方式。在國有企業(yè)內(nèi)部溝通中,員工更喜歡采用面對面或電話溝通的方式,郵件溝通被視為極其低效的方式。但是在管理海外項目中,郵件溝通非常重要。郵件的作用不單單是清晰地記錄溝通的經(jīng)過避免誤解,而且對于劃分責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兩種溝通方式差異的原因其實是中西方社會基礎不同。西方國家是法治較為健全的社會,講究契約精神,國民的法治意識較強,通過法律對自己的權利進行維護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因此,西方人認為紙面記載的內(nèi)容是可以追溯的證據(jù)。例如針對一個突發(fā)事件,下屬通過郵件向上級進行匯報,需要上級及時做出反應,如果上級沒有快速反應導致公司損失,郵件便是讓下屬免責的證據(jù)。而中國社會更多體現(xiàn)為人情社會,人與人的溝通、關系、和諧更為重要,中國人認為就算出現(xiàn)上述情況,也沒有必要升級到法律層面,應該協(xié)商解決,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和氣生財”思想。這也導致了中西方員工在溝通中的矛盾。
13公司治理問題
公司治理的差異其實也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人由于前述的契約精神,在公司治理方面也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公司根據(jù)公司章程要求,依靠管理團隊對公司的日常業(yè)務進行管理,董事會只對章程中規(guī)定的需要其決策的事項進行決策,不插手公司的日常經(jīng)營工作,只對重大問題做出決策。反觀國內(nèi)的國有企業(yè),由于有國有資產(chǎn)保值增值的要求,很多經(jīng)營層面的項目都需要上報上級主管機關,獲得批準后才能執(zhí)行。
同時,按照西方人的經(jīng)營理念,股東只管根據(jù)章程約定按時繳納股本到期分紅,管理團隊根據(jù)委托關系,在公司各種制度的約束下對公司進行經(jīng)營,為股東創(chuàng)造財富,股東可以通過董事會對經(jīng)營過程進行監(jiān)督和審查。按照國內(nèi)的慣例,以董事長為代表的董事會可以對公司日常業(yè)務進行管理,董事長可以越過管理層直接管理各個職能部門。這種做法在國企中很普遍,但是到了西方是行不通的。因為根據(jù)公司章程,任何部門都沒有向董事長匯報的權利,只有管理層的匯報路線才會是董事會和董事長,董事會的所有信息都是來自于管理層。很多國企海外并購后,由于不熟悉當?shù)厥袌觯紩揽慨數(shù)氐墓芾韴F隊,而股東則通過控制董事會來控制公司。如果公司制度不能很好地約束管理層團隊或者董事會成員不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經(jīng)驗,管理層團隊就可能對向董事會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綁架整個董事會。
2解決方法
21人才問題
在收購談判階段,盡職調查主要圍繞項目的可行性、風險和合同條款等方面展開,企業(yè)一方面可以聘請專業(yè)的機構對各方面的風險進行調查,給出意見,另一方面也應該聘請專業(yè)的培訓機構對企業(yè)內(nèi)部人員這些方面的能力進行培訓,培養(yǎng)出企業(yè)自己的內(nèi)部專業(yè)團隊,為后續(xù)工作的開展和今后其他海外并購項目儲備人才。
在投資運營階段,除了在國內(nèi)進行崗位的專業(yè)培訓之外,將員工派遣到當?shù)毓具M行短期有針對性的培訓不失為明智之舉。這個學習的過程,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增加了員工的專業(yè)知識,同時員工也可以深入了解到企業(yè)在當?shù)氐娜粘_\作狀態(tài)、各個部門的運作機制及當?shù)厝说墓ぷ鞣绞剑瑤е碌睦砟钆c國內(nèi)的管理團隊進行溝通可提高溝通和決策的效率。
22文化問題
文化問題的解決非一朝一夕,在投資初期可以通過建立一套健全的、雙方(中西方)都認同的公司管理制度來進行。在制度建立之后,企業(yè)應嚴格按照達成一致的管理制度對當?shù)毓芾碚哌M行監(jiān)督和考核,檢查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否被管理層所認真遵循。在執(zhí)行初期可能存在抵觸情緒和溝通不暢的問題,但通過長期的合作,雙方會慢慢建立信任,股東方可逐步放權。
這套公司管理制度需要很好地將當?shù)氐姆煞ㄒ?guī)慣例與國內(nèi)國有企業(yè)的管理方式完美地融合起來。因此,需要在此方面有較多經(jīng)驗的國際大型專業(yè)機構來完成,同時還要海外當?shù)氐姆种Ч竞蛧鴥?nèi)的分支公司給予配合。因為文化差異問題,如果單純尋找海外當?shù)氐姆种ё稍児緛碇谱鳎菀壮霈F(xiàn)理解上的偏差,因此如果該公司有國內(nèi)的分支公司能提供協(xié)助,那么無論是溝通和理解都會更有優(yōu)勢。
23公司治理問題
國有企業(yè)海外投資,掌握公司的控制權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董事會管理整個管理層。該方式要求董事會成員充分具備當?shù)氐闹R和專業(yè)技術水平,并且他們的知識能力可以全部覆蓋人事、風險、財務、經(jīng)營等整個公司運作各個方面。另一種方式就是直接讓股東方可以信賴的、具有較強管理能力的人進入管理層,從而控制企業(yè)的經(jīng)營。
但現(xiàn)實中,無論是董事會成員還是管理層的人員,在投資初期,符合要求的都是鳳毛麟角。因為該類人員需要符合兩個要求,第一是滿足信任和認可度要求,國有企業(yè)通常會信任內(nèi)部培養(yǎng)的員工,對于外聘的員工由于了解時間不長信任感和認可度都較低。第二是能力要求,從具備對國外企業(yè)經(jīng)營的能力角度而言,對于長期在國內(nèi)國有企業(yè)工作的員工,要求他們熟悉國外的法律法規(guī)慣例,充分具有國外工作經(jīng)驗,這個要求本身就是荒謬的。因此對于沒有海外分支機構或者海外投資經(jīng)驗較少的企業(yè),無論是從董事會層面進行控制,還是從管理層上進行控制,都是很難做到的,而我們大部分的國有企業(yè)面臨這樣的難題,即具備相關能力的員工得不到股東的信任,被股東信任的員工不具備相關能力。
面對國有企業(yè)內(nèi)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幫助股東經(jīng)營企業(yè)的問題,只能通過在海外進行物色,挑選出具有相關能力并且能夠服從國有企業(yè)控制的人選來擔當這些職位。這一過程較為困難,在對海外市場不熟悉的情況下,只能通過當?shù)孬C頭公司進行物色。因此,在簡歷篩選階段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選定了合適的管理人員之后,要進行充分授權,給予足夠的信任,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3結論
國有企業(yè)在海外投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問題。由于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時間不長,很多企業(yè)正在經(jīng)歷摸索中不斷交學費、不斷地成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yè)需要通過不斷地培養(yǎng)自身人才,不斷地建立和完善適合雙方文化和習慣的監(jiān)督管理體制,不斷地充實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知識結構,不斷地采用完善自身能力結合向有經(jīng)驗的企業(yè)學習的辦法,才會讓國有企業(yè)“走出去,走進去”的步伐邁得更加輕盈,真正發(fā)揮海外投資對國有資產(chǎn)的保值增值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英語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雙向浸潤
一、中西方文化雙向浸潤的必要性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二者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決定了語言教學中文化所處的重要地位。美國語言學家ClaireKramsch說過:“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密不可分。”胡文仲教授提出,學習一種語言應該同時發(fā)展兩種能力:語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會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可見,語言學習必須包含文化的學習。然而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忽視文化教學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有些還相當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重語言能力、輕文化意識不少教師受傳統(tǒng)的結構主義語言理論的影響,過分注重語言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具體表現(xiàn)在:備課時只著眼于教材中的字、詞、句、篇,教學時只滿足于知識點的鞏固與記憶,不重視語言背后文化內(nèi)涵的滲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說不同語言的人在交際時自然而然地以各自母語文化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指導自己的言語交際行為,結果缺乏目的語文化浸潤的語言學習者雖能說出語法正確的話語,卻常常表達不得體,令人費解、尷尬,或是鬧出笑話,導致交際障礙和交際失誤,達不到順利交際的目的。2.重西方文化、輕中國文化還有人片面地認為,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就是指英語文化。為了避免母語文化的干擾,有些教師刻意回避漢語文化,甚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輕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至于學生在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仍無法正確、流利地用英語介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比如,很多學生都熟知各種西餐的英文單詞,卻不知道日常中餐的英文表達法。這類現(xiàn)象中的“重癥”被學者們稱之為“中國文化失語癥”。3.重講解輸入、輕浸潤體驗文化教學的途徑很多,講授法是最簡單也最常用的方法。課堂上遇到某種文化現(xiàn)象時,教師一般是口頭講解,或在PPT中以Tips的形式呈現(xiàn)。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缺乏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文化體驗,課堂上一帶而過的語言講解很難在小學生頭腦中形成深刻印象,更不要說今后在跨文化交際中得體運用了。以上這些當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中的種種問題,值得大家正視和思考。經(jīng)過多年文化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準確把握文化內(nèi)涵,設計好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和方法,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浸潤其中,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雙向浸潤,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西方文化雙向浸潤的主要內(nèi)容
文化,是個內(nèi)涵極其豐富的概念。關于文化的界說,歷來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國人類學家克魯勃和克拉克洪在《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檢討》一書中統(tǒng)計了1871年到1951年80年間164種關于文化的定義。其中,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首次把文化作為中心概念提出,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將其系統(tǒng)表述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則從外語教學的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定義:“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這與2001年版《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準確把握外語教學中文化的內(nèi)涵,是英語教師實施文化教學的基礎。然而在“文化意識”的二級目標描述方面,新課標卻有所修訂。讓我們對比一下其中的微妙變化:“文化意識”分級目標對比一覽表從上表不難發(fā)現(xiàn),2001年版課標中“文化意識”7條二級目標幾乎全部著眼于“英語國家文化”,而新課標新增的“了解一些日常交際中的中外文化差異”,則打破了這一局限,提醒廣大英語教師英語教學不能僅關注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還應關注中外文化差異。英語課堂雖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主陣地,但也不能“全盤西化”,應將中外兩種文化進行適當?shù)年P聯(lián)和對比,以增加跨文化的敏感性,形成更加開放、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在各科課堂上滲透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憑老師的自覺行為,隨意性較大,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做到“三結合一歸納”,即結合新課標的文化意識二級目標,結合課內(nèi)外英語教學內(nèi)容,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歸納出至少以下五大類的中西方文化因素,以多種途徑實施雙向文化浸潤:1.日常交際(稱謂語、問候語、贊揚語、請求語、道歉語等);2.飲食文化(食品飲料、用餐禮儀等);3.文體活動(休閑娛樂、體育賽事等);4.節(jié)日文化(中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國際性節(jié)日、校園文化節(jié)等);5.國家文化(首都、國旗、標志物等)。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分配上,低中年級一般以“日常交際”和“飲食文化”為主,高年級則側重于“文化活動”、“節(jié)日文化”和“國家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果學生英語學習起步早,基礎好,興趣濃,能力強,也可參考新課標文化意識五級目標中的部分內(nèi)容進行增刪取舍,進一步拓展中西方文化浸潤的范圍,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
三、中西方文化雙向浸潤的基本策略
所謂“文化浸潤”,指的就是英語學科中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浸入法,即“于無聲處”教文化。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文化氣息自然彌散于日常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程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的各種渠道多維立體地浸潤多元文化,讓學生置身于文化體驗之中,在了解英語文化的同時,嘗試用英語表達本民族的文化,加強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1.加強培訓研修,提升教師跨文化素養(yǎng)英語教師不但承擔著語言教學的任務,還是文化傳播的使者,他們自身跨文化交際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文化教學的成效。要想在英語教學中浸潤中西方多元文化,教師不但應具有扎實的語言功底,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跨文化意識,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以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并具備用英語準確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內(nèi)化為學生的思想并服務于語言運用。英語教師可多閱讀一些介紹中外文化的書籍,觀看CCTV-9電視節(jié)目或中西方文化專題片,積極參加文化社團以及對外交流活動,親身體驗多元文化的熏陶與沖擊,不斷厚底蘊,強師能,提升教師核心素養(yǎng)。2.關注文化因素,擬定課堂教學多維目標課堂是實施文化浸潤的主陣地。備課時,除了遵循新課程理念,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來設計三維目標之外,還應結合英語的課程性質和學科特點,將與所學材料相關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列入文化教學目標,關注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與差異,凸顯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同頻共振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例如教學numbers時,可將文化目標擬訂為“了解和比較中西方幸運數(shù)字和不吉利數(shù)字”;教學colors時,則可讓學生“了解各種色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義”;教學family時,可“了解中西方家庭成員的稱謂語”等等,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長文化知識,開闊文化視野,感受中外文化的豐富多樣。3.通過對比融合,發(fā)揮母語文化遷移作用“二語習得和外語學習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語為起點的。”德國的英語教學法教授Butzkamm也有一個極好的形容:“母語不是一件外衣,學習者在踏進外語教室之前可以將其脫下,棄之。”恰恰相反,它正面的和負面的影響,都會隨著學習者登堂入室,在不同的階段以它自己的方式發(fā)揮作用,與其強行將母語置于英語課堂之外,還不如保留而合理利用。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事實證明,母語表達能力出眾、邏輯思維能力強、語言反應敏捷的學習者往往也擁有更好的外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努力利用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來促進英語學習。比如語音遷移(PhoneticalTransfer)。漢語拼音與為英語單詞注音的國際音標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英語音標的輔音/p/、/b/、/t/、/d/、/k/、/g/、/f/、/h/、/n/、/l/、/s/、/z/等和漢語拼音的聲母p、b、t、d、k、g、f、h、n、l、s、z等在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上幾乎完全相同;英語元音也與漢語拼音的韻母有著相似之處,都是構成音節(jié)的“主心骨”,發(fā)音都比較響亮,所以在語音教學時,可借助漢語拼音的正遷移,引導學生邊聽邊看口型邊體會兩種語言的發(fā)音特點,幫助學生突破語音難關,享受自然拼讀的樂趣。此外,詞匯遷移(LexicalTransfer)、句法遷移(SyntacticalTransfer)、修辭遷移(RhetoricalTransfer)等,也都有利于學生在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和融合中,減少對目的語的陌生感和畏難情緒,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4.強調理解運用,改進評價的方式與內(nèi)容中西方文化浸潤的效果需要通過評價手段進行檢驗和評估。盡管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是為了運用與交際,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但也不能無視考試,畢竟這也是一種量化測評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進行考查評估,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中西方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在小學英語試題中應增加情境對話的分量,讓學生通過理解整個場景和上下文,選擇符合文化習慣的恰當表達,盡量減少脫離語境、機械無趣的語法題。該題的三個選項中,A和B兩個選項都很具“中國特色”,句法上都沒有問題,但卻都不符合西方禮儀和英語表達習慣;最得體的應答應為C選項。閱讀理解題更便于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滲透和對比。例如學完六上Unit1Theking’snewclothes這篇童話以后,可在隨堂測試中呈現(xiàn)《伊索寓言》中的FarmerGreedyandHisGoose,要求學生寫出漢語中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個成語。學生讀懂全文后很快能找到答案——“殺雞取卵”,兩則寓言驚人的相似令學生感到驚喜。除書面考試以外,還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過程性評價手段,如雙語閱讀積點卡、中西方文化知識競賽、問卷調查、文化小達人評選等等,都有利于激勵學生更多關注中西方文化。5.圍繞中西文化,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途徑、多角度地獲取中西方文化信息。雙語繪本閱讀、中西文化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文化之窗小報展、中西美食匯、讀者劇場等等,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學生積極參與,浸潤于濃郁的文化氛圍,樂在其中。例如,高年級英語綜合實踐活動AbiteofTaizhou(“舌尖上的泰州”),讓學生分組實地尋找并拍攝本地特色美食,上網(wǎng)查詢或請教英語老師,了解它們的英文名稱,制作成PPT,嘗試用英語推介泰州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美食文化,熱愛家鄉(xiāng)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再有,可以在中年級舉行英漢金句書法比賽,學生在課外收集自己喜歡的雙語格言和諺語,分別用中英文書法作品進行展示,不僅規(guī)范了書寫,強化了對書法藝術的審美,更浸潤了文化,陶冶了情操。“外語學習者首先須樹立起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承認各民族文化皆具合理性。”在英語教學中實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雙向浸潤,正是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是順應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開放、合理的文化意識的需要。為此,教師應正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缺失的現(xiàn)象,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真正擔負起在英語教學中浸潤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重任,做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文化守望者。
【參考文獻】
[1]高一虹.生產(chǎn)性雙語現(xiàn)象考察[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