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99成人精品视频线3_成人羞羞网站_欧美日韩亚洲在线

0
首頁 精品范文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前景

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前景

時間:2023-08-10 17:24:4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前景,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摘要:隨著醫學影像學的不斷發展,影像學檢查已成為臨床診斷大部分疾病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礎,而醫學影像學中的一些治療手段也成為治療某些疾病的首選治療方法,并且醫學影像學診斷以及醫學影像學中的一些疾病治療方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們與內外科治療結合成為捍衛人類健康的有力武器。為普及大部分非專業人員對醫學影像學的了解,筆者特作了以下關于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的關系及相關知識的介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醫學知識。

關鍵詞:醫學影像;超聲;介入超聲

自倫琴1895年發現X線以后不久,在醫學上,X線就被用于對人體檢查、進行疾病診斷,形成了放射診斷學的新學科,并奠定了醫學影像學的基礎。至今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應用普遍。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應用超聲與核素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SG)和Y閃爍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ray CT或CT)、磁共振成像(MRI)和發射體層成像(ECT),如單光子發射體層成像(SPECT)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術。這樣,僅100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包括X線診斷的影像診斷學(diagnostic imageology)。雖然各種成像技術的成像原理與方法不同,診斷價值與限度亦各異,但都是使人體內部結構和器官形成影像,從而了解人體解剖與生理功能狀況以及病理變化,以達到診斷的目的,都屬于活體器官的視診范疇,是特殊的診斷方法。70年代迅速興起的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y),即在影像監視下采集標本或在影像診斷的基礎上,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使影像診斷學發展為醫學影像學的嶄新局面。醫學影像學不僅擴大了人體的檢查范圍,提高了診斷水平,而且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這樣,就大大地擴展了本學科的工作內容,并成為醫療工作中的重要支柱。近2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技術密切相關的影像技術也是日新月異,影像診斷學也成為醫學領域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常規X線正在從膠片轉向計算機放射攝影(CR)或更為先進的直接數字化攝影(DR)的數字化時代。誕生時即與計算機緊密相關的CT、MR則發展速度更為驚人。CT已從早期的單純的頭顱CT發展為超高速多排螺旋CT、電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時,掃描最薄層厚也從早期的10mm到現在的0.5mm,最高圖像分辨率也達到了1024*1024。這些使CT的應用不僅在于早期橫斷面呈像,同時可以作細膩的三維重建,模擬內窺鏡,手術立體定向,CT血管呈像(CTA)。MR也從早期的永磁體、低場強發展到現在的超導、高場強,分辨率在常規掃描時間下提高了數千倍,磁共振血管呈像(MRA)已成為常規檢查項目,同時灌注、彌散、功能呈像以及磁共振波譜(MRS)技術正在研究發展之中。超聲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

聲波是一種機械能的表現形式。聲源每秒振動的次數叫頻率,一般用赫茲表示,簡寫為Hz。頻率在2000Hz以上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要發生反射,折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發生聲能衰減。因此超聲通過一些實質性器官,會發生形態及強度各異的反射。由于人體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解剖情況的不同,對超聲波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減各不相同。超聲診斷就是根據這些反射信號的多少,強弱,分布規律來判斷各種疾病。醫用診斷超聲波的發生與接收,均由特制的探頭來完成,它能把電能和聲能互相轉換。按照超聲回聲顯示方法來分類,超聲診斷儀可分為脈沖回聲式和頻移回聲式兩大類型。脈沖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包括幅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A型超聲儀,簡稱A超)、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B型超聲儀,簡稱B超)以及回聲輝度調制型超聲診斷儀(M型超聲儀,簡稱M超)。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D型超聲儀)包括頻移示波型超聲診斷儀(脈沖波式和連續波式多普勒)彩色編碼頻移回聲式超聲診斷儀(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簡稱彩超)等。

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邊緣學科,以解剖學、病理學等形態學為基礎,緊密結合臨床醫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已與X線、CT、磁共振、核素并駕齊驅,成為臨床五大醫學影像手段。超聲診斷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一、臟器病變的形態學診斷以及器官的超聲解剖學的研究。超聲診斷是以形態學為依據的,因此它的基礎是病理解剖學形態改變及由此而產生的組織的聲學變化。超聲檢查可獲得各臟器斷面圖像,此即為診斷的形態學基礎,能夠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二、功能性檢測。超生圖像可顯示由于臟器、組織的生理變化而出現的相應規律性變化,如膽囊收縮、胃排空、胃腸道蠕動、膈肌運動、卵巢功能性變化及心臟的舒縮。多普勒超聲可顯示心臟及其他臟器血管的血流變化,以判斷其功能狀況。三、介入性超聲。包括內窺鏡超聲和術中超聲,介入性超聲在臨床的廣泛開展使得超聲診斷與臨床、病理學、組織學緊密結合,不僅提高了診斷水平,還進一步開展了一些臨床治療,開辟了超聲診斷、治療在臨床醫學的新領地。

介入超聲技術作為現代超聲醫學的一個分支,是1983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介入性超聲學術會議上被正式確定的。它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在實施時超聲的監視或引導下,完成各種穿刺活檢、X線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藥治療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術,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與其他影像學介入手段相比,由于介入性超聲具有實時、準確、便捷、無輻射、費用低廉等優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而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型介入性超聲內鏡,在進行穿刺過程中,內鏡視野和超聲視野同步,超聲影像上可以顯示穿刺進針的全過程,精確控制針尖在病變內的位置,使穿刺準確安全,大大提高了可以穿刺的范圍。同時彩色多普勒在介入性超聲內鏡中的應用,有效地區分血管和非血管結構,保證了穿刺的安全性。目前國內外學者更多將研究重點放在了介入性超聲內鏡的腫瘤治療,如光動力治療、射頻治療、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組織間放療等。

介入性超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些疾病的治療已成為臨床不可取代的治療方法。同時,醫學影像學的整體水平的發展為患者診療提供了更寬廣的選擇空間,患者可權衡各種手段的利弊作出更為合適的選擇。

作者單位:徐州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夏稻子.超聲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孫思予.電子內鏡超聲診斷及介入技術.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第2篇

1 當前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現行的醫學影像技術人才主要由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或專科性大學醫學影像系培養,所培?B的人才具備扎實的醫學影像技術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需要熟練掌握影像技術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能在醫療衛生機構從事醫學影像學檢查工作的應用型技術人才。然而, 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表明, 市場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和多層次的,既掌握一定專業理論知識, 又具有較強臨床實踐技能1-2;既熟悉大型醫學影像儀器設備的操作,又懂得簡單醫學影像儀器設備的維護。然而長期以來, 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存在諸多的弊病,一是,重理論, 輕實踐;二是,實踐教學的內容滯后, 僅僅停留在驗證性的層面;三是,實踐教學的方法只注重傳授而忽視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很差,難以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3-4。實踐證明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很難適應當前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高等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2 校院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的新探索:“2+1+1”校院合作模式

為了解決校院合作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學校嘗試探索一條校院合作人才培養機制的新路徑,從健全組織機構、創新育人模式和謀求共同發展等方面入手,構建“2+1+1”校院合作模式,為提升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2.1 校院合作、協同育人,搭建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平臺

為強化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與崗位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根據醫學影像學專業辦學指導思想,學校經過認真調研,最終選定了擁有重慶市醫學影像專業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重慶市醫學會醫學影像技術專委會、重慶市醫學影像質量控制中心委員會會員單位、與我校同屬武陵山區的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作為我校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合作單位,經過前期的教學準備,2014年,我校首屆醫學影像學專業學生在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開展了專業教學。同年,經重慶市教委、重慶市衛生計生委聯合組織的專家現場評審,批準同意了重慶市黔江中心醫院成為我校非直屬附屬醫院,為我校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平臺,開創了跨區域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先例,對于保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武陵山區高素質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撐。

2.2 “2+1+1”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學校充分發揮行業辦學優勢,依托地方優質衛生資源,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以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宗旨,面向社會、面向衛生機構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逐步探索形成了符合我校專業辦學實際,彰顯專業辦學特色的“2+1+1”的醫學影像學人才培養新模式。“2”是指專業學生第一、二學年教學在校內進行,完成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任務,夯實基礎;第一個“1”是指第三學年專業課教學在醫院進行;第二個“1”是指第四學年畢業實習在實習醫院進行。實施“2+1+1”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堅持以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為宗旨,充分利用醫院的實踐教學設施條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的職業素質與溝通、交流和協作精神,實現了專業培養目標與崗位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

3 “2+1+1”校院協作模式的運行及保障機制

3.1 學校及學院層面:建立了符合專業特點的教學管理制度,執行嚴格。專業根據“2+1+1”人才培養的分階段特點以及“校院合作、協同育人”的辦學實際,著力做好制度建設,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構建開放性的教學管理體系。第一,出臺新的教學管理制度,鼓勵教學改革,強調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加大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力度,增加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第二,教學管理在形式上重視新技術的應用。由于學校和醫院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遙遠,跨省辦學,需要借助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建立的校院協作教學管理系統,從而提高教學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教學管理的監控質量水平。

第3篇

這種想法本無可厚非,但實際上,有這樣的一些專業,它們具有相近或相似的名字,卻因為“一字之差”,而分屬于不同的類別。不僅在學習內容上有著較大差距,將來的就業情況也是南轅北轍。此時,就需要細心地脫掉專業名稱這個“馬甲”,撥開層層迷霧,深入探尋這些專業的內涵。筆者,選擇了六組名稱相似的專業來進行介紹,看看名稱“差之毫厘”的專業,究竟是密切聯系,還是“謬以千里”。

廣播電視編導VS廣播電視工程VS廣播電視新聞學

所屬類別

廣播電視編導――藝術類

廣播電視工程――電氣信息類

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傳播類

專業放大鏡

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紅遍天下,這背后,是欄目工作人員辛勤揮灑的汗水。一檔電視節目,需要經過編導、策劃、創作、制作等多道工序才能“出爐”,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就是致力于此的。報考該專業的學生一般要參加專業藝術考試,如影視評論、編寫故事、才藝展示、綜合面試等項,但也有一些院校招生普通類的考生,在志愿填報期間報考即可。

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許多人并不陌生。我們腦中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重大突發事件的現場,肩扛攝像機的記者沖鋒在一線,頂風冒雨,來往奔波,為人們發回最新的報道……該專業培養的是具有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學生要學習的主要課程則包括廣播電視概論、廣播電視技術基礎、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廣播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或廣播編輯與節目制作、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電視攝像、廣播電視史、廣播電視法規與廣電職業道德、播音主持藝術等。

相對于前面兩個專業,除了新聞理論、新聞采訪寫作等“必修課程”外,廣播電視工程專業的課程中還帶有更多的“技術”元素。它是一個以視音頻技術為核心,并與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網絡技術、視聽藝術等學科融合的復合型專業。從該專業畢業的學生,將成為能在傳媒領域中從事數字電視技術和網絡視音頻技術的研究、系統設計、開發與應用,并可從事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影視制作、動畫制作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

提到就業,廠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都是這些專業學生對口的“用武之地”。只是在同一個單位,從事的工作有所不同。比如在電視臺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可以當播音主持、編導;廣播電視新聞學的畢業生則更愿意肩扛攝像機,在新聞采訪一線來往奔波;而電視節目的后期整理,動畫制作等相應的技術工作則輪到廣播電視工程專業的學生大顯身手了。當然,知識是相通的,除了新聞媒體,廣告公司、大型企業的宣傳部門等也是這類專業學生施展才華的地方。

醫學信息學VS醫學信息工程

所屬類別

醫學信息學――生物科學類

醫學信息工程――電氣信息類

專業放大鏡

“在相聲界我影視演得最好,導演界我編劇編得最巧,編劇界我相聲說得最逗,這年頭,就得玩個綜合實力……”每當回憶起馮鞏春晚的這句經典臺詞時候,總不由得啞然失笑。其實,當高校的專業也來個“強強聯合”,那么必然實力大增,獲得更多考生的青睞和關注。醫學信息學和醫學信息工程這兩個專業就是這類綜合性的專業。

醫學信息學專業是應用系統分析工具這一新技術(算法)來研究醫學的管理、過程控制、決策和對醫學知識科學分析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與醫學的交叉學科,該專業隸屬于生物科學類;醫學信息工程專業是一個以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新興綜合性專業,隸屬于電氣信息類。

現在去醫院就診還需要花錢買病歷嗎?NO!如果您也這樣想,就嚴重OUT了。因為現在流行的是電子病歷。為什么呢?通過網絡,醫師可以在家中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隨時獲得患者的病歷,并提供就診信息,這就極大方便了人們看病、治療。其實,這只是醫學信息學專業的其中一個應用,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它已經滲透到醫學領域的方方面面:電子病歷、生物信號分析、醫學圖像處理、臨床支持系統、醫學決策系統、醫院信息管理系統、衛生信息資源等。

當畢業的日子來臨時,就業成了不容回避的話題,馮鞏的那句小品臺詞又猶在耳前。是的,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復合型的人才注定是就業市場上的“常青樹”。醫學信息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到醫療衛生機構信息中心、醫學信息研究所、衛生統計信息中心、醫學圖書館、醫學雜志編輯部、醫藥衛生信息相關企業,從事衛生信息系統管理與維護、系統運行監控、數據庫管理與維護、醫藥信息分析研究、醫藥信息咨詢、信息服務等工作;當然,也可考取研究生進一步深造。

而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則可以到醫療衛生部門、醫療器械設計與生產部門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各類信息系統和計算機軟件系統的應用、設計、開發、維護和評測等工作。中國科技方面不及很多國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術業過于專攻,學科交叉型人才十分缺失。而該專業屬于醫學與工程學的交叉,對建立邏輯思維與思辨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隨著時展,醫藥系統信息化更是大趨勢,目前的中小醫院這點還不十分完善,系統很落后,改造系統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醫學影像工程VS醫學影像學

所屬類別

醫學影像工程――電氣信息類

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與醫學技術類

專業放大鏡

許多同學對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將站在手術臺上救死扶傷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因此,填報志愿時,帶有“醫學”關鍵詞的專業成了他們的不二選擇。然而,這種“以貌取人”的選專業方式難免導致錯誤,比如醫學影像工程專業,雖然和醫學影像學專業只有一字之差,但卻是電氣信息類家族的成員,畢業后授予的不是醫學學士,而是工學學士。

醫學影像工程專業是一個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以及醫學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具有鮮明的醫、工結合,以工為主的特點。該專業主要培養從事x線機、數字化x線機成像裝置、磁共振成像裝置、超聲成像設備等醫學影像設備的研制、開發、技術支持的復合型高級應用工程技術人才。在大學里,學習的主要課程包括了大學物理、電路分析、程序設計、醫學圖像處理、微機原理與應用、生理學、病理學等。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明了x射線,舉世轟動。這一偉大發現也成為醫學發展的里程碑。這使得對病人的診斷得以沖破皮肉“束縛”,內部器官一覽無遺地展示在醫生面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CT、超聲波、核磁共振等各種醫學影像技術也如雨后春筍般破繭而出,而操作這些儀器、為病人進行診斷的醫生,就是醫學影像學專業所致力于培養的人才。

在大學里,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常規放射學、CT、磁共振、超聲學、DSA、核醫學影像學等操作技能的星本訓練,具有常見病的影像診斷和介入放射學操作基本能力。同時,作為一門極具實用性的專業,醫學影像學自然少不了實踐環節,實習的時間都為一年。一般來說,大家的實習地多為本校的附屬醫院,實習內容基本上就是了解拍片的流程、掌握拍片的技術、學會看片等等。去醫院做過B超的人或許都見過拍片的影像,就是通過這張黑白的影像圖來為患者診斷。需要指出的是,區別于一般專業的四年制本科,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修業年限為五年。畢業時,將被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在就業上,醫學影像學專業的畢業生可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防疫機構、醫學科研、血站等單位,從事臨床影像技術、功能檢查等技術工作,也可以到西門子、飛利浦等大型醫療設備公司從事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總的來說,醫學影像學工作時的對象是儀器的操作。

至于醫學影像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醫院從事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操作與使用,為大型儀器的引進和選型出謀劃策;在廠家、研究所參與產品的開發設計和安裝調試。我們知道,醫療器械工業是知識最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而醫學影像工程又是醫療器械中科技含量最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應用最迅速也最廣泛,資金投入最多的類別。因此,該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海洋管理VS海事管理VS海關管理

所屬類別

海洋管理――海洋科學類

海事管理――交通運輸類

海關管理――公共管理類

專業放大鏡

乍一看,“管理”是這三個專業共同的關鍵詞,如果你認為它們都是管理學類專業,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三個專業里,只有海關管理是屬于公共管理類,海洋管理專業是海洋科學類,海事管理則屬于交通運輸類。

海洋管理專業是海洋科學與管理科學交叉的學科。該專業所致力于培養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海洋科學基本知識,系統掌握海洋管理、海洋法等理論知識,對其管轄海域內的權益、資源和環境進行組織、指導、協調、控制、監督、干預和限制的人才。

近幾年,索馬里海盜活動的猖獗再次引起全世界對海事管理事業的關注。事實上,對于海洋業這樣一個“大攤子”來說,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必然會造成混亂。海事管理專業所培養的就是具有扎實的外語基礎及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航海技術、海運業務、海事法規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能從事航運企業管理和海事事務處理的高素質型人才。需要提醒的是,由于該專業帶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些學校在招生日寸會規定一些限制條件,比如大連海事大學就規定“海事管理專業只招收男生,要求雙眼裸眼視力在5.0以上,同時非英語語種考生不宜就讀”。

至于海關管理專業,從名稱上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培養面向海關工作的專業。眾所周知,海關既是一個國家的窗口和門戶,也是其財政賦稅的重要來源,地位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因此,該專業的學生要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管理、現代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我國管理政策及法律制度;熟悉國際經濟、貿易的一般運作規律,具備相關法律、商品、會計和海關信息管理的基礎知識;了解海關國際公約和慣例;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海關業務實際問題的技能和技巧。

從以上的介紹不難看出,這三個專業以后從事的都是管理類工作,只是類別有所不同。海洋管理專業是對海洋整體的管理,海事管理則重在對航運企業的管理,而海關管理專業學生工作的“主陣地”則是在海關。

海洋技術VS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所屬類別

海洋技術――海洋科學類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海洋工程類

專業放大鏡

2009年底,一部名為《2012》的災難片橫掃全球票房,大海在關鍵時刻的“救世主”形象深入人心。這雖然是電影虛構的場景,但在實際生活中,海洋已成為經濟“富礦”,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開發海洋,向海洋要財富正日益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海洋技術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都是以開發海洋為基礎的。

海洋技術專業,顧名思義,是致力于培養具備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簡單點說,該專業是以海洋為研究主體的,以后從事的工作也是跟海洋密不可分。比如,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可以從事海洋資源調查和開發利用、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海洋事務管理、海洋新技術、海洋科研部門、環保部門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質、水產、交通部門的化學實驗及化學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積、海洋構造和礦產、海岸動力地貌、河口、海岸帶及海洋地質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質勘查資料綜合解釋;河口、海岸帶及海洋環境工程地質勘查,氣象局、海洋局系統以及交通、軍事等部門的海洋調查預報工作、環保部門的環境評價工作,以及為石油部門海上石油平臺設計安裝提供有關海洋水文資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灣、河口、近逼、淺海及深海區的生物本質調查、資源及開發利用工作……

眾所周知,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的70%,總面積為3.7億平方公里。在當前世界資源缺乏的壓力下,開發海洋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比于海洋技術專業的學生都是身懷各種絕技的“多面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一招鮮”,該專業旨在開發和利用各種各樣的海洋資源,在整個海洋技術系統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大致來說,該專業主要學習內容包括:海洋水產養殖技術、海洋油氣開發技術、海底采礦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海洋能開發技術、海洋旅游資源開發技術。遼闊的海洋和豐富的海洋資源,無疑為海洋工程技術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大舞臺。實踐證明,沒有海洋工程技術的創新或高技術的突破,就沒有海洋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就不能充分開發海洋,也就不能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VS電子信息技術與儀器

所屬類別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類

電子信息技術與儀器――儀器儀表類

專業放大鏡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而電子行業又是制造業中不折不扣的“大戶”,無數就業機會吸引了無數莘莘學子的目光。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與儀器專業都是與電子行業“親密接觸”的專業。但在專業歸屬上,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隸屬于電子信息科學類,而電子信息技術與儀器專業屬于儀器儀表類的專業。

先談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這是一個“老牌”專業,在很多高校的專業目錄里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該專業所致力于培養的,是具備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嚴格的科學實驗訓練和科學研究初步訓練,能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領域和行政部門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科技開發、產品設計、生產技術或管理工作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作為以數學和近代物理學為基礎的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對這兩個學科特別是近代物理中電子學的知識要求較高。所以頭腦比較靈活、經常有新思想的同學在這方面會有一些優勢。學生在大學學習的時候也應該多多動腦,多去實驗室,有許多該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就發明了專利,這對以后的就業很有幫助。

至于就業,作為工科類前景較好的專業,電子公司、通信公司都歡迎本專業的畢業生;攻讀研究生進一步深造,會為將來的發展提供更雄厚的知識資本。另外,出國深造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國外的相同專業同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可以自主創業,從事計算機、IT行業工作。

第4篇

關鍵詞 計算機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TP3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3)15-0099-01

1 計算機技術應用于醫學領域的發展歷程

大約1950年醫學領域就已出現計算機的身影,最近十幾年發展速度更是驚人。醫學領域中計算機隨處可見,不論是醫學教學和科研,還是醫院管理和辦公。20世紀中期計算機僅僅用于醫學研究,到了70年代它的應用范圍就擴展到了藥品監督,病案書寫、門診醫療、衛生統計、病案管理等。所應用的范圍幾乎覆蓋了醫學領域的方方面面。另外據美國醫學信息學會網站統計,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70余所大學和國家保健研究所、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疾病控制中心等3所科研機構,設立了專門的醫學信息學專業或培訓班,對進行臨床醫學研究、醫學教學、醫院管理等部門中所需的信息技術進行系統的學習,大大的提高了醫療系統的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促進了計算機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而我國也相繼成立了醫學信息學專業,對計算機在醫學領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2000年以后各類醫學院校都意識到了計算機在現代醫學中提供的方便于快捷,紛紛開設了計算機醫學相結合的專業,如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信息工程專業等等。

2 計算機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具體應用

2.1 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HIS是利用網絡通訊技術,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對醫院及所屬各個部門的進行綜合管理,對在醫療活動各階段產生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處理,提取,傳輸,匯總加工生成各種信息,從而為醫院的整體運行提供各種信息及自動化的管理服務的信息系統。HIS對于現代化醫院的建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大大簡化了工作流程,減輕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數據錄入的準確性,達到信息精確化。

2.2 電子病歷(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

電子病歷就是把傳統的病歷計算機化。它是用計算機、儲存卡等電子設備存儲、查找、提取患者的診療經過,替代傳統的手寫病歷。電子病歷的內容與傳統病例一樣,包括患者所有的診療信息。 病歷記錄著患者病情演變的詳細過程,是醫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診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醫務人員之間交流的一項重要文件,又是探索疾病規律及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依據,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病歷對醫療、預防、教學、科研、醫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電子病歷于傳統的手寫病歷相比,有著顯著的優勢。

1)易于存儲。患者可以將自己的病歷保存在一張小小的儲存卡里,方便且易于保存;醫院可以將患者們的病歷存儲于計算機無限的存儲空間里,節省空間也便于管理。

2)提取便捷。電子病歷系統可以快速的查找提取患者的病歷信息,醫務人員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病史,為及時準確的制定診療方案省下寶貴的時間;此外,電子病歷方便醫務人員調取大量的臨床信息,為科研提供便利,節約人力物力,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方便共享。因為有網絡的支持,即使相隔千里,醫務人員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病歷系統對同一患者的診治情況共享,為醫生們進行患者病情的討論和研究提供了方便。

2.3 臨床支持決策系統

決策方法對醫生做出正確的臨床診斷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很大幫助,決策系統與計算機相結合能通過網絡收集全面地信息,從而為臨床決策提供依據。

臨床支持決策系統可以預先輸入正常范圍的醫學數據,從而向醫務人員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發出警告。例如在監測某患者血常規時,發現白細胞升高,則可提醒醫生注意排除該患者是否有感染。決策系統與醫學知識庫的連接可以幫助醫生解決臨床診斷問題。臨床上患者病情復雜多變,醫生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明確診斷。醫學知識數據庫可以為臨床上疑難病例提供案例參考和解決建議,是醫生的好幫手。決策系統通過網絡與其連接,為醫生臨床決策提供幫助。決策系統還能夠及時將患者的藥物過敏史、藥物間的相互作用、藥物與疾病的聯系反饋給醫生,幫助醫生更好的進行診療。

3 計算機在醫學領域應用發展前景

雖然目前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于計算機領域,給醫療系統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計算機的潛能依舊有待進一步開發,我們堅信,在未來,計算機和醫學結合,一定會產生更先進的應用,推進醫學的進步,造福人類,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3.1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又稱基因芯片,是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是將大量生物分子,如DNA分子、寡核苷酸探針、蛋白質等固定于硅片等載體支持物上后與帶標記的樣品DNA分子進行雜交,通過儀器檢測分析進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組織芯片等。例如通過基因芯片,可以檢測同一個個體在正常生理及病理情況下基因表達的不同,借助基因的檢測,為臨床診斷學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工具,對于基因診斷、藥物篩選,給藥個性化方面的突破也會有重要推動作用。現在生物芯片在臨床疾病診斷、新藥研發等領域的應用還很局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研究的不斷深入生物芯片在醫學領域一定會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3.2 醫學影像學的應用

時至今日,醫學的發展已經離不開影像技術,臨床醫生借助影像技術更好的作出診斷及評價診療效果。例如,心臟內科行CAG,借助影像技術,直視下直接評價患者冠狀動脈的狹窄情況,為下一步是否需要性PCI提供金標準。現代影像學已發展為MRI,CT,DSA,PET,SPECT等多種技術的組成的醫學成像體系,必將對醫學的進步做出更大的奉獻。

4 結論

計算機對科學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對醫學的推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Internet作為信息高速公路的骨干網絡,必將促使網絡與醫學信息連為一體,對現代醫學的發展與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醫療現狀的改善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強,李潤花.論計算機在醫學實驗中的作用[J].科學之友,2010(05):134-135.

第5篇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

生物醫學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一門運用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解決生物醫學問題、具有多學科融合和特定內涵特質的綜合性學科。20世紀50年代已形成獨立學科,而我國則是在1978年正式確立該學科,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工程技術、扎實醫學基礎知識,且能將醫學與工程技術進行良好結合的生物醫學工程高級技術人才。目前,醫療事業發展中涉及的醫學儀器、醫學材料等世界上發展迅速的支柱型產業,需要大量該專業人才。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已有124所高校設有該專業,年招生6332人,專科層次相關的專業有4個[1]。我校是目前廣東省獨立學院中唯一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本科院校,本專業開設于2009年,隸屬于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目前已招收10屆學生,截至2019年6月,設有醫學儀器、醫療裝備與信息管理、醫學物理與技術、醫學影像應用技術四個方向。本文圍繞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開設10年來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學習狀況、社會需求,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具有特色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大學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從社會需求和近幾年就業反饋的情況來看,我們將培養方向主要定位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專業領域包括醫療儀器、醫用耗材管理、腫瘤放療技術、醫學影像技術,即培養大型醫療設備的操作、維修及管理人員和醫院放療科及影像科技師。為了實現本專業制定的培養目標,拓寬就業渠道,從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出發,我們要求學生畢業時能掌握生物醫學工程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能在醫療器械企業、醫院、醫療衛生機構等相關行業從事醫學工程技術的開發、服務、管理等工作,具備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創新意識。近年來,我院通過走訪國內開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進一步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根據我院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看,畢業生的就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及周邊醫院和醫療器械相關企業,這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定位相匹配,就業質量普遍較高,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畢業生的質量[2]。合理的課程體系應緊密結合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的變化,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更新授課內容,使學生能接受到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下設不同的專業培養方向,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已形成了“前期基礎課趨同,后期專業課分流”和“寬口徑、厚基礎”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個模塊構成。通過整合我校基礎課的優勢教學資源,建設相近學科的課程互通平臺,實現基礎課教學資源共享;利用優質的實習基地教學資源以及專業實驗教學平臺,加強專業課程的特色化教學、實習教學、專業技能訓練和畢業設計,實現“強特色、重應用”教學。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歷年來重視醫學課程與工程技術課程知識的相互滲透,以培養“醫、工融合”的應用型人才為宗旨,在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突出以培養社會需求的特色人才為主線。強調基礎課,彰顯厚基礎,拓寬專業面,注重應用型,加大基礎課所占比重,拓展基礎學科的范圍,整合相關學科聯系,不斷優化知識體系、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實踐體系。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在重視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基礎上,還要注意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盡可能擴大其對專業外延的了解。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本專業采用開設注重基礎醫學知識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具有醫學特色的電子學、工程學相關課程以及專業主干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實現醫工融合。既重視基礎知識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知識課程和醫學知識課程,又開設了一批突出各專業方向特色的課程,包括醫學影像設備學、醫學影像技術學、放射治療技術學、放射腫瘤學、醫用耗材管理、醫院信息管理學、醫學電子儀器原理與設計、醫學圖像處理、信號處理等專業課程。總體來說,本專業的課程設置較為科學合理,但仍需加強實踐教學和醫學基礎知識的教育。

2.1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強化實踐教學

以2018版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醫學儀器方向)為例,該專業方向的實驗教學有27學分,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有12.5學分,實驗實踐教學占課程總學分比例達到23.51%,比例較為合理,對照《國標》要求,還需進一步加強實驗實踐教學。

2.2重視醫學基礎知識教育

通過調研學生畢業3~5年內專業知識對崗位的支撐情況和學生在實習(主要指在醫院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本專業除了加強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還應重視醫學基礎知識如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等課程的教學,改革此類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實驗教學,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等。

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目前有專職教師12人,高級職稱教師3人,占專職教師的比例為25%;從中山大學各附屬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校外臨床實習基地聘請17名兼職教師,采用“學院專職專業基礎教師與臨床實習基地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了一支由院長、專業主任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組成的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符合學校目標定位要求,適應本專業發展需要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在教師隊伍的培養過程中,我們積極創造條件鼓勵青年教師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拓展專業研究和應用領域,并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本科教學工作中,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同時,結合專業建設,我們聘請了社會上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教師來校任教,指導教學科研,開展講座。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師特長,組建不同類別課程教學小組,一門課程由多名青年教師共同承擔,在學院院長的帶領下實行分段教學、課程負責人制,由課程負責人主持課程的集體備課、討論、集體命題等環節,給青年教師提供合作、探討、實踐的途徑,促使教師拓展教學方法與思路,進一步總結、提升和更新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體現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能力。

4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程實驗、實習(創新性實踐)、畢業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學生畢業前需經歷基本技能訓練到獨立完成課題的全過程訓練,畢業時才能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踐是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我們要求實驗課教師授課時應將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此來有效地減少實驗的盲目性和因循性,提高科學性及功效性[3]。為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們嘗試了不斷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減少重復性、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注重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的真實性、實用性,加強實習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如現代醫學電子儀器原理與設計開設“心電圖機的維修與維護”實驗,著重訓練了學生的儀器維修技能。為給學生提供科學探索和科研創新的途徑,我院開放教學實驗平臺供學生課余時間使用;組建創新科研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設計競賽”“藍橋杯”等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技能大賽等。實踐表明,通過上述多種途徑給學生創造基礎科研條件,提高其專業技能,能使學生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5努力探索優生優培教學模式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隨著近年來招生人數的增加,大班教學已無法滿足本專業對教學質量的要求,為保證教學質量,我們從2017級開始探索實行優生優培分班教學模式。公共基礎課仍采用大班教學,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則采用按成績分班教學的模式,且每學期初進行動態調整。以2018~2019學年為例,2017級兩個學期動態調整的學生占比為11.11%,2018級兩個學期動態調整的學生占比為13.82%,比例較為合理,且按成績按學期動態調整學生班級,對學生有較強的激勵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后續我們將繼續探索實踐該教學模式,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特色途徑。

第6篇

關鍵詞:病案;信息化;管理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in medical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is gradually getting a wide range of promotion and use. On the one hand, it solves many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value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the medical record. Improving management level of hospital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records;Informatization;Administration

病案是醫院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1, 2]。它是醫務人員記錄疾病診療過程的文件,其客觀地、完整地、連續地記錄了患者的病情變化、診療經過、治療效果及最終轉歸,是醫療、教學、科研的基礎資料,也是醫學科學的原始檔案材料。它由醫療機構的病案管理部門按相關規定保存,不僅有紙質的,還有電子文檔、醫學影像檢查膠片、病理切片等多種保存形式。

病案是醫院診療信息的主要載體,它不僅記錄著整個醫療活動的全過程,體現著衛生資源消耗的全過程,也反映著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質量和管理水平。病案也是社會醫療保險機構對醫院醫療質量進行監控和核保兌賠的原始材料。傳統的病案管理為存儲保管型,包括病案資料的回收、整理、裝訂、編號、歸檔和提供等工作程序。需要占用庫房空間,而且紙質病案的保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防潮、防霉等措施。加上查詢和借閱不方便,制約了病案在臨床科研中的應用,已經不適應現代醫療工作發展的需求。因此,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對病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醫院信息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大規模應用成為醫院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基礎上,電子化病案應運而生。電子病案是醫療數字化、信息化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其目標是形成覆蓋終生的醫療健康數據集,服務于疾病診療、衛生保健和醫學研究等活動。病案的電子化,使得病案信息管理除了實現對病案的存儲管理之外,還對病案的內容進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提煉出了有用的信息,在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與傳統病案的占地多、不易保管、查找困難等諸多不足相比,電子病案具有許多優越性。

1 具有廣泛的共享性,能夠為醫患雙方提供便利。

大量的患者就診信息及臨床實驗室、影像學檢查資料都可以通過相應的傳輸方式包含在電子病案內,醫務人員使用電子病案系統,可以不受時間、地域等條件限制,通過網絡快速傳遞,隨時檢索和瀏覽患者的各種信息資料。患者無論在哪一個專科治療,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在各科治療的診療信息,使接診人員可以迅速了解到患者的現病史、既往史、近期用藥史、藥物過敏史、個人史及家族史等,有利于當前患者病情判斷、診療,縮短了確診時間,并減少了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

2 電子病案更易于加強對病案醫療質量的監督管理。

通過信息化平臺即可實現實時調取相關科室醫師及患者的診療、用藥、繳費等數據,對其進行監督、分析與管理。同時對病案中患者相關基本信息和疾病的匯總挖掘,通過相關應用軟件可以為醫療管理和決策者提供全面、迅速而準確的決策依據。

3 電子病案借助于光盤、大容量硬盤等現代化存儲媒介可以長期保存,節省了空間、人力和物力。

尤其是門急診病歷本往往由患者自行保管,經常會出現前來就醫卻忘記攜帶或丟失病歷本的情況,導致病史記錄缺乏延續性,門急診病歷復用率極低。當門急診出現醫患糾紛時,醫院方面常常因無法舉證而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應用電子病案,使得醫生可以充分利用病歷的延續和完整進行診斷,提高了診斷的正確率,降低了誤診率。患者也可以不用費心對病歷進行保管,或是擔心就醫時忘記攜帶病歷以及重復購買病歷。

4 電子病案能顯著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方便每一個使用病案的人員。

醫院每日接待患者數千人,開展診療項目近萬項,都通過信息化手段記錄下來,以便留存完整的病歷。通過不斷加強與完善病案的信息化建設,使更多的醫療工作者享受到信息化給病歷記錄帶來的便利,從而節省了寶貴時間,亦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同時,通過采用病歷信息化平臺的強大功能與人性化提示等多種方式,還可以幫助醫護人員規范各種診療護理行為,并進行各類數據的保存與統計分析,以便醫療、教學等使用,從而有效地提高病歷的質量管理和使用效率。

電子病案的使用是醫院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的應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負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工作實踐中也發現,由于管理不到位、醫療行為不規范以及信息化建設不完善等因素,使得電子病案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病案的原始記錄容易修改、打印,復制、粘貼病案快速便捷而不易發現,網絡安全容易暴露患者隱私,醫生記錄病案時出錯率大大提高,各個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案自成體系而無法實現互通等[5]。針對這些問題,也有相應的措施。醫院及科室應加強質控監督,制定嚴密的管理制度,對電子病案的簽收、保存、備份及不同管理者的權限等都應有明確的規定并有相應的軟件實行。完善系統流程設置,優化信息整合,各個醫院之間電子病案的格式保持一致以不影響電子病案的互通性[6]。

醫學就是關于信息的科學。個人的健康信息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很重要。醫療信息化的稱謂經歷了各種變化,例如數碼衛生,后改為信息化,近年又被稱為移動醫療、智能醫療、智慧醫療等。總之,這是信息技術與醫療事業的結合不斷深入,是借助現代計算機、網絡和移動技術促進醫學研究、健康管理和臨床治療,也是醫療科技的發展方向之一。

隨著電子計算機和數字化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病案作為醫療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面臨一個嶄新的階段。展望國內外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前景,信息化、智能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國內,醫療衛生事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新一輪醫療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并且對促進經濟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病案管理處于轉型過程中,應當把握醫療發展趨勢,建立電子病案系統專業化、規范化的管理體系。為保證病案信息化的順利進行,應加強醫護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病案管理人員各方面的管理水平,完善管理措施,并引進高水平的計算機操作人員,真正實現電子病案信息共享和網絡化服務,使得信息化管理取得較快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玉梅.關于醫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設探究[J].醫學信息,2015,20.

[2]李廷珊.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與措施[J].現代醫院,2013, 03:135-136.

[3]王衡. 論病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及利用[J].中國基層醫藥,2002,9(1).

[4]崔福蘭.關于醫院病案管理的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0:170.

第7篇

關鍵詞:冠狀動脈鈣化;冠心病;血管重構

隨著冠狀動脈造影技術和各種無創心血管檢查技術的進步,冠狀動脈鈣化的檢出率越來越高[1],發現CAC即意味著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的存在,而動脈硬化卻不一定都有鈣化。通常鈣化越嚴重,冠脈管腔狹窄程度也就越高。

1 發病機制

血管鈣化有兩種不同的機制:①中層鈣化,發生于平滑肌細胞的不同細胞層之間,與年齡增長,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疾病相關;②動脈粥樣硬化性鈣化,是由動脈粥樣斑塊的進展而發生于動脈的內膜。后者最常見。

2 CAC積分

在冠心病組顯著高于非冠心病組,同時,冠狀動脈狹窄率越高,CAC鈣化積分越高,提示鈣化積分與管腔的狹窄呈正相關。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癥、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危險因素時,其鈣化率明顯高于非暴露組。冠心病組患者中只有極少數無冠狀動脈鈣化灶,表明冠狀動脈鈣化陰性預測值高對除外冠心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CAC積分對冠心病的假陽性診斷率高[2]。

3 EBCT和MSCT及IVUS在CAC積分的臨床應用及現狀

冠狀動脈鈣化檢測方法主要有電子束計算機斷層攝影術(electron-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多層螺旋計算機斷層攝影術(multi-slice row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血管內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IVUS)、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等,臨床以EBCT和MSCT及IVUS應用較多。

EBCT具有快速(亞秒級)掃描功能,可減低心臟運動產生的偽影,并能一次屏氣完成,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的掃描(50~100ms),易檢出鈣化并能對其精確測量。EBCT能夠反應病變的范圍,且EBCT是一種無創性檢查,對冠狀動脈鈣化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但其價格昂貴,適應證單一,限制了其應有的發展前景[3]。

目前,MSCT的開發應用、亞秒級及心電觸發掃描、體積掃描技術提高,使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臨床應用得到廣泛推廣。采用心電門控自心底至心尖一次屏氣掃描,層厚2.75mm、連續4O~50層、掃描時間800 ms、Z軸范圍12O~150 mm。掃描后在工作站進行圖像重組。前瞻性心電門控掃描過程中,MSCT根據心率自動調整螺距和球管旋轉速度,舒張期圖像被選擇做為研究對象,鈣化沿著血管走向分布。鈣化面積、體積、血管分布決定積分。對于EBCT整合優化心電門控。優化的心電門控可以提高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可重復性[4]。

血管內超聲(IVUS)對血管所作的360o橫截圖象,除可清晰顯示管腔形態外,還可清晰顯示血管壁及粥樣硬化斑塊的組織形態學特征采用文獻報道的標準對斑塊進行定性的分析,識別出斑塊的穩定與不穩定性。

4 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方法及意義

1990年Agaston首次報道冠狀動脈鈣化的積分方法并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記分規定:13O-199HU為1分,200~299HU為2分,300~399HU為3分,≥400 HU為4分,將各支血管鈣化灶記分之和得出該血管的鈣化總積分。然而,冠狀動脈鈣化積分需要與其它相關因素結合,對具體患者進行具體分析。年齡大于50歲,如鈣化積分為零或< 10則冠心病的發生率很低,可加強臨床監測和定期隨訪,積分為11~400提示冠狀動脈狹窄可能,積分>400意味著有冠狀動脈狹窄的存在,需重視[5]。

5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CAC的意義

經血管內超聲檢查證實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夾層發生者偏心性斑塊占77%,鈣化斑塊占80%。在狹窄血管段的鈣化可以引起管壁的僵硬和鈣化與非鈣化區域張力的不均勻分布,從而導致球囊導管擴張時較易造成縱向撕裂[6]。對鈣化較重的病變,尤其是長病變和開口病變,可以先采用旋磨然后球囊擴張并置入支架。

6 展望

冠狀動脈鈣化積分應用臨床冠心病的診斷,將帶給冠心病研究新亮點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孫奧松.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研究進展[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2(8),1401-1404.

[2]鐘益剛,冠狀動脈鈣化及其循證研究進展.心腦血管病防治[J].]2010,10(8):305-307.

[3]Goh VK,Lau CP,Mohlenkamp S,et al.Outcome of coronary plaque burden:a 10-year follow -up of aggressive medical mamagement[J].Cardiovasc Ultrasound,2010,8:5.

[4]Goh VK,Lau CP,Mohlenkamp S,et al.Outcome of coronary plaque burden:a 10-year follow -up of aggressive medical mamagement[J].Cardiovasc Ultrasound,2010,8:5

第8篇

目的:研究骨密度的測量方法。方法:選擇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取不同的骨密度測量方法,對患者的骨質疏松癥進行診斷。結果:X線攝片法、SPA法、DPA法、DXA法、QCT法、QUS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分別為76.92%、80.00%、86.67%、76.47%、90.91%、87.50%,幾種測量方式確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的測量有助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各種測量方法均有其利弊。

【關鍵詞】

骨密度;測量;影像學

隨著人體的衰老,骨代謝也發生著變化,即骨礦物質的含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降低的生理現象,由此導致的骨質疏松也越來越嚴重。當骨組織中單位體積的骨量(包括骨礦物質和骨基質)減少,就可能引發骨質疏松癥[1]。為了及早地治療骨質疏松,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盡早地對患者進行診斷,診斷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是測量患者的骨密度,當骨密度小于或等于-2.5標準差,那么即可判斷患者存在骨質疏松。本研究從骨密度影像學的測量方法開展論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筆者所在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確診為骨質疏松癥患者。其中女30例,男44例;年齡55~75歲,平均(66.58±3.46)歲;13例患者采用X線攝片法,10例患者采用SPA法,15例患者采用DPA法,17例患者采用DXA法,11例患者采用QCT法,8例患者采用QUS法。

1.2方法

1.2.1X線攝片法

第一種方式是通過肉眼對X線片上的骨骼密度、骨小梁數量、形態、皮質厚度等對患者是否存在骨質疏松進行判斷,初步判斷出患者的骨質疏松的程度。第二種方法是攝取第二掌骨的正位片,利用直尺對骨骼外側橫徑和髓控寬度進行測量,計算骨皮質厚度的百分數,從而對骨皮質厚度的減少程度進行判斷。第三種是X線片光密度測量法(RA),通過測量和骨密度相似的鋁階梯不同厚度,比較其對X線吸收的結果及所測部位的X線吸收程度,從而對骨礦物質含量進行推測。

1.2.2SPA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25I發出的光子掃描前臂骨,并且對前臂遠端的尺、橈骨進行測量,主要是對橈骨遠端三分之一的骨密度進行測量。

1.2.3DPA

通過高低兩種能量的放射性核素對測量部位進行同時掃描,對軟組織因素的影響進行校正,進而對測量的部位的軟組織進行計算,算出骨礦物質的含量值,計算出的結果反映了皮質骨與小梁骨的骨密度總和。一般是讓患者躺在床上,在患者背側放置放射源,在體前放置NaI晶體探測器,與放射源距離40cm。利用脈沖高度分析器對掃描部位進行各像素點計數,再通過計算機處理將結果打印出來。

1.2.4DXA

測量儀器包括中軸骨雙能X線骨密度儀、外周骨雙能X線骨密度儀(PDXA),通過X線源放射兩種不同能量的射線,在側位檢查過程中,轉動扇形束光源DXA的C臂,進行側位檢查。

1.2.5QCT

讓患者在掃描床上仰臥,將體模置于腰下方,首先取定位片,根據定位片對腰2、3、4椎的掃描層面進行確定,在每個椎骨的上下終板連線的中點上確定掃描層面,使之與終板保持平行。進行掃描后將橢圓形的ROI置于椎體斷面圖像上,ROI橫放在椎體前三分之二處,后三分之一由椎靜脈隱窩占據,ROI的前緣與椎體的前側邊緣保持平行,皮質除外;若ROI遇到腰椎壓縮性骨折,則此時該椎體不能對骨密度進行測量。于骨體模的圓形橫切面上盡可能取大的圓形ROI。最后CT機自行計算出骨密度值。

1.2.6QUS

一般用來測量跟骨,還有脛骨和髕骨等部位。QUS測量骨密度的方法有聲速法和寬帶超聲衰減法,利用超聲波技術觀察患者的骨結構和骨強度,對皮質骨進行測量。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X線攝片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76.92%(10/13),SPA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80.00%(8/10),DPA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86.67%(13/15),DXA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76.47%(13/17),QCT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90.91%(10/11),QUS法骨質疏松癥確診率為87.50%(7/8),幾種測量方式確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骨密度(BMD)指的是單位面積的礦物質含量,綜合了骨峰值骨量與骨丟失量兩個方面[2]。骨密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患者的骨強度,當人體的骨密度減少,那么就會增加骨折的風險。據臨床研究,當骨密度減少1SD,那么發生骨折的風險就增加1.5~2倍,相反,骨密度只需增加少量,骨強度就明顯增強[3]。骨質疏松作為骨折的一個危險因素,臨床上主要通過骨密度的測量對骨質疏松進行診斷,主要包括X線攝片法、單光子吸收(SPA)、單能X線吸收法(SXA)、雙光子吸收法(DPA)、雙能X線吸收法(DXA)等。骨密度測量方法很多,各有利弊,要根據患者的骨質疏松部位來進行選擇。X線攝片法中通過肉眼觀察不需要用到任何測量儀器,方便簡單,但是也要求醫師臨床經驗豐富,且一般只有患者的骨礦物質丟失30%~50%時,其密度改變才能通過肉眼觀察出來,對于早期的診斷并不適用[4]。第二類是測定骨皮質的厚度,這種方法常用于團體的普查,其不需要昂貴的費用、操作簡單、輻射量小,但是該方式分辨能力低,也不利于早期骨質疏松的準確診斷。在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下,RA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良,在計算機成像技術的應用下,RA的測量精度越來越準確。改良RA利用的原理是放射性吸收,通過非優勢手第3指骨BMD測定骨礦物質含量預測出骨折風險性。這種方法費用較低,且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SPA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不僅方法簡單,而且具有很好的精確性。SPA測量的結果是皮質及骨小梁總和的反映,對于代謝較快的小梁骨變化不能夠反映出來,所以該方法對于骨代謝改變早期監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同時因為放射性同位素衰減及其放射源缺乏穩定性,在醫學研究不斷深入下,SXA逐漸取代了SPA。不過SXA只能測量四肢骨的骨密度,且因為人體手臂運動較為頻繁,骨密度變化較小,肌肉對其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消除,在采用該方式測定骨密度時需要相同厚度的水樣密度的軟組織,但是人體自然的軟組織厚度是不一樣的,因此該方式精確度難以保證,誤差較大[6]。在國外,這種方法已經被淘汰,但是在國內,還是有一些醫院在使用。DPA對同位素的依賴性較強,需要經常更換同位素源,結果受到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等因素的影響,掃描需要較長的時間(單部位的掃描時間需要半個小時),且放射性強度較弱,圖像不清晰,容易造成較大的誤差。而目前采用的DXA則具有更高的優勢。DXA通過X線源放射兩種不同能量的射線,掃描時間較短,能夠大大提高測量的準確性,不僅在骨密度的測量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而且在臨床藥物研究及流行病學的調研中也有廣泛的運用。與DPA相比,DXA能夠進行側位的檢查,能夠將椎體和后突分開進行檢查。因為椎體含有大量的小梁骨,在診斷骨質疏松時,其靈敏度也更高,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所以DXA能夠進行側位檢查是該方式最重要的一個優點。QCT的優勢在于采用的是三維圖像定位,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精確度,但是因為腰椎QCT設備較大,需要花費較昂貴的費用,且放射劑量較大,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并不是很多。QUS超聲測量不會產生輻射,價格也較為便宜,除了骨密度之外,對于其他可能會造成骨折的危險因素也能通過QUS獲得。但是該方法不能直接測量出骨礦物質的含量,準確性較低,存在很大的誤差[7-8]。除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定量磁共振和正電子發射斷層造影術,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對于骨密度的測量方法也將越來越多,其測量的精度也將提高。

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骨質疏松已經成為一種高發的疾病,影響著人類的健康。骨質疏松容易引起骨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因此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正確診斷是治療疾病的基礎,而骨密度是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癥的一個指標。文中所列出的幾種方法都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優點,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在對骨質疏松癥進行診斷時應同時進行椎體骨折評估,靈活運用這幾種方法,同時,還需要結合實驗室檢查比如血生化指標的檢測、骨代謝激素、骨轉換標志物的檢測等,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作者:許清華 單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泉州第一醫院

參考文獻

[1]張進,宋飛鵬,郜璐璐,等.CT能譜成像、定量CT骨密度測定值與骨灰重密度值的比較實驗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17):3250-3254.

[2]胡麗霞,張曉巖.超聲骨密度檢測老年性骨質疏松與骨折的影像學綜合分析[J].醫學信息,2015,28(23):227.

[3]陳謙,丁文元,申勇,等.第4腰椎退變性滑脫與影像學參數的關系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2):122-126.

[4]趙圓,代永亮,馬華,等.定量CT結合回歸模型分析新疆地區維吾爾族與漢族成年女性腰椎骨密度[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2(8):613-616.

[5]朱春風.骨密度影像學測量方法簡介[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3,42(12):642-644.

[6]蔡思清,顏麗笙,李毅中,等.骨密度影像學測量與椎體骨折率評估結合提高骨質疏松的診斷率[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33):5341-5344.

第9篇

【關鍵詞】 磁共振波譜成像;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

磁共振波譜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一種可以提供腦的代謝和生化信息的無創檢查方法,能客觀地檢測活體腦組織內化合物含量,提供腦的代謝信息。由于代謝異常通常早于結構的變化,MRS可以檢測到常規磁共振不能顯示的異常[1]。因此,MRS在反映神經細胞內物質、能量代謝狀態的同時,還能為磁共振成像(MRI)提供補充信息,進而提高對病變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性。MRS的出現,實現了醫學影像從傳統的形態學檢查到在體的生化代謝研究的飛躍,在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診斷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1 MRS分析的原理及檢測產物

1.1 MRS分析的原理 MRS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現象和化學位移作用,進行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其他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其基本原理與MRI一致,但與MRI根據信號的位置得到的解剖圖像不同,MRS獲得的是各個頻率的峰圖[2]。化學位移和自旋耦合現象使含有同一種原子核的不同化合物中的不同分子集團在頻率軸的不同位置被分別表示出來,轉換成振幅(A)與頻率(f)的函數,從而可區分不同代謝產物及其含量和濃度。

1.2 MRS可以檢測的原子 MRS可以檢測的原子包括氫(1H)、磷(31P)、鈉(23Na)、碳(12C)、氟(19F)等。由于氫(1H)在人體內含量最豐富且敏感性高,MRS信號較強,容易在MRS系統上實現,因此在臨床和科研中(1H)MRS波譜的研究發展最快[3],它可以用來檢測體內多種微量代謝物,并根據這些代謝物的含量來分析腦組織代謝的改變。本文主要對(1H)MRS波譜的應用進行綜述。

1.3 MRS常檢測的化合物 正常人大腦中的(1H)MRS有3條最明顯的譜線,分別是NAA-CH3 、PCr/Cr-N(CH3)和Cho- N(CH3)甲基質子共振峰。

1.3.1 N-乙酰天門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 共振峰位于2.02 ppm處。NAA主要在神經元線粒體內合成,存在于神經元細胞及其軸索內,(1H)MRS波譜顯示NAA為一大而尖的質子峰。NAA的降低提示神經元或軸索的功能不全,這已在神經變性疾病中逐漸得到證實。當神經細胞損傷時,NAA加速分解為乙酰輔酶A以滿足胞膜、髓鞘部位修復時的脂質合成及損傷部位的能量供應,因此在神經細胞受損后首先表現為NAA含量的降低。NAA能敏感地反映神經細胞的損傷情況,在MRS研究顱內病變時NAA是神經細胞首選的標志物[4-5]。

1.3.2 肌酸(Cr) 共振峰位于3.0 ppm和3.94 ppm處。Cr是腦內能量代謝的標志物,在肝和腎中合成,由于在腦代謝物中最為穩定,所以常選擇它作為內部基準,評價代謝比率[5-6]。細胞能量代謝障礙時Cr降低。在(1H)MRS 波譜中,肌酸峰由Cr和磷酸肌酸(Pcr)共同組成,兩者相互轉化,但總水平不變。

1.3.3 膽堿(choline,Cho) 共振峰位于3.2 ppm處。神經元不能合成膽堿,大部分膽堿來源于突觸前膜的重攝取作用。在腦中,膽堿類物質包括游離膽堿、乙酰膽堿、磷脂酰膽堿等,這些物質的含量決定了波譜成像中的膽堿峰。膽堿是細胞膜磷脂代謝的中間產物,是髓鞘形成、細胞代謝和膠質增生的指標[5],其作用是構成細胞膜和形成神經遞質,因此作為指示膜的功能的膽堿,在腦損傷和腦腫瘤等病理狀態下,細胞增殖加快導致Cho峰增高。

1.3.4 乳酸(lactate,Lac) 共振峰位于1.3 ppm和4.1 ppm處。通常在正常腦內觀測不到Lac信號。Lac是無氧代謝的產物,肌肉運動、局部缺血或缺氧、嚴重的急性感染都會使Lac濃度迅速升高[5]。

1.3.5 肌醇(myo-inositol,mI) 共振峰位于3.6 ppm和4.0 ppm處。mI是一種在哺乳動物腦中具有較高濃度的糖,主要存在于神經膠質細胞中,是神經膠質細胞的標志物[5]。由于在測量技術上存在一定的技術難題,目前臨床上較少應用。

2 MRS在神經系統常見病早期診斷中的作用

2.1 腦血管疾病

2.1.1 腦梗死(CI) MRS可反映腦梗死后腦細胞內酸中毒、能量代謝障礙以及腦內一些重要物質的變化,較為完整地反映出缺血性梗死和修復等整個腦梗死的病理生理過程,可對治療和預后做出較準確的評估與判斷。由于在腦梗死的超急性期,CT和MRI常不能檢測到梗死灶,而理想的溶栓治療時間窗≤6 h,且CT和MRI對缺血半暗帶的識別能力有限,所以早期診斷對溶栓治療非常關鍵。目前MRS在診斷和研究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價值已被肯定:MRS可以早期診斷腦梗死,評價急性腦梗死的嚴重程度及其預后,評價療效,縮小鑒別診斷的范圍,確定缺血半暗帶,評價血管狹窄和閉塞的程度。

2.1.1.1 缺血半暗帶 缺血半暗帶的恢復是溶栓治療的目標[7]。MRS可檢測到缺血時無氧酵解和神經元的死亡,是一種確定未梗死組織的理想方法,在缺血半暗帶可觀察到:Lac水平升高,腦中的Lac是氧供給不足(無氧糖酵解)時的能量代謝產物,為急性腦缺血的標志;NAA 水平正常。反映神經元的功能此時尚未受到損害。

2.1.1.2 梗死急性期 進入梗死期后,與缺血半暗帶相同,MRS可以檢測到Lac水平升高,作為腦梗死開始階段最敏感的標記物,在MRI發現異常之前Lac水平已有升高[8];有急性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腦中,若有Lac存在,則是缺血的有力證據,但未必為不可逆梗死,若Lac不存在,則提示非急性梗死[9]。缺血后首先觀察到的是在急性腦梗死后12 h內Lac水平升高[10],動物實驗[11]發現腦缺血后數分鐘即可見Lac的升高。

NAA也是一個與腦梗死相關的標記物。既往研究認為,在Lac異常的早期,不能發現NAA異常,NAA在梗死超早期可正常;近年來發現,缺血2 h后,NAA即開始下降,缺血3~6 h時NAA持續下降,6~12 h時下降幅度最為明顯,24~72 h時持續下降到幾乎完全消失[12]。且NAA的下降是不可逆的。另有研究表明急性期腦梗死區NAA分布不均勻,梗死灶中心區NAA下降較周邊區明顯[13]。

有實驗表明,存在Lac水平明顯升高和NAA水平明顯下降的區域,于隨后的檢查中發展為梗死灶[14]。提示在缺血的急性期,MRS有足夠的敏感性預示有可能形成梗死的部位。由于NAA和Lac水平直接與缺血嚴重程度和細胞死亡的程度相關,所以MRS具有評定預后的價值[15]。

2.1.2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TIA臨床表現為急性一過性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常規CT和MRI檢查通常無陽性發現。有研究證明,在TIA發作后的1天內,對腦功能異常區和對側相同腦區進行MRS檢查,結果發現:功能異常區的NAA/Cr無明顯異常改變,提示TIA患者一過性局部腦血流低灌注尚不足以影響局部神經元的數量與功能,而Lac峰升高,提示腦局部低灌注可能導致局部無氧代謝Lac濃度升高,因此該區是可能發展成腦梗死的高危區域。故而MRS可以較早地發現腦缺血,對TIA早期診斷有重要價值[16]。

2.2 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2.2.1 阿爾茨海默病(AD) AD早期形態學改變不明顯,在臨床表現上常難與血管性癡呆、額顳葉癡呆、路易體癡呆等鑒別。在病因學診斷上,MRS為AD與其他癡呆的鑒別診斷提供了大量信息。可在海馬尚未萎縮之前,檢測出早期異常表現。第1個有價值的代謝異常是mI/Cr增高,目前機制尚不清楚。隨病情進展,Cho/Cr升高、NAA/Cr降低,NAA及NAA/Cr的減少提示神經元缺失和功能障礙,是癡呆的共同變現。AD患者的神經元缺失是同齡無AD老年人的2~3倍。雖然NAA缺失亦見于其他類型癡呆,但AD患者的神經元缺失遵循特定的區域形式,海馬顳葉后部額頂葉,而不包括枕葉。AD患者NAA/Cr的降低與認知障礙的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當僅出現海馬區的NAA下降時,病變較輕,而當海馬和顳頂聯合區均出現NAA下降時,則病變已向AD期進展[17]。因此NAA下降在AD診斷及早期診斷中有重要價值。現已有報道證明[18],枕葉的mI/Cr可用于AD與其他類型癡呆的鑒別診斷,在AD 患者中mI/Cr的升高早于NAA/Cr的降低。盡管目前MRS 尚不能確定AD的診斷,但有助于排除或確定臨床疑似病例。

如上所述,MRS能夠從細胞功能代謝的角度對AD進行深入的研究,明確病理變化過程,監控疾病的發展演變,但是目前的研究結論尚未獲得病理學及病理生理學的證實,檢查方法本身較為復雜,尚未應用到臨床實踐中。隨著研究的深入,MRS必將成為AD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可提高癡呆類型診斷的準確度,監測疾病的發展過程。

2.2.2 帕金森病(PD)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中腦黑質致密帶中多巴胺神經元減少,基底節區也有類似改變。黑質被認為是PD最初受累且最有影響的區域,黑質神經元損害達50%以上才會出現PD的臨床癥狀[19-20],故大多數患者明確診斷時已是中晚期,此時任何形式的神經保護治療對于阻止神經變性的進展已失去意義。因此早期診斷亞臨床期PD和臨床前期PD并進行干預治療對預后具有極大價值。

通過MRS的檢測可以為黑質紋狀體系統神經元變性提供依據。有研究顯示,PD患者中腦黑質區Cho峰升高、NAA峰下降,而Cr波幅無明顯變化,即Cho/Cr升高、NAA/Cr降低,反映了神經元或軸突的破壞和缺失以及功能異常,同時提示有神經膠質細胞增生,與臨床診斷以及以往的病理研究呈正相關[21],且Cho/Cr、NAA/Cr值的變化與PD的嚴重程度有關。PD早期黑質和中腦其他灰質核團以及腦的基底節受累,開始出現臨床癥狀,后期病變進展到大腦皮質,出現典型的PD癥狀[22]。

通過MRS檢測,可協助PD的早期診斷,并有助于PD病情的評估。但由于MRS技術水平差異,各種測量硬件及參數不同,不同研究者測量NAA、Cho、Cr含量絕對值可比性差,因此,雖然目前國內外PD波譜研究報道很多,但尚未形成定論。目前該技術用于PD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尚不夠成熟,還需要更多更細致的研究。相信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MRS必將成為PD早期診斷,療效評價的重要手段。

2.3 多發性硬化(MS) M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脫髓鞘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以腦白質炎癥、脫髓鞘和軸索損傷為特征。以往MRI檢查憑借對白質異常的敏感性,成為了MS的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其表現無特異性,在判斷疾病活動性以及病灶總量與臨床表現之間的相關性方面尚不理想。

MRS從生物化學角度對研究MS的鑒別診斷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對MS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MS的MRS特征表現為:NAA/Cr普遍降低,Cho/Cr普遍增高,mI/Cr增加,NAA降低,Cho、mI、Lac均增高[23]。MS早期臨床尚未出現功能缺損時,其病灶NAA水平即開始降低,并隨病情進展繼續降低,反映了軸索損傷[24]。Cho的升高表明髓鞘崩解,見于斑塊形成早期,表明MS患者腦白質病理生理學中存在急性脫髓鞘和炎癥[25]。mI為神經膠質的標志物,其濃度水平的增高被認為是膠質增生的指征,有研究認為mI在判斷MS嚴重程度方面更有臨床意義,對MS早期病變具有診斷價值。Lac的增加是脫髓鞘退變的結果,與炎癥相關,提示急性脫髓鞘。當MRI圖像尚無法顯示斑塊且無強化時,MRS即可見Lac增多、NAA減少,看似正常腦白質(normal-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區內也有異常改變,表現NAA降低、Cho升高,可為早期診斷做出提示。這些代謝物在隨后的4~6個月可能不同程度恢復,反映急性病灶中的神經功能具有可恢復性。研究發現NAA/Cr比值可作為MS活動性的指標[26]。因此MRS檢測不僅可以輔助MRI進行早期診斷,提高診斷的準確率,而且在顯示與疾病結局相關的異常表現及監控治療中作用確切。

2.4 癲疒間 癲疒間和癲疒間綜合征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MRS的應用從神經代謝和神經遞質的角度提供了更多新的證據。在疾病的早期,腦組織尚未發生解剖形態改變,采用MRS方法對癲疒間進行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可以防止大腦的進一步損害。

有研究發現,對于MRI不能定位的癲疒間灶,MRS可以很好地發現。包括致癲疒間灶的區域往往具有NAA下降,Cho、Cr、Lac升高,NAA/(Cho+Cr)下降的特點,對癲疒間灶的判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NAA的下降提示神經元功能受損或喪失,Cho作為神經膠質細胞膜的代謝復合物參與膜磷脂的轉移,Cr是肌酸和磷酸肌酸的總和,反映大腦代謝平衡的維持情況,兩者與神經膠質細胞功能相關,NAA、Cho和Cr代謝水平的絕對值重復性低,但相對代謝水平,即NAA/Cho、NAA/Cr、NAA/(Cho+Cr)比值的重復性良好。因此NAA/Cho、NAA/Cr、NAA/(Cho+Cr)的下降可以作為定性和定量反映病灶內神經元喪失或功能障礙、膠質細胞活化的指標[27]。且MRS檢出病灶敏感性明顯高于目前臨床常用的癲疒間輔助診斷方法。因此在臨床實踐中,MRS可以協助臨床資料、常規EEG與MRI為部分性癲疒間患者準確、早期定位癲疒間灶提供更為敏感的依據,對MRI陰性的患者手術預后的預測有一定作用。

3 結論和展望

目前,MRS作為無創性研究人體器官的組織代謝及生化改變、進行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惟一方法,能夠及時、動態、客觀地反映腦內神經生化代謝情況。與其他檢測腦組織代謝和生物能量狀態的方法相比,具有較大的優越性,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和基礎研究中。它為臨床醫師對損傷腦組織進行活體病理生理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從而為從分子水平早期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性質提供了新的線索。

當然,就目前的技術而言,MRS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因其無明確的定位作用而需要與MRI結合、來自水和脂肪的干擾影響其準確性、實驗和臨床檢查費較昂貴、成像相對費時等。但是可以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展,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對MRS認識的不斷提高,MRS必將在疾病診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Schaeffter T, Dahnke 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J]. Handb Exp Pharmacol, 2008,(185 Pt 1):75-90.

[2] Minati L, Grisoli M, Bruzzone MG. MR spectroscopy, functional MRI, and diffusion-tensor imaging in the aging brain:a conceptual review [J]. J Geriatr Psychiatry Neurol,2007,20(1):3-21.

[3] Serkova NJ, Niemann CU.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biomarker validation using quantitative 1H-NMR-based metabolomics [J]. Expert Rev Mol Diagn,2006,6(5):717-731.

[4] Caserta MT, Ragin A, Hermida AP, et al. Single voxel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t 3 Tesla in a memory disorders clinic: early right hippocampal NAA/Cr loss in mildly impaired subjects [J].Psychiatry Res, 2008,164(2):154-159.

[5] Lara A, Romeu C.腦磁共振波譜成像[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10.

[6] Firbank MJ, Harrison RM, O′Brien J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studies in dementia and Parkinson′s disease [J]. 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 2002,14(2):64-76.

[7] Orrison J, Lewine JD, Sanders JA, et al. Functional brian imaging[M].Mosby:St Louis,1995:419.

[8] Mathews VP, Barker PB, Blackband SJ, et al. Cerebral metabolit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subacute strokes: concentrations determined by quantitative proton MR spectroscopy [J]. AJR Am J Roentgenol,1995,165(3):633-638.

[9] Danielsen ER, Ross B.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diagnosi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M].New York: Marcel Dekker,1999:176.

[10] Giroud M, Walker P, Guy F, et al. Cerebral metabolism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1H MR spectroscopy study [J]. Neurol Res, 1999,21(6):563-565.

[11] 楊振燕,靳令經. 腦梗死后代謝產物演變的磁共振化學位移成像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5,13(6):401-404.

[12] 馬鳳華,詹松華,楊振燕,等. 急性腦梗死磁共振波譜分析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5,11(2):84-87.

[13] Michaelis T, Wick M, Fujimori H, et al. Proton MRS of oral creatine supplementation in rats. Cerebral metabolite concentrations and ischemic challenge [J]. NMR Biomed, 1999,12(5):309-314.

[14] Parsons MW, Li T, Barber PA, et al. Combined (1)H MR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weighted MRI improves the prediction of stroke outcome [J].Neurology, 2000,55(4):498-505.

[15] 喻莉,孫艷春,王秀榮,等.磁共振波譜成像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7,20(5):395-396.

[16] 杜芳,李澄,王葦,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1H磁共振波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7,11(6):89-90.

[17] 錢麗霞,祁吉,尹建忠,等. Alzheimer病1H磁共振波譜成像[J].中國CT和MRI雜志,2005,3(3):14-18.

[18] Kantarci K, Jack CR Jr. Neuroimaging in Alzheimer disease: an evidence-based review[J].Neuroimaging Clin N Am, 2003,13(2):197-209.

[19] Martin W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in Parkinson′s disease[J].Adv Neurol, 2001,86(1):197-203.

[20] Storch A, Hofer A, Krüger R, et al. New development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from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s [J].J Neurol, 2004,251(Suppl 6):33-38.

[21] Gujar SK, Maheshwari S, Bjrkman-Burtscher I,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J].J Neuroophthalmol, 2005,25(3):217-226.

[22] Braak H, Ghebremedhin E, Rüb U, et al.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pathology [J]. Cell Tissue Res, 2004,318(1):121-134.

[23] 李明智,桂紹高,劉大仁,等.多發性硬化的磁共振波譜研究[J].實用臨床醫學,2008,9(9):99-101.

[24] Tiberio M, Chard DT, Altmann DR, et al. Metabolite changes in early 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A two year follow-up study [J].J Neurol, 2006,253(2):224-230.

[25] Siger-Zajdel M, Selmaj KW.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of 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 in familial and sporadic multiple sclerosis [J]. J Neurol, 2005,252(7):830-832.

第10篇

關鍵詞:病案;管理;主動服務;思考

中圖分類號:R19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72-02

一、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趨勢化分析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病案管理也必須充分使用微電子技術和電子醫療記錄的功能,結構和其他相關的研究,因此病案管理主動服務的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

1.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網絡化

網絡早期的電子醫療記錄的主要是基于局域網,一般用于醫院內部相關部門。但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病案管理電子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正在從局域網到廣域網,病案管理的基于網絡共享中的應用的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通過互聯網,發揮電子醫療記錄的功能,以滿足發展遠程醫療的相關條件。

此外,通過病案管理系統之間的醫療保險制度和其他外部數據交換,也可以盡可能地避免“信息孤島”,它能充分發揮病案管理的優勢。隨著病案管理交互需求增長和應用范圍的擴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被認定標準不統一會帶來危害,因此可以建立病案管理標準組織,促進病案管理建設標準的發展,并且在建設中病案管理的研究與推廣工作。按照統一標準的病案管理的建立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系統之間的沖突,有利于建立便利性和安全性的數據共享系統,提供病案管理系統交換數據的有力支持,這樣必將成為病案管理的發展趨勢。

2.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電子化

集成的電子醫療記錄技術,結合了最新的電子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來醫院的功能將被拓展為醫學影像系統,管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健康的經濟系統,知識庫系統,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遠程會診系統等。

醫務人員使用電子病歷系統可以方便的存儲,檢索,瀏覽和復印病歷,促進各種科學研究和統計分析的快速發展,并且可以大大減少人工采集和數據輸入的工作量,提高臨床研究水平,還可以幫助醫療人員迅速、準確地了解以前患者的治療數據,縮短檢查和診斷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電子化,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為電子醫療記錄的查詢提供極大的便利,醫務人員可委托數據中心傳輸數據,還可以根據授權,在計算機終端網絡的醫療記錄搜索,用戶也可以通過互聯網數據中心授權的醫療咨詢,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3.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質量化

病案管理的主動服務質量化,必須確保醫療系統的設計越來越標準,并且使得醫療制度建設逐步規范化,國外的很多醫院病案管理建設帶來了很多經驗,有助于我國在改革方面減少實施病案管理建設面臨的困難,提供病案管理的推廣的技術保障。比如遠程醫療保險,合作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加,共享信息等這些活動都能夠客觀上推動病案管理的發展,病案管理已經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病案管理的推廣大量用于大型醫療機構,主要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提高管理水平,依賴于醫院的經濟實力,并且要求軟件功能逐步完善和合理。

二、病案管理主動服務的改進策略分析

病案管理主動服務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很多的改革辦法在英國喝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都大大降低了醫療成本,對于規范醫療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根據中國的病案管理的發展情況來看,雖然病案管理主動服務化推廣較為順利,但是使用病案管理系統也有法律、技術等許多方面的問題,限制這種新型模式的優勢。病歷是醫療糾紛,保險,事故處理的法律依據,其電子醫療記等可以被用來作為證據,但是必須改進相應的病案管理主動服務的改進策略,才能促進影病案管理的推廣應用。

1.病案管理主動服務過程中,必須通過規范操作增加其安全性

病案管理的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由于病案管理數據一旦被修改,電子版本的模式下沒有任何痕跡留下,也不知道確切的數據變化因素,這大大影響了我國醫療數據的真實性。但是由于隱私問題和必要的法律支持的缺乏,使得電子醫療記錄的進展較為緩慢,其安全文件的訪問也制約著病案管理的發展。

目前,雖然有很多系統有著用戶名和密碼保護模式,但是安全系數低,很可能提供機會給病案管理篡改。制度缺陷,黑客,病毒等安全隱患時刻影響著病案管理系統的穩定性,對數據安全性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因此,病案管理主動服務過程中,必須通過規范操作增加其安全性,需要加強從技術和制度上研究策略和確保真實性的具體措施,來確保電子醫療記錄的可靠性。醫療記錄和電子醫療記錄管理必須從系統安全更加關注,但各種內部和外部的數據不穩定因素嚴重威脅其安全可靠性,使得它很難保證病案管理的真實性,導致醫院醫療糾紛,使得病案管理無法發揮其正確的法律地位。

2.病案管理必須完善相應的電子審核制度,必須確保相關患者的隱私保護

電子醫療記錄可以提供醫院病案管理管理系統服務的新一代醫療保險,可以解決病人信息的醫療保險制度的問題,使得醫院信息系統運行地更加順利,能提供更安全,便捷、有效的服務。但是病案管理必須完善相應的電子審核制度,確保相關患者的隱私保護。

電子醫療記錄可以促進醫院的診斷水平,因此在科學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病案管理可以提高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可以通過電子病例看到對各臨床外科醫生處理質量評價。電子醫療記錄可以由于醫療檢查項目過多的問題,選擇不當的問題,減少醫療錯誤;能及時提醒醫生,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副作用,減少無效的不必要的昂貴的處方藥。此外在系統中可以進行數據庫和病人的醫生的原始記錄的對比,為醫生提供的強大的信息支持。

病案管理涉及到很多的隱私保密的問題,醫療記錄包含大量信息的隱私。因此病案管理的應用和使用會方便擴展的病人信息的范圍,更快的獲得相應的數據,但與此同時會造成患者信息在網絡威脅的電子醫療記錄中的會診分享暴露,對隱私權的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保險起見,必須實行審計模式的網絡,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檔案的管理,保護患者的隱私權。此外,病案管理作為共享網絡資源,應該在一系列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處理后才能進行共享,十分有必要建立較強的安全防護措施研究。根據我國的現狀,其當務之急是從國外的建設和共享的病案管理標準的學習經驗,統一建設標準的建立,根據相應的數據傳輸的標準和相關技術標準規范的建設來進行病案的管理,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保證病案管理的患者隱私的信息安全性。

3.病案管理必須完善相應的存儲制度,必須確保相關醫療記錄的完整性

醫院的服務項目包括記錄搜索研究,智能知識庫,專家系統,質量統計,醫療評估,健康評價,經濟評價,統計分析。病案管理不僅指靜態情況下的信息,還包括提供相關服務,這種服務是有效的,快速的,全面的。病案管理可以創建一個符合國家中醫和西醫知識庫的國際標準,對中醫和西醫病名,藥學,藥理學,醫學術語,只有進行多方面內容記錄,才可以提供臨床醫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工具和技術。同時,病案管理需要完整的電子醫療記錄和文件記錄,以其快速、便捷,信息共享,以科學的管理和服務職能的實現其他的功能,為提供決策信息和醫院的建設做出必要的貢獻。

同時,電子醫療記錄必須從根源上解決管理落后的原始醫學記錄,需要系統地完成出院病人登記,疾病分類統計分析,藥物計劃管理,操作卡的存儲和打印,確保其完整性。然后根據各項臨床療效分析醫療管理記錄的需要,可以自動轉換成相應的統計圖表。管理部門可以提取各種分析數據,為宏觀調控,制定政策和指導的基礎工作。根據醫療記錄信息,實現約束對供需雙方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而且還根據大量的病歷信息的樣本,調整醫療保險的政策和計劃。

第11篇

【關鍵詞】 生物與健康產業 概念 內涵

1 產業概念

以現代生物技術生產的產品及所形成的產業是國際上新興的產業,涉及現代生物技術本身所形成的產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的新產品,涉及傳統生物產業與現代生物產業的內涵差別、產業規模等諸多因素,至今國際上有關生物產業的定義尚無明確界定[1]。國家發改委在《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研究編制過程中,將生物產業定義為“將現代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應用于生產以及應用于經濟社會各相關領域,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統稱,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2]。

生物與健康產業密切相關且互為交融。健康產業主要包括醫療保健服務業和醫療保健相關產業。醫療保健服務業由向公眾和個人提供預防、治療、護理、康復等醫療保健服務的衛生機構和醫療保障組織組成。醫療保健相關產業包括老年護理、健康管理、醫療旅游、美容養生等延伸性保健服務,以及為醫療保健服務提品和支持的產業。

我國廣州、寧波等市根據區域產業特點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將生物與健康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培育,為此,有必要探討生物與健康產業的概念與內涵,依此調查產業的發展規模、水平、結構等基本情況,及時為各部門制定政策、開展宏觀調控提供依據。

2 產業構成

目前,國內外關于生物與健康產業內涵的理論研究成果不多[3],我國相關的產業分類指導和統計管理等制度出臺相對滯后,導致國家的生物產業產值通過參考國內外材料估算的方法獲得[4],數據準確性差,甚至不能反映其中的核心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的情況,國家亟須建立一套相關的政策體系。

2.1 國家產業政策

在產業構成上,2011年11月,國家科技部《“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重點發展的生物技術產業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五大領域[5]。2012年12月,國務院《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服務七個重點領域[6]。然而上述文件對各領域的概念與內涵并無明確闡述。2012年9月,國家發改委《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生物產業包括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服務、海洋生物六個小類和23個條目,初步勾畫了生物產業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組成。

2.2 產業內涵探索

全面準確的產業統計需要對產業內各領域進行細分與測算。2008年,國家發改委著手建立生物產業運行監測系統。2008年7月,該委召開“建立我國生物產業統計體系研究課題”討論會,總結生物產業統計試點工作,提出生物產業統計體系主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六大塊內容,討論完善我國生物產業統計體系。2012年初,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提交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統計目錄》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行業分類統計目錄》,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調查方法研究進行論證,提出認真做好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勢的監測和分析,加強信息引導,采取多種形式利用數據資源,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然而,由于生物與健康產業涉及的技術領域非常廣泛,同時貫穿產業活動中研發、生產、流通和服務等多個環節,隨著技術創新、產業分化和產業融合的不斷發展,該產業的子產業關聯性強、產業邊界模糊等特征日益凸顯,對產業的分類和統計標準設計要求較高,相關的指導和管理政策一直未能出臺。

3 國內部分省市相關政策

在國家尚未出臺統一的生物與健康產業相關分類和統計辦法的情況下,國內各省市紛紛結合區域情況開展相關嘗試性工作,在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決策依據的同時,也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2011年12月,黑龍江開展全省生物產業統計工作,將生物產業分為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五大領域,然而關于各領域的定義與具體范疇未見,由科技管理部門負責推進。2010年,南寧市發改委委托南寧市統計局和廣西社科院開展生物產業統計體系與產業指標課題研究并于2011年3月通過了成果評審,界定了生物產業的統計范疇,提出了生物產業指標體系及具體統計方法,但具體內容未見。至2012年初,已有云南、四川等十多個省市初步設立了新興產業統計指標監測體系,對生物產業等新興產業進行統計,其中以云南省、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寧波市對生物與健康產業的界定較為詳盡。

3.1 云南省跨越一、二、三產業統計生物產業

云南省實施“生物經濟強省”戰略,2007年4月,省發改委《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生物產業(煙草產業除外)指的是從事生物產品研究開發、生產和生物技術服務的產業,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輕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務業等。”2010年10月,云南省政府發展生物產業辦公室《云南省生物產業統計報表制度(試行)》,將生物產業界定為“指以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為基礎,結合信息學、系統科學、工程控制等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對生物體開展研究并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的統稱,包括生物農業、生物林業、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生物服務等領域。”該制度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為依據設置云南省生物產業統計指標及口徑范圍,對生物產業的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產品銷售和利稅等情況進行統計,指標體系涵蓋一、二、三產業。該制度將煙草產業納入生物農業統計范疇,因為云南省是我國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烤煙和卷煙生產基地,煙草種植業、卷煙工業是該省農業和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草產業是該省最具比較優勢、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是省財政的主要支柱,所創稅收自1988年起一直位居全省各產業之首,最高年份占全省70%。此外,煙草產業還促進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是該省的重要產業。2011年,云南省生物產業總產值達4100億元,成為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但是,關于產值的具體構成未見報道。

3.2 江蘇省無錫市分十大領域統計生物產業

2012年1月,無錫市統計局、發改委《無錫市新興產業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對該市物聯網、節能環保、生物產業等十大新興產業開展統計監測,該制度將生物產業界定為“包括生物技術產業和新醫藥產業。生物技術產業: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工業、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新醫藥產業:是指以新技術、新工藝、新劑型、新裝備等的開發應用為特征,是蘊含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最具廣闊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中藥、小分子藥物和醫療器械、生物試劑、醫用材料等。”在該制度的統計分類目錄中,將生物產業分為生物醫藥制造、生物藥品制造、中藥制造、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制造、生物工業產品制造、生物農業產品制造、生物環保產品制造、生物能源產品制造、藥用包裝材料、其他十大領域,統計生物產業的總產值、新產品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和從業人員數。但是,對于各領域的具體統計范疇及其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關聯未見,由市科技局與市農業委員會負責核定相關企業名錄并組織統計工作。無錫市發改委公布的新興產業發展數據顯示,2012年1~10月該市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總產值(營業收入)為252.75億元,同比增長9.1%。

3.3 浙江省寧波市采用匯總系數統計生命健康產業

2013年3月26日,寧波市統計局、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寧波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分類目錄(試行)》,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為依據,根據具體類別與相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聯度確定不同的統計匯總系數,對該市節能環保、生命健康、新能源、海洋高技術等八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統計。其中,生命健康產業包括生物制品制造產業、生物工程設備制造產業、生物技術應用產業三個子產業,下分十個領域。

4 生物與健康產業概念與內涵

在我國現行的生物與健康產業統計體系下,本文以國家產業政策為基礎,參考國內各省市產業界定方法,將生物與健康產業界定如下:

4.1 產業概念

生物與健康產業是指以生命科學理論和生物技術為基礎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行業的統稱,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生物醫學工程、生物技術服務、健康服務產業領域。

4.2 產業構成

(1)生物醫藥產業:是指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與醫藥產業結合,利用生物體及其細胞、亞細胞和分子的組成部分或以其作為作用對象,結合工程學、信息學等手段開展研究及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進而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手段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內涵包括生物醫藥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等。該產業主要包括化學藥品原料制造、化學藥品制劑制造、中藥飲片加工、中成藥制造、生物及生化制品的制造、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以及制藥專用設備制造[2]。

(2)生物農業產業: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培育動植物新品種,以及生產農業投入品如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生物肥料以及生物農用材料所形成的產業。該產業包括農業生物種業、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疫苗等重點領域[7]。

(3)生物能源產業:生物能源是指由生物質轉變而成的能源,是從能源作物、林業廢棄物和有機廢料等生物質中產生的能源,包括來自樹木的木材能源和來自非木材的農業作物的農業能源,其中儲存著可用于產生電能、熱能、液體燃料及氣體燃料的化學能源。我國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糖、動植物油脂以及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氣以及生物質發電等[2]。

(4)生物環保產業: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界定,一般認為凡是與生物技術結合,充分利用生物的特殊功能進行生物凈化、生物修復、生物轉化和生物催化,從污染治理、清潔生產、能源開發到可再生資源利用,多層面、全方位地為解決工業和生活污染、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荒漠化和海水污染等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行業,均屬于生物環保產業研究和應用的范疇,也是其發展的趨勢和方向[2]。

(5)生物制造產業:包括采用微生物細胞、生物酶,以及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和細胞融合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及以發酵和酶轉化為代表的近代生物技術成果形成的生物制造業,是以現代生物技術為基礎大規模生產人類所需基礎化學品與原料等的一種工業方式,廣泛應用于化工、食品、制藥、造紙、紡織、采礦、能源以及環境保護等許多重要領域[2]。

(6)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指運用綜合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提供生物醫學材料制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的產業。

(7)生物技術服務業:是指以現代生物技術與其他要素為支撐,通過生物技術的研究、創新、應用、轉化、轉移、擴散,形成完整的生物技術產業鏈的服務活動的總和,是一種創造和傳播生物技術知識,提供、應用生物技術知識服務的產業體系[2]。

(8)健康服務業:是指以現代或傳統醫學技術為主要支撐,以醫療服務、健康理療、康復調理、生殖護理、健康管理為主體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綜合性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學勇.中國生物產業調研報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2]北京生物產業發展報告編輯委員會.啟航2009北京生物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伍業鋒,劉建平.生物產業的界定及統計制度方法初探[J].統計與決策,2011,(20):35.

[4]龍九尊.專家呼吁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統計體系[N].科學時報,2010-9-13(B1).

[5]科學技術部.“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國科發社〔2011〕 588號)[Z].北京:2011.

第12篇

“十一五”我國醫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國際醫藥行業發展趨勢

1、美歐日控制全球市場,新興國家市場快速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總量的增長、社會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全球醫藥市場持續快速擴大。2005年全球主要國家藥品市場規模已達6020億美元,以7%的速度繼續增長,遠高于全球經濟的增長速度,預計2010年將達到7600億美元。

北美、歐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個藥品市場,約占全球藥品市場份額的87.7%。從增長趨勢看,除北美市場增長比較平緩之外,多數區域市場增長迅猛。2005年歐盟市場增速達到7.1%,日本達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來增速的最高點,拉丁美洲市場增速高達18.5%,亞洲太平洋地區(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場增速為11%,市場規模達464億美元。中國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最大亮點,增速達到20.4%,連續3年超過20%,預計將在2009年之前成為全球第七大醫藥市場。

2、大型跨國集團推動醫藥經濟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強的大型醫藥集團均屬美國、日本和歐洲等經濟發達國家。這些醫藥企業憑借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實力,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購并重組,使市場份額增加,市場控制力增強。他們投入巨資進行研發,成果頗豐。通過國際化的市場運作,產品暢銷全球。因此,大企業、國際化、暢銷產品已成為當代世界醫藥產業發展的顯著標志。

3、國際化分工協作的外包市場正在形成與發展

越來越多的國際醫藥集團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優勢資源,重新定位、配置企業的內部資源。

為了節省藥品研發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風險,推動本土化發展,跨國制藥企業將研發網絡進一步擴大到臨床資源豐富、科研基礎較好的發展中國家,研發外包比重不斷提高。據預測,2005年全球制藥業研發外包(CRO)市場將達到163億美元,2010年達到36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6.3%。

由于發達國家環保費用高,傳統的原料藥已無生產優勢,因此,跨國制藥企業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藥領域,轉移到環保要求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隨著醫藥制造工藝日趨復雜,為追求企業經營效益最大化,部分企業將生產制造的業務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藥業生產制造外包(CMO)市場規模已達300億美元,年增長率約為11%。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醫療器械企業在產品的設計、實驗、開發、制造、測試、銷售、售后服務等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上,重新配置各種資源,調整企業發展定位,實施國際集優化協作分工配套模式,構筑自己的競爭優勢,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設計制造外包(ODM)及生產專業化部件和專業化模塊產業。

4、發達國家和跨國醫藥集團爭相發展生物技術

隨著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發展階段。正如化學醫藥在20世紀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動全球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一樣,生物醫藥越來越成為新藥創新的主要來源和未來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21世紀將是生物技術世紀,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術產業將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各國政府及眾多的大型醫藥企業,紛紛制定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戰略,競相占領生物醫藥產業的制高點。

5、國際非專利藥市場快速發展,競爭加劇

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困擾著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各國政府,為了降低醫療支出,各國紛紛鼓勵和增加非專利藥的使用。隨著一些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所謂“重磅炸彈”級藥品的專利相繼到期,非專利藥領域呈現出明顯的快速增長趨勢。2003年全球非專利藥市場為400億美元左右,年增長率達到20%,遠高于專利藥市場年增長率,2004年增長雖有所減緩,仍達到10%左右水平,預計2008年市場規模達到800億美元。與我國醫藥企業產品結構、技術水平和規模相近的印度制藥公司,已通過收購等方式進入歐美國家主流藥品市場,在國際非專利藥市場開拓上搶得先機。一些大型跨國制藥也進入到非專利藥市場領域,競爭日益加劇。

“十一五”醫藥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發展現代醫藥生物技術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生物醫藥是未來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領域。

1、應用高新生物技術推動我國醫藥產業的優化升級

建立以大學院校和科研院所為支撐、大型醫藥企業集團為依托的新藥研發公共平臺,主要發展生物芯片、蛋白質組學等基礎上的大規模新藥篩選技術,為新藥研發提供新的手段,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從仿制階段向仿創結合、自主創新階段過渡。

運用基因重組技術、原生質融合技術進行醫藥發酵的工業菌種改良和工藝流程優化,提高產率,減少能耗、降低成本,產生效益。

2、加快發展新一代生物技術藥物

緊跟世界生物醫藥技術發展潮流,發展單克隆抗體、細胞因子等重組藥物和預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診斷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體外生物診斷檢測新產品;重點開發長效、口服、肺部給藥等新型生物制劑,推動國內生物醫藥產品的更新換代,搶占市場高端領域。

3、提高產業化水平

重點突破高密度發酵、大規模哺乳動物細胞培養和蛋白質純化等關鍵技術,發展在線檢測裝置的大型分離柱,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專用分離設備,高效分離介質、生物反應器和自控系統及配套生產所需的原輔材料。提升下游產業化技術水平,發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

(二)繼續推進中藥現代化和天然藥物的發展

我國天然藥物資源豐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制藥手段,開發現代中藥新藥及天然藥物,并實現產業化,發揮中醫藥特點優勢,滿足國內外回歸自然、崇尚天然藥物的需求。

1、制訂和完善中藥標準和規范,積極開發中藥新產品

堅持繼承與創新并舉,制訂和完善中藥標準和規范,開發出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藥及民族藥新產品。優先開發有中醫藥疾病治療優勢的藥品,特別是用于治療腫瘤、肝病、心腦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穩定可控的中藥新藥;加快發展作用機理明確、技術含量高、具有顯著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中藥復方藥物。根據自然條件,遵循“地道藥材”原則,加強地道中藥材優良品種的選育和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以及瀕危稀缺中藥材的人工種源繁育;實施中藥飲片生產加工的GMP認證;推進藏、蒙、維、傣、彝、苗藥等特色民族藥物現代化。

2、重視中藥工程裝備的開發與運用

針對中藥事業的發展,加強技術投入,研制開發適合中藥制藥技術的配套設備。重點開發單元制藥技術及配套設備,新型中藥飲片生產工藝與裝備,包括提取、分離、濃縮、純化、干燥、滅菌、制劑、包裝及物料傳送等生產過程在內的組裝式自動化生產線,中藥制藥工藝參數在線檢測和自動化控制系統,中藥制藥過程質量監控技術。

3、面向國際市場,發展天然藥物

參照國際標準,借鑒國際天然植物藥發展經驗,按照有關國家的藥品注冊要求,發展我國的天然藥物,實現在發達國家的藥品注冊,進入國際藥品市場。優先發展超臨界萃取技術、連續逆流循環、大孔樹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質提取分離技術。

(三)加快創新藥物和特色非專利藥的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國際分工的細化,應突出優勢、特色發展,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把握國際醫藥市場一批銷售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藥品專利到期的大好機遇,提早準備,加快產品、產業化技術研發,促進化學藥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國際市場開拓,提升在國際醫藥產業中的分工地位。

1、鞏固和提升我國傳統化學原料藥和普藥生產的優勢

加大優勢化學原料藥基地和骨干企業的技術進步,重點攻關酶法、生物轉化、膜技術、結晶技術、手性技術等綠色環保、節能降耗的關鍵性、共性產業化技術和裝備;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及裝備,提高我國原料藥的生產技術水平,推動我國化學原料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2、開發特色原料藥

認真分析和把握國際市場和產品專利狀況,對市場需求潛力大、發展前景較好、專利即將到期的產品有針對性地提前進行研究開發,仿創結合,在工藝技術上對產品進行二次創新。重點選擇抗憂郁類、心腦血管、抗腫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藥物等老年性、慢性、傳染性等疾病臨床用藥。

在國內GMP認證基礎上,積極推進進入歐美市場的產品認證,滿足國內市場對更高水平醫藥產品的需求,同時以質優物美、合理價格開拓國際原料藥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出口產品的檔次水平。

3、加強創新藥物的研制

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加強作用機制新、療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創新藥物的研制。重點開發抗腫瘤藥物、心腦血管系統藥物、抗病毒感染藥物、神經精神系統藥物、降血糖藥物、老年病藥物等。

4、開拓制劑國際市場,改善出口產品結構

加大藥物制劑開發力度,提高制劑產品的技術水平,積極參與美國FDA和歐盟的藥品注冊。針對一些專利準備到期的產品,充分利用Bolar條款,搶先開發、提前申報,搶奪上市先機,爭取在國際藥物制劑產品上實現新的突破。

(四)分階段有步驟地發展醫療器械產品及其關鍵部件

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信息技術,更新傳統醫用成像產品,研究新型醫學影像系統,及體現我國傳統醫學方法的舌象脈象分析技術產品。

發展離體診斷儀器設備及其診斷試劑,特別要研究發展用于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的綠色無害的醫用成像技術產品及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發展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血液學儀器、生化分析儀器和臨床免疫分析儀器以及床旁即時分析儀器。

加快生理信息檢測及監護儀器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進程,發展作為醫學信息數據庫和遠程醫學體系技術支持的醫學信息產品;推進醫學儀器的模塊化專業生產設計。

發展微創、無創的診治醫療裝備器具,發展機器人外科系統及精確治療設備和圖像引導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設備,實現治療前精確有效預置,治療過程中精確有效監測控制,解決體內靶區測溫控溫等關鍵技術。

發展醫用微型智能化系統,機器人外科系統以及加強各類醫用傳感器、生物傳感器、生物芯片技術及相關部件的開發,如X射線數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傳感器、可植入式連續檢測的生物傳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組織或組織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納米級醫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檢測設備;發展高技術而操作簡單化的家庭和自我護理診斷測試產品。

(五)整合各種資源,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醫藥集團

繼續推進和完善產權制度改革,加快醫藥行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鼓勵優勢企業采用聯合、兼并、參股、控股等手段,按照產業化、集聚化、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加大現有產業資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醫藥集團。鼓勵科技型企業向專業化和特色方向發展,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合理的產業格局,發揮整體規模效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以參股控股、并購、租賃、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或在外在設廠等方式,利用國外先進的生產設備、研發能力和優秀人才,生產在國際上適銷對路的產品,主動參與國際競爭。

(六)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堅持醫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制定中藥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嚴格控制野生藥材的采挖,加強生態和珍稀瀕危物種保護,保障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學原料藥的節水、節能、節約資源和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可利用效率,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盡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資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進醫藥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提高持續創新能力

制定積極的財政、稅收和政府采購政策,加大對醫藥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科技創新體系。扶持優勢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引導并支持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建設技術交易平臺,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實現新藥研制從仿制為主向創新為主、仿創結合發展。加快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為原始創新提供重要支撐,打破部門、地區封閉,建立科技資源共享、共用、共建體制,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化的研究開發基地,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新藥安全評價、藥物制劑技術等研究開發中心。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國際水準的信息科技平臺。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藥品評價體系。

(二)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促進各地區醫藥經濟協調發展

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發展戰略的契機,根據各地區生態資源環境狀況,按照“突出特點、特色發展”的方針,優化醫藥產業在全國的總體布局,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三個綜合性生產基地和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若干個專業性生產基地。形成區域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制,促進各地區醫藥經濟協調發展。

(三)鼓勵醫藥產品出口及實施“走出去”的國際發展戰略

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國外市場需求,建立醫藥產品出口信息平臺。加強醫藥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指導醫藥企業境外注冊和相關認證。適時調整醫藥產品的出口退稅率。妥善應對國際間的貿易摩擦,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在“十一五”期間,設立醫藥制劑產品出口專項,鼓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療效確切、國際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產品出口,提高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鼓勵有條件的醫藥企業以參股控股、并購、租賃、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或在外在設廠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簡化審批程序,主動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對重點企業在對外投資信貸、海外投資所得稅、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扶持。

(四)創造良好的醫藥行業發展環境

1、推進醫藥衛生等領域的體制改革

堅持政府主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大政府衛生投入,解決醫療機構的收入補償問題,根本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

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一步擴大社會醫療保險的覆蓋面。

2、加快醫藥流通體制改革

進一步規范藥品名稱管理,實施藥品通用名處方制度,建立向社會藥店開放的處方管理制度,加大“醫藥分開核算、分開管理”、藥品分類管理的實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藥品定價管理,為企業生存發展(科研開發、環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價格空間,按公平競爭、質價相符原則,縮小國產藥與合資藥、進口藥的價差,提高醫療必需、因價格過低而停產的藥品的價格。

規范藥品招標采購行為,對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實施過程中不執行招標合同、不使用中標藥品、收受回扣、提成、對競標企業亂收費以及不按規定按時交貨或付款等問題,加大查處力度。

3、繼續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嚴格把好GMP認證關,對在規定期限內未通過GMP認證的企業堅決依法關停并轉。加強環保監督,對污染嚴重、治理不力的藥品生產企業加大查處力度。

加強宏觀調控,根據經濟發展要求,制定醫藥產業發展政策,修訂和更新工商、信貸投資領域制止重復建設目錄以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等,引導行業發展。根據產品和技術發展要求,定期修訂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提高技術門檻,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技術產品和裝備。逐步建立以技術、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行業管理機制。

4、加大對醫藥科技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

加強金融創新,加快投融資體系建設,推動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揮風險投資在科技創業和高新醫藥技術產品產業化、市場化中的作用。

對國家確定的重大醫藥科技項目以及產業化項目繼續給予財政支持和稅收支持;對涉及重大衛生安全的醫藥研發、工業投資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對醫療器械國產化、中藥材資源開發利用、重大疾病藥物產業化以及現代中藥等專項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